听了,觉得老婆子所说的话也有道理,舜所说的一定是假话,他肯定有私财寄顿在别处,所以,就硬逼着要舜去拿回来。
“就使去串通了拿些回来,亦是假的。一个人存心欺骗瞎子,何事不可做呢?”姚?咬着牙chā言说道。
瞽叟被姚?的这句话一激,更加生气,怒道:
“你这畜生,还是给我滚吧!回到家里就让我生气,我一定不要你了。你有资财,亦不必在此,请到外边去享福吧!”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舜已觉得不好处理了,看来自己在家里是呆不成了,就连忙跪求父亲不要赶自己走。瞽叟哪里肯听,cāo起他那拐杖照着舜的头上就打。
舜躲避了一下,盲杖打在了他的肩上。舜疼的咬了咬牙,没有吭声。
面对眼前出现的情况,舜没有办法,只得再次收拾行李,拜辞父母,含泪离开了自己的家。
第十七回 历山成邑 [本章字数:3214 最新更新时间:2013-02-26 21:17:30.0]
----------------------------------------------------
第十七回 历山成邑
初春的天气还很寒冷,回到历山之后,久无住人的屋子寒气逼人,虞舜没有顾上收拾茅舍。肚子已经很不耐烦了,咕噜噜地乱叫。他赶紧生火,烧水做饭,以驱饥寒。
吃罢饭后,肚子安宁了,身上也暖和了,他就将屋子打扫了一遍,然后就到邻人家里去牵回了自己的耕牛。
牛牵回来以后,舜便出去割了一些草,精心地喂养他的这个宝贝疙瘩。田里的农活还没有开,舜每天都以细草细料喂牛,将牛喂得膘肥体壮。
农田解冻了,春耕开始了,舜便吆着牛开始耕地,准备春播。
这一年,春夏风调雨顺,播种的时候下了一场透雨,庄稼苗出的齐刷刷的,长势也很旺。到了夏季,又接连下了几场雨,历山的庄稼长势比往年都好。到了秋天,虞舜的收获比任何一年都好,在大象和耕牛的帮助下,虞舜很快就将庄稼收获完毕。然后,他又牵着自己的耕牛,帮助没有耕牛的人家去收获。
舜在帮助邻里干活的时候,总是教导他们:“为人父言,依于慈;为人子言,依于孝,为人兄言,依于友;为人弟言,依于恭;为人夫言,依于和;为**言,依于柔;为邻舍言,依于睦;为朋友言,依于信;为做人言,依于仁义。”在虞舜苦口婆心的劝化下,历山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田的人居然都能知道自己取那硗瘠之地,而将那些肥沃之地互相推让了。
农闲时候,舜又开始教农人们作室筑墙,以茅盖屋,改变过去那种穴居的陋习,农人们亦都一一服从,跟上虞舜修盖茅屋。
筑墙盖屋之后,果然比穴居舒服便利。渐渐,历山的村容大有改观,也比过去卫生了许多。不断受益的历山农人益发的爱舜敬舜,远方的人听到这个风声之后,搬徙到历山的人越来越多,偏僻之地渐成了繁盛之区,虞舜的化导终于有了功效。
一日中午,舜从妫水河畔割草返家,途中,他看到一个衣着破烂,满脸污垢的人躺在路旁,赶紧放下草?,走上前去观看。只见那人已经不省人事,他急忙将手往那人鼻子前面一伸探测了一下,感觉那人出气还算均匀,心也就放下了。他蹲下来一边摇晃,一边大声呼唤:“唉!醒醒!醒醒!怎么睡在路边!”可唤了几声,那人竟无反应。舜细细观之,只见这人嘴唇干燥,眼圈乌青,面色蜡黄,略露浮肿之象。从相貌上看,也就三十多岁年纪。他想,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年富力强,不会是有什么大病,估计此人可能是饿昏了。于是,赶紧背上草?跑步回家,拿了些食物和水返回来。
到了之后,他将先食物放在地下,用左手将那人的头扶起,用右手将陶钵里的水慢慢灌在那人的嘴里。灌了几口之后,那人便醒过来了,自己坐了起来。
“赶紧吃点东西,我看你是饿昏了。”舜看那人醒过来了,劝说道。
那人看到舜从地上拿起的食物,也没有吭声,赶紧将舜手中的食物抓在自己的手里,往嘴里就塞。
“慢点!不要吃得太猛。”看着此人狼吞虎咽的样子,舜的心里已经明白,这个人的确是饿坏了,急忙劝说道。
那人听到舜的劝说,觉得有点不还意思,就放慢了吃的速度,但刚才因为吃得太急,还是噎住了。舜赶紧将陶钵端起,说道:“先喝点水,冲一下,不敢吃的太急了。”
那人接过陶钵喝了一口水,然后将陶钵放在地下继续往嘴里添食物,不过还是放慢了填食的速度。
不一会儿,那人风卷残云,就将舜拿给他的食物吃完了,端起陶钵将剩下的水全部喝光了。
“行了,一会儿到我家再吃点。我是怕你一下子吃得太多吃出毛病来。”
“谢谢!谢谢救命之恩!”这个人此刻才缓过神来,看着眼前这个和善的年轻人,连声道谢。
“老哥,你是哪里之人?要到哪里去?”这个时候,舜才开口问道。
“我是豫州之人,要去历山。”
“历山有亲戚吗?”
“没有。”
“那你到历山干什么?”
“唉!一言难尽。去年,家乡遭了蝗荒,庄稼颗粒无收,本来就无隔夜之粮,这一遭灾更是雪上加霜。家里年迈父母,体弱多病,没食物可吃,身体每况愈下。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我到地里、山上到处寻觅食物。可那可恶的蝗虫不但毁掉了庄稼,就连地上的野草也被被它吃的光秃秃的。我只好刨挖地下的草根,拿回家煮熟,奉养年迈的父母。因为父母年迈,一直体弱多病,加之长时间的填不饱肚皮,饥寒jiāo迫,于去冬初春相继亡故。葬了父母之后,我便一路乞讨,走到这里。”
那人介绍完后,舜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他的眼前一直浮现着那两位忍饥挨饿的老人的面孔。这个人的话已经说完了,他还没有回过神来。
“恩人!你为什么哭了?”那人不解地问道。
“哦!没有什么。”舜急忙用衣袖擦了挂在脸颊上的泪水。
舜回过神以后接着问道:“那你到历山来干什么?”
“我听说历山有一个大善人叫舜,那个人不但很善良,还是个大孝子。听别人传言,那个人很有本事,教历山人耕田,这里的庄稼长得比任何地方都好。他还能说出很多道理,历山的人都服他。我就是奔着他来的。”
“惭愧!惭愧!他不算是一个孝子,你才是一个大孝子。”舜听罢那人的一番话,顿时觉得非常惭愧。自己的父母将自己赶出家门这还算是一个孝子?于是急忙说道。
“难道外面传言有假吗?我想不会!你是不是和那个舜不合适,故意诋毁他的?”
“不是,他的确不如你孝顺。在灾荒之年,你到处寻找食物奉养父母,不管怎样你做到了床前尽孝。可他总是让自己的父母不开心,一个让自己父母驱赶出家门的人还能算是一个孝子?请以后不要这样传言了。”舜急忙解释道。
“眼前的这个人绝对是个好人,想着他是不会说谎的。难道外面的传言真的是假的?”那个人听着舜的解释,心里就一直在想。几百里路前来投奔难道错了吗?不会呀!等见到本人再说。说不定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那人虽说对舜的话相信了,但他还是不死心,那个大孝子可是他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呀!
舜看到那人低头不语,便说道:“不说这些了,先跟我到我家。既然来了,就在这里住下,会有你一口饭吃的。”
“哦!好吧!没有想到将死之时遇到了你这么一个好人!看来历山这个地方好人就是多,我来这里没有错。走吧!”那人说着,高兴地跟着舜向村子里走去。
“哦!说了这么半天话,我竟然还不知道恩人的名字。看来我真的是饿昏了。请问恩人尊姓大名?”
“小可姚姓,名仲华。老哥的尊姓大名我也没顾上问,你呢?”
“小人姓郝,名小可。”
两个人一路说话,转眼就来到了舜的茅舍。
“饿!你这个地方不错嘛!”小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屋子,进了舜的屋子后边开口夸赞道。
“这茅屋是我自己胡乱搭的,说不上什么好。”舜边说边做饭。
不一会儿饭就做好了,舜先给小可盛了饭,然后才自己盛了饭,两个人边吃边谝。谝了一会儿,舜对小可说道:“我把我的田地给你一块,以后你就自己耕种罢,不够的自己再去开垦。你刚到这儿,还没有屋子住,目下就先住在我这里,过后我帮你搭建一个屋子,你就可以落住脚了。”
“我把你的地种了你怎么办呢?”
“我有耕牛,在这里开垦的田地多,有地可种,你不用cāo心。”
“恩人,太感谢了!可我身无分文该拿什么感谢你呢!”小可感激万分。
“不用感谢,能帮你度过难关就行了。”
“你的大恩大德小可永远都不会忘记!以后慢慢报答吧。”
“什么报答不报答,只要你光景过好了,就算是报答了。”
就这样,舜将小可留在了自己家中,舜到妫水东岸给了他一块地让其耕种。
历山之地,地平土肥,离山海亦近,又有妫水相畔,土肥水美,庄稼自然长得很好。加之舜在这里的经常教导,村子里的民风非常好,常常有远方的人闻风来到这里落脚。每有新到之人,舜总要留他在自己屋里暂住几日,一直等到他搭好了屋舍,有了栖身之处。
等新到的人搬家的时候,舜总要送他一块地,让其耕种。
他的做法,村里人有不少人不能理解,问他为何要这样做?虞舜总是一笑,说道:
“他们新来咋到,没有耕牛家什,挺难的,帮他一把也费不了多大事。我自己有牛,开垦的田多,给了别人一点,以后还可以再去开垦新田。”
舜这种急人所难,乐于助人的品xìng,受到了历山之农的不绝夸赞,人们对舜越来越敬重,个个都听舜的话,服从舜的命令,并极力推崇他,尊他为首领。
历山的人家越聚越多,地亦越来越阔。原来的荒凉之地,现在变的已经非常繁荣,都是舜德所感。(《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u)。一年而居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 [本章字数:4354 最新更新时间:2013-02-27 07:06:21.0]
----------------------------------------------------
第十八回 帝尧访贤
却说那帝尧此时已经年迈,甚觉精力不如从前。虽说水灾接连不断,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灾难,但在朝臣们的同心协力下,灾害已经降到了最低程度,朝中一切事务也很顺当。但在帝位传人这个问题上却使他非常头疼!那帝子丹朱,顽劣好讼,平日只喜欢游戏、玩耍。在外面不与正人君子来往,结jiāo了一帮yín朋损友。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群聚终日,言不及义,打闹戏耍。到了后来,竟聚众yín乐,唱歌跳舞,不分白天黑夜,yín乐无度。帝尧忧勤国事,没有功夫教训他。有时实在看不过眼,便恳恳切切地教导一番。但是,过不了三天,他的那些老毛病又重犯了。帝尧为此不知道训导、责备了多少次,但都无济于事。
有一年,帝尧外出巡守。在巡守返回途中,走到平阳附近,只见汾水之中游着许多华丽的船只。船只之中,笙簧钟鼓,聒耳沸天,热闹非凡。帝尧心里很不高兴:这么多年天灾地难,百姓饥寒jiāo迫,哪一个人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铺张聚乐,简直是毫无心肝!立即命令皋陶前去查问。
等了一会儿,皋陶回来奏报:
“是帝子丹朱和一群痞子在那里取乐。”
帝尧听了非常生气,既怒又忧,当下默不作声。
傍晚时分,帝尧命人将丹朱叫来,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那帝子垂手低头、局促不安、战战兢兢,站在那里挨训。但他的脸上却毫无愧耻之色。帝尧知道这是老生常谈,起不到多大作用,他是不会改过的。忧闷之至,竟一夜没能入眠。
过了不久,帝尧出去祭祀斋戒。那丹朱趁父亲不在,又偷偷地约了他的那些孤朋狗友出去戏耍。
这一次,他们弄了一条大船,向汾水上游摇去。多日没有玩耍,这些狐朋狗友们异常开心,肆无忌惮!在大船上奏竹、弹丝,乐不可支。
那船游到一处,只见远处湖中有一小岛,鲜花盛开,艳丽多姿。丹朱很想过去观赏一番,便要船夫将船往那边划去。
船夫将船向前摇了一段走不动了,众人站在船头一看,前面滩出的一条土塄,把船当住,划不过去了。丹朱便命船夫下去,用纤绳将船拉过去。船夫道:
“这么大船,如何拖得动!”
丹朱大怒,骂道:
“狗才!竟敢违抗我的命令,是不是想挨揍?”
船夫无奈,只好下去拖船。但那船足有几千斤重,在泥滩上如何能拖得动?丹朱认为他们是在偷懒,抡起巴掌便打在了他们的脸上。打得船夫“妈呀!妈呀!”乱叫。
这个时候,岸上的百姓都来围观,一时间议论纷纷。
出现了这等事情,帝尧祭祀斋戒回来岂能不知?生气之下,又把丹朱叫去训了一顿。虽然是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但还是安宁不了几天,那个顽劣的丹朱仍然没有悔改,一有机会,便覆辙重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