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华夏圣帝大舜 > 第 27 章
    没有那个才能。如果给他权力,会误国害民的,还会害了他自己。权力也是极危险的,一旦用之不当,就会带来祸患。我看这样吧,干脆给他封个诸侯,让他有个名份,有富贵尊荣就行了。然后,另派一个精明强干之人,去那里帮他治理。他可以时常去看看,也可以不去,在家里伺奉父母。这样能自由一些,更适合于他。”

    继母听罢,心里很高兴,说道:

    “能行!就这样办吧。?首!去叫你哥去!”姚婆子急忙让?首把象从外边找了回来。

    象一进门,姚婆便高兴地说道:

    “象儿,你的二哥给你封个侯,你却什么也不会干。他说让你只要名份,只要富贵尊荣,不到那里去治理,好吧?”

    象听了非常高兴,手舞足蹈,连声说道:

    “好的,好的。我那知什么治民理事之道?只要富贵尊荣便罢了,我就愿意这样。”

    姚婆道:“那还不赶快谢你的二哥?”

    象高兴得稽首谢道:

    “谢过二哥!”

    帝舜道:“不用,不用。你只记住,只享你的富贵尊荣,政事不可以乱管,以免生出是非。”

    象满口答应。瞽叟和姚婆子高兴得心里直乐。

    过了几日。帝舜封弟象于有庳(亦作有鼻,现湖南省永州道县,汉以后隶零陵郡。《孟子?万章上》:“ 象至不仁,对之有庳 。”《汉书?邹阳传》:“昔者, 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於有卑 。” 颜师古注:“地名也,音鼻,今鼻亭是也,在零陵 。”)。

    象受封后,基本不多到任,还和过去一样,自由自在,乐享荣华。

    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 [本章字数:2552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8 07:47:39.0]

    ----------------------------------------------------

    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

    一日,帝舜视朝,伯益从东方巡视归来,向帝禀奏了东方各地的情况。奏到丹渊(山东省临朐县境)地方的情况时,脸上露出了愠色,怒而不言。帝问道:

    “是不是丹朱那里出事了?”

    伯益道:“这个丹朱很不争气,自从到了封地以后,还是过去那个样子。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民事一点都不管不说,他将一班小人匪类纠集在府中,昼夜作乐,把一个大国搞得乱糟糟的。”

    帝舜听了心里好不难受,沉默了好一会才说道:

    “过去他在先帝跟前,先帝时常教训,还能收敛一点。现在没有人管了,他的行为是可想而知的。我却有失察之责!”

    契在旁边奏道:“丹朱不肖,先帝心里非常清楚。却又教导他不好,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将他逐到外边去,不给他封地,就怕他贻误民事。帝却将他封了一个大国,果然是这么一个结果。以前,先帝和他是父子,父子之间不善责备,他便越来越不成器,竟成了一个不肖之人。现在情况变了,他是诸侯,对帝有君臣之义,君臣之间即可惩戒。帝不严管,是帝不是。现在应该抓紧扭转,否则,后果不好。”

    “你说的很对,对丹朱我还真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帝应将丹朱召回,严加教导劝戒,不致于让他酿成大恶。庶几上亦可以告慰先帝之灵。望帝三思!”

    “我何偿不想这么做呢?只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

    皋陶想了一会儿奏道:“臣有一法。”

    “讲来听听。”

    “刑于臣而警于丹朱。”

    “此话怎讲,详细说来。”

    “古时候有一种官刑,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叫巫风;殉于货色,恒于游畋者叫做yín风;侮圣人之言,逆忠之直谏、疏远 耆德,昵比顽童的叫乱风。此三风为臣者犯此一项。其家必丧。为君者犯此,其国必亡。如果臣下不能去匡正其君,对其必施之以刑,这个刑罚叫作墨。如今,丹朱失德到这个地步,他的臣下何以不去进谏,匡正?现在,对其臣下施以刑罚,是理所当然、师出有名的。罚臣警君或许会有效果的。到那时,帝再劝导他一番,然后慎选贤才,输佐于他,或许可以改变。”

    帝舜听了皋陶之言连声叫好。群臣亦都以为这是一个上好的主意。于是,帝舜即刻遣使臣前去丹渊,宣召丹朱及他的臣子们入都来朝。

    却说那丹朱接到帝诏,心里不以为然。他想帝召他不会有什么大事,或许是娥皇、女英二位姐姐思念自已,想要见面一叙。所以,对入都之事很不在意。但是,丹朱接到帝召以后,亦觉得这是一次进都游玩的好机会。于是,便将他的那一班大臣及狐群狗党一个不剩的全都带上,生怕拉下了哪一个,使他失去了这次游玩的好机会。

    丹朱生xìng顽劣好玩,虽说接到的是帝诏,却并没有当一回事。一路上走走玩玩,把进都之路当成游山玩水的好机会。

    一日,到了一个地方。这里风景如画,景致极美。他们就在此地玩了整整一天。那日正是上弦的时候,夜色宜人。他的那群狐群狗党们玩兴未尽,怂恿他在此处建筑高台,以便赏月。丹朱听了亦很高兴,命随从即刻动手搭建。人手不够,又从当地雇了人夫,筑起了一个十余丈的高台。

    次日夜幕降临以后,一轮皓月,皎洁澄清,站在台上,四望山川,俨似琉璃世界一般。丹朱一干人等高兴至极,置酒酣歌,唱跳呼嚎,一直狂欢到月落参横,方才归寝。

    一连三日,丹朱一伙乐不思离。使臣多次催促。丹未才恋恋不舍,带上人马上道赴都。(此地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北二十里的?(yi)阳聚。此台后人称之为丹朱夜游台)。

    丹朱一行从丹渊走到帝都蒲阪,竟然走了几个月。

    进都以后,使臣将丹朱一行安顿好,即向帝舜奏报情况。帝舜问道:

    “何故迟迟才到?”

    使臣便将丹朱一行一路游山玩水之情况详细报告于帝,帝舜心中十分不乐。

    次日视朝,帝着内侍传 召丹朱手下的那班臣子进殿,当着满朝臣工之面,狠狠地责备了一番。然后将他们jiāo于皋陶。

    皋陶将这班臣子定了墨刑。那墨刑,就是在人的脸上涅之以墨,所以叫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和现在的纹身之法雷同)。而到帝舜的时候,已将墨刑之法改变了。不在受刑之人脸上刺字涅墨,而是让他们在头上顶一皂色的布巾,以表明受墨刑的意思罢了。

    那丹朱的一班臣子,头戴皂巾,愧耻之至,从此都羞于出门。(皋陶任职期间,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音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实际上都是一音之转,而通常写法则作皋陶。)

    处置了这班臣子之后,皋陶又将丹朱的那些小人匪类,流放到边远的荒蛮之地,命其永不准回。

    这一切都处理完毕后,帝舜才将丹朱单独叫到宫中。对丹朱恳恳切切地晓之以理,给他讲述了帝挚荒yín无道的结局,警告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结局将是天怒民怨。毁了自己,还要伤及帝尧的声誉。

    丹朱听了帝舜的衷恳之言,心里亦有些耻感。表面上亦承认了一些错误。

    次日,帝舜又请了娥皇,女英。让她们再对丹朱进行一番规劝。两个姐姐对丹朱的不肖很是伤心,痛哭流涕地数落了丹朱一通,又规劝了半天。丹朱低头听训,非常惭愧。

    帝舜看到丹朱有悔改之心,就想给他提供一个改过的机会。考虑到丹朱在丹渊地方民誉大坏,不能再到那里去了,需要给他另封一个合适的地方。考虑再三,最后选定了房的地方(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

    那个房地,是从前帝尧出生的地方,又是丹朱避舜时住过的地方,老百姓因为和帝尧的感情,又因为他有让国之德,对他评价甚好。于是,帝舜将丹朱单独召见,言明了他的一片苦心,将改封他于房地的想法告诉给了丹朱。让他换上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重新开始。

    丹朱虽然顽劣,但也是聪慧之人,哪能不知帝舜和两个姐姐的一片良苦用心?于是,诚心诚意地感谢了帝舜一番,便去了房地。

    为了让丹朱能很快有一个好的转变,帝舜在朝中挑选了几个品行端正,德能兼备之人去房地辅佐丹朱。

    丹朱自从经过了这一番挫折,聆听了两位姐姐和帝舜的教诲、劝导和警示,在心灵上有了很大变化。到了房地以后,没有了那群小人的诱唆,竟然很快改掉了前番的恶习。他在辅臣的帮助下,勤勉敬谨,为百姓做了不少事情。在房地还算是留下了好的名声(因其为尧帝长子,后世将地方名取名“长子”,长子县有“丹朱镇”及“丹朱大道”等,其河流取名“丹河”)。

    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 [本章字数:522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9 15:56:31.0]

    ----------------------------------------------------

    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

    那帝舜自处理完丹朱之事以后,心里一直在琢磨着他那以德治国的方略。他觉得,以德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自己,要求臣工、诸侯,以庶民生计为施政目的,施厚德于民;一方面是培养庶民的品德、良知,调整好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如何实施这个方略,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方案。

    品德的教化,说起来易,做起来却极难。一个人一生下来,其本xìng都是好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一切。好的可能变成坏的,坏的亦可能变为好的。

    人之变化,关键在于教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前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老百姓流离失所,衣食艰难,起码的生存都不能保障,当然就谈不上教化了。如今,水患已经消除了,后稷教民耕稼,已大见功效,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常言道:“吃饱了饭生余事。”人心本来就是容易生恶的,饱食暖衣之时,更易生些是非来。“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古人的话没有错,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需在教化方面下点功夫。

    契这些年一直在播教。他教化百姓亲睦、谦让。虽说有了一定效验,但效果仍不理想。因为成年的人习惯已成,成见已深。一时不易转变,收效甚难。看来,必需从童蒙开始施教。“蒙以养正,圣功也。”要做好这一件事,首先应该在各诸候国多设一些施教的场所,把未成年的孩子收进去。一则识些字,二则懂些做人的道理,三还可学一些本事。如果这些孩子从童蒙起,都去学做善人。等他们长大以后,人人都能施善,国家岂不大治?刑罚岂不可以不用?如果他们再学一些谋求生存的本事,将来就能创造出更多的食物、物件。生活岂不更富足?

    想到这里,帝舜下了决心,把教化做为一件大事。在全国普遍做起来。

    次日视朝,帝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并将建庠舍,教化童蒙的设想让臣工们议论。他要求大家提些好的建议,商讨出一个好的方案来。

    帝舜的话音一落,契就说道:

    “帝之言甚是。人之初生,没有不善的。以后所以不善,是因为习俗所染。譬如一根丝线,染于墨则黑,染于朱则赤。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如果有一个场所,有一定的教法,使他们在这个和外界很少接触的场所内,学一些本事,积一些善念。那么,即便他原来就不善,在这一种场所内亦可以化恶为善的。何况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臣以为,可先在帝都建一些庠舍,做个试点,做个样板,然后再在各地推广实施。”

    契的话刚一说完,大家便齐声称赞。帝舜道:

    “各位都以为是,就由契来cāo办。越快越好。”帝舜的话刚说完,契便接着道:

    “即从童蒙开始,那么,只是能是收一些小童。那大一些的孩子该咋办?他们不到干活年龄,在家里没事可做,又不能进庠舍,岂不流浪在家庭之外,染些恶习?”

    “契之言甚是,以我之见,就建两种庠舍。一种收大些的孩童,一种收小些的童稚。用来教童蒙的庠舍叫下庠(小学),用来教大童的庠舍叫上庠(太学)。”帝道。

    “好!帝的这个主意太好了!”大家齐声赞同。契接着又问道:

    “下庠教化什么?上庠教化什么?总不能一样吧!”

    帝舜道:“教文识字,由浅到深。下庠学浅,上庠学深。下庠以识字为主,再附带一些品德教化。上庠除识文字和做人教化以外,还应再定一些学本事的科目内容。具体定些什么内容,大家议论一下。”

    伯夷道:“礼是立身之本,应为一科,不可不施以教。”

    帝道:“算一科。”

    后稷紧接着道:“民生以农耕为本,农耕也应为一科。”

    帝道:“很好!”

    伯益道:“草木鸟兽与人关系最密,用处亦大,博物的人古称为君子,也应算做一科。”

    ?道:“古之圣人,制器用以前民,利溥万世。娃娃们即使自己不能发明,寻常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