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宿命之天下一人 > 《宿命之天下一人》正文 第五十九章 七情六欲
    洪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过了两个时辰,就退去了,留下遍地的黑黄色的淤泥。那些围观的百姓还有官兵却不见了踪影。

    昏迷中,两名随从背着赵佶,一路狂奔,回到艮岳。

    皇宫上下顿时开了锅,急忙传唤太医,大臣和众皇子、公主还有皇后、嫔妃乱作一团,听闻哲宗赵煦就因为口吐鲜血,不治而终,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担心皇上的安危。

    赵佶回到艮岳,心中总算是踏实了许多,但他始终不敢睁开眼睛,只要一睁眼,天河岸边的惨景就会浮现,他忘不了那些为了他一己私欲而奋不顾身的将士和官员,也忘不了那数千百姓的一张张狰狞的脸,鲜活的生命在他的眼前逝去,而他却无能为力。

    第二日清晨。

    “快传元妙先生来见朕!”赵佶的心情刚刚平复,突然想起在他登上开宝寺塔之前,元妙万般阻拦,其中必有诡异,只是不方便说。如果要想弄清事情的原委,就必须要找到元妙问个究竟。

    此时,元妙好像知道皇上要传唤,早已经等在殿外。听闻传唤,一瘸一拐地推开赵佶寝宫房门,急匆匆跪倒在地,一言不发。

    赵佶见元妙这幅模样,心怀愧疚,元妙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定是他的杰作,昨日他踢元妙的一脚,着实不轻,以赵佶的力气,这一脚下去,即使宫中的侍卫都一定能承受得住,更何况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者。

    二者就这样静默着,谁都不肯第一个打破僵局,这种状态持续了两盏茶的时间。

    “元妙先生,尔就不想说点什么吗?”赵佶终于憋不住了,无奈地问道。

    元妙抬起头,注视着赵佶,缓缓道:“贫道猜想,皇上已经知道了,务须贫道多言。”说罢,又是缄默,只是眉宇微微隆起,略显愁态。

    赵佶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直了直腰,郑重地问道:“难道你说的事真的要发生了,不能避免吗?”

    元妙摇了摇头,神色凝重,答道:“此乃天意,不可避免。”

    赵佶面无表情,注视着眼前的元妙,不禁想起了初识元妙时的情景。

    元妙,俗名林灵素,曾经是东坡先生的书童,后来机缘巧合,一朝顿悟,很快成了尽人皆知的得道高人。赵佶知道道家常有奇人异士,其中提议他修建艮岳的华阳先生就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仅仅数语便可道尽天机,正因如此,赵佶才能子嗣众多,不愁后继无人。可惜华阳先生不久就仙游去了,却迟迟不归。

    正在这个时候,元妙出现了。

    赵佶能信任元妙,起因是元妙是唯一一个了解自己的人。

    赵佶18岁登基,当时所有人几乎都不看好这个皇帝,宰相张惇就曾说过:“端王轻佻。”其实当时的赵佶也确是众人眼中的那样放荡不羁,对皇位也没有一点兴趣,但是命运就是这样的捉弄人,不想当皇帝,却巧合的当上了皇帝。

    新帝登基,需要祭拜祖先,因为没有人看好他,赵佶祭拜祖先竟然是史无前例的只有他一个独自跪在祖先堂,连一个宗亲都没有,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不遭人待见。

    祖先堂只有历任先帝的画像和灵位,灯光幽暗,一片死寂,偶尔能听到长明灯油火噼啪的爆裂声,似乎时间正在流逝。赵佶没有多想,这个皇帝位反正是白来的,也没有什么国事需要自己处理,本来一炷香的时间完全可以完成的事,赵佶却不急,他给每一位先祖都上了一炷香,然后静静凝视着一炷香慢慢的化为灰烬。这个过程很漫长,乃至于赵佶都不知道过去多长时间,自己竟然在祖先堂睡着了。

    赵佶懒洋洋地原地站起,懵懵中,看到祖先堂的右侧有个小的房间,他从来没来过祖先堂,更不了解祖先堂的格局,于是他好奇的走进的这间偏房。房间不大,应该是间书房,因为房间正中摆放一个书案,可能是很久没人来到这里,案上布满灰尘。

    赵佶随手拿起书案上一本书,轻轻吹去书上的灰尘,尘埃落定,书的封皮上赫然出现几个字——先祖体操秘谱。闲来无事,赵佶翻开书页,细致的品读,不时地点头,似乎领悟出了书中的奥秘。很快,赵佶又找到了几本书,每一本都是他闻所未闻的宝典,好在平时赵佶也通晓诗词,不算目不识丁,书中拗口的文字,他竟然能心领神会。

    书不多,页数不多,很快赵佶盘坐在地,开始了冥想。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已是未时。赵佶站起身,忽然觉得神清气爽,欣喜的走出祖先堂。

    赵佶在祖先堂究竟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赵佶这个不让人看好的皇子,皇帝却做的有模有样,短短几年,举国上下一片祥和,百姓日渐富足。

    直到有一天,元妙的出现。

    “皇上乃仙人,是长生大帝转世造福一方百姓。凡人不知,却瞒过不贫道。”元妙见到赵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样的唐突。

    但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却惊得赵佶一身冷汗。赵佶把元妙叫到一个密室,开口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元妙面带微笑,神秘地答道:“贫道谓吾皇为仙人,原因有三,其一皇上身藏盖世武功,无人能及,恐怕举国上下也难找到对手,我朝从太祖开始,就重文弃武,恐怕皇上的武功不是什么高人指点,更不会有什么师承,是天生神武吧!”

    赵佶听闻,甚是惊喜,急忙说道:“噢?朕的格斗,宫里宫外还没人是朕对手,众人皆知,你能得知也不稀奇,还有呢?”

    元妙正一下道冠,说道:“在皇上面前,贫道不必多言,因为贫道要说什么,心中所想,早已经被皇上尽收眼底,此其二也,皇上有摄人心魄,读心之术,所以大臣们无人不忠心,因为他们的想法都在皇上的掌控之中。国家大事,关乎国运,百姓琐事,关乎民意,诸事皆在皇上的意料之中,因为皇上还有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正所谓未卜先知,此为其三,即使贫道都自愧不如。皇上拥有神武、读心、预测三种神技,仙人不过如此。”

    赵佶一脸惊喜慢慢消散,继而仰天大笑道:“哈哈……知我者元妙也!”

    “不过,恕贫道斗胆,吾皇虽为仙人,但并不完美,贫道此行就是为皇上分忧而来。”元妙收起了一贯的神秘表情,正气凛然道。

    赵佶被元妙的话警醒,正色问道:“先生请讲。”

    元妙略作思索,虽然这次面见皇上他早已经把要说的话烂熟于心,但是真得要说出来,还真需要注意一些用词,毕竟面前聆听的皇上,是一个一怒天下乱的人。

    “回皇上,道家讲究阴阳,即万物皆有阴阳,皇上是长生大帝转世,偶得神通有三,有得必有失。”元妙手捻胡须,缓缓道。

    赵佶脸色已经变得不那么好看,追问道:“朕很想知道失去了什么?”

    元妙答道:“吾皇知人知心,却不能知情,测天测地,唯不能测己。”

    赵佶不以为然,反驳道:“先生何出此言,朕为天子,一心为百姓所想,对后宫妃嫔更是细心呵护,那些大臣还总说朕的多情呢,先生竟然说朕无情,这是为何?”

    元妙眯着眼睛,微微一笑答道:“皇上为民,是皇上的责任,对待后宫相敬如宾,是为人夫的责任,试问皇上登基以来,逝去的大臣和嫔妃也不在少数了,皇上可曾哭过?”

    赵佶表情突然呆滞,暗自揣摩:“老道说的对啊,自从登基,我就从来没为什么人伤心过,别说哭了,因为没有任何人和事能让我动真情。在别人眼中,我喜好女色,后宫佳丽不到三千,一百多个还是有的,但是还真找不到一位能让我心动人,难道我真的不知情为何物?还有就是关于自己的未来,我不是没想过,也曾经为自己测算过,但每次都只能看到一片迷茫,什么都没有,难道这就是老道说的算尽天下事,唯不能算自己?看来这老道还真有一些本事。”

    元妙轻咳一声,把赵佶从无尽的思绪中拉了来。

    赵佶心有余悸,问道:“先生可否能解?”

    元妙答道:“无解,吾皇无情,恰是大宋之福,吾皇多情,反而是大宋祸事,如果有一天吾皇为某些事伤心欲绝,则大宋危矣。”

    “无情是福,多情是祸”,元妙的话,令赵佶刻骨铭心。十余年,他一直坚持着和享受着这种无情,直至昨日开宝寺塔上,他第一次体会到伤心欲绝,不禁想起了元妙曾说过的这句话。

    过了很久,赵佶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起身拱手道:“既然无法挽回,还望先生解惑。”

    元妙惶惶中避开赵佶的拱手之礼,答道:“起初贫道也不能窥探天机,只是感觉此次河清有诸多诡异,所以不想让皇上知道,因为以皇上的性情,得知天河河水变清,定会前往,与民同乐,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童贯还是把消失走漏出去,此乃天意。至于河中宝物究竟为何物,贫道不得而知,但是贫道猜测,皇上的情绪上的变化一定与河中宝物有关。贫道听闻皇上登上开宝寺塔,情绪变化无常,后来回到府中仔细思量才有所发现,皇上可知开宝寺塔一共几层?”

    赵佶不加思索,答道:“开宝寺塔,共十三层,众人皆知。”

    元妙点头,接着说道:“十三,正是七六之和,视为七情六欲,古语云:喜、怒、哀、乐、爱、恶、欲为七情,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欲。七情六欲凡人皆有,吾皇乃仙人,不会被这凡人的情绪所扰。但皇上登上开宝寺塔,无意间竟然开启了七情六欲,如果贫道没猜错的话,皇上应该是从登上第七层开始有了情绪上的变化,而且异常的激烈。”

    元妙说完,注视着赵佶,赵佶的细微的表情告诉他:他猜对了。

    “朕还是不明白,朕有常人的,对大宋江山有何影响?”赵佶疑惑问道。

    元妙嘴角流露一丝苦涩,答道:“这样的疑惑,以前皇上是万万不会提出来的,因为现在的皇上既然开启了,那就同凡人无异了,皇上可以体会一番,神武之力全无,而且心生恐惧,再也不能预测未来,也不能洞察贫道所想。”

    赵佶额头冒出了虚汗,这一点真的让元妙说中了,自从那天从开宝寺塔回来,他几乎失去所有的对外界的感应,心底还多了一丝恐惧。

    “皇上以前鸿运当头,堪比仙人,其余外邦皆受到皇上的气运压制,如今皇上成了凡人,那些被压制已久的气运定将疯狂报复,远的不说,贫道断定,童贯此番平定方十三之乱,绝不会一帆风顺,血雨腥风在所难免。同时,北方诸蛮夷,也会蠢蠢欲动,不久边疆将会重新燃起战火,如果处理不当,社稷危矣!”元妙正色说道。

    赵佶听到元妙说到血雨腥风的时候,已经显示出了恐惧和忧伤,这种感觉平生未有,开口问道:“先生既然知朕处境,当真没有办法挽救了吗?”

    元妙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无解,此乃天道,吾皇需当机立断,一迁都,二禅位,越早越好。解铃还须系铃人,河中宝物已经被冲到岸上,此物戾气太重,如能化解此物的戾气,也许能缓解,但不会改变根本,天道不可违。贫道也会即日启程,云游四方,拜访高人,大宋繁华的好日子不多了。”

    说罢,元妙没征得赵佶的同意,已然离开了艮岳,赵佶也没阻拦,一脸迷茫地看向窗外的远山。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