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宿命之天下一人 > 《宿命之天下一人》正文 第十七章 帝师密折
    李筱竹的父亲已经忘了刚才“打眼”的事情了,此时他已经戴上了手套,仔细的揣摩着松花御砚,爱不释手。

    李家的古玩店铺里有pos机,直接就可以转帐。转眼间,关喆的账号上多出了二百万,他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自古就有人评价古玩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郭老一分钱也没要,他和李家应该有多年的关系了,刚才也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帮忙说话也是情理之中。

    李家也算捡了一大漏儿了,二百万买到一个镇店之宝,所以这场交易皆大欢喜,没有输家。

    只能在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才能出现的桥段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而这个主角竟然是前几天上校园网站头条的关喆。古玩社团的同学们经历了刚才的事,有的同学趁着空闲时间,已经把这件事发到了校园网站上,不出意外,这条消息又将是一则爆炸性新闻,上头条没问题。

    “关喆,你太神奇了,简直是创造了古玩街的神话!”李筱竹很兴奋的说道。

    她家虽然付出二百万的代价,买回了本来就属于他们的这个宝贝,按理说不应该这样高兴才对,但是毕竟砚台是李筱竹第一个发现的,能得到这个宝贝,至少有她一半的功劳。

    “爸爸,你也有打眼的时候啊!我刚才买到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砚台不一般,现在砚台到手了,你怎么奖励我?”李筱竹对正在幸福之中的爸爸说道。

    李父抬起头,想起了刚才发生的事,要说不后悔那是假的,二百万不是个小数目,竟然在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说道:“是爸爸刚才看走眼了,能得到这个宝贝,筱竹应该记头功,这样吧,你要什么,爸爸给你买!”

    李筱竹答道:“好,就这么定了,但是让我想想吧,等想好了再告诉爸爸!”然后她又对关喆说道:“关喆,今年我大四了,马上要毕业了,以后的古玩社团的团长,你来当吧,我相信你一定能比我做的更好。”

    关喆听到要让他当古玩社团的团长,推辞道:“这怎么可以呢,我对古玩一点都不懂,怎能服众,你还是换别人吧!”

    李筱竹说道:“刚才我们都看到了,你捡漏儿的水平太高了,老实说,你是不是早已经看出来这是御砚了,才故意买下的?”

    关喆委屈的说道:“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觉得这砚台挺好,能用,就买了,没蒙你们。不管你什么时候反悔都行,都可以把钱退给你!”

    “想的美,退钱是不可能的了,御砚属于我的了。”李筱竹一脸傲气的说道。

    关喆目前还不想参加任何社团,对李筱竹说道:“我不想参加古玩社团,你还有一年才毕业呢,别这么早就说,到时候,你一定能找到比我更好的人选。”

    李筱竹想起了那天全校社团的骨干到宿舍去请关喆的事,觉得关喆是个有原则的人,那天已经表态了,今天再怎么劝,也是徒劳。

    “你刚才不是还买了一个‘凳子’吗?也让郭老看看吧,说不定也能捡个漏儿呢!”黄锴说道。

    黄锴目睹了刚才发生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没有机会说话,听到李筱竹邀请关喆参加古玩社团,而且是当团长,关喆却没答应,这事有些让李筱竹脸面上挂不住了,于是就找了一个新的话题。

    关喆听到黄锴说起木匣的事情,很感激黄锴,他也不想在古玩社团的问题上多做纠结,于是对郭老说道:“郭老,我这还有个木匣子,也请您帮我掌掌眼吧!”

    “是吗?小兄弟还有个木匣子,拿过来我看看。”郭老热情的说。

    关喆抱着木匣走到郭老的身边,把木匣放到郭老的面前。

    郭老拿起木匣,同样是仔细的专研一番,最后摇头道:“这个木匣子,从材质上看,应该是红松的,做工还可以,但是也就是普通木匠的水平,还达不到艺术水准,恕我眼拙,我真的看不好。”

    郭老又叫上李筱竹的父亲,一起研究了一会,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结论。

    古玩社团的成员们原本觉得关喆买到的应该又是一个不俗之物,没想到两位专家都说不好,让大家都很失望。

    “哈哈哈,关喆,我都说了,这个匣子只能当做凳子使用,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你偏要买,不过没什么,才一块钱买的,不算交学费。”李筱竹得意的说道。

    关喆却不是这么想的,有个细节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听顺子说,这个匣子是用来装刚才的那些文房四宝的,其中那方松花御砚也在其中,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用一个红松的匣子装呢,这不和常理。于是关喆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感到意外的举动。他拿起匣子,双手用力,竟然硬生生的把匣子掰开了。

    转眼间,木匣变成了几块破碎的木板,散落一地。关喆的力气之大,是有目更堵的,能打败世界冠军,怎能没有点真功夫呢?

    木匣破碎,除了木片还是木片,根本就没看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关喆不甘心,他发现这木匣的底比较厚,于是拾起木匣的底,准备再进行一轮“破坏”。可是动作却停了下来,因为他惊喜的发现,木板的侧面有一条大概两毫米的缝隙。

    这个表情没逃过在场的人,黄锴问道:“老大,难道又有什么发现?”

    关喆好奇的说:“你过来,看看缝隙中是不是有东西。”

    他们对话引起郭老的注意,郭老急切的说道:“真的有发现,是什么?”

    关喆观察了这个木板的缝隙里面好像有纸质的东西,但是怎么才能把东西完好的取出来,他还真的一时没有办法,于是他把木板交给了郭老。

    郭老见多识广,看了看木板,说道:“这个木板没有任何价值,要取出里面的东西,只有破坏木板了。”

    关喆同意郭老的说法,木匣子已经破开,就不差这么一块木板了。他让李筱竹找来一把比较锋利的刀,把刀锋插到缝隙里,然后用力撬了一下,只听到“喀嚓”一声,木板竟然裂开了,原来木板并不是一体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胶水粘上的。木板被分成上下两片,一张折叠的纸掉落下来。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张纸上。关喆轻轻的把纸展开,一页隽秀的楷书映入眼帘。他不懂书法,于是把它交给了郭老,意思是让郭老看看,听听他的高见。

    郭老也没客气,拿起纸张认真的看了起来。一刻钟的时间,郭老也没说话,终于算读完了纸上的内容。他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略带伤感的说道:“一代帝师的苦心,八十年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了,可怜、可悲、可敬啊!”

    关喆和众人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郭老在说些什么。李筱竹问道“郭爷爷,能给我们讲讲你看到的是什么吗?”

    郭老遗憾的说道:“这是一封迟到的奏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我就给你讲讲它的来历吧!”

    原来郭老说的这位帝师名叫陈宝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帝师。

    在清末,陈宝琛是位少有的忠君之士。他不是阿谀小人,更不是左右逢源、但求自保的奸人,而是一位敢于对现象、越轨行为进行大胆揭露,坚决抗争的正直大臣。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溥仪一心想恢复帝制,陈宝琛是发自内心地效忠于小皇帝,而溥仪视陈宝琛为“唯一的智囊,唯一的灵魂”,他认为陈宝琛是个“最稳健的人”,又是最忠于大清,最忠于自己的人。不能否认陈宝琛是具有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这种爱国,是不能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的,只能从他处于清末民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判定。他渴望大清王朝有所改革,得以振兴,由贫弱转为富强,他无疑是一个在忠于大清王朝的前提下,能够随着时代而不断探索前进的爱国者。

    九一八事变后,在rb特务头目土肥原的策划下,溥仪由郑孝胥父子陪同,潜行东北,筹备成立关东军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陈宝琛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

    1932年初,陈宝琛带着长子陈懋复、外甥刘骧业,冒着严寒,火速赶到旅顺,希望能见到溥仪。可惜在郑孝胥等人阻挠下,他没有见到昔日的小皇帝。

    这位忠心旧主的老夫子从旅顺归来后,心里却一直为溥仪的“前程”和安危忧虑,以至于寝食难安。他认为自己应该写一封奏折,想办法当面进呈,劝溥仪悬崖勒马,不要坠入他人的圈套中而不自知。于是他写下了一份奏折,也就刚才在木板中发现的那几张纸。奏折中陈宝琛极力抒发了忧愤难抑的心情,企图向旧主倾诉衷肠。并且严词谴责了郑孝胥父子勾结rb侵略者,把孤独无援的“皇上”居为“奇货”的险恶用心。陈宝琛希望能利用“国人之仇”、“思旧之心”实现爱新觉罗王朝的复辟,特别叮嘱“此时进止尤不可不慎”。

    为了不让当时的rb人发现。陈宝琛找到东北当地的木匠,打造了一个带夹层的匣子,把密折放在里面,然后用匣子装上平时用的文房四宝,掩人耳目。希望找到机会能面呈“皇上”。

    遗憾的是,这封凝聚着陈宝琛心血和希望的密折还没来得及面呈,溥仪就已经被郑孝胥出卖了。郑孝胥私下与rb关东军达成协议,以让他当伪满洲国总理为条件,由他负责劝说溥仪接受伪满“执政”任职。于是,历史的丑剧最终上演。

    1932年3月,rb操纵的溥仪傀儡集团在长春粉墨登场。陈宝琛尽管极尽努力,但终于还是无力挽回走向背叛民族深渊的皇帝学生。当时的陈宝琛可谓痛心疾首,他没有立即赶赴长春,因为此时他无能为力了。

    后来这个木匣不知什么原因在东北遗失了,后人曾经得到陈宝琛当时密折的草稿,但是真正奏折却不知去向。

    奏折的发现,使松花御砚的来历总算是清晰了。一位帝师,皇帝赏赐一方砚台也不算什么大事,至于染上灰黑色,可能是为了掩盖它的真实身份而为吧。只是没想到这封藏匿了八十多年的奏折竟然让关喆发现了,如果没有关喆,这个不起眼的木匣,可能真要被烧掉了……

    “皇帝老师写的奏折,是不是也一样很值钱啊?”李筱竹一直都没打断郭老讲故事,觉得郭老应该说完了,于是问道。

    郭老答道:“陈宝琛不是什么书法家,而且距今的时间还不算久远,价值应该不会太高,但它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见证。”然后又对关喆说道:“你最好能把它捐到博物馆,也算一份功德。”

    关喆也觉得这个奏折的历史意义远远比它的价值要高,表示同意,并且由郭老帮忙无偿的捐献,前提是不要提到他的名字。郭老很满意的答应了。

    “现在的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吗?他们还会想着光复大清呢?”黄锴好奇的问郭老。

    郭老却看了看关喆,说道:“爱新觉罗氏的后人改汉姓为‘肇’,应该不会再有恢复清朝的想法了,关喆你是知道,现在很多满族人都是汉姓,你是满族,姓关,也是后改的吧!”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直姓关,从来没听说过改姓的事,满族也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分,我家就是后者。”关喆回答道。

    李筱竹起哄着说道:“也不一定啊!你是满族,要是放在清朝就是贵族,看你这身高、相貌、气质,至少应该是位王爷!”

    关喆刚要反驳,黄锴却装模作样的说道:“王爷在上,请受草民一拜!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