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如自己,为什么总监偏心?难道就因为她比自己会搞关系,因为她和老板关系好吗?她开始觉得,与老板之间开始有一层隔膜,无形中像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很显然,小周没有站在上司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索取,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老板的角度,去大胆的索取。也就是说,你的索取,要在他人眼中,没有伤害他的现实利益,甚至是满足了他的现实利益。贫农会为了吃上饱饭而革命,而革命家因为贫农的革命而获得政权,贫农要的是眼前的生存,革命家则要求“许我一个未来”。职场中人,要求的是一个光明的未来,因此,我们索取的东西,应该是为了光明的前程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信息、决定权、人力、预算、上司在你身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等等。资源是成功的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是,越使用它,它增值越快,这就是职场的“马太效应”。比如说,你知道的公司信息越多,就会有越多人向你打听,他们必须先拿自己的信息与你jiāo换,于是你知道得越多。又比如说朋友资源,越爱结jiāo朋友的人,朋友就会越多,结jiāo新朋友的机会也越大,成功的机会也越多。此外,决定权、人力、预算,莫不具有这种特质。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司的时间与精力是一种需要特别珍惜的资源,善用这两样东西会有惊人的效用。所以,职场中人,有一些是有事无事就钻老板的办公室。不明底细的人,虽觉得这些人无聊,却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但钻办公室闲聊,只是低级的手段。你要让你的索取,不仅为自己增值,也是为别人、为老板增值,才是正确的行为。

    小王曾经在一家化工公司工作。在熟悉产品知识期间,老板让他去车间工作,很简陋的几间屋,小王由于忍受不了原料的味道就经常不去,老板发现了,认为他不适合这个工作。小王当时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容许失业,于是他竭力把学习到的知识讲给老板听,多亏车间的技术员给他讲得比较透彻。最后小王辩解说自己是因为觉得完全掌握了产品知识所以才不去车间的。老板居然笑起来,说:“你还会说,居然可以把我说服,要是能这样把客户说服,做销售肯定能行。”最后,老板丢给他几本销售的小册子,让他带上几瓶样品到中山、广州联系经销商。

    同样是向老板提要求,为什么小王的命运好于上面的总监助理小周呢?因为小王的索取,同时能给老板带来利益,哪怕暂时只是一种希望。

    还有一种情况,是必须坚决的索取,那就是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坚持,要学会保持自己合法权益。比如,企业的不公平劳动合同、不合法的待遇、不遵守诺言,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忍受或忍让是不可取的。一个开始就不尊重你的企业,如果你以忍受或忍让的态度去对待,那么就不要寄希望于它以后会尊重你、会回报你。既不要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屈服,也不要寄希望于同样遭遇的人会救你。马基雅维里曾写道:“一个庶民依赖着人民,自以为一旦他被敌人或长官们欺压之后,人民就会来解救他,在这样情形中,他常常会发现自己欺骗了自己。”中国人则常常寄希望于同样不幸遭遇的别人先出头,自己跟着嚷嚷,胜了有好处,败了自己不是领头的,最多希望落空,但不会倒大霉。这样的人,是绝对的弱者,上天只会赈救勇于自救的人。

    掌握索取的方式

    乔尹

    掌握索取的方式

    我们的索取,还要注意方式,也就是说要善于索取。

    芬到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为了赶稿整个编辑部经常通宵加班,老板也陪着。老板常常为了稿子或版式大发雷霆,同事噤若寒蝉,没人敢做声。有一晚,芬看到老板骂完人后疲惫的脸,不知道哪来的勇气,轻声地跟他说:“我给您倒杯水吧?”老板一愣,随即说:“也好。”芬拿过他的杯,再小声问:“您喝茶吗?”老板有点不耐烦:“不用了!再说哪来的茶叶?”芬刚好有朋友送的新茶,于是沏了一杯,放在他面前,自己回到电脑前去了。过了一会再看,那杯茶已经给喝得一滴不剩了。但自从那晚以后,老板的态度起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发脾气的频率减少了。也可能是编辑的工作逐渐让他变得满意起来,看到不满意的稿子或版式,他偶尔还会摸着自己的头,带着笑容问道:“你们的意见呢?”可以说,芬真是一个善于索取的人,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会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加薪或升职,但不知道怎样表达。担心一旦不成功,自己不开心,还怕给老板一个坏印像。其实只要你明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如果你能提供等价或超值的东西给老板,你就能得到想要的薪水或职位。所以,要站在老板和公司的角度去想,才能想出足够好的理由。就算老板一时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但他明白了你的价值,不但不会对你有坏印像,而且条件允许时会优先满足你。另外,你要阐明索取与付出之间的等价或超值关系,要设法变个人利益为公司利益,立于不败之地。拿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去说话,好过拿同事的薪水与你比较,拿市场平均价比较,更好过“我妈生病了,我需要钱”,“我要买房子”之类的语言。当然,对市场行情、大环境、人才市场、行业某一阶段的景气状况的了解,以及掌握时机,都是重要的。不过呢,在开口要求加薪以前,先学会上面这些索取之道,平时就多练习,让老板对你的索取视为自然,那是最好不过了。

    最后,我们要记住,索取的同时,不要伤害别人的现实利益,更要善于“分功”于人。中国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不仅显得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忌恨,更使大家都脸上有光。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司。这样,你感到喜悦,大家感到高兴,上司脸上也光彩,以后,上司少不了再给你更多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会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会吃亏。记住前面的话,对于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最重要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为取得未来更大利益所必须的资源。这是一块金子与一根金手指的关系。很多人还停留在职场取胜靠能力的初级阶段,这样的人总是拿能力去跟级别更高的人比,每次都愤愤不平,或暗暗奇怪,不知为什么自己不能像那些人一样平步青云。道理很简单,观众如何区分电影中的配角与主角呢?是演技的差别吗?显然不是,很多配角的实力都是一流的。观众们的标准很简单,谁的台词多,谁的镜头多,谁就是主角。台词、镜头,就是演员所争夺的资源。在职场中,我们也是演员,明白吗?

    另外,对上司让功一事绝不可到处宣传,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倒不如不让功的好。对于让功的事,让功者本人是不适合宣传的。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上司的味道,宣传你让功的事,只能由被让者来宣传。虽然这样做有点埋没了你的才华,但你的同事和上司总有机会设法还给你这笔人情债,给你一份奖励,更重要的是给你为将来开路的资源。因此,做善事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的让功是虚伪的。

    有用的规则未必明说

    乔尹

    我很喜欢NBA的广告语:I love this gcom!如果要为职场做一个比喻,我也会说:这是一个游戏。说它是游戏,不等于随随便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而是以一种享受乐趣的心情,轻松而又严肃地玩这个游戏,并且力争成为游戏的大玩家和大赢家。早在100多年前,马克吐温就说过:“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视为消闲。”若想人生充实、快乐地工作,就必须把游戏时的好奇心及活力,带到工作里去。就像“007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过着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把工作视为挑战自我的游戏,遇上困难或危机时仍能处之泰然,没有紧张焦虑的情绪,也没有难以排解的惆怅。

    就像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职场游戏必然有其规则,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能在场内继续比赛。有人说:新人注定要吃亏,吃亏当是缴学费。其实,没有任何一条游戏规则说新人必须吃亏。新人吃亏,是因为他还没搞懂游戏规则就开始玩。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缴学费”,而是去赢得“奖学金”。高科技行业有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放在职场中,也可以说,一流人才做规则。不过,要玩到“做规则”的境界,有个渐近的过程,让我们一关一关地过吧。游戏第一规则:要玩游戏,就得先搞懂规则。或许你是天才,但天才也不能用脚打篮球。或许你不服,或许你委屈,但如果你连既定规则都没搞懂,又没有能力制订新规则,那么就只有出局。

    有用的规则未必明说

    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几条标语似的东西,称之为“企业精神”或其他名目,还有许多企业有《员工手册》和管理规章,等等,这些都是规则的一部分。但在这些书面或口头的企业规则和企业文化下面,还有企业的潜规则和亚文化,甚至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分部,或不同部门,都有不同的潜规则和亚文化。对于“显规则”,我们是必须搞懂的,也相对容易。而潜规则与亚文化,才是我们要真正下功夫去认清的东西。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一个博士毕业分配到某研究所,是所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哪!过了一阵儿,副所长也站起来,走过去,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一会儿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厕所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快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我们一声呢?”

    无论故事是否真实,这位博士的心态十分有趣,这且不谈。关键是不肯“下问”也就罢了,眼神也不好,看不见水下有木桩。博士的眼中只有显规则:博士学位比本科高,本事应该更大。却没有看到水下还有一个“潜规则”:木桩。

    如何认清亚文化和潜规则呢?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和研究老板、上司和老同事们的言行,特别是那些公司里最被认可的“明星”的言行举止。

    在某家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规定周一至周四着职业装,周五那天可以穿职业休闲装。大家都很高兴,这样周末下班玩起来就方便了。有一次老总在内部邮件中谈加强客户服务意识的问题,顺便提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客户在场,我们都应该以最职业的形像出现。小李是个有心人,他觉得老总的话好像跟公司规定周五可以穿休闲装有点矛盾,接下来他发现,无论什么时候,老总都是穿的西装。从此,他周五也装西装上班。不久,老总一次会议上,专门点名表扬小李,当然,不是说他周五穿西装,而是工作做得出色,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所以,研究企业“明星”分子的言行举止,你会更快成为下一个“明星”。

    还有一个方式,可以从反面去认清那些亚文化与潜规则,就是去看看什么言行不受欢迎。如果这种言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错,有时还似乎很正确,那么很有可能原因是它违背了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

    在一次部门例会上,部门杨经理发言了:“今天我来跟大家聊一聊。我注意到,我们很多人午餐和休息时间比原来至少长了20分钟,下午还有早退现象,让自己小孩放了学顺道来玩,等等,简直把办公室当成了乡村俱乐部。”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部门老员工胡大姐说话了:“话可不能这么说,过去您可能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您没看见别的部门也有这种现象吗?再说也没您说得那么夸张。这是我们的新规矩……”其他员工也纷纷附和起来。

    杨经理的意见错了吗?表面上他没错,但他忽视了亚文化和潜规则的力量。以前他所在企业业务不多,工作清闲,大家都习于准时上下班。但最近一段时间业务繁忙,员工们经常要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于是公司上下自发形成以杨经理所说的不规范行为来补偿超时工作的风气。现在,杨经理严格要求时间,但又不是再也不加班加点了,员工们当然不能接受。所以,明说的规则未必有用,有用的规则未必明说。

    企业共通的潜规则

    乔尹

    企业共通的潜规则

    潜规则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它代表着企业内部一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人在职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考虑到上司、老板、同事的态度,稍有一个环节疏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