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模式是可行的,不如开一家公司,让理想变成现实。于是46岁的她,拿出毕生积蓄5000美元与子女一起创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该公司已经是一个年销售几十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她去世后,布什总统夫人在其葬礼上盛赞她是“美国精神的像征”。

    当然,本章内容是不能乱用的,因为它具有不可预知的风险。毕竟公司的大战略与危机,有时只存在于老板和少数高层领导的头脑中,普通员工难以尽知。读者更不要放着本职工作不做,天天琢磨一步登天之路,在老板们的眼里,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无法担当大事的。

    成功者是善于“索取”者

    乔尹

    西方人信奉“施比受更有福”,而中国自古推崇“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精神。先付出后得到,自然是没有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走极端。经验证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有可能最后成了卸磨杀驴的那头驴。所以,不能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付出,更不能只付出却不要求回报。企业是经济组织而不是慈善组织,而职场中人同样也是经济人而非慈善家。更进一步说,《道德经》言:“将与取之必先予之。”西方人相信:“凡你所施予别人的,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我们想有所“取”,才会有所“予”,我们相信“最终都会回报”,才愿意“施予别人”,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职场上愿意付出的人很多,远多于敢于要求回报的人。在上一章“我是一个演员”中,我已经谈过如果要更快脱颖而出,应该在企业战略重点或面临的重大挑战方面,勇于付出,敢于无条件地付出。这一章,我要谈付出之后的回报。

    成功者是善于“索取”者

    敢不敢大胆地要求,或者索取,其实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职场中有一类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还需要学习、提高,他们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总是信心不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重要工作或职位,所以不敢或不愿出头。有的人甚至当了经理、主管,在必须要求下属做必须做的事时,也总是犹豫再三,不得已而开口。这是一种自我限制的行为,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会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付出很大的代价。须知,成功者从来都是能号令的人,虽然具体方式不一样,或温和或强硬,但成功者都有勇气要求别人,并能鼓舞别人。能大胆对别人提要求,才能为自己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小张在刚参加工作时,老板安排他的部门有一个名额去昆明出差。他很想去,但另一同事也想去,老板要他俩自己决定谁去。同事有种种理由,比如明年同样时期她要考试啦,她对业务不太熟悉借此机会锻炼一下,等等,说明她一定要去。小张当然也很想去,但是听她这样说,就不好意思再争,就答应让她去了。结果同事一走,小张心里非常难受,总想着下次谁知道又是什么情况,上班都没有激情了。再见到同事,心里就不舒服。

    其实,这种叫人后悔不已的事在职场上时有发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相符,如果你认为你的潜力足于压过你身边的平庸之辈,那么你就不妨把你的要求直接向老板提出来。你不愿提或不敢提,知情人反而会觉得你这人缺乏激情,不思进取。要知道,精明的老板有时宁愿给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激进分子”加1000块钱,也不愿给10个按部就班的平庸之辈人均加100块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创造财富最多的人。

    裔锦声女士在华尔街某公司上班后,与她一起被公司录用的年轻同事卡赛,违反公司规定偷偷告诉她,她的薪水仅仅是卡赛的一半。“美国公司很歧视外国人”她友善地说。裔锦声差点气疯,于是她跟老板们据理力争。她对大老板说:“你也许不完全知道,与我一起雇来的员工都无经验。而且这三个月以来,我的成绩最大,一共完成三个项目,其中一个是独立完成的,给公司创汇七万多美元,但被人抢了功。这,您知道。”她加重语气,“而且大家有目共睹我是多努力,我的上司根本没有耐心教我任何专业知识,却把我的成绩当做他个人的功劳,在公司获取最高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薪水还要少于他人,这很难让我接受。我相信,这也难以让您接受。如果谁因为我的种族而欺侮我、歧视我,我一定和他拼到底!”她的声音里情不自禁地带上了眼泪,“如果我是你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你们的小妹妹,你们会这样待我吗?”最终,裔锦声得到公司的道歉卡,同时加薪50%,并补足原来的数量。后来,大老板告诉她,加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能“舍命”保护自己的权益。“一个能保护自身权益的人,就一定能保护公司的权益。”他说。

    裔锦声身在美国,观念和文化与中国有差异,但道理却是一样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地索取,与“先付出,后得到”并不矛盾,是勇气、信心与实力的表现。有些时候,不索取就得不到,索取就能得到,更要如此。后来上面例子中的小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凭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努力争取,得到老板加薪。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不去争取,就不会得到,公司都是装糊涂。我觉得当自己有把握的时候,属于自己的就应该去争取。如果觉得现在的不满意,硬要挺下去,肯定不舒服,反会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争取,如果因此未争取到,那也算看清了局势,放弃也罢。”

    随着职业生涯的进展,我们不会再满足于这种对出差、职位、待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流的员工最终要争的是影响力。可以影响老板和公司,但这是最高的境界。这需要我们有忠诚、人格魅力、智慧、气魄、胸怀,这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有了努力的方向,终究会比没有方向的人走得快、走得直。

    说出你的目标

    乔尹

    说出你的目标

    如果你已经具备本书前面几个篇章的基础,那么,现在就到了让所有人知道你的目标与远景的时候了。这也是一种索取,是一种要求:各位请帮助我,我是注定要成功的人,帮助我就是帮助你们自己。很多公司都会在人力资源考评中,要求员工写出自己的职业目标。许多人心里想加薪,想升职,还有的人远期目标是做CEO,但没有几个人敢真的写上去,总怕老板或上司看见会不高兴,会像古代的帝王那样想:我还没死呢,你就想篡位?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请看看1793年一位法国pào兵少校在土lún战役崭露头角后,军团总司令杜戈梅呈请授予他旅长军衔而写给最高委员会的信:“请你们奖励并提升这位年轻人,因为如果不酬谢他,他也会靠自己而出人头地的。”这位少校就是后来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请展现出来,人们是乐于帮助那些显而易见走向成功的人。因为人们相信,阻挡不了,就去帮助,这样对自己最有好处。

    即使你的目标没有那么远大,但也别忘记,王者之风不同于庶民之风,老板的想法跟员工是不一样的,他对员工的要求,往往跟员工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管理者眼中,付出与得到是成正比的,你不提要求,也就是不想得到,也就是不想付出,企业不是让员工来养老的……这个逻辑就这么简单。

    梅在一家外企担任分公司经理,她所在区域一共有七个分公司经理,大家关系不错。经理们xìng格各异,不过其中有一位赵,在梅看来,名利心特别重。大家做的事差不多,赵的业绩并不好,但他偏偏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做区域经理之下的团队老大。他总是无意有意地制造舆论:区域经理和公司对他格外器重,他要当区域经理助理,等等。梅是个做实事的人,对此很反感,但也说不出赵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每次与区域经理做评估,经理都会问梅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梅都说就想把业绩做得更好,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等等。其实她心里何尝不想升职。跟所有同事比,她相信自己的实力,但她不愿这样伸手要官,她相信区域经理和公司心里自有杆秤。两年后,公司结构变动,区域经理上调,留下来的位置,竟然给了赵。梅很不服气,虽然赵这两年无论是能力还是业绩都有很大起色,但自己也不差,凭什么?区域经理告诉她:你是很有能力,而且你的潜力比赵大得多,但你从不提要求,说明你没有目标,也就不敢主动承担责任。你不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也无法帮助你。而赵目标很明确,他对所有人都明说,同时为了这个目标做了许多上上下下都看得到的努力。他坐这个位置,可以说已经理所当然。

    像梅这样嘴上谦虚、心里热切的人,职场中不是少数。但心里再火热,不说出来,不让别人知道,特别是关键人物知道,那就只有在现实面前郁闷。更重要的是,区域经理的话里还有一层潜台词,或者称为管理者的潜意识:不提要求的人,也许就没有yù望,而没有yù望之人,是不可用之人,是无法用之人,甚至是应该清除掉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隐士,他们表现得对世俗的一切都没有yù望,有些名气很大,对当权者的邀请,往往拒绝接受。有些极端分子据说一听到什么权位名利还要洗洗耳朵,做作得厉害。虽然这些人与世无争,也与世无补,但世俗偏偏非常推崇这种世外高人的风格情cāo。如果你真的想做这种隐士也就罢了,如果你怀抱“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热望,则切不可做出一副无yù无争的隐士派头来。因为无论是古代的权贵,还是如今的管理者,要用人,就一定要能掌握这个人,控制这个人。而一个人如果表现得什么yù望都没有,无yù则刚,别人又如何去控制他、使用他?这种隐士派,在当朝者眼里是无法用,也是不可用之人,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拴住他。古代有些隐士偏偏名气很大,朝廷拿他没办法。但企业是为了利润而存在的,不是终南山的道观。为防别人被隐士影响和感染,都去做隐士,搞得没有可供管理之人,那只有拿这位隐士开刀了。所以,适当地表现你的yù望,对老板和上司是一种鼓励,使他们有安全感,有cāo纵一切的快感,使他们有一种比你强的优越感,使他们觉得培养你成长,不仅有好处,还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双赢”思维。

    索取比给予更好

    乔尹

    索取比给予更好

    假设你喜欢现在工作的企业,但市场风云变换,企业受到极大的竞争压力,资金短缺、产品积压,老板号召大家团结奋斗、同甘共苦,提出暂缓发放工资,并且要加班加点做销售,你愿意吗?我想你愿意。如果过了这一关,企业继续发展壮大,你也得到工资、奖金与老板的感谢夸奖,你还会觉得很自豪。同时因为你做了贡献,你会对企业更忠心,工作更努力,甚至你会感谢公司给了你机会去学习成长,对吗?为什么你不觉得奇怪,事实上从头到尾都是你在付出,你在牺牲自己暂时的利益去帮助公司,而最终却是你感谢公司,你更忠心、更努力呢?

    现在你能想明白,那些真诚努力去帮助你的人,对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吗?在人际关系上,在自己的晋升上,我们要明白“索取比给予更好”的道理。人xìng就是这样:只要帮助了你,帮助者有责任继续帮助你,施惠与受惠都可以把人们绑在一起。当你的同事们、上司们在你身上投入时间与精力越多,他就越希望你有所成就。为了使你有所成就,他就会投入更多。如果你不够争气,他会比自己失败了还生气、还伤心。如果你能与你的帮助者建立这样的关系,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人们总是乐于帮助未来的成功者,以证明自己有远见。不要以为伟人们总是在帮助大众,在指引大众,在救苦救难;不要以为伟人之所以受人崇拜,是完全源于他们超凡的智慧、勇气、能力与无私的奉献。其实伟人往往最懂得索取,最懂得发出指令要求群众贡献一切甚至生命。伟人与群众,是相互成就的。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死掉的一万个士兵与他们的亲人,还会觉得自己光荣伟大。

    即使你没有多少“野心”,在日常工作中,让别人、让上司知道你非常需要他也是很重要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起对方的积极xìng。当然,你是否真的需要,那是另外一回事。有时,对待一个与你不睦的同僚,利用这样一种“请帮帮我”的方式,抬高对方的自尊,凸显对方的价值,对方一高兴,就可以避免把不和激化,减少或消除将来的敌对怨恨。信奉“万事不求人”的人,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的。

    站在别人角度的索取

    乔尹

    站在别人角度的索取

    为了职业生涯的顺利进步,我们要学会提要求,学会索取,但不是盲目地运用“索取比给予更好”这个秘诀。我们的索取,一定要有针对xìng,要助于更快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小周新到一家服装公司做总监助理,由于不熟悉公司流程,别的部门jiāo待事情又往往不加解释,她摸索着做特别慢。于是,只要出了问题,所有的人都埋怨她,因为她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到别人的环节就会乱。她也抱怨所有的人,因为他们让她在一天时间里做那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的时间够不够用,到出了问题反而说她没有准备好。于是,她只有每件事都请求总监指导,可想而知总监那么忙,还要去帮助理做事,对她会有什么好脸色。不久总监从别的部门招来一个女孩也做助理,把工作重新分工,从此小周纯粹做跑腿打杂的事情,根本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小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她看见那个女孩子画的图,做的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