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员工时,这一类怪才是根本不被考虑的。在人力资源部考评时,小陈永远也不会得到“优秀”的评价,虽然“优秀”二字也可能只是个表面好看而已。如果小陈这类人都晋升了,那岂不代表着公司信奉的文化和游戏规则都变了吗?老板还如何管得住其他人?如果小陈这类人都算“优秀”,那岂不说明今后公司里是越怪越好,天下大乱才算大治吗?所以就算小陈实际工作业绩和能力比现在强十倍,在这个企业中,他只有等着慢慢变老。

    更糟糕的是,小陈在企业中已经变成异类的代名词,许多不合公司文化的话反复流传之后到他这里,却众口一词说是他的最新创造,让他有口难辩。就像著名的某体育节目主持人那样,一旦群众认定你是什么类型的人,那么该类型的话和事就一定是你说的、你做的,而不管事实是否如此。完了,就像几十年前一提guó mín dǎng后面必定加个“反动派”一样,这样的主流舆论定位是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

    事到如今,小陈悔之晚矣。他最后总结,自己错就错在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没有根据定位去塑造自己的形象,凭着天赋小聪明随心所yù,以至于被企业钉到十字架上成了反面典型,连才进公司三天没见过面的新员工在知道总裁大名之余都知道他的大名。不少人还故意经常逗他发表搞怪言论,试图从他嘴里听到大伙平时只敢想不敢说的经典语录,发泄一下隐藏在心里的不满、郁闷。

    好在故事的结局不算太坏,小陈毕竟还有一些优点,他终于在企业中找到理解和欣赏他的“大树”,虽然不是很大,不能提拨他晋升,但却可以为他说好话,让他有机会去参与一些团队项目,在大伙面前树立新形象,创造机会让大老板们见到他,从而改变老板的成见。而小陈自己也很争气,有板有眼地按企业规则做事做人,慢慢地不少同事觉得他变了,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批评他不像以前那样有灵气,变得虚伪狡猾。但小陈很高兴,因为几个大老板对他的评价大幅升高,他有更多机会去参与项目,甚至有时还做个小组长什么的,主流舆论正在向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小陈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许多,为人处世得体了很多,其实他的价值观和人格并没有分裂,但他更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如何用主流认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如何面对现实。

    像小陈那样,有才华、有能力也有业绩,同时希望受重视重用、晋升加薪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希望用“出位”,用“创新”来快速地达到目的。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显山显水出人头地,与众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与众不同的最好途径。但我要强调的是,首先你得为主流所认可接纳,否则创新在职场上,在人际关系上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说得难听一点,在这个世界上,谁比谁真的聪明些?谈到创新和显示自己,我看到不少人,刚进新公司或单位,看见别人用电脑,跑过去指指点点,什么版本太旧了,我帮你升级升级。看见别人在讲什么计划,觉得别人不懂最新理论,跑过去chā嘴,搬弄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那一点词藻。这些人也许出于好意,也许出于希望得到重视,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先看别人习不习惯,接不接受。

    职场上,第一印像非常重要,应聘的时候都知道这点,尽量表现自己最好的那面。但一旦进了公司,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应聘时留给东家的那点好印像,能不能继续发扬,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你要先搞清楚这个公司的传统习俗、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然后去融入团体,继而再用合适的方法表现自己。须知,第一印像没印像,也比第一印像恶劣要好千倍。

    一句话让你与众不同

    乔尹

    如果让你用一名话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每个人物,你能做到吗?可能并不算太难。比如说起诸葛亮,一般中国人用“智慧的化身”来概括,鲁迅先生在评说《三国演义》时,则认为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还有诸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一生惟谨慎”,等等。至于曹cāo,时人谓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jiān雄”,也非常生动传神。随便翻开哪本史书,几乎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类似的简短评价。中国有“盖棺论定”的说法,更进一步演化出皇帝大臣死后的“谥”法,中间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褒贬。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原因很简单,给一个人贴一个标签,便于我们理解和分析这个人。

    现在,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你自己。难不难?如果平时你就没想过这个问题,难度肯定是有的。换一个场景,如果今天你应聘,主考官说:请用30秒钟介绍你自己。你该如何表述呢?

    一般的简历上,都会有自我评价,无外乎具有团队精神、主动积极、勤奋肯干、沟通能力强,等等。写到这儿,我想到有次听到的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我的特点就是沟通能力强。”完了。这样的介绍,怎么也听不出沟通能力强在哪里。像简历上这些常用语有没有用,当然有点用,不写这些,或许在简历筛选时就被刷掉了。不过这不是我所谓“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意思。

    一句话让你与众不同

    “一句话定义你自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目的,就是让你在主流的芸芸众生中与众不同,而且让这种与众不同为主流所认可、接受甚至推崇。正如历史上聪明人多了,为什么诸葛亮能独享“智慧化身”美名呢?又正如历史上昏君暴君多了,但为什么商纣王能独得大名呢?因为他们都被主流社会贴上了“一句话定义”的标签。不管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反正“一句话定义”被千万人重复千万遍,洗也洗不掉了。一个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会善用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

    中央2台《绝对挑战》节目中,有一期是某经济电台招聘首席记者,第三号应聘者出场,嘴很贫,并骄傲地自称在原单位有个绰号:大忽悠。很难相信,这样的“一名话定义”出自一个工作多年的人。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可以在这样的场合,对着全国人民表露自己的弱点,或许他并不认为这是个弱点吧。他更与主持人套近乎,把另两位选手比为“学生”,这个出场亮像实在不漂亮。不管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多么需要有“贫嘴”和套近乎的本事,但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中,放得太开、过分的幽默都不是得体的。所以主持人在他兴高采烈还在大讲之时,突然问了一句:您现在满意了吗?他怔了一下,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提醒。最终,他第一个被企业淘汰。“实力作证”环节表现较差也是原因,但他的出场,就给人不良印像。经济电台的领导们说不定在心中立即下了一个负面定义:一个江湖气太浓,只知耍嘴皮子的老油条。这个反面例子,更说明一个人的正确自我定位与“一句话定义”是多么重要。

    在职场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是必需的。可以这样说,有没有“大树”罩你,或许还不完全取决于你,但有无良好的公众形象,则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就越大。所以,在完成自己的分析和定位后,一定要想出一句话,使你的形像栩栩如生。

    但是,就像最好的鞋第一要素就是要合你的脚那样,你的“一句话定义”一定要合适你的状况。一个与你的实际情况偏差太大的定义,不仅不会被公众(老板、同事、朋友等等)所认同,还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印像。有一次,某人应聘总经理助理的位置,面试官请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他说:“我从小志向高远,一直以征服天下为己任。”这个“一句话定义”真是让人记忆非常深刻,只是与他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偏差太远。面试官笑笑,说:“你真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潜台词自然就是:我这里池塘太小,容不下你这只蛟龙。如果抱着这种“征服天下为己任”的“一句话定义”去打工,我不知道他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去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再说,这句话毛病太大,他到底是想从政还是从商?想在哪个领域去征服天下?这样的定义,只会给别人一个非常负面的印象,很可能一瞬间公众心中已经给他下了相反的定义:“一个从小志大才疏,牛皮哄哄的人。”而一旦这样的负面定义被人公认,试想,他在这家企业还有什么职业前程可言?

    一个好的“一句话定义”,无论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别人为你总结的,都应该为你所认可,并愿意为了维护这个“定义”去工作、去表现自己,只有这样,你才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一句话定义”的重要xìng就在于,你不为自己下定义,别人就会给你下定义,须知这就是人的本能。就像我们出去野游,看见不认识的花花草草,一定会随口问旁人:那是什么植物?其实想想看,知道它的名字也不代表你就了解这种花草的特xìng。但人xìng就是这样,觉得知道花草的名字就是了解它了。奇怪吗?是有点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在职场中,你就是这样一株不知名的花草,如果你不自己为自己起个名字,并把名字告诉别人,那别人只有按自己的理解来给你起名字了。糟糕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别人给自己下的定义,后果就是感觉自己被别人误解了,却又无从辩解。

    有一位朋友写信给我,这样描述自己:“我自认为有些思路,工作能力上也过得去,只是10年来抱定自己的原则,认定只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就会得到领导的肯定。至于拉关系之类的事想都不想,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向上动,心态倒也恬淡。只是这两年直接领导实在太菜了,非常受气,心里也很苦。如果改变自己的原则,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又是我所不希望的啊,因为那不是我的长项,而且做起来也不一定快乐……”

    这位朋友的信中,有好几个职场常见错误。比如他不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他并非无yù无求,他求的是得到领导的尊重与认可。由于他没有认清目的,从而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与“领导的肯定”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许有些企业,只要认真做事、做人就会得到认可,但目前他的领导并不欣赏他的为人和做事,他就感到“心里很苦”了。这就说明他的方法并不适合他的目标。

    这位朋友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自我定义”去工作,如果这个定义并未为公众所认识到,那么有可能领导会从他的角度下定义“这是一个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的人”,相差何止千里!背上这样的负面定义,再想纠正舆论偏差,就得付出好多倍的心血了。

    所以,他如果不想这样,又不得不在这个领导和企业里继续工作,为了自己活得舒心一点,只有两种做法:一是去掉“得到领导的认可”这个念头,彻底无所求;另一个就是为了目标改变“一句话定义”和行为方式。改变行为方式,并不等于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死守一种行为方式,不知变通应对的人,不能算是成熟的人。多想想诸葛亮,他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行为方式,我们会批评他投机、jiān诈、没有道德吗?

    合适的一句话定义

    乔尹

    合适的一句话定义

    合适的“一句话定义”,是与你的自我定位、实际情况、工作职责要求、企业文化要求密不可分的。现在好多人写简历,看见别人都写什么团队精神强、沟通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等等,就照搬过来。我想第一个这样去形容自己的人肯定是高手,但到今天,已经不知几千几万人都是这样在形容自己,这种空洞的词语就既没有视觉美感,也没有实际意义了。在设计“一句话定义”上,一定得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更确切地说,是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

    最高级的“一句话定义”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像《幸运52》中的猜词游戏那样。如果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八成会答“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说“周恩来”,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哪天你能达到仅用一句正面意义的虚词描述你自己,只要说出这句话,你的老板,你的同事就知道是你,那这个“一句话定义”就算大功告成。

    达不到最高级别的,退而求其次,就是不能光用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虚词来描述自己,而必须在一句话中用上实词。比如我说:猜一个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你一定会答“诸葛亮”,还会有人回答是“周恩来”吗?为什么这次很清楚了?因为虚实结合地表述一个人,效果完全不一样。同时,这个表述中把诸葛亮的功劳(业绩)也概括进去了。如果是孔明应聘,光这一句话就可以过关了。

    或许有朋友会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特长和优势,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我又该如何去概括自己呢?其实不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只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合理地包装(而不是弄虚作假)自己。

    举例来说,我的一个朋友,想去应聘地产置业顾问,他在自荐信中这样定义自己:善于沟通、亲和力强的优秀销售人才。拿给我看,我告诉他,就我对他的了解,很多人与他说话都会觉得愉快,但这种愉快并不是来自于你会说,而是你会很认真地听。不管你其实有没有兴趣,听没听懂,反正你的反应非常正确,该点头就点头,该微笑就微笑。正是这种会听,使别人感到你沟通能力强,其实经常聊天一晚上,我观察你基本就没说几句话。别人觉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