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了凡四训 > 第 11 章
    矜于民,民之所yù,天必从之”。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观念逐渐渗透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种传统观念。

    ※※※

    ※※※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①,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②?

    【注释】

    ①文:掩饰,修饰。

    ②懔懔:危惧的样子。韩愈《落齿》:“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已。”

    【译文】

    不只这些。在自己独居的地方,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虽然可能遮掩得很严密,文饰得很巧妙,其实五脏六腑早就暴露,最终难以自己欺骗自己;被人看破的时候,便一文不值了,怎么能不懔然而惧呢?

    【点评】

    上一段了凡先生讲在一般情境下,人们的行为有天地鬼神的鉴察。而这一段说:在私室独居之时,神明也无所不在,即使百般遮掩,巧加掩饰,丑恶的心思也会露出破绽,难以自欺欺人;倘若被别人识破,那就是一文不值了,所以我们怎能不敬畏神明?即使在独处的情况下,也不放松自己,而要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谨慎谦虚。

    鬼神是否真的存在?姑且不论,了凡先生只是想借用天地鬼神,使人们在内心隐蔽细微处,能有所“畏”之物。这样即使在一人独处之时,亦能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则。这才符合儒家所说的“慎独”的功夫。《中庸》有云:“天命之谓xìng,率xìng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解释道:“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yù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致离道之远也。”lún理学中也将“慎独”列为一个重要的修养方法:其一,“慎独”是“须臾不离道”的,即它不是外在强加的要求和规范,而是从人的“天命之xìng”中内化出来的,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其二,“慎独”强调“戒慎”,尤其是在“隐”处下功夫,哪怕只有天知地知,行为主体也能高度自觉地规范自己。所以,慎独是一种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道德自觉和自由,它能使人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从而它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真实灵魂,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

    ※※※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①,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②,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ròu身易殒,一息不属,yù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注释】

    ①弥天:满天,极言其大。

    ②猛厉:犹“猛烈”。气势盛,力量大。

    【译文】

    不只这些。如果还有一口气在,就是罪恶滔天,还可以悔改;古代有人一生做尽坏事,在临死时突然悔悟,生发出一个行善的念头,便得到善终。这是说一个念头的猛烈,就足以洗涤一生的恶行。就好比千年无光的小山谷,用一盏灯一照,那么千年的黑暗就都被驱散了;所以过错不论新旧,只以能改正为贵。只是人世无常,生命易逝,万一哪天一口气没了,想要改正也没有办法了。在阳间就会千百年担负着恶的名声,即使有孝顺的子孙,也无法代他洗涤干净;而在yīn间则在千万代中沉沦于地狱,即使有大圣大贤、佛祖菩萨,也没有办法援救。这能不让人畏惧吗?

    【点评】

    了凡先生说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即使犯了弥天大罪,也都是可以悔悟和改正的。古时候有的人一生作恶多端,临死时能幡然悔悟,心中萌发善念,便可得到善终,这种强烈的善念,足以洗去百年罪恶。这样的事例我们看到过许多。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中,都记载了一个叫张善和的人,他这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缘,做了一个屠夫,以杀牛为业,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造了很重的恶业;临终的时候,他见到许多的牛头人来跟他讨命,但他神志清楚,不迷惑,还大叫:“许多牛头人给我讨命了。”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喊好多牛头人出现了,心里就明白了,给他点了一把香,叫他手拿着,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照着做了,不过一会儿,他说牛头人不见了,之后,含笑而终。这个时候因为他将死了,他看到牛头人来要命了,所以他的心恳切,真诚,一心系念善号,激发出他以往积累的善缘,从而得以善终。在《观无量寿经》中讲了古印度的阿世王,他杀父亲、害母亲,破和合僧,无恶不作,在临终时,真正忏悔了,得以罪障消除,心意清净。在《楞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原本是一体的,因此,极大的罪恶只要回头,所谓“回头是岸”。了凡先生在这里作了个类比,把人所犯的罪恶比作“千年幽谷”,把善念、智慧、觉醒比作“灯”,慧灯一照便可驱除千年的愚昧黑暗,善念一出便可化解百年的罪恶。释迦牟尼佛说,他有两个弟子:一个是从不犯错误的人,一个是知错便改的人,所以,肯改、能改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也绝对不能滑向另外一端,即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一生造恶,待临终时发心忏悔也是来得及的。我们说“人命在呼吸之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尘俗世界多变,人生无常,血ròu之躯容易消亡,一口气接不上来,想要改过也来不及了。所以,一念觉、一念智慧是非常可贵的。一方面,如果造作恶业太多,千百年来都会背上恶名,即使孝子贤孙也难以替他洗刷罪名。另一方面,若恶行太多,必定会遭到千百劫受苦受难的恶报,这个恶报不是阎罗王制定的,自作自受,就是神通广大的圣贤、佛祖、菩萨也不能帮助他超脱。

    ※※※

    ※※※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①;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ròu,速与抉剔②;大者如dú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③。

    【注释】

    ①因循:流连,徘徊。

    ②抉剔:搜求挑取。

    ③“此风雷”句:《易益》:“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说:风雷相助,象征增益。君子因此看见善行就倾心向往,有了过失就迅速改正。益卦下卦震为雷,上卦巽为风。风骤则雷迅,雷激则风烈,雷和风互相助益,故卦名益。同时,卦中巽yīn居上,震阳居下,巽在上柔顺而不违雷震之刚,故有损上益下的意义。下为上之本,益下则本固,使上也得到巩固。

    【译文】

    第三,一定要生发勇敢之心。人们不愿意去改正过错,大多是由于拖沓和畏难退缩的缘故;我们一定要发奋振作,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小的过错就像ròu里有刺,要赶快剔除;大的过错就像被dú蛇咬了指头,要赶快斩断手指,不能有丝毫迟疑。这就是《易》里说“像风雷一样快,就会有益”的原因。

    【点评】

    改过之法,第三是要发勇心。

    了凡先生认为,人们不能改掉自身的过错,多数是由于拖沓和畏难退缩的缘故,因此必须发奋振作,当机立断,不可优柔寡断,不可消极等待。罪过这东西,小的像钻进ròu中的芒刺,应该尽快剔除;大的像手指被dú蛇咬啮,为防止dú汁扩散,应当赶紧斩断手指,不能有丝毫迟疑。《论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有了过失就应当及时改正,不可因畏难而苟安。二程(程颐、程颢)也曾说:“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

    ※※※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注释】

    ①詈(lì):骂。

    【译文】

    如果拥有了羞耻之心、畏惧之心和勇敢之心,那么有过错就可以立刻改正,就好像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还害怕不会消解吗?然而,人的过错,有从事情本身改正的,也有从情理上改正的,还有从心理上改正的,改正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有差异。比如前一天犯了杀生之戒,今天不再杀生;前一天犯了生气骂人之戒,今天不再生气:这就是从事情本身来改正的。这种方式是从外面进行强制,所以会有百倍的难度,而且引发过错的根源始终存在,消灭了东边的,西边却又发生了,终究不是彻底根除过错的方式。

    【点评】

    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是了凡先生所提出的改过的三个步骤。知耻是“惭心所”,是从内心里觉悟,是开悟自觉;畏惧是“愧心所”,是外力的加持,使人不敢胡作非为。《百法明门》里有一个善法就是“惭愧”,人若能有惭愧心,必定有所成就。具足惭愧,才产生出勇猛心来改过。具备了这“三心”,就能智慧增长,业障消除了。

    了凡先生指出发“耻畏勇”三心为改过之因之后,继续指出改过之法,即示“事理心”三路。就是说,人们对于所犯过失的改正,遵循的路径是不同的,有从事情本身进行纠正的,有从情理上加以纠正的,有从心灵上加以纠正的。不同的改正方式所需要下的功夫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首先,从事相上改。比如有个人前天杀害了生灵,现在不再杀生;前天生气骂人,现在不再发怒,这就是从事情本身进行纠正。这种改过方式主要是从外部采取强制xìng手段,所以困难比较大,而且导致错误的根源始终存在,这一方面的过失没有了,那一方面的问题又会产生,因此,从事相上改,不是彻底根除过失的好方法,即所谓的“治标不治本”。

    ※※※

    ※※※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①,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②,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注释】

    ①鼎镬(huò):烹饪器具,古代酷刑用鼎镬煮人。镬,似大鼎而无足。

    ②戕(qiāng):杀害,残杀。

    【译文】

    善于改正过错的人,没有在事情本身上改正之前,会先弄清楚其中的情理。比如有了杀生的过错,就会想到:上帝喜欢生育万物,万物都会眷恋生命,杀了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自己怎么能够安心?而且这种杀生是既要受到屠宰刀割的痛苦,还要再被放进锅里水煮油煎,各种痛苦,都深入骨髓;要养活自己,山珍海味,吃过也就完了,这样的话,五谷蔬菜都可以充饥,又何必残害别的生命,来减损自己的福报呢?又要想到那些有血有ròu的生物,都有灵xìng与知觉,既然有灵xìng和知觉,也都与我是一体的;纵使不能自己修成至美的品德,让它们尊敬我、亲近我,但怎么可以每天都残害它们的生命,让它们永远地仇视我、怨恨我呢?一想到这里,就会面对这样的食品而感到痛心,难以下咽了。

    【点评】

    善于改正过失的人,在没有从行为上改正以前,就先弄清楚其中的道理了。从事相上改只是就事论事,只是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悔悟;而从明理上改,则能在未动之前就主动地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遏制自己的行为。

    了凡先生在这里举了个例子,他说:比如有改正杀生的过失,就在心里想:上天爱惜生灵,万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杀害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心安呢?而且这些生灵在被杀的时候,先遭受宰割,然后被水煮油煎,所受的种种痛苦,难以想象;自己在享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哪怕是山珍海味,吃过就完了。谷米蔬菜完全可以充饥,何必要杀害别的生命,减损自己的福泽呢!还可想到,这些生灵也都是靠血气维持生命,都有灵xìng,既然它们都有灵xìng,就与人同属一类,那么即使不能修成美好的品德,使它们尊敬我们、亲近我们,也不应该残害它们的生命,使它们的灵知永远怨恨我们呀。一想到这一层,就有可能面对ròu食黯然伤心,难以下咽。

    了凡先生所举的例子与佛教反对杀生的主张是相一致的。佛教的爱不仅在于人间,而且被及一切有生之物,大者至于禽兽,小者及于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甚至涉及无情草木。佛教还把不杀生列为戒律的第一条,在佛教徒看来,众生同为血ròu之躯,贪生恶死,与我相同,快我口腹,彼苦甚剧而我乐无限,于心何忍?

    了凡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从情理上改正过失,与佛教徒的“理忏”的忏悔方式有相似之处。浅意上讲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