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事情可以做,什么时候才能圆满呢?”夜里忽然梦见一个神人,我说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神人说:“只减免百姓租子一件事,那一万件善事便已经圆满了。”
【点评】
了凡先生从前没有担任官职时,时间较为充裕,所谓“无案牍之劳形”,可以专心行善,现在公务繁忙,大部分时间都在府衙之内,与社会民生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不多,所以行善的机缘也就显得少了。他的夫人见了凡先生行善已经大不如从前一般勇猛,面露忧色,因为已经许下一万条善事的大愿,以如此的效率去践行,要到何时才能圆满呢?了凡先生也产生了同样的担心,白天正在焦虑之时,晚上就有了感应。一位神人托梦给他,解其心结。了凡先生对神明讲:自己许下一万条善行的大愿,但是因为公务缠身,没有以前那样充裕的时间专心行善,恐自己于近年无法圆满此愿。神明开示他,说他最近所做的减粮的举措,惠济众生,意义非凡,只此一项义举便可抵一万件善行。
※※※
※※※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①,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注释】
①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原出自《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
【译文】
因为宝坻的土地,每亩要收租二分三厘七毫。我为此筹划安排,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有此事,但心里却既惊且疑。正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把这个梦告诉他,并问这件事能否相信?幻余禅师说:“如果行善之心真诚恳切,那么一件事便可以当一万件事,何况全县减免钱粮,上万民众受到了福荫呢!”我便立刻捐出俸禄,请幻余禅师就在五台山把斋食施给一万名僧人来回向。
【点评】
原来,由于了凡先生内心慈悲、宅心仁厚,自从他出任宝坻县知县后,便将田赋减少了。前任知县当政时,每亩田按照二分三厘七毫的标准来收取田赋,了凡先生酌情处理,将田赋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绩导致了凡先生一举完成了一万善行的大愿,可以说是从政为官给了凡先生带来如此好的机遇,在这一举措之下,受惠的民众何止一万。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不勤勉谨慎,在担任父母官的任上,造了恶业其后果也同样是严重和巨大的。
此时适逢一位称作幻余的禅师从五台山来,了凡先生立刻将他梦中的听闻告诉了禅师,征询禅师的意见,判断此事是否可信。禅师告诉他,如果行善之心真诚迫切,一件善行确实可以抵一万件善行。更何况了凡先生在全县减少田赋,利益百姓苍生,使得万民受福。幻余禅师正面肯定了了凡先生的善举。了凡先生随即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用于五台山斋僧。斋僧就是设食以供僧众。《唐六典》中说:“凡国忌日,两京定大寺观各二,散斋。诸道士僧尼,皆集于斋所。”《五代会要》也说:“晋天福五年,令每遇国忌,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制。”可见斋僧是有历史渊源的,同时,斋僧更是一项大的功德。
从这一小小举动可以看出,了凡先生能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毫无勉为其难之意,更没有半点吝啬和犹疑。所以他是应该受到福报的。
※※※
※※※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①,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注释】
①谌(chén):相信。
【译文】
孔先生算定我在五十三岁有灾难,我从来没有祈求过寿命,但那一年却也没有病痛,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尚书》说:“上天难以相信,命运变化不定。”又说:“只有命运没有定数。”都不是骗人的话啊。我这才知道,凡是说灾祸、福报应该自己去求的,便是圣人的话;凡是说灾难与福报听天由命的,就是世俗的看法。
【点评】
孔先生算定的是了凡先生在五十三岁上有大厄,寿命将于此时终了。了凡先生只管进德修业,并未向天乞怜,祈愿自己长寿,只是修身以俟之,结果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疾病灾祸。现在已经又活到六十九岁了,也正在此时,他给儿子写下了《了凡四训》。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本。《书经》上说天道难酬,其命不常,定数会变而非恒长。《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福祸都是自己行业的果报。这些圣贤之语都是真实不虚的。佛教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会随着我们,故而应当努力修善因,切勿造恶业。恶业会引我们堕入三恶道,善业会引我们生三善道。
了凡先生从此真正悟到:孔先生以前算定的命运乃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所教授的改造命运之法才是圣贤之言。
※※※
※※※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①;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②;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注释】
①拂逆:违背,不顺。
②贫窭(jù):穷困。窭,生活困窘。
【译文】
你的命运不知道怎么样?即使是命中注定应该荣华富贵,自己也应该时常有落寞的准备;即使时来运转、一帆风顺,也应该时常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即使眼前能够丰衣足食,也要常有安于穷困的准备;即使受人的爱戴与尊敬,也要保持谦虚谨慎、如履薄冰的畏惧之心;即使家族地位清高,也应该时常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上;即使学问优秀,也要时常把自己看作浅陋之人。
【点评】
了凡先生自己被人算定命运,其后发心进德修业,从而改变命运。他儿子的命数现在还没有被人算定,了凡先生劝诫其子,看待人生,应当运用如下的思维方法:纵然命里富贵荣华,飞黄腾达,却要常作落寞之想,因为只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能长保荣显而不致招来祸端。当自己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想着许多阻碍和困难,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和小心是长久成功的保障。在眼前丰衣足食的时候,要有忧患意识,想着贫苦艰辛的时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别人宠爱时,要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值得别人爱护,这样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家道兴隆之时,要居安思危。学问之道也要谦虚谨慎。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孔子尚能“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我辈!《孝经诸侯章》中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
※※※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①;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②。
【注释】
①愆(qiān):过失,差错,罪过。
②闲:限制,防止。《周易乾卦》:“闲邪存其诚。”
【译文】
往远说,要发扬祖宗之德行,往近说,要掩盖父母的过失;往高说,要报效国家的恩德,往低说,要为家族造福;向外说要在别人困难时周济别人,向内说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
【点评】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指应当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朱子家训》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孝是儒家的基本lún理规范,祭祖是子孙们对祖先表达崇功报德的心意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一直以来对读书人是一种激励。所以了凡先生这里告诫儿子往上追溯要想到如何彰显祖先的美好德行。
就生活当中,要能想到怎样妥善地为自己父母的过失遮掩。《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里有一个坦白直率的人,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则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违了法,儿子该为其隐护,孔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坦白和直率。坦然的为之隐讳,这显示出自真正意义上的勇直,因为中国人崇尚孝悌,维护礼法,反对父子之间互相“检举揭发”,主张仁爱有差等。朱熹曾有解释道:“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这种“亲亲互隐”的观念乃是儒家亲情lún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尽心上》也继续有所阐述,他说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作为天子和人子该何去何从?孟子认为舜应当先让执法者“执之而已矣”,这是他作为天子的责任所在;然后又当和父亲一起“窃负而逃”,“弃天下犹弃敝”,这样做方可成全人子之道。
对上要想着报效国家,对下要考虑造福自己的家庭。《礼记大学》:“古之yù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yù治其国者,先齐其家。yù齐其家者,先修其身。yù修其身者,先正其心。yù正其心者,先诚其意。yù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治国齐家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另外,对待他人要想着如何急人之难,对待自己要时刻防止心生妄念,要谨守本分。儒家所说的本是“五lún十义”,五lún者,君臣、父子、夫fù、兄弟、朋友;十义者: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fù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中庸》里面也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fù也、昆弟也、朋友之jiāo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是对人的社会lún常的一种规范,要求人们在社会人生中尽到自己的义务。此乃人之本,其他的社会规范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孟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①,其熟玩而勉行之②,毋自旷也。
【注释】
①邃(suì):深远。
②熟玩:认真钻研。
【译文】
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不对的地方,每天都要改正这些地方;一天不知道错误,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业不广,就在于“因循”两个字,耽搁了他们的一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修养xìng命的学说,是最精妙最深远、最真切最正大的真理,你一定要认真钻研并努力实行,不要自己放纵自己。
【点评】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jiāo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其反思不可谓之不勤励。人一定要每天认识自己的过错,每天更正自己的过失,一天不检点改正,一天就安于自己的错误的状态,任由其发展和存在,一天不觉得有错误要改正,那么这一天就不可能有进步可言。自以为是是最为危险和可怕的思想。
天下之大,钟灵毓秀、俊彦星驰、聪慧杰出者代不乏人!即使是天赋异禀的人,如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去修养德xìng、拓广学问,一味地得过且过,停滞不前,那么终究会为时代和社会所抛弃。宋代王安石曾有《伤仲永》一文,记载了这样一件值得深思的事:神童仲永五岁即能显示出超人的才华,能指物作诗,并且其文理皆非常可观,值得一看。但其父亲并没有抓住机会好好挖掘其潜能并合理培养,而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结果到了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作诗已经不能和以前传闻的那样相符了,到了快二十岁时,已经是“泯然众人矣”!所以人不可自恃才情出众,而心生傲慢,即使天赋很高,也要勤勉力行,进德修业,这一点有如逆水行舟,知易行难,我们必须克服惰xìng,勉力而为。
云谷禅师向了凡先生所传授的立命之学,可以说是至真至诚的人生之理,可谓精深而深幽,应当反复的体会玩味,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勉励践行,而千万不能自我放逸,疏旷心xìng。
第二篇 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①,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②,靡不验者③,《左》、《国》诸记可观也④。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⑤,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