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被隐蔽的真相 > 第 25 章
    什么要先进行村支书而不是村主任的直选呢?一名官员告诉记者,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共产党领导和党组织建设,“接下来,区委可能会鼓励村支书兼任村主任”。

    如果李仲彬离开新都,“阳光政府”这些做法还能行得通吗?继任者会不会“开倒车”?

    李仲彬似乎信心十足,他认为群众拥护不拥护,是一件事是否能做长远的关键。应该说,建立“阳光政府”已在新都区形成了一种氛围,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这种认可的具体表现是:只要局长、镇长们稍有超越权利或做了不公正、不公开、不公平的事情,就会有群众站出来说,你这个不符合“阳光政府”的做法。

    ---------------

    第29节直选不是惟一(3)

    ---------------

    有一次李仲彬下乡去一个小学考察,刚进校门,学生们就叫了起来,“李仲彬来了,李仲彬来了”。“他们没叫我李书记,这是一种进步啊”,李仲彬平静地告诉记者。

    记者/何忠平康庄成都报道

    ---------------

    第30节暗查小灵通(1)

    ---------------

    目前,几乎全国的小灵通都采用了包月套餐或低于固定电话的资费标准。在天津,小灵通用户50元可包打2000分钟本地电话;浙江小灵通用户12元可打70元本地电话;湖南小灵通用户49元可包打300元本地电话……

    2004年5月18日,北京当代商城五楼的小灵通专柜前依旧人来人往。一位销售人员说,来这里选购小灵通的用户十有八九是冲着70元的包月来的,“尽管现在包月小灵通的选号费已经上涨到780元/台,但仍然供不应求”。

    第二天,5月19日,北京市包月小灵通正式停售。

    此次停售曾引发外界诸多猜测,一些观察人士怀疑北京通信可能受到了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但北京通信随后的解释打消了外界的这种疑虑。该公司的一位人士称,由于一些包月小灵通被非法用于有人值守的公用电话亭,导致这部分小灵通的实际月话费大多接近万元。透支压力之下,公司不得不暂停该项业务。

    小灵通被当作公话,充其量只是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内讧”,而随着用户的增加和资费的不断下调,电信和网通感受最多的却是来自传统移动运营商阵营的指责。

    一家移动运营商甚至不惜耗费巨资针对小灵通专门做了一次调查,相关报告结论是,“现在小灵通的资费已经对移动电话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而且严重冲击了现有移动通信业务的完整资费体系”。

    与此同时,该报告还语气咄咄地向监管层发问:在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和系统升级不断完备的情况下,小灵通是否还应该被视为一个基于固定网络的无线市话系统,其资费到底该如何监管?

    每分钟两分钱的移动电话

    中国最大的PHS系统供应商UT斯达康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4年5月,国内两大固话运营商所拥有的小灵通用户总数已经超过5000万,其中中国电信约3300万户,网通1712万户。这一数据在2003年年底不过3000万,而2002年底之前,这个数字只有1200万。

    移动运营商们抱怨的是,电信和网通在发展小灵通用户时,所采取的激进的资费定价和不惜成本的优惠方式。

    该调查显示,目前,几乎全国的小灵通都采用了包月套餐或低于固定电话的资费标准,而没有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定的资费标准执行。比如,在北京、山西、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等地,小灵通普遍推广40~70元/月的包月套餐,包打本地电话,天津小灵通用户50元可包打2000分钟本地电话,浙江小灵通用户12元可打70元本地电话,湖南小灵通用户49元可包打300元本地电话。各类套餐的通话资费标准折算下来,仅为0.02~0.06元/分钟,已经远远低于当地固定电话的资费。

    调查报告同时提及,一些地方移动运营商反映,当地的固话运营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推出“游子归家”、“灵通伴侣”、“灵通秘书”等新业务,拦截移动运营商来话,分流话务量。“同时,小灵通还利用业务jiāo叉补贴进行发展。如北京的包月套餐中就不包括拨打其他电信企业的IP接入号码,造成使用北京通信的IP电话卡时免收本地电话费的事实,严重影响了IP电话业务的公平竞争。”此外,该报告称,全国绝大部分省的固话运营商都推出了预存一定话费送手机和“一元购机”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还显示,小灵通直接或变相开通了信息产业部严格禁止的漫游或变相漫游功能,使其变成了实质意义的移动电话,目前已波及20余省;另外,在信息产业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固网运营商仍在个别省份发展CDMA制式的小灵通。

    不对等结算?

    最让移动运营商们恼火的是,随着小灵通用户的不断增长,其jiāo付给固网运营商的网间结算费用也逐年升高。

    网间结算费是指一家电信公司补偿另一家电信公司为其每次跨网呼叫提供的各种互联服务的费用。当跨网呼叫发生时,无论是固网主叫,还是移动网主叫,都要占用对方的网络资源,因此都应该支付对方一定的成本,不能因为是单向还是双向收费而一方主叫时结算,另一方主叫时不结算。

    但我国现行的不对等网间结算政策,是以资费为基础、在原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以移动电话补贴市话的意味。

    随着固定电话资费的调高和移动电话整体资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这种不对等的结算方式对移动运营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现行的网间结算办法,移动电话主叫固定电话,移动运营商要支付给固网0.06元/分钟的结算费,而固定电话主叫移动电话,则互不结算。中移动一位人士称,固定网和移动网之间的单向结算政策,实际上是让固网运营商在获取超额利润,而移动网却相应支付了不应该支付的成本。

    对此,中国电信市场部的一位技术人员认为,虽然固定电话主叫移动电话时不向对方进行结算,但由于移动电话是双向收费,因此不存在移动运营商反而吃亏的说法。

    不过,联通和移动用于网间结算的费用增多倒是不争的事实。年报显示,中国联通网间结算支出逐年高涨,其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的速度。连续3年来,中国联通的网间结算支出年均增长85%以上,而同期业务收入的增长仅30%~40%。2003年,联通网间结算支出创记录地达到61.9亿元,占公司收入接近10%,而2001年这一支出才20亿元。中移动2003年用于网间结算的费用也高达128亿元。

    ---------------

    第30节暗查小灵通(2)

    ---------------

    多数移动运营商的管理人士倾向于这一观点,固网运营商之所以敢以各种包月套餐低价发展小灵通业务,就是利用了这种不对等的结算政策。小灵通作为变相移动通信业务,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用户,既不与固网结算,也不与移动运营商结算,形成了价格优势。联通的一位人士苦笑道:“依靠结算费用来养活自己,并抢占别人的市场,恐怕也就中国的固话运营商能做到这点了。”

    2004年1月1日,原本互不结算的移动网间已经开始按照0.06元/分钟的标准双向对等结算。

    4张移动牌照与第三大移动网络?

    有移动运营商认为,既然小灵通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联通CDMA网络用户数量,且具备漫游功能,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移动网络,那么就应该按更严格的标准对其资费和结算方式进行监管。

    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一位官员称,由于小灵通一直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并没有明确规定属于哪类电信业务,加上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对固网成本进行核算,各地方通信管理局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基本是按固话来管理。清算司资费检查处的一位人士说,监管部门已经收到其他运营商对小灵通资费的投诉,也对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但他拒绝透露有哪些运营商因此而受到处罚。

    固网运营商坚持认为小灵通应当按固话来定义。“除去基站外,小灵通基本上全部使用的是固网系统。而且中国电信小灵通的本地包月业务都是报当地通信管理局批准的,其包月收费是按话务量的均值来计算的,不存在低于成本价格的说法。”中国电信的那位技术人员解释。

    不过,小灵通的迅猛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移动运营商的降价。

    根据中银国际的分析报告显示,小灵通的发展明显减缓了流向移动网络的用户,并帮助中国电信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增长。2003年,中国电信新增用户的55%来自小灵通,其中上半年占41%,下半年占64%,预计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由于很多用户选择使用“固定电话+小灵通”的消费方式,用户并不愿意使用小灵通来替换固定电话,因此当用户有了两种通话手段时,即使他用于通信的时间在增加,也很难再更多使用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络了。

    为应付小灵通的冲击,中国移动和联通都采取了大幅度的优惠措施。过度竞争的结果,导致中移动2003年的ARPU值下降至102元,联通的GSM用户全年网络离网率则高达29.1%。以至有中移动小股东在股东会上质疑,ARPU不足100元的用户是否还继续值得去提供服务。

    投资银行高盛一位负责电信业务的资深人士认为,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4张移动牌照并存,可能减缓3G牌照发放对移动和联通的冲击。但短期内小灵通还将给移动和联通的定价带来强大的压力,加上中电信的派息率较高,因此多数投资者仍看好中电信的成长空间。

    随着3G牌照发放的接近,固网运营商已开始削减对小灵通的投资。来自北京通信的消息显示,该公司今年已不再新建小灵通基站,负责小灵通业务的“5.17”工作组也准备撤销,改而准备3G业务的开展。

    但问题是,如果目前不解决小灵通资费和结算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国政府在发放3G牌照后,将面临更多的难题。

    记者/欧阳长征北京报道

    ---------------

    第31节为何难成慈善家(1)

    ---------------

    谁阻碍了中国富人成为慈善家

    当仅通过税收不足以调节贫富差距的时候,需要在自愿xìng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业,让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市场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不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就没有中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

    2004年2月11日,北京长安街南,二龙路附近的一处老胡同。两位全国政协委员范宝俊和徐永光,正在共同起草一份有关发展第三部门、推动中国第三次分配的提案,3月份的政协会议上,两位委员要联名提jiāo。

    范宝俊,前民政部副部长,目前国内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徐永光,前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内最知名慈善品牌中国青基会的创始人。

    同样这一天,长安街北。穷各界数年之功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被喻为第三次分配之主要“组织法”的法规草案,提jiāo到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当天,《条例》经过常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不日,将对外公布。

    这一条例首次规定,在成立全国xìng劝募基金会之外,企业和企业家个人可以成立自己的非公募型私立基金会。

    何谓“第三次分配”?范宝俊、徐永光两位政协委员如此阐述:社会分配机制有三重,其一是在市场机制上的首次分配,企业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其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实施的第二次分配;其三,当仅通过税收不足以调节贫富差距的时候,需要在自愿xìng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业,让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市场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富人与第三次分配

    根据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调查数据,就全国而言,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2002年,全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54,远远超过国际标准的0.4之安全指标。换言之,中国的贫富差距,更大了。

    贫富差距非中国独有。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说,美国贫富差距同样严重,但美国的富裕阶层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

    国家科委科技发展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国,以青基会为例,希望工程每支出100元,就有89.8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有87.7元从发达地区转移到贫困地区,有88.2元从中高收入阶层转移到低收入阶层。这种慈善机制,在中国,也可以发挥济贫济弱、缓解矛盾的效应。

    然而,这种机制在中国,还远没有得到利用。当国内还在津津乐道于种种富豪财富排行榜时,《商业周刊》对美国的慈善富豪排名已经进行2年了。

    富人的钱袋子

    当国内富豪榜频频赢得喝彩之后,国内为数不多的慈善组织也注意到他们。但是,几年来,在收到的捐赠名单中,往往难觅这类富人身影。

    “国内福布斯富豪捐钱给基金会的事情,我这里可以肯定没有。”一大型基金会负责人说。在记者随机调查的国内10家较知名的慈善公益组织中,其中8家给予了否定答案,还有一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