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被隐蔽的真相 > 第 23 章
    得遍体鳞伤。袁和几个河南老乡忍不住向船长提出抗议:“我们不干了,送我们回国!”船长向其他船只发出信号,没多久5艘渔船会聚而来,10余名罢工者便被分散到几艘渔船上分别受罚。

    船长认定袁文龙是带头罢工的,当时就把他留在自己的船上打,并被扒掉衣服像拴狗一样被用铁链套住脖子锁在船上,活活锁了两天一夜。船上一名同乡偷偷地拍下了袁文龙受虐的照片。在顽强抗争下,当地时间6月26日,袁文龙归国并随后向媒体反映了情况。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袁文龙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特例。在郑州市北郊107国道旁的一个被称之为“受辱训练营”的外派劳务人员训练基地,将要出国的劳工在这里接受“上岗前培训”,培训的科目不是外语,也不是工作技能,而是挨打、烧胡子、吃屎、舔痰、学狗爬等各种污辱xìng训练。

    黑幕后的利益链

    南阳国际公司系南阳市商务局(原外贸局)下属企业。当记者就袁文龙被打事件采访该公司顾问宋玉民(南阳市商务局原副局长)时,宋称:“矛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街上还常有打架的呢。”

    河南省商务厅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对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受到的损害深感震惊。该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副处长王苏说,他们已经责成南阳国际公司进行自我检查,并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当记者提及“受辱训练营”的情况时,王苏强调说渔工们的工作强度很大,出国前必须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否则难以适应船上生活,而培训人员受到dú打和人格侮辱时,应通过法律渠道进行解决。

    王还对记者说,劳务输出使许多人过上了富裕生活,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只是个别的,仅是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

    而宋玉民则坚持:“南阳国际公司是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其向海外输送多种务工人员是合法的。”

    但是这些形式上合法的劳务输出公司都是在合法经营吗?袁文龙一直有一个疑问:一个和他同船的江苏渔工每个月能领到300多美元,自己却只能领140美元。

    记者从商务部的官方网站上查到这样一条信息:1998年7月17日,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就下发了通知,通知要求输出远洋渔轮普通渔工劳务工资严格执行每人每月360美元的最低限价。但调查发现,河南省的很多渔工得到的工资普遍在最低工资标准的50%以下。

    一名渔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为他进行培训的公司平均每个月都会派出200名左右的渔工到海外从事捕捞工作,给这些渔工开出的工资也就是每月140美元,保守估计,除去一些少量相关的花费外,公司每月从每个渔工身上的获利不会低于200美元,再加上招工时收取的“培训费及劳务输出费”等,所获利润之巨可想而知。

    除了应得的工资被大幅度克扣外,劳工们还被非法收取所谓的“履约保证金”。

    在袁文龙和南阳国际公司的合同中有这样的内容:甲方(指南阳国际公司)和国外公司负责督促雇主将乙方(指袁文龙)月薪(即140美元)中的50美元在船靠港时发给乙方,余下的90美元作为履约保证金,由甲方在银行将款项依雇主汇款时间依次存入,待乙方完成任务回国、外方确认属正常回国后支付给乙方。

    外派渔工几乎都是这样领取工资的。这就是要保证外派渔工能够如期完成三年或四年的合同期限,一旦中途回国,不管是受不了dú打虐待、有病受伤,还是船方的原因,都会被视为违约,“履约保证金”也就会被扣除。

    而在2003年10月29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取消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向外派劳务人员收取履约保证金的通知,改为由外派劳务人员投保“履约保证保险”。

    ---------------

    第27节河南对外劳工(2)

    ---------------

    记者调查了解到,直到目前,一些对外劳务输出公司收取履约保证金的现象继续存在。在这一违规经营赚取巨额利润的链条上,地方政府的某些管理部门也伸手从中“分一杯羹”。

    河南省社旗县的出国务工农民王东晓向记者反映,一些地方负责起协调作用的部门每个月也会从这些外派渔工身上获得一定的“报酬”,比如他所报名的县外经委就从每个渔工的月工资中得到20美元的回扣。

    河南省息县的投诉人张新功也告诉记者,该县有关部门经常派专门的人到农村去招渔工,并从中提成。

    特约记者/白润岱见习记者/谭野郑州报道

    ---------------

    第28节珠三角“民工荒”(1)

    ---------------

    珠三角“民工荒”:这个夏天有点冷

    “一年前,我们这个劳动力市场还卖门票呢,一张十元,就那样,还是人满为患,现在我们取消了门票,人却只见减少。”民工短缺并不能简单地用一句珠三角民工待遇低下来概括,其真正的原因应是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正在发生着产业梯度转移。

    江西人洪日清是东莞一家大型劳动力市场的经理。2004年7月26日的早上,他有些百无聊赖,因为偌大的劳力市场里只有三四十个求职者,十几个工作人员显得无所事事。据刚拿到助理就业辅导师资格证的洪日清说,这种状态从春节就开始了,“一年前,我们这个劳动力市场还卖门票呢,一张十元,就那样,还是人满为患,现在我们取消了门票,人却只见减少”。

    与此同时,来自河南信阳23岁的叶继远坐在市场的一角,漫无目的地在一张传单上写写划划。他三个月前从东莞一家台资制鞋厂出来,“我一来东莞就在那家厂干,一做就是几年。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每月能净赚600元,每天平均加班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就行了”。

    “民工荒”真的到来了吗?

    尽管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开办的初衷是面向中专以上求职者,但两年前便开始响应市里的号召,主动揽起了普工的中介业务。

    该中心批量安置服务中心的经理王林有着与洪日清相同的感受,“从今年起,普工是比以前难招了”。而医生出身的中心高级经理乐文则冷静地做了估算:“我们这里中高级工人一般供求比能达到8∶10,而普工现在只能做到7∶10。”

    如果说中介是劳动力市场上最敏感的末梢神经,那用人单位则应是感受最直接的受损器官,但面对是否真正缺工的问题时,不同企业却莫衷一是。

    东莞石碣镇有一家著名台资电子厂,其之所以著名,原因有二:一是在当地众多的电子厂家中,该厂的环境最为宜人,绿草如茵,厂房亮丽,规模庞大;但第二个原因则有些令人齿冷,据当地一位劳动局干部介绍,该厂员工工资长期低于该市最低工资标准(东莞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450元),更有其同行直指该厂“简直是破坏了规矩,使普工一听到石碣的电子厂打工,掉头便走。搞得我们也跟着受影响”。

    该厂的人力资源干部绝口否认其面临普工短缺,并拒绝了记者到厂采访的要求。据曾在该厂工作的贵州籍女工江小川介绍,她们在厂里平均工资只有三四百元,而且每天都要加班,“加班费每小时才2元,一加就是三四个小时,根本吃不消”。

    据了解内情的人介绍,镇级劳动部门已多次前往该厂调查,要求该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劳动保护法规,但该厂每次均以利薄本大为由拒绝改正,“这种事你让镇一级干部能怎么样,总不能为这事把人家得罪走吧”。

    而石碣镇一位职业中介人士向记者透露,他们有一个黑名单,凡是那些待遇不好的工厂都榜上有名,“我们尽量不向求职者推荐这些厂,因为有八成的求职者在他们那里干不到一个月就得走,我们也要跟着被骂成骗子。我们能做的只是免费替他们发信息”。据说这家厂因为招不到人,已经停止了原定的新线上马。

    与之相反,飞人乔丹专程拜访的东莞裕元,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制造企业,依其在当地劳动部门登记情况看,该公司在东莞有十几家分厂,员工4万余人。由于该厂平均工资扣除住宿费、生活费后,可达600以上,且严格要求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相对不错的待遇使他们对“民工荒”的感受并不强烈。

    “民工荒”真的到来了吗?

    有媒体曾报道有的地方因“民工荒”而导致用工单位提高待遇,但在东莞诸镇,记者并没有发现此类现象。诸多招普工的信息如出一辙:月工资420~450元,加班男工每小时2元、女工1.2元。“这条件和我三年前来时没啥区别。”叶继远说。

    洪日清分析到:“这是因为,民工短缺根本还没有到‘荒’的地步,很简单,为啥企业在待遇上还是按兵不动?是因为还没急到那个地步。”

    女普工短缺

    针对东莞普工缺口达200万人的报道,东莞市劳动局长莫海明在各种场合忙不迭地辟谣。他承认“自去年‘非典’以来,东莞普通工人一直处于缺乏状态,尤其是今年春节后缺工达到20万人,超过往年15万人左右的数量。严重缺工的行业集中在电子、玩具、制衣、电脑、制鞋等”。

    但他也认为“目前东莞签订劳动合同的有260万人,未签合同的流动劳工估计有400万左右,一个地区的劳工缺口或盈余在劳工总数的5%左右是正常的,所以东莞目前缺工20万属于劳工的合理流动范围”。

    而广东省劳动厅办公室主任张祥则担心“珠三角劳工充足,并不存在招不到工的情况。倘若外地民工信以为真,大量涌入广东,那才真的是大问题呢”。

    无论是洪日清还是乐文都认为,将普工短缺称之为“荒”有些言过其实,“很简单,你去看看那些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是要求女工。真是要逼急了,只要把条件改成男、女都招,我保证所谓的‘民工荒’立刻消失。”洪日清自信地说。乐文也表示赞同“我们普工缺口90%是女工”。

    ---------------

    第28节珠三角“民工荒”(2)

    ---------------

    与两人的断言相呼应的是,“欢迎女工前来求职”的横幅在东莞各镇四处可见。为寻工已走遍了东莞各镇的叶继远也告诉记者,“他们(招工单位)只要女的,说男的不好管”。

    私企面临“工荒”

    新华社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谭深调查,由于珠三角特有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女xìng已占到劳动力总数的68%。至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把工作jiāo由女孩子做,或许正如叶继远所说那样“女孩子好管”。但“好管”背后意味着更多的委屈和更低的成本。

    叶继远以自己曾工作的某厂为例向记者算了笔账,他所在的厂,男女比例高达1∶9,工资由于工种不同,男工略高于女工,一个普通女工每周工作满60小时(含加班)的话,能拿到700元左右,但每月要扣掉住宿费、餐费约120元,这样下来,一个月能实得近600元。但“如果没有订单,那就要少得多了,才二三百元,其实每天加一两个小时,那些女孩子们还是愿意的,出来就是赚钱的嘛。”

    南华工商学院易江教授对珠三角约5000名女工做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是:有15.5%的女职工每天加班加点1小时以上;有22.3%的女职工每天加班加点在两小时以上;还有13.15%的女职工每天加班加点在3小时以上;甚至还有7.8%的女职工每天加班加点在4小时以上。女职工月平均收入为876.95元,其中有2.1%的女职工月总收入在300元以下;有39.35%的女职工月总收入在700元以下。调查显示,女工月平均基本生活费用在300元以下的有28%、 301~400元的有16.8%、 401~500元的有12.5%、 501~600元的有15.4%、600元以上的有20.9%。

    谭深曾长期调查珠三角女工生存状态,她认为,大多数地方基层政府真正关心的是当地社区建设和居民福利,同时政府和当地人也清楚投资者与自身的利益直接相关。而且越是基层的政府,这种利益关系越明显。虽然他们比政策制订者更早地意识到当地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外来工,他们几乎都说过:“没有外来工,就没有我们经济发展的今天!”但是外来工毕竟是外乡人,当地政府对于他们没有责任,当外来工与企业发生矛盾时,很自然地倾向于企业一方。

    谭深发现,在各种因劳资纠纷而引发的罢工中,组织者很少是女工,女工们虽然有强烈的不满,但是以忍气吞声为主,即所谓“老实”、“听话”,“这也是外资老板愿意雇用女工的原因之一”。

    即便比男工更能容忍恶劣的条件,也并不意味着女工们愿意继续容忍下去。

    “东莞,凭什么”

    江西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洪日清凭自己多年的经验,将工厂女xìng普工总量减少的原因做了归纳。

    首先,珠三角制造业已发展了近20年,许多原先的小镇已经实现了基本的城市化,服务行业已渐成新的容纳劳动力的庞大蓄水池。而且相对于男工,女普工受传统及自身生理的影响,工作年龄段会更短一些。

    其次,便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东莞20年来生活消费指数上涨了不少,但外来工工资却停滞不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幅度12年来只有68元,于是许多劳务输出省出现了严重分流。

    洪本人15年前便开始从江西吉安组织劳务输出至东莞,在鼎盛时期,洪仅在吉安地区便有针对东莞招工网点近百个,但现在许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