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被隐蔽的真相 > 第 17 章
    的《危机报告》中,国芳百盛列举了张国芳协助调查之后资金、供应商、人心稳定等方面出现的诸多危机。

    据记者了解,最近国芳百盛参加的由省、市建委组织的“诚信房地产开发企业”评选,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在得到评委会高度评价的情况下,却被上面告知不能受奖。

    国芳百盛一位高层在给中纪委的《一个商界奇才的功与过》信中写到:“在市场风口浪尖发展企业,犯错误不可避免。但用这种办法来处理张国芳是不是有点过激呢?”

    目前国芳百盛核心资产兰州国芳百盛购物广场的所在地兰州国际博览中心(下简称“兰博”),除5~6层因省、市两级政府各投了5000万“真金白银”外,其余产权都属于国芳置业。

    无疑,国芳置业成了解读张国芳事件的关键。

    从国芳置业的工商登记档案上记者获悉:国芳置业的投资中方是甘肃西湖家具有限公司,外方是香港港通国际贸易公司分别出资2100万、900万。

    然而西湖家具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档案显示,西湖家具大股东是张国芳,占股3500万;另外三个股东出资额一样,都是500万,其中一个就是张国芳的爱人张春芳。国芳置业仅是西湖家具1996年对外投资的6个项目之一投资额550万。1997年,其对国芳置业投资额增长为1000万。

    据记者调查,1999年5月8日,张国芳“左手换右手”签署了一个合同:“国芳置业将‘兰博’1~4层内2.5万平方米无偿提供给兰州国芳百盛广场有限责任公司使用”;两个多月后,通过中国银行兰州分行,国芳置业又汇入国芳百盛广场公司3000万元。

    “虚假合资及骗税”

    “如果不是那个合同,也不会出现今天的事。”一位接近张国芳的人士认为。

    兰博开发合同于1998年4月2日由甘肃省、兰州市政府与国芳置业签订。根据合同第二条第一款所列优惠政策,“国芳置业免jiāo土地使用权出让金1880万元人民币”。

    合同中所谓“土地”,正是指“兰博”的建设用地。1997年10月底,市政府同意了国芳置业关于申请建设“兰博”用地的报告,将位于东方红广场东侧属国有居民宅基地中的约1.48万平方米划拨给国芳置业。

    国芳置业能拿下“兰博”,与当时这个项目并不被看好也有很大关系。

    一位兰州本土商人告诉记者,代表兰州形象的东方红广场自从“文革”后就是政治、文化中心,“虽然都承认那里是块宝地,但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投资,因为不是商业中心”。

    而1998年以前,东方红广场急需一个标志xìng景点建筑,政府也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兰洽会”场馆。

    知情人士透露,在东方红广场斜对面的主席台后面,那时张手里有一块地皮,准备上面建住宅下面设商铺,最终他放弃而选择了“兰博”他想做一个小商品城,“可能这与他先前经营精品家私城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一开始我们就想做‘西部的沃尔玛’”。之所以与政府签约是以国芳置业的名义,国芳百盛一位副总经理向记者解释,“国外很多大企业都是以人名作为公司名,我们觉得西湖的公司名太俗,就想到了国芳置业……”

    修建“兰博”对张国芳来说,算是押上了全部身家。知情人士认为,在合同签订之时,省、市政府可能也以一种潜在方式默认了国芳置业的“中外合资”身份。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该人士透露,张国芳也数次提出“规范合同”,至于如何规范记者未能知晓具体细节,但据说政府相关人士当时表示,“这是政府合同,用不着规范”。

    “从目前看,即使合同有欠公平的地方,在特定环境下也是合情合理。”国芳百盛一高层认为,在当时条件下,合同既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又解决了企业转型问题。

    ---------------

    第20节张国芳“原罪”(2)

    ---------------

    1998年5月26日,“兰博”一期工程破土动工,200多天后,总建筑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工程提前封顶甘肃政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年“兰洽会”开张的当天,当着几个副省长的面,时任省委书记孙英直言不讳,“你们说开不成的,现在不都开成了嘛?”

    一个浙商的甘肃淘金路

    现年50岁的张国芳文化程度为小学。1974年,20岁的他从浙江来到了甘肃定西做小木匠,1978年在定西军分区他租借了部分营房做起了西湖床垫,1986年他进入兰州。

    张国芳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国芳百盛一位高管坚持认为来自于西湖床垫和精品家私城。

    1994年10月,张国芳与位于东方红广场西侧的兰州体育馆签订了《精品家私城承包合同》。可以窥豹一斑的是,张当时租借的市体育馆场地实在便宜,其场地承包期为10年,前五年年承包额为50万,包括采暖、治安、卫生等费用。此外,体育馆还提供馆南、北两侧墙面为家私城制作牌名各一块,馆东大门南侧围栏6米长的广告牌作为制作家私城广告用地,提供南大门、西大门上部作为悬挂家私城铭牌用。

    因招商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既有炒铺面的人,也有下岗职工,还有做专业市场的,“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国芳百盛的高层透露张国芳后来放弃了把“兰博”做小商品城的念头,“如果不统一经营,再不改变思路,我们的投资就会打水漂”。

    张国芳找到百盛合作并不容易。他前后考察过家乐福、沃尔玛等数家跨国零售公司,并准备了租赁、转让等多种合作模式,但这些公司要么表示甘肃他们不去,要么开出非常苛刻的条件。

    1999年4月28日,张国芳决定自己出钱请百盛来管理,双方签订了第一个五年合同,即“中外合作经营”。而正是这个合同,有意无意造成了百盛与张国芳的合资假象。

    “这个假象可能也为国芳置业的身份放了烟雾弹”,兰州市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认为,“这里不仅有企业的利益驱使,其实也有政府的以商招商之术”。

    1999年夏,百盛中国总部派出的经营团队进驻“兰博”后,兰州某高校一教授甚至曾在当地媒体上不解地提出疑问,“兰州零售业已有18家大型国内企业,为啥还要来?”

    包括百盛中国在内的许多人没有想到,国芳百盛销售业绩后来能在百盛中国系统内排行第二,仅次于北京百盛。

    根据国芳百盛内部资料,2002年“兰博”一楼召开产权工作会议,张国芳制订了集团10年远景规划发展目标,他分析认为购物广场“将成为一座财源滚滚,永远升值的楼”。

    双面张国芳

    其实张国芳公开的形象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比如现在国芳百盛集团旗下的地产项目。

    当初在购入兰州一毛厂土地时,很难想像会有企业用两亿资金一下投入到一个位置较偏、周边尚未开发的地块上。然而一旦政府有关领导希望国芳百盛能参与竞标,2002年底张国芳便放弃了手中稳可拿下的其他地段的90亩优质地皮,拿下了一毛厂,还附带解决6000多名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

    调查过程中记者接触了张的许多部下,他们多有一个印象,董事长“算计精明”。然而当地媒体多年来又频频报道张捐款资助慈善事业,至今累计已有800多万。

    一位在国芳百盛担任高层职务的张的亲属说,张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中午、晚上坚持在公共食堂吃5块钱的盒饭,惟一爱好就是工作。2001年,张国芳在城关区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按揭贷款”。

    尽管是市人大代表,张国芳却很少参加人大会议。城关区一位人大代表告诉记者,张有时开会点完名就走人,给人感觉很神秘。另一方面,甘肃浙江企业联合会一位人士表示,张国芳参加浙商的会议相当积极,每月1号都会准时到联合会值班。

    根据联合会的一项统计,在甘投资的浙江商户约有7万户,其中企业有3000余家,年销售金额达160亿元,上缴利税近10亿元。

    “读书不多”的张国芳有个梦想,就是在兰州市中心之地筹建一所多功能的浙江企业联合商务大厦。甚至在3月27日,他还建议在甘创业的浙商要走联合之路。在张国芳看来,浙商一定能成为甘肃的第一商。

    现在,甘肃“首富”张国芳身上的一些神秘光环正逐渐褪去:

    记者查阅的工商登记档案显示,1999年国芳百盛购物广场资产总额3.67亿,负债3.07亿,税后利润只有0.06万;2003年资产总额1.47亿,负债0.86亿,税后利润19万。

    记者还了解到,在国芳百盛的管理层中不但有他的爱人,还有他的妹妹、二弟、三弟,甚至还有正在英国读书的女儿等。知情人士透露,关于家族企业如何转换为现代企业的问题,张国芳曾经数次主动请教专家学者,但他又不断给家族企业成员授权……

    按照规定,国芳百盛购物广场与百盛的管理合同,2004年8月到期。原本双方约定在5月15日谈判续约一事,然而因张国芳个人的变化,时间一推再推。记者了解到最新消息是,国芳百盛内部会极力说服百盛的拥有者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与其合资。

    7月25日晚8点,偌大的东方红广场上人流如织。有当地人感慨,“谁在这个地方做生意,谁就一定能赚大钱”。

    ---------------

    第20节张国芳“原罪”(3)

    ---------------

    记者/何忠平兰州报道

    (《兰州晨报》记者郝冬白对本文亦有贡献)

    附记:2004年7月,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关于同意对张国芳代表采取强制措施的决定”。有媒体报道称:“张国芳涉嫌冒充外资逃避返还巨额关税”,或者是张国芳极有可能与“行贿”该省前任某官员有关。据说张国芳可能与40多位官员“有染”。

    ---------------

    第21节骗贷74亿元(1)

    ---------------

    骗贷74亿元:佛山金融大鳄冯明昌的利益链条

    “工行南海支行不是没有看到类似的虚假问题,而是出现了内鬼。时任南海支行行长的林裕行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一位工行内部人士说。

    华光公司虽拥有“民企”身份,但并非严格意义的民企……

    暴雨压城

    佛山南海人冯明昌利用其控制的13家关联企业,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与银行内部员工串通,累计从工商银行南海支行骗取贷款74.21亿元,至审计时尚有余额19.29亿元。

    2004年6月23日,随着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2003年度审计报告中对上述信息的披露,佛山南海一度紧张了半年的空气再次凝结并翻腾起来。

    该案导致企业万人失业,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百人丢官,十多亿国有资产流失。冯氏经营的亚洲大型胶合板生产企业“华光帝国”在2003年8月虽然沉没了,但问题仍远未结束。至今,华光案仍在调查中。

    银企之链:如何轻取74亿

    以金融诈骗规模之高、情况之复杂论,冯明昌在佛山有“金融大鳄”之称,也有人直称其为“佛山赖昌星”。

    据《财经》杂志在2003年底报道,该事件始于1999年。就在这一年,冯明昌决定收购马来西亚的一处山林10万公顷。“华光帝国”的由盛转衰由此块山林开始。“1998年,各家银行信贷员都在拉冯明昌的生意,而冯的华光企业的资产状况看起来还可以,”据工商银行的一位知情人士介绍,次年,在华光的马来西亚山林项目上,冯明昌获得了工商银行南海支行5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用于购买这块山林10年的采伐权。

    但真实情况是,冯明昌的成jiāo价格仅为2100万美元。购买面积亦仅为6.4万公顷。

    从一开始,华光在马来西亚的华林投资有限公司的运作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由于冯明昌总是拖欠流动资金到账,华林公司不得不经常xìng地拖欠当地工人工资。

    2002年八九月间,华光在马来西亚的林场首度发生工人罢工事件。2003年8月,“华光事件”bào发后,华光派驻马来西亚的人员几乎作鸟兽散,除华林外,与华光有关的另两家公司:华建投资和华顺木业,也已是人去楼空。

    然而,巨额贷款用到哪里去了?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2003年度审计报告中对此作出了披露:“这些贷款大量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直接提取现金,有些甚至通过非法渠道汇往境外。”由此导致的银行贷款损失,“经初步核查,已超过10亿元”。

    征兆不止一端。同样的情况,广东发展银行南海分行也遭遇过。

    2001年4月,冯明昌以粤华厂名义向广发行提出贷款要求,抵押物是进口木材原料和成品板材,以及3亿元的定期存款。此项申请得到了广发行总行的批准,核准授信额度为5亿元。

    据广发行南海分行一位业务人士介绍,在办理贷款抵押手续时发现了华光的三个问题:一是贷款主体和经营主体并不一致。冯以粤华厂的名义提出贷款要求,但贷款却准备用于华光公司,其抵押资产也属于华光公司。二是所报材料不实。广发行调查发现,冯提jiāo的资料中,谎报粤华厂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而信贷人员在粤华厂营业执照上看到的注册资本却只有230万元。三是抵押物不实。用作抵押的成品板材竟是用空着的纸皮箱伪装的。“最后,广发行没有发放这笔巨额贷款。”

    “工商银行南海支行不是没有看到类似的虚假问题,而是出现了内鬼。时任南海支行行长的林裕行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一位工商银行业务部门人士说,“不仅如此,连上级分行有关人员也参与了违规放贷。目前,相关人员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