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杨昌俊之悲喜人生 > 正文 第十二章 战斗在泥石流中
    中尼公路建设工程一开始,党中央c国务院c中央军委c西藏军区及中尼公路指挥部就意识到了樟木的重要性,“友谊桥”的重要性,对筑路部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中尼公路于一九六三年一月动工,计划年底必须通车到“友谊桥”。这是一条死命令,任何障碍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都必须想尽办法克服和解决。

    面对如此严峻的任务,全线部队提出了口号:“我们立誓要为党中央争光,为争光,为周总理争光!”

    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日夜施工。那时,我们虽然不是扛枪上战场和敌人浴血奋战,但这形势和真的上战场没有什么区别。当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还未结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中印边界我军的自卫反击战。

    我相信,不论是当过兵的还是没当过兵的,大家都知道,部队不是一般的群体。它有钢铁般的意志,有坚强的毅力和战斗力,军纪严明,军令如山倒,来不得半点含糊,说什么时候完成任务,就必须什么时候完成。

    中尼公路建设指挥部提出:“一九六三年年底必须通车到友谊桥,轻伤坚持战斗,重伤不下火线。”因此,我们施工部队很少休息,而且经常加班加点赶任务,不加班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休息了。指挥部下达给团里的任务很重,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分阶段按时完成。团里下达到营里的任务,营里也必须按时完成。以此类推,连c排c班都必须按时完成各自的工程任务,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即将通车的最后阶段,条件异常艰苦。那时我在樟木施工,常常是上午天气还好好的,一到下午,老天爷就如娃娃脸一样说变就变,雨下个不停。面对这种情况,部队又提出“天下大雨,我们大干”。全连战士都是穿着雨衣在工地上施工,工地上除了雨声就是战友们劳动的脚步声和洋镐c铁铲与石泥碰撞的声音。我们为了建设这条公路,紧密团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部队首长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向哪里。我们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我们胸怀一个信念:报效祖国是当代军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

    我们连就在团卫生队旁边,虽然每天施工都能看到受伤或牺牲的战士从工地上抬向团卫生队,或是送往聂拉木县解放军“八一”医院,但这决吓不倒我们,也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经常在心里为伤员们祈祷,祈祷他们早日康复,同时也不忘给自己敲敲警钟:时时刻刻注意施工安全。

    我们是危险作业,是施工部队尖兵,经常在高空悬崖绝壁上施工。我们脚下站立的施工地方不足40公分宽,眼睛不能向下看。特别是开山放炮,一不小心就会出人命。为了保证完成施工任务,全体官兵使出了全身的解数。当时的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c陈子植参谋长(大校),还有团长梁作栋及营首长,经常来工地看望鼓励大家,问寒问暖,更增加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定了我们的战斗意志。

    每一个施工过程,总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初,全线部队进入一级战备阶段,时间越来越紧迫,每个干部c战士都在拼命地工作着。可这时,雨却下个不停,刚刚修好的路段,还未凝固就常常被山上来势凶猛的泥石流冲得乱七八糟。泥石流不断地冲垮公路,我们就不断地修,修好再冲,冲了再修,直到完全修好为止。

    在英雄的人民战士面前,什么大雨,什么泥石流,这所有的拦路虎都溃不成军,我们决心用生命和汗水修好这条公路。

    人世间许多事情构思起来容易,干起了却困难重重。修筑建设一条公路是不容易的,修一条跨国境的国际公路更是不容易。为修这条公路,党中央及18个省市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参与修建。设计人员c修路人员c施工工具c炸药c物资及生活日用品,一样都不能少。修筑中尼公路,必须沿着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聂拉木高山与下面的樟木波曲河之间,摆开一个长蛇阵,一段一段节一节地开挖c铲平c修整好,还要完成开山放炮c打隧道c架桥梁等任务,经验收合格后,再继续交替向前推进。有些重要的大桥或涵洞,还得派重兵提前修建。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要绕几个回头弯,筑路部队必须因地制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尼公路上,有些路段是全隧道,有些路段是半隧道,有的路段是处在高空或悬崖绝壁中间,有的路段高得连老鹰猴子也爬不上去,测绘人员更难上去,只能用目测。可即使在这样的危险艰巨的条件下,我们仍将中尼公路修到了我国国内最南端的西藏樟木“友谊桥”。

    修路的过程,快乐和劳累总是结伴而行。施工时,常常遇到背商品的尼泊尔背夫。我们虽然相互语言不通,但他们常常会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夸我们,意思是“顶呱呱”“好样的”。我们也用相同的方式给予回应。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语言不通时,依然可以用三种方法沟通,那就是音乐c艺术和动作。我们和尼泊尔人民,就是用这些方法交流和沟通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