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王国维传 > 第 21 章
    ,即属此种。是录之辑,岂徒足以考古,亦以存唐宋之戏曲也。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独到眼光和卓越见识。

    《唐宋大曲考》,是王国维在连续五期发表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国粹学报》上的《宋大曲考》的基础上的深化之作,也是他继《戏曲考原》后对中国戏曲进行细化考证的又一篇大著述。这篇著述中,王国维指出“大曲”一词最初见于东汉蔡邕的《女训》,而详细的解释则在沈约的《宋书乐志》,是以同一种乐调重复演奏的大型乐舞。为了考证这种乐舞的起源,王国维参阅诸多经典史料和笔记资料,先是辑录宋代大曲的相关内容,随后从中发现宋代大曲实际上是出自唐代大曲,而唐代大曲又起始于《伊州》和《凉州》等曲目,由此不仅可以得出大曲起源地在中国西北的边远地带,而且还与少数民族地区独创的一种杂剧相关联。所以,王国维在文章最后指出了“大曲与杂剧二者之渐相接近”这一新颖观点。

    《录鬼簿校注》,顾名思义,是王国维对元朝钟嗣成所著《录鬼簿》的校注。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是元朝一位剧作家,他之所以撰写《录鬼簿》并取此奇异书名,我们由其自序中不仅可以得到清楚的解答,而且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本人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态度:

    余因暇日,缅怀古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xìng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们者,吾党且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由此可知,这部完成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奇书异典,应该是一部主要记述元代剧作家及其剧作的传记类著作。确实,在这部两卷本的书中,钟嗣成共收录剧作家152人,剧作400余种,其中不仅有如今人们都比较熟悉的关汉卿及其剧作《窦娥冤》和《汉宫秋》等,更多则是一些不知名的剧作者及其作品。对于这些剧作家及其作品,钟嗣成既为他们一一作传、留存其作品,还对那些生活窘困但很有才华的底层剧作家给予了充满感情的点评。而正是这样一部没有把笔墨涂抹给已经鲜亮名家的著作,自元代传世以来竟屡屡被世人传抄,也因此传到王国维手中时已经是舛误比比,使其觉得实在有必要对这部进行重新校注。

    王国维校注《录鬼簿》先后有三次:分别是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和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校注《录鬼簿》的过程中,王国维共借有三种抄本,一是从满清学部参事厅参事官陈毅(字士可)处借得一部明代抄本,一是由清代曹雪芹祖父曹楝亭刻印的“楝亭本”,还有一种则是由京师图书馆馆长缪荃孙(字艺风)处借来的满清初年尤贞起的手抄本。因为三种抄本是王国维跨度近三年才分别借得,所以他也先后有两个校本,第一个校本是以“楝亭本”为底本,参照明代抄本及诸多史料而成,后来送给了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收藏,即现今《王国维遗书》中之所录;第二个校本是以明代抄本为底本,以“楝亭本”和后来借到的尤贞起抄本相互比勘,对《录鬼簿》中被后人删改的部分及其原本遗漏的内容进行了恢复和补充。在校注过程中,王国维不仅先后两次手抄全文,而且其中还留下了“朱墨粲然”的诸多批注,正如他自己所说“此为第一善本也”。

    其实,就在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两年后,郑振铎和王国维的门人赵万里便在浙江“天一阁”发现了《录鬼簿》的真正“第一善本”,因为这一抄本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之人根据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贾仲明抄补的《录鬼簿》进行重新抄录的一个版本,而王国维所借到的《录鬼簿》那三种抄本,则又是后人根据“正德本”再次删改的抄录本,其中“楝亭本”和尤贞起抄本删改的最为严重。所以,当赵万里发现“正德本”《录鬼簿》时,他发出了“恨不得起先生于九泉以告之”的慨叹。是的,王国维因为早逝而未能得见《录鬼簿》真正的“第一善本”,确实是一件令人扼腕之憾事。不过,这就好比是书法艺术中讲究的“飞白”,同样给人们别样的一种欣赏空间。何况,王国维“脱屉名利”先后三次校注《录鬼簿》的功绩,不仅为他随后撰写《宋元戏曲考》奠定了极为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治学者树立了真正学者应有的典范榜样。

    《古剧脚色考》,是王国维对唐宋以来中国古典戏曲中角色的渊源及其变化发展所进行的一次深入考证。在这篇著述中,王国维可谓是旁征博引,融贯中西,不仅对戏曲中各种角色的名称、源流、发展和变化进行严谨审慎的考证,而且对这些角色在剧中的作用及其如何发挥展示作用都做了科学的分析,特别是他借用西方心理学和生理学中的观点来观照中国古老戏曲的这一做法,堪称是站在了世界文化前沿且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次学术考证行动,在当时具有无人能及的前瞻xìng和科学xìng。为了使读者能够领略到王国维这次非同寻常学术考证行动的魅力,愿意引录该论述第一段如下:

    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曰:生、旦、净、丑,人人之所知也。然其命名之义,则说各不同。胡应麟曰: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亡往而非戏也。故其事yù谬悠而无根也,其名yù颠倒而亡实也,反是而yù求其当焉,非戏也。故曲yù熟而命以生也,fù宜夜而命以旦也,开场始事而命以末也,涂不洁而命以净也:凡此,咸以颠倒其名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此一说也。然胡氏前已有为此说者,故祝允明《猥谈》驳之曰: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此本金元谈唾,所谓“鹘伶声嗽”,今所谓市语也。生即男子,旦曰妆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尼,孤乃官人,即其土语,何义理之有?《太和谱》略言之。(《续说郛》卷四十六)此又一说也。国朝焦循又为之说曰:元曲无生之称,末即生也。今人名刺,或称晚生,或称晚末、眷末,或称眷生,然则生与末为元人之遗。(《易余录》卷十七)此又一说。胡氏颠倒之说,似最可通。然此说可以释明脚色,而不足以释宋元之脚色。元明南戏,始有副末开场之例,元北剧已不然,而末泥之名,则南宋已有之矣。净之傅粉墨,明代则然,元代已不可考;而副靖之名,则北宋已有之矣。此皆不可通者也。焦氏释末,理或近之,然末之初,固称末尼。至净、丑二色,又则何说焉?三说之中,自以祝氏为稍允。但其说至简,无所证明,而《太和正音谱》、《坚瓠集》所举各解又复支离怪诞,不可究诘。今就唐宋迄今剧中之脚色,考其渊源变化,并附以私见,但资他日之研究,不敢视为定论也。

    在这里,王国维通过考释以往三种对戏剧中角色或错误或偏颇或缺失之说,阐明自己之所以要对“唐宋迄今剧中之脚色”进行考释的原因,并把这次考释作为“他日之研究”的资料准备。确实,王国维在这里不仅考释角色渊源发展,而且通过对角色的考释进一步推释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脉络,这为他随后撰写《宋元戏曲考》再一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王国维在文章还对剧中角色的xìng格做出了科学的分类、分析,以及剧中角色的面具、涂面和男女合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释,所以这些论述都给人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真正学术大师赋予人们的精神和学术享受吧。

    做了这么多的铺垫,终于该触及当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开创xìng和奠基意义的巨作《宋元戏曲考》了。是的,王国维为了这部《宋元戏曲考》,也已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从多方面为中国戏曲研究撰写了掷地有声的系列考证xìng著述。随着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王国维在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已经引起世界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这方面的鼻祖人物,就连一些年长儒硕之士也对王国维在这方面的成就表示自叹弗如。如此说来,王国维确实到了该全面总结自己在戏曲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时候了。不过,促使王国维动笔撰写《宋元戏曲考》的却是中国出版界的有识之士,即一向以编辑严谨及出版水平高人一筹的中国商务印书馆。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1月,王国维欣然接受商务印书馆的邀约,开始撰写《宋元戏曲考》这一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开山作用的著作。对于王国维来说,撰写《宋元戏曲考》虽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位精审学者的高贵品格,因为在此期间他还不断搜集相关资料,以望撰写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正的伟大著述。诸如,王国维在撰写《宋元戏曲考》的过程中,就曾写信向他的日本友人铃木虎雄筹借相关资料,记得他在这封信中说:

    前闻大学藏书中,有明人《尧山堂外纪》一书,近因起草《宋元戏曲史》,颇思参考其中金元人传部分,能为设法代借一阅否?又郑樵《通志金石略》中石鼓释文一本,亦奉借一观。

    如此严谨精审的学术态度,其实就是王国维以心血在为中国戏曲作史,因为随后他由于劳心费力过多而导致头痛和牙痛jiāo替发作,一度中断《宋元戏曲考》的写作进程。即便如此,王国维还是仅以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全部书稿杀青,至于他为何要如此急迫地完成《宋元戏曲考》的内在动因,不妨从他在自序中来寻找答案: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者,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辄思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以为非求诸唐宋辽金之文学,弗能得也,乃成《曲录》六卷、《戏曲考原》一卷、《宋大曲考》一卷、《优语录》二卷、《古剧脚色考》一卷、《曲调源流表》一卷。从事既久,续有所得,颇觉昔人之说,与自己之书,罅漏日多,而手所疏记,与心所领会者,亦日有增益。壬子岁莫,旅居多暇,乃以三月之力,写为此书。凡诸材料,皆余所搜集;其所说明,亦大抵余之所创获也。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献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非吾辈才力过于古人,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

    在这则自序中,王国维还提到了今已散失无寻的一篇戏曲著述,即《曲调源流表》。据赵万里先生后来说,《曲调源流表》是王国维“考证各宫调曲调之源于乐府及诗余者”,然后以列表的方式整理而成。宫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术语。例如,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都称之为“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则统称为“宫调”。王国维所完成的《曲调源流表》,虽然这只是一份列表,但从王国维在自序中特意提出来看,它对王国维撰写《宋元戏曲考》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另外,上面王国维在致铃木虎雄信中说“近因起草《宋元戏曲史》”而向他借书,并不是这里所说的《宋元戏曲考》。其实,这两者是王国维的同一部著述,只因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杂志》自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4月1日分八期连载这一著述时,将《宋元戏曲考》更名为《宋元戏曲史》之故。不过,对于商务印书馆对其这一著述更名之事,王国维并不表示认可,他曾写信向老朋友缪荃孙这样解说道:

    但四五年中研究所得,手所疏记、心所储藏者,借此得编成一书,否则荏苒不能刻期告成。惟其中材料皆一手,说解亦自己所发明。将来仍拟改易书名,编定卷数,另行自刻也。

    对于王国维的这一愿望,老友罗振玉在王国维自沉后的第二年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刻印《王忠悫公遗书》时,将其恢复为《宋元戏曲考》收录其中,就此算是了却了王国维生前的一个愿望。也正因为王国维有此遗憾和愿望,所以笔者在行文中一律以《宋元戏曲考》为准,这只是为了对学术应有的一种尊重。

    在这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将五万余字的全文分为五大部分十六章,从其内容上来看确实应该属于考证范畴。这五大部分为:一、阐述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二、考证中国戏剧形成于宋金的根源,并对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现状予以论述;三、对元杂剧的源流、兴起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其存亡和结构等进行解析,并论述了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历史地位;四、对元杂剧的院本与南戏之间的渊源进行论述,特别是对南戏作了重点考证;五、作为全书的“余论”,对中国戏剧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论述。另外,王国维在全文之后还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