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国雄师:二野档案 > 第 34 章
    争取以后做点有利于人民的事。”

    陈赓临走前,还特意嘱咐陪他来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周兴:“在生活上要适当照顾,我看可以和所长的待遇一样,吃小灶。”

    陈赓的接见,使宋希濂心情有所好转,使他对共产党的战犯政策,和共产党人的宽怀大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也更使他怀念起昔日和陈赓同窗共读的那段美好岁月..

    宋希濂和陈赓都是湖南籍,且同是湘乡人。1907年,宋希濂出生于湘乡溪口镇一个富裕中农的家庭。1921年,宋希濂14岁,在省城长沙考入了长郡中学。1923年,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之后,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帮助下,决定筹建军官学校。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各地的进步青年,到广州参加报考。1923年冬的一天,长郡中学宋希濂的国文老师熊享翰(湖南益阳入,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湖北汉阳被捕牺牲)把宋希濂叫到他的办公室,悄悄对他说:“我平时看你的作文和言论,富有爱国热忱,现在广州派人来湖南招收一批青年,去参加军官学校,你想去吗?”

    宋希濂立即回答:“我想去。”

    于是宋希濂手持熊老师的介绍信报了名。过了几天,在长沙育才中学进行了初试,获通过。

    也就是在育才中学,宋认识了同来参加报考军官学校,进行初试的陈赓。随后,两人结伴同行,到广州进行正式考试。1924年1月,他们经过旅途多次波折后,来到了广州。

    到广州后,没有人接待,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考试的有关事项,他们只好租了间客栈,住了下来。

    他们在广州一住就是一个来月,仍没有考试的音讯。所带盘缠有限,不免着起急来。当时在宋希濂和陈赓住的客栈里,还有一些也是来广州的青年,在此情况下,大伙儿就推荐陈赓等为代表,找到大元帅府军政部部长湘军将领程潜,请求帮助解决困难。程潜当时正在主持cāo办另一个陆军讲武学校,便要求让陈赓、宋希濂等。到该校入读。他们就都到了陆军讲武学校。

    陆军讲武学校尚未开课,有一天,陈赓、宋希濂一同上街闲逛,忽然看见了陆军军官学校招生的布告,两人看完后商量了一下,决定报考。

    招生规定考生年龄要18岁以上,宋希濂当年实际只有17岁,但按虚岁计刚好18岁。3月29日考试,4月28日张榜公布,宋希濂、陈赓榜上有名。1924年5月5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入学,宋希濂编入第一队,陈赓被编人第三队。

    在学校里,宋希濂和陈赓是同乡,也是好友。陈赓年长宋希濂四岁,有什么事情,宋希濂总找陈赓商量。陈赓那时是军校中公开的共产党员,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宋希濂非常佩服,从心里为有这样的挚友和同乡感到自豪。

    同当时的许多学员一样,除了孙中山之外,宋希濂的心里最崇敬的就是廖仲恺和蒋介石,认为他们一文一武,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有一天,他把他的想法给陈赓说了,陈赓沉思了一会儿才说,一个革命党和一个革命武装,才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年纪尚小的宋希濂没太懂陈赓的话,但也没有争论,因为他信任陈赓。

    1924年10月,周恩来到黄埔任政治部主任,首次到黄埔讲演,会场上挤得满满的。宋希濂有事去晚了,就慢慢往前挤,想听清楚、看清楚些,正好挤到陈赓旁边,陈赓有意问宋希濂:“怎么样,周主任也是个栋梁之材吧?”

    宋希濂脱口而出:“当然了,而且他是年轻的栋梁之材,漂亮的后起之秀。”

    1924年11月,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宋希濂被分配到军校教导团第二团第四连第一排当副排长,半个月后升为排长。陈赓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埔第二期入伍生队任副连长,不久升任连长。

    1926年初,宋希濂参加第二次东征,部队驻潮州。有一天,陈赓突然来到了宋希濂的面前。两人一年未见,宋希濂是又惊又喜,急忙抱住陈赓的肩膀,大声说道:“你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陈赓笑嘻嘻地说:“老弟,想我了吧!只要不死,走遍全国都能见面,更何况小小的广东!”

    两人叙谈了一阵,陈赓突然问他:“老弟,你愿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宋希濂在军校时,集体登记加入了guó mín dǎng,但那时允许跨党,不少同学既是guó mín dǎng员,又是共产党员。宋希濂以前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见现在陈赓问他,也就不加思索他说道:“共产党中有陈独秀、瞿秋白这样的领袖人物,有周恩来这样的栋梁之材,有你和蒋先云这样的佼佼者,我宋希濂为何不愿意!”

    这时,只见陈赓以严肃的表情说道:“共产党是革命组织,要本着这个宗旨和目标加入。而不单看组织里有没有自己所佩服的人。”

    这样,宋希濂由陈赓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部队上谣言纷传,搞得人心惶惶。此时,宋希濂的部队仍驻潮州,并已提升为营副。宋希濂入党不久,开的会不多,对共产党的知识知之不多,部队上谣传共产党的坏话,宋希濂心中有些紧张。他想去找身居领导职务的党员问问情况,但却发现所有原来公开身份而担任职务的共产党员,均已不知去向,宋希濂这才感到情况的严重。宋希濂的跨党身份并未公开,也没什么人找他的麻烦,他什么话也不说,静观时局的发展。同时,他给已调回黄埔的陈赓悄悄地去了一封信,信中说:“弟已提升副营,军务繁忙,但身体健康。只因近日风云突变,气候异常,弟不甚适应,常常云雾重叠,风向不辨..望兄能及时告知,弟应如何适应这种天气。”

    还没有接到陈赓的回信,宋希濂被调回了广州,升任新编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第一营营长。这支部队是蒋介石在“整理党务案”之后组建的,军官是清一色的guó mín dǎng员。这时宋希濂心里揣摸,guó mín dǎng已成气候,这么多军队实际上都被guó mín dǎng掌握,特别象蒋校长兵权在握,对自己颇为赏识,如此这般,又何必自找“中山舰事件”之类的麻烦呢?

    正在他对共产党的观念动摇之际,家里给他来了一封信,信显然是家人口授,由不知是哪个文人代的笔。信中说:“..近来湖南乡间刮起一股狂风恶浪,泥腿子舞刀弄qiāng,抢钱分地,甚至于抓人游街、砍脑壳,简直无法无天!父虽不是收千百亩粮钱的大豪绅,亦心惊胆颤,已于日前奔赴长沙,与你兄同往。据云湖南乡间痞子造反,均为共产党背后驱使所为。汝父念及儿在革命军中做官,可曾参加什么党,信奉什么主义?昨日家中来人,云我家中钱物亦被痞子洗劫一空。望儿深知,鸡鸣狗盗,打家劫舍,古来有之。要治国平天下,盗贼历来属格杀之列。若共产真的鼓动痞子造反,则如同盗贼耳。儿不只是不要误入歧途,还要为治国平天下效力..”

    宋希濂本来对共产党就无很深的认识,其父来信把共产党骂得一钱不值,更使宋产生了对共产党的怀疑、失望,决心脱离共产党。

    在这不久的一天,宋收到了陈赓的一封信,约他到越秀山茶楼见面,他心里发虚,但又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赴约。

    两人见面谈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之后,陈赓突然表情严肃地问他:“你为什么几个月没有同组织上联系?你在部队作了跨党登记没有?”

    宋希濂开始支支晤晤,含糊搪塞,但看见陈赓不满的表情,还是把心一横,说道:“我不打算跨党,也没有登记。但我无论是作为一个同志,还是一个朋友,我都可以保证,决不会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

    宋希濂把话挑明后,两人陷入沉默。在此之前,陈赓虽稍有察觉,但想不到这个同乡好友,几个月之内,思想转变如此迅速,态度如此坚决。谈话无法进行下去了。陈赓起身而去。

    不久,陈赓调离广州,离穗前,他又给宋希濂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参加或退出任何组织,都是自愿的,别人勉强不得..如果死神找不到我们身上,我们都还将亲身经历中国现阶段革命历史的巨变..”

    他们两人可能当时谁都不曾想到,越秀山茶楼一别,竟是二人分道扬镳的起点。从此,二人为着迥异的目标,努力发挥着各自的智慧和胆略,为各自的理想奋斗,最后一个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功臣,一个成了新中国的一名囚犯。人生实在是一部充满离奇故事的书..

    宋希濂经过多日的沉思,心境逐渐平静下来,抑郁沉闷的情绪有所调整,开始对他的前半生进行反思,也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渡过自己的后半生。他陆续jiāo代了自己的战争罪行,特别注重jiāo代了近日与解放军作战的罪行,jiāo代了他被一三九团生俘的过程..

    抗战八年,小日本被赶出了中国,百年来中国人首次战胜了外国侵略者,举国欢庆。但人们的笑声还没有落地,蒋介石又把中国拖入了全面内战的火海。国共双方,始则小打,终则大打。随着战争的升级和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宋希濂作为蒋介石的一员爱将和国军中的中坚,其头上的官衔也在不断升迁。1946月10月,宋希濂被任命为新疆警备总司令,代表委员长坐镇新疆。

    宋希濂虽然心在万里之遥的边疆,但两眼却盯着内地的国共之战。不久他即发现,随着国军战报上的一个个“辉煌”胜利,国军却越打越被动,“共匪”却越“剿”越多。眼见得东北失利、华北失利、西北失利、中原失利,“校长”在战场上的“爱将”也越来越少。于是、蒋介石想到了还在新疆“闲置”的宋希濂,一纸调令,独镇新疆的宋希濂立刻调任华中“剿共副总司令”(总司令白崇禧),并兼任十四兵团司令官,手中有四个军的兵力,驻扎湖北宜昌,进可支援中原、华东,退可为“校长”保全西南半壁江山。国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军大败,眼看江南不保。为了保住江南半壁江山,蒋介石又给宋希濂加官晋爵,任湘鄂赣绥靖司令官,指挥两个兵团六个军共14.5万人马。蒋介石虽不断给爱将宋希濂加官晋爵,以鼓励士气,但宋希濂在解放军面前怎么也发挥不出当年打日本的智慧和胆略,被解放军追着打。多亏宋希濂的腿脚还算麻利,短短几个月,十几万人马,被解放军吃掉了个整数,1949年8月,宋率残部几万人逃往川东。此时,宋又被任命为“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名义上他手里仍有两个兵团共六个军另四个师。

    退到四川以后,宋希濂精疲力尽,锐气全无,因而完全放弃了和解放军作正面jiāo手的思想。在8月下旬,经过征求胡宗南的意见,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兵撤滇缅,伺机再起”的全面撤退的作战方针。但蒋介石坚持主张“坚守四川,保住西南”的战略,让宋希濂和胡宗南与共军一战到底。

    蒋介石否决了来希濂的意见,也决定了宋希濂的彻底失败。

    11月1日,二野三兵团开始向川东南的宋希濂部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四野部队也从鄂西和湘西,向宋希濂部进行钳击。宋部残兵败将,本无意和解放军再战,结果一触即溃。

    到11月15日,解放军就差不多吃掉宋希濂集团的四个军。宋希濂指挥第二十兵团主力第二军、第十四兵团第十五军,以及绥靖公署直属部队第一一八军残部,退至川东的黔江、彭水一带。

    彭水县位于乌江的东岸,四面皆山,是川东货物的集散地,曾经很繁华。因而,轮渡和木船以前很多。但是,当宋希濂抵达彭水时,才发现江面已经没有了一条船。

    这倒不是共产党把船弄走了,而是他自己的绥署后勤机构,将几十条民船征用,载着行李、物资开往下游去了。

    直到16日上午,宋希濂部才弄到一些船。但溃退下来的部队又不断涌至,整个彭水县城全是溃兵,老百姓已经逃避一空。

    宋希濂把指挥所设在彭水县东面的一个古庙里,每天看着乱哄哄的部队渡河,心里懊丧透了。

    17日上午,宋希濂和二十兵团司令官陈克非一起渡过了乌江。渡过江之后,宋、陈二人坐在岸边,象看热闹似的看着部队继续渡江。宋希濂似有感而发,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系统,30年完蛋了,我看以我们校长为首的黄埔系统,也快30年了,看来也该完蛋了。30年一轮回,这是天命,也是气数。”

    陈克非是黄埔五期的,也叹了口气说:“这也是改朝换代的一劫啊!”

    在部队渡河接近完毕的时候,宋希濂对陈克非说:“上午接到电报,说蒋经国在今天晚上要到江口来,可能老头子对我们什么重要指示,你也去见一下,就在我那儿吃晚饭。”

    陈克非虽然从没见过蒋经国,但此时也无雅兴看“太子”的尊容,不以为然地说道:“总统有什么要事,何至于派他的儿子来!”

    宋、陈回到江口绥靖公署临时司令部时,蒋经国早已来了。

    蒋经国此次来,给宋希濂和陈克非两人各捎来一封蒋介石的亲笔信。

    蒋介石给陈克非的信上,开头来了个“克非吾弟”,然后写道:“勘乱以来,匪顽未止,皆因我军将士未能以雷霆万钩之力为锤击。更未以金汤百仞之固施堵歼。”最后给陈克非鼓气:“凡我总理三民主义之信徒,均应本黄埔革命之精神,同心同德,再接再厉,矢勤矢勇,必信必忠,励行总理遗教,服膺黄埔校训,上下同心,彼此协力,就在川东战线上,抱有匪无我,有我无匪之决心,挽狂澜于既倒,定可计日以待。要为已死之官兵复仇雪耻,要为被难之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