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比出拳更漂亮的是闪躲 > 正文 第四章 双学历
    第四章双“学历”

    二海,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个无业游民了,至少在那段时间是。

    回国已经4年,其中给别人打了一年工,自己又做了3年工程,后来因为实在厌倦了这个行业里的种种黑幕和阴暗面,又恰逢房地产泡沫开始萧条,索性直接把所有参与的工程都停了,开始清欠款。

    至于下一步做什么,二海没想好,他是个没有“专业”的人,虽然“工程”算是他的本行,不仅仅在国内大学念了3年的“建筑工程学”,但因为“表现优秀”,提前被学校颁发了张a4纸,还给起了个名,叫做“肄业证”;至今仍保留的,除了有了降级前和降级后的“两届”工程圈里的大学同学人脉,学校里学的,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

    然后他又实实在在的在国外又啃了4年的“本科”,但在国外念的是“工程管理”,又彻彻底底把他变回了一个“没有专业”的人。

    作为可能全国找不出几个的“本科念了8年”的人,二海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西方教育理念和国内教育理念的区别,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

    先说说上课方式:

    国内国外本科的共同点,都是头两年学基础知识,但授课方式截然不同,国内讲究的是“自力更生”一切从基础学起;而老外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用到什么学什么,人家更乐意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思考和探索上。

    比如说工科的基础科目“力学”,国内大学从学科上,就分成了“理论力学”c“结构力学”c“材料力学”c“弹性力学”(后面还有什么,二海就不知道了,因为他就没念过大三),每科一个学期,各种概念c各种公式c各种定理,老师勤勤恳恳地讲,学生各种死记硬背,考试不过就降级。。。

    而老外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里根本没有“力学”这个科目,只是“建筑理论”里的一个分支,老师上课海阔天空的随心所欲的讲,内容当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力学”,如果听不懂,那也对不起,有个地方叫“图书馆”,自己课后去那查资料c自己学习去;而且,专业课的老师也全部是有着专业工作的“一线大牛”,人家上完课就走,课后找人也基本找不到。

    人家的理念,一节课就1个小时左右,时间极其有限,老师的作用就是指点方向,告诉你应该学什么c往哪个方向去学,甚至直接告诉你“怎么用”,至于怎么学,那是高中毕业以前就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果还没完成,那自己去图书馆研究去吧。

    再说说教科书的事:

    二海在国外念了4年本科,除了图书馆,上课的时候一本教科书都没用过,老师上课更不带教科书,ppt或者手写的幻灯片往前一放,就开始讲课。

    刚开始“复读”的时候,习惯于“课前预习c课后复习”的二海,非常不适应这种方式,几次下课的时候截住老师要求老师给推荐自己几本教科书,但老师直接给拉出了个长清单:

    “去图书馆找吧,不建议你买,因为每节课用的书都不一样。”

    确实,老外的思维天马行空,讲专业课的时候也不例外,本来说好的讲讲力学,结果讲着讲着就带出来结构c造价c施工工艺c甚至连怎么协调工程中各方面关系都拿出来聊一聊,如果讲到的“每一学科”都带本教科书的话,老外得开台重型卡车直接进教室。

    没有教科书,不意味着不需要教科书。

    上课的时候老师只管讲,随后就是布置作业,这种作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叫“论文”,论文的题目更是天马行空,肯定没离开上课讲的内容,剩下的,都去图书馆查资料和做基础学习吧。所以,学校图书馆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每个学生面前的桌子上,都摆着两摞比人还高的教科书。。。

    关于教科书的问题,二海特意请教过几位老师,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

    “一本教科书,从出版到发行,再到学生手中,最起码得两年以上,每本教科书里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两年时间,很多已经过时了!”

    二海读本科的那所大学,全职老师不多,每个人要么有学校的科研项目,要么就在外面有业务;而真正一线上课的,基本上都是外聘的各个行业的“军人物”;当地有个传统:无论你是多牛逼多忙的人,只要学校给你发信邀请请你去大学讲课的时候,你必须来,因为这就是人家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校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到社会上真正在用的东西,而那些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课后自己去图书馆学习就够了;老师也绝对不会去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的怎么样,因为‘作业’里面,不光涉及到怎么算,算完了还得直接运用到实际的工程案例中去;等发现自己设计的某根柱子,被别人放个屁都能给崩塌了,那回头该怎么学,自然比谁都明白了。

    记得二海在国外读大二的第一天,任课老师就对全班同学说:

    “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一群没有专业的人!”

    全场一片哗然,老头接着说:

    “你们学的是管理,就是要去管理c去协调那些专业性比你们强的多的人!”面对着一片掌声,老头坐桌子上接着侃:“不用高兴太早,没有专业,但不意味着轻松,因为每一个专业都是你们的专业,因为你们必须懂得去找到最专业的人!”

    既然已经被训练成了个没有专业的人,又下决心离开那个相对擅长c却又压根不感兴趣的工程圈,二海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但一个三十多岁的老爷们,也真不能天天搁社会上混着。

    找个工作?他虽然念了“8年”,但始终就是个本科学历,还没有经过教育部官网认证(他始终认为没那个必要),个人经历也并不算出彩,社会关系和人脉他虽然也有不少,但由于五花八门各行各业,真不适合某个特定的行业。

    二海也尝试着应聘了不少职位,但要么嫌他学历低c要么嫌他经验少,要么就是各种暗箱操作拿他当绿叶,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想别有用心的在招些有社会关系的人去做销售,其实说到底,他就是不愿意为了那几千块的工资去干那些不爱干的事。

    自己创业?虽然做了几年工程,得益于两届大学同学的鼎力帮助,即使外面欠着的工程款,几倍于自己手里的钱,但二海不缺钱,干点不大投资不大的买卖还能干的起,但问题还是干什么?

    工程类的项目,刚刚从火坑里跳出来,肯定不会再主动再往里跳了;几年的工程经历,已经让他筋疲力尽,如果只是辛苦,二海倒是真的不在乎,关键是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很多“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人和做法,让脑子经常短路的他,根本适应不了。

    既然没想好下一步怎么走,索性给自己放段时间的假,每天跟朋友喝喝茶c打打麻将c做做运动,实在闲着无聊的时候就来几个长途自驾游,倒也乐得个清闲自在,这个过程中。

    自然也结识了很多跟他一样大把空闲时间的“酒肉朋友”。

    小时候,母亲就教育二海:“多跟好孩子在一起哈,离那些酒肉朋友远点!”老一代人评价“好孩子”和“酒肉朋友”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可以掩盖其他的一切。

    当然,在那个学习成绩至上的年代,一个孩子,除了学习,也涉及不到其他方面的东西了,只不过二海就是不喜欢那些天天闷头苦学的“尖子生”,尤其是那些动辄被老师c家长挂在嘴边上的“乖宝宝”,原因,可能他自己就是别人家长眼中的“酒肉朋友”吧?

    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在国外漂泊了10年,再次回到他“战斗过”的地方时,他更是发现,他依旧不喜欢小时候那些“乖宝宝”,虽然那些“乖宝宝”依旧很“乖”,依旧茁壮成长在家长为他们设计好的“路上”,公务员c事业单位c老师c银行c国企。。。就跟小时候一样,无论二海喜欢不喜欢,依旧是井水不犯河水,依旧是互不相干。

    低着头走路,永远看不到沿途的风光。

    从学生时代起,到后来的出国留学c工作,再到回国后打拼这几年,一直在为了“生存”c为了“生活”而奋斗,很多方面,他自己,就是那个“低着头走路”的人:要好的朋友,除了同学就是同事,回国工作后认识的人,也基本上都是有些工作或者利益关系的人,生活的圈子,也永远在这些人组成的圈子里。

    忽然间,失去了奋斗方向也有了大把时间还不太差钱的二海,人生第一次真正静下心来观察和品位这个他原以为很熟悉的世界;一段时间,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一大早骑着个自行车送完孩子后,先到各种cbdc地铁口去观察白领美女的同时也观察那些匆匆忙忙上班的人,然后约几个白天有时间的朋友一起喝个茶聊聊天,要么就去哪个朋友单位坐会一起吃个午饭;下午打打麻将c去趟健身房,晚上再找几个朋友一起喝喝酒吹点牛逼,顺道再听听旁边人的各种吹牛逼。。。

    以前自己打拼的时候,二海很少参与他认为“不重要”的场合,或者说,除了自己身边亲戚朋友的事,他压根不参与,无论是红白喜事或者日常琐事,能“带钱”过去的,他肯定不去浪费时间;但自从闲下来了,找他“办事”的人也多了,大到陪朋友去外地谈生意c清欠款,小到去当司机帮忙接孩子c送老太太,连谁家扛个大米上楼,只要给二海打个电话,二海逢叫必到;这期间,他还帮朋友顶了几天出租车,甚至都替哥们相了两回亲。

    媳妇的担心,跟二海小时候老妈的担心一样,都是怕无所事事的他,去结交一批“酒肉朋友”,或者沾染上社会上的一切“恶习”;但二海不这样认为,首先,他已经有了识别朋友的能力,好人坏人c对路子不对路子,至少他能分辨得出来;其次,从出国前的“白纸一张”,又在人际关系非常简单的国外呆了太长的时间,他太需要时间去真正了解这个社会,结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了。

    跳出了自己曾经生活的固有圈子,并不擅长社交的二海,也结识了各行各业的人,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跟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喝茶聊天,听医生聊治病c听教育工作者讲教育c听警察讲案子和防身术c听企业家讲发展历程c也听导演谈电影发展和各种潜规则,甚至连“黑社会”处世逻辑,二海也非常感兴趣;慢慢的,他忽然发现,其实各行各业都是“通”的,就是里面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规则,有的是明文规定,更多还是“潜规则”。

    这里说的“潜规则”,并不是简单的送钱c送礼c陪人睡觉那么简单,既然叫“潜规则”,就是根本拿不上台面的,当然也是学校里c教科书中,更是不可能学到的,所以很多人包括二海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潜规则”的存在,最多也就了解个皮毛;但“不知道”c“不了解”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事实证明:无论是“明文规定”,还是“潜规则”,只有真正了解c掌握了,同时保证遵守游戏规则了,才真正能做到事半功倍。

    同样的事,有很多方式去解决,结果自然大相径庭,于是,就有了一类看起来清闲的很c却日进斗金的人群,还有了一类埋头苦干,却始终在为了生存而烦恼的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