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我在郑州的142天 > 正文 第十六章:同窗嘲弄
    常青美食的制度跟别人不尽相同,员工发工资的时间是在月尾,也即是最后一天。经理会把所有的考勤,签到总结在一起,然后开着员工大会当众读出,然后就是发工资,工资是现金,在这个用移动支付的社会一线城市里是有些与众不同,我尽管没有怎么习惯用微信,支付宝这样的移动支付,但是从平常的生活中,还是知道饭店这样的机构工资一般都是打到员工卡里,或是支付宝再不济是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里面。拿现金的还真的是不多见。

    不过很遗憾,我没有机会见到那个我们店里所有人都开心的时候了。

    我这样的认为。当然结果也是。

    不知不觉的,我来到郑州也一二十天了,渐渐习惯,渐渐接受的也盲目的渐渐错失我自己。

    27号晚上,我在想,一个月前我还是那么的幼稚,还是那么的苦恼,我还是没有归宿,连梦想都差点妥协给现实的失败者,一个月后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尽管这里有许多陌生,可也能让我最快的成长,我不怕以后的付出和痛苦,就怕无依无靠不知道做什么,那种感受比吃了毒药还撕心裂肺。

    渐渐地,我思考出了,人生无非也就是两件事情,一件你喜欢的,一件你要妥协的。做喜欢的,做妥协的。是你自己决定来的,后果也是自己承受来的,承受后果的获得也是自己的,什么都是自己的。

    夜深,今天我值班,将近十一点的时候,我和厨师长终于收拾东西离开了店。

    没洗脚没洗衣服的我直接的脱掉了我的黑色棉袄钻进了被窝。玩着手机。

    不过,我看小说的时候,久久不见消息的qq突然的响了起来。我很诧异,要知道我的qq平时里除了一些公众号,腾讯新闻或者是看点之类的就是钱包提醒我某个业务到期了快续费的,除了熟识的人,甚至连余生我都很少跟他在qq上聊天,有事情打电话而已。那么这个新加我的陌生人是谁?

    还没添加上备注里就自动出现了一个我熟悉的名字,“刘林夕”,曾经九年级的同学。原来是他,我有些奇怪,平常我对他并没有什么印象,今日怎么有了闲空,找起我来了。

    我在高一的时候有次心灰意冷,就把好多不常联系的老同学小学同学给删掉了。没想要qq里还留有相关的信息,以至于他加我我同意填写备注的时候自动出现了这个曾经的备注,我是感谢qq帮我记住了老同学们呢,还是怨恨那时候的我呢?

    刘林夕发来消息:“在哪里呢?”

    “郑州,怎么了。”我打字回复。

    “感觉你这个时候不是应该熬夜苦读吗?”刘林夕缓缓地发了这一句。

    这一句让我莫名其妙,随后才明白来。然后我看了这句话很多遍,一直看,我想弄明白这句话的讽刺成分到底有多少。

    我没有跟刘林夕继续聊下去,没有再搭理他,我不明白他几年后加上我突然的给我发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调侃,是讽刺?还是我多想了

    不过这句话很显然的让我不能平静了,我很想打死那个平常跟我没联系的孙子,现在给我来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再想想,刘梦溪跟李小刚的相同之处,我在床上翻了个身,或许知道我为何总被这种人针对了。

    不再提他。

    不过我很难在平静下来,我的思绪飘啊飘,飘到了我的校园里,我的初中母校里。那时候我还是很优秀的一个三好学生,受尽老师的宠爱,在人群中我的存在感很足,不是因为我很帅,也不是因为我的成绩好,而是因为我很聪明,对,就是很聪明,就是很特殊。

    那个时候老师们很尊重我,我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成绩一直很好。尽管我和一群坏学生翻学校的围墙外出上网,尽管我每天玩手机很晚,尽管我逃课,上网借了身边所有人的钱,每天只吃两个馒头。好吧,我承认那个时候我有网瘾。夜里上网,白天睡觉。我也很奇怪我的成绩居然没有下降过。

    可能是我以前的基础雄厚吧,不过,我最引以为傲的是那次,我半个多月都没有听数学课,临近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用了四天的时候把之前的函数内容全部给看了一遍,问问同学,问问老师,做做题,记一下公式,那个在七年级班主任说来最难得函数,我给攻克下了,然后,我也不知道怎么的,数学考试考了117,将近满分,其实班里也没有满分的。

    从那开始,就有很多人羡慕我

    不过,现在,我就是一个赖渣而已。我不知道我的堕落是不是跟我爱上网有关,我不知道那些世俗的偏激,那些世俗的定义隔阂了多少人。

    你差就是差,呵呵。

    但是想来想去,我才记起来,原来,刘林夕,我跟他并不熟。

    我气愤。

    连带着回忆而起,牵连一大片。

    你是弱者,你是被教育者,就没有资格干涉和评论那些所谓的教育大业,能的,也是只有功成名就。我对我高二的班主任越发有些恨了起来,恨了起来。

    “朽木不可雕”。

    “烂泥扶不上墙”。

    我就说说那些有用的言辞吧。

    那些有用的言辞:

    人生下来就会有很多的疑惑,一部分是还没有发出提问就已经被现实冲击了,还有一部分是过度的猜忌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北塔。就像是我,对于现在的教育或者具体来说是现在的教师队伍总是有着许多不好的质疑,原因在于我所经历的,所经历的,所记下来的,彻底贯穿了我的人生。

    我对于一些爱子如命的父母,是体谅态度。对于一些爱生如命的老师,是敬仰姿态。对于一些爱劳如命的工作者,是诚恳观点。

    然而有一些另类,却是如实的大量存在的,私有者,这些凡凡的教育心头血,总是喜欢把教育这种命根子事业扯上私有感情,然后全力的冲刺于国家统一的界限,尽管过程中挤落不少同龄者,但是这简单的损失可以“换来”日后别人的信仰,换来不只是一点经济补贴,最重要的是,换来的是此秩序的立足之处。再然后,就是心满意足了。

    我国的高招率平均起来也就是三成半到四成左右,情况好的绕上一点,不好的甚至不足三成,简单的数据后面代表的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活在当下的一个个生灵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地大物博,好处平均分摊必有所照顾不及的,但是舍去七级而求得这三成,就有些黄粱一梦的前景了。

    可笑是辛苦二十年的人道主义宣传,一朝化为泡影,某些存在没有意识的,被后浪拍死在了沙滩上。

    我所说之话,很少有逻辑主科,逻辑所强调的无谓不是前接上后接下,附和现代定义的人类理解。不过反言之,不是毫无逻辑,怎样才能道破这拘束人的如同深坑大洞的社会呢?

    不要说我反动,这不是拒绝我话的理由。

    言归正传,之前话题不认同暂且不说。再来话话这两极化严重的阶级斗争。

    正所谓资源分配不均匀有所理解,分阶在所难免得意体谅,硬性条件不足的前体之案,是要有大胆尝试的,已然意识到的问题却在持续走着,这让人无可奈何。向别人讲道理的人自己却不讲道理,许多向善的初次尝试早已有人不买账,那些奋发的远虑规划,形同虚设。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谈论教育的时候有人触及大禹治水的同理方案,谓之“教育如水,可疏不可堵。”提倡尊重人格的至今的社会,教育在此之上的路更是难走,这懒惰的身躯几十年不扭动有些僵硬在所难免,怕就怕是这一副不健朗的身躯也要睡死过去。领路人还是向善的,不过,罪大恶极的还是那些被动了蛋糕的资本家,瞧瞧,要让这几个逍遥几十年的先富之人让让路就不愿意了,真是可怕的人性。不过更可怕的是国家推动的新改革之路却是为此之类人而停步了,美其名曰教育公平竞争的平台建立,要慎重考虑的,盲目势必会有没有顾及的群体。

    不如换句话解释,中阶之上的会闹,底阶的没文化,不懂不会闹。高度也许就是隐藏的矛盾要好过于随时爆发的矛盾。

    照着这么讲,阻碍改革推动的因素不还是要多加几个?(讽刺之笑)

    有一根链子太紧,太重,太硬,砍不动咬不动敲不碎。这就是“二次大跃进”所带来的教育商业化。

    教育商业化何错之有?现在说确实没错,不过它就是错了。

    你能说老师爱护三好学生有错吗?现在来说没错。可是他就是错了,错在由着自己的本末倒置。三好学生自成一体本来就不需要多少照顾,反倒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因为不省心多是被老师撒手不管。一句话就是不用管的你非要用心的管,该管的你却是做样子的一笔而过。

    气不气,累不累?

    “师德”此词在今天或许又多了一个定义,是好是坏我也没有精力再去话说,不过以后肯定是讽刺一位本该“德高望重”的老师不作为的跟及性词语吧。

    这样子看我国的高招中标率有三成也是能让人平静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