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方向的德第4 军还在10 月28 日发动反击,企图迟滞红军推进。
乌克兰第4 方面军立刻转入追击,首要目标就是克里木的陆上出口。A 集团军群第17 集团军——7 个罗马尼亚师,2 个德国师,约21 万兵力——面临被封锁的威胁。
A 集团军群司令和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都劝告希特勒放弃克里木。10 月27 日下午4 时30 分,希特勒召集蔡茨勒、戈林、邓尼茨、约德尔等人开会商讨。希特勒本人固然是不愿意放弃的,因为这将使红军能够威胁罗马尼亚油田。
有意思的是,陆海空三军负责人也都支持他。代表陆军的蔡茨勒乐观地认为,可以调集8 个师来缓解危机。克里木德军本身兵力强大,弹yào充足,完全可以独立支撑;
代表海军的邓尼茨则表示,虽然要花费很长时间并受到俄国空军干扰,德国海军依然有能力保障第17 集团军从海上撤退。换句话说,德军并不需要急着从陆上逃跑。
经过一番讨论,德陆海空三军共同决定:继续死守克里木。邓尼茨还保证海军将提供物资。10 月28 日下午,蔡茨勒向第17 集团军发布命令,中止从克里木撤退——所谓“米夏埃尔”行动。
两天后,1943 年10 月30 日,苏军夺取格尼切斯克并进抵锡瓦什湖沿岸。第19 坦克军和骑兵于10 月31 日夜间进抵“土耳其壁垒”,并将其占领。第二天,苏军突入彼列科普地峡,大批士兵涉越过3 公里长冰冷刺骨的咸水湖湾。
德第49 山地军调来预备队实施反击,一度困住了苏军先头坦克部队,苏第19 坦克军军长瓦西里耶夫中将也身负重伤。11 月3 日清晨,第51 集团军主力抵达,红军得以恢复进攻。11 月5 日日终前又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的登陆场。德第17 集团军从此被封锁在了克里木半岛内。
乌克兰第4 方面军主力推向第聂伯河游下游,撤退中的德军南翼与第聂伯河渡口的联系被切断,大批士兵被苏第28 集团军和第19 坦克军驱赶向黑海沿岸,最终只得缴械投降。但苏第4 近卫骑兵军却进展缓慢,并受到闻讯赶来的老骑兵布琼尼的恶评,军长吉里钦科因此被免职。11 月4 日,由普利耶夫接受这个军。此人是个职业老骑兵,曾经给蒙古人当过军事顾问,战争以来一直担任骑兵师长和军长。后来则成为苏日战争中骑兵机械化集群的指挥者。
11 月5 日日终,南方面军主力进抵第聂伯河。从9 月26 日以来,托尔布欣已经推进了50 —320 公里,几乎解放北塔夫里亚全境。但德国人在第聂伯河左岸还保有尼科波尔地区的一个登陆场。这里有重要的锰矿,希特勒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托尔布欣自9 月26 日至11 月5 日付出的成本不小,其乌克兰第4 方面军纯减员42760 人,伤155989 人。总损失近20 万。苏方宣称战果为:彻底击溃德军8 个师,重创12 个师。杀伤德军官兵8.5 万余人,俘虏2.2 万余人。1943 年夏季以来,这还是苏军在战役中首次俘获这么多德军。
3、科涅夫的攻势
扎波罗热的失守和第6 集团军的失败,使曼施坦因的第聂伯河防线南段陷入危机,同时也使曼施坦因意识到,他的另一个指望——用秋季泥泞来拖延红军的进攻——也落空了。对此抱过指望的不仅是曼施坦因,而是几乎整个德军上层。东线外军处早在9 月5 日就有过类似结论:“敌人将在yīn雨泥泞季节争取战役间隙,并补充兵力。在这一间歇开始前,敌人可能还会为冬季攻势而争夺有利的出发阵地”。
秋雨绵绵,泥泞来临,却没有给德国人提供“战役间隙”。9 月底—10 月中旬这段时间内,红军不断巩固和扩大右岸登陆场,同时还架设了很多桥梁,送过来了大量部队和众多重型武器。经过一番准备后,10 月15 日,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10 月20 日起称乌克兰第2 方面军),首先从其左翼克列缅丘格以南的狭长登陆场——曼施坦因所谓的“偷渡点”——迅猛出击,给予对手软腹以沉重一击!
苏军在第聂伯河的架桥作业:
如前所述,苏军9 月下旬强渡第聂伯河时,使用了不少木筏和小船。木筏据说只能在250—300 米宽河面使用;渔船较管用,甚至可以渡过600—700 米宽的河流。
苏军有时也会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器材:如折叠式登陆舟和橡皮舟,以及制式舟桥纵列。后者在狭窄的河面用桨漕渡,宽阔河面则用汽艇牵引。
最初渡到对岸的,大都是一些冲锋qiāng手, 对方的行动规律。他们发现,德机的袭击一
通常为营团规模。他们往往会遭到德军空中和 天通常有2 次:12—13 时,从南面袭击一
地面的凶猛反击。为了抗住反击,就要及时将 次;18—19 时,从西面袭击一次。德机投
重型武器(迫击pào、营团火pào,有时还有坦 下的zhà弹多数无法直接命中浮桥,但bàozhà掀
克)送到对岸。最初几天,重武器主要依靠门 起的高浪,往往会打入舟桥,造成沉没。
桥运送。轻型门桥载重5—9 吨,主要靠桨漕 摸清这些情况后,俄国人采取了相应措
渡;重型门桥16—30 吨,以汽艇牵引。轻型 施。一方面,集中了强有力的防空火器;另
门桥一个航次需要1 到1 个半小时,由于速度 一方面,在黎明前把桥梁的浮游部分撤走,
较慢,无疑是德军shè击的好目标。因此一般只 藏在河湾和支流河口。夜间再搭起来。因
能在夜间使用。科涅夫的第37 集团军在桥架 此,在10 月20 日前,只有个别浮桥在白
好前,就用门桥运送了250 门火pào和400 门 天使用。
迫击pào。 截至10 月15 日,苏各方面军所属主
为了保证更多部队和装备渡河,苏军又 攻集团军,都拥有了2—3 座桥梁。这些桥
开始架设桥梁。德国人当然不会让对方轻易 梁平均长达400 米,由栈桥和舟桥纵列的漂
成功,不断以pào击和空袭加以阻扰。德军能 浮部分组成。辅攻集团军待遇较差,只能继
够以大pào控制的河段,架桥几乎无法进行, 续使用门桥。
俄国人通常只能另辟蹊径;而在受到空袭威 依靠这些桥梁和各种渡河工具,红军至
胁的地段,也只能夜间作业。 10 月中旬,得以在第聂伯河对岸集结起强
尽管如此,桥梁依然经常被毁。如科涅 大的兵力集团。
夫的第7 近卫集团军,渡河后第7 天的10
月2 日上午10 时就架起一座桥梁。当天下 为了对付这一线的登陆场,德第1 装甲集团
午5 时,当汽车和pào兵通过时,遭到了德国 军也调用了大量兵力。包括主力第57 装甲军。
飞机袭击。栈桥部分被毁,51 个单节舟被zhà 该军10 月15 日序列包括第23、6、9 装甲师,
沉。 “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党卫军骑兵师,第
苏军出动工兵、潜水员和舟桥兵抢修, 306 步兵师,第62 步兵师一部。从9 月底开始,
至10 月4 日21 时修好。10 月5 日,桥 该装甲军就持续攻击苏军登陆场,却终归未能如
梁再次被毁,10 月7 日零时30 分修好。 愿。
10 月8 日19 时,桥梁第三次空袭,俄国 科涅夫在登陆场集中了更多兵力。为此还从
人于10 月9 日20 时将其最后修好。 北翼和南翼一些位于河滩,难以实施进攻的桥头
第7 近卫集团军的遭遇并非孤立现象。 堡抽内调出大量兵力。10 月10 日—15 日,就调
按一个苏联作家的说法,他在索日河就目睹 来了第5 近卫集团军和第53 集团军,将其投入
过德国飞机8 次命中桥梁。对德机的猖獗, 第37 集团军桥头堡。
苏联空军的反应最初比较消极。主要原因, 这样,科涅夫就在克列缅丘格以南登陆场,
是苏联野战机场没有跟上来,新解放区的机 集中了第5 近卫集团军、第37 集团军、第7 近
场又被德国人zhà毁了。 卫集团军、第57 集团军。另外,他还得到了休
为了防止德军空袭,苏联人认真研究了 整补充完毕的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行
军100—200 公里,通过专用桥梁渡过第聂伯河,集结在第5 近卫集团军后方。
第5 近卫和第5 近卫坦克,这两个共同防守过普罗霍罗夫卡的精锐集团军,现在又要并肩作战了。
10 月15 日,科涅夫的攻势开始了。德军拼死抵抗,德航空兵一天内出动250 个架次,企图遏制俄国人的推进。但红军的进攻已无法阻挡,坦克部队很快也加进来扩大战果。最初只使用了1 个军,后来则是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全部兵力和2 个独立机械化军。2 天内,苏军撕开了40 公里宽的突破口,并推进了17 公里。
负责协调的朱可夫大为兴奋,强烈要求增强突击力量。斯大林答应的很爽快,很快从西南方面军调来了4 个步兵师和1 个机械化军。从南方面军调来了第20 坦克军。
得到加强的科涅夫攻势变得更为凌厉,至10 月23 日,他已经将突破口扩大为70 公里,并向纵深挺进125 公里!当天早上,苏军冲到了克里沃伊罗格附近,第18 坦克军的坦克以及搭载步兵一度突入城内,但很快就被舍尔纳将军的德第40 装甲军(2 个装甲师和1 个步兵师)赶了出去。德军又升起了一颗新星。
菲迪南德·舍尔纳。1892 年出生的慕尼黑人。1943 年已经51 岁。和多数很早就身居高位的德国将军不同,从一战到二战初期,并非科班出生的舍尔纳长期以连长和团长的身份奋战于一线,是一个实战经验丰富且作风顽强的老兵。苏德战争以来,他指挥第6 山地步兵师和第19 山地军,在东线最北段“芬兰战区”作战。1942 年6 月晋升为山地步兵上将。
身处“次要战线”的舍尔纳原本默默无闻。但在1943 年秋季,他被调到了乌克兰战线,并于1943 年10 月1 日接手了第40 装甲军。从此,这个总是戴着眼镜和山地步兵战斗帽、拿着拐棍的将军逐渐跃升为这场战争的主角之一。对他此后的活跃经历,本书后续各卷将继续加以介绍。
同一天,红军还突入了米特罗法诺夫卡(基洛夫格勒以东30 公里)。
红军一旦攻克克里沃伊罗格,不但第1 装甲集团军将受到严重侧翼威胁,还将丢失重要的铁矿区。科涅夫等于捅了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的大马蜂窝,立刻招徕四面八方的马蜂围攻!来自第8 集团军的党卫军“骷髅”师和第11 装甲师;从丢失的扎波罗热赶来的第16 装甲步兵师;以及败退下来的老部队如“大日耳曼”师等,都向着红军先头部队反扑过来。
为了争取到更多援兵,希特勒于10 月25 日致信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称由于苏军扩大了克列缅丘格登陆场,南方集团军群陷入困境,因此急需罗马尼亚援兵。为此,希特勒不惜放下“优等民族”的架子,吹捧罗马尼亚人:“每一个抵达前线的罗马尼亚师,都可以使我能够腾出几个德国师进行反攻。这将有利于恢复第聂伯河下游态势”。
10 月24 日起,苏德双方在克里沃伊罗格和基洛夫格勒以东展开大战。曼施坦因要求第1 装甲集团军为此动用一切装甲部队,并从右翼第30 军(防卫第聂伯罗彼得罗斯克方向)抽调兵力。
至10 月26 日,第1 装甲集团军兵力达到23 个师,包括6 个装甲和装甲步兵师。所有机动兵团都被集中到第57 装甲军和第52 军,从两翼挤压科涅夫伸向克里沃伊罗格的前锋。德国空军也出动了强大机群。苏军遭受迎头痛击后,被赶着一路后撤。
与此同时,由于秋季泥泞季节来临,红军的弹yào燃料供应日趋困难,只能动用“波—2”和10 架“道格拉斯”飞机补充燃料和物资。月底道路泥泞,车辆不能通行,连国防委员米高扬、总后勤部长赫鲁廖夫、粮食部长巴甫洛夫这样的高官,也只能从泥地里步行到科涅夫的司令部。
激战至28 日,科涅夫被击退到因古列茨河。当天早晨,德军4 个装甲师继续进攻,却被苏军第37 集团军、第7 近卫集团军和方面军反坦克预备队所遏制。不过德方总算保住了克里沃伊罗格和基洛夫格勒。尽管如此,马肯森还是在10 月29 日被免去了第1 装甲集团军司令职务。由胡贝将军取代之。
曼施坦因为此还付出了另外的代价。10 月23 日,乌克兰第3 方面军右翼向第聂伯罗彼得罗斯克发起进攻,并得到了科涅夫左翼的配合。由于曼施坦因把主力用于对付克里沃伊罗格方向,导致当地德第30 军(4 个步兵师)孤立无援。
该军的指挥官还是弗雷特尔·皮科。他深知难以得到增援,因此要求每个师建立一个卡车机动的步兵营,从每个野战pào兵连抽调一门火pào充当一线反坦克pào,并要求师长们亲临最危险的前线营指挥战斗。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区本身很大,而且有很多砖石建筑,成为了德军的良好堡垒,而进攻苏军往往要付出重大代价。
科涅夫因此决定不从正面攻击,而是转到野外歼敌,进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