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000
7-9 月 损失总计 508030 509736 654000 807000 187858(死亡)
东线德国陆军1943 年7—9 月几种主要损失统计资料比对(笔者综合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事力量的损失》《德国陆军1933—1945 》第2 卷及相关附录《德国陆军的武器装备》第2 卷附录东线陆军1943 年7—9 月战斗伤亡统计《绝密:仅供统帅部阅!缴获法西斯德国文件资料汇编》《坦克战》
9 月,东线彻底损失的坦克强击火pào为513 辆。这一时期,70% 的装甲部队都集中在曼施坦因手中。中央集团军群另外调动了一些装甲师支援其侧翼。因此推定南线撤退在9 月彻底损失了400 辆坦克强击火pào。加上8 月中下旬的消耗以及自行火pào,曼施坦因撤退中约损失600 辆左右战车。
兵力损失70 万对20 万,战车损失2000 对600 。这就是双方为“东方壁垒”撤退和追击战付出代价的大致对应。红军的战斗效率,似乎还要略低于库尔斯克会战。这主要归咎于:
由于库尔斯克战役中红军坦克损失太多,坦克军团也退出了战斗,投入追击战的战车较少;
德军一路撤退并捣毁了机场,使苏联重pào和航空兵无法迅速跟进,难以捕捉到重创对手的机会。追击中的红军,甚至丢弃了一些火pào。而一般由最精锐兵团组成的德军后卫,则可以机动且逐次地依托沿途的坚固支撑点,大量杀伤苏军步兵和伴随坦克;
夺取第聂伯河右岸登陆场的过程中,因为缺乏重型舟桥,红军先遣部队往往只有轻型武器和团pào,却必须抵御德军坦克和轰zhà机的重击,巨大的伤亡无法避免。
但这些战术胜利对德国方面的价值,却值得置疑。曼施坦因的50 多个野战师,8 月底很多尚有3000 左右步兵;到9 月底10 月初,一度下滑为平均1000 人左右。这意味着他撤过第聂伯河的70 多万兵力(不含第6 集团军),多数都是后勤辎重机关。战斗兵力早已所剩无几。而当这些士兵从前线死里逃生后,往往看见的都是拉着私货乱哄哄逃命的后勤和占领机构,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野战师的步兵员额,7 月初6000(甚至7000 —8000 多);8 月底3000;10 月初1000 左右。虽是概率数字,却勾画出曼施坦因战斗力衰竭的大致轨迹。而损失最大的,通常还都是最优秀的装甲部队。最精锐的武装党卫军师,7 月初所属装甲步兵营有800—900 人,不到3 个月下降为平均100 人;再如第16 装甲步兵师,自7 月米乌斯河之战以来,不到3 个月时间,已经损失19411 人。相当于其步兵被全歼三次,全师兵力被全歼一次半!这些师之所以还能在德军战术地图上存在,全靠大量补充来维持。
曼施坦因总是抱怨希特勒给他的补充不够。但以这样的消耗速度和强度,加上德国人不愿因陋就简的补充制度,他的损失根本弥补不过来。当然,所谓不愿“因陋就简”,也只是相对而言。还在撤退过程中,德军指挥官就已经大声抱怨补充兵质量越来越差了。
在战略层面,曼施坦因实际上已经失败了。他原本的计划,是退过第聂伯河,利用天然屏障为南方集团军群争取喘息的时间。可在撤退过程中,第聂伯河以及沿岸的“东方壁垒”就已经被俄国人捅出了无数缺口。诸多讨厌的桥头堡,宛如chā入曼施坦因身躯的一把把利剑的锋芒。曼施坦因虽然全力反击,死伤枕藉的俄国士兵却寸土不让,如生根般死死扎在河岸边的弹丸之地内!
曼施坦因本人的处境是绝对安全的。9 月中旬,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从扎波罗热撤到基洛夫格勒。10 月初,又退到更西面的文尼察。当地供希特勒使用的“狼人”大本营和家具以及电力设备,全都便宜了曼施坦因。但远在文尼察以东的第聂伯河河岸上,他的破败集团军群,加上一条同样破败的战线。还能支撑多久?
特别附录:焦土政策
评价曼施坦因撤退战略的得失,另一个标准,是他对撤离地区的破坏程度。
顿巴斯的煤、左岸乌克兰的粮食,还有占领区的青壮男xìng,这些东西如希特勒所说,是不是对德国重要先放在一边,反正对损耗更重的苏联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9 月7 日为此发布了专门指示:在放弃的乌克兰地区,不应留下一个人、一头牲畜、一根铁轨、一座房屋、一口水井!
曼施坦因日后在回忆录中撰写了专门章节,题目也是“焦土政策”。他宣称按照计划破坏了一切,其他的全部带走。据说执行中还严格区分了“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除了大量乌克兰的适役男xìng(按德国人理解,上限是60 岁)外,大量其他居民还主动一道撤离,总数多达数十万,途中倍受德军照顾云云。
可以肯定,愿意和德国人一道撤离的附敌分子是有的。至于有多少,其实德军高层很有数。英国的西顿引述过德方1943 年4 月1 日的结论:乌克兰的绝大多数居民都在等待着红军的到来。曼施坦因自己也很有数。还在9 月11 日,他就发布命令:“过去放弃占领区的经验表明,大部分居民是不会自愿和德军一道撤离的……部队只有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才能将数十万人和粮食牲畜带走……不能运往后方的物资,应采取一切措施加以破坏。”
曼施坦因的部下严格执行了“最严厉的措施”。其中包括把顿巴斯的矿工摔死;把波尔塔瓦居民赶进房子里烧死;沿途焚烧和劫掠一个又一个村庄。纽lún堡军事法庭曾引用过德国东方占领机构1943 年的一份文件,其中也提到德军“把男人、女人和儿童锁在仓库里,放一把火烧死他们”的行为。
经过德军“最严厉的措施”,待红军到来时,有的村庄600 户人家仅有30 户幸免,或者剩下一个老头坐在废墟间发呆;一个红军团队前进的18 公里地段内,只找到几十个躲藏在森林里的fù女。她们此前已经发疯了。
遗憾的是,虽然曼施行坦因的部下为了宝贵的“荣誉”足够尽忠职守,却还是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解决掉一切。在顿巴斯,当霍利德匆匆撤离受到包围威胁的第29 军时,竟来不及毁掉塔甘罗格;忙于跑路的第30 军甚至放弃了破坏计划;撤疯了的时候,不要说苏联的“国家”和“私人财产”,连德军自己藏着150 多万发pào弹的弹yào库都可以送给俄国人;遭到科涅夫草原方面军追击的德军既烧房子又烧活人,把剩下的也尽量拉走,偏偏忘记将当地大丰收的粮食一并毁掉,只能留给红军。科涅夫动用部队把这些粮食收割起来,送到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对1943 年粮食极其紧张的苏联后方,这来自前线的大礼实在是宝贵。
而在人力方面,曼施坦因的邻居克卢格早就告诉过希特勒:俄国农民很狡猾,一旦德军要撤退,他们就会躲到森林里去,让德国人一个也抓不着。在乌克兰,这种情况似乎也同样存在。不管德军的措施“多么严厉”,烧了多少杀了多少,留下来的青壮年还是补充到了前进的红军团队中。不管曼施坦因如何评价,正在穿过废墟和死人坑的俄国士兵心中燃烧的只有复仇的愿望。
1943 年夏秋,被红军重压着步步后退的并不仅是曼施坦因。他的邻居: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南面的A 集团军群,也无法逃避沉重的打击。斯大林的战略简单明了:重点收拾曼施坦因的同时,四处出击,到处猛攻,打得德军各战略集团自顾不暇,难以互相援助。
既然要牵制德军重兵,克卢格元帅麾下的中央集团军群无疑是首当其冲的目标。虽然希特勒总是把最精锐最强大的装甲部队jiāo给曼施坦因,但同时也把最多的步兵师团jiāo给克卢格,以防守漫长的东线中段:至1943 年7 月20 日,克卢格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陆军兵员一百二十五万一千人,战车801 辆,军师属火pào3479 门。是东线当时兵力最多的集团军群。
如上一卷所介绍,7 月下旬至8 月初中,克卢格位于奥廖尔突出部的右翼正面临巨大的失败,部下的莫德尔将军被迫率第9 集团军和被击溃的第2 装甲集团军残部退向布良斯克。
相对来说,克卢格用以扼守斯摩棱斯克方向的左翼还比较平静。而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允许的!他要求此方向的苏西方面军(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和加里宁方面军(叶廖缅科大将),利用奥廖尔的战事迅速采取行动。除了牵制德军外,他也打算夺取这一地区,将其作为挺进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基地。
1、计划
德中央集团军群左翼防守的所谓斯摩棱斯克方向,以jiāo通线分布看,又可以分成两段:一个是北面的斯摩棱斯克,一个则是南面的罗斯拉夫利。由于斯大林的基本战略是阻止克卢格把兵力调往决战中的东线南部,便将主攻定向了罗斯拉夫利。这个任务主要由西方面军中部集团负责实施。
西方面军右翼则与加里宁方面军左翼协同,转向斯摩棱斯克总方向。如果红军在奥廖尔的攻势顺利的话,则西方面军主力也转向斯摩棱斯克。
简单的说,斯大林的战略就是先攻南再攻北。虽然如此,红军兵力却并没有形成特别的重点。苏联的2 个方面军将同时进攻。沿着整个战线从北到南,德军盘踞的杜霍夫希纳、亚尔采沃、多罗戈布日、叶利尼亚、斯帕斯杰缅斯克等据点,都在打击之列。
因为事关莫斯科方向,而且将影响未来向白俄罗斯、波罗的海、甚至东中欧的发展,斯大林本人对斯摩棱斯克之战颇为重视,为此还很难得的离开了办公室,跑到前线视察(见上一卷)并接见了索科洛夫斯基和叶廖缅科。为了鼓舞前线士气,他将战役命名为“苏沃洛夫”。其先期作战称为“苏沃洛夫Ⅰ号”行动,攻占斯摩棱斯克则称为“苏沃洛夫Ⅱ号”。
为此集中的兵力包括125.26 万人(加里宁方面军428400 人,西方面军824200 人)、火pào和迫击pào20640 门、坦克和自行火pào1436 辆、飞机1100 架。和第聂伯河方向投入的兵力相比,斯摩棱斯克方向红军倒不算特别雄厚,而且得不到太多战略预备队。当地的苏联士兵和德国人对峙了很长时间,进攻的感觉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加上面前还有不少森林沼泽地,红军攻势的前景并不乐观。
俄国人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当面的庞大德军和他们的坚固阵地。德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600 公里正面展开了40 多个师,主要隶属于第3 装甲集团军、第4 集团军、第2 装甲集团军第55 军。遥远的北翼,还有北方集团军群的一些兵力。
其中,赖因哈特的第3 装甲集团军5 月兵力为二十九万二千人(11 个野战师)。中间2 个月间战事不多,编成只有局部变化,兵力应该也没有太大变化。加上第4 集团军,兵力合计约65 万人。连同侧翼在内,总的陆军兵力在70 万左右。苏方则估测其总兵力为85 万余人,如果考虑空军和辅助人员的话,这个数字倒也差不多。
由于战线一直比较平静,这里的德国师有不少员额充足,如第134 步兵师就有14100 名德国士兵。而且有大量从战争第一天就投入战斗的老兵。即使不怎么满员的师,也比已经七零八落的南线兵团强得多。
由于克卢格把主要装甲兵团都jiāo给了莫德尔,导致这一线德军装甲兵力不强。但这个缺点得到了坚固阵地的弥补。防守的5 个月甚至一年半间内,德国人有足够时间把这里构筑成牢不可破的堡垒。除了头二道最坚固的防线外,他们的预备阵地一直延伸到了130 公里纵深内!俄国人要啃穿这漫长而深远的防线,需要很长的时间并流尽鲜血。
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方向德军阵地概述:
前沿是2—3 道铁丝网和纵深200 公尺的雷场。随后则是由3—4 道阵地组成的第1 防御地带,纵深5—8 公里。最前方的壕堑每100—120 米配置一挺机qiāng。这些机qiāng不仅配发了专用装甲护板,还拥有2 个机qiāng座可供机动。后面依次的专用阵地内,配置着重机qiāng、迫击pào、各种火pào。每公里正面的土木发shè点多达6 个。
第1 防御地带除了常见的壕堑、掩蔽部、支撑点外,还有单面胸墙的反坦克壕(通常是第三道阵地),胸墙上挖有散兵壕和机qiāng巢穴。
越过第1 防御地带,则是式样相近的第二防御地带。两个地带构成为战术防御地幅,纵深达12—15 公里(甚至20 公里左右)。继续向前,德军还构筑有第3、4 直到第5、6 道防御地带,总纵深为100—130 公里!
各防御地带之间,到处都是雷场和各种障碍物。必经道路附近的制高点上埋伏着大pào和机qiāng,居民点被独立壕堑体系和碉堡变成了坚固堡垒。
资料依据:《德国野战筑垒1939—1945 》、《伟大卫国战争的苏联步兵师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概要》下册
德国人对苏军的进攻企图也了如指掌。早在7 月底,他们的侦察机就发现了苏军的集结。恰逢莫德尔开始撤出奥廖尔突出部,克卢格趁机从他那里调动援兵。其中8 月1—6 日就抽出3 个师。包括第36 装甲步兵师和56 步兵师。这两个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