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为爱等一人】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

    ┃                                                                                  ┃

    ┃   ☆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    

    ┃    书        门         【此间青回】整理!              ┃

    ┃       香    第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   ┃

    ┃   ☆        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出版说明

    0

    本书作者杉田一次,一九○四年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曾任日本驻美国、英国武官。太平洋战争中,作为第二十五军、第八方面军、第十七方面军和大本营参谋,参加过马来、瓜达尔卡纳尔岛、新几内亚等战役。战后历任北部军区副司令、富士学校校长、东部军区司令、陆军参谋长等职,一九六二年退役。现任日本退伍军人团体乡友联盟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被遗忘的我国安全》、《瑞士的国防与日本》。

    《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一书,于一九八○年十月出版。书中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东北、内蒙、新疆、西藏和苏联中亚、西伯利亚、远东以及蒙古的军事、经济、民族、地形、jiāo通、水文、气象等现实和历史的情况;对中苏战争能否bào发,战争bào发后双方可能采取的政略和战略,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态度等,提出了一些推测。作者认为中苏战争将是一场使用常规武器的局部有限战争,但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和导致世界大战的可能xìng。作者具体介绍了苏联在亚洲各地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教育训练等情况;分析了苏军的强点和弱点,以及苏联入侵中国的可能样式,和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这些对于我们了解情况,加强战备,进行国际斗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将此书翻译出版。

    应该指出,由于作者受其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书中的不少观点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论述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对我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分析带有很大的局限xìng和片面xìng;对我国情况的评介有些是主观臆测,有些则属歪曲。除个别地方作了删节外,有些问题译者还加了注。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鉴别。

    本书由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潘俊峰、高殿芳、钟庆安三同志译校,顾柏涛同志按原书绘图。

    原书序文

    0

    苏联一九七九年末出动大军侵略阿富汗,企图在短期内迫阿就范,但事与愿违,反而陷入苦战之中,至今不能自拔。美国为营救被伊朗扣压的人质,四月二十五日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惨遭失败,给国内外以巨大冲击。两国事前虽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周密的准备,军事行动却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遇到了事先未能预料到的情况(天然的地形地物和天候气象),这就告诉我们兵要地志是何等重要。

    日本也有过类似教训。在支那事变 [ 译者注:即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规模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下同。 ] 中,因对兵要地志调查不够,而不得不进行苦战,在大东亚战争 [ 译者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排挤和夺占美英荷集体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又名太平洋战争。 ] 中,因对“委任统治地” [ 译者注:委任统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爪分和统治的形式。委任统治地指战前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中的殖民地和属地以及奥斯曼帝国在近东的一部分领土。受委任统治国有英、法、比、日等。文中的委任统治地指日本受委任统治的太平洋诸岛。 ] 调查不够,致使地面作战失利,陆军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作战(战斗)初期(相当时间内),甚至不得不依赖海图进行。为此,许多官兵因疟疾、登革热 [ 译者注:由登革病dú引起、伊蚊传播的急xìng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烧伴畏寒、剧烈头痛、眼痛、背痛、全身肌ròu痛、关节痛、乏力、皮疹等。 ] 和营养不良等病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对此,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我们回顾过去、分析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展望不久的将来时,概观中苏边境地区的兵要地志,探索中苏两国怎样在努力加强战备和中苏间是否会bào发战争,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世界正值古人所云“有备而无患”之时。一味追求理想而无视现实是不行的。战后日本“超现实主义”畅行无阻,即便是军事界也无法摆脱。三十余年来革命势力 [ 译者注:暗指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 ] 所奔走呼号的“反对重新武装”、“恪守中立”、“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解散自卫队”等,就属于这个范畴。国家不可只靠理想和宪法来保卫。我们过去在印度尼赫鲁的和平主义和不结盟政策中看到了它的非现实xìng。今天,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迅速加强国防力量。唯其如此,方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国家。临阵磨qiāng,犹未为晚。绝不可重蹈柬埔寨和阿富汗的覆辙。

    笔者并不愿中苏之间bào发战争。只是在忧虑我国的安全问题之余,为使读者通过中苏战争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亚洲形势和日本现状,才冒昧执笔的。拙著如能对读者起到某些参考作用,笔者将感到喜出望外。

    承蒙田中社长对本书给予巨大关怀,特此致谢。

    杉田一次

    一九八○午六月一日

    原书前言

    0

    回顾世界发展史,可以说未开发地区总是处于战火之中。美洲大陆未开发之际,曾招来欧洲列强的竞争,成为拚杀激烈的战场,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以后,文化落后的亚洲成了列强的争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洲各国,过去无一不是欧美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挪威沿岸的偏僻地区,也都遭到了战火的洗劫。南太平洋的委任统治地和阿留申群岛,不仅沦为战场,而且还有激战发生。由于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手段的惊人发展,这种最初人们难以预料的事情才出现。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手段越发展,地球越变得狭小;而地球越狭小声未开发地区越引人注目,成为列强竞争之地。人类的历史业已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放眼欧亚大陆,要说是未开发地区,恐怕就是中苏边境地区,即西伯利亚一带和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西藏、新疆、阿富汗附近吧。这些地区至今没有被开发的原因很多,我以为是下列条件造成的:

    1. 一般地说,这些地区是寒冷的不毛之地,气候变化急剧,而且远离海洋。

    2.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系和帕米尔高原及其支脉阻挡了人类的活动,以山麓为中心的地区大沙漠横贯东西,阻碍了jiāo通。

    3. 周围环境艰苦,不适于人类生活,因而人口稀少,居民被迫过着原始生活。

    4. jiāo通和通信联络极为困难,与外界隔绝,处于孤立无援状态。

    5. 中苏边境地区处于共产党的统治下,有关这些地区的资料很少,面且外国人到这些地区旅行受到严格限制。

    但是,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技术获得了发展,飞机、坦克、装甲车、直升飞机、导弹等现代武器相继问世;jiāo通和通信手段也得到了提高,雷达、计算机等不断涌现。这大大有益于人类向未开发地区进军,人类文明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继承,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许多登山运动员频繁攀登人烟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即是一例。

    将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为获取原料和资源,人类将越来越加强对未开发地区的勘探。同时,由于有超级大国的对立和干预,发生在边陲之地而局部处理过的问题,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引起世界关注的重大事件。中苏间的边境冲突正是其序曲,而从日本国家安全的立场看,又不是隔岸观火的问题,因此笔者愿弄清中苏边境一带的情况,并就中苏战争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章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

    0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

    第二节 欧亚的往来

    1. 马可波罗的旅行

    2. 其他的旅行者

    第三节 日本人的探险

    每当传来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冲突的消息,报刊就报道中苏战争可能bào发。所谓中苏边境,其实是一条长约七千公里的边境线。如果考虑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才不过约一百六十公里,那就容易了解中苏边境有多么漫长。

    世界可谓大矣,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只有中苏两国互相接壤。为了把握这个地区的特点,在叙述中苏边境一带的情况之前,回顾一下过去的历史事实,看来是必要的。特别是这个地区地广人稀,历史、人情、风俗、习惯、风土、地势、天候、气象等不同寻常,因此就更有必要这样做。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笔者试图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资料,对中苏边境周围的各个地区进行分析。尽管如此,以后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的地方一定很多。同时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等还将发生变化。如果读者通过本章内容能对中苏边境地区的一般情况多少有些了解,那就再好不过了。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

    在欧洲大陆的北部和美洲大陆还处在未开发状态的时候,成吉思汗已经在中苏边境地区进行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规模作战了。在这之前,这些地区已有匈奴、吉尔吉斯、契丹、鞑靼、维吾尔以及其他民族分居各地长达几个世纪之久。既有以狩猎为生的森林部落,也有进行畜牧的部落,这些部落在各个地区建立了规模不一的国家。其中有的曾经进犯过中国。但是它们在发展成为健全的国家之前,就几遇挫折而夭亡了。

    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族,似乎居住在黑龙江的上游地区。以畜牧和狩猎为谋生手段的这个民族,或与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徒商人进行jiāo易,或通过战争掠夺所需物资,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

    成吉思汗生长的年代(一一六七年生),部落之间的争斗连续不断。成吉思汗(素称铁木真)征服了这些部落,取得了权势,于一二○一年 [ 译者注:据《辞海》记载,铁木真被推为大汗的时间是一二○六年。 ] 被推戴为成吉思汗(全世界的皇帝)。他把蒙古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邻近一带地区,控制了现今外蒙古的大部分。一二○四年他率军击败占据外蒙古西北部的乃蛮族(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印玺,从此以后命令即通过文件下达),一二○五年又征服阿尔泰山脉中的篾儿乞惕 [ 译者注:古代居住在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下游一带的强大部落。 ] ,从而确立了号令新疆和中亚的地位。

    成吉思汗为保卫自身安全,组编了护卫军。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直接指挥的总兵力据说是十二万九千人。

    成吉思汗的国家是封建的军事国家。他与维吾尔(以现今新疆为中心的地区)保持友好关系,一二○九年首先进攻并征服了西夏(以内蒙古为中心的地区),继而与满洲的翁占族、契丹结成同盟,于一二二一年三月由西方越过国界侵入金国。当时成吉思汗虽然长于野战,但不知道攻击万里长城的方法,因而未能成功。对金国的入侵在这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一二一四年成吉思汗再次率军进犯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和黄河一线,在黄河以北,幸免于战祸的仅仅有设防坚固、守兵众多的十一座城池。金国迁都开封,继续进行抵抗。到一二三四年为止,据说一直处于内乱状态。

    在这个期间,新疆方面由于内乱而被成吉思汗征服,归并于蒙古帝国。这样,蒙古帝国开始与西方的花刺子模国(以包括中亚南部、阿富汗、伊朗一部在内的地区为中心)接壤。两国虽企图保持亲善关系,但不久就发生了冲突。成吉思汗于一二一九年夏把蒙古军集结到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把十五万至二十万的大军编成四个军,经新疆入侵现在的中亚南部,终于在一二二○年四月攻陷了布哈拉(位于乌兹别克州中部),征服了花刺子模国,后来又继续向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印度、高加索、波斯进军,在各地大破土著军队,显示了蒙古军的威力。特别是对怀有敌意的人,一律予以消灭,不论一般市民(包括fù女和儿童)还是士兵,都毫无区别地以极严厉的手段对待。成吉思汗驻扎在撒马尔罕、杜尚别等地,于一二二五年经新疆回国。

    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是沿今天的中苏边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