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坚守绥中兴城一线,恐难以胜任。
中共中央收到11月16日李运昌的电报后,决定改变计划,遂于17日致电黄克诚、程子华、李运昌等,命令李运昌。杨国夫7 师在锦州地区运动防御,实行“节节坚决抗退,既不死守,又不轻易放弃阵地。”同时命令黄克诚、梁兴初部迅速集结到锦西地区,“待敌深入锦西、兴城线,从敌左侧后突然攻击”。
但是,当中共中央的以上指示尚未及执行的时候,杜幸明已经抢在了前头。杜聿明严厉地斥责了第52军军长石觉没有乘胜实行战场外追击的失职行为,命令各部继续北进。11月18日,第52军之25师沿临(榆)锦(州)公路和向绥中进犯。第13军以3 个师兵力,分左右两路向绥中围攻。25师占领沙河站。
是时,杨国夫师刚从山海关撤至绥中,部队极度疲劳,尚未喘口气,guó mín dǎng军就紧紧跟上来。杨国夫只得布置部队再行抵抗。随后,由于敌强我弱,不利于再战,杨国夫即指挥7 师继续后撤了。这样到了11月19日前后,guó mín dǎng军侵占了沙河站、绥中等地。
随着绥中的失守,兴城、锦州便暴露在guó mín dǎng军的兵锋之下。东北军事形势突变后,máo zé dōng依据的还是山海关之战前东北局所反映的东北情况,仍希望待黄克诚和梁兴初两支主力部队到达山海关地区后,集中兵力与guó mín dǎng军决战,举行反攻,最终达到独占东北的目的。máo zé dōng这一意图反映在11月15日给彭真和林彪的电示中。电报指出:目前山海关作战并非真面目战斗,我黄梁二部4.2 万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cāo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俟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可集中最大兵力,计黄克诚3.5 万。梁兴初7000,杨国夫7000,李运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一带者至少2 万,共约7 万人,于最有利之时机地点,由林彪或罗荣桓亲去指挥,举行反击……总之,从内线作战着眼,此种方针最为有利。
máo zé dōng是要彭真和林彪将主力隐蔽在锦州一带地区,进行内线作战。应该说,máo zé dōng的设想是很好的,但由于东北实际情况变化太快,而且形势发展下去将对中共越来越不利。此时作为总司令的林彪比谁都着急,遗憾的是“强将手下无强兵”,林彪“巧fù难为无米炊”,他也拿不出好办法。他习惯于用小指挥班子,指挥起来轻便迅速灵活。这时他离开了锦州的指挥部,前往兴城、锦西察看地形,同时等待新四军第3 师和八路军山东梁兴初部的到来。
在兴城,林彪了解到了山东7 师杨国夫部“伤亡失散千余人,极疲惫。无棉裤,许多无鞋,赤脚战斗”。林彪会用兵,也懂得爱兵。他认为杨7 师不能再打了,应撤到后方休整或剿匪,暂时不参加正规作战。
11月21日,山东军区一师师长梁兴初和政治委员梁必业带8000人由山东昌邑、寿光,经河北霸县、玉田,从冷口出山赶到了兴城。梁师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红军部队,但此时已是疲劳不堪,必须立即进行休整了。
林彪还仔细检查了其他部队的情况,结果他认为,依照现有条件,根本不可能打胜仗。
11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林彪、罗荣桓、李运昌。黄克诚、刘震:顽第13军、第52军向锦州急进,望集中营口。沈阳主力到锦州方面,会同已到锦州以西地区的山东第1 师和已至冀东正向锦州方向疾进的新四军第3 师,隐蔽集结于兴城、锦西、锦州之三角地带,俟敌进至绥中、兴城一带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时,集中最大兵力,于最有利的时机、地点,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各个歼灭进犯敌军。
但此计划因我军主力还未赶到,随着11月18日绥中失陷和11月22日兴城、锦西、葫芦岛的很快失守,计划未能实现。
至11月中旬,由于中共开往东北的部队尚未完全到达,加之新区缺少人民支援,因此,战场对东北我军不利,不具备打大仗的条件。
22日,林彪向中央军委和在沈阳的东北局彭真、罗荣桓发了个电报,汇报了此次前方调查的情况,并摆开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个根本xìng的意见。该电内容如下:军委、彭、罗:连日我在兴城、锦州一带所见所闻,我部队已参加作战者皆疲惫涣散,战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训练。梁师刚到,黄师尚未到达,远落敌后。各部皆疲劳,武器弹yào不足而未得补充;衣鞋缺乏,不惯吃高粱,缺少费用。此外,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非常不了解。通讯联络至今混乱,未能畅通。地方群众则未发动,土匪甚多。敌迂回包围时,无从知道。敌人利用我以上弱点,向我推进,并采取包围迂回。依据以上情况,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皇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目前黄梁二师皆我亲自指挥,如能求待有利作战时,即进行权力寻求战机。侧面的歼灭战,此可能xìng仍很大,但亦不拟轻易投入战斗……
林彪1945年11月22日9 时锦西彭真、罗荣桓按此电后,经研究认为符合实际情况,故同意避战,并报请中央批准。
28日,中央军委批准林彪的这一意见。同时指出:仍应力争消灭敌人一二个师,迟滞敌人前进,以打击guó mín dǎng军的嚣张气焰,掩护后方有秩序的撤退。
这就是我军进入东北初期,林彪从战场实际和东北敌我武装力量状况的实际出发,从一个军事指挥员角度提出的著名的根本xìng意见。应当说,这个意见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清醒的。冷静的和比较符合东北地区斗争实际的。
28. 黄克诚“七无”苦不堪言林彪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一个根本xìng意见后,亲自带领几个得力参谋人员前往锦西江家屯,在那里等候黄3 师的到来。黄3 师是在11月12日到达河北玉田的。刚休息几日,就接到军务命令,让全师参加山海关战斗。于是这支极度疲惫之师立即又上了路,当时他们与杜聿明的北上大军是平行前进的,所不同的是黄3 师走的是小路、山区,全靠官兵两条腿。然而机械化终归是机械化,guó mín dǎng军还是抢在了黄3 师前头,其13军和52军则在杜幸明的督促下经长途奔袭于*月22日占领锦西,24日抵达锦州城下。
而此时东北我军在锦州西线的兵力十分薄弱。老部队仅有文年生的警一旅两个团。guó mín dǎng军兵临城下时,他们尚未准备好。此外,沙克所属的特务团仅5 个连,布防女儿河一线,锦州城内只有李运昌所部。
锦州为辽西第一军事重镇,是东北与关内联系的jiāo通枢纽。杜聿明这时得到情报,锦州城内空虚,林彪的主力部队正在运动途中尚未到达这里。为此,杜聿明决心不惜代价抢在林彪前面占领锦州。遂命第52军为右路,第13军为左路,另安排一部进攻锦州以西地区。
杜聿明大军兵临城下,锦州城里顿时紧张起来。李运昌一方面组织人力抢运物资,一方面命令烧毁机场上停放的苏军移jiāo下来的战利品几十架日本旧飞机。此后,李运昌命令部队向黑山、阜新方向撤退。其间,沙克部有限的5 个连兵力还在女儿河防线抵抗了一阵,即后退了。11月25日晨,杜聿明终于进入锦州城,东北局势更加严重。
就在这同一天,黄克诚3 师全数抵达锦西江家屯。第3 师的到来,无疑是一件大喜事。
这里有一个chā曲。
11月上、中旬,当guó mín dǎng军正在准备向山海关发起攻击时,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 师到了冀东的山河、玉田一线,山东一师梁兴初部也抵达冀东地区。东北局也许已察觉到山海关兵力不足,于是两次电令黄克诚,要他率部赶至山海关及其附近地区,并统一指挥梁师,配合在山海关的守军打击guó mín dǎng军杜聿明部,守住山海关。
黄克诚接电后感到十分为难,因为新四军3 师刚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极度疲劳,要赶到山海关以南之抚宁地区,与山东梁师会合,起码也要有6 天时间,如此匆促作战,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为此,黄克诚只好分别致电延安和沈阳,说明存在困难,请求指示。
10月14日,máo zé dōng复电黄克诚,同意他的意见,嘱他不要去山海关,而令其与山东梁师分路平行前进,限24日左右到达锦州地区休整。第二天,máo zé dōng又致电东北局,告知中央对黄、梁两部行动的指示,电报说:我黄、梁两部4.2 万人,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cāo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应令黄、两师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qiāng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准备决战。
延安比较实事求是,实际上否定了东北局急于求成,御敌于山海关之外的意见。不过,máo zé dōng对整个东北的形势也偏于乐观,他还是打算在锦州地区决战,而没估计到guó mín dǎng军进展得那么快。
此时,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盼望已久的黄3 师终于来到了。但是来到东北的黄3 师已非昔日纵横在苏北的黄3 师了。经过近2 个月的长途跋涉,部队严重减员,战士们身着破衣烂衫,缺少弹yào和重装备。按照黄克诚的设想,部队应该立即休整,补充qiāng弹和棉衣棉裤。谁知到这里一看,条件和形势与苏北老区差得太多,地方民主政权早已不知去向,要吃没吃的,要穿没穿的。东北气候较南方冷了许多,新四军官兵不仅穿得破旧,而且衣被单薄,无法御寒。更可气的是,与老区截然不同,老百姓不理睬人民军队,因此部队情绪低落。
丢掉了山海关、锦州,延安和东北局都不甘心。锦州失陷前后,延安屡次电令林彪,设法组织反击,把侵人北宁线锦榆段的蒋军或消灭,或赶走。
此时,黄克诚部已到达锦州附近,山东1 师、2 师主力也已前来报到。兵力倒是大大增加了,可现在马上打大仗,行吗?黄克诚坚决反对在锦州地区同敌人拼。
此时,黄克诚自己也窝了一肚子火,他是个再实在不过的人,北上动员时说得那么好,现在怎么向战士作解释?又要马上打大仗,而这个仗又根本无法打。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再不向中央表白不行了。于是他立刻向máo zé dōng发了一封电报。该电文日:(一)3 师主力已于11月25日到江家屯,锦州亦于此日失守。
(二)部队50多天行军,极疲劳。自华中及沿途动员,均说坐火车汽车到东北背好武器等乐观心理。现在处于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yào、无衣服鞋袜之困难情况,部队士气受极大影响。锦州至山海关以西地区土匪甚多,少数人无法通行,战场极坏。而顽已占锦,直起沈、长。
(三)在上述情况下,我提议我军应暂不参加主力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再行作战。并以一部主力占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
(四)我与林彭罗初见面,特向你提议。是否有当,希考虑。
11月29日,máo zé dōng即复电黄克诚,要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中央军委也电告黄:关于你部编制、干部配备与活动地区和作战意见等,你均可与林彪坦白商谈,并由你与林向中央提出意见解决。máo zé dōng是最讲军事民主的,以上回电使黄克诚的担心减轻了许多。然而,此时由于通讯工具缺乏,黄克诚和林彪一下子还联络不上。
而林彪又在干什么呢?此时林彪正在指挥手头上能掌握的老部队梁兴初师前往高桥,按照máo zé dōng的部署准备由侧面打杜聿明一下。在此次战斗中,林彪一下子切断了蒋军13军一部的后路,击溃了其13军第89师主力。此举令杜聿明吓了一跳,林彪到底要搞什么名堂?然而,令其不解的是,林彪打了一阵子就主动撤走了。至此,杜聿明提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蒋介石得悉后才着实吃惊,他也知道林彪的厉害,于是严令没有他的手令,不得继续前进。杜聿明则考虑为避免孤军深入,就势在锦州休整了20余天。
林彪为何打了一下就停下来呢?
原来,林彪一直没有大功率的电台,因此发不出电报。在近一周的时间里,一份电报也发不出去。直到12月3 日,才找到一部能用的电台,与中共中央及左右取得了联系。他在12月3 日的电文中揭开了为何打了一下就停下来了的“谜底”。该电日:敌25日攻占锦州,该日我梁师始赶到江家电以东30里,黄师主力到达江家屯(江家屯距锦州约100 里),其一个旅尚距江家屯三日行程。我因对敌情不明,故继续向高桥、塔山前进。于27日占高桥、塔山,但却扑了个空。旋即分三路向锦州西北追击前进,于30日黄昏到达大茂堡一带。得知敌一个师在锦州以北30里一带,当即决定次日攻击。但次日战斗,因有的部队未收到电报,故兵力未能照计划赶到参战。只有不到4 个团的兵力参加了战斗,在战场上又缺乏电话联络,不能配合攻击,致仅将敌给予打击,未能解决战斗。次日因顾虑锦州增援,故脱离敌人。
而黄克诚这方面,自到达江家屯地区后,与东北局和林彪都联系不上,便决定执行原命令准备与guó mín dǎng军jiāo手。他带领各旅干部视察战地时,巧遇了林彪派来与他联系的李天佑。黄李见面后,黄克诚才得知中共中央已任命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