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历代游记选 > 第 57 章
    坝,至提茹,道路亦皆平坦。过上折多,山势高峻,积翠凝芳,借榻一宵。行五十里,即至打箭护,行馆颇为华美,铺陈亦极鲜明,即锦官城之官署人家,亦不能有此丰盛也。

    题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虽地处雪域高原、遥远偏僻,但与中原人民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jiāo往。文章记载了作者随朝廷重臣福康安平定边乱之后,由拉萨返回四川康定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对高原特异的风光、藏族传统风俗等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新奇的世.界。在写景方面,作者重点突出高原的特点。如:“朝暾初上,风日晴佳,碧草黄花,殊不荒寂”,写出了清晨的清新美丽。“晚登碉楼远眺,见夕阳芳草,牧马成群,嫩绿丰肥,足资刍秣”,写出了畜牧之盛。上席马岭,重yīn、雪山、寒风,“五月抄,不啻三冬”;而下至半山,则气候渐暖,草木葱茏,到处凝芳积翠,山色顿觉改观;形象地描绘出高原雪山的立体式气候特点。在人文景观方面,也新奇别致。如:渡江皮船,碉楼;一路寺庙辉煌宏丽,可见藏民宗教信仰之虔诚;占达村青稞绿麦,一望无际;吹仲庙喇嘛文雅清秀,如内地巫师,娶有室家,生子可袭其职等等。阅读此文,缩短了历史,缩短了空间,使我们能在作者的介绍中,了解二百多年前康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及藏族兄弟灿烂的文明。

    作者简介:林椎,号西崖,生卒年不详。乾隆三十二年(1767)任成都知县。五十六年(1791)任四川盐茶道。抗击廓尔喀人侵时,其在后藏督运军粮有功,升按察使,授布政使衔。其父原为清大臣福康安的家仆。

    ●清朝游钓台记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慕。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借先生以传,必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由衢抵严,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余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山峰,崭然秀峙,觉有异,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邪?”曰:“然矣。”舟稍近,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踌相距可数百里。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俯不可止。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岩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yù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茜,yù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飘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试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近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蹬,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生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稍倦,隐几卧,而空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何若?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呼!”客不闻乎?昔宗少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也。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题记:钓台是东汉严子陵隐居的地方,风景秀丽。相传严子陵原名光,是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之后,请严子陵出山做官,严子陵却没有兴趣,跑到钓台隐居终生。

    作者简介:郑日奎,字次公,清江西贵溪人,顺治进士。

    ●清朝游慧山泰园记

    慧山诸园,可游者五六,而秦园以胜闻。余自吴阊归,舣舟山麓,呼一僮循扉入。时宿雨初霁,落英委磴,新禽弄声。龙山爽气扑人,眉睫间,苍翠yù滴。泉虢虢石罅中,鸣声乍咽乍舒,咽者幽然,舒者淙然;坠于池,皿然崩然。池广袤可百尺,虹桥蜿蜿,塔影动摇,倏鱼跳波。轩阁以十数,不为厂丽,而整洁靓深,竹榻湘廉、石屏髹几之设,在在不乏。

    余尝谓:探山水之胜者,必梯山岩、恒幽壑,嗜奇者快焉而或病其劳;去而体乎园林,展足见平池小丘,鱼鸟亲人,而乏岩壑高深之。兹游遂兼得之,意甚适。独哦五言诗六首。暮色苍然,忽忽犹不yù别。盖了巴二月十七日也。

    题记: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先写秦园景致。宿雨初霁,空气清新。雨打落花,满地缤纷。鸟儿凋瞅,似与人乐。作者拾级而上,游踪渐行渐入佳境。泉声涓涓者幽然,叮咯者淙然,坠池轰响者皿然崩然,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泉水由细微而宏大的声音变化。池水更是充满动感,塔影动摇,倏鱼跳波,就连池上的曲桥,也婉然如动。而轩阁竹榻湘帘,整洁幽静,恰好与水池的动景形成对照,趣味盎然。

    次写观感。山水之奇与园林之胜难以兼得,而秦园兼具山情园趣,不免令人心情轻快。作者夹叙夹议,使秦国的风景特征更加突出。

    文章观察细致,遣词造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作者简介:邵长衡(16371704),一名衡,字子湘,号青月山人,武进(今属江苏)人。诸生。能诗文。寄情山水,与陈维林朱彝尊、姜宸英过从甚密。客于江苏巡抚宋牵幕,选王士真及宋荦诗,编为(二家诗钞)。有(青门麓稿、旅稿、剩稿)等。诗文俱佳,古文与侯方域、魏禧齐名,善于寄情山水。

    ●清朝游庐山后记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yīn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护,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地。甲严,渡江览湓口形势。乙护,返宿报国护。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涧中郎锦洞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涧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涧,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纲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护,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绢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柑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题记:庐山耸峙在长江和鄱阳湖的环抱中,千岩万壑,云阵雾带,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其中,庐山云海是人们经常称道的奇景。这篇游记将庐山云雾写得千变万化,奇妙无比。

    写云景的形象,仿佛如傍腋驰去的野马;登上庐山高处,一丛丛缭绕石间的云如花团锦簇;有时浓若泼墨,有时轻若纱绸;行云流水,穷极造化,构成了一幅幅神姿仙貌、变化无穷的烟云画卷。

    作者写云和山水,总是先实后虚,把山水的奇秀配之以云雾的飘渺流动。作者经过“庐山高石坊”时,“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于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待到云开雾散,所见“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山生云雾,则云雾各呈其态;云缭山石,则山景更加秀丽;云和山水,虚实相衬,相得益彰。另外,作者谙熟动静搭配的道理。锦绣谷道旁草木茂密,而涧水清越叮咯,恰似相互唱和;云雾速满高峰,而优美的歌声穿云而来,婉转嘹亮。这种动中有静的描写使庐山充满了灵趣和生机。”从中也可见作者在描摹山水时的独具匠心。

    作者简介: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先后做过浙江的富阳、江山,江西的新余、瑞金的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做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同知,两年后(1814),被人诬告,革职。他年轻时喜欢骄文,后致力古文,与张惠言同为桐城派支流阳湖派的创始人。他的语言取法于六经、汉史,旁及诸子杂书,所以文章较有气势和词采,其散文在清代有较大影响,曾左右清中叶的文坛。他的著作多为碑传和论文,有部分山水小品,风格清峻,颇有特色。著有(大云山房文稿)等。

    ●清朝游马驾山记

    马驾山,在光福镇西,与铜井井峙。山中人率树梅、艺茶、条桑为业,梅玉之,茶三之,桑视茶而又减其一。号为光福,幽丽奇绝处也。予入山,与诸子循邓尉之yīn前行数十步,辄有平原,曲涧回流,倒影澄澈见底,心稍稍喜。于时,游人舆者、骑者、屣而从者,不绝于道。既至山麓,则其境益奇。界以短畦,藩以丛竹,yīn森蔚荟。裁通小驴,不能受舆骑,率皆舍面徒步矣。前后梅花多至百许树,香气蓊驴,落英缤纷,人其中者,迷不知出。稍北折而上,望见山半,累石数十,或偃或仰,小者可几。大者可席,盖(尔雅》所谓署也。于是遂往,列生其地。俯窥旁瞩,蒙然竭然,曳若长练,凝若积雪,绵谷跨岭,无一非梅者。加又有微云弄白,轻烟缭青,左澄湖以为镜,有崇嶂以为屏。水天浩羔,苍翠错互,然则极邓尉、玄墓之观,孰有尚于兹山者耶!

    惜乎!地深且远,莫有治庐其址者,故不能信宿于此,以穷其幽、尽其变,此则予之恨也。马驾山不载郡志,或又谓之朱华山云。

    同游者,刘天叙、潘爽,门人句容王介石及儿子筠。

    题记:马驾山本默默无名,长期以来勤劳的人民在此地生息耕作,广植梅、茶、桑,将它妆扮得幽丽奇绝。到了清朝,马驾山遂以“香雪海”的美名广传于世。

    文章描写梅花最为精彩。梅林重重叠叠,花香芳气袭人,置身梅林,恍若仙境,令人乐不思返;远望则如粉色的云霞、白色的积雪。更有潺潺流水在林中萦回。远处的白云、炊烟、澄湖,和“苍翠错互”的绿树更将无边无际的梅景映衬得清新秀美。欣赏这篇小品,我们神往那缤纷烂漫的梅花世界,我们的心也同作者一样,充满着对自然界的惊奇和喜悦之情,领悟着美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托病回乡,隐居太湖尧峰山,时人因称为尧峰先生。他是清初的散文大家,与侯方域、魏禧齐名,合称“清初三家”。为文主张学韩愈、欧阳修,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他的山水小品,描绘生动,气势浩瀚,文辞尤为雅洁。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等。

    ●清朝游秋湖

    丁未九月,再侍司马公访吴氏菊花。花既无存,主者导登其楼,四面皆近山环列。是日小雨,软青沃翠,帘几皆鲜。山下临溪,列种水杨柳,岚气蒙合,桐yīn转明。盖州山之得名者,以此地四山回合,如一小州,为吾越之最胜处,而吴氏宅又州山之最胜处也。

    下舟至秋湖,泊而饮酒。秋湖在州山河山之间,左绕直步山,右通湖塘人红树满堤,傍山围绕,湖势回而水碧,如古鉴焉。雨声渐紧,秋色益奇,苍浑之中,弥其清绝。司马公举示坐客曰:“吾辈城居,得山水之趣少。间理游揖,必以好风日,绝不知山水雨中之趣。且春雨犹能领略,从无有赏秋雨者。今日此游,可不恨黄花落寞矣。”固赋诗,有云:“小艇红菱搀雨气,半山黄叶见风痕。秋深夜店多酤酒,岁熟人家早闭门。”并命予作诗,即呈二绝,有云“白舫青帘真不负,一尊秋赏雨中山。”又云“翠满湖菱红满树,此行原不为花来。”

    题记:这篇小品清新脱俗,诗意盎然。作者秋雨泛舟,倘祥于青山绿水之间,山水的灵秀赋于他笔端的诗情画意。软青沃翠,帘几皆鲜、红树满堤、黄花落寞,更有白肪青帘、秋水澄碧,色彩缤纷,大自然花团锦簇。秋雨诗情、岚气蒙合、红树黄叶,则点出“秋”字。而“雨声渐紧、秋色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