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外对比中进一步强调了山庄小草的“待辰游”,也给山庄涂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不能不是作者作为御用文人的创作心态的表露。
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又署观奕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人翰林院,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溢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能诗及骄文,多宣扬封建lún理观念及歌功颂德之作。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清朝泛舟潇湘记
自湘潭之衡、之永、之全州,溯西南道江水而行。永州以下为湘水,以上为潇水。其水曲折,与岸往复。舟中环顾,疑若四面俱断。既绕而出,直不飓尺,旋又曲去。回视后舟之帆,若从岸上来者。帆之风乍顺乍逆,窗之日乍左乍右,东西南北,步步易向。故行潇湘间日最久。
江水澄澈,经冬缩缭,清激弥甚。石子磊落于江底止,色色呈露,郦注、柳记之不诬也。既浅而流益驶,岸脚石齿,错伏豁辟,水漱其龅,潺潺淙淙,厥响维厉,以警新客。水之概,衡。永间如一;而山。则衡州之南岳七十二峰也,绵数百里,如云罨半天,至永州,诸山极皱秀瘦透之致。绿岸相逐,江皋水步都无坦奇。危岩壁削,怪石森竖,青黄黛绿,随色所现,如倚如坠,如垣如蝶。渔舟泊雨于嵌空之下,茅舍炊烟_于助突之上,便疑方壶、员峤去人非远。长林灌木,红叶翠柯,浓染密缀,不因冬损。其余平沙荒埃、浅芜衰草,皆具骚楚之象。时有积雪,襞积于遥峰连阜之间,峭箐邃冷,描绘转胜。游目四望,画屏随面而列。
昔子厚居永,记永山水最多。予过永,yù留所睹于篇什,而未悉其名。问诸舟人、土人,皆不知。由柳所述,证我所经,其肖也酷。乌知冉溪、袁渴、右邱、石涧非即在耳目问耶?即不然,当亦不大过是矣。曾泊舟一所,人稠地胜,名曰“石期”者,又乌知非所谓“石渠”讹而为“石期”者耶?
将至全,江中多用竹石以坝水,水声弥厉,舟愈难上。岸旁水轮,因波自转。舟师捩柁过之,而歌矣乃:皆天趣也。大抵潇湘之间,水纹石皴,岸容树态,真化工之为画工。予泛舟于其中,侮未学画矣。
题记:潇湘两岸,山川灵秀,风景如画。作者溯流而上,山山水水。草木风情,水纹石皴、岸容树态。一幅幅画卷随处排列。元人有“潇湘八景图”,八景为:平沙落雁、远捕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而作者笔下的景色生动逼真,加之通篇构思精巧,文辞清丽,令人读来出神入化。
作者简介:黄之隽,清代休宁人,字石牧,号吾堂,康熙进士,官编修。著述颇丰,尤工诗,著有(语堂集》、(香屑集)。
●清朝凤凰山
唐宋以来,州治皆在凤凰山麓。南渡驻辇,遂为行宫。东坡云:“龙飞凤舞入钱塘”,兹盖其右翅也。自吴越以逮南宋,俱于此建都,佳气扶舆,萃于一脉。元时惑于杨髡之说,即故宫建立五寺,筑镇南塔以厌之,而兹山到今落寞。今之州治,即宋之开元故宫,乃凤凰之左翅也。明朝因之,而官司藩臬皆列左方,为东南雄会。岂非王气移易,发泄有时也。故山川坛、八卦田、御教场、万松书院、天真书院,皆在凤凰山之左右焉。
苏轼《题万松岭惠明院壁》:
余去此十七年,复与彭城张圣途、丹阳陈辅之同来。院僧梵英,葺治堂宇,比旧加严洁。茗饮芳烈,问:“此新茶耶?”
英曰:“茶xìng,新旧jiāo则香味复。”余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浊,常与雨寒暑相应。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
徐渭《八仙台》诗:
南山佳处有仙台,台畔风光绝素埃。嬴女只教迎凤入,桃花莫去引人来。能令大yào飞鸡犬,yù傍中央剪草莱。旧伴自应寻不见,湖中无此最深隈。
袁宏道《天真书院》诗:
百尺颓墙在,三千旧事闻。野花粘壁粉,山鸟煽炉温。江亦学之字,田犹画卦文。儿孙空满眼,谁与荐荒芹。
题记:唐宋以来,历代官府的州治都在凤凰山麓。到南宋又在这建都,修建开元宫。凤凰山的名胜还有山川坛、八卦田、御教场、万松书院、天真书院等,与左面的开元宫分列在凤凰山左右,就像凤凰的两个翅膀。“王气”之说即使于此。
●清朝复庵记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题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在清兵入关后,即守节归隐,诏征不赴,著书立说。这篇小品是作者在65岁的暮年登临华山时所作,它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写景抒。情,而是将热烈的爱国情感与深沉的亡国忧愤寓托其中,催人泪下,令人震撼。
首先,文中的一景一事,无不意蕴丰富。如复庵暗寓复明之志,庵主的人品cāo守、复庵的规模环境,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其次,文中典故颇多,无论是耻食周粟、采薇守节的伯夷、叔齐,还是归隐不仕的分子推,都象征着在国家危亡关头决不低头的民族精神。其三,文章语言短促响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深沉热烈的故国之思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尝自署蒋山庸,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纠合同道,不忘复兴。晚年卜居陕西华阻,车于山西曲沃。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青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所作山水小品,字里行间多有亡国之概,复明之志。著有《日知隶》、《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清朝游栖霞紫云洞记
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道山径至栖霞掸院止焉。出,拜来辅文侯墓,遂至紫云洞。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势为楼,周以缭垣,约以危栏,据栏下瞩,洞然而深。石级需滑,盘散乃可下。自下仰视,洞壁穹窿斜上,直尸石楼。石根下chā,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数武以外,微光激shè,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蝙幅掠人而过。不十步,辄中岩滴。
东向有小门,绝黑,楼而始入。壁苔yīn滑,若被重锦。渐行渐豁,斗见天光。洞中廓若深堂,宽半亩许,壁势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石角北向,壁纹丝丝像云缕。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积绿,对然无声。岩顶杂树,附根石窍,微风徐振,掩苒摇扬,爽心悦目。怪石骄列,或升或堰,或倾或跳支。或锐或博,奇诡万态,俯仰百状。
坐炊许,出洞,饮茶僧寮。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而高啸桐、林子忱突至。相见大欢,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遂借笔而为之记。
题记:本文描写紫云洞之深,又是“据栏下瞩”,又是“囱下仰视”,又是“投以小石”,全面而细致;描写编蝠是“掠人而过”,描写小门之矮小是“偻而始人”,简洁而明了;描写洞中壁之壁苔“若被重锦”,“壁势自地拔起”,“壁纹丝丝像云缕”,寥寥数语,却准确功人;洞中之泉、杂树、怪石等在作者笔下亦无不传神。作者“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读者可感可触,一个神奇的洞天世界了然胸中。
作者简介:林纾(18521924),原名群工,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光绪八年中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甚力。他能画工诗,写作山水小品,文笔明快、简洁、清新,状物准确、生动,善于细微之处传情,令人回味。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清朝湖心泛月记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梦,留涌金门待之。
予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dàng舟为湖游。霞轩能洞萧,遂以萧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萧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纯水碧,舟沿白堤止焉。予登锦带桥,霞轩乃吹萧背月而行,入柳yīn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拾衫立月中。凉蝉触萧,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予:“此赤壁之续也。”
于读东坡液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萧,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予回来袭东坡耳。夫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予急为之记。
题记:西湖赏月,是历代文人游客传统的话题。林料这篇仕途失意,客居杭城的游记,忧郁伤感,感慨深沉,借景抒怀,独具韵味。
文章大致分了三个层次。首先是月下西湖雾中一片烟霭迷蒙,随着月上东山、烟消雾散,月光下湖水纯碧,夜景澄澈,但毕竟时已深秋,寒蝉群噪,秋风彻骨,一片冷落凄清的气氛。其次写月夜吹萧,随秋风传送,似断似续,令人思绪茫茫,浮想连翩。由此进而触动了作者的怀古幽情,当年失意的苏东坡不也正是在月下赤壁的洞萧声中感悟着人生的短促和英雄的长逝吗?此时此刻,满腹才华和一腔豪情的林纾不也有着苏子同样的苦闷和彷惶吗?行笔至此,游记的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作者泛月之意完全是在宦海失意之后寻求精神上新的支点与寄托。
作者在游记中把对自然景物的观赏,升华为对社会人生的理xìng思索。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传神的景物,诗化的语百,体现了高超的写作造诣和独到的审美情趣。
●清朝黄山纪游
乾隆五十有三年,岁在戊申,秋八月既望,毗陵张子皋闻期为黄山之游。晨起,自歙西岩镇启行三十里,至容溪,望容成之台。台上为峰,盖黄山之支麓也。又三十里,至山口岭,宿僧寺中。
明日,日中之汤口。仰视黄山诸峰,皆在天上。乃越涧,循温泉而上,至紫云庵,庵故为茅蓬,以其据紫云峰麓,故更名紫云庵。寺僧烧笋晚食,食罢,与皋闻共浴于温泉。坐竹间,待月良久,乃寝。
又明日,由庵右折,经辨源亭,上慈光寺。寺背朱砂峰,古木环寺左右。而寺中木莲一株,大可合抱,叶深翠,大如批把,花时繁英积雪甚香,中州盖未有也。出寺循旧径,折而酉行里余,至桃花峰麓,有细泉下垂,累累如冰丝激石,铿然有声。是曰鸣弦之泉。泉甘可以饮,清可以溉器,故又名曰洗杯。下多伏石,望之莹然而白,皆日停雪之石。稍左倾侧而yù堕者,曰醉石。隔溪西峰峻削,流云往来其上而不绝,为云门峰。峰下有崖,曰虎头。循崖而东可里许,山腹有泉东流为yào溪,溪下注为yào瓢,再注为yào铫,而丹井仰承上流,水盈则下流大溪,注白龙潭。潭旧为胜迹,往时龙门潭上,嘉木美石皆废坏,今惟潭存,其深殆不可测。循yào溪东行,山半为桃花源,东为祥符寺。出寺逾小桥,即温泉也,复相与解衣澡浴其中。既浴,还至紫云庵;上紫云峰,访罗汉故址。有巨石,方广可百余丈,峙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