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锡匕诸公题咏在焉。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市地如散石。主人曰:“此良岳石护,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恽用画法叠为假石,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日:“子局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种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是为记。
题记:这篇小品,不写宾客园林之胜,而是通过宋氏西陂的破败荒芜、萧条凄凉的现状描写,慨叹人生短促,富贵无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沧桑和哲理的顿悟。
西陂来尚书故第,已不再是昔日的繁华热闹,唯有尚书手植巨树,郁郁葱葱,望之如碧云翠雾;庭园中堆叠的假山已被洪水冲倒,太湖石如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书当年以诗文倾倒海内,学人士子无不向往,如今世事更迭,令人感到凄怆。从而告诉人们做人应“图其大远者”,不能只图眼前富贵,应孜孜不倦地为国为民立德立功,人生才会有永恒不朽的意义。文章景中有情,立意新颖,于游记中领悟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清朝游鼓山记
鼓山在福州府东南三十里,屹立海滨。郭璞(迁城记》云:“左旗右鼓,全因二绝。”以其形类鼓得名。翠律巍炉,能藏蚊龙、兴云雨。天朗气清,登其巅,大小琉球,隐隐望见。闽中之巨镇也。
辛未六月六日庚申,余与陈孝廉紫岩、蓝处士公漪约同游。夜雨。
翼日,辛酉,晓起,紫岩已觅肩舆候门矣。余亟盥洗,早饭,借出东门。云蓬蓬起,涨满川谷。行数里,通公漪策蹇在前。遥望鼓山,翠嶂chā天。二十里,至下解。乍雨乍晴,从者衣服沾湿。小沙弥出过,供伊蒲撰。食讫,易竹兜。行过东际桥,洞水潺潺。里许,上乘云岭。山益峻,松括参天,磴道纤折,石面免“青山绿树,东障鹏霄”八大字隶书,径三尺。五六里,至茶亭。坐槛上,望双江如带,城郭参差,近伏五虎,远瞰三山,奇险不可名状。东即峡门,出海大洋也。俄而白云蓊然从足下起,远近弥漫,置身云海中。须臾,大雨倾注,听松涛声与洞泉声相乱,心寒股栗。雨稍止,又度一岭,闻鹧鸪声,岭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益奇伟。转折几数十百级,至涌泉寺山门,雨复大至。坐良久,过罗汉桥,蹑级上天王殿,寺僧肃客入白云堂,整衣登大殿礼佛。折而西,进方丈,谒为霖和尚,须发如霜,依然深山一古钢也。茶话毕,出游寺中藏经阁,观石塔中所贮舍利。粥鼓沈沈,梵众约三百余人。是夜宿白云堂,雷雨。
八日壬戌,著履戴笠出寺门,即闻瀑布声,如鼓洪涛。折而左,从右磴下数十级,为灵源洞,大书“喝水岩”三字。于左得一石梁,横绝涧,所谓蹴敖桥也。时洞水从山岭落下,怒涛喷激,轰隐若雷,有倾倒三峡之势。十步外,飞珠溅沫,浸湿衣袂,毛骨皆惊。水由石桥流万壑中,如白龙夭矫奔注,瞬息殊态。坐观良久,心神稍定,方能仰视石壁。见来元人镌刻,虽苦侵蓟剥,而道劲苍古,勇以老藤虬干,纷怒蒙密,恍疑藏虬伏蟒,蟠结不去“。稍东,从山缺处远瞰,江流风帆烟树,历历在目。更循石门。盘旋而上,危如栈道,间不容趾。数折至水云亭故址,突然一丘,方可丈许,延揽益旷,徘徊久之。yù登另则峰,观朱晦庵所书“天风海涛”处,以山水冲激,无路攀脐,遂振策归寺。
九日葵亥,天渐开朗,再游喝水岩,过昨日所观瀑布,势稍缓。寻源至洞口,犹睹万斛珍珠喷薄如故。憩涌泉亭,云气空蒙,若断若联,如蒙败絮“。倏而白云弥布”,微露远山,翠黛一痕,又似修蛾横抹,相对叫绝。公漪携茶铛酒具,命童子挈盍至。余偕紫岩,拾松子,汲龙头泉,烹武彝茶小啜,两腋风生。更涤器,坐蒲团细酌,襟怀酣适,竟yù忘归。适僧厨亦携饭至,食毕,余与紫岩逍遥桥上,闻公漪在十仞下绝壑中呼啸,与泉声相应。余即扶杖,拨蒙茸,由石磴蜿蜒而下,水深没胫,跣足涉乱流以济。仰睇岩壁,如龙象狮子吞逐搏噬。注视久,公漪已宴坐国师岩。余趋至,岩广寻丈,内列石床一。岩外,经桥下所受诸水从灌莽中流护,似潜蚊数十,腾跃飓尺,寒气逼人,不能久立。遂循磴而上,复浮数大白。云气渐收,曦光微露,岩际飞瀑,益觉晶荧。薄暮方还,时堂中正点佛灯,忽有白云一片飞至,仆辈疑为瘴气,然实非也。
十日甲子,舆夫已至,饭后别为霖和尚,出山门,由松径行五六里,寻舍利窟,即吸江兰著也。精庐数楹,古梅虬松森列,左右阶砌,秋海棠与珍珠兰相间盛开,色香无比。僧导余辈至一小阁,竹床非几,明净幽洁。开窗倚槛,看大小洋船出没烟际,皆从海上来也。余恋恋不忍去,舆从刺促。行由茶园陟观化亭,回望香炉、钵盂诸峰,拱立若相送状。飞来数十道亦从山上逐客奔流,至下解方止。再坐东际桥,又饮数杯,与山灵言别。
是游也,凡四日。闻鼓山之奇以高胜,登鼓山者须于晴空景明、万象呈露,方可旷望东瞑,一观沧海日出。山自建邵来者,至水西旗山止;自汀泉来者,至水南方山止。若夫延津、汀邵之溪合流,至洪塘分为二江,由闽安镇出海,东南弥望。浩dàng不可极,是皆鼓山一览之所能尽也。余游,值连雨,未能脐其巅。然灵源洞为鼓山第一幽胜处,五代时,开山僧神晏居此。相传晏安禅涧窦中,厌水声喧嘈,喝之使去,涧道运枯。王敬美惜之,谓安得复喝之来。余是游正当水溢奔流,飞瀑不减庐山栖贤康王谷,所得又最奇也。至山之顶,尚有凤池、白云洞诸处,以雨阻,俱未及游。
紫岩,名定国;公漪,名涟;皆闽人。余得诗凡二十四首,两君皆有属和,并书此以纪来游之岁月。
题记:本文按日记游,描绘了作者在鼓山的所见所闻。翠嶂、涧水、瀑布,石梁、栈道、石阶;庙宇、古衲、粥鼓、梵众,城郭、烟树、江流、风帆;宋元镌刻,遒劲苍古,天风海涛,高山仰止;岩壁如龙像狮子吞逐搏噬,飞泉数十道亦从山上逐客奔流。作者对这些景物进行的气势、形状、声响、变化诸方面的描绘,加之篇首、篇末对鼓山的位置、所由得名、胜幽之所在等所作的总括xìng的记述,使鼓山整个地呈露在读者面前。
文章语言秀丽、逼真。“涧水从山岭落下,怒涛喷激,轰隐若雷,有倾倒三峡之势”,“水由石桥流万壑中,如白龙夭矫奔注,瞬息殊态”,“云气空蒙,若断若联,如蒙败絮”,“白云弥布,微露远山,翠黛一痕,又似修蛾横抹”,“精庐数楹,古梅虬松森列,左右阶砌,秋海棠与珍珠兰相间盛开,色香无比”,明快流畅,妙语联珠,读来实在是一种享受。
作者简介:徐钒(16361708),字电发,号虹亭,又号竹庄,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时召试博学宏词,官翰林院检讨。能诗词。有(南州草堂集》、(词苑丛谈》等。
●清朝小云山记
湘西之山,自耶姜并湘以东,其复数十;以北至于大云。大云之山遂东,其陵乘十数,因而曼行,以至于蒸、湘之jiāo。大云之北麓有溪焉,并山而东,以汇于蒸。未为溪之麓,支之稚者,北又东,其复十数,皆渐伏而为曼衍个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jiāo,遂逾乎湘。南尽晋宁之洋山;西南尽祁之岳侯题名;东尽来之武侯之祠;东北尽炎帝之陵,陵部也;北迤东尽攸之燕子巢。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国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轮禾,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复,有孤袅,有隙日旁shè,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瞑,下如月万顷,有夕镫烁素,悬于泱莽。山之观,奚止也?
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炉。大云之高,视岳不三十之一也。岂啻大云,岳之观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系乎大云而小者,大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大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豆,皆高柯丛樾,yīn森葱倩。涉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友人刘近鲁,居其下,有高阁藏书六千余卷,导于游者。
题记:本文题为小云山记,但主要的是记述从小云山观赏湘西群山的自然风光,而不是描写小云山的形胜。作者反复写湘西重山迭岭的地理形势、指出小云山乃观赏湘西山水全貌的最佳位置,文章结构简洁,句法多变,章法讲究。
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爱国者,描写祖国的锦绣河山,激情涌动;作者抱着光复故国的坚定信念,本文或者用战略的眼光暗暗点明小云山在湘西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亦未可知。
作者简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崇祯十五年举于乡。明亡,在衡山组织武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清统一后,长期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一岁数徙其处,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四十年,始终未剃发。他在学术上成就很大,特别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亦善诗文词曲,所作诗文,多写故国之悲、怀旧之感,被人说是“字字楚骚心”。山水游记,也往往在登山临水的描述之中隐藏深沉的爱国情感。所遗著作有《船山遗书》、《王船山诗文集》等。
●清朝游虞山记
虞山,位于常熟西北,古称海隅,传西周时虞仲葬此,故以之名。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yù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yīn,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yīn,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yù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yù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yīn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yù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题记:虞山周围有许多风景名胜,如唐代常建咏诗的破山寺,其中有空心潭;破龙涧再向上则“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看来是景象奇特,以至有人说是“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向南走,就见“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的剑门。附近胜迹渐多有太公石室、招真宫、读书台、拂水岩,还有三杳石、石城、石门等不一而足,难怪作者感叹“噫嘻!虞山近在百里,……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虞山胜迹确实多,只是缺陷是江南多下雨,不过亦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简介: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年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反映民间疾苦。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其文类诗,多拟古之作,有台阁体之风。所作山水小品,匠心独具,不乏佳制。
●清朝游小盘谷记
江宁府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