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看罢西游不成精 > 第 13 章
    相帮上一把罢!就这样,原来的对头成了哥们儿兄弟,小圣和大圣共同击败了张牙舞爪的妖精九头虫,夺回了佛宝舍利子。同时,二位神圣也祛除了心中那个锋芒毕露的妖魔,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佛宝。孙悟空还深有感触地劝那位国王把"金光寺"改名为"伏龙寺",以示力戒张扬、炫耀,始终谨言慎行。

    -------------------------

    来自鸟巢的经文

    -------------------------

    你知道乌巢禅师是谁吗?十有八九你会回答:"不知道。"尽管在整部《西游记》里这个叫乌巢禅师的村野和尚仅仅出现过一次,然而他却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这部关于取经的小说里真正出现的"经文"其实仅有一部,而这部经并不在唐僧从西天大雷音寺取回来的数千经卷里,却正是半路上遇到的这位山野和尚乌巢禅师顺嘴说出来的。不仅如此,这位不是神仙的神仙还预言了大唐圣僧西天取经的全过程。一路上唐三藏按照乌巢禅师的预言渡过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到达了灵山。既然知道的人不多,那就稍微说一说。

    说唐僧收了猪八戒,走了一个多月的平稳路,忽然看见一座叫浮屠山的高山。这山上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大鸟巢,窝里就住着这位乌巢禅师。(注意:可不是鸟巢禅师呦,也许这正意味着这位禅师就像是鸟的眼睛,能看出去很远吧。)禅师远远地看见了唐僧,知道自己要等的人来了,即离了巢穴跳下树来迎接。乌巢禅师并没有问唐僧一行要去哪里,倒是唐僧先开口问道:"西天大雷音寺在哪?"禅师回答道:"远哩!远哩!一路上尽是狼虫虎豹,太难走了。""那么究竟还有多远哪?"唐僧一边问一边虔诚地施礼。禅师没有直接回答唐僧关于取经的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而是静静地说道:"路途虽然遥远,总是能到的。但只是那些魔障难消。我这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个字。如果遇到魔障你就念念吧。"然后,顺嘴说出了一部经,这就是

    第三部分 第38节:来自鸟巢的经文(2)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西游记》全书中惟一全文出现的佛经,它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这部经自传入中国以来,流传至今大约有七个译本,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而在众多的译本中,又以唐玄奘翻译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个译本通常被简称为《心经》。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经书,文字极为简约,却包含了博大而深邃的智慧,堪称佛教经典之巅峰。甚至有人认为在这短短的两百七十个字里包含了全部佛学的要义,可以称得上是佛学经典的核心。《西游记》里所引用的这个译本恰恰就选择了历史上唐玄奘翻译的版本。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幻就这样被这部《心经》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人心正如巢中鸟,来自鸟巢的乌巢禅师传了唐僧这部《心经》。

    唐僧听到了这部经文虽然立刻记在心里了,但并没有弄明白这部经的真正意思,更没有弄懂为什么乌巢禅师不回答自己的问题而只是说了这部经?正在唐僧纳闷的时候,乌巢禅师已经踏上云光转身就要回树上的大鸟巢去了。唐僧一把扯住禅师不肯放手,继续追问去西天的路应该怎么个走法。禅师淡淡一笑,心想:"我已经回答你了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既然这样,那就给你个通俗的解说罢。"于是,乌巢禅师又说出了一段顺口溜: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个顺口溜儿表面上预言了唐僧取经一路上的经过,其实正是乌巢禅师对自己刚才所说的经文专门给唐僧所做的通俗解读,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个顺口溜和《心经》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佛经本身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如何理解,要靠个人的悟xìng。历史上曾经有太多的高僧大德对这部《心经》进行过解释,但哪个像这段顺口溜儿这样生动形象?经其实不是用嘴巴念的,而是当路来走的,念经就好比看行进图,按图索骥,我们便知道了应该遵循的方向。而乌巢禅师所说的顺口溜儿正是唐僧一行的行进图。"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取经本身就是对这部经书的最生动,最通俗的解读。

    对于唐僧来讲,经历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的八十一难,除去了一路上妖魔鬼怪,才能取到真经。魔障消灭,即见灵山,这《心经》也自然就读懂了。

    "你唐僧不是要问取经的路在哪里吗?就问问你身边的老石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说完了这番话,乌巢禅师一跺脚,化做金光走了。孙悟空嗔怪禅师嘲笑自己是千年老石猴,用棒子往上乱捣,可却不能碰到那个大鸟巢的一缕藤条。看来这时孙悟空的修为离这位乌巢禅师还差得远看得见,但怎么也够不着,还远没有"悟"呀!

    自从乌巢禅师传了这部经以后唐僧没有一天不念,没有一刻忘记。就这样唐僧带着石猴、野猪和水怪,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魔障,一路西行,寒来暑往,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这一天,取经队伍马上就要到了如来佛祖曾经讲经的给孤园,唐僧忽然又发起了感慨:"前几天那寺庙里的僧人说到天竺国都还有两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孙悟空问师父:"你好像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诧异道:"我可以倒背如流,怎么说忘了哪?""但你仅仅只是会念,并没读懂呀?"悟空反问道。"悟空,那你明白了吗?""我明白,我明白。"悟空与唐僧相对无语,心照不宣。猪八戒、沙和尚闹不明白这师徒俩打的是什么哑谜,竟然嘲笑起猴儿哥来。在他俩看来猴儿哥只会耍弄棒子,哪会讲什么经呀!这时唐僧感叹道:"悟能、悟净,你们快别胡说了,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至此,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由他自己解开了。

    是呀!经是用实践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真理与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悟空所解的是没有语言文字的经,这才是真解。真正的经是没有文字的。用文字写成的经仅仅是一种描述、一种说明、一种导引。经文本身并不是真理,而仅仅是引导读它的人去领悟。打个比方:真理好比黑暗里照亮心灵的明月,而"经"不过是指向那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本身却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月亮既可以通过这只手去指,也可以通过那只手去指,甚至并不一定非通过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却常在。毕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这眼睛就是人心里的悟xìng。经仅仅是教给读经的人一种看事物的方法,在你困惑的时候唤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呼唤你走出牛角尖儿,发现那条你该走的路,而通向灵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当乌巢禅师把经传授给唐僧的时候,他称其为《多心经》,这个叫法很有深意。因为这时不管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有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误",而谁也没有"悟"。"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无数,所以叫做"多心"。经过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们磨去了许多的杂念,从无数的"误"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还记得比丘国里孙悟空变做假唐僧吗?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那个白鹿精说他是个"多心的和尚"。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白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从此以后"多心"就会变成"一心"。这部经的名称也就变成了《心经》。

    在唐僧一行遇到乌巢禅师的时候还有个小细节,这位禅师认识猪八戒却不认识孙悟空,还问"这位是谁?"而从后来他说出的顺口溜儿看,他早就知道这位多年老石猴。他这样说是在暗示唐僧不知道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而唐僧取经的过程正是寻找心的过程。真经是用心路历程写成的,而不是用文字写成的。同样,真经是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嘴来念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十来岁时读和四十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唐僧读《多心经》也是如此,从根本不懂,到逐渐明白,到最终的了悟,取回了无字真经。其实,《西游记》所讲述的取经过程,就是把浮屠山的《多心经》读成给孤园的《心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这部佛学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最好诠释。

    -------------------------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

    -------------------------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很多年以前听到过的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句话,至今读起来依然感觉是那么舒服,那么自在。

    有人说:如果不知道耶稣,就不是西方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东方人。的确,观音菩萨受到东方人最广泛的敬仰和崇拜,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她已经成为救苦救难的化身。"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流传在民间的形象非常之多,有杨柳观音、卧莲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八臂观音、多罗尊观音、阿么提观音等等,据说有三十三种之多。观音菩萨从庙堂之上的莲花宝座,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的心里,成为慈悲的同义语。在中国,她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所有的神灵。

    同样,观音也走进了《西游记》的世界里。而且,在这个世界里观音菩萨更富有亲和力,在这个世界里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偶像,她所展示的慈悲是具体的行为和事件,而不是仅仅一种抽象的概念。

    还记得观音菩萨出场吗?这里面很有些深意。观音的第一次亮相是应邀出席天宫主办的蟠桃大会,谁承想赶上齐天大圣把神界这么重要的社jiāo活动给搅了局。观音在各位社会贤达的推举下来问玉帝"蟠桃大会怎么了?"玉帝以至高无上的王者威仪首先给孙悟空定xìng是只"妖猴",然后将这"妖猴"的罪恶行径向这位来自于另一个系统的知名人士极富导向xìng地进行了简要的叙述,表白了自己是如何"善待"这个既没有背景又没有教养的家伙,对他施教育贤,还赏给他官儿当,一次次给他机会,可这小子却一次次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妖猴根本就没有参加蟠桃大会的资格,却因为这惹是生非,大闹天宫,招朕心烦,朕非好好收拾收拾这个臭小子不可!"玉帝非常生气。

    观音菩萨静静地听,随即派徒弟木吒去仔细调查,看看这猴头到底有什么能耐。不久木吒带回了消息,看来这猴头真还有两下子。根据后文的jiāo代,我们知道凭观音菩萨的法力如果这时亲自出手擒拿孙悟空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然而观音菩萨却并没有这么做。毕竟,玉皇大帝没有直接求她,也不可能直接求她办这事。作为天宫的一把手,玉皇大帝是何等的身份?就是请人帮忙起码要讲究个级别对等不是?

    玉皇大帝接到李天王请求增援的报告假装镇静地笑了笑,说道:"对付这么个猴子十万天兵都收拾不了,谁来帮帮朕?"这时候,沉思良久的观音菩萨终于开口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她推举了蜗居于灌江口的杨戬那位因为劈山救母让身为玉皇大帝的舅舅心烦的小圣二郎神真君。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其一,以二郎神的能力足可以敌得过捣乱的孙猴子,解了天宫的燃眉之急;其二,可以协调玉皇大帝与外甥之间的微妙关系;其三,可以给二郎神提供一个重出江湖立功传名的好机会,成全这位小圣;其四,也给足了玉皇大帝作为天宫一把手的面子。由二郎神来完成这个任务从各方面来讲对于缔造一个和谐的天宫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理解他人,成全他人,观音可谓是用心良苦!菩萨显示出了慈悲的力量!

    推举了二郎神之后观音并没有离开,而是好人做到底,利用一切机会在成全别人。她特意邀请玉帝和王母娘娘、太上老君一同观战,并对太上老君言道:"贫僧推荐的二郎神怎么样?果然有神通吧!"怎奈何此时二郎神并没有领会菩萨的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