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朱明 > 正文 第41章盐粮之争四
    圣旨下到南京,南直隶一众官员c盐商顿时傻眼。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皇上不仅没有怪罪湖广粮引之事,反倒呵斥江南官员甘当商人的傀儡,无端干涉外省政务。

    “诸位臣公做好各自分内之事,保地方安靖,缴足额税款,是为上上。湖广粮引之事,朕甚感欣慰”

    圣旨内容传开,江南粮价立刻迎来新一涨。各大粮商惜售,大米十两银子一石仍然缺货,每家粮店门口都排满了等待买粮的人群。

    进入十一月,江南粮价仍然没有下跌,反倒更加上扬,达到二十两银子一石,赶上了饥荒年月的粮价。整个江南一片哀嚎,大量贫民无以为继,很多手工业者陷入温饱困境。

    扬州知府吴桂芳召集各知县c盐商c粮商商议如何解决眼前的祸端。

    “诸位,湖广朱顺明收取粮引,引起扬州粮食暴涨。大米价格从平日里一石三两涨到了一石三十两。市面上还买不到粮。这样下去不行呀,没饭吃是要造反的。”

    吴桂芳正色警告着:“诸位要不身居高位,要不家财万贯,饥民一旦造反,不仅本官脖子上的脑袋难保,诸位的荣华富贵也会成为过眼云烟。”

    说完他看着扬州最大的粮商马田熙。马田熙依靠南京镇守刘公公,粮食生意做得泼天大,江南所有的府县都有他的粮店。

    这次粮食危机,由朱顺明起,经马田熙等粮商推波助澜,后崇祯皇帝火上加油,最终导致了如今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江南就像一个hu一 yà一桶,扬州就是爆炸的中心,一个不慎,整个扬州guān chǎngc商人c平民都会被炸得死无全尸。

    “危言耸听。”马田熙对吴知府的话丝毫不信。大明如日中天,还有人敢造反?别的不说,光自己手底一千多家丁就能杀光这些贱民。

    “还不是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马田熙内心鄙视吴桂芳。

    马田熙皮笑肉不笑,慢条斯理道:“吴知府,不是在下不卖粮,实在是鄙店无粮可卖。”

    “借着刘公公的名头,在下才从江西调集了一船高价粮,分销到江南各地。既然吴大人提及,怎么也得卖大rén iàn子。这样,扬州明日卖粮一百石。但价格可不能低,三十五两银子一石,每人限买一斗。”

    说完他有些得意的看着吴桂芳。一个小小知府,能跟刘公公斗?还好公公平日里要求低调,才给你几分薄面。不然

    吴桂芳面无表情,环视众粮商。见无人应声,他转头对众盐商道:“江南粮食风波因何而起,诸位比本官更清楚。可否有办法平息?”

    众盐商互相对视,最后由胡万安回道:“大人,我等也想平息此次粮价风波,但主动权不在我等手中。我等严查私盐,实乃朝廷律法规定。总不能让我等违反律法吧?再说,方盐运使(方长清)想来也不会答应!”

    “朱二愣子不许粮食南下,想来当地百姓怨声载道,肯定不会长久。粮食可不像食盐,放上一两年就坏了。”

    吴桂芳微微点头,转向各位知县,问道:“各位同僚可有好办法?”

    高邮知州c通州知州c仪真知县c泰兴知县等人均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泰州知州叶英泰小心道:“不如以扬州府的名义,行文湖广c江西布政使司,借粮。”

    粮商同仇敌忾,一致不放粮不降价;盐商搬出盐运使这个不归知府衙门管辖的机构,站在律法的制高点,心安理得隔岸观火;知州知县管理日常事务还行,此种商战突发事件,他们无从下手。

    会议最终一无所获。吴桂芳黑着脸走出大厅,面露无奈,摇头叹息。商人们都只顾自己眼前一点小利,殊不知,一头嗜血猛虎正虎视眈眈,盯着整个扬州商场。

    吴桂芳坐到书房中,沉思近一个时辰。最后苦笑道:“为了百姓,就让老夫来承受这些压力吧。”

    江都县(扬州府治)万寿码头附近万寿大街,一家店铺新开张。

    店铺靠近码头,一溜四空门面,很是气派。店面牌匾被红绸盖住,店面还未开张,看不出是何店铺。

    巳时许,一挂鞭炮响过,红绸掀开,店铺开张。整个过程简单直接粗暴,很符合朱顺明势力的特征。

    “什么店铺开张?这扬州城,除了粮食,还能卖什么?‘玖安粮行’?卖什么的?粮行?卖粮的?”围观人群如梦初醒。

    店里一个小伙计贴出告事。

    “本店chu sh一u大米,明码标价,公平斗量,童叟无欺,欢迎大家购买。”

    “粮价三钱银子一斗。敞开g一ng yg。”

    “有大批购买者,城区可,不另外收取费用。”

    人群顿时沸腾。

    奔走相告的c回家拿钱拿工具的c喜极而泣的c面若死灰的c不敢相信的不一而足。

    “我,我要买一石,不,一石五斗。”一个骨瘦嶙峋的高大汉子颤巍巍的递过麻袋和银子,深怕粮店不卖粮。

    “好呢”穿着统一zhi fu的伙计麻利的撑开口袋,拿出量米的大斗。“看好了,足称的大斗,十足分量。有发现缺斤少两的,您回来砸了咱家的店铺。”

    一石五斗,三百多斤。伙计回头道:“二狗,套上车,叫上一队人,给这位客官送回去。”

    伙计们很麻利,熟练的将三袋大米扛上大车,七八个人手持兵刃的护卫随行,跟随战战兢兢的瘦高大汉回家。

    除开拉车的伙计和护卫队员,另外有几个伙计拿着大把的宣传单逢人就分发,口中喊着“玖安粮行开张,大米敞开g一ng yg,只要三钱银子一斗。您没听错,三钱银子一斗,敞开g一ng yg,不限量。”

    扬州本地粮商恶狠狠的盯着嚣张的伙计,若不是有彪悍的护卫队随行,这些伙计可能被当场斩杀了。这不是要坑死扬州本地粮商吗?三两银子一石,扬州粮商进价都不止。

    随着江南粮价的上涨,粮食产地的粮食价格同样水涨船高,跟着一路上扬,谷价从一两多暴涨到十几两。

    商人们都买涨不买跌。就算谷价暴涨,相对江南米价而言仍有大把的赚头。因此江南粮商继续囤货,不断吃进湖广北部c江西等地的大米。就连安徽c山东的粮食都倒流到江南来了。

    朱顺明将粮店开到江都,粮价如此便宜,岂不是釜底抽薪,要了众粮商的老命?要知道,为了囤粮,不少商家甚至典卖家产换取现银,就为了大捞一把。

    良好的fu uc不断的宣传c口碑相传,不到一个时辰,大半个江都县城的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家di jià敞开卖粮的粮店。

    粮食就是生命。谁知道这家粮店能敞开g一ng yg多久?谁知道他们的价格会不会上涨?谁知道他们能不能顶住本地粮食的明招阴招?于是几万人拿着麻袋c箩筐,往万寿大街涌来。

    朱顺明站在船头,看着越来越多群情汹涌的人群,不禁皱眉道:“李赟才为何不控制局面?再这样下去,弄成踩踏事件如何处理?如此多人混杂在一起,有人趁机煽动岂不坏事?不能高估商人的良心和底线。”

    李赟才就是城步县城大地主李老倌的孙子,曾和闻秀才因为小妾温氏对簿公堂,一波三折后将闻秀才送入大狱,小妾温氏也幡然悔悟回心转意,安安心心同他过日子。

    一场被人告上衙门的官司,最后的赢家居然是李赟才这个被告。官司下来,李家从与朱顺明不对付到坚决拥护,完成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李家为了同闻秀才争夺舆论权,曾组织大量文人c说书人大肆编排c宣传闻秀才的丑闻,一度成为城步县城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在缺少娱乐的年代,能在茶馆c饭店或露天广场听着说书人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描叙闻秀才t一u kui寡妇洗澡c年少扭捏进窑子嫖大婶c月下私会qg rén等男女之事,是令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兴奋之事。

    官司结束后,李家却从中看到了商机,继续组织人员编排故事,继续在公共场合说书,继续印刷各种花边故事。不过不再免费,而是开始收取少量费用。

    为此,李老倌特意咨询过胡县令。胡县令让他到衙门备案,领取营业执照,大可合理合法的经营此事。

    因此,一个带着浓厚市井气息的文化娱乐公司——华云文娱集团诞生。

    “华”字取自佘妙华,“云”字取自温氏的闺名。

    温氏悔悟,与李赟才相敬如宾,琴瑟和谐。温氏确有才气,平日里才子佳人看得多,满脑子尽是花前月下红娘传信西厢t一u qg的戏码。由她编写的剧本一经面世,即为广大民众追捧。

    李家进入文娱行当,有温氏很大一部分功劳。由此可见李赟才对温氏的喜爱。

    佘妙华进入李家的文娱集团,可谓皆大欢喜。

    佘妙华本心单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装出风骚有毒的毒蛇模样。被朱顺明征服后,逐渐显露出少女心的一面。

    唱歌跳舞是她的喜好和特长。温氏编排的话本她也很喜欢看,甚至shàng én询问为何不将话本编排成舞台剧。

    双方一拍即合,联合成立华云文娱集团。集团开展出版c图册出版c四书五经出版c佛经出版c定制出版等印刷出版业务,成立了华云印务公司;办了一张集新闻采集c时事评论c花边要闻等要素为一体的《华云娱乐报》;搞了个进行说书c舞台剧表演的华云戏社。

    温氏有了事业,越来越有劲头。加上碰到志同道合的佘妙华,两人爆发出无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中去。

    李赟才对此是又恨又爱。爱的是温氏完全不同于他的其她妻妾,那种眼睛放光c眉飞色舞的活力实在太可爱了。恨的是温氏太忙了,整天见不到面,回到家也是琢磨剧本,而且随着温氏挣钱越来越多,李赟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传统男人,需要女人养活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

    刚好朱顺明在酝酿玖安粮行之事,李赟才自荐茅庐,当上了玖安粮行扬州大掌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