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 > 第 28 章
    地的缝,而且是世界的缝;钻缝精神越来越精,水平越来越高。这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精神,是一种寻找机会紧抓不放的精神,香港得以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以讲,香港把每一个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机会都充分利用了。利用韩战、越战的机会,香港不但成了美军的补给基地之一、休息基地之一,而且由于中国打破封锁,香港实际上成为外国商品向中国国内走私的基地,香港不少资本家所以能够获得发展,很主要地是当年靠走私起家,不仅他们个人得益,香港也从中得益。

    在世界经济转型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劳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过程中,香港又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廉价劳动力,使自己低成本产品向国外,特别是美国倾销,当时香港获得大量的配额,在七十年代后期,香港成为以纺织品为主的出口中心,就是利用世界经济转型机会的结果。

    顺便说一个故事,香港有一个年轻资本家,三十多岁,经营纺织成衣,主要做牛仔裤,很遗憾,我记不清他的名字,只记得人称“裤子大王”,他是广东惠州人,文革中他是红卫兵中的“逍遥派”,偷渡到香港,开始在小成衣厂里做工人,自己份内工作做完后,主动帮老板做杂物,老板赏识他,提拔他当监工,以后又提拔他当副厂长,帮助经营。在七七年石油危机中,香港经济不景气,老板无意经营,就把工厂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他。他在此基础上,接受了美国的订单,又争取到配额,就这样起家了。

    我去看他时,他已经在美国有了分公司,在香港、非洲、大陆办了十多家成衣工厂,不但拿到香港的配额,而且拿到大陆的配额,销售额一年达到两亿美元。这可说是香港人抓住机会发展很典型的例子。这位青年人吃素,还没有结婚,很艰苦朴素,他把他兄弟从广东接到香港,在自己公司里分别负责,我同谭云一起去他工厂参观,他摆开架势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多小时,讲他如何运用máo zé dōng的辩证法来经营业务起家的。他把《máo zé dōng语录》稍微改变就成为他对职工教育的思想、条约、规则,在工厂的墙壁上到处贴标语。他告诉我,他是凭一本《máo zé dōng语录》起家的。我看他不像是故意讲奉承的话,是把辩证法的原理运用到市场经营中了。我当时问他,像你这样的人香港有多少?他说:“不止我一个。”我听后很感慨,社会上传说:“内地一个虫,到香港成一条龙。”很形象地说明内地这套制度,限制了人的发展,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再说一个“虫变龙”的故事。刘永龄是六十年代到香港的,刚到时,身上只剩二十块港币。我在香港工作时,曾到他家去,他的家不比包玉刚的别墅小。

    他与南京第八机床厂、苏州长风机械厂合作生产铸塑机。当时,大陆的塑料工业刚开始发展,铸塑机需要量很大,他采取来料加工的办法,从国外进口一些不见,在这两家工厂搞大的铸件,然后装配成机。事实上,以成机的工作量计算,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内地自己加工的,基本上可以讲,是内地自己制造的产品。可是当时中国的政策规定,来料加工产品不算中国制造,基本上要外销。刘永龄钻空子,采取所谓外销万聘国内提货的办法,把产品在国内销售,就这样发展起来。而后,他在沙头角保税区办了加工厂,很成功,经过香港有关机构评估,价值超过他原来的投资。再用抵押资产的办法,又向香港银行贷款,在深圳蛇口之间建了一幢面积十万平方米的工厂。

    八九年新厂开幕,我去剪彩。他当时告诉我,准备招收一万员工,现在已有三千人,其中数百个是中国各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他已不仅是制造铸造机,还生产一些机电产品。开幕那天,他同时邀请了北大、清华、复旦、上海jiāo大、南京大学等五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参加。他告诉我,他同这五个注明大学签订合同,搞科技开发合作。我感到他看得远,取得科技开发之先,成就不是偶然的。他现在聚集了几百个大学毕业的科技人才,又同五所名牌大学的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将来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在香港商人中能这样做的,他是第一人。在言论上,他也有独到见解,他表示不赞成共产主义,赞成现在中国由共产党领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香港商人钻空子的精神,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中国是香港商人投资的主要地方,九零年以前,外国、外地区到中国内地的投资,香港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现在虽然台资、外资大量涌进,香港资金投资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现在不仅香港的中小商人进行内地投资,一些大的商人如李嘉诚、包玉刚的女婿吴光正也进去了。他们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可以说,世界和东南亚每一次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机遇,香港都没有丧失,都得到及时的发展。香港已成为自由、开放、多元化的市场,在很小的体积上,发挥了很大的能量。现在香港的商人、资金遍及全世界,也可以讲几大洲都已不同程度地成为香港的商场与经营舞台。

    香港,确实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奇迹。

    56

    一九七八年,我和国务委员谷牧访问日本,对横滨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本八大城市中,中央政府对其他城市都需财政补贴,唯有横滨市能自给。我们参观该市时,市长专门介绍他们的经验,我很感兴趣,问得比较具体。谷牧取笑我,对市长说:“许先生对你们的经验这么感兴趣,是想把你们的经验用到江苏去。”

    横滨市之所以能自给,主要是市政府自己经营了许多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为了建造世界博览会会场,他们削平山头,用山石填海,造起一片地。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德国银行贷款。银行同他们一次签约,分次借款。

    我当时不懂为何向银行贷款,要分多次?我请教横滨市长,他解释,第一次的贷款用于开发,初步开发之后,就转让给商人继续开发,商人要jiāo百分之几十的订金,市政府用订金开发新的项目,而银行的第二、第三笔贷款是用来偿还利息的。市长表示,不仅在海里填地,山上削土平石处又有了一片新的地,又可以开发山上这片地。这些土地开发,都由市有公司主持,市政府靠这些市有企业自行解决税收不足、市政经费困难的问题,所以无需中央政府再给予补贴。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经营房地产开发得益的认识。

    到香港工作后,我感到香港人对房地产的做法,至少不必横滨市差。

    例如前guó mín dǎng将军王耀武的女婿黄锦辉,在新界开发房地产,建了一片新村。因为费彝民同黄锦辉的关系好,就竭力向我推荐,为他的开幕式剪彩。我答应了。

    费彝民的儿子在黄的公司做经历,开幕那天,他来带我去开幕式会场。途中,在汽车里,他就向我介绍他们的做法。黄锦辉当时在新界花了一亿多港币买下这块地,开发以后,就卖楼花。所谓卖楼花,就是房子没有造起来前,只有设计图纸,就开始出售,买主需付一部分订金。

    黄锦辉所建造的新村,买主订购先付百分之三十的订金,有了这笔订金,建房的成本就够了,不需再向银行贷款,就可以经营下去。分期付款使得较多的人负担得起买房子,卖主也就比较容易销售。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加快房地产的资金周转,给我印象很深。

    我向赵紫阳、李先念汇报了这种做法。我说,香港的房地产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香港房地产发展很重要的经验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土地所有权属香港政府所有,使用权实行油价转让,并且使用有限度,港岛是九十九年,新界是七十五年,我建议国内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来发展房地产,所有权是国家的,公有的,不损害公有制,使用权可以属于私人。他们虽没有表态,但看来是注意的。

    在运用银行资金、社会资金方面,香港人十分精明。从香港商人到中国内地投资建酒店的做法上,可见一斑。香港商人到内地投资酒店,动用自有资金很少,收益却很大,他们主要用银行的资金,而且开始时,由中国银行担保。从酒店的选址、设计、施工、安装、内部装修到营业,几乎都由港商一手经营,往往在购买材料、设备,内部装修的过程中,已把投资收回,还取得了盈利。我起初对有些酒店由中方出地皮,港方控股经营,十五年、二十年后酒店归中方所有的做法不够理解,后来才搞清楚。因为酒店归中方时,香港商人几乎已经坐收盈利十五至二十年了。

    香港社会开放,信息灵通,商业竞争激烈,使香港人在现代市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能很快适应并采用新做法;并且不断改进,日新月异。八六年,香港一位企业家向我介绍基金会这种投资形式,当时在香港没有几家;没有几年,已被广泛采用,各种基金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香港人接受并运用现代最新进的工具和管理方式,非常迅速有效,背后动力是香港特有的文化形态(同时,它本身也成为香港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正是香港能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就要从香港发展的教育背景讲起。香港教育从幼稚园到大学,以英语为主,英语成为中上层的第一语言,政府的文稿、公司与机构往来的文件,都以英文为主。正因为有这样的语文基础,香港人才可以无需倚赖翻译,阅读世界各地通商;世界各国商人来活动和经商,也因共同的语言工具而倍感方便。

    香港的中下阶级仍以广东话为主,但香港的广东话不同于广州的广东话,它吸收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成为普通民众都能使用的词汇,如公共汽车叫“巴士”(Bus),打球叫“打波”(Ball),出租车叫“的士”(Taxi)等,不胜枚举,有些人讲,香港文化不中不西,中文、英文都不精通。认为是一种倒退,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香港文化融汇中外文化,有其进步的一面,不能只看它继承、吸收固有文化有限制的一面,还应看到新发展的一面。

    香港的语言、文化,成为香港有利国际jiāo往,迅速吸取现金经验的优势条件,这个条件在远东大城市中,除新加坡外,东京、上海、台北、汉城在短期甚至长时间内,都难具备,无法替代。这真是香港得“英”独厚之处。

    57

    利用香港经验,开发海南特区,是我给邓小平的一封建议信中提出的构思。

    大约八六年我与李嘉诚的一次单独约会中,谈到海南岛的建设时,李嘉诚主动提出,他有兴趣去海南岛投资。他说:“我一次可以投资一百亿港币,开发海南。但有个条件,你到海南当领导你可以兼(职),或是我组织一个公司,请你当董事长。”

    我到港不久,李嘉诚曾表示无意到内地投资。他当时抱怨说:“我项目还没有谈成,就有人说我赚了国家多少多少钱。我决定不再到国内投资,要我捐款可以。……”这次他主动提出要到海南投资,完全出乎我意料。我连声赞好,但也解释:“我已七十多岁了,要我去海南当第一把手,已经超龄,中央不可能让我去。我年岁太大,精力也不济了。要我当董事长,我们中央也不可能同意。不过,如果你去投资,我可以当你的顾问,我估计中央可能同意。”

    我估计,李嘉诚担心去内地投资,各方面关系很难处理。我可以他顾问身份,帮助他处理这个难题,多少大小他这方面的顾虑。

    李嘉诚听了我这番话,问我:“李鹏飞当董事长,你看怎么样?”我表示:“只要你信任,就可以。”我答应李嘉诚,向中央反映他的打算。

    我当时考虑,如果李嘉诚真能到海南岛投资,不仅对开发内地有利,而且可以引发香港、海外大资本进入内地投资的新局面,对稳定香港,也会有很大影响。可是,海南岛我从未去过,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也是间接得来的。我便下决心,要去看一次。当时正值全国人大开会,我找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长叶选平,表达想要利用大会开分组会期间,去海南参观的愿望。他们都表示欢迎,叶选平并表示,他是代表团团长,不便请假,不能陪我,随机电话告诉海南行政区党委,为我做了安排。

    我向大会秘书长请假后,就迳去了海南岛。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姚文绪接待我,并陪同绕了海南岛一圈。姚文绪及海南区、县、市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情况,海南确是中国南方另一颗明珠,地理、气候、资源俱佳(唯一不足的是人才,教育水平低)。欠缺的是,只待开发。

    我向姚文绪讲了我参观后的设想:拟向中央建议,海南脱离广东,单独建省,搞一个全国最大的特区,要求中央给海南特区比其他特区更“特”的政策。区党委的同志们听后,都很高兴。姚文绪并说,海南从“汽车事件”后[注],这样把过去给海南的优惠政策都“收”回去了,海南的情况很困难,干部们情绪也很低沉,希望我的建议能得到中央的考虑。他并说:“在没有建设大特区之前,最好中央先恢复过去给海南的优惠政策;若是不能全恢复,恢复一部分也行。”我理解,他对建大特区,能否获批准,没有信心。

    注:海南岛汽车事件。一九八三年一月,胡耀邦、赵紫阳、谷牧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视察海南岛,决定加快海南岛的改革开放;四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记要”的文件,同年十月又发布“中央扩大海南对外经济贸易主权八项规定”。

    凭借这八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