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紫薇圣人》 正文 前言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预言和传说,然而最重要的一个即将到来,它关乎着全人类的命运。没错,这真的是一个人拯救世界的故事。但并不是通过什么高深的法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正一点点将自己的坟墓挖掘的更深,但并不自知。天作孽,尤可补,自作孽,不可活。如果要拯救全人类,没有什么比拯救人心更有效的方法了。而世界上,最难以笼络的便是人心。你可以将全人类摧毁,但永远都不能让他们臣服,如果可以,那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个人! 紫薇圣人,是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即将震惊世界的千古第一人物,关于他的说法最早来源于一些古今易学预言和中外历史上真实的预言集。例如著名的《推bei图》c《马前课》c《诸世纪》c《启示录》等,都揭示了圣人促进世间繁荣发展的图景。其实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预言都齐刷刷的提到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将出现一位来自东方的救世圣人,将在不久出来拯患救难c造福人群,开启新时代,实现世界大同的梦想。 曾经,我也不敢相信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大到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当然了,马车换成汽车,信件换成邮件,并不能算人类文明真正的进步。 我指的是内心。 大道已经被割裂很久很久,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之间有各种各类的隔阂,比如地域c政治c国家c肤色c信仰,人类从没有成为一个整体,而文明极速前进的步伐终于使人类本身遭受报复。在这个节点,人类终于要面临一个抉择,生存或者毁灭。这并非危言耸听,许多科学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所以我只能相信。 我相信人类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也希望看到这个道纪即将崩坏的时代会因为一颗最闪耀星星的出现而迎来终结。也许你和我一样,但你又和我不一样,因为我并不选择等待,我一定要做些什么,来迎接救世主,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哪怕是抛砖引玉也好。 这本书的主旨是关于“真相”。它会告诉人们许多难以置信的东西,它回答的基本是大多数人自小时候起就在脑子里充斥着的最天真却又最难解答的,那些教科书里从来不会涉及的疑问。这些疑问,随便哪一个都是科学界为之疯狂的。 比如说: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这个世界?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哪里停止?在哲学上,它们被包括在“三大终极难题”之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圣人,你也曾为此苦恼吧!你也许会在某个地方顿悟,而我只能沉静着心,想你所想,学着你的样子去感悟。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曾呆呆望着天空思考过吧!好在,我终于有所感悟。那么,本着最严肃认真的态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好像简单,但哪怕其牵扯进的问题,都令人震惊和震撼,让全世界最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孜孜不倦而终生奋斗,比如说: 1c人有没有灵魂?如果有,它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c经络到底是什么? 3c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4c人类的起源? 5c宇宙的初始与灭亡? 6c神到底存在与否? 7c人类文明的走向? 这些问题看似不相关,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真相”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把又一把的大锁,所以我需要的是一把钥匙。最终,我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上古文献。 书上说,在这个世界上,每当你有任何新的想法或者念头时,你都应该保持冷静。悠悠千载,能人异士数不胜数,你所有的这些念头,也许他们早就已经想过,甚至已经付出实践了。所以你完全不必为此欣欣欢喜,好像脑子里想的事情已经做过一样。 我环顾四方,想了又想,一定曾有人掌握了“真相”,比如佛陀,比如老子,但限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这些真相没能被大众熟知。而且,现代人务于精纯,却有失大略。但现在时机来到了,因为科学的发展,正在逐渐挖掘“真相”的墙角,科学会为“真相”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仅仅揭露真相仍然不够,我们还提供了一个超然的理论体系。准确的说,这个理论体系并非来自发明,而是发现。虽然如此,我仍然很自豪能点名其中的玄机,但我又感到深深地无力,将“真相”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非常不易。 我只能这样告诉你,我身边的还有远方的人:这个世界最终会回归它原来的模样,只是时间早晚,也许你等的到,也许等不到。它虽然模糊,却也有些熟悉,你刚刚睁开眼时曾经见过,那时候它即不美好,也不丑陋,既不阳光,也不黑暗。不必分清人世间的善恶美丑,不需要歌颂爱与关怀,和一切称之为美好的东西 我相信,许多人也曾如我一般,为了真相而孜孜追求,而困惑难当。我也相信,我并不是唯一有伞仍然淋湿的人。有人醒着,却一生糊涂;有人糊涂,却清醒执着。谁才是真正站在岸上的人呢?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那些我没能做到的,最终会被完善吧!或者,我才是填补那完善理论的一部分,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以什么方式开始,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好! 有时候改变,真的没有想象中困难,也不需要做漫长的准备。一念之间,即是彼岸!按照俗世里的说法,伟大的时刻到来了。且让我们开启这一段虽奇幻却真实的旅程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一章 我是谁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又要到那里去? 呵呵呵 没人关心这个问题。人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复一日的笑,抱怨c买东西c做ai。几千年过去了,不断的有人死去,不断的有人新生,问题依旧没有解答。 不过现在我懂了,这三个最简单又最复杂的问题,我想讲给你听。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所有活着的人类,真的不是海里巨大的鱼。也许你早就知道,但若将这个世界比作大海,人类确实从海的此岸出发。人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只是死的时候,到不了岸,几乎所有的人,都死在了海天相接的地方。 有的人,属于天空。有的人,一直向往着天空。 所以有了这本书。 我们期望它能像一盏明灯,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指引活着的人前行;亦或者像一抹绿光,隐隐的穿透迷雾,成为彷徨者的希望稻草。最终,所有的人都将闯过海天之门,成为自己的神明。 虽然长夜漫漫,路途遥远,没人能与你结伴前行,但这一条孤独的路,请你守住内心的灯火,相信自己,我们和你在一起。所以,请迈出这勇敢的一步,这也许是你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世界的一大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后继者的丰碑。 虽然有少许艰涩,但这本出自低学历年青人之手的书,实在没什么难懂。无论你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还是一个刚会行文叙事的少年,都能看懂大概。我相信,它一定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是的,我保证。它带给你的震惊决不是来自单方面,它撞击着你脑海的各个领域,直至粉碎你的三观,又直击心灵深处,无论你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宗教人士。 茅草屋里,也许果真隐藏着金碧辉煌。 几千年前,季路向孔子问鬼神,问生死,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c“未知生,焉知死”。于是人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子不语”代表“子不说”,并没有否定。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像几千年前那样,一头雾水,不知生与死,不能事鬼神。至于人事方面,更是纷繁扰乱,欲说还休。现代科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极力排斥鬼神。不过我们要做的,远比科学更加广泛。 我们一方面溯流而上,探求古人更早的智慧,验证于今;另一方面游行于世,通晓今人成果,往复于古。这本书几乎将所有的学科综合,将看似格格不入的领域统一,比如西医与中医,宗教与科学,梦境与现实 也许你会感觉不可思议,你说人怎么可能向左看的同时向右看呢。没错。实际上早些时候,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也是格格不入,但随着时代发展,大一统理论却初现雏形,将包括量子理论c相对论c经典物理学理论进行了统一。目前看来,弦理论有发展为大一统理论的趋势,但这需要时间的验证 我们将会带你领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思想也未曾到达过的地方 也许等我讲完,当你细细端详揣摩,会惊慌失措地发现,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不再真实可信,它不再属于你,甚至快到都没有把你等一等。也许这个地方并不美丽,但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放弃真相。 其实真相就在眼前,只是你没有深入挖掘思考,比如现在高中生都会在实验室里做光的双缝干涉图像的实验,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高中光学实验,但却从没有人告诉大家这个实验背后隐藏着惊天秘密。这个秘密甚至足以撼动许多科学家终极一生苦苦建立的物理大厦与科学信仰。 学生也只是记住实验,然后答题,获得分数,然后将其遗忘干净。比如许多人都有接触中医,会去老中医那里看病,但如果你去深入学习并了解中医,你会从根本上怀疑这个最基本最简单朴素的世界,诸如物质决定意识,原因决定结果等天经地义的概念都将受到强烈冲击。 我还要强调,我不是在讲物理,也不是宣扬神学,更不是在招摇撞骗,但是它又称不上科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普及图书。虽然很难将其归类,但我很明确的告诉你,这本书里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惊人秘密,许多靠谱的真相。真相比小说更诱人,小说能掌控结局,而真相并不能。所以我们一脸认真,又严肃端正。 人类真的很少回顾往事,直到他们犯下同样的错误。老实说,人类已经为自大,付出了足够惨烈的代价。当有一天,人们不必再为生活苦苦奔波,不必为争名夺利头破血流,将会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出路,将有新的追求,我们只是将它提前了。 真理的洪流总会到来,但那些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会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永不坠落。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有可能将那个时代都遗忘了,但他们的名字仍会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 如果说读书是前进的动力,那么思考便是前进的方向。如今的社会,是忙碌的社会,流行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也便跟随打包。当人的越加膨胀,静坐读书的人便越来也少,思考感悟更是少之又少。人们更愿意像输液一样接受强行灌输,也不愿细嚼慢咽去品味消化。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的教科书和指定的课外读物吧,出现最多的就是大家最为讨厌的公式和推导,还有每本书后面都会附带的大量习题。就是它们,谋杀了人们的好奇心。而那些真正有意思的,那些人们自小时候起就萦绕在脑子里的朴素疑问,书里从来找不到答案,似乎一回答就丢掉了作者的荣耀。 我们回答的,恰恰是这些问题,也许大人们会觉得可笑。我也觉得可笑,他们总是很忙,忙到最后,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些问题,从古至今,人类的先知先哲,已经思考了几千年,在各自领域里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世界已经被割裂。现在,我们试图将格格不入的领域融会贯通,让世界再次成为一个整体。 非常感谢那些站在各自领域顶端的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为拿来主义,经过穿针引线,妙手偶得一串神奇的珠子。现在我将它解开,一颗一颗摘给你看。也请你放空心智,摒弃理性与现实,接纳我的观点,然后思考,挖掘证据,或者巩固,或者修正,或者摒弃。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学会接受与质疑,将有益于人类未来。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平心静气,回到幼时最懵懂的阶段,然后你来问“我是谁”c“我从哪里来”c“我要到那里去”,然后我讲给你听。 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叙述。我会耐心讲,请给与同样的耐心听。好了,这次真的开始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 你是谁 《礼记·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告诉人们,柿子要挑软的捏,事情要从简单的开始做,要解决“我是谁”,且先来讲讲“你是谁”。 那么人是怎样被定义的呢?新华字典的基本解释是这样的: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c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相信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再来看生物学上人体的构成,通俗来讲:人体即一个人的身体,主要组成部分有头c颈c躯干c双臂及双腿。除此之外,也包括呼吸c心血管c神经系统和其他内脏,而每部分皆由细胞构成人体的身体组织大部分是脂肪c蛋白质和坚硬的骨骼,脂肪是人们储存能量的一种常用方式,它可以在细胞内通过缓慢的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表皮组织c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组织相互结合,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骨c脑c心c肺c肾等。系统由器官组成,人体有运动系统c消化系统c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c生殖系统c神经系统等等。各个系统有机协调,相互配合,人体才能正常运行 这些都是黑纸白字写在教科书中,咋一看没什么问题。确实没问题,但问题是,它并不能表达完善,部分表述并不能确定整体。比如看到一只鸡,你说鸡有两只脚,确实没问题,但是放在鸭身上也完全成立。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欠缺便是灵魂。灵魂是受争议非常大的一个领域,无论是普通人或者科学家,有人相信灵魂的存在,有人恰恰相反。讲到灵魂,便不得不提宗教。灵魂与宗教虽不能划等号,但灵魂是宗教的前提,无所谓灵魂便不会产生宗教。众所周知,宗教是先于科学产生的。近几百年,宗教与科学互相博弈,几度沉浮,到如今,宗教仍然存在,而且日渐兴盛。 2012年,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表《全球宗教概观》报告,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84的人(约58亿人)有宗教信仰,其中基督徒占32c穆斯林23c印度教徒15c佛教徒7,至于没有宗教信仰的10亿人中,有62的人住在中国。 这项《全球宗教概观》报告分析,涵盖世界230个国家地区c2500份调查报告。鉴于老外做事认真的风格,这份报告应该值得信任。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如果说宗教来源于某一小撮人一时心血来潮或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到现如今的科学社会,它早应该消失殆尽。但现实是宗教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渐渐抬头,甚至某些科研成果也为其存在而推波助澜。 但是问题来了,灵魂是一种很尴尬的存在,既不能证明有,又不能证明无无。 科学具有证伪性,不能证明其存在的东西,便视为不存在。所以,灵魂既不科学,又不存在。但是普通人的认知里,几千年来,灵魂一直伴随人们日常的生活,无论是祭祀亲人,或是供奉上天。这种格格不入的冲突,貌似人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进行自我否定,放弃几千年的生活习惯;要么放弃科学,承认灵魂的存在。 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原来做一个选择竟是如此的艰难。 好吧,且先来尝试放弃灵魂。这意味着全球至少58亿人失去了信仰,没有了灵魂人是否能称之为人很难说,但地球肯定会爆发毁灭性的人为的灾难。不科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爱情,它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一个人如果没有爱情,寿命肯定不长。爱情科学吗?不科学!世界上没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爱情,它也不能用公式c数字c化学成分来表。亲情科学吗?同样不科学,但人类社会离了它就没有办法发展。但世界上却有专门研究灵魂的机构。如果让人们在亲情与科学之间做出选择,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亲情而放弃科学。友情同样如此,也没有人能发明一个亲情的公式来指导人们如何交友。许多人肯定会来讨说法,既然科学容得下爱情亲情与友情,为何就容不下灵魂。放弃灵魂肯定是不行的! 那尝试着放弃科学。毫无疑问,现在的社会处处离不开科学,无论是衣食住行,如果非要放弃科学,那人类只能回归钻木取火茹毛饮血的年代,相信所有人都是不愿意的。 其实,秉持科学态度的人从不会轻易否定一门领域或者学科。拿物理学举例,经典物理学是指低速状态下,现实世界的物理准则。相对论则是在宇宙的尺度下,以光速为代表的高速状态下的物理准则。量子理论则是在微观世界里的物理准则。现在人们都知道,相对论是对经典物理学的修正与补充,在常规尺度下,相对论就会退化为牛顿理论。量子理论也是同样的情况。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大一统理论试图将其完美统一,虽然没有成功。 哲学上讲究辩证统一地去看待与研究事物。那么能不能尝试着既接受灵魂,又接受科学呢。比如将灵魂学说作为科学在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方面的补充,将科学作为灵魂学说在现实物质世界的补充。先进行辩证,最后进行统一,岂不是两全其美! 如果这样行得通,那至少证明了现代科学体系具有重大的缺陷,而这块重大缺陷,灵魂学说正好能补充进去。那么现代科学果真有重大缺陷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第一节 科学在认识世界方面的缺陷 先来了解下科学的定义,百度百科的基本解释是这样的:科学是指发现c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也就是说,许多并没有被普遍公认的真理或定理的运用,许多没有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便不是科学。它们中有许多也许日后会被公认,也许会被推翻,但这需要时间,所以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有时效性。当然,这是它的特征。比如相对论刚提出的时候,便不是科学,甚至没几个人能懂,但现在人们都普遍认同并广泛接受了。 另外,有些真理并没有被发现和应用,科学不能将其涵盖,但它们仍然具有科学性。至今仍然有人将原zi弹的发明怪罪到爱因斯坦头上,这是不对的。好比你不知船为何能浮在水上,你仍然能够造船,这说明科学有局限性,当然,这也是它的特征。举例:如今的物理学,已经在常规尺度c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区域,分别运用经典物理学c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做出解释,但是对于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比如黑洞内部,比如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则是一筹莫展。虽然不科学,但它们确是实实在在的。 另外,基本解释还有: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条更是直接将无法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东西拒之门外。比如中医,几千年来一直为国家和人民做着贡献,许多人也曾经或正在因为疾病苦恼而求助于中医,虽然确实有用,但因为没人能够说清它的治病原理,和证明经络的存在,而被排斥在科学之外。当然,这同样是特征。 以上特征共同说明,科学并不是解释实践所有事物的唯一准则与原理,这些特征本身便是一种缺陷。对于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尝试着换一个思路。 科学还有两个特点,那就是“证伪性”和“预言性”。简单解释一下:1c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永远无法“证实”的,通俗来讲就是科学规律永远不可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给你证明。2c科学理论之所以能称之为科学,因为它能做出一些预言,而这些预言恰恰是要能够被“证伪”的,也就是说这个科学理论做出的预言是有可能被试验所推翻的(这就是科学不能成为真理的原因,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咋一听很难理解,那再啰嗦一下:比如说我现在发现了一个科学规律:天下乌鸦一般黑。那我怎么证明呢?我只能到全世界去抓乌鸦的样本,每抓到一只都发现是黑的,然后我就跟你说,你看,我抓了那么多乌鸦,无一不是黑的,这下你总该相信的理论了吧?你说,不,你又没有把地球上所有乌鸦都抓来,你怎么就知道没有一只白色的乌鸦呢?就算你把地球上所有的乌鸦都抓来了,你怎么知道宋朝的乌鸦也都是黑的呢?你怎么知道以后不会生出白色的乌鸦呢?总之我跟你说什么都不能让你相信我的理论。 虽然我无法证明它是正确的,但是我可以大胆做出一种预言,哪一天你跟我说你又在非洲某个丛林里面抓到一只乌鸦,我不用去看,就敢说那只乌鸦是黑的。你每抓到一只黑色乌鸦,我的理论便增加了一分可信度,直到有一天发现了一只白色的乌鸦,这个理论就不攻自破了。只有满足了“预言”和“证伪”这两个条件,才能冠以科学之名。反之,则可以称之为伪科学了。 明白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再来看看科学的缺陷,尴尬的是,科学的缺陷正是来源于它的特点。 第一,在认识世界方面的缺陷。 人类今天掌握的所有科学知识,都是自然对于人们提问方式的某种回应。而要全面c准确的认识世界,必须进行全面c准确的提问,然而世界无限大,人的寿命毕竟有限,提问总是有限的。这样的提问方式,人们所能得知的并不是全部。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大般涅槃经》曰:“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以大象比喻世界,人类则是摸象的盲人。 人类认识的基点是感觉器官,而人的感觉器官先天不足。人眼五米开外能瞧见最后一排字母已是好视力,人耳可听的声音范围在0分贝—150分贝,人体温升高三度便有生命危险。而就这在有限范围内,它却常常提供一些假象,并影响人们的认知。 举例:从小处说,魔术师几乎天天在欺骗人们的视觉,而人们则为其每一次的欺骗赞叹不已;好莱坞特效电影如果不能欺骗人们感觉,使人具有代入感,是没人愿意买单的。从大处说,几千年前,人们观察世界发现,太阳每天从东边出来,然后在天空中划出一条巨大的孤线,从西边落下。不但太阳如此,天空中的星辰也同样如此,无数的星星划过夜空落向西边。这些自然现象,千百年的观察都是如此,于是形成了一套“地球中心说”的理论,所以科学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便是感觉器官带给人的假象,并影响了人的认知。 当然,现在人们知道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这归功于慢慢发展的科技。借助先进的仪器,人们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地球。但再先进的仪器也无非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它们就不会出错吗? 再来看看人类为认识更广阔世界进行的器官延伸,即各种各样的仪器,比如x光机c照相机c扫描仪c射电望远镜等,是视觉的延伸;电话c声呐等,是听觉器官的延伸等等。人类是善于模仿的,这些仪器都属于仿生学的伟大发明,既然人类的感觉系统并不完美,那人类在发明这些仪器时就有可能将感觉系统的缺陷带入这些发明。 举例:当人们用连续拍摄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最后形成的画面依然给人旋转向上的错觉。这便是人类是将错觉机制引入了的发明。 更别提,虽然人类在努力标榜自己的发明创造,但实际上,人类并没有创造出任何实质的东西,一切发明都是发现,都是照搬c模仿c学习c改进c调整。所以说,依托于人类感觉器官及其延伸部分之上的科学,本身便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影响最后的结论;所以说,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整理认识的结果,在本身方法不完善的前提下,得到的必定是一个残缺的世界。 我们并非否定科学与科学方法,只是想证明它很不完美。将科学视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并借此来界定其他方法,本身便是大错特错。人类一心前进,却又给自己戴上枷锁。 如果我的话没有说服力,那么引用一下大科学家c量子力学发明人之一海森堡的一句名言:“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我们因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 也许你有反对意见,你说科学在慢慢发展和进步,许多不能发现并将其解释的最终会得到解释与了解。我完全赞同,但那是界定于科学方法所能解决的框架内,那么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呢?(比如科学是一亩需要除草的地,你手中的锄头是科学方法,只要愿意,你想锄哪就锄哪。那么对于需要施肥的地,锄头有用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第二节 科学在反应生命本质方面的缺 物理讲求简洁与美,数学又是凌驾于物理之上的规律,是人类对自然规律与现象进行精确描述的一种语言。数学的基础,便是数字。许多物理学家终其一生都与公式纠缠不休,进行预测,被证伪,修正,继续预测,继续修正。 现代医学更是将生命分解成一堆数字,籍此凸显专业与正式。比如血压就是常见的数字,低压60—90,高压90—140范围内为正常;甚至肥胖也出现了数字指标,肥胖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18—25属于正常,25以上属于肥胖。当拿到西药时,上面成分标注总是很清楚,这个含量多少克,那个含量多少毫克。此外还有血糖数量c尿检数量c血检数量c体温读数等等。 西医(代指现代医学,只为与中医进行区分)诊病,一般都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数值,并与正常值对比,然后做出结论。这种诊断方法太机械,往往潜伏着更大的危险,其结果就是误诊率一直高居不下。所以,用数字反应生命的本质反而伤害了生命。事实上,数字并不能代表生命本质,它甚至不能反应生命的存在。 众所周知,逻辑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它即是方法,也是理论哲学,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中介。按照逻辑的规律,人们把世界分为本质和现象两部分,强调从现象去把握本质。但是从来没有一种说法,强调用数字去把握本质。 例如我们在草原上游荡,远远看见一群狼袭来,首先的印象是,一群狼来了,胆大的再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奥一共有十个,而不是他们的高度c体重等数字。没有人会说:“瞧啊,十个一米高二十五公斤重跑来了。” 假如你身边有盲人,你只需说狼来了,他便会迅速作出决定,和你一起逃跑。若你只说十个来了,他还在疑惑的时候,已经被狼吃掉了,而你会成为杀人凶手。 中医便做的不错,因为它重视现象而非数字。当中医说心血不足的时候,它所依据的不是血液流量或者血压;当开出一剂药方的时候,也没有去统计中草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因为一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而一个复方中更是几味c或者十几位中草药。 中医诊病,是一个温和的过程,通过现象得知病症,对症下药,并且养身强身。西医则粗暴的多,通过对数字的判断,强行输液(友情提醒,若非特殊情况,不要动辄输液,输液的危害比你想象中大的多),粗暴的拔掉牙齿,切掉器官等等。若是不慎误诊,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中医正在承受着种种误解,虽然它的基本原则与现行科学的冲突是如此明显,但其疗效确是古往今来亿万人亲身体验亲眼见证,不容得作假。所以,不能用科学框定的东西,不一定科学,但不一定没用,更不意味着错误。 哪怕在科学的框定范围之内,也会出现异常的不科学。众所周知,量子理论是继经典物理学理论c相对论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另一个丰碑,正被世界上千万人所学习研究,然而量子理论的科学实验,却出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简单来说便是:一个粒子只有被观察时才是粒子,不被观察时,便不存在(这个实验以后会详细说明)。 怎么样,感觉到可怕了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建立的科学大厦居然为唯心主义提供了反对利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科学大师都痴迷宗教,甚至中途改变了研究方向,专心致力于与宗教有关的研究,比如牛顿c爱因斯坦c爱迪生c达尔文c达文西c培根c凯百勒这份名单往下还可以列很长很长。 用数字去体现人的生命本质,得到的自然只能是生命本质的一部分。所以直到如今,人们仍然不清楚如何正确去理解生命的本质。科学家凭借科学提问建立的科学大厦并不完美,其中既有提问方式的限制,也有回答提问的制约。科学对于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本质,仍然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 科学远没有人们想象中尽善尽美,它更像一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婴儿,像一个由偏见c误解c固执c狂妄堆砌而成的高塔,表面看似很坚固,其实谬误百出,千疮百孔。 既然科学不够完美,那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呢?答案是,接受其他的方法。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发现隐藏在身体深处里的奥秘,包括那些在先进科学仪器下c人类眼睛里看不见的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一堆有序的蛋白质体,一条条结构完好的基因链。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 第一节 另一个自我 (上) 现代先进的医疗体系下,人体的每一处结构,大到组织,小到细胞,都在手术刀与显微镜下无所遁形。但是这样,就可以说人们对自身了解了吗? 许多人在生命即将陨落之际,往往发出一声感叹:这辈子白活了!可见认识自我就跟认识世界一样困难。世界之大,包罗万象,而又随时变化着,无时无刻不是学问,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让有限的可能追求无限的可能,实在是荒谬。 且换一种方式,用倒推法去看。世界之大可归结为三,三聚为二,二合为一。人体本身便是“一”,一个宇宙,或者一个世界,那么“二”呢?人们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在手术刀与先进仪器下无所遁形的有形的我,是为其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用现代科学无法检测与理解的无形的我,是为其二。 这个无形的我,是指另一种生命形式,一般叫做灵魂。一般人们的意识里,灵魂是主观而唯心的,而科学是客观而唯物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揭发真相前,请先允许我先举几个案例: 案例一: 一个人因为醉酒驾驶,不小心发生车祸,进而丢掉了胳膊,医生为他换了新的胳膊。请问,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么。你会说,开玩笑,当然是。好,让我们继续。假如他又不小心发生车祸,丢掉了双腿,坏了肾脏,医生又为他换了双腿与肾脏,请问,他还是原来的他吗?我知道,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假如这个可怜的人,器官继续坏死,医生又为他换了眼睛,换了皮肤,换了骨头,换了五脏六腑,请问,他还是原来的他么?到这里,你可能会停下来考虑一下。那如果,医生将包括他的大脑与心脏在内的所有器官全都替换了,请问,他还是原来的他么?说到这里,你肯定会倒吸一口冷气,陷入沉思了吧! 案例二: 事件发生在1949年的台湾,当时台湾的一个村妇林罔腰不省人事。于是她的丈夫便立即把她送院,结果死于未知的原因,后来在林罔腰出殡那天,她的尸体竟在众人眼前突然站起来,并对众人大叫说我叫朱秀华,我已借助林罔腰的身体复活。当时包括林的先生吴秋得等众人都给这情景吓呆,事后这件借尸还魂事件公诸海外。经过调查得知,朱秀华确有其人,她当年在台湾金门被海盗杀死,于是便借助一名台湾的村女林罔腰来重投人间。这个事件也是为数不多的惊动政府的灵异事件,甚至惊动了蒋委员长,然后很快的传到了国外。全球的灵异学家包括美国c日本等地都前来台湾访问这位朱秀华女仕,一时成为轰动国际的焦点人物。 请问,对于这个突然被附身的已经死去又突然复活的妇女,其身体结构没有一丝一毫的替换,应该将她看做死去的村妇林罔腰,还是复活的朱秀华? 案例三: 许多人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一个神奇的事情,部分地方叫做“叫魂儿”。叫魂儿是相对于掉魂儿来说的,也便是说,有人因为某种原因,不小心将魂儿吓丢了,所以要请个人将其叫回。一般来讲,掉魂儿的人都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主要表现为奢睡c眼神空洞c目光呆滞c心率不稳c浑身乏力,做事心不在焉,打不起精神,看似生病,却又非病,要说健康,却十分反常。一般人生病都会去就医,然后吃药c打针或者输液,但是对于此却是白费功夫。于是,无何奈何的人们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请人“叫魂儿”。说也奇怪,有些人竟然莫名其妙病好了。空洞无神的眼睛开始回复了光彩,那个熟悉的你,或者他又回来了。请问,究竟是丢掉了什么,才使得你不像你,或者他不像他。 以上事例说明,在肉眼可见范围之外,人体还有另一种生命形式存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拥有这个。 如果你开始半信半疑,且让我来回答问题:案例一,最后的他还是他,因为灵魂还存在于这个身体;案列二,她是复活的朱秀华,林罔腰灵魂已去,她的身体已经被朱秀华占据;另外,科学研究发现,人体每七年身体内的细胞就全部更新一次,以后的你并不是原先的你,现在的你也并不是原来的你。而你并不认为你变了,你以为是什么在支撑着你?案例三,你之所以不像原来的你,是因为你的灵魂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融洽的使用你的躯体。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还请互相参照: 鲁公扈c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c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于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宝,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且来做个总结:第一,人体有两种生命形式,一是,二是灵魂;第二,与灵魂相互依赖,而且灵魂在之上,它在许多方面指导并控制着。 也许你认为举几个例子并不足够具有说服力,你需要干货。既然大家都是聪明人(当然,我不是单指谁,我是指在座的各位),那我只能用尽浑身解数,用一些权威可信的手段来证明我的观点。想来想去,我决定从中医入手,因为中医自古以来便存在了,那时候西医还未兴起,科学技术也还不先进,人类社会生产力仍然极其低下。直到如今,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考验,仍就屹立于世,这便是可信的最好证据。虽然现在西医统治世界,将中医逼进了角落,然而稍大一些的药店,仍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中药,虽然中药不能代表中医,但是作为先锋,它代替中医向整个世界冷笑着。那就让我们从中医开始,逐渐揭开灵魂的神秘面纱。既然许多人持有不相信中医,甚至主张废除中医,或者改造中医等愚不可及的观点,那且先证明中医有资格当证明人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第一节另一个自我(下) 首先我要说的是,中医无论是在具体的操作技术上,还是它深邃的思想,或是其切入生命极具特色的角度上,都堪称是人类的奇迹。虽然,现在人们还读不懂,但是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改变人类对生命的看法,进而影响人类的发展方向。 简单介绍一下中医:中医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化生。天与人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气是沟通天与人的中介,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是生命的本质。所以某种层面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体,是由气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 阴阳五行是其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后文皆简称《内经》)便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c经脉c五体c五华c五窍c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c五时c五味c五色c五畜c五音c五气等,相互关联c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是中医的纲领性的文献。 目前中医发展的现状,客观来讲是原地踏步,或者说严重退步更合适,因为人们已经连继承都做不到了。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谆谆教诲人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响亮口号,用现代医学来解释c证明c发展中医,其中便包括理论的现代化,方法的现代化。让中医去钻已经成型的套套,自作聪明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到最后两者还是格格不入,中医以前无法解释的东西到现在仍然扑朔迷离,“继承和发扬”只是变成了一句口号。后来,又有一批人提倡中西医结合,妄想将现代医学大规模引进中医,结果不但将中医的完整理论肢解的支离破碎,更是将其注解的一塌糊涂。 继承都难以做到,更别提发扬了。人们仍然在不断注释《内经》,单注释本便不下百十种,对于它的理论体系仍是两眼一抹黑,绝少有创见。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医师,反反复复,体会着c琢磨着c感悟着c诠释着,将自己的感受一点一滴记录下来,一辈子都在这座大厦中晃悠,并没有增添一砖一瓦。 再来看中医的起源。因为并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考古学上也没有明显的决定性证据,导致科学界关于中医起源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医与《内经》起源于同一时期,大约为春秋战国之际,虽然时间拉得有些长,但是正确性会高一些。然后,他们为好像天上掉下来一般的中医做了一个假说: 一般来讲,经验医学说是最靠谱的,即中医起源于劳动人民经验的逐步积累。历史学家眼中,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因此,在汇集c整理劳动人民的生产c生活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医学便合情合理了。 只是这个靠谱的假说有太多不靠谱之处,如果中医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经验医学”,那么从逻辑上讲,随着经验的进一步累积,人们可以发扬c修改c补充中医的这套理论,使之更完美c更科学c更具有操作性,毕竟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类会变得越加聪明。 可是你要知道,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v2火箭,到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大约用了20多年;从1953年第一次提出dna双螺旋理论,到2000年人类基因图谱完成,大约用了五十多年;从爱因斯坦第一次写出质能变换式,到第一颗原zi弹爆炸,也就是五十多年的时间。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自从《内经》形成以后,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动摇这套理论框架,历史上无数的名医,不论他多么聪明,多么努力,终其一生,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对于它的条文有的更多的心得,较好的继承下来,仍然走不出《内经》的圈子,更别提发扬c修改c补充了。 发展到如今,人类已经能飞上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观测到大至100亿光年之外的宇宙,小至亚原子层面的粒子结构了。现代人借助科学手段,利用精密的仪器,却仍然无法将经文内容证实。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也只是证明了经络的存在,至于它是什么,谁知到呢。奥卡姆剃刀原理(该原理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它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帮助人们看清这个纷繁迷乱世界的第三只眼)却告诉人们,如果某个条件不能被感知和检测到,那么和这个条件没有是等价的。 中医就像一具活化石,在人们眼前晃来晃去,实实在在的疗效摆在眼前。几千年过去了,人们触摸它,研究它,忍受着它无言的嘲弄,可就是不知其所以然,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科学是真先进,还是假先进呢? 先进与否暂且不提,正因为它的不可理喻,正因为它备受争议,因此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研究它了解它,将其完好的传承与保存了。虽然有无数注解版本,但它的原貌与最初的版本不会有重大改变,因此,中医仍然是研究灵魂的第一手资料。 其实,神话也可以作为研究资料,因为它比文字产生更早,也许更接近现实,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大,传承方面容易失去真实性,更不便于被人类理解,因此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它必须要具有被认证的资格。下面,让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来进行一下对比,看看谁更具有资格进行人体奥秘的探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节 中医与人类生命具有更加密切与贴合 许多人印象中,中医的理论体系之深邃晦涩与其治疗手段之朴素易懂存在严重脱节。而西医理论的建立也是为指导其治疗手段而服务,那么就以此来进行对比,以证明我们的观点: 第一,中医诊断技术先进,误诊率低。因为中医诊病注重现象,通过现象来判断病症,知病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看病首先知道病症,然后再进行治病。而西医诊病重视数量。一般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的数值,并将它与正常值加以对比,然后做出判断。然而这种方法太武断机械,因为人体数值的变化是复杂的,几个数值有出入可能并不代表器官出了毛病。机械的去寻找两者间的逻辑关系,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误诊,而且误诊率高的可怕。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法国1963年报道了一千例尸检结果,结果发现误诊率高达45,也就是说,当有一百位病人走进医院,很有可能45人被误诊,误诊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治疗;1990年初,美国的一家医院又报道了一千例尸检结果,统计后发现,误诊率依然高达40。虽然说误诊率与技术水平有关,但通常来说,它更应该造成诊断结果的不够精确,而不是误诊率的提高。更通俗来讲,白的会看成米的,黑的会看成灰的,但是颠倒黑白这样的事情还是比较少见。中医则是通过脉象c手相c面相等,对病情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统计资料表明,中医各项诊断率很高,比如舌诊的准确率一般在90以上。 举例:一个儿童发低烧且伴有轻微发炎,去看中医,中医师发现低烧的现象,比如轻微咳嗽c喉咙肿痛c头痛头晕c食欲减退等,确定好病症,然后对症下药,儿童回家后按时服用,体质好一些的好的快一点,体制弱一些的好的慢一点。如果去看西医,通常是这样:医师同样会发现低烧且有炎症带来的现象,但还是拿出体温计一量,奥,375°,发烧了,对症下药。 但是大家也知道,儿童喜欢捣乱,如果偷偷揣个发热的东西,便会影响体温计读数,那么低烧和高烧就是两种治疗方法,错误治疗的后果是可怕的。但中医师就不会误诊,因为身体的反应是最诚实的。 第二,中医治疗水平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色西医学。比如说,西医学对外损伤c细菌感染类疾病有特殊疗效,但对慢性病却几乎没什么效果,而中医学却对慢性病,甚至某些遗传性疾病都有特殊疗效。 比如说血液循环理论。这个理论是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明的。但其实早在公元前,《内经》里就明确记载:人体中的营血卫气“营周不休如环无端”。1700多年以后,英国人才提出了理论假设,又过了50多年,人们才借助仪器,确定了血液循环概念。 比如免疫学。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如果用疯狗的脑髓涂在被其咬的伤口处,可以防治狂犬病,这就是典型的免疫学方法。现代研究则表明,狂犬病毒几乎都聚集在脑神经组织中,因而疯狗脑髓就自然具有了免疫物质。 比如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人类与疾病斗争了几万年,但真正认识并治愈的疾病却少得可怜。所谓的真正认识和治愈,是指发现了疫苗,注射一次,就能终生免疫。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大约只有二十几种疾病达到了这个程度,其中天花就是一种。天花是早先世界最烈性的传染病之一,以牛痘接种术消灭天花,是人类历史上又一项伟大的成就。 现代人一说起牛痘,都认为是英国人琴纳在18世纪发明的。但其实,早在大约公元10世纪的宋代,中国人便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到17世纪,中国的人痘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旱苗法和水苗法之分,特别是水苗法,其成功率和安全性一点不亚于现代的牛痘术。 比如在困难极大且要求极高的手术方面。中医也有瞩目的超过现代医学的成就,据《史记:扁鹊传》记载:俞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古老的名医,此人医术极高,“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湔浣肠胃,濑涤五脏,练精易形”,无所不能。《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以下关于《素问》与《灵枢》各八十一篇篇目前不再复赘“内经”两字)中黄帝曾经问过岐伯:“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经水》亦曰:“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之内,此天之高c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按照考古学带给人的启示,“搦髓脑”相当于开颅手术,这是一项在当今也相当困难且花费巨大的手术,而且要承受后遗症的风险。1865年,考古学家在法国发现一片圆形头盖骨,属于石器时代,后经解剖学家保罗·白洛嘉教授鉴定,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进行过脑外科手术。后来,世界各地又发现了数百件颅骨证据。对于这个既有实物证据,又有专家证词的事件,不由得人不信。其实,中国古代做开颅手术的不止这一例,据记载太仓公就曾打开人的颅骨将大脑重新安排,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0年。 此外,腹腔穿刺术c清创缝合术c止血术c麻醉术等等,都是很了不起的发明,都是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成熟的医术。 第三,中医可以进行疾病预测,并且预先防治。通过考古证据的支持,我们对于史籍的记载应该更具备信心了。且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扁鹊见蔡桓公》,这是写在高中语文书里的篇目,许多人印象非常深刻,且来看看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言简意赅,无需多加解释。 案例二: 《左转:成公十年》记载: 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云:“君病深。当破腹取。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杀君,忍病十岁,寿惧当尽,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痒,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寻差,十年竟死。 大意是说,又有一个士大夫患病,华佗说:“你病得很重,病在腹部深处,必须做剖腹手术取出病根。但是你的寿命也仅有十年,疾病不会要了你的命,你忍受病痛十年,寿命也就走到尽头了,不必再挨这一刀。”结果士大夫耐不住病痛,一定要做手术。华佗便下手治病,结果不出所言,十年后士大夫便死了。 以上事例可知,中医具有预测并且预先防治的功能。现代医学只能是遇病治病,既然不能预测疾病,更莫谈预先防治了。 第四,中医对人体伤害程度更小。 从用药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小。据一项国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各国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其中5出现致残c致畸c致死c住院时间延长等严重后果,住院死亡人数中有36—25是药源性致死(也就是吃药吃死的),所以世界各地医患纠纷不断。再看国内,据国内一项统计显示,药源性致死的国内住院病人大约有20,即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其中又有40死于抗生素滥用。 中药尽管也有毒副作用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程度比较轻微,更不会发生诸如上世纪70年代“反应停”那样的大规模的中毒事件。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告诉我们,“是药三分毒”,历代本草中,都有关于中药毒性的记载。也许偶尔会出现诸如“关木通事件”,但毕竟是极少数,而且“龙胆泻肝”在医书上言之凿凿,人们却搞得好像它的毒性第一次被发现。 既然许多药物有毒性,那为何中医还要使用呢?《藏气法时论篇》明确有言“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毒药是用来攻除邪气,身体固然会受到削弱,于是后面便提到了补精益气的方法。而且中医对于毒药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五常政大论篇》讲“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很明确说明虽然攻邪,但治疗时切忌矫枉过正,伤人正气。 从治疗手段来讲,中医治疗手段更加温和,而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则显得十分暴力。尽管中医里也有手术,但手术的应用并不普遍,更多的是药物c按摩c针灸等方法治病,手术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基本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而现代医学则不同,头疼感冒动辄输液,医师经常建议进行手术。虽然手术更直接,但往往会给病人留下永久性的伤害。比如说大家经常看电影,很多电影中,都会有某些病人为延长生命选择化疗的一幕,而化疗的结果往往是好的组织与坏的组织一并消灭,导致其面色枯黄,头发大把大把掉落,身体状态越来越差。 如果说这是病情严重迫不得已,然而哪怕牙痛这样的事情,许多牙医都会建议拔掉,虽然可以再装一个假牙,也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拔去一颗原属于你身体一部分的牙齿,感觉起来总不会太爽。其实,针刺也可以治疗龋齿,《缪刺论篇》曰:“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另外,《寒热病》中也有讲关于讲龋齿的刺法,比如“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节 中医与人类生命具有更加密切与贴 第三节 中医与人类生命具有更加密切与贴合的关系(下) 第五,中医治疗对病人心理压力更小。一般来讲,大家去看病,心里都默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中医师一般会尽可能消除你的这个认知,而西医师则会告诉你,没错,你有病,所以我给你治病。 虽然都是为重回健康服务,但是对于中西医解说病情,病人所受的心理压力完全不一样。比如“肾阴虚”与“肾炎”在病人心里就是两个概念。由于普及教育的缘故,现代人对西医的病名很是敏感与恐惧,比如“骨头坏死”c“癌症”c“老年痴呆”c“冠心病”c“心脏病”等等,无一不对病人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会增添新的疾病。因此许多人查出癌症后,便迅速走向死亡,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吓死的。因为强大的心里压力,他们已经自我暗示生命无望,而任何生命在确信生命彻底无望之时,都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 下面来看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 一女子身患癌症,花光积蓄全家旅游后不治而愈(新华社曾经报道)。大体来讲便是一位英国母亲莉萨·拉塞尔几年前被诊断患有小细胞肺癌,当时医生说她还有18个月寿命。得知消息后,她决定用全部积蓄与家人快乐旅行,以便给两个女儿留下珍贵记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她享受人生之际,体内的肿瘤竟然萎缩到找不着。 案列二: 丈夫勤俭持家存40万,妻子治癌花光积蓄被告之一切正常(长江日报曾经报道)。大体来讲便是43岁的中学教师李女士在一次单位体检中被查出甲状腺有蚕豆大小的肿块,很快进行了手术,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亲友们不断上门看望c劝解,让一贯勤俭的李女士“想开了”,觉得要抓住最后的时光享受生活。于是她四处旅游,网上购物,从不考虑价位,只要开心尽兴就好。五年后,李女士花光了家里积攒的40万积蓄。后来,她到省肿瘤医院进行全面体检,结果显示所有指标都正常,肿瘤也不见了。 这两个案例告诉人们,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可以使人体处在极佳的状态去对抗疾病,哪怕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医药界有一个非常著名而广泛的理论叫做“糖丸效应”,糖丸效应告诉人们:当人们以为自己服用了药物,但其实只是服用了糖丸的时候,由于心理作用,糖丸产生的治愈效果和药物是等价的。因此,对于大部分疾病,人类最需要做的,便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然后交给它去对付。 而中医所作的,便是教人们如何保持平衡,通过保持平衡使人体处在最佳状态,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对于医学一无所知的人们,保持恬淡愉悦的心情便是达到平衡的最佳途径。 第六,中医发现了比西医更多的脏器关联。虽然现代解剖学在证实器官位置的同时,也证实了器官之间的关联,比如心脏与肝脏,胃与大肠小肠都有密切关联。器官的位置与器官间的联系,构成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然而中医里,器官间的联系比西医里更多。五脏的关联好比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又相互克制,共同作用而形成一个大的稳定的阴阳和谐的系统。中医学里,有一个不被科学所承认的名为经络的东西,贯通着全身各个器官,就是它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联系。 第七,中医能全面的治疗与修复身体。众所周知,西医学重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着眼,其致病方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一个西医师,你去看头痛,他却反过来给你治脚,那便是不专业的表现,因为他连病症所在都不能搞清。但是如果你去看中医,比如说病人目赤肿痛,中医会让病人消肿止痛,疏肝养胃,甚至调和脾胃。因为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的原因往往在肝而不在目,同时,肝不舒服则影响脾胃,这是一个大系统。同理,治疗鼻咽病一并治疗肺;治疗口腔病一并治疗心与脾,治疗耳病一并治疗肾等等。虽然疗程稍长,但是是着眼于整个身体健康的基础,待疾病治疗后,仍然会以食补,强身健体。 如果你以为中医也便仅此罢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不显圣人之名,中医治不治之病,不显中医之名。且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本故事出自于《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大意是说:一个叫暖的人对皇帝说,您没听闻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么?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厉害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长兄治病,视人之神,在病情发作之前就除去疾病了,所以名声不出家门。中兄治病,在疾病显露于毫毛时就除去了,所以名声不出本乡。而我治病,针脉放血,投放毒药,敷于皮肤肌肉,所以名声闻达于诸侯。”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医倡导治未病,比于长兄,声名不显。所谓治病,更像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无奈之举。西医则恰恰相反,比于扁鹊,反而名闻天下,西医师更是以此为荣。 第八,中医涵盖面更为广泛。中医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内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却不仅仅限于医学,而是与哲学c天文c地里等学科密切联系,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它不仅仅立足于人体c社会,甚至不仅仅立足于地球,它上升延及到了宇宙层面。中医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生命体,只有对天地宇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状态(此“合理”非彼“合理”),才是免除疾病缠绕,保持身体健康,仁寿恒久之道。 在现代学术分类的视野下,医学作为以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为目的的学科,归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作为患者不必对现代医学有足够了解就可以享受它带来的益处。而中医,从来没有将医学看成是孤立的为医学专家垄断的专门学问,而是把它放在天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来思考。 其实,伴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与其说医学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社会学科更为合适。他们认为与人有关的学科就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所能涵盖,必然蕴含着社会文化的内容。虽然尚没能被普遍承认,也没能上升到更大的层面,但我们还是要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另一方面,虽然中医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它能解决现代医学模式下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中医特别强调养生,无论是患者,还是普通人,必须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而不仅仅作为医学的客体被动地接受医学治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学启示给人们的是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国家提倡以人为本,而中医养生正是需要全员参与,为所有人服务。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人,都不离不弃,真正的将每一个人调动起来。反观现代医学,只是针对一部分人,对,就是有病的人。 我们不厌其烦地解说,强行分类,旨在让你了解,无论是在指导理论的先进,还是具体到实践的方法实施,中医都比西医更有优势。虽然说,西医学也有其闪光点,比如说见效快等,但这毕竟是点的优势,不是面的优势。不是说西医不好,只是现代医学与科学一样具有局限性。很明显,中医与人类生命关系更加密切,更有资格阐释人的生命本质。既然如此,且来看中医里灵魂存在的证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 中医对灵魂的描述 我们提供的证据如下: 第一,中医里藏有解剖学找不到的生命系统。《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如果说人的意识和意志来源于脾与肾,尚且可以理解,但神魂魄明显是灵魂学说的东西。《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五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它使人具有人的特质,而不是一具形骸,而心又是五藏之主。经络又是联系五脏的枢纽,不仅如此,经络还贯穿遍布于人的全身,主宰人的生命状态,但这个组织,解剖学上无论如何都证实不了。《经水》讲藏之坚脆c腑之大小c谷之多少c脉之长短c血之清浊c气之多少都有大数,而且可以计算出来,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不是肉眼可见的人体,而是另一种生命系统。 第二,中医脏器间的联系与解剖学不相符。中医各脏器是一张相互关联的大网,它的脏器功能比解剖学要大得多。阴阳ju有对立转换的特性,春夏秋冬则与五行相对应,具有相生相克的特点,可知五脏亦具有相生相克的特点;《调jg论篇》讲“五藏者,故得与六腑为表里”,可知五脏六腑亦联系密切;《灵兰秘典论篇》讲“心者,君主之官”,可知心是最重要的器官,亦是十一脏之领袖。而解剖学上许多器官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但临床现象却偏向了中医。例如耳与肾,解剖学没有发现必然联系,但临床现象却发现肾炎和肾功能衰竭者常有爆发性耳聋的情况,肾透析c肾移植的人也常会出现听力障碍。此外,先天性肾功能不全或者障碍者中先天性耳聋的比例也特别高。药物反映上也有相似情况,例如耳毒性药物大多具有肾毒性,比如链霉素c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已造成无数耳聋的病例;同样,利肾的药物也多数有利于耳,中药泽泻为利尿良药,但同样可治内耳眩晕症。我相信医学领域的专家手里握有更庞大的证明资料。可见中医描述的没错,经络确实联系着各个器官,而它不是人们所知的组成部分。 第三,中医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 西药之所以能治病,基本原理是人体能够与化学物质发生作用,从而达到化学药物治病的目的,暂且简称“治形”。根据现代药学原理,只有那些具有生物活性指标的化学成分才具有治疗的功能,才可以被人体接受。 但中医不同,“治形”是一方面,“治神”又是一方面。其核心是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处于最佳状态,与其说是治疗疾病,不如说是治疗失衡。《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治形”即是现代医学所做,为人的服务,中医同样也能做到,那么“治神”到底指什么? 许多中药并不具有生物活性指标,比如某些矿物质,甚至小石子,恰好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而途径却恰好不是通过治疗。那是不是可以说明,除开外,人体还具有另外一种生命方式?如果有,除了灵魂还能是什么呢? 也许深受客观世界与科学规律深深影响的你,无论如何都要眼见为实的证明。可是如果这种证明是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证明,不但要说明其结构组织,而且还得能展现在大家眼前,也就是说让你从仪器上直接观察到神c魂c魄和经络,让我指着屏幕告诉你,看见了吗。这就是灵魂(中医叫做藏象生命体),我办不到。 一般来讲,人们通常习惯的思维是:经络在人体中具有一定的功能c可以实际应用,这说明经络是物质的。既然是物质的,它就应该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即它必然是人类物质形体的一部分。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反过来说,凡是可以被证明的,都是物质的。这种推论完全符合现代哲学的理论,也是目前科学发展所遵循的法则,人们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推论来实证经络的存在。 但问题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我们根本不能实证。因为科学本身具有局限性,而灵魂正是钻进了这个局限的空子(人们总以为局限是狭窄又暗淡的,但实际上这个局限起来的空间非常广阔,广阔到比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更加辽远)。它和人们目前所知的生命形态根本不同,以至于无法被现代的手段所证实。 事实上,不仅我办不到,是没人能够办到。你见到过灵魂吗?哪怕见过,你曾经触摸过么? 所以,亲爱的人们,停下来仔细想一想。几千年来,古代的医师们,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与人体现象都表明了《内经》的准确性。那为什么现代如此发达的科学,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依然不能实证它的存在呢? 其中一定有重大错误,而且不是手段与方法上的错误,而是理论上的重大错误,是认识方向上的重大错误。人们曾经走过那么多冤枉路,仍然无法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仿佛它们走的就是完全不相干的两条路。是时候回头检讨了。 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不能实证并不代表不存在,比如有现象表明宇宙间暗物质的存在,但至今同样没能证明。既然本就是借助《内经》与病理现象证明藏象生命体的存在,那就不能再用它来自证,要使人信服,还得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现象来实证。正如在天文学上,黑洞的存在,也是通过引力的特殊现象来证明一样。下面,就以证明经络存在的实验开始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实验证明藏象生命体的存在 经络是藏象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以此为例来证明,算是以点带面的证明方式。1949年,日本滨善夫和丸山昌朗第一次发现人体有循经传感现象。报道一经公布,社会上立刻掀起了一场“实证经络”的热潮,参加的人范围极广,有中国人,也有西方人,使用的技术也是多方面的。 当然,从实证的角度来讲,实验失败了,但从证明其存在的角度来讲,实验是成功的。下面着重看一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等在祝总骧教授领导下,为证实经络存在所做的实验,他用了三种非常具有说服力方法。 一c用电激发的机械探测法。 简单来说便是,在受试者的古典经脉线的井穴(脚指趾端的第一个穴位)上放置一个小电极(刺激电极),再把另一个大电极放在对侧小腿的脚踝部。通上微弱的脉冲电,受试者在井穴处就有麻的感觉。这时用尖头的小橡皮锤在受试者的皮肤上沿古典经脉垂直方向叩击,当受试者有酸麻胀的感觉,说明这是一个高敏感点。用红笔在这些点上做上标记,如此反复实验,当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后,它正好与古典经络图上的经络的分布相吻合。因此将这条敏感线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条线在许多人身上都能被测定出来。 二c皮肤电阻抗测试法。 该方法需使用电阻测定仪,测试电源为低频脉冲电源。电源的两个电极是控测电极和参考电极。参考电极拿在受试者手上,用探测电极对古典经脉线沿垂直方向进行扫描。于是发现当探测电极触及受试者的经脉线时,电阻会突然下降,这是一个低电阻点,称为循经低阻点(lip),在受试者身上用绿点表示。当把所有低电阻点连成一条线时,它正好和古典经脉线一致,并且和电激发机械探测法测出的红点连线重合在一起。 三c叩击声音探测法。 使用尖头小橡皮锤和医用听诊器,在受试者身上沿古典经脉线进行垂直叩击,叩击的力量要均匀。则发现每当小锤叩击到经脉线上时,就会听到一个音量加大c高亢洪亮c如叩击在空洞地方那种“空空”的声音,人们把它叫做经络的高振动声,把这些点叫做高振动声点,并用蓝点标记。待把所有蓝色振动点连成一线时,恰好又和前面的红色c绿色的测试线重合在一起。 以上实验有力的证明了经络的确实存在。而样本调查也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20世纪70年代,由原卫生部协调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循经感传现象的普查工作,共调查了大约20万人,整个调查涉及中国十几个民族,也有人在国外十多个国家作了类似调查。结果发现,经络现象是一个在所有人种中都存在的普遍事实。80年代国内外大样本调研再一次证实,循经传感是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机能。 另外,除了该实验与样本调查外,国内外学者还进行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以期用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手段来证明经络的存在,并取得不俗的成果。在此试举几例: 一c放射性实验。 1c20世纪80年代,法国人将放射性同位素锝注射到穴位中,利用锝的r射线可使底片爆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拍下锝的行走路线,结果发现,同位素在注入以后,其移动的线路与经络基本吻合。 2c第八个五年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c教授c博士生导师孟竞壁等人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方法对显示经脉是非常有效的。他们将同位素示踪物质注射入人体手腕c足踝部穴位皮下,然后用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进行纪录。发现注射入的放射性同位素同样循经移行,在四肢显示出的移动轨迹与经脉路线的符合率也基本吻合。 二c皮肤发光实验。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门用科学仪器测量了12条经络区域和非经络区域的温度和冷发光现象时发现,经络线上的发光点比非经络区域强15倍,而将测试的10000多个强光点联接起来,自然形成了12条经络线,与记载相吻合。 另外实验同时证明,经络确实与人体器官有密切关系。例如,79例肺结核患者的最低电阴区,都分布在肺经,而且集中在鱼际c太渊c列缺之间,而这三个穴位则是治疗肺病首选穴位;例如,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中谷义雄用12伏直流电探测肾炎患者体表,发现一些电导率高的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恰好与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一致。对于其他病症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比较一致的结果,这里不再详述。 无论如何,我们能查到的资料就这么多,至于更多更详细的资料,还请相关人士提供。但经络是存在的,这个结论正确无疑。可是尽管无数的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但直到如今,质疑声仍然不绝于耳,比如经络只是功能性特征等等。其实这都不可怕,因为随着时间推进,随着研究方法的提高,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将被人们发现,质疑会成为推动证明的原动力。可怕的是,人们对于人类智慧结晶的漠视,将其束之高阁,弃之不用,它会荒废人类灿烂的文明。 对于结果,许多人一定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国内外政府和组织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斥巨资,最终也仅仅只是证明了其存在,至今没有具体的研究成果,甚至连阶段性的成果都没有。其实,这个结果自一开始就是注定的。有谁会傻到认为灵魂能被实证呢?但是久远的上古年代,没有科学,巫卜盛行,算是与如今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但人却能精确地测绘出复杂的经络循行图。 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进行质疑,科学究竟是真先进还是假先进呢? 如果你问我,那很重要吗?我会回答你,是的,非常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关乎人类的未来,重要到将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我决不是危言耸听。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深深的印在了绝大部分人的脑海,甚至变成了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尺度,人们用它去丈量世界,却也将自己禁锢了起来,早已远远背离了当初的发展轨迹。 老祖宗留下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意思是想往南行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用它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人们总是因为走得太快,忘记了当初为何要出发,忘记了要去向何处! 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叫做“立即停止损失”,套用在生活中同样适合,通俗来讲便是,如果你意识到走错了路,那么停止前进便离目的地更近了一步。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且回到先前的思路,让我们接着讲下去。 既然经络是存在的,而经络又是藏象生命体的组成部分,那再来看看藏象生命体的结构如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 第一节 藏象生命体的组成(上) 我们还是遵从古人的智慧,从《内经》中寻找答案。且先看这个藏有深意的名字——“藏象”。藏象生命体也可以叫做藏象生命系统。“藏”者“匿”也,《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而且别无他意,因此可以浅显的理解为隐秘藏匿的意思。 “象”的含义便广泛的多。《黄帝内经集注》曰:“象者,像也,论腑脏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系辞转》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两者皆有形象之意。此外还有象征c取象的意思,《周易》中常用到,有比喻之意,以借事物特质来模拟自然变化和人事凶吉。自然也有其他的解释,但为便于理解,简单称之为“藏匿起来的生命系统”也无可厚非,而且更一目了然。 其实,如若深究,“藏匿起来的生命系统”虽然简单明了,但实际如同没有解释。“藏象”这个名称虽然拗口,虽然玄虚,却深含奥妙,虽然宽泛,却含意饱满。 道家自古有“大道至简”的推崇,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也有“上帝喜欢简单”的论调。因此,“藏象”就是“藏象”,当做出更精确解释时,也便脱离了它最精确的解释。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简单。就好比一提到灵魂,你肯定恍然大悟,但仔细一想,你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有无数人虔诚的信奉灵魂。他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不同的只是灵魂的归宿,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或是转世为人。中医里的藏象生命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灵魂。 中医非常大的一项贡献,不但摆明了人有灵魂,更详细而具体讲明了人体与灵魂的关系。整部《内经》都在以阴与阳的方式论进行着论证,想要弄清楚这些,必须先了解它的结构。且来看《六节藏象论篇》中关于藏象的描述: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该段还有另一个版本,在“同于春气”后的内容为“脾c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由于“藏象”是《内经》中唯一能将许多散乱的内容统一起来的名词,而此段落又是《内经》中最完整的记载,因此将其整理清晰非常重要。其实主要的分歧,在于脾的归属,我们认为第一个版本是正确的,理由有四: 第一,《金匮真言论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中央属土,病在脾,”跟“脾者,仓廪之本通于土气”互为对应。 第二,“心肝脾肺肾”为中医五藏,论据中,心肝肾肺均有单独论证,没道理将脾与其他脏器归于一起统一论述。而且行文格式也不对应。 第三,《玉机真藏论篇》讲“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说的再明确不过,脾脉属土,用以灌溉心肝肺肾四藏。 第四,《周易》与《内经》同为上古三大奇书,成书年代较为接近(此后会有详解),许多理论是共通的。《内经》中有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c夏c长夏c秋c冬”的分类方法,所以有“天食人五气”c“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的论点,而《周易》中阴阳的分类,如“太阳c少阳c少阴c老阴”等,为表明事物发展变化而设,与上文“阳中太阳c阳中太阴”等暗合。《周易》中按照事物不同的特点有取象之法,比如“巽卦取象于风c坎卦取象与水”等,上文便有“心为阳中之太阳c肺为阳中之太阴”等的对应,而脾藏与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各有特点,不可能“至阴”取象如此之多。其实,单从字面也好理解,“至阴”就是最阴,既然是“最”就不可能是多个。 五藏是藏象生命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灵魂的中枢,好比人体的大脑。现代科学也或多或少有所证明,例如2000年11月,德国汉堡出版的《地球》杂志便报道,人除了大脑以外,还有“第二大脑”,那就是人的腹部。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各“第二大脑”也叫作腹部大脑,它大约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要多。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通过观察肚子能够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做出来”。 我们相信这则报道是本着严肃的科学精神所作出,那么至少至少证明了两点:1c五藏在人体腹部;2c五藏比人的大脑更智慧,是它指导人的思考与活动。 人们对于意识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内经》有详细论述,《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翻译一下:天赋予人的,是德。地赋予人的,是气。德与气相互交流融合,人才能生成。随生命而来的叫做精,两精相互结合博弈叫做神,随神往来波动的叫做魂,与精一起出入活动的叫做魄,可以支配外物的叫做心,心里有所忆念叫做意,意念有所存而形成认识叫做志,根据认识的存在而存有变念叫做思,因思考而有所推远叫做虑,因虑而能与物相处叫做智。 (备注: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文字虽然简短,背后却藏有更惊人的真相。它能解释两个世界性的难题:1c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还是由意识构成的;2c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 既然精神活动与变化不是大脑产生,那是如何来的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不仅如此,就连包括听觉c味觉c嗅觉c视觉c触觉在内的人的感觉也同样是五藏生成的,《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当然还有更多,比如人的本能或者许多行为,《九针论》这样告诉我们:“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秽,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液,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既然“五藏”是藏象生命体的核心组成,那它们又是如何相互联系,如何来支配人体呢?对,是经络,经络是藏象生命体另一个重要组成。经络之于藏象生命体,犹如血液循环系统之于人体。经络好比生命的大河,有宽阔的主干,也有狭窄的支流,更有数不清的小溪。虽然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却井然有序。河中流淌着精和气,来回往复于两个生命系统之间,交换信息c提供营养,循环不休。《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与藏象生命体一阴一阳,因此“行气血c营阴阳”便是指流通“气与血”进而滋养两个生命系统,当然在这过程中,免不了信息交换。一方面“五藏”将发布的信息通过经络传到于全身,调控着整个藏象生命体的运行;另一方面,经络又状况的信息传回“五藏”,为五藏的调控提供依据。比如《脉度》所言,内阅于上七窍,可以识五色c辩五味c知香臭c尝五谷c听五音。回到正轨,那经络的组成如何? 《脉度》曰:“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c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歧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c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节 藏象生命体的组成(下)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也就是说,经络有经脉c络脉c孙脉三种,但其实它们是一种东西。“孙”有细小之意,孙脉多不可数,故段落详述了包括阴阳跷脉在内的二十八段主要脉络的长度和测量的方法。虽然人为分为二十八段,但好比人体分为头部躯干与四肢,二十八脉并非各不相干,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读上文可知,二十八脉分别为:手三阳,左右手共六;手三阴,左右手共六;足三阳,左右足共六;足三阴,左右足共六;任督二脉;男子阳跷脉为经,阴跷脉为络,共二;女子阴跷脉为经,阳跷脉为络,共二。此即普通人体内较大的二十八段脉络。此外,该段还提到了阴脉与阳脉的一个区别,即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自然,《内经》中也有关于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的具体阐述,此事后提。 可知,经络确实遍布全身,且形状恰好勾勒出一个人形,其实这是必然的,而且理由简单到让你发笑,但这里暂且保密,我们来谈另一个问题,脉度是如何测算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是先定骨度,然后定脉度,《骨度》曰:“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c广狭c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c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膂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限于篇幅,暂且不进行翻译,还请各位自行查阅资料。可知,《内经》对于众人骨度的测算精确到令人惊讶的地步,所以依此为标准测算出的脉度也不必质疑。众人指普通人,如果你对文中尺寸感到疑惑,那就以七尺五寸去对应当今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但古时候人要矮一点,大约168厘米左右吧。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那如果气血运行不畅通怎么办?其实,气血运行不畅,基本上就代表着疾病的发生了。想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顺畅通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针刺!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治疗手段,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灸法还添加有药物作用,这里只说针。 现代人认为针刺只是一种物理作用,甚至浅薄的以为无非就是在穴位上扎几针而已!但扎这几针却有着非常高深的学问。针刺这种事情,表面上看扎进去又拔出来,既没有多出什么,也没有损失什么,那么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普通人,无论在早上,还是中午夜晚,无论你专心致志,还是神情恍惚,只要扎针准确无误,对于病情的疗效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持这种心态施针,病是不可能治好的,即使病愈也不是施针者的功劳。 大家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当中医面对病人的时候,表面上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但施针本质上是气的传导。《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c“气至而有效”。“气”在经络中流动,针刺只是进行疏通,达到调和而止。或者也可以说,针刺实际上是两个灵魂的对话。最终战胜疾病的,不是这些针,而是通过气的传导促进患者阴阳调和。 针刺十分讲究“得气”,得气时受针者会有诸如酸c麻c胀等感觉,此外天时c地利c人和也非常重要。比如天时,一天中不同时段进行针刺,效果肯定是不同的,《生气通天论篇》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讲的再明白不过,阳气多少不同,针刺效果肯定不同;比如地理,在高山跟平原,在海洋跟陆地,肯定是不一样的,环境的不同,对人体质的影响不同;比如人和,患者越信任医师,或者说两个藏象生命体之间的沟通越密切,气的传导越高效。所以医师施针之前“必正其神”c“必一其神”,故而《五藏别论篇》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至于此三者哪个因素更加重要,从中医养生与顺应自然之道来讲,排名应为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古时候无数人都论证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近代也有过“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但“顺应自然则昌,逆天而行则亡”是确信无疑的。对于针刺而言,我们只能说,在天时地利差距甚微的环境下,人和对于施针的影响更大。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正是因为违逆天时地利才导致生病,而天有好生之德,地有载物之道,自然是人和更加重要。所以最终来说,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整体因素,失却任何一个,阴阳和谐都会失去平衡。 另外,从《内经》来看,针刺的重要性远胜过用药,其记载的处方有十三个,但讲针刺的篇章远多于药物,其中提到的《九针》c《针经》等医书也是与针刺相关。那为何针刺甚至中医逐渐没落,现代医学却开始兴盛呢?对比一下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就知道了:针灸见效快c疗效好,却得不到传承,有其名无其实,沦为牟利的工具;中药虽然疗效被认可,然而其理论却晦涩难懂无时无刻不再遭受质疑。现代医学见效快,副作用明显,但是人们都已认可。现代医院开遍了世界各地,中医院却只能在角落里苟延残喘。也许你认为是技术的没落,但道德的下衰才是根本原因。 最早时候的人,道德完备,生活恬淡安静,根本不会生病;再然后,道德稍有下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论作为备用,身体稍有不适,祝由即可痊愈;再然后,道德继续下衰,汤液醪醴派上用场,人服用后即可无恙;再然后,道德继续下衰,必须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方可治病,药草作为调养,疾病方可痊愈;到如今,人类基本无道德可言,根本不把自然法则放在眼中,药草已不能满足快速治愈的目的,所以暴力的现代医学开始兴起。当然了,随着道德的不断下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也在一步步增强。 也许你会反驳,圣人可谓道德完备,难道圣人就不会生病吗?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不但不会生病,而且不会遭遇危难,另外都会健康长寿,活到天年无病无灾而去。我所谓的道德,并非指善恶,而是指对于自然法则的顺从。也许你会问,难道老子c孔子没有生过病吗?你一定要知道,圣人并非天生就是圣人。至于原因,我们会在后面分多个板块进行解答。说回正题,如果人没有两套生命系统,同样是针刺,良医便能治病,其他人却无济于事,那针刺就是巫术了。事实上在很早以前,巫与医真的就是相同的身份。所以你要知道,中医所谓的藏象生命体,其实就是人的灵魂,其组成为五藏与经络。虽然你肯定不会就此罢休,哪怕我解释了灵魂的构成,你仍然不清楚灵魂是什么。我同时很清楚,要让你相信我的想点,必须拿出灵魂存在的证据。且容我娓娓道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 梦是灵魂存在的证据 如果说,灵魂就是藏象生命体,真切存在于人们的身体。那么作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它必定会进行相应的活动,同时也一定会留下存在的证据。 人们每天忙碌,根本无暇他顾,但当静下心来,需要被拯救,或者与灵魂来一场对话时,却总是困惑,不知道它藏在哪里。难不成真的因为跑得太快,灵魂追不上了!甚至虔诚的教徒,无比坚信灵魂存在的人,虽然有时会感受到它的力量与存在,但就是搞不清它的藏身之处。这就陷入了现代医学对于经络同样的困惑,知晓其存在,就是找不到。既然如此,果真能找到证据吗? 答案是能!造物主除了赋予人眼睛,还有内心。请沉静下来,跟随你的内心,让我来慢慢引导你,去感受灵魂的存在。灵魂,就存在梦里!梦就是灵魂存在的证据!“梦者,占者谓之魂行”,古人的话语,再恰当不过了。下面,我们用逻辑的方法,推导出这个结论。 梦,因为睡眠产生,所有人都要睡眠,可见睡眠具有普遍性。科学发现,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神经之间的联系被阻断,思维与意识也处于空白状态。这时候,无论多么聪明的人,在睡着后一样都没有了意识,没有了理性。而之后,梦境便开始出现了。科学还发现,人们晚上几乎整夜都有梦境的活动。一般来说,睡眠分为两种:一种是慢波眼动睡眠,一种是快波眼动睡眠。当人入睡后,即进入了慢波眼动睡眠,人们将这段睡眠称为a波睡眠,也就是浅睡。大约在90分钟后,进入第一次快波眼动睡眠,人们将这种睡眠称为re睡眠,也就是深睡。然后又是慢波眼动睡眠,接着再进入快波眼动睡眠。一整夜这个过程大约重复4—5次。 人在浅睡与深睡中都会做梦,但梦的性质却截然不同。浅睡阶段的梦大约是人在觉醒时思维的片断持续,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通常将浅睡时的梦称为小梦。然而深睡阶段的梦则完全不同,它不合逻辑c离奇古怪c闻所未闻。深睡时的梦被称为大梦。 中医不离阴阳,人体本身便是阴阳结合的产物,一般而言,梦境反应的是人体阴阳结合的现状,而这个现状能为人体的健康或者行为作出警醒和预示,例如预言梦便是如此,《脉要精微论篇》中便有对于梦境和健康的论述。 现代医学告诉人们,大脑的思维活动会产生梦,梦就存在人的大脑之中,而大脑具有逻辑,于是产生的梦便是具有逻辑性的梦,也就是上文所说浅睡中的梦,具有条理具有逻辑,这类梦是大脑的心理活动,是心理现象。这是不对的,既然灵魂是切实存在的,那便有活动场所,那么梦境就应该是生理现象。我们认为,浅睡阶段的梦境,虽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但神经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阻断,思维与意识也仍有残留,此时藏象生命体与的联系便具有逻辑的指导;而深睡阶段,藏象生命体则被彻底释放,它在内心(并非大脑)留下的痕迹则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梦境也便不合逻辑而光怪陆离。《类经》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化游行之境,皆是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可以简单的认为,梦境是在进入休息而灵魂逐渐释放的一个过程,自然清醒就是与灵魂逐渐贴合紧密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睡着与醒着,白天与黑夜,皆是阴阳轮转的一个过程,符合天地运行的法则。当然,这其中还牵涉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的关系,说白了就是阴与阳,或者叫做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此事后提。 从认识人体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其实科学与宗教是一样的,只是侧重的角度不同,科学是由外而内,从人的出发;而宗教是由内而外,从人的灵魂出发。只是科学对于认识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令人信服,而赖以认识现实世界的法则对灵魂却无可奈何;宗教对于认识灵魂具有解读与理解,却苦于无法实证,不能令人信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梦境是灵魂活动留下的证据,那是否说明灵魂只在晚上得到释放呢?其实并非如此,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就是因为灵魂能够对人的社会性活动作出指导。只是清醒时两者紧密结合而人不自知,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夜晚入睡时,灵魂得到了释放,梦境便是灵魂活动留下的明显证据。 当然了,有时候灵魂也可以在白天得到释放,比如人们在白天也可以陷入沉睡,或者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人在具有意识的情况下也可以释放自己的灵魂,比如佛家人讲的入定。自然的规律,阳动阴静,白天藏象生命体与紧密结合,并对其进行指导,趋利避害,两者同时活跃;到了夜晚,身体劳累进入休息,藏象生命体与便切断大部分联系,得到了释放。那么人在入睡后两者果真互不干涉了么?并不是的,人体作为阴阳结合的产物,藏象生命体与无时无刻不在紧密联系着,只是信息的传递有时密切有时舒缓。《五藏生成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卧,指受血而能摄。”可知,哪怕入睡时藏象生命体仍然在养护着身体。只是这种养护并不是真的走出人体进行保护,而是由内而外的。 研究证明,re睡眠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生存方式,当人们处于这种睡眠状态时,大脑切断了与其他身体器官的联系,既不接受信息,也不输出信息,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某种死亡。而这种情况,身体机能却仍然正常的运转。比如说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升高和降低不再做出反应,即不会出汗,也不会寒战,收缩毛细血管;当睡眠者的房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时,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呼吸速率。可知,人在睡眠时,尤其是深睡,藏象生命体对于的指导也仅限于一些具有逻辑与准确性的高级指令的切断,人的本能不会断绝。另一方面,藏象生命体会试图唤醒大脑,当大脑接受信息,猛然醒来时,机体则迅速恢复正常,开始进行温度调节,趋温避寒,呼吸急促加深,感受威胁,及时远离,感受饥饿,寻找食物。当然,这种保护不是一时,而是一世的。粗略计算一下的话,一个人一生中,睡眠的时间占据寿命的三分之一要多,而做梦的时间充斥了整个睡眠,梦境又分深睡浅睡,对半分的话,深睡的时间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在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动的时期与睡觉的时间基本上是对半分的。清醒时,人们活在现实世界中;睡眠时,人们活在梦境里。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以非常认真严肃的态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人到底是生活在现实里,还是梦境中?如果是前者,为何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境?如果是后者,那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到底为何而努力而奋斗呢? 这个巨大的谜团,我们会慢慢抽丝剥茧,但是你起码知道了,灵魂活动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人清醒时的社会行为。你也知道了,灵魂不是的辅助,而是的主导。你也肯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比如灵魂活动的场所在那里,灵魂果然能够走出人体吗,人可不可以不睡觉,梦到底预示着什么等,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会慢慢讲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藏象生命体与rou体具有隔阂 对于普通人来说,藏象生命体与r一u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巨大的隔阂,并且其伴随人的理性的增长而渐渐加厚。理性的增长,绝对要归功于人类的学习与认知。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今天掌握一条定理,明天学习一条规律。而这每一条定理c每一条规律都像一块砖头,砖头越多,大脑里的条条框框也就越多,隔阂也就越厚。 如此说来,婴儿时期反倒是人类两者之间联系最密切的时期!就是这样!所以,人在婴儿时候便具有人长大后一些不具备的能力。比如说,能看到许多成人看不见的东西,所以父母照顾婴儿时便有一些奇怪的禁忌,比如晚归时先不要进屋,最好咳嗽几声,或者抽几口烟等等。而这不能用科学解释,也不能用迷信一棍子打死。 如此说来,古时候的人没有科学,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应该比今人更密切!就是这样!所以,基本上神仙的传说基本都来源于古代,炼丹修道的故事也多发生在古代。也许你又会说那是迷信,但是你要知道,谣言止于智者,若不是真正见过成仙成佛,或者因此受益,无凭无据的传说早就破灭了。古人没有科学,但不代表古人没有智商。 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推崇人类回归婴儿的幼稚状态,古印度《尤泼尼沙》也提倡说“自我的获得不是凭借学习,也不是凭借天才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让一切婆罗门弃绝学习而返回童稚状态吧!”《奥义书》中也说“有自知之明的婆罗门打开了感觉的大门,并使之转向外在的大门,因此,人类只知道观察外部的世界。然而,有些闭目反思和企盼不朽的智者却看到了那隐秘的自我。”所以,世界的东方有“倾听你的内心”,西方也有“f一ll一 y一ur heart”的警世名言。生活中也许你有所体会,很多时候相信自己的理性并不如跟随感觉判断来的准确,比如说女人的第六感,或者心灵感应。 那么问题来了,学习难道不好吗?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简单来说,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学问,即人们如今学习的学问,基本上到最后都会成为自己心灵的枷锁,成为烦恼与困窘的根源。这类学习,表面看来认识能力加深了,但实际恰恰相反,且加深了藏象生命体与r一u体之间的隔阂。另一种学问,叫做真正的学问,是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效仿,通过领悟,渐渐拆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使人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 说到这里,你肯定想知道,如果两者之间的隔阂完全消除的话,人会怎样? 答:常人学习就像垒高墙,好比如今的科学,学科越分越精细,学科间壁垒也越来越明显;而真正的学习能将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古人用阴阳将天地贯通,用五行将规律演化。真正的学习,书不是越读越厚,而是越读越薄,达到一定程度后隔阂基本消除,或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时,人便在本质上产生了变化,进而超凡入圣,成为有限世界的无限存在。再进一步,基本上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神明了。 为了消除隔阂,宗教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参禅打坐c念经拜佛c休粮守谷c祷告朝礼等等,但这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核心是静下来,让内心引导你,《老子》有过阐述,《庄子》也有过阐述,但此事后提。宗教人士过于拘泥于教条和形式,根本做不到消除隔阂。殊不知一切教条与法规都是为目的而服务,比如交通法则是为人在道路的流畅通行而发明,那么自然是人在道路的流畅通行决定了如何制定交通法则。本末倒置自然缘木求鱼,所以寺院里没有真佛,道观中也没有真人。 如果说寻常人距离神圣遥远,那么是否有其他事例证明消除隔阂能使人具有非凡的能力呢?当然有,比如某些真正的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人在觉醒状态下达到了两者某些方面的沟通的表现。不过,特异功能大多是先天带来的,历史上有不少记载都表明,人在幼年时期出现特异功能的概率是极高的。而成人,如果不经过一番努力,很难表现出特异功能。但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突发大病,使人类在觉醒状态下,大脑与身体的某些神经联系形成了阻断,从而导致理性水平大幅度降低,进而使两者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关联,于是便拥有了一些异于常人的超能力。比如白痴天才,或某些精神病患者,他们可能是生活方面的白痴,但是在某些领域却有着远超常人的能力,比如生活能力几近为零的人却是数学天才这种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隔阂消除的过程虽然漫长而艰难,但这条路是普遍而对所有人开放的,并非只有修真人士或者特殊体质的人才能踏上,用佛家的话讲就是“人人皆可成佛”。只是人们执念太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学会放弃,所以能走上这条路的只有极少数人,而这少数人即是佛家所谓的“有缘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 人不能不睡眠 第十章 人不能不睡眠 夜晚来临,人们进入睡眠,大脑切断了与身体器官的联系,身体进入休息状态,藏象生命体也得到了释放。那么能不能让两者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或者说让人一直保持清醒,强行逼两者时刻结合着,做到无休无眠却又神智俱佳? 答案是不能,这种强行超凡入圣的方式会让人崩溃。研究表明,长时间不睡,会造成人们反应迟钝c精神恍惚,常常有幻觉出现,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其实经常失眠的人感受最为深切,他们往往疲惫不堪,语速缓慢,做事极其费力,甚至自言自语,不能集中精神。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便会产生错觉与幻觉,烦躁不安c易怒,精神极度涣散,很难与正常人交流。再继续下去人便临近崩溃,或者产生精神性的疾病,甚至自杀。 且看宾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做的实验:他们将48名受试者分为四组,在两周的研究期间里,每天的睡眠时间分别为4小时c6小时c8小时,或者连续三天不睡觉。受试者一直在实验室中接受监控,以保证他们不会打盹或者使用咖fei因提神。研究人员每天对受试者进行一系列精神和心理测试,还会询问受试者感到疲劳的程度。 研究发现,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受试者反应能力减慢,不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只能完成简单的记忆。受试者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的能力与连续一两个晚上不睡近似。综合其他不同的研究报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长时间被剥夺睡眠,对人的精神造成的创伤是巨大的。其实这是常识,不必做实验也能知道。人不睡觉,几天就会死。大幅度减少睡眠,则会精神不振疾病丛生直至短命早夭。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工作狂,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晚年却得了老年痴呆,此类例子屡见不鲜。关于很少睡觉的名人最后的下场,感兴趣人们的可以去查阅一下相关资料,相信结果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不睡眠对人的影响巨大,但睡眠是由a波睡眠(慢眼波动睡眠)与re睡眠(快眼波动睡眠组成,前者是有大脑参与的梦境,后者则是藏象生命体得到释放的梦境,那到底谁的影响更大呢? 且再来看一组科学家做的实验:研究人员时刻监控着受试者的脑电图,当受试者进入re睡眠时,就及时将他唤醒,并保持几分钟的清醒状态,然后接着入睡。如此这般,有选择性地连续阻断受试者的re睡眠,同时还要防止受试者白天补充re睡眠,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研究者发现,这个实验很快就不能连续进行下去,原因是,当阻断了re睡眠之后,受试者就要自发补充这一睡眠。再一次入睡一开始,受试者就会毫不犹豫地直接进入re睡眠,研究人员按程序就要再一次唤醒,这实际上使得受试者整夜不能入睡。这样一来,研究方向就彻底改变了,不是有选择性地剥夺受试者re睡眠,而是剥夺了受试者的全部睡眠。 从这个不完整的实验中,人们得到了一个不确定的结论:re睡眠,对人而言是必须的,当它被剥夺以后,身体将会自动补充这一睡眠。但我们却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灵魂的释放好比r一u体的休息,对人体而言是必须的。要知道,人在睡眠时消耗的能量比看电视还要大呢! 所以,失眠严重者会导致精神恍惚甚至崩溃,正是由于缺少了re睡眠,也就是缺少了灵魂的释放而引起。顺藤摸瓜又可得到这样一个推论:人的精神活动不是由大脑产生,归根结底是由藏象生命体产生,大脑只是起参与作用。 这也得到了科学上的支持,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c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总结多年的研究实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完全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 当然,这个观点早被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察觉,并将它扩大为“宇宙的终极精神”,这在爱因斯坦等人的论文集中有明确描述。至于这个“宇宙终极精神”是什么,以后我们会解开它的神秘面纱。 当实验结束时,许多人整夜的re睡眠被延长了,不是标准的100分钟,而是150分钟以上,这便是人的补偿机制。因为在人身上做阻断re睡眠有危险性,研究人员又选择了用动物做实验:找来一个花盆,倒扣在水里,水面刚好没过花盆底部,然后上面拴上一只大鼠。大鼠在清醒时,必须保证颈部肌肉紧张,以使头部上扬露出水面。当大鼠进入re睡眠时,颈部肌肉就会松弛,头部就会没入水中,它就会立即醒来。这样就可以有效阻断re睡眠。在实验进行到若干天以后,人们发现大鼠的行为开始反常,它开始无节制进食,食物的消耗量远远大于实验前的水平,同时也比剥夺其他阶段睡眠的大鼠要多得多。在猫身上做同样的实验发现,当阻断了猫的re睡眠后,猫的食量c性冲动都会大幅增加。也就是说,当阻断了re睡眠以后,动物的本能被唤醒了。 但其实,深受科学思维限制的科学家并不会考虑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动物是否有灵魂?人的睡眠充满了梦境,但动物的睡眠呢?所以用动物做实验,证明睡眠的重要性尚可,但涉及到灵魂的领域,这个实验并没有什么用!所以,还是得看人的实验。 这次看美国人做的实验,圣迭哥美国海军基地,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曾做过两次关于睡眠的实验。且只看第一次:他们挑选了三位每天习惯睡8小时的士兵,通过不断地减少睡眠时间,来观察睡眠对受试者的影响。当睡眠时间减少到每天4—5小时的时候,受试者的身体状态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心理的状态令人担忧,许多人都出现了疲劳易怒c判断力失常的现象。 因为实验有危险性,实验未能继续下去,但到此时,受试者的本能已经接近被唤醒,如果实验继续做下去,结果可想而知。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明,是灵魂压制了人的本能,赋予人精神,赐予人智慧,使人成为人。 在大鼠身上所做的实验表明,有效阻断re睡眠,连续进行40—60天,大鼠会自然死亡。而且在对死亡动物进行解剖时,找不到致死的原因,身体各器官也没有发现病变。至于动物有没有灵魂,我们以后再讨论。但囚禁灵魂的下场是致命的,实际上在特殊情况下,灵魂甚至可以在一瞬间致人死亡。美国的《生物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一个特殊的心理学案例: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有几个大学生搞了一次恶作剧。在一天深夜,他们用一条布袋子将一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装了进去。几个人谁也没有说话,抬起这个袋子来到一个火车站,选择了一条早已废弃的铁道,将这位可怜的朋友横放上去,然后几个人蹲在一旁看笑话。这时,不远的火车站里传来火车出站的“轰轰”声音,大地在轻轻颤抖着。只见横放在铁路上的朋友开始挣扎起来,他当然不知道他躺的这条铁道已经废弃,开来的火车将要从他身旁的铁道通过。随着机车越来越近,几位恶作剧的大学生发现,当火车离这位朋友尚有近百米时,那位可怜的同伴静止不动了。隆隆的机车带着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向前驶去。然而,等机车过后,当恶作剧者来到他们朋友身边时却发现,他们闯下了大祸——他们的朋友已经死亡了。在接下来的尸体解剖中,法医没有发现任何内部器官损坏的痕迹。 我们说过,任何生物在明知生命彻底无望时,都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也是如此,这叫做意念自杀。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许多人莫名其妙的死亡,比如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惊吓而死c羞愧而死等等。 说回正题,人不睡眠是不行的。既然灵魂的活动产生梦境,而睡眠又如此重要,为何人总是将梦境遗忘?极少数不需要睡觉的人又是怎么回事?梦到底预示着什么?但在此之前,我更想回答是这两个问题:1c人在意念自杀后灵魂也随之死亡么,如果没有,它去了哪里。2c人在长期不睡时会产生错觉或者幻觉,但幻觉果真就是幻觉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 几个必要问题的解答 一c五藏与五脏的区别是什么? 答: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医的“五藏”与现代医学的“五脏”是同一个东西。区别在于,现代医学立足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只见五脏之表而不见其里;而中医不离阴阳,同时兼顾物质与能量,或者叫做通观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完整世界,除开五脏之表,更注重其内含的灵魂与神机。比如有一杯水,现代医学只用眼睛看见了杯子,而中医则用眼睛和心同时看见了杯子与里面的水。所以文中会出现混用“五藏”与“五脏”的情况。 二c既然藏象生命体的释放产生梦境,而睡眠又如此重要,为何人总是将梦境遗忘? 答:这要分成两部分来讲。一是在深睡时期的梦境,这类梦境因为藏象生命体得到彻底释放而形成,又随着浅睡到来(即有大脑的参与)而结束,r一u体与灵魂的隔阂是阻碍大脑记忆梦境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遗忘并非彻底性的遗忘,那种梦境中的感觉,你的内心仍然能够体会得到。只是因为没有大脑的参与,梦境中的景象无法被大脑记忆而已。 二是有大脑参与的梦境,大脑具有逻辑,可以将来自藏象生命体的梦境进行翻译,翻译成人们易于理解的图像或者语言和文字等。同样因为隔阂的关系,大脑并不能完全进行准确而完整的翻译。过程中,如果大脑对其传达的信息理解正确,或者该信息本身简单易懂,则梦境就会完整清晰;当大脑对其传达的信息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够完全甚至错误时,梦境就显得凌乱而难以理解。例如憋尿时,梦境里往往会出现寻找厕所的情景,这就是信息简单易于理解而大脑翻译正确形成的清晰梦境;而某些繁杂毫无头绪的事情反映到梦境时,则会出现光怪陆离的情况,这就是大脑未能进行正确而完整翻译的体现。 另一种情况便是,大脑一般只会留下比较重要的,对人具有指导或者预示意义的梦境。寻常而合乎自然的多数梦境往往是最普便的,这类梦境本身便不需要记忆,因此梦境会出现绝大部分丢失的情况。就好比验钞机只会在验到假钞时发出声响而对真钞则一概通过,就好比人们写日记时不会记录毫无意义的流水账一样的道理。这算是人体对于梦境的一种遗忘机制,而这种遗忘是必须的。经常做梦的人,大多睡眠不好,这也是众所周知。 再然后,当人从梦境中醒来后,大脑又开始第二轮的回忆与翻译,为更好地理解梦境,会不知不觉将一些细节(或许正确,或者错误)补入梦中,使其具有逻辑性与条理性,虽然容易记忆,但这时候的梦境已经不是最原始的梦境,而且仍然难以理解。 这是比较容易的理解方式,但这只是对于现象的解释,真正实质是这样的:天有寒暑,人有动静,皆为阴阳。子时而阴气盛极,则渐以衰损;平旦而阴气已尽,则阳气渐以生发;日中而阳气隆,则渐以衰损;日暮而阳气已尽,则阴气渐起,至子时而阴气又盛极。如此循环往复无有止尽。阴主静,阳主动,则人入睡至夜半子时之际,大脑的活动伴随着阴气的增强渐渐衰减,临近子时至过后的一段时间里,阴气极盛,r一u体与藏象生命体基本脱离,则大脑之前所记所忆就慢慢减缓衰退直至基本冻结或忘记;之后阴气渐渐衰损,人的沉睡也渐轻,尤其是临近平旦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阳气渐盛,r一u体与藏象生命体渐渐贴合,而大脑的记忆也越发的牢固持久。平旦左右,阳光开始洒入大地,阳气同时于人体生发,人则感于阳气而睁眼。醒来后,而后再有梦境的体悟。事实上,绝大部分能够记忆的梦境基本上都来自于临醒来之前的那一段时间。 无论如何,梦境之所以产生,绝不是毫无意义,毫无目的的。梦境的重现(注意,不是出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读懂,继而执行其指导。至于如何去解读那是另一回事。 三c极少数不需要睡觉的人又是怎么回事? 答: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类似于超能力,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使得r一u体与藏象生命体两者间的某部分隔阂得到了消除,但因为其并未发生质的变化,除此外仍然与常人无异,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仍然是有限的。而且这种不睡觉,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保持清醒,只是睡眠时间极其短暂。他们仍然会感觉疲惫,需要休息,哪怕不需要睡觉,也时常会有诸如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或者精神一阵恍惚,或者白日梦的情况存在。总而言之,梦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四c梦游是怎么回事? 答:人分阴阳,人体同时具有藏象生命体和r一u体,虽然密切协作,但昼夜有不同的主导。清醒时,尽管两者都开始工作,但因为大脑的参与,人的行为合乎理性与逻辑;睡眠时,尽管两者都进入休息,但藏象生命体作为主导,使人体维持平衡并进入梦境。但在特殊或者偶然的情况下,人入睡了,大脑并未完全切断与身体的联系,还可以对身体发布低级的指令,另一方面却仍然保持着与藏象生命体大部分联系的断绝,这时候便出现了无意识下的身体运动,也就是所谓的梦游! 五c梦境预示着什么? 答:每一个梦境都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现代学者认为梦境有许多作用,比如预言,比如伪装,比如昭示了疾病发生,其实梦的作用多到不可想象,甚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论是哪一种,梦境的初衷都是为易于被大脑读懂而利用。至于预示着什么,实在太过于广泛,以后的篇章里也会有涉及,但如果只论最大的层面,那就是对于灵魂与r一u体结合现状的反映,或者叫做对于人体阴阳平衡的反映。而阴阳细分无穷尽,说不完也不必细说。为更易于理解梦境,我们提供几个方法,不敢保证一定有用,但试一试也无妨: 每天早晨醒来,趁记忆还在,趁大脑迷迷糊糊还未完全清醒时,抓紧拿笔记下,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要回忆或者努力回想,完全跟随自己内心,想到哪里就将其记下。 记下后让大脑保持清醒,再一次尝试着回忆梦境,试图将支离破碎的梦境连起来,并尽可能的补充细节,再将其记录下来,与前面记录互相对比,看能否发现什么。若没有也没关系。 睡前放松身体,放空大脑,让那些所谓的科学哲学神学乱七八糟通通见鬼吧,现在你的大脑什么都能装的进去。入睡前心里默念与提醒自己,一定要记住梦境,多次重复,你的潜意识就会帮助你进行记忆,并且记忆的更加准确。 当你一旦感受到梦境来临,一定要内心里沉静,秉持住自己,将内心集中于一点,当感觉到你集中的那一点变成亮光时,继续耐心等待,那点亮光便会慢慢扩大,将你的视野投入进去,你将能够在沉静中看见另一个世界。 六c果真任何人都必须做梦么? 答:对于普通人是这样。但因为大脑一般只会留下比较重要的梦境,所以一般而言生活越平淡c内心越平静的人梦境便越少越条理;而越生活忙碌c焦躁多疑c思虑过度的人梦境越多越杂乱无章。 对于得道之人来讲,世俗无有扰乱内心之事,内心澄澈如明镜,不起丝毫波澜,r一u体与灵魂的结合程度越高,举止行为越加符合天地自然的法则,则根本不会产生梦境,人也会产生质的变化。《庄子·大宗师》曰:“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就是此理。 另外,人的境界越高,对世界的理解越加透彻,处世之道也异于常人。比如有种人特别注重精神世界,他们混沌处事,视天地万物皆为一体,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界,更分不清现实与梦境,这种人叫“圣人”。也许你会想,世界之大,几千年来,也不过只出了几个圣人。 其实,人们只认识到普通人与圣人的差距之大,并未认识到普通人与圣人的差距之小,成圣之路甚为广阔,只是人们不得其法。《西游记》中水帘洞瀑布自古飞流,众猴皆以为不可过而弃之甚久,直至石猴率先而入,众猴才在带领下一起进入。人类不过也像这群猴子一般,成圣之路并非想象中遥远。如果你也茫然而不知所措,那么我能教你的,就是不要造作,活下去,和等待。 其实早有先例,也许你并不相信,上古时代便是人人皆圣的时代,人人皆圣,而圣不显圣,神不显灵,那时候的人们分不清现实与梦境,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只是这个上古时代,要追溯到黄帝甚至更早的时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二章第一节 人究竟生活在现实中,还是 这一章,我们要探讨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既然藏象生命体是真实存在的,其并非的功能系统,那必定有其活动场所,梦境便是灵魂得到释放留下的证据,如此一来,又有一个惊人的结论产生:梦境也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 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而且我相信,这种寻找并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无论你是智是愚,是科学家或宗教人士,无论你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人,都在以这种各样的方式,寻找着,思索着。 人类从一出生就像个旅行者,从父母抱着我们移动,到迈开小腿儿晃晃荡荡跨出第一步,一刻都不停息。人们的脑海里,希望总在远方,需要迈开双腿去寻找。所以一年又一年,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生命在旅途中燃烧,青春在旅途中变成了回忆。等人们再也不能快速奔跑,在黄昏极度缓慢的步伐中,留在记忆最深处的还是旅行的起始点。然后寻找的任务又落在下一代身上,老人们有时候感叹自己的一生,就像一场梦一样,他们常常会叹口气说:“哎,我这一辈子。” 现在我告诉你,“一场游戏一场梦”这种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人一生的真实写照,你能相信么?如果你不能理解,我说的再直白一些:人的一生都生活在幻觉中!当然,这种幻觉不是放在缸中的大脑,而是实实在在的! 今天的人们都可以将梦境与现实区分开来,那是因为与灵魂具有深深的隔阂。但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原始朴素的时期,两者之间的隔阂还没有那么深时,人们并不能区分两者的不同,总是同等看待梦境与现实。也许那时候人们的梦境,要比现代人要清晰完整,更有预见性,于是后来占卜与巫术盛行,解梦与相术共同发扬,解梦甚至被当政者当做国家大事严肃看待。 而人一生中最朴素原始的婴儿时期,也总是很难将梦境与现实完全区分开来,所以婴儿几乎毫无阻碍就能接受那么虚幻的东西,比如巫师c法术c精灵的变化,大人的鬼话等等。 如果人们不再简单的付之一笑,认为婴儿只是幼稚,古人只是原始,那么当脱去华丽的衣服,赤身站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时,今人与古人其实是一样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梦境是现实,还是现实是现实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梦境是现实,现实同样是现实。只是这两个世界大不相同。梦境是灵魂活动的世界,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大家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可以看出,在这个世界中,灵魂可以化为蝴蝶。其实不仅仅可以化蝶,本来灵魂具有不可知不可证的特点,未有固定形状同时也就意味着可以变化万千,这也是人们的梦境光怪陆离的原因之一。关于这个故事,以后我们还会再一次提起。 现实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世界,万物由物质组成,不会轻易改变,哪怕其形状状态改变,然而其最微小的组成也是同样的。人的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观其色彩,闻其味道,尝其咸淡,触摸着,感受着,思考着,走在滚滚红尘中。 人同时具有灵魂与,这里面总要有一个主宰。如果灵魂是主宰,那人就应该更加看重梦境;如果是主宰,那灵魂便要依附,现实便远远大于梦境。但现实中,人们认真对待现实,却无人真正关注梦境,甚至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首先来说,人们都应该关注梦境,然后才是关注程度高低的问题。 至于谁是主宰,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应该是一样的:灵魂是的主宰。我们之前从人必须睡眠,而睡眠被剥夺时,再次入睡人会直接进入re睡眠时,做出过结论。且再来通过维度理论判断真相: 我们的世界由许多维度构成,目前的理论是十个维度。我们所处的维度是第三维度,也就是空间的维度。如果将一条线看做一维,那将一条线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两条线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便形成了一个面,这个面,且称之为二维。再将一个面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两个面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便形成了一个立体,且称之为三维。人类便生活在三维空间里。如果将一个空间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它会发生什么呢?也许你会想,空间就是空间,空间怎么会移动呢?话是没错,但是你要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下一秒所看见的这个空间已经不是原来的空间了,也就是说这个空间已经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那这条通道又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时间,时间是三维空间移动的通道。 那灵魂生活在哪个维度呢?维度理论还有两个特点:1个维度只能感知到上下临近两个维度,对于其他维度则是感知不到的;2c维度一级级递进,下一个维度要比上一个维度高级。比如说,你可以看到一个面,也可以在心灵空静的时候感受到灵魂,但你永远看不到一条线,永远不可能画出一条没有宽度的线,你肯定比一个二维生物高级(如果有的话)。如果将一只蚂蚁比喻成二维生物(当然它不是),那么一个三维生物,比如人,在它的眼里只是一个横切面而已,它不能看到人的全貌。如果将蚂蚁提起来,会发生什么呢?人看到的只是蚂蚁的高度变化了,但在蚂蚁眼里,它的世界就完全改变了,它从一个熟悉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它完全不知为何。人在它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横切面。它那天真的头脑一定会认为是上帝做到了这一切,人相对于蚂蚁来说就是上帝般的存在,而将蚂蚁提高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上一个维度生物哪怕是很普通的能力,对下一个维度生物来讲也是神的力量了。 说到这里,且再来思考:人们何曾看到过平面的灵魂?灵魂总是神奇而变化万千!灵魂何曾向人类俯首称臣?但世界各地都有灵魂崇拜,人们总将灵魂称之为神!所以,灵魂生活在第四维度。但聪明的你又发现了新问题:如果灵魂生活在第四维度,那人们感受到的就是灵魂在空间的横切面,人们岂不是永远也不能看到灵魂的全貌?既然灵魂生活在时间的通道里,灵魂岂不是可以得知过去与未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节 人究竟生活在现实中,还是梦境里 现代人完全无视精神世界,人们嘲笑它,不以为然,只在一个小小的井口里坐井观天。那人要如何跳出来,进入精神世界呢?又要如何兼顾梦境与现实? 答:首先要予以真正的重视,将梦境与现实同等对待,尝试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阂,放弃脑中的条条框框。清醒时面对现实,入睡时怀着一颗平静的内心面对灵魂。通过明净内心,慢慢提高自己的修为,认识到世界的同源性,混同世界万物而不自知,最终将梦境与现实混沌起莱。这是过程,至于方法,佛经里有,道经里也有,其他宗教中也有,我们选择的是《老子》。 问题二:梦境与现实混沌的世界究竟如何? 答:平面世界与立体世界相结合仍然是立体世界,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相结合仍然是四维空间,而混沌就是混沌,达到天人合一后,既可以俯视整个三维空间,又可以融入其中。 疑问三:什么是天人合一? 答:藏象生命体与r一u体能够毫无阻碍的结合与联系,人能够毫无阻碍的顺从天地自然的法则,与宇宙融为一体,便是天人合一。这时候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潜力被全部挖掘并得到应用。科学发现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但只有不足10被开发利用,其余大部份在休眠状态;当然也有科学发现指出,人体内并无多余的组织,所有的细胞组织都因为有各自职责而得到应用,脑细胞也如此,但至少,大脑细胞间的精神联系与贯通还有很大的阻碍。其实这就是两者隔阂太深反映在大脑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隔阂降低,联系更密切时,大脑细胞就会表现为被开发利用了更多,而天人合一后,也许就是100。 疑问四:当大脑开发到100时人会怎样? 答:大脑开发到100就是两者之间的隔阂全部消除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此时的人就达到了《内经》真人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生命法则,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寿比天地,无有终时”。 疑问五:如何达到天人合一? 答:这个问题与疑问一相差不大,消除隔阂,使内心清净明澈,是过程,而留住内心的一线光明努力去感受灵魂的存在是进入精神世界的敲门砖。人分阴阳,天地也分阴阳,太极生阴阳,一生二,天人合一也就是“二”重归于“一”,或者“阴阳”重归于“太极”的过程,抱一守静要靠全凭一个“悟”字。 疑问六:如果人类都能进入精神领域会怎么样? 答:新的文明产生,并且取代旧的文明。我们这一代文明叫做情感的文明,人类社会是以情感维系的社会,当人类进入精神时代,人们都是对意念与精神具有超级掌控力的新人类。这是人类发展的终极方向与趋势。 疑问七:那是人类的末日么,用不用默哀? 答:这不是末日,是世界的新生,人们都将变成自己的神明,这是一条成神之路。新的社会有新的社会法则,不会成为一盘散沙。无论你愿不愿意,这一天总要来临,只是时间早晚,只是以何种方式。玛雅预言中人类从双鱼座时代进入水座超级时代,对意念与精神具有超级掌控力的新人类开始觉醒。也许这就是光明的开始。这个时间,曾被解读为2012年12月21日太阳落山后。 疑问八:新的社会法则是什么样的? 答:以后详细回答。 疑问九:虽然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答:钟鼓馔玉不足贵,请君为我倾耳听。 现在,我来回答之前留下的两个问题,加上上节末尾,一共有四个,这里暂且回答其中两个。 问题一:人长期不睡会产生幻觉,但是幻觉果真是幻觉么? 答:这不是幻觉!睡眠是必须的,灵魂需要在入睡后得到释放,如果有必要,灵魂会对身体活动进行抑制,优先进行灵魂本身的释放。所以最简单的解释是:这种幻觉是在睡眠被强行剥夺,身体极度困乏时,大脑被强行切断大部分与身体的联系,灵魂优先进行释放时的现象。这种幻觉类似于混沌了梦境与现实,只是在身体透支的情况下,这种感觉无有章法,既不清晰也不明了。虽然会让人短暂的接近与感受灵魂,但对于超凡入圣无一点益处,强行继续只有崩溃。 问题二:灵魂生活在第四维度,人们能感受到的只是灵魂在空间的横切面,那人岂不是永远也不能看到灵魂的全貌? 答:是的。但不断地修行感悟,不断减少隔阂,慢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则可以。其实有时候,因为某件事情的触动,也许就在一瞬间,因为内心的明澈,人也会达到两者之间联系的某种程度的加深,虽然只是过了很短的时间,人也仿佛经过了几个时代的沧桑与变迁,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时候是真的,是灵魂真切走过的时间路程。 另外两个问题则牵涉更广,且先来看看。 问题三:人在意念自杀后灵魂也随之死亡了么,如果没有,它去了哪里? 答: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白另外一个问题:灵魂到底是什么?也许你感到困惑:“你明明已经讲过,灵魂就是藏象生命体,是人体内真实存在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它与人共用一个身体,并且作为主宰,我费了好大劲才认同了你的话。”但是你仔细想,我还是没有讲清楚什么是灵魂,好比一个盲人问我太阳是什么,我回答太阳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天体,它与月亮共用一个天空,太阳会发光发热,而他还是不会明白。哪怕灵魂没有固定形状,好歹你要知道它的构成!这下你该恍然大悟了吧。 至于灵魂的去向又有不同,如果灵魂也随之死亡,那便是真正的人死如灯灭;如果灵魂不死,那就到牵涉灵魂的寿命,以及人的前世今生,甚至鬼魂的问题。这些以后再来揭示。 问题四:既然灵魂生活在时间的通道里,那灵魂岂不是可以得知过去与未来? 回答:是的!灵魂具有r一u体无法比拟的大智慧。 现在你明白了么?如果你明白了,那证明你还没有明白。因为当你明白我的意思,你会得出一个更可怕的结论:人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这又是一个颠覆你认知的结果,你能够接受吗?你一直以为通过努力,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能接受无论你作何决定,无论怎样挣扎,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吗?我也曾苦苦思索无数昼夜,然而当我放空大脑,心灵空静之时,灵魂告诉了我答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三章 人的一生是命中注定吗 我们再来重复一下这个惊人的问题:人的一生是命中注定吗? 如果人的一生命中注定,那努力又有什么用?谁说天道酬勤呢?如果人的一生命中注定,那么绝大多数人将不再劳作,反正怎样挣扎怎样努力都不过是向终点更靠近一步,如此的话,等待人类的将会是毁灭。事实上,一个物种的灭亡,一个文明的毁灭,并非如想象中漫长。地球自创生至今,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史前文明曾被毁灭过许多次。在人类被创始后的上古时期,也遭到过灭顶之灾,只是人类得到了幸存。 话说回来,答案如果是确定的,于人而言无异于末日的来临;如果答案并非如此,人们又将不痛不痒继续过日子。其实,这种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回答,还请大家跟随我的思路,慢慢理清思绪,前往那未知的领域。 大家都知道,二维空间就是平面的世界,假设有一个二维生物,它只能感知到一维空间和三位空间,这就意味着它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时间对于它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它从在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三维空间里前进。同样的,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是在四维空间(也就是时间通道)里前进。让我们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大家想象。 假设这个二维生物,在一个高度a时出生,从一个平面里运动到另一个高度b时死亡,在其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任意一个它活着的位置,它并不知道它接下来的命运会怎样,会运动到哪里,命运对它而言仍然是未知的。那它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当然可以,它可以运动到任何未知区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可以中途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对于人就不一样了(假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二维生物),它从出生到死亡,无论做任何事情,但到死亡时,它一生的轨迹已经确定了。人们明明白白看在眼里,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而时间从未走过。简单来说,对于二维生物的一生,它的每下一步(你明白我不用下一刻或下一秒的原因了吧),都是充满变数的,是未知的,而在人的角度看来,它的一生却是注定的。因为它的一生,不过是包含在人们所处世界里的一个平面里。人们可以很轻易的俯视它的一生。 同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轨迹是确定的,而活着的人们在时间通道里一刻不停的走着,命运对人而言是未知又充满变数的。但灵魂活在时间的通道里,人一生的轨迹就存在这时间通道里的一段,人的命运被灵魂明明白白看着,清清楚楚记着。从灵魂的角度看来,人的一生却是注定的。灵魂可以很轻易的俯视人的一生。 说的更简单一些,二维生物不会得知命运如何,因为它正走在命运的中途,路途没有走完,而在人的眼里,它的一生已经走完了;人类也不会得知命运如何,因为人类正走在人生道路上,人生还没有走完,但对于灵魂而言,人的一生已经走完了。 你肯定感觉不可思议,难道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吗?在相对论中,这种近似的例子却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一个人乘坐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感觉只是过了一天,而地上的人也许已经过了一年。在不同的尺度上,物理规则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宏观的宇宙尺度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会超过光速;但在常规尺度上,物体的最快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可是到了微观尺度,比如亚原子的尺度上,粒子的最大速度便突破了光速。其实不仅仅是物理规则,哪怕是数学规则,在不同的尺度上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何无数科学家终其一生心血想要建立一个终极的数学模型来阐释宇宙的发展变化而不得的原因;也是为何量子学说可以解释微观世界,经典物理学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世界,相对论可以解释宏观宇宙,而一旦涉及到宇宙开端与灭亡,和某些说不清是大还是小尺度的地方,比如黑洞内部,比如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等就无能为力的原因),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在二维平面上等于180°,但到了三维立体上便发生了变化,比如球面三角形内角和要大于180°,而曲面三角形内角和要小于180°。所以也便不难理解事物在不同尺度,或者维度上发展变化进程不一的原因了,比如对人而言时间均匀流逝,对于灵魂而言人眼中的时间却已经走完。那么最终的总结是:命运对于人而言并非命中注定,但对于灵魂而言人的命运却是注定与确定的,维度不同,事物发展变化的速率也不一样。 那再看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意味着它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时间对于它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时间没有任何意义的意思就是时间等于零。那时间等于零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时间停止了。时间停止了,事物也便不再发展变化。如果宇宙间所有的事物都不再发展变化,也就达到了理论上的绝对零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世界上果真有永葆青春的事物或者东西吗? 答案是有,所有熟悉相对论的人都会知道,那是光,光是永远不会变老的,所以宇宙诞生之初的光经过几百亿光年来到人们面前时,它仍然是原来的模样。又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光,所以光是二维的。 那么二维空间有没有生命的问题也就可以解答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生命,那就必须经历生长变化直至消亡,最次要有变化,因为连宇宙都在生长变化与消亡,而二维空间里不存在时间,不存在变化,因此二维空间不存在生命。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一个人跳出了所在的维度而上升到另一个维度,也就是佛家所谓的不入轮回,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也可以达到永生,如《内经》所言上古真人,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那么,且再来思考另外几个让人们困惑的关于时间的问题:时间可以扭曲吗?能够回到当初,让人重新进行选择吗?能够逆转未来,让人重新来过吗?能够回到从前,遇见以前的自己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四章 纠缠在一起的时间与空间 许多年前,爱因斯坦用相对论为水星进动现象提供了数学解释,又用星光实验为相对论的可靠性提供了证明,所以人们已经相信引力确实可以让空间弯曲。相对论同时告诉人们,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不能独立于宇宙中,而且彼此之间也不能互相独立。所以,不仅空间,时间也是可以被扭曲的。 至此,人们不能只谈时间而不谈空间,同样也不能只谈空间而不谈时间,科学家为时间与空间的这种纠缠发明了一个词语“时空”,这是很合适的。只要运动,就是在时空中的运动,人们都是同样在时空里运动着,生存c发展c壮大c衰落c灭亡。 如果不谈时间,你是不能将一个人定位的。比如你要和一个老朋友见面,你们约定在老地方,那基本上你们是见不到的,但当你将条件改为老地方老时间,那就没什么问题了。所以你不能任性的将时间与空间分开讨论。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人:既然时间是可以扭曲的,那么将时间弯曲的更厉害会怎样?且将时间想象成一个通道,用一个长纸条来表示,时间的弯曲相当于纸条的卷起,如果时间的弯曲的更厉害,那么纸条也便弯曲的更厉害,那么有没有一种情况的存在,使得纸条完全弯曲过来,让时间回到了从前呢? 科学家经过严格的数学论证,告诉人们这种情况理论上是存在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如果回到从前,会怎么样呢。当初,这个问题难倒了一大批的科学家,产生了各种各样难以解答的问题,为解答这些难题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假说。 最著名的一个问题叫做“祖父悖论”,简单来说就是,假如你回到从前,遇见了自己的祖父,并且杀了他会怎样呢?假如你杀了自己的祖父,那么你也就不可能出生了,但明明实际上,你是因为出生了才能回到从前杀掉自己祖父的。 其实问题完全可以更简单,比如你回去杀掉的是你的父亲,甚至是你自己,结果会是怎样呢?许多电影都曾借题发挥搬上过大银幕,比如《蝴蝶效应》c《前目的地》等。 其实仔细想想,假如其中一些关乎社会或者个人的重大事件被改写的话,那就是真正所谓的逆转未来了,电影《x战警—逆转未来》中便讲述了一个成功的扭转了未来的事件,但这样的事情果真能发生么? 为解决这个磨人的问题,科学家做出过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自由意志丧失说:大意是所有该发生的历史都已经发生了,你不可能改变这个历史,所以一旦你回到过去,你就会丧失自由意志,完全被历史所控制,无法改变任何历史的一丁点;比如时空交错说:大意是你是可以回到过去,但是你回到的那个时空和真实的历史时空是平行纠缠在一起的,但永远不可能相交,你可以看见历史,但不能影响历史。 最著名的一个,叫做多历史说:大意是历史不止有一个,你可以回去杀死你的祖父c父亲c甚至自己,也可以回去干任何事情,但事情的结果将是时空将从此处一分为二,新的平行世界将从此产生,你将生活在新的平行世界里,而已经发生过种种事件的原来这个世界,其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往前进行。 说老实话,这个理论真够疯狂,为了让时间旅行变得合理,居然克l一ng出了无数个平行世界。但恰恰是这个看起来最疯狂的理论,却得到了最多物理学家的支持。这也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说,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它都是解决该问题最为完善的答案。 如果存在平行世界,那么也许会有未来的人通过时间旅行来到这个世界。为验证假说的真实性,物理学家在在2005年非常严肃的举办了一个“时间旅行者大会”,邀请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光临会场,并且携带未来的物品作为证据。其结果是,旅行者确实来了不少,可惜都不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比起时间旅行者他们更像是空间旅行者,因此不了了之。 我们再来重复一遍最重要的那句话:时间与空间是纠缠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你想啊,时间回到了从前,那空间呢,失去了时间的空间将会怎样?时间回到了从前,空间也必须回到从前,所以是回到从前的时空,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 也许你会问:“有什么区别吗?” 答:“区别可大了,时间回到从前会产生平行时空,而时空回到从前什么都不会产生。 问:“什么都不会产生是什么意思,你耍我,有种放学别走!” 答(因为感受到了你的胁迫,我必须回答):“还是来做个类比,再度将那个劳累的二维生物请来,因为它的生命轨迹行走在立体空间里,假如它从一个高度降落到另一个高度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那我们在它降落于其中一个高度时,将它所在的平面忽然提高至它开始降落时的高度(也就是它出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问:“它回到了从前?” 答:“是的,那么它会发生什么呢?” 问:“没什么变化啊?” 答:“是的,无论我们怎样移动它的位置,无论将它移动到出生时,还是之前,还是死后,都没有关系,它仍然是生活在那一个平面上,不会感受到任何变化。” 问:“但它明明有变化不是吗?” 答:“是的,但是它感受不到,这个变化只有三位空间的生物,比如你和我才能看的到。” 问(掏出了匕首):“你最好给我解释清楚。” 答(哆哆嗦嗦中):“时空回到从前对于我们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你不会遇见自己的祖父,也不会遇见你自己,更不会遇见任何突然的东西,你的生活仍然是原来的模样,你不会因为回到从前而多活哪怕一秒钟,仍就走在原来的轨迹中,不会出现任何的平行时空。做个比喻,且将你此刻的生活空间看做一个点,奥,对不起,你想象不出一个点的样子,那就看成是一个弹珠吧,小时候很多人都玩过。假设这个弹珠在一张纸上滚动着,留下了痕迹,这个痕迹好比时间的轨道,突然间,你将弹珠拿回到前面,也就是说你回到了从前,当你放手后,弹珠仍旧以原来的状态继续前进,不会有任何改变。” 问:“可是(挠头中)” 抢答:“因为你生活的空间同时也是其他人生活的空间,你的时间的流逝速率和别人的时间的流逝的速率是一样的,你的时间也是别人的时间,而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不存在你单独将自己的时空跳回到从前的情况。 问:“不错,我理解了(很失落的样子),可是不能放过你(眼睛又绽放了光芒),我还想知道,虽然回到从前不能逆转未来,那到底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达成?” 答:“有,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论,而且不敢保证确实如此。” 问(态度缓和):“但说不妨!” 答(无奈中):“还是通过维度的理论,当你努力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更高维度的超人,或者神可以完成!” 问(兴奋中):“但闻其详!” 答(不情愿的样子):“如果你能成为四维空间的生物,你便具有欲知未来的能力。如果将一个四维空间看成一个点,将另一处不相邻的四维空间看做另一个点,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就是五维空间了。那么这个维度的生物(假设有的话)具有什么能力呢?没错,就是时空跳跃。四维空间是时间的维度,这个维度上的生物具有类似先知的能力,但是并不能改变时空走向,也就是说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所以谈不上逆转未来。但是到了五维空间,该维度上的生物具有时空跳跃的能力,具有了改变时空走向的能力,可以改变事情的结果,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逆转未来了。” 问:“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他可以回到时空的任意一处,改变当时的现状并且达到最终想要的结果。当然,他改变的是四维空间的生物。想象一下,一个正常的时间通道被硬生生的扭转了方向,就好比将一张白纸翘曲,五维空间可以看做是翘曲时间的维度。” 问:“我想拥有逆转未来的能力,你要帮我!” 答(欲哭无泪):“我办不到,所有人类都是三维空间的生物,必须先成为四维空间的生物,才敢设想成为五维空间的生物。而从三维空间往四维空间的衍化,也是整个人类的进化方向。” 问(不依不饶):“照你这么说进入四维空间也不错,但是有什么好处呢?” 答:“人会发生质的改变,每一个维度具有的哪怕很普通的能力对下一个维度都是遥不可及的神一般的存在。当人类进入精神世界时,再面对现在的人类,大概就类似于人类面对蚂蚁的心态,安祥c和谐c尊敬c清晰。蚂蚁有自己的的兴盛衰落,那是它的自然法则,人类不会任意干涉,也不会因为它的喜怒哀乐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样的道理,人类也有自己的兴盛衰落,而神明也不会任意干涉。” 问:“当拥有更高维度的能力时会怎样?” 答:“在学会走前,我们没必要讨论如何奔跑!” 问(将匕首移至脖子):“你要不要重新考虑一下?” 答(吓尿了):“我只能试着讲讲看。五维空间是翘曲时间的维度,假设将五维空间看作一个点,将另一个五维空间也看做是一个点,在两个点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就是六维空间。那么这个六维空间有什么不同呢?你想啊,你拥有了从一个原因或者结果直接跳到另一个原因或者结果的能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可能性的维度。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点石成金,聚沙成塔,也可以把水变成热的,火变成凉的,因为你已经接触到了规则。” 问:“继续讲啊!” 答:“这种事情吧,因为没有体验过,所以越讲下去,正确性可能越打折扣。” 问(晃晃匕首):“少废话,快讲。” 答:“如果将一个六维空间看做一个点,将另一个六维空间看做另一个点,在中间建立一个通道,这就是七维空间了。这是从一个可能性的维度到另一个可能性的维度,在这里,你具有从宇宙间任意一个原因或者结果出发,得到宇宙间任意一个原因或者结果的能力,所以这是一个宇宙间全部可能性的维度。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不只有一个,那么如果将一个七维空间看做一个点,将另一个七维空间也看做一个点,在两个点间建立一个通道,于是就得到了八维空间。这是从一个宇宙里所有可能性的维度到另一个宇宙里所有可能性的维度,在这里你具有从一个宇宙间的任意一个原因或者结果出发,得到另一个宇宙中任意一个原因或者结果的能力,所以这是一个多重宇宙的维度。如果将一个八维空间看做一个点,将另一个八维空间也看做一个点,在两个点之间建立一个通道,就得到了九维空间。这是一个从多重宇宙的可能性到另一个多重宇宙可能性的维度,在这里你具有从任意一个宇宙间任意一个原因或者结果进而得到任意一个宇宙间任意一个原因或者结果的能力,所以这是一个全部宇宙间的可能性的维度。如果将九维空间看做一个点的话,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另一个点,因为九维空间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宇宙间的所有可能性,因此九维空间只能从有走向无,从存在走向毁灭。如果从有到无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就是十维空间。这个维度是所有维度的顶点,在这里你可以让一切走向毁灭,大概类似于游戏中的封号。 好,到此为止,我们从一个极小的零维的,什么都不包含的,内涵为零的点,一直走到了一个极大的九维的什么都包含在内的,内涵无穷大的点,再到所有都不复存在的,内涵为零的点。这就是从零维空间到十维空间,总计十一个维度空间的理论。但还是那句话,在人类还未进入更高一个维度空间之前,谈论再多都无意义” 问:“等等,让我捋一捋,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你说九维空间是包含了无穷大的维度,它只能从有走向无,而零维的点正是内涵为零的,什么都不包括的点,那么你所谓的十维空间明明就是在九维空间到零维空间建立的一个通道不是吗?” 答:“是的,你很聪明。” 问:“如此一来,十个维度空间,便首尾相接,如同一个如环无端的圆不是吗,难道这就是宇宙的发展变化吗?” 答:“是的,你让我改观了!” 问:“科学上有个理论叫做‘如果一个事物的内涵无穷大的话,那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等同于不存在,也就是“无”不是吗!天呐,无穷多的“无”仍旧是“无”,十维空间和零维空间其实是一样的! 答:“孺子可教也,呵呵!” 问:“可是,现实的世界是无数的二维空间组成,而二维空间是由无数的一维空间组成,一维空间是由无数的零维空间组成。天呐,现实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有,都是来源于“无”啊!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四大皆空吗?” 答:“佛教我不太懂,不过你表达的意思是对的。” 问:“我好像明白了。可是又好像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不知从何问起。” 答:“大道易简。” 问:“说人话!” 答:“上帝喜欢简单,了解了人,也就了解了宇宙,小至量子尺度,大至宇宙尺度,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 问(得意洋洋):“对了,你说灵魂活在四维空间,苦口婆心找证据,我也信了,可为什么人们感受不到灵魂,你说呀,说不清楚就是骗子。” 答:“我还真有证据,不过咱们下回分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五章 灵魂出体 这一次,我不但要让你感受到灵魂的存在,我还要让你们来一场对话。虽然你思来想去,也没曾见到过灵魂,但请放心,我不是用什么高深的fa术将灵魂请到你面前,只是提醒你平日里一些不注意的现象,比如睡眠。灵魂活在四维空间里,而梦境是灵魂活动的迹象,所以你和灵魂见面的场所,当然是在梦里。 其实有些时候,你已经感受过灵魂了,只是你不知,也不去想。请仔细想一想,睡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令你感到惊讶的事情呢,做梦除外的话。对,就是鬼ya床。 鬼ya床,学名叫睡眠瘫痪,是一种睡眠障碍。大体情况是,当处于半睡半醒的状况时,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甚至能听见周围的声音,但无论自己再怎样努力都使不上力,想睁开眼或翻身起床,但身体却一动也不能动。拼命挣扎一段时间后,人才终于醒来。 科学对于鬼ya床的通俗解释是,人入睡后醒来前,意识先身体一步醒来,已经开始活动,而身体仍然在沉睡着,没有及时醒来。正是这种意识与身体的不同步与不协调形成了鬼ya床。因此人们长呼一口气,也不再追究了。 现在,我们再度拿出那一段来自于科学的论证: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c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总结多年的研究实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完全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 关于这个自觉精神,除灵魂无他,所以鬼ya床真正形成的原因是灵魂与身体的不同步与不协调醒来,也就是说当灵魂已经醒来而身体还在沉睡而形成。那么继续来推想,如果此时不要慌乱,而是有意识的控制身体继续沉睡,让灵魂继续活动,让这种不协调继续进行下去会怎么样呢? 答案是,这时候便会形成灵魂出ti。其实灵魂出ti并不是稀奇的事情,更不是什么邪门异术,许多瑜伽术里便有所涉及,适合每个人的方法也许各有不同,且介绍一个比较广泛为人所知的方法:门罗出ti法。为了让你更直观的感受到灵魂,请让这种感觉继续下去,让灵魂出ti吧!方法如下: 步骤一:放松身体。这包括了身体以及精神双方的放松,是进行出ti的第一步。门罗并没有提供明确的方法去达到这种放松状态,那就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好了。一般来说,出ti前最好不要做太激烈的活动,不要吃太饱,最好在练习前一小时不要吃东西。尽量保持身心的平静。太紧张导致心跳太快正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也不要喝太多水,并且在练习前先去厕所,很多人在出ti后想要去厕所,结果唯有被迫中断了出ti状态;更不要看恐怖电影或小说,虽然出ti和做梦不同,看到的是较为真实的景象,但出ti后很多时候仍会见到自己幻想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通常称为“幻象”。如果大家不想在出ti后见到可怕的东西,就不要时常想像或者在平时看太多这些东西了。另外,最好在第二天是放假或不用早起床的日子才练习出ti,因为你或许会因此而失眠或精神欠佳其他比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以及“深呼吸练习法”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好方法。 步骤二:半梦半醒阶段。这一阶段,门罗也没有明确建议任何方法达到这个阶段。其中一个办法是提起你的前臂,而把你的上臂放在床上,当你开始入睡时,你的手臂便会掉下来,你便会被弄醒。经过反复练习,你便可以学会控制半梦半醒阶段而不需再利用手臂;另一个方法是对某个对象集中精神。当其它影像开始进入你的思想时,你便进入了半梦半醒阶段。被动地看着这些影像。这会帮助你维持这个接近睡眠的阶段。门罗称这种状态为“状态a”。 步骤三:深化这个状态。开始净化你的思想。观察你透过闭着的双眼所看到的影像。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做。只需看着你眼前的黑色。过一会儿,你会看见发光的图案,这些影象是神经系统放出来的,它们没有任何特别意思,别理会。当这些影象结束,你便进入了门罗称为“状态b”的阶段。从这里起,人会自动进入一个更为深ru的放松状态“状态c”,这个状态放松至失去任何r一u体知觉及感官剌激。你等于是进入了一个所有剌激均来自你的思想的空间。理想的出ti时机是“状态d”。“状态c”维持一段时间会自动停止及更新进入“状态d”。门罗建议大家在早上或在小睡之后练习进入“状态d”。 步骤四:进入“振动”阶段。这是这个技术的最重要部份,也是最不确定的部份。很多出ti者在开始出ti时都能感受到这种振动。这种振动可以是很温和的微振,又或者像强烈的电流通过身体一样。振动的成因暂不清楚,也许是由于灵魂尝试离开物质性的r一u体所致。要进入振动阶段,门罗提供了以下方法: 1c脱下所有饰物或手表之类会接触到你皮肤的东西。 2c把房间弄得昏暗,但不用关掉所有灯。 3c身体依着南北向的方式躺下来,使你的头部向着北方。 4c解松你的衣物,盖一床使你感到刚好够暖及舒适的被子。 5c你要清楚自己身处的位置及时间。确保没有任何声音骚扰到你。 6c进入放松阶段。 7c在心里给自己一个提示:你很清楚所有即将发生的事情都是有益身心的。重复五次。 8c嘴唇半张,用口来呼吸。 9c在呼吸时,集中注意力在你前面的空间。 10c选一个在你额头前大约一尺的点,之后用力把这个点推到离你约六尺的位置。 11c想象一条在你身体上空与你身体轴平衡的虚拟线,藉此把这个点提起九十度。集中焦点在这个地方,在那个点取得振动,然后把振动带进身体里。即使你之前完全不清楚这种振动是怎样的,当你成功接触到之后便一定会知道。 步骤五:学习控制振动阶段。练习用思想去控制这种振动,把振动推移到头部,再向下推移至脚趾,使振动扩展至全身。制做由头到脚的振动波浪。要制造这种“振波效果”,可以集中注意力在振动上,以思想推移一个振波离开你的头部向下移向身体。进行这个练习直至你可以用意志力促成振波。当你能控制振动阶段,你便可以尝试离体。 步骤六:部分离体。关键在于思想控制。坚定地想着离体。不要想其它事情,一旦分心,你便很容易离开这个状态。现在,请进入振动阶段,开始尝试离体。开始时,请先尝试使一只手或脚离体。门罗建议先尝试伸长一只肢体直至接触到任何你熟悉的对象,例如你床侧的墙壁。然后推它,使肢体穿过去。成功后收回你的肢体,使它回到r一u体里。减弱振动,结束实验。静静地躺着直至你完全回复正常。这个练习可以作为你完全离体的预备。 步骤七:完全地离体。门罗提供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升离r一u体”。进入振动阶段后想象自己越来越轻,想象一下浮起来是多好的感觉,维持这个想法不要让其它杂念骚扰到。出ti经验会在这时自然地出现;方法二:“滚动”技术。当你达到振动阶段时,如你是面向床里面睡的话尝试转过身来。不要动到你的真实r一u体。尝试由上面旋转身体,想象自己滚进在r一u体右方的第二身体。在这一刻你离体于真实r一u体的隔邻。想象自己向上浮起来,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在r一u体上空飘浮。门罗建议先尝试第一种方法,但他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同样有效的。 这时候你的所观所感,便是灵魂的所观所感。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虽然将从入睡到出ti的过程详细分解开来,但实际上有的人也许一次便能体验,有的人却长时间不得要领,请不要着急,这本来就是经过练习才能掌握的诀窍。而且虽然我们分解的细致,但真正入睡后的过程里,你会混混沌沌分不出不同阶段的区别,其实那也不重要,灵魂会对你进行指引。这里我们再通俗的介绍一下出ti的练习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第一,观察你的双手。每晚当你入睡前,坐在你的床上花几分钟的时间放松,目光柔和地注视两手的手掌,对自己说“今晚当我做梦的时候,我将见到我的两手并意识到我在做梦”,并持续重复这句话。分钟后,或者你感到太疲倦或有睡意的时候,关上灯躺下来睡觉。 第二,当你在夜间醒来的时候,慢慢地回忆你上一个梦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你没有看见你的两手,你要提醒你自己,在下一个梦中,你要见到你的两手。 第三,随着每晚睡觉前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当你做梦的时候,你会看见你的两手突然出现,并意识到“我的两手,这是一个梦”。 灵魂出ti: 1照平时睡觉的时间shang床睡觉,睡觉之前把闹钟较到比平时起床早一个半钟头。闹钟响时请马上起床。 2尽量放松让自己较易入睡,但又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你可以在心中默念“我要保持清醒地入睡,以便于灵魂出ti”,并且多次重复(这是一种睡前暗示法,使自己在潜意识的层面牢牢记住,好让自己在稍后时间会自动进行先前给自己暗示好的行动,使自己更容易在睡眠中进入出ti状态)。当然,对自己的暗示可以是不同的语句,比如“当我造梦时,我会知道自己正在造梦”也是可以的,这里不做硬性限制。虽然平时要保持清醒地入睡是很困难的,但因为你之前做过准备功夫,应该是可以办到的。 3请不要心急,静静地放松地等待约十五分钟,你会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入睡,你可能会有全身麻痹的感觉。这就是鬼ya床到了,你等得就是这个时候,请不用惊慌,也不要欣喜,仍然保持平静。也许你也可能听到耳鸣或类似收音机的杂音,请保持放松,不要挣扎,这些现象很快会消失。 4当你确定你的身体已完全入睡时,你可以尝试离开你的身体了,最好的方法是慢慢从床上坐起来,像平时起床一样,成功的话,你会发觉你把自己的身体留在床上,而自己则走了出来。另外,出ti前身体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讯号,当你有这种感觉时你便知道你可以出ti了。当然这些讯号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过也会有一个人存在多种讯号的情形,有过出ti经验者应该会知晓。一般来讲,出ti讯号有以下几种:1后脑枕有震动感觉;2头部感到毛管竖起发冷;3全身断绝任何感觉;4头里面震动;5头部里面麻痹。当遇到这些感觉时,便可以控制自己出ti了,不过也有试过遇到这些感觉时都不能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太紧张所至,心跳太快,根本不能入睡,也便不能出ti了。 5在你活动之前请确定你是在出ti状态中,因为出ti状态的感觉是很真实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回头看看自己,你应该可以看到自己的r一u体仍睡在床上。另外,也可以尝试飞起或浮起来,方法是在心中命令自己“浮起来”或“飞起来”,也可以大力地跳起来,然后拍动双手像鸟儿一般飞。如果你真的出ti了,你是可以用任何姿势飞翔的。当然,稍有经验后,任何人都会尝试比较好看的姿势。 这里再着重提示两点:第一,保持平静的心境是能够进行灵魂出ti的先决条件;第二,灵魂出ti的完成需要经过练习,切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实在不能完成那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成功,感受到即可,切不可长时间内频繁操作。 当然,灵魂出ti完成后,是要返回身体中的,否则麻烦可就大了。其实不必过于担心,一般来说,每次灵魂出ti后都会及时完结,然后自动地回到r一u体,接着醒来。对很多初学者来说,出ti比回到r一u体难得多,很多时候,出ti不到一分钟便因太过紧张或太过兴奋而自动返回r一u体之内。 如果在出ti中途想以自己的意志回到r一u体,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出ti状态中设法活动自己的真实肉身。例如不停地眨眼,这样很容易令你真正肉身的眼睛也眨起来。当你的肉身在动时,灵魂会马上返回肉身内并及时醒来。除了眨眼之外,尽量活动自己的手指也是可以的。当你真的活动到自己的手指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r一u体,并且很容易使自己醒来。如果还是担心灵魂回不来的话,也可以在练习出ti前在床头放一个闹钟。把时间调较到四十五分至一小时之后响起来。这样的话,时间一到闹钟便响,不论你正在出ti还是睡着了,也会被闹钟闹醒。当然,此过程如果有更加专业的人指导会有备无患。 不得不说,人们学习出ti经验的其中一个主要障碍是恐惧,很多人会害怕自己会因此而死掉,或者在出ti时遇到任何伤害等。这样一来,便无法平静心情,致使出ti失败。至于安全问题,据说cantebury协会,一个神秘学研习完成的一个关于出ti经验的实验,超过二千名自愿者参与而没有任何人受损。后来三年间,他们仍然没有收到过任何投诉。 至此,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出ti时的经验感受,我不好说,因为我没能最终完成。我曾经尝试过,但最终的结果是在睡梦中自己坐了起来,并且回望见了躺在床上的自己,但也仅此而已,我始终不能将自己的腿从身体中抽离,一直到醒来,所以很抱歉不能描述出ti后的所见所闻及感觉。另外,万能的贴吧大神,提供了几种可以进行灵魂出ti的情况: 1我们会见到部分的梦中境物突然消失,然后自己会变得比之前清醒,甚至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行动。在几乎没有太大以及太明显的转变的时候,我们已进入了出ti状态。 2感觉到自己突然处身于一个全黑的环境之中,可能是高速地在黑暗的空间或隧道中向着一个方向飘移,直到一个很光的尽头,跟着完全进入出ti状态,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3发现自己回到了床上,但全身不能郁动,进入“鬼ya床”的状态,不用怕,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种状态出ti。 4我们或会看到自己“醒来”,然后经历一次由床上起来的情形。跟着才发现真正的自己其实还未醒来。起来的只有自己的意识(灵体)。这种现象称为假醒或梦中梦。 方法基本来自于摘抄,自然不比专业人士的介绍与解释详细具体,还请各位见谅,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更详细的资料,但是事情的大概不会有错。至此,你知道了如何感受到灵魂,所以也便懂得了,某些关于灵魂的邪术或者巫术,其实是“施术者”使用精神控制等的某些方法,通过对“受术者”的灵魂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施术者某种目的的一种行为或者方法。而所谓的“见鬼”,有些时候是一个或某些人的“灵魂”对另外一个或某些灵魂的感应,这种感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传递给大脑,经过翻译,便形成了诸如威胁c恐怖c惊吓c想念等各种感觉。当然,更多的时候则是其他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继续追究,比如人死后灵魂是不是能够独自存在?不能被证实的灵魂为什么又能被看见?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它真的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么?灵魂附体又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问题,待我们彻底揭露灵魂是什么,再来解答。现在且继续下去,既然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那就一起来揭开灵魂的面纱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灵魂是什么(上) 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会更多的引用两本古书,一本是《黄帝内经》,此为三大上古奇书之一,千百年来,人们纷纷为其注解,彼此争论,莫衷一是;另一本是《老子》,同样是流传了几千年,一样的朴树迷离,晦涩难懂。但它们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据传说,《老子》初成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之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事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而《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规模之宏大,其思想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可是此二者,哪怕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一团迷雾,原因何在呢?大概原因有:《老子》之难读,在于人们无法理解何谓“道”,何谓“德”,也无法理解什么叫“一”“二”“三”,更由于其语言之精简,往往一句话便能衍生多种解释,而这些解释甚至背道而驰;《内经》之难懂,是因为人们难以理解“人与自然地关系”c何谓“阴阳”,也无法理解“藏象”为何物,更由于人们往往将其当做为一本医书来理解,实为舍本逐末。因此,人们读完《老子》《内经》根本不能体验传说之神奇。 另外,人们心中有一个无形的科学体系支撑的理论框架,当《老子》《内经》的理论在这个框架外时便本能的抗拒,而且成见相当深。科学本身也正在发展之中,信奉科学没错,只是世界狭小一些,但笃信不移只会故步自封。 想读懂它们,如果不能将走出桎梏,那它们一辈子都是天书。更莫提,现代人匆匆忙忙根本不能读完,只能束之高阁。更甚至,人们满怀鄙视之心,不屑于去读。殊不知,存在银行里的钱只是一个数字,埋在海底的宝藏有同于无。如果你开始尝试着放空自己,静下心来,那么我教大家一个秘诀: 所谓“大道至简”,《老子》从头至尾都在讲“道”c怎样合乎“道”,因此当一个章节衍生出许多解释时,哪一种解释最为简单,甚至简单到以近乎原文来解释原文时,这往往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还记得“奥卡姆剃刀原理”么,它来自英格兰奥卡姆的一位名叫威廉的哲学家,这个科学方法的原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它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要对它进行解释而不得不作出各种各样的假设,不同的解释需要需要不同的假设,但是记住,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那个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这能很好的帮助你理解《老子》,但这并不是阻碍你读懂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你现在看到的版本,并非它最原始的模样,我们会恢复它,而且我相信一定会惊呆所有人,但此事后提。 现在你知道,灵魂就是藏象生命体,那么《内经》也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些。而且大家切记,现代医学治病是结果,中医治病只是过程,它有一个终极目的,这个目的我们后面会揭晓。 回到正题,那灵魂究竟是什么呢?且先从《内经》着手,它全篇都在论述阴阳,我们也从这里开始。《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离合论篇》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阳是天下万物乃至宇宙的终极解读与阐释,古代由阴阳两条鱼组成的阴阳图绝对是世间最伟大的发明,故《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世间万物,有阴必有阳,《老子》四十二章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指的是阴阳,阴阳可以泛指世间一切可以互相对立转化的东西,一生二,二又可合二为一。那么世间万物又是什么情况呢?该章又讲“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自然包括人类,也便是说,人同样负阴而抱阳。那么阴与阳是什么呢?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shang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如果没有想到,我们来分解一下:人是天地化合而生的产物,人的r一u体看得见摸得着,属于显物质,且称之为“有”,人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且称之为“无”。有与无亦是阴阳。那“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第一章给出了答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知“无”与“有”都叫“玄”,而且是同出,只是名字不一,这就是“一生二”。那么谁为阴孰为阳?上文说“阳化气,阴成形”,虽然暂时不知气为何物,但形指形体,是物质,故为阴;自然,灵魂为阳。 且再来看灵魂与r一u体的关系,如果“阳予之正,阴为之主”不是很好理解的话,那么且换个说法,《老子》十一章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现在你明白了吧,“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一个意思。意思是说,人的“有”(r一u体)让人受益,人的“无”(灵魂)使人有人的用途。《生气通天论篇》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阴(r一u体)是藏精于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灵魂)是保卫外部而使其坚固,这是指两者的关系。 另外,《金匮真言论篇》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c心c脾c肺c肾,五脏皆为阴,胆c胃c大肠c小肠c膀胱c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该段是人体阴阳的细分,并指明人的阴阳应和天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第二节 灵魂是什么(下)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漠视灵魂绝对是人类的原罪,所以宗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它将偏离轨道的亿万人民的目光重新聚焦回灵魂。宗教与科学本应形成非常良好的互补,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共同将世界阐释完整。而如今却水火不容,各自为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终要走入宗教,而宗教的研究必须借助科学。好比一条莫比乌斯带(其实就是把一张纸条的一头拧半圈然后和另一头黏起来,形成一个圆圈),科学在这一头,宗教在那一头,无论你站在圆圈上哪一点,站在何种立场,只要往前一直走一直走,你会发现,你不必翻阅任何边界就可以走过所有的面;如果你拿一支毛笔,沿着纸面只用一笔就可以把颜色涂满整个纸带。 当然,莫比乌斯带还拥有另一个特性。比如说,人的左右手手套是对称的,如果不将其中一只翻一个面的话,它们是不能够完全重合的上下叠在一起的。不过,如果让左手套沿着莫比乌斯带转刚好一圈的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它会翻过一面成为右手套。也就是说,左手系变成了右手系。然而如果手套地下有知,它根本不会发现自己其实被翻过了一个面,在它的感觉中,它只是沿着一个面不停地运动,它绝对是冤枉的。如果想重回左手系也简单,沿着莫比乌斯带再走刚好一圈就行了(当然,类似莫比乌斯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三维世界里会更加复杂)。 这就是我们想说的,宗教与科学各自发展下去,都会不知不觉的互相转变,宗教的继续研究必然会运用到科学的方法,而科学的继续发展最终会走入宗教的领域。它们犹如阴阳两极,也是互相对立转化的。那么话说回来,灵魂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从阴阳说起,r一u体为阴,即是“有”,即是物质,灵魂为阳,即是“无”,而“无”与“有”能够互相转化,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什么能和物质互相对立转化了? 亲爱的朋友们,你想到了吗?想到了吗! 现代社会最出名c最牛c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的传世质能公式: e一c2 告诉了大家真相。这个公式代表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它不但解开了放射性物质为何能发出巨大的能量之谜,还解开了太阳为何能够经久不息地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之谜,更重要的是,它也解开了灵魂的面纱。 没错,能量能够与物质互相转化,这种转化在现实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比如水结冰要释放出大量能量,水化为蒸汽要释放大量能量等等。能量即是“无”,灵魂就是能量体!是能量体便会形成能量场,没错,而人的能量场在科学中已经证实了。 (画外音:啊哈哈哈,笑死我了,以为你能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来呢。能量只是能量而已,怎么可能形成生命体?) 各位切莫笑,有形有质的物质世界形成有形有质的生命体是理所当然,那无形无质的能量世界形成无形无质的能量生命体也再正常不过了。其实不止是人类,大到宇宙都是如此,除开看得见的物质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能量与物质共同构成了宇宙。能量与物质便是宇宙的阴和阳,而阴阳是能够解释宇宙间所有奥秘的终极密码。 那么能量体到底有没有形状呢?答案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老子》十一章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三十辐以一毂的轮子,因为无,有车的用途。埏埴作为器具,因为无,有器的用途。凿户牖作为房子,因为无,有房子的用途。”且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设能量生命体是水,注入碗里便是碗的形状,注入盆里便是盆的形状,自然注入人的体内便是人的形状。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能量体便可以幻化万千了,所以灵魂得到彻底释放后人的梦境总是光怪陆离而不可名状。 同样的道理,“阳化气,阴成形”,“形”是物质形体,那么“气”很明显就是能量, 不仅如此,精c精气c经络c经隧c正气c邪气c真气等所有都是能量,只是因为其用途c位置等的不同有了不同的名称,“名可名,非常名”,此之谓也! 《刺节真邪》曰:“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c或痈c或热c或寒c或痒c或痹c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阐述了正气c正气c邪气的区别。下文又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j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j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阐述了一脉生数十病而变化无穷的原因,尤其最后“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则证明了我们的观点。说完“气”,且看“器”,此“器”非彼“气”。我们要讲的又是一个千百年来被世人误解的成语。“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现代通俗的解释是“君子不要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多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然而它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对待无意义而过多的假设一定要象剜骨剔肉一样毫不留情的剃去。它最直白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器具”,《易》曰:“形乃谓之器。”稍微发挥一下便是“君子不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定要虔诚的对待灵魂)”,这才是它真正的意思!那么,人类又一个原罪便是“君子为器”。 (画外音:啊!我接受不了你的理论,我从没见过能量体,死的活的都没见到过,我不服!) 《五藏生成篇》曰“五藏之象,可以类推”,证明灵魂确实看不见。然而有的能量体,几乎所有人都曾见到,而且经常见到和用到。《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水为阴,火为阳”c“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可知“火”是一种看得见的能量体,那么着火就是质量与能量转化的一个过程。 现代人对于火的通俗解释一般为“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将火看做是一种现象,其实火的本质是能量体。现代科学将世界分为本质与现象两部分,其实我想说的是,本质与现象同样是阳与阴,阳是阴的本质,阴是阳的现象,这才是人们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所以只论科学,世界是狭窄而残缺的。 那么动植物有灵魂么? 答案是绝大多数没有,但是极少情况下也会衍生出灵魂。大家想,一般动植物成精都有什么特点?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没错,都会活的时间很长,然后才可能成精。动植物本身具有能量流动,或者具有低级的能量生命体,然后经年累月吸收日月精华(就是天地间的能量),量变引起质变,最后生成灵魂。 那为何许多传说或者故事里,精怪都要修成人才能成仙成佛呢? 《宝命全形论篇》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作为天地相合而生的产物,全身无不暗合天地之机,仙与佛只是人的阴阳结合达到更高的一种形式,所以成仙成佛必先修成人形。 那为何天下万物莫贵于人,为何人生而有灵魂呢? 答:这个问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人的诞生开始说起,我们非要用一整本书的篇幅来讲给你听。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 阴阳和谐 阴阳和合是人体最和谐的状态,《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阴阳和合恰如其分,太过尤不及,而此阴平阳密就是恰如其分。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人已经死去了。《天年》曰:“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而形骸独居矣。”即是此意。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包括未病的已病的健康的亚健康的,不可能一直处于阴平阳密的状态,那么阴阳失调时又会怎样呢?《内经》曾多次提到,且任举两处,《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没错,阴阳失调便是疾病,不仅仅是r一u体,同样包括藏象生命体。我们来翻译一下《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句子:阴胜则阳病,是指藏象生命体生病,一般表现为寒冷的症状,而寒冷严重会使人感到发热,寒冷会伤害人的r一u体,又往往表现为肿胀,所以先肿胀而后疼痛的便是r一u体伤害了藏象生命体;同理,阳胜则阴病,是人的r一u体生病,一般表现为发热的症状,而发热严重会使人感到寒冷,发热会伤害人的能量体,又往往表现为疼痛,所以先疼痛而后肿胀的便是藏象生命体伤害了r一u体。《宣明五气篇》曰:“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大体意思是病邪侵入于藏象生命体,扰乱了阳气,人的精神会受到伤害,一般表现为张狂的症状;病邪侵入于r一u体,扰乱了阴气,r一u体会受到伤害,一般表现为麻痹的症状;病邪侵入藏象生命体,与阳气互相争胜则发为巅疾;病邪侵入r一u体,与阴气互相争胜则发为音哑之病;病邪由r一u体而出侵入藏象生命体,人则从阴而静,病邪由藏象生命体而出侵入r一u体,则从阳而怒。 所以用针的宗旨是“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至于阴阳失调更严重的后果,《阴阳应象大论篇》后文也有补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这里不再赘述。 《血气形志篇》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九针论》里也有同样的段落)这里更加细分了一些,将病灶具体化,而且给出了治愈之方。所以找准病根才是治病之道,这就是上文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意思。那如何才能调和阴阳呢?这是现代人根本无暇顾及的内容。《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这样一段对话:“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 可知,知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的前提条件。至于何谓七损八益,《内经》里没有解释,它出现在另一本书中,这里先买个关子,以后再进行解释。那究竟如何调和阴阳呢?后文又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一般人很难理解什么叫做“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现实中也无人能寿命无穷,更别提与天地终,因此人们以为只是妄言虚谈。但请记得,古人诚不欺我!我们可以解释,但那又要用到一本书的篇幅,而且关乎着人类的终极发展方向,且暂时搁下。至少你知道,不断的学习领悟,能消解无妄之灾与健康长寿,寻常人的奢求有什么还能比它更好呢? 且接着看下去,《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这是从四季养生的方面来调和阴阳,所以人们一定要了解天地四时对人的影响,本篇有更详细的叙述,我们就此打住。不知七损八益,非但不能调和阴阳,更容易多病多灾,导致早衰。我讲的不是个例,我不是针对谁,我是指在座的各位。《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自古及今过了几千年,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改变,一样的早起整装,为了生活奔波忙碌,挣钱求名往上爬,日复一日。当然了,通讯工具由书信变为电话,出行工具由马车变为火车不算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你能认识它对于心灵的阻碍,它甚至不能算改良。而大家的亲身经历,应该是大差不离的,年到四十明显有心无力,起居开始变慢,也没有年轻时的活力;年到五十,身体明显笨重,反应开始变慢;年到六十,身体明显萎缩,行动不便,九窍不利,控制不住眼泪和鼻涕。 真正的智者则能够遵守七损八益,所以能够精力有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这是一种惊人的蜕变,虽然论境界,现代人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自己是第一步,保持健康是必经之路。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无病无灾简直是天方夜谭,下面再来谈谈,生病时如何正确找到病灶所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八章 再谈中医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样一层层缩小目标,病灶自然无处可逃,问诊自然不会出错。好比要量一个物件的精确长度,自然是先从大处着手,精确到米,然后精确到分米厘米毫米。现代医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拿到一把尺子,量到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就出了问题。 既然诊病有先后顺序,那治疗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那是当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明确指出,病邪来势凶猛,应当早发现早治疗。当人感觉到病邪的侵害时,一般都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此时再进行治疗一般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到了半死半生的地步。现代医师便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治病,起的是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虽然失败率高的惊人,然而被人自动忽视,但它的力挽狂澜却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赫赫有名。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医的治病更注重防患于未然,在病未萌发时便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从不被现代人重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孰优孰劣相信自有定论。 此外还能看出,中医并非孤立的学科,它甚至将治病与治国都能联系起来,所以你应该知道,虽然世界很大,但道理是共通的。当然中医更多的是将人与天地自然结合在一起,比如阴阳c三部九侯c四时五行c九野八方等。所以,哪怕是针对同一种病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那怕是诊病也有不同的方法。且先来看一下《内经》问诊的方法: 《玉机真藏论篇》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到了观察形气与脉象,以及病情发展程度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形气相得其实是阴阳和顺的外在表现。 《三部九候论篇》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提到了治病不能贸然而行,虽然病情形因人而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以平为期”,也就是阴阳平衡为止。我们只是截取部分,但你一定要遍观全文,目光放的宽广,狭义只适用于部分,整体才是真相。 且再来看同一种病不同治法的原因。《异法方宜论篇》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地势不同便会导致天气不一,哪怕是同一种病,也会因自然的原因导致病灶不同,故而治疗方法与出处大相径庭。《内经》网罗天地博大精深,是一门杂合的学问,当人们开始尝试去理解它时,便触动了这庞大学问的一个分支,所以你很难理解诸如“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c“盐者胜血”等许多语句很正常。也许现代的学问,你学艺术不必懂得数学,学物理不必懂得音乐,但若要全面深入了解《内经》,也许你要懂得《周易》c《老子》,或者还有《庄子》c《山海经》,甚至是道家的佛家的重要典籍,反之亦然。但那又是几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希望大家不要望而却步,且继续看下去。 那么引起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脉别论篇》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很明显,人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就是人们常说的过于勉强自己。不仅仅是身体,也包括精神。当人过于勉强自己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变差,然后病邪便会悄悄侵入。权威调查发现,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人,科学家们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如今世界的价值观,使得男性总是要面临比女性更巨大的压力,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因此常常太过于勉强自己,面临疾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伤害身体,因而造成短命。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同样的,病邪也分为“寒暑燥湿风”五大类。《玉机真藏论篇》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可知风邪是生病的最广泛原因。 普通人的医学观点,生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病原体,这是最普遍的认知。其实含有病原体而不生病,或者携带病原体而不发病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两种观点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落点不同,一个是生病的原因,另一个是生病的结果。阴阳是世界的本质,本质的变化自然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生病也是同样的,所以便有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我不必做什么高深的解释,现实生活中有人告诉你吹风受凉感冒和中了感冒病毒你的理解是一样的。那疾病又是怎样传化的呢?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粗略的阐述了病情四季的传化,讲到了疾病的蛰伏与发生。《论疾诊尺》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是上文简单的解释。 《藏气法时论篇》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c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c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这是五藏在五季疾病的传化,而且说明了其日中症状c禁忌与补泻方法。至于天干地支与五行五季的对应关系及原因还请大家仔细领悟《天元纪大论篇》c《五运行大论篇》c《六微旨大论篇》等重点篇章。 《玉机真藏论篇》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是以风邪从五藏的传化上具体分析病情的转移,以及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及预判人的生死。 不过这是人在正常情况下疾病的传化,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忙忙碌碌难免受到各种影响,尤其又以情志的变化影响最大,使其病情不按正常传化而加重。《玉机真藏论篇》曰:“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肺气乘矣,悲则肝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平静的心境,病重则传化减缓,病轻则身体自动调节病愈。 也许你会说,真是笑话,人类本就是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是人难免会有喜怒哀乐,我们本来生活艰难,现在你居然连喜怒哀乐都要剥夺,真是混蛋。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我想说是的,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一个安静而愉悦的世界(我指的是心境),那是人类进化的的方向。另外就不得不提宗教了,我们虽然不懂宗教教义,但宗教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指引人所走的道路,与该终极社会形态不会相差太远,只是有的走了一半,有的走了大半,只是教徒从不能理解。最次,摒除杂念,抛弃,却实实在在对身体的健康,以及人的寿命起到积极地作用。《生气通天论篇》曰:“故风者,百病之害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反之,如果造成身体大虚,而此时又有外邪突然侵入,造成严重影响,后果怕是凶多吉少。《玉机真藏论篇》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如果现真藏脉,人也是必死无疑。至于何谓真藏脉,我们在后文解释。该段上文又有叙述,是对于疾病传化c是否可知以及判断生死之期的总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这里用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胜可以理解为克,舍可以理解为反生,不胜可以理解为反克。分辨于阳,知病之所来,分辨于阴,可知死期。现代医学,从病的表象入手,治病不求与本,就好像与影子搏斗,我很想将一个笑话分享给大家:有某人畏鬼,一晚月下独行,见一黑影尾随,心里大恐,疾驰归,影亦急随。其人大怒,回首搏战其影,影亦相搏之。其人大呼,鬼力甚大!更搏之,力竭而亡。 现代医学者缺乏反思,反而自视甚高,本来就愚昧,却又将医学进行细分,划分了无数的科目,心脏科c肾科c皮肤科c眼科从未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更从未想过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体。空口无凭,下面且看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九章 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对应 人是天地化合的产物,因此人身的构造无处不应和着天地。也可以说,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人与自然界甚至整个宇宙无论是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有着相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天人相应,所以完全可以用自然界的形态功能来比拟说明或者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因此就有了“象”和“取象”,而那些隐藏起来的,不易被肉眼看到,却能被心感应到的,就叫做“藏象”。 没有天地便不会存在人类,这当然是废话一句,但曾经人类将“人定胜天”看作是非常自豪的事情,许多年过去了,人类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不过如沧海之一粟。于是,人类又稍稍自满,以为对自身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当人有这种认识时,才是真正渺小的开始。人们从不知道,人也可以真正的很伟大,像天地一般伟大。这个阐述并非语文中的夸张,而是一种事实,只是那时候的人并非寻常人,而是圣人。至于原因,后面再进行解释。 人们常说“父母大过天”,这是不对的,有天地而后有父母,而后有自身,所以婚礼的习俗要先拜天地,后拜父母。你一定要知道,你司空见惯的一些习俗里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比如说拜天地为何要朝向西北,这又是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说回正题,欲知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且先来《内经》对于人的定义,《终始》曰:“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平人即普通人,脉应四时,寸口主五藏,人迎主六腑,故查寸口可知五脏,查人迎可知六腑。《海论》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这是人与地理的对应,但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得知许多其他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上古地理有东西南北四大海以及十二条大河,这些你在《山海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即血海,血气流淌于经隧之中)。下文我们只着重于这种对应关系,但你关注的应远大于此,因为对应关系太多,且只截取部分。 《宝命全形论篇》: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阴阳别论篇》: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阴阳系日月》: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经别》: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c五色c五时c五味c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c十二辰c十二节c十二经水c十二时c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针解篇》:夫一天c二地c三人c四时c五音c六律c七星c八风c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c二针肉c三针脉c四针筋c五针骨c六针调阴阳c七针益精c八针除风c九针通九窍c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这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一个总述。 《生气通天论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是阳气与一日之间的对应,以及注意事项。 《阴阳应象大论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这是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的对应。 《脉要精微论篇》:万物之外,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这是人体经脉与阴阳四时的对应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这是人的情志与天地的对应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是人体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与取象。 《诊要经终论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这是五藏之气与十二月之天气的对应。 《六节藏象论篇》: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与人体对之的对应。四形脏为胃c大肠c小肠c膀胱,五神脏为心肝脾肺肾,“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通天气而生神明,故名为神脏。《九针论》则阐述了人体与九野的相应:“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末。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 段落又提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c“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等数理,《三部九侯论篇》则有更详细的阐述:“岐伯日: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便是三部九候的来历,且继续看下去:“帝曰:何谓三部? 歧怕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歧怕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天必死矣。” 所以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所以你也知道了,睡觉时不要将内裤或者袜子裤子放在枕头下面,这并不是迷信。虽然一觉醒来,你并没有感觉任何不适,就好像没人告诉你吸烟有害健康的话,吸完一支烟后你同样感觉良好。 三部九侯并非毫无意义的分类,不知此者根本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八正神明论篇》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如何治未病,上工即是良医,正是运用三部九侯之理,观人冥冥而见常人之不见。《三部九侯论篇》又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以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邪胜,死也。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这是通过三部九侯诊病的具体描述,能预判疾病缓急与生死。按此标准,所有的现代医师以及几乎全部的中医医师都不能称之为工。另外,《六节藏象论篇》还提到一个标准: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里面运用到了《易经》和阴阳五行的一些知识,这里暂不详述。 我们从阴阳c四时五行c三部九侯等多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对应与联系,但总的观点只有一个,整个人体都是与天地自然相互对应联系的。那么当人逆天地而行,又会怎样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是非常古老的一句名言了,虽然常常成为统治阶级蛊惑人民的工具,然而它的本意却是再正确不过。 《四气调神大论篇》: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阴阳应象大论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反作,逆天而行。以下截取段落是具体方面的论述。 《生气通天伦篇》: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这是人违逆四时的表现。 《四气调神大论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是五藏逆四时之气的具体情况。 《玉机真藏论篇》: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这是经脉逆四时的情况。 《三部九侯论篇》: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三部九侯相失者死。 这是人违逆三部九侯的情况。 阴阳细分无穷尽,人违逆阴阳的情况也不可胜数,虽然寻常人多数不会故意逆反自然,然而由于愚昧无知,也会有意无意间违背,所以我们要向榜样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且看《内经》为我们树立的榜样,选取部分如下: 《生气通天论篇》: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聪目明,气立如故。 《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应象大论篇》: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上古天真论篇》: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现代人很奇怪,明明贪生怕死,却又常常糟蹋自己身体以至于早夭,明明看重养生,却又违逆自然规律。一说到养生,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人老了,或者人到中年力不从心,或者生了重病虚弱至极时才需要养生,从未听过孩童或者年轻人需要养生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养生适合所有的人。养生最关键在于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而调和自身阴阳,逆其根则伐其本,全部都是白费。 那么人通过养生究竟能到达什么境界呢。《宝命全形论篇》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这是寻常人脑海里神话故事中神仙才能拥有的能力,但养生的最高境界,能让你成为自己的神明。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其置之不理,人们自视甚高,人们想要的更多,于是大肆破坏环境,于是种种恶果开始显露,于是人们受到自然的反噬与惩罚。然后人们才开始重视,开始想到退耕还林还草,开始保护海洋,开始顺从自然,人们自以为尽心尽力了,毕竟人本身也要发展,但是这远远不够。没错,这些事情只是隔靴搔痒,徒有形式。人类对自然最大的消耗并非来自于生存,而是和发展。 也许你会感到震惊,你会想我是不是疯了,难道人类不发展自己,要一直退回原始时代么。于是你瞬间诗兴大发,带着鄙视吟出了这句话“我们仍将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可是我也想说,吟得一首好诗并不难,难得是吟一辈子诗。古人告诫我们,“竭泽而渔,明年无鱼”“杀鸡取卵,得不偿失”,人类可曾考虑过后世子孙如何过活? 那究竟要如何做呢?这又是一段长长的叙述。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天气。大多数人脑海里固有的印象,人都是吃饭长大,这是天经地义,《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即是说,地气予人能量,至于更详细的过程,《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jg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道理正确无疑,但是人们的观点有很大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初中生物里都会提到的实验: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柳树实验。他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100g。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这一观点。诚然,水对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jg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现在大家都知道,他忽略了空气的因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排出氧气。 那么问题来了,植物如此,人呢?人每天都要吃饭,当然饿一天也不会有大问题,但却每一刻都离不了呼吸。如果不呼吸会怎样?不呼吸人就死了。许多年前,医生曾将呼吸停止作为生命结束的征兆。这是为什么呢?你仍然能毫不费力的回答:人通过呼吸作用,一刻不停的吸入氧气,供给血液与全身,然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没错,这是主要的,当然除氧气外,人也会吸收其他气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进行,物质与能量可以实现互相转化。人也同样如此,人们进食,通过消化作用,将物质转化为能量,但这远远不够,人们通过呼吸,一刻不停的获得能量,所以能量与物质转化的过程必然少不了天气的参与。《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阐述了人体能量的来源,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所以你知道了为何古人一日再食,也就是一天两顿饭的原因。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大地饲养人以五谷,苍天饲养人以天气,人的成长,食天气与食五谷一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内经》曰“天食人五气,地食人五味”,此之谓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再谈五藏 人体与自然存在着对应关系,故而《内经》在论述五藏相互制约与互助的关系时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象手法,就是五行。《宝命全形论篇》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此虽是对于五藏关系的论述,但“万物尽然”四字更加重要。 那五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燥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这同时也是整体偏于北方的中国地理风俗在饮食上呈现东酸西辣南咸北甜的原因。另外,经络遍布人体,五藏即与人体各部分密切联系,也有各自所主,当五藏发病时,人体相应的部位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现象。例如《举痛论》曰:“五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所以观察面部异色,你可以大体做出判断,黄赤为热,此征兆大体是脾或心引发的热症;白为寒,此征兆大体是肺引发的寒证;青黑为痛,此征兆大体是肝或肾引发的痛症。《内经》告诉人们,五藏与六腑互为表里,表里大概是皮影戏中影子与皮子的关系,互为表里的意思是“互相做为对方的外表或者内里”。 此外,《宣明五气篇》中讲到五脏的许多特点:“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这是讲五味与五脏的对应。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非常易懂的文字,无需解释。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讲述五脏与人情志的关系。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这是五藏的禁忌。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这是人体液的来历。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这是五味的禁忌。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这是阐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疾病原由,人体分为阴阳,病邪侵扰阳气,清阳为天,三部者头为天,故为狂症;同理,侵扰阴气,浊阴为地,足为地,故为麻痹;病邪与阳气相搏则发为巅疾,与阴气相搏则发为喑哑;病邪由阳入阴则病体安静,病邪由阴人阳则病体易怒。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这是反顺为逆的五种死症,以后详述。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神明何从来?神明自五藏而来。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易于理解,可与《六节藏象论篇》论述藏象的段落相呼应。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生病起于过用,所以量力而行绝对是良言美句。大凡职业运动员在生涯后期或退役后无不伤痕累累,甚至会造成终生不可逆转的毁损。其实不仅是运动员,所有职业的人员,如果太过于专注和勉强,都会得职业病。所以,人们千万要回过头反思一下,人类以损毁健康为代价来追求自身的极限是否值得。而且非常抱歉的是,因为境界太低的缘故,人类的极限只能在非常微小的地方进步,而人类真正的极限远远千万倍于此。而且你可知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乃万物之理,强大到极致也便离毁灭近在咫尺。真正的强大,看起来总是最弱小,却能长存与天地间 (咳咳,对不起,一时兴奋刹不住车了)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这是五种正常的脉象。 值得一提的是,心肝肾肺各有四时所主,而脾不主时,《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其意思与“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大差不离,只是更丰富一些。所以,脾病患者经常四肢难用的原因也便知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j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意思是说,四肢都要秉承胃中水谷精气以得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另外,当病邪进入五藏时,身体出现的反应,《五邪》中有一个大体的论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肿。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第一节 再谈经络(上) 藏象系统由五藏与经络两大组成部分,经络又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遍布人体,将五藏与人体各个组织c器官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c处百病c调虚实,不可不通。”《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可知经脉的正常运行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人的生死,《三部九侯论篇》曰:“帝日: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经络如此之重要,让我们不得不追究它的来龙去脉。首先是脉度的确立,《骨度》曰:“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c广狭c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膂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这一篇非常详细的对于普通人骨度标准的描述,在标准之外的话,器官则过大或过小,身体总会有些许不适。身体比此标准或高或矮,则按比例计算骨度。也许你对这些数字并不在意,但是现代医学工作者一定知道它意义非凡,我相信他们计算机里庞大的数据库一定会提供支持的。我们必须将它列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骨度与脉度的来历直接关乎到人类的诞生。此事后提。 文章末端告诉我们,经脉有能见者,有多血多气者,那究竟孰能孰否,孰少孰多?《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又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又曰:“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可知经络之隐现。《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可知经脉之血气多少。” (备注:《血气形志篇》该段有一个重大的错误,“阳明常多气多血”应为“阳明常少气多血”,且看解析: 世间万物,不离阴阳,而阴阳ju有对立转换的特点,如图所示: ————————————图挂了———————————— 经络之于人体,犹如一个如环无端的圆,而经络负责输送血气,血气总量是一定的,血多则气少,气少则血多,如果分为三阴三阳,那么则如图示: ————————————————图片无法上传—————————————— 人体经络的阴阳大环境,按照少阳c太阳c阳明c厥阴c少阴c太阴的次序,阳由少慢慢增多,到阳明则阳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厥阴开始阳又慢慢减少,到太阴时阳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少阳开始,阳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往复不休,如环无端;按照厥阴c少阴c太阴c少阳c太阳c阳明的次序,阴由少慢慢增多,到太阴则阴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少阳开始阴又慢慢减少,到阳明时阴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厥阴开始,阴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循环不止,如环无端。 对应而来,按照少阳c太阳c阳明c厥阴c少阴c太阴的次序,血由少慢慢增多,到阳明则血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厥阴开始血又慢慢减少,到太阴时血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少阳开始,血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往复不休,如环无端;按照厥阴c少阴c太阴c少阳c太阳c阳明的次序,气由少慢慢增多,到太阴则气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少阳开始气又慢慢减少,到阳明时气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厥阴开始,气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循环不止,如环无端。 故而阴阳可互为表里: 少阴与厥阴互为表里,少阳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多血少气,少阴少血多气; 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阳明少气多血,太阴多气少血; 如果按照原文,不符合阴阳对立转换的法则。) 经脉十二,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三阳为少阳c阳明c太阳,三阴为少阴c厥阴c太阴,共计十二条。五阴经主五藏(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除外),六阳经主六腑。人体分阴阳,阴阳生四象,那何谓阳明,何谓厥阴?《至真要大论篇》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而阳明之阳最多,厥阴之阴最少。《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为脉行之逆顺。 《经脉》详细叙述了十二经与十五络的起止c循行部位c发病症候。通读全文可知十二经分别为:肺手太阴之脉c大肠手阳明之脉c胃足阳明之脉c脾足太阴之脉c心手少阴之脉c小肠手太阳之脉c膀胱足太阳之脉c肾足少阴之脉c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c三焦手少阳之脉c胆足少阳之脉c肝足厥阴之脉。十五络分别为: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偏历;手阳明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此外,十二经还有两个特点,其一:手少阴之脉无腧穴。《邪客》曰:“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除开其原因,你也知道了,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不会生病,故而邪不能入,阻滞于心之包络。科学也证明了,只有心脏是不会得癌症的,心跳动着,人就活着,所以早时候医学界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判定人死亡的依据;你也知道了,为何一心想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救不活的,因为心藏神而主神明,心伤则神去,神去则人必死。同样的,科学也证明了,意念可以改变人的健康,即好的念头会让你远离疾病,俗话也说“好人有好报”。 其二:只有手太阴c足少阴c足阳明是跳动不休的。《动输》曰:“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c足少阴c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前面讲人迎与寸口若引绳,这里也阐述了原因,故而也可知五藏与六腑相表里,《九针论》曰:“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经脉与呼吸的关系,它们也有规律可循,《平人气象论篇》则有更详细论证:“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那么常人的经脉动作一成不变么?答案是否定的,《经脉别论篇》曰:“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可知生活起居,特别是人的情志对于经脉都有变动的影响,所以保持平静的心情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千万不要不以为然,这是人体的运行机制,跟随自然变化的规律生活人便可形气相得而脉象平稳,且看人体四时正常的脉象,《平人气象论篇》曰:“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该段亦阐述了脉象的成因,脾不主时故而无对应之脉象,此外原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四季经脉的太过与不及,以及因此导致的病症。如若违背自然法则会引起不适于疾病,更甚者引起死亡。《平人气象论篇》曰:“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这便是违逆四时规律时自然对人体的反噬。 现在,让我们以五藏经脉为例,来对比一下常人与病人的不同。《平人气象论篇》曰:“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耍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文中描述非常形象,古文不好的同志要补补功课了。既然知经脉逆从,那何谓虚实呢?《通评虚实论篇》曰:“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段落非常详细的讲述了经络虚实不同的问题c治法与生死的情况。《玉机真藏论篇》中亦有讲述包括经脉虚实在内关于生或死的十种情况:“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再谈经络(下) 人有衰亡,脉亦有衰败,《诊要经终论篇》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若欲知其经败亡现象之原因,可去对应十二经之终始,此外《经脉》有单独关于五阴经气绝详细的阐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ye去皮节,津ye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此十二经之败也。” 该段最后亦是论证阴阳离绝的具体情况,五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离决则人必死矣,《脉度》曰:“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所以提早诊断发现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脉要精微论篇》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为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此为诊法大论,知三部九侯之理亦可决人生死,《三部九侯论篇》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此为大论,诸如风气之病或女子月事不计在内。 此外,五种真藏脉出现之时,人也是必死无疑的。《玉机真脏论篇》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至于原因,接下来讲的也很清楚:“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大意是说,脏气必须依赖胃气的输送才能到达手太阴,所以五脏才能在各自主时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但如果邪气过胜,则精气衰败,非常严重时胃气便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所以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这是不治之死症。《平人气象论篇》中有更易于理解 的解释:“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意思是说,脉象之所以正常,是因为脉气与胃气相和而至,现在缺少胃气所以真藏脉便显现出来,人便要死亡。 《老子》第四十二章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亦属万物,自然负阴而抱阳。五藏为神脏,灵魂所属,通于天气,其脉亦行天气;胃为形脏,化水谷之气,水谷之气为地气,故胃气属地气,其脉亦行地气。现在天地和气,阴阳相合,“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调jg轮篇》)。这是人体的“冲气以为和”。发散开来,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和,万物以生,世间皆如此理。 所以通天气是人的根本,《生气通天论篇》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之内,其气九州c九窍c五藏c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人同食天地之气,其地气来源于水谷,天气来源于呼吸,食地气可以饱腹,那食天气的意义何在呢?《生气通天论篇》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没错,就是通神明固阳气。当然了,天气指清净之天气,所以滥砍滥伐破坏自然破坏天气,制造雾霾的人类,长此以往将自食恶果,那就是“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虽然大家不是圣人,不能服天气而通神明,但同食天地之气,修身养性,亦可使神机不灭,《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ye相成,神乃自生。”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是人的情志的产生。据说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虽然有些动物会模仿人的笑,但并无笑的实质,这便是不得神机的原由。而且动物知声不知音,《礼记·乐记》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假设有动物经年累月吸食天地精气得以生神,进而化生灵魂,那么它除开外形,实际与人无异。如果达到更高境界,比如通达神明,那便得以俯视众生,为人祭拜。你是否感觉并不真实,然而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山海经》里便记载了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神。你以为那只是神话,可神话并不一定是虚构造假。 另外,《经络论篇》对于经络的颜色有大概阐述,这里不再啰嗦。本章最后,且来简单讲一下诊脉知孕的情况,虽然现在会把脉的人已不多见,精通之人更是寥寥无几。《平人气象论篇》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而至于原因,在《腹中论篇》:“帝曰:何以知怀子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 第一节 营卫之气(上) 人体有无穷的奥秘,比如人体的运行便是一个庞杂而又井然有序的过程,这一节我们来讲环绕人体的两股重要气息:营气与卫气。顾名思义,营气指营养之气,卫气指护卫之气。且来通关《营卫生会》全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备注:1c该段讲述了营卫之气的生成与相会。营卫之气来源于水谷,经胃生成,传之于肺,而贯通五脏六腑,后分为两条道路,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天地初开之时,亦是轻盈者上天,浊重者下地,此亦为人体与自然的对应。那清浊之气又是区别的呢?《阴阳清浊》曰:“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也可理解为天气为清,地气为浊;肺气为清,胃气为浊。清气入五藏,浊气入六腑,各自又有行径,清浊相交冲叫做乱气。这是区分方法与大体分类。但要切记,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异名同类,实质是一样的,其实不必做过多解释,它们都是从同一股浑浊之气中分化而来的不是么。 2c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亦可知营卫之气的关系,好比贯穿人体阴阳的有环无端的圆。)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备注:年老者白天不明夜里不寐,而少壮者白天精力旺盛夜里睡梦香甜,人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该段才是真正原因,此亦为人体运行的机制。)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备注:此为营卫运行之初始。) 黄帝曰:愿闻上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备注:卫气的特点是慓悍滑疾。该段亦论述了营卫的相会情况。)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ye,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备注:1c气可化血,血亦可化气,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其实不仅如此,精气津ye血脉亦同为一耳,《决气》曰:“黄帝曰:余闻人有精c气c津c液c血c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c充身c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2c阐述了精气津ye血脉之名的由来,即因部位与功能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名称,这也是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另外同样也阐述了气脱的症状和彼此的贵贱关系。 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夺血者失神,失神者死;夺气者失jg,shi精者亦死。此为人生有两死。血之与气,一阴一阳,阴阳离合,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故生有一! 3c营气者,以奉生身也。《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此之谓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备注:此为人饮酒,饭未消化而小便先出的原因。)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备注:1c前面我们讲,中医的五藏即是西医的五藏,那么你也应该知道,《内经》中所论述的所有器官皆为有形有质的器官。《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为人体器官,则阴阳必然不能分离,故而有器官之用。其实这是非常非常容易理解的,人们常言地理地形,可曾有人描述天的形状?物质有形状,无形的能量可曾有形状?所以,三焦绝对是有形有质的器官。那三焦究竟为何?三焦乃六腑之一,既然如此那便与其他五腑为并列关系,大家且掰着指头数数,《内经》里所有论述的器官与现代医学指定的器官对照,有没有那个器官是遗漏的?没错,是胰,或者叫胰xian。有专家称,中医没有yi腺这个概念,用现代医学反推回去,yi腺应该包括在脾的系统里。我们根本不用仔细推敲,试想这么大一个脏器在人体内找不到,而《内经》网罗天地贯穿阴阳却单独对yi腺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凡稍微懂些医学的人,都应该感到奇怪不是吗?那到底是不是呢?且看现代医学对yi腺的描述: yi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c胰蛋白酶原c脂肪酶c淀粉酶等。胰液通过yi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c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胰岛主要由4种细胞组成:a细胞cb细胞cd细胞cpp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cb细胞的分泌;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c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另,yi腺为混合性分泌腺体,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c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c肠血管活性肽c胃泌素等。 另,胰岛素的功能为: (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 (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 (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 (4)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yi腺炎。 我们来提取一下主要信息并与《营卫生会》段落相对应。 (1)“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与“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c胰蛋白酶原c脂肪酶c淀粉酶等。胰液通过yi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c脂肪和糖的作用。胰岛素的功能(4),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yi腺炎。”与“下焦如渎”与“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九针论》)” (2)“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ye,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与“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c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c肠血管活性肽c胃泌素等。”与“中焦如沤”。 (3)“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与“胰岛素的功能为:(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与“上焦如雾”。 yi腺有外分泌与内分泌两大功能,以经络为联署,往上贯通于胃,往下接于回肠,除此之外与五藏六腑又皆有联络,总而分之,又别行三路,故有三焦之称。可见其体积虽小,却掌控着整个腹腔,称为人体最大的脏器的也不为过,这就符合了后世医学家的观点,同时也解决了三焦脏器大与小的矛盾。 2c《痈疽》曰:“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ye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阐述了三焦的功能与天地之纪的道理,可与此段相应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第二节 营卫之气(下) 营卫之气贯穿阴阳,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那这个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五十营》有详细的叙述: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该段论述了五十营的来历,虽然在病理方面《内经》更注重现象而非数字,但是在人与宇宙的对应方面,《内经》却以非常确切的数字增强了可信性。人体本身便是小宇宙,所以你也知道了《内经》为何要关注那些遥远的星系,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系或者星座”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此外,我相信有些数字你一定非常熟悉,比如一万三千五百,这是《西游记》中金箍棒的重量。 且接着看营卫之气具体的巡行路径,营气行于脉中,《营气》曰:“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此为营气的巡行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无数段落中都可以见到诸如终而复始c营周不休c如是无已c如环无端等表示循环往复的字眼,阴阳转换永无止休,此为天地之纪,足以道进万物之理,亦为人体运行机制亘古不变之常理。卫气行于脉外,《卫气行》曰:“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其散者,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太阳运行一星宿的时间为一舍,文又曰:“大要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纷纷昐昐,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要理解该段还要掌握二十八宿的知识,大家需要恶补一下。可知卫气日周行于阳二十五周行走于藏外,夜周行与阴二十五周环行于五藏,营卫之气各行五十周而复会于手太阴。当然,你也知道了人的起居卧睡有早晚不同的原因。另外卫气作为一种剽悍之气,其有失常之时,而诊法与治疗手段《卫气失常》有详述。 营气与卫气周行全身,当遇到阻碍时,气又是如何回返全身的呢?《动输》曰:“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四街指头c胸c腹c胫各自之气街,《卫气》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我们怀疑“络绝则径通”应为“络绝则经通”,络为细小之脉,脉为通大之络,意思是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四街大的经脉就能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运行。当四肢末端的邪气祛除后,各络脉又沟通如初,营卫之气又从这里转输会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四章 第一节 病从何生(上) 人体阴阳失调的后果就是疾病,前面有过简单论述,现在再次详述疾病的生成与传化。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但这也恰恰是现代人最缺乏的,预防疾病就必知疾病生成的原理,为表示重视,我们非得占用一个篇章。且看《百病始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备注:百病之始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有内因亦有外因,两者俱得病方生成。《五变》曰:“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少俞告诉人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不犯人,乃人自犯之。上古之人,遵从教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安从得?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故身无奇病,尽享天年。)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备注:该段是对上文的进一步发散。“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故而同时遇风有病有不病者,有同时得病而病不同者。《论勇》曰:“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少俞曰:春温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黄帝曰:善。”这是同时遇风有病有不病的解释,里面用到了五行的知识,例如“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肝木主春,脾属土属黄色,木克土,故而如此,下皆此理。 《五变》曰:“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c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du一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是对一同遇风而病不同的解释。 此外亦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也会生病,《贼风》曰:“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可知,虽不出屋门,然早期亦有伤于湿气而残留于身,也会在后期因某些原因而引发致病,而这些原因里,情志的变化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圣人遍知万物之理,故万物不得动摇内心,情志则是平静愉悦,故身无奇病而尽享天年。另外,你也知道,宗教让人清心寡欲,吃斋念经,种种的仪式无不是为让人保持内心的平静。)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备注:该段详细阐述了病邪的深入和传化过程。疾病在不同的部分,也会反应出不同的征兆,另外五官上也有相对应的症状,《卫气失常》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此之谓也! 那邪气在什么时候入侵人体呢?《岁露论》曰:“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得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可知虚邪乘人体之虚,随时都会入侵,只是有轻重不同。另外,该段又从人与天地相对应的角度论述了人体一日之间的腠理开闭的规律;三实三需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三实指气旺之年,月满之时,四时和顺之季,三虚则与此相反。)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湊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揣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ye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备注:该段则是对于上文更进一步的阐述。)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c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ye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备注:该段则是对“积病”原由的解释。)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备注:该段是五藏之伤,以及治疗的方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四章第二节 病从何生(下) 虚邪之风乃致病的外因,《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阴阳应象大论篇》则阐述了病邪致病的部位:“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感则害皮肉筋脉。”病有生于阴,有生于阳,《调jg论篇》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这是疾病的传化过程(与《百病始生》所述者同),基本上是皮肤c孙脉c络脉c大经脉这样一个由外到里的顺序,此外亦有风湿伤人的征兆。天有虚邪之风,正逢人虚之形,两邪相遇,疾病乃生。虽然如此,大家仍然要知道,最整体的原因便是阴阳有失调和,《邪气藏腑病形》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它的翻译是“阴与阳,不同名但同类,上与下相会,经络进行相互间的连贯,像没有开端的圆环”。我们仍然要强调翻译的问题,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务必秉承原文,不要私自丰富内容,也千万不要穿凿附会,比如阳经就是阳经,千万不要发散成为五藏的阳经或是手足三阳经之类。《内经》之所以难懂,私自添加赘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现在市面上关于《内经》的翻译基本上都不可取,想要大力发展中医,对《内经》重新进行正确的翻译是十分重要而刻不容缓的,特别是对于藏象生命体的重新认识。另外钻研中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要怀疑它的正确性,虽然人类骄傲又傲娇的本性很难承认自己愚昧,但中医的没落原因正在于此。《方盛衰论篇》曰:“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说回正题,“百病之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所谓的“中医六淫”,“化”与“变”可以理解成“生化”和“变化”。且再详细介绍病邪侵入人体的情况。《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恒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备注:邪气中人,常在上部,风气常是清气,故吹人上部居多;湿气中人,常在下部,湿气多是浊气,故吹人下部居多。)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何故也?岐伯曰:褚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出汗,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肋亦中其经。 (备注:虚邪乘人虚乃发为病。)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淖,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与腑。 (备注:五藏为阴,藏气实则邪不能入,所以还之于腑;六腑为阳,经络遍布,故传输于经脉。)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气乃往。 (备注:五藏为神脏,乃人之根本,情志不稳,喜怒不节,对于五藏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你应该知道,为何情绪稳定是长寿之人的共同的特点;你也应该知道,为何神佛慈仁而面容常无变化。) 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也;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藏之所生,变化之变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问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备注:五种面部颜色对应五藏脉象。色脉相得是健康人的正常现象,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比如见色青而诊断不到肝脉,反倒诊出毛脉,也就是肺脉的症状,肺脉属金,肝脉属木,金克木,那么这人就没救了;如果诊断出石脉,也就是肾脉的症状,肾脉属水,肝木属木,水生木,那么这人病就能治愈。查脉诊色是诊病的最有效而神奇的手段,《移精变气论篇》曰:“帝曰: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备注:但是这种色脉诊法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师,若非几十年如一日临病的体验感悟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修为甚深者能理色脉而通神明,无修为者则自以为得而疑之甚深。这种境界的差距之大,类似于人与神,我特别想引用《庄子·逍遥游》的段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诊病与治病 病邪初伤人也以轻微,若有无无,《邪气藏腑病形》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而人的差异性也致使病情深浅不同,所以诊脉治病要讲求因人而异,这又是中医的一大优越之处。《经水》曰:“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c切c循c扪c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可知寻常人虽有标准,但对差异较大之人则并不适用,所以中医另有一套诊病的方法:望闻问切。 顾名思义,望即观察,闻即耳听,问即询问,切记切脉。其中又以观察与切脉尤为重要,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色脉参伍相得,乃得其病,单独调其尺脉亦可,《论疾诊尺》:“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可知虽不视五色,但亦要触其肌肤,知其寒热等相参合。 人有阴阳,寸口主阴,人迎主阳,视其脉数而得发病之经亦有大要,《终始》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其治疗原则《禁服》有相应论述: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而高明的医生当断则断,不必待色脉病症俱全才开始治疗,可谓早知,《邪气藏腑病形》曰:“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对比现代医学,寻常人没有标准,病人反倒有标准,比如将发烧的标准定在37°以上,这种标准是非常粗漏的,所以误诊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再看“问”,问也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现代医师只会询问与病情直接相关的问题,比如病情症状,稍好的医师则询问饮食怎样c睡眠如何,而中医则关注更加丰富,且看《疏五过失论篇》:“帝曰:凡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jg。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jg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c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热。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这是诊病治病的五种重大过失,且来简单阐述。医工第一过:诊病时不问病人生活状况是否有过较大改变,比如原先高贵后来低贱,或者本来富贵后来贫困,有此情况病人虽然不致中邪,然而病从内里生发,而医工诊断不明。医工第二过:诊病时不问病人饮食起居与生活习惯,是否有暴喜暴怒的情况出现,有此情形会损伤人精气与形体,而医工诊断不明不知补泻,致使病人病情越发严重。医工第三过:擅长诊脉的医工,一定要善于别异比类,通晓常人脉之常态,异人脉之奇态,从容细致的掌握疾病变化规律,粗工恰好反之。医工第四过:诊病时已寻问病人贵贱贫富与苦乐的情况,但未认真对待,去转变病人的精神状态,而是顺从病人之意,敷衍治疗,以致治疗上丢掉法度,不能除掉病患。医工第五过:良工诊病必然查本知末,了解疾病的全部过程,切脉问候注意性别差异,以及是否曾有生离死别等让情怀郁结之事,为工而不知便谈不上医术。易犯此五类过失的医工,名为医工,实为受术不通,人事不明。现代医师,恰恰一无所知,谈不上什么医术。《内经》中有医有工,而工是比医高一个层次的存在,能称之为工的都是境界非常高深可通神明者,像文中所谓“善调尺者”与“善调脉者”,其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基本上达到了《上古天真论篇》中贤人的境界。 而圣人要更上一层,《疏五过论篇》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至于“闻”与“色”前文里多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得知病情,下一步便是治疗,治疗讲究标本兼治,但病有先后缓急,故有先治标者,有先治本者。所谓标,如树之枝叶;所谓本,如树之根本。至于其治疗原则与标准,《病本》有大体论述,这里不再赘余。那么当病人的意志与疾病相违背时又该如何呢?《师传》曰:“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告诉人们,治病不仅是医师的事情,与病人心意共通,使其知与己为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疾病所发一般有个特点,即是白天安好,夜里加重,《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阐述了具体原因,与相反情况的原有,另外可知一日之间,亦有四时之气。 治病之要在于一个“顺”字,而《征四失论篇》中提到了必须惩戒勿犯的四种过失,谨奉上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c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备注:该段解释了为何哪怕医术高深之人治病也不能得到十全效果的原因。)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备注:此为四种过失的具体阐述。所以你知道了,上来就摸脉而一言不发的中医根本不值得信任。翻译曰: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随师学习没有卒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治病不能适宜于病人贫富贵贱的生活特点c居处环境的好坏c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作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诊病时不问病人开始发病的情况,及是否曾有过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规律,或者是否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中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律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备注:该段说明了中医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被人质疑嫌弃甚至要废弃的地步的原因。大意是说,人们说话,视线能延伸到千里之外,却不能明白细微的道理。治数之道,以从容和缓为贵,只知诊查寸口,自然诊断不明,无法治疗,这时候就开始自怨学艺不精,然后归罪于老师教授不好。所以治不好疾病就将医术抛弃,偶然治好就得意洋洋。道之大可以比拟天地,为人而不知,就是传授明道也依然糊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六章 谈古论今 今人与古人对人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此之上发展而成的医学也有较大差异,现代医学将人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医学则认为人与自然宇宙本为一体。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无数分支中的一支,而中医学则是宇宙整体观的一个体现。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所谓的中医学并非现代人掌握的可怜残缺而又漏洞百出的中医学;第二,所谓的古人生活的年代比你想象中要更早更早,《内经》产生的年代也比现代人定义的更早更早。 你肯定会有疑问,一来这个更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二来为何我们只拿《内经》说事,其他诸如《难经》c《脉经》,甚至印度的《奥义书》都有关于人体的详细论述。 让我们先从《内经》说起,自问世以来,《内经》便以极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此后历代医学家著书立说c临床实践无不以其作为理论依据,可以说没有《内经》就没有中医学。但问题是这本书一经面世,其理论之宏伟与深奥便犹如一座设施极其完备的惊天大厦伫立眼前,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这座大厦里东跑西颠,惊叹不解,从不能为其添砖加瓦,至于药方与治疗手段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增减减。现代科学发展至今,吸取几千年来无数代人的发展成果,至今仍未完善,而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无数的曲折坎坷,没有道理在那么落后的年代,人们仍在为食物而挣扎的环境里便能创造出如此宏大精深而又系统完备的天书。所以我的结论是,现代医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医学则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它们是两个文明的产物,所谓的上古就是现代人模棱两可,现代科学漠视的那个久远的年代。如果你想得知上古文明以及那个年代发生的事件,它们记载在其他的书里,我们下一本书里讲。但现在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上古文明辉煌灿烂的程度更甚于今。 现代人经过考究,《内经》成书于战国c先秦或者西汉时期,这个结论你笑笑就好。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四大发明不过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几支,然而中医学天罗地网无所不包,其成就之辉煌远非四大发明相比。例如四大发明中最早的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时期,以后渐渐得到改良,没有道理只有中医学渐渐没落。如果中医学是上古文明的遗留瑰宝,而上古文明走的是物质文明之外的另一条道路,那便能说的通。所以,《内经》宏大而精深的理论并非以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也不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藏象生命体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据。 也许你又感到奇怪,虽然《内经》不离阴阳,但总是不厌其烦论述五藏,难道上古时代的人看不到人身为肉长?其实不是,既然《内经》偏重于论述五藏与经络,那么应该也会有偏重于外在肉ti的经书。阴阳互为表里,有内自然有外,我们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黄帝外经》,它的内容一定与《内经》相互补充与验证。《汉书·艺文志》里面确实记载了此书,共有37卷,可惜早就失传了。除此之外,《内经》中还提到几种失传已久的医书,比如《本病》c《九针》c《金匮》c《揆度》c《刺法》等,我们已经不能得知它们原来的名字,或者是否有其他所指,但那一定是治疗方法或者病理的具体论述。 只有非常发达的文明才会产生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内经》只是其一,当然也有其他书籍流传于世,说来你可能不信,它们是《山海经》和《易经》。《易经》有《连山》c《归藏》c《周易》三种,前面两种早已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连山》是最早的易经,相传为神农时代所用的易;《归藏》次之,相传为黄帝时代所用的易。《上古天真论篇》中有过“真人c至人c圣人和贤人”四种境界的论述,其中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质人,其次是圣人与贤人,也就是说黄帝应该处于下古。所谓的上古文明,又包含上古c中古c下古三个时期,黄帝虽然名气大,但距离现代文明还是比较接近的。 现代学者追溯中国的最早文明朝代为夏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夏朝是个扑朔迷离的朝代,文字记载与考古证据非常之少。其实不仅是夏,接下来的商朝与周朝同样如此。为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国家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进行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过验收。但由于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其结论和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不少质疑,因此最终的报告繁本未能获得通过。严格来讲,该工程是一项尚未完成的项目。 连最基本的朝代断代都如此艰难充满争议,可见其与上古时代之接近。上古文明的流传大多是因为神话,而大禹即出现在神话传说中,也出现于历史记载里,可以说是连接上古时代与近代文明的桥梁。夏朝鬼神色彩浓厚,占卜盛行,商周稍次之。《庄子》中常有三代并称,那三代到底属于上古,还是属于近代文明呢? 人类文明的记载渐渐清晰开来是从周以后,夏商周这个模糊的时代我们先不去计较。《周易》就比较明显了,它成书最晚,据司马迁考证是“文王拘而演周易”。“演”是演绎的意思,就是由原来的易经重新推演而来。《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艮为山,于是叫《连山》;《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坤为地,大地象征厚重,万物得之以生,又得之以归藏,于是叫《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卦,乾为天,天象征纯阳刚健,《内经》中也时常谈到食天气的重要性和天之大德,其发之于周,于是叫《周易》。那么有两点就必须要注意: 第一,文王演周易,说明《周易》完备成书大概位于商末,居于上古文明的末尾。虽然三易名称不同,但天地间的规则,阴阳五行等是不会变的,所以《周易》与《连山》c《归藏》必定多有共通之处,且将三易合一,并称为易经,同属上古文明。 第二,三种易经过时间变迁,其八卦之方位已然改变。众所周知,易经是一种论述天地间事物发展变化的书籍,目的是令人趋吉避凶,其方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就说明,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令地球的方位改变了,而且是大到诸如磁极倒转c大洪水或者天地分离等足以使地轴发生方向变动的事情。如果人们能够理解《周易》成书的理论依据和凭证,再推断出《连山》c《归藏》的成书年代,那么就可以倒推两者的内容。 那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这些书籍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猜测,《内经》是为让人民真正认识人类本身,《山海经》是为让人们了解与认识世界,《易经》则是说明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道理,指导人们趋吉避凶进而更好的生存。这样一来,三者就将最微观之处,还有人类本身,加之宇宙的宏大世界结合起来,如果能融汇变通,那就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即道家所讲的“道”。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板块,量子理论c经典理论和相对论,不也是在微观c普观c宏观的尺度上阐述宇宙的规律吗,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只是现代科学并没有放开视野,走进宽阔之处;只是人类走上了曲折蜿蜒的道路,而且正在付出巨大代价。 我要长吁一口气,幸亏失传的是《外经》,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人体研究越来越详细,在显物质与数学和数字方面,现代科学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也许可以弥补《外经》失传的遗憾,但假若失传的是《内经》,那不知何年何月人类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 这并非茶余饭后的闲谈,除开这些玄而又玄的古老书籍作为物证,我们还有活的证据证明上古文明是多么的灿烂辉煌,但是现在不能说,包括你那些许许多多的疑问,比如上古文明是什么文明,又为何毁灭等等,我非得用一本书的篇幅讲给你听。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文明的发展越加迅速,马车换成了汽车,木舟换成了轮船,人类甚至登上了远在38万公里远的地球,但是这样,就能证明现代文明胜过上古文明吗?文明先进与否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七章 文明的倒退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分属于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近代文明是物质型文明,它是人类几千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用鲜血与热泪铺成的,但是走到如今,人类仍然步履蹒跚,文明的发展仍然在投石问路,人类发展失去了方向。 其实,宗教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方向,但人们又发现它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势。人们找不到一种办法,能将宗教与现代文明共同包容,于是人类自行分裂,宗教与科学势同水火。人类的未来依然模糊不清。 科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开始涉及到唯心的领域,这就拉近了与宗教的距离,而且“万物理论”的破壳而出,有了将物理学三大板块进行统一的可能,虽然它仍然不完全,也在遭受着质疑,但好歹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使物质与精神开始走向兼容。 上古时代是人类精神完备而又发展均衡的时期,人们对于人与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不需要科学,不必懂得万物理论,阴阳于大可充天地,于小不失毫厘,阴阳二字足以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果说现代人的世界是狭窄的,那上古时代人们的世界则是宽广的。也许你会疑惑,既然如此,那为何它的文明不发达? 首先,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消亡的过程,历朝历代以来,无不是前朝建国伊始励精图治,而后鼎盛一时,而后腐朽败落,而后被毁灭,而后被新的朝代统治,后来者居上,无限循环。但后来者并不一定就比前朝更为发达,所以时间早晚并不能成为两个文明谁更发达的证据,这只是你的想当然。 其次,注重精神的发展必定会冷落物质的发展,注重物质的发展必定忽略精神的发展,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上古文明本就不是物质文明。再次,人类对于发达的认识不同,现代人发明了火车飞机宇宙飞船,使人类的速度大大提升,将眼界延伸到了地球的层次,可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并没有火车飞机宇宙飞船,却将眼界延伸到了宇宙的层次,你道谁才是真正的发达呢?最后,物质的东西总是不容易保存的,虽然如此,现代人考古时也必定发现了许多令现代人都惊叹不已甚至望尘莫及的属于上古时代的东西,只是他们有意漠视,没有去公布。物质总会湮灭的,而思想却不会,尤其像《内经》这种宏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加闪光。你道谁更发达呢? 明明是文明在倒退好吗!你也认为没有道理人类自诞生初始便是巅峰,而后一直在走下坡路。那如果上古文明不是人类创造呢?你可曾有想过? 其实,在现代人一筹莫展的上古时代,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人,一种是其他人(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神)。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正是其他人创造。当时人类混沌未开心智未启,为帮助人类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自己,他们留下了《黄帝内经》;为使人类更好的认识世界,他们留下了《山海经》;为使人类趋吉避凶更好地生存,他们为人类留下了《易经》。所以,中医其实是神的医学,《山海经》其实是神的大事记,《易经》其实是神的宇宙观。当然也有其他书籍,只是没有流传下来。他们中有些人后来成了人类口中的始祖先帝,直到现在仍然享受祭奠拜祭。但是后来,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情,使得他们与人类彼此分离,其距离之远,何止隔了一个天地。人类则为了生存继续奔波,当时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是延续这种文明,但脱离了掌控的人类,最终走上了另一条暴戾的道路,就是如今的物质文明。 在其他人离开的早期,人类的心底深处仍然留有该文明的印记,因此越是接近上古时期的夏商时期,人们对于鬼神越加敬畏。而时间越推移,人的自主性越强,越喜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无意描述远古文明的社会形态,我们想讲的,是以今古治病方式的变化为例阐述文明的倒退。 《皮部论篇》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缪刺论篇》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可知疾病的发生是由外及内,由微及渐的一个过程。那么上古之人是如何治病的呢?《移精变气论篇》曰:“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可知,上古人的治病之方叫做祝由。祝由的理论依据是移精变气,大概是通过调控思想意识来改善人体精神活动状态的一种方法,说的再简单一点,祝由嘛,就是唱歌跳舞或者说喜庆话,就是祝福和祈求神明保佑等手段。 我仿佛听到了你的嘲笑声,你肯定会想,如果只是祝由就能治病,这世界就不需要医生了是吧!然而文中解释的很明确,“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又知“清净则腠理闭,虽有大风苛毒,而弗能为害也”,所以病邪只是停留在皮毛,非常轻微,因此只用祝由便已足够。 西方有个非常出名的名谚叫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便是突出了祝由对于疾病治愈的重要性。也许大家曾有这样的经验,当有轻微生病,身体不适,而突然有大好消息传来,令人保持心情愉悦,身体便立刻或者时间不长便痊愈的情况吧。其实,现代的精神疗法或者某些催眠术与上古祝由的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今人,内有眷暮之累,外有伸宦之形,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阴阳惧伤,而当病邪来袭,人体防线自然是层层崩溃,使得病邪可以长驱直入,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内外皆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祝由也便不起作用了。所以这时候的治病(下古)便要“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现代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求取功名金钱与权力,身体承受着内忧外患,精力一直在别处,身体本能的抗拒恬淡自由,因此总是时常遭受病痛折磨。非但祝由不能起到作用,哪怕吃着药物,做着化疗与手术仍然心念其他,无论是针石还是手术刀都不能将其精力转移到自己身体中来,病能治好才是奇怪。 那么中古及后世之治病又如何呢?《移精变气论篇》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可知,中古治病以汤液为主,然后加之医生与病人的配合,病邪就能除去。关于汤液,其实上古时代也有,只是作为备用,到了中古便正常使用,《汤液醪醴论篇》曰:“自上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可知中古之用汤液是因道德下衰的关系,所谓“道德”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善恶观,而是指合乎自然法则与人世道义。 此外,治病与信任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你信任医生,病才能治好。如果一个人一心想死,那么他无论如何都是救不活的,故《内经》曰:“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当然还要标本兼得,但无论怎样,“得神”是最重要的一点,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汤液醪醴论篇》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那“得神”之“神”指的是什么呢?《八正神明论篇》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如果我告诉你“神”便是“神明”的意思,你一定非常气愤,这个解释好像没有解释。那是自然的,如果我能解释开来并且让大家都能了解,那么大家岂不都成了神明?比如说,水是什么形状?能量又是什么形状?水本没有形状,能量也无形无质,水流入什么容器便是什么形状,能量聚集于什么物体便是什么形状,所以经络遍布人体便是人的形状。神明本无形,藏于内心中,所以要用内心去体验感悟。 且按顺序来捋一下自上古及今治病方式的转变:上古时期,汤液作为备用,祝由即可;中古时期,汤液为主,标本兼得;下古时期,毒药针石齐攻内外;后世粗工兇兇,无视自然;现代则自以为是,将中医学弃之不顾,胡乱施为。 那么自古及今,治病的效率又是怎样呢?答案是递减的。上古祝由与中古汤液之治基本都能将疾病治愈,而且是在疾病未发与始发之时;到下古之时,疾病已经比较深入,毒药攻邪却是药三分毒,针石之后身体虚弱需要调养,疾病进入五藏再治基本半死半生;后世粗工兇兇,却也知病诊病对症下药,有能救死扶伤者;至于当今,人们自以为是,不知人体构成,不知疾病来源,疾病诊断正确率低的可怜,攻邪的毒药也不敢使用,因此疾病深入五脏,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其他疾病的痊愈绝大部分也是依靠身体强大的自动调节机制。如果真正要考究现代医学的疗效,其结论并不乐观。据西方统计,真正被医生治好的病人只占8,人体自我康复的占了60以上。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信任上,现代医生会用一大堆数字c照片告诉人们,得了什么病c为什么会得病c病在何处,怎样治疗c原理为何,当你信任的时候,身体开始启动治愈程序,病已经好了大半。 一提到中医,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中草药,人们认为中药治病虽然缓慢,但是去病根,而且对于身体调养很有帮助。然而你一定要知道,同样是中药但是疗效也有不同,而且这个不同不仅仅是地气使然(也就是种植环境的不同),天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至真要大论篇》曰:“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帝曰:司气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升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简单翻译一下:黄帝问:那些主治疾病的药物怎样?岐伯说:根据岁气来采备药物,就没有遗漏了。黄帝问:采备岁气所生化的药物,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因为能得天地专精之气,疗效比较好。黄帝问:司运气的药物怎样?岐伯说:司运气的药物与主岁的药物相同,但是有有余和不足的区别。黄帝问:不是司岁的药物,又怎样呢?岐伯说:其气散而不纯。所以本质虽同,而等次却不相同,如气味有厚薄的不同,性能有静躁的不同,疗效有多少的不同,药力有深浅的不同,这就是关于非司岁药物的说法。不了解也没关系,至少你知道不同年的药物疗效是不同的。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再次强调,中医的目的并非治病,治病只是过程,仅就治病来讲,中草药也并非主流。上古人治病时,作汤液醪醴只是备用,整部《内经》中介绍中药的篇幅少之又少,但是《内经》中另有一种治疗方法,不仅见效极快,而且治疗范围之广也是中药望尘莫及,那就是针刺。上古文明没落了,中医名存实亡了,针刺之术也跟随着没落,但是我相信,在人类迈入崭新的文明的道路上,针刺术一定会重复荣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 第一节 针刺(一) 这一节我们来讲针刺,这个占据了《内经》非常多篇幅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治病,病人只管听从医嘱吃药打针,病人不必了解自身,但把自己的健康贸然交给他人的人,是对自己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上古之治,需要标本兼得,即医生与病人要精神相通,而微针正是沟通两者最好的桥梁。 人们一直认为中医疗效慢,但其实针刺的效果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九针十二原》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可知针刺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使气血通畅,其效果就像风吹云散一样迅速而明显。但请记住,虽然银针治百病,但并非万能,《玉版》曰:“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可知,诸如痈疽类病症是不遵从自然规律而成,初发时不以为然,等病已经形成已经非常严重了,小针治疗功效不大,大针又会产生不了后果,故而十死一生,生还希望不大。病已形成只能用砭石铍锋治疗,所以圣人治未病而愚者遭已成。当然这只是个例,如果针刺万能,那还用汤液艾灸干嘛呢?而且,包括所有人在内,无视自然恣意妄为导致形败气衰,是无论如何救不活的。更何况,如若治疗不当,针刺能杀死而不能回生,《玉版》曰:“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可知,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就好像好像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一样明显易懂,至于道理文中讲的很详细:人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五谷,五谷都进入胃,所以胃是气血化生的源泉。大海蒸腾而运行云气,是在天地之间;胃能化生运行气血,是在经隧之里。经隧是联络五脏六腑的大道,迎而夺气人则死矣。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人只有命不该绝,而从无起死回生。 另外,该段视微针德被天地意义非凡,也许你认为微针不过尺寸长短,不能如定海神针般随心变化,上可通天,下能定海,肯定是夸大之词,其实黄帝也曾像你一般疑惑,那它的意义究竟如何呢?《玉版》曰:“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针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老子》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上天有好生之德,兵器乃不祥之器,为死之备,乐杀人者,无法得志于天下;而微针则能活人,合乎天地之德。所以针虽细小,意义重大。 既然微针与天地相参,且具体细看,以得九针之名,《九针论》曰:“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地者土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舍于络,而为痛痹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九针十二原》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长,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两相对比,可知九针之名与来源,并知其功用。 我们再次强调,九针参合天地而成,治病只是过程,一切只为达到最终目的。那其目的为何?《刺fa论篇》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九针亦为调和阴阳,可知成为真人是其最终目的。真人无生无灭,与人们脑海中的神佛类似,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自古至今都有人以修真为要,而宗教本身也是为此服务,佛教许你成佛,道教允你得道,有许见上帝者,有允接真主者。 九针有除邪之功,故见全神养真之效,欲除邪必先知邪之形成,《六微旨大论篇》曰:“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意思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风气便形成了。风是百病之长,故能致病。病邪深入的过程《调jg论篇》有过论述,则九针之刺也是大体的过程,《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从阴阳的层面来讲,九针除邪亦遵循该原则。 当病邪深入经脉,针刺便有巨刺与繆刺的区别,其方法与技巧有了较大差别,且从《繆刺论篇》中选取几段来看: 其一: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其二: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其三:凡刺之数,无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大体上讲,巨刺必中经脉,繆刺则中络脉。而经脉的不同,导致对刺法要求亦有不同,《血气形志篇》曰:“刺阳明出血气(原文错误,实际应为刺阳明出血恶气,与人之常数相对,多血则出血,少气则恶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亦应如此),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当病情发展至五藏时,再进行治疗就比较困难,而且几率折半,所谓“治五藏者,半死半生”。另外,治五藏并非直接针刺五藏,否则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致死。《诊要经终论篇》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也许你发现两者时日不同,所以你要细致的翻阅两篇,以知四十刺逆从的不同。另外,《刺禁论篇》也有类似的论述,同时也论述了针刺其他部位的禁忌和后果。可知欲行针刺,必须对人体了若指掌,否则反成疾病帮凶绝人长命,但后世之人对于藏象的认识与对精神的掌控越来越差,因此针刺之术便渐渐没落。下面,且具体来看用针的法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 针刺(二) 九针参合天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必有法度,《官能》内容可分两段,前段言用针法度与针刺大纲,后段则言官能,即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与适宜的领域。且纵观全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备注:“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可知针刺之术并非人皆能得,也并非学即可得,故而有《官能》之篇。其实不仅是针刺,其实所有道术皆是如此,大白于天下,而人皆贱之。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re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备注:此乃行针必备之前提,妄行逆施必至粗工败亡。)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备注:此乃具体行针所遵循的原则,以及针对不同病症所用的方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备注:本段乃言用针法度。“必知天忌,乃言针意”,现代中医只有针之名,而无针之意,不知九针之来,亦不知九针所往,譬如行路只知目的而无方向,而言治人,不亦可笑乎?)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备注:无论何种治法,治未病总是最高明之治。治未病,则无病不治。)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备注:“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同样是行针,有立竿见影者,有若有若有者,有反受其害者,法天地阴阳是为一,专其心神是为二,所以说针刺并非单纯的物理作用,或者可以说物理作用非常微小。)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备注:该段为官能之大论,非常非常重要,且看翻译:雷公问黄帝说:《针论》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怎样知道他是可以传授的呢?黄帝说:求得不同方面的适当人员,量材取用,所以他们能够精通其事。雷公说:我想听听正规用人之法。黄帝说:目明的人,可以教他们候视颜色;耳聪的人,可以教他们辨听声音;言辞流畅而辩捷的人,可使其流传后世;温和恬静而手巧心细的人,可以教他们施行针灸,以理正血气c调治各种逆乱不顺的病症,并教其审查阴阳之变而兼顾各种治疗方法;筋节柔缓c心气和调的人,可以教他们导引行气;嫉妒c刻薄,说话轻视人的人,可以教他们唾痈咒病;指甲粗糙c下手狠,做事爱伤人的人,可以教他们按压推揉积聚和痹症。各人的所长适得其用,各种治疗方法才可以推行,名声才可以显扬。如果传授不得其人,其功业不能成就,老师也得不到荣誉。所以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两句话的意思就在于此。识别手毒的人,可以试让他按压乌龟,将乌龟放置在器具下面,叫他用手从上按压,到五十天乌龟就会死掉;手甘的人,乌龟依然象原来那样活着。所以有以上不同者,皆气之使然。) 明白用针法度方可行针,下面且看针刺曾经的辉煌与没落的过程,《八正神明论篇》中有上古之刺与下古之刺的对比,且看上古:“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可知,上古医师可观冥冥通于无穷, 所谓冥冥,即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实在无法理解,可浅显的认为上古良医可以得知普通人肉眼所看不见的人体能量的流动,然后借以施为。然后是下古之刺:“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今”即下古,可知下古之刺要候日月星辰c四时八正之气,亦即得天时与人和,并指出针刺之禁忌。《宝命全形论篇》关于行针之道又有总体论述: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可知上古之刺要道有五,根据具体情况会有先后不同,但治神是首要的,若神机不再,人则必死。“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是指其效果神奇而立竿见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是指其并非借鬼神之力,实乃人力施为。末世之刺即下古之刺,手段是根据人的虚实进行补泻。何为补泻?《九针十二原》曰:“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所谓泻,即尽泻邪气,故出针后不能立即按闭针孔;所谓补,本来内虚不能再流失真气,所以出针要迅速而立闭针孔。《八正神明论篇》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为对补泻法度的一个论述。至于补泻的原理,《离合真邪论篇》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大意是说趁病邪未能稳定立即将其赶出体外。 此外,针刺亦必知三部九侯,《离合真邪论篇》曰:“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简单来说,不知三部九侯,不合四时五行而下针易伤人害命。 《四时刺逆从论篇》讲述了针刺与四时的关系,其曰: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精气不转。必审九候,正气不乱。 此外,亦可知四时气之所在与其原由,亦可知逆四时而刺之严重后果。所以四时之刺需要谨慎,《诊要经终论篇》曰:“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该段下文亦有论述倒行逆施之后果,与《四时刺逆从论篇》可互相对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第三节 针刺(三) 《九针十二原》首先论述了针刺中经气的微妙变化及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作用,其次详论了九针之形制及各自适宜的主治病症,然后叙述了身体各处的十二原穴及脏腑疾病分别取用十二原穴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有几处且重点看一下: 一c刺法的高下之分。其实刺法本无高下,医者却有水平高低,文曰“粗守形,上守神”,曰“粗守关,上守机”;《小针解》亦曰:“粗守行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可知把握气血变化与精神波动,坚决果断的行针是施针之上上策。 二c治五藏可从四关十二原入手。文曰:“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五藏六腑之腧并命名之理,又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原穴是五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因此有了病变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故而五藏有疾可取十二原穴。 三c五藏久病仍可治疗。文曰:“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五藏旧病认可治,然未得其术者,则无功反害,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然而九针再神也无法起死回生,如人形神俱失,自不必治,文中多处亦有提及,例如《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jg,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五藏本已有疾,又加之以伤,必无生还希望。 那么施针者的态度为何,具备那些知识方可施针呢?《邪客》曰:“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虽然我们截取文字有限,但欲行针刺之道,没有深厚的功底,不参天地之道,明显不可取的。关于经脉缓急小大滑涩等六种情况的刺法,《邪气脏腑病形》又有详细描述:“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c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疝,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微针虽小然而奇妙无穷,那么问题来了,如今的医师又是凭借什么施行针刺呢?妄意施为,不知逆从,岂不成病之帮凶么。《逆顺》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该段虽然是对于气之顺逆如何行针的大约描述,然其道理用于军事领域与待人接物亦无不可。 此外,《官针》阐述了九针的九种不同刺法,以及针对十二经脉的十二刺法,还有适应邪气深浅的三刺法,和针对五藏病症的五种刺法。此外,《寿夭刚柔》中也有阐述关于刺法的三种变数,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 此外,行针时也会遇到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行针》篇有具体阐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为便于理解,且进行翻译:黄帝问岐伯说:我从您这里听闻九针,而施行于百姓。百姓的气血有所差异:有的人精神易动,未曾下针气就有所反应;有的则针一刺入,其气立时而至;有的则针已出,而气仍然独行;有的则是针刺数次,才有反应;有的下针之后,其气逆乱失和;有的针刺数次,病情反倒愈加严重。对针的这六种反应,各不相同,我想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说:重阳之人,精神易受触动,其气也易于来往。黄帝说:什么叫重阳之人?岐伯说:重阳之人,其气火热炽盛,说话快,走路时脚举得高,心肺的脏气有余,阳气滑利充盛而升腾,所以精神一动,其气就不待针入而先有反应。黄帝说:重阳之人,精神也有不提前扰动的,为什么?岐伯说:这样的人,略有些阴气。黄帝问:怎么知道这种人略有些阴气?岐伯说:多阳的人多喜,多阴的人多怒,常常发怒但又很容易消解,所以说略有些阴气,他的阴阳离合比较困难,所以神气不能先行。 黄帝说:那些气与针相逢的,又怎么样?岐伯说:阴阳和调的人,其血气湿润滑利,所以针入而气出,迅速地相逢。 黄帝说:针拔出后气才独至的人,这是什么气的作用呢?岐伯说:这类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深沉而阳气浮越,阴气沉而内藏,所以在针拔出后,气才尾随而出,独自成行。 黄帝说:针刺数次才有气感,这是什么气在作用呢?岐伯说:这样的人多阴少阳,其气沉滞,运行困难,所以针刺多次才见效应。 黄帝说:针刺入而其气上逆的,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岐伯说:针刺后其气上逆,或多次针刺而病势反加严重的,与阴阳之气及其沉浮的情势无关,这都是治疗粗疏导致失败,是医工的失误,并非患者形气的过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第四节 针刺(四) 得知行针的法度原则与方法,那么再详细的了解一下行针的禁忌,注意事项有很多,先看整体的大论。 《疟论篇》其一: 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备注:“经”指《针经》。段落原因下文亦有解释:“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勿敢毁伤,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大意是说,病发之快,就好像火烧或者暴雨突至,当病迅猛时不要有所动作,等到疾病开始衰弱之时,再进行治疗,就会事半功倍。) 《刺禁论篇》其二: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要论篇》其三: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故日: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票。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备注:该段为针刺深浅的主要论述。疾病的深浅与发病部位不同,自然针刺部位与深浅也有不同,过甚与不及都会带来比较恶劣的影响。此外,《刺齐论篇》中对于针刺的深浅也有论述,请大家自行对照。) 《阴阳系日月》其四: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备注:该段阐述了针刺与日月轮转的对应关系,并与此对应的针刺禁忌。) 《终始》其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y乱,乃消脑髓,津ye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备注:该段为刺法中十二个禁忌,脉乱气散,营卫相逆,经气不次,不可施针。) 《五禁》其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备注:不可刺而刺者,绝人长命也!至于五禁c五夺c五逆具体论述皆在下文。) 然后再看详细的论述: 《玉版》其一: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备注:该段是阐述针刺上下的大约之数,禁忌迎而夺气。) 《刺疟篇》其二: 虐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虐,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备注:此为刺虐之法,上文只截取部分,还请大家仔细查阅原文。) 《刺节真邪》其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汗大泄,血气减,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穿地者必待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备注:该段阐述了刺法五节,刺之五邪,具体论述皆在下文;另外参天地四时,详细的阐述了解结的方法。) 此外,《骨空论篇》详细论述了风病的刺法与寒热病的灸法,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任督二脉与冲脉的位置;《水热xue论篇》详细论述了水病的四时刺法以及注意事项;《离合真邪论篇》有涉及针刺与呼吸的关系;病有虚实之分,故针刺有补泻之别,《调jg论篇》重点论述了关于补泻时神有余不足,气有余不足,血有余不足,形有余不足,志有余不足共十种情况,以及引起情志与身体不同变化的情况。总而言之,形气相得乃人之根本,《五运行大论篇》曰:“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人的一生,总是无法避免与疾病做斗争,然而人们请来的救兵大部分时间总是迷失在与影子缠斗上,却不知一根细细的银针,几乎可以对所有疾病起到疗效。然而,针刺之术再精深奥妙也不离阴阳二字,微针虽治病攻邪,但目的是为保人健康进而全神养真。路漫漫其修远兮,认识人体的奥妙是出发的第一步。一根细细的银针,光芒虽然淡薄,但当人们能够以更宽广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它将更加耀眼夺目,照亮这个世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特别篇:经络是什么 经络之于人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前面有过实验证明,《内经》也有过位置与主要功能的详细阐述,但是问题又来了,经络可以进行证明,表示它是存在的,但是它又无法实证,表示它是不存在的,那么经络可能即存在又不存在吗?所以,本着最认真严肃的态度,我们来讨论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经络是什么? 百度百科对于经络的解释是这样的:经络,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该解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完全没什么用,而且恰恰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其下文还有: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c脏腑c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自身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协同”的细胞社会学分形经络。 该解释较为具体一些,但最核心的地方是错误的,如果是细胞社会学分形经络,那就代表是物质的,如果是物质的,那肯定能够进行实证。另外,也有许多观点认为经络是血管或者神经等的观点,还不如该段表述更加完善。那经络到底是什么呢? 《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与气其实是同种东西,大家平时所说的“血”其实指的就是“血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气也同时在运行着。经脉可行血气,故而与血管便有莫大的关系。人分阴阳,肉ti与藏象生命体一阴一阳,则“营阴阳”指二者之营养缺一不可。人同食天地之气,地气来源于五谷,其能量不能被直接吸收,故而需要消化系统c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苍天清净之气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的纯净能量,肺朝百脉,故而其需要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等的参与;经脉又有运行营卫之气者,有营养与护卫人体功能,故而需要免疫系统c神经系统等的参与。水之德与大地之德相近,水又是人体必不可缺的能源,故而其需要消化系统c血液循环系统等的参与。“濡筋骨,利关节”等也需要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c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所以整体来看,百度百科的解释“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c脏腑c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自身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协同”作用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大家切记,中医与现代医学对于人体的综合阐述目的都是一样的,它们只是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哪怕现代医学不够全面又面临各种问题。中医里,人分为两大方面,那就是五藏与经络。五藏为人之核心,五藏又与六腑互为表里,将胸腹内的脏器联系为一个整体,而经络则将“精气j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加之五藏统归于一个整体。现代医学,将人体分割开来,脏器都有单独分类。但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经络的功能其实涵盖了人体九大系统,那经络到底是什么呢? 遍观《内经》不难发现,与经络有关的内容包括经脉c络脉c经别c经筋c经水c皮部等几大部分: 大体而言,经脉为里,纵行居多;支而横者为络,由经脉分出而网络全身;络之别者为孙,即由络脉分出而更多更细小的脉络。 经别,顾名思义,指别行于正经的经脉,故又有十二经别。经别与本经经脉其他分支不同,一般分支别出以后再与本经相合,而十二经别从阳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从阴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表里的阳经相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故十二经别共有。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c聚c散c络”于筋肉c关节的体系,具有联系四肢百骸c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本质上同样是筋,并非经络所属。 人体构造与天地自然无不一一对应,经脉运行血气,故又有十二经水。水,好比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好比经脉之中流通的血气对于人体的意义。上古版图有十二条大的河流,故取象其川流不息,以比拟经脉受血气而周流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经水为经络所挟,而非经络所属。 皮部,为十二皮部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即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位。经脉c经别c络脉c经筋,大体上都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区分,故称为十二皮部。皮部即皮肤,挟经络以为用,而非经络所属。 综上可知,除皮部包络人体外露体表,经络所行使一切之功能皆在体内进行,并包络血气c筋节c甚至四肢百骸,可知经络功用之大范围之广,那经络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内经》在进行表述时,常以经隧代替经络。我们以最简单直观的解释来看“经隧”,经指经脉c络脉c经别c经筋c经水等的总称,隧即隧道,百科最通俗的解释是“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沟所成的通路”,将人之血液比拟为江河,筋脉比拟为地理纹脉,肌肉比拟为田土,骨骼比拟为山脉,则经隧即为贯通人体凑里肌肤连筋节络骨骼输送血气而营养阴阳的通路。更直白的表述即是:人体一切肉眼可见组织或器官等结构之间的空隙。这些空隙彼此相连接,使人体真正成为各个器官与组织互相关联的有机的整体。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身形五脏为“有”,神之五藏为“无”,则五脏有中藏无;经络为“无”,血气为“有”,则经络无中藏有。五藏与经络阴中有阳c阳中有阴,二者相合,在运转变化中维持着整体的阴阳合和,故乃成人。 所以,经络并非物质构成,但其却是物质(比如血气)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所以,经络只能证明而不能实证。那么经络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请你伸出手,将拇指与食指合围成一个圆,请问这个圆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它是不是即存在又不存在呢? 但实质上,它是存在的,当你开始发问的那一刻,或者开始看见的那一刻起,它就存在了。空间本身是不存在的,但当空间受到限制时便存在了,否则为何从没人问起拇指与食指合围外的圈是不是存在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九章 人体大论 人以五脏为根本,五脏与六腑为表里,亦可说脏腑为人之根本,脏腑功能正常人才正常,疾病的发生也是以脏腑功能失常为根本,故《本脏》成篇,且通观全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j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备注:人体以五藏为根本,组织结构互相关联,构成一个精密的整体,大意是说:人的气血精神,是用来奉养生命而周行人体的;经脉是运行气血,营养阴阳,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卫气则能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导开合;人的意志,能够统驭精神,收摄魂魄,适应寒温,调和喜怒。所以血和则经脉畅行,反复营养阴阳,强劲筋骨,滑利关节;卫气和顺则使肌肉hua润,皮肤柔和润泽,腠理致密;志意和顺则精神专注集中,魂魄收拢,悔怒不生,五脏不会遭受病邪。寒热调和六腑就能运化五谷,使风痹病等无从产生,经脉通利,肢体关节灵活。以上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五脏贮藏精神气血魂魄,六腑传化水谷而输送津ye。这些功能都是来自于上天赋予,无论愚笨c聪明c贤能c浅薄,都必须依靠而依赖。)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备注:有的人能享尽天年而邪不能客,而有的人足不出户依然疾病丛生,上文讲人之同,人之禀赋具受于天,其化也同;该段讲人之异,人之盛衰起于顺逆于天,其变也异。)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c高下c坚脆c端正c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c长短c厚薄c结直c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备注:五藏六腑和顺对应人的健康,健康的人是相似的,疾病者更有不同。《脉要精微论篇》曰:“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此为大体的论述,下文则是对二十五种变化的具体阐述。)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安,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c喉痹c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且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也。 (备注:五藏的二十五种病变会通过疾病等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通过现象表露,现象又会反过来揭示本质。)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骨曷骬者心高,骨曷骬小短举者心下。骨曷骬长者心坚,骨曷骬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骬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骨曷骬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备注:虽然情况各不相同,只要掌握这些规律,注意调摄,也会安然无恙,若不以为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产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备注:人和人不一样。不负责任的家长,别有用心的领导,愚蠢的自己,总是喜欢说“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喜欢问“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经常自责“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然而手掌越磨越厚,骨头越伤越薄,有些事情是天注定的。历史传说与记载中,有许多事例可与此相验证,比如比干心有七窍c姜维胆大如斗等,可惜现代学者总是不屑一顾,自作聪明的认为比干之事子虚乌有,姜维只是得了胆囊炎。却从不懂得运用现代发达的科学,建立数据库,去从概率上验证。)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幺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果累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备注:该段详细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相应,及反应在身体上的情况。本质有变,则现象必有变,故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阴阳又可细分,故而病发有不同,人亦有不同,以上所述为肉眼可见。那么反应在藏象生命体又有什么变化呢?能量本无形,以物体之形为形,那么当能量失去物体限制时,便可幻化无穷,梦境的形成便是这样。当阴阳合和,梦境则舒缓愉悦,那么当阴阳失调时,梦境又是怎样呢?《方盛衰论篇》曰:“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u,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可知少气原由与五藏气虚对于梦境的影响(得其时指肺气虚时正逢秋,肾气虚时正逢冬等)。 《脉要精微论篇》曰:“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此为阴阳偏胜之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水火为阴阳之征兆,故而阳盛则梦境多大火燔灼,上盛梦境多飞而轻盈;阴盛则梦境多涉大水恐惧,下盛则梦境多坠而沉重;阴阳俱盛则相搏争胜,故梦境多相杀毁伤。 《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c哭泣c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该段揭示了邪气乘人体脏腑虚弱而侵入脏腑,使魂魄不安而成梦的机理,故称为《淫邪发梦》,算是对上文《脉要精微论篇》段落的一个补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章 第一节 人体器官(上)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类对于人体内部的构造了解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各种学科也是越分越细。比如在某种分类上,人的营养物质由有机物与无机物构成,有机物又可分为蛋白质c糖类c脂肪c维生素,无机物又可分为水c无机盐等。然而你要知道的是,营养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而六大类营养物质却并不能组合成人,哪怕将物质继续细分到分子原子,哪怕了解全部基因的排列顺序与组合方式,仍然不能组合成人,甚至不能创造生命。所以《内经》首先将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割讲解。 《调jg论篇》曰:“人有精气津ye,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精c气c津c液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本为一体,只因部位或职能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字,《决气》亦有详细论述;九窍指眼耳鼻喉口与前后二阴共九窍;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共五藏;三百六十五节是指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其与天地自然相互对应。至于十六部《内经》并没有明确详述,历来多有争议,但其一定是肉眼可见的身体部位。 又曰:“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合,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身形五脏即解剖刀下肉眼可见的五脏,那么与之对应的便是人察觉不到的神之五藏,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中医五藏并非实质的五脏,那是因为其不知阴阳相生的道理。五藏成形,人便有了情志的变化与通神的可能。其实所谓的动物成精,不过是因为活得年月长久,长期吸收天地精气生成了神明,虽然如此,人为天地之间最贵,故而其神仍不如人。 也许仍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五脏位置的差异,人体的结构在手术刀下一览无余,所以你能清楚看到,肝在腹部右边,然《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却告诉人们“左肝右肺”,这是怎么回事? 往大处说,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古时候人眼中的世界全面而广阔,现代人则狭窄而阴暗,以为唯物主义是不可动摇的利器,两者世界观有很大不同,在认识人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左肝右肺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往小处说,这只是一个站位与鉴别对象的问题。《阴阳离合论篇》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意思是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叫做广明,后面叫做太冲。为什么是这种站位方式,为什么又是圣人呢? 答案是:北极星常居于北而俯视人间是为最贵,而治天下者莫大于圣人,《上古天真论篇》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的说法,可知上古之治为圣人治天下,所以圣人为北极星(又称紫微星)在下届的化身,故而介绍人体选择圣人为对象是毫无疑问的,故而圣人面南站立,庶人则北方拱服。庶人自视其身,肝在腹部右边,同样的坐标视圣人则如看镜子里的自己,我之左即是彼之右,故而左肝右肺;而且人们视人待物,以诊病治病为例,都是以不病待已病,例如《平人气象论篇》便有“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的说法,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两人彼此面对,你眼中是别人肝肺的位置,而自身肝肺的位置在别人眼中,故而《内经》称左肝右肺。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左肝右肺是中医全凭气象定位,肝并非肝脏的实体而指肝气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中医的五藏就是生理学上的五藏,所以它们的位置也是同样的,五藏又称为神藏,人们只是没有认识到其藏有神明而已。而在论述上不包含神明的五藏(身形五脏)又有一个名称,叫做五宫。《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宫是宫殿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住所,意思是说五宫是神魂意志魄的住所。人食天地之气,以养五脏,养五脏者亦伤五藏也。且看五藏之伤,《本病论篇》曰:“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群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群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前面一直强调“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里终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该段落又特别提到了年运与人等的关系,不甚了解者暂不深究,以下几点则易知: 忧愁思虑伤心,大惊之下,汗出于心,易造成心虚,逢天虚,易神明失守; 饮食劳倦伤脾,饮食过饱,汗出于胃,加之醉酒行房,汗出于脾,逢天虚,易脾神失守。 久坐湿地,勉强入水伤肾,逢天虚,易肾神失守; 暴怒气逆伤肝,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逢天虚,易肝神失守; 然后就缺少了然后,而文中却说“已上五失守者”,虽然有提到胃,但胃不属于人之五藏,因此我们怀疑这里缺少了描述肺神失守的一段文字。按照《内经》的理论,若有缺失,应该是“形寒寒饮伤肺,又遇夜行惊恐,汗出于肺,逢天虚,肺神易失守”的类似内容。 最后需要注意,“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五神各守其位,人则安康,若五神易位或者失守,即“神光不圆”时人便容易犯邪。比如所谓的掉魂儿c见鬼c中邪等邪门之事,即是五神失守引起。 五脏藏神各不相同,五神易位则气息紊乱而神光不圆,那正常情况下五脏之气又是如何做到各行其道而相安无事呢?《胀论》曰:“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c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j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且看翻译:黄帝说:脏腑在胸肋c腹里之内,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柜中一样,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虽然名字不同,但共同居一域之中,各自气息不同,请问是何原因。岐伯说:胸腹是脏腑的外卫;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的道路;胃之五窍,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廉泉c玉英,是津ye运行的通路。所以五脏六腑,都有各自界限,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说完五脏,且看《内经》对于消化道,尤其是肠胃的阐述。《肠胃》详细而精确的记叙了常人从k一u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小c长短c受谷的规度,近代学者研究认为,虽然今古度量不同,仅从长度而论,消化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与解剖学记载相符合。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基本上相符也就是说有稍稍差别,这是一定的,因为上古之人与现代人因为生活方式c习惯,甚至三观等种种的不同而使形体产生了差异。 人以五谷为食,现代科学告诉大家人绝食七天就会死亡,所有人都知道是饿死,然而机理为何?《平人绝谷》提供了答案,且看原文:“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j液皆尽故也。”其实意思很简单,七日不食,肠胃内的水谷都消耗殆尽而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所以就饿死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章第二节 人体器官(下) 人体有众多器官,各自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又相互联系使人成为井然有序的一个整体。而对于人体器官,又有各种不同的归属与分类。人有九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各藏其神,称为五神脏,胃c大肠c小肠c膀胱,叫做四形脏。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叫做器,《六节藏象论篇》有“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的描述;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c胆叫做六腑,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有五阴经,六腑有六阳经,加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共阴经六阳经六,故而阴阳相配,互为表里。 《五藏别论篇》曰:“脑c髓c骨c脉c胆c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可知,脑c髓c骨c脉c胆与子宫是受地气所生,有地(厚德载物)的象征意义,名叫奇恒之府;胃c大肠c小肠c三焦c膀胱,是承天气之所生,其有天(阳刚自强)的象征,名叫传化之腑。两者的区别是,奇恒之府藏而不泻,传化之腑泻而不藏。五藏与六腑的区别是,五藏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有的器官,比如胆,即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虽然归属不同,但分类并不互相干扰。那么问题来了,器官各自行使不同职能,它们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呢? 其实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借用类比,人体的正常运行好比国家的正常运行,国家要正常运行,就需要有领导者,无论这个领导者是个人或是团体,有领导者即有领导层,下属皆遵从领导者旨意领导下层人民,人民皆顺从,则国家可长治久安。《灵兰秘典论篇》即有详细论述:“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ye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先说五藏。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从心而出。君主是天下最大的官,心对于人体则是最重要的器官,而不是大脑。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这是大脑告诉你的,然而人的本能是不会骗人的,当遇到突发事件,人往往会下意识的双手护住头部,身体蜷缩起来,咋看之下,是为了保护头部,但实际上人蜷缩起来是为了保护胸腹五藏,尤其是心脏。甚至在胎儿时的形状,也是蜷缩起来,而并非掩盖住头部。人有心才能够通神明,一般心脏有问题的人,精神状态也是比较糟糕的。 肺是相傅之官,治节从此而出。相傅相当于辅佐君主的宰相,肺朝百脉,任务是主宰一身之气,从而治理与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一切活动。你道肺为何能起如此作用,人食天地之气,地气由口而入,经胃化食,而苍天之气纯净无染,直由接肺吸收,胃气与肺气化合,也就是天地之气经过化合,然后送往全身,因此全身内外上下的活动都是由肺来完成。 肝是将军之官,谋略从此而出。将军统领三军,一举一动关乎着整个战役的胜败,因此必须做出谋略。寻常人行为处事,谋虑是从肝而出,而非大脑,一般肝脏不好的人不易胜任企业首脑,强力而行只会成事不足,更加伤肝。 脾是仓廪之官,五味从此而出。在胃的协同下,受纳水谷,贮存营养,转化五味。现代科学认为,尝出五味是由舌头味蕾来进行细胞传递,再经大脑皮质味觉中枢产生兴奋等环节最后而形成。至于孰是孰非,还请科学家们进行一项严密而周详的实验来证明一下脾胃与味觉产生的关系。 肾是做强之官,伎巧从肾而出。做强就是能力充实,理解成使身体更强健也未尝不可,伎巧是指技术与技巧,这些都离不开肾。小到穿针花活,大到力抗巨鼎,凡是从事技术与技巧有关的事情,比如做男女jia一合,比如练武讲究腰马合一等等,没有肾的强力支持是完不成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肾有问题,那么他(她)基本与行业顶尖水平无缘了。 胆是中正之官,决断从胆而出。一个人是赤胆忠臣还是奸佞小人往往由他的胆来决定,而非大脑,因为肝做出谋略后是由胆来决断,《六节藏象论篇》便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描述。 中,臣使之官,也就是内臣,是心的臣使,用来传达心的喜乐。 胃与脾同为仓廪之官,收纳水谷,化生五味。 大肠,传道之官,食物的通道,消化c吸收c排泄的过程都在这里完成,所以叫做“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接受脾胃初步消化的食物,更进一步进行消化,所以叫做“化物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主管水道,管理周身j液的运行。 膀胱,州都之官,贮存水液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也就是能量与物质的转化,尿液才能排出。 段落最后告诉我们,主明则下安,就是说作为君主的心心境清明才能领导其余器官安宁有序,以此进行养生则寿命长久。心境不清明,则器官会失去统领,人就容易做出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以此来养生则形体大伤,无法长久。 既然人体的运行可类比于国家的运行,那人的衰亡就好比国家的衰亡,朝代不断更替,政权不断更换,就好比人有新生有死亡,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果真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万世不竭呢?这不是所有统治者的梦想吗? 想得出答案,只需知道人能不能长生不死就可以了。答案是能!该段明确告诉大家,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至于人有衰亡而国家有覆灭,该段也非常明确阐述了原因: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主名下安,如何才能养生得寿,如何才能治天下而久安,后面会有详述,但简单来说,治世则世乱,治人则人亡,未闻治世者,自治而世人皆安也。有一个故事这样讲:一位牧师正忙于工作,而小儿子则一直折腾,于是牧师将一张彩色世界地图撕成碎片,让其拼接完整,借以支开儿子。谁知道仅一会儿,儿子就拼好。因为地图后面印着一幅人物肖像,将人拼对了,世界地图也就拼对了。 你是对的,你的世界就是对的,就是这个道理。《阴阳清浊》曰:“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一段文字,我们以后还会用到,那是用来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但这里就此打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一章 人体别论 人体是一个严密的整体,藏有无穷的奥妙,下面就一些人们司空见惯却经常忽略的问题进行解答,以下文段选自《内经》各篇章,以问答形式为主,故又称别论。 1c男女有别,男子血气阳刚,须眉茂盛,女子则阴柔婉转,肤白貌美,为何女子不生胡须? 答:《五音五味》曰:“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k一u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备注:士人指一般男子,天宦指先天阴器受损者。该段分别阐述了女子c士人c天宦三类人不生胡须的情况。解释非常详细,但只是从人体的角度来阐述,并非根本原因。人有男女应天地阴阳,天地故有有余不足,故而男女亦应血气有余不足。然而天地有余不足为何?事关重大,以后详细叙说。) 2c人的性格多样,有勇有怯,原因为何? 答:《论勇》曰:“黄帝曰: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盼,恐不能言,失气惊悸,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骨曷)骬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备注:该段详细阐述了勇怯之士的不同c勇怯的产生原由与酒壮怂人胆的原因。) 3c人有忧愁喜乐,悲伤时多有泪流成河者,亦有哭泣而无泪者,原因为何? 答:《解精微论篇》曰:“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备注:简而言之,哭而无泪是因为不够悲伤。该段详细阐述了鼻涕眼泪的由来,以及一同出没的原理。《口问》亦有论述,曰:“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歧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c阳明,一日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c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c心主c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歧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备注:欠指哈欠,哕指呃逆,唏指哽咽,振寒指打寒颤,噫指嗳气,嚏指喷嚏,亸指浑身酥软无力,哀指哀伤,太息指长叹气,涎下指流口水,耳中鸣指耳内作响,啮舌指咬舌。该段具体论述了包括哀伤而涕泪俱下在内的十二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因为司空见惯而不以为然,其实它们是病邪初步侵入人体而表现出来的轻微的症状,这时候病邪未深,甚至不能称之为病,故而非常容易治愈,亦可称为治未病。) 4c人生病时,往往有不能入睡的情况,原因为何? 答:“《邪客》曰: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cj液c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ye,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备注:该段亦论述了营卫之气之功用与巡行部位。) 5c天寒地冻,人寒加衣,而脸独露于外,原因为何? 答:“《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j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备注:如果反应在现象上,或者科学做出的解释大概是毛细血管丰富,脂肪厚实,供血充足,热量提供及时。两种解释,一个从本质出发,一个是从现象出发,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 6c人受寒等情况下多有咳嗽,那么咳嗽又是怎么来的? 答:“《咳论篇》曰: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备注:咳嗽不仅由肺引起,五脏六腑皆能引起咳嗽,例如肝主春气,所以春天肝受寒则为肝咳;心主夏气,夏天受寒则为心咳。所以咳嗽有十一种,病情初发是五藏之咳,五藏久咳则转移至六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二章 人的种类 人的先天禀赋不同,而正是先天禀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本性与能够成就的事业。有时候,你做过一些事情,你以为是能力使然,但其实这是上天赋予你的,而有些时候,你用脑子想过的事情,却总以为做过了。 也许你突然想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你不问,我也不说,且继续讲下去。人合天地之气而生,天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而阴阳细分无穷尽对应人的本性各有不同。阴阳气血偏多偏少的差别决定了人天然禀赋的差异,故而《内经》有《通天》之篇,该篇着重论述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人,该篇非常重要,且通关全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翻译: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是阴人,什么是阳人?少师说: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不仅是一阴一阳而已。这只是大体论述,其情况复杂,用语言难以说清。)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备注:两仪生四象,故各有偏向,有太阴c少阴c太阳c少阳之人,以应天地四方,居中央者为五,故而有阴阳和平之人,共五者。)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备注:上文论述了此五种人的品性,也许你身边会有这种人,但请记住,这些品性并非其日后学坏,而是其本性里自带,待其壮盛后才表现出来。且看翻译:黄帝问:关于不同之处,能讲给我听吗少师说:太阴属性的人,贪婪而不仁义,表面谦卑而内心险恶,好得而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这是太阴之人。 少阴属性的人,喜欢贪图小利而暗藏贼心,看到别人有损失,好像自己受益,好伤害别人;看到别人获得荣誉,反而感到气愤,心怀忌恨对人毫无恩情,这就是少阴之人。 太阳属性的人,平时处处表现自己,喜欢谈论大事,没有能力只是虚空大话,志向远大关乎四方,做事不顾后果,而自以为是,即使事情失败了也不后悔,这就是太阳之人。 少阳属性的人,做事精细审慎,自尊虚荣,有点小官职便沾沾自喜,好自我宣扬,善于对外交际,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这就是少阳之人。 阴阳和平属性的人,生活安静自处,无为处事而不患得患失,宁静愉悦,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与相争,顺应时势变化,地位高却谦虚,以德服人而不倚强凌弱,叫做“至高之治”。古代善于应用针刺艾灸者,根据人的五种类型分别施治,偏盛的用泻法,偏虚的用补法。)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备注:上文详细论述了五种人的阴阳不同与治疗方法,此外我们怀疑太阳之人后文应为“多阳而无阴”。)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翻译:黄帝问:五种类型的人,若素不相识,初一见面,不了解他的行为,要如何辨别呢?少师说:一般人不具备这五种类型的特征,所以又有五五二十五类属性之人,不包括在五种类型的人之中。此五种类型的人,和一般人是不相同的。《阴阳二十五人》曰: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可知,普通人的属性皆在二十五人之列。此五种人比较少见,因为其气血偏胜与常人不同,所以其行为外貌也与普通人不同,异人故有异貌,能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大事,所以古人云: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备注:上文则从形态上论述了如何识别这五种人,另外《阴阳二十五人》则对二十五种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故而以五行分类,五者又分有五,所以是二十五种人。五行所指广泛而普遍,比如颜色,世界范围内的人种,按颜色分大概的话有五种等。)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除开阴阳形态外,身体类型的不同,比如肥瘦大小c老庄少弱等也是诊治疾病时必须重视的,那么如何区别这些不同呢?《卫气失常》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脂c有膏c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肉坚,皮满者脂。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者,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备注: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众人即平人即普通人,故而身形不大不小。人之阴阳若引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故而血多者气少,气多者血少,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而相加者,则阴阳俱盛,若两虎相争,若两军对垒,则两败俱伤,所以身形不大不小者长寿,瘦小者高大者易夭折。所以一味追求高大健壮c细腰fegn臀并非好事,过犹不及也。此外,该段对人之肥瘦c寒温c大小c老壮等的判别做出了标准,另特别指出了脂肪c膏c肉三者异于常人之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三章 面相学 《通天》告诉大家,凭借观察可以得知五种人的不同,《卫气失常》告诉大家,凭借观察可以判别脂c膏c柔三种人。但在传说中,有些神医或者术士,素昧平生,所言之事却于人无不精准,所作预言无不应验。这种神秘色彩浓厚的相术,也常常被人污蔑为妖术。 其实相术又称相人术,是以人的面貌c五官c骨骼c气色c体态c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c贵贱夭寿的一种相面之术。既然是相术,必定有依据,相术精深之人虽然不过只观察对方片刻,但却凭借多年的经验,综合多方面的判断,对人的情况了然于胸,所以在省略了过程只告知结果的情况下,对方的反应一定会像听到福尔摩斯告知送信员曾经是海军军曹后立即得到验证的华生一样惊讶。 天地之间,不离阴阳,之内,不离于五,这便是相术的依据,且来简单解析。《五阅五使》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脏,必当治理。 (备注:五官是五藏的窗口,五气则是五藏气息的外在表现,并与五季相参,五色的交替显现与五时相对应,故而查色可知五藏疾病健康。)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备注:五官分明,天庭饱满,是以明堂查五色的前提条件。另外,该段论述了长寿者的容貌特征。此为相术者着重观察之处。) 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k一u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备注:五官是五藏的官使,官使职能即传达其主之意,故而五脏出现问题必定会相应的反应在五官上,此为相术的基础。)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备注:此为短命易夭之人之容貌。) 《五色》中亦有五色之具体论述,且截取部分: 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备注:此为对于明堂c阙c庭等代指名词的具体解释,该段告诉大家,五官端正分明者为长寿之相。而五官端正分明又是形气相得阴阳和谐的表现,《寿夭刚柔》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此亦为断寿夭刚柔之根据。)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翻译:明堂立于中央,五藏六腑皆有次序,故而可分辨五官。)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备注:此为从面部颜色变化判断疾病发展的基本情况。《五音五味》曰:“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此之谓也。)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c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备注:此为五藏六腑与人体肢节在面部的具体位次。) 五脏六腑肢节皆在面部皆有位次,查五色可知五藏情形,查五官肢节亦可知晓五藏情形。《师传》曰:“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骬。黄帝曰:善。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曰:善。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从面部来讲,即指上中下约等而协调,类似于人刚出生时自带的婴儿肥,于成人而言大体就是珠圆玉润又旺夫聚财的脸型,所以整容成锥子脸蛇精脸型的人可谓是自毁珠玉。 五色与天地相参,故可从面相判断个人吉凶,然而观天地却可知民众吉凶。古时候国师观于天地星象,便可知民之盛衰国之兴旺,此亦相术,关于冥冥者也。《岁露论》曰:“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ze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此所谓候岁之风,残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已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此之谓也! 相人者可保一人,相天者可保万民。相术起源源远流长,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可知相术如同人们对于大道的认识一样,是一个不断衰落的过程。古人尚知顺其自然保身长命,现代人却将相术视为迷信,认为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的,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只有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若果真人定胜天,又哪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呢? 相术博大精深,但人事更加繁杂,天地更加广大,又如何能便知万物,趋吉避凶呢?答,相术不能,《周易》办得到。只是易学更加精深博大,我们非得放在另一本里讲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终章 我是谁 几千年来,无数人仰望星空,面对皎洁的明月,深深思考过。他们叹息着,抬起头又垂下头,从青丝变为白发,来了又走了,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这个问题犹如一个巨大的拼图,让人束手无策。但时间走到如今,我们终于找齐了散落的碎片,足以拼成大体框架,完成断臂的维纳斯。 我是谁?我想,你的心里已经都有了答案,不过请允许我们从头开始,顺着本书的路线来一个简单的总结。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首先提出了疑问,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想过而得不到回答的疑问。这个疑问关乎人类的发展方向与生死存亡。 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活到25岁就死了。他们只有懵懂的小时候,才会睁大眼睛问到这个问题,然后接受正规教育,用科学的眼光对看待与了解世界,他们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工作,忙忙碌碌。当生命走到尽头,他们又忽然看淡了一切,重新去思考这一辈子,可惜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仍然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能够永生。而且从现在开始,那些开悟了的人们,将开始真正的活着。 如果说,一个答案绝对正确,那么它是很少有质疑声的,而这个世界上却有一个庞大的团体,在不停地对抗着科学主导的世界,那就是宗教。这个团体遍布世界各地,占据了地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两方势力各执己论,势同水火。可是难道大家就没有想过吗?没有根据的道理怎么能够站的住脚!就时间而论,宗教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虽然随着科学的崛起而遭受压制,却亦有不可动摇的根基,而且更有渐渐抬头甚至反扑的趋势。科学的世界虽然仅仅存在几百年,但却更加深入民心。那么谁更有资格来定义这个世界呢? 科学能够定义世界,但是却不完善,科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然其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却为灵魂的存在提供了不利于己的证据;宗教能够定义世界,但是却不能服众,人们总是不太能够接受唯心主义的解释。如果两者都正确,只是关注世界的侧重点不同,那为何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 于是我们找来了中立者:中医。我们选取的所有佐证都来自于《内经》,它是中医存在的前提。《内经》网罗哲学c天文c地理c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涉猎广泛,其内容相互交叉,往往相同的内容散落在不同的篇中,而许多不同的内容又合并在一篇之中,融会贯通着实困难,于是它成了上古三玄之一。 按照发展的道理来讲,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的,没有道理一部著作一出世就能成为巅峰之作,所以后来,我们又推论出上古文明,上古文明的辉煌程度远超现在,上古人民对待人与世界的态度要更完善。《内经》便是上古文明的遗珠,它的指导思想不是唯物主义却包含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却包含唯心主义,不是按照科学精神进行探索,却比科学精神更完善,它是一个集大成者。 宗教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人体的另一种生命形式,而中医里藏象生命体则恰好是人的另一种生命形式,所以我们认为藏象生命体就是人的灵魂,是人体内的另一个自我,是人的主宰,而且比更加高贵。其实严格来讲,灵魂作为一种神灵,担当的是《内经》“心藏神”中神的角色(本书第四章扁鹊换心的故事里就告诉你了),但一来心是君主之官,二来五官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三来经络为之驱使,五藏与经络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将灵魂等同于藏象生命体也未尝不可。另外,整部《内经》中没有“藏象生命体”这种说法,该称呼有对立于之嫌,事实上其与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在活着的时候才有灵魂,死后便魂归于天。当然,也有另有一种情况,比如真人,真人的寿命是无限的。“藏象生命体”这种叫法只是为便于描述迫不得已。为证明观点,我们进行了漫长的论证,比如中西医的对比,科学实证经络的存在,梦境,甚至亲身体验灵魂出窍。只是这种感觉并非用眼睛,而是用心。 但是这还不够,尽管你知道它的构成,与人体的关系,但仍旧不知其最为质朴的构成,好比你告诉古人汽车是由车厢和轮胎组成,可是万一古人认为汽车是木头构成的呢?于是我们又拿出《内经》,从阴阳开始,进行了大段的论证与解释,最终得出灵魂是能量体的结果,能量场便是证据,其在科学实验中已得到证实。于是,人们对于《内经》重新进行正确的认识与阐述便有了开始的可能。 天地之间,唯阴阳而已,阴与阳的对立转化,正是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则,而物质与能量正是宇宙的阴与阳。于是,人们的眼光将变得更加宽广,认识世界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唯物主义。于是,人们对于《内经》重新进行正确的认识与阐述便有了思路和方法。 那么如何真正的认识世界呢?阳是阴的本质,阴是阳的现象,如此而已。科学从物质出发,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宗教从灵魂(能量)出发,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所以科学与宗教也就有了互相融合的可能。科学无法理解的事情运用宗教的观点解释,宗教无法阐述清楚的道理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理解。人的最佳状态是阴阳合和,社会的最佳状态便是科学与宗教互相融合。 宗教为人的未来提供了终极目的,人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人类手里拿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目的地,可是人类没有路线,只能投石问路,于是跌跌撞撞走了几千年。而科学的出现使人类拥有了指南针。可是得意忘形的人们,竟然丢掉小纸条,开始了盲目行走。当失却方向的时候,停下来就是前进。所以,请停一停,认真思索,是时候谦虚谨慎,捡起小纸条,紧握指南针奔向目的地了。 后来,我们又讲到了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重申“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观点,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上,我们反其道认为“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再后来,我们又详细论述了五藏与经络,然后是日后必将重放光芒的针刺术。在许多篇幅里,我们以问答的形式回答了许多比较重要的问题,然后又对人体进行了一个大体的论述:人有五脏之神,而后有五脏之宫;脏为阴,腑为阳,五藏故得与六腑相表里;五脏六腑俱全,而后通之以经隧,行之以气血,环阴阳以营卫,支撑以骨骼,充实以肌肉,覆盖以肌肤,加之以衣缕,行之以仁义,交会以礼仪,乃以为人。 然后就到了回答“我是谁”的时刻。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不是么!人是共生体!灵魂与共同组成了躯体,只是一个看的见,一个看不见。当然了,这个看不见是指用眼睛。自然界里共生体的例子有很多,只不过与人体共生的是更高级的神灵。所以每一个“我”都是“我们”。 现在你懂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证明你还没懂。这个世界不只是你看到的大小,它还有小到你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还有你看不完全的宏观领域。物理学家将世界分成了微观c普观与宏观三个方面,应运而生了量子理论c经典物理学与相对论,这是很明智的。对于“我是谁”的终极答案,也要从极小c普通与极大三个方面去认识。真相只有一个,解开真相的钥匙却有三把。第一把钥匙是“人是共生体”,这是经典而温暖的世界里人的组成。那么,且一起出发吧,拿起第二把钥匙,去极小的世界里,探究宇宙最原始最质朴的构成,找出“我是谁”的答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部第一章 宇宙的构成 大家知道,我们的世界由物质构成,那物质又是如何构成,物质有没有最小的单位呢,你可曾有想过? 我们把物质一点点缩小看看会发生什么。《庄子·天下篇》里提到这样一个诡辩论据: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杖,每天取一半,永远不会取完。引申的意思是物质没有最小单位,可以无限分割下去。 以后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说,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叫做原子的小球构成,这些小球有着一模一样的形态,它们是物质的最小单位,万万千千原子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万物的不同形态,包括你和我。 以后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像爆炸一样的增长,很快的,化学元素被发现,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再后来,现代原子理论发展起来,原子也不再是不可分割。 直到现代,哪怕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都会指着书本告诉你,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又可分为原子核与电子,再往下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可以分为夸克然后又有形形色色的“子”被发现了,比如费米子,比如被称作“上帝粒子”的玻色子等等,仿佛物质没有尽头,可以无限分割下去 但是,终于有到头的一天了,现代最新的物理理论告诉人们,一切都是——空。 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比如,你拿起一杯水,仰头一口气喝下去了,你喝到的是什么? 你说:“水啊,化学成分式为h2一,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了水分子。” 我说:“好,我承认你喝下了无数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你知道原子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吗?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只占到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而电子比原子核还要小1000倍。也就是说,如果将一个原子放大至足球场的体积,原子核就相当于其中一粒沙子,而电子就像一颗小灰尘在里面飞来飞去。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一个球场,你会认为这里完全空无一物,你再仔细也无法找到原子核和电子。你喝下去的一杯水,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空球场组成的,你看起来满满的一杯水,其实里面999999999999999是空的,如果把这杯水中所有原子中空的部分全部抽走,只留下原子核和电子,那么这杯水剩下来的东西你要用现在全世界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差不多一亿多倍才能看到,现在你还认为喝下的是一杯水吗? 你说:“好吧,我承认我其实只喝下了很小很小的一点东西,但你也不能就认为我喝下的是空,好歹还有点原子核和电子嘛。” 我说:“很遗憾,我的话还没说完。那么原子核和电子又是什么组成的呢?由一些更小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又是什么东西构成呢?其实,这些基本粒子到头来都是一根根的‘橡皮筋圈’,就像吉他弦一样在空间中振动着,构成这些橡皮筋的材料不是别的,正是空间本身,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只有更小的空间蜷缩在你无法想象的小的三维空间中,构成一个个橡皮筋圈,以不同的频率振动着。” 这下你该明白,你其实喝下去的什么也没有,只是空间本身而已。 讲到这里,物理学变成了哲学,这个宇宙除了空间本身真的是什么也没有。你和我,世间万物,到头来,一切都是空。 上面这些,正是最近一二十年在物理学界迅猛发展起来的“超弦理论”,它就是我们提到的“万物理论”的候选理论,而且是唯一的候选理论。 在超弦的世界中,一个个振动着的橡皮筋圈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同的振动频率构成了不同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基本粒子组合又构成了质子c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一起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材料,材料构成了世间万物,包括你和我。 这就是宇宙的构成。上帝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在空无一物的空间中,随手这么一抓,然后在手中一搓,一段空间被搓成了一根弦,然后他捏起弦的两头,在空中打了一个结,再用手指这么轻轻一弹,于是,弦振动了起来,这就是夸克,接着上帝又用同样的手法制作了胶子c中微子c费米子c玻色子最后,他用眼花缭乱的迅捷手法不知怎么地就用这些“子”组成了质子c中子c电子c原子c分子c金子c银子 如果上帝可以听见振动着的弦发出的声音,那么每一个基本粒子就是一个音符,原子就是乐句,分子就是乐段,世间万物c你和我就是乐章,整个宇宙就是一首恢弘的交响乐。这首交响乐从宇宙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演奏,直到宇宙消失的那天为止,永不停歇。 宇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交响乐,我们都是这首交响乐中的华美乐章! 科学的结论到此基本结束了,超炫理论已经开始对接了科学与宗教,到这里唯心主义隐隐有崛起的势头。 但我们不是理论的搬运工,我们仍将继续挖掘下去。科学的宇宙是唯美的,万物皆空唯有音乐,可是我们眼里的宇宙,空就是空,这个空就是道家所谓的“静”,是没有音乐的。科学认为宇宙万物皆是由空间本身组成的一根根弦构成,我们认为这不是宇宙的本质。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维度理论么。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我们提到的十个维度里,有一个维度是任何都不包含的点,这是后面九个维度的来源,或者叫做维度之母,这个维度叫做零维,与天地之数并不矛盾。所以,宇宙万物最初的构成并不是一根根弦,而是一个个什么都不包含的点,这才是宇宙的本质。 这些什么物质都不包含的点构成了宇宙本身,而宇宙本身却包含了所有的物质,所以零维和宇宙终极的第十维度其实是重叠的。所以说,宇宙本身的衍化就像是一个有环无端的圆,这就是天地之纪。为便于理解且打个比方,假如你站在地面,如何画一个圆并使它面积最大呢?聪明人会画一个很小很小的圆,然后跳进去说“我已经站在圈外了”。假如将这个圆缩小再缩小,使它成为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什么都不包含的圆的话,请问这个圆是最小还是最大呢?答案是,它既是最小又同时是最大,它即不包含任意又同时包含所有,这就是“道”,比万物都小,小到不能再小,又比宇宙更大(宇宙再大只能包含其生,不能包含其死),大到不能再大。 继续发散则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其实物质与空间是一回事,物质是“有”,空间是“无”,无和有又是同一回事。 科学认为宇宙有限无界。有物质才叫宇宙,没有人会将空无一物的空间本身称作宇宙,话虽如此,但是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个宇宙的构成,除了物质外,还有空间本身。或者说,宇宙由物质与能量构成,而物质与能量也是一回事。 《老子·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我们来翻译一下:无,也就是空间本身,是宇宙的初始;有,也就是物质的初始,是万物形成的开端。空间和物质,或者说,能量与物质,都是同一种东西,都是从同一处发源,只是有了不同的名字,它们都可以叫做“玄”。 也许大家对最初的“有”有所怀疑,认为是物质的最小的形态,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弦”,或者夸克,其实不是的,这个后面讲。 “无”与“有”,也就是物质和能量构成了这个宇宙,那么且先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老子·十一章》曰:“三十辐共一縠,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再清楚不过,使用物质并且获益,但空间的存在才是使物质能够得以使用的根本原因,所以人类看待宇宙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本身,更应该去观察那广阔的空间。如果你要问观察它有何用途,《老子·第一章》说的很清楚:“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是说观察宇宙虚无的空间本身,能够发现宇宙的妙处,这个妙处包括宇宙的形成与演变,还有宇宙的无限性;而观察物质可以得知宇宙的边际,这个边际指的是宇宙的有限性。 《老子·六十四章》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里的“毫末”指的就是物质细分到不能再细分的单位,即最初的“有”。《灵兰秘典论篇》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我们来翻译一下:最大的道在最微小的地方,有谁能知道它的本源呢?尴尬啊,人们勤勤恳恳,日渐消瘦,又有谁能得知它的奥妙呢?它是那样的暗昧难明,有谁能成为良工?似有若无的数量,都是源自毫厘的微小数目,这些微小的数目又是起源于更小的度量,然后千倍万倍的积累扩大,推演增益,物体也就具有了它的形状,世界也就有了它的模样。 该段告诉了人们,虚无的空间是如何构成现代人眼里多姿多彩的世界。到这里,上古文明与现代科学对于世界的认识便有了初步对接,综合一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c世界由空间本身与物质构成,所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光应当更加宽广,不仅要关注物质,也要关注空间本身。 2c物质由空间本身构成,正是空间本身构成的物质与空间本身构成了宇宙,因此宇宙的本质就是佛家所谓的“空”,或者道家所谓的“静”,或者《老子》所谓的“无”。 3c经过上一条推论,宗教与科学也有了初步的对接,有了走向融合的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尽管你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我还是不服,有本事拿出更加确凿的证据,别总是成为上古文明和现代科学的搬运工。 没关系,这一次我用数学的手段证明给大家看,空间本身是如何构成物质的。数学是凌驾于物理之上的规律,应该再确凿不过了。但凡对数学稍有研究的人,都曾经做过09循环等于1的证明,过程如下: 设x=099999 那么10x=9999999 10x-x=999999-0999999=9 9x=9 x=1 所以0999999=1 既然099999一1,那么自然的00001一0 这个00001可以看做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这个最小单位最终等于零,也就是“空”或者“静”,那么接下来: 00001x900001一0000(—1)1一00一0 则0000(—1)1一0 则0000(—1)1x90000(—1)1=0000(—2)1一0 (无限次的循环下去) 0000(—(—1))1x90000(—(—1))1一00001≠0 (备注:0000(—(—1))小数点后面0的数量是我们并不能确定的一个确定量) 这个证明其实不难理解,而且我们从这个很普通的证明里能得出几个很了不起的结论,它们每一个都将闪闪发光,闪耀在现代人的历史中: 1c宇宙万物都由“空”构成,因此万事万物具有共通性。 比如原子与恒星系(比如太阳系)的结构简直相似到雷同。太阳相当于原子核,只占据相当小相当小的空间,行星就像电子般围绕着原子核运转,此外绝大部分都是空间本身。推演开来:在最根本上,大到宇宙小到原子,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都是相同的,这也是《易经》能够推演天地变化的原因。 道家认为人体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这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认识,尽管《内经》在更早的时候就指明了。如果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磁场,那么每个人就好比大磁场中的小磁石;如果说宇宙是一个大的漩涡,那么万物就是其中的小漩涡,即使有的漩涡自旋方向相反,也会在保持自身旋转的情况下围绕着大的漩涡进行旋转,最终的最终归为一体。 也许你会问,既然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那么宇宙肯定也有一个中心喽,但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宇宙是不断扩大的,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宇宙怎么可能有中心呢? 这就是人类目光的局限性,一个立方体让其对角线相交便能找到中心,虽然宇宙有限无界,但宇宙的中心未必是空间的中心,先卖个关子,问题留到后面详解。 2c在“无”与“有”,或者叫做能量与物质进行突变的那个临界点(就是那个我们无法确定的确定量)非常重要,在宇宙刚刚形成时这个临界点叫做奇点。当然了,证明的最后我们私自将它扩大到肉眼看见的地步了,实际上,00000001也不等于0,再小一些也不等于0,只是为让大家更便于理解。 3c数学无法将宇宙进行概括,不同尺度上的数学的规则是不一样的(例如理论上来说圆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它是无数边形的近似图形,但事实上圆确确实实能画出来,而且只需要确定长短的两脚圆规就可以)初生时的宇宙与发展壮大中的宇宙与走向灭亡的宇宙数学规则是不一样的,所以科学家们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数学模型,将宇宙自初生到灭亡都能进行统一阐述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代的科学只能三分宇宙,一是微观尺度的宇宙,也就是小数点后面要加许多0才能表示的数学尺度;二是常规尺度的宇宙,这个常规尺度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也就是大家常用的个十百千万等的常规数学尺度;三是宏观尺度的宇宙,就是常规的数字后面要加许多0才能表示的数学尺度,比如光年就是宏观宇宙的一个数学尺度。所以发展到现代,物理学分成了量子理论c经典物理理论c相对论三大板块。 当年,伽利略在力学和物体运动规律方面奉献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他打下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基桩,而牛顿则在这片基桩之上盖起了足以让后人仰视的经典力学大厦。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相对论是研究时间c空间与运动这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的总称。再后来,普朗克率先提出了量子概念,后来经过波尔c德布罗意c波恩c海森堡c薛定谔c狄拉克等无数物理大师的创新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物理学和数学是严谨的,相对论是牛顿理论的修正,在常规尺度上,相对论就会退化为牛顿理论,量子理论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后出现的新理论,比如弦理论同样是对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修正,如果再发现了新的理论,那肯定也是弦理论的近似理论。 然而,在没有科学的上古时期,人们却以另一种更简便而精深的方式对宇宙进行了阐述,那就是“阴阳”,《阴阳离合论篇》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我们来翻译一下:阴与阳,掰着指头数可到十,推演开来能到百,继续数下去能到千,在继续推演可到万,再继续下去可大到无法计量,但是无论再大,总的原则都是要守一。《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而阴阳的尺度小至细微不可度量,大至恢弘不可附加,《易》以道阴阳,故可推演万物。 阴阳之上有太极,现代科学有万物大一统理论(且不去计较理论是否正确和完善),但这仍不是最终极的理论。阴阳是“二”,太极是“一”,道生一,一生二,“道”才是最终极的理论。但一定请记住,“道”不是宇宙的终极理论,但却是最终极的理论,因为“道”超出了宇宙本身,宇宙的理论用“阴阳”二字足以阐释,“道”却不能。 也许你认为没有什么东西会比宇宙更大,那很正常,因为你读不懂《老子》,也理解不了“道”c与“一”c“二”所指为何。人们在翻译时总是通通翻译成“道”,这是非常不合适的,好比有人寻问你的位置,你的回答是“地球”,虽然回答正确然而没什么用。但有些人喜欢翻译成“自然规律”或者“宇宙法则”,这就大错特错了。没关系,在后面我们都会一一解释。 然后,我们再普及几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首先,不仅物质不可以无限分割,其实就连空间本身也不能无限分割。也许你会问,“有”经过无数次分割下去,最终得到“无”,难道“无”也能继续分割吗?下面来看一个悖论: 公元前5世纪,芝诺发表态了著名的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悖论,他提出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设所用的时间为t,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乌龟仍然前于他1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0,乌龟仍然前于他1米总之,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决不可能追上它。 这个悖论能够非常容易解决,是因为它太具有实践性了,只要用脑袋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但是当大家把目光集中在问题本身时,就会发现这个题目没毛病。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你一定没有理解我们上面做出的推论。我们再强调一遍: 在不同的尺度下,数学规则是不同的,因此在常规尺度里通行的宇宙法则到了微观宇宙就失去法力了,所以在人们肉眼可见的空间里,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但当空间无限分割下去时,突然有那么一刻空间无法分割了,这一刻的空间就是空间的最小单位,因此在这个微观宇宙中,无穷大的空间被直接跨过,阿基里斯可以超过乌龟,悖论也就可以解除了。 我们一直等同对待空间与能量,既然空间具有最小单位,那么能量呢,是否也有最小的单位? 没错,早在1990年马克思·普朗克就提出能量是非连续的,而且有一个最小单位,这个单位称之为量子。他在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进行,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在计算过程中他发现有个常数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常数就是后世通称的普朗克常数。所以,当给一杯水加热时,在温度从21°到22°时,并不是212°后必须先经过213°,2125°后面也不必须先经过2126°,虽然数字可能不准确,但意思却没偏差。 我们将焦点对焦到这个最小的单位,且做两个重要的结论: 1c零维空间与十维空间是重合的,一个什么都不包含的一个点同时也包含着宇宙的所有可能性,所以“道”超出了宇宙本身,比宇宙更大。如果将现代科学比喻成一把尺子,那么宇宙比尺子更长,而“道”比宇宙更大。“道”能衡量宇宙,“道”却无法被衡量。所以《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道”排第一位。另外,“道”并不神秘,《内经》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就是这个意思。 2c现代科学认为,当一个事物的内涵无限大时,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个观点和“一个什么都不包含的一个点同时也包含着宇宙的所有可能性”是同等的。另外,奥卡姆剃刀原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某个条件不能被人们感知和检测到,那么和没有这个条件是等价的。这个观点和“道并不存在却又无所不在”也是同等的。 正因为“道”的内涵无限大,却又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道”不存在,而有无所不在,所以《老子》无法将“道”解释清楚,我们也无法解释清楚,你也不会解释清楚,将来也不可能有人解释清楚。 我还没有忘记为何出发,现在开始解答问题: 第一,我是谁? 答:在微观尺度下,我和宇宙同样,本质都是“无”。 第二,我来自哪里? 答:在微观尺度下,我是由空间本身构成,我来自于“无”。 第三,常规尺度下,现在的这个世界里,我是从哪里来? 答: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 人并非进化而来 我从哪里来?呵呵。 我想我已经听到了你的嘲笑声,你说:“你丫是不是傻,人和妖都是妈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至于那些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荷花跟莲藕做出来的,有谁会相信呢。” 我只能说,这个回答很机智,但是深究一下,这个回答是没有尽头的,好比鸡是蛋生,蛋又来自于鸡,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最初的那只鸡或者那个蛋是怎么来的。 严谨又认真的人会这样告诉大家:最初的蛋来自于鸡,最初的鸡来自于更古老的生物进化。回答的太棒了,可是人又从哪里来呢? 你一本正经道:“当然也是进化而来,最初的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开始经过数百万年漫长的进化,经历了猿人类c原始人类c智人类c现代类四个阶段,一步一步发展而来。” 那么然后呢? 我仿佛又听到了你不屑的语气:“最初的猿人类又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而这个更古老的生物同样是由更加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这样不停的追随,直至生命的起源,而最古老的生命起源于海洋。” 你戏虐的望向我:“那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喽!怎么样,你要不要试着推翻教科书呀!” 于是,我大致查阅了一些资料,资料告诉我们: 人类进化是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这一理论得到一些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和其它由进化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一样,这一理论同样面对很多挑战和难以解释的现象。 看到最后一句我就放心了,原来这个理论还没有成熟到无懈可击。 科学是指发现c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所以科学是严谨的。科学定律能对世界万物的原理或者规律做出归纳性阐述,所以一旦当科学定律不能够对它所包含的对象做出归纳与阐述,哪怕只有其中一件,我们都要进行修正,或者将其推翻。当然,我们说的是推翻科学定律而不是科学本身。 于是,我们开始了对人类进化论的攻击,请看以下几个资料: 事件一: 2005年8月10日是一个让达尔文十分尴尬的日子。这一天,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以六票对四票通过了一系列自然科学的教学标准,同意在学校的科学课程中引入和进化论矛盾的学说。经过一些外界评审,新的教学标准将在新学期被采用。 事件二: 500多名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这些科学家联合签名的反对文章中写道:“我们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表示非常怀疑。”这篇文章还称:“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要求各领域科学界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确定达尔文的理论是否合理。”在这篇反对文章上签名美国科学家共有514名,其中有154名生物学家c76名化学家c63名物理学家,其余为毗邻学科的专家们。 事件三: 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设理论,达尔文希望将来能发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进化论是对的,可是禁得起检验的证据至今也没有找到,而且进化论的理论与事实也出入太大,论证模棱两可,结论也无法重复。 事实上,不仅仅是越来越多人在怀疑进化论,甚至连达尔文本人都未曾十分肯定这个理论。只是后来的学者将其当作一种科学的信仰继承下来的,人云亦云,到现在被当成了真理。关于进化论,至少我们知道它根本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而且正在遭受深深的质疑,质疑它的这些人正是最理性的唯物主义之科学家,更别提宗教根本不屑一顾了。另外,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共通性,科学只是分的大类,好比红与橙之间肯定有一个中间颜色,可别小看这个结论,它也许代表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学科都能够融汇到一起,你知道所有学科融汇到一起是什么样子么,我们以后告诉你。 也许你会有疑问,进化论明明解决了许多生物衍化的问题,你怎么能够因为它有几个未能解释的问题就将其弃之不顾呢? 你的疑问恰好代表了你未能理解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举个例子:有时候集会上会有套圈的游戏,一个区域内摆满了许许多多的物品,有的大,有的小,然后人们将圈扔出去,套住哪个就可以当做奖品领走。现在,进化论就是这个圈,它能套住许许多多的物品,但只要有一个物品套不住,那就证明这个圈有问题,不符合游戏规则,你是一定要找老板理论的,老板理亏就会扔掉它,然后换一个更大的能够套住所有物品的圈,因为这个圈就是对游戏规则最好的诠释。 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这个圈,至于进化论,在将其扔掉之前,我们先来阐述一下理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 驳斥进化论 我们驳斥进化论,确确实实有证据在手: 1c物种基因的稳定性极难逾越。 物种取决于基因,但基因根本不进化,这就是基因的稳定性,这个稳定性是物种保持自身稳定所必须的。在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过程中,尽管不同个体的遗传密码会有差异,但差异绝对不会超出物种的范围,这种差异并不能使此物种变成其它物种,这种进化是一种微进化。就像男女性ai,女性受精怀孕肯定不会生出猴子;老虎的后代永远是老虎,生不出狮子,尽管它们都是猫科。虽说人类和黑猩猩基因很像,据说相似百分之九十九,但就是那百分之一是绝对不可能逾越的物种界限。其实随便找出那种动物,都会与人类基因具有百分之十的相似。这说明进化论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在理论上,人们把突破这个障碍的可能性寄望于基因突变。 且将这个突变称之为广进化。大意是说生物遗传的变异,如果给予足够时间,传的子代数目足够多的话,不但可以跨种,还可以跨属c跨科c跨目c跨纲c跨门c跨界。新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进化就属于此,其实学者通常对微进化并无争议,但新达尔文主义者提供的证据始终无法超出“微进化”的水平。 另外,在理论和实际上,基因突变产生高级性状的机率几乎是零,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绝对不可能的程度。 大多数自然“进化”或者突变的东西,其实是偶尔“岔种”的异类,类似于残次品,绝大多是生命力极其脆弱的,能繁衍后代的更少,比如人工有意识培育的骡子就生不出小骡子!更何况自然界中偶尔的几率。 而且能繁衍后代的“异类”或者进化者必须在同时同地出现相当数量(且必须有雄有雌)才有可能繁衍后代,也就是说,一只偶尔进化成长脖子的公鹿,必须在其有生之年,找到一只和它进化成相同程度的母鹿才能进行“进化”,为保证后代不会因基因突变变成“夭寿亡”,还要在同时c同地出现相当数量的“进化异类”以作为繁衍替补才有可能“实验”出长颈鹿,而同时c同地出现相当数量的异类几率几乎是0。 2c迄今为止,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和猿之间有过渡物种的存在。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科学家们将一些化石归类为“古猿”c“类人猿”c“猿人”c“智人”,唯独没有“类人猿”。至今,寻找过渡物种“类人猿”,被列入了科学的“十大悬案”。 生物学实践中科学家发现,亲子两代之间不能有太大的变异,否则就是畸形,会被淘汰。所以,在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必有大量中间过渡型存在,人也不例外,那物种断层的化石应该满世界都是。而且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随机的,不可能单单漏掉过渡类型。但偏偏化石就缺少这个中间环节,在这里形成了断层,显示人类与以上物种之间是独立而不相干!要知道,进化论虽然是了不起的一个推论,然后化石才是看得见摸的着的确切证据。 如果生命真是从无机物逐渐化合而产生,然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话,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这种进化的证据,这一点是相对所有物种,而不单单人类而言。可是化石的证据对进化论的观点非常不利。达尔文本人也曾承认化石的证据是最明显的反对进化论的最大理由。 可见不单单是人类的进化受到质疑,就连进化论本身也有着非常大的问题。 不利的证据越来越多,与预计的渐变相反,化石的证据显示生物种往往表现为停滞不变c突然同时出现c又突然消亡,这才是常规现象。以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例,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万年间,生命进化出现飞跃式发展,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了。然而一经产生,这些“门”在其后的几亿年至今都十分稳定,拒绝“进化”。 当年,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最初的“发现者”也坦白因为太信仰进化论,而进行的伪造。而教科书中,对始祖鸟还是不予更正,这就太奇怪了。 另外,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也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一九二二年,生物学家奥斯本宣布发现一颗同时具备猩猩c猿人及类人猿特征的牙齿,并给牙齿的主人取了一个名字-尼布拉斯加人。后来,相信进化论的人士,仅仅凭着一颗牙齿,仅仅凭着一颗牙齿,画出了这个猿人的想象图。后来经过更深入的研究,这颗牙齿的主人被鉴定不属于人类或人猿,它而是一种绝种了的美洲野猪。 例如,曾经被进化论教科书列为人类祖先化石的“皮尔当人”,其实是一群考古学家刻意造假的作品;又如1892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其实是一块猿的头骨和相距40英尺的一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嘉伯人”遭到了学术界的否定,然而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到了1984年,“嘉伯人”又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这个“露西”在《超体》中出现过,出名的很,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也被学者否定了,他们证实露茜是一种绝种的猿,和人无关。 其实自1924年始,接连发现的一些南方古猿(露茜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的代表)c拉玛古猿等等所谓“类猿人”之类化石,基本上化石极其不完整,比如只有一具头盖骨或几根手指等。迄今为止,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和猿之间有过渡物种的存在。 3c奇妙的人体精密构造和精良生理机制,很难通过自然演变而产生。 眼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达尔文曾承认,眼睛不可能由自然选择形成,以致于他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一想到眼睛仍感到害怕。此外,还有太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暂且列出几个: 1时间的问题。地球经历过几次冰川灭世,除了少数植物,动物基本灭绝,这就大大缩短了每次“进化”的周期。而每次灭世之后,用进化论加几率换算来说,出现新生物必然应该是若干亿年后的事情,地球应该死寂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样一来,新生物出现不灭亡就称得上是奇迹了,因为他们要面临没有食物等等许多极大的生存难题。然后再进化出新种族又得若干亿年,这些新物种布满世界又得若干年,这还只是说一个极好运气的物种,再出现一个由无到有的物种又要以上的过程。但现实是,成千上万的新物种在大地复苏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的“突然一起出现”了。 2相同物种“进化”的趋同性。按环境改变物种的理论讲,赤道所有物种应该都差不多,北极所有物种也应该都差不多,环境决定一切。但恰恰相反,赤道的一条狗一定像北极的狗,而不是像赤道的猴子。人类今天遍布世界,按说受环境影响,民族之间生理上应该有大差异吧!但所有种族的人都是两个眼睛一张嘴,直立行走,即使在不同环境体征也大致相同,只有肤色不同而已,且这个肤色不同也与环境没有关系。比如说,白人曾经把热带的黑人赶到温带做奴隶,没经过血统融合的黑人几百年还是黑人,根本不会因为到了温带而自己进化成白皮肤,这绝对与环境改变物种相孛。 3人类在灵长目中确实是独特的存在,在进化的链条中,属于“消失的环节”。比如生zhi器官和性xg为的急速变化就非常令人困惑。例如:人类男性有着全灵长类中绝对值最大的性qi官,而且唯一没有骨头的特例;例如,只有人类女性的性qi官有处女膜,其它灵长类没有;例如,只有人类在正常xg爱时有男女面面相向的性行ei;例如,只有人类能够以xg行为当做追求快乐的目的;例如,只有人类的受精卵附在子宫内壁生长发育,等等等等。另外一大难题就是人脑相对于其他动呈物爆炸型进化的问题。 4c史前文明的存在。如果说前两个论据像压死骆驼的稻草,那么这个发现就像进化论的一票否决。 关于地球的年龄和人类的年龄目前在考古学界仍有很大分歧。按同位素测年法,地球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而人c猿分手大约在七千万年左右,文明人(以用火为标志)也有一百万年的历史。然而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史前文明的遗迹,足以证明进化论的荒谬。例如,1972年在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大型核反应堆,布局非常合理,经科学家考察,是20亿年前建成的,它运转了50万年,而人类在那时可能还没进化到猴子;例如,美国科学家发现一块三叶虫的化石,上面留有人的脚印,是穿着鞋踩上去的,可是三叶虫是6亿年到2亿6千万年前的一种生物;例如,在西班牙北部几个荒无人烟的山洞里,发现了距今28000—10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雕刻和绘画。这些发现起先被人们怀疑为诋毁达尔文进化论的阴谋。后来考古学家从所在地区的地下发掘出了和画上一致的野兽的骨髓。据考证,这些动物大多为远古时代的珍禽奇兽,有许多早在许多世纪前在欧洲就已经绝迹。还有近几十年来,人们陆陆续续在海洋大陆架上发现了许多史前建筑物。以及新近在印尼发现的小人种化石等等等等,这些史前文明的存在足以推翻荒谬的进化论。 如果不够,我们还有其他的证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上古文明存在的证据 一般科学界将文字的出现作为界定文明的重要标志,通常人们把文字出现以后的历史称之为人类文明史,而把文字以前的历史算为史前史。从上一个世纪,世界各国便开始对上古文化进行大规模的考古挖掘,集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人们发现文字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多不超过6000年。按照文明发展的程度,学术界将中国c印度c埃及c巴比伦四国排在首位,号称“四大文明古国”。 因此,单从文字的出现来看,我们这一代文明只有6000年的时间,这是可以确定的人类文明的上限。今天我们所有的科学成果,是积6000年岁月发展而来,在此之前,根本不可能出现与我们今天相似的文明,这就是历史学的结论。 那么6000年以前,人类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只有大量出土的实物资料,从这些实物资料出发,加上合理的推测,历史学家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史前历史画面:大约从200万年以前开始,刚刚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入到旧石器时期,他们像一群野兽一样过着群婚生活,赤身居住在山洞或大树上,用经过简单加工的自然工具,如石块c木棒等猎取野兽和采集各种能食用的植物。这个时期十分漫长,石斧c石片以及各类骨器上记载了原始人类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他们开始懂得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包括石器与骨器,同时他们发明了火,知道了熟食,再慢慢地,他们发明了结绳记事,发明了图画。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他们有了文字,走出了蒙昧的阴影,迎来了文明的曙光。这就是历史学家们辛辛苦苦构建起来的史前历史体系。 过去的一百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手段日益科学化,人们在以前历史学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发现了大量史前遗址,虽然人们至今无法解读这些遗物c遗址的正确含义,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这些遗物c遗址的含义与现代传统史学观点还是有较大出入的。其中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这段历史,最是不可思义,表现为极为突出的断层特点。比如说,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印度马亨佐达摩,它分为几层重叠在一起,而下一层明显比上一层文明更先进。 人们必须高度正视几万年以前的开颅手术,奇妙但精确的古地图,以及一大堆来历不明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各种知识。要知道,一群使用着笨拙石器的原始人只能刀耕火种,而不是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看着高清晰的彩色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 不可思议的上古文明 这里说的上古文明有更加遥远的上古,也有距今两万年以内神话时期的上古。物种有灭亡新生,文明同样有毁灭与新生。在地球自初生后漫长的几十亿年内,文明的兴替几乎是肯定的是。本书话题与这些更加远古的文明无关,不过我们发现一个很古老的出自玛雅人的传说,谨以此通过整理,贴出来共同分享: 据说在遥远的时代,曾经有过四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存在。 一c根达亚文明,又叫做超能力文明,是在根达亚大陆上兴起的文明。大约1米左右,男人有第三只眼,翡翠色,功能各有不同,有预测的,有具备杀伤力的等等女人没有第三只眼,所以女人害怕男人。但是女人的子宫具有通神的能力,女人怀孕前会与天上要投生的神联系,谈好了,女人才会要孩子。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二c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叫做饮食文明,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这个文明是上个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但是人们把以前的事忘却了,超能力也惭惭丢失了。男的第三只眼开始消失。他们对饮食特别爱好,发展出各色各样的专家。该文明毁于地球磁极转换。 三c穆里亚文明,又叫做生物能文明,上个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他们的先祖开始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机械,这个机械可以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四c亚特兰蒂斯文明,又叫做光的文明,继承上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拥有光的能力。早在穆里亚文明时期就建立了。后来这两个文明还打核战争。该文明毁灭于大陆沉没。这个文明是最为出名,也是距离现代文明最近的一个,西方国家无论是关于此的电影还是书籍或者传说都多到数不胜数,无数的专家学者还为寻找该文明的遗址而努力奋斗过。 然后继续下去就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这个文明被称之为情感的文明,因为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是因为感情而维系在一起,这种感情叫“爱”,“爱”有许多种,有大爱,有小爱,有亲人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等等。但我们还要赋予它另一个名字——物质文明,人类虽然因为情感维系在一起,但归根结底,人类是从对物质的利用而发展起来。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但无论哪一面都不曾存在对自然的感恩,总是对自然索取无度。人类将地球比喻成母亲,但却更像地球的蛀虫,由于人类的存在,物种加速了灭亡,资源加速了损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一) 你也许会说:“你丫疯了吧,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再往前只是无尽的虚空好吗!” 我要问你:“宇宙的构成还记得吗?” 你说:“当然了,宇宙由能量与物质构成,也就是你说的‘有’和‘无’,就像一张白纸的留白和画面。” 你又说:“但是你要记住,宇宙有限无界,没有了物质,空间本身不能称之为宇宙,这下我看你怎么说。”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再一次重复,颠覆你脑海中那坚固的念想:宇宙可以定义科学,但是科学不能定义宇宙。如果科学是研究显宇宙的学问,那么宗教就是研究暗宇宙的学问,但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不能完全定义宇宙,一来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演变,二来尺度不同根本的规则会发生变化。那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定义整个宇宙呢? 有,那就是内涵无限大的,比宇宙本身更大的“道”。既然要从宇宙的形成说起,且先看宇宙大爆炸理论,这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时发现了时空可以弯曲这个惊人的事实,然后他又从数学的角度推断出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而自1922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开始观测到到“红移现象”开始,有关“宇宙膨胀”的观点开始形成了。 关于“红移现象”我们大体解释一下:光的颜色与它的波长有关,在白光光谱中蓝光位于短波端,红光位于长波端。遥远星系的红化意味着它们的光长已稍微变长了。在仔细测定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谱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他认为,光波变长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就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埃德温·哈勃总结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在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无限紧密。 1946年美国物理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二) 当二维空间获得了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的能力时,将它们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便形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我们所在的空间。零维空间与一维空间是不存在生命的,二维空间是光的世界,时间还未存在,也没有生命可言。到了三维空间,炙热的能量汇聚在一起进一步压缩,最初的物质经过排列组合后,爆发性的出现了。 所谓爆发性就是指由能量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出现,物质爆发的这一瞬间,就是科学界所谓的奇点。要注意的是,奇点并不是一个体积极其小而质量极其大的物质的点,做个比喻的话,奇点更像是打开电视机按钮屏幕开始出现画面的那一瞬间。不过,最初形成的物质确实密度极大。 三维空间里,开始出现了四面八方的概念,伴随着物质爆发性的出现,宇宙也随之出现了四种最根本的力。根据牛顿定律可以得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假如两个小球相撞,虽然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都被改变了,可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两个小球仍然符合动量守恒,并没有外“力”掺和其中,只不过是“速度”从一个小球转移到了另一个小球身上。 宇宙中第一种基本的力是万有引力,基本上,大家平常所感受到的力究其根本都是引力在起作用,比如自身感受到的重力,其实是地球对人的引力;比如大气压力,是地球对于空气的引力;比如石头从高山上滚落,也是引力在起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物体只要有质量便有万有引力。在常规尺度下,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在宏观的尺度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修正了引力公式。 宇宙中第二种基本的力是电磁力,当大家拿两块磁铁感受其异性相吸c同性相斥的效应时,感觉尤为明显。另外诸如火车开动c电梯升降,甚至煤气灶把水烧开,都是电磁力在起作用。在地磁力方面,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组简直堪称完美(至于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相关资料)。 大家日常的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的物理现象,究其根本都是这两种力在起作用。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引力比电磁力弱得多,比如把一根塑胶棒在头上摩擦几下,就能把桌上的小纸屑轻而易举吸起来,也就是说塑胶棒在头上摩擦几下产生的电磁力要远大于地球对小纸屑产生的引力。不过,引力是长程力,哪怕距离很远很远都能影响到,虽然衰减的速度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那也比电磁力影响的距离要长得多。电磁力虽然强,但是其影响的距离很短,力的大小随着距离增大衰减的非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三) 我们将自己的分析与科学的结论进行了对接,科学对于宇宙的起源与构成有着深刻的分析,宗教对于此也有着独到的看法,而它们往往反应在该宗教的神话里。神话是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听着有些唯心,或者不可思议,但我们相信,在神话最初流传时,它是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只是在后来代代流传中,那些晦涩而难以理解的部分被渐渐丢失,反而是更容易理解的为解释真相而做出的比喻则流传了下来。 也许你会感觉奇怪,现代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增砖添瓦,才使得这个宇宙的真相浮出冰山一面,我怎么就口出狂言认为古人的神话更接近真相呢!那是因为所谓的“古人”并非刚从森林古猿进化来的古人,他们是上古文明的代表,上古灿烂的文明比现代更加耀眼。话不多说,且来看一下最著名的几个神话。 首先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这是中国本土的民间神话,早在三国时代就被吴国徐整记载在《历记》中,至于更早之前的记录还未被发现,至于之后的记录或详细或粗略,虽然细节有偏差,但大体情况相差无二,先看一下记录: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鸿蒙,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接着,我们一边进行翻译,一边进行补充: 天地混沌在一起就如鸡蛋(这时候天地未分,全都是混沌在一起的状态,就是“一”)。 盘古在混沌里诞生了,万八千岁后,天地开辟了,能量积聚为天,物质聚集为地。(这里是“一生二”的意思,也就是说,混沌里产生了“无”与“有”,事物有了互相对立的属性,因此盘古也许是指“太极”。) 盘古在天地之间,却神圣于天地,每日都有所变化,天地每扩张一寸,他就充斥一寸。这样又过了万八千岁,天地便极其广阔,天去地有九万里,盘古也充斥了天地之间。后来,便有了三皇。(太极神圣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四) 这一节,大家来看《圣经》里上帝七天创世的传说,我们无法贴出原文,只能大体的描述出大家都知道的这个并不是特别详细的故事: 在上帝创世之前,宇宙一片混沌,地球在暗无天日c沉寂无声的太空中飘浮,没有陆地,只有满满的海水。 耶和华(即上帝)之灵在海面飘行,觉得四周黑乎乎的实在太闷气。于是他开始了伟大的思考。 第一日,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上帝将光与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有了晚上,有了早晨。 第二日,上帝说:“诸水之向要有空气隔开。”上帝便造了空气,称它为天。 第三日,上帝说:“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于是,水和旱地便分开。上帝称旱地为大陆,称众水聚积之处为海洋。上帝又吩咐,地上要长出青草和各种各样的开花结籽的蔬菜及结果子的树,果子都包着核。世界便照上帝的话成就了。 第四日,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管昼夜,作记号,定节令c日子c年岁,并要发光普照全地。”于是上帝造就了两个光体,给它们分工,让太阳管理昼,月亮管理夜。上帝又造就了无数的星斗。把它们嵌列在天幕之中。 第五日,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鸟在地面天空中飞翔。”上帝就造出大鱼和各种水中的生命,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又造出各样的飞鸟,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看到自己的造物,非常喜悦,就赐福这一切,使它们滋生繁衍,普及江海湖汊c平原空谷。 第六日,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牲畜c昆虫c野兽各从其类。”于是,上帝造出了这些生灵,使它们各从其类。 上帝看到万物并作,生灭有继,就说:“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派他们管理海里的鱼c空中的鸟c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上帝本意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就赐福给他们,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地上的一切,也要管理海里的鱼c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活物。” 第七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在这一天里,他歇息了,并赐福给第六天,圣化那一天为特别的日子,因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创造,歇工休息。就这样星期日也成为人类休息的日子。 如果只是将第一天至第七天当做一个先后顺序的话,上帝创世与盘古开天辟地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五) 这一节,我们来解释天地间自然规律的形成与万物的生化,《内经》中虽然关于此的叙述不少,但是段落散落在各个篇章,让我们提取些许部分: 《六节藏象论篇》曰:“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道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问的真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c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首先确定一岁节气的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时令节气,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之数为节度,地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六) 接上一节,该节段落的阐述包含了上古之人对于天地的认识。 其三,《五运行大论篇》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 (翻译:变化的功用,天显示星象,地显示形状。日月五星围绕在太空之中,五行附着在大地之上。大地,所以载运各类有形的类别。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气的星象。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就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对形象的观察,仍然可以晓得。) 该段讲述天地如何运化出自然规律,此外还可获知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人是阴阳合和而成,阳来自天之精气,阴来自地之形质,既然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同理人的灵魂与的结合也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灵魂是根本,是枝叶,而最本质上根本与枝叶是同种东西。第二,世界多姿多彩繁纷复杂,然而万物离不开阴阳,只要回归根本,哪怕足不出户,仍然可以通晓世界最深刻的道理,正如文中所言“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 其四,《五运行大论篇》:“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翻译:黄帝问: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岐伯说:大地在人的下面,太空的中间。黄帝说:它在太空中依靠的是什么呢?岐伯说:大气将他举起。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所以让“无”变为“有”,化生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该段阐述了六气如何参与天地化生万物,另外可知,古人对于地球的认识并不是现代人头脑里的天圆地方,大气举之的意思是巨大的能量托举起来,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之所以悬浮在太空之中,是宇宙间四种基本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大家请注意奥,我可没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七) 接上一节,且再来阐述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人的由来。 其七,《至真要大论篇》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翻译:风气行于地,是本于地气而为风化,其他五气也是这样。本属于天的,是天之气,本属于地的,是地之气,天地之气相合,就有了六节之气的划分,于是万物就能化生。) 这种说法比较笼统,意思是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但是要详细了解过程,就需要通读上下文乃至全文了。 其八,《六微旨大论篇》曰:“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丛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翻译:岐伯说:谈论天气,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当推求于气交。黄帝问:什么是气交呢?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地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之中,人类于此居住。所以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在气交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同样如此。就是这个意思。) 该段算是上段详细一些的解释,而且单独突出了人与自然的顺从关系。另,天枢穴大概在在脐附近两寸,为人体正中。天地之气于此汇合以化生神明,藏象生命体(灵魂)便由此诞生。 其九,《六节藏象论篇》曰:“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干,天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根本不外乎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合则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八) 人类的终极未来,就是成为“真人”。“真人”的特点是不生不化,也就是不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生命法则,那到达“真人”的境界会怎么样呢。《上古天真论篇》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我们来提取一下重要信息:1c真人呼吸精气,又不进行阴阳交换,也就是说“真人”是能量体;2c真人不生不化,静之与期,能寿撇天地,无有终时;3c真人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说明其能自为阴阳,不进行阴阳交换非不能进行阴阳交换,即所谓的“把握阴阳”;4c真人与道合同,“道”比天地更大,故真人能提挈天地,其能力更胜神佛。 所以我们怀疑,“没身不殆”与“无形无患”同为没有形体便不会遭遇祸患的意思,当然了翻译成终身没有危险也肯定没错。同样的,将《老子》中“道”翻译成自然规律也是错误的,“阴阳”二字足以阐明自然规律,而“一”在“二”(阴阳)之前,“道”更在“一”之前。 虽然人类狂妄而渺小,境界与真人差距非常巨大,但人的未来非常光明,人也可以真正的伟大起来。至于如何寻找这条路,至少我们已经找到指南针,但真正前进与否,决定权在你的手中。 话说回来,到这里不难发现,上古文明与神话c宗教c科学其实并非矛盾与对立,它们是相互补充与验证的。因此大家可以得知这样几个事情:第一,神话只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反应着一种事实,虽然容易失真;反而是秉承科学精神的学者,失去了科学精神,在以往的研究中不是在描述客观历史,而是在重新创造历史。所以,今天人们所知道的历史,仅仅是某些人想让人们知道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类就这样在创造中慢慢走向愚昧和残暴。 第二,科学与宗教并非格格不入,而是犹如阴阳一般互相对立与转化,宗教描述宇宙的本质,科学描述宇宙的现象。科学将数学作为描述宇宙至高无上的法则,但其实那些数字与公式才是宇宙现象的反应。就像之前我们举过的例子,一个人远远的走过来,人的本质就是人,详细描述的话,包括头部躯干四肢等,当然还可以更加细致描述,但人的身高体重血压化学成分等需要用数字或公式表达的才是人的现象。所以,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要重新改观,使阴阳归位。 第三,宇宙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宽广,相似于原子,原子核与电子好比普通人眼中的宇宙,而宇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 人来自创造 在进化论中,人类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刀耕火种饮毛茹血,三皇五帝也只不过是一群野蛮人的头领,方言叫做扛把子,然而考古中的证据却显示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曾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比如说: 1c20世纪,德国考古学家哈因利希·舒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所隐含的模糊暗示,终于发现了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凭空虚构出来的特洛伊城废墟。 2c地质学家依据居住于南美的印第安人一则关于“一个火柱从天而降”的古老神话,在当地找到了一个陨石坑。 3c根据苏美尔的泥板文献,在大洪水以前曾经存在过埃利德乌c巴布奇比拉c拉拉克c希帕尔c休尔帕克五个城市。而考古学家恰恰在泥板文书提供的地点上,找到了“大洪水以前”五个城市中的其中三个。 当然,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但结论非常明显:第一,在人类早期曾经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第二,神话虽然由于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或变形失真,但其为历史真相的口述本质不会变,只是现代人辨别起来太困难;第三;现代大多学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丢失了科学的精神,成为被某些政权利用的工具。 不但如此,甚至更早更早以前,也有类似发达的文明,比如踩在三叶草上的足印c马萨诸塞州已有十万年历史的金属花瓶c南非克莱克山坡二十八亿年历史的金属球c非洲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已有二十亿年历史的核反应堆等等等等,虽然此类事件的真实性(包括考古学家下结论的正确性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我们无法去核对,但想必广大的考古迷们肯定握有更详细的资料。 相比之下,进化论考古所发现的关于人种的化石证据往往是几颗牙齿,或者半个头盖骨,或是一两根长骨,而就此进行洋洋洒洒的推论,勾勒出了长达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历史真是可笑至极。而恰恰就是这些荒唐而证据明显薄弱的结论在大家的脑子里一再重复甚至成为真理,真是可悲至极。 关于更早更早的文明历史且不去追究,我们将精力完全放在人类的发源史。考古化石的断层显示人类好比突然出现一样,但如果人类是被创造的,那这个结论不但合理,而且能和神话中那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历史相结合,且来看神话中人类的起源。 首先,基督教中上帝造人的神话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大体是说: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诚然七大洲分布不同的种族,确实存在每个种族都被不同的神创造的可能。然而,研究神话的人几乎都困惑于一种现象:相似的文明!虽然地域不同,然而在各自封闭的早期神话传说体系中,世界各地区c各民族的神话竟然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史前大洪水c十日并出c神创造人c混沌世界等等,如此惊人一致的神话,使人不得不怀疑它们出自相同的背景,并且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因为上古时候的人类应该还不具备随意跨越大洲的能力,哪怕如此,也不至于本领大到将各个不同民族神话进行统一。 也许你会想,这些神话的覆盖范围实在太广,比如史前大洪水是在全球范围内,十日并出都发生在天上,混沌世界更是发生在天地之前,尽管神话相似到惊人,人类还是具有不同造物主的可能。 那好,如果说在很久以前,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所有的种族都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些种族虽然由不同的神创造而来,然而这些神都由同一个领袖领导,那么说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也没什么不妥吧!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另一本上古奇书《山海经》,这本记叙山川地理的奇书绝不是无聊杜撰,而是纪实而作,至于那些飞天遁地的神话故事我们将它解读还原便是了。 《山海经》中无论黄帝c炎帝c帝俊c大昊c少昊c帝舜等都创造了许多种族,这些称帝的人是神的首领,所以虽然神话美丽,人类真正起源于众神所造。 《山海经》中种类混杂,有人c有神c有物,至于如何区分,这里有一个原则,通观原文:原文中出现“其为人”之类的字眼,无论其形象多么离奇,都是人;原文中出现“其为神”c“有神人”之类的字眼,都是神,无论其形象多么离奇;原文中出现“其为物”之类的字眼,无论其多么像人,都是物,当然物又分为植物与动物,这个容易区分;还可以分为原本就有和后来创造的,基本上书中所提到的离奇的名字都是创造而来。 例如,《海内北经》有此段落:“蟜,其为人虎文,胫有。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披发,无一手。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蝟状如狗,黄色。袜,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戎,其为人,人首三角。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按照原则可知,蟜虽虎纹,据比之尸虽折颈披发只有一手甚至成了尸体,环狗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人类如何被创造(一) 人类是被创造,而其是取法自然创造,并非任意妄为,这一点是明确的,而且《灵枢·邪客》有白纸黑字为证:“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此类对应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点是天圆地方。现代人都能认识到地球是圆形,天空广阔无垠,所以很自然的认为古人认识太具有局限性,天圆地方是错误的。对于此我想说,上古文明是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的主宰是神,神创造了人,并且告诉人类天圆地方,自然不会是低级的认知错误。那么现代人错了吗?也没错。这是一个辩证上的认识,也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表与里,并涉及到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我们非得用很长的文字来解释清楚,但那是后面的事情。 第二点是上古时代的山川地理。“地有九州”那是大洪水以后的事情,“十二经水”是指上古的世界上有十二条大河,分别是“清c渭c海c湖c汝c渑c淮c漯c江c河c济c漳”,这些名字在《山海经》中都能找的到,《内经》中专门有讲“经水”的篇目,也曾提到过十二经水的名字。 那所有的人都是取法自然创造的么?并不是。那时候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一种是其他人。所谓的其他人便是赋予了灵魂的奇形怪状的人,例如为人虎文胫有的蟜,没有赋予灵魂的便是类人的奇形怪状,也就是神创造的那些飞禽走兽,例如人身黑首从目的袜。 那么人究竟是如何被创造的呢?其实,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便是创造的原则,而这种对应在《内经》里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燥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人的最核心的组成是五藏,而该段恰好阐述了五藏的生成。此生成不但包括身形五脏,亦包括神c魂c意c志c魄在内之神藏,心为之主,于是人得神明,即所谓将灵魂赋予人类。你问我,效仿天地的规则就能生成神明吗?我会告诉你,效仿天地不一定能生成神明,但生成神明必须效仿天地,就好你比效仿汽车的原理自己也能创造一辆汽车,只是天地规律的复杂远超你能想象。 人效仿天地而成,天地故有的现象也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在人身上表现出来,例如东方色青,东方之域乃天地之所始生,人合天地之气而成,故人之新生第一次排便是绿色的。至于人的肉体,在创造的过程中,是非常严谨的,从《骨度》《脉度》《五十营》《卫气行》等很多篇章中精准的数字(基本上达到了肉眼可见的最小尺度)与其依据天地运转的规律等可以完全看出。 这是造人依据的本质,如果你不能很好的理解,那运用科学的解释就是基因工程。毕竟人类是新物种,所以其基因组要取自自然中本就存在的各种原生动物,通过dna重组,采取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进行分离c剪接c组合c拼接,然后将重新组合好的基因完整移入一个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创造并培养出新的物种。 至于这个过程,准确性并不敢保证,因为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科技水平目前停留在这个层次,比如说克l一ng羊c克l一ng牛等等,但并不具备将物种创造成《山海经》里描述的那样,所以神运用的技术和手段要远高于此。 其实不光是人,那些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都是依样而来,《海外南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可知或天或寿的异形都是神灵所生,虽然过程并不详细,但运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应该大差不离。 上世纪,人们在汉代古墓中,发现了一幅很奇特的关于女娲造人内容的绘画,画中的女娲与伏羲都是人面蛇身,两尾相环,左右相交,下有一个小孩,双手牵着女娲伏羲的衣带,这是女娲伏羲造人的图画表示。但奇怪的是,伏羲手拿一个曲尺,女娲手持一个圆规。如图所示: (原图无法奉上,此为唐代绘画,且勉强一看)————————图挂了—————————————— 不去管他们是谁,且来看曲尺和圆规,它们作为计算用具出现在神话里,绝不是偶然。如果将曲尺和圆规看作是神造人的科技和手段(其实简单的很,它们代表着天圆地方,这才叫做效法天地自然),那么就可以这样推测:在神话早期的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讲造人的具体环节,这些环节知识的成分很大,也很高深,当时的人们根本不可能理解,因此逐步从神话中剔除出去,后来便遗失了,只剩下美丽的传说,但幸好这个绘图被后人发现了。 另外,大家看这幅图,两个人两尾相环,左右相交,有没有特别熟悉的感觉?没错,就是dna双螺旋。但也许,它们是dna与a,a存在于dna上,学过生物的都知道,对于含有 dna 生物而言,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不同生物表现不同性状的根本原因,其与遗传信息的表达有关,在只含有 a的生物中,遗传物质是a。但a具有翻译编码蛋白质的能力。也就是说,生物具有何种形状是dna决定,但其具体能不能表现出来,是a决定的。所以,在神创造人的过程,通过对于基因工程的使用,使人表现出了现有的功能,而抑制了其他的功能。 讲到这里,再来看人类身上其他地球生物的特征。比如说,人有许多陆地生物的特征,像猿类的特征,这是人身上保留最多的一种动物特点,正因为此,许多愚昧的人才将猿类认祖归宗。此外,人还有其他陆生动物的痕迹,例如欧洲人蓝幽幽的眼睛,有狼的特征;非洲人的面孔有黑猩猩的特点。人类在体表上还与海洋动物十分接近,例如人体中有70%是水分;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表都长着浓密的毛发,唯独人和水兽(如海豚c海豹等)一样,皮肤裸露,光光的没有毛发;陆上灵长类动物都无皮下脂肪,而人却和水兽一样有一层较厚的皮下脂肪;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有极精确的盐分摄入和调节机能,一旦缺盐,就会影响其生理活动,而人类却和海洋动物一样,对体内盐的平衡毫无感觉,而且经常通过汗腺排除体内盐分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神话中人是按神自己的样子进行创造,所以人身上一定具有神的某些特征,至于相似度有多少,还不敢确定。而且人不但具有神的特征,也肯定具有神的某些能力。你道为何?神创造人的目的便是希望人类代替其掌管这个世界,不赋予神的能力,人类如何掌管这个世界?所以,信徒们不要难过伤心,神并没有完全抛弃人类。许多人肯定不屑一顾,嘲讽道:“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不敢奢求成为人上人,更莫求成为神。” 这其实和第六个问题是一样的。切莫着急,没有察觉神的能力,并不代表没有。神赋予人类分量最重的礼物是灵魂,要想获得神的能力,必须经过修习,或者叫做“修真”。成神之路漫长而遥远,我们非得花一本书的篇幅阐述,但最简单的答案是:人类想要掌管世界万物,成为万物之长的第一步是成为自己的神明,而成神最关键是“修心”。《西游记》中孙悟空去拜师学艺遇见几处字谜,无不是突出了一个“心”字。 但掌管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干预自然的正常运转。《庄子·天地》曰:“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所以,当人甚至种族陷入困境甚至灭绝的境地,神也不会前来救助。即使施加救助,也不会以下凡的方式,而是以人司空见惯的不以为然的方式。至于无神论者常以“果真有神明,为什么不展示他的能力”以理由来当做武器,不用理他就好了。 在这个阴阳无限循环的世界上,所有人都处在一张叫做因果循环的大网中,种下恶果自然会受到惩罚,做下善事自然会有善果。也许有人不解,为何有那么多无辜的人丧生,而做善事的人却没有善报,对于此我只能说,因果关系远比大家想象中复杂的多。解释开来,又是长长的一段文字,只能留到后面。 那如何才叫做不干预自然发展呢?无论是神,或者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成为另一件事情的“因”。那自然也简单,就是什么也不做,或者叫做“无为”,至于何为“无为”,如何做到“无为”,又是另一段长长的文字,现在我们回到正题,继续看这幅图。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人类如何被创造(二) 图中可以看到,两人头上有圆轮一个,外围有一些虚点,象征太阳,尾下有弯月一个,外围一些实点,象征月亮,这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意思,放在图中说明人类也是如此(人是藏象生命体与肉体的结合体,而人体本身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两人手里拿的圆规与曲尺同样也是阴阳的代表,圆规为阳,曲尺为阴,所以女子为阴持阳,男子为阳持阴,阴阳互相结合。圆规画圆,曲尺画方,虽然形状不同,但好比“无”与“有”,属同类而异名,也就是说,所有的图形或者形状都可以由圆形变化而来。如果这c可以用最简单的一个图形来阐释这个世界,那只能是圆,所以古人那么崇尚圆,圆实乃为世界规则的图形阐述。 且再看绘画中两边那些奇怪的用线连接起来的小圈,直到现在人们都不懂它的意思。这种相似的图形在唐代帛画伏羲女娲像中和阿斯塔纳古墓伏羲女蜗像等也有反映,但好像内容不尽相同,这些用线连接的圈圈数目和数量有所区别。那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绘画反应的是造人的故事,离现代非常久远,已经不易解读,既然如此,我们就翻阅上古的文献,看有没有类似的图形或者记叙。终于,我们找到了,那就是河图洛书。所以,我们认为绘图中的圆圈应该是黑白两种,圆圈的数量也应该是固定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利或其他的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差别。 那河图洛书有代表着什么呢?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但都不能获得广泛认同。尤其是从数学上的分析,虽然河图洛书里隐藏了一些数学上的知识,但上古时代和现代不同,现代人注重数字,以为那是本质,而那时候的文明却能够真正的区分本质与现象。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易》之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转》上篇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洛书里一定隐藏着重大而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圣人则之可以治国演八卦,但从古至今从未见过有哪个圣人或君主是凭着数学去治理天下。至于该秘密究竟为何,且待以后详谈。 搞生物学研究的人都知道,新物种的出现一般都需要经过几代杂交,借此强化和稳定物种新的遗传基因,然后才可以推广使用。也就是说,人类必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维护,才能稳定了他的性状,更别提,神赋予了人灵魂。恰恰,那时候的大陆曾经连在一起,虽然神创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类,但人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曾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在大陆撕裂之后,不同的种族便随着大陆移动去往了世界各地。而后,尤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各地民族发展成不同的文明方式,加之其他的客观因素,导致人类的语言开始混乱,又由于彼此之间远隔海洋,不能接近与交流,语言与文字变化越来越大,习俗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或许你又能发现些什么,例如天以刚健地以柔顺,而汉语吐字讲究字正腔圆,外语发音则讲究和谐流畅;例如天圆地方,汉字讲究方正,外语则讲究圆滑。 这一点世界各地很多民族的神话都有反应,比如墨西哥特尔台卡的传说与北美祖尼人的神话就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不仅如此,《圣经》也记载道:“民族被统一,所有的人都说着同样一种语言。他们正打算完成他们已经开始干的事情。好吧,到山下去,扰乱他们的语言,让他们不能互相理解。”于是,主把他们驱散到了世界各地。 大家要注意,神话传说这种东西越是具体,它离真相就越遥远。从《圣经》的段落里我们还可以提取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人曾经与神生活在一起,而且这段时间并不算短。除开神话传说外,《山海经》中也有文字记载,例如: 1c《海内经》曰: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2c《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3c《大荒西经》曰:灵涊生互人,有互人国,能上下于天。 4c《大荒西经》曰:有灵山,巫咸c巫即c巫盼c巫彭c巫姑c巫真c巫礼c巫抵c巫谢c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5c《中山经》曰:尸水,合天也。 《山海经》里有的神住在地上,比如掌管四方的南祝融c东句芒c西蓐收c北禺强四神,有的神住在天上,比如天帝。可以看出,人与神的关系曾相当密切,人可以上天,神可以下地,巫医可以往返天上地下,甚至大河都可以通往天上,或者叫做大河从天上流下来更确切。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c神住在天上,有什么证据? 2c人与神如何往来天地之间,虚无缥缈的天怎么可能登上去? 3c哪怕《山海经》中有人神混居的记载,可曾记载人是神造? 那么且看证据: 1c《大荒西经》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2c《海外西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从上文两段内容上可以看出,天上确实有神,而《九辩》《九歌》便是启(就是后开)从天上带下,而后来启自己也上天舞《九代》。至于如何上天,如果是人或者普通巫医的话,那就要借助天梯了,至于神如何上天不太好确定。 对于虚无缥缈的天,人类确实不能登上去,但看文中的描述,天明明有形有质,所以这里的“天”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天。因为有此“天”,才会有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延续,至于“天”为何物,这又是一个惊天秘密,请大家保留疑问,且回到正题。 人与神曾经共同生活的那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除开语言,神还担负起了教化人类的责任,且看《山海经》的记载: 1c《大荒西经》曰: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太子长琴处处榣山,始做乐风。 2c《海内经》曰: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c延c伇。始为侯,鼓c延始为钟,为乐风。 3c《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4c《海内经》曰:帝俊生晏龙,是为琴瑟。 5c《海内经》曰: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6c《大荒北经》曰:叔均乃为田祖。 7c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将神的子孙也看做是神,那么:太子长琴开始做乐风;侯,鼓c延开始发明了钟,将乐风发扬;番禺做木舟;吉光造车;宴龙发明琴瑟;义均做技巧;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发明牛耕,教做种田;般发明弓矢。所以你要知道,现代文明中很多发明的源头都起源于神,而并非人类本身。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人类如何被创造(三) 人类是通过基因工程,将自然界里原生态的许多物种经过剪切c拼接等技术结合而来,而后等基因稳定,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这个推论合情合理,虽然没有正面证据,但可以通过反面的例子来证明。 人类基因虽然稳定下来,然而自然界经常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所谓的基因突变,最简单来讲就是原本a应该翻译编码的dna 片段没有进行表达,反而是那些不应该编码翻译的dna 片段被进行了表达,于是一个生物原本应该出现的性状没有出现,被不应该出现的性状取而代之。所以当出现特殊情况,导致基因失控的话,生物原本存有的性状就被表达出来了。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现摘录几个: 1c2016年5月21日腾讯国际新闻:11个月大的中国四川男孩洋洋(化名)因先天缺陷,出生时就长了一条约15的尾巴,本月终于通过手术被顺利切除了。洋洋因为这条小尾巴在家里一直被叫“小猴子”。长尾巴的孩子并不只有中国男孩洋洋,早在2014年,外媒就曾经报道过13岁的印度男孩阿里汗因为后背长了一条17的尾巴被奉为“猴神”的故事。 2个外貌奇特的婴儿出生于尼泊尔多拉克哈地区,他的出生吸引了无数人的旁观和关注。这个婴儿几乎没有脖颈,头部几乎完全陷入上半部身体里,他的眼睛非常大,几乎要从眼眶中爆出。这个男孩被人称之为青蛙王子。 此外,我国山东c山西c上海c江苏等地的大医院里都出现过头上或者手上长出类似于动物的角的案例。 这些案列,科学家们总会给出一些表面上看似靠谱然而并不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其实真正的原因都与基因有关。其实不仅仅是人可以表现出人其他动物的性状,动物也会出现基因失控而表现人的性状的案例,比如: 据美国新闻网站“y一urjeishnes”12月17日报道,肯尼亚利科尼·蒙巴萨地区的一名农民近日惊奇地发现,他家刚出生的山羊幼崽长着一副人脸面孔。消息传出去后,当地人争先恐后地赶到他家农场,围观这只人脸山羊。这个平日里很宁静的小镇顿时变得沸沸扬扬。当地人纷纷猜测,人脸山羊是人和山羊结合产生的。猜测归猜测,然而大家都知道,物种间隔阂非常巨大,通过基因工程或许可以将人的基因与羊结合,但是普通情况下,人与羊是不可能通过jia一配产生后代的。 此类案例还有许多,在追究它背后真相的时候,人们必须切记的是,a编码翻译的是dna的片段,也就是说dna中不存在的性状a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翻译的出。做个容易理解的比喻,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好比模具,a好比机器,有什么样的模具机器便能以此做出什么样的东西,而它永远不可能做出模具里没有的东西。人类后于自然物种出现,而或正或反的例子共同表明,人类来源于被创造,而且是取材于自然界的许多原生态物种。 然后,且着重来看男人与女人的创造。据《圣经》中的描述,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男人,叫做亚当,而后感觉他太寂寞,于是又取下了他一根肋骨,为他造了一个女人,名叫夏娃,女人是男人的配偶。 据此可知,男人是先于女人创造出来,世界各地的神话也有类似的内容。其实也好理解,人类效法天地创造,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天尊地卑,天健坤顺,所以男人先于女人创造。然而,女人并不是用男人的肋骨创造的。 据英国《镜报》报道,马里兰州犹太大学教授齐韦特(zi一ny zevit)指出,这都是翻译惹的祸。《圣经:旧约》里希伯来语tse一字,被错译成“肋骨”,而实际上耶和华造人,用的不是肋骨而是软骨,更确切的说是阳ju中的阴jg骨,这个错误一错就是两千多年。 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人翻译古希伯来文《圣经》时就出错了!古希伯来文的tze是多义字,既是rib(肋骨)c坡顶(rib 一f a hill),亦是横梁(structural supp一rt bea),由于古希伯来文没有阳ju(penis)这个字,写到性qi官时便不断作隐喻,也许扯得太远,误导希腊文译者译为pleura,而这个多义字,既为软骨同时也有“身体肋骨”(b一dy rib)的意思,《圣经》英译者及中译者都没能领悟到古希伯来文的原意,错把软骨当肋骨了。地球上几乎所有雄性哺乳类动物的生zhi器官都有软骨,只有人类以及一种叫蛛猴(spider 一nkey)的家伙,缺失y茎骨。于是,他们以此解释了为什么民族会有生殖崇拜,以及为什么女人对男人的性qi官总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兴趣。他们认为可歌可泣的亚当忍受了难以叙说的疼痛,被上帝手起刀落从y茎中抽出阴jg骨,造出了女人。男人的y茎骨正是女人的祖先发源地。 以上段落除y茎骨被错误翻译成肋骨之外,我们完全不赞同。试想,肋骨不可能创造成女人,阴jg骨自然也不可能。那女人是如何创造而来呢?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太简单了,不用说神,哪怕是人,将一个男人创造成女人也不是太大的难度,简单来说,就是将y茎与ga一丸拿掉。如果是神,能力和技术更高一些,再赋予女人应有的功能与性状。所以说,女人并不是用阴jg骨创造,恰恰是拿掉y茎骨,创造成了女人。《圣经》没有这样的描述,但《内经》有,《邪客》曰:“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我们来翻译一下:时辰有十二,人则有双足十指与阴jgc睾an来应和,女人缺少y茎与ga一丸才得以怀孕生子;天有阴阳,人类便有夫妻得以应和。 这下就非常清楚了吧。另外,女人对男人的性qi官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兴趣,没有错,但其实说女人对男人有着特别的爱好与兴趣也没什么不妥,实乃阳器是男人的象征而已。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 以灵魂之名,人得以为人 直至今日,地球上仍然存在一些完全与现代社会隔绝的原始部落人类,他们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岁,智力极其低下,仍然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这些人的进化史毫不亚于现代人类,可他们仍然未能发展形成文明社会。 不用说,他们与现代人类最大的区别就是智慧,而智慧是灵魂的产物,将他们命名为人类实在有些勉强。我们怀疑,这些人便是没有被注入灵魂的人类同族。知识与学问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然而灵魂并不能,所以检验的最好方法是,将他们的新生儿从一出生开始接纳入人类社会,按照人类正常的生活方式教化,看其是否能够表现人类特有的能力。 两相对比还可以发现,灵魂不仅使人成为人,还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而且百八十岁远不是人类寿命的终点,人类并未完全发挥灵魂赐予的能力。以现阶段人类灵魂与肉体结合的程度来看,如果说人类现有的意识像一座冰山,那么它的绝大部分仍然隐藏在水面以下,这个比例大概相当于原子核与原子的比例。所以,关于人类的定义应该加入以灵魂为首的内容来取代直立行走或使用工具等的描述。 科学发展到现在,虽还不能像神一样取材于世间万物创造新的人类,然而通过克l一ng的方式却也能创造人。至于克l一ng人,且大体介绍一下过程:取出一个体细胞,放到一个没有受过精的去掉细胞核的卵子中,使这个体细胞取代卵子中的细胞核,然后将这个卵细胞移植到另一位女性的子宫里,像普通受精卵一样,在女性的子宫里生长c发育,成为胚胎,以致使克l一ng人降生。 克l一ng人与普通人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属于无性复制,是经过细胞核移植的卵细胞人为地改变了生殖信息的产物,而后者是有性繁殖的受精卵孕育的。一般来说,克l一ng人没有父母。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绝大多数普通人与宗教都非常抵触,宗教人士则认为克l一ng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普通人则担忧更多。人们担忧克l一ng技术一旦成熟,会有居心不良者用来做坏事。比如好战分子克l一ng出千百个“希特勒”,或者别有用心者克l一ng出另一个名人来混淆视听。 但是生物学家又跳出来解释,克l一ng人被复制的只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里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c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克l一ng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也只能克l一ng人的肉体,而不能克l一ng人的思想,而且克l一ng人与被克l一ng人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差距。因此,克l一ng人并不是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多出一个自我。 我想说,人们确实想多了,但并不是科学家解释的那样,仔细想,神能造人,人也能造人,区别在哪里?但凡稍微认真一下,你也能发现:神造人之后,还赋予了人灵魂,而人类并不能。既然不能赋予灵魂,那人类创造的人便不能称之为人,它们只是外表和人一样的动物。如果本章开头的事例不足够具有说服力,那这个反例应该是板上钉钉,因为它完全可以得到验证。 虽然对于克l一ng人的反对声铺天盖地,但有些疯狂的科学家们,为探求真理甚至不惜奉献生命,肯定毫不动摇的将克l一ng人继续下去。所以不论是有关克l一ng人的组织机构或是牵涉到政府,如果能将这些尘封的档案详尽的展现在大众面前,我想结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那些人类创造的人,只是低级的生命体,没有灵魂,没有高级感知系统,不能有效的感知世界。虽然具备例如触觉c味觉c视觉等低级感知系统,但这种感知的结果是粗糙的,影象也是模糊的,类似混混沌沌的状态,活像一个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状态。 但神创造的人类,是灵与肉的结合,使人类对世界有了感知,让人一下子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了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就像一个昏迷c沉睡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天和地在人们意识中就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感受是那样准确细腻。 这个世界具有共通性,这种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也有体现,盘古破开混沌才分开阴阳,而后得以使天清地宁。这里借用一下《西游记》中的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 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 开辟从兹清浊辨。 且来回答下一个问题:神曾经创造的那些飞禽走兽去哪里了,有没有活着的?《山海经》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奇形怪状的人c神c兽,既然人类历经沧海桑田活了下来,那它们去哪了? 其实它们中也有一些活了下来,没活下来的许多也被找到了证据,且来看一下历史记载: 1c据史书记载,西汉孝武帝时,曾有域外异人进贡了一只奇鸟,其名无人能知,也不知如何喂养,眼看着此鸟奄奄一息,即将死去。后来,大文豪东方朔道出了此鸟的来历及名称,并告诉人们此鸟应该如何喂养。孝武帝按东方朔所说的一试,果然如此,于是就问东方朔鸟的来龙去脉?东方朔回答说:臣曾经读过《山海经》,其中有关于这只鸟的记载。可见,《山海经》的记载和历史记载是互相佐证的。 2c据《国语·鲁语》记载,春秋时期吴国讨伐越国时,曾经从地下挖出一副巨大的人骨架,整整装了一牛车。吴国的人都不知道这副骨架的来历,于是专门派使臣跑去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在会稽这个地方召集千神百鬼开会,大家都按时而来。有一个叫防风氏的人,枉自尊大,姗姗来迟,被大禹杀头示众了,据说他的骨架就能装一车。看样子,不但有关于巨人的记载,而且还出土过巨人的化石。《山海经》中曾记载过大禹与巨人,虽不能确定其联系,但至少说明在哪个遥远的年代确实有巨大的人或神存在。 3c据《博物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足亦六尺。当时一尺约合今23厘米,身长5丈即11米多,6尺之足就是14米。又是一个巨人的记载,可以推测,《山海经》中记载的大人国中人至少活到了秦朝。 此外例如《海图玉版》记载的龙伯国,《晋书》中《武帝纪》与《五行志下》篇记载的巨人,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名为“红柳娃”的小人之类还有许多,此外国外的记载也非常多,例如公元前400多年,希罗多德在其所著《波斯战史》中,曾经记载欧洲出土过一些巨人完整的骨骼;《圣经·创世纪》也记载有巨人在地上;在古埃及的文献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些巨人们。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 被摧毁的史前文明 抛开这些记载,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离不开它们的身影,哪怕到现在,在某些深山老林或浅泽深海等地方仍然有狼人c鲛人c奇怪的像人一样的野兽,或者某些类似动物的野人等的传说,如果其为哄骗小孩的瞎话,那也不至于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更莫提曾经眼见为实的大人们。 我相信,现代也有许多关于此类的消息或证据,只是这些消息被封锁起来,但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总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比如报纸网络等,有文字有配图,下面摘录两个,只是真假难辨,还请诚实的专业人士解惑答疑。 1c1982年,内蒙古考古出土8具史前人类遗骸,身长均超过四米,体型魁梧,后被秘密运往沈阳。 2c黑龙江坠龙事件。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这里不加详述,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此类中外种种的神话c记载c传说共同验证了奇形怪状之人或物的真实性。除开这些已经死去的,《山海经》中还有活到如今的生物,例如: 1c《西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鹦即鹦鹉,连名字都未改,描述也是相当准确。 2c《北山经》曰:“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据此描述,此人鱼应该是“娃娃鱼”。 《山海经》虽然有流传中导致的错误,但其真实性应该无疑。那么除此之外神创造的那一大部分奇形怪状之人或物又去哪了呢? 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史前大洪水导致了大部分生物的灭绝,不过照理来讲,可能某些本来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也有可能存活下来,比如鱼人(就是美人鱼),鱼人是人,如果可能性成立,海洋中也许存在着另一种文明。 那人类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洪水滔天,首先湮灭的是地势低洼的地方,如果人类散落分布,那高山上的人幸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但毕竟是毁灭性的灾难,即使人类幸存,但文明的瑰宝几乎也几乎丢失殆尽。好在最重要的几个文献,比如记叙山川地理的《山海经》,旨在令人知晓上古版图与重大事迹;记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黄帝内经》,旨在教导人类求全保真;记叙自然规律的《易经》,旨在教导人类如何趋吉避凶。这些文献因其重要性被刻在玉版或其他地方得以保存,后人得以窥见全貌。 最早的《易经》叫做《连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人类与高山的的关系,而后或许因为生存地域的迁徙,人类逐渐向森林和平原大陆过渡,文明也在变化,于是又有了《归藏》与《周易》。但归根结底,文明仍然来自于继承。作为神创造的最得意之作的人类,具有着代为掌管世界的巨大期望,他们又司职教化。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记述了上古时代的历史。《尧典》记载了唐尧的功德c言行,其主要有功绩有命羲c和奉行天道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分属春夏秋冬以成一岁,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农业生产;分化百工等。《舜典》记载了虞舜的功能c言行,其主要功绩有驱逐四凶,同律度量衡,使百官教化人民播种百谷,为巧工,掌管草木鸟兽,典乐教子等。《禹贡》记录了夏禹的功德c言行,其主要功绩有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等。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大禹治水,可知他们为人类的生存与教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今人漠视上古文明,视之为鸡肋,然而时间过了万千年,旧时太阳即将落山,新世纪的曙光就要照亮人类写满沧桑的脸庞,在新纪元来临的时候为人类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至今人们仍然怀疑世界各地神话都有体现与历史记载中的大洪水。试想,如果地球曾经发生过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不管它持续多么长的时间,都必定会在地质层上留下痕迹。20世纪以来,地质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大洲,发现了一些大洪水留下的痕迹,且来看下: 1c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爵士,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尔古国吾珥城的遗址,并发现了该城的王族墓葬。正是在这个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整整有2米多厚的干净黏土沉积层。在这层沉积层之上是吾珥王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种陪葬品,如头盔c乐器c刀剑,还有各种工艺品和刻在泥土书板上的历史记载。这层厚达2米的干净黏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 2c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钻探考察,他们从海底钻出了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等于截取了海底的一些地层剖面,其沉积泥芯所代表的地质时间有1亿多年。也就是说,这些沉积剖面中记录了墨西哥湾海底1亿年以来的沉积情况,由沉积泥芯的特点可以推测当时海水的含盐度和地球气候的变化情况。 当地质学家研究这些沉积泥芯的时候,竟意外发现,在大约距今1万多年的沉积层中,存在大量有孔虫甲壳。有孔虫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其甲壳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时期海水的盐度。科学家通过对沉积层中有孔虫的甲壳分析,证明在这些有孔虫生活的年代里,墨西哥湾海水中的盐度很低。这一情况表明,当时有大量淡水涌入墨西哥湾,稀释了大洋中的海水。那么这些淡水又是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突如其来的淡水就是史前那场大洪水。 3c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华南地区c德国c法国及北美地区,各国地质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层海底浊流沉积物。科学家肯定地认为:这是由一场巨大的海啸造成的,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时间大至在距今1万—3万年之间。 大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大洪水发生的时间,至少是1万年以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学家将中国历史开拓到5000年以前,但其实早在1万年以前的人类就已经参与了辉煌的文明,而且这个文明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全世界文明的开端;二是大洪水发生的位置,地质证据证明大洪水发生于地球北半部,也就是远古大陆的北半部。 虽然关于史前大洪水的直接证据还不足够多,一来从历史记载的文献来看,大洪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几十天天左右,从水位高涨到洪水退去前后也不过百天左右。虽然足够毁灭人类一次,但相对地球地质而言,还不足以造成明显的痕迹;二来大洪水距今时间太长,岁月的流逝将本来就不明显的痕迹又给抹去了不少。好在,地质的证据算是决定性的证据。 那史前大洪水是如何引起的呢?该问题说来话长,因为这又是一系列史前大事件的其中一环,我们必须从头讲起。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便无法继续,那就是大陆漂移的时间问题。我们讲过,上古时候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神创造了人类,人类便在这片大陆上生存繁衍,然而那是在1万年以前的事情,巧合的是史前大洪水也发生在1万年前。但大陆漂移假说告诉人们,远古大陆分裂的时间是在2亿多年前,这个时间上的巨大鸿沟要如何解决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二章 大陆撕裂与史前大洪水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我们虽然借用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但一直用的说法是“大陆撕裂”,而不是“大陆漂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且先来看大陆漂移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c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kai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c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还没有大洋,后来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曾经有许多人对于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感到不解,试想坚实的大陆怎么会像水上的木筏一样漂来漂去呢,于是很长的时间里,这种理论被当做荒唐的臆想。而现在,绝大多人都接受了这个理论。从段落的解释可以看出,潮汐力和离极力是一种柔和的力,算是自然给予的被动的力,它们每年将远古大陆互相推离一点点,因此科学家将大陆连接的时间倒推至2亿5千万年以前。但实际上,这种理论直至目前仍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接受着严峻考验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理论产生。 而我们的观点是,大陆并非漂移,而是撕裂,是一种强悍的主动的力造成。那时候人神混居在这片大陆上,既然人类不可能办的到,那只能是神。正是这股强大而蛮横的神力造成了大陆撕裂,使大陆在1万年以前被迫分离开来,然后互相远离,形成不同的大陆与海洋。《山海经》直至全书最后才有“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叙,而《尚书》的记叙在大禹之前也没有九州的说法。 请大家在脑海中做一个实验:有一个水桶,里面漂浮着一大块不是特别坚实的冰,冰中竖立冻插着一根木棍。然后突然用猛力瞬间将木棍抽出来,会怎么样?答案很简单,冰块立马碎裂向四处漂去,与此同时碎冰肯定处于摇晃动荡中,有些在倾斜过程中会沾上水,有些甚至会翻转过去。将冰块想象成连接的大陆,这就是大陆撕裂的原因了。冰块摇晃沾上水就相当于史前大洪水卷上大陆,所以大陆撕裂与史前大洪水是同一件事造成的两个结果。 《山海经》曰:“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家在翻阅《山海经》时务必切记,无论是记载山系c海外c海内或是大荒都是以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定位,而至结尾处却有洪水滔天以及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描述,也同时证明了两个事件的同时性。 远古大陆撕裂成九州,各大洲分别去到不同地方,那万千年以后肯定会遇到强烈的气候变化,比如南极洲去到南极,难以接受持续的光照,进而变为寒冷的不毛之地,但很久很久以前,它也曾非常温暖。 再将目光转移到地球整体,因为遭到一股强悍又蛮横的力,大陆被强行撕裂,海水卷上了大陆,由于受力的忽然变化,比如原本受力均匀的球体忽然变成一边沉,那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没错,就是轴心偏移,地球的话就是地轴偏移。科学家们根据现有资料与证据已经证实地轴曾经受过偏移,然而他们如大陆漂移一般,将这个动力归结于一种柔和的自然变化的被动力,然而柔和的被动力很难引起巨大的地理变迁,更别提像史前大洪水一样的全球灾难。 可以说,大陆撕裂c史前大洪水与地轴偏移是同一件事的三种不同结果。大陆撕裂导致远古大陆分裂为九州,九州即九个大陆,而非中国境内九个区域,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c徐州c兖州c青州c扬州c荆州c梁州c雍州和豫州。有人说,现如今世界分为七大洲,分别为亚洲c欧洲c大洋洲c非洲c南美洲c北美洲c南极洲,完全无法和九州相对应?那如果有的大陆沉没于海洋之中呢!科学家不是发现了新的大陆吗,虽然还没有确定它的归属,以后或许会有更大的进展呢! 之前我们说,仔细观察远古大陆复原图会发现拼接不完美,好像缺了部分,没错,它们都沉入了海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西洲”,有关大西洲最早的记载见于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根据其记述,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名叫“大西洲”的岛国,面积很大,大致位于赫尔克里士柱石以外的区域,其上居住着有史以来最聪明c最高贵的种族——亚特兰蒂斯王国,后来由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大洪水,这一优秀的民族遭到毁灭,亚特兰蒂斯王国的全部国土也就此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海底彻底消失了。柏拉图根据这个传说,认为它应该在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大西洋中,“大西洲”由此而得名,正好直布罗陀海峡在古代又称为赫尔克里士柱石。按照伯拉图记述的时间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00年左右,与史前大洪水c大陆撕裂时间的推测基本一致。 可以看出,一场大洪水覆灭的不仅是大陆,还有大陆上的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许多人一定对这个文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正是玛雅人描述的四大远古文明其中的一个,这里面藏有更大的真相。 虽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连“大西洲”的毛都没有找到,这里面有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有海洋本身的原因,抛开其暂且不提。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海底大陆架上确实发现了不少水下古城遗址和海底建筑物,发现的地点有:大洋洲c美国c古巴c墨西哥c直布罗陀海峡等,此外相隔遥远的中国东海c黄海c渤海中,人们也发现了海底古河道的遗迹。从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确实有大陆曾沉没在海底,然后才是通过遗留痕迹推断大陆的大体面积;第二沉没在海洋里的不止是“大西洲”,至少还有九州中的另一个。 另外,地轴偏移会导致山川地理与星象天文的空间位移,而且这种变动是巨大的,巨大到每个人都能明显的察觉。像这样巨大的变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中肯定会找到。 《阴阳应象大论篇》便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叙述。《淮南子》亦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陷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意思是说: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我们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对自己的推论也非常的自信:大陆撕裂c史前大洪水c地轴偏移c大陆沉没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记载都是是同一时期同一事件带来的不同结果,只是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下面且看其他佐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三章 大陆撕裂的佐证 ——————————很抱歉,图片无法上传—————————— 《山海经》所记所叙可称之为奇闻异事,然少见寡闻并不等同于虚假杜撰,我们一直在重复,这些记叙都是真实可信的。其中最为人惊异的,莫过于那些奇形怪状的动植物与矿产,它们曾经共同出现在这片远古的大陆,如果大陆曾经被撕裂,那它们也会伴随着各自的区域被分裂到不同的板块,虽然许多已经灭绝,但也肯定有许多幸存下来。据各种记载推断,史前大洪水的维持时间大概在百天左右,并不足以万物尽灭,如果能找到它们,那就是天大的佐证。非但如此,当重新拼接大陆板块时,也能反推上古的地理环境与其所属位置。但我们毕竟能力有限,即不能于浩瀚的书海进行考证,也不能拨山涉水实地考察,以下选取材料皆来自于网络,谨以此提供钻研方向,还请权威的专家学者提供甄别与佐证: 1c文:北次三经,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fei,其名曰飞鼠。 译文:北方第三条山脉,有兽,它的形状像兔子却长着老鼠的头,它用背来飞行,它的名字叫做飞鼠。 鼯鼠,也称飞鼠或飞虎,是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称为鼯鼠族。其飞膜可以帮助其在树中间快速的滑行,但由于其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阻力的器官,因此鼯鼠只能在树c陆中间滑翔。世界现存13属34种,我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c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本类动物多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仅少数几种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温带与寒温带森林中。 飞鼠vs鼯鼠 相似度:☆ 2c原文:西次三经,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有一座泰器山,观水从这里发源,它向西流注进了流沙(估计指沙漠之类)。这里有很多文鳐鱼,这种鱼的外形像鲤鱼,长着鱼的身子和鸟的翅膀,青色的花纹和白色的头,红色的嘴,经常从西海游到东海,在夜晚飞行。它的声音像鸾鸡,它的味道酸中带甜,吃了可以治癫狂病。文鳐鱼出现天下就会大丰收。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每当遭到敌害攻击的时候,或者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刺激的时候,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飞鱼的种类繁多,广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共有8 属50种。 文鳐鱼vs飞鱼,相似度:☆ 3c原文:西次三经,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有座乐游山,桃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注于稷泽,这里多产白玉,还有很多鱼,它的样子像蛇而长着四足,以吃鱼为生。 菲律宾海蜥,体长约80~100公分,是飞蜥科(agaidae)成员中体型最大的蜥蜴,这是种全身都是灰色的蜥蜴,以其隆起且似帆状物的大尾巴而著称,其尾巴由隆起的脊椎骨突起所支撑,成体的帆状尾远比幼体来的更大更高。其背部中间有一列膨da的棘状突起,在野外会摄食水果c青蛙c昆虫与鱼类,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 鱼vs 菲律宾海蜥,相似度:c☆ 4c原文: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译文:东方第二条山脉的起始,叫做空桑山,北临食水,向东望见沮吴,向南望见沙陵,向西望见湣泽。山中有兽,它的形状像牛却有老虎一样的花纹,叫声像人在低吟。它的名字叫軨軨,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它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水灾。 肯尼亚林羚,以其华美的皮毛著称于世,但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今即使在肯尼亚,你也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他们的身影了,数量也不过数百头而已。有趣的是軨軨的读音也是林羚。 軨軨vs肯尼亚林羚,相似度:c 5c原文:南山经,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南方山脉,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这里有许多黑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毒蛇一样的尾巴,名字叫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鳄龟,原产北美洲和中美洲,又叫大鳄龟c鳄甲龟c鳄鱼咬龟,它们主要栖息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龟类之一。鳄龟保持了原始龟的特征,嘴巴c背甲盾片c红舌等奇特特征。嘴巴前端的上下颌呈钩状,似老鹰嘴一般,锋利无比,咬合力惊人,轻松就可以咬断人的手指。鳄龟的背甲盾片呈棕褐色,13块盾片就像13座小山连绵起伏,呈纵横3行排列,背甲的边缘有许多像锯齿状的突起,眼睛长在口的两侧,小而有神,头和颈上有许多肉突。它的舌上长有一个鲜红色且分叉的蠕虫状的肉突,通过中间的圆形肌肉与舌头相连,两端能够自由伸缩活动。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坚硬得像钢鞭一般,与其它龟不同的是它的头和脚不能缩入壳内。鳄龟主产地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旋龟vs鳄龟,相似度:☆ 6c原文: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译文:大荒以南,大荒之中有个不死国,其国人以阿为姓,以甘木做食物。 西谷椰子树,是一种高大的棕榈科树木,它们最高可达30—40米。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省位于新几内亚岛的西部,是一个沼泽密布的热带原始雨林地区,属于地球上最难以进入的地方之一,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名叫“科罗瓦伊”的土著民族。他们皮肤黝黑c头发卷曲c眉脊隆起c鼻翼宽阔c嘴唇较厚,是巴布亚人的一个部落。科罗瓦伊人一刻也离不西谷椰子树,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它,所以他们把西谷椰子树叫做“生命树。”他们将西椰树干的髓质制成的类似面粉一样的东西,这种粉末富含淀粉,但缺点是它的蛋白质含量贫乏。 7c原文:南次三经,仑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译文:南方第三条山脉,有座仑者山,山上有树,它的样子像榖树,树干上流出树汁漆,它的味道像糖浆,吃了它不会饥饿,还可以解除劳乏。它的名子叫白,可以给玉石染色。 糖枫(sugar aple),学名为acer saharu,又名美洲糖槭,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原产北美。茎高达十余米,叶三裂或五裂,下面生白色细毛,花黄绿色,不具花瓣,果实与普通的槭树相似。 糖枫树干中含大量淀粉,冬天成为蔗糖,天暖蔗糖变成香甜的树液。如在树上钻孔,树液便源源流出。从树干流出的液汁,可制砂糖,糖枫树汁熬制成的糖叫枫糖或槭糖。液汁浓缩成糖浆食用或再蒸煮为砂糖,具有特殊风味,还常用为制造蜜饯c糖果或烟草调味。汁液为无色易流动的溶液,含有糖及各种酸与盐分。糖浆呈黄褐色,最淡的为高级,颜色越浓级别就越低。一般在晚冬或早春采糖。 印第安人首先发现了枫树液,并用“土法”在枫树干上挖槽c钻洞采集枫树液。当时的“印第安糖浆”就是今天的“枫树糖浆”的前身。枫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机酸,热量比蔗糖c果糖c玉米糖等都低,但是它所含的钙c镁和有机酸成分却比其他糖类高很多,能补充营养不均衡的虚弱体质。枫糖的甜度没有蜂蜜高,糖分含量约为66(蜂蜜含糖量约79—81,砂糖高达994)。请大家注意观察这枫树叶,接下来我们要和榖树叶进行对比。 榖树,学名构树,我国也叫“楮树”c“谷树”,属于乔木,最高可达16米,树皮平滑,浅灰色;枝粗壮,平展,红褐色,密生白色绒毛。(糖枫树叶的背面也生有白色绒毛。)叶阔卵形,长8—20厘米,宽6—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a一;叶柄长3—5厘米,密生绒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两者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呢? 构树是我国的常见树种,南方和北方都有生长,因此《山海经》里喜欢用这种树与其它树木做比对就很好解释了。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糖枫树与《山海中》描述的白几乎一模一样,而糖枫仅产于北美,尤以加拿大居多。由于南北美洲与其它大洲被大洋隔绝,所以糖枫出现在亚洲几乎是不可能的。值得一提的是印第安人在血缘上最亲近的是东亚人种。 白vs糖枫,相似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四章 地轴偏移的证据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在北极圈里发现了煤碳,经鉴定,这些煤是由东方红松和沼泽柏树形成,目前这些树种仅生长在中国。后来,加拿大科学家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发现一片并未完全石化的化石森林,它们是由白桦c落叶松c冷杉等温带植被组成。据地质考证,南北两极被冰雪覆盖已经有15万年的时间,这说明,在更早的时间里,北极曾经很温暖。 而南极,1929年在土耳其发现的皮里·赖斯的奇怪地图里,南极洲大陆并未被冰雪覆盖。后来人们也在此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动物与不少植物化石。而南北两极的气候应该是对应的,北极温暖的时候,南极洲也必定温暖。 如果说,南北两极只有一极曾出现温暖的反常情况,还可以用大陆漂移等地理变迁的原因来解释,但南北两极气候同时变迁只能用地轴偏移来解释。 除开天文的变动,由于大陆撕裂c史前大洪水c地轴偏移的共同因素,导致了世界性的巨大的地理变迁,仓海变为桑田,高山变为平川,甚至大陆都遭到吞没,更莫提相对位置的偏移。而这又导致了现代学者按图索骥的失败,地理经过如此大的变动,而学者们以不变应万变,一面刻舟求剑,一面在失败的同时怀疑《山海经》的真实性。 不过我想,虽然变化足够巨大,但撕裂的大陆毕竟也面积广大,所以被撕裂开来的大陆境内也应该存有相对位置变化不大的山系和水流,更莫提《山海经》中有些山系水流连名字都未曾改变就沿用到了现在。所以要更好地寻求上古地理的方法应该是,先确定某些特定而易于确认的山川水流,而后以此为原点,根据地轴偏移与大陆撕裂进行大陆复原,再根据《山海经》描述的方向,用脚跋山涉水一步步实际走,切莫迷信现代工具(事实上,过于迷信现代工具的结果是,数字越明确详细,结果也就相差越远)。《海外东经》曰:“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天帝命竖亥用脚步实地测量,竖亥居然测量完了这个对人类而言不亚于天方夜谭的工程,这一点人类也应该效仿。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却合情合理,除开现今的考古证据,我们还有其他的证据,它来自于上古文献“河图洛书”。如今的学者研究河图洛书,只知从数学角度刨根究底,所以只是徒劳,解不开这千古之谜。河图洛书虽然含有各种数学上的原理,然而这只是附加。我们说过,上古文明完全不同于如今的物质文明,这两幅简洁的图讲述的不是数学,而是规则与规律,而规律的变化(规则是不会变的)代表了重大事件的发生。再揭开这个谜底之前,且先来看这股巨大而蛮横的力究竟来自何处。 现在让我们再次翻找史书与民族神话,仔细回想,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大事,才能使得大陆撕裂,引发史前大洪水,甚至严重到使地轴偏移呢? 找啊找啊,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天地分离”。又是一个令人惊骇的大事!但事情仍然合情合理,只有像天地分离这样的事件才能产生如此强悍蛮横的力,大到使大陆撕裂,大到引起滔天洪水,大到使地轴偏移。这样来看,天地分离与大陆撕裂c史前大洪水c地轴偏移又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只是作为主因,它的时间会稍早一些。 可能许多人都有疑问,他们说:“天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空间概念,指地球表面以上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许多气体,比如氧气c氢气c氮气c二氧化氮等,另外这个空间还可以划分为对流层c平流层c电离层c臭氧层,统称为大气层,然而你说的‘天’太具象了,仿佛一个实体,不但看得见,而且摸的着,这可能么?” 当然可能,我们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天”,就是具体的实物,只是非常大而已。让我们回顾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划开天地以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手举天脚踏地一站就是九万年。无论怎么看,盘古举得也是实物,而非空气。 再来看“天地分离”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主干是共工因吃败仗一怒之下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桥梁,上顶天下触地,说是天梯也不为过。许多民族都有关于“天梯”的神话,其实所谓的天梯就是“高山”。在这里,怎么看这个“天”也是实体,而非空气。 接着看“女娲补天”的神话,简单来说就是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断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于是女娲于天台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篇》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里就更具体了,天直接塌了一个大窟窿,而且需要四个天柱支撑,可见“天”是实体无疑,而且天地分离与共工怒触不周山c女娲补天也是同一时期发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地分离,天地分离导致大陆撕裂c史前大洪水c地轴偏移,同时也导致了天出现残缺,天出现残缺导致女娲补天。这些神话可以完整的串联起来,它们都发生在15万年以前。但现在,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天”的问题。 看过了神话,再来看历史记载,《大荒西经》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黎又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可以看出天帝命令重托着天向上举起,又命令黎压着地使劲按下去,才得以绝天地通,也就是天地分离,这里怎么看重托起的也是实体而不是空气。此外,我们之前引用《山海经》里关于柏子高c神c巫医c互人国上下于天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天”确实是实体。 虽然后来的各种文献都有类似记载,但一来《山海经》c《周易》c《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文献,是绝对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二来我们实在没有精力从后人的记载里分辨真假,所以除非必要一般不作为引用;三来神话变异性太大而且版本太多,所以也只是以引用主体为主,怕引用越详细,这个神话越失真。无论如何,“天”作为实体应该非常明确了,而且在15万年以前,“天”曾经离大地很近,近到高山可以作为天梯,近到人都可以登上天。那么更大的问题来了,既然“天”是实体,那“天”到底是什么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五章 天为何物 天不仅为实体,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非常非常大,大到天地分离足以引起山崩地裂洪水泛滥。那天为何物呢?我们从神话分析中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时候天并不稳定,有时候会降下来,有时候又会升上去。从这一点看,将天看做是一个飞行器或者宇宙飞船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假设。那这个宇宙飞船有多大呢? 远古大陆远比如今科学家所作复原图要大的多,因为它还包括沉没进海洋的两块大陆,要将如此大个的大陆提起并撕裂,这个宇宙飞船的块头无论如何也不会比现如今七大洲中最小的大陆小。 但是仔细回想,神话中并未提及有出现如此巨大的宇宙飞船,那么退一步,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是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空,并且曾经变换过位置呢?我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但同时也张大嘴巴深深的吸了口气,竟然是“月球”,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证据做出假设。 众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距离地球大约3844万公里,直径3476公里,大小是地球的1/4,块头足够大。相比较而言,地球其他的卫星则小的可怜。因为距离过远,又加之距离巧妙,看上去像个圆盘,和太阳一般大小。用肉眼根本看不清构造,只能看出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人类才第一次看到了月表地形的构成,它并不如看上去平坦,反而表面坑坑麻麻,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当然还有一些平原,那就是月海。 假如这个大家伙从38万公里外突然出现在距离地球很近很近的上方,近到人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球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c山脉c山谷c平原,那么在这样近的距离上,向外突出的山脉,就像神话描述中那样“七楞八角”,而且它太大了,以至于人们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与大地相接,就像神话描述中那样“天地不分”。这些“七楞八角”与地球上的高山,互相连接着天地,就像神话描述中的“天梯”,人c神c巫通过天梯上下于“天”。另外,这些天梯里应该有四个特别大的从月球上伸开来的天柱作为天地的支撑,也就是所谓的“天地四极”。“天地四极”一旦被撞断,天地间的支撑便没了,要么天地结合,要么“天地分离”,恰好神话里出现的是“天地分离”。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物质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质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越小,用公式表达就是f一g/r2。试想,如此巨大的质量,如此近的距离,忽然要从地球撕裂开来,那该是一股多么巨大而蛮横的力,《大荒西经》说“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一方面托着月球,另一方面压着大地,哪怕如此,仍然引起了大陆撕裂c史前大洪水与地轴偏移。这还是神怀仁慈,如果天帝不命举天压地,怕是地球上的山川大海甚至连同大片的陆地也被带往了太空,这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对于“天”就是月球的假设,据说从甲骨文里也能找到证据,毕竟作为象形文字,它能够形象的反应或者表达字的意思。不过,一来我们对甲骨文没有研究,二来同一个象形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虽然我们认同这个证据,但仍旧感到薄弱。 再看另一个问题,月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就连古人也早有疑惑,屈原曾在《天问》中表达过,苏轼也曾把酒问青天。那我们继续寻找证据。 距今大约23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据说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候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其实也不用据说),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了。 古希腊数学家c天文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出现在天空中是很晚以后的事情,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他还说太阳不是神,而是一块巨大的炽热的石头,月亮像地球一样并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并因此而受到监禁。 在中国的神话里,没有月球出现的神话,比较早的神话一般从天地分离开始,而后与史前大洪水c女娲补天等连在一起,在此之前便没有了。既然月球是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的,那为何神话里找不到呢?虽然如此,但中国西南地区瑶族的古老传说却告诉人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 再看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神话,这些民族上古时期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陆,如果中国的神话偶然缺失了,那其他民族也应该有流传,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比如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空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于是一位酋长飞向天空化身为月亮,为人们带来了光明;比如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比如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荻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荻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都说明上古时没有月亮,更准确地说,是现在的月亮轨道上看不见月亮。如果你说,我就是举再多的例子,也不过是为推论增加一份证明的材料,虽然我找不到上古便有月亮的神话,但不代表别人也找不到,别人也找不到并不代表记载中就没有,只要找到一个神话里曾经记载上古有月亮的证据,那我的结论就可以通通推翻了。我只能说,你还真是难缠,起码你说对了一般。你确实秉承了科学的精神,但你的论据不对,因为神话这种东西由于时间关系变异性太大,我们引用神话也只是引用它的主体,而且绝不敢以一个神话为事实依据,更多的还是依据三大上古文献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 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说服你,没关系,我们还有证据,而且绝不是举例。我们的下一个证据,就是月球本非地球卫星,而是一艘庞大的宇宙飞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 月球本非地球卫星(一) 物理学告诉人们,一切物体的运动,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天体运行,所以月球绕地球公转必须按照特定轨道运行。这条轨道由地球引力c月球引力c太阳引力三者共同决定。要使轨道稳定,三种力必须恰到好处,比如地球的引力不能太大,太大就会将月球拉向自己,也不能太小,太小月球就会被太阳引力拉过去。同时,月球自传的速度还不能太快,太快月球就会挣脱地球引力,沿切线方向飞向茫茫太空。当三种力达到平衡,月球自传速度稳定,公转轨道也就趋于稳定,其便周而复始的绕地球进行圆周运动,由此形成地球上各种节律。在各方面因素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月求不可能随处乱跑,它必须固定在一条轨道上运行。也就是说,除非月亮被人为操纵,才会出现轨道变动的情况。 然而,事实上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对月球引力的254倍,但月球仍然能够围绕地球运行。这只能说明,除开万有引力外,月球本身便具有一种趋向于地球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是被制造的。 同样的,上古神话里,月亮也并不老实。比如瑶族的古老传说中,月亮就像发了疯一样来到地球表面不远的地方,使人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环形山;比如在美洲的许多神话里,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空中蹦蹦跳跳,忽东忽西,忽远忽近。如果神话不能足够令人信服,那再来看历史记载。《金史·天文志》中有如下记载:“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大意是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 中国自古便是小农经济作为主导,由于农业产生的需要,从很早时就设置星历之官观察天象,从汉代起国家便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虽然名称会有变化,但这一机构都被历代政府沿革下来。金朝同样如此,司天机构每天每时都有精通天文之人在观测,并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国史馆封存,而历朝历代的《天文志》就是根据这些原始的观测记录写成的。 堂堂正正出现在国家正史中的记载,权威性不应该值得怀疑,与其质疑其真实性,不如努力寻找出现该原因的理由,然而许多学者正在做的恰好是前者,只一味自以为是的否认。一切证据表明,月球是被人为操控,也就是说月球本非卫星,而是一艘庞大的宇宙飞船,它是出于自我意愿而成为地球卫星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从月球的起源说起。 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然而登月的结果是,带回来的新的疑问比以往更多,月球起源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答。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比较有说服力的共有三种,但也是问题居多,它们分别是“月球被捕获说”c“地月同源说”c“地球分裂说”,不得不说这些假说都是建立在月球是普通天体的基础上,他们总是不能够正视古老的历史。且先来看这三个假说: 一c月球被捕获说。该假说是指地球引力粗暴的从太空中将过往的月球一把抓了过来,使月球从行星变为地球的卫星。这也就是说,月球产生于不知哪里的茫茫的太空,在宇宙中穿梭于无数星系之间。因为偶然的关系,月球在穿越太阳系时经过了蔚蓝的地球,地球突然暴怒将月球拉拽过来自己身边,而月球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的乖乖待在了地球身边。 这个假说虽然美丽,然而在物理与数学上却有致命的弱点,无法引起严肃科学家的热情。月球的直径有3476公里,达到了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以地球的质量和相应的引力,要在38万公里以外抓住这么大个头的月球,从力学角度上根本毫无可能。据科学观测,行星的卫星直径非常小,一般不会超过5,而月球却达到了27。另外它虽然停留在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但它离地球又出奇的远,在这个位置上,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54倍,从数学上考虑,月球成为太阳的行星也许有可能性,但成为地球的卫星就违背了物理规律。 从太阳系构造来看,巨大的木星就像地球的一个天然屏障,引力极其强大,科学模拟表明,如果月球是太阳系外偶然闯入的天体,那么它更容易会被距地球7亿公里以外的木星捕获,而轮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过来,所以我们更怀疑是月球抓住了地球,而不是相反。 天文学中,还有一条天体力学定律--“洛希极限”理论,大体是说卫星围绕行星旋转是由于不断受到行星强大引力的吸引所致,离行星越近,这种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过这条极限时,卫星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撕碎c摧毁。但如果超出了这个极限,卫星就会挣脱行星的引力飞去。也就是说,“洛希极限”是卫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会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极限距离。 假如俘获说正确,按照科学的计算,月球当初飞跃地球的轨道应该比现在低得多,且早已超出了“希洛极限”。可实际上,月球非但没有被引力“撕碎”,而且大摇大摆待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科学家认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于与地球迎头相撞,还要在地球轨道上运行,还要保持几乎正圆形的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它有一套精确的控制系统与强大的动力系统。好比人类的火箭为将飞船送入月球轨道,就必须重新启动火箭发动机,调整飞船的速度和飞行姿态,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借助高精密的电子计算机。 所有的问题,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几乎是走进了死胡同。但从月球是宇宙飞船的角度来看,一切都说得通了。当然了,这也就必须承认更加高级文明的存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 月球本非地球卫星(二) 二c地球同源说。大体是指在宇宙大爆炸物质扩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阳系宇宙尘埃团,这个尘埃团便围绕着一个中心高速旋转,中心的位置形成了太阳,周围旋转的物质渐渐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地球和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c地球分裂说。假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非常不稳定,曾经过反复的分裂,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被抛了出去,于是月球形成了。据说,太平洋的面积与月球的面积相差不大,所以很有可能月球被抛出去后,留下的空洞汇聚成了大洋。 大家都知道,月球有四分之一地球大小,按照地球的块头来讲,由于引力的关系,质量太小根本不会脱离地球的控制,质量太大,这个爆炸的力量非得把地球炸散架才行。另外,这两个假说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同源说,或是分裂说,它们形成的时间与物质的构成都应该相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969年7月20日,人类的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了月球,此后又先后六次登上月球,宇航员从月球带回许许多多月球标本,先后有几百位科学家对原始标本进行分析,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使该两种假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是关于月球的年龄。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距今有35亿年之久,它发现于东非的大裂谷地区,而据科学家推测,地球的年龄在46亿年左右,人们也普遍接受了。然而,从月球标本的检测分析来看,大多数岩石或土壤的年龄都要大于35亿年,比如它们的年龄有36亿年c43亿年c45亿年c46亿年等。而在46亿年前,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而前苏联的月球探测车探测的结果与美国人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这已经不是用检测方式有错误或者误差可以解释的了的问题。 另外,据说科学家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可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竟高达200亿年,而据科学家推算,宇宙的年龄上限也不过才200亿年。 最保守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比地球与太阳更古老,这个数字证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也不会与地球同源。至于月球到底来自于哪里,现在还不能说。 其次,是月球的物质构成。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而且其与地球物质构成的比例也相去甚远。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该两种假说,反而彻底否定了。 三种假说都否定了,那么就可以认真的考虑月球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的假设了,为此且再提供一个证据:月球是个中空体(其实很抱歉,所谓的证据基本都是科学家发现的,我们只是拿来主义)。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的密度。然而对月球岩石与土壤标本的检测分析结果却恰好相反,月表岩石密度远远大于地球岩石。而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越高得惊人。据说第一次登月时,为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入土中,两个人历尽千辛万苦,也只能将旗杆插入几厘米。而后几次宇航员是带着电钻到月球去的,但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如果在地球,则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可见月球密度大得惊人。 如果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这样一来,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更大。可事实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c质量无关,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那就说得通了。空口无凭,且看仪器检测的结果。 人类先后几次登月时,都有携带地震仪,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可以把测量到的数据传回地球,使人类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然而当进行月震实验时,科学家却彻底震惊了。“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令人惊讶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竞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 后来,科学家利用“阿波罗”14号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但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一两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其实,这个实验很好理解,如果以同等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实心球会发出“嗡”的一响,震动很快就会停止,而空心球则在“当”的一响后,震波沿着壳体会反复震荡,持续很长时间。所以,面临这种结果,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即使不能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月球内部确实存在着一些巨大的空洞。 再然后,关于对月震纵波的检测,几乎可以对月球是中空体盖棺定论了。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月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为月球永远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不可能在背面安放月震仪,即使安放了,信号也传不回地球),因而测不到月球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会造成巨大的月震。如果月球是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但事实上,巨大的月震传人月球内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销声匿迹了。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 这些研究都表明,月球是中空的球体。自然形成的星球在物理学上讲绝不会是空心球,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它压扁。这样一来,结论成立了,月球本非地球的卫星,也绝非来自太阳系,它是一艘由高级文明驾驶的超级宇宙飞船,它是自愿围绕地球旋转的。 如此一来,众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里面有什么?如果月球曾降落在地球,那被巨大月球遮住了阳光的人和生物是如何生存的?月球降落到地球上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导致了天地分离? 现代科学帮不上什么忙了,且让我们再一次翻开《山海经》,从古老的画卷中寻找答案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 藏在《山海经》里的秘密(一) 一般在进行史学研究时,历史记载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记叙上古文明的《山海经》因其内容太过于玄幻与令人难以置信,一直被科学家置之不顾,谁能想到文字记载比神话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呢!哪怕太史公也自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于是,现代科学家为人们构建的中国历史是这样的:中国最早的奴隶社会是夏c商c周三代,这个排列顺序见于甲骨文,也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著中。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以上记载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夏c商两代很可能不是真实的朝代,而是古人传说中的理想社会。从20世纪30年代起,大规模的考古挖掘证实了上古记载与神话传说的真实可靠性,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人们不但确认了商朝的存在,同时也找到了夏文化层,再一次证明了神话记载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也就到止为止了。其实在考古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年代更加久远,和远超科学家们理想中那个时代的器件。那怎么办?要重新坐下来审视远古的文明,并将上古的中国历史重新洗牌吗?答案是没有,只好视而不见秘而不宣。 先说甲骨文,甲骨文这个东西本身十分难懂。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共发现15万片甲骨,人们在反复比较后确认,甲骨文中不重复的单字约有5000 多个。要知道一个国学大师也不过才认识3000多字。实际上,甲骨文中的单字可能远远超出现在的统计。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经历时百年之久,但几乎没什么进展,在5000个单字中,基本无争议的可识字只有一千多个,准确地说是1056个,而其中1051个,早在汉代就被《说文解字》记录,这个速度基本上宣判了企图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而了解上古社会的可能性为零。所以说,虽然甲骨文是个成熟的文字体系,然而没什么用。 人类能够很好了解的历史也不过两千多年,这个时间基本上是从大秦帝国前后开始,周朝算是一知半解,至于夏与商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甚至连哪些是商代的文化层,哪些是夏代的文化层,都难以确定。那夏朝以前呢? 科学家们费心费力所取得的成果,甚至不如神话传说更加有价值,但是神话传说毕竟流传时间太长,真假莫辨,我们也只是慎重的取用它的主体,所以要想弄懂这古老的文明,还得翻阅这本上古奇书:《山海经》。 其实更早时候,《山海经》还有配图,晋陶渊明有曾“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有了这幅配图,迷雾重重应该能散去大半,只可惜《山海图》已经失传。虽然困难重重,尤其是关于上古大陆的格局,然而时间走到现代,终于有一丝丝机会去进行解读了,尤其是那时候发生的重大事件。那么在解读《山海经》之前,我们先强调几个原则: 1c凡文中记叙之事,皆以真实事件对待,至于其本身相互矛盾之处,视为流传时发生的错误。 2c人与物的区别在于有无灵魂,造物主及其同类皆称之为神。 3c天地分离之前,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4c根据我们画的简易图,以中山经所在区域为大陆中心,南山系在海内南,再南是海外南,再南是大荒南,这些区域里描述的一些山系c人c物或者事情等,有所重复并非错误,恰恰可以作为相互对照,毕竟山系或者事件发生的范围可能非常广泛,其他方位以此类推。 5c有些神,很明显就是庞大的飞船之类,比如: 1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中山经》) 2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大荒东经》) 且看描述“出入必有飘风暴雨”c“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多么明显啊,一看就是潜艇,只有潜艇一类的东西才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基本上,出入有怪风雨,或出入有光等神大多数都是此类。虽然如此,但其里面是神所在,称之为神也无不可。首先,我们选取一些重要内容,先来看那时候的山川地理。 东方: 1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猇。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猇处东海,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大荒东经》) 2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备注:东方比较简单,主管为句芒,禺猇是东海海神。 南方: 1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 2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南山经》) 3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海内经》) 4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海外南经》) 备注:南方也比较简单,主管祝融,有神为帝司夜。其实所谓的司夜就相当于值班放哨,至于为何值班放哨,也许因为战争警戒,《山海经》中便记叙有几次重大的战争。此外,在解读时,人们都认为帝就是黄帝,或者发生事件时在位的帝王,其实不是的。凡是帝王,《山海经》中都有明确表述,比如有黄帝c炎帝c白帝c帝尧c帝喾c帝丹朱c帝舜c帝颛顼c帝俊等,所以这里的帝并不是其中任何一个。联想到月球即“天”,“天”又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那么“天”里面的首领便是“帝”,“帝”就是“天帝”或“上帝”,即上天之帝,而且“帝”的权威凌驾于所有神之上。 另外,凤凰是存在的,而且是神的使者,它的出现就是告诉弱小而惊慌失措的人类天下安宁了,对于它们描述,比如“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一看便知同样是被创造而来。自然龙也是存在的,同样是神的使者。那么便不难理解为何《西游记》中龙的地位那么低了。它们只在特定的时期,接受特定的使命才会出现,愚蠢的人们自然无缘得见。 当然,神的使者并非只此两个,还有诸如“鴸”c“颙”等很多,它们的作用也很明显,便是“见则其县多放士”c“见则天下大旱”等,传达神的启示。神对人的眷恋不止如此,它们创造的一些植被,也具有千奇百怪的功效,比如有的能已心痛,有的能多子嗣等。 北方: 1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2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3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4大荒之中,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5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备注:以上五点都来自《大荒北经》,可以看出北方有禺强c九凤c强良几位神掌管,其中禺强是海神,《大荒东经》曰“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所以我们怀疑禺强与禺京是同一个神。第5点非常重要,“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从此可知西周在很早很早以前便已经存在,姓氏也对的上号,只是这个西周与后来的西周虽然名字相同,但疆域已经不同。 西方: 1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 2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大荒北经》) 3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4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4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大荒西经》 备注:西方主管神为蓐收,此外未截取的内容里,騩山上有声如洪钟的神老童,天山上有混沌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善识歌舞的神帝江。女床山上有“见则天下安宁”的鸾鸟。而章尾山与钟山上这两尊神,一个掌管大荒北,一个掌管海外北,关于它们的描述基本一致,很明显就是庞大飞船类的东西,其作用与月类似,只是名字不同。 另外,大荒西也有人,注意是人,为天帝司日夜长短。再者有些地方的名字,就代表了当时所发生过的事件,比如“孟翼之攻颛顼之池”,这就说明孟翼曾经在该池的区域范围内进攻颛顼。以此可知,《山海经》为使人更加清楚山川地理,或曾发生过得历史事件,对于地方命名都别有深意,比如“夸父之山”,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夸父所在的山,我们不一一例举,但还请大家不要停止继续挖掘。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 藏在《山海经》里的秘密(二) 包括中央山系在内的五大山系有许多不寻常之处,比如各大山系中的名山,或无草木却有兽,或无草木多水,或有草无木,或多木无草,或多怪鸟无兽,或无草木多火例如《北山经》曰:“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fei,其名曰飞鼠。”你道奇在何处?正常而言,一座山要么无草木无飞鸟走兽,要么草木繁盛飞鸟走兽群居,试想无草木兽如何活鸟如何居,无草木缘何多水多火,所以我们怀疑这些被神掌管的山系中的山是被特殊安排,以用于不同的目的。当然也有其他可能,比如说受战火牵连,虽无草木而作为神的使者的怪鸟怪兽被神掌管而得以出入;比如说毒气实验,毒气低沉则草死而木活,反之则木死而草活。当然这只是猜测,但其绝非自然形成。另外,对于那些奇兽怪鸟甚至人神的描述,大家这样来理解:‘其状如’就是说主体躯干的样子是这种生物,然后在这个主体上更换其他的部件。所以“其状如兔而鼠首”的意思是形状(包括大小)像兔子但是头像鼠。 此外,翻阅《山海经》时大家经常被多处出现的同一名称感到困惑,比如女几之山即出现在中次九山系中,同时又出现在中次八山系中。其实这很正常,好比九宫格中一个点可以占据一横一竖两条线。山系就是群山连接的系统,因为纵横交错,有些山难免会出现在不同的山系中。不仅是山,许多大河,由于长度原因,也会出现在不同山系甚至不同区域中。《山海经》虽然以山为经,然其所记载大河亦不可胜数,这些大河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且重点看《西山经》,西山系绝对非常引人注目,一方面其记载的山脉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神话里大都是名山,而来描述了许多令人向往的神话传说。比如西王母与白帝少昊: 西王母: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由此可知西王母之形状与职能,司天之厉即代天降灾,五残指一年之中与春夏长夏秋冬季节反常的五种刑罚残杀节气。关于西王母还有两处记载,都出自大荒西经。《大荒西经》曰:“有西王母之山,壑山c海山。”又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山系与大荒西同属西方区域,西王母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西王母。至于其是在不同地方居住过,还拥有一座以自己命名的山;或是一类人的官职代称,在同一区域不同地方行使同种职能尚有待商榷,但西王母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神可以确定。 白帝少昊: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由此可知白帝少昊就居住在长留山这种传说中的名山之上,但这里是神磈氏的宫殿。接着且看山经系列的总结,该记载位于《中山经》末尾:“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于此可以得知几点比较重要的信息: 首先是数字。我们对于山川没有研究,还请有关学者确认一下中国有多少名山,世界各国又有多少名山,合计数目有多少。虽然时隔一两万年,地球发生了桑海沧田的巨变,然而有山下沉消失,便有山隆起出现,总数目不至于相差到千的单位。当然所谓的名山,一定要跟《山海经》中形容相差不要过大。 接着是天地东西与南北的距离,许多人都认为它是远古大陆东西与南北的距离,因为这两个数字同时可以表明远古大陆的形状比较四方,由此借以得知缺失大陆的形状与位置。很遗憾,并不是,假若此,文中便不会用“天地”之东西,而是“地”之东西,天即月球,所以是月球覆盖地表的长与宽,我们来计算一下: 天地之东西约为月球赤道直径,为34762千米,即是28000里,则1里一12415米; 天地之南北即月球两极直径,为3472千米,即是26000里,则1里一1335米; 两个计算结果有些误差,不过不大,考虑到两万八千与两万六千这两个约数(大地并非平坦,月球也并非圆滑,故而天地并非球与面相切的恰好情况),因此结果应该在12415—1335之间。那到底应该偏小一点还是偏大一点呢?我们再做个对比的计算,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4大一点,取1里一130米,则130/500一026,正好是1/4多一点,因此应该偏大一点,也就是说1里≈130米,所以《山海经》中1里大约是现代1里1/4多一点。后文的叙述明确告诉人们,月球笼罩下的这片区域即是分壤树谷之地,同时也是武器与战争的起源之地。此外还可以得知,在太山封禅称帝,在梁父山禅让退位的共有72家。太山即泰山,也许那时候泰山远比如今高的多得多,以便于人神接受天帝册封。 《山海经》中还有一个极大的数字“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或“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单位是“步”。这是“自东极至于西极”的距离,如果是地球东极至西极的距离,不出意外应该是赤道的长度,取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取赤道长度为四万千米,则一步≈8厘米,那么也就是说这里的“步”是单位长度,而不是步伐的平均长度。如果是大陆东极到西极的距离,我们并不能知道这个确切的数字,但其明显比赤道要短,则一步距离更小,比如四五厘米左右。按道理讲,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赤道的距离,完全不必人为实际丈量。 然后所有活着的人们都要接受一个严肃的事实:既然“天”是月球,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天帝”是最高长官,统领着黄帝等四方人神,掌控着其下覆盖之地,那么作为外来者(或者侵略者),必然会与地球原住民族发生巨大的冲突。《尚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c刵c椓c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意思是说,两个文明原有类似于和平共处一类的盟约,但从蚩尤时开始作乱,然后扩大到平民百姓,尤其以苗民(《山海经》中有提到这个民族)为甚,背弃了盟约,于是天帝施威灭绝了苗民。不去追究细节,但两个文明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导致了战争是确凿的。 所以虽然战役有许多,但都是两个文明的战争的组成部分。至于战争的结果,显然易见,人类自称炎黄子孙,自然是“天帝”一方获得了胜利,所以人类虽然土生土长于地球,但却是侵略者的接班人,为代替他们掌管世界而来。 讲到这里人们肯定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战争,《山海经》中记载的战争有许多次,那么作战双方或者这些战争彼此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既然月球笼罩下的区域为天帝掌管,那没有笼罩的区域归谁掌管?月球非常庞大,以至于遮天蔽日,那没有太阳,人类和动物如何生存? 其实《山海经》里关于“海内”“海外”“大荒”等篇章里,还记载了许多重大事件,它们就是解开谜团的钥匙。我们必须重新理清思路,对应好这些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与关系,但在那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解开神秘的“天帝”与下届的联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八章 天帝与下届的关联 这一节且来看天帝与大陆的联系,《山海经》中仍然藏有巨大的秘密,先截取部分内容: 1c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西山经》) 备注:天帝之山在西次一山系,是天帝直接掌管的地方,该山还有席其皮不蛊的谿边,食之已痔的栎,食之已瘿的杜衡作为其用。 2c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c黄金c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西山经》) 备注:平圃大概是园圃之类,槐江之山在西次三山系,归叫英招的神掌管,是天帝活动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音如勃皇的神,见则其邑有兵,也是争战之地。 3c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西山经》) 备注:昆仑之丘虽为丘其实是大山,《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这里是天帝在大陆的都城,也就是陆地的行政中心,由叫陆吾的神掌管,他还掌管着月球的领域与四百里之隔的槐江之山的时令。 4c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中山经》) 备注:此山位于中次三山系,是天帝的秘密都城,昆仑之丘在明,青要之山在暗。 5c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中山经》) 备注:休与之山有帝台之石,是向众神祈祷之地,鼓钟之山是天帝宴请众神之地,姑媱之山是天帝女儿的死地。这些山脉都是天帝活动的区域。 6c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中山经》) 备注:高前之山位于中次十一山系,有以天帝命名的水,证明天帝曾在此饮水。 7c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c蘪芜c芍药c芎(艹穷)。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中山经》) 备注:洞庭之山位于中次十二山系,天帝有两个女儿,她们各有一艘飞船,既能飞天又能下海。其中一个死后化为草,另一个在中次十一山系的宣山有一颗以自己命名的桑树,名为帝女之桑。 此外,中次十一山系中还有许多地方或东西都与天帝有关联,单看名字就能知道,比如帝囷山c帝囷水c帝苑水c倚帝山c帝休c帝屋等。 可以看出,天帝活动内容一来非常广泛,二来有比较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中山系,即月球覆盖下大陆的中心区域,因为其秘密都城就在于此;其次便是西山系,这里是都城所在之地,可知基本上已被控制。大家都知道,确立中心方能确定四极六合八方九部,从天帝活动频繁的程度和与下届联系的方便性推测,中山系秘密都城所在之处应为整体大陆的中心区域,而西山系都城所在之地应该是月球覆盖地表面积的中心区域,于此可知月球降落之地应该是处于整体大陆靠西的位置。 另外,且看这五大山系,虽然都有被掌管,或供人类祭祀,但对其描述却不相同,或是“冢”,或是“神”,或是“帝”,其实也不难理解:“冢”代表虽被神掌管但其上无神;“神”代表其上有神;“帝”代表该山系曾是天帝的分管中心。 自古以来,帝王都有祭天,而目的不尽相同,比如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试想天若是虚无缥缈怎会实现人的愿望,所以帝王内心深处一定相信上天有神能够倾听。现在大家知道了,在最早的时期,人类与神的距离曾经非常非常接近,甚至一度混居,所以最初的祭天或者祭祀一定有人实现了愿望,或者愿望被上天所知,而到后来,哪怕天地分离了,人类的美好愿望仍然一直寄托于此。所以果真祭祀不如对月祭拜,因为“天帝”才是人类真正要追求的造物主。 那么问题来了,天帝还活着么,月球上还有神存在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是关于寿命的问题,《山海经》中非但是神许多人也有很长的寿命,比如《大荒西经》曰:“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曰:“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学者们一方面相信《山海经》有提供正确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不符合常规的描述又不假思索的否定,说白了他们只是相信自己,他们并非重现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这里顺便纠正一个错误,《海内经》有“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的描述,研究的学者经过计算发现时间跨度太长,便自作聪明将该句断开分成上下两段,将“噎鸣诞生后十二年,洪水滔天而来”曲解成“噎鸣生了一年的十二个月”后另一起“洪水滔天”一段。 《黄帝内经》里有提到人四种极高的境界,分别是真人c至人c圣人c贤人,里面有“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的语句,说明黄帝所在时期为下古。而从全篇分析,黄帝大约是圣人的级别,那么作为境界更高的天帝,至少是至人与真人,且看《上古天真论篇》关于此的描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在《山海经》中,我们没能找到天帝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叙述,但却有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语句,所以天帝是“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算是真人,真人无生无灭,所以天帝仍然活着的可能性很大,至于其他的神不敢断言,然而神的子孙活在里面问题不大。 人类为代神掌管世界而被创造,要想实现神的夙愿,人类必须先成为自己的神,神与人虽有境界的区别,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那到哪个层次才能掌管天地万物呢?再看《上古天真论篇》关于圣人贤人的描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可知贤人尚需法天象地,而圣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却已无恚嗔之心,我们曾说过掌管天地万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干涉自然的运转,而无恚嗔之心行无为之事的圣人便很符合这个条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老子一直强调圣人于天地之间的所作所为,便是认为圣人可掌管天地。人类想要达到神的期望,首先要成为圣人,成为圣人首先得达到贤人的境界。很明显现代人的境界差贤人何止十万八千里,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人们自行寻找差距: 真人——天帝,寿命无极; 至人——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 圣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贤人——周文王,法天象地取法自然而作《周易》; 至于孔子,一生奔波劳碌,致力为“仁”,勉力有为,虽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奠基者,但离贤人还有不小的差距。然而《论语》说“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知其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且做十翼,可以说孔子晚年境界离贤人又近一层。 人们一看也许就心拔凉,心想再给十辈子也许还不能摸到孔子的脚尖。这正是人类成为神的最大阻碍——无知。殊不知,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境界这东西虽然看着遥远,但悟性到了,却也是能够瞬间达成的。这就好比通电,虽然过程需要无数个步骤,然而通电完成却是在一瞬间,基本上就是“一窍通时百窍通”,所以人类应该尝试着从认识自然开始迈出第一个脚印,不断积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九章 被制造的日月 月球来到地表上空,自然是遮天蔽日,那么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失去了太阳和光明,万物要如何生存?然而《山海经》中暗无天日的记载,可见该问题得到了解决。那又要如何解决呢? 如果你是天帝,会如何解决呢?当然是制造阳光啊!虽然这种事情实在难以想象,一个灯点亮一间屋子尚可,但去哪里找一个大到足以去照亮天地四方的明灯呢? 是的,这太难了!但假如,这个文明具有光的能力又会怎样呢!恰好,玛雅预言中第四个叫做亚特兰蒂斯的文明又被称为光的文明,他们拥有光的能力。《山海经》对于许多神的描述中常伴有诸如“出入有光”“其光载出载入”之类的描述,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天帝不仅创造了太阳,而且效法阴阳创造了月亮。 《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大荒东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重要信息有几下几点:1c天帝共创造十日十二月;2c创造者名为常羲c羲和,都是帝俊之妻;3c“浴”是洗浴的意思,只有创造出的代替日月的飞船才可以清洗,证明了日月确实被创造。4c清洗日之地在大荒东的甘渊,清洗月之地在大荒西的日月山。5c帝俊的身份是个迷? 口说无凭,且再翻阅全书寻找关于日月出入的描述,将它们对应起来。首先是关于日月所入的描述: 1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2c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3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4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5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6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备注:1—6摘录于《大荒西经》,可知大荒西内有日月各六,这里都是日月进入的地方,其中日月山内有常羲清洗月亮。 接着是日月所出的描述: 7c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8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9c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10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c东极c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11c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备注:7—11摘录于《大荒东经》,可知大荒东内有日月各六,这里都是日月出来的地方。另外,不仅日月能创造,其实大风也可以创造,《大荒南经》也有“有神名曰因因乎一一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一一处南极以出入风”的描述。 接着是日月所出入的描述: 12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 备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的意思是,孽摇羝这座山有两个太阳,他们轮流出没,且行经不同路线; 13c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大荒西经》) 14c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南山经》) 15c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脰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西山经》) 备注:13为日月所出入,则日月各一个;14讲“其光载出载入”指太阳从此升起又从此落下,则只有一日;15讲“西望日之所入”,则是指太阳在泑山落下,则只有一日。 然后是其他的描述: 16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大荒东经》) 17c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 18c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备注:16讲明了日月被创造的地方,就是猗天苏山;17则证明十日所浴之处还有一个,就是汤谷,而两者一个在海内东一个在大荒东,区域也是相同的,汤谷这个地方还有可以盛放十日的扶桑,所谓的“扶桑”就是一个巨大的支架;18指有人操控日月运行,不至于扰乱节律。 然后,我们来进行计算:1—6为日月所入,7—11为日月所出,12有日出日入各一,13有日月各一,14有日出日入各一,15有日入一。以日出日入为一日,月出月入为一月,则共有十日,八月(差一个月入)。 十日与《山海经》相对应,然而十二月则无法对应。我们作一个假设,其实日月目测起来区别不大,仅仅是强光与弱光,至于其他的区别,只要分别设置两个程序实现就好,所以日月的功能可以在同一个飞船上实现,因此日可以是月,月也可以是日,有十日便有十月。它们只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人为控制使其无相间出没就可以。 再来看日月光照所在区域,大多在大荒西c大荒东,此外还有海内东c西山系c南山系,包含四大方位其三,这大概是天帝所掌管的范围,唯独却少北部。所以我们推测,天帝在与原地球文明种族征战过后,后者逐渐败退到了北部区域。《山海经》中关于北部区域(包括北山经c海外北c海内北c大荒北等)的记载中多有战事发生,例如黄帝大战蚩尤等,这就证明北部区域是原地球文明的最后根据地,当天帝一方取胜后,原文明则基本上遭到覆灭,退出了历史舞台,然后天帝一方作为外来者,继承了原地球种族的文明。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再来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玛雅预言的第四个文明: 亚特兰蒂斯文明,又叫做光的文明,继承上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拥有光的能力。早在穆里亚文明时期就建立了。后来这两个文明还打核战争。该文明毁灭于大陆沉没。 让我们来还原真相吧:天帝一方就是亚特兰蒂斯文明,他们是来自于猎户座的殖民者,鉴于科学家一直都搞不定月球的起源,同时也为证明我们所言非虚,还请将深邃的目光投入猎户座去探寻。那么原地球文明种族自然是穆利亚文明,且再来看玛雅预言的第三个文明: 穆里亚文明,又叫做生物能文明,上个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他们的先祖开始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机械,这个机械可以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所以,《山海经》中描述的许多战争,归根究底其实是两个文明之间关于侵略与自卫的战争,战争范围波及整个大陆,形式与核战争非常相似。大陆北部区域是穆利亚文明最后的根据地,在其失守后文明遭到覆灭。而再看胜利者留下来的遗产,无论是《山海经》c《黄帝内经》c《易经》都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不是取法自然而作,其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了上个文明。 当然,关于穆利亚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覆灭,还有另一个说法:穆利亚文明毁于核战争,亚特兰蒂斯文明则毁于火雨引发的大地覆灭。该说法其实与上面所说大陆沉没是一个事情,核战争导致了火雨肆虐,导致了地月分离,然后有大洪水,然后有大陆沉没。穆利亚文明由于战争先导致文明覆灭,但因此引发地月分离与大洪水,亚特兰蒂斯的文明种族一部分随大陆沉没,一部分随月球离去,另一部分则遗留在了地球,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人类的崛起,建立新的物质文明便渐渐没落了。 人类崛起的时期大概与封建社会的建立不相前后,对于封建社会的建立,有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有人认为是西周后期,我们的观点倾向于西周。在这个时期,周文王演绎《周易》,老子著作《道德经》,这是上古文明最后的荣光了。所以,对于学者提出的自夏朝以来至春秋战国时代为奴隶社会的观点也要彻底抛弃了,夏商的时代是上古文明的尾巴,周的时代则是上古文明与人类文明的过渡时代。 再说回正题,另外两个月亮去哪了呢?我们认为,东c南c西部都有日月,剩余两个应该在北部区域,而《山海经》中北部并无日月出现,原因可能是本方制造的日月并不能光明正大出现在敌方阵营,那么派去两个便于隐藏而又可以代替月亮的飞船应该是上策,所以我们认为,另外两个月亮就是烛龙和烛阴,且看原文: 1c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大荒北经》) 2c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一个在大荒北,一个在海外北,都能发光普照,都能隐藏于夜色,都为物,很明显不是太阳就是月亮。话又说回来,十日为何后来无声无息消失了?其实十日后来又出现过,比如“十日并出”的神话,比如《庄子·齐物论》中也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记载。 另外,细看之下,烛龙和烛阴是不是与《庄子·逍遥游》中北冥之鱼“鲲”,或者化而为鸟的“鹏”非常相似?书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且来看对于“鹏”的描述,地点在遥远的北方,北冥是指北海,而处于西北海的正是烛龙,无论形态或是体积都非常相似,“鹏”从北冥起飞到南冥降落,正是烛龙(月亮)升起又降落的过程。又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风斯在下矣”指风在其下,“背负青天”指上为青天无阻碍,下则俯视万物,能做到此的,除开太阳便是月亮了,不是烛龙又为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 神的族谱(一) 现如今的专家学者总是奇怪,他们一方面坚信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另一方面又视最早炎黄之书的记载如无物,认为它们只是志怪古籍或者荒诞不经的奇书。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醒,开始本着信任去理解和研究。当人们欲追本溯源,无论是血脉还是姓氏,系统而完备的《山海经》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既然人类是神的子孙,且让我们回到那最远古的时代,去翻阅一下神的族谱,看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纵观全书,称帝的有很多,但开枝散叶比较庞大,也最为知名的无非黄帝c炎帝c白帝c帝俊等。先说黄帝,黄帝家族非常繁盛,生子无数,子又有子,书中记载有五大分支: 第一支: 妻子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阿女,生帝颛顼。颛顼的后代也比较多,主要分为八支: 第一支: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做乐风。其中,老童又生重和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黎又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第二支: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第三支:生伯服; 第四支:生季禺之国; 第五支:生淑士之国; 第六支:人焉三面一臂,不死,处大荒之野。 第七支:生叔歜国。 第八支:生中国。 备注:对于其中几个国家也纳入分支内的解释为,帝颛顼生子,其子创立以其名或其他因素命名之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c天地分离有重和黎参与;2c在这个族谱中颛顼之后无人称帝;3c以上分支根据其文中描述可在后世里找到考古证据,比如三面之人的青铜遗像或石壁刻画等。 第二支: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鲧),鲧生禹,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然后鲧妻子士敬,生炎融,炎融生驩头,成驩头之国。 备注:1c这一支里也提到驩头,并且建立为国,第一支里驩头生了苗民,并未建国,可知驩头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名称。众所周知,禹还有一个儿子叫启,也就是夏后开,但这是通过解读甲骨文得知的,且来看关于夏后开的记录: 1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2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海外西经》) 比较明确的是,一来夏后启是人而非神,在他的时代曾经非常辉煌;二来,本书中没有任何记叙证明禹与夏后启有父子关系,我们以书中记叙为准;三来,虽然后世都歌颂尧舜禹之贤,然而尧舜都曾称帝,书中亦有帝尧c帝舜之称,但通篇都无帝禹之说,此是为何?《礼记·曲礼》下篇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意思是说,陨落后将其安置于祖庙,立牌位方可称之为“帝”,即《山海经》成书之际正直大禹当政(《礼记》是用来阐述上古时代的礼制c哲学c伦理c道德等最早的文献,可信度非常高);四来,“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之为国,是为毛民(《大荒北经》)”,这也是一类重要的事件。当现代的种族与上古种族或国度能相互对应时,可通过此找到姓氏或民族的发源。 第三支: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有犬戎之国。 备注:我们说过,人与物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灵魂(或神明)。文中特别指出白犬有牝牡,可知有些人与物是没有性别之分的。所以类似于“弄明生白犬”的语句中“生”有可能确实为“分娩”之类的意思,自然其他章节里也许是创造或成立的意思。 第四支: 孙子始均,始均生北狄。 第五支: 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猇处东海,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 以上为黄帝族谱,其记载区域主要为南部与西部区域。 接着是炎帝,相对于黄帝家族的枝繁叶茂,炎帝家族可能稍显凄凉,书中记载有四大分支。 第一支: 妻听訞(赤水之子)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与江水,生共工。共工分支又有二: 其一生术器,术器复土穰,处降水。 其二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 又后土还有一支,生信,信生夸父,有夸父国。 备注:1c这一支里也有祝融,黄帝族谱里也有祝融,显然合理的解释有两个,要么祝融不是一个人而是官职类的名称,要么便是名字出现错误,不过无所谓,我们只要知道此祝融非彼祝融即可。 《海内经》曰: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又曰: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通过描述可以判断,噎鸣c禹c鲧c祝融c大比赤阴是同一时期的人,然后做个推论:大陆撕裂分为九州,洪水滔天四溢,地球原种族文明也遭遇覆灭,在北部区域其最后的根据地,大比赤阴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后来的中原大地),而后禹鲧开始布土治水,均定九州指平定各大陆洪灾与重新布局。 第二支: 有炎帝之孙灵涊,灵涊生互人,有互人国,能上下于天。 第三支: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私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c延c伇。始为侯,鼓c延始为钟,为乐风。 备注:黄帝族谱中太子长琴始做乐风,这里鼓c延c伇三者始为侯c鼓c钟,可看做发扬了乐风,所以黄帝系与炎帝系之间有密切联系。 第四支: 女娃。《北山经》曰: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c白喙c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备注:有少女,自然有长女,虽通篇未有提及,但炎帝至少有两个女儿。另外,精卫填海的故事并非一只巴掌大的小鸟口中叼着更小更细的木块石子填进东海,借以歌颂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而是巨大的飞船之类进行庞大的填海工程。以上为炎帝族谱,其记载区域主要为北部与西部区域。可知黄帝与炎帝分管或多活动于南北两个不同区域,因此掌管南方之神祝融属于黄帝族谱,而发生在北海内杀鲧之祝融则属于炎帝系。 接着是帝俊,帝俊的故事在《山海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算的上是子孙绵延不绝,而且其身份也令人猜疑不透,书中记载有十一分支: 第一支: 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禺号又有另一分支:生儋耳,有儋耳之国,任姓。儋耳又有分支:生无骨之人,居牛黎之国。 备注:舟车来历俱都清楚明白,不是来自黄帝,而是番禺与吉光。 第二支: 生晏龙,是为琴瑟。晏龙生司幽,有司幽之国。司幽生思士与思女,思士没有娶妻,思女没有嫁人。 备注:琴瑟为宴龙始创。 第三支: 妻娥皇生三身,有三身之国。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始作下民百巧,葬于不倨之山西。 备注:民之百巧始于义均。 第四支: 生后稷,后稷是播百谷,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备注:后稷始播百谷。 第五支: 生台玺(稷之弟),台玺生叔均,叔均为田祖,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牛耕。 第六支: 生帝鸿,帝鸿生白民,有白民之国。 第七支: 生中容,有中容之国。 第八支: 生季厘,有季厘之国,食兽,处襄山,重阴之山。 第九支: 生黑齿,有黑齿国,姜姓,黍食,使四鸟。 第十: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第十一:妻羲和生十日,浴日于甘渊。 备注:日月不是子孙,但可知帝俊有娥皇c常羲c羲和妻子三人,《海内经》曰: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歌舞与乐风是分不开的,因此可知帝俊与黄帝c炎帝都有密切联系。以上为帝俊族谱,四大方位都有所涉及,但以东部居多,因此推论东部区域归于帝俊掌管或为主要活动范围。另外,看第五支,台玺是后稷弟弟,叔均是后稷侄子。而《海内经》有“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的描述,可知叔均是后稷孙子,台玺便是后稷儿子,这明显相互矛盾,叔均不可能既做侄子又做孙子,结合前文“帝俊有子八人”,因为我们判断,“稷之弟曰台玺”应改为“稷之子曰台玺”,这里是流传中的错误,所以第五支应该去掉,归于第四支,那么第四支应该是这样:帝俊生后稷,后稷是播百谷,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稷之子曰台玺,台玺生叔均,叔均为田祖,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牛耕。这样一来,前后便都对应起来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 神的族谱(二) 在帝俊c黄帝与炎帝族谱之外,《山海经》还提到其他几处,我们来选取较为知名的几个。首先是西方白帝少昊,书中记载有三大分支: 第一支:生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威姓,食黍。(《大荒北经》) 第二支:生般,始为弓矢。(《海内经》) 第三支: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大荒南经》) 备注:以上为少昊族谱,另有两处重要记载,《西山经》曰:“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有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综合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c少昊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四大方位都有所涉及,但其居住之地在西山系,掌管并多活动于西方,并且族谱分支较少。 2c少昊生于颛顼之前,但其时代也有互相重叠。 然后是大昊,也叫作大皞c太昊c太皞等,是神话传说中的东方青帝,但文中并未有其称帝的描述,以文字记叙为主,且看描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备注:关于大昊的描述就这么多,主要活动范围在西海内西南方,当然关于巴国与巴人的传承还可以继续深挖,但我们到此为止。 接着是帝舜,知名度非常大,书中记载有三大分支: 第一支: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臷民之国,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第二支:生戏,戏生摇民,摇民即有易。 第三支:舜妻登比氏(一曰登北氏)生二女宵明c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备注:关于第三支可以这样来理解:舜妻登比氏有两个女儿,她们分别驾驶(或主管)宵明与烛光,居处于大泽之中,宵明与烛光可以光照方圆百里。 此外,文中还有记载两处,一个是南岳,《大荒西经》曰:“南岳娶州山女,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一个是伯夷父,《海内经》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乞姓”。从方位上讲,有四极也应该有四岳,有南岳自然有北岳,有西岳自然有东岳,只是北岳与东岳文中无详细叙述,文中也无“伯夷父生四岳”之类的字眼,所以他们的起源同样无法追溯,也许要借助其他古书,不过我们到此为止。相比之下,帝俊的身份是更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说来帝俊真的是一个超级神秘人物,因为他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也没有被诸子所传,只在《山海经》中有所记载,而且其家族规模非常的大。所以,像这样一个占了这么大比例的帝俊没有像黄帝和炎帝那样流传下来真是太奇怪了。 有学者认为帝俊可能是上古五帝中的一位,然而全书中包括五帝在内有名有姓称帝的就那么几个,用排除法的话,像黄帝c颛顼c炎帝和舜等书中已经有大量笔墨来记载的可以直接排除,至于其他没有提及的更不能随意对应角色。最重要的证据是帝俊有子八人,除帝鸿外,无人称帝。所以一直以来,有学者认为帝俊就是姬少典,即黄帝的父亲。他们指出,《大荒东经》曰:“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帝鸿是黄帝,所以帝俊就是少典。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其实帝鸿就是帝江(音鸿),《西山经》的描述为“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而且黄帝的族谱与帝鸿的族谱也无法对应。那么帝俊究竟是谁呢? 让我们来慢慢引导大家:首先,帝俊家族大的不像话,更胜过黄帝与炎帝,试想哪位神有这种能力呢?再看帝俊的活动范围,涉及区域非常广泛,基本上五大山系c海内外c大荒这四大方位的区域都有涉及,也就是说帝俊的势力远胜过黄帝与炎帝,试想有谁的权力可以掌管天地四方呢?然后,帝俊既然称帝,又在文中占了非常非常大的比例,可见其重要性,试想称帝之人里有谁能能做到如此?而且,有谁的能力可以大到掌管日月的制造呢? 讲到这里,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就是天帝,文中称之为“帝”的天帝。他同时也是基督教中的耶和华上帝,或者各教派中类似于上帝的神,他们是同一个人!只有天帝能掌管天地四方,权利大过黄帝c炎帝。那么天帝为何又叫做帝俊呢?我们在记叙其与下届联系时曾讲到,西山系昆仑丘是天帝在地之下都,这是明的;中山系青要山是天帝在地之密都,这是暗的。密都在大陆中心,便于天帝视察四方,在密都之内或是去四方视察和做事,无论对内或者对外,用另一个名字总是安全的多,所以真相是,天帝再天为帝,在地为帝俊。 既然对于神的族谱有了大概了解,且再看文中记载天帝参与的战争或者重大事件,还原一下历史的进程,以下为记载: 1c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 2c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瑤)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西山经》) 第一个事件在神话中同样出名,甚至有诗赞,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与帝争神,天帝是首领,那么刑天自然也是首领,即地球原住文明的首领。另外有两点猜测:1c穆利亚文明人类头部不是最重要的器官,头部或许类似于现代人的胳膊,失去并不会致命,但受重创是必然的;2c刑天与帝争神,两方交战并非肉搏,而是飞船之类战争机器的博弈。 第二个事件在神话中知名度比较小,已经得知钟山山神名叫烛阴,属于天帝系,至于山神的儿子鼓和葆江,加之事件的来龙去脉文中也无详细记叙,但起码可知天帝系内部也并不十分太平。此外,书中并未提到西海之渚有神,估计西海之渚为两方争战之地,但此处有神圣乘龙鱼以行九野。 当然,除两大文明首领之间的斗争外,其手下人也在相互征战,最著名的当属黄帝与蚩尤,另外传说黄帝与炎帝曾有过战争,《国语》c《史记》中有相关记载,典故也比较深入人心,但《山海经》并未有过明确记载,此类重大事件除非记载本身遗失,否则就太奇怪了。但后来,我们找到了两个帝王手下人征战的记录。下面且通观其他战争与重大事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大陆上的战争 书中记载的战事还有几处比较明显,先来看与黄帝有关的: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大荒北经》) 翻译:有人穿青色衣服,名叫皇帝女魃。蚩尤带兵攻打黄帝,黄帝便命令应龙进攻冀州原野。应龙积蓄了大量水,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操纵起雷风暴雨。黄帝便让天女魃下凡,止住雨水,于是杀了蚩尤。天女魃不能回到天上,居住的地方也不下雨。叔均对天帝说了这件事,后来将魃安置在赤水北面。叔均是田祖,魃时常到处流亡,要想驱逐她,便令其说:“神啊,请往北走!”在此之前先清理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这就是著名的黄帝大战蚩尤的典故,战事发生在大荒北,起因是蚩尤主动进攻。战事中有几个关键人物,蚩尤方有风伯雨师,黄帝方有女魃c应龙,尤其是应龙,书中还有几处重要描述: 1c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东经》) 2c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3c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大荒南经》) 综上可以提取几个重要信息:第一蚩尤与夸父为应龙所杀,蚩尤之死在前,夸父之死在后;第二所谓的应龙应该是一艘可蓄积大量水的飞船之类的东西,里面有神叫做应龙。至于夸父,书中还有几处提到: 1c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海外北经》) 2c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枏,多竹箭,其兽多牛c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中山经》) 夸父追日的故事就在这几个片段里,我们来还原一下:所谓的夸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或者叫做夸父族,身躯巨大,隶属于刑天系,居住在夸父国,并有以其命名的夸父山,山上的树木多为制作兵器种植,兽类也多为其坐骑,或者攻击凶猛之类。战事发生在海外北,夸父族首领负责追日(其实就是天帝的飞船),并在禺谷追到,在激战中,日释放出了巨大的热量,将河水渭水都烤干了,夸父族非常干渴,又没有足够的水喝,于是逃走去大泽,但还未走到就被应龙歼灭,夸父族丢弃的拐杖有两支后来化育成了桃林。 除与黄帝有关战事外,有关大禹的战事也有几处记载: 1c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海外北经》) 2c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大荒北经》) 相繇即为相柳氏,该战事牵涉海外北与大荒北,范围较大,整体在大陆北部区域。共工为炎帝系,大禹为黄帝系,大禹杀相柳氏的典故,并非炎帝与黄帝之战,至于相柳氏是自己作乱,或是背叛组织,至于大禹是受命而为,还是自行决定,书中没有提及,我们也无法判断,所以把这个典故单独拿出来。但是与神话结合的话便有趣了:共工则与祝融或颛顼征战而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颛顼之孙,虽然神话版本不同,不过颛顼执政为帝,在位期间,共工与祝融为战,也算是共工与颛顼为战,实质上一样,结果是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直接导致天现残缺,然后接着是女蜗补天,天柱断裂天便要塌下来与地相合,于是天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于是天地分离,接着是大陆撕裂,洪水滔天,时间是噎鸣生岁十二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是共工之孙。而后又有大禹治水随山浚川,剿灭相柳氏。这一系列事件是连续的,所以可以推测,颛顼c老童c祝融c共工c后土c噎鸣c重c黎c大禹都曾活在同一时期。而且可知,天地分离的原因并非两个文明的征战,实乃是天帝一方自相战乱引起。 此外,书中还有关于羿的两处重要事件: 1c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海外南经》) 2c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海内经》) 综合可知,羿隶属于天帝系,第一件事是在寿华之野杀了凿齿,第二件事是奉天帝之命下凡扶助下届各国,至于细节书中并未体现,据传古本《山海经》有记叙,不过至少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众所周知,这便是其中一个。 据说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大羿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这是神话流传中出现的一个误会,射日者为应为大羿,书中称之为羿,我们便称之为羿。故事情节大概是说在大尧时期,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致使大地龟裂,河水干枯,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于是天帝派羿下届,羿善射箭,射落九个,解决了问题。 且来回顾《山海经》,帝俊妻,也就是天帝妻子羲和创生十日,十日分别在不同地域出没,大尧时期在帝舜c大禹之前,也就是天地分离之前,所以事情的真相大概是这样:十个太阳本来各自有升起降落,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司职日升月落的神出现差错,于是在某段时期,十个太阳竟同时升起,热量巨大无比,使得下届无法忍受,于是天帝便令羿下届解决,最终事情完美解决,故而书中有“使日月无相间出没”的描述。当然还有更可能的另一个原因,下章进行详解。 书中还有一处战事也比较重要,且来看: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大荒西经》) 这就是著名的成汤伐夏,这个事件发生的很晚,大概在商朝建立的时候,但比大家想象中要发生更早,至少是在“大比赤阴,是始为国”与大洪水之前,所以中国追本溯源最早不是夏朝,而是大比赤阴建立的这个国家,再之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此外,书中还有危与贰负杀窫窳的记载等,但我们未能得出有效信息,故不详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二章 文明的覆灭 玛雅人提到地球曾历经五次文明,经过推导,我们认定地球原住文明为穆利亚文明,比如刑天系,该文明毁灭于大陆沉没,或者核战争,其实都是一回事,因为两个文明战争失败导致文明的覆灭,后来大陆沉没于海洋;而而来自猎户座的天帝系继承并发展了穆利亚文明,是为亚特兰蒂斯文明,该文明毁灭于火雨引起的大地覆灭,或者大陆沉没,其实也是一回事。地月分离后,一部分“人”乘月离去,这部分“人”遭遇到强烈攻击,引起火雨降临,另一部分“人”所在大陆同样因为大洪水沉没在海洋里,成为传闻中的大西洲。让我们来看看月球上留下的证据。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月球:由于自转速度的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这令月球显得十分神秘。当人类足以将飞船甚至人类本身送上月球之后,终于得知月球面貌。月球的正面,也就是向着地球的一面非常平坦,主要由几大月海占据,山脉不多,也几乎找不到环形山。而背着地球的一面,则密密麻麻遍布着环形山,绝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这里,构成起伏很大的地貌,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 这些七楞八角的向外突出的山脉,在月球降临地球时,将彼此连接,成为天梯,供人神上下。所谓的月海也不是真的大海,它是相对于环形山而言的地貌中平坦的部分。就整个月球的地貌来说,月海是一个很奇特的构成,因为几个月海尽管大小不一,然而基本上都呈圆形。所谓的环形山,其实也可以叫做“星伤”,如果是行星,一般是由于陨石撞击造成,如果是飞船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便是遭受巨大能量的攻击,比如核武器。像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大小有月球直径的1/13,相比较而言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可见月球曾遭受的攻击远远大于一般陨石撞击行星。所以,我们猜测星伤原来的地方也像其他地方一样七楞八角,只是后来遭到摧毁,留下的伤疤便是环形山。 科学家通过对月海岩石标本分析表明,月海岩石是由某种熔岩凝固而形成的,这些熔岩是由钛c铬c锆等耐高温c耐腐蚀c高强度的重金属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其含量高出地球十几倍。尤其是铁和钛,其色调较为黑暗,这也正是月海看上去较为昏暗的原因。此外,月海所含重金属要远大于月球环形山岩石,换句话说,月海的密度远大于其他部分,这部分更加坚不可摧。 月海得古怪,只可能出自“人为”。据科学家估计,如果要熔解以上各种成分的金属,并将它们制成合金,至少需要4000c的高温,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更高。那么,如何才能使月球表面达到这样的高温呢?要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才是6000c,而且考虑到月海的面积还那么大。 其实是有办法的,要知道天帝的妻子曾制造了十个太阳,每一个太阳都能释放巨大的热量,如果一个不够,可以出动十个。至于神话传说中的十日并出到底是不是为修复月球,我们只能说非常可能,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特殊原因,因为时间上非常接近。 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下事件还原: 本来月球正面与背面是相同的,同样布满密密麻麻的山脉,后来天柱断裂导致天塌一洞,也就是月球塌了一个洞,同时也倾斜塌向地球,于是天帝主动进行地月分离,在月球上升过程中,一面抓紧进行修复,于是便有了女蜗炼石补天的神话,所谓的“石”便是上文提到的富含铁c钛等重金属的物质,由于需要高温,于是十个太阳便同时出动。与此同时,羿则被天帝派往下届进行观察。在修复之前,也许需要一大片平坦的区域,便于日月球对接,于是月海区域的一大片环形山与山脉便被清除掉,这些环形山与山脉的主体或碎石带着超高的温度落向地球,造成了火雨,成为后世记载的“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只是这场火雨并未造成文明覆灭,真正引起文明覆灭的是大陆的沉没。在月球修复完后,月海成为月球新的防护层,而且坚实度更胜之前。至于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则大多是两方征战所导致。 在这之后,月球便远离了地球,渐渐来到现在的轨道,距离地球38万公里,不过这个距离非常有意思。月球的直径为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恰好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亿万公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4万公里,恰好是前者1/400。所以从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刚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会。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也是天帝效法自然,为地球留下了一个伴侣。我想,人类在登上月球之后,肯定遇到了不寻常的事情,否则妄图霸占造物主栖身之地的人类为何戛然而止了登月的脚步。 在月球远离地球,大洪水退去后,战争基本已经收尾,留在地球上的天帝系的“人”又在地球上存在了很久很久,这一段时间才真真正正算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统治的时期,按照玛雅人的说法,这段时期有一个太阳纪长,大约是5215年,按照道家纪元的算法是5400年,我们还不知如何取舍,反正就是5000多年。在这5000多年里,他们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积极而努力的继承并发展了上个文明,同时也为启蒙尚处于蒙昧中的人类,积极的进行引导与教化,并留下了上古三玄。《黄帝内经》引导人类效法自然而保身长命,《山海经》为人类记叙上古的山川地理作为国用,最早的《易经》则教导人们如何趋吉避凶。随着人类渐渐壮大,他们便远离了人类。但上古三玄太过于难懂,人类并没有继承下来,反而随着生活的压力与东跑西颠,逐渐丢失了。人类又在昏暗蒙昧的原始生活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期,但是群体渐渐壮大,成为部落,部落之间又彼此东征西伐渐渐融合成为更大的部落,有了更广阔的土地,也形成了等级制度,终于当群体与区域扩张到一定地步后,国家出现了,等级制度也更加森严。在这个阶段及其以后至今的5000多年里,人类便成为文明的主宰,但这个文明并非造物主为人类煞费苦心铺设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文明,反而发展成以暴力手段掠夺自然的物质文明,即人类自称的以情感维系人类社会的情感文明。 基本上,天地分离可以作为穆利亚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分界线,而部落的壮大与国家的建立可以算作亚特兰蒂斯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分界线,后者的过度比较平稳,但前者的过度则是以一种更加暴力与直接的方式。且将所有这些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在一起,如下所示: ——1c穆利亚文明——2c月球出现——3c被制造的日月(女娲造人,神创造飞禽走兽也在同一时期)——4c旷日持久的战争——5c穆利亚文明败退,外来者登上舞台——6c天柱断裂,天塌地陷——7c女娲补天——8c天地分离—— ——1史前大洪水——5大禹治水 ——2地轴偏移——6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3大陆撕裂——7大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留下《山海经》,形成如今版图 ——4修复月球——8十日并出——9后羿射日—— ——9c人神隔离,人的自主性逐步提升,开始掌控自己命运——10c约春秋战国时代至如今 备注:穆利亚文明自文明兴起至战争败退结束,约为1—5,约5000多年;亚特兰蒂斯文明自其种族在地球开始兴起(如造人等事件)至人神分离结束,约为3—9,与穆利亚文明有较长的一段重叠时期,约5000多年;人类自被创始以来,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梦寐的状态,但将天地分离后作为人神隔离的开始,而将大禹治水,随山浚山,重新规划版图后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开始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应该是合情合理,这个时间也是5000左右。人类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也有较长一段时间的重叠。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像天地分离这种大事件肯定会引起地理环境的巨大的变化,它肯定会被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而最简洁明了的方式除口述与文字记叙外,没什么比图形更直接的了。没错,接下来我们要揭开的便是一个隐藏了几千年之久的秘密——河图洛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 隐藏在河图洛书里的秘密(一) 要论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图形非“河图”“洛书”莫属,其虽然简单明了,但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尤其与《周易》息息相关,历代学者也曾借此无数次的进行八卦起源的探讨,直到今天。 据说远古时期从黄河里钻出一匹神马,其毛旋自然形成一组图案,称为“河图”;后来,又从洛水中钻出一只神龟,龟壳上也有一些其妙的条纹图案,称为“洛书”。它们都被看作是上天为了启迪人类智慧而展示的“玄机”图符,相传伏羲氏就是根据这两幅图上显示的“玄机”,开解出了“八卦”。 我们来将这则神话规正一下:首先“河图”“洛书”并非同时出现,“河图”出现在前,“洛书”出现在后,时间都发生在上古时期。然后将“河图”c“洛书”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一匹神马和一只神龟,它们是上天为了启迪人类智慧而展示的“玄机”图符,我们已经得知,“天”便是月球,上天也就是天帝,所以可以理解成天帝为启迪尚处在蒙昧时期的人类派其使者神马与神龟先后送到人类的世界。 那为何要分两次呢?必定是因为这中间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件!《易传·系辞传》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所以,上天创生神物,圣人效法;天地有所变化,圣人效仿;天垂星象,能见凶吉,圣人取法;河水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尤。“河水”与“洛水”是上古地理十二经水之一,仔细研究《山海经》中河水与洛水发源和流经之处,你一定会有其他收获,这里暂且不提。 如今研究“河图”“洛书”之人多不胜数,他们惊叹其所蕴含的奥秘,认为其在哲学c政治学c军事学c伦理学c美学c文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学者从阴阳五行八卦等去研究,也收获颇丰。特别是其在数学领域上的奥妙,对于妄图以数学来定义这个宇宙的科学家与学者们真是天大的发现,他们将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称之为宇宙魔方,认为所谓的“玄机”就是数学,认为解开了宇宙魔方便能得到宇宙的密码。 讲到这里我总感觉可笑,神话里伏羲依“河图”演成八卦,后为《周易》之来源;大禹得“洛书”依此治水成书,划分天下为九州。可以看出圣人得“河图”与“洛书”,理解参悟后做出的是千秋万载永世流传的大事。自后世以来,且不说圣人,无论愚智贤不肖,从未听说有谁用数学来治理国家养育人民不是吗!诚然“河图”“洛书”有这些奇妙,但只是表象,好比颜色c花纹c尺寸只是衣服的表象,它真正的用途却是保暖。那“河图”“洛书”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它反映的又是什么巨大的事件呢? 其实,它的用途上文已有叙述,就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法天象地养生保命。也许你会感到奇怪,“河图”“洛书”如何就能效仿,不会没关系,它们在后来又演化成了八卦与《周易》,如果你还是不懂,那也没关系,我们后面会讲解。那么现在,且先来研究“河图”“洛书”里的天地变化。如图所示: ——————一图挂了—————————— 这就是“河图”“洛书”,它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又西,至于原因不必再解释了吧,这是上古的方位图。先看“洛书”,将黑白各自的点数与八个方位对应起来,以五为中央,便成了后天八卦,如图: ——————————一图挂了—————————— 《周易》便是在后天八卦上发挥,八卦两两相交,演变为六十四卦。后天八卦也直接影响并形成了《黄帝内经》中的九宫八风,如图: ——————————一一图挂了———————————— 可以说“洛书”与后天八卦c《周易》和《九宫八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后两者都延续到了现代。有后天八卦也自然有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称作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为文王八卦,然而文王只是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八卦早就存在,如果神话属实的话,文王八卦应该称为大禹八卦,《周易·系辞传》中所谓圣人就是伏羲与大禹。且来看先天八卦,如图: ——————————图挂了—————————— 既然“洛书”可演变为后天八卦,那自然先天八卦便是“河图”的演变。现在大家将目光重新聚焦在“河图”“洛书”,它们都是由黑点与白点组成,黑与白便是阴和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天为阳地为阴, 故而一是阳,二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阴从阳中来,无中以生有。则两幅图中白点为阳,黑点为阴。阳又可代表天和能量,阴又可代表地和物质,所以白点点数的多少又可代表能量的大小,黑点点数的多少又可代表物质的多少,所以“河图”到“洛书”的变化,其实是天象与地理的变化,故而圣人可法天象地,借以养生长命。 先来看“洛书”,以五为中央,有这样的对应关系,73一91一64一82一10÷5一2。再来看“河图”,同样以五为中央,抛开中央围起来的十个黑点不管,72≠61c83≠94c(72)(61)≠(83)(94)且都不能被5整除,所以先天八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实看图形也知道,除乾坤外,其他六卦根本不能互相对应。自然总是在不断发展,最终走向和谐,所以后世学者认为正是这种不对应导致先天八卦需要变化,最后才发展成相互对应的后天八卦。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先天八卦虽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先天八卦并不是错误的,先天八卦也是依天地自然而作。这就证明,那时天地之间确实具有这种不自然的对称,而且这种不对称是非常明显而强烈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事情导致天地自然的这种极不对等? 且来看图形,中央为五,五为天,但五被十个黑点覆盖了,意思是说有巨大的物质将天都遮盖了,如果天都被遮挡,那岂不是天地不分了!那究竟有什么东西可以巨大到将天都遮盖呢?换个角度看,究竟发生什么样的事件才可能导致全球天象地理的变动呢? 结合之前内容,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只有月球降临地球上空才有能力将天都遮盖,也只有天地分离这样巨大的事件才能引起全球天象地理的变动,所以“河图”中十个黑点代表月球降临地球。“河图”图形四方代表连接在一起的大陆可以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定位,有东南西北自然有中央。此外,点的数量并非毫无意义,它揭示了世间自然规律的形成,《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即世间一切自然规律地生化演变皆不离五行。然则五行何来?“数生五行”是也!据易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成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详细的解释是这样的: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此外,点数还有许多其他的奥秘,比如据黑点数量的分布可知大陆以东方与北方面积居多,甚至可以更精确一些,比如以中央为基准,东西南北四大块的比例大约为8:4:2:6。而“洛书”中十个黑点的消失代表了地月分离后的世界,由黑点数量比例可知,地球南北半球大陆面积的比例大约为6:14,东西半球大陆面积的比例大约为12:8,这是可以验证的。当然我们精力与手头资料有限,暂且无法验证,还请有关学者帮助。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当初月球降临,在那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地球的平衡都被打破,为何在天地分离之前没有发生天象与地理的巨大变动呢? 问的非常好!但是啊,亲爱的人,怎么那么健忘呢,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天帝的妻子可是创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啊!它们轮流出没,让世界在变化与运动中维持着整体的平衡。没有日月地球上早就成了死寂之地,怎么可能不发生环境的巨大变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 隐藏在河图洛书里的秘密(二) “河图”出世在前,代指月球降临地球,玛雅人说早在穆利亚文明时代亚特兰蒂斯人便存在了,但这个时代仍然是穆利亚人的。而地月分离后,确切说是等大陆平稳c洪水消退等环境的巨大变动停息,地球重新进入平衡后才有了“洛书”。后天八卦作为“洛书”的卦象符号解释是与其同时出现的,神话传说里是大禹时代,而后又历经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直至西周文王时又演绎为六十四卦。 将目光重新移回“河图”“洛书”,且来看具体的变化。先看白点,将“河图”看做一个“回”字型,将“洛书”看为“口”字型,与“回”字型外围等大,则中央不动,1走正北c3走正东c7走西北c9走东南,如图所示: 运用数学工作,且再来看能量的整体走势,如图所示: 最终得到了整体走向为一a的箭头,即阳的整体走向为东南,再来做一个图: 天为阳,则虚线所代表的坐标系即为天象偏移后的坐标系,偏移后可以发现,原来的天空里望不到的a区域中的星空,现在居然能看得到了,因此可以得到天往西北倾移的结论。自然,远古的星空,与a区域相对的那部分区域,现代人望不到了。 结合以上两图,只要得出三角形边长(这非常容易,初中生都会做),再运用正弦或余弦定理,就能得出这个角度,它就是地轴曾经偏移的角度,只是我们数学不好,计算的事情就交给感兴趣的人吧。再看黑点,也就是物质的变动,以中央为基准,则2走西南c4走东南c6走正西c8走正北,如图所示: 运用数学,再来看物质的整体走势,如图所示: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个朝向西北的箭头,也就是说大陆往西北堆积形成高山形成高原,于是东南则地势低洼,所能可推断出大地往东南塌陷的结论,这种情形对应一下世界地图不是很明显嘛!《淮南子》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陷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就是对“河图”“洛书”最好的解释,与我们的推论也完全相合。 这种巨大的变化,相对应的也会体现在两个八卦图里。在后天八卦图中,乾走到西北,其数为六,对应了“天倾西北”;巽走到东南,其数为四,巽为入,地向东南方塌陷其性亦为入,正好符合《淮南子》之描述。且看其他,坤走到西南,其数为二,坤为顺,故代表西南其性柔顺,气候与地理变化较为平缓;艮走东北,其数为八,艮为止,代表地理变动到东北方基本结束,而地理变动的结果是东北方形成了巨大的山脉与高山,所以该方向海拔也是世界平均最高。至于离震坎兑的变化,则代表了地轴倾斜后四大方位的重新定位以及春夏秋冬的季节调整,大致如此:先天八卦图中古大陆东北方位为震,震为雷,春天从这里开始;正东方为离,离为火,夏天从这里开始;东南方为兑,兑为泽,秋天从这里开始;正西方为坎,坎为水,冬天从这里开始。你若问为何其春夏秋冬无序,那是因为十日轮流出没代替太阳普照大地的缘故。而至后天八卦图,大陆已然撕裂,地轴已经倾移,四大方位重新定位,世界进入相对平静。据科学研究,现在大陆的版块仍然有缓慢漂移,但这数千年里并不会导致格局巨大的变化。而且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八卦的性质是不会变的,所以正东方为震,震为雷,春天从这里开始;正南方为离,离为火,夏天从这里开始;正西方为兑,兑为泽,秋天从这里开始;正北方为坎,坎为水,冬天从这里开始。 所以,“河图”代表了上古的天文地理,“洛书”代表了后世的天文地理,再后来并未出现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所以“洛书”同样能代表现如今世界的天象地理。“河图”到“洛书”的变化本质就是上古时代到后世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这才是“河图”“洛书”里真正隐藏的秘密。或者也可以说“河图”到“洛书”的变化,是天地四方的重新规正与定位,是世界运转和演化规律的阐释,故而《系辞传》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比读懂秘密更难得是取法效仿,这是圣人所作的事,也是现代人几乎丢失殆尽的事。另外,结合东西南北四方与黑白点数的变化,你可以试着得到一些结论,比如南方,“河图”中白点为7到“洛书”则变为9,可见自远古到如今,地球南方气温有整体变热的趋势,也许气象学家或者考古学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数据的支持。 另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样巨大的事件不仅导致天文地理的巨大变化,也很深刻的影响到人类本身,《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天不足西北指能量走东南,地不满东南指物质走西北,该段明确解释了普通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与左手不如右手灵便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由于天地分离导致天地自然变化的原因。至于人的手比脚灵便,我们自己来解释:天为乾为健,具有阳刚好动的特点;地为坤为顺,具有安静柔顺的特点。以肚脐为人体分界,上为天下为地,则手为天脚为地,反应到人体身上即手比脚灵便。 自然,人体也有更本质性的变化,该描述见于《素女妙论·四至九到篇》:“夫天不足西北,故男子阳气有余,阴血不足;地不满东南,故女子阴血充实,阳气不足。”阳气与阴血本质上是同种东西,不过因为功能与行径路线等不同原因而分为能量与物质的两种形式。男子阳气有余,故而好动;女子阴血有余,故月事以时而下;男子阴血不足,女子阳气不足,故需阴阳交he,于是神(神话传说是女娲)教化男女结为夫妻。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子阳刚女子阴柔,人类几千年的生活模式基本就确定下来了。 做倒推的话,人类在被创造之初,阳气与阴血是和谐的,人的左右偏向性也非常小,那时候的人类与现在不同,无论相貌或者内心。如果你想知道最初的人类是什么样子,请允许我卖个关子,下本书再说。 “河图”“洛书”的阐述到这里基本完毕,我们很清楚这远远不够,不过大体的框架与解读的方向已经指明,还请有心的专家学者与爱好者能够将框架丰富起来,走完这段路程,其中也许会有难度与艰辛,有劳大家了。接下来我们要解读的,是自后天八卦而衍生的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九宫八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四章 九宫八风 《内经·灵枢》有《九宫八风》的篇目,我们说是解读,更多的其实是对“九宫八风”进行翻译,首先上图: ——————————一图挂了—————— 此为“九宫八风”基本图示,接着是原文与注释: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注释:冬至这一天,斗柄指向正北方叶蛰宫,并在该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春,就开始移居东北方天留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春分,开始移居正东方仓门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夏,移居东南方阴洛官,在该区域运行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夏至,开始移居正南方上天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秋,开始移居西南方玄委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秋分,开始移居正西方仓果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冬,开始移居西北方新洛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北斗重新游回叶蛰宫,就又到了冬至日。 太一日复一日地游走,以冬至这一天,移居叶蛰宫,数着日子进行推算,从一数到九,然后又回到一开始,经常按照这样的规律计算不停止,终而复始的轮转。 备注:1c太一,即北辰,北极星是也,位于天极正中,常明而不动,斗运于外,斗有七星,年由东至西依次移行。零为数之母,一为数之始,为众星之主宰,故曰太一。 2c天留,艮宫也,主立春c雨水c惊蛰三节,共四十六日,太一之所移居也;连前共九十二日;仓门,震宫也,自九十三日起,当春分c清明c谷雨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一百三十八日;阴洛,巽宫也,自一百三十九日起,主立夏c小满c芒种三节,共四十五日,至一百八十三日;天宫,离宫也,主夏至c小暑c大暑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二十九日;玄委,坤宫也,主立秋c处暑c白露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七十五日;仓果,兑宫也,主秋分c寒露c霜降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三百二十一日;新洛,干宫也,主立冬c小雪c大雪三节,共四十五日,至三百六十六日,周一岁之全数。岁尽一周,复起于叶蛰之宫,交于冬至,乃为来岁之首。 3c太乙始于坎,终于乾,乃八宫之日也,八尽而九,则复反于一而循环无已。然则河图宫九,此居惟八,盖中宫为太乙所主,而临御乎八宫者也。)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注释:太一开始移动的日子,也就是冬至这天,天必以风雨应和,如果当天出现风雨,则该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很少生病。在该天之前出现风雨,就预示该年多雨,在该天之后出现风雨,就预示今年多旱。 太一在冬至这天出现变化,占位在君,就是君主会面临灾难,下同;太一在春分该天出现变化,占位在国相;太一在中宫之日出现变化,占位在官吏;太一在秋分该天出现变化,占位在将军;太一在夏至该天出现变化,占位在百姓。所谓的变化是指,太一移居该五宫的日子,出现大风折断树木,飞沙走石。各以太一所在之日呼应贵贱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要看风从何来而去占卜。风从当令时节所居的地方到来为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从当令时节相对的方位而来是虚风,是伤人的风,主杀伤损害万物。谨慎的观察虚风来到及时躲避,所以圣人每日躲避虚邪好比躲避箭矢礓石,病邪不能侵害于他,就是这个道理。 备注:1c以溪中之石作比,水不浅不深刚好过石中央,则搬石之时,水必应和而流向原石空缺之地。移日,即交节过宫之日。北斗日移,其气必应和流向北斗空缺之处。当其日而风雨和调则吉,岁美民安而少病。风雨先期而至,其气有余,故多雨;后期而至,其气不足,故多旱。 2c冬至为一岁之首,位在正北,君居北极,南面而治,其象应之,故占在君; 春分为卯之中,位在正东,相持文衡,职司教化,其象应春,故占在相; 中宫属土,王在四维,吏有分任,其象应之,故占在吏; 秋分为酉之中,位居正西,将在威武,职司杀伐,其象应秋,故占在将; 夏至为午之中,位在正南,兆民众庶,如物蕃盛,其象应夏,故占在百姓。 3c中宫之日,即土旺主令之时,以四时各十八日寄主,不独主于时。)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注释:所以太一位居于天极正中,以中宫巡临八宫来风,用以占卜吉凶。从南方来的风,名叫大弱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心,外在于血脉,其气主发热证。从西南方来的风,名叫谋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脾,外在于肌肉,其气主发虚弱病证。从西方来的风,名叫刚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肺,外留于皮肤之间,其气主发燥性病证。从西北方来的风,名叫折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小肠,外在于手太阳经脉,脉气竭绝会发生泻病,脉气闭塞,气机聚结不通,会形成堵塞病症,容易形成猝死。从北方来的风,名叫大刚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肾,外在于骨骼和肩背的膂筋,其气主发寒性病证。从东北方来的风,名叫凶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人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体关节。从东方来的风,名叫婴儿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肝,外在于筋的连结之处,其气主发湿性病证。从东南方来的风,名叫弱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人于胃,外在于肌肉,其气主发身体困重病证。 这八种风,都是从当令节气相对的方向而来,才能使人发生疾病。三种虚邪共同搏人,人便暴病猝死。三虚只犯一虚,病情就为疲劳困倦,寒热相兼的病证,如果久居潮湿之地之人感受虚邪便会发生痿病。所以圣人躲避邪风,如同躲避弓箭和礓石。如果恰逢三虚来到,而身体半边被邪风所袭,就会导致昏厥仆倒,或引起半身不遂。 备注:1c南方,离火宫也。凡热盛之方,风至必微,故曰大弱风。其在于人,则火脏应之,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病为热,心病则包络在其中矣; 西南方,坤土宫也。阴气方生,阳气犹盛,阴阳去就,若有所议,故曰谋风。其在于人,则土脏应之,故内舍于脾,外在于肌。脾恶阴湿,故其气主为弱。; 西方,兑金宫也。金气刚劲,故曰刚风。其在于人,则金脏应之,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病气主燥也。 西北方,乾金宫也。金主折伤,故曰折风。凡风气伤人,南应在上,北应在下,故此小肠手太阳经受病者,以小肠属丙,为下焦之火府,而乾亥虚风,其冲在巳。然西方之金,其气肃杀,北方之水,其气惨冽,西北合气,最伐生阳,故令人善暴死。 北方,坎水宫也,气寒则风烈,故曰大刚风。其在于人,则水脏应之,内舍于肾,外在于骨c肩背膂筋,足太阳经也。言肾则膀胱亦在其中,而病气皆主寒也; 东北方,艮土宫也。阴气未退,阳和未盛,故曰凶风。其在于人,则伤及大肠。以大肠属庚,为下焦之金府,而艮寅虚风,其冲在申也。两胁腋骨下,大肠所近之位。肢节,手阳明脉气所及。 东方,震木宫也,风生于东,故曰婴儿风。其在于人,则木脏应之,故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肝病则胆在其中矣。风本胜湿,而其气反为身湿者,以东南水乡,湿气所居,故东风多雨,湿征可见矣。 东南方,巽木宫也。气暖则风柔,故曰弱风。东南湿胜,挟木侮土,故其伤人,则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病气主体重也。 2c所谓“风从当令时节所居的地方到来为实风”,例如冬季以风从北方来为实风,春季风从东方来为实风,夏季风从南方来为实风,秋季风从西方来为实风。相对的,冬季刮南风为虚风,春季刮西风为虚风,夏季刮北风为虚风,秋季刮东风为虚风。 3c乘年之衰,逢月之空,是谓三虚。《天元纪大论篇》c《五运行大论篇》c《六微旨大论篇》等篇章对于气运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于《九宫八卦》的解读基本完毕,如果说其玄妙而少为人知,那么《周易》则深奥而众人皆知。可惜众人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下面且让我们浅显的进行讲解。不过,我们注重的并不是六十四卦本身而是其来源与应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周易浅释 (一):序卦传 《周易》一直以来都蒙着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它复杂深奥又晦涩难懂,但人们仍被深深吸引着,期望能“知幽明之故,晓鬼神之情状,见万物之情,明天地之心”。历朝历代,研究《周易》并为其注释者无数,但哪怕集大成者都未能尽解其意,可见其玄妙高深。但有两点务必切记:1c大道至简,最深奥的道理一定是最简单易懂的;2c解读《周易》一定要追本溯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亦可朔流而回。小子不才,也来尝试解读,但目的并非将其解析透彻,这种事可知而不可说,全凭一个“悟”字,但我们也自有目的。废话少说,立马开始。 《周易》分为两部分,一为“经”,一为“传”。“经”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爻辞,统称《易经》,其又分为上经与下经,上经从第一卦《乾》卦至第三十卦《离》卦,下经从第三十一卦《咸》卦至第六十四卦《未济》卦。“传”包含专门为阐释《易经》经文的十篇专著,分别为《彖传》c《象传》c《文言传》c《系辞传》c《说卦传》c《序卦传》c《杂卦传》,其中《彖传》c《象传》c《系辞传》又随《易经》分为上下两篇,共计十篇,又称《十翼》,据传为孔子及其门生所作,统称《易传》。《易经》与《易传》相结合就是今人所常见的《周易》。 《彖传》共有64节,分别阐释六十四卦卦名c卦辞及一卦的主旨。“彖”就是“断”的意思,谓断定一卦之义。 《象传》是以卦象,或者叫做卦的形态符号为根据解释卦和爻的。对一个卦象做总体解说的叫“大象”,对一卦之中的每一爻做解说的叫“小象”。 《文言传》只有乾坤两卦中有,其非常生动c美妙地阐明了乾卦两卦的卦辞。你道为何如此,实乃天地为阴阳之代表,《周易》再庞大复杂也脱离不开阴阳两字,无阴阳也就无所谓《周易》,另外《系辞传》中专门有一大段文字阐述乾坤两卦的重要性。 《系辞传》是联结“卦”和“爻”的“辞”。系辞是从六十四卦c384爻(加之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的“用九”c“用六”文辞,共计386文辞)的总体上系统解释《易经》,比如爻的变化原理,对“象”c“数”的解说以及如何占卜等。 《说卦传》主要说明三爻卦中八个卦的“象”和象征意义,此外还阐述了《易经》的演卦历史与八卦的取象特征。 《序卦传》说明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根据,揭示各卦相承相受的意义,象征着自然与人间社会变化的过程。 《杂卦传》用以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以相反相成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互相补充印证。“杂”大概是“杂糅众卦,错综其意”的意思。 如果说《易经》是一部天书,那么《易传》就是解开它的密码,而《易传》的根本在“阴阳”二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并解读这十翼,尝试着让其张开翅膀吧。首先是《系辞传》,其又分为上下两篇,先看“上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翻译:天尊地卑,乾坤确定。卑微尊贵各自陈列有序,贵贱也便显现;动静自有常规,刚柔便就断定。事物以类相聚,或以群体划分,吉凶便就形成。天有其象,地有化形,变化便就显现。所以刚柔相互摩擦,八卦相互激荡,以雷霆来鼓动,以风雨来润泽,以日月穿梭运行,以冷热交替循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道创始万物,坤道成就万物。乾道以平易发挥功能,坤道以简约产生作用。平易则容易知晓,简约则容易跟从。容易知晓则会有亲和,容易随从则会有成就。有亲和则可长久,有成就则可壮大。可以长久是贤人的品德;可以壮大是贤人的事业。平易与简单便是天地之间的道理,得此道理则万物可居于天地之间。 备注:1c吉凶产生的原因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对于人来讲便是有了亲疏才有了吉凶,没错。人类创造的天堂是和乐无凶之地,无我无他,人人平等,互相关爱,没有歧视不正是没有了亲疏么。天地无吉凶是因为其视万物平等,圣人无吉凶是因为其视人类平等,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慈便是最大的仁慈,有亲疏故而有吉凶! 2c“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指天的变化通过象呈现出来,比如风与雷等,地的变化则以万物的千姿百态来呈现。 3c“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与“简”为阳与阴的特性,大意是天下的道理无外乎一阴一阳,万物无不是阴阳相合才得以立足于天地之间。 4c自“天尊地卑”至“坤作成物”之阐述亦为物种生成之根本原因,无机物——简单化合物——复杂化合物——高分子有机物——高分子蛋白质——生命的起源公式不过是生命形成的表现方式罢了。另,《礼记·乐记》亦有类似的描述: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翻译:圣人设卦观象,附上文辞说明吉凶,用刚柔相推生出变化。所以所谓“吉凶”,是得失的象征。所谓“悔吝”,是忧虑的象征。所谓“变化”,是进退的象征。所谓“刚柔”,是昼夜的象征。六爻的变动,摹拟着天地人三极变化之道。所以,君子所处而安居,是易的象征;乐于把玩的,是所附之辞。所以,君子闲居时就观易之象而玩易之辞;行动时就观易之变而进行占卜,这样依靠天的庇佑,吉祥而没有不利。 备注:1c“圣人设卦观象”,象有有状之象与无状之象,前者比如山与水,后者比如风与雷。 2c“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无得失故无吉凶;“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无忧虞故无悔吝;“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无进退故无变化;“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无昼夜故无刚柔。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可知阴阳对立转换永无停息是变化形成的根本,进退即有盛衰之意,无变化则无进退之象,无变化则无时间的存在。 3c“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君子顺从自然,居阳处则喜动而愉悦,居阴处则守静而安居,故为易之象也。另一版本为“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从序讲则阴阳转换永不停歇,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故君子所居而安之处即指阴阳合和之处。个人意见偏后者。 4c“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虽然《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但观象c玩辞c查变c占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翻译:“彖”,是说明卦象的。“爻”,是说明变化的。“吉凶”,是说明得失的。“悔吝”,是说它有小瑕疵。“无咎”,是因为人善于补过。所以,分别贵贱是根据爻位,衡量小大的标准在于卦,辨别吉凶的依据在于辞。忧悔吝的原因在于细微之处,动而无咎在于悔过。所以,卦有小大的区别,辞有险易的不同,辞的功用,各自对其有所指向。 备注:1c六爻者,上两爻为天道,中两爻为人道,下两爻为地道,此所谓三极之道,在人的社会中也可以代指上中下三个阶层,这就是“列贵贱者存乎位”。 2c“齐小大者存乎卦”,自宋代以来,多数人认为阳卦为大阴卦为小,所以解释为确定卦的性质孰阴孰阳,要看卦形的构成,我们的解释是“卦是社会大环境,对于卦的解释为大,爻是个人或其所处小环境,对于爻的解释为小”,“齐小大”有判断其所处大小环境谁的影响更大之意。 3c“震无咎者存乎悔”,无咎并不是真的无咎,盖善于补过而已,其在占卦释疑时比较有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序卦传(二)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翻译:《易》与天地齐平,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晓明暗的缘故。依据起始推测终了,所以知晓死生的道理。精气聚而为物,游魂使之产生变化,所以可知晓鬼神的情况。《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其智慧遍及万物,并以其道匡济天下,所以不偏离万物。全面遵行而不偏离,乐其天然知顺其势,故心无所忧。安于其境厚施于仁,故能怀爱。囊括天地的变化而不偏离,成就万物而无遗漏,洞悉天地之道而充满智慧,所以“神”没有固定形体,《易》也不拘于固定形式。 备注:宇宙本身由“有”与“无”构成,精气即能量,万物即物质,然有从无中来。人类的视角仍聚焦于物质,而失却其本。易之伟大,与天地齐平,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故小可以卜人事占鬼神,大可遍观宇宙之情状。)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翻译:一阴一阳就是道,继承它便是善,成就它乃是性。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百姓每天都在运用却并不了解,所以君子之道就更少见了。仁德显现于外,功用潜藏于内,鼓动万物却不象圣人那样忧虑,盛德大业真是达到极限了!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生生不息叫做易,在天成象叫做乾,效仿地法叫做坤,穷尽数理以测未来叫做占,贯通变化叫做事,阴阳变化莫测叫做神。 备注:1c“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成象,地成形,天创始万物,地成就万物,天地具有不同的秉性。《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之同理,即有形体使事物成就获利,无形体使事物具有真正用途。 2阴一阳之谓道,故道无鬼神。世间众人,皆开其眼而闭其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明心见性,则阴阳不测而为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翻译:《易》,广啊大啊!谈及其远则畅通无阻,谈及其近则精准处正,谈及天地之间则广大悉备。乾,静止时专一不变,运转时刚直不阿,所以“大”就产生了。坤,静止时收敛闭合,运转时开展显露,所以“广”就产生了。广大与天地相匹配,变通与四时相匹配,阴阳之义与日月相匹配,易简的美好与至德俱都相互匹配了。 备注:该段亦指易之广大完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翻译:孔子说:“《易》,真是达到了极致呀!《易》,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和光大事业的。其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于天,谦卑效法于地。天地确定了位置,易的变化便运行于其中了!成就万物本性,保持万物生存,是步入道义的门户。”)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翻译:圣人观看天下事物的繁杂,于是摹拟其形态,象征其适宜,所以叫做“象”。圣人观察天下事物的变动,于是考察它如何融会贯通,以推行典章礼制。附上文辞,用以判断吉凶,所以叫做“爻”。谈论天下最繁杂的东西而不会心烦,说明天下多变至极的运动而不会混乱。摹拟之后再说明,讨论之后再推研,摹拟c推研后才得以确定变化。 备注:该段对于象c爻做出解释,并对推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凭据。世人仅知推演卦象可以得到结果,却并不知晓其中过程,该段即为解释。如果还不能理解,后面解卦时,我们会再次进行解释。)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翻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孔子说:“君子住在家里,说出的话有益,那么千里之外也会得到响应,况且近处的人呢?住在家里,说出的话有害,那么千里之外都会违背,况且近处的人呢?言语出乎自身,影响及于百姓;行为发生于近处,影响及于远处。言行,是君子的枢机,枢机一旦发动,便成为荣辱的主宰。言行,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的东西,能不谨慎么!” 备注:言行之于人务必慎重。每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作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一个因,有因必有果,随意出言行事必然会招致祸患。“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言行会震动天地,君子都将谨慎,圣人更加如此,生怕其言行举止会导致自身或天下祸福不定的结果,故而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事。)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翻译:“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时出仕有时隐世,有时沉默有时开口。两人同心,就会锋利似刀,可以切断金属。知心的交谈,气氛犹如兰草一般幽香。”“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孔子说:“哪怕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用茅垫上它,哪里会有过错呢?谨慎得很呀。茅草作为东西是很扉薄的,却可作用于重大之事。行事保持这种慎重的态度一如往常,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 “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说:“劳苦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居德,厚道极了。说的是有功劳还能居他人之下的人。德讲究硕大,礼讲究恭敬,所谓谦,是以示意恭敬来保持地位的人。” “亢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脱离位置,居高而脱离民众,贤人处在下位无所辅佐,所以妄动会有悔恨。” “不出户庭,无咎。”孔子说:“动乱之所以产生,总是以言语作为阶梯。君王言行不慎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行不慎就会危及自身,机密之事不谨慎就会危害成功。所以君子缜密而不出户庭。” 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了解盗贼吧!《易》说:‘负且乘,致寇至。'背东西,是小人做的事;所乘之车,是君子的器物。小人无德却乘坐君子器物,盗贼才想要抢劫他。居上位者怠慢,居下位暴戾,盗寇才想要攻伐他。懒于收藏招引盗贼,打扮妖艳招引jiany。《易》说:‘负且乘,致寇至。’盗贼就是这样被招来的。 备注:小人指普通人,大人指君子或修为高深之人。“负且乘,致寇至”,其意是讲居其位施其德行其事为安,不居其位失其德却行其事招致盗,更直白讲便是德行配不上其所处地位便会招致盗贼。比如国家被侵伐是因为君主c臣子各自德行与地位不相匹配,大家可以查阅历史资料,看看侵略者或造反的一方都是打的什么旗号;比如女人打扮妖艳会招致jiany是因为女人妆容配不上其德行,即所谓的不端庄,所以会招致jiany。许多新闻经常报道女性因为穿着暴露而被男人占便宜的事件,看完该段,你难道还天真的认为和女性没关系吗。一因一果罢了。事件的发生由内因外因两方面造成,生病也是如此,自身虚弱而外界环境温和不会导致生病,自身强健而虚邪贼风侵犯也不会生病,只有本身虚弱而恰好外邪来犯才会导致生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序卦传(三)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翻译:大衍之数是五十,有功用者四十又九。将四十九根蓍草分为两束,用以象征天地。拿出一根挂于两束之间,以象征天地人三才;以四根为一组分数一束蓍草,以象征四时;将余下的蓍草放置于一边以象征闰月;每五年再一次闰月,所以再将另一束蓍草的余数放置于另一边,之后将两边蓍草合在一起挂于两束之间。 天为一c三c五c七c九,地为二c四c六c八c十。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合而各有和数。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即是用以成就变化和感通鬼神的依据。“连山”“归藏”“周易”同是如此,只是文明依托的基础不同,此事后提。 占成乾卦所用蓍草数为二百一十六,占成坤卦所用蓍草数为一百四十四,共计三百六十,与一个年度天数相当。占成《易》上下两篇所用蓍草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与万物的数目相当。所以用分二c挂一c揲四c归奇四个步骤成就了《易》,四个步骤为一变,经过一十八变而完成一卦。八卦为其小成,由此引申,触类旁通,天下的事就襄括其中了。彰显道神之德行,所以可用以应对人事,辅助神灵。孔子说:“通晓变化之道的人,就知道神灵的所作所为了。” 备注:1c“大衍之数五十”,《易》中没有专门的解释,历朝历代各有不同看法,有认为大衍之数即为天地之数,故大衍之数应为五十五,更多则从各种数理入手,将其相加得出五十。其实,要想弄清本意,必须从根源入手。《易》之六十四卦来自于后天八卦重叠,后天八卦则来源于一次天地巨变。天地有巨变而后有《易》,故而占卜的原则是不动不占,有变化才可以进行占卜。 再看八卦的前身——河图洛书,先说河图,白点为天黑点为地,故而天为一c三c五c七c九,地为二c四c六c八c十,天数有五个,地数也有五个,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不过它反应的是上古时代。但细看该数字,阴阳很明显是不平衡的,既然不平衡就必须变化,有变化然后有《易》,即文中所说“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再看洛书,这是地球重归阴阳和谐后的状态,以天为中央,黑点与白点都是二十点,天地之间达到了和谐,然而其数之和为四十五,这是个不和谐的数字,原因在于在天地的层面,天数五缺少对应,《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因此加上地数五,共计五十,这就是大衍之数。 来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代表天地之间的万物取象,坎为一,坤为二,震为三,巽为四,乾为六,兑为七,艮为八,离为九,其数共计四十,唯独缺少五,五为中央,八卦本身和谐,若天数有五,地数也该有五,这样天地之间与天地本身便达到了平衡和谐。衍,有满之意,从数理分析,天地之数,从一至九,九为数之极,天地合十,数满则复,复则如初,天地又重新运转。故所谓的大衍之数其实就是天地之间阴阳和谐之数,同时也是现在的天地之数。 2c“大衍五十,其用四九”,并非留人一线生机,“易”有变化之意,而“一”指的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一”是恒久不变的,故而要取出一,取用四十九。 3c“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二即天地,挂一则有人,你道为何天地其数若干,人之数只有一个,那是因为这个“一”代表着占卜之人。 4c“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是以气数来讲;三百六十五,当期之日,是以天度来讲。《六节藏象论篇》曰:“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另,闰月是中国农历的名词,农历因为是阴阳历,要同时兼顾月亮和太阳,每个月都要保证十五或者十六是满月,所以每个月大约是2953天,阴历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以一个农历平年天数为三百五十三c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三种情况,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会和季节脱节(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故而五年两闰。 5c“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世界物种多样,人类总有触及不到的区域,比如高空,比如深海,但以《易》算,万物之数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千万不要对这个数字有所怀疑,《易》与天地齐平,以明万物之情状,故二篇之策以当万物之数。 此乃天地阴阳和谐之数,时代发展到现在,由于人类暴力贪婪,逐渐打破和谐与平衡。据预言里讲,该时代正处于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则世界正处于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所以《周易》对于这个时代的占卜就行不通了。简单来讲:从河图到洛书的变化,即是《周易》成立推演的依据。上古天地之数是五十五,阴阳并不平衡,不平衡就要变动,最终结果又回归阴阳平衡,这就是《周易》成变化而行鬼神的依据。推而小之,放到个人身上,若是处在一个平衡之中,那么自然无需变化。平衡一旦打破,就必须变化,直至达到另一个平衡为止,故而《易》可提供明示。但如果一个人反复无常没有定性,就没有平衡而言,那么即使卜卦也没有意义。《礼记·缁衣》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如今,因为人类主动性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干预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大,又打破了目前的平衡,证据有很多,比如虽然物种有新生有灭绝,但物种的灭绝已远大于新生;比如各国男女比例的失调,我国尤为明显,后果有多严重想必不用我多费口舌。既然不平衡,那么《易》就不能作为推演的依据,自然需要变动,直至达到下一个平衡,等待新的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设卦观象而后重新演易,新《易》即可推演平衡后的世界。若是一本《周易》可以万世永传,那《连山》c《归藏》为何被《周易》取代呢?天地有所变,“易”同样要变。若要问这种变化源自何时,大概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吧。 7c“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所谓“可与佑神”就是辅佐神掌管世界,这是人类的使命,同时也是“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的终极答案。 8c《周易》原本便是卜筮之书,以下为《周易》卜卦方法的介绍,今人一般称作大衍筮法,是《周易》原文中载入的唯一筮法,要学《易》先学筮,下面来看这最古老也最标准的筮法: 第一步:选择一处洁净的屋宇作为蓍室,座北朝南,把床放在屋子中央。装有蓍草的竹筒c木筒或漆布袋放在床的北半边的木柜中。 第二步:在木柜的南面放置一个木格,木格上放置香炉点香,用作占筮致敬之用。 第三步:洗砚,注水,放置一支笔,一方墨在香炉旁。c 第四步:筮者要穿清洁的衣服,面向北,洗手,焚香致敬。 第五步:取出竹筒里的50根蓍草,占筮之时,两手执草在香上熏过,心中默念:“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辞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然后左手拿过一根蓍草不用,象征乾坤还未分开时天地混沌状态的太极。 第六步:将余下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束,左右手各握一束,左手象征天,右手象征地。 第七步:从右手中抽出蓍草一根,悬挂于两束中间,或将其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以象征人。 第八步:用右手计数左手中蓍草。为象征四季,需以四根为一组计数,数到最后4根或少于4根时,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象征闰月。这样数完以后,左手中蓍草或余一二根,或余三四根。 第九步:接着数右手放下来的蓍草,也是以4根为一组,直到最后4根或少于4根时,夹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这样数完以后,原先左右手两手蓍草所剩的余数,若左手余一根,右手必余下三根;左手余下两根,右手必余下两根;左右余下三根,右手必余下一根;左手若余下四根,右手也必余下四根。 第十步:这时,左手小指夹的一根象征人的蓍草,加上刚才左右手余下来夹进左手无名指c中指c食指之间蓍草的和,如果不是九,就是五。这时第一变。此为《系辞传》所说“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至此,“分二c挂一c揲四c归奇”四营完成。 第十一步:将左手所夹所有蓍草取下来合在一起,放置一旁。这时候,剩下的蓍草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然后又用与第一变同样的方法,把剩下蓍草分别握进左右手。如前将一根蓍草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再将左右手蓍草以四为组取余。完成后,取得的余数,若左手为一,则右手为二;若左手为二,则右手为一;若左手为三,则右手为四;若左手为四,则右手为三。这是第二变。 第十二步:把第二变余下的八根或四根蓍草除掉,然后又用与之前同样的方法,剩下的分夹在左右手各指间的余数,不是八根便是四根。这是第三变。 经过三变,除去三变的余数四或者八,将会出现四种情况:1c余三十六根;2c余三十二根;3c余二十八跟;4c余二十四根。将余数用四整除,会得到六c七c八c九四种结果。六是老阴,七是少阳,八是少阴,九是老阳。三变得一爻,六爻则需十八变,于是一卦乃成。比如自第一爻至第六爻分别得出八c八c六c九c八c八,此为豫卦,该卦又叫做本卦。这还没完,《周易》有一个重要的法则:老变少不变,这个法则仍然来自于阴阳,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所以老阳要变为少阳,老阴要变为少阴,所以要六爻之数变为八c八c九c六c八c八,变成了谦卦,该卦又叫做变卦,变卦中变动之爻叫做变爻。得出变卦与变爻后就可以根据《周易》进行占卜,从而定其吉凶。 最终,礼毕后蓍草与笔墨回收保管妥当,筮者焚香致敬而退,有始有终功德圆满。如求人占筮,则本人焚香,向筮者做揖而退。 为通俗易懂,故而以白话分解筮仪,若人有疑者,可查阅朱熹所作《周易本义·筮仪》,其中有所不同者,也以其为准。 占卜之时,有几点务必重视:1c《易》齐同于天地,卜筮即是向天地或神明求得启示,必须心怀敬畏,摒除私心杂念。不畏天地,不敬鬼神,占之无益。《礼记·少仪》曰:“不贰问。问卜筮曰:义与?支与?义则可问,志则否。”。所以善卦者不自卜。 2c不动不占,无事不占。不为同一事情反复而占。《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意思是说不是我有求于童子,而是迷惑的童子求我,第一次卜筮告知,多次就是亵渎,亵渎就不予告知。《左转》引逸诗曰:“兆云询多。职竞作罗。”意思是说,占卜次数太多,都是些结网织罗的事。可知对天要心怀敬畏,不要随意麻烦神明!试想,人有事求诸鬼神尚可,鬼神有事求于人则若何? 3c卜筮是卜与筮的合称,卜是占卜,又称龟卜,即用龟甲进行占卜;筮是筮占,即用蓍草进行筮占。《左转》曰:“龟,像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像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龟以象告吉凶,筮以数示祸福。但卜与筮并非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能适用。《礼记·表记》曰:“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可知,上下有别,一般而言天子只用龟卜,众人仅以筮占。所以各书多偏向于筮占阐述,而龟卜之法久已失传,故仅以筮法n。 3c筮仪步骤虽繁多,然而并非多此一举,《阴阳离合论篇》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繁杂的步骤便是推演的过程,天地之间分为阴阳,这是最大类的划分,而后继续推演,将阴阳重叠,又有四象c八卦c六十四卦。阴阳这个东西就像丈量世界的一把卡尺,越将其推演重叠,卡尺的范围就越加缩小,对于事情变化的把握就越加准确。虽然阴阳推之可千可万,但到人类社会的尺度,六十四卦便足以够用了。 5c“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是真的。《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可知,虔诚恭敬的对待天地神明,无论是于外(天下),还是于内(自身),都会收到诚信的回复。所以于外而言,三代卜筮盛行,后世渐以偏离;于内而言,信则有,不信则无。 6c后世又衍化出许多卜筮之法,但只要其缺乏推演过程与变化依据者,不能作为占卜依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周易浅释(四)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以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翻译:《易》有圣人之道四,以此言谈者则崇尚其辞,以此作为动作根据者则崇尚其变化,以此制造器具者则崇尚其象,以此卜筮者则崇尚其占。所以君子将有作为,将有行动的时候,探问于《易》而言行,而《易》接受求问犹如回声应响,无论远近幽深,便可得知未来之事。若非天下最精妙者,谁能做到这样? 将辞c变c象c占参合用以变化,并错综其数字的推演,通达它的变化,便能成就天地之间的象理。极尽数字的变化,便能判定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最神奇的变化,谁能做到这样?《易》本身是没有思虑,没有作为,寂然不动,一旦被人感应便能通晓天下事理。若非天下最神妙者,谁能做到如此? 《易》是圣人用来探究深奥而精微的事理的。正因为其深奥,故能通晓天下人的心志;正因为其精微,故能成就天下事务;正因为其神妙,所以不见其快而能疾速,不见其行而能到达。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指此而言的。)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翻译:孔子说:“易是作什么的?易即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囊括天下一切道理,如此而已。所以圣人以此通达天下人的心志,以此肇定天下事业,以此决断天下的疑难。”所以蓍草德性圆而神妙,卦的德性方正而智慧,六爻的道义变动而灵巧。圣人以此洗涤心志,退藏于深密之处,吉凶与百姓共同承担。神妙可知将来,智慧足以包藏过往,谁能做到如此呢?大概是古时聪明睿智神武而不伤杀之人吧!所以明白天道,体察百姓,是以兴起神妙之物作为百姓行事的先导。圣人以此斋戒来彰显它的德行!所以闭合门户叫做坤,打开门户叫做乾,一关一开就叫做变;有来有往无有穷尽叫做通;显现于外使之可见,叫做象;形体叫做器;制成器具并使用叫做法;百姓都使用其出入做事并得利叫做神。 所以易生为太极,太极化生两仪,两仪又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断定吉凶,趋吉避凶创生大事业。所以取法效仿,没有比天地更大的;灵活变通没有比四时更大的;悬挂物体显著光明,没有比日月更大的;地位崇高,没有比富贵更大的;具备器物供人使用,制成器具让天下人获利,没有比圣人更大的;探求繁杂隐晦,索求深奥幽隐,用来判定世界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的,没有比蓍草和龟更大的。所以天生蓍草和龟两种神物,圣人就选择。天地变化,圣人就效法。天垂象,可得知吉凶,圣人就取法它。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就选择它。《易》有四象(指蓍c龟c图c书),用来显示。附上文辞,用来告知。判定吉凶,用来决断。 备注:1c“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天开物地成务,天地包含一切道理,易行于其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阴阳为“二”,则太极为“一”;“无极生太极”,则“道”就是“无极”,就是“零”,就是“空”,就是“静”。 2c“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容器,那容器乘着什么呢,答案是“神”,对于人来讲,肉身为器,灵魂为“神”。 3c“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许多人认为这种说法是虚夸,只要步骤一样,哪怕用筷子c竹签c钱币c棋子都是一样占卜。抛开对于《易》的信任与对天地虔诚不谈,举例而言,同属莲花,为何天山雪莲药效非一般莲花可比?蓍龟为天生神物,是因为其暗合天地之数,比如《本草纲目》有记载曰“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长,上隆而文以法天,下平而理以法地”;比如《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当然,关于蓍龟在数理方面更详细的资料还请感兴趣者自行查阅,这里不多赘述。 4c“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上古通天论篇》里有“真人c至人c圣人c贤人”四种境界,真人至人都在圣人之上,缘何为此?其实原文中便藏有答案: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寿撇天地,早已游离于天地之外。《庄子·逍遥游》亦曰:“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至人虽游行天地之间,却已然去世离俗。《庄子·齐物论》亦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适嗜欲于世俗,也就是说仍活在世俗里,故而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法天象地,合同于道,不及圣人处天地之和,故圣人为大。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翻译:《易》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解释说:“佑,是指帮助。天所帮助的,是顺从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遵从诚信,谋求顺应天道,又能崇尚贤德,所以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出的人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就不能展现了吗?孔子说:“圣人立象来完全表达思想,设卦来完全揭示真伪,附上辞来完全倾诉言语,推演而疏通使之完全施利,催动而驱使之尽情发挥神奇。”乾与坤,是《易》的蕴藏吧!乾坤成列,易便立足于其中了。乾坤被毁,易就无法出现。易无法显现,乾坤也就接近止息了。所以说形而上者称为道,形而下者称为器,使其变化进行剪裁称为变,推动使之运行称为通,拿它实施于天下百姓称为事业。所以象,是圣人眼见天下繁杂,从而模拟它的形态容貌,象征物所适宜,所以称为象。圣人眼见天下变化,从而观察其融会贯通的过程,以遵行它的典章礼制,附上辞来断定吉凶,所以称为爻。极尽天下繁杂在于卦,鼓舞天下变动在于辞,使其变化进行剪裁在于变,推动使之运行在于通,神妙而能明晓在于人,默默而能成就,不言而能灵验,在于德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周易浅释(五) 接着是《系辞传》下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翻译:八卦成列,卦象就包含其中了。又将八卦重叠,爻就包含在其中了。刚柔互相推演,变化就包含在其中了。系上辞而明示,行动就包含在其中了。吉凶悔吝,产生于行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化而贯通,是趋时而动。吉凶,以秉承正道取胜。天地之道,以观看为正。日月之道,以光明为正。天下之动,以保持“一”为正。乾,以平易明确示人。坤,以简约明白示人。爻,仿效于此。象,即好像它。爻象在内变动,吉凶显现在外,功业成就于变化。圣人的情思体现于辞。天地大德性在于生化,圣人的宝物是权位。如何守住权位,是仁。如何聚合众人,是财。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是义。 备注:1c“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故万物可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道在于让万物自然演化而不进行干预,圣人之道在于让人自然演化而不进行干预,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c“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即混沌,常人唯精明是任,其实这才是真愚蠢,即《老子》所说“虽智大迷”。只有圣人能“为天下浑其心”或“抱一为天下式”。那些活过许多年头的老人,也会语重心长告诉你“难得糊涂”。)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c尧c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c尧c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翻译:古时候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所相宜,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结绳索而制作网罗,用来猎兽捕鱼,原是取法《离》卦。包牺氏没落后,神农氏兴起,砍削木头做成了耜,弯曲木头制成了耒,用耒耜耕种的便利,以教化百姓,原是取法《益》卦。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揽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而归,各得所需,原是取法《噬嗑》卦。神农氏没落后,黄帝c尧c舜氏兴起,通达前人变革,使百姓不怠倦,神奇造化,使民众相适应。《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通达则长久,所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c尧c舜垂示衣裳长短(指分出等级制度)而天下大治,原是取法《乾》《坤》卦。凿空木头以成舟船,剡削木才以成桨楫,舟楫的便利在于渡涉不通,直致远方以便利天下,原是取法《涣》卦。乘驾牛马,负载重物致于远方,以便利天下,原是取法《随》卦。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原是取法《豫》卦。断削木头作为杵,控掘地面作臼,臼杵的好处,万民受益,原是取法《小过》卦。弯曲木材为弓,削木以为箭,弓箭的好处,可以威摄天下,原是取法《睽》卦。上古人类在洞穴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圣人改用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等待风雪,原是取法《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厚厚薪草裹覆,埋葬于荒野之中,不做坟不种树,服丧没有定期,后世圣人改用棺橔下葬,原是取法《大过》卦。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以此治理,万民以此明于事理,原是取法《夬》卦。 备注:1c“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指明了八卦的创始为包牺氏,即伏羲氏。 2c该段阐明了几个帝王的顺序,分别是伏羲c神农c皇帝c尧c舜,其中三皇有二,另一位是燧人氏,在伏羲之前;五帝有三,另两个据说是帝喾与颛顼。这几位都是中华传说中声望显赫的帝王,所以与其同时期的其他帝王则应该是中华以外地区的统治者,至于统治区域为何处,还得去《山海经》中详细考察。 3c“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即是说人类之初确实如史料所言穴居野处,并且是大规模的群居,即人类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或几个地域的可能性非常高。另外,该段落阐明了屋宇与棺葬的最早来源,同时也揭示了网罟c耜c耒c以物易物c垂衣裳而天下治c舟楫c乘牛马之车c重门击柝c臼杵c弓矢等最初的发源。 4c伏羲的时间为“古”,人类穴居的时间为“上古”,即是说人类起源的时间比伏羲氏称王天下时更早。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翻译:所以《易》,就是象。象,就是象征。彖,就是裁断。爻,是效法天下变动的。因此吉凶悔吝就出现了。)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翻译: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原因何在?阳卦阳爻为奇数,阴卦阳爻为偶数。它的德行如何?阳卦一个国君,两个庶民,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一个庶民,这是小人之道。 备注:“阳卦奇,阴卦耦”,抛开乾坤不谈,“离”c“巽”c“兑”为阴卦,“坎”c“震”c“艮”为阳卦。)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翻译:《易》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孔子解释说:“天下人为何思考忧虑呢?天下万物本回归之处相同只是走的道路不同,目标一致却有百般思虑。天下人为何思考忧虑呢?日去则月来,月去则日来,日月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寒去则暑来,暑去则寒来,寒暑相互推移而一岁形成。往,就是屈缩:来,就是伸展。屈伸相互感应而功利生成。尺蠖屈缩,以求得伸展。龙蛇蛰伏,以保存其身。精通义理已达神妙,来致力于运用。宜于运用以安居其身,来增崇其德。越过这些以求得后事,则有所不知。能穷尽神妙而知晓变化,这才是德性盛大。 《易》说:“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孔子解释说:“不该遭受困扰却受到困扰,其名必受羞辱。不该依靠的却去依靠,其身必有危险。既遭羞辱又有危险,死期将到,妻子还能见到吗?” 《易》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孔子解释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哪有什么不利的?出动而没有阻碍,所以行动有所收获,是说具备器具然后行动。” 备注:“天下同归而殊涂”,天下同归,归于哪里?答案是“虚无”。人们常说,死后有入地狱者,有上天堂者,其实没有,天堂与地狱都存在与人间。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所谓的天堂与地狱是对于灵魂而言,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运用对比。当人站在高山之巅或者大海之边,极目远眺或居高临下时,往往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岂不是人间仙境与天堂!所以,肉体作为灵魂的寄居,只有当身心放空,让灵魂脱离肉体限制,任其翱翔于天地之间,无拘无束时,才是真正的天堂。普通人很难经常做到,但心无杂念者其肉身至少是灵魂温暖的家,知足常乐的普通人肉身至少是灵魂暂且安身之地。 当人处在阴暗狭小之地,绝望无助,或日月奔波,还不完的债,永无出头之日,对于这些苦命早衰早夭之人,其灵魂不得安宁,岂不是人间地狱!所以肉体作为灵魂的寄居,当焦虑造作,一生劳倦,无片刻安宁,身神俱亡时,即是真正的地狱。对于如今的中国,尤其是那些为房贷而终生忧虑压迫,为升职加薪不择手段,为出人头地费尽心机的人啊,你们的肉身就是灵魂的地狱!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佛曰:一念之间,即是彼岸!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周易浅释(六)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ze民不与也;惧以语,ze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翻译:孔子说:“小人不对不仁感到羞耻,不对不义感到害怕,不见到功利不能勤勉,不用刑威就不能惩治,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这是小人的福气。《易》说:‘履校灭趾,无咎’就是这个道理。 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自取灭亡。小人将小善视为无益而不去做,把小恶视为无害而不去掉,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而难以赦免。《易》说:‘何校灭耳,凶。’” 孔子说:“危险者,是安居其位的人;灭亡者,是保有其现状的人;动乱者,是享受太平之世的人。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生存不忘灭亡,太平之世而不忘祸乱,所以生命安全而国家可以保全。《易》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遭殃的。《易》说:‘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是指不能胜其任。” 孔子说:“知晓细微的神奇吗?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他知晓几微吧!几,是变动的细微,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几而动,不待终日。《易》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坚贞如磐,哪里需要一整天,就可决断明识!君子知几微知彰著,知柔顺知刚健,是万众的仰慕。” 孔子说:“颜氏的儿子,大概知晓几了吧!有不善没有不知道,知道就不再重犯。《易》说:‘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附著交感,万物化育均匀,男女精气交he,万物化育衍生。《易》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说的是归致于一。” 孔子说:“君子安定自身而后行动,平易其心后说话,确定交情后请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因此安全无害。危险而行动,ze民众不助。恐惧而说话,则众不响应。没有交情而请求,ze民众不帮助。不帮助,伤害的事就来了。《易》说:‘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备注:1c“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无伤而弗去也”。佛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这个世界上,万物不离阴阳,有因必有果(任何尺度上,绝对不存在有因无果的事情),只要有所作为,无论善恶,无论大小,都有其结果相对应。以聚沙成塔为例,一粒沙不是堆,二粒也不是堆,那么究竟是增加到那一粒成了堆呢? 物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谷堆悖论”与此同理。至于哪一粒我们不敢说,但这个堆确实是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形成的,就好像无数0相加,也是在某一个临界点突然等于1;就好像宇宙之初无数的空间压缩弯曲,也是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变成的物质。在未形成堆之前所放的每一粒沙,都是一个因,这就是“几”,或者叫“细微”。说到细微,且来看“质量守恒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是一个严谨的物理学定律。但请认真想一想,化学反应中有能量被吸收或者放出,而物质又没有增加和减少,那么请问能量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减少的呢? 也许你会说,无数的实验都证明了,物质确实没有增加和减少。那么我问你,用称吨的称能不能称出克的变化,用量米的尺子能不能量出毫米的变化?显然不能!说到底还是人目光短浅,不能察觉细微的变化。物质与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转换率太低了,非常非常巨大的能量才能转化成很少很少的物质,而很少很少的物质却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解释了为何太阳能经久不息的释放巨大能量之谜了。这是可以验证的,专家学者总会有各有办法。 基本上,质能方程与物质不灭定律是相互矛盾的,质能方程告诉大家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而物质不灭定律告诉大家物质永远不灭。那么谁对谁错呢?答案是,它们都对,或者都错了。归根究底还是尺度的不同,在宏观尺度上,质能方程就比较显然易见,到了常规尺度上,就退化成了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到了微观尺度又不适合了。 2c《易》曰“善不积不足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质量引起量变时,结果是显然易见的,所以你要知道,遭报应这种事情,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你更要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大地不会不分好歹,上天也不会错勘贤愚,万物疏涂同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3c“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此之谓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u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翻译:孔子说:“乾坤是《易》的门户吧?乾,为阳u;坤,为阴物。阴阳交he其德,刚柔各有体性,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其称名,庞杂但不越界,推考其事,大概是衰世末代的意味吧!”《易》,彰明往事而察知来事,使微者显著,将幽隐阐明,打开《易》,以恰当的概念辨别事物,准确的文辞判断事理,就完备了。它称名虽小,所象征的事类却广大,所寓含旨意深远,所系文辞华美,语意隐晦而合乎中理,叙事直白而深邃。用“二”去济助民众行为,阐明失得的原因。 备注:贰即二,指阴阳,天下事物繁杂纷乱,六十四卦应变无穷,然究其理终不出阴阳二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周易浅释(七)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翻译:《易》的兴起,大概是中古时代吧!作《易》的人,大概充满着忧患吧!所以履卦,是德的基础;谦卦,是把握德的手柄;复卦,是德的根本;恒卦,是德的修固;损卦,是德的修养;益卦,是德的宽裕;困卦,是德的辨别;井卦,是德的处地;巽卦,是德的制定。履卦,和悦而践行;谦卦,尊让而光大;复卦,微小而能识辨于物;恒卦,杂乱而不厌倦;损卦,起初难以后易;益卦,增长宽裕而不造作;困卦,穷困以致通达;井卦,居其所而迁徙;巽,权衡而隐藏。履卦以和悦行事,谦卦以至人行礼仪,复卦教人自知,恒卦教人恒守“一”德,损卦教人远离灾害,益卦教人谋利,困卦教人少怨,井卦教人辨义,巽卦教人权宜行事。 备注:该段可知“德”之广大,履卦c谦卦c复卦c恒卦c损卦c益卦c困卦c井卦c巽卦之德都由“德”分支而来,我们已经知“道”为何物,却不知“德”为何物,其实此“德”与《道德经》之“德”同,真相且留到后面揭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翻译:《易》作为书不可能穷尽(万物之理),作为也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六合之间,上下无有常规,刚柔相互转换,不可当成不变法则,唯有适应其变化。其出入之变来衡量外内变化以使人知畏惧,又明示忧患和过往之事。虽没有师保教导,但如同在父母身边。起初若依循辞而揆度其类,就有规章可寻,若不是对的人,道不会凭空行于世。)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翻译:《易》作为书,推原求末,作为本质。六爻错杂,代表一定时间内的事物。其初爻难以知晓(事物全貌),其上爻则容易知晓,是其本与末。初爻比类事物开始,最终发展成(上爻之)结果。如果杂合事物,阐明德行,辨别是非,就必须凭借中间爻才算完备。噫!也要求得存亡吉凶,安居便可以知晓(指借助《易》而不必奔走观察)。智者观玩彖辞,则可以理解过半。二爻与四爻有相同功用,但爻位不同,它们的吉凶也不同,二爻多荣誉,四爻多畏惧,因为近君之位。阴柔之道,不利于远离之人,其大体归于无咎,因其功用柔顺而居中。三爻与五爻有相同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因其贵贱等级不同。大概阴柔处爻危险,阳刚就能取胜吧! 备注:1c“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与之前所讲类似,世人不能明察细微,故而知结果不知原因,尤如众人皆知病之所起,不知病之所生;知树之所倒,不见树之被伐。 2c“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解读六十四卦卦象时,对于每爻的分析尤为重要,初爻为事物变化之初;中间四爻为万物杂合变化过程,其中二爻多赞誉,因其柔顺居中;四爻为多俱之处,因其近君之侧,伴君如伴虎;三爻多凶,因其分权九五而居于其下;五爻多功绩,因其为天子,位居极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翻译:《易》作为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相重合,所以为六爻。六爻不是其他,是三才之道。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等级,故称为物。物错综相杂,所以叫文。文有得当与否,所以吉凶就产生了。 备注:六爻自下而上起,下两爻为地道,中两爻为人道,上两爻为天道。当然,三极之道也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人身,例如掌纹。且多嘴几句:福相者,掌纹多清晰流畅,主次分明,掌中又有称之为“川”字纹的三大主线,自下而上:天尊地卑,故地道纹在下,天道纹在上,而人道纹居中。天道资始地道资生,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即所谓天资助人以灵,地资助人以形,天道从根本上决定人的社会形态,人是以感情维系的社会形态,故天道纹又称感情线;地道从根本上直接决定人的生命形态,人得以养者又得之以害,物有起盛衰败,人有生老病死,故地道纹又称生命线;人生于天地之间,圣人通天下之志,而定天下大业,小人则逞己能勉励以成己志,众人各显其能,故人道纹又称智慧线。而其掌内之小掌线纹则是千变万化,名称繁多。人亦因情况不同,掌纹情况千变万化,这里不多加叙述。)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c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翻译:《易》的兴盛,大概在殷代末期,周代德业隆盛之时吧?反映的是文王与纣王的事情吧?所以《易》之辞有危俱意味,使怀危惧者得平安,使怀安逸者为倾覆。《易》道十分博大,万物皆在其中。从始至终保持危俱意识,就大体没有过错了。这就是《易》之道。 备注:“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身处纷繁复绕的世界,无论哪个朝代,牢记此八字,可保终身无害。)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翻译:乾,天下最刚健的,其德性永远平易,却能知艰险;坤,天下最柔顺的,其德性永远简约,却能知阻难。其能和悦人心,体察诸侯忧虑,判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勤勉的事业。所以知变化而言行,吉事便有祥兆。观象可知器物,筮占可知未来。天地设立位置,圣人成就天地功能,人与鬼神各自谋事,百姓也参与其功能。八卦以卦象告知,爻象以实情说明,刚柔相杂,吉凶就可以显现了。变动而利于表达,吉凶随实情而变迁。所以爱与恶相互攻击而吉凶生成,远与近相互取舍而悔吝产生,真与伪相互感应而利害产生。凡《易》所论情感,相近而不相得则凶,或者有伤害,悔恨且有吝难。将叛者,他的言辞惭愧;心中有疑惑者,他的言辞枝分不一;吉人言辞很少;浮躁者言辞很多;诬陷好人者言辞浮游不定;丧失操守者言辞唯诺。 备注:1c“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世间万物其道在“一”,世上本无吉凶利害,只因人之好恶真伪故而有此,故圣人以混沌示人,无好恶之心与吉凶之虑,利害之忧。《庄子·齐物论》曰“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此之谓也! 2c该段阐明了吉凶吝悔的标准,解读《周易》,当以此为准。) 《系辞传》至此完结,其总结《易经》之大义,尤其是其来源与彖c辞c象c占的注释,对于解读六十四卦最为重要,说其为《十翼》之首也未尝不可,但这还不够,《序卦传》c《说卦传》c《杂卦传》也缺一不可,虽后世对此三者成书年代或著作者颇有争论,但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六章 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说卦传》是记述解说乾c坤c艮c兑c坎c离c震c巽八卦所象征的各类事物,以及阐述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原理和各卦的属性意义,以辅助占断吉凶的,故名“说卦”。且看原文: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 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 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 其于稼也,为反生。 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 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 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 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 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刚卤。为妾,为羊。 备注:所谓八卦定万物,只因万物皆在阴阳中,阴阳分为四象,万物便以四象概括,阴阳细分为八卦,万物便在八卦中,细分为六十四卦,万物又可以用六十四卦囊括。以此可细分无穷,越细分下去对万物的概括也就越具体,越具体也就越模糊。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着,你具体了它的状态,就不可能精确它的发展趋势,反之亦然,物理学中测不准原理也是此种情况。所以在常规世界里,八卦定万物情状,六十四卦定事物发展变化,两者足已兼顾。 说卦传比较容易理解,故不再进行翻译。《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关系的总括,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c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其分为上下两篇,似有一生二之意,且看原文。上篇曰: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物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下篇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我想说明两点:1c“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下篇开端告诉世人,世上一切伦理纲常之根本源于夫妇,没有夫妇也就谈不上伦理,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不歧视同性恋,但其不和阴阳之道却也是事实。 2c《序卦传》代表着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顺序,但人因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不以遵循自然之理为荣。人,一旦有所作为,有所得必有所失,有壮盛必有衰落,于是就走在这轮回中,至死方休。人世间阴阳的对立循环和发展变化即是佛家所谓的“轮回”,用符号表示为“”。阴阳为二,一生二,圣人视万物为一,与万物混沌为一,故而不进六道,不入轮回,不在五行,更莫提境界更高的至人与真人。 《杂卦传》又称《杂卦》,主要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且来看原文: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c《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c《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c《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备注:《杂卦传》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周易》,其文字简练易懂,故不予翻译,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资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特别篇 该篇主要对针对性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见解,故以问答形式设特别篇。 1c问:文曰观《易》可知幽明之故,晓鬼神之情状,见万物之情,明天地之心,可否一言以蔽之? 答:“阴阳”二字足以。更详尽的便要反复通读才能体会妙处,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尤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普通人进修的路程还很漫长。但若大略里有个了解的话,且看《大戴礼·易本命》: 子曰:“夫易之生人c禽兽c万物c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化也。其余各以其类也。鸟鱼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故鸟鱼皆卵。鱼游于水,鸟飞于云,故冬燕雀入于海,化而为蚧。万物之性各异类,故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夏食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羽者脂而无后齿。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蜯蛤龟珠,与月盛虚。是故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秏土之人丑。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惠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生而神。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夭而不寿。妖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你要知道的是,五虫之长不出也久矣。凤凰居南方为羽虫之长,麒麟居西方为毛虫之长,神龟居北方为甲虫之长,蛟龙居东方为鳞虫之长,而圣人居中央统四方为倮虫之长,待圣人所出,则凤凰翱翔,蛟龙探海,神龟出游,麒麟归来之日亦不远矣。那些你从未见过的,认为是传说中的生灵都将现世。 2c《周易》本是卜筮之书,而古代巫卜之风盛行,确实都是迷信么? 答:夏商周三代巫卜之风盛行,人们将奇异的自然现象当做是神的启示。现代人都知道这是自然现象,认为古人只是傻,但其实现代人才是蒙在鼓里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神明的灵验必定是以现象体现在事物上。 比如《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意思是说,仲秋八月,白天黑夜一样长,此月开始停止打雷,蛰伏越冬的生物开始在洞口培土,阴气逐渐旺盛,阳气日趋衰竭,河水开始干涸。则“日夜分,雷始收声”“杀气浸盛,阳气日衰”便是神明的启示,“蛰虫坏户”“水始涸”则是自然予以相应的表现,则人就要“收敛畜菜,积聚种麦,毋或失时”等相应动作。也就是说,每月行当应之令,则岁美民安五谷丰登,行不当之令ze民多有凶险灾祸横生。 但也许有人说,你搞反了,是先有自然风调雨顺后有人民五谷丰登,先有自然多发灾难后有人民作乱。但其实是你搞反了,人民多造作不畏神明是因,自然变得狰狞恶劣是果,自然条件恶劣又能加剧人民造乱,人民作乱又加剧自然条件的恶劣,这种事情喜欢反复报应。于天下而言,人心向善自然会出现明君,明君又倡导仁慈,人民又得到教化,良性循环;道德丧失,也必然出现暴君,暴君又横征暴敛,人民又造作暴乱,恶性循环。明君是上天回馈人的礼物,暴君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 3c为何筮占之事能够灵验? 答:前文早已给出答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即是原因。 简单来说,事物具有共通性,世界的衍化规律是固定的,筮占的过程便是世界衍化规律的一种简缩。举个易懂的例子,比如人们仿照马车样式用同等材料打造了小一圈的车并用同等大小比例的狗代替拉车完全可以,后来人们发明了汽车开着上路,那如果用同等材料按照相同的原理比例等又打造一个小一圈的车,配上同等比例缩小的人来开,那车能开着上路么?当然可以,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或车被打造以前便可得知,因为这个小一圈的车完全就是原车的简缩版。虽然不能等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4c为何占卜多有不灵验之时? 答:这个世界上只有天地和鬼神不能欺骗。天有大德,好生万物,德被苍生,无言而有信。以德为基,以信为求,神明必验之以信。人而不信,行而无恒,鬼神亦违之。 5c十翼阐述那么多,可有提到如何解卦? 答:自然有,甚至可以说所有段落最终都是为解卦而服务,但那需要细细体会品味,让我们从拿到占卜结果说起。 1c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盗之招也”为例。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指卦中爻存在阴阳呼应的关系,比如第一爻与第四爻,第二爻与第五爻,第三爻与第六爻。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是指本应存在相呼应关系的两爻因不当位而不相呼应。 (备注:卦象六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阴阳之别,初c三c五是奇位,即阳位;二c四c上为偶位,即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都称为当位,又叫“得位”。一般来讲当位之爻象征着事物发展符合规律,比如具有该能力的人正处在该职位上。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成为不当位,又叫“失正”或“不得位”。例如咸卦,初六与九四,六二与九五,九三与上六皆存在阴阳相合的呼应,九三c九五c六二c上六皆当位,初六c九四则失正。)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指本不存在呼应关系两爻之间有了呼应关系。一阴一阳谓之道,而卦中则多存在阴阳不对等的情况,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最终走向阴阳平衡,所以卦中会出现诸如两阴爻或多阴爻同时附和一阳爻等类似的情况。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是指初六本不当位又不居中,但因地位低微,慎始慎终,故而小心而不出差错。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是指卦中之爻当位又居中,不骄不躁,故而以吉中。 (备注:一卦之中第二爻与第五爻分别居上下两卦中间,称为“得中”c“居中”,简称为中,象征着人和事物坚持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推崇“中”,得中优于得正,关于中之德,《礼记·中庸》有非常详细的阐述。一般来讲,阳爻居中谓之刚中,象征刚健适中之德;阴爻居中谓之柔中,具有柔顺适中之德。若阴爻居二爻,阳爻居五爻,即得“中”,又得“正”,称之为“中正”。中正之爻尤为善美,象征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是指居高位者不当位不居中,德行不能匹配其地位,故而动必生悔。《庄子》曰:“故君子不得已莅临天下,莫若无为。”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是指爻位虽不得正,但居中位,即人处以危险地位而能隐忍,则不致有悔。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该段揭示了卦象需要变动的原因,亦即人事变化之根源,一卦之中阴阳各得其位则合和,德行与地位不相匹配则会招致盗寇,故而未济卦一直被人当做是最完美的一卦。 2c“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二多誉,因其居中,四多俱,因近君之侧;三多凶,因地位低贱,五多功,因地位崇高。九三分权九五,行善功高则震主,夺天子之威仪,行不善则殃及自身,殒身害命。 3c“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该段阐明了得出吉利吝悔判断之依据,成日后行事之前提。 以上只是部分选取,我们没有挖掘到的还有更多,且与君共勉。此外,诸如爻象c爻位c卦象c卦德c错卦c综卦c互卦c卦主等名词,诸如两爻之间乘c承c比c应的关系,诸如吉c利c吝c悔c咎c厉c凶等占断之词词义,诸如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等,诸如八卦的取象依据,都是入门的敲门砖,基本上任何一本讲解《周易》的书都有详细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占卦 《系辞传》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可见观象c玩辞c查变c筮占为《周易》四道,《易传》为《易经》之匙,《易经》又可以为观象c玩辞c查变提供验证,筮占方法前面已经述说,现在让我们观看结果。 筮占后,本卦通过爻变得到变卦与变爻,然后就可以占卜了。《易》曰“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c“道有变动,故曰爻”,所以卦象代表所处环境,爻代表变化趋势。在微观世界里,它们叫作位置与动量;在宏观世界里,它们叫做宇宙和宇宙的发展变化。阴阳之理,无外乎“物极必反,原始返终”八字,所以当预测结果越精确,对于事物的变化趋势也就越模糊,同理当对事物变化趋势把握越准确,对于其所处环境预测也就越失准。微观物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其又叫做“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便是对此的形容。 所以《周易》对爻与卦象,也就是所处环境与变化趋势分开阐述,且卦辞爻辞中多数没有明确与肯定的字眼,阐述里以引导性口吻居多。这种同时兼顾两者,站在阴阳平衡的角度上得出的结果,既让人模糊,又让人明白大概。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的态度似是而非,众说纷纭,所疑者甚众。反而是剑走偏锋厚此薄彼者,如梅花易数或奇门遁甲等从《易》分支和发挥而来具有夺天地造化之机的奇术深得人们厚宠。 传说《梅花易数》为宋代易学家劭壅所著,其为麻衣道人c陈xi夷等一脉绵延传下之秘法, 是一部以易学中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言其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很明显可知,梅花易数对变化之结果把握非常精准,那么自然其对事物变化趋势有所不及。 而《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象历法c天文地理c八门九星c阴阳五行c三奇六仪等要素,是中国预测学中集大成者,自古以来被称为帝王学,其长处在于剖析事理透彻,运用适中的方法统筹一切。历代政治家c军事家将其用于决策,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很明显可知,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着异常准确的把握,那么其对结果也就顾及不周。 说回正题,通过推演得来本卦,即为现在所处环境,又通过变化得到变卦与变爻,则变卦代表变化后的大环境,其变爻则代表天地人三道之变。如何进行解卦,《易传》并没有明示,但请务必切记,《易》虽浩繁然其根本不离阴阳,而阴阳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万物状盛之前,外力莫之能阻,状盛之后,莫借用外力则自然消损。 一卦由六爻构成,爻之与卦犹如点与面,一个含点之面由于点的变动而成为另一个面,假如点的变动很少,那么点的大环境(也就是这个面)基本上还是这个面,对于此的分析就以点的变动为主;如果点的变动很大,那么点的大环境就不再是原来的面,而是新形成的面,对于此的分析就应该以面的变动为主。(擅自插嘴:相术亦是如此,较常人大体相同者,则观其与常人不同;与众不同者则观其与众人相同;多有相同,亦多有不同者,这类人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则杂合而相,这类情况最复杂。但社会上多自以为是者,但观书而盲信,按图索骥而不自知,导致自相矛盾,不得验证就推说迷信,而不自查学艺不精,于是相术成为巫术。)故而断占之原则,本卦取变爻,变卦取不变爻。以具体分析,通过占卜得出变卦与变爻,一共有七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变卦中六爻只有一个爻是变爻,也就是说,六个数字中有五个不是七就是八,只有一个是九或者六,则以本卦变爻的爻辞为主来判断吉凶。按照原则,只有一个爻有变动,大环境基本不变,则取本卦之变爻。这里要注意,该变动之爻即为需要预测的对象,该爻之变动,即代表该人之变化。而变卦不变爻有五,五爻为该卦之大要,变卦卦辞基本上就为卦象大概之描述,故取变卦卦辞。所以占断结果为,爻辞之吉凶针对预测对象,而变卦卦辞之吉凶则针对预测对象所处群体。 第二种情况,有两个变爻,则需综合本卦两变爻之爻辞来判断吉凶,以不当位之爻爻辞为主,若都当位或都不当位则以上爻爻辞为主。原因有二:1c天子乃众人之楷模,天子之行,众人争效之。《内经》亦曰:夫上故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上行下效,自古皆然,故两爻同变或不变,取居于上位者;2c“道有变动,故曰爻”,爻即象征变动而作,当位之爻代表事物发展符合规律或人处在相宜之位,万物各正性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安得有变焉?故两爻有变以不当位之爻爻辞为主。按照原则,则变卦之卦辞为预测对象所处群体之凶吉。 第三种情况,有三个变爻,就不能用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得综合本卦与变卦的卦辞,以本卦卦辞为主。按照原则,本卦取变爻,而爻变六占其三,物变正盛,大环境有变,则本卦卦辞之吉凶即为预测对象在内群体之变;而变卦不变爻同样六占其三,物体维持不变正盛,则变卦之卦辞吉凶即为预测对象团体内剩余群体之变。本卦测变动者,变卦测不变者,以阴知阳,以阳知阴,以不变知变者,以变知不变者是谓也! 第四种情况,有四个变爻,则需综合变卦的两个不变爻之爻辞来判断吉凶,以当位之爻爻辞为主,若都当位或都不当位则以下爻爻辞为主。原因亦有二:1c如果有一卦有两个变爻可以用世道偏安形容,那么该种情况可谓是世道大乱了,“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则乱世之中静胜动也,故以不变爻之爻辞为主;2c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两爻皆不当位或皆当位者以下爻爻辞为主。按照原则,则本卦之卦辞为预测对象所处群体之吉凶。 第五种情况,有五个变爻,则以变卦不变爻之爻辞来判断吉凶。此为物极必反而取变卦不变爻的情况,则该不变之爻即为预测对象,其本身基本维持现状,但因其大环境变化不得已被动而受影响。按照原则,则本卦卦辞为预测对象群体之吉凶。 第六种情况,六爻全都不变,六爻安定,没有变卦与变爻,则以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此种情况多为群体内所有人基本维持不变之态,故而本卦卦辞为预测对象群体之吉凶。 第七种情况,有六个变爻,一种是除乾坤卦之外六爻俱变,则以变卦卦辞判断吉凶。按照原则,本卦取变爻,一卦尽是变爻,则无原卦之象,故本卦不可用;变卦取不动爻,一卦无不动之爻,卦象贸然一新,则取变卦以用之;第二种情况是,六爻皆为阳爻或者阴爻,如果变卦为乾卦,则以“用九”判断吉凶,如果变卦为坤卦,则以“用六”判断吉凶。同时,两者皆需参考以变卦卦辞。 这里针对“用九”“用六”重点解释:“用九”为乾卦最上一个爻名,乾卦卦象全部由阳爻组成,六爻都称“九”,是纯阳之卦,所以在六爻之外增加一个“用九”爻。“用”,是通的意思,“用九”就是通观六爻皆阳的全卦之意。“用六”为坤卦最上一个爻名,坤卦是纯阴之卦,所以多出一个“用六”爻,是通观六爻皆阴的全卦之意。 之所以说“用九”“用六”特殊,因为乾卦天地人三道皆为阳,呈刚健之势,坤卦天地人三道皆为阴,呈柔顺之势,而当天地人三道皆变,人类社会便有翻天覆地之势。比如“用九”便是日月同辉之象,有推倒重来之意;而“用六”则是遮天蔽日之象,有晦暗沉重之意。当然,此是针对苍生社稷做出的占卜。且看“用九”之辞: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翻译:用九:群龙出现,都不以首领自居,吉。 象曰:“用九”(六条龙都具有天一般的德行,彼此势均力敌),天德至大,不可以当做首领。 文言曰:乾元用九,是说天下大治。乾元用九,于是体现了天的法则。 备注:“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说天下之人无我无他彼此一家,人类消除了肤色c地域c信仰等差异和成见彼此和睦相处,人间成为现代人理想中的天堂。“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故而“用九”有文明开端之象。没错,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人类即将踏入新的文明。再看“用六”: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翻译:用六:利于永远保持正道。 象曰:“用六永贞”,以得“道”而终(大即是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备注:“利永贞”,君主贤明则君子出仕,君主无道则君子隐退,但晦暗混乱不知所终,君子永无出头之日,《易》才劝勉君子永远保持贞正,保持贞正莫大于法天象地,故以大而终。故而“用六”有文明终结之象。所谓不乱不治,故而大治前必有大乱。故“用六”后迎来“用九”,天地之至数从一至九,九过后又要重返于一,至于“一”的世界,以后详细讲述。 按照玛雅人的算法,这种巨变5125年才有一次,而每一次都是一次文明的交替,如今人类也来到了文明交替的节点。故而“既济”“未济”为人间事物变化之终始,而“用九”“用六”则为《易》之终始,天地巨变,文明更替,则需新《易》代替旧《易》。 虽然我们不会演《易》,不过可以为新《易》取个名字:风水。且听解释:自上古至如今《易》有《连山》c《归藏》c《周》三种。人类最早穴居野处,曾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住在山洞里,活动于山间,以山为食,发展了山的文明,《大荒西经》在描述昆仑之丘时甚至有“有人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的记载,所以叫《连山易》,山为石,金石同类,故属于“金易”;后来人类被神驱散,混乱了彼此的语言,这时候人类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多数人进入林间生活,以森林为食,发展了木的文明,《庄子》有记载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所以叫做《归藏易》,其为“木易”;再后来,人类彼此征战融合,成立部落,建立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以土地为食,在大地繁衍生息,活动范围更加扩大,发展了土的文明,《庄子》有记载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可知早在神农时期人类便开始了最早的大地文明,于是叫做《周易》,其为“土易”,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古书有云:“连山易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连山者,高耸巍峨,如山之出云,故为山易;归藏者,森林广阔,万物皆归纳其中,故为木易;周易者,土为中央,以成五行之本也,天下万物不离于五,而大地承载万物以繁衍生息,故言易道周流普遍,是为土易。 易的变迁代表的是文明模式的变迁,但你一定要知道,虽然易的变迁在时间上易是连续的,但实际上文明的模式却是有重叠。好比亚特兰蒂斯文明早在穆利亚文明时期便早已存在一样,连山时期文明人类也会在林间活动,归藏时期的文明人类也会以大地为食,同理周易时期的文明人类也会以大海为食,只是前者作为主流罢了。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金易”没落后,“木易”才取而代之;木克土,“木易”没落后,“土易”才取而代之;而到了如今的时代,地球陆地的资源已被人类挖掘破坏的七七八八,比如大家熟悉的煤炭石油等已经没几年可挖。土克水,“土易”已经没落,则“水易”取而代之,人类即将全面进入以海洋为食的时代。 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一般人们将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大陆边缘的水域称为“海”。海洋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约占地球表面积四分之三,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对于人类而言,算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所以陆地被遗弃后,人类的魔爪必将伸向大海,这样一来,人类的活动范围才算是遍及了整个地球。该“水易”取名为“风水”,一来合涣卦之意,涣者,离也,风在水上行,推波助澜,四方流溢,可见人类互相更加乖离;二来合卦象,下卦为坎为险,说明人类正处于艰难险阻之中,上卦为巽为入,风将水吹散,又变成云气,降落为雨水,所以涣虽为水云流散之意,然而仍可挽救涣散转危为安,此说明人类发展动向。不过转危为安的方法,并不是运用积极地手段和方法,而是等待,等待云气集结重落为雨,所谓的等待即是无为。风水易,人之终始以其索取无度开始(涣),以节制为过程(节),以小过为过度(小过),以水火既济为终结(既济)。然后水易没落,水不能胜火,故火易兴起,人类将游行于天地之间,以火为食。 所以自上古至今,人类的活动范围一直在扩大,比群山更广阔的是森林,比森林更广阔的是大地,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人的胸怀却一直在缩小,由最初可齐同于天到如今容不下沙子,但吹得牛越来越大,当人开始标榜人的胸怀时便已经失去了胸怀,天之宽广正因为其无言而广。 许多人会有疑问,人类怎么可能以火为食,莫非是用火烧饭么,几千年人类一直是这么做的啊!此正如学者对于上古文明的理解,不以为然又自以为是。火代指的是能量,以火为食是指人类可以吸取天地之间精气为生,达到至人真人的境界,抱一守静,直至走入世界大同。许多人又有疑问,人不吃饭也能活么?其实人类吃饭也是为获得身体所需能量,食物一方面滋养身体,另一方面又伤害身体,而如果吸取天地精气这种纯净无污的能量,便不存在伤害身体的情况,不然你以为气管与食道共用一个管道是造物主的失误么! 说回正题,历来断占之法多有争议,大家最常接受,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为朱熹占断法,我们的占断方法与其相似者大半,而稍有发挥。朱熹《周易启蒙》曾归纳出七条规则,可资参考: (1) 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的爻辞占。 (2) 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的爻辞占,以上爻的爻辞为主。 (3) 三爻变者,以本卦及变卦的卦辞占,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4) 四爻变者,以变卦中二不变的爻辞占,以下爻的爻辞为主。 (5) 五爻变者,以变卦中不变的爻辞占。 (6) 六爻全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变卦卦辞。余六十二卦占以变卦卦辞。 (7) 六爻全不变者,以本卦卦辞占。 最后,我们再重复,《周易》已不适宜如今社会的占卜,无论占断方法对错否,都不再重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周易综述 有乾卦,六爻发挥,而后有六十三卦,可通万物之情状,囊括世间万物。易又有圣人之道四,分别为象c辞c变c占,世人多忽略于观象与查变,故而玩辞无益,占卜不灵。人们就这样一面怀疑一面信奉,希望它能予以趋吉避凶。然而阴阳为《周易》之根本,其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阴未盛则前,阳已衰则往,阴阳俱盛则和而无妄。通俗来讲就是,若还未达到状盛就仍然继续发展,若达到鼎盛则保持谦虚厚重,若越过状盛就返回前路,说到底就是促使人达到阴阳平衡与和谐并且保持下去,而非趋吉避凶。阴阳互相转化,有吉必有凶,有凶也必有吉,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所以老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如果想终生都避免凶险,那么就必须终生避免吉祥,方法只有一个:保持混沌状态,视万物为一。达到阴阳平衡而不越界妄为,则终生无忧,所以后人才大行中庸之道。所以你要知道,做《周易》者虽然为使人皆遵从,但最终目的确是使人跳出《周易》本身。 且来看流传千年之久的预言奇书《推bei图》,其被喻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为唐朝奇人袁天罡与李淳风所作,本为推算大唐国运,未曾想竟推算上瘾,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即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直到袁天罡推他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bei图》。 《推bei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主要是对中国于治乱兴替之间的重要关键事件作出。传说其因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将顺序予以打乱,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毕竟,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就专门使人作伪作混淆。 《推bei图》除去第一像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像预言,从大唐气数(第2像)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第59像)。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推bei图》大体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学者金圣叹批注的《推bei图》,简称为金版;另一种是在德国一本刊物上发现的,据称最为接近原貌,简称为原版。传说在金圣叹在世时已应验到第33像。其实金版也好,原版也罢,都无所谓,我们不对内容进行纠错,也不进行解说,只是取其引言与解言,它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开始与结束,且具体来看: 第一象 甲子 乾下乾上 乾卦 谶曰 : 茫茫天地 不知所止 日月循环 周而复始 颂曰 : 自从盘古迄希夷 虎斗龙争事正奇 悟得循环真谛在 试于唐后论元机 备注:1c乾卦为易开篇之卦,有开天辟地之象,所以有“自从盘古迄希夷 ”之句。红者为阳,白者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图与由阴阳鱼组成的太极图所示图义类似。 2c红者为日,白者为月,有日月而后昼夜成,有昼夜而后寒暑判,有寒暑而后历数定,有历数而后统系分,有统系而后兴亡见矣,此为朝代盛衰之缘故。故而开篇而后有其他象生成。 3c“谶曰 ”的意思是:茫茫天地,永无止尽,日月循环,运转不停。“颂曰 ”的意思是:自从盘古开天辟地,龙争虎斗而奇事频发,悟得“循环”之真谛,才可于唐后讨论玄机。关键词为“循环”,即是阴阳相互转换而运转不停之理,悟不得此理,推bei图是看不懂的。 第六十象 癸亥 坤下兑上 萃卦 谶曰: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自终 始者自始 颂曰: 茫茫天数此中求 世道兴衰不自由 万万千千说不尽 不如推背去归休 备注:1c“谶曰”的意思是:一阴一阳,没有终结没有开端,终结的自顾终结,开始的自顾开始。此仍是阴阳“运转无停”之道。 2c“颂曰”的意思是:茫茫天地之数尽在“阴阳”之中,世道兴盛衰败不是自由发展,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回去休息。 3c关键词1:不自由。即是说几千年来朝代兴盛衰替并不是偶然,而是被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掌控着,这双大手就是“阴阳”,古人早就告诉后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无论古今,朝代有开始必然有结束,有兴盛必然有衰败。关键词2:说不尽。原因在于“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以至于无穷尽也”,无穷尽自然说不尽。 4c综合引言与结言可知,世道兴衰皆由阴阳而来,又由阴阳而终,然则阴阳由何而来,又由何而去。弄懂这一点也就知晓了人类文明的开端与终结,千万别被话题吓到,切记越复杂的事情其道理越简单。一生二,一为混沌,二为阴阳,阴阳由混沌而来,最终也要重归于混沌而去。所以人类的开端是混沌的世界,一切都混沌在一起,没有智慧,没有是非对错,万物为一,合同于道。而后人类从“一”的世界走入“二”的世界,获得了智慧,可以明确是非对错,天地便分明了,直至如今。这个过程,我们以《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为例进行详述。“二”的世界没落之际,便是阴阳归一之时,重归于混沌的世界,即大同世界。这个世界里事物没有对立的方面,没有世道兴衰,也没有变化,便无法也没必要预测,则《推bei图》至此终结。 5c《创世纪》第三章(重要处予以备注): 3:1 蛇是主上帝所创造的动物当中最狡猾的。蛇问那女人:“上帝真的禁止你们吃园子里任何果树的果子吗?” 3:2 那女人回答:“园子里任何树的果子我们都可以吃; 3:3 只有园子中间那棵树的果子不可吃。上帝禁止我们吃那棵树的果子,甚至禁止我们摸它;如果不听从,我们一定死亡。”(备注:这棵树是善恶树,也就是智慧果实,吃了它就会死亡是说人类死亡的原因正是因为智慧。同时指出,在人类获得智慧前,寿命是很长很长的。是的,没错。) 3:4 蛇回答:“不见得吧!你们不会死。 3:5 上帝这样说,因为他知道你们一吃了那果子,眼就开了;你们会像上帝一样能够辨别善恶。” 3:6 那女人看见那棵树的果子好看好吃,又能得智慧,就很羡慕。她摘下果子,自己吃了,又给她丈夫吃;她丈夫也吃了。 3:7 他们一吃那果子,眼就开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因此,他们编了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盖身体。 3:8 那天黄昏,他们听见主上帝在园子里走,就跑到树林中躲起来。 3:9 但是主上帝呼唤那人:“你在哪里?” 3:10 他回答:“我听见你在园子里走,就很害怕,躲了起来;因为我赤身露体。” 3:11 上帝问:“谁告诉你是光着身体的呢?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吗?” 3:12 那人回答:“你给我作伴侣的那女人给我果子,我就吃了。” 3:13 主上帝问那女人:“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她回答:“那蛇诱骗我,所以我吃了。” 3:14 于是,主上帝对那蛇说:“你要为这件事受惩罚。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你受这诅咒:从现在起,你要用肚子爬行,终生吃尘土。 3:15 我要使你跟那女人彼此仇视,她的后代跟你的后代互相敌对。他要打碎你的头;你要咬伤他的脚跟。” 3:16 主上帝对那女人说:“我要大大增加你怀孕的痛苦,生产的阵痛。虽然这样,你对丈夫仍然有欲望,而他要管辖你。” 3:17 主上帝对那男人说:“你既然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土地要因你违背命令而受诅咒。你要终生辛劳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 3:18 土地要长出荆棘杂草,而你要吃田间的野菜。 3:19 你要汗流满面才吃得饱。你要工作,直到你死,归于尘土;因为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要还原归土。” 3:20 亚当给他妻子取名夏娃,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 3:21 主上帝用兽皮做衣服给亚当和他的妻子穿。 3:22 后来,主上帝说:“那人已经跟我们一样,有了辨别善恶的知识;他不可又吃生命树的果子而永远活下去。” 3:23 于是主上帝把他赶出伊甸园,让他去耕种土地——他原是用土造的。 3:24 主上帝赶走那人以后,在伊甸园东边安排了基路伯,又安置了发出火焰c四面转动的剑,为要防止人接近那棵生命树。(备注: 神为何要抛弃人类?人神杂居时,人类心智未开,故可与神混沌杂居;自人类获得智慧起,便活在了“阴阳”的世界里,而神生活在“混沌”的世界中,所以人有盛衰,要传宗接代,而神不生不灭;所以与其说是神抛弃人类,莫若说人类抛弃了神。) 接下来选取几爻重点说明: 泰卦九三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九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备注:无论“爻曰”或者“象曰”,基本上都道明了阴阳原始返终之道,这也是为何古人崇拜圆形的原因。 另,谦卦《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备注:《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而天地间能做到如此的只有水,所以说君子当如水,故而《象》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再,有些卦要特别注意时效性,解说中一般会有“之时大矣哉”的字样,比如豫卦c随卦c颐卦c大过卦c坎卦c遁卦c睽卦c蹇卦c解卦c姤卦c革卦c旅卦等;有些卦比较偏向于发展动向,解说中一般会有“与时偕行”的字样,比如损卦c益卦等;有些卦就比较偏向于其所处环境或当时状态,解说中一般会有“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的字样,比如咸卦c恒卦c大壮卦c萃卦等。自然也有我们未能发现的其妙,期待大家多多挖掘。 再,易曰:“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可以看出履c谦c复c恒c损c益c困c井c巽都是“德”的分支,那么“德”为何物? 六十四卦来自于阴阳的重叠细分,它们之间是发展变化的关系,而上文为描述“德”之组成,故而“德”并非阴阳,也不是“道”。对于“道”,我们已经勉强做出了解释,所以只剩一个答案,“德”就是“一”。此“德”即“道德经”之“德”,既知“道”,又知“德”,那么就可以试着去解读天书一般的《道德经》,让它们彼此互证了。 在此之前,我们先对本书的主体来一段综述,然后一起来见证《道德经》里隐藏数千年的秘密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我从哪里来 时间走到现在,这个世界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模样终于清晰可见。我们可以将宇宙三分,从微观c普观c宏观的角度去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宇宙之所有皆为道所化生,无论有形或是无形。道包含但并不限于这个宇宙,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无法脱离。那么道在哪里呢?且来看庄子怎么回答,《知北游》曰: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c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 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道在哪里”这个问题本身正如上所言,没有触及到本质,因为道无处不在。至道在微,只是人们无法察觉而已。我们勉强形容说,道是一个什么都不包含的点。在宇宙形成之前,在混沌形成之前,只有无边无际的虚无,这个虚无可以叫做“静”,也可以叫做“空”。人类,在最微观的地方正是由此构成,这既是“我是谁”又是“我来自哪里”的共同回答。 道的活动形成混沌,有和无混沌在一起,无法描述。然后混沌初开,轻盈者升而为天,浊重者降而为地,天职生覆,地职形载。《乾》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坤》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万物得以滋生,也具有了互相对立而又可相互转化的性质,曰阴与阳,譬如水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莫不是有形体有能量,有其有也有其无,譬如火不能脱离物体而凭空燃烧,而物不得其能量也无法点燃,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能量才是物体具有功用的根本原因,物质则可使其获得利用。而这还不够,万物得以健康延续其生命过程,无不是凭借阴阳二气在体内交融形成的一团和气,冲气以为和这个过程生物学上又叫做新陈代谢,即是物质与能量的不停转换。如果形不成和气,也就是所谓阴阳失调的话,那就是疾病,如果一直处于失调状态就会早夭。自然,人类在肉眼可见范围内的普通世界里,也是由阴阳构成。如果要论起源的话,我们已经用很大的篇幅来证明过,人类是被创造的,而非起源于进化,不仅人类,还有许多至今存活的《山海经》里的生物也是被创造的,创造者是神,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神,神是来自另一个星座的文明。真正的造物主只有一个,就是“道”。物种间有精微的变化,《庄子》与《列子》里有大体相似的描述,这种精微的变化大概就是所谓的进化。 将范围扩大到人类视线延伸不到的广大宇宙中,地球之于太阳系小的可怜,太阳好比原子中的原子核,地球好比围绕运转的电子,而太阳系之于银河系又好比原子中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银河系也必定如包含其本身的更大的星系的电子,宇宙之构成看似繁杂实则如此雷同。我们讲过,至小之道同时也是至大之道,任何都不包含的一个点正是包含所有一切的点。所以宇宙间,万物小至原子,大到人,大到星球,大到星系,大到宇宙本身,构成都是一样的。所以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以你也知道,一粒沙一滴水都是一个宇宙。所以你也知道,一个人也是一个宇宙。人类就是宇宙本身,这就是“我来自哪里”宏观尺度上的答案。 宇宙间,有亿万星球;人体内,有亿万细菌。宇宙间星球有新生有灭亡,人体内细胞有凋亡有新生。宇宙间星系有运转无停,人体内有血气时刻运行。你所能找到的一切宇宙间的运行方式,人体内也都能找得到。所以说,在宏观的尺度上,人体就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就是“我是谁”在宏观尺度上的答案。 人类既不能觉察细微,又不能察觉宏大,于是迷乱在人世间。人类越努力冲出束缚,就越被紧紧束缚,人类妄想认识宇宙,殊不知自己就是宇宙本身。要想认识自身就要回到,我们都将逆水行舟,奋力前行,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几千年来悟道者有之,然而无论是老子,或是释迦摩尼,或是耶稣,皆是修心悟道,未曾听闻有以智慧悟道者。西方有名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真真确确的事实。 认识自身有三个法宝,我们以解其二,那么“我要到那里去”呢?人类的未来又在哪里?再解开该问题前,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人类的征途并不是星辰大海,尽管它听起来很美。其实这个问题,先贤早已留下答案,老子告诉过我们,佛告诉过我们,上帝也告诉过我们。《道德经》里有,佛经里有,《圣经》里也有,虽然文字与行文方式不同,流传年代久远也使人产生歧义,不过它们所讲的道理大都是同样的。一方面我们对佛教与其他宗教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只要形成派别,就产生了隔阂,失去另一部分人的信任,所以选择《道德经》作为解开谜团的钥匙。 也许你已经笑了,《道德经》流传了几千年,无数名家为其注释做解,也不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怕你能做出新解,你能服众么?我要告诉你的是,真正的答案一定是犹如完整的拼图,是无可辩驳的,其他所有的解答一定会相形见绌。 如果这个世界只能存留一本最有价值的书的话,那一定就是它了。我们先从《道德经》的起源说起,其作者为老子,这是学术上公认的,然而老子其为何人却仍有争议,最起码司马迁就无法判断。《庄子·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无为故无名;神人合同于天,天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故神人无功;至人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故至人无己。世人常言神圣,神在圣前,至为神之极,故至人又在神人之前。则老子至少亦为圣人。 《道德经》能流传后世,还要感谢关尹子。关尹子,名喜,曾为函谷关令。传闻当年老子见周王室衰微,便弃而骑青牛以出函谷关,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也是一名有道高人,其观天象早见有紫气东来,知是有圣人来到,只是不知道何时,便叮嘱下属遇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果然是老子行至函谷关被留住,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好歹拜托其著书立作以流传后世方肯放任西去。这便是《道德经》的来历及其得以流传的原因,而关尹子本人日夜研习也终究得道,其著有《关尹子》九篇,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传说有版本不同,不必纠结,而《道德经》却实实在在成为不解之谜,原因在于流传久远版本众多,又文意似乎有多种解释,故而难以分辨。我们要说的是,虽然版本众多,然而其主体是一致的,无论简化版或是复原版,这不是其成为谜题的主要原因。 《道德经》第七十章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再明确不过告诉世人,该书非常容易让人理解,容易到天下人都知道的地步,但世人皆知其对立辩证而不知其辩证统一究竟为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在解读时按照字面直译难以理解,于是私自丰富内容,画蛇添足,例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直译为“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但面对大白话专家表示难以理解,于是延伸为“大道非常平坦,而那些侯王就喜欢走邪路”。你一定要知道,最简单直接的答案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那个,那些人们为易于理解而延伸发挥的内容正是造成其难以理解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道德经》就像一堆乱码,根本不是所谓的“天下莫不知”,更非“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不符合老子“圣人抱一”的主张。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一堆乱码重新组合,让它重现原来的模样,让其隐藏了几千年的秘密重见天日,做到真正的天下皆知,众人皆服。 没错,我的意思就是,这是一本打乱了顺序的《道德经》。如果说《周易》是讲阴阳之道,孔子做十翼以明君子之道,那么《道德经》则是讲道c天地之道c圣人之道,其朴素易懂,言简意赅,我们以其为“我要到哪里去”之主体,辅以《庄子》《列子》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章《道德经》原版:上篇 我们所选《道德经》,以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1版注释版为范本,稍稍有变动,且来看,先是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一章 《道德经》原版:下篇 然后是下篇: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c寡c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c寡c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c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国,则取小邦;小国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相只有一个。我保证,当你下一次看见时,它已经是另一个样子。而真相,将会以一种朴素的形式展现在你的眼前。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部 1 从这一刻起,我们将踏上一个遥远坎坷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路程,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你小时候最天真的幻想与期盼都有了实现的可能,那些你认为最无力改变的现实都将不再坚不可摧。好了,让我们开始,请睁大你的眼睛,来见证《道德经》的复原吧,这是隐藏了几千年之久的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道德经》复原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所恶,唯孤c寡c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没错,这就是它原本的模样,或者说是大概的模样。此《道德经》因为是简化版,缺少了“故而”“是以”“之”“乎”“者”“也”等串联词汇,读起来有些许坎坷疑惑。但最起码你知道了,《道德经》并非阐述了八十一个观点,而是只阐述一个观点,就是“道与德”。这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像一颗明珠,它们能够像圆环一般头尾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光。如果你能明白它是一个整体,那我再将它拆解开来,一颗一颗摘给你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翻译:有物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啊空虚啊,独自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为万物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叫做“道”,勉强取名叫做“大”。“大”又叫做“逝”,“逝”又叫做“远”,“远”又叫做“反”。“反”是道的运动,“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 (备注:1c本段开头总领全文基调,告诉人们描述之对象,即“道”,包括其特征特性,同时表明其为万物天地之本源,全文即围绕“道”而展开。 2c混,不是混沌的意思。天地由混沌初开而生,混沌在天地之前,道是一直存在的(即无生无灭),更在混沌之前。故而混沌并非自太初便存在,太初只有无尽的寂静与空虚。 3c其“勉强”称之为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认知去阐述无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故而为“勉强”阐述。 4c“逝”“远”“反”都是“道”的特征,“反”即“返”,表明了“道”的运行方式,所以不难明白古代为何那么崇拜圆这个图形了吧,因为它最接近于“道”。 5c“弱”是道的运用,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因为“反”是道的运动,物极必反,至弱便是至强。圆无棱角,无法伤人伤物,又不会使己受伤,可谓至柔至弱,亦为最强。 6c从“独立而不改”可知,“道”并不是混沌,一来不必运用两个名称,二来混沌初开分为天地,并非独立不改。那何来“道”独立而不改之说?借《知北游》言: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c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对于道在哪里,每个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因为从没有人见过,庄子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原本就没有涉及到本质,因为道无所不在,使用再大的言辞来说明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周”“遍”“咸”,或是本段“大”“远”“逝”,只是名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其以猪的下腿肥了全身必定是肥来举例道的无处不在,我们也对“道”做出过勉强的解释,所以说道化生万物而依然独立不改。 7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该句即是说天下万物最初产生于物质,而物质最初产生于能量。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无限细分下去最终空无一物,可见“有”即物质,“无”即“空间”本身。之于人亦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jg,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意思是,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味归于形体,形体归于气,气归于精,精源于化,化即化生。人体之精来源于食气,气指天气;形体能量来源于食味,味泛指食物。化生为精,气成为形。所以中医告诉大家气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c状态及存亡是没有问题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翻译:道空虚,然而有人却使用不会穷尽。深邃啊!好象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好像有实际存在。我不知它是谁家之子,好像在天帝之前。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抱向阳,以两气交冲作为“和”。天下都对我说道大却好像不具体。正因为大,所以好像不具体。如果具体,它很早就渺小了。) (备注:1c该段承接上段继续对道进行阐述,包括其特性与功用。“而用之或不盈”疑为“而或用之不盈”的倒装。 2c“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在此重申道是万物之宗,在天帝之先。《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与此同意,在描述道的特点外,表达了道在混沌c天地之前;无为无形故而“似”万物之宗,“似”或存;“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即有“独立而不改”之意。 3c“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是化生之意,此为道化生万物之大体过程,后文有详细叙述,《天地》亦有大略描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翻译:最早只有“无”,没有“有”也没有名字。而后“一”兴起,有“一”而没有形状。万物得之以为生叫做“德”。未形者(就是混沌)产生分别,(阴阳)亲密无间叫做“命”。(阴阳)滞留运动进而化生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仪理法则叫做“性”。修性返归于德,德会同于太处之境。同于太出则虚无,虚无则大。合喙如鸣,喙鸣如合,与天地相合。它的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叫做玄德,同于大顺。 4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有生命者无生命者莫不如此,事物之形成和存在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密不可分。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以火为例,燃烧这种现象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有可燃物作为支持,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或高或低的能量也是常识。维持事物稳定存在的原因便是冲气以为和,如果世间物质与能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则天地动荡不休,万物不得安宁,人则疾病暴起。 《周易》全篇无不在讲述阴阳之道,《黄帝内经》也大体如此,篇章虽多,但无不是以和为贵,天地之道如此,人之道亦然。) 5c“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为大道无形之意,无形故不受限制,譬如灵魂,禁锢于肉体之内则处处受限,而融合于大道之中则与天地其寿无有竟时,所以从宏观的尺度上讲,我就是宇宙本身。 6c人为天地合气化生,故而周身无不符合天地阴阳之道。譬如天地由混沌而分,人则始生而无性别,三月成形而后乃分,此皆为“一生二”焉。7c天地化合,人乃生之。那阴阳是如何在人体内交汇的呢?《太阴阳明论篇》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曰:“足太阴者里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ye。”于是,人体上下交通,外内相关,阴阳得以交冲而为和。)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秉持“大”象,天下归往,归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宁静太平。音乐与美食,使过客止步。道说出口,平淡无味,看不见,听不到,使用没有穷尽。) (备注:1c上段讲道的大,该段则紧接阐述执“大”之益处,即可使天下归往而太平,又阐明道的特性,即看不见听不到用不尽。 2c道又曰大,大则容纳,譬如海纳百川,故守大道则可归往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看不见叫做夷,听不到叫做希,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追究,因此混沌为一。它的上面不光明,它的下面不阴暗,无边无际不可以命名,又回归于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古时之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能了解往古的初始,就称为道的纲纪。) (备注:1c与上文对接,并阐述道生一的过程。 2c惚恍其实就是混沌,我们说“一”就是混沌,其实“一”与混沌稍有不同,混沌的特点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一切都混沌在一起,故而不可名。那么“一”呢?简而言之,“一”为一团“和”气,即阴阳未分时之“和”气,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故而混沌便是混沌,“道”即所谓无极,“一”即所谓太极,“二”即所谓阴阳。 3c“复归于无物”,无物即虚空,为道之状,由此可知,道先生混沌,混沌又生一。《天瑞》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该段可以很好补充这个过程,“气”即能量,“质”即物质,“浑沦”即混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所谓太易,是指还没有能量产生;所谓太初,是指能量开始产生了;所谓太始,是指能量有了一定的形态;所谓太素,是指物质的开始。能量c形态c物质具备却从未分离,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易。易没有形状与界限,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的上升成为天,浊重的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气,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该段同时正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道生混沌大体分为四个步骤,而混沌生一大体又可分为三个过程(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两者相合即“一”变为“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此即“七”变为“九”,物极必反,故“九”复变而为“一”。) 4c“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叫做混沌,混沌之所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科学的解释是因为维度不同,有混沌之时尚未有天地。 5c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就是世界最根本的真相,佛曰一切尽是虚妄,任物者唯有心而已。后文再详细解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3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翻译: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之人也保存它。美好的言辞可以获取人们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受人重视。人即使不善,为何要舍弃道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不如安坐深入此道。古时之所以此道为贵的原因,不就是说:求取进而获得,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珍贵。) (备注:1c总结之语,重点突出了道“贵”之原因。 2c“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人类欲望万千然将之概括也不过此七字而已,道化生而主宰万物,故而为天下最珍贵。只有认识道之重要,人们才会重视,该段实为全文存在之前提。《秋水》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于保身长命绝不是夸张之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大德的模样,唯有顺从道而变化。道作为事物,只有恍和惚。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遥远幽深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从今到古,它的名字不能除去,以此来检视万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万物初始的情状呢?因为此:) (备注:1c前面讲“道生一”,“一”即“德”,“孔德”即“一”之大德,该段则阐述“一”与“道”的从属关系,即“惟道是从”。 2c“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本无物,但道化生万物,道作为物的开始,便是混沌。而混沌虽然恍惚,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即“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即精气,就是能量,能量因为受到限制或者其不同的功用而有了不同的名称,所以“气”“精”都指能量,就好比树梢长在树木顶端,树根长在树木底部,但它们都是同样的物质组成一样的道理。这种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那要如何验证呢? 混沌在一起肯定无法验证,但是一生二,有天地阴阳之后,就可以验证了。宇宙大爆炸后,混沌在一起的巨大的能量与物质则互相分散分离,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那些物质经过无数的演变衍化形成了宇宙的框架,而巨大的能量在急速扩张扩散过程中会形成时空涟漪,就如同石头扔进水里产生波纹一样,科学将这其命名为“引力波”。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00年后人类终于探测到了引力波不是吗!无论其来自哪里,但最初之时它是混沌在一起的。 可是几千年前,难不成老子是通过先进的仪器检测出的引力波吗,难道老子是通过数学计算出的吗?当然不是,他是通过现象判断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性质便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现象,而数字与数学特性只是现象的一种,所以即使是普通人通过明显的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情况也基本不会出错,而即使是名医只通过数字与仪器判断一个人的病情也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将其扩大到宇宙也同样如此,数学永远不能概括宇宙,而现象却可以。 3c“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大家肯定注意到了,以此后面用的是“:”,这就说明“吾之所以知众甫之状”的原因在下面才开始要真正的描述。)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翻译:往昔得到过“一”的:天得到一的清明,地得到一的安宁,神得到一的英灵,谷得到一的充盈,万物得到一的生机,侯王得到一的天下表率。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得英灵恐怕要休止,谷不得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得化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得天下表率恐怕要倾覆) (备注:1c该段才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的展开。概括而言,万物的情状俱都来自于“一”,“一”为世界之大同,所谓得“一”,并非得“一”之全部,而是得“一”之部分,故天得轻清而清明,地得浊重而厚重。不得“一”则天地万物皆将崩溃而无法保持情状,故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为空谷山谷之谷,与天c地c神相并列)。可知天地万物混杂之时必能合而为“一”,反者道之动。 2c“神得一以灵”。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终极精神,正是它推动着宇宙的运转。该段所谓“神”即是所谓的宇宙终极精神,而它最初来自于得到“一”的英灵。神得一以灵,而道生一,反者道之动,可知最初推动一切运转的原动力是“往返”。 3c“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这句话咋看没什么,好像只是从反面说明不得“一”的后果,实际上它还告诉了人们一个更大的事实,那就是天地也有灭亡之时,自然宇宙也有灭亡之刻。《天瑞》曰:“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便是此意。 4c“万物得一以生”。物得之以生以为德,那么如何看待道与德的关系呢?《天地》曰:“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不妨这样理解:道是德的包含,德是道的体现。或者浅显的理解为:道是0,德是1;或者道为大,德为一,皆可。)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c“寡”c“不毂”,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备注:1c该段与上文的衔接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们要好好解释:物俱贵则无贵,物俱高则无高,众人皆为侯王则无侯王,故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所以儿童有名为狗儿草儿者。一生二,天得其一则为天,地得其一则为地,有物得“一”之彼,必有物得“一”之此,故而侯王得“一”之彼为侯王,众人得“一”之此为众人,上下实为承接关系。 2c下与贱为高与贵之本,反者乃道之动,故至下与贱者则高贵无与比,故至誉无誉,至言无言,至仁不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4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大成好像有缺,它的作用不会停止。大盈好像空虚,它的作用不会穷尽。大直好像弯曲,大巧好像笨拙。大辩好像木讷,大赢好像亏本。静胜于躁,寒胜于热。清与净,可作为天下的表率。) (备注:1c该段虽有数“大”,然则该“大”并非强为之名曰“大”的道,理由是道大,用再大的形容都是一样,故不会出现大成若缺的描述。上段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该段继续发挥阐述。另,物有得“一”之部分,必有失“一”之部分,故而大成有缺,大盈若虚。 2c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清以寒,宁以静,裂以热,废以躁,两相对比很容易得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结论。故而《三十九章》《四十五章》是为上下文。 3c错误翻译示范:最美好的东西好像残缺,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停止。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雄辩的人才好像口吃,最大的赢利好像亏本。沉静战胜浮夸,寒冷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翻译:饱含深厚之德,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抓,凶恶之鸟不搏击。筋骨柔弱而拳头握得牢固,不知道雌雄交he而小生zhi器勃然举起,这是精气充足了。整天啼哭而嗓子不会沙哑,这是和气充盈了。知道“和”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延长生命叫做“祥”,心主使精气叫做“强”。) (备注:1c上段阐述“一”的特性,该段紧接阐述抱“一”之益。“德”即“一”,含德即抱一。 2c“赤子”为赤裸的孩子,即婴儿,你道为何要以婴儿比拟,以此:婴儿是人之初,于道则是道之初生,道的特点是长久,保全才能长久,避免伤害才能保全,所以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事实上,你听说过有被狼被虎或者其他凶猛动物养大的婴儿,何曾听说过原野上被它们养大或者和人亲近过? 3c“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这都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初为人父母的估计印象都很深刻,初生的婴儿最为柔弱,然而小拳头却握的很牢固,偶尔小生zhi器却挺立起来,这都是精气到达的缘故,而且这精气绝对来自于先天。 前文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验证。我们说过,这个宇宙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在人体内找的到,所以老子不必借助先进仪器与数学工具便可得知。然而如今的科学,不去了解人体本身,却妄图通过身外之物去认识宇宙,简直不要太可笑。虽然殊途同归,但就在身边的东西偏偏要行经十万八千里,显然不是聪明人的做法。 4c“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庚桑楚》曰:“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共其德c偏不在外与和之至也歧义不大,这些也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人们都认为婴儿柔弱,人经过成长其能力自然非婴儿能比,然而有哪个成年人能够终日嚎啕而嗓子不哑,终日攥手而手不酸麻,终日睁眼而不眨动,其实时间长一点都不行。这就证明,不知养生的成年人恰好因赖以自豪的有所作为而导致了和气渐失。谁说婴儿柔弱,谁说成人刚强呢? 5c前文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为前后呼应,并且提供了验证。 6c“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为便于更好理解,我们发挥一下:“知道万物阴阳冲气以为和叫做常规(普遍的规律),知道常规叫做明了,延长生命叫做吉祥。”《大宗师》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意是说知道天的作为,知道人的作为的人,是极致的人。知道天的作为的人,顺天而生,知道人的作为的人,用其智慧所知来赡养其智慧所不知,可终享天年而不会中道夭折,是智慧的极致。所以说,延长生命终享天年叫做“祥”。 《逍遥游》中庄子有所感叹,到现在仍然再适合不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思是小智不如大智,短命的不及长寿的。 7c婴儿终日不眨眼眼睛也不会干涩是因为目无所见,终日攥拳而手不觉酸麻是因为自然而然,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有意用心而为。有意而为即后文所谓“心使气”,“心使气”即欲念主使精气,此即众人所谓强,其果然是真强吗?且看下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着柔软娇弱,死亡却僵直坚硬。草木活着柔软脆弱,死亡却干硬枯槁。所以坚强是死亡的途径,柔弱是生存的途径。因此军队壮盛就要灭亡,树木壮盛就会摧折。强大处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 (备注:1c上文讲心使气曰强,该段承接上文,以近乎朴素到直白的语言,以辩证的方式讲述强与弱孰强孰弱。 2c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文曰“反者道之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文曰“弱者道之用”。开篇之点题,后文皆有解释。 3c《列御寇》曰:“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意思是,圣人对于必然之事不与人争其必然,所以没有争执;世人却把非必然之事争做必然,所以多有争执。顺从于争执,是因为行为有求于人。争执,依仗于它会自取灭亡,与该段意同。) 人之所恶,唯孤c寡c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翻译:人们厌恶的,就是孤c寡c不毂,而王公以此自称,所以事物有受损而得到增益,有受益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强暴者不得善终。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宗旨。) (备注:1c上文讲柔弱处上,所以该段承接上文继续发挥,然后得出结论“强梁者不得其死”。 2c“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该段下文有继续发挥,我们暂止于此。 3c“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要告诉世人为人做事要圆滑周全而不偏不倚,深谙此道者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得以危险中保安全,而世人则多运用其达到个人目的,所以后世大行厚黑学。故而强者不强,逞强也,勉强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唯声与阿声,相距多少?美好与丑陋,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我不能不害怕。广阔遥远啊,好像没有尽头!众人熙熙攘攘,如同享用太牢之筵,如同春天里登上楼台。我独自淡泊,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如同未嬉笑的婴儿。疲倦闲散,好像没有归处。众人都有剩余,而我却好像不足。我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俗之人光鲜明亮,唯独我糊涂暗淡;世俗之人观察精明,唯独我愚昧迷糊。世人都有用处,唯独我顽愚而且鄙陋。我唯独与人不同,而重视取法于道。) (备注:1c讲“强梁者不得其死”,该段承接上文继续发挥,讲自己与世人情形反差之大,并作出解释。 2c上文讲“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里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事物发展难以预料,所以不可恃强,故而圣人昏昏闷闷独顽且鄙;恰到好处的那个度,也不好把握,也没法计算,故而圣人沌沌兮傫傫兮,愚人之心也哉! 3c“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世人都有为有用,圣人独自愚顽鄙陋,既然圣人贵食母,则众人不道。且看有用的弊端: 《天地》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c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可知,虽然有用,然无论好与不好,都是失去了自然本性。 《人间世》曰:“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借栎树之口告诫人们,有用则中道夭折,不得终其天年,自招世俗之人的打击。 《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凿出七窍是指混沌结束而智慧之光的开启,此处借预言告诉人们无为混沌则长生久视,一旦有为有用即走上了一条必死之路,而不得合同于道。)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善于建树者不会拔除,善于抱持者不会脱离,子孙遵循此道就永远祭祀不会断绝。以此修行自身德行便纯真,修行家庭德行就宽裕,修行家乡德行就尊崇,修行邦国德行就丰硕,修行天下德行就普遍。所以以自身观察他身,以自家观察他家,以自乡观察他乡,以己邦观察他邦,以天下观察日后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情状是这样呢?因为此:) (备注:1c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即“道”,贵食母即顺从于道,顺从于道者方可成就大事业,“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即所谓大事业。 2c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何修之?圣人乃天下榜样,圣人尚以食母为贵,世人何以异之?天下万物皆由“德”而生,只有道在德前,除非“道”又有谁可担起修身德真修家德余修乡德长修邦德丰修天下德普的大任? 3c“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该结论到底是如何得出的呢,我们详解一下:圣人顺从于道,为天下至德至善者,修身德真,故为天下人之表率,故以身知他身之情状;修家德余,故为天下大家之标准,故以家知他家之情状;修乡德长,故为天下大乡之规范,故以乡知他乡之情状;修邦德丰,故为天下大邦之榜样,故以邦知他邦之情状;修天下德普,故可为至德之世,故以天下知他日天下之情状。《平人气象论篇》曰:“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此皆同理! 4c“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里用的也是“:”,因为其原因在后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5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翻译:大道广泛周流,可左可右。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功业成就而不据为己有。覆盖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大”。因为其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就它的大。无言而自然。所以狂风不能持续整个早晨,暴雨不能持续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更何况人呢?) (备注:1c承接上文,自该段起便开始揭示其知晓天下情状的原因。 2c大“道”无所不在,故其可左右;大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怠,故而功成不居。 3c“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我们说道即是最小又同时是最大,该句正是此意,只是解释的途径不一。“希言自然”是对该句的解释,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c“希言自然”是为承上启下之句,两段本相连接,并非原版只做开启下文。上文言“希言自然”,下文则阐述勉力作用不能持久。更甚者则“强梁者不得其死”。)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翻译:所以从事于道者合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合同于德,从事于失去道与德者就失去道与德。同于道者,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者,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者,失也乐于得到他。) (备注:1c该段与上段亦本为一段,自“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至“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便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的解释。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故可修天下而德普,故可知天下之情状。 2c道化生万物,德保全万物,万物不可恃强妄为,则从事于道德而道德接纳之。道大,德亦大,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无抛弃之人,无论你是谁,做过什么事,只要肯回头,道就在身边,所以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违逆道者,受天之刑法,叫做天之戮民,世俗之人无不是天之戮民。 当然了,并非只有做大逆不道的事才叫做违逆道,所谓的“大逆不道”其实是违逆人道,事实上,不知保身长命而恣意妄为者都叫做违逆道。 道无处不在,故而世俗之人,每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人们不能察觉细微而已。《天瑞》曰:“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便是此意。至于所谓“细微”,前面已经详细解释,而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一点无差。 所以,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人类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宽恕,宽恕的不是他人正是自己。也许有人问:那就让坏人逍遥法外吗?简单回复一下:1c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万物皆是阴阳化和而来,除天地外,无至阴至阳之物,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好人可做好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好人好的出发点可能引起坏的结果,坏人坏的出发点也可能有好的结果,论迹论心,好与坏的标准很难确定;2c冤冤相报何时了;3c每个人都是天之戮民,受道的制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没有人能替天行道,替天行道者叫做代大匠斫,代大匠斫者,无有不伤其手者,后文有此解释;5c罪人作恶是结果,而众人都忽视其原因,因影响果,果又反过来影响因,因果会反复报应,后文再详细解释;6c死刑除去的是罪大恶极之人,而其如果可改过自新,仍然处于死刑则有违初衷,若其仍然任意妄为,自然终遭天戮,何必劳人亲自动手。 发挥开来,不仅死刑,其实所有的刑法法律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人们更应该知道,礼仪制度是应运而生的产物,《礼记·礼器》曰:“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意思是说,礼仪的制定,首先要合乎时代背景,然后是顺乎人情,然后是区别对象的不同,然后是适宜情理,然后要与身份相称。条纹律令是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时机成熟后才能废止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道化生万物,德畜养万物,物体赋予万物形态,形势促成万物。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的尊崇,德的珍贵,在于没有命令而顺其自然。所以道化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之生长发育,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c保护。化生养育,化生而不占有,成就而不自恃,尊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 (备注:1c上段讲万物从事于道德而同于道德,可知天下情状,该段承接上文得出万物无不尊道而贵德的结论。 2c求以得,有罪以得免邪,故道为天下贵;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即最大的德,故而道贵而德尊。道与德即为全文描述之对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叙说,不是永恒的道。其名可以命名,不是永恒的名。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叫做万物的根本。所以从常无中,将以观察天地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万物的边际。这两者一同出现而名称不同,都称之为“玄”。玄秒而又玄妙,是众妙的法门。) (备注:1c阐明道之尊德之贵,自该段则正式开始了对于道的阐述。 2c前面讲,道是勉强的称呼,自然讲解也是勉强的讲解,该段则给出了原因,即可以叙说的道并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所以老子说强字之曰,强为之名。那为何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原本的道呢?因为万物本自混沌,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本就无法用语言叙说,故而只能称之为勉强描述。 3c“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句历来有所争议,比如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版本,孰是孰非,一来是文意是否同一连续,二来查下文是否合“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之意。 “无”即“虚无”,“有”即“物质”。虚无是天地的开始,天地为二,混沌为一,即有与无混沌在一起,则化分之时,虚无成为天地的开始,物质成为万物的开始。《老子》开篇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此处文意相合,前后呼应。此两者指“有”与“无”,皆来自于“无”,文意同一连续。再来看其他版本,此两者是指“无名”与“有名”,或是“无欲”与“有欲”吗?又如何解释“同出而异名”,又如何可称作“玄”呢? 4c“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叫做万物的根本,下文曰既得其母知其子,故前句“其”指天地,后句“其”指万物。该句告诉人们如何去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建议所有的专家学者弄明白它的意思再去搞研究。观察物质可以观察万物的边际,宇宙的界限,观察能量可以观察天地的奥妙,宇宙的奥妙。好在科学家的眼界已经开阔,除物质外,也开始研究暗物质c能量(例如宇宙射线c微波背景辐射等)带给宇宙的影响。那什么叫做观察能量可以观察天地的奥妙呢?比如《大惑论》曰: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人为天地和气而生,故可知人善忘c善饥不食c病不得卧c病目不得视与多卧等原因与天地的关系。 5c何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此之谓也。《周易》通篇讲阴阳之道,易在天地之间,故为众妙之门。 6c“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宇宙的开端。混沌初开,即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后,产生了物质与能量,宇宙才算是真正的开始,事物开始有了对立又可相互转化的属性,阴阳不断转化,于是事物产生了变化,有初生有死亡,有形成有毁灭,于是时间就产生了。宇宙有了开端,自然也有灭亡,就正如人类有开端也有灭亡,那么中间的过程又是怎样呢,且让我们另起一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6 宇宙自从开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不断的进行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形成无数的星系星辰。物质膨胀的同时,能量也在膨胀着,就好比一个球壁同时扩张与增厚的膨胀气球。那么总有一个时刻,这个膨胀会达到顶点,此时能量与物质共同达到峰值,那么这个顶点在哪里呢? 首先数学拿他是没有办法的,如果数学能得出答案,那么空间积聚成为物质的奇点也可以计算得出,圆周率也便不是无限。那怎么办呢? 答案是通过现象!事物的本质会通过现象展现出来。我们先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池塘只能养活以百或千计数的小鱼群,且限于池塘面积,鱼的体积一般不会很大,而大湖则可接纳以万甚至十万百万计数的大鱼群,且因为面积广大,甚至会存活个头非常巨大的鱼。《礼记·乐记》曰:“土敝则草木不长,长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即是此理。物种具有适应环境并随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说鲤鱼在池塘中一般长到二三斤左右,而在大湖中则可重达二三十斤。不同星球好比不同大小的池塘与大湖,而鱼生长生存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在宇宙能量与物质都达到顶点的大环境下,所有有生物的星球,生物数量与其整体高度也同时达到峰值。所以,我们只需观察地球本身的情况,便可推测得知该顶点所在(虽然地球只存在了46亿年,远不如宇宙本身,但宇宙整体生物存活的曲线,则可以通过地球生物存活曲线推测,至于地球尚不存在的宇宙前期该结论的验证工作,则有劳科学家费心了)。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并稍作整理: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c立即出现。节肢c腕足c蠕形c海绵c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c“突然”地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c软体动物c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寒武纪大爆发又叫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c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构成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大爆发提供了证据。 其实,该难题可以这样解释:“常无,欲以观其妙”,即观察能量可以观察事物的奥妙。这段文字很明确告诉人们,在53—55亿年左右的时间里,地球上的物种达到了峰值,这时候的物种整体高度必定也是最高的(虽然我们没有证据),在此之后,物种的数量一直呈减少状态,甚至出现过数次物种大灭绝(据科学称有5次)。没错,就是寒武纪大爆发的这段时间里,宇宙的能量与物质都达到了顶点,所以物种才会相对应的达到峰值,这就是根本原因。 而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那些突然爆发的动物化石的原因又是为何呢?进化论不能给出原因,甚至恰好可以成为反证,那么有没有更具体的原因呢?现代人不知道,否则不会成为悬案,其实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物种具有精微的变化。以下两个段落足以提供研究方向: 《天瑞》曰:“种有几:若蛙为鹑,得水为。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舃。陵舃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其名曰鸲掇。鸲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日乾馀骨。乾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食醯黄軦生乎九猷,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羊肝化为地皋,马血之为转邻也,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韮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猨也,鱼卵之为虫。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纯雌其名大腰,纯雄其名稚蜂。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至乐》曰: 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馀骨。乾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以下材料来自于摘抄并稍作整理: 标题:科学家发现达尔文生命进化树理论错误 北京时间1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进化生物学家发现,物种间的异种jia一配比他们原先认为的更为普遍。这一结论实际上证明达尔文的“生命进化树”理论并不正确。 1837年达尔文第一次用一颗假想的树勾画物种进化方式。这一概念很快就成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的标志。但科学家们现在表示,达尔文标志性的显示物种在进化史上的关系的“生命进化树”是错误的,需要被一种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现代遗传学显示,用树代表进化史是错误的。科学家们称,表现物种起源和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更为现实的方法应该是一株密集的灌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埃里克·巴特斯特告诉《新科学家》杂志:“我们根本没有根据可以证明生命树是正确的。” 越来越多的细菌c动c植物的基因测试显示,异种jia一配要比我们原来想像得多,这意味着基因并不是简单地遗传给生命树上的个别枝条,它们还在物种之间以不同的进化路径进行转换。其结果是一个杂乱无章且更为缠结的“生命网”。 细菌交换基因材料非常混杂,以致你很难从一种细菌中分辨出另一种细菌来。动植物也经常异种jia一配,jia一配产物可能具有生殖能力。据估计,10的动物在与其他物种一同生活的时候会产下“混血”动物。去年,美国阿林顿市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在包括家鼠c野鼠和非洲爪蛙在内的8种动物的基因组合中发现一种奇特的dna。这是鸡c大象和人类所没有的dna,这说明它一定是一些动物通过异种jia一配形成的基因组。 这一新发现意味着用达尔文的进化枝条来连接物种那太简单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迈克尔·罗斯说:“生命树正被掘坟埋葬。虽然有些人不承认,但是我们对生物的整体基础观点需要改变。” (备注:1c恕我不对古文进行翻译,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原文,但解释中往往有诸如此类的解释“醯鸡,即蠛蠓,一种小飞虫,古人误以为是酒醋上的白霉变成”,学者专家们都认为古人傻,若古人单单认为白霉可变成飞虫不怕贻笑大方也就罢了,毕竟龙生龙凤生凤是常俗之理,可无论今人古人再傻,也不至于无凭无据说出马生人这种话。此外,段落开头便说“种有几”,几即精微,可察觉细微者,非圣人其谁也!还请专家学者重新审视,至于其中那些需要科学验证与庞大数据支持或具体的科学论据的,也有劳费心了。 然后,我们再解释一下其它更匪夷所思之事,以“思女不夫而孕”为例。现代科学告诉大家,人得以受孕是jg子与卵子的结合,话是没错,但这是现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才是本质。《黄帝内经》也告诉人们,人始生,先成精,而后有形有质。所以机缘特殊之时,上天赐予先天之精于女而得以使之受孕也是有可能,而上天精气之纯正非等闲人可比,故而你可明白为何史载圣人多无父了吧。况且,玛雅预言中第一代文明根达亚文明的女性便是与神(上天)交流而祈求得子。此外,自然界中也有先例,比如大斯淋巴鱼,生长于亚热带河流,此鱼jia一配时雌雄两鱼深情对视,鱼卵便会受精,从而孵化出小鱼。 说回正题,宇宙在寒武纪大爆发左右的时间里达到了能量与物质的顶峰,正如人走到了一生中的壮盛,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然后宇宙开始走向衰败。前面讲宇宙四种基本力时说到,宇宙的强核力凝聚物质不使之分散,但是随着宇宙继续扩大,精气(也就是能量)会越来越稀薄,强核力越来越小,物质就不断被撕裂,然后释放出能量;另一方面弱核力使物质产生放射性释放能量,物质在被撕裂的同时,弱核力也在变弱,释放能量变少;强核力与弱核力不断作用,加之宏观物体之间的引力与磁力等综合作用,维持着宇宙间物质与能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正双双递减衰弱下去。这种变化会通过很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比如物种的整体数量与高度的对比,所以你可以得出结论,自古至今大气压整体是成降低趋势,同一大小的物体,古代比现代要致密等等。宇宙自古至今的温度变化就可以提供证据,微波背景辐射也可以,虽然我们对此毫无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确定的是,宇宙的崩溃是从高纬度开始一层层溃败的。 这种衰败持续到最后,物质与能量混又沌在一起,宇宙便不存在了,正如前文所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最后就只剩下无尽的寂静与空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阴阳离合,二又混沌为一,一又回归于道,而道独立不改,自始至终从未改变,从该观点看正如某些科学杂志而言“宇宙从未存在过”,那么自然宇宙也从未灭亡,那么人类也从未活着,也不曾死亡。 万物由道化生,最后又回归于道,这是最大的轮回。然后又是新的一轮开始,可见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永动机,那么在这个肉眼可见的世界里永动机也是存在的。如果单论宇宙的演化,那便是自初生至灭亡,则自始至终推动者宇宙运转的就是阴阳的轮转,那么阴阳之道即是宇宙的终极精神。 我们刚才提到,物种的整体高度是下降的,但是人类却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反例,几千年来,人类的平均身高与数量整体上一直处于不断的上升状态,可以预见人类的壮硕程度也同样如此。这说明了什么?地球作为一个大环境,就好比一个池塘,能养活的物种数量是有限的,物种整体高度与数量处于减少,而人类却不断壮大,恰恰说明人类抢夺了本属于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卫气失常》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古人崇尚身体匀称自然,今人却崇尚身高身材,为此费尽心机。上天有好生之德,损有余补不足,待众生平等,人类则永不满足,损不足益有余,蚕食残杀加速其他生灵灭亡之时,本身也在互相残杀,悲剧从不曾停止。人类发展起来的物质文明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抢夺与暴力,却以情感而自称。 也许你会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上有老下有小,我想让他们活的更好,人又不是为自己活着。其实你又错了,人其实就应该为自己活着,另外让他人活的更好有其他的方式。人类就是这样,本应该作为世界的守护者而存在,却渐行渐远,成了世界的毁灭者!人类赖以自豪的双手,正亲自挖掘着自己的坟墓。人类正走在历史的转折点,真正到了自我救赎的时刻。那人类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找回曾经创造者赋予的那份荣耀呢?且让我们从人类的起源说起。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7 人类是被创造的,本应该成为世界的掌管者,德被苍生。所以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跑不快,跳不高,不能飞,不伤人亦不害物。最初,人类只是无拘无束活着,随心所欲行事,能活很长很长时间。后来,因为天地分离,造成地球剧烈的动荡,导致了地轴的偏移,导致了史前大洪水,万物遭受了灭顶之灾,人类最初的家园也惨遭破坏。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从前冬天冷呀夏天雨呀水呀 秋天远处传来你声音暖呀暖呀 你说那时屋后面有白茫茫茫雪呀 山谷里有金黄旗子在大风里飘呀 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 一片河水落下来遇见人们破碎 人们在行走身上落满山鹰的灰 幸运的是,人类被保护下来,并得以繁衍生息,但这一次大洪水,却深深烙印在各个民族祖先的记忆里。然后人类开始启蒙,走出了质朴的混沌时期,智力得到飞速发展,世界在眼前清晰开来,自然地天性也越来越难以保全,又过了几千年,然后到了现在。 据考古,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墓里,就发现了大量妇女化妆的用品,有梳子,镊子,胭脂,口红,眼影,润肤油等等。千年前,中国人便拥有了四大发明。然而,这几千年里,人类的生活内容几乎没有变化。至今,每天清晨,妇女们起床后第一件事仍是化妆,其步骤也基本相同,人们的生活起居也离不开纸笔c导航c印刷c各种火器,虽然品牌不同,形状不一,用途更加精确。难道人们活着只是为了享受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舒适感么。 人类不知不觉中,就画地为牢,生活在一地鸡毛里,每天被迫创造与重复琐碎的生活片段,从审美疲劳到愿望疲劳,再到热情消退,几乎每一代人都在重复这一过程。人们工作,赚钱,买东西,享受,再工作,再赚钱,再享受,本质上与一头猪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达生》曰:“祝宗人玄端以临牢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齐,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c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杨朱》曰:“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偊尔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 两者表达相差无几,基本都是人过分专注身外之物事,而伤害了人类本身的至乐。至于何谓至乐,绝大部分人无从得知,也不会明白。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某些明星艺人富豪的种种怪异癖好与行为,试想一个人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名望有名望,已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那还能去干什么呢,还有什么能吸引他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甘愿这样活着,许多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活着的真义,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更加伟大,但也仅限于此。于是人类迷失在自己的文明里了,人们并不愿意相信,自己用汗水浇灌的文明成果是虚无缥缈的,他们跟着自己的文明前进,盲目而且自信。 人类既自私又暴力。很早以前,人类迫于生存的压力,被迫服从了自然的法则,但欲望却驱使人类走上了一条暴力掠夺之路,掠夺本属于鱼类的海洋c鸟类的天空c陆生动物的土地,人类无休止c无节制地向周围的世界掠夺所需要的一切,而且从不为世界创造什么。 人类进化的脚步已经停止了,而且在本身文明的人性关怀中,又违背了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甚至开始退步。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小,物竞天择的大山已经从头顶移开。人类的进化失去动力了,后面没有野狼追赶,也不必拼命奔跑。当人类面临外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小时,其种群本身内在的生存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关于这一点,我想高中生在做草履虫的实验时会有特别体验。诚然,人类在积极发展科学,将人类的视野拓展更宽,然而一方面知道越多不知道也就越多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而且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不是吗;另一方面拓展视野并不能更好地让人类生存下去,最起码以女博士女硕士为首的高学历女性越来越难像找到对象。无论人类多么伟大,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不能离开地球,作为人类视野的延伸,人类的飞船至今未能飞出太阳系,更别提漫步于宇宙空间,占领别人的星球。 这种退步体现在微观上便是直接伤害了人类的基因库,并且遗传下去,遗患无穷。而多种有害的突变存活下去的结果,会使得遗传物质退化,人类将从内部被消灭。从普遍的现象上便更直观,各种有害的突变导致人致残致畸极端衰弱,任其生死并非人道,但他们确实依靠机器存活下去,并将有害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也是不争的事实。关于人类基因库的衰败,我想生物学家一定会有庞大的数据作为支持,他们的论据论证必定更加详细明确,我们暂止于此。 事物的发展无非从生长繁荣至没落,所谓物极必反,人类已经走到了进化的最高点,虽然一个手机可以进步再进步,但人类已经不可能了。如果不能进化,那么只能走向衰亡,最后是种群的灭绝。如果其他星球的文明也同样是物质的文明,继续发展也只有自取灭亡一条路,所以人类能找到更先进地外文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们说过,生命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获得时间,那么人类的选择也只有两个:永生,或者繁殖。前者,无数人曾经追求过,但如今人们都当做玩笑;后者,正遭遇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被动进化之后,人类只有自己寻找出路,也就是主动进化。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但曙光已经出现,你还能够偏执于黑暗的角落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8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翻译:天下有起始,作为万物根本。既然得知根本,就可了解枝末。已经知道枝末,又持守根本,终身不会危险。闭塞感官,关闭门径,终身不会劳碌。打开感官,成就事物,终身不可救治。看见小叫做“明”,持守柔叫做“强”。运用其光,复返其明,身体不会遭殃。这就叫做沿袭“常”。) (备注:1c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2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而“无”为天下始,“有”为万物母,故得其母可知其子。 3c“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万物熙熙攘攘为之情状,此为知万物躁动而复守清净则终身没有危险之意,即“静为躁君”。 4c“塞其兑”,兑即嗜欲的感官,比如五官;“闭其门”,门指巧利的门径,比如下文里“五色c五味”等。 5c“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绝大多数数人终生忙碌,而不知为何,这便是根本原因,即是说人一旦凭借智慧而不是自然天性与人和社会相处,便会这样。更直白些就是人一旦投身于世俗中去,此生便不得安宁,世俗是喧嚷嬉闹之地,种下该因,便得此果。 6c“见小曰明”,小即细微,明即明了,观察细微才能明了,而知道者才能观察细微。《宝命全形论篇》曰:“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那什么叫做明了,谁又能做到呢?《乾卦·上九》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此之谓也! 7c“守柔曰强”。前文讲“心使气曰强”,而欲念主使jg气(即用智慧行事)正是世俗社会人类相处的方式,而后紧跟说明“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可知所谓强是逞强,“守柔”才是真正的强,也符合开篇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总论。 8c“用其光”,光疑似指智慧之光,“复归其明”即用智慧之光复返见小之明,这样才能免受伤害得到保全。 9c前文讲知和曰“常”,“用其光,复归其明”有知和之意,而“无遗身殃”则为“袭常”,上下文为承接关系。)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中,当有了无,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当有了无,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当做房屋,当有了无,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作为便利,“无”发挥作用。) (备注:1c上文讲“有与无”“母与子”,该段承接上文继续讲有与无的关系,文意看似很容易理解,但是这还不够,它隐藏了更深刻的道理,比如如何认知这个世界。 2c要认识这个世界,就得从阴阳两方面认知,阴是阳的现象,阳是阴的本质,阴阳互相对立,又可相互转化。科学与宗教关于世界的认识一直有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在这里我们将它结束。 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的一次名为“时间与空间”的演讲中向世人大声宣布了他的一个发现: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只能影响它的将来光锥内的物体,凡是在事件将来光锥外的物体不会受到该事件的任何影响。 千万不可小看这个发现的意义,这是世人对宇宙规律最深刻的发现之一,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宇宙是一个“定域”的宇宙,也就是任何一个事件能影响的时空范围是有大小的,不但有大小,而且大小还是固定的一个圆锥形。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我完全不小看,可是我是真的看不懂,对此我只能说科学就是这样,其实我也不懂,科学的复杂与深奥让它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科学,然而宇宙却是所有人的宇宙,道是所有人的道,对此知之甚少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跳过这部分,毕竟了解世界的途径不只物理甚至科学而已。 说回正题,从该发现中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万物因为被感知而存在。然而可笑的是,古人很久以前就告诉了我们,《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jg,两jg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jg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告诉我们虽然你用眼睛能看到事物,但真正让你看到它的是你的心。 且继续,比如当你看到一个苹果,得知苹果是存在的,而别人家的苹果不在这件事的将来光锥内,所以完全不能对你产生影响,所以别人家的苹果对你来讲是不存在的。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你周围有质量的一切事物,只因为被你感知到而存在,当不能被你感知到时便不存在。也许你会说,你说物质不存在我也就认了,那声音是怎么回事?我非要引用古人的话来向你解释清楚,《礼记·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意思是说:大凡音的产生,都是由人心而生。人心变动,是事物影响的结果。人心感受到事物而产生变动,所以以声音表现出来。声音互相应和,所以产生变化;应和产生规律,就叫做“音”;按照音而心内快乐,再以干戚羽旄施舞,就叫做乐。“乐”,音所以形成,其根本在于人心感应于事物。所以人以哀心感于物,声音就焦急而短促;人以乐心感于物,声音就宽裕而舒缓;人以喜心感于物,声音就开朗而轻快;人以怒心感于物,声音就粗犷而严厉;人以敬心感于物,声音就正直而端方;人以爱心感于物,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者,并非人的本性,感应事物而后内心变动罢了。 其实,听到c看到c闻到c触摸到等都叫做感知,所以实际上,你的世界只有你感知到的大小,而非想象中宽广。不然你认真想一想,当你在睡熟时,身体所有感知功能都关闭,即所谓的深度深度睡眠状态下,世界对你而言存在吗,时间对你而言又有意义吗?只有当你醒来,你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周围的事物都存在,你以为你的时间是连续的,其实你的时间是跳跃的。 也许你会说,爱因斯坦告诉人们,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你也会有自己的解释:事物之所以被看到是因为其发射或者反射出无数的光子,被我们的眼睛接受,我们才能看到,而当我们不去看时,只是因为眼睛没有接受其发射或者反射出的光子,只是看不到,然而事物还是在它存在的地方实实在在存在着。至于jg神对于世界的影响(或者叫意识对物质的影响),就让我们秉持着科学的jg神去看一下科学实验吧! 这个实验最早是在1801年被一个叫做托马斯杨的英国医生(同时他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做出来的,现在的高中物理课都要做这个实验,它就是物理学史上非常非常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刚开始并没有引起物理界多么巨大的轰动效应,但是随着人们对光c原子c电子的进一步认识,它开始逐步引起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的关注,直到最后引发了空前的全“民”大讨论,整个物理学界开始为这个实验抓狂,学物理的人自然懂得它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高中生基本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咋一听没什么,但其实问题很大,因为光子是粒子,粒子是物质,而波并非实际存在的,相当于一种能量传递。比如说水波,水分子的上下振动引发了波纹,这个波纹只是表示能量的传递,并非客观实在的物体;比如说声波,是空气分子振动形成的,除了空气分子和传递的能量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所以“波粒二象性”的实际意义就是说光即存在又不存在。 在物理学界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达成共识后,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呢? 就是这个问题让物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停息,试想一束光如果只通过一条狭缝,那么在屏幕上不会产生干涉条纹,但是如果通过了两条狭缝,则会产生干涉条纹。假如把一束光看成是亿亿万个光子聚合而成,当其中一个光子遇到了狭缝的时候,按照最朴素的观念,这个光子要么通过了左缝,要么通过了右缝,二者必选其一,但问题是,当一个光子通过左缝的时候,它是怎么知道还有没有另外一条右缝的存在呢? ——————图挂了———— 如上图是所谓光的“衍射”现象,一束光通过一条狭缝照在后面的屏幕上,会形成一片光亮区域,离狭缝越近的区域,就越亮,离狭缝越远的区域越暗。把光子比喻成一个个的小球,他们通过一条狭缝后,并不是走的直线,而是根据概率分布在屏幕上,中间多两边少。但是,一旦在那条狭缝的边上再开一条狭缝,情况马上会变的很神奇,我们会看到光子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排成了整整齐齐的队形。 ————————一图挂了—————— 是不是很神奇?光是如此也就算了,毕竟可以用波的干涉现象去解释,但是单个光子在通过了左缝的时候如何知道有右缝的存在,通过右缝的时候又如何知道有左缝的存在呢?要知道,相对于光子的尺度来说,双缝之间的距离就像从地球遥望月球一样,把这个问题问得更简洁一点就是:单个光子到底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 为方便理解,我们再打个比喻,假如你是一个足球运动员,在球门和和你之间竖着一道开了双缝的墙,然后你开始对着两条缝射门,你觉得会呈现怎样一副情景?是不是下面这幅图显示的那样: ——————图挂了—————— 但是现在如果脚下的不是足球,而是一个个的光子,结果却呈现出下面这样怪异的图像: ————图挂了——————————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9 9 后来,有物理学家解释说:这个问题本身不成立!光子既不是通过左缝,也不是通过右缝,而是同时通过了左缝和右缝。当然并不是说光子会分身术,一半通过了左缝一半通过了右缝,就是指的同一个光子同时通过了左缝和右缝。 讲到这里,严谨的物理学开始向形而上的哲学靠拢,记得我们之前说过吗,科学与宗教殊途同归,科学发展到最后必定是宗教的理论,而宗教的理论也必须通过科学来证明,当然这是后话。至于单个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科学家仍然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用实验去证明,但是观测光子本身的难度太大,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光有双缝干涉现象,一束电子流同样也有双缝干涉现象,一束电子流跟光一样具备波粒二象性。要记录和测量电子就要比测量光子容易得多,因为电子不但有质量,而且带电,大小也比光子大得多,只要在双缝上面各安装一个记录是否有电子通过的仪器就可以观测了。 但是无数次的实验结果共同证明:一旦在狭缝上装了记录仪,确实可以观测到电子通过了某条狭缝,但怪异的是,一旦电子被观测到,双缝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如果不去观测,双缝条纹又神奇地出现了。 这个实验证明了,电子的行为跟观测有关,一但观测就只通过一条狭缝,不产生干涉条纹,不观测就同时通过两条狭缝,留下干涉条纹。换成光子的话也就是说,它什么时候是粒子什么时候是波取决你是否去感知。所以,你可知为何实验里电子能同时通过两个缝隙?电子是物质形态时当然不能同时通过两个缝隙,但当是能量状态时就可以。 这个实验再三告诉人们,电子的行为跟人的观测(感知)有关,你的观测与否决定了它的存在,而电子是物质的最基本构成,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个更“恐怖”的结果:哪怕你是在电子已经通过了双缝之后再去观测电子实际通过了哪条狭缝(原理就比较复杂,物理学家自有巧妙的方法),只要一观测,干涉条纹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哪怕你在电子通过了双缝之后再观测,电子就不再同时通过双缝了,而只要不观测,电子又同时通过双缝了,让电子同时还是不同时通过双缝是可以在电子实际通过以后再决定的。 人们最朴素的世界观,事情的原因影响结果,结果是原因导致的,而现在,人的事后观测行为居然影响到了电子之前做出的选择,这岂不是变成了结果影响原因? 后来,又有科学家站出来解释说:“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真正的因果,只有‘互补原理’,原因和结果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先后关系,你我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观测者和被观测者互相影响,形成互补关系,原因会影响结果,结果也一样会影响原因。” 看不懂对吗?没错,科学就是这样,总是能将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而且越研究下去就会越无法自拔,就像人们一旦陷入世俗中便只能终身劳碌一般。记得吗,我们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深奥的道理一定是最朴素易懂的。且听我的解释:混沌初开,一生二,有天有地,然而就好比颜色之间都有渐变色,物种进化也有过渡一样,一生二并不是一直接一分为二,而是有一个过渡,那么这个过渡就是阴阳相互纠缠,若即若离的一个状态,它的能量状态与粒子状态互相纠缠在一起,就形成了光,然后生天生地,光的出现承接了其上混沌状态与其下阴阳分离的状态。另外,在被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相伴而生又对立转换的,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为精神影响的原因,光子即能变成波,波也能变成光子,原因可以影响结果,结果也可以影响原因,原因可以变成结果,结果也可以变成原因。 那么且来解释下物理学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先进行简单介绍:把一只猫放进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所以猫即是死的又是活的,这就是“薛定鄂的猫”。而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 首先我要说,上天交给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感觉,而不是科学,所以基本上你的第一感觉就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所以很明显猫不可能即是死的又是活的。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不成立,在这个世界上,有因才有果。实验中,当人进行观察叫做因,发现猫的死活叫做果。当人不去观察,不给与一个因,是不会见到结果的。因果亦是阴阳,阴阳相伴而生,因与果就像事物的对立面,也是同时生成,也就是说当你给与原因的同时,结果也形成了,原因就是结果,结果就是原因,你永远也看不到过程。在我们肉眼可见的世界里,最初的原因又变成结果,结果又变成原因,反复下去,最后变化较大的与当初不同的结果人们称之为果。其实不存在过程,所谓的过程不过是这中间因果的反复变化。所以,不去观察便无所谓因果,没有因果却凭空出现过程,可能吗?所以“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所以猫即是死的又是活的”,文中所谓的过程是不存在的。想想也就罢了。 也许你会有疑问,既然意识能够创造物质,而且通过实验得到了证明,那为什么我不能凭空制造出一座大山?这便是尺度的问题,常规尺度下的精神作用在微观领域可以创造物质,而宏观尺度下的精神作用可以在常规世界创造物质,微观世界的精神作用又可以在宏观世界创造物质。所以人的观测能让波变成粒子,而神的精神能凭空造物无中生有。 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道本虚无,道又化生万物,本质上讲世界不存在,万物皆不存在,但是在天地之间,精神长存,万物皆因为被感知而存在,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以唯物论去认知行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回归世界的本源,持守清净,以唯心论去认知也没有问题。于是,延伸文字再多,概括来说无非也是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也许你还是难以置信,你问我一个人若果真能关闭感官,那他碰到具体的事物怎么办,事物对于我来说是存在的,而对他是不存在的,那岂不是要凭空穿越么,岂不成了神仙?且来看这样一篇故事。《黄帝》曰: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 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 该段解释的非常详细,其实若果真能刳心去智合同于物,所能做的远不止于此,《周穆王》记载曰“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大意是说周穆王时期,西方极远之国来了一位会幻化之术的人,他能进入水火之中,穿过金属岩石,能翻倒山河,移动城市,悬在空中不会坠落,碰到实物不被阻碍,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 就描述而言,这是神仙方能做到的事情,人们之所以迷惑,就是因为境界太低,或者所谓的修为不够,就像蚂蚁不能了解人类一样。当然了,刳心去智这种修为只有至人才能做到,所以也请不要问有这种本领为什么不去统治世界之类的愚蠢问题。 果真能达到合同万物,则万物皆是能量聚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己身之能量混同于万物,便如水滴融入大海,天地万物皆是你的肢体,只要运用其精神便可使之随心所欲变化,点石成金成金聚沙成塔皆同儿戏。自然,精神可影响世间万物,自然也包括人类自身,那么人类又该如何认识自身呢? 《知北游》曰: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我们来翻译下: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你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由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付给你;降生人世并非你所据有,是天地托付你阴阳之和;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是天地委托顺境于你;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是天地托付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c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可知,人的肉体并非自己所有,而是天地交付的使用权,那么人的精神呢?《汤问》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这个换心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也并非自己所有,而是精气强弱的外在表现。既然如此,那么就有了更大问题:1c死是怎么回事,是天地收回了人的肉体与灵魂吗,又该如何看待死亡呢?2c人的一生是怎么回事,只是一场梦境吗? 但至少,我们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这个世界?答案很简单,物质因为被感知而存在,意识因为物质存在而有功用,所以既不是我选择了世界,也不是世界选择了我,我与世界是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0 人们不知生死,一心扑在世俗中,即使听了无数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其实所有的大道理都是小道理,于人而言事莫大于生死,且看古人如何说。《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该段告诉人们,生死相依而互为起始,其符合天地阴阳的法则。“生也死之徒”告诉人们活着是走向死亡的途径,那“死也生之始”如何理解呢? 《天瑞》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气,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气之聚为人之生,人生为天地之委形,人死则为气之散,复归于天地,也就是说人死则反其本,而其本又以为生,其生或以为人,或以为物。做个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将一个原来形状的积木拆散重组成另一个形状,这就叫做“死也生之始”。故而有后世之人或物有存其前世模糊记忆者,这种情状人们一般称之为转世。死亡,如《至乐》骷髅所言:“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死亡叫做返本,人为何还要活下去,干脆自杀不就好了? 此又可以这样理解:能量散而为精,聚而成神,人死则被动和于大道,人生则主动和于大道,成为人类自己的神明。也就是说,人衰亡致死,其神散而为精返其本,无抱其神,神机俱灭。但当人一直活下去,其神聚精,其神得保,并与道长存。用大白话做比喻就是,那些修为成神之人无生无灭,好比有生命的积木,而普通人死亡之后便成为这个有生命的积木的一部分,并为其所用。 所以,人活着永远不要停止对道的追求,之前人们不知“道”,但现在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人又该如何对待生死呢?《养生主》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意思是说,人之生,应运而生,人之死,顺势而死,安心时运,顺变不惊,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古时候把这种解脱叫做天帝解人于倒悬。那么人的一生又是怎么回事?且让我们先从造化讲起。 《周穆王》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所谓造化,由阴阳所变,说的更直白些,世间万物皆是造化,亦是虚妄,佛家所言一点不虚。造化于人而言也要从阴阳两方面分析,《周穆王》曰:“觉有八征,梦有六侯。奚谓八征?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接也。奚谓六侯?一曰正梦,二曰愕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 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内;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舞者哭。” “觉有八征”即人清醒时的八种状态,其产生的原因是肉体与外物有所接触,“梦有六侯”即人睡眠时有六种占验,其产生的原因是精神与外界有所交接。下文的意思是:“不了解感应变化的起源,事情发生就会对它的由来感到迷惑;了解感应变化的起源,事情发生就能够明白它的由来。理解事情的由来就不会担忧恐惧。将充盈和亏虚,消长和停息都视为一体,都与天地相通,可应接于事物之类。” 所以,你便可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言非虚,“清静为天下正”是谓至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所言为何,所以人们的疑惑实在是太久太久了。肉体和灵魂与外界相接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而下文紧接着便是讲解阴阳不相调和反应在梦境的情况。如果可以到达至人的境界,便可如《周穆王》所言“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c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世间万物皆是虚幻,人的一生亦是虚幻。也许你仍然感到不可思议,在你的记忆里,家人的每一次鼓励,朋友的每一次支持,爱人的每一次笑容,都是那样的真挚和温暖,你从咿呀学语开始,跌倒过,努力过,哭过又笑过,是那么的真切实在,那些流过血的伤痕,是你人生经历的勋章,那枕边还未褪去的温度提醒着你昨晚的温存,是那么的令人留恋。可是没错,这一切都是梦境。 《齐物论》曰:“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意思是说:梦中饮酒作乐的人,早晨醒后很可能痛哭抽泣;梦中痛哭抽泣的人,早晨醒后又可能在欢快地打猎。当人在梦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睡梦中又卜问所做之梦,醒来以后方知是在做梦。只有真正醒悟的人方才知道人生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清醒,窃窃然好像知道的样子。认为君啊臣啊本来如此!孔丘和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们在做梦,其实我也在做梦。我们讲的这番话,可以叫作奇谈怪论。万世之后假若遇到一位大圣人,知道这番话的道理,也如同在旦暮之间相遇了! 我们不是大圣,不过也终于可以试着解释一番,如果上文不能说服你,我们还能拿出真正具有杀伤力的证据:“庄周化蝶”。且先看《齐物论》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且来翻译下: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就好像栩栩然的蝴蝶一样。自我认为适合蝴蝶的志向,不知道庄周是谁。突然醒来,分明是蘧蘧然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的梦境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的梦境化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分别。这就叫做物化。 以前人们读到该故事大可以一笑而过,但现在必须重新审视与思考,真相究竟如何呢?其实答案已经写的非常清楚: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分别,这就叫做物化。我们再做解释:灵魂是人之根本,灵魂本不受限制,其千变万化莫知其极,蝴蝶只是其中一种。但是庄周不同,他是庄周本人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如此一来,灵魂便受到了限制,只能伴随肉体过完这一生,而这一生就是灵魂的梦境,则庄周就是灵魂的物化。那么便可举一反三:芸芸众生,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是灵魂的物化,人的梦境便是灵魂的真实写照,而人的一生则是灵魂的梦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谷神长存,叫做玄秒的母体。玄妙母体的门户,是天地的根源。连绵不绝好像存在,运用而无倦怠。) 1c“谷”有空c无c虚c静之意,与下文“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之“谷”意同,所以“谷神”就是至空c至虚c至无c至静,“牝”本有柔雌之意,故而“玄牝”即最柔的雌,最低下的谦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有至无是为天地根源之意,亦有无为而化生之意。本段与“三十幅共一毂”之段实为一体,强行分开是为便于解释。 2c“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有无为而无不为之意,无为即至大之为。那么无为到底能做什么呢?如前文,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恒久的道,那么无为的功用一旦说出来也就显得小了,虽然如此,还是勉强为之形容,《天瑞》曰:“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 大意是:生化出的生命已经死了,而生化者却没有终止;具体形状的物体是实在的,而使物体具有形状的形化者却没有形状;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而使声音能被听到的声化者却不曾发声;色彩产生的颜色被彰显了,而使色彩具有颜色的色化者却未曾彰显;滋味的味道可以被尝到,而使味道具有滋味的味化者却不曾具有滋味,这都是无为的功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翻译:知道雄,持守雌,作为天下溪涧。作为天下溪涧,永恒之德不会背离,又回归到婴儿。知道白,持守乌黑,作为天下谷。作为天下谷,永恒之德才能充足,又回归于质朴。质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使用它就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大制度不可割裂。) (备注:1c上段讲“二”(有与无)的功用,又讲“一”(谷神)的功用,该段则阐明了如何取舍,与“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其意同。 2c“知其雄,守其雌”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之段前后为互文,“谿”与“谷”也有相近之意,即“知其雄,守其雌,亦为天下谷”,而“知其白,守其辱,亦为天下谷”。而“为天下谿,常德不离”“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亦是“谷神不死c是为玄牝”之小化也。 3c婴儿相对于成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朴素,不加任何纹饰,说以说婴儿是道之初生,而合同于道则是追本溯源的过程。 4c“朴散则为器”。意为将朴素散于天下这种事情会成为一种器具,而并非朴素分散会成为各种器具,比如仁义c正直c勇敢等,联系全文可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无为无不为,使天下回归淳朴,故能成为百官之长。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朴素是一种器具,圣人将之散于天下,可成百官之长。 5c“大制不割”。意思是大的制度不可割裂,所以朴素可以散于全天下,而仁义c正直不可散于全天下。你道为何?苍天之下,大地之上,万物之间,有阴则必有阳,仁义正直自朴素而出,则诡谲奸诈亦从朴素而出,仁义正直散于天下,则诡谲奸诈亦随之散于天下。几千年来,君主以仁义治国者大有人在,然无一人可长保天下太平而王朝不覆灭者,此即根源所在。 虽然说,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处事习俗,需要不同的制度去管理,然而若能使全人类打破肤色c性别c地域c宗教等所有不同而达到如《推bei图》五十九象所言“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至臻大化”的大同世界的制度也有,而且只有一个,就是“朴素”,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解决世界上一切难题的“大制”。如果说世界果真有永恒不变的真理的话,那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朴素”。《天地》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此即所谓大制,非但治人,又可统帅万物,使鬼神敬服,这才是真正的掌管世界,人类真正要成为的样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都知道美为何是美,就丑陋了。都知道善为何是善,就不善了。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跟随,是永恒的。因此圣人以无为处事,以不言施教。万物兴起而不为其始,化生而不占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业,才不会失去功业。) (备注:1c上段讲大制不割,而该段前半部分正是对于大制不割的解释。 2c《天瑞》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告诉人们,万物皆从一中出,物盛于此,必亏于彼,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即是丑,皆知善之为善即是不善。所以一个人在某方面如果特别突出,那么他其他方面就会受到削弱,《天地》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好比每个人原本都是一块同等大小圆形的橡皮泥,你的所有才能都混沌在里面,而当你开始理智的成长,某项或某些才能开始突出时,就好比橡皮泥突出一根刺,刺越大,橡皮泥的整体就越小,所以有些人是数学天才但自理能力差的一塌糊涂,所以有些人体型庞大但精神软弱。如果人人都有大德而不自显其能,那么天底下也就没有美丑善恶,正如《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人类社会最终要到达的终极模样。 3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阴阳相生又对立转换,这是世界的规律。所以正义永远不会被消灭,邪恶同样不会。阴阳相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既有太平盛世也有战乱凶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善恶,如果想彻底消灭邪恶与一切阴暗,那就要连同正义和光明一同消灭。这或许就是所以的灭世吧!你一定不希望看到。故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世上之人皆有所作为,只要有所作为,便要在阴阳的对立中轮回,而好事又可变为坏事,坏事又可变为好事,谁能把握其中的度(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呢? 4c“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此即无为之大为,此实为明王之大治,《应帝王》曰: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c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世俗之人皆以为此方能成为“明王”,事实上明王之治天下大治,而该段所描述明王之作为显然有违人的天性,而且该要求人即使再贤明勤勉也难以做到,所以所谓的“大同世界”只是理想中的世界。故而下文又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c汤c文c武c成王c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我们一直在讲无为和有为,但是到底何为“无为”,何为“有为”呢?《庚桑楚》曰:“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意思是:道,是德的钦敬。生命,是德的光华。性情,是天生的本质。天性有所动叫做作为,作为受伪请驱使叫做失。智慧,是与外物相接而来。智慧,就是谋划。智者也有有所不知,就像斜着眼睛观察。有所举动却出自不得已叫做德,作为而非为己叫做治,名声与物相反,而天性与物相顺。可知,有为是指做事受内心驱使,自然天性有所波动;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行为处事符合自然天性,内心无所波动。人好比一片有思想而顺水漂流的树叶,随波漂流自由自在叫做无为,而欲逆流而上或加速而下则称为有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2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大道荒废,才有仁义。智慧出现,才有大伪。六亲不和,才有孝慈。国家昏乱,才有忠臣。) (备注:1c上段讲大道不废,世人浑然处事;大制不割,圣人无为处事。该段承接上文,讲大道废,则世道不再浑然一体,有清明必有黑暗,有仁义必有不仁,则世人不再无为处事,则智慧出,奸诈现。善恶美丑共存于世,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c“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为何会荒废?且让我们从《庄子》中寻找答案: 1《知北游》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此为原因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相同;“知形形之不形乎”,与“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其意亦相同。 2《人间世》曰:“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原因二:道不欲杂。清净无为可近道,《天地》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故《缮性》曰:“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所以说,离世俗越近离道就越远,越造作就越不能得道,佛家人讲“佛就在心中”,缮性于世俗而求道如同缘木求鱼。好名则道德丧失,争夺则智慧突显,智慧与名声看似人间至宝,是行走天下之利器,实则为凶器,不可尽行与天下。所以说,正人先正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者绝非好人,那些父母过世不去守孝而忍痛留下搞科研者,妻子生产不去床前守护而坚守岗位拧螺丝钉者绝非善类,这类人可存于世间,不可显于天下。 3《缮性》曰:“乐全之谓得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原因三:本末倒置。本段也可归为原因二,此处单独拿出。“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即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金钱权利是谓也。世俗之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倒置之民一言以蔽之。 4《知北游》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无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意思是:有人问道而应允的人,他不知“道”。即使是询问“道”的人,也没听闻“道”。大“道”无问,发问无回应。无问却去发问,发问就没有穷尽;无应却去回应,是没有内应。以无内应对待无止境的发问,外则不能观察宇宙,内则不知大初,所以不能越过昆仑,也不能逍遥于太虚之境。 无内即内心与道没有呼应。“道无问”,道为最大,无所不包,但凡一发问,便受到限制,但凡一回应,就有失全面;道又为最小,无所包含,既然无所包含也就谈不上任何回应,故“道无问,问无应”。《秋水》曰:“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西方名言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智慧是人与外物相接而来,有相争则智慧出,智慧出则诈伪现,智慧让人类离内心离清净越来越远,人类越思考,就越迷乱,而宇宙不可穷尽,生命则有终结,以有穷问无穷,终身不得。故后文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而今人妄图以科学尽道,更如后文言:“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原因四:以小求大,以偏概全。此亦可归结原因一。 5《天道》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原因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亦可归于原因一。书之所贵为意之所贵,书可传之于世,而意不可传,世人皆深陷世俗失其意也久矣,故后文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病传》中在对人自身的论述中也有一段形象的阐述:“要乎哉问!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着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金匮真言论篇》亦曰:“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可知,道能心神领会,却不能世代相传。所以参禅也好悟道也好,唯在修心,全凭一个“悟”字,学习不来,研究也无法获得。 6《秋水》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原因六:束缚于教化。人们求学认知,然而所学之学本就被局限,于其所限中得其所限,于道而言曾不如九牛之一毛,不知阴阳,不识有无,不得清净,不可语道。) 大道至简,世界上最复杂的道理一定有最简单最朴素的解答,欲得道必修心,人类失道也久矣。下面且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轨迹,不妨先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渐渐背离大道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3 13 这是一段很长的过程,我们要从最初讲起,那时(勉强叫做那时吧)宇宙还没有诞生。 太初之时,只有茫茫无尽的寂静与空虚,这个巨大空间的里面就是它的外面,外面就是它的里面,它既是最大的,又同时是最小的,我们勉强称作为“道”。道永恒独立周行不改,往返是它的运动形式。 道的运动,使空间本身受到挤压,于是最初始的能量状态开始形成,虚无中也产生了最初始的形状,运动持续下去,最初始的物质状态也产生了。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始的能量状态并不是能量,最初始的形状没有具体形状,最初始的物质状态也不是物质。这三种状态始终纠缠在一起,不分彼此,叫做混沌,看不到听不到又摸不到。混沌又有变化,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称之为“一”。 “一”又有变化,均衡的状态一分为二,彼此分离开来,轻盈者上天成为天,浑浊者落地成为地,混沌结束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就像忽然被打开的电视机一样产生了,物质与能量产生的那一瞬间叫做奇点,然后物质与能量急剧四射喷散,时间便产生了,而用以丈量时间的本身并没有时间概念的光也随之洒向宇宙每一个角落。宇宙在不断膨胀,渐渐形成了星云c星系c星球以及各种天体。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独阴不生,孤阳不长。 将范围缩小到地球,天地成形,万籁无生,世间也太寂寞,于是天道下行,地道上行,阴阳交互,冲气为和,生命便产生了。时间在流逝,生命在发展进步,一点点复杂,逐渐适应着环境。而物种间精微的变化,使得物种具有了多样性。地球顺着宇宙膨胀的洪流在发展着,当这种膨胀发展到顶峰时,地球也出现了最鼎盛的繁荣,在这个时期,无论是物种的数量还是整体高度都达到峰值,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当然,也许在早期便出现了文明,比如踩在三叶虫上的不明足迹,但这已经无法考证了。 然后宇宙继续扩张,物质却走向了崩溃,物质崩溃的同时又释放大量的能量,借以维持着宇宙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能量同时在湮灭。反应在地球上,则是物种数量与整体高度的降低,物质的性质与结构在悄悄改变。 随着时间的流失,不断有生物灭绝,不断有生物新生,他们相互主宰并称霸着这个地球,它们就那样不断的繁荣与衰落。 时间又过了很久很久,在我们熟知的历史年代里,文明出现了,但文明也像普通物种与种群一样,有繁荣也有衰落,旧的文明会被新的文明代替或者传承。那时候大陆还是连在一起的,天空也没有月亮。玛雅人告诉人类,地球并非人类独有,在最近的五个太阳纪中出现过五个文明,第一个是根达亚文明,又叫做超能力文明,毁于洪水肆虐,逃亡者后来在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又发展起了新的饮食文明,该文明最后被风蛇吹得四散零落。后来该文明的逃亡者,又在新的大陆定居生活,兴起了生物能文明,他们被称为穆利亚文明,该文明毁于天降火雨。第四个文明是亚特兰蒂斯文明,又叫做光的文明,他们来自猎户座,继承了上一个文明。 超能力文明与饮食文明离我们太遥远,缺少证据与文献,我们从后两个说起。猎户座的殖民者乘坐着巨大的飞船从遥远的猎户座来到地球时,穆利亚文明正在延续中,两个文明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和睦共处。巨大的飞船遮蔽了天空,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太阳与月亮。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与植物,甚至还创造了人,并赋予了人灵魂。两个文明各自壮大,终于引起了摩擦,也许是因为土地和资源,也许是因为其他,总之矛盾越演越烈,大到不可调和,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战争旷日持久,涉及整个地球的海洋陆地与天空,最终致使穆利亚文明走向覆灭。战争导致了巨大的灾难,巨大的飞船被迫升空远离地球,当其稳定后便以固定的轨道围绕着地球旋转,成了地球的卫星,人类的月亮;而地月分离产生的巨大力量直接导致了地轴的偏移与大陆的撕裂,而这一连串的反应又引起了巨大洪水。这一些后来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山海经》中并流传了下去。 亚特兰蒂斯文明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地球,教化人类,并为战争的恶果买单,于是有了三皇五帝治世,有了大禹治水。《尚书·吕刑》曰:“乃命重c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z于民棐彝。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意思是说(天帝)命令重和黎断绝了天地的交通,神和人不能再升降来往。许多帝王留在地上,任用贤人,扶持常道,德被万民。又命令三位国君慎重地治理民事。伯夷颁布法典,用刑律判决人民纠纷;大禹平治水土,命名名山大川;后稷教民播种,努力种植庄稼。三后大功告成,百姓就富足忠厚。士师又用公正的刑罚制御百官,教导臣民敬重德行。恭敬在上,勤勉在下(指天帝在上,群后在下),光照四方,没有人不勤勉德行,所以刑罚公正,治理老百姓以扶持常道。主管刑罚的官,不终于作威,而终于仁厚。恭敬而持戒,不再互相指责。肩负天德,自作好命,配天在下享有禄位。 再来看人类的生活状态,最早之时,人类只是凭借自然天xg生活,这是人类最好的时代,《缮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时候的人基本人人得道而又与世无争。 《天地》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该段告诉我们,为何上古人类像谜团一样没留下痕迹,正因为人人“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即使有什么事需要临时记一下,也不过就是用绳子打个结,即史载的“结绳记事”。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人们写小说拍电影做音乐,是因为有故事在里面,如果没有事情发生,那还会有小说电影和音乐呢,流水账能流传后世吗! 再看详细一点的记录,《胠箧》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c大庭氏c伯皇氏c中央氏c栗陆氏c骊畜氏c轩辕氏c赫胥氏c尊卢氏c祝融氏c伏戏氏c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至德之世,上古帝王无为而治,只是留下个名字而已。《礼记·乐记》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此即上古的社会秩序。 《盗拓》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 ,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c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备注:1c该段大体阐述了上古人类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变化,即道德在不断衰败,人类也逐渐失道。所以说上古社会是至德之世,人类不知道而不失道,不知自然而不失自然,真正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之初,真的不是史学家所谓简单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二三十岁的寿命,也许在大陆分裂的后世里,所谓的蛮夷,即未能得到教化的极偏远地区的人或者其他我们并不知道特殊情况的人也是这样。 2c“古者民不知衣服”,最早时候的人类确实不穿衣服(《圣经》里人还没被逐出伊甸园时也是如此),人们没有羞耻的概念,但却和谐,人类正是从有了羞耻心开始才不知羞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正是如此。 3c“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上古人类只凭借天性行事,没有性的概念,更没有忠贞与否的概念,人类正是自从有了忠贞的概念才开始不忠贞。事实上,人越简单,越容易从一而终,越是为此设立枷锁,又是道德又是法律,越适得其反。因为不知其父,所以人类从小就跟随母亲长大,母亲是他们唯一的亲人,这个时期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长到历史学家特意为其起了一个叫做“母系社会”专有名词。这时候社会的组成单位是个人,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显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宴制度也开始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男性的权利逐渐提升,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出现,即是所谓的“父系社会”。姓氏的最早出现,也许只为表明后代与配偶的出处,使得其根源得以往上追溯。但随着男性占有欲与私心的膨胀,姓氏的存在被强化了,尤其是家天下后。君主是天子,后代一定要根正苗红,所以姓氏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拔高。于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变成了家庭,人类开始真正步入依靠感情维系社会的时代,于是第五代文明“情感的文明”,这种依靠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人类的文明兴起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4 人类的道德一直处于衰败状态,那么最早的帝王过后,且再来看三皇五帝时期的人类生活状态,《缮性》曰:““逮德下衰,及燧人c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c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c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天运》曰:“老聃曰:“小子少进,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天地》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礼记·乐记》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联系以上几段,道德下衰的过程大体如下:最早时候帝王无为而治,在“至一”的社会状态里基本人人都达到圣人或更高的境界;而燧人氏c伏羲氏时,人民虽不能达到“至一”,然而顺从自然与天性,虽贤者不能自比;后至神农黄帝时,人民安居乐业,朴素无忧,待外物无有偏见,人皆为贤者;此时的社会已经有少数人开始开化了,他们从混沌朴素的状态走出来开始展现技巧,《山海经》中记载,琴瑟乐风弓矢等都是在黄帝之后开始兴起,而传说里黄帝更是参与造车造船,乃至命仓颉造字,人类就这样在一步步认识并参与改造自然的同时,渐渐失去自然与道德。后至尧舜时,开始有“治理天下”,无为而治的时代结束了,此时的社会“民心有亲”则仁义开始出现,“民心有竞”则斗争开始出现,人民朴素的生活状态结束了;人们开始背离自然天性而智力得到彰显,于是有了纹饰与浮夸,开始走向迷惑,并且不能复返其真;人民也有了高下之分,这种道德的下衰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沦丧。人的寿命也由无始无终,到延年益寿,到享尽天年,再到有中途夭折而不得全年尽生。 后至大禹时,这种分化越加明显,人皆知善恶皆好争竞,于是争斗四起,天下大乱的祸根已经埋下。人民别说不能终享天年,甚至不能安逸的享受生活。后至启时,世袭制家天下开始了,史学家所谓的“奴隶制社会”里充斥着漫长的战争与斗争,奴役与压迫,人类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走便是几千年,人类彻底的远离了大道。 最初的人类,就是后世的佛,和谐c安详c尊敬c清晰,阴阳平衡,是世界的管理者,他们甚至没有性别之分?婴儿为道之初生,婴儿基本算是没有性别与性征之分吧,而且脸型基本都是同样的胖乎乎,只有当长大后,才慢慢的出现差异,出现高矮胖瘦不同的体型,圆脸c方脸c锥子脸等不同的脸型。 自天地分离,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地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天地尚有阴阳失衡,更遑论人类,《素女妙论·四至九到篇》:曰“夫天不足西北,故男子阳气有余,阴血不足;地不满东南,故女子阴血充实,阳气不足。”因为此,性别与性征得到了凸显,男子阳气有余,所以好动而争强;女子阴血充实,故而好静柔弱而有月经。而人有夭折死亡,故需阴阳交he培育后代,男女则需婚配。神话里也证明,男女婚配并不是一开始便如此。 人类渐渐开启的智慧使本身更加迷惑而与道渐离渐失,所以上古的帝王便开始教化人类,他们留下了《易经》c《黄帝内经》c《山海经》,让人类得以认识自我c认识自然c认识世界,从而重归于道,然而人类越加乖张取巧,抛弃自然与天性却无法自得。 且以汉字的简化为例。人类是善于模仿的,类似于从一开始学话是来自对大人的模仿,所以人类最早的文字也一定是更早的模仿,现代推行的简化汉字确实方便了记写,但却丢掉了精髓。相传仓颉造字时“惊天地泣鬼神”,一代代简化下来,不当简化的恶果也渐渐累积,许多像是可怕的预兆终于发生了,在这因果循环的世界里,就像是报应。下文来自摘抄并稍有改动,不代表本人意见,谨以此提供思维模式: 据古代文献记载: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龙为潜藏。这也就是说,汉字出来之后,造化不能藏其秘,故老天下粟如雨;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汉字就象一面照妖镜,天上的神灵在做什么,可以看的出;地下的鬼怪的踪影,也可以知道。鬼都无形可藏了,他们觉的悲哀,所以夜晚哭泣。所以,汉字是个神物,是有预兆性的。然而,乱改汉字的话,就必然出现乱象。今天,让大家开开眼界,看看简化汉字,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最后得到的各方面应验: 產(产) 产不生,人流手术随处见。良田抛荒到处是,不要五谷只要钱。 鄉(乡) 乡无郎,个个都往城里赶。村中难见青年面,只有老弱和病残。 愛(爱) 爱无心,试问几人是真情。逢场作戏到处有,只要有钱就是亲。 備(备) 备无人,难道藏备靠天神。资源枯竭田占尽,不虑儿孙好自身。 厰(厂) 厂空空,企业资金投楼中。苛捐杂税乱收费,人去楼空自然穷。 麵(面) 面无麦,个中原由你去猜。面粉没有麦香味,其实掺了吊白块。 進(进) 进不佳,走到井里成鱼虾。事业犹如水中月,求财恰似镜中花。 應(应) 应无心,口头许诺难成真。耍jian弄猾不要脸,难怪世间无诚信。 衛(卫) 卫无行,不知怎能去远征?自己家园都难保,何以天下享太平? 聽(听) 听耳少,见此说法你别笑。你去看看开大会,能有几个不睡觉。 導(导) 导无道,教导哪能用这招。信口开河凭口味,自以为是不害臊。 優(优) 优须忧,天下忧士最难求。尤而效之罪更甚,此等之人让人愁。 採(采) 采无手,这种取得哪里有。不劳而获人人想,钻营取巧个个求。 嚐(尝) 尝无口,好坏都随感觉走。山珍海味别奢望,柴米油盐够你愁。 孫(孙) 子系孙,子小子系大不同。子小毕竟还是子,难道儿媳偷阿公? 實(实) 实无贯,家中没有朽贯钱。光有人头没钱用,这种殷实真可怜。 質(质) 品质坏,弄的人人都受害。食品掺毒又使假,最是中华之悲哀! 敵(敌) 舌为敌,言辞演说要注意。百家争鸣是摆设,必须跟我同口气。 舘(馆) 舍靠边,一切都以食为先。学馆武馆是饭桶,酒囊饭袋续新篇。 恥(耻) 耻无心,丧尽天良难以禁。弱势未能去帮助,反倒还将人家侵。 曆(历) 历无日,我不说出你不知。无日便是漫长夜,艰苦度日莫奢侈。 寧(宁) 宁无心,这样说来无人信。坐在家中有祸事,强迫拆迁官扰民。 勝(胜) 胜无券,只能苟且来偷生。见势一副奴才相,逢弱却是面目狰。 傑(杰) 杰无人,丰功伟业怎能成。名不符实到处有,以次充好假乱真。 歡(欢) 又欠欢,个个借钱不想还。银行催逼就跑路,反正国外有家园。 難(难) 又佳难,这种简化真荒唐。乐极生悲也难定,一场突变也遭殃。 邊(边) 边无旁,走路费力不好看。蒙古本是中华地,不知算不算边关? 癡(痴) 疑变知,病中有知你说痴。谎话连篇不能揭,只有糊涂才明智? 筆(笔) 笔不直,往往曲笔来写史。秉笔直书从来有,如今此风早丢失。 樂(乐) 乐无丝,是否欢乐你自知。木架丝竹方称乐,被说幸福难支持。 驚(惊) 心怀京,难道官家害百姓?古来受惊只是马,现在却是惊了人。 賓(宾) 家来兵,自古都称乱世情。贵客来家少了贝,盛宴款待心意诚。 慄(栗) 慄无心,律法恐惧没人信。贪污腐败到处有,权力代法才是真。 懷(怀) 心不挨,心中不愿怎称怀。心中不甘人不乐,难有几个笑颜开。 豐(丰) 丰烂透,麦穗无围还缺豆。丰收数据靠编造,年年都是产量高。 窮(穷) 穷不穷,保障房里住富翁。贪得无厌只恨少,此等世道真不公。 達(达) 达不達,全凭官爷一句话。你说该下就得下,你说上达就上达。 礎(础) 石出础,难怪基础不牢固。烂路断桥楼脆脆,人们口服心不服。 矇(蒙) 蒙无目,自焚现象视无睹。都说安居才乐业,捞钱却要害无辜。 廟(庙) 庙不朝,无神之论是信条。若是鬼神都不怕,自然大胆耍阴谋。 網(网) 无丝之网无作用,漏网之鱼实在多。无丝网,这种做法不敢当。律法好比是丝线,以权代法无规章。 後(后) 後变后,后代只能生一口。老来病伤难靠近,实在替你来担忧。后代本是人人俊,此种更改太无情。计划生育为国策,超生一个家园倾。 看到这里,聪明的人已经去翻阅其他汉字变迁的资料,智慧的人已经学会举一反三,而且他们知道并非汉字简化直接造成了坏的影响,这里面有一个反复报应的过程。其实不仅是汉字,所有的发明都一样。比如说人类将马车换成汽车,表面上提升了速度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却将时间更多的浪费在了琐碎的事情上;人类将刀耕火种变为机械化运作,实际上却荒废破坏了更多的土地与资源,连农作物都不能生长;人类以对自然认识的巨大进步而骄傲,实际上却离认识自己越加遥远。其实人类所有的发明都是发现,而人类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智力上的飞跃都让自己越加远离大道。看到这里,愚蠢的人还在不屑一顾,自以为是的人还在冷嘲热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5 人类从最初道德不离,而后黄帝首先倡导仁义,而后仁义俱失,礼仪兴起,礼仪是忠信薄弱的体现,不遵守礼仪便是祸乱的前提,大禹之后,人类开始兵戎相见,自保尚且不易。夏商周三代无不如此,有兴盛也有衰落,有治理也有祸乱。期间也不乏有贤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手笔,比如文王重演《周易》,周公做礼乐,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两千年里,创造人类的神或者神的后代,还没有离开人类,虽然神不再直面人类,但是并未断绝联系,连接两者的桥梁是“巫”。“巫”通过神秘神奇的仪式请示上天并将上天的启示传达给人类,或者将人类的疑惑反应给上天。夏商周三代的巫卜仪式非常普遍,虽然如此,但神与人的接触范围却已经非常小了。这些“巫”的境界非常高,他们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既能为人看病,又能为人解惑答疑。他们的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只是普通人不能参悟,由于“巫”只是将结果而非过程展示给人,所以他们在普通人眼中的形象,就像现代人眼中的魔术师一样不可思议,于是“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他们即是“巫”又是“医”,即为君王服务又承接上天旨意。 中国,有中央之国之意,即远古大陆的中央国度,人民开化较早,此时此刻,在其他地域,比如遥远的西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民还未开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状态,如《黄帝》之言:“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这种社会状态,在佛家人眼中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们向往的天堂,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无百冤之结与无妄之灾。这既是人类社会最初始的形态,也是人类最终要步入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至一”的社会状态,是我要到哪里去的答案。所以说,人类前进的方向,与其说是一场空前的进化盛宴,莫若说是一场盛大的复古。在这个社会里,人人皆可超凡入圣,成为自己的神明,但是这个过程也非常漫长,且待我们慢慢讲解。 也许有人难以置信,认为人怎么可能存在入水不溺入火不热这种事情,现在统一解释,《达生》曰(《列子》也有此文):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翻译:列子问关尹说:“至人潜行于水中不会窒息,脚踩在烈火上不会感到灼热,行走在极高又险恶的地方而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能达到这样呢?” 关尹说:“是精纯能量的守备,并不是靠智巧c果敢之类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诉你。凡是有形貌c迹象c声音c色彩的,都是物,物与物为何相差太远呢?物又怎么能在物之前呢?不过是色相罢了。而物创造于没有形态终止于无所变化,能够明白而穷尽此理者,事物又怎能阻挡他!他将身处不被扰乱的范围,藏在没有开端的纲纪,游荡于万物开始于结束的区间。使性情抱一,保养元气,合乎道德,以相通于造物之处。像这样的人,他的自然天性能持守完全,精神没有间隙,外物怎么能侵入呢? 喝醉酒的人从车上坠下,虽然受伤却不会摔死。骨骼关节跟他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他的神情保全罢了。乘坐在车子上也不知道,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他的胸膛,所以与物相逆而不惊惧。他得全于酒尚且像这样,更何况得全于天呢!圣人藏于天,所以不受伤害。复仇的人不折断利剑,虽有怨恨,却不怨恨飘落的瓦片,所以天下平均。因此没有攻战之乱,没有被残杀屠戮的人,就是由于这个道理。 不去开启人的智巧,而去开启自然的天性。开天者德得以生,开人者贼心得以生。不以天性为厌,不以人而精神恍惚,人就能接近本真。”) 连同《黄帝》篇赵襄子率徒十万的故事,应该不难以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可以回想一下稍稍懂得气之运用的气功大师,他们曾有过用电钻钻肚子钻下巴等表演,道理与此相同,只是境界不同罢了。 时间在继续,自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到夏商周三代,人类经历了所谓的原始社会c母系社会c父系社会c奴隶社会,然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社会也逐渐分裂了:社会最初是一个整体,帝王无为而治,人民自然朴素,无我无他,天下一家。后来国家作为统治机器出现了,最早施行分封制,国家众多,天子依靠德行使诸侯归附,推行礼乐以制天下。《左转》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树立德行,凭其出生之地赐予姓,分封给予土地又赐予氏名。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凭借次以成氏族。累世做官而有功劳,就以官为氏族,封邑也是如此。直至东周礼乐崩塌,道德丧失,孔子欲挽大厦之将倾而不能。天子德行微薄,不足以聚拢天下之人,则诸侯并起互相征伐。 这个时代,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人类整体彻底迷失,与道无缘;这个时代又是后世里最好的时代,因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众人皆醉里有部分先驱先哲独自苏醒,面对浩瀚星河与茫茫天地发出了最朴素的疑问,并孜孜不倦的追求,成为最后一批得道之人。在中国老子留下了《道德经》,在西方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其他宗教也渐渐兴起,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讲述着世界的真相。 除此之外,当后人再度回顾这段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前后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爆炸性地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以后两千年里社会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格局。 这次爆炸产生了三种非常有影响的宗教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三种影响几千年的宗教:老子的道家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的本土道教;释家牟尼的轮回思想,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佛教;琐罗亚斯特的善恶思想,最终形成了拜火教。宗教的目的直指人心,试图将人类的灵魂从罪恶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然而时间的洪流无法阻挡,人类彻底迷失在文明里,无法再去探求精神的世界,于是圣人归隐,混迹于世而人皆不知。虽然如此,中原大地上仍然有一批人没有放弃,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呐喊回荡在这个时代,同样对后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这个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百家争鸣”。这些人的名字在后世看来就如同夜里的明星一样闪亮,且来看看这份名单:孔子c孟子c荀子c庄子c墨子c韩非子c惠子c邹衍c苏秦c张仪c吕不韦(这份名单还可以列的很长),他们纷纷著书立作,创立了儒家c道家c墨家c法家c名家c阴阳家c纵横家c杂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里重点介绍孔子与庄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c政治家c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提倡“仁义”c“礼乐”c“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的儒学思想与道家思想一同渗入中国人的生活c文化领域中,影响后世两千多年。但大家还记得《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故事么,圣人若死,其所留书籍即为糟粕,其实孔子真正得道是在《论语》记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后。 再说庄子,庄氏,名周,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思想家c哲学家c文学家。仅此而已了。若不是一部《庄子》,我们甚至连庄周为谁都不知。你道庄子与孔子谁的境界更高呢?无为胜有为,只留下过名字与传说的胜于创造过丰功伟绩的,文言朴实的胜过华光溢彩的,所以论境界,庄子胜过孔子,老子又胜过庄子,《道德经》文言简练朴素却因被打乱和多意的语句而难以理解,那么《庄子》就是对于《老子》最好的补充与阐述。再说《庄子》,其行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自此以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大半都是在其影响之下发展而来。人们会被其宏大雄奇的文风吸引进而去考察其思想,又会因为其思想深刻而惊奇于文采,在相得益彰的同时,又有相互背离,人们往往被其怪诞的大手笔惊艳而忘追溯其思想,又往往因为沉溺于思想表达而无视行文风才,相互对立又相互转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6 《庄子》是最早论述中国学术概况的书籍,《天下》篇介绍和评判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的论著与其思想成果,且来看原文,(一):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c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c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备注:1c该段为总论,阐明道术的根源,指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并以得道之境界高低分为“天人”c“神人”c“至人”c“圣人”及“君子”,并予以解说。上古道术是完备的,而后世学者则各执己见,偏于一说,将道之一隅作为最高学问,以一方之术管之见而沾沾自喜,于是道术被割裂破坏了。虽然如此,百家之说中,仍然有许多学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道术的某些特征和内容。后文便就墨翟c禽滑釐c宋钘c尹文c彭蒙c田骈c慎到c关伊c老聃c庄周c惠施等各家观点一一进行评述。 2c古代道术明显表现在礼法度数方面的,旧的法令和世传史书中多有记载,记载在《诗经》《尚书》《礼记》《乐记》中的,邹鲁之士大多能明白其中道理。《诗经》用来表述情志,《尚书》用来表述世事,《礼记》用来讲述行为规范,《乐记》用来调和情绪,《易经》用来讲述阴阳之道,《春秋》用来讲述名位职守。这些学问散布于天下而施行在中原的,百家之学中时有称引和讲述。 值得注意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是在礼法度数上对于道的体现,所以这些书于研究道术而言是很好的资料(当然也是研究中华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而《山海经》《黄帝内经》等是上古之时流传至今,我们大多所引用便是《山海经》《黄帝内经》《周易》,以及得道者老子所著《道德经》,继承老子之道者庄周所著《庄子》,另外有《列子》等,这些都对道有很好的阐述(而且他们的内容可互相验证,比如《内经》与《周易》c《道德经》c《庄子》等甚至有相同的段落),再后则失道久远,人们在不同的流派里所获甚少,鲜有集大成者,再者所著书籍内容庞杂而真假莫辩,我们精力有限,故不予选用。当然后文里,还有一本记叙阴阳交接之道的书籍,我们也会大量引用,就是《素女经》。) (二):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c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c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跋,胫无a一,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c已齿c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c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跋c胫无a一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备注:这里是对于墨子c禽滑厘之说的点评。请大家格外注意最后一段点评之语,“乱之上也,治之下也”是说祸乱之本在于上位,治理却自下位,非缘木而求鱼若何。墨子虽为天下难得之才,而天下人并不能如他一般能堪大任,必定使后人疲于劳碌而不能得道。清静无为则以近道,疲惫劳碌故不可取,而近代有许多教徒以苦修方式而求道,亦同于缘木求鱼。) (三):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c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 ,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备注:这里是对于宋钘c尹文之说的点评。以禁攻息兵为外在活动,以清心寡欲为内在修养,他们怀抱这种主张周游天下,对上游说君主,对下教示人民,即使天下人不愿接受仍然强劝,故而遭到厌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想主义,与现实有所脱节。) (四)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c田骈c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c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c田骈c慎到不知道。虽然, 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备注:这里是对于彭蒙c田骈c慎到之说的点评。世间的道理真真假假,从来如此,他们的学说有许多正确的部分,但又不足以代表全部,所以文言“彭蒙c田骈c慎到不知道,虽然, 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五):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c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c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备注:这里是对于关尹c老聃之说的点评。老聃即老子,我们的观点首先是建立在认同老子的观点之上的,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继承与发展者,故为之引用。老子谓道之大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言道之大而贵一,知阴阳对立转换而贵和,非博大真人而为何?) (六):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c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备注:这里是对于庄子之说的点评。我们认为非常贴合,特翻译全文,以求对庄子思想更好的理解:寂静漠然不落形迹,变化没有常规,死生与天地同体并存,与神明相往!茫然不知何往,恍恍惚不知何去,包罗万物,不足以归往。古代的道术有在此者,庄周听到这种风教就喜而从之。他用虚远的论说,荒诞的话语,不着边际的言辞,常常放任发挥而不偏执,不以一端之见自显。认为天下人沉迷不悟,不可同庄子言谈,以卮言推衍事物情理,以重言为真正之言,用寓言发散推广。独自与天地精神交往,而不傲视万物,不去责问是非,和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写得奇特壮伟,但却宛转随顺而无伤于物,他的言辞虽然神奇多变,但却奇异可观。其内容充实,不可穷尽,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超脱死生c无有终始之人交友。之于根本,弘大而透辟,深广而放纵;之于宗原,可以说是条达而上,直至于宗。虽然如此,他能顺应变化而解除物累,其理不枯竭,其来不离根源,茫昧恍惚,未能穷尽。) (七):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 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c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 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c不 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桓团c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 ,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备注:从天地之道来看惠施的才能,就好像一只蚊子只牛虻那样徒自劳倦,对于万物有何做用!充当一家之言尚且可以,要说比道还珍贵,就危险了!惠施不能以此而止息,把心思分散在追逐万物上而不厌倦,最终只得到了一个善辩的名声。多么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而不能得道,追逐万物而义无反顾,这就像用声音去追逐回声,让形体和影子竞走一样c是多么可悲啊! 这一段不仅仅是对惠施之说的点评,事实上例如卵有毛诸如此类的事情,正是现代科学界所作之事,尤其是上世纪物理界飞速发展的那一段时期,人们以为那是一段辉煌的时期,那些人的名字足以名垂青史,但其实正如桓团c公孙龙等人所为,表面上科学正是在争辩与争议中前进,实际上却是在追逐万物的道路上一去不返,真是太可惜了。) 以上学说无一不在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后世纷纷扰扰莫衷一是,但《庄子》所言非常中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7 除开上诸贤学说,我们重点来看儒家仁义治世之说,仁义是中国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的传统,然而以道为至高,且来看《马蹄》如何评价:“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备注:该至德之世正是历史学家眼中的野蛮社会。“一而不党,命曰天放”,这个时代的人民被上天放养,每个人都是上天的子民,神明的子民,人类与自然毫无隔阂,与万物皆为朋友。而恰恰是人类自以为傲的开化与发明,让自己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神明,远离了万物。)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备注:1c该段阐述了人类是如何从“至一”的社会进入的“一分为二”社会(即看待事物出现对立的思想),而圣人其罪难逃。 2c讲明了仁义出现的原因。 3c阐述了仁义对于“道”与“一”的破坏,下文则继续阐述了对于人民天性的扰乱。)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备注:该段告诉我们,仁义是治国之大罪,因为其妨害人民的自然天性而显人民之能,人民显能则起争斗,后世则乱矣,圣人亦其罪难逃。) 仁义之道失道而非道,令天下之人迷惑而不得返,且看《天地》所言:“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c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c皇侉,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备注:该段阐述了天下人迷惑而失道的原因,我们想说之话皆在其中,故仅做翻译: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君主,这是做忠臣和孝子的最高品德。凡是父母所说的就是对的,所做的都认为是行善,那就是世人所说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说的都认为正确,君王所做的都当做善举,那就是世人所说的不肖之臣。可是人们却不了解,世人的看法就一定正确吗?世人所谓正确的便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世俗人所谓好的便把它当作是好的,却不称他们是谄谀之人。难道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亲更威严,比君主更尊贵吗?如果有人说自己是谄媚之人,就一定会生气变了脸色;说自己是溜须巴结之人,就一定会发怒变脸。可是一辈子谄媚的人,一辈子奉承的人,只不过看作是用巧妙的比喻和华丽的辞藻以博取众人的欢心,这是始与终c本与末不一致的。穿上讲究的衣裳,装饰着美丽的色彩,随机变化容态,迎合整个世俗,却不认为自己是阿谀;跟世俗人为伍,通晓是非,却又不把自己看作是世俗之人,真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自己愚昧者,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自。 三个人同行而有一个人迷惑,所要前往的目的地仍可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少;如有两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不能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多了。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导向,也不可做到。这不令人可悲吗!俗人欣常不了高雅的音乐,俗人只为那些《折杨》c《皇荂》之类的民间小曲,听了之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所以世俗人的心里留不住至高言论,至高言论不出现,则流俗的言谈便胜出了。让其中两个人迷惑而弄错方向,我即使寻求导向,怎么可能到达呢!明明知道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还非要勉强去做,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弃而不去推究。不去推究,谁又与你一起忧愁呢!丑恶之人半夜里生了儿子,赶紧取灯照看,心情紧张地唯恐孩子像自己一样。(所以,世人多愿把时间浪费在相生c小品c电视c话剧c舞蹈等,只为哈哈一笑,也不愿意读圣贤书,不愿去深入思考和观察自然,这算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吗!)) 可见,儒家仁义学说虽然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然而究其根本,与诸子百家之说除受众较多之外,并无重大不同,都是失道多而得道少。 时间继续流逝,这个时代过后,中国历史便进入秦的统治。天子无德,单靠德行已然不能统率天下,于是武力代替了德行,刑法代替了德化,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中央集权代替了天子德被苍生。《左转》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活生生的反例吧! 古时候打仗,未战而君子知其胜,有德者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尚书》明示:商汤罚夏,以桀荒淫无道,尚不敢贪己之功,而言代天之命;武王伐纣,以纣残暴虐施,尚不敢言己之德,以其胜归先祖完德,以其败归己无德。后世无德者多,有德者少,同是无德,则多计谋者胜出。大国间的博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无不如此。于是,权谋c兵法开始兴胜。 人类社会真正的悲剧开始了。但到了现代学者眼中,这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他们考虑的只是社会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来不会考虑也不会明白,究竟什么才能代表文明的进步。 自此以后,世代更是治乱不停,神明也彻底远离了人类,人类开始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上述贤者之说后继无人,人类最后的一点希望之光也湮灭了。 人类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在太平之世与动乱之世中,在迷乱不能自得的时间洪流里前行,中国人也曾创造灿烂的文明,不负中国之名,但也因此渐渐封闭麻痹,就这样过了很多很多年。在中国仍旧自以为是时,世界的发展中心悄悄转移到了西方。18世纪起,英国发起了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作的时代。这一次技术改革引起了一场更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以工作机的诞生为开始,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迅速形成并壮大起来。 这次革命的成功,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本主义从此代替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逐步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这些国家由此开辟了殖民的道路,开始在世界大范围的大肆杀戮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奴役当地农民,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贫困落后,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由此,区域性的战争走向了全世界,这是全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自食其果,这就是文明的代价。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不断抗争c探索的屈辱的历史,英国人ya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后来又有第二次ya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火遍布了整个中国,也同时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后来,战火又蔓延至全世界,自1914年始至1945年,短短30几年的时间里,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致使地球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这是文明带来的灾难。再后来,世界基本恢复和平,不再有世界性的战争,各个国家开始着重发展经济与科学。科学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又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世界,但却忽略了对自身的思考。短短的几十年里,牛顿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大厦,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波尔提出了量子理论,这些理论直到目前仍在不断的完善,科学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了世界。那么后来呢? 科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牛顿晚年痴迷于上帝,不再醉心于科学研究;爱因斯坦也进入了宗教领域的探索,40岁以后再没有大的建树那份名单你还记得吗! 世界观是他们建立并维护起来的,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却停留在了科学与宗教的边缘,并不会上前一步。说白了,人们并非相信真理,而更愿意相信自己认同的真理。在人类即将面临重生与灭亡的交出路口,科学与宗教都要拯救世界,而科学尚未完成世界的统一理论,宗教却因为不能被理解而遭受着种种质疑。 人类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我们坚定不移的相信,拯救社会一定要从拯救个人开始,社会道德的衰落一定是由庞大数量的个人道德衰落而组成。那个人的道德又是如何衰落的呢?《天瑞》曰:“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简单来说,人在婴孩时,德行是完全的;等到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有所攻,德行便衰落了;老耄之人,气力皆若,意欲清心寡虑,虽不及婴儿,但德行又有所回归;又至死亡,魂归于天,上天有好生之德,德行又归于极致(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婴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最为平和,则人畜无害自然无伤,德行完全;少壮时期则男子凸显阳刚之气,女子凸显阴柔之气,阴阳不均衡发展壮胜,物莫能挡,破坏性极强,则德行衰落;待到年老则男女阴阳之气各自衰减,体内又渐渐趋于平和,年老力衰,心境渐平,极大消弱了攻击性,德行有所回归)。 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方法,让人类可以在活着的时候,使个人与群体的德行都能回归;可以同时兼顾科学与宗教,通过拯救人心,让人类突破自我,实现重生,真正做到天下一家,最终实现世界大同。天不负人,我们最终发现,人类的祖先早就将它公布于世,只是它被割裂而分散到了各个角落,落满灰尘,于是我们将它重新拾起,串联起来,并试图融合科学与宗教。虽然文字很长,而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写那么多,只为让它显得真实可信。我并不愿见到人们手里有伞仍然淋雨,我相信世界会为每个人敞开大门,我也并不是孤独的行走) 那么还有一个很多人都迫切希望得到解答的疑问:神还会再次降临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上有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叫做因果,于大无遗,与小无漏。虽然是人类自觉生路,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归根结底是他们创造了人类,而且正是三皇五帝开始了对人类的教化,神也必须为此买单,与人类共同承担恶果。了结前世欠下的债,便是消除了罪孽,才算得上功德圆满。)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8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翻译:百姓的饥荒,由于居上位者吞吃赋税多,所以成为饥荒。百姓难于治理,是由于居上位者有所作为,所以难于治理。百姓轻视死亡,是由于居上位者求生过于丰厚,因此轻视死亡。唯有不因为生存有所作为者,要比以生为贵者贤明。 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何用死来恐吓他们。假如使百姓经常畏惧死亡,而成为独裁者,我就抓起来杀死,谁敢呢?本有司杀者杀伐。代替司杀者杀伐,就叫做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者,很少有不伤到他手的。) (备注:1c本段由七十四章与七十五章两张组成,本不必分段,前段讲“大道废,有仁义”,道本无为,该段紧接讲上位者有为治世对人民的影响。 2c天地虽大,其化也均,上位者求其多则得少,有为治世终将乱世,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进程无不如此。如《天下》篇对墨子的评论,治世者再贤能勤勉,然而过高的要求纵使其能达到,天下人也无法跟随。例子再简单不过,一贫如洗而矢志不渝者历来有之,而天下之人无不是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3c“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活着,并非为了梦想和家人,只有一个,就是活下去。无为自然自可长生,越努力长生越适得其反。《渔父》曰:“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c何谓自然,何谓人为?《秋水》有言: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可知,自然就是天生地长,人为即在智慧的辅助下有所作为。 5c“奇”有独裁者之意,假如使百姓经常畏惧死亡,而成为独裁者,我就抓起来杀死,谁敢呢?唯有司杀者!“司杀者”即掌管杀伐者,也就是道,世间没有人能够逃脱阴阳之道,世界对所有人真的都是公平的,绝对不存在偏爱。你道为何佛能够无生无灭,不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佛抱一守静,在“二”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而在“一”的世界里一切都混沌着。 6c“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坏事做尽,自有司杀者杀,世界上不存在替天行道这种事,没有人能替天行道。所有的悲剧都是罪有应得,所有的喜事都是理应所得,勉强作为只会自食恶果。有这样一个笑话:航船将翻,一船人面临落水,有人跪地祷告上帝,诉说有无辜者在船上,上帝回答说‘我凑齐这一船人容易吗’。往日里听闻笑笑也就罢了,但现在你知道,这是一个事实。 7c所谓上位者,不但指君王,也包括臣子,君王治世会扰乱天下,臣子同样如此,《人间世》曰:“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c胥c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这里暂不翻译,请大家自行查阅资料。臣子有为外不能治理天下,内不能保全自身。倘若不得又该如何呢?《人间世》后文提供了臣子之道: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屈原的故事众人皆知,屈原中正耿直,不愿随波逐流,可结果又能怎么样呢?仅仅多了一条亡魂罢了。所谓的骨气c名声,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它让人的淳朴性情一去不返,小至亡身,大至亡国,更甚者至生灵涂炭遍野哀鸿。)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杜绝圣明抛弃智慧,百姓得利百倍。杜绝仁抛弃义,百姓恢复孝慈。杜绝巧诈抛弃货利,盗贼不会存在。这三者,作为文饰不足够。所以使百姓有所归属:展现素抱守朴,减少私心和欲望,杜绝学习没有忧患。使国家小使百姓少,让百姓有各种器具而不使用,让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处迁徙。即使有船车,没有乘坐到达之地,即使有武器,没有地方去布阵。让百姓再回到结绳而用。以其食物甘美,以其衣服漂亮,以其居所安适,以其风俗和乐。毗邻之国相互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到,百姓到老死不相互往来。) (备注:1c上段讲居上位者有为会扰乱民生,该段则给出了真正的治世之方,即反其道而行之。该段为十九章与八十章两章的结合,本不必分段。 2c该段讲述的方法,即我们所谓盛大的复古,回到人类最初的家园,回到至德之世。事实上,《山海经》中描述的上古社会,确实是国家众多且区域狭小而民众较少的,完全符合该段的描述(直到东周时期仍然如此,只要去《诗经》和《春秋》中数一数便知道了)。这种社会,如《汤问》所言:“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堂吧,再对比一下现在:食物健康的问题成为一大隐患,人们无法甘其食;人们皆追求个性华丽,互相攀比,无法美其服;房价高的离谱,甚至成为人一生的累赘,无法安其居;欺诈,拜金,歧视等现象多不可数,人们做好事都要掂量一下后果,更无法乐其俗。所以,你向往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呢? 3c此三者指圣知c仁义c巧利,即后文所谓绝学之“学”,也可以理解成世俗之学。当然,如果你非要学,我推荐你读《礼记·学记》。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记之意,即学者如何学,教者如何教之意。 4c《徐无鬼》曰:“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所以你知道了,为何《山海经》里会有那么多的国家,原因正是居上位者使小国寡民,民重死而不远行。后世的分封制正是小国寡民思想的体现。 5c欲望会滋生罪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则可削减欲望消灭罪恶。另一方面,人的疾病与情绪变动有很大关系,《举痛论》曰:“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所以少私寡欲则疾病少生,如《至真要大论篇》言:“夫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人,使百姓不争。不珍贵难得的货物,使百姓不成为强盗。不展现可以起贪欲之物,使百姓心不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虚弱百姓心智,填饱百姓肚腹,削弱百姓志向,强健百姓筋骨。经常使百姓没有智慧没有欲望,使智者不敢作为。做无为之事,那么没有不大治。) (备注:1c上文给出治世之方,这里则为治世之方作出解答。 2c“不尚贤,使民不争”。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绝产生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出现问题而后解决,这就是治未病。《庚桑楚》曰:“举贤则相轧,任知则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c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大乱之本生于尧舜,在于其举仁义而有作为,而后世人与人相食则已成为现实。 3c“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物依稀为贵,不贵难得之货,则无利可图,故不为盗贼,很容易理解,且看一下盗贼产生的原因,《则阳》曰:“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说白了,盗贼c欺诈产生的原因在于上位者有所作为。 4c“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人间世》有这么一则寓言: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将隐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亦有此语:“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可知,人有智则有为有用,有为有用则应接外物于无穷,不但远离道,更是散精尽力,以致早夭,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c“为无为,则无不治”。民皆无为,无需治则自不必治,一切都交给司杀者,既不枉负自己,又不辜负天下。且做个比喻:画一个圆,你的作为尽在圆中,圆越大,圆周越长,与外界相接越广,你所不能为做越多;当你所为越少,圆周越短,所不能做就越少;当你无为之时,圆只剩一个点,你便融入整个世界之中,无所不能。 6c人类走过了几千年,无论是君主专制,还是两党制c多党制c或是某一阶级或者阶级联盟制度,都不能使国安长治久安,那么想要使整个人类社会(并非某个国家)走向至德之世,就需要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圣人制。《系辞传》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故而治天下者非圣人莫属,《灵兰秘典论篇》曰:“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j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治天下如同养自身,天下历来不缺贤者,然只有圣人可使其各居其位各施其能,即主明而下安是谓也。那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圣人呢?这个还真不好判断,但以下几个标准可以参考: 1c法天象地,通晓人与自然的规律; 2c养生有道,尽享天命,至死不衰; 3c有余于天下,即让天下人受益,当然如果有损一毫而利天下不为者,悉天下奉一身不取者,这一定是至真至人,圣人犹不及也; 4c朴素抱一而守静; 当然,这还不够,下文也有其他提示,且不必纠结于此。当然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圣人指知行完备c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也无不可。但也仅此而已。乾坤之类,禽兽万物之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圣人居天地之中而统四方,较之凤凰c麒麟c神龟c蛟龙更难现世,现亦不自显。也许圣人哪怕坐在你面前你也不会知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最上,不知道有他存在。其次,亲近并且称赞他。其次,畏惧他。其次,轻侮他。诚信不足,才有不被相信。悠然珍贵其言,功业成就事情遂愿,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如此。) (备注:1c上文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并予以详细解释,该段则对无为治世者做出评判其高下的标准。 2c“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凡事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德行若配不上他的地位,别人就不会信服,此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比如骗子也是择人行骗,一个人若正气凌然,骗子便很难向其下手。 3c“悠兮其贵言”。物以稀为贵,言论同样如此,话多必失,此乃世之真理。言论这种事情再重视都不为过。《齐物论》曰:“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意思是说:“言论的出口就像放出的利箭,掌管着是非的称谓;言论的留阻就好像发过誓言,是说在等待胜利的机会;言论的衰败犹如秋冬的肃杀,是在说一天天走向消亡;沉溺在辩论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天性;言论的厌恶如被束缚,是在说其衰老枯竭;走向死亡的心灵,没法再使他们恢复生机了。”言论好比杀人利器,可不慎乎!《诗》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齐物论》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意思是说:“言论并不像风吹。说话者各自有言论,他们的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依据。他们果真有自己的言论吗?还是不曾有过自己的言论呢?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刚破壳小鸟的叫声有所不同,有区别吗?还是没有区别呢?道为何被隐藏而出现真伪?言论为何被隐藏而出现是非呢?道为何去往不被留存?言论为何留存而不被认可?道被一孔之见所隐蔽,至言被浮华之辞所隐蔽,所以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他们都肯定对方不赞同的主张,反对对方认为正确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就不如用明镜之心。”可知,言论的出口若不能成为标准,就会如脱弓之箭,成为是非的引线,多说无用而无益,是以悠兮其贵言。 4c“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则不自显。不自显,而又天下大顺,故好像自然,事实也确是自然,所以民不知有其人是无为之治之太上。)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翻译:百姓不畏惧权威,那么大的权威就达到了。不以其居所狭小,不以其生活为厌。只有不使生活厌倦,百姓才不会感到厌倦。所以圣人自己知道而不自己表现,自我爱护而不自显高贵。所以除去彼获取此。) (备注:1c前面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该段则紧接告诫居上位者“人民不畏惧权威,上位者才是真正获得了大的权威”,前后实为顺承关系。历史告诉所有人,君主自称天子,秉承天之威严,然而若以刑法c军队威慑天下,人们虽口不言语,然心却不顺承,臣子也前倨而后恭。君主壮盛时恭顺,君主或后世衰弱时则必反。真正的威严,不怒而自威;真正的话语,无言胜有言。 2c“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不按照上下文,很容易理解成“人民不畏惧权威,会招致更大的灾祸”,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文的基调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开头早已点名,是以至誉无誉,至言无言,至威无威。 3c“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只有使生活本身不招致厌,百姓才不会感到厌倦。此亦治未病之理,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算是《三章》前半段的总结之语。 4c“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圣人自知不自见,故不显德,不显德ze民不畏威,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上天造化众生,尚不显德,圣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藏德于身,混迹于世,天明则日月不明,圣人明ze民不明,道理相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翻译:古代善为道者,并非使百姓明知,将会使之愚钝。百姓难以治理,由于其智慧多。所以用智慧治国,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慧治国,是国家的福庆。知道这两者,也是法则。经常知道法则,就是玄德。玄德深幽,渺远,与万物同返,然后才到达大顺。) (备注:1c上段讲圣人治世之法,这里紧接以古之善为道者治世作为对比,并做出结论。 2c“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智慧这种东西,对内则害身,失其本性不得复返,治世则使之大乱。《达生》曰:“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人之天即智慧,天之天即自然,故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缮性》曰:“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翻译过来就是:“古时修道的人,以恬淡涵养心智,心智生成而不用,这叫以心智涵养恬静。心智与恬静相互涵养,而和顺c义理便从本性中流露。德,和也;道,理也。德和而无不相容,叫做仁;道无所不顺,就叫做义。义理彰明因而物类相亲,叫做忠;心中淳厚朴实而返归本性,叫做乐;诚信显著c容仪得体而顺应节度,叫做礼。礼乐遍行,那么天下就混乱了。自身正而收敛德行,德行就不会外露。德行外露那么物类必定失却本性。”是以古之善为道者,将以愚民,使民有智而不用,使德行不外露,使与物无伤。 又曰:“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是以德不外露则包容天下。 又曰:“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则今人多以小识小知自骄自傲自以为得,是以皆失道矣! 3c“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许你有疑问,不治天下,如何安定人心?其实古人早有回答,《在宥》曰: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c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a一,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c跖,上有曾c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c史之不为桀c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可知,人心险恶,犹如浑水,可使静焉,不可作为。故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是以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4c“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天地》曰: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是以让聪明睿知之君治国行不通。 又曰:将闾葂见季彻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将闾葂覤覤然惊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c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可知让恭俭贤明之君治国也行不通,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一言以蔽之。 5c“知此两者,亦稽式”。稽式即真理c常规,或者法则,两者为“以智治国”与“不以智治国”,知和曰常,知此两者亦为常。 6c“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常知此两者亦即无为处事,无为亦玄德。 7c“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无为而不显德,物得大德一隅以为德,故玄德与物反,反者道之动,乃至大顺即返回至德之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翻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挫折其锐气,解决其纷争,混合其光芒,齐同其尘世,就是玄同。所以不可得到而亲近,不可得到而疏远,不可得到而受利,不可得到而伤害,不可得到而显贵,不可得到而低贱,所以作为天下之贵。) (备注:上文讲古代善为道者如何治世,该段则阐述无为治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c“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单独拿出讲,则言语犹如弓弩之发,是招惹是非的源头,但结合上下文是指,无为治世可用心体悟,不可大肆宣扬,一旦宣扬,就不再是无为治世。故智者不言,而言者不智。 3c“玄同”,即最大的同,亦即视万物为一,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其方法。锐,即锐气,有造作之意,挫折其锐气即防止其造作,故能解决纷争;和其光,即和同世人智慧之光,所有颜色的光能混同为一,世人所有的智慧也能混同为一,故能同其尘世。 4c玄同即合一,“一”的特点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所有皆混同于一起,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但该句并非“道”不可得而亲疏害贵所以作为天下贵之意,道化生天下万物,本即为最贵,此处为(治天下者)达到玄同境界,世人便不可对其有亲疏害贵,所以能成为天下贵之意。“佛”即如此,世人不可亲不可疏不可害不可贵,但“佛”为天下贵。 5c“挫其锐”。其,指治天下者,并非人民。人心,是最难治理的东西,治理人心好比手腕缠蛇而使其咬人。治天下唯正己,而使民心自然。正己修身则礼自成,是以《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一字之间见大义,重结果而轻过程,无及于己者不书,人之事以其讣告知会为准,是以《左转》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知道(常人)不知道的,高明。不知道(常人)知道的,是祸患。圣人没有祸患,因为他患有不知常人所知之病。正因为他患有不知常人所知之病,所以没有祸患。) (备注:1c上文讲以智治国是为国贼;又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为天下贵,可知智慧对于个人也是祸患,该段则以圣人不病为例为此做出解释。 2c“知道常人不知道的就是高明,不知道常人知道的就是祸患”,这是普通人的世俗观念,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圣人生于天地,法天则地,玄德深矣,与物反矣,这才是大智慧。故不知常人所知,不与外物相接,紧守内心宁静而不生祸患。 3c“圣人不病”。不世俗者不一定为圣人,但圣人一定不生世俗之病。那世俗人有哪些通病呢?《齐物论》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通病一:先有是非后有成见。 《列御寇》曰: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通病二:自以为是。世俗人小识小智,离不开赠送与酬答,在浅薄的事情上耗费精神,却想着兼济天下疏导万物,以为这样就能物我相容合同于道。若如此,早已被世俗之事纷扰迷惑,身形劳苦拘累而不能了解太初。世人多管中窥豹之徒,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所以《大宗师》对于人的境界高下也做了一个标准,且看你在那一层: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弯曲则保全,屈枉则直伸,低洼则充盈,陈旧则更新,缺少则获得,过多则迷惑。所以圣人抱守“一”作为天下表率。不自我表现,因此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他争。古时所谓“曲则全”者,难道会是空话吗!确实能保全而回归。) (备注:1c世俗人的智慧,是非分明,曲全枉直,洼盈旧新,各自有分。面对繁杂的世界,大师却告诉人们“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自己连同世人一起迷惑而不能复返。只有圣人知道阴阳是互相转换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上段讲“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该段则得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结论。 2c圣人处阴阳之和而无偏执,故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此圣人所以可治天下也。 4c“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齐物论》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意思是说:万物无不没有彼方,无不没有此方。从彼方则不见此,从此方则可自知。所以说,彼从此出,此也从彼出。彼此是相对而生的。虽然如此,刚刚出生也就是刚刚开始走向死亡,刚刚死亡也就是刚刚走向新生;刚刚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不可以,刚刚不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可以;因为是(这个道理)所以不是(这个道理),因为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是(这个道理)。因此圣人不走这个道路而一切凭上天定夺(常有司杀者杀,此之谓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原因,也阐明了万物玄同之理与圣人无为的原由。 5c《齐物论》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我们的科学家,哪怕伟大如爱因斯坦,都像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在繁杂世界里迷惑惘乱!难道不是太可笑么,苦苦寻求宇宙大一统,却不知万物皆是相同。能不被迷惑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6c《阴阳清浊》曰:“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这段话告诉人们,一个人真的能够改变全世界。《礼记·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7c“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反者道之动,故不争而天下莫能争。另《礼记·乐记》亦有解释,且作为参考: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从出生到死亡。生存领域的人,十占其三。死亡领域的人,十占其三。人活着,在死亡领域内活动的,也十占其三。什么原因呢?因为其奉养丰厚。原来听说善于养护生命者,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战争中也不会触及兵器,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兵器对其身无处容纳利刃。什么原因呢?因为其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备注:1c上段讲“曲则全”,该段则讲从生到死的过程,以善摄生者的角度阐述全生之理。 2c“生之徒”,即不会早夭而正常死亡的普通人;“死之徒”,即被死亡笼罩的,必定中途夭折的普通人,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即人活着但随时遭受死亡威胁的普通人,或许会早夭,或许可正常死亡。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以其生生之厚”,即想求得更丰厚的涵养。而余下十分之一,则是可尽享寿命者。故而“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上古天真论》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可知上古之人不但可终享天年,而且终死不会衰老,后人皆失道,逆阴阳而行,故多有早夭者,多半百而衰者,基本不得终享天年。至于原因,后文也给出了原因:“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c“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并非指善摄生者养生到一定境界运气也会跟着变好,而是善摄生者不会在兕虎出没的路上行走,不会去充军打仗,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不作不死,即“以其无死地”。圣人善养生,故圣人无疾长生。也许你有疑问,圣人不作不假,但天灾人祸这种事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例如天下突然掉下石头,地上突然发生地震这种事情圣人也能提前躲开吗,如果能,那圣人岂不就是神了?答案是肯定的,人们一直说“神圣神圣”,神虽在前,圣也不遑多让,圣人法天则地,精神与天地相容,天地亦为其手脚之延伸,故能明察秋毫。《仲尼》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于是你应该知道,若是神圣脱离死地,也便与凡人无二,所以神仙下凡也会被人教做人。人们经常祈求神佛保佑,那神佛又该求谁呢?答案是神佛不会陷入困境,亦无死地,也不必有求于谁。 4c善养生者无死地,人们一直在说养生,那么究竟何谓养生?《养生主》有这样一则典故: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则故事翻来倒去,所谓养生者无非一个“顺”字,人对于身体的使用正犹如厨子对于刀的使用,顺而天道无伤,人则度百岁而身体无衰,逆则早衰而中道夭折。正常人壮年之后,倒行逆施的后果就慢慢显现,脉衰则面焦发堕,脏衰则齿落形坏,加之筋骨解堕,体重善忘,佝偻跛行。人们认为衰老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人们以为每个人都会死,但实际上衰老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而真人则会得到永生。 其实不仅是养生,治理国家同样如此,无非一个“顺”字。《师传》曰:“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海论》曰:“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逆阴阳而行,精气则会大大损耗,人就会衰老,而衰老又会制约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受到制约,则精气便会相应的减少损耗,所以对于自身而言,衰老又象一种制约机制,以限制人们的活动的方式,达到减少精气消耗的目的,进而最大可能的去延缓人的夭折。 既然提到养生,那么在被阴阳主宰的这个复杂世界里,普通人要如何养生呢?答案当然是调和阴阳,那么且简单阐述养生与时间上的大体对应做法: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金匮真言论篇》曰: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豀。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以上两段为四季养生法。 《生气通天论篇》曰: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金匮真言论篇》: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以上两段为日常养生法。另外综合以上几段,你应该知道,早与晚的标准,并非固定的时间,而是日出和日落。 此外,阴阳的调和,两性关系是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单身生活方式可能存在多种严重的健康隐患,单身女性比结婚女性寿命平均低7—15年,而单身男性比结婚男性寿命低8—17年。食与色,不可贪多,亦不可尽弃。当人类丢掉所有的纹饰,食与色便是人的本性,这便是佛教无法教化所有人民的原因之一。人民皆欲顺其志,而佛教则让弟子摒弃了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当然我深信不移,佛教最初的目的是让人自我约束清静无为,舍弃“生生之厚”,而后世却走入极端,念歪了经,注重形式却舍弃了精髓。既然两性关系如此重要,那就必须专门拿出足够的篇幅来详解。下面且让我再掀开另一本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布满灰尘的上古书籍:《素女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21 《素女经》,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性学著作。唐代以前,中国曾流传过《素女经》c《玄女经》c《玉房秘诀》c《玉房指要》c《洞玄子》等许多房中性学名著,可惜在五代及北宋以后已经失传。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著作早已流传到了日本,因而在该国尚保存着部分中国古代房中著作。日本人丹波康赖于公元982年编成《医心方》30卷,其中第28卷就摘录和引述了上述房中著作。近代学者叶德辉从《医心方》等书中分别把有关的引文辑录出来,收入所编《双梅景暗丛书》之中,才使国人得以部分地窥见上述房中著作的风貌。 传说,黄帝时代天帝曾经派素女与采女两位仙女下凡教授黄帝阴阳jia一合之道,而黄帝研习得道,最终升天而去。所谓阴阳之道,又有内外之分,外为人与自然的相接,内为人体自身的调和,所以就有了《黄帝内经》与《素女经》,内与外相互补充又相互牵制。虽然,现今版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得其部分也大有受益。这是一本男nv都需要通读研习的秘籍,内外合和才所谓抱一,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相融,所以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黄帝内经》。 中外对待性的看法一直多有不同,西方渐渐形成开 fang的姿态,而中国则一直是讳莫如深的保守态度。不仅中国,西方的古老神话里也有xg ai女神,自然也会留下xg ai秘籍,然而无论中国或者外国,在上古同一个大陆时,都归天帝统辖,至于东西方的女神是不是同一个人,所著秘籍是不是所指相同,还请有关专家去考证。 那么就通过《素女经》,我们去共同感悟,究竟该如何去对待性。下面就按照本书的顺序选择性摘录,且来看那些被人类遗忘和忽视已久的秘密。(备注:所选《素女经》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至理第一 黄帝问素女曰:“吾气衰而不和,心内不乐,身常恐危,将如之何?” 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夫女之胜男,犹水之胜火。知行之,如釜鼎能和五味,以成羹霍。能知阴阳之道,悉成五乐;不知之者,身命将夭,何得欢乐?可不慎哉! (备注:1c凡人的衰微都伤于阴阳交接之道,而男nv交接又是此中之重,必须非常非常慎重,因为它直接关系人的寿命长短。 2c男为阳,女为阴,男如火,女如水。男人是火性,若经大水一泼,便因射精而熄灭。女人是水性,愈受火势焚煮,则鼎中水便愈加沸腾汹涌,故言女之胜男,犹水之灭火。所以男nv交接之道必须讲求配合,方可如釜鼎和五味以成羹霍。) 至理第二 素女曰:“有采女者,妙得道术。”王使采女问彭祖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爱精养神,服食众药,可得长生。然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男nv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备注:1c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爱精养神为长生久视之道。 2c男nv研习交接之道可避免渐渐衰老,即所谓的驻颜有术青春不老,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多岁,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理第三 素女曰:“御敌家当视敌如瓦石,自视如金玉,若其精动,当疾去其乡。御女当如朽索御奔马,如临深坑下有刃,恐坠其中。若能爱精,命亦不穷也。” (备注:1c敌家指xg jia一中的女方。 2c女之胜男,犹水之胜火,则御敌家必须在精神上占领高地,且必须谨慎小心,不可怯弱心生退意,否则容易早早缴械投降。 3c人之长生在于其精长存体内,所以jg液不可妄泄,爱精保命才能长寿无疆。《金匮真言论篇》: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虐。 4c之所以要延长交接时间,并非只为贪欲,而是更大限度的汲取彼此的阴阳之气以进行互补。) 至理第四 黄帝问素女曰:“今欲长不交接,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天地有开阖,阴阳有施化。人法阴阳随四时;今欲不交接,神气不宣布,阴阳闭隔,何以自补?练气数行,去故纳新,以自助也。yu茎不动,则辟死其舍,所以常行以当导引也。能动而不施者,所谓还精。还精补益,生道乃著。” (备注:1c《易》有否卦,天地否,天在上地在下,天不下行,地不上行,则天地不相合,云雾不施,雨露不下,则万物不得生机。男nv交接亦如此,长不相接则非但不能保精长生调和阴阳,严重者可至阴 jg坏死。 2c动而不施即忍精不射,此为保精爱精,因为其可还精补益,彰显生机。) 至理第五 《素女经》云:“黄帝曰:‘夫阴阳交接,节度为之奈何?’素女曰:‘交接之道,故有形状,男致不衰,女除百病,心意娱乐,气力强。然不知行者,渐以衰损。欲知其道,在于定气c安心c和志。三气皆至,神明统归,不寒不热,不饥不饱,宁身定体,性心舒迟,浅内徐动,出入欲希。女快意,男盛不衰,以此为节。’” (备注:1c得阴阳之道,男致不衰女除百病,双方心意娱乐气力强盛,并非众人都亲历做完之后的疲惫感。 2c男nv交接,必须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所谓的愉悦是指男nv双方都要愉快,男nv双方必须要顾及对方的情绪,即定气c安心c和志。该道理同样适用于婚姻,人们相处,对于越亲近的人越无所顾忌脏话连篇,哪怕是床头打架床尾和,并不能幸福美满,秘诀只有四个字,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相敬如宾! 3c男nv并未都未进入状态与xg ai刚开始时,切记要舒缓,千万不要由着性子肆意粗鲁粗暴,违背交接之道则人即有衰损。) 至理第六 《玄女经》云:“黄帝问玄女曰:‘吾受素女阴阳之术,自有法矣,愿复命之,以悉其道。’玄女曰:‘天地之间,动须阴阳,阳得阴而化,阴得阳而通。一阴一阳,相须而行。故男感坚强,女动辟张。二气交精,流液相通。男有八节,女有九宫,用之失度,男发瘫疽,女害月经,百病生长,寿命消亡。能知其道,乐而且强,寿即增延,色如华英。” (备注:1c《周易·系辞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地之道亦为男nv之道,故故男感坚强,女动辟张。 2c“二气交精,流液相通”。即男nv双方能量与液体的交汇,男子阳气有余阴血不足,女子阴血充实阳气不足,二者相交相合,则男子采阴补阳,女子采阳补阴,即所谓阴阳相合。而避 套正是阻碍阴阳交汇的屏障。 3c男nv交接要有节度,过于频繁与稀少都会伤身害命。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教弟子所谓的修行,他们避免女色,素食斋戒,青灯古卷,了却余生我相信佛经也是讲阴阳之道,劝人向善,让人朴素守静,放弃私信与yuang,然而除非内心深处真正能够接受宁静,否则必然伤害人的自然天性,也背离了阴阳之道。) 和志第二 又云:“黄帝曰:‘今欲强交接,yu茎不起,面惭意羞,汗如珠子,心情贪欲,强助以手,何以强之,愿闻其道。’素女曰:‘帝之所问,众人所有。凡欲接女,固有经纪。必先和气,yu茎乃起。顺其五常,存感九部。女有五色,审所足扣。采其溢jg,取液于口。精气还化,填满髓脏。避七损之禁,行八益之道,毋逆五常,身乃可保。正气内充,何疾不去?府藏安宁,光滑润理,每接即起,气力百倍,敌人宾服,何惭之有?” (备注:这里注意“七损八益”“五常”等几个词汇,后文会有重点解释。另外该段对交接时yu茎无法b一 起做出了解释与解决。下为翻译:又有记载:“黄帝问:‘现在想强行交接,yu茎却不能b一 起,面惭意羞,汗如珠子,心里想着贪欲,强行以手帮助,也无济于事,请问原因。’素女说:‘您的问题,众人都存在。凡是想与女子交接,都要有经纪。必须先和心静气,yu茎才会b一 起。顺应五常,存感觉于九个部位。女子有五种色相,审视其出现方可与之交接。吸取她外溢的精气,以口从她口采取唾液。精气化藏于自己体内,填满髓脏。避免七损之禁,行使八益之道,不要违逆五常,身体可保健康。正气充盈体内,还怕疾病不离去么?脏腑安宁,光滑润理,每次交接立即b一 起,气力百倍,对方降服,那还会惭愧呢?’”) 和志第三 《玄女经》云:“黄帝曰:‘交接之时,女或不悦,其质不动,其液不出。yu茎不强,小而不势,何以尔也?”玄女曰:“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阴不得阳则不喜,阳不得阴则不起。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卒上暴下,爱乐未施。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故女质振感,男茎盛,男势,营扣俞鼠。jg液流溢,yu茎施纵,乍缓乍急,玉户开翕,或实。作而不劳,强敌自佚。 吸精引气,灌溉朱室。今陈八事,其法备悉,伸缩俯仰,前欲屈折。帝审行之,慎莫违失。’” (备注:玄女指出,在交接时,若彼此的xgyu程度不同而勉强交接,不但不能达到kuai感,反而会使对方产生厌恶。阴阳交感方可交接,心使气曰强,强梁者不得其死。) 五常第六 黄帝曰:“何谓五常?”素女曰:“yu茎实有五常之道,深居隐处,执节自守,内huai至德,施行无己。夫yu茎意欲施与者,仁也;中有空者,义也;端有节者,礼也;意欲即起,不欲即止者,信也;临事低仰者,智也。是故真人因五常而节之,仁虽欲施予,精苦不固。义守其空者,明当禁,使无得多实,既禁之道矣。又当施予,故礼为之节矣。执诚持之,信既著矣,即当知交接之道。故能从五常,身乃寿也。” (备注:该段即为五常之详述,这段也是警示男人,如何正确的看待xg器官,它并非低俗xia流的标志,也非展现男人雄风的骄矜之物,此实乃仁义礼智信备俱也。) 五征第一 黄帝曰:“何以知女之快也?”素女曰:“有五征五欲,又有十动,以观其变,而知其故。夫五征之候:一曰面赤,则徐徐合之;二曰ru坚鼻汗,则徐徐内之;三曰嗌干咽唾,则徐徐摇之;四曰阴滑,则徐徐深之;五曰尻传液,则徐徐引之。” (备注:该段指出女子出现各种反应时,男子应视对方反应而进行的步骤。) 五欲第一 素女曰:“五欲者,以知其应。一曰意欲得之,则屏息屏气;二曰阴欲得之,则鼻口两张;三曰精欲烦者,则振掉而抱男;四曰心欲满者,则汗流湿衣裳;五曰其快欲之甚者,身直目眠。” (备注:交接之时,男nv必须配合默契,所以对于女子的特征而做出相应的回应尤其是男子应该注意的。) 十动第一 素女曰:“十动之效。一曰,两手抱人者,欲体相薄,阴阳当也;二曰,伸其两枇者,切磨其上方也;三曰,张腹者,欲其泄也;四曰,尻动者,快善也;五曰,举两脚拘人者,欲其深也;六曰,交其两股者,肉痒滔滔也;七曰,侧摇者,欲深切左右也;八曰,举身者迫人,摇乐甚也;九曰,身布纵者,支体快也;十曰,y 液滑者,精已泄也。见其效以知女之快也。” (备注: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从容安徐,以和为贵。彼此互相向对方索取己方所需,并提供对方想要,双方互相体贴尤为重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22 四至第一 《玄女经》云:“黄帝曰:‘意贪交接而茎不起,可以强用不?’玄女曰:‘不可矣!夫欲交接之道,男经四至,乃可致女九气。’黄帝曰:‘何谓四至?’玄女曰:‘玉茎不怒,和气不至;怒而不大,肌气不至;大而不坚,骨气不至;坚而不热,神气不至。故怒者精之明,大者精之关,坚者精之户,热者精之门。四气至而节之以道,开机不妄,开精不泄矣。’” (备注:四至为交接无损身体之前提,故而四至不达,切不可勉强贪欢,妄xie精气。) 九气第一 《玄女经》云:“黄帝曰:‘善哉!女之九气,何以知之?’玄女曰:‘伺其九气以知之。女人大息而咽唾者,肺气来至;鸣而吮人者,心气来至;抱而持人者,脾气来至;阴n滑泽者,肾气来至;勤殷咋人者,骨气来至;足拘人者,筋气来至;抚弄玉茎者,血气来至;持弄男ru者,肉气来至。久与交接,弄其实,以感其意,九气皆至。有不至者,则容伤。故不至,可行其数以治之。” (备注:男子四至达而女子九气至,可尽行交接之道,女子有九气不止则会在相应部位发生衰损,知病理方可行治理之道,故后文便给以其数治病之法(如三八之数,五八之数等)。听闻西方一些古老的宗教仪式中便有性交的神秘仪式,不知与此是否有关,还请相关专家验证。) 九法合一 《玄女经》云:“黄帝曰:‘所说九法,未闻其法,愿为陈之,以开其意,藏之石室,行其法式。’玄女曰:‘九法—— 第一曰龙翻。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股隐于床,女攀其阴,以受玉茎。刺其谷实,又攻其上,疏缓动摇,八浅二深。死往生返,势壮且强,女则烦恍,其乐如倡,致自闭固,百病消亡。 第二曰虎步。令女俯挽救,尻仰首伏,男跪其后,抱其腹,乃内玉茎,刺其中极,务令深密。进退相薄,行五八之数,其度自得。女阴闭张,精 ye外溢。毕而休息,百病不发,男益盛。第三曰猿搏。令女偃卧,男担其股膝,还过xi一ng,尻背俱举。乃内玉茎,刺其臭鼠。女烦劝摇,精 ye如雨。男深案之,极壮且怒,女快乃止,百病自愈。 第四曰蝉附。令女伏卧,直伸其躯。男伏其后,深内玉茎。小举其尻,扣其赤珠,行六九之数。女烦精流,阴里动急。外为开舒,女快乃止。七伤自除。 第五曰龟腾。令女正卧,屈其两膝。男乃推之,其足至ru,深内玉茎,刺婴女。深浅以度,令中其实。女则感悦,躯自摇举。精 ye流溢,乃深极内,女快乃止。行之勿失,精力百倍。第六曰凤翔。令女正卧,自举其脚。男跪其股间,两手据席,深内玉茎,刺其昆石。坚热内牵,令女动作,行三八之数。尻急相薄,女阴开舒,自吐精 ye,女快乃止。百病消灭。 第七曰兔吮毫。男正反卧直伸脚。女跨其上,膝在外边。女背头向足,据席挽头,乃内玉茎,刺其琴弦,女快,精 ye流出如泉。欣喜和乐,动其神形,女快乃止。百病不生。 第八曰鱼接鳞。男正偃卧,女跨其上。两股向前,安徐内之。微入便止,才授勿深。如儿含ru,使女独摇。务令持久,女快男退。治诸结聚。 第九曰鹤交颈。男正箕座,女跨其股。手抱男颈,内玉茎,刺麦齿,务中其实。男抱女ka一,助其摇举。女自感快,精 ye流溢,女快乃止。七伤自愈。” (备注:1c男nv交接的形态c姿势并非只有此九种,只是其他姿势也多为在此九种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九为数字之最,此实为效法自然,以九种生物做出的比喻。 2c该段即为“故不至,可行其数以治之”的详细讲解,鉴于篇幅还请大家自行查阅资料去翻译与领悟。 3c所谓七伤,指人体内外两伤(即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与五藏之伤(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c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共七伤。) 八益第一 素女曰:“阴阳有七损八益。一益曰‘固精’:令女侧卧张股,男侧卧其中。行二九数,数毕止。令男固精,又治女子漏血,日再行,十五日愈。 二益曰‘安气’:令女正卧,高枕,伸张两枇。男跪其股间刺之。行三九数,数毕止。令人气和,又治女门寒。日三行,二十日愈。 三益曰‘利藏’:令女侧卧,屈其两股。男横卧,却刺之。行四九数,数毕止。令人气和,又治女门寒,日四行,二十日愈。 四益曰‘强骨’:令女侧卧,屈左膝,伸其右枇,男伏刺之。行五九数,数毕止。令人关节调和,又治女闭血。日五行,十日愈。 五益曰‘调脉’:令女侧卧,屈其右膝,伸其左枇。男据地刺之。行六九数,数毕止。令人脉通利,又治女门辟。日六行,二十日愈。 六益曰‘蓄血’:男正偃卧。令女戴尻跪其上,极内之。令女行七九数,数毕止。令人力强,又治女子月经不利。日七行,十日愈。 七益曰‘益液’:令女人正伏举后。男上往。行八九数,数毕止。令人骨填。 八益曰‘道体’:令女正卧,屈其枇,足迫尻下,男以股胁刺之,以行九九数,数毕止。令人骨实,又治女阴臭。日九行,九日愈。” (备注:《内经》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此处即为八益之具体解释,另外此亦为行其数以治病之方。你需要了解的是,在这个世界上,阴阳相生又对立转化,正如毒蛇出没之处,近处必然有解毒之物存在,因违背交接之道出现的病症,也必定要以交接之道治愈。) 七损第一 素女曰:“一损谓‘绝气’。绝气者,心意不欲而强用之,则汗泄气少,令心热目冥冥。治之法,令女正卧,男担其两股深案之。令女自摇,女精出,止。男勿得快,日九行,十日愈。 二损谓‘溢jg’。溢jg者,心意贪快,阴阳未合而用之,精中道溢;又醉饱而交接,喘xi气乱则伤肺,令人咳逆上气,消渴喜怒,或悲惨惨,口干身热而难久立。治之法,令女人正卧,屈其两膝侠男。男浅刺,内玉茎寸半。令女子自摇,女精出,止。男勿得快,日九行,十日愈。 三损谓‘杂脉’。杂脉者,阴不坚而强用之,中道强写出,精气竭,及饱食讫交接,伤脾,令人食不化,阴痿无精。治之法,令女人正卧,以脚钩男子尻。男则据带内之。令女自摇,女精出,止。男勿快,日九行,十日愈。 四损谓‘气泄’。气泄者,劳倦汗出,未乾而交合,令人腹热唇焦。治之法,令男子正卧。女跨其上,向足。女据带浅内玉茎。令女自摇,精出,止。男子勿快,日九行,十日愈。 五损谓‘机关厥伤’。机关厥伤者,适新大小便,身体未定而强用之,则伤肝;及卒暴交会,迟疾不理,不理劳疲筋骨,令人目茫茫,痈疽并发,众脉槁绝,久生偏枯,阴痿不起。治之法,令男子正卧,女跨其股,踞前向,徐徐案内之,勿令女人自摇,女精出,止。男勿快,日九行,十日愈。 六损谓‘百闭’。百闭者,y佚于女,自用不节,数交失度,竭其精气,用力强写,精尽不出,百病并生,消渴目冥冥。治之法,令男正卧,女跨其上,前伏据带。令女内玉茎相摇,精出,止。男勿快。日九行,十日愈。 七损谓‘血竭’。血竭者,力作疾行,劳因汗出,因以交合,俱已之时,偃卧推深,没本暴急,剧病因发;连施不止,血枯气竭,令人皮虚肤急,茎痛囊湿,精变为血。治之法,令女正卧,高抗其尻,申张两股。男跪其间深刺,令女自摇,精出,止。男勿快。日九行,十日愈。 (备注:上为八益篇,此为七损篇。且解释下“日九行,十日愈”:原理皆为阴阳互补以调其中和,一日为小周期,九为数字之最,数满则伤,故曰“日九行”,而九日则为周期已满之意,数满则复,复则如初,故曰“十日愈”。) 七损第二 采女曰:“交接以写精为乐,今闭而不写,将何以为乐乎?”彭祖答曰:“夫精出则身体怠倦,耳苦嘈嘈,目苦欲眠,喉咽干枯,骨节解堕,虽复暂快,终于不乐也。若乃动而不写,气力有余,身体能便,耳聪目明,虽自抑静,意爱更重,恒若不足,何以不乐也。” (备注:该段讲述凡人交接之后疲惫之原因,并将暂快与常乐进行对比,重申精不可妄泄。) 还精第一 黄帝曰:“愿闻动而不施,其效何如?”素女曰:“一动不写则气力强;再动不写耳目聪明;三动不写众病消亡;四动不写,五神咸安;五动不写血脉充长;六动不写腰背坚强;七动不写尻股益力;八动不写身体生光;九动不写寿命未央;十动不写通于神明。 (备注:精不可妄泄,而该段即描述还精补益对于身体的功效,普通人不知而做不到故有所huai疑,而大功告成者则自知不自现,故其备受质疑。西方曾有教会认为人在she 精的那一刻空白是最接近神明的一刻,但实际上通晓阴阳交接之道才是通神明之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