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我思索生命:原点》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一直很安静】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纷飞的樱花瓣】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寻找真我思索生命:原点 第1节:前言(1) 前 言 我相信世界上并没有偶然的事情,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本书在你手上的时候,也相信就是这本书该在你手的时候。很多人说,生有时,病有时,死有时,基本上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个宿命论者。我心中的这个"时",并不是说,某种注定的命运使其发生,而是说,是你,亲自选择了它,使它发生。如果你细心回想一下,也许你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也许并没有发生什么,然而总而言之却有着一种冲动,一种感觉,一种召唤,使得你在今时今刻走进了书店;或者,你并没有走进什么书店,但是人生的一次奇妙的遇合,却令你接近了另一个人的拥有,看见、分享或是获赠了这本书……这些,都是你在为自己选择了这次邂逅,然而你自己却懵懵懂懂,并不知道你正在做这个选择,甚至于,并不明白,你正在做"做选择"这件事情本身。 很多人曾经问我,你相信有神吗?说真的,我不知道,也不能够在这里给你任何答案。但我相信在这个茫茫的宇宙里,一定有一个更高的力量在运作着,而这个力量是和我们一个人都连接着的,它无处不在。它既在我们之外,也在我们之内,它隐蔽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与我们不可分割。它一直在指导我们的生活,带引我们走过生命的每一刻,它是我们内在的智慧,内在的指引,内在的光,它一直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告诉我们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当我们是如此关注外在的事情时,很多时候忽略了它的存在,又或是忽略了我们内在的存在,在每天忙忙碌碌,喧嚷的生活里,从未好好地去听一下我们内在的话语。--这正是为何这本书会在这里的原因。在这里会有这一本书,一本有关生命讯息的对话,在我们每天都主动或者被动获取的过万的讯息里,它也许正是我们最渴望的那一种内在人xìng与心灵的指引。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体验过西方国家的物质丰盛,慨叹过东非州的赤贫,走遍了神州大地,策马奔驰过在内蒙的大草原上,游历过天苍地茫的丝绸之路,仰卧过西藏无人区的玛旁雍措圣湖边,站立过在巍然屹立的长城墙上,欣赏过每一滴的春雨,夏收,秋风,冬闲。然而在这每一次的遇合当中,一直围绕着我从未离去的是这样的问题: 我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我会有现在的生活? 为什么要成功? 我的经历是偶然的吗? 这世界是否有爱? 为什么我不快乐? 为什么有人生而残疾或赤贫?谁决定他要这样过一辈子?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灾难? 为什么我们永远都觉得不够,而想要更多? 第2节:前言(2)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活在一个不怎么样的世界里。大企业付出巨大数目的金钱给一些推动我们消费的明星;而乡村教师们往往舍不得任何一次消费而要将钱省下来替穷苦的学生垫付学费。每天有两万名以上的小孩死于饥饿或因饥饿而起的疾病,但在豪华的都市里我们每天都眼睁睁地看着数吨的食物被浪费。我们都知道要彼此相爱,但我们总会互相伤害。我们都知道要宽容,和谐共处,但每天又有多少人痛苦于逼害。这是我们所要的吗?这世界是在治愈中吗?不是,这是疯狂。在这样一个给你带来无数困扰的世界上生活,真的有意义吗?也许你已经麻木,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都离我太远了,不关我的事情。然而,现在,这刻,看住我的眼睛,回答我,这个世界的模样真的和我们毫无关系吗?你真的从不曾介意过贫穷、不公、伤害和仇恨? 我们每一个人,都与这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我们自己,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本身。如果每个人都觉得世界如何或他人如何跟自己毫无关系、完全分离,那世界为何会走到今天这样冷漠的地步,也不难理解。正是每一个人白天时对于遥远事情的肤浅而麻木的漠不关心,才最终导致了每一个人深夜时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的深痛的无力与失落感。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不觉得在某一件事情上面你有责任,那么,你就没有改变这件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事件和时空jiāo错的生命里,我扮演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莎士比亚说过,人生是一个大舞台,而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那在这个大舞台上,我……又是谁呢?而在这场戏剧里,我又要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 有一天,我暂停了工作,走上自然及回归内心之路。在路上我曾回顾我所从事的工作,然后觉知到了些什么。这不是突如其来的异想,也不是浑浑噩噩的猜测,我是确实而清晰的知晓到我本是我那生命的媒体,我觉知到我生命媒体的一种新形式正在形成,为着要带出我一直存有的讯息。因此,我写下这本书,通过在旅程上的对话及感悟,与你分享我所体悟的真理,爱及喜悦。 我希望在这本书里,你不要完全相信我所说的,而且,更不要去照本宣科地实践我所说的。因为这只是我把我自己带往内心的讯息,因为这些讯息,我得以审视我个人与世界的关联,重拾我原有的智慧。然而,只要我所说的能带你往你的内心,寻求你自己的智慧及最高真相,那么它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意义。即是说,这本书只希望把你还给你自己而已。因为这是一条你为自己选择的路,永远为自己选择的路,不管你如何选择,我相信,也当中有着完美。 第3节:前言(3) 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一首歌,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在我生命的路上,我开始起步了。 为什么? 为什么生世间上,此间许多哀与伤, 为什么争斗不绝,欢欣不永享, 问为何人存隔膜,颜面无真相, 问哪天可找得到,理想中的乌托邦! 为什么双鬓斑白,光彩消失面容上, 为什么齿发俱落,一副怪模样。 问为何年年春归,无术还春去, 问哪天可再一见,我当初的旧模样, 为什么竟会生病,辗转反侧在床上, 病榻中许我一问,怎何永无恙, 问为何常存空想,愁病谁可免, 是众生必须经过,四苦根本是平常, 为什么凄冷孤寂,轻飘飘像无力, 为什么不见光亮,缥缈没形象, 在目前如何风光,仍是泥中葬, 没法牵走一根线,那许依恋臭皮囊。 这本书,我将以我的故事开始…… 第4节:序 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是真挚坦诚的心灵对话。 这也是个不一般的故事,一般的人在事业有成之后,都会安顿下来,享受丰盛的物质生活,作者却选择了轻身上路,回归自然。 一般的人到了不惑之年,对所有的问题都像胸有成竹,作者却仍然不断在思考一串串的问题,探求生存的真意义。 一般人对多年前所受过的帮助多半已经淡忘,作者却把感恩的心化为行动,回报其他的生命。 世界宣明会的助养儿童计划,在过去的50多年间,帮助了数以千万计在困难中长大的儿童,让他们可以健康的成长,并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其中不少都已经成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施恩不望报,资助人并没有要求对曾经受助的孩子做出追访调查,宣明会也没有追踪的机制,故此鲜有详细的资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样美丽的真实故事。受助的孩子成材后,千方百计地寻找曾经助养他的代父母,不远千里的访寻致谢,更将感恩的心延续,探访他助养的非洲孩童。 而在此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中,作者不能自已地思想到有关生命的种种问题,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短暂的人生意义何在?回到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独处于安宁恬静的意境中,作者试图让自己的心灵苏醒。 有人说香港人急功近利,崇尚物质,冷漠而只顾目前。然而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纯真的香港人:作者对生命的热诚,将会为有心人带来感染。其实行善助人的风气,早已默默地在香港萌芽茁长,港人每年的人均慈善捐款,已跻身全球发达国家之首。因为不少的香港人,像作者一样,都拥有对生命的热情和感恩知遇之心。 愿作者寻找真我的历程,重燃读者们对生命的思索及探求,也在此祝愿他终有一天寻得生命的真谛。 陈思堂 世界宣明会(中国)总干事 第5节:贫穷--并非宿命(1) 第一章 ● 贫穷--并非宿命 人皆生而平等,没有谁注定该永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贫穷,并非贫者的宿命。 今日的香港,乃是矗立在维多利亚港口的一块翡翠,亦是南中国区璀璨版图上的明珠,珍稀、高贵、雅致而洁净。这是一个充满着商业机会,却也同时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城市,公平、公开、公正,法律体系完善,福利制度坚实,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自由港口之一。极其整洁的城市面貌,优雅老派的市民作风,高素质、高效率的行为习惯,掺杂了南中国特有的混着海洋味道的热情和本土化的传统民俗,是一个精妙、富足而令人羡慕的城市。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游客或是第一次来香港的人,或许可以感受到香港确实是一个购物天堂或享乐主义的圣地。除了这些对富有人群的体验外,也可以感受到平凡的普罗大众能够在完善而良好的政府福利体制和保护中感受到的安全和温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政府兢兢业业,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诚意和努力。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今天富裕的香港,亦曾在穷困中挣扎--曾几何时,她甚至于不能够保障她的学龄儿童皆能入学读书。在贫民聚居的所谓"木屋区",人们带着怨气,每日挣扎谋生,那些所谓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他们的下一代,小小年纪的学龄儿童,不但没有条件接受教育,还要分担家庭生活重担,帮助父母看管路边的小小生意,做学徒,或是做其他小童工所能做的事情。也有一些的儿童在没有上学的情况下,每天在无所事事中长大。 生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我,也是这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我生长在一个有九名兄弟姐妹的家庭,排行第七,父母是典型的劳动阶层。当然那时没有什么生育计划,从传统观念上来讲,蜗居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才有希望让家庭走出贫困。我的家人蜗居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里,父母每天日出而作,但并不能日落而息,而这样的劳动也只是让我们一家人维持温饱。 比我年长的兄姐基本上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为了生存,便早早地走进社会,当然也不会找到什么高薪酬的工作,不外乎是干一些粗活,帮补家计。更甚的是,有些非常时期,甚至于需要靠借贷度日。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 在那个时候,上学读书成了我最奢侈的yù望,和最难达成的梦想。--琅琅的读书声,飘着油墨香的书本,老师,同学……真不明白,上学读书,这个原本每个孩子都理应享受的机会,却成了贫困区里最奢侈的梦想。当年的我,有着一个小小孩童的梦想,却并无能力主导自己的人生方向。天xìng里面对于教育和文化的向往,抵不过环境的束缚和窘迫--难道小小的梦想,还未启航,就将被这社会无情的吞噬? 上帝关了你一扇门,就会开你一扇窗。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恰逢其时地遇见了人生转折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我的梦想。20世纪60年代,名叫"世界宣明会"的慈善组织正式入驻了香港,开始了针对香港儿童的助学助养计划。当时的助养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他们为学童提供学费,书本费和文具费,供贫穷的学童全无忧虑地学习读书。我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自己小小心底潜藏的梦想感动了命运,总之,在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我忽然得到消息,我可以背上书包,去学校念书了!--我极其幸运地获得了宣明会的助养。那一年,我6岁,我永远永远不会忘掉那一天!那一天,nǎinǎi牵着我的手,走在炎热的太阳下,走在沥沥的黄沙路上,走在我新生命的机会的路上。到今天,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会把当天的情景记得那么清楚:那天没有风,我看着nǎinǎi满是皱纹的手,又低头看着我的短裤,黑皮鞋与白袜子,我皱着眉抵抗着猛烈的阳光,用右手碰着学校外围的生锈铁网走着,我的心情是愉快而凝重的,可能小小的我,已隐约觉得这一天将会为在我生命中打开新的一页。 有时候回想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学习或所带来的压力感到十分的怨恨,一说起老师、作业似乎见到洪水猛兽。叛逆、逃学,犹如拥有着无数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鲜玩具却随手乱扔的任xìng孩童,是绝对无法理解当年小小的我奔赴学校的那种兴奋和喜悦的。设在徙置区七层大厦的天台小学,今天看来,无疑简陋非常,校舍、教具、书簿、器材都因陋就简但她却拥有着一批充满爱心、立志培育英才的教师团队。是他们的爱心点燃了穷苦学生们的希望,是他们艰辛的耕耘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正是这座天台小学的校长,与宣明会取得直接联络,先后争取到每学期二百至四百个助养的名额,才令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助养费用主要涵盖学费书费,此外,还会将每月的盈余以及助养者圣诞节等节日额外的礼物赠金等等,用于我们的最基本的生活补助。每次,当校长小心翼翼地亲自紧握着薄薄一个信封的现金,我心怀感激。当他带领我们到商场购买一些大米和油带回家时,我都有种小小自豪,意识到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帮补家用,承担起自己的一份养家的责任。每次购买东西,我们都会拍照,一来证明我们的确是买到了生活物资,二来也可以寄给助养人,以慰他们心怀。潜移默化之间,我不知道何时明白过来,并且认定了这样一个理念: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最佳做法,在感激上天赐予我机会的同时,便是努力的获取知识,读书向上。 那个时候,每一周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便是所谓的"团拜时间"了。校长来到我们中间,带着我们唱唱基督教的歌曲,为我们讲解一些做人的道理。说老实话,后者根本很难引起小孩子的兴趣,但是每一次我们很多人集体唱起圣歌的时候,却给我一种最原始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于音乐所带来的人生体验等等的感触。小孩子嗓音嘹亮,心思单纯,每每合唱起来,真有点响彻云霄,绕梁三日之感。 第6节:贫穷--并非宿命(2) 而我们的校长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个子瘦小,说着很难明白的方言,不苟言笑。但偶然的一次玩耍中,我们几个小朋友在他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私人相册,那里面竟有着我们全班同学的照片--也算是年幼的我第一次清楚看见所谓的"爱"的启蒙吧。 慢慢地长大后,脑海里也有了一些好奇,这位校长究竟是怎样的背景呢?他是大陆人,为何一个人来到香港建立起来这家慈善学校?各方面的打听和道听途说中勾勒出来的校长形象:他是一个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普通年青人,已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受到了什么精神的感召,忽然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奔赴香港开创另外一种人生。靠着那一点点的储蓄,他在徙置区七层大厦的天台一点一点地搭建起这所小学来,从找老师,找赞助,到自己亲自教学,他每天都住在学校内的一个小小房间内,没有任何多余的享受,连卫生间也没有,惟一一台小小的旧电视,一拨又一拨天真烂漫到不知世事的小孩,陪伴他度过了数十年的漫长岁月。据说他很少回家乡,仅以书信与妻子来往,只因为舍不得花费。他没有给自己开任何薪酬,只求三餐温饱,却常常为了其他老师的薪资而奔波叹息。成年之后我想起他来,也不禁想像,他后悔吗?他孤独吗?他想家吗?是什么让他愿意这样的付出?是什么一直让他这样无怨无悔地生活? ……究竟为什么,在这样一种生活中,我记忆里他的眼神,却总是安定、满足而充满信心,仿佛活在莫大的喜悦中? 还记得每一次校长最温柔的眼神都是在我们去校长室拿信的时候从他脸上自然地流露出来--除了邮寄我们的各科成绩单给助养者之外,我们也会写一些幼稚却真诚的信件给我们的"助养父母"(这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习惯称呼)。小小年纪不谙英文的我,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字写信,幸亏宣明会会负责把书信译为英文,转jiāo到对方手中。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直到收到大海对面热情洋溢的回信为止。鸿雁往来,一来一去之间我慢慢地在通信中得知自己的助养者究竟是什么人:他们是一对澳大利亚夫fù,男主人是一位牧师,女主人是家庭主fù。他们自己也有三四个小孩,是一个极其温馨而尽享天lún之乐的幸福家庭。每次,他们寄来的信件或明信片中,都不会对我的成绩有所苛责,而是絮絮叨叨闲话家常一般,说给我听各种各样的家庭琐事,什么浇花啦,遛狗啦,他们的小孩在学校里参加了什么社团或是什么运动……等等等等;我便也逐渐鼓起勇气将我在学校学到的每一点滴有用的小细节,jiāo到的每一个新朋友,甚至一些小烦恼都一股脑儿地向他们倾诉。彼此之间如同真正的家人一般,似乎真的成为了远在重洋之外的那个家庭的一份子。除去他们对我金钱的资助外,这样的通信,在精神上令我变得富足,也令我的xìng格在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里趋向了完善和开朗,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来说,无疑具有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影响。资助有价情无价。这样的关怀,现在回头看来,实在是我生命中的无价之宝。维系人类之间情感和关系的链条,当时我已在懵懂中学到一二。现在回想起来,忽然明白,我的助养父母,我的校长,甚至宣明会的很多工作人员,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并不主流,却为数不少的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世界的关怀。 第7节:贫穷--并非宿命(3) 我一直觉得我的童年是幸运的,我似乎真的拥有很多很多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虽然我没有其他小孩拥有的那些新奇玩具,但我会为我自己创造的每一个玩具而感到快乐。一块不怎么破烂的木板,打上很多很多不同位置的钉子,找来很多小小的玻璃球,从顶部同时滚下来,我就居高临下地去观察哪一种颜色的球可以先到达底部。拣来很多其他小孩吃过冰棒后的小棒子,清洁过后,就可以用来玩一次只挑动一根木棒的游戏。可能正因为没有物资的富足,才令得我本能地对于快乐抱着珍惜和体悟的态度--我的发型永远都是平头的,因为剪平头的所需的费用是最少的,而且更持久。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现在我都认为镜中平头的自己十分英俊而富有魅力。我平常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我年长的哥哥留下来的,但每一年过年的时候,家里总会买给我一件新衣服,为了多穿两年,衣服总会买得稍大一号,宽松而舒适。现在我在五百强的企业上班,仍然喜欢宽大的休闲衣服,总被人说看起来年轻而又时尚。我永远只穿时黑时白的帆布鞋,然后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对那些发明白鞋油的人的感谢,因为只要每几个月在帆布鞋上涂上一层,就可以焕然一新。记得有一次新学期开学,学校要求大家穿黑色裤子来报到;但是市场中灰色的裤子偏偏比黑色的便宜。聪明的我,用一半的价钱买了一条灰色的裤子,再花一块钱买了两个电磁,因为我知道电磁里面的有黑色的碳,有染色的作用。到家后,把电磁用槌子敲开,把碳粉倒在一盆清水中,再把新买的灰裤子放进去,我惊叹于我这个伟大的创造与尝试,然而,好景不长,没想到这样的碳粉是不可能溶化在水中的,因此,半个小时后,世界上第一条黑斑点的灰裤子出现了,而在后来的两年中,我一直都穿着我自己研发的斑点裤上学。也许,这个就是我今天从业的广告事业所需要的创造力的体现?就这样,每天努力读书,游玩在废置的停车场和水沟边,不时创新一些小发明,这些就是我简单的童年。我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着。很多年后,我才深深地觉察到我真正的快乐与物质社会无关。 在被助学的多年时间里,只有一次,我的暑假是在惶恐中度过的。那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可能是世界末日的事情--家访。对于受助学生的家访,主要目的是要去重新评估这些在接受助学的学童,家庭生活是否已有改善,如果能负担自己的学费,这个受助的名额就会转给更需要帮助的学生。那天,我的父亲并不了解内情,也完全没明白这次家访有可能给我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持一个父亲照顾好家庭的尊严,让到访的职工觉得他的小孩生活在一个不错的环境里,在整个家访的会谈中,他一直试图作出全家人的生活还算富足的假象,还特意地把一条毛巾盖在破烂的沙发上,不让人轻易发现我们家庭的困境。家访过后,我们才明白这次家访的目的。我们就这样诚惶诚恐地过着那个暑假,深怕暑假过后,便再没有机会再接受资助了。否则的话,我很可能要中断我的学业--然而,上天再一次地眷顾了我,资助没有被取消,我可以继续我的学业了! 第8节:贫穷--并非宿命(4) 从小学毕业之后,我进入了一家离家不远的中学,这家中学与宣明会没有任何的关联,但我仍然可以每个月得到资助。这开始了我每个月坐着公jiāo车到宣明会在尖沙咀的总部领取学费的经历。每一次我都要坐大约一个小时的车,到达后在宣明会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排队,时间不会太长,但每一次拿到学费后都战战兢兢,惟恐在某一刻失落了。幸好,宣明会的职工对我们非常好,亲切而耐心地询问我们学业的情况,还不时送给我们宣明会的月刊,名字叫做《突破》。那里记载着不同国家的贫困,饥饿,和很多跟我一样的小孩在上学过程中孜孜不倦的积极故事。也正是这本月刊,启蒙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时光荏苒,一转眼,九年过去了。香港的经济也在数年间开始了腾飞,而因为种种原因,宣明会退出了香港,而我也与我的助养父母从此断了联系。只能有时翻出他们的旧照片,怀缅一下。当时的我,在年龄的许可和经济环境的好转下,开始了半工半读。为自己挣取学费的忙碌生涯,一直到后来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充满挑战和机会的工作,拥有了稳定收入,正式成为了一个踏实、向上、努力而有用的人。童年时代的混乱噩梦,社会底层的艰苦经历,都成为我积极奋斗、努力工作的动力。匆匆的脚步从此时开始未能稍缓,直到有一天。 那一年,我二十多岁,就像每日搭地铁奔忙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之间的年轻人一样,我忽然看到一则地铁广告……"宣明会"三个字令我震撼!一直未曾停下来思索过人生途径和人生路线的我,虽然不曾清晰地知道,潜意识里却也明白,"宣明会"三个字与我,是多么关键的人生转折,又是多么大的恩惠和幸运!仔细阅读广告,才知宣明会又回来了,但这次,他们不再回来资助香港的贫困学生,因为香港经济已经飞速发展,不再是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相反,香港经济腾飞,富裕阶层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了亚洲首屈一指的富庶社会,宣明会此来,是希望香港人能加入到助养其他国家贫困儿童的行列。当时的我,盯着那一则求助的慈善广告看了整整五分钟,那个广告很简单,标题是"给生命一个机会";内容是:"在你看完这个广告的一分钟时间内,已经有六个儿童因贫穷而死去。而只要你每个月拿出二百元钱,你就可以解救很多人的生命。" 我想,时至今日,也很少能有人不被这个广告所震撼。深受宣明会恩惠的我,更是心潮澎湃、难以抑制,于是毫不犹豫地走出地铁车厢,立即拨通了宣明会的电话。虽然我当时的收入并不算高,生活也并不富裕,但还是很快办理了赞助两个赞比亚孩童的手续。除了金钱物资,我也开始很用心地准备给他们的信件,用当年我自己亲身感受的体验,来一点一滴地化入今日。 第9节:滴水之恩(1) ● 滴水之恩 记得我自己的少年时候,一直在梦想那远隔千里之外,却如此亲密而熟悉的"家人"能够有朝一日前来探访自己。但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千里迢迢谈何容易! 很多年后,我在香港做了一个访问。当记者问我有什么人生愿望的时候,我回忆着多年以来潜藏在心中的声音,坦然透露了我的两个心愿:其一是到澳大利亚寻访我的助养父母,亲自当面跟他们说声"谢谢";其二就是到赞比亚去见一见我助养的孩子。这样的期望过去没有实现,所以我希望能在现在实现;让我见见当初给我一个未来的他们,也让那些我助养的孩子们见一见我。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愿是否可能达成,我也不知道我为何就将这样的心愿如此坚定地脱口而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阿拉丁神灯,每一个人一定会有太多太多愿望要实现:金钱名利也许听起来流俗,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最直接的需求;俊男美女也许太过肤浅,但谁不曾有过些许求之不得yù爱不能的伤感经历?于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许会有很多自强自立的年轻人想要获得惊人的才能和天赋;于身边支撑起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也许会有很多善良温柔的人会祝福朋友家人健康平安……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可求之事可许之愿是如此众多,我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而已,以上所说的一切,我也想要、我也想求,但是,在回答那个问题的一刹那,我丝毫没有想到这一切,脱口而出的是那样两个愿望。在那一刻,那是我真实的灵魂中最跳跃的东西。--我所真正渴求的东西。 我知道,我与澳大利亚的助养人,非洲的孩子与我,我们之间,都欠彼此的人生一个拥抱,一个激励。 很是巧合。这个访问恰巧被香港宣明会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某一天的下午,接到他们的电话,他们主动提出,愿意帮我寻找当年助养我的澳大利亚夫fù的资料,但不要寄予太大的期望,因为上世纪60年代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使用电脑进行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料的保存,所有的资料与档案都是实物留存。二十多年过去了,要找到那一批从香港不知道运向了何处的资料,谈何容易!然而,一团火苗在我的胸中燃起了。那段时间我急切地盼望着,几乎每隔一天都想要打电话过去询问进展,然而又担心打扰他们繁忙的工作。在期待与忐忑中,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期待中,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那团火焰还在我的胸口跳动,却变得日趋微弱。一天,宣明会的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当年尚不是无纸化时代,一切都无从寻找,只能继续努力…… 就在那段时间,因缘巧合之下,我从香港来到了内地的一片热土--上海工作。这是一个恰似当年的香港,又比香港更多了些别样风情滋味的城市。和香港一样,各种肤色各种国籍的人们融合在此。我所在的公司就有一位澳大利亚同事,也是热心慈善的人士,在上海也常常做义工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当我在聊天时偶尔说起此事时,她很感兴趣地问我要了一些从前的照片和明信片。我小心翼翼地把我所收藏了近25年的珍贵图片与书信jiāo给她,我心中的火苗再次冉冉升起。时间默默流逝,又过了半年,某一天我打开邮箱的时候,收到一封她的邮件!天哪!原来她替我联络了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将当年的照片和资料放在上面,替我叙说了这个感恩和寻找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人们互相转告之下,最终,乡居在某地的我的助养父母,联络到了报社;报社又立刻联系了我的澳大利亚同事;所以她马上发邮件给我,这么多人涉入进来,这样大的一个链条,就因为爱,一环一环衔接起来。我激动得难以自已,太想感谢些什么人,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感谢。那天下午,我一直在恍惚的兴奋和焦躁的感动中度过。随后,我尽速安排了我的日程,我要去澳大利亚,我立刻就要去,一分钟也不能等待了。同时间我也告知了宣明会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更愿意一起帮我实现另一个愿望,就是助我到非洲探望我的助养小孩。马上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有幸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了两个愿望,那一刻,我抬头仰望上天,心里无限感激。再后来,在宣明会的安排下,更联系了香港电台的节目制作人,为了我的这一个故事,拍摄一个名为《铿锵集》的节目,题目为"爱的延续"。我先订了赴澳大利亚的来回机票,然后再去非洲看我的助养孩子,以此来联结这个完整的链条。 第10节:滴水之恩(2) 我开始了澳大利亚之旅,在过去奔忙的职业生涯中,这个世界可能已经被我走完了一半,惟独澳大利亚,一直因为各种各样yīn差阳错的原因,未能涉足。隐隐约约中,我仿佛觉得,这是为了把这一天留给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页,有一天我必定会为了追回一些我所失落的人生价值而踏上这块大洋中的土地。这是一趟最有意义的旅程,牵结了整整20多年的情感与遗憾。 快30多年了,曾经助养我教育,又失去通讯30多年的助养者,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寻回,人世间的变幻无常,莫过于此吧? 乘了10多个小时的飞机,又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我终于抵达了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一个小小的城市--Devepovt。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转动着湛蓝的地球仪,也不曾想在那方寸之地停留。但是踏上那城市的一刻,我却有种游子归家的感觉。而当我终于站在他们家门口的时候,我却不知道该如何迈出这一步,又该如何开口,最先说点什么。埋藏在心底里三十年的愿望,将在下一分钟得以兑现。当他们走出家门,看着我站在其门口的时候,我们双方都无言以对, 当我们跨越过三十年的执着想念而紧紧拥抱的时候,千言万语,已尽在不言中。 有人说,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一生中的所有片段会如同电影闪回一样出现在眼前。但是,亲身体验告诉我,无须走到尽头,当生命中遭遇了难以言说的重大震撼和重要转折的时候,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 拥抱着他们的时候,刹那间我仿佛回到童年:灰色的建筑,湛蓝的天空,困惑地看着身边的花花世界,有钱人颐指气使,衣着光鲜,大街上车来人往,各自匆匆。年幼的我不懂得这个社会的奥秘,却下意识地渴望去了解,渴望去接近,渴望获得自由。记得我的少年时代,叮叮当当的电车里慢慢地掠过这个城市,我努力、努力、再努力,单纯而执着地做着习题,背诵书本,最最期待的便是每个星期,从老师手中,拿到助养父母寄来的信笺。年少的我已经看得懂世间百态,学会收拢自己,做个坚强上进的少年,但那一封封躲进被子细细阅读的信,却是心中一分难以言说的柔软。后来,慢慢地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有的好,有的坏,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对手,但是每次遇见来自于澳大利亚的陌生人,我都会多看对方两眼,下意识的好感油然而生。我并不曾每日每夜抱怨或者感恩,但在我的心灵当中有一片地方永远是纯净的,好像是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南半球的阳光,照耀着我的人生。 童年、少年、青年,人生一格一格定住,又一格一格飞快流走,我紧紧拥着他们,不知道要说什么样的话,才能表达其中的万一。千山万水,终有相逢,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这是真实的事件,这不是我的白日梦的想像。我确确实实踏足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我的人生,终于偿还了欠我自己的那一页。天空湛蓝而自在,心中的感动如婴儿一样柔软和敏感,而那无所不能包容的阳光,将温暖无分彼此地洒向了每一寸大地,洒向了我的心灵和ròu体,洒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11节:滴水之恩(3) 我知道,从此,我的人生不会再有遗憾。 终于从拥抱中恋恋不舍地放手,我仔细而贪婪地看着他们的模样,用心做摄像机,牢牢地把这个画面铭刻在脑海中。他们是一对传教士夫fù,他们的面貌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我记住了他们的一颦一笑,但在描述他们的容貌方面却一筹莫展--可能用尽我所知道的词语,都不能形容出这种亲人重逢的感受。我只能说,他们已经60多岁年纪,苍白的头发下是和蔼的笑容,那笑容和我无数次午夜梦见的一模一样。 在澳大利亚停留的那几天是那样安闲适意,令我沉醉。我和助养父母一家一同吃饭,聊天,散步;一同翻着我小时候的照片,以及当年我寄给他们的信件;一同参观他们仍在服务的教会及老人中心;一同去欣赏大自然的瑰丽,伴着盛开的郁金香花海,徜徉在南太平洋的海边。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无论劳碌悠闲,无论贫穷富裕,我都将再也忘不掉这段赋予我生命意义的日子。短短几天里,我看到比我过去岁月里所有经历都更有价值的事物,那便是,一颗平常心,一颗从没要求回报的心。在他们的眼中,帮助别人,与所有人分享世界的一切,从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本来色彩,也是生命存在不可分割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特别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我问起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助养者的时候,他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联系着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使我们活在丰富的生活体验里,我们只是在一个共同体上的多样化存在。这个世界之所以继续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当你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这个世界的痛苦便消失了。一刹那间,世界就改变了。作为一个世界的公民,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有多余的,自然应该拿出来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们不仅助养了香港的小孩,还有印尼的、泰国的,他们的滴水之恩润泽了整片世界。然而当年的他们,其实自己的生活过得完全算不上富裕。他们无意中提起,当他们自己的孩子想要买一双新球鞋的时候,全家都会为之展开快乐而艰苦的攒钱行动,数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凑齐所需要的款项。但在他们心里,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足够富足,他们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也都成为了平和、睿智、幽默而善良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和自然靠得很近的小城,我不经意间一抬头,便看见了一代传续一代的发自内心的善良的光芒。 临走的时候,我随口邀请他们,有空的时候来上海或是香港旅行,由我全程招待。然而他们的回答平淡中又一次震撼了我。--"如果你有多余的钱,不如拿来助养更多小孩吧,我们是否能够旅行游玩,并不重要呢。"--我带着这句话上了飞机,反复咀嚼,回味不尽。我必须要走了,不知道会在何年何月再回到这个地方,但在这一刻,离别已不再重要,我明白到,我和他们在某一情感上已经永远地连接到了一起:我们有着共同的意愿,去改变,去帮助那些正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苦的人。 你有否为着失去爱情而悲哀?有否为着失业而烦恼?有否为着生命的变幻无常而惶惶不可终日?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否觉得有朋友,而没知己;有父母,而没亲情;有兄弟,而没手足;有工作,而没满足;有存在,而没灵魂,你想改变而没有勇气呢?这一切的一切,有可能都是来自我们有一颗太自我而不愿付出的心。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当我愿意付出,在这一次爱的承传的流动下,我感受了爱的力量,经历了人生的美。 第12节:音乐--灵魂的语言(1) ● 音乐--灵魂的语言 在开始非洲之旅前,我对自己说了上面那段话。而经过了12小时的飞行旅程后,目的地已经在望,我坐在机舱俯瞰,凌晨五点多,还在熟睡的约翰内斯堡显得格外安静而美丽。点点灯光映衬着没有云层掩盖的星空,它没有香港那颗东方明珠的璀璨,却带着一份沉实的美,一份适可而止、没有过分浮夸渲染而平常的美。飞机缓缓下降,当踏下梯级的一刹那,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我紧走几步,迎着风,困顿的思维一下子清醒起来。 对于赞比亚的了解仅限于它上个世纪70年代的动dàng和80年代的变迁而已。踏入90年代的末期,赞比亚这个曾被世界遗弃的国家,今时今日又是如何的呢?贫困,有些时候是生命无奈的写照,而且这种无奈,竟然有些接近于永恒。人类究竟有没有可能消灭贫困?究竟有没有可能改变现状,为艰难和困苦划上休止符?这次旅程可能亦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让我对生活自身得到反省和启示。 跟我一起来到这里的是宣明会的一位职工,以及香港电台的导演及摄影队。我们的目的地是在赞比亚一个名为曼加雨勒的社区,一个家庭每年平均收入少于100美元的贫穷地区。对我来说,此行可算是一个爱的延续,而对香港电台来说,是要揭示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所受的苦难,以及有人如何默默帮助他们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唤醒世人对贫苦受难的人们的关注,鼓舞大家每一个人都加入到伸出援手的行列中来。在我启程前,想了很长时间究竟要送什么作为对两个小孩的见面礼,我不想带给他们日后对物质享受的向往及奢望,而想配合他们对生活或生命的追求。千挑万选,最后我选择了--两个音乐盒。为什么会挑选音乐盒作为礼物呢?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物质生活不太丰盛的地方来说,人们就更加倍地需要有精神的生活,需要一种对心灵的抚慰及寄托。而音乐,就如尼采所说,"有韵律的地方就有生命"。自然界的运动本身已是韵律,而怡人的音乐,更可以在迫人的生活中洗涤心灵。 我们到达了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后,还要在机场等四小时,才可以转机到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飞行时间大约两小时。走出机场后,当地宣明会的职工已经在那里欢迎和等待我们了。 第13节:音乐--灵魂的语言(2) 我助养的孩子中叫做Judith的一个女孩子已经提前被安排来到了卢萨卡。因为她的父母已离婚,妈妈嫁到另一区,她必须从很远的地方,经过辗转跋涉来到这里,再和我们汇合,一起进入计划区。我们在一个很普通的平房会面,在这以前,我只看过她的照片,见到zhēn rén的一刹那,一种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好像冬天过后的第一束阳光那样,既亲切,又陌生。她8岁,刚刚开始上学,跟照片上那个可爱如娃娃般的深色肤色的小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短短卷卷的头发,厚厚的嘴唇,只到我大腿那么高,穿着一条没有纽扣,只用别针连结的裙子,有一点害羞。她手足无措地与我握手,摄影机镜头令她更显紧张。我给她微笑和糖果,平缓她的情绪。简短的寒暄之后,我便和她们母女一同坐上吉普车,往宣明会的办公室驰去--接下来的旅程犹如一个耐力比赛项目。 我们先坐了5个小时的汽车到达Kifwe地区,晚上和Judith母女分别入住在两个不同的区域,第二天一早再会合后是4小时的车程直达Solewegi,最后再有最后两个多小时颠簸崎岖的路程,便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Boject区。整个途中所见的,除了无穷无尽的山,便是树,和干旱的草。不时有大片已烧焦的草原映入眼帘--当地宣明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维持生计,当地人把木头烧成木炭,以一美元一麻袋售出。……1美元,不就是我们一两罐可乐的价钱吗?将一罐可乐浇在这大片焦土上,又能滋润出几分生机呢!贫穷,真的是让人类无路可走的恶魔;生存,是这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大地上惟一的主题。沿途更有络绎不绝的人们,步行往来于市镇之间。jiāo通工具的匮乏,使得当地人每天都要花费数个小时在走路上,换句话说,以一千万人口的国家来说,如果当中有五百万人平均都花三小时步行的话,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啊!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就这样又无声无息地虚耗了。 千山万水之后,终于到达了计划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所用水泥盖成的小平房,平房当中有一个在城市里消失已久的水井。这栋平房就是宣明会和这个村落的委员会办事处了,而水井则是整村人用水的源泉。村民以自发的仪式热烈地欢迎我们,孩子们激情地歌唱,气氛热烈而愉快。这个村落刚刚接受了一个十年的资助计划,计划的资金主要是来自香港的善款。而来自香港的我,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赞助者的代表人。我很汗颜,原先只想探望一下助养的儿童,却遭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误会。 我被人们以好奇的眼光参观着。无论是站着、坐着,一举手,一投足,他们都盯着我不放,我想我大概知道那些明星或者名人的感受了。工作人员为我们逐一介绍这里最有资历及代表xìng的委员会成员,我们握着手并互相介绍了名字。语言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坦白地说,再多十遍,我也不能记得住那么难发音的名字,但是我用我最大的努力去模仿、复述着,对他们热情地微笑着。尽管他们的衣服很脏,却隆重地结了领带,让我有种严肃的感动。他们的面貌对我来说实在难以分辨,黑漆漆的一排面孔下面洁白的牙齿随着笑容而展露,孩子们光着脚跑来跑去,黑的手臂但白的手掌,像一群皮肤黝黑的天使。这一群人前呼后拥地带着我们入村,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见酋长,不要以为这是电影里的片段,没有他的许可,我们将会寸步难行。 第14节:音乐--灵魂的语言(3) 酋长是这个村落的领袖,也是这个十年计划的支持者,没有他,这个计划根本寸步难行。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及需求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认知。因为当地生命夭折率高,所以他们常常认为小孩生得越多越好。多生小孩可以对家庭或劳动力有所保障;他们居无定所,常常因为生活所迫而迁移,这更使儿童教育的问题复杂化。对于现代的医疗卫生体系,他们也是才刚刚接触,用带着好奇和怀疑的目光。凡此种种,如果没有酋长这个有远见及学识的领袖,再多的基金赞助,也于事无补。见过酋长,便是他们最隆重的正式欢迎仪式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有着音乐的天份。不需伴乐,他们的歌声也可以响彻云霄,引我进入一个不分国界,海阔天空的境界。虽然我听不懂所唱的内容,但他们的歌声如此优美而雄浑,刚健而婉转,他们对着我唱歌的时候,我可以从他们黑白分明的眼睛里看到亲切和善意。最后,我也被拉起来跳舞。大家哈哈大笑着,虽然语言不通,却融入了彼此的情境之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专注于和我助养的孩子们沟通,虽然他们的羞涩和语言的障碍仍然使得我们不能够有多么亲密,但他们在逐渐习惯了电视台的拍摄之后,也开始展示出了无拘无束的天xìng,也许我和他们算不上亲人,但却似乎成了语言不通而通过手舞足蹈jiāo流的大朋友。临走的那天,Judith母女和当地宣明会的同事一起送我们到机场,Judith年纪还小,并不懂得离别的伤感,看着我还是呵呵地笑。我拉着她的小手,想像接下来她的人生--成长,成熟,成为一个少女,而后结婚,生子,也许将来她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和我沟通,也许只是成为一个受过些教育的当地家庭fù女……憧憬掩不住心底的伤感,我只好用欢笑来掩饰一下离别之情。但是当进入机场的一刹那,心中却升起浓重的感慨。生活确实是迫人及无奈的。然而,这种无奈却可孕育出人类对逆境生存的斗志!谁又会甘心衣不蔽体,日无一食呢?人必须自助,而后人助之,没有这种锲而不舍、乐观积极、顽强不息的生活意念,再多的捐赠也是枉然。我们生活在这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又会否因着很小的不如意的事情而无病呻吟呢?朱门酒ròu臭,路有冻死骨,道尽了人世间无奈的沧桑。我们真的有没有扪心自问可否给他们一些帮助,给他们生命的一个机会呢?我们会否每天找着不同的借口,而对他们视而不见,无视于他们的生命的呐喊呢! 回程的时候,我又在我的笔记本上罗罗嗦嗦地写下一些片段的感悟。我发现,我越来越感兴趣的是对于生命、价值和爱的一些思考。我也开始愈来愈多地接触和感受种种宗教和哲学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是时候了,我的心灵,在召唤我接近那个目标。 第15节:爱,循循不息(1) ● 爱,循循不息 这是我的成长故事,也许对你来说并没什么,然而,就是因为这个生命中的机会,我得以改变与创造我的人生。我应该感谢我的成长背景,虽然穷困,却给了我一个很正面的人生观:别人给了我机会,我可以读书,所以尽管贫穷我也从不自怨自艾,因为我知道有更多的人比我还要贫穷,并且,他们没有得到改变的机会。所以,当我有机会的时候,我必定要珍惜,当我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我必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世界很美,人间有情,人xìng本善! 关心,使贫穷者站立起来改变生活时,有更多的勇气,更大的自信。因为最可怕的贫穷不是挨饿受冻,而是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机会,为贫者走出贫困提供了通道,是贫者变理想为现实的前提,是扭转命运的契机。有没有一个机会,对需要者而言,实在会带来生命过程的极大差异。可能他们不能选择出生的地方,天然的环境,文化的背景,但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紧紧把握,最终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向命运理想境界的通道。而在整个过程中,别人帮助了我,我并不需要去报答他,而是把这份善意化作行动,也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将来我帮助的人长大以后也去帮助更多的人,如此下去,这就成了一个"爱的循环",生生不息,世代相续,因为我们本是一体。 后来的我,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慈善行动。2003年,我参加了香港的"苗圃行动",这个行动的宗旨是让更多人去感受一些山区的小孩每天要走几个小时路途去读书的体验。我必须从香港,步行走到广州,路程150公里,大概需要走五到六天左右。我们每走多一百米,就会有人多给出一部分赞助,用来帮助那些山区的贫困学生。有人出力,有人出钱,我选择了出力,因为我想身体力行,我相信这么多人一起走过一条路,一起经过河流、山川和村落,这个过程一定能感染很多人,他们会去关注,这些人到底在做什么?然后就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到需要帮助的这群孩子,从而投身到捐助的行列中来。 走的过程其实充满了痛苦。大约有200人一起了,每天走八个小时左右,最小的只有14岁,最长的是70多岁的老人。走的第一天,感觉腰有些痛,第二天开始腿痛,第三天连脚底也痛了,第四天脚已经起水泡了,到了第五天脚筋痛得只能拖着腿走。然而现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的却是最后得知募集到两百多万善款时候的激动和欣慰,想像这这些钱会用在内地贫困山去的办学,打井和医疗中,就觉得此行不虚。之后,也有在各个地方接受访问。我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我的经历,也遭来一些质疑:为何要公诸于众呢?不怕别人认为我出身低微吗?这根本不在我考虑或生命的议程里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我的经历分享出来,哪怕能感动一个人,来加入我的爱的延续之中,只要有一个人会因此而加入助养孩子的行列中,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开始改变。 第16节:爱,循循不息(2) 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在一个明媚的早上,一个年青人在沙滩上漫步,他看见一个老伯在俯身拾海星,一个一个地抛回海里。年青人看了很长时间,终于忍耐不住问这位老伯为什么要这样做。老伯解释说,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些海星如果回不去海里,都会在这里干死的。年青人继续问:"但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海星,你又救得了多少?对于这些事情,你能改变多少?"老伯看一看自己手里正拿着的海星,很从容地用力往海里一抛,然后对年青人说:"至少,能改变这一个"。 有时候我路过街头,看到路边徘徊的乞丐,我都不会犹豫地取出零钱。在那一刻我完全不去考虑他是否骗我的钱,在那一刻我只忠于自己的感觉,你觉得他很可怜,你就给。给他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至于他们拿着这些钱怎样做,那是他们的选择,我无法控制,但是我选择,尽可能地,多给出一些机会。也许,这些机会,就意味着改变。而当我给完零钱之后,继续向前走,没有什么特别的要发生,只是普通的一刻,看到年轻的学生们穿过街道,快活地融入人群;看见年老的阿妈提着超市的袋子,在路边缓缓地走着;看到年轻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步履匆匆,我就会对自己微笑一下。 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充满爱。 因为我们的爱,循循不息。 这样的爱推动我,在2003年的9月份,踏上了赴西藏的旅程。我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寻找答案,有更多的迷惑需要思考。世界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有人生而残疾或赤贫?谁决定他要这样过一辈子?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灾难?如果有更高的权威和力量,为什么不一次xìng地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爱,我们为什么总要彼此伤害?为什么我们永远都觉得不够,而想要更多?而得到更多但并不快乐? 从最原初的问题开始,我一直探寻,一直探寻,直到找到这样的爱所缘起之处。 第二章 坐在湖边的感觉让我错以为我坐在湖面上。 而对面走来的老人,也让我吓了一跳,差点以为他是踏着湖水走过来的--近了才看清,他走的是一条分开湖水的小道。 老人走近我,背后是整个湖水,以及天空中的一两声水鸟的低鸣。 我怔怔地看着。 中国诗当中有把所有的境界分为"有我"和"无我"两种,但是这一刻,我真的不知道,我面对的是一个浑然无人的天地,还是天地间的一个陌生的藏族长者--他穿着传统的藏族服饰,每一条华丽而古旧的镶边上都带着湖水的流动感觉。而这个时刻,天非常非常地高,空气也非常非常地清新,湖水中的某一点忽然反出金色的光,刺痛我的眼睛。我带着一系列的生命问题来到了这个地方,然而,在这刻,在这个环境下,我脑海里反而空白一片。 第17节:爱,循循不息(3) "那么……我是谁?" 面对着天空和湖水的时候,我说不出这句话。但是面前有了一位相隔不远也不近的,似乎和天空湖水融合在一起的长者的时候,我傻里傻气地开口,把这个想了很多天的问题问了出来。 一刹那我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个愣头青的少年时代。 第一次萌发这样的思维的时候,也许是中三,或者更早。 而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和我的一整个人生相互关联,甚至决定了我生命的质量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岁左右? 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 但是今天这个念头又这么囫囵地冒了出来。 仿佛我多年来的努力,只是把它压在了一床华丽的被子下面,让它安眠。但是我没有真正解决过它。于是我脱口而出,似乎是在问自己。当然,我庆幸的是我得到过世界另一个角落里的人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爱,但好像当我要探寻更多有关世界的问题与生命的本质的时候一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在放眼世界去思考前,是不是应该回到自己的内心,重新地审视一下。 * 我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 为什么我那么怕不稳定的生活? * 为什么我一定要不断地挣扎?为什么要成功? * 为什么我每天都好像重复地生活着? * 为什么我们永远都觉得不够,而想要更多? * 为什么我得到更多以后仍不快乐? * 我的命运是不是已经注定?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好像车轮一样,压得我有点呼吸困难,但我还是尽力保持着平静。 面前的长者,缓缓抬头,表情安详不可捉摸。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回答我,他讲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脑海里:"你来听。"标准的普通话,带着一点点的藏音。 但是,听什么?周遭没有声音。 "听。"老人又说了一次。 这次他垂下眼睛,似乎不会再理会我愚蠢的疑问。 听……听什么呢? 湖面上水静静地纹丝不动。 并没有什么波浪的声音。空旷的藏区,也没有那些钢筋水泥森林里呼啸而过毫不留情的风声。甚至,连植物窃窃私语的声音也没有。我是为了安静才来这里的。 要听什么呢? 我听不到。 一个多月前,我参加了一次朋友家的灵xìng聚会,有一位从泰国过来的导师带领我们一起打坐,一起冥想。导师引领我们玩一个名叫Angel's Card的游戏。这个游戏很简单,首先是默想你心目中想问的问题,然后在众多的Angel卡片里抽出两张,而每张卡都有不同的英文字及图像, 第一张抽出的卡片,它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告诉你你现在生活的状态及所需的,而第二张抽出的卡,是这生活状态所需的背后支持。我抽出的第一张卡是Liberation (解放),当我抽出这张卡的时候,我是不无诧异的。这正是我一直想去做的事情。为什么?工作快20多年了,每天奔波,再奔波,从香港到广州,又从广州到上海,曾经得到过许多,而失去的,很可能一样多。在快将进入下半辈子的时间里,我一直有个念头,很想放下一切,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思考一下未来的日子,我究竟要何去何从。然而要放下高薪的工作和那解不开的人事纠缠,谈何容易?我一直在问自己,要到什么时候我才能寻找我的梦想呢。要等我有足够的钱?或有空余的时间,或手头上的工作的一个结束吗?所以,当我抽出这第一张卡的同时,我很想知道,究竟这样的"解放",需要什么才能有让它真正地发生--没想到,答案是那么的简单,又那么的震撼。在第二张卡上,"Courage","勇气"的这两个字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第18节:爱,循循不息(4) 所以,今天我会坐在这里。 在藏区,一个人跋涉了很久,和导游,和司机,或者和我自己。 疲惫和震撼jiāo织,人世间的面具一点一点剥落掉,遗忘在不知何处的天空里。但是那华丽休眠的疑问却像泉水一样冒了出来。 当我坐上飞机离开上海的时候,天空下着朦朦细雨。我把这看作是即将进行的"洗涤心灵之旅"的一个象征。我讨厌下雨,讨厌它带给我忧郁的情绪,我从小就不喜欢负面的事物,它会让我觉得苍白无力。我的成长背景让我明白:要成功就必须要勤奋创业,勤奋工作,永不放弃信念,但我永不放弃到今天,却在每一次走到事业的一个高峰时感觉到一种极度的失落。我究竟在寻找什么?我又为什么在寻找?每次我想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有更多的问题在我的脑袋中闪现出来。这些我都没有答案,但我有一种感觉,我会找到这一切的答案,但不在这里,而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现在,我终于来到这样的一个地方。 但是一出口就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然后还听不到那仿佛冥冥中的意志要我去听的东西。 我在极度地沮丧当中,看着那位老人,缓缓走了回去,离开我越来越远。湖面还是没有一丝波纹,空间也没有任何改变。是我的存在,打扰了这个地方,是吗? 晚上回到客栈,我带着满身疲惫,把一切都告诉了我的向导占美。占美听完之后就笑了。 "很多人想在这里寻找类似问题的答案。然而答案其实都告诉了你们……问题是谁在听?" 我愣了一下。 第二天原本的行程是去拉孜。但是我放弃了。我继续回到了那片湖水边上。 今天没有什么老人在--但是我闭上眼睛,开始听。 第19节: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我是谁?(1) ● 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我是谁? 我是谁? 看似无聊,却是困扰了人类至今的问题。 茫茫天空,冥冥湖水,都静默无言。 如果是以前的我,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一个勤奋的人、我就是镜子中的那个人,我是某人的丈夫,我是某人的父亲。"但是今天我并不要这种类同的答案。从我的小时候开始,在学校里、家庭里,老师、家长都会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努力向上,不要害怕困难,争取成功。这个世界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些事情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久而久之,我们就在人们设定的标准下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有时候也连我们自己也认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只能在地上行走而不能在天上飞,我们用茶杯喝茶而不用浴缸喝茶,我们乐于臣服于这些种种的限制,因为这样,我们就是被社会认同的人。然而这些限制,有可能就如一层层的外壳,把我们包裹其中,可能保护着我们,但同时也许限制了我们。但……这个真的是我吗? 社会的道德标准,社会的文化,都认为人是需要成功的--虽然有些时候,大家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定义成功。但是,不管怎么讲,要成功,就是要成功,不成功,就是失败,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你只有比其他人优胜,才能生存的更好。这是达尔文的理论,也是我们构建这个社会的精神基础,仿佛它造就了我们整个人类的文化故事,而这文化故事延伸下去的是我们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想法,是曾经很多很多人先在脑海里的一个想法,再把想法变成了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如果我们觉得现在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那有可能问题就出在这个世界背后的文化故事里。很难评估这是对或错。而且,这个文化故事和世界,是不是适合我们,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 现在的我,隐约明白,这不再是一个适合现在我想要的世界的人生观念;或者说,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文化。如果说"更好"才可以生存,那么,何谓"更好"呢?永远都有比"更好"更好的"更好",所以"更好"这个标准永远都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我、你究竟又在做什么,又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 小chā曲:懒汉的故事 有一个懒汉,别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地里精耕细作企盼有个好收成,而他多半时间躺在村头的大树下,喝喝茶,晒晒太阳,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泥地里玩耍!地里的种子撒下去了也从不打理,能收多少就收多少!别人就劝他,不要偷懒了,趁现在年纪轻,多种点地,多收点粮食!他问那个人:多收点粮食有什么用?那人回答:粮食多了,可以拿到市场上去换点钱。懒汉问:要钱有什么用。那人回答:钱可以积累起来,可以买更多的地!懒汉不明白:买更多的地干什么。那人就告诉他:更多的地可以种更多的粮食,可以卖更多的钱。有了钱,你可以盖大房子,娶媳fù,生儿子,到你老了,你就可以躺在躺椅上,喝喝茶,晒晒太阳,看着儿孙满堂了!懒汉听了,不解地说:兜了这么大个圈子就是为了能躺在躺椅上喝喝茶晒晒太阳呀!要那么辛苦干嘛,我现在不就可以晒晒太阳喝喝茶吗!? 可能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一直在追求什么,然而,也许很多年后忽然发现,自己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生命所得到的东西,其实原本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曾觉察。 我们一直努力地去做周围的人所认定的人,做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做的成功的人,努力争取他人希望我们得到的东西。但问题是当我们得到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并不一定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被教导不等于想要,成功不等于快乐。 第20节: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我是谁?(2) 可是,自己想要的究竟什么呢? 也许,最终,你想要的不过就是去知道和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如此而已。就好像你早已生存在世上,但你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我是谁?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刻遇见这个问题,否则就永远都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只有知道了自己是谁,想要的什么,然后才能真的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的人,最终才会满足,才会快乐。 "我是谁?" 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将外面的层层外壳剥掉,就像剥洋葱一样将自己打开。正所谓舍得,只有舍,你才能得,你只有将外在的层层外壳舍去,你才能了解那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得到那庄严而伟大的实相,虽言有所得,实无所得,每人皆有明珠一颗,无奈久被尘埃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千。这就是你的本然!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听得到。你可以是那一个任何的角色,你可以选择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一个人物,你可以选择呈现你生命本质里的任何一个面向,那是千千万万的任何一个面向,可以是那高处的,也可以是低处的,可以在左,也可以在右。而在这选择的过程里,你更可以一直选择更高的面向而体验那更伟大的庄严。而我认为最高的选择,那是以爱为最终目的的选择,那是以最大的喜悦为结果的选择。通过了这个选择,我体验了我是谁,也定义了我是谁和我所要的。 第21节:聆听我是谁?--假装"我不知道"的人生(1) ● 聆听我是谁?--假装"我不知道"的人生 据说,印第安人在旅行了三天之后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天,理由是,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我们也要给自己时间,在这样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没有任何要追赶的事情,没有任何紧张的情绪,你只是在慢慢地享受一片宁静的湖水,这一刻是你最悠闲的时光,这是生命中的欢庆。在这一刻,你是自由的,你终于把你还给了你自己。 在这一刻,不去介意外面发生的事情,而是将能量用在往里面去看看自己是谁,你就一定会和我一样,知道了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其实,里面的这个人是绝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但当太多的东西加进去以后,"他"就开始混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也许很多年青人会说"我不知道我想怎样,我不知道想要什么,不知道为何要生存……" 真的不知道吗?不断地反问自己,真的不知道吗?其实我们什么都知道,你也一样。 当我们打开外壳的时候,我们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应该要什么东西。然而当外壳长时间地存在,里面的那个人被长时间包裹住了以后,我们就会想,算了,我不知道就不知道了,生活就继续下去,明天继续上班挣钱、吃饭,又有什么可烦恼的呢?这个时候,生命的目的就变成是生存,而不是生活。我们开始感觉麻木,然后假装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何会这样的?不知道啊!你为何要成功?你将来的道路是怎样?人生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你生存的价值? 都不知道! Perception beccoms reality,长时间的假装不知道,然后就以为自己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状态由"生活"进入了"生存"。我们每天疲于奔命,尽管太阳亮丽,月光每天都那样皎洁,然而我们可能视若无睹,既看不到湖水映照着的天空,也看不到天空包容下的湖水。但是也许在某一天,我也相信有这一天,你会觉醒过来。但我如何才知道自己觉醒呢?曾经有一位睿智的老人跟我说过,你将会从不同的阶段中醒悟过来的,这些阶段大部分时间会循序渐进地进行,也会在一刹那间飞跃。 "我想我知道",那是从迷惘到进行分析而形成生活信念的第一个状态。这是我们曾说过的,现在很多的人都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又要继续生存。因此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地接受外在的很多东西,社会教导我们应该怎样怎样去做人,这一切的教诲形成我们的信念,于是我们就靠这个信念生存下去。随着各种资讯不断涌现,我们开始学会有选择地接受,我们会进行分析,这种东西是否符合我的信念,符合就要,不符合就不要,这是最初的状态。 "我想我不知道",那是开始有些醒悟的第二种状态,我们开始意识到以前的信念好像有些不对,以前的一些信念摆在现在好像不太适用,生活好像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些东西不明白,试着开始去寻找人生的道理,开始思考世界为何这样?我想做些什么呢?我想我知道,但又似乎不知道,我好像知道一些东西,但有些事情我还不太明白,这时候就开始去寻找。 "我知道我不知道",那是醒悟的的第三种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一些东西了,如莎士比亚所说,上天下地,有比我们想像中更多的东西。原来生命比我想像的更大,这个世界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事物。如果第二个阶段是寻找的过程,那么第三阶段就是学习的过程。 "我知道我知道",那是觉醒的最后阶段,原来一切你寻找的都在你的臆测之内,在你的本然之中。比如小孩一出生的时候,你以为他不知道,其实他知道,可是他处于一种很混沌的状态里面,我不知道怎样去描述这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法去形容,文字在这一刻也变得苍白无力。觉醒就是在一种状态之下,佛教叫涅 ,海德格尔则叫它"此在",这是一种充满了喜悦和温柔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对最终生命的来源的体验,你可以说那就是爱,也可以说是能量,是光,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早上起床,看到阳光照下来,没有任何外在的缠累,很喜悦,这一刻,就是最高的体验。像瑜伽里的打坐,终极天人合一的体验一样,进入一种很喜悦的状态。 第22节:聆听我是谁?--假装"我不知道"的人生(2) 小chā曲:草原上的一瞬间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一次到内蒙古,一个人,面对着大草原。那天我很早出发,在一个农庄旁边的小店坐下来,买了两个馒头和一碗汤充饥,坐在一个两条腿的凳子上,一切那么平常,犹如之前的每一天的生命开始。 然而,在我正准备吃的时候,第一缕阳光忽然照过来,映在馒头上面。 很难复述当时的感觉,一刹那,我觉得我手里的那个馒头,看起来犹如包含全世界的奥妙,犹如生命起源的那种美好。温柔的晨的味道,和明媚的清晰的色彩,让我禁不住笑了出来。那是一种很短的维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十几秒里面,我的心里忽然涌起和充满了喜悦,很想欢笑,又完全感觉不到寂寞。整个世界似乎都跟我联系在一起,荣耀、庄严、伟大,永恒,刹那间我完全明白了这些词的含义,这些词语却又无比亲切地在我身边围绕。而我,被完全地包涵、熨帖在里面,我是一,一是我,天地之间,再也没有一丝的不永恒、不美好。 然而这种体验没能维持不了多久,半分钟之后,我又低头吃东西了。很久以后,我一直都想要找回那一刹那的感觉,但是再也找不回来。但我想我已经知道了那种感觉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建立高大的神庙,雄伟的金字塔,人们企图接近天空,接近永恒,从而寻求到生命的最终来源。在那个终极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是谁,心中再也没有疑惑。 然而,这种感觉是无法去追求而得到的。因为当你一旦去"追求"的时候,就意味着潜意识里你确定了你"没有",你既然没有这种东西,你又如何去体验呢?所以你永远都追求不到你想要的东西。除非,你知道你原本有,本来如是,不需要追求,你已然明白。那是全然的知晓,绝对的肯定和不可动摇的信心。 第23节: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聆听"舒适地带" ● 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聆听"舒适地带"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是谁",或知道自己选择要做谁,只要你能够打开自己的"生命"去聆听,而非只是去简单地"生存"。然而,更多人在追寻"我是谁"的必经之路上,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兜兜转转,从迷惘到信念再到分析,很多人固步自封,停留在那里不去改变。那个最易让人停留的所在,我们可以叫它--"舒适地带"。 你从你过去的经验里,获得一种行为模式来面对现有的状况,当你面临某种生活状况时,你知道采取怎样的行动去应对,而这种行动可以将你保护在安全的环境里面,这就是每个人所构建的"舒适地带"。你可能会有同样的经历,两三年前,你与你的老同学聚会,听到他们在抱怨他的老板苛刻吝啬,叫人生厌。而两三年后,当你们再聚会的时候,他仍然在为那个老板做事,同时仍然在抱怨。我可以保证,他说的这个故事,有可能在你有生之年里,只要你们继续聚会,就会继续重复着。然而,为何他只知道继续抱怨,而不愿意去改变呢?因为他习惯了,他不愿跳出他习惯xìng的环境,因为跳出之后他将面临可怕的未知,跳出去就意味着为自己负责,跳出去就意味着冒险,跳出去就意味着不是更好就可能更差,而结果并没有人知道会是怎样,所以,他宁愿留在这个舒适的地带里,继续抱怨。 然而,真正的"生命"却在这样的舒适地带之外。 你萎缩在你的舒适地带里,你可以维持生活,但无法把生命活出来。你的生命将是怎样,没有人可以决定,只有你自己。如果说那伟大的看不见或是最高的力量曾经为人类做过最有价值的事情,那可能就是它创造了生命,而这生命的高度与宽度,则完全靠你自己去演绎的,当然,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可以选择在我的舒适地带里,好好地生活下去。可是如果你希望定义你是谁,你需要体验更多生命的色彩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成功更多),有可能就要跳出你所谓的舒适地带,因为在这舒适地带里面,你的生命不过是一种重复,每天周而复始,直到年华渐逝,直至生命尽头。这是人类的特xìng,想要生活的更好,却又不愿意跳出这个舒适的范围,对将来的不确定带来的恐惧感,阻碍住你追寻自我的脚步。 海德格尔把人离开这样的"舒适地带"的那种惶恐的心理状态描述为"无家可归感"。每个人都想要有所依蔽,才会觉得安全。然而一旦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你便在剥开自己,你便在他所说的"去蔽"的过程里,向着世界的残酷和寒冷赤luǒluǒ地暴露了你自己。犹如电影《黑客帝国》中所描述的一样,在那个虚假的世界体验里,每个人衣着光鲜,多汁的牛排诱人美味,虽然只是假象,却可以令你尽情地舒服享受;一旦决定找回自己,面对的则是虚弱、寒冷、不堪一击的自己。没有人也没有环境再能给你任何借口。你,在你自己的存在之上高高俯视,你知道了你自己,你不再问"我是谁"--你也注定面对了那种无家可归的感觉。那片曾经庇护你的舒适地带,消失在了你自己的眼光里。 第24节:去除阻碍之后--聆听你的体验 ● 去除阻碍之后--聆听你的体验 如果你不想再永无休止地重复下去,就请聆听自己内心的体验。 静静地聆听吧,用心去感受这来自心灵的声音,超越时空和空间!在那心灵的世界,是不需要语言和文字的。感受就是灵魂的语言,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知道你对某一件事的真实想法,只要注意你对它的感受如何便可以了。 现在,设想我请你描述一下你喝一杯茶的感受。你可能会说:"这是非常好的茶,上好的普洱茶,云南产的。我能尝出来。回味无穷。"但是,这些都是用来描述你对茶的直接体验的概念和词语,它们不是体验本身。实际上,在对茶的直接体验中,你不会去思索这茶是最好的还是最差的普洱茶。没有概念或词语可以框定来自体验的单纯感受。你尽可以对这茶做出种种描述,但是,只有你自己才对它有直接的体验。然而很多人懂得许多名词概念,就以为他了解了,很多人确实是只愿意相信他所听到的,及他所看到的,然而伟大的真理偏偏在那看不到和摸不着处。 我们往往把语言,文字看得如此重要,反而轻视心中的经验。事实上,因为你是如此漠视你的经验,当有些你的经验不同于你所听到的话语时,你就舍弃那些经验而认同那些字句,尽管事实应该刚好是相反的。你是如此的漠视你的经验,只要你曾留心的聆听你的经验,你的生活便不会再像今天如此。不听从你的经验的结果就是,你会一直重新去验证它,一遍又一遍。因此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同伴有时候会一直跟你重复某些话语,他们也许会告诉你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一直碰到不同的事情或人,但最后总是同样的经验。对于自己心底的声音,他们选择漠视;对于世界的造影,他们甘愿一再地重复。虽然抱怨,却并不真正选择去改变。还有更甚的是,很多不一定是你的体验,你是活在别人的体验中,别人的体验形成了他们的信念,而你又把这个信念转化成你的体验。社会,家庭,父母,都给了这样的信念,而你很自然地把这些信念当作是你的体验了。如果你听到一个拔牙的人的痛苦叫喊,那就算你在真的拔牙之前也会自然的皱起眉头来,但是,拔牙真的痛苦吗?在你拔牙之前,你真的能知道吗? 了解事实的真相,惟一的途径是聆听自己内心的体验。其实你最真实的想法就存在于你最真实的感受里面。在你最真的体验里,你决定你是谁?你选择做谁来体验更高的体验。 顺带说一下,人类很大的特xìng就是漠视。我看不到,我不管。你不仅漠视了对自己的体验,因此生活只是在不断的重复,你可能还漠视你对外在的体验。难道我们看不到那么多小孩在受害吗?难道我们看不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没饭吃、没水喝吗?难道我们不知道每天又有多少人死于杀戮吗?面对世界上的这些灾难,难道我们真的无动于衷吗?不是的,我们肯定有一些感觉,很有冲击力的感觉,但是我们选择了漠视的态度,不去做任何的事情,没有任何的行动,每天依旧有成百上千吨的食物浪费,每天依旧生活在仇恨、互相敌视的状态中,就这样维持下去,而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地带。这是我们所要的吗?请我们用心地去听听我们内心的体验,我们真的愿意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吗?如果不愿意,为何又不去改变呢?难道我们真的是比他们优越吗?他们活该过着这种生活吗?是不是也是我们也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构建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背后的文化故事呢。第25节:生命与求存(1) ● 生命与求存 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态度决定了高度。 音乐家吃了早点,化成乐曲,感染世界。 画家吃了早点,变成画,美化人生。 相爱的人吃了早点,让彼此更充满爱。 仇恨的人吃了早点,全化为仇恨。 我们吃的食物可能是大同小异,但是我们却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生命或生存,是不同的人生之路,这里面没有对与错,一切都只在你知道你是谁及在你当下的选择里。然而,我们也有可能在这两种状态里剖析一些不同的态度,作为参照。 求存的人生里,有可能会有更多追逐的目标:更多,更好,更特别。而追逐会带来不满足的心情和状态。一个求存的人并不一定知道自己是谁,或会认为自己是那一个无可避免的那一个人,在生命的旅途和立场上,往往因为没有清楚自己的选择而变得支离破碎。而敢于活出生命的人,必然是承诺蜕变的,必然会处在一个满足的心情和状态下,因为,他或她拥有了已经拥有的东西。当然,他们必然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什么都不是,因为他们可以是那一切。而分界最清楚的标志是,他们对于生命的立场,那惟一的选择…那是爱。 求存的人凡事都求多一些,因为社会道德律从小就告诉我们,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人生也将随之失去意义。这种被社会误导的价值观,促使我们把竞争设定为进步的原动力,要活得更好,就要优胜于别人,所以凡事要求好一些,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更好,才能区别于别人,由此陷入无休止的追求,永远都不能满足。因为yù求永远快你一步,我们一直在求,看似我们得到很多,却从未拥有过,而当我们得到这个的时候,眼睛却又在盯着下一个目标。我们从未用心去享受欣赏过现有的东西,我们的心被无休止的yù望蒙蔽了,听不到内心的真实需求。也许我们意识到内心的感受跟自己现在所走的方向相背,我们不快乐,但却不知为何?也许我们得到很多,但却发现自己失落更多,于是开始寻找许多方式去麻痹自己,疯狂购物、喝酒、发泄,但是一切过后,依然不快乐,但我们依然还要生存,依然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绪。有时候自己也问自己,我为何会这样,我不得不随波逐流,我的生命似乎不是我作主,我无法控制自己,也无法控制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当我竭尽一切精力去拼搏,得到的一切,却发现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理想的生活似乎不应该是这样的,可是我又能怎样呢?最后就是一面继续重复着生存的状态,重复着抱怨,却固执地认为我只能如此,我不得不如此。 真的如此吗?其实你完全可以改变,一切只在你当下的一念的选择,你的生活可以完全不一样!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要把生命活出来,而不仅仅是生存。如果仅仅是生存,无非两件事情,即饮食男女。坦白地说就是维持自身生存并繁衍后代,这一点上我们与动物并无区别,然而它们不需要像我们这样挖空心思专营,就可以做到。一条狗,每天晒晒太阳,见生人叫几下,照样衣食无忧,而我们却要苦心经营,患得患失,终究也不过如此。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吗?不!当你可以对自己现有的生存状态说"不"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在改变,你要跳出你以往给自己的种种限制,勇于承诺蜕变,因为我知道结果已经被确定,我最终会回到那个爱的终点,我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第26节:生命与求存(2) 一个蜕变的人,会开始拥有现有的一切。得到不代表你拥有,你也许得到许多,但你未曾用心去欣赏过,你所得到的对你也就毫无意义。 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感受;每一件事物都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事物的渴求;每一天都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人生一段重要的经历。镜子如果不够明亮,就照不出世界美丽的模样。 追求美好的人,应该时常擦亮自己的镜子。在镜子擦亮的时候就会看见,这世界,早就如此深刻、如此完美、如此全面了。 一个拥有现有一切的人,他的心是自足的,我什么也不是,我也是一切,正因为什么也不是,才可能是一切。你只有无所求,你才可能拥有一切。当你喝一杯茶时,你只有一无挂碍,专注地喝这杯茶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拥有这杯茶,如果你在喝这杯茶的时候却在想着今天的股票的涨跌,其实在这一刻,茶与股票,你都不曾拥有。 其实一切只在你一念的选择,每一刻都有两个选择同时存在,生存和生命都在于你的选择,人生的路是自己去走,大师就在于他在每一刻都选择从爱的立场出发,他用爱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然而,我们不要因为自己选择了生命这条路,就批判处在生存状态的人,鄙视他们,不管他走什么路,都没有对与错,只有你的选择是否是表现你自己是谁的一个目的。如果你觉得你是一个懒人,那你就去做一个懒人会作的事情,然后去体验懒人是怎么样子的,就可以了,因为他这辈子没走过这条路,他也不知道大师的路怎么走。你永远无法知道他的生命本身给他的使命或议程是什么。 "法不孤起,随缘而起。"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yù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时有最灿烂的微笑。生命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第27节:一个可能的结论:活在矛盾中 ● 一个可能的结论:活在矛盾中 回到湖边。 我站起身来,面前有两条小道可以返回我的驿站。我随意走了一条,心情平静,然后轻快地进行着一些思索。 也许,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什么事情都分成两面:对与错,好或不好。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走这边,可以选择走那边,你可以选择爱,也可以选择恐惧,但并不是说爱就是好,恐惧就是不好,因为爱和恐惧完全可能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犹如眼前的两条小道,都能带我到同一个地方。一个小孩跑到马路当中,你爱那个小孩,所以你恐惧,因此恐惧可以爱的一个表现,爱也可以恐惧的一个表现。 所有的事情也都是如此。它的两面截然不同,却如此难解,你很难去分清对与错,所以,就不要把什么事情都贴上对与错的冰冷标签。当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判断,而是放下过去那个被包裹的自己,去聆听,去感受,然后决定在这件事情里,你如何表现你已决定了的你自己,再做出你的选择。 聆听你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这样的感受,会自然地引导你做出选择。如果你很清楚你是谁,你想做一个什么人,你就会在那一刻去选择从这里出发,还是从那里出发。对于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对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活在贫困、痛苦当中?对于面对着一直生活在不愉快的人们,我相信我最迫切的并不是去单单地探讨那个为什么,而是在这些事情的面前,我决定我是谁,我会做什么选择去面对,从而提升我更高的生命体验,达致那终极的喜悦。 很多大师这么说,"人常是活在矛盾里面。"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二,对、错,每一刻都是两边同时存在的,最主要的是当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采取的回应是什么而已,一个人的人格伟大固可敬佩,但可敬佩的人格常来自一念,也就是在当下你的选择。许多大师,他们在每一个当下都选择从爱出发,这一刻的选择是心念自然态度的流露,这一念看来不甚重要,却往往能透露人心灵的深度。 这一念,犹如开花之刹那、闪电之亮光、流水之入海、彩虹之映现,露水之反光,往往能有极美的展现。但这一念,也会如花朵之凋落、黑暗之来临、海啸之飞扬、大地之裂痕、火山之喷溅,常常也有极坏的发展。 我们都期望好的事物可以永远存在。我们都期望坏的事物可以立即消亡。但很少人知道好坏常是来自这一刻的一念。好与坏都是同时存在的,关键是你在这一刻,你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希望选择什么,你选择什么同时也在定义了你的行为,定义你是谁。在那一刻,你想是谁,把那些尘埃层层褪去,倾听那来自心灵的声音,你想是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不断提升你的生命,所以每一步都有两个选择。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我已经知道了-- 但是,我现在不能告诉你。 因为,我还有未完成的旅程。 第28节: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1) ● 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 (这是在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在我遇见湖水那一天所写下的一些凌乱的东西。) "没有受害者" 既然我们每一刻都有自由的意志选择,这个世界就不存在着受害者。人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那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反应。人在发现自己与别人存在着竞争xìng,以及面临生活缺乏保障时,开始有了种种顾虑和不安,因此在心态上永远需要个护身的凭借,这也就是很多人不愿意跳出自己的所谓舒适地带的原因。然而当这个护身的凭借改变的时候,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你并没有改变,如此你就以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出现,抱怨世界不了解我,我的朋友不了解我,我的家庭不了解我,然后从中获得更多的的自我保护。 为什么很多人想要以一个受害者角色出现呢?因为作为受害者有很多好处,可以赢得同情者的目光,可以不负责任,因为你是那被可怜的人,还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没有人会去埋怨你,甚至还可以高人一等,拥有了自怨自艾的优越感。他会说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应该得到这个世界的同情,我是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的,我做错事情,你应该谅解我,然后,他便觉得舒适了。 然而,生命没有受害者。我们本来就都具有自由意志,那是创造生命的无限的权威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力,所以事实上"受害者"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受害者。惟一有的,只是被层层包裹起来的人。 "我不得不" 当你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的时候,你就很自然有一个口头禅出现:"你为什么这样作啊?为什么不去改变啊?" 你会说"我不得不去做这个事情。我没有办法,因为我没有选择。" 可是你真的是没有选择吗?你绝对是有选择的,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不做选择也是一个选择。 卢梭曾经讲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是谁套在我们身上呢?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改变的能力,或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看世界的角度跟心态,一切都是视角的问题而已。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是因为我们把能量放在外面的那个壳,而没有放在里面,而总是以"我不得不"这句口头禅将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那你只能是生存的奴隶,而不可能成为生命的主人,当你不承认你对自己的生命负担责任的时候,你就没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 当你说"我不得不"的时候,你就是放弃了生命的主权,你就无法去享受生命的喜悦。因为只有承担,才会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庄严-- 就像春天怒放的曼陀罗花,一条枝干承受千百花那么庄严。 就像秋熟饱满的稻子,为背负谷种而弯腰那么庄严。 就像积雪的高山,背负大雪等待春天到来那么庄严。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多么好的一段话。我们为雪而白头,因风而皱面,事实不能改变我们不老无忧的本xìng。绿色的青山,庄严;白头的青山,也庄严。无风的绿水,庄严;波动的湖面,同样庄严! "自由意志": 也许生命是通过一个无限的权威被创造出来的,它创造了生命本身,它给了我们自由意志,去选择作这个事情或者不做这个事情,同时他不是一个审判者,它不会说,你必须做这个事情,不做我就惩罚你。你做的所有事情,最终还是回到你自己的头上的。这不是所谓的"因果",因果有一种惩罚的意味,这只是"后果"而已,你做什么事情,就会得到什么后果,事情本然如此。 第29节: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2) 所以生命就意味着没有受害者,你永远可以去选择,问题是你选择什么?你选择什么最终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你是谁?你首先要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并认清楚你自己是什么人。当你忍住疼痛,把那一层层的外物剥开,远离那舒适地带的时候,你会知道你是谁,你也就拥有了"自由意志"。这里没有好与坏,对与错,没有受害者,也没有世界的框架套在你头上,你知道你想做什么,你知道你要承担你所作的后果。之后,你便能够根据你的自由意志作出选择,你想要有怎样的人生。 第三章 卓玛是一个非常优雅温柔的藏族女xìng。她看起来才四十多岁年纪,其实却已经将近知天命之年。保养得很好,一口流利的英国口音的英文,完全听不出来她在17岁之前从未离开过藏区,连汉语也不会讲。她曾经在北京做文化工作,后来又去到法国深造,掌握藏语、普通话、英语和法语四种语言,连我说粤语,她也能听懂一些。 我是在去拉孜的路上捎上她的。她一个人开车去探望一个叫做"古拉旺"的奇怪的地方,而中途车子抛锚。她一个人站在路边挥动手臂,而我的车,就恰好停了下来。和卓玛聊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她的心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世界,出其不意的答案和对话,都让我在惊讶中彻底打开了自己的思维。七个小时之后,我们把她放在了一个村庄里,然后继续连夜赶路,奔向我们的目的地。七个小时里面,我和卓玛的对话,仿佛一次奇妙而美丽的探险之旅。我到现在也不会忘记,她所说的那句:看,看你头顶的星空…… 下午的时候我昏昏yù睡。和卓玛礼节xìng地聊了几句之后,就陷入了和自身头痛、缺氧症状的对抗当中。半睡半醒之间,很多奇怪而凶恶的形象从我脑海中掠过,我有些害怕,但是又隐约知道这是前几天看的那场关于苯教的一些宗教仪式表演的后遗症。苯教是藏地原始的宗教,在佛教传入之前,它用猿猴与魔女的传说统治着这片雪域高原。而原本重视哲理和辩论、提倡宁静和智慧的佛教,也在西藏这个神奇的地方受了苯教的很大影响,加入了很多奇特的仪式和神秘体验的部分,成为了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也就是俗称的喇嘛教--这些知识在赴藏之前我就在许多教科书上读过,但是真正看到它的仪式表演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被那些凶恶的形象所震惊--向导解释说,那些凶恶的形象是为了表现天神们对于魔鬼的愤怒。我认为,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解释并不一定靠谱,毕竟,苯教如今已在西藏式微以至于在大部分地区近乎消失了。当时我还很有兴趣地将这些表演的片段录影下来,想在回到香港或上海之后给我认识的一些专业人士辨别鉴定一下。然而没料到今天,随着身体上的疲惫,那些张牙舞爪的,红色与蓝色面孔的神魔竟然挥之不去地困扰着我的脑海。 第30节: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3) 我拿出录影机,终于被迷信击倒的我,准备将那几段视频删除,看看会不会对我的头痛有所帮助。这个时候,卓玛的声音忽然从我的后排想起来。 "想像一个星空。" "什么?"我问。 "闭上眼睛,想像一个星空。有一个很舒适,很光明,充满了爱和一切美好东西的点,你看到了吗?" 我着魔般地照做了。 "可以想像……然后呢?"我想,她是不是看出了我的窘境? "这个光点……它大吗?"卓玛轻轻地问我。 我的眼皮里面一片漆黑,然而一个东西慢慢清晰下来,自然,那些红面和蓝面的家伙们离我而去。"我想到了一些类似银河系图的东西……不过我能想像,宇宙的中心,一个光点,说不清楚边界。" 我的脑海中自动出现了一张图景。那团光里面有无数个小小的亮点。不是,那团光从边缘处分出了无数个小小的亮点。这些亮点原本在光的内部,无所谓大和小,因为周遭都是光。然而它们向外冲出,点缀在了黑暗里,于是便有了星星点点的光,不断从光团的中心,向着边缘、乃至黑暗的部分而去。 我描述了一下那情景。 "好,想想看,如果你就是那颗小的光点……你的周围是黑暗,恐惧,痛苦,难受……那么现在,你可以想像你正返回到那亮光的中心去。" "然后黑暗、恐惧、痛苦、难受就都消失了?" 我以为她会说些什么,一直静心期待。卓玛却迟迟没有开口。 忽然,一道灵光冲入我的脑海--"啊,如果,我是那小光点……那么,黑暗,恐惧,痛苦和难受--它们本来便不是我!" 所以,我又怎么会头痛呢?那些痛苦和难过,无论是身体对于高原的抗拒和适应过程中的磨炼,还是心理上对于这个充满了宗教和神秘的地方的不习惯,那些幻像,耳鸣,撕裂一样的头痛,乃至于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它们只是让我知道,我平时的健康和舒服有多么好。它们不是我,我是那颗小小的光点,只是为了看清楚自己,明白自己是什么,才从那个绝对的光明中间远离,用黑暗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得太多了,不过,起码,我的头痛慢慢缓解了下来。 这个时候卓玛微笑,"我是研究心理学的,这只是在做一个帮助你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小游戏而已。你对于创世这一类的事情是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这之后,我们才正式开聊。 在数个小时的对话中,我受益良多,之前看的一堆书,自己对于很多东西的形而上学的思考,零零散散的灵光一现,都似乎被一张星空图给串连了起来。下面你或许会看到将一些我整理出来的想法,但是在此之前,让我先回忆一下那天晚上的星空…… 第31节:我的笔记本之湖水篇(4) "好美丽的星空。"卓玛抬头看着天穹。"全世界的星空里,只有这里的离开永恒最近。" "……是的。"我不能不附和着。初升的星斗离开我不太远,好像一伸手就能够到。西藏的星空有时候会如维多利亚港的夜景,给我很强烈的压迫感,因这是我走遍世界见过最满最繁华的星天,银河如白色缎子,从一头,扯向另一头。 我忽然想起来她那个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理学小游戏。 "光是没有边界的。然而,你如何知道那是光,而不是黑暗?"一个声音在问自己。 "因为它的周围是黑暗。" "没有黑暗的情况下,其实光并不存在。" 我凝住,被自己的想法所震慑。"对。这是很简单的对比的理论啊。"我自言自语,对自己说。 "如果说……你是那个光的一部分,你是一颗小小的光点,你在那光的内部。你要怎么样知道自己是光呢?"这一次,我心灵深处的疑惑终于清晰呈现在脑海里。 "你是为了知道你是光,才从它内部离开的。" "你是为了知道你是光,才从它内部离开的!!!" "你从哪里来?" 我正陷入苦思,声音继续问我。 这是一个很寻常的问题。 我却微微一怔。 我从上海来,或者说,再之前,是香港…… 不不。 你是从那团光里来的。 我是从那团光里来的? 我几乎要惊呼出声。"那个,究竟是什么?" "可以叫它神,或者佛,或者创世者,或者永恒,爱。" "那些小亮点,又是什么?" "可以叫它们灵魂。" "……它们在哪里?" "无所不在。" 我真的不知道,心灵深处的那个声音从何而来。但是我知道,此刻,我心中的困扰和yīn霾一扫而空。微微的喜悦,和醍醐灌顶的轻松,让我升起了一种奇妙的感受。一刹那,我忽然明白了过来,在这个瞬间,我相信我自己的状态是和整个天空和大地相连的。星空的美丽,星空的繁华再也迫不住我。因为这是我自己所来处。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曾经遇见过一些人,他们只是站在那里,却好像融入了整个自然,就好像之前在湖边遇见的那个老人,或者之前参访的哲蚌寺中的某位活佛,又或者某个日子里擦肩而过的路人。 喀嚓一声惊断了我的遐想。占美从车里走出来,手持着相机,一张即时显影的照片正在生成当中。"唐先生,刚才你忽然特别的……特别的空灵。"他将照片递给我。我侧面对着镜头,卓玛则背对着镜头。星星没能拍出十分之一的美丽,但是我的侧脸,的确沉浸在一种宁静的似笑非笑的状态当中。 第32节:"思?言?行" ● "思?言?行" 卓玛接触过很多种的宗教和哲学,也知道我在西藏的路途中思考了很多生命的理念。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开始讨论:"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个问题,是否是很多哲学和宗教一开始的起源?" 第一个回答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世界创造成这样了。因为如果你不希望这样,你早就会想去改变。 虽然从讨论这样的问题开始,然而现在的我,却已经并不会去问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而是问"我能怎么做?""不管周围的人和事物怎样,我都可以表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我来讲,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去创造一个更高的表现的我自己。在世上的历程里,去体验更高的荣誉。 那么,卓玛问我,那要如何去表现或是说创造"更高层次的你自己"呢? 我引用之前的那个故事--也许宇宙最高的权威,那个绝对的光点,它什么都没做,它只是做了一件事,就是创造了那恒河流沙多的小小的亮点,创造了无数的生命。而生命本身,与生俱来的带着自由选择,我们自那亮点而来,当然也是那绝对的光的一部分,有着那光的本质,那就是创造,所以,我们自身也是创造者,随着我们有的自由意志,我们永远都在创造的过程中,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我们是一个大的创造机器,是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而我们也是所有事情的起因。更形而上学的来说,是我们从光点的中心分离从而投向黑暗,为了要领会,要体验作为光的永恒荣耀与庄严,而在这个领会与体验的过程里,我们需要选择我们是谁的任何一个面向,在选择后并在创造出来的过程中得到体验。 宇宙中自有它的律法,使每一个有情生命都有可以创造,创造我们选择的东西,我们无法不活在这个律法之下,甚至我们现在在每一刻里,都在遵守这个律法,我们无法离开它,它是所有事情运作的方式。然而,你每一刻都可以重新地创造更好的你,更高体验的你自己,你可能今天创造一个不太有爱心的自己,明天你可以创造更有爱心的你。创造的过程和具体方法绝不是秘密。我们在生命中都有着三个面向,事实是三种能量,可以称为"思维"、"语言"和"行动",或者用佛教的讲法来说,就是"身、口、意";这三项合在一起就创造了"结果",在你能了解的语言里,这个结果被称为"感受"或"体验"。 首先是"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当你的思考有了一个成型的想法后,便通过你的言语、行为来表现你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你真的能体验到这个结果。 当你的思言行一致的时候,你就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认知的世界。任何一件事情你只要从思、言、行三方面下功夫,你就可以改变。一切只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思考、去说出来、然后去做出来。很多人为什么不能活出自己,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人生呢?很大的问题就是思、言、行不一致。譬如,你希望自己发财,可是口头上你整天都只是在抱怨自己的贫穷,而行动上又没有积极的努力,而是一天一天得过且过地过走下去。这样一来,你本身的能量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心中没有积极的因素和美好的心态,说出来的也不是积极的语言,行动也是消极的行动,自然绝无可能改变或创造自己更好的生活。又譬如,当你思、言、行一致的时候,你想清楚了你要的可能是"爱",那么,就去讲一些有爱的话,再做一些有爱的行动,那么,你必然会生活在爱里面,体验到爱,感觉到爱,享受到爱。 思维是创造的第一步,可以说是第一个层面。语言是第二层的,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来自你的思维,而它是具有创造xìng的,语言比思维更富有能量和动力,有些人也会说更富有创造力,语言和思维是在不同的能量振动层面上,而语言有更大的冲击力,它能扰动世界。而比语言更先进的是行动,行动是在动的语言。综合来说,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是你的一个想法,当你的想法化成了思维,语言以及行动的能量,而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为物质,这是人们熟知的法则。能量,也是宇宙的本身存在。所以,宇宙是开始,行动是结束,你在汇聚思言行的能量的时候,你就在创造,创造你对你自己或世界的体验。--所以,你在世界里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你对它的想法的结果。 第33节:是与不是,乃关键所在(1) ● 是与不是,乃关键所在 因为我的普通话不流畅的关系,有些时候,我也会选择用英语讲,或者英语掺杂着中文。我说起"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我接触的教育里,我翻译它为"是或不是",而卓玛喜欢用"存在或者毁灭"。听起来,她的版本很有力度,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却更喜欢用"是"与"不是"的这种方式,来阐述"存在"这样听起来虚幻的命题,这也是一个永恒的困窘。 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e,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com,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com,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 tcom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com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第34节:是与不是,乃关键所在(2)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com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com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com of action。 我喜欢莎士比亚的这首诗。 从上面那个关于思、言、行的问题出发:同样的人,思考的模式一样的,语言也一样积极,行动也一样努力,为什么却创造出不同的结果,成就不同的成就,经历不同的人生呢?答案便是,在"思"的前面还有一个东西,或者我们可以叫它"原思维"。如果你想去体验充满爱的生活,但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拥有"爱"的人,你又如何能创造那个体验呢?你一定要知道你"是"个什么人,你才能思考像这个人,说话像这个人,行动像这个人,最后才体验到你是这个人。不是因为你做了一些很开心的事情,所以你体验到开心;有时候你做了一些开心的事情,却不开心,你之所以体验到开心是因为你是一个开心的人,所以你做每一件事情,你都体验到开心。听起来像绕口令?仔细想想,当你去和朋友欢聚而享受到快乐的时候,是否因为你早已经知道,你是一个"能从聚会中享受到欢乐的人"呢? "我是谁",这并非一个在一切发生之前去思考,思考得到答案便可以放下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是时时刻刻在发生、发展和发现,时时刻刻在你的每一个思绪、每一句语言、每一个行动之中,指引着你的体验和方向。为何你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不开心呢?因为每一刻的你都在做决定。每一刻的你都要决定你是谁,决定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很多决定并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很多人的面孔容易看起来变幻无常。而很多生命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在于他永远都从一个出发点去选择,从爱,从快乐,或是真实出发,永远都在忠于自己的选择及创造的过程中。如果我这一刻选择做一个快乐的人,我这一刻就会有快乐的体验。可是你不能欺骗宇宙,你不能自欺欺人,你要心口一致。你的选择会在你的思、言、行中折shè出来,你的思、言、行,其实是你所选择和创造那个自己的立体的构成。 第35节:是与不是,乃关键所在(3) 我是谁?这个之前耗费我很多力气,在一片湖水的见证下,自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 忽然又冒了出来。这次我知道,我这辈子都丢不开它了。我必须时时刻刻地面对这个问题,就好像我永远无法丢下我自己一样。存在?不存在?是?或者不是?我在选择的那一刹那,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自由,我是我自己,我是那当下的创造的那个人。没想到卓玛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对于生命与创造的那么多的思考。 "我们藏人相信人可以ròu身成佛。" 卓玛也在叙述着同一个问题。"佛,并不是拥有特殊能力的天神,佛,在梵文中叫做Buddha,意思是'觉醒了的人'。修炼成佛的过程,并不是追求修炼得上天入地,而是去修炼一个永远的觉醒状态。在你作选择的时候,有一个你在选择,另一个你在上面,清楚地看见正在作选择的你自己,你知道你在作选择,这个时候,你是形而上的,你就是佛。" 第36节:求神拜佛与感恩节 ● 求神拜佛与感恩节 卓玛对于原初佛教的这种定义让我着迷。 事实上,之前我对于现在的中国人的所谓佛教一直存有疑惑。求神拜佛,是不是只要我们去求就必然得到。抱着功利的目的去要求--求子,求财,求平安,求健康,但都是在无子、无财、不平安、不健康的状况或是对于这些状况的恐惧下去参拜的。然而,我认为去求的那些人,他们永远也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不是创造,这是一个自我的烟灭。我在Neale Donald Walsch 写的Conversation with God的书里看过有关的解释。他说,因为"要求"这个行为就是"所要求的对象"不存在的一个声明,这样的一个声明也就产生了这样的经验,在你说你想要一个东西时,只会在你的现实中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成那个"缺乏"(wanting)的经验。当你求的过程中,你已经告诉自己没有,如果你的原思维在告知你自己没有,你又如何通过思言行这不变的定律把它创造出来呢?你又怎可能体验到它? 正确的祈祷永远不是恳求的,而是感恩的。很经典的例子:"感谢主明天给我食物。" 你是感恩的,你非常确定你明天是有食物的,明天就有了,这个确定,是一个不能挪动的信心,你已经知道自己有了,你的思、言、行马上都是一致的,然后你就有了。 这并不是说,任何事情,只要事先感激就会出现;譬如我现在说,"感谢那种令我明天中彩票的力量!"很明显,你自己也处在怀疑当中,明天的我是否能中彩票仍然是个渺茫的未知数。这是因为,你不能用"感恩"来作为cāo纵或愚弄宇宙能量的手段,你无法对自己说谎,你很清楚自己真的在想什么。如果你在感恩的同时自己心里却非常清楚现实生活中它可能或不可能出现,那你就别期待宇宙会比你更不清楚,而为你创造出来了。 也许你会问"我又怎么能够为那些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的东西而感恩呢?"以你的信心,一粒芥子的信心。你确信地知道它本来就在那儿,这是一个全然的知晓,绝对的信心。你确实知道上天在现在这一刻早就送给了我们礼物。而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认同。 祈祷,是不能欺骗宇宙的,祈祷是看你的心态,你是否有全然的确定,你只有确信肯定会发生的,你的思、言、行才会跟着走,不然,你就是支离破碎了,你口里说感恩,但心里却想着希望有,行为上不做任何事情的,那你怎么会有呢?所以,也许你的思、言、行都一致,可是你发起的那个意识却在"不是"的状态,你已经体验了你没有,你一直在一个不平安、不安定的状态下,你就会一直体验不平安;你一直去求,你越不平安;不平安,又一直求,就一直不平安,所以是与不是,乃是关键所在! 感激的祈祷只不过是对事情"本来如是"的一个强烈声明罢了。每个祈祷都汇聚能量,你的思维的、语言的、感受的、行为的能量,都是具有创造xìng的。按照它能量的多少和被认为是真实的程度,它就会以其相等的程度具体呈现在你的经验里。 --我从30多岁的时候开始明白这个道理,我把我的决定写下来,我决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是这个人了,这就是一个决定。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是一个有能量有爱心愿意付出的男人,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是这个人了。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天雨天晴,花开花谢。当面对这些发生的种种事情,我都会做出选择,而我所有的选择都是以"我是谁"为出发点的,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会做这样的选择,那我就会体验到,我是这样的人。 "为何人类用英文表达叫lifebeing,而不是lifedoing?" 卓玛问我。 "……因为being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一种'是'的状态,being是先于doing的。"我回答。 "是"先于"做"。当你"是"的时候,你已经走在一条"创造"的道路上,你和那团绝对的大亮光等质了,你也就是那创造者本身,因为你知道了你自己是,接下来的细节不外乎在那些黑暗和寒冷的对比下,把思、言、行变成一致,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走到更高的层次。 第37节:关于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能量(1) ●关于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能量 和卓玛讨论的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去做"的细节问题。她对我说,那么,要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生命,创造自己的更高体验呢?又如何知道那是最高的体验呢? 我尝试用我能理解的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当我把我自己无限分割开来的时候,我是什么?是分子和量子。当我把一棵树分割开的时候呢?也是分子和量子。非洲的孩童,山区的少年,在分子和量子的层面上,和大都会里的精英,学院里的哲学教授,又有什么不同呢?一个人,一只兽,一棵树,一朵花,在生命的层面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这是曾经读到过的一句禅宗的话。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法身,即是"法",则是佛教认为的永恒不变的那种规律和存在。这样的思考和阐述未免有点太深奥,也许我们可以说得再简单一点? 同样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们各自组合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生态形式,其实一切都是一种"能量"。有一天你从世界上消失,你的能量却一定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而已。这并不是说轮回,而是在一个很宏观的层面上,对于生和死,存和亡,开始和尽头,起先和结束的一种观察。在这些看似对立的状态里,其实能量没有消失,只是一种状态的能量转为了另一种状态而已。 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总要把生命分成生与死,这或许根本不是生与死的问题,但如你硬要这样划分问题,当你把生命分成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在你开始的那一刻,你就准备着结束。所以,死并非你的无能为力,也并非上帝手里掌控的惩罚。人生只是让你呈现你自己是谁的一个过程,人生是让你去体验更高的生命状态,体验那种荣誉,爱,快乐的感受。当你的ròu体没有的时候,你也许只是回归了那团原来的大光团,你体验不到你存在,只是因为你的周遭再没有黑暗和寒冷。 一个踩着钢丝来回走动,做着表演的人,他看上去是缓慢的,看似是静止不动的,但其实他里面身体的所有部分,所有能量都不断地运动,如果你跑到他的身体里跟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说:"你知不知道你一点都没有动过啊?"身体会说:"我每天每时每刻不停地在跑来跑去,你竟然说我没有动过?"你说:"可是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动都没动啊。"所以,因为他身体的动形成了他的不动。我们本身也是一种能量,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可是当你到了更高的宇宙空间,去看我们这个地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地球从来就没有动过一样,我们只是能量在走动而已。这就好像生命的变迁一样,看似充满了悲喜忧愁,实际上,却只是能量波动形态的改变而已。当你做什么决定的时候,就决定你用哪一种能量;当你慢慢去提升你的意识时,你就提取了更高的能量(群体意识更是无可比拟的能量),思维是纯能量的,而都是有创造力的。你的思维的能量永远不会死,永远,永远,思维的能量会朝宇宙前进,永远的延伸,它是永恒的。行动是在动的能量,当你拨动了能量,你便创造了效应。如果你移动了足够的能量,你便创造了物质,物质是能量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当你到达最高的时候,你的能量就跟这个宇宙的能量相同,你也就进入了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一个非常喜悦的体验, 而最高的体验永远是更喜悦的体验。 第38节:关于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能量(2) 生命并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你的能量在"是"的这个状态下,由"是"这个状态引发你的思、言、行都带着能量,当能量与宇宙同步的时候,你就改变了世界,能创造你想要的任何体验。这就是"创造",这时候的你,就拥有了和造物主相同的力量。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可以调动那么多的能量,他们可能只选择了生存,却远离了生命和生活,每天重复一样的行为,一样的结果,一样的感受,不听自己的体验,不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不提升或改变自己的意识,在重复中,失去了获得更高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机会。就是所罗门王那么有智慧的人,也会感慨不住重复的生命而写出那无奈的诗篇: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第39节:创造当下的我自己 ● 创造当下的我自己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dú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ròu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车子停下来,卓玛缓缓背诵给我听她内心深处的体会。 我心中突然回复安宁而清净,一片沉默之间,我不知道该不该开口,随便说些什么。 "--西藏是片太神奇的土地了。我不知道,我回去以后还能不能维持这样清晰的思考和带着创造的力量。"想了很久,我才说出这么一句话。 "我曾经试过请大师指教,参加心灵聚会,以及禅坐或瑜伽的训练。而我的一些朋友宁愿选择亲近山水自然,这些都可以算是保持思维力的好方法吧。"卓玛轻松地说。 但这一切都是从你的意识开始,而意识则是从你是谁的一个想法开始--我笑了笑。之前已经问过一个愚蠢的问题:"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来提升自己呢?" 其实,提出问题的一刹那,我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是无穷无尽的,并且,答案对这个问题来说,并不重要。 有了意识,然后有意向,有思考想法,便会有方法得以达成。很多人会问,要做成功一件事情,是意向比较重要,还是方法比较重要?有些人觉得都很重要,可能是各自占一半的比例。可是我现在已然明白,只要定下你的目标,你的意向就是百分百的重要。因为,方法将会是无穷尽的。 然后我再也没有选择多话。因为该厘清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厘清。那天晚上的星空下,我创造了片刻沉默、宁静而放松的我自己。头痛和疲劳并没有让我迷失。车子终于驶入我们的目的地,我下车,帮卓玛提着她的一些行李,顺便提了一袋子车子上的食物和水,送她走进一家农户。经幡在夜风里面猎猎吹动着,我看见卓玛双手合十,和主人家打招呼。有小孩牵着狗好奇地望向我们,我对着小孩微笑,狗慵懒地看着我,小孩的脸上泛起红晕。和卓玛礼貌地道别,在她临走前,她邀请我在她回程时一同与她到她的部落,体会一下部落的生活,我对这个邀请当然无限的欢迎。我们相约了日后碰面的时间。挥手告别后,我回到车上,狗好奇追了过来,被车子开动的声音惊得跑了几步,又被小孩喝了回去。远远地,酥油茶的香味飘了出来。一切都无言,却如满月,没有任何遗缺。然而我最没有想过的,就是后来到卓玛部落之旅,把我带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与我终极寻找答案之地,这会在后面的篇幅里再和大家分享。 星空仍旧迫人地闪烁,而我的头痛慢慢好转,不治而愈。垂下眼帘,睡眠踏实而安稳地如期而至。明天会有更多未知的机会让我继续创造更高体验的我自己。 第40节:我的笔记本之星光篇(1) ● 我的笔记本之星光篇 "我知道我知道" 记得有天我在大学演讲,有学生问我,"唐先生,你讲的很好,可是难道你就没做过任何的错误的选择吗?你就一直这样创造出你要的人生吗?" 当然,我做过不适合的选择,当中更不无遗憾,但问题不是那个选择,而是你称它为错,因为当你称它为错的时候,你就在否定你自己,更严重的是你否认自己做过的一个选择。选择没有错与对,好与坏,只有在当下的一刻,你做的选择适不适合去表现当下的一个更辉煌,更高的一个你自己。这是那一刻你认为最能呈现你是谁的一个选择,而当你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你已经走在创造的路上,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个体验,很简单,重新选择及创造一个就可以了。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进入"是"及创造的历程的,就是如果你想要什么,就给出去什么。因为当你给的同时,就会觉察到你已经"是"。因为如果你不是,没有你要的东西,你又如何给出去呢。创造的过程就是这样运作的。因为我是,所以我才能给予别人,我给予别人的同时,我就是了,所以,我把我所知道的、体验的东西讲出来,无论是做演讲,还是现在写这本书,都不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对"对方"的一种帮助,更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完成。我也曾经活在如我周遭有着和众人一样的寒冷和黑暗,但是现在,我了然知道我知道了,我不会去抱怨了。如果你正在看这些文字而同时对以往的生活有所不满,那请你也去改变吧,去创造你想要过的人生吧。你已经知道了这创造的历程,那就去创造一个更高版本的你吧,包括生活的状态,思想、意识形态。当有一天,你的意识,你的思、言、行都一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将会在一刻里改变。正如彼得?杜拉克大师说过,最佳预测未来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它。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没有义务,只有机会"。 在创造的过程中是没有义务的,因为有义务是必然有压力,义务代表你有规条框住了你自己,你就没有了自由意志,没有事情是你应该或不应该去做的。当你没有自由意志的时候,你就会慢慢变得不快乐,变得压抑,变得埋怨,然后慢慢开始愤怒,它不是一天的,而是慢慢形成的。你愤怒于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些人们要求你要做的事情,而最后更愤怒于自己为什么自己居然会听从别人而去做那些事情。严重的会带来积怨,而且会越来越深,因此,当你把一件事情看成是义务的时候,你必然有一天走到不愉快的地步,因为你生而自由。 大部分的婚姻,或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最终走到不愉快的结局,往往是双方都各自为对方或自己定下不一样的义务,我们的文化故事并没有把我们带到和谐和幸福的关系当中。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把自己的需求变成对方的义务。但当你知道了你是谁的时候,每一种关系,每一种生活的状况,都只是提供了你一个重新创造自己的机会,一个更高的表现你自己的机会,这当中有着喜悦。 第41节:我的笔记本之星光篇(2) 所以,每天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把它看作一个让你创造你是谁的一个机会吧。生命的大忌是永无休止的重复,因此,在我的结婚宣言里有几句话是我特别强调的: --当我爱你的时候,并不在乎你是谁,而我在你面前,我是谁 --我们没有期待取得什么,而是期望给予什么。 --我们不需要承诺明天,因为我们可以创造明天。 第四章 达瓦村。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跟随卓玛来到了这里的。如果早知道会遇见除了摩梭人之外的另一支如此奇特而独立的人群的话,我一定早早地记住路途,可惜,干渴饥饿的我,就犹如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一般,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我再也无法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小小村落的踪迹。但是我知道,卓玛,达瓦村,还有那座犹如智慧之殿的小小神庙,确确实实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也即将存在下去。 事情的开始是源于一次事故。 在与卓玛告别不久之后,我们的车抛锚了。我们打了电话,但是车载GPS也同样出了故障,所以搜救公司需要一些时间来找到我们。漫长而无聊的等待中,我决定步行,想回到卓玛之前投靠的那座村庄去求一些食物,而司机和向导则留在原地尽可能地尝试修理。 走到一半,我发现我迷路了。最惨的是,我的手机被遗留在了车上。也就是说,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和任何人取得联系,惟有继续朝着某个方向走下去。 我看着晨星逐渐黯淡下去,而太阳已经挂在了头顶上的某个地方。地上的痕迹?风向?事先准备的一些常识到了急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实践和运用。只好碰运气,随便找了一个方向走下去。一直到我觉得很绝望,自己已经彻底偏离了方向不再可能回到车上或是找到那个村落的时候,我干脆脱了鞋子坐到了地上。脚开始很酸了,口渴也是很严重的问题。我眯着眼睛,心里最后一丝旅行者的轻松心理也无影无踪--我真的遭遇到危险了么?我会获救么? 高原的烈日晒得我睁不开眼睛。我索xìng向后倒去,平躺在地面上,想像我现在正在某个度假圣地的海岛上,享受着日光浴……但是这个日光浴可能是我这辈子晒得最难受的一个日光浴了,我越来越渴,且觉得自己身体开始发烫--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是高原反应又要来了吧? 正在深呼吸调试自己的心态,忽然有所警觉,睁开眼睛--神奇般地,卓玛正站在我的面前。 她换了藏族人的服饰,带着一个大大的包裹,我从地面看上去,她简直像个女族长一样威严--"走吧。"她说。 我疑惑。 第42节:我的笔记本之星光篇(3) "起来,坚持走二十分钟,就能到达瓦。" "……达瓦。" "我原来想去木格错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走来这里,居然看见了你。" "……"我苦笑。一天之前还是我在援助她,现在却反而换她来援助我了。 "达瓦有电话,到了那里你就可以联络到相关人士了。" 我起身,跟着卓玛,慢慢地挪动步伐。 穿过一个很巧妙,真的很巧妙的结构,让我惊叹的这个村庄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达瓦,一个只有数百人口,以女xìng为主,保留很多母系社会特征,既有浓重的苯教信仰氛围又有藏传佛教特征的小村落,至今还没走入学者专家的视野,也就全靠着这里隐秘的地理结构吧--谁能想到,这片看起来没有尽头的土地下面,竟然隐藏着如此一弯峡谷形的小村落?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您怎么会知道这里的呢?"眼看人烟在望,我整个人都轻松下来。 "我出生在这里。" 我十分惊讶地看着她。 十五分钟以后,酥油茶,青稞酒,干净的饮水恢复了我的体力。 "你在这里休息。"卓玛带来几位很老很老的婆婆,跟她们用藏语介绍我,然后一位威严的婆婆说了几句,卓玛便回头告诉我,村子里面的那部电话被锁了起来,而掌管钥匙的人暂时去了别的地方。暮色浓重,黑夜很快降临,我可能要等到明天早晨才能离去。 我表示没问题--这里有吃有喝,还有着神奇的地貌和看起来很神秘的氛围,我倒也不急着继续原先的行程了。 "达瓦是母系社会,女人在这里是家庭的核心。"卓玛对我说。"所以,你不能住到村民的家里,村长婆婆暂时安排你在庙里休息。" "庙?" "对,达瓦人拜雪山女神的庙。算是苯教的庙宇,但又不全是,你可以待在里面。" 后来我算了一下,我在雪山女神庙中,总共待了19个小时。其中前12个小时,我倦极睡去。后7个小时,我面对着这座小小的,却充满神秘智慧的神庙和女神像,写下了我西藏之旅,也是返回原点自我发现之旅的最后一段纪念。 如果说湖水和星星,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启迪;那么这座遥对雪山,却昏暗幽静的小庙,就是人类和这个世界相互融合,互相景仰缠绕的证明;如果说生命与创造是那永恒光点的绝对本质,那么爱,这个奇特而宏伟的命题,就是永恒光点的相对意义;如果说追问"我是谁"和"我从何而来",还停留在那种独自的"小我"的辨析,那么追问"我将何而往",就是群聚的"大我"的证明。 十九个小时之后,也就是第二天的中午,卓玛带来了电话钥匙。我联络上了占美,他们早已获得汽车修理公司的救援回到了出发地,也向当地警方报告了我的失踪,正在安排搜救。由于我无法说清楚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所以他们将到之前卓玛投宿的村庄接我。我步行离开了达瓦,从此再也没有办法找回她的踪迹。但我现在的手稿,大概已经足够证明,那座链接神与人,存在与死亡,爱与恐惧的神庙,并不是我臆想中的存在了。 43节:第一座神像:痛苦--误置的热情(1) ● 第一座神像:痛苦--误置的热情 神庙里面有一堵墙壁。自上而下,一道一道的刻痕,布满了残破的砖瓦。 "那是什么?" 我轻轻地问,忽略了自己周围并没有懂得我语言的人。 门口一个探头探脑的小孩,见我出神地望着那堵墙壁,小心翼翼地走进来,看看墙,又看看我,然后比了一个哭的姿势,然后拾起一块尖锐的石片,在墙上划下一条和其他印痕一样的痕迹。 我恍然大悟:"每逢痛苦的时刻,就划一道伤痕,对么?" 小女孩看着我,不说话。我知道她不能理解我的语言。 但是她忽然对着墙壁边的一尊小小的女神像,双手合十,虔诚地拜了下去。 --"刻完你的痛苦,就要拜神么?……"我问道。 面对着灰暗的石墙,看着长长的一条深刻的刻痕, 我跌坐在神像面前,陷入了微微的迷思里,痛苦……痛苦是什么,而为什么我们又有那么多的痛苦呢? 痛苦--什么是痛苦?所谓的痛苦,不过只是一种反应而已。痛苦并不是必然的主观感受,而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每一件事情发生,每一刻,你都可以选择痛苦或者快乐。你痛苦,只是因为你自己选择了这种名叫"痛苦"的感受。 我记得佛教所讲的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看似已经包含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将自己的热情"误置"的结果而已。我们天生的热情是推动我们在不同的生命的"体验"里提升和创造一种"更高体验"的能量,这种创造呈现在多姿多彩的生命历程中,它让我们拥有机会去体验更多或更高的不同的"面向"。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及回应在历程中的体验,却不能觉察那是一种期待,是一个有待于更多创造来企及更高体验的历程,或是更高的体验一时未能够到达我们的心中,此时,我们便被痛苦所围绕了。 七苦当中的"生""老""病""死"四苦,都是人体自然的规律,它是能量的不停jiāo替,它是在不停改变着的能量的现实呈现。你每一刻都在改变,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藉由改变,你创造每一刻的你自己,你的生命历程才得以完成。当你明白了生命,你就明白了根本没有你所谓的死,它只是再一次的更大的能量的改变,然后再重回体验生命的历程。如果你问,难道我看着我的亲人死去,我就不会伤心吗?当然,你会有亲人离去的伤感情绪,但这并不一定痛苦。而是你藉由你亲人的离去体验,你做出当下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继续痛苦,你也可以选择重新去过一个没有亲人在旁的生活,你更可以选择继续爱他/她,即使他/她不呈现在你的物质世界里。 第44节:第一座神像:痛苦--误置的热情(2) 求不得苦,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的一个错误的意识--或者说,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或不适合。我们从小被教导和塑造成社会需要我们呈现的样子,来迎合社会、老师或父母的需要。读书就是为了争取第一,考试就是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工作就是为了最出色的业绩……为了做得更好,为了做到第一,我们不断地给自我加压,不断努力。永远没有最好,永远有不可企及的山峰在更高处更远处,于是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永远都在求,却永远都无法得到所要的一切,"求不得苦"便常伴我们一生。这是文化传统强加给我们的意识,久而久之,我们也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渐渐认为我们所求的是发自内心,从"迎合"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变成了我们"就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 我们每天都很努力,但我们从未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并本能地把这样的传统意识这样的社会文化这样的不快乐教导给我们的下一代,代代相续,所求无止境,苦亦无止境!然而,这些都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里与"你是谁"或"你希望能创造更高的喜悦体验"无关。这个世界上原本并没有应该或者不应该,所以我不能说你"不应该"去追求,然而,在你追求终点的过程上,你是否一直都知道你是谁,知道你想要做谁,你是否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才是你真正希望达到的终点,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你以为是实际上却并不一定存在的"终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已经忘记了忽略了或者再没有时间能够顾及到"提升并创造你自己"可以带来的原初的喜悦体验? 怨憎会苦,则是因人的分别对待之心而起。我们总是希望跟自己喜欢的人呆在一起,而远离自己讨厌的人。认同同类,而排斥异类,这是普通人的本能倾向--原因同样地来自我们的文化故事。我们被教导甚至相信有些人是比一些人优越的,而优越的人更适合拥有更多的东西。为了要维持着更多的东西,认为自己优越的人必然会与同样的人聚在一起,去试图获取更多的认同和权力;而为了维持和争取更多的东西,你又自然而然必须拥有更多的优越……因此,你的能量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去争取更多,而一部分去抵抗或消灭你所认为较低下的一群,可能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一个宗教,又或是一个国家。所以,当你的能量分离的时候,你必然会觉得苦于此。你把你与别人分离,把你与你自己分离,把你与自然分离,这样的分离焉能不痛?这种痛苦的根源在于,你未能看透你我都是一样,未能看见"我们"同"你们"之间,"这一群"与"那一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一旦有一天你明白了我们都是一样的,万物也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同样的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命有着不同的面向,每个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人类生存需要五谷,树木需要阳光、雨露,各得其所,当你认识到无所谓对错、高低、好坏的时候,你便不再分离,也不再会被怨憎所苦。 第45节:第一座神像:痛苦--误置的热情(3) 爱别离苦,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被爱是幸福的,而爱一个人是痛苦的"。几千年来的文化故事与爱的演绎,把我们带到今天的我们的所谓爱的关系里。可是这是否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爱?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进入爱的关系时,我们都会觉得非常的甜蜜,这确实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然而,我们进入这段关系的目的是什么?--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为着不同的目的去进入这段关系,而这些目的,并不是纯粹的爱的原因。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会为了这些目的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走在一起:也许是需要填补寂寞,解决空虚;也许是增加xìng生活的需要;又或是满足被爱或去爱的需要。因此,为了要满足你的需要,你必然不得不同时满足对方的需要,你因此而改变你自己去迎合对方的需要,同时得到你所要的。这是一种互补的jiāo易,是基于索取的jiāo换。而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你终究会觉得不适应,因为这并不是你自己。当你最终筋疲力尽难以掩藏而做回你原来的自己的时候,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忽然不见,在爱人的眼中你"变"了,这段关系的条件不存在了,关系本身便也终止了。此时你巨大的痛苦,来源于你期盼的回报顿时失去了,你的jiāo易失败。而真正的爱,如果不是为了jiāo易,为了满足一些目的,为了索取一些回报,那么,爱人离开你的身边,不能和你朝夕相处,又有什么可痛苦的呢?生离死别,都不会改变你的爱,都对你爱的本质无涉,你的爱又怎会转化成为痛苦呢? 如果我们很幸运的碰到一个真爱的人,但当我们不明白我们生命的历程是为了在相对的世界里,无时无刻做出选择而创造更高的我自己的时候,必然会以痛苦告终。因为,在相对的世界里,永远提供着给我们相对的选择平台:光明与黑暗,快乐与痛苦,爱与恐惧。所以,当你去爱的时候,你就同时面对了恐惧,恐惧于对爱的失去。当你进入了你所谓的浪漫关系时,你首先会恐惧于对方是否真的爱你,而当对方表现出真的爱你,你同时会恐惧于对方的爱会维持多久,更甚者,你会不停的做着试验来考验对方的爱,所以,你永远彷徨于恐惧的爱的当中,这就是你的痛苦。然而,当你明白你是谁,你可以每一刻的有着自由意志去选择是以爱为出发点的生活,或是以恐惧为出发点的生活,当你明白到恐惧是为了要更加的呈现你的爱,而你以爱为最高出发点的时候,你就创造了更高的你自己和体验了更高的喜悦的体验。 --当七苦都被一一破解不成为苦,那么还有什么是苦呢? 没有一件事本身是痛苦的,痛苦是错误思想的结果。痛苦来自你对一件事情的扭曲的认知和批判,去掉批判,痛苦便消失了。我们的文化故事强化了我们内在的批判系统,这是必然的事情,当你认为你是优越于其他人的时候,就必然会认为你是在一个"对"的位置上,在对与错的jiāo替下,你证明你是更优胜的,然后,你会用更多的方法去证明你是对的,甚至不惜伤害对方,纵使她/他是你所爱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纠纷和争战便由此起源了。然而,谁又能去定下对与错呢?很多我们过去认为是对的东西,在今天来说已经是不对了。过往几千年的文化里,有多少的误解、迷信、歧视、愚昧和不公,当时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正义。这种文化的迷思让我们都带着批判的标签来识别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和事,却并没有带我们到更高的喜悦体验当中,我们被迫走进更痛苦的深渊--因为这个批判和评估的系统不单是对别人,也将一个又一个的你"自己"碾碎、压迫。你没有得到应有的成功,你没有得到你认为会给你快乐的金钱,你不能让其他人都同意你的想法,那你一定会因为这些对与错的观念而觉得痛苦,痛苦于他人的不接受,也痛苦于自己的失败,痛苦于你全盘误置的生活。 第46节:第二座神像:让人走自己的路(1) ● 第二座神像:让人走自己的路 小女孩跑掉之后,我又陷入一个人的状态。一夜的好睡让我精神倍增,好奇心驱使我走到门口,往外看--正是清晨时分,我看见一群男人正从远处走过来,扛着些我没见过的农具,说说笑笑--卓玛说,这里属于半母系社会,男女可算平等,但孩子归母系家庭所有,一般会由数代姐妹住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年女xìng都拥有一间带窗的独立房间。而男xìng成年之后就搬出去独自居住,在征得自己心仪的姑娘的同意之后,每晚爬窗进入姑娘的房间;如若有一天,姑娘紧锁窗门,就意味着一段关系的破裂和结束。 真是既原始,又自由的社会。我想起来现代社会的种种,似乎各有各的浪漫,各有各的风情。 我回到神庙中,坐下来,凝视着那尊小女孩虔诚拜过的神像--那是一个微笑的女神,嘴角微微上翘,很丰满很好看的样子。 然后我在庙里四处看了看--真的是很小的庙,从门口到神像那里可以走五步,从神像到背后的墙可以走两步。两侧是两间没有窗的小房间,一间挂着帷幔,放着不少蒲团,另一间就是我刚才休息的地方了,有很矮的桌子和铺在地上的毡垫。 无意间我走到了神像的背后。 昏暗的灯光里我吓了一跳--原来在那尊小小的女神像的背后,竟然还有一尊联体的金刚像! 充满愤怒的脸孔,虽然在旅程中沿途的藏传佛教和苯教寺庙里都已经见惯不惊了,但在这样一个幽暗的场合里,这样突如其来地映入眼帘,又是在这样美丽安详的女神背后,还是把我吓到了。 我不禁神思纷飞,是为了什么这样做?这个角度,从门口进来的人们根本难以看到,小庙没有后门,背后十分昏暗,基本上不会有人绕到这个角度,为什么要放一尊金刚愤怒像在这里呢?百思不得其解。一尊微笑的女神面向着外面的众生,一尊愤怒的金刚面向着茫茫的黑暗……我站在两尊之间,面向光明,则与微笑的女神并肩;面向黑暗,则和金刚一起流露出来愤怒、恐惧、压抑,种种负面的情绪……这是在提醒我吗?关于"面向"的那些体悟?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上的多样化的共同体,我们都在体验各自的生命,而每个人走的路又都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我们的不一样,才更展现了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美。山有山的美,水有水的美,山与水合拍地在一起,也有着它们和谐的美。我们更应该感谢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因为没有对方的不是,你就什么都不是。当你看到对方的不是,你才知道自己是什么。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你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 第47节:第二座神像:让人走自己的路(2) 无论在浩瀚的宇宙里,还是在纷繁的人际社会中,都没有着什么"该"或"不该","对"或"不对"。做你想做的事,做能反映,能重现一个最真实的你的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不要去批判,也不要去指责,因为你并不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目的。所以,不如去想办法去改变那些事情,或支持那些正在改变中的事。在宇宙里没有受害者,只有创造者。虽然有些创造者并不记得他们的来源或他们的天命,那只不过是因为在相对的世界里,他必须忘记然后才能够创造。然而,最终,每一个创造者的最高目的都会在某一个情况与环境里被忆起。所以,永不批判,永不盲目,永不嫉妒成功,也永不可怜失败。在灵魂的判断里,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永不随便定论一件事是悲剧或欢喜,直到你决定,这件事将如何被你运用。永不给任何东西烙印下你主见的标签,因为每一个状况都是一个礼物,一个经验,一个可能xìng,一个创造你是谁的机会。 我想起来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动物学家,一生都致力于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蓝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他有一个奇怪的发现:生活在奥蓝治河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东岸的羊群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植物、气候、生长环境全都一样,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有一年,他在一个动物协会的协助下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东西两岸各捉十只羚羊并且送到对岸,一年后进行跟踪研究--一年后的结果是:运到西岸的十只健康活泼,还繁殖到了十四只;运到东岸的十只却只剩下了三只,那七只--全都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过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必要憎恨你的敌人,若深入思考一下,你也许会发现,真正促使你成功让你坚持到底的,并不是那些和你一样的同志伙伴,也不是顺着你、呵护你、认同你的朋友和亲人,而是那些进攻你、针对你、打击你、贬低你,和你有着不同理念、不同观点、不同"面向"的人们。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第48节:神像之外:新的文化故事(1) ● 神像之外:新的文化故事 还没有感觉到饿,饭菜的香味却远远飘过来。 卓玛和一位婆婆一起,给我带来了丰盛的早餐--或者也可以叫做午餐。这里的习惯是一日两餐,一餐在太阳当空的时候,大约是我们的时间十点钟左右;另一餐则在夕阳西下之前。 一个碟子里面摆着一些nǎi酪,旁边的木碗里,糍粑和牦牛ròu、野菜一起煮的稀饭,很合汉人的胃口,看起来是卓玛特意为我准备的。 我向卓玛表示感谢,卓玛却向着那位婆婆双手合十,行了一个礼,婆婆就点点头离去了。 "是这位婆婆煮的食物吗?"我问她。 "是的。她还要赶回去给孩子们上课,所以先走了。" "上课?" "在达瓦,年轻人负责劳作,老人则负责教育孩子们。" 我一时无语了。 我们的社会里,当老年人经历了更长久的生活,明白更多生命的价值和沉淀更多的智慧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他们当作一无是处的搁在一旁,甚至觉得他们是一个负担。而那些年轻人,却在无病呻吟地反复不断寻找着传说中的"生命的价值与智慧"。我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智慧本身,没有尊重,那又叫那些年轻人从何找起呢? 卓玛笑了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达瓦很原始、很贫穷,这里和外面的社会就好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样。不能够相提并论。" 我邀请她坐下来一起分享食物。"贫穷么?食物很丰盛啊。" 卓玛有些困扰地想了想,然后点头。"对,我说错了。达瓦很原始,但是并不贫穷--因为达瓦的生活里并没有'贫穷'这个概念。整个村子里面根本没有所谓'富有'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服务于这个村落,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负责不同的事务,而所有的收益也是所有人共同分享的。如果有人失去了工作能力,所有人都会共同抚养他。而对于你这样的外来的客人,达瓦也会尽其所能地提供给你食物、水和休息的场所。" "好一个乌托邦啊!"我脱口而出。 卓玛笑了。"的确。这个社会虽然原始,但却透明、公平、资源共享、强调协作而无竞争,的确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小社会。每个人尽力劳作,然后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保障,保障能得到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而,每个人拥有了在雪山女神面前的公平机会,来表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智慧沉积,用我们的语言来说,就是鼓励每个人去进行灵xìng上的追求。我们亲近自然,享受与自然相拥的喜悦;我们时时感恩,对我们来说,一花一草都是雪山女神赐予的礼物。" "真的没有竞争么?如果有人表现不力而影响到这个社区,你们不会歧视他么?又或有人表现出色,坚持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呢?"我质疑。 第49节:神像之外:新的文化故事(2) "唐,不要用你的出发点来设想一切问题。两种文化的基础不一样,所以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如果有人知道自己会有害于这个社区,那么他会选择不做,因为有害于社区最终还是有害于他自己,反之也是一样--因为我们都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员,或者说,都是雪山女神的子民,只是能力有别,本质却是相同,又何来谁比谁优越,这个报酬比那个报酬更多呢!" "那么--如果有些人能把更多的储蓄囤积下来,他不就会变得更为'富有'?"我试图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说来挑战这种观念。 卓玛想了想,回答我,"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大部分时间不会。因为我们在意的是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注重对灵xìng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求而提升自身的话,我们相信雪山女神会赐予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就算是有储蓄,也是有着透明度的,而且是为整个社区的储蓄, 并不属于个人。一个人有,就是整个社区都有,如果没有,就是大家都没有。--就好像外界所谓的文明社会一样,如果也跟达瓦施行一样的原则,透明、公开而共享,那么一切贫富悬殊的状况明天就可以得到改善,不是么?" 是的。 不需要回答,我跟卓玛都知道答案,但也知道,至少明天,世界还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走,我带你去看那些小孩子上课--其实也不算上课,就是做游戏而已。"卓玛看我吃完了早餐,便拉我起来走走,去呼吸达瓦新鲜的空气,来缓解郁闷的气氛。 两队小孩在一片空地上玩游戏。我好奇地看着孩子们分成两队,叽叽喳喳地用我不懂得的语言彼此说话,然后他们要完成某个任务--我看了一会,发现他们各自去拣很多长短不一的小树枝,当树枝积攒到一定数目的时候,便都放在一起,然后有一个孩子拿着一条绳子的一头,站在树枝堆的前面,另一个孩子拿着绳子的另一端,站在树枝堆的后面,在其他孩子的鼓励下,合力把树枝勾起来。 两队孩子都在捡树枝、勾树枝,做着同样的事情。我随口对卓玛说,"你说达瓦没有竞争,可是,毕竟在玩游戏的时候还是有的。" "没有啊。"卓玛笑起来,"你以为他们在比赛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么?不是的--你仔细看,最后他们都必须拿到相同数目的树枝作为游戏的结束。这些树枝之后会被拿回每个人的家里,作晚上生火的材料。" 我一时语塞了。 我毕竟还是维持着所谓文明社会的思维定势--游戏的目的也可以不是竞争,而是协作。在达瓦的文化里并没有一定要谁赢谁输,只是从合作里找到乐趣,而又有益于他们的社区。这样的游戏,难道说不是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么? 第50节:神像之外:新的文化故事(3) 外面的世界里面的小孩又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被教导,如果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竞争,你比他人更好,更优越,你便是赢,你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你可以更大声的说话,甚至于,你可以有更多的权利和权力。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你真心想要拥有的,不知道是不是你最终所缺少所需要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益于我们整个世界的。 在这种文化故事下的生活让我们生活于"不够"之中。财富不够多,生活不够好,食物不够美味,快乐不够,爱不够,"不够"的观念让孩子们慢慢长大,继续生活在竞争与追求上。优越xìng与竞争xìng的概念成为人格基础,孩子们变成chéng rén,他们开始相信优秀的有权人比不优秀的人支配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甚至于,成功的人有权去支配失败的人。生活在匮乏和被支配之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体味到不公和仇恨,最终导致了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分离、隔阂和冷漠。漠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痛苦成为天经地义,分崩离析的关系建构起现今这个世界的基础。后来,这些孩子们会花数千万去赞助棒球队而另一些则为那些为我们服务的社群争取小得可怜的报酬;一些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享受几千元一顿的晚饭;另一些人每天看着自己的小孩饿着肚子入睡。有些人奴役着别人,然后对自己说,我已经足够善良,给他们被奴役而生存下去的机会,而非看着他们饿死冻死。有些人在海上遇溺呼救,另一些人明明能够把他们救上岸去,却只把一个救生圈扔下海,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 而达瓦村这种看上去较落后的文化生活,却分明有着更高的文明与智慧。他们更懂得尊重每一个有情生命,他们更知道如何让每一个人有自己对社区的责任,而共同的分享和存活下去,他们共同分享着地球的资源,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与爱,因而每天都能欢庆生命。究竟哪一种文化可以把我们世界带到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合作还是竞争?是力量还是权力?是共同分享还是漠视其他的生命和生存权利? 答案只有一个。我们需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所保障,然后一同建设我们所生活的社区或世界,让世界得以永续成长。因此,如果我们需要去改变我们现在的世界,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新的认知,一个新的文化故事,那就是--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彼此与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我们作为一体而存活,竞争是对自己的伤害,惟有协作,才能够继续延续。 第51节:原点--绝对的爱(1) ● 原点 --绝对的爱 一个好消息:电话钥匙正在回来的路上,卓玛去取。 一个坏消息,我又得一个人留在神庙里等待了。 坐在神庙门口的台阶上,温暖的阳光晒着我。这和昨天那dú辣逼人的阳光感觉完全不同--在达瓦,不仅人和人之间感觉如此之和谐,连人和自然之间也似乎丝毫没有距离,从我们的文化故事延伸下来的已经不单是我们与别人的分离,甚至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分离了。我们的意识没能使我们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联,更加看不清楚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了。这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会,科学家已经用量子力学告诉了我们:我们永远不会清楚量子的运行模式,因为当我们去观察它的行为模式的时候,观察本身的意识就已经改变了它的运作方式。量子本身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许也可以称被某种"意识"掌控着,而这种意识某种程度上跟我们是连接在一起的。另一个实验告诉我们,当你把分子分割成两半,一半放在地球的南面,而另一半放在地球的北面时,而当你对其中一个半分子施加一定的影响时,另一个半分子同时在遥远的地方做出相同的反应;而在医学实验中,当把人的肢体分割下来后的一段时间内,你对病人进行的一些刺激,也会在分割下来的肢体得到相同的反应。换句话说,我们都被一种我们不知道的力量连结一起,有些人称它为"原能量",也有人称它为"意识"--它是什么?我隐约知道,却就自己嘴边,不能够说出口。 思绪被太阳晒得懒懒的。我索xìng侧躺下来--雪山在我面前呈现出来不同的形状。原本的山峦起伏忽然变成了一道纯洁的帘幕,晶莹挂在一半的视野里。另一半的视野,大地的青黑色袅袅伸向天空,神庙的地上一个一个的砖块沿着我手指的方向传递--好美丽的世界。这是一片还没有被我们文明熏染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究竟还有多少的传奇? 很快,传奇在我眼前发生了。 一个老人从我面前,缓缓地从下向上走去。 其实他只是从左至右经过了我,但是在我侧卧的视线里,他似乎从地下,走到了天上--我还没来得及想到什么,一声惊呼脱口而出。 是……是那天在湖水那里遇见的那位长者! 等我坐起来好好看的时候,长者已经走得很远,我下意识地站起身,跟着他走了出去。 沿着土路,沿着高原上的植物,沿着似乎没有尽头的步伐向前走着。天上偶然传来鹰隼的叫声,天高得好似没有天的存在,四周围有一种混合着雪山的冰冷味道和高原的人间气息的淡淡嗅觉,在抚触我的神经。 老人向前走,我也向前走。老人停下来,静默一下,然后抚摩他路过的每一棵树,我便也在他远远的身后停顿了脚步。老人继续向前走,我也跟着走过去。一直到我忽然警觉自己站在一片断崖面前,脚下是不足万尺但足以致命的高度,环顾四周,却失去了老人的踪影。 第52节:原点--绝对的爱(2) 是我的幻觉吗?还是那位逼着我询问自己是谁的偶遇的长者,其实也是达瓦的一员,根本就是同一个故事,同一种遇合,在我身上反复体验? 站在断崖边,我沉默无语,直到卓玛的脚步,从我身后想起。 "你怎么来了这里?"她的口气里有轻轻的责备。 "我……" "既然来了,便跟着我做吧--这里是离开雪山最近的地方,来,伸开你的手臂。" 我跟着卓玛伸开双臂,面对着雪山,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种古老的和自然沟通的仪式,也是达瓦传承下来的文化之一。我尽量地伸展我自己的肢体,感受着冰雪的气息在我身上掠过,鹰的叫声再一次掠过耳膜。距离如此之近,我忽然感觉到一种跃动--每一块看似苍凉的石头,都拥有了生命,是生命在跃动,而我成为了它们的一部分,我感受到一份无名的喜悦,那是……那是爱的感觉,是这种爱的感觉让我清楚地知道到我跟它们紧紧地联在一起。 是的,是爱。我早已经知道的那种爱。 我在这里,我也在一个浩瀚的,无边无际的空间当中。我面前是天空和土地,却也是看不清的白色光芒。我内在的光芒与外在的光芒正在结合,并且连成一片。柔软的光芒在我身上漂散,身体里有一股澎湃的能量正在涌动。爱,协同,温暖,安详。我想起那个光点的故事,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前世今生……都再也不模糊暧昧,而变得触手可及,清晰得无可质疑。 从前有一个灵魂,它知道自己是光。但是它想要了解并体验它自己是光。但在这个灵魂的领域里,除了光,没有别的。每个光点都在绝对的大光芒中,都分享着完美、高尚和庄严的灿烂辉煌。它是其中的一部分,可是,它无法看到它自己,或体验到自己是谁。这个灵魂变得越来越渴望认识它自己,它的渴望是如此的大,以至有一天,绝对的光芒同它对话:"小灵魂,你知道你必须做什么来满足你的渴望吗?"小灵魂说:"我要做什么呢,我什么都愿意做。"绝对光芒说:"你必须将你自己和我们其他的分开,去到黑暗里,在黑暗里看到正创造着光的你自己,你才能明白什么是光,什么是你自己。"小灵魂说:"请问什么是黑暗呢?"绝对光芒回答:"你所认为不是的那个。"于是,那发光的小灵魂真的将它自己与所有的其他光芒分开,甚至去到另一个领域里,在那里,所有各种的黑暗都到达到它的经验中。--小小的光在茫茫的黑暗中沮丧,绝望,这个时候,它却发现有一种微微的东西,联结在它和其余一些东西之间--那是其他想要应验自己的小灵魂们和小光点们的旅行,然后所有的光点之间,有微微的光场相互联结,顺着这种联结它忽然明白自己是什么,也记起来那绝对的光芒始终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它,它自己便是光,相互联结每一个它的也是光,最初的来处是光,最后的归宿也是光--那种绝对的光芒,联结在彼此之间的通路,照亮记忆中的旅程的那种光--它是暖,是完美,是高尚,是庄严--它是绝对的爱。 第53节:原点--绝对的爱(3) 是绝对的爱将你我联结在一起。 我们便是那小光点,那些光住在我们的灵魂里。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来自哪里,自己是谁;我们只为着通过创造的历程里来体验自己,来认识自己,所以才离开绝对的光芒,来面向黑暗--我们有着千千万万的面向,而每一个面向都是一个创造,都能体验作为创造者的喜悦。我们必须处在与我们不一样的相对的面向中。必须处在恐惧里才能更加真切的体验到爱;必须处在低,才能更加的体验你要创造的高;必须处于左,才能明白右;必须处于热,才能体验冷。你必须处在与你不一样的人群中,才能更加清楚地明白你是谁。 莎士比亚说:如果你在水沟里看不到上帝的时候,你就只看到世界的一半。有了那些脏的、恶的东西,你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而继续呈现你的完美,所以,你从脏的、恶的东西里面都能看出完美,这才是真正的完美。因为每一个灵魂都是那么的完美,所以纵使我们都投身在不同的领域里,面对着生命的不同境遇,却因着我们都同时来自一处,来自同一的能量,所以我们如同空气一样紧密相连。所以,不管不同的灵魂面向着如何不同的黑暗,不管道路有着如何的跌宕起伏,我们都同归于爱,创造更接近于爱的体验。 灵魂们为了一同更快地回忆起自己是谁,因何而存在,而把彼此相互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美丽的能量网。这导致我们在相对的世界里与其他的生命的际遇与联系--生命, 并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回忆的过程,去回忆自己是谁,去忆起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东西,去创造,去分享这个庄严而伟大的使命,去以一样的本质体验不一样的生命。而我们终究竟会回去的, 我们最终都会回到那绝对的领域里,成为它的一部分。那里是华丽的光,喜悦的爱,那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原点。 我睁开眼睛。 世界无比地清晰,我呼吸着,雪山随着我一同呼吸。鹰在空中飞翔,我正和它一起飞翔。石块享受永恒的存在,我永与它们同在。天空空茫而遥远,我正在那最远的一端。 我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 离开达瓦的时候,卓玛jiāo给我一份特别的礼物。我看着上面用特有的染料写的藏族文字,迷惑不解。 "这些字的大概意思是,雨天晴。这是达瓦人特有的礼物,在雨天打开,天气就会放晴--当然,这是指的你的心情。" "我明白了。"应该是一种特别的,表达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的祝福和礼物吧。 "现在不能打开,要下雨的时候才能。"卓玛知道我已经懂得了,故意跟我开玩笑。 当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到人生的雨季,也就是说yīn霾的逆境之时,打开雨天晴来看,便会回复晴朗美丽的心情,阳光会在那一刹间照耀人生。我忽然笑出来,"我运气真好--你看,啊,下雨了。" 第54节:原点--绝对的爱(4) 细细的雨丝不知不觉从空中飘了起来。西藏很少下雨,还真巧。 卓玛也笑了,"那你要打开吗?" "我以前相当讨厌雨季--但是,下雨也有下雨的美。现在我心情很好。"我把雨天晴小心地放在口袋里。 前面,我听到汽车的声音。 神像和雪山的文明在我背后渐渐消隐而去。外面的关于汽车和竞争的工业文明再次向我张开血盆大口。 一个故事跃入我的脑海: 一位市长发誓要改变他的城市的种种不妥善不如意。 他花了五年时间,去改变城市的设施和环境,却发现人们对城市的感觉还是没有变,还有那么多的不妥善不如意,这令他如芒刺在背。 他又花了五年时间,去改变城市的教育和文化,却发现整个城市的人们都没有变。 他找啊找啊,忽然发现,这个城市里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自己。 于是他花了五天时间,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于是城市变得亲切柔和,宽容美丽。 汽车喇叭让我想起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那些冷漠黑暗不恰当的文化和文明,也让我想起来从前生命中所经历的各种恐惧,出于这种恐惧所做的选择,以及每当自我拷问时候对于这些选择的后悔。 我走向汽车。我知道,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经历这样的恐惧,因为我得学会懂得聆听自己灵魂中的爱,我记得万千群星中有那爱的归宿,我看到联结爱和爱之间的爱的气场,我将永远出于爱做今后的每一个选择,永不会再陷入后悔当中。 这样的感觉,真好。 我的记事本之神像篇 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 有一位信佛很虔诚的教师,时常在课堂上灌输小学生对佛教的认识。 一天,他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谁想要下地狱的,举手。" 果然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 然后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好,他问学生:"有谁想去极乐世界的举手!" 大部分的小孩子都举手了,只有角落里一个孩子没有举手,面色凝重。 老师把他叫起来,问说:"为什么你既不想去地狱,也不想去极乐世界呢?"那个孩子说:"我妈妈说,放学的时候哪里也不准去,要直接回家!" 这是一个笑话,也不全然是笑话而已,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强调来生的重要,也告诉我们过去的罪孽多么可怕,所谓的天堂、地狱,是很多宗教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设置的,你由于对痛苦的恐惧,所以要行善以避免堕入地狱,而升入天堂,这是宗教引导人们止恶行善的方法。然而这样的说教却使许多宗教徒都活在过去的赎罪和未来的寄托之中,而忽略掉眼前的时光。 第55节:原点--绝对的爱(5) 其实,眼前的时光才是最真实的,要去地狱或天堂都应该从眼前起步。 在眼前的时光中欢喜,有光明与爱,就是天堂。 在眼前的时光中痛苦,黑暗与恐惧,那一刻就是地狱呀! 天堂与地狱,只是权宜的说教,是一个标签,有标签就有对错善恶的分别,有分别、有批判,就会有痛苦,真正的天堂是在你把所谓的善恶对错放下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去体会。因为当你渴望要达到某一结果时,你便进入了意念,就无法进入自然。自然从来什么都不需要的,当你一无所求的时候,你便有了真正的自由。想像一下你处在大海的正中心,在海洋的中心深处,那是你的本我,而你的生活,就象海洋的表面一样随风而浪起,有时平静,有时波涛汹涌,然而,这没有什么,它只是如它应该发生的样子,从澎湃的巨浪或是小小的浪花,都从激情的振动中回归到本源上。所以,当你有意念进来的时候,让它进来,当你的意念要离开的时候,也让它离开,不要控制它,也不要抗拒它,只要静观它就可以了。因为你所抗拒的它会坚持,你所注视的,它便回消失。释放它,这样,你的心得以空灵,得以安静,你会回到你的整体,与万物的本源的整体,你会体验到狂喜,完全的自由,绝对的喜悦,与爱,你就单是呼吸,都已经可以让你开心落泪。 笑是表现的爱的最好形式。 微笑是一种发自内心里最真诚、最自然的爱。 微笑是自然的太阳。涟漪是湖水的微笑;霞光是清晨的微笑;春风是大地的微笑。 当我们遇到挫折与困顿时,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什么,那就微笑吧!我们尽一切地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零,那就让我们在花凋零的时候微笑吧! 一个微笑是多么的容易,然而它产生的魅力是那么的无穷无尽。接受微笑的人立即变得富有,送出的人也丝毫无损。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微笑。它缘于佛祖拈花微笑时的神态,它是佛祖无声的禅言,它是一种态度,一种领悟,一种修养。 微笑,是发自内心地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留一个微笑给伤痛,它便会悄然地溜走;留一个微笑给邪恶,你会看到它在颤抖;留一个微笑给善良,他会发扬光大;留一个微笑给弱者,他会慢慢地学会坚强--微笑是爱的表现! 用微笑去点缀今天,用微笑走过四季,用微笑酿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朝诗人崔护的一首诗《题都城南庄》,我今天在整理旧照片时,心中就一直浮出这首诗。我站立的旧厝的桃树早已砍掉了,昔日的好友早就星散。有一些相片,甚至是什么时候拍的,都不记得了。 看着旧照片,看着去年与今日,人面与桃花,散聚与分合,令人对生命的流逝感到更深的怅惘。 那每一个人的面容、每一朵桃花,都是唤不去的岁月年华啊! 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来、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面总会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 世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欠缺的是心里的春风,爱是心中的春风,微笑是春风的表现。 春风总是在的。 第56节:欢庆生命 ● 欢庆生命 去吧,没有你过往认为的天堂和地狱,一个赏罚分明的地方,地狱是你不能呈现你最高的自己所带来的痛苦体验,天堂是你每一刻都在创造你自己最高的人生版本的当下喜悦,所以,天堂就是那认知到的无处可去,活在当下的最高创造,是No where 的当中的w 不在那里,而在这里,与此时此地的联接,而成为Now here。 去吧,去体会你的自由意志吧,去体验你成为那创造者本身的快乐吧,去选择,创造和表达每一刻你是谁的最高庄严与荣耀吧。去放飞你的梦想,为你梦想的实现坚持吧。去欣赏旅程的每一个当下而不是仅关注于终点吧。 去吧,去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去找回你自己与世界的联接吧,去记得我们都是一样,去记得我们都是一起的吧,没有谁比谁优越而只有不同,去欢庆因为我们的不一样而带来生命的多彩多姿吧,为生命历程的完美与神圣而雀跃和高歌吧。 去吧,去分享与感受爱吧,去感受花开花落的自然之美吧,去体会冬去春来的自然韵律吧,去感受生命的奇妙与波澜壮阔,去体会每一刻的关怀拥抱吧, 去快乐的思念你所爱的人吧,最绚丽的文字都不足以表达你最高的体验。那是生命与心之最高感受……那是爱。 我想跟现在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说的是……我爱你 第57节:后记 后 记 从一个地方出发,在很多地方停留,最后回到了出发的地方。人生就是这样,就好像在一个机场坐上一班飞机,飞向一个不知名的旅程,在历经了游览和遭遇之后,最终还会搭乘同班飞机回来--因为命运所发出的永远是往返机票。就好像钟摆在空间里走过的造型,无论在黑暗里面走过的轨迹有多么多么地长,无论被黑暗浸没的时间有多么多么地久,哪怕到达黑暗最深处的时候,回头走,还是同样黑暗看不到光芒的路--但是请坚信,再走过同样漫长的旅途,钟摆就会回到光明的那一半世界,你在光明里所停留的时间和路程,会和黑暗里一样一样地长。就好像今天或者之前的某一天,你拿起来这本书的时候,你开始了一段阅读的旅程,一直看到最后的最后,却发现最后一个章节的名字叫做回到原点,和第一页上面写的那个书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选择从光明里出来,你是自由的。自由的你想要好奇地看清楚自己,所以离开,开始跋涉。途中的种种,爱,恨,婚姻,xìng,家庭,社会,父母,儿女,习惯,迷恋……所有这些的一切波折,所有你经历到的一切冷暖,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你从来都不曾无路可逃--你从来都握有选择的力量。你的手书写了你自己的旅程的轨迹。 而在这样的轨迹里,惟有爱,是你返向光明的独一无二的钥匙。那是你从光明里带来的记忆,是你自己的本质,它就是你,和你合而为一。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需要做一个选择:选择不遮掩它。将你的本来面目,将你心底的爱,释放出来,直面你所遭受的人生起伏暖寒。 然后,你便回到了你出发之前的地方。你的记忆里也许没有太多的细节,但是你一定会觉得亲切和熟悉。当你选择了听从你自己,当你选择了听从爱,那一刹那,你看到镜子里,你的嘴角定会上扬。婴儿什么都不懂得,但是却会用笑容回应笑容,用哭泣面对那凶恶和愁苦吓唬它的人。动物,植物,都能够对真心散发的爱做出回应。整个世界,都时时刻刻闪烁着这样的从每个人本质当中透出来的光芒,也正因为这样的光芒,我们所存活的世界,才能够继续相互牵系地向前发展,而没有在战争和相互攻击当中毁灭。而每当你看见现在的社会将很多本来就在那里的东西扭曲和束缚,借着文明的名义禁锢你的自我实现,那么,别犹豫,你心灵深处的声音,会带着你走出来。 湖水映照出你自己。 星空是你来时的路。 神庙中微笑的女神,那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内核。 一切,都从这次遇见开始。你看到了我的旅程,那么,你的旅程,便真正展开了。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原点相会。 感 谢 本书的出版,我必须感谢很多人。那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曾经怀疑,惶惑,甚至失去了信心。我非常明白这是我又一次的面对恐惧,恐惧于这本书的质量,恐惧于人们对我的评价与批评。然而,是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让我不离不弃的执笔,最终得以完稿和公开出版。首先要感谢的是顾婷婷、陈海娟和曲雪梅小姐,是她们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完成书稿的写作、修改补充、定稿。还要感谢耿榕小姐协助办理相关出版事宜。 当然,更要感谢的是杨澜女士对我的评价及对本书的推荐。她的聊聊数语,直指这本书的核心议题,那就是爱。她是我一直敬佩的一位成功女xìng,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走上世界舞台的骄傲;感受到在她身上永远散发着提升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感。还要感谢的是世界宣明会(中国)总干事陈思堂先生,要感谢他的不单是他所写的序言,而是他献身慈善事业的博爱精神,正因为有着他与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人,才让我在这里写出我的故事和感言,与大家分享。 最后感谢的是我的太太,是她承担了所有家庭的工作及对小孩的照顾,让我在工作之外,能抽出时间来完成这本书,她非常清楚和明白到这次出版对我的意义,因此,而作为一个贤内助,她一直默默地作为我背后的支持。还有我的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小孩,是他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父亲的荣耀,他的出生让我再一次体验到爱的延续。 当我写下最后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心中不无遗憾。因为当我正准备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接到香港的一个电话,我小学的校长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幕又一幕的往事刹那间一一浮现眼前:他慈祥的眼神,他那满带皱纹的手,他一直不曾离开身边的圣经,他在我毕业时候的叮咛,他一直对我们讲解人生的话语,这一切一切,都成为了不能磨灭的记忆,我原想这书出版后能赠送给他,以作留念,可惜……。然而,我已然明白,他的离开带给我的是一个更庄严的讯息,那是为着要继续成长与那永续的爱。 愿我们在世上的日子既长且美,也有更多的分享。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纷飞的樱花瓣】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一直很安静)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34070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