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文艺时代》 第一章 回到黄瓜园 铛铛—— 铛铛—— 1991年,八月末。 金陵,黄瓜园外,一辆蓝白相间、圆圆的“铁胖子”缓缓停下,后面的售票员胳膊伸出车窗敲了几下铁皮,喊道:“靠边,靠边。” 原本快要靠上铁胖子的几辆自行车一下子散开了。 售票员又提着嗓子喊:“黄瓜园到了!” 于东背着一个大大的牛仔包挤出了公交,甫一下车,一阵清风吹过,令他身上的每一处细胞都绽放开,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秋天刚冒了个头,太阳依旧在天上发威,坐公交这一路上,人挨着人挤成了沙丁鱼罐头,汗水早就浸湿了衣裳。 咣当咣当,身后的“沙丁鱼罐头”又行驶起来。 相较于燕京,金陵这边的交通要落后不少,现在金陵街上主要的公共交通就靠这个蓝白大胖子。 当地人喜欢叫它大辫子,盖因它头上拖着两个电线,远远地看去,像是两根麻花辫子。 公交售票员也不是什么容易干的差事,一路上上上下下这么多人,他们既要记住哪些人买过票,哪些人没买过票,又要记住哪一位该在哪一站下车,不让任何人讨得了便宜。 绕过了公交车站,于东朝着不远处的金陵艺术学院大门望去,那便是他此行的目的地。 没想到,兜兜转转,几十年过去,他又回到了这里,这个他曾任教十多年的地方。 两个多月前,于东重生了。 2019年年底,跟病魔抗争了十几年的于东最终闭上了双眼,可是等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面对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真实又虚幻的九十年代初。 现在他刚从燕京师范大学华文系毕业,被分配到金陵艺术学院担任工艺美术系的辅导员。原本两个月前他就要到单位报道,是他主动请假先回上沪老家待了两个月。 那时候他的想法很单纯,就算这是个梦,他也想在梦里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尽一尽自己一直没尽到的孝道。 两个月过去,梦还没醒,他就匆匆赶到金艺来报道了。 再不来金艺这边就要爆炸了,这段时间学校是左一个电报右一个电报的在催,弄到最后燕师大那边也开始催。 “于东你也太不像话了,金艺都快开学了,你这个辅导员都还没就位。当初是你自己不想留校,才放你去的金陵,你现在什么意思?反悔了?……迟了!给你两天时间,赶快给我滚到金艺去,不然就别去了!” 电话里,于东的导师胡月明气得直跳脚,把于东骂了个狗血淋头。 不过胡月明的痛骂也让于东渐渐有了真实的感觉,感受到自己真的是回到了1991年。 此时的金艺门口非常热闹,虽然明天才到报到时间,但是已经有不少学生赶到了学校。门口张着不少横幅,上面写着“欢迎1991级新生入校”之类的话。 学校的外墙,上面有白石灰刷的一排大字。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弟,你是哪个系的?” 于东正看着学校大门发呆,不知道什么时候面前站了两个女生。跟一路上所见的其他人不同,眼前这两个女生打扮得时髦很多。 一个头发齐肩,上身v领衬衣,下身藏青色长裙,踩着一双带跟小凉鞋,很是爽利。 另一个一头蓬松长发,搭配着束腰碎花连衣裙,微风轻抚裙摆,上面的碎花随之舞动,连带着周围的空气也清新起来。 听她们问话,于东知道自己被误认成学生了,他正要解释,一个中年人三步并两步赶了过来。 “你是于东同志吧。” 来人三十多岁,虽然天气依旧比较炎热,他却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 这个中年男人于东认识,这是他共事了十几年的同事刘昌敏,也是工艺美术系的授课老师。 于东看着刘昌敏,内心百感交集。 阔别多年,如今故人重逢,于东有种想要上去把对方抱住的冲动,却又生生忍住了。 因为对刘昌敏来说,他们不过是初次见面。 “你就是刘老师吧。”于东露出自然的笑容,跟刘昌敏握了握手:“劳烦你出来接我。” 刘昌敏没想到于东这么热情,之前主动担起接待新同事地任务时,吴校长就特意叮嘱:新来的于老师是个闷葫芦,你作为学校老人,要多多照顾,让他尽快适应新环境。 看来吴校长对新来的同志也并不了解。 刘昌敏又注意到旁边两个女生,表情有些意外:“何远啸,傅清欢,你们两个在这干什么?” “刘老师好。”长发女生做了个报告的手势,“我跟笑笑出来迎接新生的。” 说着,她把目光投向于东。 刘昌敏看到她的目光,笑了起来:“这是你们工艺美术系新来的辅导员于老师,可不是什么新生。” 两个女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哇,于老师好,于老师带哪个班啊,是带我们班么?” 刘昌敏摆了摆手:“你们班有何老师,不是迎接新生么,在这里杵着干什么。” 被刘昌敏训了一句,两个女生嘻嘻地笑了起来,挥手跟于东他们告别:“刘老师,于老师,再见。” “她们是美术工艺三年级的学生。”刘昌敏解释了一句,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她们两个跳脱一点,其他学生不这样。而且你带的是大一,新生要乖一些。” 他是怕这两个跳脱的女生把新来的于老师吓住了。 于东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不过他倒是挺惊讶的,虽然这两个女生不是他带的,但是这样突出的风格他竟然一点印象都没有。 看来上一世的他,对这个世界确实也太过漠不关心了。 “时间不早了,我带你进学校吧。你不知道,你迟迟没来,吴校长头发都急白了。你们班今天已经有学生来报到,我让人安排好了,晚上的时候你去看看,跟他们认识一下。” 于东点了点头:“辛苦了。” …… “咱们学校不大,跟你们燕师大肯定不能比,前面这两栋教学楼……” 刘昌敏带着于东一边往里面走,一边介绍着学校的情况。 于东对这里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不过也总能看到一些令他惊喜的东西。 比如图书馆门口的破石头,这石头据说学校迁址黄瓜园后就一直在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流传一个传说,只要在皓月当空的时候抚摸石头三次然后许愿,就能实现愿望。 金艺的学生愿望多得数不胜数,几乎每个人都干过摸石头的事情,经年累月,石头被盘得越来越圆润。 不过到明年,学校修建新校门就要移走这块石头。 于东还记得,前世移走石头的时候,还有不少虔诚的学生过来送它。 如今隔了一世再次见到它,又为于东心中添了一些故地重游的感觉。</p> 第二章 感觉于老师不一样 金艺的校园确实不大,走了没一会儿两人就到了职工宿舍。 三层楼围一起的小院子,院子中间是一片打理得当的菜圃,菜圃边上立着一个手压井。 金艺的职工宿舍条件不好,没有装自来水,平时老师们想要用水就靠着一口压井,或者跑到前面政务办公楼接自来水。 到了饭点或者洗澡高峰期,压井边上总是排着队。 “你的宿舍在这边。” 两人踱过院子,走到一楼东南角的一间房间门口。这是一间单人间,里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只有白灰墙面能看出之前被钉过不少画报的痕迹。 屋里面的家具也很简单,一张单人床,一面衣柜,一张书桌,一个面架。 除了面架亮着红漆,其他几件都能看出是旧物什。 于东把牛仔书包顺手往桌上一放,开始打量起房间,这房间跟他印象中区别不大,不过此时再看却感觉破旧很多。 刘昌敏在旁边等于东看了一会儿,举着手表说道:“于老师,你把包放下,我带你去领物资。” 他又从书桌的抽屉里面拿出一副锁递给于东:“宿舍区没什么杂人,不过还是锁门保险点。” …… 学校发的物资也不多,两套被褥、一个搪瓷脸盆、两个搪瓷水杯、一卷凉席、一个本子、一支笔。 于东将被子和凉席铺上,简单地把房间整理一下。 先去食堂吃了个饭,然后径直去向男生寝室。 男生宿舍在西北拐角处,要是刚到金艺恐怕是真不太好找,不过于东轻车熟路,很快就到了。 从西边楼梯上去,转个弯就到了202宿舍。 刘昌敏告诉于东,工美新生来了三个,都安排在202。 宿舍的门虚掩着,于东正要推门进去,却听到里面传来一道高亢的声音。 “同学们,同志们,我带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跟你们宣布一个好消息。就在今年五月份,由华夏科幻协会主办,《科学文艺》杂志社承办,世界科幻协会在蓉城举办了年会!会上,世界科幻协会将最佳期刊颁发给了《科学文艺》。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这意味着我们华夏科幻的低谷期将要过去,一个崭新的、蓬勃的科幻世界将要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所有人都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站在外面的于东,能想象到声音的主人此时是如何的激动。 他已经听出声音的主人是谁了,作为他带的第一届学生,1991级工艺美术二十三个学生,每个人他都印象深刻。 而这个声音的主人曲爱国,更是这二十三人中最为跳脱的一个。 于东慢慢推开宿舍的门,身材魁梧的曲爱国浑身上下只穿着一条三角红裤衩,手里攥着一叠报纸站在右中上铺。 曲爱国正满脸通红地向其他两个室友宣布好消息,忽然听到推门声,吓得一个激灵,彭咚一声摔在床上,然后迅速用被子盖住了身体。 等到确定自己遮住了身体之后,他才转头看向门口。 见到是个男人,曲爱国松了口气,笑着说道:“哥们,进来敲个门啊先,你这是要吓死个人!” 于东瞥了他一眼没说话,又看向其他两人。 跟曲爱国的“衣衫不整”不同,李慧祥和王进穿得整整齐齐,坐在下铺。 再看地上,行李东一摞西一摞看着很乱,于东眉头一皱,辅导员的派头一下子摆了出来,厉声道:“这才刚来第一天,寝室就弄得这么乱,要是给你们待四年是不是就要成猪窝?” 曲爱国他们三个愣愣地看着于东,不知道这个看着跟他们差不多的帅哥是什么来头。 小胖子李慧祥心有戚戚地问:“你是我们学长么?” 于东直接亮了身份:“我是你们辅导员于东。” 一听是辅导员,上铺的曲爱国吓了一跳,顾不得暴露身体,一骨碌爬了下来。 三下五除二,摆在他床下的行李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干完之后,这家伙带着一脸谄媚的笑:“于老师好,于老师大驾光临,202宿舍蓬荜生辉呀!” 王进和李慧翔终究是慢了一步,不过也都各自起身收拾起来。 他们两个不如曲爱国油腔滑调,行李收拾好了之后乖巧地站着,脸都红彤彤的,大概是觉得第一天就让辅导员抓了卫生,有些不好意思。 于东也并不是真的要训斥他们,多少有些捉弄的意思。此时看到王进和李慧翔被吓得不敢说话,也就没有再逗他们。 他露出和善的笑容,在旁边的空床铺坐下,又对三人招了招手:“你们也坐吧……还有,曲爱国你把衣服穿上。” 曲爱国贼贼一笑,“于老师,我今年本命年。” “看出来了。” “嘿嘿,我看您比我还小吧。” 于东乜了他一眼,“怎么,你意思是我还得管你叫哥?” 曲爱国连连摆手:“不敢,不敢,我就想说于老师您年轻有为。” “别拍马屁,快把衣服穿好。” “遵命。” 等到曲爱国套上衣服,于东才再次开口,“我刚才在外面听到有人在做慷慨激昂的演讲,是你么?” “是我在说话,也算不上演讲……”曲爱国摸了摸脑袋,“就是跟新同学们分享一下好消息。” 于东又问,“你很喜欢科幻小说?” 曲爱国缩了缩脖子,“于老师,上大学了也不能看课外书么?” 于东被他的怪样子逗笑了,“我有这么说过么,我就是简单问问,你是不是喜欢科幻小说?” “我当然喜欢,而且不仅是我,你问老王和慧祥,他们两个也喜欢。” 于东看向李慧祥他们,二人点了点头。 看到他们点头,于东内心有些自责。上一世他当了他们四年的辅导员,也不知道他们喜欢看科幻小说,上一世的他像是个睁眼瞎子,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发现。 不过他也是幸运的,老天给了他再来一次的机会,让他重新去发现。 “你们平时喜欢看的科幻小说有哪些?” “于老师,我最喜欢看的就是郑文广的《飞向人马座》,还有《星星营》也很好……” 说起自己喜欢的小说,曲爱国打开了话匣子。就连比较腼腆的王进和李慧祥也热络起来,参与了讨论之中。 谈到后来,聊到关于未来的话题时,曲爱国忽然问于东:“于老师,你说几十年后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会像科幻小说里面一样么?” 曲爱国只是随口一口,但是于东却认真地思考起来。 对别人来说,这个问题需要想象,但是对他来说,只需要回忆。 那是他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是存在脑海中一幕幕真实的画面。 沉吟了半晌,他缓缓开口:“二三十年后的生活,或许不如科幻小说,也或许超过科幻小说。人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近,甚至只用一面小小的玻璃板就能做到面对面交流,路上到处都是汽车,白天和黑夜也不像现在这样分明,因为晚上会变得灯火通明。出门也不必带着钱包,刷脸就行了……” “于老师你刷脸肯定行,我们几个大概就不行了。”曲爱国笑呵呵地说道。 “是啊,于老师,你这么帅,以前肯定有很多女同学追你吧。” “那还用说。” 其他两人也笑着附和。 于东摇了摇头,他们三个是误会了刷脸的意思。 曲爱国又说:“于老师,你要是写科幻小说肯定很厉害,说的跟真的似的,我都差点信了。” 听到曲爱国的话,王进连忙戳了戳他胳膊。 曲爱国回头看了看王进,不知道王进是什么意思,王进也只是摇头。 于东注意到他们的小动作,不过也没说什么,看着时间,他起身道:“时间不早了,你们早点休息,记得明天早上八点钟到政务楼门口集合。” “好,于老师您慢走。” 等到于东走远之后,曲爱国问王进,“你刚才戳我干什么?” 王进猴了他一眼,“你呀,就乱说话。于老师是燕师大华文系毕业的,听说之前还在《收获》上发表过文章,怎么可能写科幻小说。” “怎么不能——”说到一半,曲爱国忽然泄气了。 这几年科幻小说在华夏名声不太好,文学家和学者们都不愿意往上沾。 “我总感觉于老师不一样。”曲爱国不甘心地嘀咕了一句。</p> 第三章 老吴 于东从男生宿舍出来,刚回到宿舍,看到他门口站着个黑影,那黑影像是有什么急事,来回地踱着脚步。 走近了,于东才认出来是刘昌敏。 他意外道:“老……刘老师,大晚上的你来找我有事么?” 刘昌敏见于东回来,喜道:“你回来得正好,吴校长说让你过去一趟。” “现在?”于东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这会儿已经八九点钟了。 “就现在。”刘昌敏肯定道。 “行吧。” 就这样,于东没进宿舍就被刘昌敏拉到了校长办公室。 把于东送到校长办公室,刘昌敏自己就先走了。 校长室的们开了一半,于东伸头往里面看去,昏黄的灯光下,两鬓斑白的吴常新埋头案上,正在处理工作。 于东暗自摇头,老吴这校长当得可真是没话说。 金艺的学生谁不知道,政务楼最早开的门是校长室的,最迟灭的灯也是校长室的。 咚咚。 于东轻轻地敲了门。 吴常新抬起头,扶了扶眼镜,看到于东,随即笑了起来:“是于老师吧,快进来坐,我这边还有点事情,快处理完了。” “不急,吴校长您先忙,不用管我。”于东笑着走了进去,没急着坐下,而是打量起办公室,想找出跟记忆中重合的部分。 吴常新瞥了眼于东,心说这小子倒是不怯场。 大概五分钟之后,吴常新放下了笔,从抽屉里面掏出一包烟,自顾自点上一根,然后又问于东:“于老师,来一根?” “校长不用客气,我不抽烟。” “不抽烟好。”吴常新点了点头,舒舒服服地吸了一口,似乎这一口烟能赶走这一天的疲劳,“我也不太爱抽,就是习惯了,改不了。” “这么晚了叫你过来,也是因为时间紧迫,你不要介意。” 于东连忙说道:“这事赖我,假请得太长,差点耽误了开学。” “不是差点,是已经耽误了。” 吴常新的话很直接,不过他并不是生气,这一点于东认识他那么多年,自然是清楚的。老吴是个有什么说什么的人,不把话放在心里,这一点让人很舒服。 而且这事也确实是于东自己做得不对,即便吴常新生气也是理所应当的。 没等于东说话,吴常新继续说道:“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但是现在事情到了这一步,你的任务很重,所以需要加紧时间。辅导员,说好做也好做,说难做,也确实有点难度。这一点,我不跟你说太多,碰到什么问题可以去问刘昌敏,他是授课老师,也做过辅导员,经验很丰富。” “嗯,刘老师是个热心肠,帮了我很多。” 吴常新点了点头,透过烟雾看向于东,眯着眼睛说道,“另外,我有个私人问题想要问你。” 于东挑了挑眉毛,“您说。” “你来金艺,你们胡校长跟我联系过。他对你很欣赏,本来想要留你在燕师大,但是你给拒绝了。我能问问,你为什么不愿意留在燕师大么?” 这个问题…… 于东自己都已经记不清答案了。 他重生过来的时候,拒绝留校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 所以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 想着想着,还是想起来了。 哦,是因为感情。 他有一个女朋友,叫夏杨燕,同班同学,谈了一年多。 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夏杨燕长得漂亮,又主动追求。都说女追男隔层纱,于东也没落俗,不做什么抵挡就答应了。 后来分配单位,夏杨燕想要留校,但是他们华文系这一届只留一个,基本上定的就是于东。 看到女朋友天天为了留校的事情闷闷不乐,于东脑子一热,选择了拒绝留校,把机会让给了她。 一开始,故事还依旧美好。 夏杨燕感谢男朋友为她的付出,说再过两年大家工作稳定了,她就嫁给他。 当夏杨燕说要嫁给他的时候,于东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时心里也燃起了一份冲动,那是之前跟夏杨燕谈了一年多从未有过的冲动。 一个女人说要嫁给一个男人,似乎是对那个男人至高的肯定。 带着这份冲动和对未来的憧憬,于东来到了金艺。但是人生总不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时不时的,老天爷会给你来一记回旋踢。 几个月之后,于东收到了夏杨燕的分手信。 原本以为自己永远都不会忘记夏杨燕的背叛,但是时间总是悄悄地在改变某些东西,他重生两个月以来,竟然一次都没有想到过她。 于东也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真的已经淡忘,还是内心深处在刻意回避。 而且现在也有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还没有收到夏杨燕的分手信,按照故事发展,他们的恋情还要持续两三个月。 “是不是我的问题不该问?” 吴常新的话打断了于东的回忆,于东笑着摇了摇头:“没什么不能问的,其实是因为我父母都上了年纪,我不想离家太远。” 对于于东的回答,吴常新将信将疑,不过也没有继续往下问。 他弹了弹烟烟灰,说道,“那好,我这边没有其他事情了,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 于东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过头,说:“吴校长,您也要保重身体,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您有一个好身体,才是我们所有人希望看到的。” 上一世老吴就是累死的,在于东之前几年就去世了,当时于东拖着病体还去参加了老吴的葬礼。 他还想让吴常新不要再抽烟了,但是这样会显得他这个新来的教师太不知天高地厚。 就这么说了一句之后,于东拉开门走了出去。 办公室的门一开一关,一阵凉风从屋外吹进来,白炽灯跟着微微摇曳,香烟烧出一缕烟雾绕着灯光盘旋,门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吴常新盯着门口好一会,最终欣慰地笑了起来,他能听出来奉承和真心之间的区别。 轻轻地把手中的香烟摁灭,他准备今晚早点下班。</p> 第四章 未来世界 于东回到职工宿舍的院子时,整栋楼已经没有几间房还亮着灯,这个时代没有各种社交网络和短视频app,大家普遍睡得很早。 院子里面虫鸣蛙叫此起彼伏,夜晚的风有些秋天的意思了,带着凉意侵袭过来。于东拢了拢衬衫的领口,快步回到了自己的单间。 回去之后,于东生怕吵到其他人,小心翼翼地从压井取了些水冲了个澡。 透心凉的井水把他攒的那些睡意冲得干干净净,整个人变得抖擞起来。 既没有睡意,也就不急着睡觉,索性从包里掏出一沓被压皱了的报纸。 这是他白天出火车站后随手买的一份《杨子晚报》,白天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没有抽出时间看。 借着昏黄的灯光,于东读起手中的报纸。油墨的味道跟纸张的毛草味混在一起扑面而来,铅字印在上面,像是长了毛,虽然粗糙,却也变得更加生动,仿佛下一刻这些小字就要从纸面上跳出来。 只是刚看了几段,于东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跟他印象中的《扬子晚报》大相径庭,作为金陵的官方报刊,一般报导的都是时事新闻、政策热点,标题向来严肃,文章通常也非常规整。 可是手上这份报纸,却满篇都是市井新闻、八卦趣事。 某省某市某村某家养了某猪生了个大象。 某山某林某庄某人娶了个媳妇是个男人。 某年某月某日某户…… 整篇志怪新闻居多。 翻到末页,大版面变成一个一个豆腐块,上面写着很多个人信息,有些求配偶,有些求笔友,有些打广告,活脱脱一个社交板块。 于东满头疑问,将报纸翻到首页,认真看了抬头的报刊名,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他买的不是《扬子晚报》,而是《杨子晚报》,两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看来是某个“聪明”的商家,为了蹭《扬子晚报》的热度,给弄了个双胞胎。 不过虽然商家用意不纯,但是于东倒觉得这报纸销量应该会不错。因为里面写的新闻像是志怪小说,却能引起人的猎奇心理。 随手又翻了翻,翻到中间的时候,于东忽然眼睛一眯,在中间的某页停了下来。 “世界科幻协会1991年年会在蓉城圆满落幕!” 于东感觉有些奇妙,之前才从曲爱国口中听到科幻年会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又再次见到。 这次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是在蓉城举办,由华夏科幻协会主办,《科学文艺》杂志社承办。 《科学文艺》获得了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 同时,《科学文艺》也颁发了今年的银河奖,获奖作品是《太空修道院》,作者谭立和覃白。 谭立,于东不认识。覃白,却是个熟人。 覃白是《科幻世界》主编谭锴的笔名,前世于东跟他还有过一面之缘。想到这里,于东在新闻里面找了起来,最终果然让他找到。 “本次大会,《科幻文艺》也正式亮出了他们的新刊名——科幻世界。” 科幻世界,这四个字,是无数华夏科幻迷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华夏科幻文学作家们心中殿堂刊物。 要说华夏科幻,就必然绕不开这个杂志,也必然绕不开银河奖。 别看新闻里把华夏科幻写得一片火热,但事实上这几年恰是华夏科幻的低谷期。 八十年代,国内涌出一波思潮批判,矛头直指科幻文学,直接让刚刚露出尖角的华夏科幻高塔轰然崩塌,之前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科幻杂志一个接着一个地毁灭,到现在也就剩下《科幻世界》这个“独苗”。 而《科幻世界》的日子不好过,因为“精神污染”事件,川省科协让杂志社自负盈亏,据说为了让杂志社顺利办下去,谭锴甚至偷摸弄了个有色刊物赚钱来补贴《科幻世界》。 这种情况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善。 “不容易啊。” 于东喟然一叹,把报纸合起放在桌上,手掌一遍一遍地抚过报上面的褶皱,似乎想要把华夏科幻所经历的坎坷也一并抚平。 但是他知道,就算他把这份报纸抚得再平整,华夏科幻的现状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于是他轻轻地把报纸合上,又从包里取出写作本和笔。 他有满脑子的科幻素材,更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所见所闻,同一天内两次听到科幻大会的事情,他总觉得冥冥中自有注定,注定他该拿起纸和笔去做一些事情。 华文系的学生并不学怎么写小说,但是华文系的学生却在写小说这件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于东脑海中有东西的时候,他能很快地将他们体现在纸墨之间。 只用一个小时,于东就把故事大纲列了出来。 这是一个在后世看来很老套的故事,故事大概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华夏学生,无意中碰见了一群有着特殊能力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研究这些特殊能力之人,最后却发现这个世界不过是一个游戏,而他们大部分人不过是一堆数据。 原来真实的世界经历了大战,早已濒临毁灭,物质匮乏,到处都是辐射,人类能够生存的空间极速变小。 为了让人类减少活动,政府设计了一款游戏,希望人们能在游戏里过上“正常”的生活。 主角其实是生在末世的人类,婴儿时期就被迫进入了游戏当中,现实中的他是一坨无法行走的肉泥,每日靠着政府发配的营养液生活。 而那些有着特殊能力的人,只不过是系统的bug而已。 主角一生都在追寻真相,但是当他发现真相之后,他的世界却也跟着坍塌。 有点像后世的电影《骇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又似乎脱胎于小说《神经漫游者》,但是于东却仔细地在里面穿插着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让故事丰满起来。 很多科幻小说家穷其一生都在想着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于东却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他比别人多了一个世界——三十年后的世界。</p> 第五章 苏桐 第二天一大早,于东就赶到了政务楼门口。 昨晚他列完大纲之后又忍不住写起正文,一写就到了半夜,要不是因为今天有事他强迫自己睡觉,可能都要写一夜。 也就是现在年轻,虽然只睡了几个小时却感觉精神还是很好。不过于东也告诉自己,以后熬夜这种事不能再干了,上一世怎么死的他可没有忘记。 没有一副好的身体,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曲爱国他们还没到,于东四下看了起来。 七八点钟的金艺开始热闹起来,高年级的学生们踩着初秋的晨气开始了一天的活动,操场角落扎了一堆学生,嗯嗯啊啊的叫着,不用去问就知道是声乐系的学生在练声。 一些晨起跑步的男生,围着操场绕圈,只要绕到角落处,速度就自动降了下来。 声乐系练声并不好听,吸引这些男生的也肯定不是咿咿呀呀的鬼叫。于东定睛一看,便找到了答案,原来声乐系的女生一个赛一个好看。 一只早起找虫的鸟儿从空中路过,像是巡视军队的将军,在空中转了两圈,飞走前长长的尾巴一翘,一颗白色的“炮弹”直直投射下来。 某个声乐系的幸运儿被“炮弹”砸中,哇的一声叫了出来,原本有节奏的“咿咿呀呀”忽然混乱起来。 于东看着远处混乱的场面,脸上都是笑意,这该死的青春气息,教人根本没有办法挪开眼睛啊。 “于老师,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于东回头看向气喘吁吁的曲爱国三人,又看了看手表,笑道:“七点五十八分,你们没有迟到,走,我带你们去吃早饭。” 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原本看到于东已经到了,他们心里有些发怵,怕于东怪他们来得太迟,没想到于老师不但不怪他们,反而还带他们去早饭。 于老师真是个好老师啊! 吃过早饭之后,于东给迎新工作做了划分。 他自己自然是坐镇接待处,为新来的学生登记信息、分配宿舍。 而曲爱国他们则负责带着新同学们去领物资、认宿舍。 他们的工作任务并不重,工美班总共就二十三人,去掉曲爱国他们就剩二十人,即便是一天接完,也就半小时接一个。 所以每来一个学生,于东都会跟人多聊一会儿,把学校的情大致跟学生说一遍。有的时候,学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好几口上阵,于东就更来了兴趣,拖着人家家长拉家常。 这样一来,工美接待处这边的情况就有些引人注目了。 别的接待处,老师们为了追求效率,登记完信息最多交代两句,摊位前基本没什么人。而工美这边,于东跟学生以及家长们聊上了天,后来的学生家长又跟先来的家长们聊上了天,大家围在一起,像是在开交流会。 刘昌敏远远地看到工美接待处围了一群人,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新来的于老师不会闹出什么问题来吧,他毕竟刚毕业,经验少。 因为放心不下,刘昌敏急匆匆地赶到工美那边,刚走近就听到于东在人群中哈哈大笑道:“各位家长请放心,我呢,专业课给不了他们太多帮助,但是生活上肯定会尽全力。金陵我很熟,等军训后我就带他们四处逛逛,采采风,写写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大学嘛,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多走走,开拓视野……” 刘昌敏听到于东的话,表情一滞,这哪里是闹出了问题,简直是师生家长和睦的典范,没想到这于老师搞人际关系竟然这么拿手。 不过也有点爱说大话了,刘昌敏看过于东的资料,土生土长的上沪人,大学在燕京,怎么可能对金陵很熟。 当然在刘昌敏看来,这也无伤大雅,要是干什么说什么都板板正正的倒不行了。 如果刘昌敏的想法被于东知道,肯定会笑掉大牙,因为在于东眼中,刘昌敏恰是那种干什么都板板正正的人。 …… 工美的新生都很积极,第一天,全班二十三个学生全部到齐。 于东把他们安顿好之后没有急着给他们开会,让他们明天休整一天,然后明天晚上再开个军训动员会,顺便提前安排一些后续事务。 晚上吃过晚饭,他本想拉着刘昌敏出去散步,却因为刘昌敏有事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出去。 借着时有时无的路灯和没精打采的月光,于东出了黄瓜园,不知不觉走到了秦淮河边。 沿着河边,有一段石子路,踩在上面,每一步都引起一阵吱吱的响声。河面上的月亮,被波纹扭曲了形状,像是风中舞动的裙摆。夜幕下面渐渐地静了下来,只有水里的蛙声开始热闹起来。 蛙声不知道从哪里发出,却在两岸回荡,快要消弱时,另一道蛙声又加入进来,变得更加响亮,于东踩着石子,心里也跟着愉悦起来。 他往前走了几步,探头在水面巡望,还没找到蛙叫源头,却听到后面传来一声焦急的叫喊:“别——” 于东吓得一个趔趄,差点掉到水里。 等他稳定身形,回头看去,路灯下站着一个身材敦厚的男人。 再走近几步,才看清楚男人的模样。男人中等个子,黑框眼镜上边吊着两条又粗又短的眉毛,眼睛不小,却是眯起来的,只剩两条狭长的细缝。 长袖衬衫的袖子被捋到半截,双手趟着辆二八杠。 这模样,看着有些面熟,于东想了一会,忽然拍着脑袋,惊喜道:“你是苏桐!” 苏桐原本以为于东要沉湖,见他没有往下跳,正松了口气,又听于东喊他名字,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你认识我?” 于东笑着解释道:“我也是燕师大的,刚分到金艺当辅导员。” “难怪,原来是师弟。”苏桐恍然,他又朝着金艺的方向看了看:“这大晚上的出来遛弯嘛?我看你半天了,还以为你想不开,这秦淮河一年可要死不少人。” 于东看着苏桐,内心百感交集。 虽然他跟苏桐都是燕师大毕业,又都被分配到金艺当辅导员。不过时间上一直都是错开的,所以并没有太多的交际,只是苏桐偶尔回金艺的时候照了几面。 苏桐这个时候已经蜚声文坛了,他的长篇小说《妻妾成群》在《收获》上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如果于东没有记错,应该就是近两年,张一谋就会把《妻妾成群》改编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时候苏桐也算是“出圈”了。</p> 第六章 邀请 出来随便逛逛,就能碰到苏桐,于东也挺意外的。 “师哥这是往哪儿去?” 苏桐拍了拍自行车,笑道:“还能上哪儿,刚下班,回家。” 于东点了点头,苏桐这会儿应该是在《钟山》杂志社当主编。 “既然……”苏桐刚开口又停了下来,上下打量了一番于东,再次开口道:“你叫于东么?” 被苏桐叫出名字,于东有些惊讶:“师哥你知道我?” 苏桐忽然笑了起来,他其实也不确定,只是试着问一问,不过对方这回答等于是变相承认了自己就是于东。 “我知道你。”苏桐点了点头。 但是于东依旧疑惑,因为他问“你知道我”时,其实意思是“你怎么知道我”,想要的回答也不仅仅是“我知道你”。 苏桐把自行车停好,慢慢走到于东面前,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包芙蓉王。 “抽么?” “不抽。”于东摇头。 苏桐笑了笑,自己抽出一支用火柴点上。 “我读过你在《收获》上发表的文章。”苏桐吐了一口浊烟,说道。 原来是这样,于东心中大概有了答案。他一辈子只在《收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那还是大一的时候,针砭了当时文学界很多作家的作品空无内容。 只是没想到苏桐竟然看过,而且好几年过去,他还记得。 “文章很好,我正想着有时间能见一见你,没想到你被分到金艺当老师了。”苏桐笑了起来,镜片后面的两条眼缝变得更狭长了:“怎么样,在金艺还好么?” 于东原以为苏桐会逮着他讨论文章的事情,却没想到话题一转,问起了生活。 “昨天刚来,正在适应。” “工作之后不比在学校读书时肆意,不过金艺的吴校长很好,你能跟他多学点东西。” “吴校长确实很好,不但工作认真,对新同事也很照顾。” “相信你很快就能适应。”苏桐点了点烟灰,“我现在在《钟山》工作,如果有时间可以去我那里坐一坐。” “好。” 见于东点头答应,苏桐笑了笑,夹着没有抽完的烟起身,然后骑上车走了。 远远地看着苏桐的背影,于东有些摸不着头脑,他这个师哥看起来还挺奇怪的。只是可惜,现在这个时代局限太多,要是在后世,于东早就掏出手机跟苏桐扫一扫加好友了。 苏桐不仅仅是他的学长,也是他比较喜欢的作家,他们这批先锋派,包括余桦、格飞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 只不过……于东忽然拍了拍自己的脑门,他终于反应过来刚才苏桐提到他在《收获》上发表的文章时为什么是那样的反应了。 他的那篇文章恰恰就把早期的先锋派中不少作家都批评了,先锋派流行的那两年风风火火,确实为华夏文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也同时滋生出不少空洞的文学作品。 作家过于表现意象,偏于意识流,导致作品在故事内容上落了下乘,失了根本。 就连苏桐早期的作品,也有这个毛病。 换言之,于东之前的那篇文章也把苏桐置于枪口之前。 “嗨,不想了,回去。” 于东摇了摇头,踩着月光踏上回学校的路,他今晚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既要准备之后的工作计划,又要继续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 …… 之后的几天,学生们在军训,而于东则赶集似的到处开会,一天一小会,两天一大会。 学校里面有什么事情,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开个会表决一下,小事小会,大事大会,有时候表决一次不行,还得来个二次三次。 有时候某个授课教师为了调课,还得向上打报告,紧跟着又得组织领导和相关同事开会表决。这些东西于东都经历过,所以并没有感觉太不适,只是每每开会的时候会议室里都烟雾缭绕,十个老师八杆烟枪,大家坐一起,议题还没弄清楚先散了圈烟。 于东自己把烟给戒了,却又得防着吸二手烟吸成肺癌。 其实大家都不想开会,但是真有事情的时候,不开会又似乎不行。私下里即便能够商量,也不如开会的时候当面宣布来得好,更像保持某种特定的仪式感。 有些老师也会开玩笑,说他们像是在“会所”上班。 这个时候“会所”是个新鲜词,还没有后世那样的敏感意味,所以那位老师才敢这样开玩笑。 军训到第六天的时候,于东刚结束一场迎新讨论会,就被吴常新叫到了办公室里。 一般的会议吴常新是不参加的,但是学校里面大大小小的会议他都知道。所以对于东最近的行程,吴常新也很清楚。 于东刚到办公室,吴常新就笑着问:“这些日子,光是大大小小的会就够你头疼了吧。” 趁着跟于东说话,吴常新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又给自己点上一支烟。最近关于于东的事情,他听刘昌敏汇报过几次,倒是有些超过他的意料,没想到于东这才刚毕业就能在大小事务中做到游刃有余。 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老朋友胡月明对自己没说实话,胡月明当时打电话过来的时候,特意提过:于东这孩子文学理论扎实,也很勤勉,就是不善人际交往,比较沉闷。 现在看来,却全非如此。 就算不听刘昌敏的汇报,光是看着于东这个人站在那里,也能感觉他不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 于东不知道自己的表现颠覆了吴常新的想象,更不知道吴常新因此还对他的导师胡月明产生了某种“误会”。 他笑着回道:“我初来乍到,能借着开会的机会跟其他同事多做交流,是我求之不得的。” “跟我就不用背谱子了,这些我也是经历过的。这次叫你过来,是想问问你认识苏桐么?” “苏桐?”于东看了看吴常新的表情,想要从中琢磨出为什么他会提到苏桐,但是老吴笑眯眯的脸上根本看不出什么来。 他沉吟道:“算是认识吧。” “算认识?”吴常新靠着椅子抖了抖烟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上午他的电话从《钟山》打到了我的办公室,想要邀请你去杂志社一趟。”</p> 第七章 组稿会 吴常新的话让于东感到意外。 一个礼拜前,于东确实在出去遛弯的时候遇到了苏桐,而苏桐也确实提了一嘴说让于东有时间去《钟山》杂志社坐坐。 但是怎么看也不至于到特意打电话邀请的地步,因为现在打电话并没有那么方便,所以苏桐才要通过吴常新来传话。 于东试探地问道:“苏桐有说是为了什么事么?” 吴常新摇了摇头:“这倒是没有言明,只说请你过去坐坐,好嘛,我跟他认识这么久,也没听他说请我过去坐坐。” 言语间,吴常新颇为不爽。 于东笑道:“大概是苏桐觉得吴校长你日理万机,抽不开身,也就不开这个口了。” 吴常新笑眯眯地盯着于东看,看了好一会,说道:“果然是师哥师弟啊,这人不在跟前呢,就急着帮他说话啊。行了,话我给你传到了,去不去你自己决定。要是想去,明天下午三点钟到杂志社就行。” 于东嗯了一声:“那我得请个假。” “批了。”吴常新干脆地说道。 ……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于东还在想着苏桐的事情。 能特意打电话,通过吴常新给自己带话,绝不可能只是邀请他过去随便看看。 至于到底是什么事情,于东一时也想不明白。 “唉,你这人走路怎么不看路呀!” 于东正在想问题,身体被某个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此时地上散落着几本图书,上面写着《音乐理论》之类,书的旁边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一脸怒容看着于东。 于东想了好几秒,才认出眼前这女人是谁。 金艺的美女老师很多,而声乐系的程砚秋绝对是学院里最出名的那个,不仅仅因为她长得漂亮,更因为她性格泼辣,作风大胆。 从她此时的穿着就能看出端倪,格子衬衫随意地敞着,里面穿了一件白色背心。下身一条窄脚牛仔裤,膝盖上面被人为划拉了几道口子,在这个时代,既反传统,又一点都不流行。 于东之前跟程砚秋没什么交际,连说话的次数都没有多少,所以对程砚秋的印象大多是来自于其他人口中的八卦。 即便是在大学学府,嚼人舌根这种事情也是常态。老师们不是圣人,平日坐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说些俗话。 在于东的印象中,程砚秋四十多岁都没结婚,所以外界传了不少怪话。 “你是个哑巴?”程砚秋看着把自己撞到的男人一言不发,又说了一句。 于东回过神来,略带歉意地伸出手去,“不好意思,是我走神了。” 听到于东诚恳的道歉,程砚秋反而气不起来了,她没有拉于东伸过来的手,兀自拍了拍屁股,自己站了起来,又从地上把自己的书捡起来。 “算了,也不怪你。” 其实是不怪于东,走廊的路这么宽,就算是于东在发呆,也不至于撞在一起,主要是程砚秋自己跑得急,又碰到个弯口,一没留神把于东给撞了。 照理说,错还在程砚秋。 只不过于东是个男人,身量又高,被程砚秋这么一撞他自己没事,反而是程砚秋被弹到了地上。 程砚秋吃了个大亏,心里来气,所以没头没脑地斥了一句。 一手抱着书,一手揉着屁股,程砚秋从于东身边走过,她大概是有什么急事,就算差点摔得屁股开花,脚步也一点没有放慢。 看着程砚秋的背影,于东摇了摇头,继续朝前走去。 第二天中午,于东在食堂吃过饭就出了校园,下午三点钟要去钟山杂志社,他提前出来是为了给《科幻世界》投稿子。 他的手速比较快,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写了近四万字,要不是《科幻世界》要求投稿必须用格子纸,于东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誊写上,可能要写出来更多。 这本小说他自己命名为《第二世界》,全文设定三十二万字,投稿的这部分只占总篇幅的八分之一。 现在的车马很慢,邮件周期也长,说不定等他收到杂志社回信的时候,都已经完稿了。 郑重其事地把稿子寄出去之后,骑着从刘昌敏那借来的凤凰车,朝着新街口而去。 钟山杂志社距离南艺不远,骑车一会儿就能到。 此时的GL区并不十分繁华,远远的还能看到矗立在新街口西北边的金陵饭店,这座金陵标志性建筑依旧以110米的高度位居金陵第一高楼的宝座。 沿街到处都是三四层高的商铺,偶尔也能看到商贩推着小车叫卖,还有的练摊儿直接扎在路边,除了一边大力吆喝,还得时刻注意周围动静。 也有胆大的,于东就看到距离钟山杂志社不远的地方围了一圈人,圈子里面席地坐着个四五十岁的黑脸汉子。 面前铺着一张黄布,上面摆着十数个瓦瓦罐罐,汉子左手拿着把勺子,右手捡起瓦罐,把瓦罐里面的粉末往黄布上一撒,嘴里就唱去了起来: “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长,熬鱼炖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属它强。凡是做菜它调味,没有花椒味不香,要问花椒哪里好,河nan开feng是家乡……” 原来是叫卖十三香,这可是个技术活,这玩意说辞一串一串,一套下来绝对是个完整的节目。 周围的人们冲的也不是这人卖的十三香,大概是为了免费听一段唱卖,有些人没听过,觉得新奇有趣,也跟着嗯嗯啊啊的哼。 于东看了一会儿,词太长,没听完就走了。 照着记忆,找到了钟山杂志社所在。 杂志社位置不好找,要过个巷道,穿个院子,然后沿楼梯上得二楼才能见到《钟山》的招牌。 于东刚上楼,迎面来了个中年男人,正急匆匆往外走,见到于东是生面孔,问了一句:“找人?” “嗯,找苏主编。” 那人哦了一声,朝里面一指:“靠左边走,走到头就是他办公室。” “多谢。” 两人擦肩而过,男人下楼梯下到一半忽然有回过头喊住于东:“小伙子,你是来开组稿会的?” 于东愣了一下,男人口中的组稿会他压根没听过。 大概是看到于东的疑惑表情,男人笑着摆了摆手:“没事了,你进去吧。”</p> 第八章 你来试试 杂志社的外面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一进去却感觉内有乾坤。大厅面积不小,但是供人行走的走道却很狭窄。 工位之间挨得很近不说,几乎每个工位边上都会摞着一堆各种各样的书稿,因为工位上实在是没地方放了。 不少编辑正埋头工作,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越过高山似的书堆看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去。 这种不声不响的繁忙也让人感觉十分紧张,于东走在匝道之中,小心翼翼地腾挪辗转,既怕碰倒旁边的书稿,又怕弄出大声响惊扰到这些认真工作的人。 终于走到尽头,于东松了口气,看着门头上的主编办公室牌子,敲了敲门。 “进来。”苏桐的声音从里面穿了出来。 于东轻轻推开门,一股烟味扑鼻而来,苏桐坐在办公桌后面,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捏着笔。 苏桐正在忙着做下下版的版面设计,听到有人进来却不说话,就抬起头看了过去,见到是于东,他扬眉笑了起来,“是你啊,于东,来,快坐。” 放下笔,顺手就把烟灰缸拿了起来走到茶几旁边,“你不抽烟,我给你倒杯水。” 于东连忙说道:“师哥,不用客气。” “水还是该喝的。”苏桐笑呵呵地给于东泡了杯茶。 随后两人在沙发上坐下,苏桐看着于东说道:“是不是吴校长话传的有误,我跟他说的是三点钟,这才两点不到。” 于东摇了摇头,“吴校长说的是三点,是我自己来得早了。正好在附近办点事情,就先过来了,没打扰你吧。” “说笑了,我恨不得你早点来,只不过是怕耽误你时间。”苏桐吸了最后一口,把烟摁灭,继续说道:“今天请的不止你一个,还有毕飞雨、叶兆延他们,主要是为了组下下版的稿子。” 原来真是为了组稿! 刚才在门口听到那个男人说组稿的事情时,于东心里就有了预料,但他还是觉得有些不太可能。 《钟山》杂志社要组稿,凭什么找自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刚从大学毕业的人? 听苏桐的意思,今天的组稿会还有毕飞雨、叶兆延。 毕飞宇就不说了,他后来当了苏省作协主席,只是这会儿还不是很出名。 叶兆延也了不得,虽然现在也没什么大作,但人家祖父是文坛巨擘叶圣淘,在金陵文学圈混了十来年。 而他于东呢,只是大一的时候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而已。 苏桐看出了于东的疑惑,说道:“组稿嘛,不是老师布置作业,你过来听听,给给意见,碰到想写的就写一写,不想写就当是来交个朋友。叶兆延和毕飞雨以后都会是金陵文学圈的中流砥柱,你跟他们多交流没有坏处的。” 于东点了点头,苏桐这绝对是好意,但同时对他来说也是压力。不过这压力却也激起了于东的动力,这次钟山杂志社一行也变得特别起来。 同时他心中也泛起了一丝别样的情绪,重生回来之后,生活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他甚至没有刻意去改变,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就拿今天的事情来说,如果不是那天晚上他出去遛弯,也不会遇到苏桐,而苏桐今天也不会邀请自己过来。 可能在苏桐心中,确实有那么一个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让他留有印象的学弟,却也会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就像上一世一样。 “不用紧张,我先跟你说说我自己的想法。”苏桐见于东不说话,还以为他是紧张,就主动开口抚慰他,“《钟山》的风格跟《收获》不同,有些人说《钟山》太过保守,这一点不无道理,我们向来跟文学思潮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也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苏桐说得很诚恳,没有为《钟山》做广告的意思。 事实上,《钟山》也无需做广告,国内的几家大文学杂志社,《钟山》榜上有名,虽然跟《收获》《人民文学》比差了点,但是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钟山》一直走的就是“大气厚重”的路线,向来稳扎稳打,不赶时髦。后来《收获》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上的时候,《钟山》却刻意地保持了距离。 从商业角度来说,《钟山》的策略未必是对的,但是对于文学来说,他们确实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保持了一贯的风格。 随后苏桐跟于东说了下下期的大致方向,这一次苏桐想要几篇关于地方人文的稿子,至于是散文还是,则不拘。 当然诗歌不行。 “你不要听到地方就觉得范围很小,其实这次的选题还是很开阔的,地方人文有很多能写,地志、美食、风俗、民间神话……我稍一列举,你的思维应该就能开阔。”苏桐怕于东信心不足,又补充了一句。 于东点头道:“确实如此,只是大家最好不要写同一种。要是稿子出来,满篇美食,虽然解馋,却也会犯腻。” “这是自然,所以一会儿大家还得讨论。当然,你也不用过于拘束,即便有人写同类型,大可不必担心。你是上沪人,在燕京求学,应该对这两个地方比较熟悉,不过我建议你写上沪。燕京写的人多,巷拐胡同的不知道被写了多少。”说到这里,苏桐又忍不住点了根烟,“叶兆延大概会写金陵。” 其实于东对短篇幅的作品兴趣不太大,但是也愿意试一试。 而他之所以对短篇兴趣不大,也是因为他知道以后会是长篇的天下,不仅仅是实体出版,即便是杂志也会跟着搞长篇。 但是现在来说,能搞长篇的杂志社不多,也就是《当代》那类背靠出版社的杂志有这种底气。 因此于东虽然把《第二世界》的稿子发给了《科幻世界》,却也知道很有可能会被打回来,因为《科幻世界》很有可能不敢、也不愿意去尝试连载长篇。</p> 第九章 王安意(求月票呀) 跟苏桐聊到大概两点半钟的时候,门口传来敲门声。 两人一起看去,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站在门口,肩上斜挎着个包。 女人长相普通,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气质。 于东看着她,正感觉有些眼熟,旁边的苏桐就笑着站了起来。 苏桐走去跟女人轻轻地握了握手,“王老师,欢迎欢迎,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金艺工艺美术系的政治辅导员于东,也是我的学弟,于东。于东,这位是王安意王老师。” 于东连忙打招呼道:“王老师好,久仰大名,今天能见到您,是我的荣幸。” “哎呀,小伙子会说话的嘛。”王安意说着又捂了捂鼻子,责怪道:“苏桐你还是少抽点烟吧,年级轻轻的别把身体弄坏了。” 苏桐讪讪一笑,跑去把窗户开到最大,又把电风扇调到最高挡,风一下子就呼呼地刮了起来。 于东看了眼苏桐,虽然苏桐已经当上了《钟山》的主编,但是毕竟年纪轻,在王安忆这样的前辈前面,苏桐的姿态也放得很低。 王安意的代表作《长恨歌》还要等几年才会出版,但是1985年的时候她依旧凭借中篇《小鲍庄》获得了第四节全国中篇奖。 她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沪人,但是从小跟母亲去上海生活,所以有些上沪口音。只不过在于东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沪人听来,她的口音里面还夹杂着一点北方的口音。 这大概跟她之前在蚌市和徐市待过几年有关。 后来有人拿她跟张爱菱比,说她是后时代的张爱菱,是因为她跟张一样,作品都是围绕着上沪这座城市,写着婚姻、爱情、男女。 但是于东却觉得两人大不一样,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只不过是上沪这座城市相似,要是作品能一样那就怪了。 张笔下的女人通常生活在困苦和恐惧之中,为了生活而去爱,但是王安意笔下的女人却不同,她们少了很多焦虑,更侧重于女性自身的情感。 于东更喜欢张爱菱,当然也不讨厌王安意。 原本苏桐只告诉于东,毕飞雨和叶兆延要来,倒没想到王安意也会来。 “我说苏桐呀,你这办公室也得好好收拾一下,乱得不成样子。好就好在你自己是主编,平常没人管得了你。这香烟真的要少抽的,你才三十岁不到吧,面皮都被香烟熏黄了。” 王安意的屁股刚沾上沙发,就开始说道起来。 她真人跟文字大不相同,虽然操着上沪口音,但是言语中有一种豪气。面对于东和苏桐,她自然而然地拿出那种老大姐的派头来。 两人也只能苦笑着挨训,主要是苏桐挨训,于东坐在旁边免不了也会被波及。 “于东你不抽香烟,这是很好的呀,但是也要防微杜渐的,不能跟着学坏了。” “是,是,您说得是。”于东也只能点头。 又过了十来分钟,毕飞雨和叶兆延两人结伴过来,苏桐和于东就松了口气。苏桐连忙说道:“飞雨你们怎么来得这么迟呀,王老师都等了好久了,我们快开始吧,时间不等人。” 毕飞雨他们也是一脸懵逼,心说不是说了三点,这不还没到三点么?但是看到王安意,他们也没敢说话。 虽然苏桐嘴上说着开始,却没忘了把于东介绍给毕飞雨他们认识。 叶兆延的年纪大些,今年三十四岁,他剃了个近似于光头的寸头,但是还能看到满后脑勺和鬓角的白发。身体微微发福,穿着一件灰色汗衫,非常随意。不过言谈间,有一股子略显传统的书生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 跟叶兆延相比,毕飞雨显得精瘦很多,他皮肤偏黑,脸庞上线条刚硬,于东跟他握手的时候能感觉到从他手掌传来的力量。 “于东你这都没到二十吧。” “我68年生人。” “哦,那都二十四了,我二十四的时候看起来可没你这么小。” 旁边的叶兆延笑着调侃道:“那是你自己长得着急,你二十岁就长得像三十岁,现在快三十了,还是像三十岁。说不定等你四十了,还像三十。” “嘿,谢你吉言。” 毕飞雨有当兵的那种直来直去的气质,跟于东说完就看向苏桐:“咱们要不开始?” “行,我先大概给你们说说……”接下来,苏桐把这次组稿的想法跟他们几个又说了一遍。 于东之前已经听了一遍,这会儿也没懈怠,认真又听了一遍。 等到苏桐说完之后,叶兆延看着王安意笑道:“这不是正对王老师的胃口么?王老师平时这方面的文章最多。” 王安意没有否认,只是说道:“写得多罢了。” 叶兆延讨了个没趣,又问毕飞雨,“飞雨,你觉得朝哪个方向写比较好?” 毕飞雨摇了摇头,“我还没什么想法。” “苏桐呢,你自己这次操刀动笔么?” 苏桐本来正准备掏出烟点上,又生生忍住了,听到叶兆延问他,笑眯眯地回道:“我就不写了。” 叶兆延的目光从于东身上掠过,又开口说道:“我倒是有点想法。” “嗯,你说。”苏桐点头道,“今天叫你们过来,一是为了求稿,二也是为了问问你们的想法,你能提意见当然好。” “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咱们是四个人,苏主编你刚才也提到了四个方向,我看我们就不如分别按照这四个方向写。王老师呢,平时的作品中就写到不少美食,这方面她拿手。飞雨《孤岛》写得很好,就写风俗好了。我自己平时爱研究地理,写一写地志好了。于东嘛——” 叶兆延把目光投向于东,笑了起来,“于东年轻,思维天马行空不是我们能比的,我看神话这个思路交给他最妥当。” 于东抬眼看了看叶兆延,不知道他这是玩得哪一出,怎么这就给安排上了? 王安意的目光在几个人身上转了转,开口道:“也未必要按照这四个方向写,地方人文角度多,而且也不是说一定不能写一样的类型。” 第十章 股票(求月票啊) “确实不止这四个方向,那于东除了神话这类,也还能挖掘其他方向,年轻人嘛,不能给太多拘束,自由点好。” 叶兆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他说的话单听似乎是为了于东好,但是在场的都明白,人文风俗能写的、好写的就这几个方向。 原本就像王安意说的那样,不同人写一个方向没关系,但是叶兆延一上来就想定调子,给每人分一个方向,就把事情复杂化了。 于东不是傻子,能感觉到叶兆延是在针对自己。但是他不明白的是,叶兆延为什么要针对自己,他们两个素未谋面,今天是第一次见,之前也绝对没有过节。 王安意呢,刚才开口想要帮于东斡旋一下,但是被叶兆延软绵绵的一句话顶了回去。她看了看苏桐,给他递了个眼神,大概意思是于东是你带来的,现在这情况,你不说两句? 苏桐意会,正要开口,却被于东抢先开了口。 “叶老师说得有道理,大家还是把写作方向分开要好一些。其实我本身写作经验就少,不管是选哪个方向差别也不大,不如你们各自挑选自己擅长的,至少保证了这几个方向的质量。” 苏桐有些意外地看着于东,他跟于东不熟,加上今天他们才见了两面,拢共加起来不到一个小时时间。 却没想到自己这个学弟处事这么泰然,反观大了于东不少岁的叶兆延显得有些狭隘了。 在这个办公室里,苏桐跟叶兆延打交道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叶兆延的性格。 叶兆延这个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是根正苗红的知识分子。人倒也不算坏,就是有些令人不喜的傲慢,而且圈子意识严重。 大概在叶兆延眼中,只发表过一篇文章的于东,根本不应该跟他们坐一起,他在心里已经自动地把于东排除在他的圈子之外。 所以说,他不是针对于东,而是针对圈子外的人。 “那好,我们就按这个来,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 接下来,苏桐跟他们聊聊篇幅、交稿时间等等事项,等到正事说完,刚刚四点出头。苏桐要请几人吃饭,但是王安意要赶回上沪,叶兆延和毕飞雨也都各自有事。 从钟山杂志社出来,于东抬头看了看挂在西边的太阳,余晖把街道照得像是一张会动的老照片,照片里面的人和事一下子变得好远,远到他感觉怎么追都追不到。 “于东。” 苏桐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把于东面前的老照片又变回到现实中。 “师哥,你怎么出来了?”于东回头问道。 苏桐走上来,拍了拍于东的肩膀:“今天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稿子你先想想,如果有困难就换一个,写美食或者风俗。” 于东摇了摇头说道,“即便叶兆延今天不说,我也准备往神话方向走,所以今天的事情我不会放在心上的。” 苏桐意外地挑了挑眉毛,“你为什么有这个想法?” 国内搞纯文学写神话相关的人不多,至少写出名的没有。而且看于东也不是意气用事的样子,好像确实是有想法。 于东看着一脸惊讶的苏桐,心中感慨:我可是受你的启发呀。 苏桐的《碧奴》让于东印象很深,这部小说以传统神话孟姜女哭长城为素材,以“重述神话”的形式重温了来自民间的情感生活。 跟迅鲁的《故事新编》中的大话和颠覆不同,《碧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探讨某种民间哲学。 “我就是忽然有了一点想法。” 苏桐点了点头:“既然有想法就去试试,我相信你。还有,时间不早了,真不留下吃饭了?” 于东笑道,“跟吴校长请了半天假已经很难得,回去还得把落下的工作赶上,吃饭的事情等下次吧,机会有很多。” “没错,机会有很多,那你回去吧,路上小心点。” “嗐,巴掌长一截路,盏茶功夫都用不了。”于东笑着骑上自行车,跟苏桐挥了挥手就走了。 苏桐目送了一截,微微地叹了口气,他不知道今天把于东叫来对他是好是坏,但是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只希望于东能够走出来。 …… 回去的路上,卖十三香的人还没有收摊,他停下车听了会儿,只不过词实在太长,只听了两小段就没时间再往下听。 路过报刊亭,他顺手买了昨天的《扬子晚报》,是正儿八经的《扬子晚报》而不是劳什子的《杨子晚报》。 他倒也想买一本《杨子晚报》,看看里面的猎奇故事,还能姐姐们,竟然发现没得卖。 看来那《杨子晚报》是火车站的特供杂志,其他地方买不到。 到了学校,先去吃了饭,然后把今天的工作忙完,这才有时间看报纸。只是报纸上的大部分事情于东都是知道的,所以读起来像是在复习课文,读着读着就没什么意思了,于东甚至有些怀念起《杨子晚报》。 当他正要合上报纸时,却看到经济板块上的大版面有一行加粗的标题。 “华夏股市何去何从!” 股市? 看到这两个字,于东的脑子里面忽然浮现出很多东西来,他认真地将新闻看完,原来笔者因为今年夏天的股市大跌对华夏的股市产生了质疑。 股市对九十年代初的人们来说,是个新鲜玩意,从上到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心里也没个谱。 国外的股市已经有过先验,但是这些先验却又不能照搬到国内来。而且改开才多少年,路子都还没有走正,谁有这么大胆子把什么东西都一股脑地搬进来? 于东对经济方面的东西关心不多,但是华夏股市的一些大事情,即便是他这么个外行也是听说过的。 要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股票开始没多久上沪弄的认购证,当时上沪国企有一波股份制热潮,所以在上沪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几家大证券公司筹划分四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第十一章 谭锴 关于认购证的事情,于东其实也就听了个大概,但是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认购证也被称为发财证,反正只要是买了这个东西,就一定能发财。 身为上沪人,在他身边也有过活生生的例子,他的某个还在来往的表姑家就买过认购证,还赚了不少钱。 但是至于这个认购证是什么时候发行,怎么购买,于东是一概不知。 想到这里,于东有些急了起来,毕竟是近在眼前的宝山,要是让它从身边溜走,那就太可惜了。 于东没有经商脑,也不太会赚钱,前一世年轻的时候甚至视钱财如粪土。 但是生过病后,他的想法转变很多。就因为得过病,拖累了家里,他才知道钱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如今重生,烟也戒了,但是他可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再生病。 假如真的又生病,还是要重蹈覆辙,幸苦的是他的父母双亲。 有了钱,至少在他再次生病的时候,也能够更加从容一点,父母的生活也不至于那么艰难。 就算他没有生病,手头有钱撑着,以后想要做点事情也好办。 比如他曾经就有个梦想办个杂志社,后来杂志社不火的时候,后来杂志社不火了,网络时兴后,他又想弄个文学网站。 想干这些事情,没有钱可不成。 所以于东开始对股市的事情上了心,他决定抽时间去探探消息,看看这个认购证什么时候发行。 如果时间够的话,这段时间他可以攒点本钱到时候去多买几张认购证。如果时间不够,多少也买几张,能赚多少是多少。 …… 后面一段时间,学生们正式上课,于东反而轻松起来,偶尔去看看学生,给学生开开会,其他时间大部分都能自己支配。 这些可支配时间,大部分被他用来写小说,剩下的就在琢磨股票的事情。 关于认购证的事情他从多处侧方面打听了,但是没有听到什么具体消息。没有消息,也算是个好消息,至少说明短期内这事不会发生,也给了他一些准备的时间。 …… 九月十六日,蓉城,《科幻世界》杂志社。 谭锴坐在办公室里,用笔帽点着桌面发呆,而让他发呆的是摆在桌面上的这一叠稿子。 对于《科幻世界》来说,这份稿子显得有些厚了,他们一般收的就只有短篇小说。 这叠稿子粗略算下来有近四万字,而最为关键的是,这还只是全文的是八分之一,全文预计三十二万字! 往常,遇到这种情况,谭锴会把稿子退回去,然后附上一份退稿信,告诉对方不适合。 但是这次,谭锴犹豫了。 因为他看到了这篇小说的巨大潜力。 虽然作者只寄来四万字,甚至连作品大纲都没有寄来,但是仅仅这八分之一的内容已经足以震撼谭锴。 小说文笔很好,构思很好,节奏很好……但是这些好都不足以让谭锴犹豫,真正让他犹豫的是这四万字里展现的一个别样的近未来世界。 他从未见过一个作者能把近未来写得这么实在,这么细致,而其中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又让人感觉非常合理。 比如文章中提到的手机、社交网络……这两个东西一看就脱胎于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网络,但是看起来又好像是不同的东西。 手机不仅仅能打电话,还能随时随地地发实时电报,甚至还能进行面对面的视频交流。 在这些东西面前,后面的故事怎么样谭锴已经不关注了。 他没有办法写退稿信,但是……不写退稿信又怎么办,难道真给人发到杂志上去? 搞连载么? 这怎么行,这种强制读者购买的手段可不好用,用得不好本来就风雨飘摇的《科幻世界》直接就死了。 或者,联系出版社帮忙出单行本? 哪个出版社愿意? 谭锴在脑海中把自己能联系到的几个出版社都过了一遍,最后发现自己没有把握说服任何一个出版社。现在科幻小说行情不好是一方面,前些年发生的“精神污染”事件余波未平,没有几个出版社愿意轻易地碰一本国内的科幻小说。 就在桌面都快被敲了个洞的时候,谭锴像是下定了决心,抓起桌上的稿子走出了办公室,朝着社长杨萧的办公室走去。 杨萧正在研究这几期的销售数据,再结合国内最近关于科幻文学的新闻,她得出一个结论,华夏科幻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咚咚咚。 敲门声很急促,杨萧还没来得及应门,抬头就见谭锴急匆匆地跑进来。 “杨社长,你看看这个。” 杨萧看了看桌上的稿子,又看了看谭锴,她不知道为什么向来持重的谭主编会有这样的表现。 “这是什么?”她问道。 “一篇小说。” “一篇?”杨萧瞄了一眼稿子的厚度,“得有好几万字吧,我们……” “不止,这才全文的八分之一,全文有三十多万字。” “三十多万字!?”杨萧一脸的疑问,随后像是明白了什么,她用手按着桌上的稿子,说道:“谭主编,我以为我们已经达成共识,长篇稿子我们不收。或者说,我们也没有能力收,如果你真的觉得可以,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下出版社。” 谭锴摇了摇头,只说:“你先看看稿子,其他事情我们后面再说。” 听到谭锴的话,杨萧认真地盯了一会儿他的脸,最后显得有些无奈地说道:“好吧,我会看的。” “我建议你现在就看。” 如果换个人跟杨萧这么说话,她已经拍桌子让人滚出去了。但是谭锴不同,他们一起为了《科幻世界》付出很多,一路风风雨雨并肩走过来的。 而且谭锴平时从来不这样,今天也是反常。 综合这些,杨萧没有生气,而是点了点头:“那你在这等我一下。” 她拿起稿子的第一页,看到了上面的作品名——第二世界。 随后她慢慢地看了下去,一直看完了一万字,她脑海中冒出了一个疑问——这是科幻小说么? 第十二章 补天 一万字看下来,杨萧竟然没有感觉到自己手里拿的是一部科幻小说,因为里面写的都是日常生活。 主角是个大学生,每天上学、吃饭、偶尔做做运动…… 好像全是些生活琐碎的事情。 但是,这些琐碎的生活中却又暗藏着大量的充满想象力的东西,什么手机、社交网络、扫码支付……这些东西都被完美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这才导致杨萧刚才在看的时候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这确实是一部科幻小说,只不过作者已经把里面的科幻元素完美地融合到“现实”中去,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别开生面而又无懈可击的近未来世界。 杨萧只看了一万字,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 现在很多科幻作家都进入到了一个死胡同,觉得科幻的重点是幻想,只要想象力足够丰富,足够异想天开就好。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一定要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同时不能忘了科学二字。 一本好的科幻小说应该兼顾科学、幻想、文学三个大要素,缺一个都不行。 就好比人们写宇宙飞船,经常出现的造型就是飞碟、子弹型,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作家们想象力的匮乏么?当然不是,而是因为这样的造型是有些依据可依的,是通过自有的知识进行的合理幻想。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幻作品里面的元素,在很多年后都变成了现实,让作家成了“预言家”。 就说《第二世界》里面关于手机的其中某项功能——视频通话,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亚瑟·克拉克的小说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画面——太空舱里面的乘客可以可地球上的人进行视频聊天。 再比如网络,《神经漫游者》也写过类似的东西。 只不过《第二世界》里面写得更详细,更具体,而且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有另外一环作解释。 就像文中提到过的一样,视频通话是靠网络传输,而网络还分为不同形式,有卫星信号和普通的网络信号。 当然,也有人会说,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好像写得也没有那么“硬核”,比如《沙丘》,里面甚至出现了预言术这类的东西。 但是杨萧认为,即便是《沙丘》这样的有些“奇幻”的科幻大作,在科学上也是有迹可循的,至少很多人在读的时候不会出现强烈的违和感。 这就是科幻的核心,再离谱的东西,只要有一个跟科学有关的核,那就不会有问题。 就像是作家写了同样一个场景,某个人类在被碾成肉泥之后复活,如果作者只是写这个人类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能量复活了,那就显得奇幻。但是如果作者解释,这个人类残留的细胞通过基因复刻(或者是其他某种科学技术),不管这种科学技术现在能不能实现,那它就是科幻。 除此之外,《第二世界》这本书还有一点也让杨萧感觉欣喜,相对于绝大多数的科幻作家,这位《第二世界》的作者文字要细腻很多,把控能力很强。 这些元素加在一起,证明《第二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只不过,这是一部长篇呀。 她有些理解谭锴的表现了,面对这样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根本就无法说出拒绝的话。可是,他们现在有能力不说拒绝么? 《科幻世界》才刚刚有些起势,这时候冒险去刊载长篇,说不定他们的杂志会受到影响,这样的话,他们之前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杨萧不是一个不敢冒险的人,但也要看值不值得。 “谭老师,你自己的意思是怎样?”杨萧放下手中的稿子,抬头看向谭锴。 谭锴正坐在椅子上想事情,听到杨萧的话,他回过神来,摇头道,“我就是没有主意,才来找你商量。” 杨萧先是看了一会谭锴,随后又把目光移向办公室的门口。虽然办公室的门已经关上,但是还能够听到杂志社大厅里面热闹的声音。 自从举办了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杂志社改名之后,社员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杂志社内外,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不出意外,杂志社会越来越好。 他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今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他们这一点,所以只要他们朝着之前努力的方向前进,最终会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是杨萧不是一个守成的人,她总是有点冒险精神,不然的话也不会在重重压力下肩负杂志社蹒跚前行。 所以,面前的这份稿子已经让她起心动念。 虽然已经大概能做到八十分,但是有一个能做到九十分的机会,她也总想去试试。 “这样,写封信问作者能不能跑一趟,带着他的全稿,我们商量一下,告诉他,我们可以报销……”说到这里,杨萧又摇了摇头,“这样太慢了,还是我跑一趟吧,正好要去一趟上沪,金陵离上沪不是很远。” “也不近。”谭锴说。 “几百公里的路,很值得,即便这事不成,这个作家也要好好结交。”杨萧说道。 …… 《钟山》的稿子,于东很快就写完了初稿,但是篇幅有些超出预期,写了一万多字。 苏桐给的范围是三千到八千字,于东一下子超了两千。 他也想做些删改,却发现自己信马由缰写出来的这一万多字,竟然很难删改,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也才把一万零八百字删到一万零一百,加上标点符号删了七百字。 再删,感觉就不对了。 这篇小说他是以金陵的神话传说“女娃补天”为素材写的,在金陵民间的传说中,女娃以五色石补天,但是一个不小心掉了一块。 而这块石头就是掉在了金陵,石头掉下来之后砸了一个坑,成了玄武湖,又弹到旁边成了一座山,就是紫金山。 在于东的这篇《补天》中,是以普通市民的角度讲述了这一切发生的过程。神话中,三言两语的故事显得有些戏谑,但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又如同是灾变。 第读十三章 读诗 在《补天》中,女娲甚至都没有出场,一切都是人间的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金陵的天上出现一个白色的光圈,随后就是淫雨霏霏,几月不开。 光圈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金陵的人觉得是祥瑞,就举行很大的仪式来庆祝这个祥瑞,人们每天出门都会看向头顶的光圈,觉得自己得到了神灵庇佑,金陵城到处都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几天之后,开始下雨。 但是金陵人没当回事,金陵隔几天就要下个雨,不下雨才怪咧。 一直到雨下了十几天都没有要停的迹象时,人们才感觉到不对劲。 这时候有人说,雨是从那个光圈里面出来的。 原本人们没往这方面想,但是一旦听了这个说法后,他们再抬头看天上的光圈时,就越来越觉得有道理。 雨肯定就是从光圈里面出来的。 又有人说,天漏了窟窿,那个光圈就是窟窿。 人们又很快接受了这个说法,但是人们也疑惑,为什么窟窿里面会漏水,照理说,要是漏了个洞,天上的星辰应该掉下来才对。 也有人说,天不止一层,天上还有天,天有三十三层,现在破掉的就是第一层,那些星辰不在第一层,第一层里面只有天河,现在下的雨都是天河里面的水。 不过很快,金陵人就没有心思去想这些问题了,因为雨越来越大,金陵城已经被淹了很多地方。 庄稼没了,蔬菜水果也都没了,金陵的人开始死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有些淹死的,更多是饿死的,尸体没人处理,只能飘在水上。 平民们跑不了,只能每天跪在地上祈天,达官贵人们则分成了两派。 一派人选择了在金陵还没有淹掉的时候就携带着财产往西边迁移,找更高的地方居住,他们认为天河的水不可能没有流干的那天,他们只要找到地势高的地方就能安然无恙。 另一派人认为天河的水无穷无尽,逃到哪里去都没用,所以他们准备弄很多艘大船结成一个船阵,尽量地搜刮粮食和种子,就算大地都被水淹了,他们都可以在船上生活。 但是金陵的粮食就那么多,第一派和第二派就有了矛盾。第二派为了不让第一派把粮食带走,就发起了进攻,一场大战之后,第二派获得了惨痛的胜利。 胜利之后,第二派不停地造船找船,光圈出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凑够了一百零五条船。 这些大大小小船装满了粮食、种子、牲畜、泥土……它们拖在岸上,用粗大的铁链连在了一起,成了一个庞大的船群。 达官贵人们又觉得需要一些仆人和工人,就向外界招募,想要上船需要通过重重审核,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要带三十斤大米,或者其他差不过份量的粮食。 也有些被“特招”进去的,比如有些女子长得好看,有的人会掌舵,有的人会做饭,有的人会唱戏,有的人会弹琴…… 反正只要是具有贵族们看中的特质,就能被“特招”上船。 而且贵族们为了自己在船上能够过得更好,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也为船上的人划分了等级。 等级决定了每日粮食的配额和能享受的权利,如果等级太低,最终只会被扔下船。 扔人下船是为了控制人口,制定这些法律的人认为这个做法是“未雨绸缪”。 但是当一切准备就绪,贵族们开始率先登船的时候,一块巨石从天上掉了下来。 当时,贵族们正在组织会议,忽然有人看到天上有一个小点,起初不以为意,后来小点越来越大,那人就惊叫起来。 船上乱了起来,极少数人跑了,但是大部分人甚至还没来得及想着跑,巨石就砸向了他们。 一瞬间,一百零五条船就消失在石头下面。 巨石在地上砸了一个大坑,又弹起来在旁边立着。 大坑周围的水慢慢地朝坑里面流去,天上的雨也停了下来,没用多久,太阳出来,金陵的水慢慢退去。 …… 《补天》的主视角是一个十几岁的船工学徒,一开始他靠着帮贵族造船得到了粮食,才勉强能够养活自己一家人。 但是他运气不好,造船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跌落,摔断了双腿。 贵族们不可能大发善心去养活一个摔断双腿的船工学徒,所以他们将他遣下了船。 失去造船工作之后,船工学徒一家失去了生活来源,却又不得不为他治腿,最后一个一个饿死了。 船工最后也死了,不过死之前看到了巨石把船群砸进坑里,露出了他在时间最后一个笑容。 …… “呼——” 于东长长地出了口气,他狠狠地伸了个懒腰,准备起身出去走走。 屋子里面的空气他已经闻够了。 虽然初稿写起来很快,写作过程一直是一种神游的状态,但是连写带改,也消耗了他不少心神。 他决定明天就把稿子拿到《钟山》杂志社给苏桐看看,先问问他的意见。 刚走出门,就看到刘昌敏在跟院子里面的压井较劲。 这手压井时间久了,有些不太好用,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杆子压下来。 刘昌敏把杆子往上抬起,然后整个人跳起来,用自身的体重去压,杆子被缓缓压下,水汩汩地流了出来。 于东看着有趣,笑着调侃道:“刘老师,你这该多吃点了,要是再瘦点这压井可就不理你了。” 刘昌敏人还在“半空”中,听到于东的话,他憋着气说道:“没事,要是压不下来,我就背两块大石头。” 于东竖起大拇指,“高明。” 这会儿刘昌敏把压井把完全压下来,也松了口气,他笑着说道:“你这是往哪儿去?” “天气不错,出去走走。” “嗯,是不错。”刘昌敏点头。 于东笑了笑:“是啊,你先忙着吧,我走了。” 刚走几步,刘昌敏就叫住他,“有几个老师约了礼拜六一起读诗,于老师你有时间么?” “读诗啊。”于东抓了抓脑袋,又问:“礼拜六几点?” “下午三点开始,就在一号楼里。” “好,到时候我过去。” 第十四章 朦胧四诗派 刘昌敏口中的读诗会,于东参加过很多次了,所以并不陌生。 在后世,文艺青年这个词可能有一些别样的意味,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文艺青年就是文艺青年,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凡读过几年书的人,多少都有些文艺青年的意思。 大家平常喜欢聚在一起读书、读诗。 刘昌敏他们读诗的圈子很小,就是金陵艺术学院里面的一些老师,每次参与的大概只有七八个人。 这两年流行的是北岛、海子、顾城、舒婷这些,朦胧诗派很吃香。 现在的诗人,跟后世的明星一样,都有着狂热的粉丝。喜欢他们诗的人,可不仅仅只是欣赏作品这么简单。 像是“我家哥哥多努力”之类的东西,早已经是玩剩下的了。 粉丝们会为自己的偶像献出最炙热的内心,把他们奉为神灵一般的存在。 后来有人说八九十年代是华夏现代诗最昌盛的时期,不仅仅优秀的诗人很多,连普通的读者都能参与其中。 其实也没有高大上在哪里,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粉丝文化而已。 于东清楚地记得,即便是刘昌敏他们那个七八人的小圈子,也经常出现意见不合的时候。 比如顾城。 这两年顾城旅居新西兰,跟妻子在一个岛上居住,但是有传闻顾城搞一夫多妻,在岛上还跟其他女人住一起。 关于这个女人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顾城在新西兰认识的外国女人,也有人说是顾城之前在国内认识的某个女人。 这样的说法就激怒了顾城的粉丝们,他们认为这些留言完全是不喜欢顾城的人泼的脏水,所有的这些事情,什么一夫多妻,什么移情别恋都是子虚乌有的。 他们的顾城是一个童话一般纯真的男人,他对自己的发妻爱得至深,他们会在岛上幸福的过一辈子。 在诗社里,如果有人说顾城不好,必定会遭到顾城粉丝的怒怼。 除了顾城,这两年最火的应该是海子。 海子本来在文艺圈就很有名气,但是真正地走上巅峰是在他卧轨之后。 有人曾说过:人们普遍更喜欢死人的作品。 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文艺工作者们,总是在死后获得更高的名声。 而且海子确实死得很“文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杀和绝症变成了文艺大师的标配,但凡某个文学家活着,或者是正常死亡,那他们就不够文艺。 海子是个优秀诗人么? 他当然是。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海子已经成为现代诗的神,但凡是提到现代诗,人们只能想到海子。 这又显然不对。 新文化运功之后,各种诗派层出不穷,朦胧诗派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捧清水而已,比海子和顾城优秀的诗人也有很多,比他们的诗要优秀的诗也有很多。 但是只有海子他们让人记得,除了他们的诗好,也跟死亡的方式有关。 于东其实并不怎么喜欢现代诗,只不过是因为想要去见见那几个诗社的熟人,所以才答应了刘昌敏的邀请。 …… 第二天,于东带着《补天》的稿子前往钟山杂志社。 这一次于东轻车熟路,径直从杂志社大厅穿过,敲响了主编办公室的大门。 等到门被打开,于东看着开门的人,表情有些意外。 开门的是个中年男人,于东之前还见过,就是他第一次过来的时候,在门口问路的那个人。 对方看到于东,先是有些意外,随即又笑了起来,“你是于东老师吧。” “老师不敢当,你叫我于东就行,你好。”于东点头说道。 “哈哈,你是来交稿的吧,我这边事情已经完了,你进去吧。”男人笑了笑,然后从于东身边走过,进到了隔壁的办公室。 于东看了一眼隔壁办公室的门头,上面写着“副主编办公室”几个字。 他挑了挑眉毛,没想到那个男人竟然是钟山杂志社的副主编。 “怎么,你们之前认识?”坐在办公桌后面的苏桐笑着说道。 刚才门口发生的一切苏桐都看在眼里,所以才有此一问。 于东朝着苏桐走去,一边走一遍说道:“谈不上认识,上次我来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就是他,还问了他路,他是杂志社的副主编?” “嗯,他是副主编何永乐,杂志社的老人了,刚创刊没多久他就进杂志社当了文学编辑。”苏桐点了根烟,然后对于东招了招手,示意他坐沙发。 两人在沙发相对坐下,苏桐从于东手里接过稿子,他没有急着看里面的内容,而是用手掂量了一下稿子的重量。 “这稿子分量不轻,就是一篇么?”苏桐有些意外地说道。 关于稿子的篇幅,他之前就已经跟于东他们说过,这次组稿需要的是三千到八千字的稿子,而他手中的这份稿子,绝对超过了八千。 “嗯,就是一篇,总共一万零一百字。”于东说道。 “一万零一百字啊。”苏桐的眉头皱了起来,“我之前说过篇幅限制,于东你有注意到么?” 于东点头应道:“当然,三千到八千字。” “那……” “我知道篇幅超了,但是没有办法,我改了几遍已经不能再删了。这次过来就是想让师哥你看看稿子,如果可以就行,如果不可以……” 于东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不可以那就算了。 距离下下期定版也没多久了,现在即便让于东再去修改,恐怕时间也不够了。苏桐虽然找了于东组稿,但是肯定不会把鸡蛋放在他这一个篮子里面,肯定是留有后手的。 所以即便于东的稿子不能用,对杂志社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苏桐表情负责地点了点头,“行,其他的等我先看了稿子再说吧,你先坐这等一会儿,稿子我现在就看。” “没关系,我等着。” 苏桐嗯了一声,随后认真看起《补天》的稿子。 对于于东,苏桐是寄予厚望的,但是他同时也知道于东写作经验不足,恐怕难以交出太出彩的作品。 所以他早就做好了二手准备,如果于东这边交不了稿子,他手里还有其他几遍质量过得去的稿子顶上。 第十五章 魔幻现实主义和章象征体 还没开始看的时候,苏桐对这篇稿子并没有太高的期望。 平心而论,这么快交一篇上万字的稿子,苏桐很难相信这篇稿子的质量能有保证。 但是当苏桐看完前面一段的时候,他的看法就有了一些改变,因为单从这篇小说的视角,就可以判定,这绝非一篇粗制滥造的作品。 他瞄了于东一眼,此时于东正认真地盯着茶几上的茶杯在看,似乎茶杯上面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东西。 苏桐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茶几上的茶杯。 好像没什么好看的。 摇了摇头,苏桐继续把注意力放在手中的稿子上面。 一开始的视角吸引他继续往下看,而后面出现的光圈又让苏桐精神一振。 这……苏桐忽然想起了马尔克斯,作为这个时代在华夏最知名的国外文学家,马尔克斯绝对对华夏的作家们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于东的这篇小说,开头就有着浓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或者说,于东的魔幻主义已经毫无遮掩了,比马尔克斯还要直白。 自从马尔克斯出名之后,国内也出现很多模仿他风格的作品。但是这些模仿的作品却只是具形不具魂,怎么看怎么别扭。 那些作家的眼光总是放在马尔克斯的拉美大陆这片土地上,而忽略了作品的核心,写作的背景和风格都不伦不类。 而于东的这篇小说却有些不同,虽然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却并没有照搬马尔克斯的套路。 再往下看去,苏桐又发现了一些其他东西,于东似乎很擅长,也很喜欢用象征手法。 天上的光圈、连绵不绝的雨、巨大的船村……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这类的象征体,至于想要用这些象征体表现什么,那就得见仁见智了。 最难得是于东的主体结构很鲜明,故事的主线和支线做得很丰富,却又很清晰。 要知道,这篇小说才一万字而已。 想想看,于东用这一万字交代了多少事情。 故事的主线,主视角的支线、船村的发展路线、两派达官贵人的矛盾和斗争…… 等苏桐看完整篇小说后,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一直记得于东刚才说的这篇小说已经删改不了的事情,所以看书的时候总是在找有没有能删改的地方。 但是越看他就越心惊,因为他发现竟然真的没有一处可以删改的地方。 甚至很多地方,他都觉得,如果是他,也根本做不到用那样精简的文字表达出来书中的意味。 看完整篇小说,苏桐心里最先蹦出来的四个字是:酣畅淋漓。 没错,就是酣畅淋漓。 一万多字的小说,除了前面看了于东一眼,苏桐根本就没有挪开眼睛,一刻不停地把整篇故事看完。 苏桐放下稿子,摸了一把口袋没有找到香烟,免不得急躁地揉了把脸。 “你等我一会儿。” 苏桐跟于东说了一声,然后急匆匆跑出办公室。 一分钟之后,苏桐再次回来,嘴里叼着一根已经点燃的香烟。 他的脸色随着烟气缭绕变得舒缓,重新在沙发上坐下后,他用左手按着稿件感慨道:“于东,你超出了我的意料。” 于东看着苏桐,大概能从他的表情猜出他对自己的稿子还是很满意的。 但是苏桐这话可不好接,所以于东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苏桐继续说道:“说实话,当时提出民间神话这个方向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往这个方向想太多,如果当时让我来写,我也是一头雾水。但是你却不同,不但另辟蹊径,还非常贴合我们这次选稿的方向,把华夏的神话故事跟金陵民间传说做了一次有机结合。而且借由民间传说,把文章的立意一下子拔高,提升到了人类社会文明建设上面去了……” 说到小说里面的内容,苏桐侃侃而谈,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很喜欢这篇小说。 “在《受戒》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这么令我激动的短篇小说。”苏桐最后做了总结。 这可把于东吓了一跳。 《受戒》是什么,那可是汪曾祺的代表作,而且后来入选了改开四十年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而苏桐竟然直接把《补天》跟《受戒》放在一起比较,这可是对《补天》的无上推崇。 于东极喜欢《受戒》这部小说,已经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当他听到苏桐如此夸他的时候,除了有一些荣幸之外,更多的还是惶恐。 他于东何德何能,作品能跟《受戒》作比较? “没有,没有,师哥你实在是过誉了。”于东连忙说道。 苏桐说道:“我也只是说出我自己的感受而已,而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你的这篇小说,竟然也有些蠢蠢欲动,想要写一篇这类的故事。” “那敢情好啊,我相信师哥你肯定能够写出非常优秀的作品。”于东说道。 他这可不是奉承苏桐,而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事实上,他的这篇《补天》都是受到苏桐的《碧奴》启发,只不过苏桐现在还没有发表这篇小说而已。 只不过这件事情,苏桐自己都不知道。他抿了抿,把话题继续转移到了于东的小说上,“这篇小说《钟山》杂志社用了。” 于东没想到苏桐决定得这么干脆,原本还以为他会多考虑一会儿,毕竟篇幅确实超了不少。 “那这篇幅……” “篇幅不是问题,一期《钟山》不至于找不出两千字的空档来,再者说了,我之前定的篇幅本来就有空余,其他几人又肯定不会把规定的篇幅都用完,所以到时候只要把其他人没用到的给你就行了。” 听苏桐这么说,于东也就释然了,他点头道:“既然如此,我也算是幸不辱命吧。毕竟是师哥你第一次找我组稿,总不能落了你的面子。” 苏桐听到于东的话,哈哈笑了起来:“搞来搞去,到头来你还是个交作业的心态。不过也没关系,交作业就交作业吧,你这个作业交的好,交的顶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