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留史册说经年》 正文 第一章 严嵩,字惟中,号勉庵c介溪c分宜等,江西袁州府(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人。 江西虽然不是苏杭那样的科举圣地,但诗书相传,有明一代出了很多的举人。 严嵩的高祖严孟衡便是其中之一。 严孟衡,字平庵,明永乐十三年进士,他也是分宜县介桥村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进士。严孟衡身材高大魁梧,最高做到四川右布政使,据传一生简朴c公正廉明。 想要公正廉明,尤其是做到一个廉字,在明洪武以及之后的永乐年间,只能辛苦自己的钱袋子了。 所以严孟衡做官三十余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餐只吃青菜,因此人送外号严青菜。 这可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啊。 严嵩据说也特别喜欢吃菜,六必居酱菜的招牌就是他写的,是不是祖上留下来的习惯呢? 营养不均衡,加上积劳成疾,严孟衡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病逝在四川。灵柩沿江而下,回到江西。 传说由于家里积蓄极少,船飘在长江上很是不稳,所以负责运送灵柩的家人只好弄了一块大石头来镇船,后人称这块石头为“布政石”。 当然,这只是传说。长江上哪家船户不知道压仓,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虽然是书香门第,而且还出了一个从二品的大员,算不上是世家。但严家从严孟衡之后子孙科举并不顺利,日子过的也并不富裕。一直到严嵩的父亲严淮在成化年间屡次科举名落孙山,依旧没有改观。 严淮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天赋有限,于是便放弃科举一途,开始进入私塾当老师,养家糊口。 成化十六年,严嵩出生。 虽然自己没有天赋,但严淮依旧梦想着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天才,像祖先一样高中进士。 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而且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必备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百年之后,严家终于迎来一个天才少年。 在严嵩五岁开始蒙学后,严淮就兴奋的发现自己的儿子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和其他传说中的天才一样,幼年的严嵩也是一般的过目不忘,走马观碑。蒙学的课程瞄一眼就能打一百分的那种。 严淮只教了几个月,就发现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已经无法满足儿子了。 自己要是再教孩子的话,那就属于误人子弟误己子弟了。可是要请名师的话,可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这是一个幸福的苦恼,和老婆商量,两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绝对——严淮开始变卖家产,想要给严嵩请名师。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乡里乡亲都劝他省点钱,毕竟家里也不富裕,而且您老先生不也是“先生”么,干嘛要再请个先生呢?可是严淮这人却很倔,咬着牙宁肯倾家荡产,也要给严嵩请名师。 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者也。 严嵩倒也争气,五岁在严氏祠堂启蒙,八岁过县试,成为一名童生。 一路顺风顺水,严淮大喜过望。可惜天不假年,严淮在弘治八年便撒手人寰,留下严嵩孤儿寡母。 此时严嵩正准备参加乡试,以他的文采来看下一次秋闱里金榜题名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可惜严淮去世,严嵩只好回乡守孝三年,错过了当年一科。 这倒不是因为严嵩孝顺,而是当时规矩,必须要守孝。 弘治十二年,三年孝满,严嵩也十八岁了。严嵩的母亲为他寻了一门亲事,迎娶欧阳家的姑娘欧阳淑端。 欧阳家在分宜县防里古村,属安福,宋雍熙元年分宜建县时纳为管辖。 防里村可要比介桥村风水好多了。 千百年来,防里村科甲蝉联,人文鹊起,先后出了19名进士c举人c诸贡c忠义之士近百人,其中正二品官员就有两个。而欧阳也是防里村的大姓,分宜县素有南有欧阳北有严的说法。 虽然对方欧阳淑端比严嵩大,但也算是门当户对,这门亲事就这么成了。 从此两人举案齐眉六十余载,相敬如宾,羡煞旁人。 严嵩一生只有欧阳一位妻子,从未纳妾,即便他站在帝国的山峰上,鸟瞰大千世界,生杀予夺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做。 什么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在严嵩这里根本不存在。如果比较起来,大军事家戚继光戚帅瞒着自己媳妇在外面纳了几房小妾,倒更像是一个渣男。 结婚第二年,严嵩的夫人欧阳氏就产下一女,取名严咸宜。长女后嫁给同乡分宜人袁应枢,后来女婿当了工部员外郎。(严嵩真是对工部有兴趣,儿子在工部,女婿也在。说他贪,也不算冤枉。) 话说回来在那之后,严嵩在科举路上继续高歌猛进。他在弘治十四年中举,但却在第二年的会试中折戟沉沙。 弘治十七年,欧阳氏又产下一女。(后嫁于邻乡新渝人黎天监。黎天监的父亲去世后就赘居于严嵩家,书法闻名京城,故而选为鸿胪寺署丞。) 弘治十八年,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以二甲第二名(全国第五)的成绩成为那一年乙丑科进士,光耀门楣!到这时候,严嵩只有二十六岁,可谓少年得志。 (王阳明先生的好基友湛若水才情满天下,是乙丑科二甲第三名,略逊严嵩) 只可惜严淮在十年前就已经故去,不过相信在这一刻他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这还不算,乙丑科是大科,在中了进士之后严嵩还入选庶吉士,内阁的大门已经悄然为他打开了一丝。 而且最重要的并不是名次和入阁阶梯的庶吉士,而是严嵩的座师。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的主考官是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张元祯c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廷和。 据说严嵩的试卷是杨廷和亲笔点的! 成为杨廷和弟子,这绝对是严嵩前半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杨廷和,以严嵩的性格,日后绝对不会成为《明史》中的奸相,天才少年郎会如流星一般划过,后世的我们不会记得他的名字。 研究严嵩的人基本都会忽视这样一点,乙丑科的会试前后,京城里王阳明老先生正在钻研圣人之道,在京开坛讲学。 与严嵩同科的湛若水c穆孔晖等人都和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是文官也是分派系的,李东阳已经老了,他扶植起来的新势力还在等待,等待着有人入阁。王阳明为首的年轻人们,就是李东阳一系。而杨廷和则是另外一脉,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二甲第二名,庶吉士,杨廷和弟子,这样的身份已经为严嵩打开了内阁那扇厚重大门,虽然只有一丝,但严嵩能看得到那束叫做希望的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斯是也。 然而世间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严嵩一帆风顺,自然有一股傲气。他考上进士,入选庶吉士的那一年,弘治帝驾崩,转年便是正德元年。 正德年间,皇权和相权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武宗年少轻狂,不像他父亲那么稳重,善于妥协,很快便提拔起一批太监,利用宦权来制衡文官集团。(孝宗开启了弘治中兴,但死的很冤枉,据说是生了小病,太医拿错了药,就这么驾崩了。我想,这也是促使武宗叛逆的一大诱因吧。) 其中为首的便是八虎之一——刘瑾。 严嵩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刘瑾当权,压制文官集团,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满满的愤懑。 当皇权和宦权站在一起的时候,相权以及其所对应的文官集团应付起来就很吃力。 朝堂的斗争,严嵩并不想参与。他的性情里更多的是保守与等待,略显被动消极。 乙丑科二甲第一名崔铣(严嵩的好朋友,曾经给严嵩写过《铃山堂集》序)因为得罪了刘瑾而在正德四年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除了立皇帝刘瑾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却很少有人知道的细节——那时候内阁首辅大学士的是河南人焦芳。 文官集团内部分化的比较严重,各有派系。北人受到重视,南人被打压。焦芳曾经说过,毋得滥用江西人(《明武宗实录》卷五九,正德五年正月己卯。)。 外有太监压制,内有大学士排挤,作为江西人的严嵩日子十分难熬。 上升无望,压力巨大,严嵩心里满满的失望。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到了正德二年,严嵩的母亲去世。 悲伤之余,严嵩做出了一个出乎世人预料的决定——辞官。你不是说毋滥用江西人么?老子不干总行了吧。 一般来讲,父母去世,需要丁忧,回家守孝三年。可是严嵩坚称自己病重,以此为借口要辞官,这让世人大跌眼镜。 就这样,严嵩不顾众人规劝,执意回到家中,远离朝堂。 很多年以后,也有一名少年厌倦了朝堂内外的尔虞我诈,归隐田园——张居正。 而张居正的老师,是后来的首辅徐阶。 严嵩的老师,是后来的首辅,四朝元老杨廷和。 两人最后都成为明帝国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权倾天下。 所以说,年轻人不怕有脾气c有毛病,但你要有一名大牛的老师。如果你的老师是其他普通人,那还是算了吧,怕是早就被打上年少轻狂不堪大用的标签,早早泯于常人之中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 不过像是二甲第二名的庶吉士,严嵩在家乡早已闻名遐迩。 严嵩回到老家后便在在钤山之麓修建堂舍,取名“钤山堂”,过起了隐居生活,在士林之中颇有清名。 正德七年袁州府知府姚汀开局修志,请严嵩为总纂。不久姚汀又以事去。 第二年,徐琏继任知府。到职后,徐琏即飞函请严嵩继续纂府志。正德九年严嵩任总纂,因为这年为甲戌年,故人们称之为甲戌志,后世又称为《正德袁州府志》。 期间朝廷多次要授予严嵩官职,但都被他拒绝了。而严嵩的理由极为高大上——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这是史上大奸臣严嵩说的?开玩笑吧。 有人说,这时候的严嵩如少年般正直,不阿。可是事实真相真的如此么? 奸人当道,奸人是谁? 刘瑾?刘瑾在正德五年就被杀了,那时候严嵩守孝三年的时间都还没满。 焦芳?刘瑾倒了,焦芳也致仕了。 是钱宁c江彬等人么?他们相互争斗,后来直到严嵩再次出山时,江彬依旧权倾天下,真正被干掉是在正德驾崩之后的事情了。 而严嵩等了七c八年,他绝对不是因为那句冠冕堂皇的奸人当道。 回到家乡,悠闲读书,远离纷争,并没有让严嵩清心寡欲,反而点燃了他心头的那堆叫做野心的大火。 他在观察,他在等待。他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自己老师的召唤。 正德十年,已经成为首辅的杨廷和丁忧回家。他前脚刚走,明史里最强的兵部尚书之一(另外一个是于谦),明代扶危定难三重臣之一,与于谦c张居正齐名的王琼就开始动手清理杨廷和的势力。 在杨廷和丁忧的时候王琼还是户部尚书。而王琼在江彬的极力支持下旋即担任兵部尚书,杨廷和力荐的彭泽在与王琼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还是处理边境军事的御史,不在朝廷中枢。 随着江彬把杨廷和旗下重要人物陆完策反,又帮陆完成为吏部尚书,不到一个月里,六个尚书换了四个,杨廷和一脉势力瞬间冰消瓦解。 以史为镜,我想这就是张居正宁肯拼个你死我活,宁肯让戚继光亲兵卫队进京,宁肯鱼死网破也不肯丁忧的原因吧。 那面斗的不亦乐乎,却和严嵩没有丝毫关系。 严嵩这一年家中出了一件喜事,三十四岁的时候欧阳淑端终于给严家添了一子,他就是后来的小阁老严世番。 严嵩对严世番可以说是溺爱,他直接称呼严世番的别号东楼,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而严世番继承了严嵩的聪明睿智,甚至还有过之,这让严嵩分外欣喜。 朝堂中的争斗,愈演愈烈。 正德十一年,杨廷和虽然丁忧在家,但却老练的展开了自己的反击。六部尚书中自己的势力或被策反,或被清理,杨廷和开始做伏笔。 杨廷和要做的是在门生故吏中找寻能者,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 于是,严嵩的机会来了。 二甲第二名的庶吉士,这样优秀的学生杨廷和这种老狐狸哪里会遗忘。 虽然严嵩的态度一直不明朗,但此刻杨廷和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于是,正德十一年,严嵩出山。(明史说严嵩在铃山读书十年。) 不过因为杨廷和势力薄弱的关系,严嵩暂时被安排到翰林院做了一个编修。 这是通天阶梯的起始阶段,虽然只是编修,但无论是杨廷和c徐阶,还是高拱c张居正,都是从这一步干起来的。 可以说,杨廷和对严嵩还是很看中的。 不仅是编修,严嵩还代理南京翰林院事务,并兼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说杨廷和交给严嵩一个重要的使命——在南京翰林院选择良才,并且在北京选拔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 可以说杨廷和这时候对严嵩还是很看重的。 正德十二年,严嵩出任会试同考官。命运不经意之间给了严嵩一个笑脸,那一年夏言中了进士,按照师承来讲,严嵩与夏言有师徒的名分。 不过那时候夏言还只是一个进士,名次也不高,后来连庶吉士都不是,严嵩当然不会注意到这个“小”人物。 闲了一段时间,在正德十三年的时候,杨廷和回到朝中,以他的卓越能力,很快便重新取得优势,又一次成为首辅。 严嵩即将踏上青云之路。 因为严嵩在这段时间勤勤恳恳,所以颇得杨廷和的重视。在担任首辅后,杨廷和便派严嵩去刷荣誉值,估计回来就要大肆提拔了。 干什么呢?严嵩被派到江西宣读圣旨。 这可是一个苦差事,辣么远。不过这是最简单无脑积累荣誉值的办法。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任务,谁也想不到竟然出了天大的篓子。 一路颠簸也就算了,在严嵩赶回来的路上正好赶上一件大事——宁王叛乱! 这都是什么事儿我想那时候的严嵩肯定很无奈。 杨廷和在与王琼的斗争中渐渐占了上风,虽然王琼有江彬的支持,但在三朝老臣杨廷和深厚的政治智慧前,却无碍大局,局面被杨廷和一点点的扳了回来。 眼看着严嵩前途一片大好,可这时候宁王竟然叛了。 在京城住了几年,严嵩也知道宁王收买了文武百官,包括自己的老师杨廷和。 其实宁王叛乱也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那时候整个北京没有接受宁王贿赂的人极少,兵部尚书王琼就是其一。而正是王琼百般无奈之下派王阳明去了江西,防备宁王叛乱。 王琼是欣赏王阳明,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阻挠下,也没办法大肆调动兵力,只能先手把王阳明一人派了去。 天时c地利c人和具备,人们把筹码都压在宁王身上,他没有任何失败的理由。 严嵩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谨慎的他停住回京的步伐,像在铃山一样,再一次等待。 他害怕出现万一,可是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他所担心的万一最后还是发生了。 宁王准备了十几年的叛乱,被王阳明提弱卒轻易剿灭。待到宁王束手就擒的时候,宁王叛乱的邸报刚到北京,文武百官乱成一团。 严嵩距离江西比较近,近似于亲眼目睹这一切。于是严嵩慌了! 自己的等待,要的不是这个结局! 王阳明是王琼的人,而王琼则是杨廷和的死敌!宁王被王阳明活捉,就宁王那厮,慌乱之间会说出多少内幕?! 不能回北京了!知道宁王兵败的消息后,严嵩只迟疑了一息,就拿定主意,告假回家。 原本明朗的前途再一次变得混沌起来。 我想这时候的严嵩心理阴影面积巨大,无法计算。 事后看,严嵩看明白当时的局面,却看不到更远,无法预知未来,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当时的他没想到自己老师是那么的老练很辣,在如此逆境下竟然逆转乾坤。 当严嵩得知武宗不顾文官集团的阻拦,硬生生廷杖杀了十多人,“一意孤行”的带着兵马去了江西的时候,我想严嵩的内心是庆幸的。 武宗南巡平叛的路上,召见了王阳明,随后去了杨一清的府邸,住了几天。 得知此事后,严嵩心如死灰,放弃了观察局面的侥幸想法,在这一瞬间,严嵩甚至有了远遁深山老林的念头。 为什么呢? 召见王阳明,宁王的那些秘密会留得住?严嵩并没有这种侥幸的想法。 既然如此,那么去杨一清府上住了几天这种事情就值得深思了。 杨一清是谁?灭掉大太监刘瑾的人!而且在自己老师杨廷和回乡丁忧的时候被武宗诏入内阁。只是随着杨廷和的王者归来,杨一清被排挤出内阁,杨一清请求致仕归乡,与焦山寺僧妙福禅师为友。 这人有人脉,有资历,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更是与杨廷和有罅。武宗和他促膝长谈三日三夜,是要做什么?用膝盖想都知道。 严嵩心里透亮,这回老师杨廷和完蛋了。 于是他立马就回了老家,心里暗自庆幸,幸好自己等待了一段时间,没有急着回到北京。还好自己只是一个翰林,没有被老师提拔起来。要真的东窗事发,自己也只是一个从犯,大不了去戍边,估计不会被灭九族。 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严嵩在一次于铃山等待朝中龙争虎斗的结局。 可是接下斗争的激烈程度,让严嵩目瞪口呆。 武宗在快园钓鱼不慎落水一次,后来那水池就改名浴龙池了。这次武宗没事儿,然后回程的时候竟然又出事儿了! 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逾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 第一次落水可以说是意外,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武宗身边的太监会加倍小心谨慎,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可是相隔极短的时间,武宗竟然再次落水! 严嵩猜测,这应该是老师出手了,两股或者是三股势力之间的交手正式开始。但这种事情,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说,严嵩也只是猜测而已。 不过老师杨廷和到底是垂死挣扎还是要惊天逆转,严嵩也不知道。 之后的故事精彩,但和严嵩无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 武宗在清江浦落水之后,星夜兼程赶回北京。(正德十五年九月十五在清江浦舟钓落水,正德十五年冬十月庚寅(初六):“上至天津。要知道武宗可是带着上万人的队伍和文武百官去平叛的,这速度可以说是十万火急了。) 武宗并没有直接回北京,而是滞留在天津卫。别以为正德荒淫无道,历史上以武为谥号的就没一个善茬。 十月二十六日,銮驾至通州(上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诸俘者自东安门逾大内而出,弥望皆白,识者讶其非美观云。”(《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正德十五年十二月甲午)。 直到这时候,武宗还是龙精虎猛,落水一事似乎并没有留下病根。可是就在这场阅兵仪式上,武宗意外开始吐血。 三月后,武宗病情加重,吐血愈发严重。落水后三个月竟然能呕血,这也太离奇了。换句话说,武宗的死和落水根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无奈之下,武宗回到北京。但重病之下,他已经失去对局面的掌控。 回想起来,难怪世宗两次血洗太医院,把御医杀了两遍,自己炼丹以求长生。 虽然武宗重病,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平乱的功劳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论功行赏时,王阳明上了《辞封爵疏》,奏疏里面说,当时兵部调之臣则有,若尚书王琼甚有事先御备之谋,所渭发纵指示之功也。今王尚书未蒙显褒,而臣独冒膺重赏,是掩人之善矣。 一句今王尚书未蒙显褒,而臣独冒膺重赏,是掩人之善矣,王阳明王圣人把王琼捧得极高,并且毫不留情的直接给了杨廷和一个难堪。 武宗已经病危,但还是大违惯例,出中旨提王琼做吏部尚书。 于是王琼成了吏部尚书,成了一股可以和杨廷和对抗的力量,有明一代天官最后的辉煌。 杨廷和也不是吃素的,随后一力否定了王阳明入阁一事。 他怕的并不是王琼,而是那个门徒满天下,本身多智而近妖的王阳明王圣人。 严嵩这一看就是两年,看这两年里朝堂里发生的无数的事情。 的确,成为看客很安全,但分果果的时候也不会有他的份。 辛巳年四月二十日,正德帝驾崩。 图穷匕见! 杨廷和c王琼c张太后随即借着江彬进宫觐见的时候抓住江彬,简单而轻松的干掉权倾朝野的江彬,处以磔刑。 朝堂之上人人有揣着小算盘。首辅杨廷和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要立一少年天子。 取得张太后(武宗的母亲)的支持,杨廷和在武宗驾崩后的这段时间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得知杨廷和的计划之后,王琼率六部九卿在左顺门曾当面质问杨廷和,两大派系就此刺刀见红,为了九五至尊之位浴血厮杀。 不久,因为有张太后的支持,杨廷和取得绝对性优势。他指使言官弹劾王琼,最后以交结内侍的罪名把王琼治成死罪。 这个罪名简直就是笑话,和处死严世番的罪名一样,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杨廷和不结交内侍的话,怎么和张太后联系?有时候事实就是这么让人无语。 经王琼力辩,死罪改成戍绥德。 随后世宗入继,拉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不过杨廷和千算万算,就是没想到世宗可是个狠角,他与孝宗c武宗都不一样。刚来到北京,就与杨廷和c张太后联手的势力展开战斗。最后这场战斗死人无数,世宗获得了惨胜。 不过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等到杨廷和这面大局已定,严嵩心里这个悔啊。早知道杨老师这么牛逼,能逆天翻盘,自己也就不用妄做小人了。 但严嵩也不是善与之辈,一般人这时候只会羞愧难当,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老死乡梓。而严嵩却用最快的速度收拾行李,厚着脸皮从老家日夜兼程的赶了回去。 可是杨廷和这等老狐狸斗倒了江彬,斗倒了王琼,哪里是严嵩这种还没成精的小狐狸能比拟的?严嵩这点小伎俩被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于是严嵩回到北京,杨廷和一改从前大力培养的姿态。一面未见,严嵩被一道冰冷的命令给发配到南京翰林院。 从北京翰林院的编修到南京翰林院编修,相差的可不仅仅是南北一字,那可是天上与地下的差别。 严嵩已经被杨廷和从自己的队伍里摘了出去,打上了叛徒的标签。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应该是完了严嵩痛定思痛,在南京反思自己的过错。 无论怎么盘算,严嵩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自己的政治生涯完了。 是的,完了 文官系统两大势力,占优势的杨廷和一系把自己打上叛徒的标签。而另外一系,被杨廷和打的七零八落。就算王琼侥天之幸重新起复,在王琼眼里自己可是明明白白杨廷和的人,依旧没有好果子吃。 我想这段时间严嵩的日子应该不好过,特别不好过。他内心如焚,在一次又一次反思中,严嵩终于“升华”了。 但这种升华没有任何用处,只要杨廷和在朝一日,严嵩都不会有任何发展。就算是杨廷和退休,但他的儿子杨慎也在朝中为官。 严嵩无奈的发现,怕是自己会老死在南京。 这件事情怪不得别人,要怪只能怪严嵩自己。 而看上去杨廷和如日中天,扶持了小皇帝,有张皇后的支持,一揽朝政。 可是没过多久,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的大礼议事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保证自己盟友张太皇太后的利益,杨廷和拒绝世宗父母入嗣。也就是说,世宗是过继给张太皇太后,然后兄死弟及。 可是老狐狸杨廷和没想到,自己竟然碰到明朝最为妖孽的皇帝——世宗。 具体的大礼议事件就不详细叙说了,最开始支持世宗的只是小猫三两只,主要都是郁郁不得志,想要政治投机的低级官员,比如说张璁等。 当张璁被撵到南京刑部当主事喝闲茶的时候认识了桂萼。 桂萼是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人士,严嵩被流放到南京,和桂萼的关系还不错。在这个政治上的死地,两人可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他与桂萼同是江西人,儿子与桂萼之子同延请一师等等。严嵩与桂萼有诗书往还,多所颂扬。也就是说,严嵩与桂萼的关系很好,很好。 严嵩被杨廷和抛弃,视为叛徒。面对强势的杨廷和,站在他的影子里,严嵩早已经心如死灰,只想安然养老,不去想什么宏图大业之类的事情了。 可是命运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对严嵩露出了微笑。 一个二甲进士的张璁,一个三甲从进士桂萼(一旦写到从进士,脑海里就会飘出如夫人的段子,从进士还真是没有地位啊),面对杨廷和这种大佬能翻起风浪?说出来严嵩不信,就算是张璁和桂萼他们自己都不信。 可是不久之后,大礼议事件张璁一系陆陆续续有生力军加入,而且都是猛将。 方献夫,黄宗明,霍韬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王学门人。 王琼c王阳明一系被杨廷和无情打压,王阳明倒是不在乎,老先生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成圣。可是王学门人咽不下这口气,况且他们也有自己的政治诉求。 于是这些人借着大礼议事件的由头,聚集在南京,第一次在政坛上绽放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嘉靖二年十一月,张璁c桂萼在王学门人的支持下,再次拉开大礼议论战的帷幕。 华丽的撕逼战,再次开始。 而严嵩却没有旗帜鲜明的支持大礼仪世宗一派,见惯了江湖庙堂风风雨雨的他早已经看穿了一切,安然于物外。 等待,继续等待。 如果杨廷和一派,或者说文官集团获胜,自己也不会受到牵连,在南京养老也是可以接受的。要是张璁c桂萼等获胜,凭着自己与桂萼的私交,多少也能得到些好处。 严嵩不贪婪,也不要求分到最大的果果,思来想去还是安全第一。 随着张璁c桂萼被世宗诏入北京城,皇权与相权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开始了。 嘉靖三年,杨廷和致仕,杨慎带头闹事,什么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世宗一次杖毙十六名官员,杨慎流放,杨廷和致仕,大礼议事件初步落下帷幕。 嘉靖四年,桂萼升任詹事,仍兼翰林学士。虽然只是翰林学士,但能量绝对不是当年的严嵩可比的。 同年,严嵩依靠着桂萼的关系回到北京,担任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相当于,也正是这个任命,让严嵩可以网罗门生。 在这一年,严嵩遇到了一个不错的人才——赵文华。 未第时在国学,严嵩为祭酒,才之(《明史》)。 后来赵文华入朝当官,受到严嵩的提拔,于是他成为严嵩旗下一员战将。而赵文华也跟光棍,干脆认了干爹,把自己牢牢绑在严嵩的大船上。(后仕于朝,而嵩日贵幸,遂相与结为父子。) 和日后严嵩发达,江右人士都自认为为干儿子相比,赵文华这个干儿子是亲生的。 不过赵文华只是一个支线,这里不赘述,以后还要讲到。 总之,在国子监担任祭酒,严嵩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人才。 嘉靖六年三月桂萼升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六年九月桂萼改吏部左侍郎,旋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明代尚书兼学士自桂萼始。任礼部甫逾月,迁吏部尚书,获赐银章两枚,文曰“忠诚静慎”c“绳愆匡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 嘉靖七年,因为和桂萼的老关系,严嵩终于熬出了头,担任礼部右侍郎。(明史《严嵩传》从正德十一年一下子跳到嘉靖七年,很容易误导人。中间的事情不重要么?真的不重要么?) 在这个位置上,严嵩遇到了一个机会。 嘉靖七年,严嵩奉世宗命,祭告显陵(世宗生父陵地,在今湖北锤祥附近)。 在大礼仪事件的背景下,这次祭告非同寻常。 严嵩做的很漂亮,世宗很满意。 还朝后,严嵩上了两道奏疏。 一道奏疏叙述了河南灾区的情况,称“所在旱荒,尽食麻叶c树皮,饥殍载路。市易饼饵则为人所攫取,子女鬻卖得钱不及一饱,孩稚至弃野中而去。闻洛阳c陕州c灵宝诸处尤甚,人相残食,旬日之内报冻死二千余人”(《钤山堂集》卷二七《西使志》)。 另外一道奏疏叙述了途中所见祥瑞,称“白石产枣阳,有群鹳集绕之祥”,“碑物入江汉,有河水骤长之异。”立碑时,“燠云酿雨”,“灵风飒然”。他提出撰文立石以记之。 务实与马屁齐飞,我想这就是严嵩的风格吧。 通观世宗一生我们知道他后来成为一个修道的皇帝,严嵩说的那些异象搔中了世宗的痒处。严嵩的马屁拍的的确不错,找准了重点。 这两道奏疏获得了世宗大量的好感,又能体察民情,又能拍马屁,严嵩这人还真是知心啊。 于是,在世宗心里,严嵩获得了大量的荣誉值,世宗记住了这个人。 可是严嵩依旧没有火箭一般直升天际,入阁为相,命运在对严嵩微笑之后,再一次展现出了狰狞的一面。 胜利会冲昏头脑,取得大礼议事件的完胜,战胜看上去强大的杨廷和之后,张璁c桂萼也都顺利入阁,两人的脑子终于坏掉了。 在大礼议事件中,王学门人的力量帮助他们从南京回到北京,一直到战胜杨廷和。 可是身为内阁大学士,无论是张璁还是桂萼都无法忍受这样一股能左右朝局的势力存在。 嘉靖八年,王阳明老先生去世。张璁c桂萼随即攻击王阳明,并试图禁其学。与此同时,张璁c桂萼还开始攻击杨一清。 无论是杨一清还是王学门人,都是朝堂之上的庞然大物,这一点在张璁c桂萼被撵走的时候他们才彻底明白,明白自己的愚蠢。 虽然事情有反复,杨一清最后还是败在张璁的手里,与此同时更年轻一代出现了——夏言。 当张璁桂萼彻底倒台后,严嵩又一次回到南京,只是这次他的官职大了一些——不再是翰林院翰林,而成为了南京礼部尚书,随后改成南京吏部尚书。 可惜有南京二字,这个官职并不值钱,一文不值。 严嵩久经宦海沉浮,平静的去了南京,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夏言的话,严嵩怕是会老死在南京,以后有个文敏之类的谥号就不错了。 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严嵩渐渐明白,世宗要比武宗更聪明,更强势,也更残忍,更决绝。 甚至世宗随时可以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去廷杖百官,击毙十六人。 这样的人无疑是强大的。 或许是因为他过继大统,抱着随时掀翻桌子,大家谁都别玩的心态? 无论是杨一清还是张璁c桂萼的下场都是一样,因为他们失去了世宗的支持。 所以,如今的大明朝,最强大的那个人就是世宗。要抱大腿,杨廷和不行,桂萼也不行,只有世宗才行! 可惜,严嵩再也没有机会去接近世宗了。 张璁c方献夫也曾相继入阁为首辅,但在文官集团内部倾轧下不久他们都辞去官职,过去参加大礼仪事件的“老人”们只有霍韬还在位。 嘉靖十五年,因为应天府尹刘淑相事件,霍韬c夏言相互攻击。夏言展示出超强的攻击力,最后霍韬输了,输掉了一切。 大礼仪事件的功臣们在十几年后七零八落,深谙平衡之道的世宗想要提拔夏言入阁。 所以,严嵩自己都没想到,机会就这么悄悄的来了。 嘉靖十五年,严嵩赴京朝觐,给世宗过生日。 按理说,只是走个程序,然后哪来回哪。估计严嵩这些发配到南京的官员连世宗的面都见不到。 严嵩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好廷臣议论要修改《宋史》,宰辅大臣请留下严嵩,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总领其事。 由于世宗对议礼的重视,礼部尚书在部院大臣中地位尤其显赫,往往成为进入内阁的阶梯。 严嵩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一生蹉跎了太久,弘治十八年乙丑科的状元郎顾鼎臣已经入阁为相,而他则很“幸运”的被世宗留在京城,成为礼部尚书。 这一次机会他当然知道珍惜。 这次机会是谁给的呢?答案可能让人惊讶,前文说了,宰辅大臣,就是日后死在严嵩手上的夏言。 夏言是江西人,正德十二年的进士。在那一年严嵩还是刚刚来到京城跟着杨廷和混的小弟,而正德十二年的科举会试,严嵩担任同考官。 夏言以议礼贵,比严嵩早发达。 他建议立南c北二郊,实行天地分祀,得到世宗的赏识,一年中,由正七品的都给事中升至正二品的礼部尚书。 这种火箭一般升官的事情,严嵩一辈子都没碰到过。 在入阁以后,夏言便推举严嵩任礼部尚书。 这个决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可能夏言认为严嵩是个老实人,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夏言埋下自己日后败亡的伏笔。 竟然当上了礼部尚书,还是北京的,这一切如梦似幻。 严嵩转运了。 至于《宋史》什么的只是一个借口,严嵩也没去做这种无聊的事儿,有的是庶吉士打下手不是。 从那以后严嵩和世宗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据他自己说,当时世宗忙于同辅臣及礼部尚书等制定礼乐,有时一日召见两三次,有时至夜分始退。他住在城西约四里,乘车驱隶弗及,往往是单骑疾驰。 世宗这个主子不好伺候,这句话两年之后严嵩就知道了。 嘉靖十七年,致仕同知丰坊疏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兴献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世宗诏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皆以明堂为应建,而於称宗c配享二事则依违其词。 也就是说,建名堂可以,但把世宗的爹兴献王变成睿宗,放到武宗前面这件事情就算了。 严嵩心里想,当年杨廷和欺负你们孤儿寡母,不让你认爹,这事儿是杨廷和的不对。可是你把你爹排位放入太庙,还在武宗之上,这算什么事儿?简直就是蹬鼻子上脸。 当然,这些话严嵩只敢想一想,绝对不会说出口。 蹬鼻子上脸的人可是世宗,是那个弱冠之年就扳倒杨廷和的妖孽少年。 对这个结果,世宗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户部侍郎唐胄抗疏言,宜以太宗配享。世宗大怒,二话不说直接把唐胄扔进锦衣卫诏狱去了。 严嵩一看世宗玩真的,这下子慌了神。当年那场惊天地c泣鬼神,一天之内杖毙十六人的大事严嵩还清清楚楚的记得。 历历在目,血肉纷飞,严嵩哪里会忘记,又哪里敢忘记。 他再次召集礼部官员以及相关人等商议,最后决定请以兴献帝称宗配食。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建议,也体现出严嵩的本性——骑墙。 既不想得罪文官集团,也不想得罪强势的世宗。至于对错,对于严嵩来讲,并不重要。 费尽心机的说服文官集团,退了一步,严嵩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局。 可是奏疏呈上,世宗依旧不满足。史书上称,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 留中不发还不算,随后世宗便御著《明堂或问》,言辞犀利,如长枪大戢一般,直指人心。 严嵩看到《明堂或问》后,知道自己一定要做出选择,可是要怎么选?他不禁陷入沉思中。 从前的那个白衣少年已至花甲,锐气尽失。这么多年的骑墙避祸,这么多年耐心等待,并没有给自己带来飞黄腾达,反而屡次被发配到南京。 运气好,坐到礼部尚书的位置,眼看入阁有望。自己要是同意世宗的要求,在士林里的名声就臭了。可是要是选择拒绝,自己的前途就没了。 一面是士林文人,一面是强横的皇权,严嵩在静夜下苦思冥想。 这时候等待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做的是选择。 自己曾经错过很多,尤其是宁王叛乱的那一次,几乎可以说是背叛了老师杨廷和,让自己受尽冷遇。而这次呢? 在文官集团内部,杨廷和留下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对自己依旧敌视。而王琼c王阳明一脉也对自己并不感兴趣。至于张璁,时日尚短,还没有构建起来自己的势力,如果说有的话,自己算是其中翘楚了。 违背世宗的意思,自己能得到好处么? 想想老师杨廷和,他曾经那么强大,最后依旧落得父子被撵出朝廷,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落网之鱼。而眼前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 这是一根比老师杨廷和还要粗壮的大腿,自己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严嵩渐渐下定决心。 严嵩连夜开始撰疏,作《或问》一篇。大概意思是大家都错了,只有世宗说得对(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 世宗看到《或问》一疏后大喜,还是严尚书知心啊,自此对严嵩青眼有加。 严嵩上疏后,群臣大哗。 太他娘的不要脸了。 在一片哗然后,本来激昂的情绪渐渐冷了下来,加上夏言c顾鼎臣等阁臣相继倒戈,至此世宗在大礼仪事件上获得完胜! 嘉靖十七年九月,遂尊兴献帝为睿宗,祔太庙。又即元极宝殿为明堂,大享上帝,以睿宗配,皆如帝旨。严嵩精心筹划兴献王神主入太庙礼仪,得到世宗嘉赏。 自己父亲入了太庙,群臣俯首,世宗心中得意,又追尊太祖朱元璋高皇帝谥号。虽然无论是严嵩还是夏言都不见得认同这一点,但在礼仪的时候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大拍世宗马屁。 说夏言孤直,真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当时大学士夏言c顾鼎臣等奏称见五色祥云,乃是天赐祥瑞。严嵩心中冷笑,不想被夏言等专美,既然跪了,那就跪的彻底一点吧。 不就是比谁不要脸么?不就是比拍马屁么?你以为老子不会? 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严嵩思前想后,最终做出选择,他已经没有退路。 严嵩毫不犹豫,几十年的文字功底在这时候爆发出来。 当时挥毫,撰写了《庆云赋》及《大礼告成颂》,极尽阿谀谄媚,又文采出众,世宗大喜。 严嵩几十年的文字功力可不是浪得虚名,即便是当年的状元顾鼎臣也不见得比严嵩做的更好。而最重要的是,顾鼎臣这个状元郎要脸,严嵩早就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把脸面扔到角落。 同年,严嵩很彻底的站到世宗一边。他揣摩世宗的心思,下令毁尽天下书院,禁止讲学(尤其是王学)。 这下次,严嵩把读书人都得罪了。 从那以后,严嵩便获得了在西苑当值的资格。 当时在西苑值宿并不时得到召见的文武百官有:武定侯郭勋c成国公朱希忠c驸马都尉崔元c阁臣夏言和顾鼎臣,以及礼部尚书严嵩,严嵩作为世宗亲信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进入帝国的核心层,严嵩该缓口气了吧。不!他并没有。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才是严嵩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是在几十年冷板凳上打熬出来的。 如今获得的这一切,严嵩绝对不想失去。 他没有大肆网罗羽翼,因为他知道结党营私那可是世宗的忌讳。而且严嵩也没有什么大志向,一边当着礼部尚书,一边看着严世番茁壮成长,这样就挺好的。 严嵩对夏言也极尽恭敬。《明史》上说,有一次严嵩请客吃饭,亲自去夏言府上请夏言来参加,可是夏言连面都不肯见。 对于这种尴尬,严嵩只是淡淡一笑,毫不在意。 请客当天,夏言果真没到。就在其他人等着看热闹的时候,严嵩铺开席子,跪在上面,把要对夏言说的阿谀奉承的话对着空气说了一遍,然后才开席。 颜面尽失么?不,前文说了,在那个夜晚,严嵩早就想好不要脸了。 我认为能隐忍到如此境界的人,必然不是凡俗之物。 嘉靖十九年,顾鼎臣病故于相位。 嘉靖二十年,夏言与武定侯郭勋的矛盾到了无法弥补的程度,世宗心烦,所以各打五十大板,把夏言撵回老家。后因为武定侯郭勋言辞无礼,直接下了诏狱,并在第二年死在狱中。 其实世宗并不想直接杀了武定侯郭勋,在世宗看来世间所有人都是棋子,武定侯郭勋自然不例外。 世宗准备把他放到诏狱里好好清醒一下,如果日后夏言无法控制,有操控文官集团逼宫迹象的时候,再把他放出来,带着勋贵集团去咬夏言也不迟。 可是自认为智珠在握的世宗这次错了。 武定侯郭勋在第二年无名原因死在诏狱里! 这还了得?世宗一下子毛了。武宗的死还在眼前,继位之后世宗清洗了两遍太医院,团灭了两拨太医。世宗根本不去吃药,而是自己炼丹。(就算天天吃重金属,世宗还是活到了六十多岁。) 有人背着自己搞风搞雨! 而这人或者说是集团,肯定有锦衣卫的左都督陈寅。 陈寅可是兴献王府的老人啊,连他都不能相信了么? 世宗想到孝宗吃错了药,想到武宗两次落水,想到武宗的吐血。鲜血淋漓,历历在目。 可是没等世宗反击,一个月后,他自己差点被宫女用绳子勒毙,史称壬辰宫变。 于是乎,又一次腥风血雨的清洗开始了。在嘉靖十八年救驾大功的世宗的奶弟陆炳借着这次机会,终于全面掌控锦衣卫。 夏言c顾鼎臣走了,严嵩入阁顺理成章。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严嵩加少保c太子太保c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仍掌礼部事。 至此,严嵩终于迈上帝国的最高峰。 和张璁他们这些普通二甲进士不一样的是,严嵩可是正经的庶吉士出身,堂而皇之入阁,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和张璁他们不一样的是,严嵩并不想做什么,张璁弄的一条鞭之类的在严嵩看来都是笑话。只要世宗高兴就好,其他都不重要。一条鞭法多得罪人啊,隐藏在黑暗中的那股势力,严嵩想一想都觉得头疼,更不要说直接开战了。 当今皇帝,世宗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当年杨慎闹出的幺蛾子,世宗直接杖毙十六人,结党谋私?开玩笑,真不知道世宗忌讳什么? 严嵩下定决心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大学士,只要专心拍好世宗马屁就行了。至于脸面当年乙丑科的状元顾鼎臣都被人称为青词宰相,夏言更是个中高手,自己还在乎什么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世宗只比自己的儿子严世番大六岁,自己可是万万熬不过他的。 所以严嵩就算入了阁,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青词宰相。他心中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地位,至于那些正经事儿还是算了吧。 不过这些对于当时的严嵩来说都是小事,在他六十四岁的时候,严世番终于给严嵩留下一孙,严嵩大喜过望,赋诗数首,做祭祖文。 在家,严嵩是慈父。在朝,他早晚在西苑的板房值班,不曾回家洗沐过,世宗更以为他勤政。 不久,严嵩请辞掉礼部职务,此后便专在西苑当值。皇上曾赐给他银记,上刻“忠勤敏达”四字。 戏精,有比严嵩还戏精的么? 这时候严嵩还不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内阁人才凋敝,翟鸾的资历比严嵩还要深厚一些,所以成了首辅。 但是翟銮有一个问题——他的两个儿子是同举进士。 《明史》上说,是严嵩暗示言官弹劾,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 可能你要问,这不是应该的么?谁规定翟銮的两个儿子不能一年考中进士? 要知道,在明朝科举崩坏之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参加科举,就等着被弹劾吧。当然,有一个例外——杨廷和。因为他儿子杨慎的学问太好,考不上才是有问题。而且所有人都认为杨慎光是考上还不行,考不上状元,那就是作弊。 杨廷和和杨慎都牛逼,非常牛逼! 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要不然日后张居正几个儿子都中举,也不会被人诟病,说大明科举从此崩坏。 就算日后的张居正说一不二的时候都被言官弹劾,流言无数,更不要说区区一个翟銮了。 有这么大的槽点不,应该说是槽坑,就别怪人弹劾,这件事情和严嵩真没有什么关系。 于是翟銮就这样被弹劾走了。 要不是说严嵩聪明,严世番如此天才人物,严嵩坚决不让他参加科举。要不然,此刻被弹劾,告老还乡的估计就是严嵩了。 这件事情说是严嵩的构陷,的确有失偏颇。 嘉靖二十二年,吏部尚书许赞c礼部尚书张璧入阁与严嵩一同参与机务。这两个人资历可没有翟鸾那么深厚,严嵩并不在乎他们。 但也没有搞他们的必要,严嵩还是比较随和的,能糊涂混日子,这是最好的。 嘉靖二十三年,首辅翟銮因事削籍,严嵩成为首辅,先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c谨身殿大学士c少傅c太子太师c少师,获得了文臣所能获得的非常高荣誉地位。 浑浑噩噩的混到首辅的位置,严嵩自己觉得这辈子再也没有遗憾了。 但这并不是说,升到首辅,严嵩的地位就完全巩固了。 威胁仍然来自夏言。 世宗曾在案几上写下“公谨”(夏言字)二字,表现出对夏言的眷恋之情。 严嵩闻知此事,主动提出,“故辅臣夏言可诏用”。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世宗因许赞老病去职,张璧已死,又再一次起用夏言入阁。 夏言老哥回来之后也不客气,大咧咧直接坐上首辅的位置,严嵩对夏言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骂也骂不过,只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而且当年严嵩从南京调回北京担任礼部尚书,是夏言引荐的,凭着这份情谊,夏言再怎么嚣张跋扈,自己也只能干瞪眼。 算了,还是忍吧。朝政让夏言去干,自己在西苑伺候好世宗才是硬道理,严嵩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夏言再次成为首辅,仍一如既往,不把严嵩当做大学士来看待。凡有批答,他独自拟稿。凡是他憎恶的官僚,或与严嵩亲近的官僚,一概逐斥。 严嵩无奈,却也不合夏言争执。嗯,就算是争也争不赢,自取其辱罢了。 他的政治手段,或者说是求生的手段,就是躬谦。对自己曾经的学生夏言谦卑到无以复加,在给世宗的奏疏里,也全然不说夏言的坏话。 他依旧是被动的在等,只要能混吃等死就好。 我想,如果严嵩没那么高寿的话,他会和乙丑科状元顾鼎臣一样默默无闻的老死吧。 可是一件事情改变了严嵩,夏言碰到了严嵩的逆鳞。 严世番贪婪,一次受贿被人告发,夏言准备收拾严世番。 当严嵩知道这事儿后,如五雷轰顶。 自己的好日子这就没了么?夏言要收拾自己的话,自己还是早早的收拾铺盖,滚回老家的好。 一辈子的等待,就这么完了。自己完了也就算了,严嵩到现在也没和人争过什么。可是严世番呢?最好的结果是流放戍边。 戍边?不!绝对不! 已经年近六十的严嵩第一次决绝起来,为了自己的儿子。 收拾一番,严嵩带着严世番来到夏言家,毕恭毕敬。然而夏言根本不搭理他,躺在床上装睡。 严嵩脸皮多厚啊,哪里会因为一个逐客令就落荒而逃?况且这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独子严世番。 带着严世番,父子二人跪在夏言床前,泪湿衣襟。 夏言其实也并不想整死严嵩,毕竟这么一个老实人在身边,要比其他人更“安全”。可是夏言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自己碰到的是严嵩的逆鳞——严世番。 一番教育后,夏言原谅了严嵩和严世番。 仇恨的种子在夏言不经意之间种了下去,几年之后开出鲜血染红的花朵。 严嵩表达了对夏言的感激,把仇恨深深藏在心里。 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夏言觉得没什么,日子还是一样的过。只是严嵩却在六十高龄“觉醒”! 严嵩对家人,对乡人很照顾。嘉靖二十四年,分宜等县旱荒,民众乏食,严嵩还将世宗所赐银二千余两买稻谷五千余石陆续赈济饥民。严嵩说,这样做是为了“以广圣泽”(《明世宗实录》卷四○三,嘉靖三十二年十月戊戌)。 但这只是插曲,大多数时间严嵩还是无所事事。对夏言的仇恨,严嵩也只是让严世番老实一点,并且继续等待,等待机会的到来。 可是命运并不准备让严嵩就这么老去,很快机会就出现在严嵩眼前。 嘉靖二十五年,鞑靼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陕西总督曾铣发兵夺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举得到夏言的支持。 嘉靖听有开疆拓土的可能,心头大热。 可是想要开疆,哪那么容易。虽然河套地区并不属于开疆,只属于收复失地,但困难也是有的。 其中原因复杂,一言难尽。这里简单说一下,并不是要开疆拓土的就是功臣,要是那样的话,土木堡也不会被人诟病。当年于谦那么强,也没说要反攻塞外,报仇雪恨的话。 永乐初年,明廷第一次缩边,原本在河套东北面的东胜卫内移到河北,导致河套地区彻底无法防守,造成了为祸明朝一百多年的套寇问题。 原本在边墙以北为大同右翼的大宁卫内移到了保定,大同失去了缓冲。 永乐二十年,弃守兴和。 为什么缩边呢?永乐大帝朱棣本身就是一个藩王,造反得了天下。他自然要防着自己的兄弟。 可是这么多骄兵悍将交给谁?一旦黄袍加身怎么办?朱棣思来想去,只好放弃河套地区。 虽然缩边有很多政治原因,但这些边境以外的要地的放弃极大地削弱了明边疆防御体系的立体性,为后来明朝辽东和北部的边患埋下了伏笔。 后来宣德缩边之后,元上都故地开平卫也被放弃。至此,宣府之外再无屏障,直接承受来自北部蒙古部落的南下冲击。 如果说土木堡是个意外情况,都是权阉王振惹的祸的话,明中叶被俺达摁在地上使劲儿摩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就是明朝整体上羸弱的必然表现了。 景泰年间以来,蒙古诸部南下河套耕牧,以此为基地不断骚扰陕西和山西,加上明中叶以降,明朝吏治逐渐败坏,百姓生活贫苦,白莲教兴起,多有投靠河套蒙古者(明代著名汉奸赵全就是白莲教徒)。 此消彼长,由于长期困守边墙,不经历战事,加之明初卫所制的逐渐败坏,明北边边军的战斗力不断恶化,最终羸弱不堪战。放弃边外要地导致明廷北疆防御体系失去立体纵深,加上明朝关闭五军都督府之后,边镇各将大小相制,兵力分散,缺少统一的强大机动兵团,面对集中兵力突击一点的蒙古骑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在嘉靖七年,王琼被派到西北。要说王琼是个奇才,在朝堂里能和杨廷和斗个你死我活,派个王阳明去江西,就能平定宁王叛乱。 他自己到了西北,自然手到擒来,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当时王琼的策略是摆边,并且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从定边营南口起往西北至宁夏横城旧墙止,开堑210里,筑墙18里;宁夏城平虏所五岔渠起,西至贺兰山枣儿沟开堑34里,皆临边设险,谓之“防胡大堑”。南自黄河大坝起,西北至贺兰山嘴墩止,开堑斩崖84里,以断鞑靼部自河西入夏州之路。自环县西北响石沟起,西以靖虏卫花儿岔止,636里铲崖砌垒,临河设险。由于王琼的挑沟挖堑工事,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自此鞑靼部难以从西北地方长驱直入。 可是要收复并且稳定占据河套地区那就是做梦。 原因?去问问朱元璋和朱老四去好了。 就算是收复了,派谁去防守? 武将?不怕黄袍加身么? 兄弟?不怕再来一次靖难么? 开玩笑。要是有办法,朱棣早就做了。 再说打仗要钱,世宗有么? 不能武断的说曾宪和夏言是错的,可是几十年后,张居正辛苦攒了十几年的家底,就打了万历三大征便消耗的一干二净,何况嘉靖年间。 严嵩也不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主,他在某种程度上和世宗的想法一样,安安稳稳过日子。 陕西三边总督曾铣议复河套,夏言极力支持。 世宗本来也赞同此议,对持反对意见的官僚严加训饬,并且调拨了三十万两白银作为复套的先期启动资金。 见世宗的观点明确,还拿出真金白银,所有人都认为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于是乎朝堂上下开始谋划复套的事宜。 严嵩并没有掺和这事儿,既没赞同,也没反对。世宗说了,自己反对,这不是摆明了犯傻么?可是要是赞同的话土木堡之变刚过去多少年?严嵩可不想陪着世宗去塞外吃沙子。 群臣沸沸扬扬的讨论该怎么复套,要多少钱粮,多少兵马,这些该从何处出的时候,严嵩在看热闹。 可是世宗并不是那种一忽悠就上当的人,整个嘉靖朝到底什么样子,他虽然不上朝,但是心知肚明。 开疆拓土,扬威塞外,青史留名,哪个帝王不想?可是汉武帝没有文景之治,能做到么? 就自己手头那点实力,能守得住就不错了。 所以没多久,世宗便再次下旨询问,这次出兵收复河套,到底算不算师出有名啊?军队和粮食够支撑么?这仗能打赢么?要是听了曾铣一个人的话,却引得兵连祸结,生灵涂炭,那怎么是好啊? 虽然都是疑问,但严嵩眼前一亮,他体会到世宗内心深处的想法——世宗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但这还不够,严嵩联系锦衣卫督公,世宗的奶弟陆炳,两人联手,准备收拾夏言。 前文说过,失去河套,是从朱棣开始的。而军屯之策,是朱元璋制定的,到现在百弊丛生,想要复套哪那么容易。而世宗在诏书中说的比较含糊,内在含义就是谁来背这个黑锅? 夏言不知道脑子哪里搭错了筋,开始和世宗展开辩论。夏言多能说啊,号称明朝骂架第一人,世宗就算是皇帝,也根本不是夏言的对手。 正在世宗束手无策的时候,严嵩一反常态,第一个跳出来,洋洋洒洒发表一段高见。从军事c政治c经济c民生诸方面角度论证,认为收复河套的军事行动应该停止! 世宗得到理论支持,脸上带着微笑,觉得还是严嵩知心啊,宁愿背起这个黑锅,这人可以啊。 这可不是我不想复套,是严阁老提出质疑,你们再想想吧。 夏言一听不高兴了,你严嵩要不是我,现在早就在南京告老还乡,哪还能有入阁的机会。这回你非但不帮我,还拆我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 他也是顺风顺水惯了,也没多想,指着严嵩鼻子开始大生叱骂。你如果有异议,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才跳出来妖言惑众,分明是故意扰乱国家大计! 当夏言还是按照惯例,雷霆般反击严嵩时,世宗终于忍不住了。 在他看来,严嵩说的那些道理正是自己想的,严嵩忠心耿耿啊。而夏言一力主张复套,还当着自己面斥责帮自己说话的严嵩,要是不教训一下夏言,以后朝堂的平衡怕是就失去了。 于是,世宗给夏言扣上了“强君挟众”的帽子,严加斥责。 强君挟众,这个罪名可不小,夏言看世宗的态度,当场也认了怂。 复套一事,就此作罢?不,无论是世宗还是夏言,亦或是严嵩都不这么想。 那么多大臣主张复套,自己开始受到“妖言蛊惑”,事后又反悔,这在自己百年以后的史书里会怎么记载?这么大的黑锅,严嵩一个人背不了,世宗如是想。 而夏言的想法是,一向老老实实的严嵩竟然当众反驳自己。当年自己孤身一人,舌战群儒,凭借一张嘴把张璁c桂萼骂出帝国中枢,怎么能败给严嵩这个一个老棺材瓤子?况且这一次自己失败了的话,严嵩那面实力肯定会暴涨。不行,一定要找回这个场子。 而严嵩知道,自己这一次忤逆了夏言的意思,在夏言与世宗之间选择世宗,那么自己和文官集团之间再没有和解的可能。而且以夏言强势的性格来说,要整死自己不要太容易,还是先下手为强吧。 对于严嵩而言,这是职业生涯以来少有的强硬时刻。 不过斗倒夏言,不是朝夕之间能做到的。 严嵩在偶露峥嵘之后,又回到之前的样子,一边对夏言百般顺从,麻痹夏言。一边却寻找盟友,想要解决这个最大的对手。 时间过得飞快,一件事情无法躲避,必须要夹在严嵩和夏言解决恩怨之间说一下。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科举。 这一届科举可谓群星璀璨,朱润东先生说,这一科有第一流的首辅,立功边疆的大帅,弹劾权幸的忠臣。 其中弹劾权幸,指的就是严嵩,而那个忠臣是二甲第十一名杨继盛。 除了杨继盛外,首辅李春芳c张居正,内阁辅臣殷士詹,护法尚书陆光祖,张居正改革派七十人中,这一科就占了九席。 另有文坛盟主王世贞,李先芳。名儒大将刘应节,熊虎之将殷正茂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世人对世宗的认知就是阴鸷,毒辣,善于揣摩人心,醉心炼丹。可是没点真本事,就明朝那点家底早就败坏光了,怎么能撑到张居正改革? 科举改革,就是世宗的手笔,有夏言c严嵩内阁辅臣的功劳,这一点不容抹杀。 不过这是题外话,有兴趣的话单独写一篇嘉靖丁未科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但这一段并不是纯纯的题外话,王世贞在这一年中举。我想,严嵩之所以声名狼藉,除了徐阶之外,王世贞的作用举足轻重。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话说回来,严嵩在复套事件前后积极寻找盟友,最后确定人选——锦衣卫大首领陆炳。 要说世宗有相信的人,那么这个人只能是陆炳。 严嵩眼光毒辣,或者说严世番眼光毒辣,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盟友。 而平湖陆家几百年的传承,也不是白来的。有人说陆炳懦弱,但我并不认可。 小说里世家公子出场都是自带王八之气,大杀四方的。然而这种稍微得势就抖起来的,有个专有名词就叫暴发户。 暴发户这种类型,就跟那早起的虫子一样,天生的被早起的鸟儿吃的。真正百年屹立不倒的世家,是隐忍的,妥协的。 而陆炳本来和夏言的关系更近一些,但夏言抓住陆炳贪污腐败的实锤,却没有把他置于死地。和严嵩一样,教训一番轻轻放过。 说是贪污腐败,其实是世宗的姑父崔元加收盐税,中间有锦衣卫的帮助。要是贪污银子,这就是实锤了。可是加税的话,这笔钱最后入没入世宗的内库都不好说。 这样很不好,夏言失去了所有的盟友。 陆炳找到了自己的盟友,一样隐忍c妥协的严嵩。这或许是三观比较一致的结果吧。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c陆炳以仇鸾为引,展开对夏言的攻击。 仇鸾这个人比较有意思,史书上说的很少,比较多的集中在诬陷夏言这一块,身上自带祸国殃民之类的人物标签。 其实仇鸾很早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嘉靖十五年,世宗准备对安南动兵,领兵的大将就是毛伯温和仇鸾。毛伯温是谁?就是世宗亲笔提诗——芙蓉仗里春宵暖,朕与将军解战袍的那个人。 (真的诗句不是这样写的,但偏偏能记住这个段子,就这么看吧。) 是不是看出无数的绯闻?心中八卦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毛伯温与世宗的八卦暂且按下不表,说这些就是为了说明仇鸾这个人可不是一个路人,而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 三年之后的嘉靖十八年,世宗命令毛伯温c仇鸾南征,节制文武官民三品以下,总督张经c总兵官安远侯柳珣等两广c福建c湖广各路狼土官兵共十三万人云集广西边境,云南边境作为佯攻也布置重兵。 加上征讨农民起义,仇鸾可以说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了。 而仇鸾近况如何?很糟,非常糟。 仇鸾性情上有大问题,和夏言不和。曾铣上疏弹劾仇鸾,这位仁兄早就下了诏狱。 因为陆炳的关系,找了一个由头,把仇鸾放了出来。 根据史书上说,仇鸾用重金贿赂严世番后买官。这一点我不置可否。 严嵩对兵部很少插手,想要安置一个大将,还是成名已久的大将,似乎有些问题吧。而投靠严嵩,约为父子我就很无语了。以严嵩的性情,那么容易随便找干儿子?还是仇鸾这种本身势力盘根错节的封疆大将? 事实上,仇鸾随后成了严嵩最大的敌人。 所以这个说法,我认为是扯淡。 话说回来,嘉靖二十六年,仇鸾上疏弹劾曾铣,罪名么,和当时曾铣弹劾他的也差不多。大家乌鸦站在猪身上,谁也别说谁黑。当时明朝军队都是一个鸟样,毛病还不一抓一大把,吃空饷之类的谁也跑不掉。 但这次严嵩c陆炳有备而来,把曾铣收入诏狱之后接下来就是斩草除根,根本不给曾铣任何反驳的机会。 于是,嘉靖二十七年三月,曾铣亡。 一个死人,无法对证,无法反驳,所有脏水都能泼到他身上,这正是严嵩与陆炳需要的。 在这之间,严嵩也不好过。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初十,严嵩的长孙去世。 严嵩不顾斗争正激烈,请了几天假。这在严嵩为官的几十年间,是很罕见的。 “臣长孙严绍忠年方五岁,今月六日以来得患痘疹,连日医看颇重,臣在值闻知,虽切忧念不敢擅离,至初十日辰刻,家人报危笃,只是呼念要臣一见,臣一时警愦,奔出至家,已是垂绝,见臣犹张目求抱,逾时而卒”(〈明世宗实录〉卷319〈奏乞给假〉) 悲伤过后,该斗争的还是要斗争的。 曾铣的死这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结束,严嵩和陆炳真正的目标在夏言身上。 据说严嵩代仇鸾起草上疏,攻击夏言收了曾铣的贿赂,插手关市,谋取暴利。 世宗大怒,这些年来对夏言的积怨一同爆发。加上他的奶弟陆炳在一边添油加醋,夏言这次真的完蛋了。 斩杀曾铣的时候,夏言外出,正在通州。得知曾铣的罪名后,一下子瘫倒,面如死灰。 不过夏言久经沙场,怎么能甘心束手就擒。马上振作精神,开始书写奏疏。 奏疏里说,仇鸾正要被捕,皇上下的圣旨不到两天,他怎么知道皇上说的话,又怎么知道严嵩的奏章而且这样附会它?大概是严嵩与崔元等伪造罪证,想迫害我就是了。严嵩这个人,言是行非,像共工;谦恭下士,像王莽;奸巧弄权父子专政,像司马懿。在京城的大臣受他的笼络,只知道有严嵩不知道有陛下;在地方上的大臣受他的钳制,也只知道有严嵩不知道有陛下。臣的命操在严嵩手中,臣只有把臣的命交给陛下您,希望能设法加以保全! 说实话,我看到最后那段的时候,心也软了。而且这封信绵里藏针,防守的时候还有对严嵩的攻击。估计我要是世宗,就这么把夏言撵回家算了。 况且大明一朝首辅没有被杀的,夏言觉得自己也不会开这个先例。 朝中夏言部下也帮着说好话,朝堂之上唾沫横飞,为这件事情争论的面红耳赤。 这一切都不重要,世宗最后询问陆炳的意见,陆炳为严嵩洗脱罪名,严嵩是个老实人啊,并不是像夏言所说的那样。 世宗对夏言早就不满,而且这次严嵩给夏言构陷的罪名是结交边将这就触碰到世宗的底线了。 再加上陆炳这个身边最亲近的奶弟从中斡旋,一条一条实锤的证据把夏言彻底钉死,夏言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经过半年多的暗中交锋,夏言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十月被判处腰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 严嵩最大的政敌死了,严嵩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随后南京吏部尚书张治c国子监祭酒李本因关系疏远得以升入内阁,夏言的事情就在眼前,两人没什么根基,更不敢参预决定政事。 此时,严嵩春风得意。 夏言曾被加封为上柱国,世宗也想给严嵩加封,严嵩便推辞说:“尊隆不能有二人,况且‘上’字之称也不是人臣所宜。开国期虽然设有这一官衔,左相国徐达,是头号功臣,也只封为左柱国,请求陛下免除臣的这个官衔,并且立为法令,以昭示做臣属应具备的节操。” 其实这个职位在夏言之前是根本没有的,完全是夏言杜撰出来滴。从前只有左柱国,夏言就是想比其他人都强。你说这个性子,能在世宗手下干十几年,也算是不容易了。 这个职位有意义么?没有。严嵩知进退,懂分寸,世宗很高兴。 于是世宗批准了他的请求,而将严世番升为太常寺卿。 而此时严嵩年事已高,他有限的精力要用在世宗身上,所有政务都托付给严世番。 很多事情严嵩都推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后来在世宗的默许下,严世番直接代替严嵩入值,代其票拟。 其他内阁大学士没有意见么? 有,又能怎么样?关键是严世番能做到他们都做不到的事情。 有一次世宗递出一张手札,上面询问忽然想起的一句话,是出自哪一本书。 诸多大学士都懵逼了,这谁知道啊。 严嵩无奈,只好写了一张纸条从门缝塞出去,派人询问严世番。 当快马赶到严府,严世番正醉卧美人膝,醉的一塌糊涂,不省人事。 这人也神奇,本来大醉,家人用热毛巾擦脸,两三次后就完全清醒,跟没喝酒一样。 看了纸条上的问题,严世番不假思索写下答案,世宗的那句话出自那本书哪一页。 要说严世番不去参加科举真是可惜了。这样一个人,就算是入阁,从才情上来讲也是理所应当。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庚戌之变变生肘腋。 仇鸾在构陷夏言之后,得到世宗的嘉奖,被派到大同任总官兵。 最先得知俺答来犯的是他,可是仇鸾非但不尽忠职守,反而用重金贿赂使其东向蓟镇;又先期来到京师勤王,获得世宗称赞。 明朝武备松弛,俺答长驱直入,世宗大怒。 当时兵部尚书可是丁汝夔,这人是正德十六年进士,后选入庶吉士,也是一时之选。在大礼仪之争中,丁汝夔站在杨廷和一边,被削职在家。 后来大礼仪事件渐渐平息,一个庶吉士总会有人惦记,这是块宝。所以丁汝夔起复,在巡抚应天的时候和严世番有争执,遂结怨严氏父子。 夏言被腰斩之后的第二年,丁汝夔任兵部尚书兼督团营。 团营是个什么鬼?大名鼎鼎的神机营在明宪宗时改名为团营,是京都的主要守卫力量。 丁汝夔当然知道京都守备废弛到什么程度,当听说俺答来犯立马慌了。 那时候整个京城都人心惶惶,生怕京城被直接攻克,生灵涂炭。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有各种说法,其一是丁汝夔询问严嵩该怎么办,严嵩告诉他俺答只是来抢东西,不会攻打北京的,把京城守好就行了,俺答自然会退去。而且严嵩和丁汝夔保证,有我在,你不用担心。 另外一种说法是丁汝夔呈《备边十要》及“退虏长策”十余牍均被严嵩扣压,致使鞑靼军进犯肆掠京城八日,嘉靖帝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将丁汝夔斩首。 无论那种说法,最后都是丁汝夔临刑醒悟,大呼:“嵩贼误我!” 严嵩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就是丁汝夔这么一个人,无论是出道以来的政治归属,还是和严嵩父子之间的恩怨,他应该不会在俺答来犯的时候询问严嵩吧。就算是退一步讲,当时严嵩是内阁首辅,询问一下大政方针也是应该的,可是最后丁汝夔被斩时的嵩贼误我是在哪来的? 至于什么《备边十要》等上疏被扣押更是可笑,兵部尚书临阵磨枪,写这种官面文章有什么意义么? 有我在,你不用担心,你死定了。 严嵩如此敷衍,日后他也是这么敷衍王世贞的。 庚戌之变揭露了大明帝国虚弱本质。 连重兵把守的北京一线都如此虚弱,由此可见,当年要是复套的话,结局会是怎样。 最后俺答还是走了,留下一地鸡毛。 世宗好面儿,这种事情当然要有人来背锅。首当其冲的人选就是丁汝夔。 也是,兵部尚书不出来背锅谁来背? 于是丁汝夔被斩,只留下一句嵩贼误我的话。 这件事情成全了鸡贼的仇鸾。 因为他早就有俺答有来往,所以救驾来的最早,时间节点刚刚好,所以得到世宗的信任,拜平虏大将军,节制诸路人马。文官三品以下,武官副总兵以下不用命者俱许以军法从事,得密奏进,权倾一时。 于是乎仇鸾膨胀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世宗的赏识,开始目空一切,随即便展开对严嵩的攻击。 严嵩开始没把仇鸾当做是对手,夏言死了,自己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的当首辅。而仇鸾,一介武夫,能做什么? 可是仇鸾不断上疏弹劾严嵩,并且密报世宗,揭发严嵩与严世番的一些不法事情。世宗为此不喜严嵩,对他开始疏远。 严嵩受到冷淡的对待,比如说大臣入值,他有四次不曾被宣召,当随同其他阁臣入西苑时,也被卫士拦阻。 完蛋了,严嵩知道这次自己又站到了悬崖边上。夏言死了,自己成了朝中最强大的势力,世宗怕是要对自己动手。 他回到家里,与严世蕃相对而泣。 严嵩的力量来自于世宗,如果失去世宗的眷顾,失去这条大粗腿的话,怕是数年之内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没有办法,严嵩只好再次找到陆炳。 虽然是同盟,陆炳和严嵩之间也有一些矛盾,只是这时候两人关系相对而言还处于蜜月期。 陆炳答应下这件事情,但他并没有想找仇鸾的麻烦。 世家子弟,做事情的确有分寸,或者说是鸡贼。他不确信自己的密报会不会扳倒仇鸾,要是引来仇鸾的反噬,此刻仇鸾圣眷正隆总之,陆炳想做事,又想做不费力气的事情。 至于传说中陆炳和仇鸾争宠陆炳犯得着和仇鸾争宠? 就这样事情被陆炳拖了一年多,严嵩的压力越来越大,每次去找陆炳,陆炳都应承着,但就是不办。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严嵩要整体垮掉的时候,仇鸾忽生重病,卧床不起,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锦衣卫首领陆炳最先得到消息,反复确认消息的正确后,一番盘算,马上就密报世宗,把仇鸾的那些吃空饷c卖给俺答情报c重金贿赂俺答,让俺答从蕲门攻入帝国核心腹地的事情都告诉了世宗。 世宗大怒! 这厮是他娘的在耍我!于是世宗先是收回了仇鸾的各种信符,开始派人查仇鸾。 仇鸾惊恐交加,加上身染重病,几天的功夫就被吓死了。 他死之后,引发更多的人落井下石。 最后仇鸾的尸体被挖出来,开棺戮尸,并将尸体传阅九变,以儆效尤。 严嵩在陆炳的帮助下再一次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 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垂青,严嵩又熬过一道险滩。 仇鸾死后,世宗召见严嵩。但没有让严嵩走平时的路,而是让他坐着自己的龙舟,来到西苑。 如此隆重,连严嵩都受宠若惊。 当然,严嵩也收到世宗给的实惠。很快,严世番就升任工部左侍郎,这可是一等一的肥差。 至此,他获得了帝国皇权以下最高的权利,而且他的权势超过了他以前的任何一个阁臣。他在位时,“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其后,外省亦稍稍有效之者”(《明世宗实录》卷三九三,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壬辰。) 现在网络流行叫马云为爸爸,是不是很像?啧! 所以说严嵩那么多干儿子不是空口说的,但严嵩自己承认不承认就不一定了。似乎只有赵文华一人是严嵩发迹之前认的干儿子,其他都是趋炎附势而已。 至此之后,严嵩风光一时无两,而他已经七十高龄。低声叹了一口气,这岁数要是放在张居正身上,该有多好。 严嵩坐大,陆炳也没有闲着。作为交换,陆炳的人李默成为吏部尚书。 自从正德年间开始,吏部尚书从来没有从吏部侍郎提拔起来的先例。但李默破了这个先例,由世宗直接提拔成吏部尚书。 分果果的时候大多很开心,但不开心的事情总是有的。 比如说以世宗的为人,怎么能让严嵩一枝独秀?于是乎在嘉靖三十二年,徐阶正式进入内阁。 再比如说,一些耿直之士不时弹劾他。只是这些弹劾对于严嵩来讲,根本不关痛痒。 比如说沈炼,比如说杨继盛,这些都是日后严嵩倒台时的罪状之一。但在当时,他们的弹劾或者是死劾根本没有任何攻击力。 与夏言的斗争,严嵩主要靠躬谦,最后一击毙命。 在与言路的对抗中,严嵩主要靠揣度世宗心理,死死抱着世宗大腿。 严嵩知道,只要世宗不怪罪自己,无论谁的弹劾都没用。而徐阶这时候还只是一只幼虎,对严嵩也构不成威胁。 不光构不成威胁,这时候的徐阶最大的任务是自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不过这都不是家国大事,在庚戌之变后,世宗立志于武功,想要一雪前耻。 但当时大明帝国的情况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危如累卵。 不光北面有蒙古人虎视眈眈,而且富庶的江浙一带倭寇横行,已经成患,被人称为南倭北虏。 嘉靖三十二年,倭奴入寇,江南残破。分宜当国妄奏寇平。时徐文贞(阶)为次相。其子仰斋入都,将谒分宜。文贞恐其应答差讹,商议两日夜,始参谒。分宜无他所问,惟讯江南倭寇若何。仰斋答云:‘势甚猖獗。’分宜不怿。文贞知之,率仰斋请罪,始释然。”(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一。) 李绍文是民国人,这本书上说的这一幕究竟来自何处已不可考。 对于外敌的态度,世宗继承了老朱家的血统,本质上是很强硬的。虽然复套一事有反复,但不能否定这一点。 倭寇袭扰江南富庶之地,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在夏言为首辅的时候,夏言为了迎合世宗的态度,派了一个官员去处理倭寇——朱纨。 嘉靖二十六年,还是夏言当政的时候,他派朱纨提督浙c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上任之后,便在沿海厉行保甲连坐制度,并大力整顿海防。 在一系列强力的政策下,闽浙沿海的海禁顿时严厉起来,走私贩子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嘉靖二十七年四月,他指派都司卢镗率明兵由海门进兵,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活捉日本人稽天和中国海盗许栋等,并筑塞双屿,堵击倭寇。一共逮捕了二○六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还有葡萄牙人和黑皮肤的东南亚人。 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俘获海盗李光头等九十六人,亦尽诛之。 朱纨的态度极为强硬,也算是忠于职守。 当夏言被腰斩之后,朱纨失去了他的靠山。而东南沿海那些大户手眼通天,很快就把朱纨搞了下去。 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明史》) 有话说得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曾经的巡按浙江御史陈九德弹劾下,朱纨愤而自杀。东南沿海局面又恢复到从前的模样。 夏言一死,朱纨的行动就无法继续下去,并且逼的一个封疆大吏自杀,可见走私活动牵扯了多少人的利益,有多少能量。 徐阶的儿子在和徐阶商谈了两天后,去拜见严嵩,说倭患势甚猖獗,然后见严嵩不高兴,徐阶再带着自己儿子去磕头认错,这件事情的前后顺序的确让人有所回味。 在我看来这事儿的主导是徐阶,他想让严嵩知道东南的局面,所以才有和儿子商议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而那之前,估计朝廷里得到的都是平安无事的报告吧。 而徐阶老家在松江府,正是倭患最重的地方。 严嵩不悦,主要是因为下属官员对自己的欺瞒,但他对徐阶也信不过,他派人查探后才明白真相。 徐阶想要严嵩知道真相,却又不直说,父子演戏对徐阶,真的没有任何好感。 对于倭寇,严嵩一改往日东南太平的说法,上疏说,倭寇之起,因闽浙人下海通番得利,聚徒众盛,遂起狂谋。去岁只在沿海侵犯,今则各地深入。据报,真倭数不满千,皆系漳温近海贼徒结伙导引,一如北虏我逆之导也。(严嵩:《历官表奏》卷十二《计处倭件(二)》) 但是世宗这个主子难伺候,严嵩总是靠说还是不够,总要做点什么才行。 于是,嘉靖三十三年五月,明廷以东南倭寇猖獗,命张经总督江南c江北c浙江c山东c福建c湖广诸军,专办讨倭,便宜行事。 张经可是老干部了,履历光鲜亮丽。 王阳明生前最后一役——断藤峡的时候,张经就跟随王阳明平乱。 后来在毛伯温c仇鸾的麾下逼迫安南议和。 再后平息思恩九土司及琼州黎民起义,当上兵部尚书。不过他并不得志,很快就回老家种田去了。 这次被起复,可以便宜行事,掌控大权。 然而张经干的可并不漂亮。 或许是之前的经历让他变成了老兵油子,或许是他能力不够,在东南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无法平息倭患,或许他想要养寇为重。总之,在他上任的第二年,江南传来接连惨败的消息。 于是,朝廷内外大哗! 张经是干什么吃的! 采淘港一战,明军山东长枪兵6000人丧师2000。 本来上报山东长枪兵是被九十多倭寇击败的,后来对照松江县志,确实是九十多名倭寇上岸的不错,但是几经转战,到采淘港就剩16人了。 而张经这个人也被人诟病。 经驻江南时,受有司供亿,侈无度,其饮食俱用银器,所至骚然。自采淘港一败,遂按兵不举,已为文华所促,至有王江泾之捷。(徐学谟《世庙识馀录》) (另:徐学谟可是个硬骨头,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严嵩让他写青词,徐学谟严词拒绝。他不是严嵩的人,我认为这段史实比较可靠。) 世宗大怒,于是嘉靖三十四年,严嵩派他的干儿子工部侍郎赵文华以祭祀海神的名义巡视东南防倭事宜。 到底是张经养寇为重,还是其他原因已经不可考了,毕竟在史书上赵文华是奸臣。 首辅严嵩即禀报世宗,世宗大怒。 原来不是不能打!这下子在世宗心里坐实了张经养寇为重的想法,更何况张经竟然拒绝圣旨! 世宗询问严嵩,严嵩回答,“徐阶c李本浙江人,都说张经养寇不战,完全是赵文华c胡宗宪在一起谋划进剿的功劳。” 松江倭寇闹得很凶,《徐阶文集》里有徐阶写给张经的书信,言语之间流露对张经的不满。至于李本嘉靖三十五年科举的主考官,后来弹劾严嵩的邹应龙的座师。 一片片奏疏纸片一样飞到世宗桌前,最后世宗决定撤销张经的一切任命。 只是撤销任命,世宗并没有下死手。 但人要作死,真心怨不得别人。 张经得到消息后,马上督促麾下军士,于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获王江泾大捷,杀敌一千九百八十多人,为抗倭以来第一战功。 而面对锦衣宣读圣旨的时候,张经竟然说现在刚刚获得大胜,还要追击残敌,要不您等一下? 这就是赤裸裸的拥兵自重了。 赵文华在张经报捷之前秘密上疏,说王江泾之战是他督师出战的结果。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十六日,嘉靖帝下诏逮捕张经。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与李天宠c杨继盛一起被斩于西市。隆庆初年复官,追谥襄敏。 这段时期,有个有意思的人出现了。 赵文华到江南的时候,无论是张经还是李天宠都对他不感冒,只有这个人主动靠近赵文华——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 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c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和胡宗宪一起被提拔的还有唐顺之,王学门人,戚继光的老师,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人。 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严嵩的一项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功绩。 倭患兴起,起自嘉靖二年。因为“争贡事件”,市泊司中福建c浙江二司被裁撤。随后,广州市泊司也被裁撤。 于是,在那之后东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终于在三十年后成为大明帝国心腹之患。 严嵩c赵文华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他们的观点和唐顺之的观点一致,想要剿灭倭寇,在战场上获胜的同时还要釜底抽薪,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赵文华提拔了胡宗宪,随后又提拔了唐顺之。唐顺之可是一位牛人,会试第一的举人出身,又是王学门人。在东南把自己所著兵书给了戚继光一本,这才有了天下无敌的浙兵(戚家军)。 和下棋一样,顺序很重要。要是没有武力保障,开放口岸,正常贸易毫无意义。 在胡宗宪励精图治下,抗倭的局面一点点发生改观。 嘉靖三十九年,岑港之战结束,明军与倭寇之间的胜负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明军不再望风而逃,多少还是能打一两场硬仗的。于是唐顺之上疏,请开三司。 那时候,正是严嵩与严世番在朝中“一手遮天”的时期。很遗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有关资料已经湮没(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找到)。 如果没有严嵩的支持,这种有违祖训的事情是不会通过的。 甚至说支持都是不对的,严嵩对开市泊司这件事的态度是一意孤行的支持。 于是,嘉靖三十九年,市泊司三司再次开放。 同年,戚继光训练的义乌兵新鲜出炉。在强大军事压力的压迫下,在三司已经开放的情况下,走私集团面对选择——是继续对抗越大越强的明东南胡宗宪集团,还是交税进行正常贸易。 走私集团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强硬走私派在随后的一系列打击下(详情见戚继光传——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鸡飞狗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 嘉靖三十四年采淘港一战那种骇人听闻的战损比正好反了过来,几乎每次都是明军大胜,尤其是戚继光领导的义乌兵,更是把战损比拔高到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程度。 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解救老百姓954名这是戚继光领导下的一次普通的战役,到现在看都有如梦幻一般。 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继续走私,还是安分守己的做生意,这个选择相当于是生存还是死亡。 在这样的战损比下,倭寇迅速减少,嘉靖中期如火如荼的倭患迅速瓦解,消失。 不能不说,严嵩在提拔胡宗宪c唐顺之,重新打开市泊三司的一连串手段下,才能在十年之间解决倭患。不光是普通的解决,而是一劳永逸的解决。 可惜,人亡政息,嘉靖四十四年,徐阶再次关闭了市泊三司。 仅仅从结果来看,严嵩c赵文华是有功劳的。 在王直被杀,剿灭倭寇获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世宗召见赵文华,想要对他嘉赏。赵文华便对皇上说:“臣授给胡宗宪的计策,是我的老师严嵩教给我的。” 野史里有赵文华献百花酒,让严嵩很不高兴的事情,我认为可信度不高。赵文华是聪明人,很清楚自己的富贵是依附于严嵩的,严嵩越稳,自己就越稳。 世宗在嘉靖二十年后便移居西苑万寿宫,不进入大内,大臣极少得以拜见。当值的大学士偶尔能接到世宗的手札,这是君臣相互交流的方式。 世宗修道,每次递出来的手札上写的词句都含糊不清,即便是几名当值的大学士也不能每一次都猜中世宗的心思。但只有一人,每次都能猜中,他就是严世番。 因为严嵩在严世番的帮助下显得特别知心,渐渐的只有严嵩一人得承皇上顾问,皇上的手札有时一天投给他几次,而其他大学士都不能闻知,因此严嵩得以肆意妄为。 但世宗也不是好糊弄的,虽然很看上去对严嵩很不错,也不完全相信他的话,偶尔取一件事来自己处理,或者有时故意表示与他持不同意见,想以此来杀一杀他的气势。 严嵩父子对世宗的心思揣摩的越来越准,越来越游刃有余。 如果想要解救谁的话,严嵩必先顺着皇上的心意对他痛加诋毁,然后再向皇上委婉解悉,使皇上不忍给他加罪。即使是对想要排挤陷害的人,严嵩也必先称赞他的优点,然后再对他微言中伤,或者让他能犯世宗所耻和忌讳的事情。 严嵩由此能左右世宗的意思。 独自一人与杨廷和作对的少年郎,被老狐狸严嵩摸了个底掉。严嵩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失手的时候,满朝文武对严嵩的态度越来越敬畏。 甘草国老徐阶为了表达自己对严嵩的忠心,干脆把孙女嫁给严世番。 严嵩虽然对自己狠,当年对夏言百般恭敬,唾面自干,却没到徐阶这种龌蹉无耻的程度。 嘉靖三十八年,俺答进犯潘家口长城,滦河以西,遵化c迁安c蓟州c玉田告急。 这不是隆庆年间,张居正主抓军事的时候。也不是戚继光戚帅守卫蓟门的时候。 俺答几乎每次南下,都能给明帝国带来巨大的伤害。 而这次,镇守潘家口的是王忬,明朝万历年间文坛领袖王世贞的父亲。 什么是文坛领袖?举个例子吧,我们都很熟悉的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候,请王世贞做的序。 《明史》的《王忬传》末尾却牵引到严氏父子与王氏父子交恶的事,说是因为王世贞为杨继盛收尸而得罪了严嵩c严世番,所以被严嵩陷害而死。 把责任推卸到严嵩身上。可是在后面却又说:“忬于边备甚疏,宜不免云。” 也就是说,王忬主管这一带防务的时候,边备甚疏。 我勒个去,身为守边大将,玩忽职守,还有理了?你看戚继光在蓟门的时候,小王子扣边祈降。那防御,简直就是铜墙铁壁,打到敌人绝望。 先感慨一句,壮哉!戚帅! 败了一场,这都不重要。嘉靖年间,这种事情很常见。可是这次王忬隐瞒不过去了,因为当时潘家口有皇亲国戚在。 具体是谁,史书以及后人的笔记中没有写,但很明显世宗得到了最真实,或许还带着夸张的消息。 于是世宗震怒,要杀王忬。 严嵩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演义的说法不惜笔墨的渲染王世贞的孝顺,和王忬的悲壮。把边疆失利的事情推卸的一干二净,整个锅都扔到严嵩身上。 据说王世贞去严嵩家磕头,请求饶恕王忬的过错,原谅自己给杨继盛收尸这等冒犯严嵩的举动。 而以严嵩的脾气,你猜会怎么办?当然是放心,一切有我,你去死吧(背后小声说)。 王世贞被严嵩耍了一道,去收尸的时候心里暗恨。日后世宗驾崩,徐阶拨乱反正,严嵩身败名裂。虽然徐阶贪污腐败是严嵩的十倍,但名声却很好,除了张居正之外,王世贞功不可没。 徐学谟和王世贞是有同僚之谊的,和严嵩的关系也不对付,但他也说世宗的震怒是王忬死的主因。 支大纶也相当中肯地说:“忬恂恂长者,悉心体国,通州之役,不避死亡,划策守城,以全国储,帝眷日笃,存登枢佐。蓟州边备久弛,整顿良艰,屡至失律,遂干极典。盖帝固重军政,虽勋戚不少贷。庚戍之警,尤惕于衷。故二子如世贞世懋竭虑殚力,居间百方,终不可得。华亭乃予罪严嵩,至方秦桧之杀武穆。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他的意见,谈迁也同意。谈说:“王中丞坐疆事死,非死严氏也。”(大学士严嵩新论-[美]苏均炜) 嘉靖三十八年的通州之役只是插曲,徐阶“隐忍”,严嵩在内阁没有对手,加上世宗眷顾,权倾一时。 而徐阶因为有严世番的存在,始终找不到对付严嵩的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宗总是递出来一些让人猜不透的手札,只有严世番能每一次都猜中世宗真正的意思。 一天,世宗递出手札,上面写着六个字“宪似速,宜如何。” 严嵩看了出了一身冷汗,徐阶在一边偷笑,他们都认为世宗的意思是胡宗宪似乎升得太快,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显然,这是世宗在表达对严嵩提拔胡宗宪速度太快的不满情绪。 严世蕃却有不同的看法,世宗的意思并非如此。 那个宜如何的宜字,并不是应该的意思,而是指杨宜。 杨宜,时任南京户部右侍郎,从政经验丰富。世宗的真正意思是,胡宗宪升得太快,你认为杨宜如何。 虽然有严世番的帮助,但是严嵩的敌人始终存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搞垮了这位权臣。 他的敌人并不是所谓的政敌徐阶,而是——时间。 夏言死后,严嵩主掌内阁的时候就将近七十岁了。不要说在人均寿命不到五十岁的古代,就算是现代,也得退休了不是。 选胡宗宪平倭的时候严嵩七十六岁,这已经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年纪。 而那之后,严嵩依旧执掌内阁,带着明帝国步履蹒跚的走下去。 而徐阶已经渐渐成熟起来,他顶着甘草国老的名头,等待严嵩自然死亡或者犯错。 徐阶是一个好学生,把严嵩的耐心学到了手。 可是由于严世番的存在和严嵩高寿,徐阶的等待一直没有结果。眼看着严嵩从七十活到七十五,再到八十,徐阶犯愁啊,他真怕自己活不过严嵩。 嘉靖三十六年,徐阶忍不住了。 东南沿海的局面在胡宗宪的指挥下,不到两年的功夫就已经很明朗了。封赏汪直,以海盗制衡海盗,重新打开市泊三司,东南事了,这功劳可都是严嵩的。 于是,徐阶开始运作。朝堂内外,这么多年潜伏下的手段一同施展出来。 很快工部尚书赵文华被革职,抄家。据说他贪污了十万两银子,但抄家却没有这么多,那怎么办? 最后让赵文华父债子偿,还了几十年都没还干净。 而这种结局绝对不是徐阶想要的,他为人隐忍c阴狠。 于是,赵文华在回家的路上,自己抓破肚子而死。 在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赵文华死于毒杀。要说起地下工作,还是佩服总理大人。不暗杀,不收买,不色诱,三不原则才是伟光正啊。 但严嵩是多年的老狐狸了,面对徐阶咄咄逼人的攻击,他很快便收拢手下,该放弃的放弃,无法放弃的就与徐阶死战。虽然有败势,却并不乱。 徐阶也找不到好的办法,一下子搞死严嵩。 在赵文华死后,徐阶继续破坏东南的局势。御史王本固斩杀汪直,已经得到控制的倭患随即又复燃了,熊熊大火中江南无数百姓死于非命。 面对“自己人”下绊子,也就是胡宗宪争气。不谈也行,那就打吧。几年的功夫,用武力彻底征服了海盗。随着嘉靖三十九年重新打开市泊三司,东南沿海一带倭患几乎被根治,不再是帝国的心腹大患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 徐阶一次攻击,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引发严嵩的反噬。在那之后,徐阶再次开始装孙子,用来麻痹严嵩。 他分析敌我双方实力,发现严嵩有一个最强大的盟友——陆炳。要杀严嵩,必须先杀陆炳。 而自己最强大的盟友则是时间,毕竟严嵩已经八十高龄。 嘉靖三十九年,陆炳吃了世宗给他的仙丹后吐血身亡(吐血,熟悉么?我可没说是徐阶指使的)。陆炳的死,像是吹响了冲锋号角,徐阶准备总攻了。 嘉靖四十年,吏部尚书吴鹏致仕,严嵩指使廷推他的亲戚欧阳必进当吏部尚书。 世宗倒不是厌恶欧阳必进,而是因为他是严嵩的亲戚。世宗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走钢丝,维系着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 内阁首辅加上天官吏部尚书?这不是扯淡么。 严嵩老糊涂了!世宗见名单大怒,掷之于地。严嵩上密启,“谓必进实臣至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世宗碍于情面,答应了他。严嵩密启的内容传出,许多官僚大为吃惊,这还是从前的那个严阁老么? 有人说他“与人主争强,王介甫(安石)不足道也”(《皇明世说新语》卷八《惑溺》)。 但世宗是什么人?几个月后,世宗命欧阳必进致仕。可惜,严嵩已经老糊涂了,完全没有从前父子二人相对而泣的政治敏锐。 嘉靖四十年十月,永寿宫因为世宗炼丹而发生火灾。 世宗住处成了最大的问题,严嵩请世宗暂徙南城离宫。听到这句话,徐阶的眼睛亮了!他等待的机会真的来了!! 南城是英宗在景泰年间被软禁的地方。离宫,这是一个犯忌讳的地儿,在从前严嵩根本不可能提出这么一个傻逼的建议。 看来严嵩真的老了,自己在作死,他已经不足为虑。 世宗不悦,却也没当场斥责严嵩。 徐阶在那之后便开始悄悄布置,准备对严嵩下手。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败绩已露,他失败的开端一是因为自己老了,而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一年,时间带走了严嵩最爱的人——欧阳淑端。 这对严嵩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更重要的是能管教严世番的只有欧阳淑端。 按照礼仪,严世蕃应当护丧归葬,但是严嵩根本离不开小阁老严世番。 于是严嵩上疏,请求世宗让严世番留在京城的府邸中侍从。世宗批准了,但从此不准他进入西苑代严嵩起草诏书。 严世番没了欧阳淑端的管教,每天在家中纵情玩乐。这人精力充沛,据说每御一处女就要留下一条染血的白色丝帕,一年之内有九百多条之巨。 离开了严世番的帮助,严嵩因接到的诏书多不能作答,便派人拿去问世蕃。而严世番往往正在恣淫,也不愿意把时间都花在猜世宗心思上,不能按时作答。 严嵩不得已只好自己动手,但往往不合世宗的意思。他所进呈的青词,又因多假手于他人而做得不好,由此他逐渐失去世宗的欢心。 失去了从前的依仗——世宗的欢心。严嵩害怕了,设酒邀请徐阶,让家人向他跪拜,然后举起酒杯嘱托道:“我严嵩是将死的人了,这些人还望您哺育他们。” 徐阶推辞说不敢。 眼看严家如此,徐阶秉承了严嵩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旋即便开始干掉严嵩的行动。 在他看来,严嵩已经老了,不足为虑。要说严嵩不如徐阶,估计是选择接班人这一点上吧。 严嵩选择了徐阶,而徐阶却是他最大的敌人。待到打倒严嵩,徐阶对严嵩百般诋毁,令他死无葬身之地。 而徐阶却比严嵩老练很多,选择了张居正。所以徐阶即便贪渎乡里,却依旧能善终,而且史书上的评价也不低。 或许徐阶比严嵩更加戏精,他的表演把严嵩彻底骗到了。或许是严嵩还想要和文官集团大和解 世宗召徐阶推荐的方士蓝道行入禁中,常使预卜祸福。扶鸾问语,预测很准,世宗很是赏识。 一日,严嵩有密札言事。徐阶事先通报蓝道行,蓝道行降神仙语,称:“今日有奸臣奏事。” 之后世宗便看到严嵩的密札。 随后徐阶便指示邹应龙上疏论严嵩父子不法状。 邹应龙也狠,直接上的死劾,如臣所说不符合事实,请斩下臣的首级来向严嵩c世蕃谢罪。 结果,严嵩被勒令致仕,严世蕃先是发戍边疆,而后被徐阶安上通倭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杀了。 而邹应龙因为弹劾严嵩,在之后被派到江西c江南管理盐务,分了一个好大的果果。 世宗也老了,不再是那个狠厉的少年郎。在严嵩被撵走后不久,就开始想念起这个侍奉自己二十年的老臣。 徐阶想要斩草除根,继续在世宗耳边说严嵩坏话,但世宗却不耐烦的说:严嵩已经退了,他的儿子世蕃也已伏法,还敢再这样,把他同邹应龙一起斩首。 于是徐阶暂时停止了进攻。 而柄权二十年的严嵩哪里甘心就这么败亡? 严嵩动用自己留在宫中的暗线,揭发蓝道行的阴事,将他押往刑部,企图让他供出徐阶。可惜的是蓝道行这人硬气的很,在锦衣卫的阴损手段下竟然硬挺着没有承认,于是严嵩一党最后的反扑就这样失败了。 拷问没有结果,在徐阶的活动下将蓝道行判了死罪,不久释放。 徐阶熬过严嵩的反噬,甚至斩草除根的必要。 于是第二年南京御史林润上奏:“江洋巨盗多逃入罗龙文c严世蕃的家。罗龙文住在深山中,乘坐轩舆,穿蟒衣,有据险不臣之志。严世蕃得罪之后,与罗龙文天天诽谤时政。他们建府第时动用了四千名劳工,人们都说两人交通倭寇,将有不测之变。” 严世番被杀,严家被抄。严嵩在被抄家后,曾将其家产列清册,名曰《天水冰山录》。据《天水冰山录》载,仅是他北京的府邸,江西的老家,查抄出来的财产,计有:一c纯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两;二c玉器857件;三c耳环耳坠267对;四c布缎绫罗纱绒14300余段;五c扇柄27300余把;六c南昌和分宜老家的宅第房店3300余间。 严嵩被抄家牵涉面很广,“江右小民,疮痍数十年犹未复”。 和珅跌到,嘉庆吃饱。世宗估计自己放纵严世番这么多年,也准备吃点肉。随后他问徐阶要十万两白银入内库,可是等了很久都没有钱。 询问徐阶,徐阶只是淡淡说到,抄家前严嵩家产被严世番转移了。 都转移了,《天水冰山录》是哪来的?要么严嵩家里并没有那么多钱,要么都让徐阶一党给贪墨了。 总之,这件事情徐阶说不清楚。 哦,对了。罗文龙被抄家,据说找到胡宗宪假拟的圣旨,直接把胡宗宪扔进诏狱。 然后徐阶关闭了市泊三司。 在胡宗宪得知重新关闭市泊三司的消息后,便在诏狱里自杀了。 徐阶得意了,奋斗了那么多年,他终于站在帝国的最高峰,鸟瞰天下。 严嵩老了,世宗也老了。常年吃重金属丹药,世宗的身体已经整体垮掉,即便知道徐阶的真面目,也无能为力。 在徐阶的带领下,被世宗打压了几十年的文官集团再次崛起! 世宗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倔强狠辣的少年郎了。 嘉靖四十四年,严嵩在江西老家死去,终年八十六岁。死时寄食墓舍,不能具棺椁,亦无吊者,很是凄凉。 严世藩的曾孙严云从是武进士,曾任辽东镇抚,是赵率教的私姻(崇祯长编称严云从为赵率教私姻,见杨嗣昌奏疏,知严云从将两个妹妹都嫁给赵率教为妾),曾经弹劾过满桂,污蔑满桂是西夷孽种(满桂不是蒙古人,明史中的说法完全是扯淡,满桂是军户出身,祖籍是山东,因为戍防所以世居宣府)估计满桂后来在史书中变成蒙古人,源头就是从这里来的。 严云从在南明时期拥戴永历,后来官至正一品左都督,想让朝廷能够封赠他的曾祖严世藩,高祖严嵩。但是下部议后仍然不准,只封赠了他的父,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一章 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河南辉府(另外一种说法是安徽定远)人,曾经是朱元璋有一名亲兵。后随傅友德c蓝玉远征云南,壮烈牺牲(1381年),被追认烈士,授予世袭爵位明威将军,后代世代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正团级)。 其父戚景通,当然是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任都指挥使和大宁府都指挥使等职,并在神机营供职过。 老戚是一个技术型人才,却也一直因为没有子嗣而苦恼。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一直耕耘,耕耘,耕耘终于在56岁有了一个儿子——戚继光。 戚家的这个传统被戚继光继承,这才埋下王氏休夫的伏笔。 戚继光,嘉靖七年生人,天蝎座。敲黑板,请注意,戚帅同志是大天蝎。 嘉靖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戚帅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 嘉靖二十年,戚帅定亲,娃娃亲的女方是万户南溪王栋将军家的女儿。 万户?不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万户侯,明代没有万户侯这个说法,所谓万户,只是一个代名词。很久以后,戚帅拜十万户,总督三营二十四卫所,备倭山东这份简历来看,他的妻子王氏家的家境只能说是一般,不过勉强算是高干子弟。 定亲,算是成年礼了。 戚帅的外祖送给他一双好鞋,应该和意大利的silvan一 ttanzi类似吧。 老来得子的戚景通不高兴了,履行了一个严父的责任。他严肃的对少年戚继光说,屐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难为后矣。 虽然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说这些,他未必能听懂,但加上棍子之类的辅助器具,也就够了。 戚帅小时候家庭环境还算不错,上的是私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祖传的武艺,他算得上是文武全才。 和张居正c徐渭这样的天才相比,戚帅从小就少了几抹亮色,除了定亲和那双鞋之外,没有其他确凿的故事流传下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戚帅继承了其父的理科生的思维,从小喜欢火器一类的事物。 戚景通退休之后在家,安享天伦之乐,顺带把一辈子心中所学却无法施展的东西教给了戚继光,也不管小戚能不能听懂。 他是大宁府都指挥使,却无法管理洪武帝规划出来的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等地,只能坐在保定府里任一个闲职(和蒙古海军总司令一样)。言传身教,戚继光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个理想,它叫做封狼居胥。 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去世,世袭的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由戚帅继承。 子承父业,嗯,是大明王朝接班人。作为开国元勋的后代,悲戚之余,戚帅心里想来也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吧。 不过大事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要成为一名英雄,要成为一名震古烁今的战神,必须要有无数的磨难。 嘉靖二十四年,戚继光成年,迎娶王氏过门。 那些年,倭患不断。重灾区是江浙c福建一带。山东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骚扰,戚继光戚帅看着百姓流离失所,心中义愤填膺,早就摩拳擦掌,准备抗击倭寇。 嘉靖二十五年,少年戚继光开始负责登州卫屯田。大概相当于建设兵团里负责开荒c种田的农垦兵的将领。 带着农垦兵,能抗倭么? 答案是肯定不行。 经过建国后百余年的岁月磨砺,军户们已经麻木了,心里想的只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抗倭?关老子鸟事! 戚帅一腔子的热血被那些农垦兵们浇冷了,他们根本没有战斗力么,不光是没有能力,连心思都没有。 只有领饷的时候,这群农垦兵才会露出一丝生机,其他时候都像是行尸走肉一般。 自己要怎么办?这个在当时几乎无解问题困扰着戚帅,这一年,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 家庭没地位,事业没希望,奋斗了辣么久,还只能带着一群农垦兵屯田,戚帅感受到了父亲心中的悲凉。 我就是想把倭寇,甚至北虏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不过戚帅显然不是那种只会牢骚c抱怨,充满了负能量,没有什么本事的人。作为未来的一代战神,戚继光同志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这段郁闷的时间里,他已经开始琢磨自己要怎么做才能上战场,把倭寇按在地上摩擦。 是的,要把倭寇按在地上摩擦,首先需要自己掌兵。 嘉靖二十七年,朝廷一纸命令,戚帅带着农垦兵们调防蓟门。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说是调防,其实就是去看看,是瞎折腾,充其量能让农垦兵们感受一下战场的气氛。 要是打仗,农垦兵们肯定掉头就跑,都不带管戚继光这个名义上的统帅的。 像是这样的调防,时间也不长,春去秋归也。 这就很尴尬了,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还要约束那些兵老爷们不要骚扰沿途的百姓,却不能和倭寇战斗。 戚帅郁闷,苦恼。 在往返于蓟门c登州的时候,戚继光写下《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写诗,是文艺青年的事情,与戚帅的理想不同。 很多人认为诗句里面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神马的都是吹牛逼啊。蓟门那些年安静的根本没有蒙古人的身影,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戚继光文青病发作,可以当成是他在吹牛逼。 但通篇看下来,这首诗哪里是吹牛逼,戚继光这是在发牢骚。 一年什么都不用干了,为报主上的恩情,要南北驱驰,三百六十五天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要横戈马上行。 很是无奈啊。 人生,不能这么过! 戚帅当然知道如此荒废下去,自己的理想多半要被风干,然后等自己老了之后就着下酒。 寻觅了各种办法,分清利弊,戚帅便开始改变——参加科举! 科举分文武,像戚继光这种祖传下来明威将军的人,只能参加武举。 武举就武举,无所谓了。好在少年时代多有历练,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比试什么的戚帅也是不惧。至于时论之类的,戚继光也是擅长。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戚帅中武举人。 做人的差距真大,说中举就中举。虽然武举人没什么地位,但最后混个总兵之类的,带兵剿灭倭寇还是有可能的。 戚帅距离少年的梦想走近了一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 嘉靖二十九年,戚帅进京参加会试,改变命运的事情发生了。 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威逼北京,那时候满朝上下哪里有人懂得打仗,朝野上下都处于一种懵逼状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庚戌之变。 北京城几乎没什么防御,就这样伫立在俺达部饿狼一般的目光之中。俺答部一次强攻,就能撕破大明王朝虚假强盛的外衣。 来到京城就遇到这种情况,戚继光奋笔直陈,上书守御方略(备俺答策),被兵部看中,临时任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 众所周知,庚戌之变在北京城虽然没有打仗,京师附近百姓却被洗劫一空,死人无数。最后兵部尚书c巡抚侍郎背锅被斩,兵部职方司郎中被扔进诏狱。 戚帅亲眼目睹了俺达骑兵迫在眉睫的威胁,并且被当作大头兵扔到城门上负责守城,而自己的《备俺答策》也没有被人采纳。 没有害怕,没有畏惧,满腔热血也没有因为满朝文武的无所作为而变冷。 在这样的危机中,幼时父亲抱着自己说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话,也变得分外清晰起来。戚帅似乎明白父亲心中的苦闷,认真思考起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哲学终极问题。 庚戌之变让戚帅第一次亲临战场,当然是没有亲历刀戈的战场,给终将成为战神的小菜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让他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与异族的残暴,让他认识到自己日后要面对的敌人是怎样的一群野蛮人。 当然,还有朝堂之上那些尸位素餐的士大夫们。 闹了这么大的事情,嘉靖也没心思去殿试了。会试取消,俺达部退走之后戚帅无奈的回到山东。 来了一趟北京,遇到了俺达,写了《备俺答策》,其他的戚继光想起一天晚上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一个年轻人带着一壶浊酒,一盒饭菜,脸上堆笑。 他是? 对,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此时只是庶吉士的张居正是真正的心学门人,对一切事物拒绝表面上的了解,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知道所有信息,然后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经常拜访出差回来的人,详细询问关隘要害,询问当地民风。 那一夜,两人初次相逢。 戚继光热情的把这位储相迎进屋中,两人秉烛夜谈,谈山东的倭患,谈蓟门的地理。 张居正走的时候,记下了这个人——戚继光。他慧眼识英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日后定要为我所用。 戚继光戚帅无奈的回到山东,渐渐的,他开始厌倦了屯田的无聊,不止是厌倦,更是厌恶。 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绝对不是! 他准备破釜沉舟,把家里的大房子卖了,筹备了一些钱,进京跑官(乃鬻陇右别墅以给京费)。 命运的神奇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展露。 张居正告别田园生活回到尔虞我诈的京城,戚继光也下定决心,不成功便成仁的卖掉房产来京师送礼跑官,两个年轻人终于又一次相遇了。 具体细节不祥,估计张居正早就忘了戚继光的那点小钱钱。而戚帅哪里好意思把花了多少钱写进书里? 反正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受张居正推荐,戚帅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c文登c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终于能打仗了,戚帅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 虽然山东的倭患不大,但能打仗总是好的,只要要比管理农垦兵好一些,难道不是么? 终于可以抗倭了,那时候的倭患已经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当时的倭患看日后戚帅成长起来的作战日记,战损比几乎达到1:100。我们不能这么武断的认为倭寇的战斗力弱到掉渣,像是抗日神剧一样,反复花样虐狗一样虐倭寇。 能虐狗一样虐倭寇,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的是戚帅,不是那些个打酱油的普通人。 而戚帅只有一个。 举个例子吧。嘉靖三十四年,采淘港一战明军山东长枪兵6000人丧师2000。 死人不怕,为国捐躯么。可是最丢人还不止如此,丢人的地方在于对手的数量。 本来上报山东长枪兵是被八c九十倭寇击败的,后来对照松江县志,确实是九十多名倭寇上岸的不错,但是几经转战,到采淘港就剩16人了。 16:6000,战损多达2000,戚继光的老乡被这样的倭寇大败,要想构思这样的战争场面,得需要多大的想象力? 这不是历史,这是玄幻小说。这一切都很玄幻啊,采淘港一战直接导致当时的巡抚被口水淹没,弹劾下台。 而且当时张经统兵,采淘港一战之后,他便不再主动出击,被打破了胆,完全采取守势。 哪个玄幻小说的作者这么写,也会像是那倒霉的巡抚一样被读者的口水喷死。可是这就是当时的事实,2000长枪兵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和后世十几个日本鬼子带着百余名伪军攻占县城,然后开始屠城多像? 真想骂人啊! 书归正传,戚继光打了几个胜仗之后,就接到张居正的信儿,要他去浙江。 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以祭海的名义巡视江南倭患,反复上疏弹劾张经。 世宗最后决定免去张经的任职。 可就在锦衣宣读圣旨之前,张经主动出击,获得王江泾大捷,举国鼎沸。 而后张经说自己要乘胜追击,圣旨能不能先不接?所以世宗暴怒,从免职到逮捕,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张经倒了,各方面势力都要往东南安插自己的人。 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所以被派了去。 至于张经和传的神乎其神的狼土兵,戚帅却在自己的兵书里记载下这样一段话——狼土兵所用皆长牌短刀,而倭寇则长枪重矢,此所谓短不接长。及短兵相接,刀法迥不如倭,此所谓不能斗而斗能也。 戚帅并不看好狼土兵这种客兵对战倭寇。 正像戚帅想的那样,王江泾大捷只是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的狼土兵的出其不意,待倭寇习惯了他们的战斗方式之后,狼土兵便再也没能占到便宜。 嘉靖三十五年,戚帅终于迎来人生最重大的一次改变,从管理屯田的指挥佥事升级,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c绍兴c台州三郡。 对于还不到三十岁的戚继光而言,这是一次飞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 但对于那些注视着戚继光的人来讲,参将一职只是一块磨刀石,看看这柄刀究竟会被磨成废铁还是磨出一把盖世无双的宝剑。 这些人,有张居正,有胡宗宪,有徐渭,有俞大猷,甚至还有唐顺之。 这个名字熟悉么?对,就是和徐渭密谋,上书请求终止禁海,开港通商的那个唐顺之。 唐老爷子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己创了一套兵法,叫做《六编》。他也在观察戚继光,看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能不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果然,调任参将之后,随即就有任务下来,龙山迎击倭寇。 戚继光的血沸腾了,这么多年,终于能和倭寇面对面的厮杀,一展所学。 可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战场不像戚继光想象的那样,三军用命,一道号令下去,进退自如。浴血厮杀后,自己帅中军一鼓而克。 想象中的战争画面根本没有出现,甚至戚继光面对的战场连血腥都算不上,面对看见倭寇掉头就跑的士兵们,戚继光心头浮起一丝无奈c滑稽的感觉。 这是打仗么?这些兵老爷是来搞笑的吧,难怪几十个倭寇就能一路打到南京城下。难怪六千长枪兵对战十六名倭寇,死了两千人,都是踩踏死的吧。 难道自己第一战要惨淡收场?戚继光心里一紧,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压瞬间到了两米,战神第一次进入战斗状态。 他不知道别人在看着他,但戚继光知道张居正在盯着自己。要像日后有好前程,光靠逢迎是不行的,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武举人可不是贿赂来的,戚帅本身武力值就很高,当时刚成长为一个小b一ss,一旦暴走起来,又怎么是鱼龙混杂的倭寇能抵挡的呢? 用不着你们,我自己来! 擒贼先擒王,三箭射三酋。 b一ss技能一开,就是这么牛逼。 依靠暴走技能,龙山所一战胜利,首战告捷。之后缙云c桐岭接连获胜,戚帅vs倭寇,三战三捷。 虽然首战告捷,还是三战三捷,但这么不行啊戚帅心里愁苦无比,难道每次都要自己暴走才行? 俞大猷怎么样?单棍挑少林,可以说是天下个人武力排名前五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可是在战场上还不是只能和倭寇勉强保持均势,时不时的还要大败一场? 三战三捷,虽然听起来风光无比,但戚继光心里明白,要是这样一直下去的话,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哪个b一ss不是被人堆死的? 个人勇武在战争中不值一提,龙山所三战三捷只是侥幸。 战后,戚继光针对明军在龙山作战中暴露出的军令不行c松散怯阵的弱点,向胡宗宪提出了旨在提高军队素质的《练兵议》。 可是胡宗宪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我早就想练兵了,但朝里面那些文官c士大夫们根本就不让啊。 唐朝藩镇割据,宋朝赵匡胤得国名不正言不顺,从此对武将百般压制。岳武穆怎样?最后还不是风波亭了。 所以不是胡宗宪不想练兵,是几百年的惯性使然。而且明朝自打开国以来,实行的是卫所制的——职业军人,不,职业屯田兵。 但戚继光心里那股子执拗劲儿上来了,靠这些屯田兵根本没办法打仗,老子想要练兵!胡宗宪不同意,我就去找张居正,反正一定要有我自己练出来的兵。 在这里,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 练兵之后,横扫倭寇。后世世人悼念戚帅,所谓戚家军。 这支军队是存在的,而戚家军的名号则根本不存在。戚继光戚帅率领的是“浙兵”或叫“义乌兵”,而不是戚家军。 之所以有戚家军的名字流传下来,想来是因为饱受倭寇之苦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杜撰出来的。 戚家军的名字戚帅自己是万万不敢说的,下面的士兵更不敢言,即便是以后支持他的首辅张居正,要在内阁会议c廷议中要这么说,政~治生命基本就结束了。 在当时,戚继光从来没有获得自筹粮饷的权力。所有军队名义上与事实上都是朝廷的,戚帅虽然百般“贪污”,提高浙兵的收入,把他们打造成一支有信仰,有素质的特种部队,但一旦要说到戚家军那可是大逆之罪,戚帅没这么傻。 在遭之冷遇后,戚继光再次向胡宗宪条陈练兵强兵之策,并保证“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 戚帅一执着,孙武就笑了。 虽然几次三番被胡宗宪拒绝练兵的计划,但戚帅毕竟不是普通人,他知道胡宗宪的难处。而且他知道症结不在胡公,而在朝堂。 一边继续磨胡宗宪,一边去京城走关系,去钻营。 嘉靖三十六年冬天,汪直被斩,倭患再次爆发,如熊熊大火,要把帝国东南一壁烧成齑粉。 在张居正的帮助下,戚帅终于得到特许,可以训练三千浙兵。 汪直的养子毛海峰又盘踞在岑港,声称要为汪直报仇。著名的岑港之战,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数万明军把岑港包围的水泄不通,而岑港里的倭寇c海盗只有一千多人。 岑港位于舟山之西,其地山岭逶迤,山径崎岖狭隘,岙口众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这场仗打的叫一个苦,人数上占了十倍的优势,却迟迟无法拿下岑港。 凭那些老爷兵和占据地利的倭寇硬拼?开玩笑!反复打了几仗,死伤累累,久攻不克。就算是戚继光c俞大猷开了b一ss技能,也没有打赢。 岑港未克,温台又起烽火。嘉靖三十七年夏四月,倭寇温台,戚继光奉命率部于二十三日“自舟山渡海”,“驰援台城”,而“捷于乌牛”,夏五月,诸倭“再寇温州”,戚继光疾驰救援,“复捷于乌牛之小崎”。 带着老爷兵们疲于奔命,戚帅要不是心志坚定,怕是已经崩溃了。 嘉靖三十七年春夏之交,浙江c福建各地倭患频起,明军分兵进剿,按下葫芦浮起瓢,而于岑港只能采取被动包围的策略。 说是包围,海上可是人家的天下。大明王朝拿出不来三保太监下西洋时候的大舰队了,海上战斗力除了唐顺之老爷子和俞大猷之外,几乎为零。 只能围住三面,倭寇给养充足,这是围困么? 这块硬骨头,没人愿意去啃。未来的军神戚继光也不愿意,总不能自己单枪匹马杀上岑港去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 朝廷在几个月后失去耐心,嘉靖三十七年七月,把俞大猷c戚继光等将领就地免职,戴罪立功,并令胡宗宪负责监督。 这回把戚继光和俞大猷逼到绝境。 再怯战的兵碰到眼睛红了的主帅,也不敢畏战。 付出重大伤亡后,岑港终于获得了一场惨胜。是的,是惨胜,而不是大捷。至于胜不胜的就算是赢了吧。 你以为岑港之战到8月份就结束了?太天真了。以当时明军的攻击力来说,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十月,岑港倭盗溃退移巢柯梅后,胡宗宪都急了,甚至多次亲自督军,想要把这股倭寇尽数剿灭,可惜的是似乎应了汪直死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我死就死了,就是苦了浙江的百姓。 本来一场战斗的输赢胜负并无关抗倭大局,但这次胡宗宪真的急了。 因为胡宗宪靠着赵文华起家,而工部尚书赵文华被弹劾c免职c抄家,身为严党的胡宗宪压力山大,急需一场大胜来表明自己的功劳。 胡宗宪不信邪,离了你王屠夫,我老胡就得吃带毛的猪? 可惜战五渣的明军着实不给力,即便有俞龙戚虎在,拿下一个岑港都用尽了洪荒之力。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明军用尽洪荒之力之后,还是拿不下岑港来。 这回不光是戚继光c俞大猷,连胡宗宪都坐蜡了。 汪直似乎在天上冷笑,我死之后,倒要看你们怎么解决倭患。 这个月,救兵终于来了。 兵部郎中唐顺之从天而降,与胡宗宪协谋剿倭。十一月十三日,柯梅倭盗出海,俞大猷c戚继光等率舟师自沈家门拦击,乘胜追击,直捣其巢,倭盗遂扬帆南去。 事后,胡宗宪上疏道:“舟山残孽,移往柯梅,即其焚巢夜徙”,南奔闽广。 徐渭即便再妙笔生花,也无法掩饰当时明军的无奈。 打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用了大明最牛的将领,对手只是海盗,结果却差强人意。 面对岑港之战,戚继光继续苦恼,郁闷着。家庭没地位,事业没前途,未来的军神即便郎心似铁,也多了一丝迷茫。 就在这时候,一个老人来到戚继光的面前,带来他自创的兵书。虽然只是其中一本,但戚帅识货,如获至宝。 这个老人就是唐顺之,他自己写的兵书就是《六编》。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唐顺之认为戚继光是个合格的人选,所以借此机会把自己兵书的一卷赠予戚帅。 少年,拯救世界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在清理岑港的时候,戚继光把缴获的白鹿献给胡宗宪。胡公如获至宝,由江南第一军师徐渭亲自写了《献白鹿书》,把那只白鹿作为祥瑞献给嘉靖。 岑港之战结束,他和俞大猷因为平汪直和岑港“大捷”的功劳官复原职。倭寇因为汪直的死亡陷入了势力重新划分的纷争之中,浙江c福建一带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和平。而这和平虽然短暂,却给了戚帅最需要的喘息之机。 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训练的三千义乌兵终于新鲜出炉。 天下精兵,闪亮登场。 而唐顺之老爷子给他的兵书也被戚帅研究透了,新的战阵——鸳鸯阵也出现在抗倭的沙场上。 终于不用使唤那些老爷兵的戚继光看着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义乌精兵,一吐胸中郁闷之气。 在战争天赋点满的戚帅看来,打倭寇这种乌合之众,打出零伤亡才是正常的,而被倭寇打出零伤亡才不正常。 戚帅的底气在于练兵,尤其是有了鸳鸯阵的辅助,更是如虎添翼。 鸳鸯阵贡献极大,简单点说吧,就像是魔兽世界一个世界顶级行会的精英会员集合起来推普通本的b一ss。 鸳鸯阵一队12人,其中有两个持盾的,是t。看看,连t都配备了两个,没有主副之分,这配置简直奢华,只有顶级的大团队才能配备。 哪里是对战乌合之众的倭寇这种普通副本,简直就是要去刷地狱难度的英雄模式副本。 有两个t就可以了?少年,你太幼稚了。 没有副t还叫团队?所以除了t之外,戚继光还安排了两个专精招架和掩护的副t。 戚帅要的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要的是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是斩获无数,自损极低的大胜。 这种配置,打不出一百比一的战损来才叫奇怪。 四个长柄输出主力近战dps,两个辅助近战dps,一个团队近战输出他只负责捡人头,再配置一到两个火枪手担任远程输出dps。 这就是鸳鸯阵的基本配置。 纵使倭寇武艺再好c长刀无敌,遇到这样的队伍,也是分分钟的事——t拉住,副t觊觎,随时顶上,dps等仇恨值稳住,便欢快的一拥而上捅个痛快。 而且从前明军曾经有过抢人头的劣迹也被戚帅防微杜渐了。 有抢人头者,杀无赦。 每小队有专门负责抢人头的人,最后的战功平分。 把一场场pvp近战变成pve刷b一ss,只需要站桩无脑输出就行,这就是戚帅的本事。 嚣张跋扈的倭寇c海盗们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对手变了,从一堆战五渣变成神兵神将一般的角色。 纳尼? 到底发生了什么?! 嘉靖四十年,倭寇万余c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c宁海c桃渚诸地。 要是以往,明军必然如临大敌,能守住就算不错了,要是能有一场类似于岑港之战的惨胜,就要吃斋念佛不,斋戒告天了。 可是戚继光却不这么想,自己练出来的兵,自己知道实力有多强。 充满自信的戚帅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 戚继光率军沿宁海c桃渚c龙山c雁门岭一线连续作战,亲手斩了倭寇首领,把其他倭寇都赶下瓜陵江淹死。 人头有的是,军功也有的是,老子不稀罕。 一股倭寇围攻新河,戚继光的夫人王氏悍勇,死死守住新河,一直到戚帅率军把这股倭寇全歼。 残余的倭寇逃到台州,与倭寇大部队汇合。 戚继光在新河,距离台州有一百一十里。而倭寇已经要抵达台州,要是从前,这仗肯定没法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 一声令下,戚家军(还是这么叫吧,比较顺嘴)一路急行军,每人背着二十五斤的辎重,竟然比倭寇还要早的抵达台州。 这种段子是不是很熟悉?所以说解放军是天下精兵,这一点毋庸置疑。 话说回来,当时倭寇有一万多人,而戚家军只有一千五百人。人数上的劣势并没有动摇戚继光大创尽歼的想法。 土鸡瓦狗一般的倭寇,需要在意么? 以寡敌众,戚家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生擒倭寇首脑,这可是一件大事。戚帅从来没有杀良冒功(李成梁在一边干咳两声),要不然说着外国话的倭寇从哪来的? 戚继光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c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经此一役,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有够简单粗暴直接。曾经横行无忌的倭寇在戚家军面前如同土鸡瓦狗一般不堪一击。 凭借台州之役的功劳,戚帅升任指挥使。 胡宗宪也尝到了甜头,戚家军只有三千人,就像是一柄雪亮的神兵利器一般,所向披靡。 于是胡公再次向朝廷打申请,张居正也是眼前一亮,内外合谋,为戚帅又申请了多训练戚家军三千人的名额。 1562年,浙江境内的倭寇像是垃圾一样被一扫而空。 这回轮到倭寇郁闷了,既然浙江有猛将兄在,那么我们去福建吧。谭纶什么的,虽然也凶,但和戚继光相比似乎比较简单一些。 于是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六千戚家军入闽抗倭。 至宁德,白水洋一战,我敌对比,1500对2600余,全歼2600多名倭寇(包括几百胁从),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斩倭2600余,上报战功的时候来检验战功的文官都惊呆了,这可都是真倭啊。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之后率兵追击,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倭巢,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牺牲陈文彪等13人 转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东南),被倭寇亲切的称为“戚虎”。 乘胜进至兴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敌不意,夺占林墩(莆田南),先后捣毁福建三大倭巢。 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解救老百姓954名 班师浙江,升都督佥事,任副总兵,守卫闽c浙海防。 迎接戚继光大胜而归,酒宴上,徐渭作诗一首,是流传下来唯一一首歌颂义乌兵的诗句。 群凶万队一时平, 沧海无波岭瘴清。 帐下共推擒虎将, 江南只数义乌兵。 而就是这一年,胡宗宪因为严嵩倒台被撤职。 戚继光练兵已成,那么一向嚣张跋扈的胡宗宪就到了鸟尽弓藏的时候了。 虽然得到胡宗宪的欣赏,但严格意义上来讲,戚继光不算是胡宗宪的人,他的后台是张居正。 此刻张居正已然快要入阁,胡宗宪的倒台并没有牵连到戚继光。 这个时候,戚继光羽翼丰满,用刷地狱难度的精兵团队刷低级普通副本的倭寇,要不要太简单一些? 嘉靖四十二年开始,倭寇汇聚福建,戚继光带兵进入福建抗倭。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69人。 为什么杀了3000倭寇就阵亡69人呢?呃,看到这种数据,我们要分析原因,只能说明戚家军真的太彪悍了。 因为倭寇也不是猪脑子,他们比猴还要精。这一战的向导被倭寇买通,把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带进了包围圈。 即便如此,倭寇依旧被全歼。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自己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解救百姓3000多人,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 其他战役很多,但就不一一赘述了。 简单而具体过程就是发现倭寇行踪,找到倭寇,两军对垒,一鼓而克,倭寇溃败,战损比极低,有一种看玄幻小说的即视感。 和之前那些惨不忍睹的抗倭战役相比,戚继光就像是战神一般,百战百胜,成了福建人民的依靠。 到现在,福建还有一种食物叫做光饼,据说就是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的军粮。 因为军功,戚继光这一年被升为福建总兵。明朝武将,总兵几乎就是最高职位了。 什么,你问我辽东督师?蓟辽督师?那可是文科生才能担任的职务,不说状元,最少也得是进士。至于同进士还是给如夫人洗脚来的好一些。 戚帅当年考的是武举人,能升到总兵,基本碰到了天花板,想要再进一步难比登天。 也算是功成名就,戚继光少年时期的理想基本达成。 但愿海波平,倭寇c海盗全都躲着戚家军走,不平也得行不是。 戚帅的原配夫人王氏生过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抗倭的人生理想已经初步实现,于是戚帅开始纳妾。 前文两次说到家庭没地位,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要知道,戚门王氏是将门之后,生性泼辣彪悍,她可是倭寇大兵围城,都不露惧色,带兵上城,和倭寇刀枪见血的狠角。 因为惧内,戚帅还闹出不少笑话。比较著名的就是请夫人阅兵的段子,但这些都无法当真。 因为家有河东狮,戚帅纳妾也是小心翼翼的那种,坚决不敢让王氏知道。 嘉靖四十二年,戚帅纳沈姬。嘉靖四十三年,戚帅纳陈姬。 情场得意的时候,对倭寇作战也没有耽搁,一路势如破竹。随着战事进展,无论是真倭还是海盗都惧之如虎,戚虎一词不是戚帅自我吹捧,可是倭寇最先传出来的。 嘉靖四十四年,戚帅已经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c惠州及驻江西的神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 待到嘉靖四十五年世宗驾崩,隆庆登基,隆庆元年便有了隆庆开关一事。 这些年海盗们苦不堪言,生意根本没法做,打劫还要面对戚继光战神一般的光环威压,还没见面就不断掉血,见面后直接闪崩,死伤无数。不仅没有收获,连小命都难保。 这仗还怎么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