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第一卷 先秦篇 开篇简介 何为名将?——运筹帷幄,所向披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手一旦听到他们的名字,即使拥有百万强军也必然心惊胆战。 战争获胜的钥匙,被这些名将们牢牢的握在手心。在他们看来,战争就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是如此的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战争成就了他们的威名,他们同样也成就了战争的地位。 在名将们尚未集体出现的时候,战争,也不过就是人数达到一定程度的打群架,在奴隶社会之前这个特征表现的尤其明显。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各个规模较大的氏族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起起不愉快事件,然后群架就开打了。 先是黄老大和蚩老大各拉着一帮人为了争一块地打了一场,结果蚩老大挂了。过了几天炎老大一看不对劲,本来我是大哥,这两个只能算是我的小弟,黄老大今天干了蚩老大,得了他的部众,实力越发壮大。这样任其发展下去黄老大早晚把我干掉啊,干脆我先发至人吧,于是他主动拉着自己的一帮人又去找黄老大挑衅。谁料黄老大已经鸟枪换炮,实力已经不知不觉中超过了炎老大,终究,黄老大(黄帝)终于依靠这两次规模较大的群架斗争,完成了所有部落的统一。这就是战争的起源,也是后代战争的雏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华夏流域从原始社会渐渐过渡到到了奴隶社会,战争依然是通过打群架的方式来决出胜负,一般是军队实力更强的氏族或部落将已经腐败得失去了战斗力的传统统治部落击败,这个时期,一般来说,只要军队的战斗力强过对方,战争就不太会输,和部落首领的管理能力关系较大,部队统帅的能力并不起决定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武王伐纣的军功章有姜太公的一半,但是,周朝之所以最终代替了商朝,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周的兴起,商的腐朽(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 到了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观念开始逐渐推广开来,宋襄公等抱着“仁义”二字不放的守旧份子,立即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淘汰。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后来者也都开始纷纷思索战争策略,并尝试在大体上仍显得呆板的套路上做出些改进——如曹刿的“士气战”策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晋文公的“先守后战”策略(晋文公遇楚军,即令退避三舍)。这个阶段,虽然战术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总体上还只是在之前老套路上进行着小程度的改进。取胜的军队即便是以弱胜强,最终能够获胜的主要原因要么是主场作战,要么是对方国力虽强,但双方军队会战时人数大致相当等原因。 另外有一点很关键的是,这时候的战争的核心还是老思想:不服就打,打服为止。服了?那行,我等闪人也。因此,春秋前期虽然各个大国打的火热,齐国、楚国、秦国、晋国等都一度强盛,但打了几百年谁也没取得压倒性优势。打来打去,热闹归热闹,却总没个结果。这一点,在郑国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要评选一个春秋时期最倒霉的国家,一定非郑国莫属。 郑国在春秋前期一度强盛,称他为“春秋首霸“一点也不为过——周桓王曾拉着陈、蔡、虢、卫等小诸侯组成多国部队去干郑国,结果被郑国轻松化解,当时郑国的国力可见一斑。 这起事件也是春秋大乱,王威不振的导火线。到了春秋中后期,郑国逐渐衰弱,偏偏位置又不凑巧——夹杂在晋、楚两大势力之间,结果被晋、楚两大强国玩弄于股掌之上,短短几年之间前前后后被两个国家胁迫投降了靠近十次(晋来降晋、楚来附楚),“朝秦暮楚”的原意其实就是“朝晋暮楚”。当时的郑国国君为郑简公,他在位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挖空心思准备大量的礼物,然后就等着某一方来的时候主动进献。 我们可以想象,他被夹在晋、楚之间被做成汉堡时的那种心情是何等的无奈。 分析晋、楚争霸的事例,我们会发现:春秋,是个猛虎相争,追逐群羊的时代;而猛虎之间,并没有太多殊死的厮杀——他们的攻击目标,只是羊。 这正是制约战争艺术更深入发展的客观原因。两虎相争,输了的,无非少食几只羊,自己并未性命之忧,因而犯不着拼死相搏。 猛虎间争夺羊群的游戏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看似还要一成不变的继续下去。 然而,终于有一人站了出来,用乱棒打醒了猛虎们:只要指挥得当,纵是羊群也能战胜猛虎,更何况虎与虎相争乎? 此人名叫孙武,即是下文的主人公。随着他的出场,春秋末期,战争艺术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一回 第一回:“平丘之会”两争锋,晏婴“二桃杀三士”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详说正文之前,先看天下大势。 话说昔日周幽王无道,先是宠幸艳妃褒姒,驱逐太子,后又犯下“烽火戏诸侯”这等大错,最终酿成了惨祸——西方的犬戎大军来犯,轻而易举地杀入了周朝的西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一带),周幽王四处告急却无人出兵相助,最终惨遭身死,西周亡。 其子周平王率晋、郑、宋、秦等诸侯反攻犬戎,终于将其逐走。但这时,镐京已满目沧夷,焚毁一空,于是平王举国东迁,定都于东都洛阳,史称“东周”。 周平王定都洛阳时,为公元前770年。从此时算起,便是春秋。 西周时,天下有小国数百,一齐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每年按时进贡,不敢不尊王令。及至周王室兵败东迁,国力大幅衰减,无力再对众多小诸侯们进行制约。因而,诸侯中实力较强者,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尊王令。 经过两百多年的争斗,齐、晋、楚、秦四国陆续崛起,他们不断蚕食身边的众多小国,各霸一方,周王室无力控制。自此,天下大势逐渐归于这四国。 四强实力相差不大,只凭硬碰硬的战术,尽捏些软柿子还可以,再想突破可就极难了。“晋楚之争”时,为了一个郑国,晋、楚两国先后出兵十几次,却依然分不出胜负。 夹杂在其中的小国们痛苦万分,而大国们动辄出动大军,对国力的消耗也是极大。 于是,春秋末期时,由实力不强但爵位甚高的宋国出面,连续主持了两次“弭兵会盟”,呼吁众强国停战。大国们早已筋疲力尽,便听从了宋公之劝及时抽出手来,纷纷扰扰两百多年的中华大地总算暂时归于平静。 ——公元前546年,随着第二次“弭兵会盟”顺利达成,四大强国一齐宣布休战。这时,横跨三百多年的春秋史已近于尾声。 公元前531年。 卫国重邑:平丘。 卫国不是大国,平丘也不是大都,往日自是热闹不起来。但今日非同一般:只见城内大设行宫一座,四处旌旗飘展,十数万大军铠甲森森,驻扎了城脚各处。 因平丘行宫内正商议大事。 初登大位的晋昭公喜气样样,安坐于殿内上首处,不时示意众人举杯畅饮。往殿下看时,齐、卫、宋、郑、曹、莒、刘、滕、薛等十余国的国君与重臣齐聚于此,外加晋国文武大臣,分作两排就座(此次“平丘之会”虽由卫国操办,实则是由晋国主持,因而晋昭公心安理得的坐于上首)。席间,大多国君心无旁骛,乐得开怀畅饮,喧哗声不绝,唯有晋昭公与齐景公二人,虽也食肉饮酒,但举止异于旁人,心中另有一番主意。 酒宴行至一半后,晋昭公站起身来,四下巡视一番后高声说道:“先祖与楚国订立弭兵之盟时,楚人虽属蛮夷,但行事还算端正,因而盟约可行;可如今楚王(楚灵王)残杀其侄,祸国殃民,我等怎可与这种暴君再将盟约维持下去?今日请诸位前来,就是商议共同起兵,讨伐楚国一事,不知众位国君意下如何?” 喧哗声戛然而止。 曹、莒等小国国君向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在晋昭公面前乱表态;宋、卫等国实力稍强,见好不容易劝停下来的“晋楚之争”又要重燃战火,都有心要劝说晋昭公不可妄动干戈。这时,突然站起一人道:“若要纠集众国出兵,必得一盟主,不知这盟主之位该由谁来担当?” 说这话的,正是齐国国君齐景公。 晋昭公微微一笑,毫不自谦道:“若众位无异议,寡人愿担当这盟主一职。” 此时天下唯晋国最强。众小国国君之前见晋昭公力主要出兵伐楚,本就又惊又怕,这时他要强出头,都无话可说。 “晋公既可当此任,寡人为何不能担当?”齐景公针锋相对。 齐景公一说出这话,可更把众人给吓得不轻,只怕他当场就要倒大霉了。且不说齐国的实力要弱于晋、楚两国——就凭这“平丘之会”是晋国主持的,难道还由得你胡吹大气么? 果然,晋昭公听后大怒,重重的一掌击向了案上。他身后的武将一见主公怒了,一起向前,对齐景公拔刀相向。齐景公毫无惧色,轻击双掌,身后有三名勇士也立即现出身来。 这三位勇士分别叫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擒牛搏虎之力,着实不简单!那边晋国君臣早听说过这三人,见他们一齐现出身来,知道不是对手,只得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不敢再动手。 双方正僵持时,齐国相国晏婴又上前道:“自齐桓公时起,齐、晋、楚先后称霸。主盟的,都是有德之主,何曾见过这等仗势欺人的?晋公今日这番举动,可谓是让我等君臣大失所望了。” 齐景公听后哈哈大笑,径自起身告辞众人。晋昭公一来畏惧那三人勇力,二来又被晏婴说中了短处,只得任由他去,不好下令大军追赶。齐国君臣一走,没过几日,“平丘之会”草草解散。 齐景公回国后,因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三人护驾有功,对他们越发器重。 这三人本就在齐国掌管大军,官拜要职,今又得了齐景公重赏,一时骄奢之心大起:他们仗着主公宠爱,横行临淄不可一世,做下了许多抢掠奸淫的恶事。齐国相国晏婴为人正派,见这三人行事颠倒,只好去密报齐景公,让他出面管管。齐景公素爱勇士,心道:我齐国国势并不强,他国之所以不敢前来侵犯,全是因这三大勇士的功劳,岂能随便处置他们?因而,这事到了齐景公这里,也就没有下文了。 晏婴见再三苦劝主公没有用,只好另寻他计。恰好有一日,鲁国国君鲁昭公前来齐国做客。因齐国与鲁国是百年友邦,一直交情极好,所以齐景公连忙下令齐国上下隆重接待。 齐、鲁二国国君欢聚一堂,正饮酒时,伺立于齐景公身旁的晏婴上前说道:“主公,后园有桃树一株,所结的果既大又甜,何不让微臣去采了来给鲁公下酒?” “寡人正有此意,爱卿可速去。” 不一会,晏婴采了六个桃子回来,说只有这么多,剩下的都还没成熟。齐景公一看,这下可给考住了:若没有就干脆没有,你搞了六个过来,怎么分才好? 晏婴有办法:他先拿了两个给二位国君大人吃了——国君嘛,这个自然应该;自己又和鲁国相国互相推让了一番,也各拿一个吃了——相国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算应该。这时,桃子还剩有两个。 这两个桃子怎么办呢?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等人,还有其他的臣子都眼巴巴的看着呢。 “请诸位自表下功绩,功绩大者,可食桃。”晏婴提议道。 一听这话,公孙捷立即跳出来说道:“先前主公打猎时,我为他擒杀过猛虎,这等神力,这等功劳,可食桃了吧?” “当然可以。”晏婴连忙拿了一个桃子给他吃了。 古冶子见了,也连忙上前说道:“先前主公拜访他国时,曾于渡河中遭遇到大鼋袭击,是我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斩杀了大鼋,救下了主公,这等功劳,总比公孙捷要大吧?” “当然当然,将军请食桃一个。”晏婴连忙也拿了一个桃子给他。 田开疆见了大怒,大声说道:“当日我率军出征,每战必身先士卒,曾凭一己之力斩杀过上千人,杀得各国不敢再小觑我齐国。这等功劳大,还是那二人的功劳大?” “当然是将军的战功大。”晏婴连忙唯唯诺诺的迎上前去夸赞他,又叹息道:“只可惜桃子已没有了,要不将军再等等?下次有桃子熟了,一定补一个给你。” 晏婴不说话还好,一说了这话,田开疆又羞又怒,当场拔出剑来,自刎了。 哎呀呀,这下可把两位国君给吓得不轻。就在这时,古冶子羞愧道:“早知如此,我这点微末功劳不提也罢。”说完,他也拔剑自刎。 这两人一死,公孙捷也按捺不住了,嚎哭道:“论功劳,在下最小,论情谊,我三人情同兄弟,他二人既死了,我岂可独活!”说完,他也跟随二人其后,自杀了。 这三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早已名满天下。见他们一下子全都死了,两位国君一齐大呼可惜,其他臣子们也都微微摇头,不忍心看。只有晏婴,神情如常,没有一点怜悯之心。 这正是晏婴事先筹谋的“借刀杀人”之计。他见三人为恶多时无法除去,就借了这个机会,轻轻松松,用两个桃子将三人全部干掉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二回 第二回:田穰苴斩将立威,晋、燕军大败而回 数月后,急报传到临淄:晋、燕两国大起兵马,已杀奔齐国而来! 这下好了,晏婴摊上大事了。因为晋昭公早就对齐景公上次“平丘之会”时出言不逊而怀恨在心,他一听说齐国三大勇士已死,立即拉拢燕国,兵分两路杀向齐国——晋国十万大军从西向东进攻,一出手就把齐国边境的两座小城阿、甄给拿下了,燕国也不甘示弱,出兵五万从北向南渡过黄河,进入齐国境内。齐景公听到边界的警报,心中对晏婴那个恨啊!立即派人召来晏婴,对他开口痛骂道:“都是你干的好事,这下你看怎么办吧!” 晏婴等得就是这个机会,他不慌不忙回答齐景公道:“所谓的三大勇士,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不足为惜。主公何不立即拜田穰苴为大将?只要有他出马,晋、燕二军人数虽众,不足为虑也。” 田穰苴这人,之前晏婴早就在齐景公面前提到过多次,但齐景公却一直按住了不肯用。为何?只因齐国到齐景公这时,大权早已不归他一人独掌。当时的齐国有四大宗族,都有权有势,分别为:田氏、高氏、鲍氏、国氏,其中又以田、高两国权势最重。——这田穰苴正是田氏中人,齐景公怕用了他后会让田氏家族的权势进一步提高,因而一直放着不肯用。 晏婴知道主公的心思,又进言道:“田穰苴虽属田氏一族,但因其祖辈是庶出,地位一直极低,与田氏一族中的达官贵人更是少有接触——眼下,此人就正在乡下种地呢。” 这下,齐景公不想用田穰苴也不行了。再说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自己又不会带兵打仗,只能听从了晏婴的安排。田穰苴就此走马上任,直接从一个庄稼汉坐着直升机空降到了大将军的位置上。 但是齐景公想想还是不放心,召来田穰苴后当面问他道:“田将军确信能打败晋国、燕国联军吗?” 田穰苴自信满满地答道:“晋、燕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末将眼中如同草芥一般,确信必能战胜他们!”齐景公听了这铿锵之言,刚想嘉奖两句以示鼓励。却听田穰苴又接着说道:“末将初当大任,有一请求,求主公务必成全。” 齐景公问:“什么请求?说来无妨。” 田穰苴诚恳道:“在下本是一介草民,蒙主公提拔,一下子荣升为三军主帅,任重而道远,因此怕军中士兵不服。所以想请主公另派位重臣作为监军,协助我统领三军替我压阵。” 齐景公本就怕他权力过大不好控制,听他如此说,当场应允。于是便派出了自己的头号宠臣庄贾,去担任这个监军。 庄贾明白主公的意思,听到任命后乐不可支——反正打仗又不要我上,打了胜仗我的功劳最大,当下那个开心劲啊,忙答应不迭。 田穰苴见主公给自己物色了个这么个草包当监军,也不反对,两人散朝后走到城门口时,田穰苴对庄贾说道:“庄将军,我等以立表为信,明日正午前军营集合。此事关系重大,望将军切勿迟误。” 庄贾轻蔑的看了一眼田穰苴,心想:你算哪根葱,刚上任就对我发号施令? 便随口答应了一声就扬长而去。 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他得意洋洋的走出城门时,一道冷冷的目光在始终盯着他。 第二日,午时将至。 齐国军营设在国都临淄的西北,此时五万精兵已尽数集结于此。天色已至晌午,烈日之下,只见一望无际的广阔军营中喊杀阵阵,士卒挥汗如雨,都在努力操练。 田穰苴下令全军集合,士兵们很快集合完毕,唯独缺一个监军庄贾。他三次下令部下前去传唤庄贾,等到天都快黑了,那个庄监军却迟迟不到。 原来,庄贾平时的狐朋狗友不少,眼看庄贾要去军队当监军了,都集体来给他设宴送行。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到了军中没酒喝嘛。 等到他醉醺醺地赶到军营时,天色已经将晚。田穰苴一看他来了,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把他给砍了。 庄贾听说要砍自己,吓得酒意全无。一边派随从赶紧去齐景公那报信,一边就向田穰苴求饶。 田穰苴怒骂他:“你身负重任,不想着杀敌立功,却故意破坏军纪。不砍了你,何以整肃三军?”说完,责令军纪官立即动手,不得迟误。 等到齐景公派了另一位宠臣梁丘据骑着快马拿着赦令赶到时,庄贾的脑袋已经挂着那里风干半天了。 田穰苴一看有人骑马冲进军营,怒道:刚杀了一个,竟还有人敢无视军法?(古时军营中骑马也是死罪)立即下令将梁丘据也斩了。 梁丘据趁兴而来,大喊:“刀下留人!”有意显显威风。一看庄贾的脑袋已挂营门上,再看到几位操刀手拿着大刀正向自己走来,当场吓得屁滚尿流,连忙拿出了齐景公的文书,并发誓下不为例。田穰苴见了主公手谕,方才下令饶他一死,改为打四十根军棍,并将他骑的那匹快马也给斩了以示惩戒。梁丘据受此惊吓,也不敢再行争执,老老实实的被打了一顿后,才被人抬着回去找齐景公诉苦。 这边田穰苴见目的已经达到,立即大整三军,宣读军令,众士兵眼巴巴的看了一回好戏,一听召集顷刻便排好了队列,浩浩荡荡的五万大军,这时候竟然鸦雀无声。 齐国西部边境,十万晋国大军已经破关而入,攻入齐国境内。放眼望去,跃跃欲试的战车如同黑压压的乌云一般整装待战,而盤沿数里的步兵,更是有如长龙,一望无际。 晋国刚拿下齐国两座城池,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这时晋军探子来报,说齐国用了田穰苴为大将,领着战车五百乘,另有步兵数万,前来迎战。 晋军主帅听了后冷笑道:“田穰苴?无名之辈而已!现我大军人多势众,他不过区区几万人而已,不乖乖的龟缩守城,还敢出来主动迎战?”他当即下令只留五千人守城,自己亲率大军继续深入。同时,他写信一封,让部下赶去燕军方面报信。他相信只要燕军能够遥相呼应,齐军定然防不胜防。 这边齐国军队经过田穰苴斩将立威,令行禁止,战斗力已得到大幅提升。加上此战的意义是抵抗他国入侵,因此众多将士见主将整军完毕,一致向主帅请战,士气高昂。 田穰苴对手下众将分析道:“现在敌军兵分两路,其中晋军实力更强,只要打退了这一路,燕军就不足为虑。因此,我军可出一偏师,用五千人北上,拦住燕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只守不攻;余下的齐军主力由本将亲自率领前去会战晋军,只要晋军一退,那时便可两军会和,共破燕军。” 众人听主将分析的在理,连声应诺。田穰苴于是召开军事会议,详细部署军事计划。 第二日,齐军兵分两路开拔:一支五千人小部队负责北上挡燕,剩余的四万多人由田穰苴率领向西进发,不多日便于晋军相遇。晋军此前势如破竹,大有打破临淄的势头,全军上下洋洋自得,这时候与齐军相遇,正准备大战一场。谁料齐国军队来了,却不轻易出击,连续多日来都只牢牢的扎住营寨,只守不攻。 晋军主帅见状大笑:“他田穰苴只有区区数万人,却要抵挡我们两路大军,缩在临淄死守也就罢了,现在亲率主力前来却又不主动进攻,可见必是无能之辈。我等且静观其变——只要燕军传来捷报,便可趁齐军军心不稳时全军出击,定然必胜。” “报!”这时,一个晋国士兵急忙跑进去,单膝下跪向主帅汇报:“我们先前拿下的阿、甄两城都已被齐军围住,两城守将请求增援。” “什么?”晋军主帅急着问道:“他们派了多少人前去?” “城外烟尘滚滚,军旗漫山遍野,至少有数万人。” 晋军主帅这下犹豫了,怎么可能有几万大军从自己眼皮底下溜到后方?但如果不立即回援,一旦后路被封死,那时候齐军对自己前后夹击,自己手上的十万大军就危险了。 “全军回援!”晋军主帅下令道。 田穰苴位于营中的瞭望台上,看到晋军正一团乱的往回撤退,笑了。早在他刚和晋军狭路相逢时,他就派出两员小将各领着千人的小分队,带着许多旗帜,抄小路偷偷的迂回到了晋军后方——那二千人昼夜兼程,小心的绕开了晋军主力,这时已急速地赶到了阿、甄两座城下。 这两支奇兵一经赶到目的地后,一改之前的偃旗息鼓,立即多树旗帜,击鼓进军,摆出一番声势浩大的样子围住了两座城池。 那两城的守将哪曾见过这等用兵方法?一见城外的山野上到处是齐军的旗帜,方寸大乱,匆忙间都没有派人去摸摸底细,就派人冲出重围去请援兵。 晋军忙乱了半天,全体拔寨回军。只因晋军主帅之前见田穰苴一直只守不攻,以为是他胆小不敢来,因此也没考虑一旦齐军前来追击该怎么抵挡。他这时急着去解救后方,亲自率领八百战车当先开路,众多的步兵和辎重部队拖拖拉拉的跟在后面,追也追不上。 猛然间,晋军步兵们身后传来了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和喊杀声,大队的齐国军队突然出现,一阵砍杀,匆忙间漫山遍野都是晋国军队逃窜的身影,晋军大败。 消息又报到了晋军主帅那里,他的脑子这下更乱了:哪里有这么多的齐国军队?前面几万人,后面又是几万人?现在全军一团乱,照这形势,别说解围了,自己能否活命都成了问题。于是他下了第二道军令:全军改道,直接撤回晋国。 当然,守着阿、甄两座小城的守将,他一并也派了传令兵前去:“撤!” 就这样,之前还声势浩大的晋国军队,竟然就这么可笑的一战崩溃了。那充作奇兵的两千人,原本只被用来迷惑晋军,现在一看守将都跑了,直接干脆的把两座城池都给占了下来。 田穰苴领着齐国主力追着晋军一路砍杀的同时,不断派人前去查探晋军主力的前进方向。探子回报,晋国军队已经由回援变成了回家,直接向晋国方向全面撤退。 田穰苴立即下令停止追击,将大军掉头北上。有副将上前道:“阿、甄两城虽已拿下,但区区两千人如何够用作防备?大将军何不再稍等几日,等确定晋军不会去而复返时,我军再毫无后顾之忧的向北开赴?” “我军只要再迅速打退燕军,即使晋国军队去而复返,也不足为虑了。何况燕军一退,晋军孤立无援,如何敢来?”田穰苴自信满满。 “请大将军即刻下令全军出发!”众将领一齐信服道。 再看北路的燕军情况。 燕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时,听说齐军主力已齐聚在晋军那边,本想趁此大好良机一口气向南纵深推进,谁料被田穰苴先行一着——几千齐军预先已赶到此地,占着险要关隘堵住了去路。五万燕军长途奔袭,攻城器械严重不足,结果人数虽多,却都被堵在关隘之前。虽然个个吹胡子瞪眼,却都无计可施。 田穰苴亲率大军起程快速向北急进,与守在这里的副将顺利会师。由于齐军刚击败晋军,士气更是高涨,加上如今主力又都集中在此,人数上也不输给燕军。所以田大将军也就不跟燕军玩虚的了,直接下了战书给燕军主帅:来日决战。 两军人数相当,狭路相逢,一场恶战似乎在所难免。 不料这时候燕军方面出了点意外。 燕军主帅看着眼前的战书,正想好好构思明日的决战方案,偏偏这时有探子前来向他报告:“晋军大败,已被齐军赶回国去。” “什么?”燕军主帅拍案而起,不敢置信。 要知道,燕国不比晋国,人家晋国财大势粗,地盘大并且又占着中原,做了多少代霸主了。而燕国地处东北,虽然地方也不小,但偏偏地广人稀,生产落后,后来的战国七雄时期燕国一直都是七雄中的小弟弟。 晋军之强,冠绝天下。现在连晋军都败了,我们燕军哪里还是齐军的对手?燕军主帅想到这里,眉头紧锁。 燕国此次之所以大动干戈派兵前来捋齐国这个传统强国的胡子,就是认定齐国和晋国之间必然有一番恶战,然后好趁火打劫。眼看晋国如此轻易的被齐国逼退,燕军主帅自然心有余悸。 但贸然下令全军撤退的话,齐军刚好趁势追击,后果必然严重——晋军就是例子。 燕军主帅不是傻子,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 他沉思了良久,终于想到了一条他自认为的万全之策。 夜已深沉,清澈的夜空中布满繁星,一弯浅月斜斜挂在天边。黑色苍穹之下,只见照明的火把有如星空一般,也在处处闪烁。 齐军营内一片寂静。 此时除了哨兵外,士兵们连日奔波早已疲惫,都已酣睡。但见主帅帐内却仍然灯火通明,田穰苴仍在筹谋退敌良策。 就在这时,有哨兵前来通报:“报告大将军,现在燕军阵营大开,似乎有撤退迹象。” 田穰苴听后抬起头,轻描淡写地问哨兵道:“燕军已撤退了多少人?” “报告大将军,敌军方才开始撤退,我就立即前来禀报。” “嗯。”田穰苴吩咐哨兵:“你继续注意查看,等发现敌军全部撤走时,再来向我汇报。” “遵命!” 又过了好几个时辰,探子来报说:“报告大将军,燕军已经几乎撤走完了。” “好!”田穰苴站起身来,吩咐营外卫士道:“立即召集众将士,紧急集合!” 因他之前“斩将立威”立得好,连庄贾都敢杀,因而军令一下,无人敢不从,片刻后,刚泛起鱼肚白的天色下,近五万大军已集合完毕。 田穰苴等大军集齐后,下令道:“众军士听令,步兵负责守营,所有战车都随我出战!” 一声令下,生龙活虎,威猛无匹的五百齐国战车迅速集齐。然后,在田将军的亲自率领下,向燕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燕国主帅由于担心齐国追兵,因此让步兵和辎重在前,自己亲自率领骑兵在后巡逻保护,一路向燕国撤退过去。一直退到黄河边上,都没有看到齐国追兵的身影,燕国元帅大喜,忍不住大喊道:“天佑我大燕!” 他庄重的下令:“全军渡河。” 数万燕军稀稀拉拉的开始渡河,这时距离上次渡过黄河进入齐国还没有多少天,因此船只齐备,很快便凑齐了。 齐国这边,田穰苴一边率领战车大军追击,一边不断的安排轻骑兵远远的跟随在燕国大军身后观察动向。当他得知燕军已经开始渡河时,立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可怜的燕军,才刚开始渡河不久,就发现大量战车部队黑压压的突然出现。虽然这次出战齐国的步兵没有跟随过来,人数上较燕军要少得多,但是燕军的很多士兵都已经上了船过了岸,剩下的匆忙之间没办法辨认齐军的人数,都以为齐军已全部出动,很多会游泳的都开始往黄河里跳。 乱了,这下全乱了。 势均力敌的两支军队,凭借田穰苴的运筹帷幄,居然形成了如此一边倒的局势。 短短几个时辰后,战斗便宣告结束。 这一战,齐国只凭借一支快速小分队,便成功的击败了数万燕军。战后清点战场,齐军竟然斩杀燕军一万多人,比自己的出战人数还多,而齐军这边却基本上没什么伤亡。 对燕军来说更惨的是,很多士兵在强渡黄河的过程中由于游泳水平不够,被湍急的河水冲得无影无踪。因为横渡黄河这种壮举,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完成的。 此战结束后,田穰苴集合众将,阐述了自己的用兵思路:论军力,晋国强而齐国弱,因此只需将晋国大军逼退回国便可见好就收,此外,晋国境内多是险山峻岭,如果长途追击晋军,极有可能会遭受伏击;而和燕军的那一战,论实力是齐军强而燕军弱,何况我方先前已击败晋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如此有利局势下,我军可以从容的尾随追击,他燕国大军渡过黄河而来,现在撤退必然要渡过黄河而去,“候其半渡而击之”,我军方能大胜! 此所谓因时制宜,相机而动是也!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三回 第三回:齐*谗罢名将,孙武避乱离齐国 田穰苴通过两战的出色表现,让各国君主闻风丧胆,之前还略显软弱的齐国军队,从此名扬天下。各国君主见此情景,也都争先恐后的派遣使者前来齐国,表达对自己之前错误行为的忏悔,以及从今以后对齐国的友好和敬意,齐景公大喜,立即将庄贾被杀时的怨愤都给抛到九霄云外。 因此田穰苴回到朝中,当即被封为“大司马”,这个职位放在今天那就是三军总司令的意思,威望自然是如日中天。 然而,看着一个小老百姓短时间内一下子爬到这么高的位置,有些不太正直的大臣就不太满意了。当然了,他们也知道打仗不是他们的强项,但论迎合拍马,他们可就比田司马大人强多了。 渐渐的,各种关于田司马的流言蜚语在齐景公耳边不断的出现。开始齐景公还念着田穰苴立有大功,怒斥向他进谗言的佞臣,但时间久了,齐景公终于还是顶不住各种谗言的狂轰滥炸,加上他本来就顾虑田穰苴属于田氏一族,担心他一旦和他人联手,田氏一族在齐国的地位更加难以撼动。于是,没过几年,田穰苴便被齐景公罢免,并一下子从最高峰跌倒了谷底——直接重新做回了老百姓。 田穰苴被罢免后,感叹自己一心报国,主公却只因为区区几个佞臣的诋毁就把自己的偌大功劳给统统遗忘了,从此寡寡欲欢,没多久就去世了。 一代名将田穰苴,独率一军轻松杀退晋、燕二强,并著有名作《司马法》一书(该兵书中首次提到了“以仁为本”,“从严治军”,“避实就虚”等许多伟大的思想,对后来《孙子兵法》的完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论机谋,论才能,都是一等一的良将。可惜,其光芒虽璀璨,却只是一颗流星。 日月如梭,转眼间,已是公元前515年。 这时,距离田穰苴率军独挡晋、燕两强时,已过去有整整十五年。 临淄城外三十里处,芳草萋萋,有一石碑立于此地,上面大书有六字:司马穰苴之墓。 有一人身背行囊正跪于其墓碑前,喃喃自语道:“叔父,侄儿昔日受您教诲甚多,只可惜您英年早逝……唉,孙武不日就要离开齐国,叔父的大恩,此生是无缘相报了。” 说这话的人,名叫孙武,论辈分,田穰苴是他的族叔。有朋友这时会问了:这两人,一个姓田,一个姓孙,怎会是叔侄关系呢? ——因为这二人祖上本是同宗,且既不姓田也不姓孙,而是姓陈。 话说春秋时,有一小国叫做陈国,传至陈厉公时,国内发生祸乱——陈厉公死后,他的弟弟杀了太子,又驱逐其他嫡系的小公子们,篡位为君。这些小公子中有一人名叫陈完,他为了避祸,逃往齐国安顿了下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陈完虽在陈国混得不行,但他到了齐国后却受到了极好的待遇,不比做那个弹丸小国的公子哥差。此外,他的子孙们也相当争气,代代都有人在齐国担任大官。因蒙齐国国君赐姓,到了孙武这时,陈氏一族一分为三,分别为陈氏、田氏、孙氏。其中田穰苴是田氏的庶出子,孙武是孙氏的嫡系,因此按辈分算,田穰苴是孙武的族叔。 田穰苴建功立业时,孙武尚且年幼,因而未能一睹其叔父的名将风采。但因孙武喜读兵书,酷爱兵法,田穰苴在世时曾对他多有提携,期盼这个小侄儿也能早早成长为一代名将。 话回当前。按理说,齐国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四国之一,孙武既然喜欢兵法,只要学业有成,不愁无用武之地。可是,随着一波暗流在齐国内部激荡开来,齐国贵族子弟孙武不得不立即离开齐国。 ——就在这一年,齐景公去世了。 齐景公死了就死了,与孙武何干? 齐景公一死,他生前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掌握齐国大权的四大家族正式开始抢班夺权,全面开战。先是高氏拉着其他三大家族向当年推荐田穰苴的齐国重臣晏婴开战;然后田氏又拉着鲍氏和国氏两大家族向高氏宣战,齐国一时间大乱。 孙家虽然在齐国也颇具势力,但绝不是四大家族的对手,碍于能力有限,孙氏更不能公开表态支持田氏。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稍有疏忽就将万劫不复。像孙武这样的年轻人,脾气最是火爆,怎么能甘心韬光养晦? 因而孙武只有离过出走,才是上策。 在家人的劝说下,最终孙武背上行囊,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知道孙武何去何从之前,我们先来看下这时适合他的去处。 篇头时我们说过,春秋最强的四国为齐、晋、楚、秦,这四国刚好地处东、中、南、西四个位置,因而把华夏大地的北部给漏下了。其实在北部也有一强国,名叫燕国,实力仅此于那四强,勉强能算入“春秋五强”之中——这样,“东南西北中”都凑齐了。 那就再给他们打个分吧。其中,齐国、楚国稍强,得分为a;秦国实力中等,得分为b;燕国最弱,而且弱的厉害,得分只能为c了——这是“东南西北”四国的打分。 下面就该说说当中的晋国了。这时地处天下最中央的晋国如同华山论剑时的中神通,实力最强,论得分应该是a+,是春秋后期绝对的第一大国。咋一看晋国很牛,不但占尽地利,地大物博而且还人口众多,貌似是较好的去处。但和齐国一样,晋国这时也潜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该国的大权已经被六大家族牢牢的控制在手里,分裂已是在所难免。哪六大家族?分别是后来开创韩、赵、魏的韩氏、赵氏、魏氏三大家族,以及另外的智氏(也称荀氏)、范氏和中行氏三大家族,这六大家族,一方面集体地压制名义上的君主——晋公,另一方面,六大家族之间也在利用君主的名义,互相之间进行着明争暗斗。(最终,栾氏和中行氏实力最弱,率先被淘汰出局,然后韩赵魏再接再厉,三家联手,最终干掉了夺冠赔率排名第一的智氏,终于三家分晋,那时战国七雄才正式确立。) 这么分析下来,孙武的最佳去处应该是楚国和秦国,因为这两国实力较强,而晋国太乱,燕国又太弱,的确不太适合孙武的发展。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四回 第四回:得晋扶助吴始强,“神箭”自负终遭戮 可是孙武的选择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选择了在当时诸强并起的局面下,让人乍一看毫不起眼的吴国。 吴国在春秋前期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国,他的核心地带在今天的江苏省南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长三角”地带。 吴国弱小到什么程度?弱到在春秋前期甚至都见不到史书的记载。直到春秋中后期,晋、楚两强争霸赛正式拉开战幕,结果双方争斗多年不分胜负。晋国见战术上搞不垮对手,于是改变思路开始针对楚国进行战略压制:他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位于楚国后方的小吴国进行物资援助和军事培训。托了晋国的福,吴国这才逐渐强盛起来,开始见诸于各类史书。 楚国人也不傻,他们立马看出局势不对:这样下去我北面要防晋国,东面要防吴国,亏大了。于是他们便派出使者去吴国谈判:兄弟,我不惹你,你也别来惹我,你要是实在闷得慌,咱们一起去讨伐晋国。 吴国刚接受了晋国的技术扶贫,那是实打实的好处,哪能被楚国随便派个使者三句两句就忽悠过去?于是,对楚国的示好毫不理会。 楚国一看吴国不吃软的,火大了:好啊你个小样,刚开始懂点花拳绣腿就想跟我武林盟主一较高下,行,我揍不死你! 楚国于是派大军前去讨伐吴国,将领当中别人不说,只单说一个养由基。这个养由基,要是活在当代,去参加下奥运会的射箭项目,那就是绝对的金牌选手。别的不说,只看看人家霸气的外号:“养一箭”,也就是说他射箭瞄准了谁谁就跑不了,从来只射一箭必能命中,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养由基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神射手”,在当时天下闻名。 “养一箭”去征讨吴国时年纪已经不小——六十岁。虽说他自己不服老,但无情的岁月早已侵蚀了他的敏锐。可偏偏他又极其自负,他认为:吴国人嘛,又穷又胆小,估计连盔甲都穿不起,我上去三下两下射掉几个,其他人必然会吓得四散而逃,这场仗也就此搞定。所以,他干脆只带着一支几百人的“弓箭手小分队”,抢在大部队之前主动去找吴军挑战。 可惜的是梦想并不等于现实,仗着“匹夫之勇”轻视对手的养由基也很快尝到了苦果。他想的是很好,结果他上了战场一看当场就傻眼了,人家吴国经过晋国多年的扶贫救助,早就脱贫致富奔小康了!人家不但有盔甲,而且盔甲的质量还挺好(铁甲);人家不但会培育马匹,而且还有许多快马。虽然眼前的情况和自己的想象很有差距,但是养由基毕竟是“养一箭”,他艺高人胆大,看到有吴国军队驾着战车冲了过来,他二话不说,一箭射去! 被他射的这个人正是吴国太子,并且这个太子是识货的。他一看这个大叔看到自己率领着战车阵冲到面前了都不跑竟然还敢放箭,心里便猜想这个人某不是“养一箭”吧?想到这里,他立即趴在车里,掉过车头转身就跑。 养一箭啊养一箭,终于还是失手了。 养由基不死心,怀着人生中第一次失手的巨大悲愤,他拎着弓箭就跟在吴国战车后面一路追赶,他对自己射术的过度自信也直接导致了杀身之祸——吴军见他一个大叔拎着个弓箭竟然敢徒步追战车大队,集体大怒,调转车身朝养由基冲去。养由基拿的毕竟是弓箭,不是机关枪,因此,他很快的就被吴军的乱箭射死。 养由基射术天下第一,到头来却死于万箭之下,这就是他过于自负的代价。“善泳者溺”,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楚国由此丧失了民族偶像,士气低落,加上吴军把持着长江下游,除了战车之外,另外还发展了新的高端武器——大船。由于地处江南,水路纵横,因此这时的吴国和后来三国时的吴国一样,在造船上很是下了功夫。楚国和吴国大战几次,虽然实力上占据明显优势,但是偏偏不如吴军擅长打水战,始终还是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此后,两国间的争斗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前期丝毫不起眼的的小吴国,君主的爵位却一直很高——王爵。因此,吴国虽然实力孱弱,但国君的爵位反倒在齐、晋等中原霸主的国君之上。当然,这个“吴王”称谓后面必须要盖章注明:自封的。 (在此略提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爵位。正如我们课本上教过的,那时的爵位共分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因此除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之外,其他诸侯无论强弱,大抵都是从以上称谓中五选一。而春秋前期楚国一枝独秀,不甘心臣服于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便率先称王;吴国、越国等南方小国,由于位处偏远不担心别人借机讨伐,便也跟随楚国自称王爵;但中原强国,如齐国、晋国等,因为一直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国力虽强,却一直只称公爵。直到战国中期,由于周王室已经只剩下弹丸之地苟延残喘,那时战国七雄才集体称王,周王已形同虚设。) 楚国君臣见堂堂大楚国,竟然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吴国,心中都是气愤难平。但光生气没用,还得要拿出对策才行。结果楚国还真就气出了个好主意:好啊,你不是有晋国扶持吗?那我们也有样学样,在你吴国后面扶持一个对手出来——越国! 然后在春秋中后期就经常发生下面这一幕:晋国联合吴国打楚国,然后楚国再联合越国打吴国。但这几方要么占据天时,要么得了地利,打得是很热闹,却打了几十年也没分出个所以然。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五回 第五回:吴、楚两国皆内乱,孙武得邀始出山 当时孙武要去的吴国就处在这么一个局面下——国力衰弱,人烟稀少,发展落后(相对而言)。吴国需要正面抵挡强大的楚国,还得提防逐渐崛起的越国在背后捅刀子,孙武选择的简直是最烂的底牌!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正体现了孙武的自信:吴国不是弱吗?那只是因为没有好的将领而已,且看吴军到了我的手上,会搅出多么大的惊涛骇浪! 在玩“实况足球”游戏的时候,我最喜欢用中国队。虽然游戏里中国队的实力实在有限,游戏的时候也很被动,但一旦凭借良好的操作夺得了冠军,那种愉悦感将远超用什么巴西、西班牙等强队轻松夺冠时的感觉。 孙武当时的选择,也正是如此。 虽然说吴国弱了些,能够和楚国多年硬碰硬,倒也是有发展潜力的;但偏偏吴国这时候又发生了内乱,实力更进一步削弱。 原来,吴国当年的太子本来是公子姬光,结果他的叔叔趁着老吴王去世时姬光年纪尚幼,直接把国君的位置给占了。开始他还只想当个临时工过个几天瘾就好,结果当久了他真上了瘾,结果一霸就霸了二十年,这个坏叔叔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吴王僚。 公子姬光年纪越来越大,逐渐懂事,对自己的叔叔也越发不满,就到处找寻能人异士,想模仿哈姆雷特把自己的叔叔干掉。吴王僚也猜到公子姬光的意图,只可惜证据不足,不好贸然的打草惊蛇。由此,一颗巨大的政治*已经被埋在了吴国,只是缺少一根火柴而已。 这根火柴很快便出现了。因为这边吴国内乱,那边楚国也不省心。 楚国当时在位的国君是楚平王,是个好色之徒。他的太子要讨老婆,选的太子妃正是秦王的女儿,本来秦楚两强联姻,也算是美事一桩。结果楚王听说自己儿媳妇貌若天仙,一时色心大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儿媳妇变成了自己媳妇。 楚王知道这事办的不地道,也曾有意隐瞒,但纸毕竟包不住火,没多久朝廷上下就都知道了。当时楚国有位正直大臣名叫伍奢,跟楚王在这件事上争执不下。楚王一来是愤怒,二来心里也有点惭愧,就把太子和伍奢赶出了朝廷派往外地。 时间久了,在佞臣的谗言蛊惑下,楚王干脆下令直接杀了太子和伍奢,并让伍奢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来陪葬。这个伍奢也有点愚忠,还真写了信召唤自己的儿子们。大儿子跟他爸一个愚忠的性格,看了信丝毫不犹豫的就去了,小儿子比较机灵,犹豫着没去。过了几天,小儿子派人去打听消息,结果很快他就得知了自己父亲和大哥被杀死的消息,于是他一路向东逃窜,逃过层层阻挠,最终到了吴国隐居下来。 这个小儿子,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武全才伍子胥。 姬光正到处寻找人才,结果就把伍子胥给找过去了。姬光看人也确实有两下子,一见伍子胥就认定他是个大才,对他倍加礼遇。伍子胥刚逃难成功,碰到一个有力的靠山也很欣慰。 两个人相处了一段日子后,各自吐露心声,发现刚好能够达成合作关系。伍子胥想办法帮姬光夺位,而姬光只要顺利登基为吴王,他就能派遣军队为伍子胥报仇。 没过多久,伍子胥就成功的帮姬光解决了问题。他找了位名叫专诸的民间高手,让他假扮厨师在姬光家里做鱼宴,并成功的邀请到了吴王赴宴。专诸在给吴王上鱼的时候,早已把敲铁如泥的绝世名剑——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吴王吃到一半剑自然就露了出来,结果被专诸一把抢过,一击成功。 姬光趁此良机领着早已埋伏在外面的士兵一起杀出,终于造反成功并顺利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是即位了,但吴国的情况也已经坏的不能再坏。当然这也怪不得别人,全拜阖闾所赐。 之前为了能够顺利刺杀吴王僚,伍子胥用计把他的几位兄弟全部派出了吴国。这几个人都是猛将,正领着兵在外面打仗呢,一听说吴王被干掉了,吓得集体逃窜。将领们都逃了,那他们带去的士兵,自然也不会平白无故在那里等着。就这样,本来就人数不多的吴国军队又平白无故的消耗去了一小半。 阖闾好不容易成功上位,可惜接到手后才发现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没办法,只能靠励精图治了。于是,他拜伍子胥为相国,将内政全部交由他打理;而三军统帅一职虽然伍子胥也能胜任,但毕竟他是楚国旧臣——将吴国军、政都交给一人,风险似乎有点太大。 伍子胥看出了吴王的顾虑,极力推荐正隐居在吴国的孙武为大将。 “现我吴国有一人名叫孙武,极有将才。若论治国安民,抚恤百姓,他不如我;但论严明军纪,用兵如神,纵有十个伍子胥,也难以胜他。” 吴王听了这话,大喜过望,立即让伍子胥带重金前去聘请。 话说当初孙武带着妻子一路南下来到吴国后,便自称吴国人隐居了下来。由于其叔父田穰苴留下的《司马法》中的高超指挥艺术给了他太大的震撼,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琢磨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思考,他发现战术就该是千变万化,不该拘泥于一格。水攻、火攻、谋攻,都能对战争起决定作用。想到这里,他便学起田叔父,开始撰写属于自己的兵法(这时的他尚未作战经验,却能对照《司马法》举一反三,总结出自己的思想,实在难得)。由于他这部兵法总计有十三条要略,便暂称之为《兵法十三篇》。 孙武每天呆在家中写兵书,而伍子胥则在吴国宫中当相国,两人本该没机会碰见。结果吴王阖闾志向高远,有意争霸天下,看着眼前的都城就来气——小小的吴子城(据说为今天的江苏丹阳)岂能作为一国之都?因此他下令伍子胥立即为吴国盖一座新的都城,姑苏城。 这座姑苏城就位于今天的苏州,在当时规模宏大,及其雄伟,被称为“天下第一城”。这座城池的建成,为后来吴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伍子胥既受命建造城池,自然要四处奔波,因此吴国的种种奇闻都传到了他耳中。他由此得知,姑苏一带来了位名士,极有见识,且整日深藏不出。伍子胥听后认定此人必不简单,便慕名前去拜访。 两人都是当世英雄,一席谈论后互相之间钦佩不已,相见恨晚。伍子胥当时就曾邀请孙武出山,和自己一起辅佐吴王建功立业,而孙武虽也有心一展生平所学,但苦于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尚未完成,便委婉谢绝了伍子胥的好意。 等到姑苏城建完后,伍子胥带着吴王的诚意再次前来时,孙武的大作终于完成,因此他爽快地接受了邀请,终于出山。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六回 第六回:孙武子斩妃练兵,伐两国初试锋芒 孙武既然出山,当然也希望早日建功立业。为了加深吴王对自己的第一印象,他在见了吴王之后,当即呈上了自己的大作《兵法十三篇》。吴王看了之后虽然大为赞赏,但是却不肯深信。他对孙武说道:“孙爱卿,该兵法虽然极有见地,但是眼下的吴国兵微将寡,战力不足。如要按照此书中所述的方法用兵,还需等待时日才行。” 吴王的弦外之音就是:你的兵法或许能适用于强国,但是对我吴国却未必管用。 孙武回答道:“大王莫要自谦。别说吴国尚有精兵数万,就算只剩下妇女,该兵法也同样能用。” 吴王阖闾当即大笑道:“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妇女可行军打仗。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绝不可能。” 孙武也不甘示弱:“大王如果不信,尽管让在下一试。” 吴王有心见识一下这种天下奇事,于是他立即派给孙武宫女三百人作操练之用,并让自己最爱的两名妃子也加入其中。 孙武将三百宫女分作两队,另将吴王的两名爱妃分别作为两队队长。然后他召集全军(其实就是三百零二个人),通告各位女兵接下来的行动步骤,并申明:如果不按军令行事,必将受到军法惩处。 这些女兵平时深处宫中,行军打仗对她们来说本是遥不可及。一旦她们穿上盔甲,拿着武器,便觉得很是有趣,因此稀稀拉拉的你追我赶,一片混乱。而吴王的两名爱妃更是恃宠而骄,岂会将一个小小的孙武看在眼里?因此任由那边孙武三番五次申明行动要领,并连续发出三次行军指令,嗓子都已喊哑,这边女兵们还是我行我素,丝毫不受军令约束。 孙武大怒,对众人说道:我早已颁布过军令,申明如果不按指令行动,必将以军法惩戒。前两次你们不听指令,可能是我不曾交代清楚,情有可原;现在连续三次不遵守指令,足以说明两队士兵目无军纪,那就不要怪我无情了。 说完,孙武当即下令:“两位队长带头破坏军纪,立即斩首示众!” 吴王为了考察孙武的能力,在女兵们训练时一直坐在远处观看。本来他见孙武对着众多女兵毫无办法,很是有点幸灾乐祸。结果现在听说孙武要杀了自己的两名爱妃,当场傻了眼,立即派人带着自己的口谕去跟孙武打招呼:“孙将军,你的能力本王已经知晓,足矣,足矣!” 孙武丝毫不为所动,答道:“行军打仗岂同儿戏?既然大王授权在下练兵,不练出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怎能算完成任务?请回去禀报大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末将一定会为大王将这三百女兵训练成型。” 于是,他坚持让军纪官将两名妃子斩首示众。其他女兵见了这血腥的一幕,都是毛骨悚然,不敢再小看孙武。等孙武重新挑选了二位队长恢复训练时,奇迹终于出现,三百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兵真的做到了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见女兵已训练成型,孙武立即向吴王汇报:“末将已经练兵完成,请大王检阅。” “唉……”伴随着一声叹息,吴王意兴阑珊的打道回府。他和当年的齐景公一样,表面上是个识大体的人,事后也没有追究孙武的责任。但是,心结却就此种下。 见孙武小试牛刀,果然不同凡响,伍子胥当即请求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吴军统帅。而吴王虽已相信孙武的才能,这时却仍然不肯重用他。 细细想来,固然是因为孙武不顾他的求情毅然的斩杀了他的两名爱妃,更重要的是孙武的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深深的触动了阖闾敏锐的神经——你小子才练了一回兵就能杀我的爱妃,要是给你当了大将军还不得骑在我头上! 孙武那边见吴王依然不肯重用自己,大失所望,他对伍子胥感叹道:“当初你说吴王宽宏大量,志向远大,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这样的君主,不跟也罢。” 伍子胥一方面是真心爱惜孙武的将才,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如果失去了孙武这位有才的战友,单凭自己绝对报不了当年的杀父之仇。因此他苦苦的挽留孙武,眼看孙武心灰意冷,他只能又主动跑去说服吴王。 还别说,伍子胥的口才那是相当的不错。他只用一番话,便让大王又改变了主意:“孙武的将才您也看到了,只有他,才能帮助大王打败楚国,称霸中原。而大王一旦雄霸天下,美女、财宝还不是您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现在您只因为两个妃子就不肯用他,他必然会跑到其他强国——比如楚国,那时大王的江山社稷都未必能保住,就算美女如云伺候大王身边,又有何用?” 吴王阖闾一听,想道:呀,还真是这么个理,便赶紧下达诏书,主动挽留,并任命孙武为吴国总军师,授权他管理、训练吴国军队。当然,由于心中的疙瘩尚未平复,他还是留了一手——他没有像其他强国那样任命一位全军统帅,而是自己将这个位子牢牢地占着。 孙武被任命为军师,虽然不是太满意——他的志向是和当年叔父一样担任三军总帅。但眼前吴国军队百废待兴,又有伍子胥这么一位好搭档,吴国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平台。于是他再三考虑,还是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孙武既然当了军师,就得为吴王出谋划策——别拿军师不当回事,要不是孙先生确实有才,给别人就算打破了头还未必当得上。 于是阖闾借着一次机会对孙武感慨:“现在楚国强盛,地大物博,动辄出动数万大军袭扰吴国;而我吴国眼下兵微将寡,难以抵挡,不知军师有何高见?”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好在孙武早就沉着在胸。 “兵在精而不在多。楚国虽然号称六十万大军,但依在下看来,能战的将士不过十数万而已。我吴国只要加倍练兵,做到以一敌十,数年之后,派出一支精兵直捣楚国郢都,楚国尚且可灭,何必为之担忧。” 吴王大喜:“楚国可灭?” 孙武面不改色:“可灭!” 吴王听后虽半信半疑,但毕竟是有希望的好。于是,他委托孙武加紧练兵,另外他还听从伍子胥的建议,重视生产,广造战船。由此,小小的吴国上下开始齐心为击败泱泱大国——楚国而努力奋斗。 孙武此后便整日于鄱阳湖上操练吴军水师。鄱阳湖正是楚国和吴国的水上边界,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孙武领着全吴的精锐水军镇守于此,每日勤奋操练。吴军上下都听说过孙武斩妃练兵一事,哪里还敢不拼死效劳。而楚国眼看着吴国整天在眼皮子底下搞军事演习,喊杀声震天价的传来,从此也不敢再随意进犯。 一年过后,吴王眼看吴国军队在孙武的训练下大有长进,胆子逐渐大了起来——竟迫不及待的想领着吴军全力西征。 孙武听说这事,赶紧面见吴王,劝他不要心急:“以吴军目前的实力,还未到可以和楚国一决高下的时候。如果大王非要出兵对抗楚国,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先剪灭环绕楚国四周的附庸小国罢了。” 却说当年阖闾委托专诸刺杀前任吴王僚时候,他的三个猛将弟弟都领兵在外并逃脱避难。除了已死的庆忌之外(庆忌已被阖闾派遣刺客要离刺杀),其余两位分别名叫掩馀、烛庸,他们如今已投奔了楚国,并分别住在吴国北部的徐国、钟吾国两国内。 这两个小国家在当时都是楚国的附庸。 (这里略提一下:所谓附庸,指的是当时一些小诸侯国由于实力太弱,只能像寄生虫一般依靠着某些大国赖以生存,祈求保护。平时他们维持自治,但只要宗主大国有命令传达过来,他们也只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任由大国摆布。) 孙武对吴王分析道:“这两国都是楚国的附庸,我们可以先向他们要人,如果他们乖乖的将这两人交出来,那他们就势必会得罪楚国,加入到我们一方;如果他们不给,那我们也刚好借这个理由讨伐他们。总之这次无论出不出兵,我方都可以将这两个楚国的附庸除掉。到那时再看下楚国的态度,来决定我们的下一步计划。” 吴王问他:“万一这两国不肯交还二人给我们,而我方派出大军前去征讨时楚国趁我国内空虚前来偷袭又该怎么办?” 孙武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如果两国不肯诚心归顺,大王只需交给在下士兵两千,我定能攻灭二国。因此,吴军主力都能留在国内,凭借大王的威名和我方水军的善战,楚国必定不敢来犯。即使来了,也决不能有所作为。” 吴王于是按照孙武的计策行事,派人前去徐国和钟吾国要人。这两个小国既担心不给人会招来吴国的攻打,想来楚国也不能得罪,但若去求援,距离郢都又路途遥远。想来想去只剩下一个办法可行:那就是策应掩馀、烛庸两人逃走。 于是,这两人在两位君主的策应下,离开了徐、钟吾两国,顺利逃到了楚国。 这边吴王一看这两个小国竟然真的敢不给面子,便立即按孙武说的,让他率兵两千,北上讨伐。 两国当中钟吾国(在今天江苏宿迁一带)距离最近,国力又弱,因此孙武率先讨伐钟吾国。钟吾国国君早就听说过孙武的大名,见他率领大军前来(其实只有两千,只是钟吾国实在太小,有没有两千士兵都还难说),立即就投降了。孙武一看钟吾国不战而降,当即又领着两千人转过头来,前去讨伐徐国。 徐国(在今天江苏徐州一带)虽然相对吴国来说要弱一些,但好歹也要比钟吾小国要强得多。该国国君听说孙武只领着两千人就敢千里迢迢来打自己,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没有像钟吾国一样直接投降。他发动全部军力,大约一万多人,加固城池,决心死守到底。 等孙武马不停蹄的终于赶到时,徐国的防御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徐国国君得意的看着城下的孙武,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我只守不攻,凭你那区区两千人,能奈我何? 果然,第一天孙武率军攻城被轻松击退。 第二天,孙武便没有来。 第三天,还是没有来。 该不是跑了吧?徐国国君狐疑的想到。如果孙武真的跑了,那我到底该不该派人前去追击一下?打败吴国,即使只是灭掉他个一两千人,老大哥楚国也肯定会明白我对他的一片忠心,怎么着也要对我嘉奖一下。不过……还是算了吧,这孙武听人说好像还挺有两下子的,还是继续观察个两天再说吧,可别大意了。我只要守住就好,安全第一嘛! 第四天,孙武还是没有来,但是徐国国君这下却哭了,因为铺天盖地的洪水来了!孙武这几天没有来攻城,并不是因为他恰好感冒生病了不能打仗,是因为他带着军士去堵水去了。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江苏是堪称中华大地上最不缺水的省份之一。而徐国地处苏北,该国南边恰好有条大河叫做淮河,有一个大湖叫做洪泽湖,再加上众多的小分流绵延环绕,纵横交错,构成了这么一个多水的地势。本来平日里徐国上下借着水利种种水稻、浇浇菜倒也挺方便,可现在却让徐国倒了大霉。 之前孙武看到了这个地势后,便决定引水灌城。由于他手下人数不多,怕这边在堆沙包的时候那边徐国军队前来骚扰,于是他先反客为主,主动进攻,逼得徐国上下死守不出,然后从容的率领全部人马前去挖沙堵水,终于成功蓄起巨大的水势,一战成功。 这下好了,徐国上下连出门都要靠划船,你说这仗还怎么打?结果徐国城池刚被淹没,徐国国君便立即放下自尊,光着身子跑到孙武面前求饶。(孙子引水灌徐,徐君肉袒出降) 自此,孙武兵不血刃,又顺势讨平了徐国。这两国见吴将孙武用兵如神,而楚国那边又连一个救兵的影子也没见到,从此死心塌地的跟随吴国,吴国北部边境的威胁彻底消除。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卷 先秦篇 孙武传 第七回 第七回:伍子胥连出三招,囊令尹欣然中计 吴王见孙武果然不同凡响,在孙武凯旋回国之后对他更加器重。又一年之后,吴国经过伍子胥、孙武两人精心整治,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已逐渐具备了和楚国对抗的硬实力。 现在新的问题摆在了吴王面前,那就是什么时候向楚国全面开战呢? 要知道,吴国的对手并非只有一个楚国。在下有言在先,楚国早已在吴国的东南方扶植了个越国出来,如今国力也不弱。如果吴国这时倾尽全力向西进发,难保越国不会蠢蠢欲动。 孙武和伍子胥这对好搭档,这时在吴国的下一步行动方向上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孙武认为,吴国应当首先攻灭越国,彻底消除南方的威胁。考虑到北方的徐国和钟吾国这时都已经变成了吴国的附庸,因此到那时吴国便可从容地举倾国之力一路向西攻打楚国,且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万全之策。 伍子胥则强烈主张先灭楚后灭越。他认为:越国虽然实力不容小视,但由于越国地处东南和吴国一样强于水战而弱于陆战,因此丝毫不影响吴军主力西进伐楚。等到降服了楚国,那时再用吴军这把锋利的牛刀去杀越国那只小鸡,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速成之策。 如果我们这时一味地抨击伍子胥急功近利,虽然不能说对,但也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过去,遥远地望见伍子胥那一次次的半夜惊醒——那是因为他又梦见了他父亲被楚王残忍杀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此时的想法了。 由此,在下特引述一下金庸大侠在他的大作《射雕英雄传》中的著名武侠理论:两个好武之人同样的勤练武艺,一人勤练降龙十八掌,一人苦练全真派武功,十年之后,练降龙十八掌的轻松战胜了练全真派武艺的;等到二十年之后,两人差不多可以打成平手;三十年之后,形势发生了根本逆转:练降龙十八掌的那位再怎么苦苦练习,也无法赶上练全真派武功的那位了。所以说当时的全真教武学才是最高境界——所谓名门正派,天下正宗。 (以上只是金大侠的武侠理论,也无法实践——现实中没降龙十八掌这种武功,但是放在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以中国女排为例,在陈忠和时期,一直苦练技术和配合,结果数次夺得大赛冠军,其中雅典奥运会决赛最后时刻的大逆转更是成为了永远的经典;结果之后的教练蔡斌换了一套思路,大力提倡“高佬战术”,前期突然换了一拔高个子选手看似很是生猛,但却因此荒废了技术和配合,很快就被对手们给摸透了,中国女排之后也距离大赛冠军越来越远。) 但我无意评论哪种战术更好,事实上,稳妥战术和速成战术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市场。蒙古帝国利用速成战术,短短几十年之间横扫天下,从北亚一直打到欧洲中心;同样,谁能够利用速成战术刺激一下如今的中国足球,进个世界杯四强什么的,那也堪称是教练奇才!大家不妨根据吴国此后的发展,各自来分辨当时的情况——孰是孰非,大伙尽可各自揣度。 在两种战略的面前,阖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击败泱泱大楚”这个荣誉太让人流口水了,越早实现越好,何必要多等几年呢? 孙武和伍子胥虽然没有义结金兰,但也可说是惺惺相惜。眼见吴王更倾向于伍子胥的战略思路,他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当即说愿意助伍子胥一臂之力。 由此,公元前511年,在阖闾、孙武、伍子胥三个“大胆狂徒”的策划下,堪称“蚂蚁啃大象”的伐楚战争,正式进入*阶段! 伍子胥不愧为和孙武齐名的一代名将(如果在当时搞个名将能力排行榜,伍子胥的能力应该稳进前三),他的战略构思才刚通过吴王审核,他就马上提出了具体战术方案。总的来说,是三点。 第一:扰敌战术。他建议把吴国当时不多的兵力再分成三份,每份一万多人,轮流不停地骚扰楚国边境。如果楚国派出大军援救,就立即撤回来,反正吴国的船快,等楚国大军千里迢迢的赶到时,吴军早跑远了;如果不救的话,那吴军好歹也是一万多人的专业军队,就可以顺势拿下这些边境上的小城池,掠夺楚国的人口和资源。每年这么来回搞,楚国被骚扰的够呛:屡屡出击,却总是扑空,白白消耗掉了大量的军粮;不救吧,吴军经过孙武训练战斗力还真不是白给的——上文提过的吴王僚的两个兄弟名叫掩馀、烛庸的,就住在楚国边境一座名叫养邑的小城里,楚国原意是用他们作为阻挡吴国的前线基地,结果只是因为楚军一次救援态度不够积极,就被吴军打破城池把二人给干掉了。 第二:诳敌战术。伍子胥是楚国的旧臣,知道楚国的虚实。他派人到处放出风声,说吴国外强中干,并且主力部队都派出去骚扰楚国边境了,总之只要楚国大军一到,吴国立即土崩瓦解。 楚王本来就被吴军无休止的骚扰战术搞的够窝火了,听到这个传言,立即兴师动众的派遣数万楚军东进伐吴。考虑前几次楚军对吴国的进攻都劳而无功,这次进攻前楚王还特意派人联系了越国,这样就能从西、南两个方向夹击吴国。结果吴国一看楚国动真格的了,立即严阵以待,吴王和孙武率领主力前往西线轻易的击败了没有名将率领的楚军,那边越国好不容易赶到吴国境内,一看楚兵都退了,还不赶紧逃?又被镇守吴国都城的伍子胥追着一顿痛打。越王一看势头不对,只得写信给吴王求和。就这样,吴国一石二鸟,既消耗了楚国,又逼和了越国,终于可以成功实施第三套战术了。 第三:分敌战术。楚国称霸南方数百年,一方面是因为楚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本身实力强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楚国周围的众多小附庸国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环绕着他。这些小国从楚国身上寻求被保护的安全感,而楚国则依靠这些小国来守护着他的外围防线。 伍子胥现在就是要瓦解这些小国和楚国的联盟,让他们掉过头来,帮着吴国办事。 有朋友到这里就疑惑了?既然楚国那时候如此强盛,为何不索性干脆把这些小国给吞并了? 不是楚国不想,而是楚国不能! 要知道,这些小国家虽然都很小,但是数量足够多(加起来大约十几个),凝聚在一起也是不小的战斗力,加上春秋时期提倡“以德服人”,除非哪个小国的君主确实犯了大错,否则楚国绝不会直接加诸武力于他们。因为一旦他们团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反抗楚国,楚国虽强也绝对难以招架。 另外,即使当时的楚国征服了这些小国家,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把守: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有限,各个强国都是地广人稀,而楚国尤其如此。楚国当时的辖区主要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另外还包含江西、广西、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的少部分地区,加上那么多附庸小国一旦遭遇战事还都指望着楚国派兵救助——地域如此辽阔,即使养着百万雄狮也守不过来,何况才数十万而已? 当时的吴国就看中了楚国的这一弱点:你楚国虽强,却也做不到处处密不透风。今天我就先拿你的这个小盟友开刀,你不救?明天我就再接再厉去干掉那个!你救?那最好不过了。反正我地盘有限,也不怕遭遇同样的难题,便可直接出动主力击杀你的援军,让你越救越弱! 对吴国而言更爽的是:很多小国由于知道这时的楚国已经指望不上,因此只要眼看吴军开到边境,就立即和之前的钟吾国一样不战而降。 ——这也正是伍子胥实施该战术的最终目的。 反正跟着谁混都是混,何苦要受兵戎之苦?因此,很多小国虽然名义上还是楚国的附庸,但暗地里都已在和吴国互通书信。总之一句话,只要保证我们的安全,你们俩大国打起来谁胜谁负才不关我们的事哩。 要说明的是,这个前提是建立在楚国的主将没有足够才能的基础上。要是当时楚国的主将被换作孙武的话,则变成了下面这种情况:我领着几十万大军都没惹你,你才那点军队就敢来招惹我?我直接灭了你! 放眼远眺,吴国恰好就是拥有帅才(不仅有,而且有两个)的小国,而楚国却是没有帅才(其实还是有的,我们后面再说)的大国。因此,伍子胥的分敌战术也成功的得以实施。 吴国方面连出三招,且看楚国方面如何应付。 当时负责掌管楚国军队的令尹(楚国特有职位,权力等同于相国)名叫囊瓦。正所谓人如其名,从此人日后的表现来看,确实挺像个酒囊饭袋。他身居高位,偏偏能力和官位成反比,楚国摊上这么个活宝也算活该倒霉。不过,能力一般的囊瓦大人,实力却不一般——直接归属他指挥的楚军竟然有十万之众。 眼看着区区几万吴军在他眼皮底下兴风作浪,他表现出了极高的耐心,一忍再忍始终贯彻“不作为、不反抗”的应对策略。直到他听说有个名叫桐国的小国也归降了吴国之后,方才勃然大怒。 他的爆发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桐国虽小且不起眼,但却与楚国直接接壤,再不出手干预,吴国就要打入楚国本土了! 如今有十万大军在手,若是再避而不战,岂不叫天下人笑我囊瓦无能? 无论如何都要雄起一把。 于是,一直沉默的楚国终于开始了全面动员,囊瓦大人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之前他除了贪污腐败似乎一直没干过正事)。 囊令尹果然不同凡响,一出手就领着十万楚军顺流而下,直逼吴国边境鄱阳湖一带。到了后,却又见他一改之前的气势汹汹,突然悠哉悠哉了起来,整天忙着欣赏湖光山色不亦乐乎,就是不见开打。 这也要怪伍子胥的之前“分敌战术”执行的太好——经他威逼利诱,已成功又策反了楚国的另一位小附庸舒鸠国。早在囊瓦尚未出兵时,该国国君就曾受吴国指使写了封书信给囊瓦,内容如下:“吴国之所以胆敢屡屡进犯,只是尚未遇到阻挠而已。只要令尹大人亲自出马,吴军必然闻风丧胆,向我大楚卑屈求和。” 于是,囊瓦才领着重兵前来,满心期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今我楚国大军已到,你等即刻前去劝说吴军前来归顺,不得迟误。”囊瓦到后,不作丝毫战备,只是回信一封送到舒鸠国君手中。 连这种忽悠也能信?每当我看史书看到这一幕时,我就会揣度:这囊瓦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东西? 再看吴军的表现。 吴军果然“胆小怕事”,如同舒鸠国君事先预料的一样,囊瓦大人前脚刚到,孙武和伍子胥等人马上送来友好文书,态度极其谦卑。 “囊瓦大人英明神武,先前是桐国国君一厢情愿执意要归顺我方……我吴国乃是边鄙小国,岂敢随意接受?……且待我军为上国教训这等不识抬举之辈,随后立即撤退,见谅,见谅……”字里行间,谄媚之意毕现无遗。 囊瓦大人是何等人物,岂能和小小的吴国一般见识?于是他认真地回复二人:“你等既已知错,立即下令撤军便可,切记下不为例。” 书信发出后,他另行下令偏将公子简领着一万人从楚国的巢城出发,前往桐城,却没有下达任何的作战任务——在囊瓦看来,公子简这支部队的作用就是去顺利接收桐城归降的。 忙完这些后,他便打算就此撤军回国。此行虽然没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但面子却已经挣足了。谁料这时候下面的军士急忙来报:“不好了,吴国大军前来偷袭!” “什么!”囊瓦大叫道:“不可能,绝不可能,他们可是有言在先……” 由不得他继续自信,前方楚军的急报不断的传来:吴军趁着囊瓦战备的松懈,大举进犯,楚军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一片混乱。 可恶的小舒鸠国,竟敢伙同吴国一起来骗我!好不容易才搞清楚状况的囊瓦恨恨地骂道。 可是,光靠骂人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在他愤怒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楚军士兵败退回来,战况惨不忍睹。 必须赶紧撤退,他想道。 就此,囊瓦领着十万大军一仗未打,就在吴军的偷袭下仓皇的逃了回去。考虑到他人多势众,吴军也不敢追的太猛,因此他的逃跑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只是可怜了公子简,本以为是前去受降的,领着一万多人一路过来也同样没做防备,结果刚到桐国,吴军就伏兵大起,当场被活捉。然后吴军趁着公子简被活捉的当口,见他后方的巢城无人把守,直接也轻松拿下。 至此,伍子胥的三套战术成功实施完毕。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