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明》 《笑明》正文 第1章 星遮日月之光辉 1584年,6月6日,晴。 蓝天,万里无云,圆日东升,弯月西坠。 虽是白日,但弯月清晰可见,那一天,日月同辉,在日月之间有一颗星辰闪闪发光,日月无法遮其光辉。 在星辰出现之时,有一个婴儿降生,这个婴儿就是迷一样的人,袁崇焕。 袁崇焕不是来历成迷,也不是去向成迷,更不是经历事迹成迷,而是历史评价成迷。 要知道历史只有黑白两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历史都是定型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比如岳飞就是忠,是民族英雄,是好人。秦桧就是奸,是卖国贼,是坏人。这就是黑白分明的历史评价。 可是到了袁崇焕这里就不一样,有人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说袁崇焕是卖国贼。民族英雄和卖国贼差别这么大的历史评价怎么能安在一个人身上?怎能如此黑白不分?后人对袁崇焕评价褒贬不一,民族英雄和卖国贼之间议论纷纷,历史评价在一个人身上差别如此巨大,千古以来只袁崇焕一人而已。 这一日,远在辽东的努尔哈赤很迷茫。 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在帮李成梁攻击阿台的营寨的时候被误杀,尼堪外兰趁机吞并了努尔哈赤祖父的大部分人马。 努尔哈赤得到消息的时候都懵了,努尔哈赤不甘心祖父,父亲被杀,也不甘心自己家族人马被尼堪外兰吞并,更不甘心自己由贵族子弟变成破落户。 努尔哈赤经过精心的调查,得知这都是尼堪外兰的阴谋。努尔哈赤祖父和尼堪外兰都是劝降阿台的人,尼堪外兰趁努尔哈赤祖父在阿台营寨劝降阿台的时候,煽动阿台的士兵作乱,引领明军攻击阿台营寨,致使努尔哈赤祖父一行人被杀,无一存活。然后随手吞并了努尔哈赤祖父的大部分人马,吞并的很彻底快速,这绝对是早有预谋。 努尔哈赤心中悲伤委屈愤怒,就去找李成梁申冤。可是努尔哈赤不够资格见李成梁,就找到了当时参与攻击阿台营寨的边境明军将领李通。 可是努尔哈赤不知道的是李通早被尼堪外兰买通,李通不但强硬的拒绝努尔哈赤,更是趁机宣称要于甲板筑城,命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 此举是承认了尼堪外兰的合法地位,见尼堪外兰得到明军支持,努尔哈赤家族中观望的人都纷纷效忠尼堪外兰,更有一些努尔哈赤的亲族中人,为了自保,怕尼堪外兰杀掉他们,清除努尔哈赤家族的影响力,极力向尼堪外兰表达忠心,纷纷对神立誓,要去追杀努尔哈赤,把努尔哈赤的人头带回来。 一时间,努尔哈赤众叛亲离。尼堪外兰更是趁机要努尔哈赤往附。努尔哈赤完全明白自己被尼堪外兰算计,尼堪外兰的计策很毒,一环扣着一环。 努尔哈赤明白自己要是去尼堪外兰的地盘依附尼堪外兰,绝对会被尼堪外兰杀死,尼堪外兰绝对不允许自己活着,因为斩草要除根。可是努尔哈赤不去往附,尼堪外兰更有了出兵杀死努尔哈赤的借口。 一时间,努尔哈赤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上下不得。努尔哈赤气的脸通红,咬了咬牙,握紧了腰刀,做出了选择。 尼堪外兰出兵了,李通也出兵了,在尼堪外兰和李通联手之下,努尔哈赤败的很惨,被围住了,眼看就要被杀死,李成梁的夫人出面放了努尔哈赤。 如果只是这样,努尔哈赤也逃脱不了死局,就算努尔哈赤回去的途中收服了努尔哈赤祖父的一些死忠,努尔哈赤一样会被尼堪外兰派人追杀致死。 可是努尔哈赤回去后,李成梁给了努尔哈赤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这些东西不算什么,但这代表着一个政治信号,努尔哈赤这个人不能动。 尼堪外兰依附于李成梁,自然不敢违抗李成梁,尼堪外兰放过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努尔哈赤保住了性命。 努尔哈赤回到家中,重整旧部,再加上途中收复的死忠,一共就几十人。努尔哈赤军事很有天赋,但努尔哈赤政治不行,努尔哈赤不知道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是一份政治信号,是保命符。努尔哈赤很惶恐,努尔哈赤怕尼堪外兰杀过来,努尔哈赤认为尼堪外兰一定会斩草除根。 尼堪外兰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尼堪外兰夺了努尔哈赤家族的基业,尼堪外兰要杀努尔哈赤斩草除根。努尔哈赤和尼堪外兰之间仇恨不共戴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人只能活一个,努尔哈赤决定先下手为强,努尔哈赤以祖传的十三副铠甲起兵报仇,开始了纵横天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努尔哈赤人很少,但人少有人少的好处,不容易泄露机密。努尔哈赤像一只狼一样盯住尼堪外兰,等待下手的合适机会。 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尼堪外兰携带妻子去打猎,努尔哈赤知道机会来了,就带人偷袭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带的人马不少,虽然被努尔哈赤偷袭,但被亲信护住,仓惶逃走,努尔哈赤偷袭没能杀死尼堪外兰,被尼堪外兰逃到甲板城。 努尔哈赤趁机攻打因尼堪外兰逃走而群龙无首的图伦城,占领了图伦城。 努尔哈赤这次能以弱胜强打败尼堪外兰,占领图伦城,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努尔哈赤不守规矩,这也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原理,因为乱拳是没有规矩的。 尼堪外兰被任命为满洲国主,努尔哈赤得到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明面上两人都得到明朝的认证,两人之间是不能相互动手的,这也是尼堪外兰认为努尔哈赤不能动的原因。因为破坏规矩就会得罪明朝在辽东的代言人李成梁,会被李成梁制裁。 尼堪外兰不敢破坏规矩,努尔哈赤不懂这所谓的规矩,如果不是有这样的误会,一切将会不同,历史将被改写。 努尔哈赤占领了图伦城,尼堪外兰手底下的人不懂什么规矩,他们只知道努尔哈赤打败了尼堪外兰,他们崇拜强者,他们依附于强者,图伦城的人纷纷被努尔哈赤收编,努尔哈赤一时间兵强马壮,有了正面抗衡尼堪外兰的本钱。 努尔哈赤整编完图伦城人马,约萨尔浒城主诺米纳一起进攻甲板城。但诺米纳知道努尔哈赤破坏了规矩,会被李成梁制裁,以后将会没有努尔哈赤这号人物,而尼堪外兰会得到李成梁支持,诺米纳为了卖好于尼堪外兰,就把努尔哈赤的进攻计划告诉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深信李成梁会为自己做主,努尔哈赤手底下的人马,以后将会是尼堪外兰的,尼堪外兰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就逃往抚顺附近的鹅尔浑城。 努尔哈赤查到是诺米纳告密于尼堪外兰,而诺米纳又未依约攻打甲板城,努尔哈赤把这些记入内心深处,默默的收编了甲板城的人马回去。 不久,诺米纳进攻巴尔达城,诺米纳不知死活的邀请努尔哈赤一起进攻,按诺米纳的理解,努尔哈赤将会被制裁,那攻打巴尔达城的好处就不用分给努尔哈赤,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结果诺米纳被努尔哈赤将计就计给灭了。 努尔哈赤很努力训练手下人马,以报仇杀死尼堪外兰为目标。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努尔哈赤收到消息,李成梁密令兆佳城驻守李贷出兵消灭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这份消息毫不怀疑,因为这份消息的主人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给努尔哈赤传递消息的是李成梁的夫人。 努尔哈赤先下手为强,趁李贷不知道努尔哈赤已得到消息,李贷还未对努尔哈赤有所防备,一方有备,一方无备,努尔哈赤偷袭了兆佳城,生擒了李贷,然后努尔哈赤跑了。 在辽东李成梁就是天,李成梁要消灭谁,谁就必死无疑。努尔哈赤虽然狂妄,但也知道李成梁的厉害,想当初蒙古人是多么厉害,女真人只能在蒙古人手下讨饭吃,可是蒙古人被李成梁打残了,现在蒙古人连女真人都不如。 努尔哈赤躲起来了,努尔哈赤对未来很迷茫。投靠女真人中的强者,可是李成梁只要透露风声,那人就会绑着努尔哈赤送给李成梁。跑吧,可是整个辽东都是李成梁的天下,只要李成梁透露风声,努尔哈赤在辽东将无容身之地,整个辽东都会因讨好李成梁追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弯弓如满月,箭如流星,射中了远处的鹿,努尔哈赤驱马向鹿奔去。努尔哈赤看着脚底下的鹿,心中很迷茫,自己对未来何去何从。 努尔哈赤抬头向天看去,只见蓝天,万里无云,圆日东升,弯月西坠,日月之间一颗星辰闪闪发光,日月无法遮挡起光辉。 努尔哈赤不知道是自己的克星袁崇焕出世,努尔哈赤以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指示,自己是天命所归,一颗野心在努尔哈赤心中生根发芽,努尔哈赤从此走上了统一女真人的道路。 李成梁很生气,尼堪外兰是自己的人,努尔哈赤竟然无视自己,擅自去攻打尼堪外兰。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努尔哈赤此举侵犯了李成梁的尊严,李成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原本努尔哈赤就是颗弃子,李成梁允许尼堪外兰吞并努尔哈赤家族人马,就是把努尔哈赤家族舍弃。可是在尼堪外兰和李通围攻努尔哈赤的时候,李成梁的夫人意外的看见了努尔哈赤,发现努尔哈赤很像李成梁,李成梁的夫人认为努尔哈赤是他们那个在乱军中失踪的孩子,就出面把努尔哈赤放了。 李成梁对此是不信的,努尔哈赤身世清清楚楚,怎么可能是他们那个在乱军中失踪的孩子。但李成梁碍于夫人的情面,给了努尔哈赤一线生机,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是努尔哈赤的保命符,尼堪外兰果然上道,没有再去动努尔哈赤。 可是努尔哈赤却两次攻打尼堪外兰,还把诺米纳杀死了,这侵犯了李成梁的尊严,努尔哈赤必须制裁,否则以小论大,以后辽东谁还会听李成梁的,整个辽东都会失控。很多大事情都是从小事情引起的,比如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努尔哈赤必须死,谁的情面都不好使。 李成梁密令李贷消灭努尔哈赤,结果李贷被努尔哈赤消灭,然后努尔哈赤躲了起来。李成梁很生气,李成梁派人去查努尔哈赤的下落,只要找到努尔哈赤,李成梁亲自带兵灭了他。 说起李成梁,就不得不提李成梁的光辉事迹。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被朱元璋推翻,被朱元璋赶出中原。蒙古人一直试图打回中原,到了永乐时期,蒙古人积蓄了大部分力量,结果永乐皇帝朱棣五征蒙古,把蒙古人打残了,蒙古人分散成鞑靼,瓦刺,朵颜等等部落。 边境暂时得到了和平,可是和平不到三十年,边境又乱了起来,蒙古人瓦刺部落开始侵犯大明,正统皇帝《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皇帝本人做了蒙古人的俘虏,从此明朝边境不得太平。 蒙古人时不时侵犯明朝,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时不时抢上回,明朝边境的人民不是被杀就是被抢回去当奴隶,明朝边境人民的财物不是被抢走就是被烧掉,明朝边境被抢走和杀死的人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或数十万人。 明朝相忍为国,对待边境蒙古人作乱,明朝认为那是化外蛮夷,芥癣之疾,不足为虑。反正明朝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蒙古人要抢夺人口和财物,就让蒙古人抢去,抢够了就不抢了。 明朝号称天子守国门,可是国门屡遭被破,子民经常被蒙古人抢夺,明朝对此毫不理会,明朝就是这样天子守国门的,特么这样天子守国门,呵呵,天子守国门,一个笑话。 对了正德皇帝曾经领兵打过蒙古人,还打赢了,结果回去被一帮文臣骂了个狗血淋头。除此之外明朝并无其他对抗蒙古人的事例。 明朝边境长达一百五十年混乱,直到李成梁崛起,李成梁把蒙古人打残了,蒙古人从此再也无力侵犯明朝。 那时,女真人还是一片散沙,没有统一的号令,根本无力侵犯明朝。是什么原因让李成梁培养了努尔哈赤,李成梁帮助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最后把六堡送给努尔哈赤,让女真人有了抗衡明朝的本钱。 这是一个迷,这是一个千古之谜,这个千古之谜关乎到努尔哈赤的身世。 李成梁手下的密探送来消息,找到了努尔哈赤的下落。李成梁冷笑一声,决定亲自带兵灭了努尔哈赤。可是这时,李成梁收到一封信。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2章 人乱江山之社稷 李成梁收到密探送来的消息,找到了努尔哈赤的下落。李成梁冷笑一声,决定亲自带兵灭了努尔哈赤。可是这时,李成梁收到一封信。 这封信的信封是红色的,信封的颜色不同,信的领域也不同,红色的信代表着李成梁那个在乱军中失踪孩子的消息。 李成梁停留下来,揭开了信封。李成梁看完信后,感慨万分,时也命也,李成梁差一点就要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努尔哈赤就是李成梁那个在乱军中失踪的孩子,所以努尔哈赤不被家人待见,从小就过着苦日子。 差一点,只差一点,只要信再慢一步,李成梁就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上天待李成梁很厚道,上天待努尔哈赤更厚道。 这一天是1584年,6月6日。 李成梁感觉欠努尔哈赤很多,要补偿努尔哈赤,察觉到努尔哈赤想要什么?就给努尔哈赤什么。 努尔哈赤想要统一女真各部,李成梁就帮努尔哈赤,明着暗着帮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敌人太强大,李成梁就先把努尔哈赤的敌人打残。有人联合起来对付努尔哈赤,李成梁就把联合的人打散。有人要对付努尔哈赤,李成梁就先对付那人。 李成梁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李成梁把六堡送给努尔哈赤,让明朝失去了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垒。 李成梁那么做无非是让努尔哈赤当女真的王,等到努尔哈赤和明朝打几仗,明朝发现努尔哈赤大势已成,不能轻易消灭,努尔哈赤再一求和,明朝就会顺水推舟封努尔哈赤为女真的王,努尔哈赤得到明朝承认,地位就会安稳,努尔哈赤的子孙后代就能名正言顺统治女真人。 可是李成梁没有想到,努尔哈赤看到星遮日月之光辉的星象,野心极为膨胀。在李成梁死后,很积极的向明朝发起进攻,把明朝打疼了,明朝恼羞成怒,死也不肯议和。 明朝自己又很作死,失去了民心,亡了国。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很争气,直接入主中原。这是李成梁没有料到的事情,如果李成梁料到这些,会怎么做?也是一个迷。 袁崇焕家族小有资产,是做生意的,虽然算不上大富贵,但也说不上贫穷,属于地主阶级,所以袁崇焕能读的起书。 袁崇焕从小聪明好动,喜爱读书,思想灵活,求知欲极强。 比如袁崇焕读到李广射虎这篇文章时,很好奇李广这个人,就去钻研历史书,研究李广的生平事迹,很佩服李广这个人。 袁崇焕又读到王维的《老将行》这首诗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很好奇卫青这个人,卫青为什么比李广厉害。 袁崇焕就去研究卫青的生平事迹,更是将卫青和李广做对比。 最后袁崇焕得出结论,要是打架,十个卫青打不过一个李广,毕竟李广能一箭射进石头。 可是要是论行军打仗,十个李广打不过一个卫青,毕竟卫青征讨匈奴未曾一败,李广征讨匈奴未立寸功。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袁崇焕不明白,就继续钻研史书,最后从历史书中得到答案。“道,法,术。”李广治军用术,卫青治军用法,这就是根本的区别。 李广爱兵如子,行军打仗时,最后一个士兵不喝水,李广就不喝水,最后一个士兵不吃饭,李广就不吃饭。可是李广从不安排士兵守夜,没有严明的军纪,打仗全凭一时之勇,全靠个人魅力支撑,“术”者只能行一时。 卫青治军用法,赏罚分明,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天下精兵莫不如此,这就是精兵的基本要求。只要一个军队能够做的令行禁止,就能称的上是精兵。“法”乃是万世之根基也。 袁崇焕因此喜爱上兵法。 在袁崇焕十岁的时候,袁崇焕在衣店看上一顶帽子,袁崇焕十分喜欢,袁崇焕也付了钱。可是县令的公子来到衣店,也看上了那顶帽子,袁崇焕的父亲就把那顶帽子送给县令的公子。 袁崇焕很不高兴,袁崇焕想到一句诗,有钱无权被人欺。 后来袁崇焕了解到家里做生意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要打点官府,否则这生意就做不下去,就会倒闭,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袁崇焕家是剥削者,也是被剥削者。主要原因是袁崇焕家上面没人,要是上面有人,就会一路大开绿灯,不需要打点。 这时,袁崇焕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做人上人,不想被别人欺压。袁崇焕从此开始钻研四书五经八股文,尽管袁崇焕不喜欢这些,可是袁崇焕还是努力读四书五经。袁崇焕更不想以后被人欺压,科举的袁崇焕唯一的出路。 袁崇焕成亲了,洞房花烛夜,袁崇焕并不高兴,袁崇焕更想金榜题名。 1607年,袁崇焕23岁,袁崇焕中了举人,袁崇焕很高兴,因为离袁崇焕的梦想更进了一步。 袁崇焕意气风发,去京城参加会试,考完后,袁崇焕很满意,认为这次一定会梦想成真,金榜题名。 会试考官看到袁崇焕的试卷很疯狂,一位同考官看完袁崇焕的试卷,连连叫好,很兴奋的举荐给主考官。 主考官很镇定看完试卷,说道:“不错,这是谁的试卷?”由于封卷,试卷上只有编号,没有姓名。 同考官说道:“我马上去查。” 虽然是封卷,可是当作弊发展成团伙时,这一切将没有意义。编号制度取代糊名制度,编号制度防止作弊比糊名制度强,因为糊名制度有人可以认笔迹。可是要是团伙作弊时,编号制度还是强于糊名制度,因为笔迹也有认错的时候,而编号只要不抄错,就不会出错。 同考官查完,说道:“是袁崇焕的试卷。” “袁崇焕。”主考官皱了皱眉,说道,“和那几位阁老可有关系?” “没有关系。”同考官摇头道。 “可是官宦世家子弟?”主考官问道。 “不是。”同考官摇头。 “同僚可曾打过招呼?”主考官问道。 “没有。”同考官摇头。 “是哪一派系的人?”主考官问道。 “没有听说过。”同考官摇头。 “可曾送过钱?”主考官问道。 “没有。”同考官摇头。 “那你添什么乱?名额本来就不够分的,一个没有关系的人你举荐什么?想死也别拉上我。”主考官把试卷往下一丢,愤怒的说道。 都说主考官好当,可谁知主考官的难。必须平衡各方面,和大佬有关系的人,你必须让他中,否则大佬会不高兴,会把你拿下。 官宦世家子弟你不能落,否则就是结了仇。同僚的面子必须给,否则会得罪人。 那些派系的人,同党众多,他们招揽有才学的人,良莠不齐,不会跟你打招呼,让你看着办,不该中的可以落,该中的你落了试试。 千里当官都为财,谁不爱财,送过钱的要适当放绿灯,这是为自己牟利。 要是哪一方面没有平衡好,就是一桩科举舞弊案。科举舞弊为什么能闹起来,就是背后有人,你把那一方的人给落了,那一方的人不同意,要把你拿下,推到重来,通俗点的说,就是分赃不均。要是背后没人,根本闹不起来,谁敢闹,革除功名,关入大牢。 要论作弊,第四等科场夹带。第三等买考题。第二等买考官。第一等上面有人,只要关系够硬,画一只乌龟就能中状元。比如《天仙配中的傅官保》。 会试发榜,袁崇焕没中。 袁崇焕毫不灰心,三年后再来,三年后再三年,再三年。 袁崇焕落榜四次,有些灰心,难道自己没有当官的命?可是袁崇焕心中不甘,不想认命。 直到袁崇焕读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后。袁崇焕悟了,袁崇焕的眼光开阔,开始放在了结交好友,诗词歌赋,名扬天下的道路上。 袁崇焕开始往来于官宦世家子弟之间,袁崇焕有才,很快得到了这些官宦子弟的认可。 但袁崇焕没有加入任何派系,因为加入了别人的派系,就成了别人的棋子,他们那里需要人,就会把你往那里放,需要什么人,就要你做什么人。敢反抗试试,一句不尊师重道,就把你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三年后,袁崇焕再次参加会试。 这次考官们看着袁崇焕的试卷,愣了。袁崇焕到底是谁的人。 有考官说道:“我听说袁崇焕和李御史的公子关系极好。” 又有考官说道:“我听说袁崇焕经常出入宋先生家。” 还有考官说道:“我听说张大人很看好袁崇焕。” 以上三人,但分属两个派系,就算同一派系也有不同的势力。 最后主考官说道:“算了,不管是哪一派系,袁崇焕都该中,要是不中,就有人不高兴了。”说完在袁崇焕的试卷上落笔写一个中字。 1619年,袁崇焕考中了进士。 袁崇焕由于刚入朝为官,不太懂官场规则,缺少孝敬,第一年分配的时候没有分配袁崇焕的官位。 袁崇焕回到家乡调了一笔钱。其实家人也支持袁崇焕,自从袁崇焕中了进士,需要打点的钱少了,袁崇焕官做的越好,袁家就会越好,要是袁崇焕官运亨通,就是袁家的崛起之日。所以没有分配官位,袁家人也着急,这笔钱出的心甘情愿。 第二年,袁崇焕的官位分配下来,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很快走马上任,袁崇焕爱民如子,事事亲为,邵武县的百姓很爱戴袁崇焕,邵武县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很快三年过去了,袁崇焕三年期满,回京城述职。 袁崇焕这次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袁家的大半家产变卖后,送了一大笔钱给都察院御史侯恂,想进兵部。 侯恂很给力,收了钱就把事办了,袁崇焕的新官职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这个新官职,袁崇焕没打算干,袁崇焕把这当成了一个跳板,跳到袁崇焕想去的位置。 袁崇焕决定铤而走险,要走非主流道路。 袁崇焕这样做,有两点。 一是,袁崇焕上面没人,官场的路不好走,这次送礼就送了大半的家产,下次就没钱送礼,可是要是敢不送礼,官位就可能被撸下来。 二是,现在朝堂不太平。现在是天启二年,文官东林党一家独大,阉党魏忠贤正在崛起。袁崇焕自从悟了后,就开始研究世事洞明皆学问,这门高深的文学,袁崇焕透过蛛丝马迹,看到了未来朝堂的动乱。 司礼监的最高领导王安为什么会被天启皇帝拿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谁让你和东林党走的近。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大臣是皇帝的家臣,家臣和家奴联合起来会怎样,会把皇帝架空。 上次家臣和家奴联合起来的代表人物是张居正和冯宝组合,他们把万历皇帝架空了。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面前只能装孙子,因为张居正可以把万历皇帝废掉。 张居正是一代贤相,对大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张居正也是贪官,更是权臣。张居正可以一言废立皇帝,权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万历皇帝忍啊忍,终于忍到张居正死了,然后把张居正的家抄了,把冯宝拿下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天启皇帝怎肯重复万历皇帝的覆辙,王安和东林党走的近,就把王安拿下,扶持魏忠贤上位。要是魏忠贤和东林党走的近,魏忠贤也得被拿下,魏忠贤很幸运的站在了东林党的对立面,魏忠贤的职位得到保住。 要说历朝历代,哪个朝代文臣权利最大,当属明朝。哪个朝代太监权利最大,当属明朝。哪个朝代皇帝权利最小,当属明朝。这其中有必然的联系。 要知道一切都讲究平衡,比如用药,配置药材君臣相辅才是良药,臣强君弱就是毒药,明朝就是臣强君弱。 在明朝,文官一家独大,皇亲,贵爵,藩王,武官,后宫,都被文臣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文臣又高举儒教大旗限制皇权。文官虽然有内斗,但是对外特别团结。在明朝能和文官抗衡的只有太监组成的阉党。 要不是有太监挡住文官,明朝早就不是姓朱的说了算,皇权早被儒权吞噬干净,皇帝就是傀儡,恐怕皇帝每天睡哪个女人也是文官说了算。文官会打着美色误国的旗号,给皇帝皇帝选一批丑女进宫,比如《天仙配中的董永》,然后把美女纳入自己家中,以文官的尿性绝对可能。 所以明朝太监权利很大,是明朝皇帝扶植起来对抗文官的,比如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就没有太监什么事。 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就是为了对付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把皇权拿在手中。天启皇帝既然启用魏忠贤这个暗手,朝堂绝对会有很大的动荡,袁崇焕不想被牵扯,只能离开朝堂,去那个地方,朝堂再怎么乱,也不会牵扯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不能乱。 袁崇焕走了。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3章 欲扶大厦之倾覆 袁崇焕走了。 袁崇焕一个人走的,静悄悄的走,没有人知道,袁崇焕去了辽东。很快袁崇焕就出名了,朝堂无人不知袁崇焕,这是一次炒作。 袁崇焕没有去兵部上任。 兵部的人很纳闷,就派人去找袁崇焕,可是没有找到袁崇焕,袁崇焕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可是大事,堂堂朝廷命官竟然失踪了,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有妇女失踪,有儿童失踪,可从来没有过朝廷命官失踪。难道堂堂朝廷命官还能被拍花子拐走,这不是妇女和儿童,这是读书人,这是进士,这是治理天下的官员。 一个朝廷命官失踪,这是不是什么阴谋?是不是袁崇焕发现了什么?有人想要袁崇焕消失。 这是坏了规矩,袁崇焕可是朝廷命官,以这样的手段对付朝廷命官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今天是袁崇焕,明天就可能是他们。这侵犯了官员的权利,这是大事,要查,一查到底。 袁崇焕失踪的事情闹得很大,整个朝堂传的沸沸扬扬,最后连深宫中忙着木匠活的天启皇帝都知道了。天启皇帝破天荒的过问了袁崇焕的事情。 天启皇帝很重视,这可是他的官员,竟然失踪了,这是大事。在天启在位期间,竟有官员失踪,将来史书都会记上一笔。袁崇焕虽然官位虽然不大,但性质恶劣。天启皇帝发出话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袁崇焕回来了。 大家这才知道,袁崇焕是自己去了辽东,去考察山海关了。 皇帝和百官很愤怒,这是擅离职守,是轻则丢官重则杀头的大罪。关键是他们认为袁崇焕耍了他们,他们很生气。 袁崇焕面对皇帝和百官很镇定,自信满满的说道:“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皇帝和百官很气愤,你还想镇守山海关,先弄死你再说。 可是这个时候努尔哈赤闹得很凶,努尔哈赤已经统一女真,建国称汉,在李成梁死后,以七大恨告天,进攻明朝。 抚顺等地接连失陷,萨尔浒之战,明朝一败涂地,使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广宁之战,熊廷弼和王化贞大败,努尔哈赤夺取了辽西重镇广宁,接着努尔哈赤接连攻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努尔哈赤如日中天,山海关岌岌可危。 努尔哈赤闹得如此厉害,袁崇焕竟然敢说可以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既然敢这么说,那一定有底气,或许袁崇焕真的可以,那就让袁崇焕去吧。 于是袁崇焕成了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 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能太嚣张,否则老天都会看不过去。努尔哈赤太过嚣张,把自己的克星袁崇焕招了过去。 袁崇焕这次炒作,可以说是很成功。 袁崇焕去辽东前,见了一个人,熊廷弼。 熊廷弼聪明大胆,精通军事,禀性刚直。 萨尔浒大战后,熊廷弼任辽东经略。可是熊廷弼还没有出京城,开原就失陷了,等到熊廷弼进入辽东,铁岭又失守了。 沈阳和其他城堡的军民一时间全都逃窜,辽阳一带人心不安。 熊廷弼到达辽阳的时候,才发现,明朝仅存的沈阳和辽阳,已几乎是一座空城。 熊廷弼亲自前往沈阳,遇到逃跑的百姓,就劝他们回去,遇到逃跑的士兵,就收编他们,遇到逃跑的将领,就抓起来。 就这样,到沈阳的时候,熊廷弼已经集结了上万平民,数千名士兵,还有王捷、王文鼎等几位逃将。 然后熊廷弼就把逃将给杀了,此举是立威,极大制止了军民逃窜的现象,稳定了人心。 之后,熊廷弼亲自去了抚顺。当时抚顺是努尔哈赤的地盘,相当危险,可是努尔哈赤疯狂进攻开原,铁岭等地。抚顺是一片空虚,熊廷弼平安进出抚顺大有可为,是经过精心考虑。 熊廷弼到了抚顺后,打探到努尔哈赤的虚实,然后让人敲锣打鼓进入抚顺城,还祭拜了那些为国死亡的将士,这一手玩的很漂亮,再然后就走了。 努尔哈赤得到熊廷弼敲锣打鼓进出抚顺城的消息后,十分震惊,然后努尔哈赤停止了进攻的步伐,收兵回去了,开始治理占领的地盘。 熊廷弼敲锣打鼓进出抚顺城,就是告诉努尔哈赤,我已知你虚实,别太过分,当心吃撑了。 努尔哈赤明白熊廷弼的意思,也知道现在沈阳和辽阳人心混乱,是进攻沈阳的最佳时期。也知道只要进攻沈阳,熊廷弼刚收编的士兵一定抵挡不住。 可是女真人有个硬伤,就是人少,要是熊廷弼不守沈阳,而是趁机抄了努尔哈赤的后路。努尔哈赤就会后方失火,会人心混乱,努尔哈赤占领明朝的地区岌岌可危。 最终会是努尔哈赤占领沈阳,还是努尔哈赤把占领明朝的地区吐出去,结果不得而知。努尔哈赤和熊廷弼都没有把握,努尔哈赤和熊廷弼初步达到共识。 这一次,努尔哈赤深深的记住了熊廷弼。 熊廷弼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他的命令坚决,有法必行,几个月下来,守备大为牢固了。 然后,熊廷弼召集军队十八万人分布在云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等战略要地,首尾呼应,小的战事各自拒敌防守,大敌来时则互相接应、援助。另外再挑选精兵悍将组织游击,乘机出动,攻掠敌人的零散兵马,扰乱他们的耕种和放牧,轮番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 努尔哈赤消化完占领区域,向熊廷弼防守的区域发起进攻。 可是熊廷弼防守的滴水不漏,努尔哈赤根本占不到便宜,努尔哈赤把熊廷弼恨得牙根痒痒的。 可是这时,熊廷弼因为秉性刚直得罪过一些人,这些奸邪小人就上书弹劾熊廷弼。 熊廷弼上书为自己辩解,但是熊廷弼朝中无人,没有后台。 主要是熊廷弼是楚党的人,现在是东林党一家独大,那些上书弹劾熊廷弼的人,背后有东林党推波助澜,所以熊廷弼被拿下了。要不是天启皇帝力保熊廷弼,熊廷弼就不只是革职那么简单。 东林党把熊廷弼拿下,换上了东林党的自己人,袁应泰上位。 努尔哈赤很高兴,然后把沈阳拿下了,六天后把辽阳拿下。 袁应泰自杀。 沈阳和辽阳沦陷,朝堂很震怒。 吃饱撑得没事干,把熊廷弼拿下,丢了沈阳和辽阳。然后又吃撑了,消化不良,把熊廷弼官复原职,让熊廷弼对付努尔哈赤。 熊廷弼再次去了辽东,可是去了辽东才发现,辽东的兵权掌握在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中。 熊廷弼到辽东之前,王化贞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计划。 熊廷弼知道后,认为这是胡扯,就把王化贞给告了。 天启皇帝自然是信熊廷弼,就支持熊廷弼,熊廷弼因此抢过来一部分兵权。 王化贞的军事计划被废后,特别仇恨熊廷弼。王化贞本来就是为制衡熊廷弼而来,现在更跟熊廷弼看不上眼。王化贞别的本事没有,就是后台硬,王化贞的老师叶向高,是东林党人,是内阁首辅。 熊廷弼建议联合朝鲜一起攻打努尔哈赤。必须打努尔哈赤,再不打就会被努尔哈赤赶到山海关了。 可是熊廷弼还没有和朝鲜商量好,王化贞就派毛文龙奇袭镇江,史称镇江大捷。 其实那时镇江空虚,毛文龙也只带了二百二十人,镇江大捷参与的人数只有几百人而已。 但是对明朝不一样,明朝和努尔哈赤打,从来没有赢过,都是一直输,一直失陷领地。这是明朝第一次胜利,第一次收复失地。皇帝和百官很高兴。 熊廷弼很生气。 毛文龙奇袭镇江打努尔哈赤一个措手不及,也打熊廷弼一个措手不及。 熊廷弼原来计划是,约朝鲜一起攻打努尔哈赤,打努尔哈赤一个措手不及,多点进攻,要遍地开花,要努尔哈赤收尾不能相顾。 可是毛文龙奇袭镇江,是打草惊蛇,让努尔哈赤有了防备。努尔哈赤一直进攻,从来没想过别人攻打他,毛文龙奇袭镇江给努尔哈赤提了醒,想要再打努尔哈赤一个措手不及就难了。 当时兵力尚未集合,毛文龙发动得太早,致使努尔哈赤恨辽地的人民,把周围四卫的军民屠戮殆尽,使东山军民灰心,让朝鲜君臣胆寒,令河西军队丧气,扰乱了并进的计划,耽误了联络朝鲜的打算,把它看作奇功,实际上是奇祸。 毛文龙奇袭镇江后,全辽震动,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 可是紧接着努尔哈赤就破了镇江,毛文龙逃往朝鲜。望风归附的人被努尔哈赤屠杀一番后,也从新回到了努尔哈赤的怀抱。 要是多点进攻,遍地开花,就不一样,说不定真的能把努尔哈赤赶回去。 王化贞靠着毛文龙奇袭镇江事情,重新占据上风。天启皇帝也不再依然既往的支持熊廷弼。 王化贞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认为,时机未到,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主守后战。 皇帝和百官当然更愿意相信王化贞的话。 在东林党的运作下,又有人开始弹劾熊廷弼。东林党这么仇视熊廷弼是有原因的,谁让熊廷弼是楚党仅存的硕果。 努尔哈赤得知熊廷弼没有掌握兵权,兵权在王化贞手中,十分高兴,就开始进攻广宁。 努尔哈赤一上来就打了两场胜仗。西平堡之战,孙得功为活命投降于努尔哈赤。 孙得功逃回广宁城,其实是做为努尔哈赤的奸细奉命潜入广宁城。 王化贞没有追究孙得功兵败的事情,命孙得功守城。 孙得功趁机散布谣言,广宁城军心大乱。 孙得功和一个将领开玩笑,说道:“努尔哈赤来了。” 谁知那个将领立马就跑,边跑边喊:“努尔哈赤来了。” 广宁城立时大乱,人各奔逃,争相逃出广宁城。 孙得功都傻眼了,这时努尔哈赤还没来,广宁城的人都开始逃了,努尔哈赤来时,广宁城会不会是一座空城,这会不会坏了努尔哈赤的计划。 王化贞正在办理军书,对城中的事毫无所知,等到有人通知王化贞,王化贞出来一看,看见无数百姓和士兵丢弃行李兵器,夺路而逃,原本安静祥和的广宁城,已是一片混乱,彻底的混乱。 王化贞没有出声制止,而是选择跟着百姓和士兵仓皇逃命。 王化贞在大凌河遇到熊廷弼。 熊廷弼冷笑道:“六万大军把敌人一举荡平?现在怎么样?”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 熊廷弼长叹一声,说道:“已经晚了,现在只有保护老百姓入关去。” 熊廷弼想到自己刚来辽东的时候,军民同时逃窜,人心混乱。现在和那时何其相似。那时是自己刚来,可以重整人心。现在是自己失了人心,想要重新赢得军民的人心,太难了。 有人说,熊廷弼要是坚守宁远,应该能守住。只是熊廷弼要争一口气,放弃了整个辽东。 我想说,人心都失去了,凭什么坚守。努尔哈赤没攻打广宁城,广宁城的军民都逃走了,熊廷弼手中只有五千人,怎么对抗气势如虹的努尔哈赤,怎么守?收编逃跑的士兵,努尔哈赤会给熊廷弼时间吗?军心已失,那些士兵为什么会听熊廷弼的?兵败如山倒,那些逃跑的军民已成规模,都能把新的防线冲散。军心具丧,那些士兵不敢和努尔哈赤打,努尔哈赤一到,宁远就是一座空城。要是能坚守宁远,熊廷弼为什么不守?因为守不住。 熊廷弼坚壁清野,能带走的都带走,不能带走的都烧了,不给努尔哈赤留一点物资,熊廷弼带着几十万辽东军民撤向山海关。 熊廷弼虽然丢了辽东,但此举活辽民无数。否则努尔哈赤打过来,这几十万辽民会成为后金的奴隶,不知会有多少辽民死在女真人手中。 熊廷弼带走几十万军民入关,也是在和努尔哈赤博弈。我把整个辽东给你,但你敢要吗?女真人有一个硬伤,就是人少,女真人全族一共就几十万。熊廷弼没有给努尔哈赤留下人口,以女真人的人口不足以占领整个辽东。努尔哈赤要是想要整个辽东,就得把女真人迁移过来,会把防线拉的很长,会处于明朝的随时进攻之中,会把努尔哈赤拖垮。 努尔哈赤率领军队达到山海关,发现山海关是雄关,努尔哈赤一时打不破。而熊廷弼给努尔哈赤留下了一个空白的辽东。 努尔哈赤感觉很恶心,对熊廷弼恨得是咬牙切齿。努尔哈赤明白熊廷弼的意思,我把整个辽东给你,你敢要吗?这是一份甜蜜的毒药,努尔哈赤想吃,又不能吃。努尔哈赤很有魄力,把这几百里土地舍弃了。 熊廷弼不知道的是,这份甜蜜的毒药有个伟人吃了,这个伟人是孙承宗,所以孙承宗才能一仗未打,收复失地四百里。从此辽响就是个无底洞,直接把明朝拖垮。 熊廷弼丢了辽东,回到京城,被罢免官职,听候查考。 袁崇焕就是去见这个时候的熊廷弼。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4章 心有锦绣之韬略 袁崇焕见到熊廷弼。 熊廷弼热心的接待袁崇焕。熊廷弼虽然被革职,但熊廷弼很关心朝堂的动向,袁崇焕的事情闹得那么大,熊廷弼自然知道,熊廷弼更好奇袁崇焕这个人,竟然主动前往辽东。 袁崇焕诚恳的拜访熊廷弼,询问辽东事情。 熊廷弼被袁崇焕诚恳打动,很详细的给袁崇焕讲解辽东事情,重点人物就是努尔哈赤。 好一副温馨的画面,一个尽心尽责为国为民扶持后辈的老前辈,一个真挚诚恳为国为民虚心求教的后辈。 其实真实情况是,袁崇焕话里话外透露着能救熊廷弼的意思。熊廷弼心思活泛,接住了袁崇焕递来的救命稻草。 熊廷弼是楚党的人,现在是东林党一家独大,别看熊廷弼只是受了王化贞的牵连,最后熊廷弼还力挽狂澜,平安带回了几十万辽民,可是熊廷弼性命岌岌可危。 再看王化贞这个罪魁祸首,人家后台硬,要是七八年后还是东林党一家独大,王化贞就能无罪开放,官复原职。 其实熊廷弼不喜欢袁崇焕,一是袁崇焕是东林党的人,虽然不知道是东林党哪一势力的人,但袁崇焕升官那么快,绝对和东林党有莫大的关系。熊廷弼是这样认为的。 二是,袁崇焕胆子太大,熊廷弼以为自己胆子够大了,但是比袁崇焕差远了。熊廷弼亲身去抚顺,有八成把握能平安归来,同时也有不得不去的理由,稳定军心。和努尔哈赤博弈,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熊廷弼是不会这么做的。 可是袁崇焕不一样,敢玩忽职守,算计皇帝和百官,可见袁崇焕的胆子是多么大。袁崇焕善于弄险,熊廷弼一心求稳,这就是两人的差别。 熊廷弼提出主守后战,袁崇焕同意。努尔哈赤的八旗子弟是天下精兵,要想对付努尔哈赤,必须训练新兵。现有的士兵都烂到骨子里了,不堪大用。就像戚继光对付倭寇就训练了戚家军这支新兵,要是靠那些腐烂的军队,现在倭寇还在沿海纵横呢。 可是熊廷弼认为应该以山海关为界,一边训练新兵,一边以逸待劳抵抗远道奔波而来的努尔哈赤,然后等待机会,一举消灭努尔哈赤。 袁崇焕不同意熊廷弼的观点。 袁崇焕认为,应该以宁远为界,像一根钉子一样钉在宁远,监视制衡努尔哈赤。不能把整个辽东都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要是不攻明朝,而是征服蒙古,朝鲜等地,若干年以后,努尔哈赤就会成为另一个成吉思汗,这才是明朝的大敌。 宁远守不住怎么办?守住不就行了,守城本就比攻城占便宜,女真人是人,明朝的人就不是人,汉人就一定比不过女真人?同样是人,差别没有这么大。 对付努尔哈赤一定要主动,大明子民上亿人,还斗不过几十万人的民族。 袁崇焕和熊廷弼讨论到这里,观点不同,不欢而散。这也是两人性格的不同。 最后袁崇焕告诉熊廷弼,阉党将要崛起。这就是熊廷弼的一线生机,要是熊廷弼运作的好,就能保住性命。 熊廷弼很高兴,等呀等,终于等到阉党崛起。可惜,熊廷弼所托非人,那人是东林党的人,暗中给熊廷弼和魏忠贤挖了个坑,葬送了熊廷弼的性命。 袁崇焕到了山海关。 得到王在晋亲自接见,因为袁崇焕非常有名,袁崇焕又是主动来辽东。 和王在晋不一样,王在晋是被逼着来辽东,王在晋虽然继承了熊廷弼的官位,可王在晋不想继承熊廷弼的下场。 王在晋认为袁崇焕既然主动来辽东,就一定有防守辽东的良策,王在晋很想听袁崇焕的良策。 袁崇焕就说了他的良策,驻守宁远,把王在晋惊住了。 王在晋认为袁崇焕太过冒险大胆,太过疯狂。努尔哈赤自十三副铠甲起兵后,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防守山海关还来不及,竟然驻守宁远一座孤城。 王在晋否定了袁崇焕的计划,兵败的话,王在晋也要担责任,王在晋可不想重复熊廷弼的覆辙。 袁崇焕很不高兴,认为王在晋挡住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王在晋虽然否定了袁崇焕的计划,但必须用袁崇焕,因为袁崇焕在天启皇帝那里挂着号呢,袁崇焕擅离职守,天启皇帝没有把袁崇焕拿下,就是相信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有镇守山海关的能力。 要是王在晋不用袁崇焕,呵呵,出了事,王在晋可是首要责任人。 王在晋本来以为袁崇焕胸有良策,兴冲冲的接见袁崇焕,可是袁崇焕的良策吓住了王在晋,太疯狂了。王在晋认为袁崇焕是个浮夸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疯狂不自知。王在晋不喜欢袁崇焕,厌恶袁崇焕,可是又不能不用袁崇焕,王在晋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王在晋于是用官场规矩暗示袁崇焕,提醒袁崇焕要孝敬。谁不知道袁崇焕是带了二十万两军饷来辽东,见了自己这个顶头上司,怎么也得孝敬一部分。 明面上是给了袁崇焕二十万两军饷,但这只是明面上。用韦小宝的一句话来说,过手的银子不贪,对不起自家祖宗。上面经手的人都贪了一部分,但袁崇焕在天启皇帝那里挂着号,上面人也不敢太过分,到袁崇焕手里的数目非常可观。 袁崇焕刚当官时不懂官场规矩,没有孝敬,结果没有分配袁崇焕官职。袁崇焕后来明白官场规矩,送上孝敬,分配了好官职,后来袁崇焕又送上一大笔孝敬,留到了京城,去了兵部,袁崇焕才有了炒作的资本。 但那是因为袁崇焕上面没人,没有后台。现在袁崇焕不一样,经过炒作,简在帝心,后台很硬。所以袁崇焕不打算给王在晋孝敬,这笔钱可是自己建功立业的保障,必须用在关键处,不能浪费。要知道打仗最耗钱,汉武帝当年征讨匈奴,把文景之治留下的丰厚国库都打空了,最后都得卖爵充足国库。 王在晋见袁崇焕不给孝敬,十分生气,但王在晋又不敢整治袁崇焕,只好给了袁崇焕一个安置辽东失业人群的任务。 辽东失业人群有几十万,都是熊廷弼从山海关外迁移过来的。 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将士们欣赏袁崇焕的胆量,喜欢袁崇焕的雷厉风行。 袁崇焕安置失业人群,条理分明,层次明确,分配失业人群的工作,恰到好处,井然有序。处理事情,法理严明,公平公正,赢得了军民的一致好评,赢得了这些辽民的人心,这很重要。 袁崇焕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袁崇焕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这很重要。 比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就是表明韩信很有管理能力,再多的士兵也能分配好,所以韩信是举世闻名的将帅。别的将领只能统治一部分士兵,再多就无能为力,他们平庸无比。 袁崇焕出色的完成任务,上面有人看着,王在晋不得不赏,就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这时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王在晋认为只有山海关一道防线太过危险,一旦山海关破,努尔哈赤就能直接打到京城,所以王在晋准备多修一道防线。 王在晋在山海关八里外准备修一座新城,把老兵派去守新城,因为老兵战力极差,擅长逃跑,不堪大用。然后再召集新兵,训练一支精兵,防守山海关这座老城。 新城没有山海关稳固,并没有天险可守,新城距离老城之间都是陷坑,地雷,沟壕。也就是说老兵在新城败退,不能逃向老城,此路不通。 倒是新城边上的山上有三处山寨,但是山寨只是摆设,连城池都守不住,山寨更不能坚守。 王在晋两城的设置是消减老兵逃跑的念头,要么死守城池,要么退回山寨。是置死地而后生,要老城的士兵为了活命而选择死战。也可以说是把这些老兵舍弃了。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王在晋可以把这些老兵舍弃,老兵也可以舍弃王在晋。王在晋没有把老兵的性命当回事,会令老兵心寒,如何能让老兵死战,老兵还可以选择投降。 袁崇焕见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就知道王在晋的打算,对王在晋的计划嗤之以鼻。 更关键的是,王在晋的计划从根本上杜绝了袁崇焕建功立业的打算。袁崇焕来辽东就是打算建立功勋,青史留名,升官封侯。 否则的话袁崇焕何必来辽东受苦,虽然有避开东林党和阉党斗争的意思,但是设法去南京一样可以避开两党斗争。在官衙内,闲暇之余可以谈诗论画,晚上可以去秦淮河饮酒作乐,日子岂不美哉。何必来到军中受苦,别说玩弄女人,就是喝酒也是违抗军纪,轻则挨军棍,重则杀头,更不可以谈诗论画。 袁崇焕把王在晋告了。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5章 一切皆在掌握中 袁崇焕把王在晋给告了,原因是袁崇焕不同意王在晋在八里铺建城的计划,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的御敌策略。 王在晋很愤怒,在任何时候下属把顶头上司给告了,都是违反规矩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这样的下属,因为他们也有下属。 王在晋因为袁崇焕的特殊,一直对袁崇焕客客气气,尽管王在晋不喜欢袁崇焕,但也没有难为过袁崇焕。可是现在袁崇焕把王在晋给告了,王在晋很愤怒,“呵呵,要是这次你告不倒我,我弄死你。” 在军队杀人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敲鼓聚将,三通鼓过后不到,就可以把人杀了,这是合法的,因为军令如山,一刻钟都不能耽搁。押送粮草误时可以杀人,扰乱军心可以杀人,虚报军情可以杀人,任务完成不好可以杀人。军队是特殊地方,可以特殊行事。 在军队,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权威,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任务的好坏只能由上级来评定,因为军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才能称得上精兵。 袁崇焕的奏折送到京城,朝堂引发了轩然大波。 要是别的时候,上司和下属意见不一,下属还把上司给告了,都会先把这个下属拿下。 但这次不一样,这个下属是袁崇焕。 朝堂上的百官大都不通军事,分不清袁崇焕和王在晋谁对谁错,就派孙承宗去山海关查探。 袁崇焕一边处理军务,一边等待孙承宗和王在晋的谈话。 朝堂百官大都不通军事,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保守方略和激进方略,他们更喜欢激进方略。他们认为明朝泱泱大国不应该怕后金这个化外蛮夷。他们不通军事,不知努尔哈赤的厉害,喜欢指手画脚,不懂装懂。相交于被动防守,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出击。 袁崇焕认为自己的赢面有八成。等得知朝廷派孙承宗来山海关查探,袁崇焕就静静等待,袁崇焕对孙承宗不了解,只知道孙承宗后台很硬,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 袁崇焕得到消息,孙承宗和王在晋谈话不欢而散,袁崇焕笑了:“这局我赢了。” 孙承宗不愧是后台强硬,把王在晋赶走了,自己顶了王在晋的位子。然后孙承宗就派人来找袁崇焕。 孙承宗必须召见袁崇焕,因为是袁崇焕告的王在晋。 袁崇焕早就知道孙承宗必定会见自己,早就准备好了,见孙承宗时,把自己的计划一一向孙承宗剖解。 孙承宗被袁崇焕的计划给惊住了,驻守宁远,孙承宗不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宁远,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宁远,因为宁远是一座孤城,是阵地最前沿。 但孙承宗和王在晋不一样,袁崇焕既然想去,那就让他去,袁崇焕想死,我不拦着。 袁崇焕去了宁远,带了一部分曾经安置的失业人群,这些人信任袁崇焕,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地方去,他们更希望能在山海关外建立自己的家园。明朝很大,别说几十万人,就是几百万人也能安置,但是明朝的那些房屋和地是有主的。 宁远很破败,袁崇焕要驻守宁远,需要修筑城墙,修一座新的宁远,这个时候是很危险的,努尔哈赤要是攻打宁远,袁崇焕和他的施工队都得被努尔哈赤打包带走。 但袁崇焕经过熊廷弼的讲解,了解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狂妄自大,根本不会把袁崇焕和宁远放在眼里。这个时候袁崇焕修建宁远,努尔哈赤很高兴,努尔哈赤被熊廷弼的坚壁清野给恶心坏了,一想起这些就恨熊廷弼恨得牙根痒痒。 现在袁崇焕修筑宁远,是不是表明明朝不在执行坚壁清野,努尔哈赤很高兴,努尔哈赤盼着袁崇焕修筑宁远,根本不会出兵捣乱,万一拿下宁远后,明朝不再山海关外修筑城池,再次坚壁清野怎么办! 至于袁崇焕修筑好宁远,努尔哈赤不担心,努尔哈赤认为,只要自己想要,自己就能出兵夺回来。 孙承宗本来没有镇守山海关的方法,但经过袁崇焕驻守宁远的提醒,孙承宗有了想法,修筑城堡。大城堡外面是中城堡,中城堡外面是小城堡,大中小城堡一路修建,直接修到努尔哈赤家门口去,这叫以势压人,孙承宗就是这么牛。 修筑好城堡就得有兵镇守,否则就是一座空城堡,于是孙承宗开始招兵买马,城堡多,招收的兵也多,粮草需要也多,军饷也多,兵器铠甲也多。 从此辽响就是个无底洞,明朝一年的税收是四百万两,辽响就需要五百万两,直接把明朝拖垮。明朝为什么灭亡,答案是穷,农民受灾,明朝无力赈灾,农民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直接把明朝推翻。 孙承宗虽然修筑城堡拖垮了明朝,但孙承宗收获巨大。孙承宗一仗未打,收复失地四百里,善战者无赫赫之战功,孙承宗是个伟人。 善战者无赫赫之战功,那么孙武,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岳飞等等战功赫赫的名将,按孙承宗的说法来看,他们就是不善战了? 孙承宗为什么能一仗未打,收复失地四百里,那是熊廷弼和努尔哈赤两位军事大佬博弈空出来的地方,努尔哈赤并没有占领那些地方。 努尔哈赤对孙承宗修筑城堡无动于衷,努尔哈赤很自信,让他修,修完我再夺过来。 努尔哈赤政治上不如皇太极,但在军事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半斤八两,皇太极能做到的事情,努尔哈赤也能做到。 后来,孙承宗派人修筑大凌河,皇太极带兵去抗议了,施工队和救援队都被皇太极打包带走了。 当然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动手的话,首先遭殃的是袁崇焕,袁崇焕修城池在最前沿。但袁崇焕有把握,努尔哈赤不会动,才会去驻守宁远,修筑宁远城池。 孙承宗跟在袁崇焕屁股后面修筑城堡才得以太平无事。后来袁崇焕死了,孙承宗派人去修大凌河时,施工队和救援队被皇太极打包带走,孙承宗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是修筑城堡,差别会这么大。 因为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一样,努尔哈赤狂妄自大,皇太极谨慎小心。皇太极统领女真人的时候,袁崇焕也曾派赵率教修筑锦州,皇太极也带兵去了,可是袁崇焕让赵率教用假议和拖住了皇太极。 袁崇焕到了宁远后,发现宁远有人。那是因为熊廷弼撤的匆忙,并没有把所有人都带到山海关,剩下一部分人没有来得及跟随熊廷弼撤走。努尔哈赤也没有理会这些人,这些人当时都逃往各处,也没有携带多么重要的物资,关键的是这些人熟悉地形,要是打起游击来,努尔哈赤会很麻烦。 袁崇焕收编了这些人,同时发现了一个逃兵祖大寿。 有一个人在战场上做了逃兵,但他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孔子知道后,夸奖了这个人。 孔子是谁,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儒家奉为经典。按儒家的理论来说,一个人为了孝道,做了逃兵,并不可耻,应该值得夸奖,逃兵光荣。 祖大寿是个逃兵,也有年迈的母亲需要奉养。 但袁崇焕这个儒家子弟没有夸奖祖大寿,而是训斥了祖大寿。 祖大寿反驳,当时很多人都做了逃兵,祖大寿也是无奈,再者,也不差祖大寿一人。 袁崇焕批评,就是很多人都像祖大寿这样想,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逃兵。既然做了兵,就要守护一方,守护辽东的父老乡亲。 袁崇焕和祖大寿辩驳了半天,最后袁崇焕说服了祖大寿,祖大寿也如脱胎换骨般重获新生。 祖大寿成了袁崇焕的第一心腹,袁崇焕的死忠。 袁崇焕驻守宁远,修筑宁远城,孙承宗从来没有在物资,人员方面亏待过袁崇焕,粮草,武器,火枪,大炮,应有尽有。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等等将领也都调到袁崇焕手下。 袁崇焕也因驻守宁远有功,袁崇焕的官位也一升再升,到宁前兵备副使,再到宁前道。毕竟袁崇焕在阵地的最前沿,同时孙承宗也有些忌惮袁崇焕,毕竟孙承宗的前任离开和袁崇焕脱不了关系。 在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修筑宁远修的很好,很成功。袁崇焕也以法治军,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精兵。这支精兵人数不多,有一万人。 孙承宗修筑城堡,大修特修,把城堡修到了锦州。 袁崇焕见此,也只是摇了摇头。孙承宗太过一厢情愿,忘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果然朝廷见孙承宗修筑城堡,招兵买马,太过费钱。明朝税收四百万两,辽响就需要五百万两,长期下去,明朝受不了,就下诏让孙承宗精兵简将,减少军饷。 于是孙承宗裁剪士兵一万七千人,节省开支六十八万两。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 可是朝廷依然认为军费太高,就把孙承宗拿下了。 接替孙承宗的人是高第,朝廷对高第下了一个命令,减少辽响。 高第很严格的执行了朝廷的命令,高第认为防线太长,城堡太多,消耗军饷太大。就把孙承宗修筑的城堡给撤了,撤到山海关。 那些士兵将领很欢快的撤了,他们不想驻守在这里,他们不想面对努尔哈赤。可是辽东农民撤的很痛苦,他们在这里辛苦建设,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现在一道命令,就要他们离开自己辛苦建设的家园,他们很心痛。 在撤退的过程中,丢弃米栗十余万,在撤退的过程中死亡的人非常多,哭声震野,农民怨声载道。 很多人都撤退了,袁崇焕没有撤,袁崇焕说道:“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袁崇焕也。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6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努尔哈赤得知明朝不在山海关外修筑城堡,改为撤退山海关,努尔哈赤急了,就马上带兵来了。努尔哈赤更想趁辽民撤退山海关的时候,一举攻克山海关,努尔哈赤带了全部家当过来了。 袁崇焕得知努尔哈赤带兵来了,袁崇焕很镇定,没有慌乱。袁崇焕一开始的策略就是驻守宁远,凭借宁远这座孤城挡住努尔哈赤。袁崇焕一开始心目中的敌人就是努尔哈赤。 袁崇焕一开始也没有想过可以把防线修到宁远来,现在高第撤退了山海关外的防线,现在和袁崇焕当时的策略何其相似,袁崇焕就是要宁远像一颗钉子一样盯住努尔哈赤,凭借宁远一座孤城抗衡努尔哈赤。 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宁远,努尔哈赤,高第,孙承宗,朝堂百官,他们都不相信袁崇焕能守住宁远。但袁崇焕很自信,袁崇焕认为自己能守住宁远,只要能守住宁远,就能官运亨通,就能一战成名,就能名流千古。 袁崇焕很镇定的布置了防御策略,然后派人到山海关传递要求,“我不需要援兵,只要求一件事,发现自宁远逃到这里士兵或将领,全部斩杀。” 袁崇焕向山海关传达要求后,觉得还不保险,万一逃兵不逃往山海关呢!袁崇焕命令赵率教驻守前屯,只做一件事,发现逃脱士兵或将领,全部斩杀。 然后袁崇焕告诉士兵将士实情,滴血发誓,死守宁远,袁崇焕之举赢得人心,得到军民一致拥戴,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士兵和百姓井然有序防守宁远。 努尔哈赤带兵来了,发现宁远竟然还有人驻守,很是差异。但努尔哈赤赶时间,想要趁辽民退到山海关的时候,直接进攻,制造混乱,一举攻克山海关。所以努尔哈赤派人劝降袁崇焕。 努尔哈赤派人对袁崇焕说,“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努尔哈赤并不在知道驻守宁远的是谁,努尔哈赤也没有把这人放在眼里,努尔哈赤比较赶时间。 袁崇焕也派人给努尔哈赤传信,“你说的二十万人是假的,我知道你只有十三万人,不过我也不嫌少,你尽管来攻。” 努尔哈赤大怒,但是当时天色已晚,努尔哈赤又是远来奔波,体力消耗很大,就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清晨就开始攻城。 努尔哈赤原以为半天功夫就能拿下宁远,结果攻城整整一天都没有拿下宁远,努尔哈赤开始重视袁崇焕。 第二天一早又开始进攻宁远,结果还是没有拿下宁远。努尔哈赤急了,经过两天进攻,女真人伤亡极大,努尔哈赤开始心痛。女真人人口少,努尔哈赤每次打仗都重视士兵的伤亡,努尔哈赤起兵进攻明朝,加起来士兵的死亡都没有这两天多。 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游牧民族,他们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要是女真人损失过大,女真人就要面临蒙古人的战刀。 第三天,努尔哈赤冒着炮火亲自在前方督战,女真人士气大震,攻城更加猛烈,但伤亡更加强大,尤其是宁远城袁崇焕使用火药和棉花组成的万人敌袭击女真人,威力极大,女真人伤亡更加惨烈。 努尔哈赤的心在滴血,努尔哈赤看着岌岌可危的宁远,心中在告诫自己,坚持,再加把劲,马上就能攻克宁远。 此时袁崇焕也因宁远岌岌可危,亲自参与守城,袁崇焕心中也在告诫自己,坚持,再加把劲,努尔哈赤马上就会撤兵。 宁远虽然只有一万士兵,但也有数万百姓,百姓军阵厮杀不行,但守城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袁崇焕知道努尔哈赤要是不惜一切代价可以攻下宁远,但是伤亡太重,攻下宁远还有什么意义。袁崇焕料算到努尔哈赤会因为后金士兵伤亡太大而撤退,也许就是下一秒。 袁崇焕和努尔哈赤在无形的博弈,都在心中暗自坚持,坚持住,下一秒努尔哈赤就会撤兵《宁远就会城破》。两人都是性格坚毅之辈,都在等对方认输。 时间一点点流失,两人心在不断滴血,但两人都在坚持,也许下一秒就会获得成功。从早晨到上午,到中午,再到下午。 忽然宁远城城门角两台间守御薄弱处被凿开两丈见方的大洞,袁崇焕心沉了下去,袁崇焕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 城中百姓见城池破开大洞,都放弃了抵抗,咒骂袁崇焕,认为是袁崇焕害死了他们。因为女真人有惯例,遭遇城池,投降,很好。要是敢抵抗,城破时,屠城。 袁崇焕伤心悲痛,城破了吗?宁远将要失守了吗?输了吗?袁崇焕没有放弃,袁崇焕在坚持,袁崇焕还在堵塞缺口,袁崇焕周围的士兵被袁崇焕带动,担土搬石,堵塞缺口。 轰鸣一声炮响,一颗炮弹在努尔哈赤周围爆炸,努尔哈赤被炸伤了,努尔哈赤晕倒了,女真人撤兵了,宁远守住了。 城中百姓见宁远守住了,羞愧于刚才咒骂袁崇焕,满城大哭,纷纷跪倒袁崇焕面前,感谢袁崇焕。 袁崇焕心中悲痛更强,这就是民心,袁崇焕一点也不了解民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心这门学问,袁崇焕需要好好参悟。 努尔哈赤撤退了,努尔哈赤输了,输的很惨,女真人死亡两万余人,受伤的更多,可是努尔哈赤却没有攻下宁远这座孤城。 努尔哈赤撤兵后,袁崇焕派使者给努尔哈赤送信。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已被救醒,努尔哈赤打开信封,见信中写着,“你横行天下这么久,今天竟然败在我的手里,应该是天命吧!” 努尔哈赤一口老血险些喷出,努尔哈赤自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结果没有攻下宁远,败在袁崇焕手中,这就是天命。努尔哈赤想起当时看到星遮日月之光辉的场面,努尔哈赤不知道那星就是为袁崇焕所发,袁崇焕才是正主,努尔哈赤想的是,自己败给袁崇焕是命,自己的命到了尽头了吗?努尔哈赤萎靡不振。 努尔哈赤为了面子,给袁崇焕回信,“约期再战。” 再然后,不久后,努尔哈赤死了。 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打破了女真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此举有很大的政治意义,极大鼓舞了明朝士兵的士气。天启皇帝很震动,朝堂百官很震动,辽东军民很震动。 然后袁崇焕就升官了,辽东巡抚,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的大官,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 这才几年时间袁崇焕就成了正三品大官,可见袁崇焕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要是袁崇焕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文官,以袁崇焕的家世,没有后台,又没有丰厚的钱财,袁崇焕就是一辈子也做不到正三品的官位。 有人高兴,有人倒霉。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那么主持撤兵到山海关的高第就有了麻烦,袁崇焕的胜利证明高第的错误,朝堂以高第不救宁远为理由把高第拿下了。 所以高第很倒霉,要不是有袁崇焕,要不是袁崇焕打了胜仗,高第还能在山海关待的好好的。 高第被拿下,王之臣上位。 袁崇焕升官了,得了封赏。袁崇焕手底下的将领也得了封赏,比如满桂和赵率教。 满桂不满赵率教也得封赏,因为赵率教当时守前屯,并没有发兵救援宁远。 其实当时赵率教驻守前屯,干的是监督执法队的工作,斩杀从宁远逃走的士兵和将领。赵率教又没有擅离职守,赵率教干得很出色,赵率教对防守宁远也有很大的功劳。一支军队打了胜仗,监督执法队也是有功劳的。 再者,袁崇焕都算好了,给赵率教的军队正好够斩杀逃兵。防守宁远已经很吃力了,袁崇焕怎么可能把多余的人马给赵率教,赵率教想救宁远也是有心无力。 满桂和赵率教闹了起来,袁崇焕去劝和。 满桂认为袁崇焕偏向赵率教,又和袁崇焕闹了起来。 袁崇焕恼了,军队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要是存在两个或多个声音,将领就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支军队也就完了。 满桂这么一闹就是冒犯了袁崇焕的权威,打击了袁崇焕在士兵面前说一不二的地位。袁崇焕绝对不允许权威动摇,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袁崇焕就奏请王之臣,要把满桂拿下。 王之臣对袁崇焕的奏请没有放在心上,就准备和稀泥,两边安抚。 袁崇焕不同意,袁崇焕恼了,就上书把王之臣给告了。 然后就是袁崇焕和王之臣之间的斗争。 袁崇焕刚打败了努尔哈赤,辽东可以没有王之臣,但不能没有袁崇焕,朝堂很容易做出了选择,支持袁崇焕,袁崇焕赢了,山海关外都听袁崇焕指挥。 然后满桂就被赶到山海关内。 袁崇焕拿下了满桂,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想着满桂是一员勇将,刚打了胜仗就把人赶走不好,显得袁崇焕像是心胸狭窄似的,袁崇焕就把满桂给调了过来。 满桂被袁崇焕修理了一番,老实了许多,再也不敢冒犯袁崇焕的权威。但满桂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服的种子。 山海关外都在袁崇焕掌握中,袁崇焕开始大干起来,招兵买马,修筑城墙。袁崇焕制定了以辽人守辽土的计划,然后屯田,以辽土养军队,再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 袁崇焕为了对抗女真人的铁骑,训练了一只精兵关宁铁骑,这是一支为攻打女真人而训练的骑兵。 袁崇焕收到消息,努尔哈赤死了,袁崇焕很高兴,知道机会到了,就派出了使者吊祭努尔哈赤之丧。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7章 建功立业辞官去 袁崇焕派出了使者吊祭努尔哈赤之丧。 袁崇焕不止是派出使者吊祭努尔哈赤,袁崇焕更是亲自混在队伍之内,袁崇焕的真实目的当然不是吊祭努尔哈赤,而是刺探军情。 袁崇焕打好了如意算盘,努尔哈赤死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必然会争权夺位。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为争权夺位斗的厉害,袁崇焕就推波助澜,让他们四分五裂,然后一举荡平后金。 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争权夺位并不严重,袁崇焕可以施展计策挑拨离间,拉拢一批人使后金内部斗争,让后金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侵犯明朝。 袁崇焕如意算盘打的啪啪响,然后见到了皇太极,袁崇焕心凉了半截。皇太极人杰也,有皇太极在,施展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没用。袁崇焕心中感叹,上天待女真人何其厚也,竟然叫皇太极这样的人杰降生在女真人族内。 努尔哈赤是火,炽热明亮,引人注目,想忽视努尔哈赤都难。皇太极是土,厚重凝实,悄无声息,不知不觉竟以掌握后金大权,其他人根本无法和皇太极争夺。 皇太极很热烈的接待了袁崇焕的使团,皇太极提出了一个请求,议和。 明朝地域有六百万平方公里,后金领域有十万平方公里。 明朝人口有上亿人,后金人口有五十万。 明朝地大物博,可以自给自足,是农耕民族,财物丰富。后金地域狭小,缺乏很多物资,是游牧民族,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得到周边各国的承认,很多都是明朝属国。后金得不到周边各国的承认,很多都是后金的敌国。 地域,人口,经济,政治。后金都和明朝差距极大。 后金只有战力强盛些,可是袁崇焕已经在训练关宁铁骑,在尽力弥补两军之间的战力差距。 后金和明朝差距这么大,这让皇太极怎么打。皇太极可不象努尔哈赤那样疯狂,皇太极很冷静。有这么巨大的实力差别,只要不是疯子和穿越者,都会判断出后金和明朝之间谁赢。所以皇太极想议和。 袁崇焕的使团表示可以替皇太极传达,然后就回去了。 皇太极很急,袁崇焕的使团回去不久,皇太极就派了一队使团向袁崇焕传达议和。 两国之间的议和,袁崇焕做不了主。皇太极也知道袁崇焕做不了主,想让袁崇焕给天启皇帝说出皇太极的意思。但袁崇焕深知朝堂文官的尿性,他们不会同意议和,袁崇焕要是敢提,他们就敢拿下袁崇焕。 所以袁崇焕根本没有上报给天启皇帝,可是袁崇焕也没有拒绝皇太极,袁崇焕感觉这个议和可能对自己有用,关键时刻可以拖延皇太极。 袁崇焕和皇太极就关于议和这个话题谈了起来,可是始终都没有进展。但两人都没有闲着。 袁崇焕刚接手山海关外的事务,在收拢人心,让山海关外运转起来。更在修筑城墙,训练关宁铁骑。 皇太极刚当上女真人的皇帝,没有绝对的权威,人心有些不稳。皇太极需要战功收拢军权,稳定人心。明朝方面有袁崇焕在,皇太极没有把握打过袁崇焕,更不想输了失去人心,就发兵侵犯朝鲜。 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一样,努尔哈赤狂妄自大,皇太极谨慎细微。皇太极选的时间特别好,正是袁崇焕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时,袁崇焕防守可以,进攻后金救援朝鲜心有余而力不足。 袁崇焕也在犹豫,袁崇焕曾经训练的一万精兵经过宁远之战,所剩无几,而新的精兵关宁铁骑还未训练出来。袁崇焕手中并无一支精锐军队,而且山海关外的事务还未安顿好,要是有了战事,可能人心不稳,造成全面溃败。 要是救援朝鲜,袁崇焕手中的半成品军队依城防守还可以,和女真人野地战斗,非溃败不可。要是进攻后金国都,可是皇太极也有防备,皇太极手下都是骑兵,速度很快,来个虚虚实实,进攻宁远,皇太极能一路打到山海关去。 不救援朝鲜,皇太极就能征服朝鲜,收拢军心,皇太极的地位就会稳固如山,后金就会度过虚弱期,袁崇焕会丧失打击后金的最佳时期。 袁崇焕并无良好的计策,因为对手是皇太极。袁崇焕左右为难,最后做出决定,以稳为主,加强自己的力量才是正道。袁崇焕修筑防线,训练关宁铁骑。 以前山海关岌岌可危的时候,没人敢卡山海关的物资。现在袁崇焕打败了努尔哈赤,后金又在攻打朝鲜,山海关外宁远那边并无危险,就有人卡住袁崇焕的军用物资。 魏忠贤,自封了九千岁之后还不罢休,还要全国各地给他建生祠。魏忠贤本来是天启皇帝为了打压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扶持起来的阉党首领。天启皇帝给了魏忠贤大权,魏忠贤斗夸东林党后,被权利迷失,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无法无天。 魏忠贤插手全国各地的事务,要全国各地给魏忠贤建生词。全国各地畏惧魏忠贤的权柄,给魏忠贤建生词。魏忠贤大力建生词,事业搞得风风火火,这一年把事业搞到巅峰,要把生词建到山海关外袁崇焕的地盘,为了威胁袁崇焕给魏忠贤建生词,竟然卡了袁崇焕的军用物资,而且是在很关键的时刻。 袁崇焕很恼火,魏忠贤太过张狂,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魏忠贤离灭亡不远了。而且将来魏忠贤被查办,魏忠贤的余党都跑不了,给魏忠贤建生词,就是一条很大的罪证。更关键的是,给魏忠贤建生词,将来历史都会浓浓记上一笔。 可是魏忠贤卡袁崇焕的军用物资,让袁崇焕很难办,要是这批军用物资到不了,袁崇焕修筑的防线需要耽搁,要训练的关宁铁骑都要耽搁。袁崇焕的心血会被废除,山海关外的军民都会陷入危险之中。 最后袁崇焕为了山海关外的局势,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上书请求给魏忠贤建生词。袁崇焕写完奏折就把笔扔了。魏忠贤见袁崇焕很上道,就把卡袁崇焕的军用物资发了。 袁崇焕得到军用物资后,立刻修筑防线,训练关宁铁骑。因为魏忠贤卡袁崇焕的军用物资,耽搁了袁崇焕修筑防线,袁崇焕紧赶慢赶,还是迟了一步。皇太极已经征服了朝鲜,袁崇焕还没有修筑完防线,锦州还未修好。 皇太极一见,很高兴,机会啊,岂能不好好把握,就发兵攻打锦州。 此时主持修筑锦州的是赵率教。赵率教见锦州还未修好,皇太极就带兵来了,赵率教很急,要是此时皇太极带兵攻城,锦州绝对守不住。关键时刻赵率教拿出袁崇焕给他的锦囊妙计,守住了锦州。 赵率教派人给皇太极带话,“议和。” 皇太极本来要直接攻打锦州,听到赵率教的带话,停住了,就在锦州边上扎营,看着赵率教修筑锦州。皇太极犯了和宋襄公一样的错误,不过皇太极的本意和宋襄公不同,皇太极想要议和。 皇太极不知道赵率教这句话是在骗他,还以为明朝真有议和旨意下来,就带兵在一旁等着。 大贝勒代善说道:“赵率教在修筑锦州,他没有诚意议和,否则应该停止修筑锦州。” 皇太极叹气说道:“议和还有议和成功,议和不成功,赵率教修筑锦州也不是无可厚非的事。” 皇太极知道轻重,锦州和议和比起来是小事。只要能议和,割地赔款,称臣纳贡,皇太极认了,只要不太过分,皇太极都能答应。 结果皇太极等啊等,等到赵率教修筑好锦州,赵率教有了底气,不同意议和。 皇太极大怒,就带兵攻打锦州。 可是锦州修筑的很彻底,赵率教手底下的兵又十分精锐,皇太极想要拿下锦州很难。 皇太极恼了,直接带兵去宁远,皇太极要找袁崇焕问个清楚。 袁崇焕不承认议和的事,还在宁远城外摆开军队,要跟皇太极较量。 皇太极手下的女真士兵十分凶猛强大,可以说是天下第一精兵,野战,女真士兵还从来没有怕过谁,皇太极自然不惧。没有人相信袁崇焕可以野战打败皇太极,皇太极不信,朝堂百官不信,天启皇帝不信,可是袁崇焕赢了。 结果皇太极一败涂地。 袁崇焕新训练的关宁铁骑打败了女真士兵,关宁铁骑从此可以说是天下第一精兵。 道,法,术。李广以术治军,卫青以法治军,孙武以法治军,等等。历史上以法治军的军队屈指可数,袁崇焕也是以法治军,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有了道的雏形,他们为自己而战。以辽人守辽土,关宁铁骑由辽人组成,他们是为自己的家园而战。 一支军队有了自己的道,这样的军队寥寥无几,但这样的军队也特别厉害。比如共产党组建的解放军,他们为信仰而战,有了自己的道。用了四年时间就打败武器精良,士兵众多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全中国。 袁崇焕用野战打败了皇太极,史称宁锦大捷,此举有很大的政治作用。和上次打败努尔哈赤不一样,那次是靠着城池防御,而这次代表着真本事。代表着明朝军队战斗力胜过女真人,女真人再也不敢小看明朝,极大的提升了明朝的军心,很大的打击了女真人的士气,皇太极也不敢轻易侵犯明朝。 袁崇焕野战打败了皇太极,极大的鼓舞了明朝的士气,明朝举国欢腾,都很高兴,因为这代表着女真人不再可怕。很多人都高兴,但魏忠贤不高兴,袁崇焕没有兑现他的诺言。 袁崇焕曾经上书请求给魏忠贤建生词,可是袁崇焕就是不兑现诺言,袁崇焕没有给魏忠贤建生词。 魏忠贤曾经催过袁崇焕,但袁崇焕都找借口拖延。袁崇焕对着魏忠贤的催促建生词的信,笑道:“我就是不建,你能奈我何!” 魏忠贤对袁崇焕的违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宁锦大捷,魏忠贤对袁崇焕的封赏只是简单的升了一级,赏银三十两,极大的抹杀了袁崇焕的战功。 袁崇焕不高兴,就上书请辞。 魏忠贤准了,明朝既然有军队可以野战打败皇太极,女真人也不是那么可怕,那么山海关外就不是非袁崇焕不可。 袁崇焕发现三名有潜力的大将,他们分别是祖大寿,赵率教,何可刚。可是他们各都有缺点,祖大寿是进攻不足防守有余。赵率教是太过圆滑。何可刚是太直,不会变通。 袁崇焕离开前把关宁铁骑交给了祖大寿,面对皇太极这种高手,还是防守的好,进攻,一不小心就会被皇太极算计。至于满桂,一名勇将,莽夫而已,可以为将,不可为帅。满桂和李广有些相似,把关宁铁骑交给满桂,关宁铁骑的战力会下滑的很严重。 袁崇焕交接完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袁崇焕见识了皇太极,知道凭借现在的实力把女真人消灭,很不现实。皇太极很厉害,想要消灭皇太极,必须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封杀才能办到,凭借袁崇焕在山海关外的势力,办不到。 而且皇太极知道袁崇焕的厉害,不会轻易进攻,袁崇焕在宁远待着也没有战功可拿。袁崇焕也不想浪费时间在宁远这种荒僻的地方待着,袁崇焕也有自己人生追求,就像诸葛亮,时时都想着回老家侍弄桑树。 袁崇焕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高官退休,没人敢欺负袁崇焕,更没人敢看不起袁崇焕,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还会青史留名。 再者,袁崇焕也有避祸的意思,魏忠贤已经疯狂,离灭亡不远。曾经给上书请求给魏忠贤建生词的人,必定会被追究。闲职在家,也可避开魏忠贤的牵连。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8章 君问计五年平辽 袁崇焕辞官之后,风云急变。 辽东太平无事,皇太极被袁崇焕打败后,很安分,再也不敢轻易侵犯明朝。袁崇焕虽然走了,但袁崇焕留下了关宁铁骑,这支精兵战力高于皇太极的八旗子弟兵。 但明朝朝堂天翻地覆。 两个月后,天启皇帝死了,崇祯皇帝继位。 崇祯用了三个月,拿下了不可一世的魏忠贤。当然手段很不光彩,又拉又打,有哄又骗,崇祯把不讲信用发挥到了极致,极丢帝王的身份,杀人不够,还戳尸,这是皇帝该干的事吗? 崇祯拿下魏忠贤后,大肆屠杀阉党,杀杀杀,大杀,特杀,把朝堂杀了半边天,然后大力扶持东林党。 明朝的历代皇帝大多都是扶持阉党对付文官集团,而崇祯反其道而行之,屠杀阉党扶持文官集团的代表东林党。结果造成了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权利彻底失衡,东林党把崇祯皇帝架空。 崇祯皇帝不论干什么事,只要东林党不同意,崇祯皇帝就做不成。比如收税,商税,盐税,茶税,过路税,矿税,等等,东林党不同意,崇祯皇帝就收不起来这些税。 崇祯皇帝唯一能做主收起来的税,就是农业税。可是当时明朝的田地三分之二掌握在官员手里,《比如徐阶就霸占了二十四万亩田地。》他们不纳税。剩余的田地中的三分之二掌握在地主豪强手中,他们偷税漏税。真正掌握在农民手中的田地不过十分之一,整个大明朝的运转所需钱财,都从这些农民身上收上来,而且收上来的过程中,经手的官员们还层层贪污。 都说崇祯皇帝做的最英明是事情,就是一上台就把魏忠贤除去,可是最后崇祯皇帝后悔了,在明朝最后灭亡的时刻,崇祯皇帝下令,收殓魏忠贤遗骸,厚葬魏忠贤。 其实崇祯年间中后期,崇祯皇帝就看清了东林党的本质,崇祯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组建阉党对付东林党,可是阉党被崇祯皇帝杀的太厉害,元气大伤,而东林党又是大权在握,崇祯皇帝始终无法用不成气候的阉党对抗气焰嚣张的东林党。 崇祯皇帝一生都被东林党压制,做什么事情都绕不开东林党,最后崇祯皇帝亡国时,说出,“朕非亡国之君,而是亡国之臣。” 因为明朝许多大事,崇祯说了不算,东林党说了才算。当东林党自家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东林党选择维护自家利益。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比如当初汉朝王莽能篡位成功。因为对世家豪强来说,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利益,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不管这人姓王还是姓刘。 可是王莽接下来变法,对国家大大有益,本是好事。但是损害世家豪强的利益,世家豪强不同意,暗中下手,制造了民乱,把王莽赶下了皇位。 人皆有私心,都会为自己谋利。只是崇祯皇帝看不破而已,最后深受其害。“亲君子,远小人。”这人人都知道,可是人的脸上又没有写着君子和小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很难分辨。东林党一定是君子,阉党一定是小人,嘿嘿,这可未必。 可是崇祯皇帝分辨不清,也不想他哥哥天启皇帝为什么重用魏忠贤?以为天启皇帝是昏君。崇祯皇帝在当信王时,听到很多人咒骂魏忠贤,认为魏忠贤祸国殃民,是个大坏人,所以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除去。因为大坏人的敌人是东林党,崇祯皇帝天真的认为坏人的敌人就是好人,所以崇祯皇帝扶持东林党。 崇祯皇帝除去魏忠贤后,很急,很关心辽东的事情,而辽东能打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人只有袁崇焕,也只有袁崇焕能打赢女真人。袁崇焕因不满魏忠贤,而辞职回家,不是阉党,所以崇祯皇帝就下旨封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正二品的官。 这也是袁崇焕的计策高明,感到魏忠贤太过疯狂,长久不了,就趁机辞职,以退为进。被魏忠贤逼得辞职的人是阉党吗?不能是。 所以袁崇焕不是魏忠贤的人,不是阉党,而袁崇焕也因此避开了一场大祸。否则凭着袁崇焕上书请求给魏忠贤建生词,这一条罪,就算袁崇焕在辽东掌握大权,也会被崇祯皇帝拿下。 袁崇焕收到崇祯皇帝颁布的升官圣旨,并没有动。一是,崇祯皇帝正在大肆屠杀阉党,袁崇焕不想掺进这个漩涡之中,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惹火烧身,袁崇焕要低调。 二是,名士就爱玩三请五请这一套,比如诸葛亮,三顾茅庐,名士中的典范,诸葛亮明明想出山,否则刘备也请不到诸葛亮,诸葛亮还非得让刘备请三次。 可是名士也就吃这一套,崇祯皇帝一请再请袁崇焕,还连连升官,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大肆嘉奖袁崇焕还不算,还对袁崇焕礼遇有加,委以重任。 袁崇焕很感动,想着,“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结果一感动就出事了,影响袁崇焕的判断,袁崇焕看错崇祯皇帝,最后真成了国士,被崇祯皇帝杀了。 所以说算命的不能给自己算,给自己算命,患得患失,影响判断,会算不准。 袁崇焕一生从未被人看重过,进士是袁崇焕考了十几年千辛万苦谋划得来的,县令官位是袁崇焕送钱得到的,兵部职方司主事,也是袁崇焕送重金得到的。 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是袁崇焕冒着被罢官杀头的风险谋划得来的,宁前道,是袁崇焕冒着得罪上司的风险,弹劾上司得到的职位。 在宁远袁崇焕冒着风险,致死地而后生,打败努尔哈赤,得到辽东巡抚的职位。而袁崇焕能修好锦州,是冒着被皇太极发现的巨大危险,去皇太极地盘刺探军情,得到有用的情报,才能用假议和拖住皇太极修好锦州,又引来皇太极,用千辛万苦训练的关宁铁骑打败皇太极,使皇太极不敢轻易侵犯明朝。 可以说,袁崇焕的成就,都有巨大风险。袁崇焕能一路官居高位,都是袁崇焕千辛万苦冒着危险费尽心机努力得来的。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看重,很感动,以至于看错崇祯皇帝。明知道崇祯皇帝大肆屠杀阉党,打破了朝堂平衡,做的不对。袁崇焕还为崇祯皇帝找借口,以为崇祯皇帝要亲自出手,不再假手于阉党,同时也在麻痹东林党。 至于崇祯皇帝在魏忠贤死后还戳尸,极丢帝王身份,谁知道疯狂变态的太监魏忠贤做了什么恶心崇祯皇帝的事,以至于崇祯皇帝要戳尸泄愤,情有可原。 当然也有袁崇焕在朝堂根基浅薄的原因。袁崇焕的根基在辽东,在朝堂袁崇焕没有根基,对崇祯皇帝不太了解,没有地方打探崇祯皇帝的事迹,不知道崇祯皇帝刚进皇宫的事情。 天启皇帝病危,魏忠贤通知还是信王的崇祯进宫,当晚,天启皇帝叮嘱崇祯,然后传位给崇祯。崇祯疑心很重,怕魏忠贤谋害自己,在饭菜茶水中下毒,自己带了干粮,没有吃皇宫中的东西, 崇祯不敢睡觉,一个人在宫中枯坐,等待天亮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件事情。他看到有一个太监带着一把剑路过,崇祯就叫住这个太监,并假装要看他的剑,于是将剑留在自己手中,太监也不敢向崇祯索要,所以崇祯就有了这把剑作为防身武器。 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毕竟宫内都是魏公公的人,就算崇祯是武林高手,恐怕一个人一把剑也抵挡不住这么多人,所以崇祯又生一计,他命人赏赐宫中的太监,以慰劳他们如此辛苦的巡逻宫中。 侍卫们被集中到一起吃喝赏赐,这样崇祯就有人作伴了,毕竟没有人敢在如此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将皇位继承人杀害吧。 然后崇祯辛苦熬到天亮,继承皇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崇祯皇帝疑心很重,都说曹操疑心重,但崇祯皇帝疑心更重。崇祯皇帝做这些有用吗?没有用,要是魏忠贤一心杀死崇祯,不吃不喝有什么用?魏忠贤可以灌毒。 一把剑又有什么用?魏忠贤手下有武艺高强的侍卫,崇祯拿着剑也打不过。至于那些巡逻的太监和侍卫,他们是听魏忠贤的,还是听没有登上皇位的崇祯,恐怕他们更听魏忠贤的话。 崇祯皇帝这么做,除了打草惊蛇,告诉魏忠贤我不信任你之外,没有其他用处。 索性魏忠贤这个时候在陪赏识他的天启皇帝,没有关心崇祯皇帝,否则崇祯皇帝能否继位,还是两说。 袁崇焕因为根基浅薄,没有地方打探崇祯皇帝的事迹,又因身在局中,没有看清崇祯皇帝。但皇太极不一样,皇太极热心议和,早派了密探查探明朝朝堂的事情,崇祯皇帝的事迹,皇太极一清二楚,皇太极冷眼旁观,看清了崇祯皇帝。 所以才有了之后的己已之变,皇太极被袁崇焕逼得没办法,皇太极为了后金的安危,冒险进入明朝腹心,利用崇祯皇帝的疑心,把不可战胜的袁崇焕除去。 这时,崇祯皇帝很信任袁崇焕,袁崇焕很感激崇祯皇帝,两君臣相谈甚欢。崇祯皇帝问袁崇焕:“平辽需要多久?” 袁崇焕想了想,考虑明朝的国情,毕竟明朝税低,不足以长时间支撑高额军饷,又考虑辽东皇太极的情况,还有朝鲜和蒙古各国,袁崇焕心中预算出最合适的平辽时间,说道:“请给我放手去干的权力,预计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 崇祯很高兴,就大力夸奖袁崇焕,表示会大力支持。 都说袁崇焕五年平辽,是说大话,不可能完成,没人相信袁崇焕能做到。 当初袁崇焕守孤城辽宁,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可是袁崇焕守住宁远,打败了不可战胜的努尔哈赤。 当初袁崇焕和皇太极平地打野战,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打赢,可是袁崇焕打赢了。 那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就为什么就认为袁崇焕做不到? 难道是因为后来满清得了天下。 但在当时,皇太极并不是多强大,女真人人口不过五十万,而皇太极又是袁崇焕手下败将,袁崇焕督师蓟辽,未必不能五年平辽。 只是崇祯皇帝没给袁崇焕机会,一年之后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拿下,要是给袁崇焕五年时间,袁崇焕未必不能平辽。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9章 万事俱备等东方 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话说出了,但也需要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 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需要满足袁崇焕的需求。 这些崇祯皇帝都答应了,给袁崇焕大权,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至于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撤回,以统一事权。 最后袁崇焕提出崇祯皇帝必须信任他,三人成虎要不得,朝中嫉贤妒能的话不要理会,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更不能相信。 崇祯皇帝都答应了,并赐给袁崇焕蟒袍、玉带与银币。 袁崇焕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何止三人成虎,简直就是听风是雨,崇祯皇帝疑心比曹操都重,还没有曹操的本事,而且还耳根子软,没有主见,自身判断力差。 袁崇焕和崇祯皇帝谈好后,就去了辽东,然后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因为辽东士兵不发军饷闹兵变,袁崇焕需要带一部分军饷过去。 这点很重要,看袁崇焕去辽东的时候,辽东是什么现象,士兵因不发军饷闹兵变,军心不稳。 袁崇焕到了辽东需要的是稳定军心,然后才是熟悉新的职位督师蓟辽。调派人手,安排职位,让整个辽东按照袁崇焕的需求运作起来,准备征讨皇太极所需的粮草,兵器,马匹等等。袁崇焕还要重整军纪,训练士兵。 袁崇焕这次讨伐皇太极,袁崇焕要一心求稳,袁崇焕看过边境防御地图,知道自己的防区如铁桶般稳重,皇太极过不来。倒是遵化那个地方防御很薄弱,那个地方与蒙古人交接,此时蒙古人无力侵犯明朝,不会发生战事,自然防御薄弱。 可是皇太极如果绕道到蒙古,从遵化这个地方进攻,遵化的防御薄弱,会被皇太极攻破。这个地方是个防御漏洞,需要填补。 袁崇焕就上书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和朝堂百官没有当回事,遵化和蒙古接壤,此时蒙古人并不侵犯明朝,崇祯皇帝和朝堂百官认为袁崇焕是杞人忧天,所以没有理会。 袁崇焕再次上书。 崇祯皇帝和朝堂百官还是没有理会。 袁崇焕派兵去守遵化。 崇祯皇帝和朝堂百官很愤怒,遵化不是你的防区,你派兵去那里是什么意思?你还想派兵驻扎哪里?这个口子不能开,坚决不能开,崇祯皇帝派人赶走了袁崇焕的士兵。 袁崇焕只好作罢。 袁崇焕还邀约朝鲜和蒙古,共同对付皇太极,不准给皇太极物资支援,皇太极要是逃往他们的地区,要防守住猛打。袁崇焕更说动蒙古,一起攻打皇太极,蒙古人和女真人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在征讨皇太极的时候,蒙古人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当然,为了说动蒙古,袁崇焕给了蒙古人一点甜头,卖粮食给蒙古,换取蒙古的马匹,这是双赢的交易。你想要蒙古人帮忙,总不能一点好处不给人家,空手套白狼。 袁崇焕对皇太极实行了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封锁,只有这样,袁崇焕才能在五年内平辽。袁崇焕外面都封锁好了,自己地盘还需要堵上一个口子,这个口子是皮岛岛主毛文龙。 皮岛岛主毛文龙,偷袭镇江后,被努尔哈赤赶跑,就来到了皮岛,开始了八年的皮岛岛主生活。八年来,毛文龙官越升越大,但地盘没变,依旧是皮岛岛主。 在辽东这个经常因缺饷闹兵变的地方,毛文龙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滋润极了。 为什么毛文龙日子过得这么好? 说的好听,是毛文龙经营有方。说的难听,是毛文龙通敌卖国。简单的来说是毛文龙做生意。 毛文龙的皮岛离女真人地盘有二百里,是战区,在战区做生意,不是通敌卖国是什么?什么是做生意,就是互通有无。 因为打仗,女真人的貂皮,人参等特产无地销售,没有地方卖。毛文龙就低价收购女真人的特产,高价卖到明朝内地。再收购女真人急缺的粮食,盐铁,药材等等,高价卖给女真人。毛文龙两手低买高卖,赚的金钵满盆。 毛文龙和女真人做生意,大大支持了女真人的建设,毛文龙对满清而言,功在当秋,立在社稷。 毛文龙的皮岛有很多女真人,有人说是毛文龙魅力大,对女真人很好,引得女真人投靠。那些女真人其实是和毛文龙做生意而已,毛文龙又有什么魅力? 袁崇焕当着毛文龙士兵的面把毛文龙杀了,毛文龙的士兵连吭都不敢吭,要是毛文龙魅力大,毛文龙的士兵手里拿的是刀,还不把袁崇焕乱刀分尸。 要是说毛文龙的士兵很守规矩,忠于明朝,那就更扯了。毛文龙的皮岛连监军都没有派,那些士兵大都姓毛,都是毛文龙的私兵。 而且这些兵军纪极差,在毛文龙死后,在孔有德带领下抢劫杀害辽东农民。那个地区的总兵不干,要制裁他们。孔有德不甘被制裁,就起兵反抗,结果没打过,最后在孔有德的带领下投降于皇太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毛文龙的士兵战力很差,毕竟孔有德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定南王,军事能力不差。 有人说毛文龙经常和后金打游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恨毛文龙恨得牙根痒痒,牵扯了后金进攻明朝的脚步。 可是打游击,一要熟悉地形,二要速度快。 飞将军李广去征讨匈奴,结果迷路了,寸功未立。卫青和霍去病这等名将都不敢和匈奴打游击,他们是寻找匈奴主力作战。 毛文龙难道比卫青,霍去病,李广还厉害,能做到这些名将做不到的事情。要是毛文龙和女真人绕上一天,女真人还能分的清这是哪里,毛文龙恐怕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再者,女真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人人有马,还都是好马,速度极快。毛文龙居住于皮岛,在一个岛上怎么训练骑兵,又怎样训练骑兵,能训练多少骑兵。 毛文龙到后金地盘,要坐船,这些船怎么运送马匹,又能运来多少马匹,这些马还能骑吗?要是没有骑兵,都是步兵,两只脚能跑的过女真人四只脚。 而且毛文龙是坐船过去,女真人把毛文龙的船捣毁,断了毛文龙的后路,毛文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请问毛文龙怎么打游击?用嘴吗? 有三个毛文龙可以收复辽东,请问毛文龙可曾收复一寸失地。 袁崇焕用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封锁皇太极,外面都封锁好了,结果在毛文龙这里开个口子,这怎么行?不可以,坚决不可以。 袁崇焕给毛文龙写信,让毛文龙的商船从袁崇焕这里过,只要没有粮食,盐铁,药材,这些违禁品,袁崇焕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了。只是丝绸,茶叶之类,并不能给皇太极提供帮助。 毛文龙不同意袁崇焕的要求,毛文龙正是靠粮食,盐铁,药材等等违禁品发财,怎么能让袁崇焕断了。袁崇焕深受崇祯皇帝看重,位高职重。 但毛文龙并不怕袁崇焕,毛文龙上面有人,这种通敌卖国的走私勾当,毛文龙一个人做不起来,有朝中重臣参股,毛文龙才能太平无事。 袁崇焕再三要求毛文龙的船只从袁崇焕那里过。 毛文龙再三拒绝。 好了,说僵了。 袁崇焕此时,已有杀毛文龙之心。 袁崇焕打着发军饷犒劳毛文龙的口号去了皮岛。 毛文龙一听有钱领,很高兴的接待了袁崇焕。 袁崇焕和毛文龙彻夜长谈,袁崇焕继续劝说毛文龙,让毛文龙的商船从袁崇焕那里过。 毛文龙一口拒绝。 袁崇焕劝毛文龙辞官回家享福。 毛文龙更是义正言辞的拒绝。 袁崇焕一共和毛文龙谈了三次,都没有谈妥。袁崇焕见毛文龙油盐不进,杀心已定。 袁崇焕在毛文龙送他离开的时候,宣布了毛文龙的十二条该杀的大罪。 “按明朝祖宗定下来的制度,大将领兵在外,必须接受文官的监视。你在这边一人专制,军马钱粮都不接受核查,一该杀。 大臣的罪没有比欺骗君主更大的,你送上奏章全都蒙骗,杀害投降的士兵和难民,假冒战功,二该杀。 大臣没有自己的将领,有则必杀。你上书说在登州驻兵取南京易如反掌,大逆不道,三该杀。 每年饷银几十万,不发给士兵,每月只散发三斗半米,侵占军粮,四该杀。 擅自在皮岛开设马市,私自和外国人来往,五该杀。 部将几千人都冒称是你的同姓,副将以下都随意发给布帛上千匹,走卒、轿夫都穿着品官官服和袍带,六该杀。 从宁远返回途中,劫掠商船,自己做了盗贼,七该杀。 强娶民间女子,不知法纪,部下效仿,使得百姓不安于家,八该杀。 驱使难民远远去帮你盗窃人参,不听从的就被饿死,岛上白骨累累,九该杀。 用车送金子到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并在岛上雕塑他加冕冠的肖像,十该杀。 铁山一战败北,丧师不计其数,却掩败为功,十一该杀。 设镇八年,不能收复一寸土地,坐地观望,姑息养敌,十二该杀。” 然后袁崇焕当着毛文龙士兵的面,用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杀了,毛文龙的数万士兵都不敢吭声。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文龙的士兵真的很差劲,他们一点也不爱戴毛文龙。 袁崇焕的士兵都很爱戴袁崇焕,当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抓起来后,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刚和皇太极大战,伤亡惨重,他们歇了三天,在祖大寿的带领下跑了。 崇祯皇帝敢抓袁崇焕,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就不给崇祯皇帝卖命。这还是崇祯皇帝没有当着关宁铁骑的面抓袁崇焕,还隔着一道城墙。 要是崇祯皇帝敢当着关宁铁骑的面抓袁崇焕,关宁铁骑才不管你是不是皇帝,早把崇祯皇帝乱刀砍死了。要不是关宁铁骑外面围着皇太极的八旗子弟兵,关宁铁骑就敢攻城要求崇祯皇帝释放袁崇焕。 再看袁崇焕手下的将领,赵率教战死沙场,何可刚不肯投降被杀,祖大寿没办法了投降皇太极,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身入敌营,一言不发,没有给皇太极立下寸功。 而毛文龙手下的将领,都是大汉奸,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们都是主动投降于皇太极。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把事情经过写成一道奏折,报给了崇祯皇帝。 然后崇祯皇帝下令嘉奖袁崇焕。 毛文龙死后,袁崇焕安抚毛文龙的士兵,清点毛文龙的家产,发现毛文龙的家产并不如想象中丰厚。 当然毛文龙的钱财一部分要送往京中,还有一部分送回毛文龙的老家,袁崇焕看着毛文龙的家产,心生一计。 袁崇焕上书给崇祯皇帝:“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 袁崇焕知道皇太极一直在盯着自己,袁崇焕这么做就是想告诉皇太极,自己找崇祯皇帝要饷银和军粮,自己还缺饷银和军粮,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袁崇焕想要打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袁崇焕此时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袁崇焕等到来年开春就会讨伐皇太极,打一场持久战,打垮皇太极。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10章 一场战争只为你 袁崇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皇太极很急,皇太极自从知道袁崇焕放话,“五年平辽。”皇太极就一直很紧张的提防袁崇焕。 可是袁崇焕到了辽东,热火朝天的整顿军务,就是不来进攻后金。 皇太极变得更焦急,皇太极知道,袁崇焕准备的时间越长,袁崇焕的攻势就越厉害。等袁崇焕准备好一切,就会发动石破天惊的一击,一举荡平后金。 要是袁崇焕一来,就嗷嗷大叫的进攻,皇太极就放心了,皇太极会一雪前耻,和袁崇焕打几场,给袁崇焕一个教训,因为这样的袁崇焕不足为虑,五年是平不了辽的。 可是袁崇焕没有,袁崇焕在井然有序的为平辽做准备,等到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皇太极知道,袁崇焕来真的了,袁崇焕准备的差不多了。恐怕来年开春袁崇焕就会打过来,春战秋守,好狠毒的计策,再加上全面封锁,一年时间袁崇焕就能打垮后金的经济,后金经济一倒,离亡国不远了。 皇太极不能再等了,等到袁崇焕发动蓄势已久的攻击,后金根本抵挡不住,所以不能让袁崇焕发出蓄势已久的攻击,必须先下手为强。 皇太极和袁崇焕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是袁崇焕死,就是皇太极亡。皇太极不想死,就必须杀死袁崇焕,可是皇太极杀不了袁崇焕,所以皇太极必须去找能杀死袁崇焕的人。 皇太极很重视情报工作,皇太极很重视明朝,皇太极在明朝京城有密探,皇太极知道崇祯皇帝的性格,“多疑。”皇太极要用崇祯皇帝的疑心病杀死袁崇焕。 皇太极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进攻明朝。袁崇焕这边太强,皇太极攻不进去。不过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皇太极可以绕路,绕过袁崇焕的防区。 1629年《明崇祯二年》十月初二,皇太极率领十万人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蒙古绕路进攻明朝。 蒙古人被李成梁打残之后,就一蹶不振,分散成许多部落。这些部落,皇太极征服了一部分,袁崇焕也说服了一部分。 皇太极利用征服的一部分蒙古人为向导,偷偷绕路。反正蒙古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地方可以经过,途中遇到放牧的人,皇太极就把他们抓起来,皇太极避过蒙古部落人群,悄无声息的绕到明朝边境遵化。 遵化防御力薄弱,袁崇焕曾经提醒过,也没有人当回事。 皇太极奇袭了遵化,一举攻克,明朝震动。 袁崇焕得到皇太极攻克遵化的消息后,有些不敢置信,认为这是胡扯,但再三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后,袁崇焕认为皇太极疯了。 袁崇焕知道遵化防御薄弱,是个弱点,但袁崇焕也不认为皇太极会真的绕路进攻遵化,因为太过危险,皇太极敢这样做,袁崇焕就敢让皇太极葬送在关内。 要是皇太极葬送在关内,袁崇焕不需五年平辽,不需亲自动手,只需放话出去,那些蒙古部落就能把后金分食。 皇太极确实疯了,是袁崇焕逼得。皇太极在进行一场豪赌,赌上女真人一族的未来,看是他皇太极把袁崇焕葬送在关内,还是袁崇焕把他皇太极葬送在关内。 皇太极赌赢了,为女真人一族赢得一线生机。皇太极要是赌输了,不过女真人一族早葬送几年,皇太极为何不赌。 袁崇焕得知皇太极奇袭遵化后,就马上派赵率教率领四千关宁铁骑救援遵化,准备断了皇太极的后路。 袁崇焕还不能说走就走,袁崇焕是辽东最高领导,袁崇焕把事情都安排好,才能入关。 皇太极占领遵化后,很诡异的停了下来。 本来奇袭,就是讲究一个快,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把战略目标都打完,这才是奇袭的要领。 比如班超奇袭北匈奴使团,当时班超出使西域鄯善国,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来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 班超知道一定有原因,就询问鄯善侍者,得知北匈奴使团到来。班超当夜率领三十六武士奇袭拥有两千余人的北匈奴使团,就是讲究一个快字,又是杀人,又是放火,北匈奴使团根本不知道敌人有多少人,在什么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班超攻入北匈奴使团大营,斩杀了北匈奴使者。 班超这次奇袭就是讲解一个快,否则等北匈奴使团反应过来,班超和三十六武士早被砍成肉酱。而班超斩杀北匈奴使者后,鄯善王无奈只能选择汉朝,有鄯善王的保护,其余匈奴使团的人奈何不得班超,班超赢得出使的胜利。 皇太极占领遵化后,停下歇着,违背了奇袭的原理,把辛苦绕路一个月得来的大好局面葬送了,给明朝留下了调兵遣将的时间。 这不合理,因为违背原理,袁崇焕没有料到,所以赵率教危险了。 可皇太极的战略目标是袁崇焕,不是抢点东西回去。要除袁崇焕,先断其羽翼。停留四天,就是为了引袁崇焕入关。 皇太极等了四天,等来了赵率教。一方以逸待劳,一方远道而来,一方有备,一方无备,一方兵多,一方兵少,一方是皇太极,一方是赵率教,结果,赵率教死。 皇太极杀死赵率教后,开始主力迅速西进。 袁崇焕得知赵率教全军覆没,很是纳闷,皇太极到底要干什么? 袁崇焕纳闷归纳闷,还是要入关阻击皇太极。袁崇焕紧急调集关宁铁骑,由于时间有限,袁崇焕为了尽快入关阻击皇太极,无时间等候更多的关宁铁骑到来,只带了两万关宁铁骑入关。 袁崇焕把辽东军务政务都安排好,带关宁铁骑入关前,还写了一封信,送了出去,这封信很关键。 袁崇焕带领祖大寿,何可刚等将领携带关宁铁骑入关后,得知皇太极主力迅速西进。袁崇焕想把皇太极拦在蓟州,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带足口粮轻装上阵迅速赶往蓟州。 其余关宁铁骑带着粮草军械随后赶来,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袁崇焕要是不自己带着粮草,等着饿死啊。要沿途州县供应粮草,那更是行不通。 袁崇焕到了蓟州,建立防线阻拦皇太极。 可是皇太极知道袁崇焕在蓟州阻截他,并未与其交锋,潜越蓟州。 袁崇焕看着地图,很不理解皇太极的举动,寻思,“皇太极到底要干什么?” 皇太极奇袭遵化,但是破天荒的停留了四天,难道皇太极停留四天就是为了消灭赵率教和四千关宁铁骑。用四天时间换赵率教和四千关宁铁骑,不值。如果不是停留四天时间,袁崇焕没这么容易追上皇太极,但既然袁崇焕追上来了,皇太极想要退回关外就没这么容易。 而袁崇焕已经追上来了,皇太极还不想着退回关外,还在绕过袁崇焕,向前进攻。这不合理,皇太极是不准备退回关外了,想把全部人马葬送在关内。 袁崇焕不了解崇祯皇帝,并不知道崇祯皇帝的性格多疑。如果袁崇焕了解崇祯皇帝,那么袁崇焕就能猜到皇太极的的目的。 袁崇焕就不会入关了,袁崇焕会去攻打皇太极的老巢,把辽东全部收复。至于皇太极入关,对不起,我不知道,皇太极又没有从我的防区过,我怎么知道皇太极入关了,皇太极攻打什么地方,不归我管,那里不是我的防区。 可是没有如果,袁崇焕不了解崇祯皇帝,猜不到皇太极的战略目标。 皇太极潜越蓟州后,袁崇焕没有尾随追击,而是往位于蓟州西南的河西务,布置军防,要皇太极进的去,出不来。同时袁崇焕也要弄清楚皇太极的战略目标,要知道皇太极最终要攻打什么地方? 毕竟关宁铁骑战力强于皇太极的后金骑兵,但关宁铁骑有一项比不了后金骑兵,就是奔波作战。女真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后金骑兵奔波一天,战力还剩七成,关宁铁骑奔波一天,战力只剩三成。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不是袁崇焕的风格, 皇太极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兵势如风,攻向北京。 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中途堵截,都被击溃。满、侯两部兵马退保北京。 袁崇焕得知消息,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袁崇焕到了,崇祯皇帝立即召见,大加慰劳,亲自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到袁崇焕身上。 袁崇焕很感动,心中再次踊跃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袁崇焕以士马疲劳,要求入城休息。 崇祯皇帝拒绝,不许袁崇焕部队入城。 袁崇焕心生疑虑,但心中也为崇祯皇帝找理由,崇祯皇帝是破不由己。袁崇焕只好在城墙底下驻扎。 祖大寿,何可刚,和关宁铁骑心中抱怨,“我们辛辛苦苦前来救援,不让进城修整,却让在城门底下驻扎,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后金军队来了,不让我们以墙而守,而是在城墙底下打野战,他们在城墙上悠哉悠哉的看着。既然不信任我们,我们走。” 袁崇焕亲自劝解为此心寒的祖大寿,何可刚,和关宁铁骑。好在袁崇焕威望高,劝住了。 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守广渠门,满桂率兵五千守德胜门。 皇太极亲自帅军攻打德胜门。皇太极的心腹多尔衮,大贝勒莽古尔泰及贝勒阿巴泰、进攻广渠门,同时调集弓箭射杀袁崇焕,要是能把袁崇焕射死更好。 皇太极率先发起进攻,满桂带兵死守,德胜门城墙上大炮助守,一炮下去,把满桂炸伤。 京城的炮兵缺少训练,毕竟炮弹也要钱,要把平时训练用的炮弹的钱分了,这不是很好,即省了辛苦,又能补贴家用,有时候上面都贪了,也到不了这些炮兵手里。 这些炮兵只懂原理,没有实际操作过,结果一炮下去,打偏了,炸伤了满桂,炮兵吓住了,问上司,“怎么办?” 上司咬牙说道:“皇上和朝中诸位大佬正等着听响呢,要是不放炮,我们就等死吧。继续放炮,我上面有人,运作一下,或许能免死。但是广渠门不能放炮,要是炸死了袁督师,就解释不清楚,赶快去通知。” 然后城墙上就乱七八糟的放炮,有时炸到满桂的人,有时炸到皇太极的人。 皇太极看着,心生一计,无声笑了。 广渠门,袁崇焕亲自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死守,这九千关宁铁骑是关宁铁骑中精英中的精英。袁崇焕不但守住了,袁崇焕更是组织关宁铁骑发起冲锋,打退了后金军队的进攻。 后金军队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直追杀到运河边上。这场血战,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 袁崇焕打败后金军队后,向崇祯帝提出,连日征战,士马疲惫不堪,请求援引满桂所部进入德胜门瓮城的先例,准予所部官兵进到城内,稍事休整,补充给养。 崇祯皇帝拒绝。 袁崇焕感到意外,心中有了不详的预感。 当天打完后,多尔衮垂头丧气的像皇太极请罪:“属下无能。” 皇太极拍了拍多尔衮的肩膀,说道:“不怪你,袁崇焕既然敢来,岂敢能没有准备,这九千关宁铁骑,恐怕是袁崇焕手中最精锐的部队。” “满桂怎么……?”多尔衮知道皇太极去攻打满桂,就是想把满桂杀死,好方便发动下一步的计划,可是皇太极亲自出手,怎么没有拿下满桂? 皇太极笑道:“满桂军纪败坏,士兵只凭一时之勇,好对付。只是我发现满桂被德胜门城墙上的炮弹炸伤,我觉得活的满桂比死的更好。” “那我们的计划?”多尔衮问道。 “正常进行。”皇太极说道,“袁崇焕啊袁崇焕,我发动这场战争只为你一人。” “对了,袁崇焕被后金军的箭矢射的两肋如猬,但因身穿重甲没被射穿。”多尔衮说道。 “是吗?我试试。能把袁崇焕杀死于战场上最好,因为计划也有失败的可能。”皇太极说道。 皇太极不再逼近北京,而是驻兵在海子、采囿之间。 皇太极率领后金士兵休息了几天,再次向袁崇焕发起了攻击。 结果皇太极没能杀死袁崇焕,再次被袁崇焕打败。 皇太极叹气,说道:“计划发动。”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11章 是非成败待人定 皇太极在北京郊外大肆烧杀,同时派遣奸细,大肆宣传,袁崇焕已投降后金,袁崇焕带路把后金引了过来,袁崇焕要诈开城门,把北京城献给后金。 老百姓很容易被人鼓动,再者皇太极烧杀抢掠,又逼近北京城,老百姓有切肤之痛,他们又不知道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过来,还以为真是袁崇焕带路领了过来。老百姓纷纷大骂袁崇焕,汉奸,卖国贼。 袁崇焕和关宁铁骑守护了北京城,打退了皇太极。而老百姓则听信谣言,大骂袁崇焕和关宁铁骑,更用石头砸关宁铁骑,竟然砸伤数百人,砸死数人。 祖大寿和关宁铁骑很激动。 袁崇焕劝慰他们,想着,老百姓愚昧无知,受人鼓动。但崇祯皇帝是明事理的,会理解袁崇焕的。袁崇焕在调兵遣将,等候剩余关宁铁骑的到来,在布置重重封锁。袁崇焕在等自己入关前送出的一封信起作用,只要这封信起作用,就能把皇太极和十万后金军队葬送在关内。时间拖地越久,皇太极越危险,袁崇焕的赢面越大。 而明事理的崇祯皇帝听到了传言,很是慌张,手足无措,心中起疑。 那些朝中大臣,有些因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利益受损,中伤袁崇焕。有些因为北京郊区被皇太极烧杀,他们财产受损,心中不满袁崇焕不救援不派兵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对袁崇焕心生怨念,状告袁崇焕。更有一些,被皇太极买通,诬告袁崇焕。 皇太极抓了两个太监,暗中告诉两个太监,自己和袁崇焕约定好,诈取城门,占领北京城。又偷偷把两个太监放掉,让这两个太监报告给崇祯皇帝。怎么能保证两个太监报告给崇祯皇帝,皇太极设置了后手,保证两个太监一定能够告诉崇祯皇帝。 因炸伤满桂而担忧的炮兵官员,在后台的指导下,《其中也有皇太极的推动》把事情推给袁崇焕。派人给满桂说,是袁崇焕买通炮兵炸伤满桂。反正袁崇焕和满桂有矛盾,众所周知。付出几个炮兵,保住自己,何乐不为。 满桂也不是恩怨分明的人,早就对袁崇焕心生不满,听了炮兵官员的话,以苦主的身份状告袁崇焕。 面对如此局面,崇祯皇帝很愤怒,不再信任袁崇焕,怀疑袁崇焕,《崇祯皇帝本就多疑》,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背叛了自己,崇祯皇帝设置了抓捕袁崇焕的计划。 崇祯皇帝以议军饷的理由召见袁崇焕,同时召见的还有祖大寿,满桂,黑云龙。 袁崇焕早就奏请过崇祯皇帝,发饷银,稳定军心。现在崇祯皇帝要发饷银了,就很高兴的带着祖大寿过来。 可是到了城门底下,不开城门,要用吊篮把袁崇焕吊上去。《崇祯皇帝听信了谣言,认为袁崇焕和皇太极约好了,要诈开城门,怎敢打开城门。》 袁崇焕看着紧闭的城门,有了不祥的预感,叮嘱祖大寿,“事情有些不对,待会发生任何事情,你都要镇定,我带关宁铁骑入关,他们远在辽东的家人在盼着他们回去,你一定要把关宁铁骑平安带回去,不能让他们家人伤心,不能让辽东的父老乡亲伤心。” 祖大寿慌张说道:“督师,事情不对,我们可以不去,我们回辽东。” “不,我要过去,我要印证一些事情。”袁崇焕摆手说道,心中则想,“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不先负我,我绝不先负君。” 袁崇焕和祖大寿坐吊篮上去,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来到平台,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崇祯皇帝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道:“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愣了,为什么杀毛文龙,奏折里不是说清楚了,你也表扬了我,这件事情已经盖章定论。敌军为什么能长驱直入,又不是从我的防区过的,我还提醒过你,你不听。至于满桂被打伤,关我何事。 袁崇焕没有说话辩解,袁崇焕心中只闪现着一个念头,我看错人了。 崇祯皇帝让满桂脱了衣服,让袁崇焕看满桂的伤势。 袁崇焕冷眼旁观,觉得很讽刺,自己聪明一世,怎么就瞎了眼,看错人了。 崇祯皇帝当即把袁崇焕下狱,命令满桂为总指挥,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 祖大寿很愤怒,但想着袁崇焕的话,祖大寿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否则祖大寿自己也出不去。何可刚很直,不知变通,何可刚很难把关宁铁骑带回去,关宁铁骑需要自己,自己不能让辽东同胞都客死异乡,不能让辽东父老乡亲伤心。 祖大寿尽管强迫自己镇定,但还是无法完全镇定,走路同手同脚,好在崇祯皇帝没有多想,以为祖大寿心中害怕。 祖大寿失魂落魄的回到军中,等了两天,见袁崇焕是放不出来了,而城池又坚固,外面又有皇太极的大军盯着,而关宁铁骑刚经过大战,伤亡惨重,祖大寿没有机会打破城池,救出袁崇焕,祖大寿只好带着关宁铁骑走了。 祖大寿带着关宁铁骑跑了,崇祯皇帝慌了,派人传圣旨宣祖大寿回来。 祖大寿看着崇祯皇帝的圣旨,撕碎扔在地上,继续带着关宁铁骑跑,途中遇到奉袁崇焕命令押着粮草军械过来的关宁铁骑,祖大寿带着他们继续跑。崇祯皇帝又派人带着圣旨快马加鞭的过来,祖大寿直接用箭射了回去,没让他们过来。 崇祯皇帝急了,命令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 袁崇焕不写,说道:“我一个阶下囚,不再是朝廷督师蓟辽,写信招朝廷命官回来,这不合理。” 崇祯皇帝命令朝堂百官去劝袁崇焕,于是朝堂百官齐齐进入狱中探望袁崇焕,劝说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这是何等的讽刺。》 可是袁崇焕不写,就是不写。 任那些大臣说干了口水,都是没用。 最后崇祯皇帝把事情交给余化成,下了死命令。 余化成也急了,极力劝说袁崇焕。 可是袁崇焕不写。 余化成住到牢里,天天说,日日说,夜夜说,一刻不停的劝说袁崇焕。 袁崇焕没有理会,袁崇焕在想着自己入关前,曾送出一封信,这封信应该快起作用了,皇太极应该快退兵了。 余化成不停的劝说袁崇焕,崇祯皇帝连连下旨命令袁崇焕写信。袁崇焕被逼无奈,也觉得差不多了,只好给祖大寿写信,毕竟一直不写信对袁崇焕也不好。 袁崇焕的生机在于,袁崇焕必须写信,但祖大寿不能回来。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了一封漂亮的信,大讲为国为民,做臣子的如何不能违抗君王,你私自领兵回去是多么不对。 袁崇焕只希望祖大寿够聪明,结合自己最后给祖大寿说的话,希望祖大寿能看出诡异之处。祖大寿要是不回来,袁崇焕还有一线生机。祖大寿如果回来,袁崇焕必死无疑。 皇太极听说崇祯皇帝把袁崇焕下了大狱,愣了。崇祯皇帝到底在干什么?自己的兵马还北京周围,崇祯皇帝竟然把自己的大将下狱,这是多么愚蠢,一个皇帝能愚蠢到这个地步真是少见。 皇太极也知道崇祯皇帝多疑,但也没想着这么把袁崇焕拿下,皇太极还有后面一系列的计划,先是在崇祯皇帝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再施展后手让它生根发芽,然后皇太极退走,给崇祯皇帝拿下袁崇焕的机会。 袁崇焕反抗,这很好,君臣相疑,这是大忌,袁崇焕再也不能五年平辽。袁崇焕不反抗,这更好,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拿下,后金再无危机。 现在崇祯皇帝把袁崇焕下狱,让皇太极始料不及,打乱了皇太极的安排,皇太极后续计划无需发动。但皇太极也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皇太极改变计划,只要大败一场,证明后金并非只有袁崇焕才能打败,明朝并非只有袁崇焕不可。 这也是后金的问题,后金军队太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战百胜,只败在袁崇焕手中过,其他人从来没有打败过后金军队,这也造成了袁崇焕的特殊。 只有袁崇焕才能打败后金军队,其他人不堪一击,袁崇焕很重要,是对付后金不可缺少的人物,就是这种特殊性,很难让崇祯皇帝下决心杀死袁崇焕。 要是可以有其他人打败后金,袁崇焕也就不重要了,对付后金并不是非袁崇焕不可。一个不重要的人,崇祯皇帝杀起来,不用考虑太多。 崇祯皇帝拿下袁崇焕让皇太极省了很多功夫,直接把皇太极的计划推动到最后一步。 皇太极得知祖大寿带领关宁铁骑跑了,皇太极没有拦,也不能拦,祖大寿跑了更好,更方便皇太极计划的实施。 皇太极得知崇祯皇帝派满桂当总指挥,很是纳闷,满桂曾经败在皇太极手中,总不能把袁崇焕拿下,满桂就犹如神助,把皇太极打败,这不合理,以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必会怀疑。所以皇太极可以随便败给朝廷派出的一个人,就是不能败给满桂。 皇太极很烦,崇祯皇帝不换人,皇太极就不能成功的施展最后一步,皇太极就不能功成身退,不能回到辽东。 崇祯皇帝催促满桂攻打皇太极,满桂不得已,怕落得袁崇焕的下场,只好向皇太极发起进攻。 皇太极看着进攻过来的满桂,想着满桂告了袁崇焕,要是改口是一个隐患。崇祯皇帝要是后悔拿下袁崇焕,为了放出袁崇焕把罪名推给满桂,是一个隐患。要是满桂战死就是英雄,把脏水泼到一个为国战死的英雄身上很难,于是皇太极大手一挥,“弄死他。” 结果,满桂死。 皇太极杀了满桂后,不敢再进攻北京城,万一崇祯皇帝撑不住,把袁崇焕放出来,那就麻烦了。于是皇太极攻打其他的地方,就是想引明朝军队出来作战,然后皇太极兵败回家。 皇太极连续攻克十余城,可是明朝就是没有军队攻打阻击皇太极。皇太极很忧虑,怕打重了,崇祯皇帝迫于压力放出袁崇焕。可是打轻了,崇祯皇帝不予理会。皇太极绕路跑这么远,怕后金国内出问题。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皇太极得到消息,蒙古数个部落有了动作,在调兵遣将,声势很大。 皇太极知道必须回去,蒙古数个部落大张旗鼓的调兵遣将不过试探后金,要是后金没有应对,他们就不再试探,改为真攻,后金就危险了。 可是最后一步计划没有发动,没能彻底解决袁崇焕,怎么办?难道要功亏一篑。不行,必须彻底解决袁崇焕,要是这次不能解决袁崇焕,那将没有机会解决袁崇焕,袁崇焕必成后金大患。 当皇太极得知蒙古各部有动作,是因为袁崇焕送出一封信,皇太极对袁崇焕更加忌惮,除去袁崇焕之心更加坚决。 皇太极没想到袁崇焕还在辽东布置了后手,要不是崇祯皇帝拿下袁崇焕推动了皇太极的计划,皇太极根本没有时间把后续计划一一完成。 现在计划只差一步,天赐良机,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皇太极不想放弃。可是不回后金,后金大本营就危险了,再加上明朝对后金虎视眈眈,一个处理不好,女真人也有亡族的危险。 皇太极陷入了两难。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12章 人之性情皆如此 皇太极陷入了两难。最后皇太极决定兵分两路,皇太极回去处理蒙古的事情,留下一半军队由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带领,继续执行最后一步计划。 于是皇太极占领遵化、滦城、永平、迁安,等四城,命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皇太极把战略目的告诉阿敏,偷偷吩咐阿敏,遇到明军攻打,只许败不许胜,至少要败上五场,给明朝创造一个举世名将,分化袁崇焕的作用。 皇太极派人驻扎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四城,就是为了引明朝攻打。这四城离明朝国度太近,明朝绝对不会置之不理。离后金又太远,遇到突发事件,根本来不及增援,皇太极带兵来了,黄花菜都凉了,占领太远的城池,还隔着蒙古,不与后金交接,这是大忌。后金兵少,还要分兵,这更是大忌。所以皇太极的目的根本不是占据这四城,而是为发动最后一步计划。 崇祯皇帝得到袁崇焕给祖大寿的信,欣喜若狂,命人带着袁崇焕的信,快马加鞭追赶祖大寿,把袁崇焕的信给祖大寿送过去。 祖大寿看完袁崇焕的信,心中差异,这和袁崇焕最后说的话对不上,而且和袁崇焕平时的口气不一样,祖大寿有些不解。 可是这时,祖大寿又收到了孙承宗的信。 崇祯皇帝得知皇太极带兵进犯,把原来的兵部尚书杀了泄愤,命令告老还乡的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孙承宗从老家紧赶慢赶,刚刚赶到。听说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了,孙承宗趁机也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 孙承宗信的内容大致是,让祖大寿回来,杀敌立功,为袁崇焕赎罪,只要功劳够大,就能把袁崇焕从监牢里救出来。 孙承宗这是纯属忽悠,祖大寿不回来还好,一回来,袁崇焕必死无疑。崇祯皇帝的圣旨调不动祖大寿,袁崇焕的一封信就能调动祖大寿,这祖大寿是崇祯皇帝的兵,还是袁崇焕的私兵,这是大忌,崇祯皇帝绝对不会放任,必须除掉袁崇焕。 孙承宗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孙承宗需要祖大寿和关宁铁骑,就写信忽悠祖大寿,至于袁崇焕的死活,孙承宗不放在心上。 祖大寿看到孙承宗的信,醒悟了,袁督师叫自己带关宁铁骑回来,是要自己杀敌立功救袁督师,至于信的内容奇怪,是给崇祯皇帝看的,幸好自己看了孙承宗的信,否则就会葬送了袁督师的性命。自己真是笨啊,看不清这些玄机。 孙承宗忽悠回来祖大寿,又调兵遣将聚集了许多救援京师的军队。可是这时皇太极早跑了,不过没关系,皇太极还派人占领了四城,孙承宗还能赶上结尾。 孙承宗派人攻城,第一天攻克一城,第二天攻克第二城,接连四天攻克四城。 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不服,聚集人马和孙承宗打决战。 孙承宗率领大军,轻轻松松的把阿敏打败,把阿敏赶出明朝边界。 孙承宗用了五天时间,连续五次大捷,把皇太极遗留的军队赶出明朝边界。 太厉害了,举世名将莫过如此。 可是真要算起来,孙承宗只打过两场大战,一场大胜,就是这场。一场大败,是后来和皇太极打的。 阿敏带领后金军队灰溜溜的回到辽东,皇太极夸奖了阿敏一番,然后把阿敏拿下。阿敏也是有苦难言,皇太极的战略他根本不敢说,他要说出来,皇太极就能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且阿敏还没有证据。 皇太极心情很不好,因为把后金军队打的一败涂地的是孙承宗,孙承宗年纪太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让孙承宗取代袁崇焕,有些难。 真是天意弄人,本来十拿九稳的计划,现在陷入未知之境,只能看运气了。好在祖大寿带兵回去了,为袁崇焕的死亡增添了一道筹码。 崇祯皇帝也在考虑这件事,孙承宗还能活多久,孙承宗死后,谁还能镇守辽东平定后金。后金很厉害,是大患,必需有人能够对付住他们。 崇祯皇帝本来是非得要杀袁崇焕,现在又陷入了犹豫当中,袁崇焕到底杀还是不杀。 崇祯皇帝和朝臣议论此事,大部分朝臣要杀袁崇焕,毕竟告了袁崇焕,就要把他弄死,难道还要等袁崇焕出来,给自己树敌。 整个朝堂沸沸腾腾,都在找杀袁崇焕的理由和证据。 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上奏:“我曾问袁崇焕用甚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内平辽。 可是袁崇焕说,我这样说,是想要宽慰皇上。 我又问,皇上是英明得很的,岂可随便奏对?到五年期满,那时你还没有平辽,那怎么得了? 结果袁崇焕一听之下,爽然自失。” 崇祯皇帝听到后,大怒,“此事当真?” 兵科给事中许誉卿说道:“此事千真万确。” 崇祯皇帝十分愤怒。 朝堂百官沸腾了。不是因为袁崇焕的话,而是崇祯皇帝信了。 兵科给事中许誉卿是哪颗葱,袁崇焕会对你说这样的话,袁崇焕认识你吗?就算袁崇焕真说过这样的话,那也是非自己心腹亲信不可,袁崇焕怎么会把这种话说给一个路人?袁崇焕傻啊,活腻了。 这种话一看就是假的,崇祯皇帝竟然信了,朝堂百官很激动。 什么样的皇帝最难伺候,当然是朱元璋、朱棣这样英明神武的皇帝。当朱元璋,朱棣的臣子,日子很难过,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朝堂百官当然希望自己的皇帝是个好糊弄的主。《套用爱情公寓中的话,谁不希望自己的上司是个笨蛋。》 崇祯皇帝信了,然后用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被行刑当天,满城百姓大骂袁崇焕。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去年后金围城是袁崇焕故意引来的。 袁崇焕看着大骂自己的百姓,想着守住宁远那一天,宁远百姓前后的变化,民心这门学问自己参悟不透了。百姓盲目无知,多灾多难。不知何时才能开民智,百姓可以明事理,有自己的判断,用自己的智慧克服灾难,过上好日子。 袁崇焕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袁崇焕很难过,自己连烈士都当不成,只能以卖国贼的罪名死去。 不过袁崇焕相信,真相不可能永远被掩盖,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袁崇焕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 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一个老道士在一旁看着,叹道:“这是天上的星宿转世,你们敢吃他的肉,会遭天谴的。皇帝杀死天上星宿转世,会损失明朝气运。” 只是道士声音很小,否则道士会被满城百姓打死,也就没有几个人听到道士的话。 后来,李自成进京,给袁崇焕把这仇给报了。崇祯皇帝被逼死,朝中大臣被李自成严刑拷打询问钱财,一个个抄家杀头,京城的百姓被李自成的士兵,先借粮食衣服钱财,后借房屋,再借妻子女儿陪睡,被李自成折腾的那叫一个惨。 再后来满清入关,打败李自成给他们报仇,他们很高兴的欢迎满清士兵,满清见了很高兴,就把国度定在这里,开始了入主中原的旅程。 袁崇焕一死,皇太极从此无敌于天下,无人可敌。孙承宗也不行,孙承宗马上就要败给皇太极。 皇太极得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消息后,长叹道:“袁公一死,我无忧已。” 祖大寿得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消息后,气愤的把桌子批了,吼道:“我从此再非明朝的将领,我只是辽东的将领,守护辽东父老乡亲。” 袁崇焕死了,袁崇焕的位子得有人接。既然孙承宗很厉害,那就孙承宗接替袁崇焕的位子,镇守辽东。 孙承宗来到辽东后,又开始他的老本行,修筑城堡。 孙承宗上报给崇祯皇帝,说:“大凌河需要修。” 崇祯皇帝大笔一挥,“那就修。” 孙承宗看重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就忽悠祖大寿,大凌河需要修,修了之后如何如何的好。 祖大寿一听,觉得修大凌河能很好的防守后金,守卫辽东。既然对辽东有益,那就去修,祖大寿带了关宁铁骑浩浩荡荡的去修大凌河。 祖大寿不知道的是,孙承宗和袁崇焕不一样。袁崇焕让你修,你就去修,绝对没事。孙承宗不行,没有袁崇焕的判断力。当初孙承宗能修筑很多城堡没事,那是因为袁崇焕带头,袁崇焕判断好了,当时修筑城堡无事。现在孙承宗没有袁崇焕带领,结果一修,出事了。 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带领关宁铁骑修大凌河,很激动,就带兵来了,把祖大寿给包围了。 孙承宗傻眼了,还想着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是个至诚君子,你修筑城堡时,绝不打扰你。可是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一样,皇太极带兵来了。孙承宗很意外,一点准备都没有。 这点,孙承宗不像袁崇焕,袁崇焕派人修锦州的时候,有准备,用假议和拖住了皇太极。而孙承宗不一样,毫无准备,孙承宗就没有想想,要是皇太极带兵来了会怎么样? 孙承宗也不想想,袁崇焕来了一年,就没有修大凌河,袁崇焕为什么不修大凌河,因为不能修,一修就出事。 祖大寿得知皇太极带兵来了,也很意外,带兵冲啊,冲不出去。祖大寿就派人给皇太极说:“我粮草充足,可以支撑两年。”其实祖大寿只带了几天的粮草。 皇太极很大气,“那我就围你三年。”祖大寿防守有余,进攻不足。而关宁铁骑也善守城,皇太极不想把后金军队浪费在这里,关键是后金人少,需要精打细算。皇太极围而不攻。 孙承宗得知祖大寿被围,傻眼归傻眼,但还得派人去救援。 孙承宗准备不足,过了十天才派出松山守军两千救援。两千人管什么用?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发了。 过了二十天,孙承宗派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援。可是六千人也不管用,被皇太极打发了。 过了三十天,孙承宗再次派出六千人前来救援,结果被皇太极两百亲兵杀的溃不成军。 直到过了五十一天,孙承宗才凑足四万人的队伍前来救援,结果也被皇太极一窝端了,四万大军全军覆没。 孙承宗也没有办法了,救不了祖大寿,孙承宗放弃救援,不再理会祖大寿。 祖大寿被围快三个月了,没有柴烧,就用骨头当柴烧,能吃的都吃完了,三万人饿死一万人,祖大寿终于撑不住了,要投降。 何可刚不同意投降。 祖大寿恼了,何可刚就是太直,不懂变通,祖大寿把何可刚杀了,开城投降。 皇太极对祖大寿投降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 祖大寿很激动,表示,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很高兴,就让祖大寿带了几百人去锦州,皇太极带领军队埋伏在锦州附近。 祖大寿带了几百人在皇太极面前大摇大摆去了锦州,然后就没有消息。过来几天,祖大寿送信过来,内容大致是锦州城内防布森严,没有动手的机会,让皇太极过几年再来。 皇太极如何不明白祖大寿骗了自己,皇太极没有进攻打锦州的打算,无奈,只好回去。 皇太极没有因为祖大寿的欺骗杀人泄私愤,而是对大凌河祖大寿这些降将,一律官复原职,予以重用,加以恩养,皇太极开始重用汉人,厚待汉人,不许女真人随意欺压汉人。皇太极这一收买汉人人心的策略为满清入主中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对于祖大寿投降皇太极这事,崇祯皇帝没有理会,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然后派人宣圣旨,让祖大寿进京面圣。 祖大寿拿了圣旨,擦了擦桌子,扔了。 崇祯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没有召过来祖大寿,崇祯皇帝认命了,不再下圣旨召祖大寿,否则下上百十道圣旨召不回来祖大寿,崇祯皇帝将会是个笑话。 崇祯皇帝也不敢处置祖大寿,袁崇焕的关宁铁骑都听祖大寿的,要是祖大寿反了怎么办?祖大寿真的投靠后金怎么办?崇祯皇帝无奈,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要花上大量银子养着祖大寿和这批不听命令的关宁铁骑。 祖大寿没事了,孙承宗有事,大凌河是孙承宗要修的,结果没修成,施工队和救援队都被皇太极打包带走。这是谁的责任,是孙承宗的责任,孙承宗难辞其咎。 孙承宗上书请求辞职,崇祯皇帝对孙承宗很失望,准了。 皇太极在自己地盘搞改革,注重回收军权,加大中央集权,重用汉人,实行科举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建立了皇朝的雏形。 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促进了后金经济发展,得到了民心的拥戴,加强了后金的实力。 皇太极的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而崇祯皇帝统治的大明朝却接连出事。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13章 黄泉幽冥归魂汤 李福舔了舔干燥的嘴唇,看着一望无际荒凉无比的土地,只剩下干巴巴的土地,连一点树木都没有,倒是有无数死人躺着荒凉无比的土地上。 李福想起村上一个年轻秀才说过的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可是李福是十步之内,必有死人。 李福又想起村上一个教书先生的话:“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可是李福走了一千里路,每十步必有一个死人。 李福看着无数的尸骨,深吸一口气,他要活下去,绝不和这些尸骨做伴。 李福翻了翻身边的尸骨,只剩骨头,没有肉。李福继续翻,翻到第十七具尸骨的时候,发现这具没有肉只剩骨头的死人有些重,李福翻了翻这具尸骨的衣兜,发现一些土,干巴巴的土,李福认出这些土,是观音土。 李福很高兴,小心翼翼的收取这些观音土,然后拿了一点,放在嘴里,咽下,饥肠辘辘的肚子有了缓解。 李福没有继续吃,这些观音土很少,李福必须省吃俭用。至于这个死人身上为什么会有观音土留下,李福可以理解,他应该是吃观音土涨死了。 如果可以,李福也不愿吃观音土,可是没有吃的,别说树皮,连树干都没有,早被前面逃难的人吃干净了,连死人身上的肉都吃的干干净净,一点都不剩。 李福想起这段日子,苦啊。前所未有的大旱,颗粒无收,可是依然要纳沉重的土地税。如果不交税,就拖到衙门里打死。 很多人都逃出去了,可是李福没有,逃荒千不存一,李福不想死在逃荒路上。李福家有祖传的田地,只要来年是个好收成,李福就能熬过去。 李福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房屋,还有儿子把沉重的土地税交上。 可是官府把逃走的那些的人税,安在了李福这些没有逃走的人身上。 李福无奈,只好把祖传两亩地卖给张大财主,换了一斤粮食。李福看着张大财主的家,很是羡慕,张大财主有千亩地,不用交一亩地的税。 李福和妻子带着那一斤粮食,逃荒去了。在逃荒的路上,粮食吃完了,妻子饿死了,李福扒拉扒拉土,埋葬了妻子,继续走。 李福在逃荒路上遇到好多人,等有人撑不住了,躺下了,李福就和其他人把这人吃了,所以李福才能撑到今天。 李福在逃荒路上,听到一首民谣,很喜欢。 “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为非作歹的享尽荣华,持斋行善的活活饿煞。老天爷,你年纪大。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 从这首民谣中,可以看出百姓的心态、愿望。百姓对明朝失望,百姓希望明朝灭亡,可以改朝换代,过上好日子。 李福走走停停,从死人身上找东西吃,竟然让李福撑到了一座城市。 李福很开心,李福听到城中官府施粥赈灾的消息后,更开心。 崇祯皇帝得到陕西大旱的消息后,就发出钱粮赈灾,这些钱粮经过数次运转,层层贪污,到了县令手里,只剩下薄薄一层,粮食没有,只有下几十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管什么用,要知道灾年粮食堪比黄金贵。命令大户平价售粮,别扯了,敢囤积粮食的,谁背后没人。你今天敢命令大户平价售粮,明天就有人把你拿下。县令看着赈济灾民的几十两银子,咬一咬牙,然后县令和县衙官员把这几十两银子分了。 听说上面有人要查,县令就得施粥赈灾,可是粮仓早空了。 粮仓本来要囤积大量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每年都要进新粮出旧粮,以保证粮食能用。 可是旧粮哪有新粮值钱,所以粮仓官员都是把收上来的新粮卖了分钱。至于旧粮,能卖就卖,不能卖就让它烂掉,掺些沙子石灰充当粮食。 等到一条鞭子法执行后,收税只收钱不收粮食。那就更好,到手需要买新粮的钱,大家分了,省了需要卖粮这一层麻烦,粮仓从此只走账,不入粮。 明朝官员俸禄太少,读书人信奉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贪哪来的黄金屋,又如何养的起颜如玉。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大肆屠杀贪官,洪武一朝清官占据明朝的三分之二,剩余的三分之一在永乐一朝,其余时期,除了极个别的,全是贪官。 在明朝贪污成了集团化,暗中形成了一套规则。粮仓的官员贪得钱并不是都自己要,他们还需要送出一部分封口费,所以才能太平无事。 没有粮食怎么施粥赈灾,这好办。拿些放了上百年都烂掉的粮食,那里面都是老鼠屎和虫子尸体,在加些沙子、石灰、树皮、草根熬成一锅黄泉幽冥归魂汤,喝了立马见阎王。 然后官员就拿着黄泉幽冥归魂汤赈济灾民,反正不是他们自己喝,他们不怕。 李福排了半个时辰的队,终于领到一碗粥,正要喝。最前面几个喝粥的人突然捂着肚子打滚,疼得大叫,然后所有喝粥的人疼得大叫,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其实后面喝粥的人没有这么快就发作,他们是心里作用,提前发作。 李福大吃一惊,看着满地打滚的人,又看着手中的粥。有心不喝,可是饿的厉害。喝了吧,死也要做个饱死鬼,可是那些哀嚎的声音传进李福耳中,李福心惊胆战,怕痛。最后李福挣扎犹豫再三,把碗放下,说道:“我不饿。” 施粥赈灾的衙役见李福不喝,没有勉强李福,就让李福走开,继续施粥给下一位。 李福看着后面的人,有的喝,有的不喝,但喝粥的人,无一例外都躺在地上打滚,可就这样,也有人面无表情的接过粥,喝了。 李福想着自己该怎么办?李福可没有力气逃荒到下一个施粥赈灾的地方,那怎么办?等死吗?可是死也不能做个饱死鬼,真是可怜,还不如一个死囚犯,能死前吃顿饱饭。 李福想到这里一个激灵,那自己为何不做个死囚犯,只为死前能吃顿饱饭,不做饿死鬼,下一世投胎到富贵人家。李福看着周围遍地的灾民,想着杀谁好呢? 李福心中又想,自己为什么不先吃顿饱饭再做死囚犯,反正自己都豁出去了,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李福把心中想法给周围人一说,众人都觉得是好主意。既然粥不能喝,就去富贵人家吃顿饱饭,然后再死。 然后一群人就浩浩荡荡的去城中富贵之家,灾民都有从众心里,看着有一群人走了,以为发生什么事,就哗啦啦的跟上去。 富贵之家的家丁看到大群灾民过来,吓得赶紧把门关上。 这下更助长灾民的气势,翻墙的翻墙,砸门的砸门,冲进富贵之家,见东西就抢。 僧多粥少,灾民太多,大多数人都没抢到东西。不过这没关系,城中富贵之家多的是,这下不需要有人组织,灾民自发的去富贵之家抢劫。 县令听说灾民闹事,就派衙役去阻止。可是衙役能有多少,见到疯了般的大批灾民,吓得不敢向前,退了回去。 衙役软了,于是灾民硬了,对着衙役冲了过去,更多没有抢到东西的灾民把衙门抢了。 满城都是灾民,很多灾民都没有抢到东西,于是他们自发的去其他地方抢。 于是覆灭明朝的民乱发生了。 民乱如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遇到民乱,就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不能有丝毫耽搁,否则民乱就会扩张的极快,再也不能轻易扑灭。 民乱如火,救火就要快,这种事情就该以八百里加急报上去,朝廷商量好策略,再以八百里加急传递下去,迅速扑灭民乱。 可是现在别说八百里加急,就是四百里加急,二百里加急也做不到,因为崇祯皇帝把驿站裁了。 中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建立驿站,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此后各朝各代都设立驿站,做为传递情报用。可是到了崇祯皇帝这里,为了省钱把驿站裁了。此举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清朝也设立了驿站。 崇祯皇帝竟然敢裁驿站,真是好魄力,驿站也能裁。难道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是傻子不成,他们为什么不裁。因为不能裁,驿站平时不起大用,可是真要用起来,可左右一国之兴衰。 驿站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军事情报,只是重要的军事情报十年也发生不了一回。后来的皇帝看着驿站闲着也是闲着,就给官员增添了一项福利。 崇祯皇帝要是嫌驿站费钱,可以免除官员的福利。可是崇祯皇帝一斧子到底,把驿站裁了,为此省了八十万两白银。可是崇祯皇帝以后就是用八百万两也买不来最佳时机,为此付出的又岂是区区八十万两,而是明朝。 因为民乱这个情报传递不及时,明朝失去了扑灭民乱的最佳事情,坐视民乱闹大,明朝再也没有扑灭民乱,最后民乱的领袖李自成覆灭了明朝,逼死了崇祯皇帝。 民乱是朝堂的说法,农民的说法的起义军。 在明朝各地都有军队驻扎,当农民起义军出现后,这些军队自然会被派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可是士兵们看到众多的农民起义军后,怂了。 在明朝,特别是明末,吃空饷的将领都能算是好将领,因为这些将领吃的只是国库,那些坏将领,他们不只是吃空饷,而且吃实饷,把该发给士兵的军饷,自己吞了。 在明末,士兵因为不发饷而闹兵变,能算得上是好士兵,那些坏士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白天为兵,晚上为匪。而且将领就喜欢这样的士兵,因为士兵抢劫回来还得上交一部分,这样将领可以吃两遍。 明末,军纪败坏成这样,怎么指望士兵好好打仗。如果士兵死了,连抚恤金都没有,只要送钱,就能领别人的功劳,这些士兵为什么要好好打仗。 明朝的士兵见到众多农民起义军,怂了,刚一交战就逃了,溃不成军。这些士兵也有自己的苦楚,他们一死,自己的父母妻儿谁来奉养。 这些士兵都是目不识丁,不知道齐国的贤相管仲曾经就是逃兵,否则会把管仲奉为偶像。 如果孔子见到这副局面,一定会赞叹,明朝不愧是儒家国度,这么多士兵为了奉养父母,为了孝道,甘愿背上逃兵的骂名,值得表扬。 农民起义军拿着锄头,镰刀,木棍打败了武器精良的明朝士兵,打开了区域封锁,带领更多的农民进行起义。 崇祯皇帝压不住农民起义军,就把权利放下去,只要能打败农民起义军,就破格录用,打破常规封官,于是五省总督这样的官就出现了。 明朝也真出现了能打农民起义军的人,比如洪承畴、曹文召,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 他们中除了曹文召,都是训练新兵,毕竟靠原来的老兵,是打不了胜仗的。 只是他们都是野路子出身,是训练了新兵,但军纪有些败坏,这些士兵经常抢劫平民,以至于平民敢怒不敢言。当然也有崇祯经常不给他们发军饷有关。他们既然抢劫,顺便就带着奸淫掳掠,杀人放火。反正怎么方便怎么来,败坏明朝仅存的人心。 他们面对农民起义军都是杀,看见了杀,不投降杀,投降也杀。反正只剿不抚,大杀特杀,把农民起义军杀的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他们都不敢轻易攻打农民起义军。 要知道,向来都是剿抚并用,才能真正平复农民起义,毕竟农民起义军之前都是农民,要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造反,只要给他们吃的,给他们活路,他们立马投降。也不至于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 崇祯皇帝没钱,安抚农民,做不到。毕竟安抚农民,很费钱,需要给农民吃穿,房屋,还有种植的田地,还得免税。这些得花大量的钱,崇祯皇帝做不到,只好只剿不抚,舍弃这些农民起义军。 那些剿杀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只好大肆屠杀农民起义军,只是他们杀的不彻底,没有把农民起义军杀干净,而且胆子不够大,不敢杀农民起义军的后援,以至于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 李自成厉害吗?李自成不厉害。李自成被洪承畴、曹文召、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打的跟狗似的,到处乱窜。 但是李自成有一强项,后援强大,八千万活不下去的农民都是李自成的后援。 天下苦明久矣,李自成只要到一个地方振臂一呼,从者云集。 就算李自成只是光杆司令,也能很快聚集一支队伍。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14章 太极论儒定吞明 明朝发生农民起义,最高兴的人莫过于皇太极。明朝内乱,再也无法兼顾辽东,皇太极可以太平无忧的发展经济,整顿后金。 对于明朝的农民起义,皇太极很关心,非常关心,发生什么事情,皇太极都了如指掌。 农民起义军越闹越厉害,崇祯皇帝想把关宁铁骑调去打农民起义军,可是祖大寿不鸟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指挥不动关宁铁骑,崇祯皇帝很恼火。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崇祯皇帝调不动祖大寿,可祖大寿手下将领未必有祖大寿硬气,以功名利禄笼络祖大寿手下将领,还真让崇祯皇帝笼络过来一个,曹文召。 曹文召带着一千关宁铁骑投靠崇祯皇帝。曹文召必须带着关宁铁骑过来,否则崇祯皇帝要他干嘛。崇祯皇帝升曹文召的官,命令曹文召打农民起义军。 得知曹文召带了一千关宁铁骑入关打农民起义军,祖大寿恨曹文召恨得牙根痒痒,想着,“你想升官发财,我不拦着,可你别把关宁铁骑带走,这是辽东人组建的军队,是守护辽东人自己家园的军队,可你为了升官发财,却把他们葬送在关内。” 关宁铁骑在袁崇焕死后战力有些下滑,已不复天下第一精兵的名头,被曹文召带入关内打农民起义军,属于异地作战,不是守卫自己的家乡,士气下降的很厉害,战力又有些下降。 但关宁铁骑毕竟是关宁铁骑,在曹文召带领下,一千关宁铁骑敢追着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打,把那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打得落荒而逃。 当然也有农民起义军废材的原因,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的武器,都是锄头,镰刀,木棍之类。更没有统一着装,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裹着树皮树枝,有的身上裹着一匹布。纪律更是从来没有,指挥也很混乱,完全可以说是一盘散沙。从来就是哪边好打往哪边冲,打不过就跑,有人带头跑,全部就跑。 曹文召带着一千关宁铁骑都是追着几万农民起义军,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打。看见农民起义军就打,撵着打,不管不顾的打,也不管农民起义军有没有埋伏,直接冲过去打。 曹文召猛士也,一千人追着几十万人打,天下又有哪个将领比得上。多尔衮知道曹文召的事迹后很心惊,就心慌急了的找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得知多尔衮的来意后笑了笑,说道:“曹文召,不足为虑。要知道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曹文召追着几十倍,几百倍的对手打,属于弄险,曹文召次次弄险,不懂收敛,这样的将领不足为虑。 也是农民起义军废材,要是在逃跑的路上设个埋伏,曹文召和这一千关宁铁骑非得全军覆没不可。 明朝那几个打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手下士兵越来越多,只有曹文召手下士兵没变过,因为曹文召不会训练士兵,只能带领关宁铁骑,曹文召要是增加士兵,会拖累关宁铁骑,所以曹文召的士兵没有增加过。 这样一个将领,有什么好怕的,连最基本的练兵都不会。” 后来果如皇太极所料,曹文召追农民起义军追的太狠了,那些农民起义军跑不动了,就设了个埋伏,曹文召一头扎进去,和那一千关宁铁骑全军覆没。 多尔衮眼睛一亮,说道:“曹文召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关宁铁骑厉害。我们后金的骑兵不比关宁铁骑差,关宁铁骑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如此废材的农民起义军就能杀的明朝军队大败,如此看来明朝除了辽东这边的军队厉害一些,其余的明朝军队不堪一击。 我们后金铁骑有十万,按照曹文召那一千关宁铁骑的战功来看,我们只要出了辽东,就能打败明朝所有军队,我们是不是就能占领明朝,统治明朝。” 多尔衮说的很兴奋,只是最后一句话声音有些小,不怎么自信。毕竟明朝太大了,明朝的人口是后金的数百倍。 皇太极笑了:“你真这么想,可是事情没这么简单,统治明朝,奴役汉人,和打仗不一样。” 多尔衮反驳道:“我们的族人,一个人就能就能放牧几百只羊,汉人脾气温和,和羊差不多,我们一个族人就能管理几百个人。” 皇太极哈哈大笑:“人怎么能和羊一样,你把人当成羊来管理,一定会出事的。不过你有一点说的不错,汉人脾气温和,这是我们可以统治汉人的关键。” “我们真的可以吗?”多尔衮有些兴奋。 “怎么不可以,有时候人比羊还好管理。我钻研儒学,得出一个结论。”皇太极说道。 “什么结论?”多尔衮有些不理解,怎么又扯到儒学上面去。 “儒家,外表是礼字,其实内里是奴字,儒家善于奴役人心。汉人为什么温顺的如绵羊,就是被儒家奴役的结果。汉人只有被逼到绝处,才会反抗,绵羊变成虎狼,等到事情过去,儒家再一统治,就会从新变成绵羊。 儒家的存在对治国极有利,奴役人心,让人不敢反抗,然后塑造太平盛世。我们占领中原,就大力兴办儒学,用儒家治国,奴役汉人的人心,就能真正统治汉人,绝对比管理羊群还省力。”皇太极兴奋的说道。 “明朝就是用儒家治国,我们就用明朝那一套。”多尔衮兴奋的说道。 “明朝是用儒家治国,有些地方可以借用,但有些地方必须改进。儒学,是武器,是奴役人心的工具,不是束博自己器具。像明朝那样臣子用礼法捆绑君王,就要不得,我们一定要把权利抓在自己手中。 而不是像明朝那样把权利下放到臣子手中,再也收不回来,君王成了臣子的傀儡,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我们一定要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 “原来用儒学治国,还有这样的区别。我们执政,那个臣子敢威逼君王,直接打杀就是。明朝内乱,正是大好时机,我们可以攻占明朝了吗?”多尔衮说道。 “时机未到。”皇太极摆手说道。 “要等到什么时候?”多尔衮问道。 “等到明朝乱到极点,百姓人人思安,渴望有一个救世主给他们带来和平的时候,我们就做这个人。要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个时候能极大的收拢人心,方便我们统治中原。”皇太极气定神闲的说道。 “那要是明朝平定了民乱呢?”多尔衮问道。 “放心,以崇祯皇帝的本事,他是平定不了民乱的。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求三餐温饱,只求能吃点饭,不至于饿死。要不是百姓快饿死了,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也不至于起兵造反。 要不是活不下去,百姓是不会造反的,所以我们占领中原,一定要让百姓吃饱饭。百姓想吃饭,不被饿死,崇祯皇帝满足不了他们,所以明朝不亡,他们是停不下的。 百姓本来就活不下去了,崇祯皇帝还加税,逼反他们,崇祯皇帝如何平定民乱。再者,我们还可以帮农民起义军一把,当农民起义军陷入危险的时候,我们起兵攻打明朝,逼崇祯皇帝把军队调回来,让农民起义军恢复元气。”皇太极缓缓说道。 “原来皇上早就胸有成竹,就按皇上说的办。”多尔衮心悦诚服的说道。 这一刻,皇太极和多尔衮双眼炯炯有神,心中的野心在翻滚。 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忠心辅佐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按照皇太极定下的策略,多尔衮带领满清入主中原。 当时日本人入侵中国,日本人实力比女真人强大百倍,中国当时也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辛亥革命战争,军阀混战等等,中国农民也是人人渴望和平。 日本人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女真人能成功占领中国,而比女真人强大百倍的日本人就不能成功占领中国。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打倒孔家庙,舍弃了儒家思想,中国人思想解放,有了觉悟,誓死不做亡国奴。 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曾这样评价儒家,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法家只是制定律法,告诉人,哪些事不能做,做了有什么后果,用断手断脚,坐牢杀头约束人的行为。 可是儒家,却是奴役人的思想,连想都不能多想,否则就是离经叛道,罪大恶极,会被儒家批判,打死。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百家争鸣,新思想屡出不穷,是中国文化最繁盛的时期。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文化陷入低谷,再也没有堪比百家争鸣时代的思想出现,反而丢失了很多珍贵文化。 就是重于律法的秦朝,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造反家的话,但这种思想,不比儒家思想差。 也只有推翻儒家,思想解放的现代,各种理念碰撞,才能不输于百家争鸣时代。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笑明》正文 第15章 崇祯作死毁大明 崇祯皇帝很忧郁,因为国库空啦。明朝到处都需要钱,明朝一年的税收支撑辽响都勉强,崇祯皇帝还时不时拖欠军饷。崇祯皇帝经常拖欠军饷,久而久之失去军心,崇祯皇帝亡国不冤,连军饷都敢拖欠,真会作死。 崇祯皇帝为了省钱,省吃俭用,衣服都打补丁,把驿站都给裁了。此举真是祸国殃民,竟然把明朝传递军事情报的渠道给裁了,就像一个人,为了省钱,穿旧衣服可以,可你为了省钱,不吃饭,怎么成?省钱也不是这样省法,真会作死。 陕西的农民反了,需要派兵去镇压。派兵就需要军费,崇祯皇帝没钱,那钱从哪里来,只好收税。 税收,崇祯皇帝也只能收起来农业税,其余商税,盐税,过路税,茶税之类,崇祯皇帝收不起来,大臣们一句,“堂堂天子岂能于民争利。”把路给堵死了。 崇祯皇帝研究了一下农业税,发现真的很低,加税完全没问题,崇祯皇帝就加了农业税。 农民们很苦恼,一亩地要交七八亩地的税,还能勉强凑合活下来。现在加税,一亩地要交二十亩地的税,这谁能受得了,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反了。《明朝土地兼并严重,官员权贵拥有大量田地,不交税,把税分摊给农民。》 所以崇祯皇帝对付农民起义军,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刚镇压这边,那边又反。农民反了就需要出兵镇压,就需要军费,国库空了,没钱,就要加税,再逼反农民。崇祯皇帝拆拆补补,拯救大明朝,最后把整个明朝都拆了,反正农民起义军是越来越多。 崇祯皇帝的大部分钱,就是养着祖大寿这帮不听话的大军阀。他们不听话归不听话,崇祯皇帝需要他们镇守辽东,防御后金。 其实崇祯皇帝只要把辽东舍弃,全力镇守山海关,就能省下一大笔军费,或许能有一两点希望拯救明朝。可是崇祯皇帝要当中兴之主,岂能当丢失国土之君,崇祯皇帝不想背这个骂名。 崇祯皇帝考虑何处能省下钱来,也觉得辽响是个无底洞,要是能和皇太极议和,就能省下一大笔钱来。崇祯皇帝就偷偷找兵部尚书陈甲新,命令陈甲新秘密和皇太极议和。 崇祯皇帝不得不偷偷和皇太极议和,因为崇祯皇帝知道朝中大臣不会同意,堂堂明朝竟然屈于压力和蛮夷议和,这是丧权辱国。 陈甲新得到崇祯皇帝的命令,就找自己的幕僚商议。 陈甲新的幕僚赵帆提成疑问:“圣上不认账怎么办?大人想想袁崇焕的例子。” 陈甲新肃然起敬,陈甲新这帮大臣都知道袁崇焕冤,毛文龙的事情已经盖章定论,崇祯皇帝却翻旧账,崇祯皇帝已经表扬袁崇焕杀毛文龙,可是后来崇祯皇帝又不认账。 堂堂天子就应该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可是崇祯皇帝却耍无赖,说话不算数,言而无信,这让别人如何信他,崇祯皇帝丢失了最基本的诚信。 陈甲新问道:“圣上已吩咐我办理此事,我该如何?” 赵帆笑道:“大人不妨投石问路,把事情泄露除去,看看圣上的反应。” 于是陈甲新命人把崇祯皇帝给的关于议和的奏折抄到塘报上去,传扬了出去。 赵帆此举,对不起大明朝,对不起崇祯皇帝,对不起黎民百姓,但赵帆对得起他的衣食父母陈甲新,否则陈甲新就是明之秦桧。 崇祯皇帝果然不认账,面对气势汹汹的朝堂百官,怂了,把事情推给陈甲新。 陈甲新不干了,这明明是崇祯皇帝让他做的,就把事情推给崇祯皇帝。 赵帆知道之后,暗道:“糟了,不肯给皇帝被黑锅的臣子不是好臣子。本来只是降职的事情,变成了丢命。” 果然,崇祯皇帝恼了,把陈甲新杀了。 其实皇帝特别喜欢奸臣,因为奸臣肯为皇帝被黑锅。所以一般皇帝都会养一两个奸臣,皇帝不方便做的事情,就由奸臣去做,替皇帝背上骂名。 比如秦桧替宋高宗赵构背了千古骂名,宋高宗赵构给了秦桧一世荣华富贵。 真正要杀岳飞的是秦桧吗?不是,是宋高宗赵构。 岳飞要是直捣黄龙,灭了金国,岳飞就得到了军心和民心,万一岳飞造反怎么办?宋高宗赵构的老祖宗赵匡胤的例子,宋高宗赵构不得不防。 岳飞要是灭了金国,接回了宋徽宗、宋钦宗,那宋高宗赵构怎么办?虽然宋高宗赵构地位已稳,不会轻易让出皇位。可是岳飞的态度却是关键,要是岳飞支持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赵构的皇位就坐不稳。 宋高宗赵构不想把希望寄托于岳飞身上,面对皇位和民族大义,宋高宗赵构自私的选择皇位,命令秦桧杀死了岳飞。 崇祯皇帝即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如果一个臣子替崇祯皇帝背负千古骂名,崇祯皇帝就会把那个臣子杀死,不会给那个臣子一世荣华富贵,因为崇祯皇帝不想在史书上写着他是一个被奸臣蒙蔽皇帝。 关键是那些大臣也不傻,把崇祯皇帝的性格看的一清二楚。崇祯皇帝既然不肯给他们一世荣华富贵,还给他们当头一刀,那他们又为何替崇祯皇帝背负千古骂名。 所以李自成快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想要迁都,但崇祯皇帝不想自己提出,想要大臣们提出,然后再三恳求,崇祯皇帝才不得已迁都,崇祯皇帝不会背负骂名。最后崇祯皇帝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把提议迁都的大臣杀了,崇祯皇帝里里外外都干净透彻。 可是那些大臣心思通透,把崇祯皇帝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所以他们装聋作哑,不提迁都的事。他们不想即背负骂名,又被杀死。 迁都的事情就拖了起来,看谁先松口,最后李自成把迁都的路打下来了,把迁都给堵死了。 国库空了,农民活不下去造反了,皇帝和农民都没有钱,那钱在哪里,在官员手里,官字两张口,上吃国库,下吃黎民。 明朝什么最多,贪官最多,历朝历代,明朝贪官数量当属第一。 清朝税收是明朝十倍,又有万恶的养廉银、议罪银制度,还有天下第一大贪官和珅,但是清朝的百姓比明朝的百姓过的好,这是为什么? 因为明朝贪官数量多,都形成了集团化,贪污不是个人,而是集体,都是半公开化贪污。 明朝商人地位最低,属于有钱无权的范围,有钱还无权很危险,容易被人欺负,就投靠有权的人,送钱送股份。 什么人有权,当然是官员,明朝那些大大小小的商铺,都和官员有关系,有的是官员自家的产业,有的是官员亲戚的产业,有的是官员家丁的产业,有的有官员的股份,反正打上八竿子,就能和明朝这些官员扯上关系。 崇祯皇帝要收商税,盐税,茶税,过路税之类的。会损害官员的利益,年底分红就会减少,官员们当然不愿意,反抗崇祯皇帝收税,崇祯皇帝就收不成这些税。至于农业税,反正官员们不用缴税,和官员们没关系。 明朝就是被这些硕鼠蛀虫给吃空了,为首的就是号称为万民请命的儒家门徒。可是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打杀了阉党,提拔这些儒家门徒,把权利下放出去,最后想收都收不回来。 在明朝官员权利太大,都能架空皇权,像摊丁入亩,取消“官户”和“儒户”,士民一体当差,这类利国利民的决策绝对执行不起来。 其实明朝皇帝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君权和儒权明着暗着交锋过很多次,大都是儒权获胜。 明朝皇帝还大力扶持太监,用太监对付官员们的领袖文官集团,皇帝自己做不成的事情就借助太监的手去做。 像正德年间,刘瑾乱政。真的是刘瑾要变法吗?恐怕是正德皇帝做背后推手的可能性更大。刘瑾变法的那些内容,其实对明朝是有益的,只是触犯了官员们的利益,官员们反抗刘瑾变法,变法的内容没有正确执行起来,祸乱了明朝。最后正德皇帝看着要坏事,就杀了刘瑾平息众怒。 比如宋朝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是想要强大宋朝,只是变法内容没有被正确执行起来,那些被触犯利益的权贵都反抗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两度罢相,宋朝也是国力大衰。 再比如王莽变法,遭到权贵的反抗,连国家都亡了。这也是王莽要亲自变法的结果,和那些权贵没有缓冲的可能。要是王莽重用一个大臣变法,就和权贵有了缓冲的机会,要是实在不行,可以杀了那个大臣,平息权贵的怒火,或许王莽就不会亡国。 王莽,王安石,刘瑾三人都是变法者,但是这三人的历史评价不一样,谁让他们一个是乱臣贼子,一个是大才子,一个是太监。 崇祯皇帝和明朝其他皇帝不一样,崇祯皇帝屠杀阉党,扶持文官集团,然后崇祯皇帝就尝到自己酿的苦果。崇祯皇帝还急躁,没有主见,多疑。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在崇祯皇帝的治理下,明朝越来越差,崇祯皇帝还找不到真正的根上,以至于崇祯皇帝换了五十多位内阁大学生。要知道不管什么政策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效,崇祯皇帝连这点时间都等不及,结果朝令夕改,朝廷的威望越来越低。 只要有御史弹劾大臣,崇祯皇帝就听就信,崇祯皇帝就会承办这个大臣,以至于朝堂乱七八糟,到处都是党争,朝堂都没有真正平息过。 崇祯皇帝刻薄寡恩,没有真正的亲信,拉拢不来能臣给他治理国家。明朝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战火四处燃烧,明朝越来越虚弱。明朝在崇祯皇帝的带领下,向灭亡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何况明朝外面,皇太极还虎视耿耿的盯着。 崇祯皇帝的作死和皇太极的精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