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琐记》 第一章~第五章 一 提起古玩,很多人都会说水很深,假货满天飞,假货做的和真的一样等等。假货满天飞是确实,但说假货做的和真的一样就值得商榷,拿瓷器来说,明清瓷离现在时间较近,有些工艺还在传承,景德镇有些高手,甚至是大师级别的人,仿明清瓷仿的非常到位,打了很多高手的眼,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不计成本。前几年有位记者暗访景德镇高仿瓷作坊,高仿清代官窑瓷一件少三十万拿不下来,买者三十万买走后送到拍卖会上,过百万成交是常事。记者本人也是位瓷器收藏爱好者,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用传统工艺仿烧官窑瓷器,成本相当高,光烧制成功还不够,这只完成了一半,还要做旧,在新瓷上做出年代久远的沧桑感,还要花很多功夫,整道程序才算完成。成本之高一般人难以想象,再加上暴利,就有了三十万的价格。就这样也不是天衣无缝,还是有破绽留下,还是有人能辩得出真伪。在有些文艺作品和影视剧中,把做伪神化了,艺术高于生活,可以理解。 二 当下流通的明清瓷,特别是清代瓷,大部分是传世的,也就是说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官窑瓷器,还有民间用来陈设观赏、或者实用的瓷器,经过岁月的流逝,或多或少会留下痕迹,而且经过二三百年的放置,瓷胎内的水分会逐步挥发,瓷器会变轻,而新瓷仿得再到位,做旧做得再自然,毕竟没经历过久远的岁月,胎内的水分还在,拿在手中会有死沉的感觉,就是我们行话说的手感不舒服。当然这要上手很多老瓷,感觉才能出来,这也不是百分百准确,还要结合别的方面综合判断。说到这儿想起一个故事,前几年去郑州参加一古玩交流会,举办方搞了个小游戏,就是在一间屋子里放置一百件瓷器,这一百件瓷器里有十件真品,其余九十件是当代仿品,参与活动的藏友在十分钟之内挑出真品,真品准确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者,举办方有各种奖励。同行的朋友撺掇我也进去试试,那时我才开始学老窑瓷,菜鸟一个,推脱不去,站外面看热闹(里面只有参加测试的人能进,且只准进一个人),当时印象深刻的是一河北藏友准确率达到百分之八十,让我羡慕的不能行。举办方一位经理和我很熟,看见我,也撺掇说:周哥你也试试,就是玩意儿。经不住撺掇,领了笔纸,走进房间。进了房间四面一看,懵了 三 进了屋子,三面墙都立着一人多高的货架,货架上一个挨着一个摆放着上到几千年前的高古彩陶,下到几十年前的民国瓷,时间跨度四五千年。只好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清代民国瓷入手,刚没选几件,后面拿表掐时间的工作人员提醒了:还剩五分钟。看看后面还有那么多不同年代、不同器形的陶、瓷等着选,只好靠感觉,先看哪个顺眼,然后上手掂轻重,感觉差不多的在纸上记下编号,又提醒时间到时才选了八件,又胡选两件凑数。出了房间,工作人员对了编号,说:还行,选对四件。额滴神,不及格。好在没吃鸭蛋,古玩城经理知道我主攻的是杂项,还宽慰我:周哥,你是玩杂项的,看瓷器这就算不错了。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在瓷器新老的判断上,手感,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排除有些老瓷胎体厚重,上手后感觉压手,这就要综合判断了。有朋友问:你的故事里有些行话看不懂,下回我就说说古玩行里的一些术语和行话,朋友圈里全国各地古玩行的朋友很多,有遗漏的请补充,这里先谢了[抱拳]! 四 古玩行里有很多术语和行话,比如分类,大致四方面:瓷器、字画、铜器和杂项。细分就复杂了,一个大项分若干小项,小项再细分,特别是杂项,包罗万象。字画不说,因为不懂,铜器不说,因为不玩,就说说瓷器和杂项。还先从瓷器说起,在市场上经常听到有人说:瓷器一毛,不值分毫。这句话里面的重点就是“毛”字,这个“毛”可不是瓷器长了毛,而是说瓷器受了损伤,有了毛病,口沿掉一块,有裂纹等,统称为“毛”。上手,就是拿在手中;认折,买了东西后悔退货,一般要扣去原价的百分之十或二十,买家认了。捡漏,花小钱买了好物件;打眼,买了赝品;吃药,和打眼是一个意思;埋地雷,过去没有,现在可多了,把仿品放到农村有关系人家里,专等着那些下乡捡漏的人,我在农村收货时就遇到过,还好,被我发现了。两三年前一天,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称呼“周老师”,因为在古玩市场上称呼对方为老师是一种尊重,很常见,没在意,问对方哪位,电话那边说他是某县某镇某庄的乡村教师,喜欢老物件,这些年收了一些东西,因为盖房子要用钱,想出手变现,打听到我的电话,希望我去他家里看看货。我经常下乡收货,认识不少铲铲,通过铲铲问到我电话很正常,因此没任何怀疑,约了个朋友,开车就去了。 五 我们去的那个镇位于南阳和另一市交界之处,比较偏远,一路上走着问着总算到了那位乡村教师说的村口,乡村教师(下文简称村教)在那接着我们,进了一个院落。院子里有颗枣树,结满了青枣,房子是老式脊瓦房,窗户还是木格格的,进了屋子,一眼就看到左手墙边两个条櫈上架个床板,床板上乱七八糟的放了些东西。寒暄两句,说看看东西吧,村教指着床板说:都在那了。到床板跟前大致看了下,感觉有点不对劲,我常年和一线的铲铲打交道,很熟悉他们的路子,铲铲在乡下收货,走乡窜户,收的东西很杂,像老线板、老珠子、老的小玉件、盘碗罐等等,非常杂,偶有新货,也是七八十、八九十年代的东西,不是做伪骗人的。这老兄的东西也有不同品种,但不丰富,没有铲铲的感觉,几件毛了的清晚民国老瓷器,玛瑙珠子和平安扣中夹杂着烧过色的新货,最刺眼的是破烂瓷器中赫然放着一个钧瓷挂红大碗,我经常逛古玩店,有些不规矩的老板就是把一个大假活放到一堆老普残的物件中,等着那些想捡漏的人上钩。顺手拿起钧瓷大碗,釉、胎、底,就是近年某地的仿品,仿的还很一般,问:这个碗得多少钱?回:这个碗得几千。心里基本有数了,他开这个价就是个捡漏价,当时的行情一个金元时期挂红的钧瓷大碗大概在二万到三万之间,仿品的成本就是百元左右。这一趟怕是白跑了,放下碗,有些不甘心,大老远的跑来了,不能空手回去。再仔细看一遍,确认都是古玩店里卖不出去的垃圾货,总算看上个红玛瑙平安扣,问价,张嘴一百。这肯定是有人交待过的价,像这些玩意儿,地摊开价六七十元,还还价三四十就能买下,只有店里才开价上百。得了,空跑一趟,话还不能说明,问问还有别的没有,说别的没有了,都在这儿了。客客气气的告辞,一肚子气,出门看见院子里的大枣树,枣子长的真不错,对村教说:打几个枣子尝尝,村教没说啥,拿起墙边靠的竹竿,在树枝中打几下,掉下来些青枣,捡了几个,告辞上车而去。路上和朋友开玩笑,奔波一二百公里,吃了几个枣子,大大的地划不来,好在没有中雷。如果他放件仿的差不多的,我们再捡漏心切,大意之下,吃药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六章~第八章 六 今天有个意外惊喜,兴奋的饭都不想吃,还是写写古玩行的行话,调整下心情。生坑,才出土的铜器、瓷器等各种;熟坑,出土后传世n多年;传世,世代相传下来的东西,没入过土;挖坑,盗墓;铲铲,在乡下走村窜乡的收货人,基本都是农村人,藏家们管这一行叫铲地皮,有些地方称他们为铲子,我则亲切的称他们“铲铲”,这些人不能小看,他们手里偶尔会出现非常高端的东西。前几年有个铲铲在乡下收了一枚“天眷通宝”铜钱,拿到市里,几千元被人买走,第二年出现在北京某拍卖会是上,拍出一百四十多万。我曾在一位铲铲兄弟处买过一个清代犀牛角帽正,说来好笑,卖家不知道那个帽正什么材料,我则把那玩意当成了老蜜蜡,买了后在手里把玩,被一藏友看到,问是个啥?我说是蜜蜡帽正,他拿过去看看说,你再仔细看看,我知道这个藏友眼力很不错,就在太阳下又仔细看,这下看出门道了,是角的纹理,肉耐耐的,鱼子纹凸起,典型的犀角特征,得劲,捡漏了。犀角,自古以来就是珍贵材料,古人用犀角制作艺术品供达官显贵们使用或欣赏,最为有名的就是犀角杯,据说用犀角杯喝酒,犀角里的药性会融进酒里,有养生奇效。亚洲犀已近绝迹,非洲犀所剩无几,列为世界保护动物。回家后上网查资料,北京某百年老字号药店犀角收购价已到六千元一克,这个便宜捡的不小。所以老玩家都主动和铲铲们交朋友,交情深了,铲铲们收到像样物件会先和你联系,你就有了先看货先购买的权利。我这些年很少在店里买货了,认识几位铲铲兄弟,经常给我送货,价格还都不贵,有些藏友知道我货物来源,有渠道,常常来我这看货,看中了随便加几个钱就让了,关系好的不加钱也让了。因为我买货量大,资金需要周转,有些东西玩玩后有人喜欢就让了,腾开钱再买别的。饿了,喂脑袋去,回头再写。 七 (接上回)有朋友留言问:铲铲下乡铲货是咋个铲法?我找出去年一位铲铲兄弟发在朋友圈的下乡铲货照片,发在这里。这个兄弟入行时间不长,但是很勤奋,能吃苦。开始他跟着几位老铲铲,一起出去收货,眼力提高很快,没多久就开始自己一个人铲货,骑着摩托,摩托上还绑了个喇叭,能跑几百公里,到偏远地区收货,现在在他们县城开个小古玩店,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他店里看看,都能买到不错的小玩意儿,他也会来南阳摆摊卖货,我曾在他手里买到不错的东西。 接着介绍古玩行的术语:开门,开门见山的意思,说明东西一眼老,没争议;不开门,婉转的告诉别人这个东西不行;傻开门,就是这个东西开门到傻子看了都说是真的;水坑,水里出来的东西。我认识一位铲铲,他经常拿一些河里出来的铜钱、碗罐之类的东西,一看就是出自水里,他们县在古代是个水陆码头,一条大河绕县城而过,河里挖沙带出不少东西这就是行里所谓的水坑;皮壳:和包浆是一个意思,有些人以为皮壳和包浆就是器物上沾的脏乎乎的东西,错了,包浆是年代久远留在器物上的痕迹。比如瓷器,刚烧出窑的瓷器表面有很亮的光泽,我们称之为贼光,时间长了,瓷器表面会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再经过人们不断的拂拭,贼光逐渐消退,瓷器表面光气变得柔和,看上去很舒服,这种光,就是古玩行常说起的“宝光”。过去瓷器瓷器做旧,采用硫酸泡、用极细的砂纸打磨等手段,目的就是把贼光去掉,这样做的都是低档仿品。我认识一位省城的老师,玩瓷高手,曾去南方瓷都考察,在一个饭局上,说起明清瓷做假,他亲眼见到那些做高仿瓷的老板,夏天请了一些老太太,拿着瓷器,在肚皮上、腋下反复来回擦拭,目的就是人为加快上包浆的速度,且釉面不会被破坏。酸泡和高细砂纸处理过的瓷器都会留下痕迹,内行能看出来,而这种做旧手法就不好防了。术语就说到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往后说到时再解释。(待续) 八 近段古玩圈里流行一个段子:有人问古玩人: 问:玩古玩挣钱不挣? 答:挣。 问:挣得钱在哪儿? 答:买古玩了。 问:买的古玩在哪儿? 答:卖了。 问:卖的钱那? 答:买古玩了。 问:买的古玩在哪? 答:卖了。 问:卖的钱哪? 答:买古玩了。 别笑,如此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就发生在古玩人身上,这还是玩古玩的比较成功的古玩人,还有些人买了一屋子所谓的古玩,一件也卖不出去。古玩圈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玩家,藏品要买得来,藏得住,卖得出。就是说要有眼光买来好的藏品,买来后要能捂在手里不急着卖,等待藏品升值,需要用钱的时候还能卖得出去。这就是成功的玩家儿。玩家的意思是爱好古玩,还有一定的眼力,买到手里的古玩,玩一段时间,不想玩了或者有人出价合适,就卖了,再买别的。这样资金周转快,在买买卖卖中留下精品,淘汰普品,藏品档次越来越高。早些年去北京,经人介绍到一藏友家拜访,看到满屋琳琅满目的高端藏品,惊叹:这得花多少钱啊!藏友得意的说:这满屋的藏品都是玩古这些年净赚的。当时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就是典型的玩家。还有一些人,我亲眼见到的,不断的买,不说藏,能不能卖得出就难说了。一次,收藏协会搞一个小型探讨交流活动,范围不大,来的都是些体面人,大家都拿出自己得意的藏品,互相欣赏。有位大腹便便的老兄,拎了个箱子,坐在长桌的一头也不多说话,等人们静一静了,才说:我带了几件玩意儿,请大家欣赏欣赏。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到摆在他面前的手提箱上。(来客人了,回头继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九章~第十二章 九 箱子打开,胖子像香港电影中黑帮交易那样把箱子转向我们。箱子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多块黄澄澄的印章。当时我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离的较远,第一感觉是:不得了,大家啊!这么多田黄!起身来到箱子边,这离近一看,不行了,腊石染色加做旧!再扭头看看一脸得意的胖子,回身我又坐回到原处。田黄,出产于福建寿山村的一条小河里,自清代被乾隆皇帝封为“石帝”(石头中的皇帝)起,倍受上至帝王,下至文人骚客的喜爱,黄色,在古代为帝王之色,又出产于福建寿山,隐含“福山寿海”之意,石质软硬适度,是治印佳石。有句话:拥有田黄的人,都是受上天眷顾的人。还有“一克田黄一两金”之说。由于资源已近枯竭,市面上基本见不到,只有在拍卖会上和一些藏家手里才能见到。这些年一些不法商贩把白色腊石染黄,刻成各种形状的印章,再做旧,冒充田黄骗一些想捡漏的人。我有很小一枚田黄印章,是前些年偶然的一个机会得到的(这个故事后面会说到),接触过田黄,对田黄有基本认识。再一个这些东西经常会出现在一些专卖仿品的地摊上。经常逛摊的玩家心里都有数,看看也不说话,只有两个还没入门的新手在那赞叹不已。我看看会长,会长看看那几个老藏友,又看看我,说:都发表发表看法。我们几个不约而同的说:“好东西,真好。”熟悉古玩行的人都知道,有些人东西买错了,他还以为是宝贝,你和他讲东西不对,他和你急。犯不着和那些人较真。所以在古玩市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有人拿东西让另一个人看,另一人看了看说好,好东西。这都是应付。也有人找我看东西,关系好的直言相告,不熟悉的也会这样说。起码这样说不得罪人。 十 玩古玩的人都想捡漏,这正常,关键是看漏的捡法。玩古这么多年,我的心得是:首先心态要好,不能抱着捡个大漏马上发财的心理;其次要善于学习,拜眼力好的人当老师,和眼力好的藏友交朋友,在不断交流中学知识;第三就是胆量,看个差不多就下手买;第四很重要,机遇,闲暇时经常逛古玩市场,指不定哪个漏就出现了。要是没有基本的眼力和大量的知识贮备,新老不分,真假不懂,就想捡漏,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位老板,早些年做生意赚了些钱,日子过的很舒坦,在电视上看了几期收藏鉴宝节目,觉得古玩这东西,不光有文化内涵,还能赚钱发财,心里痒痒,就打听到古玩市场,也要像鉴宝节目里的持宝人一样,在地摊上花几百块钱买个值十万二十万的宝贝。过程就不说了,说多了有朋友能猜出来是谁,几年下来,瓶瓶罐罐堆满了地下室,谁劝也不听,他也知道过去买的东西大部分不对,就一个想法:我买这么多明清官窑元青花,里面只要有一个真品,所有的本钱就回来了。要说做生意能发财的人都不是傻瓜,智商都够用,怎么就在这上面执迷不悟,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后来听说,老婆和他离婚了,房子也卖了,租房子住,再后来,没有消息了。这些事情不止咱们本地有,全国各地都有。浙江温州,古玩热的时候,有位企业家,花重金大量收购高古玉器,成立了一家古玉博物馆,08年经济危机,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想把古玉出售变现,没人买,便宜也没人买,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便宜也没人买?我没见过他东西,不敢妄下断言,按常理,便宜的好东西怎能卖不出去?温州人以精明著称,被呼之为中国的犹太人,还是把钱打了水漂。像前面说的那位田黄老兄,要想知道自己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很简单,就拿到古玩店或者发到网上的古玩论坛,看看有没有人出价要,就明白了。 十一 一件小事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这本当年饭后散步时在马路边的地摊上花了五元钱买的小册子,改变了我的生活,甚至是人生。回过头看看,如果没有进入古玩行,现在的我有可能在某个单位上班,一个月两三千块钱工资,稳稳当当的度过一天又一天,直到退休;也可能做个小生意,四处奔波着养家糊口。无论做哪一行,都没有我今天的逍遥自在。三百六十行,只有古玩这一行是在玩着赚钱,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有新的惊喜。当手里拿着一件到代的古玩,细细的看,慢慢的赏,有一种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的感觉,这种感觉,除了古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辛辛苦苦淘来的古玩被欣赏它的人买走,很有种被认可的小小成就感。特别是捡了大漏,那种内心里的满足,那种不可言传的愉悦,不是赚多少钱能衡量的。每年的五一、十一,本地的古玩城都举办古玩交流会,每次起会,我就象过年一样,早早起床,饭都顾不上吃,直奔古玩交流会,只怕去晚了,好东西被别人买走。好像是2012年五一,古玩城举办交流会,那一年的交流会宣传的很到位,来了不少外地藏友,有来淘宝的,也有摆摊卖货的,古玩城里地摊摆满了,就摆到古玩城门外空场上,熙熙攘攘。我早早赶到会上,因为前一天晚上陪省城来的几位藏友吃饭,多喝了几杯,头有些蒙,就在一个熟悉的古玩店拿把椅子,泡杯茶,坐在门口看热闹。 十二 在古玩店门口,一个摊贩正在摆摊,把包里的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摆放在一块摊开的布上。喝着茶,和这个摊主闲聊,听他口音是东北的,吉林人。聊了一会儿他说今天早上买了个东西,让我帮他看看对不对。我说我不行,他说听你说话也是个老玩家,你就帮我看看。说着就从包里拿出一个绿油油的玩意儿递给我。接过来一看,好东西,但是个残件,青铜挫银的剑柄,满工,工艺精湛,出土的时间应该挺长,被把玩熟了,但还留有红斑绿锈。我说从皮壳上看这不是东北的东西。他说早上到市场在一个摆摊的手里买的。我告诉他东西没问题,老的,年份在汉代以前。他听了挺高兴,说:那我就捡漏了,不卖了,拿回东北能卖个好价。我说买的不贵吧?他说不贵,一百块钱。聊这一阵子,喝了两杯茶,感觉好多了,就在古玩城里四下转了转,没遇到可心的东西,又回来坐那喝茶。市场里人越来越多,摆摊的忙着卖货,逛摊的到处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看见东北老乡摊子角上放个小木盒子,杂七杂八放些东西。我说:“老乡,盒子里是什么,拿来看看。”他把盒子递给我,说“没什么好东西,都是些小玩意儿。”我在盒子里扒拉着看,都是小玩意儿,没有入眼的。把盒子递还给他时,看见盒子角有个黄色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小印章,原石随形,上端打有小孔,可以穿绳挂在腰间,印文不认识,还有个边款,脏乎乎的看不清是什么字,细审印章,是个老的,有年份。就问摊主得多少钱,摊主说过去两百收的,咱俩有缘分,你给我加一百,三百。我就嫌贵,一个拇指大的小石头印,要三百?拿着小印章在手里把玩,和他砍价,最后他说:啥也不说了,交你个朋友,二百来的二百给你。我就想给他一百五,他说不行,不赚你钱,你不能让我赔钱。我就想放弃,正好看见一位老大哥转过来,他是有名的治印高手。我就喊住他,把小印章给他看,请教他印文是什么字。他看看说印文是“印奴”,我问:这字刻的怎么样?他说这字刻的好,有功夫。我脑子马上转了个圈,称自己为“印奴”,字刻的有功夫,恐怕不是一般人,马上掏出二百元钱,递给摊主。只怕摊主反悔不卖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十三 (接上回)玩上古玩后,我就有了个习惯,就是买到小玩意儿喜欢拿在手里把玩,玩着看着。买了小印章,和摊主又聊几句,把玩着小印章,接着去逛摊,逛到一个古玩店门口,和开店的老大哥打个招呼,老大哥问:买着啥没?玩古玩的在市场上遇到,一般不问:吃了吗?而是问:买着啥没?这可能是古玩行的特色之一。我把小印章递给他,说:就买这一个小玩意儿。他接在手里,仔细看看,说:好东西。说起这个老大哥,在咱们市古玩圈里可是个传奇人物,他老家在玉雕之乡镇平,小时家穷,小学没毕业就跟着大人到砖场拓砖坯,那可是个力气活。大了一些,赶上改革开放,他有亲戚在乡下收老物件,然后去外地摆摊卖,他就跟着人家,收收卖卖,尝到了甜头。那时候,咱这儿没几个人玩收藏,他就在本地收,拿到北京卖,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原始积累。而且在这个时期,他练出一副好眼力。有朋友可能会说:别扯了,小学没毕业能懂古玩?您问的好!那时候人们刚能吃饱饭,没有一点收藏意识,祖上留下来的东西都不当回事,有人买,给俩钱就卖,而且没假货,真的还没人要,谁去做假?到后来假货出来了,因为他真东西看的多,就能分辨出假货,那时假货做的粗糙,较好辨别。我第一次见他,是十八年前,那时所谓的古玩市场在商场天桥下面,应该是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周日,农村人拿着老物件到那里卖,我那时啥也不懂,瞎转悠,偶尔会花一块两块的买两个铜钱。老大哥从来不往人堆里挤,也不怎么和人说话,就在旁边看,很孤傲的样子。那时根本想不到,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好哥们儿。后来他开了店,经常找他帮我掌眼,曾在他那买到非常珍稀的东西且很便宜。我们虽然兄弟相称,严格说他是我市场上实战的老师。他说好的东西一般差不了。中午一藏友邀请吃饭,饭店光线较暗,包间里开着灯,等着上菜的间隙,又拿出小印章把玩,对着日光灯细看,黄澄澄中有些透光,用手指在章后面晃晃,隐约看到影子,“冻石!”马上调动大脑里储存的知识,黄色冻石出在哪里?有那些品种?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田黄石”?我把想法对在坐的藏友讲了,几位藏友轮流细看,一致认为东西是老的无疑,但是不是田黄,都没见过,不好肯定。 十四 (接上)因为幸福来的太突然,不敢相信天上掉下这么大的馅饼,而且还砸在了我头上。后来,为了弄明白这枚小印章的材质,我特意去趟省城,请省城大河鉴宝的几位专家老师鉴定,几位老师鉴定结果一致:是枚老的田黄印章。这是我玩古以来捡的第一个大漏,就是这个大漏,让我在玩古的路上继续前行。 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在古玩行更加突出,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媒体的误导,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编排出很多玩古玩捡大漏,一夜暴富的故事,让人们去联想翩翩。漏,不是那么容易捡的,没有基本判断新老的知识,最终是被别人捡了你的漏(花钱买赝品)。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我有两个好老师,一位是我前面说的教我市场实战的老大哥,还有一位是领我入门的体制内退休老教授。老教授一辈子考古,做研究工作,退休后闲着没事就逛古玩市场。不怎么买,就是看,偶尔买几个铜钱。因为他名气大,那些开店的老板,还有些铲铲,弄不明白的东西都请他看。老先生有个绝招,有人请他看铜镜,他把手背在后面接着铜镜,不用眼看,只用手摸,能断出是汉代、唐代、宋代哪个时期的,我亲眼见过,老先生说这叫“闭目断代”,牛吧!听古玩商说,老先生看过说对的东西就能卖上价,老先生摇头的东西就不敢喊高价。可见老先生在这一行中的地位。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老先生,老先生对我很好,没事就叫我一起逛古玩店,逛古玩市场。我第一次下乡收货就是老先生带我去的。那天接到老先生电话,说在某个高速路的工地上挖出了文物,老先生问我想不想去看看,我当然想,这是绝好的学习机会。骑着摩托接着老先生,按老先生的指引找到那个工地,向工友们打听,问了好几个人,才打听到确实挖出来东西了,但是被挖掘机司机拿走了,那个司机再没来过工地。老先生有点失落,我估计这是典型的考古职业病。老先生沉默一会儿,问我:既然来了,咱们往附近的庄上转转,看看有啥东西没有?我积极响应,载着老先生直奔附近的村庄。那是个初秋季节,下午的天气还有些热,进了村子,老先生让我降低车速,看到树下乘凉的老头老太就问:家里有没有烂罐子烂瓷器要卖?有些人说:过去有,不过都卖了。问到一位老太太时,老太太说:某某家好像有,我领你们去,就是不知道人家卖不卖。我推着摩托,跟在老先生和老太太后面,非常好奇,人们对未知的东西都是好奇的。这一次,在这里,我见到了开价十万的铜钱。(未完) 十五 没一会儿到了一个农家小院,院门开着,老太直接领我们进了院子。院子里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正在修理农具,见老太领两个陌生人进来有点诧异。老太和中年人打个招呼,就介绍我们是收老货的,说完又说了几句闲话就走了。中年人方才释然,拿出两个小凳让我俩坐,又回身到屋里拿出一个竹篾编装针线的布罗。老先生接过来,看了看,递给我说:看看有啥想要的没有。我接过来,看看,里面放了几个铜钱,一个民国时期童子军腰带扣,还有几个小岫玉挂件。就听老先生问中年人:还有别的没有?那人说:有,就怕你们买不起。老先生没退休时经常带人下农村征集文物,绝对的经验丰富。老先生说:你咋知道我们买不起,你要想卖,把东西拿出来瞅瞅,看看是啥再说。中年人又进了屋,过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很小的布包出来,小小心翼翼的打开,递给老先生。老先生小心的接过来,看了看,问:这个铜钱你想要多少钱啊?那中年人想了想说∶最少十万。老先生又把钱看了看:这个小铜钱咋要恁贵?中年人回答:前几天看某某之门,上面有个人拿个钱跟我这个一样,专家说值十五万,我这是真想卖,十万要哩不贵。我非常好奇,什么钱能估十五万?我对老先生说:能不能让我看看?老先生对那人说:让他看看中不中?那人说:看把,木事。接过老先生递过来的布包,里面放着一枚黄中微微泛黑的乾隆通宝。乾隆通宝是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时发行的方孔圆钱,因为乾隆皇帝在位时间较长,加上当时称为“康乾盛世”,经济发达,铜钱发行量很大,到乾隆后期社会问题逐渐暴露,经济也出现下滑,铜钱质量已比不上乾隆初期。这枚铜钱看铜质应是乾隆后期所铸造,非常一般,市场上五毛钱一枚(这是2003年的价格),我又把铜钱翻来覆去看几遍。我开始玩古就是从小铜钱开始,一般的铜钱价格低,而且好学,上手快,所以刚入门的人很多就是从铜钱入手。单是研究铜钱的书我就买十几本,再加上经常在市场上看和买,铜钱的行情心里还是有数。又看几遍,没错,就是个只值五毛钱的普通乾隆通宝。听他说某某之门鉴宝专家给这类铜钱估价十万,不应该啊,在脑子里回忆,哦,我想起来了,一一期节目确实有人拿了一枚乾隆通宝,专家估价很高,而且还上了珍宝台。但是此乾隆通宝非彼乾隆通宝,人家那个是“雕母”。(来客人了,暂时打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十六 (接上)“雕母钱”又称“祖钱”,是一种新钱发行前精雕的样板钱,呈献给皇帝,让皇帝审阅,皇帝看后满意,就由户部以“雕母”为板制作“母钱”,分发给各个钱局,制作流通货币。所以在古钱币中“雕母”非常稀缺,钱币收藏家都以能拥有一枚“雕母”而自豪。这个老乡拿出来的不是“雕母”,而是一般的流通钱,可以理解,普通人哪能懂得同样是乾隆通宝,里面还有那么多大的区别。老先生看看我,把布包从我手里拿过去递给老乡说:你还收好,是个老东西,我们今天没带那么多钱,回去商量商量再说。老先生说话就是有水平,他只说这个钱是个老的,而不说别的,很婉转。我拿了那个童子军带扣,要二十元,也算买他东西了。(乾隆通宝雕母钱在2014年某拍卖会上估价二十万,成交价三十四万一千元人民币;普通的流通货币乾隆通宝,现在的行情个头大些的在50元至100元之间。) 在跟着老先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几位在本市收藏圈里眼力很好的藏友,我们五六个人,以老先生为主不定期聚会,大家对份子钱到饭店,拿着各自的藏品,互相点评,互相探讨,后来发展到十几个人,这里面有喜欢铜镜的,有喜欢明清瓷器的,有喜欢玉器的,还有喜欢小人书的等等。在聚会中我学了很多东西,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是我在玩古过程中学东西最杂、进步最快的一个阶段。老先生经常在聚会上拿出一些破陶烂瓷让我们看,给我们讲解。多年后在一次下乡收货时,遇到一个老先生讲过的东西,当时老先生给我们看的是个修复过的残器,而这是个完整器,仔细看过后,毫不犹豫的拿下,我又多了一件重量级藏品。写到这非常感慨,非常感谢老先生带我入门,教我知识! 当时年轻没感到那些古玩知识多么重要,这些年走过来,深深体会到,掌握了这些知识纵然不会发大财,至少不会挨饿。说到这该说说教我的市场实战的老大哥了,前面介绍过他没上几年学,跟亲戚跑市场以后,凭着年轻勤快脑子活,不到十年挣下家业,娶妻生子,在市内繁华地段开个古玩店,不再去外地摆摊。我是跟着老先生逛店认识他,对他在天桥下面市场上孤傲的样子印象深刻。老先生告诉我这个人眼力好,做过大生意,多向他学习。从此我没事就去他店里,开始他只是看着老先生的面子和我打个招呼,冷冷的,没啥话。那时候我做生意挣了几个小钱儿,就买他东西,不懂,胡买,不多花钱,买一次基本不超过二百,买着买着就买熟了,再一个他知道我跟着老先生,等于有熟人介绍,逐渐的熟悉,在买他东西时就告诉我一些辨别真伪的技巧。 十七 (接上回)和老大哥熟悉以后,没事就去他店里,看看东西,他店里的东西我随便上手。不看东西就坐他店门口聊天,有一天闲聊时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和老大哥店隔三、四家,有个新古玩店正在装修,冲击钻哗哗的响,突然屋里传出惨叫,把我们几个聊天的吓一跳,我还在发愣,老大哥起身就往装修那屋跑,不一会儿就抱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出来,对我们喊:电着了,快打120。一直跑下楼去。装修的店主脸煞白,瞪着俩眼,呆住了。我跟着跑下去,老大哥已经抱着人跑出市场大门。那个市场附近就有个医院, 120很快到了,把人接上车拉去医院。老大哥一头汗,还在呼哧呼哧喘气,快五十岁的人了,不容易。当时我就感到,他救人肯定是出于内心本能,这样的人,不会坏了。就这个偶然事件,使我加深了对老大哥的了解,更加信任的跟着他学古玩。还有个小事也能看出来老大哥的人品。有天下午在他店里玩,他外地来个朋友,邀我去陪客吃饭,晚上白酒啤酒喝了不少,饭后把客人送到宾馆住下,他邀请我去他家喝茶,那是我第一次去他家。这里说一句:玩古玩内行的人绝对不会让陌生人去家里,怕出事。到了他家,坐在沙发上喝茶,看到沙发上放把尺子,顺手拿起来看了看,好漂亮的一把清代紫檀尺子,黑中泛红,明显的牛毛纹,被人把玩的油光铮亮,肯定是过去大户人家所有。老大哥看我把玩尺子,他知道我那一阵子喜欢老家具,经常买一些残破的紫檀、黄花梨、酸枝木家具部件学当标本学习。他已经有些醉意,说:小周,打个赌,你要能看出来这上面刻度的釘是啥材质,这把尺子我送给你。他爱人就骂他:又喝多了,胡说八道。他还说:我木喝多,说话算数。我拿尺子凑近灯光,刻度釘在灯光下反映出白光,白银?再仔细看看,白中微微泛着黄色,白铜无疑。我说:我不要拿你的尺子,这钉是白铜。他说:你看错了,不是白铜,是银子。我把尺子递给他:大哥,你细看看,白中泛黄。他也凑近灯光:嗯,是白铜,我咋看成银的了?把尺子递给我:拿走吧,给你了。我说不要,又坐了一会儿,告辞离开。回头把这事就忘了,过几天我又去他店里玩,闲聊几句,他从柜台里拿出把尺子,就是打赌那把,递给我,打赌赌输了,就要兑现,尺子你拿走。后来这把尺子我还是接着了,随后我送给他两瓶好酒。这把紫檀尺子我一直保留着,几个藏友喜欢高价想要,我都没舍得出让。老大哥文化虽然不高,但眼力和人品在圈子里是公认的。他儿子结婚,市里几位喜欢玩古的大领导、大教授,都去给他祝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穷小子,到后来的风光,不单单有好眼力,还有好人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十八章~第二十章 十八 (接上)老大哥比我大十多岁,我很尊重他,我还是不断的在他那里买东西,他还是不断的教我知识,他的知识是在多少年的买买卖卖中积累下来的,而且他在外地摆摊时,认识了不少外地的高手,在和这些人做生意的同时,学了不少古玩知识,他生意做的好,不只是他的为人和眼力,早年他交下的外地人脉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在他店里玩的时候,经常见到外地的古玩商到他店里看货。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去别的店里溜达,因为古玩商做生意是不想让别人在场。各位可能看过一些古玩方面的电视剧,有大客户看货时,都要吩咐伙计把门关上,就是防止别的客人进来看到交易,这也是古玩行的行规之一。就像他在天桥下面买货,我就看见他在那站着,从没见过他买货,熟悉后有一次我就问他:那时候老看见你去天桥,咋没看见你买东西?他嘿嘿笑笑:我买东西能让你们看见?也是,他认识很多乡下铲铲,人刚到市场他就把好货截了。那时候没有手机,传呼机也不方便,他就在天桥下面等,可能他不用说话,一个眼色铲铲就跟他走了。后来这一招我也学会了,这个时候古玩市场已经挪到财神庙,每到周末去市场,先在财神庙里面转一圈,看看有没有对路的东西,然后就在财神庙外面,拦截那些刚到的认识的铲铲,先看货,铲铲一般不会拒绝,拉到一附近个僻静的地方,慢慢看,还真买过不错的东西。老大哥还有个规矩,铲铲进城送货,先让别人看后再来他店里卖货,就是再便宜他也不要,一分钱的货也不买。这和我看过一位北京古玩商写的书一样:早些年全国各地的铲铲都往北京琉璃厂送货,琉璃厂有家大古玩店,送货的铲铲排着长队,等着验货,到吃饭时候古玩店老板免费管饭,还有开水,态度很好,但就有一条,谁要是先让别家看货,对不起,货再好从此不收。这是过去的事,现在不同了,铲铲在乡下铲到好货,在朋友圈发点图片,就在家坐等古玩店老板上门看货,谁出的价高给谁,不出价的看都甭想看。(未完) 十九 (接上)很多专家都说,想玩古首先要跟对人,就是要拜个好老师,他带你入门;其次进对圈子,有一个玩老货的藏友圈子,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彼此之间都会有收获。通过老先生认识了几位玩的早,眼力很不错的藏友,其中有位中学老师,不具体说名字,就称他老师吧。老师这个人性格有点古怪,在学校不怎么受领导待见,他没课的时候就去农村收老货,收了货就在家查资料研究,喜欢的自己留下,普通的周末拿到市场上卖掉。那时候他这么做学校是不容许的,但他学历高,资格老,还能说,说起道理一串一串的,领导对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他主藏铜钱,兼顾其他,有很多次我买了东西拿不准,就去他家请他帮我看看,听听他的点评。他以前收过好东西,一般东西他看不到眼里,他口头禅是:东西老,不值钱。但要是他说“好”,基本上不会错了。他在市场上也不怕得罪人,不管生人熟人,有人让他掌眼,他就给人家讲,还不背人,卖假货的对他很有意见,但也没办法。我去市场都较早,他去的较晚,经常是他到市场,我已经买了不少东西(那时我的眼力和知识都不行,买的都是老普,还经常买错),只要看他到市场,就拉着他坐在财神庙的回廊里,一样一样拿出来请他过目。老师看铜件看的非常好,有一段时间我迷上刻铜文房,有几次买错,都是他给我讲解老货是啥样,新货新在那里,毫不保留。在他家我见到非常漂亮的汉代铜镜,他的藏品可不是随便让别人看的,我使出浑身解数,请他吃几次饭,他才答应让我看看。那是一面碗口大小的汉代铜镜,厚重,黑漆古皮壳,头板头模,图案内容是“东王公,西王母”,难得的是正中间竖铸“东王公西王母”六字,第一次接触汉代头模境,真是太漂亮了。早几年拍卖会上汉唐铜镜价格直线上升,一面动辄几十上百万,这里面虽不排除人为炒作因素,主要的还是汉唐铜镜优良的做工和精美的图案。这么多年过来,我没事就邀请他老两口还有几位玩的好的藏友在一起聚聚,顺便点评点评我的藏品。(未完) 二十 (接上)玩古玩一定要谦虚,遇到搞不明白的东西虚心向专家、行家、藏友请教,这中间会有争议,老先生和老大哥两人经常会为某件藏品的真伪而有不同看法,这时候就是我学习的好机会,仔细听他们各自的见解,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有争议很正常,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历朝历代留下无数器物,而且地域不同,器物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如老先生考古研究一辈子,对本地文物了如指掌,对外省的文物了解就不是很透,这也是受工作地域限制。老大哥则北京、上海、广州各地摆摊,见过大量外地实物,我买了假货,他能说出来是哪造的。后来我总结,跟着老先生学的是文博理念,断代知识;跟着老大哥学的是真伪辨别和市场价值;和藏友们在一起交流又扩大了接触面,开阔了眼界。和那些走了弯路,藏品中赝品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藏友比,我是幸运的。从刚到市场买小铜钱开始,逐步涉猎古籍旧书,明清家具,老紫砂壶,铜器,明清瓷,老窑瓷,高古陶,明清玉,高古玉等,除了字画。不像有的藏友,只做单项收藏。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系,藏哪个门类,藏品达到一定程度,感觉再提高很费劲,我就会换个目标,选个还没涉足过的门类,从头开始。所以我的藏品五花八门,这样有利有弊,弊是不精,没把某一项搞精弄通,利是啥都懂一些,在市场在农村经常捡些小漏。我认识一位藏友,他收藏小人书,别的一概不顾,他把小人书研究的非常透彻,这就是收藏圈所谓的“专项收藏”,而我这样则属于是“杂项”。玩的杂还有个好处,从投资角度来说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古玩和股票一样,不会只涨不跌,前几年,银元(我们民间说的袁大头),从二三百一块开始,像坐了直升飞机,一个劲涨,最高涨到七百多近八百,然后下跌,跌到现在的四百多,被套的单一玩银元的藏友就只能等下次行情解套了。(未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 二十一 (接上)今天上午邀请文博系统一位老师帮我把最近淘的古玩把把关,体制内老师看东西一般比较严谨,他们认可的东西基本上不会错(当然那些退休后为了赚钱,证书开的满天飞的老师不在此列)。老师逐一看了,对其中一件赞不绝口,感叹:古玩真是跟人有缘份,这东西可遇不可求。古玩跟人有缘份这话说到我心里了,有些事就是怪。下图这块清代天干地支带十二生肖怀表就很能说明。去年春天一个周末,我和两个朋友约好去财神庙逛地摊,正好遇到县里一个很熟的铲铲,他刚到,铺开摊子,把包里的七七八八摆出来。我一个朋友那天带着他四五岁的小孩,我只顾着看东西,只听啪啦一声,接着就听铲铲说:小孩你别拿东西,摔坏咋整?我看看是小孩从摊上拿了块怀表,可能是没拿好,掉了下来。因为老怀表造假严重,我就没当回事,说:拿过来我看看。铲铲拿起怀表递给我。接过怀表手感不错,沉甸甸的压手,从没玩过老表,对这东西陌生,只在一个关系好的古玩商处上手过一块老瑞士腕表,拿在手里就是沉甸甸的。看看品相挺好,就问铲铲贵不贵,铲铲说打乡下收哩,不贵,周哥你喜欢拿去玩。不贵就行,铲铲说个价我还个价就成交了,很便宜。又买了他几样小玩意儿,就去别处逛摊。没啥买的了就和朋友商量着准备回,出财神庙站在街边又说了点别的事,说话时我把怀表从裤兜掏出来摆弄,看看感觉不对劲,不对劲到哪儿了?没看到使用痕迹。我们知道过去怀表都是挂在衣襟,放在胸前口袋里,需要看时间就拿出来,在口袋里拿出来放进去时间久了肯定会留下磨痕,就是我们常说传世品的“使用痕迹”。随便看一块带过二三十年的腕表,表蒙子上肯定有些无意间造成的磨、挂、磕等痕迹。这些痕迹在这个怀表上看不到,就有点迷糊,顺口说:坏了,这个表买错了。朋友接过去看看问:咋错了?“没使用痕迹”。朋友仔细看看手里怀表说:“你不想要给我。”“你想要就拿去,我对这个表有疑问。” 这位朋友经常和我一起买货,很信任我,一般来说只要我认为有疑问的东西他不会买,那一天就怪了,我说有疑问,他还是拿走了,说随后给我钱。回来后脑子里一直琢磨这块怀表,假表为了降低成本,不会用好料,拿在手上发飘,不会沉甸甸,而且里面的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图案制作非常精致,没有粗制滥造的感觉。后悔当时怎么没把表上弦,听听声音,再看看走的准不准。估计是自己判断错了,还没法说,既然答应让给朋友了就不能再往回要,心里不免有点小郁闷。过了大概半个月,闲着没事约朋友喝啤酒,我们俩个经常在一起喝啤酒。见了面他从包里拿出怀表递给我,说不想要了。我说没问题,我再研究研究。喝完酒回到家,马上拿高倍放大镜细看,在放大镜下,多年的使用痕迹都显现出来,再上弦和手机对好时间,看看一天的误差大小。至此,我还不能确定这块怀表的新老和真伪。(未完) 二十二 (接上)第二天晚上十点对表,看不出误差,上弦,第三天晚上十点对表,还看不出误差,因为手机时间可以精确到秒,怀表只能精确到分,这个误差不好判断。就这样对了一个礼拜,慢了两分钟左右,理论上机械表新的一个礼拜误差两三分钟是允许的。这个实验只能证明这个怀表走的比较准确,还不能确定它的新老。有两个疑问还没解决,1是一般情况下表背面金属外壳上应该有字,制造国及品牌等,这个怀表背面却是光板;2是黄澄澄的外壳虽有氧化层,但看不到一点锈,如果是铜壳,时间久远肯定会生绿锈,而这个没锈,那么它是什么材质。带着这两个疑问,去请教那位精通瑞士表的古玩商,就简称这位古玩商为“表兄”,表兄解答了我的两个疑问:过去老怀表的字号都是在后壳里面打着,只能打开后壳才能看到字号,要想打开这个表的后壳,只能使用专用工具,否则很难打开;说到为啥看不到绿锈,他笑了,问我:你见过金子生绿锈?这下明白了,表兄继续说:这就是过去所说的金表,金子纯度越高越软,所以金表一般为14k金。又请教他上百年的老表一个礼拜误差多少算正常?他说:上百年的表能走就不错了,一天误差一两分钟,一礼拜误差一二十分钟就是不错的。听他这样说,脸上不动声色,心里乐开了花:金表,而且走时准确。又问:表蒙子咋看不见使用痕迹?他带上修表那种专用放大镜,看看说:你没仔细看,蒙子上和后壳使用痕迹都明显,特别是壳,过去没有有机玻璃,都是用高档水晶制作表蒙,水晶硬度高,所以磕碰痕迹有,不明显。 二十三 (接前)听了“表兄”一番讲解,脑洞大开,接着和“表兄”探讨怀表上的天干地支十二生肖,“表兄”说那就不知道了,这种表从来没见过,不能乱说。这我就非常满意了,解决了新老问题,剩下就是弄明白这块表的出生地和年龄。在后来一段时间里我下了很大功夫查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期收藏杂志上有一篇介绍怀表的文章,其中提到带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怀表,文章中说:在清代中期,瑞士制表匠人来到中国广州,特意为中国王公贵族制作具有中国风格的怀表,这种满满中国风的怀表就是出自那个时期,到此,这块怀表的身世总算弄明白了,从清中期十七世纪算起,到今天二百多年,险险与我擦肩而过,如果朋友留下,我就是再后悔也不会去要回来,古玩行的规矩,过手以后不能反悔。阴差阳错,朋友给我送了回来,说明这怀块表和我有缘,不是吗?虽然确定了这块表是清代中期瑞士人在广州为中国王公贵族特制,但它的经济价值还是个迷,我捡这个漏究竟有多大?如果说我不关心这块表的经济价值,那不是实话。说来也巧,闲看香港佳士得五月三十号拍卖预展图录,有一个精致名表专场,一张怀表图片吸引了我(下图一),图片下附说明:瑞士十七世纪为中国所制珐琅彩带音乐金表,起拍价80000——120000美元。当然,人家拍卖这块怀表品相远超我这块,而且人家那表还有音乐,我这表不能相比。知足了,古玩和人真的有缘份,这缘份就是可遇不可求。(后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 二十四 (续上)我们这代人从小受的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而今已到四十不惑,直奔五十知天命,要说轻易不会相信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可是从我玩古这些年的经历来看,确实感到有些事很有意思,说不清楚。就如一方古砚,很多人看过,各种原因没有成交,最后被我买到,就像在等着我似的。前文说到和老大哥隔不远新开家古玩店,装修时漏电电伤了工人,这家店的老板姓胡,都喊他老胡,老胡那时四十多岁,是个资深铲铲,经常骑个摩托下乡铲货,铲回来的货就让他老婆拿到天桥下面出售。他店开业后,去逛几次,主要经营民俗、铜钱、旧书等杂物,偶尔买他个小玩意。由于我经常在老大哥店门口聊天,老胡没出去铲货就会凑过来一起聊,时间长就熟了,这老兄有个小嗜好,天天中午要喝几杯,不隔天,只要我下午转到他店里见到他,一准是迷迷糊糊,但是不醉。我在他那买东西一般要价不高,我喜欢和他开玩笑,有一次买他东西,很普通个小玩意,开价较高,我问他为啥这么贵,他说在乡下收的贵,我说,你姓胡,我姓周,咱俩这姓和到一块是啥?他没反应过来,顺口说:胡周(胡诌)。旁边的人都笑,他醒过来劲也跟着笑,笑过把那件东西便宜匀给我。大概是他开店不久,一天下午没事逛古玩店,先到老大哥店里,闲聊几句,老大哥悄声对我说:老胡收方好砚,想哩高(意思是想卖高价)。我一直想买方好砚,就是没遇到合适的,不是自己看不上,就是人家要价太高,买不下来。老大哥知道我喜欢玩砚,就把这消息透给我,我说过去看看。从老大哥店里出来,没几步到老胡店,老胡在躺椅里脸红扑扑的,似睡非睡。听到有人进门,睁开眼,看到是我,站起来招呼。我就在他货架上柜台里搜寻砚台,有几方老砚,都是非常普通的清代民国黄石砚,没看见特别好的,明白他肯定把好砚藏起来了。自清代以来,再早不清楚,古玩行就有个规矩,好东西不会摆在明面上,一般人不让看,只有遇到老客户和熟识的有眼力的藏友才会拿出来显摆。我直接问他:听说你收方砚台,拿出来欣赏欣赏。他眨眨眼,还带着些酒意:你咋知道? “你收到啥东西我都知道”我和他开玩笑。 “你消息挺灵啊”。嘿嘿笑着弯下腰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编织袋,打开,取出一方砚台,这方砚,一眼开门的老,且个头硕大,就打定主意,一要定拿下。太少见了,常见的砚台或方或圆,大部分是扁的,有两三公分高就算是厚重,这方砚近十公分高,虽然裹着厚厚一层灰土,还能看到砚身雕满花纹,后半部侧面掏有方形深洞。就问老胡,这里挖个洞干啥?老胡说:我也不知道,昨天老先生看了,说是古代人冬天写字怕墨汁结冰,往里边放炭保温。我知道老先生对砚很有研究,他说的不会错,更坚定买下的决心。扯了一会直奔主题,问价。这次老胡没有直接报价,而是绕来绕去说这个东西如何好,如何少见,有人给他出多少多少钱也没卖等等。我知道本地有几个玩砚的藏友,眼力好,下手快,让他们看见恐怕就没我的份了。不能恋战,让他把砚包起来,报价,老胡不看我,低着头看柜台,说:小周,这方砚你先别拿,我留几天再说。我就知道他的意思,还等着别人来看,然后价高者得。收件好货不容易,想多卖点钱,这能理解。但是我太想得到这方砚了,不买下来会睡不着觉。(未完) 二十五 (接上)我当时已经不考虑价格了,那时候对古玩的心劲大,只要喜欢就要买到手,这种买法古玩行称作:顶着买。一般老到的玩家会“绷着”,你捂着卖,我就“绷着”,装着可买可不买,无所谓的样子。“绷着”的好处是:卖家想做你生意,看你无所谓,就会把价格降到他能承受的底线,买家会省下不少银子;坏处是:“绷着”的度掌握不好,容易“走宝”,意思是好东西被别人抢先买走。为了防止“走宝”,有经验的老玩家在地摊上讨价还价时东西不离手,只要东西在手里拿着,旁边就是有人想要摊主也不能卖,东西离手,别人拿起来,就和你没关系了。我就见过一个不规矩的买主,早上他到市场,先把旧书摊上看中的旧书捡到手里,让摊主过目后说:一会儿算账。拿着书到处转,快中午了,市场上人快散完了,他再去和摊主一本一本杀价,搞的摊主没脾气,时间长了,几个卖旧书的都烦他。这是个别人,大部分人拿着东西,谈成就拿钱,谈不成放下东西,不耽搁别人生意。在店里买货和地摊不同,可以不紧不慢的商量。那天我就和老胡慢慢聊,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在我的说服下,他终于缴械投降,把砚卖给我。拿着砚,直奔老先生家。老先生看见这方砚,说:这方砚你买的好,我也相中了,老胡要价太高,我买不起。你看这砚额有四个字“元周陶三”,意思是:元代,有个叫周陶三的人,制作了这方砚,而且,这是方“暖砚”,北方冬天寒冷,磨好的墨汁会结冰,往这洞里放块热炭,墨汁就不会结冰了。又请教老先生这方砚的石质,老先生拿着砚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这上边泥太厚,看不清。先不论石质,单说这个工,满工,还是个暖砚,非常稀少。” 回家就进行清理,清洗掉砚台外面包裹着的泥土,露出本来材质,竟然是黄色的,黄色中还游动着一条条像血管似的红丝。这是什么石头?没见过,拍了照片,发到一个砚台论坛,请网友点评。留言的网友很多,汇总就两种意见:一个认为是出产山东青州的红丝石,这种石头在元代就开采枯竭,流传下来的非常少;另一个认为是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各说各的理。看着网上留言,心里那个美,不管这方砚是红丝石还是澄泥,它已具备了上等古砚三要素:造型独特,材质优良,年份久远。心里感激老胡:幸亏他没清洗,如果他清洗出本来面目,恐怕早就被别人买了,想想真有意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