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博物馆的秘境》 正文 第一章 对照理解 我成了中国边陲省份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当初,我是怀着对老物件的猎奇的心理去参加报名的,因为我觉得博物馆里的那些老物件们身上那些很奇特的痕迹,还有散发出来的古老而厚重的气息,会让我升起崇敬感,能深深地吸引着我,后来,博物馆竟然有了回应,是通知我去考试,合格了以后还要经过面试,不过,最终,我还是迷迷糊糊地通过了,我记得面试考官们说我们当选的志愿者是经过他们尽心尽力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用一种充满了鼓励的眼神看着我们被挑中的十个志愿者,热情满满地说着我们是牺牲掉自己部分的利益来做这样的公益活动的,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义务的,也就是没有收入的。 我表面听着,脑子却是各种念头在产生着,终于有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期盼,随着各种人物都上台演说了一翻,我恍惚起来,好在我早以学会了脑子里产生的念头与行为不一致时,却可以同时进行,但许多的时候也会出错,其结果是非常糟糕的,偶尔也会被人理解成脑子有问题。我随着众人拍手结束,事后,我默默地总结了一下我被录取的原因,是由于我的心中奇幻的愿望被守护博物馆的神灵们看中,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一旦说出来,又会让我挨各种砖头。 我现在想把这样的想法说出来,是因我内心深处一直坚持这世间是有神灵的存在,虽然我尽力在找一些科学上的说法和依据,哪怕牵强一点的证据,但一次也没有找到,失败让我觉得这是神灵对我行为上的不支持,让我知难而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随着思想漂流,随了想说就说的思想,其结果也许会让我吃一些苦头,变得循规蹈矩起来。 初到博物馆初时,对一切都非常的新奇,我先熟习了一下它的环境,新馆外形远望是呈古铜色的正方体,据博物馆设计者介绍,他的设计灵感就来自本省传统民居“一颗印”式方形建筑和石林风化后的样子,上面涂了一层古铜色的涂料,起到了隔热的效果,走近了,又觉得它略象长方形的,前后两面是宽宽阔阔的,种了一些花草,我站在中央,默默地向四周打量,它是空阔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仿佛是一粒尘埃,我站着感受风的方向,沿着宽阔的道路走了一圈,东面两面也都有路和停车场,中间也种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我特别喜欢一进门的蔷薇,它们的青枝密密地缭绕在一起,然后向四面伸展。 进入馆内,一眼望去,陈列整齐c空间宽阔c设施齐全,让人感觉气韵一新,精神也会振奋起来,据馆内人员介绍现在的新馆也比原来的老馆大了5倍,恒温恒湿技术在一楼临展厅全面运用,是为保证重要文物在恒定的温度下不受损坏或腐蚀,而且还采用无影玻璃和专业照明灯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展品光源c观赏效果,部分临展厅还设置了移动隔板,可拖动隔板就变换空间,面积可大可小,展线迂回通透,还有些新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如橡胶隔震技术c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使新馆建筑抗震级达到了9度设防标准。 一楼大厅的陈列,最显目的右边是天施大炉,左边是牛虎铜案,也是馆内的镇馆之宝,还有各种临时展厅,二到三楼是常设展厅,在以后的日子里,馆内的工作人员给我发了讲解词,我开始有了具体目标,也逐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先仔细地看文物,然后按自己的意思去理解一下,最后才对照讲解词,看有多少出入,这有助于我能力的提升。 二楼一开门是序厅,墙上有一个通史陈列的浮雕,最上方白色的波浪形状代表了白云和梯田的概念,而这面墙上列出了整个展览中比较重要的事件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从上往下依次是澄江生物群c禄丰恐龙c庄蹻入滇c青铜文明c爨文化c南诏大理政权c郑和下西洋c吴三桂进军云南c近代风云百年和云南解放,讲完这里,将进入远古云南,馆内人员要求讲解员们要加了一句参观者人员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闪光灯,也不能摄像。 序厅的浮雕(图片) 第一个部分是“远古云南”,展示了地球产生到新石器时代云南在生命进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建立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他们认为在距今约137亿年前,所有的物质c能量甚至空间都汇聚于一个点,而在一瞬间产生的巨大爆炸导致了空间的膨胀,之后各种基本粒子(中子c质子c电子等)就在空间逐渐冷却的过程中聚合形成了分子c原子c气体c星云,最后形成各种天体。行星是宇宙众多天体中最基本的系统,围绕恒星运转,比如地球就在涵盖八大行星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动,太阳系又处于银河系中,银河系以外的空间被称为河外星系,目前已知的河外星系大约有十亿个。 这一段话是馆内的讲解词,还配有宇宙大爆炸的模型图,过后我查了一些资料:1932年梅勒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大爆炸时宇宙开始于高温c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得1978后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家霍金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一43秒以来的宇宙深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 我觉得这样的理论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我特地查了辐射这个词,它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扩散,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辐射之能量从辐射源向外所有方面直线放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任何带电体都有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引起人体不同病变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的电磁场强度的辐射叫电磁辐射污染。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皆对生物有害,而且可能影响自然环境。 关于宇宙大爆炸的学说,我觉得它也是科学家们据天文观测后得到的一种推理和设想,我不知道未来的科学家们会不会找到推翻它们的证据,而且博物馆是非常严谨的地方,在没有文物的参照下,也不会要求志愿者们必须作出讲解,宇宙大爆炸它对我的生活很遥远,我倒是不关心,对别人的影响我也不清楚,仅仅只是看一看,至于辐射,虽然它是到处都存在的,但我使用最多的也就是手机了,是无法避免的,也成了日常中习惯的常态,目前在我的生活中还有没有别的有影响源的辐射,我虽关心,但是却不明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 石头的影响 地球形成初期主要经历了孕育c碰撞c冷却和安静四个阶段:一些块状云和尘埃聚在一起,形成了地球内部;宇宙残骸的不断撞击和内部的热量使地球变成了固液混合状态,重物质下沉,轻物质上浮;之后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形成一个固态的岩石层,也就是地壳,万有引力吸引的一些太空气体形成了原始大气,火山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次生大气,由此逐渐形成了大气层;后期由于来自太空的碰撞减少,地球开始逐渐分成地核c地幔,地壳三层,水蒸气释放到空中凝结成雨,形成初期海洋,这些都为原始生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逐渐分化出了地核c地幔c地壳三个内部圈层和生物c大气c水c岩石四个外部圈层,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完成物质循环,维持地球的协调运转,而导致地球地貌发生变化的主要有两种力量,我们称为内c外营力。 外部主要由太阳辐射和日月引力作用于地表,通过流水c风c冰川c波浪等塑造地球外貌,总的趋势是削去山岭c填平低地,由此引发的地质活动比较温和,比如这边展板上展示的风和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内营力主要由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维持,总是趋向于使地表隆起或凹陷,会引发地震c火山c褶皱c断裂等剧烈的地质活动,我们称为构造运动,而构造运动一直都是地球上各种发展变化的重要诱因,云南也是在这种运动中形成的。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目前云南的版图,它是一块被被称为“小雄鸡”的沙盘模型,形状和整个中国的版图类似,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梅里雪山,最低点在河口,两个地方海拔差距达到六千米以上。周围列出的省份和国家都与云南接壤,而在云南内部以丽江到大理再到元江为界把它分成滇东和滇西两部分,这两个部分从地质构造来看分属不同的板块,所以交界处频繁的地质活动造就了“三江并流”和“长江第一湾”这些奇特的景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自北向南,并行而不交汇奔流170多公里,其中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名称,在云南流至香格里拉县沙松碧村与丽江市石鼓镇之间时突然急转一百多度流向东北方,也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非常壮美。 听了这一段的讲解,我不由得有了去看天下第一湾的。 在距今三到四亿年前,云贵高原都是一片水域,208亿年前的板块碰撞和造山运动使云南形成然后不断地向上抬升,地质构造运动除了改变地貌以外还给云南留下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矿物。 接下来介绍整个博物馆外观是红铜色,象征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称号,称为“王国”就是因为云南有25种有色金属的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位,而非常纯净的矿物晶体又形成了宝石资源。中心展柜展示的都是云南开采出来的宝石原矿,世界公认四大宝石中的红宝石c蓝宝石和祖母绿都在其中,此外还有绿松石c石榴石等等。在宝石中资源比较丰富的是二氧化硅家族,因为氧和硅是地壳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我们常见的水晶,玉石,玛瑙都属于这个家族。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碧玺,我立刻兴奋起来,它给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猜测会不会是我们的身体本生就是由尘组成的,尘里面的金属成分也不少,应该是有一定影响的,具体的我也说不清楚,我迅速地查阅了一下讲解词,但里面没有关于它的介绍,不过,我倒是听过它的传说,它是在1500年的时候,一支葡萄牙探队在巴西发现的一种宝石,闪耀着七彩霞光,像是彩虹从天上射向地心,沐浴在彩虹下,被洗练得晶莹剔透,所以称为碧玺,在中国,碧玺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清朝,历史著作中,还有碧霞希c玺灵石等的称呼,它是清朝的慈禧太后最喜爱的五光十色c变幻万千的宝石,睡的枕头底下摆的就是西瓜碧玺,连陪葬品里也有许多的首饰,有一朵用碧玺雕琢而成的莲花,重量为36两8钱,以及一个碧玺做成的枕头,当时就值75万两白银,是位十足的玉玺迷。 对于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宝石传说,不由得会引着我去了解它,碧玺属于复杂的硼硅酸盐矿物,其中铁c镁c锂c锰c铝等金属离子可以相互替代,各离子的含量不同,会直接影响碧玺的颜色和种类,有红c黄c蓝c绿c紫c茶c粉c无色c咖啡色c赤色c黑等11种色彩。碧玺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当碧玺经过加热或施加压力后,或者利用丝绸或毛料加以摩擦,会使柱奖碧玺两端产生电检效应,一端为正电,另一端为负电,这会碧玺使将一些灰尘或小纸屑吸引起来,因此也被称为电气石,还有现代人用来治病,增加人体免疫力等 它是利用电气石等对人体有益的自然保健物质通过加热辐射到人体达到排汗和治疗的功效,它释放波长8一14微米远红外线,发射率达90以上疏经通络,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及微循环系统,它还可释放负离子,净化空气,活化细胞,净化血液,平衡人体酸碱度,释放006毫安的微电流,调节细胞生物电活性,补充和平衡人体生物电,有效阻断电磁波c水脉波等有害辐射对人体的侵袭,活化细胞,以治本为主,综合调节为辅,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并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等等。有了这么多的好处,我特看了它的产地,它主要分布于福贡c元阳c保山等地,大部分呈现透明到半透明状。其中呈粉红,玫瑰红,桃红色的碧玺主要产于福贡和元阳等地;绿碧玺,呈绿,翠绿,墨绿,黄绿,蓝绿,草绿,浅绿等色的碧玺,质地较好,主要产于贡山,福贡,保山等地;蓝色碧玺呈蓝,绿蓝,海蓝等色的碧玺,主要产于贡山,保山等地;云南福贡等地也有多色碧玺出产,但是普遍晶体的裂隙较多,透明度也较差。 以后的日子我常常会独自一个人对这些石头看,给我的感觉仍然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哪里,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会熟悉?它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吗?这样的思路,先是让我吓了一跳,继而又开始兴奋起来,我想起有一个新闻,说得是我们人类死后,骨灰可以做成晶莹漂亮的钻石,从而实现了让最亲的人真正永垂不朽,可以满足那些需要在墓地和看骨灰盒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方便,还可以用来做成首饰,既高雅又透彻,还可随身携带。还有一部电影讲述的是身体变成钻石的女人,刀枪不入,同时心灵感应能力超强。 我经常来看望这些石头会让我有心灵感应吗? 此外,我觉得人的骨头主要的成分是由钙c磷组成的,正是这些矿物质使具有坚实的物性,云南靠近缅甸出产的一些玉石是也是由硅c钙c镁组成的,我觉得也许这些石头让我熟悉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人的身体里的骨头大部分是钙组成的,跟玉石里的钙有了一部分相同,也有相对应的关系。 我还常常到一旁的光线非常昏暗连起来套间里去看哪些馆内摆放出来的陨石,讲解词里没有它们的记录,不过,我还是查了一些它们的资料,有铁陨石c石陨石等,它们表面被了一层薄薄的熔壳包裹着,有许多的气印,有内部金属颗粒的痕迹,很细实,看起来很重实,对于这个我一时也看不懂,不过,觉得很神秘,我想以后会有一部分时间会耗在这里,这也许会让我有发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 感应道交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九大行星的排序图,它会让人产生一种宇宙空间的神秘感,它们依次为水星c金星c地球c火星c木星c土星c天王星c海王星c冥王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八大行星c小行星c流星c慧星以及是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最让我兴奋的还看到了关于对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解释,最早的时候,我是在一些网上看到过有关它的信息,当时就让我产生了莫名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兴奋感,而现在我再一次看到它,仍然是这种感觉,我觉得博物馆是严谨的地方,这说明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真实的存在着,暗物质——目前已知的暗物质包括微子和黑洞,像普通的物质一样,宇宙的力量是吸引力,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星系。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 仅仅这些,馆内已经没有了进一步解释,连讲解词上也没有,随后我又做了进一步仔细了解,21世纪初,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科学最大的谜,它们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轻的科学家们提出的挑战,暗物质存在于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是存在的,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们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有科学家提出了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在加速地膨胀,且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变相连。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如果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x10的负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而宇宙中的大量物质却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一些星体演化到一定阶段后,温度降得很低,已经不能再输出任何可以观测的电磁信号,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这样的星体就会表现为暗物质,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还有另一类暗物质,它的构成成分是一些带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这类粒子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不会放出或吸收电磁信号,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暗物质和暗能量跟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但有一点,我认为它的存在是科学家证实了,它是让整个宇宙运转的能量,它应该是影响着我们的存在,同样影响着我的生活,但它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到的,它不发光,也不反光,这让我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了丝的光亮,可马上又让我迷糊起来,那它是什么? 现在我的脑子里有了我在乎的事物,惯性上思维和念头总是围绕着它转动,意识也会久久地停留在这上面,不意愿离开,我的意识开始漫无目的地在漂移,我慢慢地眯起眼睛,有意识地让光线把我迷糊起来,把所有存在脑子里的东西尽量捯空,不受其它事情的影响,这样的脑活动方式,我觉得有利于我进入是冥想的状态,有人可能会误以为冥想是进入了幻想c空想,不实际的脑活动,我认为那真是误解了它的真正含意。 因为之前我查过一些资料,冥想是实现入定的途径,是一种真正什么都不想的状态,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是一种瑜伽想术,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达到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冥想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一种真实的瑜伽冥想术,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一名修习瑜伽者是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c意c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现代神经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经常让大脑冥想,它不仅会变得擅长冥想,还会提升人的自控力,提升人集中注意力c管理压力c克制冲动和自我认识的能力。 由于各宗c各派c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瑜伽名目繁多,其同的有严持戒律c调息炼气c凝神冥想等。《瑜伽经》提出瑜伽有八支行法即八个部分:禁戒c持戒c坐势c调息c制感c持摄c静虑c三昧,还要掌握古代瑜伽关于物质自然界三种状态的传统概念即愚昧无知c激情和善良等等知识才能修习瑜伽,而我却觉得这是现代人有目的c故意制造的宣传,有意识地让它神秘化,我认为至少是有一部分这样的因素存在的,我觉得没有必要看多了,它会绕乱我的心神,我就记住一点,就是静静的,什么也不想地去感知。 有了瑜伽冥想术这样理论的指引,从那以后,在思想上仿佛有了前进的路径,我开始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常常沉浸在冥想的这个状态里,大多我时间里,我的念头在脑子里不停地翻飞,能静下来的时候不多,我开始的时候是数数字,慢慢地是学会了深呼吸,这让我前进了一大步,因为这样呼吸方式有助于我静下来,我带了一丝的紧张,这样可以使我减少睡觉的,又有意识避免念头在我脑子快速的产生,我这样做的目的是简单的,只要此时脑子里有了想法,我认为就是神灵们给我的启示,我会根据此时想法,做出相应的判断,最后也会付出一些相应的行动,当然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我认为重要的事情。 我开始祈求神灵们的帮助,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有神灵这个词莫名我的脑子里跃动,我猜测也许是我在祈求他们的缘故,不过,既然“他们”已经的出现,我就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让我觉得这是有某种对应关系的,是一种念头与神灵的汇合,是神灵在唤醒我,给我启示,让我与“他们”感应道交的机会。我又立即兴奋起来,把所有存在脑子里的东西尽量捯空,可这时我的心却不平静了,我知道这是需要深度的静,我这就样的状态是不行的,足以让我失败,可我仍然不想放弃,我象一个傻子一样,眼光呆滞地看着这些眼前的文物,想让光线再次把我迷糊起来,我想聚集起全部的心神,然后调动它们去与神灵们沟通,感觉“他们”存在的真实性,可我仍然没有观到“他们”,也观不到“他们”的形,“他们”仍然是模糊与虚幻并存, 最终我的脑子里没有跳出什么想法来,也许目前给我的启示就这么多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不能强求,也强求不到,我只能随缘,安慰自己也许以后又会给我更多的启示,让我有更多的发现,我整理了一下,既然我是在思考暗质的时候,神灵这个词就跃进了我的意识里,那么“他们”(也就是神灵)同暗物质应该是有联系的,那么会有什么联系呢?“他们”是同一种物质吗?我找了他们存在的共同点又都是我无法观察到的,对此我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的意识深处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 海洋生物 地球产生于距今46亿年,逐步发展,环境相对稳定之后,(在距今38亿年时出现了最早的生命迹象)35亿年前,出现了原生生物,其中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展柜中绿色的模型代表蓝绿藻,一个生命体只有一个细胞。展柜中场景曾经在整个地球上维持了十几亿年都没有大的变化,这个过程看起来单调漫长,但蓝绿藻的发展以及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上的氧气含量,为之后其他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到6亿年前,氧气浓度积累到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浓度,多细胞生物,也就是后生生物开始出现,生物面貌开始变化,并且在距今541到485亿年这相对较短的几千万年里迅速演化出各个门类,这个事件就是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科学家们说蓝绿藻是生命的起源,这样的论断让我难以想象我们人类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是经过了多少艰难历程。 这次大爆发其实从寒武纪之前的埃迪卡拉纪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在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多细胞生物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同外形;而在此之后的寒武纪最早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过渡生物群,称为梅树村动物群或小壳动物群,发现于昆明晋宁县,其中全是螺和贝壳的化石。而比它存在的时代略晚,也就是距今53亿年的澄江生物群则是整个生命爆发事件的,这边就是复原场景。 澄江生物群位于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从1984年被发现到现在,科学家们在其中发现了35个门类的生物,其中20个门类经后续发展繁衍到了今天,比埃迪卡拉生物群种类丰富得多,最直接地证明了那种爆炸式的生命演化。生物群中多数动物体型都比较小,实体只有10厘米左右,而上面那个体型庞大的奇虾最大的体长接近两米,是当时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嘴巴接近长方形,满嘴的尖牙可以咬开三叶虫这类小型节肢动物的壳。 澄江生物群中两种比较重要的生物我们在这边展柜介绍一下。椭圆形展台右上角金黄色的是抚仙湖虫的模型,它是澄江生物群中特有的化石,也是现代昆虫的远祖。椭圆展台最左边灰色的模型代表云南虫,是在云南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动物。脊索可以说是进化不完全的脊柱,这种支撑结构的出现不断加强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后期这些脊索动物就演化成了最早的脊椎动物——鱼类。 这个是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的复原展柜,其中的生物种类与澄江生物群相近,但时代比澄江生物群晚了1500万年,两个生物群都是由于生物经历了快速的死亡和掩埋才能保存得更加完整,称为“特异埋藏型”。 在经历爆发式增长之后,生命在古生代的海洋中迅速发展,由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过渡到了无脊椎动物与有脊椎动物共同繁盛的时期,期间各个阶段又有不同的代表生物:比如寒武纪的海洋当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三叶虫,它是一种食泥动物,在海底爬行时通过过虑泥沙吸取当中的营养,背上的带沟把它的背分成三个部分,像并列的树叶形状,所以得名“三叶”。 这种中华震旦角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化石,保存在奥陶纪的地层中,这个形态看起来像植物,尤其类似竹笋,但这其实是当时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外部甲壳的部分,整个动物的形态可以参考旁边展柜中的菊石。震旦角石c菊石和鹦鹉螺都是头足纲动物,具有亲属关系,震旦角石有我们刚看到的形态,也有像菊石一样盘起来的形态,目前它们都已经灭绝,只有鹦鹉螺仍有存活。 鹦鹉螺化石的下来,放了一块化石,它看起来象枝叶茂密得似花一般的植物,馆内人员告诉我,它不是植物,它是动物,叫海百合,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们有一个u形的肠道,并位于他们的肛门口旁边,海百合通常有其自身会附在一块基板上。古生代石炭纪时,海百合数量极庞大,品种繁多,它们跟苔藓虫和腕足动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积覆盖面,留下许多化石后因二叠纪c三叠纪灭绝事件,90的海洋物种灭绝,海百合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海百合被重新发现时,是在深水海域中,所以初期人们以为它们只能在深海生存,后来发现,原来不论浅海或深海c热带珊瑚礁或高纬度海域,都能发现其踪迹,海百合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行走,在大海中生存,曾有一批批被咬断茎秆,仅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大难不死存活下来。因为它们终归不是植物,茎在它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生死的存在。这种没柄的海百合,五彩缤纷,悠悠荡荡,四处漂流,被人称海中仙女。生物学家给它另起美名—羽星。羽星体含毒素,许多鱼儿不敢碰它,可仍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对它们仍然是食物的来源。 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大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入夜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翩翩起舞,它们捕食的方法,还是老样子,腕枝迎向水流,平展开来,像一张蜘蛛的捕虫网,守株待兔,专等送食上门。由于羽星可自由行动,身体又能随环境改变颜色,它们便成了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现存480多种。 它们喜欢以珊瑚礁为家,因为那儿海水温暖,生物种类繁多,求食也容易。而那种有柄的海百合,适应能力差,不能有效保护自己,数量也就日渐稀少,现存仅70来种,不知道以后它们会不会给鱼儿们吃得一个不剩,特别是现在海洋污染太大,已经很少见了,这块是53亿年的化石,馆内的人员告诉我它是可以触摸的,如同一楼大厅里放的天施大鼎一样,它是经过特殊的处理过的,我不由得伸手摸了摸,开始还能感觉到一丝余热,也许是前面的人留下的,可时间长了,我仍然能感觉到它属于石头的冰冷。 海洋生命喧闹的时期,陆地上却几乎是寸草不生。早期地壳运动造成的陆地抬升活动比较频繁,这些陆地上生长的植物无法移动,就被迫来到浅海或者海平面以上,开始植物的登陆过程,这也为后期其他生物登陆和进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植物来到海平上之后接触的水量减少,所以发展出了维管束,像一根导管一样在植物体内起支撑和输送作用。最早登陆的植物被称为裸蕨类,没有叶片也没有根,而植物在云南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因为在云南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带叶植物,叫做文山优美始叶蕨,这是化石的照片,已经可以看到小型简单的叶片,除了带叶植物,在云南还发现了最早的带根植物,就是这边屏幕动画上复原的曲靖胜峰工蕨,下面棕色的部分就是它的根,仅占整棵植株生物量的不到3,它既然能够为相对较大的茎轴系统有效地提供养分,就表明早期植物具有较强的根系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看完这一段的介绍,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人类的血管,它象植物的维管束,而且血液的成分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诞生地上的原始海洋成分何其相似,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占有90,如果把血浆比喻为海水,那么血细胞就好比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它能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c吞噬c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伤口,防止大量的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的器官会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不过,我想人的血液一旦停止,也将就意味我们死亡,正常情况下,血液维持充满人体的各条血管的,死亡后,依然维持着血液充满整个血管,只是不再流动。 我们血管会由于年龄c饮食c血流缓慢c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致使血管堵塞,那么植物的维管束会不会呢?常见的维管束病害主要有枯萎病c黄萎病c青枯病c软腐病,茎基腐病等,导致整株萎蔫最后枯死。还有非生物因素,如水淹c干旱c过热c肥料c盐碱c除草剂使用不当c工业废水等因素,也会让导致维管束病害。 让我怀疑的是既然蓝绿藻是生命的起源,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地球出现了大量的植物,然后由于板块的碰撞,植物到登陆地上的,那么为什么被水淹以后会害病,还会烂根,还会死亡呢?它们又是怎么的演变成不适宜水里的生活的植物了?我开始胡乱地猜测它淹死的原因:是不是也同我们人类一样会进化到只适应是陆地上用肺呼吸的了,还是水中的植物就是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生活的植物就一直是陆地上的,根本就没有从水里登陆过,这样的想法又让无法避免地联想到我们人类,也许我们人类。 我想起圣经中上帝造人的传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中国的这方面的神话也很多,特别是少数民族,最典型是是女娲补天,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女娲也是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的,这里面也没有提到人是从水里进化来的,不过,这样的想法,很快又被我怀疑了,因为人类对水那么熟悉,胎儿时期就是羊水过来的,又怎么可能生命不是从水是诞生的呢,我又迷糊起来,也许以后的科学会给我们新的答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 能发光的树 我站展柜前看着这株白色的最早从曲靖来的盛峰工蕨,这株植物矮小,簇状丛生,高大约20厘米,表面光滑,孢子囊穗位于直立枝的顶端,上部茎柔多枝,下部复体分枝常呈h 或k 形,与汉字中的工字相似,故此得名,表皮有原始的气孔,生长在早泥盆世沼泽地带的半陆生草本植物,工蕨的孢子囊聚成穗状,孢子囊成球形或梨形,顶端横裂,与孢子同形,它样子看起来,象一棵树,我不知道它真实的样子,我只能看模型,旁边是优美始叶蕨,已灭绝。 看到这样的植物被灭绝,总会让人有些伤感,我觉得植物是提供所有动物最基本生存的养分,没有它,地球也就没有了生命,而且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其余99都释放到空气中,无论给它们浇什么样的水,最后蒸发出来的都是百分之百的纯净水。绿色植物的叶c茎中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时释放出氧气及能量。 人的生活绝对离不开绿色,动物们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必须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人类的食物绝大多数直接(粮食蔬菜水果)或间接(肉类)都来自绿色植物。占人类能源绝大比例的石油c煤炭c天然气也主要来自远古绿色植物。木材供我们建造居室,棉麻供我们制衣,很多植物还可以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物。绿色植物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因为植物能净化污水污,能消除和减弱噪声,能耐旱固沙,能耐盐碱c耐涝,能监测二氧化硫c氟c氯c氨等的污染。据调查,林区空气中有较多的负氧离子,吸入人体后,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对慢性近管炎c失眠等有疗效。还有许多植物能分泌杀菌素,杀死周围的病菌,如桉树分泌的杀菌素,能杀死结核菌c肺炎病菌等。一棵松树一天一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白喉c痢疾等病菌。 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每天可分别吸收固定1050和900公斤二氧化碳,绿色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但白天光合固定的比呼吸放出的要多20倍以上,地球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036多,而100年前为0028,但今后浓度加速升高,温室效应将使海平面上升,并且多种灾害频发。防风固沙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吸收毒气每公顷柳杉林每月约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柑橘林的吸收量比柳杉还要高一倍,每公顷刺槐林和银桦林每年可吸收42公斤氯气和12公斤的氟化物。据报道,通常在污水暂存池放养水球藻48小时,被净化的污水可用于农田灌溉。 现已发现有300多种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的杀菌物质,一亩松柏林每天可分泌2公斤杀菌素,拥挤的商场内每立方米空气中有细菌400万个,林荫大道上为58万个,绿化公园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新鲜的桃树叶可驱杀臭虫,黄瓜的气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葱和番茄植株可赶走苍蝇,木本夜来香或罗勒能驱蚊。今日地球上的郁郁葱葱的树木,茂盛的庄稼,把大自然装饰得绚丽多彩c五彩缤纷的花卉,它们都是由低等的藻类c蕨类,经过几亿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而来的。 我喜欢一个人在光线昏暗的远古云南馆内穿梭,因为这里树木多,还有许多我不知道名字动植物化石和模型,给我有一种探索的神秘感,而且我有时能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植物是真的,那些是假的,因为这时候我是能看见植物们是会发光的,当然这些是有条件的,要在我特别宁静,特别有感知的时候,还要在特定的时间里,也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是晚上,特别是在傍晚,天快黑的时候,植物身上能发出白色的光特别强烈。 才开始我奇怪我为什么看得见树身上的光,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里我是看不见的,我分析看得见的来源是不是来看到过某些画面,然后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投射到事物上,所以看见植物时会发光,我找出的那些画面,有童话故事里的,特别是来自电影《阿凡达》的会发光的植物,它们创造了一片璀璨的奇异景象,含羞草发着粉红光芒,蘑菇的花瓣为红色的,并在发觉自己触及时立即收缩等,这些植物被科幻的效果放大了,如同得了巨人症一般给了我影响,可我仍是怀疑这样的解释,因为我觉得它们是那么的真实,我还不死心地找原因,我把植物们作了比较,后来我找到了原因,真的植物,也就是活着的是会发光的,那些光是非常的柔和,而且让人特别舒服,让人有一种轻盈的漂浮感,假的没有,要不然就是人工特意涂上云的荧光,是刺眼的亮。 科学的解释是因为有些植物体内有一种特别发光的物质,荧光素和荧光酶,而生命活动过程中要进行生物氧化,荧光素在酶的作风下氧化,同时发出能量,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夜光树c荧光仙人球c灯笼树等。生物光是一种冷光,它的发光效率很高,有95能转变成光,而且色柔和c舒适,科学家们受冷光的启发,模拟生物发光的原理,制造出许多的高效的光源来。 我的结论是只要是活着的树木,它们会发光,死的是不会发光的,快要死的那些植物,它们身上的光也会慢慢的消失,我把那些光想象成植物们的灵魂,云南是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自古就有一种说法是超过一米的树就有灵魂入往,我觉得我是受到他们这种思想的影响,也许他们根本是看到了什么,就如同我看见树身上会发出光一般,那光就如同我晚上看夜空,星体周围发出的美丽的神秘光晕一般,我一直怀疑那些光是星体的灵魂,我比较了,清晨哪怕是有星星们经过,哪些光晕也是看不见的,我把植物和星星的光放在一起比较,后来我发现那些光晕的颜色是一样的,特别是后来我知道暗能质的能量存在,我把它们等同起来,我就初步把它们看成是同一类物质,这样的思想让我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 科学认为有遗传物质的生命都时刻不停地向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还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活虾在一株植物面前扔进沸腾的水里烹煮,用精密仪器测到了植物有惊恐的反应,有人在许多植物面前放音乐,会发现生长得更好,结的果质量高,数量多。 我在家也养了一些植物,有一部分原因是观察它们是否存在被人认为的情况,一部分是喜欢它提供清新的空气,我发现每天给它们浇水,象培养孩子一般地赞扬它们长得好,它们似乎能听懂似的,越发长得茂盛,放音乐给它们听,它们随音乐会轻轻的颤动,我觉得它们同我们人类一样至少是有思想的,人有经络保健,植物也有,经常抚摸他们的叶脉,它们也会轻轻的颤动,不给予它们爱护,它们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也不会给予回报。 我曾把有毒的爬山虎植物和没有毒的绿萝同时放到一个瓶子里培植,我是用剪刀把几株爬山虎剪断,仅仅留下最前面的顶端,大约有18厘米左右的长度,绿萝是连根,然后放在装有有营养水的瓶子里养,过了一天,绿萝的碧绿叶子上面开始有了隐隐地小黑点,过了两天,黑点开始扩散,不明显,过了三天,一眼就能看出来,五天以后,绿萝的叶子们几乎都开始发黑了,第八天以后,绿萝的叶子全部发黑,十天以后,绿萝们的叶子开始了死亡现象,而没有了根的爬山虎们还活得好好的,只不过这们的叶子开始有了隐隐的小黑点,没有多少变化,大约十五后天,绿萝们全部死亡了,而没有了根的爬山虎们仍然活着,可有了之前绿萝叶子上的黑点,明显起来,我想接下来,没有绿萝,爬山虎也会死亡的,果然,几天后,爬山虎们全部死亡了。 这个实验让我知道了植物们也会相互影响,也象我们人类一样会受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情的影响,可我仍然在找那些树木的光来源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神奇树木 云南是植物国王,集中了从热带c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二万多种,主要特色物种:望天树c跳舞草c丽江云杉c橡胶树c油棕c三七c马尾松c云南松等。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00种,主要特色物种有:滇金丝猴c绿孔雀c小熊猫c蟒c亚洲象c抗浪鱼等。 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一个自治州,在云南省的辖区内,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是植物们的天堂,西双版纳境内共有植物二万多种,其中属热带植物5000多种,有食用植物一万多种,野生水果50多种,速生珍贵用材树40多种,许多植物是珍贵药材或具有特殊用途,如抗癌药物美登木c嘉兰;治高血压的罗芙木;健胃驱虫的槟榔;风吹楠的种子油是高寒地区坦克c汽车发动机和石油钻探增粘降凝双效添加剂的特需润滑油料;桐子油可替代柴油,被誉为“花中之王”依兰香可制成高级香料,有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有天然的水壶c雨伞;会闻乐起舞c会吃蚊虫的小草c见血封喉的箭毒木 植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供给人类食物,同时有的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植物自身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有很多是有毒的物质,不慎接触到,可能会引起很多疾病甚至死亡。有毒的植物大约分五类:1c腐蚀毒是指对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毒物。如强酸c强碱及酚类等;2c实质毒,吸收后引进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如砷c汞重金属毒;3c酶系毒,抑制特异性酶的毒物,如有机磷农药c氰化物等;4c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一氧化碳c亚硝酸盐及某些蛇毒等;5c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障碍的毒物,如醇类c麻醉药c安定催眠药以及士的宁c古柯碱c苯丙胺等。 在云南常见有毒的植物有:1夹竹桃:常绿灌木,开桃红色或白色花,分布广泛,其叶c花及树皮均有毒。对孕妇危害较大,夹竹桃中毒反应:恶心c呕吐c腹痛c腹泻c心律紊乱c心跳缓慢c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c晕厥c抽搐c昏迷c或心动过速c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2c毒毛旋花,亦称箭毒辣羊角,灌木,花为黄色,有紫色斑点,白色,全株有毒。3c毒箭木:亦称见血封喉,落叶乔木,高20一25米,叶卵状椭圆形,果实肉质呈紫红色,其液汁有毒。4c曼陀罗:草本植物,高1一2米,茎直立,叶卵圆形,夏季开花,花筒状,花冠漏斗状,白色,全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强。5c乌头: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部山地丘陵,茎直立,秋季开花,其根有毒。6钩吻:亦称断肠草,常绿灌木,夏季开花,中国云南c广西c福建有分布,其根c茎c叶都有毒,民间用来杀虫。7c风信子,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科,球茎有毒性,如果误食,会引起头晕c胃痉挛c拉肚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瘫痪并可致命。8c百合:毒素为秋水仙碱,中毒症状为恶心c呕吐及腹泻,大量使用可致命。9c相思豆:并非红豆,分布于中国南方广西c云南等地为木质藤本,枝细弱,春夏开花,种子米红色,其根c叶c种子均有毒,种子最毒。含有相思子毒蛋白。 有毒的花卉还有半夏c龟背竹c马蹄莲c霸王鞭c虎刺c珊瑚花c石蒜c黄蝉c红掌等。 在云南景谷县的悬崖上,有几十棵血液是红色的树,外表奇特,长得像一把伞,当地人叫它龙血树,由于其药用价值极高,很多人不要命的去找,爬上悬崖时,有人不幸被摔死,据说是古时巨龙与大象交战时,巨龙的血洒大地,后来从土壤中生出来的便是龙血树。 据专家们介绍由于龙血树的树汁含有很多铁离子在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会出现血红色的现象,龙血树被称为流血之树c活血圣药c植物寿星,是名贵的云南红药,血竭,又名麒麟竭,与云南白药齐名,又是著名药品七厘散的主要成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良好功效。龙血树在2001年就被国家列为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中。 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九龙江的龙宫里有九条龙,其中有一条性烈暴燥,肆意残害百姓的c很不合群的狂龙,每天都自行出走,管理龙群的海将把此事报告了龙王,七太子不知去向,龙王派总管当亚去寻找,当亚受命而去,从九龙江顺着澜沧江岔道威远江直到勐卧坝才找到了它,当亚用当地能训制龙的坚韧藤条把龙的鼻子穿通拉着顺江返回昔俄,把七太子拴在细龙脉山的一个大鞍石上,准备一副配搭于龙背的金鞍c银鞍以便骑着龙快速返回龙宫报功,龙鞍还未备好,住在昔俄山后江边的兄弟民族头人来向当亚报告说:“不得了了,你拴着的那条龙发狂暴跳,用尾巴乱打,快把我们的龙脉捣毁了,龙的鼻子也快拉缺了,大家很着急,一怕把龙脉整断,二怕怪龙挣脱绳子出来伤人害命,请火速去解救”当亚听了即去拴龙处,只见怪龙鼻子缺口处鲜血直流,打了一个喷嚏,龙血一直喷到了对面高山岩石上和平掌村后三山上,后来龙血所喷到的地方长出了龙血树。当亚总管制服了恶龙后,又到昔俄催促村民赶快扎制金鞍c银鞍,并许愿扎给金鞍的赠给他世代享受大白鱼洞c制给银鞍的赠给虾子洞,由于时间紧迫,只有三家(黄氏一家,周氏二家)做好了银鞍,当亚说:“你们三家制了银鞍就每家给一个虾子洞”当亚得了银鞍后,便坐着龙背银鞍上从威远江回到九龙江龙宫了,今天的龙血树就在昔俄大山和碧安长梁子山上。 见血封喉树又名箭毒木,是国家级保护树种,生长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地区,这种树的树皮或枝条破裂后,会流出乳白色的剧毒汁液,接触到人和动物的伤口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误入眼中会令双目失明。在西双版纳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意思就是说,如果谁中了箭毒木的毒,那么往高处只能走七步,往低处只能走八步,但无论如何,走到第九步,都会倒地毙命。 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生长于我国的云南c广西c台湾等地。卷柏之所以又名九死还魂草,是因为它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卷柏的根能自行从土壤分离,卷缩似拳状,随风移动,遇水而荣,根重新再钻到土壤里寻找水份,因其耐旱力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它既可观赏,也可药用。 望天树别名又叫擎天树,是龙脑香料的树木,生长在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高达七八十米,如鹤立鸡群一般,把巨大的树冠高举于热带雨林林冠层上,这不仅在西双版纳,而且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也是最高大的树木了,称它为热带雨林中的巨人,一点也不过分。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所里,有一种通晓音乐的草,它的触觉特别灵敏,并能靠声波震动叶子,当有平缓的歌声或音乐声时,它的叶子就会随平缓声音的升降上下跳动,音乐或歌声音调升降越快,它跳动得越慢,音乐停止时,它立刻停止跳动,这种草因有此绝妙的本领,植物家便给它取名叫跳舞草,当男士唱歌时,因声波强,它跳舞也特别欢,为此人们又给它取名叫风流草,跳舞草在中国属于稀有,在世界上也是稀有植物,跳舞草为何会通男音乐,科学家尚未解开这个谜。 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万物是有灵的,这些树木们是古老而又有神秘的代表,我决定去拜访这些神奇的树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 鱼的演化 云南虫这类脊索动物,后期它们演化出脊柱和鳍就成为了鱼类。展柜最左边是昆明鱼和海口鱼的模型,是在云南发现的c已知最早的鱼类。早期鱼类我们称作无颌类,就是没有下巴,进食的时候只能收缩嘴周围的肌肉把实物整个吞下去,消化吸收的效率较低;42亿年前下颌骨出现,经历梦幻鬼鱼c曙鱼和初始全颌鱼的过渡后,盾皮鱼或者叫恐鱼已经具有完整的下颌骨,从吞食c滤食进化到了咀嚼食物,消化吸收效率大大提高,生长速度不断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加上植物登陆已经把一部分的食物带上陆地,所以鱼类也开始登陆的过程,由长有肉鳍的分支演化出了两栖类。 梦幻鬼鱼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鱼是有颌脊椎动物化石,鱼的梦幻之处在于它身上汇集了有颌类动物的众多原始特征,这些特征过去分别出现在有颌类的不同类群中,并被认为是某个类群的衍生特征,颌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脊椎动物的取食与适应能力,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在现生5万1千多种脊椎动物中,有颌脊椎动物的种数占997以上,其中以鲨鱼为代表的软骨鱼纲占了不到2,其余皆隶属硬骨鱼纲。 曙鱼为真盔甲鱼目下的一种鱼类,曙鱼的名称与脊椎动物演化有关,关键在于骨甲鱼与盔甲鱼,以前科学家们认为骨甲鱼是有颌脊椎动物最近的姊妹群,而盔甲鱼是介于现生无颌与有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但近年对中国南方挖掘的盔甲鱼类化石研究发现,其大多都有拥有两个背鳍c巩膜骨化且具有眶鼻间隔c筛骨突等颅桁衍生构造,化石外形显示可能也有上歪尾,因此盔甲鱼有可能取代骨甲鱼成为离有颌脊椎动物最近的姊妹群,甚至可能改变存在40多年的脊椎动物演化框架,研究还发现在探讨颌的起源及相关问题上,较之于骨甲鱼类,盔甲鱼类在很多方面是一个更好的对比模型,盔甲鱼类还与有颌脊椎动物共有其他一些近裔性状,如与大脑半球分离的嗅球c独立的嗅束c端神经c成对侧位的鼻囊c鼻垂体分离c垂体管开向口腔等,但能否成为有颌脊椎动物祖先的证据还有待讨论,此项成果为颌演化异位理论提供了化石证据,为研究脊椎动物颌的起源带来了新的曙光,因此盔甲鱼被命名为“曙鱼”。 初始全颌鱼,它弥补了从无颌到有颌的进化过程中的缺失环节,该化石发现于我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保存完好,根据推测,它生活在距今42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北缘的近岸水域中,体长约30厘米,身体扁平,靠着在水底笨拙地游来游去,搜寻柔软的食物如藻类c水母和生物碎屑等等为生。粗粗看去,它很像盾皮鱼类,前半身包裹在大块骨片拼成的铠中,但翻过来,大家仔细观察颌部,就会发现它长着一张硬骨鱼类才有的嘴巴,初始全颌鱼有可能是最早拥有现代颌骨构造的生物,若从进化角度而言,人类的颌骨构造,可追溯到这位“鱼类老祖宗”。 恐鱼是泥盆纪晚期,地球上出现了真正凶猛而体型巨大的动物,恐鱼是盾皮鱼纲c节颈鱼目的典型代表,可长达8米至10米,嘴张开时有1米多宽,比现在的鲨鱼还要大还要凶狠,嘴从其化石来看,其上下颌可自由活动,颌骨非常强壮,牙齿尖锐锋利,可见当时的动物只要被它捉到,就不可能生还,我国四川江油出土过1米多长的一种恐鱼,最凶猛的恐鱼要数邓氏鱼。迄今发现的最原始的有颌类是盾皮鱼类(纲),它们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晚期,在泥盆纪曾经繁盛一时,统治着古代海洋的原始披甲鱼形动物,盾皮鱼类也有保护身体的骨甲,一般包裹在身体的前部,甲骨鱼类的骨甲是一块将身体全部装入其中的c不分块c不能活动的筒状物,而盾皮鱼类的骨甲分成几块,而且彼此之间能够活动,这样就使盾皮鱼类比甲骨鱼类在行动上就灵活多了。 两栖动物的幼体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经历“变态”过程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之后两栖类的一支又演化出爬行类,靠包裹着外壳的蛋在陆地上繁殖,幼体一孵化就用肺呼吸,所以我们说动物进化到爬行类才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 这一段让我想起来之前所说的人在胎儿时期到出生前也是在羊水里生活的,不过不是用鳃呼吸,胎儿并也不是用肺呼吸获得氧气的,而通过脐带和胎盘,连接母亲获得氧气和营养并排泄废物的,在胎盘中,孩子和母亲的血管相互交错,但不相通,氧气c二氧化碳等物质可以自由出入,在母体和胎儿之间相互交换。胎儿和肺从第14周开始也会有呼吸运动,但此时在气道中会有呼吸运动,但此时的气道进出的都是羊水,并非空气,也就意味着出生以后不能在水里生活了。 海里的哺乳动物也不能在水下呼吸,它们是在水面呼吸一次之后,就可以在水下停留很长时间,这是因为它们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例如,它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肺换气能力也高,从而确保摄入氧气,它们的肌肉中含肌红蛋白,可以把呼吸获得的氧气储存起来,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无法获得的。 在地球的生命历史上,共发生了五次生物绝灭事件,大家熟知的白垩纪恐龙大绝灭,但二叠纪末的大灭绝更为惨烈,95海洋生物都绝灭,直到了二叠纪后的三叠纪,生命才有了复苏。当时迫于环境变化的压力,一些爬行动物又从陆地返回海洋,四肢退化成桨状的鳍用来划水,就形成我们上方的海生爬行动物,也就是俗称的“海怪”,这个长得像海豚的模型是鱼龙,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 鱼龙是中生代的霸主,我想它一定有成霸主的能力,我看着眼前的这一鱼龙,它看起来有点海豚,但前端又不象,嘴尖尖的,四肢像桨,同海豚不同,它们是否会象海豚一样是高度社会化物种,群内成员间有多种合作方式,会集群的海豚有时会攻击鲨鱼,通过撞击杀死它,成员间也会协作救助受伤或生病的个体,主要以鱼类和乌贼为食,海豚依赖回声定位进行捕食,甚至可以用高声强击晕猎物。 鱼龙靠什么获得霸主的地位呢?它是怎样在大海中遨游的呢它是像鱼,还是像海豚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游起来更像现代的企鹅。 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鱼龙可以用那纽扣般的牙齿,“咔吧”一下子就压碎了软体动物的壳,把里面鲜嫩的肉一口吞到肚子里,短头鱼龙头虽然小,但个头却不小,它的四肢比同时代的其它鱼龙都要长很多,有的短头鱼龙能长到10一14米,比起混鱼龙来,它可是“彪形大汉”了,鱼龙大家族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在15亿年前的真鱼龙了,它的身体为流线型,皮肤裸露,很适于在水中游泳,它长长的脑袋,鼻孔长在头上方,嘴里长满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达200个,鱼龙有两只大眼睛,还长着一种叫巩膜环的保护眼睛的结构,这说明鱼龙的视力很强,它的听力也比其他爬行动物好,难怪有人夸它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海中霸王。 既然它们已经非常强悍了,可它们后来又怎么灭绝了,而另一个霸主蛇颈龙又出现了,鱼龙是被蛇颈龙取代了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 生命演化 生命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是脊椎动物的登陆,如果说植物从水到陆地是一个空前的演化事件,那么动物的登陆则更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应该是澄江一类的鱼形动物后代,而且极有可能是被发现在云南的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后裔。动物要登陆,在晚古生代时期,由于捕食性鱼类的大量繁殖,造成海洋食物紧缺,同时,板块运动的频繁,造成空间减少,还有地球上各种原因。 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命在海洋中起源,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一片荒凉,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c腹鳍c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c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c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c双壳类c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则完全绝灭。 专家们还根据喜马拉雅鱼龙的特征,推测出当西藏鱼龙在这里生活时,喜马拉雅地区为一海洋,是为古喜马拉雅海,此海与古地中海相通,今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通过古喜马拉雅海和古地中海互相连通,现今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是后来从海底上升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年轻的山脉,至今每年还在继续上升。 侏罗纪中期鱼龙逐渐衰落,其多样性大大减少了,它们可能还在光线比较暗的深水中捕猎,在白垩纪鱼龙的多样性继续下降,至今为止白垩纪的鱼龙只有一个属被发现,扁鯺鱼龙属,虽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种类很少,在经历了白垩纪中期的绝灭事件后,鱼龙类突然消失了,有意思的是身体特化的比较差的动物如沧龙和蛇颈龙却幸存了,而且非常繁茂。有学者认为,鱼龙很可能成为其身体特化的牺牲品,它们演化速度减缓,无法与速度非常高的真骨鱼类相竞争,而沧龙的静候伏击的策略对付真骨类鱼类则比较有效,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不稳定的气候影响。 关于鱼龙,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它是卵胎生的,我们知道,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的,但有些动物如毒蛇却是卵胎生,所谓卵胎生,即其受精卵不像卵生动物那样排出体外,靠外界环境来孵化,而是留母体之内,待发育成小动物后再产出,这种生殖方式,看上去很像胎生,但它在母体内发育时,不像胎生动物那样由母体供应营养,而主要仍还靠受精卵本身的营养,只不过把卵“寄存”在母体内孵化而已,实质上仍还属卵生。 鱼龙只有在每年的六月中旬,怀孕的雌性大眼鱼龙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丛的海里尽快生产,因为这种环境不仅为小鱼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它们的避难所,但是,这里并不适合成年的大眼鱼龙捕食,习惯了在广阔而黑暗的深海里捕食,它们很难适应陆表海水域的明亮阳光和狭小空间,所以它们产下小鱼龙后不久就会离开,小鱼龙离开母体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气,它们生下来就很活泼,能够自由游泳,新生的小鱼龙成长初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了它们躲避肉食动物的理想场所,在几个月内,小鱼龙就会长大,进入开阔海域生活。 传说有一种鱼能变化为龙,摆成鱼龙阵,阵型变化难测,《山海经》中提到蚩尤请风神c雨神从大风雨,《太平御览》中提到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可见鱼龙阵法之莫测,黄帝后来借助九天玄女c女魃和风后的帮助才破阵,我记得在《地心游记》中有鱼龙与蛇颈龙相斗的描写,虽然这样的传说和故事引人入胜,可它们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接下来看另一个霸主。 一个小脑袋露出了海面,紧接着是一个细长的脖子,它游向了岸边,爬上了岩石,它的身子又扁又平,四只像海豹一样的鳍脚又宽又有力,就是凭着它们,它爬上了岸边的岩石,这个怪模样的家伙是谁?它是海洋里的又一个霸王,蛇劲龙,蛇颈龙是已灭绝的蛇颈龙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属调孔亚纲鳍龙目,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个体较大,且长颈,因以得名,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垩纪末灭绝,蛇颈龙体型硕大无比,是海洋中的霸王,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该属动物长约45公尺(米),具有宽而扁的身体c较短的尾,颈部长而可弯,鼻孔远在后面,位于眼附近,腭几乎是硬的,腭生有长的尖齿,很可能通过摆动头,穿过鱼群而摄食,显然能使用其桡足,向前或向后游泳,甚至以身体为轴而侧旋,其演化历史的早期,分成两个主要类群:上龙短短颈类型,颈短c头细长头较小,颈长似蛇,可以作很大弯曲。 后来的演化,以体积极度增大为标志,一个科学家形容它就像“一条大蛇穿在一只乌龟身体内”它可是一个凶残的肉食者,不仅能吃鱼类,有时还能捉住俯冲到海面捕食的翼龙呢!蛇颈龙在地球上一直生活了11亿多年,世界各个海洋和大湖里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传统理论认为蛇颈龙在海洋中主要以鱼c鱿鱼和其他游水动物作为食物,其实不然,在化石中竟发现蛇颈龙肠胃中残留着蛤蜊c螃蟹和其他海底贝类动物,这证明蛇颈龙的食谱要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猎食游水鱼类,还可以利用长长的脖颈伸到海底寻觅各种贝壳类c软体类动物,但是蛇颈龙为什么会在海底留下明显凹槽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素食动物 这是蛇颈龙在海底寻找软体生物时留下的痕迹,科学家们推测出这是它在海底沉积层海底觅食习性造成的,在白垩纪末期,蛇颈龙渐渐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与恐龙走向灭绝之路,而体积庞大c更为凶猛的沧龙成为了海洋中强大的掠食者,蛇颈龙之所以适应海底觅食习性,是由于海洋世界中蛇颈龙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沧龙有着强有力的牙齿,能够大肆撕咬其他游水鱼类,在与沧龙的猎食竞赛中,蛇颈龙仍保留着猎食游水鱼类的习性,但在自然界“物竞天择c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法则下,迫使蛇颈龙渐渐改变了猎食策略,适应了如何利用灵活修长的脖颈在海底寻找软体c贝壳类食物。 几乎所有的蛇颈龙在水中的推力都是由前肢体像企鹅一样拍打水面所形成,在模拟中,这种爬行动物的后肢被固定不动,却仍然游得相当好,但是如果没有前肢,则它们非常难产生有效的动作,正因为这种区别,蛇颈龙的前肢和后肢是否同步移动变得并不重要:它们的后肢有可能是用来调整方向和稳定身体,而不是产生推力。 当时的古代海洋中,还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地龙,这个很不合适的名字是早年古生物学家起的,意思是“陆地上的蜥蜴”有些人也把它们叫做“海洋鳄鱼”。大家可能已经从这些绰号上知道它长得一定很像现代鳄鱼了,但是除了它的鳄鱼状的身子外,它的四条脚却已变成桨状的鳍,加上那条大尾巴,使它可以在水中随意游来游去,这种水中爬行动物也和色龙一样,除了在岸上产卵外,一般都终身生活在海洋中。 这一时期,伴随着其它生物群体的发展,一部分爬行动物演化成了恐龙。三叠纪末,大部分恐龙在大绝灭中消失,而存活下来的那些就成为了中生代陆地上的统治者,地球从此进入恐龙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叫阿根廷始盗龙,生活在距今23亿年前)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庞然大物是川街龙的骨架,发现于禄丰川街阿纳恐龙山,肩胛骨长2米,尾椎骨高70厘米,体长可以达到27米,是一种大型的食草恐龙。 我看着这庞大的阿纳川街龙,感觉这种生物身体长得不太科学,嘴巴这么小,那得吃多少草才能维持怎么维持这么庞大的体形?又怎么生存?怎么能跟吃肉的龙比,旁边刚好有副解部图,关于是恐龙内脏的,也不太和谐,肠子看起来也特别长,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科学家们做出的这个模型是有道理的。 身型庞大的草食性动物,因喜食青草嫩芽而被称呼为食草龙,尽管体型庞大,但因行动力迟缓而处于食物链的下层,但是一旦遭到攻击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击,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食肉动物的肠子比食草动物短,这是生存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食肉动物吃的肉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易腐烂,所以老虎c狼c狮子等食肉动物的肠子又短又直,没有许多褶皱,肉的营养丰富,不需要很长的肠子慢慢消化吸收,肠道短,还可以把因肉类腐烂而产生的毒素尽快排泄出去,而以植物为主食的牛c羊c兔等,因其食物中纤维多,难以吸收,所以负责摄取食物营养的肠子必须较长,这样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用现代解剖学例子说明兔子的肠子长8米,是身长的20倍,山羊的肠子为身长的22倍,而老虎的肠子只有54米,是身长的41倍,狼的肠子仅为身长的35倍,人类肠子的长度也不同,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身高18米的人,其肠子长度平均为54米,肠长倍数为3,而以植物食物为主食的亚洲人,身高17米的人,其肠子长度平均为83米,肠长倍数为5。 食肉动物把肉吃到肚子里很快它就排出体外了,待的时间很短,人彻底排出体外时间有多长呢?据科学实验是四到五天的时间,这是因为我们体内的温度超过37度,把一块肉放在高温下,它会迅速的腐烂,会产生很多的毒素,像黄曲霉菌c各种病菌等,肉在我们的肠子里,这些毒素就会被我们的血液吸收,在我们的身体里循环,把毒带到全身,五谷杂粮是种子,种子能长出一棵大树,能长出一个大的果实,这说明这个种子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东西。 人的肠子不像食肉动物,但如果吃素者长期食用碱性的植物性蔬果,血液中的乳酸便会大量减少,自然就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随汗排至皮肤表面损害健康的皮肤,素食中含大量的维生素e能够使女性皮肤更加娇嫩,起到极佳美容效果,同时,植物性食物中的矿物质c纤维质又能把血液中有害物质清除,这种净化的血液,能够发挥完全的作用,于代谢过程中输送足够的养分与氧气,使全身各器官力能活泼充满生气,皮肤自然健康有光泽,细致而有弹性。 肠子的长短不仅决定食物品种的不同,还影响着秉性,食肉动物追捕的食物是会跑会跳的动物,捕猎时,必须即时兴奋,精力c体力充沛,要有冒险精神,而对食草动物来说,植物是不会逃跑的,可三思而后行,人类也是一样,肠子长的人,一般较文静且理智,肠子短的人,性格粗犷c好斗,这就造成了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容易兴奋,以素食为主的东方人性格文静。 从宗教的记载上也有素食主义的历史,早期的希腊c埃及及希伯莱历史描述人类以吃水果为生,古埃及有智慧的教士从不吃肉,许多伟大的希腊智者—包括柏拉图c苏格拉底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鼓吹素食,伟大的印加文明也是建立在素食之上,在印度,佛陀勉励弟子不要吃肉,道家真人都是素食者,圣经上明显地记载:神说:注意!我已经给了你各种植物的种籽,它们长在地面上,给你们各种树木,上面长出来的果实,你们可以当成肉来吃。 这么多吃素的好处,让我心动起来,仿佛由于我的吃素,让我的身体变得充满活力,恬静起来,思考是否以后也要吃素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又看到了十分震撼的一幕,上方展台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两条龙撕咬在一起争斗的场景,一条凶猛的龙正咬住了另一条龙的脖子,这样的场面,让我定住整整一秒钟,我才反映过来这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虽然是化石,没有亲临现场,但这样真实的画面,也能让人感觉到当时博斗的惨烈,吃肉的明显是胜利了,战败的一方是脖子细长,牙齿细密的,战斗力弱的食草龙,食肉的龙正是捕到了食草龙的弱点,利用它身体凶猛,还有锋利的牙齿,奋力一扑,给善良c温顺的食草龙一击致命的,这样的场面,让我领略到恐龙世界的博杀残酷,人们同情的弱者,可是弱肉强食c优胜劣汰是动物们的法则,馆内的人员介绍,当时发现它们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它能在博物馆展现示给世人真是难得一见的。 这是食肉的双棘龙(三叠中国龙)和食草的云南龙搏斗的场景,化石发现时两具骨骼就纠缠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们是在争斗中双双阵亡,同时被完整的掩埋保存在一起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 灭绝事件 而三叠纪在云南还有一个罗平生物群,它是大绝灭后大复苏的典型例证。大绝灭与生命大爆发相对,是指生物种类在短时间内大量消失。在地球历史上一共有五次灭绝事件,每次绝灭都伴随着大复苏,因为绝灭爆发后地球往往呈现食物多,动物少的状态,这又刺激了剩余生物的繁衍,五次中大家可能最熟悉白垩纪末的恐龙绝灭,但事实上导致罗平生物群出现的二叠纪末的绝灭对地球影响最为重大,因为当时95的海生生物都绝灭了。罗平生物群中鱼类最为丰富,节肢动物也非常有特色,其中云南鲎c千足虫都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罗平之所以成为生命复苏的摇篮,与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关——三叠纪的罗平受构造运动影响处于浅海地区,既阻挡了深海洋流的侵蚀,也打破了海洋生物与陆地食物之间的隔阂,成为生物理想的避难港湾。 博物馆内陈列许多三叠纪罗平生物群的鱼类化石,其中有包括植物c肉食性鱼类和大型爬行动物在内的两万余个化石,馆内人员告诉我当时化石搜寻者知道他们此次发现的是一个属于遥远过去的海洋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失落的世界,它是地球经历了最严重生物灭绝事件后的重生,这次发现的这一化石群位于罗平县的一处山坡上,它代表了在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事件后出现的首次生态系统复苏,那次大灭绝事件几乎将生命现象从地球上彻底抹掉。 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中包括软体动物c海胆类和节肢动物,以及占据着当时海洋食物链顶层位置的大型食肉动物,如最早的鱼龙,以及体长达4米的肉食性海洋爬行动物,在这些化石群中,研究人员还找到了一些珍贵的碎片源自陆地生物的化石,其中包括一种针叶植物的残枝,以及一种原始陆地爬行动物的牙齿。这些动物死后,它们的骨骼堆积在海底,随着时间推移,地壳变动,海洋沉积物层层掩埋覆盖,并最终露出水面。亿万年后,这里成了罗平县所在地,在地球长达45亿年的历史中,已经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但是发生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约251亿年前)的那次大灭绝事件就规模而言无疑是最严重的一次。在那次事件中,有大约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由于其灭绝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因此被古生物学家们称为“大死亡事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灭绝事件?科学界对此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这和当时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的长期c大规模火山爆发事件存在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延续50万年的强烈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气体进入大气,从而严重改变了大气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这一事件首先导致的后果是全球急剧升温,这样的结果就是引发正常的全球洋流系统被打乱或终止。而在陆地上,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酸雨肆虐,它将毁掉所有森林,让地面荒芜一片,这是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生命几乎从地球上消失,那些艰难生存下来的生物则成了接下来1000万年内物种恢复的火种,这些物种有时候被科学家们称为“灾难物种”,它们在难以存活的荒芜和贫瘠中顽强存活,食物匮乏,温度多变,空气中缺少可以呼吸的氧气。 2007年10月,有着鱼纹化石的罗平生物群被发现,一个亿万年前的远古海洋世界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曲靖罗平大凹子村的乱石堆里,研究人员在一块石头上发现一块印有半条鱼残骸的石头,鱼鳞和鱼鳍清晰可见,不远处又发现印有鱼前半身的另一块石头,当两块石头拼在一起的时候,一条完整而清晰的鱼出现了。2007年,因地质考察中的偶然发现,曲靖罗平大凹子村的鱼纹和鱼龙化石,在国际地质界c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c古生物学家奔赴此地,在山林间穿梭,在石片中敲打,日复一日,最终敲打出一个两亿多年前的海洋世界。 在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现在的罗平县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海水温度在29c左右,温暖的水温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吸引了大量的鱼类栖息,而丰富的食物也让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接踵而来。然而,在当时喧嚣热闹背后却隐藏着一场灾难,火山爆发导致的生物毁灭惨剧毫无征兆地发生了,这些生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从当时的海洋霸王,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鱼龙到底端的植物,无一幸免。 而令人震惊的是,伴随着罗平生物群的挖掘,或将揭开生物大灭绝之后的复苏之谜,据考证,三叠纪早期那些艰难存活下来的生者成为地球生物的火种,罗平的古生物们便生活在这些火种再次兴起的特殊时期,这些生物的同类成为日后诸多地球生物的先祖,生命的灭绝和爆发在海水的升降过程中轮番登场,罗平生物群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海洋的神秘。 中国是恐龙大国,已经命名的恐龙有170多属,居世界之最,国内多数省份都产出恐龙化石,其中产自云南的种类数排在全国第5名,其中就有全国生存年代最早的——距今两亿年的禄丰龙。(1938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禄丰盆地发掘出了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标本,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向自己的导师——德国科学家许耐致敬,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目前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这种恐龙也是食草性的,从它牙齿短平细密的状态就能看出;前腿长度只有后腿的三分之一,根据足印化石推测,它们多数时候两足站立行走,短距离内可能会用四足行走或奔跑,称为“半二足行走”,很多食草恐龙都有这个特点。 在大家右手边的就是侏罗纪禄丰动物群的复原场景,左边三头就是禄丰龙,一前一后亲密无间地茂密的森林中行走着,牙齿细密,脖子长长的,它们神态安祥,发出一声声低低嘶叫,一只正咬着树叶,一只正转头提醒着一只顽皮的小恐龙,从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让我判断出这三头龙是吃草的,而右边树丛里又伸出一龙脑袋来,虽然下半身没有露出来,但它眼神狡诈,它静静地窥视着它前方的三头吃草的禄丰龙,它想在干什么?从它的锋利的牙齿上,我觉得它应该就是食肉的三叠纪中国龙,这是它正准备猎杀或偷袭的场面,可是前面的三条吃草龙却好似没有发现一般地继续前行,它们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来临,仍然自由地玩耍,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博物馆给更好地让人感受恐龙的世界而做了的3d动画,是为了提高少年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特别开发一款以介绍恐龙知识为主的学习型虚拟恐龙馆,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便可以了解到一个丰富的恐龙世界。 在这里,我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的嘶叫声,还夹杂着小男孩子们兴奋的呐喊声,这也许是他们在担心前面的三条吃草的恐龙,想要提醒它们,离它远点,这也许是男孩们喜欢看到的动物们的博杀场面,起了不后退的征服欲,不管是哪一种都是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生活学会成长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双脊龙一口咬住了云南龙的脖子的场景,那样的惨烈,让我不由得为眼前的三条食草龙的命运担忧,可双脊龙会用什么方式猎杀食草龙呢?食草龙们它们会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处在危险中了,可这个3d动画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答案,留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 鸟类恐龙 在这个恐龙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介绍有关杨钟健先生的事迹和他一生的科研领域及成果,几乎涵盖了从鱼到人的全部古脊椎动物学,重点是对中国古哺乳动物和古爬行动物化石及中c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同时对地质学的其他学科c生物学及考古学等多有涉猎,杰出的科学成就,是我国古生物学的一座丰碑,中国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最多的国家,有将近十种恐龙都是直接或间接用杨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包括近年来命名的杨氏钟健龙,这些都是中国恐龙研究者对杨先生尊重和感激的表现,他将中国恐龙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都跟杨钟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第二个时期可称作杨钟健时期,因为我国的恐龙研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是由杨钟健先生一个人承担起来的。 1938年杨钟健先生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采集到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杨钟健与同行核对了化石出土地点和层位,确认了禄丰红层的时代,这批化石最后运到了位于重庆北碚的抗战时期中国地质调查所总部,进行修理研究,1939年,杨钟健率先披露了禄丰盆地的发现,1941年杨钟健再次记述了禄丰县城西北沙湾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并于同年在北碚装架展出,许氏禄丰龙是一种早期的原始恐龙,个体不大,但颇具进化意义,它是我国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骨架,不仅各大块骨骼均有保存,就连尾巴末端的小尾椎骨也完整,装起架来,栩栩如生,抗战胜利后,禄丰采集的化石也随迁到了南京,目前这批化石大多保存在南京地质博物馆,那具闻名于世的禄丰龙骨架的正型标本,杨钟健从重庆运到南京,又从南京带到北京,现存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动物馆中。 杨钟健先生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在古两栖c爬行动物领域的研究同样卓有成效,其中对卞氏兽研究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卞氏兽是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过渡阶段的代表,卞氏兽标本最初是杨钟健的同事卞美年于1938年在禄丰采集的,故而得名,这类化石,此前南非c欧洲曾有过报道,均被归入哺乳动物,不过,他们的标本远不如禄丰的完好,只是一些破碎的牙床,而禄丰标本不仅有头骨和下颌,还有部分头后骨骼。 卞氏兽既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牙齿已分化为门齿c大齿和颊齿,并具颊齿齿尖等,也还保留有原始的c爬行动物的特征,如下颌除有增大了的齿骨外,还有爬行动物骨骼的残余,究竟卞氏兽及其近亲是原始的哺乳动物,抑或是进步的爬行动物?也就是说,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的分界线应该划在哪里?这是当时考古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为此,杨钟健在1944年出国考察时,随身带着卞氏兽标本,在国外作进一步的修理和研究,最后,杨钟健确认卞氏兽应是爬行动物,是一种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这样,此前已归哺乳动物的南非和欧洲的种类,也统统被归到爬行动物中去了,从而推迟了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时间。这是古生物学上的一次重大的分类改变,也是杨钟健对古脊椎动物学的又一重要贡献,珍贵的卞氏兽标本也因此名扬四海,被各国编入了教科书。 杨钟健不仅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事业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我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拓荒者和热心推动者,他曾参与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并且从195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成立起,一直担任馆长职务,矗立在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自然博物馆里的由他描述和命名的青岛龙c马门溪龙等巨大骨架,是对他的古脊椎动物学贡献的永久纪念物,他在有生之年有一个重大的心愿,那就是建立国家级的自然与历史博物馆。 目前在我们国家辽西c热河等地发现了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推测一些小型带羽毛的食肉恐龙存活了下来,演化为鸟类并繁衍至今,所以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旁边是带着恐龙的羽毛模型,这些羽毛一个个看起来灰灰的,我想既然是专家们推测恐龙既然有羽毛,那么它就应该会飞,这个倒是我之前没有听到过了。 它是被推测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兽脚类恐龙都应该长有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的结构,但直接的化石证据一直到1996年才开始陆续出现,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中华龙鸟,尾羽龙,小盗龙等不同类型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上保存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羽毛,这些重要发现为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假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在缅甸还发现了一段尾巴包括了至少九个尾椎的标本,研究人员将其起名伊娃,从“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态来看,它与典型的非鸟虚骨龙类恐龙类似,区别于典型的古鸟类;从羽毛来看,标本可归属于基干手盗龙类。据介绍,手盗龙类是虚骨龙类的一个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个体,比如生活在16亿年前我国华北的近鸟龙,体长仅34厘米,重约110克,就是一种拥有飞羽的小型恐龙,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 中国鸟龙是带有中国命名的恐龙,作为来自恐龙时代的一种小型恐龙,因为是在中国发现的,所以被冠以了中国的名字,不过,它最让人称奇的地方并不是发源地,而是它的全身长满羽毛,更让研究者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中国鸟龙的攻击方式竟然类似于毒蛇,也就是可以分泌毒液,众所周知,像庞然大物一类的恐龙如霸王龙,它们的捕食方式其实非常的简单粗暴,而像中国鸟龙这样类似于毒蛇的进攻方式,其实还是比较少见的,追根溯源,早在上个世纪,古生物学家就在辽西地区发现了一只保存相当完整的小型恐龙的化石,后来这只恐龙就被称为中国鸟龙,它是第五个发现有羽毛的恐龙,而且在各种有羽毛的恐龙当中,是最接近鸟类的一种。 大约十年之后,来自美国的科学家进一步地给中国鸟龙一种全新的理解,那就是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特别像今天的毒蛇,可以用毒牙将毒液注射入猎物体内,从而有效的麻痹对方,要知道,对于体型并不占优势的中国鸟龙,如果想要靠身体的力量和速度去压制猎物,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现实,但它拥有毒液这一锋利的武器,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只要能够将猎物麻痹,那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享用猎物了,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论,是因为在中国鸟龙的上颌处,发现了一个袋状结构,很有可能是毒腺,而在模拟攻击的方式当中,一旦猎物受到攻击,那么毒腺内的毒液就会顺着毒牙,流入被咬伤的部位,让猎物进入一种最严重至休克的状态。 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与现代的物种进行一个比较,那么这种恐龙的毒牙与非洲树蛇的毒牙很接近,在毒牙的分类当中,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如果不是通过前牙向身体喷射毒液,那么就是利用后毒牙将毒液慢慢地渗透入猎物体内,虽然叫做鸟龙,但是中国鸟龙并不能飞,只是它的结构上会产生一些适应飞行的变化,可以说是为了后续的进化发展提供了准备,比如说它的骨骼系统,就可以具备拍打式飞行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预演的模式,这个发现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巨大突破,因为它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从而说明兽脚类恐龙向鸟类进化,而神奇的东方大陆,也再一次带给世人震惊。 我想既然人类发现了带有羽毛的恐龙,那么就会有进一步的发现,也许恐龙的历史会有改变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二章 撞击地球 恐龙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后,就爆发了白垩纪末的绝灭事件,宣告了中生代的结束,这一事件的诱因长久以来都是未解之谜。恐龙灭绝一种观点是这次绝灭与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旁边还有一个撞击俯视角度复原的场景。 有关恐龙绝灭原因的假说很多,但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科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父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小行星撞击理论了,又名阿尔瓦雷茨假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c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其儿子共同提出,在恐龙绝灭假说中,小行星撞击说最为流行,此说认为,小行星(认为彗星的可能性更大)才是杀死恐龙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发生猛烈大爆炸,大量尘埃抛入大气层中,致使数月之内阳光被遮挡,大地一片黑暗寒冷,植物枯死,食物链中断,包括恐龙在内的很多动物绝灭。 1952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岛寻找石油时,工程师发现了一个地下的隐伏构造,这一构造状似碗形,直径200一300千米,深约3 千米,形成于6500万年前,当时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认为那是火山形成的,现在科学家相信,这个隐伏构造当是撞击坑的所在,这个坑现被称为奇克苏鲁布撞击坑,这是因为奇克苏鲁布镇正好坐落在撞击坑的中心部位。 现今的尤卡坦是陆地,但6500万年前这一带却是一片浅海水域,当年小行星以高速向地球撞来,在临近撞击点的上空,星体突然发生大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在一瞬间把撞击点炸出一个巨大的坑,100多立方千米的岩石被挖出,最近,科学家计算出,当时的海啸大浪最高达350米,低的也有100米,据他们研究,当年那一带的海平面比现在约高出200米,灾星就撞在200米深的浅海海底。 由于小行星撞在浅海海底,所以引起的海啸与撞击的能量相比并不算大,但海水向撞击坑回流时引起的海啸却十分巨大,他们认为,小行星要是落在了深海之中,所引发的海啸将会比落在浅海区大出近10倍!据认为大海啸发生时,海水淹没了整个墨西哥和大半个美国,当发生撞击时,溅起的尘埃长时间挡住了阳光,使浮游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那时海洋中的生存环境变得相当恶劣,当时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在短时期内大量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据氧同位素的研究,显示撞击后大洋表面水温下降约10c,研究者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地表平均气温下降约数摄氏度,导致全球冰川化,形成新冰期。 那时的地球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冬天,大地久久不见天日,地面急剧降温,景况十分可怕,据近年研究,小行星肇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天上下的雨是富含硫酸的硫酸雨,研究者说,小行星撞击点的地下岩层中夹有大量石膏矿,石膏中的硫便是硫酸雨的直接来源,硫酸雨对地球表面的生物所造成的伤害非常大的,研究者认为,小行星要是撞在别处(不含石膏矿的地方),结局就会比这好得多,小行星对地球的这一击,使地球表面又是大火,又是海啸,又是降温,同时天降酸雨,大地一片昏暗,由撞击而引发的火山爆发和地震,肯定也会跟着一同出来可劲地闹腾,一个美好蓝色的地球,瞬时变成了人间地狱,大量证据表明,6500万年前确有一颗小行星袭击了我们的地球,并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生态环境大灾难,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白垩纪是小行星环撞击(由南到北)地球,能量转化为巨量的二氧化硅,高温c高压下的冲击波携带二氧化硅岩浆和自转的地球产生逆掩及顺推,这样中国大陆就会呈现出大量二氧化硅的堆积,并且形成石英,但是顺推的二氧化硅会和陨石坑溢出的岩浆混和,形成安山岩线,由于二氧化硅在陨石坑的运动距离大,纳米级的二氧化硅均匀的与阳离子接触,在高温c高压下完全形成硅酸盐,就只能在日本列岛弧线内侧形成安山岩线,不会有石英岩产生。 白垩纪小行星环绕地球,被地球引力撕碎后,大大小小的小行星碎块由南而北坠落,与自转的地球形成对冲,逆掩形成多旋回构造(中国沿海是天塌东南,地陷西北),到了地球的另一面,就是由北到南坠落,所以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岩石构造是顺推形成的平行造山幕,到了南美甚至是同步卫星式的撞击,撞击的大小是随机的,因为小行星在空中不断爆炸,我们观察的陨石坑是极小的陨落物体(山东省潍坊市有白垩纪小行星空中爆炸后形成的陨石坑群),较大的小行星形成的陨石坑虽然无法全面观察,但是沙漠是与较大小行星撞击对应的。地球接受太阳的能量后体积会形成微小变化,地球内部能量也会影响地球的体积。(几厘米的变化,不足以证明板块的运动)总之,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能量是构成地壳岩石c矿物的唯一来源。 6600 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消灭了非鸟类恐龙,根据植物c动物化石记录和古代及现代鸟类生态学等多种证据显示,在白垩纪—早第三纪大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的唯一鸟类生活在地面上,这显然是因为小行星撞击摧毁了世界各地的森林,而这需要几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恢复,研究人员分析了植物化石记录,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全球森林几乎毁灭,然后,他们利用鸟类进化关系和生态习性,追踪了鸟类生态学在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分析表明,所有现存鸟类最近的共同祖先以及所有在灭绝事件中幸存的鸟类很可能都生活在陆地上,相比之下,许多生活在恐龙时代末期的鸟类表现出了树栖习性,但是这些物种并没有在白垩纪和之前的二叠纪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进化成目前已知的任何现代鸟类。 撞击时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导致太阳光无法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植物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是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的原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白垩纪末的这场大灾难系当时强烈的火山活动所为,但种种证据显示,火山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因为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 虽然科学家已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小行星现在已很难洗刷自己的罪名,然而,小行星真的是屠杀龙凶手吗如果6500万年前小行星没有撞击地球,恐龙是否就会一直繁衍到今天小行星究竟对白垩纪末期的大绝灭事件负有多大的责任这些仍然是难以解开的谜。 我仔细地看了博物做的3d撞击动画图的场面,撞击后刺眼亮光向四周扩散,它看起来是那么动感与形象,我不由得想去感觉一下撞击的画面,因为一直以来,我脑子总会有一种和眼前事物连接起来造像力,偶尔也会出现很强烈的感觉,不过,大部分情况都是模糊的一片,而且这种高度专注的造像潜能,还要建立在我对一些事情有强烈意愿去了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意识去连接这些的画面,当然只能是第一个,后面的会变得离谱起来,让我偏离了方面,哪怕是第二个也不行,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 我想找到第一感觉是什么?我眼前只有一丝丝的刺眼的亮光在我的眼前晃动,还有想伸手去把它拍开的感觉,除此之外,什么感觉也没有,我想我潜意识在排斥它,这也许给人们一种警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三章 几种说法 关于白垩纪时期,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还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气候变迁是指从一种正常气候过程转换为另一种正常的气候过程,变化前具有稳定的气候结构,变化后具有与变化前不同的但仍是稳定的气候结构,因此并不回复到原有的稳定气候结构中去,至于其中的历程,可以是突变,但更常见的却是通过较长时间起伏的演变。气候变迁的变化不属于空气本身的自发扰动,往往与下垫面变化c人类长时间无意识地大规模改造自然c天文(包括地球轨道要素)的因子变化等有关,对人类活动和经济生活也具有悠久的深刻的影响,通常指较长时期的气候演变,也泛指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如地质时期气候演变c历史气候演变和现代气候变化等,气候是不稳定的,具有连续波动的性质,只有一系列波动长期向一个方向变化,并使自然地理环境其他因素发生改变时,才算是气候变迁。 自然原因是随时间尺度的不同而有差异,现代气候和历史气候的形成及其演变,可视为气候系统(包括大气c海洋c大陆c冰雪c生物圈等)内部振动的结果,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c22年周期和80一90年周期等是其重要的外因,地质时期气候形成及其演变的原因尚无定论,至少可以肯定,整个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海洋和大陆分布的变化,即同全球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有关,人类活动(包括自然植被的破坏c大气污染c人工热源等)已对局地气候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对全球及大范围气候的影响也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但自然原因在当前仍被认为是大范围气候演变的主要原因。 二c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c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相象,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c漂移开。从此,他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他指出在大约3亿年前,全球的大陆是一个整体,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这个原始的大陆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c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几块,漂移开来,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海洋和陆地,这种状态,现在还在缓慢地发展变化着,这个学说在细节上虽然还不完善,但魏格纳已从地貌学c地质学c地球物理学c古生物学c古气候学c大地测量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论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曾经遭到过人们的反对,但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当今的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c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四c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地磁倒转是地球磁极在地质时期中的交替现象,地球磁场看来从150年前就开始走下坡路,磁场的强度至今已经削减了10~15,它的衰弱速度最近有增无减。磁场倒转会摧毁电网,伤害宇航员和人造卫星,地磁倒转扩大大气臭氧层空洞,将极光反射到赤道,鸟类(主要是候鸟)c鱼类(主要是回游鱼)和其他迁徙动物将因此迷失方向,所幸,虽然有一些人发出世界末日的预言,并称找到了过去磁场倒转和物种灭绝间的联系,专家们说事情还不至于那么恐怖。 地球磁场倒转究竟会给人类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从生物磁学上分析,生物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场的约束,一些实验表明,磁场的强弱对某些生物的行为是有影响的,有些专家做过统计,地球磁场改变对心脏病有影响,地磁场变化期间,部分病人会有些烦躁。由此推测,地磁场倒转时,地磁的剧烈变化还是对人类有一定影响。如果地磁场发生变动,一定会对其飞行路线有干扰。即使地磁发生倒转,也不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不会发生人类不能生存这样的现象。现在宇航员已经置身地磁场外仍然活得很好,虽然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但说明一个事实,人类在经过一定训练,脱离地磁场也一定可以生存。 五c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植食性恐龙由于毒素过多死亡,肉食性恐龙食入有毒的动物,也渐渐消亡。 六c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倘若地球膨胀在地史上是真实发生的地球演化运动,地学各领域在该演化运动中虽然会有形式不同c内容不同c特点不同的演化表现,但原因却是共同的,那么,要想为地史上的恐龙灭绝(包括其他生物灭绝)及新物种诞生事件解谜,也一样必须寻找其共同的原因,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也许将来科学家们会给我们进一步的答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四章 化石库 爬行类之后进化出了哺乳类,当中经历了一个过渡类群叫做似哺乳爬行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像哺乳动物的爬行类,进步之处在于出现了牙齿功能与类别的分化,比如云南的卞氏兽化石就已显示出了4颗门牙和多颗大牙。在中生代出现的哺乳动物我们称作食虫类(无盲肠动物),体形和现代的老鼠相近,灵长类就是由食虫目动物演化而来的,而灵长类的一支又演变为马上要介绍的古猿。 恐龙时代结束进入新生代,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因为自身恒温c哺乳的特点能够很好适应环境,而且没有恐龙的压制,所以迅速取代霸主的地位。(早期出现了很多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剑齿虎,剑齿象,三趾马等等,后期因为环境变化或是进化不足逐渐灭绝。)中生代末期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撞击造成的青藏高原的隆升直接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环境,进而影响各地动c植物分布,云南的地理和气候格局也不例外。 接下来是表现的是云南丛林景观,类似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早在800万年前我们北部的昭通就是这样的景象,而且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哺乳动物的生存,所以昭通可以说是一个珍贵的“化石库”,其中发现的距今620到61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表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猿的“避难所”,因为同一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古猿由于气候恶化已经绝灭了。 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介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昭通古猿环境变迁的研究,将云南古猿化石地点与西瓦立克地区和非洲的中新世古猿地点的植物群区划和碳同位素等相关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显示,西瓦立克地区从森林到草地的生态转变比非洲的要晚得多,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在整个晚中新世期间一直以森林为主,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这一结论与其它动植物化石研究结论一致,为探讨古猿的演化和绝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研究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从粘土矿物学c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为主,探讨了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灭绝后,昭通盆地是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们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个废弃的砖厂煤坑,陆续发现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化石c600万年前古猿头骨化石c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化石,及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c新种化石日,走近被称之为600万年前的物种避难所的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原本的矿槽虽蓄有深深的积水,但仍然可见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剖面,褐煤层中还夹杂有细碎螺蛳壳。 2009年,科学家在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科研人员在此地开展多次化石采掘,发现古象骨架c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件,并确认c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c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c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c皱皮花椒c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c新种化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水塘坝出土的化石地层距今约620一600万年,此区域出土的化石成果丰硕,构成了珍贵的晚中新世的化石库,其中,昭通古猿化石的发现弥足珍贵,表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猿演化的避难所,昭通古象化石群的发现,说明600万年前的昭通是旧的动物灭绝c新的动物崛起的重要活动地带。 出土的这一个古猿头骨化石,属幼年个体,面部基本完整c保存状况极佳,仅有微小的变形。它的眼眶呈圆角方形且宽大于高c眉脊明显开始发育c中面部宽短c突颌程度较弱,这几项特征使其更接近最早的人类祖先,且经过对多项特征的甄别,排除了其与猩猩的关系,而东南亚c南亚地区发现的古猿(西瓦古猿,科拉特古猿等)才可能是猩猩的祖先,多项特征表明,昭通水塘坝古猿头骨可能代表一个新种,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特别是需要发现成年头骨和头后骨骼来证实,与云南其他地区发现的古猿相比,昭通的头骨标本更接近禄丰古猿,因而被暂时归入禄丰古猿属,是禄丰古猿属的一个新种。 最初目的是寻找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人类起源缺环,可找到了古猿头骨,还意外发现昭通剑齿象c中华乳齿象c似獾泰国水獭等伴生动物,这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水塘坝可能成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c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今后,科研人员还将对以水塘坝为代表的昭通褐煤盆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断探索动物群演化和早期人类起源的环境背景,当地计划将水塘坝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把水塘坝遗址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云南昭通发现最大“水鬼”化石复原身长2米,并将其命名为似“獾泰国水獭”,水獭,俗称“水鬼”,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人们在江河游泳时,如果不慎遇到,有可能会因此致命,水獭犬齿锋利,而且肌肉发达,在水中力量特别大,它们往往会先咬破脚,放血,然后撕扯进水,由于成人力量较大,逃生几率相对大一些,但小孩就不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水鬼传说都是小孩遇到。 这是目前欧亚大陆发现的体型最大c保存最完整的水獭化石之一,这一类群最早发现于泰国,头骨牙齿既像獾又像水獭,是水獭亚科最古老的支系之一,在东亚地区已经灭绝,复原体重大于50公斤,是现生水獭的约2倍,与狼相似,身长15到2米,半水生的食肉动物,上下颌骨大且有力,适合咀嚼大型水生螺壳和贝类,化石发现者c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以前发现的晚中新世时期水獭化石不但记录少,标本也极其破碎,多是一些零散的牙齿,而新发现的这一水獭化石,是几乎完整的化石组合标本,比泰国的同类标本晚了大约600万年,而共同祖先可能追溯至1800万年前。 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是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缺环的关键地区之一,它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通过对昭通水塘坝出土的巨型水獭下颌骨化石进行高精度ct扫描c计算机模拟研究他的咬合和咀嚼功能c以及与现生13种水獭中的10种比较得出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大小似狼的600万年前史前食肉动物水獭下颌骨比预期的要坚固得多,意味它具有超强的咬合能力,比以往发现的任何同类的捕食能力都要强,除食用大型螺c蛤等软体动物外,还捕食鸟类c小型哺乳动物等,这种强大的能力加上超大的体型,使其成为当时华南沼泽湿地中其他动物难以对付的超级霸主,对600万年前昭通水塘坝水獭的生活环境,水塘坝水獭生活在浅的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周边生长着常绿和茂密的森林,水塘坝生活着多样化的水生动物群,包括鱼类c龟鳖类c螺蚌类c蛙类及不同种类的水鸟,成为水獭的捕食对象,水獭强有力的捕食能力使它比其他捕食者更有优势猎食获取水中猎物,新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下颌与食物硬度无关而与体型大小相关观点,现生水獭会使用石头工具以自己的胸脯作为平台压碎食物,因而下颌咬合力变得较弱,而原始的水獭强壮的下颌可能意味着它没有使用工具的能力,配上巨型的身体尺寸,这足以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顶级的捕食者。 如今,这里仍充满许多未解之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五章 仙鼠与神鼠 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约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早期的哺乳动物与恐龙几乎同时出现了,早期的哺乳动物主要靠昆虫等栖要丛林中的小型猎物维生,到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具备了恒温特性的哺乳类动物在气候变化中存活下来。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c颈c躯干c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哺育胎儿,它们的皮肤一般来说比其他脊椎动物厚,它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哺乳动物的口内有再生齿,哺乳动物除单孔目外,均为胎生,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脑比其他脊椎动物要发达得多,而且还12对脑神经此外,哺乳动的心脏分两心耳c两心室,有红血球,但无细胞核。 在66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的祖先并不像它们的后代那样善于在日间出没c捕食,当时的日间统治者恐龙让这些形体普遍娇小的哺乳动物退避不及,无奈只能选择夜间活动,哺乳动物的这段演化历程被称为夜行瓶颈,而白垩纪一一一第三纪的种族大灭绝让当时的统治者恐龙最终消失,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才转变为日间活动。 现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都是日间活动,而事实上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视觉更类似于夜行性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视觉,除灵长类以外的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上都缺少中心凹,中心凹能让鱼类c爬行类和鸟类具有很高的视觉敏锐度,也是这些日间捕食者的重要特征,另外,和所有其他的脊椎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在日间环境下能获取颜色的光感受器多样性也较少,很多日间活动的哺乳动物,例如有蹄类动物和食肉动物,它们眼睛的视网膜上以视杆细胞为主,这就意味着它们实际上更适应夜间这样的低亮度环境。一般来说,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脊椎动物的光感细胞主要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对光线敏感性较弱,但能够通过探测不同光线的峰值波长来帮助动物区分颜色,视杆细胞则在弱光环境中更为敏锐,但清晰度不高,视网膜上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比例通常和种类有高度相关性,猩猩等类人猿下目的祖先是最早演变成改换昼行性生活方式的哺乳动物之一,这和它们的后代视力能适应日间活动这一点也是一致的,它们有异于其他哺乳动物的三色视觉等优势。 此前还有研究表明,日间视力较差的哺乳动物会通过增强的嗅觉灵敏度c更宽的听力范围和更复杂的触觉感知来弥补了自身不足,例如,3亿年前,一些下孔类(古爬行动物的一亚纲,也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祖先)适应夜间活动,这或许说明夜间活动在古生代时期就是哺乳动物祖先的特征。现存的哺乳动物很大可能起源于夜行性祖先,这些祖先直到白垩纪一第三纪大灭绝前的900万年或者中生代刚结束时仍然保持着这一特性,尽管在白垩纪晚期昼行夜行不规律的现象已经出现,但有足够证据证明完全昼行性的转变出现在白垩纪一第三纪大灭绝之后,大约发生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一第三纪时种族大灭绝导致了所有非鸟恐龙c海洋和爬行动物c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c无椎动物和植物类群的消失,中生代时期就此终结,恐龙称霸也随之消失,由此过渡到了由哺乳动物统治的新生代。 两只生活在晚侏罗纪早期,距今大约164亿年到159亿年的真贼兽滑翔哺乳动物改变人们对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认识,由于保存得非常完好,发现它们具有五块听小骨的中耳结构,成为目前哺乳动物中的最早记录,也成为中生代哺乳动物最完整的记录,人类有三块听小骨,是身体里最小的骨骼,而通过对这两个标本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发现它们的中耳听小骨与现在已知的哺乳动物中耳类型差别很大,说明哺乳类动物听小骨独立进化了多次。 难觅踪迹的神秘夜行哺乳动物贼兽是一个绝灭哺乳动物类群,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晚侏罗纪,虽然在北方大陆都有化石记录,但它却是哺乳动物当中的一个神秘分子,贼兽是哺乳动物最早的类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标本就在欧洲发现,从那以后,尽管有不断的报道,但几乎所有的标本都只有单个的牙齿,直到1997年,在格陵兰的晚三叠纪地层中,才发现了保存比较好的齿列c下颌和一些肢骨标本,由于贼兽的牙齿形态非常特别,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哺乳动物,但它们比较确定的分类地位一直都不清楚,它们适应树栖c具有滑翔行动能力骨骼形态和皮翼,也让人们见识到在侏罗纪就开始的哺乳动物的演化。 我国发现中耳保存完好的阿霍氏树贼兽化石标本,将改变哺乳动物中耳演化认识,哺乳动物的中耳由镫骨c砧骨和锤骨构成,相比爬行动物只有一块骨头的中耳更加复杂,因此,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动物演化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人们就认识到这些哺乳动物听小骨,由爬行动物与颌关节有关的几块骨头演化而来。研究发现,在阿霍氏树贼兽的中耳中,除了在爬行动物头骨中可找到同源的上镫骨c砧骨c锤骨和外鼓骨外,还多了一块骨头,被鉴定为上隅骨。目前,没有研究能够回答,似哺乳爬行动物下颌中的上隅骨的归宿,是各自独立演化获得的,说明中耳听小骨这样精细而且具有重要感知能力的结构,在哺乳动物中独立演化了多次。 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仙鼠是蝙蝠c天鼠c飞鼠c夜燕。仙鼠(蝙蝠)是翼手目动物,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仙鼠没有羽毛,却能凭借肉翅在空中飞翔。 恐龙时代的另一个哺乳动物神鼠,记载源于一副经典的木刻图,也就斯坦因发现的《神鼠图》,1900年隆冬,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废墟里获得了一些奇特的遗物,有几块木质画板放在神像脚下,无疑是信徒们的贡献品,其中尺幅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块木板上画着一个鼠头半身人像,坐在两个侍者中间,头戴一顶王冠,这显然画的是众神鼠之王。 《神鼠图百喻经》卷四中所载的一则故事则说“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生喜悦,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整杀,要当怀去,心至感,还化为金。旁边愚人,见其毒蛇,变为真实,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另据考证,安西榆林窟十五窟壁画有一天王,王右手持宝杵,左手抱一鼠置膝上,此天王应为北方多天王,即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的图像,唐宋之际毗沙门信仰盛极一时,这里把护法克敌的北方天王与鼠联系在一起,是大有深意的。毗沙门天是于阗国奉祀的保护神,于阗国初就直接受育于毗沙门天,因而,外敌攻打于阗就是触犯毗沙门天,神鼠助战于阗国就是保卫毗沙门天。实际上,神鼠是毗沙门天的助手和合作者。此外,天宝高僧不空也曾焚香诵经,祀求毗沙门天领兵,金鼠助战解救过安西之围,与《大唐西域记》解救于阗之围的记载相吻合。《西域诸国志》云:“有鼠王国,鼠大如狗,着金锱,小者如兔,或如此间鼠者。沙门过不咒愿,白衣不祠祀,则害人衣器。”此外,《异苑》卷c《述异记》等,也有“西域有鼠国,大者如犬,中者如兔,小者如常以及大鼠头悉白”c“带金环枷”倍受商贾沙门敬祀的记载。至于《新唐书》则曰(于阗“西有沙碛,鼠大如猬,色类金,出入群鼠为从”。这一记载更是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相呼应。 这些记载都说明,西域特别是于阗一带沙漠之鼠以数量多c体格大c毛色奇而著称,被赋予一种神灵的光环,受到僧俗的崇拜和敬畏,更给西域神鼠蒙上了一层佛教色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 哺乳动物的演化 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全球的的环境,在晚中新世的隆升高度显然已对季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而出现了土状堆积的大面积扩展,导致我国动c植物的分布产生如此明显的分异,随着青藏高原隆起而被抬升了的蒙新高原区,这时的高度也已使东南和西南季风对其的影响变得很弱,气候处于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出现了只适于耐旱动物生存的环境,而使东部和南部喜暖湿动物无法扩散到这一地区,气候有其自然的演变规律,这个规律必然对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从新生代开始繁盛的哺乳动物产生影响,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无不受其生活环境的调控和制约,化石物种及其组合的特点与变化又是了解和再现其生活地区的气候与各种环境因子的最好依据,因此,哺乳动物是反映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全球气候的变化显然也对哺乳动物的分布在地理产生了影响,在中国是晚新生代的哺乳动物方面有着世界上得天独厚的条件,沉积盆地的发育c化石地点众多c标本数量巨大c生态类型丰富,南北跨越热带c亚热带和温带,东部为季风森林区,西部为干冷疏林草原和荒漠。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的分布相当广泛,从青藏高原的札达盆地到蒙古高原的中部地区,从甘肃临夏盆地的红粘土堆积到山西榆社盆地的河湖相砂岩,从昆仑山口的高寒地带到云南元谋的干热河谷,都在陆相沉积中发现了非常富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埋藏。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和地理分布,根据中国的丰富化石材料,已经识别出新近纪的哺乳动物在欧亚大陆内部以及与北美之间的迁徙事件,发现了冰期动物群在青藏高原的起源以及随后的扩散路线,新近纪大量珍贵哺乳动物化石材料的新发现所引发的更多涉及过去全球变化的问题,包括了第四纪之前冰期动物群在何种气候环境条件和地质构造背景下起源?为什么现代青藏高原具有大量独特性哺乳动物?现代哺乳动物在什么时间和什么环境下定型? 哺乳动物群的组成和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巨厚砾石堆积表明,青藏高原在新近纪持续抬升,最近在西藏札达盆地发现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c雪豹和北极狐,从而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雪豹在青藏高原的起源及豹亚科的全球扩散,青藏高原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随之而来的第四纪冰期中这些寒冷适应性动物获得了优势地位,由此成为现代动物地理的多样性基础,位于西藏的札达盆地,它已成为探索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地理变迁和现代哺乳动物多样性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在地质构造上,札达盆地位于拉萨地块与喜马拉雅构造带接触部位,盆地东西长约14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为50公里,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近水平产出,超覆于盆地基岩侏罗—白垩系变质砂岩之上,地层出露厚度在盆地南缘达到最大,约800 米左右,下部为快速堆积的含砾砂岩夹薄层泥岩,中部为砂岩与泥岩c泥灰岩互层,上部为巨厚砾岩与薄层泥灰岩c泥岩互层,象泉河从盆地穿过,象切开了重重地层,形成大面积的露头和优良的剖面,成为了青藏高原新生代沉积的有利地点。 近年来已在札达盆地发现了200多个化石地点和数以千计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已鉴定出的动物化石共计33种,包括裸裂尻(裂腹鱼类)c鸵鸟(蛋片)和31种哺乳动物,证实札达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上脊椎动物化石多样性最高的晚新生代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冰期动物群曾被假定是随第四纪冰盖扩张进化而来,即这些动物被推断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但此说一直没有可信的证据。来自西藏的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已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冬季严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使冰期动物群形成对严寒气候的预适应,在第四纪成功地扩展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札达动物群的其他成员以及在青藏高原其他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显示,独特的青藏动物群可以追溯到晚中新世时期。 岩羊的祖先也出现在札达盆地,在随后的冰期里扩散到亚洲北部,与披毛犀的演化历史非常相似,此外,牦牛和盘羊在青藏高原或周边山地的祖先类型与其北美的冰期动物是亲戚,如美洲野牛和加拿大盘羊之间在系统发育上的联系,牦牛c藏野驴c藏羚羊和北极狐也都具有青藏高原起源的线索和向北扩散的路径,藏野驴甚至远及阿拉斯加。 在札达发现的豹类化石代表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大猫(即包括狮c虎c豹在内的豹亚科),由此不仅揭示了雪豹,而且揭示了整个豹类以及其他豹亚科动物的青藏高原起源,适应寒冷气候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起源,原来一直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显然,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将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全北界的冰期动物群在上新世青藏高原的寒冷环境中渡过了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并可能将多数现代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的历史追溯到新近纪的本地起源。 披毛犀在青藏高原的起源及其在第四纪“走出西藏”的扩散过程,不仅在青藏高原起源的动物通过扩散影响新近纪的动物地理格局,中国其他地区的动物多样性特点也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强烈影响。中新世是我国哺乳动物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现生哺乳动物中大部分科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晚中新世是我国哺乳动物在地史上多样性最高的时期,种类和数量都相当丰富,西北的三趾马动物群与现代非洲草原上的哺乳动物一样繁盛,中新世哺乳动物在我国的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异,这种分异尤以小哺乳动物更为显著,中新世北方动物群反映了温带草原环境,与现代古北界相似。 南方动物群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里,这一时期的环境又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变化,气候变得干热,其间有一个明显的动物分布过渡区,这一地区混杂了南方和北方的动物类型,我国中新世的哺乳动物的分布也发生了东西分化,东部主要由喜暖湿的动物组成,西部主要由耐寒c耐旱的草原型动物组成,中新世中期的“铲齿象动物群”反映了相当暖湿的气候环境,可能与全球1500万年时的气候变暖有关,晚期“三趾马动物群”出现了。 铲齿象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在中国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继承了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面貌,但在演化上只发生科c属级的替换,南方的哺乳动物群分化比晚中新世时更为清晰,繁衍了喜湿热的森林型动物,北方的哺乳动物群主要由适应草原生活的动物组成,显示了典型的古北区自然环境,如三趾马c骆驼c羚羊c跳鼠c沙鼠c原鼢鼠c平鼠和鼠兔等。与晚中新世相比,啮齿类动物不仅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增加,而且齿冠也高,适应取食硬草的能力得到加强。 众所周知,现代的马只有一趾,就是粗壮厚实的马蹄子,这一结构与它能飞速奔跑息息相关,可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很奇特的马,它有三个趾头,因此被称为“三趾马”,它虽不是现代马的祖先,但也是近亲,不过,它的出现却让科学家能再现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样子,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它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 马的演化 三趾马:古哺乳动物的一属,化石大量发现于欧洲c亚洲c非洲和北美洲上新世地层中,在我国山西c陕西c河南c新疆c甘肃等地均有发现,三趾马为哺乳动物纲奇蹄目马科的一个灭绝的属,体型比现代马小,前后肢均为三趾,中趾粗而着地,侧趾较小而不着地,门齿有凹坑,颊齿高冠,棱柱形,前臼齿已臼齿化,上颊齿珐琅质褶皱强烈,白垩质丰富,原尖孤立,圆柱形,下臼齿有两个突起,形成一个纵长的双柱形,把马的进化阶段清楚的列出来,马的进化时代是从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到现代,经过了始马c山马c渐马c草原古马c新马和真马阶段,从山马到新马,前肢均具三趾,进化至真马时前后肢仅剩一趾。 在我国第四纪更新世早期,仍有三趾马和真马同时存在的情况,那时有长鼻三趾马,与真马同时出现的三趾马是不可能再进化到真马了,生物界进化的特点是当主干上新的生物已经出现,与它共生的大部分旧种类就要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这一现象在脊椎动物进化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始新世纪时,三趾马生活在森林中,形体似狐狸,背部弯曲,以吃树叶和嫩枝为生,前肢可撑着树干将身体直立起来,觅食高处的食物,行动机警,森林中猛兽很多,加上气候趋于干旱,草原面积增大,三趾马便来到草原求发展,草原的环境与林中大不一样,天高地广,障碍物少,便于奔跑,同时沟坎壕堑也需要跳跃,更主要的是,草比树木低矮得多,草原光线明亮,活动动物体很容易被发现,故始马在吃草时要时常抬头观看四周,同时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向高长,才能看得更远,而且要不时地奔跑来躲避危险,变化的结果是加快了吃草的速度,肠胃也比牛c羊等动物短,食物消化时间短,排泄快,其中很多养分来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体外,要靠大量吃草来弥补这一缺点,这种动物的进化方向并不先进,对草场占有率很大,因此包括马在内的奇蹄目动物现在正趋向绝灭中,而马类若不是人类因其速度快而驯养c利用,在自然界也就绝灭了。 绝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三趾马在同一时期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大约420万年前,现代型的高头大马——真马出现在了北美,它拥有单趾硬蹄,体型更大,奔跑速度也更快,大约在258万年前,真马扩散到了欧亚大陆,而它也成了此后马类演化的绝对主角。 马并非一开始就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始祖马其实是一种植食性动物,因为它吃的是树叶和果实,但即便三趾马已经成为了草食性动物,不同的草本植物之间也是有所区别的,真正的现代马大约是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在这之前,马还没有被人们驯化,是被人们当做食物来捕猎的,这种古巴比伦马是阿拉伯马的祖先,到后来唐太宗的波斯马也是这个马种。 张骞出西域知道大宛国有汗血宝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汉武帝想要得到这种宝马,以抵御匈奴的袭扰,就去大宛国想以金马作为交换,结果,大宛国认为我们的宝贝怎能随便给你,但又想得到金马,就截杀了汉使,夺得金马。汉武帝大怒,拍李广利为帅,攻打大宛国,结果没有打下来,损兵十之,伤亡惨重,汉武帝又二次派兵攻打,这次打赢了,得到了大批汗血宝马。 中国著名的马种有河曲马c伊犁马和蒙古马。河曲马是因地而名,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地区,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主要用于农用挽马。伊犁马是天马的后代,善跳跃,按古代的说法属于千里马的类别。三河马是蒙古马。这种马结构匀称,外貌俊美,肌肉结实丰满,气质属平衡稳定型,有悍威,性情温驯,不易受惊吓,适合在战争的场面使用,是一种理想的军马。 阿拉伯马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马,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被誉为马中贵族,它最早存在阿拉伯半岛上,它是全世界所有马的品种的起源,是马类中最纯粹的后代,它也是纯血马主要的基本血统。 汗血宝马,又叫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这种马皮薄毛细,尤其是前部胸肩部位,在奔跑之后,先从前胸部位开始出汗,汗珠映出毛细血管,彷佛是出的红色汗液。 周穆王八骏的传说是造父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经常驾驭打猎c游玩,有一次西行到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乐而忘返,而此时徐国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驰千里,赶回镐京,及时平定了叛乱,造父功大,周穆王把赵城(山西洪洞境内)赐给了他,从此造父以地为姓,从此赵姓诞生,为赵国的始祖。造父的侄孙非子,有因养马有功封地犬丘,大约有五十里地的秦赢国,成为秦国的始祖,由于马的因缘,这个家族创立了战国七雄中的两个国家。 昭陵六骏是在陕西醴泉唐太宗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有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c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c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李世民是一代的伟大的君主,为了表彰曾与他共同建国的有功大臣曾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功臣像,对于帮助他平定天下的战马他也没有忘记,也让阎立德c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出来,也就是现在中亚出汗血宝马的地方和我国新疆一些地方。 文学作品中的名马,项羽的乌骓马,项王独战六十多员汉将,枪不点地c马不退步,这也就是说,不仅仅是项王能力盖世,项王的马也是力大,耐劳的良驹宝马,传说乌骓马无人能过驯服,而项王驯服烈马也是很有一套的,当项王骑上乌骓后,就扬鞭飞驰,乌骓想把项王摔下来,但项王却想把乌骓跑累了再驯服它,结果过了一山又一山,穿过一林又一林,这乌骓也没有把项王摔下来,自己倒是汗流如注,筋疲力竭,项王看差不多到火候了,就抱住路旁的一根树干,想把乌骓压趴下,乌骓也不示弱,双方较起劲来,结果硬生生的把这个大树连根拔了起来。乌骓也因此被项王折服,想想这力气盖世的项王骑上能拔树的乌骓又有谁人能敌呢?就从这些现象看,这匹乌骓当属中国的河曲马无二了。 据测试河曲马的挽力是非常大的,就是有牛一样的劲,这和许多善奔跑的马种特点有所不同。张飞的踏雪乌云c尉迟恭的乌骓马都应该是这个品种的。关公的赤兔马,在三国演义里,先后为吕布和关羽的坐骑,由于这部名著,赤兔马在国人的眼中无人不知c无人不晓。在《三国志》吕布传里,“不优良马,名曰赤兔”,这赤兔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这种赤兔马应该是西域的汗血宝马。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描述,这“的卢”是刘备的坐骑,在《三国志》里,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手下蔡瑁欲害刘备,刘备如厕时逃跑,慌不择路被追到檀溪,的卢一跃三丈带刘备逃离险境。的卢檀溪一跃就奠定了它在三国中的地位,我想应该是人中有刘备,马中有的卢,从一跃三丈这个特点,我觉得他符合中国伊犁马的特点,这种马是最早获得汉武帝天马称号的品种,只不过后来又被汗血宝马抢去了这个天马的称号,按说这伊犁马本就有部分汗血宝马的血缘,既是让位于汗血宝马也是不丢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八章 象、虎的演化 始祖象是哺乳动物,它生活在四千七百万年前,可它并不是象的祖先,体高近1米,以植物为食,大小与现在的未成年亚洲象差不多,它很可能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像河马一样,眼睛和耳朵在头上很高的地方,这样在沼泽地里打滚时,眼睛和耳朵仍能露出水面观察四周情况,始祖象没有长鼻子,但它有一些特征与象开始进化时的特征很相似,因此当初人们发现它时,认为它是象的祖先,所以起名叫始祖象,但现在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在非洲发现的另一类古象才是象的真正祖先,始祖象不过是长鼻目进化史上的一个旁支,由于生活习性与长鼻目主流进化相差太远,它甚至不能代表原始长鼻目,而在亚洲发现的炭丘兽和明镇兽可能是比始祖象更古老的长鼻目动物。 晚始新世出现的始祖象是长鼻目进化史上的一个分支,身体笨拙,大小像河马,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2对门齿也稍大些,从化石记录中,大象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始新世(距今约五千五百万年前),它的体重大约在二百公斤,身高约六十公分,整个外表体型就像现代的亚洲象未成年时一般,推测它是一种半栖水性的动物,以水中植物为食,就像现代河马的习性一样,从化石结构比对来看,其鼻骨的位置在头骨的前方,显示长鼻尚未发展出来,但是它已发展出宽大粗厚的上唇,以助于它翻动沼泽中的植物,此外,眼睛与耳朵的位置也较靠上方,使得在水中活动或翻搅水草时,眼睛与耳朵还能保持在水面上方。 虽然始祖象尚未发展出伸长的大门牙,但是在多处的结构与功能已经可看出大象的特征与雏形,例如头骨长与朝下发展,头骨后方宽广使得能够与头部强壮的肌肉连接,下颚骨粗厚,下犬齿退化,门齿略呈长牙的发展趋势,始祖象已经几乎具备了长鼻目动物的基本特征,随后所有的长鼻目动物皆是从这个基础出发,进行多样且复杂的辐射演化发展,整体而言,它们的发展趋势大致分别为体型逐渐增大,四肢也逐渐壮大以支撑沉重的身躯,鼻子愈来愈长也愈灵活,头骨也愈来愈大,而脖子却愈来愈短,门牙愈向前伸长发达,臼齿发展成接续轮替生长型,并有多样的磨蚀与咀嚼形式以适应不同的食性。 始祖象存活的年代并不算短,从始新世到渐新世,经历了约二c三千万年的时间,当它告别地球舞台之时,也可称的上是功成身退,因为经由始祖象所繁衍出来的各类长鼻目动物群,刻正朝向兴盛发展,并且逐渐遍布世界各地,更新世的化石证据显示,始祖象并不是象的祖先,只是长鼻目进化史上的一个已灭绝分支,但研究表明大象这种行动迟缓的巨型旱鸭子的远古祖先曾生活在水中,在河流和沼泽地里打发时光。 大象与现代水牛是亲戚,但从来没有认为大象的祖先会生活在水中,近年找到了始祖象头骨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是半水栖动物和大象相连的首个证据,这种名为始祖象的大象远古祖先身材巨大,长鼻子上长有小小的眼睛,生活在大约37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此长鼻子后来进化成了大象鼻子,此动物吃的东西非常类似于水生动物的饮食,生活方式和现今的河马差不多,常在河流和沼泽地里打发时光,而不像鲸那样在水里畅游一生,它们不是百分之百的水生动物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它们的体重全由脚来支撑,且用脚来行走,始祖象的化石是在埃及发现的,估计重量有225一350公斤,没有现今大象的大耳朵和象鼻。 恐象是象形长鼻目中已经绝种的一类,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估计体重超过156吨,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向下弯的獠牙,白齿的特征是有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这是用来切割杆物的,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它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恐象分布于亚洲c非洲c欧洲等地区,科学家发现的恐象是用下弯的獠牙来掘根或剥去树皮之用,在长鼻类进化历史的早期,还分化出一类形态很特殊的旁支,这就是恐象,和其他长鼻类一样,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开始出现便已相当特化,而且自此以后直至更新世期间它完全消失,形态上除体躯增高增大外,几乎没有变化。 恐象是由更细小及中新世的古恐象演化而来,这两种长鼻类与其他象的演化分支是完全不同的,有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分支开来,除了恐象外,过往嵌齿象科及乳齿象都被包含在同一大分类中。只有象生存至今,辨认要决是象牙长在下嘴唇上,形状向后弯,恐象是森林动物,牙齿也很适合咀嚼树叶,但他们身高腿长的体型却很适合开阔地带长途跋涉,分布广c扩散快也证明了它们的迁徙性。 巨恐象是恐象属种,它主要是生存于中新世晚期的欧洲,并且是地中海附近地区唯一的物种,它最后生存于上新世中期的罗马尼亚,于1836年在黑森达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层发现了巨恐象的整个头颅骨,头颅骨长约12米,阔09米,比现今的象要大很多。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种,特征是狭窄的吻槽c细小但较高的鼻腔c颅骨较高及窄,相比其他两种恐象,它下颌骨颏部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现,在其他物种消失后仍然生存,化石是在肯尼亚发现,约有100万年。 印度恐象是亚洲的体形不大的一类恐象,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发现,它的特征是那巨大的齿列,及其谷内结节,印度恐象出现于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为普遍,它于700万年前消失。 恐象如何使用它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它有可能用来插入土壤中寻找植物的根部及块茎,或是推倒树枝来吃树叶,又或是挖出树皮来吃等,在非洲几个发现恐象化石的位点中,都有遗骸,恐象仍然在中非生存。 剑齿虎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距今300万—15 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与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共同渡过了近300万年的时间,剑齿虎长着一对巨大的大齿,足有半尺长,因此得名,剑齿虎的捕猎对象是大型的食草动物,剑齿虎的灭绝与乳齿象的灭绝紧密相关。 剑齿虎也是哺乳动物的物种,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时期,主要是分类在猫科下的剑齿虎亚科c鬣齿兽科及猎猫科,且包括有袋下纲的两个科,生存于新生代的不同时期,各自演化出像剑的犬齿,它们的上犬齿最长可达120毫米,纵然口合起来,其犬齿仍然清晰可见,剑齿虎一般都较现今的猫科粗壮,像熊一般,大部分剑齿虎亚科成员的捕猎对象是大型的食草动物,剑齿虎在早更新世灭绝后演化为似剑齿虎。 科学家发现了两千多只剑齿虎的亲戚刃齿虎的化石,剑齿虎生长的时代,正处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寒冷,剑齿虎和老虎并为兄弟,也就是说,老虎的大哥,剑齿虎虽然离我们很远了,但它的兄弟却依然存在,那时候的同类是现代的1倍多,再大也能制服它,剑齿虎的前肢肌肉发达,威力无比,在扑食猎物当中只靠前肢的力量把它弄倒,它有一副致命的武器就是它的牙齿,120毫米的牙齿刺入动物喉部,不到1分钟中,猎物立即死亡,它是史前最大的猫科性动物。 剑齿虎在早更新世灭绝,此后刃齿虎和锯齿虎成为了冰河时期的主要大型猫科动物,灭绝时间大约公元前1万年,可它为什么灭绝是什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九章 剑齿虎的灭绝 剑齿虎灭绝的原因可能跟表亲刃齿虎属和后代锯齿虎属之间竞争及气候变化有关系,也可能是人类猎杀所致或是缺少食物,剑齿虎亚科动物从早中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个中新世和上新世栖息在北美洲和欧洲,非洲,至上新世已扩展到亚洲,在更新世存在于北美洲和南美洲,包括副剑齿虎,剑齿虎(短剑剑齿虎),似剑齿虎(锯齿虎),异剑齿虎(异刃虎),后猫,恐猫,巨颏虎,刃齿虎,其中以刃齿虎最为著名,最有名的剑齿猫科动物是更新世刃齿虎属,剑齿最发达,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种短腿的大型猫科动物,比现代狮c现代虎大,巨大的上犬齿最大可达20厘米,可能是用来刺击猛犸幼崽之类的大型草食动物。 在早中新世出现了副剑齿虎,后来的剑齿虎亚科一直生活到距今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它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与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共同渡过了近300 万年的时间,剑齿虎的体形最大与现代虎差不多,也有少数刃齿虎属成员达到洞狮的大小,但是它的上犬齿却比起现代虎的犬齿大得多,甚至比野猪雄兽的獠牙还要大,如同两柄倒插的剑齿虎短剑一般。 食肉类动物的犬齿作为捕食猎物的一种杀伤武器,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上下犬齿平均发展,在攻击时能够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猎物,但是剑齿虎的上犬齿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齿又相对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专门用来对付象类等大型的厚皮食草类动物的,如此特殊而长大的犬齿,只需一对就可戮入猎物身体的深处,并且可以尽量地扩大伤口,造成猎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与此相适应,剑齿虎的头骨和头部的某些肌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便口可以张得更大,使下颌与头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这对剑齿的作用,但是,这种极端特化的发展,显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缩小对环境和猎物的适应面,随着更新世时期各种大型厚皮食草动物的绝灭,使得不善于快速奔跑的剑齿虎也逐渐无所用其长,竞争不过那些比较灵活的并且全面发展的一般食肉类动物,也随着它的猎物走向了灭绝,代之而兴的就是后来出现的现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类动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有些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的动物,其实两者大不相同。 剑齿虎的体重比现代狮子重不少,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灰熊,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剑齿虎笨重身躯表明,它是个孤独的伏击杀手,剑齿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对獠牙。 短剑剑齿虎属剑齿虎由副剑齿虎进化而来,最大体型相似于洞狮,肩高达12米,剑齿较刃齿虎短但也超过10以上,在中国甘肃等地都有发现,是狭义上真正的剑齿虎。 锯齿虎旧称似剑齿虎,由剑齿虎进化而来,生活在上新世末到更新世末的亚欧非南北美五大洲,是分布最广泛的剑齿虎亚科成员,体型中等,喜好袭击幼年长鼻目,已发现此属成群活动的证据。 异刃虎属旧称异剑齿虎,生活在早中更新世的北美洲,化石数量稀少,只在美国部分地区发现过,不管生存时间还是分布范围都是剑齿虎亚科中最狭窄的,身体结构古怪,可能以西貒科动物为主食。 后猫属体型与美洲狮相仿,身材较为细长,剑齿扁而短,不是特别发达,相对其他剑齿虎长相更类似普通猫科动物,曾经被怀疑是猎猫科的遗留,现已被完全否定,也有学者质疑它们是早期的豹亚科。 恐猫属由后猫进化而来,生活在上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欧亚大陆c非洲和北美洲,因在影视片中《与古兽同行》中出场而著名,和后猫一样剑齿不发达,擅于捕食灵长动物,也有学者质疑它们是早期的豹亚科。 巨颏虎属旧称巨剑齿虎,其实体型并不巨大,只有豹子般大小,生活在上新世到中更新世的亚欧非,少数进入北美,对古人类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在北京周口店就发现了意外巨颏虎威胁北京猿人的化石证据。 刃齿虎属旧称美洲剑齿虎,由一支进入美洲的巨颏虎进化而来,广泛分布在晚上新世到更新世末的南北美,共有三个种,其中毁灭刃齿虎体型最大与洞狮相仿,和最大的剑齿虎属共为最大剑齿虎亚科,剑齿长度也是剑齿虎家族之最,体型是猫科中最粗壮的,擅长搏击制服猎物并以剑齿攻击猎物脖颈咽喉一击毙命。刃齿虎在《史前一万年》《狂野新世界》《史前公园》等影视作品中频繁出场,在动画电影《冰河时代》中是主角之一,可谓最有名的剑齿虎亚科,刃齿虎在10000年前的灭绝标志了剑齿虎整个家族的最终灭亡。 袋剑虎的分支是最先分开的,约在白垩纪晚期。它们是有袋类,较为接近袋鼠,而最终是猫科的剑齿虎。 一百多万年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剑齿猫科动物突然却不得不面对灭绝的危险,在拉布里亚沥青坑的刃齿虎骨骼化石化石显示,那场灾难威胁到了许多物种,许多动物都和剑齿猫科动物一样遭到了灭顶之灾,在漫长的10万年里,地球上的气温要比如今低5到10c,但是一万一千年前,全球气候却开始变暖。 剑齿虎迎来了繁荣期,但是随着其他生物的进化和发展,速度更快更强壮的生物使得剑齿虎捕食越来越困难,最后,他遇见了最大的敌人——人类,剑齿猫科动物肯定绝灭了,掌握石器的人类祖先,已经可以和剑齿猫科动物对抗了。 既然剑齿虎灭绝了,为什么现代还会有老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呢原来现代老虎,狮子是大型猫科动物发展的主支,它们在剑齿猫科动物繁盛期就已十分强大,出现过不少大于剑齿猫科动物的物种,如欧洲洞狮,巨虎等。 一万两千年前的林鼠巢穴为人类提供了大量证据,狐尾林鼠用岩石做遮挡,并从五c六十米远的地方带回一些植物来筑巢,林鼠经常在上面留下尿液,尿液蒸发之后就会结晶,于是,这些材料就像琥珀一样被保存了下来,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植物显示:在冰河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森林,而且气候寒冷c潮湿,当时索诺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被松树c桧树和橡树覆盖的森林,但是一千年后,狐尾林鼠的遗迹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当时,松树林和橡树林正逐渐消失,冰河时代进入尾声,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上个冰河时代末期起,美国西南部以及加州南部就变得越来越热,气候也越来越干燥,原来的植被逐渐被沙漠植被所取代。 对剑齿虎来说,野牛数量的增加并没有给它们带来好运,尽管剑齿虎生来就是伏击高手,但在干燥空旷的大地上,可供隐蔽的地方不多,剑齿虎空有一身伏击技巧却很难有用武之地,它必须追捕猎物,但速度又跟不上,还在于野牛进化出了强大的新型防御机制,对剑齿虎而言,大型野牛群的增加进一步削减了它们的生存几率,冰河时代结束时,剑齿虎的许多猎物都消失了,很难再找到独居的攻击目标。 他们生存不像老虎和猫以及其他所有其他孤独的捕猎者,偶尔发现在洞的剑齿虎骨头表明剑齿虎并不总是和平的社会生活,它们会像今天的狮子一样争夺食物或伴侣,这样的战斗可能是伴随着大声咆哮,剑齿虎喉咙中的舌骨的结构让我们知道它会咆哮。 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虎的传人,虎龙并崇的文化亘古绵延,直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龙被正式定为王权的象征,从此有了“龙上天,虎落地”的传说,也因此,虎在民艺中化身千万,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吉祥与保护神,崇文化也一直在中国人心中演义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 古猿的进化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中的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青藏高原的隆起造就了云南的地形和气候,这是非常适合古猿和原始人类生活和繁衍的生态环境,因此从距今1000万年开始,云南就成为从猿到人的演化中心,孕育了开远古猿c禄丰古猿c元谋古猿c昭通古猿和中国大陆最早的直立人——元谋人。 因现今考古学已经有了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因此史前文明被科学家们逐步否定,而配合现今的生物学的探索,发现了遗传基因dna是进化而来的,证实的进化论的真实性。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具有恒温c恒湿等特点,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c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c金丝猴c狒狒与猿)。 低等灵长类在动物距今6500多万年前以前的白垩纪末期就出现了,延续至今,高等灵长类无疑起源于低等灵长类,但是,人类起源于哪种低等灵长类呢?在这3个次目的低等灵长类中,眼镜猴类与高等灵长类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dna序列都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高等灵长类与眼镜猴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并结合一些化石上证据,许多学者推测眼镜猴类和高等灵长类都起源于一种称为始镜猴类的古老低等灵长类,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科学家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化石证据却是产于埃及法尤姆地区的生活在距今大约3500万年前(晚始新世)的一些动物,比如假熊猴啊(一种原始的狐猴类)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另外一些古生物学家坚持认为高等灵长类起源于狐猴类,而且起源于非洲,同时,由于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也是起源于非洲的“线粒体夏娃学说”,因此,高等灵长类起源非洲论迎合了我们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事件在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走出非洲”的故事,而在高等灵长类起源问题上,现生物种提供的生物学证据和化石记录提供的古生物学证据之间曾经存在着矛盾,于是人类到底是始镜猴起源还是狐猴起源这两大学派各持己见。 之后随着曙猿的发现,揭示了曙猿是类人猿起源的可能,其次也把类人猿出现时间向前推进1000万年,1994年,中c美c加三国科学家联合提出了人类起源在中国的论断,得到不少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认同,但是,不少学者在当时就指出,中华曙猿的出现只是孤证,而且作为低等灵长类,因为中华曙猿相比较非洲的那些早期高等灵长类表现出了许多的原始特征,对此,这些学者认为高级灵长类不可能由中华曙猿进化而来,自然也就谈不上中华曙猿是人类的祖先。 但是不久,中华曙猿作为迄今所知的最早高等灵长类的地位就被世纪曙猿被进一步证明了,1996年,在山西垣曲小浪底工程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一支中美科考团在抢救性挖掘现场发现了世纪曙猿,世纪曙猿比中华曙猿略大,生活在距今大约40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最晚期,在一系列性状上,它都显示出属于高等灵长类的特征,显示了与古老的始镜猴类的相似性,从而为高等灵长类始镜猴起源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因此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1999年,一个由法国科学家为主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缅甸发现了中始新世晚期的新属种邦塘巴黑尼亚猿,邦塘巴黑尼亚猿年代与世纪曙猿年代相当,晚于中华曙猿。 中华曙猿是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猿,是人类和猿的起分支,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埃及猿(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c欧洲c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猜(大猩猩c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二者的分化显然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猜,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那是由于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了偏差,因此腊玛古猿只是过渡时期的化石。 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大约500万一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 当人们对蛋白质和dna差异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分子钟后,研究发现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界点是在500万——800万年前(这些证据暗示黑猩猩是我们最近的亲戚),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但是它们基本保持着树栖的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脑,长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 南方古猿基本有两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有3一4种类型):粗壮型和纤细型,依身高c体重而有所区别,已经证明存在过两种瘦长的南方古猿,从埃塞俄比亚到坦桑尼亚的东非南方古猿阿法种和南非的南方古猿非洲种。这两种南方古猿的脑都比较小,大约为430—485立方厘米,南方古猿非洲种距今的年代更近,而且除了肢体的比例以外也更像人类。在南部非洲,生活过粗壮种系中的南方古猿粗壮种,在东部非洲还发现了生活在35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鲍氏种,这些粗壮的南方古猿显得很有力气,但它们是非常平和的,可以和其他瘦长的南方古猿一同生活在同一区域。 高级灵长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的可能性会被否认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古猿的进化二 江苏溧阳市的上黄就是中华曙猿的发源地,作为进化史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家族,曙猿发现的这三种化石记录及其年代显示,中华曙猿不仅确实是目前所知道的类人猿亚目的最早代表,而且在它出现后不久,曙猿科就可能发生了在东亚地区的扩散,以及从东亚向东南亚地区的扩散,上黄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是一块下颌骨,下颌骨的一侧还有两颗门齿,专家们分析,这是高级灵长类动物的重要。 现生的灵长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树干上和树枝上,不少低等灵长类改善了它们跳跃和攀爬垂直树干的能力,而猕猴类则趋向于在树枝的端部用四只脚行走,新发现的曙猿踝骨表明,它们已经像现生的猕猴类一样更喜欢在树枝端部用四足行走了,中华曙猿的发现涉及到高级灵长类起源的生物地理中心问题,而非洲始新世的高级灵长类的发现又强调它们的古老性,让人推测高级灵长类可能起源于非洲大陆,但上黄的中华曙猿的原始特征和久远年代至少也可说亚洲的东南部也是一个早期高级灵长类演化的重要舞台,在没有进一步的古生物证据之前,高级灵长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的可能性暂行还不能被否认。 大约在2003年前后,考古人员在中国湖北省发现一具迄今最完整的早期灵长动物骨架化石,并与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等国际同行展开合作研究,通过x射线技术对化石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字重建,研究显示,这种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的古猴生活于约5500万年前潮湿c炎热的湖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灵长目动物,这种古猴身长约7厘米,体重不超过30克,体积接近现代的小侏儒狐猴,它还具有修长的四肢c尖小的牙齿和大眼窝,证明它善于跳跃和利用四肢走动c以昆虫为食并拥有良好的视力。 研究认为新发现为灵长目动物的早期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现生的灵长类从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树猴c狐猴和眼镜猴c猴c猿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人是从猿发展分化来的,因此,人在动物界的位置也属于灵长类,灵长类是有胎盘类中最高等的一类,它和有胎盘类的基干——食虫类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七千万年前白垩纪时出现一类原始食虫类,从原始食虫类适应辐射分化出许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即向灵长类方向发展,早期灵长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的食料可能已由食“虫”逐渐改变食“果实”到食多种多样的“杂食”。 食性的改变在灵长类的进化历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在新生代六千万年前古新世时,灵长类从原始树鲍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原始狐猴和眼镜猴,到了五千万年始新世晚期时又从原始狐猴进化辐射产生了原始的猴和猿类,到1一2千万年前中新世又从当时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到大约三百万年前终于出现了最早能制造工具c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 现生的猿类有分布于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和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猩猩和长臂猿,这些猿类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在身体内部的结构上都与人相似,这说明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最原始的猿类出现于三千多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到了一c二千万年前中新世时出现许多活跃的古猿,古猿中的一支后来下地向人的方向发展而成为人类。 已知和人类关系最近的古猿有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发现的腊玛古猿,这种古猿犬齿较小,齿弓近抛物线形,颌骨从面部突出的程度较小,形态与人最为接近中国云南开远小龙潭煤矿中发现的一千万年前的森林古猿牙齿化石及非洲肯尼亚一千多万年前地层中发现的肯尼亚古猿也可能属于从猿向人过渡的类型,古猿中其他几支继续在树上生活或很久以后再下来,后来发展成为猩猩c大猩猩和黑猩猩,长臂猿大概是从更早的渐新世的一种猿类发展来的,而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灵长目动物的眼睛在脸的前面,有眉骨保护眼窝,视觉敏锐,类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许多原猴没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动物短,嗅觉退化,灵长目动物的脑相对于自身体重显得大而且重,并且很复杂,大部分灵长动物上下颌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于中间的叫门齿,之后是犬齿,犬齿之后是前臼齿,最后是臼齿,灵长目动物四肢会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个趾头,接近人类特征。 灵长目的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c触觉和听觉,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跖行性,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c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雄性的呈悬垂形,除人类和蜘蛛猴外多数具骨,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大多为杂食性,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 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这一点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在树上生活对于灵长类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它们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它们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动物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最后,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各个手指对握,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化必定能够改善灵长类在树枝间活动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c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双眼向前望着几乎是相同的目标,脑部就可以接受一对视觉的影象,经过了大脑的处理,影象就产生了深度c形象和距离的感觉,这样对灵长类在林间腾越行进是非常重要的,灵巧的手加上立体视觉,就使得灵长类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用手把物体任意移动和拨弄,这都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先决条件,也是激发好奇心的原动力,最终产生了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智慧,是任何其它动物都没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叫做“灵长类”的原因。 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它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雄性成年的个体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大脑很发达,因此它们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灵长目动物个体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修饰对方的活动,他们彼此去除同伴身上的寄生虫,杂物等。 此外,灵长目动物的未成年个体之间经常游戏,研究者认为这是在了解周围环境,或者是在训练力量,因为如想争得领导者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力量,灵长目动物能够发出声音,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他们用一系列的喊叫声或者身体某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 灵长目动物一般都有一个居住区,就是通常活动的一定区域,居住区周围经常有群体成员进行巡逻,在居住区内,还按照群的大小以及食物的获取方式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居住区经常根据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种群会迁徙到经常去的区域,称为“核心区”,灵长目动物的婴儿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刚出生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完全由母亲来照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当然,不同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母亲行为也不相同,许多灵长目种类的雄性对婴儿往往起到父母的责任,一起照料和保护婴儿。 非人灵长目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是侵略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姿势来恐吓对手,而不是通过激烈的博斗来表现,搏斗一般只用于争夺在群体中的领袖地位时才用,而灵长目动物具有很强的等级制度,雄性领袖具有优先挑选食物c选择雌性,并且有下级的成员服侍,但是在他受伤或生病时,他就有可能失去这种地位,灵长目动物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最早的人类相仿,因此对研究人类的祖先的进化有很大的关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古猿的进化三 埃及埃及古猿(3200万年前)目前已知较早的古猿,生存年代距今2800万年前,1966一1967年发现于埃及法雍,体型较小,有32颗牙齿,齿列与类人猿及人的相似,四足行走,为林栖动物,可能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埃及猿只有一种,但是化石资料比较多,在发表之后又陆续有新的发现,包括一些比较完整的化石,所以埃及猿成为了人们了解最多的早期高等灵长类,埃及猿的体型比原上猿更加粗壮,是一种粗壮的树栖四足动物,主要以果实为食,也吃树叶,埃及猿的大脑与现代猿猴类相比显得稍小,但是与同时期的其它哺乳动物相比却显得较大,埃及猿的雌雄个体有差异,可能是群居动物,它们一些进化成森林古猿,一些神秘消失了。 森林古猿(2200万年)森林古猿一组种类庞杂的化石猿类,化石发现于亚c 欧c非三洲广大地区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约生活于1200多万年前,化石遗骸有头骨c上下颌骨c四肢骨和牙齿等,它们的体质特征界于猿类与人类之间,且肢骨尚未特化,既可向现代猿类c也可向现代人类的方向发展,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它们是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们一些进化为黑猩猩科动物,一些进化成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1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是印度梵文史诗《腊玛耶那》中的祭神首领,阿约迪亚的亲王生活在距今约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同类古猿在我国叫禄丰古猿c开远古猿,腊玛古猿的化石和当时的地层资料告诉我们,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c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野果c嫩草等植物是它们的重要食物,同时,它们也吃一些小的动物,把石头做为工具,用它来砸开兽骨,吮吸骨髓,由于腊玛古猿的肢骨还没有发现过,所以人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古猿的知识来判断,推测它们身高约高12一13米,脑容量平均约四百五十毫升,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能够初步用脚步行走,它们一些进化成图麦古猿人,一些神秘消失了。 图麦古猿人(700万年前)猿人的祖先,图麦人,是最早直立行走的猿人,开创了人类独立行走的新纪元,以果子为食物,并能用简单的啦啦做语言交流,是最早的语言交流者,它们一些进化成奥里恩古猿人,一些神秘消失了。 奥里恩古猿人(600万年前)也是人类的祖先之一,出现在大约六百万年以前,之前的猿类花费了上千万年才能直立行走,有原始人及进化到较为现代的人类特征,图麦人便是某些原始人类之先祖,而且后来直接演化成现代人,如此南方古猿则变成人类演化祖谱的旁系分支,它们一些进化成南方古猿人,一些神秘消失了。 南方古猿人(400万年前),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南方古猿化石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24年,在南非西北省的塔翁地区,为6岁左右的幼年个体,以后又在东非c南非连续发现类似化石,包括头骨c骨盆和四肢骨等,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花化石,这些化石具有相同的特点,比如都能直立行走,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些差别,因此,研究人员把发现的这些材料分为四个种类,即阿法种c非洲种(纤细种)c粗壮种以及鲍氏种,关于这四个种如何演化,谁与谁有着祖先和子孙的关系,谁又直接发展成为我们现代人了,古人类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从最早的阿法种向前演化分为两支,一支经过非洲种发展成粗壮种,最后在大约距今150万年前绝灭了,另一支则向着人类进化的方向发展,经过能人c直立人,直到我们现代人,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它们一些进化成能人,一些神秘消失了。 能人(300万年前),能人化石最早是1960年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第一层中发现的,当时出土了10一一一一11岁小孩的顶骨c下颌骨c手骨和成人的锁骨c手骨和足骨,已能够开始制作和使用石质工具, 1963年在第二层中部又发现一个头骨及附连大部分牙齿的下颌骨,1964年被定名为能人,意思是能干c手巧。能人的主要特征是头骨比较纤细c光滑,面部结构轻巧,下肢骨与现代人很相似,身高在140米左右,其平均脑量为646毫升,比南方古猿的平均脑量大得多,在奥杜瓦伊,已发现了代表10个个体的能人化石,能人不仅会制作石器,还会猎取中等大小的动物,并可能已会建造简陋的类似窝棚的住所,甚至可能已有初步的语言,它们一些进化成匠人和直立人,一些神秘消失了。 匠人( 50万年前),匠人是一个神秘的物种,它出生久远,却懂得很多知识,脑容量很大,能人直接进化,但是脑容量却很大,而且懂得天文星象,留下了大量的天文图案和人文地质图案,又有一些天文学家声称,他们是第一批见到外星生命的人并从中学习了他们的知识,不久就神秘的消失了。 直立人50万年前,距今180万一一一一20万年生活在非洲c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一般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头盖骨和腿骨,发现这把他定名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种,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北京的中国猿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以后非洲和欧洲都发现有猿人化石,其形态基本相似,因而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译成“人属直立种”或“直立人”。 同时期的还有(海德堡人c瓜哇猿人c北京猿人,元谋人,印尼爪哇人c德国海德堡人肯尼亚1470号人,坦桑尼亚峡谷人,)它们一些进化成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一些神秘消失了。 尼安德特人(7万年前),简称尼人,也被译为尼安德塔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洞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c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2009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图发布,2010年,有一项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研究结果表明:就现代分布于亚欧的人类而言,有1一一一一4的尼安德特人dna,根据考古学家们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现代人类的dna序列非常相似,但是不久就神秘消失了。 智人(6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远在距今3万年前,欧亚大陆上就出现了一种寿命不长(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智慧较高的早期人类,晚期智人,他们是我们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统治这个地球,又称新人,一类生活在5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古人类(1万年以来的人类称为现代人),新人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农的一个山洞中发现(颅骨4个,属于3个男性,一个女性,生活于2一一一3万年前),所以常称新人为克罗马农人,新人的体质特征是: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已学会钻木取火。我国广西的柳江人(1958年发现一个完整的头骨及部分体骨和肢骨,晚更新世)c内蒙的河套人(1922年发现一颗外侧门齿,1956年发现1块顶骨和1段股骨,更新世末期)c四川的资阳人(1951年发现,计有头骨1个,以及上颌骨c颚骨等,晚更新世)c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有3个头骨和一些破碎的骨骼,属于8个个体,生活于2万年前)等,均属新人类型,同时期的还有:山顶洞人c河套人c柳江人c麒麟山人c峙峪人。 我们是智人的后代,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种,与森林古猿的后代是近亲,目前在很多偏远的神秘地区,还会发现其他人种的踪迹,我们却把他们统称为野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废退用进 有几种云南发现的代表性的古猿:禄丰古猿群居,不会生产工具,可能会利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来打猎c守卫或采集食物。它们的种群中存在个体特别大的雄性,类似猴群中的“猴王”,所以推测禄丰古猿的社会结构为“一夫多妻”;保山古猿下颌骨的形态很像禄丰古猿,但更加平整的大牙表现出人类的进步特征,突显了保山古猿在研究从猿到人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现在对人类的定义是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大约两百万年前,一部分古猿在环境因素影响下由树上转至地面生活,解放双手成为猿人,用火烹饪熟食导致下颌骨内收也加速了智力发展。 我们把人类的演化早期猿人c晚期猿人c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晚期猿人又被称为“直立人”,能够制造更加复杂的工具,会使用火,也开始有狩猎c丧葬的习俗,云南元谋人就属于直立人,体态符合正中间这个模型。1965年在元谋盆地发现了两枚男性门齿化石,之后又发现了一截小腿胫骨化石,根据科学测定,元谋人生活在170万年前,可以说是中国人类的祖先。 (但这反映的是“多地区起源说”,认为各个地区的现代人起源于各个地区的早期人类,而与之相对的是“非洲起源说”,认为全世界的现代人起源于20万年前的一位东非女子,代号为“夏娃”。)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万年开始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c马坝人c丁村人c许家窑人c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就欧洲和近东而言,几乎可以肯定是从直立人的西部群体中产生出了尼安德特人,从大约25万年前至3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繁荣的时期,尼安德特人制造出更为高级的工具,叫做莫斯特文化。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气候因素c文化不占优势c被智人屠杀)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前465万年尼安德特人种系和智人种系分开,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约1万到5万年前,又称新人,新人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努的一个山洞中发现(颅骨4个,属于3个男性,一个女性,生活于2~3万年前),所以常称新人为克罗马努人,新人的体质特征是: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已学会钻木取火。我国广西的柳江人(1958年发现一个完整的头骨及部分体骨和肢骨,晚更新世)c内蒙的河套人(1922年发现一颗外侧门齿,1956年发现1块顶骨和1段股骨,更新世末期)。 四川的资阳人(1951年发现,计有头骨1个,以及上颌骨c颚骨等,晚更新世)c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有3个头骨和一些破碎的骨骼,属于8个个体,生活于2万年前)等,均属新人类型,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一枚长82毫米的骨针,表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还有穿孔的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说明他们已达相当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洞里还找到一块大鲩鱼的上眼骨,推知该鱼长达80厘米,说明他们已有相当高的捕鱼技术,当时的社会,男女已有明确分工,男人打猎捕鱼,女人采集和管理氏族的内部事务。由于还实行群婚制,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是氏族的中心。 我国境内发现的新人遗址中,比较重要的有河套人c柳江人c麒麟山人c资阳人c峙峪人和山顶洞人,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c头骨残片三块c下颌骨四件c下颌残片三块c零星牙齿数十枚c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这些材料和当时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这批珍贵材料失踪前他们被作成了模型,这些模型成为我们今天重新研究这一时间段人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解放后,我国广大地区又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晚期智人化石,其中包括进化程度与山顶洞人相当的柳江人头骨(发现于广西柳江县)c比山顶洞人和柳江人进步的资阳人头骨(发现于四川资阳县)和穿洞人头骨(发现于贵州普定县),以及分别被称为河套人c来宾人c丽江人和黄龙人的零散化石材料。 旁边是一个模型,早期猿人的髋关节是往后的一些的,但为了直立行走,髋关节就进化得往前一些了,这个猿的模型进化图让我脑洞大开,我们人类随着环境和生活上的改变,我们人类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未来臭氧层有可能会减少或消失,过多阳光直射会不会让我们的皮肤起皱,同时人类手掌和手指的社经末梢将变得更加灵敏,因为手机等触屏的广泛使用,需要人类的身体提供更加复杂的眼手合作功能,说话越少,双眼经常盯着手机屏幕,眼睛更变小,眼纹会变多,眼皮宽松。 未来人们由于中央加热系统和高科技保温服的发明,也意味着人类身体自行保暖的需要将降低,按照废退用进的原则,我们身上的汗毛会不会变得更少甚至不存在了,变得光光滑滑的。 还有肤色会不会改变,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和紧密,会导致通婚更常态,所以肤色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就如同黑人和白人通婚,肤色变成棕色的,那黑人和黄种人呢,会变成什么样子。 太多的记忆和思考的工作都被电脑取代了,人类的大脑会不会变小。 由于食物加工得越来越软,牙齿需要咀嚼和撕咬食物的时间将变得更少,未来甚至能够通过液体或药片来获得必需的营养,无须咀嚼硬物,因此牙齿会变少,而下鄂也会退化,由此人类的嘴巴也会变得更小,肠子会不会变短,因为人类的肠子将变更短以免吸收太多的脂肪和糖分,而且现在的食品也是基因的,蔬菜也是化学营养品浇出来的,我们人吃了会不会有影响,由于牙齿减少了工作量,下巴肌肉缺乏锻炼,未来人类的下巴会变得更加臃肿和肥胖。 以上有可能出现的变化,我想都有可能出现,于是在电脑上画了下来,一看,吓了一跳,实在是丑,被人看到了,也许又会对我扔石头,好在只是我个人作的臆想,但实际科学上生物学的进化论才是基础,自然环境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地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就是优胜劣汰,留下适合环境的基因。 我还一点怀疑的是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默默代替了许多岗位,这将会让我看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失业,我会沦为无用阶层吗?最后留给人类的会是什么工作?虽然这至今还没有什么定论,不过,我想取代是大势所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四章 语言的起源 在晚期智人阶段,制造工具的技术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更进步,制作方法不仅用直接制作法,还用间接制作法,这个时期石器的特征是用窄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石叶可用来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如石刀c雕刻器c刮削器等。另外,骨器也有很大发展,用骨制作的工具有矛c标枪c鱼叉c鱼钩和有眼的骨针等,这个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主,狩猎工具有重大改进,人类除了居住洞穴,还建造人工住所,埋葬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 旧石器时代在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c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c早期智人阶段c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他们是猎手和采集者,居住在诸如洞穴一类的天然庇护所里,没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原始人发明了粗糙的石器工具,甚至发明了说话,他们最早的工具是砍刀,后来是用手磨制的石斧c尖顶工具和刮削器,再往后,出现了弓箭c鱼钩和针线等更具体化的复杂工具,他们四处迁徙,跨越了整个东半球,并最终经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的地峡迁徙到了西半球。 说话这种能力可以把人类和其他所有的动物明显地区分开来,而且语言可以使人类把经验传给其他人,从而具有一种独特的优势,语言起源理论可以划分为两种假说: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假说,所谓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形成,而是有一个过程,一定是由人类的灵长类的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的,非连续性的假说则认为,语言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在人类演化过程的某个时间段中突然出现的,跟人类基因演化和突变也是有关的,甚至于对语言连续演化,也有很多的假设。 现在还在继续研究的人当中,有的认为人类祖先由姿势产生了跟语言有关的符号系统,有声的语言也随着人类的进化慢慢产生出来,也有人认为,语言是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或者是一种感叹,现代的人受的教育是说,人是劳动创造的,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语言也是由劳动创造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协同劳动时需要交流,由比划产生了有声的语言,但因为直接的证据很少,对语言的起源要做实证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近十年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就可以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了,比如,可以由化石来看人类的解剖学特征,观察是如何演进的,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过程,也有的学者比较强调语言的社会性c人的社会文化认知对语言起源的影响。 也有认为语言产生是非连续性的,比如,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可能具有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人独有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很对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有些人做过很多实验,比方说,他们试图教猿猴讲话,但猿猴没办法发出人的声音,不止一个中心尝试过教猿猴辨认代表某个概念的词语,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动物不可能拥有人类这样的语言能力。 考古学是构拟人类及其文化史前史的一种主要的手段,这样的研究能提供人类的生物进化以及文化几个方面的史前情况的直接证据,但语言的直接的考古证据却只能出现在文字的发明之后,只出现在铭刻在石头c粘土或其他耐久材料上的文字记载里,因为这些遗物最早也追溯不到五千年以前,而语言的历史当然要古老得多,所以,早期的文字显然既不能提供语言起源的证据,也不能提供语言演变的证据。 因此它的起源也出现了几种理论,有些科学认为:很久以来,许多动物包括人类都会使用体态语交流,人们能很好地理解一定的身体动作和手势所表示的意义,语言就有可能起源于对这些姿势动作的模仿,颌c嘴唇和舌头无意识地摹拟这些姿势和动作,这就是语言起源的口腔动作论或称为嗒嗒理论。 摹声论认为,语言是对自然界里的声音的一种纯粹的模仿,而且,当人类能够发出与大自然中的声响相似的声音时,语言就随之生产了,如拟声词的起源很平常而且广为人知。 劳动论是与摹声论相似的理论认为语言是与艰苦劳动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从哼哼声和呼喊声发展而来的,但是,以上这些理论严格地限制了词汇的范围,因而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与生俱来论是有的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如何学习说话来提示有关语言起源的一些问题,如古埃及的国王萨玛堤欧斯曾把两个婴儿放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茅屋之中,希望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说话,可是失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的。 语言起源理论涉及到语言何时c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学术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语言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新西兰学者阿特金森通过对全球504种语言的分析发现,非洲各地的方言含有较多的音素,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热带岛屿上的语言所含音素最少,比如,一些非洲方言音素超过100个,而夏威夷当地土语的音素仅有13个,英语的音素大约有45个,阿特金森认为,语言的这一分布规律与人类遗传多样性的分布类似,人类遗传的多样性在非洲最高,然后逐渐衰减,因此,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现代人类语言起源于非洲的有力证据。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世上原本只有一种语言,“亚当语”,巴比伦地区的人们决心建造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破坏人类这胆大妄为的举动,上帝一夜之间让语言变得五花八门,人们再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误解c份歧使大家终日吵吵闹闹,这一高塔便半途而废。后来,人们把这座塔叫做“巴别(变乱)塔”,也称“通天塔”,并把寻找语言扩散的中心比喻为寻找“通天塔”。 中国学者称︰如果全世界的语言有一个扩散中心,“通天塔”的话,不应该在非洲,而是最可能出现在亚洲,精确地说,是在里海南岸,他们认为这一地点位置就是传说中“巴别塔”的本来位置。 欧洲学者称︰阿特金森的假说是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如果用其思路研究语言的其它特征,如从句结构c被动语态的使用等,结果便与其结论大相径庭,语言的发源地可能是东非c高加索山脉(即里海与黑海之间)或其它地区,并不一定如他们所推测的哪样,来自非洲西南部地区,他们认为,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学并不为过,但应用不当时,就会出问题。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它们起源于何时何地它们是同一个起源(一源说),还是独立起源(多源说)呢这些仍是尚未破解的科学谜题。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艺术起源 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它源于古埃及神话,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其中关于美术起源的问题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 一c模仿说,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也如此,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而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二c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 三c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c线条c色彩c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 四c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c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五c劳动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通过对原始音乐c原始歌舞c原始绘画的分析,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c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c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c明堂c庙祠中的历史人物c战国漆器c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c画像砖c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c历史c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c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c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c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c李思训c王维c张缲等人的山水画c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後,文人画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又自北宋后,中国绘画渐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举例而言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借由山水来表示各种运笔的手法。到15世纪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山人c扬州八怪c任伯年c吴昌硕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现代画家如齐白石c张大千等更体现出大家风范,他们画的不一定真实,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们画的精髓。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因而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其内容c形式c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c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c明c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山水画c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c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c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c书c印有机融为一体,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c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六章 音乐的起源 我们生活在充满音乐的世界里,到处充满声音,充满了动人的音乐,音乐已经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不能想象缺少音乐的生命世界将显得何其寂寞和沉闷,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我们在无意之中敲击某一块石头,发现它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吹一张树叶也能发出声音,大自然的风声c雨声c潮水声c浪声,还有人类自己创作的乐器声c人类自己的噪音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美妙,音乐从何而来音乐何以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如果我们住在原始的森林或山洞里,要生存下去,就得学会保护自己,或者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掌握几种与自然环境抗争的方法,当电闪雷鸣c火山爆发c大地颤动时,当山洪和干旱交替地毁灭庄稼时,我们的祖先是否会自然而然产生这样的感受,大自然充满了人类不可理解的强大的神秘的力量,这时,我们的人类可能会自发地对着天空和大地发出尖利的声音或虔诚的祷告,当人类在遇到野兽的侵袭或听到那些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时,我们便会以牙还牙模仿动物的叫声,发出多种尖厉的呼喊,他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可能便逐渐发展成为原始人类的狩猎歌或像圣歌那样歌唱的祷告,这就是最原始的人类歌唱的萌芽。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逐渐找到了创造音乐的规律,并能根据生活的需要和不同的场合创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如在我国传唱的民歌中就有许多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歌曲,包括放牧狩猎歌曲c劳动歌曲c民族英雄的赞歌c传说故事的叙事歌c爱情歌c婚嫁歌c儿歌等,人类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类生活的热爱c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空间的好奇,音乐就是有韵律的声音,是声音的衍生和萃取,音乐是人类最本真的声音,除非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对声音刺激的反应,那么音乐的产生就是必然的的。 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劳动c生殖c情感c信仰等,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认为,音乐是异性求爱c生殖需求的产物,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也包括甚至还没有演变成“人”的人类)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有了音乐,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c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c木器以表达喜悦c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它是人性之所能的自然状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中华文化崇尚平缓c宁静的精神境界,一脉神传,远古时期的人天性淳厚,和道善良,可感知神灵,亦可听到天籁之声。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音乐,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神农曾教人耕作五谷,曾遍尝百草而发现医药,还曾经创造了五弦琴,当时的音乐用的是五声音阶。 夏c商时期音乐,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c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c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黽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商代还出现了编钟c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c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c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c东周时期音乐,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c舞队的编制,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c察民情,保留下了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有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c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c石c丝c竹c匏c土c革c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c中c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曾侯乙墓钟c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七章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时代指在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新石器时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过程有密切关系,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石器的制作和早期智人差异很大,不再是数百万年以来一直未变过的简单打制切割用途,诞生了一系列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和使用目的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新种类石器,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进入了文明,考古出土的陶器c青铜c铁器c玉器c炭化纺织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等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古人的冶铸技术c农业c制陶c纺织业等等相当发达,青铜c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c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农业起源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有了:一c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二c发明了陶器三c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以上三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化遗存:河姆渡文化遗址c良渚文化遗址c草鞋山遗址c龙山文化遗址等等。 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明使对土地的争夺代替自然界威胁成为了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经过一系列诸如“服役婚”“产翁制”等过渡形式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形式。 西亚c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如中美洲,在西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过仍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新石器时代以色列c巴勒斯坦c黎巴嫩和叙利亚)c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养畜业的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大约在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c大麦c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 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c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一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3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系统,撒哈拉新石器文化c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的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希腊本土c克里特岛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存在过前陶新石器文化。从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主要有印纹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则为线纹陶文化,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文化,而东欧较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小窝篦纹陶文化等。 中亚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较晚,其代表为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陶器多饰刻划或戳印纹,彩陶极少。 南亚次大陆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居民种植小麦c大麦,饲养绵羊c山羊和牛。大约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现陶器,并且很快出现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有种植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没有发展起真正的农业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的年代测定中,就确定了其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一万八千年,这要比学术界之前普遍认定的一万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随着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确定,我国南方陶器的出现年代又被提前至两万年前,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是在中国,并从江西的仙人洞遗址和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开始向外扩散,先后到达俄罗斯和日本,并在亚洲地区被保留了下来,这个过程体现了文化和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早期人类对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仙人洞遗址我国仅万年仙人洞发现的2万年前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选,仙人洞遗址坐落于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先后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c石器c骨器c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高度关注,后来在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陶片的地层等的关系,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但这个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在日本,陶器多绳纹,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则多施篦纹。 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大约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美洲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玛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印第安人称之为三姊妹,家畜仅有骆马一种。 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c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 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 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c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后期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母系氏族的建立比其前人的进化方式有了质的发展,但是比起类人猿更随机c更简单的原始群来说,组织化程度更复杂和更稳定,人类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他们面临严峻的环境,氏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采集c狩猎和捕鱼依然必须集体进行,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c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还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c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人开始掌握了钻孔技术,因而很可能使用了比前人进步的石制工具,山顶洞人除在居住地区附近采集和渔猎外,活动范围又有所扩大,他们获取的食物中有海蚶,这说明山顶洞人的足迹已达渤海湾一带,与大自然的斗争能力有所提高。 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原始人的血缘家族,经过几代繁衍之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引起食物来源匮乏,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缘家族,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内婚制虽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当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如《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内婚制在人类历上延续的时间甚长,这正是原始人群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的危害极大,其严重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血缘家族的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血缘家族,这些血缘家族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血缘家族的男女之间也难免发生婚配现象,人们逐渐发现,各血缘家族之间男女通婚所生子女,无论在体能和智力上多优于同一血缘家族男女婚配所生子女,人们终于觉悟到,婚配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生育的子女越强健,由于传统观念强大的影响,内婚制向族外婚的转变是十分缓慢的,开始,只排除血缘最近的同胞兄弟姐妹间的婚配,以后又排除血缘较近的旁系兄弟姊妹间的婚配,最后,血缘家族内的男女,不论是否同辈皆禁止婚配,这样,一个内部不能婚配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便产生了。 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后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这种婚姻关系虽然还不稳固,但毕竟使氏族明显有别于过去的血缘家族,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为一个氏族,母系血统是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氏族扩大之后,再分离开来,另建立新氏族,彼此通婚的氏族则组成部落。 古代的风俗中仍残留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迹,这种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进行的,《周礼·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贵州通志》卷七:“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 壮族的“歌圩”c布依族的“赶表”c黎族的“放寮”c仫老族的“走坡”c傣族的“泼水节”c侗族的“行歌坐月”等等,存留了古老的群婚制和外婚制的遗风,“歌圩”是文献记载的称谓,壮语则称为“窝坡”c“埠坡”c“埠峒”等,每逢圩日,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女子以甲村为一个单位,男子以乙村为另一个单位,用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当某对男女唱得情投意合之时,便离开集体,私下幽会,盟誓终身。 明代《后骖鸾录》中,谈及万历年间柳州城外的“搭歌”时,曾说:“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亦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遁走山隘中相合,或信宿,或浃旬,而后各归其家,取牛酒财物,满志而后为之室,不则宁异时再行搭歌耳”。“歌圩”实际上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婚配的场所。 拉祜族在农闲时,甲寨男青年同乙寨女青年,白天唱歌,夜晚在乙寨附近燃火集体过夜,有时甲寨青年男女与乙寨青年男女混合一堂,甲寨男人对乙寨女人,乙寨男人对甲寨女人集体过夜。 广东某些瑶族,在旧历除夕至正月初二的三天中,凡是成年男女,无论已婚与否,均可在山峒间,山岗树林底下,互相酬唱民歌,自朝至暮,唱至情投意合,互相依偎发生性关系。 群婚在华夏民族也曾有记录,春秋时期,上至天子后妃,下至庶民百姓,仍保留群婚之遗风,据《月令·仲春之月》记载:“仲春通淫”之时,人们停止工作,纷纷前往大牢祠祭祀求子之神“高禖”,天子c后妃也须参加,入夜,男女皆寝于庙后,以上例证充分反映了族外群婚制曾普遍存在,使我们得以知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婚配形态,这种婚配的特点是,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但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在群婚的形态下,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知生父即由母祖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次类推,长久绵延。云南永宁纳西族仍保留了浓厚的母系制传统习俗,当地以女为贵,认为有女不算断根,但是只生儿子则是断根,必须过继女继承人。 族外婚比内婚制在人类婚姻关系史上具有重大进步,因自然界万物的演化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实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员的智商高,体质强,整体实力明显优于依然实行内婚制的血缘家族。 母系氏族社会里,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区别的简单的不稳定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c捕鱼,妇女则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公益劳动,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所以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起主导的地位。中国古代关于女娲氏炼石补天,积灰止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受人尊敬的妇女领袖带领先民对自然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景,歌颂了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170米的一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洞长约12米,宽约8米,面积为90多平方米,可容数十人生活,洞里自然分成“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他们的公共居室。下室在洞的深处,是他们的公共墓室。山顶洞人的成员都是平等的,遵守共同的习俗,他们生前互相保护,死后也埋葬在一起,山顶洞的下室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他们的尸骨上撒布赤铁矿粉粒,随葬有燧石石器和穿孔兽牙等装饰品,对于去世的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将其生前使用的装饰品随葬,反映氏族成员对妇女及老年人的爱戴。 新石器时代,人类除利用天然洞穴居住之外,又开始营建房舍,在河谷台地水源便利之处,逐渐形成村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母系氏族二 母系氏族子女也从母姓,《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生天子,因生以为姓。”说明从生母而姓,《说文·女部》所列的古姓,如婚c嬴c妫c妘c姺c燃c妞c娸c媀c妄c娥c娃c姒c婤c始c嫪c姜c姬等,皆从女,由此可知是母系氏族的姓。 海南岛黎族的“合亩制”地区,虽然早已过渡到父系大家庭时期,但仍然保留从母居的母系氏族社会习俗,女子出嫁后,她和娘家的关系仍十分密切,女子出嫁不久即回娘家,住居在“寮房”里,和其他不同血缘关系的男性来往,直至怀孕,才回夫家,丈夫死后,她就要回到娘家,和亲生父母或兄弟一起生活,儿女除了年龄太小的以外,一般都不带回娘家,亲兄弟照顾死了丈夫的姊妹的生活,并认为是一种义务,在夫家时,妇女不为丈夫缝补衣服,却为她的亲兄弟缝补衣服,丈夫对此毫无怨言,黎族认为女子虽然出嫁,但她们仍然和娘家同一祖宗,即同鬼(同归),妇女不和她的丈夫同一祖宗,即不同鬼,患病做鬼之时,巫师念的是妇女娘家祖先的姓名,而不是丈夫家祖先的姓名,病重临死之前,必须抬回娘家,埋葬时由她的亲兄弟抬棺,并埋在娘家的公共墓地,她的遗物也归娘家的亲兄弟所有,埋葬以后,娘家杀牛招待亲属喝酒,同一“合亩”的人,即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停止生产,丈夫家虽然也杀牛宴请亲属,但隆重的程度远比不上娘家,这是因为妇女与丈夫家不同鬼的缘故。 我国各民族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记载甚多,如台湾高山族,番族以女承家务,凡家务悉以女主之,故女作而男随焉,番妇耕稼备尝辛苦,或襁褓负于扶犁,男则仅供馌饷(送食物),再结合獠人的产翁习俗看,妇女在生产上占主要地位更是明显,南方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乳妇,稍不保护,生疾亦如孕妇,妻反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这些都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女权制,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对于氏族内外的纠纷负有调解的责任,并具很大的权威性。《琼崖黎歧风俗图》说:“黎人习气剽悍,与其同类一言不合,持弓矢标枪相向,有不可遏抑之势,若得妇人从中一间,则怡然而解。”解放前,黎族合亩制地区还有这种习惯。云南怒江的僳僳族氏族间发生械斗也是由妇女出面调解讲和,按照习惯对妇女不能加以伤害。 在氏族制度下,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须经历一种成年仪式,由氏族首领主持,对将成年的人进行毅力和智力的考验,只有通过成年仪式,青年人才具备充当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并被允许参加氏族会议。 母系氏族社会盛行图腾信仰,原始人类认为某种动c植物与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并且是他们的祖先,图腾既以氏族始祖的形象出现,永宁纳西族多以虎作为氏族的图腾,土司崇拜虎为根根,土司认为,虎是一种特殊的神,一般人是看不见的,虎的骨头大,是土司的根根,既然图腾是母系氏族的骨肉,当然被列为禁杀之列,谁打死了虎,不能自行处理,必须像抬死人似的,把虎抬进土司府,土司家好象死了父母那样悲伤,向老虎磕头,打死了虎的猎人要受到鞭笞,轻者痛打三十大板,重者罚款,有的还要坐水牢,对虎的崇拜还有:土司以虎为姓,当地以虎为地名,以虎头或虎为标志等等。 纳西族的图腾不限于老虎一种,在当地达巴口述的《创世纪》中,就有其它的图腾遗迹,其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热那甫的女儿多,不愿把车红吉吉美嫁给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他的女儿化了装,有的变成了老虎,有的变成了豹子,有的变成了猴子,有的变成蛇,各种野兽都有了,叫从的吕一去捉,捉住哪个哪个就嫁给他”。这些女儿,就是由同一个氏族分衍下来的女儿氏族,化装的野兽就是氏族的图腾标志,他们之间不能通婚,但是可以与从的吕一所在的氏族通婚,氏族成员聚集而居,房舍多有大小之分,大房子供老年人和未成年者居住,也是氏族议事的场所,小房子则供妇女接待外氏族男配偶之用,客房一般安排在东厢房和门房的上层,外亲族的婚龄男子来本亲族过夜,本亲族的婚龄男子自然也要去外亲族住宿,所以,亲族内一般都没有婚龄男子单独的房间,如婚龄男子在外亲族未寻到女配偶,因而没有住宿之处,必定受到人们的嗤笑,只能在草棚中熬度漫漫长夜。 氏族有公共墓地,人们生前共同生活,死后也埋葬在一处,男子虽与外氏族女子婚配,但死后仍归葬于本氏族的墓地,血缘纽带始终维系着氏族的所有成员有的部落与氏族之间还有胞族作为中介形态,胞族由氏族及其派生出的女儿氏族组成,氏族有自己的住地和活动区域,所以,各部落之间也有一定的界限,越界就会发生纠纷,甚至引起流血的战争。 母系亲族有过继养女的传统习惯,当母系亲族没有女继承人时,全族都会焦灼不安,族长要召集全体成员商量,并决定向其他人口众多的母系亲族请求过继养女,对方如果同意,就接受礼物,并在本氏族举行祭祖仪式,宴请氏族的成员,向大家禀报将本亲族女子过继给外亲族为养女的缘由,氏族首领为该女子祈祷,并祝福她去外亲族后,多生子女,延续后代,迎受养女的亲族也要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禀告增加新的成员,并为该女更换姓名,然后,亲族成员共餐,同庆同乐,以示祝贺,养女在新的亲族中与其他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力和义务,成年后,如有威信和能力,也可以主持生产和生活。 接收养女,是面临绝嗣险境的母系亲族得以传宗接代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小孩子在长大之后,要举行成年仪式,因为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自小从母亲居住,并由母亲和舅舅抚养,所以其成年仪式也要由母亲和舅舅操办,古人生活条件艰苦,寿命较短,性成熟也早,故小孩子到13岁便步入成年,在此之前,他们不算社会的正式成员,也不享受亲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成年人的心目中,小孩子还没有灵魂,成年仪式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亲族的成员聚集在火塘附近,祭祖之后,成年男女脱下孩提时所穿的麻布长衫,换上成年人的正式服装,女人上着短衣,下穿百褶裙,戴包头,男子戴帽,穿长袍和裤子,所以这种仪式又可称作穿裙子仪式和穿裤子仪式,仪式结束后,亲友纷纷向姑娘和小伙子赠送礼品,并向他们致以良好的祝愿,举行成年仪式的习俗,不仅纳西族长久流传,历史上其他民族也多有实行。 成年仪式是纳西族少年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们将同亲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也可以结交异性朋友,开始婚姻生活,对母系亲族而言,则增添了新的成员,加强了亲族的力量,是亲族繁荣昌盛的标志,纳西族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仍盛行走访婚。如永宁平坝六乡1749个成年男女中,实行走访婚的有1285人,占成年人总数的735,实际上,当时过其它婚姻生活的人,都可能或长或短地经历过走访婚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章 耿马石佛洞 耿马石佛洞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耿马县城南25公里处的小黑江畔,遗址距县城约25公里,西距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2公里,行政区划隶属耿马县四排山乡勐省村,遗址南距中缅国境线约25公里,石佛洞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地壳的自然运动变化而形成,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洞穴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洞深不可测,秘不可探,洞口高达20余米,宽至50米还多,就在洞口下文化堆积层厚达3米,其中竟有早期人类房屋柱洞,从石佛洞遗址上让我们看到了的洞里的主人早在三千年前就会牛耕,会种稻,会烧陶,其石器精致,陶彩精美,造型精细,创造了西南最先进的新石器文化。 耿马石佛洞遗址这个大型的天然石灰岩洞穴,而且还出现了洞穴里建房屋的情况,这在国内仅见c世界罕见,出土的多棱六星形器c六星璧c双翼矛等都有极高的加工水准,为世界所罕见,多棱六星形器中心圆孔,外围棱状态,究竟是如何加工,做何用途,至今仍是个谜。 石佛洞遗址出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分为石器c陶器c骨器c动物骨骼c炭化稻米c果核c种子和人类遗骸等,总数在2000件以上,石器的加工磨制十分精美,对称c规整c光滑c锋利是这批石器的基本特点,除多菱六星形器外,六星璧c双翼矛等都有极高的加工水准,表明当时的石器工业水平已经很高,具备了加工复杂c对称的高难度石器的技术,陶器种类多样c造型独特c装饰纹样精美,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而连续涡纹装饰的折肩釜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原创艺术品,骨器也出土了几件精品,如骨匕c大鱼钩c小鱼钩等,均加工细腻准确。 石佛洞遗址洞口西南方即为沧源县勐省河谷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该地区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气温188c,雨量充沛,因石佛洞系因洞内原有的佛像而得名,当地佤族相传该洞很早以前有替人叫魂的佤族先人居住,先人后来变成了石像。 博物馆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当时石佛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特地在博物馆内模仿洞口的外形建了一个,周围有几只野狗和狼,正在窥视着洞口,仿佛在寻找机会,可当时的古人把洞口建成只有大约3米宽的距离,我想是为了更多的保护自己,当时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定住在山洞里更安全。 在这个洞里最黑暗的地方我看到了许多的绘画,它们看起来非常的神秘,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和血液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洞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笔调粗犷,有太阳c有月亮,还有人物c动物和器物 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c颈c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 正身人像形体高大,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作射箭姿态,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岩画以人像构成主体,人像皆跣足,作举手曲膝的半蹲姿势,辅以马c狗c刀c剑c钟c船c道路c太阳等图像,每一组正中或上方位置者多为腰挂刀剑c头上有兽形装饰,威风凛凛的,应为部族首领或活动的指挥者。这些岩画构图与人物造型勾画出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己经消逝久远的洞社会活动情景,用特制的软笔在岩壁上涂抹图像轮廓,形成剪影般的艺术效果,造就了岩画粗犷的外貌及活跃的动感,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石洞先民绘画艺术的不朽杰作。 我在岩壁上敲了敲,里面发出强烈的回音,这让我想起科学界一直在争议的问题人类语言是怎么起源的,也许是洞穴艺术的一些具体特征,有可能起源于洞穴艺术中的声学,在这里声音回响强烈,这些绘图位于洞穴较深的难以接近的部分,表明声学是绘图放置在岩壁内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这些图画可能代表早期人类在这些地方产生的声音,它们是听觉信息和视觉艺术的融合,允许早期人类提高他们传达符号的能力思考,声音和图像的结合是当今人类语言特征之一,以及它的象征性方面以及它产生无限新句子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认知过程,是将声音信号转换成一些心理特征,并将其视为视觉外观,因此,他们在休闲时刻吸引着户外的印象,让他们觉得一直在进行交流着。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壁画是起源于巫术,我觉得这也是对的,因为这里黑暗的,显然不是让人观看的,而且这些画也是部落的巫师画的,他们认为巫师是神通的,因巫术论是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力,我觉得艺术在开始时与巫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在原始巫术(魔法)活动中生成起来的,换句话说,即在巫术活动中发展了后来称之为艺术的各种形态,巫术观念的确是原始人世界观最突出的特征,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壁画c岩画c雕刻及工艺品等也大多含有巫术的意义,巫术观念在艺术的发生过程中的确起过巨大的作用,因为现今的资料还无法说明原始艺术就是源于巫术,即使是作为巫术产物的某些原始洞穴壁画c岩画。 如果巫术动机是实用的手段,尽管是虚幻的c想象的,就这方面看,它不可能有审美性质,如果是通过巫术而由技巧制造的情感形式(意象),就这方面看,它才具有审美性质,如果这一推断成立,那么可以说,巫术活动为原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某种动机,而实现这种动机的艺术品的制作,特别是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技巧c情感c审美等,都不能由巫术作最后的说明,因为这些要素最后的说明只能是生存的需要以及满足生存需要的唯一方式和手段,即原始劳动,更何况这些原始洞穴壁画c岩画c雕刻及工艺品等,所以有人认为这样来表述似乎更确切些,即绘画并不起源于巫术,只是巫术有助于绘画的发展,巫术不仅为美术的发生提供了观念动力,也为美术的生成形式提供了技艺c情感c审美要素的培育与训练。 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早期村落定居生活的阶段,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系统化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的形式,被作为一种巫术的工具用之于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c人的形象以及自然形象(下雨或晴天)的再现,经常是用图画c偶像c假面和模仿性舞蹈来加以表现,这些都被称为交感巫术,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博物馆里还有一件鸡形的陶壶,是国家的一级文物,外观是象一只鸡,上面有一个小口,腰上是点状的花纹,花纹是倾斜的,但非常对称的,有一种原始美感,它也是从耿马石佛洞里发现人,同时出土的还有手镯,手镯是圆形的,用一节小半圆形接起来的,材质虽然非常古朴,但当时人们精神上已经有爱美,会装饰自己的本能了,可当时这些洞穴人类没有工具,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接下来,我看到了一个特别的石器,中间是空的,已经被人们装上木柄,木柄的长度有现在我们使用榔头的那么长,可石器的周围有许多立体星形棱形,尖尖的,这样的石器,我感觉它肯定不是当榔头这样的工具来使用的,因为打磨这样件石器在当时太费功夫了,而且这样的工具也不好使用,可这样的一个石器倒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一章 打制石器 这种石器是部落首领的权仗,是权力的象征,打制石器还在旧石器时代就广泛使用了,它是利用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或所剩下的石核加工而成一定形状的石器,有的石片具薄刃,没经加工即可使用,石器一般都有人工打击过的痕迹,有特定的形状,和自然开裂的完全不同,人类最早期的石器,可能比较难辩认出来,因为最早的石器工具可能是古人就地取材,捡一些天然的石块来用,而并没有进行加工过,他们发现有些天然开裂的石片用来切割肉类很好用,一些圆形的石头拿来投砸很方便,而会经常采用,后来觉得拿在手上不好把握而且天然开裂成合适用的石块不是随时都能发现,于是就会用一块石头砸到另一块石头上,在被砸开的碎片里找适用的石块,这样就有了石器的第一步的简单加工,这种方法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时的意外碰撞会造成石片的边缘产生锋利的刃口,于是便会有意识地用一些石头打击已产生的石片的边缘,人为地造成石片产出锋利的刃口,这样就有了石器的第二步加工,不过还是停留在单面加工为主,后来发现石器的使用在当时变得越来越必不可少,简单的“石刀”,“石锤”并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生活要求,于是当时的古人类便开始在原有的石器上再加工,石器由大而粗糙逐渐变为小而精致,种类也开始不断地增加了。 打制石器的几种最主要和常见的方法:1c锤击法是以石锤直接在石料上进行打击的方法,打击时以石锤猛击石料的一个平面的边缘,打下的石片具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锥疤,壳纹,裂纹等人工打制石片的特征。2c碰砧法是将所选石料往另一更大的石砧上摔去或是碰击的方法,产生的石片多半宽大于长,且具半锥。3c砸击法是也称两极打法,手持所选石料,将其一端置于石砧上,以石锤打击另一端,所产生的石片较小,台面,疤痕,壳纹等均不明显,石片受砸击的一端及受反冲力的另一端往往有稍凹入的边刃。4c间接打法是在打制石片时,石锤不直接落在石料上,而是通过木棒等中介物的传导,产生的石片大多狭长而两边平行,常称之为石叶或小长石片,这种方法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打制石器的石料以燧石,玛瑙最好,其次是石英(脉石英及水晶),石英岩,砂岩,角岩及各种硅质岩等,打制石器的技术随时间的推移,制作日益精美,早期的手斧每件至少须经50一80次打击才能制成,而晚期的石叶工具则每件至少经200多次打击修制才能制成,所以有些遗址发现的大量人工打击过的石头和有时发现的所谓石器加工场,出现的大量的石片和石核,其实很多都是加工制造石器时的副产品,真正的成品已被带走或派上了用场,继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以磨和钻孔的技术和极整齐对称的形式(方的c长方的c圆的等等)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利用石块来对石头进行打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c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种类有砍砸器c刮削器c尖状器等。 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这种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斧c凿c刀c镰c犁c矛c镞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镜面状,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能见少数刀c凿c镜子等红铜器。夏商迤后,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但夏商,甚至更晚的一段时期内,石器仍作为重要工具使用,于矿体的开采c溶炼c铸锻等技术水平,当时的金属工具c武器,不少还是承袭磨制石器形制发展而成的,石器中的斧c锛c铲c刀c镰c镞c矛头等器形,不但是青铜器的祖型,甚至影响到铁器。 石片石器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的石器,如刮削器c尖状器等,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同,有短刮削器c长刮削器c圆刮削器c刃刮削器等,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其他像桂叶顺c矛头和镞等武器的出现时间稍晚,大都是从两面细致加工,也属于这一类器形的范畴。 雕刻器系在石片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的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在长期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和防卫时,偶尔发现用砾石摔破后产生的锐缘来砍砸和切割东西比较省力,从而受到启示,便开始打击石头,使之破碎,以制造出适用的工具。 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对石料的选择c切割c磨制c钻孔c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器与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备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准确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趋向专一,增强了石器刃部的锋度,减少了使用时的阻力,使工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为钻穿c管穿和琢穿三种,钻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坚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装上石制的钻头,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湿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来转动木棒进行钻孔。管穿是用削尖了边缘的细竹管来穿孔,具体方法与钻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种类大大增多,早期遗址中大量出土的农业c手工业和渔猎工具有斧c锛c铲c凿c镞c矛头c磨盘c网坠等,稍后又增加了犁c刀c锄c镰等。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天地变得日益广阔起来,但由于当时人们所能支配的物质只不过是石c木c骨c角和利用天然纤维简单加工而成的绳索等,这就限制了工具的创造和发展。 良渚文化许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浅的,如玉琮c玉璧c玉锥形器等,在没有金属的工具的时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钻孔呢?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良渚文化时期钻孔除用石钻外,可能发明了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的工艺,并有实芯钻c管钻等方法,实芯钻孔较原始,难度也较大,一般只能施行于较薄的部位或较小的孔,钻具可能近于今日的土制木工钻,钻杆目前尚未发现,但钻头出土较多。 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遗址的石钻头c玉钻头c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石钻头c宁波慈湖遗址出土的木钻钻头。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出土石钻头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长片制成,有三角形钻c叶形钻c细腰扁身钻c长身钻和两头钻等。管钻法大汶口中文化也有出现,但良渚文化时期发展得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发现的多件管钻遗下的玉芯可作证明,但有关管钻工具的争论较多,有的认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钻,有的认为先钻小孔而后扩大,有的怀疑当是金属工具所为,也有的认为这种钻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锋利的小石刀片,钻具整体与今日的套筒式钻刀近似。另外,从许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钻孔后留下的玉芯上还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当时对器物钻孔时是在器物的两面同时进行的,这样可以减少玉器受力面的压力,从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损破裂,可见良渚先民让我们现代人见到他们的智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二章 父权氏族公社 父权制氏族公社是原始公社制度的一个阶段,在于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相当于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和青铜时代的初期,是从距今 5000 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到距今 4000 多年的夏王朝诞生后的金石并用时代止,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组织便逐渐被父系氏族公社组织所取代,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蜕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原始农业c畜牧业和手工业等出现分工后男子逐渐占据生产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父系氏族公社在组织上最显明的特点,便是在血缘组织纽带上改女系为男系,父系家族公社的基本组织称家长制家庭公社和父系大家族,父系家族公社是当时父系氏族公社最基本的社会形式,父系氏族公社则是家族公社的汇拢或集合,让若干父系家族公社的总和构成了父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公社或社会的明显标志或特点是:第一c男人占据生产和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执掌氏族组织的最高权力,女子处在从属c辅助的地位;第二c世系按男系血缘计算,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均留在本氏族内,女性成员的子女也不再属于母系的氏族,继承权移归男性;第三c婚姻从母系时期的较松弛的对偶婚逐渐演变成具有独占同居,稳定持久的一夫一妻制;第四c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出现剩余劳动产品和分工c交换行为,出现贫富和私有制以及奴隶制的萌芽,第五c在男系氏族内公有共耕土地,同享劳动果实和产品,第六,崇拜男性祖先和出现以男性为主的丧葬习俗。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只有女娲和西王母是最典型的母系氏族故事,而大量存在的伏羲c炎黄c三皇五帝及班同在《汉书古今人表》等中从远古开始记载的历代首领:太昊帝伏羲氏c女娲氏c共工氏c容成氏c大廷氏c柏皇氏c中央氏c栗陆氏c骊连氏c赫胥氏c尊卢氏c沌诨氏c昊英氏c有巢氏c朱襄氏c葛天氏c阴康氏c亡(无)怀氏c东扈氏c帝鸿氏,到炎帝神农氏,中间还有烈山氏c归臧氏,到黄帝轩辕氏,以后是少吴帝金天氏c颛顼帝高阳氏c帝喾高辛氏和帝尧陶唐氏c帝舜有虞氏c帝禹夏后氏,极少是女性。 作为最古老的文献《山海经》也没有发现多少母系氏族的踪迹,大多数传统社会均采用父系制,即实行从夫居,并按父系组成血缘群体,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父系制始终是主流和常态,母系制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例外,关于父系制的起源,远远早于我们一直所认为的原始社会晚期,可以追溯到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黑猩猩乃至亲缘更远的大猩猩和猴子都是从夫居的,晚期南猿和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分析也显示,这两个古人类很可能都是从夫居的。 以猕猴为例,猕猴的社会属性很强,每个群体由一百多只猴子组成,并有一个猴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担任猴王的无一例外都是公猴,它在猴群中地位最高,拥有至上权,这从猴王的产生办法就很容易理解了,猴王每几年就会更换,参与竞争的也只有几只强悍的公猴,通过剧烈的厮杀,胜者为王,从来未发现有雌猴参与猴王争夺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个猴群要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占有一定的地盘和资源,就必须在强有力的猴王的带领下与其他种群进行争斗,与其他猴群争夺资源,雌性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厮杀中获胜,更无法承担起保护族群的责任,因而也就无法成为族群的领袖,甚至不可能参与竞争猴王的拼杀,猴群中至始至终都实行的是父系制,因此有理由相信,父系制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史中始终居于主流。 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c生活和公共事务,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支配家庭的成员,妻子从夫居,出现的社会原因在于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取得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这一历史进程最终以男子娶妻,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式得以完成,人口的不断增加,往往分化为若干个父系家庭公社,仍实行生产资料的共有制,但范围大大缩小,当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和生活时,家庭成为社会生产c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陕西华县泉护村,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先后出土了陶祖(陶塑男性生殖器),齐家文化也发现有石祖,陶c石祖是原始时期的一种崇拜象征物,陶c石祖的出土,说明了崇拜男性祖先的习俗业已发生,从而进一步表明龙山文化c齐家文化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问题。山东大汶口墓地的中c晚期墓葬,曾发现八座男女合葬墓,此类墓随葬品丰富,死者年岁相当,显然属夫妻关系,故被认为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已经出现,父权制已经确立的重要例证,除此之外,属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的浙江吴县草鞋山遗址,也发现两座男女成年合葬墓,墓葬亦明显表现出男尊女卑的倾向。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发现的成年男女合葬墓,一般是一男一女,个别是一男二女,下葬时男子葬式均是仰身直肢,女子葬式均是侧身屈肢面向男子,死者的关系是夫妻,整个埋葬透露出一种尤为强烈的以男性为主的倾向,显然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直接地位。齐家文化发现的两座殉葬墓,均是一女性为一男性殉葬,则更是父权制时代男性对女役的真实写照,另外,在其它地区考古文化中,也非常普遍地发现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前后的墓葬,已出现明显的随葬品多寡不一或男尊女卑的现象。 诸如此类的事实表明,中国父系氏族公社确实是当时社会氏族组织习俗的主要发展流行期,其中涉及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山东大汶口中c晚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黄河中游(陕c晋c豫)龙山文化,豫北c河北地区龙山文化,甘青宁地区马厂c半山和齐家文化,长江流域屈家岭c青龙泉三期c马家浜c良渚文化,四川三星堆早期文化,江西山背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福建昙石山晚期文化,以及云南c广西c北方地区c西藏c港台等地的新石器晚期至金石并用时代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男系血缘构成的组织,社会生产c生活和政治的发展,使其原来大多呈散兵游勇式的各个独立的氏族组织,必然走向相近血缘或相邻地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进行最原始的合并和联合,合并的结果便是产生氏族部落,产生以地缘为纽带的父系氏族农村公社,父系氏族部落或农村公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私有制的膨胀,占有c攫取心的出现,掠夺和维护矛盾的激化,这样便产生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易言之便是由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且利害关系一致的部落结成的部落联合组织,这种组织是原始社会时期规模最大的组织,组织的主要职能通常是联合进行袭击敌对部落或抗拒外来侵略者的军事行动,行动的决策由联盟中的各个部落联席民主议定,即实行军事民主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自称“吉努”,因男子长年穿白裤而得名,由于直接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白裤瑶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瑶族分支,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三章 父系氏族社会 伏羲氏之母(风华胥)是结束河母氏族社会的最后一位首领,伏羲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首领,也是父系社会开创人,有《周易》记载,夏禹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位奴隶主,为父系氏族部落社会,夏朝是从夏禹开始的,自从伏羲氏从其母得到了代代相传《河洛》图,用河床里的天然水磨石把《河洛》图刻划固定,指导父系氏族社会的游牧生活,有古籍《玉海》引《山海经》证明伏羲氏得《河图》情况,《玉海》引《山海经》证之,“伏羲氏得河图,夏人因之”,其意是伏羲氏从河母系氏族部泥泥狗落社会的最后一位首领风华胥的口里,得到代代相传的《河洛》图,意思是在夏朝的经典名著《玉海》引《山海经》里有记载。 在夏朝人们观察以大地上的山为主体,在商朝以大地主体的观察,并出现了甲骨文,才在西周时以天地观察为主体,从《连山》到《归藏》再到《周易》,所以在《玉海》引《山海经》和《周易》都记录伏羲氏与其母和女娲的生活片段,比《周易》记录早一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伏羲氏得河图,夏人因之”的记载,在伏羲氏之后的游牧活动还在继续着,到神农氏时代,人们才定居生活,开始了原始种植,牧养也开始定居饲养,出现了《太极图》以种子萌发状态的能量循环示意图,在神农氏时代的记号开始简化使用,《太极图》是最好的证据,在神农氏时代,人们生活再不指一个部落,而是多个部落,才导致《太极图》无作者名字,只是推测,在《太极图》创作之后,记号继续简化使用,由于记号圈点绳结进一步被简化,出现了先天八卦图的使用记号,出现了先天八卦和与及先天八卦的单卦,创立天地相交学说,证明先天八卦和天地相交学说不是伏羲氏所画所创,伏羲氏只根据《河洛》图,固定了天圆地方学说,先天八卦复卦在夏朝,游牧生活的游牧活动从散盘氏后期开始,经过了整个河母系氏族部落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神农氏时代,才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舞台。 先天四图共四张《河图》c《洛书》c《太极图》和先后天八卦图,这四张立体图综合演变成太极先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错得太多,所以用太极后天八卦图代太极八卦图,一般太极八卦都指太极后天八卦图,此图发展到现代,根据《太极图》的能量流通循环原理,太极八卦图有正c负之分,是《周易正c负八卦导航图》,先天四图在古代建造物中应用过,有《周易》记载的伏羲氏和女娲生活时用的简易棚子,记载以立极的螯足的棚子,还有历史书记载氏族公共场所的长形房子,还有挖壕沟御防野兽,都把先天四图所含的科学,数c理c化c语等学科用上了,在父系晚期黄帝时代,记号渐渐陶汰了,有了画字的出现,书籍有《五坟》c《九丘》c《八索》等,画字逐渐向甲骨文过度,记号经过画字到甲骨文再向文字演变,经过父系晚期的黄帝时代,奴隶社会的夏朝c商朝到周朝的西周,绳结组合记号在周朝才退出历史舞台,主要记录工具由文字取代记号圈点。 大汶口文化以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除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外,中晚期灰陶c黑陶开始增多,并有少量硬质白陶,农具以石器为主,大量使用磨制精致的穿孔斧c刀c铲c锛c凿等石器,还有骨镰c蚌镰,中晚期出现了有肩石铲c大型有段石锛c石镐头和鹿角锄,家畜饲养较为发达,父系氏族人物复原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中出土有猪c狗c牛c鸡等家畜禽的骨骼,墓葬盛行用猪随葬(整猪c半只猪c猪头或下颌骨)。 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里有合葬墓共8座,其中双人合葬7座,3人合葬1座,大多数墓有随葬品,以陶器为最多,代表类为鼎c豆c壶c罐c杯c鬶c盉c尊c瓶等,随葬石器磨制规整,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和玉质饰件,骨c角c蚌器中有精致的透雕象牙梳c筒c琮等,大多数死者指骨附近发现有獐牙钩形器,或穿孔的龟甲,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习俗,随葬品中还有一些动物骨骼,应是祭食,以猪骨最多。墓地中43座墓随葬猪头c猪下颌骨共96个,最多的13号墓内有14个,有人认为,猪头是私有财产的象征物,随葬猪头说明私有制已出现,墓葬有大c中c小型之分,在墓葬的规模c葬具c随葬品方面极不均衡,有的墓简陋狭小,仅能容尸,随葬品极少或空无一物,而有的墓却十分宽大,如大汶口10号墓,有结构复杂的葬具,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饰物,随葬玉铲c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陶器,还有兽骨c猪头和可能是“鳄皮鼓”残留下来成堆的鳄鱼鳞板,随葬品以黑色陶器群为显著特证,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壁薄而均匀,造型规整,器表多素面磨光,器形以袋足器c三足器c圈足器较多,典型器物除突出地存在着以鬶为代表的少量白陶外,大量的是磨光发亮的黑陶,其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有的器壁仅厚05毫米,还加以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纹,制作工艺达到了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有些黑陶器上刻划复杂的云雷纹c兽面纹等纹样,这类精致的陶器,绝非日常用具,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精美玉器,如阴刻兽面纹玉锛c三牙璧及鸟形c鸟头形等各种玉饰,其较高的工艺水平表明当时制玉工艺已专业化,这些都是在社会产生阶级分化后,适应某种特殊需要而生产出来的,龙山文化已发掘墓群约300多座,半数以上的墓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一般数量也不多,少数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 尹家城遗址在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典型龙山文化迄今规模最大的墓,东西55米,南北43米,有棺有椁,随葬有精致的成组陶器,如白陶带盖鬶,磨光黑陶带盖鼎c盆c壶c甗等,还随葬了20余块狗的下颌骨,以及估计为礼器残件的遗物,如鳄鱼鳞板及陶质小部件,墓室内还有3个人头及少量的肢骨c脊椎骨等。 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大型古建筑遗迹群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5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包括祭坛c“女神庙”遗址及泥塑偶像群和群山上的“积石冢”,祭坛在喀左县东山嘴,建筑基址为长方形,占据了整个遗址,东西长118米,宽95米,遗址选在面对开阔河川和大山山口的梁顶,并且基址内有成组c成群立石组成的石堆,还有泥塑人像群出土,在5000年前,无论是兴修还是使用这样大型的祭祀场所,都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所能承担和专用的,从规模看,这应是部落联盟的重要集合地。 女坤庙遗址,位于牛河梁主梁北山丘顶,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顶盖c墙体采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c表面压光或施彩绘,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专门供奉的泥塑偶像群,泥像雕塑极为逼真,其中有一尊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像,头部基本完好,出土时颜面呈鲜红色,眼眶c面颊尤显,唇部涂朱,双眼均嵌淡青色圆饼状玉片为睛,整个脸面对称规整,形象生动,从出土泥雕群像之间大小和体态差别判断,似已形成有中心c有层次的“神统”,这是人世间等级差别的反映,积石冢作为墓葬,其特点是以石垒墙c以石筑墓c以石封顶,这批大型建筑遗迹,特别是祭祀遗迹,是迄今所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处,坛c庙c冢的发现,为研究五千年前上层建筑范畴的等级关系c宗教祭祀,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可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祭坛c神庙可看到国家出现的曙光,先民的脚步也正在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四章 父系氏族社会二 武力抢婚,首先开端于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以及勇敢善战的武士,他们利用部落间发生战争的机会,掠夺敌对部落的妇女,作为自己的妻子,以后,男子们纷纷效法,不仅从敌对部落掠夺妇女,而且对传统通婚的氏族,也采取抢妻的手段,以改变从妻居的处境,于是,抢婚逐渐发展成为某些部落的一种婚姻形态,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曾流行抢婚习俗,甚至到近代仍遗风不绝,交换婚又有互送女子为妻,以及支付实物等不同形式,互送女子的交换婚,通婚的两个氏族,甲氏族的女子必为乙氏族男子之妻,反之,乙氏族的女子亦必为甲氏族男子之妻,这种交换婚,是甲乙氏族彼此以一群姐妹与一群妻子的互换。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最原始的支付妻子身价的形态是人换人,这种形态广泛流行于佤族社会里,双方实行人换人的交换婚姻,用双方互相交换的形式代替对妻子身价的支付,如果一方,无论是舅方或姑方没有可通婚的对象,便等到下一代再偿还,因此就产生了赊欠的现象,这种赊欠最终以一家的女儿偿还而完结,用生产c生活用具和家畜等实物作为支付妻子身价的习俗,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曾长期延续,独龙族很早就用从外族输入的铁锅c铁三角架c猪等实物作为支付妻子身价的手段,各个民族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对妻子的身价逐步取得共识,沧源佤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他们依据所娶妻子的体力强弱进行议价,低者值三头牛,高则十余头牛,怒江的傈僳族和怒族也多根据女子的体力和面貌议价。 云南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男子为娶妻,虽尽其所有,仍不能一次支付其妻的身价,只能分期支付,贡山四区木千旺c孔登和学娃登等地的独龙族通常是分两批支付妻子的身价,在付完第一批身价后,男方可以将妻接到家中小住,但不超过 10 天,只有在全部付完身价后,男方才有权将妻正式娶来,沧源的佤族以人换人支付妻子身价的做法,逐渐被支付实物所取代,如果婚前无力付完妻子的身价,则婚后继续付,自己这一代付不完,由子孙继续付,许多少数民族为限制妻子与丈夫离婚,对提出离婚要求的妻子索取身价,例如碧江的怒族规定,妻子必须加倍退还身价方可离婚,已经失去财产而且本身已成为男子私有财产的妇女,自然无力退还身价,这就使妇女实际丧失了离婚的权利。 以力役支付妻子的身价,也是交换婚的一种形式,西盟佤族的男子,在婚前到妻子的父母家进行一定时间的劳动,婚后,夫妻每月也还要帮助女方的父母劳动数天,实质上这是男子为了补偿由于女子出嫁到男家失去劳动人手的一种方式,男子并把婚后所生的一个女儿嫁给自己兄弟的一个儿子,父系家庭就是通过上述途径逐步建立起来的。 阶级对立最早萌芽于一夫一妻制家庭之中,家内奴隶制是阶级矛盾的初期形态,婚姻制度的变化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使丧葬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女子从原来的娶夫变为出嫁,居住方式也自过去的男子从妻居,变为妻子从夫居,所以妻子已属于夫方氏族,成为夫方氏族的成员,因而夫妻非同氏族成员不能埋葬一处的障碍已被拆除,夫妻合葬合法化。 云南的西盟佤族长期延续父系氏族制度,西盟佤族的父系氏族通常以祖先姓名或地名命名,例如大马散的永欧氏族中的“欧”和亚木氏族的“亚木”就是祖先的名,斯库氏族的“斯库”是地名,阿芒氏族的“阿芒”则是祖先的职务,西盟佤族传说的共同祖先是阿依俄或格耒旦,马散c岳宋部落所属的各氏族普遍供奉阿依俄,翁戛科氏族则供奉格耒旦,历史上氏族不断分裂的现象,反映许多父系氏族之间具有较近的血缘关系。 佤族氏族内有许多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由夫妻及子女组成,少数家庭还包括养子,这种个体家庭一般都居住在竹木结构草顶的干栏式楼房内,楼上有主火塘和鬼火塘,主火塘是家庭成员休息的地方,鬼火塘是供奉死者的灵魂及其他各种精灵的地方,个体家庭多在不同程度上由共同砍烧的氏族公地联接起来,个体家庭之间在婚姻c丧葬c建筑房屋等活动中仍保持互助的传统习俗,向事主赠送粮食c酒c酸牛肉和建筑材料,个体家庭内部还保持分饭的习俗,主妇把煮熟的饭放在一个木盒里,并由她分给围蹲在火塘四周的每个家庭成员一份,吃完仍需由主妇盛,其他的家庭成员自己不能盛饭,在举行重大的宗教祭祀和婚丧活动时,从牺牲品的分配上,可以看出氏族成员的关系和地位。牛头归主人,牛大腿c牛尾巴分给同氏族的成员或主人的兄弟,前腿或牛颈分给岳父或舅父和姑父,每人一块,牛肠c牛肚煮熟后集体分吃。 西盟佤族即实行父系氏族外婚,一般是两个毗邻而居的氏族互相通婚,佤族以交换婚为常见,有半数就是氏族外的交换婚,即兄弟的子女同姊妹的子女互相通婚,佤族另一种婚姻形式是转房,如妻死,丈夫可以续娶妻之姊妹,夫死,妻则转嫁给丈夫的兄弟,如果不转嫁给丈夫的兄弟及其从兄弟,则必须赔偿一定的身价,所以,妻在转嫁还是赔偿身价二者之间,多选择转嫁,因为她无力赔偿身价,而转嫁之后,其身价可由续娶她的男子承担,此外,还有一种抄婚的形式,同已订婚或已婚女子私通,都要冒被抄家的风险,而已订婚或已婚的男子则因获得财物上的补偿而得到满足,这种习惯法的产生,正是基于保护男子财产的目的,日益发展的父权,已沦为男子的私有财产。 佤族的婚姻形式虽多,但是都要遵守氏族外婚这个基本原则,对违反这个原则的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被本氏族抄家,开除出氏族,并驱逐出村社,氏族外婚甚至笼罩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如久旱不雨,狂风肆虐,雷电击人等一系列的天灾,都可以归罪于同氏族内的通婚,如果同氏族的人发生性关系,也要举行祭祀赎罪,佤族认为人死后还同生人一样生活,因此将死者生前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及粮食等食物作为随葬品放在棺中,他们还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会依附于某种物体上,例如大马撒人在死者入葬后的第三天下午,由巫师将麻布放在坟墓上,如有小虫爬进即捉住,然后放入竹筒内封紧,或用一撮土代替,供于主火塘旁,认为死者灵魂能保佑家族成员。 许多少数民族的女子在出嫁时,有哭婚的习俗,女子在出嫁前十分痛苦,表示不愿意离开父母,也不愿去夫家生活,这实际上是对从夫居的控诉,壮族女子在出嫁前 10 天左右,其女友白天帮她做新鞋,缝制新衣,赶作新被,晚上在一起编唱“哭嫁歌”,这种“哭婚”的习俗,在云南的哈尼族也有流传,新娘在离别朝夕相处的双亲时,声泪俱下,痛哭流涕,一般是出嫁前三天就要开始哭婚,而且越哭得伤心越受人称赞。 男子为了达到迫使妻子从夫居的目的,采取各种强硬措施,除抢婚之外,还出现一种戴“假壳”的奇特风俗,解放前,贵州省安顺市扁担山布依族就曾流行戴“假壳”的习俗,布依族男女青年多在十几岁就订婚,结婚当天,新娘在伴娘陪同下,只在丈夫的邻居家借住一宿,第二天即返回娘家居住,夫妻并未同居,当地俗称之为“坐母家”或“不落夫家”,妻子“不落夫家”,一般为 2一5 年,长者可达十几年,依双方的年龄和感情关系而定,新娘只在农忙季节,受婆嫂的邀请,才到夫家住几天,并参加零星劳动,但此期间,夫妻仍不同居,举行戴“假壳”仪式,有固定的日期,已婚少女在此期间,终日凉恐不安,如临大敌,熬过这一段时间,就放松戒备,无拘无束的生活,到来年同一时期,又须再次戒备。只有在妻子戴上“假壳”之后,她才从娘家迁居夫家,与其夫共同组成家庭,生儿育女,成为名符其实的夫妇,因此,戴“假壳”,是妇女离开娘家,长居夫家的标志,妇女一旦戴上“假壳”,也就被父权制的枷锁束缚,沦为丈夫的家庭奴隶,布依族已婚女子“不落夫家”,反抗戴“假壳”,是她们留恋母居制,反对父居制,维护母系传统的一种斗争方式,而男子则利用戴“假壳”,迫使妻子离开娘家,这也是强行实施父权制的一种手段。 “招郎入赘”表面仍是从妻居,但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从妻居,又有本质的不同,从各地瑶族所保留的不同的招赘方式,可以看出父系制曲折发展的端倪,云南省金平县太阳寨的瑶族,除了女方无劳动力,男子必须终身上门外,只要男子不愿继续过招赘生活,就可用交纳礼银的办法来缩短上门的期限,或将亲生子女留一个给岳父母顶替礼银。 确保子女的父系血统,是父权制与母权制斗争的焦点,因为子女具有父亲的血统,才能使父系的血缘关系得以延续,财产亦不致落入他人之手,四川盐源县某些普米族地区,流行一种审新娘的仪式,其目的就是为了确认新娘所孕子女是否具有丈夫的血统。 普米族的婚礼,仪式繁复,即男方迎娶新娘,需多次方可完成。男方接一次,女方逃一次,有的婚礼延续时间长达一二十年之久,故称“三回九转”,头几次迎娶,新娘由女伴陪住,夫妻不能同房,然后女方逃回娘家,到第四次接回新娘后,新郎则必须设法与妻子同宿,并尽力挽留她多住些时日,新娘则力图逃回娘家。因为她一旦受孕,娘家就不能留女儿在家分娩,她在娘家居住的权利即行终止,必须移住夫家,女子在逃回娘家期间,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但不得发生性关系。新娘怀孕后,男子将其接回,并组织一群老年妇女,围审新娘,众人席地而坐,把新娘围在当中,要她交待 13 岁穿裙子以后,与哪些男子同居过,审问时,如新娘不老实交待,就要进行体罚,直至新娘老实交待。 男子通过制造了神化,取得对原始宗教的控制权和祖先鬼神代言人的地位,基诺族有关农业的祭祀大权也掌握在男子手里,如在叫谷魂的仪式中,男家长背着公鸡在田间叫谷魂,回家后,要独自在仓库内杀鸡祭祀,然后把鸡吃掉,妇女不得参与其事,男子猎获的兽头肉,被认为是尊贵之物,要连夜剔光煮熟,并呼唤男子去吃,但绝不允许成年妇女参加,这种歧视妇女的禁忌,也被说成是“鬼神”的意旨,祭大龙——“洛毛竜”的那天,村社长老和父系家长要到村外杀猪祭鬼,回寨的路上则发出凌厉的叫声,让妇女赶快躲藏回避,不然,就会开罪鬼神,农业遭灾,狩猎不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五章 云南早期房屋 彝族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属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地处两州(红河c文山)三县(泸西c弥勒c丘北)鸡犬相闻之地,距泸西县城25公里,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c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城子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c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是一处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c集中连片c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 特点1c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2c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3c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4c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5c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6c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c集中连片c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 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c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势蜿蜒曲折,是为来龙,中大河流经村头,并在村头弯作环形,飞凤坡前地势平坦c宽阔,是为明堂宽大,中大河进村方向地形开阔,是为天门开,财气顺水而来,而水流出村方向则两山夹一谷,地形狭窄,是为地户闭,锁紧财气流出,站在村后山向下俯视,可见村前有朝山c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c月二山,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c木c水c火c土五行齐全,青龙c白虎c朱雀c玄武四相完整,综上所述,城子村在遗址与建设上多处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传统风水学说指导村寨建设。 建筑样式也随着汉文化建造技术的进入而发生了改变,房屋逐渐变成了“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c二耳房照壁,内院即为天井,以利于采光,靠内院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适性,但这些房屋屋顶依旧相连成一个一体的平台,还保持着彝族土筑民居的特色,随后,发展建立了小营民居组团,此时的民居开始出现汉式门头及坡顶建筑,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c完整,已深得汉式建筑的精髓,但大多数民居在吸取了汉式建筑的精华后,在屋顶与外墙的建造上依旧保持传统彝族土掌房的特征。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 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c广西c湖南c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c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c地面建筑c土掌房三种。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干栏式住房以竹木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c掾c楼面c墙c梯c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c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 景谷傣族住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复顶,分中堂,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c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从朝向看,座东北,朝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大差别,对采光c通风c取暖c避寒都不利,这种特殊朝向选择是干栏式建筑本身特点,因为从建筑技术和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云南傣族同类建筑使用最长年限为15年,由于砍伐c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筑构件又被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测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墙面的,具有出入c通风c采光c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 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一10度是最好的朝向,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c通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干栏式建筑的装修内容有室外走廊的栏干安装c室内地坪平整处理c苇席铺设和进出口及室内中柱,横撑构件上的刻花装饰等,居宅是人类生活c生产c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装修方面的重点,由于石质生产工具的制约,当时的地板比较粗糙,而且高低不平,从出土的“人”字形土块看,室内坐卧处重要区域的地板曾经用泥土抹平,然后铺上苇席,使得这些部位比较平整,容易打扫干净,有利于休息。 根据建筑学家分析,建筑遗迹中也考虑形式的美观,在室内装修中,他们还着意进行美化,出土的刻花木构件,马鞍形五叶纹陶块可能是室内悬挂于门框或中柱上的艺术品,居宅装饰中最突出的是竖立于屋脊上的鸟形器(也称蝶形器),它们用石c骨c木和象牙材料制作,正面刻有鸟和太阳的纹饰,背面比较粗糙,中间凿有凹槽,顶端槽两旁有穿孔突脊用于穿引细绳把鸟形器与木棒绑扎起来,再把木棒绑扎在脊梁上,突出展现上面的“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