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引子 外孙朱元璋 公元1279年的2月,蒙古骑兵的铁蹄踏破了大宋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望着漫山遍野的蒙古骑兵,宋朝最后的丞相陆秀夫知道回天无力了,他只能仰天长叹,然后抱起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昺跳入了大海。 陆秀夫的战友张世杰却不甘于就这样接受失败的命运,他还想做最后一搏。 于是,张世杰带着十几条船拼命突出重围,但他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在他心里死并不是让他感到恐惧的事情,让他感到恐惧的是很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大宋的国土,重整赵家的江山了。 然而老天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带领着战船行驶到平章山的海面上时,突然刮起了一阵飓风,很多战船都被大风掀翻了。张世杰拼命的想要抗争,但是老天却告诉他,不要挣扎了,你的命和大宋天下的命就到此结束吧。 张世杰的船也被吹翻了,他不慎落入水中。 见到主帅落水,他手下的亲兵立即跳入水中营救。其中一个叫作陈大的水性最好,很快游到了张世杰的身边,奋力将张世杰拖上了岸。 冰冷的海水终于使因奋力厮杀而无别亢奋的张世杰冷静了下来,这一刻他也明白了陆秀夫的痛苦和无奈。他知道大宋的命运已到尽头,而自己也应该与大宋相始终。 他转过头,望着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士兵,喊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一息尚存,复我河山!”随即,跳入了冰冷的大海。 那个叫陈大的士兵没来得及去抓住自己的主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大海所吞没。陈大没有呼喊,也没有继续下海去救人,他只是跪在岸边,向张世杰被吞没的方向跪拜、流泪。 陈大知道,一个心已经死了的人,即使救回了他的躯体也不过是徒增他的烦恼而已。 “一息尚存,复我河山!”陈大默念着这句话,把它融入到骨髓里,渗透到血液中。 这一切都很像是一个熟悉而老套的复仇故事的铺垫。 一位盖世英雄满含怨愤的死了,他的家人,或者后人,或者是其他关系亲近的人,经过一番艰难困苦,成功逆袭,成为新的盖世英雄,完成复仇。 然而,这个故事之后却没有按照这样的剧情发展,张世杰的亲人没有帮助他完成复仇。和他关系十分亲近的陈大也没有实现他复我河山的心愿,更要命的是陈大没有儿子,也就没有了子承父业,继续报仇的戏码。 但我们常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还会再给你开一扇窗。陈大家的这扇窗是他的一个女儿,当时人们称呼她为陈二娘。陈二娘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陈大的外孙,而他的这个外孙在89年后终于实现了张世杰临终嘱托给他的那句话,成为了新一代的盖世英雄。 这个外孙叫朱元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一章 神奇出生 公元1328年10月21日的下午,濠州(现在的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的农民朱五四正在地里干活。朱五四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在心里嘀咕,自己的老婆又快要生了,而自己侍弄的这几亩地的收成在交了给地主刘德的租子之后,可能都没法让这一家子人支撑到明年的秋收,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这个时候,朱五四突然听到路边有人大喊:“老朱,老朱,你们家起火了,赶快回去看看吧!” 朱五四一听慌了手脚,一下子就浑身僵硬,动弹不了了,一屁股蹲坐在了地上。 旁边几个一起干活的佃户忙跑了过来,搀起朱五四就往家跑去,边跑边看见五四家的方向红光满天,五四更是吓的不知所措了,众人连拉带拽把他拖回了家。 到了家门口一看,根本没起什么火,房子还在那里,尽管破旧,但好在还在。 红光却真的是有的,朱五四冲进院子一看,光是从自己住的屋子里透出来的,他猛的想起来即将临盆的妻子,手脚居然一下子不僵了,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进去。 朱五四进到屋里一看,妻子陈二娘好好的躺在床上,只是旁边多了一个正在啼哭的婴孩。到此时,朱五四的心才算是落了地,原来是妻子生了。 这时,朱五四想起了一起赶来的乡亲们,忙又跑到院子里,满脸是笑,向着相亲们拱手作揖,把妻子生产的好消息告诉了乡亲们。大家伙一听都很高兴,连连恭喜朱五四。 “朱大哥,刚才那红光是咋回事啊?”有人想起了刚才看到的红光。 朱五四这才回想起刚才看见红光的事,再回头看屋子的时候,已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是啊,怎么回事呢?”朱五四自己也在嘀咕。 “哎,红光就是血光啊,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有人在自言自语,但那意思很明显是要让人都听到。 朱五四也听到了,但是这么多人在场,他不好多说什么,但心里不免起了疑惑。 天逐渐暗了下去,人也都散了。朱五四赶紧回屋给妻子准备些吃的。看着家里那些能吃的东西,朱五四犯了愁,毕竟是生了孩子坐月子,没点儿进补怎么能行,狠狠心,朱五四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鸡给宰了。 看着朱五四端上来的鸡汤,妻子陈二娘刚想说话,但她正好看到了丈夫那张黝黑瘦削的脸,便什么也没有说。她随便喝了两口,又把鸡汤推到了丈夫的面前。 陈二娘心疼那只鸡,那是家里唯一的一只鸡,有这只鸡在,家里还能时不时的吃上个鸡蛋。但她更心疼自己的丈夫,终日的劳累还换不会全家的温饱,现在她又生了,多了一张嘴不说,自己一时半会儿也帮不上丈夫的忙,丈夫以后肯定会更加劳累了。 朱五四没有喝鸡汤,他心里一直在琢磨红光的事。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今天是咋回事啊?咋突然就生了呢?” “我也没想到这么快,”陈二娘说到,“你下地以后,我有点乏了,就靠在炕上睡着了,忽然有个大和尚把我叫醒,给了我一丸药,那药还发着光,我也没怎么想,就给吃了,还挺香的,忽然就一阵肚子疼,我就醒了,过了一会,孩子就生了。”陈二娘边说边看看躺在身边的孩子。 “你说是梦里是有和尚给你的药?”朱五四问。 “当时也没觉得是梦,大和尚的样子还挺清楚的,后来疼醒了才知道是梦。”回答了丈夫的问题,妻子也觉得这个梦有些蹊跷了。 “那药发的什么光?”其实朱五四心里基本上有答案了。 “红色的光。”陈二娘的回答不过是印证一下朱五四心里的答案罢了。 朱五四不说话了。 陈二娘看着丈夫,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就追问丈夫。朱五四把今天在外面看到红光的事告诉了妻子,陈二娘也是一头雾水。 “救火啊!救火啊!快来救火啊!”朱五四和妻子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朱五四匆忙从炕上下来,走到院子里,看见村里好多人,拿着水桶的,拿着盆盆罐罐的,围在自己院子外。 “这是咋了?”朱五四不解的问。 “老朱,刚才你们家火光满天,像是着火了,跟下午一样,到底咋回事啊?”人群中有人问到。 “这个”朱五四一时噎住了,他也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生了孩子就见血光,不是吉兆啊。”听到这话,人群立马开始议论纷纷了。 “胡说什么,没什么事,大家伙儿都回去吧。”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朱五四循着声音望去,是村西头的老汤。 朱五四冲着老汤笑笑,老汤也没搭理他,转身招呼着大家伙儿走了。 朱五四关上门,回到屋里,把刚才的事情说给陈二娘听。陈二娘也解不开其中的谜。夫妻二人满腹疑惑的睡了。 这红光的事却没有完,此后隔三差五的,就会有那么一次。起初,村里的人还都当回事,后来渐渐地就了。但是流言飞语也越来越多,有的说老朱家这个孩子生来带火,是凶兆,主灾,有的说这个孩子带光而来,这是祥瑞,以后这个孩子必成大器。 朱五四两口子因为红光这个事也很郁闷,到底是凶是吉,得给个痛快话啊,这样老是心里悬着,太折磨人了。 两口子一合计,还是得找个明白人问问。什么人明白呢?陈二娘想到了梦里的那个和尚,那发红光的药不就是和尚给的吗?这个事会不会与和尚有关系呢?夫妻二人一想,得了,也别瞎猜了,直接找个和尚问问呗。 于是朱五四抱上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来到了离家最近的一个叫作皇觉寺的寺庙。到了一看,朱五四傻了眼,庙里空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朱五四很奇怪,和尚不在庙里好好呆着,都跑到哪去了呢?朱五四弄不明白,但也不能就这么傻等着,只好抱起孩子回家去了。 到家进到院子一看,朱五四又傻了眼,院子里居然坐着一个大和尚。没等朱五四开口,和尚先说话了:“施主可是在找贫僧啊?找贫僧可是为这婴孩啊?为这婴孩可是问福祸啊?” 一个三连问,朱五四有点懵了,稍稍缓了一会儿,才慢慢反应过来了。 朱五四虽然是个农民,但小时候也读过几年书,有些见识,自己一言不发,和尚就能说出这些话来,可知这和尚必不是一般人,多余的话也不必多说了,于是恭敬的向和尚说:“请大师指点。” 和尚没有直接答话,走到朱五四面前,双手合十,看了看抱在朱五四怀里的婴儿,缓缓说到:“这孩子不是一般人,他的福祸可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担当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朱五四听这么一说,更觉困惑了,连忙说:“贫家犬子,不求大福,但求避祸。” 和尚凝眉良久:“佛法无边,可皈依我佛,稍挡灾煞,但佛亦有度,能否保全,全看他自己了。” 朱五四连忙答应,于是和尚象征性的给孩子剃度受戒,然后把孩子的名字记在了花名册上。 为什么要记在花名册上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和尚是一种职业,而且还是很重要的职业,那可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所有要当和尚的,都要经过法定的批准程序,通过了才能记录在案,正式上岗。现在这孩子记录在了和尚的花名册上,也算是进入体制内了,尽管他的这个编制很有问题。 神奇的是从此以后朱五四家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发红光的情况。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二章 小名重八 这个婴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朱元璋。当然这个只是他的简称,他在历史上的全称应该是“明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子国瑞,姓朱。”有点长,不太好记,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人家创业成功,成为知名人士了呢。 当然,在他走上创业道路之前,他的名字不仅没有这么复杂,甚至连什么元璋、国瑞都没有。那个时候,他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朱重八。 或许,在民间朱重八这个名字比朱元璋流传更广一些。有人说朱重八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不知道这个说法靠不靠谱,但是朱重八家人起名字确实有点意思。朱重八的高祖父叫朱百六,他的曾祖父叫朱四九,他的祖父叫朱初一,而他爸,我们开始就说过了,叫朱五四。 这一套名字看下来,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疑惑,老朱家起名字为什么与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不止是老朱家,朱重八有个小伙伴叫汤和,这个汤和也是引导朱重八走上创业之路的引路人。他们汤家也跟数字很亲切,汤和的曾祖父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至于汤和为什么不是汤八一,这个我也不知道。 此外,还有一个比汤和更有名的,叫做常遇春。他是后来朱重八手下排名第二的武将,在朱元璋手下异姓封王第一人。他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 此外,朱重八创业过程中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叫张士诚的,他在叫张士诚之前还有个名字叫张九四。 你肯定更困惑了,这都什么情况啊,怎么取个名字就跟数字干上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那个时候是很普遍的。那个时候,名字里没个数字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开口说话了。 出现这种情况,倒不是因为元朝人对于数学情有独钟,而是为客观情形限制,只能这样。 元朝,整体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七八糟。一天到晚除了瞎搞就是瞎搞,正经事根本没人干,教育问题就更没有人管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能认识一两个字就不错了,取名字这种有些技术含量的活,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要求有些高了。但是也总得有个称呼啊,于是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想办法,取名字。想什么办法呢?广大群众虽然对文字不敏感,但是对数字敏感啊。那就用数字呗。 但是用数字也得有个规律吧,总不能随便猜一个吧!这很好办,数学的规律还不有的是啊。比如说,汤和家,五一、六一、七一,这个很明显吧,等差数列啊!还有的比较复杂一些,比如用孩子出生时丈夫和妻子年龄相加的数字作为孩子的名字,孩子出生时,丈夫二十八,妻子二十六,加起来是五十四,那孩子就叫五四。重八他爸爸搞不好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朱重八家祖上的名字,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础资料,已经很难推算出用的是什么样的规律了。但是朱重八这一辈却可以大体看出个端倪。 那重八这一辈取名的规律是什么呢?朱重八上面还有两个亲哥哥,分别是朱重四、朱重六。聪明的你也许已经得出了结论:等差数列。恭喜你,结论正确,但是要扣掉步骤分。因为条件还没有说完,你抢答抢早了。 这个题干本身也有疑问,只是你抢答太兴奋,忽略了小细节。比如为什么要从重四开始,你喜欢偶数也应该从二开始啊。其实,朱家不是从四开始的,也不是从二开始的,而是从一开始的。 老朱家有朱重一,也有朱重二和朱重三,只不过这三位同志的父亲不是朱五四,而是朱五四的哥哥,也就是重八的伯父。 换句话说老朱家取名字用的是家族大排行的方式,朱五四和他的兄弟们的后代统一排名。朱五四大哥家先生了三个儿子,那就是重一、重二、重三,然后朱五四生了儿子,虽然是朱五四的长子,但大排行是老四,就只能就重四。到重八出生的时候,他前面亲哥加堂哥已经有七个了,他自然就是重八了。 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 当然,这道题还有人给出了另外的解法。我们知道重八是在九月十八出生的,有人说这一天按照农历计算实际上应该是闰八月的初八,日子是两个八,因此名字叫重八。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明确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零分。如果叫重八是因为出生在八月初八,那你不会告诉我重八同志的七个哥哥分别是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出生的吧?如果你非要说老朱家天命在身,就是这么出生的,那我也无话可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三章 出自赤贫农家 登记做了和尚的朱重八并没有真的到寺院里去,因为他太小了,还没断奶呢,于是就继续留在了父母身边。 慢慢地,重八长大了。重八从小就表现出一股伶俐劲,能说会道,很讨父母的喜爱。 朱五四见小儿子聪明伶俐很高兴,就暗中盘算着送重八去私塾念书。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还算过得去,虽然紧紧巴巴的,但还不至于饿肚子。 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朱五四把重八送到了学堂。 如果单以学习成绩论的话,重八算不上是个好学生,虽然不是末尾垫底的,但也并不拔尖。 相反的,在调皮捣蛋方面,重八却颇有些领袖的风范。当然,老师们并不讨厌重八,因为重八虽然调皮,但是很有分寸,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也就是说,重八是个有原则的人,至少可以说他是个有底线的人。 有原则、有底线,这很重要,在朱重八今后的人生路途中,这个特点无数次的帮助他度过难关,走向成功。 成天混在私塾里的日子重八并没有过太久,他辍学了。因为家里实在是供不了他了。 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是极其脆弱的,从温饱到赤贫可能只是需要老天三个月不下雨就可以了。 朱五四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也要看天吃饭。当老天爷不帮忙的时候,让家里人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工程,上学的事情只能往后排了。 如果要为普通农民朱五四另找一个形容词的话,那就是可怜。 其实朱五四祖上并不农民,而是淘金户。 所谓淘金户就是给国家淘金子的人家,这样的人家不用像农民那样给国家交税,给地主交租。 但是大家听到不用交税交租也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你得给国家交金子。可是金子哪那么好淘。而且金子又不是哪个地方都有的。于是淘金户就想了个办法,我还是当农民吧,从地里弄点粮食,然后换成金子,交给国家,这样也能过活,朱五四的祖上就是这样。再后来,实在是交不起了,得点粮食,吃饭都不够,哪还有闲余去换金子?怎么办?只好跑了,跑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开始当起了职业佃户。 但是,朱五四家的农民当得比较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土地。 肯定有人会说,那当然了,土地是地主的,农民是从地主那里租种,然后向地主交租啊。自己没有土地很正常啊!朱五四不是地主,当然没有自己的土地了。 这当然不正常!因为这种理解不完全正确。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从地主那里租种土地不假,但那只是古代农业经济中的一种情况,而且还不是主流情况。 主流情况是农民一般都是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种自己的地,给国家交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自己吃、自己用。这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讲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只有当自己家里出了什么状况,自己的地养活不了家里人了,农民才会去找地主租一些土地种,然后给地主交租。 还有的是因为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急需用钱,不得已出卖土地后,没有地种了,只能租种;还有像家里出了败家子,挥霍了家里的田产;还有就是像朱五四家,祖上不是农民,根本就没有地,只能找地主租。 在古代,国家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时候,国家对于地主阶级都是有一定的抑制的,防止他们过度的兼并土地,搞垄断,就是为了保证绝大数的农民能够有自己的土地,保证他们能够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通过交税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而到了王朝末期,政治混乱的时候,往往是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真正掌握土地的农民减少,不得已大量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受到他们的残酷盘剥,导致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才起来造反。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要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各个层级的地主的存在,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同时,为了不使各个层级的地主对农民剥削过于严重,导致农民的激烈反抗,威胁到地主阶级的统治,他们自己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打压某些阶层的地主,维持绝大数农民可以有基本正常的生活水平。 朱五四家没有地,只能去求地主刘德租他家的地。千恩万谢,总算是租到了几亩薄田。朱五四带着已经成人的重四、重六日日在田里劳作,到了秋天,收了粮食,算一算给田主刘德家的,自己家剩下的连个正常的温饱都保证不了。但是这也总比没有地种全家饿死强多了。 就是在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中,朱重八慢慢长大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四章 一顿烧烤走上领袖之路 长大了的朱重八又让村里的人们想起了他出生时的红光,因为朱重八长得实在是太奇特了。 朱重八的身材比同龄人要高出一大截,跟那些比他大四五岁的人差不多。脸盘黑黑的,颧骨很高,鼻子大,耳朵大,眼睛也大,眉毛又粗又黑,额头上还有一块骨头突出来,由于脸上所有的器官都大,导致他的脸也别一般人长出好几分,而且下巴特别长。整个脸型就像是把一个“山”字逆时针旋转九十度摆放。 这种面容,大家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很难看,不是一般的难看。 村里的人又开始指指点点了。 朱五四这次没心情管村里人都说什么了,因为随着年龄和身材增长的,还有重八的胃口。家里粮食本来就不够用,重八又越来越能吃,家里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朱五四就想了个办法,他又去求了地主刘德,希望刘德能够帮助重八安排个工作。 刘德一听是重八那小子,也想起了当年重八出生时红光满天的事,心里想着,我倒是要见识见识那小子到底什么样。于是就让朱五四把重八领了来。 见到重八,刘德一下子就惊了,作为这附近十里八村最有实力、最有见识的地主,他还是被重八的长相给惊到了。 “怎么会长得这么丑?”刘德自己心里暗暗想着。但人都来了,怎么也得安排一下呀,正好,原来给家里放牛的小子被他爹领回去了,家里正缺个放牛的。 “看你们也不容易,那就留下来放牛吧。”刘德盯着重八的脸说到。 朱五四又是一番千恩万谢。因为能给刘地主家放牛,不仅一天管两顿饭,而且还可以减免些地租,这一进一出,家里的压力可小了不少。 就这样,重八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放牛娃。 这份工作虽然不是他事业的起点,但是他也从中收获不少。最主要的是他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而这些小伙伴中很多人成了他日后组建创业团队中的骨干力量,比较有名的有徐达、汤和、周德兴等。 此外还有一个比他小八岁,虽然称不上小伙伴,但也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跑来跑去的小孩子,就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后来曾为他争夺天下立下旷世奇功。 重八虽然不是这些孩子们中年龄最大的,但是很快就成了他们的领袖。因为他最有想法、最有主意,又能说会道,说出来的话大家都服气,于是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孩子们的头儿。 一群小孩子在一起放牛放羊,闲来无事,就凑到一起玩游戏。 各种游戏都是重八领着大家一块玩,其中最喜欢玩的是过家家。当然依重八的性格,他玩过家家肯定不是你扮爸爸,他扮演妈妈那种,他们演的是皇帝的事。 重八自然就是演皇帝那个人,他找些棕榈叶子撕成细丝,粘在嘴上当胡子,找一块破木板子顶在头上,当成是皇冠。然后在土堆上一坐,下面徐达、汤和领着扮演大臣,跪成一片,齐呼万岁。重八则真像个皇帝一样在上面发号施令。 在团队里当领袖,除了有好主意以外,你还得领着大伙过好日子。重八就是这么做的。 有一天,大家伙又在一起放牛,忽然有人说饿了。那时候,能够顿顿吃饱的人可不多见。听到有人说饿,大家就都跟着喊饿,大家越说越饿,越饿越说。这个说要是能有碗打卤面吃吃就好了,那个说要是能吃上顿肉就好了,马上有人反驳说肉是地主才能吃的,咱们怎么能吃得上呢?长这么大还没尝过肉味呢。大家伙越说越兴奋,口水都流出来了。 重八先是静静的听着大家闲扯,听到有人说没尝过肉味时,心里也是一阵酸楚。忽然间心生一计,大声喊道:“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小伙伴们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你们都能听我的吗?”重八没有说出自己的办法,而是反问小伙伴们。 “听你的,只要能吃上肉,我们什么都听你的。”小伙伴们齐声回答。 “一堆堆的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还只是在这里胡思乱想,我们真是太傻了。”重八笑着对大家说,眼睛却已经瞟向了不远处的一头小牛犊。 小伙伴们还是一头雾水。 重八没有再跟他们解释,拿起放牛绳就套住了小牛犊的后腿,用力一扯,小牛犊被扯倒在地上。 周德兴是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也是最快反应过来的。在重八忙着去绑牛的前腿时,他抄起一把斧子,就冲着牛头砍了过去。 这时候,汤和、徐达都明白了,连忙冲上去摁住小牛犊,帮着重八和周德兴杀了小牛犊,剥了牛皮,分割了牛肉。 重八又指挥着其他小伙伴捡来干柴树叶,就地垒上石头,现场支起了烧烤摊。 大家一边烤,一边吃,一个个都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的。不一会儿的功夫,一头小牛犊就被大家吃了个精光,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牛骨和一根牛尾巴了。 大家吃饱了,都躺在山坡上,边聊天,边晒太阳,好不快活。 但快乐的日子终会过去,之后就会是无尽的忧伤。 因为天黑了,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地主家的小牛犊子没有了,这回去怎么交代呢?想到这里大家都傻了眼,就开始互相抱怨,乱做了一团。 乱了一阵之后,大家还是没有主意,于是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重八。 重八作为团队领袖的最关键品质展现了出来。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人群,重八缓缓的站起来,高声说到:“大伙儿放心吧,主意是我想的,事情是我让大家干的,不管有什么事,我顶着。” 听到这话,大伙一阵欢呼。 稳定了人心以后,重八就开始指挥善后了。 他先让大家挖坑把牛皮和牛骨埋了,然后又找土盖住了有血的地方,最后在山上找了一个石头缝,用力把牛尾巴插了进去。 一切准备妥当,重八领着小伙伴们,赶着牛羊浩浩荡荡的回村去了。 地主刘德在晚饭后照例要巡视一圈自己的牛羊圈。到了牛圈一看,怎么少了一头,立马把重八叫过来问。 重八说:“下午在山上放牛,突然刮起一阵妖风,牛群被惊着了,到处乱窜,其中一头小牛犊害怕了,一头钻进了山里去,只露了个尾巴在外面,怎么拉也拉不出来,想必是小牛犊子被山给吃了吧!” 刘德差点没吐了血。好你个朱重八,你偷我的牛也就算了,居然还明目张胆的侮辱我的智商,侮辱了我的智商,居然还把责任推到山身上去。这要是忍了,我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混。 刘德没有跟重八辩论山吃牛的话题,直接叫了两个家丁,把重八吊起来就是一顿暴打,打的皮开肉绽,遍体鳞伤。 重八的饭碗肯定是保不住了。朱五四带着重四、重六兄弟俩从刘德家把重八抬了出来。 看着被打成重伤的儿子,朱五四很心疼,但也没法找刘德说理去,首先是重八有错在先,其次现在还租着人家的地,一家子的生计还得靠着那几亩地。人家刘德没有让朱五四赔牛,这已经是够可以的了。 一起吃肉的小伙伴们听说重八被打了纷纷来看他。重八躺在床上,虽然一身的伤疼,但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在这个团队中的地位算是真正的确立起来了。 团队领袖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朱重八在处理吃牛这件事情上就充分的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品质。而终其一生来看,这一点很重要。 挨了打,丢了工作,这还都不是最惨的,因为更惨的日子正在来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五章 真正的悲惨岁月 元顺帝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的1344年,整个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先是大旱,一连几个月一滴雨都不下,地里的庄稼减产已是定局了。人们都在盘算着粮食减产了,肯定是坚持不到来年了,怎么才能熬过今年冬天呢? 很快,老天爷就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也不用考虑怎么过冬的问题了,因为紧接着大旱之后的是蝗灾。漫天遍野的蝗虫把庄稼穗上稀稀拉拉的仅有的几颗粟粒清理了个干干净净,减产变成了绝产。 他们确实不用考虑过冬的问题了,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才能挨到冬天。 很快,这个问题他们也不用考虑了,因为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他们考虑,那就是今天怎么活下来。 蝗灾刚过,瘟疫又闹起来了。 没有粮食吃,好歹可以去找草根、树皮,能挺一天是一天,但是这瘟疫来了,可就由不得你了,只要得了,也别挣扎了,去处有且仅有一个。 重八家最悲惨的日子发生在这一年的四月。 四月初六,老父亲朱五四去世;三天后,四月初九,大哥朱重四去世;又过了十几天,到了四月二十二,老母亲陈二娘去世。 半个月的时间,一家三口去世,好好的一个家,眼瞅着就分崩离析了。 重八和二哥重六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去世,却无能为力。 日子总还要过,紧接着最难的问题就是家里去世的三个亲人的下葬问题。可是现在手头上没有一文钱,连身能遮盖身体的衣服都置办不起,更不用想买几口棺材了。重六为这事哀声叹气。 重八虽然年龄小,但是很有主意,他对二哥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考虑棺材的事,能有个地把二老和大哥埋了就不错了,就别去想什么棺材的事了。 重六一想也是,只要有个地能把尸体埋了也行,可是埋到哪里去呢?朱五四虽然种了一辈子的地,但那都是地主家的地,他自己却是丝毫都没有。 我们常说人死了,三尺黄土就够了,但朱五四家别说三尺了,连半尺都没有。怎么办呢?兄弟二人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去求地主刘德。 想来朱五四给刘德做了好几年的佃户,从来没有欠过田租,现在到了这部田地,刘德总会发发善心,施舍施舍吧。 谁知道,兄弟二人找到刘德,刚一开口,就被刘德一顿破口大骂。 这刘德一看到重八就想起了那小牛犊子的事,气就不打一处来,要地的事更是不可能的了。 二人回到家,坐在屋里唉声叹气,实在是想不出主意了。 这时,邻居刘大爷两口子走了进来。一进来,刘大爷就开口教训起兄弟二人来了:“咱们这么门挨门住着,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遇到这么大的难处,怎么也不过去说一声?还去找那个刘德,那刘德是肯帮人的人吗?这不是自讨没趣嘛!” 兄弟二人见了老两口,立马站了起来,听到刘大爷这么说,也不知道该怎么答话,就只好呆立在那里。 “五四大哥也真是不容易,拉扯你们长大,现在去了,却连个葬身的地方都没有,这样吧,我家后山坡下有块地,你们就把五四大哥、老嫂子和大侄子埋在那里吧。”刘大爷继续对兄弟二人说着。 兄弟二人抬起头,感激的话还没有说出口,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兄弟二人给老两口磕了头,谢过了老两口的恩情。 这刘大爷本名叫作刘继祖,他有个儿子叫刘英,是重八从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那次在野外吃烧烤也有他的份。 刘英从小就佩服重八,心里把他当大哥看。 先前,刘英正好在刘德家看到重八兄弟被刘德痛骂,哭哭啼啼的样子,于是回家就把朱家的情况详细的告诉了自己的父母。 刘继祖一家也是品行善良的人,想着一直和朱五四左邻右舍的住着,平时两家也很合得来,经常一起闲唠个嗑什么的,转眼人就走了,也真是可怜。于是老两口一合计,决定给他们一块地,好安葬死者。 多年以后,朱重八对于刘继祖老两口的这份恩情还是念念不忘。在当了皇帝以后,他追封已经去世的刘继祖为义惠侯,他的老伴为侯夫人,并且侯爵茵及子孙。 刘继祖用他的善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找了一张长期饭票,这张饭票的有效期一直到明朝灭亡。 有了埋葬的地方了,最主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剩下的至于寿衣、棺材也就不能讲究,而只能将就了,于是从家里找了几件破衣服,裹在尸体上,就抬到了刘家的地上要安葬。 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把几具尸体抬到了山坡下面,却突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雨下的人根本睁不开眼睛,于是兄弟二人只好跑到一座桥底下暂时避避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了,兄弟二人来到了山坡下面,惊奇的发现尸体已经不见了。 原来是刚才雨下的太急,加上山坡的土质太松软,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正好掩埋了尸体,还形成了一个小土包。 兄弟二人吃惊的不行,因为那时候人们迷信,这可是“天葬”啊,是老天爷帮助我们埋葬的父母啊!这是上天的眷顾啊!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一个偶然的地质现象,叫做泥石流,与所谓天意什么的没有任何关系。 埋葬了父母兄长,还得接着过日子啊,可是这日子是真的没法过啊。 之前虽然生活也很艰难,经常吃不饱饭,但是几亩薄田好歹还能勉强维持全家不至于饿死。但现在这么严重的灾荒,就是有田有地,也不见得能活下命来。 重八盘算着这一家子人。父母死了,大哥死了,大哥家的大侄儿死了,二嫂死了,二哥家两个侄儿死了,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都死了,二姐死了,二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不知去哪里逃命了。现在家里只剩下了大嫂和侄子朱文正、二哥重六以及自己。 大嫂和侄子文正好歹还有娘家人帮衬着,不至于饿死。 重八兄弟俩生活就难了。没有粮食吃,天天只能到外面找些树皮野菜充饥。邻居有个汪大娘见他俩实在可怜,隔三差五的也会招呼兄弟俩去吃个一顿两顿的。但那样的年景,各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兄弟俩也不好意思老去麻烦人家。 很快,树皮野菜也不那么好找了。兄弟二人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就在家商量着总得像个办法。还是重八脑子灵,他跟二哥说:“我听说周德兴、汤和都到外边讨生活去了,我想我也得出去。在外边总不至于饿死吧。” 重六心疼这个小兄弟,但是又想不出别的办法来,只能在那里掉眼泪。良久才说:“你能去哪里啊?” 听到这话,重八也陷入了沉思。是啊,能去哪啊?能干啥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六章 当和尚——为了活命而已 重八正想着,隔壁老招呼兄弟二人去吃饭的汪大娘走了进来。 听了重八的主意,她突然想起了重八刚出生时曾经剃度受戒的往事。于是汪大娘就把这事告诉了重八,并建议重八实在不行就到庙里去吧。 重八从来没听父母说过这段经历,今天听汪大娘讲了以后也是很吃惊。 好在总算是有个由头了,为了能活命,也管不了太多了,那就去吧。 于是重八辞别了二哥,简单收拾了一下,其实他也根本没有什么可收拾的,就来到了寺里。这寺庙就是当年朱五四抱着重八去过的那座皇觉寺。 进到寺里,见到了大和尚,重八把从汪大娘那里听来的故事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大和尚听完后,沉默良久,然后像是跟重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你还是来了。” 原来现在这大和尚就是当年为重八剃度受戒的和尚,名唤作高彬法师。 有了这层关系,重八似乎是找到了依靠,于是他就留在了皇觉寺。 从此,重八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份工作:和尚。 其实说重八是和尚也不是十分准确。 因为在元朝,和尚也不是随便就能当的,和尚本身是一种职业,以前讲过,要做和尚,是要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颁发了执业许可证(度牒),才能正式当和尚。 重八没有拿到许可证,就相当于是个编外人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临时工。这样他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和尚的待遇。 其实,在寺里重八只是一个干活的杂役,工作性质跟地主家的长工基本差不多。而且重八年纪最小、资历最浅,因此人人都能够欺负他、支使他。 重八每天不仅要辛苦的工作,还经常要受寺里和尚的闲气。 重八从小就是孩子头,小伙伴们都听他的,在家里,因为是最小的孩子,父母兄嫂也都宠让着他。现在却到了这步田地,肚子里自然是窝了一肚子火。 但窝火归窝火,却又发作不得,毕竟还得在这里混口饭吃。这里虽然劳累些,时不时还得受点冤枉气,但好歹能填饱肚子。 在生存面前,其余的一切都没那么重要。 重八毕竟不是一般人,虽然不能对活人发作,但是他却有胆子对佛祖下手。 有一天,他在打扫大殿,从早忙到晚,已经很累了,哪知道扫到大殿里的伽蓝神像前,不小心被神像的石座绊了一下,摔了一跤。 重八心里的火一下子升腾起来了,顺手抡起笤帚对伽蓝神就是一顿暴揍。 又有一天,寺里的蜡烛被老鼠给啃坏了。虽然平日里蜡烛的事情并不归重八管,但管事的和尚却把罪名推给了他。 寺里的住持德祝和尚知道了蜡烛被啃咬的事情,听信了身边和尚的谗言,也不做调查研究,就把重八训斥了一顿。 重八很生气,但又不敢得罪其他的和尚,于是只好得罪佛祖了。他想着伽蓝神是负责管大殿的,不管老鼠咬了蜡烛,也不管自己因此受冤,算不得好佛祖。于是拿起笔来,在伽蓝神像的背后写上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他居然把佛祖给流放了。 这些事情,重八自以为做的隐秘,无人知晓。其实都被高彬法师看在了眼里。但是高彬法师并没有声张,一来,他跟重八有一段前缘,二来,人人都敬着佛祖,重八却敢对佛祖下手,让他感到很惊奇,他觉得这个孩子可不是一般人。 没成想,高彬法师不声张,重八还是呆不下去了。因为皇觉寺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我们知道,和尚是不种地做工的,他们有土地,靠着收地租过日子,但这灾情实在是太大了,租地的佃户自己都饿的动弹不了了,哪还能给你交租子啊。 寺里的和尚想尽了办法,也收不上粮食来。眼看着寺里就要断粮了。 怎么办?住持想来想去,也只能精简人员了。就是把寺里的和尚都赶出去,然他们自己去外面讨生活去。等到寺里条件好些了再回来。 以重八的地位和资历,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第一批精简名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七章 不一样的乞丐生涯 就这样,重八被赶出了寺庙,此时距他成为和尚仅仅过去了五十多天。 用和尚们的话说,他们这种外出讨生活的方式叫做“云游”或者“游方”。当然,还有一个普及度更高的名字叫“化缘”。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唐僧长老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悟空,你去化些斋饭来”,“悟能,你去化些斋饭来”,“悟净,你去化些斋饭来”。 这里的“化些斋饭”就是“化缘”。 其实,普及度最高的叫法应该是“要饭”。 因此,唐僧长老的那句话其实就是:“xx,你要饭去。” 我记得小时候住在农村,还经常会见到要饭的人,他们穿的破破烂烂的,一般手里拿着两块木板,进门前使劲的敲着,口里说着些吉祥话,什么“发财”、“享福”之类的。 通常,只要是要饭的进了家门,都不会让他们空着手走,给半个馒头,给张饼什么的。 重八就是要进行这样的游方,也就是去要饭。 他是有主意的人,不会像无头苍蝇那样到处乱撞。出发之前,他就到处打听,往哪儿走比较好。最后听说往西南方向一带灾情还没有那么严重,于是重八就决定往那里去。 就这样,顶着和尚头衔的重八又加入了丐帮,开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这份工作做得也很艰辛。 那个时候,普通的寻常百姓家根本不会有余粮施舍给别人,要有饭吃只能去找那些大户人家。但大户人家一般家里都养着恶犬,重八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老是被恶犬咬伤。后来慢慢的有经验了,看到大户人家,隔着老远就使劲的敲木鱼,高声宣讲佛号,尽量在恶犬攻击他之前,先让人听到。 开始的时候,重八到了一个地方,总是一家一家的挨着去讨饭,结果大多数都是施舍不起的穷人,而能施舍的那些人家早已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其中的诀窍,每到了一个地方,专往冒烟的人家去要,从此他要饭的成功率就大增了。 虽说是要饭不容易,但重八毕竟有和尚的幌子。那个时候,人们大多数都有些迷信,对佛啊、神啊什么的还是比较相信的。 尤其是大户人家,多数都是做过不少坏事的,碰上和尚来化缘,这就是他们行善赎罪的好时候了。所以重八凭着和尚的身份和自己的聪明伶俐,基本上能够维持着自己的温饱。 这些情形,我们现在想来也会倍感心酸。 但是,大家别忘了,老子曾有句名言:“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孚。”福祸这事,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重八这悲惨的讨饭经历肯定是祸了,但是在这背后有着无限的福。 可以说,这段游方或者叫做要饭的经历,是朱重八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他整个人生事业的基础。 因为,他最少有三个收获。 第一,磨练了意志。 游方首先是个体力活。那时候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用说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可以乘坐了,就是有,朱重八也不会坐,他要是有那个闲钱,还游什么方,要什么饭啊! 所以,他所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亲自用双脚丈量出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朱重八从皇觉寺出来以后,先是往南走,到了今天的安徽合肥一带,之后又折向西,进入河南地界,先后到了河南的固始、信阳,然后往北到临汝、淮阳、鹿邑、亳县,最后又返回安徽境内的阜阳。 这前前后后几千里路,都是朱重八一脚一脚地走出来的。那个时候不仅没有什么高速公路,也没有什么国道、省道,有的大部分都是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或者是坑洼坎坷的凶险山路。 朱重八为了活命,每天不停地走在这样的路上,他的体魄得到了锻炼,他的意志也伴随着体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比体力上的艰辛更让他难受的是心理上的煎熬。 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的来到了别人家的门前,他总是要酝酿许久才能鼓起勇气敲响别人的家门。 因为他不知道开门迎接他的是恶犬环伺,是恶语相向,是冷嘲热讽,还是温言抚慰。 当然,最后一种情况出现的极少,这更加剧了他内心的挣扎。 但这种矛盾和挣扎的心理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在支撑他,那就是对于获得今天晚饭的渴望和对于见到明天太阳的向往。 在一块馒头或者半张大饼面前,尊严是什么?脸面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所有经历的这一切,让朱重八的心变得坚硬起来。渐渐地,他开始看透世间的人情冷暖,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面对死去的父兄只能跪地哭泣的孩童了,他已经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第二,增长了见识。 朱重八不同于一般的要饭和尚,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嗅觉。尽管那个时候他并不明白这敏感和嗅觉能够为他带来什么。 他在化缘讨饭之余,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游览。在外游方期间,他走遍了淮西一带的名都大邑,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了这片广大地区的地理风貌、山川河流,也深入的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这一切都极大的扩充了朱重八的眼界,让他增长了见识。 当然那个时候,他做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他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将来能够为他带来什么。他只是凭借着一种本能,一种天然的直觉,他觉得他应该去了解这些。 而当几年之后,他再次回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会由衷的感谢今天那个懵懵懂懂的自己。 第三,加入了组织。 朱重八加入的组织叫做明教。 你想的不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个明教。 熟悉这部武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明教的一把手是他们的教主,叫做张无忌,是个大侠。他的下面是光明左使杨逍和光明右使范遥。再下面是“紫白金青”四大护教法王,分别为紫衫龙王黛绮丝、白眉鹰王殷天正、金毛狮王谢逊、青翼蝠王韦一笑。四大法王的下面是五散人,分别是彭和尚、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布袋和尚说不得和周颠。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都是金庸老先生为我们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有一些人物却是在历史上有原型的,例如五散人之一的彭和尚。 彭和尚原名彭莹玉,他的公开职业和朱重八一样,也是一个游方和尚。但他的真实身份远比他的和尚身份厉害,他是明教的领导人,而且是很高级别的领导人,至少比倚天屠龙记里面要高。 非常巧合的是,朱重八在淮西游方的这几年,彭和尚也在这一代活动。 与朱重八不同的是,彭和尚不是真游方,他主要的目的是传教,传播明教的教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加入。 朱重八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明教。因为明教告诉他,现在这个世道太黑暗,我们应该联合起来推翻他,等待“明王出世”,到那个时候就能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了。 朱重八加入明教,聆听了彭和尚的教诲,对于很多内容他听不懂,但是彭和尚为他描绘的美好未来,他听懂了。 他知道,如果真能建成那样的社会,他的父母兄长就不会去世,他自己也不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了。 于是,他把这幅美好的图景记在了心里,并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帮助彭和尚去实现那副美好的图景。 加入组织,是朱重八一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从此,他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从走好我的路变成了走好我们的路。 加入组织的朱重八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组织的温暖,就骤然的失去了组织的庇护。 因为这个明教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却是个非法组织,属于朝廷重点取缔的对象。彭和尚的传教也都是潜伏地下悄悄进行的,最近朝廷突然加强了监管,形势陡然紧张了起来。于是明教教众四散而走,彭和尚也不知去向。 朱重八很失望,他不明白有着如此远大理想的一群人,在小小的困难面前怎么就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他开始反思他加入的这个组织能不能带领他实现那美好的社会图景,他也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去实现那美好的社会图景。 在这样的反思与思考中,他的心智慢慢成熟起来了。而这心智的成熟是他今后走向创业之路的重要基础。 失去组织的朱重八还得继续活下去。但是他却不打算继续游走下去了,他想回家了。 于是在离开了三年之后,朱重八又重新回到了皇觉寺中。 今天的朱重八已经不是当年的朱重八了。他已经能够从容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了。极高的情商加上谦恭的态度,很快他就在皇觉寺站稳了脚跟,成了寺里长老师父们的红人,而在众多师兄弟中也颇受欢迎了。 与此同时,朱重八也发现了自己文化上的不足,于是抓紧时间利用寺院里的资源看书习字,学习文化知识。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他的文化水平很快就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就在朱重八悄悄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天下也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江淮流域的贫苦农民起义了,武力推翻元朝的战争开始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