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 正文 孔子归来 说《论语》,自然要提起孔子。 儿提时代,约么5c6岁(80年代初期),见过孔子的画像,从小儿书上,印象是封底,有个面目狰狞的长胡子老头躬身趴在地下,被三只强有力的手紧握着的三支笔的笔锋对准腰椎间盘准备戳下去,老头多半张脸朝外,正好让明目善睐的小朋友看清他的面目,对了,小儿书还有一个革命从娃娃抓起且响亮的名字《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中学时代,好像被动背诵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大学时代,主动阅读过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別裁》和李泽厚老师的《论语今读》。 上班时代,在公元2010年的元月,电影院里看过一场胡玫导演c发哥主演的《孔子》。400座偌大的影院里,仅有4名观众,让我倍感欣慰的是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也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可惜的是,电影开始没多久那个孩子就开始哭闹,年轻的妈妈多次安慰未果,只好带孩子提前离场了。剩下还有一个哥们儿,是我掏的电影票钱邀请过来的,他摇头晃脑了好一会,发现没有惊险刺激的大场面,睡过去了。当我看到影片快结尾部分“让”颜渊三九天里跳到冰水里为了打捞老师孔子的竹简书籍而被淹冻死时,我哭了,一个人,哭的很复杂,不止为了旁边睡死过去的那哥们浪费了我一张电影票,也不止为了那个年轻妈妈的良苦育儿用心,更不止为了那个因哭闹而错过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机会的孩子,而更或是为了这一份一生难得的新年感动~独享一个人专场的电影 孔子曾被尊奉为中华文化的圣人,但近百年多来,却被打倒过不止一次。着实让人费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了千年的人,说扳扳倒了,再树就困难了。 本来孔子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奇迹,如今只能说是孔子的奇遇了。孔子为什么会有这份奇遇,定与《论语》有关。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我想并非赵普识字太少或工作太忙,以至于没看完整部论语,而是谦言自己未掌握论语全部要义,在一知半解情况下,参考以施政治国,也是大有裨益的。今天我们读《论语》,不为治天下,只为开卷有益,探究一下孔子的真相。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第一1.1 开篇之语,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有人问《论语》主要讲什么?言简意赅的回答:讲学习,讲朋友,讲君子,三讲。 有些人对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看法,不理解,从来感觉都是学习是个苦差事,考试,排名,分数线,“学海无涯苦作舟”,哪里来的快乐,还“不亦说乎”!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才对嘛! 据说,孔子育人一向循循善诱,由情入理,这编撰《论语》讲究开宗明义的作者们,夫子他老人家一生说了那么多名言警句,咋编排这首句,这么不通情理呢! 中华文化有个好传统,叫“为圣者讳”,那咱也知点趣,给圣人圆一下场子。学而时习之,有些人在“习”的翻译上下功夫,说“习”不是“复习”,不是反复学习得到快乐,而是“实践,实习”,学习而后实践,岂不快乐!可从我上小学c中学c大学的读书经历体会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好了是快乐,考不好不快乐,把课本知识付诸应试之实践,也没感觉到快乐啊! 所以,我觉得快乐与否不是“习”的事儿,是学的事儿。子曰的“学”和今日之“学“,不是一回事。子传六艺,礼(礼仪)c乐(音乐)c射(射箭)c御(驾车)c书(识字c书写c诗歌c文学c历史)c数(计算)。 习的繁体字,習。朱熹解释,習者,鸟数飞也。学了知识c本领c技能要像鸟儿一样展翅,自由飞翔,获得“学”而时“习”的无穷乐趣。 学礼,知进退。老师教你长幼之礼,你学而时习之,回家和你爹点头哈腰,连磕头带作揖,再说来几句拜年话,你爹咧着大嘴乐着赏你顿麦当劳,不亦悦乎! 学乐,知动静。老师教你一首好曲子,高山流水,你学而时习之,回家琵琶c古筝加扬琴弹给你老妈,听得她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儿,没花啥钱减肥成功,不亦悦乎! 学射,知勇懦。老师教你练弓箭,百步穿杨,你学而时习之,放学路上林子里遇见豺狼虎豹,再也不用扭头拔腿就跑了,拿出弓箭挨个射瞎它们的眼,牵上一串回家煎炒烹炸改善生活,不亦悦乎! 学御,知缓急。老师教你开车,喔喔吁吁,你学而时习之,回家把厩里宝马驾上两轮推车,拉上兄弟姐妹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风驰电掣,急停缓转,不亦悦乎! 学书,知往来。老师教你练字诗书,之乎者也,你学而时习之,拿起毛笔,刷刷点点,妙笔生花,向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倾吐一下你辗转反侧c九曲十八弯的衷肠,不亦悦乎! 学数,知多少。老师教你珠算,加减乘除,你学而时习之,作为少东家,抱上一人来高的铁算盘,趾高气昂挨家挨户噼里啪啦去收房租,一下五去四,六去四进一,不亦悦乎! 以上可以看出,子曰的学,是素质教育之学,乐在其中;如今之学,是应试教育之学,苦在过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好理解,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了足够阅历,更能切身体会出来朋友自远方来的那种快乐!子生活的时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都落后,可以想象,远方朋友离别再相聚的时间跨度比如今大的多,离别不易相逢更难,所以,有朋自远方来,那种喜悦是必须用奏乐来表达的,更是可以用反问句加以强调的!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名来,皆为利往。谁不想出名,让天下人熟知认可自己的才识或美貌,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不想拥有财富,巴不得福布斯扩大排名,把自己特招进去;恨不得有良田千亩,广厦万间,大庇天下亲戚俱欢颜。哪怕是小有成就,小有进步,都怕别人不知道,恨不能提溜住人家耳朵大声向世界宣布自己有多在乎自己。 所以,人不知而不苦恼c烦恼c恼怒c生气c憋气,还能以平和的心态对人对己,实属不易。这就需要有足够深的修养和足够高的道德,配的上“不亦君子乎”。当然,如果自己蒙冤受了委屈,不为人知,自己还不愠,更难能可贵,真君子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2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老师讲头一句,他讲第二句,尊称有子,可见位之高,言之重。 这句话,关键词:犯上,作乱,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人之本与。 先说孝悌。人之本,根源于父,脱胎于母,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慈而子女孝,天经地义;兄弟姐妹,骨肉同胞,血浓于水,兄良弟悌,顺理成章。 孝之中,母子情怀,是先天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甘甜的奶粉把你喂养大。孝母是不用后天教育,就是不读书没文化的人也知道亲娘。君不见,水浒里,杀人越货的山贼都知道惦念家中八十岁的老母 父子情怀,兄弟情怀,为啥要后天加以教育强调,因为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有天生的血缘,也有天生的利益纠葛,会在大家庭内权c利的占有c分配上产生分歧c矛盾。加上过去的婚姻是男可以多娶,女不能二嫁,父亲的爱是分散给予多方的,同父同母和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们共同生活,这就难免会有情感c利益等冲突,就需要个伦理规范。 两两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夫妻c父子c母子c兄弟c兄妹c姐妹c君臣c师生c朋友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强调:父慈c子孝,兄良c弟悌,夫义c妇听,长惠c幼顺,君仁c臣忠,互为前提和因果,不能偏废。在有子看来,父子之间c兄弟之间是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孝悌是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道,路也,正途矣。孝悌之人,犯上鲜见,作乱未有。 这个基于人性的总结,虽然符合逻辑,但却让历史上一切革命者难接受,因为革命的正义与否和犯上作乱并非泾渭分明,不容易撇清关系。所以,革命者从来认为《论语》宣扬的是统治阶级哲学,孔子及其弟子和他们的追捧者统统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代表。由是号召革命,必先贬孔c反孔c批孔,否则有犯上作乱嫌疑的革命者被扣上不孝不悌的大帽子,谁都热的受不了。 俗话说:孔子删《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杀字,中立词,不区分正义非正义,没有道德审判意味,好人杀坏人,叫杀;坏人杀好人也叫杀。弑,以下杀上,杀君杀父,叫弑。弑字就有道德审批的意味在里面,就能品出责备的味道。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记录的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重新进行微言大义的删减增述,成就《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其保社稷着不可胜数”,可见孔子知晓掌握的近现代史,是一段革命的血泪史,革命浪潮浪打浪,孔子是看不惯的,他倾向更久远一点的那段历史~西周时君c臣c百姓各得其所的太平天下。孔子没有致力于革命如何成功的理论研究,而是辛劳奔走在各类人群中,倡导放弃“力”治,推行“德”治,仁者仁政。所以说,孔子是反对革命的,一点不冤枉。孔子之后的历史现象:革命迭起c政治动荡时,孔子就被摔,百姓往往生灵涂炭;天下太平盛世c政治清明时,孔子就被捧,百姓往往安居乐业。但有些人笔下的历史却是:捧孔子,是固化阶级利益,是维护阶级统治;摔孔子,才是民主解放,才是百姓的新生。 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人怕被道德清算,所以要和孔子划清界限,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3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讲仁,何为仁,简单说:人之为人,乃仁也。人与仁,足见祖先创字造文,是费了一番心机的,两字发音相同,人,是一个人,仁,是二个人,可见仁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有人解释:仁者,爱人也。 俗话说的好,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一个人,是不是仁,这个人自己心里清楚,外人需要判断。孔子的经验是,巧言令色的人,要警惕,很少(鲜)是仁人。 那么何为巧言令色呢?巧言,不是笨嘴拙舌,而是能说会道,巧舌如簧;令色,不是面无表情,镇静自若,而是皮肉起褶,眉飞色舞。 还好,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鲜仁也,而不是”非仁也”,否则,仁人都不敢多说话和多微笑了[憨笑]。 汉语很丰富,对不仁之人,有的是词:心怀叵测,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禽兽不如,蛇蝎心肠,狼子野心,为富不仁,笑面虎等等。其实呢,这样表述,对禽和兽有失公允,因为有的禽兽表现不比人差。比如虎毒不食子,但人有抛子弃女的;比如乌鸦长大尚知反哺,但人却有不养育父母的;比如犬马对喂养人有赴死般的忠诚,人却不乏有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比如鸳鸯结合至死不离,人却不乏爱时海誓山盟c离时恶语相向的;比如狼群团结一致对外,人却不乏因利益向左而朋友反目,甚至卖主求荣的。禽兽之间,弱肉强食,是真性情,比的是真本领;人与人之间,却不乏阴谋c权谋,坑蒙拐骗偷,尔虞我诈,图财害命,借刀杀人,诸如此类。所以说,有时候说某人衣冠禽兽,实际上贬低c埋汰c甚至玷污了禽兽的正义称号[憨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4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学生。前面有子,这里曾子,能被尊称子的,地位德行足够高。曾子这句话,又提出孔学两个要义:忠,信。祖先造字又是一番良苦用心:中心谓之忠,人言谓之信。 曾子说自己“日三省吾身”,这个确实不容易,我们多有反省自己的心路经历,但一日三省,需要极高的自我修养。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从野蛮走向文明,逐步“文而化之”,是“衣冠下的禽兽”[憨笑]。反省,就是我们离“人”更近一步了,还是停滞甚至退步到“禽兽”阶段。曾子一日三省的内容,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而不是“为己谋”,说明自己不是个体工商户,是给人家打工,当然这个“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公家”。现代的话来说,是为私营企业谋,或是为国营企业谋,或为政府机关谋。总之,拿人薪酬,为人家谋。反省什么?是否“不忠乎”。忠于什么?道德规范,职业操守,各类规则c规定。反省:有没有忠于职守,有没有尽职尽责,有没有监守自盗,有没有以权谋私,有没有贪污[呲牙] 因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后边跟着三个内容,是一日反省三次如下内容,还是一日反省如下三个内容呢?[憨笑]当然,不论一日三省,还是一日省三,都不影响曾子的语言要义,这里只是见识一下汉语表述的模糊性,如同国画,黑白之间,讲究意境,画外的想象,虚中带实。题外话,活跃一下气氛。 言归正传,曾子一日三省第二个内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这个字,有时很尴尬,人言,有时就是谎言,口是心非,恶语中伤,妖言惑众,造谣生事,招摇撞骗,骗财骗色都是口吐人言,和信背道而驰。朋友之交,信字当头,要言而有信,坦诚相待。即使帮不了朋友,也不能为了利益欺骗朋友c利用朋友c加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底线,当然愿意禽兽不如的除外。 第三个反省“传不习乎?”,念传(chuan )也好,念(zhuan)也好,意思应该包括老师或者长辈c君主讲授传达的主旨c要义,还应包括各类典章和书籍内容,诗c书c礼c易c乐c春秋等文化学习,射c御c数等技能学习,反省自己是否用心研习了没有,用心实践遵守了没有。 一日三省吾身,大家做不到的话,就先从三日一省吾身做起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5 1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导),领导,引导。千乘(sheng)之国,当时应该是个政治c经济c军事c人口综合实力比较大的国家。当然从后面讲的“治国方略”看,百乘之国也好,万乘之国也罢,都适用。 敬事而信,尊重从事的事业c工作,对上对下都有诚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不是促用,不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使民以时,有学者引证孔子所言的“人”与“民”概念指向不同,士大夫阶层为“人”,平民百姓是“民”。由此,译白话为“治理国家要力行节约,关心爱护士大夫,使唤百姓要合时宜c时令”。 对于此种解释,愿付之一笑,不敢苟同。古虽有君臣之分,有公c卿c大夫等“人爵”之别,但从来没有剥夺和阻断平民百姓读书的权利,读书人理想“格物c致知c诚意c正心c修身c齐家c治国c平天下”的人生进阶也从来没有阻断过。孔子自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古之百姓与士大夫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是出身决定一切,而是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认为孔子在讲如何道千乘之国时,主动用阶级区分的方法把“人”与”民”对立起来区别对待,不符合夫子之政风。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治,难道是为士大夫争取生存空间,而不是为百姓疾苦而奔波?难道孔子从来崇尚的尧c舜c禹c汤c文c武不是因为”爱”平民百姓而成就“王道”,而是因为”爱”士大夫c且会”使唤”平民百姓而得天下的吗?这里只能呵呵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6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很好懂。弟,悌也。心里有弟,装着弟,惦念着弟,就是悌。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字的造字有学问,有哲学思想,有价值判断。“入则孝”,回到家里面,对父母长辈要尽孝道;“出则悌”,出门在外,要友爱兄弟,可引申为在外待人像对待兄弟一样。“谨而信”,说话办事,要严谨c谨慎有信用c信誉。“泛爱众而亲仁”,上文有“节用而爱人”,这里爱“众”,三人也,如果按某些人爱人是爱士大夫的解释,这里应该译为“爱士大夫们”了,哈哈。“亲仁”,接近c亲近仁,“仁”者,“爱人”也。仁是个涵义丰富的大概念,何为仁,首先闹清楚何为人,二人为仁,然后对于“仁”的释义,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行有余力”,是指前文的“孝c悌c谨c信c爱众c亲仁”之“行”做好了,尚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孔子倡导的是“先做人,再谈治学”,做人做好了,做端正了,把本质先搞好了,再习文学,进行文饰。这个教育学的观点,很有道理,现实生活中,不乏知识不少c学问不低但却品行不端的人。 教书先育人。 关于学文与教学,华夏文明很早就有了清晰c理智的认知,一同学习一下《礼记学记》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学完,收招) 孝c悌c谨c信c爱众c亲仁,人之质,璞玉也;则以学文,雕琢成玉器也。文质彬彬,君子成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7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中华自文明始,人均有姓c名c字,显得有文化c有寓意,称呼上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除长辈或君长可直接称呼晚辈或属下其名外,同辈c晚辈一般称呼对方的字以表尊重c尊敬,不直呼其名。直呼其名,相当于你见到你们处长c局长c总经理c董事长,不尊称职务,直接叫老张c老王c老李c老赵。倒是没啥不可以,就是感觉有点二。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可见地位高,能在开篇前几句就发言。论语的编排,应该是费了一番心机的,否则简单的孔子说几章,弟子集中分类说几章,也算条理。按照南怀瑾老师说法,论语是一篇整体结构紧凑,语义连贯的大文章。我表示赞同。 “贤贤易色”,大家的理解不同,解释迥异。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夫子心中的本意,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用文字记录下来,难免会有出入,而后经历近二千五百年的颠破流离,有些文字的释义,后人只能揣摩猜测,有时争论不休,引经据典大家忙的不亦乐乎。我的意见是,释义符合常理逻辑,上下文意连贯,是最基本的。引经据典论证半天,万一争论的那个字c词是因为口口相传c刻竹简时刻错了咋办呢。所以个别字词明显和全句c全文不搭,姑且可以推定为讹传。 “贤贤易色”,贤贤没啥争议,第一个贤是动词,以为贤。第二个贤是名词,贤人,贤者。贤贤解释为“对待贤者要礼贤下士”。和“亲亲之爱”句式一样,亲自己的至亲。“易色”释义有争议。易,有人认为作“如”解,贤贤如(好)色,“贤贤”应如“好色”一样,发自内心c发自肺腑c发自人的生理和心理自然。这种解释倒也通顺,就是过于牵强,哈。孔子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孔子认为“好色”是天然c自然,“好德”需要后天的修养。作为孔子高徒在这里强调贤贤如(好)色,似乎论调和老师不太协调。另外有人解释“易色”为“改变脸色c态度”,“见到贤者要礼贤下士,要和颜悦色”,与下文搭起来,更通顺和符合逻辑。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三句讲“事父母”c“事君”c“与朋友交”,方法论分别是“竭其力”c“致其身”c“言而有信”。再回头说“贤贤”的方法论,“贤贤要如色~像好色一样”,明显不如“贤贤要改善态度,和颜悦色”更通顺c合乎情理c合乎表达习惯。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此处之“学”如何理解,学什么?个人认为是“学文”。前面一句16中,孔子说“学文”的前提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做人是前提,然后做学问。子夏认为把“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做到位,不学,也谓之“已”学了。可见,孔子和弟子都很重视人的本“质”,而对于“文饰”则在其次。 学习很重要,本质是基础和关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8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关于本句的翻译理解,异说颇多,主要集中在“无友不如己者”理解和解释上,夫子此言的本意是啥,引来无数英雄竞发言。一是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是理解为“没有朋友会不如自己(换言之就是别自以为朋友都不如你)”。两种观点正反双方辩友中,均有大师级或教授级人物,纷纷追根溯源,引经据典,各执一词,忙得不亦乐乎。其中,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中释义此句“无c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北大李零《丧家狗》里认可这种解释并长篇引注来印证,孔子表达的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为友”。南怀瑾《论语别裁》和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则持相反观点。我曾到书店里浏览多种儿童或少年版《论语》读本,此句均很生硬的释义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谁在曲解孔子之意,谁在误人子弟,有必要念叨念叨。 这里,幸亏孔子当初说这句话时前后还有话,既没有孤零零的直接来一句“子曰:无友不如己者”,也没有直接以“不”代“无”说成“子曰:不友不如己者”,否则这后代文人墨客的笔墨官司不知要打成啥样子。当然这种争论,未必天下人都感兴趣,或许碰见在老家务农的我三叔,会来一句:“吵吵半天,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没有,能多打出半斤粮食不?” 考虑到“无友不如己者”聚众颇多,引人注目,事关重大,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技术手段加以研究!我们先把它从孔子的整段话中隐去,留上个各位在各类名目繁多的考试中都能喜闻乐见到的填空,然后通过上下文综合分析,看看填上个啥东东最能成就孔子心中的那个标准答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___,过则勿惮改。(本题10分) 分析这句话之前,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话,不是把他老人家一辈子说过的话,包括喝高了时说的,盛怒之下说的,还有做梦时候说的,以及前言不搭后语的各类讲话c谈话c家常话都记载下来。而是学生为纪念孔子,把他老人家能育人c化人的优秀言论记载下来。这些言论最起码是通顺连贯的,作为以好学为最高荣耀并精通六艺的老师,孔子就是由于不慎语误,说了前后矛盾c漏洞百出c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学生也不会把它选编到论语中来,让后人娱乐着议论去混淆视听的。也就是说,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教书育人都不会犯的言语错误,论语里不会有,这不是武断,这是个常识判断。还有呢,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在《易经·系传》中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啥意思呢?就是说用书写文字的方式记载人的语言,无法完全忠实于情景交融c声情并茂c阴阳顿挫的说话(言)本身;而就是直接说话(言)本身,也无法完全忠实于说话之人的内心所要表达意思。例子呢,生活中的“说者有意,听着无心”比比皆是;更狠的是“说者无意,听着有心”。历史和现实中从来不缺的就是那些不甘寂寞c善动心思的听者,殚精极虑搬弄出说者的是非来,进而丰富我们对人性是何等的善恶交杂c无常变幻的深刻认识。如此赘述,无非是强调习读和思考孔子的文字传言,如果心不诚c意不正,难免会闹出理解语义的笑话来,起码不要简单到夫子说“你可真能耐”,你当真以为是夸你真有能耐呢,仅此而已。 好了,闲言少叙,下面开始做题。 做这道题,流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分析隐去的这句话,不要行不行,如果不要不影响夫子这段话的整体意思表达,就不要了。虽然丢了10分,但少了大师们口舌的纷争,而使其专心用于吃饭c喝酒c啃肉,物归其本,善莫大焉。当然如果分析出隐去的这句话不能不要,那就毫不犹豫的迈出第二步。 第二步,通过分析隐去句子的前后言语的表述,重点关注这个空缺处孔子最可能是要表达什么,是要表达他老人家一以贯之的观点呢,还是一反常态,出其不意整出一句惊世骇俗的论断来。 第三步,把隐去的句子放回去,看如何才能真正“意”得其所,使得夫子说的这段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的话不至于成为一段废话,或是一段笑话。 首先,我们试着啰嗦着翻译翻译这隐去了一句话的这段话。“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___,过则勿惮改”。应当肯定的是,不论这段话隐去没隐去其中的一句,夫子说这段话应该是针对“君子不重”的现象有感而发,而且很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个人“不重”表现的谆谆教诲,绝不会是夫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冥思苦想,为了给《论语》投稿而精心创作出的一个名言警句。那么这段话前后两句,前一句应当是说君子不重的不良后果,后面一句应该是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的改正错误观点和做法的意见及建议。 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君子不重的表现可能是什么呢,能造成“不威”和“学则不固”的后果。一个人见到长者或领导心无敬畏,嬉皮笑脸,称兄道弟,在朋友圈子里面自鸣得意,炫耀学识,目中无人,以自由自居,以独立自诩,就是不沉着稳重的表现。对于这种不自重的人,大家都唯恐躲之不及,可他自己还感觉自己耀武扬威的不得了。这样的人应该就是孔子说的“不重”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威”,既没威严也没威信,学业或学术就算小有所成,也会很不牢靠稳固。那么针对这样的君子“不重”,孔子开的药方是什么呢?“主忠信,___,过则勿惮改”。忠的对象是君,君臣之间讲的是君待臣以礼c臣侍君以忠;信的对象是朋友,朋友之间要互信。这隐去一句的整段话可以啰嗦的翻译为“孔子说:要想做君子却不自重的话,就会失去威信和威严,即便有点(仕途或学术)成就也不稳固和牢靠,要自重,就要从内心处对待君主充满忠诚,对待朋友要满怀诚信,___,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就要勇于去改正错误”。这么一翻译,很明显中间少了必要的语义连接,让不这最后一句,让人勇于改正错误的教诲显得很突兀,这个不“自重”的君子听起来也会不很服气,我哪里不“自重”了,我自我感觉良好啊,哪里错了我就改啊改的。所以,要以德服人,这第二步还非走不可。 第二步,这隐去的没说而要说的话,应该是夫子一语中的,点明其人在忠君信友方面的缺失,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根本和表象是什么,进而才有可能强调,君子知错必改。 第三步,把刚才隐去的一句放回到考题中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回,假如把“无友不如己者”翻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并放到刚才第一步和第二步分析的语境中,我们这个以因材施教而著称二千多年的至圣先师,明明发现有个后生学不自重,眼光高挑,在群众中缺乏威信威严,学术上自鸣得意,实则摇摇欲坠没点稳当劲,除了自己眼里几乎都没瞧得上的人了,结果给的改进建议是:“(要自重),就要从内心处对待君主充满忠诚,对待朋友要满怀诚信,不要继续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就要勇于去改正错误”。这话说的,驴唇对马嘴,这到底是要诲人不倦培养仁德之君子呢,还是要毁人不倦造就势利之小人啊。 让我们再把“无友不如己者”翻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别自以为朋友都不如你)”看看这个治“不自重”的药方如何:“(要自重),就要从内心处对待君主充满忠诚,对待朋友要满怀诚信,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别自以为朋友都不如你,要看到每个朋友身上的长处,三人行必有你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并勇于去改正错误”。 这样一段话,出自孔子之口,才像个老师。否则,这孔子上课,头一句开场白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刚引而导之把诸夏之国的弟子们热情好客的情感调动激发出来,没出几句就话锋一转,劈头盖脸一句“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想象一下,听到这霹雳般言论在讲台底下面面相觑的弟子们,估计心里都犯开了嘀咕:夫子刚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一定是少说了个定语,应该是有“如己”朋友自远方来,才不亦乐乎呢;另外,夫子也没说,这如己不如己,是比身高啊还是体重,是比五官貌相啊还是身材三围,是比琴棋书画还是斧钺钩叉,是比四书五经还是马恩列毛,是比温c良c恭c俭c让啊还是比革命的意志和胆量 综上所述,“无友不如己者”,正解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是朋友就有你学习的地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9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又发话了,前9句他说了2句,老师孔子说了5句,有子和子夏各说了1句。可见,论语编撰者很有点史学精神。老师很重要,地位也很高,弟子们也敬仰,但是,名言警句著作权不能全归老师所有,即使老师表述过类似语义,没有弟子总结归纳的精炼c精辟,一样以弟子之言作语录。类似的事若放到如今,就只能呵呵了。所以《论语》这本著作,开创了很多可贵的精神,值得学习传承。 言归正传,这句话讲“民德归厚”的方法和途径,“慎终,追远”;或者说讲“慎终,追远”的社会效果c后果,“民德归厚矣”。 《论语》里不论孔子说也好,还是孔子弟子说也罢,总结的都是人生c人世的经验之谈,几乎没有先验的预言c揣测。 “慎终”,丧尽其礼;“追远”,祭尽其诚。前面几句讲的“友信c孝悌c贤贤c事父母c事君c爱人c使民c爱众”等,都是讲如何对待活着的人。这句比较沉重,讲如何对待逝者,刚过世的丧葬,过世后的祭祀。这也是人生必修的课题,每个人都要经历面对逝者,也将无一例外成为逝者。 慎终,丧尽其礼,活着要有规矩,死了要有葬礼。失去至亲,痛苦之情发于内心c流于言表,送别亲人,须要一定的仪式。古之葬礼有法可依,奔丧c哭丧c衣着c举止c神态等等,《礼记》篇中都有专门规范和注意事项,如按与逝者亲疏远近(血亲c姻亲)着五服等,不多赘述。如今的葬礼已经简化c简单许多,农村较城市会多讲究和复杂一些,城市葬礼已经很少见穿丧服的了。 追远,祭尽其诚。祭礼在《礼记》中有“祭法,祭义,祭统”等篇作规范,先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各路神仙,再祭祀帝宗祖先。以前家族有祠堂,专门场所祭祀。如今的祭祀,从祭祀内容c地点c仪式上,都简化许多,也就祭祀祖父母c父母,至于对天地日月星辰c列祖列宗,则形同陌路,失去感觉。如今祭祀地点有墓地c骨灰寄存处c十字路口等,仪式多以点心水果c烧纸为主。“追远”方面,只知有父母,不知有祖宗,追思没多远。 “民德归厚”,没说”人”德归厚。按照有些专家对“人”与”民”的区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慎终,追远”,适用于(民)百姓,不适用于(人)士大夫阶层。 如今的“慎终,追远”,已经移风易俗,“丧尽其礼,祭尽其诚”没有外力要求,“尽”到何种程度,全凭个体自觉。至于民德的厚薄,每个人感受不同,答案不同,,保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0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c良c恭c俭c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句话,语气词多,猛的一看不得其解,有点绕,咱慢慢来。 子禽,不是禽,是人的字,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的高徒。扯点闲话,李零认为,孔子当圣人,子贡功不可没,是主要鼓手。这里又只能呵呵了。原来在李教授眼里当圣人这么简单,学生吹捧就可以。三千多年文明,中华民族就出了一个圣人仲尼,世代老师无胜数,只怪自己学生不给力啊,呵呵。 言归正传,从子禽的问题看,他应该不很熟悉了解孔子,像是徒孙(子禽)问师傅(子贡)关于师爷(孔子)的往事。子禽问子贡的问题,啰嗦成白话文,大意是“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就对这个国家的内政外交c大事小情很清楚c很了解,还能参与c过问该国政事,这是因为夫子主动求该国国君给予他的啊,还是该国国君主动给予夫子的呢?” 子贡的回答是此句的重点,译成白话,大意是“(你师爷)夫子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温和c善良c谦恭c节俭c礼让,就是靠这种人格魅力才能到一个国家就受到该国国君的礼遇,很快熟知该国的内政外交等整体情况,并有参与c过问国政的待遇。(有时就是国君主动给夫子的这种礼遇),即使有时是夫子主动求之c得之,(他靠的也是自己内在修养而成的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这也和其他人求之c得之的方法途径不一样。” 能看出来,子贡对夫子的言c行是心悦诚服的。夫子去世后,其他弟子墓前守孝三年,子贡六年。孔子乃布衣,不是帝王将相,子贡也没必要违心巴结。实乃师徒真情也。当然,后世好事无礼之徒,居然有论调,说子贡想流芳百世,于是发动弟子们高抬c鼓吹c圣化老师孔子,造圣。还是呵呵哇。《礼记》有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1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前文提到“出则弟(悌),入则孝”,何为孝?标准有许多。孝几乎就是指向子待父的,母子连心,孝母是天性,后天教化孝母几乎是废话。 “父在,观其志”,父亲活着的时候,做儿子的,要看有无雄心壮志,有没有人生理想c信念c目标,如果就是个吃喝公子,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免谈是孝子。“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后,人生宏伟志向是否依然如故,所作所为励精图治是否一如既往,也是检验孝子的试金石。民间有句话“父爱如山”“父亲是家中的天”,父亲过世,家里天塌了,儿子要挺起脊梁勇挑家庭重担,“观其行”,是条汉子还是怂包,汉子就是孝子。“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活着的时候,缔造的良好家风家训,在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予以坚持传承,就是孝道。 当然,这句“三年不改于父之道”,有些人说如果父亲是偷盗者,大坏蛋,做儿子的三年不改父之道,还是孝吗?是愚孝。还得呵呵,这是抬杠。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非说如果这个朋友是骗子c盗贼c杀人犯,自远方来,还乐吗?这不是研习论语,这是玩弄文字无理取闹。 有些人把这就句“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更牵强附会到维护封建父权c君权的论调上,说这是封建的文化根源。呵呵。我在想,说这话的儿子们,不知道小时候受过他爹多少虐待c暴虐。让不就是小时候他爹没给他买泡泡糖,记恨在心,刚不穿开裆裤了,就伺机报复他爹。好个逆子。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2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古文行文没标点符号,句读(d一u逗)学大概是古人学文的第一步,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出于节约竹简c布帛c纸张才这样做。如今我们看到的古文,多是已经根据语义做了标点符号的,借着工具书阅读。若是拿到一本从右往左竖着排列c没有标点c夹杂着生僻字的古籍,眼睛绝晕,头是绝大。 训诂学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的学问。其中,注:是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疏证:是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c校正c考证和阐释。经查阅,注解的形式和方法称呼有多种“传c笺c注c训c诂c说c解c诠c释c记c通c学c述c订c正c微c隐c书c义c义书c正义c音义c章句c集解c补注”等等。归结为两类:一是只解正文的“注”;二是除解正文之外,还解释注文的“疏”。注c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c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围绕一本书,各朝各代成群结队的文人墨客c迁客骚人,官方与非官方c自觉不自觉的,不厌其烦c引经据典c各抒己见争作集解c注c疏的,无出《论语》之右者。 看了古今几本书的释义,句读不尽相同,释义也差异颇多。下面列举一二: 《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作疏)中句逗,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礼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於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 朱熹(1130~1200,宋)朱老师在《论语集注》中句读变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同上,释义“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 朱老师在释义中提出了新的概念“理”和“体c用”,都是大大的哲学概念。以后有机会再研习细说。朱老师生活的南宋时代,离我们也一千年出头了,他离孔子生活的时代一千五百年。朱老师的古文基础和学识成就远高于我们,他的对《四书五经》的注解释义在宋以后c辛亥革命之前的各朝代科举选士中几乎就是官方教科书。当然我们今天对论语章句有新的不同理解c见解,不必受其约束,但句句和朱老师顶牛c抬杠,也肯定不对,哈哈。 南怀瑾(1918~2012)老师在《论语别裁》中,句读又有不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上,南老师分段解说,没有进行直译。大意是说礼之规范,以和谐为可贵,先王之道之所以被称善称美,就是因为大小事情都以礼治国待民。和也不能矫枉过正,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也不可行。 李泽厚(1930~)老师《论语今读》中句读比起朱熹,在先王之道后多了个逗号,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有子说“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珍贵。前代圣王的规矩,这样算美;不管大事小情都如此。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即如果为恰当而恰当,不用礼来规范衡量,那也是行不通的。” 李零(1948~)在《丧家狗》里句读还在变化,多了个冒号,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方面:没有直译。认为此句二层意思,“小大由之”之前总结前文,“有所不行”冒号后与前文相反,转折表达另一层意思。句意理解上与南老师和泽厚老师无多大差异。 五个人,五本书,五种句读,解释上也存差异。就释义而言,有子言“和”,与乐有关还是无关,是个分水岭,有必要打打口水仗。 比较起来,个人更认同何晏c邢昺《论语注疏》的句读和释义。 关于礼,还想多费点吐沫。 说起我们可爱的祖国—古代中国,有人说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人治”社会。其实我觉得更确切应该叫“礼治”社会。人治社会,治法随人而变;礼治社会,治法随礼而变,礼不变则治不变,人变易而礼变难。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语录的《论语》之前就有《礼》这本行为规范,后来不断完善成为《礼记》(“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就是节选自《礼记》,其中《中庸》据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礼记》立意高远,包罗人生万象,涉及天子c诸侯c大夫c士c庶人,扮演人生不同角色时,从生前胎教开始,到人生各个阶段洒扫进退c言语行为c举止投足c禁忌避讳c官阶典章c婚丧嫁娶,直到亡葬祭祀等等,包括孔子与弟子的问答阐述等,还有对各种礼节礼仪礼法礼器都作了繁文缛节般的规范。 《礼记》开宗明义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亲近)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中《经解》篇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c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c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c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由是可知,礼在古代人行为规范中重要和统领作用,乐的辅助教化功能一样不能小觑。如果说起《礼记》的精神,如其所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不是自尊而卑人。即使君臣有别,父子有别,男女有别,尊卑有别,礼也是相互的,礼尚往来。在礼面前,地位不同c身份不同,但都能感受到礼的给予和回报,心理上是平等和谐的感受,如同“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 “法治”,有法则就有罚则,违法必究;“礼治”中,鲜见“罚则”,如果”违礼”则多是道德谴责,心理谴责为主。 某种意义上讲,礼治是建立在人性自觉之上(人认为并认可自己是人,行人之事),法治建立在总有不自觉的人性之上(做非人之事)。有人说礼治社会是不平等的社会,有尊卑长幼男女之分;法治社会是人人享受自由c平等c博爱的社会。果真如此吗?呵呵。 综合一下上文的废话,尝试着用公元二十一世纪白话翻译一下有子曰: “礼在节制c约束人的行为方面,贵在与乐相和,相得益彰,乐为礼所制c为礼服务。施礼与还礼,遵循恭俭庄敬而不烦的原则,其功能c功用在于礼作用的双方之行为与心理的和谐c从容c和睦上。先王之礼治,消除化解矛盾冲突c保持社会和谐美好,大事小情都由乐和之礼规范之,所以天下祥和c近乎完美。当然,单独为了乐之和而和,片面追求乐的奢侈豪华,而脱离了乐的广博易良之化民功效,丧失礼的‘礼尚往来c自卑而尊人’等要义c原则和规范,也是不可取c不可行的。” 这颗砖头抛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3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总是有料,这话说的又是不明不白。与上一句一样,同一句话,后人注解多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复”c“因”的不同释义上,造成对整句的连贯理解也大不相同。 何晏c邢昺的《论语注疏》中:复,犹覆也。人言不欺谓之”信”,于事合宜为“义”。信不是义,义(合宜)之事不一定要言出必行。举了两个例子,关于“义不必信”,说《春秋》中记载晋国大将乇帅领命侵齐,路上闻齐侯死了,乇帅没有信守对晋君的承诺继续讨伐,而是还朝,《春秋》对此称善。此为义不必守信也。说“信非义也”,《史记》中有个叫尾生的人与女子在梁下这个地方约会,女子没来,洪水来了,尾生“守信”不见不散,抱柱而死。这是虽守信而非义(适宜)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者,因,亲也。所亲不失其亲,言义与之比。既能亲人比义,不有所失,则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言“亦”者,人之善行可宗敬者非一,于其善行可宗之中,此为一行耳,故云“亦”也。 朱老师《论语集注》中释义: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南老师《论语别裁》中: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c仁民c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 李老师《论语今读》直译:“有子说:讲信任必求符合正义,才能履行诺言;讲恭敬必求符合礼制,才能免遭耻辱;所依靠的不脱离自己的亲族,这就可以效法。” 李零《丧家狗》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读为“姻”。古代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关系,就是“姻”。前者叫内亲c内宗,后者叫外亲c外宗。孔子的意思是,姥姥c舅舅家,虽然比不上爷爷家,但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 这只是选择了几家之言对比,稍查阅一下,关于《论语》注解c释义的作者,名人多多,东汉郑玄(127~200),南梁皇侃(488~545),南宋程颢(1032~1085)c程颐(1033~1107),清刘宝楠(1791~1855),近现代的程树德(1877~1944)c钱穆(1895~1990)c杨伯峻(1909~1992)等等。再把他们的理解释义罗列上,别说一部《论语》,就里面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释义,追溯说者的原意,就可以开大专辩论会了,哈哈。 关于本句的释义,试着混合着白话翻译一下:有子说,信本乃人言不欺,但有时为合乎适宜,其言可覆也,虽言可覆,但未丧其信,不失其义。对人恭敬要得体得当,不过分卑恭低三下四c自取其辱,恭合乎于礼,礼尚往来,心理c身份都不受耻辱也。我们宗仰“信”与”礼”,因“义”与“恭”与信”与”礼”有相近c相亲的要义和原则,所以“义”与“恭”的行为准则亦可以为我们所宗仰也。 又扔出一块砖出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4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还是孔子他老人家说话最可爱,不说绕口令,不给后辈出难题。 做到孔子所赞扬的好学之君子,很不容易,但古往今来不乏有读书人身体力行践行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那君子好学,目的是啥?为了啥而读书?看来,孔子认为人(特别是君子)除了饱食c安居的个体物质需求外,应该有更高精神追求c人生理想,也就是后边他提到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关于“道”,在这絮叨絮叨。 记得柏杨(1920~2008)有本《丑陋的中国人》,揭露中国人种种丑陋行径,诸如:不团结,一盘散沙,喜欢窝里斗c出卖朋友;脏c乱c吵,自私c猜忌,目光如豆,死不认错;缺少敢讲敢想的灵性等等,最后归结于中国传统发酸发臭的“酱缸文化”,引来不少国人喝彩。还有鲁迅(1881~1936)的杂文c小说,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主要揭露的有“吃人的礼教”c“精神胜利法”c奴性c面子观念c看客心态c马虎作风,以及麻木c卑怯c自私c狭隘c保守c愚昧等等,也备受很多人认可和尊崇。鲁迅和柏杨同曲同工的揭露,最终落脚点都是要骂一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想象,孔子和儒家文化会被奚落成啥样。 孔子的史观是责备“贤者”,不责“民众”。孔子言行中从来对国君(诸侯)c大夫c士和庶民(平民)阶层的君子有要求,要求他们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力行仁政,爱众爱民爱天下。没见过孔子埋怨或怒骂民众无知c愚昧c麻木c自私c狭隘c奴性,夫子感叹过“苛政猛于虎”,却没埋怨或怒骂过民众不理解c不体恤c不支持当政c执政者。这就是“道”的不同。在孔子看来,君子反躬自身,多检讨和完善自己是正途是“大道”。君子自己先“可爱”起来,才有资格去从政c去治民。遵循《大学》中的“诚意c正心c格物c致知c修身c齐家c治国c平天下”人格进阶。于此相比较,作为一个读书人,揭露和怒骂同在社会最底层“猪一样”的国民队友,不论多么尖锐c多么深刻,格局和层次都不高,达不到“道”的高度。呵呵。此为“道”之一角。有机会再絮叨。 言归正传。敏,迅捷也。“敏于事”,俗话说得好,眼里有活c眼疾手快;“慎于言”,三思而后言,不要做了点事就到处宣传c自我炫耀,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就有道而正焉”,须要有道德修养的高人去匡正c矫正不当的言语行为举止。非正道的废寝忘食,不可取。沉迷于赌博者,也废寝忘食,敏于赌术慎于言底牌,为了获得赌赢的乐趣,倾家荡产c抛妻弃子在所不惜!沉迷于鸦片毒品者,也不求饱食和安居,关键能吸上一口就觉得赛神仙了,为此抛家舍业c坑蒙拐骗偷也乐在其中。所以孔子眼中好学的君子,须“有道而正焉”这个前提,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好学。 一个好学的君子,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强大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5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贡)的对话,本章中前面有子禽与子贡的一次对话。 此句大意好理解。想先表达的是,孔子与子贡师生之间的这种坐而论道c启而发之c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还是令人神往的。中国的传统中,血亲c姻亲之外,师生之间的关系最特殊,有“师徒如父子”之说,“子不孝c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当了老师,就要有一份师者的自律,做学生,也要有尊师的自觉。师者教学的能力为其次,教学的“师道自尊c师道为正”是关键。不是说当老师必须做完人,而是说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师道”的准则和精神。何谓师道,多看子曰,哈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谄,卑屈,自卑。骄,矜肆,骄傲自大,炫耀。子贡,是个善于经商的人,现在的话说就是私营企业主c大老板,从子贡兄的问题分析,他应该不是富二代,而是靠自己努力打拼由贫致富的,所以才操着一口山东话问“当了个当,贫穷的时候不自卑c不放弃,努力拼搏,勤劳致富;富裕了,不骄傲,不炫耀,这样可以(算君子)哇,当了个当”。能想象出子贡心里那叫个美,脱贫致富c出人头地,穷时有自尊有骨气,富时不傲慢有修养。夫子这回该好好夸自己两句了吧。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山东话也正宗,“当了个当,赐啊,你这样做的还可以。但不如贫困时,喜好雅颂之音,不失快乐;富有时,彬彬有礼c好善乐施,(这样更有君子风范)。”夫子就是夫子,徒弟一撅屁股想骄傲一把,当老师的就切中要害指出(君子)还有精益求精的更高德行之标准。贫穷不自卑,心中有道,追求之而乐之;富有时不骄傲炫耀,而是知书达礼c乐善好施,知道给予。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经卫风淇奥》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中国,加工兽骨c兽角(象牙c牛角等),切之而复磋之;加工玉石c玛瑙等,琢之而复磨之。为啥呢?因为骨角玉石坚实且易保存,把肉从骨头上切下来,拿石锉刀磋个形状,挂在身上,或做礼器,岂不美哉。如果把兽肉挂身上,两天就臭了,就算是做成腊肉腊肠挂腰上,保质期也长不到哪里去。玉石精美,晶莹剔透,不易风化,君子佩玉,你佩个花岗岩,边走边掉渣子,不雅观。《诗经》里这句如切如磋c如琢如磨,主要描述和赞美的是西周末年卫国的武和,史传记载,武和曾任周平王(前770~前720在位)的卿士,晚年九十多岁了,仍一如既往廉洁从政,宽容接受批评,虚心接受劝谏,因此人们敬仰之,作此诗来赞美他。 子贡听见夫子教诲,骄傲之情先抑后挫,很受启发,顿有心得,问老师:“诗经上说,君子修其善行美德,犹如加工骨c玉之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不是老师您要表达的意思呢?”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风》,民风c民谣,民间流传的诗歌,如浴春风;《雅》,大雅之堂的诗歌,国君c诸侯c士大夫开会时演奏咏唱,庄重典雅;《颂》,祭祀天地c歌颂祖先c圣主的诗歌,慎终追远。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何谓思无邪,请君复习欣赏《诗经》开篇《风》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千五百年前就有的诗歌经典,历史一路走来,文人墨客一路咏唱。为啥后来声讨旧社会,都说封建礼教压制自由恋爱c婚恋家长制,所以要彻底打倒旧文化,彻底打倒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批判要从娃娃抓起,小儿书也不能放过,以迎来自由民主解放的新生活!我就纳了闷了。 为《诗经》作序的《毛诗序》(其作者,异说多)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孔子《经解》中,“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啰嗦了半天,再来理解一下孔子对子贡说:“赐啊,现在开始可以和你一起探讨《诗经》之要义了!告诸往以贫而乐道c富而好礼,则知来者切磋琢磨。给你讲点历史小典故,就能自己融会贯通悟出大道理来,给十分!当了个当。” 子贡乐开了花,当天在曲阜狮子楼请各位师兄弟好好如切如磋搓了一顿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1.16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的结束语。开篇第一句结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相呼应也。 “不己知”乃“不知己”的倒装句。 孔子说:(君子)不要总担忧c发愁c苦恼甚至愤怒别人不知道c不了解自己(的雄才大略c过人智慧),而是要多一声反问:自己有没有认真而耐心的去深入了解一下别人。如果你渴望别人知道和了解你,你是否闪念过:别人也一样渴望被知道和了解。 孔子一贯认为,君子多反躬,责己而宽人。琢磨这句话,能感受到夫子很通世事人情。我们个体的经历感受,很多时候自己不被了解,超群的远见卓识也好,良苦的用心也罢,自己高屋建瓴,那些凡夫俗子c芸芸众生们却环顾左右c茫然不知,真是令人恼火。当然,假如问一句,“别人没有瞧上c赏识你,那你有瞧上或赏识的人吗?”或曰:“本人专注鉴赏自己,哪有闲工夫关注别人。” 关于“知”,想起《庄子》中的一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的桥)之上,庄子曰:“儵(s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儵鱼是啥鱼,不得而知,现在不见了,不知道是不是被吃光了。分析应该形态优美c游姿悠然,不像泥鳅那般总好像怕被捕而乱窜。庄子看见水中鱼儿悠然从容,感叹羡慕鱼之快乐。惠子抬杠说,你庄子又不是鱼,如何知道鱼快乐。庄子也是抬杠高手,说,你惠子又不是我庄子,如何知道我庄子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可见,自知易,知人有多难。难点在于: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我不是你,怎么知道你。哈哈。 孔子的方法,推己及人。做人当君子,君子有道,反躬自省,“道”相同则“知”相近,仁义忠信,礼乐相和,渴望人知己,先去知别人,争做知心好朋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第二2.1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一章开头讲学,第二章开头说政,学为政之先。北辰,北极星。共,拱也,围绕c烘托c尊崇之意。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做镜,我分明看见: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一个周末的夜晚,挑灯夜读,一杯红茶,掩书抬头望星空,看着北极星一闪一闪,感叹斗转星移,唯极星居北不动,陷入沉思:极星到底向众星做了啥?说了啥?经年累月而众星拱之,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夜观天象,人见人爱。记得我小时候在山区居住,夜晚晴朗的天空,繁星点点,煞是壮观,北斗七星好辨认,然后找北极星。如今的城市,不知道是夜晚的灯光太亮,还是大气污染太重,亦或是星星搬了家,想晴夜找北极星,抬头一片灰茫茫,不知从何下眼。天上不好找,网上找找看,说说北极星。 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地球围绕着地轴进行自转,而北极星与地轴的北部延长线非常接近,所以夜晚看天空北极星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在头顶偏北方向,依此辨识北方。一年四季中,我们看到在天空的北极星位置似乎都是在正北方不动,这只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细微的变化。其实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北极星的“皇位”存在轮流坐庄的现象。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3000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北极星不是小熊座a星,而是天龙座a星,一颗37等的暗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右枢。到了公元前1000年,小熊座β星(中文名北极二)比较靠近北天极,由于全天星星围绕它转,当时古人便认为它是天上的天子,故起名曰帝星,因为它在紫微垣的中心位置,又叫它紫微星(不出意外,孔子是时看见的北辰就是它)。隋唐时期,北极五(西名鹿豹座32h星)成了北极星,这颗星亮度极暗,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目前为止最暗的北极星。中国北宋初年的时候,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北极星的小熊座a星(即勾陈一)的角距还有6度。可见,那时它还远远不能作北极星。但到了明清时期,勾陈一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北极星(如今我们看见的就是它)。经推导计算,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a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此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a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到公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a星织女一将获得北极星的美名。地球自转轴这样摆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5800年。经测算,约在公元28000年北天极又会重新指向小熊座a星。当然,后边这段推论在座的各位是赶不上亲眼目睹了,趁着风华,拨开云雾抽空多看几眼今天的北辰哇。 说明白了北极星,再说孔子这句话。子曰“为政以德”,邢昺解释:为政之善,莫若以德。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淳德不散,无为化清,则政善矣。“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譬,况也。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之也。 文言有时都拿白话释义,就如同古诗说成白话,意思还是那么个意思,韵味没了,意境没了,文而化之的启迪思考也没了。有如本句,用邢昺的古文释义就很好。 《汉书·天文志》曰:“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於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可见,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对于天c地c日c月等自然现象就善于观察c思考和总结。对人活在世间就有理性的思考,个体c个体之间c群体之间的道理伦常经由实践从动物的野蛮走向人之文明。对人应当进行学习和教育的认知也很发达,诗教c书教c礼教c易教c乐教c春秋(史)教等。而且自觉的把天象与人世(人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思考(如易经),人世的行为道理要参照c参考天c地自然运行之大道理来进行规范。 孔子说“为政以德”,为政者,天子c诸侯c大夫也。天子有天下以平,诸侯有国以治,大夫有家以齐。士为大夫c诸侯c天子谋,专业搞服务。以德齐家c以德治国c以德平天下。淳德不散,无为化清。为啥为政以德引申出无为而治,因为北辰居其所,没有呼风唤雨c没有电闪雷鸣,而众星(自觉)拱之。 自孔子开始,后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为人臣不忘谏人君,“为政以德”。鼓吹孔子是极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真的很搞笑,总觉得是不是把历史搞反了,哈哈。孔子从来说君主应该如何做,要德治c要仁政,后世读书人跟着吆喝,没事就尧舜禹如何,让不就桀纣如何,哪个当帝王不犯点嘀咕c有所顾忌。结果孔子打倒了,知识分子转业开始专业教育群众了,鲁迅c柏杨把生活在社会底层老百姓挖苦讽刺的抬不起头来,呵呵。他俩的国民性总结,少了一条最主要的,就是作为读书人颇能讽刺挖苦同类还不怕害羞。 孔子治世的药方,首剂药是:为政以德。没开:为民以顺,就足见孔子的精神,读书人的骨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2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不难懂。朱熹说《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毛诗》里说内失六篇,为三百零五篇。我也没数过,大数是个三百,至于《诗经》叫诗几百,孔子说了算。因为孔子删述六经,民间c宫廷诗歌林林总总蔚为壮观,三千也不止,他老人家把中心思想一定,《诗经》选集成《诗三百》了。 关于《四书五经》,我们没有辛亥革命前老一辈读书人的童子功。但随便翻翻,结合读读历史,行话“经史互参”,于我实际是“胡“参,哈哈。不管咋说,参完,不得不佩服中华百家姓氏的老祖宗们!就这几本书,闹明白了,能融会贯通,《诗经》培养个诗人没问题,《尚书》文学家,《礼记》典章家,《易经》天文学c地理学c五行学家,《乐》不失传的话音乐家,《春秋》史学家。再读孔拥温文尔雅,读孟具浩然之气,学而优则仕,这仕能比今天的人民公仆差到哪里去呢?过去的文官,论个人修养c文学文采c书画造诣c诗情胸怀,那是杠杠的!只听说他们仕途有失意时,鲜听说因为自律差c贪腐被贬斥或查抄的。 有点跑题了。《诗经》,前面章节念叨过。关于其梗概和要义,还是有必要赘述,并原文转述一下为其做传的《毛诗》序,因为确实写得好,不是为了抄袭凑字数,哈哈。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c雅c颂者,《诗》篇之异体;赋c比c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c比c兴是《诗》之所用,风c雅c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此序中,“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按如此说法,学而17的子夏曰“贤贤易色”,色当女色解,易当如解,“尊贤要像好女色一样那么渴望”,倒也说的通。 《诗经》三百篇,孔子说,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心诚清正。按说科学的方法,为了证明孔子所说属实,三百首诗应该一篇一篇c逐字逐句认真分析。但实在才疏学浅,力不从心,还是留给大师们做此功德哇。 下面,再共同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毛诗序》曰:“《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诗序辨说》:“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 不论《硕鼠》是“刺”君还是刺有司(衙门各阶官员)之“重敛”,其作为古代读书人修身起步的教育选文,其积极意义重大。 孔子这句话虽然言诗三百,实际还是在继续说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以德,其思无邪,不当人民笔下的硕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3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声导),引导c身先示范。政,法制禁令。齐,齐整划一。免,规避c避免。耻,羞愧c耻辱之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意为:领导民众采用严刑峻法方式,民有不从则刑罚惩戒以齐整划一,这样的方法,民众的心理和行为都只是为了规避刑罚,不会有违反法治禁令后的羞愧c耻辱感,反而为成功规避或逃脱了刑罚而庆幸c高兴。民众在高压管制之下,虽不敢为恶,但为恶之心从未尝忘却c泯灭。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礼,恭俭庄敬而不烦的礼节制度。格,至正。意为:领导民众采取为政以德c躬行垂范的方式,用恭俭庄敬的礼节制度规范统一民众的行为,这样民众就学有榜样,会向事必躬亲c率先垂范的国君看齐,而且具有善恶羞耻之心,并自觉而严格地遵守礼治礼法。 孔子提出了不同治国方法的优劣比较。以“政c刑”治国,还是以“德c礼”治国。这是一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大命题。人类为社会理想c理想社会而努力思想c努力奋斗的探索,从来也没停止过。 《礼记礼运》记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 “昔者仲尼与于蜡(读zha,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宾,事毕,出游于观(宗庙门外两旁的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孔子的父母之国)也。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尧舜禹)之英(英明圣主),丘未之逮(赶上)也”,而有志(向往)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c名分),女有归(出嫁)。货恶(耻于)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阴谋诡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大门)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天子c诸侯c大夫)世(父亡子继)及(兄终弟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亲近)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c汤c文c武c成王c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按照)此者,在势(当权)者去(罢免废黜),众以为殃(祸害),是谓小康。” 孔子的社会理想,最理想的三代,尧c舜c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子民选禅让制。退而求其次是小康社会,禹建夏之后,天子世袭,天下为家,各亲其亲,礼义以为纪(纪律规范)。商汤革夏之命,周文王c武王革商之命。 孔子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认知,不是凭空想象,而应该是有文献依据的(当然今天我们看不见了,即使今天看见了,也未必看得懂)。有些人,包括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文明是递次升高的,大同社会不应该也不会出现在人类早期文明之前或之间。这种认知,值得商榷。一切文明,今天都是最好的吗?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吗?有人认为,尧舜禹的禅让制是传说,没有发现文字史料记载证实。呵呵,我想问的是,那时真有记载,土里刨出来,拿到今天,你能看懂吗?说人类社会向未来发展,必然进入大同社会,这个需要时间来证实。从逻辑上想象,早期人类种群从萌芽发展,到进入文明过程中,确定人言,发明文字,人类群居,总有个挑头的,要么力气大,要么个头高,要么年龄大,要么脑子聪明,要么亲和力强,德高望众,这样一个人作为首领,是众望所归c自然的选择。在人口数量不多,譬如成千上万人的群体中,出现早期朴素的类“”c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不是不可能,而是很有可能。孔子说“知之为知之c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可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孔子没有推论明天的不可知,而是感叹自己没赶上的三代的大同社会,并对其社会形态进行了描述,并非凭空想象。 如同我们感叹过去之文学,唐诗宋词的高度,是今人无法企及和超越的一样。不服?你就写一首,和李白c杜甫c白居易“三代之英”比比看,哈哈。 记得我小时候,穿过补丁衣裤,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凭票购买供应。世界观,是国外还有数以亿计的被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无产阶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我们去解放;历史观,是我们几千年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一片黑暗,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大众的血泪史c求解放的斗争史c革命史,打倒旧文化c革除旧思想,赶英超美,拥抱新明天。哪还知道和敢于相信历史上出现过雄汉盛唐,经济文化引领是时的世界。这不是胡言乱语,曾经是那么个氛围,让不咋有《孔老二的罪恶一生》小儿书,现在还家里放着呢。是时的史观引领,哪敢去歌颂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历代帝王将相。又扯了点闲话。 孔子不只是空有政治抱负,他有自己的政治实践,有雄厚的历史政治知识,他提出的政治见解,并非空中楼阁,并非痴人说梦,有其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不然,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中国优秀读书人脑子都愚钝进水了,非要尊啥孔。不是帝王选择了孔子,是历史选择了孔子,二千五百年,其思想一直散发着不寻常的光芒,有捧有摔,摔而不碎,打而不倒,依然流芳。有谁不服?说来俺们瞧瞧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4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传世名言,差不多妇孺皆知。理解起来,最后一句“不逾矩”,是指七十岁不逾矩,还是统领前面各年龄段,都不逾矩,是个较为新颖的讨论。七十从心所欲,也算一句整话,也能说明问题。孔子终年七十三,不逾矩,是单只七十岁以后吗? 孔子被尊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可其人生的经历并非超乎常人的顺利,而是比常人更崎岖c坎坷。孔子三岁丧父,母亲把他拉扯成人,艰辛可像而知,十七岁丧母。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个苦命的孩子。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学”放在首位,没说十五志于仕,立志当大官。当然,孔子好学贯穿一生,不会是从十五岁才开始着手进行学习的。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对孔子的幼年和少年时期的关心照料c学习引导c做人处事肯定是下了大功夫的。孔子说十五志于学,应该是指自己有意识的主动学习c渴望学习或者进行专业性的系统学习的年龄,之前是母亲引导下的被动c非系统性c非专业性的学习。 “三十而立”,代表学有所成,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和声望。这个年龄段期间,孔子丧母,双亲离世。为啥我们能从读孔中感受到他对人世的大爱和悲悯情怀,应该和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孔子年届七十时丧独子孔鲤(年五十),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人生多舛。 “四十不惑”,应该指的是专业学习(诗c书c礼c乐)方面技能c技术娴熟,不再有多少困惑。如果是指看穿看透了世事人情c淡泊了追名逐利,不再有困惑了,那么下一句“五十而知天命”,就不好解释了。 据传,孔子年近五十(四十七岁)学《易》,韦编三绝,这句“五十而知天命”,应该是学《易》的主要成果之一。孔子为《易经》作《易传》,这个学界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出自别人之手,托孔子名。但从孔子读《易》的勤奋劲头分析,把连接竹简的牛筋做的绳子都折断三回,可见其用力之深,顺便撰写点“读书笔记”,为易经做解成就《易传》,也很正常。 “五十而知天命”。何谓“天命”?大家各抒己见。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首章开明宗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或许理解了这段话,会对理解“知天命”有所帮助。那我们借助工具书,简要解读一下“天命之谓性”。一个人的“天命”与这个人的本“性”有重大关联和关系,“天命”不是上天赐予之后就归于静止的成不变的,因为“性”可“率”。率(读shuai,有人认为读su一),统率,引领,归于正途。 “率性之谓道”,能统领和主宰了自己的“性”并归于正途叫“道”,一个人的“天命”与“率性之道”有关。“修道之谓教”,道要修,道不是天然自直的,修道的方法依靠“教”。教也不是先天的,要靠后天的教育。“教”分他教c他律和自教c自律,那么教育之“道”的特征是什么?“不可须臾离也”,离开“道”,就不是人生和学问的正途,就歪到地水沟里了。可见一个人的“天命”,与其“率性”的能力有关,与“修道”的素养有关,与接受教育的他律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成果有关。 “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个愿意探索和知晓自己“天命”的人,是一个努力做君子的人。如果对做人当君子不感兴趣,甘为小人而无怨无悔,也没必要费劲去探究自己的“天命”,瞎胡活就行了。 做君子不容易,要在他教和自我教育过程中,谨言慎行,求真务实,对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事不违心曲意逢迎;对自己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的未知领域,要有敬畏和渴望探究之心。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独处时,隐蔽处所做所为不见于人,事物微小不显见于外。其实呢,往往是自以为是c自欺欺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背地里做君子做好事,你不写在日记里也总会有人知道,会迎来赞许和弘扬;你背地里做小人做恶事,不留痕迹也总会有人知道,会大白天下,要受到谴责和唾弃。另一方面,“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缺点c毛病c问题,越是在隐蔽处c细微处,越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君子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故君子慎其独”,一个人独处时,越容易放纵c放大自己的缺点c毛病c问题,在“群处”时就会得到彰显。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要慎独,做到表里如一,不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说到这,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起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五十而知“率性”,五十而知“修道”,五十而知施“教”,五十而知“慎独”,五十而知“君子”所当为。 “六十而耳顺”,何谓“耳顺”,朱熹释义: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孔子说自己六十耳顺,不代表所有六十岁的准老年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如今,绝大多数人这个年龄的人,都退休在家协助儿女照顾孙子辈,给上班的儿女做晚饭,接送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上下学。对儿女和孙辈儿的各类要求,基本都能做到“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通过一生的知识c文化c修养的积累c积淀,实现了心理c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君子一日三省吾身,锻炼太辛苦c太劳累了,也该歇歇了。但有底线,不逾矩。看看《礼记》,就知道过去老规矩有多少,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难能所以可贵。 不过我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是圣人,放宽点要求,让他逾矩,好好逾,能逾到哪里去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2.5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之文也,教。这里又体现我们祖先造字的用心,文而化之的教育就是孝。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懿(yi),死后封的谥号,温柔贤善曰懿。所以后面孔子称其孟孙,而不可能称懿子。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迟。御,驾驶马车,“六艺”之一,估计也有专门机构颁发驾照,分abc本,a本御四马一车,b本二马一车,c本一马一车。孟孙,即仲孙也。孟孙,不姓孟,姓孙。伯c仲c叔c季是长幼排行,孟按说是伯字辈份,这里孟孙对应仲孙,或许孟是庶出(非正印夫人所生)的长子,年龄在同父异母子女大排行中排第二。这方面知道个大概即可,没必要过分考究,因为如今法不让多娶,多生,就是偷偷多娶多生了,也不敢这样起名显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是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对话。应该是樊迟给《论语》编辑部投的稿,叙述的亲身经历。从这句往后,我们会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孔子往往给出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孟孙,作为鲁国的大夫,官阶地位不及诸侯(鲁国国君),但高于孔子。孔子作为老师的身份,孟孙问学问道于孔子,正常。这回问的问题是“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 孟孙也挺逗,不知道听明白没,兜里装着孔老师给的“无违”之答案,兴高采烈回家了。孔子是话里有话,喜欢“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愿意与学生互动,没想到孟孙不及子贡,一问一答还没切磋琢磨,就没下文了,好不郁闷。等弟子樊迟开着宝马两轮跑车接他时,孔子在路上,瞅机会,把憋着的准备向孟孙说的后半句话讲给了樊迟。猜测樊迟应该和孟孙关系不错,或许是车友c棋友c茶友c钓友,常在一起,孔子使的是“隔山打老牛”的掌法,希望樊迟传话给孟孙: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见,在孔子眼中,大夫之家的孝跟礼紧密相关。生c死c祭都应当依礼而行。“无违”于礼,不僭(jian)越。这里是否暗指孟孙等大夫,为了展现其“孝”,使用超出大夫之“礼”的常规搞生c死c祭的活动,则不得而知。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乃前文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学而2.6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武伯,孟懿子(孟孙)之子,姓孙名彘(zhi),武乃谥号,《谥法》:“刚强直理曰武。”。 孟孙之子武伯,提着刚做好的十条新鲜腊肉,见孔子也来问孝。父子问同一个问题,夫子这次回答变成了“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回答干净利落,但后人的释义,又是引经据典争论得不亦乐乎,这里不逐一摘抄列举。双方辩友不是对个别字词释义的争论,而是语义理解相反,正方认为释义为“除了疾病,不要让父母担心忧虑”;反方认为孔子这句话是“唯忧父母之疾”的倒装句,意思是“要担忧c挂念父母的身体健康,别有疾病”。 首先说,如果脱离语境,单从这就话分析,这两种解释都有各自的比较充分的理由。 如果分析语境,孔子在这里告孟武伯的孝则应该翻译和理解为“除了疾病,不要让父母担心忧虑”。理由如下: 一是孟武伯的父亲孟孙前一句刚问了孝,得到的答案是”无违”,孔子对樊迟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肯定不是针对樊迟这方面的欠缺,而是定有所指,孟孙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假如孟孙这方面做的很好,孔子没必要废话。 二是孟武伯,谥号武(刚强直理曰武),说明其生性好胜c勇武,这种孩子往往能勇往直前,甚至舍生取义,孔子针对其性格特点,肯定是劝退而不是劝进。孝敬父母,对温顺听话的孩子而言,父母健在,事之以礼,是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刚强直理勇武的孩子,不要让父母整天提心吊胆,过分担心,也是孝顺的具体体现。所以要照顾好自己,想对父母尽孝心,就应该“除了不可抗拒的疾病以外,不要让父母担心”。 三是古文用倒装句,如果要表达“唯忧父母其疾”,倒装成“父母唯其疾之忧”,似乎很没必要,还多刻一个字,浪费资源。 四是如果孔子告孟武伯,孝就是“要多担忧父母不生疾病”的话,“唯”字如何释义?当语气词?如果当“只c唯一”解,把对父母的孝,仅圈定在担忧父母身体没有疾病的范围内,就太狭隘了。还有,这句话言外之意,莫非是孟懿子夫妇身体不好?需要孩子多关注?前面孔子告孩子他爹“无违”乃“生,事之以礼”,难道不包括要关心c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吗?!当爹的孟孙难道不和儿子武伯交流,不讲述孔老师如何回答他何谓“孝”的上文那段故事吗? 综上所述,孔子对孟武伯问孝的教诲是:做事悠着点,身体肤发授之于父母,别据为己有使劲造,让父母省点心,作为长子(伯),以后还要继承家族大业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7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着,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弟子。孟孙父子问完孝,子游也来凑热闹。当然,问题的时间跨度不得而知,《论语》的编撰者把问题归类进行比较而已。这种归类,一方面展现夫子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也展现出《论语》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之史学精神,孔子的回答,实际指出了不同问孝者在孝行某方面的缺失,虽然问答没有进行人物简介和背景交代,但问孝者在孝行方面的优缺点一览无余。 子游问孝,孔子指出“养而不敬,养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这个问题拿到今天,仍不失为热点话题。 孔子对人生不但做终极提问的解答,人活着为了啥?为了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对人生的世俗提问做解答,人应该如何活着?学,仁c礼c信c孝。 说起儒家文化,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孝,个人觉得少了一下最重要的统领,就是《论语》开篇的“学”。只有把学放归本位,作为统领,才是孔子的思想精髓,动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仁义礼智信孝的时代特征与展现,在不断学习中丰富c取舍c完善。孔子总结人生,也是从“吾十有五志于学”(为政24)开始的,继而强调“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528),学有所成则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c敏以求之者也。”(述而71)。 有点扯远了。接着说养和敬。孔子那个时代,除了士以上阶层,估计还没有全民退休养老金政策。所以养老问题都是子女解决,俗话“养儿防老”。子游问孝,肯定不是单刀直入,没有任何铺垫,唐突问老师问题。应该是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像唠家常一样和孔子交流,说自己对父母如何尽孝,按时供养食物,确保老人吃饱穿暖云云。孔老师呢,听了子游自我介绍,再结合上日常对子游的了解掌握c耳闻目睹,提出:“赡养父母,不能等同养马以劳用,养犬狗以护院,呼来喝去,以畜视之。而是要有敬重之心,满怀感恩之情,善待父母。” 《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意思人爱吃猪肉并知道猪肉香,但并不爱猪;人喜爱宝马良犬,但并不尊敬之,而是畜养起来。 孟子要是知道二十一世纪华夏文明的今天,有的人养宠物狗的爱敬交加胜过爱敬父母的话,估计胡子都得气歪了。 父母年迈,归于孩童,腿脚不灵便了,吃饭和孩子一样开始往衣服裤子上沥拉了,脑子也犯开糊涂了,话语也不投机了,不招人待见了。提到孝,子女反哺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人伦,天经地义;如果加一份爱敬,多一份父母曾经对我们的耐心,就更好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8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姓卜名商字子夏。孟孙父子前后问孝,子夏紧跟子游之后继续来凑热闹,组团问孝。 孔子的回答,首先提到“色难”,何谓色难?大家都有体会,给脸色看,沉着脸c拉长脸,“冷暴力”中的常规武器之一,表示不高兴c不情愿,尚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学而篇17记录,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子夏和“色”有密切关联,哈哈。可以推断,子夏的面部表情比较僵化,容易给别人不友好的感觉。加之夫子说过“巧言令色,鲜仁矣”,子夏估计更不主动变色堆笑了。孔老师针对子夏提出色难,也是对症下药。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子夏曰“贤贤易色”中“易色”最佳释义应该是“改善脸色,和颜悦色”的对待贤者,礼贤下士。 如果译成“贤贤要像好女色一样”不是不可以,而是看不出子夏在夫子教诲下的完善自我的成果。如果从自己曾经总让别人感觉“色难”的印象中走出来,继而身体力行并竭力文宣“贤贤要和颜悦色”。岂不更能体现孔子及其弟子们通过不断学习c不断“吾日三省吾身”c追求自身完善成就君子的良好风范和品德。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应该是指弟和子,弟对应兄长,子对应父,讲孝;弟子和师傅应该不对应孝。意为:家中事情,作为弟或子,拉长驴脸,代替兄长或父亲去劳作。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先于其生,代指父亲c兄长。馔,吃饭,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意为:有茅台和全聚德烤鸭,先紧让着父兄咪西咪西,自己在一边怒目而视咽口水。 “曾是以为孝乎?”曾(zeng),几本书中释义多有不同:则,偿,乃,竟。个人觉得只是用来加强反问的语气,意同“难道”。意为:难道这就是你认为的孝吗? 孔子的意思,弟或子替兄或父,做了该做的事,有好酒好菜也先紧让着父兄吃喝,但如果心不甘情不愿,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而是脸色表露出难看c不情愿c有怨气,一样不能称为孝。 朱熹云: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孔子对孝的集中解答:一是无违;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三是要有养更要敬;四是尽孝别色难。 全做到真的很难,努力而为,就是修养,就是榜样。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9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孔子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老师称呼弟子,直呼其名,正常。平辈晚辈称呼,就应该叫子渊。这是礼节c礼貌。颜子渊是孔子最喜欢和欣赏的学生之一,不巧言令色,不抢阳斗胜,属于少年老成,沉稳型。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违,违背,反对,持不同意见,也有解释为发怪问的。意思是说孔子与子渊讨论话题一整天,子渊从不表达反对意见,也不提让老师为难的怪异问题,看起来就跟没听懂孔老师说啥一样。人家子贡就能和夫子互动切磋琢磨,夫子评价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比较起来,子渊上课是一天不瞌睡,眼睛瞪得圆圆的,夫子反复启发,就是互动不起来,一副愚钝的样子。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句话,理解释义多有分歧。对省c私c发的不同理解,造成语意的解释不同。 朱熹说:“颜子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邢昺说“言回既退还,而省察其在私室与二三子说释道义,亦足以发明大体,乃知其回也不愚。” 南怀瑾说“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在我面前时,做人做事都会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思,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 李泽厚说“回头来看他的行为等等,却使我也受到启发,回是一点也不笨啊!” 由是看来,有些行文c文言表达习惯,随着岁月流逝,会发生较大变化。在当时是简单常见易懂的文字表达习惯,如今却让大家费解,去考据,去正义。虽然我们常说我们的中华文明从未断绝过,但毕竟三千多年来历经坎坷c磨难。统一与分裂交替,不乏外族铁骑入主中原就近现代而言,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告别科举选士,新文化运动弃旧学,抗日战争民族救亡,解放战争国共内战。小儿书《孔老二的罪恶一生》就是这场闹剧代表作之一。“欲亡其国,先亡其文”,闭关锁国,敌人没来,我们为什么试图要“自亡其文”,简体字之后,据说曾一度讨论考虑过用拼音字代替汉字,以实现全民扫盲c脱盲,着实令人费解。 扯远了再扯回来,言归正传,同一句话几种不同的理解和释义,哪种更可能接近孔子的本意呢。我觉得不能脱离开逻辑,不能脱离开颜子渊的一贯行为作风。一个不善言辞,但心思缜密的好学稳重青年,在和老师交流学习中,不是没有不同见解,而是保留不同见解,没有当老师面进行表达,像一名反应迟钝c愚笨的学生。那么课后他的行为举止,如何才能c才会让老师觉得他并不笨,而且大智若愚呢? 在后面章节中,颜子渊将用自己更丰富的行动给出答案。敬请期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0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c观c察,都是用眼看。汉字有意思,有时候惜字如金,一字多意,比如道,道路,道德,道可道,非常道。有时又一意多字,奢侈浪费,如本句的视c观c察,还有见c睹c瞪c瞄c瞥c瞅c瞧c瞟c窥c望c盯c阅等等,都为看意。再如人之亡,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士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殁c殇c故等等。 本句中,虽然都是看,视c观c察,还是有所差异。看的角度和细致认真程度不同,视,一般意义上的看;观,就更加细致c认真;察,更进一步的深入c详细c全面。 “视其所以”,以,为也。意为:看一个人日常所做所为。 “观其所由”,由,原因,原由。意为:进一步细观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做,出于何原由,想达到何目的。 “察其所安”,安,心神安宁与否。省察c监察这个人做事后的神态举止,是坦然自若,还是心神不宁。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u),隐藏,藏匿。不仔细看,以为瘦字了。叟,老人。叟加个广,老人到房子里,藏匿。房子里的老叟生病了,瘦。哈哈,不知道能不能这么会意。这里孔子连续两遍说“人焉廋哉”,反复强调,写《论语》的哥们儿,也丝毫不顾及竹简c布帛之稀缺贵重,连刻二遍,定有深意。焉,何。此句意为:人如何能掩饰隐藏?如何能掩饰隐藏! 孔子这段话,没有交代背景。此章,在记录孟孙c武伯c子游c子夏问孝之后,又夸奖了颜子渊的不愚之美德。随后就来了这么一句品鉴人的方法和感慨。感觉要表达和传达的意思是:夫子强调,一个人的孝与不孝,愚与不愚,是君子还是小人,通过视其做了啥c观其为啥做c察其做后心神,就会一目了然,是任何掩盖都藏匿不住的。 这是夫子识人之“三部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c知晓一个人的品行,要细观其所为,要察其言观其色。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不见得有多科学,但人生经验有时就那么灵验。 说到品鉴人,曾文正的《冰鉴》是本有名的相书。该书从人的神骨c刚柔c容貌c情态c须眉c声音c气色等几个方面来相人。可以说,既有经验之谈,更有先验的预言,《冰鉴》倾向于以貌取人,先天的形骸c气质c五官基本决定了命相,几乎没有强调后天的努力会对命运产生何等影响。与之比较,孔子识人c评价人却从不以貌取人,不以人的天生外观形体c五官貌相来断定一个人,而是强调不断学习可以改善自己,以“行”取人,行为美印证心灵美,行“道”则为有德人。 孔子在学而篇结尾曰:“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紧接着为政篇中,就提出了自己识人“三部曲”,虽然不能归于科学,但世俗生活经常印证了它的正确。 孔子这句话,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正面的,君子之所为,“其所以c其所由c其所安”都是光明磊落c胸怀坦荡的,其耀眼光辉掩盖不住;反面的,小人之所为,“其所以c其所由c其所安”都是消极阴暗c包藏祸心的,其卑鄙龌龊一样藏匿不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1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传世名言,言简意赅。温故,温习往日之旧学,经过自我的思考加工和转化,而有新的知识收获,“学诸往而知来者”。能融会贯通往日旧学,提炼升华又有自己新的心得,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好老师。依靠其好学c博学的学识能力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大批有才华c有德行的学生,继承发扬儒学精神,并开创了儒学文化的新时代。 如今流行的说法,孔子被称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个人觉得不是很妥帖,哈,并非要蚍蜉撼大树,而是觉得值得商榷。因为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本就存在“儒”这个读书人阶层,他们有自己的标志性服饰,有特立独行的道德和行为意识,在《礼记》的《儒行》篇中,有详细的描述。下面转载,并借助工具书一起概略解读一下,来印证“孔子是继承发扬儒学精神,并开创了儒学文化的新时代”表述的准确性。孔子之学,博采众长,并非囚于一偶,在有限的空间和概念里转圈圈,而是外延广泛,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完善之学。 《礼记儒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鲁哀公,姓姬名将,和周天子是宗亲,一个姓。哀,谥号:恭仁短折曰哀,指体恭质仁,功未施。为东周诸侯国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在位27年。按说当了近三十年的诸侯,不算“哀”了。鲁哀公尊称孔子为夫子,孔子自称其名“丘”应答,是礼,“自卑而尊人”也。“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具体啥样,请看古装电视剧查找甄别。“长居宋”,长(zhang),长辈。孔子祖上是宋国人。“章甫”之冠,一种帽子,具体啥样,须驱车到曲阜孔府博物馆购票参观。戴帽也是礼仪的一种,比如如今的军帽,表庄重,当然带钢盔防御功能大于礼仪装饰。“服也乡”,穿着衣饰,入乡随俗。本段大意是,鲁哀公问孔子穿着,是否是儒者的“制服”,孔子说宋人都这么穿,他也不例外,不知道何谓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遽(ju),仓促。悉,全面。留,滞留c逗留。更,更换。仆,僕的简体字,指两边站立的傧相。本句大概意思是:哀公问何谓儒者之行为?孔子说,如果仓促概略地说,则不能全说清楚;如果全面解释介绍,就得留下来慢慢说,耗时之长,两边站立的傧相仆人都会站累了,得更换。 下文孔子对儒者之行做详解,为了更好地展现和反映文章的整体观感,不再就个别字词做释义,也不在段落中断句穿插解释。在文章最后就大意做梳理。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茍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节选完) 前面几段文字,孔子陈述“儒者之行”,既是他对儒者的认知,也是他自身作为儒者的德c行c仁c义c毅c节等全方位写照。“儒”的独立人格c高贵品格散发着人心之美c人性无尽之光辉,照亮真正读书人前行的道路。 孔子之后,说起“儒行”,二千年多年来,中华大地上,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苟利国家以生死,践行和捍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脊梁。 举个例子,诸葛亮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结合上孔明写的前c后《出师表》去看,颇能彰显传统儒者的风范。在遇见明主之前,孔明一心只读圣贤书,“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三顾茅庐c知遇之恩,“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受托孤之重托,“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辅佐幼主,“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南征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浦做诗《蜀相》,赞孔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引来如此长文,一半以上还是复制粘贴的《儒行》,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跑题本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2 212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皿,器物,器具。句意似乎没啥分歧,各类书中解释,大意都是:孔老师说了,君子不应该是用途单一的器物,而应是通才c全才。君子不应该是静止的物,而应是动态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器,老子却说大器晚成。我们说看中或重用一个人,一般叫器重,按君子不是器理解,意思器重的人不是君子,是小人,哈哈。 有必要好好解解这个器字。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c文字学家)耗费半生心血精力著《说文解字》,查了查该书。解释: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再查查吕吕(ji),解释为:众口也。查皿(如今读,《说文解字》中说读如猛ng,看来辛亥革命后,按北京爷们儿的方言确定标准普通话时读音给改了):饭食之用器也,象形,与豆同意,凡皿之属皆从皿。再来查查豆,《说文解字》释义:古食肉之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继续查查口,因为我们是刨根问底栏目组的,释义:人所以言c食也,像形,凡口之属皆从口。最后还得查查人:天地之性最贵者,像臂胫之形,凡人属皆从人。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1735~1518,字若鹰,清代文字训诂学家)中,对“人,天地之性最贵者”,注解:“性”古文以为“生”字。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草木而成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果“人”之字,自明成化尽改为“仁”。仁者,人之德也,不可谓人曰仁,岂可谓果人曰果仁哉。 这么查一圈下来,思路就清晰了。我们倒过来捋一捋。 人,天地之生最贵,天地之心也。人再贵,也要吃饭,还想说话(不让说更想说),这就离不开用口。 口,象形,按说口是圆的,不是方的,谁张嘴能摆个正方形给大家看看。估计是甲骨文演化c规范后的书面写法。 豆,象形,底下一横表锅底,然后左撇右捺表锅沿儿,中间口,人吃肉,上面一横表锅盖儿,一是保暖怕肉凉了,二是防止被狗吃了,狗嘴能掀了门帘掀不了锅盖。 皿字,象形,以前的盛饭菜的器皿,应该是木质结构拼成几个宫格形,石锅估计古人那时还凿不动。至于瓷碗c玻璃碗的出现比仓颉老祖宗造字的时候晚多了,让不的话,皿字估计就被凹替代了。 豆,放肉;皿,放饭菜。就差酒了。 吕吕,众口,象形,一堆人张着口,流着口水,盯着豆里的肉c皿里的饭菜,还想喝两口,再借酒劲议论一下国家大事。 器,吕吕中间一犬,一只藏獒在豆皿中间盯着,众口馋得想吃而不敢靠近,想发言怕狗扑上来咬一口,还得自费去打狂犬疫苗。可以看出,器也是盛物所用,但比豆c皿更高级c更安全,应该是更正规c更庄重的场合下使用,比如举行国宴或者祭祀当中。 兜里这么一大圈,感觉孔子曰:君子不器。更应该是指“君子谋道不谋食”,别总盯着豆里的肉c皿里的饭菜,不要像狗一样,为了器中之物,那么气势汹汹c那么坚守c狂吠不止,怕别人和自己争食吃c争言语发声。孔子作《系辞》中曰:“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君子能饱食即可,不要为美味佳肴所累,要谋有形之物之上的大道;而不是就为了有形之器中的食c物,勾心斗角c争抢不休,鞠躬尽瘁c死而后已。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3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刚说完君子不是啥,子贡就来问那君子是啥。孔子的回答干脆利落,“自己说的话c规划的蓝图c提出的要求,自己先践行c先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去做。正人先正己,做事当表率”。 何晏c邢昺《论语注疏》的释义:“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贡问于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言行相符,是君子也。” 朱熹的《论语集注》中,引用范祖禹(1041一1098,字淳甫,宋代史学家)的话推论:“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意思是孔子是话有所指,子贡问君子,则指出子贡身上存在“未行其言”的不足,以规范子贡。 自有生民以来,“多说少练”甚至“光说不练”的人从来没有绝迹过,有时还大行其道,蔚为壮观。这些家伙们,只拿镜子照别人,就是不照他自己。假如他或他们还掌握了一定范围的公权力,往往会闹得怨声载道,其令难行。 这句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与本篇首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个呼应,有阐述和详解“为政以德”的意味。为政以德,要身先垂范,多说无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4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和比,按说都是亲密c密切的意思,但范围所指不同。周,周全,密切范围广,兼顾。比,《说文解字》:密,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形容二个人关系很紧密c很亲密c很密切。朱熹的解释:偏党也。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师徒都肯定和赞扬人要交朋友c有朋友,而且朋友之间以诚信为主。 但孔子指出,君子之间交朋友,不能“比而不周”,也就是交朋友不能把排他性作为基础,二人可以亲密无间,但不能搞二人沆瀣一气c狼狈为奸,损害第三方甚或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搞小团体,排斥大集体;不能搞小山头,脱离大山岳。 孔子用“周而不比”来要求和界定君子,用“比而不周”来鞭挞和警示小人。 子曰为什么被奉为文化经典,就是因为孔子很多话虽然是针对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有感而发,但几千年来,在任何时代c很多时候仍有其现实意义。人作为人,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及人类走向文明c完善,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及人类的文明c完善,不是必然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向前进步,如果教育跟不上,或者因为人文灾难c自然灾难等原因,还会出现退化倒退,重回丛林状态。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虽然孔子对礼崩乐坏很有看法和意见,但对华夏族的文化还是很有自信的,是时蛮夷戎狄还处于野蛮或半野蛮状态。当时,没有文化的崇洋媚外状况。如今呢,孔子靠边儿站了,有些中国的读书人,蔑视c甚至痛恨自己的传统文化,数外典忘己祖,宣扬从国外进口道德c进口文化,恨不能全盘洋化c全盘外化。问题是,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徜徉在洋化c外化的幸福大道上的时间和距离也足够久c远了,解决了我们决定“离经叛道”那时候存在的问题了吗?如果没解决,是不是因为我们离叛的不够彻底c不够坚决,对自身文化和代表人物批得不够臭,打的不够倒,踏上的脚太少,永世不得翻身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5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困惑c无所得。殆,倦怠c危而不安。 《论语注疏》(何晏c邢昺):此章言教c学法也。“学而不思则罔”者,言为学之法。既从师学,则自思其馀蕴。若虽从师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也。“思而不学则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论语集注》(朱熹):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c审问c慎思c明辨c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孔子说,学习和思考,要互促互进,不能偏废,相得益彰。只一味学习,把各类知识装进大脑,不思考,就如同一个放书的架子,一台计算机的存储硬盘,就是个“器”物。人的大脑只记忆,不思考,就是学而不习,不仅没有了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而且还会因为无休止的知识简单叠加c堆砌使得学习变得越来越艰难,“学”了很多,并没有实现“文而化之”的转变,对于提升自我而言,毫无所获。 同样的,如果只思考,不进行理论学习,闭门造车,没有老师的教诲引导,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思想就可能会误入歧途,实践就会险象环生,甚至步入穷途末路。 孔子倡导学习的思想性转化,思想的学习性提升,使得孔子倡导的君子之行,成为一个永远充满生机活力c学思互动c不断走向完善的人生历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6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释义。主要在于“攻乎异端”的解释上。一种观点认为“攻”是研究c治学的意思,“异端”,不是同端c正端,借指离经叛道的歪理邪说。另一种观点,“攻”是攻伐c攻击之意,“异端”代指持不同学术见解c意见的人或群体。 《论语注疏》中:此章禁人杂学。攻,治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则不同归也。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者,正经是善道也,皆以忠孝仁义为本,是有统也。四术为教,是殊涂也,皆以去邪归正,是同归也。异端之书,则或糠尧c舜,戕毁仁义,是不同归也。 《论语集注》中,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可见,不同时代的“异端”有不同的认定和归类,有时是时代的学者自觉认定归类,有时是执政当局认定归类。孔子本意的“异端”具体指向,已经无法考证确定。距离孔子生活时代七百年左右的汉末三国,何晏的《论语注》中,认为“异端”是诸子百家之杂学。诗书礼易“四术”为教,是方法不同,但都是以去邪归正为目标,殊途同归。诸子百家杂学是异端之书,对尧c舜不礼貌c甚至蔑视,对仁义进行诋毁戕害,是殊途且不同归。距离孔子一千六百年左右的北宋朱熹《论语集解》中,范祖禹认为“异端”是指杨朱c墨子的学说;程颐c程灏哥俩则认为“异端”是“佛氏”,释迦摩尼的学说,“斯害尤甚”。宋时学者较之三国时学者,连殊途同归的认定也免了。 孔子开展警示教育,还是针对君子而言。责备贤者,一以贯之。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认为人的本质,有先天成分,“质”是一个人对忠c信c孝c悌c爱的认知和自觉,然后“文”而饰之,接受诗教c书教c礼教c易教c乐教c春秋(史)教,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提出不少君子之行的规范和警示,很有人情味,但经后世的提炼加工,很多打上各自时代的新烙印,有时偏离了原典,理论反而变得冷冰冰,听起来更美好c最动听,但很难或几乎不可行了。《孟子·梁惠王上》中:“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原典的孔孟之教育,就是为“长者折枝”的教育,不是让人“背着泰山跨越北海”的教育,而且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后世很多时候,有些人c特别是居高位的人“叶公好龙”爱仿效别人宣讲孔孟之道,而自己却逆其道而行之,由是造成受众因为反感“满口仁义道德c实则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进而对伪君子口中宣扬的东西也反感了,最终戕害了文化原典。 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应该有正反两方面的警示意义。君子攻乎异端,对完善君子之行是有害的;小人攻乎“异端”(对小人而言,君子的正端就是他们的异端,小人去佯功孔孟,口是心非c口是行非,文饰伪装而无半点虔诚),实则对大道之行伤害更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7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终于登场了。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爱徒之一,性格特点鲜明,不像颜回颜子渊与老师言终日“不违,如愚”,子路风风火火,直言快语,不刻意揣摩老师心思,经常单刀直入,让夫子尽显尴尬。《论语》风格平实而不失光辉,不像有些书对所歌颂的人物一律高大上c伟光正,反而失去了人物的真实感c亲近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性鄙,孔子说过自己“少多能鄙事”,可以看出鄙不是褒义词,《说文解字注》“鄙,京畿之边,引申为轻薄”。抗直,直率c不拐弯抹角。冠雄鸡,孔子是冠“章甫”,儒雅的帽子,子路的帽子是“雄鸡”,具体啥样不得而知,估计不会直接把活雄鸡顶在头上,冠雄鸡型状帽子表示好斗。佩豭豚(jia tun),豭豚指小公猪,《礼记·杂记下》:“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杀公猪以祭礼器刻上了铭文。佩豭豚,君子腰间佩玉,子路佩块大猪皮。陵暴,书上解释是“欺凌c侮辱”。这么一描述,子路整个一个特立独行的新潮时髦小青年,奇装异服,鲁莽率直,招摇过市,偶遇孔子,闻其名不服气,出言不逊并要当场和孔子掰掰手腕。孔子1米96的个头,按说武力征服仲由不成问题,但夫子一向以德服人c以礼服人,于是乎“设礼稍诱子路”,结果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至于孔子设的啥礼,循循善诱子路,使其改服易志并拜孔子为师,值得文学爱好者发挥想象,重现传奇故事。 “由,诲女知之乎”,老师对学生直呼其名,诲,教诲c教导;女,同汝,你。句意:孔子说,子路啊,教诲你的事情真的知晓懂得了吗? 看来子路好以不知或一知半解为知,故孔老师有此一问。进而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也是名言,虽然说的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问题青年,一样是如今青年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以不知为知”的面子观,真正做到“不知为不知”并不耻于问c不耻下问,真的不容易,要有足够的修养才行。 “是为知也”,这个知,既当知道讲,也当智慧讲。 孔子能团结一大批不同年龄段c不拘一格的人才,并成为他们的师者c领头人,确实有水平。谁不服气,可以团结带领一批学生和弟子比比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8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学生,小孔子48岁,孙子辈。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时,子张才两岁刚学会直立行走c咿呀说两句人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子张才二十弱冠出个头。这是子张来向孔爷爷请教,如何“干禄”。干,求;禄,禄位,职位,给天子或诸侯或大夫打工,吃公粮。 阙,保留c空缺。子张问干禄,孔子回答的要点:多闻c慎言,多见c慎行。现代的表达习惯,就是多听慎说c多看慎做。孔子对孙子辈分的学生,不但告知了子张干禄的方法,还耐心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干禄过程中,要多听,对于疑惑还没搞懂闹明白的事务c规则c规矩等,不发表个人意见,对于自己觉得清楚明白的部分,也要谨慎表态发言,这样的话,就很少(寡)会犯过错(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殆,危。干禄,要多注意观察c观摩学习,不用急于探索未知领域,不要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远离冒失做事带来的风险,谨小慎微去做自己闹清楚明白的事,就很少会去后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话很少有过失,行为很少有后悔,自然的,给你发工资的“禄”的主人,也就对你给予认可,这样的“干禄”,就是成功的c并可持续发展的。 孔子“禄在其中”的忠告,不但对子张有用,即使在如今,对很多在各种职场中打拼的人而言,都是很有裨益的。当然,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夫子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有些领域,就需要年轻人不计得失的闯劲c干劲,不能总瞻前顾后c三思后行。 不同的时代学干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对于任何时代的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多听慎言c多看慎行,都会是一句有益的忠告。年轻人或许不爱听,年长的人爱说给人听。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19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前文,学生问于孔子,鲁国大夫孟懿子(仲孙)及其子武伯问孝于孔子,这回是一国之君有问于孔子,说明作为知识分子的孔子还是很有名望的,政府的高级顾问。 哀公的问题是“何为则民服”,前一句问干禄的子张,有可能就是给鲁哀公打工。打工仔有打工仔的苦恼,老板有老板的苦恼。鲁国老板的苦恼是,作为国中老大发号施令是挺威风,但感觉民众不是很服气,有微词c有怨言。所以问孔子,为君应该怎么做,老百姓才会服气。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哀公是君,称孔子“对曰”,是尊君的礼节。孔子的回答是干部如何选拔任用决定了民众的服与不服。“举直”就是推举c举荐正直c清正的人。“错诸枉”,错,措c压制;枉,枉佞c狂妄的小人。意思是:举荐c提拔正直的君子作为管理者,压制c疏远枉佞小人的拍马逢迎,老百姓就服气;反之,把小人安排到重用岗位,压制c疏远正直的君子,刮这样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老百姓就不服气。 孔子的话,哀公肯定听明白了,就是不知道践行了没有。后世关于帝王用人的故事,印证了孔子的忠告在很多时候都很有现实意义。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c灵也。”孔明是借古喻今,对后主刘禅提建议,不知道阿斗听懂了没有。 桓,谥号,指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东汉第十位皇帝,在位21年。灵,谥号,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在位21年。《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晔,398~445,南北朝史学家)记载:“逮桓c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桓c灵二帝是亲阉党远贤臣,宦官专权乱政,导致国力衰退。 由是可见,任何一个政权c团队c单位c集体,用人问题斯事体大,不能等闲视之。事业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什么样的人,举直错诸枉则兴旺,举枉错诸直则衰亡。 孔子能直陈本国国君在选人用人方面之弊病,加上前文指出孟孙父子两诸侯在孝行方面的缺失,话语虽委婉,但不无批评的意味。相当于高级干部听取知识分子代表意见建议,孔子没有极力褒扬一下领导殚精竭虑为民众服务的高尚情怀,也没有重点埋怨平民百姓少教无知c缺少对高级领导的关心和体恤,更没有文过饰非,对社会治理问题视而不见c换顾左右而言他。够瞧的了,这样的文化精神不知道在能被问政的知识分子身上传承了多少?知识分子肿么会反过来把孔子描述成人民群众的文化敌人c维护封建剥削统治阶级文化的代表呢?确实纳了闷了,这是哪里来的知识分子?呵呵。 孔子和孟子,身上都有最朴素的民本思想,而不是君权为本,这个不能闹拧巴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20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c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国大夫季孙氏,名肥,康是谥号,安乐抚民曰康。前面问孝于孔子的孟懿子(仲孙,孟孙),和季康子属于叔伯弟兄关系,同祖同宗,与叔孙氏一起史称“三桓”。 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c孟孙氏)c庶次子叔牙(其后代称叔孙氏)c嫡次子季友(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秦一统行郡县制之前,是“封建”制,封土建国,天子有天下,先预留一块宝地给自己,起个响亮的名字叫“中国”;余下切块分封给自己的同宗同祖同姓的叔叔大爷c兄弟子侄们,是为“诸侯国”。诸侯国有很多,“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国也有大小之分,公国c侯国田方百里,伯国田方七十里,子国c男国田方五十里。这些国的国君统称大小“诸侯”。诸侯国里设卿(上大夫)c下大夫c上士c中士c下士五等禄爵。“国”中有“家”,卿(上大夫)家c(下)大夫家c上士家c中士家c下士家。 下面节选一段《礼记王制》,一起概略了解一下孔子生活时代的政体背景,有益于更好的理解子曰。节选不晦涩,不再做释义。 “王者之制禄爵,公c侯c伯c子c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c中士c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c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c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c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c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c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凡四海之内九州岛,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晳,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c诸侯之附庸不与。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c曰流。天子: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只,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 节选了一长段,想说明一个事情,就是孔子生活时代的“封建”制,各“国”虽然有一个统一的共主“周天子”,但各国按礼制都享有相对独立的政治c经济c军事c文化c外交权,封地可以由“嫡长子”世袭;郡县制中各行政长官则只有辖区内的“事权”,只是替皇帝临时当个总经理打打工而已,官职也无世袭继承。所以,封建相对于郡县,国君虽然不是天子,但一样操着和天子一样的心,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国家”c如何治好自己的民。当然,季康子不是当时鲁国国君,应该相当于“卿上大夫“或“下大夫”的禄爵,但作为国君的叔伯弟兄,国事也是家事,参与执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c忠以劝,如之何?”这句意思是,季康子问,如何去规劝c劝勉民众对我们当领导干部的要尊敬c忠诚?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临,自上莅下曰临。庄,容貌举止庄重。举善,举用良善的贤能之人。不能,能力欠缺的人。则劝,然后规劝c劝勉。整句意思是:君主面对百姓举止容貌要端庄c庄重,不要嬉皮笑脸c藐视民众,这样的话百姓就会对你尊敬;作为君主,自己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先行其言,而后再要求别人从之,这样的话,民众才会对你忠诚。要善于推举c举荐贤能的人,给他们禄位,去教诲c引导在敬c忠等方面能力欠缺的人,这样民众互相劝勉,效果才是最好。 孔子这是针对季康子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整改建议意见。仍是一贯责备贤者的好作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21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有人,没说姓名。谓,问c说。奚,何c为何。“或谓孔子曰”这句话写的很到位,“或”用的很形象,不具体指某个人,古往今来有许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子奚不为政?”,意思是:夫子您既多才多艺,何不学而优则仕,居官为政? 经常能在一些现代书籍中看到这样的表述,说孔子一生梦想出仕做大官,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递简历c参加面试,奔波十三年谋高职不得。依此证明孔子的学说和政治主张不被诸国君所用,因此是无用的。文治c礼治c德治的“王道”不如武制c刑制c法制的“霸道”实用,呵呵。 因为从书传孔子的人生履历看,孔子有“为政”的经历。之所以有这个问答出现,猜测是孔子治学已经小有成就甚至大有名气后,同龄的其他人都出仕为政了,孔子还在深阁研学,故“或”有一问。 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书》指《尚书》。孔子引用《尚书》中的《周书君陈》篇中的一句,来回答提问。在全文复制粘贴《尚书周书君陈》篇反映“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全貌之前,先来揣摩解释一下孔子的本意。孔子没直接用自己的话阐述“孝”“友”同“为政”的关系,而是引用经典书籍《尚书》中的“历史”故事来引证自己对什么是“为政”的看法。如果用自己的话说“孝”“友”阐释“为政”,没有事实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缺乏说服力。而用《书》中的君陈“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的历史“史实”来引证自己的观点,则显得有理有据。孔子没有展开全面讲述《书》中“君陈”的故事,甚至连“君陈”这个人都没提到,说明《尚书》的全貌在当时对于大家而言不陌生,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大家就明白孔子在说“君陈”的故事。就如同今天你如果一声叹息“既生瑜,何生亮”,大家就自然想起“三气周瑜”的故事,明白有个人一直压你一头一样。 君陈,周公旦之子。《尚书周书君陈序》:“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孔颖达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礼记坊记》中,汉郑玄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弟也“。伯禽,姬姓,亦称禽父。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君主,周公旦长子。《史记》记载伯禽就任年在周公东征,即成王元年(约前1042年)。周公东征之后,周成王将商朝遗民六族和泰山之南的原奄国土地c人民封给周公,为鲁国。由于周公需要留在朝中,因此派其长子伯禽赴鲁国就任。伯禽到任之后,在齐太公的齐队支援下平定了淮夷和徐戎的叛乱,奠定了周朝在淮河以北地区的统治。伯禽在位共46年,鲁国在他的统治下成为著名的“礼仪之邦”,疆域北至泰山c南达徐州c东至黄海c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天子治下著名的大诸侯国。 孔子虽然祖上是宋国人,但鲁国是其“父母之国”,鲁国首任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君陈是伯禽兄弟(同父同母还是异母,不得而知),周公则是孔子最欣赏的人之一。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 孔子对“周文化”和“鲁文化”是有深厚的认同感和信仰感的。在八佾(yi)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面全文转载《尚书周书君陈篇》,不同版本的句读或许有差异。译文附后,不一定很准确,以不离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原则。 ~周公既沒,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东郊,敬哉!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z。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內,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中。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 下面是译文~ 周成王如是说:“君陈,你有优秀的品德和美德,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有能力来从政了。我命令你治理东郊成周,你要保持对权力的尊敬并谨慎从事!从前周公师保万民,人民怀念他的美德。此处你前往辅政,要慎重对待你的职务呀!遵循周公的大道,努力弘扬周公的教导,人民就会团结安定。我听说:至治之世的馨香,感动神明;黍稷的香气,不是远闻的香气,明德才是远闻的香气。你要履行周公的这些谆谆教导,日日孜孜不倦,不要安逸享乐!凡人未见到圣道,以为见不到;好不容易见到圣道,又不能遵行圣人的教导,是不对的,你要戒惧呀!你是风,百姓是草,草随风而动!谋划殷民的政事,不要认为简单而疏忽。有废除,有兴办,要反复同众人商讨,大家议论相同,才能施行。你有好的想法谋划办法,就进宫内告诉你的君主,君主按建议施政,你不自邀其功,而是说:这样的善言善行,是我们君主的美德。臣下都象这样,该有多好啊! 成王说:“君陈,你当宏扬周公的训导。不要倚势做威做恶,不要仗势侵害人民。要宽大而有法治,从容而又和谐。殷民有身陷刑法的,我说处罚,你不要轻易处罚;我说赦免,你也不要不假思索去赦免;而是要明查事实,考虑刑法的恰当适中的施用。有人不顺从你的政事,不接受你的教训,处罚他如果可以制止别人犯法,才处罚。惯于做奸犯法的事,破坏常法,败坏风俗,这三项中的小罪,也不要轻易宽恕。你不要忿恨愚钝无知的人,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人君一定要有所忍耐,事才能有成;有心胸宽广c宽容,德才算是大。鉴别善良的,也鉴别不善良的;选拔任用那些贤良的人,来激励鞭挞那些不贤良的人。 民性虽然敦厚,但依外物而有改移,有时会违背君主之命,有时会曲曲意逢迎君主的喜好。如果你能敬重常法并时刻省察自己的德行,这些人就不会变。如果施政达到非常顺畅和谐的情况,我将享受大福,而你辅政的美名,也终将被人民永远赞扬。~ 上文翻译,不求每字c每词c每句都力求依训诂准确精确,符合中心大意即是目的。能帮助理解孔子引用《书》云,引发联想到君陈在“孝“行方面(对于其父亲周公而言),以及“友”于兄弟方面(对于伯禽等有国做君的兄弟们而言)出色的德行表现。来说明在一个大家庭c大家族或君王之家中做好孝与友,本身就是为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孝c友就为政之道,如果孝c友不算为政,什么才算是为政呢?孔子强调的是:做好孝c友之行为,才会有后来的“居位”为政,有为才有位。即使无所居位,比如周公旦辅佐幼主周平王,比如君陈出于孝c友之德而辅政,都是为政的榜样。 孔子这句话,表明他一是不反对为政,二是认为为政就在日常生活中,三是为政不一定以居官位或高位为标准,四是做好为政的基础是孝乎惟孝c友于兄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22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提到“人而无信”问题,虽然有普遍意义,但出现在为政篇中,肯定有所指向,猜测重点是指居高位的“有政可为c有政可施”的人。大车不是指火车,而是指牛车;小车不是指自行车,而是指兵车c田车c乘车,皆驾驷马,故曰驷马车。輗(ni)c軏(yue)两个字不常见,因为现在除了古装影视剧,大家很少见到牛马为牵引动力的车辆了。《论语集注》中释义:“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軏者,辕端上曲钩衡。”至于何谓辕端c曲钩横,我也不知道,故不做图解。知道是牛马和车辆链接的关键构件即可,缺其他构件,牛马车再破旧,还能吱扭吱扭拉着你们一家去郊外旅游前行;缺了輗c軏,牛马跑了,就剩下车了,老婆孩子还想乘着车兜风,要么你拉要么靠风刮。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感慨人作为人,如果没有信用,说了不做,甚至有意欺骗人c坑骗人,真不知道该用啥华丽的词藻夸奖这些失信的人了。 孔子删述《诗经》,熟知风雅颂,掌握赋比兴,这里孔子用了“比”的修辞手法。为政施政,要使人c用人以实现政治理想c政治抱负,犹如驾驭牛车c马车驰向远方找寻最美的风景,车上再赋一首佶屈聱牙的小诗,岂不快哉!但是呢,施政的人如果对属下c百姓不讲信用c信誉,就如同驾驭牛马失去了链接车辆的关键构件,牛马已然二骑绝尘远去,乘车的人却只能在原地集体兴叹咯。 孔子确实是温文尔雅,人而无信,也不怒骂c诅咒,造成了后世无信的人无畏无惧的无耻。说起与孔子几乎同时期的“轴心时代”,世界其他地域的先知们,除了告知他们的子民们应该如何做,还定义了他们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来生来世进天堂还是下地狱c做天使还是当魔鬼啥啥的,人家言而无信的人作恶有所顾忌,咱们言而无信的人只图今生今世作恶的痛快c毫不顾及殃及后代或来世的洪水滔天。只能说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学思太缜密c太理智c太发达,太有大爱,摒弃了大恨,木办法。所以后来孔子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圣“人”,而没有成为圣“神”,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子曰只有宗教般的规则,而没有宗教般的罚则。这已然成为无法弥补的缺憾,但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c倡导人性自觉c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为政第二223(补)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年轻的子张上回问孔子的是学“干禄”,解决从业的困惑。这回是问年近古稀的孔爷爷未来是什么模样,一问就是一千年。对待年轻人的提问,孔子回答总是显得耐心细致周到,对于子张问干禄,回答了如何做以及为啥那么做,对于“十世可知也?”回答了可知并解答了为什么可知。 未来到底什么样?这几乎是每个年轻人或者说每个人的年轻时代都有过的疑问,除了看科幻小说,还有别的办法没?一世,有说是一百年的,有说是三十年的,到底子张想知道三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天下什么模样,不得而知。这里姑且猜测他想知道的更久远一点,就如同今天我们如果对身后的未来充满兴趣,张口就是千年c万年,没人会纠结于三百年后和今天有多大的区别。 每个人活着来到这个世界,谁也别想再活着回去了。“十世可知否”,没有现实的标准答案。 孔子治学一向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论身后三百年还是一千年,天文c地理c政治c经济c军事c文化c科技c人口会变成啥模样,孔子没有把握全说清楚。学而思则不罔,孔子思考选择的方法是“看诸往而知来着”,要想知晓身后一千年变化,先看身前一千年如何变化,但不包罗万象c信马由缰的妄谈一切,而是以“礼”为主线,研究夏c商c周三代的损益变革,来预知未来十世之“礼”,百世之“礼”的可能走向。孔子回答的是“未来可知的”方法论问题,没有直接描述十世之后具体啥模样。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感叹向往过“丘之未逮”尧舜禹“三代之英”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退而求其次,孔子对夏商周中汤文武等圣君之治下“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也予以高度认同和推崇。孔子的历史观,是建立在熟知历史上的,不妄谈未知的未来,不认为今天存在的肯定比过往的历史好,也不认为未来会自然而然的比今天好,他痛心疾首的正是当时的礼崩乐坏c各种僭(jian)越,向往的是他确认曾经出现过的礼归乐正的大同社会或其乐融融的小康社会。 孔子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更替,朝代的更替c政权的更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把”诸往”搞清楚弄明白,“未来”即使未见,也不会有多少意外,十世不神秘,百世也可知。 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说明他并不武断认为周会千秋万代,足见史观清醒,孔子十世之后c百世之后的读书人,不知道有几个具备孔子的这种历史超然观。 《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下面结合着何晏作注c邢昺作疏的《论语注疏》中关于此句的注疏,来概略了解一下夏c商c周创制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论语注疏》: 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弟子子张问于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至于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此夫子答以可知之事。言殷承夏后,因用夏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夏尚文,殷则损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地统,色尚白也。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言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礼。及所损益,事事亦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者,言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时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或”。言设或有继周而王者,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皆可预知也。 云:“三纲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c父子c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有纪纲之而百目张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人为三纲,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也。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转相生也。夫妇,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父者,矩也,以度教子。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云“五常”者,仁c义c礼c智c信也。《白虎通》云:“五常者,何谓?仁c义c礼c智c信也。仁者不忍,好生爱人。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或於事,见微知著。信者诚也,专一不移。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c义c礼c智c信是也。” 云“损益谓文质三统”者,《白虎通》云:“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道极则受,极则阳道受,明一阳二阴不能继也。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尚书大传》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礼三正记》曰:‘质法天,文法地。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其质性,乃后有其文章也。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故《书传略说》云:‘天有三统,物有三变,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士有三王,王特一生死’”。 《春秋纬·元命包》及《乐纬·稽耀嘉》云: “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 “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注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 “周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复,其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又《三正记》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以此推之,自夏以上,皆正朔三而改也。郑注《尚书》“三帛”,“高阳氏之后用赤缯,高辛氏之后用黑缯,其馀诸侯用白缯”。如郑此意,却而推之,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故曰其馀诸侯用白缯。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尚黑,故云高辛氏之后用黑缯。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故云高阳氏之后用赤缯。有少皞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三月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闻焉。 《易·说卦》云“帝出乎震”,则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其三正当从伏羲以下文质再而复者,文质法天地,文法地,质法天。周文法地而为天正,殷质法而为地正者,正朔c文质不相须,正朔以三而改,文质以二而复,各自为义,不相须也。 建子之月为正者,谓之天统,以天之阳气始生,为百物得阳气微,稍动变,故为天统。 建丑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已吐牙,不为天气始动,物又未出,不得为人所施功,唯在地中含养萌牙,故为地统。 建寅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出於地,人功当须修理,故谓之人统。 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然王者必以此三月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细微,又是岁之始生,王者继天理物,含养微细,又取其岁初为正朔之始。既天地人之三者所继不同,故各改正朔,不相袭也。所尚既异,符命亦随所尚而来,故《礼纬·稽命徵》云:“其天命以黑,故夏有玄圭;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书,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是天之所命,亦各随人所尚。符命虽逐所尚,不必皆然,故天命禹观河,见白面长人。《洛子命》云:“汤观于洛,沈璧而黑龟与之书,黄鱼双跃。”《泰誓》言:“武王伐纣,而白鱼入于王舟。”是符命不皆逐正色也。郑康成之义,自古以来皆改正朔。若孔安国,则改正朔殷c周二代,故注《尚书》:“汤承尧c舜禅代之后,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从汤始改正朔也。 曰:“物类相召”者,谓三纲五常各以类相召,因而不变也。云“世数相生”者,谓文质c三统及五行相次,周而复始,而其世运有数,相生变革也。 ~ 由洋洋洒洒的上文可知,朝代更替,正朔“三而改”,文c质二而复,尚色是“黑~白~红”,循环往复。 关于改朔,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汉武帝时,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按一世三十年计算,如今已是孔子身后八十多世了。衣服制度变化了,礼的表现形式也发生变化,但老子还是老子c儿子还是儿子没有变,没有大范围出现爹管儿子叫爹的现象;夫还是夫c妻还是妻,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拼搏挣奶粉钱c女人负责生孩子,没有大范围出现阴阳反转的现象。近百世以来,关于学c仁c义c礼c智c信c孝为核心的话题从来没有被抛弃c遗弃c放弃,对自由c平等c恋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歇过。“关关雎鸠”咏唱三千年,还那么脍炙人口。孔子肯定没预测到,身后他会进入庙堂,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圣人”。 附: 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c乙(yi)c丙(bg)c丁(dg)c戊(u)c己(ji)c庚(gēng)c辛(x)c壬(rén)c癸(gui); 十二地支:子(zi)c丑(ch一u)c寅(y)c卯(ǎ一)c辰(chén)c巳(si)c午(u)c未(èi)c申(shēn)c酉(y一u)c戌(xu)c亥(hài); 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3时至01时。 01时至03时。 03时至05时。 05时至07时。 07时至09时。 09 时至11时。 11时至13时。 13时至15时。 15时至17时。 17时至19时。 19时至21时。 21时至23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为政2.24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这句话针对谁有感而发,没有交代。但放在为政篇的结尾,应该有其特别的意义。该篇首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积极引导型c激励型的表述;尾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是批评型c警示型的表述。 先说说鬼。《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si)。凡鬼之属皆从鬼。段玉裁注:“人所归为鬼,以叠韵(指与归同音)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c故从厶。阴当作侌。此说从厶之意也。 从前有种说法,人死之后化为鬼,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这说法,倒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不过进现代土葬零星,归人大都归于火中了。 郑玄(东汉127~200)说:“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郑玄把鬼上升了等级,归人不全是鬼,成为人神的才是鬼。 《左传》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歆(x),神灵享受祭品。意思是说接受祭祀的神,不会享用不是同类的祭祀,哪怕是再好的山珍海味,神也会不屑一顾;而活着的人民,也不应去祭祀不是自己族类的祖宗祖先。 孔子说“非其鬼”,意思指不是自己同族的鬼。“而祭之”,祭之以礼,除了祭品之外,还有必要的仪式。“谄也”,谄(chan)媚,俗称拍马屁。孔子言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此类推,如果不孝自己的父母c兄长,而去孝顺别人,也是谄媚c拍马屁。 祖先造字有一套,心里有鬼,不安,愧也。按说心里有自家祖先的归人之鬼,应该是坦荡,为啥会不安,愧疚呢?说明这也是个有教育警示意义的字,心里忘记自家的鬼,却惦记着别人家的鬼,就应该有愧。 孔子说,祭祀别人家的鬼,是谄媚,拍马屁。那孔子是不是认为做人只应该各扫门前雪,别闲得没事去管他人家的瓦上霜呢?答案是:不是的。因为紧接着孔子又说了一句话“见义不为,无勇也”,说明别人家的事也要管,要见义勇为。义者宜也,何为义事,其实标准很简单,不为而有愧,就是义事则当为。孔子主张义,对见义不为绕着走的现象和行为持批评意见。《论语注疏》揣摩孔子见义不为有所指,云:“若齐之田氏弑君,夫子请讨之,是义所宜为也,而鲁君不能为讨,是无勇也。” 田氏弑君,鲁国当时哀公执政。在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不但对鲁哀公干部选拔任用提出了看法,对鲁国外交“见义不为,无勇也”也很有看法。 孔子这句话,也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有的人爱当面谄媚c拍马屁c摆样子,不亲假亲c不近假近,一副奴颜婢膝c认贼作父的模样。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则见利忘义,推诿退缩,无勇气担当,背信弃义,出卖朋友c出卖良心c出卖良知c出卖信仰,尽显一副卑鄙可恶的嘴脸。 为政篇首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也。为政篇结尾:“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小人也。为政高下立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第三3.1 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注疏》曰:前篇论为政。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 礼以安上治民,“安上”这句说的好,上要安,安分c安静c安全,不能躁。此处上不仅指最上,包括中上c下上,只要在民之上都是上。礼于治民,前提在于安上,上不安则民不治。 孔子这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传世名句。有些人不解,认为孔子有点过于教条了,不就是多组织了点人在自家院子里跳舞嘛,还是自费,至于急眼吗? 那我们就来围观一下,到底肿么回事。 佾(yi),列也。八佾之舞,依礼: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至于一佾(列)几个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八人一佾,八佾六十四人,六佾四十八人,四佾三十二人,二佾十六人;另一种观点认为舞队呈方阵型,八佾是六十四人,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按说辨析这个意义不大,这里只想说明很多关于周礼的文献记载不详,二千多年来不同时代的解释有矛盾c有出入,阙疑哇。 季氏舞于庭,不论舞蹈人员多少,站列队形咋排,跳的是探戈还是广场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季氏作为卿大夫,用了天子及天子特批给鲁君才能享有的“仪礼”。《礼记祭义》云:“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c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季氏看见鲁君世享天子礼乐,眼先红,心而后痒,于是乎把自己包装成文艺青年,组织八佾舞《大夏》于庭,没把c不把周天子和鲁君放在眼里,用现在的话说,不讲政治规矩。相当于县处级干部自作主张提拔自身待遇,直接越过省部级向国级领导标准看齐,还大张旗鼓c鼓乐喧天诚邀国内外各大知名媒体进行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孔子看不惯,警示提出“是可忍,孰不可忍”太正常不过了,礼治伦理c政治伦理乱套了,如果这个也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有天下共主周天子,但诸侯c大夫谁也不循礼治,不守规矩,不受纪律约束,结果就是天下大乱。孔子没说下文,下文就是日渐式微的继任周天子们每天看到的竹简奏折,讲述的都是叔叔大爷兄弟子侄们的诸侯国之间武力攻伐兼并的“战国”故事,或是家臣瓜分大夫家c大夫瓜分诸侯国的“争权夺势”故事,弑父弑君权力争夺游戏犹如回到了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动物世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孔子提出,看似僭越一个“舞于庭”的礼,跳舞多几个人而已,不是啥大问题,但往往“隐c微”的小事才更彰显c显见问题的实质,可谓见微知著,如果不防微杜渐,而听之任之,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必然。 季氏,鲁国“三桓”之一,至于组织“八佾舞于庭”的是季平子还是其子季桓子,文中没说。季康子是季桓子之子,为政篇220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c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而且据记载季康子迎接周游列国的晚年孔子归故乡,所以组织这个“僭礼集体舞”的不太可能是季康子。 《论语注疏》中,将历史的板子打在季桓子身上。曰: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者,谓者,评论之称。季氏,鲁卿,于时当桓子也。佾,列也。舞者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桓子用此八佾舞于家庙之庭,故孔子评论而讥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者,此孔子所讥之语也。孰,谁也。人之僭礼,皆当罪责,不可容忍。季氏以陪臣而僭天子,最难容忍,故曰:“若是可容忍,他人更谁不可忍也?”“孰,谁”,《释诂》文。“佾,列”,书传通训也。云“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者,隐五年《左传》文也。云“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者,杜预(222一284年,字元凯,西晋经学家,据传是司马懿女婿)c何休(129一一182年,东汉经学家,字邵公)说如此。其诸侯用六者,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四四十六人;士二,二二四人。服虔(生卒年月不详,东汉经学家,字子慎)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今以(邢昺作疏,今应指宋代)舞势宜方,行列既减,即每行人数亦宜减,故同何c杜之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隐五年《左传》:“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於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杜预云:“唯天子得尽物数,故以八为列,诸侯则不敢用八。”所谓八音者,金c石c土c革c丝c木c匏c竹也。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经学家)云:“金,锺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所谓八风者,服虔以为八卦之风:“乾音石,其风不周。坎音革,其风广莫。艮音匏,其风融,震音竹,其风明庶。巽音木,其风清明。离音丝,其风景。坤音土,其风凉。兑音金,其风阊阖。”又《易纬·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是则天子之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八佾也。云“鲁以周公之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者,此释季氏所以得僭之由,由鲁得用之也。案《礼记·祭统》云:“昔者,周公且有勋劳于天下,成王c康王赐之以重祭,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重周公,故以赐鲁。”又《明堂位》曰:“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受王者礼乐也。然王者礼乐唯得于文王c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他庙,亦为僭也,故昭二十五年《公羊传》称昭公谓子家驹曰:“吾何僭哉?”答曰:“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是昭公之时,僭用他庙也。云“季桓子僭于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者,案《经》但云季氏,知是桓子者,以孔子与桓子同时,亲见其事而讥之,故知桓子也。何休云:“僭,齐也,下效上之辞。”季氏,陪臣也,而效君于上,故云僭也。大夫称家。《祭法》:“大夫三庙。”此《经》又言“于庭”。鲁之用乐,见于经传者,皆据庙中祭祀时,知此亦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也。 学而第一,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政第二,首句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八佾第三,首句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明《论语》认为,孔子首要重学,次要倡导德政,第三不能容忍没规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鲁大夫孟孙c叔孙c季孙三个大夫之家(见220)。《雍》是《诗经周颂臣功之什》中的一篇,祭祀用颂。彻,祭毕而收其俎(祭祀时盛牛羊等的器具)。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三家僭越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美然之意,喻天子之容貌。“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诗中的一句,咏颂的是天子,“奚(如何)取于三家之堂”。孔子引用,指出三家之堂没有此事,却取于此意而歌颂,讥讽批评“三桓”无知妄作僭用。 孔子刚忍无可忍指责完季氏家族违规组织大规模广场舞活动后,又开始批评三家裹挟乐队侵权翻唱皇家歌曲的事。 《雍》是《诗经周颂臣功之什》中的一篇。《诗经》中的风c雅c颂都是配乐咏唱的,只是演奏的场合不一样。《风》是地方民风,用于民间节日或日常咏唱的民歌。《雅》是宫廷宴会或朝会时的诗歌,属于官方乐歌,有如今天的国歌c军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诗歌,歌颂祖先的功业。 下面是《雍》的歌词,乐曲随《乐》佚失,哪位有谱给作个曲,大家欣赏一下。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于荐广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 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译文(摘抄略有改动): 一路行进满怀虔诚,到达此地肃然起敬。 诸侯恭敬相助祭祀,周天子端庄静穆。 赞叹声中献上雄牲,助我献祭陈列庙堂。 伟大先父在天之灵,佑我孝子天下安定。 人臣贤能如众星拱月,君主英明更举世无双。 安周邦上及皇天,今世盛明子孙永昌。 安我心赐予年寿绵绵,助我享受吉福无疆。 求庇佑先父灵前长歌,求庇佑先母灵前颂唱。 这样一首天子专享祭祀曲目,大夫之家僭越用来光宗耀祖,孔子看不惯。“有人”说孔子这是替皇权站岗,维护封建统治。可是孔子却在当朝厚古薄今,勇夸前朝尧舜禹汤和周先王文武,还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有人”你今天敢说这样的话吗?孔子不维护当朝统治,“有人”你的意思是应该倡导各自为政,倡导天下革命c涂炭生灵吗?孔子见闻的血腥革命不比“有人”少,孔子作《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其保社稷者不可胜数”,相当于平均67年一个国君被属下所杀,平均4 2年一个诸侯国被武力灭亡,如此社会动荡,百姓如何能安居乐业?人民能追求和享受到“有人”你倡导与向往的民主c自由c独立吗?孔子如果不去责备“有政”之人,不去倡导为政以德c仁者仁政,不去致力于从学习教育入手,让人成为人c人言有信c二人成仁c有孝心有礼节有勇义的话,天下还有救吗?!所以“有人”总以为自己能超然于历史局限,其实和孔子比起来,“有人”还不如一只“友兽”。呵呵。孔子思想的核心精髓是约束君权的,是责备贤者的,不是约束民众的。作为读书人的孔子不惧怕权势c不谄媚权力,有一说一c有二说二,没定规矩不说,定了规矩不遵守就要提意见。历史的真相是: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不是帝王的孔子,帝王倡导尊孔,是帝王拍读书人和人民的马屁;帝王不尊孔,读书人和人民只有拍帝王的马屁。读书人和人民尊孔,就有一片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书人和人民不尊孔,只能向蛮夷戎狄去寻找精神家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3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季氏八佾舞于庭僭礼,三家雍彻僭乐,孔子说他们不“仁”,点穴点到了要害。这句话可以引申推论出孔子认为何为人之“本体”的观点。“仁”是本体,礼乐为“用”,仁是“形而上学谓之道”的本体,礼乐是“形而下学谓之术”的用。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个人感觉起码有四层意思:一是“礼乐”本来是为展现c体现人之为“仁”而设计的,天子的礼乐形式以体现天子的“仁”德本质;二是季氏等三家僭越用天子礼乐目的是想显示自己也有天子般的“仁”德,而实际上是乱了规矩,成为最大的“不仁”;三是孔子很清楚礼乐不过是外在c后天赋予不同人身上的形式,他更在意的是人而为“仁”的本质,而不是把礼乐形式本身看得高于一切;四是孔子痛心的是连社会的“有政”精英阶层(鲁国举足轻重的“三桓”大夫之家)带头“不仁”,不把当时的政治制度c政治安排放在眼里,三家用天子礼乐并不是向天子的仁德去看齐,而是看重礼乐带来的外在荣耀。 鲁国的三“桓”作为大夫之家,为啥能谙熟天子礼乐呢?因为鲁国在周天子治下有特殊的地位,“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三桓作为鲁国大夫权臣,耳濡目染,也想光耀一下宗祖。下文节选《礼记》中《名堂位》,共同了解一下鲁国的背景及在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从一个侧面也能更好的理解为啥孔子居鲁国而心怀天下,可以说鲁文化是周文化的核心。 《礼记明堂位》: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卿c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是故,夏礿c秋尝c冬烝,春社c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着,殷尊也。牺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鲁公之庙,文世室也。武公之庙,武世室也。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凡四代之服c器c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君臣,未尝相弒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 (节选完) 虽然有不少生僻字词,但不影响理解大意,由是可见,鲁国在周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之高。 《经解》孔子曰: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在孔子眼中,礼教和乐教是后天教育,不是人的根本。人的根本是“仁”,礼乐辅之c固之,礼乐用之以丰富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质是根本,而后文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记载的孔子之言行,描述出的孔子确实足够温文尔雅,对看不惯的社会现象没有破口大骂,只是讥讽,而后摇头叹息“人而不仁,如礼乐何?” 如今的社会,一样有丑恶现象,譬如造假贩假毫无道德底线,吃穿住行用各领域假货竞相迸发,假酒假药害命c毒奶粉害命的事情都去做,坑蒙拐骗偷,下手的对象没几个是跟咱们有世仇的外国人c受害的几乎清一色都是自己祖国的百姓和老乡,尤以老弱病残为主。不是没有法律法规,而是规定繁多却屡禁不止,坑人的花样随时代而翻新。真是让人徒生感叹,僭用孔子一句话“人而不仁,如法何?人而不仁,如规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4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名字很好听,就是个人简历记载不详。林放的问题是“礼之本”,很应景。本篇前两句声讨季氏和三家僭礼,第三句孔子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紧接着这一句就是解答“礼之本”。按前面分析,礼是用,仁是本,这里说礼之“本”,是指礼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c基本原则。 孔子说“大哉问”,后世不少人接受提问时总也爱表扬一下提问者“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不知道是不是师承一脉。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也,与其易也,宁戚”,奢,侈。俭,节俭。易,《论语注疏》解释为“和易”,《论语集注》解释为治,个人觉得应该当变易讲,后文详解。戚,指哀戚。 先看一下朱熹《论语集注》释义: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范祖禹)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杨时)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c簋c笾c豆c罍c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朱熹认为:质是礼之本。礼由质与文构成,质是内容,文是形式,“礼贵得中”,礼如果为形式而形式则脱离了礼的本质,不足取。范祖禹说: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用比较法,没直接说反对和禁止礼之奢,而是说如果用“俭”与用“奢”相比较,不损害c不损伤礼对“人而为仁”的表达,则优先用“俭”礼。礼的形式不是越奢越好,为奢而奢,为形式而形式反而损害或者阻碍礼的本义表达。《经解》云:恭俭庄敬,礼教也;礼之失,烦。提出礼的两面性,优点是培养人的恭俭庄敬,缺点是繁文缛节c形式烦琐,易使人心烦。“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若要全面掌握礼c以礼而行,真不是个轻松的活。对礼的践行,勿言从奢入手,即便从俭入手,也不简单。 “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应是与戚对应反义。如果思考延伸,个人觉得孔子更可能是说易服c易容c易行,也就是按礼规或习俗在丧葬过程中改变日常的服饰c表情c神态c行为,比如着丧服c变仪容c痛哭成踊等。下面节选《礼记》中《丧大记》《奔丧》《问丧》《丧服四制》中各一小部分,来展现临丧易服c易容c易行。 《礼记丧大记》: 父母之丧,居倚庐c不涂,寝苫枕块,非丧事不言。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c大夫c士皆宫之。凡非适子者,自未葬以于隐者为庐。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c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c弁绖带,金革之事无辟也。既练,居垩室,不与人居。君谋国政,大夫c士谋家事。既祥,黝垩。祥而外无哭者;禫而内无哭者,乐作矣故也。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 期居庐,终丧不御于内者,父在为母为妻;齐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内。妇人不居庐,不寝苫。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大夫c士父母之葬,既练而归。朔月忌日,则归哭于宗室。诸父兄弟之丧,既卒哭而归。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礼记奔丧》: 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免绖于序东,拜宾c送宾,皆如奔父之礼,于又哭不括发。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东髽,即位,与主人拾踊。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括发,东即主人位,绖绞带,哭成踊,拜宾,反位,成踊,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括发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成踊;于三哭,犹括发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为母所以异于父者,壹括发,其余免以终事,他如奔父之礼。 《礼记问丧》: 亲始死,鸡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 《礼记丧服四制》: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 (节选完) 可见,古丧礼之规繁多。如今移风易俗,丧礼从简,但所见各异。有的人失去至亲,悲痛之情溢于言表,痛苦c痛哭c痛不欲生至真情流露。有的人失去至亲,则没有如此悲痛,有易服c易容c易貌c易行之举,但很难察觉其心中的悲戚之情,更有甚者佯哭。 孔子提出“丧,与其易也,宁戚”,强调“丧礼”之本为戚,不要“依礼”去“演戏”。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不要左顾右盼瞅别人,说的就是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5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泛指文化c文明较为落后的中原周边各族。诸夏,指文化c文明先进的中原华夏各族。 孔子这句话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不得而知。在句意的理解解释上,后世出现了相悖的观点:正方认为,孔子是从文化角度褒诸夏贬夷狄,夷狄之国虽有君而无礼乐之治,不如诸夏之国即使无君也郁郁乎文哉;反方认为孔子是从大夫c家臣僭越君主角度贬诸夏褒夷狄,诸夏之国虽有礼乐传统但如今国君之地位威严犹如虚设,夷狄之国无礼乐之教但国君能使其令可行c其禁可止。 至于孰是孰非,难下定论。如果孤立的看这句话,正方释义更符合文化史实和习惯表述,似乎更有道理。但《论语》作者把这句话放到季氏僭天子及鲁君之礼“八佾舞于庭”c三家僭用赞美周天子和周公的“《雍》彻”c孔子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及林放问“礼之本”之后,季氏僭礼”旅于泰山”之前(紧接着下一句就是),则反方的解释似乎更符合孔子是时的情绪表达。 蛮夷戎狄,南东西北,中间是诸夏各国。《礼记名堂位》云:“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可见天子之封国,尊卑排序:三公c诸侯c诸伯c诸子c诸男c九夷c八蛮c六戎c五狄c九采。各国尊卑有别,但都在周天子治下,团结一家亲。那时候,能分清楚各自的祖宗是谁,大家都清楚自己是哪个山上的猴子变的。如今呢,不必多言,更是一家亲了,亲到早已分不清楚谁是谁的祖宗了,讲蛮夷戎狄只是个方位概念,诸夏及夷狄文化已经共同融化到中华文化大染缸中了,哈。孔子的思想主要由《论语》撑起展现,其他诸子百家和蛮夷戎狄的思想有的有文字系统记载,有的则散见在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各门各类书籍中 夷夏之辨,即华夷之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是特点鲜明c生动有趣的文化现象,尤以非诸夏之异族入驻中原前后论辩为甚。孔子这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早已脱离开《论语八佾》篇章编排的语境成为独立表达语义的名言,由是有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之说,即变“我悟圣人之心注述经文本义”为“我用圣人之经文注述我心本义”,六经为我所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6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去泰山旅游,孔子也要管,孔子是不是和季氏有仇啊。经考证,不是有仇,是因为“旅”字多义惹的误会。《周礼·太宗伯职》云:“国有大故,明旅上帝及四望”。郑玄注: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可见,旅,乃祭之名,规格不如祀高。《礼记王制》云:“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诸侯祭山川是礼。季氏家族做为大夫c陪臣(诸侯是天子之臣,大夫称陪臣)去祭祀泰山,僭礼也。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有字求,当时在季氏家打工任仕。 关于祭祀文化,如今我们传承的不多了,世间唯我独大,天地人乃斗争之对象,为何要祭祀它们?! 那就当成一种回忆哇,毕竟是我们父母之父母n次方曾经经历过的人世和人事。《礼记祭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可见,祭祀始祖,是传统,敬仰自己家那只或那群最早在山中或树上开化的猴子。后世五类猴子纳入重点祭祀范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灾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祀日月星辰,因为民所瞻仰,世世让你白照太阳c白赏月亮c白用北斗辩方向c白数星星愉悦身心,总应该表示一下哇!祭祀山林川谷丘陵,因为民所取材用于其中,没有材用,就是光光一个猴子,不吃不喝不穿,就是练会了瑜伽,能挺过去几天?自己说。所以也别说啥感恩不感恩的,心里过意不去,就也简单表示一下哇。 后来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着都是自己的功劳,什么日月山川,什么祖宗父母,不斗它们c不举报他们就不错了。 这么说来,季氏虽然僭礼,但起码还惦记着祭祀一下泰山,比如今登泰山旅游随处扔吃喝包装袋垃圾的人那是强多了! 但是孔子对季氏的要求,不是去泰山不要扔垃圾,而是要求有大夫c陪臣的样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即使做不了好的表率和榜样,也不能当坏的典型还不觉察和脸红! 孔子没有直接去季氏家示威,而是问自己的学生冉有:“女弗能救与?”,用救比用止,寓意更深刻,季氏在僭越的道路上我行我素c越走越远,还有救吗?学生冉有回答的很干脆“不能”,为啥不能没解释,因为胆敢僭越之人一般脾气都暴,好勇善斗,冉有估计怕提意见被季氏炒鱿鱼,所以毫不犹豫对温文尔雅的老师说“不”,也算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没有难为学生,而是采取新的方式对季氏进行讥讽批评,前面使用过“是可忍孰不可忍”“奚取于三家之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次超常规使用:“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什么意思呢?孔子首次使用呜呼,可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孔子心中,泰山是神圣的c神灵的,不止其高,而是人取其材用丰厚,对人不薄。《左传》(为《春秋》经做传释义)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孔子删述《春秋》,当然认为,神不享非礼之祀。言“泰山不如林放乎”,是说林放尚知问“礼之本”,何况泰山之神,能不如林放的认知?季氏僭礼以“旅”祭之,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祀。言外之意,若泰山享之,则是不如林放也。 有人说孔子迷信泰山有神灵,只能说“有人”对其“所取材用”之山林川谷丘陵没有敬畏和感恩。人而不仁,如之奈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7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射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揖让,抱拳拱手。饮,喝酒。“君子无所争”,做到真的很不容易,名利面前,不争不夺,需要极高的修养。孔子认为,君子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射箭,看谁射的稳c准c狠。射箭比赛有讲究,互相抱拳拱手谦让对方先上箭台,各自中鹄(hu,靶心),挽手而下,谈笑风生,团座畅饮茅台 这绝对的是一副令人向往c尽显君子风度c展现人性之美的幸福场景。 射箭,本来诸夏有这个文化传统,近代出现热兵器后,渐渐没人舞弄了。如今洲际运动会有射箭比赛,好像韩国人射箭水平领先世界,没把从中国学过去的“艺”丢了。我们近现代热衷的是把一切旧的都割了命,扔进旧纸篓,点上一把火,烧成灰,灰飞烟灭,然后迎来新文化。 有时我们自诩礼仪之邦,感觉古人说这话,起码不脸红,如今说这话,有点夸张了,太难为情,哈。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段远去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历史。 《礼记射义》: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c大夫c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繁》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c卿c大夫c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你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c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节选完) 射箭不简单,内涵很丰富,其中“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技不如人,反省自身,继续刻苦努力练习,公平竞争,这种君子心态和行为值得赞许和弘扬!别人比自己强,不去下绊子c下套子,不搞假赌黑,就是好样的! “君子不争,必也射乎”的精神永存,希望能转化嫁接到其他领域,发扬光大。如今,世界范围内,“男子不争,必也踢乎”,和平年代男子汉比踢足球,看谁能中鹄~进球!我诸夏足球队,虽说踢得不是最好的,但场上c场下的故事绝对是最多的,哈。有个想法,振兴华夏足球,先振兴“君子不争,必也射乎”的文化,不知妥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8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在为政28中,子夏问孝于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当时分析猜测子夏的特点是爱沉着脸,给人色难的感觉。 这句话,是孔子与子夏师生互动c教学相长的典型案例。与学而篇115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啥意思。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是赞美齐庄公的女儿c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原文转录如下,不知为何没有子夏说的“素以为绚兮”这后一句。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摘录了一则翻译,帮助理解诗意梗概,因为生僻字多,译文不一定准确: 好个秀美的女子,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倩,笑貌;盼,动目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用多解释,越解释越没意境c越解释越没梦境,一言以盖之,就是你的梦中情人冲你一笑而倾城,再顾城已催。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同子夏一样,诗赞美女,描绘巧笑c美目,不应该说“素以为绚兮”,而是“彩以为绚兮”才对,胭脂c口红c金钗c玉镯c银环c美瞳(彩)往脸颊上c嘴唇上c头发上c耳垂上c眼圈上(绚)装饰。所以有此疑问。 子曰:“绘事后素”,孔子用国画原理去启迪子夏。《集注》云: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章也。 孔子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用“素以为绚兮”来总结烘托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是说绘画中用素是关键,布色在前,画龙点睛还是在于“素”功。言外之意,倾国倾城之美在于天生丽质,修饰之美由本质之美所决定,素颜之秀美才是真美。同样的道理,引人的“巧笑之倩”,不在于“巧”而在于自然天成之笑;动人的“美目之盼”,不在于“美”而在于自然天成之目。“巧”和“美”是外在直觉感知到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会笑的嘴和会盼的目。 子夏了然,悟得孔子启迪之义,然后说“礼后乎?”,其实这句话没说完,应该是“礼后乎,仁哉?” 意为礼在“仁”之后,仁为礼之先,仁为礼之本,礼是形式,用以展现c体现“人之为仁”的本质。仁的本质最重要,脱离开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即使有行礼的形式,也是僭礼c非礼,比如季氏八佾舞于庭,也有礼乐的形式,但实质是不把天子和鲁君放在眼里,脱离了礼乐制度最根本要体现的“仁”这个中心思想。三家以雍彻也是如此,“三桓”大夫之家用赞美周天子和周公的《雍》颂来祭祀自己的宗祖,看似也是孝,也是礼,但实际上损伤了礼的精神本质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强调发乎人本真之情的“俭与戚”是礼之根本,为了形式而“奢与易”则不是礼之根本。季氏旅于泰山,孔子呜呼感叹,强调“神不祀非礼”,僭越之礼不是礼。在这种语境大背景下,子夏说“礼后乎?”,强调的是“仁”。仁犹如“素”,礼犹如“绚”,“素以为绚兮”犹如“仁以为礼兮”,仁是做人的粉底,礼是人生的彩绘,人性之美在于仁,用礼来烘托展现。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启发。商,老师直呼学生子夏之名。言诗,讨论《诗经》。子夏和子贡一样,文学基础好,头脑反应快,老师一点拨,立马灿烂了。孔子说“起予者商也”,不是“予起商者也”,说明孔子可能预想到子夏能听懂他对“素以为绚兮”的启发性引导解释“绘事后素”,但没预想到子夏能进一步阐发,说出“礼后乎?”,启发孔子想到“礼后乎,仁哉”的人间大义。孔子喜出望外,说子夏启发了他,可以一起讨论《诗经》了。孔子对诗经有评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仁在其中。 总结:孔子不愧是子夏的老师,子夏不愧是孔子的学生。师生之间,坐而论道,人生快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9.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乐记》云:“武王克殷,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征,证。文,典籍。献,贤。 这句话,看出孔子治学的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礼”依文献,不是闭门造车,臆测想象。文献意识,文献的保护很重要,搞“焚书坑儒”,就是对前代祖宗不尊重,对后代子孙不负责。周武王克殷,革了殷商纣王的命,但对商的后人没有赶尽杀绝;殷商汤革夏的命,对夏后氏也予以了厚待。周武王,封夏后氏于杞,封殷之后于宋。据考证,孔子的祖上是宋人,再追溯就是殷人。夏后氏封在杞。说起杞人忧天,大家一致认为是指庸人自扰,瞎担心。看看文献呢,觉得是有人断章取义,还广而告之,结果以讹传讹了,哈。 《列子天瑞》: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气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节选完) 较为完整的“杞人忧天”故事是上面这个样子的。读读古人的书,很有辩证智慧,比起今人的自以为是,犹让人感慨。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说的很坦诚也很谦虚,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对夏礼都不敢妄称“足证”,若问问今天有熟知“夏礼”的没有?估计举手抢答的不乏其人。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孔子有殷人和宋人血统,但也没说自己传承基因强大,生而知之。还是冷静的说自己能言之,是时宋遗存的有关文献不足征。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对自己好学还是很有自信心的。如果文献足,则不畏学习并乐于学习,有信心对夏c商之礼证之! 同时可以推论出,孔子对周礼,是比较谙熟的,征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周公是礼乐制度系统化c规范化的灵魂人物,封地在鲁,并世祀享天子礼遇。孔子居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鲁国世代国君对鲁文化的重视,对文献遗存完整的保护,对历史“慎终追远”的虔诚意识c责任意识,造就了孔子。也就是说,孔子好学,是鲁文化熏陶下的自觉,当然还必须有的学c有丰富的内容可学。假如每任鲁君上来都力推铲除文化记忆,孔子再好学,充其量占据个外国语专家鳌头,言语间,不知有周,无论夏商。 说起文献,不禁让人记忆起家谱文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往哪里追呢?血缘记忆,撕了烧了;文化记忆,打倒孔子,扭曲了文化意识,让人徒生唏嘘感叹。不过还好,今天能为孔子说两句公道话,换成我小时候,手捧《孔老二的罪恶一生》,我爸我妈要胆敢说一句孔子的好话,看我不把他们告到老师那才怪今天,我家孩子看见书柜里的这本书,问这是啥,答:文献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0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前半句是周礼,离我们太过久远,必须借助文献去征之,后半句“吾不欲观之”是说孔子对前半句的事很反感c很反对,不乐意去观看。因为本章截至目前都是在说礼,所以能猜测判断出孔子看不惯的“禘(di)自既灌而往者”应该是僭礼之事。 具体咋回事,需重点学习一下何晏(三国)c邢昺(宋),和比邢昺小198岁的朱熹(宋)等几位经学家根据是时文献研究的成果。 《论语注疏》(何晏注,邢昺疏):此章言鲁禘祭非礼之事。禘者,五年大祭之名。灌者,将祭,酌郁鬯(chang)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ji,抬升)僖公,乱昭穆,故孔子曰:“禘祭自既灌己往,吾则不欲观之也。” 云:“禘祫(xia)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者,郑玄曰:“鲁礼,三年丧毕,而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自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以远主初始入祧,新死之主又当与先君相接,故礼因是而为大祭,以审序昭穆,故谓之禘。禘者,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祫者,合也。文二年《公羊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是也。云“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者,《郊特牲》云:“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於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郑注云:“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郁,郁金草,酿秬为酒,煮郁金草和之,其气芬芳调畅,故曰郁鬯。言未杀牲,先酌郁鬯酒灌地,以求神於太祖庙也。云“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者,言既灌地降神之后,始列木主,以尊卑陈列太祖前。太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其馀孙从王父,父曰昭,子曰穆。昭取其乡明,穆取其北面尚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祫所以异於禘者,毁庙之主,陈于太祖,与禘同;未毁庙之主,则各就其庙而祭也。云“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者,《春秋》“文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讥。何讥尔?逆祀也。”何休云:“升,谓西上礼。昭穆,指父子。近取法《春秋》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c桓与闵c僖亦当同北面西上,继闵者在下。文公缘僖公于闵公为庶兄,置僖公于闵公上,失先后之义,故讥之。”是知当闵在僖上。今升僖先闵,故云逆祀。二公位次之逆,非昭穆乱也。此注云“乱昭穆”,及《鲁语》云“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弗忌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如彼所言,又似闵c僖异昭穆者,位次之逆,如昭穆之乱,假昭穆以言之,非谓异昭穆也。若兄弟相代,即异昭穆,设今兄弟四人皆立为君,则祖父之庙即己从毁,知其理必不然,故先儒无作此说。以此逆祀失礼,故孔子不欲观之也。 《论语集注》,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 从《注疏》和《集注》知道,这回孔子看不惯的僭礼主人公成了鲁君,周平王赐予周公的“禘”,后世鲁君也继承下来,用禘礼。孔子看不惯的是禘礼中历代鲁君的位次排序,按礼,鲁闵公应该排在鲁僖公之前(二位都是鲁桓公的儿子,鲁闵公先于鲁僖公当的鲁君),但“文公缘僖公于闵公为庶兄,置僖公于闵公上,失先后之义”。查阅了一下,鲁僖公是鲁文公的亲爹,怪不得,虽然他叔叔鲁闵公先于其父任鲁君,但他找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他爹虽是庶出,但是年长于闵公,长幼排序所以把禘礼中祭祀鲁君的座次给变了,跻其父僖公于闵公之前。鲁文公是前627~前609年任鲁君,在孔子出生前六十年这个僭礼的事儿就施行了,孔子长大,看书习礼,对沿袭这种做法有意见,于是说不愿意去看。 至于孔子(前551~前479)不去看当时哪位鲁君组织“禘自既灌而往者”,可以分析判断一下,鲁襄公(前573~前542在位,孔子十岁前)c鲁昭公(前541~前510,孔子十岁至四十岁)c鲁定公(前509~前495,孔子四十岁至五十六岁)c鲁哀公(前494~前468,孔子五十六岁至七十三岁),从年龄判断,是鲁昭公或鲁定公的事,更可能是鲁昭公。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气风发对鲁君直接批评,应该四十之前的事。文献不足,勉为其征哇,哈哈 孔子确实可以,“得礼不饶人”,批评完三家大夫,又批评鲁君,很有读书人的担当,值得发朋友圈赞一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1 311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前一句孔子对禘礼中已故鲁君排位不满,这句有人问“禘之说”,有关禘的学说c故事c礼仪等,孔子说不知道,很明显说的不是真话。何晏解释“此章言讳国恶之礼”,是说鲁国(鲁君)忌讳谈该国禘祀中不合乎周礼的“跻僖公,乱昭穆”的事情,事关国之恶(u,厌恶),读书人要管住自己的嘴。“或”问的或,有人,没有确指,估计不是鲁国的读书人,猜测是慕名而来鲁国学“礼”的外国留学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句的意思是说:知道“禘之说”的人,了解c知晓天下的事就如同了解自己手掌一样,易如反掌。言外之意,施用禘礼的鲁君很清楚禘的真谛:即明尊卑c序昭穆。孔子讥讽鲁君于无形,“之于天下”按说指天子有天下,鲁君不过有个鲁国而已。因周公功德卓越,周平王赐周公世享雍彻等天子祀礼,周公之后历代鲁君也不推辞客气,世袭沿用,嫣然就是“视鲁同于天下”。榜样有力量,鲁君不把周礼中的禘礼“明尊卑c序昭穆”原则放在眼里,三桓大夫之家自然也不把鲁君放在眼里,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就是诸侯c大夫这些“有政”的关键人物。孔子责备贤者的要义也在此,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要用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史学和礼学精通,所以有人来问“禘之说”,孔子说话总是话里有话,鲁君估计眼线众多,也间接听到了,至于听没听进去,听进去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句孔子“指其掌”要强调和隐喻表达的是什么,异说颇多。愚还是一以贯之的观点,理解释义不能完全脱离开《论语》篇章整体编排c脱离开上下文句c脱离开语境氛围,前后句应该有关联,要么平行关系,要么递进关系,要么转乘关系。当然脱离开关联关系单独取义,只要能自圆其说,如何解释都不能说错。因考虑到有关联,上一句孔子刚说了“禘自既灌以往者,吾不欲观之”,对鲁君禘礼“乱昭穆”有看法,看都不想看,紧接着有人问禘,孔子先回答“不知也”,很显然带着情绪,而后指着手掌说了句“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讥讽鲁君明知禘礼而故犯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2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人有生,即有死,每个人都要经历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别人的生与死。祭,记也,用仪式去记忆c回忆别人的死。祭谁,就好像谁还“在”一样,在心里c脑海里c意识里c情感里,祭死如生。一般而言,最主要的祭的对象是逝去的父母。 “祭神如神在”,祭神灵,如神灵在。不祭呢?或许就感受不到。如果不祭神也能感受到神在,可不祭。神是什么?是人意识里的东西,还是现实世界中的有型之物?如果神不存在,就不说了。如果神存在,他(她)在哪里?住在哪里?吃啥?喝啥?多大了? 当然,有的人是无神论者。谈祭神如神在,如对牛弹琴。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是说祭这个活动c仪式,只有亲身参与,心里才会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感受。不参与祭这个活动,完全脱离开祭的仪式c仪式感,不是祭。 下面简要了解一下《礼记祭义》开篇,看看我们的祖先如何理论性的认识祭: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祭要把握频次,心理感受为根本依据)。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致齐(zhai,同斋,斋戒)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e,恭谨)则着。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乡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君牵牲,夫人奠盎。君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天亮)不寐(睡),有怀二人(指生身父母)。”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节选完) 传统的国祭c民祭,都有礼可循,如今都扔进故纸堆中了,重拾起来已经不可能了。如今国祭基本是敬献花圈,民祭主打烧纸。其实呢,祭的心理依据和文化功能应该得到重视和传承,需要一定的礼去规范,我们说中华文化,包括如何去活的文化,也包括如何对待逝者的文化,如何看待c对待祖先和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今天的我们想得到后世子孙的理解c尊重和敬仰,我们就应该先理解c尊重和敬仰我们的先辈,他们的人生态度是端正的,对人世和人事的理解是深刻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祭如在,不祭,如何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3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句必须借助文献理解,因为看不懂,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注疏》:此章言夫子守礼,不求媚于人也。王孙贾,卫执政大夫也。媚,趣乡也;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于人也。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于人也。此二句,世俗之言也。言与其趣于闲静之处,宁若趣于急用之灶,以喻其求于无事之近臣,宁若求于用权之执政。王孙贾时执国政,举于二句,佯若不达其理,问于孔子曰:“何谓也?”欲使孔子求媚亲昵于己,故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者,孔子拒贾之辞也。然,如此也。言我则不如世俗之言也。天,以喻君。获,犹得也。我道之行否,由于时君,无求于众臣。如得罪于天,无所祷于众神。 借助文献这么一看,就豁然开朗了。公孙贾明知故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有意拉拢孔子,以自己喻为灶,吃喝实用有实权。以奥喻谁,不得而知,猜测是与孔子比较亲近c地位尊贵但实权不如公孙贾的人。孔子是个有性格c有品格c不媚俗c有坚守的读书人,回答“不然”,不是今天习惯表达的“不然的话”之意,而是“不是这样的”之意。孔子不同意公孙贾的说法,强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一语双关:一层意思说明自己的政治选择是合乎礼且安全的,一层意思警示公孙贾不要过度图谋眼前私利,不要瞧不起虽然实权不大但地位尊贵c与天子关系更近的“奥”,多行不义必自毙,迟早得罪了天子,到时向天子他爹祷告也没有用了。 这个对话,给我们的启示:做人做事不要只图眼前利益,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奥就是道,灶就是食,不能为了一口好吃的c好喝的,就把为政以德c为人以仁的根本丢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4 3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审视,学习。二代,谓夏c商。郁郁,本义是树木葱郁茂盛,这里指文章c文化蔚为壮观。“吾从周”,文化认同周c信仰周,从周而行之。 周审视夏商二代的历史得失,在制度和文化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那么周文化有哪些特点,能让孔子认为“郁郁乎文哉”呢?并使得孔子去自觉维护:对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对季氏旅于泰山发出“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呜呼感叹,对三家以雍彻进行“奚取于三家之堂”的讥讽,对禘自既灌而往提出“不欲观之也”等等。 依文献考证和总结周代文化,绝对是个浩瀚工程,超越本人能力范畴十万八千五百余里。所以采取管中窥豹的方法,见其一斑,而知其全身锦绣之美!愚之见,《礼记》中《王制》篇,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篇章反映周文化概貌,甚至可以说是周代的“宪法”。下面简要进行解读,不求完全准确,但求有助于理解孔子赞美周“郁郁乎文哉”,即达目的。 《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c侯c伯c子c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c下大夫c上士c中士c下士,凡五等。——(官阶等级制度)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天子统领,分封土地建国)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上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薪酬制度)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c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行政级别换算) 凡四海之内九州岛,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晳,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划分天下为国) 天子之元士c诸侯之附庸不与。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c曰流。——(设大小联合国及统领) 天子: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官员配制及任免)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只,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c子c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天子巡守,监察制度)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痈,诸侯曰頖宫。——(教育制度)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gu一,割敌右耳计数)告。——(出征与捷报) 天子c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保护自然生态)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做好粮食储备)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c士c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丧葬规范) 天子c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烝,烝则不礿。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尝,祫;烝,祫。——(规范祭祀) 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c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祭祀牺牲)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粥,墓地不请。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合理税收) 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民以宜)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c夷c蛮c戎c狄,皆有安居c和味c宜服c利用c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中国与蛮夷戎狄和睦相处)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c邑c民c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安居乐业兴学)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c秋教以礼乐,冬c夏教以诗书。王大子c王子c群后之大子c卿大夫元士之适子c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c大胥c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c九卿c大夫c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六礼c七教c八政等德育c礼乐教育)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c射御c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邮罚丽于事。——(选拔任用贤能) 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c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c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c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c异服c奇技c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c时日c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c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公正c严格司法刑讼,严格商品销售c确保质量) 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天子齐戒受谏。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冢宰齐戒受质。大乐正c大司寇c市,三官以其成,从质于天子。大司徒c大司马c大司空齐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c大司马c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齐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成岁事,制国用。——(百官各司其职c各得其所)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日修,唯绞c衾c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完备养老制度)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分类养老) 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c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不从政的条件)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瘖c聋c跛c躃c断者c侏儒c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关注少数c弱势群体)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轻任并,重任分,斑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礼让三先)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不造假)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耕地面积)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近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c林麓c川泽c沟渎c城郭c宫室c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河流山川国土面积)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度量衡) 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余,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一一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二十一一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间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间田。——(封土建国国土面积大小及赏罚)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一一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一一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国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次国之卿,命于其君者,如小国之卿。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管辖与俸禄) 六礼:冠c昏c丧c祭c乡c相见。七教:父子c兄弟c夫妇c君臣c长幼c朋友c宾客。八政:饮食c衣服c事为c异别c度c量c数c制。——(礼c教c政制度) (节选完) 《王制》是周代君c臣c民共同遵循的根本,配套的礼乐制度在《礼记》中有更丰富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三千年前的周代制度和文化是相当完备和缜密的。孔子好学,博览群书,遍览文献,博采众长,对周发出“郁郁乎文哉”的赞美,很正常。近代以来,常听闻有人说孔子开历史倒车,赞美奴隶社会制度,只能说有人没文化,真可怕,呵呵。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5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周公庙。鄹(z一u,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邹之子,意指孔子。 文十三年《公羊传》曰:“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摄相事”,孔子在鲁国有仕位,于是有机会参与助祭,入太庙。 孔子先后从事过“料量平”c“畜蕃息”c“摄相事”,当过司职吏c司空c中都宰c大司寇,都是啥职责职权?这也是个不小的题目c文章,需要好好翻阅一下文献。感觉有人一贯不关心“贫且贱”和芝麻官,最关心的还是某某当过“最大”的官,这里就先说说“司寇”哇。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 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士师,下大夫四人。乡士,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c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以嘉石其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c内史c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则戒之日,莅誓百官,戒于百族。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奉其明水火。 凡朝觐c会同,前王;大丧亦如之。大军旅,莅戮于社。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 (节选完) 从上可看出,大司寇兼具公安c检察c法院c司法职能,有“生c杀c予c夺”大权。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摄相事”,公检法司加上行政,够瞧的了。“凡朝觐c会同,前王;大丧亦如之”,入太庙祭周公,大司寇随同鲁君,“前王”即打前战,先去做好安保部署工作。 孔子自少以知礼闻名,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或,有人,能入太庙看见孔子如是,说明不是一般人,猜测与孔子同为鲁国的高级官员(级别低了没资格进太庙),讥孔子名不符实。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学生众多,自然不缺眼线耳目,传言辗转到孔子耳中,子说:(入太庙,每事虽知而问),这就是礼。 这句话选到《论语》中,有何深意吗?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是“或”人,看见大司寇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们会作何反应?假如我们是孔子,身居要职,在熟知仪礼的前提下,入太庙会不摆摆官架子而每事问吗?当有人不解嘲笑“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时,我们是选择“人不知而不愠”,淡定的来一句“是礼乎”,还是做出其他反应或回击? 如果我是孔子,我想我会对那“或”反唇相讥:你知道个犬屁! 凡事就怕比较,从这个只言片语的记录中,起码能看出孔子知礼的修养,比我强。这句话选到《论语》中,还是有教育意义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6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句可望文生义。 下面由近及远选择几个“文献”,看看孔子这同一句话大家如何释义的。 李零《丧家狗》(2007年5月第一版)说:此章是讲射礼。“射不主皮”,见《仪礼乡射礼》,旧说“皮”是箭靶,射不主皮是不射穿箭靶,但箭靶,古代叫“侯”,皮质的叫“皮侯”,似乎没有单称为“皮”的,“主皮”何以为射穿箭靶,也有点奇怪。如果指射穿箭靶,似乎读为“射不主破”,“破”即“破的”之“破”。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射礼,射穿箭靶或不射穿箭靶,并不重要,因为参赛者,张弓的力度不一样。 李泽厚《论语今读》(1998年10月第一版)译: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以穿透程度为标准,因为各人力气不同,这是古时的规矩。 南怀瑾《论语别裁》(成文于1974年)解说:射是古代传统的武功——射箭,那时的武功还没有发展到少林拳c武当派(这些是唐c宋以后的事)。周代的军事武功是车战的时代,最重要的武器还是拉弓射箭,武功高低的标准,就看射箭的高明到什么程度,相当于现代打靶c射箭的标准,在于射中了红心没有,而不问箭能否透过牛皮,每枝箭射中了标的,就绝对够标准,箭能不能透过牛皮,则不作考虑。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膂力不同,有些人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牛皮,甚而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他每箭都中红心,也就够标准了。这一段是说明作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这有什么办法?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可减掉些苛求了。 朱熹《论语集注》(1130年~1200年之间)云:为,去声。射不主皮,乡射礼文。为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科,等也。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何晏c邢昺《论语注疏》(何晏注于193年~249年,邢昺疏于932年~1010年)中说,马曰(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东汉著名经学家):“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c《颂》;五曰兴武,与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马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正义曰:此章明古礼也。“射不主皮”者,言古者射礼,张布为侯,而栖熊虎豹之皮于中而射之。射有五善焉,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礼乐容节也。周衰礼废,射者无复礼容,但以主皮为善,故孔子抑之云:“古之射者不主皮也。”“为力不同科”者,言古者为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周衰政失,力役之事,贫富兼并,强弱无别,而同为一科,故孔子非之云:“古之为力役,不如今同科也”。“射有五善焉”者,言射礼有五种之善。下所引是也。云“一曰和”至“五曰兴舞”,皆《周礼·乡大夫职》文也。案彼云:“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注云“以,用也。行乡射之礼,而以五物询于众民。郑司农云:询,谋也。问於众庶,宁复有贤能者。和,谓闺门之内行也。容,谓容貌也。主皮,谓善射,射所以观士也。故书舞为无。杜子春读和容为和颂,谓能为乐也。无读为舞,谓能为六舞。玄谓和载六德,容包六行也。庶民无射礼,因田猎分禽则有主皮者,张皮射之,无侯也。主皮c和容c兴舞,则六艺之射与礼与乐”是也。今此注二曰和容,衍和字。五曰兴武,武当为舞,声之误也。云“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者,《周礼·天官·司裘职》云:“王大射,则共熊侯c虎侯c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c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注云:“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射者可以观德行,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诸侯,谓三公及王子弟封于畿内者。卿大夫亦皆有采地焉。其将祀其先祖,亦与群臣射以择之。凡大射各于其射宫。侯者,其所射也,以虎熊豹麋之皮饰其侧,又方制之以为芋,谓之鹄,著于侯中,所谓皮侯。王之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诸侯之大射,熊侯,诸侯所自射;豹侯,群臣所射。卿大夫之大射,麋侯,君臣共射焉。凡此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列国之诸侯大射,大侯亦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远尊得伸可同耳。所射正谓之侯者,天子中之则能服诸侯,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郑司农云:‘鹄,鹄毛也。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玄谓侯中之大小,取数於侯道。《乡射记》曰:‘弓二寸以为侯中。’则九十弓者,侯中广丈八尺;七十弓者,侯中广丈四尺;五十弓者,侯中广一丈。尊卑异等,此数明矣。《考工记》曰:‘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然则侯中丈八尺者鹄方六尺,侯中丈四尺者鹄方四尺六寸大半寸,侯中一丈者鹄方三尺三寸少半寸。谓之鹄者,取名于鳱鹄,鳱鹄小鸟而难中,是以中之为隽。亦取鹄之言较,较者直也。射所以直己志。用虎熊豹麋之皮,示服猛讨迷士惑者,射者大礼,故取义众也。士大射,士无臣,祭无所择也。” 由是可见,还是看何晏“注”邢昺“疏”之后更豁然开朗,更显“射不主皮”及“力不同科”是如此“郁郁乎文哉”,内涵丰富。射有五善:“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力有“上中下”三科。孔子说“射不主皮”,是说“古之道”的六艺之一的“射”艺,有其“五善”内涵,不仅限于射中“皮”,箭靶品质c大小c主射人员也有尊卑分类,“射”兼有取仕c文化c教育等众多功能。“为力不同科”的“为”,不是“因为”的意思,“为力”当“用力”讲,分三科,犹如今天比赛分老年组c成年组c少年组一样。文化这东西,真是不看不知道,越看越觉得知道的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7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朔(shu一),每月农历初一,月亮月牙向上最细弯时。告朔,也叫视朔c听朔,简要说就是周礼规定天子或国君在月初之日,在太庙等庄重场所听取诸侯或大臣汇报政事(诸侯告朔,天子听朔;臣告朔,诸侯国君听朔)。饩(xi,活牲口),告朔之日,要杀牛或羊,让庙中先祖之神享用,叫朝享。 子贡和孔子这句对话的背景,和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有关联,都是鲁文公惹的事。为啥这么说,请听下文分解。 孔子不欲观之的“禘自既灌而往者”,是因为鲁文公把他亲爹鲁僖公的祭祀尊卑排位越居他叔叔鲁闵公之前。按任鲁君的顺序,闵公是僖公前任,但文公以他亲爹僖公在兄弟大排行中是闵公的庶兄(闵公是嫡子,僖公是庶出,但僖公他妈争气先于闵公他妈生闵公之前生了僖公),所以文公继位鲁君后在禘礼中把僖公历史地位“提拔”了。孔子认为此举“跻僖公c乱昭穆”(父称昭,子称穆,虽然闵公与僖公不是父子关系,但从君位继承角度,有顺序先后尊卑之分),所以对自文公“始创变革”的这种禘礼有看法c有意见,眼不见心不烦,看了就更生气,所以不欲观。 这回呢,关于周礼中的“告朔”传统,也是鲁文公给改革了,怠于其礼,每月初一不向天子告朔c也不听朔于国臣们了,估摸忙着去玩射箭和打高尔夫去了。射箭呢,还不循古道,把“射不主皮,兼取和容”之礼丢弃了,改成搞“射主皮”;而且不分男女老幼病残孕都一律弯弓搭箭“为力同科”搞“公平”竞争。在鲁文公的开创下,这一套”怠礼”被其后鲁君继承延续下来。 “告朔”告别了,但朔日饩羊(杀活羊祀太庙)的仪式幸存下来,子贡觉得呢,鲁君都不搞“告朔”了,还杀羊,有点不经济。所以“欲去告朔之饩羊”,不如把羊牵到卫国卖了去赚钱。孔子知道了,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意思是说,端木赐啊,你爱那些羊,节省下来能让你增加财富,我爱的却是那已经被遗忘和丢失的“告朔”之礼。言外之意,杀不杀羊不重要,告不告朔c君臣议不议政很重要。饩羊的仪式有,人们还能记得有“告朔”之礼;羊也牵走了的话,“告朔”的历史记忆也就逐渐消亡了。 有人会问,上面的演绎有依据吗?有,请君收看下文: 《论语注疏》云:此章言孔子不欲废礼也。“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者,牲生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因有祭,谓之朝享。鲁自文公怠于政礼,始不视朔,废朝享之祭。有司仍供备其羊。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并去其羊也。“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者,此孔子不许子贡之欲去羊,故呼其名而谓之曰:“赐也!尔以为既废其礼,虚费其羊,故欲去之,是爱其羊也。我以为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所以不去其羊,欲使后世见此告朔之羊,知有告朔之礼,庶或复行之,是爱其礼也”。云“牲生曰饩”者,僖三十三年《左传》曰:“饩牵竭矣。”饩与牵相对,牵是牲,可牵行,则饩是已杀,杀又非熟,故解者以为腥曰饩,谓生肉未煮者也。其实饩亦是生。哀二十四年《左传》云:“晋师乃还。饩臧石牛。”是以生牛赐之也。此及《聘礼》注皆云牲生曰饩,由不与牵相对,故为生也。云“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谓之朝享”者,案《周礼》:“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云:“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此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用生羊告于庙,谓之告朔,人君即以此日听视此朔之政,谓之视朔。文十六年“公四不视朔”,僖五年《传》曰“公既视朔”是也。视朔者,听治此月之政,亦谓之听朔。《玉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是也。其日又以礼祭於宗庙,谓之朝庙,《周礼》谓之朝享。《司尊彝》云“追享朝享”是也。其岁首为之,则谓之朝正。襄二十九年正月,公在楚,《传》曰“释不朝正于庙”是也。告朔c视朔c听朔c朝庙c朝享c朝正,二礼各有三名,同日而为之也。必于月朔为此告朔c听朔之礼者,杜预《春秋释例》曰:“人君者,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远细事以全委任之责,纵诸下以尽知力之用,成败以效能否,执八柄以明诛赏,故自非机事,皆委任焉。诚信足以相感,事实尽而不拥,故受位居职者思效忠善,日夜自进而无所顾忌也。天下之细事无数,一日二日万端,人君之明有所不照,人君之力有所不堪,则不得不借问近习,有时而用之。如此,则六乡六遂之长,虽躬履此事,躬造此官,当皆移听于内官,回心于左右。政之秕乱,常必由此。圣人知其不可,故简其节,敬其事,因月朔朝庙,迁坐正位,会群吏而听大政,考其所行而决其烦疑,非徒议将然也。乃所以考已然,又恶其审听之乱公也,故显众以断之,是以上下交泰,官人以理,万民以察,天下以治也。每月之朔,必朝于庙,因听政事。事敬而礼成,以故告特羊。然则朝庙c朝正c告朔c视朔皆同日之事,所从言异耳。”是言听朔朝庙之义也。《玉藻》说天子朝庙之礼云:“听朔于南门之外。诸侯皮弁(bian,鹿皮帽子),听朔于太庙。”郑玄以为,明堂在国之阳。南门之外,谓明堂也。诸侯告朔以特羊,则天子以特牛与?天子用特牛告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c武王。诸侯用特羊告太祖而。已杜预以明堂与祖庙为一,但明堂是祭天之处。天子告朔,虽杜之义,亦应告人帝。朝享即月祭是也。《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二祧(tia一,远祖之庙),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然则天子告朔于明堂,朝享于五庙;诸侯告朔于大庙,朝享自皇考以下三庙耳。皆先告朔,后朝庙,朝庙小于告朔。文公废其大而行其小,故《春秋》文公六年经云“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公羊传》曰:“犹者,可止之辞也。”天子玄冕以视朔,皮弁以日视朝;诸侯皮弁以听朔,朝服以日视朝。其闰月则听朔于明堂,阖门左扉,立于其中,听政于路寝门,终月。故于文,王在门为闰。云“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者,即文六年“闰月不告朔”是也。 没有这些背景介绍,孔子非要因“爱礼”阻止“去告朔之饩羊”,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肯定要向孔子提出抗议了。夫子爱礼,不是不爱惜羊,是痛惜鲁国“告朔”之礼废,鲁君不再对天子心怀敬畏去每月月初告朔,也不再去听朔c勤政了,不想再受“礼乐”制度的束缚,而是我行我素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孔子是反对社会任何变化和进步吗?不是的,他是痛惜“好的”历史经验不珍惜c不坚持c不传承,“坏的”习惯却一下子养成不改正还推而广之c继而承之c发扬光大,而这一切,都是上行下效,为政者c有政者不尊造成的,孔子对此要发出他自己的声音。“礼乐”制度也好,任何制度也罢,责备贤者c约束贤者是最根本c最基本的,如果约束的是下层百姓,约束不了上层有政者,这个制度就不是“好的”制度。孔子心仪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能接受的“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不能接受的是“天下为我”的征伐混战的丛林社会。有人如果问我是如何知道的,免费赠送答案:因为你不知道。(呲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8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事,从事c为做事。事君,为君做事。尽礼,按照礼的规定,尽职尽责。谄,谄媚,献媚,俗称拍马屁。 孔子这句话是泛指还是专指?是自我解释还是替别人开脱?不得而知,话的背后肯定有故事。 孔子当时的鲁国,状况是君权衰微,孟孙氏c叔孙氏c季孙氏三桓家臣掌权柄,僭礼的事情司空见惯,“事君尽礼”反而成了一件大家认为不正常的事,“人以为谄”,还招致大家的笑话,认为那是讨好国君“拍马屁”,言外之意,没必要向国君额外讨好,讨好也没额外好处。 八佾篇,孔子先批评了季氏八佾舞于庭c三家以雍彻c季氏旅于泰山等僭礼,而后对现任鲁君沿袭文公的“跻僖公c乱昭穆”c不循“射不主皮”古之道c以及“告朔”现场就剩下一只让子贡心生怜悯的羊等现象提出了强烈意见。紧接着这句“事君尽礼,人以为谄”,更可能是对当时很多人“事君”不以礼的现象提出批评,君权弱就不把君当回事,陪臣执权柄强势就“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趋炎附势之风甚嚣。这种情况蔓延下去有啥坏处,读读历史就知道了,臣不忠则君不仁,君不仁则臣不忠,互为因果c相互制约,君臣关系出现问题,社会治理就出问题,要么是君暴以用重典治乱,要么是佞臣篡权 事君“尽”礼与事君“以”礼,态度和行为上有差别,“尽礼”不容易。要熟知礼才能尽礼,真熟知礼了,也就懂得了礼的真谛,事君尽礼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在不熟知礼c不懂礼c不知道礼之真谛的人眼里,尽礼反而成为“谄媚”。 从孔子这句话能看出,做人不容易,做个有“礼”的人更不容易,做个“尽礼”的人不容易上加更不容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19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前509年~前495年在位),姓姬名宋,鲁襄公之子,鲁昭公之弟。定,谥号,“安民大虑曰定”,评价不低。孔子生于前551年,定公任鲁君期间,孔子恰四十二岁至五十六岁,“不惑之年”至“知天命”之年,期间,孔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云:“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摄相事”,说明鲁定公是信任和欣赏孔子的。这句定公与孔子的对话,具体时间c事件背景都不可知,但中心思想很明确,明君臣之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这句话,换成如今习惯的表达是“君如何使臣,臣如何事君?”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一句孔子说“事君尽礼”,这句说“君使臣以礼”,强调礼在君臣关系之间的重要规范作用c调节作用。前面说过,礼的核心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君使臣以礼,君并不是高高在上c趾高气昂c颐指气使,而是位尊而礼谦卑,使臣心悦诚服。“臣事君以忠”,忠和信c仁c义c孝都是礼之“质”,礼的外在形式很重要,均以“施礼和“受礼”的双方“心理愉悦”为基础。臣忠不忠,只有臣心里最清楚,“礼”是可以表演出来的,但“忠”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历史上有许多“伪忠诚”,就是以“礼”做表象c做伪装,心不诚,心不正,心不在心中,心不在中心。 人类历史中的君臣关系,是人生角色设置,是相对概念,古往今来任何时候都存在,不论中外,即使称谓变化了,实质也不会变。上下级关系,犹如君臣关系,上使下以礼,下事上以忠,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按照《论语》里问答一贯反映孔子因材施教c话里有话的文风,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委婉指出定公使臣缺乏以礼相待,而时臣(三桓)也有僭礼不忠的现象。不是未雨绸缪,是直指病灶c对症下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0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为政22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前文孔子对子贡(115)c子夏(38)两个得意门生都说过“始可以言诗也”,都提到了《诗经》。孔子这句对《关雎》的评价,不知道是在何种背景下所做的。这首诗歌也为很多人所熟悉,选编入教科书中的篇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一般是过度之意,这里当不当淫秽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常“哀伤”并用,这里“哀而不伤”,或许指辗转反侧c寤寐求之却不得的那种“哀愁”思念? 一起学习c复习一下《诗经》开篇之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u jiu):一种水鸟名。洲,水中的陆地。窈窕(yǎ一 tiǎ一)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好逑(hǎ一 qiu):好的配偶。逑,匹配。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左右流之:时而向左c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寤寐(u 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思服:思念。服,想。悠哉(y一u zāi)悠哉:意为“悠悠”,长,说思念绵绵不断。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c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芼(à一):择取,挑选。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一对雎鸠鸟相互啼鸣唱和,在那河中的沙洲之上。窈窕娴静的女子,是男子渴望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少女忽左忽右地采摘。窈窕娴静的女子,小伙子日夜都想追求你。追求不到,他在睡梦中都在思念。绵绵不尽的思念,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参差不齐的荇菜,少女左右来回采摘。窈窕娴静的女子,小伙子弹着琴瑟来亲近你。参差不齐的荇菜,少女翩翩来回采摘,窈窕娴静的女子,小伙子敲着鼓乐来取悦你。 《毛诗序》:《关雎》,后妃(天子之妻,喻周文王妃太拟)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哀而不伤”也。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正乐之和也。 郑玄《毛诗传笺》云: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云:此诗之作,主美后妃进贤。思贤才,谓思贤才之善女。 我云:关雎的作者你在哪里?出来正正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1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生于公元前521,卒于前468年,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哀,谥号,恭仁短折曰哀,年54岁,在位26年。哀公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去世时,哀公称孔子为“尼父”。 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与颜回(子渊)c端木赐(子贡)c卜商(子夏)等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相比,宰予(子我)是经常挨孔老师批评的学生。 这段对话,涉及三个人物,哀公问宰我,宰我回答哀公,孔子听闻问答后发表意见。后世在理解释义上有分歧,核心在于孔子的话是针对何事而发?是认可宰我的回答但为了“避讳”而替周进行辩解呢?还是不认可宰我的说法而掏出“黄牌”警告他胡言乱语呢?下文分解。 哀公问社,先来说说社。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五经异义(清代文献考证,社在诗c书c礼c易c春秋《五经》中释义不同)。今(清代)《孝经》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徧敬。封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以为社。古左氏(应该是说为《春秋》作传的《左传》)说:共工为后土,为社。《春秋》称公社。今人(指清代)谓社神为社公。故知社是上公,非地祇(qi,地神)。郑(应指郑玄)驳之云:社祭土而主阴气。又云:社者,神地之道。谓社神但言上公,失之矣,人亦谓雷曰雷公c天曰天公,岂上公也?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社稷之神若是句龙c柱c弃,不得先五岳而食。又引司徒五土名。又引大司乐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土示五土之总神,即谓社也。六乐于五地无原隰(xi,低湿之地)而有土祇。則土祇与原隰同用乐也。玉裁按:许(许慎)训社为地主。此用今孝经说。而以地主也,从示土之云,先于左氏传。则兴异义从左氏说者不符。盖许君(许慎)异义先成,说文晚定。往往有说文之说早同于郑君之驳者。如社稷c昊天c圣人感天而生c三恪等皆是也。 “周礼二十五家为社”:风俗通义曰。周礼说二十五家为社。但谓田祖报求。许云周礼者c周礼说也。贾达c杜预注左传c高诱注《吕览》c薛瓚注《五行志》皆同。晏子春秋桓公以“树社五百里”封管仲c吕览越以“书社三百里”封墨子c史記将以“书社七百里”封孔子皆谓二十五家为里c里有社。故云书社若千里。郑驳异义引州长职曰。以岁时祭祀州社。是二千五百家为社也。《祭法》:大夫以下成群立社c曰置社。注云:大夫以下c谓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引郊特牲唯为社事单出里。是郑不用周礼朔。兴许许异。 “各树其土所宜木”: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ei,古代祭坛四周的矮墙)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注:所宜木c谓若松柏栗也。若以松为社者c则名松社。五经异义。许君谨案。《论语》所云,谓社主也。郑无驳,注周礼从许义。按庄周书之栎社c高祖所祷之枌榆社皆以木名社之遺。韩非子云:社木者,树木而途之,鼠穿其间,堀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途阤(tu一,山坡),此可见树木为主之制。社为地主,而尊天亲地。二十五家得立之。故字不与祡禷(lei,祭祀天神)为伍。 上文解“社”字,《五经》中有异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先民们对土地是心怀敬畏的,土地有神主,就是社。周礼,25家人即“立社”,有社坛,上植树(土神需要绿化浇灌庇护?),以为主(有生命的树作为此地社的神主?)。 朱熹《论语集注》: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从朱熹的解释看,古人在栽树的社坛上杀人以献祭)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尹焞,程颐的弟子)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朱熹认为,孔子的话是责备宰我的,因为宰我把周代立“社”上栽的“栗树”穿凿附会解释成为“使民战栗”) 何晏c邢昺《论语注疏》:此章明立社所用木也。“哀公问社于宰我”者,哀公,鲁君也;社,五土之神也。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木。哀公未知其礼,故问於弟子宰我也。“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者,三代立社,各以其土所宜木,故宰我举之以对哀公也。但宰我不本其土宜之意,因周用栗,便妄为之说,曰周人以栗者,欲使其民战栗故也。“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者,孔子闻宰我对哀公使民战栗,知其非妄,无如之何,故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也;事已往,不可复追咎也。历言此三者,以非之,欲使慎其后也。云“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者,以社者,五土之总神,故凡建邦立国,必立社也。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丰镐,宜栗。是各以其土所宜木也。谓用其木以为“社主”。 南怀瑾《论语别裁》与朱熹和何晏解释不同,认为孔子“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为周“使民战栗”避讳解脱,“成事c遂事”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木已成舟,“栗树”已成周之社“主”,过往的事(指谁开的这个头)就不追究(咎)了。确实很别出心裁。 离孔子生活的时代越近,是不是理解更靠近孔子的本意呢?不敢罔下结论,个人觉得如果孔子要批评学生宰我,应该加些表明态度的前缀或者语气词。而实际情况是没有前后衔接c衬托多余的话,所以南怀瑾南老师的理解也不能说没有道理。而且孔子与哀公也有机会进行对话,即使宰我与鲁君交流说错了话,完全有机会去改正c补救,算不上重大外交事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宰我这两句回答哀公的话还算不上啥有分量的“成事”c“遂事”,达不到无法挽救“不说c不谏”的地步,“知错就改”是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因为弟子说错句话,不教而惩放出一句“既往不咎”的恐吓,不太像孔子的一贯作风。 看来,“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永远在路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2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段话,孔子点评管仲,基本持否定态度。“器小,不俭c不知礼”三个大帽子扣在管仲头上,不知道他热不热。 器,在212子曰“君子不器”重点分析过,君子谋道不谋食,人活着不要就为了那有形的“器”中之物鞠躬尽瘁c死而后已。孔子认为君子“不器”,管仲不是不器,是“器”,而且“器小”。 管仲(约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比孔子大一百七十岁左右。《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管仲的生活传记,下面选择司马迁《史记》的视角了解一下管仲,而后再继续讨论孔子对其的评价。 《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c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完) 太史公也提到了孔子“小”管仲,猜测原因是管仲不助齐桓公“以行仁德而王道之”,而是“以行武力而霸道之”。 这几句对话,有逻辑联系,孔子说管仲器小,于是有人以为是不是管仲因“俭”而小“器”。孔子举反例说明管仲不但不俭,还奢。而后有人以为是不是管仲因“好礼”而“奢”,本篇34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说明当时有因循礼而“奢”之风。孔子又举反例说明管仲不但不好礼,还僭礼。 孔子思想一以贯之的是“责备贤者”,对民众不去苛刻要求,但对“有政c为政”之人则高标准c严要求,要行君子之道。管仲自己说自己“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等有了功名,作为大夫,却不带头行节俭之风,而是“有三归”c“官事不摄”;享用诸侯才有的“树塞门”c“反坫”等礼遇,非但没觉得不妥,还乐此不疲,并以此为荣耀。孔子或许就是觉得管仲太看重c太在乎外在的虚荣之“器”,所以说他“器”小。 管仲的传世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受很多人追捧,贫而无耻c穷而无礼之人有话可说c有理可讲,“穷有理”,呵呵。这种观点呢,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悖,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认为人生的境界应该是不要把物质和物欲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应该把“文而化之”精神世界的礼乐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不是“器”。君子以厚德载物,“器”装的再多,也就那么大的容积。 何谓“三归c官事不摄c树塞门c反坫”?“三归”,有多种解释,有认为是“娶三姓之女”,也有认为是有三个府邸,不论咋解释,一个字“奢”。“官事不摄”,摄,兼职,意思是说诸侯之国中“因事设职”,官位c岗位设置齐全,各司其职;管仲是大夫,应该“因职设事”,有限的官员编制兼职安排好事务即可,但管仲的官事却向诸侯之国国君的官事看齐,讲排场。“树塞门”,门前的照壁,诸侯是用树,大夫是屏风,管仲也比照齐国国君改用树塞门。“反坫”,诸侯国君家里有反坫,国君接见外宾,签署外贸协议后一起喝两杯茅台,然后把酒杯“反”过来扣在“坫”之上,表示“一杯既喝,驷马难追”。管仲也在自己家装修了一个“反坫”,以示荣耀。这些事,在孔子眼中就是僭礼,后世鲁国的三桓(季氏)效仿管仲这种“不客气”的精神,八佾舞于庭c三家以雍彻c季氏旅于泰山等等,或许跟管仲开的这个不好的头有关。 下面学习一下何晏和朱熹的释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管仲僭礼也。“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者,管仲,齐大夫管夷吾也。孔子言其器量小也。“或曰:管仲俭乎”者,或人见孔子言管仲器小,以为谓其大俭,故问曰:“管氏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者,孔子答或人以管仲不俭之事也。妇人谓嫁曰归。摄,犹兼也。焉,犹安也。礼,大夫虽有妾媵(yg,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以侄娣从嫁,称媵,后因以“妾媵”泛指侍妾),嫡妻唯娶一姓。今管仲娶三姓之女,故曰有三归。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虽得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当使一官兼摄余事。今管仲家臣备职,奢豪若此,安得为俭也?“然则管仲知礼乎”者,或人闻孔子言管仲不俭,便谓为得礼,故又问曰:“然则管仲是知礼之人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者,此孔子又为或人说管仲不知礼之事也。邦君,诸侯也。屏,谓之树。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塞之。大夫当以帘蔽其位耳。今管仲亦如人君,树屏以塞门也。反坫(dian,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放置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反爵之坫,在两楹(指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之间。人君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大夫则无之。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不知礼也。“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者,孔子举其僭礼于上,而以此言非之。孰,谁也。言若谓管氏而为知礼,更谁为不知礼!言唯管氏不知礼也。 《论语集注》: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c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三归,台名,事见《说苑》。摄,兼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数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c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由于每个人的史观不同,价值观不同,掌握的史料c资料不同,所持的观点和结论也自然不尽相同。八佾篇中心思想就是孔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僭礼,所以从这个角度审视管仲,一堆“罪”状,被夫子挂牌标识“器小”,实至名归。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3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讲音乐,对很多人而言,譬如我,不知道是不是对牛弹琴。动物世界中,音乐可以聚散鸟兽,唯独牛充耳不闻还低头吃草,甚至调头离开。孔子精通乐理,删述《六经》,可叹的是《六经》中《乐》轶失,今不见其传。个人认为,如果精通音律之学,再来读子曰,或许有更全面和新颖的认知。可惜很多注解《论语》的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注解者”,几乎都说自己不懂音乐。可以说从乐的角度读孔,属于知音难觅。当然,这个不能怪谁,乐的传统没成为大众文化,成了小众文化,大家都有责任。孔子能辨析音乐“好”与“坏”对人的导向作用,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很多人听音乐,爱听音乐,未必听得出其中的奥妙,一般判断是“好听或不好听”,但从乐曲而言,很少有判断是“靡靡之音”还是“奋起之乐”的。 孔子说,“乐其可知”,“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猛的一看,翕(xi,和)如,纯如,曒(jia一,明亮)如,绎(yi,连绵不绝)如,“四如”,不得其要领。必须看文献。 朱熹《论语集注》:语,去声。大,音泰。从,音纵。语,告也。大(tai)师,乐官名。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翕,合也。从(z一ng),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绝也。成,乐之一终也。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何晏《论语注疏》:此章明乐。“子语鲁大师乐”者,大师,乐官名,犹《周礼》之大司乐也。于时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之,使知也。“曰:乐其可知也”者,言五者翕然盛也。翕,盛貌。如,皆语辞。“从之,纯如也”者,从读曰纵,谓放纵也。纯,和也,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纯纯和谐也。“皦如也”者,皦,明也,言其音节分明也。“绎如也”者,言其音落绎然相续不绝也。“以成”者,言乐始作翕如,又纵之以纯如c皦如c绎如,则正乐以之而成也。 再来看看《礼记乐记》篇,节选部分,了解学习一下古人对乐的认知。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a一,咀嚼)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tie chi ,不和谐)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c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c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c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节选完) 古人确实善思,能把对乐的认知c理解阐述的如此清晰c全面。乐(yue)乃“比音而乐(le)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yue)”,即“音乐起舞蹈之而快乐”。干戚羽旄(gan qi yu a一):《乐记》郑玄解,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乐兼具内心调节功能c文化教育功能c社会治理功能。孔子是个懂音乐的老师,可惜没流传下来他作词作曲的乐歌,不然的话,岂不是又为中华文化凭添一项奇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4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卫国的邑(yi)。天子有天下,分给诸侯的封地,叫国,《礼记王制》知周有“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国里国君给大夫再划分封地,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即分封了土地,丈量划界的官员。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这是卫国仪邑的国土局局长说话了:凡是路过俺们这旮沓(ga da)的君子,没有一个我没亲自见过的。 “从者见之”,孔子的弟子引荐跟从去见夫子。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二三子,俗话,你们这些人。患,担心。丧,失位去国。铎是铃铛,有金铎c木铎之分,其体是金属,舌有金c木之异。木铎,金属外壳木舌头。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以警示众者,别打瞌睡。 至于仪封人见了孔子,两人作何交流,随从的“二三子”也没有做记录,写进《论语》。所以这背后的故事,又可以创作一篇悬疑小说了。 仪封人见了孔子,对二三个孔门学生说:不用担心夫子离开鲁国的官位c他的圣德会丧于天地之间。天下之人迷失正途大道已久,所以上天派夫子来“施教”指点迷津,振兴礼乐文化。 《论语注疏》:此章明夫子之德,天将命之使其定礼乐也。“仪封人请见”,卫国仪邑典封疆之人请告于孔子从者欲见孔子也。“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者,此所请辞也。尝,曾也。言往者有德之君子至于我斯地也,吾尝得见之,未曾有不得见者也。“从者见之”者,从者,谓弟子随孔子行者。既见其请,故为之绍介通使得见也。“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者,仪封人既请见夫子,出门乃语诸弟子曰:“二三子何须忧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者,此封人又说孔子圣德不丧之由也。言事不常一,盛必有衰,衰极必盛。今天下之衰乱无道亦已久矣,言拯弱兴衰属在夫子。“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者,木铎,金铃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如木铎以振文教也。 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足够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见过的君子多了去了,能让他通过交谈几句就心悦诚服的,不多。可见孔子是很有人格魅力和语言感染力的,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c良c恭c俭c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由是可见,孔子确实与众不同,有过人之处,其言其行,能从心底打动人,感染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5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又开始谈音乐,说《韶》尽美尽善,《武》尽美未尽善。孔子说的对不对呢?有道理吗?在座的各位我看见大眼瞪小眼,一副谁也没听过《韶》《武》迷茫无辜的样子,确实不好回答评判。 翻翻文献,近看千年前宋代朱熹,远看近二千年前三国何晏(宋代邢昺作疏)都是咋说的。 朱熹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接续c传承)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c舜c汤c武,其揆(kui ,政事)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朱熹朱老师这么一解释,就了然了。《韶》尽善尽美,因为舜韶(绍)于尧,得治天下以文治禅让;《武》尽美未尽善,因周武王以武力征伐灭商纣得天下,虽有为民大治,但“征诛”为不尽善。 何晏(邢昺)说:此章论《韶》《武》之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者,《韶》,舜乐名。韶,绍也,德能绍尧,故乐名《韶》。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者,《武》,周武王乐,以武得民心,故名乐曰《武》。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乐记》云:“《韶》,继也。”注云:“韶,绍也,言舜之道德继绍于尧也。”《元命包》曰:“舜之时,民乐绍尧业。”其《书·益稷》云:“《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是《韶》为舜乐名也。《书序》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安国云:“若使摄,遂禅之。”禅即让也。是以圣德受禅也。《礼器》云:“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注云:“作乐者,缘民所乐于已之功。”然则以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以臣代君,虽曰应天顺人,不若揖让而受,故未尽善也。 何晏(邢昺)和朱熹的释义大同小异。但孔子是这个意思吗?不得而知。个人觉得,朱老师c何老师对《韶》《武》的释义理解,已经脱离开音乐,因舜之德c行尽善尽美所以《韶》尽美尽善;因武王之德c行尽美未尽善,所以《武》尽美未尽善。从纯艺术角度,即使《武》的音乐作词作曲舞蹈再好,即使《韶》作词作曲到配舞有瑕疵,结论也是必然的。 据判断,朱熹c何晏c邢昺也没听过《韶》《武》,悟孔子心传,也只能这样说了,而且也算有理有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八佾3.26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这是八佾第三篇的片尾,片头是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两者有呼应。“居上”,国君c大夫等“有政”之人才能算得上是居上。“不宽”,仁德c胸怀c视野不宽阔,狭隘。“为礼不敬”,季氏八佾舞于庭c三家以雍彻c季氏旅于泰山c禘自既灌而往“跻僖公c乱昭穆”c“射主皮c为力同科”c弃“告朔”去“饩羊”等都属于对“礼”不敬。“临丧不哀”,对逝去的亲人c朋友c同类,反应冷漠,没有哀戚之情。“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他看不下去了,我也看不下去了,哈。但,有办法吗?有啥办法呢?人家“居上”,可以选择“宽”与“不宽”,“敬”与“不敬”,“哀”与“不哀”,咱“居下”的呢,只能选择“观”与“不观”了。 学而第一篇片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片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语义相呼应。 为政第二篇片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片尾“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语义上正反对比相呼应。 《论语》的后续篇章首尾编排还有这种特点吗?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湿目以待哇。从前三篇看,篇章整体安排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朱熹说: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邢昺说:此章总言礼意。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于苛刻。凡为礼事在于庄敬,不敬则失于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观,故曰:“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吾何以观之”是泛指“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的人?还是特指谁?这个也可做个课题研究。个人觉得孔子这句话应该是“有的放矢”,与八佾舞于庭的季氏最有关。是不是这样呢?这是个悬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破破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第四4.1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说学,论政,明礼,开始讲仁。 里,乡里,民之所居。里仁为美,居住的地方都是仁人为美。南怀瑾认为“里”不是指住所,而是指人的“心里”,内心世界储仁养仁,心里充满仁为美。释义分歧的关键,“里仁”在孔子时代是不是一个约定俗成有固定意义的词汇,目前不太清楚。感觉如果孔子要表达“心仁为美或仁心为美”,前面加个“里”,有没有必要?而且似乎没有“外”仁为美的说法。仁,是心理?是情感?还是行为?是人之质,还是人之文?需要搞清楚c弄明白。那就在后续“里仁”各篇中去找寻一下答案。 “择不处仁,焉得知”,知,智。这句解释为“不选择有仁的邻居而处之,岂能得到人生智慧”。择邻而居确实很重要,三字经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比孔子小一百八十岁左右。孟母“择邻处”,奠定了幼年子舆良好的学习取向,造就了少年子舆远大的人生志向,最终成就了孟子在华夏文明c中华文化中里程碑意义的地位。孟子承续孔子,阐发弘扬“性善c民本c仁政c王道”思想,满腔“浩然正气”,予人以“仁者无敌”的人生力量。孔孟都是幼年丧父,依靠母亲引导教育c拉扯成人,足见中华母亲的伟大。 下面看看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中孟母和子舆的故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孟母三迁)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依然如故)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断机杼)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孟母教子留妻)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此之谓也。(孟母大义教子)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节选完) 从上文,能判断出孟母一定也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能在孟子成长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的导向性作用。其中“择邻处”,对子舆在启蒙时期的学习教育至关重要。 当然,有人会发出反对的声音,举例抬杠,考虑的节约水资源,懒得和他费吐沫。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看看离孔子生活时代比较近的三国时期何晏咋解说的。《注疏》: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何晏认为仁是“善行”)。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郑(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聪明c智慧)。 住哪,别无选择的话,啥也不用说。可以选择的,择居仁里,找几个好邻居,花点代价,也值得。买房子,就听孔子的,我看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2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简约,引申为穷困。约的这个词义解释比较少见。乐(le),安乐c享乐。安仁,心安于仁。知,智也。利仁,有利于仁,与“害仁”相对。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这句话结合115更好理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仁者的最高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可也”的境界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此相对应,不仁者则不会长久安于穷困,会“贫而谄”,因为贫穷谄媚金钱c权力,奴颜婢膝,令人生厌;不仁者也不会长久安于乐足,会“富而骄”,持“财”自傲,目中无人,有钱了就任性,吃喝玩乐,五毒俱全,乐极生悲。 “仁者安仁”,仁者安心于仁,仁者能自我陶醉和稳定徜徉在仁的境界中,仁而忘忧c仁而忘贫c仁而忘返。“知者利仁”,智者利于仁。前一句“择不处仁,焉得知”,说明择“仁”而居才能成为“知者”;紧接着这句说“知者利仁”,说明“知者”的存在对“仁”的弘扬有好处。既然仁者和知者分别表述,说明“仁者”和“知者”是可区分的两类人,有关联,而且紧密相连。后面的章句有“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云,乐山乐水都是高尚的兴趣爱好c娱乐活动,一个为仁者偏爱,一个为知者偏爱。山c水有静c动之差,仁c知有安c利之别,乐山而安,乐水而利。 朱熹《论语集注》说: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改变)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何晏《论语注疏》: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乐”者,言亦不可令久长处于富贵逸乐,若久长处乐,则必骄佚。“仁者安仁”者,谓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 开篇头两句,没有语境交代以及时间地点人物的烘托,就仁论仁,没有具体人物指向,不像前一篇“八佾舞于庭”直指季氏僭礼,所以这两句理解起来较抽象。 继续往下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3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唯,是语气助词,还是当惟一c只有讲,下面探讨。好(ha一,四声),喜好。恶(u,厌恶)。按说,喜c怒c哀c惧c爱c恶c欲七情乃人人具有之,是人的本能。如果唯当惟一讲,孔子说“只有仁者能(会)去喜好人c厌恶人”,不仁的人不能(会)喜好人c厌恶人,似乎很难以理服人。 “能好人”,应该是指能好(ha一,四声)好(ha一,三声)人。“能恶人”,应该是指能恶(u)恶(e)人。这样的话,唯当惟一讲就没问题了。仁者有一双慧眼,能看透雾中花,看穿水中月,能甄别好坏人,好好人c恶恶人。不仁的人,一双迷离眼,见利忘义,随波逐流,混淆好人与恶人,好恶(e)人c恶(u)好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人特征的提炼总结,说的有无道理,我们可以瞪大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可以打开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虽然今天的芸芸众生比孔子时代的人又进化了二千五百年,或许多了些许仁人志士,他们侠肝义胆,爱憎分明;但不仁之人行不仁之事,一样充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从未断绝过,时不时让人大跌眼镜,时不时让人摇头叹息,是不是让人痛心疾首,时不时让人义愤填膺。仁,还远没有成为人的自觉。人,有时在是非善恶面前麻不不仁。 人生的路上,希望多遇见一些能好人c能恶人的仁人,多几分畅快淋漓;少遇见一些好恶人c恶好人的不仁之人,少几分头疼恶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4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诚。志,心之所之,志向。恶,作恶。句意好理解:诚心志向于仁,则不会做令人厌恶之事。怀有仁心,则不会为非作歹。南怀瑾老师理解“无恶”,是不“憎恶”别人。可前面孔子刚说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明仁者爱憎分明,并非对恶人网开一面。 看看大家的理解: 朱熹《论语集注》: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何晏《论语注疏》:此章言诚能志在于仁,则其余行终无恶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c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c慈悲他c感化他。 李泽厚《论语今读》:真决心努力于仁,也就不会做坏事了。 李零《丧家狗》:“志于人”是有心求仁,“无恶”是没有恶可被人恶。 挺简单的一句话,大家理解也存差异。 文言,不是语言,白话文是”语言”文,不是“文言文”。语言随着时代变迁语义会发生很大变化。而文言文,字词语义相对稳定,是祖先们慎重选择的“语言文字化”表达的最佳方式,对文化本义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造成的后果就是阅读文化经典存在普遍性障碍,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c婆说婆有理,闹不清到底谁有理的情况。“新”有时不一定代表进步,“旧”不一定代表落后。有时标新立异,是缺失文化的表现,比如对自己先祖传承下来的衣c冠c文c物一股脑地去主动破坏c铲除实物c消除记忆,就不是明智之举。拆除古建筑,推倒古城墙,回过头来再复建赝品以假冒真,都是在做令人厌恶之事,原因就是苟志于“非仁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5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就这点好,说的总是大实话,入情入理,不虚伪c不掩饰,都是人生感悟的肺腑之言,标准不人为拔高,虽然不一定容易做到,但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财多,物质富有,经济富裕。贵,位尊,有官职,有头衔,有社会地位。富与贵,人之所欲,说的明白c坦白,逐利追名,很难有人能超其凡脱其俗。“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道”是关键,取得“富与贵”要讲究方式方法,循“道”而得才是君子所为,不能为了富贵名利不择手段,坑蒙拐骗c损人利己c图财害命,无所不用其极。“道”是什么?是仁心,是良知。通过违背仁心c泯灭良知,去谋求富与贵,不处也,不去做。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财少,物质匮乏,经济穷困。贱,位卑,无名位,无头衔,社会地位低。“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说的更直白,自己贫穷与卑贱,就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厌恶贫贱;别人贫穷与卑贱,自己也自觉不自觉的瞧不起人家,所以也心生厌恶,真可谓“贫贱的日子好难过”啊。“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有个表达习惯问题,人之所恶的“贫与贱”,怎么还要以其“道”得之呢?应该是去之才对啊。摆脱贫穷c卑贱,也要循道而行,如果不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去也”,宁愿守着清贫过日子,安贫乐道。做人不容易,做一个守道的人更不容易,做一个乐于守道的人更更不容易,做一个乐于守道的贫与贱的人更更更不容易。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如何。君子离开仁,如何能成就君子之名?得到人之所欲的富与贵,去除人之所恶的贫与贱,以其“道”得之的正确方法就是“仁”,君子要“守”仁,而不能去“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食之间,吃顿饭的时间。人离不开一日三餐,人是铁饭是钢顿不吃饿得慌,吃饭无论如何都忘不了,“仁”却容易被遗忘c被忽视。造次,这里不是当捣乱讲,而是当“草次,仓促c急剧”讲,意思是在紧急仓促之间,在未预料的突发情况下。颠沛,仰仆,向后倒为仰,向前倒为仆,犹如坐在马车上颠簸,人前后仰俯,形容人生坎坷不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偏离仁的大道,违背仁的精神,哪怕是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要就只顾着流口水c就惦记着锅里的肉而忘了心中的仁。在情况危急的关键时刻,不要满脑子考虑的都是贫富c贵贱之得失,而忘却了坚守“仁道”的原则;在颠沛流离c崎岖坎坷的人生境遇面前,要不改初衷,永远保持君子的那颗“仁心”。 孔子这段话,与其说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要求。为了弘扬“德政”c“仁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正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孔子最可贵的精神是: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身体力行c努力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不奢谈让别人做到。身先为师,学先为范,孔子绝对有老师的范儿。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6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在43中孔子刚说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开头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未见)恶不仁者”,按说“仁者好仁,恶不仁”,孔子却说自己未见“好仁者”,依理应该也未见“仁者”(除非“仁者”不好仁),如果未见仁者,如何知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挺匪夷所思的,哈哈。 人吃饭,因为肚子饿了,人说话,因为心里要表达。语言表达都有语境,说啥话都有是时的环境c背景,以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感。孔子这句“准绕口令”因何而发,没有记载。在当时编撰《论语》的人看来,有些不言而喻的特指或是因某种避讳c隐讳而不能直陈其义,只能采取“话里有话”的方式表达,同时代的“读者”是能会意的。但谁能预料到这部《论语》,居然成为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传承二千余年要是先知们有后知,绝对要把这话的背景交代的更清楚c更明白一些。可惜的是,知道尿炕都睡筛子了,谁还尿炕呢。 所以呢,有些晦涩的语句,只能依据文献c依据逻辑c依据常识c依据揣测,“以己度人心”,以尊重作者本心c为今所用的原则来理解释义了。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子说“我未见”,不代表“客观不存在”,“我未见”是有时效性c地域性的,这里没交代。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如果去揣摩话的本意,应该是指当时社会风气不佳,“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不显见,所以孔子有此一嗔怪。“好仁者,无以尚之”,尚,上也。孔子意思是说,没有比“好仁者”更好的人了,无以复加的好,n一1 。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在孔子看来,恶不仁者,比起“好仁者”,等而下之。但只要“为仁矣”,就不会使“不仁者”的坏毛病加乎到自己身上。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句话的主语还是“恶不仁者”,因为“好仁者”无以尚之,自不必多言。恶不仁者,能不能有“一日用其力”在“仁”上面呢?孔子说他未见有“力不足”的。意思是说只要去用力“为仁”,就可以接近“仁”的境界,“用不用”力是关键,与用力的大小无关,“仁”力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有之的“之”,应该是指前面首句“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孔子总结陈词,意思是别把话说的那么绝对,“或许有仁者,也有恶不仁者,不过不好意思,我没有那么幸运与他们相遇在人海” 有人会说,你絮絮叨叨了半天,说的有道理和依据没?答曰:应该差不多。不信请看何晏《论语集解》: 此章疾时无仁也。“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见性好仁者,亦未见能疾恶不仁者也。“好仁者,无以尚之”者,此复说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复说上恶不仁者也。言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于已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言世不修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间用其力于仁道矣乎,言人诚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德輶(y一u,古时一种轻便的车)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须用力,故曰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者,此孔子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曰盖有能为之者矣,但我未之见也。 人就难解,所以由二人构成的“仁”自然难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7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这句话比前一句说的要亲民的多。短小精干,言简意赅。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类。人都是从山上的猴子进化而来的,都免不了犯错误,据孔子的观察,不同类别的人犯错误的种类c形式不一样,对待错误的态度c方法不一样,物以类聚,人以“过”分,“过”不同,党类不同。 “观过,斯知仁矣”,观察不同人犯过错的情形和改正过错的态度,就知道什么是仁了。后面章句中,孔子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待自身的缺点错误,不要文过饰非,不要演绎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孔子的一贯主张,有权c有政的君子而言,更应该坦诚面对自身缺点错误,“知错必改”。 看看历史上的大家如何说。《论语集注》中,程子(程颐c程灏)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焞)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朱熹: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si,等待)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注疏》中,孔安国(约公元前156年~前74年,字子国,孔子的十一代孙)曰:“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邢昺:此章言仁恕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者,党,党类也。言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于其类也。“观过,斯知仁矣”者,言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孔子识别人之“仁”,方法与众不同。按说,判断一个人“仁”与“不仁”,主要应看他做好人好事做的咋样,“功过是非”,看立“功”如何,看如何为“是”作善的。孔子却说“知仁”要看他做坏人坏事做的咋样,看“过”错如何,看如何为“非”作歹的。 莫非孔子早就看出来:一个人做好事,或许是伪善;一个人犯过错,或许是真性情。看一个人是不是真“仁”,观“过”,更透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8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是名言。朝,太阳升起的时候。夕,太阳落下的时候。孔子说:早上明白c知晓了“道”,晚上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那么有人会问:“闻道”和“死可”的朝夕之间,中间一整天到底发生了什么?答:行道。 这是个事关世界观c人生观c价值观的问题。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生到底为什么?价值到底如何体现和实现? 从这句话能看出,孔子把“道”放在人生的核心位置对待,生死之间,没突出名与利有多重要,只说闻道,然后“学而时习之”,学道,行道,太阳下山,ga 一ver。 孔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呢?个人觉得起码包括“学道”“仁道”“德道”“孝道”“礼道”“信道”等等,总之是“君子之道”。展开来说,孔子其“道”就包涵在《论语》之中。后世之人反复阐发,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子贡描绘孔子:温良恭俭让。我感觉是不是应该再加个“勇”字。有些人是外厉内荏,嘴上咋咋呼呼,到关键时刻就怂包一个,但有些人平常温文尔雅,看似谨慎文弱,但真到关键时刻,反而见义能勇为,勇往直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核心展现的就是为了“道”勇于献身的精神。孔子没说:朝有良田千亩c广厦万间,夕死可矣。也没说:朝有粉黛三百c佳丽三千,夕死可矣。也没说:朝有加官进爵c高官厚禄,夕死可矣。可见唯有“道”在孔子心中有多么至圣的地位。 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李泽厚用“真理”译“道”。在《论语今读》这句话的中说:生烦死畏,真理岂在知识中!生烦死畏,追求卓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为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 子曰神奇功能在于:孔子不在了,但其话语及话语背后闪烁的思想光芒却传续玩味于后世予人人生的启迪,予人人性的温暖,予人人道的力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9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士c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传》曰:通古今c辩然不(f一u),谓之士。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数始一终十,学者由博返约,故云推十合一。博学c审问c慎思c明辨c笃行c唯以求其至是也。若一以贯之。则圣人之极致矣。 孔子时代的士,不是一般的人,一般的人叫民c众。士,做事的人。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士“志于道”的动机。有些士以“志同道合”的名义聚到一起,高谈阔论,要替全人类实现理想,可却又非常在意于c羞耻于吃的不如别人好c穿的不如别人有品牌c上档次。孔子提醒说:这样的“士”,不要和其去谋划什么人类的蓝图,他们嘴里说的是为天下谋,而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谋。 有些人喜欢孔子,因为孔子喜欢说真话c大实话,温暖了自己。有些人讨厌孔子,因为孔子喜欢说真话c大实话,戳痛了自己。 朱熹说: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邢昺曰:此章言人当乐道固穷也。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虽志在善道,而衣服饮食好其华美,耻其粗恶者,则是志道不笃,故未足与言议于道也。 孔子是不是不想让穷人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了?为啥总是说为了“道”宁愿受穷呢?其实还是那句老话,孔子一以贯之的是责备贤者,并非对任何人都苛求。德行c道义不过关人一旦“功成”身居高位,往往不是好事的开始,而是坏事的开端,比如季氏等“三家”大夫,这个连我都看明白认清楚了,孔子更清楚明白。 所以孔子警示提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不要和这样的“士”议事合作打交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0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看完一头雾水。因为“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如今没有相同或类似词语表达习惯。只能借助文献解读。不同时代的文献释义还有差异。 《论语注疏》说: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何晏c邢昺意思是说:君子行走于天下,与人相处,不看重对方是富人还是穷人,不嫌贫爱富,而是以“义”(合适c恰当)为准则,谁“义”就和谁亲近,就和谁“比翼齐飞”。 《论语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朱熹意思是:君子之于天下,不依附于“专主”,没有啥“不肯”之事,只要合时宜(义)就跟从c顺从c随从。 《论语集注》谢(良佐)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谢良佐的意思是:君子至于天下,有中心思想(义),以适宜为主线依据,没有一定之规,无可无不可(但根本有别于佛学c老子之学,佛老之学不谈“义”)。 南怀瑾《论语别裁》: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各种事情,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孔子的本义是什么呢?大家可以有奖竞猜一下,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1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与前一句相比,这句去“望文生义”没有太大的困难。中心思想是对比c区分君子与小人之怀。有句名言叫“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怀(腹)”,意思是有时君子和小人做一样的事,但动机不同,小人之心却认为“君子之怀”和“其怀”一样。 那么看看孔子眼中君子之怀与小人之怀有啥特点和区别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心怀c惦记。君子心怀惦记的是“德”,德者“得”也,引申为“得到”君子之“美善c美誉”,君子心里看重的是“形而上”抽象的“道”德。小人心怀c惦记的是“土”,土的作用是能盖房子c修私园c种庄稼c养牛羊,引申为小人看重的是“形而下”具体的物质财富。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刑,刑罚c刑法。惠,实惠c恩惠。君子深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心怀惦记刑罚c刑法施用的适当c恰当,不要被滥用,也不要形同虚设没有用。小人心怀惦记的是如何得到实惠c受到恩惠,说话做事的根本是“有利则行,无惠则止”。 朱熹说: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朱熹的理解,“君子怀刑”,畏法。意思是说君子知敬畏,行事谨慎,担心受到刑法处罚。如果这么解释,个人感觉君子过虑了,君子之“道与德”乃修养所成,岂能是被可能存在的“刑”威慑所养成的,呵呵。 《论语注疏》中还有另解:怀,安也。怀土,重迁。怀刑,安于法。惠,恩惠。邢昺说: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于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于迁徙,是安于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于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于恩惠,是怀惠也。 邢昺的解释“君子乐于法制齐民”,感觉不太像孔子的一贯主张。在为政篇开篇第一句孔子强调的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为政23中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之道,“德c礼”大于“法c刑”。如果把这句“君子怀刑”理解成“君子乐于以法制齐民”,感觉不是很搭调。应该解释为君子慎重用“刑”,不滥用刑,才更符合紧接着下边第四句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的根本思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2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人真是复杂的动物。富与贵,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富贵了,达到自己所欲了,但在别人眼里除了羡慕,还会有嫉妒,甚至怨恨。 “放于利而行”,放,依也,为人处世c行走江湖依“利”而行,则会招致“多怨”。多怨,一表示怨的数量多,另表示怨的程度深。一个人“放于利而行”,还是“放于义而行”,是掩饰不住的,掩饰了一时,掩饰不了一世。 依利而“思”,依利而“行”,不止是百姓,王侯将相也有此爱好。关于“利c义”之辩,孟子有高论。 请君观看《孟子》开篇第一章《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an,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c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不比不知道,一比见高下。孟子比起孔子,更有雄辩之才,更有话语的气势。 和国君谈话,孔子温文尔雅,有看法c提意见采取循循善诱,话里有话的方法。如见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委婉提出鲁定公之失在于“礼”,比如“告朔”现场就剩一只子贡怜爱的羊,“射主皮”“为力同科”,禘自既灌而往者“跻僖公c乱昭穆”等等,话里有话,但话中无刺。 孟子与国君梁惠王交谈,则不然。王问“将有以利吾国乎?”,本无错,但孟子一通陈词,把梁惠王给“噎”回去了,说梁惠王应该问“将有以仁c义吾国乎?”才对,毫不隐晦,明着怼(dui)。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换成孟子,会说:“放于利而行,多难(nan,灾难)”。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3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礼让”,我们不陌生,如乘车座位“礼让”老弱病残孕;如过马路汽车“礼让”行人;如日常生活中男士“礼让”女士;成人“礼让”老人c儿童等等。“礼让“是美德。这里孔子讲的是礼让“为国”。这个题目有点过于高大上了,有机会“礼让为国”的人必须位高身尊,非普通百姓所能企及。一般百姓能有机会并做到“礼让为家c礼让为里(乡)”就很不错。 “何有”,意为不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意思是说能以礼让去为国c治国,有什么难的吗?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不止一次用这样的反问,在33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乃人为制定,依心理c常理c伦理而约定俗成,形成“软规矩”,和刑罚不同,违反了礼没有明确对应的苛刻罚则,自觉和自律是“礼”的基础。孔子的意思是,不能以礼让为国c治国,和礼本身没有关系,和尊不尊礼c守不守礼的人自觉不自觉c自律不自律有关系。 《论语注疏》: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能以礼让为国乎”者,为,犹治也。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言人君能以礼让为教治其国乎?云“何有”者,谓以礼让治国,何有其难。言不难也。“不能以礼让为国”者,言人君不能明礼让以治民也。“如礼何”者,言有礼而不能用,如此礼何! 南怀瑾在这句话的注解中提到《史记》中的《伯夷列传》,朴素的“礼让”为国的精神在伯夷c叔齐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太史公司马迁在文中有阐发有感慨。 《伯夷列传》为《史记》列传之首,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他们先是拒绝接受君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哥俩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 下面欣赏一下太史公《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驾驭掌握书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诗》《书》虽缺,然虞c夏之文(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中记载虞夏禅让经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四岳十二牧”官位的简称,指封疆大吏)咸(全c都)荐,乃试(试用期)之于位,典(主持)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鼎等重器喻政权),王者大统(帝位),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c务光者。此何以称(赞许)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坟墓)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c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c光(许由c务光)义至高,其文辞(指诗书中记载)不少(略微)概(梗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c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同情)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奇怪)焉(孔子意思是从伯夷流传下来的诗歌咏叹中读出了“伯夷之怨”,很好奇,因为孔子觉得伯夷“礼让去国”乃“求仁得仁”,何必有怨)。其传曰:伯夷c叔齐,孤竹(殷商时封的诸侯国)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中,仲也,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于是伯夷c叔齐闻(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承续西伯候之位)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c叔齐叩(拉住)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yuan,于是,语气词)及干戈(兵戎相见),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杀)之。太公(姜尚)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c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暴力)易暴(指商纣暴君)兮,不知其非矣。神农c虞c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孔子就是从“其辞”中读出伯夷之“怨”,感慨”求仁得仁,何怨之有”)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有人)曰:“天道无亲(无私心c厚薄),常与(照顾)善人(好人)。”若伯夷c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不是吗)?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颜渊字回)也屡(常)空(穷困)。糟糠(粗陋之食)不厌,而卒蚤(早)夭(夭折)。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著名的强盗头目)日杀不辜(无辜),肝人之肉(吃人肝),暴戾恣睢(ba一 li zi sui,凶残横暴),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活了个大岁数)。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显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总有不守规矩c世代富足c逍遥于“法外”之人)。或(有人)择地而蹈之(选择良善之地而践行),时(停顿思考)然后出言(三思而后言),行不由径(不走小路c捷径,走大道),非公正不发愤(为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迷惑c困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太史公感慨,“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这是为什么呢?)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重彼,轻此,各于其志,道不同则重c轻之“彼c此”不同)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chen,相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为争权夺利而死),众庶冯(pg,凭)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c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追随名人c圣人)而行益显。岩穴(隐居)之士,趣舍(志向)有时若此(和伯夷c叔齐c颜回一样),类名堙灭而不称(没有夫子这样的伯乐名人去推颂,不被人知),悲夫!闾巷(小巷,不是深宅大院,名门世家)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道德名位显赫的人),恶(何)能施(yi ,延续,流传)于后世哉? (节选完) 伯夷c叔齐都讲礼,有践君位的机会都还互相礼让。因周以臣弑商君,非礼也,所以二位不食周粟,人生结局是都饿死在首阳山上。 司马迁发了一通感慨,幸好太史公不知道:后世历史中,盗跖曾以“反抗奴隶主”的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被“文人墨客”大加赞扬过,孔子却被当成奴隶主阶级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打倒过,被“人民群众”踩在脚下,贴上“孔老二的罪恶一生”标签 历史有时候就如同玩笑,不必太较真,不必太认真,不然的话,会活的很累,越坚守礼让c坚守仁德c坚守正道的人越累c越疲惫,哈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4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换成今天的表达,就是“有为”才“有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患,担心。无位,无名位c官位c职位c座位。立,成就。莫己知,“莫知己”的倒装句。求,努力工作,努力追求。可知,被动语态,可“被”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应该担心和忧患自己没有名位c职位,而应该担心(即便给了你名位)你能不能有所作为,能不能有所“立”,立德c立功c立言。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没人知道c了解c懂得自己,只要努力追求c踏实肯干,就一定会被别人发现和认可的。 邢昺说:此章劝学也。“不患无位”者,言不忧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忧其无立身之才学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忧无人见知于己也。“求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学行之,使已才学有可知重,则人知已也。 孔子说的虽然很诚恳,但对于“位子”大家一般都很急切,为了“位子”都蛮拼的,生怕别人占了先机,自己落了后手,有位子,很有面子。“不患立,患无位,有了位,就算立”。这样的名利观很常见,很有市场,生意也很热闹。 为名声,大家也趋之若鹜。不被人知,是件很尴尬,甚至很痛苦的事。真能做到孔子所言“不患不己知”,默默无闻c默默付出,不易其志,不改其善,不求闻达,非常不容易。 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有些人从孔子的话语中,体会人生c人性c人心的温暖与情怀,寻找继续努力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有些人则“逆孔子之道而行之”,恣意展现人生c人性c人心的丑陋与险恶,人而不仁,如子曰何由它去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5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不是人参,是曾参,被尊称曾子,字子舆。孟子的字与曾参同,看来子舆是个当时流行的好名字。《论语》学而篇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以贯之”,贯,通也。孔子对子舆说:曾参啊,我遵循的道,是有一个中心思想和一个根本主线的,并自始至终加以贯彻c身体力行之。“唯”,知道,明白,了然。门人,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徒孙。曾子的徒弟问曾老师“孔师爷说吾道一以贯之的是啥意思?”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中心谓忠,如心谓恕,忠就是心正不偏c不歪,恕就是将心比心。曾参以为,孔子之道不复杂,一忠一恕。看似两个字,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真做到,却很难。人与人之间的的互相信任c互相理解c互相以诚相待,可遇而不可求。 朱熹说: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c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论语注疏》说,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参乎”者,呼曾子名,欲语之也。“吾道一以贯之”者,贯,统也。孔子语曾子言,我所行之道,唯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晓其理,更不须问,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门人问曰:何谓也”者,门人,曾子弟子也。不晓夫子之言,故问于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答门人也。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 曾子对孔老师的“吾道一以贯之”,理解解释的对不对呢?不得而知。按说曾参是孔子得意的门生,跟随老师左右,耳读目染,对夫子之言,夫子之道,咋也比平常凡凡之辈理解的更全面c更准确哇。当然,追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作为第三方旁观者,如果谁有高见,不妨说说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6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晓。义,宜也,适宜。利,利益。这句话意思是:君子通晓并笃好“义”,做人做事以适宜为准则;小人则精于“利”,做人做事算计利之损益c计较利害得失。 孔子很精通人情世故,指出人的问题,不很尖锐,但很精准。 关于人的故事,有讲成评书的,有写成小说的,有搬上戏剧舞台的,有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不论哪种艺术形式,反映的不外乎两类人的矛盾冲突:君子与小人,君子有义,小人有利;君子有善,小人有恶;君子有忠恕,小人有奸诈。伯夷叔齐是君子吗?以礼让国,却饿死首阳山,后世还被有些人诬为“迂腐”。盗跖是小人吗?肝食人肉,杀人越货,却寿终正寝,后世还被有些人赞为“反抗奴隶主残暴统治”的领袖。孔子是君子吗?祖述尧舜,删述六经,温良恭俭让,为“德政仁义”奔走呼号,后世被尊为至圣先师,却也经历过被有些人所痛恨并冠以“罪恶的一生”。司马迁是君子吗?受腐刑屈辱,却不忘承继“司马”精神,成就史学c文学之绝唱,却也曾被有些人批判“为封建统治阶级唱赞歌”。 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可谓不颠沛流离,有时有坚韧的方向,有时又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四处游荡,迂回不知所终。 孔子被打倒,人类够疯狂,哈哈。 孔子说了啥?做了啥?感动了谁?感染了谁?触动了谁?触犯了谁?惹怒了谁?他是人民的朋友,还是人民的敌人?是君子的朋友,还是小人的敌人?是统治阶级的朋友还是敌人,是被统治阶级的敌人还是朋友? 这一系列问题,答案不同,却可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之道一以贯之,小人之道颠倒是非。 《论语集注》中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 君子能舍生取义,小人能苟且偷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7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多才多能。清代段玉裁做注:贤,财也。财各本作才。今正: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小雅》:大夫不均,我从事事独贤。《传曰》:贤,劳也,谓事多而劳也。故孟子说之曰:我独贤劳。 理解这句话应该不会有歧义。但见贤与见不贤后的心理活动结果是啥,却会有个体差异。 “见贤思齐”,看见c遇见多才多能的人,想着向人家学习看齐c靠齐。这是对待榜样的正确态度,但很多时候很多人往往做不到。见贤思齐的人自然见贤思齐焉。但现实生活中,见贤思嫉c见贤思绊c见贤思害,不乏其人。 “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到无才无能c有各种缺点毛病错误的人,反躬自省,认识到自身容易忽视c不察觉而其实也存在的缺点毛病错误,并加以改正c修正。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人自然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但现实生活中,见不贤而效仿之c见不贤而更不贤者,不乏其人。 为啥孔子的有些话,历经二千五百多年,仍有现实意义c时代意义c警示意义c教育意义,因为人还没有进化到人的自觉阶段。人生下来,谁面对也不是理想世界,要面对着善恶之差,面对君子与小人之别,面对既有“择邻而居”“里仁为美”,也有“择不处仁”之人。每个人生来都要面对旧世界,受到旧世界是非善恶的影响,所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一举击碎旧世界,就能迎来理想的全新世界吗? 孔子的教育理论,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爱人而知其恶(e),恶(u)人而知其善;讲究“君子无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退而饮”,“射不中,不怨胜己者,反躬自身”。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所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出自孔子之口,顺理成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8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段是说孝道,子女如何事奉对待父母。 何晏c邢昺《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孝事父母。“几谏”者,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言以谏于父母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者,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劳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劳辱之事,已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朱熹《论语集注》说此章与内则(指《礼记》的《内则》篇)之言相表里。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c党c州c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合称乡党;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闾,合称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内则》篇对应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或不当之处,做儿女的要气色和悦,柔声细语地对他们进行劝谏。如果劝谏不被采纳的话,仍不失恭敬c孝敬,等父母哪天情绪好的时候再对他们进行劝谏;为了防止父母亲因他们的疏忽过失而得罪远近乡邻,儿女应反复劝谏。在劝谏父母时,如果他们不理解并为此恼怒,生气冤枉动手打了儿女,甚至到不慎流血的地步,也不应憎恶怨恨父母,还是要对父母保持一颗恭敬c孝敬的心。 做儿女的能做到上面所说的非常不容易。 关于孝,《孝经》的《开明宗义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但是不是对父母无条件服从就是孔子认可的孝呢?不是的。 《孝经》的《谏诤》篇: 曾子曰:“若夫慈爱c恭敬c安亲c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孝要以“义”(恰当)为基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道不是事父母“百依百顺”“听之任之”,而是要以礼恰到好处的作为,对父母之过要发出自己正确恰当的声音。 人类繁衍生息,都做子女出身,绝大多数也会当上父母亲,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子(女)都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个世界该会有多么的美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里仁4.19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没有记载孔子对谁所说,似乎是泛指。在26中孔子则是有针对性的专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当时分析,孟懿子之子武伯(名彘,谥号为武,刚强直理曰武),好勇,所以他问孝,孔子因材施教,告诫他说除了(人为不可把控的)疾病之外,做事不要不顾及后果过于勇猛,不要总让父母提心吊胆。 这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体谅到做父母的心理感受而发。应该是孔子针对某个或某些“游子”提出的人生建议。远游,不是到远方旅游,而是引申指去远方谋生。方,方向,引申为原由c理由。句意不难理解:父母健在,子女不选择离开父母到远方谋生,如果要选择离开父母,一定要有明确的原由和人生方向。比如从军,离开父母,“方”就是“尽忠”。 朱熹的解释: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范氏说的非常好: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如今离开父母去远方生活似乎成为时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然后一去不愿再回头,定居他乡,过年偶尔回家看看至于出国的,几年回来一次。 还好,如今科技改变生活,有了手机和网络,文字c语音c视频都可以聊天,再远隔千山万水,也能思念即相联c相见。 今天,纸质家书已经暂别历史文化舞台。 让我们先追忆一下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杜甫的《春望》,再回听一下二十世纪九零年代“游子”唱的《一封家书》: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封家书》李春波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吧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儿子不太听话 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哥哥姐姐常回来吧 替我问候他们吧 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 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来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 看来,“游子”能对父母做的就是买件毛衣寄过去,自己做不到的让兄弟姐妹去代劳,反复咏唱“此致敬礼”以表达无限孝心。假如是独生子的话,不知道这封信会咋写,哈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