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吴废帝一统山河》 正文 第一章,我是吴废帝 ”我是孙亮?我是吴废帝“ 孙亮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说实话,穿越这种事情,孙亮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连梦都没有做过,只是在网络小说上看过,可是原原本本的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了。 孙亮还是不太敢想,看看自己的左手,又看看自己的右手,看看自己的身体,草,一身华服锦绣,掐了掐了自己的脸,是真的不是梦。 今天是孙亮穿越的第二天,不,确切的来说应该是一天加一个晚上,他本是一个21世纪在4s店工作的汽车销售员。本名也叫孙亮,23岁。销量还不错,平时喜欢研究三国的历史,特别喜欢曹操。一次公司年终聚会,喝的伶仃大醉,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回到家里,睡醒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10岁的孩子,周围全是古代建筑,后来从太监口中得知,大行皇帝孙权刚刚去世,自己因悲伤过度导致昏厥。而自己则是新任皇帝孙亮。 吴国废帝孙亮,10岁即位(252年四月孙权病死),15岁亲政,可没亲政多长时间就被权臣孙綝给废了。在位的这几年又有权臣诸葛恪和孙峻孙綝先后掌权。 想想这孙亮也是真他妈的倒霉,不过还有5年时间,自己又是21世纪的人,只要操作得当,不是没有机会。 穿越来到了三国时期居然不是最绚丽多彩的汉末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没见到曹操,刘备,周瑜,关羽也就算了,连三国鼎立时期六出祁山的诸葛亮也没见到。因为这个时期这些英杰全都死完了。最长寿的司马懿也刚死一年多。 这他妈三国穿越的,名人一个没见到。为什么别人一穿越就是虎躯一震,王八之气尽收三国名将,而自己虽然是个皇帝,名将都他妈的死完了。 对了,别人穿越都有系统,高科技啥的,或者仓库,或者航母啥的,孙亮闭上了眼睛:“系统你他妈的给我出来,出来。” ···················· 啥系统都没有。是的,连个屁的反应都没有。 草·········· 果然什么都他妈的没有,没办法,只能靠自己了,可是自己吹牛逼还行,治国,军事,谋略,我他妈的样样不会啊,实在不行干脆投降魏国得了,让司马昭也封我当安乐公,乐不思吴吗,我也会啊,也不用这么麻烦了。不过这也只能想想,如果孙亮告诉吴国的大臣们他要投降魏国,这些大臣们会马上把他废了,你想啊,这些个大臣在吴国是一顶一的权臣,投降了魏国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投降就太不靠谱了。 脚踏实地的干把,想想怎么铲除诸葛恪和孙峻才是王道,想想吴国还有谁是忠臣,我记得陆逊有个儿子叫陆抗好像很牛逼,而且是大大忠臣啊,是吴国后期的中流砥柱,与陆逊并成为:逊抗。 历史上的吴国啊,在孙权死后的朝局紊乱,整体国力下降,加上诸葛恪取得东兴大捷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使得吴国国力再次下降,魏国再有二十四年就是改朝换代为晋了。司马昭还有24年就死了,现在魏国当权的是司马师。而蜀国再有21年就要灭亡了。换句话说留给孙亮的时间还有20年,因为如果蜀国被灭了,吴国真的也是无力回天了,想要建立一个大统一的皇朝,灭掉魏国,必须有蜀国牵制。想想历史上的西晋灭掉吴国后享国37年,司马炎接受曹魏政权禅让,建立晋朝,有感于曹魏政权抑制宗室c而被自己所取代的遭遇,在晋朝建立之初就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并且允许王国设置自己的军队,取消州郡的常备武装。他还陆续用诸王统帅中央兵马镇守荆c扬c关中等要害地区,逐渐替换异姓方镇,以为这样,可保大晋朝江山永固,没想到是正是这个政策直接导致八王之乱的发生,最后使的五胡乱华,神舟沦陷。 为了不让五胡乱华,使我中华遭难,自己说什么也要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觉带领吴国扫荡这些外族。恢复唐朝的时期的风光,不对,唐朝,还没有出现。那就自己创造出唐朝的风光,万国来朝,如果可能,北方的草原,南方的什么越南泰国啥的都他妈给收复了,现在好像不叫泰国,越南,管他叫什么,还有小日本,老子不把你打出翔,我都对不起佛祖,说道佛祖印度也要收复,恩,西伯利亚,还又什么新加坡那嘎达,对反正不知道叫什么。 ”哈哈哈啊哈哈哈················“ 正在孙亮在意淫傻笑的时候,门外的太监不知道这新皇帝在干吗问道:’陛下,陛下,?············你没事吧” 在刚才孙亮下令,不许太监们进来。太监只好在门外候着。 “我,哦不,朕,对。朕没事” “朕就是想到先皇形貌奇伟,创业维艰,辛苦打下江东基业,如今却撒手人寰,哎,朕竟不自觉的哭出了声” ·········· 门口太监满脸黑线·,明明听见的是傻笑声。作为太监,也不敢说什么,毕竟屋里那位可是现在吴国的皇帝。 这时,殿外的小太监跑进来,与门外候着的太监耳语了几声。门外候着的太监示意小太监退下吧,并且正了正嗓子道: ”陛下,少傅孙弘,殿外求见“ 孙弘,孙权临终前的顾命大臣之一,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又召集诸葛恪c少傅孙弘c太常滕胤c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 历史上孙弘想要矫诏除掉诸葛恪,诸葛恪也是现在刚刚穿越的孙亮想要除掉的人,大行皇帝孙权刚死,这孙弘现在来见孙亮,难道是想和孙亮商量如何除掉诸葛恪?不可能啊,既然历史上是矫诏,说明孙亮没同意啊,又或者是孙弘想自己除掉诸葛恪独揽大权,那怎么会和一个10岁的皇帝商量呢,话说少傅孙弘没死,就说明现在大行皇帝孙权的死讯,诸葛恪还不知道。那么如果孙亮趁现在除掉诸葛恪,那不是解决一个大麻烦,既来之,则安之。见见再说。 ”宣“ ”诺“ ”宣,少傅孙弘觐见“太监扯这个嗓子喊的女声女气的,直听得孙亮浑身发抖。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孙弘觐见 太初宫,神龙殿。 皇帝孙亮在这里俯瞰整个太初宫。 太初宫所在的城池叫建业城。原本叫秣陵,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移治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并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c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石头城临江控淮,恃要凭险,是东吴水军江防要塞和城防据点。石头城跨水而立,周围数十里里,设有子c罗城二重城,商业繁华,盛况非常。吴之名臣张纮以为此地有天子气,劝孙权定都于此。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孙吴,经过当时的秣陵,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太初宫是皇帝建业城内皇帝的宫殿,原本是孙策的将军府,后孙权都建业所改建,改建后的太初宫周围有500丈,南面开有5个宫门,其中正门叫做公车门,东c西c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叫做苍龙门c白虎门和玄武门。正殿称为“神龙殿”。建业都城北依覆舟山c鸡笼山和玄武湖,东凭钟山,西临石头,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在太初宫的东面和北面,是东吴的皇家花园和皇宫卫队的营地,名叫“苑城”,可容纲3000多名贵族子弟同时在里面骑马操练。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仓,又称仓城,里面储藏着大量粮食和其它物资。在太初宫的西面,还有一座专供皇太子用的花园,叫做“西苑”。按照现在的算法应该长约1万米左右, 古代没有什么摩天大楼,更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这样的宫殿在古代算是大气磅礴,威武雄壮了,孙亮倚靠神龙殿前的朱漆石栏俯瞰整个宫城,大半个宫殿尽收眼底,公车门正对神龙殿,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工匠技艺之精湛。站在殿前,油然而生一种凌驾众生的优越感。 “臣,孙弘拜见陛下”中书令孙弘,俯首跪拜,恭敬的说道。 “平身吧”孙亮在神龙殿召见孙弘,作为一个三国迷,说实话,孙亮对三国后期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更多了解东汉末年和三国初期,曹操,孙策,周瑜,诸葛亮,这些人物的事迹,可是三国后期什么样,孙亮只知道司马炎统一三国,可是怎么统一,具体发生了什么,却不是很清楚,不过大致的人物和事件还是曾经玩三国志10到三国志13游戏中了解的。 眼前的这个人,孙弘,孙亮就知道他,杀诸葛恪没成,被孙峻告密诸葛恪。反被诸葛恪所杀。 目前的诸葛恪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在大臣和百姓的心目中威望比较高,举个简单的例子。 孙权病卧在床,而太子孙亮年纪还小,讨论可以托付的大臣,群臣都属意于诸葛恪,孙权嫌弃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孙峻认为当今朝臣没有比得上诸葛恪的,坚持担保他,于是就征诸葛恪来建业,后来将诸葛恪引进卧室内,诸葛恪就在床下受诏,孙权下诏道:吾病情沉重,恐怕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你。“诸葛恪悲泣道:”我们都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外面的事。“孙权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将除了杀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诸葛恪。 力保诸葛恪的是孙峻,孙峻可是后来与诸葛恪争夺权力的主角,想想看,你的对手推荐你当辅政大臣,说明了什么,在当时所有的大臣包括孙峻对诸葛恪的印象都还不错,只是后来诸葛恪独揽大权,在也没有人能够制衡他,刚愎自用的特点暴露无遗,并且发兵北伐,后来大败而归,在军队和士族中失去人心,就算孙峻不杀诸葛恪,也还有其他人会杀诸葛恪。 孙权让孙弘担任太子少傅,孙权知道孙弘与诸葛恪有隙,这是制衡诸葛恪的一步棋。 “爱卿前来,所谓何事?”孙亮悠然走到孙弘面前。双手扶起孙弘。 “陛下,臣闻陛下因为大行皇帝而悲痛至昏厥,望陛下保重龙体。” “朕····父皇殡天了···父皇····父皇·····”孙亮哽咽的说完,又开始大哭起来,哭的时候还偷偷撇了两眼孙弘,怕被孙弘看破自己是假哭。 “望陛下节哀,保重龙体,以国事为重,··臣·····臣有要事相奏,”孙弘说完又跪下去了,孙弘知道,诸葛恪与自己不睦,如果诸葛恪顺利掌权,自己的死期将至,所以他必须除掉诸葛恪。孙弘听说皇帝因为悲伤过度昏厥,以来看皇帝的身体为由,想在孙亮这里请得诏书剿灭诸葛恪。 “父皇曾经告诫,朕年级尚小,有事多与诸位大臣商议,中书令既然有要事,不如等大将军(诸葛恪的官职)与太常(滕胤的官职)到来之后再做商议。”孙亮知道孙弘想干什么,根本不想接他的招,现在的诸葛恪根本不是一个诏书能够杀掉的,所有的大臣都站在诸葛恪那边,你一个孙弘既没兵权,也没人心,如果我孙亮给你诏书了,岂不是招来诸葛恪的怀恨,那我这个皇帝还没当两天估计就被废了。 孙亮想过利用孙弘杀掉诸葛恪,可是孙亮刚刚即位,一,年纪太小没有威信,二,孙亮没有自己的亲信和亲兵,调不动一兵一卒,三,就算杀掉了诸葛恪,顾命大臣里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都是实权而且手里有兵,诸葛恪死了,孙亮也不一定能掌权,滕胤,吕据都是诸葛恪的人。肯定会报复,如果是孙亮下诏杀诸葛恪,孙亮这个皇帝肯定也当不久了。 所以,孙亮不能接孙弘的招,不但不能接,还要把孙弘的事卖给诸葛恪,讨好诸葛恪。历史上是孙俊告密的,这次就变成孙亮告密,直接秘密的给诸葛恪下诏书,告诉诸葛恪,孙弘图谋不轨想要杀你,你拿着我的诏书去杀孙弘吧,恩,我皇帝孙亮是支持你诸葛恪的。那诸葛恪对孙亮还不是感恩戴德。 虽然孙亮也想杀掉诸葛恪,可是绝不是现在,因为时机不成熟。 “陛下,臣所奏之事,正是大将军诸葛恪。”孙弘抬起头,望着孙亮,激愤的继续说道:“诸葛恪此人在军中极富威望,所属兵马与所督武昌百姓,只知诸葛恪,而不知有陛下啊。陛下可知,当年大行皇帝陛下(孙权)因诸葛恪此人刚愎自用,不想任用他为辅政大臣。若诸葛恪辅政,假以时日,必行那司马懿,司马师之事啊。” 孙弘说的是实话,现在的诸葛恪,确实在百姓和军队极具威望,当地百姓只知道诸葛恪而不知道有皇帝孙亮。这话比较诛心,要是一般皇帝听到这个话,那么无论这个大臣功劳有多大,都会想法诛杀这个大臣,西汉丞相萧何就是因为声望巨大,后来不得不自污,以保存自己。 孙弘说行司马懿之事,说白了,高平陵之变,皇帝年幼,司马懿挟天子号令魏国。他这是告诫孙亮,你还年幼,诸葛恪是大将军,手握天下兵马,时间长了,吴国哪里还知道皇帝的存在。 可是孙亮是穿越者,怎么会被孙弘只言片语所说服。 “朕年纪尚小,尚需大将军辅政。况且大将军无任何罪行,朕岂能治无罪之人。中书令此事休要再提,退下吧。” 孙亮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陛下,如若········”孙弘显然想继续说完,请得诏书。 “放肆,朕乏了。退下吧。”孙亮见孙弘还要继续说下去,摆了摆手,让他闭嘴。 “·······诺。”孙弘很是无奈道。起身离开。 孙亮见孙弘离开对着屏风后面的人说:“全纪,都听到了吗?快速出宫把朕已经拟好的诏书带给大将军。”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孙弘之死 吴神风元年四月底(252年四月底) 建业城中,大将军府。 “你说的可是真的。”大将军诸葛恪震惊的说道。 “纪,所说句句属实。”全纪将孙亮交代给全纪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诸葛恪。 诸葛恪听完之后,脸色有些难看,饮了一杯酒,后又站起来,来回在屋中踱步。正色到:“既然如此,中书令孙弘,隐匿大行皇帝死讯,罪当夷三族。” 全纪见时机成熟对诸葛恪大声喊道:“有诏在此,诸葛恪接诏” “臣,诸葛恪接诏。”诸葛恪正了正衣冠,俯首跪拜,双手呈接诏的姿势。 全纪将诏书交到诸葛恪手里,耳语道:“大将军,陛下的秘密诏书,不宜公开,陛下对大将军甚是看中,希望大将军能以国事为重。” “臣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 “既如此,纪告退”全纪拱手向诸葛恪,准备离开。 “恭送侍郎。”诸葛恪起身拱手。 全纪走出大将军府,全身轻松,皇帝交代他的任务,他圆满完成了,见到诸葛恪他还是有压力的,毕竟他只是一个黄门侍郎。最重要的事全纪毕竟才17岁。见到如此大的高官毕竟有些气场不足。现在已经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孙亮交代全纪,并没有把所有事的事情经过告诉诸葛恪,而是将孙弘隐藏孙权的死讯,秘不发丧的事告诉了诸葛恪,孙弘为什么秘不发丧,以诸葛恪的脑子不会想不明白。可是全纪并不明白,皇帝孙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神龙殿屏风后面偷听了全过程的全纪认为,孙亮完全可以下诏处死孙弘或者诸葛恪,他并不明白孙亮是怎么想的。 诸葛恪拿到诏书,翻开诏书后,发现诏书上居然空空如也,孙亮一个字也没写。 诸葛恪笑了,皇帝下诏书居然什么都没写。皇帝把孙弘秘不发丧的事告诉他,肯定是想让他杀掉孙弘,他拿着诏书就可以处死孙弘,可是皇帝居然什么都没写,难道皇帝是不想公之于众?秘密杀掉孙弘。大行皇帝孙权刚刚去世,朝中暗流涌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动乱? 想到此处,诸葛恪有些震惊,因为孙亮此时才10岁,竟然有此聪慧的想法。诸葛恪收起诏书。对下属说:“去请太常滕胤,将军吕据来府中议事。” 其实并不是孙亮不想写诏书,而是孙亮行事太过谨慎,他怕他因为穿越导致历史变化,孙弘没有向以前那样死去,因为历史上的孙亮并没有悲痛昏厥,更没有孙弘借着孙亮昏厥前来觐见孙亮。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孙亮怕自己这个穿越者已经导致历史改变。 如果他写下诏书,孙弘最后没死,那孙亮岂不是和孙弘势不两立了。虽然几率很小。不过孙亮也不得不防啊,前世孙亮是一个汽车销售员,经常签汽车买卖合同,为了防止客户买车拿合同找事闹事,孙亮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证据是留不得的,特别是签字,写合同等之类的更是慎重慎重再慎重。 话说这么慎重的孙亮,为什么刚刚穿越会信任一个不认识的黄门侍郎全纪呢? 全纪,父亲全尚,东吴名将全琮之侄孙。全氏因全琮多有战功并娶孙权之长女孙鲁班而崛起,其家族在东吴地位显赫一时。历史上在258年(目前是252年),全纪受孙亮的密令准备诛杀孙綝,返家后告知父亲,他母亲听到了却向孙琳泄密,孙琳夜发重兵废除孙亮,他负愧自杀,而全族皆受牵被杀害。 全纪的母亲也就是全尚的妻子孙氏,是孙綝的堂姐,也是孙峻的堂姐。全纪在历史上就是孙亮的心腹,然而这些都不是穿越者孙亮信任他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孙亮的太子妃,就是未来的皇后(全皇后)是全纪的妹妹。也就是说全纪是孙亮的大舅子。 “此话当真”滕胤听到诸葛恪所说,和诸葛恪听到全纪所说时的震惊表情一模一样。 “陛下遣黄门侍郎全纪,亲自前来告知,此事还有假?”诸葛恪平淡的说道 “既然如此,孙弘秘不发丧,必然另有所图。”将军吕据问道 诸葛恪叹息一声之后有答道:“不错,我与孙弘素来不睦,想必孙弘是想矫诏除掉我。” 吕据握了握手里的酒杯,:“不如即刻发兵擒杀孙弘,以正视听。” 滕胤摇了摇头说:“不妥,大行皇帝刚刚去世,不可在宫前大动干戈,不如以招孙弘商议国事为由,酒宴中将其击杀。” 诸葛恪言:“不错,你我等皆世受国恩,大型皇帝去世,不宜动兵戈,就依太常所言,若孙弘不来,在动兵不迟。” “好,就如此,共饮此杯,明日杀孙弘与此。”吕据举起酒杯说道。 诸葛恪并没有将皇帝有密诏这件事告诉滕胤和吕据,因为目前他自己也拿捏不清楚小皇帝给了自己一个空白的诏书是什么意思。虽然滕胤是他的儿女亲家,吕据比较亲近他。 滕胤成年时,迎娶了公主,孙权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对公主赏赐,几次看望公主夫妇。滕胤年龄虽然大了,按辈分,10岁的孙亮喊滕胤喊姐夫。滕胤在任丹阳太守时,每次主持诉讼及断罪时都对与讼者观言察色,务求判决合符情理所以人民每有冤情都会向他申诉,每到一处都享有声望。由于滕胤与诸葛恪是儿女亲家(滕胤之女嫁与诸葛恪之子诸葛竦为妻),历史上,诸葛恪出征后又命滕胤为都下督,负责掌管国内一切事务。滕胤遂日夜勤劳工作,甚至整晚都不睡觉,所有表奏书疏,他都亲自批阅处理,从不随意交给属下代办。从历史上看滕胤是个好官,比较亲近诸葛恪。 次日,孙弘依约赴宴。在宴席中的座位上,被诸葛恪埋伏的刀斧手杀死。中书令兼少傅的孙弘就这样死了。 ························· 当死讯传到孙亮的耳朵里面,孙亮也有些无奈,孙亮第一次经历皇宫政权争夺的残酷性,虽然孙弘历史上一定会死。但是这一次是孙亮偷偷将孙弘卖给了诸葛恪,作为一个现代人,孙亮还是有一点点内疚。 不过,孙亮并不知道的是,孙弘是害死了吴国废帝孙亮母亲潘皇后的罪魁祸首。孙权病重,潘皇后曾向孙弘询问临朝称制的事,但不久就被宫女暗杀。历史记载幕后凶手百分之九十是孙弘,如果孙亮知道了,会不会还会内疚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诸葛恪治丧 建业,太兴宫。 内官各司宦官宫女,在忙碌着准备皇帝大行的丧事,白绫,孝带,香烛,法事等,该准备的东西一应准备。 “轻点,轻点,往下,往下。” 掌管宫中内官的,就是现在正在指挥布置的万公公,他跟随孙权26年,直到孙权去世他都是伺候在孙权身边的太监。 孙权去世,万公公也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一,随着孙权下葬,给孙权守陵,直到老死去世。二,在给皇帝治丧这件事,好好工作,努力让新皇帝高兴。新皇帝高兴了就可以把自己留在身边。不过几率并不大。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 孙弘死后,诸葛恪以大将军,太子太傅身份主持为孙权发丧,然后皇帝大行的消息传遍整个吴国。 消息传出,满朝大哗,群臣愈加惶然和紧张,私下走动串联更加频繁,世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平静中上演一场的残酷的权利游戏。 所有人都清楚,孙权驾崩,朝堂必定面临一场重新洗牌,权利和利益比将重新分配,今日官场上风光和落魄,不代表明日的风光和落魄。 神凤元年四月二十八。 诸葛恪以太子太傅,大将军身份,下令,关闭城门,建业城实行宵禁,抽调解烦兵,五校兵驻守建业南北两侧,羽林兵与无难兵进皇宫,守卫大兴宫。 派兵通知吴国各个州郡,地方长官,诸王公贵族。特别是吴国前线部队,严加防守,注意魏国动向。 诸葛恪在大将军将府中一道又一道命令,下发出去。 并下令,吴国所有百姓以及官员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古代皇帝代表天子,是上天派下来保护百姓的,皇帝驾崩,百姓会尽量穿白衣戴白帽,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在一定期间内不能举办喜事。并且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这是强制性的,违反是要治罪的! 神凤元年四月二十九。 太初宫响起丧钟大鸣,钟声悠久低沉,飘扬在京师上空。 皇宫内,群臣哀声痛苦,声震云霄,到处都是哭泣声,哀伤的情绪似乎不需要准备,所有人似乎自动进入悲伤状态,巨大的宫殿内外,没有人不在哭泣。 灵堂下最上首的是新皇帝孙亮(此时还未登基)。孙亮旁边左侧是太子妃全氏,右侧是大将军兼太子太傅的诸葛恪, 左侧依次是,宗室和诸外戚,右侧是在京的文武百官和大臣。唯独缺的就是各地的亲王,孙权还活着的三个儿子。 孙权共有七子,目前还活着的是第三子南阳王孙和,第五子齐王孙奋,第六子琅琊王孙休,第七子也即是现在的皇帝孙亮。长子孙登和次子孙虑都早亡,四子孙霸,因为与孙和争太子之位,被孙权赐死。 孙亮此时,弓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踱到灵柩前,看着灵柩,孙亮似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硬是从眼眶中挤出几滴眼泪。然后开始嚎啕大哭。孙亮本就是穿越者,对孙权没有什么感情,他知道现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哭的感天动地,让所有从朝臣都知道他孙亮虽然年纪才10岁。但是却是一个大孝子。 因为自汉以来,几乎所有的中原王朝国家都是自诩以孝治天下,对于孝顺极力推崇,一个孝子的名声,不仅仅会被地方表彰,更有机会举孝廉出仕为官。 所以孙亮为了表现自己孝顺,想要在这次灵堂前,给所有文武百官留下以孝子的形象时,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哭不出来。 听说演员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哭出来,只因为他们在准备哭的时候都会想想以前的伤心事,可是没穿越前的孙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体都非常长好。自己也没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变故,感情生活因为没谈过恋爱,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事。 如果不是因为,百官及周围的悲伤情绪的带动,也许孙亮连几滴眼泪都挤不出来。但是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同时孙亮还偷偷的回头看看自己右侧的诸葛恪,居然也是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浑浊的泪水,顺着脸颊流到衣服上,犹自嚎啕捶胸不已。 就算是孙亮这个穿越者,知道诸葛恪是将来的权臣,也看不出来此时的诸葛恪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历史上诸葛恪并没有对孙家做出什么不敬之事,做的事情也只是一般权臣做的独揽大权而已。 权臣有忠臣吗?还真有,西汉时期的霍光,虽然是个权臣,可历史证明也确实是个忠臣,并且还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忠臣,对内修养生息,发展国力,对外击垮匈奴,声威远扬。 不过孙亮可不是昌邑王,也更不想做一个傀儡皇帝,作为穿越者的孙亮,结束三国乱世只是开始,他还要防止五胡乱华,神州沦陷。所以无论权臣是谁,不管你是忠臣还是奸臣,你只要想当权臣,在孙亮看来就是奸臣,所以诸葛恪,不好意思,你必须得死。 也许诸葛恪发现孙亮在看他了,刚想抬头,发现皇帝还是在上首哭的不能自已。 此时此刻,诸葛恪,要做一些正经事了,使劲擦干了自己的泪水,回首环顾一圈,见跪在孙亮身后的不远处,几位顾命大臣们哭的东倒西歪,很是悲痛。忽然心神一震,立马从悲痛的情绪中醒过神来。 诸葛恪赶紧站起来,先是对上首的孙亮,鞠了一躬道然后回首面对众位大臣清了清嗓子,哽咽着大声喊道: “殿下(此时孙亮严格讲还只是太子),诸位同僚,请听老夫一言”现在的诸葛恪已经49岁了。在古代50岁左右都可以称为老人了。 “陛下驾崩,龙御归天,此乃吴国之大不幸,举国悲痛,兆民同哀,···············但是我等身为吴国的臣子,不可因私忘公,今日国丧英主,朝无明日,然则国不可一日无主,老夫不才,斗胆恳请太子殿下,继承先帝遗命,早登大宝,以安民心。” 说完,诸葛恪朝孙亮跪拜俯首。 听完这话的众位大臣,外戚,宗亲,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就像事先排练好的一般所有大臣,都朝着孙亮跪拜俯首喊道: “恳请太子殿下,继承先帝遗命,早登大宝,以安民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新皇登基 建邺城,神龙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所有文武百官,对新任皇帝进行跪拜。 前几日在孙权灵堂中,诸葛恪恳请孙亮早日登基,孙亮连拒绝都没拒绝就直接答应了。弄的大臣们都很懵逼,说好的三辞呢。 周礼曾言“主国五积,三问,皆三辞拜受,皆旅摈。再劳,三辞,三揖,登,拜受,拜送。宾所停止则积,间阔则问,行道则劳。其礼皆使卿大夫致之,从来至去,数如此也。”三辞说白了,就是新皇帝登基,要拒绝三下来表示自己的谦虚,孙亮倒好,直接答应了,不是孙亮不知道三辞,而是忘了·········· 孙亮头戴天子冕旒,身穿天子绛袍,一步一步走到御座前,看着群臣对他三叩九拜,庄严正式的以臣子之礼参拜他。孙亮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种感觉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皇帝,古代权力的顶峰。孙亮有些迷茫,有些无措。整理心情之后。孙亮看着殿内跪满一地的大臣,只看见黑压压的头,群臣以头伏地,虽然看不见群臣的脸,可是孙亮从那些匍匐的身躯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恭敬和臣服。 孙亮有些惶然,有些紧张,甚至如临梦幻,这一切都是真的,自己真的穿越了,也真的成为了皇帝,成为了吴国的九五之尊。喜悦,茫然,和责任,一瞬间在心中交织缠绵。孙亮的眼神逐一扫过跪拜在他身前的大臣们,当扫到诸葛恪和孙峻时,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一股难以名状的悲愤。 “这满朝的文武,有几个人是忠于吴国,忠于孙亮的?历史孙亮在位时就出现了三位权臣。诸葛恪和孙峻就是其中两位,既然老天给我这次穿越的机会,我一定会逆天改命。你们两都是我前进的绊脚石。”孙亮心里这样想着。 孙亮缓缓的做到了龙座之上,慢慢的抬起头,双眼凝视前方。 皇帝是什么?受命于天,带天狩猎。天下苍生,郡国臣民,生杀予夺,随心所欲。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是现在的皇帝孙亮,简单来说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傀儡,既调不动一兵一卒,也不能对国家大事插手过问,然而即使是傀儡皇帝,那也是皇帝。是皇帝就会迫不及待的掌握权柄,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利,想要掌控一切。 “众爱卿,平身。”孙亮平静的说道。 “咳,咳,臣诸葛恪有本奏“诸葛恪整理衣冠,俯首跪拜恭敬的说道。 “来人,大将军忠于国事,又是先皇钦定辅政大臣,赐座,····不知大将军所奏何事?”孙亮此言一出,殿内所有大臣有惊讶的看着孙亮,然后用非常嫉妒的眼神,看着诸葛恪,因为孙权曾任命辅政大臣不止诸葛恪一个。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新皇帝虽然小,但是却属意诸葛恪,说明皇帝喜欢并信任诸葛恪,而且曾有传言,孙弘的死,就是皇帝孙亮告密诸葛恪,诸葛恪才将孙弘杀掉。可以说现在的诸葛恪是圣眷正隆。 诸葛恪自己也很惊讶,没想到小皇帝对自己这么信任,先是偷偷告密孙弘密不发丧之事,后又在文武百官前赐座。 要知道顾命大臣不止诸葛恪一个人。孙峻,滕胤吕据都皆在场,唯独他诸葛恪有赐座。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孙亮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历史上诸葛恪在掌权之后,刚愎自用,色厉内荏。就是因为掌权之后无所顾忌。一副天下唯我独尊,吊炸天的模样。有句话说的好,要先取之,必先予之。既然你诸葛恪那么喜欢膨胀,那么就让你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捧杀”。人越是膨胀,越是无所顾忌,就越是容易犯错。然后趁你病,要你命。 “谢陛下”诸葛恪起身言道。 “新旧交替,万象更新,我吴国如红日东升,生生不息,臣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圣人制礼乐各有由,闻歌,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故,望陛下与诸大臣定先帝庙宇之乐舞,以明修德,然后,著于竹帛,施予万世。” 诸葛恪目光扫过所有群臣,面不改色的做到了太监搬来的赐座之上。 众大臣听完诸葛恪所言,都是面面相觑。诸葛恪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先帝去世了,咱们要根据先帝的丰功伟绩,给先帝立庙,上庙号。在溢法制度中,只有有庙号的天子才能享受乐舞。而庙号不是一般皇帝才能有的。必须是建立的伟大功绩,得到百姓认可才能上庙号的。历史上西汉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文与百姓修养生息,武平定七国之乱,是少有的明君,都没有庙号。可见,能上庙号的皇帝,都是对国家有非凡的功劳的。 孙权能上庙号吗?太能了。 孙权最大功劳是什么?是建立吴国的开国皇帝。紧凭这一点,功劳已经大于天了。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杰出政治家中,孙权有好几个“之最”:他寿命最长,活了71岁;主政时间最长,执掌东吴政权长达52年之久;去世最晚,死于252年。承继父兄之业,年未弱冠而坐拥江南。期间孙权善度大局,策略灵活。或降曹,或联刘,一切皆随时局而变,孙权深谙列国竞争之妙,终成一方霸业。历史学家陈寿这样评价孙权:“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孙权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豪俊之士均愿与之共成大业;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c军事思想c用人c拓疆土c开发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很有作为。致使竞争对手曹操也不无感慨地赞扬他: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蜀书》和《吴历》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另一敌对方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也不得不夸孙权善于用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三国时期著名的两大战役,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就是孙权主政时期发生的,这两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和吴国建立的基础。 新皇登基,以孝为本,尊先帝之功,立个庙号。这本就是作为儿子孙亮应该做的。 “既如此,诸位卿家,先帝当以何溢号?”孙亮悠然的问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溢号“大” 神龙殿内,在场的文武百官,基本都是手握实权的巨头,不是只知道平时吆喝几句“圣人,周公”就安心领盒饭的。给皇帝上溢号,庙号,说白了,就是挣脸的时候。 这是明摆着让大家往先帝脸上贴金,让大家拍马屁。这也正是一些大臣在新皇帝面前露脸的时候。如果自己所说的能让新皇帝采纳,那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可以说是光宗耀祖。出去吹牛逼都面子。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大臣扯下脸皮,放下节操,使劲夸先帝,至于下限什么的?呵呵,没有下限,只要你的文采可以,你说先帝是创立这个世界的神,这个时候都没人反对。相反,还有可能加薪升职。 诸位大臣都蠢蠢欲动,准备给自己涨涨脸。正当大家想发言的时候太常滕胤却出来说话了: “陛下。”滕胤先是对着上首的孙亮恭敬的一拜,然后继续言道。 “臣以为,先帝在世时,选贤任能,善度大局,对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对内开凿运河,实行屯田,平定山越。世功莫大于汉高祖,当仿汉高祖立庙号,陛下宜当世世代代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各为先帝立庙,诸侯王,宗亲使侍伺先帝,岁献庙前,请著于竹帛,宣世天下。” “陛下,臣据亦附太常之言,先帝之德,绵绵无边。”吕据此时也附和道。 吕据和滕胤是好基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要不怎么能第一个附议,反正滕胤说什么,吕据都出来附议的。 不信? 你问吕据刚刚滕胤说了什么?你让他重复出来,他绝对说不出来。 “臣附议” “臣亦附议” “臣以为太常所言甚是” ······························ 啪,突然朝堂上跪下来一片,所有人都附议。 仿汉高祖之庙号,滕胤的意思就说孙权功劳比汉高祖的功劳都大,又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庙号是什么?是“太祖”溢号为“高”。那么孙权也应当立庙号为“太祖”。开国皇帝一般庙号都以“祖”为庙号,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当然也有不是开国皇帝庙号为“祖”的。比如说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靖难之变的主角。 还有刚死没几年的魏国皇帝曹叡,魏国那些人也不要脸的为其定的庙号是“烈祖”。 “朕永思孝道,先帝即位以来,內扶黎庶,外御夷狄,扫逆贼寇,施恩于德,功莫大焉,庙号定为太祖,甚善。”孙亮开口道。 孙亮这一开口,庙号“太祖”也就定下来了。 “各位卿家,纵观先帝一生,溢号当以何为妥?”孙亮继续说道。 孙亮这么一说,立刻,就有一人身穿朝服官员,走到殿前,对着孙亮鞠一躬,道: “陛下孝感动天,臣闻之,仲尼(孔子)曰:必世而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先帝主政,布德行武,功绩著于竹帛,纵百姓越民,亦有恩泽,臣愚钝,窃以为,先帝之功,当遵照天理c效法唐尧,曰:“大”” 言毕,孙峻跪拜俯首。 此话一出,如九天之雷击中殿内所有人,当然除了孙亮,因为孙亮知道孙权的溢号就是“大”。 殿内的所有人现在都看着孙峻,没有人任何说话,甚至没有声音,静的出奇。包括诸葛恪都惊讶的瞪着大眼睛看着孙峻。 孙权又称为吴大帝,其中的大就是他的溢号。这个大字可不一般,跟后世的彼得大帝,凯撒大帝,完全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的大,史书解释说:则天法尧曰大。什么意思呢,就是遵照天理,效法唐尧。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特殊的谥号,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级别最高的美谥了,换句话说就是奉天之命效法尧帝叫做大,尧帝是上古五帝之一。 功劳之大可以与天齐平。只有尧帝可以与之媲美。要知道中国5000年才出一个尧帝。大臣们为什么惊讶,因为毕竟吴国还只是偏安一隅,没有统一全国,是,给皇帝上溢号,是叫你夸皇帝,可是你这么夸,都t夸上天了。太不要脸了。说实话要是孙权还活着,他都不好意思要这溢号。这溢号太大。大的什么程度呢。几乎可以和神媲美了。 举个子例说,大这个溢号,历史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是汉始祖刘煓的死后的溢号,刘煓是谁? 刘煓是好高祖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刘太公,历史上第一位被尊太上皇的人,刘邦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刘煓死后,刘邦为了表达自己的孝顺(也是感谢他老爹生了他),给刘煓的溢号就是“大”。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可以说是天下独尊了吧,如果说他还怕谁,就怕他老爹刘煓。也不能说怕,而是尊敬。换句话说是“大”这个溢号甚至比刘邦的“高”这个溢号还要牛逼。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位大臣这么惊讶了。 换了孙权自己本人在这,他自己也惊讶。 说实话这就是宗亲孙峻,换了其他大臣打死他,他也说出来这样的话,这哪是拍马屁,这就是拍天屁,马屁都拍到天上去了。说白了,孙峻把孙权夸成了神,那么自然孙权的祖宗都成了神,那他孙峻就成了神的后裔了。 孙峻,是孙坚(孙权的父亲)的弟弟孙静的曾孙,正经八百的皇亲宗族。 而且孙峻年轻啊,才33岁,位极人臣,又是顾命大臣,而且还是顾命大臣里面唯一的宗族。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孙亮没有穿越,按照历史的发展孙峻就是继诸葛恪之后的另一位权臣,是他帮助诸葛恪走上权臣之路,又是他将诸葛恪请下神坛,并且斩杀的。 “咳,咳。”孙亮见众位大臣都呆如木鸡,咳了几声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随后又道: “纵观古今,唯有以“大”方,为溢号。方才配得上先帝之功。” 大臣们听完这话,真想一口唾沫喷死这姓孙的两人,一唱一和来劲了是不是? 孙峻不要脸,他是臣子拍马屁还能理解,你t一个皇帝,才10岁的小皇帝,这么不要脸,好吗? 夸自己都不带拐歪的,劝你当皇帝吧,你三辞,一次也不辞,你是太子,搞得好像有人跟你抢是的。这好了,选个溢号吧,孙峻不要脸拍马屁,你这个小皇帝委婉接受不行吗。非得说出了“大”字才能配上孙权的功劳? 太不要脸了。 你当太子的时候,怎么没发现你这么不要脸。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将捧杀进行到底 神凤元年五月。 经百官合议,大行皇帝孙权,溢号“大”,庙号“太祖”,史称吴大帝。死后葬于蒋陵,与步皇后c潘皇后合葬。孙权因避祖父吴孝懿王孙钟名讳,而把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因在蒋山而称作蒋陵。 至此一代枭雄孙权,终于领盒饭了。 ············ 孙权第七子,太子孙亮于神龙殿登基为帝。改元建兴。是为建兴元年。 孙亮称帝,大赦天下。封赏有功之臣。 太子太傅,大将军诸葛恪晋太傅,兼大将军。 太常滕胤,加封卫将军,掌尚书事。 荡魏将军吕据,晋右将军。 侍中孙峻升任武卫将军,封都乡侯。 上大将军吕岱,晋大司马。 乐乡督朱绩晋镇东将军。 西陵督步协封西亭侯。 夏口督孙壹晋镇西将军。 ·························· 各在位的文武官员都晋爵加赏,闲散官员加升一级。 穿越者孙亮,开始了他的皇帝之旅。 同时诸葛恪也开启了他的权臣之路。 建兴元年五月,建业,太初宫。 “去你玛歌比”孙亮将小太监刚刚呈上来的竹帛,愤怒的扔在地上言道,吓的小太监直接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触怒龙颜,慌忙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说: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孙亮根本没有理小太监,而是指着大门愤怒的说道:“出去,·····滚” 只见小太监如遇大赦一般,慌张匆忙的从内宫中一路小跑出去。 “把门关上,没有朕的命令,谁都不许进来。”孙亮对着小太监怒吼道。 小太监只得轻轻将门带上,这个小太监比孙亮大了5岁。约莫15岁左右,今天是第一次服侍孙亮,姓黄,叫黄皖,之前服侍孙权的老太监,现在去给孙权守陵了。本来以为能够服侍皇帝,本是三生有幸的事,君不见,皇帝贴身服侍的太监,虽然品级不高,可是哪个大臣敢小看?哪个大臣不得对其恭恭敬敬,历史上因为皇帝昏庸不问政事,太监当政的事还少吗,秦朝赵高,明朝魏忠贤,都是一顶一的权臣太监啊。话虽如此,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就像今天吧,皇帝看完奏折,迁怒于黄皖,你说黄皖找谁说理去。没办法,太监嘛,就是受着。 孙亮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诸葛恪呈上来的一份奏折,这份奏折呈上来不是跟你孙亮商议的,而是让你孙亮盖章签字的。是的,你孙亮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这他妈孙权才走几天,诸葛恪行事就如此霸道。这份奏折就说了两件事,这两件事都是对皇帝不利,对他诸葛恪有利的事。 这两件合起来叫: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 简单来说就是取消密置视听之事,裁除军政冗员,免除拖欠的赋税,取消货运关税。 密置视听之事,说白了就是监视文武百官的,孙权在世时,对文武百官不信任,特别是孙和和孙霸二宫争夺太子时期,设置了秘密监视百官之事,类似后世的锦衣卫,但没有锦衣卫的权利大,可也是相当于悬在百官头上的利剑。 虽然也发生许多冤假错案,但是皇帝一般养于深宫,与外界基本失去联系,为了防止百官架空皇帝,设置了类似于锦衣卫的组织,对皇帝来说,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对于百官来说,这就太不正常了,你皇帝设置这个玩意,你就是不信任我们奉周公之礼的孔子门生,百官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发现,更怕这些校官为了讨好皇帝,或者为了一己私利,铲除祸害其他不利于己的百官。 秘密视听之事,对于皇帝来说是有利的,对于百官来说,恨不能食其肉。对于国家来说,遇到明君,也是有利的,遇到昏君,可能真是霍乱的根源。 但现在对于孙亮来说,极为不利,本身就是一个10岁的孩子,可以说空顶着皇帝的帽子,对国家的掌控几乎为零。在取消直属于皇帝秘密视听,几乎可以是刺瞎了皇帝双眼。 原逋责,除关税,更是不要脸到极点,意思是说老百姓欠皇帝的钱,从现在开始,可以不用还了,说实话对于老百姓这确实是个好事,但是对于孙亮来说就是坏事,这诸葛恪是拿着国家的钱收买自己的人心。算盘打的精妙的很。除关税,就是不收工商税,等于是变相收买东吴世家大族的人心,因为东吴豪族都属于自己不同的各项产业。百姓什么的,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余财去做生意。就算有,也是极少数。如果这是孙亮去颁布收买人心,孙亮当然愿意,可是颁布这项政策的却是以诸葛恪辅政大臣的名义去颁布。那孙亮能不生气吗? 那么孙亮能反对吗? 反对?哼。你有机会吗?换句话说你有这个实力吗?在换句话说,百官和百姓会同意吗? 首先诸葛恪送来的奏折,其中话语词句,根本没有跟你商量讨论的意思,相当于直接告诉你皇帝,这是咱们国家的新政策,百官和百姓都期待好多年了,你抓紧签字吧。 其次,孙亮如果反对,反对有用吗,答案很简单,没用,目前的孙亮还没有亲政,话语权很低。孙亮如果提出反对,百官肯定不同意,最后肯定是百官获胜,这样孙亮的这个皇帝的威信将会大大折扣。所以如果没有把握,或者没有实力通过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提出来。举个简单例子,比如美国总统,如果想要提出一个施政理念,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算票,算算在议会自己能得多少票,哪些人支持自己,那些人反对自己。票够通过的,那么就提出来。如果票不够,那他根本都不会提。 为什么呢?这就是关乎一个总统威严的问题,如果总统每提出一个方案,就被议会拒绝,经此反复,时间长了,总统威望降低,议会都不鸟总统了。假如与其他国家达成了什么协议,其他国家都不敢和谈,因为他们怕和谈妥了,结果议会没通过,等于白谈。 孙亮也是面临这个问题,而且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为了能够通过自己的施政理念,都会偷偷让自己的心腹在朝堂中提出来,然后朝堂分为反对派和赞成派,最后两方争执不下,闹到皇帝那里,最后皇帝勉为其难的裁决,选择赞成,如果这个施政理念取得成功,那是皇帝功劳,如果失败则跟皇帝没有关系,怪下面的臣子出馊主意,这样皇帝的威严既不会损失,反而会增加。 那么问题来了。 朝堂中有孙亮的心腹吗?答案是,没有,如果非要算的话,全尚(孙亮的老丈人),全纪(孙亮的小舅子)算两个,但是无法形成势力。因为全尚现在官位很低(相当于后市京城警察局分局局长),是城门校尉。而全纪是黄门侍郎(帮皇帝传诏的)。 孙亮很无奈,能做的只有忍耐, 呵呵,孙权才走几天,你诸葛恪就如此霸道行事,好,就让你膨胀。 建兴元年,诸葛恪颁布政令,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吴国上下,欢呼雀跃,诸葛恪的声望大振,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未来皇后全婉 “陛下怎么了?”全婉既关心又疑惑的问道。 “禀娘娘,奴婢不知。陛下刚才还好好的,可是看到了大将军的奏折之后,愤怒不已。并且让我们紧闭屋门,没有陛下的命令,不得擅自进入。”守在屋外的婢女恭敬着说到。 “知道了,退下吧。”全婉对婢女摆了摆手说道。 自从孙权死后,全婉就很少能够见到孙亮了,她知道孙亮政务繁忙,忙着给孙权发丧,登基啦,朝会之类的事。 她现在都有些羡慕自己的哥哥全纪,全纪都被孙亮单独召见了好几次。而自己只能守在这深宫之中。期待着孙亮能够在百忙之中想起她。 可惜的是,孙亮已经不是以前的孙亮了。 不是孙亮想不起她,还是孙亮对萝莉确实提不起兴趣,孙亮自己才10岁,全婉才12岁。别说全婉没发育完全,就是12岁开始发育了,可孙亮才10岁啊,太小了。 全婉,251年孙亮还是太子的时候,孙权赐婚,全婉嫁给孙亮为太子妃。 这是一场的典型的政治联姻,吴郡的全氏是东吴后期崛起的世家之一,全氏的崛起离不开一个人,就是全尚(全婉的父亲)的伯父,东吴名将全琮。 全琮的妻子就是东吴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女人,孙权权的长女,孙亮的姐姐,孙鲁班。 全氏一门与皇族(孙家)关系非常密切,最顶峰时期,也就是在2年后,达到一门五侯。 “门外是谁在吵闹”孙亮似乎听到了门外的喧闹,大声的喝道。 刚想走的全婉听到孙亮叫喊,恭敬走到门前,她怕孙亮听不清楚,也提高了嗓门说, “陛下,妾听闻,因先帝之事,陛下伤心欲绝,几近昏厥,特来看望陛下,望陛下保重龙体。” 听到是全婉的声音,孙亮皱起眉头,这个女人历史记载比较少, 只是记载在孙亮在15岁那年亲政,欲除掉孙綝,结果被孙綝知道,孙发兵在包围皇宫, 当时孙亮手里有子弟兵3000,想要亲率子弟兵与孙綝拼命,结果全婉劝阻,因为她担心孙亮的安全,怕孙亮出事。 孙亮听从全婉的话,最后的结果孙綝带兵打进皇宫,然后把孙亮给废了。 不过从孙亮肯听全婉的话从这点看,全婉和孙亮的关系应该不错。 不怎么接触全婉,除了全婉年纪太小,孙亮提不起兴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全婉在孙亮穿越之前,就已经和原本的孙亮生活了近1年多。 孙亮最怕什么? 最怕穿越后被人揭穿。与孙亮比较亲近的人,父亲孙权,刚穿越就死了,不担心。母亲潘皇后,死在孙权的前面。 孙亮的众位兄弟,不好意思,皇帝的儿子都是分府而居,而且孙亮的众位兄长与孙亮都是同父异母的,小时候生活也不在一起,所以了解的不深。 能够拆穿孙亮只有这位与孙亮共同生活一年的全婉了。 “你来了,进来吧。”孙亮假装冷静,平静的说道。 这个全婉躲是躲不过去的,以后也是一起生活的。如果全婉看出孙亮与以前的那位不同,孙亮也想好了应对的理由。比如,因为悲伤过度而导致的,间歇性失忆,选择性失忆。 “诺”全婉听到皇帝让自己进来,心中喜悦莫名。终于可以见到孙亮了,匆忙的打开门,小心的,悄悄的踱着小步子,朝孙亮走来。 孙亮仔细的打量眼前这位白送的小媳妇。 只见她,一头如丝绸般的黑发,细长的凤眉,一双眼睛似水凝珠,玲珑的琼鼻,粉腮微晕,滴水樱桃般的朱唇。肌肤白皙滑嫩,吹弹即破,煞是可爱,蛮腰纤细,楚楚动人。 虽然只有12岁,可也算的得上是貌美如花了。假以时日,长大成人,必然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 全婉靠近孙亮时,看到地上散落的奏折。 便顺手捡起奏折,径直走到孙亮的左侧,慢慢的坐到了孙亮的身旁道: “陛下因何置气。” 说完全婉看向孙亮。 这个时候孙亮回头,目光正好扫在了全婉的眼神上。全婉与孙亮四目相对。 良久 此时的孙亮只能用尴尬两字形容。 被全婉这样盯着,孙亮多少有些心理发怵,但是更多还是害羞,要知道孙亮以前还没正式的谈过恋爱。 孙亮要是先离开全婉的眼神吧,显得多少有点没有底气。 这时就必须上点其他的方法。 以前做销售,在跟客户谈判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双方争执不下,四目对视的情况。如果是作为销售方,你在闪躲买方的眼神,就会显得你心虚,不自信。 这种特殊微小的心理变化,有可能会让你丧失这一单。 要想显得自信,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小方法。当面对男性客户的时候,四目对视的时候,你只需要把眼神集中在对方的双眼中间,眉心的位置。 双眼坚定盯对方眉心位置,过了一会对方会很自然的闪躲你的眼神。 而面对女性客户,就坚定只盯对方的其中一只眼。有专家证明,这样不仅会显得你很自信,也会让女性觉得你的眼神很温柔。 孙亮现在就是这样只盯着全婉的左眼。 不一会 全婉娇羞的首先低下了头,脸上泛起红晕。如果现在全婉是18岁的大姑娘,孙亮会毫不犹豫的亲上去。可以她只是一个12岁的小萝莉。 孙亮实在提不起兴趣。不过,从刚才全婉的眼神中,孙亮能够体会到满满的深情。 “是一些国政上的事,不过已经处理好了。”孙亮首先打破尴尬说道。 “陛下勤于政务,关心国家大事,有先帝风采。但陛下年纪尚小,诸多事物应与辅政大臣多多商议。” “商议?狗屁,朕与他们商议,他们与朕商议吗?”孙亮心理暗骂道。 乾坤独断本是皇帝专有特权,现在成了他诸葛恪的特权了。孙亮越想越气。 虽然明知道诸葛恪是权臣,可亲自体会当傀儡的感觉,真不是滋味。 “婉儿,朕乏了,头有些疼,给朕捏捏吧。” 说完,孙亮也不管全婉愿不愿意,就直接躺在了全婉的怀里。 跟一个12岁的小屁孩,孙亮也的确不想解释那么多,有些事情说了,别人也听不懂。不如不说。 “诺” 全婉见孙亮不愿回答她的话。也只好低头轻语道。 全婉突然有种感觉,感觉面前的孙亮好陌生,好像孙亮不是孙亮一样。 她睁大着眼睛仔细的端详着眼前的孙亮,在孙权灵堂上,她就发现孙亮有些不对劲。 “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全婉心理暗自嘀咕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将军可自决之。 建兴元年,五月,太初宫,神龙殿。 吴国大朝会。 三拜九叩,山呼万岁之后。 孙亮端坐在龙椅之上,屁股还做热。 就见诸葛恪整理了下衣冠,霸气威武的从文武两列的队伍中,站到了群臣中间。昂首挺胸,义正言辞的说道: “陛下,先帝年仅弱冠,见危授命,草创江东,期间,不同流俗,不欺暗室,豁达大度,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率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顺应天命,终成霸业,武昌旧都,龙兴之地,自先帝迁都建业,年久失修,望陛下恩准,修缮旧都,以镇江淮。··················” 稀里哗啦说了一大堆,意思就是说先帝孙权牛逼啊,无敌啊,寂寞啊,在孙权带领下,咱江东有钱,有枪,有实力。最后称帝了。在哪称帝呢?在武昌称帝。但自从迁都建业以后,武昌年久失修,城墙都破了,城门都烂了,咱该修了。 此武昌非彼武昌,现在的武昌,是后世的湖南鄂州。当时这个地方叫做鄂县,孙权称帝的时候改名为武昌,取意武运昌隆,以武为昌之意。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孙亮右手托腮,神态悠然,平静缓慢的问道。 其实正常来说,孙亮问这个话,都是白问,诸葛恪这道奏折,搁以前上奏,平淡无奇。以诸葛恪现在的威望,几乎没人反对,修缮武昌本也是利国利民的事。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大臣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没人敢出来说话。 为什么呢?正常剧本不是诸葛恪振臂一呼,朝中无人敢反对吗?要不然怎么对得起权臣二字。 这事,还得从废太子孙和说起,孙亮被立为太子之前,孙权的三儿子孙和为太子,二宫之争之后,孙和被废为南阳王,当时诸葛恪是太子派,支持孙和的,原因很简单,诸葛恪的外甥女张氏是孙和的妃子。有亲戚关系。 然后前段时间,新皇登基,这个张氏派了一个人,黄门陈迁,前往建业上疏中宫,向皇帝问候。连带着呢到了诸葛恪大将军府,代表张氏问候诸葛恪。 在陈迁准备离开的时候,诸葛恪煞有其事对他说:“替我转告张妃,到时我一定让她超过别人。” 而陈迁这个人是个酒鬼,大嘴巴,喝了点酒就,喜欢乱说。结果这事就泄露了,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就流传开了,民间传言诸葛恪想要迁都武昌,迎立孙和为皇帝。 三人成虎嘛,经百姓这么一传,这事闹的全京城都知道了。即使是假的,也说成真的了。想要确定真伪,本就不可能,无法确定诸葛恪有没有说这话。 但是诸葛恪今日在朝堂提出修缮武昌,加上这个传言,所有的大臣都会有一种想法——诸葛恪不会真要迎立孙和,迁都武昌吧? 所以,大臣都不敢发言,生怕惹上麻烦。能站在神龙殿上的大臣们,哪个是省油的灯。一个个都鬼精着呢,这种时候,沉默才是金啊,谁敢发言。 这传言啊,孙亮不论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孙亮都不会担心,因为如果要是让诸葛恪活个三年五载的,还真不排除诸葛恪会迎立孙和为帝。可惜的是,再过10个月,诸葛恪就要死了。这中间诸葛恪主持了吴国的两场战争,一是东兴之战,二是北伐魏国。 首先诸葛恪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搞这个事,这10个月,诸葛恪大部分时间都一直领兵在外。所以孙亮并不担心。 不过孙亮有些不懂的是,这个传言整个京城都知道,他诸葛恪不可能不知道。以诸葛恪现在的权利,威望,只要不提这个事,孙亮是个傀儡,没人能把他怎么样。时间一长,谣言就过去了,也许没人会记得这个事了。可他偏偏要在大朝会的时候,提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行那赵高之事吗? 孙亮仔细想着,看看这朝堂的局势,孙亮越想越觉得对。 秦朝赵高,不知道在朝廷上,哪些人支持自己,哪些人反对自己,便指鹿为马。大臣们惊恐,畏惧赵高。都说鹿就是马。凡是那些说鹿是鹿的人都先后被赵高除掉。 难道诸葛恪想试一试朝中大臣?不排除这种可能。 “臣胤,附议。”卫将军滕胤首先打破平静,站出来力挺的他的死党诸葛恪。滕胤是掌尚书事的,可以说是文官之首,国内政事他都权过问。又是卫将军。(京城所有兵马,包括皇帝亲军,宫廷卫兵都受他节制) 滕胤附议了,就是风向标,告诉你们这些大臣,抓紧出来附议。滕胤其实也是救了这些大臣。所以大臣都以感激的眼光看向滕胤。 滕胤作为文官之首,辅政大臣。都附议了,底下那些大臣们,附议起来就没有心理压力了。 不然以后自诩忠臣的甲,见到自诩忠臣的乙。甲问乙:诸葛恪提出修缮武昌,你为啥不阻止,你不是孔子门生吗。礼义廉耻都还给孔子了吗?乙起码可以回答:大忠臣滕胤都附议了,我这胳膊小腿的哪顶什么用啊。 果然, “臣,亦附议。” “臣,附议” ······························· 文武群臣,这时候全都是戏精上身,大义凛然的说道——臣等附议。 孙亮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暗自好笑,呵呵,就是权力。什么孔子门生,礼义廉耻,是权力面前都是狗屁。 孙亮早已为自己定下了自己的发展方略。还是那句话,将捧杀进行到底。既然你诸葛恪已经掌权,孙亮已经是一个傀儡了。不如再进一步。把你诸葛恪这个气球,吹的在大一些。 “大将军,公忠体国,忧于国事,此等小事,何必问朕,大将军可自决之。” 孙亮说这话有些诛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我很信任你。第二种,你现在功高镇主,你要么主动请辞,要么等着我杀你。 还记得刘备托孤时最后一句话吗: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龋(取)。和孙亮说的大将军可自决之,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如果加上孙亮此时真诚的表情,信任的眼神,再加上12岁幼稚的外表,常人都理解为是第一种,诸葛恪还是圣眷正隆啊。包括现在的诸葛恪,他也是这样理解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齐王孙奋 诸葛恪听到孙亮说“将军可自决之”,心下也是一惊,虽然看了看孙亮那些许幼稚又有些真诚的脸,心放下不少。不过也真是没想到,新皇帝对自己这么信任。 “陛下,先帝舍离万邦,全国臣民,莫不悲哀,吾世受皇恩,身受遗命,恐有损先帝之英名,自当以死报国,鞠躬尽瘁。故而忧虑惭愧,惶惶不安。安敢有非份之想。” 诸葛恪俯下身子,极为恭敬的说道。 切,这话说的跟诸葛亮出师表,差不多了,就差北伐魏国,以报先帝了。都是表达自己有多么的忠心爱国,其实呢,孙亮信吗? 别说孙亮不信,随便拉个大臣问问,他信吗? “大将军,忠心可嘉,朕心甚慰。”尤是孙亮不信,也装作一副——恩,你就是我的大忠臣,我离了你我就不能活,的样子。 这就是政客,即使心里已经把你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也得一副我是你至亲好友的嘴脸。要不怎么说,政客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 诸葛恪提议武昌旧都修缮一事,在这个大朝会上全票通过了。 接下来又议了议杂七杂八的琐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大臣说什么,提什么建议,孙亮总是一副只要诸葛恪同意,我就同意的模样,对诸葛恪是言听计从,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孙亮都是事必问之。表现的对诸葛恪极为尊敬。即使自己对一些事有些看法,也从不表露出来。 经过这二次大朝会(第一次是孙亮登基),在大臣们眼中,说好听点呢,孙亮是一个谦虚,得体,广纳建言的明主。说难听点就是孙亮好像比较好骗············ 大朝会散后,孙亮偷偷叫全纪,把孙亮早已经写好了的手信交给了诸葛恪。诸葛恪看后赞不绝口。高兴的带着信,准备回家也去写信了。 旧都,武昌。吴国齐王宫。 “寡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寡人是吴国的齐王,看见寡人这把刀了吗?寡人的刀可不长眼。”孙奋拔出佩刀,指着他的属官谢慈,愤怒的说道。 “殿下,殿下啊,请体谅下武昌百姓吧,殿下半个月内四次狩猎,百姓实在不堪重负啊。请殿下看在先帝的面子上,不要在狩猎了。”谢慈跪在孙奋身旁,苦苦哀求道。 孙奋,孙权第五子,受封齐王,居武昌。武昌是吴国龙兴之地,又是吴国旧都。能封在这样好的位置,孙权算是善待孙奋了。 君不见,西汉时期长沙王刘发,受封长沙,当时长沙穷困,刘发作为儿子也不敢向汉景帝讨要好的位置。只好在去长安为汉景帝祝寿的时候。跳了一个动作别扭的舞蹈,惹得众人大笑。汉景帝不解,便问他。刘发道:“臣国小地狭,不足旋。”景帝便将武陵c零陵c桂阳三郡交于刘发。 可见,能封在武昌,孙奋算是比较幸运的。可是孙奋天生是个好玩的主,特别喜欢狩猎,作为王爷,出行狩猎可不是一般人拿个弓就能去的了。首先要封山,其次,百姓要把猎物团团围在一个范围之内。然后王爷出行,随行者少则百人,多则万人,守卫王爷的部队大概三千余人。(吴国的诸侯王是有自己王直属部队的) 一次两次狩猎可以,半个月多达四次,对百姓来说负担太重,首先百姓们是没有工资的。都是义务劳动。其次你孙奋可以天天狩猎,你是王爷不愁吃不愁穿,百姓不务农了,不干活了?不务农,不干活吃啥?等着饿死啊。 所以才有以上这一幕。 “滚开,再多说,寡人就先杀了你,再去狩猎。”孙奋本来心情挺好,这个谢慈整天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真想一刀宰了算了。 说完,孙奋径直走出宫殿,还没走两步,就见到傅相急忙跑过来,跪地俯首道: “殿下勿急,大将军诸葛恪,来信。请殿下观之。” “诸葛恪?莫不是谢慈你跑到建业告我的状了。寡人现在就杀了你。”孙奋听完,气愤不已,右手握刀,杀气腾腾的朝谢慈走去。 “殿下莫急,大将军来信说,请殿下迁移封地。”傅相见孙奋要杀谢慈,有些着急的说道。 “什么,诸葛恪安敢如此。”孙奋听完震惊不已,迅速走到傅相面前,扔下手中的佩刀,拿起了竹帛,仔细开始看了起来。 诸葛恪信中说道:“帝王之尊贵,与上天相等位,因此帝王即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四海之内,都是臣仆。仇人有善行,不能不举用,亲人有恶行,不能不处治,以此承受天命谐理万物,先为国家着想,后替自己打算,此为圣人制定法度,百世不变的道理。从前汉朝初兴,多将子弟封为藩王,及至他们势力过于强大,动辄作出不轨行为 ··········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事理者才乐意接受。今天我诸葛恪等人苦苦思虑想为大王解除尚处萌芽状态的危险,扩大您福运吉祥的基础,故此不自觉地把话说到极点,希望您能三思?” 看完信中内容,孙奋似乎有些不敢相信,又有些悲愤,甚至有些疯癫的喊道:“诸葛恪,安敢如此,安敢如此。······” 这信说白了,就是说,齐王你最好听我的话?不然鲁王就是你的下场。(鲁王被孙权赐死) 孙权初封众子为王,都将他们封在了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上,而且都是军事重镇,几位王爷都在战略要地上,你让地方官怎么管理?如果要是出事了,谁负责。 而且,这些战略要地都是处于魏国的兵锋之下,万一打起仗来,被魏国俘虏一个王爷,皇家面子往哪放?被俘虏了还好。要是这些王爷投降了,对吴国的打击可就不是面子了,会导致人心大乱,军心不稳的。 你想啊,连王爷都投降了,底下当兵的对于投降还有啥心里压力。 诸葛恪,刚刚上位掌权,按理说不该在这时得罪吴国顶级贵族——诸侯王。 可是诸葛恪,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诸葛恪有自己的谋划,想要完成自己的谋划,这些诸侯王必须得迁走。 其实诸葛恪并非只是通知了孙奋,居虎林的琅琊王孙休也收到诸葛恪的命令,孙休不敢得罪诸葛恪。只好遵从诸葛恪的意愿。 于是乎。 建兴元年,六月,齐王孙奋,迁豫章。琅琊王孙休,迁丹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诸葛恪的谋划 太初宫。 “禀陛下,齐王殿下与琅琊王殿下同意迁移封地,并已经着手迁移的事宜。”黄门侍郎,全纪侍立在龙台之下,向孙亮禀报着。 孙亮嘴角上扬,会心一笑,道:“甚善。” 然后伸着懒腰,神态慵懒的又继续说道:“朕的这两位兄长,对于迁移封地一事,可有抗拒啊?” “回陛下,齐王殿下收到大将军的书信后,未有抗拒,琅琊王殿下亦然。”全纪回答道。 “那就好,····对了,你可知道大将军最近在干些什么?”孙亮问道。 “陛下,臣官位卑微,大将军在干什么,臣确实不知道。不过应该在处理政务吧。”全纪继续回答道。 “真想拿个八倍镜看看,他在干嘛········”孙亮只是小声的嘀咕道,以为全纪听不见。 “八倍镜?陛下八倍镜为何物啊?”全纪还是听见了,疑惑的问道。 “啊?哦,这个······,那个······,哦,这八倍镜上古时期神物,算了,跟你说你也不懂。朕乏了,退下吧。” 孙亮一时没想到怎么圆场的话。难道告诉他八倍镜和98k是绝配?全纪只好应了声“诺”便退下了。 不过孙亮没开玩笑,如果真有八倍镜孙亮还真想看看诸葛恪是不是在整军备武。 诸王内迁,原本就是历史上诸葛恪提议,并执行的,原因很简单。 诸葛恪想要发动战争,不想让这些王爷在前线给他捣乱。更何况,这些王爷的封地都是在长江岸边的军事重镇,为了统一军事调度,方便战争。诸王必须迁走。 如果掌权的不是诸葛恪,而是孙亮,孙亮也会像诸葛恪那样,内迁诸王的。 所以孙亮一直在等诸葛恪提这件事,可不知怎么的,诸葛恪好像把这件事给忘了,搞的孙亮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因为穿越之后,历史没有按照原本的轨迹前进。 无奈,只好在上次大朝会之后,以手书的方式,让全纪交给诸葛恪,提醒一下诸葛恪。 不过,提醒也是有方法的,不能直接提议。不然让诸葛恪看出来这个小皇帝孙亮不简单,会影响孙亮自己接下来的谋划,更何况孙亮也不想得罪他的两位兄长。 孙亮给诸葛恪的手书,大概意思是,“朕念及骨肉之情,不忍诸王立于危墙,望大将军务必护之。” 扮猪吃虎,从亲情角度出发。既达到目的,又显得孙亮仁德。 可诸葛恪为什么会迁诸王呢?因为他想要发动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 诸葛恪能上位掌权,是世家和皇权相互妥协的结果。 翻开吴国的历史,从周瑜到吕蒙时期,当权的都是非东吴世家的人,可以说是外来派。 可是从陆逊到顾雍当丞相时期,吴之四姓,世家大族开始在吴国的政坛上崭露头脚,并先后掌权,积累实力。 到了孙权时代的后期,世家大族在朝廷上的势力已经成形。 孙权死前,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之位,其中以孙鲁班,孙峻为首的宗族势力直接或间接支持鲁王孙霸,世家大族者大多支持当时的太子孙和。 而结果是孙权废掉了当时的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深知世家的势力已经成形,恐其危害皇权。 便将极力支持孙和的世家大族大多都处死,而支持孙霸的宗族只是杀掉了跟随宗族的几个附属人物。 在孙权病重的时候,孙权却又后悔了,想召回孙和。 可当时支持鲁王的孙鲁班和孙峻等宗族怕以后被清算,从中阻挠,主张迎立孙亮为太子,孙权只好应允。 可是孙亮年纪太小,必须要有人辅政才行。孙权深知世家大族势力已成,不想让世家大族辅政,从而继续做大影响皇权。 不是世家大族的,既有能力掌军,又在群臣又有威望的只有两个人。 一是吕岱,二就是诸葛恪。吕岱当时已经高龄90多岁了,自然被刷掉了。 孙权深知诸葛恪刚愎自用,不可大任。可形式所逼没办法,加之诸葛恪不是东吴本地的世家大族,只好无奈选择诸葛恪。 诸葛刚掌权时,地位并不稳定,颁布了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等制度来笼络世家。 可是光是颁布政策是不行的,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战争。只要能取得胜利,哪怕是小胜利,诸葛恪的地位也就稳定了。 建业,大将军府。 诸葛竦(诸葛恪的儿子)听说齐王和琅琊王被诸葛恪强迁封地,怕诸葛恪惹祸上身,忧虑万分的说道。 “父亲,齐王与琅琊王是皇亲贵胄,陛下的骨肉同胞,他们的身份尊贵,如今您没有与大臣们商议,强迁他们的封地。 现在先帝辞世还不到三个月,朝局不稳,您如此做,不怕在陛下和大臣们眼中,留下一个乾坤独断的名声吗?” “痴儿无知,吾之所以能够掌权,乃先帝与世家妥协的结果,吴之四姓,豪门大族也,根深蒂固,不可撼动。 唯有以战,方能巩固吾的地位。诸王封地位于前线,处魏国兵锋之下,将其内迁,才是保护诸王。 况且还可统一军令,增强军心,于国有利。”诸葛恪左手扶着胡子,以教育的口气对诸葛竦说道。 诸葛竦听诸葛恪的意思是想要发动战争,便急切的问道:“父亲,是想要发动战争?” “先帝一生的宏愿,就是天下太平,四海一统,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吾不过是完成陛下的宏愿。”诸葛恪说道。 “可战争一起,兵戈不断,百姓安能康乐?兵者,国之大事,望父亲与陛下和众大臣商议之后才做决断。”诸葛竦继续言道。 诸葛竦只是想让诸葛恪冷静下来,国家大事应当与大臣们和皇帝商议,千万不要乾坤独断。 诸葛恪听完这话愤怒不己,指着大门,对诸葛竦大骂道: “放肆,子何敢言父之事,吴国有能者,岂有吾十之一二?滚出去·······” 诸葛竦深知诸葛恪的脾气秉性,听不进去人的劝告和建议,也只好无奈的离开大将军府。 回去之后的诸葛竦日夜难安,常常担忧诸葛恪会因为刚愎自用而惹祸上身。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二章:未来之路 自己的苦只有自己知道,诸葛恪是吴国大将军诸葛谨的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 在吴国属于外来派,而外来派,在世家宗族的眼中就是来吴国抢饭碗的。更何况诸葛恪不但抢走了饭碗,还位居首辅大臣。 对于世家来说,这简直是抢了红蓝buff,还要抢野怪。你说世家宗族们能不生气吗 所以诸葛恪知道想要保障自己专权独断的地位,只有在军事上的胜利,以巨大的威望力压世家宗族才行。 “这也就不难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诸葛恪,在东兴之战之后,又无脑的北伐魏国。(当然跟他自大狂妄,独断专权也有关)” 孙亮站在了神龙殿大门左侧的朱漆石栏旁心理这样想着。 作为穿越者孙亮,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就必须亲政掌权。 亲政掌权的前提是铲除权臣。 根据历史的进展,马上就要东兴之战了,这场战争吴国是胜利的一方。诸葛恪仗着这场胜利马上又发动了北伐战争。 而北伐魏国,因为诸葛恪大意轻敌。吴国大败而归,孙峻趁着诸葛恪失去人心,在孙亮那里污告诸葛恪准备造反。 历史上的孙亮,年幼无知,信以为真。慌乱无措。 孙峻拿捏住孙亮的心理,便提议诸葛恪来觐见的时候,将其杀死在宴会上。孙亮允诺。 按照历史剧本走下去,现在的孙亮也许什么都不做,就可以除掉诸葛恪。可是那样孙亮还是掌不了权,因为孙峻会此上位。 不如我们大胆一点,把目标定的大一点。 如果,在宴会上,死的不止是诸葛恪一个,如果孙峻也死了会是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孙亮很可能会因此掌权亲政。 如果孙亮预先在宴会外埋伏一队兵马,人不要多,五十刀斧手足已,等孙峻杀掉诸葛恪,然后命令五十刀斧手破门而入,杀掉孙峻。 对外宣称诸葛恪造反,在宴会上杀掉孙峻,并准备弑君。后禁军及时赶到,护卫君主,将其杀死 我草 孙亮越想越觉得兴奋。 这个可以有。 孙亮能感觉自己心跳加快,呼吸都急促起来。 “等下,等下,稳住”孙亮心理对自己暗自说道。 要想完成这个计划,必须先有要有听命于自己的50刀斧手。 50太少,不如以皇帝的名义编练亲军,可是编练亲军,需要理由啊。 一个未掌权的10岁小皇帝,想练新军,大臣们肯定不同意。 用什么理由好呢? 感觉用什么理由都不好,因为大臣们即使同意了,孙峻和诸葛恪会不会因为孙亮编练新军对孙亮有所顾忌,从而改变历史轨迹。要真是没发生孙峻在宴会杀诸葛恪这件事,那可亏大了。 这可是唯一次双杀的机会。 作为皇帝的孙亮,可不是来混吃等死的。谁不想真正尝试受命于天,生杀予夺的帝王权利。 既然编练新军,明着不行,那只能玩暗的了。 偷偷的养死士。 魏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就是靠着自己手中养的死士。 孙亮作为皇帝,即使偷偷的养死士,也容易被发现。毕竟皇帝作为一国之尊,文武百官那么多只眼睛盯着,再加上内官,史官每天都跟着。孙亮偷偷的养死士而不被发现,根本不现实。 孙亮作为皇帝不行,可是小舅子全纪可以啊。 首先全纪人小官微,不受重视。其次他可是孙亮唯一的心腹啊。 在吴国,武将是允许拥有私兵的。不但可以拥有,国家还鼓励你养兵。 不过当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各武将都要带领自己的私兵上战场。担任保卫国家的重任。 谋事在人,说干就干,随后孙亮便回头问跟在孙亮身后不远处的太监黄皖: “黄皖啊,黄门侍郎全纪今天可当值啊?” “回禀陛下,全侍郎当值。”黄皖听到皇帝叫自己,忙慌张的踱步朝孙亮走来,然后侍立在孙亮身旁,低头恭顺的说道。 “好,让全纪过来见朕。”孙亮说道。 “诺。”黄皖说完,便去请全纪了。 见黄皖远渐渐消失的视野当中,孙亮又继续想着掌权以后,如何进行军事,经济,政治上的改革,改革最大的阻力其实就是这树大根深的东吴世家。 百官当中,世家为官者十之七八,白身寒门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当官。剩下十之一二又大多依附豪门大族。 皇帝所下发的政策,基本都是由这些世家来执行,若是政策得不到支持,轻者,世家相互推诿,包庇,不尽心尽力。重者,世家会煽动民愿,抗争,拒不执行,甚至是反叛。 改革意味着要动世家们的蛋糕,所以非有完全之策轻易不得··················· 正在孙亮想着该怎么对付世家的时候,全纪一路小跑来到孙亮身边,躬身道: “陛下叫臣?” “全纪,可知朕叫你何事?” “微臣不知” “先帝辞世,朕刚刚登基,年纪尚小,朝中大臣大多都轻看我,不为我所用,如今这吴国,我能够仪仗的就只有你了。”孙亮言辞恳切,态度真诚对全纪说道。 “陛下切勿妄自菲薄,大臣们未敢有轻看之心,只是陛下尚未亲政,怕陛下对于政务经验不足。待陛下年纪稍长些,亲临国政,那时吴国上下必然一心。全纪也会以死以报陛下。”全纪听到皇帝说自己是他的心腹,暗自窃喜,并下跪俯首,恭敬的说道。 “全纪,你可朕之志?”孙亮问道。 “臣,洗耳恭听。” “朕虽年幼,天下归一,四海一统,百姓安居乐业,世上在无兵戈。乃朕一生宏愿。”孙亮说完,刻意背过身子,装作深沉,悲愤的样子。 其实孙亮内心想着四海一统只是第一步,日本,朝鲜,西伯利亚,库页岛,南洋诸国,泰国,老挝啥的,只要吴国能够到达的地方,都要攻下来,使之世世代代都成为中国领土。只是怕说出来怕全纪不知道这些地方是哪,更怕吓着他。 全纪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位才10岁的皇帝,有些不可思议,又有些遇到明主的兴奋,随后说道:“陛下有此宏愿,乃吴国之福,万民之幸。” 其实全纪很激动,觉得孙亮是个中兴之主,很是佩服。良臣遇到明君,方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果能随明主建不世之功,千古留名,为后人传诵c觉得自己死也值了。(未完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三章:世袭领兵制 “朕,今天让你来,有件重要的事,想交给你。”孙亮转过身来,一脸真诚的对着比自己高好几头的全纪说道。 “臣定当万死不辞。”全纪看着孙亮,坚定的说道。 “万死不辞?如果真的有生命危险,你也不害怕吗?”孙亮故意试探着问道。虽然问也是白问。因为这话问哪个大臣,回答都一样。 “陛下,您说吧,即使是上刀山,下火海,纪一定全力以赴。”全纪一副忠心赤胆,悍不畏死的说道。 其实全纪心理也犯嘀咕,不会真是啥有生命危险吧,不过话都说到这份上,就是进油锅,全纪也得应下来。 “说的好,不过,朕不会让你死的。还要留着你,为朕建立不世之功。”孙亮安慰道。 全纪听完这话,绷紧的神经瞬间松了下来。 孙亮没有注意全纪,反而自顾自的继续说道“朕想让你代朕募养死士三百人。” “咱们吴国兵者百万,将者数千。更有陛下直属的无难督,羽林督,骁帐督等精锐将士,陛下为何舍近求远,要养死士呢?”全纪有些不解的问道。 “你可知王莽乎?”孙亮意味深长的说。 西汉末年,王莽弄权,汉平帝死后,立二岁的刘嬰为太子,自封为假皇帝,摄政三年后,篡朝为帝,立国号新。是为新朝。 “难道大将军诸葛恪有不臣之心”全纪,听到这话,惊讶的问道。 “非也,王莽辅政时,人言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素有威名。可后来还不是篡夺皇位。大将军现在来看,是忠君爱国,可是时间一长呢?人心叵测,不可不防。” “可若是如此,三百死士是不是有点少了。”全纪继续问道。 “不少,多了则容易被发现,朕要你日夜操练这些死士,如果有一天诸葛恪有不臣之心。可行那孙弘之事,到时就全靠这三百死士了。”孙亮语重心长的说道。 孙弘可就是诸葛恪在家中设宴款待,期间刀斧手杀掉的。 “诺,臣定谨遵圣命。”全纪说完,突然想起什么,面露难色的继续说道: “只是臣刚刚分府,家中余财不多。养不起这么多人。” 确实,全纪也才17岁。如果不是在朝廷为官,也许还不会分府,刚刚分府肯定没钱。再说了,孙亮自己养的死士也不能让大臣出这个钱,这要传出去,多跌份啊。于是说道:“你需要多少钱。” 孙亮自己没底,毕竟身为穿越者,又是皇帝,长在深宫,对外界也不了解。对于钱,花费,物价等,更是没有概念。 “少则千金,多则三千金。”全纪淡然的说道。 孙亮一听最少千金,差点一句“妈卖批”脱口而出。狮子大开口啊,怎么这么多钱。孙亮脸色很难堪,一千金,要是在后世就是二十多万啊。还是最少一千金。没想到全纪这小子比后世碰瓷的还黑。 全纪看到孙亮面漏难色,于是说道:“陛下,死士及其家世,必厚之。方以死报之。” 意思就是说,这些人都是用钱和人情堆出来的。你不厚待死士,他怎么肯为你卖命,不但要厚待死士,还要厚待他的家人。就像后世的腾讯游戏,你不舍得充钱,哪里有游戏体验? “哎,朕···就···允···你。” 只听见从孙亮口中一个字一个字的艰难的蹦出这句话。说完这话,孙亮的心简直在滴血,孙亮这个上辈子的打工仔,最贵的东西就是买了苹果手机,这一次到好,一次花出几十万。虽然这钱原本并不属于他。 “谢陛下。”全纪应声道。 “哎,朕乏了,退下吧。”孙亮有些虚脱的说道。 “诺,臣告退。”说完全纪准备离开,刚转身没走两步就听见孙亮说:“对了,此乃密事,此事休要告诉乃父,更不得告诉乃母。” “诺,臣定当守口如瓶。”全纪再次应声道。 孙亮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历史上的孙亮在亲政后,与全纪密谋,想要除掉权臣孙綝,结果全纪回去与全尚(全纪的父亲)商议被孙氏(全纪的母亲)听到。 孙氏是孙綝的堂姐。孙氏泄密给孙綝,事情败露。孙綝先下手为强,兵发皇宫,废掉孙亮。 有前车之鉴,孙亮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但是除了养死士之外,孙亮觉得还是有些不太放心,毕竟三百人太少了,万一历史真的改变了,没走到那一步。就凭三百死士,屁点用没有。 除了养死士之外,还应该找外援。吴国现在实行的是世袭领兵制。所以只要是目前为官的将领,他们都是有私人部曲的。 找那些忠于孙氏的将领,谈谈心,收买收买倚为心腹,万一有什么情况,不至于被动挨打。 不过这种世袭领兵制度,将来孙亮掌权后,只要时机成熟,这种制度肯定是要废除的。 这种制度是指将领其子弟,可以世袭领兵的权利,时间长了这些人都会变成特权阶级,因为他们的子弟,只要生下来就可以继承父业,当将军。 这个制度始于孙策时期,孙策当时举兵,来投奔他的人都是自己带着兵来投奔的,比如周瑜就是带着私兵来投奔的。 为了能让这些人继续领导他们自己的私兵,当时是暂时用了这种制度。到了孙权时期,为了迎合世家,取得世家支持,这种制度被确立下来。 这个制度有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时间长了,兵与将形成一种主仆关系。导致兵只识将,而不识皇帝。那么就会导致皇帝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后世天朝太祖曾讲,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都没有了,失去政权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孙亮还没掌权,不过这种制度严重影响皇权,将来必然要废除。不过得准备万全才行,废除这个制度等于和军队将领以及东吴世家直接撕逼。是作死之道。所以只能徐徐图之。 而现在,孙亮必须找到在京城的将领中,忠于孙家的那些人。 孙亮努力的想了想,依稀记得,领军的忠臣里面有丁奉,可以争取的有孙咨和孙仪。像陆抗,吕岱这些名臣都在地方镇守,不在建业。远水解不了近渴。(未完待续)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四章:老将丁奉 纵观三国整段历史,因为时代所限,医疗技术,防疫水平不发达。导致很多名人,名君早亡,甚是令人惋惜。 但其中不乏年长高寿的名将。比如蜀国的廖化,魏国的司马懿,吴国的丁奉。 提到廖化,被后人所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史上记载,廖化高龄七十多岁仍然为蜀国效力。 在三国时期的时代,物质条件差,营养跟不上,能活到七十多已经可以算是知天命了。 要知道能活的久,也是一种革命的本钱。司马懿熬死了曹丕,曹真,曹叡。又忍了曹爽整整10年,才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篡夺曹魏大权。除了司马懿本身能力之外,高寿也是他的优势之一。 而吴国的丁奉,在吴国最高官至大将军,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年轻的时候,丁奉只是不入流的小将。先是从属于甘宁,后甘宁死后,从属于陆逊,潘璋。 丁奉素以骁勇著称,多有战功,累封至冠军将军。后在东兴之战,丁奉“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在吴国朝堂开始显露头角。 历史上权臣孙綝废除孙亮后,孙休即位,孙休怕自己也被废掉。问计于左将军张布。张布提议孙休可以拉丁奉下水。于是召见丁奉,丁奉建议在祭祀的时候,杀死孙綝。孙休照做。后孙綝死,孙休掌权。 历史证明丁奉是值得托付的。张布更是夸赞他,“谋略过人,能断大事。” 所以孙亮想要掌权必须拉拢丁奉。 这也是现在孙亮在偏殿召见丁奉的原因。 “拜见陛下。”丁奉上前向孙亮行礼道。 “将军免礼,来人呐,赐座。”孙亮坐在御座之上对丁奉说道。 “谢陛下” 孙亮看着丁奉坐下后,继续说道:“朕早闻将军勇冠三军,骁勇善战,今日一见,果然威武不凡,英气逼人。” 前世作为汽车销售的孙亮,早已练就一个好口才,嘴就像蜜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客户,见人就夸,很快就能和客户聊到一起去。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丁奉嘴里说不敢当,稍微泛起红晕的脸早已出卖了他。 当然了,这也很正常,谁不喜欢别人夸赞自己呢?特别是被当朝皇帝夸赞,这可是吴国最高领导人。 “将军以为,大将军诸葛恪为人如何?”孙亮正色道。 丁奉不知道为什么孙亮会问这个问题。不过丁奉与诸葛恪只是上下级关系,平时并不熟悉。 于是回答道:“禀陛下,臣虽与大将军不熟,但吴国上下,皆知大将军为人,机智多变,鬼谋无双,施仁布泽,文武双全。” 孙亮听完会心一笑,继续问道:“不知将军以为司马懿此人如何?” 丁奉有点蒙圈,这皇帝召见自己,就是来听自己对这些人的评价吗? 也只好硬着头皮说:“臣亦对司马懿不甚了解,不过也曾听说,司马懿人此人深谋远虑,善于权变,天下奇才也。” 孙亮点了点头,又继续问道:“将军以为,汉之霍光如何?” 丁奉这次是真蒙逼了,自己区区一介武夫,皇帝若是问行军打仗,排兵布阵,自己还能说上两句,可皇帝老问对人的评价,专业不对口啊。丁奉只好回道:“臣不曾吏书,不敢妄言。” “汉之霍光与那司马懿一样,诛杀其他辅政大臣,排除异己,最后—一乾坤独断。” 孙亮说道乾坤独断四个字时,故意压低了声音。让人听的别有深意。 丁奉虽然没啥文化,可是却是个聪明人,听到这,已经明白啥意思了。 诸葛恪也是辅政大臣,并且刚上位便诛杀了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弘。皇帝这是怕将来诸葛恪也和司马懿,霍光一样当上权臣。 想到这里,丁奉很是吃惊,对面的这位皇帝才年仅10岁,竟然有这样的想法。难不成是个神童,吗?丁奉开始正视眼前这位小皇帝。 现在的诸葛恪,虽然丁奉不熟,但在军队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于是不以为意的说道: “陛下,大将军忠心国事,必不会如此。” “朕虽然年幼,亦不想做那魏帝曹芳,先帝临终时,曾言那诸葛恪,刚愎自用,恃才傲物。以其为辅政大臣,实属无奈之举。 若假以时日,诸葛恪行不臣之事,将军该当如何?” 孙亮这话,问的非常明了,虽然我年纪小,但是我可不像曹芳那样软弱,如果诸葛恪将来想当权臣,你丁奉支持谁? 丁奉当然支持皇帝,他丁奉受的孙家的恩,吃的孙家的米,诸葛恪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死不死跟他也没关系。 丁奉只是惊奇,皇帝年纪这么小,就为以后亲政做打算,将来若是亲政,前途不可限量啊。 “陛下,臣世受皇恩,若有肖小行不臣之事,必为陛下除之。” “好,将军忠心为国,朕将来必以国士待之。”孙亮说完取随身已经准备好的半块玉佩,继续说道: “这是朕的随身玉佩,朕将它分为两块,这是其中一块,将来朕有不测,若有人 持玉佩遣将军护驾,妄将军领兵铲除奸臣,以正邦国。” 说完孙亮将半块玉佩交到丁奉手中。 丁奉接过玉佩,立刻跪拜俯首,恭敬地说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以死报之。” “将军如此,朕心甚慰”孙亮释然的说道。 孙亮似乎又想起什么,问道“对了,朕久不出宫,不知将军所率部曲多少人?” “回禀陛下,臣所率部曲三千人。”丁奉说道。 “将军,三千人是不是太少了。” 丁奉听到皇帝嫌兵少,于是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臣所率之兵,十之有七,为山越兵,山越兵,民风彪悍,强壮勇武,随臣长年在外镇守,征战。个个身经百战,勇不可挡。” 想来丁奉说的也没错,孙亮知道丁奉骁勇善战,俗话说,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丁奉善战,部曲属下必然也善战。 “既如此,朕就将身家性命托付给将军了。” “臣定当为陛下效死” (未完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五章:朕还有个义兄? 太初宫。 孙亮早上起床之后,在众婢女的服侍下穿戴,洗漱,用膳。然后在寝宫里,一会手舞足蹈,一会又自言自语,一会又开始发呆。 起码在黄皖看来确实是这样。不过黄皖也已经习惯了。因为已经连续多少天了,皇帝一直都这样。 自从上次和丁奉会面之后,孙亮一直在思考如何笼络孙咨,孙仪。不是这两个人有多大能力,也不是因为这两人有多忠心, 而是因为这个人的职务太重要了。 羽林督,无难督。 何谓羽林督,无难督? 吴国的兵种制度是三国里面的最为复杂的。分为中央兵,地方兵,诸将兵,诸王兵,准兵(主要是屯田)。 羽林督,无难督是吴国中央直属领导的中央兵。中央兵的还有绕帐督,京下督,五营督,虎骑督等多达几十种。每个兵种的首长皆称为督,大概2000到3000人左右,有时也将一个兵种一分为二,分为两人统帅,称左部督,右部督。 其中羽林督,无难督,五营督轮流戍卫宫廷,苑城,和仓城。保卫皇帝。其他的中央兵则守卫建业城,还有分布在建业的 周围的地方督,如京下督,都下督,徐陵督,及吴郡督。都是为了拱卫京城。 羽林督孙咨,无难督孙仪又是属于宗亲,都是名将孙皎(孙权的堂弟)的儿子。所以孙亮觉得拉拢起来应该比较容易。虽然两人是否忠心有待商榷,但关键其职位太重要。 如果两人被人收买,或者有反叛的心思那孙亮真是危在旦夕了,所以孙亮的想法就是,即使他两不能收为己用,起码也要让其保持中立。 历史上的孙仪,曾经因为不满孙峻专权,想要密谋杀死孙峻,结果事情败露,被孙峻所杀。不过史书并没有说,孙仪要杀孙峻是因为忠心呢,还是因为自己想取代孙峻呢?亦或者就是因为私仇泄愤? 而孙咨呢,在孙綝专权期间,滕胤下令孙咨带兵进攻孙綝,孙咨不愿意,被滕胤所杀。这家伙有极可能是孙綝的党羽,不过在当时滕胤的命令从正统上来说是违法的,孙綝继承了孙峻的职务,那么最高统帅是孙綝。 滕胤能下令让孙咨去攻打孙綝,那就说明在滕胤心中孙咨与孙綝不是一伙的。 那么孙咨抗命有可能是因为滕胤下令是违制的,所以不遵从命令,要是这么理解的话孙咨还是有节的忠臣。 孙亮作为穿越者,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没有万全的之策,他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因为孙亮确立不了孙仪和孙咨的立场,所以一直在纠结该如何拉拢他们。这也是这几天孙亮一直把自己关在寝宫里的原因。 孙亮在想用什么办法拉拢他们呢,用钱,美色,显然不行。 能被这些东西收买的人,那么他们也能被别人收买。 孙咨和孙仪,与丁奉不同。丁奉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忠臣。所以孙亮敢用大义打动他。而孙仪和孙咨,孙亮就不敢了。 想来想去,总是想不到万全之策。 算了,不想了,距离诸葛恪的死期大概还有十多个月。不着急,慢慢来。 孙亮推开寝宫的门,准备去透透气。 刚出寝宫的大门,就看到黄皖懒洋洋的侍立大殿走廊旁的不远处。 黄皖看到皇帝出来,马上抖擞精神,踱步到孙亮跟前,慌忙跪下:“奴婢问陛下安。” “平身吧。走,陪朕去御苑透透气。”孙亮说道。 御苑是吴国皇宫内的花园,专供皇帝,嫔妃观赏,游玩。 “诺”说完,黄皖紧跟在孙亮身后。 御苑位于太初宫的北面,为了方便皇帝游玩,所以御苑距离孙亮的寝宫并不远。 还没走出百步,就看到戍卫宫廷的羽林督,与五营督正在换防。 只见离孙亮500步的位置,有一名将领正在换指挥换防的工作。 “那人是谁”孙亮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黄皖看了看远处那人,然后回答道:“陛下,那人是五营督凌封。” 凌封,五营督?孙亮顿时就来了兴趣,这五营督和羽林督,无难督一样,都是戍卫宫廷。如果能拉拢这个凌封也不错啊。 可是孙亮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凌封到底谁?可能不是啥出名的人物。于是问道:“黄皖,这个凌封,你了解吗?” “陛下,您忘了,他是您的义兄啊。” 义兄?孙亮还有义兄,握草,前世玩三国游戏的时候没有凌封这个武将啊,孙亮的还有义兄啥时候结拜的?现在孙亮才10岁,结拜?不可能啊。“义兄?” 黄皖看到孙亮面露疑色,继续解释道:“是啊,陛下,凌都督乃是偏将军凌统的次子。偏将军死后,先帝将其收养,一直长于深宫,后年长些,封侯分府。分府的时候陛下年纪还小,自然不记得。 本来是偏将军的长子凌烈继承侯爵的,后来因为犯了事,爵位被免去了。后来先帝念及旧情,又复封凌封为侯。再后来凌都督就做了这五营督。” 原来是凌统的儿子,名将之后啊。孙亮好奇黄皖知道的还挺多,于是问道:“朕年纪小,不记得,你年纪也不大,你怎么知道的?” “陛下,奴婢年纪虽然小,可进出宫中官员,奴婢是过目不忘,他们的家世奴婢都很清楚。”黄皖得意的说道。 “怪不得,你能有资格侍候在我身边。”孙亮心中暗想到。能侍候皇帝的太监,都不是一般的太监,脑子都很灵活。 也许太常滕胤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将他安排侍候孙亮的。 以前孙亮不知道五营督是谁,觉得是个普通将军,既没情分,又不认识。而且后世也没记载,不知道其立场,所以拉拢的对象就没考虑过五营督。 现在,一个义兄,孙权的义子,而且是凌统之后,瞬间让孙亮眼睛的亮了起来。 说罢,孙亮也不去御苑了,对着黄皖说道:“走,御苑咱不去了,咱们去见一见这位凌都督。” “陛下您肯定也走累了,不如陛下先歇着,奴婢去招凌都督过来。”黄皖好奇,刚刚还有些气闷的陛下,怎么一提凌封陛下反而心情好了,还要走过去去见他,这简直有伤皇帝威严。于是提醒道。 “好,就依你,去吧。”孙亮听出黄皖的言外之意了,皇帝的威严还是要有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始筑东兴 太初宫,孙亮寝宫门前。 黄皖只能远远的看着皇帝和凌封两人相谈甚欢,有说有笑的。不敢近前。还得一直这样守着,等待皇帝召唤。 是的,黄皖又被孙亮给支开了。 在黄皖看来,眼前这位皇帝,说话,行为以及习惯都好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说白了就是有些“疯癫”。 但有时又很坚决,果断。想到了什么只要确定下来,似乎从不拖泥带水。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相处的人, 黄皖此时心中其实是有些些嫉妒这些外臣的,自己可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啊,太监是什么?太监是皇帝的内侍啊。正常来说应该是心腹中的心腹啊。 自孙亮即位以来,黄皖每天都是尽心尽力的伺候着,想法设法讨好的孙亮,从吃,穿,用方面变着法的引起皇帝兴趣。生怕出一点错,惹皇帝不高兴。 可是皇帝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孙亮当然不在乎。 后世的孙亮啥没见过,吃,穿,用再好能有后世的好? “黄皖。”孙亮这时向黄皖招了招手,示意让他过来。 “奴婢,在,陛下,奴婢在呢。”黄皖听到后,一路小跑来到孙亮身边说道。 孙亮看了看黄皖,又看了看凌封,说道:“五营督凌封,戍卫宫廷,恪尽职守,赏布帛十匹。黄皖让中书令拟旨去吧。” 虽然孙亮还没有亲政,对军国大事没法过问,可是自掏腰包赏赐朝臣的权利还是有的。 “诺。”黄皖俯首道。 “臣,叩谢陛下圣恩。”凌封听完,也跪拜俯首道。 “恩,跪安吧,朕乏了。”孙亮向他们摆了摆手说道。 凌封与黄皖再次俯首称“诺”。随后便离开了。 其实孙亮并没有跟凌封多说什么,只是随便聊了聊家常,顺便夸夸他的父亲凌统如何如何牛逼,如何如何忠心,然后没想到就这样早亡,孙亮又如何如何伤心之类的。 当孙亮一说到凌统,立刻引起了凌封的共鸣,然后就有了两人的交谈甚欢。 是的,孙亮没有像在后世看的穿越小说那样。 王八之气一开,随便三言两语,瞬间让凌封五体投地,俯首跪拜。跪拜的同时还得说:”陛下你就是我苦苦寻找的英主啊,我要为你效死,谁都拉不住我,谁敢拦我,我就跟他拼命。” 凌封和丁奉不一样。丁奉是历史记载有名的忠臣,有气有节。这样的人,就跟后人一直传颂的贤相诸葛亮一样,即使孙亮没有跟他推心置腹,他依然会对在位的皇帝忠心不二。只要在位的皇帝不是特别暴虐,昏庸。 想要让大臣们为你效死,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之以情,待之以宽。用恩与义对待他,再给他丰厚的待遇。 孙子兵法曾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句话被孙亮做汽车销售的时候,奉为“销售圣经”。君不见,后世很多大公司的销售员。他们手里都一笔可观的公关费用。这笔钱的用处就是维护客情关系。特别是大客户。 而孙亮就要用这个方法笼络大臣。 曹操官渡之战后,一把火烧了自己下属与袁绍私下密谋的书信。赢得了跟随曹操大部分臣子的心。刘备与关羽,张飞,食则同器,寝则同床。关羽舍弃对他恩宠备至的曹操,即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再次追随刘备。 恩宠与待遇。双管齐下,只要这人不是无情无义,残酷暴虐之人。正常人都会被打动。 接下来,很简单,对待凌封,每七日一小赏,每月一大赏。虽然不至于食则同器,寝则同床,但是经常一起喝喝酒,下下棋,谈谈感情,聊聊家常。总是可以的吧。 时间一长,不熟变成熟人,熟人变成朋友,朋友变成至交,最后成为知己。 还有十个月的准备时间呢,不着急,慢慢来。 ·········································· 建兴元年十月。 孙亮于寝宫的铜镜前,看着铜镜里的自己。 虽然身体有些瘦弱,不过穿上天子冕服,戴上天子冕旒之后,看上去还有些挺拔,颇有威严。 孙亮对镜子里的自己非常满意,不经意间说了句:“帅的一比。” 还好黄皖不在这,不然又得问孙亮“帅的一比”是啥了。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孙亮朝着神龙殿慢慢的走去。 来到了神龙殿,只见文武百官早已整齐的站在殿中两列,恭敬的等候孙亮。 孙亮来到了御座之上,缓慢的坐下后。 只见黄皖走到了御座的左侧,高呼道:“上朝,百官贺····” 只见百官大臣们,齐声山呼万岁,并毕恭毕敬的俯首跪拜。 已经有了几次上朝经验的孙亮熟练的喊道:“诸卿免礼。” 孙亮随后看了一眼精神抖擞的诸葛恪,能看出来,他又要准备第一个发言了把。 果然。 诸葛恪走到大臣两列中间,向孙亮行臣子之礼后道:“陛下,臣有本奏。” “奏来。”孙亮说道。 “陛下,孱陵侯吕蒙曾上奏先帝,原来的长江岸边是没有码头要塞,如果没有码头,万一遭敌人步骑突袭,连靠近水边都来不及,如何能立刻进入船内?于是先帝修筑濡须坞,此一建设,乃使吾国沿岸有了缓冲的余地,因此任魏队再多,对于坚城也只能望城兴叹。 故,臣以为,应当继续在沿岸修筑设施,以加强沿岸军事,抵御魏国的兵马。” “大将军以为长江沿岸防御该当如何加强?”孙亮问道。 “臣以为,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有一水口,谓濡须口,筑东兴堤遏制巢湖水。并于东西各筑一城,留兵拒守。便可北控巢湖,南扼长江,以阻魏兵。” 是了,孙亮知道,这便是诸葛恪掌权以后的对魏国用兵胜利的一次大战——东兴之战。 始因就是诸葛恪在这里筑城。 濡须山与七宝山中间隔了濡须水。两山对峙,东西相望,形势险要。濡须水为巢湖的出口。孙权迁都建业后,魏军若是以此为进攻方向,对建业的威胁很大。 于是孙权派兵在东关南岸建立了“濡须坞水口”。并派大将朱恒镇守。而魏国则在西关之北岸,布置栅栏阻击吴军。 “诸卿以为如何?”为了表现自己广开言路的一面,孙亮无论什么事,首先第一句就是这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魏国的反应 听到皇帝问话,右将军吕据常年在外领兵,他当然知道东关的重要性。于是出列回答道: “臣据以为,桓王平定江东。出历阳渡江至牛渚,牛渚者吾国之咽喉,若守牛渚必守东关。” 桓王乃是长沙桓王孙策。孙权称帝时追封的。 历代从北攻南的渡江位置,京口江面远宽于采石,只能作为偏师有余,无法大举进攻。 以当时的渡江技术,要从东南平江东,只能出历阳渡牛渚。孙策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平定东吴的。 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灭吴之战也是仿照孙策走的这条路。 武卫将军孙峻亦然出列道:“陛下,臣附议,濡须水出巢湖,从东流经濡须山与七宝山之间,两山对峙,中间有石梁,凿石通流,至为险阻。若修筑两城,可占有利地形以拒魏兵。” 中书令孙嘿听完,跃跃欲试。于是出列道:“陛下,吾国与魏国于东兴东西对峙,隔濡须水相望,若修大堤阻巢湖水,必占魏地,今,先帝去世不久,国丧期间,若贸然修筑,只怕魏国会引兵攻伐,臣窃以为,此事当缓不当急。” 中书令,掌传宣诏命。孙弘死后。中书令一直空缺,身为右仆射的孙嘿,前两日刚刚被晋为中书令。 孙嘿的想法是,自己刚刚上任,想在皇帝和百官面前的刷刷存在感。于是就有了刚才的回答。 不过孙嘿说的却是是实话,历史上魏国就是觉得自己是三国里面的老大,只有我欺负别人,哪有别人欺负我的道理。你诸葛恪真行,在我的地盘修筑大堤,不打你打谁?于是才有了东兴之战。 不过,孙嘿说的虽然对,但说的不是时机,前面三位既是辅政大臣,都带过兵,打过仗的。对地形什么的甚是敏感关心。你一个刚刚上任的中书令,屁股没坐热,你敢去撩虎须? 三位辅政听完孙嘿的说话,瞬间把眼神都集中在了孙嘿身上。心想你孙嘿是不是拿错剧本了,三位辅政大臣都点头的事,需要你孙嘿出来说宜缓不宜急?你孙嘿是从哪块石头里蹦出的逗比? 孙嘿被看的有些发毛,于是低下头,不敢与之对视。 俗话说装比遭雷劈,打脸这件事,常常来的很快。 太常滕胤出列说道:“陛下,先帝本来就有遏敌东关的计划,只是未付施行。现在修筑东兴乃是完成先帝遗志,况且军国重事,当早下论断。” 四位辅政大臣,都赞同修筑东兴。 孙嘿刷存在感没成,反被打脸。只好羞愧的回来百官两列中,低头不再言语。 听到自己的死党滕胤也出来力挺自己,诸葛恪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陛下,东兴乃国之咽喉,修筑堤坝,于国有利,若敌寇自远道前来送死,吾等将士们凭靠皇朝威德,献身效命,占地形之利,必让魏军有来无回。” “臣峻,附议,妄陛下当机立断。” “臣据附议。” “臣亦附议。” “既如此,拟诏,命大将军诸葛恪督筑城事宜,司职各部辅之。”孙亮说道。 ···························· 吴建兴元年十月。诸葛恪领兵征发民夫修筑大堤,置两城,令将军全端驻守西城(西关),都尉留略驻守东城(东关)。 魏国,洛阳。大将军府。 司马昭急匆匆的来到将军侧厅,端坐在正堂之上的司马师早已等候司马昭多时。 “兄长,如此着急,召弟前来,难道朝中发生什么大事?”司马昭问道。 司马懿于(251年)上年死去,死后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柄,先任抚军大将军,后迁大将军。 司马师为人虽然沉着坚毅,雄才大略。可刚刚掌权,并没有司马懿在朝臣中的威望。所以司马昭常常担心,司马氏于朝中立足不稳,怕有变故。 上年司马懿再世时,都有王凌在淮南发动叛乱。更何况刚刚掌权的司马师。毕竟魏国大部分大臣世受曹魏三祖(曹操,曹丕,曹叡并称三祖)的恩情,就目前而言,对魏国忠心的大臣不在少数。 司马师急切的召司马昭,是因为前线奏报,吴军诸葛恪于东兴修筑大堤,并筑两城,其中西城,位于七宝山之上。七宝山乃是魏国领土。 “非也,这是,前线奏报,诸葛恪于濡须修堤,并筑两城。”司马师将奏报递给司马昭。 司马昭接过奏报,翻看起来。并说道:“七宝山乃魏国领土,诸葛恪这是侵占吾国领土。” “不错,东兴乃吴之咽喉,沿岸江面远宽于采石,无法使大军行进。若要图灭吴国,必先拔东兴。”司马师说道。 “兄长,您初掌权柄,诸葛恪占魏土修城,吾魏国者,中华之正统,当伐之。”司马昭道。 “不错,若不伐之,岂是让朝臣笑我懦弱无为,况东兴之地,战略要地也。”司马师点头说道。 司马师刚刚掌权,急需功绩维护自己的权柄。 在司马师看来诸葛恪就是送上来的人头。 不取之,都对不起列祖列宗。 司马师说完,双目紧闭似养神状,又开口说道:“不过,东兴之地,地形险恶,易守难攻,攻伐不易。子上(司马昭字)有何良策。” 司马昭稍作思考,便说道:“孙权者,英雄也,太祖(曹操)曾攻濡须,见其武器,士兵,舟船及部队纪律整齐肃然,深知吴军训练有素,不力拼苦战,很难下咽。 而今,孙权新丧,吴主暗弱,吴之名将皆死,诸葛恪沽名钓誉之辈,不足为患,集淮南,青,徐之兵,拔此二城,以振兄长之威。” “孙权虽新丧,可吴国依然有可战之兵,况且,吴国以逸待劳,吾军劳师远征,若不能一战而定,时间一长,岂不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司马师略有忧虑的说道。 “兄长不必担心,自设屯田以来,寿春至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若大军出征,泛舟而下,抵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说完,司马昭举起手中羽觞,一饮而尽,然后继续说道: “兄长若觉战事拖长,以恐有变,不如书信至各督将军,询其兵事,在做决断。” “善,当如此。”司马师看着司马昭满意的说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八章:四征之策 司马师便以书信形式,向在荆州镇守的征南将军王昶,豫州镇守的镇南将军毌丘俭,督青,徐二州的征东将军胡遵询问征伐吴国的良策。 这三位将军,被后世统称为“曹魏三征”。 很快,三位将军的书简被呈放到司马师的案几上。 而这三位的想法,又各不相同。 王昶提议,乘船渡江进攻吴国,然后占其田,夺其粮,掠其民众。徐徐图之。 而胡遵则建议打消耗战。四路并进,两军对垒,若有机会则攻其城,若没有机会,魏国比吴国国力强盛,长期对峙,吴国必然因为粮草不足而崩溃。然后以强大的武力,威逼诱降。 毌丘俭的提议则相对保守,大搞屯田,恢复民生发展。然后伺机而动。 司马师看了看这三条计策,总觉的有些不合心意。 司马师刚刚掌权,想要的是最快的方法,击败吴军,以谋求政治地位的稳定。 而这三条计策都很普通,但你又不能说它不好,只是成效太慢。 攻伐吴国确实不易,吴国占地利之优,又以逸待劳。 司马师略有无奈,于是对自己的家臣李福喊道:“福伯啊,去请尚书傅嘏前来府中议事。” “诺。”李福应答道。 不一会,傅嘏便来到了大将军府。 “拜见将军。”傅嘏见到司马师,首先行礼道。 “兰石(傅嘏的字)不必见外,快快请坐。” 说是入座,其实就是席地而坐,古人言,君子坐而论道。 司马师招呼傅嘏入座后。继续说道:“今,孙权病卒,吴主暗弱,诸葛恪领军侵吾土地,在其之上,修筑两城,吾欲率军伐之, 苦无良策,然,将军王昶,毌丘俭,胡遵分别献计,但又略有不同,请兰石教我。” 说完,司马师将三人呈上来的竹简,交到傅嘏手中。 傅嘏接过竹简,仔细翻看起来。 福伯这时也进来,手里托着托盘,托盘上是精美的羽觞和一壶漆制酒器,酒器盛满了酒,飘香扑鼻。 福伯将羽觞放置傅嘏跪坐的席子旁,熟练为其斟酒。并说道:“傅尚书,这可是陛下赐予大将军的葡萄酒,由西域长史府进贡的葡萄酿制而成,味道甜美,非亲近之人,大将军轻易不与之共饮。” 听福伯说完,傅嘏对着司马师拱手作揖道:“谢大将军。”然后拿起羽觞一饮而尽。赞叹道“臣尝听闻,高祖(曹丕)常饮葡萄酒,甘甜味美,今日一尝,果不相同。” “兰石,你我情同骨肉,非外人,若是喜欢,临走时赠你两壶。”司马师大方的说道。 “拜谢大将军。”傅嘏再次作揖。 少顷,傅嘏将翻看的竹简放置一旁说道:“大将军,此三策,皆不可。” 司马师也知道这三策不过是普通寻常的计策。喊傅嘏来,就是想听听他的高见,于是说道;“兰石有何妙策?” “大将军,昔夫差陵齐胜晋,威行中国,终祸姑苏;齐闵兼土拓境,辟地千里,身蹈颠覆。有始不必善终,古之明效也。” 傅嘏这是说,吴王夫差凌齐胜晋,威震慑海内,最终被越国击败,兵祸扶苏;齐闵王兼土拓境,扩地千里,最终还是自遭颠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终。 傅嘏这是想要劝谏司马师:虽然我魏国是三国里面最牛逼的,但是不意味着就能笑到最后。兵戈攻伐,不是寻常事,想让司马师慎重。 “兰石以何高见教我?”司马师知道傅嘏肯定有自己的计策,不然不会唧唧歪歪的说这么多。 “孙权自破关羽,侵袭荆州后,得意洋洋,穷凶极欲。因此,宣文侯(司马懿)极力筹划大举。现在孙权已亡,把儿子托付给诸葛恪,如果能矫正苛暴,减除虐政,使百姓免遭困苦,得到实惠,避免覆舟之险,虽不能保证吴国昌盛,但雄踞江东还是可以的。 而现在,王昶说要泛舟径渡,横行于长江;胡遵说要四路并进,大猎疆场;毌丘俭说大搞屯田,伺机以动;然,下臣以为这些都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实施若是成功,则名利双收。若是失败,则后患无穷。” 傅嘏说完为自己斟酒,又豪饮一杯后,继续说道:“治兵以来,我军力量尚且不足,太祖几次进攻,皆无果。东吴作为我们的仇敌,已近六十年,诸葛恪掌军也已满三年,若东吴一心固守,水陆配合,坚壁清野,我们根本无计无施,更何况,我们没有细作给我们提供敌情,草率出兵,即使胜,也是惨胜。” “然,诸葛恪欺人太甚,占吾国土,欺吾国民。不伐,不解我心头之恨。”司马师说道。 “若将军执意出兵,下臣以为,其一:下令吾军占据有利地形,袭占敌人肥美之田; 其二:大军抵达,不可伤害无辜百姓,当对其秋毫无犯; 其三:招抚边境愿意归顺的民众; 其四:布置斥候,防止敌人细作的渗入; 其五:逼敌退守,我们多了可耕作之时; 其六:因敌于粮,免去运输的损耗; 其七:寻可乘之机,进攻敌方薄弱的地方; 吾军应占据有利地形,做到知己知彼,而敌不知我。吴军以小博大,时间一长,吴国会因为前线兵将的粮食问题,而横征暴敛。然后在调集大军,多用离间与疑兵之计,三年之内,吴国必然瓦解。” 言毕,傅嘏又斟一觞,满饮一杯。 司马师很仔细的听完了傅嘏的建议,略一思考言道:“兰石,老成谋国之言,兵者,国之大事也。容吾在思虑一番。” 司马师也知道傅嘏的谋划其实才是万全之法。可惜司马师现在和袁绍,曹操一样,他们都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昔日,官渡之战,田丰建议袁绍,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可惜袁绍不听,终败于曹操之手。 曹操也犯下与袁绍同样的错误,赤壁之战时,贾诩曾劝曹操应安抚百姓,以待时机。赤壁之战之前,当时天下九州,曹操占十之有七。魏国国力根本不是刘备和孙权能比的,只要曹操先消化已经占领的地盘,长此以往,双方国力此消彼长,国力渐渐拉开。那时,一战可定。 打仗打的是什么?是综合国力啊。曹操,袁绍因为野心膨胀,听不进劝,终遭一败。而今司马师因为要巩固自己的权柄,也等不了这么长时间。 历史的巨轮何其相似·········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九章:谁可为将? 翌日。魏国大朝会上。司马师上疏魏帝曹芳。 诸葛恪侵占魏国国土,并在其筑城一事。成为了大朝会上的热点。 朝臣们,听说魏国的国土被侵占,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现在就将诸葛恪抓过来,大卸八块并食其肉,饮其血。 将吴国弱主孙亮比为豚犬,将诸葛恪妖魔化说其狂妄自大,残忍暴虐。更有甚者,说诸葛恪每天都进食婴儿的心,如不进献,就将下属灭族。只留下其中的孩童,供其享用······ 至于什么嗜杀成性,蛮横偏执,残暴无道,荒诞无稽······反正只要是能用上的贬义词,魏国朝堂的大臣们毫不客气都给孙亮,诸葛恪招呼上。 一些魏国的“忠臣义士”此时戏精上身,难以自拨。说到情绪激动之处,竟控制不住自己,几度昏厥。 朝堂群英激愤,场面一度失控,大臣不顾形象,争先恐后要为国家献身······ 以至于发展成,大朝会的前半段成了批判吴国朝臣的专题会议。 而上奏完的司马师则平静的侍立在朝臣右侧上首,既不发言也不制止。就这样静静看着这些“奥斯卡影帝”们的表演。 因为,这些都是司马师事先安排好的。 大家不过是照着剧本演而已。 然后再由司马昭提议进攻吴国。 再然后,呵呵,谁敢反对呢? 接下来开始讨论由谁领兵讨伐,又该如何讨伐,粮食供给,破敌之策的时候。 刚才一个个牛逼哄哄的大臣们,瞬间变成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侍立两列,一动不动。任你如何挤眉弄眼,这些大臣仿佛没看见一样。 “这些大臣们可真行,嘴炮到是挺牛逼,该动手的时候一个个又装待字闺中的黄花大闺女了”这是坐在上首魏国皇帝曹芳的心里真实写照。 司马师在昨日送走了傅嘏之后,稍晚些的时候收到了督扬州的诸葛诞的奏疏。 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恪同属一族。后世有史学家解释道,在三国战乱时期,一些家族为了保存自己,会分别在不同势力的出仕为官,这样无论是哪一方最终获得胜利,都能够使家族获得延续,不至于有灭族之祸。 诸葛诞建议司马师,先发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现在受吴侵土,可使王昶从荆州进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毌丘俭进逼武昌,牵制吴国上游的兵力。 后派遣精兵急行军,进取东兴,待吴军援军未到之前,攻陷城池。 司马师思虑良久,还是觉得诸葛诞的计策比较合乎心意,司马师想要凭借战争的胜利,获得威望,来稳定自身专权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成效快,而不是傅嘏的提议,虽是良策,可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成效太慢。 曹芳看到如此情景,似乎有些着急,说道:“诸位爱卿以为,何人可为将?” 大臣们跟没有听见一样,谁也不理曹芳。 依旧侍立下首,还不时摆弄摆弄自己的衣袖,整理整理自己的头冠。 没人出来应答。 良久······ 曹芳略有无奈,神态黯然,不过他也习惯了,从曹爽,到司马懿,在到现在的司马师。 曹芳此时已经年满二十岁了,心中不是没有想要夺回权力的想法。可曹芳不敢尝试。 只得望向司马师,以祈求的眼光,希望司马师出来主持下场面。 可是司马师依然低头不语。 这就是司马师想达到的效果。 先让群臣充当演员,挑起朝堂气氛,夸大敌人武力,渲染吴军的恐怖。然后朝中无人可为帅,最后怎么样,你曹芳还是得依靠我司马师。 再然后吴军这么强大,这么恐怖,都让我击败了,那么谁还敢对我不服呢? 曹芳没办法,没人愿意领兵,只好点名道姓的问了:“大将军以为,何人可以为将?” 司马师听到曹芳问自己,心下暗喜,整场演出可以落幕了,该干些正事了。 于是出列上前,先环顾群臣,后向曹芳作揖到: “陛下,吴军孱弱,而魏国强盛,小国攻大国,以卵击石也。然,吴主新丧,托孤于恪,恪不安境守土,反兴兵戈之事,此乃亡国之道,今陛下代天狩猎,百姓臣服,应率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贼。此天时也, 自陈(陈县)至寿(寿春),大开屯田,淮南当地,粮谷充足,省去运输之耗,大军可占有利地形,徐徐图之,此地利也, 吴军侵土,百姓不安,出兵攻伐,顺应民意,此人和也,陛下,此战吾军占,天时,地利,人和。故必能大胜而归。” 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出征之前总要一套理论来支撑,一则振奋人心,二则师出有名。 “大将军所言甚是,既如此,想必大将军心中已有属意人选?”曹芳问道。 “陛下,所谓举贤不避亲,臣推荐胞弟,安东将军司马昭。”司马师回答道。 当年曹爽辅政,司马懿装病赋闲在家,韬光养晦。曹爽认为司马懿年老病衰,后行专权之事。将自己的几个弟弟都安排要职,控制京城戍卫,宫中禁军。 时间一久,开始掉以轻心,常常带着几个弟弟一同出行游玩。曹爽的心腹桓范曾告诫他:你们兄弟几人掌握朝政与军队,不应该一同出行,以免有人关闭城门,你们就不能及时回到洛阳控制局面。 曹爽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司马懿联络朝臣,趁曹爽出行,扼守洛阳,后诛杀曹爽。亲身经历高平陵政变的司马师,深知留守的重要性,所以在魏国每次有兵国大事之时,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二人,总有一人留守京都。 “诸卿以为如何?”曹芳继续问道。 大臣互相对视,然后异口同声的说道:“臣等附议。” 曹芳将视野集中到了司马昭身上,打量一番后,问道:“司马昭,你可愿意代朕伐吴?” “臣,定当夺回魏土,以报陛下之恩。”司马昭出列俯首道。 “既如此,诏令,安东将军司马昭出兵伐吴。”曹芳下令道。 ············· 魏嘉平四年,遣征南将军王昶攻江陵,司马昭督征东将军胡遵攻东兴,镇南将军毌丘俭攻武昌。在孙亮穿越后,吴魏的第一次碰撞,拉开帷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朕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吴国,建业,大将军府。 当魏国出兵的消息,被加急送到了诸葛恪的手里,诸葛恪看完,首先召集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在大将军府议事。 商议完毕之后,四位辅政大臣连忙进宫面圣。 剧本和魏国朝堂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 先是魏国如何无能昏聩,再是我军如何威武霸气。最后是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出征宣言。 剧情有些许不同的是。 魏国地大物博,而吴国偏安一偶,兵马比例不成正比。 据前线探子来报,紧魏国淮南一线的司马昭就领兵马十五万进逼东兴。其实孙亮知道,历史记载其实就是七万步骑。领兵出征的时候总会夸大一下兵马,来威慑敌人。就像曹操赤壁之战,号八十三万,其实也就是二十多万。 而现在的建业兵马只有六万,肯定不能全带走吧,总要留点拱卫京师吧。 以目前的国力对比,如果说魏国吊打吴蜀两国,肯定有些夸张,但是魏国的总体国力是要高于吴蜀两国的。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 打仗是需要人的,魏国算上在户人口,屯田兵,豪门大族的佃户,隐匿的人口等等大概1200万左右,吴蜀两国加起来才700多万。(三国时期。屯田,佃户等不计算户籍的,故,算人口的时候要一起加上。) 人从出生到能够成为合格的兵员,最少也要到16岁,也就是16年。 不过孙亮知道,此战是必胜的,所以一点也不担心兵少的问题。 于是乎,诸葛恪领兵四万,救援东兴,这事就定下来了。 临出兵前,孙亮召见了丁奉。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丁奉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 太初宫。 “拜见陛下。”丁奉首先行臣子之礼向孙亮说道。 “爱卿平身。”孙亮说道。 “大军出征在即,魏军号十五万大军,声势壮大,不知道将军此次出征可有退敌之策。”孙亮问道。 孙亮今天召见丁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抢功劳,树形象。 东兴之战能够胜利,多半的功劳都要归功于丁奉。后世对丁奉的功劳,用了五个字的评价“雪中奋短兵。”可见其勇。 “陛下,魏国三路并进,其中以司马昭的淮南一部为主力,虽号十五万大军,去掉民夫及附属,当不足十万。 但是依然不可掉以轻心,此次魏军调集了洛阳的禁军,必然不会无果而还。若是能首先击破此路大军,其他两路不足为患。” “将军所言甚是,可又该当如何击破此路?”孙亮假装疑惑的问道。 “陛下,吾军水陆并进,快速行军,优先抢占地利。安营布寨。方能万无一失。”丁奉继续说道。 “将军说的可是水陆并进?”为了把戏演全,孙亮继续假装惊讶万分的说道。 丁奉以为孙亮不懂军事,不过这也很正常,孙亮不过才10岁,于是饶有兴趣的解释道:“正是,吾吴国水军冠绝天下,曹操举天下之众,仍被吾军破于赤壁。” “将军,朕说的非是此事,而是昨日朕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是一个仲夏的夜晚,乌云压城,浓云密布,云层中,时有闪电雷鸣, 眼见在一场大雨就要来临,突然,一道七彩之光划破云层,一白衣长者,驾光而来,对朕说了二句话,便扬长而去。后朕惊醒,翌日,便听到魏军举兵攻伐。今日又听将军说到水军,朕觉得此梦与此战必然有某种联系。”孙亮煞有其事的说道,说的时候,还偷偷瞄了几眼丁奉。 若是其他人说这话,丁奉连理都不理,可是,这话居然出自眼前的孙亮之口。 孙亮是谁?吴国的皇帝,皇帝是什么?是天子啊,天子是上天委任管理万民的代理人,是神之子。天子做的梦,能是一般的梦吗?不由得丁奉不重视。于是问道:“陛下,那白衣长者,都说了什么?” 孙亮见丁奉似乎开始上套,于是故作深沉道: “那白衣长者对朕说:扬帆者,乘风破浪,短兵相接,封侯拜爵;饮酒者,天降下雪,大意轻心,铩羽而归。” 丁奉听完,在心中又默默的读了几遍,此意很明显,扬帆者胜利,饮酒者败亡。扬帆者当指的是水军,但是魏军三路开拔,皆有水军,而吴军水军并进,也有水军。 后半段说饮酒者亡,看来饮酒误事啊。 “陛下,交战双方,皆有水军,前半段指向不明,而后半段说到饮酒者,铩羽而归,望陛下告知大将军,下严令禁止军中将士饮酒。”虽然丁奉对此梦,也是半信半疑。但也是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孙亮听到丁奉已经开始担心梦境之事,于是点了点头到:“将军言之有理,就由将军代朕向大将军转达梦境之事,并下令全军禁止饮酒。” “诺”丁奉应道。 孙亮目送丁奉离开后,心下暗喜,故意没在诸葛恪等辅政大臣觐见的时候说这事,因为这个扬帆者,指的就是丁奉,等到大军得胜归来,全军将士都会赞叹,为什么当时这么多将军出征,孙亮只召见丁奉一个人说梦境之事。 而且后来的乘风破浪,天降下雪等等,又全部言中,那代表了什么?原来孙亮是通天之人,在梦里能得到神的指点。 得到神的指点,意指什么?意指孙亮是真天子。君权神授,名正言顺啊。相比与魏国曹芳,蜀国刘禅什么的,那都是叛逆作乱之人。只有吴国皇帝孙亮才是神钦点的代言人。 还记得黄巾之乱的张角吗,自诩为神的代言人,哄得天下数百万民众追随。 在古代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很容易会被这些,蹊跷的故事,梦啊,什么的所迷惑。刘邦斩白蛇不正是如此吗。 很快,这个故事就被丁奉转告给了诸葛恪,诸葛恪听完也是大惊,于是严令禁止军中饮酒,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本来是军队的事情,传到了民间百姓耳朵里。而且是越传越神。 到了东兴之战结束后,人们议论的不是哪位校尉获得多少军功,哪位将军因此获封为侯。反而是皇帝孙亮的梦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孙亮的完美演出 建业城,地处淮河以南,冬季没有暖流,所以格外寒冷,冬季与夏季时间都比较长,几乎没有春秋两季。 “前几天还很暖和,今天可真是冷啊。”孙亮穿着崭新的天子绛袍,身披玄色貂裘,在寝宫门前感叹道。 “陛下,出征的大军已在城南集结完毕。銮驾也已准备好了。”侍立在一旁的黄皖提醒道。 今天是大军出征的日子。原本作为一个未亲政的孙亮,是不用为大军送行的。 可孙亮怎么会放弃这次笼络人心的绝佳机会。 于是在孙亮的强烈要求下。诸葛恪无奈的答应了。 诸葛恪也是考虑到皇帝亲自送行,能够振奋军心才答应的。 “黄皖,朕让你准备的东西,准备好了吗?”孙亮问道。 “回禀陛下,已经准备好了。”说着,黄皖从手中拿出,名叫“韭叶芸香”的东西交到了孙亮手里。 孙亮接过来,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满意的藏到了袖子中。 本来孙亮是想让黄皖给找洋葱来着。后来才想起来,洋葱在这个时期可能还没有。 虽然没有洋葱,但是有大蒜啊。孙亮依稀记得前世在做销售的时候,给顾客发养生短信。 其中有一个短信,就记载着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攻伐孟获的时候,由于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有“哑c灭c黑c柔”四眼毒泉,将士们喝下泉水后,身患奇病,毒发身亡。 诸葛亮十万火急之下幸得当地高人指点,寻找韭叶芸香,让将士们食用后,方才渡过难关,化险为夷。而这里的韭叶芸香就是后世的大蒜。 于是孙亮便让黄皖来到光禄寺,很快就找到了韭叶芸香。(三时期光禄寺掌朝会,宴请,祭祀,膳食之事) “走吧。去见见朕的精锐之师。” 言罢,孙亮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来了到天子御辇旁,富丽堂皇的御辇之上系有銮灵,微微作响。 御辇前有六匹骏马,个个骄傲的昂起头颅,优美的抖动鬃毛,甚是威武。 古代礼仪制,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森严的等级制度,以示皇帝地位之尊崇。 孙亮缓慢登上御辇后,就听见,黄皖高声喊道:“起驾·······”于是,浩大的銮队,开始向南驶去。 走到公车门,大臣们侍立两列,早已恭候孙亮多时。见御辇已来,便山呼万岁,俯首跪拜。 孙亮很享受这种感觉,凌驾众生,至高无上。权利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 随后,大臣紧跟在御辇两侧,随銮驾同行。 孙亮找大蒜,其实是为了马上要演的一场戏,怕自己哭不出来,只好找来大蒜,逼迫自己哭出来。 御辇里的孙亮,将拨开的蒜瓣使劲拧出一些汁水,涂在眼睛旁,刚开始还觉得没啥效果,于是又将蒜瓣往脸上多涂了几下。 本来的剧本是,等快要到军队旁,孙亮首先发表下出征感言,啥我军必胜,威武霸气啥的,然后对着诸葛恪,开始感慨其忠心报国,文武双全啥的,说的情深意处之时,瞬间哭的稀里哗啦。 可现在,由于的涂抹过多蒜汁,还没等到军队旁,这眼泪就已经开始止不住了。不但止不住,脸还是发烫,变红,马上就要有肿的迹象。 “那啥,有湿巾吗?”孙亮对着黄皖说道。 “陛下,您怎么了,脸这么红肿,湿巾又是啥?”黄皖见到刚才还好好的孙亮,突然变成这样一幅模样,甚是惊讶。关心的问道。 “嘘······”孙亮脸色难看,示意黄皖闭嘴。生怕别人听见,发现自己是这幅模样。 “算了,自作孽不可活。”自己心下暗道。 黄皖知道这位皇帝常有疯癫之举,且脾气还不好。于是不敢过问。 少顷···· 忍了一路的孙亮,终于来到了军队旁。 诸葛恪看到天子銮驾已到,立马俯首跪拜,高喊道:“吾皇万岁。”众将士看到诸葛恪高喊,于是也俯首跪拜高感万岁。 孙亮看到眼前这支部队,将士们精神抖擞,信心满满,大军军列整齐,旗帜招展。纪律整齐肃然,军容训练有素。俨然是一支威武之师。 孙亮重新整理下情绪,先是在御辇高声痛哭,然后从御辇跳下,一路小跑,跑至诸葛恪跟前道:“大将军忠贞之后,世代为国,尽心尽力,且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马上定乾坤。 身为帝师(诸葛恪身兼太傅之职,太傅是皇帝的老师),不嫌朕德薄恩寡,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古之周公亦不过如此。 表面上大将军与朕是君臣,实则,朕早已将大将军视若亲人。大将军此去,不知何时能归,朕甚是挂念,万望大将军以身体为重,东兴与大将军相比,对朕来说,东兴不过草芥,不足为道。若大将军有失,朕如断双臂。” 说完,孙亮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哭的那叫一个惨,嚎的那叫一个凶,甚是感天动地。孟姜女哭长城亦不过如此。 不过真实情况是,脸上炽热般的疼痛,由不得孙亮不哭啊··· “嘛卖批,这三国的蒜,真他妈的辣,谁以后敢跟我提蒜,定夷他九族。”孙亮心中暗骂道。 若是年长的寻常人对诸葛恪说这话,以诸葛恪的智慧肯定不信,因为孙亮说的话太腻歪人,太假。 可眼前的孙亮不过是十岁幼童,孩子说的话,是最容易让人信任的。在加上,孙亮早已红的发紫的双眼,略有浮肿的脸庞,流线般的泪水,尤是诸葛恪也不得不信啊。 诸葛恪听完孙亮的话,被感染的心中也略有酸楚,于是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语气说道:“陛下之恩,莫敢相忘,恪以死报之,尤觉不足,唯有提敌酋之首,献于陛下,方不愧陛下之信任。” 众大臣,将士看到此景,也被孙亮感动了,个个感概良多,于是交头接耳的赞叹道: “没想到陛下如此仁厚” “吾吴国有此明君,何愁不兴。” “陛下年纪尚小,竟如此善待臣下,吾等当以死报之啊”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二章:演也要演全套 孙亮从诸葛恪的语气,神态当中看出,诸葛恪对孙亮的话是真信了。就在这一瞬间,孙亮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历史上的诸葛恪能力还是有一些的,自己本身又是穿越者,若是诸葛恪能为自己所用,未尝不是一件美事啊。” 不过,这种想法也只是瞬间想想而已,让诸葛恪为自己所用,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此时的诸葛恪没有取的军事重大胜利,政治上又有宗族,世家掣肘,所以表现的还算中规中矩。待东兴得胜归来,诸葛恪的本性就会暴露,不,不是暴露,准确的说应该的说是放大了好几倍。 别看孙亮哭的感天动地,要是按照孙亮心里话翻译过来就是:“恪恪,打见你第一面起,我就已经把你下葬的墓地都挑好了。” 就在孙亮哭的不能自己的时候,突然拔出身上所配的青冥剑。这把青冥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是孙权在世时的随身佩剑。 孙权共有六把宝剑,分别为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孙权死后,这些剑当然都归孙亮所有了。 孙亮今天佩的就是这把青冥剑。 孙亮手持宝剑,走到众将士跟前,怕后面的军士听不见,故意抬高了嗓音道:“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遥想先帝,五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乙未耻,犹未雪。亲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濡须山缺。壮志饥餐贼子肉,笑谈渴饮曹魏血。” 亏得孙亮上学的时候没白背岳飞的满江红,稍微一些小改动,拿过来就可以装一波 在原句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前加了,遥想先帝,三十改成五十,孙权从18岁接手江东,到死去差不多50年左右。而靖康耻,改成了乙未耻,是指孙权曾率兵十万攻打合肥,被张辽精兵八百击退,而那一年正是乙未年。 踏破贺兰山缺,改成濡须山,东兴所处的山就是濡须山。 孙亮这首词讲完之后,文武百官瞬间炸开了锅,如果刚刚孙亮哭的那一幕紧紧是让百官感概,那现在就是让百官们震惊了。 诸葛恪与文武百官全都瞪大了眼睛看着孙亮。太过不可思议······· 滕胤细细品味此词得出一个结论“此词绝不像一个幼童所作,反倒像经常征战沙场的将军所作。” 滕胤不由的怀疑,于是对武卫将军孙峻低语到:‘’将军掌管宫中戍卫,可知陛下近日召见何人?” 滕胤怀疑是别人提前作好的词,孙亮不过是背出来而已。 孙峻答道:“陛下只召见了将军丁奉。” “丁奉此人虽有智谋,却不通诗词,难不成陛下真是千古奇才?”滕胤心中暗想到。 众大臣也是不信,可事实就发生在眼前。 诸葛恪也是没想到,孙亮虽然是皇帝,但毕竟只是个孩童,竟能作得如此大气磅礴之词。 中书令孙嘿最先反应过来,出列作揖到:“陛下所作之词,气概豪壮,志向远大,臣葵藿之心,五体投地。” 孙嘿说完俯首跪拜,俯首的同时给中书令的属官们挤了挤眼神。示意大家一起跪拜。 属官们收到信号,立马心领神会跪拜,并异口同声说道:“臣葵藿之心,五体投地。” 孙亮看到这种情况,心下暗自好笑,还是你孙嘿机灵,为啥奸臣总是能够上位,还不是因为这些奸臣脑子活泛,懂得讨主子欢心。 当下,孙亮心理给孙嘿点了一个赞。不,应该是一万个赞。 经中书令属官们这么一带动气氛,其他各官员,将士亦不甘示弱,也纷纷跪拜道:“臣等葵藿之心,五体投地。” 孙亮微笑示意众人,欣然接受大家的吹捧。并不时的向众将士挥手示意,差点一句:“将士们辛苦了”脱口而出。 不过一想到后世的阅兵仪式,暗下决心将来自己也要搞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来满足一下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 就这样,原本一场军队践行,硬生生的被孙亮搞成个人专场。 ················· 荆州,魏国,襄阳。 “将军,全军兵马日夜兼程,甚是劳累,天已临近午时,不如下令生火做饭,饱饭之后,在继续行军。”王基挡不住底下校尉的抱怨,于是向王昶建议道。 王昶怎么会不知道,大军现在疲惫不堪,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司马师下令他进逼江陵,却只领了三万兵马,很明显,司马师是想他起牵制作用。 可身为将士谁不想建功立业呢。上一次,他王旭就是靠着兵贵神速,舍弃辎重,然后把抢夺敌军的物资,绕城环游。激怒吴军,并设下伏兵,击败吴军的,最终因功升任征南将军。 若想建功,只有快速行军,趁敌军不备,出其不易。可是人的身体这样下去也是受不了的。只好下令道:“下令全军生火做饭,饭后王基你领骑兵先行,全军休息片刻,立即前进。” “诺。”拱手王基应命。 荆州,吴国,乐乡。 “将军,前线来报,魏国王昶,率军三万,从新野出发,目前已过襄阳,直奔乐乡而来。”斥候向朱绩奏报道。 “哼,王昶此人诡计多端,不可小觑,上次吾早己看破他的计谋。本想吾攻前军,引出伏兵,让诸葛融出兵攻后军,可惜诸葛融胆小怕事不敢出兵。致使我军损失惨重。这次我定一雪前耻辱,叫他王昶有来无回。” 朱绩略一思考又说道:“下令,关闭城门,迁民众入城,坚壁清野。” “诺”属官们领命而去。 吴国,武昌,上大将军府。 吕岱看着手中的两份奏疏,一份是夏口督孙壹来报,魏军毌丘俭,兴兵来伐。大军以至江夏。另一份是建业的加急文书,魏军兴三路攻吴,授予自己领柴桑,武昌,夏口等重镇的军事全权授命,和全军禁止饮酒的明令。 “火速招昭武将军鲁淑,奋威将军陆抗前来府中议事。下令夏口督孙壹,加强戒备,固守夏口,没有本将军令,不可轻易出战。并下令全军禁止饮酒。”镇守武昌的吕岱对着属官下令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陆抗论策 很快,陆抗先来到了吕岱的府邸,刚走至门前,便看到不远处的鲁淑也来了。 本来陆抗觉得吕岱如此着急的召见自己,不是朝廷内部有什么变故,就是吴魏两国发生了兵戈之事。现在看到鲁淑也来了,应当是发生了兵戈之事。 陆抗稍稍等了鲁淑一会,鲁淑也看到了陆抗,走至近前便向陆抗行礼问候,然后道:“将军可知上大将军召见吾等,所谓何事?” 陆抗先是回礼,以表尊敬,然后道:“以眼下情形看,当是魏军举兵来伐。” “何以见到?“鲁淑问道。 “先帝新丧,朝中不稳,必不会兴攻伐之事,魏国司马师,子承父业,刚刚掌权,必会兴兵以固其权,而上大将军不召文臣,只召尔与吾,应是魏军来伐无疑。”陆抗解释道。 “既如此,我们快去见上大将军吧。”鲁淑表示赞同道。 随后二人来到正厅,只见吕岱双目紧闭,盘坐上首,虽已年过九十,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二位将军来了,入座吧。”吕岱缓慢睁开双目,左手摊开,以示二人入座。 陆抗与鲁淑听到吕岱首先开口,于是相视一眼,拱手道:“见过老将军。” 吕岱一生征战,南平交州,西定叛乱。其功不下于周瑜,鲁肃。虽然位极人臣,但为人和善,对待下属甚是优厚。所以吴臣常常把他比作名将廉颇。并以老将军亲切的称呼他。 陆抗与鲁淑说完便席地而坐。 “二位将军,国事当前,老夫就不啰嗦了,今,魏国兴三路大军来伐,其中一路,由魏军名将毌丘俭领豫州之兵进逼武昌,目前大军已过江夏。二位将军可有退敌之策。”吕岱说道。 鲁淑听到吕岱所言,与陆抗刚刚说的基本一致,甚是佩服,心中赞叹道:“陆逊之子,果不相同。” 东吴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而鲁淑正是鲁肃的儿子。吴国的世兵制,父死子承。所以目前的吴国朝堂上领军的大多都是官二代。 “老将军。”鲁淑首先向吕岱作揖,然后道:“毌丘俭此人,淑略有了解,虽然他在荆州待了一段时间,但建功立业均在辽东,武昌与江夏,有长江阻隔。 毌丘俭不习水战,可使舟舰戒备巡防,令孙壹加强守卫。若他攻夏口,吾军当水陆救援,若攻武昌,则利用长江天堑,水军破之。” “善,二位将军来之前,吾已下令孙壹不得出战,固守待援。”吕岱道。 “还是老将军老成谋国。”鲁淑赞叹道。 “抗以为,毌丘俭不足为虑。只需坚壁清野,巡逻戒备即可。”陆抗分析道。 “为何?”鲁淑疑惑道。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伊陟代伊尹”为借口掌权,并未归政于曹芳,其根基不稳,且毌丘俭属曹爽遗臣,司马师必不会以毌丘俭为帅,故抗以为,毌丘俭军兵力不多,只是偏师牵制而已。” 吕岱抚了抚胡须,略一思考,也觉是毌丘俭应当只是偏师,于是点头道: “将军所言甚是,既如此,不如做两手打算,命水军巡逻戒备,百姓归城,坚壁清野,固守不出。” “淑附议。此乃万全之策。”鲁淑道。 “抗亦附议。”陆抗道。 ················ 如果这个时候有航拍器啥的,俯视整个吴国前线,人流攒动,车马不息,百姓们都拉着粮食,带着布帛,把一切贵重物品收拾起来,拖家带口的从村落进入江陵,武昌等大城中去。 吴国的各个方向的主将,都下令迁民入城,生怕被敌国掠夺人口。 吴国,建业。 此时的孙亮正在嗨皮的逛街购物,俨然不像一个前线正在打仗的君主。 位于建业城内的子罗二城,分别是所属的内城和外城。由于地处长江流域,又是吴国的经济政治中心。繁华程度不言而喻。 诸葛恪大军出行后,孙亮显然是自由了,不用刻意的去装了。 加上孙亮尚未亲政,平时也就是和凌封下下棋,喝喝茶。宫中生活确实太无聊了,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 于是让黄皖偷偷带着他来了京都最繁华的地段消遣消遣。 孙亮还是第一次来这种地方,除了宫中和孙权的陵墓,吴国其他地方都没去过。 闹市中,八街九陌,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孙亮看的眼都有些花了。 “陛下,咱们玩一会就快回宫吧,这里毕竟都是些庶人来的地方。”黄皖很担心孙亮私自出行被留守京都滕胤知道,要是让他知道了,孙亮可是皇帝,不会怎么样。黄皖自己可就惨了,处死都是轻的,很有可能被夷九族。 “如此繁华的地段,要都是庶人来的地方,那庶人的日子过的也太好了。”孙亮没好气的说道。 黄皖撇了撇嘴不敢吱声,在黄皖认为,皇帝尊贵无比,与皇帝相比,眼前的这些人,说他们是庶人都高看他们了。 孙亮在嘈杂的集市中,来到了一家卖鸡的摊位前问道:“大娘啊,这鸡多少钱啊?” 大娘看了眼,眼前的这个小公子,一身锦绣华服,身上的玉佩,头冠上的明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一身富贵气,于是说道:“公子,咱家卖鸡,不收钱,只收粮食和布匹。” “不收钱,为啥不收钱啊?”孙亮略有疑惑道。 “也不是不收。只是大娘我看不出成色,若是公子执意付钱,就三万钱吧。”大娘解释道。 “啥,三万钱,一个破鸡能值三万钱,你这是抢钱吧。”孙亮生气的说道。 “以公子的着装,并非是没钱之人,若买就是三万钱,不买就算了。”大娘白了一眼孙亮说道。 “不是,我说你这个人可真是,我是客户,客户是上帝,你懂吗?就你这态度还做生意·············”孙亮话还没说完。就被黄皖轻拉到一旁。后黄皖侧身解释道:“陛下消消气,陛下有所不知啊,咱吴国的钱乃是先帝所铸的大泉钱······” 还没等黄皖说完,孙亮就愤怒的骂道:“有所不知个屁。”然后还要回头继续跟大娘理论。 孙亮前世就是做销售的,面对客户时总是低眉顺眼,夹着尾巴。 所以每次自己买东西的时候,总想高傲一些,体验一回上帝的感觉,现在做皇帝了,怎么可能受你这个气。塔马德······ (未完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四章:吴国的金融危机 孙亮回去与大娘越吵越觉得自己理亏,后来耐着性子听了黄皖的解释。 才知道,吴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这便是孙权时期所铸的大泉钱酿下的大祸。 当然也不能全怪孙权,自汉起,国家的经济危机,就一直在持续,曹操,孙权,刘备不过是汉朝的接盘侠。 东汉末年国家,民不聊生,外戚与官宦的争斗愈演愈烈,双方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纷纷想尽各种办法讨好皇帝,以获取权利和封地。 导致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大量农民失去田地,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激烈空前。 当时在位的汉桓帝对此不管不问,继续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并高调公开的卖官鬻爵,使得官场贿赂成风。 大到皇帝与各高官世家,小到县中小吏,都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乐此不疲的大量圈钱,圈地,压迫,剥削百姓。 并将钱币集中在自己的小金库中,只进不出。 这使得大量货币无法流通,经济加速萎靡。 利益驱动人性,民间开始盛行私铸假币,汉朝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然后就有一个叫张角的糟老头子,觉得时机来了,自己行了。是时候来一波五杀,镇镇场子了。于是开始谋划篡朝大计。 利用为百姓治病,为人民解忧建立起的名望,竖起大旗,高喊口号“苍天以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让人民重新看到了希望。 但毕竟年龄大了,老胳膊老腿的,连一杀都没杀,自己就开始读秒等待复活了。由于黄巾军后续领导者比这个糟老头子还无能,最终败给了汉军。 不过连年的征战,使得原本就奄奄一息的汉朝经济,更加不堪重负。百姓流离失所,朝局动荡不安。 而后暴虐贪婪的董卓进京,不但巧取豪夺洛阳百姓的私产,还废除了原本的五铢钱,铸造臭名昭著的小钱。 并且用小钱强制兑换百姓手中五铢钱,而小钱的含铜量不足五铢钱的十分之一,仅05克。这等于变相掠夺财产,说掠夺都轻了,根本就是明抢。 后果就是引发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恶性通货膨胀,粮食谷物涨到了一斛数十万钱。 百姓吃不起啊,最后严重到易子相食的地步,可见百姓生活有多么的水深火热。 百姓的生活已经很惨了,可更惨的还在后面。公元200年左右,华夏中原地区气候进入下行期,天气气温骤降,使得疫病横行,粮食减产。 再加上各地诸侯征战不断,天灾与最终成为了压垮小农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东汉顶峰时期6000万人口锐减到三国鼎立的2000万人口。要知道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死的人口才1000多万,加上受伤的总共才3000多万。 三国鼎立之后,魏吴蜀三国为了解决经济混乱的问题,出台了各不相同的政策。 由于重农抑商的缘故,士族们都耻于从事商贾之事,这就导致了商业经济方面的人才凋零,当政者对于经济崩溃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魏国曹操在世时,曾废小钱,复用五铢钱,可惜当时曹操已经开始实行屯田制,国家资本击垮了地主农民的小农经济。 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和资源,百姓手里几乎没有余粮,更没有五铢钱。 钱币本身就是用来流通的,通货紧缩导致钱币没有了流通的土壤。随后曹操便不在铸五铢钱。不过随着屯田的兴起,这个北方的老牌强国依然在曹操的领导下焕发着光彩。 到了曹叡时代,长期没有新钱币注入市场,使得人们只能以物易物,这就给了不法分子钻漏洞的机会,出现了专门制造灌水粮食和超薄布匹的犯罪团伙,危害社会。 资本逐利嘛,无论政府怎么封禁都不起作用,司马芝等大臣只好上疏曹叡,重新启用五铢钱。这一次,曹叡为了造宫殿供自己享用,于是下诏铸四柱五铢钱。 曹叡造的四柱五铢钱远没有汉武帝时造的含铜量高,可曹叡下令,新造的四柱五铢钱其价值等同于汉武帝时造的五铢钱。 老百姓也不傻,这就造成了又一次的通货膨胀,不过曹操留下的底子比较厚,国家经济基本面比较好。所以魏国经济还算比较稳定。 而蜀国的政策就比较激烈了,当时刘巴建议刘备造直百钱,也是五铢钱的一种,跟汉武帝时期的重量差不多都是10克左右。 可刘备强制命令百姓使用和兑换。比例是1比100。也就是拿1块钱换老百姓价值100块的东西。 是的,从国家角度来看,刘备瞬间聚敛了大量财富,可从经济角度看,也是刘备亲手将蜀汉送入资本严冬。 等到关二爷败走麦城,刘托孤白地城时,蜀汉政权实际已经面临分崩离析。 刘备做了这辈子最英明的一件事,就是托孤诸葛亮。 诸葛亮接手濒临破产的蜀汉政权后。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给予百姓实惠,并且闭关息民,保护国家资产。安静的发育了5年,没有对外战争。 这期间,诸葛亮一方面派人去汉中屯田,另一方面修补都江堰,为农业发展提供水源,并亲自去南中地区教人使用牛耕等先进的耕田技术。 商业上,实行盐铁专营制度,垄断暴利行业,为国家创收。为了鼓励蜀国发展纺织业,在自己后院种植桑树,而后“蜀锦”在魏吴两国一度倾销。 大量财富流入蜀国,才使蜀国仅一州之地有了和魏国抗争的资本。抛开军事不谈,从这点说,诸葛亮对蜀国功不可没。 到了吴国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孙权比刘备还黑,铸大泉钱当五百,也就是1块钱换百姓500块价值的东西。后来更加疯狂,铸大泉钱当一千。 导致吴国经济一片混乱,粮价暴涨。百姓们只好以物易物。 这也是为什么一只鸡能卖三万钱的原因。 孙亮在回宫的路上,心思一直在这个事上。以吴国目前的国力想打败魏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单说经济,魏国拖都能拖死吴国。 “必须币制改革,建立国家信用。”孙亮心理暗下决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国有资本从糖开始 回到宫中的孙亮就把自己锁在寝宫里。 思考关于吴国的经济的问题。 其实吴国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由于东汉末年,各个诸侯拥兵自重,互相攻伐。 大量的流民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淮泗一线向荆州和江东迁徙。 不但增加了吴国的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经过孙权近五十年的治理,山越基本扫平,没有后方压力。与蜀国又是联盟关系,互通有无。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 其中以纺织,造船,工商,冶炼,盐,陶瓷等等行业最为突出。 官营的纺织业的规模非常庞大,光是孙权自己的纺织作坊就高达上千个,生产的葛布,越布最为精致,盛产的“八蚕之锦。”几乎成了上层人士的标配。 当然孙权死后,这几千作坊现在都属于孙亮了。 而且吴国的工商业是三国里面最为鼎盛的,这有赖于孙权重农却不抑商。 因为长江水道的缘故,加上造船业的兴盛,水运成了商业蓬勃发展的推动器,因为水运比陆运成本低,运载量大。 吴国市面上一度出现了,萝卜,白菜,油菜,酱肉,奶酪等等一些粮谷之外的食品,其他奇珍异宝,数不胜数。百姓可供选择东西比较多,而同时期的魏国由于陆运困难繁琐,加上官员层层剥削。贸易发展远不如吴国。百姓能吃的东西就只有粟米,面食和野菜。用度上面就是简单的布匹。更谈不上其他生活用品了。 而且吴国有渔盐之利,明朝时期就这靠着盐税才支撑起九边军镇的粮饷的。 除了盐业的发达之外,冶炼业也非常发达, 周瑜曾评价江东:“煮海为盐,开山为铜。”江东当时的铜矿比较容易开采,铜矿资源丰富。有了铜就可以大量的铸币,也可以大量铸造兵器。 吴国共两个冶炼基地一个是武昌,一个是会稽。日产铁千斤,而且北方流亡之士到了吴国以后,带来灌钢法,使得吴国可以生产出钢。有了钢,兵甲武器才有更加锋利。极大提升部队战斗能力。 只要把商业发展起来,物品流通,币制改革就比较容易,而且收商税可是一笔不小的财源。 币制改革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信用问题。 建立国家信用必须有强大国家财政支撑才行。说白了就是有钱啥都好办。 这点就不得不借用天朝太宗的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将一些战略物资,资源等,国家插手发展,不但能增加规模和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还能稳定国家财政,不至于出现粮食暴涨,或者哪个行业萎靡,导致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军事,政治,经济,是支撑国家稳定的三大柱石,缺一不可。 曾经后世的天朝军费仅仅台/湾的零头,当经济崛起为世界第二的时候,台/湾的军费只是天朝的零头了。有钱才能谈军事发展,没钱都是瞎白乎。 战国时期的鲁国与齐国大战三次,其中两次都是鲁国胜利了,可最终还是被齐国给灭了,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小民穷,硬生生的让齐国给拖垮了。明朝的灭亡也是源自于国家财政的破产,入不敷出。 “所以币制改革仅仅也是开头而已,利用自己后世的经验,大力发展经济,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然后魏国算个屁。“孙亮想通了其中道理,心中豁然开朗。 不过最头疼的是现在还没亲政,一切都是空谈。 “陛下,陛下,交州新献上来的甘蔗饧,味美甘甜,您要不要尝尝。”黄皖见到孙亮自回宫后就把自己锁在了寝宫内,想着孙亮可能是不太高兴,于是手捧着交州新献甘蔗饧在门外喊道。 “进来吧。”孙亮现在对黄皖好感也是日益增加,一个听话机灵的小太监,常常拿着新鲜玩意逗你开心。是谁,也不会讨厌这样的人。而且太监属于皇帝内侍,大多都依附皇权,比较忠心。 黄皖轻轻推开殿门,小心翼翼的走到孙亮近前道:“陛下,这是儋耳太守陆凯进献的,刚刚送至宫中。” 孙亮饶有兴趣的尝了尝。觉得很像后世的糖稀,但比后的糖稀的味道要逊色很多,由于黄皖刚刚在殿门外,没听清黄皖说什么,于是问道:“这是什么,粘乎乎的,挺甜的呀?”” “陛下这是甘蔗饧,交州的当地的土产。”黄皖回道。 孙亮一听到甘蔗猛的站了起来,刚想发展国有资本,这他妈就送来一个,甘蔗就是糖的原材料啊。现在是三国时期,到了唐朝就会出现土白糖,土白糖的制造工艺比较简单。孙亮曾经在网上看到过。 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陶器,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黄泥浆就是黄土馋水。 这种方法简单便捷,制造出的土糖虽然不如后世的白糖,但在这个时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美味了。而且是固体状,便于携带,保存。 由于甘蔗只产于南方,就是现在吴国的交州地界。(后世广西,广东省)北方没有制造这种的糖的原材料。 所以北方的糖一般都是饴糖,饴糖是稻粟之类的粮谷,浸湿后发芽爆干,最后煎炼调化而成。这种糖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产量比较小,还浪费粮食。 一旦在按照孙亮所想的生产土白糖,必定会压榨北方饴糖市场,而且根本没有竞争对手,那不就是垄断了吗? 一但垄断,定价权,就在自己手里,那挣多少钱还是孙亮说的算 唯一担心的就是,吴国内部世家大族看到如此丰厚的利益,会竞相模仿,或者是一些要钱不要的命主,也在交州偷偷种植甘蔗,自己提炼土白糖? 要知道,后世恩格斯曾经说过:有二分之一的利润,人就会铤而走险,有一倍的利润,人就敢践踏法律,有三倍的利润,人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一但土白糖出世,它的主要客户群体还是中上级阶层,因为百姓买不起。而中上级阶层都不缺钱,那利润岂止是三倍?十倍都不止。(未完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六章: 赏布百匹 无论什么新鲜东西,以华夏人民的聪明智慧,啥模仿不出来。 后世天朝得到了米军被击落的飞机残骸,硬生生在这个基础上模仿出了属于自己的飞机型号。 根据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改革,仿制,这是天朝人民的天赋,要不然在后世能被外国戏称为“山寨大国”吗? 而古代人民的智慧,亦不可小觑。所以保密措施很重要! 保密措施要做到事无巨细,用于制作土白糖的陶器和其他小设施。必须自己建立作坊,自己生产。从源头解决仿制问题。 为了防止制糖工人,逃跑泄密。必须将他们的家属集中管制起来,让他们心有余悸。可以让他们的家人,屯田,搞纺织等等,人口资源一定不能浪费。 当然还得派兵在交州驻守巡查,毕竟交州那个地方,可不是像后世那么发达。不但人烟稀少,而且山越土著众多,如果他们眼红来抢怎么办,所以必须有驻军才行。 一则管制工人,二则守卫作坊。 制作工艺更要严格保密,要将制作方法分成十多种工序,每个人只负责一种工序。负责每种工艺的工人要分布在独立的作坊。互相之间没有联系。 这样不但可以使制作工艺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防止工人学会全套的制作方法。 至于吴国的世家大族,可以适当拉他们入股,把这些世家绑到自己的战车。 一旦有了利益关系牵制,到时孙亮亲政时发动改革,阻力也会小很多。 毕竟要动世家们的蛋糕,给他们点利益补偿也是应该的。 “不过现在自己还没亲政,如果自己建造作坊制作土糖,太显眼,这事还得交给全纪去做。”理清思绪的孙亮心中想道。 此时的孙亮,在次端详眼前的甘蔗饧,就好像在看着源源不断的金钱向自己招手。 孙亮有些激动,把手用的甘蔗饧拿到自己面前,对着盛甘蔗饧的银碗亲了一下。觉得亲一下还不过瘾,于是又亲了几下。 黄皖尴尬的目睹了这一切。 孙亮的神经质,在黄皖看来早以稀松平常,因为黄皖习惯了,自从黄皖服侍孙亮以来,孙亮哪次正常过。 反而是哪天孙亮要是正常起来,黄皖该不习惯了。 “陛下,您没事吧?”黄皖疑惑的问道。 “额,朕没事”孙亮有些忘神,尴尬的说道。 “那啥,你刚刚说谁进献的,朕要重重的赏他。”孙亮双手背后,对着黄皖问道。 “陛下,是儋耳太守太守陆凯。” 孙亮一听到是陆凯,立马来了兴趣。但怕又是重名的人于是问道:“陆凯?可是已故丞相陆逊族人。” “回陛下,正是。”黄皖回到。 孙亮听完点了点头。这陆凯可不一般,陆凯是吴国后期的丞相,为人公清割断,忠壮质直,多次直言劝谏吴后主孙皓。 吴国后期,陆凯在内为相,族弟陆抗在外为将,正是这二人为大厦将倾的吴国续命。 待到陆凯死后,陆抗也在一年后死了。 再然后,吴国没撑几年就被晋灭了。 “这家伙怎么跑到儋耳(今海南岛)当太守了,简直是浪费人才,这种人才必须调回中央。不过得等亲政后再说。”孙亮心中想道。 “赏,陆凯进献甘蔗饧有功。就赏越布百匹吧。”原本孙亮是想赏钱的,可一想到现在吴国的大泉钱,不提也罢。 现在吴国大都以物易物,粮食和布匹就是硬通货,赏越布百匹已经非常优厚了。 “诺。”黄皖回答道。 “去看看全纪今日是否当值,如不当值,就去他家里给朕喊来,就说朕要请他喝甘蔗饧。”孙亮说道。 “对了,下诏,太监黄皖行为乖张,机敏聪慧,赏布五匹。”还没等黄皖领命,孙亮就又说道。 黄皖听完一脑袋问号,说机敏聪慧,没啥问题,行为乖张?啥意思,骂人呢。 黄皖也很无奈,甭管怎么说这还是孙亮第一次赏赐他,虽然理由不大咋好。 “谢陛下赏。”黄皖低头应道。 诸葛恪大营。 诸葛恪接到了前线留略与全端加急奏报,魏军前锋已抵达东兴,并架浮桥准备进攻。 于是召集众将前来议事。吴国将军们济济一堂,坐在两列。分别是吕剧,丁奉,留赞,唐咨,朱异,全绪等。 “今国事当前,诸位将军皆吾吴国中流砥柱,前线全端,留略来报,魏军前部已抵东兴,不日将发起进攻,诸将以为吾该当如何?”诸葛恪首先问道。 这里面除了诸葛恪,就属吕剧的官最大。于是吕剧开口说道: “大将军,剧以为,东关与西关,皆是占山铸城,有地利之优,易守难攻,且魏军前部兵少将寡,待大将军率兵抵达,魏军必望风而退。” 诸葛恪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道:“留老将军以为如何?” 留赞,现年七十有一。是目前大帐最年长的将军。守东兴的留略便是其长子。 “老夫,附议右将军所言。”留赞道。 诸葛恪抬眼扫过诸将,将视线落到了丁奉身上,看到丁奉似有话要说于是问道:“丁将军,有话要说?” 丁奉听到诸葛恪点自己的名了,于是道:“大将军,下臣以为,司马昭带领了洛阳,许昌的大军前来,一定是定下了明确的目标,不会无功而返。 吾军当早做准备,现在大军行进缓慢,若是敌人占据了前线有利地形,我们很难击退敌人。” 说完丁奉站起身来,向诸葛恪拱拳继续道:“吾愿率部,乘船先行。望大将军恩准。” 诸葛恪稍加思考,问道,:“诸将以为如何。” 全绪救弟心切,守卫东兴东城的乃是全绪的弟弟,全端。于是说道:“末将附议。” “既如此,全军听令。”诸葛恪颇有威严的准备下令。 将军们全都站了起来,等候诸葛恪下达军令。 “命丁奉所部先行,吕剧,朱异,留赞部居中,其余诸将随本将压后。” “末将听令。”众将士异口同声说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七章:大风起兮~ 丁奉领到军令后,马不停蹄的率军三千登船先行。 丁奉于船内一刻也没歇着,一直思虑如何击退魏军,也想起来皇帝孙亮的那个梦。特别是那个白衣长者说的话: “扬帆者,乘风破浪,短兵相接,封侯拜爵;饮酒者,天降下雪,大意轻心,铩羽而归。”丁奉始终琢磨不懂其中道理。只知道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饮酒的人铩羽而归。 没想透的丁奉,只好开始分析敌军起来:魏军前部已经抵达东兴,那么下一步就是占据有利地形安营扎寨,等待后军支援,待后军抵达后,就有了资本可以与吴军对峙。 然而那时以目前吴军兵力四万对战十万左右的魏军,魏军便有了进攻的主动权,而吴军只能被动防守,在想击破魏军除非白起在世。 所以应当快速行军,趁魏军立足未稳,击破魏军前部,然后在占据有利地形,筑建防御工事。那么等到魏军后军抵达,也只有退兵的份。 而此战术,就贵在一个快字。所以丁奉无时无刻不在催促水军的行进速度。 可是现在的船都是帆船,靠的都是风力推进。你就是杀了水兵,这行军速度也不是你想快就能快的。 现在的丁奉也只能寄希望于,魏军前部的行军速度不如己方的行军速度。 就在丁奉在船舱内思虑万千的时候,突然听见“轰”的一声,舱门被打开了。丁奉抬眼望去,原来是其长子丁温跑了进来。 丁奉见到丁温如此无礼,大怒道:“放肆,此乃军中重地,岂可像家中那样儿戏,军中律法无情,当真以为,为父不敢制罪于你?” 丁温也是过于高兴,当下意识到刚刚行为有些莽撞,于是解释道:“父亲恕罪,儿子也是见水面突起北风,兴奋过头,想及时通知父亲。有孟浪之处,还请父亲责罚。” 丁奉听到突起北风,也没有理会丁温,当下跑到甲板,以辩真伪。 果然,舱外北风骤起,由于大风的缘故,水面飘起浪花。 旋即,丁奉大喜,这简直是上天赐予吴国的礼物。丁奉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大喊道:“天助吴国,天助吴国啊······” 将士们听到丁奉的大喊,也都来到了甲板上,只见丁奉收起了笑容,严肃的对将士们下令道:“众将听令,所属部曲,轮流值岗,片刻不许停歇,加速前进。” 将士们全都称“诺”领命。 丁奉此时想到了孙亮梦中谶语:“扬帆者,乘风破浪,短兵相接·········”现在的自己不正在乘风破浪吗?难道这梦中谶语指的是自己? 丁奉越想越是惊讶,惊讶的同时,对孙亮的敬意又加重一分。 因为北风的缘故,原本三四天的日程,致使丁奉只用了两天便到达了徐塘。 ··················· 建业城,太初宫。 听到皇帝传唤,全纪马不停蹄的进宫面圣,在黄皖的带领下很快来到了神龙殿旁的偏殿,这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偏殿外,一个的新的牌匾刚刚挂上去,据说这是孙亮亲自改的名字,从此以后这个偏殿的名字就叫“御书房” 很快全纪来到了御书房内,看到了端坐上首的皇帝孙亮,于是近步向前,跪拜俯首道“问陛下安。” 现在的孙亮,可以用喜不自胜四个字形容,因为在全纪没来之前,孙亮不但把糖这个暴利行业,想好怎么经营了。还分别在纸上罗列了,晒盐法,陶瓷,纺织,曲辕犁,捕鱼业等等其他行业的提升方法与经营方法,简直就像后世天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不过孙亮是不会这么早把这些东西都开始经营的,首先是现在还没亲政,第二则是军权不在自己手里,威望也不足。这些东西太暴利了,没有权利的支撑,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这些财产。 如果是交给全纪去经营,也不妥,首先这么大的计划,全纪一个人能不能经营过来?这是个问题。再就是全纪现在官职太小了,比全纪官大的一抓一大把,如果他们用手中权力逼迫全纪,那孙亮如果出面阻止,就过早的暴露自己,如不阻止,这么多钱,孙亮真的不会和任何人分享,门都没有。 在亲政前,尽量雪藏自己,不要过多的影响历史轨迹。这样才能顺利的接手权利,然后,掌权之日,就是吴国振兴之时。 “免礼吧。”孙亮说道。 “陛下如此着急的召见臣,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急事?”全纪问道。 “全纪啊,朕让叫召集的三百死士,怎么样了”孙亮继续问道。 “回陛下,臣早已招募完毕,并在城北偏僻处修建一座坞堡,以供死士们日夜训练。”全纪回道。 “善,乃父全尚,是北门校尉,若天时有变,这样死士们进城便不受阻拦,卿想的如此周到,朕心甚慰。”孙亮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继续说道。 “尔乃朕之心腹,更是朕的家人,朕现在有一件大事需要你去做。”说完孙亮将自己画好的图纸,交给全纪看。 孙亮将糖的生产方法,制作工艺,陶器建立作坊,以及如何防止泄密,如何销售等等都告诉了全纪。 全纪听是听懂了,可没看懂,主要是孙亮的画的太难看了,于是疑惑的问道:“此等形状的陶器乃是陛下刚刚所说的漏斗?” 孙亮继续解释道:“不错,正是漏斗,卿只需照图制作即可。” “陛下,此法臣从未听说,这能制造出颗粒状的土糖?”全纪又问道。 孙亮不怕全纪问,就怕全纪不懂装懂,到时候弄不出来,就尴尬了。 “此法乃朕梦中仙人教予朕,不会错的,还有,卿可先行试制一番,若能制出土塘,在行投产。”孙亮回道。 “陛下,不知这作坊应当置于何处?” 这个问题孙亮倒还真没想过,如果以成本的角度来看,应当在甘蔗的产地交州建立作坊,这样一来方便取材,二则制出的土塘更方面运输。但是以安全的角度来看,孙亮没亲政前,还是应当把甘蔗从交州运到建业,或者吴郡等地,然后在进行生产土塘,这样做相对稳妥,但运输成本太高。 “朕一时还没有想妥此事,卿先回去照此法实验,若能制出土塘,在来见朕。”孙亮说完向全纪摆了摆手,示意全纪退下。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敌人将在30秒后到达战场 因为当年邓艾的屯田之策,致使现在的淮南已经今非昔比,仅淮南一地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上万顷的良田。 守江必守淮,亘古不变,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朝历代都明白的道理。 淮南对于曹魏来说就是抵挡吴国的壁垒,更是将来进攻吴国的跳板,可见此地的重要性。 孙权曾和曹操,曹丕,曹叡等不同时代在淮南发动了不同的战争。双方在此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互有胜负,但是最终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因为洛阳距离淮南比较远,粮草若从京都运输费时费力。加上运输中的损耗,到达淮南的粮食就所剩不多了。而现在淮南不但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有结余。 著名的”淮南三叛”就是凭借着淮南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才有底气敢和中央政权叫板。发展到诸葛诞反叛时,能聚集兵马数十万之众,于寿春积存的粮食,能够使得这么多大军吃上一整年。 所以司马昭率大军前来,根本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现在前军已经抵达,只要固守有利地形,等待司马昭大军到达。那么攻破吴军指日可待。 以目前的形式来说,魏军既没有后顾之忧,更没有兵力的劣势,反而优势很大。所以现在的司马昭对于此战是势在必得。 魏国,淮南。 诸葛诞是督扬州的刺史,又是镇东将军,而魏国的扬州就是淮南地区(另一部分由吴国占领)。可以说诸葛诞是淮南军政一把手。 而魏军的前部,就是诸葛诞所属淮南军的前锋,因为淮南地处前线,所以行军速度比较快,而司马昭从洛阳赶来,现在才走了一大半的路,距离淮南还得有段时间,不过好消息是督青,徐的胡遵,已经进入淮南地界了。毕竟徐州就在淮南边上,路途很近。 当司马师采纳了诸葛诞三路伐吴的谋略后,诸葛诞是最积极响应的,毕竟是他出谋划策的。诸葛诞命广阳侯韩综为先锋率部先抵达东兴。而诸葛诞则亲自压后。 这个韩综是吴国名将韩当之子,韩当,黄盖,程普是当时跟随孙坚的老将,韩当更是历任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一生战功赫赫,忠心为主。可生了一个废物儿子,玷污韩当的名声。 韩综在韩当死后,继承了韩当的部曲,孙权下令他守武昌,韩综在任上,奸淫掳掠,鱼肉百姓,无恶不作。这事被捅到了孙权那里,孙权怀念其父韩当的功劳,于是没有问罪韩综。 但是韩综自知罪孽深重,心中惧怕悔恨,于是将自己的小妾,女儿,妹妹以及家里亲戚的女儿,妹妹等等,族中的女性全都赏赐给了属下部曲的将领,然后带着这些人一起投奔到了魏国,寻求政治庇护。 曹丕当时一听大喜,不但善待韩综,还多加赏赐,让其当将军继续统领其兵,还封其为广阳侯。 其实曹丕知道韩综不是啥好东西,曹丕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千金买骨,以此告诉吴国的将领们:无论你有什么困难,为人如何不堪,只要你愿意归顺,我大魏国的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而此时的韩综在军中大账内,接到了征东将军胡遵的军令:架设浮桥,强渡东兴。 旋即韩综下令:”命令全军,生火造饭,未时后,开始架设浮桥。“ 军令一下,各司校尉部曲全都开始动起来,该做饭的做饭,该砍柴的砍柴。胡遵下令强渡东兴,这说明胡遵已经汇合诸葛诞的大军了,不然下令的就是诸葛诞了。 胡遵是征东将军,而诸葛诞镇东将军,古代官职中四征高于四镇,现在司马昭还没到,主帅当然是胡遵了。 韩综能力虽然不咋地,但人不笨啊,这种时候他可不敢推诿拖沓。 胡遵既然下令造浮桥,说明胡遵大军最多两日就可抵达了。容不得韩综片刻耽误。万一胡遵怪罪下来,杀了他以振军威。那韩综不就亏大了。 要知道主帅在部队里权利是最大的,杀了像韩综这样的叛将就如同捏死一个蚂蚁一样简单,而且像胡遵这样的位高权重的大将,都是假节的。何为假节?就是先斩后奏的权利。大军之事可以根据情况自己做决定,而不用汇报。 二日后。胡遵率领大军亲自到达东兴,见到浮桥已经搭造好,甚为满意,于是下令全军渡桥安营,准备进攻分别位于东关和西关的两座城池。 由于东关于西关的两座城分别筑于山上,所以视野比较开阔,位于东关城内的守将全端看到了胡遵大军正在强渡浮桥,旗帜招展飘扬,营寨连绵不绝。 全端如果手上有一支精兵,那么此时趁着敌军不备,半渡而击,那么魏军一定大败,可惜的是,东西两城的兵马加在一起也就是2000人,兵马太少了。使他不敢贸然行动,只得催促的问属官:“求援的书信送出去了吗?” 这是全端第四次求援了,若是诸葛恪的援军在不到,魏军开始攻城,即使占尽地利,可毕竟兵马太少。撑不了多长时间。 “将军,已经送出去了。”属官回到。 “大将军的兵马现在到哪了?”全端继续问道。 ”大将军亲自压后督运物资粮草,不过已命丁奉将军轻装简行,相信三四日之内,便可抵达。“属官继续回到。 全端听完悬着的心稍稍平静许多,撑个三四日全端还是有信心的。 时间来到了傍晚,太阳还没完全落下,胡遵就下令前部已经渡过浮桥的部队兵分两路开始进攻。 “报,魏军攻城了,魏军攻城了···”斥候们发现魏军动向,急忙回城禀报。 全端听到后,也急忙来到了城楼上,下令全军严阵以待,弓箭,滚石等守城器械全部准备就绪。守卫西城的留略亦然。 魏军前锋分兵两路,各统帅兵马四千开始进攻两城。 一时间,双方就像两头刚出笼的猛虎,碰撞,厮杀在一起。谁也不肯后退半步。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堆积在两城的城墙之下,其状况惨烈不堪。 ······(未完待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九章:饮酒者殇 吴建兴元年,魏嘉平四年。 魏国大军在东关与西关向吴国发起了战争的号角。 “一鼓作气,在而竭,三而衰。”在城墙上督战的全端深知此道。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 鲁庄公时,齐国大军来伐,曹刿与鲁庄公一起出战,等待齐国三击鼓之后,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出战,而后大败齐军。 作战靠的是士气,目前魏国士气正隆,且是第一波进攻,加上兵力几倍于已。虽然有坚城可守,亦不可大意轻心。 只要能挡住魏军的第一波进攻,那么就会大大的提升己方的士气。 全端最怕的就是士兵们害怕,作战这个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意志力,如果能让士兵们看到胜利的曙光,或者认为自己能够击败敌军。 那么士兵们都会认为这是敌人在向自己送军功,便会信心爆棚,拼尽全力用来作战。 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意志力会弥补兵器装备,兵力等因素上的落差。 后世天朝就是靠着小米加步枪,横扫全国,最终完成统一的。抛开太祖极高的军事天赋不谈,其部队的意志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二,一,放箭。”在杀声滔天,鼓声雷鸣之下。全端亲自指挥着弓箭手有序的放箭。 在城墙上的士兵们,看到主将亲自督守,个个也是悍不未死,奋勇向前。 而在西关的留略同样也是如此,披坚执锐,亲赴战场。 反观魏军方面,韩综则选择自己在后方督战。并且不时的在后方摇旗呐喊,催促士兵进攻。 城墙下,魏军们开始使用井栏,云梯等一切的攻城器械,先是让盾甲兵,摆成防御的阵列,保护着攻城器械慢慢的向前推进。 井栏上的士兵与城墙上的士兵,相互之间互放箭矢,不断的有人在叫喊声中倒下。整个战场弥漫着肃杀与血腥的味道。 驾着云梯的士兵们很快推进到了城墙下,而等待他们将是第一波滚石和檑木。有些则能侥幸躲过,顺利登上云梯。 不过登上云梯的士兵还要接受第二轮考验,就是居高临下的吴军弓箭手如雨一般的箭矢。 经此反复,战斗进入白热化。 魏军有的开始登上城墙,似乎看到了破城的希望? 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早已在城墙上准备就绪的刀斧手蜂拥而上,可怜那些魏军来不及招架,就被无数短斧连劈带砸,杀得血肉横飞。 从城墙落下的军士,掉入魏军的方阵中,有第一次参加战争的人,见到此状,干呕恶心,难受异常。更有胆小者被吓得魂飞魄散,哭爹叫娘。 有些腿软的,想要开始往后撤,突然寒光一闪,督战的监军们,拔出佩剑凶狠的对这些士兵说道:”后退半步者,杀无赦。“士兵们只得继续前进,乞求那不长眼的箭矢不要落在自己身上。 吴军士兵在主将的带领下,个个奋勇异常。很快,魏军让前军撤下,换上其他部队代替前军轮番进攻。 就这样,杀戮一直在持续,直到太阳落下,魏军方才停歇,开始收兵撤退,等待养足精神,明日在次进攻。 见到魏军收兵,东关与西关的将士们才松了一口气,开始医治伤员,轮流守卫,休息。 翌日,清晨。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一股寒流侵袭而来,天空也飘起了白雪,像刀子一般的寒风一阵一阵打在魏军的身上。值班巡逻的魏军将士们被冻的搓手跺脚。 胡遵的大军已经全数渡桥,只有诸葛诞所属部曲留守在河对面,还未渡桥。 胡遵跟郭淮,邓艾一样,都是司马懿的一手提拔的心腹爱将,司马懿对他们有恩,所以在魏国他们都是铁杆的司马派。 昨日下令强渡浮桥进攻东兴的其实是司马昭,胡遵不过是遵从其命令而已。因为司马昭也是考虑到:若是诸葛恪的援军到达,那么在攻东兴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司马昭一出兵就手书胡遵,让胡遵于诸葛诞合军后,立即进攻东兴。 魏军前部营帐外的军士们,都开始生火造饭,准备进食。因为吃完饭,他们还要继续进攻。 但凛冽的寒冬严重影响到了魏军的进攻情绪。还好有从后方运来了大批的烈酒,供军士取暖。 古代冬季一般是不出征作战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取暖问题到不到解决。 然而这个时期其实已经有棉花了,可惜棉花并不在北方,而在交州地区,由于棉花并未引起吴国当权者的重视,而没有被利用起来。不但吴国没有重视,后面的晋朝,南北朝,唐,宋等等都没重视。 棉花的大量使用是元朝以后的事了。而目前取暖的方法就只能喝喝酒了,但是这种方法也只有现在不差粮食的魏国能这样做。 谁叫人家财大气粗呢,吴蜀两国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的,哪会用珍贵的粮食去酿酒,想都不要想。 将士们纷纷在火堆上支起架子,准备给烈酒加热。毕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自己暖和起来。 有些喝高的老兵开始对着新兵们吹起牛逼:“你们知道吗,老子入伍五年了,杀人这种事就是小菜一碟,昨天我看到老李家的小子,吐的不成样子,跟个娘们似的········” “老子昨天一箭射死了四个吴军·····” “待会我先杀五十个吴军,给你们这些新兵打个样。” 众多新兵们纷纷跑过来,希望能从老兵这里学到点战场上的经验,不求杀敌立功,但求自保有余。 但是喝高的老兵们似乎根本不讲什么经验,而是兴致极高的吹嘘自己的战绩。还不时的手舞足蹈模仿新兵们战场的样子,顿时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而已经到达徐塘的丁奉大军,为了防止被魏军发现,从西山的另一侧开始行军,一路披荆斩棘,毁石开路。 当走到半山腰时,俯视整个山下,瞬间便被魏军那紧凑,连绵的营帐所吸引,远远望去,魏军营帐中升起阵阵炊烟,而魏军将士们则在就食饮酒。 丁奉顿时双眼放光,似乎闻到了胜利的味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十章:封侯拜爵当在今日 大雪越下越大,寒风似乎比刚才更加刺骨了。魏军将士对于温暖的渴望也越来越重。 魏军营帐外,刘达沙和张尔楞二人是负责巡逻放哨的,正巧大家喝酒的时候,轮到这二人放哨。 “尔楞,你去找伍长要两壶酒过来。”刘达沙冷的直哆嗦,平时在军队不让喝酒,好不容易盼一回酒喝,倒霉的他又被派来放哨了。 “我不去,让什长发现了,少不了又得挨板子。要去你去。”张尔楞和伍长李佰持是同乡,都是寿春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二人关系比较好。 刘达沙也是太冷了,于是没好气的说道:“我去就我去,这么冷的天,不给酒喝,咋个打仗。” 说着,刘达沙便朝营帐走去,没走两步,伍长李佰持拎着两壶酒走过来了。 伍长李佰持见刘达沙擅自离岗,便训斥道:“刘达沙,你想小子活腻了,不怕什长治你的罪?” 刘达沙看到直属领导来了,于是笑脸相迎道:“伍长,这不是实在太冷了吗。想寻两口酒喝暖暖身子,这还没走两步,您大驾就来了。”说完,就笑呵呵的想要伸手去拿李佰持手中的酒。 眼前这两人是伍长李佰持仅剩的两个兵了,昨天进攻东关,手里的另外连个兵都战死了。 所以对这两人也是格外照顾,刚想再说两句,就听见张尔楞大喊道:“伍长,伍长,你快来,吴军好像攻过来了。” 李佰持和刘达沙一听吴军攻过来了,立马抬眼忘南望去。 只见吴军在距离自己不远处的半山腰上,好像在脱衣服?只是因为山木丛林的遮挡看不清楚有多少人。 刘达沙看到这样的吴军,有些不当回事,于是说道:“张尔楞你休要胡言,昨日将军都说,东关城内兵士不足千人,他们怎么敢攻我数万魏军呢?他们定然是太冷了,又没酒喝,于是在山上伐木准备生火取暖的。” 刘达沙说完先是泯一口烈酒,然后又把烈酒交给李佰持,示意李佰持也来一口。 “可是,可是他们···”没等张尔楞说完,刘达沙就开口打断了张尔楞的话:“可是啥,有啥可是的,快来喝口酒暖暖身子。” 昨天李佰持也参加了攻城战,虽然吴军抵抗激烈,但明显兵力不足,于是李佰持也觉得吴军那点兵是不敢前来偷袭的。也示意他的同乡张尔楞过来喝酒。 伍长李佰持都向张尔楞招手了,张尔楞也没啥好说的,便过来喝酒了,可喝酒的同时,眼睛始终没有离开那边的吴军。 而在半山腰上脱衣服的正是丁奉所部。 丁奉见到魏军如此不设防备,顿时想起了皇帝孙亮的梦中之语:“扬帆者,乘风破浪,短兵相接,封侯拜爵;饮酒者,天降下雪,大意轻心,铩羽而归。” 而今天的丁奉终于明白了这梦中之语的意思了。 眼前的景象,正是天降大雪,魏军饮酒而掉以轻心,加上自己的乘北风破浪的经历。使得丁奉原本对孙亮的梦半信半疑,现在是百分百信任了。 不但如此,皇帝孙亮为何只是单独自己?而不召见其他将军,这梦中的谶语不正是指的自己吗?而皇帝孙亮能得到上天的指引,这说明什么? 说明天命在吴,皇帝孙亮是天选之子啊。而皇帝孙亮两次召见自己,第一次是怕诸葛恪当权以后行不轨之事。第二次则是得到神仙的指引,告诉自己梦中谶语。 想到此处,丁奉更加坚定了信念,他相信皇帝孙亮肯定非同一般。有可能真的是结束这三国乱世的明主。而孙亮又如此信任自己,跟自己推心置腹,“看来是老天让我丁奉辅佐明君,建立万世功业啊。” 哪一个将军,不想建不世之功,流芳千古,为后人传诵?丁奉当然想。丁奉越是这样想,越觉得孙亮第一次召见自己肯定也是受到仙人的指点,那这么说诸葛恪肯定会行不臣之事。 “若真是如此,吾丁奉必诛诸葛恪。”丁奉似乎下定了决心,在心中暗想到。 丁奉觉得既然得到了上天庇护,那么此战吴军必胜,于是下令全军丢弃辎重,不持戈,不持枪,脱下笨重的铠甲,只持刀剑和盾牌。以求能快速的向魏军冲锋。 颇有当年项羽破釜沉舟之势,全军在丁奉的带领下,士气高傲,而且全军大部都是山越兵,善于在这种崎岖的地形作战。 “将士们,封侯拜爵当在今日,冲啊···”丁奉用尽了最大的力气对大军喊道。 只见吴军犹如猛虎下山之势,张开了血盆大口,向着魏军袭来。 而喝酒的张尔楞一直盯着吴军的方向,他看到吴军似乎开始有所行动,但因为山中木林巨石的阻挡,他有些看不清楚。 随着吴军越来越接近魏军的大营,张尔楞终于看清了吴军高举的旗帜,旗帜上俨然是一个“丁”字。 张尔楞有些惊恐问道:“伍长,吴军东西两城的守将可是姓丁?” 伍长李佰持不知张尔楞为什么突然这么问,于是回答:“喝酒喝傻了吧,韩将军不是说了吗,斩敌军守将,全端,留略的人头,可封关内侯。哪有姓丁的守将?” “不好了,伍长你看,那些吴军不是东西两城的守军,是敌人的援军,他们要攻过来了。”说着张尔楞慌乱的拉着伍长李佰持往吴军的方向看去。 李佰持与刘达沙看到了敌军高举的旗帜,果然不是东西两城的守军,心下大惊:“不好,快去通知韩将军,吴军攻过来了。” 张尔楞,李佰持,刘达沙这三人脚上就像抹了油一样加速的往营帐中心跑去,边跑边嘶声力竭的大喊道:“敌袭,敌袭,吴军攻过来了,吴军攻过来了······” 一些清醒的士兵最先反应过来,可是当他们看到没穿铠甲的吴军,手中只拿了刀剑和盾,反而不以为意的说道:“这群吴军莫不是傻了吧,穿的就像山里的土匪,这也敢来偷袭?” 于是他们开始严阵以待,拾起兵戈,准备虐杀对面的吴军。 可惜的是,也只有前部的几十个士兵反应了过来,其他的士兵不是喝高了,就是在喝高的路上,甚至还有的,饭还没吃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