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加点料——明朝要完》 正文 第1章 序章 三位奇葩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咱的料就从明末加起。话说公元1627年,大明朝出了大事了。年仅22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病不起,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说起天启这个年号,熟悉的人不多,很多人看了还以为是x战警的续集呢。朱由校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但是这位病秧子皇帝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头衔,也因为这个职业头衔广为人知,那就是木匠皇帝。因为他是本篇中占据主要篇幅的崇祯皇帝的哥哥,此后本文中爱称他为木匠哥。虽然有木匠哥的称号,天启皇帝本人还是不够出名。但是他身边可有两个大大的名人。 第一个是木匠哥的奶妈,客氏。这位客氏堪称中国历史上职业寿命最长的奶妈。一般奶妈等孩子周岁了基本就光荣退休了,最厉害的也就能工作到孩子四五岁。到了六岁还没断奶的也只能是听说过没见过了。但是这位客氏奶奶的奶妈工作一做就是22年,从木匠哥出生开始吃她的奶,一口气吃了22年,活生生的就给奶死了,这也称得上是史上第一毒奶了。这位史上第一毒奶您要是觉得还不够出名,那她还有一位更出名的老公。这位老公最牛的地方就是他是位公公。不要惊讶于老公怎么能是一个死太监,因为他是史上第一死太监,他的名字叫魏忠贤。 好了,认识了这三个人,您就可以尝试去理解当时明朝的政治核心了。当时明朝的政治分工是这样的,木匠哥负责木匠,毒奶客氏负责毒,死太监魏忠贤负责其他。通过小说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发现,小说对那段历史的描写一般都是这样的:好事都是木匠哥干的,坏事都是魏忠贤干的,客氏不认识。然而实际情况应该更接近我们上文所说,好事坏事都是魏忠贤干的,坏事很多是客氏指使的,木匠哥就真的只负责木匠。 看到这里,列位肯定满脑袋问号:毒奶客氏哪来的?魏忠贤怎么就成她老公了?木匠哥死了又怎样,太子继位就是了。下文,我们就从毒奶的故事说起。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章 毒奶的诞生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今天我们的料就从一位历史上被忽略的女强人——毒奶客氏说起。这里的毒奶,是史上第一毒奶妈的简称。公元1605年,木匠哥出生了。就是在这一年,他迎来了陪伴他一生,奶了他22年,最后终于把他奶死的客氏奶妈。当奶妈是要有前提的,首先就得有奶,而有奶就得生过孩子,生孩子就得嫁过人(一般情况下)。客氏嫁的人叫侯巴儿,生的孩子叫侯国兴,然后就毅然抛弃这爷俩去给木匠哥服务了。对于农民出身的客氏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工作。然而,其前途远远没有后来的那么光明,因为木匠哥从小就不受待见。目前主流史学界认为,原因是木匠哥他爹不受待见。木匠哥他爹朱常洛是木匠哥他爷爷朱翊钧的长子,应该是皇位人选的大热门。然而,这时候朱常洛还有一位强劲的对手,朱常洵。朱常洵是朱常洛的弟弟,俩人同一个爹,不能拼爹就只好拼妈了。朱常洛他妈是宫女,朱常洵他妈是他爸宠爱的郑贵妃,高下立判。拼妈失败的朱常洛自己都朝不保夕,就别提关心儿子了。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但是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很多温饱都成问题的人依然对自己的子女关心备至。所以,关心不关心子女和自己的身份c处境c经济状况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反观明朝,历代朱姓皇帝似乎都不怎么在乎子女的感受和教育,把孩子的老师弄死啦,找流氓地痞来教育孩子啦,孩子长到十几岁都不认识啦,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自己都没怎么享受过父爱的朱常洛哪有心思去关心木匠哥啊。所以,从小陪伴木匠哥的奶妈客氏成了木匠哥的唯一依靠。 木匠哥的童年是悲惨的,因为他被彻头彻尾地忽略了,以至于他的奶妈一直工作到了木匠哥十四岁,还没有人发现他身边的奶妈超期服役。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木匠哥他妈死了。对于任何一个孩子,亲生母亲的故去都是天大的事。但是对于木匠哥,他妈似乎并没有在他生命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甚至没有发现他的奶妈过期了。就在这样爹不疼妈不爱的环境中,陪伴木匠哥成长的应该只有奶妈客氏和王府里的木匠。就是这两位塑造了木匠哥的三观,让他有了独特的爱好,奶妈和木匠。第二年,木匠哥十五岁的时候,他爷爷朱翊钧驾崩了,明朝迎来属于木匠哥他爸爸朱常洛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比较短,只有一个月。连续的至亲离世对木匠哥绝对是个好消息,首先,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就没怎么对他好过,其次,这些人死了皇位就是木匠哥的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木匠哥的身份先是变成了太子,继而变成了皇帝。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说,这可的确够他忙活的了。但是,有人比他更忙活,这个人就是奶妈客氏。而客氏忙的事是找对象。客氏虽然是木匠哥的奶妈,说白了身份也就是个宫女。而宫女找对象的目标只有两个,要么是皇上,要么是太监。至于皇上,是可遇不可求的,主动找皇上的机会是没有的,只能被动地等皇上来找你。皇上就一个,宫女好几千,而且还有专职陪皇上睡觉的三宫六院,等皇上宠幸某个宫女,概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现实的宫女们开始退而求其次了,太监虽然不完整,好歹曾经也是男人啊。宫女和太监的组合还有个专用的名字——对食。客氏找对象的目标就是太监。与大多数宫女找太监当对象是为了解决一些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同,客氏找对象的目的很明确,为了权力。目的明确了,方向也就明确了,找太监要找有权的。朱常洛手下的当家太监非王安莫属。可以说朱常洛能当上皇帝一多半都是这位老王太监的功劳,人家投资那么大,分红也是应该的。朱常洛登基之后,王安就成了太监中的翘楚。但是估计这位老王太监年纪大了,地位又高不可攀,所以客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老王手下的第一心腹,魏朝。就这样魏朝成了木匠哥的奶爸。 就在客氏官场情场双得意的时候,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敌人,木匠哥的后妈李选侍。上文中说过,木匠哥在十四岁的时候丧母了。木匠哥他爹就很随意地把木匠哥托付给了后妈李选侍。李选侍与客氏的权利欲不相上下,而且后妈的身份比奶妈还是高得多的。李选侍控制了木匠哥,让他无法与外界沟通,从而掌握了大权。就连客氏也失去了接近木匠哥的机会,地位岌岌可危。关键时刻,老太监王安再次站了出来,他联合以杨涟为首的文官集团,展开了与李选侍集团的斗争。斗争的手段,是忽悠。李选侍集团主要人物有两个,第一个是李选侍,应该基本没读过书,第二个是魏忠贤,宫中外号魏傻子。这俩领导人的智商应该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具有多年政治斗争经验的王安决定给他们下套。李选侍控制了木匠哥,又没法冲到宫里抢人,那就只好把他们诓出来了。正好木匠哥他爹的丧事还没办,可以搞个遗体告别仪式。爹的遗体告别仪式儿子总要参加,而且要向爹的遗体单独行礼。就在木匠哥行礼之后,王安抱起木匠哥就跑,在一众文官的接应下逃离了李选侍的控制。之后在王安和文官集团的安排下,木匠哥顺利继位,并强迫李选侍搬出了皇宫,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移宫案”。木匠哥继位一个月,就册封客氏为“奉圣夫人”,标志着客氏此难顺利度过。此次劫难中,李选侍和魏忠贤是客氏最大的敌人,而王安和文官集团客观上帮助了客氏,是她的朋友。 然而之后的客氏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善待朋友打击敌人,而是和敌人开始眉来眼去。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3章 神偷奶爸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客氏奶妈开始和自己的敌人眉来眼去,这个敌人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是在“移宫案”中最神秘的角色,他本来是李选侍集团的主要成员,却在李选侍集团倒台之后继续发光发热。其中的原因只能是,魏忠贤倒戈了。李选侍曾与魏忠贤密谋,逼木匠哥封李选侍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而这一密谋被王安知道了,王安又通知了文官集团,才有了后来的抢木匠哥的戏码。但是李选侍和魏忠贤的密谋怎么会被王安知道?我们再来看看魏忠贤和王安的关系。魏忠贤当太监以来,一直是魏朝的小弟,而魏朝是王安的心腹。所以,魏忠贤真正的身份,很可能是王安安插在李选侍身边的卧底,忽悠李选侍,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李选侍倒台了,王安和文官集团获胜了,魏忠贤却得到了提拔。 魏忠贤出色的无间道能力不但被王安看重,还被客氏看上了,开始和他眉来眼去。客氏的目的很简单,希望他继续干无间道。因为客氏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王安和文官集团已经不再是她的朋友。从本质上讲,客氏与李选侍与木匠哥的关系是一样一样一样的,所以王安和文官集团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她。客氏的预感是正确的,就在木匠哥继位的第二年,文官集团开始对客氏下手了,然而整个事件的过程非常扑朔迷离。首先,是木匠哥要结婚了。然后,奶妈客氏很不开心。再然后,木匠哥相奶妈表态,我跟谁睡都听你的,还赏了奶妈客氏很多地(香火田)。以上这些举动,傻子都能看出其中的问题。皇上结婚哪里轮得到奶妈不高兴?而且皇上跟谁睡凭什么要听奶妈的?除非皇上之前都是跟奶妈睡的。估计文官们也看出问题了,所以开始上疏要求皇上结束与奶妈的亲密关系。木匠哥的回复是,皇后年龄太小,我需要一个成年女性照顾。这回答就更暧昧了,在古代男性十五六岁普遍结婚生子了,当爹了还要成年女性照顾,这个照顾的含义很丰富啊。所以文官集团态度很强硬,硬是生生把客奶奶从宫里给请出去了。文官强硬,木匠哥更强硬,奶妈走了我绝食。从早晨客奶妈出宫到晚上掌灯,木匠哥愣是水米没打牙,大有非奶不吃的架势。这下文官傻了,总不能为了一个奶妈把皇上饿死不是,而且这种皇上娶奶妈的先例在他们老朱家也不是没有。木匠哥非得吃奶,那就吃吧。就这样,客奶奶安然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劫难。 此次劫难让客奶奶和文官集团彻底撕破脸了,客氏奶奶决定出手了,她出手的目标不是文官集团,而是文官集团的老朋友,王安。客氏的头脑很清醒,在没有足够的权力的时候是没法和文官集团斗的,而她能争取的权力只有宫里的权力,能替她争取权力的,只有擅长倒戈的魏忠贤。于是客氏开始实施夺权计划的第一步,把她和魏忠贤的关系公开化。这一举动让魏朝坐不住了,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客氏的对象。当了太监还能戴绿帽子,估计也是没谁了,而且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还是自己的小弟。魏朝出离了愤怒,在宫中直接跟魏忠贤吵起来了。这一吵,把木匠哥都惊动了。面对自己这俩便宜奶爸,木匠哥表现得很淡定,表示尊重客氏的意见,让客氏自己选。客氏毫无疑问地选择了魏忠贤,这一结果让魏朝在宫中彻底抬不起头了。首战得胜的客氏对王安集团的乘胜追击,开始给木匠哥吹枕头风。木匠哥连晚上跟谁睡都听这位客奶妈的,更别说太监的人事任免了。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本该升职的老王太监跟皇上客气了一下,说我不胜任,皇上马上批复,不胜任就别干了。于是有两朝拥立之功的王安下课了,顶替他的是魏忠贤。上位的魏忠贤对老领导还是有感情的,不管是大哥魏朝还是大爷王安,但是他说了不算。客奶奶看明白了一点,她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文官们逼她出宫的时候没有弄死她,所以她不会给王安这样的机会。于是王安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了意外死亡名单上。 在搞定王安集团之后,木匠哥的新奶爸魏忠贤接管了宫中的所有权力,客氏已经有资本对曾经得罪自己的文官集团展开疯狂的报复行动了。然而就在此时,新的危机出现了。虽然客奶奶掌握了木匠哥的临幸管理权,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皇后怀孕了。这里的逻辑又得好好屡屡了,皇后怀孕为什么是奶妈最不希望发生的事?因为奶妈的计划是自己先怀上木匠哥的龙种。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掌握最大权力的方法不是让自己的老公当上总管太监,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对于客氏来说,只要她给皇上生了儿子,就一定能保证儿子当上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当然这要有个前提,皇后不能先生出儿子来。听到皇后怀孕的消息,客奶奶的情绪应该是及其复杂的。和皇后相比,她有数不尽的优势:首先,她生过儿子;其次,她与木匠哥发生关系应该比皇后早很多;最后,木匠哥跟谁睡都是她说了算。按照客奶奶的性格,应该只有她来大姨妈的时候木匠哥才有机会去见见皇后。所以,这一消息带给客氏的挫败感应该是非常巨大的。就好像自己是足球前锋,围着对方球门踢了九十分钟愣是没进球,自己踢累了把球回传守门员,守门员开个大脚,球进了。客氏已经不是那个当年在王府第三下四的奶妈了,她是真正的后宫之主,所以这个事不会就这么过去了。客氏选择去探望了怀孕的张皇后,以过来人的身份摆出了一副知心大姐的姿态。初为人母的张皇后也正是需要关怀的时候,各种紧张焦虑都毫无保留地向这位看似和蔼的客奶妈倾诉,其中包括了一种妊娠反应——腰痛。客奶妈马上表示这是一种常见的反应,不用担心,而且会找专人帮助皇后推拿,缓解症状。几天之后,真的有一位推拿师来为皇后服务,并彻底解决了皇后的妊娠反应——推拿之后皇后流产了。 之后,客氏奶妈在后宫中开始了严格的计划生育工作。皇后之后,也有皇妃怀孕,还有生下皇子的。但是,这些皇子不是流产就是早夭,可见客氏奶妈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还是卓有成效的。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4章 太监时代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就在客氏奶妈忙着给木匠哥“去根”的时候,她的对象魏忠贤已经跟文官集团开练了。与客氏的预期不同,魏傻子并没有像她对付小皇子一样对付文官集团,而是开始和文官集团拉关系。在魏傻子看来,文官集团既然能接受王安,那么就没有理由不接受他魏忠贤,和王安相比,他只是多了个媳妇。魏傻子没想明白,文官集团不接受他就是因为他媳妇。但魏公公的结交工作并非毫无成效,因为文官集团分裂了。 自古文人相轻,说白了就是互相瞧不起,没能耐的瞧不起,有能耐的照样瞧不起。所以文人圈子里只认关系,不认能耐。关系密切的文人集合在一起,掌握了权力,就开始排挤那些关系疏远的。木匠哥的时代,这个掌权的文人集团叫东林党。关系疏远的不被东林党接受,就只好寻求其他的门路。这个时候,魏忠贤来了。于是,一个以魏忠贤为核心的新势力开始形成,东林党给这个势力起了个不怎么好听的名字,阉党。就在客氏刚刚忙完手头的计划生育工作,准备正式跟文官集团撸起袖子开干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魏忠贤的羽翼,成了。惊讶之余,客氏改变了斗争策略,不以阴谋小动作为主,直接拉开架势明刀明枪地干。于是,明朝立朝以来最大的党争开始了。阉党成员大部分都是不被东林党接受的,不被接受的原因主要是没关系,而不是没能耐。阉党人深知东林党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想要彻底战胜他们就得寻找新的道德制高点,寻找新的道德制高点,就是包装魏忠贤。你们有孔孟圣贤,我们有魏忠贤。把自己包装得比孔孟还牛,凡是读过书的人都是不敢的,但是魏忠贤敢,因为他没读过书。阉党成功包装了魏忠贤,打倒了东林党,还在全国掀起了一片崇拜魏忠贤的狂潮。公元1624年,阉党帮助魏忠贤顶住东林党回光返照的一波攻势,并反戈一击彻底击溃了东林党。魏公公走上了人生巅峰,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只三年。这位公公背后的女人是这个时代的实际缔造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实际终结者。所以魏公公可以称得上成也奶妈,败也奶妈。 客氏并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她还在享受故事的开头。她的公公老公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兼全民精神领袖,然而在客氏眼里这些都是暂时的。真正的长久之计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所以客氏一直在努力想给木匠哥生孩子。木匠哥就惨了,一方面是如狼似虎的奶妈,一方面是等待雨露的正式编制后宫,交完私粮交公粮,白天忙完晚上忙。俗话说,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木匠哥表示,俗话说得对。虽然一直注重体育锻炼(做木匠活)和养生保健(吃人奶),木匠哥还是在二十二岁就表现出了油尽灯枯的架势。而在客氏奶妈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木匠哥的儿子也正式灭绝了。一个新的挑战出现在了客氏面前,皇位继承人问题。目前的顺位继承人是木匠哥的弟弟,朱由检。如果朱由检继位,客氏的地位就尴尬了,她变成太奶妈了。太后掌权有先例,太奶妈掌权,不仅没有先例,而且也没有可能。面对这种局面,一辈子功于心计,经历无数政治斗争的客氏奶妈展开了一个脑洞大开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是没戏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继续给皇帝当奶妈。具体计划是安排已经怀孕的女人入宫,等女人生了就说是木匠哥的种,继承皇位,客氏继续当皇帝的奶妈,魏公公继续当全民精神领袖。计划细节敲定了,可是实施过程中遇到麻烦,女人入宫需要皇后批准,就是那位被客氏派人按摩流产的张皇后。其实客氏的计划对张皇后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真给木匠哥找了个便宜儿子,便宜儿子又继位了,那么张皇后就是皇太后了,皇太后是具有相当政治地位的,特别是皇上小时候。而如果让木匠哥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张皇后就变成皇太嫂了,这个角色比较尴尬。因此,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张皇后是有可能支持这个计划的。但是,客氏忽略了一个事实,张皇后是女人。女人是种感性动物,利益和仇恨摆在一起的时候,女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利益报仇。张皇后直接找到了木匠哥,跟他说,你没儿子,如果不行了就让你弟弟继位吧。 糊涂了一辈子(也就22年)的木匠哥难得清醒了一次,他决定马上招弟弟信王朱由检进宫,当面安排传位事宜。匆匆赶来的信王朱由检见到他的木匠哥,奄奄一息的木匠哥跟他交待了两件事。第一件,你要做个好皇帝(当为尧舜),第二件,你要重用魏忠贤。这两件事,都很正确。木匠哥一辈子似乎只在回光返照的时候做了件正确的事,然后,回光返照就结束了。公元1627年8月1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22岁。 木匠哥驾崩,让明朝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更加鸡飞狗跳的时代。因为明朝将迎来一位鸡飞狗跳的皇帝,崇祯帝朱由检。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5章 皇后逆袭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书说到,木匠哥驾崩,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就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崇祯皇帝。崇祯能够当上皇帝,基本是托了木匠哥的奶妈——客氏的福。客氏对崇祯帝的继位有三大贡献。第一,客氏在木匠哥的宫中搞计划生育,把木匠哥哥的儿子都搞没了;第二,客氏对木匠哥压榨过度,导致木匠哥二十二岁就油尽灯枯了;第三,客氏得罪了张皇后,让后者宁可放弃垂帘听政的机会也要让小叔子继位。所以从客观的角度讲,客氏是崇祯帝继位的第一功臣。 然而,崇祯本人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自己年轻貌美的皇嫂似乎更值得信任。之所以在张皇后和客氏之间选择联盟,是因为崇祯实在是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一般皇族继位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最起码的让自己的亲信太监掌管后宫,让自己的老师成为文官集团的核心,以此控制朝廷。可怜崇祯一没有亲信太监,二没有老师。没有亲信太监,是因为魏忠贤。身为太监,有理由不投靠阉党吗?不投对不起自己的配置。没有老师,就要怪他爹朱常洛了。前文中说过,朱常洛对木匠哥很不好,但是对朱由检,就得加个更了,更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朱由检五岁的时候,他妈刘氏就被他爹打死了。比木匠哥还惨,朱由检不但没了妈,而且没有奶妈。他爹看在他是亲生骨肉的份上,把朱由检丢给了李选侍抚养,就是前文提到的想控制木匠哥垂帘听政的那位。李选侍也嫌弃朱由检,不久就以自己怀孕为由又把朱由检哄出去了。他爹无奈,又把朱由检丢给了另外一位李选侍,为了区别,我们称她为李选侍二号。日子还没过安稳,朱由检就忙碌了起来,忙着参加亲人的追悼会。九岁,爹死了,十三岁,养母死了,十六岁,木匠哥死了,至此,世界上还活着的亲人就只有嫂子了。于是,嫂子张皇后成为了朱由检唯一的政治同盟。 让朱由检继位,张皇后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找客氏报仇。久经政治斗争考验的张皇后明白,想让朱由检按照她的意志做事,是需要一些手段的。如何培养朱由检对客氏和魏忠贤的敌意,张皇后在朱由检进宫之前就想好了。公元1627年8月23日,在王府坐卧不安的朱由检终于接到了进宫继位的通知。当天,朱由检还见到了一位张皇后的密使,密使带来了一句话,不要吃宫里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这句话对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的震撼。贵为亲王c储君,即将继承大统的自己,竟然有人敢谋害,而且想谋害自己的人就在皇宫里,控制着整个皇宫。这个时候,少年朱由检的心理阴影面积应该能赶上整个故宫。仇恨的种子开始在这片阴影中生根发芽,少年朱由检觉得,要坐稳皇位,必须除掉客氏和魏忠贤。无疑张皇后的手段是成功的,自此之后魏忠贤对朱由检一切善意的接触在朱由检眼中都变成了充满心机的试探。饱含敌意的朱由检进宫之后拒绝了身边所有太监宫女的服侍,除了一个叫王承恩的太监——这个太监是张皇后派过来的。魏忠贤虽然脑子不怎么好使,好歹也伺候人伺候了大半辈子,看得出眉眼高低,朱由检眼中的敌意渐渐被他察觉了。 魏忠贤并不理解这种敌意的原因,但是他并不害怕,因为朝廷现在离不开他。魏忠贤不怕,客氏怕了,因为朝廷根本不需要她。客氏向魏忠贤提议,对刚上台的小皇帝进行一轮试探。试探的具体方式是,两个人一起递交辞职报告。如果皇上不批,说明皇上并没有想把他们怎么样。如果皇上批了,可以由群臣上书挽留,因为朝廷离不开魏公公。然而,崇祯的批复让他们彻底傻眼了,魏忠贤辞职,不批,客氏辞职,批了。从这个批复来看,真的不像崇祯的水平。结合此时崇祯身边的人员构成,这个处理办法很可能是张皇后(这时候已经是张太后)的建议。批复下来,客氏彻底傻了,叱咤风云半辈子(当年只有40岁)的奉圣夫人再也找不到留在权力核心的理由了。在她的人生中,很多东西可能都是假的,唯有一样是真的,那就是对木匠哥的感情。无论是在风雨飘摇的王府,还是在明争暗斗的朝堂,客氏奶妈都在呵护着那个傻傻的小木匠,陪伴他的成长,陪伴他的逝去。客氏出宫前只做了一件事,去祭奠木匠哥。在木匠哥的灵前,客氏拿出了一个包袱,里面是木匠哥剪下的指甲c头发,脱落的乳牙c血痂。这些记录了木匠哥成长的一点一滴被客氏哭着一一焚毁,焚毁的还有对木匠哥一生的感情。客氏知道,这次自己失败了。她的对手不会放过她,就像她不放过当年的王安c东林党人c小皇子和他们的妈妈。这是她最后祭奠木匠哥的机会,也是她最后正视自己的机会。我相信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都在回顾自己一生中的真c善c美。客氏一生的真c善c美都留给了木匠哥,至少对于木匠哥来说,客氏不能算一个彻底的坏人。烧完了也哭完了,客氏缓步走出了皇宫,也同时走下了历史舞台。 随着客氏的离去,张太后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这个曾经谋杀了她还没出生的孩子的女人终于败在了自己手下。我的一生已经再无诉求,小叔子,江山是你的了,好自为之吧。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6章 末日将临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客氏的出宫让崇祯觉得每个汗毛孔都说不出来的舒服,这种舒服的原因是安全,宫里安全了。感觉到安全的崇祯也第一次尝到了权力的快感。那个曾经在后宫只手遮天的人,如今自己一句话就灰溜溜地走了,当皇帝,爽!年轻的崇祯开始享受他的安全,也开始享受他的权力。但是他发现,他的权力受阻了,这个阻力就是魏忠贤。这个时期崇祯与魏忠贤的交流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崇祯说,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这么办。魏忠贤说,我回去想想。过一阵,魏忠贤找到崇祯说,你的想法不行。崇祯说,为什么?魏忠贤说,我找人告诉你。过一阵,一个文官来给崇祯解释他的想法为什么不行。如此循环。 这还真不是魏忠贤欺负崇祯,而是他真的不行。崇祯当年才16岁,放在今天也就初中毕业,更何况崇祯还没上过学,连老师都没有。就这么个闲散小青年,头一天还在街头闲逛呢,第二天突然当上了,他怎么可能懂治国?他对军国大事的想法要是有可行性,非洲那些酋长国早就都成发达国家了。但是魏忠贤的水平也强不到哪去,所以每次崇祯提出自己的想法,魏忠贤都得去跟大臣们商量,崇祯问他想法为什么不行,他是真不知道,还得找大臣来解释。但是在崇祯眼里,你这就是瞧不起我!我都当皇帝了你还敢限制我的权力,我给你点颜色看看。圣旨下,调魏忠贤到凤阳府看祖坟,钦此。这道圣旨导致朝廷地震了。东林党的残余和阉党的反对者们嗅到了机会,开始了对魏忠贤的落井下石。同时,阉党成员开始为魏公公求情,理由之前说过,朝廷离不开他。青春期的崇祯正好是心理叛逆的年龄,你们说朝廷离不开他,我就非得离开他,而且永远离开他。崇祯派出锦衣卫抓捕魏忠贤,并且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魏忠贤。魏忠贤很识趣,自尽了。一带权臣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大明朝的,是一个阉党。 阉党虽然叫阉党,其实就是一伙政治势力,跟阉不阉没啥关系。所以,魏忠贤死了,阉党还在。他们跟崇祯的交流方式和魏忠贤一样,继续否定崇祯的意见,因为他们还要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崇祯失落地发现,弄死了魏忠贤,他的权力依然受阻。这些阉党大臣们还是像魏忠贤活着的时候一样,一样说他这想法不行,那想法不行。崇祯还没法跟他们说,你们行你们上啊。因为他们就是行,而且他们上了。但在魏忠贤事件中,崇祯发现了一伙人,那些对魏忠贤落井下石的人。崇祯觉得,这些人是支持自己的,他们给了崇祯信心,就算把阉党都干掉了也不愁没人干活。于是崇祯开始和这些人接触,计划除掉阉党。除掉一个党和除掉一个人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个把持了大部分朝政的党。可以说,想平稳除掉阉党,是个系统工程。然而,那些反对阉党的人以愤青居多,崇祯又正好是在愤青的年龄,这两拨人一拍即合,管他三七二十一,撸起袖子开干吧。明朝的皇权的是非常可怕的,当初魏忠贤c客氏看似无所不能,其实全靠皇帝的支持。因此,皇帝想除掉阉党,其实阉党毫无机会。借给东林党翻案,二百多阉党成员获罪,盛极一时的阉党就此灰飞烟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行动中崇祯选择了一个好盟友,就是那些对魏忠贤落井下石的人。这些人是当时的主流文人,在阉党倒台之后彻底掌管了话语权。崇祯扫除阉党客观上帮助了这些人,因为阉党腾出来的官位都是他们的。所以,阉党倒台之后,作为回报这些人开始了对崇祯的胡吹。什么英明神武c真知灼见,都不足以形容这位年轻天子,他以雷霆手段扫除了一手遮天,为祸多年的阉党,使朝廷吏治清明,内外一新,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实际情况是,扫除阉党之后,政府停摆了。阉党是当时朝廷的核心成员,所以朝廷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人,至少一时半会离不开这些人。这个道理阉党成员看懂了,魏忠贤看懂了,连木匠哥都看懂了,但是崇祯没看懂。木匠哥自己不行,自己知道,所以治国要靠魏忠贤。他给崇祯留下两句遗训,当个好皇帝,重用魏忠贤。第一句是客气客气,第二句才是干货。而崇祯自己不行,自己不知道,所以他把木匠哥的两句遗训理解反了,第一句当成了干货,第二句当成了客气客气。理解反了遗诏,处理掉了阉党,崇祯开始抓瞎了。这时候国家面临三大问题需要处理,第一,北方大旱,第二,后金威胁,第三,东南海盗。要处理这三大问题,前提是恢复政府的运转。崇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新内阁,然而他不会。十六岁的崇祯对于人事任免毫无经验,也毫无见解,就像他不明白把阉党都开了会发生什么一样。于是,他只能跟大臣们商量,让大臣们推荐内阁人选。结果是,大臣们推荐的人数多于内阁编制。崇祯的问题来了,让谁入阁不让谁入阁,谁胜任阁臣中的什么位置,完全两眼一抹黑。讲道理是不行了,那就不讲道理好了,崇祯产生了一个脑洞大开的选人方式——抓阄。抓阄,就是靠赌博决定内阁人选。说起赌博,这可是魏忠贤先生的毕生爱好。两个人的区别是,魏忠贤决定大事靠和人商量,娱乐的时候靠赌博,而崇祯娱乐的时候和人商量,决定大事靠赌博。于是,崇祯统治下的第一场闹剧拉开了序幕,十几位饱读诗书的国家级领导人开始撸起袖子,往掌心吐唾沫,拼手气。要是周围在站上一圈人,伸长脖子,等起眼睛,高喊:有了!有了!气氛就彻底赶上赌场了。最后,抓到的人兴高采烈,没抓到的人垂头丧气。没抓到的人不服也没用,崇祯可以用一句愿赌服输把他们都打发了。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内阁,的成员就这么确定了。 抓阄产生的内阁终于上任了,开始解决国家的问题。拖了这么久,之前说的三大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北方大旱,受灾最严重的陕西因为朝廷没有作为,已经发生农民起义了。第二,后金方面,因为政府停摆,预防后金的辽东边军欠饷,已经发生哗变了。第三,东南海盗,已经做大了,开始大量吸收东南沿海老百姓加入。面对这样的局面,新任内阁展现出来了独特的智慧——把责任推给阉党。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这样的论断,崇祯接手的国家就是个被阉党折腾得千疮百孔的国家,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内有起义外有强敌,所以亡国不怪他,怪阉党。但是实际情况是,阉党当政时期,官员腐败肯定是有的(历史上从来都有),是否民不聊生就不可考了,至少没有大规模起义,而且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胜利(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而以上说的种种亡国之相,都是在阉党倒台之后才出现的。把锅甩给已经倒台的人就这点好处,他们已经没有辩解的机会了。这件事让崇祯产生了一种思维模式,大臣们对他的胡吹他信了,他相信自己就是圣明天子,自己的想法都是可行的,出了问题责任都是别人的。 吹归吹,黑归黑,皇上再圣明,阉党再不是东西,国家的问题也还是得处理。新任内阁虽然是抓阄产生的,好歹也是大臣们推举出来的,客观来说还是有点水平的。针对朝廷面临的三大问题,他们推荐了三个人。那么,这三个人到底是谁?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7章 能人出场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未解决明朝当时面临的三大问题,抓阄内阁推荐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杨鹤,熊文灿和袁崇焕。 杨鹤是个有见识的人,其他人对陕西的农民起义一头雾水的时候他就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论断,这些起义军都是明朝的老百姓,起义只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所以对付起义军很简单,三条,发放赈济,减免赋税,围剿招抚。首先是得让当地的老百姓能活下去,朝廷先发点钱,让他们把日子过起来。然后不盘剥他们,让他们把日子过好,有盼头。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有了盼头,就不会起义,也不会支援起义军。起义军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很难维系,朝廷吓唬吓唬他们就投降了,又变回老百姓。老百姓日子过好了,继续给朝廷纳税,皆大欢喜,不伤元气。崇祯和内阁都对杨鹤先生的观点表示了极高的认同,你行,你上吧。崇祯皇帝有个优点,封官从来不小气。当即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负责处理陕西农民起义的相关工作。杨鹤也没客气,让我去可以,给钱给政策。发放赈济得有钱,减免赋税得有政策。崇祯说行,户部赶紧给钱。户部说,没钱。 按理说朝廷刚刚打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应该是很富裕的,因为权奸往往很有钱。在这之前,有过严嵩跌倒,万历吃饱的先例,在这之后,也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后例。但是魏忠贤跌倒,崇祯没吃饱,不但没吃饱,反而挨饿了。木匠哥在世的时候,明朝的财政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因此朝中多次出现放弃辽东的提案。阉党党政之后,财政也是勉励维持。不过好在阉党内部比较团结,办事效率高,可以拆东墙补西墙,也算过得下去。然而,阉党倒台的时候,政府停摆了。结果就是东墙拆了,西墙没补,好好的四合院变成大野地了,财政彻底崩溃了。新的内阁虽然上任了,但是屁股都还没坐热,工作完全不熟悉,情况完全不了解。还没法找人问,因为熟悉工作c了解情况的那些都在监狱里呢。实在没办法,崇祯忍痛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内帑),又让户部凑了一点,好不容易把杨鹤打发了。 杨鹤办事效率还是可以的,到陕西上任之后,马上发钱。发钱的效果立竿见影,很多起义军的家里都拿到了钱。拿了钱,就给自家孩子捎话,朝廷发钱了,日子过好了,别在外面瞎折腾了。杨鹤也公布了对起义军的政策,接受朝廷招抚,既往不咎,而且朝廷负责安置工作。起义军一看,本来起义就是为了活命,起义活命是有风险的,投降活命是没有风险的,那么就投降吧。几个月的时间里,陕西的起义军全部投降,陕西全境平定。 下一个,该熊文灿出场了。老熊也是个有见识的人,而且学习能力强。前面有了杨鹤,可以有样学样。熊文灿提出,东南沿海的海盗都是明朝的老百姓,起义只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所以对付海盗很简单,三条,发放赈济,减免赋税,围剿招抚。崇祯说,怎么听着有点耳熟。熊文灿说,让我去可以,给钱给政策。崇祯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是崇祯耍赖,是真的没钱了,钱都给杨鹤了。熊文灿不敢要皇上的命,于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要钱没有,给我官可以吧?崇祯说这个没问题,当即升熊文灿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熊文灿说,不是封我的官,是给我封官的权利。崇祯想了想,不花钱就行。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8章 中华海魂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带着官员任免权的熊文灿出京上任了。在福建,他遭遇了当时东南亚第一大海盗,尼古拉斯一官。这人还有个中文名,郑芝龙。如果您不知道这个名字也没关系,他还有个身份,郑成功他爹。郑芝龙本名郑一官,年少出海,先跟着自己的舅舅混。因为学习能力强,学会了葡萄牙语,开始跟着葡萄牙人混。在葡萄牙人的教堂,郑芝龙皈依基督教,接受了洗礼,取教名尼古拉斯一官。后来郑芝龙加入了李旦海盗团,跟着李旦在日本海混,还娶了个日本媳妇,就是郑成功他妈。郑芝龙被李旦派去跟荷兰人打交道,他帮助荷兰人打击西班牙人,以此获得了荷兰人的信任。就在这时,李旦去世,郑芝龙继承了李旦部分财产,开始单干,郑芝龙海盗团成立,并把总部从日本迁到台湾。到了台湾,郑芝龙开始向祖国发展势力,大量从福建招募人手。就在这个时期,他招募到了海盗团核心成员十八人,结拜号称十八芝。作为十八芝的首领,小郑正式改名郑芝龙。1627年,二十三岁的郑芝龙率领十八芝进攻泉州。这时候正好是崇祯除阉党的时候,政府停摆中,暂不对外营业。已经断饷的明朝水军灌水还可以,打仗?不发工资凭什么打仗。郑芝龙打来了,那就投降郑芝龙吧。就这样,郑芝龙收编了大量明朝水军,队伍迅速扩大。郑老大毕竟海商出身,明白一切的基础是经济。因此,他在队伍规模扩大后开始扩张经营势力,成为了北到日本,南至印尼,东至太平洋,西至马六甲的海上霸主。而且,郑芝龙海盗团与其他海盗团不同,他们的主营业务并不是抢劫,而是收保护费。向郑老大交了保护费,可以得到郑老大发的令旗。挂着郑家令旗的船,其他海盗是不能抢的。要是抢了,郑老大是要带着队伍上门砍人的。郑老大为他统治的海域带来了新秩序,也给自己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熊文灿来到福建的时候,郑芝龙手下已经有海盗三万多人,海盗船一千多艘。此前明朝地方官员想联合荷兰东印度公司夹击郑芝龙,东印度公司没接茬,还把消息告诉了郑芝龙。郑芝龙给气乐了,就你这水平,我不欺负你就算给你面子了,你还想来欺负我?于是集合队伍,从厦门出发进攻东山,对明朝进行报复性打击。熊巡抚可谓来得很不是时候,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来了,就得硬着头皮上了。不幸中的万幸是熊文灿来福建没带钱,而带了官职任命权。因为郑芝龙根本不缺钱。既然不缺钱,那就用官位砸死你。熊文灿派出了特使,在半路遇到了去进攻东山的郑芝龙。这里就要展示熊文灿出色的沟通手段了,他向郑芝龙传达的意思并不是希望你投降,而是你是个人才,朝廷需要你来做官。郑芝龙问,我能当什么官?熊文灿出手就给了个海防游击将军。明朝游击将军的官阶并不高,但是加了海防两个字就不一样了,因为明朝海军的最高官阶也就游击将军,相当于海军司令。另外。这个官位虽然不高,但是充满诚意。一般对于山贼海盗的招抚都是充满不信任的,所以一般都是给个文官,然后把你手下的队伍遣散。稍微好一点的,还让你带兵,但是给你换个地方,山贼让你下水,海盗让你入城。例如北宋时期宋江被招安之后,这伙北方的土匪就被调到南方打仗了,管你是不是真投降,先让你水土不服。能让被招安首领继续带领原班人马,继续活跃在原活跃地区的,实属罕见。这一招打动了郑芝龙,他撤了进攻东山的兵马,表示愿意和熊文灿谈谈。为了防止熊文灿忽悠自己,郑芝龙还派人摸了摸老熊的底,发现这人确实是钦差大臣,手里也确实有封官的权力。于是,郑芝龙和熊文灿的谈判开始了。郑芝龙先发问,你能给我什么?熊文灿答,给你衣锦还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流落在外的人。中国人最大的心愿是获得乡亲和祖宗的认可。即使再有钱,即使再有势力,当海盗都没法获得乡亲和祖宗的认可,乡亲还好说,最难糊弄的是祖宗。当官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获得朝廷的认可,而且可以获得乡亲和祖宗的认可,对于海外漂泊的郑芝龙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诱惑。郑芝龙又发问,朝廷需要我做什么?熊文灿答,朝廷会给你支持,让你平定其他海盗。郑芝龙是海盗中最大的,却不是唯一的。多年休克的明朝海军使得东南沿海海盗遍地,其中大股势力包括李魁奇c钟斌等。这些人和郑芝龙属于竞争关系,消灭他们等于扩张郑芝龙的实力。郑芝龙最后问,这些海盗中朝廷为什么选择我?熊文灿答,其实其他海盗我也联系了,谁先投靠朝廷,就支持他打其他人。熊文灿的诚实再次打动了郑芝龙,并且让他做出决定,马上接受招安。 熊文灿对郑芝龙是很够意思的,在之前答应的海防游击将军基础上,还给他弄了个响亮的名号:五虎游击将军。并且真的出钱出粮支持郑芝龙的海盗平定事业。事实证明,同行是冤家,有了朝廷的支持,郑芝龙对昔日的同行毫不手软,一举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各路海盗。因为平定海盗的战功,熊文灿再次给郑芝龙官升一级,提成了总兵。对于熊文灿来说,这就是空手人情,游击将军是海军司令,总兵还是海军司令。只是军衔高了,职务没变,待遇也没变,因为郑芝龙是自筹粮饷。但是对于郑芝龙来说,他感受到了熊文灿的善意,跟朝廷合作只占便宜不吃亏。于是,关系越走越近的两个人开始谋划更大的事,对荷兰东印度公司下手。 熊文灿招降郑芝龙的历史意义堪比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招降德雷克,二者几乎是同一时代。公元1581年,伊丽莎白女王招降英国海盗德雷克,组建了英国皇家海军。依靠这支海盗组建的皇家海军,英国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结束了西班牙对大海的统治,开始走上了英国称霸世界的道路。公元1628年,大明福建巡抚熊文灿招降海盗郑芝龙。依靠这支海盗组建的海军,大明战胜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获得了整个东洋和南洋的控制权。在郑芝龙的经营下,明朝建立了人数超过二十万,战船超过三千艘的华丽海军。在当时,这支海军足以称霸世界。然而,大明的领导者崇祯并不这么想,你们这些海盗不给我惹事就行,称霸什么世界?世界在哪?不知道。大海啥样?没见过。 西北的事和东南的事表面上都解决了,下面就该最后一位仁兄出场了,他要去解决东北的事。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9章 我是传奇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解决崇祯初年三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人要出场了,这个人在当时可是鼎鼎大名的名人,搁现在绝对大v加网红。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在现在知名度很高,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碧血剑》。袁崇焕在明朝知名度很高,是因为他是大明朝唯一战胜过后金的人,而且战胜了两次,还都是逆风翻盘。后金,由努尔哈赤建立,发源于赫图阿拉城。建立之后就对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先后攻占了明朝的抚顺c沈阳c辽阳c锦州,兵锋直指山海关,威胁北京。袁崇焕在蓟辽督师孙承宗的支持下扩建宁远城(辽宁省兴城市),建立了凭城用炮的新战术,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并击伤后金大汉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在撤军后不久努尔哈赤就驾崩了,后金当然不承认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打死的,说是病死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后金有幸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代英主。皇太极上台之后,没有急着找明朝报仇,而是选择柿子先挑软的捏,事实证明这一选择非常正确。被皇太极选中的软柿子,就是朝鲜。朝鲜当时是明朝的属国,万历时期差点被日本灭了,还是明朝出兵帮他们复国。这些对明朝感恩戴德的棒子实在是不擅长打仗,在四大贝勒之一阿敏的攻势下毫无悬念地投降了。平定了朝鲜,皇太极稳固了政权,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明朝。 这时的袁崇焕已经收复了锦州。锦州,堪称关外第一战略要地,近代我党能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占领了锦州。皇太极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率兵围攻锦州。锦州守将赵率教一出手就是三招。第一招,用袁崇焕发明的凭城用炮的战术抵抗;第二招,用议和的方式忽悠皇太极;第三招,找袁崇焕求援。身处宁远城的袁崇焕接到求援信后表示,锦州城和宁远城一样,都是自己亲自监督下加固的,质量绝对有保证,不需要增援。皇太极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准备佯攻锦州,偷袭宁远。当皇太极辛辛苦苦带着队伍跑到宁远城下的时候,发现袁崇焕就在这里,防守比锦州城还严实。这时候有满桂带着人在后金补给线上打游击,又有毛文龙带人从皮岛出兵攻打皇太极的老家,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撤兵。皇太极的此次撤兵称不上败退,还是比较从容的,临走找到满桂猛踩了一顿,还把明朝新修的大凌河和小凌河城给毁了。 此次战役双方均无斩获,相比于宁远大捷,从战果和意义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战果上,宁远大捷重伤了后金大汉努尔哈赤,意义上,宁远大捷是明朝第一次挡住了后金的进攻。虽然都是被动防守,宁远之战从战果到意义都称得上大捷,但宁锦之战就要逊色很多了。然而阉党发现这是一个包装营销的好机会,把宁锦之战包装成大捷,就会多出许多军功。既然军功是包装出来的,也就不必按劳分配了。虽然不是按劳分配,一线的指战员们还是得到了应有的封赏,例如赵率教c满桂c毛文龙等。袁崇焕因为没有出现在第一线,所以封赏较少,官升一级。袁崇焕就不服了,我虽然没去第一线,好歹也是总指挥,怎么功劳还不如朝廷里那些做后勤保障工作的?有明白人告诉他,这次军功是按关系分配的,那些做后勤保障工作的是因为跟魏忠贤关系好才有军功,你军功少是因为没站队表忠心,跟魏公公拉关系。袁崇焕恍然大悟,开始在辽东给魏忠贤修生祠。生祠修好了,拉关系的文书上交了,封赏还是没增加。袁崇焕很纳闷,跟人一打听,生祠修晚了,那一拨封赏没赶上。袁崇焕彻底郁闷了,这么整老子,老子不干了!就这样,袁崇焕辞官了,回老家东莞,享受几天莞式服务。 客观地说,袁崇焕堪称明末第一战术大师,是明朝唯一在后金军队面前没吃过败仗的将领。每次战斗局势都是大逆风,被人堵在高地上打。但是袁崇焕就是能做到心态不崩,又不上头,硬是耗到你状态不行,同时还派人偷你家。第一战术大师,就这么辞官回家了,朝廷又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0章 迎刃而解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袁崇焕的离去并没有给明朝造成实质性损失,皇太极并没有再去宁锦防线找麻烦。直到崇祯党政,阉党倒台,辽东边军因欠饷发生哗变。这时候才有人想起袁崇焕,他是那里的老领导,那边出了问题他应该搞得定。享受这莞式服务的袁崇焕接到的圣旨,让他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c兵部左侍郎。身在东莞的袁崇焕对朝廷和辽东发生的事情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他马上给出了自己的答复,不去。崇祯有点蒙。袁崇焕的举荐者,内阁大学士钱龙锡站出来表示,官封得还不够大。其实都察院右都御史c兵部左侍郎已经是二品官位c国防部副部长了,对于一个赋闲在家的人已经不可想象了。但是崇祯封官从来是不吝啬的,你说不够大,那就来个更大的。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c蓟辽督师,直接给你国防部部长加大军区司令。与前文中说过的郑芝龙相似,袁崇焕从这个任命中看到了皇帝的决心和态度,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皇帝如此看重自己,也是该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时候了。从白丁直接跃迁国防部部长c大军区司令的袁崇焕向着北京出发了。 到京之后,袁崇焕受到了群臣的热烈欢迎和崇祯的亲切接见,收拾烂摊子的人可算来了。在崇祯还是小屁孩的时候袁崇焕就已经鼎鼎大名了,所以对于崇祯来说相当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人物,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崇祯第一次在紫禁城云台门召见了袁崇焕,二人亲切交谈,并且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共同表示要为大明朝的复兴努力奋斗。最后,聊嗨了的袁崇焕表示,把辽东交给我您就请好吧,五年之内把事儿给您平了。崇祯听了非常高兴,表示坚决支持袁崇焕的平辽事业。跟皇上聊完出来,袁崇焕身后还跟了个小迷弟,给事中许誉卿。小迷弟拿着小本本找到袁崇焕,想要深入学习一下五年平辽的具体方案。没想到袁崇焕却说,没有方案,随口一说,哄皇上高兴的。许誉卿傻眼了,他好心提醒自己的爱豆,咱这皇上军政全都两眼一抹黑,什么叫可行性完全不知道,你是哄他,他却可能当真。到了五年,皇上不会管什么客观条件实际情况,就问你答应的事为啥没办成,你咋办?袁崇焕睡不着了。 辗转反侧了几个晚上,袁崇焕终于想出一个说辞,跟皇上说,五年平辽要建立在粮饷充足的基础上,要平辽先给钱。皇上也不是白给的,开始跟户部官员唱起了双簧。他跟户部尚书毕自严说,袁督师平辽,你得给钱啊。毕自严说,没钱。崇祯问,怎么没钱?毕自严说,辽东边军欠饷都几个月了,导致士兵哗变,把我的亲弟弟宁远巡抚毕自肃都抓起来了,要是有钱我早就给了。崇祯跟袁崇焕说,你看,不是不给你钱,是真没钱,但是五年平辽是你答应的,不能反悔哦。袁崇焕又睡不着觉了。 几个不眠之夜之后,袁崇焕找到了崇祯,说这次我有一个省钱的办法。崇祯一听省钱,眼睛马上亮了,什么办法?袁崇焕说,跟后金议和。一听议和,崇祯有点泄气,这事有点伤面子。袁崇焕马上表示,议和以袁崇焕的名义私下进行,谈成谈不cd不会有损国家形象。听到这个提议,崇祯的态度有所缓和。见皇上松口了,袁崇焕开始介绍议和的好处。大明朝现在财政困难,议和之后可以节省大量军费开支,省下这笔钱,就能让大明把这口气缓上来。等大明财政运转良好了,可以再跟后金叫板。大明毕竟是大国,后金毕竟是小国,等大国缓过劲来了,耗也能把小国耗死。崇祯听了频频点头,那就先缓一步,五年平辽就当成五年议和吧。袁崇焕说,以我的名义议和,得给我更大的权,要不老有人使绊子受不了。崇祯当即表示没问题,收了辽东地区其他人的尚方宝剑,都给袁崇焕,权够大了吧? 带着尚方宝剑,袁崇焕上路了,重新踏入他阔别三年的辽东。袁崇焕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辽东。这位辽东的老领导一到,哗变的士兵马上表示信得过袁督师,不再闹事。而这时,被哗变士兵抓起来的宁远巡抚毕自肃已经饿死了。他的亲哥哥户部尚书毕自严向朝廷表示,欠饷的责任在户部,毕自肃属于因公殉职,应该给予抚恤。崇祯一看,责任在户部不就等于责任在皇上吗,那怎么行?责任就在毕自肃,他没管好手下的兵,死了活该。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心寒的,好在知道的人比较少。士兵哗变的小插曲过去了,袁崇焕开始在辽东大展拳脚了。他一方面整顿军务,积极备战,一方面开始联系皇太极,准备和谈。皇太极的回复是,愿意和谈。 如果说这个时期明朝很困难,那么后金就称得上更困难了。前文说到过,明朝遇到的三大问题之一是北方大旱。北方大旱,对于明朝来说受灾的是陕西省,而对于后金来说,受灾的是全国。虽然全国受灾,一带英主皇太极统治下的后金毫不示弱。与很困难的大明自顾不暇相反,更困难的后金选择了去欺负最困难的蒙古。大旱对后金影响很大,但是好歹后金的领土靠近渤海,又有辽河c沈水两条不断流的大河,日子还算过得去。蒙古就惨了,本来就是北方内陆,地上有水的时候只能长点草。这一干旱,草都不长了,只能吃土了。蒙古这个时期已经分裂为几大部落,其中最大的是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对于明金战争长期保持中立,而察哈尔部一直是明朝的军事联盟。皇太极这次的目标,就是察哈尔部。可怜的察哈尔人正吃着土等待盟国大明的经济援助呢,大明没等来把皇太极等来了。皇太极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对极度困难中的察哈尔部穷追猛打。这一战的成果不但驱逐了察哈尔部,而且逼降了科尔沁部。战后为了稳定与蒙古人的关系,皇太极开始疯狂地迎娶蒙古各部的女人。然而,蒙古各部适龄贵族女子有限,皇太极需求量又大,所以出现了大量娶了姑姑娶侄女,娶了大姨妈娶外甥女的情况,皇太极的后宫里,辈分那叫一个乱。而且这一顿疯狂迎娶之后,皇太极的后宫从嫔妃到宫女几乎清一色的蒙古人,一进后宫一股蒙古包味。但是为了国家发展壮大,这些都能忍,这就是一代英主。虽然战胜了察哈尔部,获得了蒙古人的支持,但并不能解决后金经济上的困难,抢劫叫花子发不了财。就在最困难的时候,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再次回到辽东,真是捶胸叹气加嘬牙花子。这时候袁崇焕提出了议和,皇太极欣然接受。 陕西民变被招安了,东南海盗被平定了,后金皇太极同意议和了,崇祯初年的三大问题表面上都解决了。然而,朝廷内部开始出问题了。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1章 搅屎棍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提到,崇祯的第一届内阁是抓阄抓出来的。按理说,抓到的欢天喜地,抓不到的愿赌服输。但是在权力斗争面前,从来就没有愿赌服输。抓阄失败的人中,有一个叫温体仁的人表示对抓阄结果不服。他的应对方式是,从抓阄成功的内阁成员里踢出去一个,自己就有入阁的机会了。他选择的目标很精准,因为他摸透了崇祯的脾气。崇祯曾经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阉党限制了,所以他对结党深恶痛绝,不是怕他们结党营私,是怕他们结党限制自己的权力。温体仁这次选择的目标是钱谦益,钱谦益除了阁臣的另一个身份是,东林党的党魁。东林党并非一个公开组织,所以崇祯对钱谦益的这层身份应该是不知道的。既然你有这么一个让皇上不喜欢的身份,扳倒你就只差一个借口了。当官年头多了,没有没把柄的,特别是在古代。很快,温体仁找到了钱谦益的把柄,一桩旧案。具体案情是,在木匠哥当皇帝的第二年,曾经让钱谦益当江浙会试的主考官。钱谦益利用手中职权,帮助考生钱千秋作弊,并录取了他。事后被人告发,但当时东林党掌权,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所以就把这事压下去了。 把柄找到了,是体现温体仁行为艺术的时候了。温体仁给崇祯上疏,故意夸大其词,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冒死弹劾钱谦益。这种夸张的措辞引起了崇祯的兴趣,钱谦益一不是宗室藩王,二不是外戚世家,弹劾他怎么还得冒死啊?这事不简单,得深入调查。于是崇祯在第二天组织了朝会,找来各方面当事人当面辩论。崇祯先问钱谦益,是不是有这么个考场舞弊案。钱谦益说,有,而且当年已经处理过了。崇祯问,怎么处理的?主管司法的刑部尚书乔允升说,此案主犯是当时另外两位副考官,钱谦益负有领导责任,但钱谦益事后有自首情节,因此从轻处罚,罚俸禄三个月。温体仁说,这些都是假的,钱谦益就是主犯,而且事后有人故意放跑了案犯钱千秋,案件不了了之。崇祯问,温体仁说的是真的吗?乔允升说,不是,当年这个案子很多人都知道,案卷很多人都看过。崇祯问,谁能证明?东林党人纷纷站出来表示,案子我们知道,案卷我们看过。温体仁说,这些人结党,当年案子不了了之就是他们做手脚,案卷根本不存在。崇祯说,把案卷找出来给我看看。乔允升说,找不着了。到这,傻子也能看出这里面有猫腻了。温体仁继续补刀说,案卷不存在,但是钱千秋的试卷还在,当年他跟钱谦益私下约定,在文章每一段的最后一句写“一朝平步上青云”,钱谦益看到这句话直接录取。明朝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对考生的考卷实行誊卷和隐名的处理,就是找人把考生的卷子抄一遍,不写名字。这样考官只能看到考生的文章,但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所以录取的时候只知道录取了哪篇文章,不知道录取的人。钱千秋用的这种以某句话为暗号的方法,可以让考官通过文章知道作者,从而录取作弊的考生。崇祯让人找来钱千秋的试卷一看,果然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一朝平步上青云”。其实这个证据并不能证明考察舞弊案的主犯就是钱谦益,它只能证明钱千秋确实作弊了。但是在崇祯眼里,这是个重要的证据,这个证据证明温体仁说的话是有据可查的,而钱谦益一伙说的话无据可查。温体仁感觉到了皇上心理天平的倾斜,最后一击的时机已经来临,他开始做总结性发言:钱谦益的考场舞弊案能被压下去,是因为这些人结党;钱谦益能被推荐到内阁,还是因为这些人结党;这些结党的人势力太大,我得罪了他们,恐怕干不下去了,请皇上批准我走人。崇祯这时候已经被气得哆嗦了,温体仁不用走,那些结党的给我走!至此,温体仁完胜。钱谦益就惨了,作为文坛领袖,被皇上当庭脱了裤子打屁股(杖罚)。也许就是这个时候锻炼了钱谦益的心理素质,让他在日后的行事中觉得,不要脸也没什么。这些都是后话,打完屁股,钱谦益直接被崇祯赶出了朝廷。 钱谦益走了,内阁编制出现了一个空缺,温体仁的目的达到了。然而,他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因为弹劾钱谦益,他把朝廷里的人基本得罪尽了,所以内阁补位的时候根本没人推举他。于是,老好人周延儒入阁了。自己担了那么大的风险做了这么大的局,忙了一溜十三张,反倒给他人做了嫁衣裳,换了别人心态早就崩了。但是温体仁是个坚韧的人,是个不屈不挠的人,他相信,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次弹劾事件让温体仁认识到了结党的重要性,关键时刻得有人站出来替你说话。温体仁开始结党了,温党从此诞生。温体仁找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此次弹劾事件中渔翁得利的周延儒。周延儒也不傻,知道自己这次是捡了温体仁的便宜,所以对温体仁并不排斥。温体仁开门见山说,你能入阁很大原因是我。周延儒说,要我怎么谢你?温体仁说,跟我合作。周延儒说,怎么个合作法?温体仁说,我帮你当上内阁首辅,你帮我入阁。周延儒一琢磨,这买卖划算,周延儒温体仁政治同盟正式成立。仅有周延儒是不够的,温体仁还需要更多党羽。寻找其他党羽的思路跟找周延儒基本一致,此次弹劾事件中有大量东林党人罢官,也就有了对应人数的官员上位。这些上位的人,都是沾了温体仁的光,拉拢起来比较容易。同盟有了,党羽有了,下面就只差一个机会了。 在温体仁等待机会的时候,朝廷的内部斗争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然而,朝廷外面又出事了,而且件件都是大事。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2章 说好的政策呢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过,北方大旱加上朝廷不作为导致了陕西发生农民起义。崇祯任用杨鹤为三边总督,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招抚。招抚效果很好,陕西的农民起义很快被平定了。然而,平定只是暂时的,因为朝廷的承诺并没有兑现。杨鹤上任之前提出了三点主张,发放赈济,减免赋税,围剿招抚。其中发放赈济和围剿招抚都进行得很顺利,起义军被平定主要也是这两项工作的原因,但是在减免赋税上杨鹤遇到了阻力。首先的阻力是藩王宗室。说到这些藩王宗室,就得从明朝立朝说起了。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满脑子农民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老朱恢复了一千年前的制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虽然我们常说,可能大多数人对封建制度并不理解,不是解放之前都叫封建吗?其实封建,全称是封土建国。这个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只有商周c汉晋c明初实行过。其内容就是把全国的土地分封给天子的儿子们,建立大大小小的藩国。社会制度是要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就需要越先进的制度。朱元璋搬出一千年前的僵尸制度,当然无法适应明朝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朱元璋死后不久,他儿子朱棣就给他上了一课,武力消灭了他的钦定继承人,篡夺了皇位。朱棣得到皇位后,深感封建制度的弊病。但是朱棣很无奈,朱元璋是他爹,没法对他爹进行全盘否定。于是朱棣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封而不建。藩王照封,建国不行。因为朱棣自己就是藩王篡位,所以他对藩王非常不放心,严加限制,不但建国不行,干啥都不行。干啥都不行指的是什么行业都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全不让干,那就只剩一件事能干了,生孩子。对于明代藩王来说,生孩子不仅是种生理需求,也是一种经济效益,因为藩王家的孩子生下来就有爵位,就能领工资。所以对藩王来说,生孩子就是生钱。吃喝不愁,啥也不干就生孩子,这些朱家的子孙真的给当猪养了。就这样生来生去,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了。 给这些人的钱,就是从赋税里面出的,分封到各地的,就从各地的赋税出。所以减免赋税,陕西的藩王宗室先不干了。你皇上有全国十几个省的赋税,减免一两个省还有其他省的,我们藩王的封地就这一个省,你给减免了我们喝西北风啊?这些人在阉党党政的时候也没那么嚣张,皇上都听魏公公的,你皇亲还敢嘚瑟?但是现在阉党倒台了,崇祯主政了,而且崇祯比较重视宗室,所以这些朱们腰杆又硬了。你想减免赋税减免你的,反正我收的钱,不能少。藩王杨鹤惹不起,那就只好找皇上了。皇上表示,自己想办法。杨鹤无语了,这么下去那些招安的农民军早晚还得反。杨鹤不是一个不作为的人,他决定防患于未然,先派军队去看着那些投降的农民军。然而,他忽略了一点,军队已经欠饷很久了。前文我们说过,辽东边军欠饷导致了兵变,把巡抚都抓起来饿死了。辽东边军,属于当时明朝的一线部队,而陕西的军队属于二线部队。一线部队都欠饷了,何况二线部队。就这样,投降的农民军发现,杨鹤来的时候发了点钱,没过几天又被藩王收上去了,日子还是没法过。而监视农民军的军队发现,被拖欠的工资毫无指望,日子也没法过。两伙日子过不下去的人一合计,一起造反算了。这下杨鹤彻底傻眼了,他的军队跟着农民一起反了,要镇压只能自己亲自耍大刀了,然而自己是个文官。 有了正规军的加入,农民军的底气足了不少,以前只敢在农村晃悠晃悠,现在敢攻县城了。农民军首领王左桂看明白了杨鹤无兵可用的处境,带兵围住了韩城,虽然他没有攻城的经验,但是只要没有援军,拿下韩城只是时间问题。对于韩城被围,杨鹤想了两个对策,第一,向朝廷求援,第二,让手下组织救援韩城,这两个对策其实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朝廷救援远水不解近渴,而且全国军队都欠饷,谁有功夫援救你?手下组织救援,能带兵的都造反了,手下剩的全是文官,让他们上还不如杨鹤自己上。然而,杨鹤惊讶地发现,死马竟然真能医活。他手下的文官中站出来了一个人,表示愿意领兵救援韩城。这个站出来的人叫洪承畴,时任民政局长(参政)。杨鹤对洪承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表示了肯定,你放心地去吧,你的家小我会帮你照顾好的。洪承畴没有跟杨鹤废话,他非常清楚他首先要解决的是没有兵的问题,这个问题杨鹤是指望不上的。洪承畴集合了手下的捕快衙役,进行了简单的训练。时间紧迫,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民政局长带着片区民警奔赴战场了。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要比那百分之九十九重要得多。洪承畴就是拥有百分之一灵感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洪承畴知道就凭自己这几头蒜还不够叛军塞牙缝的,想要战胜叛军,必须智取。常规以少胜多的办法是偷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洪承畴放弃了这个选项,因为他手下这些人军事素养不行。洪承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大张旗鼓地进兵。进兵的同时使出一条诡计,让自己这支军队假装成山西的军队。于是,韩城城下,洪承畴的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叛军发起了冲锋,一边冲还一边喊,山西的援军到了。叛军攻打韩城的底气在于,陕西已经无援兵可用,就算有援兵也不成规模。但是,如果山西的援兵来了,规模肯定小不了。虽然眼前这支部队只有几十人的样子,但是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对一万多人人发起冲锋,背后大部队肯定不远。如果山西的援兵来得这么快,打韩城肯定没戏了,叛军的心态崩了,开始溃逃。叛军首领王左桂还是比较冷静的,来的是否是山西的援军还需要证实。正好叛军里有不少之前当官军的,可以让他们去看看情况。不久当过官军的兄弟回来报告,来的这支军队确实不是陕西的军队。这回连王左桂都信了,下令全军撤退。来的军队确实不是陕西的军队,因为来的根本不是军队。而且王左桂忽略了一点,这些自称山西军队的人,说话口音都是地道的老陕。洪承畴的计策不仅吓退了叛军,还鼓舞了守城的官军。听说山西援军到了,守城的官军兴冲冲地杀出城来,然而就看到了洪承畴带的几十人。面对一脸蒙圈的守城官军,洪承畴决定接着忽悠。他对守城官军说,我们是先头部队,大部队随后就到,你们既然出城了就别闲着,跟着我追杀叛军。守城官军一听后面还有大部队,底气也足了,跟着洪承畴兜着叛军的屁股就开始下黑脚。追击战是很占优势的,因为逃跑的人都是背对敌人,很少有还手的能力,只有挨打的份。就这样,逆风局硬是被洪承畴给打成了顺风局,大家开始抢人头。洪承畴这边是越追底气越足,王左桂那边是越跑心里越虚。终于,王左桂的心态也崩了,向洪承畴投降。战后一统计,叛军愣是被洪承畴带领的杂牌部队砍死三百多人,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天才,没上过战场的民政局长带着没上过战场的片区民警,竟然战胜了人数数倍于己,夹杂着大量正规军的判军。不但战胜,而且一路穷追猛打,打得王左桂走投无路,投降了。 局势暂时稳定了,但杨鹤知道,稳定只是暂时的。所以他马上给崇祯上表,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跟崇祯表示赶紧给钱,没钱早晚还得民变。崇祯回复说,没事就好。没事?你眼睛瞎了?这还叫没事?杨鹤不知道,跟东北那边比起来,西北这都不叫事。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3章 和谈开始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崇祯初年,袁崇焕被任命为蓟辽总督,第二次入主辽东,负责对后金作战事宜。与第一次主政辽东不同,袁崇焕发现,阉党没有了,军饷也没有了。虽然皇上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保证粮饷供应,然而户部拿不出钱来。这样欠着饷的军队不哗变就不错了,就别提打仗了。好在袁崇焕这次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议和的。但是袁崇焕清楚,没有军事威胁跟着,谁跟你和谈啊?所以袁崇焕到辽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筹粮饷。辽东一直是地多人少的状态,所以有前提组织屯田,说白了就是军队去种地。这种军队自己种地的形式由来已久,最早的发明者是西汉的卫青。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建立了完善的屯田制度,实现了军队粮食的自给自足。然而公共财产的安全是很难得到保证的,没过多久军队的田就被藩王c军官c地方官员瓜分了。田没了,军队从地主变成雇农了,开始给别人种地。后来明朝发现这种给别人种地的军队实在没有战斗力,开始设置不用种地,专门打仗的军队,比如京畿三大营。辽东边军本来就是不用种地,专门打仗的军队。但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朝廷不发工资,只好自己种地了。袁崇焕的屯田效果还不错,加上朝廷虽然给军队断饷了,但是没有断粮,所以袁崇焕手里的粮开始富裕起来了。有了余粮,就可以考虑拿余粮换钱,换了钱就能给士兵发饷了。袁崇焕开始琢磨卖粮的事。卖粮有两个方向,关里和关外。往关里卖肯定不行,因为作为军队的领导卖军粮是犯忌讳的,往关里卖太容易引起言官的注意。而且,关里并不缺粮,卖粮卖不上价。关外卖粮有两大买主,一个是蒙古,一个是后金,这俩买主都很缺粮。然而,后金和明朝是敌对状态,卖粮给他属于资敌。剩下的唯一选项就是蒙古了。虽然蒙古已经被后金打服了,但是并没有跟明朝撕破脸,明面上还是军事同盟。而且前文说过,蒙古大旱,草都不长了,粮食奇缺,价钱非常好。通过向蒙古卖粮,袁崇焕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军饷,军队安定了,就有和谈资本了。 前文说过,后金这时候比明朝还困难。北方大旱,明朝受灾的是一个省,后金受灾的是全国。困难中的皇太极听说袁崇焕想和谈,欣然同意,谈判就此开始。既然和谈是明朝提出的,后金就有了优先提条件的优势,皇太极开始漫天要价,提了三条。第一,明金两国平等,但我皇太极年龄比你崇祯大,你得管我叫叔叔。第二,两国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南为明,山海关以北为金。第三,明朝每年给金国进供白银二百万两,粮食五十万石。袁崇焕一看这三条,这要是给小皇帝看了他能直接把我拉出去砍了,我先打个折吧。于是袁崇焕密报崇祯,后金的和谈条件是:第一,明朝承认金国,两国平等;第二,两国以实际控制范围为界,保持现状;第三,明朝每年赐给金国银一百万两,粮食二十万石。崇祯的回复是,前两条可以,第三条不行。袁崇焕又把崇祯的批复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一看傻眼了,我漫天要价你可以就地还钱,但是你不能把钱还没了啊。我跟你和谈就是因为经济困难,想找你要钱要粮度过灾荒,结果你把我最关心的一条给删了,那还有什么好谈的?就在皇太极想把信摔在使者脸上的时候,他身边有个人踢了他一脚。皇太极一看这个人,态度马上变了,跟使者说容我再考虑考虑。因为踢他的那个人叫范文程,后金第一谋士。袁崇焕的使者走后,范文程对皇太极说,不如再加个条件,接着谈。皇太极问,加什么条件?范文程说,让明朝为表示和谈的诚意,杀掉毛文龙。 毛文龙,是皮岛的总兵。早在木匠哥当政的时候,这位仁兄就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了。皮岛是鸭绿江入海口的一座小岛,离辽东和朝鲜都不远。虽然都不远,但也隔着海。后金是没有海军的,就凭这一点毛总兵在这个海岛上当起了钉子户。不光当钉子户,毛总兵还喜欢搞强拆,专门趁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后金军只要去打明军,毛总兵就会悄悄带着手下去拆后金的老家。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中,袁崇焕能顺利扛到后金撤兵,背后都有毛文龙偷偷去拆家的功劳。等后金军队听说毛文龙去拆他们老家了,回师来抓毛文龙,毛文龙早就跑了。就这么个抓又抓不着,打又打不着的人,让后金头疼了两代大汗。按理说在孤岛上要粮没粮,要饷没饷,队伍规模是做不大的。但毛总兵偏偏又善于经营,他所在的皮岛是个海上要道,于是他和郑芝龙干起了同行,在海上收起了保护费。有钱了,毛文龙开始招募那些后金统治下的汉人。因为民族问题,汉人在后金只能算二等公民,有些甚至沦为奴隶。投奔毛总兵可以瞬间变回一等公民,而且吃好喝好工资高,工作简直不能更理想了。这些年里,毛文龙生意越做越大,部队越来越多,又占领了周围几个海岛,简直就是一个低配版的郑芝龙了。对于毛总兵做大,后金并不是重视不够。在阿敏征服朝鲜的时候,曾经想借助朝鲜的海军一举灭了毛总兵。然而朝鲜人的表现是一贯的,谁也打不过,后金打不过,毛文龙照样打不过。战斗的结果是,毛文龙一举灭了朝鲜海军。范文程想要趁机杀掉的,就是这么个人。 袁崇焕看到后金加的这个条件并没有惊讶,因为这是有先例的。两国和谈,让对方杀个鹰派将领表示诚意很普遍,因为如果这些鹰派将领活着,和谈根本没戏。例如南宋跟金国和谈的时候,条件之一就是杀岳飞。虽然杀掉岳飞对南宋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但是也确实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对于袁崇焕来说,后金提出杀毛文龙的条件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后金没有提出杀袁崇焕的条件。而且,这个毛文龙跟袁崇焕的关系并不好。袁崇焕当了蓟辽总督之后,是毛文龙的上级领导。他发现整个辽东军区都很穷,只有毛文龙富得流油。于是袁崇焕对毛文龙很眼红,提出要对毛文龙进行财政审计。毛文龙根本不买账,我自己赚的钱凭什么让你审计?所以两个人闹得有点僵。就在这个时候,后金提出了和谈条件,杀掉毛文龙。袁崇焕奔儿都没打就去请示崇祯了。崇祯听说杀了毛文龙和谈就成了,立马表示,杀,赶紧杀,我等不了了!崇祯虽然表态了,但是袁崇焕知道,杀毛文龙是个系统工程,因为毛文龙手下还有几万号人呢。想要杀掉毛文龙,又不让皮岛的军队出乱子,这是个需要仔细谋划的事。 经过了多天的仔细谋划之后,袁崇焕决定向毛文龙出手了。 父亲节快乐!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4章 终于上当了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蓟辽督师袁崇焕打着视察的旗号来到了毛文龙总兵的地盘,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友好访问。毛总兵对袁督师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二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互赠礼品。在毛总兵的陪同下,袁督师在双岛检阅了部队,视察了部队驻地,并与士兵深入交谈,了解岛上的生活情况。总之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白天开逛,晚上开喝,一片其乐融融歌舞升平。兵也阅了,酒也喝了,袁崇焕拍拍屁股准备走人。按照礼数,毛文龙是要到袁崇焕营中送行的。既然领导已经主动来跟自己和解了,礼数还是要尽的,去送送还是应该的。 毛文龙只身来到了袁崇焕的大营,向这位顶头上司告别。袁崇焕非常感慨,对毛文龙的工作表示了肯定,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接着,袁崇焕让手下人把尚方宝剑取来。毛文龙赶紧跟袁崇焕客气,尚方宝剑这礼太重,我不能收。袁崇焕收敛了笑容,我不是要给你剑,是要给你一剑。毛文龙问,有什么区别吗?袁崇焕说,区别大了,给你剑是送你礼物,给你一剑是要你命。毛文龙急了,要我的命,总得有个理由吧?袁崇焕一声冷笑,理由早就编好了。毛文龙说,编好了你倒是说出来啊。袁崇焕说,你听着,你有十二条大罪。第一条,军费不接受审计。第二条,杀害辽东老百姓。毛文龙说,那是后金的老百姓。袁崇焕说,那不管。第三条,吹牛。第四条,跟朝廷要钱却不发给手下。第五条,给手下发的工资太高。毛文龙说,这两条相互矛盾的能不挨着说吗?袁崇焕说,好像是,我中间给你加一条。第五条,和外国做买卖。第六条,给手下发的工资太高。怎么样,听上去合理多了吧?毛文龙说,等会,你不也跟外国人做买卖吗,还卖军粮。袁崇焕说,没听见,继续说。第七条,在海上收保护费。第八条,媳妇娶得太多。第九条,派人去长白山偷人参,偷不着不给饭吃。毛文龙说,就这条编得细致,还有不给饭吃的细节。第十条,给魏忠贤修过塑像。毛文龙说,你袁崇焕还给魏忠贤修过生词呢。袁崇焕说,那能一样吗?我那是批判性地修。第十一条,在铁山打过一次败仗。第十二条,没有收复一寸领土。毛文龙说,附近海岛都是我收复的。袁崇焕说,海上的不算。毛文龙说,你高兴就好。袁崇焕说,服了吧?毛文龙说,这十二条你能再说一遍吗?袁崇焕一愣,转头问旁边的书记官,都记下了了吗?书记官点点头。袁崇焕乐了,接过谈话记录,再说十遍都没问题!毛文龙低下头,服了。就这样,毛文龙被袁崇焕斩首。 杀毛文龙其实没什么,关键是如何在毛文龙死后维持皮岛的稳定。袁崇焕首先召集了皮岛的全部将领,向大家宣布了毛文龙的十二大罪,问大家毛文龙是不是该杀。将领们都听傻了,这十二条罪编得也太不靠谱了。袁崇焕趁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马上说既然大家都这么觉得,那毛文龙的死就死人心所向。他马上话锋一转,毛文龙有罪,是毛文龙的事,他已经死了,大家都是好同志,还要继续留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紧接着,袁崇焕做了三件事稳定皮岛人心。第一,厚葬毛文龙,第二,让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继承他爹的位置,领导皮岛军队,第三,承诺皮岛军队原待遇不变。这三项措施初步稳定了皮岛的局势,袁崇焕一边展开的蓄谋已久的皮岛财政审计,一边上报朝廷杀毛文龙的事。崇祯接到奏报,当即通令嘉奖袁崇焕,杀得好,杀得利索,杀得漂亮!崇祯之所以这么兴奋,是因为他觉得与后金的和谈就要成了。袁崇焕也是这么想的,他马上派人给后金送信,和谈的条件我们已经实现了,可以签条约了。后金的答复是,我需要核实一下,你先等等。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这种核实是很有必要的,你说杀了我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袁崇焕开始等待,等待期间,皮岛的财政审计工作完成了。袁崇焕惊讶地发现,皮岛的军队竟然有这么多,工资待遇竟然有这么高。无奈,杀毛文龙的时候罪名里就有收保护费,保护费自然不能再收了,岛上军队的粮饷就得全部由朝廷出了。但是这事又很尴尬,杀毛文龙的时候还给他安了个冒领粮饷的罪,就是说他领的比实际需要的多,但是现在的实际需要又远比毛文龙领得多。就好比毛文龙从朝廷领了十块钱,袁崇焕说他只给士兵发了五块钱,另外五块钱毛文龙自己贪污了。所以杀掉毛文龙之后,应该只从朝廷领五块钱就够了。但是实际情况是毛文龙给士兵发了十五块钱,还有五块钱是毛文龙自己贴的。也就是说,杀了毛文龙之后,想要让士兵待遇不变,就得找朝廷要十五块钱,里外里全都对不上。袁崇焕灵机一动,给崇祯上疏说,毛文龙死后为了稳定皮岛的局势,我答应给将士们涨工资,这笔钱得朝廷出。崇祯回复,知道了。知道了?钱呢?袁崇焕很无奈,但是他还有希望,只要跟后金签条约了,辽东就可以大裁军了,到了那个时候钱粮就都富裕了。于是崇祯和袁崇焕君臣俩开始了翘首的等待,后金怎么还没信呢?野蛮民族办事效率就是差。 足足等了半年,皇太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后金的办事效率并不差,因为他已经带领大军逼近长城大安口了。大安口,在今天河北唐山境内,距离北京约一百五十公里,距离山海关约二百公里,距离宁远约三百公里。说白了,就是皇太极已经绕过袁崇焕的防区,直逼北京了。 端午节快乐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5章 一盘很大的棋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公元1629年11月,后金第二任大汗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逼近长城大安口。立马长城的皇太极惊讶地发现,这段长城几乎没有设防。皇太极身边的后金第一谋士范文程露出了笑容,情况和情报中的一模一样,他的这盘棋,已经赢了,而他的敌人袁崇焕必将满盘皆输。在范文程眼中,袁崇焕是个可怕的对手,这个人堪称大明第一战术大师。即使后金名将辈出,也没有谁有把握在战术上从袁崇焕那里讨到便宜。如果选择在宁锦防线跟袁崇焕死磕,那结局很可能就是磕死。既然在战术上无法战胜你,那么就在战略上战胜你。在范文程的谋划下,后金与明朝的战略态势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之前努尔哈赤在的时候,后金的战略态势非常被动,东边是明朝的属国朝鲜,西边是明朝的盟军察哈尔蒙古,南面是明朝本尊,海上还有个打游击的毛文龙,可谓四面受敌。皇太极继位之后,按照范文程的谋划,战略的天平慢慢发生的倾斜。先是趁着明朝换皇上的时候征服了朝鲜,后是趁着明朝除阉党的时候征服了察哈尔蒙古。东西两翼的威胁都解除了,就只剩正面的袁崇焕和背面的毛文龙了。而且,如果算上朝鲜和蒙古,这个时候后金的版图面积已经和明朝大致相当了。 然而,北方大旱导致后金全国受灾,国力大减。这个时候明朝提出和谈对后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明朝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钱)。这时老谋深算的范文程发现了一个机会。他看出毛文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旦把他干掉了,明朝一时半会是找不到合适的替补的,后金后方的威胁就会解除。这一点范文程看到了,可是袁崇焕没看到,崇祯更没看到。在明朝君臣看来,干掉个毛文龙没什么,还有张文龙李文龙,只要他的队伍还在,不过是再找个人来带罢了。但是范文程知道,除了毛文龙,别人管不了这摊事。如果可以借和谈干掉毛文龙,后金后方的威胁就解除了,就可以冒险绕开袁崇焕,去山海关内抢一把。后来历史的发展证明,范文程的战略眼光非常正确,毛文龙死后不久皮岛就散摊子了。但范文程并没有等待历史发展去证明他的判断,接到毛文龙的死讯,范文程二话不说就让皇太极集合队伍上路了。说范文程的战略眼光高于袁崇焕,还因为这次他让皇太极走了一条在袁崇焕从未听说的路。具体路线是从辽宁沈阳出发,去内蒙通辽,然后到内蒙赤峰,再南下河北承德,从这里逼近大安口。这一行军路线深入蒙古远离明朝,因此直到逼近长城才被明朝发现。虽然达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但是走这条路后金军队也是没少吃苦的。看距离,这条路就有八百多公里,看时间,走了两个多月。长途跋涉中也体现出了皇太极杰出的领导才能。一般军队经过这么长的行军,早就逃散大半了。皇太极的军队经过长途行军,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主要归功于皇太极宣传做得好,他对士兵说,我们国内遭灾了,跑回去也没活路,跟着我去关内抢劫,必定发家致富。听说能去抢劫发家致富,沿途的各部蒙古也纷纷加入,我们自带装备,只要能分钱就行。就这样,达到长城下的时候皇太极已经拥有了一只人数众多的满蒙联军。虽然人数多,但是状态并不好,本来经济就困难,有经过那么久的长途行军,基本全都跟叫花子差不多了。 虽然皇太极的军队已经走成叫花子了,接到这个消息的袁崇焕还是非常震惊,因为长城大安口,没设防。这还是前文说到的财政崩溃给闹的,像辽东这种第一前线都欠饷了,其他没有战事的地方还想有钱?所以很多地方的军队就全员转业了,大安口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且大安口,就是袁崇焕的防区。我们前文提到过袁崇焕的官职,蓟辽督师,大安口就在蓟镇。袁崇焕也曾经给崇祯上疏,要求恢复蓟镇的防务,说白了就是要钱。崇祯的答复是一贯的,没钱。袁崇焕也没有对蓟镇的防务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他看来后金军不可能出现在那里。所以后金军出现在那里的时候,袁崇焕很像唱: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袁崇焕也知道,唱是没用的,还得想辙。摆在袁崇焕面前的有上中下三条计策。上计,围魏救赵,直接去进攻沈阳,拿下皇太极的老家。中计,驰援遵化,将后金军堵在长城。下记,退守北京。袁崇焕不敢选择上计,因为他的谍报有限。他无法判断出现在大安口的后金军到底是主力还是小股部队。如果出现在大安口的后金军是小股部队,那么去进攻沈阳就等于肉包子打狗。一旦辽东边军被以逸待劳的后金军主力击溃,整个宁锦防线都将崩溃。其实,这种偷袭后金老家的工作本来是不用袁崇焕操心的,有专人负责,但是现在那个负责人已经被袁崇焕亲手埋了。袁崇焕选择了更稳妥的中计,驰援遵化,将后金军堵在长城。后金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基本没有,如果被堵在长城无法前进,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袁崇焕马上做出了安排,距离遵化最近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火速驰援遵化城,保证遵化城不失。袁崇焕亲自率领宁远总兵何可纲c锦州总兵祖大寿带领大军辎重随后增援。 赵率教,曾经在宁锦大战中担任锦州守将,挡住了皇太极的凌厉攻势。这次他也没有让袁崇焕失望,带领骑兵三天三夜跑了二百多公里,赶到了遵化。就在赵率教到达遵化的前后脚,突入大安口的后金军也抵达了遵化。这两支军队都很惨,一边刚刚经历了三天的急行军,一边经历了五个多月的长途行军,一边累得腿发软,一边饿得眼睛发蓝,一边喘不上来气,一边吃不上饭。就在这样两支军队之间,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6章 首战告捷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帅军驰援遵化,与突入长城大安口的后金军相遇。赵率教并非庸碌之辈,他曾经在宁锦大战中固守锦州,出色地完成了防守任务。他驰援遵化的时候就发现了己方的主要问题,兵力不足。他也想到了解决对策,将遵化附近的明军集合在遵化。于是他向遵化附近的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发出了邀请,朱国彦的回复是,不去。原因很简单,我不归你管。你是山海关总兵,我是三屯营总兵,大家都是总兵,凭什么你来调遣我?要调我,得袁督师下令。赵率教也懒得跟这个满脑子官僚主义的总兵废话,你不来,我自己守遵化,只要守到袁崇焕的大军赶到,就是胜利。 抵达遵化的后金军将领,是四小贝勒之首阿济格。关于这些贝勒们,我们后文还会详细说。这里单说阿济格,当年年仅24岁,却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当年宁锦大战之中,抓住满桂一顿猛踩的,就是这位仁兄。当他敏锐地发现有人驰援遵化的时候,阿济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不能让他进城。阿济格带领骑兵半路截击赵率教,他的战争动员只有一句话,打赢了才有饭吃!在阿济格的带领下,满蒙联军如同饿狼一般扑向赵率教。 无法进城的赵率教催促之下只能与后金军野战,而后金军在野战中从来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所以战斗结果很快出来了:赵率教全军覆没,主将赵率教战死。首战告捷,属于阿济格。阿济格趁势进军遵化,在得知援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遵化的守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气,遵化沦陷。打下遵化的满蒙联军可算找到活路了,开始在周边地区展开快乐的抢劫活动,并且一边抢,一边逼近北京。顺便说一句,打下遵化之后,阿济格顺手就把三屯营拿下了,总兵朱国彦自尽。如果赵率教泉下有知,肯定会感叹一句,这货连死,都死得很官僚。 还在行军途中的袁崇焕很快接到了战报,赵率教战死,遵化沦陷,后金军向北京挺近。袁崇焕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第一,突入长城的是后金军的主力,野战明军就是白给;第二,就这么过去很可能在路上遭遇后金军,不想野战也得野战;第三,后金军的目标可能是北京。袁崇焕马上做出判断,在半路拦截后金军已经没有可能,人家占据地利,可以趁你进城之前逼你野战,野战就是去送。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驰援北京,可以依托北京的城墙与后金决战,袁崇焕有信心在那里战胜后金军。方针定了,问题也来了,现在后金军就夹在袁崇焕和北京之间,如何顺利赶到北京又不和后金军遭遇呢?袁崇焕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他参考了后金军的进军方式。你后金军能绕开我的宁锦防线直插大安口,我辽东军照样可以绕开你后金军直插北京。如果从地图上看两家的行军路线,会发现很有趣。后金军突袭大安口,在地图上向上划了个半圆,而袁崇焕回援北京,在地图上向下划了个半圆,圆圆相扣,都把对方绕开了。 相比于袁崇焕的有条不紊,北京方面就没那么淡定了。接到后金攻占遵化,逼近北京的消息,朝廷直接炸了。朝廷上下的情绪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害怕,上到皇上下到大臣,都觉得要亡国了。其中最害怕的就是崇祯,他觉得国亡不亡还不要紧,他本人可能要亡了,因为在明朝的历史上,皇帝被人绑票是有先例的。这个先例的名字叫朱祁镇,他当了十几年昏君,昏得被蒙古人抓走了。蒙古人发现,这人实在太昏了,养着浪费粮食,杀了浪费刀,不如放回去祸害明朝人。天真的蒙古人还在放回朱祁镇的时候表示,希望他能回去继续当皇帝。没想到朱祁镇被回去八年之后竟然在奸臣的辅佐真的又当上了皇帝。重新登基的朱祁镇没有让蒙古人失望,他任用奸佞,驱除忠臣良将,为蒙古对明朝的抢劫事业提供了诸多方便。蒙古人没有看错,即使在昏君辈出的明朝,朱祁镇绝对都能排在昏君的前列。崇祯觉得,就凭自己的英明神武,被后金抓了再放回来的可能性不大,被放回来再当皇上的可能性更不大,所以坚决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不过自觉英明神武的崇祯并没有什么办法,只得求助文官集团。文官集团里还是有明白人的,有人提出,袁崇焕把局势搞成这样是犯了战略性错误,要收拾残局得找个战略高手。并且推荐了一个人,明末第一战略大师孙承宗。孙承宗身份很牛,就算现在是白丁,依然很牛。因为他是木匠哥的老师,关宁防线的缔造者,袁崇焕的老领导。曾经的宁远大捷,就靠是这位明末第一战略大师和明末第一战术大师袁崇焕的密切配合实现的。如今这位昔日的传奇人物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了,在人均寿命不超过五十岁的明代,这个年龄已经属于黄土埋到帽子了。大家抬出退休多年的孙老,可见有病乱投医。 虽然上了些年纪,孙老的战略眼光依然锐利。他看出后金军入关之后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从背后袭击山海关,一条是进军北京城。如果后金军选择袭击山海关,那么他们就是准备常住了。因为只有打通了山海关到沈阳的路,后金军才能获得稳定的补给,才有可能站稳脚跟。而如果选择进军北京,后金就是没打算多待,抢一把就走。既然看出来敌人做好走的打算了,那击退敌人就成了必然,这种天上掉军功的便宜活儿孙老当然愿意接。接到皇上的委任状,孙老二话不说,集合家人就进京了。见孙承宗带着队伍来的,崇祯的心情安定了不少,马上安排了与孙老的会面。见到传说中的孙承宗,崇祯迫不及待地问,先生觉得现在的形势如何。孙承宗知道,这时候得给小皇上打打气,他说,现在京城的西面有大同总兵满桂带领的山西军,东边有蓟辽督师袁崇焕带领的辽东军,南面更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勤王军队,北京的防御形势很乐观。崇祯听了差点哭出来,他真羡慕木匠哥,要是自己也有个老师该多好。他又问,先生准备如何安排守城?孙承宗说,勤王大军到了,最关键的问题是粮饷,所以我准备坐镇通州,集结勤王军队。将军队集结在通州一方面可以防止后金军从东南进攻北京,一方面可以阻止后金军继续南下,一方面靠近运河,获取军粮方便。到时候我在东南,满桂在西,袁崇焕在东北,京城固若金汤。崇祯听了非常开心,对孙承宗说,先生说得太有道理了,但是先生走了我心里虚,你还是就留在北京遥控指挥吧。孙承宗也不含糊,当下组织人员修缮北京城城墙,准备迎敌。 孙承宗的到来让年轻的崇祯打消了害怕的念头,不但不害怕,反而有点兴奋了。因为每个男孩子骨子里都有战斗基因,有机会指挥战斗,对大多数男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既兴奋,又刺激的事。既然没有危险了,崇祯也准备亲自在战争中大显身手了。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7章 东厂特工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崇祯准备亲自在战争中大显身手。然而他尴尬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不会。他没有气馁,开始临时抱佛脚,翻兵书。之前说过,崇祯没上过学,没有老师,但并没说崇祯没读过书。崇祯还是度过书的,但是崇祯的读书水平基本上停留在自学。字基本上还能认识,理解可能就谈不上了。所以既没有文化基础,也没有军事基础的崇祯翻开兵书,发现基本看不懂。虽然基本看不懂,但还是有少数能看懂的部分,比如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崇祯理解了,就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崇祯发现,自己对于对手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对方有多少人,将领是谁,目的是什么,一概不知道。虽然朝臣经常上奏军报,但是大多数互相对不上,自己连哪个真哪个假都没法判断。崇祯发现兵书说得对,自己这样太被动了。怎么样才能做到知彼呢?崇祯猛然间一拍大腿,怎么忘了自己手里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特务组织,他们可是搞情报的行家。这个特务组织的名字,叫做东厂。有这样的特务组织不用,简直是抱着金碗要饭。想到这崇祯马上给东厂下令,派两个人去前线刺探一下军情。 三天后,士兵向皇太极报告,抓住两个北京派来的奸细。皇太极问,怎么知道是北京派来的?士兵回答,因为这俩人,是太监。皇太极哭笑不得,旁边的范文程却笑了。 两位被派去刺探军情的东厂的特工已经竭尽全力去演示自己的身份了,然而生理的缺陷使得这种演示变得徒劳无功。放在今天,别说俩太监,就是俩人妖走在街上,也不一定被看出来。但是明朝不行,因为在明朝,汉族人是不刮胡子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一不能自残,二不能剪头发,三不能刮胡子。这种情况下太监走在街上就实在太明显了,别人毛茸茸,你那光秃秃,一抓一个准儿。两位明帝国首屈一指的特工就这样毫无悬念地被抓住了,关进了军营。在关押的帐篷里,两位特工隐隐约约听到隔壁看守的聊天。一个人说,你说袁崇焕这人信得过吗?另一个说,我看信得过,他说领我们进北京,这不是快到了吗?两位特工的职业本能被激发了,马上竖起耳朵继续听。一个看守继续说,你说我们能打下北京城吗?另一个看守说,我看差不多,咱手里不是有袁崇焕给的大炮吗?一个看守说,咱们少喝点,小心那俩人跑了。另一个看守说,放心吧,跑不了,而且明天就给宰了。看守的谈话逐渐停止了,两位东厂特工却是一身的冷汗,仿佛整个大明朝的命运就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必须活下去。毕竟是职业特工,虽然手脚都被捆了,二人还是拼命用嘴互相咬开绳子,身体自由了。到帐篷门口一看,他们惊讶地发现所有守卫都喝多了,简直是天赐良机。两位东厂特工施展了浑身的解数,躲避开后金军营中的大小哨探,一路跌跌撞撞跑回北京。水都没顾上喝一口,直接跑进皇宫,将偷听到的情报原原本本告诉了崇祯。听到谍报,崇祯彻底蒙圈了。其实袁崇焕勾结后金的声音在大明朝堂上并非没有。对于大多数连长城都没见过的大明官员来说,他们的认知范围根本理解不了蒙古境内还能有条路。按照他们的理解,之所以后金军之所以能够神兵天降大安口,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是袁崇焕给悄悄放进来的。所以,自从后金军出现在大安口,对袁崇焕的弹劾就没断过。不过对于明朝的言官体系来说,这些弹劾也不算什么,因为每天边将造反的举报信没有一百也有五十,而真正造反的边将一年也不到一个。所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崇祯已经对这些举报免疫了。但是现在证据来了,东厂的特工亲耳听到后金士兵私下交谈中说袁崇焕要领他们进北京,袁崇焕是不是真的已经反了?就在崇祯一脸蒙圈的时候,军报传来,袁崇焕已经带兵抵达北京城下。他是干嘛来的?该怎么对待他?我该怎么办?一向自觉英明神武的崇祯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好在这时候孙承宗老爷子还在京城,他心理清楚,袁崇焕是不会勾结后金的。但是他更清楚,眼前这位小爷疑心病重着呢,直接保袁崇焕没准自己都得搭进去。老谋深算的孙承宗给崇祯出了个主意,召袁崇焕单独入城,如果他不敢来,就是反了,如果敢来,就是没反。崇祯再次激动得热泪盈眶,恨不得给孙老磕一个,这主意太赞了。于是,马上下旨召袁崇焕单独入城面君。袁崇焕不但来了,而且态度非常好,自己脱去了官服,表示这次兵灾的全部责任都在自己。崇祯非常高兴,袁崇焕的嫌疑解除了,而且崇祯最喜欢这种勇于背锅的下属。他马上脱下的自己的长袍披在了袁崇焕身上,对他好言抚慰。可惜袁崇焕并不知道崇祯怀疑他勾结后金的事,所以在这个时候他相崇祯提了一个很不合时宜的要求,让他的军队入城修整。崇祯刚刚放松的戒备马上收紧了,你的军队进城干什么?他的脸马上冷了下来,对袁崇焕说,不行。袁崇焕不明白自己哪句话戳了皇上的肺管子了,这次见面就这样不欢而散。当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小事,改变了后来事态的走向。在通州的勤王军队中有一支因粮饷分配问题发生了哗变和抢掠事件,崇祯皇帝连夜派孙承宗前去灭火。孙承宗的离开,为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就在袁崇焕达到后不久,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来到了北京城下。按理说皇太极这个时候是没有占领北京的打算的,他就是来抢劫的。但是一路的抢劫太顺利,让皇太极萌生了一个膨胀的念头,去北京抢一把。最多就是像当年大金国攻打北宋首都开封一样,把皇上绑票走。至于长期占领这里,条件还不成熟。面对巨大的北京城,皇太极选择了分兵两路,南北对进的打法。明朝总指挥孙承宗见招拆招,安排满桂带兵守德胜门,负责阻击后金北路军,袁崇焕带兵守南门,负责对付后金的南路军,自己坐镇通州,负责支援接应。双方排兵布阵已毕,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8章 北京之战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公元1629年11月20日,北京城下的攻防大战拉开了序幕。后金大军兵分两路,北路军由皇太极亲自率领,攻打德胜门,南路军由四大贝勒之一的莽古尔泰率领,攻打广渠门。明朝分兵应对,由满桂率领所部镇守德胜门,迎战皇太极,由袁崇焕率领所部镇守广渠门,迎战莽古尔泰。宿命中的敌人开始走向宿命中的战场,两国大军分别拉开了阵势。 先说袁崇焕,他这时候手下有三支人马:嫡系祖大寿带领的辽东人马,戴承恩带领的京营人马,王承胤带领的宣府人马。这基本上是一手烂牌。三支人马中只有祖大寿带领的辽东边军最能打,属于袁崇焕的王牌。王承胤这人袁崇焕不熟,对他带领的军队也不了解。不过袁崇焕觉得宣府好歹也是北京的门户,那里的守军多少应该有点战斗力。戴承恩带领的京营就别指望了,这些兵老爷常年混迹京城街面,打架可能还行,打仗从来没见过。针对这一手烂牌,袁崇焕安排如下,戴承恩带领京营人马在城墙上列阵,负责火力支援。这个活是非常占便宜的,属于能打到敌人,还不会被敌人打。祖大寿带领辽东边军背城列阵,这个位置是和敌人刚正面,属于此战胜负的关键。王承胤带领宣府军队在祖大寿的侧后方列阵,负责掩护祖大寿的侧翼。这是一个特别的位置,如果后金军没有攻打祖大寿的侧翼,这个位置就没什么用,如果后金军攻打祖大寿的侧翼,这个位置就是胜负的关键。 袁崇焕的对手莽古尔泰手下刚好也有三支人马,三支人马的将领分别是四小贝勒中的三位,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一路后金军是一个大贝勒带领三个小贝勒,另一路后金军刚好相反,是三个大贝勒带领一个小贝勒,这个后文还会详细讲。莽古尔泰手下这三个小贝勒是真的小,他们三个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其中大哥阿济格当年24岁,二弟多尔衮当年17岁,而三弟多铎只有15岁。这仨人的年龄,搁在现在也就一个大学毕业生领着一个高中生和一个初中生,别看三个都是小青年,世面可都没少见。阿济格前文已经介绍过了。多尔衮和多铎一年前曾经随军攻打蒙古察哈尔部,多有战功,分别因为作战勇敢获得封号“墨尔根戴青”c“厄里克出呼里”。莽古尔泰虽然表面上带领的是童子军,其实是一手的好牌。莽古尔泰也做出了他的战斗部署,多尔衮c多铎二人带领本部人马冲击袁崇焕军的正面,阿济格率领本部人马突袭袁崇焕军的侧翼。 双方落子已定,战局开始。中午时分,城下列阵的明军看到了奔驰而来的后金骑兵。没有评书演义里面的两阵对圆,来将通名,多尔衮c多铎兄弟带领骑兵直冲祖大寿镇守的中军。祖大寿带兵向前,与后金军展开激战。居中指挥的袁崇焕一面督战祖大寿,一面调集城墙上的戴承恩部进行弓箭炮火支援。一边是骁勇善战的后金骑兵,一边是悍勇精锐的辽东边军,双方就在广渠门外打了个难解难分。就在这时,阿济格带领蒙古骑兵突然出现在了祖大寿的侧翼。与满洲骑兵不同,蒙古骑兵的特点是人马都不披甲。牺牲防护力换来的,是惊人的速度。为了跟上蒙古骑兵的脚步,阿济格也选择了放弃铠甲。由阿济格带领的蒙古骑兵如风一样直冲祖大寿军侧翼,而明军这边负责掩护侧翼的王承胤早就跑没影了。阿济格是个从不会浪费战机的将领,趁着祖大寿与多尔衮c多铎鏖战,侧翼空虚,一个冲锋冲散了祖大寿的军阵。阵型出现混乱的明军开始后退。阿济格再次发现战机,带领多尔衮c多铎乘胜推进,势必要把祖大寿赶进护城河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明军的火力支援发挥了奇效,一炮放倒了阿济格的战马。阿济格人马都没披甲,挨这一炮着实伤得不轻。一见大哥坠马,追击祖大寿的多尔衮c多铎马上回军去救阿济格。趁此机会,祖大寿重整军阵,对后金军发动了反攻。莽古尔泰见战机已失,加上阿济格受伤,士气受损,下令撤兵。祖大寿对后金军进行了象征性的追击,也收兵回营,广渠门之战结束。 对于这场战斗,明朝的记载是明军大胜,杀敌一千余人,清朝的记载是后金军大胜,杀敌一千余人。综合来看,还是清朝人修的明史记录比较客观,互有杀伤。相比之下德胜门的战斗更加惨烈。 德胜门明朝的主将是大同总兵满桂,他的手下有宣府总兵侯世禄。满桂之前多次提到,在宁锦之战的时候负责敌后游击,被攻城没有占到便宜的后金军一顿猛踩。虽然战绩一般,但是满总兵是明朝第一个敢于和后金军野战的将领,也是在野战中第一个活下来的将领。宣府侯总兵也曾经在辽东带兵,驻守辽阳,也算是实打实的跟后金对过阵的人。而且与同样来自宣府的王承胤不同,这位侯世禄从不怯战,而且每战必身先士卒。遗憾的是基本上战斗都以失败告终,所以侯总兵基本每战都是身负重伤。总得来说,这一路明军的将领,是两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狠人。 这一路后金军的阵容可谓相当豪华,领兵的是四大贝勒中的三位,皇太极c代善c阿敏,外加四小贝勒中的一位,济尔哈朗,算是三大带一小。三大贝勒都是当年努尔哈赤起家时候的主力,参加过萨尔浒之战,打过沈阳打过辽阳,这么说吧,后金在东北的地盘都有他们的功劳。济尔哈朗是四小贝勒中年龄最大的,当年三十岁。年龄大,资历也老,努尔哈赤执政后勤济尔哈朗就开始参加战斗,之后的大战基本没落下过。这个阵容,别说明朝派两员大将,就是派十员大将,估计也挡不住。但是这陆军的总指挥是皇太极,他是个大局观很强的人。当他第一眼看到北京城的时候,皇太极就意识到,打北京是个错误,自己上头了。首先,北京的城墙是很吓人的,又高又厚,放在现在上面弄个六车道应该还挺宽敞。其次,后金军这次远道而来,没带重装器械,没有攻城的基础设备。最后,后金这次是来抢劫的,一无支援二无补给,抢完还得原路回去,对伤亡的承受能力很差。所以来到北京城下,皇太极就含糊了,攻城的损失肯定承受不了。但是来都来了,要是就这么撤了也太没面子了,就把城外列阵的守军打一顿吧。在皇太极的亲自指挥下,后金骑兵向明军发起了冲锋。 明军一点不含糊,在两位混不吝的主将带领下,向后金军发起了反冲锋。满桂c侯世禄身先士卒,与后金军展开肉搏战。论武艺侯总兵应该是比满总兵差一些,开战后不久,侯总兵就挂彩了。本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侯总兵继续奋战在第一线。后金军用实际行动教侯总兵做人,轻伤不下火线是要变成重伤的。重伤的侯总兵无奈,被亲兵抬下火线了,失去主将的宣府兵开始溃散。满桂的武艺确实高,冲锋在第一线,一把大刀上下翻飞,风雨不透。大同兵在主将的感召之下也结阵死战,丝毫没有受到宣府兵溃散的影响。皇太极怒了,我本来想见好就收的,你就非得头铁让我见不着好,行,给你来点厉害的,开炮!后金军缓缓推出大炮,瞄准阵前厮杀的满桂,点燃了引信。满桂很快明白了一点,刀法再好也是挡不住炮弹地。于是明军仅剩的一位主将也负伤后撤了。皇太极一看,好,明军撤了,我们也撤,德胜门之战宣告结束。 城外刚刚平静下来,北京城里就出了大事。这件大事的起因,就是满桂进城邀功。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9章 全都对上了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后金兵分两路进攻北京,在城下与明军大战,战后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了。明朝德胜门总指挥满桂打退皇太极的进攻,但本人光荣负伤。满桂觉得这是个邀功的好机会,就带伤跑去见崇祯皇帝。见到皇上,下跪的时候满桂就摆出了一副痛不欲生的表情。崇祯赶紧问,满爱卿这是怎么了?满桂回答,我被后金的大炮打伤了。听到这句话崇祯心里就是一颤,后金?大炮?后金没有大炮啊,后金哪来的大炮?他忽然想到,之前派出的东厂特工带回了的情报,后金的人说袁崇焕给了他们大炮。对上了!全都对上了!袁崇焕,我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当即,崇祯下旨,召袁崇焕觐见。袁崇焕接到旨意还挺高兴,他也觉得自己打退了后金的进攻,应该是有功劳的。只是后金进犯北京他是有责任的,所以也没好意思去皇上那表功。皇上召见他,袁崇焕觉得自己的功劳皇上还是看在眼里的,嘉奖肯定是少不了的。 心情轻松的袁崇焕来到宫中,没想到崇祯劈头盖脸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杀毛文龙?第二,你为什么把后金军引到北京?第三,你为什么打伤满桂?袁崇焕一听,这三个问题应该都是话里有话。第一个问题,皇上的意思是议和的事皇上不承认了,锅都由你袁崇焕背。第二个问题,皇上的意思是后金军入关的责任,锅也由你袁崇焕背。第三个问题,袁崇焕没听懂,打伤满桂从何谈起啊?崇祯见袁崇焕一脸疑惑,跟满桂说,脱了衣服给他看。满桂把外衣脱了,袁崇焕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炮伤。袁崇焕也觉得这事有蹊跷,后金没有大炮啊。 这里说后金没有大炮,其实指的是后金没有炮兵。大炮是可以轻松在战场上缴获的,但是跟大刀长矛比起来,大炮可不是谁拿来都能比划两下的。特别是明朝的时候,大炮还都是前装炮,炮弹c火药c引信都是分开的,先装哪个后装哪个,实心弹怎么装葡萄弹怎么装,过程极其复杂繁琐。所以,那个时候的炮兵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需要长时间系统性的训练。正是因为这个门槛,后金缴获了大炮也不会用,一直处于没有炮火支援的状态。但是这次后金使用大炮打伤了满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袁崇焕很快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这事还得从皮岛杀毛文龙说起。毛文龙经营皮岛的时候,一直对朝廷上报手下有三万军队,领三万人的军饷。朝廷中的文官们觉得,几个小岛怎么养得了三万军队?毛文龙肯定虚报人数,吃空饷了。袁崇焕斩了毛文龙之后对皮岛的人数进行了统计,毛文龙确实虚报人数了,但不是报多了,而是报少了。毛文龙上报岛上有军队三万人,实际上有四万多人。袁崇焕很尴尬,如实上报朝廷肯定不信,说三万人他们都觉得报多了,你报个四万多人,还不拿唾沫淹死你?袁崇焕无奈之下裁掉了一万多人,上报了两万八千人。这被裁掉的一万多人断了生计,很多人投奔了后金。而最可怕的就是,毛文龙的手下都是合格的炮兵。想明白了后金的炮兵是从哪来的,袁崇焕觉得好像说是自己打伤满桂的也说得过去。见袁崇焕默认了,崇祯火了,你还真的叛变了!来人,把袁崇焕拿下,押入大牢。这样一来在场的人都蒙了。首先是袁崇焕,他觉得让我背锅可以,好歹也等仗打完的,现在抓我算怎么回事?其次蒙的是满桂,他就是想来邀个功,领点赏,怎么就把袁崇焕送进去了?旁边蒙的还有跟袁崇焕一起来的祖大寿,怎么仗打赢了还把领导给抓了,照这个逻辑再立功是不是就该杀头了?紧接着,崇祯做出的他的安排,袁崇焕革职,北京的勤王军队统一由满桂指挥。祖大寿彻底蒙了,满桂这人他太了解了,一根筋外加二杆子。就这么个彪人,带个游击队打打游击还行,让他当主帅,早晚得打个全军覆没。还没等祖大寿反应过来,崇祯宣布,散会。 散会之后,崇祯还是拿不定主意,袁崇焕到底有没有谋反呢?他想到了一个人,孙承宗。这老爷子见多识广,脑子够用,应该听听他的意见。孙承宗被从通州叫回来了,一起来的还有袁崇焕的举荐人,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崇祯问,孙老觉得袁崇焕有没有勾结后金呢?孙承宗的回答很巧妙,这事可以问问戴承恩。崇祯恍然大悟,戴承恩和袁崇焕一起参加了广渠门之战,应该看到了袁崇焕在战场上的表现。而且,戴承恩是京营的人,不会偏袒袁崇焕。孙老就是高!戴承恩被叫了过来,向崇祯讲述了广渠门之战的经过,多尔衮和多铎是如何进攻的,袁崇焕是如何防守的,阿济格是如何偷袭的,王承胤是如何逃跑的,袁崇焕陷入了怎样的危局,自己由是如何扭转战局的。特别是自己一炮放翻了阿济格,戴承恩讲得是添油加醋,口沫横飞。崇祯听完,问戴承恩,你觉得袁崇焕可能跟后金有勾结吗?戴承恩说,我觉得没有可能,要是没有我的神来一炮,袁崇焕和祖大寿全都得被后金赶进护城河喂鱼了。要说跟后金勾结,王承胤倒是有可能。崇祯说,我脑子已经不够用了,你就不要再提什么王承胤了。钱龙锡见戴承恩力挺袁崇焕,马上跟着锦上添花。他对崇祯说,如果袁崇焕真的勾结后金,那不可能是他一个人,他的手下应该也有参与。如果上下都跟后金有勾结,袁崇焕被抓,祖大寿肯定早就反了。崇祯听了点点头。这时候有人来报,祖大寿反了。钱龙锡很尴尬,但是他马上反应过来,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孙承宗说,你到底是哪头的? 袁崇焕身陷囹圄,祖大寿带兵叛乱,皇太极虎视眈眈,北京的局势又会如何发展?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0章 虚晃一枪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祖大寿造反了,更准确的说法是,祖大寿罢工了。第一次进北京,第一次见皇上,祖大寿觉得这里的人和事都不是他能理解的。首先是打退后金进攻的袁崇焕,直接被抓进去了。然后是二愣子满桂,竟然被任命为勤王军最高统帅。一系列突发事件让祖大寿就一个感觉:京城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于是他二话不说,跟谁招呼都没打,带着辽东边军一路狂奔,跑出了山海关。祖大寿的这一行为让本来脑子就不够用的崇祯更加迷惑了。皇太极带着后金大军就在城外,要叛国投敌可以直接找皇太极报道,跑出山海关是几个意思啊? 祖大寿在辽东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说是超过袁崇焕的,他的老家就在宁远城。祖大寿的先祖早在宣德年间就已经在宁远城担任军职,繁衍到祖大寿这一代,已经在宁远扎根二百来年了,可谓根深蒂固。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在万历年间(崇祯他爷爷)就已经官至辽东副总兵,曾经先后跟谁李成梁c李如松父子打击蒙古人c女真人(满族人)c日本人,可谓战功赫赫。祖大寿并没有躺在老爹的功劳簿上混子日,他出仕不久就跟随袁崇焕参与了宁远之战,获得了宁远大捷。之后又在宁锦之战中有上佳表现,不但成功守住了宁远城,而且援救了被后金军逮住猛踩的满桂。不仅本人生猛,祖大寿的哥哥弟弟c叔叔大爷c侄子外甥c甚至妹夫小舅子都在辽东军中任职,一大家子几十上百个军官,所以说辽东边军是祖家军也不为过。就这么个人,基本上他宣布投靠哪一国,宁远城就是哪一国的。地位如此重要,朝廷也得掂量掂量。所以,对祖大寿的处理方式和对袁崇焕截然相反。有不确切叛国嫌疑的袁崇焕,革职下狱;有确切叛国行动的祖大寿,安慰招抚。问题来了,怎么安慰招抚祖大寿?崇祯自然是没办法,但是好在朝中还是有明白人的。他们看明白了,祖大寿有叛国但是没有投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朝廷对袁崇焕的处理太莫名其妙。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么无罪释放袁崇焕,要么让袁崇焕在狱中写信说明情况。不过,两条可行性都不大。首先,袁崇焕是皇上抓的,别说皇上那个脑子现在还没想明白袁崇焕有没有叛国,就算皇上想明白了,也放不下这个面子。让袁崇焕写信更难,你都委屈袁崇焕了,还让袁崇焕跟自己的属下解释,我并没有受委屈,这都是罪有应得,简直是让袁崇焕自毁三观。大臣们知道,劝皇上是没有用的,所以只能去劝袁崇焕。袁崇焕态度也很明确,不写。在袁崇焕看来,议和的锅让我背,可以,后金进关的锅让我背,也可以,还要甩给我一个叛国投敌的锅,不行。明朝的大臣们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见袁崇焕不买朝廷的帐,就换个角度开始劝,你就算对朝廷和皇上不满,也得考虑考虑民族大义啊。这次袁崇焕被打动了,就凭皇上这个昏劲儿,祖大寿这个状态很可能就给逼得投靠后金了,要是祖大寿投靠后金了辽东就算彻底沦陷了,后金打进山海关,汉人的天下就是满族人的了。所以,为了汉人的天下,袁崇焕还是咬着牙,昧着良心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皇上还是不放心,又让孙承宗写了一封信,并全权负责祖大寿的安慰招抚工作。祖大寿这边的事刚有点头绪,皇太极那边又出幺蛾子了。 北京之战的时候皇太极就想明白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攻城,而是抢劫。所以从北京城退兵后后金军并没有走远,就地展开抢劫活动。这一开抢皇太极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英明了。北京的近郊遍布王公大臣的别墅田庄,这些地方都是王公大臣的地下钱庄,平日里那些见不得光的财富全都聚集于此,可谓肥的流油。而且,跟有正规军守卫的州城府县相比,这些地方简直就是不设防。所以后金军这几天在北京周边可谓抢得是盆满钵满,不光没有损失,还收编了不少投降的明军和明朝官员,可谓财富人才双丰收。这种情况让那些在北京周边持有大量资产的王公大臣坐不住了,自己辛辛苦苦贪污受贿,搜刮百姓,欺上瞒下,权力寻租,挣点钱容易吗?就这么就给抢了,实在是肉疼啊。所以,北京的官场哗然了,上到内阁宰辅,下到宫女太监,纷纷义正辞严地向皇帝表示,不能放纵后金军在京郊如此肆虐,这样有损天朝国威。皇上心想,北京城能守住就不错了,城外爱抢抢吧。可是官员们的呼声实在太高,又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无力反驳。无奈的崇祯皇帝只能下令,满桂带领勤王军出征,将后金军赶出京郊。满桂虽然人混胆子大,但也知道跟后金军野战就是去送人头。他跟皇上说,打不过。皇上说,打不过也得去。满桂无奈,只得带上手下全部人马,出城迎敌。 满桂毕竟跟了袁崇焕多年,耳濡目染还是能学到点东西的。他判断了一下敌我两军的战斗力,觉得野战就是自杀,还不如自杀来得痛快。所以满桂选择了一条风险更低的路,在城外结营自保。这是非常耍滑头的一招,一方面军队出城了,对皇上有个交代,另一方面只是威胁一下抢劫中的后金军,而不发生实质性冲突。一代粗人满桂都给逼得耍滑头了,可见朝廷真是个催人奋进的地方。在满桂看来,他只是过来恶心后金军一下,又没有真打,应该没什么危险。但是皇太极并不这么想,他可是个不吃亏的主儿,我不恶心你就不错了,你还敢来恶心我,我给你脸了是不是?愤怒的皇太极集结了各地抢劫的后金军,准备给满桂点颜色看看。带着大军来到满桂的营寨,皇太极马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已经是一伙死人了。所以不需要战术,不需要策略,皇太极指挥后金大军从四面展开了对满桂大营的围攻。战斗结果证明,祖大寿对满桂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让他当总司令,会全军覆没的。战斗结果就是,满桂军全军覆没,满桂阵亡。 消息传到北京城,官场再次哗然了。他们再次把目光从自己的别墅田庄重新移回了北京城,把焦点从自己财产的安危转移到了自己自身的安危,破财的肉疼是假的,掉脑袋的肉疼才是真的。这个时候最头疼的还是崇祯,他发现这次战败锅甩不出去了。甩锅给满桂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圣旨是他崇祯下的,满桂不去他非得让去。那就只有甩锅给那些出主意的大臣了。可是现在满桂死了,勤王军没了,保卫北京就只能靠这些北京的官员将领了,又实在不好在这个时候跟他们撕破脸。刚刚年满十八岁的崇祯简直头发都要愁白了。 就在明朝君臣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后金军又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1章 皇太极的阴谋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到,后金军杀了个回马枪,打得满桂带领的勤王军全军覆没。北京城内愁云惨淡,大臣们愁如何守城,皇上愁如何甩锅,可谓愁成一团。就在这个时候,后金军又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皇太极撤兵了。听到这个消息,明朝君臣一致做出了判断,假的。后金军刚刚取得了大胜,打得勤王军全军覆没。北京城现在基本上只剩下没怎么上过战场的京营老爷兵了,可谓岌岌可危。这个时候传来皇太极撤兵的消息,大家一致认为,其中有诈。 在明朝君臣的一片狐疑声中,皇太极真的撤了,原因很简单,抢的东西已经搬不动了。此次后金军突入长城,大战打了三次,基本上都取得了战略性胜利。第一战,遵化城突袭赵率教,为后金军赢得在遵化一代抢劫的权力,解决了后金军的吃饭问题。第二战,北京城下对阵满桂袁崇焕,为后金军赢得在京郊抢劫的权力,抢了个盆满钵满。第三战,北京城外围剿满桂,为后金军赢得了带着抢劫战利品从容撤退的权力。这次入侵明朝腹地,后金军不但收获了大量的金银财物c人口牲畜,而且收获了大量的明朝投降官员。正是这些投降官员,对日后后金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后金的政治格局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状态。这一特殊政治格局的形成,还要从努尔哈赤的去世说起。后金的第一任大汗,努尔哈赤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主。他以父亲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建立地跨东三省的后金汗国。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留给世界的除了强大的后金汗国,还有强大的八大贝勒。贝勒是满语,明朝翻译为总管,可能是太容易和太监的职务发生歧义,后金选择直接音译为贝勒。这八大贝勒,有六个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两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八个人个顶个的军事天才,其中还不乏皇太极c多尔衮这样的军政双料天才。如此多的天才集中出现在同一家族的同一辈人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努尔哈赤也面临了一个非常难以抉择的问题,如何选择继承人。更加尴尬的是,还没想明白这件事的努尔哈赤先生被袁崇焕用大炮打死了,后金国的汗位继承问题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八大贝勒可以细分为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四小贝勒年龄还小,所以继承人人选集中在了四大贝勒之中。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本来按照长幼顺序,继位的应该是大贝勒代善。但是,代善由于在努尔哈赤生前和努尔哈赤的妃子阿巴亥联合给努尔哈赤带过绿帽子,属于严重政治污点,失去了继位权。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因此也没有继位权。于是继位权落到了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的身上。这时候老狐狸代善站了出来,公开表示支持皇太极继位。代善给出的公开理由是,皇太极是四大贝勒里最优秀的。其实这只是个说辞,前文说过,这几个人个顶个的军事天才,所以说谁比谁也优秀不了多少。之所以这样做,代善是有私心的。首先,按照顺位,莽古尔泰是排在皇太极前面的,所以如果帮助莽古尔泰继位,也只是随大溜,但是如果帮助皇太极继位,就属于拥立之功了。其次,皇太极在四大贝勒里年龄最小,另外三位都是他的哥,容易对他构成牵制。而如果莽古尔泰继位,能牵制他的就只有代善和阿敏了,力量会弱很多。皇太极也很聪明,为了获得更多支持,他表示继位后实行四大贝勒联合执政的方式管理国家。莽古尔泰一看,皇太极确实更优秀,而且他继位之后自己的权利也还在,就放弃了汗位的争夺。作为对代善的回报,皇太极继位后逼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洗去代善的政治污点。就这样,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后金皇宫中设了四张并排的椅子,开始了四大贝勒并排坐在正殿联合执政的政治格局。这次入关,后金吸收了大量投降的明朝官员,就有官员建议皇太极,这样的政治格局非常不稳定,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应该把权力集中在大汗一个人的手中。皇太极听了深表赞同,他也觉得另外三大贝勒对他多有掣肘,而且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此次入关抢劫,另外三大贝勒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果不是范文程力挺皇太极,可能行动会被取消。如果这次行动失败了,他的汗位可能也就保不住了。但是这次行动成功了,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之中就有了更多话语权。另外,在此次进关抢劫过程中,皇太极看到了四小贝勒的成长,他觉得,是时候用四小贝勒取代四大贝勒了。 皇太极决定对另外三大贝勒动手了。他想了想,代善c莽古尔泰都是自己的亲哥哥,而且代善对自己有拥立之功,不忍心下手。那就先拿血缘上疏远一点的叔伯哥哥阿敏开刀吧。在入关抢劫之行的最后,皇太极给阿敏安排了一个任务,断后。断后,就是防止敌人的追击,一般是走在行军队伍的最后面。但是皇太极此次的断后安排非常豪华,直接占了明朝四座城,跟阿敏说,你先在这守着,等我们到家了你再撤。阿敏也没多想,跟皇太极表示,你就放心大胆地撤,我保证明军看不见你们的影子。就这样,皇太极留阿敏守卫滦州c遵化c永平c迁安四城,自己带着大部队和抢劫成果顺来路返回沈阳。 听说后金军主力真的撤了,明朝君臣都长舒了一口气。但是还有一件事让他们如鲠在喉,那就是阿敏占领的四城。后金军在四城的存在,基本上切断了北京和山海关的联系,使关宁防线变得腹背受敌。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2章 收拾烂摊子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好不容易把瘟神皇太极送走了,崇祯发现内部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比如北京周边聚集了几十万勤王军,光是供应粮饷已经把户部尚书毕自严累吐血了;比如西北被无视的灾民又开始起义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几万人了;比如袁崇焕还在号子里蹲着呢,朝中天天有人说要杀袁崇焕,也天天有人以身家性命给袁崇焕担保,已经吵成一锅粥了。 首先需要解决勤王军的安置问题。勤王军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地方驻守军,一类是私募武装。地方驻守军好办,哪来的回哪去就好了。私募武装也不难办,就地解散。但是,私募武装里有三支表现突出的部队,解散了实在可惜。这三支部队的将领分别是辽东军官出身的曹文诏c左良玉和进士出身的卢象升。这三个人和他们的部队都是在这次北京保卫战中崭露头角,也都会在日后的故事中大放异彩。这时候崇祯突然想起来,一年前三边总督杨鹤好像向朝廷请求过援军,现在正好军队富余了,就派曹文诏带领本部人马去支援陕西的杨鹤吧。晚是晚了点,总比没有强。左良玉嘛,军队人数比较少,派到昌平守卫皇陵。至于卢象升,毕竟是文官出身,就留在北京附近训练军队吧。卢象升发挥了自己文化方面的特长,军队训练得怎么样先不说,咱先起个响亮的名字——天雄军。就这样,勤王军的安置工作正式结束。 西北那边的事态就比较严重了。后金抢掠京城,明朝的政府更穷了,赈灾神马的就别提了。所以,不久前刚刚安定下来的陕西又开始爆发农民起义,而且规模更大。之前被洪承畴打得投降的王左桂又坐不住了,第一波起义高潮的时候自己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头领。现在第二波起义高潮来了,起义头领涌现了一茬又一茬,自己要是再这么每天在家吃干饭,出门遇见同行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而且朝廷承诺的赈济钱粮根本没到位,别说干饭了,稀饭都吃不上了。所以,具有过人名气和号召力的老牌起义军首领王左桂再次举起了造反的大旗。他这一举旗不要紧,瞬间就聚集了几万人的队伍,把明朝的延绥巡抚直接就给吓死了。听说这事的崇祯也吓得够呛,起义军不是都投降了吗,怎么一点信用都不讲,还把市长兼城防部队司令给吓死了。就在崇祯不知所措的时候,朝中大臣推荐了一个人,洪承畴。崇祯也是有病乱投医,直接任命洪承畴为延绥巡抚。 洪承畴走马上任,二话不说就带兵找到了王左桂。王左桂惊讶地发现,当年带着几十人把自己一万多人打得屁滚尿流的民政局长,现在变成城防军司令了。这人带着衙役打仗自己都不是对手,更别提这次带的是正规军了。所以王左桂开门见山地问洪承畴,我还能投降吗?洪承畴点点头,可以啊。就这样,王左桂带领的几万起义军又投降了。洪承畴跟王左桂说,今天晚上到我营中报到。王左桂一听,晚上去报到,这是要留我吃饭啊。于是当天晚上,王左桂高高兴兴地去了他的老熟人洪承畴的军营,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王左桂手下的几万起义军正眼巴巴地等着首领带回朝廷的赏赐呢,洪承畴的军队就冲上来了。经历了一夜的屠杀,投降的几万起义军所剩无几,这就是洪承畴的招抚政策。除了洪承畴,带兵支援的曹文诏也来到了陕西。常年在辽东与后金军作战的曹文诏,遇到了毫无战斗经验的农民起义军简直如鱼得水。洪承畴c曹文诏两位杀神在陕西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西北的事有点眉目了,就该把注意力重新交给袁崇焕了。到这时候,袁崇焕已经在号子里蹲了小半年了。总的来说,现在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在整个后金军入侵过程中,山海关c宁远c锦州固若金汤,辽东边军是明朝军队在战场上唯一有出色表现的部队。这些事实摆在面前,崇祯就算脑子再不好使也能想明白,袁崇焕没有与后金勾结。所以,袁崇焕身上能坐实的罪名就剩两条了,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单看这两条罪名,袁崇焕根本死不了。首先,这两条罪名其实都是替皇帝背锅,既然替皇上背了锅,也算表现良好,皇上应该从轻发落。其次,这两条罪名发生的时间已经是一年前了,而且发生的时候皇上都知道。议和的事皇上虽然没有公开表示支持,但是也没有公开表示反对,算是默认了。而杀毛文龙的事,皇上是有过通令嘉奖的。如果现在把这事当成一项严重的罪名,皇上的脸会有点疼。崇祯的心理天平开始发生倾斜,既然袁崇焕没有谋反,该背的锅也都背了,要不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算了。袁崇焕的出狱可谓是指日可待啊,袁崇焕昔日的同僚们已经开始了提前的庆祝活动。 然而,就在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袁崇焕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明朝历史。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3章 甩锅的天才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崇祯皇帝打算放袁崇焕一马,刚刚重返辽东的孙承宗也将迎回他最得力的下属。就在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北京城出现了汹涌的舆情。 后金军撤退了,四城收复了,命保住了,就该算算帐了。这一算不要紧,发现这次亏大了。整个北京周边地区被后金抢了个溜够,别的不说,单单人口损失就不下三十万。所以光是这三十万人的亲戚朋友就不干了,大家开始对这件事情追责。责任很明显,就是崇祯。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来,明朝已经经历了万历c泰昌c天启c崇祯四位皇帝。在前三位明朝皇帝在位的几十年中,后金无论如何嚣张,无论如何能闹腾,始终连山海关的城墙都没看见过。而你崇祯一继位,后金军不光进了长城,连北京的城墙都看见了。所以老百姓开始议论,这位崇祯皇帝,跟他的爷爷c爸爸和哥哥比起来,实在是差远了。就是因为他继位了,老百姓才受了这么多损失,亲戚朋友才被后金抓走了。 别看东厂的特工们刺探军情不怎么在行,打听个民间舆论什么的还是没问题的。放在其他时候,老百姓敢这么议论当朝皇上,早就被叫到东厂喝茶了。但是无奈这次实在是舆情汹涌,议论的人太多,东厂装不下,茶叶不够喝。所以无奈的东厂只能把舆情呈报给皇上,请皇上自己想办法。听到老百姓这样议论自己,崇祯就不服了,说我比不了我爷爷我爸爸我也就忍了,竟然说我比不了木匠哥,木匠哥除了木匠干过别的事吗?那时候的事都是魏忠贤和阉党干的。而且魏忠贤和阉党已经被自己打成反动集团了,难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还不如反动集团?越想越不对,崇祯觉得这事解决不好实在有损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但是如何解决呢?他有一次想到了阉党。当年自己除阉党,捅了那么大的娄子,财政系统至今还没回复正常运转,但是却得了个英明神武的名声。回想其中原因,就是把锅都甩给了阉党。那么,处理这次的名誉危机,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人来背锅。把锅甩出去,皇上还是好皇上,朝廷还是好朝廷,万事大吉。可是让谁来背这个锅呢,崇祯想来想去,最合适的人选只有一个,袁崇焕。 袁崇焕背锅,有三大优势。第一,他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负责人,这件事本来他就有责任。第二,袁崇焕在监狱里,没有话语权,没法申辩。第三,崇祯手里有现成的后金编的袁崇焕投敌的故事,这事差点连崇祯都给骗了,骗骗老百姓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在崇祯的授意下,在东厂的操作下,新的言论开始在坊间流传。这次后金能够进关,都是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勾结,把他们放进来的。多亏皇上英明神武,及时把袁崇焕抓起来了,才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对于信息极不发达c极不对称的明代来说,老百姓没有什么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所以这种言论很快被京城的百姓所接受,所有对朝廷c对皇帝的不满和愤怒都转嫁到了袁崇焕身上。北京开始民怨沸腾,老百姓一致要求朝廷处死卖国贼袁崇焕。 本来已经准备给袁崇焕结案的刑部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也开始变得犹豫起来。你判重了,没什么实际证据,你判轻了,老百姓不答应。无奈的刑部官员只好去请示崇祯,让皇上帮忙拿个主意。崇祯当场表示,作为朝廷,我们应该听到人民的呼声,顺应人民的意愿,为人民做主。刑部官员问,陛下的意思是重判?崇祯点点头,有多重,判多重。于是,袁崇焕一案的判决结果出来了,袁崇焕本人凌迟处死,家产充公,家属充军。判决结果公布的当天,北京城沸腾了,老百姓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伏地大哭,有的张灯结彩,有的放花放炮,热烈庆祝圣明的朝廷对大汉奸c卖国贼袁崇焕的公正判决,这一判决结果可谓弘扬正气,大快人心。 袁崇焕行刑的日子,更是成为了老百姓百年不遇的节日,当时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当见到袁崇焕从大牢里被押出来的一刻,老百姓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悲痛,鸡蛋c西红柿c石头c板砖开始像雨点一样往袁崇焕身上招呼。袁崇焕就是在人们的谩骂和打击生中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来到了刑场。袁崇焕什么也没说,他曾经三次打退后金的进攻,用鲜血保卫了眼前的这些人,如今这些人却和他不共戴天。一直关在监狱里的袁崇焕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他觉得,既然老百姓都觉得他该死,那就死吧。凌迟处死,就是用小刀把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一直要割到指定的刀数,才能让犯人死。如果犯人死早了,那么剩下的刀数就得从行刑的人身上割。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没有之一。 行刑开始了,行刑官快速用小刀从袁崇焕胸口割了一片肉,扔下刑场。同时,副行刑官在一边高喊,第一刀。围观的老百姓开始对扔下刑场的袁崇焕的肉产生了兴趣,该如何通过这片肉发泄自己对袁崇焕的愤怒呢?一个人突发奇想,一个健步冲过去,捡起地上袁崇焕还在抽搐的肉,直接放进嘴里给吃了!他的行为启发了围观的老百姓,俗话说,恨不得生吃你的肉,现在生吃袁崇焕的肉的机会来了。之后的每一刀,从袁崇焕身上割下的每片肉,都被现场围观的激愤的老百姓捡起来吃掉。以至于到了后来,眼看袁崇焕身上的肉不剩多少了,围观的老百姓还发生争抢,现场一度陷入混乱。最后,袁崇焕死了,他的肉被围观的老百姓吃光了。在行刑开始阶段,袁崇焕应该是能意识清楚地看到这一切的,当时他在想什么,没人知道。不过在场的老百姓的想法很清楚,钱财粮食被抢,亲戚朋友被虏,这些仇都通过吃袁崇焕肉的方式报了,卖国贼伏法,大快人心,皇上圣明,朝廷万岁!这个结果,崇祯很满意。 袁崇焕死了,不过这事还没完。如土狼一样在朝廷徘徊的温体仁嗅到了其中的机会,他要开始新一轮狩猎了。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4章 温体仁走向人生巅峰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曾经说过,一心想进入内阁的温体仁在一边结党,一边等待机会。袁崇焕出事之后,温体仁觉得,他的机会来了。他的目标就是,袁崇焕的推荐者,内阁大学士钱龙锡。袁崇焕被定性为大汉奸c卖国贼,那他的推荐者能没有责任吗?不过仅仅这个责任,还不足以搬到一个内阁大学士。所以,温体仁还需要准备更多的黑材料。温体仁有了需求,温党的成员自然闻风而动,开始各处收集钱龙锡的各种证据。然而证据收集工作并不顺利,只找到了钱龙锡和袁崇焕交流的一些记录和信件,而且内容都很平常。但是温体仁是个脑子很好使的人,看到这些普通的材料,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把它变成黑材料了。 当时袁崇焕一案还没有最后宣判。皇上下旨重判,但是刑部苦无证据,罪名不够。就在这个时候,温体仁站了出来,他给袁崇焕按了一个新罪名,结交内臣。对于领兵在外的武将,结交朝廷中的核心大臣是很严重的罪名,有颠覆国家的嫌疑。虽然证据只是一些普通的交流记录和信件,非常不充分,但是急于给袁崇焕定案的崇祯和刑部非常需要这个罪名。于是,在皇上和刑部官员都睁一眼闭一眼的情况下,袁崇焕多了一条新罪名,结交内臣。在搜集了各方面靠谱不靠谱的罪证之后,袁崇焕被定性了c判决了c处死了,一切顺利。这时候温体仁又有话说了,袁崇焕结交内臣,袁崇焕处理了,那内臣呢?崇祯才反应过来,他结交的内臣是谁啊?温体仁说,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崇祯这下为难了,武将结交内臣是死罪,当初承认这条罪名是为了处死袁崇焕,现在又搭上个钱龙锡,实在有点于心不忍。于是崇祯召开廷议,问问朝中大臣的意见。钱龙锡在朝廷里人缘还是不错的,很多人站出来为钱龙锡说话,说老钱和袁崇焕只是关系走得近了点,还不到结交的份上,死刑不至于,随便判几年吧。崇祯马上就坡下驴,那就先关起来,怎么判以后再说。 对于这个判决结果,温体仁并没有表示异议,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内阁出现了空缺。温体仁和周延儒的联盟开始发挥作用,在周延儒的支持下,温体仁成功进入内阁,而在温体仁的支持下,周延儒成功当上了内阁首辅。这对温体仁来说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温体仁并不这么想,因为他的真正目标,是内阁首辅,所以他曾经的盟友周延儒已经成为了敌人。 温体仁决定跟周延儒翻脸了,但是周延儒对此毫不知情。当时的周延儒可谓意气风发,当上首辅的时候他只有三十七岁,而且长得很帅,人缘很好,皇帝很器重,可谓前途无量。而且,他依然觉得温体仁是他的同盟,这个货人缘极差c不择手段,脏活累活抢着干,肯定是自己的一个好帮手。然而,周延儒刚刚担任首辅不久,朝中就出现了针对他的弹劾。周延儒并没有把这些弹劾放在心上,自己如此年轻有为,自然有人眼红嫉妒。而且崇祯皇帝对自己非常器重,些许诬告应该成不了气候。所以对待弹劾,周延儒的处理方式就是找到温体仁,对他说,把这事摆平。温体仁微微一笑,一定摆平。周延儒彻底放心了。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周延儒惊讶地发现,针对他的弹劾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而且花样百出,层出不穷。他的家人在老家跟人起冲突了遭弹劾,他的连襟中了状元遭弹劾,东北打了败仗遭弹劾,西北打了败仗还是遭弹劾,就连太监都跳出来弹劾他。有朝臣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说,太监弹劾首辅实在有损国威。崇祯一听怒了,直接就把站出来说话的大臣给开了。周延儒一看,这样的朝廷他是待不下去了,于是托病辞职。但是周延儒并没有灰心,这些年看到袁崇焕c看到孙承宗,已经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周延儒相信自己还年轻,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温体仁没工夫理会周延儒会不会东山再起,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周延儒辞职后,在崇祯眼中勇敢c正直c不结党的温体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内阁首辅。温体仁担任首辅,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温党时代。温体仁能够做到结党又被崇祯认为不结党,是因为他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政党运作模式。之前的政党,都是在朝会中老大提出观点,小弟表示支持。属于老大发帖,小弟顶帖的模式。回去查查帖子,谁是老大,谁是小弟,一目了然。而温党的模式变成了小弟发帖,老大顶帖,设计非常巧妙,很难看出谁是老大,谁是小弟。靠着这个运作模式,温党成功避开崇祯的视线。光靠运作模式隐蔽是无法赢得皇上的青睐的,之所以受到崇祯的器重,是因为温体仁摸准了崇祯的脉。 首先,崇祯是个权力欲非常强的人,但是水平不是很行。所以崇祯的想法经常被大臣驳回,这让崇祯很不爽。温体仁抓住这一点,发动温党打击那些反驳崇祯想法的大臣,力挺崇祯的想法,让崇祯非常爽。其次,崇祯是个非常爱惜名声的人,但是水平不是很行。所以崇祯的想法一旦实施了,经常惹祸捅娄子,这让崇祯很不爽。温体仁抓住这一点,发动温党帮助崇祯甩锅,把责任都推给办事的人,让崇祯非常爽。最后,崇祯是个非常信任太监的人,因为他水平不行。他觉得自己读书少,那些文官总骗他,而太监读书更少,值得信任。温体仁又抓住这一点,结交太监,在崇祯面前和太监们互相吹捧,让崇祯非常爽。所以崇祯觉得让温体仁当首辅就三个字,爽,爽,爽! 虽然崇祯非常爽,但是每天干的事就是惹祸捅娄子加甩锅,朝廷内外可谓一天不如一天。局势恶化最严重的,就是西北。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5章 杨鹤的锅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前文说过,北方大旱导致了陕西的民变。三边总督杨鹤临危受命,带着钱粮和免税政策,一边赈灾,一边招抚叛军。杨鹤的工作很出色,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平定了陕西全境。但是,朝廷的减税政策藩王们并不接受,所以国税免了,地税接着收。于是税吏又上门了,刚刚领了救济粮安定下来的农民发现,杨鹤发的一点救济粮又被税吏收走了,自己的日子还是没法过。于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又开始了造反。参与造反的,除了农民,还有军队。军队因为朝廷长期欠饷,日子也过不下去了。所以农民反了,军队一看,都是日子过不下去的,谁镇压谁啊,一起反了算了。所以这次的起义军的规模和战斗力都是空前的。这次杨鹤也没辙了。本来从京城出来的时候带着钱粮和免税政策,可以对灾民进行赈济,也可以对起义军进行招抚。现在钱花完了,政策落实不了,再想招抚起义军,就只能靠忽悠了。但是忽悠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些人就算被杨鹤忽悠投降了,过两天发现还是没活路,还得接着造反。 而且,因为活不下去的农民太多,起义军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杨鹤已经忽悠不过来了。就在此时,陕西出现了两位杀神,一位是被火线提拔成延绥巡抚的洪承畴,一位是朝廷派来支援剿匪的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洪承畴对朝廷看得很明白,对于这些灾民来说,朝廷不会再给他们留活路了,所以处理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早点送他们去投胎。刚上任,洪承畴就以雷霆手段处理了老熟人王左桂和他手下的几万起义军。就在这时候,曹文诏来洪承畴手下报到了。洪承畴看这哥们的履历,当过辽东边军打过后金,好,以后围剿的工作可以全权交给他了。老曹,带兵上吧,把这些造反的人全都给我超度了。和皇太极交过手的曹文诏遇到了毫无战斗经验的农民起义军,简直就是猛虎冲进绵羊圈,流氓进了幼儿园,想把他们吊起来打就吊起来打,想把他们按地上捶就按地上捶,打得起义军晕头转向,上蹿下跳。起义军的首领王嘉胤c王自用一看,洪承畴和曹文诏实在是惹不起,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带着起义军一路跑出了陕西,进入山西境内。 洪承畴改变了杨鹤以招抚为主的政策,开始对起义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和屠杀。事实证明,这一政策在短时间内还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受到了相当的肯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还是一项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朝廷总是要靠老百姓养着的,要从老百姓那里压榨钱粮。如果压榨太狠了,就会有一部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对待这些活不下去的人,洪承畴的政策就是弄死他们。但是把这些人弄死了,朝廷就得去压榨别人,别人又活不下去了,还得再把别人弄死。如此循环,只有把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弄死了,问题才能解决。而且,洪承畴也并非算无遗策,他的一次失手彻底断送的杨鹤的前程。 起义军里有个首领叫神一魁,他率领的起义军比较特别——全部由造反的正规军构成。所以神一魁的起义军战斗力超强,面对大规模围剿部队敢硬刚正面,面对小规模地方武装就完全是吊打。所以这支军队起义以来转战陕西各地,如入无人之境。正因为如此,这支起义军成为了杨鹤招抚的主要目标。杨鹤的真诚打动了军官出身的神一魁,他觉得这样当土匪最终也不是个出路,就同意了杨鹤的招抚。招抚成功后,杨鹤对这支特殊起义军的安置工作也非常重视,特意为了他们向朝廷申请了一笔安置经费。然而,朝廷的回复还是老一套,没钱。杨鹤这次是真急了,这些人原来可是正规军,要是再给逼反了后果相当严重。无奈的杨鹤找到了洪承畴商议对策。洪承畴想了想,好办,当年王左桂就是这个情况。很快,神一魁接到了洪承畴发出的邀请,请他和他手下的将领去吃饭。神一魁留了个心眼,王左桂刚死不久,他是怎么死的大家可是议论纷纷,这个洪承畴,未必是好人。他从手下随便找了几百号人,跟他们说,洪承畴大人请吃饭,你们去吧。还交待他们,为了防止洪承畴看不起你们,你们就说是神一魁军中的主要将领。洪承畴接待了这些人,发现神一魁没来,但是主要将领都来了,也够本了。酒席间洪承畴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几百个来蹭饭的义军就只有孟婆汤可以喝。有几个漏网之鱼跑了回去,向神一魁报告了这个情况。神一魁一听就火了,我都投降了还想杀我,真是一点活路也不给我留啊。行,那我就破罐子破摔,接茬造反。洪承畴对着杨鹤搓搓手,不好意思,事儿办砸了。杨鹤谈了口气,没办法了,上报请罪吧。没过几天,请罪的结果出来了:杨鹤怯敌避战,纵贼行凶,免职下狱;洪承畴接任杨鹤成为三边总督。把事办砸了的洪承畴反而升官了。朝廷看好洪承畴,并不是看好他逼反了神一魁,而是看好他对起义军的杀戮政策。杀得好,杀得漂亮,把陕西老百姓杀干净了陕西就太平了。 有人说杨鹤比较傻,对起义军只知招抚,不知围剿。在我看来,杨鹤并不傻,他只是对这个朝廷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朝廷能给这些穷苦的老百姓留一条活路。这些老百姓都是明朝的子民,是他们的赋税养活了朝廷,而不是朝廷在养活他们,他们是朝廷的财富,而不是负担。在他们能活下去的时候,朝廷可以压榨他们,在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朝廷应该帮助他们。他们是可怜的底层百姓,他们也是可爱的底层百姓,只要还有活路,他们就不会造反。所以杨鹤拒绝屠杀他们,杨鹤在为他们争取活路。总要有人去坚持一些正确的事,即使让自己身败名裂。杨鹤就是这样一个人,等待他的又是怎样一个下场呢?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6章 崇祯的爱豆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前任三边总督杨鹤是没什么生还的希望了。陕西出了那么大的乱子,这个锅肯定得杨鹤来背。内阁首辅温体仁深知皇帝的心意,发动温党成员齐甩锅,弹劾杨鹤的奏疏如图雪片一样飞向皇帝的办公桌。按照这个架势,杨鹤身上唯一的悬念就是他是怎么没的,斩首和凌迟都在向他招手。然而,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这个人的话改变了杨鹤的命运。 站出来说话的人,就是杨鹤的儿子杨嗣昌,时任霸州道民政局长(参政)。杨嗣昌这个人,作为一个文人来看,学问很一般,但是作为一个儿子来看,是个好样的。他一听说朝廷要处死他爹杨鹤,当即向崇祯皇帝上疏,表示父亲年纪大了,自己愿意替父亲受罚。他的话竟然起作用了,崇祯免除了杨鹤的死刑,改为充军。杨嗣昌的话之所以好使,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儿子,而是因为他的学问很一般。看不懂了吧?这事还得从头屡屡。杨嗣昌的学问很一般,但是为人很努力,年轻的时候就写了几本书。受限于杨嗣昌的水平,这几本书基本上也就算得上青少年启蒙读物。非常凑巧,这几本书被还没当上皇帝的崇祯看到了,而那时的崇祯,正好是个青少年,正好在启蒙。所以在少年崇祯的眼中,这几本书写得实在太好了。而那些写得更好的书,崇祯根本看不懂。这就好像一个小学数学水平的人,你给他讲微积分,他完全听不懂,也就不觉得好;而你要是给他讲二元一次方程,他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太巧妙了,真牛!杨嗣昌的水平刚好达到了崇祯能理解的水平的上限,成功让崇祯路转粉,成为了杨嗣昌的小迷弟。这次既然爱豆说话了,小迷弟怎么好意思把爱豆他爹弄死呢?因此,杨鹤得救了。 对于皇上是自己的小迷弟的事,杨嗣昌并不知情。见自己的请求这么快就被批准了,杨嗣昌受宠若惊,赶紧向皇上表示,自己愿意辞去官职,为父赎罪。崇祯一看更高兴了,自己的爱豆不光学问好,思想境界也高,对父亲如此孝顺,又能替朝廷着想,给足朝廷面子,这种人哪能让他辞职呢?不光不能辞职,还得升官。崇祯回想了一下,杨嗣昌的书中似乎对军事颇有见解。现在的蓟辽督师孙承宗手下正好缺人,就派杨嗣昌到山海关去帮帮孙老爷子吧。于是,递交辞职报告的杨嗣昌接到通知,辞职被驳回,官升一级,去山海关报到。接到这个通知,杨嗣昌更是觉得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去找孙承宗报到了。 孙承宗接手蓟辽督师这一年来也没闲着,他把袁崇焕对后金的消极防御政策改为积极防御政策。除了修建工事c加固城墙以外,孙承宗还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力图回复对后金的战略包围态势。首先就是联络朝鲜。朝鲜曾经是明朝的属国,后来被阿敏带兵给打服了,投降了后金。然而,皇太极因为后金兵力有限,又怕阿敏在朝鲜谋求自立,拒绝了阿敏在朝鲜驻军的建议。仗打完了,条约签好了,后金军就撤了。这就给了孙承宗活动的空间。他向朝鲜派出使者,对朝鲜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希望朝鲜能重新回到大明的怀抱。朝鲜君臣一向以中华文化的传人自居,因此非常崇敬代表中华文化的大明,而非常瞧不起没文化的后金。见明朝使者来了,朝鲜国王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当即表示愿意恢复和明朝的关系,并请求恢复朝贡。 看了这个请求,可能很多人觉得朝鲜人这是有钱没处花了。其实恰恰相反,这是朝鲜人钱不够花了。因为给明朝朝贡,是非常赚钱的。明朝的朝贡制度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在永乐皇帝朱棣时期有过一定的完善,形成了一套厚往薄来c赔本赚吆喝的交往模式。每次外国使团进京,带来的都是胡椒c苏木c土布等土特产,带走的却是丝绸c瓷器c茶叶等世界畅销品,差价往往几十倍上百倍。特别是明朝闭关禁海的时期,这些中国货物只有通过朝贡可以获得,转手卖给欧洲人就是成千上万倍的利润。所以,朝鲜算是尝到朝贡的甜头了,三天两头到明朝朝贡,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一年上百次,简直就是拿明朝当冤大头。明朝后来也明白过味来了,开始限制朝贡次数。朝鲜又开始别出心裁,在朝贡的时候夹带货物,国家使团干起了走私生意。明朝也只好见招拆招,开始对夹带货物收税。总之对朝鲜来说,朝贡是个非常赚钱的买卖,而对明朝来说只是个面子。 然而,崇祯是非常好面子的。虽然崇祯也非常抠门,但是朝贡中损失的是朝廷的钱,又不是他的私房钱。花朝廷的钱,赚自己的面子,崇祯觉得这事很划算。于是崇祯同意朝鲜回复朝贡。接到消息的朝鲜欣喜若狂,当即表示明朝的钱不会白花,朝鲜要拿这笔钱训练十万雄兵,配合大明消灭后金。朝鲜的这个练兵计划从崇祯四年执行到崇祯十七年,一直到崇祯上吊,也没见到一个朝鲜兵。崇祯死后,朝鲜立志要训练十万大军为崇祯报仇,帮助大明复国,这个练兵计划执行了三百多年,直到溥仪退位,也没见到来报仇的朝鲜兵。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搞定了朝鲜,孙承宗又把目光盯向了蒙古。虽然察哈尔部被皇太极按在地上蒙捶了一顿,但是还留了一口气。蒙古国名义上的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还在受了旱灾的草原上吃着土坚持斗争。孙承宗觉得,这是个好消息。他马上派人联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表示明蒙军事同盟是坚固不可撼动的,大明愿意支持林丹汗抵抗后金,重新统治蒙古。接到消息的林丹汗都快哭了,咱俩都被打成这样了,你还好意思说不可撼动呢。你爱怎么吹怎么吹吧,统治蒙古先搁一边,让我吃饱了再说。孙承宗也不含糊,不但给蒙古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而且从蒙古招募了大量贫困牧民到辽东参军。这一举措不但增加辽东边军的兵源,而且大幅提高了辽东边军骑兵的作战水平。孙承宗把这些新招募来的蒙古人和汉人骑兵交给祖大寿统一训练,祖大寿从中挑选出了最优秀的三千人,砸重金建立起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重骑兵部队——关宁铁骑。 战略上,孙承宗回复了明朝c朝鲜c蒙古对后金的c型包围;战术上,孙承宗拥有了足以与八旗骑兵正面抗衡的关宁铁骑。可以说,在孙承宗的经营下,明朝在辽东重新掌握了部分主动权。而这个时候,皇太极又在做些什么呢?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7章 皇太极的内功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从北京抢劫回来,皇太极的日子可是彻底奔小康了。其他资源先不说,仅仅是掳掠来的人口就二三十万。当时的后金的社会还处于奴隶制阶段,等于这次抢劫仅仅奴隶就多了二三十万。而当时满族八旗兵人数不超过三万,分配下去每人至少也能分到两三个奴隶,等于八旗兵个个都成了奴隶主。日子过好了,问题也来了。过去,八旗兵集合,三万人列队整整齐齐,真是人如龙马如虎。现在八旗兵再一集合,乌央乌央能来十几万人。除了准备上战场的满族八旗兵本人,旁边还跟着牵马的、拿盔甲的、扛兵器的、背行李的、扇扇子的、端水果的,呼呼啦啦各式各样。知道的是可汗大点兵,不知道的以为农村大赶集呢。看到这样的场面皇太极也是非常的头疼,担心这些老爷兵在战场上掉链子。 皇太极很快拿出了相应的对策,扩充八旗编制,开始建立八旗蒙军和八旗汉军。此次进长城抢劫,皇太极看到了蒙古人的战斗力。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天生就是优秀的骑兵。这就好像你学游泳,再怎么学也学不过水獭,你学爬树,再怎么学也学不过猴子,你学骑马,再怎么学也学不过蒙古人,人家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所以,八旗蒙军就是由蒙古族人组成的清一色的骑兵部队。至于汉族人,皇太极发现这些人虽然战斗力一般,但是对于大炮一类高科技武器的操作是非常有天赋的。皇太极还专门给八旗汉军起了个名字,乌真超哈,翻译成汉语就是重兵,说白了就是炮兵。有了新组建的骑兵和炮兵,八旗军的战斗力不降反增。 军队的问题解决了,皇太极就开始着手处理政治问题了。这次入侵明朝腹地,后金除了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还获得了大量的明朝投降官员和将领。这些人让皇太极意识到了明朝制度的先进之处。因此,皇太极开始以这些投降官员为顾问,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第一,参照明朝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翻译成现代词就是组织部、财政部、教育部、国防部、司法部、住建部六部。第二,进一步瓦解四大贝勒联合执政的格局。前文说过,皇太极借丢失四城和在朝鲜谋求自立的借口处理掉了二贝勒阿敏。现在,四大贝勒只剩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了。当年皇太极能够继承汗位,一多半要靠大贝勒代善的力挺,所以二人的关系非常好。皇太极把下一个目标放在了曾和自己有汗位竞争关系的三贝勒莽古尔泰身上。正巧这个时候孙承宗正在辽东搞事情,一手拉着朝鲜人,一手拉着蒙古人,宁锦防线也在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皇太极有了一个好办法,让莽古尔泰带兵去跟孙承宗死磕,磕死孙承宗就平外患,磕死莽古尔泰就平内乱,一举两得。 莽古尔泰也是一代军事天才,接到命令一点没含糊,带着队伍就出发了。来到宁锦防线莽古尔泰才发现,老孙头的战略手段确实高,不但宁锦防线修得固若金汤,而且从新拉拢了朝鲜和蒙古,以至于明军中混入了大量蒙古骑兵,战斗力大增。既然战略上你这么牛,那就从战术上寻找突破口吧。莽古尔泰如同一条徘徊在牛群外的头狼,仔细寻找着对方一丝一毫的破绽,准备带队给予致命一击。很快,莽古尔泰发现了一个小破绽,明军的防线城池虽然坚固,但是城和城之间的农田全都暴露在野外,而当时正好是夏天,过几个月就要秋收了。莽古尔泰开始派出小分队去袭扰锦州和宁远的中间地带,重点破坏野外的农田和农用设施。明军这边非常郁闷,自己辛辛苦苦种了半年地,眼看要秋收了,被后金军给祸害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面对纷纷请战的众将,孙承宗很清楚现在没有能力与后金开战,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保住地里的粮食。所以孙承宗下令,进一步向前推进方线,使敌人难以进入腹地搞破坏。具体做法就是,祖大寿带人去修缮驻守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位于锦州城东北约30公里。在这里筑城可以有效使锦州防线立体化,防止敌人直接绕过锦州袭扰后方。宁锦之战之前,袁崇焕曾经修复了大凌河城,但在皇太极进兵的时候主动放弃了对该城的防守,集中兵力守卫锦州。宁锦之战后,失败的皇太极为了泄愤,临走的时候把大凌河城给拆了。祖大寿这次的任务,就是把皇太极拆掉的大凌河重新修建起来,并守住那里。见到孙承宗这一举动,莽古尔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老孙头到底犯了战术错误,破绽终于露出来了。祖大寿修复大凌河城不到半个月,莽古尔泰就带兵包围了大凌河城。孙承宗惊讶地发现,自己确实犯了严重的战术错误,大凌河城,是个死地。当年战术大师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前果断放弃了大凌河城,就是因为袁崇焕已经看出来了,宁远可以死守,锦州可以死守,但是大凌河不能死守,如果死守就守死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宁远和锦州都是海滨城市,一旦被围,可以从海路获得补给。明朝对抗后金哪哪都不行,唯独海军行,长期拥有制海权,所以海路的补给很有保障。但是大凌河是个内陆城市,一旦被围补给就断了,困也能困死你。而当时被围的祖大寿,手里只有十天的粮草。 这时候孙承宗最好的选择是,放弃大凌河。然而,一个人让这个选项被彻底堵死了,这个人就是祖大寿。前文曾经说过,祖大寿在辽东地区影响力极大,他的立场几乎可以决定辽东的立场。如果把他逼得投降了后金,宁锦防线等于沦陷一半了。所以,这次决策中孙承宗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是重修大凌河,第二是派祖大寿重修大凌河。 孙承宗将如何弥补自己的失误,祖大寿的生死有将如何呢? (本章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