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介石》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小芳芳】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晚年蒋介石》 作者:李松林【完结】 *************** *第一章兵败退台 *************** 蒋下野不久携张群、宋子文等人去了日本,取得了日本与美国对他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宋老夫人对蒋与宋美龄婚事的允诺。当目的达到之后,蒋于11月10日由日返沪,一面筹办与宋的婚事,一面联汪制桂策动复职。1927年12月10日,guó mín dǎng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请蒋复职。1928年1月4日,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同年10月蒋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后又任guó mín dǎng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职。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台又上台。 --------------- 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1) --------------- 历史的车轮已经跨进了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个年头。无情的现实击破了身居六朝金粉之地霸主蒋介石的3至6个月消灭中共的迷梦,也导引了他的第三次下野。 蒋介石一生中有三次下台又上台。 第一次下野发生在1927年8月中旬。正当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深入中国腹地长江中下游之际,身居北伐军总司令高位、手握重兵的蒋介石突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fǎn gòng“清党”政变。4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中建立了南京蒋家小朝廷。3个月后,主政武汉的guó mín dǎng另一巨头汪精卫也紧随蒋介石其后,宣布fǎn gòng“清党”。尽管蒋、汪之间有许多恩怨,但在fǎn gòng问题上实现了合流。蒋介石对汪精卫的fǎn gòng之举表示热烈欢迎,并电汪要其赴宁“炳权”。明眼人一看便知,蒋要汪赴宁“炳权”,目的是企图不动干戈实现吞并武汉政府的目的。而汪精卫却想通过宁汉合流夺取guó mín dǎng的第一把jiāo椅。但汪深知,蒋不去他的目的无法达到,遂提出赴宁以蒋下野为先决条件。南京政府内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西山会议派以汪精卫提出的条件为借口,提出“请总司令自决出处”,逼蒋下野。 蒋对汪及桂系、沪派举动愤怒异常,他在8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余以为对同志应退让,对敌人需坚持,而汪乃异其是,诚非人类也。”在8月11日的日记中,他又表示待机而动,以获最后胜利。 8月12日,蒋介石在无力抵御党内派系争斗的压力下,意识到需寻找靠山以增强实力,故命陈布雷起草《告国人书》,宣布下野。在《告国人书》中,蒋介石特别强调自己的“进退生死”,“一以党之利益为依归”《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0,第51页,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 蒋下野不久携张群、宋子文等人去了日本,取得了日本与美国对他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宋老夫人对蒋与宋美龄婚事的允诺。当目的达到之后,蒋于11月10日由日返沪,一面筹办与宋的婚事,一面联汪制桂策动复职。1927年12月10日,guó mín dǎng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请蒋复职。1928年1月4日,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同年10月蒋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后又任guó mín dǎng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职。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台又上台。 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发生在1931年12月。此次下野一方面是由于蒋的误国政策所致,另一方面也是guó mín dǎng内派系争斗的结果。 早在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由于蒋介石将此方针付诸于实践,遂招致国内各阶级、党派之间矛盾激化,致使综合国力下降,同时纵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制造了入侵中国东北的事件。面对日寇对中国的步步入侵,蒋介石仍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并宣称对日作战“3月必亡”。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同时,此一形势也为蒋介石的反对派所利用。 本来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得意忘形,为了实现其“武力统一”的野心,一方面对中共苏区实行“全面清剿”,一方面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企图通过这个会议,制定一部设置“大总统”的约法,并把自己推上“大总统”的宝座。当时政界要人吴稚晖、陈立夫、刘健群等人对蒋的主张均表支持。唯guó mín dǎng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表示坚决反对。胡的理由是:国民会议xìng质是训政时期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不是权力机关。国民会议的任务是齐一全国国民的心志,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它不是国民大会,因而不具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四权。胡还认为,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之对内政纲,较任何约法都完备,无需再做钦定式之约法。 由于胡汉民的主张成了蒋介石当选总统的绊脚石,迫使蒋千方百计地企图搬掉他。当合法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蒋便于1931年2月28日夜以非法手段扣押了胡汉民。 胡汉民被扣,引起社会轰动与反蒋派的激烈反弹。胡汉民派的中央委员纷纷到各地串联反蒋;孙科的再造派离宁去粤;古应芬、陈济棠等准备在广州举旗反蒋。蒋也准备应战,一时战云密布。 正当战端即开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国人纷纷要求宁穗双方息争对外。蒋介石被迫释放了胡汉民。10月27日,宁穗双方代表在上海召开和平会议,反蒋派仍以蒋介石下野与改组南京政府为和解的条件。在全国人民抗日舆论与粤方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于1931年12月15日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三军总司令兼行政院长之职,再施以退为进之计。 --------------- 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2) --------------- 蒋介石下野后,国民政府改为合议制,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张继任立法院长。蒋虽下野,但事先预作布置,对孙科内阁取拆台政策。孙科上台并非众望所归,而是各派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加之蒋下野后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孙无力驾驭南京政府,上台后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蒋介石看到时机成熟,决定重新上台。他采取拉汪排胡的策略,逼走胡汉民,同时向汪表白“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身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6年11月版。。同时宣称支持汪主政,他主军。1932年3月6日,军事委员会恢复,蒋被推举为委员长。蒋介石以退为进之计再度得以实现。 通观蒋介石的两次下台又上台,可以看到他每次下台都是被迫的,但他耍尽权术,总是以自动引退的姿态出现,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蒋的下台,每次都是权宜之计,下台的同时预为上台铺路,还拆别人的台。那么他的第三次下野是否也是如此呢? 说到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还需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国内形势说起。 蒋介石下野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和máo zé dōng的指挥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决着蒋介石为继续坚持其内战独裁政策所设置的重重防线。人民解放军在取得辽沈、淮海两大战役的决定xìng胜利之后,平津战役将告胜利。人民解放军的下一步,将是渡江作战,摧毁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在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之下,蒋介石的“戡乱”政策与“分区防御”战略遭到了彻底的破产,并导致了经济、政治与外jiāo的全面危机。 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全面崩溃,不仅加剧了内部的派系争斗,也给美、蒋关系蒙上了一层yīn影。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的统治地位正在走向动摇。正如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给马歇尔的报告中所指出的: “除去蒋委员长的直属亲信人员和某些高级军官外,没有多少中国人继续心悦诚服地支持他了。这个政府,特别是蒋委员长愈来愈众叛亲离了。” 来自新华社的评论更为入木三分: “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是蒋介石维持自己反动统治的两个主要工具”。“由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遭到一切要求民主、和平、自由的人们的坚决反抗。蒋介石维持反动统治的工具正在迅速破产”。蒋本人“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máo zé dōng选集》第4卷第138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就连guó mín dǎng《中央日报》也哀叹蒋介石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秋”台湾《中央日报》,1948年11月4日。 面对风雨飘摇的guó mín dǎng统治与破败不堪的局面,蒋介石痛心疾首,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低三下四地乞求洋大人。11月9日,蒋介石给蝉联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写了一封求救信,信中要求杜鲁门: “迅速给予并增加军事援助,并发表关于美国政策之坚定的声明”,“以鼓舞军民士气,并巩固政府之地位”。同时,“尽速派遣一高级军官与本政府共商有关军事援助之具体计划,包括美国军事顾问团参加指挥作战”《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蒋介石致函转达至美国白宫后,遭到杜鲁门的婉拒。杜鲁门在复蒋介石函中虽宣称尽一切可能“以加速依援华计划采购在本国可以获得之武器与弹yào,运往中国”,但同时又称“驻华美国联合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洞悉目前局势,可常备咨询”《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谁都知晓,司徒雷登曾与蒋介石协议令巴大维与何应钦密切合作,共同指挥作战,但事后蒋介石食言。此刻杜鲁门让蒋介石与巴大维商量,无异于自动关闭“美援”大门。美国何以对蒋采取这种态度呢?重要原因是美国白宫已认为蒋介石不可救yào,准备在中国换马,让李宗仁取代蒋介石。蒋虽对白宫此举愤怒异常,但国内局势如此糟透,除了求助“美援”之外,已不可能创造“奇迹”。因此,他仍决定再派夫人赴美求援。 12月1日,带着创造“奇迹”愿望的宋美龄登上了赴美的专机。此次美国之行,宋美龄虽然先后得到马歇尔与杜鲁门的接见,但对她的“援华”计划却搁置一边。更使她难堪的是,没有看到罗斯福在世时对她的盛大欢迎场面。充满失望与恼怒的宋美龄愤愤地离开了华盛顿,隐居在纽约孔祥熙的乡间别墅中。从此,她再未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 当乞求“美援”失败之后,蒋介石又遭桂系逼宫。 12月25日,蒋介石收到桂系大将白崇禧24日发给他的电报。来电大意是要政府与中共言和,并要美、苏两国出面调停。桂系核心人物、副总统李宗仁与白崇禧遥相呼应,向蒋宣布五项和平主张:(1)蒋总统下野;(2)释放政治犯;(3)言论集会自由;(4)两军各自撤退30里;(5)划上海为自由市。政府撤军,由各党派人士组织联合政府,并在上海和谈。同时,蒋还收到湖南守军程潜要他下野的通电。 --------------- 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3) --------------- 12月30日,白崇禧再电蒋介石,重申前电主张。同日,河南省主席张轸也通电主和。 在内外jiāo逼之下,尽管蒋介石不断默念“庄敬自强,处变不惊,慎谋能断”的古人嘉训,但仍不免心烦意乱。冷静之余,不得不考虑“和战”与自己的进退问题。当时蒋介石的想法可从蒋经国日记中看出一些轮廓。蒋经国在1949年1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父亲近曾慎密考虑引退问题,盖以在内外jiāo迫的形势之下,必须放得下,提得起,抛弃腐朽,另起炉灶,排除万难,争取新生。” 对于引退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蒋经国作了如下的分析与判断: “(1)匪军南下,渡江进攻京沪。 (2)共匪陈兵江北,迫李宗仁等组织联合政府,受匪cāo纵,并派兵进驻南京。 (3)暂停军事攻势,而用政治方法瓦解南京,然后各个宰割,不战而占据全国。 (4)李当政后,撤换各地方军政要员,或由共匪加以收买,使彼等屈服投降。 (5)对父亲个人极端诬蔑、诋毁、诽谤、侮辱,使无立足余地,不复能为fǎn gòng救国革命领导中心。 (6)李为共匪所逼,放弃南京,以迁都广州为名,割据两广,希图自保。 (7)美国对华政策,暂取静观态度,停止援助。 (8)俄帝积极援共,补充其军费,建立其空军,使我南方各省军政,在威胁之下,完全崩溃,无法抵抗。” 蒋介石对其个人进退出处,作了如下判断: “进之原因:甲、勉强支持危局,维系统一局势;乙、等待国际形势之转变;丙、静观共匪内部之变化。” “退之原因:甲、党政军积重难返,非退无法彻底整顿与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环境;丙、另起炉灶,重定革命基础。”《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543545页,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版。 蒋介石眼见大陆局势不可挽救,在下野引退后,便积极部署迁台的各项工作。图为迁台不久,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出席集会。 蒋介石考虑成熟之后,于1948年12月31日晚在总统府官邸,召集guó mín dǎng中央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监委员40人聚餐。饭后,蒋对众人冷冷地说:“现在局势严重,党内有人主张和谈。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不能不有所表示。现拟好一篇文告,准备在元旦发表。现在请岳军朗读一遍,征求大家意见。”文告宣称:愿与中共“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但同时蒋介石又开出了对和平的五项先决条件,归结起来就是要在保存guó mín dǎng的“宪法”、“法统”和军队等条件下,才能同中共重新和谈。一句话,就是不要触动guó mín dǎng现存的独裁统治体制。至于蒋介石今后的进退未予明确说明,只在文告最后有所暗示:“只要和平可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唯国民的公意是从。” 张群念完文告之后,蒋介石征求聚餐者意见,当蒋问到李宗仁时,李答:“我与总统并无不同的意见。”在座的谷正纲、张道藩、王世杰等人均不赞成发表这个文告。蒋介石则愤愤地说:“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董显光:《蒋总统传》第599510页,台湾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10月版。蒋所讲的“某一派系”显然指桂系。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的“求和”文告发表。同日,新华社广播了máo zé dōng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1月5日,新华社又播发了máo zé dōng撰写的《评战犯求和》的评论,揭露蒋介石“希望从白崇禧手里夺和平攻势的发明权,并在其新的商标下继续其旧的统治”。máo zé dōng的评论切中要害。1月14日,máo zé dōng又为中共中央撰写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政治主张。 其中首要条件就是惩办战争罪犯,以及废除伪宪法与伪法统等。这八项条件对蒋介石而言犹如五雷轰顶,视其为要他无条件投降的“哀的美敦书”,感到再无恋栈总统职位之必要。他对李宗仁称:“就当前局势来说,我当然不能再干下去了。但是在离开之前,必须有所布置。” 蒋介石在下野之前预作什么布置呢? 首先在经济方面,为了保留guó mín dǎng日后的“一线生机”与拆李宗仁的台,蒋介石于1月14日召见俞鸿钧、席德懋二人,令其将国库37亿美元的黄金、白银和外汇移存台湾;同时将中央、中国银行存在美国的外汇,化整为零,存入私人户头,以免无法提取。 其后,蒋又于1月18日在人事部署上安chā其亲信在要害部门。任命他最宠信的汤恩伯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令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任命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 --------------- 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4) --------------- 从蒋介石的上述部署看,他的确已感到大陆将不保,故将重点放在经营台湾,为其日后退路预作安排。 当一切布置就绪之后,蒋介石邀约五院院长就午餐,正式宣布引退。1月21日,guó mín dǎng中央社播发了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文告。文告称: “中正毕生从事国民革命,服膺三民主义,自15年广州北伐,以至完成统一,无时不以保全民族,实现民主,康济民生为职志,现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决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战销兵,解人民倒悬于万一。爰特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49条,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之规定,于本月21日起,由李副总统代行职权。务望全国军民暨各级政府,共矢精诚,同心一德,翊赞李副总统,一致协力,促成永久和平。”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05页。 以上宣言不过是蒋介石的官样文章和故伎重演而已。蒋深深知道,他的此次下野是美国联合桂系推倒了他。后来他在中国guó mín dǎng七大作报告时。曾追述第三次下野时说: “我之下野的决定,固不能说全无国际环境之影响,但其重要因素,还是由于我们内在矛盾的关系为多。”《革命文献》第77辑第92页。 蒋介石还称,他的下野还出于对台湾问题的考虑。“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湾就不能兼顾,亦就不能成为‘fǎn gòng抗俄’的坚强堡垒。”《革命文献》第77辑第110页。 蒋这段话虽有些牵强,为自己下野寻找托词,但也符合蒋介石的思维逻辑。因为早在1946年10月蒋巡视台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yù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4卷第461462页。 当时蒋介石还没料到3年后他会被赶到台湾,但是他却看到了台湾的重要xìng及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经营台湾以作为内战后盾的设想。后来他在guó mín dǎng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称:“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着台湾,我就可以用来恢复大陆。因此,我就不顾一切,毅然决然的下野。”《革命文献》第77辑第93页。 据笔者观之,蒋介石之所以在下野时选中台湾作为他的“fǎn gòng复兴”基地,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其一,从台湾地理位置上讲,便于避居困守。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位于大陆东南100多公里的海面上。东北隔着琉球群岛与日本遥遥相对;东面是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和广东省相望;南临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台湾的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被誉为太平洋上一艘“永远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既易于仓皇败退至此的guó mín dǎng军队得以喘息,也易于蒋介石在此设置“流亡政府”,空做“反攻大陆”的幻梦。 其二,台湾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先进的工业、jiāo通基础。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虽然不足全中国面积的4%,但在台湾大小80余个岛屿中,却有驰名中外被誉为“台湾三宝”的米、糖、茶三大物产;有四季不断、品种繁多的水果;有约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积总和的“森林宝库”;有200多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适应,台湾又是较早兴办洋务、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的地区。日本占据台湾之后,在50年的时间内,为榨取台湾人民的血汗与掠夺台湾资源,进行了广泛的投资,使发电、钢铁、机械、化学、金属等工业逐渐增长;运输、jiāo通、通讯、金融事业也很发达,农业也有所发展。日本投降后,guó mín dǎng政权全面接管了台湾的一切设施与行政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较先进的工业、jiāo通基础就可成为guó mín dǎng败军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三,如败退台湾可以同美国进一步勾结,争取“外援”,以利“反攻”成功。尽管美国企图以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但从美国的贯立场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不会放弃对guó mín dǎng的支持。这一点蒋介石比别人看得清楚,所以在美国发表弃蒋白皮书时,蒋介石并未公开指责美国,这为后来的美、蒋再次合作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三点考虑,蒋介石在下野前,将其嫡系部队收缩至东南沿海一线,为其在台湾建立所谓“fǎn gòng基地”进行精心安排。待其一切布置就绪之后,蒋介石才宣布下野。当guó mín dǎng政权在大陆覆灭之后,蒋介石便将“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迁至台湾。 对于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各界评论颇多。蒋介石自己称:“在当时如果我不下野,当然我仍在南京,我认为只要有海空完整无缺,那南京是可以守的,万一守不住,我亦决心死在南京。”《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5第134页。 --------------- 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5) --------------- 很显然,蒋介石将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李宗仁,这是有欠公道的。 蒋经国称他父亲的下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又遭逢了一次厄运,几乎断送国脉”《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555页。。台湾史学界官修“国史”有这样的说法:蒋的下野使“政府失去领导中心,匪军乘机加紧全面叛乱,大陆因落匪手”④鸿鸣:《蒋家王朝》第279280页,香港中原出版社1986年11月版。。香港史学家鸿鸣先生对此说评论称:“这是一种推过于人、文过饰非的说法,藉此保存蒋的一代完人的形象”。④到底如何评价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我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 大陆的最后岁月(1) --------------- 蒋介石下野后,循前两次下野惯例,迅即离南京返抵故里浙江奉化溪口,以便“沉思与自省”。据董显光所著《蒋总统传》称: 1949年退守台湾前,蒋介石回奉化老家祭祀祖坟,身边是孙子孝文和孙女孝章,蒋经国恭敬地站在父亲身后。 在蒋初返奉化时。完全地“置身政治圈外”,过着艰苦、宁静的生活,除破例接见张治中外,毫无其他动作。然据笔者所查,董显光所言与历史事实出入甚大。仅在蒋身居奉化3个月内,就曾多次接见党政军要员,不断chā手政务,拆李宗仁的台,为他第三次上台作准备。 据蒋经国日记称: 1月25日,蒋电令顾祝同指挥北平中央军,对中共作战。同时令guó mín dǎng中央军作空运南撤准备。 1月28日,适逢农历除夕,蒋介石全家在报本堂(丰镐房)团聚度岁。蒋经国称这是他父亲自1913年至今36年第一次在家度岁。同来溪口度岁者,有guó mín dǎng要员张群、陈立夫、郑彦3人。 1月30日,蒋介石在老家召见行政院秘书长黄少谷,决定将guó mín dǎng中央党部先行迁粤,其后加以整顿。 2月12日,蒋介石令蒋经国致电参谋总长顾祝同,令刘安祺死守青岛。 2月17日,蒋介石召见阎锡山,曾讨论guó mín dǎng党政军今后改造问题及政务问题。 2月19日,蒋介石召见刘为章时,谈及和谈问题,蒋介石告刘:“李宗仁以毛之八条件为和谈基础,直等于‘投降’。” 与此同时,蒋介石支持行政院长孙科与李宗仁闹矛盾,致使孙科将行政院迁至广州,使府院之争再度重演,李宗仁总统职权几乎被架空。当孙科气愤之下挂职而去后,行政院长一职竟无人问津。李宗仁请求何应钦组阁,但何称没有蒋先生的点头,不敢做任何事情。最后还是李宗仁派张治中、吴忠信到溪口见蒋,得到蒋的允许后,何应钦才于3月11日开始组阁。 上述事实一再说明:蒋介石引退之后,始终未放弃手中的权力,他坐镇溪口,仍以guó mín dǎng总裁的身份控制党政军特各部门。另据李宗仁后来回忆说: “为便于控制全国各地一切军政措施,蒋先生返溪口之后,便在其故里建立电台7座,随意指挥,参谋总长顾祝同,对一兵一卒的调动完全听命于蒋先生。2月16日,我在总统府宴请留京高级军政人员阎锡山、于右任、居正、顾祝同等。众人方入席,侍从人员便来报告说,溪口蒋先生有电话给顾参谋总长。顾祝同只得放下碗箸去接电话。蒋先生这电话原先打到国防部,部里人说,代总统今日请客,参谋总长现在在总统府吃饭。蒋先生便命令将电话接到总统府。是晚我们一席未终,顾祝同先后接了三次溪口的电话。由此可见蒋先生对各项军政大事控制得严密,实与退休之前无异。”《李宗仁回忆录》第95595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宗仁的回忆进一步证明董显光所言与事实不符,也说明蒋介石下野后绝非是一个“普通公民”。 当国共和谈破裂、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蒋介石深感王朝灭亡在即,迅即结束了“隐居”溪口的生活,重返政治战场。其实他一刻也没离开过。4月22日。蒋飞抵杭州西子湖畔,召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张群、王世杰、陶希圣、吴忠信等紧急磋商,研讨应对之策。会议结果商定一文告,包括下列内容: (1)政府今后唯有对中共坚决作战。 (2)在政治方面,联合全国民主自由人士共同奋斗。 (3)在军事方面,由何应钦兼国防部长,统一陆海空军指挥。 (4)采取紧急、有效步骤,以加强guó mín dǎng内部团结和党政之间联系。为此,决定在党内设立“非常委员会”,蒋介石以guó mín dǎng总裁身份主持党政联系。《申报》1949年4月23日。 会议期间,李宗仁对于他代总统期间政出多门现象大发牢骚,并提出退职。蒋介石因拿到了“非常委员会”的大权,便故作姿态说:“不论你要怎样做,我总归支持你。”李得到蒋的再度许诺,不好再表示反对,遂于当日返抵南京。蒋介石又返溪口小住。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办公。许多政府要员纷纷自寻生路。连李宗仁为自己生存计也于当日临时决定飞抵桂林。此时的guó mín dǎng政权,已呈四分五裂状态。 4月24日,蒋介石得知南京失陷消息后,“精神之抑郁与内心之沉痛,不可言状”。为了防止家人做人民解放军的俘虏,遂决定将家人送往台湾,同时决定赴上海部署新的防御,企图固守淞沪。翌日,蒋介石携蒋经国到蒋母墓前辞行。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又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当时,蒋经国描述父子的心情是:“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当日,“天气yīn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至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万一”《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04页。。 --------------- 大陆的最后岁月(2) --------------- 4月26日,蒋氏父子抵黄浦江之复兴岛。当日,召见徐次辰、顾祝同、周至柔、桂永清、汤恩伯、毛人凤、谷正纲等汇报情况,并作最后防御指示,以“保卫大上海”。 4月27日,蒋介石鉴于南京失守后党内外一片混乱局面,发表《和平绝望、奋斗到底》的谈话,宣称: “当此国家民族存亡生死之jiāo,中正愿以在野之身,追随我爱国军民同胞之后,拥护李代总统暨何院长领导作战,奋斗到底。”他呼吁各界要认识“共党之需要非‘和平’,而为战争,更要重振抗日时期之决心与勇气,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由、民主和平而奋斗,必能获得最后之胜利”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07页。。 很显然,这篇颠倒黑白的谈话是在为其fǎn gòng战争打气,也表明他还要作最后的挣扎。4月30日,蒋介石对军队将领发表训话时,一再要求部下坚守上海六个月,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bào发,届时必将得到美国的全力保护,就会重新光复全国。翌日,蒋介石又宣称他要留在上海不走,“要和官兵共艰苦”,“要和上海共存亡”。然而当蒋介石言犹在耳之际,随着人民解放军占领杭州、进军上海,蒋在上海待不下去了,遂于5月7日离开上海。蒋在当日日记中表示:无论怎样艰难险阻,“我一定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蒋介石刚走5天,人民解放军便发起了解放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战役。仅仅13天,被guó mín dǎng大肆鼓吹的上海“马其诺防线”便被人民解放军突破。5月25日,上海已在人民解放军的控制之下。 上海失守,“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海上漂泊了半月有余的蒋介石决定去台湾“重振革命大业”《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19页。。 5月末,蒋介石飞抵台湾,先后就住于阳明山(原名草山,因蒋介石推崇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他在此居住后便将草山改为阳明山)和高雄寿山。初到台湾期间,蒋介石父子的心情受大陆败局的影响,一直很颓丧。蒋经国在6月4日、9日日记中写道: “yín雨初晴,精神为之一振,但很快地又感觉到愁苦。连夜多梦,睡眠不安。” “昨晚月色澄朗,在住宅前静坐观赏。海天无际,白云苍狗,变幻无常,遥念故乡,深感流亡之苦。”《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24625页。 烦闷之余,蒋介石开始拟定防台计划,以舟山、马祖、金门、潮汕一线为前哨,也为“反攻复国”之桥梁,并确定今后以台湾防务为第一。此间,蒋介石两次接到李宗仁和新任行政院长阎锡山来电,要其到穗“主持大局”。蒋经国觉得“尚非其时,亦非其地”。但蒋介石则不然,他认为复出的时机要来临,迫不及待于6月18日复电李宗仁、阎锡山称: “时局艰难,兄等持颠扶倾,辛劳备尝,感佩之余,时用系念,辱承约晤,能不遵行?兹拟于短期内处理琐事完毕,决定行期。”《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27628页。 6月21日,蒋介石在对部下的一次训话中,解释他将赴广州主持大政的理由称: “我是一个下野的总统,论理不应再问国事,一切由李代总统代处理……但想起总理生前的咐托,勉以‘安然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遗言,现在是我党危难关头,所以我以党的总裁地位来领导大家同共产党作殊死战。” 7月14日,蒋介石自台北飞抵广州。连续几日,蒋介石以guó mín dǎng总裁身份,频频召开会议,并于16日成立了guó mín dǎng非常委员会。会议规定:这一超宪法机构为非常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的一切措施必须先经非常委员会决议通过方为有效。会议推举蒋介石为非常委员会主席,李宗仁为副主席,阎锡山、朱家骅、居正、吴铁城、吴忠信、何应钦、张群、孙科、陈立夫为非常委员会委员,洪兰友、程思远为正副秘书长。蒋介石以guó mín dǎng总裁身份兼任非常委员会主席,再次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指挥国民残余力量作最后的顽抗。会议还通过《扭转时局方案》,决定以海军封锁沿海,用空军轰zhà被解放的城市,令陆军残余力量保卫大西南。 与非常委员会机构相适应,蒋介石决定在台北设立总裁办公室。黄少谷受蒋介石指令解释设立总裁办公室原因时称:“总裁因不能常住中央党部所在地,事实上须有少数必需人员随同办事,故成立一小规模办事机构,称‘总裁办公室’。内分数组,或从事党务、政治、经济及国防等问题之研究,或办理事务xìng工作。”其xìng质属于“总裁之私人秘书机构”台湾《中央日报》,1949年7月29日。。该机构于8月1日正式在台北办公。这是继非常委员会成立之后的又一太上机构,它的成立表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有所加强。 --------------- 大陆的最后岁月(3) --------------- 1949年12月,张群(左)与吴铁城(右)由香港赴台湾时在船上的留影,神色凝重地望着大陆。 蒋介石登台后,为了挽救guó mín dǎng在军事上的失败,7月23日,蒋飞抵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建立以台湾为中心的东南长官公署,以陈诚为长官。该机构于8月15日正式成立。同时决定守住福州,巩固台湾,支持到明年春天。然而不到一月,guó mín dǎng军队便于8月17日从福州败退,此项决定遂成泡影。福州失守后,蒋介石又将希望寄托于西南。8月24日,蒋介石由台飞抵重庆。25日,蒋在重庆接见四川省主席王陵基,后约见宋希濂。29日,蒋在西南行政长官公署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陇南与陕南为决战地带,防止人民解放军入川,确保川、滇等地安全。 正当蒋介石准备将四川作为“复兴”根据地并企图创造“奇迹”之际,却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沉重打击。 一方面来自新华社的讯息是:8月26日,解放军消灭了马步芳与马鸿逵的主力部队,占领了兰州。9月19日,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等39人宣布脱离guó mín dǎng,绥远和平解放。9月25日至26日,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与省主席包尔汉通电脱离guó mín dǎng,新疆和平解放。更使蒋介石震惊的是:他的最大敌手máo zé dōng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听到上述消息,蒋介石“至为痛心”。更使他产生的最大顾虑是:中共政权建立之后,必定在苏联帮助下,建立海空军,到那时,guó mín dǎng将“处境更艰”、“为势更劣”。因为此时的guó mín dǎng政权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崩溃、大分化、大逃亡已成为这个政权运作的突出特征。尽管蒋介石整日穿梭于台北广州重庆和成都之间,仍阻挡不住如潮水般撤退的guó mín dǎng军队及失败的大趋势。 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广州,惊慌失措的“国民政府”仓皇撤退至抗战时期的陪都山城重庆办公。当“政府”机构立足未稳之际,忽闻重庆郊外pào声隆隆,人民解放军已兵临山城之下。11月29日,继广西桂林失守后,重庆又失,“国民政府”只得被迫迁往成都办公。“政府”办公人员始终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 另一方面,蒋介石的替罪羔羊、桂系首领、“中华民国”的名义总统李宗仁,突于11月下旬宣布赴美就医,12月5日成行。李的不辞而别使蒋非常恼火,因为李走时并未声明辞职或引退,使蒋处在了十分尴尬的地位。 重庆既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败退至此的蒋氏父子住在中央军校内,自12月1日起连续召见邓锡侯、刘文辉、熊克武、王方舟、胡宗南等人,研究西南作战计划。由于刘文辉、邓锡侯、卢汉正在酝酿脱离guó mín dǎng阵营,加之guó mín dǎng军队溃不成军,党政军完全解体,西南防御计划始终未能出台。 12月7日,蒋介石再召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与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二人竟避不应召。蒋介石感到成都已危在旦夕,遂同张群、阎锡山商讨对策。对于guó mín dǎng中央及“政府”驻地问题,起初拟迁西昌,固守西南,候机反攻。后又感到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决定将“中央机构”迁往台北,在西昌设大本营,成都设防卫总司令部。同时决定张群飞滇探明卢汉动向。 翌日,张群由滇飞抵成都,告蒋卢有异动迹向。蒋让张再次飞滇,安抚卢汉,以防不测。同日,“行政院”召开紧急会议,正式决议迁台办公。 12月10日,云南卢汉宣布起义,并致电刘文辉,要其会同四川将领将蒋介石扣留,献给中共。此时,成都城内秩序已乱,蒋的侍卫人员发现蒋的住所周围有“可疑人物”出现,立即告蒋从后门走。蒋介石父子感到成都已成将要bàozhà的火yào库,再也无力回天,遂决定下午飞台北。 午餐后,蒋介石父子步出中央军校的大门,边走边唱“国歌”,很有几分悲壮的味道。下午2时整,蒋氏父子在成都凤凰山机场登机起飞,永远告别了中国大陆,向台湾飞去。“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怆然”。此刻,这位盐商的后代,一定会想起顽童岁月,慈母教诲;更会怀念黄埔起家,北伐督军,蒋家王朝开张的盛典。想当年,抗战领袖,民族英雄,民国总统,好不威风凛凛;而如今,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灰溜溜如丧家之犬,只能退守孤岛苟延残喘。几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四海茫茫的台湾孤岛。从此,开始了蒋家小朝廷偏安台湾的时期。 --------------- 泪洒日月潭(1) --------------- 在台湾中部南投县的丛山之中,有一个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湖面海拔740米,面积45平方公里,最深6米。湖中有一座小岛,岛北为日潭,南为月潭,以轮廓近似日月而得名。这里群峰环绕,林木扶疏,湖光山色,相映成镜。夏季,这里是台湾中部的避暑胜地。到了秋天,明月朗朗,静影沉璧,“双潭秋月”,更成为吸引天下游客的绝胜风景。此时正值20世纪40年代最后一个年头的冬季,尽管台岛是海洋气候,也有点寒意料峭。冬日的海外洞天将会迎来什么客人呢? 圣诞节的前夜,兵败大陆来台的蒋介石率全家自台北抵日月潭,共度圣诞之夕。然而guó mín dǎng军队在大陆崩溃的消息传至后,又给冬日的日月潭增添了几分寒意。连日来,蒋氏父子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余,偶尔也反省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jiāo和党务诸方面。为了给读者一个整体轮廓,笔者将蒋介石的反省作一系统整理。 第一,蒋介石认为: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卷第1924页。军事崩溃的原因有以下七点: (1)军队纪纲败坏是军事崩溃的首要因素。蒋介石在1950年3月19日讲述《国民革命第三期任务之说明》中称: “就过去一年失败的情形看来,以军队纪纲的败坏最为严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一般军长、师长,不经过请假的手续,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职守,自由行动……即此一点,就足以知道我们军队的纪律扫地。”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卷第1960页。 蒋介石还沉痛地说: “过去北洋军阀被打败是他们本身腐朽”。但在北伐后,“所有北洋军阀的毛病,我们的军队都已习染,不论在精神上、在行动上,都渐次趋于腐化堕落”,“几乎与北洋的军队如出一辙”。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卷第1962页。 蒋介石告诫各级将领说: “如再不彻底觉悟,那这种军队非自取灭亡不可。” (2)对三民主义的动摇是军队崩溃的重要原因。1949年10月20日,蒋介石在军官会议上讲授《军事改革之基本精神与要点》时称: “今天我们军队的失败,就是没有奉行三民主义之故。换言之,就是我们军队已经失去战胜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军队已经成了没有灵魂的军队”,失败则是必然。②③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29页。 蒋介石当面指责受训的高级军官说: “你们平时口头讲信仰三民主义,但是你们在行动上,究竟是不是实行三民主义呢?对于三民主义是不是只有形式的信仰,把三民主义当作了一个口头禅而已?”② 蒋介石特别强调:必须“加强我们主义的信仰,唤醒我们军队的灵魂”。③ (3)军事崩溃,是由于军事制度诸如教育、人事、经理制度皆未能健全建立。蒋介石非常沉痛地说: “自从抗战末期到现在,我们国民革命军内部所表现的贪污、腐败的内容和实情,真是光怪陆离,简直令人不能想象。”《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3卷第26页,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 蒋介石在《敌我双方优劣之检讨及“战争艺术化”的意义》演说中,列举guó mín dǎng高级将领的八大缺点: (一)“本位主义”(“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平时相处则互相摩擦,互相攻讦,在战场上则不能协同一致,互相合作”)。 (二)“包办主义”(“一切事情,不论自己是否可以胜任,先就包揽下来,不许大家过问,其结果使得彼此争权夺利,而业务则废弛拖沓”)。 (三)“消极被动,推诿责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四)“在办事的时候,不能分别轻重缓急,不经过研究考虑,大而无当,粗制滥造。” (五)“含糊笼统,不求正确。” (六)“因循守旧,得过且过。” (七)“迟疑犹豫,徘徊却顾。” (八)“主观自大,故步自封。”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421943。 蒋介石还指出: “我们军队里面,功过不分,是非不明,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军队里面没有监察制度”。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30页。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实行党代表制与政治工作制度。后来“因为所有部队长官都受过党的训练,又因为军队职权宜求统一,故采取一元制度,即以各部队长为建军的骨干”。“自从党代表制取消,政治部改成部队长的幕僚机关以后,军队的监察即无从实施,同时因为政工人事的不健全,故政训工作亦完全失败。”“整个部队即失其重心”,如此,“我们军队怎么能不失败,不崩溃呢”?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47页。 --------------- 泪洒日月潭(2) --------------- 对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蒋介石分析说: 我们一般军官和美国人相处,受了美国人的教育,对于美国军人的长处一点没学到,则专门模仿美国人的生活及缺点,诸如“滥肆吸烟、酗酒、打牌、嫖妓”,殊不知这只是美国军人生活的一面,“而对于工作业务之活泼认真,乃是对国效忠精义之所在”。真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我们军事最近4年来失败的最大原因,也是我们中国最近4年来,党务、政治、军事彻底崩溃的最大原因”《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3第104页。。 造成上述状况的另一原因是: “根本没有现代的军事学识”。原因是:“学得太少,又不注意补充”;“大多数出身于农村社会及资产阶级子弟,偏于保守型的多”,一向安于“养尊处优的环境”。蒋总结说:“大家虽然生在现在科学时代,而大家的精神、学术、生活、行动,都不配做一个现代的军人。”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31页。 如何克服上述缺点呢?蒋介石说: “今天我们要彻底改革过来,振作军队的精神,转移部队的风气,根本着手之点,还是要着重于建立制度”,特别要“确立一种健全的监察制度”。“要确立军队的监察制度,必须彻底改革现在的政工制度”。因政工人员多为主管推荐,“今后军队的政工人员应由党部遴选,透过政府予以委任,绝不能听由部队主管擅自任用,并且对部队负起监督的责任,来挽救今天一般军官腐败贪婪,无法无天,自由行动的流弊。”③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31页。 (4)官兵对立、军民脱节是军事崩溃的另一原因。蒋介石指出: “许多高级指挥官每到作战的时候,不是在陆上准备了车辆,就是在水上准备了船舶,一到紧要关头,就不管他的部下生死,而先自上车或者登船逃命。这样没有人格的官长,可以说是寡廉鲜耻,怎能再取得部下的信仰呢?而且一般高级将领,在生活上骄奢yín逸,尽情享受,何尝还有一点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在军民关系方面,“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军队每进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当然使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帮助我们”《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3第42页。。 针对军队存在的上述弊端,蒋介石提出必须予以“纠正”。如何“纠正”呢?须要“官兵一体”、“生活一致”。蒋要求各级首脑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军民关系方面,蒋提出了“军民合一”的口号。③ (5)军事失败的近因,乃是由于战略的错误。蒋介石将战略上失败的错误归咎于马歇尔的调处。他说: 战争bào发之初,“我们政府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战略上一经犯了错误,那在战术上是无法补救的,如此,当然失败得更快。”《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3第27页。 (6)历史定律失败论:在蒋介石头脑中有一失败的定律,即: “我们中国历史上同一系统的军队,只能有一个特定的任务,当这个任务达成以后,就一定要腐化堕落,终至于失败消灭,这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定律。”张其昀:《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册第1961页。 蒋介石还列举了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剿灭太平军,但不能征讨捻军的例子来说明。 蒋介石认为: “抗战胜利后,我们军队的腐败现象更加显著,在整个军队,都表现一股虚骄之气;这种军队我早就知道非失败不可。”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62页。 如何克服这一缺点呢?蒋介石认为必须在军队中建立各项制度。 (7)军事崩溃是“失败在外jiāo上”。蒋介石在1956年所著《苏俄在中国》一书中称: “从军事方面检讨,首先要知道打仗是求胜利的;而俄帝的诈术,乃使他的敌人不能打仗,却又使他不能求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我们克敌军事是无往不利的,国军处于这样优势、本可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而军事调处的3人小组,每在我国军进展之处,总是提出严重的抗议,妨碍阻挠,真使我国军束手挨打,不能不使之功亏一篑。而敌人受了致命打击之后,不仅还有喘息的机会,反而使之能从容整补,养成其坐大反噬,卒使我们遭到这样最后的崩溃”。“所以我们军事失败,可以说仍然是失败在外jiāo上的”。 第二,蒋介石认为“戡乱失败最后一步就是党的失败”。蒋介石在《复职的使命与目的》的讲话中说: --------------- 泪洒日月潭(3) --------------- “党内有若干不肖之徒,自认为本党已经失败,不惜充当汉jiān的走狗,来卖党变节,甚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弄得廉耻尽丧,丑态百出,以致民心涣散,士气堕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势。”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57页。 “我们今天失败到如此地步,最主要的致命伤”,就是因为党的“一般干部普遍犯了虚伪的毛病,相习于虚浮夸大,而不能实事求是。这种风气流行的结果,使得部队、机关和学校一切办事、命令和报告,都是互相欺骗、互相蒙蔽,而没有几件事是完全实在的,可以相信的。”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26页。 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蒋介石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党的失败的主因,是在三民主义信仰的动摇”。蒋介石认为:党的干部之所以发生动摇、不是误信“新民主主义”就是民主主义,或者是“革命的三民主义”。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7页。 (2)“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央组织之庞大复杂,内容之分歧矛盾,是亦为党务失败原因之一。”“当37年底38年初,我们军事失败之时,顿呈分崩离析,一般党员,甚至中枢高级干部,都认为我不下野,共产党不会与政府和谈,我不下野,美国援助亦不会再来。”其结果,蒋说他的下野,导致中枢无人主持,一败而不可收拾《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5第131、133页。。 (3)“本党若干干部,本身已不甚健全,尤其是心理上犯了极大的错误”,即“失败主义的心理”。④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25页。 何以会产生这种心理呢?蒋介石分析说: “自从去年徐蚌会战以来,许多的同志看到我们国家处处失败,于是就以为党在军事、政治上,已经陷于无可挽救的绝境。几乎成了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囚犯。这种人就是彻底的失败主义者。”④ 另一种错误心理是“投降主义的心理”。 再一种错误心理是“依赖主义的心理”。蒋介石在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时说: “自从抗战后期以来,一般同志过分重视国际关系,甚至以为我们国内问题的解决,也非有外国的援助和谅解不可:尤其是对于美国,格外存一种依赖的心理,以为没有美国的支持和援助,我们就不能fǎn gòng,更不能反抗苏俄帝国主义者。大家都感到fǎn gòng的胜利几乎已经绝望。”⑥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26页。 如何改正上述错误呢?蒋介石提出两个方案:其一是“改造”、“重建”guó mín dǎng;其二是开展“实践”运动。他宣称: “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打破失败主义的心理,必须以卓然自立的人格,来铲除依赖主义的心理。”⑥ 第三,蒋介石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导致guó mín dǎng在大陆总崩溃的原因。蒋对这方面反省不多。他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演说时称: “按照总理建国大纲规定,‘由训政到宪政,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我们也明知训政的程序没有完成,明知人民的智识还没有到实行民主政治的程度,但因为内外环境关系,使得训政时期一切旧的制度完全破坏,而宪政时期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简单地说,就是新的制度未曾建立,而旧的制度早已崩溃,所以在政治上形成这样混乱脱节的现象,这是我们政策的失败,以致整个政治濒于崩溃。”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这年他62岁。 蒋介石在七大政治报告中认为:“政治上的失败”,“不能归咎民主宪政”,但民主政治存有“弱点”。除了“民主政治的弱点”之外,主要是“政党政治的失败”。他举例说:“在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的问题上”,有些人“竟走到不顾党的纪律,而要强求自由竞选;本党就在这样自由竞选斗争攘夺之中,而招致整个的崩溃”。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25页。 如何避免政治上重蹈在大陆失败的覆辙?蒋介石提出: “要尊重民主宪政的体制,更要研求增强组织力量,发挥民主政治的效能的途径。”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5页。 第四,蒋介石在多种场合讲话时称:“组织不严”是在大陆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1950年1月5日阳明山演讲《国军失败的原因及雪耻复国的急务》时说: “军队腐败、政治贪污只是失败时候的各种现象,而不是促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军队为什么会腐败,政治上为什么有人会贪污,据我研究的结果,我们所以失败,第一在于制度没有建立,第二在于组织之不健全。”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5卷第126页。 --------------- 泪洒日月潭(4) --------------- 第五,“经济上的失败”导致了政治、军事与社会的瓦解。蒋介石认为: 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农村凋敝”,“而工业尚未恢复战前的繁荣”,“国民就业的机会不能增殖”;“特别是民国36年间,行政院宋院长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打破了政府改革币制的基本政策,于是经济就在通货恶xìng膨胀的情势之下,游资走向投机垄断,正当的企业不能生存,中产阶级流于没落;社会心理日趋浮动之中,经济崩溃的狂澜,就无法挽救。这是大陆经济崩溃最重要的环节,亦是今后经济事业最重要的教训,不可不特别警惕,这是经济失败内在的原因,至于外在的造成经济加速崩溃的原因就更多了。至于外在的造成经济加速崩溃的原因就更多了。”《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5第126页。 guó mín dǎng败退台湾之后,经济方面又重蹈大陆时期通货膨胀的覆辙。为克服这一危机,解决生存问题,并奠定“反攻复国”基础,蒋介石令台湾省主席陈诚加紧改革币制,抑制通货膨胀,改革土地制度等。蒋介石还提出将台湾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 第六,蒋介石认为:“国际外jiāo上的失败”是与苏俄对华的侵略政策和美国的妥协主义分不开的。蒋介石在guó mín dǎng七大上用大篇幅总结外jiāo失败的教训时说: 斯大林利用雅尔塔会议,以恢复“日本于1904年对俄背信攻击所取得的俄国前有权利”作为他对日作战的条件。苏俄无权提出这一要求。蒋还认为美国人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的立场是错误的。美国的妥协立场助长了苏俄的侵略行动,同时导致国民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向苏俄妥协。 国民政府之所以在外蒙古问题上对苏妥协,蒋介石认为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jiāo相煎迫。“而国内社会、经济,在长期抗战之后,更是百孔千疮,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之下,自然希望要求一时的安定,以从事复员建设”。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2页。 蒋介石还说: “当时我个人的决策,就是要求战后确保胜利成果。奠定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基础,必须求得20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只要能够争取这一个建设机会,那就是任何牺牲,亦是值得的。”承认外蒙独立还由于外蒙已为苏俄所控制,中国“对于外蒙领土,实已名存实亡”。且“割弃外蒙寒冻不毛之地,不是我们建国的致命伤”。蒋说当时的想法,现在看来“实在是一幼稚的幻想,绝非谋国之道”。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22243页。 蒋介石还认为: 在外jiāo方针上过分信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赖美国导致了“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那就是我们铸成今日悲剧的一个大错”。然而当朝鲜战争bào发后,美国改变对台的“袖手”政策,蒋介石则又能立即捐弃“前嫌”,仍倒向美国的怀抱。 第七,蒋介石认为: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最大失败,就是在“教育和文化”。并且认为:“政治、军事、经济等项的失败,其影响无非一面和一时的,只有教育的失败,则其影响将及于整个民族,而且绝非短时期所能补救的。”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163页。 蒋介石认为:教育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当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失控。他指责说: “对于人生处世的意义和革命立国的道理,让教师们随意闲谈胡说”,“大专院校里充斥了共产主义的国际思想”或“自由主义的个人思想”,“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几乎消失净尽”,三民主义和民生哲学遭致“讽刺讥笑”和“破坏反对”,学校做了“中共‘城工’的大本营”,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成了仇视民族文化的口实”和“消灭我民众精神的手法”《革命文献》第77辑第8687页。。 蒋还说: 抗战胜利后,党团离开学校,中共乘机而入,“当时在学校的青年和教授们,几乎大半都做了共匪的外围,成为共匪的工具了”。 蒋介石还认为: 教育的失败还在于guó mín dǎng“缺乏健全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忽视了国家观念、民族思想和道德教育”《中华民国第四次教育年鉴》第98页,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 为防止重蹈大陆失败覆辙,蒋介石特别强调整顿教育,强化对教育的控制。当时,蒋介石提出: “教育是救亡图存的教育”,“最急需的就是如何fǎn gòng、如何复国的精神教育和生产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蒋介石:《改造教育与变化气质》,1951年,《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176页。。同时,蒋还提出“要建立以lún理、民主、科学的三民主义教育”蒋介石:《改造教育与变化气质》,1951年,《先总统公全集》第2册2232页。。宣称:“要以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完全浃治于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思想、生活和各种学术、课程之中”,使其“结合在本党三民主义旗帜之下,共同一致的消灭共产主义”,重建“三民主义新中国”。 --------------- 泪洒日月潭(5) --------------- 第八,蒋介石认为他的下野亦是guó mín dǎng在大陆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蒋在许多场合反省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虽然强调他个人“德薄能鲜,领导无方”,要对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负责任。但同时又认为是自己下野后中枢无人主持导致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如果他不下野,就可以守住南京云云。鉴于他下野的教训,蒋于1950年3月1日以“一唯国民公意是从”为由,在台复“总统”职,以“恢复中华民国,解救大陆同胞”。 以上八个方面是蒋介石退台前后对于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原因所作的“反省”。他的结论是:并不是中共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76页。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蒋介石到台后提出五项努力目标,即:“稳定经济”、“整顿军纪”、“安定社会”、“团结内部”、“建立民主制度”。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9页。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透视蒋介石的“反省”,一方面可以看到蒋介石道出了一些真情,其目的意在接受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以利“反攻大陆”。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蒋的说法多属于偏见与谬误,也有相当成分为其历史罪责开脱。 以笔者之见,蒋介石将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政治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新旧制度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是根本错误的。 其错之一,蒋介石的说法主要掩盖了guó mín dǎng挑动内战的事实,抹杀了guó mín dǎng的内战方针,招致全国各党派各界民众的反对而引发政治失败的正确结论。 其错之二,蒋介石的说法意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事实则是:guó mín dǎng的失败绝非新旧制度脱序。更不是“政党政治的失败”,而是其坚持一党独裁,反对民主政治所造成的恶果。 其错之三,蒋介石的说法意在为guó mín dǎng的政治腐败开脱。然而,正是guó mín dǎng政治的腐败造成政治失败。 从蒋介石对国民经济崩溃原因的“反省”看,他的分析既过于肤浅,又在推卸历史责任,为其错误的财经政策辩护,而且还采用了栽赃于人的手法。 据笔者观之,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经济崩溃的原因,一方面是蒋介石内战政策导致军费骤增,生产力遭到破坏而引发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的总崩溃。另方面是由于guó mín dǎng的政治腐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与垄断,其结果必然造成工农业再度遭到破坏与商业混乱,整个国民经济走向衰败。再一方面是guó mín dǎng政权始终拒绝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因而遭到中国80%人口的反对。因此,guó mín dǎng的失败就成了一种必然。 就蒋介石对军事失败的“反省”而言,他所说的仅是表面现象,并未对军事失败作更深层的分析。笔者以为:蒋介石始终尚未明了战争xìng质与人心向背对guó mín dǎng军事失败的影响。而这正是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蒋介石“反省”的悲剧所在。再者,蒋介石将军事崩溃归咎于马歇尔的瞎指挥,这种说法既欠公道又与事实不符,显系在为自己应负的责任开脱。至于蒋介石所说的中国军队在完成一特定任务之后就一定腐化堕落乃至失败的观点,纯系主观唯心主义的突出表现。 以上是笔者对蒋介石部分反省的一些粗浅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读者会对蒋介石的反省有更深刻的见解。 --------------- 战争台风(1) --------------- guó mín dǎng败退台湾之后,企图偏安自保。但此举实属万难,因为人民解放军在进一步扫清guó mín dǎng残敌之后,已集结于福建沿海一带,时刻准备渡海作战,解放台湾。 早在1950年3月15日,新华社就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将绝对不能容忍美帝国主义对台湾或任何其他中国领土的非法侵犯,同样地亦绝对不能容忍guó mín dǎng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新华月报》(第1卷)第1期第43页。 但是,在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之前,中共中央军委尚未将解决台湾问题纳入行动计划。渡江战役后,蒋介石将防御重点放在东南沿海、华南与西南,准备以台湾作为guó mín dǎng新的中心,来与人民解放军抗衡。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决定集中主力部队,采取先华东华南沿海,后西南西北内地,进行大纵深迂回的进军战略,首先攻占上海、青岛、福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封闭主要海口,力求在大陆消灭guó mín dǎng的有生力量,并争取尽早解放台湾。中共中央军委同时决定以三野一部进军福建,建立攻取台湾的前进基地。 要完成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战略任务,必须建立一支近期可以使用的空军,拿到海上制空权,同时必须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占领攻台出发阵地。中共中央主席máo zé dōng对解放台湾所需的条件作了周密的考虑,提出了渡海和建立空军的设想。7月10日,máo zé dōng致信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称: “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仍可以考虑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6至8个月,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飞机,组成一支攻击部队。”《军史资料》第10期第2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与此同时,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同斯大林见面时,通报人民解放战争进展情况,告诉斯大林,根据作战计划明年占领台湾、海南岛、新疆和西藏。7月26日,刘少奇收到中共中央根据máo zé dōng指示给他的电报,要他向斯大林提出购买200架飞机以建立空军。刘少奇向斯大林提出此项要求后,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此后,中共中央军委组建空军计划进入实施阶段,具体由刘亚楼负责。由于空军建设周期比较长,没有能来得及参加东南沿海地区的作战。 中共中央军委一方面积极组建空军,一方面也在开始筹建海军部队。同时,业已开始了扫清台湾外围屏障的战斗。当上海、青岛被人民解放军占领之后,三野一部第10兵团奉令负责进军福建。第10兵团由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当第10兵团于7月份进入福建时,正值guó mín dǎng军整顿混乱局面之际,蒋介石抵福州部署东南防御时指出: “比方台湾是头颅,福建就是手足,没有福建就无以确保台湾。以福建而言守不住闽江以北,闽南也难以确保。今后大家要树立雄心壮志,和‘共匪’顽强斗争下去。最迟到明年春,世界fǎn gòng联军就会和我们一道驱逐赤俄势力,清除赤色恐怖。”《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第137138页。 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决定以福州为第一线,闽南为第二线,并在沿海建立从马祖、平潭、金门、厦门到东山岛的岛屿防御线。 但是,部署归部署,行动归行动。不堪一击的福州守军朱绍良部6万余人,在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溃不成军。8月17日,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随后向闽南进军,9月16日攻占福建沿海最大岛屿平潭岛。9月19日,人民解放军又发起了漳(州)厦(门)战役。当日攻占漳州。9月23日,攻占厦门的外围据点,形成对厦门、金门岛的包围之势。第10兵团决定先攻厦门,后取金门。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海攻击厦门(厦门当时是一个海岛,面积128平方公里,最近处与大陆相隔不足2公里。现在厦门与陆地连接之海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移山填海筑成)。经过浴血苦战,翌日拂晓登陆成功。17日,厦门全岛与鼓浪屿等岛屿已在人民解放军的控制之下。 第10兵团攻取厦门后,立即展开对金门岛的包围之势。金门岛位于厦门岛以东10公里,主岛大金门约124平方公里,小金门为15平方公里,周围还有大担、二担几个小岛。控制金门既可以封锁福建厦门的出海口,又可屏障台湾岛。由于金门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故蒋介石令其嫡系将领汤恩伯部固守。10月22日,汤恩伯接到蒋介石电令,内容是: “金门不能再失,必须就地督战,负责尽职,不得请辞易将。”《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672页。 --------------- 战争台风(2) --------------- 汤恩伯不敢怠慢,急令守军赶修工事,同时调胡琏第12兵团所属两个师增援金门。此时,两军隔海剑拔弩张,一场血战迫在眉睫。 10月24日夜,第10兵团发起了对金门岛的攻击。翌日凌晨,第一梯队在遭到较大伤亡的情况下在金门的龙口、古宁头附近登陆。在guó mín dǎng海、空军及战车的立体攻击下,渡船被毁,后续增援部队不能按计划抵达,在苦战三昼夜后,登岛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小部分被俘。据统计,共伤亡9086人(其中军人8736人,船工民夫350人)。 金门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的一次较严重的失利。一次战斗导致全军覆没,这在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仅此一例。这次战役的失败,告诫中共中央军委,必须对岛屿作战的特殊xìng进行认真思考与深入研究,必须克服麻痹轻敌思想。 金门战役后,guó mín dǎng当局全力鼓吹此战役的胜利。蒋介石在26日就派蒋经国从台北抵金门慰问。蒋经国当晚在日记中,称金门之战为年来“第一次大胜利”,是“反攻复国之‘转折点’”。直至70年代,台湾当局还拍《古宁头大捷》的电影,聊以自慰。殊不知连大陆都丢了,在一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岛上打了一个胜仗,便大吹特吹,这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什么两样。 金门之战并未影响解放军渡海作战的士气,也未增加guó mín dǎng残军的斗志。11月5日的新华社广播,声色凌厉,仍重申向全国进军与渡海作战的立场。 人民解放军说到做到,1950年4月16日夜,举横渡琼州海峡,在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登陆。至30日,守军薛岳所部3万余人被歼,6万余人逃往台湾。海南岛战役的胜利,开创了人民解放军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峡登陆作战的先例。 5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又攻占了舟山群岛。至此,东南沿海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之外,已全部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很显然,解放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将是蒋家小朝廷偏安的台湾本岛。 50年代初,美国国务院与中央情报局在研究台湾的现状与前途时,曾断言:在美国不出兵的情况下,台湾将在1950年陷落。 此一断言与guó mín dǎng高级官员邵毓麟的预言相吻合。邵毓麟这个人对guó mín dǎng比较忠诚,对事物的看法有别于一般高级官员。早在抗战胜利后guó mín dǎng大发接收财时,邵就对guó mín dǎng接收大员利用职权营私舞弊现象深以为虑,他曾向蒋介石当面进言说:“像这样下去,我们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他认为“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zhà弹”邵毓麟:《胜利前后》,台湾传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文学出版社1976年9月版。。由此看来,邵当时的确比蒋介石有预见xìng。如果蒋接受邵的建议,领悟到问题的严重xìng,也不至于失败得那样快、那样惨。 今日,面对人民解放军凌厉的攻台声势,邵毓麟在同蒋介石谈及台湾前途时,又提出了下列见解: “就台湾来说,外则强敌压境,兵临隔水,内则匪谍潜伏,人心惶惶;而国际上我们最好的友邦美国,竟在这个重要关头,抛弃了我们。左邻菲律宾,无暇自保,右舍日本琉球,即在美国占领下,而美国政府首长又曾一再公开表示台、澎与南韩不在美国国防线内,这无异于邀请国际共党赶快来拿台湾、南韩了。”“如果共党在大陆沦陷后先攻台湾,那我们就不堪设想。”邵毓麟:《使韩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的确,就当时形势而言,邵毓麟所言极是,如果没有朝鲜战争bào发与美国介入,众叛亲离的蒋家小朝廷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人民解放军攻占台湾仅是个时间问题。 --------------- 杜鲁门不要蒋介石(1) --------------- 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足以使蒋介石胆战心惊。然而更使蒋介石懊恼与担忧的则是他最最“忠实”的外jiāo盟友美国,竟在他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仅不助他一臂之力,反而想看他的笑话,完全采取了“弃蒋”的政策。 谁都知晓,早在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就获得了美国的支持,并在美支持下重新上了台。遂之,蒋介石也就成了亲美派的首领。抗战期间,美、蒋合作,共同抗击世界法西斯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公开宣称在中国实行“扶蒋fǎn gòng”政策,企图帮助蒋介石建立一个有效的政治统治,使中国成为能够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亚洲大国。正是在美国出钱出qiāng的全力支持下,蒋介石悍然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内战。然而由于蒋的内战政策违反了民意,招致了全国各党派与各阶层民众的反对,加之政治腐败、经济无方与战略指导上的错误,他的fǎn gòng内战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当国共双方强弱局势愈趋明朗时,美国对蒋已失去了信心,开始实施“弃蒋政策”,施加压力迫蒋下野,由李宗仁取而代之。李宗仁登场后,企图以新的形象领导fǎn gòng战争,但由于guó mín dǎng已病入膏肓,即使华佗再世也无力回天。当南京失守、guó mín dǎng在大陆败局已定的形势下,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国同中国,特别是19441949年期间的关系》白皮书(简称“中美关系白皮书”)。 白皮书用了相当的篇幅严厉指责guó mín dǎng堕落、腐败与无能,宣称美国即使采取新的对华政策或额外的援助也无法挽回蒋介石行动所造成的损失。白皮书中有许多文字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之处,也有一些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恶dú攻击之辞。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发表上述文件时称:“从日本投降到1948年底,美国共向中国提供了10亿美元军事援助和相同数目的经济援助。”“不幸的但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中国内战不幸结果,为美国政府控制所不及。美国在它能力的合理限度以内,所曾经做的或能够做到的种种措施,都不能改变这种结果。”《艾奇逊回忆录》第181页。 很显然,美国此举意在推卸责任,为自己的对华政策辩护,同时表明敌视中共的立场。因此,此书一出版立即遭到全中国人民的愤怒谴责,máo zé dōng接连为新华社撰写了5篇抨击白皮书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文章。 美国这种对蒋介石及guó mín dǎng落井下石的做法,使蒋如遭五雷轰顶。蒋介石在1949年8月10日日记中写道: “马歇尔、艾奇逊因yù掩饰其对华政策之错误与失败,不惜彻底毁灭中美两国传统友谊,以随其心,而亦不知其国家之信义与外jiāo上应守之规范,其领导世界之美国总统杜鲁门竟准其发表此失信于世之《中美关系白皮书》,为美国历史上,留下莫大污点。此不仅为美国悲,而更为世界前途悲矣。”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4卷第481页。 蒋经国在美国白皮书发表的第二天,也在日记中对美行径有所谴责: “对美国《白皮书》可痛可叹,对美国务院此种措置,不仅为其痛惜,不能不认为其主持者缺乏远虑,自断其臂而已。”“甚叹我国处境,一面受俄国之侵略,一面美国对我又如此轻率,若不求自强,何以为人?何以立国?而今实为中国最大之国耻,亦深信其为最后之国耻,既可由我受之,亦可由我湔雪也。”《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47页。 对于蒋介石父子的愤愤之情可以理解。当时有人劝蒋介石对美国此举发一抗议声明,蒋介石已考虑到guó mín dǎng兵败大陆退台后还要仰仗美国,故未敢发表个人抗议电,只是令“外jiāo部长”叶公超发一声明,抗议美国政府对guó mín dǎng的诬陷。 对于蒋介石的抗议,美国并不在意,但其在华利益却至关重要。蒋氏父子退守台湾前后,白宫数度集会,讨论对华新政策。当时白宫会议分为三派意见: 一派以塔夫托、诺兰等人为代表的共和党反对派,力主出兵武力保台。1949年12月初,史密斯同诺兰联袂飞东京,会晤驻扎在日本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求他用军事行动,挽救即将陷落的台湾。 另一派意见则反对武力保台。这一派以美国决策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为核心。他们认为台湾的确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失去台湾,菲律宾和日本都将受到威胁。但美国防守的重点在欧洲,如果将台湾与冰岛相比,显系后者要重要得多。加之战后美国总兵力因复员已减至不足120万人,而且分散在各地。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出兵保台实属力不从心,也不足取。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拯救”台湾呢?他们建议派几艘军舰停泊在台湾港口表示姿态,或给guó mín dǎng少量的军事援助,以保持台湾的地位。 第三派意见以国务卿艾奇逊为代表,他认为guó mín dǎng已不可救yào,主张不再给蒋介石以支持。艾奇逊告诫军方,应当承认共产党在事实上已经控制了中国,guó mín dǎng政权的崩溃完全是由于它自身腐败无能。他认为:援助蒋介石与guó mín dǎng丝毫不能挽救它的灭亡,反而会促使中国仇美亲苏,有损美国利益。艾奇逊还进一步说:在防务上,美国已不那么真正需要台湾了。他主张在中国问题上眼光要放远一点,要记取苏联1927年被逐出中国,过了22年才恢复对中国的影响的教训。 --------------- 杜鲁门不要蒋介石(2) --------------- 上述三派意见争论不休,各不相让,最后jiāo总统杜鲁门裁决。杜鲁门支持艾奇逊的意见。对于此事有舆论称:杜鲁门支持艾奇逊是因他记恨两党竞选时,蒋介石曾派陈立夫去美以金钱支持杜威竞选,现在他仍在泄私愤。此话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也不尽然。杜鲁门之所以不敢出兵保台是慑于美国及世界人民的反对,因为此时找不到任何出兵台湾的借口。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对台湾政策的内部指示。指示称: 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其责任应由中国政府承担。台湾的guó mín dǎng统治和在大陆时期一样,很容易被攻破。美国对台湾并没有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美国不应该在台取得基地或派兵前往,也不应供给武器等,否则,美国可能卷入公开的战争,并且遭到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反对。《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上册)第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一周之后,美国国务院正式将上述指示精神通知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驻美“大使”顾维钧。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在白宫举行记者招待会,将美国对台政策公之于众。他宣称: “美国此时不想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也不利用其武力以干涉台湾现在的局势。美国并不采取足以涉及中国内战的途径。同样地,美国政府也不供给军援与军事顾问于台湾的中国军队。”《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上册)第1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1月12日,艾奇逊配合杜鲁门讲话,发表了《中国的危机》的演说,其中讲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而没有提到台湾。 上述事实表明。美国政府在南京政权垮台退至台湾后,由战后的支持变为抛弃,也有人称之为“袖手”政策或“等待尘埃落定”政策。美国公开抛弃台湾蒋介石的宣言,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对蒋介石而言好像在广岛bàozhà的原子弹。尽管蒋介石严令各报刊不许走漏半点消息,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从各种迹象上了解到事态发展的严重xìng。 与杜鲁门发表上述讲话的同时,美国政府还宣布自台撤侨。时任台湾当局“外jiāo部长”的叶公超回忆说: “政府迁台之初,美国只有一个总领事馆在台北”,最高级的武官不过是位中校邵毓麟:《使韩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美国外jiāo人员蓝钦回忆说: 美国官员自大陆抵台后,总是“坐在他们的旅行箱子上,等候随时奉命撤退”蓝钦:《使华回忆录》。。 看来,杜鲁门存心坐视台湾guó mín dǎng“自生自灭”了。 更使蒋介石感到不安的消息,就是美国国务院的苏联问题专家们,一再推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确曾考虑过同中国共产党政权建立外jiāo关系的问题。早在蒋介石下野前后,战局已趋明朗,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出种种“弃蒋”舆论,表示将不干涉中国政局的演变。国民政府迁穗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逗留近百日,不随国民政府南迁,同时奉命在绝密情况下与中共接触。当司徒雷登应邀赴北平进行高层谈判时,此举遭到反对党的抨击,杜鲁门只好改变初衷召回司徒雷登,中美最初接触渠道被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曾通过美国前驻北平领事馆正式照会美国,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建立外jiāo关系。当时,在一片fǎn gòng声浪中,美国政府不可能接受中国要美国同台湾guó mín dǎng“政府”断“jiāo”的条件。艾奇逊又抛出了有违新中国建jiāo原则的三条件,这当然也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尽管美国未能同新中国建立外jiāo关系,但他们的“弃蒋”政策,足以使仓皇退台立足未稳的蒋家小朝廷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 山雨yù来风满楼(1) --------------- 蒋介石父子退台之初,整个台岛人心惶惶,到处充满了失败主义气氛。身为党政要员的张道藩描述从穗来台后的心情时说: “我现在觉得一切事情都没有希望,既不能为党国力挽狂澜,也只有暂求苟全xìng命。希望能有一两个月的安定静养,使精神身体稍为恢复,或还能再鼓起勇气,为党国作最后的奋斗。如果老是这么拖下去,我真有自杀的可能。”张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忆》。 不仅张道藩如此,就连guó mín dǎng当局的最高领袖蒋介石,颓丧之情跃然纸上。他在圣诞节的日记中写道: “过去一年间,党务、政治、经济、军事、外jiāo、教育已彻底失败而绝望矣。”《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702页。 许多追随蒋介石多年的党国要员竞相逃往海外,“自己放逐自己”。如蒋介石的大舅子、中国富豪宋子文于1949年1月24日辞去广东省政府主席职务,偕夫人张乐怡转道香港去巴黎“治病”。同年6月10日,宋子文为“家庭事务”抵达美国,从此在美定居。蒋介石的连襟、中国头号敛财专家孔祥熙也于1948年与蒋不告而别,同夫人宋蔼龄在纽约里弗代尔的乡间自家别墅中过起了流亡生活。孙中山长子、前行政院长孙科辞去所任职务后,举家逃往香港,后来又曾到法国寄居,最后才定居于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小镇。做过东北方面大员的熊式辉和后任台湾当局驻美“大使”沈剑虹滞留香港。原台湾省主席魏道明被陈诚顶替后,举家寄居巴西。非嫡系的guó mín dǎng要人张发奎、龙云滞留香港。更有许多要员逃得不知去向。 50年代初,蒋介石在寒风中校阅部队。 军事上,陆续败退到台湾、海南、金门、大陈、舟山诸海岛的guó mín dǎng军队约60余万之众。对于这些虚张声势有余、战斗力不足的乌合之众,《陈诚传》的作者认为: “由大陆撤来的部队,不但不能增加防御力量,甚至还有内部的危机。” 的确,这些未经整训、已成惊弓之鸟的乌合之众,根本无法抵抗人民解放军对台岛的攻势。加之许多军事机构,官多于兵,或有官无兵已成为普遍现象。更有甚者,官兵成分复杂,职业军人中,混杂着从大陆裹胁来的农民、渔民及流亡学生,在正规野战部队中,也有保安团等地力武装拼凑。 与陆军相比,台湾的海空军还比较有实力。蒋介石嫡系干将、黄埔一期生桂永清控制下的海军约有35万人,战舰50艘(实际能发挥攻击能力的仅不过半数而已)。空军为蒋介石的同乡、黄埔出身的周至柔所掌握,约有官兵85万人,各型飞机400架(真正能作战的也仅有半数),且汽油储量只有两月,还缺乏维修零件。 上述兵力分散在南起海南岛,北至舟山群岛的万里海疆之上。战线太长,兵力分散,供给困难,部队松弛是台湾军事上的致命弱点。然而,蒋介石却硬是大肆宣传建起“海上长城”。其实,众人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言。 经济上更令蒋介石忧虑。前面说过,台湾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如果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台湾自然资源与本身经济发展需要、人口状况相比,台湾本岛的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战后台湾人口的迅速增加已使台湾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据统计:台湾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份之一。1947年台湾省总人口为624万多人。到1950年增加到790万人。1952年又增加到846万人。台湾人口在1949年后急剧增加,主要是随蒋介石撤退来台的近200万军政人员及家属。这些人的到来,对于遭到生产破坏、物资奇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台湾经济来说,无疑使人口包袱更加沉重。 大凡战乱时期远走他乡的人,都将金银细软带在身边。因此,台湾人口的骤增,又导致了游资充斥,游资充斥又使地下钱庄应运而生,仅台北一地,就有几百家地下钱庄。当时台湾用的是旧台币,但不可避免与金圆券有往来汇兑的情形,大陆金圆券发生动摇,台湾的金融物价也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台湾军队骤增,军费只能靠超量印发钞票来应付,故此台湾又重蹈大陆通货膨胀的覆辙,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外jiāo”方面,台湾已是四面楚歌,孤立无援。世界一般舆论都认为台湾当局在台苟延残喘的时日,已屈指可数。“撤退来台的外国使节,寥若晨星。举世没有一个同情台湾的人”李元平:《平凡平淡平实的蒋经国先生》第14页,台湾中国出版公司1978年5月版。。在美国抛出“弃蒋”政策后,“自由世界”的核心国之一英国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后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跟进,相继同新中国建jiāo。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东德、阿尔巴尼亚,以及蒙古、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于1949年10月3日起,相继同新中国建jiāo。《蒋总统的一生》的作者吴一舟哀叹道: --------------- 山雨yù来风满楼(2) --------------- “所有外国使馆人员及侨民均已离开台湾,认为台湾沦陷的命运,已无可挽救。” 就全盘形势而言,1949年末至1950年初的台湾,用“山雨yù来风满楼”来形容最为恰当,随蒋氏父子撤退来台的江南先生后来在《蒋经国传》中谈及此时台湾局势说: “很多过来人,甚至30年后,回首前瞻,生不寒而栗的感觉。台湾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神祈祷,或许会出现扭转命运的奇迹。” 此际台湾的出路在哪里?众叛亲离、身处四面楚歌的蒋氏父子将会抛出什么法宝呢? *************** *第二章重登大宝 *************** 蒋介石是一个权力yù极强的人。他在每次下野之后,都宣称远离政治核心,然而实则始终在暗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直至他重新登上权力巅峰。这次下野后,蒋介石又宣称他的“政治责任已经解除”,但他仍抓住guó mín dǎng总裁的招牌不放,加之他在军队中的势力与多年的影响,虽名不在,实则仍是“无形总统”。与蒋有20年恩怨、迫他下野的李宗仁,对蒋的做法愤愤然,致使李宗仁登场后,蒋、李矛盾未见冰释,反而更加激化,争斗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二人的分道扬镳。蒋、李之间在蒋下野后的争斗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回合。 --------------- 老对手斗法(1) --------------- 蒋介石是一个权力yù极强的人。他在每次下野之后,都宣称远离政治核心,然而实则始终在暗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直至他重新登上权力巅峰。这次下野后,蒋介石又宣称他的“政治责任已经解除”,但他仍抓住guó mín dǎng总裁的招牌不放,加之他在军队中的势力与多年的影响,虽名不在,实则仍是“无形总统”。与蒋有20年恩怨、迫他下野的李宗仁,对蒋的做法愤愤然,致使李宗仁登场后,蒋、李矛盾未见冰释,反而更加激化,争斗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二人的分道扬镳。蒋、李之间在蒋下野后的争斗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回合。 第一回合:围绕江防之争。淮海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师南下,饮马于长江北岸。刚刚踏上代总统宝座的李宗仁,于慌乱之中召集guó mín dǎng军政要员,研究长江防御作战计划。会议由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会上,国防部作战厅长蔡文治根据李宗仁的意图提出江防计划。蔡认为:要阻止解放军过江,必须将guó mín dǎng主力沿长江上下游延伸,江yīn以下江面辽阔,不易强渡,可不必用重兵防守。因此,可将汤恩伯主力部队部署在南京附近。据李宗仁回忆,出席会议的何应钦与顾祝同均同意此项计划。但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却不以为然。声言这一方案有违总裁意旨。他根据蒋介石密令提出:将江防主力集中江yīn以下,以上海为据点,集中防守。至于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数部队应付。简言之,便是守上海而不守长江。 蔡文治毫不客气地说:“就战略、战术来看,我想不论中外军事家都不会认为放弃长江而守上海是正确的。”因此他认为汤的计划实属“自杀政策”。汤则反唇相讥说:“我不管别人,总裁吩咐怎么做便怎么做。”蔡又说:“总裁已经下野了,你还拿大帽子压人,违抗参谋总长的作战计划,如果敌人过江,你能守得住上海吗?”汤至此暴怒,顿然把桌子一拍,对蔡大声吼道:“你蔡文治是什么东西?什么守江不守江,我qiāng毙你再说。”说着,把文件一推便冲出会场,扬长而去。李宗仁拿汤也没办法,本想撤换他,但他是蒋的嫡系,手握重兵,何应钦、顾祝同都不敢惹他,李也只好眼睁睁地看他胡来。正是由于guó mín dǎng江防部署存在着上述致命弱点,因而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长江天堑,3天便占领总统府所在地南京。从江防之争的结果看,是蒋介石占了上风。 第二回合:围绕和谈之争。尽管蒋介石与李宗仁都曾主张和谈,但在和谈的态度与目的上,两人却有本质的差异。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表的求和文告,是被逼所致。在蒋氏字典中,从来没有“和平”二字,对中共没有和平诚意,他的真实目的,是利用和谈争取再战时间,最终与中共决一死战。在他引退之后,仍对和谈进行幕后cāo纵,拆李宗仁的台。他当时为和谈定下的基调是: (1)“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由guó mín dǎng领导”;(2)“使双方在未来政府中保持同等发言地位”;(3)关于军队整编问题,确定双方比例,“自行整编”。 李宗仁与蒋介石不同。他能按着美国的意图办事,并不一定要同中共作战到底。李之所以主和,意图有二: 其一,乘机同中共讨价还价,以达到“划江而治”,保住guó mín dǎng半壁江山和guó mín dǎng的残部。 其二,以和倒蒋。 为了使上述意图得以实现,李宗仁上台之后,的确表现出对和谈的积极xìng。上台当日,在他就任代总统的文告中称:“决本和平建国之方针,为民主自由而努力。”表示愿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并电邀李济深、章伯钧、张东荪等人共同协助。 1月24日,李宗仁令行政院长孙科实行七项和平措施,具体内容为: (1)将各地“剿总”改为“军政长官公署”; (2)取消全国戒严令; (3)裁撤“戡乱建国总队”; (4)释放政治犯; (5)启封一切在“戡乱”期间因抵触“戡乱”法令而封闭的报纸杂志; (6)撤销特种刑事法庭,废止特种刑事条例; (7)通令停止特务活动,对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44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很显然,李宗仁并没有按照蒋介石所定和谈基调办事。1月27日,李宗仁致电máo zé dōng称: 南京“政府业已承认,以贵方所提‘八项条件’作为和谈基础”,并希望中共尽快决定谈判地点。 李宗仁此举并未提jiāoguó mín dǎng中央委员和政治委员联席会议讨论,他之所以绕过蒋介石总裁的guó mín dǎng中央委员会,是试图以自己的“法统”地位来对抗蒋介石的“党统”控制。可是李的这一贸然之举反倒给蒋介石幕后cāo纵以口实。就在李电发出不久,溪口就有长途电话与行政院长孙科接触。几天后,孙科以南京已在解放军大pàoshè程之内、办公不安全为由,将行政院迁往广州。至此guó mín dǎng政府形成一国三公的分裂局面:幕后cāo纵的蒋介石、受蒋介石指挥的孙科、有名无权的代总统李宗仁。与此同时,蒋还攻击李宗仁“以毛之八条件为和谈基础,直等于投降”。 --------------- 老对手斗法(2) --------------- 为了尽快达到停战目的,李宗仁毅然于2月14日甩开行政院,派出颜惠庆、章士钊等4人以“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名义飞北平试探国共和谈的可能xìng。4月1日,李又正式派出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谈判代表团,抵北平正式与中共谈判。7日,李宗仁再电máo zé dōng称: “凡所谓历史错误足以妨碍和平如所谓战犯也者,纵有汤镬之刑,宗仁一身欣然受之而不辞。” 和谈进行过程中,中共要朱蕴山带信给李宗仁,无论谈判协定达成与否,人民解放军都要过江。蒋介石获知此一讯息后,令guó mín dǎng中常会拟定了五项和谈原则: (1)“和谈开始时,双方下令停战,部队各守原防。共军在和谈期间,如实行渡江,即表示无谋和诚意,政府应即召回代表,并宣告和谈破裂之责任属于共产党”; (2)政府所定“外jiāo政策,应予维持”; (3)“切实维护人民之自由生活方式”,依法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与生命财产; (4)双方军队应在平等条件下,各就防区,自行整编; (5)“政府之组织形式及其构成分子,以确能保证上列第二、三、四各项原则之实施为条件”。《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汇编》第2辑第593594页。 蒋还要张群传话给李宗仁: “只要彼能站稳本党立场,认清国家民族利益,共同对共,则无率和战,必全力予以支持。”《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汇编》第2辑第594页。 李宗仁在此情形下进退维谷。当黄绍、屈武带回中共代表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后,李宗仁对修正案不敢做主,一面立即送溪口请蒋介石过目,一面召集桂系将领开会商讨。白崇禧埋怨代表团没有坚持基本立场,他低估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兵力,高估了guó mín dǎng残部的力量,幻想江南蒋介石嫡系部队可能同广西部队合作,以保长江万无一失。所以他说:“只要中共坚持渡江,便不能接纳和议。接受和谈,等于无条件投降。”黄绍则说:如果德公同意签署这一协定,则将来可选为联合政府的副主席,即广西部队亦因此得到安全的保障。这些条件对我们十分有利,也是非常宽大的。李宗仁听到这里chā口说: “我对个人问题无所谓,而唯有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我是为和平而上台的,如果求和不成,那就应该去职,以谢国人。所以我们现在要谈的应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前途为重。”《李宗仁先生晚年》第76页。 会议争论不休,终无结果。 蒋介石于4月17日阅毕黄绍携回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后,在当日日记中写道: “共党对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条件24条款,真是无条件的投降处分之条件。”《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599页。 蒋介石一面骂黄绍接受转达“无耻之极”,一面提出“速提对案jiāo共党”,“拒绝其条件”。并要李宗仁按guó mín dǎng中常会所定和谈五项原则办事。 在此关键时刻,李宗仁棋错一步,采纳了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建议,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终于导致了国共和谈的最后破裂。对蒋介石而言,他有台湾作退路,可以不要和平。但对李宗仁而言,他如果不与中共和平相处,共同建国,就必然在蒋介石的种种掣肘中宣告失败,而且无立足之地。后来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纵观蒋、李争斗的第二个回合,最终又以蒋胜而告终。 第三回合:围绕蒋介石出国之争。从两次争斗的失利中,李宗仁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蒋介石一日不去,他就不会有丝一毫的作为。为了摆脱失利的困境,并从蒋手中夺回应有的权力,李决定要不惜一切逼蒋出国。李的这一想法正好与力主和谈的张治中的看法不谋而合。 张治中是桂系首领白崇禧的同学,两人关系很融洽,与李宗仁关系甚好,又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他虽在和谈问题上得罪了蒋介石,但他毕竟是蒋介石的嫡系,与蒋介石有着很深的关系。李宗仁上台后,他深感李的地位很虚弱,和谈前途诸多险阻,对李的处境表示同情。当他2月份应李宗仁之邀入京时,曾因多次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接触,谈及蒋、李关系时,二人均感蒋介石在溪口cāo纵一切,实为南京和谈的障碍。张建议司徒雷登对蒋施加影响,劝蒋出国。司徒雷登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反劝张以其个人同蒋的关系,劝蒋出国。时逢guó mín dǎng元老吴铁城抵京,他与上述两人看法一致,遂与李宗仁jiāo换意见。李宗仁便派张治中、吴铁城前去溪口劝蒋出国。与此同时,李一面请求美国助他阻蒋“干政”,一面亲自写信给蒋介石,声称如蒋不停止干预,他将“决心引退,以谢国人”。当时南京《救国日报》还刊出了“蒋不出国救国无望”的新闻,从而挑起了逼蒋出国的争端。 --------------- 老对手斗法(3)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 蒋介石认为李宗仁此举用心险恶,因而决计不出国,并予以反击。当张治中、吴忠信于3月3日抵溪口后,蒋一见张、吴的面就说: “你们是来劝我出国的,报纸已经登出来了。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个普通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在我的家乡。” 此话一说,李宗仁也无奈蒋何。 南京失守之前,蒋、李杭州会议决定总统府迁穗办公。但当南京失守之际。李宗仁临时决定飞桂林,其目的仍是向蒋施加压力,逼蒋jiāo权。同时,李也有另组政府与中共谋和的意图。 蒋介石对李宗仁飞桂林一手没有料到。自己赴穗主政又名不正,言不顺,遂策动guó mín dǎng元老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人随白崇禧飞桂林促驾,声称三人来前已得蒋5年内不干政的保证。其后,陈济棠、朱家骅亦衔蒋命来桂相劝。陈、朱二人皆说,蒋已决心将军、政、财大权全部jiāo出,他绝不在幕后cāo纵。李宗仁称:赴穗主持可以,但需蒋作确切的保证。李的先决条件是: (1)“国防部应有完整之指挥权。蒋先生不得在幕后指挥”; (2)“全国任免官吏,由总统暨行政院长依据宪法执行之,蒋先生不得从幕后干预”; (3)“中央金融、企业等机构,概由行政院主管部会监督,任何人不得从中cāo纵,中央银行运台存贮之银元、金钞,须一律jiāo出,jiāo付军政费用”; (4)“各级政府须依据宪法规定,向总统及行政院长分层负责,不得听受任何个人指导,在穗之政府机关,应率先奉行”; (5)“guó mín dǎng只能依普通政党规定。协助指导从政党员,不得干涉政务,控制政府”; (6)“希望蒋先生暂时出国赴美访问,免碍军政改革”。《李宗仁回忆录》第957页。 居、阎、李三人携李宗仁六条件于5月4日飞返广州,何应钦特派专人将此条件亲自jiāo蒋介石。蒋见到李的六项条件后,非常恼火,对李要求的前五项作如下答复: (1)“总统职权既由李氏行使,则关于军政人事,代总统依据宪法有自由调整之权,任何人不能违反”: (2)“前在职时,为使国家财富免于共党之劫持,曾下令将国库所存金银转移安全地点;引退之后,未尝再行与闻。一切出纳收支皆依常规进行,财政部及中央银行簿册俱在。尽可稽考。任何人亦不能无理干涉,妄支分文”; (3)“美援军械之存储及分配,为国防部之责任。引退之后,无权过问,簿册罗列,亦可查核。至于qiāng械由台运回,此乃政府之权限,应由政府自行处理”。 (4)“国家军队由国防部指挥调遣,凡违反命令者应受国法之惩处,皆为当然之事”; (5)“非常委员会之设立,为4月22日杭州会谈所定。当时李代总统曾经参与,且共同商讨其大纲,迄未表示反对之意。今李既yù打消原议,彼自可请中常会复议。唯民主政治为政党政治,党员对党负有遵守决议之责任,党对党员之政治主张有约束之权利,此为政党政治之常轨,与训政时期以党御政者。自不可混为一谈。”《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09610页。 对于李宗仁要蒋出国一事,蒋称: “若谓中正复职即应出国,殊有重加商榷之必要。中正许身革命40余年,始终一贯为中国之独立自由而奋斗。只要中国尚有一片自由之领土,保持独立之主权,不信中正竟无立足之地。”《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10页。 蒋介石还称: “今日国难益急,而德邻兄对中正隔膜至此,诚非始料之所及。而过去协助政府者,已被认为牵制政府。故中正唯有遁世远引,对于政治一切不复闻问。”《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11页。 尽管蒋介石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李宗仁,但这最后一句话,算是对李宗仁的答复。当此答复送达李宗仁处后,李决定飞穗,为“党国”作最后5分钟的努力。 当李宗仁飞穗主政后,蒋介石自食其言,仍以guó mín dǎng总裁名义在马公岛遥控广州政府。 7月14日,蒋抵穗。16日出任guó mín dǎng非常委员会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随后,蒋以主席名义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对军队发号施令。刚从蒋介石口中得到5年不干政诺言的李宗仁,一气之下于7月26日飞离广州,蒋、李矛盾无法调和。 第四回合:围绕守粤之争。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后,守卫广州遂成问题。guó mín dǎng粤籍要员与两广地方实力派,都认为保卫广东远较据守沿海某些据点重要得多,期望蒋介石将嫡系部队调到大庾岭以北地区,与白崇禧所指挥的兵力紧密联系,并肩作战。但在6月20日guó mín dǎng中常会讨论华南防卫问题时,国防部却称:汤部卫守福建,胡宗南、宋希濂转进四川,保卫广东只能靠白崇禧指挥的3个军。吴铁城对此大为不满,指责国防部根本没有保卫广东的决心。他说汤恩伯部队从上海撤出时,为什么不去广东而去福建?刘安祺部队从青岛撤出为什么远去海南岛而不调粤北?从这些部署看,国防部只准备守住沿海一些岛屿,从来没有制订保卫华南的整个军事计划。吴认为国防部的做法“本末倒置”。最后吴问国防部这样部署兵力,究竟是谁的主意。参谋总长顾祝同最后不得不承认:“所有部队调动和兵力部署以及有关构筑防御工事问题都是由总裁亲自决定的。”会议最终无结果。 --------------- 老对手斗法(4) --------------- 当蒋介石7月14日赴粤后,李宗仁就卫守广东问题与蒋当面摊牌。蒋答应考虑后再说。实则蒋的“考虑”不过是一种托词,他从未考虑过更改军事部署。7月28日。李宗仁赴台北见蒋,再度要求集兵保粤,同时请蒋允许白崇禧出掌国防部。蒋对李的要求答称:胡宗南、宋希濂反对白崇禧任国防部长,胡、宋二人手握重兵,又负有西南保卫之责,故胡、宋二人意见不能不考虑,目前不能任命白出任国防部长。对集兵保粤一事,蒋说目前兵力有限,不能防守大庾岭以北地区。李宗仁台北之行无任何结果,只好悻悻而归。 美国《白皮书》发表之后,李宗仁重提防守广州问题。但蒋仍不予理睬,尽管蒋于8月23日抵广州后,宣称广州保卫战是“决定最后成败的一战”,但他仍未将退至海南岛的蒋家军北调,粤东的胡琏兵团又向闽南靠拢,致使粤北大门洞开。10月14日,广州被人民解放军占领。环顾蒋、李争斗的第四个回合,又以蒋胜李败而告终。 第五回合:围绕蒋介石复职之争。“国民政府”自广州西迁重庆之际,蒋介石复“总统”职亦在积极进行之中。 首先,蒋介石令其部下制造复职舆论。 10月8日,当广州已处于人民解放军强兵进攻之时,身处广州的蒋介石亲信洪兰友致电台北蒋介石称: “广州危急,李宗仁有‘知难而退’之意。” 同日,蒋介石又收到参谋总长顾祝同电称: “粤省西北之湘黔军事,已趋劣势;请毅然复任总统,长驻西南。” 蒋介石认为时机未到,故对两电“尚无表示”《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68页。。 10月9日,蒋介石的亲信吴忠信到台北草山见蒋告知:李宗仁希望总裁“复位”。并称一旦广州失守,情势更为混乱,总裁倘不复出,将使国家前途陷于不可收拾之境。 10月18日,蒋介石与追随他多年的张其昀谈及个人出处问题,旋即召集中央设计委员会议,专门研讨“复行视事”利弊。蒋介石称: “个人的出处事小,国家的存亡事大,此时应研究,应不应该早起,不能问再起后之利害得失,只要对人民军队与国家有再起之必要,即不研究外jiāo或其他关系问题。一切只有自立、自强,始能获得外援,倘自己内部无可救yào,即有外援,亦无能为力。”《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72页。 与会者多为蒋的亲信,所以多数主张蒋“复行视事”。当晚,蒋还频频约见丁惟汾、于右任、吴忠信等人,商讨此项问题。丁、于均认为:“佥认为必须李宗仁出于至诚,自动退职,再行‘复位’。” 11月1日,在蒋介石的亲信张群策动之下,guó mín dǎng《中央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川康渝人民竭诚效忠,电迎总裁莅渝领导”的新闻,刊载了10月31日川康渝的所谓民意代表200余人请蒋早日莅渝共谋国是电。 很显然。蒋介石为了逼李宗仁退位,已经抛出了“民意”要求蒋复“总统”职的杀手锏。此后,蒋介石的说客们经常出入李宗仁官邸。据李宗仁后来回忆: “原先在广州时,黄埔系将领及蒋先生夹袋中的政客已有请蒋先生复职的企图。然那时尚无人敢公开说出。抵渝之后,情势便迥然不同。他们认为广州既失,我已堕入蒋的瓮中,可以任其摆布。CC系和政学系控制下的报纸此时已不再以‘总裁’称呼蒋氏。而径呼‘总统’。我深知蒋先生已呼之yù出,不久便要复职了。” “果然,不久吴忠信、张群、朱家骅等便先后来找我,他们不敢明言要我劝蒋复职,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当前局势紧张,希望我拍一电报请蒋先生来渝坐镇。其实蒋先生飞来飞去,向来不需要我敦请,现在何以忽然要我拍电促驾呢?他们辞穷,便隐约说出希望我声明‘隐退’,并参加他们‘劝进’。” “当吴忠信仍向我叨叨不休时,我勃然大怒说;‘礼卿兄,当初蒋先生引退要我出来,我誓死不愿,你一再劝我勉为其难;后来蒋先生处处在幕后掣肘,把局面弄垮了,你们又要我来劝逃。蒋先生如果要复辟,就自行复辟好了。我没有这个脸来劝进。’”李宗仁:《从南京出走飞往美国》,载《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61页。 李宗仁这样一讲,吴、张、朱再不好开口,但酝酿复职活动并未停止。 蒋介石企图通过制造舆论逼李劝他复职不成,遂即策动桂系大将白崇禧劝李。蒋派吴忠信给白崇禧传话说,称白不仅长于军事,政治也很内行,如今局势这么严重,非健生出来不可。白崇禧这个人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子,吴这样一讲,他便于11月3日拟定了一个蒋、李妥协的方案: (1)蒋介石宣布复职; --------------- 老对手斗法(5) --------------- (2)李宗仁回任“副总统”。但因李患胃溃疡,亟需赴美就医,并借以在美进行“外jiāo”活动。 (3)白崇禧以“行政院长”兼任“国防部长”。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134页。 白崇禧是逼蒋下野之人,现在何以置多年至jiāo于不顾,反劝李退位,为蒋复职效犬马之劳呢?据笔者分析,主要是因为:是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拉拢。在国共和谈破裂至5月初,蒋介石经由上海市长陈良之手共拨给白崇禧3万两黄金,作为华中部队的军费。蒋此举使白很感激,蒋、白矛盾有一定缓解。9月下旬,蒋介石抵广州后,一反必先去看李宗仁的常态,而是“单独召见白崇禧于黄埔,闭门密谈”。蒋对白称: “民国16年我们两人精诚团结,所以能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嗣后不幸为jiān人挑拨离间,以致同室cāo戈。但后来卢沟桥事起,我两人又复衷心合作,终于把倭寇打败,收复国土,建立不世之功、今共党虽极猖狂,国势虽极危险,只要我两人能一德一心,彻底合作,事尚有可为。”李宗仁:《从南京出走到飞往美国》,载《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51页。 蒋的一席话使白崇禧决心为蒋介石效劳。 二是对李宗仁的所作所为不满。4月29日,李宗仁在桂期间,白崇禧对程思远说:“过去三个月,德公不知误了多少事,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人。”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83页。还说:李不听白的话,以致陷于今日无所作为的境地。由于白对李已心存不满,故劝李退位。 三是白认为李上台十个多月来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教训,那就是蒋既不肯放手,而我们也搞不通。如果长此僵持下去,断非善策”。同时,白认为“蒋、李妥协,对挽救西南危局比较有利”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133页。。故有此妥协方案。 四是白有借机争权的想法。 蒋介石审此提案后,给白崇禧的答复是:蒋介石同意复职,李宗仁回任“副总统”;但李出国不成,因一出国就表明蒋、李不能合作。同时,蒋还让吴忠信传话于白,白崇禧出任“行政院长”一事,不能作为蒋、李合作的条件。这样一来,白崇禧的调停活动宣告失败。 蒋介石在否决白崇禧所提妥协方案后,于11月14日由台抵渝。一下飞机,蒋电白崇禧,要他促李返渝。李宗仁不愿入渝为蒋上“劝进表”,遂于11月20日抵香港,决定赴美“就医”。至此,蒋、李关系彻底决裂。 纵观蒋、李争斗的五个回合,蒋介石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他在党、政、军中的势力,纵横捭阖,使李在争斗中总处下风。当李与蒋争斗失败,感到回天乏力之时,便一走了之,使蒋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 气走李宗仁 --------------- 对李宗仁在国共两党争端的关键时刻赴美“就医”,海内外众说纷纭。笔者以为,李宗仁之所以出走美国,一是躲避蒋介石逼他劝进。二是赴美求援,仍作最后五分钟的努力。三是李深感“国事至此,我无力回天”。四是出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安全考虑。一方面李确患有胃溃疡,需及时诊治;另一方面蒋曾派人追杀过李宗仁,此时李如不按蒋意志力事,随时有被暗杀的可能。综合以上的四点,李宗仁只有以“代总统”身份出国,既可保全xìng命,又使蒋的企图不能得逞。 李宗仁赴港之前,白崇禧曾询问李在政治上有什么部署。李答:“依照宪法规定,我缺席时可由行政院长代行职权,不需要作什么布置。”20日临上飞机前,李宗仁发表书面谈话称: 我“在治疗期间之中枢军政事宜,已电阎锡山院长负责,照常进行;总统府日常公务,则令由邱昌渭秘书长刘士毅参军长分别代行处理。” 随后,李宗仁于当日上午10时飞抵香港。蒋介石万没有料到李宗仁在此时决定出国。当他闻此讯息后,“不胜骇异”。蒋于当晚召集guó mín dǎng中常会委员商讨对策,决定派居正、朱家骅、洪兰友、郑彦慰问李宗仁病状,并代表蒋劝李返渝。蒋在致李亲笔函中故伎重演,宣称将以“充分权力”jiāo李掌握,劝李即行带yào返渝。李宗仁拒绝了蒋的要求。李之所以不肯向蒋妥协,因为他深知蒋的话不可信,如果他真的回去,如不“劝进”,必做张学良第二。李不回去还有另一原因,他非常自信“自由民主大同盟”主席顾孟余的一句话:“美国一贯重视法统观念,如果德公不是元首的话,则将丧失对外接触的有利条件。” 由于李宗仁断然拒绝返渝,蒋介石于11月27日召集guó mín dǎng中常委会议,决定对李正式摊牌。蒋介石在会中称: 1948年4月,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蒋介石当选为总统,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这是蒋、李在就职典礼上的情景。 “对外关系,尤其我国政府在联合国中之代表地位问题,极其重要。如果李宗仁长期滞港,不在政府主持,而余又不‘复行视事’,则各国政府乃至友邦,可藉此以为我国已无元首,成为无政府状态,则不得不考虑对于北平政权之承认。此外,对内尚有维系人心之作用。此时举国上下,人心动摇,如云南卢汉等已明言,李既出国,而蒋总统又不肯‘复位’,则国家无人领导,尚何希望之有!因此,不能不作‘复行视事’之准备。唯对时间问题须加以研究。”《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86页。 全体guó mín dǎng中常委“一致主张”蒋介石“复位”,指责李宗仁“擅离职守”,同时作一决议如下: “以当前国家局势之严重,西南战况之艰辛,中枢不可一日无人主持。仍切望李代总统宗仁同志迅返中枢,力疾视事。万一为病势所不许,再请总裁复行总统职权。”董显光:《蒋总统传》第551页。 翌日,蒋介石决定再派朱家骅、洪兰友携guó mín dǎng中常会决议见李宗仁。 李宗仁阅毕中常会决议后告朱、洪二人,本人具有“法统”地位,不受中常会决议所挟持。朱、洪二人无计可施,只好返渝向蒋复命。 蒋介石得知李宗仁的态度后,与阎锡山、张群再度商讨“复职视事”问题。蒋认为: “今日国家危急,已至千钧一发之时,何忍见危不救,避嫌卸责,只有光明正大,决心‘复行视事’为不二之道,至于成败利钝,在所不计。”《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92页。 正当蒋介石紧锣密鼓准备复行视事之时,李宗仁于12月4日在香港发表谈话称:“胃疾复发,赴美就医”,一候“短期内病愈后,即返国续负应尽之责”。翌日,李宗仁临上飞机前又致电“行政院长”阎锡山称: “仁以胃疾剧重,亟待割治,不得已赴美就医,以一个月为期,即当遄返。在仁出国之短暂时期,请兄对中枢军政仍照常进行,至于重大决策,尽可随时与仁电商。来电所云,似未明了仁之本意,特再电达,仍希就兄职权范围处理一切。”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139页。 对于李宗仁赴美就“医”与上述电文,蒋介石闻后极为愤怒,他在日记中写道: “德邻出国,既不辞职,亦不表示退意,仍以代总统而向美求援。如求援不遂,即留居国外不返,而置党国存亡于不顾。此纯为其个人利害,其所作所为,实卑劣无耻极矣。”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4卷第482页。 尽管蒋介石掌握着guó mín dǎng的生杀大权,但却不能使李宗仁为自己上“劝进表”,也不能阻止李的美国之行,只有骂两句“娘希匹”,以解心头之恨。 --------------- “小诸葛”误入阵图 --------------- 蒋介石逼李“劝进”不成,返转过来又要逼他下野的头号人物白崇禧“劝进”。 12月10日,当李宗仁正在美国接受治疗之时,蒋介石指使陆军副总司令罗奇与前上海市长陈良自台北抵海口白崇禧住处,要白去台北与蒋共商大局。罗还说蒋准备在复职后请白出任“行政院长”一职。对于罗奇、陈良来海口的目的,白崇禧自然清楚,他知道这是蒋要他到台北去“劝进”。因为老蒋的复职酝酿一直没有停止,现在李宗仁在美养病,他就更振振有词了。权衡利弊,白认为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组阁一事,他非常想过过当“行政院长”的瘾。但他对蒋介石是否真正要他组阁还抱怀疑态度,遂决定派李品仙去台北摸清底细。同时为使李宗仁思想上有所准备,12月15日白崇禧联名李品仙、夏威、黄旭初电李宗仁云: “蒋曾劝禧往晤,意在劝进。仙不日赴台谒蒋,劝蒋稍待公治病结果对自身问题有所表示后再谈复位问题。”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147页。 李宗仁于17日复电白崇禧等人云: “请总裁考虑复职事不必提出,因复职无法律根据,理由是:子、总裁既已引退,即为平民,绝不能恢复已放弃之职位;丑、仁之代理,非代理总裁个人,乃代理总统之职位;寅、依照宪法,缺位为死亡,总裁非死亡,亦非因故不能行使职权,第49条全不适用,故用代理字样;卯、代总统引退,则由行政院长代理,三个月后另选,不能由前任总统任职。”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147页。 白崇禧接此电后左右为难。由于他对蒋介石许诺他出任“行政院长”仍抱有幻想,特于12月24日令李品仙飞台见蒋。李品仙抵台后奉蒋令致电白崇禧,说蒋请白组阁出于至诚。白崇禧在李品仙、罗奇、陈良等人的包围之下,终于在12月30日乘专机飞台。白崇禧到台后仍对蒋抱有幻想,又于1月16日再电李宗仁,建议他:如须在美继续休养,深恐久旷“国务”,应请致电中央,自动解除“代总统”职务。对于白崇禧飞台及给李宗仁的建议,白崇禧的至jiāo程思远先生作了如下的评论: “他一进去就再不能出来了。以后他就变成了蒋介石的电钮,凡是李宗仁在美国发出对蒋介石不利的言论,蒋只需把这电钮一按,他就作出永不失误的反应。等到李宗仁于1965年7月从海外回到祖国怀抱,白就于次年12月2日无疾而终。因为蒋介石不再需要他了。”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复职视事(1) --------------- 蒋介石到台后,为了制造他的“复职”符合“民意”的假象,遂策动各界上“劝进表”。 12月25日,蒋介石指使到台的“国大代表”举行年会,会议认为:“国危”至此,中枢不可一日无主,故请蒋复“总统”职。 1月13日,guó mín dǎng中央非常委员会也向李宗仁发出通电,令其迅即返台。 1月20日,“监察院”也电催李宗仁返台。 在台方的一再催促之下,李宗仁于1月29日电复“监察院”称:病体尚需休养,未能即返。2月3日,李宗仁再电“监察院”称:滞美不归是为接洽美援,因接洽事宜未妥,故暂不能到台。 由于李宗仁的答复不合蒋介石的意图,故受到蒋介石控制下的舆论机构的猛烈抨击。2月4日,《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扫dàng报》同时发表社论,对李宗仁29日复电一致予以指责。《中央日报》还呼吁蒋介石“绾领国事”、“统帅三军”。 2月5日,“国民大会代表联谊会”电责李宗仁不负责任,并请蒋复“总统”职。 2月14日,“监察院”再电李宗仁,指责其在美国遥领“国事”的错误,质问李是返台,还是辞职?并决议提请“国民大会”弹劾他。同日,guó mín dǎng中央非常委员会也致电李宗仁,明确指出: “同人等佥认为总统及统帅职权不可再虚悬,政府更不能处于危疑莫定之境,如我公能于立法院开会以前命驾返台,主持国政,实为衷心所祷。倘公届时实在不能返国,则同人等怵于时局艰危,群情殷切,唯有呈请总裁依照中常会38年11月27日临时会议之决议,继续行使总统职权。” 李宗仁接此电后复电guó mín dǎng中央非常委员会,以医嘱不能远行为由,仍拒绝到台。李宗仁何以这样固执己见呢?李宗仁认为: 台湾“是蒋先生清一色的天下,他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在这局面下,我如贸然回台,则无异自投罗网,任其摆布,蒋的第一招必然是迫我‘劝进’,等他复正大位之后,我将来的命运如何,就很难逆料了。以蒋先生过去对我衔恨之深,我一旦失去自由,恐yù求为张汉卿第二也不可得了”《李宗仁回忆录》第1026页。。 蒋介石对李宗仁拒绝返台甚为喜悦。尽管他发动舆论逼李尽快返台,但他深知李不会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企图造成李宗仁失信于台湾各界,以便于他的再度登基符合民意。李宗仁不来台,既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又可以名正言顺地实行独裁统治了。他在复职前夕,曾激动不已地公开声称: 还是“我出来视事好”。“倘若去年初我不下野,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大陆各省会一年之内断送干净。我下野的后果,终意如此,殊为痛心”。“现在国家情势危急非常,如果我再不负起政治军事的责任,在三个月之内,台湾一定完结。我出来之后,台湾可望确保”。 其后,蒋介石又指使guó mín dǎng中央非常委员会于2月21日向李宗仁发出最后通牒,限李宗仁于3日内返台,否则便算作放弃其“总统”职权。由于李宗仁未能遵守蒋介石的时间表,23日尚未到台。当日,guó mín dǎng中央常委会决议:请蒋总裁早日恢复行使“总统”职权。“立法院”也一致通过了请蒋介石恢复“总统”职权的决议。 至此,蒋介石认为时机已成熟,再无有推托之必要,旋于3月l日再度在台北登基。同日,蒋还发表了一篇堂而皇之的“复职”文告,宣称: “中正许身革命40余年,生死荣辱早已置之度外,进退出处,一唯国民公意是从,当此危急存亡之日,受全体军民同胞责望之切,已无推诿之可能,爰于3月1日复行视事,期共奋勉,以光复大陆,重建三民主义新中国。”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26页。 3月13日,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上又发表了《复职的使命与目的》的讲话,声称: “我一生中有三次下野三次复职”。第一次复职的使命“是完成北伐,统一全国”;第二次复职的使命是“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最后胜利”。这一次复职的使命“就是要恢复中华民国,救大陆同胞,而最后的目的乃是在消灭共产国际,重奠世界和平”。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19551956页。 对于蒋介石重登大宝之举的评价褒贬不一。 董显光在《蒋总统传》中对蒋此举作了如下的评论: “蒋总统在考虑复任此不易讨好的任务时,深知只有使‘自由中国’的人民重申信念始能免于灭亡,李氏代理时期之动摇犹豫,使政府人员的信心渐渐消失,南方与西南最后之崩溃实为失败主义与武人意志薄弱之结果。中国现已到达这样一个时日,唯有意志上的奇迹始能把它挽救,蒋总统自知,在guó mín dǎng的阵营,只有他自己才能推动此一奇迹之望。” --------------- 复职视事(2) --------------- “当然,蒋总统如复职,他所遭遇的困难自多,他如专为自己打算,自仍以引退为宜。复职后如不幸失败,不是有生命的危险,便是饱受指责,蒋总统所享受中国的尊容已达于最高峰,今后所遭遇者或不免有下坡之事,故以个人利便的原则而论,他最好是置身局外。而避免最后奋斗的艰巨责任。但蒋总统自非规避责任的人,早已以身许国。他不计个人的安危。也不顾现实的顺逆,他毅然接受了国人的最后要求。”董显光:《蒋总统传》第565页。 对于董显光的评价,《蒋经国传》的作者江南评论说: 董显光用栽赃的手法,将大陆失败的责任,都推给了李宗仁,实为公正客观的史家所难接受。对于蒋介石“复职”,江南曾引用陶希圣的一句话,即“明知其不能也要为”。他说蒋的xìng格倔强,“不战至最后的一兵一卒,绝不轻言牺牲”。 蒋介石的“复职”也遭到大洋彼岸李宗仁的抨击。蒋介石“复职”后立即给李宗仁发了一个电报。希望李宗仁以“副总统”的身份作为蒋的专使在友邦争取外援。 李宗仁接此电报后非常气愤,立即复电蒋介石,骂他的做法“荒谬”。同时,李还引证guó mín dǎng“宪法”第49条规定: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30条之规定,召集guó mín dǎng大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期为止。” 李宗仁指责蒋介石的要害之处是,即使我“代总统”缺位,也该由“行政院长”阎锡山代行职权,然后由“国民大会”临时会补选“总统”,你蒋介石“复职”是根据哪家的“宪法”? 李宗仁还说: “蒋先生的复职并未使我惊异,因为事实上他早已是台湾的独裁者了。不过站在国家法统的立场上,我不能不通电斥其荒谬。”“我至少亦应作诛锄叛逆的表示,以为国家法统留一丝尊严。”《李宗仁回忆录》第10311032页。 李宗仁对蒋介石的指责,再度激怒了蒋,他决心对李报复。 --------------- 罢免李宗仁闹剧(1) --------------- 蒋介石要报复李宗仁,不仅仅是李对他的指责,还在于李宗仁在蒋介石登基3天后的美国招待新闻记者会上宣称:本人仍为“中华民国总统”,即将“返国行使职权”。后又表示6个月内返“国”,领导“倒蒋”工作。再者,毛邦初案发生之后,李宗仁于1950年11月17日接受毛邦初呈文,于11月19日以“代总统”名义批令毛邦初一切均按李的指示办,对蒋的命令“一概置之不理”。同年12月5日,李还在纽约寓所招待外国记者时宣称:“余已拟有恢复中国合作政府计划,不久即可宣布,此计划并非依赖武力。”李还称:“彼自1949年1月21日起,继续为中华民国之代总统,应至下届大选后为止。” 李的所作所为,确使再度登基的蒋介石感到芒刺在背,必yù去之而后快。首先,蒋指使“因大代表”胡钟吾等711人联名,要求罢免李宗仁的“副总统”职务。1950年5月5日,胡钟吾等711人签署,召集“国民大会”临时会,提出罢免李宗仁的“副总统”职务,其“罪状”有三: 1954年“国民大会”召开第一届第二次会议,通过guó mín dǎng总裁蒋介石为第二任“总统”,图为蒋氏夫fù于当选后在接受群众的欢呼。 其一,胡等人认为:李宗仁自任“代总统”以来,“妄倡和平,而养痈成患,奢言抵抗,而失地丧师”。大陆沦丧之际,“竟藉词出巡,擅行赴美……迹近逃亡,置国家人民于不顾”。对李“放弃职权,贻误国家”罪,已构成罢免理由。 其二,胡等人认为:李在国外“遥领元首职权,而不负丝毫责任,以国事为儿戏,视大法弁髦”。故对“违法失职”的李宗仁“副总统”职务应予罢免。 其三,胡等人认为蒋已复职,李“代总统”职应自动解除,现存一“总统”,一“代总统”,是李破坏“法统”、“动摇国本”、“颠覆民国”,固应罢免。 胡钟吾等711联名盖章罢免李宗仁“副总统”的签署书,于1950年5月5日送jiāo“国民大会”秘书处,请依“法”转请“政府”召集“国民大会”临时会议行使“国大”罢免权。 与此同时,“国民大会代表全国联谊会”受蒋介石指使,也提出罢免李宗仁“副总统”案,请秘书处依“法”转请集会。但也有百数十“国大代表”提议:认为时值非常,应以军事第一,“罢免”一节,应俟局势稳定再予提出。由于众多“国大代表”的反对,蒋介石不得已,电“国大”秘书处,令“国大”缓期召开,本案暂予搁置。但蒋不死心,仍策动一部分“国大代表”从事“罢免”运动。 1952年1月,“监察委员”金维系等92人受蒋介石指使,提出“为副总统李宗仁违法失职提请弹劾”一案。该案经“监察院”大会审查成立。在“监察院”的《审查决定报告书》中称: “奉jiāo审查金委员维系等92人弹劾副总统李宗仁违法失职一案,当经本院全体委员过半数之共同审查,佥认副总统李宗仁于代行总统职权期间弃职出国,复于代总统名义解除后在外国擅发命令,显系违法失职。至其公开声明,‘拟有恢复中国合作政府计划,不久即可宣布,此计划并非完全依赖武力’,显系有颠覆政府危害国家之意图,实触犯刑法第100条之罪行,当经决议:‘本院应予成立,依宪法第100条之规定,向国民大会提出,其触犯刑法部分,依监察法第15条之规定,径送司法机关依法办理。” 该案成立后,“监察院”将“弹劾李宗仁案”送jiāo“国大”秘书处。“国大”秘书长奉蒋令行事,立即依“法”分别咨“立法院”院长并函“副总统”李宗仁返台接受弹劾。洪兰友致李宗仁的电文如下: “李副总统勋鉴,准立法院院长移送监察院向国民大会提出弹劾副总统李宗仁案,兹以国民大会依法定于本年2月19日集会,用特电陈监察,先期命驾返国,以便将弹劾案副本正式送请察答辩。” 李宗仁接电后未予理睬,也未到台。“立法院长”接到“国民大会”秘书长请通知召集“国大”临时函件后,原应依“法”迅即召集,但因当时“国大代表”不足“法定”集会人数,未能按期召开。直到1953年底“立法院”奉蒋介石令采取非常措施之后,凑足“法定”代表人数,决定1954年2月19日召开“国民大会”一届二次会议。1954年1月13日,“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再电李宗仁,令其返台对“监察院”弹劾案提出答辩。 李宗仁接洪兰友电后,认为弹劾案的提出和通过是非法的。2月5日,李亲致蒋介石一函称: “按照宪法第90条,全体监察人员的人数,确定为223人。又按宪法第1005条,对总统副总统之弹劾案,须得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过半数为113人。前年1月11日监察院出席委员只为93人,凑足法定人数尚少20人。吾兄竟唆使违法集会,对仁提出弹劾,所持理由,为若干委员减为160人。宪法明文规定之人数,可以任意减少,毁法弄权,莫此为甚。”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159页。 --------------- 罢免李宗仁闹剧(2) --------------- 对于李宗仁猛烈的抨击,蒋介石不予理会。在李宗仁未到台答辩的情况下,蒋介石一手cāo纵的一届二次“国民大会”第六次会议终于通过了“国大代表”所签署“副总统”李宗仁“违宪背誓”罢免案与“监察院”所提“副总统”李宗仁“违法失职”的弹劾案。至此,罢免李宗仁的闹剧落下帷幕。 --------------- 启用陈诚(1) --------------- 蒋介石上台后,一面报复李宗仁,一面更换李任“代总统”期间的人事安排。首先更换的人物是时任“行政院”院长的阎锡山。 阎锡山是尽人皆知的山西土皇帝,与蒋介石之间有着几十年的恩恩怨怨。阎丢失太原后,久居南京。何应钦去职后,由谁组阁成为蒋、李斗争的焦点。按李宗仁意图由居正组阁,但因蒋介石反对,居正以一票之差落选。李被迫接受蒋的举荐,推阎锡山掌管“行政院”。在阎“内阁”中,多是蒋夹袋中的人物。那么既然阎是蒋认同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一上台还要撤换阎呢?据笔者分析:阎锡山并非是蒋介石心目中的“阁揆”的最佳人选,蒋属意的是陈诚。但在蒋、李争斗的情况下,陈诚绝不会被李宗仁接受,故蒋推阎锡山出面“组阁”。阎上台后,对蒋而言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他企图利用蒋、李争斗独树一帜,主张“国防部长”职权要等于作战最高统帅,以便自己成为政治与军事的实际领导者。他还企图收揽被蒋介石所排斥的官僚政客,以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阎在自己实力丧失之后仍有此想法,正如蒋系人所骂“无能的白日梦者”。阎的第二个错误是他竟敢公开批评蒋介石的战略思想。阎在1949年秋广州一次会议上,宣称guó mín dǎng在军事方面沦于今日土崩瓦解的状况,“则蒋介石的战略思想不能不负其最大的责任”。阎认为蒋的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守势作战”,以致被中共军队各个击破。阎的这一指责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蒋岂能听得进这一批评。阎的第三个错误是与李宗仁多有配合,蒋认为损害了他的利益。故在上台后,立即罢黜阎的“行政院长”职务。当然,官面上还要过得去,先由阎锡山提出辞呈,蒋介石表示挽留,最后还是同意阎锡山辞职。1950年3月6日,guó mín dǎng中常会临时会议通过了蒋介石这一决定。同时也通过了蒋介石提名陈诚出任“阁揆”的决定。3月8日,“立法院”投票同意陈诚为“行政院长”。 陈诚何以能代阎锡山成为蒋介石到台后首任“阁揆”的最佳人选呢?其实,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蒋介石提拔人时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因为蒋是靠黄埔系起家的,所以对黄埔系出身的军人总有点特殊的“感情”。二是重用同乡。这一点表现出蒋介石的地方意识非常强。三是重用对蒋介石个人绝对忠诚的人。在大陆时期,飞黄腾达的guó mín dǎng人,不是蒋介石的门生,就是他的同乡,至少是对蒋个人忠诚的人,否则,不是被逐出决策圈,就是永不叙用。陈诚深得蒋介石信任,不仅因为他属黄埔系。而且他还是蒋介石的同乡,对蒋又绝对忠诚。 早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初,陈任该校校长办公厅中尉官佐。一次访友归来,夜不能寐,遂挑灯夜读《三民主义》至拂晓,恰逢蒋介石巡视营房,发现陈诚如此用功,大加赞赏。后来在东征和北伐诸役中,陈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到1928年就被提拔为中将警卫司令。到抗战胜利后,陈被提升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陈诚还有一过人之处,他能代蒋受过,凡是蒋搞坏了的事情,陈总是揽到自己身上。这一点深得蒋介石赏识。为了表示对陈诚的信任,蒋一方面对人称:“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另一方面让宋美龄出面,将其干女儿谭祥(谭延的三女儿)介绍给陈诚。陈、谭结合,使陈、蒋之间不仅有同乡、黄埔关系,还多了一层翁婿关系。1947年,蒋派陈诚担任东北行营主任,以图夺取整个东北。但时不我待,陈诚在东北打了败仗,当时许多guó mín dǎng将领提出“杀陈诚以谢天下”。又是蒋介石保陈过关,并委任他为台湾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此次蒋介石选拔“阁揆”,非陈莫属。 蒋介石选中陈诚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陈诚在台主政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实施币制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破获中共地下组织、限制出入境等。蒋对陈诚主台一年的工作评价颇高,他在提名陈诚继任“行政院长”送“立法院”的咨文中称: 陈诚“去岁受任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省政府主席,对于整军御敌、政治经济诸项措施,尤多建树,深为台湾人民所爱戴。现值巩固台湾、策划反攻大陆之际,陈君扬历中外,文武兼资,对于剿匪戡乱,深具坚定信心,出任行政院长,必能胜任愉快”。何定藩:《陈诚先生传献身革命,辅弼元首》第215页。 陈诚当选“行政院长”后,念念不忘蒋对他的知遇之恩与厚爱。他在接见记者发表的书面谈话中称: “我此次蒙总统提名,立法院同意,受命出任行政院院长今后一切措施,当属遵国父遗教,以台湾为三民主义实验区。遵照总统训示,巩固台湾及其他fǎn gòng基地,以确保全体民众生命财产之安全,并积极作反攻大陆之准备。团结一切fǎn gòng力量,以消灭卖国殃民之共匪,抵抗对我侵略之苏俄”。《陈诚将军组阁经过》,台湾何定藩《陈诚先生传》第215页。 --------------- 启用陈诚(2) --------------- “阁揆”钦定之后,蒋介石还不放心,亲自酌定“行政院政务委员”及各部会首脑的人选,并于3月12日发表。新当选的“政务委员”是: 张厉生(“行政院”副院长) 余井塘(兼“内政部长”) 叶公超(兼“外jiāo部长”) 郭寄峤(兼代“国防部长”) 严家淦(兼“财政部长”) 林彬(兼“司法院长”) 郑道儒(兼“经济部长”) 贺衷寒(兼“jiāo通部长”) 还有吴国桢、王师公、田炯锦、蔡培火、黄季陆、董文崎、黄少谷、董匀田。黄少谷为“行政院”秘书长,王世杰为“总统府”秘书长。 各部会首脑择定之后,台湾省主席一职遗缺,蒋介石任命吴国桢继任。吴推崇资产阶级法制,有“民主先生”之称,深得美国人喜欢。吴来台之前曾任上海市长,此番任命他出任台湾省主席一职,并非他政绩突出,重要因素是想通过任命吴向美国作出姿态,促使美国改变对台政策。 军队人事安排更是至关重要。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使蒋介石深刻地认识到:有军则有权,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大陆兵败,蒋介石下狠心让追随自己多年的败军之将何应钦、顾祝同靠边站,启用比较年轻的一代,经过多日深思熟虑,“陆军总司令”一职由孙立人接掌。孙既非黄埔系,又与蒋没有同乡关系,蒋为什么将陆军兵符jiāo与他呢?其实这不难理解。任命孙与任命吴有相同之处,就是因为孙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校,他训练部队深得美国人赏识。重用孙立人,一可以起到争取“美援”的作用;二可以表现自己有决心打破传统,“大公无私”、“人才至上”。 “海军总司令”一职仍由桂永清担任。桂永清系江西贵溪人,是黄埔一期生。早在黄埔军校期间,就紧随蒋介石其后,秉蒋旨意,组织fǎn gòng的“孙文主义学会”团体。北伐时期,因对蒋绝对忠诚与作战勇敢,被蒋先后提拔为团、旅长。1930年留学德国步兵学校。镀金回国后,被蒋提拔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任总队长,后调任安庆警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备副司令。1937年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抗战胜利后,出任海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guó mín dǎng军队自大陆撤退来台期间,海军出力最大,故“海军总司令”一职仍由桂永清继任。桂后来被提拔为“总统府参军长”、“参谋总长”等职,1954年8月12日因病卒于台北。 “空军总司令”一职仍由周至柔担任,并兼任“参谋总长”。周至柔是浙江临海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八期,与陈诚、罗卓英是同学和盟兄弟。早年在黄埔军校任兵器教官,属黄埔系。十年内战时期积极追随蒋介石“剿共”,并由陈诚举荐为第18军副军长。后出国考察空军教育,回国后任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校长由蒋介石兼任。1936年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委员。guó mín dǎng六大时,当选为guó mín dǎng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出任中国空军总司令。本来空军总司令一职,蒋介石属意于其前妻毛福梅之侄儿毛邦初,但周走蒋夫人宋美龄的路子,使周如愿以偿。此番撤退来台,空军出力仅次于海军,今后保住海岛仍须空军出大力,为鼓舞空军士气,安抚人心,“空军总司令”一职非周莫属。后来,周仍走蒋夫人的后门,一直官运亨通。1952年guó mín dǎng七大时当选为中央常委。1954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57年8月,又接掌台湾省主席一职,并兼任台湾“绥靖”公署主任。1962年任“总统府参军长”。1967年至1972年,先后出任“国家安全会议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86年8月29日病逝于台北。 人事安排大体已定,对于蒋经国任职,颇令蒋介石煞费苦心。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传位于子,但蒋经国羽毛未丰,此时尚不具备人事支配力量。为了儿子的顺利升迁,蒋介石在复职后,手令恢复军中政工建制。当然恢复该机构也是由于该机构的取消导致了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失败,故蒋决心加强政治工作。而能胜任此项职务者,非从苏联返国的小蒋不可。1950年4月1日,蒋经国正式出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委员,官阶二级上将。对于小蒋的官阶,“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很有意见。当有人祝贺周升任一级上将时,周不以为然地说:“现在连老百姓都可以当上将,我在沙场上拼了几十年才升了这么一个一级上将,想想也没有什么可喜。”蒋经国闻之此事后,除了对周不满之外,他在“总政治部主任”任期内,始终未穿过将军服在公共场所露面。 蒋介石还为儿子安排了另外两项重要职务:负责监督筹划情报业务和对大陆游击活动的指挥派遣。蒋经国具体负责“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该机构下设保安处,实际等于夺了毛人凤掌管的保密局的业务。此时的蒋经国,尽管官职不高,但其权力,可与当年的戴笠相媲美。对此,江南评论说: --------------- 启用陈诚(3) --------------- “这是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由此时开始,蒋经国真正掌握到威灵显赫的权力之柄。” 1950年8月,蒋经国又被蒋介石任命为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进入党务最高决策圈。蒋介石真可谓是尽心竭力,蒋经国也不负父望,苦心经营,终于为登上权力之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蒋介石开始在台湾初步建立起以蒋氏家族为核心的、以大陆亲信官僚为主体的、参合台湾地方政治势力参政的独裁专制体制。 虽然人事安排已定,体制初步建立,但未解决台岛的安危问题。为了蒋家小朝廷在台的偏安统治,也为了高扬“反攻大陆”的旗帜,蒋介石的下一步“高棋”又怎样走呢? *************** *第三章改造guó mín dǎng *************** guó mín dǎng蒋介石败退台湾后,guó mín dǎng组织虽然极其涣散,但派系争斗犹存。当然,由于各派系权力基础的变迁,使各派系的势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而出现了大动dàng、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蒋介石认为,如果让派系争斗的局面继续下去,“则党必归于毁灭,永无复兴的希望”。蒋这句从表面上看得很有道理,他要清除内耗现象。但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含有私心的。因为蒋要借guó mín dǎng改造之机,清除异己,使台湾真正成为清一色的蒋家天下。 --------------- 涵碧楼幽思(1) --------------- 蒋介石重登大宝后,立即着手guó mín dǎng的改造与重建工作。7月26日,蒋介石向全党宣布了改造方案,宣称: guó mín dǎng“如不彻底改造,将有亡党危机”。 蒋介石何以耸人听闻、急不可耐地改造、重建guó mín dǎng呢?据笔者分析,蒋介石主要出于以下四种考虑, 其一,蒋介石认为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主要因素是党的失败。他在guó mín dǎng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非常沉痛地说: “这次大陆fǎn gòng军事悲惨地失败,并不是共匪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足够打败我们国民革命军,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致。”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040页。“戡乱失败的最后一步,还是在党的失败。”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7页。 蒋介石还认为: “党的失败的主因,是在三民主义信仰的动摇”,是guó mín dǎng内部“分歧矛盾”所致。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7页。 如何克服上述缺点呢?蒋介石认为必须对guó mín dǎng动大手术,来一番彻底的改造与重建。 其二,蒋介石认为guó mín dǎng退台后,不仅组织涣散,且派系犹存。guó mín dǎng内派系纷争由来已久。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guó mín dǎng政治的最大特征,就是派系争斗。蒋介石惯用的伎俩就是:扩大和制造部属之间的矛盾,利用这种矛盾实行分而治之。在蒋介石统治大陆的22年中,派系争斗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在财政上曾有孔祥熙与宋子文之间的对立;在军事上曾有何应钦与陈诚之间的对立;在党务方面更是派系林立,不仅陈氏兄弟与朱家骅之间,CC系与复兴社之间,而且军统与中统之间,均在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互倾轧的对立与争斗。这些对立与争斗正如蒋介石所说: 由于“党内不能团结统一,同志之间,派系纷歧,利用摩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的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党乘机一击,遂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104页。 guó mín dǎng蒋介石败退台湾后,guó mín dǎng组织虽然极其涣散,但派系争斗犹存。当然,由于各派系权力基础的变迁,使各派系的势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而出现了大动dàng、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蒋介石认为,如果让派系争斗的局面继续下去,“则党必归于毁灭,永无复兴的希望”。蒋这句从表面上看得很有道理,他要清除内耗现象。但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含有私心的。因为蒋要借guó mín dǎng改造之机,清除异己,使台湾真正成为清一色的蒋家天下。 其三,蒋介石yù寻找替罪羔羊。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惨败,使guó mín dǎng统治集团内部纷纷起来追究失败的责任。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也在50年代初期展开了“谁丢失了中国”的争论。蒋介石说在大陆的失败首先是党的失败,自然党务失败的责任应由guó mín dǎng总裁蒋介石来争。问题是无人敢指责蒋介石。蒋介石为了开脱失败的罪责,yù将党务失败的责任推到guó mín dǎng中主管党务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头上。 其四,蒋介石要学孙中山改造guó mín dǎng,使其获得新生。蒋介石在多次讲话中提到1924年孙中山改组guó mín dǎng的成功。他在《为本党改造告全党同志书》中称: “民国13年,总理在广州一隅,北有吴孙的压迫,东有陈逆的挟制,内为杨刘所掣肘,总理仍不顾一切,毅然着手于党的改组。”今日一切条件都比那时好,“所望全党忠贞同志抱定决心,集中意志,遵循总理的遗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研订党的改造方案,郑重决定,切实进行,为革命复兴开辟光明坦dàng的前途”。 蒋介石在讲这段话时,忘了最重要的一件史实,那就是孙中山之所以改组guó mín dǎng获得极大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支持与帮助。如果当时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孙中山改组guó mín dǎng必定要打折扣。 蒋经国在回顾历史时,也称其父效仿孙中山: “总裁一如总理当年,下定了‘把革命事业从头做起’的决心,改造本党。”《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2辑第504页。 其五,蒋介石认为:没有失败,很难清除党内败类。蒋介石在《为本党改造告全党同志书》中称: “没有失败,党的改造也不会成功”。“要知道失败是严厉的淘汰,失败是坚强的锻炼。失败之中才有觉悟,失败之中才有愤发”。只有在失败之后,“党才能清除无耻的败类,团结忠贞的干部。也只有在失败以后,党才能检讨过去的错误,采取正确的路线”。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14页。 蒋的这一观点与guó mín dǎng惨败滋生的“忧患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改造派”,决心彻底改造guó mín dǎng,并使其获得新生,以便领导“反攻”斗争走向胜利。 --------------- 涵碧楼幽思(2) --------------- 蒋介石下决心改造guó mín dǎng并非是到台湾后才定下的,早在guó mín dǎng与三青团合并时,就有改造guó mín dǎng的构想。当时他认为guó mín dǎng派系林立,组织混乱,必须改革党务,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共产党,他曾指定专人研究guó mín dǎng“组织之改进,期能提出本党改造方案”。然那时蒋领导的fǎn gòng战争正烈之时,无暇顾及guó mín dǎng改造。蒋介石真正下决心改造guó mín dǎng还是在他下野之后。蒋介石后来回忆说: “当我在38年初离职退休,痛切反省之后,对建党立国的根本大计,fǎn gòng抗俄的基本政策,从个人的忏悔,同志的规劝,革命环境的剖析,世界局势审查的结果,才确定了本党今后革命的方针。乃于39年7月,向六届中央执监委员会提出本党改造方案,着手于党的改造。”张其昀:《党史概要》(补编)第2065页,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3月版。 为了使读者能对蒋介石下定决心改造guó mín dǎng的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笔者在这里多费些笔墨。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其后返故里浙江奉化溪口。作为败军之将与政治上的失意者,蒋介石开始反省失败的原因,并着手研拟改造guó mín dǎng的方案。22日,他沉痛地对蒋经国说: “当政20年,对其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能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主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为晚。” “党应为政治之神经中枢与军队之灵魂,但过去对于军政干部无思想领导,驯至干部本身于思想,而在形式上,党政军三种干部互相冲突,党与军政分立,使党立于军政之外,乃至党的干部自相分裂。干部无政治教育,不能使全党党员理解中央之政策”;“于是心存怨望,且诿卸责任。要改正上述缺点,应拟定具体纲要实施才行”。 当时,蒋介石特别强调组织与纪律的作用。他对蒋经国说:“一切以组织为主,纪律为辅”。“组织应在纪律之先。组织的对象:第一为人,第二为事与物(包括经费在内)。至于干部训练与重建之方针:必须陶冶旧干部,训练新干部。其基本原则:(一)以思想为结合;(二)以工作为训练;(三)以成绩为黜陟”。《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557558页。 晚年的蒋介石拄着手杖,坐在竹椅上。 1月29日,蒋介石在召见亲信黄少谷时,指出:就现状加以整顿,再图根本改革。又说: “本党非彻底再造,断不能从事复兴工作。” 上述蒋的说法,表明蒋改造guó mín dǎng的决心很大,开始研拟改造方案,注重组织与纪律。 2月17日,阎锡山到溪口见蒋时,两人谈及今后党、政、军改造的意见,均认为当前迫切需要: “整饬纪纲,实行检查。唯效用人,唯效绳人,以提高行政效率。” 3月10日,蒋介石与亲信袁守谦聚餐叙谈。蒋提出对guó mín dǎng改造分三阶段进行,即“整理”、“改造”、“新生”(整理现状、改造过渡、筹备新生)。同时,蒋还提出改造过渡的办法,即组织一个非常委员会。同月19日,蒋在召见“总统府战略顾问”万耀煌时提出: “党的中心组织应分总务、财务、监察人事、情报、行动、宣传、通信、设计研究、训练各组。” 同日,蒋介石在蒋经国草拟的《组织意见书》上批示,应注意下列各点: (1)“应谨严而不狭小,应切实而不求速效”。 (2)“组织应以干部自动发起,不能由领袖命令行事”。 (3)“青年运动之起点,在组训流亡学生”。 其后,蒋经国又草拟了《重整革命之初步组织的意见书》,蒋介石阅后认为可以采用。6月间,蒋介石又问蒋经国,“组织如何策进”,蒋经国当时答不出,“内心非常惶恐”。鉴于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当时最关注干部选拔与训练问题。他认为干部选拔应采取并力行唐代取士办法,即先以身、言、书、判为选拔标准,后以德、才、业三者为任用依据。体格魁伟为身,言语清晰为言,笔法秀美为书,文理密察为判。蒋氏父子皆认为:以此取士,自可达到“天下为公”的境界。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间,guó mín dǎng元老、蒋介石的挚友吴稚晖访蒋,双方谈及guó mín dǎng改造事,蒋决定设立“总裁办公室”。 同时,蒋介石一面研究整党方案,一面研究máo zé dōng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获取“统一战略思想”。 7月8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整理党务会议,讨论guó mín dǎng改造方案。会上对guó mín dǎng自身的xìng质发生争论。鉴于失败的教训,有人提出guó mín dǎng应为民主政党。蒋对此说持相反意见,他认为,guó mín dǎng不应成为纯粹的“民主”政党,而应为“革命民主政党”,“革命”应为先(注:蒋介石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反革命行为,一直认为自己是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会议争论的结果,采纳了蒋介石的意见。蒋在会上还提出必须以“重新做起为要旨”,“以制度与人事为根本要图”,着眼于小处。很显然,蒋介石此时开始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准备“卧薪尝胆”了。同月16日,guó mín dǎng中央非常委员会宣告成立。两天后,guó mín dǎng中常会第204次会议讨论通过蒋介石下野后研拟的《中国guó mín dǎng之改造方案》。蒋在此案说明中宣称: --------------- 涵碧楼幽思(3) --------------- “事务xìng之党部整理,形式上之党员登记,足以振废起衰,必须对党的思想路线、社会基础、组织原则、领导方法以及党的作风,从根本上痛切反省,严厉检讨。” 此案通过后立即分发各级党部进行讨论。9月20日,蒋介石又在重庆发表《为本党改造告全党同志书》。书中约称: “现在剿共战争的形势益行险恶,国民革命前途日趋严重。赤焰嚣张,国防阽危,本党的改造已成为全党同志一致的要求和救亡图存唯一的途径。” “我们这次著(着)手党的改造,在消极方面,要检讨过去的错误,反省自己的缺点。我们要把失败主义的dú素彻底肃清,要把派系倾轧的恶习痛切悔改,要把官僚主义的作风切实铲除”。“在积极方面。我们首先要确定党的社会基础和政策路线,并以此为根据,以决定党的组织原则和工作方向”。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13页。 上述改造案与蒋介石的《告全党同志书》,表明蒋的初衷是:(1)为了挽救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最后失败,做最后五分钟的努力;(2)振兴guó mín dǎng,为“反攻复国”作准备;(3)清除妨碍其独裁统治的各个派系。由于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使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全面溃退,迫使guó mín dǎng中央也于12月7日迁台办公。客观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仅使guó mín dǎng改造工作未能如期进行,而且连guó mín dǎng中常会通过的改造方案,也须加以重新检讨。 蒋介石父子在避居幽静的涵碧楼期间,“独思党政军改革方针与着手之点”。蒋当时心情极为迫切与焦虑,认为:“此时若不能将现在的党彻底改造,决无法担负革命工作之效能也”。12月30日至31日,蒋介石接连在涵碧楼召集陈立夫、黄少谷、谷正纲、陶希圣、郑彦等人,讨论guó mín dǎng改造问题。蒋介石在会上宣称: guó mín dǎng若不立即进行改造,“则现在中央委员400余入之多,不仅见解分歧,无法统一意志,集中力量,以对共产国际进行革命”。且“无异自葬火坑,徒劳无功”。 他还认为: “改造要旨,在湔雪全党过去之错误,彻底改正作风与领导方式,以改造革命风气:凡不能在行动生活与思想精神方面与共党斗争者,皆应自动退党”。《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702703页。 其后,蒋介石加快了改造guó mín dǎng的步伐。1950年3月,蒋介石在一次总理纪念周上,面对近2000名高中级干部演讲时,对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失败作了一次充满感情色彩的检讨。他讲话的要点是:要不惜牺牲感情与情面,虚心接受在大陆失败的教训,进行彻底改造:他本人将为“反攻复国”大业鞠躬尽瘁,争取最后胜利。听过蒋这次检讨的许多guó mín dǎng干部都落下了眼泪。关于此点比较容易理解。20多年来,蒋介石一直是guó mín dǎng的大独裁者,一贯以完人自居。如今能不顾脸面,当众认错,实属不易;况大家都亡命海外,同病相怜,蒋说的一番令人动感情的真话,的确能起到笼络人心与鼓动作用。 在1月至3月之间,改造方案的细节仍在研拟之中。从1月8日至3月2日,共举行党的改造研究小组(该机构于1950年1月由蒋介石发起在台北成立)会议13次,分组会议15次,最后复举行综合会议4次。上述会议订定了《本党改造纲要》与《本党改造之措施及程序》。会议讨论期间,蒋介石曾一度考虑更改guó mín dǎng的名称。由于参预研讨的多数人对蒋的提议未表同意,蒋便打消了上述念头。会议对中央改造委员会成立之后,人选如何择定?现有中央执、监委员如何安排等问题存有明显的争议。至此,guó mín dǎng改造工作暂时搁浅。 当上述情形发生之后,蒋介石的挚友吴稚晖联合在台guó mín dǎng中央执行委员110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5人,中央监察委员65人、候补监察委员14人,共计215人,于7月12日联名上书蒋介石,请蒋介石根据一年来的研究结果,彻底实施guó mín dǎng改造。有了吴稚晖等人的全力支持,加之朝鲜战争bào发,美国放弃“袖手”政策,出兵朝鲜,协防台湾,使蒋介石意外地从美国总统杜鲁门手中获得一张人身安全保险单。蒋介石于7月22日在guó mín dǎng中常会临时会议中,重提1949年7月18日guó mín dǎng中常会通过的《中国guó mín dǎng之改造案》。经会议修正,蒋又对修正案作了说明,然后公布实施。 --------------- “二陈”成了替罪羊(1) --------------- 1950年7月26日,蒋介石在台北某宾馆主持召开guó mín dǎng中央执行委员茶话会,到会委员计150人。蒋当众宣布: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即将成立,该委员会由陈诚、蒋经国、张其昀、张道藩、谷正纲、郑彦、陈雪屏、胡健中、袁守谦、崔书琴、谷凤翔、曾虚白、萧自诚、沈昌焕、郭澄、连震东等16人组成。 从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的名单观之,基本上反映了蒋介石权威的分配模式是以党政军为核心,任命自己嫡系出身的人。如陈诚、袁守谦是黄埔系统,代表军方及情治力量;张其昀、谷正纲等系党团出身,代表党务系统;胡健中、曾虚白、崔书琴是代表党的文宣系统;为了体现地方色彩,吸收了台籍的连震东。若是进一步观察,这些改造委员中不少人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换言之,基本上都是蒋介石的心腹。而大陆时期党政军界的显赫人物阎锡山、何应钦、孙科、翁文灏、朱家骅、白崇禧等一个也没有进入党务决策圈内,只是成了有名无实的“中央评议委员”。这些显赫一时的“党国中坚”、元老重臣、将军司令都被逼下马来,解除印绶、打入冷宫。此情真可谓新秀换旧人。 在这些人中有少数新面孔,最突出的要数年仅40岁,只有12年党龄的蒋经国。此一安排反映了蒋介石想传位于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蒋的这种愿望越发迫切。大陆时期,由于派系错综复杂,老蒋想把小蒋摆在guó mín dǎng决策圈内,尚需排除许多异己阻力。如今亡命孤岛,又经过大动乱的淘汰清洗,因祸得福,再无所顾虑内部的倾轧与平衡,蒋介石说的话无人敢违。 再从上述名单观之,还可发现从事20余年guó mín dǎng党务的党魁、蒋介石最得力的助手、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竟未在名单中出现。谁都知晓,蒋介石是靠了陈氏兄弟的叔父陈其美在政治上发迹的。因此,蒋为报知遇之恩,对陈氏兄弟格外照顾,陈氏兄弟对蒋从内心表示感激,百分之百地忠诚于他。 陈氏兄弟与蒋介石是同乡。哥哥陈果夫生于1892年10月,弟弟陈立夫生于1900年。陈果夫加入过中国同盟会,参加过“二次革命”,也曾在上海与蒋介石、张静江等在证券jiāo易所充当经纪人。黄埔军校建立时,陈受蒋介石之邀,负责在上海地区招收学员。1926年1月guó mín dǎng二大召开时,陈当选为guó mín dǎng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同年6月,蒋任guó mín dǎng中央组织部长时,调陈任组织中秘书。1927年4月,陈参预了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计划。此间,陈果夫之弟陈立夫从美国学成归国,立即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机要秘书,开始了追随蒋介石的生涯。1928年,蒋委陈立夫以中央党部秘书长职。同年,陈氏兄弟组织中央俱乐部,简称CC,后来发展成为guó mín dǎng中著名的CC派。中央俱乐部设有专门的特务机构,称调查统计局,因该组织隶属于guó mín dǎng中央执行委员会,简称“中统”,它与国党内另一特务派系“军统”并驾齐驱,渗透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形成一个自上而下无孔不入的特务网。 从20年代至30年代,陈氏兄弟凭着蒋介石的尚方宝剑,利用自己所控制的势力,成功地把guó mín dǎng改建成“蒋家党”,并帮助蒋介石从改组派、再造派、复兴派和西山会议派手中夺回了对guó mín dǎng的控制权。蒋介石为了酬谢陈氏兄弟,让陈果夫当了中央组织部长,后出任江苏省主席、蒋介石侍从室第三厅主任、中央财政委员会主席、银行行长等职;蒋让陈立夫由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长一跃升为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执委会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长、中央政治学校代教育长、教育部长等职。应当说,在巩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过程中,陈氏兄弟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并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应当承认;蒋氏对陈氏兄弟也的确给予了相当的厚爱。这不光是因为陈氏兄弟符合蒋介石提拔“人才”三点不成文的规定,同时还有一层叔侄关系(陈其美曾同蒋介石拜过把兄弟)。 既然蒋介石与陈氏兄弟关系如此密切,蒋介石为什么到台后首先铲除二陈呢?据笔者观之,蒋介石之所以急于铲除二陈是出于以下的考虑。 其一,如前所述,蒋介石要推卸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责任,就必须寻找替罪羔羊,而陈氏兄弟主管党务,自然党务失败的责任就落到他们的头上。陈氏兄弟在山穷水尽之际,也表现得非常大度。他们摆出一副姿态,jiāo出权杖,替二叔蒋介石承担失败的责任。这一点可以从陈立夫后来的一次谈话中得到证实: “到台湾后,有一次在日月潭陪侍总裁检讨国是与党事,我对总裁说大陆失败是guó mín dǎng历史上的一个大失败,这个失败要有人负责,所以果夫先生与我本人,应当负其全责。我当时建议党的改造,应当把我兄弟二人除去,郑重建议应由经国同志主持此事。” --------------- “二陈”成了替罪羊(2) --------------- 陈立夫抢过包袱替蒋介石背上,此举是使他后来能够继续获得蒋家第二代人的好感的重要原因。 其二,出于对蒋家有背叛迹象的惩罚。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陈氏兄弟眼看日本必败,亟yù把guó mín dǎng组织大权从戴季陶所支持的朱家骅手中夺回来。1945年春,CC系曾组织各种座谈会,陈氏兄弟指使CC系的中央委员在guó mín dǎng的会议上慷慨陈词,甚至指责蒋介石不民主,企图向蒋施加压力。蒋是明眼人,立刻感觉到了这股压力,遂于1944年5月让朱家骅jiāo出guó mín dǎng中央组织部长的大权。同年5月26日,蒋任命陈果夫为组织部长,陈称:事先未预知此事,甚感惶恐。当时CC系上下兴高采烈,争说“老帅又出马了”。但此刻蒋介石开始对陈氏兄弟的忠诚发生了怀疑。自从重庆还都后,蒋随时都有牺牲陈氏兄弟、扶蒋经国抓党权的打算。不过,由于当时军事形势急剧变化,guó mín dǎng军队大溃败,致使蒋介石穷于应付,无暇顾及党务。 guó mín dǎng退台后,蒋介石鉴于大陆失败和陈氏兄弟对他的指责,亟yù驱其出guó mín dǎng决策圈。陈氏兄弟十分清楚他们所面临的处境和不利因素。陈果夫当时管不了那么多,因他已久病正在住院治疗,并于1951年8月25日病逝台北。蒋介石亲自出席陈果夫丧礼,并颁“痛失元良”的挽额。陈立夫则借1950年8月出席“世界道德重整会议”之机,被迫经瑞士流亡美国。据台港一些报刊载:蒋介石曾送陈立夫5万美元作为程仪费。行前,陈曾向宋美龄辞行。陈一向与宋关系不错。宋送给陈一本《圣经》说:“你在政治上负这么大的责任,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本《圣经》,你带到美国去念念,你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少慰藉。”陈神情颓丧地指着墙上蒋介石的肖像说:“夫人,那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希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 其三,陈诚、蒋经国亟yù驱除陈氏兄弟。guó mín dǎng退台之初,面对生存危机,蒋介石认为必须倚仗部分忠于他的军队与美国。先于陈氏兄弟来台的军系强人陈诚不仅在军方有号召力,而且与美国关系亦好。相形之下,在派系磁场中,对CC系自然不利。陈诚在出掌“行政院”之后,“立法院”仍被CC系所控制,陈诚视若芒刺,乃yù从陈氏兄弟手中夺回权力。一次,陈诚特发请帖约CC系大将余井塘、张道藩二人吃饭,余、张知道陈诚此举必有其他用意,遂在饭后问陈诚:“院长有什么事,请指示吧!”陈诚对余、张说:“我请你们传达我的一句话,陈立夫是个混蛋!”后再没有说别的话。蒋经国也趁机攻击陈立夫。蒋经国与陈立夫之间本来没什么矛盾,主要是1947年guó mín dǎng与三青团合并时,蒋介石派蒋经国出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一职,陈立夫视该校为CC系的干部训练基地,岂容外人染指,遂唆使学生闹学潮,拒蒋经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到任。关于此事,蒋经国的老部下、后久居香港的蔡省三、曹云霞合著的《蒋经国系史话》中有详细的记载。陈立夫此举为小蒋播下了清扫CC的复仇种子。由于陈诚与蒋经国联手攻陈,加之老蒋也想丢车保帅,故使一向说一不二的陈立夫,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没有顾上卧病在床的哥哥与年迈的父亲,去了美国纽约长岛,老夫妻俩买了一所房子,以养来克亨鸡消遣度残年。 蒋介石正是出于上述三方面的考虑,使cāo纵、控制guó mín dǎng权力达20年之多的陈氏兄弟,在“清除派系观念”的口号下,被踢出了guó mín dǎng的权力中心。 陈在美居住期间,表面与政治生活绝缘,整日与夫人以养鸡为快,实则他始终不愿退出政治舞台,一有机会就往华盛顿跑,与一些议员jiāo往甚密。1959年之前,陈曾收到蒋介石指使人打来要他回去的电报,一封是“总统府军务局长”俞济时以陈父病为由,要他回台一叙。一次是guó mín dǎng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厉生打电报给陈,请他辅佐。陈婉谢。再一封是蒋经国在金马pào战后致函陈,坚邀回台,“共谋国是”。直至1962年2月,陈立夫父病危,陈匆忙返台。当陈抵台北机场时,逼陈出台的陈诚居然到机场迎接他。陈在寓所曾发表书面谈话,称此次返台纯为父病,待父病告痊,即行返美。在台期间,陈曾蒙蒋介石三次召见,台湾新闻界盛传陈将再度复出。但当陈立夫料理好其父丧事后,又悄然返美。直到1968年4月,陈才返台北定居,蒋介石让他担任“总统府资政”、guó mín dǎng中央评议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1988年7月guó mín dǎng十三大之后,已是垂暮之年的陈立夫又成为台湾新闻的焦点。在7月14日中央评委会的会议上,以陈立夫为首、包括蒋纬国在内的34位guó mín dǎng十三届中央评委,向guó mín dǎng中常会提出一项“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的提案。该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的主张,坚持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认为“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而“中华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陈还石破天惊地提出:“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行委员会”,合作发展大陆经济,并将台湾1988初累计的767亿美元的外汇存款中,拿出50至100亿美元,向大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这种经援大陆的主张一提出,使台湾朝野为之震动。台湾《新新闻》周刊发表了陈杰夫的《fǎn gòng老人要做联共先锋》的专文。尽管陈立夫等人的提案未被台湾当局所接受,但它的震撼力却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台湾人民,包括guó mín dǎng元老派盼望中国统一的心愿,表明祖国统一的潮流不可阻挡。现陈立夫急切盼望统一,希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我们欢迎陈立夫先生及一切盼望统一的人们到大陆来看看,为祖国统一做出更大的贡献。 --------------- 重整guó mín dǎng旗鼓(1) --------------- 1950年8月5日,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成立。上午10时,在台北中央党部举行就职宣誓典礼。参加典礼除了16名十央改造委员之外,还有中央评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政治委员及各部“部长”等百余人。其中,大陆时期的显赫人物居正、于右任、邹鲁、阎锡山、张群、何应钦、王宠惠等也到场监誓。宣誓典礼由蒋介石主持,16名中央改造委员神情庄重,面对蒋介石,高举右手宣誓:“遵从总裁领导”,“竭智尽忠”,完成改造任务。如果背誓,甘愿“受党纪之严厉制裁”。《改造》第1期第11页。蒋介石致训词,要求中央改造委员: 要下“本党改组决心”,担负起“改造党政、改造国家的责任”,“从头做起”。1950年8月6日台湾《新生报》。 宣誓毕,由蒋介石主持召开中央改造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改造委员会大纲》。大纲共9条,其中规定: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由蒋介石遴选中央改造委员会1520人组织之;改造期间该委员会行使中央执委会与中央监委会职权(第六届中执委会与中监委会职权在《本党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中已明文规定:“停止行使”);在中央改造委员会之下设一处七组五会,即: 一处为秘书处,掌理中央改造委员会议事、总务、文书、会计、人事及党员抚恤抚助及其他事项。秘书处设秘书长1人,由guó mín dǎng总裁提名任用,仰总裁旨意与本会议掌理事务,并对各组会尽督导之责。 七组为:第一组负责对大陆事项;第二组负责党外团体与民众运动指导事务;第三组负责海外各级guó mín dǎng组织训练;第四组负责党的宣传工作;第六组负责搜集各种情报与研究;第七组负责guó mín dǎng经营企业事业管理。 五会为:干部训练委员会、纪律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设计委员会。 各处、组、会负责人,均由蒋介石指定。蒋派心腹大将张其昀、周宏涛为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副秘书长;派陈雪屏、谷正纲、郑彦、曾虚白、袁守谦、唐纵、郭澄分任第一至第七组主任;派李文范、陶希圣、蒋经国、俞鸿钧等人分任各会主任委员。 为了进一步指导guó mín dǎng改造,蒋介石还发表了《本党今后努力的方针》、《本年度工作检讨与明年努力的方向》、《高级干部同志应有的责任》、《本年度党的重心工作》、《改造地方党务须知》等20多篇报告和讲话,主持制订了《中央改造委员会各处组组织章程》、《本党当前急切工作要项》、《中国guó mín dǎng现阶段的政治主张》、《党务违反党纪处分规程》、《中国guó mín dǎng从政党员管理办法》、《中国guó mín dǎng征选人才实施要点》等案。在蒋介石的讲话与各项章程中,提出了改造guó mín dǎng的方针与纲领,具体为: (1)“排除派系观念”,“打倒地域关系”,“整肃党的纪律”。 (2)“铲除官僚”,“改变党的作风”,“革新党的组织”。 (3)“坚持fǎn gòng抗俄战争,恢复我中华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建设新国家”。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0532054页。 为了接受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与借鉴中共成功的经验,蒋介石一方面要guó mín dǎng成为明了guó mín dǎng几乎已经到了灭亡的绝境,整个生命寄托在台湾省,而台湾前途的成败利钝,完全看改造得失而定,告诫guó mín dǎng员一定要认真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蒋介石要guó mín dǎng员学习《辩证法》、《中共干部教育》、《中共工作领导及党的建设》、《中共整风运动》等四种书籍,企图借鉴中共整风的方法,使guó mín dǎng起死回生。当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后,声势浩大的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在全岛展开。 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月至1950年7月,是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的筹备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0年8月至1952年4月,是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的全面展开阶段。此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 (1)接管guó mín dǎng中央执、监委员会职权,制订颁发改造的具体政策的规程。 (2)直接督导和控制各级党部改造委员会进行改造。 (3)发展组织,正式组建党部。 第三阶段:从1952年5月至10月,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的完成阶段。此一阶段的重心工作是为guó mín dǎng“七大”召开作准备。 在长达两年多的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中,蒋介石感到最得意的,就是重新整顿了guó mín dǎng各级组织。 前面说过,蒋介石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认为guó mín dǎng“中央组织之庞大复杂,内容之分歧矛盾”,导致了guó mín dǎng在大陆的失败。 guó mín dǎng败退台湾之后,“只见党部,不见党员”,组织系统完全涣散。为了整顿各级组织,蒋介石主持制订的《中国guó mín dǎng省级暨所属党部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及《中国guó mín dǎng干部训练计划大纲》分别于1950年9、10月份通过,并颁布实施。10月还通过了《中央直辖职业党部改造委员会组织章程》、《小组组织规程》、《特种党务改造实施纲要》等案。 --------------- 重整guó mín dǎng旗鼓(2) --------------- 根据上述诸案要求,省级及县级改造委员会由上而下逐级成立。省级改造委员会由中央改造委员会遴选之;县级改造委员会由省级改造委员会遴选报请中央改造委员会核派。区党部不设改造委员会,由县级改造委员会督导。各级委员会成立后应接管各级党部及所属党部并接管所经营事业机构。当这些工作进行完之后,应扩大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内容是:讲授guó mín dǎng改造案和“有关法规”;宣传改造的意义与措施;发动党内反省检讨运动,厉行新作风;宣传guó mín dǎng现阶段政治主张并研讨具体实施办法;发动guó mín dǎng员归队;重新调整划编区党分部小组;饬行党员整肃;吸收新党员;加强党员训练;完成省以下各级党部之正式组织。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还规定:省、县(市)改造委员会及所属区党分部完成改造工作期限为:区党分部限5个月完成;县改造委员会限7个月完成;省改造委员会限9个月完成;待改造工作正式完成之后正式成立各级党部,改造委员会于各级党部正式成立行使职权后立即撤销。 从1950年8月至1951年3月,guó mín dǎng各级党部改造委员会全部成立。与此同时,在全岛大张旗鼓地展开办理党员重新登记及编队工作。1950年12月23日,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发出党员归队的号召,规定从1951年1月4日至23日,以20天期限重新登记党员。在办理党员登记时,蒋介石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员的纪律xìng,要有组织观念,要严格登记。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根据蒋介石的要求特发出通报,明确规定: (1)凡脱离组织之党员,未参加此次党员归队登记者,一律撤销其党籍。 (2)党员登记日期定为20天,不得展延。 (3)各主办单位于登记结束后,15日内将报到党员纳入组织。 据台报载:1947年9月guó mín dǎng实施党团合并时,进行党团员总登记,全国参加总登记的guó mín dǎng员共计160余万人。亡命孤岛之后,guó mín dǎng自己宣称有252042人,但在实施党员重新登记的两周内,登记者仅20258人。台报认为guó mín dǎng中央监察机构的改造较好。guó mín dǎng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共589人,经重新登记发现:死亡6人,留居大陆及情况不明者84人,在港澳及海外者107人,开除党籍者62人,未归队者25人。在台的305名中央监察委员仅有个别人未归队②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秘书处编:《一年来工作报告》,1951年8月版。。对于未归队的guó mín dǎng中央委员,一律撤销其党籍。对于归队的党员,要求进行宣誓仪式,表示对蒋家小朝廷的忠心与无条件的服从。所有的党员都必须纳入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加以控制。 在党员重新登记的基础上,guó mín dǎng各级党部与组织系统相继建立。与此同时,开始从本地人口中吸收新党员。在接收新党员方面,蒋介石特规定四条标准: (1)“愿为fǎn gòng抗俄而坚决奋斗者”。 (2)“有刻苦耐劳之生活习惯者”。 (3)“能深入社会为民众服务者”。 (4)“工作努力能起模范作用者”。② 这四条标准表明蒋介石选拔新党员仍以坚持fǎn gòng作为首要条件。同时也说明guó mín dǎng正在开始接受大陆失败的教训,注意“以身作则”。蒋介石此时还比较注意guó mín dǎng组织的社会基础,确定“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等广大劳动群众为社会基础,结合其爱国的革命知识分子为党的构成分子”。据guó mín dǎng中央1952年8月统计,guó mín dǎng的成分构成是:农工分子占4931%,高中以上知识分子占2977%,25岁以下青年占3529%。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77辑第119页。 在guó mín dǎng党员重新登记的基础上,改造运动的中心点在于整饬“党纪党德”,淘汰“腐败分子”。根据蒋介石的旨意,《本党改造纲要》第八条作了如下的规定:“旧有党员应予彻底整肃之条件”。 (1)“有叛国通敌之行为者”; (2)“有跨党变节之行为者”; (3)“有毁纪反党之行为者”; (4)“有贪污渎职之行为者”; (5)“生活腐化,劣迹显著者”; (6)“放弃职守,不负责任者”; (7)“信仰动摇,工作弛废者”; (8)“作不正当经营,以取暴利为目的者”。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秘书处编:《一年来工作报告》,1951年8月版。 “党员与干部均应透过组织,由上而下整肃,但干部得由上而下先行整肃”。 据统计,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成立一周年所制裁的党员违纪案共计126人,其中有116人被开除党籍。许福明:《中国guó mín dǎng的改造》第98页,台湾正中书局1986年版。蒋介石为了表明自己的“铁面无私”,当时也打了几只“老虎”给老百姓看,然而最后都不了了之。 --------------- 杀鸡给猴看(1) --------------- 当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进行整肃时,毛邦初案与刘航琛案成为台湾岛内新闻的焦点,并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两案并不是一般的违纪整肃案,它与蒋介石同李宗仁的争斗紧密相连,令人扑朔迷离。 毛邦初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侄子。尽管蒋与毛离婚,同宋美龄结合,但蒋对毛邦初、毛民初、毛瀛初三兄弟仍一如从前,极力栽培。在毛氏三兄弟中,毛邦初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蒋介石器重,北伐战争时期,曾被蒋送到苏联学习飞行。返国后追随蒋介石的鞍前马后,官职步步升高。从1943年起任guó mín dǎng“空军驻美购料处”主任,住在美国,从事采购工作。1946年晋级为空军副总司令。蒋介石发动内战后,曾多次汇巨款给毛,授权其在美国购置空军装备及补给品。毛利用职权私挪公款。蒋介石下台后,一面令俞鸿钧将黄金、白银、美元运往台湾,一面汇款一千万给毛邦初。后蒋又令“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电毛邦初,将一千万美金提出,以他私人名义分存华盛顿、纽约及瑞士银行,以免为李宗仁政府冻结。此事表明当时蒋对毛还是十分信任的。 1950年11月,美国参议员诺兰夫fù抵台访问时,诺兰除了向蒋介石说了许多“将在美国国会支持中华民国”的话后,希望将台湾空军购买器材的差使由他dài bàn。诺兰还称:美国若干航空制造公司,在国会中均颇具影响力,如由他采办空军器材,他还可以让这些参议员加入支持台湾当局等语。 蒋介石认为诺兰的要求对台湾当局有益无损,便答应了。其后,蒋介石指示“空军总司令”周至柔通知毛邦初,将采购器材的工作移jiāo给诺兰办理。毛接此命令后,以为蒋介石对他不信任了,此时诺兰又去催毛移jiāo购买器材款项。此种情形之下,毛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不仅不和台湾当局驻美“大使”会面,还将此事告知在美做寓公的前“代总统”李宗仁。毛说此款项系李宗仁代总统任内汇出,蒋无权支配这些外汇,请李采取适当措施。毛还说他手中保存有蒋在美国进行“游说活动”文电(“游说活动”是蒋介石退台后,采纳“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建议,到美国游说,收买院外援蒋集团,对民主党政府施加压力,以修改对华政策。此项“游说活动”的文电均通过毛邦初主持的“驻美空军购料处”专用电台,故毛掌握台湾当局在美进行“游说活动”的大量材料)。李宗仁听后说:“此款既在代总统任内非法提取,本人应有审查大权”。李特嘱毛邦初:“不得移jiāo,并责其保全档案,藉资审察。” 与毛抗命向李陈述事情真伪同时,美国有人调查台湾当局是否利用“美援”进行“游说”活动。蒋介石闻之此事后,以为是毛邦初提供有关“游说”材料,加之毛与李搞在一起,愤怒异常,于1951年8月21日宣布毛邦初停职查办,并令其迅速返台,听候查办。 毛邦初被撤职后,拒不返台,而且勒款不jiāo。蒋介石指令“司法行政院”政务次长查良前往美国向法院起诉。当查抵美后,毛又携巨款潜逃墨西哥。蒋又令查前往墨西哥打官司。墨西哥当局以毛邦初伪造入境证非法入境将其拘留,准备提起公诉。当时台湾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此事,蒋介石与guó mín dǎng中央也声言要严办,但最后也没有什么实质xìng的结果。 再如刘航琛案也是如此。刘是四川人,出身于酒商之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成为四川军阀刘湘的食客。为了取悦刘湘,掌管财务的刘航琛,按月拨款10万元存入刘湘账上,为其任意挥霍提供方便。刘湘非常赏识刘航琛的聚敛有方,但又认为他有野心而存戒意。后刘又投靠宋子文,在宋的支持下,刘于1935年当上了四川省财政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到上海,又拜在李宗仁的门下。当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刘四处奔走,为李宗仁拉票,耗费颇巨。蒋介石下台,李宗仁登场,使刘航琛也荣登经济部长的宝座。刘任职期间,发现该部所属香港国外贸易事务所存有钨、锑、锡外销矿产品,总数约值美金五六千万元,遂见财起意。刘一面诱使外贸所所长郭子勋出国“考察”,一面组织商号,企图将全部矿产品收买过来,予以吞并。刘的企图被该所员工识破,成立于保护矿产品委员会进行抵制。刘航琛为此控告到香港法院,经法院判决,该矿产品暂时冻结,以后由香港当局将矿产品移jiāo给新中国。 此间,刘航琛的老巢川康、川盐两银行由于投资多、亏空大,资金难以周转,刘曾挪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港币200万,汇渝解救,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guó mín dǎng撤退南京前夕,刘航琛逃往广州,后又至重庆。新中国成立后携眷逃避香港,以后又跑到台湾。蒋在台重登大宝后,因刘是李宗仁的人,刘在李赴美“就医”时,还曾拨款给他。蒋对刘非常不信任,遂即在陈诚“组阁”时被踢出政治核心圈。此刻又逢guó mín dǎng整肃,蒋介石正好想找个大点的“老虎”开刀,指使guó mín dǎng中央“监察委员”孙玉琳等5人,以刘航琛“逾权违法,浪费国币,废弛公务”等罪状提出弹劾。经台湾“监察院”审查成立通过。1950年7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以刘航琛“对于主管或监察事务,直接或间接图利,有触犯惩治贪污条例罪嫌”,依特种刑事诉讼条例及刑事诉讼法提起公诉。11月30日,台北地方法院判处刘航琛有期徒刑1年,缓刑3年。刘航琛不服上述判决,上诉请求复判。后经何应钦、张群等元老说情,刘才被取保释放。1975年9月28日,也就是蒋介石归天4个多月后,刘航琛也陪老蒋到yīn曹地府算原来旧账去了。 --------------- 杀鸡给猴看(2) --------------- 上述两大要案说明,尽管蒋介石改造guó mín dǎng的决心很大,但阻力也很多,整肃贪污形同虎头蛇尾。此两案也使许多对蒋介石改造guó mín dǎng举动抱有幻想的人,开始丧失信心。guó mín dǎng改造成果大打折扣。 --------------- 蒋家一统(1) --------------- 为了总结guó mín dǎng改造的成果,也为了进一步确立蒋氏父子的权力核心地位,由蒋介石一手导演的中国guó mín dǎng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52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台北阳明山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75人,连同列席人员近500人。蒋介石致开会词称: “这次本党是从大陆剿匪失败撤退到台湾,在风雨飘摇、颠沛流离重新改造之后才举行这次代表大会。大家定会感到我们当时撤退的情形,如何为jiān匪所侮辱,如何为世人所鄙弃,本党所领受的教训和遭受的环境又是如何恶劣,如何耻辱。凡是稍有志节的革命党员绝没有不痛悔警觉,发奋自强,立志雪耻,以期补过、赎罪来安慰我们总理及革命先烈在天之灵。” 蒋介石向大会宣布: guó mín dǎng改造工作“已告一段落”。“本届大会的责任,就是要承本党改造之后,努力完成fǎn gòng抗俄的国民革命第三任务”。《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5第109页。 10月13日,蒋介石代表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蒋在报告中从政治、经济、军事、党务、外jiāo、教育全方位检讨了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及guó mín dǎng改造的重要意义。关于前者,在蒋介石反省大陆失败中已有jiāo代,这里不再述及。关于guó mín dǎng改造,蒋介石说: “我从下野到复职的这一期间,经过了深长的考虑,最后决定一定要改造本党的时候,我乃不顾一切反对,排除万难,这是毅然决然的,替国民革命打开了一条生路”。guó mín dǎng改造至今已两年,“究竟党的改造是否达到预期的成功,还要看这次大会的结果”。 “但是我可以说一句话,在本党大分比和总崩溃之余,如不剑及履及,眼到手到的结集忠贞同志,重整革命阵容,为准备fǎn gòng抗俄,复国建国来努力”,就不会有七大的召开。③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9页。 蒋介石在报告中,还提出了五大方针、五种办法与三大要目改革方案: 五大方针是: (1)“稳定经济”; (2)“整饬军纪”; (3)“安定社会”; (4)“团结内部”; (5)“建立民主制度”。③ 五种办法是: (1)“保持币信,充实准备”; (2)“贯彻命令,剔除浮滥”; (3)“保密防jiān,肃清匪谍”; (4)“打破派系,集中意志”。 (5)“养成守法精神,实行地方自治”。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49页。 三大要目是:(1)“建立制度”。“建立制度的着眼点,就是不论是党务、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任何方面,都要有健全的制度”,即“一切制度化”,“对fǎn gòng抗俄复国建国的事业有所贡献”。 (2)“注重组织”。“注重组织的着眼点,就是每一个人都纳入组织,使其各尽所能”。 (3)“改造风气”。“改造风气的着眼点,就是祛除失败主义、投降主义和依赖主义的心理,打破无纪律、无国家、无政府的状态”。当前最切要的是“挽救奢侈浪费的颓风”。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50页。 蒋介石在报告的最后认为:“这次大会是本党新生命的开始,fǎn gòng抗俄革命建国事业复兴的关键”。同时宣称今后guó mín dǎng努力的方向是:“澄清本党内部的思想”;“建立我们复兴革命的基础”。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2532254页。 10月14日,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秘书长张其昀继蒋介石的政治报告之后,作党务报告。报告总结了guó mín dǎng六大以来的工作,着重总结了guó mín dǎng改造工作,认为经过guó mín dǎng改造,guó mín dǎng已有“相当的成绩与进步”。具体为“基层组织的充实”;“干部制度的建树”;“党政关系的确立”;“教育训练的实施”;“文化事业的鼓励”;“民众运动的展开”;“社会调查的举办”;“设计研究的进行”;“大陆工作的策划”;“海外党务的发展”;“纪律与考核执行”;“财务与党营事业的整顿”。《革命文献》第77辑第114115页。 10月17日,guó mín dǎng七大通过了蒋介石的《中国guó mín dǎng总章修正案》。蒋认为原总章已有许多地方不适应形势需要,故作修正。具体修改内容主要是: (1)将中国guó mín dǎng“总章”改为中国guó mín dǎng“党章”。 (2)为加强中央集权,决定删除“各级代表大会或各级委员会为各级党的政策决定机关”。 (3)为控制党员,决定入党者须发给党证,每年举行一次党籍总检查。 (4)为抓住基层,改造过去以区分部为guó mín dǎng基层组织状况,决定小组为基层单位。 --------------- 蒋家一统(2) --------------- (5)蒋为强化个人统治,突出总裁权力,《修正案》规定:“本党以继承总理,领导国民革命大业之蒋先生为总裁,行使第四章所规定总理之职权。” (6)将guó mín dǎng中央执、监委会合并为中央委员会,以强化权力职能;同时另设中央评议委员会。 《中国guó mín dǎng总章修正案》的通过,表明蒋介石独裁统治在经历了大陆失败的冲击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会议还通过了蒋介石提jiāo的《fǎn gòng抗俄基本论》。案会议之要求全党“悉心研讨,实践躬行”。 10月18日,大会根据主席团的提议,以起立通过的方式推荐蒋介石为guó mín dǎng总裁。其后,出席代表与列席人员分别签名向蒋介石致敬,大会主席带头高呼“总裁万岁”的口号。会议根据蒋介石的提名,选举陈诚、蒋经国、张其昀等32人为中央委员,郑介民、毛人凤等16人为候补中央委员。蒋还提名政治上失势的“党国元老”于右任、阎锡山、何应钦、张群、邹鲁等48人为中央评议委员。 10月23日,guó mín dǎng第七届中央委员宣誓就职,并举行七届一中全会。会议通过蒋介石提名陈诚、蒋经国、张道藩、谷正纲、吴国桢、黄少谷、陈雪屏、袁守谦、陶希圣、倪文亚10人为guó mín dǎng中央常务委员。会议还通过蒋介石提名张其昀为guó mín dǎng中央秘书长,周宏涛、谷凤翔为副秘书长。 至此,guó mín dǎng中央改造委员会将代行两年零三个月的职权,移jiāo给guó mín dǎng中央委员会,完成了guó mín dǎng的改造与重建。 对于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有种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这次改造意义重大,不仅重点在重整革命组织,恢复革命精神,尤其是确定了本党‘革命民主政党’的属xìng,发表本党现阶段的政治主张,贯彻三民主义政纲政策之实践,使台、澎、金、马自由地区真正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的复兴基地。因此,这次党的改造,就是党的新生;党的建没就是fǎn gòng复国大业必胜必成的保证”。《中国guó mín dǎng改造之历史意义与时代使命》(口述历史座谈会),《近代中国》第43期。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 “‘改造运动’只是蒋氏父子‘篡党’的一种手段,‘改造’下来,乃是使guó mín dǎng改造成‘蒋家党’。”孙家麒:《我所认识的蒋经国》序。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偏激之处。平心而论,由于guó mín dǎng当时已病入膏肓,加之蒋介石怀有私心,guó mín dǎng不可能得到“彻底改造”。但也应看到,此次改造,的确整顿了guó mín dǎng各级组织,完成了guó mín dǎng各级组织的重建与上层权力的再分配,对于guó mín dǎng退台初期的政局混乱,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guó mín dǎng改造便成了存亡绝续、起死回生的转折点。当然,蒋介石通过改造运动,将反对派统统挤出决策圈,并将“党国元老”的实权加以剥夺,在要害部门大量安置亲信,还将蒋经国纳入guó mín dǎng中常会,终于建立起了以蒋氏父子为核心的权力结构,为蒋经国日后再度升迁和接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四章保卫大台湾 ***************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它的面积仅次于台湾岛,约有32万平方公里。它和雷州半岛有20至50公里的琼州海峡相隔,而琼州海峡又是世界上流速最高的海峡之一,同时,还具有远东潜水艇基地的最高潜水价值。因此,海南岛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控制它,可在未来“反攻大陆”的军事战争中作为跳板。既然海南岛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蒋介石何必要撤退海南岛guó mín dǎng守军呢? *************** *第五章依美求存 *************** 当蒋介石率领四派军阀再度北伐攻下北京后,蒋家小朝廷的主要支持者美国履行诺言,配合蒋介石的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方针,派代表游说张学良劝其与蒋合作,归顺南京蒋家小朝廷。张学良归顺蒋介石,使美蒋关系日趋亲密。此后在打败异己与fǎn gòng战争中,蒋都得到了美国的鼎力支持。在八年抗战中,尽管美国在太平洋战争bào发前夕曾谋求牺牲中国与日本妥协,但在表面上始终支持蒋介石抗战。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bào发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给了蒋介石不少贷款和作战物资,对中国正面战场上起了支援作用。 --------------- 华盛顿的牌底(1) --------------- 福摩萨就是美丽的台湾岛。尽管蒋介石是靠美国支持才得以维持蒋家小朝廷在中国统治的,但在探究美蒋关系时绝不能忽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分裂与反对分裂的斗争,表现最为突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无数的历史文献记载均充分证明这一点。在中国由先进转向落后的过程中,它同其母体一样,先后遭到多个列强的入侵。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台湾人民,手持落后的武器,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仅击败了入侵的荷兰人与英、法殖民者,同时也将入侵的美国殖民者赶出海岛,在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尽管美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行动遭到可耻的失败,但他们对中国台湾省的战略地位一直垂涎yù滴。尽管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但在日本投降前,美国海军军部拟订的攻占台湾的计划中,就曾提出由“美国单独军政管理台湾”,而排除中国代表的介入。后因美军尚未进占台湾日本已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从日本手中收回了台湾。当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因个别“台独”分子乘机活动,虽然美国官方态度表示不介入台湾事务,但在美国官员中已经开始出现了将台湾与中国分离的主张。 1947年3月,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向华盛顿建议:以目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的一部分为由,用联合国名义进行对台湾干涉,待有一个“负责的中国政府”后再归还中国。很显然,这是后来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方案的前奏曲。同年5月,美国驻台副领事乔治克尔在其卸任后向国务院远东司递jiāo的一份备忘录中,首次提出台湾有能为共产党所控制问题。他认为:为了阻止台湾为中共所控制,台湾必须置于联合国或美国的监督之下。同年8月,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在使华过程中,曾到台湾进行多方考察,在其考察报告中宣称:因二二八事件造成民众对台湾当局的敌对情绪,已“有迹象表明台湾人对美国监护或联合国托管是会接受的”。魏德迈的错误判断为美国后来制造分离台湾政策寻找理论根据。 对于美国少数人分裂中国台湾的行径,中国舆论界予以揭露。蒋介石出于固有的民族立场与fǎn gòng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分裂台湾活动。同年12月,台湾省主席魏道明秉承蒋介石旨意,发表长篇讲话,以强烈措辞驳斥分裂台湾的企图,并表示如果少数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600万台湾人民和4亿5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在中国人民正义的呼声下,美国驻台湾总领事克lún茨匆忙举行记者招待会,对中国舆论报道进行辟谣。至此,美国刚要上演的分离台湾闹剧只得草草收场。 当人民解放战争隆隆的pào声传至南京时,美国为了从中国“脱身”,决策集团便于1948年末至1949年初开始考虑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开处理的问题。 1948年11月,美国国务院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中国未来作出估计:一旦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置于“可能受克里姆林宫指使的”中共政府管辖之下,美国安全可能受到何种战略上的影响。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征求了麦克阿瑟意见后认为:台湾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中国大陆政权被中共取代后,美国将失去利用中国其他地区作为军事基地的可能xìng,因而台、澎地位则更显重要;二是如果为“不友好”的力量所控制,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就可以利用它控制马来亚地区到日本的航道,进而控制琉球及菲律宾;三是台湾担负日本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如果台湾沦入共产党之手,对日供给将被切断,日本就会成为美国的负担而不是资产。基于上述考虑,参谋长联席会议得出结论: “通过外jiāo和经济手段,不让共产党统治台湾,以保证其留在对美国友好的政府手中,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引自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翌年1月15日,国务院远东司长巴特沃思在致克lún茨一封绝密信中,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上述结论转告给他,让他对此“不要感到惊奇”。 1949年1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美国对福摩萨的立场报告》。报告宣称: “美国基本目标是不让福摩萨和佩斯卡多尔群岛(即台湾和澎湖群岛)落入共产党手中。为此目标,目前最实际可行的办法是把这些岛屿与中国大陆隔离开来”。 将台湾与中国大陆隔离开来后,如何控制台湾呢?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策划了4种方案: (1)与guó mín dǎng进行谈判,由美军直接占领台湾; --------------- 华盛顿的牌底(2) --------------- (2)与guó mín dǎng签订协定,让美国在台湾拥有“租界和基地”; (3)“支持在福摩萨的guó mín dǎng政府及其残余,承认他们是中国政府”; (4)“支持当地的非共产党人继续控制福摩萨”,“不使福摩萨成为guó mín dǎng政府残余分子的避难地”。 报告还宣称:“我们要尽可能施加影响,不使大陆中国人再大批流入,为使今后能利用福摩萨自治运动……美国还应周到地考虑与福摩萨当地未来的领导人保持接触”。很显然,美国为了达到分离台湾的目的,不惜采取支持“台独”的立场。 其后,美国抛出了种种分离台湾的方案。 方案之一:在蒋介石到台湾之前,设法阻止蒋的流亡政府迁台。克lún茨就曾根据美国指令与台湾省主席魏道明秘密接触,让魏设法阻止蒋介石来台。 方案之二:在台湾培植亲美代蒋势力。当美国阻蒋来台意图受挫后,企图以亲美的孙立人、吴国桢代蒋统治台湾。 方案之四:制造“联合国托管”案。1949年6月,美国国务院在前案无法实施的前提下,便提出下述建议:立即向联合国提出台湾问题,要求召开特别联大,由美国发表声明,说明《开罗宣言》发表时所预见到的与台湾有关的战后形势没有成为现实,同时中国政府在台“治理不当”,已使其丧失在台湾行使主权的权力,因此台湾民众有权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国务院的建议显系在制造“联合国托管”案。 面对美国甚嚣尘上的“联合国托管”说与种种将台湾分离出去的方案,蒋介石当时均予以坚决抵制。据蒋经国日记记载,蒋介石当时的主张与立场是: “英、美恐我不能固守台湾,为共军夺取而入于俄国势力范围,使其南太平洋海岛防线发生缺口,亟谋由我jiāo还美国管理,而英则在幕后积极怂恿,以间接加强其香港声势。对此一问题最足顾虑,故对美应有坚决表示,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尽我国民天职,绝不能jiāo归盟国。如彼愿助我力量共同防守,则不拒绝”。《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28页。 1949年6月20日,蒋介石再度向美国及麦克阿瑟表明其对“联合国托管”说与各种分离台湾方案的态度与立场: (1)“台湾移归盟国或联合国暂管之拟议,实际为中国政府无法接受之办法,因为此种办法,违反中国国民心理,尤以中正本人自开罗会议争回台澎一贯努力与立场,根本相反”。 (2)“台湾很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中国fǎn gòng力量之新的政治希望,因为台湾迄无共党力量之渗入,而且其地理的位置,使今后‘政治防疫’工作较易彻底成功”。 (3)“……至于中国政府,无论在大陆与海岛,皆有其广大根据地,与中共持久作战到底,绝不会成为类似lún敦波兰政府之流亡政府,余敢断言”。 (4)“基于以上考虑,余及中国政府深盼麦帅本其在东亚盟国统帅之立场,以其对于赤祸与东亚前途之关系,极力主张两事: 甲、美国政府绝不考虑承认中共政权,并应本其领导国际之地位与力量,防阻他国承认。 乙、美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态度,协助中国fǎn gòng力量,并应协助我政府确保台湾,使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希望”。《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29630页。 在蒋介石表明上述态度与立场前后,蒋还将与美国秘密接触的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撤职,换上了至死忠于他的嫡系爱将陈诚。同时冲破美国设置的重重阻力,将大量的黄金、美钞、物资及文物运台,以显示其将台湾作为未来的fǎn gòng基地。他本人也于1949年5月抵台,并在草山设立“总裁办公室”,以示在台长期办公。蒋介石的坚定立场与行动,使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无法得以实施。正当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争吵、分歧之际,人民解放军已将大部guó mín dǎng军逼下了大海。无情的现实迫使美国作出抉择:要么同人民解放军直接作战,以巨大的损失占领台湾;要么放弃台湾。经过数度集会、争吵,美国终于采取了弃蒋、弃台政策,在发表《美中关系白皮书》之后,又播发了杜鲁门总统放弃台湾的讲话。当然,杜鲁门为日后美国干涉台湾事务还留下了一个伏笔,即“此时”不想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力或建立军事基地。此后,尽管美国多次chā手台湾事务,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和“台湾中立化”,但都遭到了偏安台湾的蒋家小朝廷的坚决抵制与反对。直至蒋介石死前,他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当然,蒋介石口中的“一个中国”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指已在大陆崩溃后流亡台湾岛的所谓“中华民国”。 --------------- 白宫政策大转弯(1) --------------- 正当美国公开抛弃蒋介石与台湾的宣言传至世界每一个角落,蒋介石在台湾大肆喧嚣“保卫大台湾”之际,“战争的台风”并未吹临危殆中的台湾,却于6月25日在朝鲜半岛登陆。朝鲜半岛便成为美、苏、中与台湾四方相互冲突的焦点。 朝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日本海,西隔黄海,与中国大陆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相望,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群岛相对,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与中国毗连,边界长约1300公里,东北端有10多公里与苏联接壤,地处中、苏、日三国之间,扼日本海与黄海、东海的海上jiāo通要冲。朝鲜领土由朝鲜半岛和33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约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半岛面积为2147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97%。朝鲜是一个具有文化历史的古国,早在1910年8月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沦为日本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8月8日公开对日宣战。百万苏联红军在向中国东北日本驻军发起进攻的同时,其中一部也于8月13日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美国人为了防止更多的胜利果实落入苏联人手中,遂决定与苏联进行协商,划分日本占领区受降范围。经协商,朝鲜以北纬38度线(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到8月下旬止,苏军已经占领了三八线以北地区。9月8日、9日,美军分别在仁川、釜山登陆,控制了三八线以南地区。 根据开罗会议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3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由于美、苏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使3国外长会议精神未能得到贯彻。相反,美国为使其永远控制朝鲜半岛并使之“合法化”,遂于1947年10月,将朝鲜问题提jiāo联合国大会讨论。11月,美国又cāo纵联大非法成立“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用以“监督”朝鲜的普选。继之,美国又于1948年2月26日pào制了“大韩民国”,扶植其傀儡李承晚上了台。在此背景下,朝鲜北部在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将军领导下,也于同年9月9日,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出现了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 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要求苏、美战斗部队立即撤出朝鲜。苏军于同年12月25日全部撤退完毕。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一再违反3国外长会议精神,大量增加军援,加速扩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培植李承晚军队,以巩固其统治。截止到1949年6月29日,美国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撤离朝鲜时,共武装李承晚军队114万余人,并留下约500人的军事顾问团。与此同时,李承晚大肆制造战争舆论,散布“北部侵犯南部的危险”,叫嚷要“北进统一”。正是在此形势下,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bào发。6月28日,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指挥下攻占了汉城。到8月初,人民军已经控制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土地,迫使李承晚部队退守洛东江以东的大丘、釜山一隅。 朝鲜战争的突发,使美国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对台的“观望”与“袖手”政策。 在朝鲜战争bào发之初,美国五角大楼获悉此讯息的最初几小时内,表现出相当的平静。参谋长联席会议值日官切斯特克利夫顿中校以个人名义为新闻界准备了一份简短声明,宣布美国得知朝鲜战争bào发以及美军没有卷入。 当国务卿艾奇逊获悉朝鲜战争bào发消息后,立即打电话给正在密苏里老家度假的总统杜鲁门。杜鲁门的第一个反应是立即动身回华盛顿。据玛格丽特杜鲁门回忆: “从获得消息时起,我的父亲明确表示,他担心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由于艾奇逊让他再等一等更为确切的消息,以免夜间飞行危险和引起外界恐慌,他才没有于即日内飞返华盛顿。当晚他批准将朝鲜问题jiāo联合国安理会处理。 杜鲁门对朝鲜战争的判断与在东京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估计有相似之处。杜勒斯在东京发给艾奇逊的电报中称: “南朝鲜人有可能运用自己的力量阻止并击退进攻,如果这样,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他们无力做到,那么我们相信应该动用美国部队……坐视南朝鲜无端遭受武装进攻的蹂躏,将会产生一连串的灾难,很可能最终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第4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6月版。 杜勒斯是第一个以文字形式提出美国使用军事力量干预朝鲜战争的人。他作为在野党外jiāo政策的主要发言人,受到了艾奇逊与杜鲁门的重视。在战争bào发的第二天中午,杜鲁门匆忙结束休假飞返华盛顿。此间,由艾奇逊主持的参谋长联席会议非正式会议已经结束。会间,参谋军官们认为朝鲜对美国无“战略利益可言”。面对战争应急计划如下:一旦发生入侵,美国将尽快撤出所有军事人员、外jiāo官和平民,必要时动用空军掩护。美国无论如何不能卷入朝鲜战争。会议刚结束,艾奇逊就收到杜鲁门从飞机上打给他的电报,要求艾奇逊以及高级军官和外jiāo顾问于当晚在布莱尔大厦举行战略会议。 --------------- 白宫政策大转弯(2) --------------- 在飞返华盛顿途中杜鲁门断定朝鲜战争是俄国人酝酿的。他说: “我敢肯定……必须以牙还牙。我得出的结论是,唯独实力才是俄国独裁者唯一懂得的语言。我们必须以实力为基础给予迎头痛击并击败他们”。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第52页。 当晚,杜鲁门与13位负责全国军事的外jiāo的高级官员在布莱尔大厦进行紧急磋商。会议一开始就偏离了正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首先宣读了麦克阿瑟急切呼吁杜鲁门改变1月份所宣布的美国无意保卫台湾的政策。麦克阿瑟将台湾岛比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船”。认为把它让给一个不友好的政权“对美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还表示愿意甚至迫切希望访问台湾作一番调查,以确保这个岛屿免遭侵略对“军援的需求和限度”。与会者早已闻悉麦氏这一论点,表示不屑一顾。艾奇逊将话题拉入正题,他回顾了战争发生以来情况,宣称北朝鲜入侵“造成巨大的混乱,形势令人担忧”。随后,他根据当天与国务院和国防部官员讨论归纳出三项建议: (1)授权麦克阿瑟向朝鲜人运送军援计划以外的武器和其他装备; (2)动用空军掩护美国fù女和儿童撤退,对企图阻挠撤退的一切北朝鲜飞机和坦克进行还击; (3)命令第7舰队从菲律宾向北移动,以阻止中共进攻台湾,同时劝阻guó mín dǎng当局不要采取任何针对大陆的行动,不允许麦克阿瑟对台湾做调查xìng访问。艾奇逊还称:美国不应该和蒋介石搞得太热乎。他认为台湾前途将由联合国决定。杜鲁门则chā话称:“或者由对日和约来决定”。(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第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6月27日,杜鲁门继续召开国家安全会议,讨论对策。同日,杜鲁门发表了武装干涉朝鲜与台湾事务的声明,即六二七声明,杜鲁门宣称: “对韩国的攻击显然表示共产主义已不复沿用颠覆手段,以征服独立国家,而进一步使用武装侵略及战争来达到目的。此等行动违背安全理事会为维护国际和平的安全而发布之命令”。“鉴于共产党军队之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威胁到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之,本人已命令美国第7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本人已请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活动”。“第7舰队将负责观察此一要求是否已付诸实践”。美国《国务院公报》,1950年7月3日。 从杜鲁门的声明看,美国已经断然改变对台湾的“袖手”政策,从弃蒋走向再度扶蒋。杜鲁门之所以在入侵朝鲜的同时改变对台政策,主要是美国的决策者们认为:各国共产党都听苏联的指挥,此次朝鲜战争bào发,不仅是南北朝鲜之间的冲突,而且也是苏联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公然向美国势力范围挑战的行动,是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步。杜鲁门从这种错误的判断出发,进而认为苏联下一个攻击目标是欧洲或中东,因此,必须进入战备状态,立即在朝鲜迎击挑战并加强全球防务。同时,他还认为,苏联已从朝鲜向美国开刀,如果中国大陆乘机攻占台湾,日本就很难保住。其结果,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圈就有崩溃的危险。虽然美国战略重心在欧洲,但失去亚洲后便会破坏美国全球战略的平衡。因此,必须尽快控制台湾,稳住亚洲阵脚。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杜鲁门政府才决定出兵台湾,干涉中国事务。 美国在出兵救蒋同时为什么还要阻止蒋介石向大陆进兵呢?关于此点,美国的考虑是:如不阻止蒋进兵大陆,就会引起中美全面冲突,使美国深陷远东而不能自拔;同时还会破坏美国在亚洲的“形象”,并引起盟国的不满。尽管guó mín dǎng当局一再表示派兵援美,均遭杜鲁门婉拒。美国人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他们认为:guó mín dǎng军队赴朝作战协美,很可能会招致中共出兵朝鲜或进攻台湾,使战争扩大化。而且在美国人的潜意识中,guó mín dǎng军队以腐败、战斗力差、士气低落为其特征,即使赴朝助美,但在事实上起不了多大作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07页。同时美国盟友也反对起用guó mín dǎng军队。 杜鲁门总统的上述政策首先遭到了他的部下、“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反对。早在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不干涉台湾声明时,麦氏就主张“保卫”台湾。朝鲜战争bào发后,他又积极主张guó mín dǎng军队借朝鲜战场反攻大陆,还希望美国政府改变对台政策《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08页。。7月31日,麦克阿瑟擅自率领50多人的军事代表团抵台访问。在台湾期间,麦氏同蒋介石、陈诚、周至柔、桂永清、孙立人等guó mín dǎng高级军政官员会谈。双方经过商谈后达成如下协定: --------------- 白宫政策大转弯(3) --------------- (1)双方陆、海、空军归麦克阿瑟指挥,共同防守台湾; (2)增派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常驻台湾,在台湾设立军事联络办事处。 8月1日,麦克阿瑟离台前与蒋介石分别发表声明。麦氏称:台湾本岛包括澎湖在内,在目前情况下,不得遭受军事进攻之政策业经宣布,是项政策之执行,即为余之责任与坚决目的。余在台与各级人员所举行会议极为恳切而和谐。余统率下的美军与“中国政府”军队间有效联系已经完成。他还宣称:大陆中共倘若发动对台湾的进攻,“则吾人当更能做有效之应付”。麦氏还称蒋介石的决心与美国人的利益是完全相符的,蒋介石也发表声明称: “吾人与麦帅举行之历次会议中,对于有关各项问题,已获得一致之意见,其间关于共同保卫台湾,与中、美军事合作之基础,已告奠定”。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31页。 麦克阿瑟返日后,立即建议美国政府派一军事代表团到台湾,以4个月时间完成对guó mín dǎng军队的装备与训练。 对于麦氏擅自访问台湾,杜鲁门很不满意。杜氏立即派艾夫里尔哈里曼赴东京详解美国对台政策说: “绝不应允许蒋介石成为发动对大陆上中国共产党战争的导火线,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我们卷入一次世界大战”。《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21页。 杜鲁门还通过军方指示麦克阿瑟说,美国对台湾的防卫应限于不需要派美军去就可以完成的那些行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22页。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声明尤为恼火,因为“麦克阿瑟每到一处便出现的耀眼宣传,给人一种印象”,似乎美国“正与蒋谈判一项共同防御条约”。玛格丽特杜鲁门:《哈里杜鲁门》第22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12月版。杜鲁门当时就想撤掉麦克阿瑟,但鉴于麦氏的声望,他暂时没有这样做,而是训令麦氏收回声明。以后在美军进攻失败时,麦氏再三要求动用guó mín dǎng军队助战,均遭杜鲁门拒绝。 纵观美国在朝鲜战争bào发后的对台政策,杜鲁门自己称是“无偏袒的中立化的行动”。如果从表面上看,杜鲁门的“中立化政策”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既抵制大陆进攻台湾,又阻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然而从实际上看,杜鲁门的“中立化政策”是虚伪的。刚刚撤退到台的guó mín dǎng军队惊魂未定,惶惶不可终日,连自身xìng命都难保,还奢谈什么“反攻”大陆。美国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台湾。正因为美国对台政策的骤变,给台湾当局带来一线生机。外电称朝鲜战争救了guó mín dǎng,当时身为台湾当局驻韩国“大使”邵毓麟在向蒋介石进言时也不得不承认: “如果共产党在大陆沦陷后先攻台湾,那我们就不堪设想”。“如果共产党先攻南韩……麦帅总部又近在咫尺,焉有坐视不救之理?”“我们台湾在各国制止共党侵略南韩声中,就可能有一线希望,转危为安”。 “韩战对于台湾,更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美国遗弃我国,与承认匪伪的外jiāo危机,已因韩战bào发而局势大变,露出一线转机”。“如果韩战演成美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会由鸭绿江而东北而重返中国大陆”。邵毓麟:《使韩回忆录》,载台北《传记文学》第193期。 自美国政府宣布“中立”台湾海峡之后,立即派太平洋第7舰队的8艘船舰(含2艘驱逐舰、2艘巡洋艘)进入台湾海面,并开始巡弋。7月28日,美国政府派蓝钦为驻台“公使”衔dài bàn,贾纳德海军少将为驻台武官。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司令滕达抵台访问,并成立了台湾前进指挥所,其后,第一批美国制造的F20型飞机进驻台湾。 1951年1月30日,美国驻台“公使”蓝钦代表美国政府照会台湾当局宣称,美国政府准备以某些军事物资供给台湾以供防卫台湾安全。但蓝钦宣称,这些物资美国政府要求须照下列保证予以使用和处置: (1)台湾当局利用美国军事物资以固内部安全与正当防卫; (2)台湾当局保证在每一事项上采取与美国政府商定好的安全措施; (3)台湾当局保证同意接待在台的一切执行美国政府意图的美国政府人员,并接受监督美国提供的援助物资的使用情形; (4)台湾当局对美国“军援”物资的处理,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明确表示。如果不按美国规定的要求去使用这些物资,美国政府随时考虑停止对台湾当局援助。《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上册)第431432页。 同年5月18日,美国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腊斯克宣布包括11点要项的远东政策,明确指出: --------------- 白宫政策大转弯(4) --------------- “我们对于台湾,除继续予以经济援助外,并将给予选择xìng军事援助,以加强台湾的防卫实力”。宋文明:《美国对华政策(19471960)》第115页,1960年版。 同月,美国驻台军事顾问团宣布成立。此后,大量的美国“军援”、“经援”不断运抵台湾。正因为有了美国撑腰,蒋介石的胆子又壮起来了。 --------------- “台风”警报解除(1) --------------- 根据董显光的说法,自朝鲜战争bào发后,蒋介石个人的历史“参入韩战的复杂史实之内。从彼时起,台湾所遭遇的任何事都与韩战有不可避免的关系”。董显光:《蒋总统传》第586页。 外电认为:是朝鲜战争救了蒋介石。但在朝鲜战争bào发之初,按照台湾当局驻南朝鲜“大使”邵毓麟的说法,蒋介石“遭遇了震惊、失败和几乎已经绝望的黑暗局势”。邵毓麟:《使韩回忆录》,载台北《传记文学》第193期。 60年代,担任“澎湖防卫司令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官”的胡宗南。 就在朝鲜战争bào发的当日,蒋介石便获得零星的消息,直至深夜10时,他才接到邵毓麟自韩国发来的首次报告,对战争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日,蒋介石还收到了韩国驻台湾当局“大使”面jiāo的告警求援急电。蒋介石震惊之余,大感恐慌。因为他同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看法是一致的,也认为是苏联人挑动的。如果苏联帮助金日成打败李承晚后,下一步就将协助中共打台湾。因此,蒋介石的第一个反应是:立即驰电声援李承晚,同时表示将采取有效步骤进行援助。正当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杜鲁门的“六二七”声明,使台湾当局意外地得到一张美国人签署的人寿保险单。 对于杜鲁门的“六二七”声明,蒋介石一则表现出是喜,一则又面带忧郁之色。蒋喜的是美国对台对蒋政策终于再度发生转折,使台湾当局起死回生。因此,当6月27日晚美国驻台dài bàn斯特朗奉杜鲁门之命拜会蒋介石要求“合作”时,台湾当局“外jiāo部长”叶公超奉蒋氏之命向斯特朗面jiāo复示,表示原则上接受。叶还称:当局已命令海空部队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唯广东伶仃、狸猫两岛,福建金门、马祖两岛,还有浙江大陈,因属台湾澎湖防卫系统之外,也希望纳入美国海军保护之下。蒋介石当时还有忧虑的一面。他当时忧的并非是美国人不让他“反攻”大陆,因为蒋深知自己刚刚开出的“1年准备,2年反攻,3年扫dàng,5年成功”的政治支票是永远无法兑现的。现在美国人不让他“反攻”大陆,正是他免受外界舆论责难的避难所,忧虑的则是杜鲁门“六二七”声明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应候太平洋安全恢复、对日和约成立或经联合国考虑以后”。 很显然,美国政府置中国主权于不顾。几个月前,杜鲁门在一五声明中宣称执行开罗宣言将台湾归还中国,艾奇逊还补充说台湾在中国统治下已有4年,并将其改为一省,无人提法律上的异议。现美国又将台湾地位说成不定状态,前后自相矛盾。对于杜鲁门的这一声明,不仅遭到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猛烈抨击与强烈抗议,就连蒋介石也予以坚决反对。6月28日,蒋令“外jiāo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称: “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正为一切有关国家所公认,美国政府在上面备忘录中所提之建议,应不改变台湾依照开罗宣言的地位,亦不影响中国对台湾之主权”。台湾《中央日报》,1950年6月29日。 9月26日,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发表演讲时也作进一步抗争: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台湾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夺去的,二次大战中苏、美、英都公开声明战后将台湾归还中国,几个重要文件都承认了这一点,因此台湾是中国的。 美国对叶公超的声明与蒋介石讲话的反应是,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对台湾当局驻美“大使”作了一个“推心置腹”的jiāo底: “假使美国业已将台湾视为完全是中国领土,不仅中国的代表权(指联合国席位)问题须立谋解决。而且美国也失去了部署第7舰队协防台湾的依据”。台湾《中央日报》社编:《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 杜氏还嘱咐这种安排是一项“极机密”的锦囊妙计,希蒋家小朝廷“保守秘密”。蒋介石为了维持guó mín dǎng偏安台岛的局面,遂对美国主张采取了“默认”态度。蒋介石对杜鲁门在台湾海峡的“中立”政策也深表不满,他认为此一命令使许多问题“混沌不明”。例如金门岛是台湾的前哨阵地,但他却不在第7舰队防护之列。再如,经小金门进入厦门船只不得shè击,蒋认为此点有利大陆中共。但后台老板的命令又不能违抗,因此,蒋介石令海军对所有悬挂“自由中国”与中共旗帜的船舶开往大陆时,不得shè击,但皆须“搜查与拘捕”。 朝鲜战争bào发后,还有一件事令蒋介石下定决心派兵赴韩国援助李承晚政权。6月29日,台湾当局遂指使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和胡适到白宫会见杜鲁门,面jiāo了蒋介石于6月26日向杜鲁门建议派52军驰援韩国的电报副本,以示台湾方面的诚意。翌日,蒋介石又致电邵毓麟称: --------------- “台风”警报解除(2) --------------- “韩国遭受侵略,中韩宜属手足,自应挽救危局。中国政府兹特决定先以陆军3个师,运输机20架,援助韩国。”邵毓麟:《使韩回忆录》,载台北《传记文学》第193期。 杜鲁门最初企图接受蒋的建议,以减少美国在朝鲜战场的伤亡人数。杜氏对国务卿艾奇逊说: “我在听到这消息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应当接受这番好意,因为,正如我今天对国家安全委员会所说的,我希望看到尽可能多的联合国的成员国参加朝鲜的行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第406页。 但艾奇逊和国防部长约翰逊等人害怕guó mín dǎng军队出兵朝鲜,就会导致中共军队卷入,加之认为guó mín dǎng军队与李承晚部队的战斗力相差无几,故反对guó mín dǎng军队介入朝鲜战争。杜鲁门最后采纳了艾奇逊等人的意见,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援助”。其后蒋介石又两次向杜鲁门建议派guó mín dǎng军入朝助美作战。同时蒋还多次发表谈话宣称:只要联合国同意,台湾将派部队前往朝鲜作战。 蒋介石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非要派兵入朝作战呢?据笔者分析,蒋的意图就是要通过入朝作战,使朝鲜战争演变为中美大战,他就可以借美国人之力从北朝鲜“反攻”大陆,完成“fǎn gòng复国”的目的。关于此点可以从蒋介石答美国记者问中得到说明: “渠率领之下中国国军,能够制止中共对韩国之侵略,其方法即为国军向大陆进攻”。“一旦台湾国军开始反攻,中共对韩之侵略即将终止”。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867页。 但不管蒋介石怎样花言巧语,杜鲁门对蒋的建议就是不批准。蒋对杜氏始终耿耿于怀。据玛格丽特杜鲁门所著《哈里杜鲁门》所载: “这位委员长在攻击美国的政策时是挺起劲的”,“他在一公开讲话中强调说:‘要是美国的对外关系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来掌握,那就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朝鲜战争最后以美国人被迫坐到谈判桌上来解决问题告终。蒋介石对此愤愤地说:“韩战最后没有结果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杜鲁门拒绝guó mín dǎng军入朝作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出于fǎn gòng需要,又在志愿军战俘问题上大做文章。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战争双方各有人员因种种原因被俘。据资料显示:战后美国和南朝鲜方面向朝、中方面遣返战俘共75799人;朝中方面向美国、南朝鲜方面遣返战俘12760人。朝中方面对对方战俘一直给以人道主义的良好待遇,全部遣返。但美国与南朝鲜方面虽宣称“尊重战俘个人意愿”,在实际上却与台湾特务相配合,对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战俘用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进行迫害。 据资料所载:在朝鲜巨济岛战俘营,台湾特务与美国战俘管理人员在志愿军战俘额头上刺一个guó mín dǎng党徽,在胳膊和胸上刺上“fǎn gòng抗俄”,“杀朱拔毛”等反动口号。对稍有不从者,轻则一顿dú打,重者剖心挖肝,活活折磨至死。 为了使志愿军战俘尽快来台,以打击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于同年9月26日指使台湾各界代表3000余人成立“中华民国各界援助fǎn gòng义士委员会”,推谷正纲为总主席,要求联合国军统帅部坚持“志愿”遣返原则。此一“援助”工作分四个步骤进行: (1)举行反对中共“暴行”大会; (2)发起支援“fǎn gòng义士”百万人签名运动; (3)各界“援助fǎn gòng义士委员会”举行大会,决定1954年1月23日为“fǎn gòng义士自由日”; (4)推黄国书、方治、钱思亮3人为代表,赴朝迎接“fǎn gòng义士”归“国”。 1954年1月23日,据台报载,共有14343名志愿军战俘被送至台湾。台湾当局还在台北市中山堂前广场举行所谓“自由日”庆祝大会,陈诚到会致词。蒋介石也就志愿军战俘被胁迫抵台发表声明,宣称: “自由中国全体人民,在自由日普遍表现之热烈情绪,足以昭示我国对反对共匪并接受民主生活之留韩义士欢迎之热诚及欣慰”。“我沦陷大陆上之同胞,如能获得同样之选择机会,其绝大多数,亦必一如我留韩fǎn gòng义士,为其自由立即起而奋斗,实已不容置疑。”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381页。 被胁迫至台的志愿军战俘,果真受到台湾当局与民众的热烈欢迎与尊敬吗?从台湾至大陆定居的4名志愿军战俘讲述了他们被胁迫至台及在台湾几十年的苦难经历: “志愿军战俘被分批押上登陆舰,从南朝鲜运往台湾岛。他们凭着船舷,眺望大海那边的祖国大陆。海天茫茫,看见的只是他们心中的家乡。他们没有眼泪也不许流泪,谁有一点想家的表示,就会受到叛徒、败类们最残酷的刑罚。一些人纵身跳进了大海,一些人被绑住手脚扔进了大海。特务们说:‘遂了你的心愿,回家去吧’”。 --------------- “台风”警报解除(3) --------------- “军舰在台湾岛基隆港靠岸。他们被编入工兵部队。穿破衣,住工棚,修马路,建机场,筑海港,许多人整整干了30年的苦力。50岁退役时,不少人已经残废,不少人还孑然一身,无家可归;有的人到码头去打包,到工厂去推车,为的是糊口活命。为的是攒下几个血汗钱,‘叶落归根’”。大鹰:《志愿军战俘纪事》第290页,昆仑出版社1988年3月版。 这就是蒋介石口中的“欢迎”、“尊敬”和“自由”、“民主”。很显然,蒋介石的上述作为完全是出于fǎn gòng需要的。 --------------- 台美签约(1) --------------- 朝鲜战争使美国改变了对台政策,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入主白宫后,台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艾森豪威尔一上台就向中国打“台湾牌”。首先他任命坚决fǎn gòng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为美国国务卿。其后又于1953年2月2日在给国会的咨文中,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宣布撤销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声明中关于台湾“中立化”的规定,下令不再使用太平洋第7舰队来“屏障共产党中国”。与此同时,艾氏还正式任命蓝钦为美国驻台湾当局“大使”。2月5日艾氏命令第7舰队放弃在台湾海峡从事“中立巡逻”。 1953年11月8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台,代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致赠照片。 对于美国撤除“中立化”举动,有舆论称是“放蒋出笼”,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施加压,使正处于微妙阶段的朝鲜停战谈判产生若干“心理上”的影响。当然,这也是一种对台湾当局的“安抚”政策。艾森豪威尔的“放蒋出笼”政策,首先使蒋介石甚感满意,住艾氏发表声明的翌日,蒋介石便发表声明称: “无论在政治上以及国际道义上,实为美国最合理而光明之举措。中国今日之fǎn gòng复国,为自由世界fǎn gòng抗俄侵略之一环,但中国不要求友邦地面部队协助我国对共匪作战”。台湾《中央日报》,1953年2月4日。 蒋介石对艾森豪威尔讲话也曾提出质疑,如对第7舰队防御范围将金、马等沿海岛屿包括在内。蓝钦对蒋解释称: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不意味着可让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反攻”大陆,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前,均须征询蔡斯将军的意见。对于蓝钦的解释,蒋不很满意。 对于艾氏的“放令”,不仅深得蒋介石赞同,而且使蒋产生了乘机与美国结盟的动机。按照蒋的设想,美蒋结盟不仅可以使偏安孤岛的guó mín dǎng永远得到美国的保护,而且还可借美国力量“反攻”大陆。蒋介石之所以在朝鲜战争结束前产生这一想法,是与亚太局势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打了3年的朝鲜战争,强大的美国军队没能击败人民志愿军,国内反战舆论与“联合国军“的解体,使美国不得不考虑用谈判方式来结束在朝鲜的争端。然而实行这种方式,不仅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台湾当局借助朝鲜战争重返大陆的幻想破灭,而且还会使大陆从朝鲜脱身,加强对台湾的军事威慑,给guó mín dǎng在台统治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自然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对策,这个新的对策就是千方百计争取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可以说,蒋介石当时把维持与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作为guó mín dǎng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在蒋介石上述构想之下,身为台湾当局“外jiāo部长”的叶公超首先提出了与美国缔结双边条约草案问题。美国驻台“大使”蓝钦当时认为:虽然美国援助台湾,但在法律上所处地位是单方面的,援助和支持随时可以停止。只有签订正式共同防御条约,“才能指望我们的中国朋友保士气”,“方能指望我们对中华民国大规模的援助产生最好的结果”。蓝钦向叶公超建议,可令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缔约建议书,然后听其处理。 叶公超将上述意见转达蒋介石,蒋令驻美“大使”顾维钧于1953年3月19日正式向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关于一项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 1953年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时,叶公超向尼克松正式提出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翌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访台时,蒋介石再度提出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结共同防御条约问题。 尽管蒋介石对缔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有着十二分的热情,但美国方面的反应特别冷淡。当顾维钧的建议一提出,立即遭到杜勒斯的拒绝。美国人当时为什么反对与蒋介石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呢?据笔者分析:美国人一直认为蒋介石是一个不太理想的合作伙伴,他们害怕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将美国拖进中美大战的深渊,他们更不愿承担蒋介石防守沿海岛屿的义务,害怕这些岛屿丢失使美国丧失威信;加之盟国不支持美国的扶蒋政策,使得美国对蒋介石的建议一拖再拖,迟迟不予答复。那么美国后来为什么又接受了蒋介石的建议,同意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柏森的一再建议说动了国务院。饶氏一开始就主张同台湾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他在1954年2月2日写给杜勒斯的一份备忘录中表明了他对签约的态度。他称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将导致: (1)大大提高蒋军的士气; (2)使蒋政权获得与美国亚太军事联盟体系成员国同样地位; (3)抵消蒋对美参加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关于印支和朝鲜问题会议的疑虑; --------------- 台美签约(2) --------------- (4)向美国的盟国表明美支持蒋的立场。资中筠:《美台关系40年》第11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然而饶的建议未获杜勒斯的批准,其后他多次向杜勒斯建议缔约,加之台湾海峡出现新的紧张局势,最后终于在1954年10月说动了杜勒斯与国务院,使缔约方案得以通过。 其二,台湾海峡局势突变使美国改变了对蒋介石建议的冷淡态度。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集兵于台湾海峡,准备渡海解放台湾,彻底消灭guó mín dǎng残余势力。与此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解放台湾的宣传战,立时台湾海峡出现了战前的紧张局势。为了根除这一紧张局势,美国企图通过与蒋缔结防御条约加以解决,甚至不惜与中共作战。 其三,蒋介石的妥协使美国也作了让步。1954年6月28日,叶公超告知蓝钦:如果台美双方能够缔结共同防御条约,蒋先生同意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之前,先征求美方同意。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企图消除美国人的疑虑,尽早订立条约。通过蓝钦的疏通,美方同意进一步磋商。在磋商中,双方在条约的“适用范围”上存在着分歧。蒋介石主张应包括金门、马祖诸岛,但美方反对,主张仅限于台澎地区。在“反攻”大陆问题上,美方坚持未经同意,台湾当局不能采取重大军事行动。美国利用这一条进一步控制台湾,并凭借台湾海峡割裂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搞“两个中国”。 经过讨价还价,台湾当局只得向美国的要求让步,但为了挽回“面子”,又要求美国同意不将美国有权否决guó mín dǎng军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容写入条约“正文”。美国同意了台方的这一请求,并决定由换文方式来表达。 1954年12月2日,叶公超与杜勒斯在华盛顿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台湾“行政院长”俞鸿钧对条约签订发表声明称:这是台美合作的新成就。台湾“立法院”奉蒋介石令很快通过了此一条约。1955年2月9日,美国参议院以64票对6票的优势批准了此一条约。1955年3月在台北中山堂互换条约批准书,同日正式生效。 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使蒋家小朝廷获得了美国的保护伞。条约共10款,要点如下: (1)“缔约国将个别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党颠覆活动”。 (2)“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之领土上之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 (3)缔约国所有“领土”等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利坚合众国而言,就指西太平洋区域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 (4)台湾当局同意美国在“台澎及其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 (5)本条约不影响台美在“联合国宪章下之权利义务”,“或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负之责任”。台北“中央社”1954年12月3日电。 台蒋《共同防御条约》不仅使蒋家小朝廷获得了美国的保护伞,而且使美国在台湾的驻军长期“合法”化了,从而给中美关系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 *第十一章坚决反对“台独” *************** 国共两党的内战导致海峡两岸天各一方。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出于fǎn gòng的需要,宣称要“反攻大陆”,此举进一步造成海峡两岸的隔绝,在客观上为外国分裂势力与“台独”分子乘机制造“两个中国”与搞“台独”、阻挠中国统一提供了条件。国共两党虽然在意识形态上相互为敌,但在民族大义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和“台独”的严正立场,致使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xìng得以维系。探讨台湾没有能够走向“台独”的原因,不能不承认蒋介石在其中的作用。 --------------- 美国分裂中国的意图(1) --------------- 关于美国围绕台湾问题分裂中国的活动特点,在“偏安自保”一章中已经做了初步分析,这里仅做扼要概括与进一步的分析。美国的做法是: 第一,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说”。1943年的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经苏联同意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的所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台湾在战后不仅从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在归还中国的过程中,美国一直支持归还的立场,何以在战后又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说”,并支持“台独”分子进行分裂活动呢?依笔者研究,抗战时期美国之所以支持台、澎归还中国,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美国希冀拉住蒋介石政府与美国一起共同抗日,尽快击败日本,减少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为了拉住蒋介石抗日,当然要做出一定的许诺。二是,美国在战时已经在考虑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随时准备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只有这样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才“可以为所yù为”。美国控制中国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遏制苏联,美国扶蒋fǎn gòng政策就是这一战略思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早在1945年11月28日的一个文件中就已指出美国这一企图。“目前世界的中心问题是美、苏之争,反映在中国便是蒋共之争。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是尽力扶蒋、fǎn gòng、反苏。”二是防止日本在战后东山再起。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集团败于中共之手,为防止日本东山再起,企图扶植蒋介石集团以对付日本。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讲得更为透彻:“中国在远东协助管制日本方面,会成为非常有用的大国。”在任何同苏联的严重政治冲突中,中国无疑将站在我们一边。显而易见,美国支持台、澎归还中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之下。美国何以从支持的立场转变为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呢?据笔者研究,美国对华对台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两大因素:一是guó mín dǎng制造“二二八事件”是美国对台政策转变的先声。1947年“二二八事件”曾一度使台湾失控,guó mín dǎng当局的血腥镇压使部分人到美国使馆要求避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官方虽然仍然奉行扶蒋fǎn gòng政策,但从那时起有关的官员已经意识到台湾局势不稳可能会影响到中国政局,因而主张美国对中国予以干预。其实,美国对台湾的野心并非始自“二二八事件”。邓小平1986年9月2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称:对于台湾问题,“美国历来是介入的”。美国自发现台湾之日起就对台湾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军方就有占领台湾的构想。美国军人佩里曾认为占领台湾有利于扩展美国的统治和实力,直到“牢牢地控制太平洋诸岛”。1942年8月,由美国《幸福》、《时代》、《生活》三大杂志编辑部共同组织所谓“关于战略和平方案问题研究委员会”印发了一本题为《太平洋关系》的小册子,其中写道:应建立一条从夏威夷向西,经过中途岛、威克岛、关岛、南太平洋各岛屿,至台湾、琉球与小笠原群岛等各战略要点的横越太平洋的防御地带,由国际共管。”文中还宣称:“台湾岛上之日本财产,应由国际行政当局接收。”此说是赤luǒluǒ的“台湾国际共管论”。美国之所以没有实施这一构想,主要是因为在战争条件下,美国还需要中国。“二二八事件”使美国人又找到了干涉台湾的契机。 1950年朝鲜战争bào发,杜鲁门把台湾列入防线中,图为美军统帅克拉克在离台前,宋美龄前往送机。 1947年3月3日,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向华盛顿建议,用联合国名义进行直接干涉,同时向中国政府保证,待有了一个“负责的中国政府”后再归还中国。同年5月26日,刚卸任的美国驻台副领事乔治克尔向国务院远东司递jiāo了一份备忘录,宣称台湾混乱的局面继续下去,对美国不利,为了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台湾几次置于联合国或美国监督之下。同年8月,美国特使魏德迈在使华过程中曾到台湾进行考察,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称:台湾人民热情盼望从日本枷锁下得到解放,但是guó mín dǎng的统治造成了敌对情绪,现在有“迹象表明台湾人对美国监护或联合国托管是会接受的”。由此可见,美国人调整对台政策是从“二二八事件”开始的。由于美国还支持蒋介石与中共打内战,故“台湾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说”并未公开化,只是在其内部有所考量。美国对台政策的真正转变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结果日渐明朗化的时刻。二是美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权有可能被共产党取得。1948年秋冬之季,三大战役相继展开,中国战场形势日渐明朗,guó mín dǎng丢失大陆政权已经成为必然。为了推卸战争失败的责任,此刻,美国政府一方面考虑从中国大陆“脱身”,一方面开始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说。1948年9月,由美国政策设计司主任乔治凯南制订出第一份全面阐述弃蒋脱身政策的文PPS39,后来正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NSC34)。1949年2月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这一文件。这一文件宣称:“继续仅仅对蒋介石承担义务”,“不是一种好的外jiāo”,在现时中国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有改变航向的自由,或者甚至抛锚停泊,直到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后经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美国国务院于1949年8月公布了大量有关对华政策的文件,汇集成《美国与中国着重于1944至1949年时期》,即著名的美、中关系《白皮书》。这些文件的主旨说明guó mín dǎng在中国大陆失败是自身腐败无能所致,而不是由于美国政策的失误。后经杜鲁门批准,对台湾暂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手段不让共产党取得台湾”。为使上述目标得以实现,美国政府又抛出了种种分离台湾的方案。方案一:设法阻止蒋介石来台。当然这是美国的一厢情愿。方案二,美国希冀通过在台培植亲美人士取蒋而代之。美国当时意属亲美派孙立人与吴国桢。方案三,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与“联合国托管说”。朝鲜战争bào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6月27日的声明中,无理地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的约定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在杜鲁门的声明中,《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归属的法律效力不复存在了,中国收回台湾主权的事实也被剥夺了,而且有权决定台湾未来地位的,只能是美国或联合国。对于改变台湾地位的xìng质,美国学者与西方领导人作如下辩解:一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具有约束力;二是“情势变迁”;三是中国接收台湾并非取得主权;四是对日和约决定台湾地位;五是联合国考虑台湾归属。这些说法明目张胆地破坏了国际准则。当然这些说法自然不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其中包括了退守台湾的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集团。当上述政策很难实现时,美国人不惜出兵台湾进行分裂活动。 --------------- 美国分裂中国的意图(2) --------------- 第二,武力入侵台湾。朝鲜战争bào发后,由于战争触及到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总统杜鲁门于6月27日发表了武装干涉朝鲜与台湾事务的声明。杜鲁门的“六二七声明”表明美国已经断然改变对台湾的“袖手”政策,从弃蒋再度走向扶蒋。当然,杜鲁门改变对台政策也是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反对放弃台湾压力的结果。朝鲜战争bào发前,美国军方多次提出建议,主张推翻杜鲁门“一五”声明的政策,尽一切力量保住台湾。理由就是“共产中国已经在苏联的掌控之下”,要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就必须确保台湾为“非共产党统治。”持这一观点的人除了国防部长约翰逊之外,就是日本占领区司令麦克阿瑟。在麦氏看来,台湾是从阿留申到菲律宾的美国远东防线不可分割的部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如果发生战争,美国在该地区作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将台湾留在“友好”的或“中立”的政权手中。他宣称“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的台湾就好比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站,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战略极为理想。同时还可以把美国在冲绳或菲律宾的部队的反攻行动完全将死”。麦氏提出全新考虑台湾的地位问题,认为“台湾最终的命运无疑取决于美国”。美国会中的反对派、国务院中的腊斯克与顾问杜勒斯均主张推翻杜鲁门的“一五”声明。当朝鲜战争突发后,杜鲁门就不能不考虑军方意见与反对派的意见,其结果就是美国武装占领台湾。美国一位学者对于杜鲁门声明评论道:“杜鲁门政府正好陷入了他本来力图避免的境地和蒋介石政权拴在一起了。”正是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bào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弃蒋”改为“再度扶蒋”,从而增强了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对抗大陆的砝码,使两岸对峙格局变得更为复杂与严峻。 第三,为长期占领台湾“合法”化不惜与台湾当局签约。1954年12月2日,叶公超与杜勒斯在华盛顿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对于台、美签约,各方反应不一,台湾当局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有了美国的保护,自然是“满意”,蒋介石还给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感谢信。日本官方认为“条约使远东形势大为明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宣称“条约”“是为了对付危及条约区域的安全的武装进攻的威胁的”,它“将成为美国同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国家已经缔结的各种集体防御条约所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中的另一环节”,是“构成西太平洋自由国家人民抵御共产党侵略的中心体制”。苏联《真理报》则于12月10日发表署名文章称:此一条约“企图使美国对中国领土上台湾岛的武装占领合法化”。苏联外jiāo部对此还发表明称:该“侵略条约”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中国政府认为此条约表明“美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的战争。”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获得了美国在军事与政治的庇护,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海峡两岸的军事、政治对峙,最终使台湾问题得以形成。 第四,鼓吹“划峡而治”yīn谋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裂出去,是美国的既定方针,搞“两个中国”是他们惯用的伎俩。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推行“两个中国”政策更是不遗余力。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重提“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并于1954年9月3日pào击金门。尽管pào击金门规模不大,但被西方媒体称之为“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判这是中共“试探美国意图”的行动,如果美国示弱,中共就会将攻击规模扩大,如果美国卷入这场冲突,中国就有了攻击美国的宣传材料。9月8日、12日美国政府讨论台湾海峡局势时,军方人士多数主张介入台海危机。但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不能因为这些沿海岛屿而卷入一场大的战争,但也不能公开表示放弃沿海岛屿。杜勒斯则认为美国在金、马问题上处在了“极端进退维谷的境地”。艾森豪威尔之所以不同意军方意见,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金门、马祖本身没那么重要,最主要的是他怕台湾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集团借金、马拉美国下水。他还知道美国的盟友不会在金、马问题上支持美国的立场。有鉴于此,美国接受英国建议,由新西兰出面,与大陆当局进行谈判“停火”问题。美国的意图是摆脱困境,通过谈判“达到大陆与台湾之间永久停止敌对状态”。受《共同防御条约》限制,加之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一江山岛,美国政府开始认真考虑对中国大陆沿海岛屿的政策。艾森豪威尔1月24日向国会提出的特别咨文中称,中共攻克一江山岛是夺取台湾的前奏,如果让中共占领台、澎就等于在美国及其他自由国家在西太平洋安全的岛屿链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美国国会众、参两院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福摩萨决议案》,授权艾森豪威尔在他认为必要时迅速和有效地为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密切有关的地点”使用美国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新西兰的“停火”方案也被抛出。很显然,艾森豪威尔的国情咨文与美国国会议案是战争咨文与方案,是用武力与恐吓制造“两个中国”。“停火”说实际上也是一个yīn谋,那就是把属于中国内政的事情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这是要造成“两个中国”,“要割裂中国的领土”。此时,杜勒斯则与军方共同鼓吹以核武器对付中国,此项建议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赞同。1955年3月8日,杜勒斯将上述决定公之于众。但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发出这样的威胁是很危险的事,故在3月11日国家安全会议上宣称美国目前不应直接卷入台湾海峡事态。如果往后事态的发展使美国直接卷入,那也只能使用常规武器,万不得已要使用核武器,美国必须事先通知欧洲盟国。艾氏的解说等于排除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xìng。 --------------- 美国分裂中国的意图(3) --------------- 第一次“台海危机”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企图依然是使台、澎与大陆分离永久化,制造“两个中国”局面。美国的意图是加强台湾防卫,但力主撤出金门马祖。1958年“八二三”pào战前夕,美国在金、马等问题上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发生意见分歧,杜氏认为金、马地位至关重要,美国有义务帮助蒋介石保卫金、马,艾氏则认为金、马地位没什么战略价值,美国没有义务保卫金、马。“八二三”pào战发生后,美国政府对台海局势迅速做出反应,艾森豪威尔在坚持上述意见同时,决定增兵台湾海峡,同时派军舰为guó mín dǎng军舰护航。9月30日,杜勒斯在答记者问时,为使台湾当局对美国的意图更为明了,他明确无误地宣称:“我们没有保卫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美国认为“作为在攻击下的退却而撤退不是一个明智的步骤,因为这大概会对其他国家人民、其他国家而且事实上对福岛屿上保持这批为数不少的部队就是愚蠢的”,“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杜勒斯之说完全道出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即以从金门、马祖撤退来换取中国政府的“停火”和不使用武力,从而在台湾海峡之间,确立一条永久的分界线,达到“划峡而治”,永远分裂中国的目的。 --------------- “台独”分子的大本营(1) --------------- 在当今世界上,对台湾最关心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就是日本。日本之所以成为“台独”分子最早活动的大本营,依笔者研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日本梦想控制台湾,使台湾成为其侵略中国大陆的跳板与掠夺原料的产地。日本同中国是近邻,在战略上,日本始终将中国作为它最大的对手,它和台湾均属海岛,在太平洋岛链中均具有战略价值。因此,日本始终梦想控制台湾,既可减轻来自中国大陆的威胁,又可使其成为侵略中国的跳板,还可以借此向东南亚扩张。 第二,日本对台湾仍贼心不死,战后唆使和支持一部分受日本侵略者笼络、异化的民族败类,从事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台独”活动。“台独”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追根溯源,“台独”最早起源于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之后,当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诏书时,日本军方的主战派很难接受日本投降的事实,他们不甘心失败,不愿白白地把既得的台湾“拱手相让,”主张力保台湾,其手法就是策动“台湾独立”。当时,驻台日军参谋长谏山及中层军官中宫牾郎、牧泽义夫少佐等少壮派狂热军人,勾结台湾少数士绅与民族败类林熊祥、许丙之流,在台北的“太和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台湾独立统治运动”,拒不接受天皇的投降诏书,并宣称该诏书是假的。他们妄图以台湾残存的40万日军做后盾,在中国政府接管台湾之前,宣布“台湾独立”将台湾分裂出中国,维持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他们还妄图叫嚣要把台湾变成“第二满洲国”。作为日本帝国有朝一日再次复出的基地。然而由日本台湾总督兼驻台日军司令安腾利吉害怕台湾同胞与登岛作战部队里应外合,更对台湾民众缺乏自信,故反对上述举动。而且大多数驻台日军将领大多都服从安腾利吉的指挥,再加上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消息证实天皇确实签发了投降诏书,因而使“台湾独立自治运动”与“第二满洲国”计划最终流产。 日本在台湾的这“最后一搏”虽然昙花一现,但它却开“台独”历史之先河,标志着“台湾独立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日本在赤luǒluǒ的军事占领手段一时再难施展之际,支持“台独”成为其不选之道。由于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国内政治经济及国际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只能以民间的名义支持“台独”。其形式主要是培植“台独”代理人、资助“台独”组织和“台独”分子。如“台湾青年社”首领、“台独”代表作之一《台湾苦闷的历史》的作者王育德就是日本人一手扶植起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日本人还亲自参加“台独”活动,成为“台独”力量中的“外籍军团”。1949年初,“台独”分子廖文毅将“台湾再解放同盟”从香港迁往日本东京,日本遂成为“台独”分子活动的大本营,在日本政界要人的资助下,该“台独”组织一度号称有数千名会员。 廖文毅抵日之初,还念念不忘他的美国主子,1949年5月,廖向美国情报员狄克塞德呈递了一份183页的《台湾发言》。该发言比较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台独”理念。廖文毅认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提出了“台湾民族主义”、“台湾民族论”等“台独”主张。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那又是什么人呢?廖文毅宣称台湾人是中国西班牙、荷兰、高山族和日本的混血杂种,台湾历史上的“明郑时期”、“清朝”、“guó mín dǎng中国”时期均为外来势力“殖民”统治台湾的历史与荷兰、西班牙、日本的统治无异,台湾人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民族的台湾民族。廖氏还美化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他说:日本人“成功地使台湾人和中国人分离,使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得以在此一时期获得,并使台湾呼吸了现代文明,使台湾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中国在台统治””。廖氏的“台独”理念成为后来史明的《台湾人四百年史》主张的理论基础。 1950年2月,廖文毅联合在日本行医的吴振南等多数台湾出生的人,在东京成立了“台湾民主独立党”,廖自任主席。该党宣称反蒋、fǎn gòng、亲日,主张台湾先在联合国托管下实行高度自治,进而建立独立、中立的“台湾国”。这是第一个“台独”政党。 1955年9月1日,廖文毅纠集在日本的“台湾民主独立党”、“台湾自由独立党”、“台湾公会”、“台湾共和党”等“台独”团体,在东京宣告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国民议会”,廖文毅当选为“议会主席”。该会还草拟了“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组织条例”。翌年2月28日,廖文毅之流借纪念“二二八起义”9周年之机,在日本右翼团体“日台协会”和财阀左贺三千雄的强力支持下,宣告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廖自封为“大统领”(即“总统”),吴振南任“副统领”(即“副总统”),“临时政府”使用日本昭和纪年。“国旗”为加上月亮的日本太阳旗,集会须讲日本话,唱日本歌。此举充分表明日本是绝对不会放弃台湾的,他们是“台独”活动的坚决支持者。 --------------- “台独”分子的大本营(2) --------------- 与此同时,日本还帮助“台独”分子王育德用日文撰写的《苦闷的台湾》一书予以出版。该书从台湾地名由来,记述了荷兰人统治台湾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日本人对台湾的统治。由于书中对日本统治台湾大唱赞歌,故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大肆吹捧,在日本的发行量超过4万册。此后,廖文毅继续鼓吹“台独”理念,进一步完善其“台独”理论体系。他先后抛出《台湾民本主义》一书和《告台湾八百万同胞宣言》。在书中和宣言中,廖文毅首先提出了实现“台湾独立”的三种途径:其一是就台湾前途举行公民投票;其二是大陆出兵台湾,guó mín dǎng政权接近崩溃之际美国出兵占领台湾,支持台湾人独立;其三是台湾人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斗争,夺取台湾岛。他还宣称台湾问题“必须依照民族自决原则,以国际协会所保障的台湾民族的、自由的和独立的台湾来解决”,并要求“在中立国监视下的台湾共和国国民议会的自由选举”,制定“台湾共和国宪法”,继而“实行共和国大统领的自由选举”。 日本支持“台独”的又一例证是对“台独”分子史明的支持。早在1949年,史明曾在台湾组织“台湾独立武装部队”,企图同guó mín dǎng展开武装斗争,后因事情败露亡命日本。60年代初,史明在日本开始搞“台独”活动,先后策划成立了“台湾公会”、“台湾独立会”。1961年,史明用日文撰写了《台湾人四百年史》,该书大力宣扬“台独”主张,成为“台独”的理论著作之一。 史明在该书序言中首先无中生有地将台湾人定位于一个单独的民族,在这个预设的错误前提下,史明论证说,在台湾与中国大陆相隔绝的地理条件下,经过三百年的殖民地xìng的社会发展与反殖民地斗争的结果,“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了日据时代,台湾社会与台湾人大体上已超越(克服、扬弃)了这些跟中国相同的血缘、文化关系,并在与中国不同范畴的社会基础上,发展为一个单独、唯一的台湾民族。”台湾民族形成之后,便开始反对中国在内的外来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至此,史明将“台独”运动的xìng质归结为“民族解放运动”,从而为其“台独”活动找到了理论根据。史明还创办了《台湾独立月刊》,进步宣称“台独”主张。史明的活动均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表达欢迎之意。 60年代后,在日本的“台独”势力因意见分歧与权力之争而发生内讧与分歧。王育德等人另起炉灶,将“台湾青年社”更名为“台湾青年会”与廖文毅分道扬镳。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集团乘机分化“台独”势力,不少guó mín dǎng特工人员打入廖文毅的“台独”组织进行分化,最终迫使廖文毅于1965年宣布放弃“台独”立场,解散“台独”组织,返台参加“三民主义建设”。其又有一批“台独”分子被guó mín dǎng策反成功。至60年代末,日本右翼势力扶植的“台独”势力日渐衰落,日本企图通过培植“台独”代理人来实现霸占台湾的梦想最终以破灭而告终。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制造“两个中国”政策。1952年到1972年间,共经历了六届内阁,其中有三届内阁即鸠山、石桥、池田内阁,不愿追随美国采取敌视和遏制中国的对华政策,主张“自主外jiāo,促进中日民间jiāo流,逐渐实现中日邦jiāo正常化”。而另外三届内阁吉田茂、岸信介与佐腾荣作内阁则极力追随美国的敌视与遏制中国的政策,吉田茂开“两个中国”政策之先河,岸信介与佐藤荣作则露骨鼓吹“两个中国”,极端仇视中国,破坏中日关系,逆历史潮流而动。 岸信介于1957年2月出任日本首相。上台前岸信介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刽子手。战后他作为甲级战犯被关押在巢鸭监狱,后被日本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所释放。1952年他再度跃上政治舞台,先后任日本民主党和自民党干事长,一贯主张修改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加强同美国的关系,主张封锁、敌视中国,鼎力支持台湾,号称日本台湾帮的鼻祖。一个甲级战犯竟能登上日本首相的宝座,这在战后日本史和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除美国支持外,就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 1957年6月19日,上台不到半年的岸信介就出访美国。岸信介在美国国会及其他场合的演讲中,在强调同美国发展关系的同时,大谈特谈共产主义的威胁来自中国。访美之前,他还到台湾“访问”,宣称“中国大陆现在处于共产主义的统治之下”,日本作为自由主义的一员,“绝不采取容共或中立的立场”。他对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的处境甚表同情,强调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他还表示“如果能恢复大陆的话,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在对华政策上,岸信介是典型的“两个中国”政策。一方面,岸信介以联合国的决议以及与台湾当局有正式“外jiāo关系”为借口,采取不承认中国政府的立场,但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同中国进行贸易jiāo往,与此同时,他又希望在保持同台湾“外jiāo关系”的同时,打开与大陆的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企图使联合国同时保持“台湾席位”和中国席位。探究岸信介的“两个中国”政策,原因有二:第一,他要进一步完善吉田茂的“两个中国”政策,在岸信介看来,吉田茂同台湾当局签订的台、日“和约”只是解决了日本同台湾的关系问题,没有解决同中国大陆的关系问题,他要将同大陆关系予以解决。第二,出于日本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岸信介为显示日本的独立xìng,他认为对华政策上不能与美国完全雷同。他认为美国不了解亚洲实情,尤其看不到共产主义对亚洲的威胁。在对华政策上,岸信介认为要利用中国经济困难与之加强贸易往来,将中国从苏联共产义阵营拉回自由世界来。他主张尽快造成“两个中国”局面,以确保日本安全和经济利益。 --------------- “台独”分子的大本营(3) --------------- 岸信介不仅在理论上鼓吹“两个中国”主张,而且还将其主张付诸实践。当1957年5月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会的延长期届满,中日之间开始进入第四次贸易协定谈判时,中国政府提出双方应设立民间贸易代表部机构,代表应享受准外jiāo官待遇,具有悬挂国旗的权利。岸信介为了缓解财界和在野党的不满,遂策划通过签署第四次贸易协定,允许中国以准官方机构进入日本,造成既有台湾正式的外jiāo关系又与中国大陆jiāo往的“两个中国”的局面。1958年3月,中日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在北京签署。此事引起蒋介石集团的极大不满。台湾当局通过“驻日使馆”警告日本政府,如允许中国大陆悬挂国旗即是制造“两个中国”,后果是危险的。开始,岸信介政府不为之所动,坚持中日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规定。台湾当局立场强硬,宣称如果日本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台湾当局就与之断绝“外jiāo”关系。台湾当局的高压政策并没有使岸信介退缩,最终台湾当局请出后台老板美国政府出面调停,岸信介被迫向台湾当局让步。此事严重挫伤了中日民间贸易往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判。岸信介鼓吹的“两个中国”政策遂之宣告破产。“两个中国”政策之所以破产,主要是岸信介本人错误地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与台湾当局对“两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态度。当然,美国态度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xìng的作用。 岸信介下台后,池田勇人出任首相。上台伊始,池田便宣称“对中共的政策,未必与美国采取同样的态度”。在池田执政的4年多时间里,中日双方都在外jiāo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中日两国的民间jiāo流完全恢复,并取得明显的发展与进步。然而遗憾的是,1964年11月初,池田首相因病辞职。接替池田出任首相的是岸信介的胞弟佐滕荣作。佐滕是吉田的学生,所以一上台就鼓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佐滕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在中国有两个国家,他们一开口就说只有一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能说两个中国吗,那才是干涉内政呢”。显然,佐滕完全继承他的老师吉田的衣钵,沿着其胞兄岸信介的“两个中国”政策道路走下去。关于此点可以从下列事实中得到说明: 1965年11月21日,日本国会通过了《日韩基本条约》。此一条约是对准中国的,它的通过标志着佐滕政权复活军国主义的开始。1967年9月7日至9日,佐滕“访问”台湾,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这是佐滕政府追随美国,制造“两个中国”yīn谋的突出表现,是实现东条英机“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重要步骤。1969年11月,佐滕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公报,公报显示出日本对朝鲜半岛与台湾地区具有很大的野心,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确实复活。佐滕的立场与政策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抨击,而且也遭到在野党的攻击,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与田中角荣上台,佐滕的“两个中国”政策最终宣告破产。 --------------- “台独”活动及特点(1) --------------- 第一,战后“台独”重心在海外。“台独”活动虽然产生于台湾岛内,但80年代中期以前,“台独”势力的活动中心始终在海外。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台湾岛内要求使台湾从中国大陆分离出去的政治活动分子,被称为“台独”分子。在台湾最早从事“台独”活动的是在台的日本军人与部分民族败类林熊祥、许丙之流相结合的“怪胎”。guó mín dǎng接收台湾后,破获了林、许的“台独”组织,1947年,林、许被以“共同yīn谋窃据国土罪”判刑。 此间,接受过美国培训并被美国收买、利用的廖文毅返台后秉其美国主子之旨意,在台湾抛出“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应把台湾jiāo美国托管”等谬论。1946年9月,廖文毅与其兄廖文奎创办了《台湾杂志》,通过杂志,廖氏兄弟向国际社会散布“台独”诉求,提出“联省自治成立中国联邦”等政治主张。“二二八事件”时,廖文毅乘机从事“台独”活动。当guó mín dǎng军登岛镇压bào dòng之时,廖文毅迅即逃往上海。 1947年8月,廖文毅向准备去台湾考察的美国特使魏德迈递jiāo了一份《处理台湾问题意见书》。书中对美国人提出八项要求: 第一,大西洋宪章亦应实施台湾; 第二,准许台湾人派遣代表出席日本和约会议,并赋予发言权; 第三,台湾的归属问题应在对日和约上重新讨论,但必须尊重台湾人的意志,举行公民投票决定; 第四,在举行公民投票前,应准许台湾人脱离中国,而暂时置于“联合国托治理事会”管理之下; 第五、“联合国托治理事会”管理台湾,最长不超过5年; 第六,托管期结束3个月前,应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仍属脱离中国,或属他国或完全独立; 第七,倘或公民投票结果仍要属于中国的时候,必须与中国政府签约,在宪法上保障台湾为一自治领地区,台湾必须有独立建军的权利,中国军队不得去往台湾; 第八,倘或公民投票的结果,台湾要求独立的时候,“联合国托治理事会”的在台机构应立即退出台湾而使台湾成为永久中立国,以避免将来战祸。王晓波:《走出台湾历史的yīn影》,第13页,台湾帕米尔书店1986年版。 廖文毅的八项建议成为后来魏德迈向美国政府报告的“台湾人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和联合国托管的依据”。这是廖文毅与美勾结的最好证据。 同月,廖文毅与其兄廖文奎纠集若干台湾人士,在上海成立了“台湾再解放联盟”,提出五点基本主张: 一是处理台湾应与处理朝鲜完全相同,台湾成为“独立国”一事,应获得美国的援助。 二是联合国应调查中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收台湾以来的处置不当处。 三是台湾人民系混血种,与其任何邻近国家并无必然联系。 四是台湾在日本人手中备受折磨,故应出席对日和会。 五是决定台湾前途的民主方法为联合国监督举行公民投票。黄嘉树:《台湾能独立吗透视台独》,第16-17页,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版。 1947年9月,廖文毅害怕guó mín dǎng追捕,遂从上海逃往香港。在港期间,廖文毅等人于1948年5月成立了“台湾民众联盟”。该机构就其xìng质而言也是个“台独”组织,其章程的第一条就是“推翻蒋政权在台的反动统治,建立代表台湾各阶层人民利益的民主独立政府,待整个中国政治确已走上民主轨道之时,依人民投票以联邦之一单位加入中国民主联邦。”黄嘉树:《台湾能独立吗透视台独》,第17页。 1948年9月1日,廖文毅在香港以“台湾再解放同盟”的名义向联合国递jiāo“第一号请愿书”,要求台湾由联合国“托管”为“独立”。此后,廖文毅还向麦克阿瑟、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等人,继续阐述他的“托管”说与“台独”理论。由于廖文毅等“台独”分子进行公开的分裂活动,遭到一切有良知的香港人士的强烈反对,廖文毅之流害怕民众举报到guó mín dǎng情报部门,遂挟“台湾再解放联盟”和“台湾民众联盟”总部逃往日本。从1949年至60年初“台独”的大本营一直在日本。 进入60年代以后,“台独”活动重心由东京移往美国。“台独”重心由日本移往美国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日本的“台独”组织日渐被guó mín dǎng情报部门瓦解,“台独”组织凋零,在日本很难再成气候;另一方面美国是战后老大,特别看重台湾的战略价值。当美国制造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说”与“划峡而治”yīn谋被挫败后,也企图寻求代理人来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当“台独”分子在日本很难开展活动之时,美国对“台独”分子的包庇与放纵政策自然使美国在60年代至70年代成为“台独”分子的活动中心。 --------------- “台独”活动及特点(2) --------------- 早在50年代后期,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台独”组织。1956年1月,一些在美国费城留学的中国台湾学生林荣勋、陈以德、李天福等10余人在费城成立了北美洲第一个“台独”团体“台湾人的自由台湾”。该组织属于松散的协会xìng质,没有章程,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与纪律,其主要任务除了议论时政、秘密印发“台独”传单之外,就是接受“台独”分子廖文毅的委托担任的联合国游说的任务。因“台独”主张不为多数台湾留美学生赞同,故他们宣传“台独“活动是在地下进行的,其结果被美国情报部门所发现,美国政府要该“台独”组织进行登记,否则予以取缔,林荣勋等人只好解散了“台湾人的自由台湾”。 1958年1月,林荣勋等人又以“台湾人的自由台湾”为基础成立了“台湾独立联盟”。该组织与过去组织相比,虽都属于秘密组织,但这次却有明确的“台独”目标。“台湾独立联盟”为扩大“台独”主张宣传,还创办了两个散文杂志:《美丽岛》与《台湾通讯》。该组织成立后,明定两项任务:一是向美国人特别是向美国国会和联合国诉求“台湾人民独立的愿望”;二是通过向台湾留学生宣传,以期引起尽量多的台籍青年参与运动。黄嘉树:《台湾能独立吗剖析台独》,第50页。“台独联盟”在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的宣传活动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关注的同时,他们还在美国纽约举行公开的示威yóu xing,以营造声势。1961年2月28日,陈以德以“台湾独立联盟”主席身份在美国纽约召开记者会,公开宣布“台独”主张。美国与台湾当局建立有所谓的“外jiāo”关系,但美国却对“台独”在美公开活动根本不予制止,其结果不仅使美国继日本之后成为“台独”活动中心,而且由于美国的纵容政策,还导致海外特别是北美洲地区的“台独”势力最终走向了联合。 1965年3月,以周斌明、简金生为首的台湾留学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组成了“台湾问题研究会”。这是继“台湾独立联盟”之后的第二大“台独”组织。同年10月,“台独”分子企图整合“台独”组织,在麦迪逊召开“留美台湾同胞结盟大会”,但因时机不成熟,整合未能成功。1966年6月,“台独”分子再度召开“留美台湾同胞结盟大会”第二次大会。这次会议达成初步统一,宣布成立“全美台湾独立联盟”。该联盟的最高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执委会主席由陈以德担任。该联盟成立后,继续出版宣传“台独”的刊物《台湾通讯》,还创办了《台湾青年》,全面鼓吹“台独”理念与“自决”论调。 随着“台独”势力在美国的猖獗活动,也影响和助长了其他地区的“台独”活动的发展。加拿大及欧洲等地相继出现了“台独”组织与“台独”活动。进入70年代之后,以“台独”之父著称的彭明敏秘密逃出台湾,赴瑞典申请政治避难。此前,“全球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简称“台独联盟”)于1970年1月15日在美国成立,号称有五大“台独”组织参加,该盟第一任主席是蔡同荣。蔡同荣生于1935年6月,台湾嘉义县人。他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法律系。后留学美国,获美国田纳西大学政治学硕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博士。1967年任纽约市立大学梅德加埃弗斯学院政治学教授。同年在美国创立“全美独立建国联盟”,翌年升该盟主席。1970年出任首届“台独联盟”主席,此职是他宣传鼓吹“台独”主张的必然结果。后因他长期从事“台独”活动,台湾当局禁止他入岛。直到李登辉“执政”后,他才于1990年返台。返台后他成为民进党的重要骨干,极力鼓吹公民投票台湾前途,是一个典型的“台独”分子。蔡同荣之后是另一个“台独”分子张灿接任该盟主席,他主持“台独联盟”长达20年之久。张灿1936年3月生于台南市,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1965年荣获美国莱斯大学化工博士,后留美工作。在美协助蔡同荣创建“台湾独立建国联盟”,1970年任该机构副主席,后接替蔡同荣任主席。1991年张氏返台被捕入狱,1992年被判刑10年,1993年又宣布其无罪被释放。1997年至2001年居然当上了台南市长。他曾著有《台湾建国蓝图概略》、《台湾建国白皮书》等,是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台独”分子。彭明敏很快加入“台独联盟”,成为在美“台独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彭明敏在美期间,在美国的庇护下,极力鼓吹“台湾命运共同体意识”、“驱除外来势力”、“抵制中国侵略”、“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未来应由台湾人自由决定”等“台独新理论”。这些新的“台独”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台独”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三个“台独”巨头齐聚美国,致使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台独”中心。 --------------- “台独”活动及特点(3) --------------- “台独联盟”是一个“轻理论、重行动”的团体,主张用暴力实现“台湾独立”,把打击台湾蒋介石政权列为首要工作。就在该盟成立3个月后,恰逢台湾“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访问美国。“台独”联盟死硬分子黄文雄、黄晴美、郑自财和赖文雄于蒋经国抵美之前就制定了qiāng杀蒋经国计划。“台独”分子认为:没有蒋经国的台湾将面临继承人的危机,那将是“台独”分子翻身的绝好时机。4月24日中午,蒋经国在前往布拉隆酒店赴宴时,在酒店门前遭到黄文雄、郑自财qiāng击,幸好未打中。此一事件引起美国媒体关注,也使台湾当局虚惊了一场。由于美国对“台独”实行庇护与纵容政策,致使黄文雄与郑自财均由“台独联盟”保释。“台独联盟”通过一系列的恐怖事件,使其声势进一步壮大,成为海外最大的“台独”组织,从而进一步主导了海外的“台独”运动。 第二,“台独”活动主要在地下展开。“台独”最早在台湾岛内出现,后重心移至日本和美国。由于台湾当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对“台独”活动与亲共活动均实行坚决的镇压,故“台独”活动在这一时期主要特点表现为地下秘密活动。一是秘密串联,组织地下机构;二是进行“台独”宣传,并展开“台独”地下活动。上述地下组织与活动均受到台湾当局的严厉打击,关于此点下面将做详细阐述。 第三,发表“独立宣言”,制造恐怖事件。60年代在岛内影响最大的“台独”事件莫过于彭明敏的“台湾人民自救宣言”案。 彭明敏号称“台独之父”,1923年8月他出生于台湾高雄县。1945年肄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科,1948年毕业于台大政治系。后留学加拿大与法国,先后获硕、博士学位。1954年回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1957年被聘为教授,1961年出任政治系主任。1963年彭明敏当选台湾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此间他曾受到蒋介石的亲自召见,guó mín dǎng也有意培养他,但他拒绝加入guó mín dǎng,反而走上了与guó mín dǎng为敌,主张“台独”的道路。 1964年9月,彭明敏与其学生谢聪敏、魏廷朝拟定一份2800字的《台湾人民自救宣言》。宣言提出八项主张、三个目标和八点原则。八项主张的内涵为:世界必须承认一个中国和一个台湾,因为“一个中国、一个台湾早已是铁一般的事实!……国家只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任何处境相同、利害一致的人们都可以组成一个国家。10余年来,台湾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国家。”彭明敏宣称“反攻大陆”绝不可能,“反攻大陆”是延续guó mín dǎng统治的借口,台湾人既“不愿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甘心蒋介石的毁灭”,台湾人要进行“自救运动”,“摧毁蒋介石的非法政权,建设民主自由、管理繁荣的社会”。彭明敏提出的三大目标是:推翻guó mín dǎng政权,“建设新的国家、成立新政府”;“制订新宪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以自由世界的一分子,重新加入联合国,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邦jiāo”。八点原则为:遵循民主原则,由普选产生“国家元首”;集会、结社、言论自由,实行政党政治;消灭文官制度;保障司法独立;废止特务制度;通信、迁徙、旅行自由;裁减军队。宣言最后呼吁全体台湾人民“摧毁蒋介石的篡改,建设我们的自由国土。”《彭明敏回忆录》,第129页。 进入70年代之后,岛内“台独”势力受着美国“台独”势力提出的“暴力革命的行动落实到岛内”口号的影响,在岛内发动了多起暴力事件,诸如1970年10月12日,台南市美国驻台新闻处被zhà;1971年2月5日台北市美国一银行被zhà;1976年1月6日,高雄市变电所遭zhà;1976年10月10日,台湾“省主席”谢东闵被“台独”分子所寄邮包zhà伤。所有这些bàozhà事件都是“台独”分子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上述事件是bàozhà成功的,还有些“台独”分子到美国接受“都市游战法”训练,有的跑到日本接受军事培训,有的直接受美国“台独”分子领导,准备进行bàozhà时被侦破。上述恐怖事件显示了“台独”势力猖獗和穷凶极恶的一面,也显示出guó mín dǎng当局对待“台独”活动的铁腕政策。美国的庇护与纵容“台独”政策鼓舞了岛内外“台独”分子,特别是一些带有极端思想的高级知识分子,成立“台独”组织,发动各阶层台籍人士,进行各种形式的“台独”活动,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制造各种恐怖事件。由于岛内绝大多数民众反对暴力与恐怖事件,故岛内“台独”势力在50至60年代,甚至70年代中期前,并未能成气候。 --------------- 反“台独”的斗争(1) --------------- 对于岛内外各种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蒋介石集团均采取了坚决的打击政策与反对立场。 第一,全力挫败美国与日本分裂势力分裂台湾的企图。 1955年2月14日,蒋介石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批驳“两个中国”的谬论。 对于美国分裂中国的yīn谋与策动新西兰制造“停火”说,台湾当局出于固有的民族主义立场,多次予以抨击,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早在1947年美国制造分离台湾的yīn谋时,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就曾奉蒋介石之命,以强烈措词驳斥分裂台湾的企图,迫使美国驻台湾总领事克lún茨匆忙举行记者会予以辟谣。对于1949年中期美国制造的种种分离中国的方案,蒋介石当时均予以坚决抵制。据蒋经国日记记载:“英美恐我不能固守台湾,为共军夺取而入于俄国势力范围,使其南太平洋岛防线发生缺口,亟谋由我jiāo还美国管理。”蒋认为“对美应有坚决表示,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尽我国民天职,绝不能jiāo归盟国。”1949年6月20日,蒋介石再度向美国及麦克阿瑟表明对“联合国托管”说与各种分离台湾方案的态度与立场:“台湾移归盟国或联合国暂管之拟议,实际为中国政府无法接受之办法,因为此种办法,违反中国国民心理,尤以中正本人自开罗会议争回台、澎一贯努力与立场,根本相反。”《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辑第628页。 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后,当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带着美国“沿海岛屿停火”计划抵达台北jiāo给蒋介石时,蒋警告说:如果他本人同意新西兰的“停火”建议,将无法在岛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允许安理会讨论这一建议,还会导致联合国讨论中国的代表权问题。后来,蒋作了妥协,提出尽快缔结台、美《共同防御条约》,而且缔约时间应在新西兰提出议案之前,才能减轻其所造成的伤害。台、美《共同防御条约》虽然签了字,但“停火”在台湾当局看来,实等于要其放弃“反攻”,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平道路,这对于台湾当局的打击远比丢失沿海若干岛屿要严重得多。为此,台湾当局开始强烈谴责美国的行为。1955年2月5日,台湾当局驻联大“代表”蒋廷黻在纽约谴责“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谬论。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116页,台湾《中华日报》社1981年版。2月8日,蒋介石在台北讲述国际形势时,宣称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人割裂”。他指责在外岛“停火”是“别有yīn谋”,鼓吹“两个中国”“荒谬绝lún”。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4215页。蒋还大骂英国等国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的“自私自利者”。同月14日,蒋介石为大陈撤退举行答记者问时再度抨击“停火”与“两个中国”主张,宣称联合国须先“对侵略者施行制裁,非与之商谈停火”同时宣称确保金、马,“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882页。3月3日,蒋介石在中国guó mín dǎng七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抨击“停火”说与“两个中国”的谬论,并提出恪守的三项方针:(1)“自大陆撤退以后,其他外围岛屿绝对不再撤退一步”。“即使美国不来协防金、马各岛,我们也要抱定决心,独立作战到底。”(2)“‘两个中国’的荒谬说法,我们要绝对予以打消;”(3)“我们目前当然仍要继续支持联合国,坚决反对任何秘密形式的外jiāo活动,并绝不与共匪同席,辩论任何国际问题。”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第2453页。蒋介石称今后国际间发生任何恶劣形势,都要坚持这三项方针。 3月18日,蒋介石对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果夫称:“联合国做停火之安排”,就是要牺牲台湾的外岛,“对侵略者低头”。此一建议是“荒谬的”、“不可想象的”。④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883页。此间,前美国总统候选人史蒂文生和《纽约时报》采访主任小沙兹伯格均发文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3月19日,小沙兹伯格专程抵台访问蒋介石,蒋对他称:“金、马乃是中华民国的生命线,放弃金、马,即等于放弃fǎn gòng抗俄整个事业。”“不论美国协防与否,我们自己将不顾一切牺牲予以确保”。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2473页。3月23日、25日,蒋介石在接见美国报人塞尔资伯格时,再度强调“在任何情势下,都将不从外岛撤退,我们将不对任何的压力屈服”,我们决心“保卫金门、马祖,战至”最后一人。④ 由于蒋介石始终坚持抨击“停火”说与“两个中国”的谬论,中国政府也坚决反对美国的分裂主张,迫使美国不得不有所收敛。进入60年代之后,美国相继由肯尼迪与约翰逊主政,尽管“划峡而治”yīn谋遭到挫败,但美国搞“两个中国”的意图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只不过从“划峡而治”转变为联合国内的“两个中国”政策。当然也得承认,从肯尼迪开始,已经重新审视中国。1962年蒋介石借中苏矛盾与中国大陆的极端困难时期,大肆宣称“反攻大陆”,然而最终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不到美国的支持而作罢。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出于与苏联对抗的考虑,提出“联华抗苏”的战略构想,最终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敌对趋向缓和。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最终签订了《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不得不承认:“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尽管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毕竟比过去的政策前进了一步。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正式承诺今后将不再制造“两个中国”的活动,也不可能再明目张胆地鼓励和支持“台独”。 --------------- 反“台独”的斗争(2) --------------- 当然应当承认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又是以实用主义著称。美国对华对台政策不能彻底放弃分裂中国的政策,其政策改变主要是为了对抗苏联。一旦美苏矛盾解决了,美国很可能还会犯历史的老毛病。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坚决打压“台独”活动。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为了继续维持蒋家小朝廷的反动统治,除了拿出主要精力对付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之外,同时在岛内全力坚决打压“台独”活动。他把“台独”分子的活动统称之为“叛乱”活动,“台独”分子的小组织自然也就同中共一样被列为“叛乱”组织。1949年5月19日,奉蒋介石之令出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宣布:自5月20日起在全台湾实施“戒严”。此后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法令和法规,矛头直指中共和“台独”分子。其中在严惩“内乱”罪条款中规定:“意图破坏团体、窃据国土、或以非法之方法变更国宪、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者,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谋者处无期徒刑。”在1949年6月21日颁布的《惩治叛乱条例》中规定:预备或yīn谋犯叛乱罪者处10年有期徒刑。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付诸行动,也可以以“预备犯”或“yīn谋犯”的罪名予以打击。 guó mín dǎng退台之初,蒋介石政权对“台独”分子的活动均援引上述条款,以“叛乱罪”或“涉嫌台独”等罪名予以严厉打击,毫不手软。林熊祥、许丙之流追随日本侵略分子从事“台独”活动被破获并被判刑。此后,岛内“台独”分子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借“台独”来反抗guó mín dǎng的白色恐怖统治。guó mín dǎng当局毫不手软,至60年代末,在岛内破获多起“台独”案件,被捕者多达数千人,其要者为: 其一,“台湾再解放联盟台湾支部案”。 台湾“农复会”英语翻译黄纪南接受廖文毅的“台独”理念,于1949年3月与廖文毅侄子廖史豪秘密成立了“台湾再解放联盟台湾支部”。因其“台独”活动被警方注意,翌年5月下旬该支部7名成员先后被捕,均以“参加叛乱组织或集会”被军法处起诉并判刑。 其二,高雄“台湾共和党”案。 高雄黄阳辉受廖文毅指令,于1958-1959年秘密组建“台湾共和党”。该党计划短期内在台湾制造小规模骚乱,为兵变做准备,10年内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至1959年底,黄阳辉等30多人被捕,并被处以重刑。 其三,廖启川事件。 1961年9月17日,廖启川、孙秋源因涉嫌反guó mín dǎng和主张“台独”,分别在台北家中被台湾“警备总部”逮捕。 廖启川生于191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早年从事教育,后因竞选南投县长失利而辞教经商。1960年初至1961年春,廖启川先后结识经商的蔡金铿、青年党人李万居的秘书及《自治杂志》经营人孙秋源等人,在主张“台湾独立”与“以暴力推翻guó mín dǎng统治”问题上取得共识。1961年7月上旬,廖启川召集孙秋源、蔡金铿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决定由孙秋源负责文宣,蔡金铿负责筹募经费,陈东川负责敢死队,曾负责在军队中发展力量。7月下旬,云林县议员苏启东到台北,孙秋源前往拜访,谈到“台湾独立”问题二人不谋而合。8月上旬,苏、孙、廖3人就“台独”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后,商定苏启东在南部举事,廖启川在北部呼应,孙秋源居中联络,具体日期为联合国大会召开之时。就在举事之前,台湾情报部门侦知此事,1961年9月15日至17日,廖启川、苏启东等人相继被捕。1962年6月,廖启川等人被台湾“军法处”检察官依《惩治叛乱条例》第2条第32款“yīn谋以非法之方式颠覆政府”罪提起公诉,廖启川、孙秋源均被判刑12年,蔡金铿被判刑8年。苏东启本属此案,但因具体在南部发动兵变案被另案处理。 其四,苏东启事件。 1961年9月19日,云林县“议员”苏东启夫fù以“涉嫌叛乱”罪被逮捕。苏东启为云林县“议员”,曾参加云林“县长”选举。落选后,与省“议员”李万居一起参加“中国民主党”筹组工作。因当时云林县人詹益仁,林东铿密议组织反对guó mín dǎng的组织,图谋“台湾独立”,故拉有声望的苏东启加入,并担任领导,以扩大影响力。1961年1月,张茂钟在云林县詹益仁处商议成立武装行动队,草拟了行动计划。3月9日,武装行动队yù乘guó mín dǎng第1047部队换防之机,袭击兵营,夺取武器。但因消息泄露,台湾“警务司令部”以“涉嫌叛乱”罪,于19日凌晨逮捕了苏东启夫fù,并沿线追踪,陆续逮捕300余人。1962年5月17日,台湾“警务司令部”以“yīn谋叛乱、推翻政府罪”,将苏东启、张茂钟等人判处死刑;判处詹益仁等47人15、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后因云林县各方人士关注,云林县“议员”全体联名提出抗议,台湾军事当局不得不在1962年7月23日发表声明,承认“原判事实欠明”、“量刑失当”,决定重审。1963年9月25日,台湾“警务司令部”公布复审结果,苏东启4人改判无期徒刑。苏东启于1976年9月18日获释出狱。 --------------- 反“台独”的斗争(3) --------------- 其五,“台湾独立联盟”事件。 1962年7月,施明德等30余名青年学生被台湾“警务司令部”以“叛乱”罪逮捕。 施明德,1941年出生在台湾高雄。1962年他是guó mín dǎngpào兵学校候补军官班13期学生,他与其他学生互相串联,探讨台湾前途,主张走“台湾独立”道路。并成立“台湾独立联盟”。其宗旨是“推翻guó mín dǎng,建立台湾民主共和国”。约定在台中、高雄等地发展力量。事情败露后,均被guó mín dǎng逮捕入狱。该案牵连200余人。施明德被判无期徒刑,1977年获赦出狱,1978年11月担任台湾党外刊物人士助选团总联络处执行秘书兼发言人,负责助选团的全部事务。1979年8月出任党外刊物《美丽岛》杂志社总经理,因同年底高雄事件被台湾当局通缉,逃亡26天后被捕。1980年1月被判无期徒刑。1990年5月由李登辉特赦出狱,随即加入民进党并任顾问,还当选新成立的“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1990年10月与许信良争夺民进党第五届党主席失利后,创建“新台湾重建委员会”。1993年2月任“立法院”民进党党团召集人,11月代理党主席。1994年5月,当选民进党第六届党主席。1992年、1995年、1998年连续当选台湾“立法委员”,1995年11月任亚洲自由政党联盟主席。1996年3月因“总统”选举失利辞去民进党第六届党主席职务,转任顾问。2000年11月,因感觉民进党现行路线与理念渐行渐远宣布退出民进党。 其六,“同心社”事件。 1962年底,侨居印尼经商的台湾屏东人陈智雄因策划组织反guó mín dǎng的“同心社”而被guó mín dǎng当局逮捕。 陈智雄是台湾屏东人,1927年出生。他走上“台独”之路是从其在1959年3月于日本结识廖文毅开始的。他加入了“台湾民主独立党”,被任命为该组织东南亚巡回特使。1962年6月,陈智雄赴日与廖文毅联络,至东京后第二天即遭日本警方逮捕,后jiāo给台湾警方,因证据不足获释。1962年底,陈智雄从宜兰写信给屏东戴村德、萧坤旺宣称美国将更换驻台大使,“台独”有望,请他们联络人,组织“同心社”,以开展推翻guó mín dǎng统治的斗争。因此信被台湾情报部门截获,陈智雄等人相继被捕。1963年10月,台湾军法处以“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和“yīn谋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罪被判处陈智雄死刑,戴村德、萧坤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1964年6月30日,陈智雄被qiāng决。 其七,彭明敏事件。 1964年9月20日,台湾“警务司令部”以鼓吹“台湾独立”、“涉嫌叛乱”将彭明敏与其学生谢聪敏、魏廷朝逮捕。 如前所言,彭明敏“独立宣言”写好后尚未发出即被guó mín dǎng情报部门侦知,彭明敏、谢聪敏、魏廷朝相继被捕。彭明敏于1964年10月被台湾军事法庭以“叛乱罪嫌起诉”,1965年4月2日分别被判刑。由于彭明敏在岛内外有一定影响,被捕后引起海内外留学生的抗议活动,美国也对台湾当局施压。考虑各方反应,台湾当局企图让彭明敏3人“回心转意”,然彭氏3人既不认罪,也不接受引诱,故台湾军法处判处彭明敏8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因美国施压,guó mín dǎng当局被迫于1965年11月3日就特赦了彭明敏。彭被特赦后,受到24小时监控,guó mín dǎng再度企图拉拢他,蒋经国还亲自召见他,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彭明敏的“台独”理念。1970年1月3日,彭在美国人帮助下逃离台湾,抵瑞典,9月27日彭到美国,被聘为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在美期间,彭明敏变本加厉地宣传“台独”主张,很快成为美国“独派领袖”,趋于沉寂的“台独”活动因彭明敏的加盟再度猖獗起来。1992年11月自美返台,先后任民进党顾问,创办台湾国际论坛基金会和“彭明敏文教基金会”,任会长。1995年2月加入民进党,3月被民进党推举为“总统”候选人。1996年参选“总统”落败,4月成立“建国会”,任会长。1998年9月宣布退出民进党。2000年5月获聘“总统府资政”。 其八,林水泉、颜尹谟事件。 1967年8月28日,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法政研究所的颜尹谟被台湾“警务司令部”以涉嫌“台独”罪逮捕。其后,多人遭到逮捕。 颜尹谟等人都是台湾大学、中兴大学1963年的在校学生,他们多次讨论yù在选举中建立与guó mín dǎng抗衡而最终谋求“台湾独立”的组织,并与日本的“台独”组织取得联系。1966年,林水泉介绍黄华加入讨论,并指示颜尹谟等人散发有关“台湾独立”的传单。1966年11月12日,黄华、颜尹谟等人集会,决定将组织定名为“全国青年团结促进会”,推荐张明彰为总干事。1967年1月2日,该组织第三次集会时,通过了组织大纲与誓词,其宗旨为建立“新国家”,成立“新政府”,重新制定“宪法”、成立“国会”。事情败露后被逮捕人数多达247人。1969年11月28日台湾当局以“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等罪名起诉15人。林水泉、颜尹谟被判15年有期徒刑。其他人均被判12年以下有期徒刑。 --------------- 反“台独”的斗争(4) --------------- 其九,“台湾独立革命军”与“台湾独立党”事件。 1972年与1973年,台湾当局相继破获“台湾独立革命军”与“台湾独立党”两个“台独”组织。 1971年8月,移居巴西的台湾云林人温连章抵美国加州接受“都市游击战法”训练。9月,温连章又赴日本受训,并被任命为“台湾独立革命军”第二组负责人。同年10月,温连章返回台湾。发展组织并准备开展推翻guó mín dǎng政府的暴力行动。1972年1月28日,温连章等人到野外进行bào破实验,取得成功。4月因事情败露温连章等人被捕。1972年12月29日,温连章被台湾当局以“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等罪名判15年有期徒刑。其他人均被判12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一起事件的主角是台籍人郑评在1971年9月下旬到日本参加“基督教fǎn gòng联合会”大会时,认识了“台湾独立党”主席施朝晖。经施朝晖介绍,郑评加入了“台湾独立党”,施朝晖委派郑评回台湾发展组织,展开活动。郑评从日本返台后,从1972年2月到1973年9月,先后召集6次会议,计划用武力推翻guó mín dǎng政府,包括暗杀政府高级官员,夺取军械库、攻克各军事要塞。1973年10月,郑评等人遭到逮捕。1974年4月11日,郑评被以“颠覆政府”罪判处死刑。其他人均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 与坚决打压“台独”活动的同时,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还采取了打、拉相结合的手法,典型事件就是处理“台独”分子廖文毅。60年代中期,蒋介石建议成立由海内外各fǎn gòng政治团体、人士等共同组成“fǎn gòng建国联盟”宣称:“在fǎn gòng建国过程中,非举国意志,更加集中,才智更加发挥,行动更加一致不足以迅赴事功,加速胜利。”1964年1月1日,蒋介石在元旦文告中,再次向“台独”分子发表招降声明:“不是敌人,都是同志”。蒋介石特派人游说“台独”分子廖文毅,以分化“台独”势力。经过台湾当局的多方努力,1965年3月6日,“台独”分子廖文毅首先向guó mín dǎng当局自首。廖文毅还发表声明,宣布解散“台独”组织,放弃“台独”活动。台湾当局此举和廖文毅现身说法很快收到了效果。1966年4月,郑万福宣布解散“台湾民政党”;10月,吴振南宣布解散“民主独立党”;1971年,廖文耀、简文介等宣布解散“台湾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3 章 由独立党”;1972年,辜宽敏、廖春荣宣布放弃“台独”,回到台湾。 蒋介石病逝后,蒋经国在反对“台独”问题上与其父保持了一致的立场,故而从1949年陈诚奉蒋介石之命颁布“戒严令”至1987年7月宣布解除“戒严令”,期间,“台独”势力始终没有成为气候,是与蒋介石、蒋经国的反对“台独”政策紧密相关的。 第三,通过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与坚持“一个中国”的大陆政策以遏制“台独。”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综合体,前者是外在的、有形的,后者是内在的、无形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组织三大构件,它们之间的jiāo互作用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文化价值体系附着于社会结构,以观念的形式渗透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对其变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出于fǎn gòng和反对“台独”的考虑,在其执政时期,始终宣扬政治化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为了消除共产主义和“台独”文化给台湾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guó mín dǎng、蒋介石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传统文化,增强大一统意识。蒋介石亲自出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guó mín dǎng在全岛普遍设立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机构,还在总会之下设立专门xìng委员会:国民生活辅导委员会、文艺研究促进委员会、中国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与发明奖助委员会、国剧推行委员会等。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中国古籍书目:《周易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诗经今注今译》、《荀子今注今译》、《周礼今注今译》、《孟子今注今译》、《大学今注今译》等,还有《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等。与此同时,台湾媒体也大力倡导忠君爱国、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价值倾向,激发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guó mín dǎng当局还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部规定各个中小学和大学都必须开设《生活与lún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民思想》等,进一步阐发中华文化思想与道德观念。众所周知,yù灭一国家,先灭其文化,将民进党当局为了配合在政治上的分裂路线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的“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做法做一比较,更能显现出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可贵。 --------------- 反“台独”的斗争(5) --------------- 民进党在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具有代表xìng的是其中央党部1994年印发的《台湾文化年历》中将党纲中“基本纲领”条目列入,并作简短的阐释,在第五条“创新进步的教育文化”之下写道:“为了扭转guó mín dǎng40年在台湾施行的党化教育与大中国洗脑,民进党主张一个创新进步的教育文化,让台湾人寻回自己的母语,找回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建立一个以台湾为中心,以台湾为骄傲的文化。”范希周主编:《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第88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民进党执政后,为了彻底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真正达到在历史、文化领域实现“去中国化”,其举措卑劣之极。 其一,在语言方面,强力推行“乡土教育”,以“通用拼音”代替“汉语拼音”。 鼓吹“本土教育”的始作俑者是李登辉。李在1994年与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谈话时强调台湾乡土教育与方言普及,把中国文化与台湾文化对立起来,恶意贬低中国文化。民进党“执政”后,推行“文化台独”的首要举措就是推行所谓“乡土教育”。2002年6月台湾“教育部长”黄荣村以《台湾本土化教育的实务与展望》为题发表演讲,强调“乡土教育本来就是教育的一环”。台湾过去教育过度放大中国,“数十年教育政策充斥大中国意识,让我们尝到认同分歧、价值观混淆的苦果,本土化教育的工作不但重要,而且迫切。”“我们的教育绝对必须以台湾为主体,从了解家乡台湾到世界寰宇,培养下一代对土地的认同。”台湾《台湾日报》,2002年9月18日。李登辉非常推崇黄荣村的主张,要他继续推动这项改革,扬弃过去史地教材的“大中国观点”,黄荣村讲话不久,台湾“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专设“乡土语言”课,规定中学生与小学生一起,必须在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中选修一种,以此弱化普通话在台湾的地位。与此相配合,台湾中小学经常举行“台语演讲比赛”、“台语辩论”、“台语电影欣赏”等。 2000年9月,台湾“教育部”国语推动委员会公布了“中文译音统一规定”案,草案改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为符合“台语”习惯和乡土语言具有更高相容xìng的“通用拼音”,作为台湾岛内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译统一规范。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方案》是1952年由祖国大陆研发的。1958年2月由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批准通过。199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99年,台湾guó mín dǎng当局宣称:要“整合汉语拼音为基础,外加学习闽南语、客家语所需要的语音符号”。台湾教育部门决定采用三种方案:台湾民众学习中文仍用注音符号;中文译音采用汉语拼音;继续研拟闽南话、客家话拼音。民进党当局否决了中文译音采用汉语拼音的决定,改为采用“通用拼音”,此举曾招致14个县市长连署反对,此事被迫搁浅。2002年7月10日,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重提旧案,并予以通过。采用“通用拼音”后,必然造成台湾地区的拼音混乱。按规定:民众持有的有关身份、旅行证件等可保持原有的拼音,但新申办的证件必须采用“通用拼音”,这就会出现一姓两拼的问题,同姓父子姓氏拼音不同。这种做法本身必然造成学习与jiāo流的困难。台湾《中国时报》在题为《台湾还要经历多少噩梦才能醒来》的社论中指出“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效果只差15%,但台湾当局基于“去中国化”的原则,却宁可“独立出一个通用拼音系统”,这实在是荒谬之至。《中华时报》指出:汉语拼音已在国际上通行数十年,且经联合国认可,台湾若要与国际接轨,“采用汉语拼音是不二捷径”,当局执意采用“通用拼音”,无异与国际化背道相驰,“自绝于国际”。对于台湾当局的这种做法,国务院台办召开记者会称:台湾当局如果舍中文拼音而推行“通用拼音”,就是企图与大陆割裂文化纽带,企图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搞“台独”。《台湾2002》第275页,九州出版社2001年。 其二,在历史教育方面,割裂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要求学生认同台湾。 从李登辉开始,台湾的教育文化就不断往“台独”的道路上推进。早在1995年,台湾“教育部”就决定把“政府立足台湾的政策充分反映在课程设计上”。“教育部规定:小学阶段开设《认识台湾》课程。为什么小学要开设《认识台湾》课呢?”李登辉解释说:“我要国民小学教育里多加些台湾历史、台湾地理,以及自己的根等等课程。”范希周主编:《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第102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在李登辉影响下,“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生命共同体”等“脱中国化意识”,不是“中国的台湾”之类的思想,在编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持《认识台湾》一书的杜正胜提出所谓“同心圆概念”,主张以台湾为主轴,结果教材中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台湾魂”,把“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名词统统删去。《认识台湾》内容包括台湾历史、台湾地理、台湾社会三部分。中学阶段侧重台湾历史文化教育,将《认识台湾》作为中学本土化教育的教学范本。2002年12月底,台湾初中小学课程修订审议委员会决定,在九年制教育阶段,“社会领域”加入台湾史地教学,并把初中小学语文领域纲要中的“乡土文学”更名为“台湾文学”,在“社会领域”能力指标“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后面加上了“及其与台湾关系的流变”的文字,以凸显“本土意识”。审议委员会还决定,将“台湾史地”在初中阶段的重要xìng,由B级提升至A级,并加强台湾史地在九年制教育中的比重。在高等院校,各大学研究所设立“台湾文学系”,而把中国文学的内容判归到“外国文学系中去”。从2002年秋季开始,台湾初中取消历史课,取而代之的是由民间编写、版本繁多的“社会科”,其中几乎没有任何中国历史的知识。2004年11月9日,台湾“教育部”在网上发布公告了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将中华民国史割裂,以1945年guó mín dǎng政府接收台湾为界,1945年之前列入中国史,之后列入台湾史,各自独立成册。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台湾史仅占21%,预计在2006学年实施的新历史纲要中,台湾史的分量增加,与中国史,世界史各占1/3。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0日。此间,台湾“考试委员”林玉体宣称2005年由他主考的台湾公务员考试,史地科目“只考台湾,不考中国大陆”。台湾《联合报》,2004年10月15日。 --------------- 反“台独”的斗争(6) --------------- 共同的历史认同是国家统一的基础。被赋予政治意义的教育本土化的举措正是从“改造历史”着手,从青少年做起,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新一代的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与过去日本统治台湾时“亡国去史”的手法如出一辙。台湾教育本土化的许多诉求都打着“爱台湾”、“培养乡土情怀”的幌子,实则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以“台湾意识”、“台湾主体”取代“中国意识”与“中华民族”,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 其三,在文化上主张多元化,贬低中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大搞“去中国化”。 台湾民进党当局认为“应寻求具有健康内涵之现代国民意识,建立一个多元融合与平等的社会,以建立一新的现代化国家,这是民主进步党之族群与文化政策主张的基本原则”。范希周主编:《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第93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具体说来,民进党当局的文化理念是:一是认为台湾文化是多元的,即台湾文化包括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汉文化、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不过是台湾文化中的一部分。这种说法貌似公开,其目的是有意不分主次,企图削弱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二是主张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不同的,台湾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台湾前民进党主席、现住“行政院长”的谢长廷曾提出“台湾这50年来的统治者是大陆文化,而被统者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保守、僵化的,比较不会变动,但台湾民间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模仿的、比较求新求变”。谢由此喊出了“海洋文化的新兴国家”的口号。三是认为中国文化是劣质文化,不主张认同中国文化,而是淘汰中国文化,认同台湾文化。台湾民进党何以非要极力主张“文化台独”呢?“台独”作家李乔指出:“简言之因为这才是‘台独论’的根本,这样的‘台独论’才有效,这样的‘台独论’才能使‘台湾真正独立’,亦即‘台独有意义’”。 蒋介石不仅宣传大一统意识,而且还鼓吹“反攻大陆”的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对准中国共产党的,实则也有对付“台独”的内涵。当然应当承认“反攻大陆”政策在客观上加剧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对立,为“台独”和海外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要看到蒋介石始终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在事实上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蒋介石病逝后,蒋经国坚持了其父的立场。由于蒋氏父子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与大陆有共同的立场,故在1979年1月1日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1992年,海峡两岸之间就“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达成了一致的立场。有了共识,才有1993年和1998年两次“汪辜会谈”。 综观蒋介石反对“台独”的斗争,一方面表现了他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主义立场,在客观上强化了台湾民众对中国意识的认同,也使得外国分裂势力的图谋不能得逞。另一方面,他企图依靠美国武力实现“反攻大陆”的主张使得海峡两岸之间对立的进一步加剧,在客观上又推迟了祖国统一的时间表。再一方面,guó mín dǎng、蒋介石对“台独”严厉打击的同时,对岛内民众维护正当权益的斗争也采取了高压政策,致使岛内一部分反对势力与“台独”势力相结合,为“台独”势力做大提供了活动空间。当然,蒋介石反对“台独”的斗争,其正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应当充分予以肯定的。 *************** *第十二章晚年情趣、轶事 ***************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位居总裁、总统,属于天字第一号,我行我素。到了台湾之后,他仍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天马行空,与常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作为人来说,他又同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yù,喜怒哀乐。 --------------- 有规律的日常生活(1) --------------- 据台湾吴一舟在《蒋总统行谊》一书中所云:蒋介石在大陆时期工作、生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4 章 常有规律。下面是一张蒋工作、日常生活进程表: 蒋家官邸生活一幕。宋美龄常与蒋介石对弈,据说宋的棋艺很高,经常使蒋陷入沉思。 每天6时起床(冬日在7时左右),绝不晚起,起床后静坐片刻,做健身运动约数分钟,即开始工作。他首先检查昨日所做的工作是否完毕,一面计划今天要做的事。待计划择定后,在平时就先记日记(有的书讲每晚写日记,如果晚间来不及写,第二天早晨补写),写毕就读书。要是在战时,即与前方将领通电话,听取情况,并指示机宜。读完书即开始办事,此时所办之事大都是重要的计划方案或紧急重要文稿、手令等。 8时左右开始进早餐,饭后入书室阅览当天报纸所载重要消息,接着续办紧急宾客或有紧要公事。9时离官邸赴办公室处理政要。平时都在此时接见重要宾客或有紧要事件请示的各级首脑。10时左右会客,会客后或出席会议或向部下训话,批阅公文,到12时左右才回官邸。有时在回官邸车中翻阅公文或考虑政务、翻阅报纸等。 12时半进午餐,此时多边吃边看电文。如果发给前线将领电,都是他亲拟稿jiāo发,以免经过参谋秘书拟签呈核判行校对等手续,耽误时间。饭后小睡约半小时或静坐休息。3时起又开始看公文,研究各方面送来的电报,闲时则看书报。4时起又开始会客,此时所见多为普通客人,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三四十人,每人谈话时间,以三五分钟为限,故会谈内容极简单扼要,如客人少公文不多,便在五六时许,偕夫人到郊外散步,借以考察民情与市政建设、军风纪等。 下午7时半左右进晚餐,饭后大都在8时以后与中央各部会首脑会商军政大计,或请专家研究问题。谈毕又批阅公文或看书阅报,补写日记。睡觉时间大抵10时到11时左右,睡觉前考虑次日应做的工作,兼做健身运动。如遇战事紧张,即使在深夜亦常用电话或电报指示前方军机,翌日仍准时起床。 吴一舟还说:除非遇有特殊事故,蒋介石绝不轻易变更他的生活规律。 不管吴一舟说的是否全是事实,仅以此表而论,蒋介石简直成了一架机器。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晚年生活有了很大变化。 退台之初,蒋介石因在大陆战败,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反省大陆失败,并制定整体“反攻”计划。待重登大宝后,便全力投入稳定台湾,准备“反攻”的行动之中。此时蒋虽然已60多岁,但出于完成fǎn gòng使命需要,到处奔走、演说、打气、安抚,精力十分旺盛,超过了一般成年人。在他的“总统府”,除了处理公务之处,便是接待来访者,整日客人不断。他在“总统府”见客时,一般由侍卫长和秘书陪同,此种做法是以防不测。在士林官邸见客时,大多由秘书陪同。在会见客人时,蒋有时亲自记录一些要点,但主要由秘书记录大纲、建议事项、或蒋jiāo代的事项。蒋在会见政界高层负责人时,秘书则回避。在蒋的官邸,设有新闻、言论秘书二人,协助蒋的日常工作。蒋对秘书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整理搜集若干资料,供他写作时参考,或者笔录他的口述文件、讲稿,或jiāo大纲与秘书,令其起稿;陪见客人,笔录谈话要点;处理一般新闻、划出每日新闻要点;联系传播媒介,即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电视台等;旁听各项会议,了解全貌。除了新闻、言论秘书之外,蒋还设有英文秘书。这些秘书在同蒋的多年接触中,深知蒋的心态,所以后来都有好的去处。 与大陆时期相比较,蒋在台湾时期的工作、生活也算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每日6时起床,7时盥洗完毕,其后做早cāo。cāo后入房与夫人宋美龄共同祈祷,祷告毕开始用早餐。早餐时一般听口齿清楚的武官为他读报纸。早饭后自己翻阅报纸与批阅要文,或接见高级官员与主持会谈等。下午1时半用午餐。午饭后睡半小时左右。起床后再看重点新闻、批阅公文或接见重要官员、来访者。3时左右开始阅读香港报纸,至4时半,带一随从出去散步。散步到兴奋时,边走边唱旧时军歌以及《fǎn gòng复国歌》等,有时也养花、种草、逗狗、投食喂养等。散步半小时后返回办公室喝茶,茶毕再继续办公。7时开晚饭,晚饭后看电影,一般情况下都有专人在旁边为他解说,他最喜欢看的是台湾自己拍的电影,因为当时台湾的影片有相当部分是对蒋介石歌“功”颂“德”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晚10时入另室祈祷和沉思,然后洗硫磺泉水。洗毕后写日记,晚间写日记已经成了习惯,数十年间毫无间断。蒋自己称: “几十年来,我每日必有日课,每日必有日记,虽在造穴颠沛之中,也没有一日间断。我在阅读某一种书籍时,没有终卷以前,绝不旁骛其他书籍”。《总统府内幕》第148页。 --------------- 有规律的日常生活(2) --------------- 日记写毕后熄灯就寝。 --------------- 独敬耶稣(1) --------------- 谁都知晓,蒋介石信奉基督教是受其夫人宋美龄影响的。宋美龄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其父宋嘉树原是美国美以美会派驻中国的牧师,对神学有着相当的研究。其母倪桂珍出身于中国最古老的基督教家庭,而且是明朝徐光启的后裔。在父母亲的熏陶下,宋美龄对基督教极感兴趣。在宋嘉树的苦心安排下,宋美龄10岁那年赴美国教会学校求学,成了佐治亚州卫理斯女子学院的一名高材生。毕业返国后,她因家庭的显赫担任了电影检查局和基督教青年会的职务,并成为上海社jiāo界的一颗明星。 宋美龄与蒋介石初识是在1922年底孙中山家中,蒋一见宋便倾心于她。蒋托孙中山将宋美龄许配给他,孙大吃一惊,但表示愿同宋美龄商量。宋美龄当时对蒋就没有好感,主要原因蒋已结婚,已有两个孩子,在上海滩还有两个没有名分的女人。宋庆龄表示她宁愿看到小妹死去,也不愿看到她嫁给蒋介石。然而蒋对宋锲而不舍,后得到宋蔼龄与宋子文的帮忙,才使事情发展有了转机。但宋母一直反对这门婚事,她不仅因为知道蒋结过几次婚,还因为蒋不是基督徒。 蒋介石自幼受其母王采玉敦诲,信奉佛教。为了与宋氏家族攀上姻亲,顾不得母亲的教诲,答应甘愿当一名基督徒。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后,便东渡日本正式向在日本疗养的宋老夫人提婚,并请求允诺。有关求婚的经过,上海《晨报》曾有如下的报道: “蒋介石于10月3日来晤太夫人,事前蒋系先致电,得太夫人的允可,相晤时,太夫人正在室中研究新约圣经,盖太夫人系一极诚笃之基督徒也。既见蒋,勉蒋为使徒保罗;蒋告太夫人,谓对基督之道,近日亦有信仰,并乞婚焉。时太夫人对蒋对于联姻之手续,即一一办妥,毫无其他问题杂处其间,遂允其请,许以美龄妻之。”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便按基督教礼仪举行了婚礼。蒋宋结婚后,蒋介石遵守诺言,每天起床后与宋美龄共同研读圣经、祷告,并讨论读经心得。自然,蒋到前方视察,宋美龄不在身边时又另当别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宋氏兄妹得到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允许,遂由南京抵西安救蒋。蒋介石后来在《西安半月记》中回忆说: “今日清晨,偶翻旧约,得某章有‘耶和华今要做一件新事,即以女子护卫男子’云云。午后余妻果至,事若巧合,然余妻冒险相从,非受宗教素养极深者,不可能也”。 蒋介石此说实在牵强,其目的不过是表明对救他出“苦难”的宋美龄的感激之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进一步表现出对基督教的笃信不渝。据宋美龄称: “不论在什么地方,总统的卧室中,都一定要挂一张耶稣像,以表明蒋总统对耶稣的敬仰与虔诚。” 台湾舆论也宣称:蒋介石晚年信仰基督愈益虔敬,他在凯歌堂(凯歌堂是蒋介石做礼拜的教堂,此名源自抗日战争胜利还都南京时,为纪念凯旋归南京,才有此命名。凯歌堂在台北士林官邸,恢复礼拜,寓意将来打败中共凯旋而归的一天已不远)做礼拜可谓是风雨无阻。凯歌堂的牧师周联华是蒋介石的同乡,有好事者问周联华,你在凯歌堂讲道,怕不怕“总统”,周联华答称: “我对总统的第一印象,是他老人家的鼻子以上,大其眼睛部分是有父亲的威严,但他老人家鼻子以下,却如母亲一般的慈祥。我在凯歌堂讲道好多年,从没有害怕过。与其说是我没有害怕,倒不如说总统没有使我害怕,我是像其他教会一样的讲道。” 1963年,guó mín dǎng元老孔祥熙(右)过80岁生日大寿,何应钦(左)特别前来祝寿。 周联华的说法的确难避拍马之嫌,有人说周联华是“教棍”,此说虽尖刻,但切中要害。 蒋介石对基督教的灵修生活,从受教之后从未间断。他日常起床后,一起身便和宋美龄一起祈祷默念,洗漱后再读圣经,念几首赞美诗,每当念到耶稣时,蒋介石就脱下帽子,向东方深鞠一躬。晚上10时坐祷告后,沐浴就寝。范希周主编:《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第93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蒋介石不仅坚持灵修生活,而且还喜读灵修方面的书籍,特别喜欢读《荒漠甘泉》。自1944年7月起直到病逝前,他每天坚持诵读此书。蒋介石还嫌原译本不够通顺达意,就命王家先生重译,经他审查为“革命精神”的修养读物。蒋介石曾说: “我总以为人生在世,特别是在fǎn gòng抗俄与唯物主义战争期间,无论你有否宗教信仰,也无论你对宗教的观念如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宇宙之中,是一位神在冥冥中为之主宰的。” 由此说可见,蒋介石是guó mín dǎng内信仰唯心主义的典型。 --------------- 独敬耶稣(2) --------------- 蒋介石为什么独爱《荒漠甘泉》一书呢?顾名思义,原作者本意是阐明人的境况就像荒漠那样的枯干,上帝的道如甘泉使人获得滋润。蒋介石大陆兵败,退至孤岛偏安,加之国际形势“逆转”,蒋家小朝廷处境艰难。也唯其如此,他对《荒漠甘泉》有了偏爱,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甘泉,借此聊以自慰。王家所译《荒漠甘泉》一书,每篇之首的标题,都是蒋介石亲笔所撰,可见蒋对此书重视程度之高。 台湾舆论说:孔祥熙在台湾的梨山修建了一所教堂,破土动工那一天,蒋介石、宋美龄与孔祥熙夫人宋蔼龄全到了,由牧师周联华负责在梨山筹备破土动工典礼。当时梨山还很荒僻,找不到人来帮忙,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好找当地的山胞。山胞对唱歌是充满天才的,周就请梨山教会的牧师临时帮忙组织一个唱诗班。唱诗班组成后却提出个条件说:“我们可以为你们唱诗,你可不可以请总统证道。”这下子可难倒了周联华,他说:“你们来唱歌已经很光荣了,我实在没有办法请他老人家为你们讲道。”没有想到在典礼快要结束、祝福之前时,蒋介石竟走到山胞面前开始证道、训话和鼓励。对此,雷鸣远神父称:“我一生业已见过伟大人物,但我能说,梅尔西枢区及蒋介石是我一生中所遇见过的最伟大的两位。”康振楚先生也说:“基督徒生活的四柱,即读经、祷告、聚会、见证,蒋总统对四件事经常不断地做,从来没有间断过。” --------------- 逗狗、养花 --------------- 蒋介石晚年不仅对做礼拜有极浓厚的兴趣,而且非常喜欢逗狗、养鱼、摆弄花草。 蒋介石每天快用完午餐时,一条中型的白狗被放进蒋介石用餐厅里,接着一个侍卫人员拿着盘子,等待着蒋介石调拌白狗的饭食。据台湾资料称:蒋介石非常喜欢这条白狗,自然这条狗对蒋介石也非常亲热。常与蒋相处的牧师周联华,猜想蒋之所以喜欢这条狗,这狗一定是条名犬。好奇心驱使周联华问蒋的爱犬是什么种。蒋介石听后笑而不答。宋美龄一听便知周联华外行,于是问他道:“你猜猜看是什么种呢?”这一问把周联华难倒了。周在这方面的确是外行,只会读圣经、布道。搜寻记忆,他想起在蒋介石官邸的庭院里,看到侍卫官训练警犬,他们受命寻找失物,不消片刻就把一方手帕找到了。周认为蒋的这条白狗一定是千中选一、万中选一的名犬了。周联华还记得宋美龄也有一条爱犬,它能担任警戒工作,有一次宋美龄和蒋介石开玩笑说:“你假装着打我,看看它帮助谁?”结果周联华看到的场面是:那条狗总是挡在蒋介石面前,不让蒋介石打宋美龄。周联华想:既然宋的那条狗如此乖巧,那么蒋的这条狗一定比宋的那条狗还要灵通。可是他搜尽枯肠,也想不出一个适当的、有名的品种来说出那条狗的出身。蒋介石见周联华回答不出,越发高兴。最后,还是由宋美龄揭穿这个谜底,她对周说:“我告诉你罢,你就是对狗很内行,也说不出它的品种,它是土生土长、台湾生的土狗”。 蒋介石逗完狗后,有时去庭院散步,有时4时半去散步。在庭院散步时,他总是走到水池边,在一张石凳上坐下来。然后将饼屑均匀地抛撒到水中,一会,成群的金鱼蜂拥到池边抢食。此刻,蒋介石异常兴奋,边喂金鱼边像检阅部队点名一样,每条鱼都取有一个名字,有一次他对左右说:怎么今天××还没有来吃? 蒋介石不仅喜爱逗狗、养鱼,而且还特别喜欢花卉,这一爱好鲜为人知。蒋常常将他喜爱而罕见的花卉,陈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5 章 在他常去憩息的“兰亭”里。他每次做完礼拜回来,几乎都到种满花木的园艺所里转一圈。据台湾资料称:蒋对花木的生长观察很仔细,往往比花匠还要细心。不仅如此,蒋还有时亲自摆弄花草。花匠们为蒋介石在官邸里建造一座玫瑰园,他兴致好时,就与花匠们改良花的品种,做chā枝的工作。 最让蒋介石喜欢的是那些台湾产的蝴蝶兰。蒋曾对花匠说:“西洋兰太过艳丽,倒不如我们土产的蝴蝶兰,清艳芬芳。”1973年,蒋介石曾要林务局在海拔2600米的高山区,试种在寒带才能生长的牡丹。这些牡丹是日本农校河本教师精心培养改良的,过去每年献给蒋介石一些上品,前后有100多株。由于这些花木不适应台湾的气候,在官邸试种以失败告终。后来这种花木在高山地区试种成功,但蒋介石此时已不在人世了。 --------------- 衣食住行(1) --------------- 对于蒋介石的衣、食、住、行,台湾出版的有关蒋介石的传记资料,众口一词,都称蒋介石的生活水准还不如台湾一个中等市民。下面是台湾出版的有关蒋介石传记资料的记载: 吴一舟在《蒋总统行谊》一书中写道: 蒋“总统”在食的方面,“早晨喜爱吃稀饭,有时吃一碗汤,用点咸菜。中晚两餐只有两三样小菜,平时在家宴客,总是很普通的四菜一汤,并不备酒。他每餐一小碗饭。招待外宾、记者或侨胞,通常都用简单的茶点,很少举行盛大的宴会”。吴称蒋吃一小碗饭是在日本军训时养成的。“不饮茶,不吸烟,不喝酒和咖啡等刺激物品,数十年来如一日”。他称蒋数十年来从未饮过一杯咖啡,喝过一杯酒或吸过一支烟。 《伟大的总统蒋公》一书的作者也说: “蒋总统每日用餐以青菜、豆腐等植物xìng食物为主,只求摄取营养,不求奢侈,不但烟酒无缘,连茶也不喝,经常饮白水”。他还引证guó mín dǎng元老吴铁城的话说“蒋公平素生活上的享受,和苦行僧、清教徒无异”。 很显然,上述两种说法在立场上是基本一致的,是在进一步神化其领袖。 对于衣着方面,台湾舆论说蒋介石不太讲究,但特别注意整洁。他在接见外宾或遇有重大活动时总爱穿军服或礼服,平时在家总喜欢穿中山服或长袍大褂。 也有舆论说,蒋穿的衣服多为细软旧衣。一件衣服,总要穿67年以上。他在重庆的一件旧黑披风,虽领口已破,也一直未制新的,照旧穿用。平时军服三套,内衣和毛衣各两套,多是补了再穿,不忍扔掉。 上述说法确有其事,因为在慈湖灵枢暂厝处与“中正纪念馆”,蒋的遗物都有展览。但蒋介石在世时的挥霍无度又怎么解释呢?他在衣着方面的做法显系是做给别人看的,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对于住的方面,台湾舆论说蒋介石的住房很简单,不追求豪华,除了必要的设备外,从没有特殊要求。在蒋介石的住室内,往往挂两幅肖像,一幅是孙中山像,一幅是耶稣像,室外客厅往往挂一幅宋美龄亲自画的画(宋美龄晚年对中国画兴趣极浓,一直从事绘画。她用均匀的笔触描绘优雅的花卉,有人说她画的淡墨山水,细致得像布鲁塞尔的花边。宋曾说:“我晚上未能入眠时,就画画。”经常是宋画画,蒋题诗。一次,蒋为宋画的题诗是:“风雨重阳日,同舟共济时,青松开霁色,龙马纵云旗。”) 还有舆论说,蒋介石到台湾后,到处建行宫,劳民伤财。除了在草山即阳明山修建的士林官邸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官邸: 慈湖官邸:位于台北桃园县大溪镇东北角。因此地有一个较大的水面,经人工改造后,蒋介石为纪念母亲王太夫人,就改称为“慈湖”。在湖畔四周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并仿浙江奉化故乡房屋式样,兴建了一排排平房。蒋介石与宋美龄每月来此都要小住几天。蒋病逝后灵柩暂厝此地。 角板山官邸:位于台北桃园县境内,距慈湖约10公里处。该地风景秀丽,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官邸就在角板山公园旁边。 涵碧楼官邸:位于台中著名的日月潭风景区。早在日本统治时代,因多人至此游览,日本人在那里修建了许多招待所,涵碧楼就是其中之一。蒋介石夫fù来这里小住时,往往是有重大事情需要考虑决策。每逢guó mín dǎng中央召开全会、代表大会及“行政院”和台湾“省政府”改组,各部、会人事更动等,蒋介石总是来此住上几天。国际上发生与台湾关联的重大变故,有时也到此来考虑应对之策。 西子湖官邸:位于高雄市内,以便蒋介石夫fù到台南视察时休息住宿。高雄市政府为了讨得蒋介石欢心,特在西子湾地区,种植花木,修整道路,改善卫生。 对于行的方面,有舆论称:蒋介石每次外出时,经常有同一类型的小汽车四五辆组成的车队同行,以防不测。从士林官邸到“总统府”,沿途要经过圆山、中山桥、中山北路一、二段、中山南路、介寿路等地段,全程约4公里。为了保证蒋介石的安全三在路上畅行无阻,在车队未出发前,沿线布置便衣岗哨,车队经过的各道路口所有红绿灯装置,一律开放绿灯。但在中山路北段,有一处通往基隆、宜兰、苏澳的铁路平jiāo道,每天火车来往频繁,在经过平jiāo道时,都要将栅栏放下,以保证公路车辆安全。当蒋车队抵达时,就要停车等候,不仅对蒋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影响办公时间。当时有拍马者向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的严家淦建议,希望能由台湾省铁路局会同台北市政府,在该处平jiāo道上,兴建一座公路天桥。严家淦深悟官运之道,遂下令建桥。桥建好后命名“复兴桥”。很多人认为桥下可设摊营业,但也有人认为设摊营业会影响蒋的安全。后来有人将此问题提jiāo省府委员会讨论,经争论之后,严家淦作出结论,认为兴建“复兴桥”的目的,原就是顾虑“总统”安全问题,乃不准桥下安置部分摊贩。蒋介石也忧心忡忡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 衣食住行(2) --------------- 蒋在台湾时期,有一些事情颇为舆论所关注: 特赦黄孝先案。黄孝先是原guó mín dǎng军第7兵团中将司令黄百韬之子。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毙后,其家眷撤退到台。黄孝先在20岁左右时,曾和一位同学发生同xìng恋。黄氏后来认为他受了奇耻大辱,不堪被玩弄,遂将这位同学骗至台中苗栗县山上,乘其不备将其打死,然后企图焚尸灭迹。后被人发现告当地警察机构。警方将黄予以逮捕jiāo地方法院审理。因此一案件是台湾刑法上规定的唯一死罪,所以很快被判处死刑。此案发生后,台湾舆论大肆报道,致使台岛对此案讨论颇为热烈。在台湾高等法院报请“最高法院”核复期间,有人认为黄父是黄百韬,是为“国”捐躯的“烈士”,要求蒋介石下令予以特赦。蒋介石得知此事后,遂下令特赦,将黄孝先由死刑判决改处无期徒刑。蒋此举破坏了自己制定的“法律”,为世人所不敬。 蒋介石和装扮成西部牛仔的孙子孝武、孝勇漫步士林官邸。 淘汰人力车。guó mín dǎng退台之初,台湾的jiāo通工具除了少量汽主少外,主要靠脚踏三轮车。因三轮车充斥台北市和各都市,严重地影响了jiāo通。蒋介石坐在汽车里,看到上述情况,指示有关单位限制三轮车发展。后来蒋得到报告,说香港、日本计程车颇为适宜台北,又下令淘汰三轮车,发展计程车。因此事事体太大,需要从长筹划,蒋介石看到淘汰三轮车方案迟迟未能通过,就在汇报会上大发脾气,指令部下限期提出方案,并对收购三轮车价格与安置三轮车工人转业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待有关部门淘汰三轮车案拟定送蒋介石“御览”后,蒋朱笔一挥,批准了此一提案。至此,三轮车基本在台湾各大中城市被淘汰。蒋介石这种“事必躬亲”的xìng格,可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干涉了下级部门正常的工作,使下级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并引起诸多不便。 参加党小组会。guó mín dǎng最基层组织为小组。在guó mín dǎng改造运动中,为加强对党员的控制,规定党员必须参加小组,其党籍方为有效。小组会议每月举行一次。蒋介石作的规定,他自己不能不遵守。他参加的那个小组,是由“总统府资政”或顾问等党员组成,属政要阶层。在每次召开小组会时,组员之间都互称同志,唯独对蒋介石称“总统”。小组成员中一位湖南常德籍的张炯曾提一建议:“我们在小组会议上都互称同志,更亲切些,我建议以后称呼‘总统’为蒋同志或蒋中正同志”。蒋当时含笑点头说:“好!好!”实则心中不悦。也有人问张炯,“蒋介石是喜欢别人恭维的,你这个建议,恐怕引起他的不高兴”。张炯为人比较正直,答道:“这是合理的建议,我可没有想到这些。” 排挤máo zé dōng的同乡。guó mín dǎng退台后,对于重要人选都须蒋介石亲自核定。当他深思熟虑之后,并不事先告知当事人,就在报纸上发表,使有些调动工作者颇为被动。有一次,个宪兵团长出缺,“宪兵司令部”推选该部第二处上校处长盛先熙出任。蒋亲自召见盛,当他走进“总统”办公室时,蒋看到他的仪表不错颇有好感。当即和颜悦色按所写资料询问各项情况,仍觉满意。最后问到盛的家眷在何处,盛答在大陆湖南湘潭故乡。蒋听后告盛先回去,最后任命迟迟未能发表。蒋之所以不同意盛调任宪兵团长,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盛是湖南湘潭人,与máo zé dōng是同乡,同时家眷又留在故乡引起蒋的疑虑。由此说明蒋介石与máo zé dōng势不两立。 偏爱粤剧。到了晚年,蒋介石也特别喜欢和孙子、曾孙一起戏耍,宜享天lún之乐。同时,他对戏剧也颇有兴致。1956年蒋介石70岁寿诞时,适有香港粤剧界艺人白玉堂组团来台“祝寿”。蒋早年在广州多日,对粤语比较了解。当白玉堂等上演剧目时,白玉堂饰演薛仁贵,演得非常卖力。但白玉堂怕蒋听不懂粤语,改用普通话,但稍不留意又走了腔。有人到后台传话说:“蒋公对粤语能听懂百分之百,不必用普通话,以免弄巧成拙”。白玉堂听后如释重负,拿出平生所学为蒋表演,深受蒋介石的赞许。 蒋介石不仅喜爱粤剧,更喜欢听评剧,但据蒋的部下说,蒋到台湾后从来没有听过评剧,蒋介石曾说:“不回大陆,不看评剧”。 --------------- 王阳明的信徒 --------------- 蒋介石一生著述颇丰,台湾官方出版的就有《蒋介石集》(上下册)、《先总统蒋公全集》(共计3册)、《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40册)。当然这些著作多为捉刀代笔。他到台湾之后,除了每年发布各种文告与讲演之外,著述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fǎn gòng专著,一类是对王阳明哲学研究进一步订正的著作。 其实,早在大陆30年代,他就非常推崇王阳明。他所鼓吹的“力行”哲学,就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的演绎和曲解。他到台湾之后,又将所居草山改为阳明山,以示对王阳明的尊崇。与此同时,他又在草山创立了“革命实践研究院”,提倡“实践”运动。就此点而言,是当年“力行”哲学的翻版。 蒋介石不仅自己研究,还让蒋经国多多从事对王阳明哲学的研究。1968年4月15日是蒋经国59岁生日。14日,蒋介石从日月潭给他寄来的一封信称: “经儿: 明日为你50晋9诞辰,明年即为花甲之年,因你公忙,未能同在一处相祝,时用怀念。近日在潭上研究陆象山(九渊)与朱晦庵(熹)二先生学术同异之点,尤其对‘无极而太极’之说不同之意见,尚未能获得结论,故不敢下断语,然以现在太空探测所得之经验解之,则太空乃无极之说近似也……今观正中书局印行之本首,有重编宋元学案导言,共为15则,约25页,如能先将此阅读研考,则宋代以来之儒学系统,可得其大概。此乃为研究中国文化来源之不可缺者也……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基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所谓‘先玄乎其大者’也”。“吾国王道之行,自不致有今日人类之悲运,而大陆同胞,更无此空前浩劫之遭遇矣。吾人自当急起直追,以补先哲之缺憾,则几矣。特书此以为尔寿也”。《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0辑第603604页。 蒋介石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教会蒋经国用什么哲学思想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完成他“fǎn gòng复国”的使命。蒋经国不愧是蒋介石的儿子,他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他说: “父亲对王学的研究,进而发为事功,重要的是贯彻了行的道理。特别是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和国父知难行易学说发明贯通,说明‘知行合一’的良知学说,是与国父知难行易的学说不唯不相反,而且是相辅而行的,亦唯有致‘知难行易’的良知、才能实现知难行易的学说”。《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0辑第601页。 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不是把“fǎn gòng复国”放在第一位,而是吸取guó mín dǎng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强调“实践”、“向下扎根”,因而被称为“民粹派”的领袖。 --------------- 儿子眼中的父亲 --------------- 在蒋经国眼中,他的父亲是个“领袖”、“严师”、“慈父”,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在蒋介石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6 章 前,他曾发表过《风雨中的宁静》、《我的父亲》等文。蒋介石病逝后,他又发表了《守父灵一月记》、《难忘的一年》、《梅台思亲》、《领袖慈父严师》、《其介如山》、《风木孝思》、《思亲励志报国》、《10月有感》、《沉思于慈湖之畔》、《回顾苦难而充满希望的5年》、《7年的思慕和信念》等文,以示纪念。在蒋经国的笔下,蒋介石超过了历代有作为的君主。 1975年4月21日,蒋介石病逝半月后,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 “深夜坐于灵堂,想起父亲待儿慈而亦严,爱之教之无微不至。尤其25年前撤离大陆之时,日夜相处,共冒危险,出生入死,同受毁谤,遭受侮辱攻击,父亲为贯彻fǎn gòng救国之职志,一心一意为挽回危局而东奔西走,对种种污蔑视若无睹。”《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29页。 “父亲一生之中,受过多少怨恨,遭遇多少误解,经过多少凶险,所以父亲尝谓:‘自顾一生,实无时不在患难、耻辱、艰危、诬陷、渗透颠覆、出生入死之中’。但是从未为自己出而辩护,对于美国政府于38年所发表之白皮书亦是如此。父亲常曰:‘天下事总可水落石出’。今日一切是非皆已大白于天下,此正父亲所言‘余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还我天地父母也’之愿得偿。今日世人皆知,无私无我,爱民爱物,乃我父亲为人处世之基本精神文明也。”《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45页。 蒋经国上述言论显然是不实和吹捧之词。谁都知晓,蒋介石在反省大陆失败原因时,始终为其错误进行辩护。他为了维持蒋家小朝廷,不惜打击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爱将,以传位于子,说“无私无我”太过阿谀。 蒋经国在日记中还记述了他父亲与蒋方良之间的关系: 蒋经国在“思亲亭”。 “父亲逝世,吾妻悲痛异常,日夜痛苦,几已成疾,颇为之忧。父亲逝世之夜,吾妻曾吻父亲之额以哀永别。犹忆当妻归国拜见父母之后,曾对余言:‘余幼年即丧父母,而由胞姊养大chéng rén,今来归蒋氏,必视君之父母为我之父母。’此言相隔已有38年,吾妻如此言之,即如此行之,可谓尽孝矣。妻50岁生日,父亲曾亲书‘贤良慈孝’赠之以作纪念,妻视为至宝,除保留原件外,并托人将此四字刻之于石,置于室中。去年春节,父母双亲曾与妻摄影留念。此一照片亦置于房中。父亲逝世之次日,余见妻曾对石刻哭不成声。余独自守灵于慈湖,时与家中病妻为念。吾父慈祥为怀,最重人情,但一生辛苦,唯为儿者知之最深。”《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33页、第10辑第563564页。 1976年3月8日,蒋经国在《梅台思亲》一文中,将孙中山先生与蒋介石并称为“两位时代革命伟人。”他说: “从历史看,国父和领袖实在是为中华民族这一民族这一时代而生的承先启后的革命伟人”。他们“都是来自农村,都是以毕生之力,谋求国民生活的安足而且也都是以伟大的革命人格,引领着照耀着我们,来创造理想的人生”。“国父思想可说突破时代的,而领袖革命的fǎn gòng的远见睿智和坚毅,尤为同时代的人所不能及。”《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0辑第563564页。 蒋经国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组织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创建政党,并发动数百次反清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了中华民国。在晚年,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并将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主张,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正如máo zé dōng所说:“鞠躬尽瘁”。而蒋介石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则是苦难、灾荒,是血与火。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老百姓在战后就喊出了:“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天上来,地上来,就是老百姓活不来”。就连拥护过guó mín dǎng的人士也宣称:guó mín dǎng在中国当政22年间,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实现,而实现的却是与之大相径庭的另一种“三民主义”,即“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民变蠡起”。如果将蒋介石同孙中山相提并论,显系抬高了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唯一能够使人理解的是,这番话出自蒋经国之口。 *************** *第十三章遗恨台岛 ***************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台湾孤岛更给人一种凄凉之感。1971年10月,26届联大通过驱蒋案。1972年2月,蒋介石最主要的“外jiāo”盟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这股冲击波使整个台岛处在动dàng与不安之中,蒋氏父子更是心急如焚。同年9月,蒋介石另一“外jiāo”盟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惜与他的老朋友彻底决裂,紧步尼克松后尘,踏上了中国大陆进行友好访问。在此前后,许多国家相继与台湾当局绝“jiāo”。 --------------- 病魔缠身 ---------------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台湾孤岛更给人一种凄凉之感。1971年10月,26届联大通过驱蒋案。1972年2月,蒋介石最主要的“外jiāo”盟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这股冲击波使整个台岛处在动dàng与不安之中,蒋氏父子更是心急如焚。同年9月,蒋介石另一“外jiāo”盟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惜与他的老朋友彻底决裂,紧步尼克松后尘,踏上了中国大陆进行友好访问。在此前后,许多国家相继与台湾当局绝“jiāo”。 在上述一连串的打击之下,使年届86岁高龄的蒋介石终于被打倒了。1972年3月,蒋介石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术。据台报载:宋美龄曾提出要蒋介石到美国去做手术,宋认为美国医生的医术高明。蒋介石也认为美国医生医术的确比台北医生医术高明,但又认为美国有人要把他赶下台,这些人必要时可能对他实施暗杀计划,因此他表示不愿去美国求医。蒋经国从来唯乃父的决定为决定,加之他与母亲宋美龄的“恩怨”,也不同意宋的提议,认为宁可花钱延聘美国名医,也不能前往美国。最后,蒋介石还是在台北“荣民总院”做了手术。因年龄不饶人,身体机能减退,后转为前列腺宿疾。从此,蒋的健康状况一蹶不振。 1972年7月,蒋介石因患感冒转为肺炎住进医院。当蒋介石病体尚未痊愈之际,又因一次意外车祸住进荣民总院,一住便是一年有余。此后蒋宣布避不见客,实则基本处于退休状态。尽管他仍挂着“总统”的招牌,但工作基本由“副总统”严家淦与长子蒋经国处理,遇到重大问题与棘手之事,严、蒋二人总是至蒋介石病榻前请示、汇报。1973年7月,台湾报刊登载了一张蒋介石与其孙子蒋孝勇夫fù新婚合影的照片。在蒋病中刊载此照片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其一是说蒋介石健康如昔;其二是辟蒋介石已秘密引退、宋美龄卷款存往美国的“谣言”。此后,据台报舆论称:蒋介石每天到花园散步,并与其长子蒋经国讨论政情。直到此时,蒋介石还念念不忘fǎn gòng。他警告世界应严防错误的安抚与松弛政策。同年11月12日,蒋介石拖着病体主持中国guó mín dǎng十届四中全会,并讲述《针对世变匪乱贯彻我们革命复国的决心和行动》,宣称: “自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际关系急剧变化。这期间,国家承受了一连串姑息逆流的冲击”。“今天的四中全会,就是要我们全党同志、全国同胞‘凝结为一’,把灾难转化成为‘黄金般的机会’,使我们的革命定力信心和慧力,成为反攻复国如墙而进的坚强的剑与盾”。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1043107页。 1975年元旦时,蒋介石已卧床不起,他还令“副总统”严家淦代他在“开国”纪念大会上宣读《告全国军民同胞书》,宣称要“捍卫民国,再造民国”,“迎接一切挑战”。最后高呼“反攻复国胜利成功万岁”。 直到他逝世前一周,还发表《告青年书》,要求青年人经得起“考验和试练”,共同奋起,“出全力以护卫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智能,贯彻反攻复国的大担当、大使命”。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第3844页。 尽管蒋介石一再喧嚣“反攻复国”,但响应者越来越少,加之病入膏肓,声音越来越弱。1974年8月,台湾当局被迫宣称:因蒋健康状况不佳,减少政治活动。同年10月31日蒋的寿辰时,台湾当局制作“蒋总统万岁”徽章供公众佩带。当天又用巨型气球向大陆空投一千万张蒋介石照片。据统计:1974年共向大陆投蒋照片18亿张之多。台湾当局这种做法无非是换得蒋介石的欢心而已。经各方努力蒋介石在这段时间病情稍有好转。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12月,蒋介石再度因患感冒而转肺炎。因蒋长期服用抗生素,以致细菌抵抗yàoxìng增加,治疗颇为费事。1月初,蒋病情仍无好转,高烧不退。蒋经国每日至少3次前往探病,老蒋抓住小蒋的手良久,语言甚低。蒋经国见父病状无起色,深感不安,“夜不成眠”。1月9日夜间,蒋介石在睡眠中发生缺氧症,经急救转危为安。此后,蒋介石病情稳定,日渐好转,实际是回光返照。旧历新年之际,蒋经国见父病好转,又东奔西走,视察各项工作。 2月下旬,蒋介石病情渐危,说话声音微弱,蒋经国见状极想辞职回家侍父。3月26日晚,蒋介石病情又呈变化,经3个多小时急救才见好转。蒋介石醒来后深感来日无多,令蒋经国召“五院”院长来士林官邸听蒋介石口授遗嘱。蒋授完遗嘱后,病情忽好忽坏,蒋府上下一片愁云。 --------------- 崩殂(1) ---------------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情再度恶化。据蒋经国当晚日记记载: “忆晨向父亲请安之时,父亲已起身坐于轮椅,见儿至,父亲面带笑容,儿心甚安。因儿已久未见父亲笑容矣。父亲并问及清明节以及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当儿辞退时,父嘱曰:‘你应好好多休息’。儿聆此言心中忽然有说不出的感触。谁知这就是对儿之最后叮咛。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似无变化,惟觉得烦躁。6时许,稍事休息,8时半三探父病,时已开始恶化,在睡眠中心脏微弱,开始停止呼吸,经数小时之急救无效。”《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71页。 另据荣民总院蒋介石病情医疗小组报告说: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逝世,宋美龄哀痛yù绝,在蒋经国与蒋纬国的搀扶下参加奉厝大典,几个月后她决定离台,远赴美国隐居。 4月5日,蒋介石突感腹部不适,泌尿系统失灵。医生认为蒋的心脏功能欠佳。傍晚8时15分,蒋的病情极度恶化。医生发现蒋的脉搏突然转慢,于是急用电话通知蒋经国。当蒋经国赶到时,蒋的心跳已不规则,血压下降,情形甚危。当即医生施行人工呼吸,乃至运用yào物和电极直接刺入心肌,刺激心脏跳动,心脏与呼吸恢复正常。但45分钟后,心脏再度停止跳动。11时50分,蒋介石双目瞳孔放大,经抢救无效,这位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又在台湾偏安26年的大独裁者蒋介石终于撒手西归,享年89岁。 在蒋介石弥留之际,宋美龄与长子蒋经国、次子蒋纬国、孙子蒋孝武、蒋孝勇均服侍在侧。 蒋介石去世之时,台湾当局党政军要员在接到蒋病危通知后,于当夜赶到士林官邸,并在此举行了在蒋介石遗嘱上签字的仪式。首先是由蒋夫人宋美龄签,继之由“副总统”严家淦签。当“行政院长”、蒋的长子蒋经国在其父遗嘱上签字时,“双手发抖,已不成书”。其后,“立法院长”倪文亚、“司法院长”田炯锦、“考试院长”杨亮功、“监察院长”余俊贤诸人都颤抖着提起笔在遗嘱上签了字。 当晚,蒋经国以长子身份同宋美龄商量治丧有关事宜。经商定:暂厝蒋介石灵柩于台北市南60公里处的慈湖湖畔(慈湖背依草苓山,湖水终年碧绿清澈,风景秀美,宛如江南蒋介石的故乡浙江奉化县的溪口镇。60年代初,蒋介石途经此地时,便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宫”,起名“慈湖”。蒋生前常来此小住,并嘱咐在他死后灵柩暂厝此地),“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21页。,以达成蒋介石“心愿”。 蒋介石病逝后2小时零10分,“行政院”于4月6日晨2时发布经主治医师签字的医疗报告及蒋介石遗嘱。对于蒋的遗嘱,各方褒贬不一,为供读者评判,笔者全文抄录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20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fǎn gòng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之革命职责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勉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7 章 动矢勇,毋怠毋忽。”《中央日报》社编:《领袖精神万古常新》,1976年5月版。 对于蒋介石的遗嘱,留美知识分子刊物《新泽西通讯》与《石溪通讯》合刊载文称: “以‘总统’身份向guó mín dǎng发表遗嘱,竟然把耶稣基督放在第一位,不明了台湾情况的人,还以为基督教是guó mín dǎng的‘国教’呢。” 该刊还称: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已40多岁,直至那时蒋才成为耶稣“信徒”的。蒋、宋结合是“为了金钱而结婚,为结婚而信教”的典型例子。各种蒋介石的传记中都找不到蒋介石早年和基督教发生任何关系的记载。难道蒋介石是40多岁才束发的吗? 至于“总理信徒”,如果我们把蒋介石所领导的guó mín dǎng的所作所为,拿来和孙中山先生所讲的三民主义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蒋介石不但不是三民主义的信徒,而是一个三民主义的叛徒。 所谓“实践三民主义”,无非是说非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理想的政党当权不可,其他思想体系和政治系统的人士若想要和guó mín dǎng“轮流坐庄”,对不起,办不到。 --------------- 崩殂(2) --------------- “光复大陆国土”这句话是宣称在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仍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代表大陆各省的“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绝不能取消。所谓“政治革新”,谈谈可以,真正实行嘛,不可造次。 “复兴民族文化”,这句话的中心是要说“父业子承”。“坚守民主阵容”的另一说法是紧抱美国人的大腿,大蹄不放。 上述评论虽然尖刻,但也切中要害。 也有舆论称: 所谓“束发”,那是古时对发式的称谓,一般指青年时期。“蒋在清末已是‘文明头’,在上海租界做捞家,到日本走江湖时更非什么‘束发’,入军校剃光头,更无发可‘束’,死亡前后更无发可言,遑论发式?”“束发以后既要‘追随总理革命’,同时又怎么可能‘追随耶稣’?”“或者革命,或则传教。尽管能言善辩者,也无法对这‘两者得兼’能自圆其说”。“更有甚者,‘无时不以耶稣与总理信徒自居’一语,只能说明蒋介石既非耶稣信徒,也非中山信徒,如若有之,他只是‘自居’而已,耶稣或中山,中山或耶稣都不承认的”。“短短两百字的老蒋遗嘱,掀起了guó mín dǎng人对绝望挣扎的小朝廷无可代替的绝望感觉”。唐人:《草山残梦》第12集第298页,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 台湾当局则对蒋介石遗嘱采取了同上述看法截然不同的立场。就在蒋介石病第二天凌晨7时,guó mín dǎng中常会召开临时会议,会议对蒋介石的遗嘱决议如下: “全党同志,敬谨接受总裁遗嘱,并愿全国军民,共同以反攻复国之决心,团结奋斗,完成总裁遗志,亦即实行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誓达目的,毋怠毋忽,谨此决议”。台湾《中央日报》社编:《领袖精神万古常新》。 1976年11月中国guó mín dǎng十一大召开时,又通过了《全党奉行总裁遗嘱决议文》,宣称: “我们誓言,坚决奉行总裁遗嘱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陈容,以此为全党党员革命的职志与战斗的决心。承担并完成艰苦的革命任务,以上慰总裁在天之灵。”《革命文献》第77辑第322页。 在十一大重新修订的《中国guó mín dǎng党章》中,蒋介石遗命纳入党章,以使guó mín dǎng员“遵行”。修订党章云: “总裁遗嘱所示:‘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四大革命任务,为总裁毕生的志事,全党同志自应奉为共同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努力贯彻实现,故本草案拟予纳入总纳第二条,期以相互勉行,并使革命民主政党之涵义更为具体而明显。”《革命文献》第77辑第325页。 guó mín dǎng当局的上述做法未免过于牵强,依笔者看来,如果接任guó mín dǎng中央主席职位的不是蒋经国,恐怕对蒋介石的遗嘱未必如此重视。 4月6日的guó mín dǎng中常会除了对蒋介石遗嘱作出决议外,还作出两项决定: 第一项决定:“副总统”严家淦根据《中华民国宪法》第49条规定:“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位,宣誓就任“总统”职。严家淦在就职后发表谈话称: “力行总统蒋公遗训,继承未意的志业,竟智尽忠,驰驱效命。”台湾《中央日报》社编:《领袖精神万古常新》。 第二项规定:对蒋经国辞职决议“恳予慰留”。蒋经国于其父病逝第二天便以从政主管官员身份向guó mín dǎng中央提出辞呈: “经国不孝,侍奉无状,遂致总裁心疾猝发,遽尔崩殂,五内摧裂,已不复能治理政事,伏恳中央委员会矜念此孤臣孽子之微忠,准予解除行政院一切职务,是所至祷。”《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257页。 guó mín dǎng中常会对蒋经国的辞呈决议如下: “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同志,以总裁崩殂,恳辞行政院院长职务一节,中央常会咸以国家内遭大变,外毁横逆……革命之事功未竟……至望蒋经国同志深维古人墨经之义,勉承艰大,共竭其效死勿去这忠尽,即所以笃其锡类不匮之孝恩。”《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258页。 蒋经国对guó mín dǎng中常会“效死勿去”之议,发表谈话称:“敢不衔哀受命,墨经从事,期毋负于全党同志与全国军民之督望。”《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257页。 对于guó mín dǎng中常会两项决议,作家江南发表评论称: “两项决议十分荒唐,严家淦宣誓就任,法有明文,无须常会多此一举”。“经国因父丧辞职应向新任总统提出,因行政院长非党内职务,如辞guó mín dǎng中常委,那又当别论。”江南:《蒋经国传》第447页。 阮大仁先生就guó mín dǎng中央上述决议也提出疑问: --------------- 崩殂(3) --------------- “即使党决定予以慰留,其仍须向新任总统提出辞职。党的慰留只是表示党支持其留任,并不表示新任总统亦予慰留。吊然严家淦总统身为中常委,在常会中亦表示希望蒋经国留任,但是严家淦总统与严家淦中常会的身份不同,虽然同是一人,两种身份的法定地位不同,严家淦中常委的在党内的意见不能取代严家淦总统在宪法上应有权力。”阮大仁:《台湾内部的几件大事及台局动向》,香港《明报月刊》第115期。 江南与阮大仁均从法理上指责guó mín dǎng中常会两项决议不妥,确切中要害。但殊不知guó mín dǎng的领导体制是“以党领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guó mín dǎng中常会的两项决议,也就不难理解了。 --------------- 众说纷纭话丧事(1) --------------- 蒋介石病逝后,台湾当局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以表示对蒋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从4月6日至17日蒋介石大殓的次日,台湾的报纸将平日红色套版改为一律黑色的版面,几乎全部篇幅都用在有关蒋介石这个主题上。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几乎都用尽了,台湾新闻界使出浑身的解数,尽最大努力对蒋介石的公共形象加以最后的神化、圣化、完美化。蒋介石的死亡被称作“崩殂”,他的坟墓被称为“陵寝”。台报还宣称:在蒋介石病逝时“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的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吴一舟:《蒋总统的一生》。蒋经国在日记中也称蒋介石病逝时“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20页。这在实际上是不折不扣地把蒋介石当作了封建帝王。 台湾新闻界除了再次神化蒋介石之外,同时也透露出台湾统治阶层的一种彷徨无主、失望沮丧,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绪,借一位退伍老兵的口,《中央日报》报道说: “我一直期望着总统蒋公能带我们回去,现在他老人家竟然先走了。” 借钱穆之口,《中央日报》告台湾民众“不要有惊慌之心”,“必须镇定和团结”,并多次重复被人引为笑柄的所谓蒋介石的格言:“处变不惊,庄敬自强”。 借何应钦之口,《中央日报》要台湾民众: “遵奉蒋公的遗志,拥护政府暨严总统、蒋院长,与我们全国同胞团结一致。相信蒋公的精神一定是永远与我们常相左右,我们也将必能在蒋公的精神与我们政府的领导下,实现蒋公的遗志,达成fǎn gòng复国建国的最后成功。” 蒋介石病逝在岛外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首先来自大陆新华社的消息是:中国共产党仍视他的老对手蒋介石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他是“guó mín dǎng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是死有余辜。 此一讯息说明中共对蒋介石死后有如生前一样的鄙视。 来自外国的消息是:有些国家把蒋介石贬得一文不值,有些国家又把他说成是20世纪的英雄。蒋介石一生中最“忠实”的外jiāo盟友美国,对蒋之死表示十分冷淡,福特总统只拟派农业部长前来吊丧。后经台湾当局要求,才改派副总统洛克菲勒前来。福特对蒋介石病逝只作了礼节xìng的声明,称: 蒋介石“是一个具有坚定正直的品质、巨大的勇气和深切的政治信念的人”,是“最后一位在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要盟国领导人”。他的病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朱养民等:《论蒋介石的生前与死后》,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版。。 美国人之所以对蒋介石的死反应冷淡,是因为蒋介石并不是他们在台湾的理想统治工具。guó mín dǎng退台前后,美国人的做法激怒了蒋介石,致使吴、孙、陈一一被清除。美、蒋失和后,中国积极发展中美两国的关系。蒋介石病逝之时,正值中、美两国建jiāo前夕,从其全球战略考虑,美国人不能不对蒋介石表示遗憾了。 蒋介石另一“外jiāo”伙伴日本,对蒋介石病逝表现出出奇的狂热。4月7日,各大报均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了蒋介石病逝的消息。多数日本报纸称蒋介石是“近代中国所产生的英雄”。 日本人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日本人自古就同情有如凋落的樱花似的“失败英雄”;也因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观念里,蒋介石之所以成为中国的“英雄”,其根源全在于蒋到日本留学的缘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日本发动战争罪责的“既往不咎”与“以德报怨”,也使一些日本人认为这是“东洋人的信条”。正是在上述观念的支配下,使日本对病逝的蒋介石产生了好感。日本的井出官房长官代表日本政府发表了一个“非官方式”的谈话,称赞蒋介石,并以示哀悼。其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给蒋经国打了一个唁电。同时,自民党决定派前首相佐滕荣作以“自民党总裁代理”的名义前往台北吊丧。由于中国大陆方面的抗议,日方连自民党代表的名义也不用,佐滕荣作与另一位前首相岸信介以“友人代表”身份出席了蒋介石的葬礼。 来自台湾近邻菲律宾一家报纸的消息是: 蒋介石“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②③朱养民等:《论蒋介石的生前与死后》。 来自欧洲地区的讯息是,瑞典《今日新闻》报编辑奥洛夫山德逊发表文章,称蒋介石的死是: “一个鬼魅死去了”,“逝去的只是一个老顽固,这老顽固在一段长的荒谬的时间里,曾经赢取过他完全不配得到的同情”。② --------------- 众说纷纭话丧事(2) --------------- 外国舆论对于蒋介石病逝后台湾政局及前途给予相当重视,外电评论称: “蒋介石的死,意味着统治过战后冷战时代的‘国民政府是中国的正统政府’这种虚构,已名副其实地崩溃了”。“蒋介石之死,已使台湾进入了蒋经国的领导体制。今后的台湾是孕育着风波的”。③ 今后台湾孕育着什么风波呢?外电分析称: “第一,蒋介石在各界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力量,但是,对蒋经国无论在政界或军界内都有不少反对势力。蒋经国近3年半以来事实上能够代行总统的权力,也是由于蒋介石发挥了保护人的作用。这些反对势力许多是在日本战争、国共内战中与蒋介石同生死共命运的所谓嫡系。他们认为蒋经国是战后派……,因此,当主张蒋经国应成为蒋介石的接班人的意见抬头时,他们说:‘天下为公,不应靠父子之情而让之’,一直表示反对。蒋经国要在短期内清除反对势力,其力量在目前尚不足。” “第二,占居民85%的台湾人认为蒋经国体制归根结底还是外省人的强权统治”。蒋介石病逝后,“台独”之声甚嚣尘上。②朱养民等:《论蒋介石的生前与死后》。 外电上述评论确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按照历史定律,任何一位主席当政者病逝后,围绕着权力继承问题,必然有一番争论与争斗。这种状况在蒋介石病逝后也依然存在。老的一代因蒋介石在世不好发作,蒋一死,已无人再能约束他们,他们不会买蒋经国的账。对于老一代此时此刻的心境,蒋经国最明白不过了。经过几十年老蒋的培养,蒋经国长进甚大,羽毛日渐丰满。他出任“阁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8 章 后的种种动作愈益显示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蒋介石病逝时,尽管严家淦依“宪法”就任“总统”职,但guó mín dǎng统治体制是“以党统政”,党权高于一切。严家淦继“统”,并未解决权力继承问题。蒋经国为顺利继承父位,接连抛出了几个杀手锏。 首先采取以退为进策略。此一策略就是蒋经国在其父病逝后第二天凌晨向guó mín dǎng中常会提出的“辞呈”。江南称蒋经国此举纯系“荒唐”,并藐视新“总统”。 其次借父丧压先朝老臣。在蒋介石病逝后,蒋经国利用其父的偶像地位,做出“至孝感人”的样子,一方面“悲哀跪哭,昏迷不省”;一方面抱病夜宿灵堂。报刊登出他“长跪致哀”的照片,又登出“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阿谀之言,并推论说: “由于蒋院长的恪尽孝道,我们更感到国家信托得人,他所领导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大有为的政府”。② 可怜的严家淦,大约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令他“恪尽孝道”的父亲,刚刚当上“总统”,“政府”就已经由别人领导了。蒋经国深感自己地位还不够固若金汤,故要报纸刊登他的旧作《我的父亲》,还拿出蒋介石给他写的一些字幅jiāo给报纸发表。凡此种种,无非是想借他父亲的声威压服先朝的“元老”。同时,他又为争取民心,每天早晨去中山纪念馆向瞻吊其父的老百姓致谢。 再次,策动军界对他宣誓效忠。“国防部长”高魁元、“参谋总长”宋长志均系蒋经国的亲信,在蒋介石病逝后,高、宋二人明确对蒋经国效忠。同时与情治机构协同,严密注视社会动态,使蒋介石病逝后台湾初呈的混乱局面与不安定情绪得以稳定下来。蒋经国对军事将领互调,更显现出他统御的艺术。其中政工系的首领王升,追随蒋经国多年,此际将他升为“总政治部”主任,原主任罗友lún也属蒋经国的嫡系,调任为“联勤总司令”。擅离职守的台湾“警备总司令”尹俊被撤职,换上了蒋系人马汪敬煦。尹俊被撤职纯系他个人所为。1975年初,蒋经国曾亲自召见他,让他在蒋卧病期间忠于职守,以防发生不测事件。然他辜负蒋经国厚望,当蒋介石病逝之际,士林官邸与“行政院长”办公室有关人士遍找不到尹氏的踪影,连尹的夫人也不知道他去向何方,以致被蒋赶下台。 经过蒋经国多方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关于蒋经国继承父位情况,后面将作详说。 --------------- 空前“国葬”(1) --------------- 严家淦在蒋介石病逝7个多小时后便继任“总统”,时间之快为历史罕见。严继任“总统”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 蒋介石遗体灵榇置于“国父纪念馆”。 特派倪文亚、田炯锦、杨亮功、余俊贤、张群、何应钦、陈立夫、王云五、于斌、徐庆钟、郑彦菜、黄少谷、谷正纲、薛岳、张宝树、陈启天、孙亚夫、林金生、沈昌焕、高魁元、赖名汤等21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 与此同时,“行政院”宣布三件事: (1)自4月6日起,历时一月为“国丧”期,“国丧”期间停止娱乐、宴会及各项庆祝集会(后改为4月6日至17日); (2)军公教人员一律着素色服饰,并佩带25寸宽的黑纱。 (3)蒋介石遗体停放国父纪念馆5天,供民众瞻吊。 4月6日凌晨2时,蒋介石遗体由士林官邸移至“荣民总院”。翌日,允许民众瞻仰蒋介石遗容。在蒋介石灵堂四周播了88根白蜡烛,正中供奉着蒋介石的巨幅遗像及遗嘱。灵前有5个用素菊缀成的十字架,正中一个为宋美龄的,上款书:“介兄夫君”,下款书“美龄敬挽”。 4月9日,蒋介石灵柩移至国父纪念馆。移灵前,蒋经国亲自为其父穿衣服,按照乡例,给其父穿了7条裤子、7件内衣,包括长袍马褂。遗体贴身包着丝绵、黑裤、黑皮鞋。胸佩大红采玉勋章,左右两旁佩带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蒋介石最喜读的《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和《唐诗》四部书也被宋美龄放在灵柩之中。另有毡帽、小帽各一顶,手套一副,手帕一块,手杖一支。这些都是蒋介石晚年平日常用之物。一切料理就绪之后,才由“荣民总院”移灵至国父纪念馆。 移灵时,由于蒋经国在蒋介石遗体前一次又一次地“长跪致哀”,并把照片登在报纸上,于是,他手下的一批人也就纷纷上行下效,率领他们自己的手下人在灵堂或路边跪祭蒋介石。为了证明蒋介石得到台籍民众的拥护,《中央日报》刊登了“省政府主席”谢东闵率各县市长长跪蒋介石灵前泣悼的照片。在20世纪70年代号称民主社会的台湾,竟然出现了穿西服官员匍匐跪地“吊祭先王”的场面,实在是可悲又可笑。 从4月9日起,严家淦和全体治丧大员轮流在国父纪念馆为蒋介石守灵。其间,台湾当局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发表《告大陆同胞书》,号召完成蒋介石遗愿,推翻中共政权,同时继续奉行贯彻蒋介石对大陆同胞的一切“保证”。 4月16日是蒋介石的大殓日,8时5分仪式开始。8时8分45秒,蒋介石灵柩的棺盖放在7尺铜棺之上。之后,由张群、何应钦、陈立夫、薛岳、谷正纲、黄少谷、黄杰、谢东闵等8位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评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将一面青天白日旗覆盖在灵柩之上。接着,严家淦与“五院”院长、“行政院”副院长徐庆钟、“总统府资政”王云五、“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于斌等在灵柩上覆盖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然后,严家淦恭读祭文。 礼毕后,台湾当局还怕蒋介石不能升“天堂”,又在蒋介石的大殓日,以基督教仪式行之。牧师周联华为蒋介石主持了追思礼拜与安灵礼。周在证道中引述了蒋介石的所谓“嘉言”: “忍受试练越深,赞美的歌声越高。属灵的奥秘祝福即在试练之中。丰盛的生命必须经过在狂风暴雨之中生长的。以信为本的人必定有1000次顶大的试练等在前面。”台湾《中央日报》社编:《领袖精神万古常新》。 其后,周联华领导读经文、诗篇第23篇,读启应文。追思礼拜结束,响起圣乐,纪念馆外鸣礼pào21响。接着,蒋介石的灵柩在执绋人员的护送下,停放在灵车之上。 灵车前身用20万朵深黄色的菊花装饰,两边各有几条白绋,车前挂一青天白日“国徽”及鲜花十字架。灵车队由99辆宪兵队开道车领前,包括“国旗”车、党旗车、统帅旗军、奉行蒋介石遗嘱令车、捧勋车、遗像车。车队后面是宋美龄挽蒋介石的大型黄菊十字架,家属随其后。2000多执绋人员缓缓驶向蒋介石灵柩的暂厝地慈湖。 据台湾报载:在蒋介石灵柩驶往慈湖的路上,当局发动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灵车所经途中跪地“迎灵”。绝大多数行业停止营业,鲜艳的建筑上一律奉命改漆素色,不合丧悼气氛的广告,也一律从改。jiāo通路口则搭牌楼,各家要挂挽额,平常失修的马路和未铺柏油的路面一律要整修,害得沿路各商家和修路工人日夜赶工,满肚子的怨言无处申诉。当日,治丧委员会的大员们还想出了“路祭”这个名堂,沿路分配各机构行号另设供桌,同时规定灵车经过时不许迎灵的人们抬头正视。此外还要求民众在大典鸣pào之时,在原地悼念3分钟。 --------------- 空前“国葬”(2) --------------- 下午1时10分,安灵礼在慈湖宾馆完成。蒋介石的灵柩停放在正厅中央的灵堂上。灵堂是以漆黑光亮的花岗石建造的,长32米,宽18米,高143米。灵堂上镶着青天白日徽,灵台基层四周缀满白色雏菊。正厅东侧是蒋介石原卧室,房内一切布置保持原状。靠窗子的地方有一张深咖啡色的书桌,桌上有一架蒋介石生前使用的电话,大理石笔筒和一个白色的碗。书桌南侧有一架黑白电视机,还有蒋介石的鸭舌帽与眼镜,并排放在电视机上。北面靠墙地方有一个书架,放着蒋介石生前读过的各种书籍,墙上挂着一幅宋美龄画作。在卧室的茶几上,放着一张蒋介石生前用红铅笔写的一张便条:“能屈能伸”。台湾当局设计这一情节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蒋总统秘录》作者古屋奎二对此解释说: “顺应环境,当忍则忍,应屈则屈,以待未来伸展之意。”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14辑。 蒋介石死在海外孤岛,灵柩暂厝慈湖,可谓“屈尊”。蒋介石还能伸吗?还有“反攻大陆”的未来吗?没有了。 安灵礼完成后,蒋经国对参加大殓的人员表示答谢说: “先君崩逝,野祭苍哭,敬礼致哀,悲恸之深刻,与虔诚之厚意,令人万分感动。经国遽遭大故,哀恸逾恒,无法踵谢,唯有奉行遗命,鞠躬尽瘁,以报答我国同胞之至诚与厚望。”《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26页。 至此,蒋介石的丧礼才算完结。此次蒋介石丧事排场之大,实为古今中外所少有。 丧事处理已毕,guó mín dǎng中央于1975年4月28日举行会议,商讨党权归属问题。会议作出三项规定: (1)接受蒋介石遗嘱,并即具体规划,坚决执行; (2)保留党章“总裁”一章,以表示对蒋介石“哀敬”与“永恒之纪念。” (3)中央委员会设主席1人,推选蒋经国担任。当讨论第三项决定时,作为元老派首领的何应钦发言称: “国家与本党不幸,总裁逝世,中枢与本党中央顿失领导,在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亚洲赤祸弥漫的时期,必须有迅速妥善的决定,以巩固国家与党的领导中心。现在总统职位。已经由严总统依法继任,本党最高的领导人,也自应依照事实的需要,迅速推定,以巩固本党的领导中心,此一领导人的职称,本会赞同严常务委员等,以及中央委员刘季洪等的意见,应该定为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总裁职称保留于党章之内,作为对总裁的永久崇敬与纪念”。 “关于本党领导人的人选问题……必须本党有全党倾服、内外归心的强有力的领导者”。“本席拥护……推举蒋经国同志担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因为蒋同志具备了坚忍强毅的领导能力,和充沛的革命精神,尤其是他这两年担任行政院长卓越的政绩,获得海内外全国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一致支持和赞佩,由蒋经国同志领导本党,必能使党的力量坚实强大,fǎn gòng复国的使命得以早日完成。”《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410页。 何应钦的说法与严家淦、刘季洪的提案相符,故为会议所接受。会议作出决定: “今总裁不幸逝世,全党中央之领导,亟须力谋强固,以适应瞬息万变之国际局势与共产匪党之jiān谋诡计,爰特根据党章之精神与本党中央之往例,决议中央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并为常务委员会之主席,综揽全盘党务,以适应现阶段革命形势之要求,应属迫切之需要”。《革命文献》第77辑第346页。 会议对蒋经国出任guó mín dǎng中央主席的决议是: “蒋经国同志有恢弘之革命志节,卓越之领导才能,自就任行政院长以来,适应国际危机,则处变不惊;推进国家建设,则规模宏达;其坚决fǎn gòng之决心,为常会所全力支持;其亲民爱民之作风,更为民众所拥戴;当前国际局势,瞬息万变,fǎn gòng阵容,摇撼不安,本党为奉行总裁遗嘱,掌握革命机势,亟须坚强领导,精诚团结,方能发挥革命民主政党之最大功能,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常务委员会主席,蒋经国同志实为最适当之人选,亦为全党同志一致之公意,决议:一致通过。”《革命文献》第77辑第347页。 1976年11月中国guó mín dǎng十一大召开时,蒋经国正式当选为中国guó mín dǎng中央主席。至此,guó mín dǎng最高领导人职称三易其名,由“总理”、“总裁”演变为“主席”,由个人集权体制开始过渡到委员制,为日后台湾民主生活奠定了基础。蒋经国当选中央主席是意料中事,除了其父的精心栽培之外,也有蒋经国本人的努力,更有阿谀之徒的趋炎附势。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向蒋介石行跪拜之礼。 当蒋经国抓到党权之后,另一只眼睛总是盯着“总统”的宝座。对此,“总统”严家淦非常知趣,主动让“贤”。蒋经国既要当“总统”,还要唱高调,他让“党国”大老们劝严家淦继续留任。但严氏坚决放弃竞选,蒋经国在盛赞严家淦在位时“德政”之际,于1978年5月当选为“行宪”以来第六任“总统”。 --------------- 空前“国葬”(3) --------------- 由于蒋经国当了“总统”,在称呼上与其父发生矛盾,无论称“总统蒋公”,还是称“蒋总统”,都会发生对上下两代“总统”不明确的问题。后来不知是哪一位“叔孙通”想通了,通知所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规定在公文书公开场合的称谓:称蒋介石为“先总统蒋公”,形成文字时,在蒋字前面空一格,以示对蒋的“崇敬”之意。称蒋经国为“蒋总统经国先生”,形成文字时,蒋字前面不空格,以体现蒋经国崇尚民主之意。再后来,由于大家为求简化和方便,称蒋经国为“蒋总统”或“经国先生”,对蒋介石也渐以“蒋公”二字代表了。 蒋介石病逝了,遗体作了防腐处理,他的灵柩一直停放慈湖“行宫”,不断有人前去参观。台湾当局为了永久纪念蒋介石,并把他奉为fǎn gòng的精神领袖,决定筹建“中正纪念堂”。在蒋介石病逝2个月后成立了“中正纪念堂”筹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9 章 组,成员有俞国华、林金生、蒋彦士、高魁元、赵聚钰、费骅、赖名汤、谢东闵、蔡鸿文、周宏涛、秦孝仪、张丰绪、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庆等16人。翌年10月又成立了“中正纪念堂”筹建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有何应钦、张群、陈立夫等25人。经筹建小组广泛与慎重的考虑,择定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之间地段为建堂基地。其后,筹建小组又公开征求海内外建筑师提供建筑设计构想,前后收到43件,后采用杨卓成建筑师的设计方案。1976年10月31日蒋介石9秩诞辰之际,“中正纪念堂”举行破土典礼,蒋经国、蒋纬国、何应钦、谷正纲等人出席典礼仪式。经过日夜赶工,终于在1980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5周年之际完工。台湾当局举行了“中正纪念堂”落成典礼,蒋经国主持典礼仪式,出席典礼仪式的有4000余人,蔡培火等32名亲guó mín dǎng人士向蒋经国呈献“中正纪念堂”模型。蒋经国发表了《回顾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5年》的讲话,宣称: “在此1800多个日子里,我们国家遭受的冲击,所面临的苦难,自然远比任何国家沉痛严重!可是在先总统蒋公‘庄敬自强’、‘慎谋能断’的遗训启导之下,尽管世人纷纭自扰,我们仍能‘处变不惊’;也不管世人如何混乱迷失,我们一样‘慎固安重’,所以当中南半岛土崩渔烂的时候,中华民国不但砥柱中流,而且还消除了邻近国家的惶惑不安;当世界经济接连bào发危机的时候,由于我们一齐致力于国家基本建设,不但阻止了不景气的趋势,还保持着经济的继续成长;当美国背信毁约……的时候,大家固然耻痛切心,但一样无畏无惧,团结奋起”。蒋还宣称这5年是“苦难而又充满着希望的5年”。《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3辑第519520页。 新修建的“中正纪念堂”,坐东朝西,遥望大陆;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顶八角,造成多数之“人”字形,聚于宝顶,上与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顶用天坛宝蓝玻璃瓦顶,蓝中带紫;顶上有青天白日“国徽”。“纪念堂”高70米(三层台阶高145米,主体墙高24米,斗拱至宝顶尖315米)。内部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正堂,平面为40米见方,四角各突出75米。后方居中矗立蒋介石坐姿铜像,铜像高63米,厚612厘米,全重约2125吨,由陈一帆承铸,台座高35米。铜像基座正面刻了蒋介石遗嘱,大理石壁上,正中刻有蒋的遗墨“民主”二字。蒋一生独裁,却以“民主”相标榜,真不知参观者作何感想。左右两边分刻了“lún理”和“科学”。在正厅两侧的大理石壁上,刻着两句蒋介石的所谓“嘉言”:“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纪念堂”下层为展示室,陈列着蒋介石的遗物、文献及喜读书目;放映室放映蒋介石的所谓“功绩”,“‘生活电影与录音”。 距“纪念堂”中心线470米处竖立一高30米、横宽长67米的正牌楼,一列大小五个拱门,象征“五权宪法”。牌楼正中匾题嵌置4个大字“大中至正”。这4个字包含了蒋介石的名讳,它源自王阳明弟子所撰记师生论学答问的《传习录》一书。该书有这样的句子: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猝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蒋介石在讲述中庸要旨时,也曾提到: “……‘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因之更可了解这中庸之‘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下摇’之谓,亦即‘主敬所谓立极’,所谓‘择善固执’,所谓‘允执厥中’之意”。 在“纪念堂”南北两侧,竖立两座格式相同的高138米、长197米的牌楼,一为“大忠门”;一为“大孝门”,寓意“大中至正”的蒋介石还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 ------------------------------------------------------- 访问小说分享者(小芳芳)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37709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