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垄断与创业》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一章 前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人类历史学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中国),各有各的学说。 为什么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反而诞生在经历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不仅仅包括中国,同样是古代极其辉煌的文明都有李约瑟难题,唯有西欧文明实现跳跃,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未对欧亚大陆农业文明产生足够的威胁,但是英国工业革命彻底打破这一现状。 文明与人类迁移时间、地理、气候息息相关,因欧亚大陆(主要是欧洲)征服其它大陆,本书主要分析欧亚大陆。 第一部分:一个文明的兴起衰落必有无数的原因,有无数的变量构成,分析几个首要的因素只能分析个大概。如果要准确描述无数的变量就很容易出错,因此宁可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第二部分:奢侈品(本书定义的奢侈品)的垄断与竞争,革命 第三部分:创业的艰辛与窍门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二章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 1840年英国利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开启中国百年屈辱史。华夏子孙奋斗近二百年终成世界列强,回首过去,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李约瑟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人类历史学家为此提出各种学说,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戴蒙提出的地理决定论: 中国地理非常明晰:东临大海,南方丘陵,北面大漠,西南青藏高原,西北戈壁。中国文明中心一直在黄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基本一马平川,这就决定了中国是亚洲板块上的一个巨大的孤岛。孤岛地理决定了中国各个文明中心不是南征就是北伐,没有天险可守,长江天险也无法阻挡统一,文化隔离在中国基本不存在。 孤岛地理造就世界上最典型的东方文化: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利弊也非常明显:统一政权实施开明政策必定强盛,反之就是天灾,人口减少几千万几十年就来一次,近上亿人口的损失光史书记载就好几次。弊端最明显的就是明清海禁,君主的一个命令就可以闭关锁国,让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而后工业文明的兴起彻底打败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则彻底销声匿迹,再也无法纵横欧亚大陆。 地理就决定中国近代史落后,恐怕难以服众。人类历史学家也相继提出自己的各种学说:文化理论、制度理论、高水平陷阱、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水利控制论、环境理论、需求理论。 这一切都要从人类的起源说起。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三章 人类的起源 目前人类的祖先起源于非洲大裂谷的类人猿(另外一种学说是多地起源说)。类人猿起初由于气候大变异,食物减少,濒临灭绝不得不下树寻找食物,在最危险的时刻进化出直立行走,最后进化的智人走出非洲,征服五湖四海,成为全球的食物链顶端。 由于智人起源于非洲,在古代恶劣的条件下征服其它大陆需要大量时间(没法上传图片),这对世界各大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各个文明的兴衰,更是决定了各个大国的命运。 古代四大文明及其他文明先后发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四大文明古国全在欧亚大陆,非洲、美洲等其它大陆没有影响世界的文明。这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至今,欧亚大陆文明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美国是欧洲文明的延续)。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征服其它大陆,而不是其它大陆征服欧亚大陆;为什么是欧洲征服世界,而不是中国征服世界(李约瑟难题)。各种学说对此提出解释,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地理决定论。 人类(智人)起源于非洲,从非洲迁移到各大洲时间各不相同,10万前扩散到非洲,6万年前到达两河流域(伊拉克),4万年前到达地中海、东南亚、澳大利亚,14万年前进入北美洲,1万年前到达南美洲。 最关键的是撒哈拉沙漠在1万年前形成并且隔绝非洲南北部,12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结束,白令海峡变成大海,直接阻断了美洲和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流。迁移时间、地理、气候变化对人类产生关键的影响,欧亚大陆丰富的可驯化动植物资源直接决定了欧亚大陆征服其它大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四章 非洲的劣势 古典文明中四大文明古国全在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文明让其他大陆文明黯然失色,这成为现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前很难解释的问题。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已经可以解释,原因无非两个字:运气。 欧亚大陆文明发展具有先发优势,智人最先诞生在非洲,走出非洲到达其它大陆的时间相差几万年,在其它大陆文明还是游牧文明的时候,欧亚大陆最先发展出几个农业文明。西亚相对非洲最近,埃及和两河流域最先发展出文明: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和东亚的华夏文明相继于公元前3100年、3000年形成。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文明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在大航海时代就来临时,面对欧亚大陆先进的科技就是被碾压的对象。 文明发展时间估计没有争议,但是非洲为什么落后,按照时间来说应该是非洲文明征服世界,可是事实上是欧洲文明征服世界。非洲落后跟美洲、大洋洲一样,在地理上有其先天劣势: 非洲北方撒哈拉沙漠几乎断绝了非洲和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流,使非洲文明停滞。最重要的是撒哈拉沙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的地方之一,连大部分生物都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发展文明。 非洲文明交流速度与欧亚大陆相比占据先天劣势,大航海时代以前与欧亚大陆隔绝,文明交流几乎没有,导致文明发展极其缓慢。美洲、澳大利亚同样吃亏在地理隔绝: 美洲被东西两端被大西洋和太平洋隔绝,连唯一可以和欧亚大陆交流的白令海峡也在12万年前变成大海,美洲直接变成孤岛,连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文明交流也极其困难。 大洋洲同样是孤岛,不过是一个相对更小的孤岛。 孤岛地理的特征就是与外界文明交流停滞,进而文明发展到一个阶段就碰到天花板,无法突破。 文明交流速度对其它大陆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对欧亚大陆来说却是一个先天的优势,这一点优势在文明发展中扩大了欧亚大陆和其它大陆的科技代差。 文明交流速度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优势?拿现代化社会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煤、石油等资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煤和石油,就无法发展文明,时间一久就会落后其它国家百年以上。文明的交流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这一点容易理解,也在这几百年被人类社会证实。那么在古代还没有发展出文明时,哪些资源是点对科技树、促进文明发展的关键? 戴蒙德出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提出欧亚大陆文明发展的关键是欧亚大陆拥有大量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等同于工业社会的命脉:煤、石油)。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五章 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 古代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为什么等同于现代的煤、石油。这一点比较让人费解,《枪炮、病菌与钢铁》已经作阐述,描述西班牙帝国征服南美洲印加帝国时拥有的优势: 马匹、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尤其是造船和武器制造),这些优势让西班牙帝国168人就打败了印加帝国8万军队,这些就算在现代也让人难以想象,但是现代科技代差比较大的战争基本决定科技领先的军队获胜(比如海湾战争双方伤亡比例差距巨大),这就容易理解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欧洲征服美洲的优势基本有:文字、技术、病菌、行政组织、马。这些优势是欧洲征服美洲的直接原因,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结合人类历史科学、医学、考古学等现代科学提出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和欧亚大陆地理环境是欧洲征服世界的终极因素。 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可驯化动植物资源,根据考古学推断欧亚大陆原始可驯化的动植物列表。 现代科学发展起来后,关于世界各地最早驯化动植物的证据越来越多,欧亚大陆驯化的动植物最多。非洲和美洲也不少吗?也许会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实际上提供足够的营养价值并大量养活人口的主要就那么几种。 正如戴蒙德所说: 在这20万中的植物中,只有几千种可供人类食用,大多数作物只是我们的饮食次要补充,光靠它们根本就不足以支撑文明的兴起。仅仅十几中作物的粮食产量就占了世界全部农作物年产量总吨效的80以上。这十几种了不起的农作物就是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高粱、大豆、马铃薯、木薯、甘薯、甘蔗、糖用甜菜和香蕉。光是谷物类作物就占了全世界人类所消费的卡路里的一半以上。 最重要的是小麦、水稻等可以养活大量人口的农作物欧亚大陆占了绝大多数。 植物的驯化对其它大陆不利,动物的驯化对其它大陆更不利。 动物就像植物的驯化一样,对人类来说,可以驯化的一定有其优点,不可驯化的一定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植物的驯化持续了几万年,难以驯化的植物要么不可食用(有毒),要么无法大量生产、没有经济价值,而动物的驯化比较特殊。 目前世界上成功驯化的动物几乎清一色都是欧亚大陆驯化的,这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为人类提供肉食、奶制品、肥料、路上运输、皮革、犁具牵引、毛绒、致命的病菌以及军事用途。驯化的小型哺乳动物(鸡鸭鹅)可以提供食物、衣服,但不能用于拉车或战争。 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极其重要,但是数量极其稀少,主要为牛、羊、猪、马,全部在欧亚大陆,其余要么没有经济价值,要么繁殖困难,这直接导致欧亚大陆文明征服其它文明,而不是其它文明征服欧亚大陆文明。 众所周知,人类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所到之处,生物灭绝,环境恶化。当人类踏上美洲、大洋洲时,人类已经掌握了足够先进的猎杀技术,本来相比欧亚大陆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就少,又碰上当时的印第安人还处于狩猎文明,美洲(大洋洲也类似)大量有价值的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几乎就在瞬间灭绝,除了骆驼和羊。其它要么无法驯化,要么没有经济价值(骆驼和羊也无法支撑文明)。 美洲、大洋洲的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与人类猎杀有关可能有人有不同观点,《枪炮、病菌与钢铁》提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的哺乳动物与危险的人类生活了几百万年,并且慢慢进化了逃避人类这一危险因素的本能。而美洲、大洋洲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凡是到过这2个洲的人都会觉得这些动物温驯的无可救药,被宰杀简直轻而易举。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出逃避人类的本能就被人类灭绝了,这对美洲、大洋洲文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它章节再讲)。 欧亚大陆在可驯化的动植物占据巨大的优势,这优势怎么来的:首先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板块,热带、温带、寒带等各种地理气候都有,造成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生态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可驯化动植物资源。 其次,欧亚大陆还有另一个最大优势,那就是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六章 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 欧亚大陆的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地理环境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四周环海,跨越寒带、温带、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普遍,有世界最多的动植物资源。 中亚的高原、戈壁、沙漠等地理环境导致欧亚大陆中部地理隔绝,但是不足以隔绝文明交流,典型的是丝绸之路。欧亚大陆生产粮食的平原多且大,哪怕是阿拉伯沙漠化的地区,在古代也是湿润的适宜生产粮食的地方。 欧亚大陆是东西轴线,而非洲、美洲是南北轴线。欧亚大陆东西轴线处于地球维度相差不大的地区,有利于动植物传播,非洲、美洲都是南北轴线,纬度差异巨大,气候各不相同变化无常,不利用动植物传播,大洋洲气候更是说变就变。 动植物在某地驯化后会迅速传播到欧亚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几百年的传播速度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可以忽略不计。非洲、美洲、大洋洲就没这么幸运了,隔绝的地理中断文明交流,物种的传播至少需要几千年(尤其是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欧洲可驯化的动植物几乎没有,但是欧洲地理隔绝不足以影响文明的传播。西亚的新月沃地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可驯化动植物非常容易传播到欧洲,就是得益于欧亚大陆的东西轴线。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七章 致命的病菌 欧亚大陆拥有的可驯化动植物资源和地理环境使欧亚大陆大量游牧文明转向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优势相对游牧文明占据巨大优势,单位土地产出可养活几十倍以上的人口,人类没有一个傻瓜愿意饿肚子,只要条件允许,转向农业文明是必然。据科学家统计,人类走出非洲时全世界人口不到一百万,游牧文明粮食生产的劣势十分明显,人口迟迟无法突破一百万,文明无从谈起。大约是在1万年前,游牧文明陆续转向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产生使人类人口大爆炸,人类人口呈指数增长(如下图)。 欧亚大陆坐拥农业革命巨大的优势,成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占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到现在欧亚大陆人口依然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 逐渐地人口密集,大部分都生活在农村、城镇、城市,这为病菌的传播创造极佳的条件: 感染致命的病菌会使宿主死亡,少量人口的居住地会使这一带地区人口灭绝,不利于病菌传播;大量人口密集的居住地会有利于病菌传播,并且使这一带的幸存人口获得免疫力。几百年之后,这一带地区的人类基本对病菌有免疫力。 历史上致命的病菌包括天花、霍乱、瘟疫、流感、肺结核等,而且这些致命的病菌全部来自驯化的动物。这些致命的病菌之所以能够感染人类,与密集的人口驯养动植物有关。 欧亚大陆的居民从农业文明开始就与致命的病菌战斗了几千年,二者互相进化。居民渐渐的进化出免疫力,病菌各种变异,战斗始终没有终点。 其它大陆的居民就没这么幸运了:地理的隔绝导致没有可驯化的动植物,居民也就无法产生免疫力,面对欧亚大陆带过来的致命病菌短时间内无法产生免疫力,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灭绝。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八章 帝国的出现 农业革命后,粮食出现剩余,人口大爆发,促使等级森严的社会产生。族群、部落、酋长相继产生,最终帝国出现了。粮食剩余、人口密集产生了分配物资的阶层,也就是统治阶层(盗贼统治)。统治阶层创造文字,建立行政组织,负责征税,调度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大型公共设施,发展技术(枪炮、航海技术),对外征服。对内发展一系列有利于统治阶层统治的想象,包括文化、宗教、意识形态。 当欧洲各个帝国征服其它大洲时,文字、行政组织、技术、致命的病菌让欧洲无往不利,其中致命的病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图,引用《枪炮、病菌与钢铁》): 据统计,北美洲在大航海时代前约有2000万人口,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杀死了95以上,当大英帝国占据北美洲时,印第安人只剩下100万人口了。 大航海时代大英帝国借助工业革命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彻底打垮农业文明,接下来的历史众所周知。 欧亚大陆文明几千年来都是文明的中心,因此文明部分主要阐述论证欧亚大陆各个文明中心的兴衰(主要是各个大国的兴衰)。 前文阐述了欧亚大陆对其它大陆的优势,但在文明容易传播的欧亚大陆内部,这些优势不在,那么地理决定论等各种学说对欧亚大陆内部来说有其局限性。在大航海时代(公元1500)之前,欧亚大陆经常产生几个互相独立的文明中心(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因此从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相对是指公元1500年前相对于帝国附近的文明中心,公元1500年后是相对于世界文明的中心,比如2战后的美国)。 (智人进化并打败其它人种及其它生物,史前人类认知革命不在此书叙述;狩猎、采集社会推测居多,不在此书叙述)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九章 第一次农业革命:新石器革命 农业的开始是由植物的驯化开始的,众所周知,在人类驯化动植物以前,人类早已经遍布欧亚大陆。为什么人类遍布欧亚大陆时有好几万年可以发展出农业文明,为什么这几万年无法发展出来。 在古代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太大,只能说在这个时期的气候使农业生产获得巨大的利益(人口爆炸)。气候在农业技术未成熟前对农业生产拥有坚定性的力量(图没法上传)。 各种动植物驯化时间(引用《枪炮、病菌与钢铁》) 1西南亚小麦、豌豆、橄榄绵羊、山羊公元前8500年 2中国水稻、黍猪、蚕不迟于公元前7500年 3中美洲玉米、豆、南瓜属植物火鸡不迟于公元前3500年 4安第斯山脉地区马铃薯、木薯、羊驼、豚鼠不迟于公元前3500年 5美国东部向日葵、藜属无公元前2500 6萨赫勒高粱、非洲稻珍珠鸡不迟于公元前5000年 7、热带西非非洲薯蓣、油椰无不迟于公元前3000年 8埃塞俄比亚咖啡、画眉草无? 9新几内亚甘蔗、香蕉无公元前7000年? (在从别处引进祖代作物后在本地进行的驯化) 西欧罂粟、燕麦无公元前6000年-3500年 印度河河谷芝麻、茄子瘤牛公元前7000年 埃及无花果、铁荸荠猫、驴公元前6000年 从动植物驯化时间可知文明的产生必在动植物驯化之后,公元前8500年之前文明不复存在,有的只是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公元前8500年动植物缓慢驯化,外加公元前8500年气温逐渐升温,为农作物大规模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人类中间几万年在干什么,几乎所有现代人都知道要驯化动植物,古代智人也不例外,只有一种解释:经济价值低。 这几万年人类还在四处迁移、狩猎,等到人类定居下来又碰到冰期,气温急剧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传播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温度(如下)。 主要几种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温度(单位:度数) 幼苗期开花期成熟期 小麦 12-18 12-18 12-18 豌豆 15-20 8-12 18-20 水稻 28-32 25-35 20-40 玉米 28-35 25-26 20-24 马铃薯 15-25 15-25 16-18 高粱 20-25 25-35 20-24 香蕉 24-35 24-35 24-35 以上可知,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对环境适宜温度的要求很高,温度稍微的变化就可以让粮食绝收。温度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有多大,先从2种粮食作物讲起: 现代世界已广泛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这3种农作物养活了世界上的人口。 (由于美洲地理环境的劣势(前文已经叙述),故原产美洲的玉米不详细叙述) 小麦,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在西亚被驯化,经过杂交等演化,形成现代的小麦。小麦有很多品种,各个品种种植需要的环境不一样。 小麦冬型品种需要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c,半冬型为14~16c,春性为12~14c。 秋天的平均气温12~18c时适合播种。播种时间受限,过早播种,气温高,孕穗来的早,冬天容易受冻;播种太迟的话,缺少水分,发育缓慢且时间长,容易被锈菌感染。 小麦的是人类的主要粮食,可制作面酒精、面包、馒头、面条、啤酒、酒精。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 水稻,草本稻属,在中国被驯化,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温度要高。幼苗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2c,最适温度为28~32c。水稻的分蘖期需要的温度为日均20c以上,。抽穗期合适的温度为25~35c。开花期合适的温度为30c左右,温度低于20c或高于40c,受精受严重影响。水稻与小麦一样,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 以小麦、水稻为例,农作物对温度环境的要求极其严格,一旦稍微变化就是粮食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这经常引起饥荒,哪怕是农耕技术已经成熟的社会,更不用说10万年前全球气温大幅下降的时代。 10万年前到125万年前,全世界温度持续走低(图没法上传) 人类走出非洲遍布欧亚大陆就用了几万年,人类人口长期停滞在一百万左右,人类社会都是靠狩猎采集,人类人口碰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基本是5万年以后,5万年到11万前,人口一直无法突破一百万,这时世界基本被人类占据了,可狩猎采集的食物无法养活更多的人口。 可以说在11万年以前,种植农作物基本没有经济价值,狩猎采集食物能养活更多人口,直到人口碰到马尔萨斯人口瓶颈,人类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穷则思变,恰好这时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植物的驯化渐渐有价值了(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几乎都集中在这一段时间)。 原始人类无意识的选择果实大的,使这类植物获得极大的生存优势,又促进这类类植物的进化出果实更大的,循环中人类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并且大范围传播这类植物。现代的农作物相比野生的果实更大、生长更快、更容易发芽,全都是人类的选择导致的。种植农作物相对狩猎采集渐渐的占据优势,产量高的农作物获得原始社会人类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高的农作物获得进化优势并且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农耕人口爆炸,大量人口定居下来,渐渐的放弃狩猎采集,这缩短了生育周期,不需要频繁的四处迁移,农耕人口的生存率更高,而且同样的时间可以生育更多的孩子(相对采集狩猎)。农耕人口爆炸反而又更进一步选择更多的农耕。 当人们开始大规模发展农业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公元前8000年全世界人口达到五百万人;公元1年全世界人口达到两亿人;而到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和汉帝国人口都有几千万。 农业为什么能打败狩猎采集:在古代,生产力极其落后,基本就是简单的石器,人口就是生产力,保护自己的部落生存基本要靠大量的人口来抵御洪水猛兽及敌人。 同时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开始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同时驯化动物,社会阶层分化,人类有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植物的驯化发展成现代的农业,动物的驯化发展成现代的畜牧业。 于是,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渐渐的过渡到半定居耕种等待收获粮食的农耕生活。人类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口大爆炸,这个时期火的使用、弓箭的发明、陶器等各种新时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欧亚大陆由旧石器时代转向现在所知道的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时代)。 从此,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走向全世界。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章 第二次农业革命:青铜时代 第一次农业革命以后,大量狩猎采集者转为农业生产者。这时全球变暖,温度上升,促进了农业生产。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需要适宜的温度、土壤、阳光等各种条件,第一次农业革命以后,土壤、阳光成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农作物需要良好的土壤和阳光,在原始社会很少有这样的条件。人类慢慢改造自然,尤其是火的使用。用火烧往往能灭绝当地的动植物,留下的是肥沃的土地以及足够的空间,农作物能获得良好的土壤和阳光。但是这种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土地营养流失、沙漠化让农业生产根本无法持续,往往一年以后就得轮休。这时土壤肥力成为全世界的难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克服这个难题极其艰难,除了四大文明古国。 目前关于文明公认的标准是城市、文字、金属(另外一个标准是城市、文字、礼仪建筑),满足这条件的是欧亚大陆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它的文明(比如美洲的玛雅文明)很不幸被这个标准踢出,这是有原因的。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不会发展成其它文明(类似的问题是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不会发展成中国江南那样)。 这要从动植物驯化来说,前文说过,植物驯化发展成农业文明,动物驯化发展成游牧文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两种文明冲突从动植物驯化开始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典型是几千年来欧亚大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历史。 在人类开始农业生产时,游牧文明是农业文明的天敌。游牧文明机动性高且人口集中,四处迁移,战斗力强。对于小规模的农耕部落来说,抵御大的游牧文明是非常艰难的。这就必须要有足够抵御游牧文明侵扰的军队,所以对于分散定居从事农耕的农业文明来说,必须要有提供足够的水源且养活足够人口的比较大的河流,简称规模优势。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反观其它小河流大量出土的古代文明没有一个有规模优势,无法形成对游牧文明的绝对优势。 在古代农耕技术未成熟前,必须要有规模优势,否则无法生存,但是世界上还有其它大河流域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四大文明古国那样的文明。 古代农业十分落后,要发展农业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前文已叙述)、肥沃的土地、河流、雨少且水源丰富。这个条件非常苛刻,水源丰富的河流一般都是季风气候且降雨量多,森林茂盛,猛兽出没;丰富的雨水会冲刷土壤,将大量有机物带到中下游的平原,中上游往往土地肥力下降,大部分农作物生长困难。要在原始条件下种植农作物,气候必须温和,基本排除寒带、热带,适合的一般都在温带。 这可以从其它大河流河流来看: 非洲刚果河流域、美洲的亚马孙流域缺乏欧亚大陆垄断的可驯化动植物资源,最要命是地理隔绝,无法通过文明交流来获得可驯化的动植物。 欧洲的莱茵河和多瑙河虽然降雨量比较大,但是缺少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距离西亚的新月沃地比较远,发展农业必然比较晚(考古上也证明这点)。 恒河流域虽然是大河流域,但是无法带来大量的富含矿物质的泥沙,土地贫瘠,持续大规模耕种在农耕技术不成熟前不可能,而且离新月沃地比较远,地理隔绝程度大,农业技术传播慢。 长江流域类似恒河流域,洪水太少了(相对黄河流域),上游带来的泥沙不像黄河持续带来大量富有矿物质的泥沙,无法大规模发展农业。 现在世界的文明全部继承四大文明古国,从而发展出新的世界文明,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每个文明都有大洪水的神话传说(农业革命前肥沃的土地必须要洪水)。这就够滑稽了,人类文明居然要靠洪水才能发展,现代的人类对洪水唯恐避之不及,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可以从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所拥有的共同点来看。 四大文明古国拥有的共同资源 发源地肥沃的土地雨少水源丰富 尼罗河流域下游平原下游平原上游降雨量大 两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干旱高山融雪上游春雨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上游青藏高原冰融化 印度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流域上游青藏高原冰融化 四大文明古国兴起时间几乎都公元前4000左右(图无法上传),而且纬度都在30度左右(包括玛雅文明也是差不多)。 兴起时间 古埃及约公元前4000年 两河文明约公元前4000年 古印度约公元前3100年 中国约公元前3000年 这与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四条大河基本在北纬20°-40°附近有关,且温度在这时候恰好促进农业的发展。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一章 四大文明古国兴起原因 四大文明古国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可驯化的动植物、肥沃的土地、河流、雨少且水源丰富。农业发展起来必然快,人口大爆炸,社会阶层分化,族群、部落、酋长、奴隶制相继出现。这时农业生产有瓶颈,土地耕种需要坚硬的新石器,但是新石器往往是人类简单制作的石器(或者是陶器),对于大规模耕种显然力不从心,农业生产对于坚硬的工具的需求非常强烈,青铜技术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首先使用青铜技术的是四大文明古国。 第二次农业革命也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是世界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相对红铜的熔点(1083c),青铜强度非常高而且熔点低(熔点在700~900c之间)。青铜铸造性好、熔点低、硬度大、耐磨、耐腐蚀,青铜刚发明时,价格昂贵,主要以石器为主,后期青铜比例增加,但是依然昂贵,经常用于战争和制作奢侈品,历史上出土的青铜大部分都是工具,包括食器、酒器、车马器、水器、乐器、兵器、货币等。 其中青铜生产大量手工和农业工具,手工工具主要有刀、锥、凿、斧、锛、削、钻、锯,农业工具主要耜、臿、镰、锄、铲、耨、镰、耒。 随着青铜制作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手工业、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农业开始发展,人类生产开始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人类社会在青铜时代出现第2次大分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阶层分化,人口聚集,城市化开始。 坚硬的青铜制作成兵器又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让石器彻底失去优势。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二章 文化繁荣的开始 文字出现后,文化开始繁荣起来,人类可以记载远古时期的信息,这往往表现在书籍、礼仪建筑、天文历法、医学、社会等级制度等,其中典型是四大文明古国的书籍与建筑(最容易传播和保存)。 书籍建筑 古埃及亡灵书金字塔 两河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城 古印度考古缺失哈拉帕 中国四书五经兵马俑 四大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制度让四大文明古国成为欧亚大陆的文明中心。周围的帝国争先恐后模仿四大文明古国,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制度。 青铜冶炼技术出现后,手工业、农业、商业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相对新石器时代大幅提高。文字、青铜、城市构成第2次农业革命的主旋律,这时奴隶、贵族两大阶层出现,奴隶制成型。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三章 青铜器的缺点:昂贵、奢侈品 青铜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天花板,这与青铜生产的原料开采成本息息相关。青铜由铜和锡(或铅)构成, 现代全世界探明的铜矿储量约7亿多吨,铜资源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赞比亚等国。 锡可以开采的储量为610万吨,锡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尼西亚、秘鲁等国。 铅资源储量为8700万吨,主要在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等国。 综上,铜、锡、铅等资源储量少,分布极其不平衡,经常集中在少数地区,因此古代国家的青铜价格昂贵,经常用于制造兵器或者奢侈品,大规模推广民用不可能。人类文明在这时需要廉价、广泛分布、可大量使用的金属,铁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选择。 现代的铁矿总资源,按含铁量计算为2000亿吨左右,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全球各地几乎都有,开采容易且廉价,受地域限制比较小。铁是人类文明史上利用最广,使用最多的一种金属,消耗量约占现代世界金属总消耗量的95左右,可以说是铁支撑文明的发展,类似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唯一限制铁使用的是铁的冶炼技术,当人类开始掌握铁的冶炼技术时,人类社会进入了第3次农业革命。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四章 第三次农业革命:铁器时代 铁是一种地球广泛分布的金属元素,熔点为1538c,相比铜的熔点1083c高出不少,熔点稍高,为铁的冶炼增加了难度。在铁的冶炼中增加c、si、w等各种元素可以制作出各种特殊的钢铁,这种钢铁具有耐腐蚀、硬度高、耐磨、高韧性。比如碳钢,最广泛使用的普通钢,廉价易加工。 在古代铁矿经常被冶炼成各种廉价民用的兵器、农业工具、手工工具等,其中兵器有斧、锛、凿、锥、锤,农业工具有锄、耒、铲、锤、镰、犁,手工业工具有斧、锛、凿、锥、锤。相比青铜器,铁器廉价、耐腐蚀、硬度高、耐磨、原材料分布广泛,优势十分明显。 目前已知的是西亚赫梯首先掌握铁的冶炼技术,用于军事用途,制作兵器。铁器时代中后期由于铁的冶炼技术广泛使用,农业使用廉价的铁器工具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开采矿石、修建工程,手工业也逐步抛弃了昂贵的青铜,各种发明涌现出来。 农业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口大爆炸;手工业大发展,行业分化,出现了矿冶业、纺织业、造船业等各种行业。生产出现大量剩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渐渐频繁,促进商业繁荣,农村、城市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促使商业成为与农业、手工业并立的部门,第3次社会大分工就此完成。 自从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铁器时代开启,人类文明加速爆发,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抓住这一机遇成为公认的东西方文明中心。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五章 古希腊与中国 为什么不是其它的文明,而是古希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铁器开端的时代抓住机遇?其他文明依然辉煌,却在铁器时代的开端相对落后了,这与古希腊和中国的优势有关。 古希腊、中国拥有的优势: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经历夏商周,经过了繁荣的青铜文化;古希腊学习古埃及、两河文明,发展出自己的青铜文化。两者都继承了青铜技术,继而掌握铁的冶炼技术,发展出铁器文化。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前文已经叙述),继承夏商周的文化;古希腊位于地中海的东部,连接欧亚非的交通要道,与古埃及、两河文明的交流十分频繁,发展出古希腊的文化。 最重要的是战争频繁且势均力敌: 中国春秋战国初期,由于周国一直延续几百年来的分封制,导致中国诸侯林立。王室衰落,数百个诸侯争夺霸权,战争极其激烈。诸侯为了生存,采纳诸子百家的学说先后实行社会变革,产生多个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郑庄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诸侯轮流坐庄。到战国初期更是打出七个实力最强的战国七雄:秦、齐、楚、赵、魏、韩、燕。战国七雄纵横捭阖,混战不断。 古希腊岛屿众多,本身就是包含数百个独立且互相征伐竞争的城邦。土地贫瘠、耕地缺乏的岛国使古希腊必须依靠海外贸易,造船业航海技术的发展、海岸曲折、港口众多、优良的地中海气候就进一步促进了希腊的海上贸易与对外交流。对外对内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波斯、斯巴达、雅典娜,没有一个能取得绝对优势,除了古代马其顿。 势均力敌的频繁战争让任何一个帝国必须走对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发展经济、合纵连横、变革制度等,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埋葬一个帝国,这时各种学说爆发,形成百家争鸣,人才流动极其频繁。 后世的人总结这段历史,对段历史时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希腊与中国春秋战国的激烈社会变革,各种学派横空出世。 古希腊激烈的社会变革产生大批的学派: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普罗塔哥拉、德谟克利特、安提西尼、伊壁鸠鲁 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 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医师:希波克拉底 文学家(诗人、作家):萨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米南德、修昔底德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雕刻家:米隆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政治家:伯利克里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变革,百家争鸣,号称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兵家:孙武、孙膑、吴起、司马穰苴、尉缭、赵奢、白起 法家:商鞅、韩非、管仲、吴起、申不害、乐毅 道家:老子、庄子、鬼谷子 墨家:墨子 阴阳家:邹衍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名家:公孙龙 农家:许行 古希腊侧重哲学、科学,中国讲究经世致用,侧重政治、军事、技术。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古希腊和中国的统治者必须变革制度适应时代,否则明天就是阶下囚。因此,在这个时代古希腊和中国的制度技术变革极其激烈。 古希腊和中国曾经存在的制度: 古希腊:奴隶制、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城邦制、法庭、陪审、抽签选举 中国: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军功制、井田制、郡县制、中央集权 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都经过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奴隶制渐渐瓦解,封建制大幅发展;不同的是古希腊依然保留奴隶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把奴隶制扔进历史垃圾桶里。制度上古希腊发展出共和制的雏形,中国则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制。 古希腊和中国的技术: 古希腊多岛屿,铁器时代发展出来的航海技术有用武之地。中国的铁器牛耕、拖拉犁大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弥补青铜技术的缺陷。 古希腊和中国为何侧重不同: 古希腊与中国的环境大为不同,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促进各种思想的大爆发。 古希腊互相依赖的经济体相对宽松、自由、平等、互利;而中国社会激烈动荡,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诸侯争先恐后进行社会变革。 这种现状导致古希腊成为西方海洋文明中心,侧重哲学、科学;而中国成为东方大陆文明中心,侧重政治、军事、技术。 古希腊与中国的统一: 统一者有相似之处: 古希腊:古代马其顿亚历山大,横扫中东,攻灭波斯,势力达到印度河流域,占据3个文明古国。中国:秦国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原,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军事制度: 古希腊:军事变革,发展阵战术,重视步骑协同。中国:商鞅变法,实行军功制,严刑厉法,奖励耕织和战斗。 帝国结局: 古希腊: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罗马崛起。中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亡国,农民起义,六国灭秦,西汉帝国崛起。 古希腊和秦国的迅速崩溃几乎惊人的一致,对内改革军事制度,实行高压统治,对外长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堪。当亚历山大和嬴政死后,帝国不久都崩溃了。不同的是古希腊依然内战,中国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中国两千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六章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最可惜的是中间隔了个西亚,如果罗马帝国像亚历山大征服西亚与西汉帝国进行文明交流,也许1000年前世界就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现在应该是星辰大海的时代。 罗马帝国继承古希腊,发展出辉煌的地中海海洋文明; 西汉帝国和东汉继承秦帝国,占据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成为典型的东方大陆文明。两个文明各自成为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中心,对后世的影响是空前的。罗马帝国与汉帝国拥有的优势无可比拟的: 在资源上,汉帝国拥有东亚最富饶的土地,包含东亚粮食生产中心,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季规律明显,东西轴线长。罗马帝国拥有地中海及沿海,港湾众多,靠近新月沃地粮食生产中心,典型的地中海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东西轴线长。在技术方面,汉帝国继承发展铁冶炼、铁器牛耕、造纸术、纺织、陶器等各种技术。罗马帝国同样拥有铁冶炼、航海、陶器、纺织等各个方面的技术。 制度方面,罗马帝国继承古希腊的制度,汉帝国延续秦国的制度,两者制度差异巨大: 汉帝国:封建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察举制、帝制。 罗马帝国:奴隶制、封建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罗马帝国兴起与意大利,东征西讨,吸收古希腊等先进文明,发展出独特的文明,先后历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对征服的民族采取宽容的政策,授予被征服民族公民权利,使罗马文明对周围的帝国吸引力大大增加。文化上继承古希腊,其中的哲学、科学等书籍促进了后世欧洲的文艺复兴。汉帝国继承秦帝国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军事上联合西域北击匈奴,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罗马帝国和汉帝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诞生于铁器广泛应用的时代。铁器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文化都是历史空前繁荣的时期。军事上广泛采用铁器,革新战法,对周边的政权取得绝对的优势。 但是后期罗马帝国发展基督教,汉帝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帝国几乎都是惊人的一致。文化上都是维护统治,禁锢了整个人类近2千年,直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军事上都扩张到地理的极限(典型的就是汉帝国的统治范围与今天中国相差不大)。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有先天的相似性,也有各种区别。 首先不同之处特别多: 汉帝国罗马帝国 信息传递驿站海运、道路 后期文化选择儒家基督教 起义农民起义奴隶起义 科技树技术科学 宗教政教分离基督教 奴隶制战国已废除后期废除 两大帝国拥有众多的不同与两大帝国的地理息息相关:罗马帝国是海洋文明几乎占领整个地中海,依赖海运和道路,汉帝国是东方大陆文明,河流走向是由西向东,,跨纬度的文明交流只能依靠陆地的驿站。早在战国中国就已经废除奴隶制,而罗马帝国后期才废除奴隶制,这导致中国几乎没有奴隶起义,一般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奴隶起义则赫赫有名。起义和内战严重影响统治,两大帝国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矛盾无一例外选择控制思想,儒家和基督教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罗马衰落起源于奴隶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觉醒起义,后期废除奴隶制,但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来临,内忧外患,游牧文明入侵更是给了致命一击。 汉帝国及中国后来的帝国衰落原因也一致: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来临,内忧外患,游牧文明入侵。 两个帝国的一致性的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一到就是粮食短缺,继而爆发战争,直到人口大量锐减。古代文明就这样反反复复经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七章 罗马帝国、汉帝国崩溃后的世界文明中心 欧洲由于游牧文明入侵,文明倒退几百年,四分五裂,辉煌的罗马文明不复存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陷入长达千年分裂的中世纪,死气沉沉。中国中原政权崩溃后,总会出现新的统一政权。从此中国和欧洲走上一条完全相反的路,这对现在的人类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欧洲衰落,西亚取代欧洲成为西方世界文明中心。从此中国和西亚轮流坐上东西方世界文明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中国历经西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西亚(包括中南亚)历经罗马、东罗马、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伊利汗国、帖木尔帝国、奥斯曼帝国。 这一时期是铁器时代中国最辉煌的时期,几乎所有的中世纪的技术发明都出自中国,经济文化技术制度都达到了世界古代历史的巅峰。 西亚在古希腊时代历经希腊化,发展出多种宗教,大量翻译和保留了古代文献,发展出多种辉煌的文明,你方唱罢我登场。西亚地处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地理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古希腊、罗马、四大文明古国的先进技术、制度、文化汇集于此,典型的就是丝绸之路。 中国和西亚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流,资源、技术、文化互通有无,让欧洲黯然失色。但是中国和西亚各有不同。 中国在地理上是容易统一的(前文已经叙述),而西亚却难度很高: 西亚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的两河流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南部面临大海,东部是地中海,北面是游牧文明,港湾众多,利于发展海上贸易。 在10世纪前,西亚气候湿润,在没有沙漠化以前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不论是陆地还是海上,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让西亚获得巨大贸易优势和贸易暴利。 原本不在西亚的农作物,比非洲的高粱、中国的柑橘、印度的杧果、稻,还有棉花、甘蔗都被贸易带到西亚。同时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番薯、胡椒、番茄、葡萄、花生、核桃、芝麻、菠菜、西瓜、胡萝卜、黄瓜、大蒜、开心果、占城稻、小麦、棉花、蚕豆、石榴等。 地理上巨大的优势造成中国和西亚贸易频繁,文明的交流让西亚和中国获得大量农作物,大量高产的农作物养活了大量人口,经济文化异常繁荣,技术突飞猛进。 西亚的技术: 蒸馏、液化、结晶、提纯、氧化、蒸发、过滤、蒸馏酒、尿酸、硝酸、蒸馏器、活门、往复式吸入活塞泵、机动水钟、刺绣、手术刀、外科肠线、垂直轴风车、接芽、钢笔、密码分析、频率分析、三餐、花窗玻璃、熔凝石英。 中国的技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纺织、陶瓷、冶铸、算盘、水力鼓风机、游标卡尺、马鞍、火枪、精耕细作、浑天仪、地动仪、走马灯、透光镜、潜望镜、指南车、瓷器、测风仪、温度观测仪、铁犁、桑基鱼塘、针灸、麻沸散、种痘术、马蹬、风帆、帆车、交子、手摇脚踏纺车、瓷器、石油井、热气球 中国和西亚互通有无,技术扩散比较顺利,典型的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西亚: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促进了文化繁荣;指南针促进海上贸易;火药更是轰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千年城墙。西亚的蒸馏酒技术、精钢技术等也传入中国,促进中国的发展。 制度方面,西亚和中国各有不同。 西亚:、元老院、执政官、帝制、奴隶制、分封制 中国:政教分离、封建制、郡县制、中央集权、科举制度、行省制、内阁制、文官制、帝制 在古代中国和世界(包括西亚)最大的区别就是政治早熟且贯彻近2千年,古希腊、古罗马一些超越时代的制度(比如选举制、法庭、陪审、共和制)没有长时间延续下来。中国的政教分离、科举制度、内阁制、文官制无不超越时代,这些制度在古代行之有效,是世界上的特别存在。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世界(西亚)的制度改革一直反反复复,奴隶制、、分封制占据主要地位,共和制、元老院等反而是非主流,经常被取代。 文化上,西亚有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文化。中国就一句话概括: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侧重政治、技术、军事;西亚(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侧重科学、哲学、医学、教育。为何西亚和中国侧重不同? 这要从中国的特殊性说起,中国实在太过于特殊,世界仅此一例。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八章 分裂的欧洲与统一的中国 欧洲南部山脉众多,但是无法像中国那样形成孤岛地理,平原上一马平川,亚洲的游牧文明一次次入侵欧洲,长驱直入,欧洲海岸线弯曲且长,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而且民族和文化经常更替。各个文明经常互相倾轧,连罗马、拿破仑、希特勒都无法对抗分裂的地理,中国的地理却不一样: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三国演义》的名言几乎贯彻整个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很难产生长期割据的政权(前文已经叙述),长久的统一带来的是单一的文化,很少有其它文化能影响中国。地理上,中国有一条黑河—腾冲线,在线的右边几乎都是农业文明,集中的中国大部分人口,左边部分是游牧文明,部分是农业文明。集中的人口为单一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更是促进了统一。 西亚及欧洲采用的表音文字,表音不同,意义就不同。由于口语不同,形成了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等无数语言,哪怕是罗马内部,各个地区的表音不一样,造成不同的文化。中文采用表意文字,虽然发音不同,但是表意稳定,不会产生割裂的文化。 另外,中国的面子文化让古代君主拼命美化统治,从《史记》开始,中国官修史书,造纸术让中国古代文明传播保存非常方便。于是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记载的清清楚楚,君主的一言一行、丰功伟绩让后世的君主经常效仿。任何一个统一中原的君主必在史书中被歌颂,而失败的君主被嘲讽,面子文化又加剧了这一倾向。后世的中国人无论是谁都想统一中原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并且融入中国的文化。古代欧洲(包括世界)则不同,没有造纸术这种技术,对于古代的记载很不详细,没有官方的史书,民间的书籍少且很多都是神话,经常是错误的。在后世考古中,欧洲发现的文明很多是以地名来命名的,且文化各不相同,中国的考古出来的文明经常是直接报出是哪个朝代的,甚至是哪个王侯将相、哪个人的,这都是史书记载的。(这都是造纸术技术发展出来的差异) 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又是季风气候,洪水经常泛滥,光史书记载的黄河决口就有1593次,其中光黄河大的改道26次。每一次决口就是灾民遍野,生灵涂炭。 分裂的割据政权为了战胜下游政权,放水淹下游更是屡见史书,治水必须要有统一的黄河流域政权,统一就成为民众的愿望。统一的黄河流域政权南下淮河长江流域时,一马平川,只有长江天险,南北对峙往往以统一结束。北方的游牧文明经常南下掠夺,为了在千里的北方国防线抵御游牧文明,统一势在必行,统一的政权几乎全部修筑长城,修筑了几千年的万里长城又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封闭的孤岛,封闭的孤岛又有利于统一。 每当中国陷入乱世,总有一个军阀奋起统一中国,这成为中国的文化,也成为中国的自然法则。 于是中国是经常统一的,统一的中原王朝经常面临3大威胁:农民起义、北方游牧文明、地方武装割据。中原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重视政治、技术、军事。 解决农民起义的方案是重农抑商、科举制度; 应对游牧文明和农民起义就是军事进攻或防御,修建万里长城; 地方武装割据,拥兵自立造反,就采用文官制度,利用文官压制武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地方藩镇割据,极大削弱中央权威。到宋朝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这一制度导致枢密调兵权与三衙统军权分离。宋朝加强集权,剥夺地方财权,将大量精兵集中于首都,每遇战事,有皇帝委任官员带兵出征,而且北宋前期皇帝经常御驾亲征,避免武将兵变。这种统军权和调兵权分离的制度对藩镇割据有奇效,形成将不专兵、军不私将(后来发展成现代军事制度中的管人权和管事权分离,公务员制度),地方武装缺兵缺将又缺钱,根本无力对抗中央。 这几种制度是欧洲没有的,中国古代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当文官,甚至宰相。文官阶级拥有大量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帮助君主一统江山,稳定统治,推广君主制、郡县制,实行政教分离,对外防御游牧文明,进而实现文官阶级的人生理想。但是中国政治早熟,技术先进,科学有短板。 在奴隶制与封建制的选择上,中国和欧洲(世界)很不相同。铁器时代奴隶制渐渐瓦解,欧亚大陆或多或少都进行奴隶制改革,最坚定的莫过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商鞅变法彻底废除奴隶制,使诸侯鄙视的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后世的中国完全废除奴隶制,而欧亚大陆其他文明多少都保留奴隶制。受奴隶制压迫的奴隶经常起义,迫使统治者或多或少改革奴隶制,铁器时代世界整体慢慢走向封建君主制。 于是,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照。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十九章 亚洲的衰落 在铁器时代,亚洲创造辉煌的文明,但是在后期走向与欧洲相反:文化上,亚洲走向保守;经济上,亚洲相对欧洲渐渐衰落。 从历史上看,亚洲的衰落首当其冲是游牧文明的冲击。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纪,经济崩溃,文化衰落,宗教横行。而此时的亚洲文化相对开放,不论是教、佛教,还是儒家,比起黑暗的基督教,都是比较包容的。亚洲经济更是一片繁荣,交流频繁。但是为何是黑暗的欧洲走向开明,亚洲走向保守。从文化走向保守的时间来看,是游牧文明的冲击。 金朝、蒙古、日耳曼等游牧文明兴起后,残酷的战争几乎摧毁先进的文明,所到之处,文明灭绝。欧洲的基督教、西亚的教、中国的儒家走向保守时间都是在游牧文明的摧毁后,在后期,宗教、儒家对思想的禁锢越来越严重。 另外一个衰落的原因是海权兴起。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二十章 海权兴起 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地丝绸之路,另外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 陆地丝绸之路早在西汉就繁荣起来,在唐朝达到巅峰。安史之乱彻底打破这一现状,由于中国唐朝的安史之乱,唐朝把西域的精兵调回中原平叛,西域兵力空虚,各种势力趁机各自割据,到宋朝时陆地丝绸之路已经彻底中断。 由于陆地丝绸之路的衰落,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西亚环境恶化,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到西亚的海上贸易路线成为亚洲文明交流的交通要道,海权渐渐兴起。不过中国几千年来的主要威胁是农民起义、游牧文明、武装割据,海权并未引起中国重视,直到明朝和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二十一章 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英国经济学家,著有闻名于世的《人口论》。书中提到,人类的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但是人类依赖的生存资料却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远远无法满足增加的人口,多增加出来的人口必然要争夺生存资料。这就是人口过剩的危机,而人口过剩不可避免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通常是通过饥饿、贫困、战争等来解决人口过剩危机。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通过自然界残酷的竞争来解决了,工业革命让人类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不过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一直受马尔萨斯陷阱制约。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二十二章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衰落 为何现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都不是世界文明中心:在农耕技术成熟后,泛滥的洪水带来肥沃的土地,但是也经常带来灾难,这导致文明中心经常迁移。古埃及、两河文明被古希腊、古罗马取代,古印度迁移到恒河流域,中国迁移到长江流域。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前,古代的各个帝国无法全面控制泛滥的洪水,帝国文明中心迁移或被灭是必然。 在文明的发展中,文明的优势和劣势经常互相转换,正如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洪水促进了农业革命,但也成为文明发展的劣势。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文明,垄断与创业》正文 第二十三章 欧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公认的时间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在这之前,欧洲文艺复兴相对难度大,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 古罗马帝国在游牧文明入侵后四分五裂,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文化几乎消失。这时的欧洲文明大倒退,陷入黑暗的中世纪。11世纪后,随着欧洲的游牧文明渐渐定居下来,奴隶制渐渐消亡,游牧文明渐渐向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转变。中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光是恢复花了几百年,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欧洲的土地贫瘠,农业耕种缺乏条件。在中世纪之前,欧洲经济发达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是由于地中海气候雨热条件比较好。地理气候限制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农耕无法大规模推广,游牧文明入侵就让经济大倒退几百年。亚洲的小麦、美洲的玉米、土豆引入欧洲才拯救了人口稀少的欧洲,大量美洲、亚洲的农作物推广让落后的欧洲西部和北部渐渐繁荣起来。美洲农作物的引入是在大航海之后,是16世纪的事了。 古罗马帝国在游牧文明入侵后四分五裂,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文化几乎消失。这时的欧洲文明大倒退,陷入黑暗的中世纪。11世纪后,随着欧洲的游牧文明渐渐定居下来,奴隶制渐渐消亡,游牧文明渐渐向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转变。首先繁荣起来的是意大利,意大利地理环境优越,地处地中海的海上交通要道,欧洲和亚洲文明交流的必经之路,垄断海上贸易,经济渐渐繁荣起来。典型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10世纪威尼斯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威尼斯已经成为意大利最繁忙富有的港口、水上之都,商业繁荣,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最重要的是13世纪的欧洲免于蒙古帝国游牧文明的破坏: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游牧文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四处征战,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横跨欧亚大陆。蒙古帝国起源于漠北的游牧文明,对先进的文明破坏巨大,使整个亚洲文明大倒退几百年,更是恢复了奴隶制这种落后的制度。在与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帝国蒙哥的死亡导致蒙古帝国内部贵族争权夺利,自顾不暇,欧洲从黑暗时代发展出来的文明得以延续。蒙古帝国征服了亚洲,打通了陆地丝绸之路,客观上打破西亚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垄断,促进了欧洲与亚洲的文明交流。1245年,罗马教皇派使者柏郎嘉宾进入金帐汗国,然后一路东行,到达蒙古上都,最后返回法国里昂,欧洲第一次留下大量东亚的记录。马可波罗在狱中口述由同伴记录下来的《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东方最富有的中国的奇风异俗,完全不同于欧洲的风格,这让欧洲完全无法想象,以至于欧洲很长时间内把《马可波罗游记》当成神话。《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欧洲到北京的沿途见闻。第二卷记载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杭州,福州,泉州等中国见闻;第三卷记载其它国家包括日本、越南、印度、印度洋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载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包含东方的地理环境,商贾贸易,居民,宗教,各地风俗,政治。《马可波罗游记》被视为“天方夜谭“,为中世纪的欧洲开拓了新的知识和地理。欧洲人渴望到书中富有的东方获取财富,此后几个世纪欧洲掀起了东方热,一批批航海家扬帆到东方探索世界。欧洲人相信中国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海洋的尽头是欧洲西海沿岸。 然而,不久之后蒙古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元朝被中国的农民起义推翻,明帝国建立,陆地丝绸之路断绝。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兴起,再一次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1096年-1291年,欧洲组织了十次十字军东征,战争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是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欧洲与亚洲的文明交流,将大量古典文化带回欧洲。另外一方面欧洲对西亚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欧洲与西亚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促进了欧洲纺织业的发展。欧洲逐渐了解到那些古代欧洲先进的古希腊典籍,并且学习到大量西亚的先进文化及制度。英国的诉讼、陪审制、信托法、慈善信托、代理、物权担保及医学同行审查等各种法律都来自西亚的先进文化及古希腊的文化。 经济上,欧洲大量借鉴西亚先进的制度,比如早期的股份公司、合伙企业、大企业、契约、长途国际贸易、可转让票据、支票、本票、信托、活期存款、往来户口、典当、债务、会计利润、亏损、资本、资本积累、流动资金、资本支出、收入、贷款、汇率、银行、货币兑换、信用卡及复式簿记。 技术上,欧洲引入了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棉纸、摇桨战船等先进的技术。12世纪前,欧洲书写一般使用羊皮,效率低,昂贵,只有富裕的贵族才能使用,一般的大众根本无力承担大量羊皮的费用。造纸术的传播彻底打破这一状况,起初,造纸术源于中国,随着中国对外文明交流,造纸术5-6世纪传入朝鲜日本,11世纪前传入西亚,12世纪传入欧洲。欧洲民众依靠造纸术可以大量书写或阅读喜闻乐见的世俗生活,文化传播成本大幅降低,知识传播越来越快,欧洲受宗教禁锢的民众开始觉醒。 欧洲文明与先进的西亚文明大量交流,从而文艺复兴创造了便利条件,黑死病更是动摇了欧洲基督教的思想禁锢。黑死病又名鼠疫原,来自中亚内陆地区,其携带者是土拨鼠。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故称黑死病。14世纪,黑死病肆虐欧洲,在1348年到1349年就造成2000万人死亡,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死亡。黑死病肆虐后,基督教对思想的禁锢渐渐动摇,欧洲民众开始觉醒。 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渐渐兴起,改进中国引入的先进火药技术炮轰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其中包括六名巴列奥略皇族,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东罗马的贵族。这些人给西欧带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先进文化、制度和思想。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开始,不是没有原因的: 14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烽火连天,民众经常卷入战争,痛苦不堪,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意大利靠近先进的西亚文明,文明交流频繁,国内城邦林立,各个城邦需要商品的频繁交换,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后来意大利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希望摆脱宗教的禁欲束缚,保护描绘世俗生活的艺术家,其中包括同样腐化的罗马教庭。这时的宗教对哲学、科学的禁锢相对宽松。同时经济上欧洲手工业、农业、商业大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保守落后的宗教格格不入。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开始发起文艺复兴。 14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只有意大利发起文艺复兴,随后文艺复兴席卷西欧,在16世纪达到顶峰,引发科学革命和艺术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大航海时代更是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