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三十年》 正文 第一章 黄桷村 那时候还没有马路,也还没有diàn huà。 马路,也就是常说的公路。深山里的农家人,认为比山路还宽阔很多的道路,就是给骑马赶路用的;只有少数跑力的背夫见过运货的qi chē;跑力的背夫,也就是从一个赶集场挑东西到另一个赶集场贩卖山货,再换取其他物品背回来。 赶集,也称作赶场。那个时候只有三个赶场:桥头场,三店和县城。三个场地处三个乡,两两之间去来一趟至少需要一整天的脚程。为了便于大家在一起交换各自所需,按旧历,二五八赶桥头,三六九赶三店,一四七赶县城,逢十(当地称“转拐”)休息干农活。 每逢赶场那是非常热闹的场面。四邻八乡的人,换上新衣新鞋,背篓里放好了头天晚上准备好的粮食c山货c家禽或蛋,待到集市上卖了换取油盐酱醋和衣物布匹,或三朋四友一起下个馆子(俗称“打个牙祭”)。天还没放明,左邻右舍就开始敲门邀约一起上路,为的是早去占个好的摊位。 在赶集的清晨,各条路上总是充满了谈笑声或熟人相遇时大嗓门的招呼声。当太阳升上两竿头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是长长的队伍涌进集市。 除了县城,另外两条集市都是只有一条街,一条蜿蜒四五公里的长街。不规则镶嵌的青石板街面,差不多四米宽,两边是两三层的木柱土墙的青黑色瓦房。街道两边是赶集摆货的摊位,一铺连着一铺。集市一般就是公路通往外地的开始路段,因人太多,运输车辆都停在街的尽头。 街上摩肩接踵的人流,没有规律地流动着;人们或流连某个摊位讨价还价,或继续寻找发现想要的物品;摊主们也自得其乐,或跟邻铺说说笑笑,或几个大老爷们儿一起抽袋旱烟,互相品评。 1986年冬月,正是一个赶三店的日子,父亲赶完集提早在下午回到了家。母亲预感到了我即将到来,提前结束地里的农活,在父亲的搀扶下走了10里山路,到乡村卫生所待产。 傍晚时分,在卫生所里唯一一位全能医生的协助下,我顺利来到了这个世上。 父亲说,我出生时还有个小插曲。刚产下时,我没有哭也没有发任何声音,母亲以为生下的孩子又坏了(在此之前,母亲怀了两次都遭流产)。助产医生检查了一会儿,立即提着我的双脚,朝后背拍了两下,就听见“哇”的一声叫开。然后对我母亲说“没事儿啦”。我父亲很高兴,为此还特地给医生包了两角钱的红包表示感谢。 母亲怀了三次,才最终生下了我。 黄桷村,是散落在一座大山半山腰平台上的村落。爬到山顶和下到山脚有同样远的路程。据说,村子名字的来源是起源于村小学边上的一棵大黄桷树。但从我能记事时起,就从未见过那棵黄桷树。 因半山平台顺着山势弯了九个弯,又叫九角湾。我家的房子就坐落在九角湾的四合院大院子,坐北朝南。相邻共有十一户人家。 我在家排行老四,也是家里面最小的,算是幺房。上面有两个兄长,中间还有一个姐姐。因为我跟哥哥姐姐属于同父异母,且年龄相差很大,所以并没有很深的兄弟姐弟情。 出生那年刚过满月,我姐姐就出嫁了。在年前,我的两个哥哥也刚刚分家立户。在那个年头,一家子人口多,收成不多,又要筹备姐姐的嫁妆,让唯一的女儿嫁的风光,不拉了脸面,父母俩每日早出晚归,日子过得清苦。 生活最是苦了有记忆的人。儿时的我在父亲乐观c勤劳肯干的精神感染下,并不记得太多。只是依稀记得,隔壁的同龄孩子在赶集日总有糖果吃。 我的出生,并没有给整个家庭带来欢乐。至少我的两个哥哥和嫂嫂们对我一直保持着敌意。农村有句谚语,“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他们认为,父母对我比他们儿时更好,长大了还会夺走本属于他们的家产。所以一直不希望我长大。为此,因为我,家里总是不安宁,或忘乎所以的吵架,或抄着农具家伙事儿就干上了。 我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还是一天天长大了,在村里c山野里和田地间到处奔跑。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章 山里人家 改革开放十年,山里人的生活也开始得到明显改善。电视机开始出现在山里人家。 五六岁的时候,隔壁邻居家成了我们大院子第一户购买电视机的人家。记得那是用大背篓背回来的,说是能在上面看到别人,还能说话c跳舞和唱歌。差不多整个院子十户人家都来看热闹了(有一户与我同姓人家,两个女儿出嫁,最后他也去世。按农村的说法“绝户了”)。 电视机拆开后,只见前面是蒲扇大小的玻璃,白色塑料外壳,还有两个光滑伸缩竿(就像蟋蟀的两个长长的角,还能随意转动)。后来才知道那叫接收天线,但是天线为什么不是线,而是竿。过了很久,这个叫法才被接受。 插上电源之后,只看到玻璃上一堆堆的很亮的麻子在闪烁,伴随着滋滋声。然后卖电视的人说,这里x hà一不好,得加个电线桩子。邻居拿着柴刀,立马就砍来一根斑竹,比一个房子还高,碗口那么粗。又把一个像绕了铝丝的窗架子绑到斑竹一头,用电线将架子与电视机的天线连接。 在开阔的庭院,将绑着架子的斑竹慢慢立起来,不断转动方向,奇迹发生了。电视机开始发出人说话的声音,玻璃上偶尔闪过不同的画面。某一刻,说话声更清晰了,没有滋滋的杂音,画面也稳定流畅不再晃动。 成啦!大家都盯着电视机里的画面,不断发出啧啧声,都觉得太神啦。 最后那根斑竹就被固定在了庭院里。据说是接收来自方都山上发射塔的x hà一。至今,我也不清楚方都山在哪里,只知道其山很大,很高,也很远。 在此后,白天或晚上,经常看到邻居在院里抱着竹子转动的身影,还大声的对屋里吼道“好了没得”。 相比较收音机,电视机让村民们能看到城里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都谈论什么事情,还有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不同的穿着打扮。以前,出门干活或出远门都靠经验来预测明天的天气。现在最受村民们喜爱的有两档栏目:天气预报和电视剧。 邻居家电视机刚装好那阵子,刚好正在播放放白蛇传,老老少少都被这个电视剧迷住了,电视机前坐满了三四排,挤在一块儿看得精精有味,跟着演员的情绪或嬉笑怒骂,或悲或喜,或嫉恶如仇,或愤愤不平。 那时候人们都比较好客,也愿意分享,同时也有一种被重视的满足感。每次快到电视剧时间,邻居都会站在院前大吼一声“电视要开始了”,表示邀请。一起观看的,记忆深刻的还有甘十九妹c雪山飞狐c天龙八部c小鱼儿与花无缺和西游记。 后来随着电视机c碟片机和音响逐渐走进山里千家万户,而山里的人也经不住外面世界的y一u hu一,都外出到沿海工业区打工,这种集体看电视的盛况也慢慢消退。 对我们村的人和事儿,我的记忆大都停留在七岁之前。 儿时的玩伴中,二哥家的大女儿健美就是其中一个。她比我大一个月,被我稍微欺负一下就喜欢哭。但我们依旧是最玩得来的伙伴儿。 她比我早一学期上学前班。刚上学两个月后的一天,她随其他学伴儿一起放学回家。正值春夏之际,山上万物碧绿欲滴,各种果实芳香诱人。一串串紫红饱满的马桑葚压弯了枝头,甘甜多汁,让人尝上了一颗,就停不下来。 甘甜的马桑葚多食有毒。 就在那个傍晚,她走了。在她还未绽放的时节,走得很痛苦,也很无助。一直到我上完了初中,我坚信她的灵魂一定在天空的某个角落,注视着我,陪伴着我。 只是我看不见她,她也再不能跟我说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三章 乡里大户 听父亲讲故事是我儿时最喜欢的一件事。故事的内容,主要是父亲自己的故事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神鬼故事。 据父亲讲,我们的祖辈上是大户人家,祖院就在村里邻湾叫堡上的院子。包括整个堡上院子,以及上到山顶下到山脚,整个湾儿的田地和树林都是祖上的产业。 连同居住在这个村其他湾的本家,当时家族势力大,在整个乡影响力都较大。出门游耍不是骑马,就是坐软轿,下马有人置鞍牵马。家里面都是请了长工干活的。俨然就是黄桷村的一方霸主。 但家族里的人并不飞扬跋扈,世代都是知识分子,且家族立了很严的家规,来规劝家族子弟保持礼仪之风。 传闻,某一辈有个子弟在外学习期间,染上偷盗的恶习,学完返家后这个恶习屡教不改。好几次,乡里相邻的人家里被盗,查明实情后,告状告到家族长辈这里。这事儿搞得家族蒙羞。 最后家族长辈代表开了个会。是夜,这个家族子弟被族里人抓了起来,好酒好菜“招待”他后,用麻绳将其双手反绑,带到了树林中一处堰塘(人工蓄水池用于旱季灌溉)。将随行带来的石磨墩儿绑牢在他的后背上,族里挑的两个大汉出列,一边一位架着他的两个膀子,就把他扔到堰塘里。 这位子弟成为了后辈教育的反面教材。好像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死后不能进祠堂,连尸骨都无人收取,名字也不录入族谱。 到了我爷爷的爷爷这一代,家里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 因为是长房这一脉的独子,从小便被万分恩宠。吸大烟和赌博是他新学会的两项绝活,每逢赶集,不管是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在集市的烟馆和赌桌上总少不了他的身影。高堂健在时还有收敛,终于等到所有家产归他支配的时候,完全是花钱如流水。 某一日,又逢赶集,穿上才新缝制的长马褂,提着烟枪横枪跨马。在村口遇见本家一族人正准备下地干活,对他说到“你这是劳碌的命,你看我,每次赶场上街,都是一群大哥二哥相陪下馆”。 或许是喝多了酒,也有说是赌红了眼。就在这一场,他输掉了所有。包括房产和地产。 混江湖,讲道义。赌资和嫖资不可赖。从来如此。 家道中落,这位老祖又学会了一门新手艺:用竹篾编制斗笠。这门手艺一直传到了我大哥们这一代。从这位老祖开始到我的爷爷,三代单传,在旧社会又无兄弟帮衬,生活过得清苦,也活得很懦弱。 许是老天开眼,到了父亲这一代,靠编制斗笠谋生的爷爷拉扯大了五兄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四章 四位伯伯 父亲说,他们其实是十三兄弟,他自己就是排行十三的老幺,中间有七个没养活,第十二兄长出生后,人太多怕养不活就被送人了,从此之后失去联络。到现在,说不定他还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安享晚年呢。父亲刚出生后,也是准备送人的,但是那时候大家生活都艰苦,没人愿意领养。最后,还是在兄长们的撺掇与哀求下,爷爷奶奶才决定还是自己来养大。 我没见过爷爷奶奶,父亲也不曾给我描述过他们的样子。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想象。想象中,奶奶应该是很高大彪悍的女汉子,要不怎么能生13个儿子呢;爷爷嘛,估计长得较文弱,三代单传的后遗症。所以,当父亲说他们兄弟几个长得都很高大的时候,我想一定是奶奶的基因在遗传上占据优势。 根据父亲对他四位兄长的介绍,也就是我的四位伯伯: 大伯,比我父亲大了18岁,父亲出生时他已成家立户。有大兄长的气度,能说会辩,不管是正确的道理还是歪理,他总能说赢。 二伯,身板高大结实,胆子也大,是个石匠,很聪明,沉默寡言,脾气抝执,但是挺照顾这些弟弟。 三伯,正处青春叛逆期,十五六岁后,几乎不着家。在外面跟一伙江湖人混在一起,吃喝嫖赌抢杀样样来,属典型的土匪。但是为人仗义,对兄弟爽直。父亲说为人脾性上,三伯很对他的脾气,在所有兄弟中就跟三伯关系最要好。 四伯,很会说辞,总是笑眯眯的笑容可掬,其实习惯耍小心机,有点小私心。四伯跟二伯俩很谈得来。 家里这么多兄弟,又处在解放前的旧社会,人口多田地很少,只有额外靠给别人打长工(给田地多的人家干农活),靠爷爷编织斗笠到集市上贩卖,每场换取一升的玉米面,带回家和着各种杂粮野菜煮熟,就凑合着是一大家子三到四天的口粮。生活艰苦,伯伯们几乎都没接受过学堂教育,父亲更是从未进过学堂的大门(按他的原话“我都不知道学堂大门朝哪边开”)。 因为家里条件差,大伯娶了大户杨家二当家的女儿。这个杨家女,长得高高大大,身形也看得,就是天生睁眼瞎(估计就是从小白内障)。到了婚配年龄还没人shàng én提亲。杨家大当家放出话来,谁娶了她,就送出杨家产业下位于高山的一片山地。就这样,我大伯去应婚,取得了杨家大当家的同意,娶回了大伯母。 高山离老家一天的脚程。结婚后,大伯就带着伯母去那片山地开垦,准备在那边安家生活。最先干的活就是砍伐c盖房c烧山c翻土和耕种。 听说这中间还有段故事。大伯的老丈人,也就是杨家二当家,始终不是很满意这门亲事。大伯和伯母刚到高山把房子盖好,安定下来没多久,二当家的就趁大伯俩外出干活的功夫,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想着二当家始终是老丈人,大伯就委屈地认了。 夫妻俩又重新砍树盖房子。房子又盖好了。这日,夫妻俩正好碰到喝的酒醉的老丈人又在放火烧房子。见到这情形,两口子爆发了。 瞎子伯母抓住他父亲的衣服就不松手,大伯随手抄起家伙对着老丈人就是一顿乱打。两口子从山上一直打到山脚。 杨二当家的回到家向他大哥控诉,大当家反狠狠把他训斥了一顿:“打的好!你该遭打。你的一个瞎子妹仔嫁给人家,人家负责种地,负责养她,供她吃。你却把他的房子烧了一两回。该遭打。” 伯父伯母,很恩爱的夫妻俩。 婚后他们养育了一对健康的儿女。大儿子比我父亲还大两三岁,小女儿差不多跟我父亲一般年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五章 高山开荒 到父亲五岁的时候,大伯把父亲也接过去玩了一阵子。父亲回忆说,高山那个时候留给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很荒芜,人较少,大多数人是在那边干开荒的;但是野兽很多特别是豺狼和老虎。 据说,一个人不管白天黑夜,都不敢单独在野外走路。有一个老太太,去给开荒的家人送午饭,右手提着盛饭的木提桶,左手牵着两岁的孙子。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孙子被人从后面拉着走,回头一瞧,一头大狼正死死咬着孙子的脚踝往后拽。孙子正不停的哭喊。老太太左手抓紧孙子,右手抄起提桶里的大木勺,不停地砸在狼的头上。被拖行了差不多三四米远,木勺都砸碎了,趁狼换口气的时机,孙子才被拽脱狼之口。老太太赶紧抱起孙子朝开荒的人群走去,那头狼却一直尾随着爷孙俩。直到传来远方人群的吓喝声,狼才转身离去。这个小男孩保下一命,但一只脚因为经脉被咬断,一辈子都会跛着脚走路。 父亲说,一个人在荒野中,一定不要低着身子,要不时的环视前后左右,如遇到野兽尾随,要寻找开阔之地停下来,用石块或木头等坚硬的东西,制造大的声势来吓跑它。 那个年代,农村都地广人稀。适合耕种的土地都集中在极少数的家庭,只有在很偏远的,既没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杂草灌木丛生的高海拔荒野地段,才是无主之地。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自己去开垦。 这些开垦的土地,都只适合种植一季的旱季作物。全靠人工挑水灌溉,还不一定保证到头来有收成。 随着父亲和他的兄长们都越长越大,家里面的饭量也日渐增长。单靠爷爷编制斗笠和奶奶接些针线活,已经不能养活一家人。 在父亲八岁大的时候,就跟着兄长们上高山开荒种地。离家一次至少要三四个月。开荒期间住的是零时搭建的毛草房,随意用石头垒的灶台,就近采集野菜菌类,和着有限的粮食,度过这段日子。要是能找到天然的山洞那就更好了,能挡住狂风暴雨。 开荒期间安全很重。唯一的威胁就是来自于山里的蛇虫野兽。所以开荒人都会领着好几头家犬驻扎。那时候狗非常多,山里野狼和豺也多。狗产下狗与狼c狗与豺的后代是很平常的事情。听说还有发情的母狗常常把野狼带回到了住屋。 狗是人类最好最忠诚的朋友。但狗也经常生病,特别有一种病很严重,还能传染给人。这就是狂犬病。 村里人认为野狼毒性大,经常咬伤家犬,然后通过伤口把毒传给了家犬。家犬因此中毒生病,发作后表现为双眼无神,口角生津,唇舌外翻,易攻击,当外物靠近时发出低吼声,如同没有了魂魄。人或其他犬若果离它太近,极易被传染上这种病,都如同丢失了魂魄。 通常认为,人或动物,同时拥有躯体和魂魄才是完整的个体。当时因缺乏科学依据,人们称狂犬病为“被抢影子”。 三伯就是因染上狂犬病而死。当时是在小酒馆喝酒,被藏在桌子下面的一只小狗咬了脚踝一口。当时也没在意,结果过了不到一周病情就全面爆发。三伯被带回了家锁在厨房里,每当有陌生人靠近,还隔着很远,他就像狗一样发狂,口里喊着“疯啊”,并咬碎触手可及的所有东西。 在医学束手无策的年代,三伯没等多久就离去了。他的世界永久停留在十七岁。人们说,那是因他犯过命债,因果报应,天理循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六章 匠之艺术 父亲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就跟二伯四伯学当石匠。在乡邻里帮人家凿石头砌房子。 据他讲,当石匠是一门艺术活。当石匠,讲究眼力劲儿要好,手要灵活。 石匠和木匠都敬同一个神“鲁班”,他们的鼻祖。鲁班发明了三宝:锯子c直角尺和墨斗。墨斗,是挖空了一截木头形成一个小口的碗,里面装一个宽大的绕线轴,一侧留一小孔用于布线穿梭。使用时,往碗里加入浓墨子,拉出布线绷直于木料或石材表面,一提一放,就会留下直直的印迹。随后就可用锯子或凿子修改。传说鼻祖鲁班身负神力,直接用墨斗拉线,一提一放,物料就应声而开,截面整整齐齐。 这里面还讲究风水和敬重神灵。 一说,有一户人家家庭富足,人丁兴旺安康,准备再修一座房子。对于新房子的地基石选择,房主人看准了他家屋后不远处的一座大石头。开工后第一天晚上,有一模样模糊的女子入他梦中,说她已经守护他家几十年,如今藏身之所要被毁掉,她也该离去了。 房主人醒来也没当回事儿,记忆模模糊糊,认为就是个梦而已。第二天中午,石匠们终于破开了大石头,只见一团红光从石头里面蹦出,像有一只大鸟在里面。红光冲天而起,朝东飞去。这时候,房主人才突然意识昨晚是神灵托梦,但为时已晚。 最后房子还是修好了。但自此之后,家里诸事不顺,慢慢的,富足的家也慢慢没落了。 再说,桥头场傍山依水,这水就是龙河。在龙河上游,悦来河支流汇聚而来,距离桥头场约五公里处,两岸绝壁耸立,水上凌空飞架一座高约三十五米的单拱路亭廊桥。名叫三多桥,是古时由四川进入湖北的唯一通道。 修建这座桥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选址,地势太低容易在洪水季节被冲毁(此前的桥建在下游不远处,已被冲毁两次);再是资金原料,主要是杨家大户的几兄弟凑钱修建;最后决定建在宽约四十米的悬崖峭壁之间,对建桥工艺和匠人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建造的流程很复杂,最后关键一步是选择“金石”。金石是拱桥建造过程中,最后放上去的一块位于拱桥最中心位置的石条。它承受着整个拱桥的挤压力,硬度要合适,尺寸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放进去后刚好严丝合缝。这对匠人的技艺非常考究。 就为这块金石,负责修建的匠人们已经制作了几十块,但都没有一块合格。有一个路过的人,经过的时候看了几眼桥中间的孔位,随后在离桥不远的山上,随便找了块石头,很快就把它凿成了金石。随后等到一个行人,让他给匠人们带个话,让他们派人把这块金石抬下去。 匠人们正百愁莫展,听说后就抬下来试一下吧。一试,这块金石刚刚好,严丝合缝。这下他们才发现当日是遇见了高人。 那个人才是真正意义上鲁班的传人。父亲说,鲁班的传人通常在外表上就是个普通人,有时候还故意穿着破烂。这就是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七章 抓壮丁 同乡的有一大户人家姓黎,被称作黎家,在四里八乡都很有名望。据说是因为在晚清时期,黎家出过一位秀才,还出任过县长。 这一年,黎家要修葺几座新房子,请了乡里很多匠人和劳工。父亲跟着二伯四伯也加入了,不但包吃包住,一个青壮劳力还能拿到少许的工钱。 忙碌了几个月后,房子地基都铺设好了。接下来就是选个良辰吉日,摆上贡品烧香敬佛,然后立房梁主墙(木柱木梁的老式房子)。这日,从清早就着手做立梁的准备工作。中途,还有一个叫花子跑进来祝贺讨钱。当时大家都太忙,没工夫理他,把他驱赶走了。 房梁立起来了,但隔不了一会儿就倒了。又立又倒。再立再倒。无论怎么弄,就是不能确保立起来。 一直到这一日太阳都要落山了,大家都快放弃的时候,有一个赶集回来的人带来了口信。据他讲,在回来的路上,他碰到一个叫花子,让他带句话给黎家的匠人们“房梁可以立起来了”。大家赶紧再立了一次。这回真立起来了。立稳当了。 父亲说,在他们匠人这一行,有个说法叫“口封”,又叫“封口”。就是一些大能之士,言出法随,被他施了法,一般都只有他能解。 所以,逢家里有喜事儿,不管来贺的是什么人,都要以礼相待,妥善招待。 父亲跟着兄长们辗转了许多地方,虽然工作辛苦,却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通过跟他们短暂的相处交谈,听到了许多趣闻,了解了更大的世界,还学会了抽土烟。 有一年他们都悄悄回到了家,忧心忡忡。二伯回到家后,很快又离家到山上躲了起来。村里好几个人也上山躲了起来。 国名党抓壮丁来了。整个县城都在上演类似的情形。只要家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青壮男丁,年满十八岁的被强制去帮国名党打仗。当时的宣传是打仗有饭吃,有军装穿,每个月有铜板发,干得好还能升官发财。 对于不愿去的人,有专门的武装小队在各个村搜查抓捕,然后被押送前线部队。每交送一人上面有赏钱发。抓捕小队虽配了枪,却不能对壮丁开枪,否则要坐牢。因为上面规定要活的,能打仗的。 要是家里面兄弟多,又都身强力壮的人,只要不是孤身一人掉队,并不惧怕被抓壮丁。如果兄弟不多,但自身是个狠角色的人物也不惧。 同住一个村,父亲本家的一位伯伯就是这种狠角色。家里除了年幼的弟弟,就他一个主劳力。一日,抓捕小队偷偷到来,把他堵在了家中,想逃往山上无果。抓捕小队把前h一u én都堵住,却也不敢贸然冲进去抓人,就僵持在那里。关键是带队队长还是个熟人,他就在外面极力劝服这位伯伯。 这位伯伯那是一个气啊。最后大门被伯伯拉开,对着外面说到“你们要抓的,就自己进来吧”。外面的人看着黑洞洞的门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进去。最后还是队长硬着胆子先走进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八章 八路来了 他刚进了门,就看见伯伯一个人端坐堂屋(正房)上首,上身穿着短汗衫,腰间扎着一方红色缎带,右手握一柄马刀,刀把儿拄在地上,比人还高一个头,死死地盯着自己。(马刀,类似关公大刀,长长的木把儿,宽阔的刀刃,带放血槽,刀背镶挂四到五个铁环。)。 这个队长哪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立马调头就往外跑。这位伯伯动作也很迅速,一个健步飞身就追了出去,口中吼道“今天我只杀xx,其他人一律靠边,谁挡杀谁”。这个队长不能开枪,打又打不过,只能拼命跑。这个伯伯也是在气头上,追红眼了,不杀他誓不罢休,还边追边不停地咒骂。 最后这个队长趁转弯的功夫,躲进一家农户的猪圈,跳进猪圈下方的粪池,才没被找着,留得一命。此后,他们再没有来抓过这位伯伯。 兄弟不多,又不够狠的人,还不愿意去打仗,就只有上山躲起来,或者被抓壮丁。有多少父母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抓走,终日以泪洗面。 据说邻乡有户人家,家中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到达抓壮丁年龄,小儿子智力发育不全。父母一直担心抓捕小队的到来,因为大儿性格文弱,上了战场估计就回不来了。那就后继无人了。一日,他的伯伯把他叫过去,说是有法子让他不被抓壮丁。让他把右手伸出来,他伯伯抓住就把他的食指伸到切草料的铡刀下,咔嚓一下,右手食指没了。他也当不了壮丁了。因为手残疾,扣不了扳机。 打仗总要死人的。二伯也是普通人,跟很多人一样害怕死在战场上。那段时间,晚上睡觉都不敢回家,睡山洞。只有父亲知道他藏在哪儿,因为父亲负责每天给他送一次饭。 战争到来后如燎原之火,很快蔓延到了县城全境。 村里所在的大山与对面的一座大山,隔着深深的沟壑,就是山脚那条不知具体源头在哪儿的小河沟。沿着小河有一条宽大山路,是连着县城和其他乡府的交通主干路,叫做“运输路”。在父亲十来岁的时候,有一伙人在山脚与两岸山顶埋藏的人开枪火拼。 山脚的一伙人自称是八路军,拿着喊话器不停的喊“乡亲们!我们是来解放你们的八路军,请山上不相关的人远离山口!”至于山顶开枪还击的人,有说是被八路军打散的国名党,又有说是乡里权势家族伙同土匪组建的武装团伙。 在解放前,土匪团伙在当地非常猖狂,不仅拦路抢劫,还冲进家里shā rén越货。为此,各村组建了防匪联盟,发现了土匪踪迹就及时敲锣提醒,大家听到锣声就紧闭房门。但是仍旧地挡不住土匪们的步伐,往往天还没黑,临近几个村就已经有三四户人家被抢。 了结私人恩怨的活儿也是土匪们的收入来源。玉屏村申家一户人跟谢家一户人有仇,申家拿钱请人报仇。下午,土匪来到申家看见主人拿出了约定数目的银元后,带着手下提着步枪就赶往谢家,等完成任务后回来取钱。 当天夜里,一群土匪闯进了谢家,进门后在楼下一枪就解决了男主人,紧接着冲到楼口一刀捅进了女主人的小腹,刀抽出来的时候,肚子里冒出了一个婴儿脚板,女主人惨叫了一声没有立即死去,土匪又立即补了一刀。后来,动刀的这个土匪没等到解放就横死江湖了,据说是因为杀开了口,沾染了霉运。 八路军来解放主要就是打乡绅兵团和土匪团伙。父亲说,当时只听见山谷里像放鞭炮似的,还有刺耳的子弹飞啸声。第一日,交火了一个早上,八路军边打边前进,朝桥头场方向而去。第二日一早又有一长长的八路军队伍朝桥头场过去,没有交火。第三日一早又过去长长的队伍。小时候的父亲好奇,还靠近去看这些雄赳赳c身穿军装c肩挎长枪的八路军队伍。等队伍一靠近,他就赶紧跑的远远的。有一个八路还对父亲喊到“小鬼,慢点跑。小心摔倒!”父亲说,实际上这三批八路军是一批人,为的就是迷惑敌人,给敌人一种兵力雄厚的错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九章 桥头杨家 八路军队伍终于在桥头场一带遭遇了猛烈攻击。桥头场地处四川进入湖北的古道主干路上,前临汹涌的龙河,背靠大山,右拥羊角寨,左扼马鹿山关口,四面地势险要。 整个桥头场及周边都是杨家的势力范围。杨家在此修建了三层欧式洋房,全是砖瓦结构,前厅和门廊全是白色大理石材料构造。家里还养了近一个团的兵力,包括骑兵,在其境内拥有生杀大权,允许先斩后奏,跳过县城直接向区府报告。 在这里,杨家是真正的一家独大,一方霸主。 杨家年轻一代的三个儿子都出国留洋。正逢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抗日期间大儿子加入了国名党,二儿子加入了。抗战结束后,应上层领导指示,二儿子回家游说其兄长和父亲改投八路。其父兄却早已意属国名党,反过来劝说他加入。双方理念不同,水火不容。一天夜里,杨家二郎被秘密谋害。 从运输路过来的八路军兵力不足,从羊角寨方面向桥头场发起进攻,同时另一面马鹿山关口,由另一只从中益方向打过来的八路军发起攻击。桥头场方面是以杨家军为主力裹在一起的武装团伙。八路军方面错误估计了攻打马鹿山关口的难度,此地只有一条道路通上关口,地势高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下往上进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却推进不了一寸战线。最后,找到一个靠采药为生的当地人做向导,领一小部队人攀爬悬崖绕到敌后,才拿下这个关口。 拿下关口后,直接杀下桥头场与羊角寨方面军汇合,最终占领了杨家大院,解放了桥头场。 因马鹿山战况的拖延,致使羊角寨方面八路军牺牲了好几位革命同志。全国解放后,在革命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了革命英雄纪念遗址。 杨家那栋别致的白色小洋楼,在解放桥头后的好多年里,一直是地方政府的办公中心。 很快就赢来了全县的解放。革命时的口号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种。那么解放后,第一件事就是土地问题。 那时候,家里稍微土地多一点的人家都被评为地主。地主家的田地c房屋和家产都是要被没收充公的。地主家的人还要接受批斗,接受人民的思想再教育,让他们从身体到灵魂都脱胎换骨,从新回到社会大怀抱。 父亲说,我们祖上就把家产败光了,所以是贫农身份,避免了被评为地主,也不用挨批斗。每当他说到这里,我还是能从他的声调和眼神中,感受到他复杂的心情。有那么一丝丝的向往。 解放后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打击反动份子,巩固新政权。以前的土匪成了重点打击的对象,在全民举报和拉网抓捕之下,绝大部分土匪都无处躲藏。 每逢赶场最热闹的事情就是看解放军枪毙行刑。执行枪毙按地缘划分,是三店的犯人就在三店场进行,是桥头的犯人就在桥头场进行。集市两头有部队把守,都架着机枪,两个人押着被麻绳捆绑的犯人,后面跟着端枪的行刑者,也不理会犯人喊冤,押到行刑地点,一声“跪下”之后,一枪就毙了他。这叫“杀威”,震慑有反动倾向的人和犯罪分子。 每一场都要枪毙六七个,执行枪决后,解放军一起高唱国歌,然后才去。这时,周围很多看热闹的人朝着尸体一拥而上,手里拿着瓢瓢碗碗,有挖脑髓的,有挖眼睛的,有挖内脏的,甚至有人把都割走了。据说,是因为有人患弱症病,需要人体的这些东西入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章 冷水铁厂 广大农民终于翻身做主。地主被打倒了,新土地政策下来还需要段时间,但耕种季节不等人,农民吃饭不能等。大清早,四伯带着父亲就去老屋后面一块地主家的空地上翻地,准备种点土豆。爷爷的一个堂兄路过看见,就对他们吼道“哪个喊你挖的这是公家的土地!” 前些年头,爷爷是三代单传,没有兄弟帮衬,在左邻右舍里都是被欺负的对象,他的堂兄们也不例外地欺负他。奶奶经常向爷爷抱怨,家里地头上种的庄家又被人偷了一些。有一次,爷爷的这个堂兄看见爷爷种的丝瓜长得不错,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就摘走了。爷爷不理奶奶的埋怨,就忍了认怂了。这种事儿发生的多了去。 这一辈儿,伯伯们都长了起来,又逢刚解放正是人民翻身当家做主。四伯对父亲说“别理他,继续挖。”俩兄弟就继续埋头干活,把地翻完种上了土豆。 很快土地新政下来了,实现了家家有地耕有田种;很快土地又没了,因为大集体时代到来了,土地都归集体公社所有。 那个年代,有一段时间全国流行大炼钢铁,家家户户除了农具,把锅碗瓢盆都被收集起来,放到炼铁厂回炉重造。当时的理由是,因为大集体社会,吃在集体食堂,家里面不用开灶做饭,炊具留着没用,不如炼成更有用的东西来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各个地方大力新建炼铁厂,各地人民响应号召到铁厂干活。父亲跟二伯四伯就到离村较近的冷水铁厂干活。即使较近,加快脚速也要满满一天的路程。 冷水铁厂位于邻乡,挨近湖北,建在深山里,里面干活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四川的,湖北的,还有湖南的。父亲说,从来就没看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干活。大都是年轻的男男女女。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住宿是个麻烦事儿。厂房边上单独开辟了一块空地,就近砍伐老山青林(即原始森林,当地又称“老林”)里的树木,盖了几座的临时宿舍。宿舍分两层,楼上睡人,楼下摆置黄缸。黄缸就是直径近两米,半人高的大瓦缸,上面铺上两块又宽又厚的木板,专门供铁厂这么多人上厕所用,每天有人负责运输倾倒。 直接在二楼楼板上划出通排通排的位置,就是睡觉的地方了,也就是通铺。被子都是自家带的。父亲跟伯伯们就睡在其中一间宿舍二楼最里面的位置。挨着睡的其他人也大都是熟人,都是同村或同乡的。 到了铁厂待了一天,就轮到父亲和伯伯们上工了。一大早吃完早饭后,每人领一个竹背篓或背脚儿,几个人分成一队再领一个手电筒,赶往一个叫猫鼻梁的地方背碳块儿回来,供熔铁炉燃料用。(背脚儿:木制背挑,有背带,有扎绳,类似背篓的用途,耐用,装多少不受限制) 对于猫鼻梁在何处,新来的人都不知道。但没关系,里面有去过几回的人,跟着他们走准没错。听说,铁厂离猫鼻梁碳窑,不背东西空手一个来回也要半天多。这次的任务是,男的背一百五十斤回来,女的背一百斤回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一章 下游牌子 一路上走过去,新来的人都被吓住了。首先,到猫鼻梁基本不会迷路,因为猫鼻梁碳窑同样地处深山,与铁厂之间是一条洒满碳屑c很明显的山路。其次,中途有很长的山路是邻着悬崖的,又窄又陡,边上崖底深不可见。若果遇到下雨,山水合着稀泥冲刷路面,走的人一不小心脚下打滑,栽倒悬崖下面,估计是爬不上来了。最吓人的,是偶尔能见到在路边树上吊死的人。大都是年轻女子,用自己的裤腰带吊上去的,估计有些时日了,但是没人来收尸,rén pi都跟腰带粘死在一起了。听说,这些人是因为受不了铁厂这份苦。 差不多中午到了猫鼻梁,领了午饭快速吃完,背着碳块就往回赶。大家都不愿意耽搁时间,没谁愿意摸黑走在悬崖边上。 父亲说,当时他虽然是十六七岁小伙子,但是有一把好力气,真正背个两百多斤都没问题。一百五十斤对他来说轻轻松松。伯伯们也年轻力壮,个儿顶个的力气都大。一路健步如飞,基本不怎么停下来歇气,太阳快落山时,他们就回来了。还能赶上吃晚饭。 对于那些力气差的,往往还打着手电在路上往回赶的人,路上摔跟头洒掉碳块是小事儿,要是人掉到沟里或悬崖下就倒霉了。有些人往往半夜才到,过了饭点是没有吃的。 每天早上开大会,对于很多背回来的碳块重量不达标的人进行点名批评。差得最多的几名,要挂下游牌子,就是用一尺长的木板,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挂在他的脖子上,吃饭睡觉都挂着,开会的时候就拉出来站成一排,接受批评和思想教育。啥时候背回来的碳块重量达标,就摘除下游牌子。父亲说,那玩意儿他是从来没戴过的。 每背一次碳回来,就可以休息一天才轮到。到父亲第二趟出工的时候,那天清晨天还未亮明,外面雷电交加,瓢泼大雨下着就没停的意思,风刮着冷飕飕的。人们在保安队的催促下,一个个不情愿的离开被窝,赶往猫鼻梁背碳。 父亲睡在宿舍最里面的角落,把被子拉过头继续睡了。一位值班保安过来查房,他挎着步枪,看见有个人还在睡觉,走过来一把拉开被子,看见父亲后,大声问到“你啷个回事儿!咋个不去背碳啊!”父亲睁开眼看了一眼,认出他是铁厂一位书记的小舅子,就瓮声瓮气地回了句“我人不舒服,今天请假了”。保安质问到“请假跟哪个请假了!赶快起来去出工!”还连说带拽的。 父亲立马就火大了,一把拍掉了他的手,站起来对他怒吼道“我说请假了,那就是请假啦!你再拉拉拽拽,信不信我入(扔)你到楼下黄缸去。”父亲说,当时虽然保安挎了枪,但要真打,还真不怕他,放倒他一两个没问题。面对气势汹汹的父亲,这个保安只好对父亲说“那你就在屋头好好休息吧,顺便留个人看家也好”。他就走了。 据后来父亲讲,那天他根本就没生病,也没向谁请什么假。天那么黑,下那么大雨,就是不想去背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二章 好好学习 如何才能不用去背碳,又不挂下游牌子呢。父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天吃完午饭,他就一个人在铁厂里面到处溜达起来。最后,终于让他发现一个问题。从猫鼻梁背回来的碳块堆放在几个堆场,然后g一ng yg周围的高炉和铁匠铺。当高炉或铁匠铺需要碳的时候,就派人下来背上去。问题在于:这些堆场管理较松,对来背碳的人员审核不严。 下午,父亲背着个大背篓,来到一个堆场。当门卫询问时,父亲说是给铁匠铺背碳的,就让通过了。出来之后,趁人不备,父亲背着两百来斤的碳块大步往另一堆场而去。也就十几分钟路程,父亲不停歇地赶到了,看到交碳的人不多,比上次上交还早了一个小时。交验的时候,负责收碳登记的一看重量,再看看父亲满头大汗气喘如牛,对父亲翘起大拇指不停夸赞“干得好!”父亲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第二天早上开会,大会负责人对新挂上下游牌子的人训斥到“你们这些人偷懒耍滑,同样长两条腿,吃大碗的饭,摸黑才回来,背回来的剩五十斤都不到。别人同样是人,为啥子背一两百斤,还比你这些人早到。大家都要向他们好好学习。”父亲在台下,心里乐开了花,不停腹诽台上讲话的人。 自此之后,每逢轮到出工日,父亲就一早出门溜达,待到下午就去堆场给“铁匠铺”背碳,到另一堆场交货。还能赶上晚饭时间。期间,二伯四伯因会石匠,被调到了铁厂石场上工。干了一个多月时,父亲也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想回家看看。 在铁厂轻易请不到假。一天,刘万方书记收到了父亲的病假申请书,病由是右脚突发疾病,疼痛不止,伸不直也不能动弹。刘书记就是在铁厂里负责管理三店乡人员的负责人,在铁厂担任某部支部书记。刘书记让父亲先找医生诊断,再出诊断证明才能开病假条。 负责给父亲诊断的,也是同乡去的一个年轻医生叫周大发(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他的医术,也成了医生,就是我出生时负责接生的那位),问父亲病情发作状况,父亲就说白天背完碳,晚上突然脚疼,痛得晚上都睡不着;又为父亲把脉也查不出个所以然,只好叮嘱父亲先多休息调理调理,说不定就好了。父亲问他要诊断证明,医生说没诊断出结果,开不了证明。 刘书记问怎么就诊断不出结果呢。周医生说病人只知道疼,凭现在的医疗条件,光靠把脉是查不出原因的,有可能是腿部神经出了问题,许是背碳背得太多,压迫了中枢神经进而影响腿部神经。父亲一脸茫然但也信以为然的点头。这个诊断结果可把我父亲的几个哥哥急坏了,都陆续赶过来问医生有没有什么办法医治,还责怪父亲平日背碳太拼。 医生都查不出结果,也没办法医治,只好又继续向刘书记请假。刘书记回复还是遵医嘱,在铁厂先休息一周看看再说。 假没请到。伯伯们还要回去继续上工,父亲只好自己弯着右脚,独脚蹦蹦跳跳回宿舍休息。隔天,他自己用木棍做了一根拐杖,靠着拐杖一撑一跳终归省力许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三章 长期假条 一周后,还是不见好转。右脚虽不再疼,但还是伸不直;试着把腿拉直,一拉就疼得父亲直喊叫。周医生还是一筹莫展。 父亲只好继续找刘书记请假。每天吃完早饭后,拄着拐杖就去请假,每次都被拒绝。被拒绝后父亲也不沮丧,从刘书记办公室出来后,就绕过铁厂进入旁边大山的老林。 越往老林里走,光线越暗,树木越来越高,越来越密集。最后都没有路了,只能自己探路走。这个时候,父亲就拿着拐杖来探路。要是这个时候有人在,绝对看不出父亲哪只腿脚不灵便。爬上树摘核桃葡萄,在林间采野生菌,追逐一些小动物,比一般人还灵活。 一次中午烈日正当空,父亲发现一大群梅花鹿正在树荫里睡午觉,他轻手轻脚地靠过去想扑住一只,却不小心踩在杉树枯枝上发出了声响,吓得鹿群疯了似的漫山遍野四散而逃,发出鬼哭狼嚎般的惊叫声。 有时候一口气爬两个小时就到了山顶,能远远看到铁厂,密密麻麻到处是忙碌的黑点。父亲就躺在山顶树荫里睡觉,饿了就吃采集的野果。父亲说,从来就没吃过那么多水果,本还想带点回来给二伯四伯尝尝。但是不方便带,很多野果也放不长久就变坏了。 每天下午的时候,铁厂采石场会传来一阵巨大炮响声。那是爆破山石的炮声,也是放工准备吃晚饭的x hà一。父亲赶紧起身,朝山脚跑。也就半个小时就出了老林。出林时他又拄回拐杖,一瘸一拐的朝食堂走去。 这个时间点,到食堂吃饭的人不算挤,因为背碳的大部队几乎都还没回来。碰见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一只大碗,怀里还抱着两只大碗的的父亲,食堂的师傅带着怀疑的眼光“你怎么拿三个碗”父亲不慌不忙的答道“这个是我二哥肖从德的,这个是我四哥肖从吉的,这个是我的。我帮他们带打。”一听父亲说的有名有姓,食堂师傅也就没怀疑了。如此几次之后,都不问父亲了。 父亲说,二伯四伯还是自己去打饭。铁厂里这么多人来吃饭,谁记得住谁啊。父亲打的三份饭,都是自己吃,有时侯喜欢,自己还可以加水煮稀饭吃。在铁厂,有的人是没饭吃,父亲是从来没被饿过。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多月。 铁厂这么多人干活,也不能总放任一个人闲逛。父亲被调到高炉上干拉风箱的活。按刘书记的话说,拉风箱时,人可以坐着,手拉就行,不需要脚出力。风箱位于高炉上,给熔炉燃烧室供氧气,由三四个人轮着拉,都是光着膀子五大三粗的大汉,因为靠近燃烧室的加料口,都被热浪熏得汗流浃背,皮肤黑黢黢的。 父亲试着拉了两下,就丢下不干了,直喊没力气拉不动。其他人说没关系,兴许是饿了,等吃了宵夜再来试试。吃过宵夜后,父亲又试了试,还是拉不动。 又安排父亲去木场锯木头。把已经砍伐回来的树木,再锯成两三尺长的短木头,用于熔炉燃烧用。熔炉的燃料就是在铁的格栅栏上,铺一层木头,铺一层碳块,再铺一层木头,再铺一层碳块火从下往上烧,烧完一层,灰烬就从格栅栏上漏下来,被掏出运走;同时从上方的加料口加入新的木头和碳块。 因脚不方便,踩不住树木,父亲还给派了个人来协助,专门负责稳住木头。锯了四五截木头后,父亲吵着脚又疼了,大概是用力拉伸时又拉伤了腿部肌肉。 这次,刘书记只好同意父亲的病假请求,直接下令主治医生出具病历证明,开给了父亲一张长期病假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四章 分家立户 离开铁厂这天,因为自己腿脚不方便,被子等日常用品扛不动,父亲请求让四伯送他回家,给四伯也批几天假,也得到了批准。 一大早出发,进入三店地界后,父亲扔掉拐杖后,和四伯两兄弟飞奔往家赶。到这时,四伯才知道父亲一直在装病。回到家时,爷爷奶奶刚吃完午饭,才准备下田干活。 大炼钢铁时代持续一两年后,也草草结束了。铁厂里的人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伯伯们跟一众乡亲也回到了村里继续大集体社会。二伯成家生了两个孩子。四伯也成家了,娶的媳妇儿是斜对面山上陈家坪村冯家之女。冯家在解放前是地主,因国共时家里出了个党员干部,解放后除了上缴家产,并未挨批斗,在村里仍旧属大家庭。所以,四伯娶了四伯母算是攀上了。 这个时候,大伯早就分家落户高山,二伯也已分家立户,住的一湾之隔,四伯新婚跟着爷爷奶奶以及未成家的父亲同住。 四伯母是从以前的大户人家嫁过来的,脾气不是很好,时常就闹分家,经常把奶奶骂得偷偷抹眼泪儿;还较自私,经常把家里的好东西藏起来。父亲跟着生活了不到一年,主动提出他自己独自出去,单独生活。 在大集体社会,有人新分家立户,公家(就是集体社)会根据情况,把属于集体的房子划分一部分出来作为居所。 奶奶认为父亲还未成家,死活都不同意,但是最后还是拗不过父亲。分家那天,父亲主动提出他什么都不要,奶奶想送他一个咸菜坛子,也被父亲放回去了。奶奶气得拎起坛子摔了个稀巴烂。后来我长大后,每次听父亲讲到这里的时候,他总说那个时候真的让奶奶深深地伤心了,但是如果时光倒流,他还是不会要任何东西。 一个人生活,跟着大集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干起活来总是不得劲儿。大家一起干活,有的干的活多,有的干的活少,劳动记分大家依旧是一人一天一个公分。公分就是在集体公社用来兑换劳动报酬的计数。所以,大家都没积极性,拖一天过一天。趁着农闲时节,父亲会去给村里信用社背种子或肥料,每次能拿到五毛到一块钱,慢慢的攒了点钱。 在父亲十九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娶了一位马姓女子,也是出生在穷苦家庭。结婚的时候,父亲拿自己积攒的钱买了布匹,请裁缝为两人各制了一身新衣,又买了一条新被子,就算结婚了。一起生活了不到两个月,因有一次她跟奶奶起了争执,父亲一怒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她跑回了娘家,再没回来。父亲也一直没去接她回来。父亲又一个人继续过日子。 过了两年,到一九五八年,父亲还被评选为黄桷大队的保管员,与村长c支书和村会计组成的小组共同带领整个大队搞生产。虽然从未上过学,但父亲自己学会了写数计算c简单的人名和五谷杂粮的汉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五章 周妈妈 这一年,随着全国搞大跃进运动,整个乡经常开会汇报工作,都是严重夸大c不切实际的瞒产虚报。隔壁几个大队的领头人产量汇报往往都是亩产上万斤,轮到父亲作报告的时候,还是往大的方向报,但也不敢报上万。有一次,下面的某位领导一听就不高兴了,打断父亲的汇报质问黄桷大队为啥工作上不去父亲就恼火的回敬到“拼了命地驱赶,耕牛一天也只能犁这么多地。要是你还不满意,你来拉犁,你在前面拉起走多快,我就犁多快。” 也是在这一年,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一名女子,名叫周朴兰,比父亲大四岁,结过婚还带着一个八岁大的孩子,丈夫几年前就因病去世了。两人见面后,就决定一起共同生活。父亲说,见面交谈后,他就决定了,要娶的就是这个人。生得高长,脾气好,精明,会干农活,会做家务,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没过多久,父亲就把周妈妈和她的孩子一并接了过来。没有举办任何仪式,连结婚证都是后来去补办登记的。为了在组建的新家中不感觉生分,周妈妈让孩子跟着父亲姓肖,排隆字辈,取名隆安。肖隆安,也就是我的大哥。 大哥已经过了入学年龄,在此之前也没上过学。父亲咨询大哥自己的意愿,如果他愿意上学,父亲也愿意供他读书。大哥虽然年纪小,但早熟很懂事,体谅家里的困难,不愿去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里面做饭,喂猪等家务大哥都帮着做,父亲跟周妈妈除了在集体干活,在自家承包的田地里更是拼命的干,共同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第二年,因全国自然灾害,农村粮食还要上缴支援其他重灾省份。村里乃至整个县都闹饥荒。没有粮食吃,人们把能吃的野菜都吃光了,能吃的树皮也被扒光了,后来听说有一种白色泥土“观音土”能吃,很多人吃了,但是再也消化不了。农村田地里,乡间道路上随处可见倒着的人。晚上走夜路,时常踩到腐烂的尸体里。农村里饿得连有力气收尸的人都找不到。 人口多的人家里少有没饿死人的。大伯一家四口,二伯一家五口,都没挺过饥荒。爷爷因饥饿和生病,在乡卫生所住院。一日,家里得到医院通知,让家属把人领回来,说是医院也没吃的了。父亲一个人去接的爷爷。到医院一看,就知道是好久没吃饱饭,饿得只剩皮包骨头。背回来时在村口的半山腰,父亲看爷爷快不行了,停下来去找了点野毛豆,用火烤后喂给他吃。爷爷吃了点毛豆后,拉着父亲的手说到“幺儿,你会好好的。”就这样,他就走了。 这一年,周妈妈怀上了她的第二个孩子,我的二哥,隆巨。又隔了两年生下了我的姐姐,隆英。生活也慢慢的变好。 许是老天妒忌,许是前几年干活过度劳累。刚生下姐姐后,周妈妈身体变得很差,越来越虚弱,到处请医生看病。医生也瞧不出到底是什么病。周妈妈也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常常以泪洗面。她舍不得离开三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最担心的还有刚出生的小女儿。 后来,经常在半夜,周妈妈疼的蜷缩成一团在床上翻滚。父亲却无能为力,也默默掉眼泪。父亲说,那是他打记事儿以来,第一次掉眼泪。 不久,周妈妈还是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念。后来父亲对我说,周妈妈是他这一生见过最好的女人,勤劳,善良。可惜,好人不长命。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六章 我的母亲 周妈妈走了,家里面垮掉了一根顶梁柱。走时,姐姐刚过满月,二哥两岁多,大哥也才十岁多。父亲每天都要带着姐姐去其它村头讨奶喝。大哥包揽了家里面的所有家务活。到父亲出工干活时,大哥又多了一项照顾弟弟èi èi的活儿。那一年,是大哥最苦的一年,也是父亲最苦的一年。 父亲带着姐姐到处讨奶的日子差不多过了半年。那个时候没钱买奶粉,后来就把米汤熬的浓一点代替奶粉,再后来又改用米粉熬粥。到了姐姐自己能吃饭的时候,父亲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父亲又一个人投入到田地的忙碌中,常常干到披星戴月。 在姐姐两岁多的时候,父亲认识了邻村李家的二女儿,我的母亲。母亲比父亲小15岁,属于南方人的小巧,勤劳肯干,善良朴实,胆子小,对生活没什么自己的主见。 母亲生于解放前夕的地主家庭,家里排行第三,上面有一个兄长和一个姊姊,上过一年的学蒙教育。解放后,随家迁移到黄桷大队。外公喜酗酒,在五九年,一次赶桥头空腹喝得酩酊大醉,回来的路上栽倒在水田里再没爬起来。家里孩子都小,只好就近用乱石头把他埋在羊角寨的树林里;后来外婆成为了走资批斗的牺牲品,被人冤枉后,吊起来批斗至死。还有我那未曾谋面的大舅,在集体干活时因事故被大石头砸死。母亲从小就跟着我的姨妈生活,按她自己的说法,是在姨妈的打骂中长大。 所以,对母亲来说,能够早早地出嫁,对她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跟着父亲生活,再也不用担心被打骂,也不用拿主意,有啥事儿听我父亲的就好。 嫁给父亲后,母亲一方面打理家里的一切和照顾好三个孩子,一方面还要跟着父亲一起种庄稼。父亲很多时候也能安心的忙着保管员的工作,经常在大队几个村子和公社之间穿梭。 这个时候,大哥开始学习祖传的手艺:编制竹制品。编制的东西包括斗笠c筛子c簸箕c盖子c小背篓和大背篓。后来社会大集体也结束,家家户户都开始实行承包制生产,黄桷大队改成黄桷村。二哥和姐姐也陆续到了入学年龄,都进了学校学习。听父亲讲,二哥小时候很调皮,一次玩耍时不小心被生锈的长钉子刺穿左脚,因未及时清洗消毒导致化脓。父亲背着他到大医院医治,卖了准备过年的大肥猪后才凑够医疗费用。 二哥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姐姐上到初中辍学回家。后来为了大哥成亲,家里面请人修筑了一座新房子。那时候,谁家建新房子,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的人都来帮忙,男的女的一起平土地c抬石头c打地基石c砍树锯梁木c挑土筑墙和搭梁盖瓦。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欢天喜地。东家只需烟酒管够,饭菜管饱。 新房建成后不久,大哥就成亲了,分家后住进了新房子。第二年,奶奶病逝,同年新一辈儿大孙子出生,为怀恋奶奶,取小名孝发。 时间荏苒,又快到二哥婚娶的年龄。家里面找媒人说媒,为二哥介绍了另一个村里马家的小女儿。领着二哥去相亲后,觉得女子人才可以,就是家教不是很好,父母都不同意,却比较满意媒人介绍的另一户人家,因为另一户人家家教一直为人称赞。二哥却相上了马家之女,父母反对无效后,也就尊重他个人的选择。 定亲,取同意,办结婚酒。二哥也结婚了。婚后不久,二嫂主动提出也要分家。因为之前没计划要分家,所以没有新置房子,只好把两间正房分给二哥作婚房,厨房一隔为二。父母和未出嫁的姐姐住在两间偏房。 隔了一年,姐姐也定亲了。这年冬天,在嫁入肖家近二十个年头,也辛辛苦苦fu u肖家人二十个年头后,母亲终于顺利产下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满月后,父母开始忙着筹备姐姐的嫁妆。 因为连着办酒席,家里都已没有存粮。父母到处借钱借粮,总算在来年正月把姐姐风光体面地嫁出去了。此时,家里几乎空徒四壁。 长大后,我才明白小时候家里为什么日子清苦。因为那两三年,父母要一边种地干活,一边还债。 对于家,对于我们村的人和事,我的记忆大都停留在七岁之前,又大都是父亲的故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七章 花椒园村 七岁多,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身边同龄的小朋友都已经上了两学期的幼儿园,我还在我们村口到处闲逛。 一天,姐夫到来。在家吃过午饭后,他用竹篓装好两个小猪仔,挑着竹篓准备走的时候,问我要不要一起去他家玩。我不好意思的摇摇头。 其实我也想去玩。但是他家实在是太远了。姐夫家住在高山,就是我的大伯住过的地方附近,因地势高,庄家晚熟,冬天还下大雪,冻得要命。那个时候,有句俗话“嫁女不嫁高山郎”。 姐夫姓刘,在他的兄弟中排行第二,按我父亲的要求,我一直称呼他“刘二哥”。他家住高山花椒园村,大概是因出产花椒而得名,是靠近山顶第一村;刘姓在他们整个村是大姓。 他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姐,两个èi èi,还有一位非常能干明事理的母亲。年幼时丧父,都是他的母亲一手把他们兄弟姐妹拉扯大。他也很争气,中专毕业后回村里当了一名小学老师。虽然当时工资很低,但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也是他的志向所在。 经我们本家一位出嫁到他们邻村的长辈介绍,刘二哥认识了我的姐姐,并结成连理。父亲曾对我讲,虽然很多人不愿把女儿远嫁到高山,但他对这门亲事是非常满意的,只因亲家母是个严于家教精明能干的人,相信她教育的子女也是很优秀的。 姐姐嫁过去后,因勤劳能干,会持家,又把一家人的关系处理得好,在邻里村里都广为人所称赞。 这次姐夫挑着猪仔回去不久,父亲给我买了新的背带书包,还新缝制了两套衣服,蓝布的,上衣四个口袋,裤子前面带扣的,扎个粗布裤腰带,穿上就跟小人版的工人。几天后,父亲说要领我去高山姐夫家读书。从我们村口下到山脚,趟过水浅宽阔的龙河,之后就是一直往上走。只记得走了很久,我不停的问还有多远,父亲总是回答我“快到了,快到了”。差不多过了午饭的时间,父亲终于指着上方的一个小山包对我说“爬上那里就是你姐姐家啦”。 终于到了。走近了村子,这差不多算是一个四合院吧,有六户人家散落在四面,前面和中间院子大部分空间被乱石岗占据,上面长满了野草和荆棘,在乱石岗之间有一条路贯穿。姐姐家就住在最靠里面的位置。后来才知道,其实在院子后面四五百米的上方,还住着一户人家。 最先迎接我们的是村头闲逛的几头黄狗。听到犬吠声,姐夫和姐姐都迎了下来。等进了屋,才发现有很多人都来了,有姐夫兄弟家的,还有邻居的几户人家。显然大家是认识父亲的,不断的打招呼,还有就是对我这个新来的孩子充满好奇。 在姐姐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父亲说他要回去了。我要留下来,要住在姐姐家,要在这边上学。父亲叮嘱我要听姐姐姐夫的话,要手脚勤快,好好读书。这个时候,我才真真感觉到我真的不能回去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八章 杉树坪 也许是对学校充满了好奇吧,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的心情,或者是不是失眠过。第二天跟着姐夫和他的大侄女,还有我的亲外甥,一起去学校报名。我的的外甥,比我小一岁多,很活泼,上学第一天老是吵着要背我的书包,因为姐夫给他准备是一个帆布挎包。姐夫当然不允,那天早上外甥总是闷闷不乐的。 到学校大概要走四十分钟的山路。去上学差不多都是下坡路,放学后就是一直往上爬坡到家。听说来读书的学生还有住的更远的。比如我的另一个外甥,我四伯的大外孙子,也是即将跟我同一班上学,他住在另一个村,上学时走的全是上坡路,到学校要爬坡一个半小时,在一二年纪的时候,他上学老是迟到。 花椒园村小学坐落在杉树坪,一座两层楼高的土墙瓦房,有三间房,两间作教室,中间是大礼堂,房子前面一块光秃秃的空地是操场。学校分两个班级,有两名教师。姐夫是其中一位教师,任四年级班的班主任。我们这一届新招学生属于一年级班,班主任姓张,三十二岁,男。两位老师,都自己负责教授自己班的语文c数学和德艺体美劳。 因为是新生开学第一天,不少孩子有家长陪着来学校,但还是有接近一半的孩子都是跟着其他家长或隔壁班同学来到学校。我跟外甥早早到教室找好了位置坐好。教室最里面一面墙是黑板,有一张大桌子是讲台,接着是一排排的长课桌和板凳,一张课桌可供三人使用,只有左面墙壁和后面墙壁开了窗户,我们喜欢看外面的事物,就选了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姐夫的大侄女/外甥的堂姐,她选在右手边隔两列后一排,另一个大外甥来的晚,跟他们同院的孩子坐在最后排。 因为村里始终只有两个班,每隔三年才招生一次,错过了入学年龄,就要等三年到六年不等。所以班上同学之间年差距较大。大家都报名完成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座位。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我c外甥和他的堂姐年龄较小,身高也较矮,分在前四排,大外甥身高较高,分在后四排。班上共有六十几个学生,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每天早上九点开课,上两节课或三节课。中途休息时间长短依老师的敲铃声为准,那是挂在操场边一颗老梨树上的大铁盘,用根凿子使劲敲击,铛铛声传出老远。 我们的课外hu一 d一ng,五花八门,都是因地因时不断变幻,有跳绳c跳远c捡子儿c丢手绢c摸国c斗脚c打陀螺和滚铁环,春季还有比赛转陀螺,冬季或雨天就在大礼堂挤油渣儿。最有意思的游戏当属“jg chá抓匪”。学校附近除了两户人家外,周边很远再没有人家,都是田地和树林包围。jg chá抓匪,一个人扮jg chá,其他人都扮匪,规定时间内躲起来,然后jg chá发现并碰触到对方,对方就算牺牲且被转化为jg chá,也可以去抓匪,直到抓住最后一个匪。 游戏的精髓讲究的是不被jg chá发现和抓住。所以有的人就一直躲在树林深处,一动不动。在树林里有些地方被山坡挡住,上课铃声传不过去。到快放学的时候,教室里的人看见外面刚赶回来的同学,正鬼鬼祟祟准备溜进教室呢。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十九章 偷看电视 放学时间是在下午一点钟左右。当老师喊放学后,一阵噼里啪啦收拾书本的声音,以及桌子板凳挪动发出的吱吱声,教室里面乱成一锅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想成为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人。隔壁班听见我们放学的响动,姐夫也匆匆结束一天的课程,喊放学。接着也是传出一阵嘈杂声,紧接着教室门被打开,就跟洪水放闸似的,一个个拼命往外挤。 外甥和他堂姐,我们仨总是约好一起上学放学。在回家路上,路过好几个农家院子,几户人家正在吃午饭,看见我们路过,总是会热情的邀请我们跟姐夫进屋吃过饭再走。都被姐夫婉言拒绝了。后来有几次,我们比姐夫晚放学,路过正在吃饭的人家,应他们的邀请就去吃饭了。因为实在是太饿了。 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冲向厨房。姐姐自己早就吃过午饭已经出门干活去了,她在锅里留了我们的饭菜,下面是饭,上面汽着用碗盛好的一两样小菜。因为灶里留了火堆,保持锅里一直温热,有时候饭都被烤成了锅巴粒,嚼着又香又脆。 吃过饭后,我跟外甥也要干点活儿。我们有两项工作,喂牛和喂猪。喂牛,就是下午到野外放牛,天黑时把牛赶回家,喂牛食或枯草。喂猪,就是下午去田地间采猪草,背回家铡碎,再把土豆或红薯或萝卜剁碎,倒一起用水和着玉米面混匀,就是猪食了。我们每人各选一项,总是换来换去做。 晚上,在姐姐准备一家人的晚饭时,我跟外甥就趴在灶堂旁边,或趴在大板凳上写作业。有什么难题不会做,姐姐或姐夫会及时讲解,写完作业后,才能吃晚饭。从晚饭时间开始是一天最高兴的事啦,因为可以边看电视边吃晚饭。 但是我们总是被催促吃完饭早点睡觉。在我们上床不久后,姐姐或姐夫还会过来查看,看看是否睡着或被子是否盖好。大多这个时候我跟外甥都还没睡着,但我们俩都保持闭着眼,匀速呼吸,有时候还假装打着呼噜睡着了。 等到他们一走,我们就开始聊天,有时候听见楼下电视还放着,里面正打得正精彩,我们又都竖着耳朵,静悄悄的听着。能听不能看,直挠的我们心痒痒。好几次,外甥还爬起来,光着脚,蹑手蹑脚走到楼下,趴在门口从门缝里偷偷看电视。第二天早上他如果感冒咳嗽,八成是因为昨晚趴门口冻的。等到他看完,又悄悄回到被窝里,我就赶紧问他电视剧结尾怎样,他就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我也就在脑海里构想那个精彩的场面。 后来,我们又发现了新天地。在电视机正上前方的位置,楼板结合处有一两条缝隙,更令人高兴的是还发现了楼板上的一个小拇指大小的虫眼。我们把这个虫眼掏空,平时用小土豆堵着。我们睡的房间就在楼上隔壁,大大方便了我们偷看电视。结果就是,第二天早上我们都咳得厉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章 稻草战士 早上起来我们还有一项功课,那就是背课文或乘法口诀。外甥的堂姐刘向湘,家住对面,一大早起来也在院子里作早课。院子里充满了我们高昂的吟诵声。后来,住隔壁的高年级同学刘鹏也加入到我们的早读hu一 d一ng,断断续续的读书声从他们家二楼传来。但我们三个都觉得他神神秘秘的,他们一家人也是神神秘秘的。 早上要背完课才能吃早饭。外甥总是比我头脑聪明许多,早早的就背完了,我总是最后一个还在阅读背诵c再阅读再背诵的人,最后总算马马虎虎背诵过关。 吃过早饭,我们三个小孩子相约一起先向往学校赶。我们一路往下飞奔,路上又不断遇到从其他方向来的同学,到最后都是十几二十几个走在一起。经常有人不小心摔倒后,不停哭哭啼啼,被其他人拉起来后,又继续往学校走。 上学的路上,要路过好几处树林,时值金秋时节,路边树丛里挂满了许多果实,有板栗c朱栗c八月瓜c野葡萄c猕猴桃和榛子。我们总是被这些野果所吸引,一路走走停停。经常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姐夫就赶上了我们,对着我们一阵呵斥和催促,赶着我们往学校走。 那时候,我们就两门学科:语文和数学。学数数的时候,我们每人都带着一捆家里自制的短棍,练习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最喜欢的要数语文了,其中一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不仅能读,还能歌唱。张老师就用他那温和辽阔的嗓子,带我第一次了解歌唱。 很快,进入深秋,家家户户都忙着收割稻子。为了在大晴天抢收,我们时常放学较早。收割后的稻田剩下一排排一茬茬的矮桩头,还有凌乱散布的稻草扎,像一个个肃穆的战士守卫着田野。等到草扎晒干后,农民们又把它们集中起来,绕着一根木桩堆成草垛,这时战士又变成了高大的堡垒。 这时候,原野里空空荡荡,正是放牛放羊的好时节。我小时放牛的时候居多,因为我比外甥大一岁多,敢单独去野外放牛,还有家里喂养的是一头还带笼套的黄牛仔,劲儿老大,不容易牵着走。白天上午上学,下午放牛,晚上写作业,早上背课文,这就是我一天的主要hu一 d一ng。 每逢赶集,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离姐姐家最近的集市是三店,早上去时全是下坡,走两个多小时能到,回来全上坡,要四五个小时到家。赶集日,天黑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做晚饭,这时才会听到院子里的犬吠声,那是赶集的人们回来了。姐姐每次回来,都会带给我们或饼干或脆酥糖。 高山的秋季结束的很快。不久就开始降霜,从很远的山顶吹来越大越刺骨的风。四五次霜降后,天气开始骤变,每天晚上到早上都吹着大风,白天厚厚的乌云黑沉沉的,昭示着很快就要下雪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一章 高山的雪 一天傍晚的时候,天空开始飘起细小的冰粒,一个晚上都能听见呼呼的风和冰粒敲击房顶瓦片的沙沙声。第二天一早,姐姐就为我们拿来了厚厚的棉衣棉裤,还有带耳朵的雷锋帽,说是外面下着好大的雪。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雪。推开大门,整个天空都飘满了芦苇花絮似的雪花,院子里的石岗上铺满了白白厚厚的一层,对面屋檐上也是白白的一片,天空很低,白茫茫的混沌,似觉得天空离我们很近。 吃完早饭,换了双厚袜子,还裹了厚厚的两层裹脚布,换上新买的筒靴,我们拄着棍子,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慢慢探路前进。到了交叉路口,终于看见前面有人走过的脚印,我们循着往前走,再后来到了人多的大路,我们又变得小心翼翼,慢慢往前趟,因为前面的路已经变成了泥泞,还夹杂着雪和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出很远或摔倒泥浆里。 到了学校,整个教室闹哄哄的,大家都在畅聊这场雪,还能见到不少同学衣服上或裤子上沾了一大片的泥巴,都是路上摔的。还有好多人在烤火,在一个个手提的火炉子上烤火。问过后,才知道这叫灰炉,或火炉,用铁碗或铁钵,对称在边沿上扎出两个孔,接一根长铁丝的两端;底线铺垫灰烬,上放置火种和作为燃料的木炭。灰炉很方便提携,抡圆胳膊甩几圈,里面的火呼呼往上串。 第二天,我c外甥和刘向湘也各自整了一个。唯一不足的就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的木炭。我们只好在学校同学里面讨点炭。上课时,我们不允许玩灰炉,但又担心熄火,所以趁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功夫,就悄悄向火炉吹几口气,结果就是灰烬到处飞,整个人下课后变成了花猫脸。有时碰到有木质炭芯,周围的同学都被呛在一团烟雾中,立马被老师要求提到教室外去。更有甚者,还在上课时悄悄烤土豆或爆米花,那香气飘得整个教室都能闻到。 下雪天家家户户都在家,一家人围着火堆取暖。课间,姐夫和张老师都被边上的两户人家邀请去家里烤火。同学们也跟着一起挤在火堆周围,更多的是为了去取火种。冬天,我们的课外hu一 d一ng主要是挤油渣,大家在大礼堂靠着墙一起往中间挤,每个人都想留在中间位置,但很快就会被挤出来,又被新的人占据。我们玩得总是乐此不疲。 进入隆冬后,雪越下越大,每天早上还伴随着重重的霜冻,屋檐c田坎上或小溪沟都结满了一根根冰柱。新下的雪融化,覆盖到僵硬的冻土上,路面极易滑倒,就跟摔倒在钢板或钉床上。因此,有时候我们一周只上三天课。 不上课的时候,院子里我们仨小孩跟下村的同学,相约一起去水池上溜冰。水池不大,但上面结的冰很厚很厚,我们在上面跳动都感觉稳稳当当的,那怕用石头砸也只能在表面留下撕裂的印子。我们扛着木板凳,翻个面扔到冰面上,几个孩子就换来换去推拉。那天晚上回家,就被姐姐姐夫数落了很久,因为我和外甥俩的保温鞋底都开胶了。 我终于深切的感受了高山的寒冷。对于我这个不是土生土长在高山的人,这个冬天,我的耳朵c脸c双手和双脚都长满了冻疮。这些部位,红彤彤的,肿的大大高高的,又热又痒,总想挠,越挠越痒,肿块越大,有的破裂还化了脓。直到春季过了很久,这些疤痕才长出新肉。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筹备年货 第一次离家半年,期间也会很想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在腊月中旬终于迎来了期末kǎ一 shi。语文和数学将在一个上午考完。我们的监考老师是刘老师,我姐夫;张老师则负责隔壁班的监考。 数学kǎ一 shi的时候,想着考完就放假了,所以我很快就答完题第一个交卷。交卷的时候,姐夫拿过我的试卷看了看,然后严肃的问我是否都检查好了,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拿着讲台的教鞭用力地抽在我的手上,然后指着我写的姓名的“名”字,问道到底读“名”还是“各”。从此之后,每逢kǎ一 shi,只要时间充裕,我都会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到两遍。 考完试后,我还要在姐姐家待上十来天左右,因为那时候没有diàn huà,父亲不知道我具体的放假时间。到腊月二十七这天,我和姐姐一家人都早早出发,因为这天是父亲的生日,老家乡邻的熟人和远些地方的亲戚都会来庆祝。我终于要回家了。 回老家都是下坡路,越走越暖和。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要路过我大外甥家,他还有个刚出生不久的弟弟,一家人早就等着我们。我们的队伍更壮大了,也更热闹了。寒假外甥有时会待到过年,大年初一或初二等姐姐再下来的时候,他也要回高山,因为他也要去很多亲戚家拜年。 从父亲的生日开始,整个村的人都停下了忙碌一年的脚步,开始清闲下来犒劳自己。男人们聚在一起烤火c抽烟c聊天和打牌,但是每家的女主妇还得忙到大年三十,她们各自忙着筹备一家的年货。家家户户都在“粘米米儿”和炒“果果儿”。 九十月份开始,把晒干的新稻谷打成米,然后糯米加少许粘米,用水泡一晚,上蒸子蒸熟,用品红点出不同颜色,一部分搓散一粒粒摊在通风处,叫阴米;一部分倒出捣成不同色的糊糊,压成薄饼稍微晾,再切成一厘米方三厘米长的条子,用簸箕一直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叫粘米子。收获的土豆和红薯,洗净不去皮,土豆切大块薄片,红薯切成长条子,大锅水烧开后,分开倒入里面烫一下,都是刚好熟透变软即刻捞出,放入大桶冷水中泡一阵子,然后一片片或一条条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晒到变得很硬很脆才可用袋子装好,就是果果儿。 腊月二十七八,一锅去年用油煅过的砂粒,每锅加点桐油,加热保持热度,开始砂炒阴米c粘米子或者果果儿。砂炒果果儿或油炸果果儿是最好的下酒佐食。砂炒后的阴米叫泡米米儿,和着砂炒后的粘米子c花生c核桃仁和芝麻等,用微热的农家自制麦芽糖浆和白糖浆搅匀后粘合在一起,出热锅迅速用两块短板压成一板厚c四四方方的一块儿后,立即用菜刀切成大小合适的薄片,同时保持每一板的薄片仍旧粘合在一起。这就是粘米米儿,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的最好零食。 过年除了放鞭烟花炮庆祝,还有敬神求财求平安,敬祖上坟c舞龙灯c看花灯表演,随后就忙着到处走亲戚拜拜年。很多亲戚一年也就过年时见一面聊聊天,因为实在是离得太远太远。我家就有一户这样的亲戚,是我周妈妈的娘家。我出生后就跟着哥哥姐姐一样认他们作亲姥姥家,两家有重要酒会走动外,几乎每年过年都要走访一次。 每次都要走大半天,清早出发,下午两三点才能到,比到高山姐姐家远了很多。每次拜年耍两天时间就得往回赶,因为担心家里来客没人陪伴而冷落了客人。后来,随着老一辈慢慢老迈,出不了远门,年轻一辈关系越来越生疏,走动越来越少,到现在几乎断了音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三章 采茶、放牧 到了正月十五,早上要吃大汤圆。会在其中几个汤圆里包上纸钱或yg bi,谁能吃到一个,取意新年有很好的福运包括财运。傍晚天黑后,我们村和山对面村的人回到山崖边赛灯会。两边沿着山崖,会依次亮起火把c灯笼或手电,伴着呼啦啦的叫呼声。谁的火把更多更亮昭示着这个村更兴旺。 在老家过完正月十五,父亲又急急的把我送往姐姐家上学。每次春季开学,我开始上学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已经开学近一个礼拜。这是姐夫体谅我跟父母多待几天,跟张老师请了几天假。 春季冰雪融化,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积蓄,万物疯长。我在放牛之余,还多了一个新hu一 d一ng:采茶。在院子上方很远,靠近高山顶的后山上,是一片片的的茶林,围绕着一个个的矮土包,形成典型的高原丘陵地势。茶林很规整,一层层相间一米多,一圈圈延伸出很远,沿着山顶绵绵一片片,穿过好几个村的后山,听说纵向有三四十公里。周围几个村的人都赶来采茶,大多是妇女和孩子,有的赶了十多公里的路,带着中午饭,从早采到晚。 我们离茶园半个多小时,像我姐姐这样的熟练能手,一天能采两背篓生茶叶,如果茶叶质量好,炒茶晒干后可食用的约两斤多。我们一群小孩子也组成业余的采茶小队,我提着尼龙口袋,运气好一天能收获半背篓。姐姐说,我们釆的算作自己的零花钱。 隔壁的小向湘是个手巧灵活的采茶能手,能赶上一个大人采茶,跟她母亲俩一天能采三篓多,她的哥哥只好负责搬运茶叶。虽然漫山遍野都是采茶人,但茶园很大很大,且雨天是不适合采茶的,因为炒出的茶叶没有阳光暴晒,质量会很差甚至坏掉,每逢雨后,新的叶芽在一个晚上又长出了长长的嫩芽。 农忙时节来临时,大部分分人都结束这一季的采摘,不久茶叶长老也不再适合采摘。每天下午,我又变回悠闲的牧童。 特别是在周末,我把牛驱赶到很远的山上,周围几公里内都没有庄稼地,可以放心的玩耍,只需每隔半个小时远远看看牛群放到哪里了,跟着牛群转移。值此时节,荒野里布满熟透的野生草莓,还有hu一 d一ng在春夏之交的各种小昆虫小动物,都是我的最爱和玩伴。 最有趣的放牛,当属跟同村的的人家一起去放牧。有一户人家养的牛和羊最多,十多头牛和七十多头山羊。其人人家要么是三四头牛,或六七只山羊,或一两头牛。姐姐家就只养了一头小牛仔。 早上正在吃早饭的时候,就听见叮叮当当的铃声,隐隐还传来几声吆呼,大人们立马让把自家的牛或羊放出栏。因为村里面最大养殖户要去放牧了。站在院子前面的土堆上,不久就看见浩浩荡荡的牛群和羊群,二十多头的牛群在前,大批的羊群在后,有两三头母牛领路在前,挎着铁铃铛,显然里面还有其他人家的牛群。 羊群里面领头的,这是一只最壮实的公羊,两只长长直直的羊角冲天而立,拎着长长的山羊胡,身披又长又硬的羊毛像披着蓑衣,走路雄赳赳气昂昂,脖子上也挂着铁铃铛。后来发现,这只公羊敢跟一般的成年公牛叫板,举着尖尖的羊角,往牛身上这么一阵乱蹭,加上灵活的跳跃,跟它对抗的公牛们大都落荒而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四章 万寿山 慢慢地能看到,在羊群的后面有个老头骑在马背上,旁边还跟着一匹小马驹,都是棕色的,手里扬着长长细细的鞭子。牛群羊群走的很快,靠近院子的时候会慢下来,这时候,院子里的人早把牵牛绳挽在牛脖子上或取下羁笼,赶紧把自家的牛赶到牛群中。 待到马背上的老头走近,发现他胯下没有马鞍,拉着马鬃,就那么稳稳地夹在马背上。院里人跟他寒暄几句,大多是让他帮忙把牛群赶到目的地。 牛群羊群继续往山上走,经过院旁的路绕到后面的大道上。上了大道,老头用力把鞭子甩出一声空响,整个牧群蹬蹬蹬地往上跑。后面的路上已经没有村庄,全是这种牛羊群长年累月踩踏后形成的黄土坡,等赶到山顶,黄土坡变成更宽阔的放牧大道。从我们院子到牛群目的地,他骑马驱赶要一个多小时。羊群目的地则更远,听说是在山崖的半山腰上。 吃过早饭,我们继续上学,放学后刚回家吃完饭,几个孩子邀约一块儿,准备去查看牛群放养的情况。牛群的目的地在一个叫团结水库的地方。我们就沿着黄土坡大道往山上赶,一路上大家嬉戏玩闹。刚爬完黄土坡,我们到了叫堰沟的地方,这是一条起自团结水库,沿着山岭穿越两三个村,用于灌溉农田的水渠。我们人分两路向目的地进发,一路沿着堰沟往水库走,一路沿主道路走,相约谁找到了牛群就继续往水库驱赶。 我跟着主道路一队,继续赶往山顶。山顶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沿着山崖边是一条贯穿的泥土大道,据说是以前的赶集主干路。我们总喜欢站在山崖边突出的石头上往峡谷底张望,但大多时候峡谷弥漫着雾气,还有从深处吹上来的大风,让人不能直立。折断的矮灌木丛,被我们用力甩向峡谷,很快又被风高高吹起,飘向更高的小山包上。 有时碰到天气好,能看见谷底有一条河流,沿着河蜿蜒着一条乡村公路,河边c公路边和高岸上有人家居住,隐隐还能看见移动着的一个个小黑点。峡谷很深但是很窄,峡谷对面跟这边一样地势,也一般高,偶尔还能听见对面山顶上的吼叫声。 听大人们说,对面山顶叫万寿山,是烧香敬佛圣地,这也不难解释每年农历六月六,对面会有许多的鞭炮声。在起雾或下大雨的时候,站在我们这边山崖,最有可能看见这万寿山上两座凸显的石柱。 据刘向湘的父亲讲,这万寿山的两座石柱,其实是山神,也是一对情侣,互相爱慕,但恋人也有小吵小闹的时候,有一次男石柱惹女石柱生气了。女石柱气得发抖,把自己的一边乳方都抖掉了,巨大的乳方掉落下去,一路滚到山脚河里,沿途砸毁了几十旦的大豆和玉米。天神为此震怒,惩罚女石柱此生永久失去这边乳方。所以,当看见两座石柱显现,就很好分辨,胸脯有缺陷的那一座就是女石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五章 团结水库 到了山顶崖边,距离水库已去了一半路程,后面这段路较平缓,坡度很小。我们边走边查看,发现山包上或灌木丛中有响动或铃声,都会跑过去看看。有时候碰见走散的牛群,就驱赶着往水库方向走。从家出发,大约3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团结水库,与另外一队汇合。 团结水库,位于背靠山崖的一块地势平缓的草坪上,是一座修建于大集体时期的水利工程,全石块儿堆砌的堤坝,高约四十米,蓄水三十亿立方。水库旁立着近两米高的三面石碑,刻着五角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水库字样,以及其他关于水库介绍的模糊文字。 水库坝顶不足半米宽,因为风大,靠外边没有护栏,走在上面很不稳,始终没有安全感。那时我们说谁胆子大,就是指敢从坝顶走过去的人。根据老一辈的讲,团结水库刚建好的时候,堤坝上是有铁护栏的,改革开放后,没人管理水库,铁护栏就被贼人偷偷锯走,估计是被拿去卖了吧。堤坝底下有两道拱门,大拱门是泄洪的闸道,小门里有一架大方向盘,常年用铁链锁住。我们每次都会去泄洪闸道里看看有没有石斑鸠。闸道外面,就是那条延伸很远的堰沟。 在我的记忆中,团结水库只开闸过一次,因为难得一遇的干旱到来,稻田的泥土都干得四分五裂,水库下游几个村商讨后,决定开闸放水。早早的家家户户扛着铁锄,把到自己稻田的水渠挖好,等了很久,水库来的水浩浩荡荡从主渠流过,各个村从主渠上引几股水下来,从梯田的上方一层层往下灌溉。有几户人家为了争抢水源,还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就干上架了。 水库因为地处山顶,蓄水来源主要是天然雨水和水库里的几眼趵突泉,所以可以直接饮用,是放养牛羊的主要水源。因为常年未干枯过,里面放养的鲤鱼和白鲢长得很大,我们常常用自制的鱼竿在边上垂钓。有一次还看见,有一个猎人用liè qiāng打鱼,他看见烈日下翻浪的大鲢鱼,举枪射击,而被击中的鲢鱼会漂浮在水面,随着微风吹起的涟漪,被推到岸边。 水库边草场的外围是成片成片的茶林,一眼几乎望不到边。牛群和老头的两匹马就散布在茶林之间和高处的灌木丛中。常听父亲讲,我大伯家开垦的荒地就在团结水库附近。我想,在这成片茶林还未长成之前,这里或许就有我大伯一家在山间忙碌的身影。 我们还专门去看了下羊群放养的地方。站在高高的悬崖边,老头指着悬崖斜下方五六百米多远的半山腰,说他的羊群就放养在那里,只有一两处地方能够上下。那是在半山腰突出的一块平地,十多米宽,一直横亘在山腰上,如一条飘浮的碧绿彩带,长满杂草和矮灌木。 脚下高高突出的崖石,因常年雨水侵蚀,阳光暴晒,加上山风时时刻刻的雕琢,表面形成了许多风化的坑,成为了崖燕筑巢的最佳选址,远离天敌和人类的打扰。后来,学习到高尔基的海燕时,我总是想起这群崖燕,他们都是那么勇敢,不惧风险。 居住在崖石上的崖燕,他们也有一个不受欢迎的邻居,这就是隼鹰。他们也喜欢在山崖石缝间筑巢。在山崖的上空,经常能看见隼鹰铺开双翅,迎着崖底吹来的风,一动不动,就那么在停留在高空。好在崖燕不在它们的主食谱上,或许是嫌弃崖燕个子太小,或许是崖燕太善于逃跑。隼鹰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家禽c斑鸠c画眉c野鸡和野兔。 除了冬季和农耕时节,一次放牧少则四五天,长则半个月到一个月。临近两个村的牛群都被放养在水库周围,每天下午去查看一次,当牛群离开目的地太远时,又把它们驱赶回目的地,如此持续到牛群自己跑到庄稼地附近才被赶回家,才叫一次放牧结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回家的路 时间一学期接着一学期过去,姐姐家新添了一位成员,我的小外甥女。还新砌了一座房,家里面的黑白电视机也被一台更大的熊猫彩电所替换。我们也有自己喜欢的新动画片,变形金刚。 上学之余,我还是负责放牛,但是一个人放牛。小牛仔长大了一些,靠笼套已经拉不住它,就把它鼻翼刺穿,用一根尼龙绳穿过打粗结,再拉它的时候,它就乖乖跟着走。等到它再长大一点,能够拉动铁犁耕田时,就正式标志它成年了。小牛仔是一头公牛,长大后会是一头大黄古,从小就表现出公牛的好斗性,经常跟其他成年公牛或母牛打架,但总是被欺负的份儿。跟其它牛群一起放养时,姐夫担心它被其他牛顶到悬崖下,所以决定单独放养。 从此之后,我总是一个人牵着牛,走遍了花椒园村的每道梁,每道湾,每片树林,每片田地,每个角落。八岁多的时候,越长大总是越想家。每当看着远处西沉的夕阳,我就在想,夕阳下那黑色轮廓的山影下,说不定就是我的家,还有父母的身影。我常常一个人想家想到嚎啕大哭,而牛是我唯一的倾诉对象,我常常伏在它脖子上,哭得精疲力竭。它常常也能听懂我的哭诉,似能感受我悲伤的心情,总是停下脚步,默默的嚼着,静静伫立着。 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实在是太想家了,放学时,我跟着大外甥,踏出教室就跟着他往家赶,因为回九角湾的路要从他家门口过。担心被他父母发现我偷溜着回家,我没有进他家门,而是跟他告别后悄悄溜过,继续往前赶路。 过了他家,后面有两条路可以走,但是近的那条一路上没有人烟,还有几座孤坟,自然被放弃。另一条路远一些,但是只要到达山脚的水电站,穿过横挂河上的铁索桥,就到了公路上;沿着公路往西走,终点就是邻村的谢家坝小学。再走过一片树林,翻上山腰就能到达黄桷村。 临近水电站的村里,有一远房舅舅家住这里,记得过年时跟父亲去他家拜过年。到下午三四点,实在太饿了,我去他家趁了顿饭,骗他说我回家路过。他不疑有他,烧火加热饭菜,热情招待。吃过饭,我告辞继续赶路,快步走到电站,过了索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终于不用担心被抓回去了,终于可以到家了。 之后,只需沿着山谷河边的公路一直走。走了没多久,天开始黑了下来,山谷里的天黑得很快。这时我的身后传来呼喊声,好像是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转身,看见远处有个大人身影快步靠近,听清他的呼喊后,我就停下来等着他。 来人是姐夫,气喘吁吁的走到近前,问我这是准备去哪。我告诉他我要回家。他久久地看着我,随后说“走吧,要回家得赶紧了。天很快就全黑了。” 后来知道,姐夫放学回家后,没看见我。后来问其他院子的同学,有人说放学时看见我跟大外甥走了。他赶到陈家坪大外甥家询问后,猜出了我大概的去向。可能是我有跟大外甥聊过走哪条路。 到家后,天早已黑。第二天一大早,在父母不舍的目光中,我还是得回到高山上学。那时,我才明白,只有等到小学毕业后,或许我才能回到父母身边,虽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七章 鬼打墙 我又回到花椒园姐姐家,继续上学,放学,放牛。放学后,相比在家做家务活或者看护小外甥女,我更喜欢放牛。牵着已经成年的黄鬃公牛,在野外,无拘无束,有时还可以跟同村的其他村民聊聊天。 长大后的公牛,依然很好斗,遇到不熟的人,它常常趁人不备,拿两只又钝又粗的牛角顶过去,一下就能把人撞出很远距离,连姐夫和外甥都遭殃过。只有对我,它从不拿角顶撞,即使它被我拿棍子抽,也只是闪躲。村里人都说,它只服从小把它养大人。偶尔,我也会释放它的天性,遇见它想打架的对象,就抽掉它鼻孔的牵绳,然后拍拍它的前膀子,为它作战前鼓舞。 它似收到我的讯息,刨开四腿就朝对手冲撞过去。如此半年多后,它进步神速,经验越来越丰富,除了隔壁村的那头水牛没比试过,周围的对手都最终被它一一打趴下或落荒而逃。它不愧村里黄牛界第一。当然,这些比赛都是我带着它悄悄完成的,姐姐姐夫听说后,也就是骂了我一顿罢了。 我经常待到天黑才回家,只要有牛在身边,也不害怕,我相信它的强壮能赶跑一切野兽。一个秋季的傍晚,看着满天亮彤彤的晚霞,把田野染成一片金色,我把牛儿拴在一处杂草丛生的灌木丛,自己则躺在灌木丛中看天边云彩。许是看累了,就睡着了。 无意识中,忽然被人一耳光扇醒。这时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天已经全黑了,姐姐站在我对面,正一只手紧拽着我,另一只手拿手电直照着我,问我为啥天黑还不回家。后来听她讲,才明白我当时可能是“鬼打墙”了。天黑后,见我久久没回家,他就跟姐夫到山上来寻我,刚好姐姐找到附近,听见牛儿走来走去碰触灌木丛的声音后,走近才发现我处于梦游状态,蹲在树丛中,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自言自语声,问了一声也不见回答,这才发觉怪异,想到这可能就是传言中的中邪。传言,中邪的人若被惊动而又未被惊醒,就会乱串逃跑。所以才会有姐姐那用力的一巴掌。 如此看来,牛儿虽能防野兽,还是不能避鬼怪。后来听说,牛是能看到鬼怪的,只要将牛的眼泪涂抹在人眼睑上,也能看见。这事儿我干过很多次,还是没能看见什么鬼怪,估计是鬼怪们再没有出现了吧。 有时候,院子里的向湘也会跟我一同去放牛。她家有两头,一头母牛和一头牛仔。一起放牛,经常玩耍忘记了时间,一转眼牛群一走了很远,我们赶紧去找牛群,然后又玩耍,又找牛群。有一天,阴雨绵绵,山上布满了雾气,一转眼的功夫三头牛又走消失了,也没听见牛铃铛的声响,我们找了好一会儿,才在一个山湾里发现。山湾里是层层梯田,田里的稻谷垂满稻穗,正青转黄,隔不了几日便可收割。三头牛估计已经来了十来分钟,正站在田边,大口大口的用舌头把稻穗卷进嘴里。 我上前正准备把牛牵走,这时向湘提议道,反正稻田也被牛吃了一块,也没人看见,不如让它们继续多吃点,估计没一会儿就吃饱了。吃饱了,也好早点回家。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跟她商量好,这事儿以后跟谁都别说,即使是家里人问起,也打死都不泄露。 果然没多久,三头牛肚子饱得跟三个气球似的。我们抹掉牛脚印,想来雨水也会把痕迹冲刷的干干净净,就早早牵着牛回了家。家里人看见我们回去的早,但看见牛都吃饱了,也就没多说啥。不久,庄稼户发现了,就询问我们院子谁家牛吃的,因为我们院子是离的最近的。向湘说不知道,我当然是不承认。 这事儿过去两天后,向湘跟我单独在一起时,她告诉我,在她妈妈的逼问下,她向她妈妈承认了,说她很对不起。接下来,我心情很忐忑。姐姐姐夫最终也没向我问起这件事儿。但他们是知道的,因为姐夫后来也赔了庄稼户一撮箕的稻谷。 后来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一直被教导要做人要老老实实。不负所望,后来村里的人都在称赞我是一个老实的孩子。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堂屋授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院子里的乱石岗不见了,院子中央空出了好大一块空地坝,进院的地方新立着刘向湘家新修的房子,听说是给她哥哥娶媳妇儿准备的。每个院子集资修起了集体自来水池和管道。村里面到处修起了烤烟房,有的是一家自修的,有的是几家合修的,都是为了种植政府的新经济作物烤烟。每家每户硬性规定必须种植四到五亩。 为了方便烤烟的运输xiā一 sh一u,政府同各村合伙修建到各家各户的公路。公路修建计划一度差点放弃。因为从下一个村连接到花椒园山下组的地方,是一处山崖断层,落差大,需要炸山搭桥,施工过程中出了事故,死了几个人。最终,在村民们的联名请愿下,公路一直通到了院子里。 公路修通后,姐夫第一时间买了辆摩托车,几乎是自学会驾驶。刚开始那会儿,经常喊我跟外甥跟他一起去马路边的田地里抬车子,后视镜摔坏了好几副。村里面的人,也越来越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纷纷抛弃农活到城里c或广州c深圳c浙江和福建打工。家里面留守的妇女既当男劳力使,又做家庭主妇。 姐姐也跟着亲戚出去打工过。不久回来后,姐夫又出去谋工作,村小学的工作放给新来的老师顶着。新来的老师是我们张老师的大女儿,刚师范毕业,也是姐夫的学生。不久之后,姐夫又开始在村里任支书,后在乡里任职,经常夜不着家。 后来,姐姐也经常跟他吵架,原来他在政府当值后,结识了一群同样是当官的,经常有许多应酬,时不时就陪着打牌。打得很大,经常输了很多钱。姐姐骂他,总埋怨他当教师时还受人尊敬,当了村干部后,即使为村里办了事,还是不被村民理解,还结识了一群猪朋狗友。他也知道理亏,就闷着,不说话。 如果张老师的授课是教条式的教学,姐夫的就是棍棒出教育,那么新来的小张老师就是带点新式思想的改革者。随着教育改革,村小学新增了一门课程:自然。理所当然,由新来的小张老师任科目老师。 快毕业那年,我们的教学遇到了灾难性的事情。杉树坪教室墙壁上裂开了很大一条裂缝,整面墙都开始往外倾倒,怕是不知何时,整个房子就会倒塌。学校成为了危房。上报乡政府后,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答复,将在学校原址上推倒重建,修一座新的砖瓦教学楼。但是当前临时教学地点由村里自行解决。 最终,我们高年级班搬到张老师家的堂屋授课,隔壁新的低年级班则就近搬到旁边一户农家里授课。正处毕业季,我们已经开始补课,每天自带中午饭,师娘免费负责蒸饭。外甥和向湘,我们仨不用带饭,因为他们姑姑家跟张老师住一个院儿,她家孩子,即外甥的表哥也跟我们一个班。中午下课后,我们四个人一起在她家吃午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二十九章 不再熟悉 最后一学期春季开学后,正逢小农忙插小秧。张老师家忙不过来,上午上完课,师母做了很多好吃的饭菜,招呼我们吃好中午饭,下午下田去帮忙插秧。我们都欢呼雀跃着,早就想出去hu一 d一nghu一 d一ng了。 下午,我们四五十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一窝蜂扎到水田里,把一板板的秧苗,一根根的移栽到秧床上。都说人多力量大,夕阳西照的时候,十二斤稻种的秧苗,就让我们插种完成。 当晚,我们仨就住在外甥姑姑家。第二天放学后,跟其他几个同学帮着他姑姑家插小秧。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算常住在他姑姑家。到插大秧的时候,我们放学后,又帮着插大秧。大人们也会过来帮忙插秧。不论是插秧还是打谷,一大家人,大家都会一起忙完这家的活,又轮到下一家。这样既高效,又拉进了彼此的亲情。 期盼已久的毕业季,终于到来了。不记得有什么升学压力,只记得是个赶集的日子,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我们打着手电或火把出发,快到三店时天才亮明,一路上还碰到下面几个村赴考的学生,大家都急冲冲的。考场设在集市边的乡中心小学校,我们一早去熟悉考场,随后就是入场kǎ一 shi。 也不清楚考了多少分,反正就被桥头乡桥头中学给录取了。听说,上哪所中学是按照小学生源地划分的。我们村的毕业生都被桥头中学收编。想去其他学校读中学,可以,但是先缴高价费,再交学费。 当时在整个县,小学升初中有四个去处:桥头乡的桥头中学,西沱镇的西沱中学,还有县城的南滨中学和民族中学初中部。升高中只有石柱中学和民族中学高中部。 不管怎么说,小学毕业了,我打心底里很开心。六年的时间,六年的思恋,也终于到头了。离开姐姐家时,有许多不舍,这里有我能叫得出名字的每个人,有我熟悉的每一寸土地,有我儿时几乎所有的回忆,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还有那头我伴着他长大,他也伴着我成长的牛儿,我担心以后再也没人敢牵着他出去放养,牛圈将会是他最终的归属了吧。他是我一生中唯一产生了感情的动物。 第一享受没有任何作业的暑假。村里差不多还是老样子,只是有时候遇见人问好,一下子叫不出他的名字。不过还好,因为很多人有时候也叫不出我的名字。村里新添了许多外嫁来的人口和新生小孩,以前都没怎么见过面。突然发现,这个村子已不再是熟悉的村子。 村里同龄人中,其他院的都不再熟悉,能玩得来的只有同院的两三个孩子,其中就有我四伯家的大孙子。那时候,我跟他经常一起去放牛或割草。正值炎热夏天,我们最喜欢去割草喂牛,同行的还有我大侄女和院里其他两个女孩子。 翻下院前崖口,崖口到山脚全是庄稼地,山脚有一条小溪沟,对面是更宽阔的田野和庄稼地,一直绵延到对面山顶,山坡上散落着几个院落。我们就在这些庄稼地里割娇嫩的杂草,随后背回家铡碎用于喂猪牛或家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