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感xìng的美】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一支红枫】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太平经》简介 《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传说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奉为主要经典。从道教的出现来看,《太平经》是道教第一部经。 1、《太平经》的来历 据范晔《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126144)时琅琊天花乱坠宫崇献上《太平青领书》170卷,为期师于吉在典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其书以yīn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当时有司奏告此书妖妄不经,于是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有此书。又说,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又上书提到此书,认为该书奉天地,顺五行,其中有兴国广嗣之术,汉顺帝没有实行,所以国家不得兴量。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2、于吉的传说 传说于吉为北海人,患有癞病,十多年中使用百yào无效。于是他每天清晨和夜间虔诚焚香,祷告上天,请求神灵救护。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诚所感动,命令仙人帛和化作卖冻结翁出现在市场上。于吉见到帛和便求他为自己治病,帛和约他第二天鸡鸣时相会。于吉按约定地点到大桥北边木兰树下相见,没想到帛和已经先到。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来。于吉接受了教训,不敢怠慢,太阳落山便到木兰树下去等。过了不久帛和也来了,见到他非常高兴。授给他一部经书,并且对他说道:“你得到这部书,不单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长生,变化自如,周行天下,望好自为之。”于吉叩拜接受经书之后,疾病顿然消除。接着太上老君又亲自降临,传授给他读经书的旨要。于吉就将经书扩充为170卷,即《太平经》。由于他领悟了书中要旨,内以治身,外以消灾治病,从此无不应验。在民间三百年后,道成仙去。还有一种传说,三国之时,于吉往来江东吴地之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用符水为人治病,当地人很多都崇信他。孙策嫉妒他的威望,命令手下人将下于吉绑在烈日之下,并要他求雨,马上大雨如浇。孙策更为气愤,就把他杀了。杀了之后,于吉尸体忽然不见。孙策杀了于吉之后,心中总觉有些后怕。每当独坐之时,就感到于吉在他身边,从此精神有些失常。后来自己照镜子,看到于吉在镜子时而再仔细看又没有了,这样反复出现多次,孙策吓得扔掉了镜子,大叫起来,导致旧疮迸裂,不一会就断了气。 3、作者考证 关于《太平青领书》的作者,根据陈撄宁考证,认为此书脱胎于西书《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为汉成帝时甘忠可造作,是根据秦汉之际燕齐一带海上为秘密相传,日久年深,传经者各自运用手笔,逐渐使其内容增加,篇幅扩大,遂成为后来170卷的巨著。此书为张角利用,成为太平道的主要经典。又据陈撄宁考证,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现存《太平经》中曾有20余处引用《太平洞极经》里面的话。 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将宫崇所上神书径直称为《太平经》,并引宫崇所上表文,指明于吉亲受于太上。《太平经复文序》列《太平经》传授渊源说: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又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于吉,领其扩为170卷宗,编成360章。《混元圣纪》卷一引《后汉书》佚文,也说老君授于吉《太平经》。这些记载均认为于吉为《太平经》或《太平青领书》的作者,后人们从《太平经》卷帙浩繁、内容丰实推断,此书定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众手长期编制、增扩而成。各种记载表明,于吉可能是《太平经》170卷的最后定型者。 4、《太平经》卷数 《太平经》的卷数,传说不一。此书最早见于著录,是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所载道教书目,其中有《太平经》50卷,又有《甲乙经》170卷。《太平经》是其本名,《甲乙经》则因此书分为甲乙丙丁等10部而得名。至于50卷和170卷的卷数所以不同,料想当时就有两种传本。现在《道藏》中的残本《太平经》共为67卷宗,其中还包括《太平经钞》10卷。《太平经》的实际卷数,较多的说法为170卷。近人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编为《太平经合校》,基本上恢复了170卷的轮廓。此书于1960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成为通行本。 5、《太平经》的流传 《太平经》的流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在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兴起之前,这部书一向秘密流传。在历史上可考的传经人有甘忠可、夏贺良、帛和、于吉、宫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于吉,前面已谈到他是受经和演经的重要人物。自从黄巾起义失败之后,此书应当在民间还有流传,因为《抱朴子览篇》中曾有著录,后一阶段,即《太平经》的再度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道学传达室》郑十五说:梁初,昆仑山渚平沙中有三士漆笥,内有黄素写干君(即于吉)所出《太平经》三部。……(桓)因就村人求分一部,还都供养先呈陶(弘景)君。陶君云:“此真于君古本。”又《太平经复文序》中也说:“南朝丧乱,《太平》不复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于溪谷间得《太平》本文。”从此《太平经》再传于世,而且在道教中保存下来。 此后道士还在讲习此书,比如南北朝陈宣帝时的名道周智响。《太平经复文序中说:“周智响善于《太平经》义,常自讲习,时号太平法师。” 这部书一直流传到宋元时代,还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艺文志>和元马端临《文南通考》中都曾有著录,而且还都是完整的170卷。《太平经》开始残缺,大概是在“至元毁藏之后,明代已然不全,虽然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著录仍为170卷,但是《正1到第10卷已非太平经》原文,而为《太平经钞》。清代贺龙骧刊印《钦定道藏全书总目》时,《太平经》仍存119卷宗,他在《国朝坊道书目录》之中还著录了《道藏》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经》百余卷宗,可异今已不见。 6、《太平经》内容大要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zhēn rén(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晔说是:“以yīn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说是:“专论yīn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yīn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并且提倡儒家的lún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认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yào、养xìng、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yào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同时,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进行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三代”的祸福根源而言,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7、《太平经》与老子思想 《太平经》既托名为老君所传授,实际该书的思想受老子影响很深。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说:“道无所不化。”《太平经钞乙部》又有几处说:“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贵道德,下刑罚。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这些都是道家的传统观念,为《太平经》直接继承下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该书上承老子遗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经》更着重于老子说的“自然”,并且提出“元气”的概念。如《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xìng也。”又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它认为“元气”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此处所谓“元气”、“自然”实际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种表述。 《太平经》中有许多言论,直接从老子《道德经》中推演而来。如《道得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经钞戊部》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yīn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yīn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又如《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太平经》第五十八篇则说:“以其华就实,反其伪就真,末穷者宣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太平经》第一百零三篇则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由于《太平经》是对东汉时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经》中那些高深的哲理,专门揭露当时社会的病态,而变得通俗化,容易为大众接受。 同时,《太平经》又将“道”与“神”两者联系起来,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与道合同,录身正神。”又说:“阳者为道,yīn者为刑。阳者为善,阳神助之。yīn者为恶,yīn神助之。”这种联系也是道家哲学思想转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趋势。 8、《太平经》保留在《道藏》中的残卷。 前面说过,《道藏》中的《太平经》共为67卷,但其中还包括了《太平经钞》10卷所以实在的《太平经》残本只有57卷。《太平经钞》为晚唐时期的道士闾丘方远节录《太平经》而成。据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说:“先是《太平青领书》自汉于zhēn rén传授,卷帙浩繁,复文隐秘,先生(指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文约旨博,学者便之。”但宋贾善翔《犹龙传达室》卷四则方《太平经钞》为10卷,《道藏收入本亦为10卷,疑后来卷数有缺。全书仍分为以天干编次的十部,只是把原来每部17卷压缩为1卷。因《太平经》甲部已佚,便以《灵素紫文》来补,与原书的体例和内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还有《太平经圣君秘旨》,它和《太平经钞》一样,也是《太平经》的节本,内容着重于《太平经》中修养法资料的搜集。据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中说,疑还是闾丘方远所选辑。其书主要是有关守一之法,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为九类,也是讲存思、内视、祭祀之类。前三类为上,易得度世;中三类“可使真神吏”;后三类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内,如《去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道典论》,并且其他有关道书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经》的佚文。 版主P.S. 文中有 □ 或者 字母 字样的地方 皆是暂查不到的字。请海涵。若有正确字样提供,请站短国学版块版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太平经(1) 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问曰:“三统转轮,有去有来,民必有主,姓字可得知乎?”善哉!子何为复问此乎?”“明师难遭,良时易过,不胜喁喁,愿yù请闻。愚暗冒味,过厚惧深。” “噫!非过也。天使子问,以开后人,今悟者识正,去伪得真。吾yù不言,恐天悒悒,乱不时平。行安坐,当为子道之,自当了然,无有疑也。 昔之天地与今天地,有始有终,同无异矣。初善后恶,中间兴衰,一成一败。阳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则大坏。天地混齑,人物糜溃,唯积善者免之,长为种民。种民智识,尚有差降,未同浃一,犹须师君。君圣师明,教化不死,积炼成圣,故号种民。种民,圣贤长生之类也。 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玉皇虚无之胤,玄元帝君时太皇十五年,太岁丙子兆气,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时,刑德相制,直合之辰,育于北玄玉国天冈灵境人鸟阁、蓬莱山中李谷之间。 有上玄虚生之母,九玄之房,处在谷yīn。玄虚母之始孕,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气之电动其神,乃冥感阳道,遂怀胎zhēn rén。既诞之旦,有三日出东方。既育之后,有九龙吐神水。故因灵谷而氏族,用曜景为名字。 厥年三岁,体道凝真,言成金华。五岁,常仰日欣初,对月叹终。上观阳气之焕赫,下睹yīn道以亏残。于是敛魂和魄,守胎宝神,录精填血,固液凝筋。七岁,乃学吞光服霞,咀嚼日根。 行年二七,而有金姿玉颜,弃俗离情,拥化救世,精感太素,受教三元,习以三洞,业以九方。三七之岁,以孤栖挫锐。四七之岁,以伉会和光。五七之岁,流布玄津,功德遐畅。 六七之岁,受书为后圣帝君,与前天得道为帝君者,同无异也。受记在今,故号后圣,前圣后圣,其道一焉。上升上清之殿,中游太极之宫,下治十方之天,封掌亿万兆庶,鉴察诸天河海、地源山林,无不仰从。总领九重十叠,故号九玄也。 七十之岁,定无极之寿,适隐显之宜,删不死之术,撰长生之方。宝经符图,三古妙法,秘之玉函,侍以神吏,传受有科,行藏有候,垂谟立典,施之种民。不能行者,非种民也。 今天地开辟,淳风稍远,皇平气隐,灾厉横流。上皇之后,三五以来,兵疫水火,更互竞兴,皆由亿兆,心邪形伪,破坏五德,争任六情,肆凶逞暴,更相侵凌,尊卑长少,贵贱乱离,致二仪失序,七曜违经,三才变异,妖讹纷纶。神鬼jiāo伤,人物凋丧,眚祸荐至,不悟不悛,万dú恣行,不可胜数。 大恶有四:兵、病、水、火。阳九一周,yīn孤盛则水溢;百六一匝,阳偏兴则火起。自尧以前,不复须述,从唐以后,今略陈之,宜谛忆识,急营防避。 尧水之后,汤火为灾,此后遍地小小水火,罪重随招,非大阳九、大百六也。大九六中,必有大小甲申。甲申为期,鬼对人也。灾有重轻,罪福厚薄,年地既异,推移不同。中人之中,依期自至。中之上下,可上可下,上下进退,升降无定。为恶则促,为善则延。未能精进,不能得道。正可申期,随功多少。是以百六阳九,或先或后,常数大历,准拟浅深。 计唐时丁亥后,又四十有六,前后中间,甲申之岁,是小甲申,兵病及火,更互为灾,未大水也,小水遍冲,年地稍甚。又五十五,丁亥,前后中间,有甲申之年,是大甲申,三灾俱行,又大水dàng之也。凡大小甲申之至也,除凶民,度善人,善人为种民,凶民为混齑。未至少时,众妖纵横互起,疫dú冲其上,兵火绕其下,洪水出无定方,凶恶以次沉没。此时十五年中,远至三十年内,岁灾剧,贤圣隐沦。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出经行化,委曲导之,劝上励下,从者为种民,不从者沉没,沉没成混齑,凶恶皆dàng尽。种民上善,十分余一。中下善者,天灭半余,余半滋长日兴,须圣君、明师、大臣于是降现。 小甲申之后,壬申之前,小甲申之君圣贤,严明仁慈,无害理乱,延年长寿,精学可得神仙,不能深学太平之经,不能久行太平之事。太平少时姓名,不可定也。行之司命注青录,不可司录记黑文。黑文者死,青录者生。生死名簿,在天明堂。天道无亲,唯善是与。善者修行太平,成太平也。成小太平,与大太平君合德。 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显然出世。乘三素景舆,从飞万龙。举善者为种民,学者为仙官,设科立典,奖善杜恶,防遏罪根,督进福业之人。不怠而精进,得成神真,与帝合德;懈退陷恶,恶相日籍,充后齑混也。至士高士,智慧明达,了然无疑,勤加精进,存习帝训,忆识大神君之辅相,皆无敢忘。圣君明辅,灵官佑人,自得不死,永为种民,升为仙真之官,遂登后圣之位矣。 后圣李君太师姓彭,君学道在李君前,位为太微左真,人皇时保皇道君,并常命封授兆民,为李君太师,治在太微北塘宫灵上光台,二千五百年转易名字,展转太虚,周旋八冥,上至无上,下至无下,真官希有得见其光颜者矣。 后圣李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 后圣李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 后圣李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 后圣李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 右五人,一师四辅,辅者,父也,扶也。尊之如父,持之得行,总号为辅。分而别之,左辅右弼,前疑后承。承者,发言举事,拾遗充足,制断宣扬,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启发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犹预,即是保也,扶君顺师,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四五占候,俱详可否,赞弘正化,总曰辅师。 闲居之时,前向有疑,问之傅。后顾虑遗,问之承。右有所昧,问之弼。左有未明,问之辅。咨询四辅,相、保、傅、宰,成功在师,不可阙也。圣帝垂范,使后遵行。入有保,保用事也,yīn属右,静宝真也。出有师,师用事也,阳属左,动归寂也。至此最难。故略辅相而言师也。望有傅,傅在前,敷说议趣也。顾有宰,宰在后,决断是非也。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从属三万六千人,部领三十六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也。常使二十四zhēn rén,密教有心之子,皆隶方诸上相,不可具说,但谛存其大,自究其小也。”“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问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师四辅,学业可闻乎?”“善哉!子为愚者,迷不信道,学不坚固,进退失常,堕卑贱苦,故勤勤问之乎?今为子说之。夫无始中来,积行久久,一善一恶,不可具言,言之无益。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贵者,《灵书紫文》为要。东华玉保高晨师青童大君,大君清斋寒灵丹殿、黄房之内三年,上诣上清金阙,金阙有四天帝,太平道君处其左右,居太空琼台、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五万人。 dú龙电虎,ㄑ天之狩,罗dú作态,备门抱关。巨蚪千寻,卫于墙岸。飞龙奔雀,溟鹏异鸟,叩啄奋爪,陈于广庭。天威焕赫,流光八朗,风鼓玄旌,回舞旄盖;玉树激音,琳枝自籁;众吹灵歌,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亻舞鸾迈;天钧八响,九和百会。 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一者真记谛,冥谙忆;二者仙忌详存无忘;三者采飞根,吞日精;四者服开明灵符;五者服月华;六者服yīn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摄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华丹;十一者服黄水;十二者服回水;十三者食刚;十四者食凤脑;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枣;十七者服水汤;十八者镇白银紫金;十九者服云腴;二十者作白银紫金;二十一者作镇;二十二者食竹笋;二十三者食鸿脯;二十四者佩五神符。 备此二十四,变化无穷,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皆自降伏,位极道宗,恩流一切,幽显荷赖,不信不从,不知不见,自是任暗,永与道乖,涂炭凶dú,烦恼混齑,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志之士,早计早计,无负今言。”曰:“善哉!善哉!今日问疑,更闻命矣。” 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 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yīn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 又云:“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 《太平部》卷第八《老子传授经戒仪注诀》云:“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不可称述。 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迹和光,诞于庶类,示明胎育,可以学真,虽居下贱,无累得道。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文王之时,仕为守藏史。或云,处世二百余载,至平王四十三年,太岁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也。” 太平经(2) ◎合yīn阳顺道法 还年不老,大道将还人年,皆将候验。瞑目还自视,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著席。若居温蒸中,于此时,筋骨不yù见动,口不yù言语。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 故顺天地者,其治长久。顺四时者,其王日兴。道无奇辞,一yīn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详思此意,与道合同。 ◎录身正神法 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纵横yīn阳,半yīn半阳,乃能相成。故上者象阳,下者法yīn,左法阳,右法yīn。阳者好生,yīn者好杀,阳者为道,yīn者为刑。阳者为善,阳神助之;yīn者为恶,yīn神助之。积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 阳处首,yīn处足,故君贵道德,下刑罚,取法于此。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亦取法于此,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长也。当知其意,善自持养之,可得寿老。不善养身,为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 为善不敢失绳缠,不敢自欺。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非为他神,乃身中神也。夫言语自从心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故端神靖身,乃治之本也,寿之征也。无为之事,从是兴也,先学其身,以知吉凶,是故贤圣明者,但学其身,不学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君子得之以兴,小人行之以倾。 ◎修一却邪法 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yù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离本求末,祸不治,故当深思之。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yù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 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佑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与凶为期。三者为乱治,守四五者祸日来。深思其意,谓之知道。 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ròu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以乐却灾法 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夫乐于道何为者也?乐乃可和合yīn阳,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C167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以致神明。故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夫求道常苦,不能还其心念,今移风易俗,趋其心指,谁复与之争者?太平乐乃从宫中出邪?固以清靖国,安身入道,夷狄却,神瑞应来。 悬象还,凶神往。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随四时转移。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二十五神人zhēn rén共是道德,正行法,阳变于yīn,yīn变于阳,yīn阳相得,道乃可行。 天须地乃有所生,地须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乃有所成。春夏须秋冬,昼须夜,君须臣,乃能成治。臣须君,乃能行其事。故甲须乙,子须丑,皆相成。作道治正,当如天行,不与人相应,皆为逆天道。比若东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归之,因得其道,鲸鱼出其中,明月珠生焉,是其得道之效也。 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瑞应之。众贤聚,致治平。众文聚,则治小乱。五兵聚,其治大败。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 天不广,不能包含万物。万物皆半好半恶,皆令忍之。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宫之象也。此二者,慈爱父母之法也。故父母养子,善者爱之,恶者怜之,然后能和调家道。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众贤,共照万物和生。故清者著天,浊者著地,中和著人。 ◎调神灵法 吾yù使天下万神和亲,不复妄行害人,天地长悦,百神皆喜,令人无所苦,帝王得天之力,举事有福,岂可间哉? 故圣人能守道,清静之时旦食,诸神皆呼与语言,比若今人呼客耳。百神自言为天吏、为天使,群精为地吏、为地使,百鬼为中和使。此三者,yīn阳中和之使也,助天地为理,共兴利帝王。 ◎守一明法 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祖,出光明之门。守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终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绝远复远,还以治一,内无不明也。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此第一善得天之寿也,安居闲处,万世无失。守一时之法,行道优劣。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气无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气。不缘道而生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 天行道,昼夜不懈,疾于风雨。尚恐失道意,况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著于天而照八极,失道光灭矣。王者百官,万物相应,众生同居,五星察其过失。王者复德,德星往守之。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强,强星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体可不慎哉! ◎行道有优劣法 春王当温,夏王当暑,秋王当凉,冬王当寒,是王德也。夫王气与帝王气相通,相气与宰辅相应,微气与小吏相应,休气与后宫相同,废气与民相应,刑死囚气与狱罪人相应,以类遥相感动。 其道也,王气不来,王恩不得施也。古者圣王以是思道,故得失之象,详察其意。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和合夫fù之道。yīn阳俱得其所,天地为安。天与帝王相去万万余里,反与道相应,岂不神哉? ◎名为神诀书 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xìng也。六合八方悦喜,则善应矣;不悦喜,则恶应矣。状类景象其形、响和其声也。太yīn、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皆知重其命,养其躯,即知尊其上,爱其下,乐生恶死,三气以悦喜,共为太和,乃应并出也。但聚众贤,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能养其xìng,即能养其民。 夫天无私佑,佑之有信。夫神无私亲,善人为效。一身之中,能为贤,能为神,能为不肖,其何故也?误也,神灵露也。故守一之道,养其xìng,在学之也。众中多瑞应者,信人也;无瑞应者,行误人也,占而是非即可知矣。夫斤两所察,人情也。天之照人,与镜无异。审详此意,与天同愿,与真神为其安,得不吉哉? 成事□□,不失铢分,yù得天地中和意。故天地调则万物安,县官平则万民治。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yīn,则天不肯尽生。当合三统,yīn阳相得,乃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气不通,百事乖错。 ◎和三气兴帝王法 通天地中和谭,顺大业,和三气,游王者使无事,贤人悉出,辅兴帝王,天大喜。 zhēn rén问神人曰:“吾yù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神人言:“但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yīn、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yù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故男者象天,故心念在女也,是天使人之明效也。臣者为地通谭,地者常yù上行,与天合心,故万物生出地,即上向而不止,云气靡天而成雨,故忠臣忧常在上,汲汲不忘其君,此地使之明效也。民者主为中和谭,中和者,主调和万物者也。中和为赤子,子者乃因父母而生,其命属父,其统在上托生于母,故冤则想君父也。此三乃夫fù父子之象也。宜当相通辞语,并力共忧,则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yīn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 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无由生,人不得延年。人君之心不畅达,天心不得通于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为逆家也。臣气不得达,地气不得成,忠臣何从得助明王为治哉?伤地之心,寡fù在室,常苦悲伤,良臣无从得前也。民气不上达,和气何从得兴?中和乃当和帝王治,调万物者,各当得治。今三气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太平经(3) ◎安乐王者法 君者当以道德化万物,令各得其所也。不能变化万物,不能称君也。此若一夫一fù,共生一子,则称为人父母。亦一家之象,无可生子,何名为父母乎?故不能化生万物者,不得称为人父母也。故火能化四行自与五,故得称君象也。本xìng和而专,得火而散成灰。金xìng坚刚,得火而柔。土xìng大柔,得火而坚成瓦。水xìng寒,得火而温。火自与五行同,又能变化无常,其xìng动而上行。yīn顺于阳,臣顺于君,又得照察明彻,分别是非,故得称君,其余不能也。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故称后土。三者佐职,臣象也。 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动类相生。遂及其后,世相传,言有类也。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雷电守道而行,故能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yīn阳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传。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yīn安即万物自成。yīn阳治道,教及其臣,化流其民,受命于天,受体于地,受教于师,乃闻天下要道。守根者王,守茎者相,守浮华者善则乱而无常。帝王,天之子也。皇后,地之子也,是天地第一神气也,天地常yù使乐,不得愁苦,怜之如此,天地之心意,气第一者也,故王者愁苦,四时五行气乖错,杀生无常也。 ◎悬象还神法 夫神生于内,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数。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画使好,令人爱之。不能乐禁,即魂神速还。 ◎解承负诀 天地开辟以来,凶气不绝,绝者而后复起,何也?夫寿命,天之重宝也,所以私有德,不可伪致。yù知其宝,乃天地六合八远万物,都得无所冤结,悉大喜,乃得增寿也。一事不悦,辄有伤死亡者。 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今能法此,以天上皇治而断绝,深思之而勿忘。 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yīn、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百二十者应天,大历一岁竟终天地界也。八十者应yīn阳,分别八偶等应地,分别应地,分别万物,死者去,生者留。六十者应中和气,得六月遁卦。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会也。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 胞胎及未chéng rén而死者,谓之无辜承负先人之过。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yīn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也;多病寒死者,太yīn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乖错也。 今天地yīn阳,内独尽失其所,故病害万物。帝王其治不和,水旱无常,盗贼数起,反更急其刑罚,或增之重益纷纷,连结不解,民皆上呼天,县官治乖乱,失节无常,万物失伤,上感动苍天,三光勃乱多变,列星乱行。故与至道,可以救之者也。吾知天意,不欺子也。天威一发,不可禁也,获罪于天,令人夭死。 初天地开辟,自太圣人各通达于一面,诚真知之,不复有疑也。故能各作一大业,令后世修之,无有过误也。故圣人尚各长于一大业,不能必知天道,故各异其德,比若天,而况及人乎!天地各长于一,故天长于高而清明,地长于下而重浊,中和长养万物也,犹不能兼,而况凡人乎! 亥为天地西北极也,巳为天地东南极也,亥寒不以时收闭,来年巳反伤。子乃天地之北极也,午为天地之南极也,子今冬不善顺藏,午反承负而亡也。丑乃天地东北极也,未乃天地西南极也,丑不以时且生,六月反被其刑。天地xìng运,皆如此矣。 今帝王居百里之内,其用道德,仁善万里,百姓蒙其恩,父为慈,子为孝,家足人给,不为邪恶。帝王居内,失其道德,万里之外,民臣失其职,是皆相去远万万里,其由一也。习善言,不若习行于身也。 ◎阙题 zhēn rén问神人:“吾生不知可谓何等而常喜乎?”神人言:“子犹观昔者博大zhēn rén邪?所以先生而后老者,以其废邪人,而独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凡人尽困穷,而我独长存,即是常喜也。昭昭独乐,何忿之哉?” “卒为不能长生,当奈何?”神人言:“积习近成,思善近生。夫道者,乃无极之经也。前古神人治之,以zhēn rén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然无为自治。其次zhēn rén为治,以仙人为臣,不见其民,时将知有天子也,闻其教敕,而尊其主也。其次仙人为治,以道人为臣,其治学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动,而有畏惧,巧诈将生也。其次霸治,不详择其臣,民多冤而乱生焉,去治渐远,去乱渐近,不可复制也。 是故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圣人之精思贤人,致贤人之神来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来惑之。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优劣而已。故上士为君,乃思神真;中士为君,乃心通而多智;下士为君,无可能思,随命可为。” ◎阙题 zhēn rén问:“何以知帝王思善思恶邪?”神人言:“易言邪!帝王思仁善者,瑞应独为其出,图书独为其生。帝王仁明生于木火,武智生于金水,柔和生土。天之垂象,无误者也。” zhēn rén问:“古者特生之图奇方,谁当得者乎?”“其吏民得之献王者,帝王者时气即为和良,政治益明,道术贤哲出为辅弼之,帝王之道,日强盛矣。夷狄灭息,垂拱而治,刑罚自绝,民无兵革,帝王思善之证,可不知哉?不睹其人,已知之矣。” zhēn rén问:“神人何以能知此乎?”神人言:“以无声致之。君yù仁好生,象天道也;臣yù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即善应出矣。故天地不语而长存,其治独神;神灵不语而长仙,皆以内明而外暗,故为万道之端。夫神灵出入,无有穴窠,清静而无声,安枕而卧,神光自生,安有不吉乐之哉?夫用口多者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者贼其身,此者凶祸所生也。 子慎吾之言,不可妄思。思之善或有德,思之恶还自贼,安危之间,相错若发髻。子戒之,无杂思也,夫人失道命即绝,审知道意命可活,勉养子精,无自煎也。学得明师事之,祸乱不得发也。”zhēn rén不敢失神人之辞也。 神人言:“夫学者各为其身,不为他人也。故当各自爱而自亲,学道积久,成神真也,与众绝殊,是其言也。” zhēn rén问:“何以知道效乎?”神人曰:“决之于明师,行之于身,身变形易,与神道同门,与真为邻,与神人同户。求之子身,何不睹?患其失道意,反求之四野,索之不得,便至穷老矣,遂离其根,言天下无道也,常独愁苦。离其根,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为大灾,大人失之不能平其治,中士失之乱其君,仁人失之无从为贤,小人失之灭其身。古之贤圣所行,与今同耳;古之小人所穷,亦与今同耳,明证若此。” 《三洞珠囊》卷一《求文导品》《太平经》第三十三云,zhēn rén问:“何以知人将兴将衰乎?”神人言:“大人将兴,奇文出,贤者助之为治;家人将兴,求者得生其子,善可知矣。”zhēn rén问:“何以致是贤者?”神人言:“皆以思也,精思不止,其事皆来。”“神哉,道之为治,可不力行哉!” 神人言:“三纲六纪所以能长吉者,以其守道也,不失其治,故常吉。天之寿命,不夺人之愿。木xìng仁,思仁故致东方,东方主仁。五方皆如斯也。天下之事,各从其类。故帝王思靖,其治亦静,以类召也。古之学者,效之于身;今之学者,反效之于人。古之学者以安身,今之学者浮华文,不积精于身,反积精于文,是为不知其根矣。” zhēn rén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头神去不在,令人C558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夫神、精,其xìng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yù思还神,皆当斋戒,悬象香室中,百病消亡;不斋不戒,精、神不肯还反人也。皆上天共诉人也,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 《太平经》曰,zhēn rén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间也。yù思还精,皆当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不斋戒,则精、神不肯返人也,皆上天共诉人,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 太平经(4) ◎分别贫富法第四十一 “zhēn rén前,子连时来学道,实已毕足未邪?”“今天师不复为其说也,以为已足,复见天师言,乃知其有不足也。今意极讫,不知所当复问,唯天师更开示其所不及也。”“行,zhēn rén来。天下何者称富足,何者称贫也?”“然,多所有者为富,少所有者为贫。”“然子言是也,又实非也。” “何谓也?”“今若多邪伪佞盗贼,岂可以为富邪?今若凡人多也,君王少,岂可称贫邪?”“愚暗生见天师有教,不敢不言,不及有过。”“子尚自言不及,俗人安知贫富之处哉?”“今唯天师令弟子之无知,比若婴儿之无知也,须父母教授之,乃后有知也。” “善哉!子之言也。太谦,亦不失之也。诺。zhēn rén自精,为子具言之。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子yù知其大效,实比若田家,无有奇物珍宝,为贫家也。万物不能备足,为极下贫家,此天地之贫也。 万二千物俱出,地养之不中伤,为地富;不而善养令小伤,为地小贫;大伤,为地大贫;善物畏见,伤于地形,而不生至,为下极贫;无珍宝物,万物半伤,为大因贫也;悉伤,为虚空贫家,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矣,与王治相应。 是故古者圣王治,能致万二千物,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之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之君也;无有珍奇善物,为下贫君也;万物半伤,为衰家也;悉伤,为下贫人。古者圣贤乃深居幽室,而自思道德所及,贫富何须问之,坐自知之矣。” “善哉善哉!今唯天师幸哀帝王久愁苦,不得行意,以何能致此贫富乎?”“善哉善哉!子之难问也,已入微言要矣。然,所行得失致之也。力行真道者,乃天生神助其化,故天神善物备足也;行德者,地之阳养神出,辅助其治,故半富也;行仁者,中和仁神出,助其治,故小富也。行文者,隐欺之阶也,故欺神出助之,故其治小乱也;行武者,得盗贼神出助之,故其治逆于天心,而伤害善人也。道者,乃天所案行也。天者最神,故真神出助其化也;地者养,故德神出助其化也;人者仁,故仁神出助其化也;文者主相文欺,失其本根,故欺神出助之也,上下相文,其事乱也;武者以刑杀伤服人,盗贼亦以刑杀伤服人,夫以怒喜猛威服人者,盗贼也,故盗贼多出,其治凶也,盗贼多以财物为害,故其治失于财货也。故古者上君,以道服人,大得天心,其治若神而不愁者,以真道服人也。中君以德服人,下君以仁服人,乱君以文服人,凶败之君将以刑杀伤服人。是以古者上君,以道德仁治服人也,不以文刑杀伤服人也,所以然者,乃鄙用之也。上君子乃与天地相似,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于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治万物,为其师长也。夫欺刑者,不可以治,日致凶矣,不能为帝王致太平也,故当断之也。今zhēn rén以吾书付有道德之君,力行之,令效立与天相应,而致太平,可名为富家,不疑也,可无使帝王愁苦反名为贫家也。” “今民间时相谓为富家,何等也?”“是者,但俗人妄语耳。富之为言者,乃悉备足也。一事不具,辄为不具足也。故古者圣贤不责备于一人者,言其不能备之也,故不具责之也。今八十一域国,物各少,不备足也,不能常足也,故从他国取之也。今一家,有何等富哉?zhēn rén其好随俗人妄言邪?”“不敢不敢。”“子既学,慎言无妄谈也。夫妄谈,乃乱天地之正文,不可为人法,慎之!” “唯唯。今天师既加恩爱,乃怜帝王在位用心愁苦,不得天意,为其每具开说可以致上皇太平之路。愚生受书众多,大眩童蒙,不知当复问何等哉,唯天明师,悉具陈列其诫。”“善哉善哉!然天法,阳数一,yīn数二。故阳者奇,yīn者偶,是故君少而臣多。阳者尊,yīn者卑,故二yīn当共事一阳,故天数一而地数二也,故当二女共事一男也。” “何必二人共养一人乎?”“尊者之傍,不可空为一人行,一人当立坐其傍,给侍其不足。故一者,乃象天也,二者,乃象地也,人者,乃是天地之子,故当象其父母。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yīn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天道法,孤阳无双,致枯,令天不时雨。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 “何也?”“夫男者,乃天之精神也;女者,乃地之精神也。物以类相感动,王治不平,本非独王者之过也,乃凡人失道轻事,共为非,其得过非一也,乃万端,故使治难平乖错也。天地之xìng,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此贼杀女,深乱王者之治,大咎在此也。” “今天师为王者开辟太平之阶路,太平之真经出,为王者但当游而无事。今是伤女,为其致大灾,当奈何之乎?”“善哉!子之问也,得天心矣。然天下所以贱恶女者,本恶过在其行。”“何谓也?愿闻之,试得记于竹帛,万万世不敢去也。”“善哉,子今能记之,天下无复杀女者也。”“唯唯,愿记之,以除帝王之灾,吾所乐也,以救冤女之命。”“善哉,子已得益天D12D矣。”“何谓也?”“然,活人名为自活,杀人名为自杀。天爱子可为,已得增D12D于天,司命易子籍矣。”“不敢也,不敢也。” “无可复让,此乃天自然之法也。然天下所以杀女者,凡人少小之时,父母自愁苦,绝其衣食共养之。非独人也,C738行亦皆然。至于老长巨细,各当随其力而求衣食,故万物尚皆去其父母而自衣食也,贤者得乐,不肖得苦。又子者年少,力日强有余,父母者日衰老,力日少不足也。夫子何男何女,智贤力有余者,尚乃当还报复其父母功恩而供养之也。故父母不当随衣食之也。是者名为弱养强,不足筋力养有余也,名为逆政。少者还愁苦老者,无益其父母,父母故多杀之也。今但为乏衣食而杀伤之,孰若养活之者,而使各自衣食乎?zhēn rén,是诚冤绝地统,民之愚甚剧也。” “今小生闻是,心大悲而恐忄亥,知冤者诚多,当奈何哉?”“然,夫好学而不得衣食之者,其学必懈而道止也,而得衣食焉,则贤者学而不止也。当使各有所利,不当使其还反相愁穷也。”“何谓也?”“夫女者无宫,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焉。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力,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ròu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令使贤且乐,令使不肖者且苦,比若土地,良土其物善,天亦付归之;薄土其物恶,天亦付归之,不夺其材力所生长也。天地尚不夺汝功,何况人乎哉!如是,则凡人无复杀其女者也。” “善哉善哉!一大深害除矣,帝王太平已至矣。”“zhēn rén何以知之乎?”“然,夫父母与子,极天下之厚也,不得困愁焉,不宜杀之也,毋乃杀其子,是应寇贼之气,大逆甚无道也,故其乱帝王治最深。夫女,今得生,不见贼杀伤,故大乐到矣。” “然,子说是也,可谓知之矣。今天下一家杀一女,天下几亿家哉?或有一家乃杀十数女者,或有妊之未生出,反就伤之者,其气冤结上动天,奈何无道理乎?故吾诚□□重知之也。夫人各自衣食其力,则令fù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苦而无功,则令使人意常不和调。此者,乃天xìng自然之术也。zhēn rén慎之,无去此书,以付仁贤之君,可以除一大冤结灾害也。慎吾书言,以示凡人,无肯复去女者也,是则且应天地之法也,一男者得二女也。 故天制法,阳数者奇,yīn数者偶。大中古以来,人失天道意,多贼杀之,乃反使男多,而女少不足也,大反天道,令使更相承负,以为常俗。后世者剧天下恶过,甚痛无道也。夫男者乃承天统,女者承地统,今乃断绝地统,令使不得复相传生,其后多出,绝灭无后世,其罪何重也!此皆当相生传类,今乃绝地统,灭人类,故天久久,绝其世类也。 又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 人生皆具yīn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视天地当复长,共传其先人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今天地神信此家,故天地神统来寄生于此人,人反害之,天大咎之,而人不相禁止,故天使吾出此书,以示后世也。事已发觉,而复故为者,名为故犯天法,其罪增倍,灭世不疑。zhēn rén慎之,自励自励。” “唯唯。”“子今既已发觉此事,而逃亡其书,子代人得罪坐之矣。”“不敢不敢。”“行去,各为身计。”“唯唯。” 右分别说贫富、君王行之立吉、禁人断绝地统、以兴男女、平复王政。 太平经(5) ◎一男二女法第四十二 “zhēn rén前。今天太和平气方至,王治且太平,人当贞邪不当贞?何以当贞?”“夫贞者,少情yù不妄为也。”“噫!zhēn rén之说,纯大中古以来俗人之失也。其师内妒,反教民妄为也。” zhēn rén曰:“何谓也?”“夫贞男乃不施,贞女乃不化也。yīn阳不jiāo,乃出绝灭无世类也。二人共断天地之统,贪小虚伪之名,反无后世,失其实核,此天下之大害也。汝向不得父母传生,汝于何得有汝乎?而反断绝之,此乃天地共恶之,名为绝理大逆之人也。其应乃使天地隔绝,天不肯雨,地不肯化生,何也乎?“夫天不雨,即其贞不施也;夫地不生万物,即其贞不化也。夫天乃不雨,地乃无所生物,天下之大凶咎也,何以为善哉?观zhēn rén之说也,不顺天地之教,令逆天道,不乐助天地生化,反yù断绝之,子之吐口出辞,曾无负于皇天后土乎?”“无壮不及,有过。见天师说,自知罪重不也。”“为子言事,无当反天道,而以俗人之言,不顺天意!yīn阳所以多隔绝者,本由男女不和。男女者,乃yīn阳之本也。夫治事乃失其本,安得吉哉?” “今唯天师,当云何乎?”“然,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yīn阳,阳数奇、yīn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如大多女,则yīn气兴;如大多男,则阳气无双无法,亦致凶,何也?人之数当与天地相应,不相应力而不及,故得凶害也。” “夫帝王后宫,乃应土地,意云何哉?”“今zhēn rén所言,即助吾语也。夫女,即土地之精神也,王者,天之精神也,主恐土地不得阳之精神,王气不合也,令使土地有不化生者,故州取其一女,以通其气也。乐其化生者,恐其施恩不及,王施不洽,故应土地而取之也,遍施焉乃天气通,得时雨也,地得化生万物。今太平气至,不可贵贞人也,内独为过甚深,使王治不和良。凡人亦不可过节度也,故使一男二女也。”“善哉善哉!” 右顺天地,法合yīn阳,使男女无冤者,致时雨令地化生,王治和平。 ◎兴善止恶法第四十三 “zhēn rén前。今太平气临到,yù使谨善者日益兴,恶者日衰却也。为其有伤杀人,盗贼发,为作政当云何乎?”“何谓也?”“谓临发所知也,如人君坐有所疑,而yù使善者大兴,恶者立衰也,盗贼起,使即时得也,其为政当奈何乎?今zhēn rén宜善记之。”“今天师使之,敢不言!每言不中天师法。”“何谦?为言之。自古大圣人不责备于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人也,今子言不中,何谦乎?”“唯唯。但当赏善罚恶,令使其分明□□,即善者日兴,恶者日衰矣。”“子言是也,其赏罚独无名字邪?”“不及勤能壹言,不敢复重。今唯天师,大开示之。” “然,子主记之,为子具言之。长吏到其发所,悉召其部里人民,故大臣故吏使其东向坐,明经及道德人使北向坐,孝悌人使西向坐,佃家谨子使居东南角中西北向坐,恶子少年使居西南角中东北向坐,君自南向坐。” “何必正如此坐乎?”“各从其类,乃天道顺人立善也,盗贼易得。”“何谓也?”“大臣故吏投义处,此人去不仕,yù乐使以义相助也。明经道德投明处,yù使明其经道,相助察恶也。孝悌投本乡,至孝者用心,故使归本乡也,孝悌者yù使常谨敬如朝时也,物生于东,乐其日进也。谨力之子投东南角者,东南长养之乡,yù乐其修治万物,而不懈怠也。恶子少年投西南,西南者,阳衰yīn起之乡,恶yù相巧弄,刑罚罪起焉,故猴猿便巧,处向衰之地置焉。 东向、西向、北向悉居前,不谨子与恶子居其后。有酒者赐其各一器,无酒者赐其善言者,使相助为聪明。已毕也,君坐间处,居户内自闭也。一一而呼此众人,以尊卑始教其各言一,各记主名也。所言所记,后当相应,后不相应者坐之。言而不相应者,大佞伪人也,后即知佞伪人处矣。言而相应者,久久乃赐之,进其人,毋即时也。” “何乎?”“将致怨。为人君父,而使其臣子致怨,非慈父贤君也。故已毕,悉遣诸善人去,恶子少年,与吏俱逐捕,不得贼者,不得止也。zhēn rén用此书,以付上德之君,以示凡人,各知有此教,善者日兴,恶者日衰矣,盗贼邪jiān得矣。” “善哉善哉!何故先示之乎?”“夫天将兴雨,必先有风云,使人知之,所以然者,yù乐其收藏也。所以先示者,乐其为善者日兴,为恶者日止也。今太平气当至,恐人为恶,乱其治,故先觉之也。为政当象天。夫天不掩人之短,太古圣人不为也,名为暗昧政,反复致凶,不得天地心意,故先示之也。” “善哉善哉!君何故必居户内自闭,而使言者居户外乎哉?”“然,夫人将闻密言者,必心不自知前也。头面相近,傍人知之,令为言者得害矣。夫为人君长,受人聪明,后使其人得害,名为中伤忠信贤良股肱,后无肯复言者也。聪明闭绝,其政乱危者矣。又君者,阳也,居yīn中;臣者,yīn也,处阳中也;yīn阳相得者,使人悦,所言进必尽信也,此天自然之法也。zhēn rén宁知之邪?”“唯唯。”“行去,勿妄言。此致太平之书也。”“唯唯。” 右兴善止恶聪明达立得盗贼忠信者得诀法。 太平经(6) ◎守三实法第四十四 “zhēn rén前。”“唯唯。”“天下凡人行,有几何者大急?有几何者小急?有几何者日益祸凶而不急乎?zhēn rén宜自精,具言之。”“唯唯。诚言心所及,不敢有可匿。”“行言之。”“凡天下之事,用者为急,不用者为不急。” “子言是也,虽然非也。yù得其常急而不可废者,废之天下绝灭无人,天文并合无名字者,故为大急。今子所言,但当前小合于人意,反长候致诸祸凶所从起也。zhēn rén前,吾今所问于子,乃问其常急而不可废置者谁也?”“今唯天师为其陈列,分别解示之。愚生自强过壹言,不中,不敢复言。” “然,子言是也。知之乃可说,不知而强说之,会自穷矣。凡人所不及也,事无大小,不可强知也。及之无难,不及无易也。”“是故唯天师既开示浅暗不达之生,愿为开辟其端首。” “诺,听之。天下大急有二,小急有一,其余悉不急,反厌人耳目,当前善,而长为人召祸,凡人皆得穷败焉。” “何谓也?”“愚哉!然天下人本生受命之时,与天地分身,抱元气于自然,不饮不食,嘘吸yīn阳气而活,不知饥渴,久久离神道远,小小失其指意,后生者不得复知真道空虚,日流就伪,更生饥渴,不饮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 天地怜哀之,共为生可饮食,既饮既食,天统yīn阳当见传,不得中断天地之统也,传之当象天地一yīn一阳,故天使其有一男一女,色相好,然后能生也。” “何乃正使一yīn一阳?”“夫阳极者能生yīn,yīn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若寒尽反热,热尽反寒,自然之术也,故能长相生也,世世不绝天地统也。如男女不相得,便绝无后世。天下无人,何有夫fù父子、君臣师弟子乎?以何相生而相治哉?天地之间无牝牡,以何相传?寂然便空,二大急也。 故yīn阳者,传天地统,使无穷极也。君臣者,治其乱。圣人师弟子,主通天教,助帝王化天下。故此饮食与男女相须,二者大急。 天道有寒热,不自障隐,半伤杀人。故天为生万物,可以衣之;不衣,但穴处隐同活耳,愁半伤,不尽灭死也,此名为半急也。 所谓天道大急者,乃谓绝灭死亡也,急无过此也。夫人不衣,固不能饮食,合yīn阳不为其善。衣则生贤,无衣则生不肖也。故衣者,有以御害而已,故古者圣贤,不效玄黄也。饮食、yīn阳不可绝,绝之天下无人,不可治也。守此三者,足以竟其天年,传其天统,终者复始,无有穷已。故古者圣人以此为治也,其余不急,召凶祸物者悉已去矣。” “何谓也?”“此三者应天行。男者,天也;女者,地也;衣者,依也,天地父母所以依养人形身也。过此三者,其余奇伪之物,不必须之而活,传类相生也,反多以致伪jiān,使治不平,皇气不得至,天道乖错,为君子重忧。 六情所好,人人嬉之,而不自禁止,意转乐之,因以致祸,君子失其政令,小人盗劫刺,皆由此不急之物为召之也。天下贫困愁苦,灾变连起,下极欺其上,皆以此为大害。所从来者久,亦非独今下古后世之人过也。传相承负,失其本真实,悉就浮华,因还自愁自害,不得竟其天年也。后生多事纷纷,但以其为不急之事,以致凶事,故常趋走不得止也。 日就浮华,因而愁苦,不竟天年,复使后生趋走不止,山川为空竭,元气断绝,地气衰弱,生养万物不成,天灾变改,生民稍耗,jiān伪复生,不急之物为害若此。而yù悦耳目之娱,而不悟深深巨害矣。 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得道意,得天心意者,以其守本不失三急。中古小多事者,以其小多端也。下古大多忧者,以其大多端而生邪伪,更以相高上而相愁也,因生邪jiān出其中也。内失其真实,离其本根,转而相害,使人眩乱,君子虽愁心,yù乐正之,所为亿万端,不可胜理,以乱其治,zhēn rén深思此意。”“善哉善哉!” 右守三实平气来邪伪去jiān猾绝 ◎三急吉凶法第四十五 “zhēn rén前。C167行之属有几何大急,几何小急,几何不急乎?”“然,各有所急,千条万端。”“皆名为何等急?”“C167行各有所志也,不可名字也。”“zhēn rén已愁矣昏矣。子其故为愚,何壹剧也。”“实不及。”“子尚自言不及,何言俗夫之人失计哉?其不及乎,是也。”“唯天师愿为其愚暗解之。”“然,C167行俱受天地yīn阳统而生,亦同有二大急、一小急耳。” “何谓乎哉?”“C167行始受yīn阳统之时,同仿佛嘘吸,含自然之气,未知食饮也,久久亦离其本远。大道消竭,天气不能常随护视之,因而饥渴。天为生饮食,亦当传yīn阳统,故有雄雌,世世相生不绝。绝其食饮,与yīn阳不相传,天下无C738行之属,此二大急者也。 其一小急者,有毛羽鳞亦活,但倮虫亦生活。但有毛羽者,恒善可爱,御寒暑;有鳞者,恒御害,非必须而生也,故为小急也。其余凡行,悉祸处也。不守此三本。无故妄行,悉得死焉,此自然悬于天地法也。zhēn rén宜思其意,守此三行者,与天地中和相得;失此三而多端者,悉被凶害也。” “善哉善哉!天师既开示,愿乞问一事。”“平行。”“今布根垂枝之属,不食不饮不衣,当奈何乎?”“噫!子学不日进,反日无知,何哉?亦有二大急、一小急。”“何谓也?”“明听!”“唯唯。” “万物须雨而生,是其饮食也。须得昼夜,壹暴壹yīn,昼则阳气为暖,夜则yīn气为润,乃得生长,居其处,是其合yīn阳也。垂枝布叶,是其衣服也。其物多叶亦生,少叶亦生,是其质文也。故无时雨,则天下万物不生也,天下无一物,则大凶也,是一大急也。不得昼夜合yīn阳气,物无以得成也,天下无成实物,则大凶,是二大急也。物疏叶亦实,数叶亦实,俱实,不必当数叶也,是其小急也。实者,是其核也。 是故古者圣人守三实,治致太平。得天心而长吉,竟天年,质而已,非必当多端玄黄也。故迷于末者当还反中,迷于中者当还反本;迷于文者当还反质,迷于质者当还反根,根者,乃与天地同其元也。故治眩乱于下古者,思反中古;中古乱者,思反上古;上古乱者,思反天地格法;天地格法疑者,思反自然之形;自然而惑者,思反上元灵气。故古者圣贤饮食气而治者,深居幽室思道,念得失之象,不敢离天法诛分之间也。居清静处,已得其意,其治立平,与天地相似哉!zhēn rén深惟思吾道言,岂知之邪?”“善哉善哉!” “行,子已觉矣。而象吾书以治乱者,立可试,不移时也。无匿此文,使凡人当自知质文所失处,深念其意,宜还反三真,无自愁苦以邪伪也。zhēn rén慎之!”“唯唯。” 右解万物守本,得三急而吉,失三急而有害。 ◎事死不得过生法第四十六 “zhēn rén前。”“唯唯。”“孝子事亲,亲终,然后复事之,当与生时等邪?不也?”“事之当过其生时也。”“何也哉?”“人由亲而生,得长巨焉,见亲死去,乃无复还期,其心不能须臾忘。生时日相见,受教敕,出入有可反报;到死不复得相睹,訾念其悒悒,故事之当过其生时也。”“zhēn rén言是也。固大已失天道真实,远复远矣。今zhēn rén说尚如此,俗人冥冥是也,失天法明矣。” “何谓也?唯天师。”“然,人生象天,属天也;人死象地,属地也。天,父也;地,母也,事母不得过父。生人,阳也;死人,yīn也,事yīn不得过阳。阳,君也;yīn,臣也,事臣不得过君。事yīn反过阳,则致逆气,事小过则致小逆,大过则致大逆,名为逆气,名为逆政。其害使yīn气胜阳,下欺其上,鬼神邪物大兴,共乘人道,多昼行不避人也。今使疾病不得绝,列鬼行不止也,其大咎在此。子知之邪?子知之耶?” “愚生大不及,有过不也。今见天师已言,乃恻然大觉。师幸原其勉勉慎事,开示其不达,今是过小微,何故乃致此乎哉?”“事yīn过阳,事下过上,此过之大者也。极于此何等,乃言微乎?zhēn rén复重不及矣。又生人,乃阳也。鬼神,乃yīn也。生人属昼,死人属夜,子yù知其大深放此。若昼大兴长,则致夜短,夜兴长,则致昼短,阳兴则胜其yīn,yīn伏不敢妄见,则鬼神藏矣。yīn兴则胜其阳,阳伏,故鬼神得昼见也。”夫生人,与日俱也;jiān鬼物,与星俱也。日者阳也,星者yīn也,是故日见则星逃,星见则日入。故yīn胜则鬼物共为害甚深,不可名字也,乃名为兴yīn反衰阳也,使治失政反,伤生人。此其为过甚重,子深计之。”“唯唯。” zhēn rén复问神人:“孝子事亲,亲终后复事之,当与生时等邪?复有异乎?事之复过于生时,复不及也。人由亲而生,得长大,见亲终去,复无还期,不得受其教敕,出入有可反报,念念想象,不能已矣,yù事之过生,殆其可乎?” 神人言:“子之言,但世俗人孝之言耳,非大道意也。人生象天属天,人卒象地属地。天,父也。地,母也。事母不得过父。生,阳也。卒,yīn也。事yīn不得过阳。阳,君道也。yīn,臣道也。事臣不得过于君。事yīn过阳,即致yīn阳气逆而生灾;事小过大,即致政逆而祸大。yīn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道,疾疫不绝。而阳气不通,君道衰,臣道强盛。是以古之有道帝王,兴阳为至,降yīn为事。 夫日,阳也。夜,yīn也。日长即夜短,夜长即日短,日盛即生人盛,夜盛即鬼神盛。夫人以日俱,鬼以星俱。日,阳也。星,yīn也。故日见即星逃,星见即日入。故yīn胜即鬼神为害,与yīn所致,为害如此也。” “故天道制法也,yīn职常当弱于阳,比若臣当弱于其君也,乃后臣事君顺之;子弱于其父母,乃子事父母致孝也。如强不可动移者,为害甚深剧。故孝子虽恩爱,不能忘其亲者,事之不得过生时也。zhēn rén亦宁晓不耶?”“唯唯。”“慎之慎之!凡事不可但恣意而妄为也。”“唯唯。” “子yù事死过于生,乃得过于天,是何乎?乃为不敬其阳,反敬其yīn,名为背上向下,故有过于天也。”“愚生大负,唯天师原之耳。不也。”“但自详计之,言事皆当应法。” “唯唯。天师开示之,愿悉闻其不得过其生时意。”“其葬送,其衣物,所赍持治丧,不当过生时。皆为逆政,尚为死者得谪也。送死不应本地。下簿考问之失实。反为诈伪行,故得谪又深。敬其兴凶事大过,反生凶殃,尸鬼大兴行,病害人,为怪变纷纷。” “以何明之耶?”“善哉!子难也。以上古圣人治丧,心至而已,不敢大兴之也。夫死丧者,天下大凶恶之事也,兴凶事者为害,故但心至而已。其饮食象生时不负焉,故其时人多吉而无病也,皆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其天年。 中古送死治丧,小失法度,不能专其心至而已,失其意,反小敬之,流就浮华,以厌生人,心财半至其死者耳。死人鬼半来食,治丧微违实,兴其祭祀,即时致邪不知何鬼神物来共食其祭,因留止祟人,故人小小多病也。 下古复承负中古小失,增剧大失之,不心至其亲而已,反yù大厌生人,为观古者作荣,行失法,反合为伪,不能感动天,致其死者鬼不得常来食也。反多张兴其祭祀,以过法度,yīn兴反伤衰其阳,不知何鬼神物悉来集食,因反放纵,行为害,贼杀人,不止共杀一人者。见兴事不见罪责,何故不力为之乎?是故邪气日多,还攻害其主也,习得食随生人行不置也。 yīn强阳弱,厌生人,臣下欺上,子欺父,王治为其不平,而民不觉悟,故邪日甚剧,不复拘制也。是故古者圣贤,事死不敢过生,乃睹禁明也。zhēn rén亦岂已解耶?”“可忄亥哉!可忄亥哉!向天师不示,愚生心无由得知此也。” “zhēn rén前,子与吾合心,必天使子主问事,不可自易也,是以吾悉告子也。所以然者,今良平气且临至,凡事当顺,一气逆,转不至。”“何谓也?”“夫天道,当兴阳也而衰yīn,则致顺,令反兴yīn而厌衰阳,故为逆也。反为敬凶事,致凶气,令使治乱失其政位,此非小过也。 上古之人理丧,但心至而已,送终不过生时,人心纯朴,少疾病。中古理渐失法度,流就浮华,竭资财为送终之具,而盛于祭祀,而鬼神益盛,民多疾疫,鬼物为祟不可止。下古更炽祀他鬼而兴yīn,事鬼神而害生民,臣秉君权,女子专家,兵革暴起,jiān邪成党,谄谀日兴,政令日废,君道不行,此皆兴yīn过阳,天道所恶,致此灾咎,可不慎哉? zhēn rén无匿此书,出之,使凡人自知得失之处。夫治不调,非独天地人君之过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过,更相承负,相益为多,皆悉坐不守实所致也,以离去其实,远本反就伪行,而不自知。” “何谓乎?”“生者,其本也;死者,其伪也。”“何故名为伪乎?”“实不见睹其人可yù,而生人为作知,妄图画形容,过其生时也。守虚不实核事,夫人死,魂神以归天,骨ròu以付地腐涂。精神者可不思而致,尚可得而食之。骨ròu者无复存也,付归于地。地者,人之真母,人生于天地之间,其本与生时异事,不知其所职者何等也,故孝子事之宜以本,乃后得其实也。生时所不乐,皆不可见于死者,故不得过生,必为怪变甚深。zhēn rén晓不?慎之慎之!”“唯唯,善哉善哉!实已出矣。”“子可谓知之矣。行去!”“唯唯。” 右事生到终本末当相应诀 太平经(7) ◎试文书大信法第四十七 “大顽顿曰益暗昧之生再拜,今更有疑,乞问天师上皇神人。”“所问何等事也?”“请问此书文,其凡大要,都为何等事生,为何职出哉?”“善哉善哉!子之问事,可谓已得皇天之心矣。此其大要,之为解天地开辟以来,帝王人民承负生,为此事出也。” “今乃为此事出,何反皆先道养xìng乎哉?”“然,zhēn rén自若真真愚昧,蒙蔽不解。向者见子陈辞,以为引谦,反真真冥冥昧昧,何哉?诺,zhēn rén更明开耳听。然凡人所以有过责者,皆由不能善自养,悉失其纲纪,故有承负之责也。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过于邻里,后生其子孙反为邻里所害,是即明承负之责也。今先王为治,不得天地心意,非一人共乱天也。天大怒不悦喜,故病灾万端,后在位者复承负之,是不究乎哉!故此书直为是出也。 是故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负之失也。其后世学人之师,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令后世日浮浅,不能善自养自爱。为此积久,因离道远,谓天下无自安全之术,更生忽事反斗禄,故生承负之灾。子解意,岂知之耶?” “善哉善哉!见天师言,昭若开云见日无异也。”“行,子可谓已得道意矣。”“愚生蒙恩,已大解,今问无足时,唯天师丁宁重戒之。”“然,夫人能深自养,乃能养人。夫人能深自爱,乃能爱人。有身且自忽,不能自养,安能厚养人乎哉?有身且不能自爱重而全形,谨守先人之祖统,安能爱人全人?愚哉!子宁深解不耶?”“唯唯,善哉善哉!” “行,子以为吾书不可信也。试取上古、人所案行、得天心而长吉者书文,复取中古、人所案行、得天心者书策文,复取下古、人所思务行、得天意而长自全者文书,宜皆上下流视考之,必与重规合矩无殊也,乃子蒙且大解,乃后且大信吾书言也。 今天疾人后生者日益轻易,斗命试才,下愚乃言天无知,道天不效也。夫地尚不欺人,种禾得禾,种麦得麦,其用功力多者,其稼善,何况天哉!今故天积怨下愚无知者,更相教轻事,为愚后生者日益剧,故生灾异变怪,非一也。是天与人君独深厚,比若父子之恩则相教。愚者见是,不以时报其君,反复蔽匿,断绝天路,天复益忿忿,后复承负之,增剧不可移,帝王虽有万人之善,犹复无故被其害也,故使为善者不明,若无益也。令使下愚言天无知,固有以乎哉!” “今见天师言,心解与更生无异也,善哉善哉!弟子虽多愁天师,冒死问事,始若有过,已问得解,意大喜,不悔之也。”“夫无知而不问,无由得通达。子言是其意也。行,书多悉备,头足腹背,表里悉具,自与众贤共案之,勿复问。”“唯唯。” 右问天师文书众多从上到下所为出断诀 ◎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十八 蔽暗弟子再拜言:“夫大贤见师说一面,知四面之说;小贤见师说一负,知四负之说,故易为说也。其愚暗蔽顿之人,不事见为说之,犹复心怀疑,故敢具问天师。师既为皇天解承负之仇,为后土解承负之殃,为帝王解承负之厄,为百姓解承负之过,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又言:“下愚弟子乃为天问事,不敢不冒过悉道之,愿具闻其意何等也。”“平言。” “今帝王人民有承负,凡事亦皆自有承负耶?”“善哉!子为天问事,诚详且谨。”“今每与天师对会,常言弟子乃为天问疑事,故敢不详也。”“善哉!子有谨良之意,且可属事。行,今子乐yù令吾悉具说之耶?不惜难之也,但恐太文,难为才用。具说天下承负,乃千万字尚少也,难胜,既为子举其凡纲,令使众贤可共意,而尽得其意,与券书无异也。”“唯天师语。”“明开两耳,安坐定心听。”“唯唯。” “然,天地生凡物,无德而伤之,天下云乱,家贫不足,老弱饥寒,县官无收,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而人反承负之。一大凡事解,未复更明听。 今一师说,教十弟子,其师说邪不实,十弟子复行,各为十人说,已百人伪说矣;百人复行,各为十人说,已千人邪说矣;千人各教十人,万人邪说矣;万人四面俱言,天下邪说,又言者大众,多传相征,不可反也,因以为常说。此本由一人失说实,乃反都使此凡人失说实核,以乱天正文,因而移风易俗,天下以为大病,而不能相禁止,其后者剧,此即承负之厄也,非后人之过明矣。后世不知其所由来者远,反以责时人,故重相冤也,复为结气不除,日益剧甚,故凡二事解,zhēn rén复更明听。令一人为大欺于都市中,四面行于市中,大言地且陷,成涵水,垂泣且言。一市中人归道之,万家知之,老弱大小四面行言。天下俱得知之,乃使天下欺,后者增益之,其远者尤剧。是本由一人言,是即承负空虚言之责也。后人何过乎?反以过时人。三事解,然zhēn rén复更明听。 夫南山有大木,广纵覆地数百步,其本茎一也,上有无訾之枝叶实,其下根不坚持地,而为大风雨所伤,其上亿亿枝叶实悉伤死亡,此即万物草木之承负大过也。其过在本不在末,而反罪未,曾不冤结耶?今是末无过,无故被流灾得死亡,夫承负之责如此矣,宁可罪后生耶?四事解,然责人复更明听。 南山有dú气,其山不善闭藏,春南风与风气俱行,乃蔽日月,天下彼其咎,伤死者积众多。此本独南山发泄气,何故反使天下人承负得病死焉。时人反言犹恶,故天则杀汝。以过其人,曾不冤乎哉?此人无过,反承负得此灾,魂神自冤,生人复就过责之,其气冤结上动天。其咎本在山有恶气风,持来承负之责如此矣。五事解,然zhēn rén复更危坐,详听吾言。本道常正,不邪伪欺人。人但座先人君王人师父教化小小失正,失正言,失自养之正道,遂相效学,后生者日益剧,其故为此。积久传相教,俱不得其实,天下悉邪,不能相禁止。故灾变万种兴起,不可胜纪,此所由来者积久复久。愚人无知,反以过时君,以责时人,曾不重被冤结耶?天下悉邪,不能自知,帝王一人,虽有万人之德,独能如是何?然今人行,岂有解耶?若食尽yù得之,而病人独不能食,乃到于死亡,岂有解耶?今jiāoyīn阳,相得尽乐,有子孙祭神求吉,而自若不能生子,岂有解耶?夫人生尽乐好善而巨壮,而固反不肖且恶,岂有解哉?此尽承负之大效也。反以责时人,故不能平其治也。时人传受邪伪久,安能卒自改正乎哉?遂从是常冤,因为是连久,天怜之。故上皇道应元气而下也,子勿怪之也。” “以何为初?以思守一。何也?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故使守思一,从上更下也。夫万物凡事过于大,末不反本者,殊迷不解,故更反本也。” yù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一者,天之纪纲,万物之本也。思其本,流及其末。 是以古者圣人,将有可为作,皆仰占天文,俯视地理,明其反本之明效也。zhēn rén解未?”“唯唯。”“今訾子悒悒,已举承负端首,天下之事相承负皆如此。岂知之耶?”“唯唯。今天师都举端首,愚生心结已解。”“行,语zhēn rén一大要言,上古得道,能平其治者,但工自养,守其本也。中古小失之者,但小忽自养,失其本。下古计不详,轻其身,谓可再得,故大失之而乱其治。虽然,非下古人过也,由承负之厄会也。行文已复重,吾不复言,百言百同,无益也。可毋增书为文,今天辞已通嘱于zhēn rén。”“唯唯。”“行,归思其要,以付有德君,书要为解承负出。”“唯唯。” 右问凡事承负结气诀 太平经(8) ◎师策文第四十九 师曰:“吾字十一明为止,丙午丁巳为祖始。四口治事万物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潜龙勿用坎为纪。人得见之寿长久,居天地间活而已,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绐,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解师策书诀第五十 zhēn rén稽首再拜:“唯唯。请问一疑事解。”“平言,何等也?”“天师前所与愚昧不达之生策书,凡九十字。谨归思于幽室,闲处连日时,质xìng顽顿,昼夜念之,不敢懈怠,精极心竭,周遍不得其意;今唯天师幸哀不达之生,愿为其具解说之,使可万万世贯结而不忘。”“善哉,子之难问乎,可谓天人也。诺,zhēn rén详聆听,为子悉解其要意。” zhēn rén请问神人:“前所赐不达之生策书九十字,未知趋向,义理所归,愿为一一解,以遗后世,贯结而不忘。”神人言:“为子直解之。” 师曰:“吾字十一明为止:师者,正谓皇天神人师也;曰者,辞也,吾乃上辞于天,亲见遣,而下为帝王万民具陈,解亿万世诸承负之谪也;吾者,我也,我者,即天所急使神人也。今天以是承负之灾四流,始有本根,后治者悉皆随之失其政,无从得中断止之,更相贼伤,为害甚深,今天以为重忧;字者,言吾今陈列天书累积之字也。十者,书与天真诚信洞相应,十十不误,无一欺者也,得而众贤,各自深计,其先人皆有承负也,诵之不止,承负之厄小大,悉且已除矣。一者,其道要正当以守一始起也,守一不置,其人日明乎,大迷解矣。 明为止,止者,足也,夫足者为行生,行此道者,但有日益昭昭,不复愚暗冥冥也。十一者,士也。明为止者,赤也,言赤气得此,当复更盛,王大明也。止者,万物之足也,万物始萌,直布根,以本足生也。行此道,其法乃更本元气,得天地心,第一最善,故称上皇之道也。丙午丁巳为祖始:丙午丁巳,火也,赤也;丙午者,纯阳也,丁巳者,纯yīn也;yīn阳主和,凡事言yīn阳气,当复和合天下而兴之也。为者,为利帝王,除凶害出也。祖者,先也,象三皇德也。始者,反本初也,故行是道,当得反上皇也。 四口治事万物理:四而得口者,言也,能日习言吾书者,即得天正经字也,令得其至意,乃上与天心合,使万物各得其所,而不复乱,故言万物理也。 子巾用角治其右者:诵字也,言诵读此书而不止,凡事悉且一旦而正,上得天意,欢然而常喜,无复留倍也。 潜龙勿用坎为纪:潜龙者,天气还复初九,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龙者,乃东方少阳,木之精神也,故天道因木而出,以兴火行;夫物将盛者,必当开通其门户也。zhēn rén到期月满,出此书,宜投之开明之地。开者,辟也,通也,达也,开其南,更调畅阳气,消去其承负之厄会也。潜者,藏也,道已往到,反隐藏也。勿者,敢也,未也,先见文者,未知行也。用者,治也,事也,今天当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用此书除灾害也,玄甲岁出之。其时君未能深原书意,得能用之也。故言勿用者,见天文未敢专信而即效案用之也。信用之者,事立效见响应,是其明证也,乃与天合,故响应也。坎为纪者,子称坎;甲,天也,纲也,阳也;坎者,子也,水也,yīn也,纪也;故天与地常合,其纲纪于玄甲子初出,此可为有德上君治纲纪也,故言坎为纪也。乃谓上皇天书,下为德君出真经,书以绳断邪,以玄甲为微初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 人得见之寿长久:人者,正谓帝王一人也,上德易觉知行道书之人也。据瑞应文,不疑天道也,深得其意,则寿矣。寿者,竟其天年也;长者,得无穷也;久者,久存也。 居天地间活而已:居者,处也,处天地间活而已者,当学真道也,浮华之文不能久活人也,诸承负之厄会,咎皆在无实核之道故也,今天断去之也。 治百万人仙可待:治者,正也,天以此书正众贤之心,各自治病,守真去邪。仙可待者,言天下闻之,真道翕然悉出,往辅佐有德之君。治真道者,活人法也,故言仙可待也。 善治病者勿欺殆:凡人悉愚,不为身计,皆以邪伪之文,无故自欺殆,冤哉!反得天重谪,而生承负之大责,故天使其弃浮华文,各守真实,保其一旦夕力行之,令人人各有益其身,无肯复自欺殆者也。 乐乎长安市:乐者,莫乐于天上皇太平气至也。乎者,嗟叹其德,大优无双也。长者,行此道者,其德善长,无穷已也。安者,不复危亡也。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之谪悉去,乃长安旷旷恢恢,无复忧也。市者,天下所以共致聚人处也,行此书者,言国民大兴云云,比若都市中人也。 使人寿若西王母:使人者,使帝王有天德好行正文之人也。若者,顺也,能大顺行吾书,即天道也,得之者大吉,无有咎也。西者,人人栖存真道于胸心也。王者,谓帝王得案行天道者,大兴而王也,其治善,乃无上也。母者,老寿之证也,神之长也。 比若四时周反始:比者,比也,比若四时传相生、传相成,不复相贼伤也,其治无有刑也。 九十字策传方士:九者,究也,竟也,得行此者,德乃究洽天地yīn阳万物之心也。十者,十十相应,无为文也。字者,言天文上下字,周流遍道足也。传者,信也,故为作委字符信以传之也。方者,大方正也,持此道急往付归有道德之君,可以消去承负之凶,其治即方且大正也。士者,有可克志一介之人也,一介之人者,端心可教化属事,使往通此道也。吾策之说,将可睹矣,zhēn rén岂晓解未乎?” “唯唯,善哉善哉!见天师言,大乐已至矣。”“子可谓已知之矣。”“愚生每有所问,自知积愁天师,向不问,何从得知之?”“然,子言是也,贤圣有疑,皆问之,故贤圣悉有师也。不可苟空强说也,夫强说适可一言,不能再转也。”“唯唯,是以愚生不敢强说也。”“子言是也,大儒谦,亦不失之也。”“今天师事事假其路,为剥解凡疑,遂得前问所不及。今yù有可乞问,甚不谦,不知当言邪?不邪?”“疑者平言,勿讳。”“唯唯。古今贤圣皆有师,今天师,道满溢复当师谁乎?”“善哉善哉!子之问也,可谓睹微意矣。然吾始学之时,同问于师,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与天合意,乃后知天所yù言,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虽喻zhēn rén,向天不yù言,吾不敢妄出此说,天必诛吾,zhēn rén亦知此诚重耶?子诫慎之!” “唯唯。愚生问疑于天师,无不解者,心喜常不能自禁言,愿复乞问一事。”“行道之。”“唯唯。今天师比为暗蒙浅生具说承负说,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绝者复起,吾敬受此书于天,此道能都绝之也,故为诚重贵而无平也。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可忄亥哉!可忄亥哉!”“行去,勿复问。”“唯唯。” 右解师策书九十字诀 ◎真券诀第五十一 “zhēn rén前。凡天下事何者是也,何者非也?”“试而即应,事有成功,其有结疾病者解除,悉是也;试其事而不应,行之无成功,其有结疾者不解除,悉非,非一人也。”“善哉!子之言真是也。言虽少,斯可解亿万事,吾无以加子之言也。夫yù效是非,悉皆案此为法,可勿怀狐疑,此即召信之符也。” “何谓也?”“夫凡事信不信,何须必当考问之也。古者圣贤,但观人所行证验也,知之矣,明于日月。子说积善,不可变易也。yù知吾书,悉取信效于是。zhēn rén知邪?”“唯唯。”“行去,名此为真券,慎勿遗,无投于下方,以为诀策书章。” 右召信符效书证真券 太平经(9) ◎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 “zhēn rén前,天下之人凡有几穷乎?”“何谓也?”“谓平平无变,人有几迫穷乎?”“所穷众多。”“其所穷,独无有名字邪?”“不可名字也。”“子未知也。天下之人有四穷。” “何谓也?”“谓子本得生于父母也,既生,年少之时,思其父母不能去,是一穷也。适长,巨大自胜,女yù嫁,男yù娶,不能胜其情)yù,因相爱不能相离,是二穷也。既相爱,即生子,夫fù老长,颜色适不可爱,其子少可爱,又当见养,是三穷也。其子适巨,可毋养身,便自老长不能行,是四穷也。 四穷之后,能得明师,思虑守道尚可。高才有天命者或得度,其次或得寿,其次可得须臾乐其身,魂魄居地下,为其复见乐。” “何谓也?”“地下得新死之人,悉问其生时所作为,所更,以是生时可为,定名籍,因其事而责之。故事不可不豫防,安危皆其身自得之也。zhēn rén慎之,见此诫耶?”“唯唯。天师乃敕以不见之言。”“然,所以敕教子者,见子常有善意,恐zhēn rén懈倦,故明示敕之耳。”“唯唯。” “zhēn rén今学,以何自期乎?”“以年穷尽为期。”“善哉子志,可谓得道意矣。然凡人行,皆以寿尽为期,顾有善恶尽耳。” “何谓也?愿闻之。”“然,守善学,游乐而尽者,为乐游鬼,法复不见愁苦,其自愁苦而尽者为愁苦鬼,恶而尽者为恶鬼也。此皆露见之事,凡人可知也,而人不肯为善,乐其魂神,其过诚重。” “何谓也?”“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先人之身,常乐善无忧,反复传生,后世不肖,反久苦天地四时五行之身,令使更自冤死,尚愁其魂魄。是故愚士不深计,不足久居也,故令yù使其疾死亡,于其死不复恨之也。精神但自冤怜,无故得愁恚于此下士。是故古者大贤圣,深计远虑知如此,故学而不止也。 其为人君者,乐思太平,得天之心,其功倍也,魂神得常游乐,与天善气合。其不能平其治者,治不合天心,不得天意,为无功于天上,已到终,其魂神独见责于地下,与恶气合处。是故太古上圣之君,乃知此,故努力也。愚人不深计,故生亦有谪于天,死亦有谪于地。” “可骇哉!弟子愚暗,不yù闻也。”“善哉!子既来学,不yù闻此,即且努力为善矣。”“唯唯。天师处地,使得知天命,受教敕深厚,以何得免于此哉?”“善乎!子但急传吾书道,使天下人得行之,俱思其身,定)精念,合于大道,且自知过失所从来也,即承负之责除矣。天地大喜,年复得反上古而倍矣。”“善哉善哉!” “行,辞小竟,zhēn rén努力勉之,异日复来。”“唯唯。”“得书详思上下,学而不精,名为惚恍。求事不得无形象,思念不致精神,无从得往。”“善哉善哉!” 右天师诫人生时不努力卒死尚为魂神得承负之谪 ◎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 “zhēn rén前,子既来学,当广知道意,少者可案行耶?多者可案行耶?”“然,备足众多者,可案行也。”“噫!子内未广知道要意也。今天,一也,反行地二。其意何也?今地,二也,反行人三,何也?”“愚生愿闻其相行意”。 “然,夫地为天使,人为地使,故天悦喜,则使今年地上万物大善。天不喜悦,地虽yù养也,使其物恶。地善,则居地上者人民好善,此其相使明效也。故治乱者,由太多端,不得天之心,当还反其本根。 夫人言太多,而不见是者,当还反其本要也,乃其言事可立也。故一言而成者,其本文也;再转言而止者,乃成章句也;故三言而止,反成解难也,将远真,故有解难也;四言而止,反成文辞也;五言而止,反成伪也;六言而止,反成欺也;七言而止,反成破也;八言而止,反成离散远道,远复远也;九言而止,反成大乱也;十言而止,反成灭毁也,故经至十而改,更相传而败毁也。 夫凡事毁者,当反本。故反守一以为元初。是故天数起于一,十而终也,是天道自然之xìng也。是故古者圣人问事,初一卜占者,其吉凶是也,守其本也,乃天神下告之也;再卜占者,地神出告之也;三卜占者,人神出告之也;过此而下者,皆欺人不可占,故卦数则不中也,人辞文多则不珍。” “善哉善哉!今缘天师常哀怜其不及,愿复更乞一言。”“平行。”“数何故止十而终?”“善哉!子深执知,问此事法。然,天数乃起于一,终于十,何也?天,初一也,下与地相得为二,yīn阳)具而共生万物。始萌于北,元气起于子,转而东北,布根于角,转在东方,生出达,转在东南,而悉生枝叶,转在南方,而茂盛,转在西南,而向盛,转在西方,而成熟,转在西北,而终。 物终,当更反始,故为亥,二人共抱一为三皇初,是故亥者,核也,乃始凝核也,故水始凝于十月也。壬者,任也,已任必滋日益巨,故子者,滋也,三而得yīn阳中和气,都具成而更反初起,故反本,名为甲子。 夫天道生物,当周流俱具,睹天地四时五行之气,乃而成也,一气不足,即辄有不足也,故本之于天地,周流八方也,凡数适十也。zhēn rén宁解知之不乎?” “唯唯,善哉善哉!诚受厚恩。”“子勿谢也。”“何乎?”“夫师弟子功大重。比若父母生子,不可谢而解也。” “何谓也?”“父母未生子之时,愚者或但投其施于野,便著土而生草木,亦不自知当为人也。洞洞之施,亦安能言哉?遂成草木。及乃得yīn阳相合,生得chéng rén,何于成草木乎哉? 夫人既得生,自易不事善师,反事恶下愚之师,乃教人以恶,学入邪中,或使人死灭,身尚有余罪过,并尽其家也。人或生而不知学问,遂成愚人。夫无知之人,但独愁苦而死,尚有过于地下,魂魄见事不得游乐,身死尚不得成善鬼。 今善师学人也,乃使下愚贱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贤;贤而不止,乃得次圣;圣而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与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德。 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德乃复覆盖天地八方,精神乃从天地饮食,天下莫不共祭食之,尚常恐懈,不能致之也。是至善师生善弟子之功也,宁可谢不乎?” “可骇哉!愚生触忌讳,过言耳。”“何谦不置?zhēn rén也。行,觉子使知可谢不耳。”“唯唯。” 右分解本末终始数父子师弟子功要文 ◎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 “zhēn rén前,凡人之行,君王之治,何者最善哉?”“广哀不伤,如天之行最善。”“子言可谓得道意矣,然治莫大于象天也,虽然,当有次第也。”“何谓也?愚生勤能一言,不复再言也,唯天师陈之耳。” “然,凡人之行,君王之治也,人最善者,莫若常yù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其次莫若善于乐成,常悒悒yù成之,比若自忧身,乃可也。其次莫若善于仁施与,见人贫乏,为其愁心,比若自忧饥寒,乃可也。其次莫若善为设法,不yù乐害,但惧而置之,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莫善于治而不陷于罪,乃可也。其次人既陷罪也,心不yù深害之,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触死,事不可奈何,能不使及其家与比伍,乃可也。其次罪过及家、比伍也,愿指有罪者,慎毋尽灭煞人种类,乃可也。 夫人者,乃天地之神统也。灭者,名为断绝天地神统,有可伤败于天地之体,其为害甚深,后亦天灭煞人世类也。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是以圣人治,常思太平,令刑格而不用也。所以然者,乃为后生计也。今zhēn rén见此微言耶?”“唯唯。” 问:“帝王诸侯之为治,何者最善哉?”曰:“广哀不伤,如天之行最善。”“夫治,莫若大象天也,虽然,当有次第。”“何谓也?”“夫人最善莫如乐生,急急若渴,乃后可也。其次乐成他人善,如己之善。其次莫若人施,见人贫乏,谓其愁心,比若忧饥寒,乃可也。其次莫若设法,但惧而置之可也。其次人有大罪,莫若于治,不陷于罪过,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触犯,事不可奈何,能不使及其家与比伍,乃可也。其次罪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比伍,愿指有罪者,慎无绝嗣也。人者,天地神明之统,伤败天地之体,其为祸深矣。无为子孙承负之厄,常思太平,以消刑格也。” “zhēn rén前。”“唯唯。”“zhēn rénzhēn rén,不及说乎?但引谦耶?一言之!”“然吾统乃系于地,命属昆仑。今天师命乃在天,北极紫宫,今地当虚空,谨受天之施,为弟子当顺承,象地虚心,敬受天师之教,然后至道要言,可得□□□□□□□。无有师弟子之义,但名为jiāo)□□□□□□其才,是名为乱学不纯也。□□□□□□□□敕教,使道不明,一是一非,其说不可传于为帝王法,故不敢有言不也。” “何谦!吾愿与zhēn rén共集议之为善,亦无伤于说也。□□□□也。何乎?”“生有先后,知有多少,行有尊卑,居有高下。今吾可说,不若天师所云也。小人之言,不若耆老之睹道,端首之明也。天师既过觉愚不及之生,使得开通,知善恶难之,何一卒致也,愿毋中弃,但为皇天后土。”“然,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但些子悒悒常不言,故问之耳。”“不敢悒悒也,今见天师说,积喜且骇。”“何也?”“喜者,喜得逢见师也;骇者,恐顽顿学不遍而师去也。今yù问汲汲,常若大渴yù得饮。”“何乎?”“愿得天师道传弟子,付归有德之君能用者。今yīn阳各得其所,天下诸承负之大病,莫不悉愈者也。”“善哉!子之言也。详案吾文,道将毕矣。次其上下,明于日月,自转相使。今日思行之,凡病且自都除愈,莫不解甚,皆称叹喜。”“唯唯。” 右治所先后复天心诀师弟子让说 太平经(10) ◎件古文名书诀第五十五 “日益愚暗蒙不生谨再拜,请问一事。”“平言。”zhēn rén乃曰:“自新力学不懈,为天问事。”“吾职当主授zhēn rén义,无敢有所惜也,疾言之。”“唯唯。今小之道书,以为天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大德之辞,以为德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贤明之辞,以为贤经也。今念天师言,不能深知其拘校之意,愿天师示其门户,所当先后,令使德君得之,以为严教也;敕众贤,令使各得生校善意于其中也。” “然,精哉zhēn rén问事,常当若此矣,善哉善哉!诺,吾将具言之zhēn rén自随而记之,慎毋失吾辞也。吾乃为天地谈,为上德君制作,可以除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厄会,义不敢妄语,必得怨于皇天后土,又且负于上贤明道德之君,其为罪责深大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然,所言拘校上古、中古、下古道书者,假令众贤共读视古今诸道文也,如卷得一善字,如得一善诀事,便记书出之,一卷得一善,十卷得十善,百卷得百善,千卷得千善,万卷得万善,亿卷得亿善,善字善诀事,卷得十善也,此十亿善字;如卷得百善也,此百亿善字矣。书而记之,聚于一间处,众贤共视古今文章,竟都录出之,以类聚之,各从其家,去中复重,因次其要文字而编之,即已究竟,深知古今天地人万物之精意矣。因以为文,成天经矣。子知之乎?”“善哉善哉!” “子已知之矣。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经中善字诀事,卷得一善也,十卷得十,百卷得百,千卷得千,万卷得万,亿卷得亿;如卷得十善字也,已得十亿矣;卷得百善字也,已百亿矣。贤明共记书,聚一间善处,已都合校之,以类相从,使贤明共安而次之,去其复重,即成圣经矣。zhēn rén知之乎?”“唯唯。” “子已知之矣。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贤明辞,其中大善者卷记一,十卷得十,百卷得百,千卷得千,万卷得万,亿卷得亿;卷得十,十亿矣;卷得百,百亿矣。已毕竟,复以类次之,使相从,贤明共安之,去其复重,编而置之,即成贤经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子已知之矣。如都拘校道文经书及众贤书文、及众人口中善辞诀事,尽记善者,都合聚之,致一间处,都毕竟,乃与众贤明大德共诀之,以类更相微明,去其复重,次其辞文而记置之,是名为得天地书文及人情辞,究竟毕定,其善诀事无有遗失,若丝发之间。此道道者,名为洞极天地yīn阳之经,万万世不可复易也。”“善哉善哉!” “行诸!zhēn rén可谓已觉矣。”“愚生不及,今愿复问一疑。”“行言。”“今天地开辟以来久远,河洛出文出图,或有神文书出,或有神鸟狩持来,吐文积众多,本非一也。圣贤所作。亦复积多,毕竟各自有事。天师何疑、何睹、何见?而一时示教下古众贤明,共拘校古今之文、人辞哉!” “然,有所睹见,不敢空妄愁下古贤德也。今吾乃见遣于天,下为大道德之君解其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dú之谪。古今天文圣书贤人辞,已备足,但愁其集居,各长于一事耳。今案用一家法也,不能悉除天地之灾变,故使流灾不绝,更相承负后生者,曰得灾病增剧,故天怜德君复承负之。天和为后生者,不能独生比积灾诸咎也,实过在先生贤圣,各长于一,而俱有不达,俱有所失。天知其不具足,故时出河洛文图及他神书,亦复不同辞也。夫大贤圣异世而出,各作一事,亦复不同辞,是故各有不及,各有短长也。是也明其俱不能尽悉知究洞极之意,故使天地之间,常有余灾,前后讫不绝,但有剧与不耳。 是故天上算计之,今为文书,上下极毕备足,乃复生圣人,无可复作,无可复益,无可复容言,无可复益于天地大德之君。若天复生圣人,其言会复长于一业,犹且复有余流灾dú常不尽,与先圣贤无异也。 是故天使吾深告敕zhēn rén,付文道德之君,以示诸贤明,都并拘校,合天下之文、人口诀辞,以上下相足,去其复重,置其要言、要文诀事,记之以为经书。如是乃后,天地真文正字善辞,悉得出也,邪伪毕去,天地大病悉除,流灾都灭亡,人民万物乃各得居其所矣,无复殃苦也,故天教吾拘校之也。 吾之为书,不效言也,乃效征验也。案吾文而为之,天地灾变怪疾病、jiān猾讠臣、不详邪伪。悉且都除去,比与yīn日而除云无异也。以此效吾言与吾文,□□万不失一也;如不力用吾文也,吾虽敬受天辞下语,见文不用,天安能空除灾哉?自若文书内乱,人亦内乱,灾犹无从得去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愿请问一疑事。”“平言之。”“今天地开辟以来,神圣贤人皆为天所生,前后主为天地语,悉为王者制法,可以除灾害而安天下者。今帝王案用之,不失天心yīn阳规矩,其所作文书,各有名号,今当名天师所作道德书,字为等哉?”“善哉!zhēn rén之问事也。然,名为大洞极天之政事。” “何故正名为大洞极天之政事乎?”“然,大者,大也,行此者,其治最优,大无上。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天地yīn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皆为慎善,凡物莫不各得其所者。其为道,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天文、地文、人文、神文,皆撰简,得其善者,以为洞极之经。帝王案用之,使众贤共乃力行之,四海四境之内,灾害都扫地除去,其治洞清明,状与天地神灵相似,故名为大洞极天之政事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行,子已觉知之矣。” 右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书人辞诀 ◎九天消先王灾法第五十六 “凡天理九人而yīn阳得,何乎哉?”“夫人者,乃理万物之长也。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zhēn rén,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yīn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 “何乎?”“凡事各以类相理。无形委气之神人,与元气相似,故理元气。大神人有形,而大神与天相似,故理天。zhēn rén专又信,与地相似,故理地。仙人变化,与四时相似,故理四时也。大道人长于占知吉凶,与五行相似,故理五行。圣人主和气,与yīn阳相似,故理yīn阳。贤人治文便言,与文相似,故理文书。凡民乱愦无知,与万物相似,故理万物。奴婢致财,与财货相似,富则有,贫则无,可通往来,故理财货也。夫皇天署职,不夺其心,各从其类,不误也。反之,为大害也。故署置天之凡民,皆当顺此。古者圣人,深承知此,故不失天意,得天心也。zhēn rén今宁晓此不?”“善哉善哉!”“吾是所言,以戒zhēn rén,不失之也。”“唯唯。”“行努力!” “愚生今心结不解言,是九人各异事,何益于王治乎不也?”“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如此九事不合乖忤,不能致太平也。此九事,乃更迭相生成也,但人不得深知之耳,先圣贤未及陈之也,故久闭绝乎!然今一事不得,治不可平。” “何也?”“太上皇气太至,此九人皆来助王者治也。一气不和,辄有不是者,故不能悉和yīn阳而平其治也。其来云何哉?无形神人来告王者,其心日明。大神人时见,教其治意;zhēn rén、仙人、大道人悉来为师,助其教化;圣人贤者出,其隐士来为臣;凡民奴婢皆顺善,不为邪恶,是乃天地大喜之征也。其一气不和,即辄有不至者,云何乎?元气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天气不和,大神人不来至;地气不和,zhēn rén不来至;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yīn阳不和,圣人不来至;文字言不真,大贤人不来至;万物不和得,凡民乱,财货少,奴婢逃亡,凡事失其职,此正其害也。今zhēn rén既yù救天乱气,宜努力平之,勿倦懈,慎之。”“唯唯。” “气得,则此九人俱守道,承负万世先王之灾悉消去矣。此人俱失其所,承负之害日增。此九人,上极无形,下极奴婢,各调一气,而九气yīn阳调。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故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不睹邪恶,日练其形,毋夺其yù,能出无间去,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是为神士,天之吏也。毋禁毋止,诚能就之,名为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之,还为人利也。” “何谓乎哉?”“然此得道去者,虽不为人目下之用,皆共调和yīn阳气也。古者帝王,祭天上神下食,此之谓也。” 得此九人,能消万世帝王承负之灾。此九人,上极无形,下极奴婢,各调一气。故上士修道,先当食气,是yù与元气和合,当茅室斋戒,不睹邪恶,日炼其形,无夺其yù,能出入无间,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是为神士,为天之吏也。无禁无止,诚能就之,名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还为人利也。夫得道去世,虽不时目下之用,而能和调yīn阳气,以利万物。古者帝王祭天上诸神,为此神吏也。 “曾但天精神自下食耶?”“善哉,子言是也。然此人上为天吏,天精神为其君长,君与吏相为使,吏者职在主行。凡事,吏道人善有功,故君与其下,既下则说喜,故除人承负。吏不说,则道人有过于天,君吏俱不肯下临人食,故过责日增倍。身尚自得重过,何能除先王之流灾哉?zhēn rén亦晓知此不耶?”“可骇哉!吾大怖惶,恍若失气。今且过问天师,不意乃见是说也。”“行,子努力。所说竟,当去矣。”“唯唯。” 右简阅九人竟其志无冤者平王治天因喜解其先王承负。 太平经(11) 更新时间2010-8-3 9:05:20 字数:4379 ◎验道真伪诀第五十七 行事亦且毕不久。“zhēn rén前,详受教敕。”“唯唯。”“自行此道之后,承负久故弥远,积厄结气,并灾委dú诚多,不可须臾而尽也。知力行是之后,承负之厄日少,月消岁除愈,何以知之乎?” “善哉!子之难也,可谓得道意矣。然,明听。行此之后,天下文书且悉尽正,人亦且尽正,皆入真道,无复邪伪文,绝去人,人自谨。其后生者尤甚,更相仿学,皆知道,内有睹,其身各自重爱。其后生者孝且寿,悉工自养老,颜色不与无道时等。后生者日知其至意,以为家也,学复过其先,日益就相厚相亲,爱重有道人,兵革jiān猾悉无复为者也,故承负之厄会日消去,此自然之术也。 □□万不失一,是吾之文大效也,不可但苟空设善言也,亲以征验起,乃与天地响相应,何可妄语乎?故文书前后出,非一人积难知情,是故吾道以诚也。子连时□□问,必乐yù知其大效。其效相反,犹寒与暑,暑多则寒少,寒多则暑少。 夫天地开辟以来,先师学人者,皆多绝匿其真道,反以浮华学之,小小益耶且薄,后生者日增益复剧,其故使成伪学相传,虽天道积远。先为文者,所以相欺殆之大阶也。壹欺不知,后遂利用之也,令上无复所取信,下无所付归命,因两相意疑,便为乱治。后生者后连相承负,先人之厄会聚并,故曰剧也。天今冤是,故吾语子□□也。zhēn rén努力,自爱勉之。子乃为天除病,为帝王除厄,天上知子有重功。”“不敢不敢。” 右效行征验道知真伪诀 ◎四行本末诀第五十八 “zhēn rén前。”“唯唯。”“人行有几何乎?”“有百行万端。”“不然也,zhēn rén语几与俗人语相类似哉!人有四行,其一者或。”“何谓也?”“然,人行不善则恶,不善亦不恶为浮平行,壹善壹恶,为不纯无常之行,两不可据,吉凶无处也。”“善哉,行吉凶有几何乎?有千条亿端。”“zhēn rén之言,几与俗人同。吉凶之行有四,一者,惑何谓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然,凡事为行,不大吉当大凶,不吉亦不凶为浮平命,一吉一凶为杂不纯无常之,吉凶不占。”“善哉!” “行天地之xìng,岁月日善恶有几何乎?”“不可胜纪。”“子已熟醉,其言眩雾矣。天地岁月日有四行,一者不纯,主为变怪。”“何谓也?”“然,zhēn rén明听。今天地岁不大乐当大恶,不乐亦不恶为浮平岁,壹善壹恶为天变惑岁。令今日不大善当大恶,不善亦不恶为浮平日月,壹善壹恶为惑行,主行为怪异灾。吾是但举纲见始,天下之事皆然矣。” “何谓也?”“然,天下之万物人民,不入于善,必陷于恶,不善亦不恶,为平平之行,壹善壹恶,为诈伪行,无可立也,平平之行,无可劝,大善与大恶,有成名。” “何故正有此四行乎?”“善哉,子之难问,可谓得道意矣。然,大善者,太阳纯行也;大恶者,得太yīn煞行也;善恶并合者,中和之行也;无常之行者,天地中和、君臣人民万物失其道路也。故行yù正,从阳者多得善,从yīn者多得恶,从和者这浮平也,其吉凶无常者,行无复法度。是故古圣贤,深观天地岁月日人民万物,视所兴衰浮平进退,以自知行得与不得,与用洞明之镜自照,形容可异。” “善哉善哉!今当奈何乎?”“然,行守本,法天者,是其始也;法地者,其多贼也;法和者,其次也;无常者,其行未也。” “今人何故乃得至无常之行乎哉?”“然,先人小小佚失之,其次即小耶,其次大耶,其次大失道路根本,更迷乱,无可倚著其意,因反为无常之行,便易其辞,为无常之年也。是明道弊未极也,当反本。夫古者圣人睹此,知为末流,极即还反,故不失政也,而保其天命。故大贤圣见事明,是以常独吉也,zhēn rén乐重知其信效耶?”“唯天师开示之耳。” “行岁本兴而末恶者,yīn阳之极也;人后生者恶且薄,世之极也;万物本兴末无收者,物之极也;后生语多空欺无核实者,言之极也;文书多委积而无真者,文之极也,是皆失本就末,失实就华。故使天地生万物,皆多本无末,实其咎在失本流就末,失真就伪,失厚就薄,因以为常。故习俗不知,复相恶,独与天法相违积久,后生者日轻事,更作欺伪,积习成神,不能复相禁,反言晓事,故致更相承负,成天咎地殃,四面横行,不可禁防。君王虽仁贤,安能中绝此万万世之流过? 始失小小,各失若粟。天道失之若毫厘,其失千里。粟粟相从从聚,乃到满太仓数万亿斛。夫雨一一相随而下,流不止,为百川,积成四海水多。不可本去,故当绳之以真道,反其末极还就本,反其华还就实,反其伪还就真。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 夫失正道者,非小病也,乃到命尽后,复相承负其过,后生复迷复失,正道日暗,冥复失道,天气乖忤,治安得平哉?人人被其dú害,人安得寿?万物伤,多夭死。故比比敕zhēn rén传吾书,使人人自思失道意,身为病;各自忧劳,则天地帝王、人民万物悉安矣。zhēn rén乐合天心,宜勿懈忽也。” “唯唯。愿复问一疑:天师今是吉凶,曾但其时运然耶?”“善哉,zhēn rén之难,得道意矣。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yīn;极于下者当反上,故yīn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今天地开辟以来,小小连失道意,更相承负,便成邪伪极矣。” “何以知之乎?”“以万物人民,皆多前善后恶,少成事,言前□□哉!前有实,后空虚。古者圣人,常观视万民之动静以知之,故常不失也。” “善哉善哉!愿复乞问一事。”“行言。”“今若天师言,物有下极上极。今若九人,上极为委气神人,下极奴婢。下学得上行,上极亦得复下行不耶?” “善哉,子之问也。今zhēn rén自若愚罔。未洞于太极之道也。今是委气神人,乃与元气合形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委气神人宁入人腹中不邪?”“唯唯。” 凡圣皆有极,为无形神人,下极为奴婢。神人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即有神,气绝即神亡。 “又五行乃得兴生于元气,神乃与元气并同身并行。今五行乃入为人藏,是宁九人,上极复下,反人身不?”“善哉善哉!初学虽久,一睹此说耳。”“然,子学当精之,不精无益也。”“唯唯。见天师言,夫天道固如循环耶?”“然,子可谓已知之矣。行去,有疑勿难问。”“唯唯。” 右简天四行实本末太极以反政 ◎大小谏正法第五十九 zhēn rén稽首言:“愚生暗昧,实不晓道,今既为天视安危吉凶,乃敢具问道之诀。今世神,法岂亦有谏正邪?唯天师教敕,示以至道意。”“子之所问,何其妙要深远也!” “吾伏见人有相谏正,故问天亦有相谏正不?”“善哉,子之所问,已得天道实核矣。天精已出,神悦喜矣。今且为子具说其大要意今使可万万世不可忘也。”“唯唯。” “然,天者小谏变色;大谏天动裂其身,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三光小谏小事星变色,大谏三光失度无明,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地也小谏动摇,大谏山土崩地裂,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五行小谏,灾生,大谏,生东行虫杀人,南行dú杀人,西行虎狼杀人,北行水虫杀人,中央行吏民克dú相贼杀人,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四时小谏,寒暑小不调;大谏,寒暑易位,时气无复节度,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精气共小谏,乱复数起,中有生虫灾,或飞或步,多云风而不雨,空虚无实,大谏,水旱无常节,贼杀伤万物人民,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飞步鸟兽小谏灾人,大谏禽兽食人,蝗虫大兴起,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鬼神精小谏,微数贼病吏民,大谏裂死灭门,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小谏,风雨乱发,狂与恶dú俱行伤人,大谏横加绝理,瓦石飞起,地土上柱皇天,破室屋,动山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天地音声之小谏,雷电小急声,大谏人多相与污恶,使霹雳数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吏民小谏,更变色,大谏多相贼伤,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天地六方八极大谏,俱yù正河洛文,出天明证,天下瑞应书见,以谏正君王,天下莫不响应,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天道经会当用,复以次行,是故古者圣贤见事,辄惟论思其意,不敢懈忽,失毛发之间,以见微知著,故不失皇天心,故能存其身,安其居,无忧患,无危亡。凶不得来者,计事校□,实乃天心意同也。” “善哉善哉!愚生已解。今唯明天师既陈法,愿闻其因而消亡意,党开之。善哉善哉,子之心也。然,天道乃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易敕。将要人君厚,故教之。不要其厚者,不肯教之也。其象效,犹若人相与亲厚,则相教示以事;不相与至厚,不肯教示之也。教而不听,忿其不以时用其言,故废而置之,不复重教示之也,于是灾变怪便止,不复示敕人也。如是,则虽贤圣,聋暗无知也。聪明闭塞,天地神不肯复谏正者也,灾异日增不除,人日衰亡,失其职矣。 天之所佑者,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敕。天之于帝王最厚矣,故万般误变以致之。不听其教,故废而致之。天地神明不肯复谏正也,灾异日增,人民日衰耗,亡失其职。 故古者圣贤,旦夕垂拱,能深思虑,未尝敢失天心也。故能父事皇天,母事皇地,兄事日,姊事月,正天文,保五行,顺四时,观其进退,以自照正行,以深知天得失也。唯天地自守要道,以天保应图书为大命,故所行者悉得应若神。是乃独深得天意也,比若重现合矩,相对而语也,故神灵为其动摇也。如逆不肯用其谏正也,乃要天反与地错,五行四时为其乱逆,不得其理,故所为者不中,因而大凶矣,此之谓也。子宁晓未?”“唯唯。” “故天地之xìng,下亦革谏其上,上亦革谏其下,各有所长短,因以相补,然后天道凡万事,各得其所。是故皇天虽神圣,有所短,不若地之所长,故万物受命于天,反养体于地。三光所短,不若火所长,三光虽神且明,不能照幽寝之内,火反照其中。大圣所短,不若贤者所长。人之所短,不若万物之所长。故相谏及下,极小微,则不失道,得天心。故天生凡事,使其时有变革,悉皆以谏正人君,以明至德之符,不可不大慎也。夫天地万物变革,是其语也。” “唯唯,皇天师既示晓,愿效于人。”“诺,子详聆吾言,而深思念之。臣有忠善诚信而谏正其上也,君不听用,反yù害之,臣骇,因结舌为喑,六方闭不通。贤儒又畏事,因而蔽藏,忠信伏匿,真道不得见。君虽圣贤,无所得闻,因而聋盲,无可见奇异也,日以暗昧。君聋臣喑,其祸不禁;臣昧君盲,jiān邪横行;臣喑君聋,天下不通,善与恶不分别,天灾合同,六极战乱,天下并凶,可不慎乎哉?”“唯唯。” “故古者圣贤重灾变怪,因自以绳正,故万不失一者,实乃与要文大道同,举事悉尽忠,无复凶。子重诫之,谨慎吾言。”“唯唯。”“然,夫天高且明,本非一精之功德也;帝王治得天心,非一贤臣之功。今吾之言,但举其纲见始,凡事不可尽书说也,子自深计其意。”“唯唯。”“行去矣,说何极乎?勿复有可问也。”“唯唯。” 右天谏正书诀 太平经(12) ◎案书明刑德法第六十 zhēn rén纯谨敬拜:“纯今所问,必且为过责甚深。吾归思师书言,悉是也,无以易之也,但小子愚且蒙,悃悒不知明师皇天神人,于何取是法象。今怪师言积大□□,愿师既哀怜,示其天证yīn阳之诀,神之卜要效。今且不思,心中大烦乱,所言必触师之忌讳,又yù言不能自禁绝,唯天师虽非之,愿以天之明证法示教,使可万万世传,昭然无疑,比若日中之明也,终始不可易而去也。” “然,子固固不信吾言邪?子自若未善开通,知天心意也。子自若愚乎!愈于俗人无几耳。以为吾言可犯也,犯者乱矣,逆者败矣。吾且与子语,皆已案考于天文,合于yīn阳之大诀乃后言也。子来者为天问事,吾者为天传言制法,非敢苟空伪言佞语也。子生积岁月日幸不少,独不见扰扰万物之属,悉尽随德而居,而反避刑气邪?此者,纯皇天之明要证也,所以严敕人君之治,得失之效也。” “唯唯。今若且觉而未觉,愿重问其教戒。”“然。夫刑德者,天地yīn阳神治之明效也,为万物人民之法度。故十一月大德在初九,居地下。德时在室中,故内有气,万物归之也。时刑在上六,在四远野,故外无气而清也,外空万物,士众皆归王德,随之入黄泉之下。十二月德在九二,之时在丑,居土之中,而未出达。时德在明堂。万物随德而上,未敢出见,上有刑也。正月寅,德在九三。万物莫不随盛德乐窥于天地而生,时德居庭。二月德在九四在卯,巳去地,未及天,谪在界上,德在门,故万物悉乐出窥于门也。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四月巳,德在上九,到于六远八境,盛德八方,善气阳气莫不响应相生。扰扰之属,去内室,之野处,时刑在万物之根,居内室,故下空无物,而上茂盛也,莫不乐从德而为治也。是治以德之大明效也。” “今谨已闻用德,愿闻用刑。”“然,五月刑在初六,在午,地下,下内清无气,地下空。时刑在室中,内无物,皆居外。六月刑居六二,在未,居土之中,未出达也。时刑在堂,时刑气在内,德气在外,扰扰之属莫不乐露其身,归盛德者也。七月刑在六三,申之时。刑在庭,万物未敢入,固固乐居外。 八月刑在六四,酉,时上未及天界。时德在门,万物俱乐窥于门,乐入随德而还反也。九月刑在六五,在戌,上及天中。时刑在道巷,万物莫不且死困,随德入藏,故内日兴,外者空亡。十月刑在上六,亥。时刑及六远八境四野,万物扰扰之属,莫不入藏逃,随德行,到于明堂,C738行自怀居内,野外空无士众,是非好用刑罚者见从去邪哉? 但心意yù内怀以刑,治其士众,辄日为其衰少也,故五月内怀一刑,一群众叛;六月内怀二刑,二群众叛;七月内怀三刑,三群众叛;八月内怀四刑,四群众叛;九月内怀五刑,五群众叛;十月内怀六刑,六群众叛,故外悉无物,皆逃于内,是明证效也。故以刑治者,外恭谨而内叛,故士众日少也。是故十一月内怀一德,一群众入从;十二月内怀二德,二群众入从;正月内怀三德,三群众入从;二月内怀四德,四方群众入从;三月内怀五阳盛德,五群众贤者入从;四月内怀六德,万物并出见,莫不扰扰,中外归之,此天明法效也。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二月物半伤于寒,八月物亦半伤于寒;二月之时,德yù出其士众于门,刑yù内其士众于门,俱在界上,故二月八月,万物刑德适相逢,生死相半,故半伤也。子今乐知天地之常法,yīn阳之明证,此即是也。夫刑乃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反曰无人;德乃舒缓日生,无刑罚而不畏万物,反曰降服,悉归王之,助其为治,即是天之明证,昭然不疑也。” “今人不威畏不可治,奈何乎哉?”“然古者圣人君子,威人以道与德,不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以筋力刑罚也。不乐为善德,劣者反yù以刑罚威惊以助治,犹见去也。夫刑但可以遗穷解卸,不足以生万物,明扰扰之属为其长也。今使人不内附,反欺诈,其大咎在此。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万物半伤于寒。夫刑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古者圣人威人以道德,不以筋力刑罚也。 今子比连时来学,问事虽众,多畜积文,则未能纯信吾书言也,得此宁解未哉?”纯稽首敬拜:“有过甚大,负于明师神人之言,内惭流汗,但愚小德薄至贱,学日虽多,心顿不能究达明师之言,故敢不反复问之!甚大不谦,久为师忧不也。”“但为子学未精耳,可慎之。天乃为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万不失一也。子yù知其意,正此也。治不惟此法,常使天悒悒,忿忿不解,故多凶灾,子戒之!天将兴之者,取象于德;将衰败者,取法于刑,此之谓也。 吾之言,谨与天地yīn阳合其规矩,顺天地之理,为天明言纪用教令,以示子也。吾之言,正若锋矢无异也,顺之则日兴,反之则令自穷也。天法神哉神哉!是故夫古者神人、zhēn rén、大圣,所以能深制法度,为帝王作规矩者,皆见天文之要,乃独内明于yīn阳之意,乃后随天地可为以治,与神明合其心,观视其可为也,故其治万不失一也。 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王道将兴,取象于德;王道将衰,取象于刑。夫为帝王制法度,先明天意,内明yīn阳之道,即太平至矣。 今愚吏人民,以为天法可妄犯也,自恣不以法度,故多乱其君治也,大咎在此也。今子得书,何不详结心意,丁宁思之?幽室闲处,念天之行,乃可以传天之教,以示敕愚人,以助帝王为法度也。将举刑用之,当深念刑罚之所居,皆见从去寂然无士众独处,故冬刑在四野无人,万物悉叛之内藏,避之甚。夏刑在内,万物悉出归德,地下室内中空,刑寂然独居,皆随德到野处。德在外,则万物归外;德在幽空,则物归内。” “天刑其威极盛,幸能厌服人民万物,何故反不能拘制其士众,独不怪斯耶?”“明刑不可轻妄用。伤一正气,天气乱;伤一顺气,地气逆;伤一儒,众儒亡;伤一贤,众贤藏,凡事皆有所动摇,故古者圣人、圣王、帝主,乃深见是天戒书,故畏之不敢妄为也,恐不得天心,不能安其身也,上皇天德之人,乃独深见道德之明效也。不厌固不畏骇,而士众归之附之,故守道以自全,守德不敢失之也。 子德吾书诵读之,而心有疑者,常以此书一卷,自近旦夕常案视之,以为明戒证效,乃且得天心意也。违此者,已与天反矣。是犹《易》之乾坤,不可反也;犹六甲之运,不可易也;犹五行固法,不可失也;犹日月之明,不可掩盖也;犹若君居上,臣在下,故不可乱也。 此所以明天地yīn阳之治,有好行德者。或有愚人,反好刑,宜常观视此书,以解迷惑。务教人为善儒,守道与德,思退刑罚,吾书□□正天法度也。夫为道德易乎?为刑罚难乎?爱之则日多,威之反日无也。子疾去矣,为天传吾书,毋疑也,吾书言不负于天地六合之扰扰也。” “唯唯,诚归思过,惟论上下,不敢失一也。”“行,戒之慎之。子不能分别详思吾书意,但观天地yīn阳之大部也。从春分到秋分,德居外,万物莫不出归王外,蛰虫出穴,人民出室;从秋分至春分,德在内,万物莫不归王内,蛰藏之物悉入穴,人民入室,是以德治之明效也。从春分至秋分,刑在内治,万物皆从出至外,内空,寂然独居;从秋分至春分,刑居外治外,无物无气,空无士众,悉入从德,是者明刑不可以治之证也。 故德者与天并力同心,故阳出亦出,阳入亦入;刑与地并力同心,故yīn出亦出,yīn入亦入。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 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yīn,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是故古者圣人独深思虑,观天地yīn阳所为,以为师法,知其大□□万不失一,故不敢犯之也,是正天地之明证也,可不详计乎!可不慎哉!自然法也,不以故人也,是天地之常行也。今悉以告子矣,子宜反复深思其意,动作毋自易。”“唯唯,不敢负。”“行,吾已悉传付真法语于子,吾忧解矣。为天除咎,以敕至德,以兴王者,子毋敢绝,且蒙其害。”“唯唯。” 太平经(13) 右案天法以明古今前后治者所好得失诀 ◎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 “下愚贱生不胜,心所yù问,犯天师忌讳,为过甚剧。意所yù言,不能自止,小人不忍情愿,五内发烦懑悃悒。请问一大疑,唯天师既待以赤子之分,必衰原其饥渴汲汲乎!”“行道之,何谦哉!” “唯唯。今天师乃与皇天后土常合精念,其心与天地意深相得,比若重规合矩,不失毛发之间也。知天地常所忧□□,是故下愚不及生冒惭,乃敢前具问,愿得知天地神灵其常所大忌讳者何等也?” “善乎,生精益进哉!子今且可问正入天地之心意,人得知之,著贤人之心,万世不复去也。吾常乐yù言,无可与语,今得zhēn rén问之,心中诀喜,且为子具分别道之。不敢有可隐匿也,所以然者,乃恐天地神灵深恶吾,则为身大灾也。zhēn rén但安坐明听:天地所大疾苦,恶人不顺与不孝。” “何谓也?愿闻之。”“善乎,子之难也。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fǎn gòng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 “何谓也?”“然,父教有度数时节,故天因四时而教生养成,终始自有时也。夫恶人逆之,是为子不顺其父。天气失其政令,不得其心,天因大恶人,生灾异,以病害其子。比若家人,父怒治其子也,其变即生,父子不和,恨子不顺从严父之教令,则生yīn胜其阳,下欺其上,多出逆子也。臣失其职,鬼物大兴,共病人,jiān猾居道傍,诸yīn伏不顺之属,咎在逆天地也。zhēn rén是又可不顺乎?此乃自然之术,比若影之应形,与之随马不脱也,诫之!”“唯唯。” “天师乃与皇天后土常合精念,其心与天地意深相得,比若重规合矩,不失毛发之间也。知天地常所忧预,得知天地之大忌讳者,何等也?”“天地神灵深大疾苦,恶人不顺不孝。”“何谓也?”“夫天地中和三气,内共相与为一家,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为治,称子。子者受命于父,恩养于母,为子乃敬事父而爱其母。”“何谓也?”“然,父教有度数时节,故因四时而教生成,恶人逆父之意,天气失其政令,比若家人,父怒其子,父子不和,yīn胜阳,下欺上,臣失其职,鬼物大兴。” “今谨已敬受师说天之教敕,愿闻犯地之禁。”“诺,zhēn rén明听。”“唯唯。”“天者,乃父也;地者,乃母也;父与母俱人也,何异乎天亦天也,地亦天也。父与母,但以yīn阳男女别耳,其好恶者同等也。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人则大愚蔽且暗,不知重尊其父母,常使天地生凡人有悔,悒悒不解也。” “何谓也?”“善哉,子之言也,深得天地意,大灾害将断,人必吉善矣。”“何谓也?唯天师分别之。”“然今天下之人,皆共贼害,冤其父母。”“何谓也?”“四时天气,天所案行也,而逆之,则贼害其父。”“何谓也?”“今人以地为母,得衣食焉,不共爱利之,fǎn gòng贼害之。” “何谓也?”“然,zhēn rén明听,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著黄泉,浅者数丈。母内独愁恚,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通其言。古者圣人,时运未得及其道之,遂使人民妄为,谓地不疾痛也。地内独疾痛无訾,乃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愁困其子不能制,上诉人于父,诉之积久,复久积数,故父怒不止,灾变怪万端并起,母复不说常怒,不肯力养人民万物。父母俱不喜,万物人民死,不用道理,咎在此。 后生所为日剧,不得天地意,反恶天地,言不调;又共疾其帝王,言不能平其治。内反人人自得过于天地,而不自知,反推其过以责其上,故天地不复爱人也,视其死亡忽然。人虽有疾,临死啼呼,罪名明白,天地父母不复救之也,乃其罪大深过,委顿咎责,反在此也。其后生动之尤剧,乃过前,更相仿效,以为常法,不复拘制,不知复相禁止,故灾日多,诚共冤天地。天地,人之父母也,子fǎn gòng害其父母而贼伤病之,非小罪也,故天地最以不孝不顺为怨,不复赦之也。人虽命短死无数者,无可冤也。zhēn rén岂晓知之邪?”“唯唯。” 天地之位,如人男女之别,其好恶皆同。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凡共贼害其父母。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独母愁患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道其言。古者圣人,时运未得通其天地之意,凡人为地无知独不疾痛,而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故父灾变复起,母复怒,不养万物。父母俱怒,其子安得无灾乎?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可不忄亥哉! “今天使子来具问,是知吾能言,zhēn rén不可自易,不可不慎也。”“唯唯。”“今人共害其父母,逆其政令,于zhēn rén意,宁可久养不邪?故天不大矜之也。”“今天师哀愚生为其具说,以何知天地常忿忿悒悒,而怨恶人数起土乎?”“善哉,天使子屈折问之,足知为天地使子问此也。诺,吾甚畏天,不敢有可隐,恐身得灾,今且使子昭然知之,终古著之胸心,不可复忘也。 今有一家有兴功起土,数家被其疾,或得死亡,或致盗贼县官,或致兵革斗讼,或致蛇蜂虎狼恶禽害人。大起土有大凶恶,小起土有小凶恶,是即地忿忿,使神灵生此灾也,故天地多病人,此明证也。子知之邪?” “唯唯。今或有起土反吉无害者,何也?”“善哉,子之问也,皆有害,但得良善土者,不即病害人耳,反多四方得其凶,久久会且害人耳。得恶地者,不忍人可为,即害之也,复并害远方。”“何也?”“是比若良善肠之人也,虽见冤,能强忍须臾,心不忘也,后会害之;恶人不能忍,须臾jiāo行。” “善哉善哉!今地身体积巨,人比于地,积小小,所为复小不足道,何乃能疾地乎哉?”“善哉,子之难也。天使子分别不明此。”“以何知之?”“以其言大。子今yù云何,心中悃悒,yù言乃快,天地神精居子腹中,敬子趣言,子固不自知也。凡人所yù为,皆天使之。诺,不敢有可匿也,子明德。”“唯唯。” 或起土不便为灾者,得良善地也;即灾者,得凶恶地也。主能害人,并害远方。何谓也?比若良善之人,虽见冤害,强忍须臾,心终不忘也;恶人不能忍须臾,便见灾害也。地体巨大,人比于地积小,所穿凿安能为害也? “今子言:人小小,所动为不能疾地。今大人躯长一丈,大十围,其齿有龋虫,小小不足道,合人齿。大疾当作之时,其人啼呼jiāo,且齿久久为堕落悉尽。夫人比于天地大小,如此虫害人也。齿尚善金石,骨之坚者也;夫虫,但ròu耳,何故反能疾是子?人之疾地,如此矣。子知之邪?行,zhēn rén复更明开耳。”“唯唯。” 然比夫人躯长一丈,大十围,其齿龋间虫,小小不足道,食人齿。大疾当作之时,其人啼呼,久久齿为之坠落悉尽。人比于天地大小,如此虫与人矣。齿若金石之坚者,小虫但ròu耳,而害物若此。 “夫人或有长出丈,身大出十围。疽虫长不过一寸,其身小小,积小不足道也,居此人皮中,旦夕凿之,其人病之,乃到死亡。夫人与地大小,比若此矣。此虫积小,何故反贼杀此人乎?zhēn rén其为愚暗,何故大剧也,将与俗人相似哉?”“实不及。”“子尚不及,何言凡人乎?”“有过有愚,唯天师,愿闻不及业,幸为愚生竟说其意。”“诺,不匿也。吾知天地病之剧,故口口语子也。行复为子说一事,使子察察重明知之。”“唯唯。” “今大丈夫力士,无不能拘制疥虫。小小不足见也,有一斗所共食此人,病之疾痛不得卧,剧者著床。今疥虫蚤虱小小,积众多,共食人,蛊虫者杀人,疥虫蚤同使人烦懑,不得安坐,皆生疮疡。夫人大小比于地,如此矣。宁晓解不?”“唯唯。” 今有大丈夫巨力之士,无不能制蚧虫者。一升蚧虫共蚀此人,乃病痛不得卧,剧者著床。今蛄虫蚤虱小小,积众多,共食人,蛊虫者能杀人,蚤虱同使人烦满,不得安坐,皆生疮耳。人之害天地,亦若是耳。 “行,今子或见吾所说,如不足以为法也,今为子言之。人虽小,其冤愁地形状,使人昭然自知,深有过责,立可见也,今一大里有百户,有百井;一乡有千户,有千井;一县有万户,有万井;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郡有十万户,有十万井;一州有亿户,有亿井。大井一丈,中井数尺,小井三尺,今穿地下著黄泉,天下有几何哉?或一家有数井也。今但以小井计之,十井长三丈,百井长三十丈,千井三百丈,万井三千丈,十万井三万丈,天下有如此者凡几井乎?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也。今穿子身,得其血脉,宁疾不邪?今是一亿井者,广从凡几何里?子自详计之,天下有几何亿井乎哉?故人为冤天地已明矣。 子贼病其母,为疾甚剧,地气漏泄,其病人大深,而人不爱不怜之,反自言常冤天地,何不纯调也?此不反邪?是尚但记道诸井耳。今天下大屋丘陵冢,及穿凿山阜采取金石,陶瓦竖柱,妄掘凿沟渎,或闭塞壅阏,当通而不得通有几何乎?今是水泉,或当流,或当通,又言闭塞穿凿之几何也? 今水泉当通,利之乃宣,因天地之利渎,以高就下。今或有不然,妄凿地形,皆为疮疡;或有塞绝,当通不通。王治不和,地大病之,无肯言其为疾病痛者。地之精神,上天告诉不通,日无止也,天地因而俱不说喜,是以太和纯气难致也。zhēn rén宁解不邪?” “唯唯。今人生天地之间,会当得室庐以自盖,得井饮之,云何乎?”“善哉,子之言也。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ròu也。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非一人甚剧。” “今当云何乎?”“地者,万物之母也,乐爱养之,不知其重也。比若人有胞中之子,守道不妄穿凿其母,母无病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矣。人不妄深凿地,但居其上,足以自彰隐而已,而地不病之也,大爱人,使人吉利。” “今愿闻自彰隐多少而可。”“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yīn;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 “古者穴居云何乎?”“同贼地形耳。多就依山谷,作其岩穴因地中,又少木梁柱于地中,地中少柱,又多倚流水,其病地少微,故其人少病也。后世不知其过,多深贼地,故多不寿,何也?此剧病也。” 穿地见泉,地之血也;见石,地之骨也;土,地之ròu也。取血,破骨,穿ròu,复投瓦石坚木于地中,为疮。地者,万物之母也,而患省若此,岂得安乎?凡人居母身上,亦有障隐多少。穿地一尺,为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之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及地身,yīn;过此以往,皆伤地形也。 今天不恶人有庐室也,乃恶人穿凿地太深,皆为创伤,或得地骨,或得地血者。泉是地之血也,石为地之骨也,地是人之母,妄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寿也。凡凿地动土,入地不过三尺为法: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也;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也;三尺者及地身,气属yīn;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也。古者依山谷岩穴,不兴梁柱,所以其人少病也。后世贼土过多,故多病也。 “今时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固多病不寿者,何也?”“此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比若一家有过,及其兄弟也。” “今人或有不动土,有所立,但便时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是者行不利,犯神。”“何神也?”“神非一,不可豫名也。zhēn rén晓邪?”“唯唯。” “今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何故多病不寿,何也?”答曰:“如此者,是明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比如一家有过,及其兄弟也。是知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宁不病乎?”又云,有问者曰:“今人或有不动土,有所立,便旦时有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答曰:“如是者,行动不利,犯神凶也。”问曰:“犯何神也?”答曰:“神者非一,不可务名也。” “是故人居地上,不力相教为善,故动作,过反相及也,是者冤。”“今人或大远流水,会当得井水饮之乃活,当云何乎?”“善哉,子之言也。然有故井者,宜使因故相与共饮之,慎无数易之;既易,宜填其故,塞地气,无使发泄。饮地形,令地衰,不能养物也。填塞故,去中壮。” “何谓也?”“谓井中瓦石材木也,此本无今有,比若人身中有奇壮,以为病也。”“可忄亥哉!可忄亥哉!卿不及天师详问之,不但知是。” “zhēn rén来前”“唯唯。”“子问事,恒常何一究详也?”“所以详者,比与天师会见,言人命在天地,天地常悦喜,乃理致太平,寿为后,是以吾居天地之间,常骇忿天地,故勉勉也。天地不和,不得竟吾年。”“善哉,子之言也。吾所以常恐骇者,见天地dú气积众多,贼杀不绝,帝王愁苦,其治不平,常助其忧之,子何豫助王者忧是乎?”“吾闻积功于人,来报于天,是以吾常乐称天心也。”“善哉子意。” “今天师既开通愚生,示以天忌,愿复乞问一疑事:今河海下田作室庐,或无柱梁,入地法三尺,辄得水,当云何哉?”“善乎,子之问也。此同为害耳,宜复浅之。此者,地之薄皮也,近地经脉。子yù知其效,比若人,有厚皮难得血,血出亦为伤矣。薄皮者易得血,血出亦为伤,俱害也,故夫血者,天地之重信效也。夫伤人者,不复道其皮厚与薄也。见血为罪名明白。夫人象天地,不yù见伤,伤之则怒,地何独yù乐见伤哉?夫天地,乃人之真本,yīn阳之父母也,子何从当得伤其父母乎?zhēn rén宜深念是于赤心。愚人或轻易,忽然不知,是为大过也。” “今子当得饮食于母,故人穿井而饮之,有何剧过哉?”“子言已失天心明矣。今人饮其母,乃就其出泉之处,故人rǔ,人之泉坼也,所以饮子处,比若地有水泉可饮人也。今岂可无故穿凿其皮肤,而饮其血汁邪?zhēn rén难问,甚无意。” “愚生有过,触天师忌讳。”“不谦也。然难问不极,亦不得道至诀也。不恶子言也,此必皇天大疾,乃使子来,口口问是,此故子言屈折不止也。”“今唯天师原之,除其过。愚生yù言,不能自禁止。”“平行,何所谦?子既劳为天地远来问,慎无闭绝吾书文也。” “唯唯。凡人不见睹此书,不自知罪过重,反独常共过罪天地,何不和也?治何一恶不平也?”“不知人人有过于天地,前后相承负,后生者得并灾到,无复天命,死生无期度也。zhēn rén努力,无灭去此文,天地且非怒人。”“唯唯。”“zhēn rén被其谪罚,则凶矣。”“唯唯。” “书以付归有德之君,宜以示凡人,人乃天地之子,万物之长也。今为子道,当奈何乎?俱各自深思,从今以往,yù乐富寿而无有病者,思此书言,著之胸心,各为身计。zhēn rén无匿也,传以相告语。今天地之神,乃随其书而行,察视人言何也,zhēn rén知之邪?” “今以何知其随人而行?”“以吾言不信也,子诫绝匿此书,即有病;有敢绝者,即不吉,是即天地神随视人之明证也,可畏哉!”“唯唯。” “行去,自励自励!夫人命乃在天地,yù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今乃反愁天地,共贼害其父母,以何为而得安吉乎哉?前后为是积久,故灾变不绝也。吾语不误也。吾常见地神上自讼,未尝绝也,是故诚知其□□。见zhēn rén比如丁宁问之,即知为天使zhēn rén来问,是天yù一发觉此事,令使人自知。百姓适知责天,不知深自责也。” “今天何故一时使吾问是乎?”“所以使子问是者,天上皇太平气且至,治当太平,恐愚民人犯天地忌讳不止,共乱正气,使为凶害,如是则太平气不得时和,故使子问之也。yù乐民不复犯之,则天地无病而爱人,使五谷万物善以养之也;如忽之,忿不爱人,不肯养之也。故将凶岁者,无善物;将兴岁,其物善,此之谓也。zhēn rén知之邪?” “善哉善哉!古者同当太平,何不禁人民动土地哉?”“善乎,子之问事也。天地初起,未尝有今也。”“以何明之?”“今者天都举,故乃录委气之神人、zhēn rén、仙人、道人、圣人、贤人,皆当出辅德君治,故为未尝有也。初yīn阳开辟以来,录天民仕之,未尝有此也,故为最大也。”“可骇哉!可骇哉!” “是故都出第一之道,教天下人为善之法也。人善即其治安,君王乐游无忧。”“善哉善哉!乐乎乐乎!”“是故教zhēn rén急出此书,慎无藏匿,以示凡民。百姓见禁且自息,如不止,祸及后世,不复救。得罪于天地,无可祷也。zhēn rén宁知之邪?”“唯唯。”“行去,书中有所疑乎,来问之。”“唯唯。” 太平经(14) 右解天地冤结 ◎道无价却夷狄法第六十二 “天师将去,无有还期,愿复乞问一两结疑。”“行,今疾言之,吾发已有日矣,所问何等事也?”“愿乞问明师前所赐弟子道书,yù言甚不谦大不事,今不问入,犹终古不知之乎。”“行勿讳。”“今唯明师开示下愚弟子。”“诺。” “今师前后所与弟子道书,其价直多少?”“噫!子愚亦大甚哉!乃谓吾道有平耶?诺,为子具说之,使子觉悟,深知天道轻重、价直多少。然今且赐子千斤之金,使子以与国家,亦宁能得天地之欢心,以调yīn阳,使灾异尽除,人君帝王考寿,治致上平耶?今赍万双之璧玉,以归国家,宝而藏之,此天下之珍物也,亦宁能使六方太和之气尽见,瑞应悉出,夷狄却去万里,不为害耶? 今吾所与子,道毕具,乃能使帝王深得天地之欢心,天下之群臣遍说,C738行动摇之属莫不忻喜,夷狄却降,瑞应悉出,灾害毕除,国家延命,人民老寿。审能好善、案行吾书,唯思得其要意,莫不响应,比若重规合矩,无有脱者也。成事大□□,吾为天谈,不欺子也,今以此天法奉助有德帝王,使其无忧,但日游,其价直多少哉!子之愚心,解未乎哉? 诺,复为子陈一事也。天下之人好善而悦人者,莫善于好女也,得之乃与其共生子,合为一心,诚好善可爱,无复双也。今以万人赐国家,莫不悦且喜,见之者使人身不知其老也,亦宁能安天地,得万国之欢心,令使八远响应,天下太平耶哉?吾道乃能上安无极之天,下能顺理无极之地,八方莫不悦乐来降服,扰扰之属者,莫不被其德化,得其所者也。是价直多少,子自深计其意。 子yù乐报天重功,得天心者,疾以吾书报之。如以奇伪珍物累积之上柱天,天不为其说喜也,不得天之至心也。yù得天心,乃宜旦夕思吾书言,已得其意,即亦得天心矣,其价直多少乎? 故赐国家千金,不若与其一要言可以治者也。与国家万双璧玉,不若进二大贤也。夫要言大贤珍道,乃能使帝王安枕而治,大乐而致太平,除去灾变,安天下,此致大贤要言奇道,价直多少乎哉? 故古者圣贤帝王,未尝贫于财货也,乃常苦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yù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心,而常愁苦,若但yù乐富于奇伪之物,好善之,不能得天地之心而安四海也;积金玉璧奇伪物,横纵千里,上至天,不能致大贤、圣人、仙士,使来辅治也。 子详思吾书,大贤自来,共辅助帝王之治,一旦而同计,比若都市人一旦而会,万物积聚,各资所有,往可求者。得行吾书,天地更明,日月列星皆重光,光照B77C远八方。四夷见之,莫不乐来服降,贤儒悉出,不复蔽藏,其兵革皆绝去,天下垂拱,而行不复相伤,同心为善,俱乐帝王。吾书乃能致此,其价直多少,子亦知之耶? yù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古者帝王未尝患财货,乃患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yù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之心。若积金玉奇物,纵横千里,直上至天,终不至大贤、圣人、仙士来,赖助帝王之治。 故古者圣贤,独深知道,重气平也,故不以和土,但付归有德;有德知天地心意,故尊道重德。愚人实奇伪之物,故天书不下,贤圣不授,此之谓也。子其慎之矣,吾言不误也,子慎吾道矣。夫人持珍物璧玉金钱行,冥尚坐守之,不能寐也。是尚但珍物耳,何言当传天宝秘图书,乃可以安天地六极八远乎?出,子复重慎之。”“唯唯。” “吾书乃天神吏常坐其傍守之也,子复戒之。”“唯唯。”“吾书乃三光之神吏常随而照视之也。”“唯唯。”“吾书即天心也意也,子复深精念之。”“唯唯。”“子能听吾言者,复为子陈数不见之事。”“唯唯。” “出口入耳,不可众传也。帝王得之天下服,神灵助其行治,人自为善,不日令而自均也。”“唯唯。弟子六人悉愚暗,无可能言,必触忌讳。今俱唯师自为皇天陈列道德,为帝王制作万万岁宝器,必师且悉出内事无隐匿,诚得伏受严教密敕,不敢漏泄。” “诺,今且为子考思于皇天,如当悉出,不敢有可藏;如不可出,亦不敢妄行。天地之运,各自有历,今且案其时运而出之,使可常行,而家国大吉,不危亡。所以不付小人而付帝王者,帝王其历,常与天地同心,乃能行此;小人不能行,故属君子,令付其人也。” 右平道德价数贵贱解通愚人心 ◎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第六十三 “zhēn rén前,凡为人臣子民之属,何者应为上善之人也?zhēn rén虽苦,宜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精为吾善说之。”“唯唯。但恐反为过耳。”“何谦?诺,诚言。”“今为国君臣子及民之属,能常谨信,未尝敢犯王法,从生到死,讫未尝有重过,生无罪名也,此应为最上善之人也。”“噫!子说似类之哉,若是而非也。子之所说,可谓中善之人耳,不属上善之人也。行,zhēn rén复为吾说最上善孝子之行当云何乎?宜加精具言之。” “今所言,已不中天师意,不敢复言也。”“何谦?zhēn rén取所知而言之,不及者,吾且为子达之。”“唯唯。然上善孝子之为行也,常守道不敢为父母致忧,居常善养,旦夕存其亲,从已生之后、有可知以来,未尝有重过罪名也,此为上孝子也。”“噫,zhēn rén所说,类似之又非也。此所说,谓为中善之人也,不中上孝也。” “不及为过。”“非过也。今乃以zhēn rén为师弟子行作法,zhēn rén视其且言何耳。今子言财如是,俗人愚暗无知,难教是也。积愚日久,见上善孝之人,或反怪之。子不及,为子说之。”“唯唯。” “行虽苦,复为吾具说上善之弟子。”“今已有二过于天师,不敢复言也。”“行,子宜自力加意言之。为人弟子,见教而不信,反为过甚深也。但不及者,是天下从古到今所共有也,平说之。”“唯唯。然为人弟子,旦夕常顺谨,随师之教敕所言,不失铢分,不敢妄说,乱师之文。出入不敢为师致忧,从见教于师之后,不敢犯非历邪,愉愉日向为善,无有恶意,不逆师心,是为上善弟子也。”“噫,zhēn rén言,几类似之。是非上善之弟子也,财应中善之弟子耳。” “实不及。愚生见师严敕,自力强说三事,三事不中明天师意,为过责甚重,恐复有罪不除也。”“凡人行,有不及耳,子无恶意,无罪也。今天下人俱大愚冥冥,无一知是也。极于zhēn rén,说事常如此,今何望于俗夫愚人哉!其常不达,信其愚心,固是也。”“天师幸事事哀之,既示之,愿复见为达其所不及,恩惟明师师。”“行,吾将为zhēn rén具陈说之,子宜自力,随而记之。”“唯唯,诺。” “然夫上善之臣子民之属也,其为行也,常旦夕忧念其君王也。念yù安之,心正为其疾痛,常乐帝王垂拱而自治也,其民臣莫不象之而孝慈也。其为政治,但乐使王者安坐而长游,其治乃上得天心,下得地意,中央则使万民莫不欢喜,无有冤结失职者也。C738行之属,莫不向风而化为之,无有疫死者,万物莫不尽得其所。 天地和合,三气俱悦,人君为之增寿益算,百姓尚当复为帝王求奇方殊术,闭藏隐之文莫不为其出,天下响应,皆言咄咄。善哉!未尝有也。上老到于婴儿,不知复为恶,皆持其奇殊之方,奉为帝王;帝王得之,可以延年。皆惜其君且老,治乃得天心,天地或使神持负yào,而告子之,得而服之,终世不知穷时也。是所谓为上善之臣子、民臣之行所致也。zhēn rén宁晓知之不邪?”“唯唯。” C738行之属,莫不向风而化,万物各得其所。天地和悦,人君为增寿,上老至于婴儿,不知复为恶。天下且惜其君恐老,天地必使神人持负灵yào告之,帝王服之,寿无穷矣。 “子可谓已觉矣。是故太古上皇帝第一之善臣民,其行如此矣。以何能求之,致此治正也?以此道。吾道正上古之第一之文也,zhēn rén深思其意,即得天心矣。吾敬受是于天心矣,而下为德君解灾除诸害,吾畏天威,敢不悉其言?天旦怒,吾属书于zhēn rén,疾往付归之上德君,得之以治,与天相似,与天何异哉?” “善乎善乎?见天师言,承知天太平之平气真真已到矣。其所以致之者,文已出矣,乐哉复何忧?今民非子事,何故见善即喜,见恶则忧之乎?所以然者,善气至,即邪恶气藏,吾且常安,可无疾伤;夫恶气至,则善气藏,使吾畏灾不敢行,天下皆然,故吾见善则喜也。”“善哉,子之言也。” “天师幸哀,已为说上善臣子民之法,愿复闻上孝之术。”“善哉,子难问也。然,上善第一孝子者,念其父母且老去也,独居闲处念思之,常疾下也。于何得不死之术,向可与亲往居之,贱财贵道活而已。思弦歌哀曲,以乐其亲,风化其意,使入道也,乐得终古与其居,而不知老也。常为求索殊方,周流远所也,至诚乃感天,力尽乃已也。其衣食财自足,不复为后世置珍宝也,反悉愁苦父母,使其守之。家中先死者,魂神尚不乐愁苦也,食而不求吉福,但言努力自爱于地下,可毋自苦念主者也。是名为太古上皇最善孝子之行。四方闻其善,莫不遥为其悦喜,皆乐思象之也,因相仿效,为帝王生出慈孝之臣也。 夫孝子之忧父母也,善臣之忧君也,乃当如此矣。zhēn rén今旦所说,但财应平之行,各yù保全其身耳,上何益于君父师,而反言为上善之人乎?此财名为自佑利之人耳。zhēn rén尚乃以此为善,何况俗人哉!自见行谨信,不犯王法,而无罪名者,啼呼自言不负天,不负君父师也,汝行适财自保全其身耳,反深自言有功于上,而啼呼天地,此悉属下愚之人也,不能为上善之人也。 今所以为zhēn rén分别具说此者,yù使zhēn rén以文付上德之君,以深示敕众贤,使一觉悟,自知行是与非,亦当上有益于君父师不邪?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师,此即大逆不达理之人也。zhēn rén亦岂知之耶?”“唯唯。” “子可谓已觉矣。今为行善,实大难也,子慎之,子不力通吾文,以解天地之大病,使帝王游而无忧无事,天下莫不欢喜,下及草木,子未能应上善之人也,财名为保全子身之人耳,又何以置天地乎?夫人yù乐全其身者,小人尤剧,子亦知之乎?”“唯唯。”“子可谓为已觉矣,慎之!” “唯唯。今天师幸哀愚贱不达道之生,愿复闻上善之弟子行也。”“然,上善之弟子也,受师道德之后,念缘师恩,遂得chéng rén,乃得长与贤者相随,不失行伍;或得官位,以报父母;或得深入道,知自养之术也。 夫人乃得生于父母,得成道德于师,得荣尊于君,每独居一处,念君父师将老,无有可以复之者,常思行,为师得殊方异文,可以报功者。惟念之,正心痛也,不得奇异也,念之故行。更学事贤者,属托其师,为其言语,或使师上得国家之良辅,今复上长有益帝王之治,若此乃应太古上善之弟子也。 及后生者,明君贤者,名为上善之人。若zhēn rén,今且可言易教谨信,从今不达师心,此者,财应顺弟子耳,但务成其身也,又何益于上,而言为善弟子乎哉?zhēn rén说尚言,而民俗夫愚人常自言有功于师,固是也。 夫为人臣子及弟子,为人子,而不从君父师教令,皆应大逆罪,不可复名也。zhēn rén所说善子民臣、善弟子,其行财不合于罪名耳。愚哉子也,何谓为善乎?是故俗夫之人愚,独已洞达久矣。今以zhēn rén说绳之,已知其实失正路,入邪伪,迷惑久哉!是故天独深知之,故怒不悦,灾委积,更相承负是也。皆若zhēn rén言,行财保其身不犯非者,自言有功于天地旁人也,是其大愚之剧者也,子复慎之。 子言未尽合于天心也,吾所以使zhēn rén言者,不以故子也,但yù观俗人之得失,以何为大过乎!故使子言之,视其枉直非耳。子赤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本觉zhēn rén之时,不yù与zhēn rén语言也。见子,日致善也,故与子深语,道天地之意,解帝王之所愁苦,百姓之冤结,万物之失理耳。今既为子陈法言义,无所复惜也,子但努力记之。”“唯唯。”“吾向睹几何弟子,但不可与语,故不与研究竟语也,故吾之道,未尝传出也,子知之耶?”“唯唯。”“行去,子晓矣。” “然。天师既哀弟子,得真言不讳,君贤则臣多忠,师明则弟子多得不讳而言。”“善哉,子之言也得觉意。行言之。”“今天地实当有仙不死之法、不老之方,亦岂可得耶?”“善哉,zhēn rén问事也。然,可得也。天上积仙不死之yào多少,比若太仓之积粟也;仙衣多少,比若太官之积布白也;众仙人之第舍多少,比若县官之室宅也。常当大道而居,故得入天大道者,得居神灵之传舍室宅也。若人有道德居县官传舍室宅也。 天上不惜仙衣不死之方,难予人也。人无大功于天地,不能治理天地之大病,通yīn阳之气,无益于三光四时五行、天地神灵,故天不予其不死之方仙衣也。此者,乃以殊异有功之人也。子yù知其大效乎?比若帝王有太仓之谷、太官之布帛也。夫太仓之谷,几何斗斛?而无功、无道德之人,不能得其一升也;而人有过者,反入其狱中,而正尚见治,上其罪之状,此明效也。 今人实恶,不合天心,故天不具出其良yào方也,反日使鬼神精物行考、笞击无状之人。故病者不绝,死者众多也,比若县官治乱,则狱多罪人,多暴死者,此之谓。 如有大功于帝王,宫宇积多,官谷有布帛,可得常衣食也。夫人命帝王,但常思与善人为治,何惜爱哉?人君职会,当与众贤柔共平治天下也。夫君无贤臣,父无孝子,师无顺善弟子,其为愁不可胜言也。 太平经(15) 是故上古三皇垂拱,无事无忧也,其臣谨良,忧其君,正常心痛,乃敢助君平天下也,尚复为其索得天上仙方,以予其君也,故其君得寿也。或有大功,功大尚得俱仙去,共治天上之事,天复衣食之。此明效也,不虚言也。夫中古以来,多妒真道,闭绝之,更相欺以伪道,使人愚,令少贤者,故多君臣俱愁苦,反不能平天下也,又多不寿。非独今下古人过也,所由来久矣,或大咎在此,子亦岂知之耶?”“唯唯。” “故今天上积奇方仙衣,乃无亿数也,但人无大功,不可而得之耳。比若人有县官室宅、钱谷、布帛,常当大道而居,为家不逃匿也;而无功德者,不能得谷一斗、钱一枚、布帛一寸,此明效也。故太古中古以来,真道日衰少,故真寿仙方不可得也。而人过得独寿者,极是其天下之大寿人也。” “何也?”“真道德多,则正气多,故人少病而多寿也;邪伪文多,则邪恶气多,故人多病而不得寿也,此天自然之法也,故古者三皇之臣多真道也,故其君多寿;五帝之臣少真道,故其君不若三皇之寿也;三王之臣复少真道,不能若五帝也;五霸之臣最上功伪文祸,无有一真道,故多夭死,是明效也。其中时时得寿者,极天下之寿人也。子重知之耶?”“唯唯。” “是故占者圣贤,但观所得瑞应善恶,即自知安危吉凶矣;其得上善文应者,其治已最无上矣;其得中文应者,已象中人矣;其得下文应者,已象下人矣。” “何谓也?”“谓得文如得三皇之文者,即其上也;若得五帝之文者,即其中也;若得三王之文者,即其大中下也。如得五霸之文者,即其最下也。” “何以明如斯文乎?”“善哉,子之言也。教其无刑而自治者,即其上也;其出教令,其惧之、小畏之者,即其中也;教其小刑治之者,即其大中下也。多教功伪,以虚为实,失其法,浮华投书,治事暴用刑罚,多邪文,无真道可守者,即是其下霸道之效也。古有圣贤,但观可,得天教敕,即自知优劣矣。” “愿闻教者,使谁持往乎?然或为其生贤,辅助其治,此若人家将兴,必生贤子也。或河洛为其出应文图,以为券书,即是也,子知之耶?”“唯唯。” “复为zhēn rén更明之。家人且衰,生子凶恶;人君且衰,天不为生贤良辅也。人家且衰,子孙不好为真正道德,反好佞伪浮华,功邪yín法,即成凶乱家矣。且人家兴盛,必求真道德,奇文殊方,可以自救者;君子且兴,天必子其真文真道真德,善人与其俱共为治也。河洛尚复时或敕之,灾害日少,瑞应日来,善应日多,此即其效也。”“善哉善哉!” “行去,zhēn rén勉之力之,当有功于天,当助德君为聪明。”“何谓也?”“yù有大功于天者,子今又去世之人也,不得誉于治,以何得有功于天乎?”“今当奈何哉?”“但以文书付归德君。德君,天之子也,应天心,当以此治,报天重功,而以安天下,兴其身,即子亦得吉,保子寿矣。”“善哉!唯唯。” “行去,三行之说已竟矣。以是示众贤凡人,后世为善,当若此也。勿敢但财利其身者自言为善上,以置天君父师也。zhēn rén所说人行也,尚可折中以上,及其大下愚、为恶xìng恶行者积多,讫不可胜名。以书付下古之人,各深自实校,为行以何上有益于天君父师。其为行,增但各自佑利而已邪?天深知人心□□哉,故病者众多也。” “善乎!愚生得睹天心师言,已大觉矣。”“子可谓易觉之人也。今世多下愚之人,自信愚心,不复信人言也,过在此。毁败天道,使帝王愁苦者,正起此下愚之士,反多妒真道善德,言其不肖而信其不仁之心。天病苦之,故使吾为上德之君出此文,可以自致能安其身,而平其治,得天心者。太古上皇之君深与天厚者,正以此也。zhēn rén宁晓不邪?”“唯唯。” “行,子已知之,去矣,行思之。”“唯唯,愿复请问一事。”“行言。”“天师陈此法教,文何一众多也?”“善哉,子之难也,可谓得道意矣。然天下所好善恶,义等而用意各异,故道者,大同而小异,一事分为万一千五百二十字,然后天道小耳,而王道小备。若令都道天地上下、八方六合、表里所有,谓此书未能记其力也。zhēn rén宁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以此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书付道德之君,令出之,使凡人自思行得失,以解天地之疾,以安帝王,其治立平。zhēn rén晓邪?”“唯唯。”“行去,自厉勿忽也。”“唯唯。” 右分别君臣父子师弟子知其善恶行得失占 ◎服人以道不以威诀第六十四 “zhēn rén前,凡人当以严畏智诈常威胜服人邪?不宜邪?子自精言之。”“然人致当以严畏智诈胜服人。”“何也?”“夫人以此,乃能治正人。” “噫!zhēn rén内但俗夫之人知耳,未得称上zhēn rén也。其投辞皆类俗人,不入天心也。夫上zhēn rén投说,乃当与天心同也。 今以严畏智诈胜服人,乃鬼神非恶之也,非独鬼神非恶之也,乃yīn阳神非恶之也,非独yīn阳神非恶之也。是故从天地开辟以来,天下所共病苦而所共治者,皆以此胜服人者,不治其服者。故其中服而冤者,乃鬼神助之,天地助之。天地助之,故人者亦治其胜人者,而助服其服者也。 是故古者三皇上圣人胜人,乃以至道与德治人胜人者,不以严畏智诈也。夫以严畏智诈刑罚胜人者,是正乃寇盗贼也。夫寇盗贼亦专以此胜服人,君子以何自分别、自明殊异乎?而zhēn rén言当以此,曾不愚哉!是正从中古以来乱天地者也,子知之耶? 是故上古有道德之君,不用严畏智诈治民也。中古设象,而不敢用也。下古小用严畏智诈刑罚治民,而小乱也。夫下愚之将,霸道大兴,以威严与刑罚畏其士众,故吏民数反也。是故以道治者,清白而生也;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故下古之人进退难治,多智诈也。 天以道治,故其形清,三光白;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其辞,变易无常故也。天正为其初,地正为其中,人正最居下,下极故反上也。” “以何知其下极也?”“以其言进退无常,出入异辞也。此三气下极也,下极当反上就道,乃后得太平也,与天相似;就德乃中平也,与地相似;就和乃得小乱也,与人相似;就严畏智诈刑罚乃日乱,故与霸君相似,刑罚大起也。今zhēn rén反言当以严畏智诈,此乃乱天义者也。” “今天师言,不当以严畏刑罚也,天何故时遣雷电辟历取人乎?”“善哉!子之难也,得其意。然所以取之者,人主由所敬重,事yù施恶,以易冤人。人乃至尊重,反使与人六畜同食,故天治之也,而助其服人食此人,恶之也。是故天下无大无小,轻易冤人者也,悉共见治也,而怜助服者也。 故君子胜服人者,但当以道与德,不可以寇害胜人、冤人也。夫严畏智诈,但可以伏无状之人,不可以道德降服而yù为无道者。当下此也,比若雷公以取无状之人,不可常行也。 与天心逆、治yù得天地心者,乃行道与德也,故古者圣贤,乃贵用道与德、仁爱利胜人也,不贵以严畏刑罚惊骇,而胜服人也。以此邪枉、安威骇服人者,上皇太平气不得来助人治也。所以然者,其治理人,不知或有大冤结而畏之不敢言者。比若寇盗贼夺人衣服也,人明知其非而不敢言,反善名字为将军上君,此之谓也。或有力弱而不能自理,亦不敢言,皆名为闭绝不通,使yīn阳天气不和。 天之命人君也,本以治强助劣为职,而寇吏反以此严畏之威之也,乃以智诈惊骇之。使平气到,德君治,恐以是乱其正气,故以此示zhēn rén也,以付上德君,以示诸贤及凡人,使吏民自思,治当有益于上,慎毋乱之也。zhēn rén觉晓知之邪?” “唯唯。”“行,子已觉矣。去常慎言,毋妄语也,天非人。”“唯唯。”“凡人不及,不若好问也。”“唯唯。” 右分别胜服天地人鬼神所非恶所助法 ◎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 纯谨再拜:“请问一事。”“zhēn rén所疑者,何等也哉?”“朝学暮归,常居静处,思其要意,不敢有懈也。今天师书辞,常有上皇太平气且至,今是何谓为上?何谓为皇?何谓为太?何谓为平?何谓为气?”“zhēn rén今且何睹何疑,一时yù难问微言意哉?”“所以及天师遍具问书文意者,书上多道皇气且至,而不得其大要意。今不及天明师诀问之,恐后遂无从得知之,故敢不具问之也!” “善哉子之言,万世不可易也。夫天至道、大德、盛仁、时已到,皇灵乐人急行之,故天气讽子之心,使子旦夕问。天法察察,吾甚怪之。”“诺。”“zhēn rén安坐,为子具分解其字意,使可传而无极时。然,上为字者,一画也,中央复画一直,上行复抱一,一而上,得三一。上行而不止,不复下行也,故名为上者,乃其字无复上也。反上为下。下者,一画也,亦中央复画直,下行复抱一,其行遂下,不得复上,故名为下也。 夫志常yù下行者,久久最下,无复下也,比若浊者,乐下为地,故地最下,无复下也;上为字者,常上行,不得复下,比若清者,乐上行为天,天乃无上也。是故天之为法,名各各自,字各自定。凡天下事,皆如此矣。 故圣人制法,皆象天之心意也,守一而乐上卜。卜者,问也,常乐上行而卜问不止者,大吉最上之路也,故上字一画,直上而卜。下为字者,一下而卜,卜,问也,常思念问下行者,极无下,故乐下益者,不复得上也。故上常无上字者,乃言其治当日上行,合天心,复无上也。” “善哉善哉!明师幸哀为其解上字,愿复闻皇为字者。”“一日而王,日上一者,天也;天者数一,天得日,昭然大明则王,故为字,一与日、王并合,成皇字也。一为天,天亦君长也,日亦君长也,王亦君长也,三君长相得成字,名为皇。皇者,乃言其神盛煌煌,故名为皇也。皇,天下第一,无复能上者也。” 皇字者,一日而王,上一者天,数得一,得日照,然后大明则为王,一与日、王合,而成皇字也。一为天,天亦君也;日,君德也;王亦君长也,三君长共成皇,言盛德煌煌,天下第一,无复能上者也。 “善哉善载!师幸哀,开以皇字,愿闻其太平气之字。”“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jiān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地之执平也,比若人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人与之善,用力多,其物子好善;人与之鲜鲜,其物恶也。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yīn阳相得,jiāo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平气至也。” “善哉善哉!此者乃独言天地中和气,当合相通共治耶?凡事皆当三合共事耶?”“善哉善哉!子之言也,已得天法。帝王象之以治,比若神矣。然为zhēn rén具说之,自随而记之。”“唯唯。”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B837B837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共万物。四时气yīn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 地高下平相通,并力同心,共出养天地之物。蠕动之属雄雌合,乃共生和相通,并力同心,以传其类。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此皆本之元气自然、天地授命。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 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有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比若地居下执平,比若人种刈,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耕用力,分别报之厚。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共生和,三事常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职,共成一事,如不足一事,便凶。故有阳无yīn,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yīn无阳,亦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yīn有阳而无和,不能传其类,亦绝灭。故有天而无地,凡物无于止;有地而无天,凡物无于生;有天地相连而无和,物无于相容自养也。故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男女无可生子,以何而成一家,而名为父与母乎?故天法皆使三合乃成。故古者圣人深知天情,象之以相治,故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 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故君者须臣,臣须民,民须臣,臣须君,乃后成一事,不足一,使三不成也。故君而无民臣,无以名为君;有臣民而无君,亦不成臣民;臣民无君,亦乱,不能自治理,亦不能成善臣民也。此三相须而立,相得乃成,故君臣民当应天法,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比若夫fù子共为一家也,不可以相无,是天要道也。此犹若人有头足腹,乃成一身,无可去者也,去之即不足,不chéng rén也,是无地自然之数也。 故古者圣人,取法于天,故男子须得顺善女,与为治,然且有善子。男者,君也;女者,臣也;子者,民也,故天命治国之道,以贤明臣为友。善女然后能和其子也,善臣然后能和其民也,善女然后能生善子,善臣然后能生善民,民臣俱好善,然后能长安其上也。zhēn rényù乐知其效,天者,君也;地者,臣也;天雨周流,雨之善地,生物善;雨之恶地,生物恶,此之谓也。 今父母君臣,尚但共持其大纲纪耳,大要实仰衣食于子。人无子,绝无后世;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若家人父母忧无子,无子以何自名为父母,无民以何自名为君也。故天之法,常使君臣民都同命,同吉凶,同一职,一事失正,即为大凶矣。 太平经(16) 中古以来,多失治之纲纪,遂相承负,后生者遂得其流灾尤剧,实由君臣民失计,不知深思念,善相爱相通,并力同心,反更相愁苦。夫君乃一人耳,又可处深隐,四远冤结,实闭不通,治不得天心,灾变怪异,委积而不除。天地所yù言,人君不得知之,大咎在此。不三并力,聪明绝,邪气结不理,上为皇天大仇,下为地大咎,为帝王大忧,灾纷纷不解,为民大害,为凡物大疾病,为是独积久矣,非独今下古人过所致也。zhēn rén亦知之乎?” “知如此久矣,实不知其所由致,故问之。诚冤,今当奈何之乎?”“然,天太平气方到,治当得天心,乃此恶悉自除去,故天使吾具言之,yù使吾救其失,为出正文,故使zhēn rén来悉问之也。此所由生凶也,不象天地元气自然法,不三相通,并力同心,故致此也。若三相通,并力同心,今立平大乐,立无灾。” “愿闻治之,当云何乎哉?“急象天法,如比上为也。天法,凡事三并力同心,故天以三光为文,三光常相通共照,无复绝时也。天券出以来,人以书为文以治,象天三光,故天时时使河洛书出,重敕之文书、人文也,yù乐象天洞极神治之法度,使善日兴,恶日绝灭。 书者,但通文书三道行书也。君宜善开导其下,为作明令示敕,教使民各居其处而上书,悉道其所闻善恶。因却行亦可但寄便足,亦可寄商车载来,亦可善自明姓字到,为法如此,则天下善恶毕见矣。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zhēn rén传书,付有德之君,审而聆吾文言,立平立乐,灾异除,不失铢分也。吾书敬受于天法,不但空陈伪言也。天诛杀吾,子亦知是谪重邪?”“唯唯。” “yù得吾书信,得即效司之,与天地立响相应,是吾文信也。以此大明效证,可毋怀狐疑。夫治国之道,乐得天心自安者,但行此,效与天响相应,即天与人谈之明券也。吾但见zhēn rén常乐助有德之君,yù报天重功,故一二言之耳。吾知其失,在此闭不通。□□得书,君为制作明教善令,言从今以往,吏民宜各居其处,力上书,悉道善恶,以明帝王治,以通天气,勿得相止,止者坐其事三年。独上书尽信无欺文者,言且召而仕之。其仕之云何?各问其才能所长,以筋力所及署其职。何必署其筋力所能及乎?天之事人,各因其能;不因其才能,名为故冤人,则复为结气增灾。所以然者,人所不及,虽生之死,犹不能为也。 今人所乐,极乐得善物金玉也。今使明君有教,言人有能抚手尽得天下县官金银奇伪之物,不以过汝,尽以与汝,其人极乐得之也,力而不及物,系其两手弊尽之,犹不能致也。今为人父母君,将署臣子之职,不以其所长,正jiāo杀之,犹不能理其职事,但空乱其官职,愁苦其民耳。官职乱,民臣愁,则复仰呼天,自言冤,上动天,复增灾怪。故古圣贤yù得天心,重慎署置,皆得人心,故能称天心也。 其称天心云何?行之得应,其民吏日善且信忠,是其效也;则迁之以时,是助国得天心之人也。或但有乐一旦贪名得官,其行无效,不称天心无应者。夫帝王乃承天心而治,一当称天心,不称天心为过,故其治无善放应,当退使思过。如此,则天已喜,而天下莫不尽忠信,尽其能力者也。幽隐远方闻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无藏其能者也。 其上书急者,人命至重,不可须臾。人且复啼呼冤,今复结增怪变,疾解报之。其事可忍者须秋冬。”“何必须秋冬乎?”“然,秋者物毕成,冬者物毕藏,天气定也。物以仲秋八月成熟,其实核可分别,故当顺天地之法,始以八月分别视之。九月者,天气之究竟也,物到九月尽yù死,故当九月究竟读视之,观其善恶多少。十者,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天正以八月为十月,故物毕成;地正以九月为十月,故物毕老;人正以亥为十月,故物毕死。三正竟也,物当复生,故乾在西北,凡物始核于亥。天法以八月而分别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实核之,故天地人三统俱终,实核于亥,故十月而实核,下付归之。所以然者,此八月、九月、十月三月也,天地人正俱毕竟,当复反始。 不实不核,不得其意,天地且不悦喜,其灾不除,复害来年,故八月而分别视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而实核,下付归之,令使吏民悉得更思过失,不敢复为也,来年吏民更谨,凡物悉善矣。不归使思过,固固民臣居下失政令,不自知有过,其心不易,天道固固恶不易矣,故当付归之也。 zhēn rényù知其效,今年所付归,因书一通自置之亦教吏民自记一通置之。视善恶多少,名为天券;来年付归,复置一通,视善恶多少;来年复付归,置一通,视善恶多少,下疏与上所记置,当繇相应,名为天征合符。 令吏民更易心为善,得天意,所上当多善;若令大易,当大善;若令固固无变不易,所上固固;如令为恶不止,所上当益恶;吏民大欺忿天,所上当大恶增剧,故是天洞明照心之镜也,不失铢分,以明吏民治行。夫天地比若影响,随人可为,不脱也。zhēn rén幸有善意,努力卒之慎之。子虽来问此,若无事无益天,内默视子,口可言。” “以何明之?”“以言也。夫人言事,辞详善,人即报之以善,响亦应之以善;其言凶恶不祥,人亦报之以恶,响亦应之以恶也。凡事相应和者,悉天使之也。子宁解耶?”“唯唯。” “夫天乃高且远、尊严,安可事事自下,与人言语乎?故其法皆以自然应和之也。子心今开不?”“唯唯,已解。愿及天师,复假一言。”“行道之。” “中古皇无文,不三相通,以何能安之乎?”“善哉!子之言也。天运使其时人直质朴,其人皆怀道而信,又专一,但流言相通,人人各yù至诚信,思称天心,乃无一相欺者也。故君臣民三,并力同心相通,故能相治也。如使不同心为一家,即乱矣。 今者承负,而文书众多,更文相欺,尚为浮华,贤儒俱迷,共失天心。天既生文,不可复流言也,但当实核,得其实,三相通,即天气平矣。 天法者,或亿或万,时时不同,治各自异,术各不同也。今者太平气且至,当实文本元正字,乃且得天心意也。子不能分别天地立事以来,其治亿端,行其事,悉得天应者是也;不得天应者,非也,是即其大明天券征验效也。宁解耶?”“唯唯。” “行去,勿得复问。今非不能为子悉记天地事立以来、事事分别、解天下文字也,但益文难胜记,不可为才用,无益于王治,故但悉指授要道而言。夫治不理本,由天文耳,是天地大病所疾也,古时贤圣所共憎恶也。故道为有德君出,不敢作文,皆使还守实,求其根,保其元,乃天道可理,国自安。zhēn rén虽好问,忽复令益文也,去思之。”“唯唯。” 右包裹元气自然天地凡事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天明券和皇平治法 ◎急学真法第六十六 “zhēn rén前,今良和气且俱至人但当游,而无职事,当以何明其心而正其意,常使其忽然忘为邪恶,而日好为善,不知置?令帝王垂拱而无可治,上善之人满其朝,忠信孝子皆毕备,当以何致之乎?zhēn rén有天xìng好善之心,常汲汲忧天道,宜自精,具陈说之。”“然,但当急学之以真道、真德、真仁耳。” “何以当学以真道哉?”“然,道乃能导化无前,好生无辈量。夫有真道,乃上善之名字;夫无道者,乃最恶衰凋凶、犯死丧之名称也。” “zhēn rén此今但说真,善哉!吾无以加之。何以当学之以真德?”“夫人有真德,乃能包养无极之名字;夫无德者,乃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也。” “善哉!zhēn rén之言,吾复无以加之也,真真是也,何以当学之以仁道也?”“仁者,乃能恩爱,无不包及,但乐施与无穷极之名字;夫不仁之人,乃好德反,恶典与,是乃大贪鄙之名称,与禽兽同志,无可以自别异也。” “善哉!zhēn rén之言,吾复无以加此也。今zhēn rén说三事,吾无以加此也。今人当学为善邪?不当邪?”“当力学为善。”“夫为善,亦岂有名称字不邪?”“小子不及,唯师开示之。” “然,夫为善者,乃事合天心,不逆人意,名为善。善者,乃绝洞无上,与道同称,天之所爱,地之所养,帝王所当急,仕人君所当与同心并力也。夫恶者,事逆天心,常伤人意,好反天道,不顺四时,令神所憎,人所不yù见,父母之大害,君子所得愁苦也,最天下绝凋凶败之名字也。故人之行,失吉辄入凶,离凶则入吉;一吉一凶,一善一恶,为不纯谨之徒,子宁知之?”“唯唯。” “令于zhēn rén意,凡人之行,当云何哉?”“然,人今不力学道,辄为无可知道,辄名无道之人。夫无道之人,人最为恶凶人也。今不力学德,辄为无可知德,夫无德而好害伤之人,乃凶败之符也。今人不力学仁,已不仁矣,夫不仁之人,乃与禽兽同路。人与禽兽同心,愈于死少耳。今人不旦夕力学善,失善即入恶,夫恶乃死凶之处,故凡人不力学吉,辄乃入凶。夫凶,乃天下恶名称。” “善哉,子已长入真道,不复还反恶矣。今zhēn rén久怀智而作愚,何哉?”“不敢。”“行,子幸有能,极陈子所言,吾甚喜之,今能极于此。子曾但见吾言说,反中弃而止耶?”“不敢也。见师比敕使说,适意有所不及,不敢悉言之。”“善哉子之言,常大谦。”“今能极意真门,唯天师录示所不及。” “然,子向所言悉是也。是故古者大圣三皇,常自旦夕力学真道,见不好学真道者,名为无道之人。夫无道之人。其行无数,天之大重怨。夫无道之人,本天不yù覆盖,地不yù载也,神灵精鬼所不yù佑,天下所共苦也。圣人贤者君子,乃大疾无道之人,故古者上皇之时,人皆学清静,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学真道,乃后得天心地意。 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夫无德之人,天不爱,地不喜。人不yù亲近之。其行常行事不为德,乃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是故古者贤圣大儒,见无德之人,不与其通言语也。 不力旦夕学仁,即且忽事为不仁。夫不仁之人,言即逆于凡事,伤人心,不合天意,反与禽兽相似,故古者圣贤不与其同路也。 今人不事师,力学善,即且愚暗,不知为善也,反且恣其无知之心,轻为恶。夫恶人,下愚蔽暗之人,其行乃不顺天地之道,尚为君子得事,戮其父母,愁其宗亲,为行无法,鬼神承天心为使,不喜之。为害甚处三,法所当诛。古者圣贤以为大怨,故古者悉自实核其学问也,合于天心,事入道德仁善而已,行要当合天地之心,不以浮华言事。所以然者,且失天法,失之即入凶绝短命矣,或害后世。 天道不误,有格法,夫不力学大吉之道,反事者,轻忽自易,必且入凶。夫凶者,乃天地人万物所疾恶,不可久存,是大患之本,祸之门户,过而陷其中便死,不得还悔过反故也。天下莫不共知之,而下士大愚,常共笑道,不知守道,早避凶害,传传为愚,更相承负,后生愚暗,复剧于前,故真道闭而不通,令人各自轻忽,不能穷竟其天年。其大咎过,乃由此也。zhēn rén见吾书,宜深计之,慎无闭藏,以付贤柔明,使其觉悟。 是故古道乃承天之心,顺地之意,有上古大真道法,故常教其学道,学德,学寿,学善,学谨,学吉,学古,学平,学长生。所以尽陈善者,天之为法,乃常开道门;地之为法,常开德户;古之圣贤为法,常开仁路。 故古者圣贤,与天同心,与地合意,共长生养万二千物,常以道德仁意传之,万物可兴也;如以凶恶意传之,凡物日衰少。故有道德仁之处,其人日多而好善;无道德仁之处,其人日衰少,其治日贫苦,此天地之格悬法。 夫有至道、明德、仁善之心,乃上与天星历相应,神灵以明其行,故古者圣贤,常思为善无极,力尽乃以不敢有恶,念凶路也。夫下愚之人,其心常闭塞,实无知,不可复妄假之以凶衰之恶路也。不自知大失天道,相随为恶,以为常习俗,不能自退还也。是以吾上敬受天书教敕,承顺天心开辟之,大开上古太平之路,令使人乐为善者,不复知为恶之术。 天下之人,其志也常高,而其所成者反常下,不能应其本所志念也。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中士有志,疾其先人夭死,忿然往求道学寿,勤而竟其天年耳,是其第一坚志士也;其次疾病多而不得常平平,忿然往学可以止之者,勤能得复其故;已小困于病,病乃学,想能禁止之,已大病矣;其次大病剧,乃求索道术可以自救者,已死矣。是故吾书教学人,乃以天长寿之法,旦夕自力为之,才得且平平耳。如以平平之法学,凡人已入凶矣。 愚者不知,天下凡人其本志所为,常念善高已者,不能应其所志。故为其高举之,上极于仙,即才得保其天年耳。夫大贤者志十得十,必与吾道书相应;中贤者志十,或中止更懈,才得五;小人朝志之,暮忘其所言。故大高举者,乐使其上中下各得其心所志念。 今下古人大愚,去真道远,力学以天正文法,才不陷于伪欺耳;学以平平之文,已大欺矣;学以习文好言,大伪jiān猾已起矣。天以帝王为子,恶下欺上,夫人行下多邪伪,即上道德仁君无所信,下民人无所附归其命。夫力旦夕教学以真道耳。力学以善道,才得平平之道也;力学以平平之道,已入浮华矣;入浮华,凡人大迷惑穷困矣,便成大凶大恶之路,帝王为愁苦,人不可治。zhēn rényù知是信,比若人家慈父母,日教其子为善,自苦绝衣食养之老,尚固固为恶,何况凡人乃相示教以浮华之文哉! 以吾书不信也,使凡人见吾书者,各自思所失。中古以来,有善道者皆相教闭藏,不肯传与其弟子,反以浮华伪文教之。为是积久,故天道今独以大乱矣,天地灾怪,万类不空也。贤儒宜各深思□□。然吾今虽不旦夕与俗人同处,昭然已知之矣。天下大疾苦之,故使吾出此文以告属之,吾不空也。zhēn rén实宜重慎之,且有天谪。”“唯唯,不敢也。每见天师言,常骇栗。”“子之言是也,即天且大悦大喜,不害子也。”“唯唯。” “凡人虽力旦夕学,敕教以真德,尚才得平平之德耳;学以平平之德,已入邪伪德矣;学以邪伪德,愚人已无复数矣。无有真德,恣心而行,此纯君子之贼。力学以上仁,才得成中仁耳;力学以中仁,其行才平平,无有仁也;学以不仁,愚人已成盗贼矣,不自知杀伤,无复数。恣意而行,不用道理,是正天怨地咎,人之大贼。力旦夕学以大吉之道,才得中吉耳,学以中吉,才得小吉耳;学以小吉,此已入凶道矣;学以凶道,已不复救矣。俱大暗昧无一知,见天道言其不真,但欺罔,纯信其愚心妄言,上千天文,下乱地理,为百姓害灾。是故吾道书学凡人也,乃大学之,使其上列真仙;如不能及真仙,可得平安,不为有德之君忧。zhēn rén宜深思惟吾言,勿复反怪之。”“唯唯。” “今吾乃为天谈,当悉解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责。不能大张之以上大道大德之法、上寿之术、上善之路,人失诸暗昧,诚久信其愚蔽之心,人会为恶,不可禁止,犹复不能解其承负天地之谪过。zhēn rén宁晓吾言耶?”“唯唯。” “夫圣贤高士,见文书而学,必与吾书本相应,不失丝发之间;中士意半达,必得其半;下士自力,勤能不失法。所以大举天民凡人者,乐其上下中无失法者,皆得正道,各自爱,不敢轻事为大忧。 上士得吾道,学之不止,可为国之良臣,久久得其要意,可以度世,不复争讼事视权也。中士学吾道,可以为良善小臣,可以竟其天年。小人学吾道,可以长谨,父慈、母爱、子孝、兄长、弟顺、夫fù同计,不相贼伤,至死无怨。魂神居地下,尚复长,不复见作事,不见名为恶,子无夭年戮死者也。 太平经(17) 夫古者本元气天生之时,人尽乐学yù仙,尚不能寿,才使人各畏死,不犯刑法耳。夫下古人大愚,反诵浮华相教,共学不寿之业。生时忽然,自言若且无死,反相教,无可爱惜,共兴凶事,治死丧过生。生乃属天也,死乃属地,事地反过其天,是大害也。吾以是行占之,知其俱愚积久,无一知也。凶事兴,即鬼大盛,共疾杀人,人不得竟其天命。 夫力学真道,才得伪道;力学真德,尚才得伪德耳,何况下古之人反相学以浮华之文,其去道远哉!困穷不得复相拘制,反相教为章奏法律,辩慧相持长短。夫教其为仁,尚愁其不仁,及教其学为不仁之路。天乃为人垂法,天自名为大道,地自名为德,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万物之父母、凡事君长,故常导之以善,不敢开昌、导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之以凶恶之路,而况人乎? 人者,天之子也,当象天为行,今乃失法,故人难治。教导之以道与德,乃当使有知自重、自惜、自爱、自治,今反开之以刑法,使其视死忽然,尚勇力自轻,令使传相治,因而相困,反更相克贼,迭相愁苦,故天下人无相爱者,大咎在此。zhēn rén知之耶?慎之!”“唯唯。” “夫力敕教其仁,尚苦不仁,下古之人反相教数书,已大薄矣,其相憎怨不得绝。力教其为吉,尚苦不吉,下古之人反相敕力学死丧之具,豫与凶事以待之。日死不以其寿,几灭门矣,而不自知过误,临时呼天号地,自言冤,王治不平,使我失年。内行自得之,愚人不防其本,罪定乃悔不为谨,以无益也,虽号死其口,犹不复救矣。故吾今力敕教以大仙经道,才开其寿阶耳;学人以德,才使其仁;学人以仁,才使其平平,保其故,不敢相欺,夺人财物也。学人以平平,已失法矣;学人以法,已失相克贼矣;学人相克贼,已入大武矣;入大武,即民已无罪而欺矣,困穷也成盗贼。故吾承天道法,开大吉之门,闭其凶恶之路,开天太平之阶,人人诵之,且各自谨,无可复治也,致令天时运转乐,王者乃长游而无事。 是故吾书悉考凡事之本元,才得其中也;考其中,已得其下矣;学愚人以下,已大乱矣。今下古,所以帝王虽有万万人之道德仁,思称天心而凶不绝者,乃承负流灾乱以来独积久,虽愁自苦念之,yù乐其一理,变怪盗贼万类,夷狄猾夏,乃先王之失,非一人所独致,当深知其本。是以天使吾出书,为帝王解承负之过。 zhēn rén以吾道不与天相应,今但案吾文行之,不失铢分,立相应矣,是吾文大信。不力行以解冤结,天道安能默空相应乎?夫愚不学,安能贤乎?夫贫而不耕,安能收耶?学辄日贤,耕辄有收,行吾书,其□□如是矣,吾保之!不学无求贤,不耕无求收,子知之乎?”“唯唯。” “真道以正也,大德兴盛仁,各得其所矣。治平,而言莫不失一。zhēn rén解未?幸yù报天地之功而得寿者,努力信道勿懈。”“唯唯,今愚生yù复有所问,不敢卒言。”“平行。”“今天师以何知人大无道德仁也?”“善哉子之言,观其人行言云何。”“愿闻之。”“然,睹道人而忿然反非之,以知其洞无道之人;睹德而非恶之,以知为大无德之人;睹仁而非之,以知为大恶不仁之人;睹善谨而非之,以知为不谨不善之人。天xìng:凡同志者相爱,异志者相憎,善人亦疾苦恶人,恶人亦疾苦善人。zhēn rén宁解不?”“唯唯。” “夫古者圣贤见人,不即与其语,但精观占视其所好恶以知之矣。正以此,镜其行,万不失一。”“善哉!”“故夫道者,乃与皇天同骨法血脉,故天道疾恶好杀,故与天为重怨;地者与德同骨法血脉,故恶人伤害,与地为大咎;夫仁与圣贤同骨法血脉,故圣贤好施仁而恶夺,故与圣人仁为大仇。是故昔者圣贤,深知此为三统所案行,故其制法,不敢违离真道与德仁也。 故天行者,与四时并力,天行气,四时亦行气,相与同心,故逆四时者,与天为怨;地者与五行同心并力,共养凡物,未当终死而见伤害,与地为大咎;圣贤与仁同心并力,故游居常尊道而贵德,倚附仁而处,如人好夺而不仁,与圣贤为怨仇。 故火为心,心为圣,故火常倚木而居,木者仁而有心,火者有光,能察是非,心者圣而明,故古者大圣贤,常倚仁明而处,归有道德仁之君,故吾重戒。zhēn rén以吾书付归有道德仁明之君,必且乐好吾道,深知其意,案而效之,与神无异,吾不自誉于zhēn rén也;行之得应,必如重规合矩,乃后下古之人且念吾言。”“唯唯。”“行去,力之勉之,力学道德与仁,余者无可为者。出此书,无令藏。”“唯唯。” 右重明贤人心以解愚暗书疑者宜取诀于此 ◎去邪文飞明古诀第六十七 六端zhēn rén纯稽首再拜谨具:“敢问上皇神人求真,吾yù使天地平安,yīn阳不乱常顺行,灾害不得妄生,王者但日游冶,为大乐之经,虽所问上下众多,岂可重闻乎?” “善哉深乎!子之所问也。何其密达也!正问此要会。子其yù进至道而退去邪文邪?诺。今且悉说之。子积善于天,吾何敢匿之?今为子眷眷其善,究于神明之心,吾不言不行,恐逆天意。若天故使子求问之也,为子具分别言,自随而记之,慎无遗也。 帝王能力用吾书,灾害悉已一旦除矣,天下咸乐,皆yù为道德之士,后生遂象先世,老稚相随而起,尽更知求真文校事,浮华去矣。心究洽于神灵,君无一忧,何故不日游乎哉?如是天地凡事,各得其所,百神因而欢乐,王者深得天意,至道往佑之,但有日吉,无有一凶事也。吾言诚诚□□,万不失一也。但恐得之不行,众邪结也。灾异浮华,天地yīn阳之大病也;大病而不治,以何得解愈哉?子既来问事,为天语言,子详思吾书上下之辞,幸有至意,慎无乱之。” “唯唯。诚得归便处,日夜惟思,得传而记之,反覆重疏,冀其万世无有去时也。” “天地开辟,言语书文,前后相因,事同气者,以类相明,求其类而聚之,其道日以彰明,无有衰时也。故自古到今,众圣共为天谈,众贤者同其辞,共为圣谋。帝王者,天之贵子也,子承父教,当顺行之,以除天地之忧,因得其佑,故常思力行之。吾道□□哉!见事当觉,不觉天地神明,当更求亿亿万万、千千百百、十十一一、事皆当相应,然后乃审可用也。为不相应,急复求索。其兄弟比类,且有相应,不失一者,是也。凡事皆当如斯。” “以何审知其相应乎哉?”“相应者,乃当内究于心,外应于神,远近相动,以占事覆下,则应者是也;不相应者,说皆非也。 慎之无妄言,令使人无后世也。所以然者,其说妄语无后,不可久用,故使人无后也。治道日衰,乖逆皆异言,此实非也,皆应乱天文地理,不应圣人心者,神不可使也。故言者,当内究于人情心,乃后且外洽,究于神也。是者,即拱得失,天文之戒也。 积文以类相从,使众贤聚之,撰其中十十相应,应于人心神者以为文,共安其意,试之以覆下,如此乃万世不可易也。覆者,乃谓占事则应,行之则应至是也。然后可以困成天经法,是正所谓以调定yīn阳、安王者之大术也。此乃可以转凶祸以为福,使人民更寿。”“何故乎?”“天文地理正,则yīn阳各得其所;yīn阳各得其所,则神灵俱大喜;神灵喜,则佑人民,故帝王长安而民寿也,可不力勉乎哉矣? 飞明者,三光之小者也,皆连于地下,乃上悬系于天,其动与地人民万物相应和,是要文之证也。其书文占事,百百十十相应者是也,不相应和者非也。以是升量平之,其邪文邪书悉尽绝去矣。取过事以效今事,随天可为,视天可兴,无乱天文,与天同力,可谓长吉。夫天但可顺不可逆也,因其可利而利之,令人兴矣。逆之者令人衰,失天心意亡矣。” ◎移行试验类相应占诀第六十八 凡移徙转行之文,天行书也。yīn阳jiāo合,天文成。帝王人民万物,皆以其理中行,得其意者吉,失其意者悉凶。事有逆顺,不可不谨善详也。 yù知其审,以五五二十五事试之,取故事二十五,行事二十五家,详记其岁日月时所从来,其五音属谁手。以占吉凶,验百百十十相应者,是也。此审得天地之分理,安王者不疑也,民臣不失其职,万物各得其所。 不若此书言,乱邪之文,不可用也。以升量之,误人之文有敢用者,后世无子。所以然者,贼伤人民,失天地之分部,天地主生人,反乱其yīn阳,故令使人无后也。古者无文,天反原之,已出天行书之后,皆已知天道意,而故为之犯者死,多不寿而凶,正此也。 施有兄弟,以类相应和,五岳万里相应,以精详念思,其中事善,善相应;贱,贱相和,其多少高卑,万不失一也。 常效以五五二十五气,应为二十五家,二十五丘陵,书十百相应,地谶也。比其气相加,兄弟地也。其人民好恶同,又诸色禽兽草木相类,此即同气地也。以此分明,地审相应不。水气兄弟者,其鱼鳖相类,以是为占,分别其所出,万物凡事,其可知矣。其象同者,其形同也;其象异者,其形异,是非正此也。 ◎丹明耀御邪诀第六十九 丹明耀者,天刻之文字也,可以救非御邪。十十相应愈者,天上文书,与真神吏相应,故事效也;十九愈者,地文书,与yīn神相和;十八相应愈者,中和人文也。以此效之,其余皆邪文也,不可用也。所以拱邪之文也,乃当与神相应,不愈者皆误人,不能救死也。 或有鬼神所使书文,不可知而治愈者,是人自命禄为邪之长也,他人不能用其书文也。以此效聚众刻书文也,邪乃可刻,而尽使之无人之野处也。是文宜一一而求之,不可卒得也。 ◎草木方诀第七十 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谓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治事立诀愈者,名为立愈之方;一日而愈,名为一日而愈方,百百十十相应愈者是也。 此草木有精神,能相驱使,有官位之草木也;十十相应愈者,帝王草也;十九相应者,大臣草也;十八相应者,人民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是乃救死生之术,不可不审详。 方和合而立愈者,记其草木,名为立愈方;一日而愈者,名为一日愈方;二日而治愈者,名为二日方;三日而治愈者,名为三日方。一日而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二日而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三日而治愈者方,使人鬼治之;不若此者,非天神方,但自草滋治之,或愈或不愈,名为待死方。慎之慎之,此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 ◎生物方诀第七十一 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C738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yào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yào在其身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yīn阳行方,名为治疾使者,比若人有道而称使者神人、神师也。 是者,天地人精鬼使之。得而十十百百而治愈者,帝王上皇神方也;十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白衣至德处士之神方也;各有所为出,以此候之,万不失一也。此三子,皆为天地人行神yào以治病,天使其各受先祖之命,著自然之术其中,不得去也,比若凤凰麒麟,著德其身;比若蜂虿,著dú其身,此之谓也。 当深知天道至要意,乃能明天道xìng,有益于帝王治,使人不惑也。如不知要文,但言天下文书悉可用也,故十七中以下皆为邪,不与三瑞相应,为害其深。故治十伤一者,不得天心意;十伤二者,不得地意;十伤三者,不得人意;十伤六七以下,皆为乱治,yīn阳为其乖逆,神灵为其战斗。是故古者圣王帝主,虽居幽室,深惟思天心意,令以自全,自得长寿命。 吾书辞上下相集,厕以为文,贤明读之以相足,此乃救迷惑,使人长吉而远凶害,各当旦夕思其至要意,以全其身。夫古今百姓行儿歌诗者,天变动,使其有言;神书时出者,天传其谈,以付至德,救世失也。 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 太平经(18) ◎去浮华诀第七十二 yù得知凡道文、书经意正,取一字如一竟。比若甲子者何等也,投于前,使一人主言其本,众贤共违而说之,且有专长于天文意者,说而上行,究竟于天道;或有长于地理者,说而下行,洽究于地道;或复有长于外傍行,究竟四方;或有坐说,究于中央;或有原事,长于万物之精,究于万物;或有究于内,或有究于外,本末根基华叶皆已见,悉以类象名之。书凡事之至意,天地yīn阳之文,略可见矣。 其头足皆具,上系下连,物类有自然,因共安其意,各书其辞善者,集成一说。是以圣人yù得天道之心意,以调定yīn阳,而安王者,使天下平,群神遍悦喜,故取众贤荣贯中而制以为常法,万世不可易也。 今所以失天道意者,夫贤者一人之言,知适达一面,明不尽睹,不能用流六方,洽究达内外七处。未能源万物之精,故各异说。令使天书失本文,乱迷惑者,正此也。 凡事yù正之者,各自有本可穷,yīn阳不复易,皆当如此矣。不者,名为孤说独言;不得经意,遂从一人之言,名为偏言。天地之xìng,非圣人不能独谈通天意也,故使说,内则不能究于天心,出则不能解天文明地理,以占覆则不中,神灵不为其使,失其正路,遂从惑乱,故曰就浮华,不得共根基至意,过在此,令使朴者失其本也。令天道失正,yīn阳内独为其病,乖乱害气数起,帝王愁苦其心,不能禁止,变气连作,人民不寿,以此为大咎。 贤明共失天心,又去圣人流久,遂不能得其分理,此名为乱道。所以然者,经道凡书记,前后参错,为天地谈。凡事之头首,神灵之本也,故得其本意者,神灵不复战怒而行害人也,则恶气闭藏,盗则断绝;盗贼止,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夷狄却降,风雨为其时节,是天悦喜之明效也。喜则爱其子,是故帝王延命也,泽流其人民,则及其六畜禽兽,究达草木;和气俱见,则邪恶气消亡,则正气更明,是yīn阳自然之术法,犹比若昼日用事,则夜藏;小人逃亡,则君子行。诈思此言,此言所以益命,分明yīn阳而说神也。 以为吾书不然也,道以试成,yù知其得失,今试书一“本”字投于前,使众贤共违而说之,及其投意不同,事解各异,足以知一人之说,其非明矣,安能理yīn阳,使王者游而无事乐乎哉? 是故执本者少,而说者众,则无不穷矣;执本者众而说者少,日使道浮且浅,浅而不止,因而乱矣;乱而不止,yīn阳不善,邪气便起。故圣王乃宜重本,君子正始也,则无不理矣。不重尊其本,不正其始,则凡事失纪,万物云乱,不可复理。精之明之,惑道邪书去矣。 ◎天文记诀第七十三 天地有常法,不失铢分也。远近悉以同象,气类相应,万不失一,名为天文记,名曰天书。亿亿万万、千千百百十十,若十二日一周子亦是也,十二岁一周子亦是也,六十岁一周子亦是也,百二十岁一周子亦是也。或亿子而同,或万子而同,或千子而同,或百子而同,或十子而同,俱如甲子也。 其气异,其事异,其辞异,其歌诗异,虽俱甲子,气实未周,故异也。以类象而呼之,善恶同气、同辞、同事为一周也。精考合此,所以明古,复知今也;所以知今。反复更明古也。是所以知天常行也,分明洞达yīn阳之理也。 书辞误,与不前后宜,当以相足,歌音声事事同,所谓大周、中周、小周法也。得其意,理其事,以调和yīn阳,以安王者,是可以效天常法书也,比犹若春秋冬夏,不复误也。今后生皆用命少,未睹一周,何知大小中有三周哉,古常神道乎?故遂失正路,睹须臾之间,又未通洞古今神文,遂从偏辞,自言是也,正犹春儿生而死,不睹秋事;夏生而终,不睹冬事。说者当时各见其目前可睹者□□,故虽十辩之,犹不知也,内不然此也。使天文不效者,正是也。 故事不空见,时有理乱之文;道不空出,时运然也。故古诗人之作,皆天流气,使其言不空也。是故古者圣贤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遂得天心意,故长吉也;逆之则水旱气乖忤,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众贤迷惑,不知但逆气、不顺时务所为也,不可不重慎哉! 使天文不效者,时有理乱,道不空出。古者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遂得天心意,如长吉;逆之则水旱气乖忤,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众贤迷惑,不知逆顺之道。 天所以使后世有书记者,先生之人知旦寿、知自然,入虚静之道。故知天道周终意,若春秋冬夏有常也。后生气流久,其学浅,与要道文相远,忘前令之道。非神圣之人,不能豫知周竟,故天更生文书,使记之相传,前后可相因,乐yù使其知之,以自安也。逢其太平,则可安枕而治;逢其中平,则可力而行之;逢其不平,则可以道自辅而备之,犹若夏至则为其备暑,冬至则为其备寒,此之谓也。天道有常运,不以故人也,故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天道战斗,其命伤,日月失度,则列星乱行;知顺时气,日月得度,列星顺行,是天之明证也。能用者自力,无敢闭藏,慎无贼伤。天之秘书,以归仁贤,原明上下,令以自安。 ◎灸刺诀第七十四 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yīn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出外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藏,衰盛应四时而动移。有疾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故当治之。 灸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jiān除恶害也;针者,少yīn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用义斩伐也。 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谶书也。实与脉相应,则神为其驱使;治十中九失一,与yīn脉相应,精为其驱使;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神。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故yù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也,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解诀者矣。 天道制脉,或外或内,不可尽得而知之也。所治处十十治诀,即是其脉会处也。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度数同等,常以D129穴分理乃应也。道书古今积众,所言各异,名为乱脉也;阳脉不调,反治yīn脉,使人被咎,贼伤良民,使人不寿。 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数者,因以养xìng,以知时气至与不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古者圣贤,坐居清静处,自相持脉,视其往来度数至不便,以知四时五行得失,因反知其身盛衰,此所以安国、养身、全形者也,可不慎乎哉! 人惑随其无数灸刺,伤正脉,皆伤正气,逆四时五行,使有灾异;大人伤大,小人伤小,尽有可动,遥不居其处者,此自然之事也。是故古圣贤重之。圣帝王居其处,候脉行度,以占知六方吉凶,此所谓以近知远,以内知外也,故为神要道也。 ◎神祝文诀第七十五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 其祝有可使神B541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良师帝王所宜用也。集以为卷,因名为祝谶书也,是乃所以召群神使之,故十愈也。十九中者,真神不到中神到,大臣有也。十八中者,人神至,治民有也。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知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夫变事者,不假人须臾,天重人命,恐奇方难卒成,大医失经脉,不通死生重事,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术也。yù得此要言,直置一病人于前,以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秘辞前言,能即愈者,是真事也;不者,尽非也,应邪妄言也,不可以为法也。 或有用祝独愈,而他傍人用之不决效者,是言不可记也。是者鬼神之长,人自然使也,名为孤言,非召神真道也。人虽天遥远,yù知其道真不,是与非相应和,若合符者是也,不者非也。 ◎葬宅诀第七十六 葬者,本先人这丘陵居处也,名为初置根种。宅,地也,魂神复当得还,养其子孙,善地则魂神还养也,恶地则魂神还为害也。五祖气终,复反为人,天道法气,周复反其始也。 yù知地效,投小微贱种于地,而后生日兴大善者,大生地也;置大善种于地,而后生日恶者,是逆地也;日衰少者,是消地也。以五五二十五家冢丘陵效之,十十百百相应者,地yīn宝书文也;十九相应者,地yīn宝记也;十八相应者,地乱书也,不可常用也;过此而下者,邪文也,百姓害书也。yù知其审,记过定事,以效来事,乃后真伪分别,可知吾书犹天之有甲,地之有乙,万世不可易也。 本根重事效,生人处也,不可苟易,而已成事,□□邪文为害也,令使灾变数起,众贤、人民苦之甚甚。故大人小人,yù知子子孙孙相传者,审知其丘陵当正,明其故,以占来事,置五五二十五丘陵,以为本文,案成事而考之。录过以效今,去事之证,以为来事。真师宜详,惟念书上下,以解醉迷,名为占yīn覆文,以知祖先,利后子孙,万世相传,慎无闭焉。 ◎诸乐古文是非诀第七十七 诸乐者,所以通声音,化动六方八极之气,其面和,则来应顺善,不和则其来应战逆。夫音声各有所属,东西南北,甲乙丙丁,二十五气各有家。或时有集声,相得成文辞。故知声,聆声音,以知微言,占吉凶。 举音与吹毛律相应,乃知音弦声,宫商角徵羽,分别六方远近,以名字善恶云何哉。精者,乃能见其精神来对事也。 故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yīn阳,定四时五行。yīn阳调,则其声易听;yīn阳不和,乖逆错乱,则音声难听。弦又当调,宜以九九,次其丝弦,大小声相得,思之不伤人藏精神也。不调则舞乱,无正声音,不可听,伤人藏精神也,故神、瑞应奇物不来也。故得其人能任、长于声音者,然后能和合yīn阳化也。 以何知之也?为之神明来应,瑞应物来会,此其人也;不者,皆乱音,不能感动,故不来也。故凡事者,当得其人若神,不得其人若妄言。得其人,事无难易,皆可行矣;不得其人,事无大小,皆不可为也。是故古圣贤重举措,求贤无幽隐,得为古。得其人则理,不得其人则乱矣。 古文众多,不可胜书。以一事况十,十况百,百况千,千况万,万况亿,亿况无极。事各自有家类属,皆置其事本文于前,使晓知者执其本,使长能用者就说之,视其相应和,中者皆是也;不应又不中者,悉非也。yù知古圣人文书道审不也,此比若呼人,得其姓字者皆应。鬼神亦然,不得姓字不应,虽yù相应和,无缘得达,故不应也。 故古者名学为往精,精者,乃精念其事象可宜,复思其言也;极思惟此,书策凡事毕矣。书卷上下众多,各有事,宜详读之,更以相足,都得其意,已毕备。不深得其要意,言道无效事,故见变不能解yīn阳战斗。吾书乃为仁贤生,往付有德,有德得之,以为重宝,得而不能善读,言其非道,故不能乐其身,除患咎也。 夫大道将见,其如无味乎?用之不可既乎?众贤原之,可以和刚柔,穷yīn阳位乎?诸文书毕定,各得其所,不复愦愦乎?恶悉去矣,上帝大乐,民无祟乎?泽及小微,万物扰扰,不失气乎?复反于太初、天地位乎?邪文已消,守元气乎? 一者,道之纲;二者,道之横行;三者,已乱不可明也。吾道即甲子乙丑,六甲相承受,五行转相从,四时周反始。 书卷虽众多,各各有可纪,比若人一身,头足转相使。一字适遗一字起,贤者次之以相补,合其yīn阳以言语,表里相应如规矩。始诵无味有久久,念之不解验至矣,灾害去身神还聚,人自谨良无恶子,名之为无刑罚、道化美极也。明案吾文以却咎,jiān祸自止民自寿,原末得本无终始。 十十相应,太阳文也;十九相应,太yīn文也;十八相应,中和文也;十七相应,破乱文也;十六相应者,遇中书也;十五相应,无知书也,可言半吉半凶文也;十四中者,邪文也;十三中者,大乱文也;十二中者,弃文也;十一中者,迭中文也。十十中者以下,不可用,误人文也,随伤多少,还为人伤,久久用之不止,法绝后灭门。此十十文也。 右却邪而致正文法 太平经(19) ◎校文邪正法第七十八 纯稽首战栗再拜。“子复yù问何等哉?”“纯今见明师正众文诸书,乃为天谈也,吾恐忄亥惊,不知可先后,当以何能正得此书实哉?”“子yù乐得其实者,但观视上古之圣辞,中古之圣辞,下古之圣辞,合其语言,视其所为,可知矣。复视上古道书、中古道书、下古道书,三合以同类相召呼,复令可知矣。” “今凡书文,尽为天谈,何故其治,时乱时不平?愿闻之。”“然,能正其言,明其书者,理矣;不正不明,乱矣。正言详辞必致善,邪言凶辞必致恶。今子难问不止,会乐yù知之,yù致善者,但正其本,本正则应天文,与圣辞相得,再转应地理,三转为人文,四转为万物,万物则生浮华,浮华则乱败矣。 天文圣书时出,以考元正始,除其过者置其实;明理凡书,即天之道也。得其正言者,与天心意相应,邪也致邪恶气,使天地不调,万物多失其所,帝王用心愁苦,得复乱焉,故当急为其考正之。 今念从古到今文书,悉已备具矣,俱愁其集居而不纯,集厕相乱,故使贤明共疑迷惑,不知何从何信,遂失天至心,因而各从其忤是也。使与天道指意微言大相远,皆为邪言邪文,书此邪,致不能正yīn阳,灾气比连起,内咎在此也。吾见子问之,积眷眷不忍,故反覆为子具道其意,疾疏吾辞,自深思念之。夫凡事者,得而不能专行,亦无益也;若能行之,除大谪也。夫天文乱,yù乐见理,若人有剧病,故乐见治也。何以乎哉?” “然子自若愚耳,诚无知乎?剧病不以时治也,到于死亡;天文不治正,至于大乱,四时为其失气,五行逆战,三光无正明,皆失其正路,因而毁败;人民云乱,皆失其居处,老弱负荷,夭死者半,国家昏乱迷惑,至道善德隔绝,贤者蔽藏,不能相救,是不大剧病邪?故当力正之。 今愚人日学游浮文,更迭为忤,以相高上,不深知其为大害,以为小事也,安知内独为yīn阳天地之大病乎哉?天下不能相治正者,正此也。夫神有所疾苦,故使子来反复问之也,见书宜旦夕宿夜,深惟思其要意,不可但自易,不为皇天重计也。今帝王无所归心,其咎甚大。吾今虽与子相对二人而谈,以为小事,内乃为皇天是正语议,不敢苟空妄言,其咎在吾身,罪重不可除也。神之谪人,不可若人得远避而逃也。子敢随吾轻辞便言,若俗人陈忤相高上也?”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唯唯,不敢也。见天师言,且忄亥且喜,诚得尽力,冀得神之心,以解天下忧,以安帝王,令使万物各得其所,是吾愿也。” “子愿何一独善,不可复及也?”“然吾所以常独有善意者,吾学本以思善得之,故人悉老终,吾独得在,而吾先人子孙尽已亡,而吾独得不死。诚受厚命,惭于仓皇,无以自效,报之复之也。常思自竭尽力,不知以何效哉!见天地不调,风雨不节,知为天下大病,常怜之。今得神人言,大觉悟,思尽死以自效于明天,以解大病,而安地理,固以兴帝王,令使万物各得其所,想以是报塞天重功,今不知其能与不哉?愿复乞问不及于明师。” “善哉,子之言也。今见子言,吾尚喜,何言天哉!吾书□□,万不失一也,子但努力勿懈而理之,是可以复天功,不复疑也。帝王行之,尚且立得其力,何况于子哉!吾连见子之言,吾不敢余力也。吾虽先生,志不及子也。今俱与子共是天地,愿与子共安之。吾yù不言,恐得重过于子,反得重谪于天。子更详聆之,复为子反复悉分别道之。 正文者,乃本天地心,守理元气。古者圣书时出,考元正字,道转相因,微言解,皆元气要也。再转者,密辞也;三转成章句也;四转成浮华;五转者,分别异意,各司其忤;六转者,成相欺文。章句者,尚小仪其本也。过此下者,大病也。乃使天道失路,帝王久愁苦,不能深得其理,正此也。 子幸yù报天恩,复天重功,天者,不乐人与其钱财奇伪之物也,但乐人共理其文,不乱之耳。今吾见睹子初来学之时,以为子但且问一两事而去,何意乃yù毕天道乎!吾言而不正天道?略可见睹矣。子乐yù正天地,但取微言,还以逆考,合于其元,即得天心意,可以安天下矣。 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文,以类召之,合相从,执本者一。人自各有本事,凡书文各自有家属,令使凡人各出其材,围而共说之,其本事字情实,且悉自出,收聚其中要言,以为其解,谓之为章句,得真道心矣,可谓为解天之忧,大病去矣,可谓除地之所苦矣,可谓使帝王游而得天心矣,可谓使万物各得其所矣。 是者,万不失一也。吾见子之言□□,知为天使,吾不敢欺子也。今欺子,正名为欺天,令使天不悦喜,反且减吾年,名为负于吾身,又上惭于皇天,复无益于万民,其咎甚大。子努力记之,但记吾不敢有遗力也。” “唯唯,见师言也,心中恐骇。既为天问事,不敢道留止也,犹当竟之耳。师幸原其不及,示告其难易,故敢具问其所以。今文书积多,愿知其真伪。”“然,故固若子前日所问耳。十百相应者,是也;不者,皆非也。治而得应者,是也,不者,皆伪行也。yù得应者,须其民臣皆善忠信也。” “何以言之?”“然,子贤善,则使父母常安,而得其所置;妻善,则使夫无过,得其力;臣善,则使国家长安;帝王民臣俱善,则使天无灾变,正此也。子宁解耶?不解耶?行,吾今yù与子共议一事,今若子可刺取吾书,宁究洽达未哉?” “小子童蒙,未得其意。”“子试言之,吾且观子具解不。”“今若愚生意,yù悉都合用之,上下以相足,仪其事,百以校千,千以校万,更相考以为且可足也;不者,恐不能尽周古文也。”“然,子今言真是也。子前所记,吾书不云乎,以一况十,十况百,百况千,千况万,万况亿,正此也。” “唯唯,愿闻其校此者,皆当使谁乎?”“各就其人而作,事之明于本者,恃其本也。长于知能用者,共围而说之,流其语,从帝王到于庶人,俱易其故行,而相从合议。小知自相与小聚之,归于中知,中知聚之,归于上知,上知聚之,归于帝王,然后众贤共围而平其说,更安之,是为谋及下者,无遗算,无休言,无废文也。 小贤共校聚之,付于中贤,中贤校聚之于大贤,大贤校聚之,付于帝王,于其□□成理文,是之无误,真得天心,得yīn阳分理,帝王众臣共知其真,是乃后下于民间,令天下俱得诵读正文。 如此,天气得矣,太平到矣,上平气来矣,颂声作矣,万物长安矣,百姓无言矣,邪文悉自去矣,天病除矣,地病亡矣,帝王游矣,yīn阳悦矣,邪气藏矣,盗贼断绝矣,中国盛兴矣,称上三皇矣,夷狄却矣,万物茂盛矣,天下幸甚矣,皆称万岁矣。子无闭塞吾文!” “唯唯,不敢蔽匿也。既受师辞,诚报归之。匿之恐为重罪,成事也。”“善哉,子之言也。已得天心,子名为已报天重功。”“唯唯,诚得退归闲处,思其至意,不解懈也。”“行去矣,勿复疑也。” 右考文诀 ◎胞胎yīn阳规矩正行消恶图 神人语,zhēn rén内,子已明也,损子身,其意得也,其外理自正。瞑目内视,与神通灵,不出言,与道同,yīn阳相覆天所封。长生之术可开眸,子无强肠宜和弘,天地受和如暗聋。 yù知其意胞中童,不食十月神相通。自然之道无有上,不视而气宅十二重。故反婴儿则无凶,老还反少与道通。是故画像十二重,正者得善,不肖独凶。 天道常在,不得丧亡,状如四时周反乡,终老反始,故长生也。子思其意无邪倾,积德累行道自成。才不如力,道归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夫道若风,默居其傍,用之则有,不用则亡。 贤者有里,不肖有乡,死生在身常定行。天无有过,人自求丧,详思其意,亦无妄行。天与守道力行故长生,人不肯为故死倾。记吾戒子,道传其人则易行。古者圣贤传道,饮血为盟。天道积重,愚人反轻。 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天地虽广大,不遗失毫厘,贤知自养,比与神俱语,是乃yīn阳之统,天地之枢机也。古者圣贤深知之,故以自表,殊天道之要也,内以治身,外以消灾。不当为之,乃与天地同忧。 太平经(20) ◎分别四治法第七十九 zhēn rén纯稽首战栗:“吾今yù有所复问,非道事也。见明师言事,无不解诀者,故乃敢冒惭复前,有可问疑一事。”“何等?平行,吾即为子说矣。”“夫帝王之仕大臣,皆当老,少子本非治世人也。” “何为问此哉?”“吾见天气,间者比连不调,或过在仕臣失实,令使时气不调,人君不明,灾害并行,道人亦伤。今天地三光,尚为其病,故无正明,道士于何自逃,独得不伤?故吾虽得独蒙天私久存,常不敢自保。初少以来,事师问事,无能悉解之者。今不冒惭,重问于天师,解诀其要意,恐遂无复以得知之也。恩唯明师既加,不得已为弟子说其所不及。” “善哉!子之言也。今旦见子之言,吾知太平之治已到矣。然,吾且悉言之,子随而详记之。夫治者,有四法: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C738行万物治也。” “愿闻其意。”“天治者,其臣老,君乃父事其臣,师事其臣也。”“夫臣乃卑,何故师、父事之乎哉?”“但其位者卑下,道德者尊重。师、父事之者,乃事其道德,当与其合策而平天下也。地治者,友事其臣,若与其同志同心也。地者yīn顺,母子同列,同苞同忧,臣虽位卑,其德而和,和平其君之治。 人治者,卑其用,臣少小小,象父生其子,子少未能为父作策也,故其治小乱矣。C738行万物并治者,视其臣子若狗,若草木,不知复详择臣而仕之,但遇官壹仕,名为象人无知也。何故乎哉?象人者,财象人形,苟中而已,不为君计也,故善争之也。 象天治者,天下之臣,尽国君之师、父也,故父事之,人爱其子,何有危时?夫师、父皆能为其子解八方之患难,何有失时也。象地治者,天下之臣,皆国君之友也。夫同志合策为jiāo,同忧患,yù共安其位。地者,顺而承上,悉承天志意,皆得天心,何有不安时乎? 象人治者,得中和之气,和者可进可退难知,象子少未能为父计也,欺其父也。臣少,未能为君深计,故欺其君也。少者,生用日月少,人学又浅,未有可畏。故欺也。故其治小乱矣。象C738万物治者,C738行者无礼义,万物者少知,无有道德。夫C738行万物之xìng,无有上下,取胜而已,故使乱败矣。 象天治者,仁好生,不伤;象地治者,顺善而成小伤;象人治者,相利多yù,数相贼伤,相欺怠;象C738行万物而治者,终无成功,无有大小,取胜而已。观此之治,足以知天气上下中极未失。治yù乐第一者,宜象天;yù乐第二者,宜象地;yù乐第三者,宜象人;yù乐第四者,宜象万物。象天者独老寿,得天心;象地者小不寿,得地意;象人者,寿减少;象万物者死,无时无数也。 象天者,三道通文,天有三文,明为三明,谓日月列星也。日以察阳,月以察yīn,星以察中央,故当三道行书,而务取其聪明,书到为往者,有主名而已,勿问通者为谁;象地者,二道行书;象人者,一道行书,尚见苟留;象C738行万物者,才设言,复无书也。” “今是者,天使如是邪?人自为之邪?”“时运也,虽然,帝王治将太平,且与天使其好恶,而乐象天治;将中平者,象地治;将小乱者,法人治;将大乱而不理者,法C738行万物治。”“此何故乎哉?今当以何救之?”“然,天将兴之,瑞应文琦书出,付与之,令使其大觉悟而授之。将衰者,天匿其文不见,又使其不好求之。” “贤臣者,但得老而已邪?”“不也。老者,乃谓耆旧老于道德也,象天独常守道而行,不失铢分也,故能安其帝王。老而无一知,亦不可仕也。” “其师、父事之云何?友之云何?子之云何?其万物之云何哉?”“父事之者,乃若子取教于严父也,乃若弟子受教于明师也,当得其心中密策秘言圣文,以平天下,以谢先祖宗庙,以享食之。其德以报天重功,故能得天下之心,yīn阳调和,灾害断绝也。其友事者以忠信,相与合策,深计善恶难易。其子事者,必若父有伏匿之事,不敢以报其子;子有匿过,不敢以报其父母,皆应相欺,以此为阶也。其万物者,大乱无数。夫物者,春夏则争生,秋冬则争死,不复相假须臾也。” 纯再拜:“所问多,过诚重,甚不宜,诚有过于师。吾又且不敢匿此文也,见而不行之,恐得过于皇天,吾今当于何置此书哉?”“子既问之,子为力特行,逢能通者与之,使其往付归有德之君。帝王象之,以是为治法,必且如神矣;得而不能深思用之,天亦不复过子也。”“唯唯,不敢逆师言。”“然吾言亦不可大逆也,此乃天地yù平,而出至道,使子远来具问此法。天使吾谈,传辞于子,吾亦不空言也。天不yù言而吾言,无故泄天之要道,吾当坐之。子得吾言,而往付归,亦无伤无疑。吾告子至诚,天乃更与帝王厚重,故戒之也。天之运也,吉凶自有时,得而行之者,吉不疑也。” “谨问行者人姓字为何谁乎?”“然,天之授万物,无有可私也,问而先好行之者,即其人也。大道至重,不可以私任,行之者吉,不行者疑矣。” “谨更问天地何睹何见,时者yù一语言哉?”“实有可睹见,不空言也。天以安平为欢。无疾病,以上平为喜。故使人民皆静而无恶声,不战斗也,各居其所,则无病而说喜,则天言而不妄语也。若今使yīn阳逆斗,错乱相干,更相贼伤,万物不得处其所,日月无善明,列星乱行,则天有疾病,悒悒不解,不传其言,则病不愈。故乱则谈,小乱小谈,大乱大谈。是故古今神真圣人为天使,受天心,主当为天地谈话。天地立事以来,前后以是为常法,故圣人文,前后为天谈语,为天言事也。” “言谈皆何等事也?”“在其所疾苦。文失之者为道质,若质而不通达者为道文,疾其邪恶者为道正善也,使其觉悟。” “今天地至尊自神,神能明,位无上,何故不自除疾病,反传言于人乎?”“天地者,为万物父母,父母虽为善,其子作邪,居其中央,主为其恶逆,其政治上下,逆之乱之,父母虽善,犹为恶家也。比若子恶乱其父,臣恶乱其君,弟子恶乱其师,妻恶乱其夫,如此则更相贼伤大乱,无以见其善也。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忧也;向使不共事,不肯更迭相忧也,是故天地yù善而平者,必使神真圣人为其传言,出其神文,以相告语,比若帝王治yù乐善,则有善教,今此之谓也。子yù乐知天心,以报天功,以救灾气,吾书即是也,得之善思念之,夫天心可知矣。” “唯唯,不敢忽,愿师复重敕一两言。”“然,夫善恶各为其身,善者自利其身,恶者自害其躯。子既有畅善意,乃忧天地疾病,王者不安,其功极已大矣。但详思之,子行善,极无双,勿复止伤之也。使念善顺,常若此。”“唯唯,不敢懈怠也,不敢懈怠。” 右忿别治所象安危法 ◎使能无争讼法第八十一 “吾所问积多,见天师言事,快而无已,其问无足时,复谨乞一两言。”“平行。”“今吾愿yù得天地yīn阳、人民C738行、万物凡事之心意,常使其喜善无已,日游而无职无事,其身各自正,不复转相愁苦,更相过责,岂可得闻乎哉?“子今且言,何一绝快殊异!可问者,何一好善无双也!然,若子所问,犹当顺事,各得其心,而因其材能所及,无敢反强其所不能为也。如是,即各得其所yù;各得其yù,则无有相愁苦者也,即各得其心意矣,可谓游而无职事矣。 天地之间,常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悉使非其能,强作其所不及,而难其所不能。时睹于其不能为,不能言,不怜而教之,反就责之,使其冤结,多忿争讼,民愁苦困穷,即仰而呼皇天,诚冤诚冤,气感动六方,故致灾变纷纷,畜积非一,不可卒除。为害甚甚,是即失天下之人心意矣。终反无成功,变怪不绝,太平之气,何从得来哉?故不能致太平也,咎正在此。虽yù名之为常平,而内乱何从而得清其治哉?子今问之,yù深知其审乎! 天地之xìng,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万物虽俱受yīn阳之气,比若鱼不能无水,游于高山之上,及其有水,无有高下,皆能游往;大木不能无土,生于江海之中。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授事也,五土各取其所宜,乃其物得好且善,而各畅茂,国家为其得富,令宗庙重味而食,天下安平,无所疾苦,恶气休止,不行为害。 如人不卜相其土地而种之,则万物不得成,竟其天年,皆怀冤结不解,因而夭终,独上感动皇天,万物无可收得,则国家为其贫极,食不重味,宗庙饥渴,得天下愁苦,人民更相残贼,君臣更相欺诒,外内殊辞,咎正始起于此。是者尚但万物不得其所,何况人哉!天下不能相治正,正由此也。此者,大害之根,而危亡之路也,可不慎哉?可不深思虑之胸心乎? 故古者大圣大贤将任人,必先试其所长,何所短,而后署其职事,因而任之;其人有过,因而责之,责问其所长,不过所短,是者不感天也,反为习进此家学,因而慎之,故能得天下之心也。令后世忽事,不深思惟古圣人言,反署非其职,责所不能及,问所不能睹,盲者不睹日,喑者不能言,反各趣得其短,以为重过,因而罪之,不为yù乐相利佑,反为巧弄,上下迭相贼害,此是天下之大败也。 自古者诸侯太平之君,无有奇神道也,皆因任心能所及,故能致其太平之气,而无冤结民也。祸乱之将起,皆坐任非其能,作非其事职而重责之。其刑罚虽坐之而死,犹不能埋其职务也,灾变连起,不可禁止,因以为乱败,吉凶安危,正起于此。是以古者将为帝王选士,皆先问视,试其能,当与天地yīn阳瑞应相应和不。不能相应和者,皆为伪行。” “其相应和奈何?”“大人得大应,小人得小应,风雨为其时节,万物为其好茂,百姓为其无言,鸟兽C738行为其安静,是其效也。故治乐yù安国者,审其署置。夫天生万物,各有材能,又实各有所宜,犹龙升于天,鱼游于渊,此之谓也。 夫治者,从天地立以来,乃万端。天变易,亦其时异,要当承天地得其意,得其所yù为也。天者,以三光为书文记,则一兴一衰,以风为人君。地者,以山川阡陌为文理,山者吐气,水通经脉,衰盛动移崩合,以风异为人臣。人者,以音言语相传,书记文相推移。万物者,以衰盛而谈语,使人想而知之。 人者在yīn阳之中央,为万物之师长,所能作最众多,象神而有形,变化前却,主当疏记此变异,为其主言。故一言不通,转有冤结;二言不通,辄有杜塞;三言不通,转有隔绝;四言不通,和时不应,其生物无常;五言不通,行气道战;六言不通,六方恶生;七言不通,而破败;八言不通,而难处为数家;九言不通,更相贼伤;十言不通,更相变革,故当力通其言也。” “古者无文,以何通之?”“文乃当起,但中止天地者。几何起,几何止,但后世不睹之耳。中古三皇,当无文而设言,下古复有。天地之气,一绝一起,独神人不知老所从来,经历多故,知其分理。内当有文,后世实不睹,言其无有。” “何故时有文,时无乎哉?”“天气且弊,人且愚薄不寿,不能有可刻记。故敕之以书文,令可传往来,以知古事。无文且相辨讼,不能相正,各自言事,故使有文书。此但时人愚,故为作书,天为出券文耳。” “见师言,已知之矣。愿闻今通气当云何?”“但三道通行八方之书,民吏白衣之言,勿苟留。急者以时解之,不急者随天地万物,须七月物终,八月而B821视,九月而更次,十月而不归。三年上书而尽信诚者,求其人而任之。此人乃国家之良臣,聪明善耳目,因以视聆,不失四方候也。帝王得之,曰安而明,故当任之。” “其任之云何乎?”“必各问其能所及,使各自疏记所能为,所能分解所能长,因其天xìng而任之,所治无失者也。故得天下之欢心,其治日兴太平,无有刑,无穷物,无冤民,天地中和,尽得相通也,故能致寿上皇。 所以寿多者,无刑不伤,多伤者乃还伤人身。故上古者圣贤,不肯好为刑也;中古半用刑,故寿半;下古多用刑,故寿独少也。刑者,其恶乃干天,逆yīn阳,畜积为恶气,还伤人。故上古圣贤不重用之者,乃惜其身也。中古人半愚,轻小用刑,故半贼其半。下古大愚,则自忽用刑,以为常法,故多不得寿,咎在此。 读此书者,宜反复之,重之慎之,死生重事,不可妄也。夫子贤明者,为父计;臣贤明者,为君深计。子不贤,不肯为父深计;臣不贤明,不肯为君计。是少年者,即是其人身邪;其人邂逅吉凶者,流后生,此格法也。 是故上古圣帝王将任臣者,谨选其有道有德,不好杀害伤者,非为民计也,乃自为身深计也。故得天地心意,举措如与神俱,此之谓审举得其人,而得人力之君也。如此乃感神,乃后天上真神爱之,因而独寿也。好用刑,乃与yīn气并。yīn者杀,故不得大寿。天之命,略可睹可知矣,天地人所疾恶同耳。” 右得天地人民万物欢心国兴家安天下无争讼者 太平经(21) ◎力行博学诀第八十二 “今大命可知与未乎?”“虽然可知矣,见明师比言,大迷惑已解,唯加不得已,愿复丁宁之。”“然,吾道可睹意矣。得书读之,常苦其不熟,熟者自悉知之;不善思其至意,不精读之,虽得吾书,亦无益也;得而不力行,与不得何异也?见食不食,与无五谷何异?见浆不饮,渴犹不可救。此者,非能愁他人也,还自害,可不详哉!故圣人力思,君子力学,昼夜不息也,犹乐yù象天,转运而不止,百川流聚,乃成江海。 子慎吾言,记吾已重诫,子其眷眷心,可睹矣。为善与众贤共之,慎无专其市。夫市少人,所求不得。故人不博学,所睹不明,故令使见其真道。不得其要意,不信道,则疑不笃乎?各在此,人之所以自穷者也。故当深惟思其意,以令自救辅也。” 右对寿命指 ◎知盛衰还年寿法第八十三 天之授事,各有法律。命有可属,道有可为出,或先或后,其渐豫见。比若万物始萌于子,生于卯,垂枝于午,成于酉,终于亥。虽事豫见,未可得保也。事各有可为,至光景先见,其事未对,豫开其路。天之垂象也,常居前,未尝随其后也。 得其人而开通,得见佑助者是也;不开不通,行之无成功,即非其人也,以是为明证,道审而言,万不失一也。但是其人,明为其开,非其人则闭。审得其人,则可以除疾,灾异自消,夷狄自降,不须兵革,皆自消亡。 万物之生,各有可为设张,得其人自行,非其人自藏。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强行;非其有,不可强取;非其土地,不可强种,种之不生,言种不良,内不得其处,安能久长?六极八方,各有所宜,其物皆见,事事不同。若金行在西,木行在东,各得其处则昌,失其处则消亡。故万物著于土地乃生,不能著于天;日月星历反著于天,乃能生光明。夫道如此矣,故有其人,星在天,时有明;堕地反无光,即非其处也,故乱常。道有可为出,不妄行,是其人则明,非其人则不可行。夫道,乃深远不可测商矣,失之者败,得之者昌。 yù自知盛衰,观道可著,神灵可兴也,内有寿证候之,以此万不失一也。此乃神书也。还年之期,其道至重,何可不思?故传之仁贤明,试使行之以自命。是其人,应当并出,贤知并来,神书并至,奇方自出,皆令欢喜,即其人也。以此为效。不如此言,或但先见,非可得行也,当遗后来,道不妄出也。实有可之但问其人,令使自思。道之可归,亦不可禁,亦不可使,听其可之,观其成功,道不可空。虽然,夫才不如力,力不如为而不息也。夫天下之事,皆以试败,天地神灵皆试人,故人亦象天道而相试也。得见善者,其命已善矣;其见恶者,命已疑矣。自古到今,不至诚动天,名为强求,或亦遂得之,强求不得,真非其有也,安可强取?其事以不和良,乖忤错乱。 人命有三品,归道于野,付能用者;不能用者,付于京师,投于都市,慎无闭绝,后世无子。传书圣贤及与道士,无主无名,付能用者。道自有可之,不可各人,可附言语,犹若大木归山,水流归海,不可禁止也。天xìng使然,顺之者昌,逆之者败亡。神书yù出,亦不可闭藏,得其人必自扬,不得其人暗聋盲,身则不悦,目中无光。精读此策文,乐也夫央。天昌延命之期数,皆在此中也。 太平之气,皆已见焉;民慈爱谨良,皆以出焉;贤圣明者,皆已悦焉;殊方奇文,皆以付焉;勉行无懈,以自辅焉;明王圣主,皆以昌焉;夷狄却除,皆以去焉;万民幸甚,皆以无言,天寿已行,不复自冤,老以命去,少者遂全。书传万世无绝,子孙相传,日以相教,名为真文,万世无易,令人吉焉。道以毕就,便成自然,有禄自到,无敢辞焉。大人得之以平国,中士得之为良臣,小人得之以脱身。 右通道意是非之策文 丁部第四云:yù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是其大明效证验也。 ◎阙题 应天理、上下和合、天灾除、jiān伪断绝谶本文。上古之人,皆心开、目明、耳洞,预知未然之事,深念未然,感动无情,卓然自异,未有不成之施。所言所道,莫不笃达,不失皇虚之心。思慕无极之智、无极之言,知人寿命进退长短,各有分部常以yīn阳合,得消息上下,中取其要,与众神有约束,但各不得犯天地大忌,所奉所得,当合天意。 文书相白,上至天君,天君得书,见其自约束分明,乃后出文,使勿自怨,中直自进,不白自闻,声音洞彻,上下法则,各不失期,恐有不及,未曾有不自责,时常恐有非,见督录。神相白,未曾懈,有过见退用。故重复语敕,反覆辞文,宜不违所言。是天之当所奉承,神所仰,皆如法,常不敢息。恐有不达,所受非一,皆当开心意,恐违期。神有尊卑,上下相事,不如所言,辄见疏记。忧心恻恻,常如饥渴yù食。天君开言,知乃出教,使得相主,文书非一,当得其意,后各有信。 上古之人,失得来事,表里上下,观望四方四维之外,见其纪纲。岁月相推,神通更始,何有极时。星数之度,各有其理,未曾有移动,事辄相乘,无有复疑。皆知吉凶所起,故置历纪。 三百六十日,大小推算,持之不满分数,是小月矣。春夏秋冬,各有分理。漏刻上下,水有迟快,参分新故,各令可知,不失分铢。各置其月,二十四气前后,箭各七八,气有长日,亦复七八,以用出入,祠天神地,使百官承漏刻期,宜不失,脱之为不应,坐罪非一。故使昼夜有分,随日长短,百刻为期,不得有差。 有德之国,日为长,水为迟,一寸十分,应法数。今国多不用,日月小短,一刻八九,故使老人岁月,当弱反壮,其年自薄,何复持长时?如使国多臣,枢机衡舒迟,后生蒙福,小得视息,不直有恶,复见伐矣。 惟天地之明,为在南方,巳午同家,离为正目,当明堂之事。日照明,以南向北,阳气进退,亦不失常,yīn阳相薄,以至子乡,寒温相直,照彻自然,甚可喜。 生养之道,少阳太阳,木火相荣,各得其愿,是复何争?表里相承,无有失名,上及皇耀,下至无声,寂静自然,万物华荣,了然可知,不施自成,天之所仰,当受其名。 机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数通,书不相应,召所求神,簿问相实,乃上天君。天君有主领所白之神,不离左右,其内外见敬,亦不敢私承,所上所下,各不失时。太yīn司官,不敢懈止。 正营门阁,恐自言事,辄相承为善,为要道,牒其姓名,得教则行,不失铢分。上古之时,有智虑,无所不照,无所不见,受神明之道,昭然可知,亦自有法度,不失其常。 从太初已来,历有长短,甚深要妙。从古至今,出历之要,在所止所成。辄以心思候算,下所成所作,无不就并数,相应绳墨,计岁积,日月大分为计。 ◎阙题 今天地且大乐岁,帝王当安坐而无忧,民人但游而无事少职,五谷不复为前,无有价直。天下兴作善酒以相饮,市道尤极,名为水令火行,为伤于阳化。 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买卖失职,更相斗死,或伤贼;或早到市,反宜乃归;或为jiān人所得,或缘高坠,或为车马所克贼,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 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月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又无故杀伤人,日日有之,或孤独因以绝嗣,或结怨父母置害,或流灾子孙。县官长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动皇灵,使yīn阳四时五行之气乖错,复旱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气逆行。盖无故发民令作酒,损废五谷,复致如此之祸患。 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谓吏民言,从今已往,敢有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无故饮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饮二斗者,笞六十,谪六日;饮三斗者,笞九十,谪九日。各随其酒斛为谪,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所以谪修城郭道路官舍,为大土功也。土乃胜水,以厌固绝灭。令水不过度伤阳也。水,太yīn也,民也,反使兴王,伤损阳精,为害深矣。修道路,取兴大道,以类相占,渐置太平。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四《饮酒缘》引《太平经》云:zhēn rén问曰:“天下作酒以相饮,市道元据,凡人饮酒洽醉,狂咏便作,或即斗死,或则相伤贼害,或缘此jiānyín,或缘兹高堕,被酒之害,不可胜记。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日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复缘此致害,连及县官,或使子孙呼嗟,上感动皇天,祸乱yīn阳,使四时五行之气乖反。如何故作狂yào,以相饮食,可断之以否?” 神人曰:“善哉!饮食,人命也。吾言或有可从,或不可从。但使有德之君教敕,言从今以往,敢有无故饮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一斛杖三百。以此为数,广令天下,使贤人君子,知法畏辱,必不敢为。其中愚人有犯即罚,作酒之家亦同饮者。” zhēn rén曰:“或千里之客,或家有老弱,或祠祀神灵,如何?”神人曰:“若千里君子,知国有禁,小小无犯,不得聚集;家有老疾,yào酒可通。” ◎阙题 考天地yīn阳万物,上下相爱相治,立功成名,使心治一家,使人不复相憎恶,常乐合心同志,令太和之气日自出,而大兴平,六极同心,八方同计。所治者若人意,莫不皆响应而悦者。本天地元气,合yīn阳之位。邪恶默然消去,乖逆者皆顺,明大灵之至道,神所好爱。 吾乃上为皇天陈道德,下为山川别度数,中为帝王设法度。中贤得以生善意,因以为解除天地大咎怨,使帝王不复愁苦,人民相爱,万物各得其所,自有天法常格在不匿。 古者圣帝明王,重大臣,爱处士,利人民,不害伤;臣亦忠信不欺君,故理若神。故贤父常思安其子,子常思安乐其父,二人并力同心,家无不成者;如不并力同心,家道乱矣,失其职事,空虚贫极,因争斗分别而去,反还相贼害。亲父子分身血气而生,肢体相属如此,况聚天下异姓之士为君、师、父乎?故圣人见微知著,故重戒慎之。 夫师,阳也,爱其弟子,导教以善道,使知重天爱地,尊上利下,弟子敬事其师,顺勤忠信不欺。二人并力同心,图画古今旧法度,行圣人之言,明天地部界分理,万物使各得其所,积贤不止,因为帝王良辅,相与合策共理致太平。如不并力同计,不以要道相传,反yù浮华外言,更相欺殆,逆天分理,乱圣人之辞,六极不分明,为天下大灾。帝王师之。失其理法,反与天地为大仇,不得神明意,天下大害者也。 ◎阙题 人生备具yīn阳,动静怒喜皆有时。时未牝牡之合也,是yīn阳当主为生生之效也。天道三合而成,故子三年而行。三三为九,而和道究竟,未知牝牡之合,其中时念之,未能施也。 天数五,地数五,人数五,三五十五,而内藏气动。四五二十,与四时气合而yù施,四时者主生,故yù施生。五五二十五,而五行气足,而任施。五六三十而强,故天使常念施,以通天地之统,以传类。会三十年而免,老当衰,小止闭房内。天下C167行之属,人象天地纯耳,其余不能也。 故天地一日一夜,共闰万二千物,尽使生。夜则深,昼则燥,深者yīn也,燥者阳也,天与地日共养此万二千物具足也。天之法,阳合精为两。阳之施,乃下入地中,相从共生万二千物。其二千者,嘉瑞善物也。 夫万二千物,各自存精神,自有君长,当共一大道而行,乃得通流。天道上下,往朝其君,比若人共一大道,往朝王者也。万二千物精神,共天地生,共一大道而出,有大有中有小。何谓也?乃谓万二千物有大小,其道亦有大小也,各自生自容而行。故上道广万步为法,次广千步为法,其次广百步为法,其次广十步为法,其次广一步为法。凡五道,应五方,当共下生于地,共朝于天,共一道而行。是以大道广万步,容中道千步,小道百步,道十步,毛道一步。物有大小,各自容往来。 凡乃上受天之施,反下生施地,出当俱上朝天也,故大道但可张,不可妄翕也。翕之辄不相容,有不得生者,或有伤死。不得生出者,令人绝无后代;伤者伤人,死者杀人。古者圣人不敢废绝大道者,睹天禁明也。 子以何天道得伤?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yīn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 ◎阙题 吾书中善者,使青为下而丹字,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吾道太阳仁政之道,不yù伤害也。 天子者,天之心也;皇后者,地之心也。夫心者,主持正也。天乃无不覆,无不生,无大无小,皆受命生焉,故为天。天者,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万物所当亲爱,其用心意,当积诚且信,但常yù利不害,不负一物,故为天也。夫帝王者,天之子,人之长,其为行,当象此。夫子者,当承父之教令严敕,案而行之,其事乃得父心志意,可为良家矣。如不承父教令,其家大小不治,即为贫家矣。财反四去,常苦不聚,其事纷纷,灾变连起,大得愁苦,过在此矣。古者帝王将行,先仰视天心,中受教,乃可行也。 夫皇后之行,正宜土地。地乃无不载,大小皆归,中无善恶,悉包养之。皇后,乃地之子也,地之心也,心忧凡事,子当承象母之行若母,乃为孝子。夫天地之与皇后相应者,比若响之与声,于其失小亦小,失大亦大,若失毫发之间,以母不相得志意。古者皇后将有为,皆先念后土,无不包养也。无不可忍,无不有常,以是自安,与土心相得矣。若失之,则灾变连起,刑罚不禁,多yīn少阳,万物不茂,过在此。夫是二人正行者,则神真见,真道出,贤明皆在位,善物悉归国。 太平经(22) ◎阙题 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yīn也,主养凡物。天阳,主生也;地yīn,主养也。日与昼,阳也,主生;月星夜,yīn也,主养。春夏,阳也,主生;秋冬,yīn也,主养。甲丙戊庚壬,阳也,主生;乙丁己辛癸,yīn也,主养。子寅辰午申戌,阳也,主生;丑卯巳未酉亥,yīn也,主养。亦诸九,阳也,主生;诸六,yīn也,主养。男子,阳也,主生;女子,yīn也,主养万物。雄,阳也,主生;雌,yīn也,主养。君,阳也,主生;臣,yīn也,主养。天下凡事,皆一yīn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 一阳不施生,一yīn并虚空,无可养也;一yīn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阳气一统绝灭不通,为天大怨也;一yīn不受化,不能生出,为大咎。天怨者,阳不好施,无所生,反好杀伤其生也;地所咎,在yīn不好受化,而无所出养长,而咎人反伤其养长也。天不以时雨,为恶凶天也;地不以生养万物,为恶凶地也。男不以施生,为断天统;女不以受化,为断地统。yīn阳之道,绝灭无后为大凶,比若天地一旦毁,而无复有天地也。 是故圣贤,好天要文也。天者,众道之精也。贤者好道,故次圣;贤者入真道,故次仙;知能仙者必真,故次真;知真者,必致神。神者,上与天同形合理,故天称神,能使神也。神也者,皇天之吏也。神人者,皇天第一心也。天地之xìng,清者治浊,浊者不得治清。精光为万物之心明,治者用心察事,当用清明。 今神人、zhēn rén、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皆何象乎?然,神人者象天,天者动照无不知。zhēn rén者象地,地者直至诚不欺天,但顺人所种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时,四时者变化凡物,无常形容,或盛或衰。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凶,长于安危。圣人者象yīn阳,yīn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常合和万物,成天心,顺yīn阳而行。贤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气,达远方,贤者亦当为帝王通达六方。凡民者象万物,万物者,生处无高下悉有,民故象万物。奴婢者衰世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 故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故上神人舍于北极紫宫中也,与天上帝同象也,名天心神;神而不止,乃复逾天而上,但承委气,有音声教化而无形,上属天上,忧天上事。神人已下,共忧天地间六合内,共调和,无使病苦也。 《正一法文太上外B822仪》下《人四夷受要B822》引《太平经》云:奴婢顺从君主,学善能贤,免为善人良民,良民善人学不止成贤人,贤人学不止成圣人,圣人学不止成道人,道人学不止成仙人,仙人学不止成zhēn rén,zhēn rén学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学不止成委气神人。 愿闻绝洞弥远六极天地之间,何者最善?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故天第一,地次之,神人次之,zhēn rén次之,仙人次之,道人次之,圣人次之,贤人次之。此八者,皆与皇天心相得,与其同意并力,是皆天人也,天之所yù仕也。天内各以职署之,故思虑常相似也,是天所爱养人也。天者,大贪寿常生也,仙人亦贪寿,亦贪生。贪生者,不敢为非,各为身计之。 ◎断金兵法第九十九 六方zhēn rén纯等谨再拜白:“yù有所问天法,不敢卒道,唯皇天师假其门户,使得容言乎?”“道之,勿有所疑也。” “唯唯。今惟天师乃为帝王解先人流灾承负,下制作可以兴人君,而悉除天下之灾怪变不祥之属。今愚生yù助天,太阳之气使遂明,帝王日盛,jiān猾灭绝,恶人不得行,盗贼断亡,ビ孽自藏,不复发扬,岂可闻乎?”“善哉!六子之问也。天使诸zhēn rén言,诺,君子已遂无忧,小人ビ臣不敢作矣,其胜已出,灾自灭息矣。今为诸弟子具陈天格法,使不失铢分,自随而记之。”“唯唯。” “然,天法垂象,上古圣人常象之,不敢违离也。故常厌不祥,断狡猾,使ビ臣不得作者,皆由案天法而为之。yù使阳气日兴,火大明,不知衰时者,但急绝由金气,勿使其王也。金气断,则木气得王,火气大明,无衰时也。” “何谓也?”“然,人君当急绝兵,兵者,金类也,故当急绝之故也。今反时时王者,赐人臣以刀兵。兵,金类也,乃帝王赐之,王者王之,名为金王。金王则厌木而衰火,金王则令甲乙木行无气,木断乙气,则火不明。木王则土不得生,火不明则土气日兴,地气数动,有ビ祥,故当急绝灭云兵类。勿赐金物兵类,以厌绝不祥,此也天厌固,与神无异。” “愿闻金兴厌木,何故反使火衰也?”“善哉!子之难问,可谓入道矣。zhēn rényù乐知其大效,是故春从兴金兵,则贼伤甲乙木行,令天青帝不悦,天赤帝大怒,丙丁巳午不顺。yù报父母之怨,令使火行多灾怪变,生不祥ビ害jiān猾。其法反使火治,愦愦云乱不可乎!大咎在此也。” “善哉善哉!愿闻何故必多ビ民臣、狡猾盗贼乎?”“为zhēn rén重说,使子察察知之。天之格法,父母见贼者,子当报怨。夫报怨之家,必聚不祥、伪佞狡猾少年能为无道者,乃能报怨为反逆也。是故从赐金兵,厌伤木也,火治不可平也。此者,天常格法也,不可以故人也。 六zhēn rén以吾言不信,但急断金兵,敢有持者,悉有重罪,即时火灾灭除,其治立平,天下莫不言善哉!所以然者,火乃称人君,故其变怪最剧也,其四行不能也。子yù重知其明效,五星荧惑,为变最剧也。此明效也,其四星不能。子慎吾书吾文,天法不失铢分。”“唯唯。” 帝王戒赐兵器与诸侯,是王金气也。金气王则木衰,木衰则火不明,火不明则兵起之象。火者君象,能变四时,荧惑为变最效,天法不失铢分。 “行,为六子重明陈天之法。故金气都灭绝断,乃木气得大王,下厌土位,黄气不得起,故春木王、土死也。故惟春则天激绝金气于戊,故木得遂兴,火气则明,日盛,则金气囚,猾人断绝。金囚则水气休,yīn不敢害阳则生下,慎无灾变。木气王,无金,则得兴用事,则土气死。生民臣忠谨且信,不敢为非也。是天之格法券书也,天地之常xìng常行。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矣。今复为六子重明天法,使□□。今天下从兵,金气也。又王者或以岁始赐刀兵,或四面巡狩止居,反赐金兵。王者,王也,以金兵赐人,名为王金。金王则水相,金王则害木,水相则害火。西、北,yīn也;东、南,阳也;少yīn得王,太yīn得相也,名为二气,俱得胜其阳。其灾生下,狡猾为非,yīn气动则多妄言而生盗贼,是天格法也。六子知之耶?”“唯唯。”“然,六zhēn rén已知之矣,慎天法。” “唯唯,今愿请问:东南阳也,何故为地户?今西北yīn也,反为天门?”“然,门户者,乃天地气所以初生,凡物所出入也。是故东南,极阳也,极阳而生yīn,故东南为地户也。西北者,为极yīn,yīn极生阳,故为天门。zhēn rényù知其效,若初九起甲子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初六起于甲午,此之谓也。故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何有解已。其王者得用事,其微气复随而起矣。”“善哉善哉!” “复为六zhēn rén具陈一事。王者大兴兵,则使木行大惊骇无气,则土得王起。土得王,则金大相。金大相,则使兵革数动,乾兑之气作,西北夷狄猾盗贼数起。是者自然法也,天地神灵不能禁止也。故当务由厌断金物,无令得兴行也。”“善哉善哉!见师说天法,知其可畏矣。”“子知畏之,则吉矣。” “今皇天明师幸哀其愚蔽,不达于道,乃具为明陈天法。今是独为一君生耶?天下之为法,悉如此耶哉?”“然,天以是为常格法。虽然,木行火行,无妄从兴金,岳使钱得数王,盗行以为大害,使治难平也。反使金气得大王,为害甚甚。能应吾天法断之者,立吉矣。治兴,ビ臣绝,天法不欺人也。” “愿闻天以此为格法意诀。”“然,详哉,六子问事也。然,天地以东方为少阳,君之始生也,故日出东方。以南方为太阳,太阳,君也,故离为日,日为君;南方,火也,火为君;南方为夏,夏最四时养长,怀妊盛兴处也,其为德最大,故为君也,以此为格法。虽然,音为角者,并于东方;位为火者,并于南方。今太平气盛至,天当兴阳气,故吾见六zhēn rén问事,知为天使之,故吾为六zhēn rén具说所以兴太阳君之行法,zhēn rén慎之。”“唯唯。” ◎王者赐下法第一百 “今天师辛哀为愚生陈天法悉具,愿复问一事。今帝王见群臣,下及民人。天法,为人父母,见其臣,是王者贤子也,故助王者治理天地也。民者,是王者居家不肖子也,为王者主修田野治生。见之,会当有可以赐之者;不赐,则恩爱不下加民臣,令赤子无所诵道,当奈何哉?”“善哉!zhēn rén之言也。然,见贤者赐以文,见饥者赐以食,见寒者赐以衣。” “见贤者何故赐之以文乎?”“所以赐以文者,文者生于东,明于南,故天文生东北,故书出东北,而天见其象。虎有文,家在寅,龙有文,家在辰,负而上天,离为文章在南行。故三光为文,日最大明。故文者生于东,盛于南。故日出于东,盛于南方。天命帝王,当象天为法,故当赐文,以兴太阳、火之行也。日兴火,能分别睹文是与非,文亦所以记天下是非也。”“善哉善哉!”“行,六zhēn rén已知天道,大觉矣。” “今皇天明师为天具道法,既无可,愿闻赐之当以何文哉?”“详乎!六子为天问事也。然当如此,凡事常苦不□□。然,乐象天法而疾得太平者,但拘上古、中古、下古之真道文文书,取其中大善者,集之以为天经,以赐与众贤,使分别各去诵读之。今思其古今要意,为化民臣之大义当奈何,因以各养其xìng,安其身。如此者,大贤儒莫不悦喜也,而无恶意。各得惟念天地之法知之,则令使人上尊爱其君,还惜其躯,深知明君重难得。其中大贤仁者,常恐其君老,分别为索殊方异方,还付其帝王,故当赐以道书文。”“善哉善哉!” “子已知之矣。今或自易赐之以兵革金物,归反各思利事,而上导武气,化流小愚民,则使利事生,而兵兴金王,狡猾作,盗贼起。金用事,贼伤木行,而乱火气,是天自然格法。子知之耶?” “唯唯。愿问何不赐之以他文经书?”“然,他书非正道文,使贤儒迷迷,无益政事,非养其xìng。经书则浮浅,贤儒日诵之,故不可与之也。然同可拘上古圣经善者,中古圣经善者,下古圣经善者,以为文,以赐之。但恐非养xìng之道,使人不自重,而反为文也。然凡文善者,皆可以赐之,使其诵习象之,化为善也。”“善哉善哉!”“六子已觉之矣。” 太平经(23) ◎兴衰由人诀第一百一 “今天师幸都为愚生言,愿问赐饥者以食,寒者以衣意。”“然,夫饥者思食,寒者思衣,得此,心结念其帝王矣,至老不忘也。思自效尽力,不敢有二心也。恩爱洽著民间,如有所得奇异殊方善道文,不敢匿也,悉思付归其君,使其老寿。是故当以此赐之也,此名为周穷救急。夫贤者好文,饥者好食,寒者好衣,为人君赐其臣子,务当各得其所yù,则天下厌服矣。”“善哉善哉!” “是以天xìng:上道德而下刑罚。故东方为道,南方为德。道者主生,故物悉生于东方;德者主养,故物悉养于南方。天之格法,凡物悉归道德,故万物都出生东南而上行也,天地四方六阳气,俱与生物于辰巳也。子知之耶?”“唯唯。” “天之法下刑,故西、北,少yīn、太yīn,为刑祸。刑祸者,主伤主杀,故物伤老衰于西,而死于北。天气战斗。六yīn无阳,物皆伏藏于内穴中,畏刑兴祸,不敢出见。天道恶之下之,故其畜生,悉食恶弃也。是故古者圣人睹天法明,故尚真道、善德、奇文而下武也,是明效也。今刑祸武,生于西、北而尚之,名为以yīn乘阳,以贱乘贵。多出战斗,令民臣不忠,无益王治,其政难乎!zhēn rén宁知之耶?”“唯唯。” “子可谓以觉矣。是故古者圣贤,常尚道德文,常投于上善处,而兵革战备投于下处。一人独居,则投文于床上,而兵居床下,如是则夷狄自降,盗贼日消灭矣。”“善哉善哉!”“行,子可谓已知之矣。六子详思吾书意,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众贤,吾之言不负天地贤明也。行去,辞小竟也。事他所疑,乃复来问之。” “唯唯,今六zhēn rén受天师严教,谨归各居闲处,思念天师言,俱有不解,唯天师示诀之。”“行言,何等也?”“今天乃自有四时之气,地自有五行之位,其王、相、休、囚、废自有时,今但人兴用之也,安能乃使其生气,而王相更相克贼乎?” “咄咄,噫!六子虽日学,无益也,反更大愚,略类无知之人,何哉?夫天地之为法,万物兴衰反随人。故凡人所共兴事,所贵用其物,悉王生气;人所休废,悉衰而囚。故人所兴事者,即chéng rén君长师也;人所争用物,悉贵而无平也;人所休废物,悉贱而无贾直也。是故天下人所兴用者王,自生气,不必当须四时五行气也。故天法,凡人兴衰,乃万物兴衰,贵贱一由人。 是故古者圣人,知天格法不可妄犯也,故上古时人,深知天尊道、用道、兴行道,时道王。中古废不行,即道休囚,不见贵也。中古兴用德,则德王。下古废至德,即德复休囚也。故人兴用文,则文王;兴用武,则武王,兴用金钱,则金钱王;兴用财货,财货王。天下人所兴用,悉王,自生气。其所共废而不用者,悉由凡物,何必乃当须天四时五行王乃王哉?子学何不日昭昭,而反日益冥冥无知乎? zhēn rén用意,尚如此,夫俗人共犯天禁,言其不然,故是也。今以子况之,人愚独久矣。若zhēn rén言中,类吾为天陈法,为德君解承负先王流灾,将有误人不可用者耶!如误,何可案用乎?六子若有疑,yù知吾道大效,知其真真与不,令疾上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相应,是其人明效证验也。今zhēn rén尚乃不能深知是,人能使物兴衰进退;俗人比于子,冥冥与盲何异哉?” “今见天师分别为愚生说之,已解矣。有过不也。”“夫人既学也,当务思惟其要意,勿但习言也而知其意诀,是天地与道所怨也。又学者,精之慎之。”“唯唯。”“行去,记此天政事,可以厌猾ビ,勿使德君失政事文也。”“唯唯。” ◎三五优劣诀第一百二 “大暗愚日有不解,冥冥之生稽首再拜,问一大疑。”“何等也?”“书中比比道天上皇气且下,今讫不知其为上皇气云何哉?” “子乃知深疑此,可谓已得道意矣。行明听,为zhēn rén具陈之。天有三皇,地有三皇,人有三皇;天有五帝,地有五帝,人有五帝;天有三王,地有三王,人有三王;天有五霸,地有五霸,人有五霸。” “何谓也?”“天有三皇若三光,地有三皇若高下平,人有三皇若君臣民也;天有五帝若五星,地有五帝若五岳,人有五帝若五行五藏也;天有三王若三光,地有三王若高下平,人有三王若君臣民;天有五霸若五星,地有五霸若五岳,人有五霸若五行五藏也。” “天师幸哀怜愚生,加不得已,示以天法,愿闻其优劣云何哉?”“善哉,子之难问,可谓得天意,乃入天心,可万万世贯结,著不复去也。然天之三皇,其优者若日,其中者若月,其下者若星也,其优劣相悬如此矣。地之三皇,其优者若五岳,其中者若平土,其下劣者若下田也,其优劣相悬如此矣。人之三皇,其优者若君,其中者若臣,其下者若民,其优劣相悬如此矣。 天有三王谓三光,五霸为五岳,与人地皆同。天之三皇,其优者日,中者月,下者星;地之三皇,优者五岳,中者平土,下者田野;人之三皇,优者君,中者臣,下者民。 天之五帝,其优者比若四分日,有其三也;其中者比若四分月,有其三也;其下者比若四分星,有其三也。地之五帝,其优者比若四分五岳,有其三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平土,有其三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下田,有其三也。人之五帝,其优者比若四分大国,有其三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大臣,有其三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民,有其三也。 天之三王,其优者比若四分日,有其二也;其中者比若四分月,有其二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大星,有其二也。地之三王,其优者比若四分五岳,有其二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平土,有其二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下田,有其二也。人之三王,其优者比若四分大国,有其二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大臣,有其二也;其劣下者比若四分民,有其二也。 天之五霸,其优者比若四分日,有其一也;其中者比若四分月,有其一也;其下者比若四分大星,有其一也。地之五霸,其优者比若四分五岳,有其一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平土,有其一也;其下者比若四分下田,有其一也。人之五霸,其优者比若四分大国,有其一也;其中者比若四分大臣,有其一也;其下者比若四分民,有其一也。此乃天道不远,三五各自反也。故天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地亦自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人亦自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也。” “其何一多也?愿天师分解其诀意。”“然,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故三皇者,其祖头也;五帝者,其中兴之君也;三王者,其平平之君也;五霸者,是其末穷劣衰、兴刑危乱之气也。故到五霸,乃四分有其一者,天道其统几绝也。过此下者,微末不能复相拘制,比若大弱不能制强,柔不能制刚,少不能制众。道且大乱,不能复相理,故更以上复起。” “何谓也?”“然九皇者,皆始萌于北,五帝者始生于东,三王者茂盛于南,五霸者杀成于西也。天生凡物者,阳气因元气,从太yīn合萌生;生当出达,故茂生于东;既生当茂盛,故盛于南;既茂盛当成实,故杀成于西。天地yīn阳道都周,夫物不可成实,死而已。根种实当复更生,故令yīn阳俱,并入天门,合气于乾,更以上始,此天地自然之xìng也。” “善哉善哉!夫天地人,何不共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乎?”“善哉,子之难,得其意。夫天地人分部为三家,各异处。夫皇道者,比若家人有父也;帝道,比若家人有母也;王道,比若家人有子也;霸道者,比若家人有fù也。今三家各异处,岂可共父母子fù耶?是若人分为三家,宁得共父母子fù乎?zhēn rén宁晓不?”“唯唯。”“慎之,亦无妄枉难也。天道自有格常法,不可但以强抵触之也,不敢不行弩力。” “唯唯。虽每问事,犯天师讳,不问又无缘得知之,yù复乞一言。”“平行。”“今是有四十八部,四十八部其行云何哉?”“善乎详哉!子之问事也。此行得天心意者,灾变不得起也;失天要道者,灾变不绝,故使前后万万世,更相承负。夫善为君者,乃能使灾咎自伏消;其所失至要自养之道者,反使邪气流行,周遍天下,故生是余灾,反为承负之厄会。” “何谓也?”“然,精听吾言。”“唯唯。”“天之上君若日,中者若月,下者若星也;地之上君若五岳,中者若平土,下者若下田也;人之上君若君,中者若臣,下者若民也。有其全者,其人民万物,悉无病平安,无为盗贼欺伪佞者也,天地无灾变,所谓上优有其全者也。其四分有其三者,其三分人平善忠信,其一分伤死,或为盗贼,共为邪恶变怪,多少随此四分一。其四分有其二者,其半人民万物有病,为不信,半人有欺伪之心,其天怪变半。其四分有其一者,其三分者悉病,无实欺为佞,皆为盗贼,无有相利之心,一分者为善耳。天怪前后不绝,不处甲处乙,会不去其部界中也。” “何故乎?”“善哉,子之言也。是令尽有者,其道德悉及之,德所及者能制之,故尽善,万物都蒙其道德,故平平也。其四分有其三者,其道德不及一分,故一分凶也。其四分有其二者,其半道德不及覆盖,故半凶也。其四分有其一者,德微,财及一分,不及其三分,故三凶也。是故古者圣人帝王yù自知优劣,以此占之,万不失一也。” “所不及,何故病乎?”“道德不能及无,为无君长,万物无长,故乱而多病,jiān猾盗贼不绝也。古者以此占治,以知德厚薄,视其气与何者相应,以此深知治之得失衰盛,明于日月也。” “善哉善哉!以何救其失乎?”“善哉,今zhēn rén以既知天经,当止此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流灾承负万物也。”“夫灾以何止之,唯天师教众贤,使得及上皇气。”“然,宜各论真道于究,各思初一,以自治劳病,即其复优,尽令有之矣。”“善哉善哉!”“行,zhēn rén戒事。” “唯唯,谨已敬受四十八部戒矣。其行道长短云何哉?”“详乎子问也。”“不敢不详,天道致重,师敕致严,故敢不一二问之也。”“善哉,知为弟子数,可以通天道意。然天道有三:道应太阳、太yīn、中和。优者行外,其次行中,其次行内,霸者无道,但假路三王之内道,最短。天皇大优者最行外,九皇共一道相次,劣者在内,其优者步行而不移,其次微移,其次微知;十五帝共一中道也,其优者行外,其次行而知,其劣者行而疾也;三王九人,共一内道骑行,其次小疾,其劣者驰也;十五霸最假内极路,其优者若飞行外,其中者若飞而疾,其劣者若矢也。zhēn rén知之乎?”“善哉善哉!” “zhēn rén前,子问此事,何一详也哉?”“然,吾初生以来,怪岁一长一短,日一厚,日一薄,一前一却,不及天师问,恐遂不知之,愿闻其意。”“善哉,子之言也。然厚者,天之日也;其次厚者,地之日也;其次厚者,人之日也;其最薄者,万物之日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去,勿复竟问。是者,子之私也,非难为子穷说之也,天下会无以为,亦无益于帝王承负厄会,百姓之愁苦,故不为子分别道耳,不惜之也。”“唯唯,多犯天师讳,有大过。”“不谦也,乐yù知天上之事者,有私乃来,为子悉说之。”“唯唯。”“行去。” 右分别九皇十五帝九王十五霸行度优劣法 太平经(24) ◎六罪十治诀第一百三 “zhēn rén前,凡平平人有几罪乎?”“平平人不犯事,何罪过哉?”“噫,zhēn rén何其瞑冥也!”“愚生不开达,初生未常闻人不犯非法而有罪也。”“子言是也,与俗同记。不睹凡人乃有大罪六,不可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zhēn rén学,乃不见此明白罪,学独不病愦愦耶?”“愚生忽然,不病之也。”“子尚忽然,夫俗人怀冤结而死是也。诚穷乎遂无知,然而死讫觉悟。天地开辟以来,凡人先F8D5后开,何訾理乎?” “愿闻之。”“然,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F8D5求生,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断天生道,与天为怨。人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xìng为谨,其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乃断地养德。与地为怨,大咎人也。 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乃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今反聚而断绝之,使不得遍也。与天地和气为仇,或身即坐,或流后生,会不得久聚也,当相推移。 天生人,使人有所知,好善而恶恶也。幸有知,知天有道而反贱道,而不肯力学之以自救,或得长生,在其天统先人之体;而反自轻不学,视死忽然,临死乃自冤,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令使生遂无知,与天为怨。所以然者,乃天自力行道,故常吉,失道则凶死,虽爱人yù乐善,著道于人身,人不肯力为道,名为无道之人,天无缘使得有道而寿也。乃使天道断绝,故与天为怨也。 人生知为德善,而不肯力学为德,反贱德恶养,自轻为非,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与地相反。地者好德而养,此人忽事,不乐好德,自爱先人体,与地为咎也。 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后生,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各当随力聚之,取足而不穷;反休力而不作之自轻,或所求索不和,皆为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此有六大罪,而天憎恶之,其罪不可除也。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愿闻天师,其为罪何一重也?”“噫!子日益愚,何哉?是乃灭门之罪也,何故言其重乎?”“愚生甚怪之,不知其要意,今唯天师更开示之,令使大觉悟,深知其意,不敢复犯也。”“然,zhēn rén言善哉!吾辞将见矣,zhēn rén宜自随而力记之。”“唯唯。” “行,今皇天有道,以行生凡物。扰扰之属,悉仰命焉。今大B823道人,或默深知之,著其腹中,不肯力以教人也。夫教人以道,比若以火予人矣,少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也;无极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今幸可共之,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助帝王修正,又使各怀道,求生恶死,令使治、助治。人不复犯法,为邪凶恶,其心善,则助天地帝王养万二千物,各乐长生;人怀仁心,不复轻贼伤万物,则天为其大悦,地为其大喜,帝王为其大乐而无忧也,其功增不积大哉! 夫一人教导如此百愚人,百人俱归,各教万人;万人俱教,已化亿人;亿人俱教,教无极矣。此之善,上洽天心,下洞无极,人民莫不乐生为善,帝王游无职,又何伤于人而不力相示敕? 今人幸蒙先师敕戒,得深怀至道,而闭绝不以相教示,使人无所归命,皆令强死冤结,名为断天道。人多失道而妄为,天也不得久生,地也不得久养。夫人不得不知道,小人无道多自轻,共作反逆,犯天文地理,起为盗贼,相贼伤,犯王法,为君子重忧,纷纷不可胜理。君王旦夕念之,悒悒自愁苦,使天地失其正,灾变怪不绝,为帝王留负。吾尚未能悉言。夫断天道,大逆罪过,不可胜记,故财举其纲纪,示zhēn rén,是非重罪当死明耶!死中尚得有余过,故流后生也。” “可忄亥哉!”“zhēn rén其慎之矣。唯zhēn rén乃知一忄亥,可谓已得长吉,远凶害矣。”“唯唯,不敢离敕。”“然,子已贤明,知天命矣,必生去死,不复疑也。” “今谨以闻天道之命,愿得知地德之敕。”“然,夫地之有大德,专以顺天之道,以好养万物,扰扰之属,莫不被恩德,养成其中者,是故大B823大德之人,当象此为行。幸蒙先师功力,得怀藏善道无极之德。夫德以教人,比若临大水而饮之也,少人往学德,亦不伤其本;无极之人往学德,亦不伤其本也。如力教教之,皆使凡人知守B823抱德,各自爱养其身。 其善者,上可助天养且生长之物,下可助地畜养向成之物,悉并力同心,无有恶意。其中大贤明、心易开示者,乃可化而上,使为君之辅;其中贤者,可为长吏师;其下无知者,尚可为民间之师长,凡人莫不俱好德化而为善者也。 为教如是,乃上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地,即大化之本根,助帝王养人民,令不犯恶为耶,君子垂拱而无忧,其功著大,天地爱之,可移于官也。 今则或怀有德广大,而反详愚闭,绝道德之路,不助天养其且生,不助地养其且成,不助帝王和诸民人。今使愚人后生,遂暗无知,白黑不分明,互死不移,遂为小人,不可东西,忽身自轻,相随为非、jiān轨畜积,上下不能复相教,冥冥愦愦,无有忌讳,上犯天文,下犯地形。其行逆四时,乱五行,为君子大忧,为小人起害,为盗贼,或还以自败,B162其父母,因而无世。 今尚但为zhēn rén举其纲纪,见其始,使众人一觉,自策之耳。不肯教久德,名为断绝地之养道,其罪过如此矣,是之为无状乃死,尚有余罪,故流后生也。zhēn rén知之耶?”“可忄亥哉!可忄亥哉!”“zhēn rén知蚤忄亥,可谓得且活矣,唯慎之。” “唯唯。谨已受道德之禁,愿闻仁者之行。”“然,夫天地生凡财物,已属于人,使其无根,亦不上著于天,亦不下著于地。物者,中和之有,使可推行,浮而往来,职当主周穷救急也。夫人畜金银珍物,多财之家,或亿万种以上,畜积腐涂,如贤知以行施予,贫家乐,名仁而已,助地养形,助帝王存良谨之民。 夫亿万之家,可周万户,予陈收新,毋疾利之心,德洽天地,闻于远方,尚可常得新物,而腐涂者除去也。其中大贤者,乃日奏上其功于帝王;其中小贤,日举之于乡里、其中大愚人不偿报恩者,极十有两三耳,安能使人大贫哉? 为善不止,大贤B823明举之,名闻国中,四海人道之者塞道,明王圣主闻之,见助养民大喜,因而诏取,位至鼎辅,因是得尊贵,世世无有解已,尚为大仁,天下少有,上不负先祖,下不负于子孙,天地爱之,百神利之,帝王待之若明友,比邻示之若父母。功著天地,不复去也;禄著官位,不复贱也;名著万民,不复灭也,夫仁可不为乎哉! 或有遇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财,积之乃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涂。见人穷困往求,骂詈不予;既予,不即许,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赐予富人,绝去贫子,令使其饥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 所以然者,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 人可求以祭祀,尚不给与,百神恶之,yù使无世;乡里祝固,yù使其死;盗贼闻之,举兵往趋,攻击其门户。家困且死而尽,固固不肯施予,反深埋地中,使人不睹,无故绝天下财物,乏地上之用,反为大壮于地下,天大恶之,地大病之,以为大咎。中和之物隔绝日少,因而坐之不足,饥寒而死者众多,与人为重仇。 夫天但好道,地但好德,中和好仁,凡物职当居天下地上,而通行周给凡人之不足,反乃见埋,病悒悒不得出见。夫天与地,本不乐yù得财也,天乃乐人生,地乐人养也,无知小人反壅塞天地中和之财,使其不得周足,杀天之所生,贼地之所养,无故埋逃此财物,使国家贫,少财用,不能救全其民命,使有德之君,其治虚空。 夫金银珍物财货作之,用人功积多,诚若且劳,当为国家之用,无故弃捐,去之上下,地又不乐得之,以为大病,以为大壮。今愚人甚不仁,罪若此,宁当死不耶?中尚有忽然不知足者,争讼自冤,反夺少弱小家财物,殊不知止。 吾尚但见zhēn rén亻东,财举其纲,见其始。夫大不仁之人过积多,不可胜纪,难为财用,zhēn rén宜熟思之。故天地中和三气憎之,死尚有余罪,当流后生,zhēn rén宁觉知之耶?” “唯唯。可忄亥哉,吾不yù闻也。”“zhēn rén遗此语,天必夺子命。令知觉悟,恶之且活矣,自敕慎事。” “唯唯。谨已敬受道德仁戒,愿闻有知不好学真道意。”“善哉!子之言也。夫天生人,幸得有贤知,可以学问而长生。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地有德,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乐以养人,故人生乐求真道,zhēn rén自来;为之不止,比若与神谋;日歌为善,善自归之;力事众贤,众贤共示教之,不复远也。可以全其身,不负先人之统,佗人尽夭终,独得竟其天年;人皆名恶,独得为善人,为众人师,闻于远方。内怀真道德仁而有之,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助帝王化民。上师乃可化无极人,尽使愚人守道不为非,中师可化万人,小师可化千数百人,致有益于君王,使小人知禁,不犯非匿邪。上感得官,不负祖先,不辱后生,维学若此,宁可不为乎?故古者圣贤,悉以敕学人为大忧。助天地生成,助帝王理乱,此天地之间,善人之称也。 或有愚人,生而怀愿,有知而不肯力学真道,反好为浮华行以欺人。为子则欺其父母,为臣则欺其君,为下则欺其上,名为欺天,罪过不除也。或有反好俗事争斗,相随为非,睹zhēn rén之人,反大笑之,笑之言无以学为,遂令冥冥,愚无可知。又好胜而不可,苛言天地无数,贤B823无知,恣情而行,上犯天文,下犯地理,出入无复节度,归则不事父母,群愚相与会聚,遂为恶子,为长吏致事,还戮其父母,不能自惟思,因逃亡为盗贼,行害伤杀人,殊不止。此正天所忌,地所咎,帝王所愁苦,百神所憎,父母所穷也。此害人之大灾,绝其先人之统子也。 今不力学真道,为行如此,于zhēn rén意,宁当死不?死有余罪,流其子孙,尚名为恶人之世、盗贼之后,恶宁流后生不耶?今尚但为zhēn rén举其端首。其恶不可胜记,难为财用,zhēn rén宁觉知之耶?zhēn rén自慎。”“唯唯,吾甚忄亥哉!”“子知忄亥,已去恶矣。” 太平经(25) “谨已具闻四事,愿后闻其次。”“然,夫天生人,使其具足乃出之,常乐其为道与德仁。人幸有知,可以学德,天地以德养万物,乐人象之,故太古之德人忍辱,象地之养物也。人学为之,则其心意常悦,不复好伤害也;见事而慎之,日而为者善,不复yù为恶也;以类相聚,日益高远,为之积久,因成盛德之人,莫不响应,众人归向之;聚谨顺善不止,因成大B823师,其德乃之助天养yù生之物,助地养yù长之物,又好助明王化民,使为谨,不复知其凶恶。 小为德,或化千数百人;大为德,或化万人以上,因使万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人转成德师,所化无极;为德不止,凡人莫不悦喜,天地爱之,增其算,鬼神好之,因而共利佑之。其有功者,乃人君官仕之,德不乐伤害,众人乐之好之,所求者得居常独乐,无yù害之者。此本由学顺善为德,乃到于斯,名闻远方,功著天地,不负祖先,不辱后生。 今人或幸有知,心知善恶,而反自轻易,不力学为善德,反随俗愚暗之人为恶,好用气尚武,辞语常凶,言出而逆,yù以伏人。自言便,复有便于人者,人自言勇力,复有勇力于人者,故凡天下之事,各有所伏穷,故可制也。 夫大火当起之时,若将不可拘,得水便死;人为不善,当怒之时,若将不可制也,得狱便穷;用口若将不拘,得病使降。故夫天地治人,悉自有法尺寸。人乃有知,不肯好学,反自轻为非,所居为凶,无爱之者,天地憎之,百神恶之,帝王得愁苦之,此不成善人,自成盗贼,死尚成恶鬼。 用力强梁,其死皆不得用道理。人莫不共知之,而自易不为善,污先人之统,负于后生之子,遂见字为凶贼人之类也。人莫肯与其jiāo语,行人不yù与同道。此子何过,承负父母之恶,尚或见谓为盗贼之子,或遂得死亡焉。zhēn rén来,人自易,不好学于明师为德,反随小人,过乃如此,宁当死有余罪不乎?” “可畏哉!天师勿须道,吾念之已苦心痛矣。见人不学,以为小事,安知乃致此乎?”“人甚愚,与俗人相似,人不深计,死有余罪。zhēn rén既有功于天地,慎之。”“唯唯。”“不可自易也。吾尚但举其纲,见其始,不学之恶,不但尽于是也。子得吾书觉悟,自深计之。”“唯唯,诚得归便闲处,精之详之。”“然是也,学而不精,与梦何异?” “唯唯,谨已受吾事之敕,愿闻人生有力不为之教。”“然,天地共生C167行,皆使有力,取气于四时而象五行。夫力本以自动举,当随而衣食,是故常力之人,日夜为之不懈,聚之不止,无大无小物,得者爱之。凡物自有精神,亦好人爱之,人爱之便来归人。比若东海爱水。最居其下,天下之水悉往聚,因得为海。 君子力而不息,因为委积财物之长,家遂富而无不有,先祖则得善食,子孙得肥泽,举家共利。为力而不止,四方贫虚,莫不来受其功,因本已大成,施予不止,众人大誉之,名闻远方,功著天地。常力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乏不止,凡天地增其算,百神皆得来食此家,莫不悦喜。因为德行,或得大官,不辱先人,不负后生。 人人或有力反自易,不以为事,可以致富,反以行斗讼,妄轻为不祥之事。自见力伏人,遂为而不止,反成大恶之子。家之空极,起为盗贼,则饥寒并至,不能自禁为jiān,其中顿不肖子即饥寒而死。 勇力则行害人,求非其有,夺非其物,又数害伤人,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君子为仇,帝王得愁焉。遂为之不止,百神憎之,不复利佑也。天不yù盖,地不yù载,凶害日起,死于道旁,或穷于牢狱中,戮其父母,祸及妻子,六属乡里皆yù使其死。尚有余罪,复流后生,或成乞者之后,或为盗贼之子,为后世大瑕。zhēn rén前,其过责如此,宁当死有余罪不?” “吾见天师说事,吾甚惊忄亥心痛,恐不能自愈。”“zhēn rén知心痛,将且生活矣。若忽然不大觉悟,子死不久也。慎之,吾言不可犯,犯者身灭矣,非吾杀之也,其行自得之,子亦知之乎?”“唯唯。” “吾为子陈此六事,未能道其万分之一也。贤B823得吾道,宜深思远虑,勿反苟自易,不恕为善也。为力学,想得善为恶,则反乃降人也。各自为身计,此中有六死罪,又有六大善,俱象之为身,为其善必得善也,自易为恶者,日得凶恶子矣。自策自计,莫乐于自恣,慎之思之,惟之念之,贤明之心,必当易开也。道德仁善付有道德之士,凶恶付不深计之子,此格法。 能皆象吾书文以自正,则天下无复恶人也。此乃天上太古洞极之道,可以化人,人一知之俱为善,亦不复还反其恶也。上士乐生,可学其真道;大B823大贤,可学其德;好施之人,可学其仁;有知之人,可学其知;有能之人,可学其能;有力之人,可学其力,如能并尽用之,思之熟之,身已远凶恶矣。天地爱之,六方养之,帝王无复事也,乃长游而治。zhēn rén亦知之乎?” “大乐至矣,吾甚大喜。”“子可谓乐善知之矣,是故古者贤圣,乃教而不止者,乃睹天禁明,各为身计也。故贤圣之教,辞语满天下也,子独不觉乎?”“善哉善哉!”“是故古者圣贤上士皆悉学,昼夜力学而不止者,亦睹见天地教令明也,故不敢自易为非也,不敢自轻易而不力学也,故得长吉而无害。此诸贤者异士,本皆无知,但由力学而致也;此中诸凶恶人,悉由不力学,自轻自易所致也。吾之为道,吉凶之门户也,子亦岂知之耶?”“唯唯。” “故都举乃以上及其下也。”“何谓也哉?”“噫!子意何不觉也?”“见天师连说,今更眩不自知,以何为觉,以何为不觉也。”“今使子知行之。zhēn rén前,夫天治法,化人为善,从上到下,有几何法哉?”“其法万端,各异意。”“然zhēn rén尚正若此,俗人难觉,迷日久是也。”“有过,唯天师。” “然,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为元气治,二为自然治,三为道治,四为德治,五为仁治,六为义治,七为礼治,八为文治,九为法治,十为武治,十而终也。” “何也?”“夫物始于元气,终于武,武者斩伐,故武为下也。故物起于太玄,中于太阳,终死于白虎。故元气于北,而白虎居西,此之谓也。 故天使元气治,使风气养物。地以自然治,故顺善得善,顺恶得恶也。人者,顺承天地中和,以道治,主动道。凡事通而往来,此三事应天地人谶。过此三事而下者,德仁为章句。过仁而下,多伤难为意。 故吾之为道,常乐上本天之xìng,戒中弃未夭之xìng也,生凡物。本者常理,到中而成,至终而乱,失乱者不可复理,故当以上始也。故天常守本,地守其中,一转,人者守其下,三转,故数乱道也。zhēn rén岂已晓知耶?”“唯唯。”“子今有疑。”“夫随师可言,不敢有疑也。” “zhēn rén前,天将佑帝王,以何为明证哉?将利民臣,以何为效乎?”“唯天师,今不及何也,数言而不中,多得过,故不敢复言也。”“乎?行!”“唯唯。然天将佑帝王,予其琦文,今可以治,用之绝,逾,与yīn阳相应;将利小臣也,予其良吏;将利民也,使其生善子。” “zhēn rén言是,岂复有奇说耶?而已极。唯天将yù兴有德人君也,为其生神圣,使其传天地谈。通天地意,故zhēn rén来为其学也,宜以付谨良之民,觉其心,使其惟思;付上有大德之君也,以示众贤,共晓其意已解,以归百姓。百姓得之,十五相从议之。 治之连不平,非独天地人君也,过乃本一在人,长长自得重过责于皇天后土,皆由一人。时有先学得真道者,不力相化教;大幸先知德,力不相化;畜积有财之家,不肯力施为仁;人生有知足以学,而不肯力学求真道以致寿;有能足以学德,以化其身,而不肯学德以自化;有力不肯力作,自易反致困穷。此有大过六,天人为是独积久。 天地开辟以来,更相承负,其后生者尤剧,积众多相聚为大害,令使天地共失其正,帝王用心意久愁苦而不治,前后不平,天大疾之,故吾急传天语。自太古到今,天地有所疾苦,悒悒而不通,凡人不得知之,皆使神圣人传其辞,非独我也,zhēn rén勿怪之也。 今吾已去世,不可妄得还见于民间,故传书付zhēn rén。zhēn rén反得,已去世俗,不可复得为民间之师,故使zhēn rén求索良民而通者付之。今趋使往付归有德之君也,敢不往付留难者坐之也。” “何其重也?”“今天当以解病而安帝王,令道德君明示众贤,以化民间,各自思过,以解先人承负之谪,使凡人各自为身计,勿令懈忽,乃后天且大喜,治立平矣。子或怀狐疑,以吾言不大诚信者,吾文但以试为真。所以然者,古文亿亿卷,其治常不能太平也,令贤明□长独怀狐疑,谓书不然也。夫勇士不试,安知其多力?见文而不试用,安知其神哉?吾受天言,以试zhēn rén,自是之后,得凡文书,皆立试之,不得空复设伪言也。 天大疾之,地大苦之,以为大病,诚冤忿恚,因使万物不兴昌,多灾夭死,不得竟其天年,帝王悒,吏民云乱,不复相理,大咎在此六罪也;有道妒道,不肯力教愚人;有德妒德,不肯力化愚人;有财畜积而妒财,不肯施予天生凡人,使施之天;有知,不肯力学正道以自穷,见教反笑之;有能,不肯力学施,见教反骂詈之;有力,不肯力作,可以致富为仁,反自易懈惰,见父母学教之,反非之。故敕zhēn rén疾见此文,使众贤各自深惟念,百姓自思大过。zhēn rén宁晓知教敕耶?” “唯唯。今神人既为天陈法,何不但得人而已,布于民间,必当以上下乎?”“善哉善哉!今天上极太平气立至,凡事当顺,故以上下也。不以上下,则为逆气。令治不平,但多由逆气不顺故也。zhēn rényù复增之耶?”“不敢也。”“故当以上下,勿复重问。”“唯唯。”“行去慎事,各为身计。此有大过六,天道至严,不可妄为,天居上视人。” “唯唯。愿复更请问一言,凡人已得要道要德,当于何置之?”“当上以付其君。”“何必当以付之也?”“夫要道乃所以安君也,以治则得天心;夫要德所以养君,以治则得地意,实知之而不肯奏上,皆为不敬,其罪不除。” “何其重也?”“观子之事,植辞如无一知者。夫为子乃不孝,为民臣乃不忠信,其罪过不可名字也。zhēn rén乃言何一重者,等也。zhēn rén之学,何不日深反日向浅哉?”“甚愚生实不睹。”“子尚言不睹,夫俗人蔽,隐藏其要道德,反使其君愁而苦愚暗,咎在真道德蔽而不通也。又要道,乃所以称天也;要德,乃所以称地也。愚人乃断绝之,天憎之,地恶之,其过不除也。zhēn rén幸独为天所私得寿,而学反未尽,乃及天禁,宜事者慎之。”“唯唯。” 右天教合和使人常吉远凶之经 太平经(26) ◎戒六子诀第一百四 “吾将去有期,戒六子一言。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子近求则大得,远求则失矣。故古君王善为政者,以腹中始起,真能用道,治自得矣。动不失其法度数,万物自理,近在胸心,散满四海,古者圣人名为要道。治乐yù无事,慎无失此,此以绳正贤者,今重丁宁以晓子。 子六人连日问吾书道,虽分别异趣,当共一事。然舌能六极周,王道备,解说万物,各有异意,天地得以大安,君王得以无事。吾书乃知神心,洞六极八方,自降而来伏,皆怀善心,无恶意。 其要结近居内,比若万物,心在里,枝居外。夫内兴盛,则其外兴,内衰则其外衰。故古者皇道,帝王圣人yù正,洞极六远八方,反先正内,以内正外,万万相应,亿亿不脱也。以外正内者,万失之也。 故古者大圣,教人深思远虑,闭其九户,休其四肢,使其浑沌,比若环无端,如胞中之子而无职事也,乃能得其理。吾之道,悉以是为大要,故还使务各守其根也。 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故在师开之、导之、学之,则可使无不知也;不其门户,虽受天真道,无一知也。比若婴儿生,投一室中,不导学以事,无可知也。所以人异者,但八方异俗,故其知学不同也。若能一人学,周流表里,尽知之矣。 吾将远去,有所之,当复有可授,不可得常安坐,守诸弟子也。六人自详读吾书,从上到下,为有结不解子意者,考源古文以明之。上行者玄真知之,下行者顺真知之,东者初真知之,南者太真知之,西者少真知之,北者幽真知之。 夫道乃大同小异,故能分别yīn阳而无极。化为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中和万物小备,未能究天地yīn阳绝洞表里也。故但考其无,举其纲,见其始,使可仪而记。记古记今,其要乱自同神圣所记,犹重规合矩,虽相去亿亿万年,比若相对而语也,故可为,为天地常经。 为yīn阳作神道,勿怪吾书前后甚复重也。所以复重者,恐有失之也。又天道至严,既言不敢不具通,不通名为戋道。为过剧,吾诚哀之。此虽复重,比若上古圣人,中古圣人,下古圣人,皆异世而生,其辞相因,复重而说,更以相考明,乃天道悉可知,此之谓也。行矣,吾有急行,重慎持天宝,传付其人。” 右戒六弟子 ◎天谶支干相配法第一百五 zhēn rén再拜曰:“愚贱生缘天师常待之以赤子之分,恩爱洽著,仓皇得旦夕进见,天功至大,不可谢。今yù复有质问密要,天之秘要,又不敢卒言。”“平道之,子既为天问事,当穷竟,不得中弃而止也。” “唯唯。愚生见天师所说,无有穷极时也,乃后弟子俱天觉承知。天师深洞知天地表里yīn阳之精,诸弟子恐一旦与师相去,无可复于质问疑事,故触冒不,问可以长久安国家之谶,令人君常垂拱而治,无复有忧,但常当响琴瑟,作乐而游,安若天地也,无复有危时,岂可闻乎哉?”“然,诸zhēn rén思精进乎!深眇哉所问,乃求索洞通天地之图谶文,一言乃万世不可易也。天公疾多灾,愁苦之,乃使诸zhēn rén来问疑乎?诺,且为zhēn rén具说天之规矩大要秘文诀,令使其□□,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3 章 人自随而记之。”“唯唯”。 “然。夫皇天乃以四时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枝主衰盛,体主规矩,部此九神,周流天下,上下洞极,变化难睹,为天地重宝,为众神门户。自有固常,不可妄犯,顺之者长吉,乱之者长与天地乖仵。”“唯唯,愿闻其意,岂可睹耶?”“善哉!诸zhēn rén言也。方为子具道之,但俱自精,安坐思吾言。”“唯唯。” “天常谶格法,以南方固为君也。故日在南方为君也,火在南方为君,太阳在南方为君;四时盛夏在南方为君,五祀灶在南方为君,五藏心在南方为君。君者,法当衣赤,火之行也。是故君有变怪,常与阳相应,非得与他行相应也。阳者日最明,为众光之长,故天谶,常以日占君盛衰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知之矣。人君之法,常当求与仁者同家,有心者为治。其可与共为治者,常当行道而好生。小小幼弱,于其长臣贤成器者,君当养之,不宜伤也。故东方者好生,南方者好养,夫不仁用心,不可与长共事;不明,不可以为君长。故东方者,木仁有心,南方者,火明也。 夫天法,帝王治者常当以道与德,故东方为道,道者主生;南方为德,德者主养,故南方主养也。治者,当象天以文化,故东方为文,龙见负之也,南方为章,故正为文章也。章者,大明也,故文生于东,明于南。故天文者,赤也;赤者,火也。 仁与君者动上行,日当高明,为人作法式。故木与火动者,辄上行也,君之象也。故居东,依仁而上,其治者故当处南。故东方为少阳,君之始生也,故日出于东方也。南方为太阳,君之盛明也。少阳为君之家及父母,太阳为君之身,君之位也。少阳为君之家,木为火之父母,君以少阳为家,火称木之子,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子已知之矣。少yīn为臣,臣者,以义屈折,伏于太阳。故金随火屈折,在人可yù为。臣者常以义屈折,佐君可yù为也,故少yīn称臣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太yīn为民,民流行而不止。故水流行而不知息也。民者,职当主为国家王侯治生。故水者,当随生养木也。东方者,君之家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天之格谶,少阳者畏少yīn,故臣者,反主录国家王侯官属也。太阳畏太yīn,是故国有道与德,而君臣贤明,则民从也。国无道德,则民叛也。是故治国之大要,以多民为富,少民为大贫困,诸zhēn rén晓知之耶?”“唯唯。” “行,已觉矣。天之格法,分为六部。东、南上属于天,故万物生皆上行,C167行人民皆出处外也,属于天。故天为之色,外苍象木,内赤象火。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已晓矣。天地之格谶,西方北方,下属于地。故万物至秋冬,悉落下归土也。人民C167行至秋冬,悉入穴而居。故地之为色也,外黄白象土金,内含水而黑,象北行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天之格谶,东方南方位尊,上属天,主治,为君长师父。西方北方位卑,属地,为臣,为后宫,为民。故己者,甲之后宫也。甲,天也,王者之本位也,故甲为心星。心星,火也,为王者,故东方亦为王者之先也。心星,火也,行属南方,比若日出东方,而位在南方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天之格谶,丙为火之长,最其大明者也,君之位也。辛者属丙,辛者,丙之后宫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今己亦为皇后,辛亦为皇后,何谓也?”“善哉!子之难也,得天谶诀意。然,己配甲,甲者,丙之父也,故己乃太皇后之宫也。辛者配丙,丙者,甲之子也,故辛者,小皇后之宫也。丙者,乃甲之子,受命皇之君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zhēn rén已知之矣。庚者属乙,是国家诸侯王之婿也。壬者属丁,是帝王女弟之婿也。癸者属戊,是国家太皇后之fù家也。”“善哉!”“zhēn rén已知之矣。” “今十干已解,各有所属。愿闻地之十二支,当云何哉?”“善耶!然,天之为法,yīn阳虽行,相过事者各自有家。天之为法同不,举家悉相随而止耳。甲者以寅为家,乙者以卯为家,丙者以午为家,丁者以巳为家,戊者以辰戌为家,己者以丑未为家,庚者以申为家,辛者以酉为家,壬者以子为家,癸者以亥为家。 故天道者,反行治也。地道者,止也。故有分土,反无分民,盖有国土而无国。故天地者不移,天反一日一夜周流一竟,行之以此为常。故十二支各居其处,不随十干而行也。子知之耶?”“唯唯。” “天地之道,四时五行,其道以相足,转而异辞,周流幽冥,无有极时,独古者大神圣人,时时知之耳。yù尽为子说之,难为财用,又复太文,反令益愦愦,使土德之君见眩乱,不知所从,故止也。不惜为诸子说也,而说无穷极,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少觉矣。德君据吾天谶以治,万不失一耳。是故天道,乃有固界也。以东与南为君王象,属天,故名为天子也。以西与北为后宫、民臣象也,属地,故地为后宫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天之格谶,东方者畏西方。是故天地开辟以来,王者从兵法,兴金气武部,则致君之象无气,火者大衰,其治凶乱。zhēn rényù乐知天谶之审实也,从上古、中古到于下古,人君弃道德,兴用金气兵,法其治,悉凶,多盗贼不祥也。是故上古圣人,深知天固法象,故不敢从兵革武部以治也。帝王yù乐长安而吉者,宜按此天谶,急囚断金兵武备,而急兴用道与至德,以象天法,以称皇天之心,以长厌绝诸jiān猾不祥之属也,立应不疑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天之谶格法,太阳虽为君者,反大畏太yīn、水之行也。水之甘良者,酒也。酒者,水之王也,长也,浆饮之最善者也,气属坎位,在夜主偷盗贼。故从酒名为好纵水之王、长也。水王则衰太阳。 zhēn rényù乐知天谶之审实也,从太古以降,中古以来,人君好纵酒者,皆不能太平,其治反乱,其官职多战斗,而致盗贼,是明效也。是故太平德君方治,火精当明,不宜从太yīn,令使水德王,以厌害其治也,故当断酒也。” 酒者,水之王。水王当克火,火者,君德也,急断酒以全火德。 “愿闻睹断之耶,断何所酒哉?”“但断市酒耳。”“今天师何睹何见,而独断绝市酒耶?”“然,夫市者,乃应水之行也,故四方人民凡物,悉流而往聚处。是故江海,亦水之王、长也。故凡百川财物,亦流往聚处也。夫水者,北方玄武之行也,故贪,数劫夺人财物。夫市,亦五方流聚而相贾利,致盗贼狡猾之属,皆起于市。以水主坎,天之法,以类遥相应,故市乃为水行。纵其酒,大兴之,复名为水王。市人亦得酒而喜王,名为二水重王。其咎六,厌衰太阳之火气,使君治衰,反致臣。zhēn rén知之耶?” “今见天师诀之,眩乱不晓,愿闻其大诀。”“善哉!子之言也。然,诸zhēn rén乃远为天来问事,为德君帝王解承负之害,吾无所惜也。俱安坐,为诸zhēn rén分别悉说,道其大要意。”“唯唯。” “天之谶诀,金玉兴用事,人大兴武部者,木绝元气,土得王。大起土者,是太皇后之宫也,气属西、北方,太yīn得大王,则生臣,作后宫失路,腾而起。土王则金相,复相随,腾而起。巳与辛之气,俱得兴王,腾而大起。天之格法,则生后宫多,此非后宫之过也,此乃名为治失天谶,失其大部界,反使灾还反相覆也。是乃天地开辟以来,先师天时运未及,得分别具说天之大部界也,令帝王便失天之法治,令生此灾变。zhēn rén深知之耶?”“唯唯。” “天之谶也,纵酒者,水之类也。市者水行,大聚人王处也,而纵酒于市,名为水、酒大王。水王则火少气,火少气则化成灰,化成灰则变成土,便名为火付气于土也。土得王,起地,与金、水属西、北太yīn,属于民臣;反得王,后生臣,巳气复得作,后宫犯事复动,而起其灾,致偷盗贼无解时。各在纵水,令伤阳德。今所以为zhēn rén分别说之者,见子来问事,大□□,承知为皇天yù佑德君,故吾为zhēn rén分明天地大分,治所当象之,勿复犯也,犯者复愦愦致乱矣。子知之耶?” “唯唯。愿问一疑。”“行言。”“今京师,同聚人众财货。中类京师,反应水行耶?”“噫!诸zhēn rén学,何一时昭昭,时时暗昧哉?”“不及。”“然,安可尽及耶。然,夫京师者,乃应土之中,火之可安止处也。非若市,但可聚财处也。夫京师,乃当并聚道与德,仁与贤B823,共治理天下。何故乃言京师人君,但当聚财货乎?子其大愚哉!子以吾言不信,为子道之。古者京师到今,诸聚道德贤B823者,天下悉安其理;但聚珍宝财货而无贤明者,悉乱。于zhēn rén意,京师宁可若市,但可聚财处非乎?宁解耶?”“唯唯。” “为诸zhēn rén重明天谶格法。日者生于少阳,盛于太阳;月者生于少yīn,盛于太yīn。日者,天之精也,阳之明也,故曰为君,位在南方;月者,地之精也,yīn之明也,故月为臣,位在北方。南方为昼,北方为夜,是故日得王用事,则月与夜衰短;月得王用事,则日与昼衰短。故北方气王,则南方气衰;南方气王,则北方气衰也。故当急止酒王,以断衰水、金也。zhēn rén重明知之耶?”“唯唯。” “天之格分也,阳者为天,为男,为君,为父,为长,为师;yīn者为地,为女,为臣,为子,为民,为母。故东、南者为阳,西、北者为yīn。zhēn rényù知天谶审实,从天地开辟以来,诸纵令兵武备使王,纵酒使王,从女政,大从其言使其王,少yīn、太yīn与地属西、北,从是令者,后皆乱而有凶害。仁B823道德贤明圣人,悉属东、南,属于阳,属于天,从是言者,后悉理。” 太平经(27) “愿闻夫贤圣,何以属东、南方也?”“火之精为心,心为圣;木之精为仁,故象在东也。东、南者,养长诸物,贤圣柔明亦养诸物,不伤之也。故夫圣贤柔明为xìng,悉仁而明,仁者象木,明者象火,故悉在东、南也。”“善哉善哉!见天师之言,已大解矣。” “又天谶格法,东、南为天斗纲,斗所指向,推四时,皆王受命。西、北属地,为斗魁所系者,死绝气。故少yīn、太yīn,土使得王,胜其阳者,名为反天地,故多致乱也。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愚生数人,缘天师哀之,为其说天谶诀,愿问事一。”“言之。”“今南方为阳,《易》反得巽离坤;北方为yīn,《易》反得乾坎艮。”“善乎!子之难也,睹天微意。然,《易》者,乃本天地yīn阳微气,以元气为初。故南方极阳生yīn,故记其yīn;北方极yīn生阳,故记其阳。微气者,未能王持事也,故《易》初九子,为潜龙勿用,未可以王持事也,故勿用也。此者,但以元气之端首耳。”“善哉善哉!” “行,zhēn rén已解矣。今吾所记天谶,乃记天大部,能王持天政气,为天下纲纪者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今吾所言,正天下人君所当按之以为治法也。子之所问,正气之端首也。今zhēn rén见吾言,或疑也,为诸zhēn rén具说天地八界。”“唯唯。” “日之界者,以日出于卯,入于酉,以南为阳,北为yīn。天门地户界者,以巽初生东南角,乾初生西北角,以东北为阳,以西南为yīn。子初九,午初六,以东为阳,西为yīn。立春于东北角,立秋于西北角,以东南为阳,西北为yīn。此名为天地八界,分别yīn阳位。zhēn rén宁解耶?”“唯唯。” “行,已解矣。是故大部:以东、南为天,西、北为地,地得顺从。令王得伏其天者,为天地反,故凶。天得行其事,王者得伏其地,为顺,各得其所,故吉。zhēn rén得书,思之思之,以付归上德之君,思吾文行之,与神无异。天即佑助之,不宜时也。 行,为子说天谶证,为小竟。yù为zhēn rén大说,天上地下、绝洞八极及星宿罗列,悉一二说,周流天道微妙,或人反眩,不知所之,后令真道绝不用,无以解古流灾,复令上愁焉。故但为子说大部易知者,使其觉而已。故不言微妙难知者也,不惜之也。” “唯唯,愿请问一诀事。”“言之。”“今且天师为愚生说天之十干,皆有配合,地道十二支,同有yīn阳奇偶,何故独得天配合乎?”“善哉!子之难也,可谓为得道要乎!然地者,但比于天,为纯yīn独居,同自有yīn阳耳。天与地法,上下相应。天有子,地亦有子;天有午,地亦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离,地亦有离。其相应,若此矣。 是故丑未者,寅之后宫也。申者属卯,侯王之婿也。亥者配辰,卯者配戌,辰戌者,太皇后之家fù也。酉者属午,小皇后也。子属巳,巳;帝王女弟之婿也。zhēn rén知耶?”“唯唯。” “是故干为帝王,支亦为帝王。是故寅者,甲之支也,故丑未称后宫。午者,丙之支也,故酉称后宫。卯者,乙之支也,故申称侯王之婿也。辰者,戊之支也,故称太皇后之家也。亥者,癸之支也,故称太皇后之家fù也。子者,壬之支也,故称帝王女弟之婿也。巳者,丁之支也,故称帝王女弟也。此天地相应和之法也。” “善哉善哉!愿闻此辰戌君未,独男则共聚,女则共嫁,何也?”“微妙哉!子之难也。然,天者极阳,地者极yīn也。地众,凡yīn之长也。yīn者常偶数,故并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4 章 。”“今戊巳同地也,何故不并?”“善乎!夫戊巳者,五干也。地之阳也,位属天,故不并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知之矣。今zhēn rén难是也,今五行字乃转而相足,以具天下凡事。子得吾书,自以类惟思其恶意,上下六方绝洞皆已备。是故圣人见一以知万,大贤见一以知千,愚者力示会独乱,不得道真也。故道德者付zhēn rén,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知之矣。” “愿复请问一事:令此上天之四时、地之五行,悉道帝皇、侯王、后宫之家,天道尽往配之,中亦岂有百姓万物相配乎?”“善哉!子之问也,可谓睹大道要矣。然,此相配者,同耳。夫五行者,上头皆帝王,其次相,其次微气。王者,帝王之位也;相者,大臣之位;微气者,小吏之位也;王者之后老气者,王侯之位也;老气之后衰气者,宗室之位也;衰气之后病气者,宗室犯事失后之象也;病气之后囚气者,百姓万民之象也;囚气之后死气者,奴婢之象也;死气之后亡气者,死者丘冢也。 故夫天垂象,四时五行周流,各一兴一衰,人民万物皆随象天之法,亦一兴一衰也。是故万民百姓,皆百王之后也,兴则为人君,衰则为民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子已知之矣。” 右以天谶长安国家以治臣绝jiān伪猾灭 ◎学者得失诀第一百六 zhēn rén谨问:“吾复yù都合正所写师前后诸文,使学者不得妄言,岂可闻乎?”“善哉,子何一日益闲习也。然,吾之道法,乃出以规阳,入以规yīn;出以规行,入以规神;出以规众书,入以规众图;出以消灾,入以正身;出以规朝廷之学,其内以规入室,凡事皆使有限。 努力好学者,各以其材能,反失其常法,外学则遂入浮华,不能自禁,内学则不应正路,返入大邪也。夫诸学者乃常有大病,不能自知也。其好外学,才太过者,多入浮华,令道大邪,而无正文,反名为真道,更以相欺诒也。内学才太过者,多入大邪中,自以得之也,不与傍人语,反失法度而传妄言也。今子乃疑,故复来问之。今为子意,亻东无虑,为其规矩,令各有限度可议,以为分界而守之也。 今古文众多,不可胜限也。凡学乐得其真事者,勿违其本也;学于师口诀者,勿违其师言,是其大要一也。夫学之大害也,合于外章句者,日浮浅而致文而妄语也;入内文合于图谶者,实不能深得其结要意,反误言也;学长生而出,合于浮华者,反以相欺也;合于内不得要意,反陷于大邪也。今子来反复问之,故为子陈其文,见其限也。合其法度者,是也;不合者,非也,明矣,可以是知之也。 凡书为天谈,十十相应者,是也;十九相应者,小邪矣;十八相应者,小乱矣;过此而下非真,不可用也,名为乱天文地理,yīn阳不喜,万物战斗,人民被其大咎也。思养xìng法,内见形容昭然者,是也;外见万物众精神者,非也。 学凡事者,常守本文,而求众贤说以安之者,是也;守众文章句而忘本事者,非也,失天道意矣。使人身自化为神者,是也;身无道而不成神,自言使神者,非也,但可因文书相驱使之术耳。说凡事,本末中央相似者,是也;不相类似者,非也。 入室始少食,久久食气,便解去不见者,是也;求道自言得之不还,反有问者,非也。凡去者悉还,有教问者,是也;而无教问者,而容死也。守清静于幽室,成者是也;自言得道,行以怒语言者,非也,失精之人也。 入学而日善,过其故者而道之,是也;入学而反为日恶,不忠信者,非也,陷于大邪中也。读书见其意,而守师求见诀示解者,是也;读书不师诀,反自言深独知之者,非也,内失大道指意也。学已得道,固事众师、众贤不懈者,是也,此日进之数也。故古圣师已知道,自若事师,不敢止也,去师则读文不懈也;学而独自言得其要意,不复力读古文圣辞,自言是,不事众圣明者,非也,下愚之人也。 凡人学,而穷竟其可求学者,是也,万物皆然。万物既生,皆能竟其寿而实者,是也;但能生,不而竟其寿,无有信实者,非也。为善得其实宜者,是也;不得实宜者,但外是内非也。案读吾书尽,不离绳墨而得其实者,是也;读书出其奇,多才而不得其要实者,非也。天有风雨,而万物时生者,是也;风雨而万物反伤者,非也,有dú也。为经道而日兴盛者,是也;不日向兴,反日向衰者,行内失其意者,非也。 是故夫天地之xìng,为善,不即见其身,则流后生,以明其行也;为恶,亦不即止其身,必流后生,亦以谬见明其行也。故夫为善恶者,会当见耳。但为善者,比若向日出,犹且彰明也;为恶者,比若向日入,犹且冥冥,此天地yīn阳自然xìng也。天生万物,乃各随其行而彰之,不隐匿也,故善者上行,命属天,犹生人属天也;恶者下行,命属地,犹死者恶,故下归黄泉,此之谓也。得吾书者,以付上德君也。吾有此书,敢障绝而传读之也。 天道治天,不可尽知也,不可听信一人之言。今故为子定古圣文,今复要其合策,明书前后相因以相证也。天地开辟以来,贤圣虽异世而生,相去积远,所疾恶者同也,共为天谈,救世得失也。其言相似,犹若重规合矩,转以相彰明,不得不也。 夫物类相聚兴也,其法皆以比类象相召也,是明效也。为其失之于前,得之于后,考合异同以成文也。拘古以明今,共议其事,以内文者明其外文,以外文者还考系其内文也,使可万世传,无重过于天。一人之言,不可独从也。众人之言,深策取古贤圣之辞,内与天同也。共定而置之,帝王日明解诀,诸愦乱灾恶除,天无重忧。共为者兴,拒逆者灾不除也。” 右是学者得失诀 太平经(28) ◎真道九首得失文诀第一百七 zhēn rén再拜:“请问一事。”“然,言之。”“今天师为太平之气出授道德,以兴无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贱小民,其为恩,乃洞于六合,洽于八极,无不包裹。今贤B823得师文学之,及其思虑为道,上以何为竟,下以何为极乎?”“善哉!zhēn rén之问,一何微要也。其yù闻洞极,知神灵进退邪?”“实愚蔽暗事者,不及,唯天明师录示之。”“诺。道有九度,分别异字也。今将为zhēn rén具陈其意,自随而记之,勿使有所失也。”“唯唯。” “然一事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一事者各分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以人为户门。 今为子条诀之,亦不可胜豫具记,自思其意。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者,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者,其道多耶,其神精不可常使也,令人惚惚恍恍,其中时有不精之人,多失妄语,若失气者也。” “今愚生见师言,眩冥不知东西,愿分别为下愚生说之。”“然,其上第一,元气无为者,念其身也,无一为也,但思其身,洞白若委气而无形,常以是为法,已成,则无不为、无不知也。故人无道之时,但人耳,得道则变易成神仙,而神上天,随天变化,即是其无不为也。 其二为虚无自然者,守形洞虚,自然无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玉,无有瑕也。为之积久久,亦度世之术也,此次元气无为象也。 三为数度者,积精还自视也,数头发下至足五指,分别形容,身外内莫不毕数,知其意。当常以是为念,不失铢分,此亦小度世之术也,次虚无也。 四为神游出去者,思念五藏之神,昼出入,见其行游,可与语言也。念随神往来,亦洞见身耳,此者知其吉凶,次数度也。 五为大道神者,人神出,乃与五行四时相类,青赤白黄黑,俱同藏神,出入往来,四时五行神吏为人使,名为具道,可降诸邪也。 六为刺喜者,以刺击地,道神各亦自有典,以其家法,祠神来游,半似类真,半似邪,颇使人好巧,不可常使也,久久愁人。 七为社谋者,天地四时、社稷山川祭祀神,下人也。使人恍惚,yù妄言。其神暴仇狂邪,不可妄为也。 八为洋神者,言其神洋洋,其道无可系属,天下精气下人也,使人妄言,半类真,半类邪。 九为家先,家先者,纯见鬼,无有真道也。其有召呼者,纯死人之鬼来也。此最道之下极也,名为下士也。得其上道者,能并使下;得其下道者,不能使其上也。” “今愿闻:何故有是上下乎哉?”“然,此者,人行之所致也。守本者得上,好身神出入游者得中也,愚人乃损其本守末,他游神者得下。守本者能尽见之,守中者半见之,守末者不能还自镜见之道也。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zhēn rén慎之慎之。”“唯唯。” “故古者上学圣贤,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故贤圣皆事师,乃能成,无有师,道不而独自生也。”“善哉善哉!” “zhēn rényù知其效,比若夫人居大贤之里,则使人大贤;居中贤之里,则使人中贤;居不肖之里,则使人不肖,常不及,此之谓也。学此道者,审之详之,此天之要道也。慎之慎之!”“唯唯。”“行去,道归其人,以付贤明。”“唯唯。”“是神诀要道也。” 右真道九首得失文诀 ◎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第一百八 zhēn rén问神人曰:“受道以何为戒乎?”神人言:“道乃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夫且得道,临且成之时,乃与诸神jiāo结也。与精神为邻里,出入相见睹,与人相爱,若父子也。夫道,乃重事也。或悔与人,且yù夺人道,故先试人,视人坚不,共来欺人,使人妄语。得其辞语,坚闭之,慎无传之也,即可得寿也,久可得真道矣。传之,日消亡矣。又使人好生而恶害。” zhēn rén曰:“愿闻其日消亡意。”“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夫虚无绝洞之道,常yù使人好生而恶杀,闭口无泄,乃可万万岁也。”zhēn rén问神人:“愿闻无泄之禁忌。”神人言:“然,大人泄之,亡其位;中人泄之,即断其气;小人泄之,灭其世类也。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以此自殊异自私,故能神,尤重之也。夫天地不深知绝洞之道,以何为神乎?以何为寿乎?记之!吾告子,其精之、重之、慎之。”zhēn rén唯唯,不敢妄言也。 zhēn rén稽首:“愿更闻其将yù败人,奈何乎哉?”神人言:“然,于人心中有恶意,使大邪来欺。人能坚闭耳,不听其辞语,则吉矣;听其辞,则凶害矣。夫人君听之,恶其臣,言其臣不忠信而yù反也。臣子听之,恶其君,就来欺之,言子今当为圣人,今当为人君。小人听之,使人自言且大尊也。父听之,恶其子;子听之,恶其父。辩变其辞语,荧惑人心意,言其且善且恶,乱人政治,一喜一怒,大佞之邪也,方yù害人也。从古到今,诸学长寿者,皆不得度于此辞也。” zhēn rén问曰:“当奈何哉?”神人言:“闭耳无听,闭口无语,此但佞邪,无可听者也,听之即真道去,去即死矣。子yù长存,慎之。此辞也,吾已为子先更之,几何中于此大邪矣。吾常自正吾心,不复用之也。此大邪,常积yù观人坚不;大猾邪,常或乃来入人之腹中,动人之心,使人心妄为,故也时时怒喜,不能自禁止,皆为邪所误也。为邪所推,众B823得灭亡于此者,积众多。审得其重戒,心亦不可移也。非独学道者也,百姓喜怒无常,同是子可为也。子慎之自精。”zhēn rén唯唯。 zhēn rén曰:“吾身尝中于大邪,使吾yù走言,吾yù当为人主,后当飞仙上天。吾受其言,信之大喜,后反三月病癫疾。见神人天师言,心中大悦喜,吾亲尝中如此矣,几为剧病,后癫疾自止得愈,遂得数千岁。今自幸复与神人相睹,重复道戒,睹见门户,冀得长度为天上之吏。” 神人言:“子持心志坚如此,何忧不得上九天。周历二十五天乎哉?今是诸得上天之士,皆得持心坚密,不可误者也;诸可荧惑误者,皆反蚤死,不得度也。yù得长寿,读此文以为重戒,此乃死生之戒,不可不慎也。 是故古者圣贤先得度世者,不聆此之力也;学道而反不得,不长度者,皆坐聆此,得其贼也。夫天上大神,非贼人可为,便使人还此害克,故无大福也;当生反死,转为天贼也。今吾所教示zhēn rén书,悉皆可得大寿矣。或得度世,但谨自持,无以此为害,审能专心,可得万万岁。”zhēn rén唯唯:“吾不敢为非,请受明戒。”神人言:“子好道如此,成事,得上天之阶矣。” zhēn rén问:“戒独有此邪?复有深者邪?”“复有上天之戒,固固戒人耳。专戒以言共欺人,言人且尊贵,以是戒人。故使人触防禁,得诛死焉。复数试人以玉女。使人与其共游,已者共笑人贱,还反害人之躯。但人常默万岁,无可聆,但独自守终命,何有害哉?死生之间,专此也。”zhēn rén唯唯。 zhēn rén问:“何故专使邪神来试人乎?”神人言:“道重,难与人也。其执必坚,死而已者,亦不夺人之愿也。天上度世之士,皆不贪尊贵也,但乐活而已者,亦无有奇道也。记吾戒,子□□矣。吾言万世不可忘也,正使上行穷周无訾之天。其戒皆如此矣,无复有奇哉也。”zhēn rén唯唯:“不敢离绳墨之间也。”神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5 章 言:“审如子言,已得道矣。吉者日进,邪者上休矣。持心若此,成神戒矣。成事,乘云驾龙,周流八极矣。大道坦坦,已得矣。命已长寿无极矣。”zhēn rén曰:“唯唯。” 神人言:“道实大无内外,但常恐为大邪所害,而不听一邪,邪于何败乎?故古者帝王,好道而学,不听邪者,尽得万万岁。其听用邪言者,悉自败矣。吾道乃万端,悉当知其利害。”zhēn rén唯唯:“今得神人之辞,皆得须臾长生乎?”神人言:“不深戒,成事□□凶矣,道不得成也。” zhēn rén言:“吾生有禄命邪?侥幸也?乃得与神人相遭逢!”神人言:“然,六人生各自有命,一为神人,二为zhēn rén,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zhēn rén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故人生各有命也,命贵不能为贱,命贱不能为贵也。子yù知其审实,若鱼虽乘水,而不因水气而蜚,龙亦乘水,因水气乃上青云,为天使乎!贵贱实有命,愚人而妄语。古者圣人帝王,其大优者,不复录问伪言也,知其□□,会无可能为也。此比若教无道之人,令卒蜚,安能蜚乎哉?能飞者,独得道仙人耳。夫百姓相与游戏,言我能蜚,实不能蜚。此妄言者,若此矣。”zhēn rén言:“善哉!吾一觉于此。”神人言:“子自若愚,为天命可强得也哉?” zhēn rén言:“然此道亦可学耶?”神人言:“然,有天命者可学之,必得大度;中贤学之,亦可得大寿;下愚为之,可得小寿。子yù知其效,同若凡人学耳。大贤学,可得大官;中贤学者,可得中官;愚人学者,可得小吏。夫小吏,使于白衣之民乎?以是言之,犹当勉学耳。”zhēn rén唯唯:“吾为之,未尝敢懈也。”神人言:“然,努力信道。天地之间,各取可宜,亦无妄也。”zhēn rén唯唯:“请得尊天重地,敬上爱下,顺用四时五行可为,不敢为非也。”神人言;“善哉,善哉!子得道意矣,吾不复重教示子矣。” 右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太平经(29) ◎斋戒思神救死诀第一百九 六方真文悉再拜问:“前得天师言,太平气垂到,调和yīn阳者,一在和神灵。归俱分处,深惟天师之语,使能反明洞照者,一一而见之。其人积众多,何以能致此?诸道士能洞反光者,能聚之乎?”“噫,大善哉!天上皇气且至,帝王当垂拱而无忧,故天遣诸zhēn rén来具问至道要,可以为大道德明君悉除先王之流灾承负,天地之间邪恶气,鬼物凶jiān尸咎殃为害者耶?故zhēn rén来,一一口口问此至道要也。诸弟子亦宁自知不乎?”“忽然不自知也。” “今忽不自知,何故问之?”“归思天师教敕,有不解者。今不自知,当皆以何能聚此诸绝洞虚靖反光能见邪者,怪之,今故相与俱来,共问之也。”“善哉!zhēn rén精益进,乃知疑此。天使子来,悉为德君具问可解邪者。诺,方今为zhēn rén具说,分别道其要意,安坐共记。”“唯唯。” “天地自有神宝,悉自有神有精光,随五行为色,随四时之气兴衰,为天地使,以chéng rén民万物也。夫天地yīn阳之间,莫不被其德化而生焉。得其意者,立可睹;不得其大要意,无门户知。能大开通用者大吉,可除天地之间、人所病苦邪恶之属;不知其大法者,神亦不可得妄空致,妄得空使也。” “愿闻其意,使可万万世传而不妄。”“善哉!子之问也。然,yù候得其术,自有大法。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为人,使其三合,其王气色者盖在外,相气色次之,微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 先斋戒,居闲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人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矣。此者书已众多,非一通也。自上下议其文意而为之,以文书传相微明也。吾书虽多,自有大分,书以类相聚从,字以相明,则毕得其要意。”“唯唯。” “此四时五行精神,入为人五藏神,出为四时五行神精。其近人者,名为五德之神,与人藏神相似;其远人者,名为阳历,字为四时兵马,可以拱邪,亦随四时气衰盛而行。其法为其具画像,人亦三重衣,王气居外,相气次之,微气最居内,皆戴冠帻乘马,马亦随其五行色具。为其先画像于一面者,长二丈。五素上疏画五五二十五骑,善为之。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CF48刀,中央之骑神持剑鼓。 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亦须得师口诀示教之。上头壹有关知之者,遂相易曰为。其易致易成,宜远于人,便间处为之易集。近人,必难成也。于其道成,曰明大绝反洞者聚之病形不。多多则吉,少则凶。” “或有不及,所治不决解愈,当得多少而可哉?”“高得万,中得四五千,下得十数百,如百数十。”“其何多也?”“噫!zhēn rén其复故愚邪?安坐,方为子道其大要意也。今承负之后,天地大多灾害,鬼物老精凶殃尸咎非一,尚复有风湿疽疥,今下古得流灾众多,不可胜名也。 或一人有百病,或有数十病,假令人人各有可畏,或有可短,或各能去一病。如一卜卦工师中知之,除一祸祟之病;大医长于yào方者,复除一病;刺工长刺经脉者,复除一病;或有复长于炙者,复除一病;或复有长于劾者,复除一病;或有长于祀者,复除一病;或有长于使神自导视鬼,复除一病。此有七人,各除一病,这除去七病。 下古人多病,或有一人十数病,乃有自言身有百病者,悉无不具疾苦也。尽诸巧工师,各去一病,这去七病,其余病自若在,不尽除去。七工师力已极,此余病不去,犹共困人,久久得穷焉,故多得死,不能自度于厄中也。 人生比竟天年,几何睹病,几何遭厄会衰盛进退,天之格法,比如四时五行有兴衰也。八卦乾坤,天地之体也,尚有休囚废绝少气之时。何况人乎? 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壹兴壹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则可长久矣。是故治邪法,道人病不大多。假令一人能除一病,十人而除十病,百人除百病,千人除千病,万人除万病。一人之身,安得有万病乎?故能悉治决愈之也。子知之邪?”“唯唯。”“故教其豫作戒,成其道者聚之者。”“唯唯。” “行,子知之矣。行为zhēn rén明陈列之,此所治病者,鬼物大邪,共为盗贼。夫帝王安平,常备军师。兵者以备人,反为无义,成jiān贼也。故一人敢死,十人不敢当;十人敢死,百人不敢当;百人敢死,千人不敢当;千人敢死,万人不敢当;万人敢死,四面横行。备其有疾病折伤,故军师乃备万二千人者,以备非常。其二千人者,但备以补其休逋耳,乃能服之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不用大言无效诀第一百一十 “请问一事天师,今太平气垂到,邪气当思息除去也。”“然,子言是也,又非也。然太平气至,邪固当自消去。惟天地开辟以来积久,邪气大众多,更相承负;太平之治气虽至也,亦安能一旦悉卒除此乎?故当豫备之,为其作法。困穷然后求索良工,已大后之矣。 夫上古之人,人人各自知真道,又其时少邪气。太上中古以来,人多愚,好为浮华,不为真道,又多邪气狂精殃咎,故人多卒穷天年而死亡也,悉由用心愚暗蔽,不知豫防其本也。 今当上德君治,天爱之,不yù使其若此愚人多穷也,当使卒其大德,与天同心。故天使诸zhēn rén来问疑,使吾为其陈法,可以厌御邪不祥妖恶者,故吾为zhēn rén具言之。今zhēn rén反言当自除不备,此言非也,名为大误君子之辞也。子言不可用也。” “何谓乎?”“然有大急,乃后求索之,不可卒得也,令人穷困矣。故zhēn rén言大误,不可用也。今积谷乃满仓,可以备饥饿也。今为zhēn rén察察道之,使可万万世不忘也。”唯唯。” “今饥乃教人种谷,言耘治之,待其米成,乃可得火炊食,亦岂及事邪?于此已饿死困矣。或不及春时种之,至冬饥念食,乃yù种谷,种之不生,此岂能及事活人邪?非独身穷,举家已灭亡矣。是zhēn rén之一大愚,无知冥冥之大效也。行复为子说一事:今人掘井,所以备渴饮也;居当近水泉,所以备渴也;临渴且死,乃掘井索水,何及得也,已穷矣。是zhēn rén复问,二愚暗。 复为zhēn rén说一事:古者有穴居,今者作庐宅,所以备风雨也。及不风雨之时,居野极乐矣;浮云已起,雨风已至,乃作庐宅,已雨寒而困穷矣。是zhēn rén三愚也。复为zhēn rén说一事:夫太中古以来,圣人作县官城郭深池,所以备不然,其时默平平无他也。及有不然,小人yù污乱,君子乃后使民作城郭深池,亦岂及急邪?是zhēn rén剧愚暗效也。 行复为zhēn rén说一事: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君子本不当有也,下之恶之。故当置于鞘中,坚治藏之,必不贵有之也,不贵用之也,但备不然。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治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可以战斗御急者,亦岂及事邪?已穷服矣,死命属矣。是非六zhēn rén之大愚不及邪?”“唯唯,有过。”“非过也,思事当详,卜之胸心,乃出之也,后勿轻妄语也。”“唯唯。” “为zhēn rén道小决事,反以明大。夫古者圣贤之设作梳与枇,以备头发乱而有虱也。夫人生而不栉,头乱不可复理,虮虱不可复得困,乃后求索南山善木及象骨奇物可中栉者,使良工治之,发已乱不可复理,头中之虱,不可胜数,共食人头,皆生疮矣,然后得梳与枇,已穷矣。 然后为zhēn rén陈小决事,以小况大。夫河海五湖,近水之傍多蚊虻。不豫备作可以隐御之者,夫蚊虻俱生而起,飞共来,食人及牛马,牛马摇头□不能复食,人者大愁且死,无于止息。然后求可以厌御之者,已大穷矣。zhēn rén宁明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觉矣。夫良方所以能厌御疥虫,善衣善处,所以厌御蚤虱。不豫备之,病之乃求索可以去之者,已得大穷,愁病之矣。子知之邪?”“唯唯。”“是尚最天下小小财备数之物也,何言其大巨者乎!夫天地之间,时时有是暴鬼邪物凶殃尸咎杀客。当其来著人时,比如刀兵弓弩之矢dú,著人身矣。所著疾痛不可忍,其大暴剧者,嘘大及F82F,倚不及立,身为暴狂。比若闲亭,远帝王之县吏,雍阏断人辞语,不得言变事。于此之时,乃求索良工长者以自救,已穷矣。辞已不通,无可复得言之矣。子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觉矣。故吾尤急此死亡天下大凶事也。故吾文□□,亻东教有德人君豫备之也。上贤明见吾书言之,必大觉矣;中贤见吾文言,必小觉;下愚不觉,反笑吾书,不备其本,已自穷矣。天地帝王,无过于是也,今行太平气至,阳德君治,当得长久。 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重生者,独得道人,死而复生,尸解者耳。是者天地所私,万万未有一人也。故凡人壹死,不复得生也,故当大备之。虽太平气乐岁,犹有邪气。比若一家虽善,中犹有恶人,但相忍耳。是故益聚道术士者,为有不然,辄当除之;不疾除之,则生之矣。故教其豫多其人也。 夫大学所以益积道德之人者,备求可得也;如不豫蓄聚,求不可卒得也;如有变事,yù问古今比列,不豫有大B823道德之人,无能卒对解者,令人君暗蔽。卒有疑事,问之不以时决解愁,乃后往求索远方贤明B823术,何及于亻东当前乎哉?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大觉矣。”“虽每发言有过责,不问又会不知之,愿决一事。”“言之。”“今是或高则万人,中则数千,下则数百,何可卒得卒成乎?”“善哉!子之问事也。但教十数人,以善成之,且自转相易,有急效之,有成功者,令使上德道君重之爱之。于其有功者赐之,众人且愿之;于其愿之而大从,使其为之;于其得者,共尊敬爱之。此四时五行天地之神精,见尊重爱,莫不说喜,使人吉利。德君长蒙其吉福,众贤B823下及愚人,莫不争yù为之也。即为者日益多,以久久,大小尽化。 能人人为之,乃选取其中第一大功者悉聚之,大有功者署其位,小有功者赏赐之,天下人莫不yù为之,但恐大多,不可胜记,何患忧少哉?zhēn rén何其大愚暗且蒙也! 一事大决,毋取用,但好大言者也,是人无益于人也。但效式之,常有成功者,即其人得道意,大信人也。知但数言,而无大效者,即是其不得道意而妄语,大佞人也,不可用也,乱道者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去,慎之戒之。诵读吾书,惟思其上下意,以类相从,更以相证明,以相足也,乃且大解,知吾所指趣也。”“唯唯”。 太平经(30) ◎五神所持诀第一百一十一 “愿请问一大决,东方之神何故持矛乎?”“然,可毋问也,zhēn rén必自知之。”“所以问者,天师幸哀后生,为作法。不问,则令后世不得知天道之意决。”“然,此者,天之象也,物者各从其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6 章 东方者,物始牙出头,尽生利,刺土而出,其精象矛,故为矛。其神吏来,以此为节。南方,万物垂枝布叶,若戟,故其精神而持戟。其神吏来,以此为节。 西方为弓弩斧。西方者,天弩杀象。夫弓弩斧,亦最伤害之长也,故其神来,以此为节。北方为镶CF48刀。北方者,物伏藏逃。镶CF48所以逃身者也,刀者小人所服,亦常以避逃以害人,非上君子之有也。故其神来,亦以此为节。 中央者,为雷为鼓为剑。中央者,土也,五行之主也。鼓亦五兵之长也,剑亦君子道德人所服也,亦五兵之长也。故中央神来,以此为节。 是天地自然实信之符节也,比若人,生当有头。应此,持其节、实信符传来对;不若此,即非其行神也。应他神妄来对,悉为乱政,久久其治乱,难平安,故皆求信符节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是说乃浅而深,虽不足道者,反乃当与天地四时五行气相应和。”“善哉善哉!”“行,zhēn rén知之矣。” 右厌邪人尽变成道以救死命诀 ◎阙题 守道德积善,乃究洽天地鬼神精气。人民C167行万物,四时五行之气,常与往来,莫不知其善者矣。 ◎阙题 大慈孝顺闾第一:慈孝者,思从内出,思以藏发,不学能得之,自然之术。行与天心同,意与地和,上有益帝王,下为民间昌率,能致和气,为人为先法,其行如丹青,故使第一。 明道德大柔闾第二:明经道德,为百姓先,学好道,善聚德,不致盗贼,上有益帝王化之,最真吉矣。 孝悌始学化善闾第三:始学yù为善,心中有庶几。去邪就正,且成仁行未化也。 佃家子谨闾第四:佃家谨力子,平旦日作,日入而息,不避劳苦,日有积聚,家中雍雍,以养父母,得土之利,顺天之道,不敢为非,有益县官。 大不仁之子、无义少年好兵聚jiān闾第五:无义之人,不仁之子,不用道理,骂天击地,不养父母,行必持兵,恐畏乡里。轻薄年少,无益天地之化,反为大害,并力计捕,捐弃沟渎,不得藏埋。 不和家中、欺老爱少、共食异财闾第六:家将必败,骨ròu不和,不能相教,妄传往来,更相逃避背本向末,其祸不救矣。 悔过弃兵闾第七:生于穷里,希有闻睹,不知善恶,有过天下,行不合天,赖有明君,使我就善,少不知学,长乃悔之,使善人贤士以五尺柱高,卒有去闾。学者当考问之,一旦民皆为善矣。 悔过更合善闾第八:室学不成,祸乱悉生,赖有明君,知我情由,令我悔过,反致为人师矣。 大恶人邪贪败化闾第九:尸禄邪恶贪贼,欺上害下大佞,名为官贼,似人之形,贪兽之情,无益天地yīn阳,灾深当诛亡。 除过复正悔事闾第十:悔过改行易心,少无善情,灾害数生,朝过暮改,名为善人。此十闾,古贤圣人之法,乐人为善,使不相贼伤,yù令各终天年,还反其道,防绝其本。得睹太平之气也。 ◎阙题 神者皆以规正,其根太相,太相系于帝王,因以正天行之。其次根系于皇后,因以顺地理。中根系于众圣,因以理yīn阳。细微小根系于庶民,因以理万物。大人为之得大,中人为之得中,小人为之得小,皆有可正也。 帝王行道德兴盛,日大明,少道德少明;皇后行道德,月大光明,少道德少光明;众贤行道德,星历大耀,少道德少耀。四根俱行道德,天下安宁,瑞应出,大光远。遥观天象,风雨时善,夷狄归心,灾害自消。今得天师书道德,以往付谨民,使谨民使归上有大仁道德之君,可以平天下之理而长安身。 帝王尸上皇天之第一贵子也,皇后乃地之第一贵女也。夫至神圣贵人,职当居百重之内,而反忧天下万里之外,受天业,为yīn阳六合八方持统首。 天地之尊位,为神灵所因任,上下洞极,万物C167行之属,莫不归心。于是作无上灵宝谒,能知天意、明于星历之吏,名为太史,直事不得逋,日与夜迭上观候天气盛衰,三光之得失,乐得天敕戒以自安也。十一月则修黄钟,导地下之气使上通,乐得后土意,以自安矣。 作明堂于太阳丙午之地,为其开八窗四达,乐通八方四时之气,yù与八风四时之气合其吉,以自安也。明辟四门,乐得天下奇文殊策、希见之物、贤明异术,可以长安天下而消灾异。古者圣人在位,常力求隐士贤柔,可以共理。 愿闻四时为尊贵。然,王气乃为无气之长也,众气所系属,诸尊贵之君也。王气乃为天,为皇,为帝,为王,为太岁,为月建,为斗冈,为青龙,为大德,为盛兴,为帝王,为无上王,为生成主。 是故王气所处,万物莫不归王之;王气所居,皆王而生,所背去悉死,由元气也。故王气处阳则阳王,居yīn则yīn王,居天则天王,居地则地王,所处者皆王,受命主理。是古者圣人王者,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六月中央,匝气则谒见天,王气乃尊于天。 当月建名为破大耗,当帝王气冲,为名死灭亡。元气建位,帝王气为第一气,尊严不可妄当地。月建后一为闭,闭者,乃天主闭塞其后yīn休气,恐来前为jiān猾,干帝王建气也,故闭其后也。开者,天之法,不乐害伤也,故开其后者,示教休气,为其有为jiān者乐开使退去也。不去当见收,收则考问之,则成罪。罪则不可除,令死危,故后五为危。危则近死矣,故后六为破。天斗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 故帝王气,起少阳太阳,常守斗建;死亡气,乃起于少yīn太yīn,常守斗魁。是故后六将,天常休之空之,与地同气,主闭藏匿jiān宄与邪鬼物同处,不可妄开发。古者贤人好生也,悉气属斗前,与天行并,故日吉,能有气也。诸为jiān猾yīn贼恶邪,悉象yīn气,属斗后,故日衰,所为者凶。 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yīn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yīn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长,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yù,yù共生邪,邪共生jiān,jiān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 夫天道天心,遭不肖则乱,得贤明则理。古者帝王得贤明乃道兴,不敢以下愚不肖为近辅。速以吾此文付上德之君行之,洞明者光。以三气相见问之,占十中十,所理悉理,此第一善明,可以为帝王使;占十中九,一气乱不理,可为诸侯使;占十中八,二气乱不理,可为凡人使;过此已下,名乱天正道,必有冤结,鬼神精伏逃不见,不可理,不能调和太平之气。 子yù得道思书文,求道之法静为根,为根,积精不止神之门,五德和合见魂魄,心神已明大道陈。先知安危察四邻,群神大来集若云,若是不息长寿君。哉大道不用勤,形若死灰守魂神,魂神不去乃长存。 周者反始环无端,去本求末道有患,众民失之不得完,思其意无失真言。清静为本非用钱,可不重爱明师言?师受师语不死焉。愚者逆师与鬼邻,不得正道入凶门,遂不复还去神,骨ròu腐涂称祖先,命已灭亡大穷焉。 ◎阙题 凡愚之术,皆从内出,自有法律,厚为本根,见神而活。亦无苦愁,神恶劳烈,安心定意,慎无暴卒。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为之必和,与道为一,贤持无置,凡事已毕。俗念除去,与神jiāo结,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详思书信,慎无失节。 凡精思之道,成于幽室,不求荣位,志日调密,开蒙洞白,类似昼日。不学之时,若夜视漆,东西南北,迷于其室,令贤圣惶忄亥,心独战栗。五守已强不死亡,安贫乐贱可久长,贱反求贵道相妨,尊官重禄慎无望,强求官位道即亡,不若除卧久安床。不食而自明,百邪皆去远祸殃。守静不止不丧,幸可长命而久行,无敢恣意失常,求之不止为道王。 治活之术各异方,与民殊事不相妨。上之好生,民命久长。俗教道上有仁王,圣主思道,化下流行,令民清廉,永无祸殃。民之不死,上之明也。上无明君教不行,不肯为道反好兵,户有恶子家丧亡。持兵要人居路傍,伺人空闲夺其装,县官不安盗贼行。观民可为上可明,人君好仁,下求长生;上之不仁,下多邪倾,皆令夭死,不知乐生。 下愚好德,上教令也;民之好道者,其主明也;尽yù长生,远祸殃也;不食廉洁,去诸兵也;垂拱无为,弃不祥也;圣主大兴,其民相亲也;恩及下愚,是其王也;天道好生,以安上也;下愚不争上之庆,天下幸甚,莫不归王也。 民不好道者,上之不明也;内怀jiān心,明行也。不好为德,反好兵也;父子分离,居道傍也;不得长生,积死丧也;家有贫子,若虎狼也。上之无德,兵祸殃也;下愚为君,化不行也。民多好仙,帝王明也;天见其治,恩下行也;C167行喘息,皆被光也。 ◎阙题 天者好生道,故为天经;积德者地经,地者好养,故为地经;积和而好施者为人经,和气者相通往来,人有财相通,施及往来,故和为人经也。 古者将学问者,皆正其本。比若种木也,本索善种,置善地,其生也,本末枝叶悉善。本者是其本师,枝实者是弟子。是故古之学,悉先念思本,乃学其道也。故可为者,得与天心合,故吉也。夫种木,不择得善木,又植恶地,枝叶华实,安得美哉?此者,始以端身正xìng,道意止归之元气,还以安身。 念古法,先师所职行,何以能自治,计定意极,且自得之。先以安形,始为之。如婴儿之游,不用筋力,但用善意。详念先人独寿,其治独意,以何得之。但以至道,绳邪去jiān,比若神矣,无有奇怪。本正,以是为之,故得天心,不负地意,四时周,五行安,子孙不相承负,各怀至德,不复知为邪恶也。 zhēn rén问曰:“何为天经,何为地经,何为人经,何为道经,何为圣经,何为贤经,何为吉经,何为凶经,何为生经,何为死经?”神人曰:“然,修积真道,道者,天经也。天者好生,道亦好生,故为天经。修积德者,地经也。地者好养,德亦好养,故为地经。修积和而好施与者,为人经。和气者相通往来,人有财亦当相通往来,故和为人经也。修积上古、中古、下古道辞,为道经;修积上古、中古、下古圣文,为圣经;修积上古、中古、下古贤辞,为贤经。其师吉者,为吉经;其师凶者,为凶经;其师生者,为生经;其师死者,为死经。法由圣显,道寄人弘。” ◎阙题 入室独居,思经道之本,所须出入,贤者先得其意,其次随之,遂俱入道,与邪相去矣。 入室思存,五官转移,随yīn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矣。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人道为雄,故立五官,随气而兴。 天道因气飞为雄,zhēn rén积气,聚神明,故道终常独行。万民失气,故死丧者为贱,生者为贵。子守道,可长久。随气而化天为常,无急名利道自行。天道常生无有丧,地道持两主死亡。 夫上古圣贤者于官,中士度于山,下士虫死居民间。贤者见书,深思此言,先难后易,身亦无患。而守德,成大道身。学已更九室,成神人。其念常与凡人殊绝异,朝夕未常念地上,yù闻天事也。意乃念天上职事,乃后可下九室,积精笃竭自化,易其形容,即是上天圣人也,不得复理民间时事明矣。 吾之书,乃使高士遂生而不见,下士不敢妄为妄言也。吾书为道,所能穷竟人志,使人贤不肖各尽其才,至死无可复悔者,乃各尽其天命也。yù寿乐久存者,思正道意,可往矣;不乐久存者,宜就俗事,但乐止其身而已。 太平经(31) ◎阙题 验行镜其身、自知可为得失法。贤明智乃包裹天地,积书无极,而不能自寿益命,此名空虚无实道也,术士之师也,久久还自穷之。 学能遍授天文地理,悉解万物之情,众书并合备具,而不能事亲尊君,此知无益也。详思此言,吉凶可知矣。此以简行,即令人自知得失。 ◎阙题 学问何者为急?故陈列二事,分明士意失得之象。自开辟以来,行有二急,其余yù知之亦可,不知之亦可。天地与圣明所务,当推行而大得者,寿孝为急。寿者,乃与天地同优也;孝者,与天地同力也。故寿者长生,与天同精。孝者,下承顺其上,与地同声。此二事者,得天地之意,凶害自去。深思此意,太平之理也,长寿之要也。 诸yù为善求活者少,故父母者,生之根也;君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不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父母,乃传天地yīn阳祖统也;师者,乃晓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君者,当承天地,顺yīn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故此三者,xìng命之门户也。深思此言,万害除矣。 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此道自然不用力,yù知其效,常随人意善恶所致。心意谋事于内,响应于外,yù知其道,正影响之应也。心以意吉凶之门户。古者太平之君,其理要但用心意善,即臣善;用意误,得臣亦误。心意,天地枢机也,不可妄动也,使和气错乱,灾害日生矣。 ◎来善集三道文书诀第一百二十七 六方zhēn rén俱谨再拜:“前得天师教人集共上书严敕,归各分处,结胸心,思其意,七日七夜。六zhēn rén三集议,俱有不解。三集露议者,三睹天流星变光:一者,见流星出天门,入地户;再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7 章 者,见流星出太阳,入太yīn;三者,见列宿流入天狱中。因三并而共策之,恐天师三道行书,为下所断绝,使不得上通,复令天怒重忿忿,上皇气不得来也。令帝王道德之君,固固承负先王余灾不绝,而得愁苦焉。” “咄咄!六zhēn rén为皇灵共来问事,益精进,天焉哉!吾见诸弟子言,无可复以加诸zhēn rén也。今试自说其流星意。”“六弟子愚蔽,敢不言。初始一流星出天门,入地户。天门者,阳也,君也;地户者,yīn也,民臣也。今民臣,其行不流而上附,返上施恩于下。夫门户,乃主通事,今下户不上行,返上门通门而下,知为下辞会见断绝,不得上行也。” “善哉zhēn rén言,吾无以加之也。行虽苦,复说二事。”“唯唯。二事:见太阳星乃流入太yīn中。太阳,君也;太yīn,民臣也。太阳,明也;太yīn,暗昧也。今暗昧当上流入太明中,此比若民臣暗昧,无知困穷,当上自附归明王圣主,求见理冤结。今反太明下入B649昧中,是象诏书施恩下行者见断绝,暗昧而不明,下治内独乱而暗蔽其上也。又象比近下民,所属长吏,共蔽匿天地灾变,使不得上通冥冥,与民臣共欺其上,共为jiān之证也。” “善哉善哉!吾无以加六子言也。行虽苦,复说其三事。”“唯唯。三事:见列宿星流入天狱中,夫列宿者,善正星也,乃流入天之狱。狱者,天之治罪名处也。恐列士善人yù为帝王尽力,上书以通天地之谈,返为闲野远京师之长吏所共疾恶,后返以他事害之,故列宿乃流入狱中也。” “善哉精哉!吾无以加六子言。今六子问事,乃何一怒也!独不懈倦耶?”“不敢也。常见天师言,zhēn rén为天来问事,今yù止,恐天辞不通。今凡人命属天地,天地不喜,返且害病人,则不得竟吾天年寿矣。” “善哉,zhēn rén之言是也,不失之也。今吾为诸zhēn rén说,亦不敢遗懈止也。吾与诸zhēn rén等耳,俱命属天地,若闭不说,说而中止也,天地同且害我,故我说亦不敢妄道止也。行,且为六zhēn rén具说之。今六zhēn rén新出穴,为天思,可以除天病者;为有德君思,可以除解灾安身者。六zhēn rén极共说其意,尽心所yù言者,令使不得闭绝。”“唯唯,天师所敕,不敢不尽雀鼠之智,悉言之不也?”“大慊。” “唯唯。今天下所畏,口闭为其不敢妄诞。今日月星历,亲天之列宿神也,尚相畏,是故日出,星辄逃匿,不敢见,畏其威。夫四境之内,有严帝王,天下惊骇,虽去京师大远者,畏诏书不敢语也;一州界有强长吏,一州不敢语也;一郡有强长吏,一郡不敢语也;一县有刚强长吏,一县不敢语也;一闾亭有刚强亭长,尚乃一亭部为不敢语。此亭长,尚但吏之最小者也,何况其臣者哉?皆恐见害焉,各取其解免而已。虽有善心意,不敢自达于上也,使道断绝于此。 今但一里有刚强之人,常持一里之正者,一里尚为其不敢语,后恐恨之得害焉。但一家有刚强武气之人常持政,尚一家为其不敢语也。一家尚亲,自共血脉,同种类而生,尚乃相厌畏如此,何况异世乎? 今太上中古以来,多失道德,反多以威武相治,威相迫协。有不听者,后会大得其害,为伤甚深,流子孙,故人民虽见天灾怪咎,骇畏其比近所属,而不敢妄言。为是独积久,更相承负。到下古尤益剧,小有yù上书言事,自达于帝王者,比近持其命者辄杀之;不即时害伤,后会更相属托而伤害之,故民臣悉结舌杜口为喑,虽见愁冤,睹恶不敢上通,故今帝王聪明绝也,而天变日多,是明证效也。 今民亲得生于父母,受命于天地,以天地为父母,见其有灾变善恶,是天地之谈语,yù有此言也。人尚皆骇畏,且见害于比近所系属者,不敢语言泄事,乃相敕教共背天地,与共断绝,不通皇天后土所yù言也。共蔽冤天地,乃使其辞语不通,天地长怀恨悒而不达。 今帝王虽神圣,一人之源,乃处百重人之内,万里之外。百重之内,虽yù往通言,迫胁于比近,不得往达也。夫帝王虽有万万人之仁圣,人各迫劫畏事;天地极最神圣,人乃仰视俯睹,尚倚之当前,自解而已,帝王安能神圣于天与地乎?愚生六人常逢猛虎于远方闲野,六人俱止足不敢移,口不敢语,头不敢动,目不敢暝。夫人之所迫胁所畏,如此矣。” “善哉善哉!今见六zhēn rén言,承知天独久病苦冤,辞语不得通,虽为帝王作万万怪变以为谈,下会闭绝,不得上达,独悒悒积久。今故风诸zhēn rén,教其丁宁,敕此行书之事,故诸zhēn rén悚悚倦倦,是天使也。诺诺,吾其畏天威,方为子思惟其要意而具说。今之六zhēn rén问此事,常何一最剧也?” “愚生六人,七日七夜,共念此行书事;三集议,三睹流星,以为天告人教敕,使人问也。又六人俱食气,俱咽不下通,气逆而更上。当此之时,耳目为之眩瞑无睹,俱怪而相从议之,不知其为何等。大骇惊怖,唯天师为愚生说之。” “善哉,诸zhēn rén古变得具意。见诸zhēn rén言,乃知三道书,zhēn rén会且复见闭绝。”“何乎?愿闻其意决。”“然,夫九窍,乃象九州之分也。今诸zhēn rén自言,俱食气乃不通,眩瞑无光明,是九州大小相迫胁,下不得上通其言急事也。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气风化万物之命也,而气不通者,是天道闭,不得通达之明效也。天yù使zhēn rén丁宁此事,故以此气动感zhēn rén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诺,天告六zhēn rén教吾极言耶?六子安坐!为诸弟子悉说之道之。为畏其州郡长吏不敢言者,一州中诸善士贤明相索,共集议于他州上之;畏其郡,集议于他郡上之;畏其县,集议于他县上之;畏其乡亭,集议于他乡亭上之;畏其里,集议于他里上之。皆悉在方,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变怪轻重罪之,复加故罪一等。” “何其重也?”“不应重也,尚恐其轻。今天地爱有德帝王,yù为其具谈。人生于天地,乃背天地,断绝天谈,使天有病,乃畜积不除,悃悒不得通言报其子,是一大逆重罪也。夫民臣,乃是帝王之使也,手足也,当主为君王达聪明,使上得安而无忧,共称天心,天喜说则使君延年。今返居下不忠,背反天地,闭绝帝王聪明,使其愁苦,常自责治失正,灾变纷纷,危而不安,皆应不孝不忠、不信大逆,法不当得与于赦,今何重之有乎?天谈不得通,天地大怒,贼杀凡物,乃为毁天地,乃为太凶之岁。国断无聪明,乃为大危之国,此罪不可复名,故为当死过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吾所以敢不□□者,见六子来问事,致承知为天使,诸zhēn rén故敢不□□也。子知之耶?”“唯唯。”“今不□□之名,为误上也。德君见文,皆令敕上书者,使其大□□有功者,德赐之也。如此,则天下莫不欢喜,乐尽其力,共上书言事也。勿得独有孤一人言也,皆令集议,一人言或妄伪佞欺,名为使上失实,不可听,大过也。比连年上书,比比有信,有大功者。上士之人众集者,常病不多,两三人集,固固有有jiān伪多者,无jiān伪。” “何也?愿闻之。”“然多者,则其上书者便自传相畏,恐事漏泄,见得长短,反为欺上,为傍人所上,故尽实核□□,乃敢言之也。不□□不敢言,又不敢有可隐,皆畏恐有后事,是故悉信也。比若一里百户共欺也,男女小儿巨人,会有泄之者,旁里会有知之者。其里贤明畏事者,会不敢匿,恐坐其事,何况乃一州一郡、一县一乡一亭!郡有非常事,阳阳何可隐?犹为旁人所得长短,故善恶都毕出,天乃大喜,灾除去,与流水无异也。子知之耶?”“唯唯。” “又大集议,无敢欺者,一两人yù欺,余人会不从之也。有yù欺不信者,即时众共记之上之,其法应为背天地,欺帝王,诈伪大逆不道之人也。天怨之,人恶之,其罪不得与赦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已行上书,还反其家。有怨其行上书yù害者,即左方之,名为怨章,罪过不除。如是,则三道行书已通,无敢闭绝者也;如是,则天地已悦矣,帝王承负之灾厄已大除去,天下太平矣,上皇气悉来到,助德君治矣。□□不负六zhēn rén也。”“唯唯。”“行,六zhēn rén精已大进,为天除病矣,为帝王除厄会矣,功已著于天矣,王者已日强明矣,六zhēn rén为善已得其数矣。宜勉力,慎之慎之!” “唯唯。愿问一大诀,惟天师示之。yù知行书,乃出入究洽于神灵未,岂可闻乎?”“然,自有大验,天道不欺人也。各以其类相求索,令德君数遣信吏,问民间有疽疠疥者、无有者多少。有疽疠疥者,行书未究洽于神灵,自苦有余虫食人,虫乃食人,即虫治人也,固固下有余无道德臣民,比若虫矣,反食于人,是使虫治人之效也。无有疽疠疥者,即皆应善人在位,无复虫也,此者万不失一。” “善哉善哉!独以此明之耶?复有余耶?”“凡天下灾异,皆随治而起,各有可为,但精思其事,且自知之也。”“何独以疽疠疥言之乎?”“其余灾,尚但见于万物;虫反食人,最剧,故以效之也。”“善哉善哉!向不力问于天师,无从得知之也。”“观诸zhēn rén今且说,已自知之矣,但引谦耳。” “不敢不敢。愚生六人重得天师严教,各归居便间处,惟思其要意。今天师书文,悉使小大,下及奴婢,皆集议共上书,道灾异善恶,曾不太繁耶哉?异生愿闻其意。”“善哉!子六人为天问事,详慎乎,天使诸zhēn rén言也。然所以使下及庶人奴婢者,今天之法界,万里异天地,五千里复小异;千里异风气,五百里复小异;百里异yīn雨,五十里复小异;一县异变灾怪善恶也。夫皇天有灾怪变,非必常当处帝王之宅,县官之庭,长吏之前也。灾变异之见,常于旷野民间,庶贱反先知之也。 各为其部吏讳,不敢言;吏复各为其君讳,而不敢言,fǎn gòng断绝天地谈。人人yù誉其长吏,使其名善而高功疾迁,共作无道,互天地之灾异变怪,令闭塞,不得通达帝王之前,使帝王无故断绝,无聪明,不得天地心意,其治危乱难安,得愁苦焉。 夫帝王,天所父命生,以天为,以地为母。帝王为天子,民臣共为无道,乃断人父母谈语,不得通于其子,其罪莫大焉。为共断绝天地之谈,共欺其上,为人民臣不忠信,遇乃如斯,罪当轻重,宁可名字耶?子觉未?”“唯唯。” “又凡民臣奴婢,皆得生于天,长于地,得见养理于帝王,以此三事为命。无此三事,则无缘得生长自养理也,而反下皆共欺其上,共无知天与地,使帝王无聪明闭塞,罪皆应万死,尚复有余罪。” 太平经(32) “何其重也?”“zhēn rén其愚暗不解,何哉?人得生于天,长于地,天地愁苦有病,故作怪变以报其子,yù乐见理;愚民fǎn gòng断绝天辞,天地大怒之。帝王,民臣之父母也,民臣fǎn gòng欺其父母,使其常用心意愁困,而不能平其治,咎莫大焉。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厄会大积,悉起于是,故使民间上书也。今阳明德君治,天难愁苦之,故使吾言也。”“善哉善哉!” “行,今为zhēn rén道之。今天下日蚀,极天下之大怪也,尚或有睹,或有不睹。天下之灾异怪变万类,皆天地yīn阳之变革谈语也。或国不睹而州睹,或州不睹而郡睹,或郡不睹而县睹,或县不睹而乡亭睹,或乡亭不睹而民间人睹,或甲里不睹而乙里睹,故古者贤圣之治,下及庶贱者,乐得异闻,以称天心地意,以安其身也。故其治独常安平,与天合同也。 今太平盛气至,有一事不得,辄有不和,即天正气为不至。比若愚民竭水而渔,蛟龙为不见,此之谓也。今故悉使民间言事,乃不失天心丝发之间,乃治可安也。民间自力集上书,部诸长吏亦且恐后民言事,且力遣吏问民间所睹,疾复上之,则变灾无有失也。如是,皇天后土为其大喜,爱其帝王。” “以何明之乎?”“然有证:乃日月为其大明,列星守度,不乱错行,是天喜之证也;地喜则百川顺流,不妄动出,万物见养长好善也,即是地之悦喜之证也。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天师幸哀愚生,得其事者进问,缘见待厚,乃得悉问所疑。今使民间记灾变怪,云何哉?”“然,善乎子问事也。然当见之时,支日晏蚤户记之,月尽者共集议之,可上而上之;未足上者,复待后月灾异,如此县邑长吏,且取晏蚤之时于民间也,则可谓为不失天之灾丝发之间也。 吏亦畏民,民亦畏吏,两相畏恐,所上皆得实,不失铢分之间。则令帝王安坐幽室无忧矣。民臣百姓大小,尽忠信,得达其情实矣,天下莫不欢喜。如有止者,即共记之,皆应jiān臣不忠孝之民,无知天地,共欺其上,使上聪明断绝,是大过也。故当共急记之,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去,有疑来问之。” “今六zhēn rén俱归慕思,惟天师使长吏民间共记灾异变怪,皆当共记何等者哉?”“善乎!六子问事详善,不失天心,不负德君,是为有功于天地,万物莫不被蒙之也。所以然者,乃其为天问事□□,悉究竟详善,故不失铢分。天地yīn阳、三光五行、四时神、万物所yù言,悉得见,故为大有功也。子知之耶?”“唯唯。”“行,今为六zhēn rén陈之,详自随而记之。”“唯唯。” “然,夫大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大谈也;中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中谈也;小灾异变怪者,是天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8 章 之小谈也。子yù乐知其大意要,比若人,大事大谈,中事中谈,小事小谈。此大小,皆有可言也,不空见也。天地不妄欺人也,见大善瑞应,是其大悦喜也;见中善瑞应,是其中悦喜也;见小善瑞应,是其小悦喜也。见大恶凶不祥,是天地之大怒也;见中恶凶不祥,是天地之中怒也;见小恶凶不祥,是天地之小怒也。平平无善变,亦无恶变,是其平平,亦不喜,亦不怒。子知之耶?”“唯唯。” “灾异变怪,大小记之,勿失铢分也。”“何其悉详乎?”“zhēn rén何其愚也!过大小,尽当见知,善恶大小,亦悉当见知也。善者当谢其功,以善逾异之;过者数让之,以称天地之心意。子yù知其效者,天,比若人君长也,一小言不见从,则小恨;更中言,中言不见从,则更大恨;更大言,则为害矣。故当大小记之,不当使天地恨怒也。” “善哉善哉!愿闻所记意。”“记变怪灾异疾病,大小多少,风雨非常,人民万物所病苦大小,皆集议而记之。所以使其共记之者,吏自相知长短,民民自相知长短;迫近山阜而居者,知山阜变;近市城郭而居者,知市城郭变;近平土而居者,知平土变;近水下田而居者,知水下田变;高下外内,悉得知之,故无失也。是立致太平之术也,而帝王所宜用,不失大心之法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天地开辟以来,所以多承负之灾者,由其记事不及民间大小,共集记之故也。有变怪,反乃他所长吏来行之。比近各为其部界长吏讳不言,共匿之,因使天地辞语断绝,不得上通达其帝王,为害甚深,令天悒悒,灾为之复增益,咎在此也。 他所长吏来考事,安知民间素所苦者乎?或相与厚善,反复相与共隐匿之;或得素有所不比之家,反复增加灾,妄增益其事,故之也,共匿之,则使天地谈断绝;加故,共冤无罪之人;复令下比货财相随,此三事,皆为大害冤结气,复更增其灾害也,故其治殊不可平也。 令夫太阳兴平气盛出,德君当治,天下太平,莫不各得其所者,是故六zhēn rén来,为其具问事,吾为其悉语也。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天将兴佑帝王,皆令自有意。从古到今,将兴佑之,辄为奇文异策,令可案以治,故所为者,悉大吉也。将不佑利之,悉断之奇文异策,使不得之也;如得之,又使其心愚,不知策而用之也。将兴利之,使其心旷然开通,而好嬉用之也。此者,天之格法也,不欺人也。故凡人将兴者,多好善;将衰者,多好恶也;将吉者,易开导也;将凶者,好抵冒人也,不可开导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是故天者常佑善人,道者思归有德;故天者不肯佑恶人,道者不肯附于愚蔽人也。故常敕zhēn rén,以付归有德之君也。所以悉记其灾异变怪,大小善恶,外内远近者,yù令上有德之君,与众贤原其灾异所起。夫天下变怪灾异,皆象其事,法其行,缘类而生,众贤共集议思之,旷然如其意,以其事类考问之,则得之矣,则天地日为其大喜,帝王日为其大安。如此,则德究洽于神,莫不飨应。 yù知其大效,天下所疾苦,灾异悉尽,民臣悉善,应诏书而行,不失铢分,下不欺其上之明效也。有余多害,自若多欺者;少害,少欺者;无一余害,无一欺者。常安观下所上,以占民臣大小忠信与不,以其事对之,比若窥明镜,相对而面语。”“神哉!为道如斯。”“此乃天佑上德之君,子其治天下之镜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去,付上德之君急急。一人独上书,名为投书。治事付一信,名为大欺,与皇天为重怨,天道为其常乱也。二人共上书,名为太yīn,合jiān共欺,二猾人固固相敕戒,或共有怨恶共上之,共为虚伪也,与地为咎,地道为其大乱也。三人共上书,固固尚不实,三人固固可相敕教,共有所疾共上事,以公报私,固固为共欺其上也,与中和为仇,令和气大乱也。 四人共上书,中辄有畏事不真者,为傍人所得长短,为罪名固固耶,将似类真也,其不信者,乱四时也。五人共上书,似真未信□□也,其不信者,辄乱五行也。六人共上书,将真未信也,其不信者,辄乱六合也。七人共上书似信,八人近真,九人近实,十人而小□□。” “今天师何其疑之多也?愿闻其要意。”“然,所以疑之多者,或五方好猾人,俱自有私怨咎,以公报私,固固可共相与为大欺,猾jiān人乱天地道而误上,故未疾纯敢信之也,但为小□□。 是故使众人老小,贤不肖男女,下及奴婢者,大小集议,不可得以伪。其以公报私也,中会有不安而言之者,或有不肖,或有轻口不能匿,或有老人,寿在旦暮,不复忌讳,或有fù女小儿行言,不能隐匿,共为jiān也。故其事会泄,故无jiān悉得真也,得真则天地心调。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本帝王所以连连相承负之过责,治常失天心,流灾不绝,绝者复起,皇天不安,多害气疾病,不得久大乐,须臾乐者复恶,其大咎正在此猾jiān人,共背天地而欺帝王。人乃以天地为命,以帝王为父母,愚人及背其命而共欺其父母,故天地共憎之,帝王恶之。其法恶,死有余罪,当流后生也。是故灾不绝,害日多,人寿日少,万物常乱也,正咎在是也。岂zhēn rén已大觉重知之耶?”“唯唯。” “子可谓已知之矣。是故吾知皇天深疾恶,是故吾使是文复重□□为其平。遗失其一事,一事可起,失之于前,得之于后,此事尤重,天大恶之也。吾知其□□,以示敕zhēn rén,以付归上道德之君,得而行之,与神无异也,乃且太平上皇正气立自来也。吾之文,不敢负天地,不负上德君,不负后生下古之人,不负万物,行之立效。” “善哉善哉!愿闻一人上书,何故乱天?二人何故乱地?”“然此者,各从其家。并策相应者,相感动,此自然法。子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天下之事,各从其类也。” “愿问天师,今应此文言为之,宁能尽实核,天下悉信耶?”“然,天下悉信矣。”“愿闻其意。”“然,且语zhēn rén大要。说今是主者长吏,亦畏民泄其事,而生之六考问,长得其信也;民亦畏县官得其短,亦复信也;县官长吏居民,亦畏行于他方上书者,得其短,亦信也;行上书者,亦畏县长吏居民得其短也,亦信也;更相畏,非敢有妄语者也,亦非有可隐也,是故使三处上书,县官与居民与行者,悉旦三相应,不失铢分也。” “神哉!为道如此。愿闻到也所集议,人当于何期乎?”“善哉,子之言。悉记于太平来善之宅下。”“何必于此?”“然,其有奇方殊文,可使投于太平来善宅中。因集议善恶于其下,而四方共上事也,为一人议。中悔而止,或为旁人所止,上书便在方道中止,意以其所匿事罪之。如此,书者天下已得矣,帝王已长游矣。” “善哉善哉!今天师文积备多,当尽何投之?”“其文独为上出者止于上,悉为天下事出者悉出之。子知之耶?”“唯唯。”“行去。夫上德之君,天自使有圣心,且缘是自有善意,自有善令。仪此为天法,不失丝发也。事亦不可胜记,常苦文。行去。”“唯唯。” 右天告六zhēn rén使重知三道行文书诀 太平经(33) ◎长存符图第一百二十八 天符还精以丹书,书以入腹,当见腹中之文大吉,百邪去矣。 五官五王为道初,为神祖,审能闭之闭门户,外暗内明,何不洞睹? 守之积久,天医自下,百病悉除,因得老寿。愚者捐去,贤者以为重宝,此可谓长存之道。 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此两者同相抱,其有奇思反为咎。子失自然不可寿也。婴儿五精,还自保也。 ◎作来善宅法第一百二十九 六方zhēn rén再拜:“愿有所问一疑。”“行言之。”“今天师前所敕愚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要文,及究竟贤明之善辞、口中诀事也。今四境之界外内,或去帝王万万里,或有善书,其文少不足,乃远持往到京师。或有奇文殊方妙术,大儒穴处之士,义不远万里,往诣帝王,炫卖道德。 或有黎庶幼弱老小、田家婴儿fù女,胸心各有所怀善字诀事,各有一两十数,少少又不足,使人远赍持往诣京师。或有四境夷狄隐人、胡貊之属,其善人深知秘道者,虽知中国有大明道德之君,不能远故赍其奇文善策殊方往也。 今天师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书善文之属,及贤明口中诀事,以为洞极之经,乃后天地开辟以来,灾悉可除也,帝王长游乐,垂拱无忧也。言一事不足备,辄有余灾,故当都合之。今不知当以何来,致此奇方殊策善字,乃悉得之。” “善哉善哉!诸zhēn rén思念剧也。天神已下,告诸zhēn rén矣,上皇之气来佑助道德之君□□矣。行,zhēn rén今乃为皇灵天具问事,吾职当为天下具谈,何敢有懈焉。诺,诸zhēn rén安坐,方为zhēn rén悉说之。”“唯唯。” “以此书付归上皇道德之帝王,见天文必思其要意,敕州郡下及四境远方县邑乡部,宜各作一善好宅于都市四达大道之上也。高三丈,其中广纵亦三丈;为四方作善疏,使与人面等,其疏间使可容手往来;善庇其户也,勿令人得妄开入也。 悬书于其外而大明其文,使其□□书其宅四面亦可也。其文言帝王来索善人奇文殊异之方,及善策辞、口中诀事。人胸心常所怀,所能言,各悉书记之,投于此宅中。自记姓字,已且征索之,各以其道德能大小,署其职也;所言多少、其能不可征者,且悉敕所属县邑长吏,以职仕之也;其老弱、fù女有善言者,且敕主者赐之;其有大功而不可仕者,且复之也;四境之外,其有所贡进善奇异策,用之有大效者,且重赏赐之也。 如此,四境外内,一旦而同计大兴,俱喜思为帝王尽力,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远方无有余遗策、善字奇殊方也,人皆一旦转乐为善也。隐士穴处人中出,游于都市,观帝王太平来善之宅,无有自藏匿者也。风雨为其时节,三光为其大明,是天大喜之效也。 四夷八十一域中,善人贤圣,闻中国有大德之君治如此,莫不乐来降服,皆赍其珍奇物来,前后成行。吾之书,万不失一也,岂不大乐哉?大德之治如此,诸zhēn rén宁解晓之耶?”“唯唯。” “然,子已觉矣。于其宅中文太多者,主者更开其宅户,收其中书文,持入与长吏众贤共次。其中善者,以类相从;除其恶者,去其复重;因事前后,赍而上付帝王。帝王复使众贤共次,去其中复重及恶不正者,以类相从,而置一闲处;复令须四方书来,前后次之,复以类相从,复令须后书至也。 其四方来善宅,已出中奇文殊方善策者,复善闭之;于其畜积多者,复出次之,复赍之上,于四方辞旦日少毕竟也。所上略同,使众贤明共集次之,编以为洞极之经,因以大觉贤者,乃以下付归民间,百姓万民,一旦俱化为善,不复知为恶之数也。此所谓毕得天地人及四夷之心,大乐日至,并合为一家,共成一治者也。六zhēn rén岂知之耶?”“唯唯。” “行,六zhēn rén已知之矣。夷狄闻之,日自却去,中国日以广,不战斗伐而日强也。天地助其除恶,是为天地开辟以来,未常有也。是故天下大喜也,天地神灵共除帝王承负也,灾变已消去,其治与神无异也。天下人且大得道德奇方,皆思善文正字,不复为邪恶也。所上且岁益善,于其后三岁一小录,五岁一大录,次之,此以下附归于民间也,使其各好为善,不能自禁止也。取其中大善之事,有益于帝王正治者留之,勿下之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然今zhēn rén,天使诸弟子问,是今既为天问事,乃为德君作大乐之经,努力勿懈也。天且报子功,子乃为皇天后土除病,为帝王除灾dú承负之厄会子明自当增算,吾言不敢欺zhēn rén也,慎之。”“唯唯。”“行去,归努力,精行。有疑者来。”“唯唯。” “zhēn rén前。子前问事之时,吾yù去久矣,故中与子断诀之文,见子,知为皇天佑阳精。所以然者,见zhēn rén精,中国当大兴平,八十一域善人当降,来归中国,故吾为子更止留,悉究竟说之也。所以然者,见zhēn rén为天问事不止,反恐得大过于子,得谪于天地,故不敢弃道而中去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努力精卒之,勿弃天道问一诀也。”“唯唯,愿请诀事。”“言之。” “天师何睹,正于都市四达道上,为太平作来善文奇策密方之室乎?”“善哉!zhēn rén之难问也,得其大要意。天积悒悒帝王使子难问耶?其投辞何一工也!然,吾居天上观之,有可睹见,不空妄作此皇平之宅于四达道上也。 天公问,天下何故难平安哉?五行神吏上对言,今帝王乃居百重之内,去其四境万万余里,大远者多冤结,善恶不得上通达也;奇方殊文异策断绝,不得到其帝王前也;民臣冤结,不得自讼通也。为此积久,四方蔽塞,贤儒因而伏藏,久怀道德,悒悒而到死亡。帝王不得其奇策异辞,以安天下,大咎在四面八方远界闭不通。 今故承天心意,为太平道德之君,作来善致上皇良平之气宅于四达道上也,yù乐四方悉知德君有此教令,翕然俱喜,各持其善物殊方,来付归之于上,无远近悉出也,无复断绝者也。” “善哉善哉!响不及天师力问,不得知之也。”“然,真若zhēn rén言也。夫人天xìng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问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9 章 ,亦其次也。子知之邪?”“唯唯,愿请问一事。”“言之。” “何故必使其广纵三丈,高三丈乎哉?”“善乎,子之言也。一者,数之始也;天数亦终于十,地数亦终于十,人数亦终于十,故使三丈也。yù乐合天地人,使其俱悦喜也,故象天地人为之也。”“今请问三数,何故俱十乎哉?”“然,天有五行,亦自有yīn阳;地有五行,亦自有yīn阳;人有五行,亦自有yīn阳也,故皆十。”“善哉善哉!今独天地人如此邪哉?然万物悉如此邪哉?”“然万物悉象天地人也,故天地人皆随四时五行为盛衰也。zhēn rén知之邪?”“善乎善乎!”“然,子可谓已知之矣。” “愿请问一事。”“言之。”“今何故必为其四方作疏,与面齐者?”“然疏者,yù使贤儒策之也;疏者,乐四方疏达,不复闭绝也,yù使贤者各疏记其辞,投此太平来善之室中也。与面齐者,面者,最人之善者也,太阳之分,象天道也;乐人各顺天心,思为善,与德君并力,共平天下也。古使与面齐。面者有七正,耳目口鼻可以通气,神往来,乐大贤策之,使四方八极远境聪明,悉来至也。今帝王虽居百重之内,与民相去万万里,光明教令,悉畅达也,不失天地之心,以安其身。” “善哉善哉!愿请问,当使何吏守此宅哉?”“长吏直署,唱名为太平之宅乐善之吏也。”“善乎!愚生知天已大喜矣,地已大悦慎行也,人已太平理矣,万物已得其所矣。” “今zhēn rén何以知之乎?”“愚生见天师为太平德君制作大乐之宅,以通天地人之谈语。今使下民臣各得奏上其辞于其君,令帝王得奇策异文殊方,可以长自安全者;又天地得通其谈语,百姓下贱得达其善辞,以解天地悒悒,以助其君为聪明。天地与人,为凡物之长也,乃得悉通达,故大乐也。”“zhēn rén说是也。善哉,吾无以加之也。子之言事,大入真道矣。” “愿请问一疑。”“言之。”“今天乃悒悒yù言,何故返使人谈哉?”“善乎,子之难问,得其意。然,夫天道乃转而相因,更相使也,故兑为天地之口,人亦然,故以类相求,故人为天地谈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子易开哉!勉力勉力。”“唯唯。”“然辞小竟,勿复问,令道文难知,反益愦愦也。”“唯唯。” “行,戒zhēn rén一事,为已校书文殊方也,卷投一善方,始善养xìng之术,于书卷下,使众贤诵读,此当为洞极之经竟者。因各集此方以自养,诵此术以自全,令各乐得久存。上贤可以为国辅,中贤可为国小吏,下小人不能仕者,可长养其亲,而久守其子孙。”“善哉善哉!天下大乐悦也,为善无双,无复恶人也。”“子已知之矣,行去,思之念之。既为天问事,勿懈。”“唯唯。” 右求善以致太平令天下一旦合心上皇大乐之宅文 太平经(34) ◎八卦还精念文第一百三十 玄明内光,大幽多气,与贤同位,壬癸之居。亥子共身,周流相抱,极yīn生阳,名为初九。一合生物,yīn止阳起,受施于亥,怀妊于壬,藩滋于子。子子孙孙,阳入yīn中,其生无己。思外洞内,寿命增倍,不可卒致,宜以长久。 少阳有气,与肝共位,甲乙寅卯,青色相类。万物之精,前后杂出,仁恩心著。勇士将发,念之睹此字,光若日之始出,百病除愈,增年三倍。 太阳盛气,与心相类,丙丁之家,巳午养位。睹之,百邪除去,身日以正。宜意柔明大,不可强求。见字而寿,光若日中之明。 中和之气,与脾相连,四出季乡,乃返还戊己,中居辰戌,丑未为根。举顺之而思其意,还以治其病,精若黄龙,而见此字,其病消亡,增年五倍,令人顺孝,臣爱其君,子爱其父。 少yīn之旬,与师精并,灵扇出气,位属庚辛。申酉义诛,猾邪盗贼不起,邪不得害人。 肾盛之气,增年百倍。极yīn生阳,其国大昌。常而思之,不知死亡。yīn上阳起,故玄武为初始;龙德生北,位在东方,故随其后;朱雀治病,黄气正中,君而行之,寿命无穷。升执其平,百邪消亡。八卦在内,神成列行,白虎在后,诛祸灭殃,正道日到,邪气消亡。思精而不止,延年之纪。身而服之,何忧之有? 下承其上,名为顺道,无有谪过,万病自愈。念字睹形容,爱若父子,令人常喜,洞照无已。审能用者,其效立可待。长与书俱,日与神游。 道以自然,为洞虚无,一旦自来。其道仁良,子为之孝,臣为其忠信。知则令人爱其身,不敢妄言,守而不止,命无穷焉。书不空出与道连,思深知其意,神自来焉。初端形念字,反得道元,精得神明,因无自然。 天道万端,在人可为。道成其事,□□不为非,患人不力为,正气何从得来?行而不上,日吉远危。大人为之,其国太平;小人为之,去祸招福。形思之幽处,趣具成。子而守道,乱何从得生?思念而不止,自太平;心中不乱,无邪倾;守之不止,日自生。道不妄出,付有德,归其人。 右升平八卦六甲追道还精念文 ◎冤流灾求奇方诀第一百三十一 “zhēn rén前。子学是,凡事积之,当知天下大诀分理,后乃言事□□,无复有疑也。今见凡人死,当大冤之,叩胸心而呼天,自投擗而告地邪?不当邪?宜自精道之,令使可万世诵读,以为常法,而不可复忘也。” “今天师有严教,愚生敢不强一言也。”“平行,勿疑也。”“然,人死者,大剧事,当大冤之,叩胸心自投擗也,力尽长悲哀而已,此亦无伤生也。”“当冤何等人哉?”“皆当冤之。” “何也?”“夫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今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自有名字为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故悲之、大冤之也。”“噫!子说与俗人同,又实非也。”“愚生甚不睹其意,人死当奈何哉?愿闻之,唯天师。” “然,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天为其中时时且有自冤死者,或自少年不寿者,天地乃为万物父母,恐其中有自冤,哭泪仰呼天,俯叩地,而自悲冤得年少,故天为其生真道奇方,可以自防,而得小寿者。 物生皆自有老终,而愚人不肯力学真道善方,何以小增其年,不死迟老者?反各自轻忽,不求奇方,而共笑贱真道,反曰共作邪伪,以乱天道,共欺其上,争置死地名为冢,修之治之以待死,预作死约及凶服。求死得死,有何可冤哉?年竟算尽,此比若日出自有入也。zhēn rén何故反冤之乎?zhēn rén投辞,多与俗人同,正似无一知人,何也?” “当冤其何等者,愿闻之。”“当冤其年少,未有所知而死者也。未知学问,求可自防御者,故当冤之也。又复当冤其常谨良,畏不寿年少,常自苦行,求真道善德奇方,为行常善,不为yīn贼,或逢流灾而中死,或到老力尽,而讫不得遭逢明师,可得须臾,竟其天年者。是者大冤,可悲伤也。 若无故冤悲,不求奇方真道而死者,反捶胸哭泣,呼天叩地,汝身自得之,反过天地,是为反民,天甚怨恶之。zhēn rén怨是,不若早自悲伤,学不得真道,不知天地yīn阳大分部诀也;久苦无明师,而长怀悒悒,而天年将竟也。是诚可悲伤。子知之乎?” “唯唯,愚生甚恐骇,命在天师。”“吾同乞真道与子,yù使子努力不懈。天下何不有?但求之不力,至诚泪出感动天,故天不与之耳。若不道懈止,亦将得之不久也。子知之耶?”“唯唯。” “夫愚人不自重爱,力求奇殊方,可得须臾,反预置死器死处,求得死。天之为法,若慈父母、贤明君,不夺人可求也。是自然常求之,名为得其所求之,名为得其所求,亦可毋大冤之也。是以古者圣人帝王,时时有大自重爱而畏死者,旦夕思行求异闻殊方,敬事道人,力尽财空而已;至诚涕出,感动皇天,天乃为出瑞应,道术之士悉往佑之,故多得老寿,或得度世。其中时时有求而不得者,但未至诚,固固好俗事,轻忽其身,言可再得也。今天地乃以人为子,帝王乃最天之所贵子也,不惜真道奇方焉。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古者圣人,深计远虑,知天下之财物,会非久是其有也。身在,财物固固属人身;身亡,财物他人有也,故无可爱惜,极以财物自辅,求索真道异闻也。故其身反得长存,财则在,常属于人也。是故当极力,财空尽而已。财者,但过求,须臾得之耳;失财,乃天下人之有也,会不久吾有也,此名为圣贤明智养身以道,知用财法,故多得老寿也。子知之乎?”“唯唯。” “行,为人师者,多难訾。zhēn rén悒悒,为子更复分别悉道其意。夫天道,乃有格法,不以故人也。子yù乐知其审,此若冬至之后,天当大寒杀人,乃以五月,初始见yīn气于井中,为其清,日日益剧,到冬至后,乃大寒伤杀人,不可无衣也。贤者预防也,则独得大乐,不伤于寒而无忧;其懈惰不力,不预备之,则独饥寒而穷矣,此之谓也。天无过也,人自得之。子宁重晓不哉?”“唯唯。”“行,子已觉矣。夫天之为法,不以卒故人也,愚人自故触冒之耳。” “愿请问不及,复当冤何等者哉?”“复当冤大贤少而学善,顺良有真道德,当为帝王辅助其理yīn阳,帝王得之,抱腹因心,垂拱而无忧,或反蔽塞不通,怀真道德到老死亡,是可冤悲伤。而帝王治不得大贤明,反与愚者共治,yīn阳乱,万变起,常旦夕自苦,得大愁焉。是复大冤,可悲伤之甚。是故古者圣人聪明大达,众贤悉出,上集为辅,故两无冤者也。天地亦为其理,无病而不冤,何况于人乎哉!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善哉天师之言也。” “以何为善乎?”“然此乃天得之,以解病苦;帝王得之,以垂拱无忧;贤者亦得尽其忠信之心,上辅其君为治,亦得尽其能力勉勉,使共解天地大忧;百姓万物,亦复得之而兴也。故言善哉也。”“善乎zhēn rén之言,吾无以加之也。是故凡人可求作者,皆不为冤结也,自行得之也。所求不得,反为大冤。今人求死得死,求恶得恶,求善得善,天顺其心。是为大吉,可求者得;若人预争置死地,作死约,得死是也;日求凶,得凶恶而死,复是也。名伪凡事,所求者得。天与地,无可大负于此人也。zhēn rén宁亦大觉未?”“唯唯。” “行,子已觉矣。行,今yù为子悉说之益文,今已为子举其大纲,自思其意,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众贤,各加努力在所求,求而不得,未一至诚也。夫天地比若影响,不欺人,乃愁愚人各自欺、自轻、自忽,大咎在此。夫群愚乃共乱天与地,不独自愁也,其过乃如此也,天乃得大愁于是也。愚人自身求而得之,穷则反啼呼天与地,为是积久,天地大疾之悒悒,故遣吾下具语,分解天下人意,使众贤明共策吾辞,吾辞则天谈地语也。 吾不空乙二与zhēn rén道事也,乃天示教敕,吾下言之也,使一各自知过所由来,勿复更相罪责也。故吾悉言之,吾不敢妄语。吾所以究竟尽言者,独知天地心意,故见遣,下与zhēn rén共议天下,分别其曲直,使德君与贤者俱思惟之,使可万万世传,后生者歌诵以为常法,而不复忘也。故吾每见zhēn rén问事,常喜为天诀,诀得一解其忧。故睹天言者,辄承天心地意,分别道说之也,不敢有懈也。子有疑者,为复来共议之,既见信而见遣下语,实畏天威,无可惜也。子重明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得天地之意,应晓事生哉!夫人积愚,不知早学真道善德殊方,以为小事,不知其过积大,乃乱天地而共愁其帝王,身尚得天死,不得竟其天年而亡也。zhēn rén熟思吾书言,天下过,宁复有大于是死者邪?”“善哉善哉!愚生已大觉矣。” “子知早觉,可谓为晓事之生,远凶而近吉乎?觉而不止也,真道毕乎?一旦得王侯,不若得仙人乎?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帝王有愚臣亿万,不若得一大贤明乎?父母生百子而不肖,不若生一子而贤乎?一里百户不好学,不若近一大德乎? 万目〓〓,不若一大纲乎?天下扰扰无不有,不若天独神且圣,乘气而飞行乎?凡物虽众多,不若一气独活人乎?故今敕zhēn rén学者,疾弃浮华,能务核事,求真道乎?yù太吉者,真若称天乎?天地无病而长悦喜,真道奇殊方出佑人乎? 是以古者圣人常称天,不敢懈也,故常独吉也;贤儒集策,天道毕也;各言一善而yīn阳理,神灵悦也;灾害悉伏,不复发也;所谓治得天心,而ビ臣绝也;神哉为道,自然术也。” “善哉善哉!愚生向不力问,复无缘得知是也。”“然,子言是也。学而不力问,何从得日进乎?行而不数移其足,道何从得达乎?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yù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从得一旦而理乎?” “善哉,天师之言也。”“然,子已睹其微意矣。故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贤也。是故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也,故圣贤悉有师法也。zhēn rén宜戒,凡事自爱,吉凶门户可睹乎!”“唯唯。” “戒zhēn rén一言。”“唯唯。”“人所求而得者,天以顺其所求,不负焉也,勿复临死而哭天泣地也。是名为自求而得之,反以罪天地,是名为大逆之人也。天不好也,地不嬉也,鬼神会不佑也。所冤者,独当冤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0 章 求而不得者耳。夫万物各得其所求,何故自冤哉? zhēn rén熟思吾言,是实非也,吾之文不误也,大□□,万不失一也。今天乃恶之疾之,故吾反覆道之,虽上已言,复戒zhēn rén于下也。吾乃故使其复重,乐下古之人深思之,美之,念之,传之,写之,以相示勿匿之也。天之戒书,乐见发扬,不yù见藏也。”“唯唯。”“行去。” 右集难人死当见冤与不所求得与不合国安危学逢明师与不肖师 太平经(35) ◎拘校三古文法第一百三十二 “请问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前后贤圣之文,河洛图书神文之属,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婢,远及夷狄,皆受其奇辞殊策,合以为一语,以明天道,曾不烦乎哉?不也” 为其远烦而不通,故各就其为作求善太平之宅,于其所属邑乡,主备其远,不能自致。故为其立宅道上,使其投异辞、善奇策、殊方于其中也。因取中事,傅持往付于上有德之君,令其群臣臣共定案之,以类相求。上第一善者,去其邪辞,以为洞极之经,名为天洞极政事。乃后天地之病,且悉除去也。帝王之治,且壹大安也,承负万万世之灾厄会,且壹都去也。然后万物群神,且无一可言,而不复上白人恶于上天也。故敕使其拘校之者,乃天使吾下言也。虽烦,安得不力为之乎? 天下文书及人各言一,或言十数,而天下之疑事悉自解,亦无大烦也,但各居其处而言之,傅持付上耳。是名为天下集言而共语,以通达天地之意,以通达天地之气,以除帝王灾害,以利凡民及万物,莫不各得处其所者。乃后天地壹且大悦喜,病壹除。喜则佑帝王也,今使无事而长游也。” “愿问天地何故一时使天下人,共集辞策及古今神圣之文,以为洞极经乎?”“善哉,子之问,然天地有剧病,乱未尝得善理也,故教示人使集议,而共集出正语奇策,以除其病也,故使其大共集言事也。” “愿请问天地乱而有剧病,何不更生善圣人乎?”“力复生后圣人,乃无益。”“何也?”“噫,zhēn rén愚哉!吾闻前已有言矣。”“下贱暗之生,积愚固固,不能察察知之。”zhēn rén尚乃言如此,俗人何以可晓乎?必且互置吾文,而更大忿天,灾害反且更大起,而不可救。故天使子反覆问是也,yù使吾更□□具言耶?诺诺,吾亲见遣,为是事下,吾不敢有所匿而忿天也。行,zhēn rén明听,为子条诀解之,更以上下悉说道之,但安坐。”“唯唯。” “行,古今圣人有优劣,各长于一事,俱为天谈地语,而所作殊异,是故众圣前后出者,所为各异也;俱乐得天心地意,去恶而致善,而辞不尽同,壹合壹不,大类相似,故众圣不能悉知天地意,故天地常有剧病,而不悉除。复yù生圣人,会复如斯。天久悒悒,于是故遣吾下,具为其语,以告zhēn rén。所以告zhēn rén者,天上诸神言,天下有乐善yù称天心者,独有zhēn rén耳,故吾以辞情告于zhēn rén也。吾不同空语耳,zhēn rén自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自知矣。行,所以拘校上古神文、中古神文、下古神文者,或上古神文未及言之,中古神文言之;中古神文未及言之,下古神文言之也,因以类相从相补,共成一善辞,故使集之也,乃后神书天地意可睹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解矣。行,上古圣人失之,中古圣人得之;中古圣人失之,下古圣人得之;下古圣人失之,上古圣人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圣辞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可谓大解已。行,大圣或有短失之,中圣得之;中圣失之,小圣得之,因复以类相从,因而相补,共成一善圣辞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解矣。行,大贤以短失之,中贤得之;中贤失之,小贤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贤辞矣。zhēn rén知耶?”“唯唯。” “行,子已大解矣。行,帝王失之,臣子得之;臣子失之,庶民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大解矣。行,上老失之,丁壮得之;丁壮失之,少者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解矣。行,男子失之,女子得之;女子失之,奴婢夷狄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行,或上古文失之,中古文得之;或中古文失之,下古文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以大解矣。行,或上古人失之,中古人得之;中古人失之,下古人得之,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共成一善辞矣。zhēn rén知之乎?”“唯唯。” “行,子已解矣。行,或上失之,而下得之;或下失之,而上得之;或上下失之,而中得之;或中失之,而上下得之。或天神文失之,反圣文得之;或圣文失之,反贤者文得之;或贤者文失之,而百姓文得之;或百姓文失之,而夷狄得之。或内失之,反外得之;或外失之,反内得之。会有失之者,会有得之也,故上下外内,尊卑远近,俱收其文与要语,而集其长短,以类相从,因以相补,则俱矣,然后文书及辞言壹都通具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之,子已知之矣。天地出生凡事,人民圣贤C738行万物之属,各有短长,各有所不及,各有所失,故所为所作,各异不同。其大率要俱yù乐得天地之心,而自安也,当时各自言所为是也,孔孔以为真真也,而俱反失天地之心,故常有余灾dú,或大或小,相流而不绝,是其明效也。故生承负之责,后生者病之日剧,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解矣。故今天遣吾下,为上德道君更考文,教吾都合之,从神文圣贤辞,下及庶人奴婢夷狄,以类相从,合其辞语善者,以为洞极之经,名为皇天洞极政事之文也,乃后天地病壹悉除去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可忄亥哉!可忄亥哉!” “行,zhēn rén已应晓事生,已知之矣,天已使子寿矣,及上zhēn rén矣。”“不敢不敢。”“子自行得之,非吾力也。子为善,天下无双,故天爱之也。。“不敢不敢,今愚生但无忿天而已,无敢可望也。”“不也。”“唯唯。请问合是众类以相从,愿闻其诀意。”“然,善哉子难问,天使之□□乎哉!诺,安坐,为子分别道之也。”“唯唯。” “行,假令正,共说一‘甲’字也,是一事也正。投众贤明前,是宜天下文书,众人之辞,各有言说,此一且无訾之文,无訾之言,取中善者,合众人心第一解者集之,以相征明,而起合于人心者,即合于天地心矣。” “以何明之?愿闻其诀。”“然,凡人之行也,考之于心,及众贤圣心而合,而俱言善是也,其应即合于天心矣;考之于心自疑者,考之于众贤圣心,下及小人心,而言非者,即凶,天竟应之以凶也,是即其明征也。故集此说以为经,都合人心者是,不合人心者非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凡书文凡事,各自有本。按本共以众文人辞叶,共因而说之如此矣,俱合人心意者,即合神;不合人心意者,不合神。”“善哉善哉!闻命矣。” “今zhēn rén何故言闻命乎?”“然,行善正,则得天心而生;行恶,失天心,则凶死。此死生,即命所属也,故言闻命也。”“善哉!zhēn rén言是也,吾无以加之也。是故天正其言与文,则吉;不正其言与文,则凶,是以吾教zhēn rén拘校之也。”“唯唯。” “然后太平上皇之气立出,延年立来。天文圣人之辞,尚乃有短长,故上皇之气见圄于邪辞误言,未尝得来也,故天地后开辟以来,未尝有上皇之气来助帝王治也。今天yù都开出之,故拘校文书也。有余一邪言,辄余一病;余一邪说误文,辄有余一病;余十,十病;余百,百病;余千,千病;余万,万病,随此余邪言邪文误辞为病。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故使人病者,乃乐觉之也,而不觉,故死无数也。” 请问合众类以相从。然,善正其言则吉,不善正其言则凶,然后太平上皇之气立来矣。夫人有病,皆愿速较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较为善矣。 “愿闻以何以天病邪言、邪辞、邪文,而有病乎?”“噫,子反更冥冥暗愚,何哉?行安坐,为zhēn rén说之。夫邪言邪文以说法经道也,则乱道经书;道经乱,则天文地理乱矣;天文地理乱,则天地病矣,故使三光风雨、四时五行,战斗无常,岁为其凶年,帝王为其愁苦,县官乱治,民愁恚饥寒,此非邪文邪言所病邪?如大用之,乃到于大乱不治也。子知耶?”“唯唯。” “夫邪文、邪言、误辞以治国也,日日得乱,于是邪言、邪辞、误文为耳所共欺,则国为之乱危,臣为之枉法而妄为,民为之困穷,共污天地之治,乱天官,大怒日教不绝也,人哭泣呼冤,亦不绝也。子知之耶?”“唯唯。” “邪言、邪文、误辞以治家也,则父子夫fù乱,更相憎恶,而常斗辩不绝,遂为凶家。子知之耶?”“唯唯,可忄亥哉!见天师言,诚怖惶。愚生不深计,不知是恶致此也。” “zhēn rén独愚日久矣。夫俗人以为小事,而不去之,乃不知此邪言、邪辞、邪文,乃与天地为大怨也,是乃国家之大贼也,百姓之烈鬼也,宁可不一都投而力去之耶?是故天爱上德之君,恐其不觉悟,复彼是大灾,故遣吾下,具言之。zhēn rén疾以文付之,使其疾思天意,可以自安;不者,天怒会不绝也。故天不复使圣人语,会不能悉都除其病,故使天下人共壹言,俱壹集古文考之也。 今天忿忿,积恚于是邪言邪文、单言孤佞辞也。今考是,zhēn rényù知之,比若帝王愁恚夷狄数来害人也,故发兵士万万往击之,病不怒也。怒者功赐多,不怒者帝王复考之。今考邪文,如此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可畏乎!天下已正矣。” 太平经(36) “zhēn rén可谓已知之矣。今急是孤辞一人、邪言邪文邪辞,天地今以是为大怨,是帝王大贼也。本治不安,悉乱于是也。故今断之,皆使集言集说、集上书安定事,乃天气旦壹悉得其所,邪言邪辞乃旦壹悉绝也,灭亡也。天从今以往,旦使人亦考之,神亦且行考之,但有日急,非有懈时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愚生甚忄亥。” “子知忄亥,可无并见考。”“唯唯,愚生事事不及,有重谪过于天地,为天师忧念。谨已见此邪文邪辞、一人之言戒,今愿更见敕戒丁宁,是正文之所到至戒。”“善哉,书文已比言矣。子自若问之,何也?”“暗昧之人,固固心结,聪明犹不达,不重反覆见晓敕者,犹蒙蒙冥冥,复乱天师道,故敢不反复问之也。” “善哉,子言也。诺,安坐,为诸群zhēn rén具说之。夫正言、正文、正辞,乃是正天地之根,而安国家之宝器父母也,而天下凡人万物所受命也,故当力正之也。” “唯唯,愿闻正言、正文、正辞为天地根,国家宝器,凡民万物所受决意。”“噫!zhēn rén已比比受此语,吾文书中,悉病疾浮华邪言,予乃复重问之,何也?”“愚生而随俗为愚积久,不知邪止所在,故不重见丁宁解之,殊不解也。” “然,子yù知其审实也,俗人俱言善善而共力行之,而灾殊不除去者,即不善之文、不善之言之乱也;俗人言此可耳,不能善也,而按行之,反与天相应,灾日除去者,即正文、正言、正辞也,内独与天相应,得天地心意之明征也。是故正言正文,乃见是正天地之心也。故言悉正,文悉正,辞悉正,而帝王按而行之,下及小民,莫不俱好行正,天地乃为大正,四时、五行、万物一旦皆各得其正,日月三光守度,各得正也。国家大安无忧,乃到于神负不老之方赐之,奇物善应悉出,jiān猾妖恶悉灭绝。凡民各得保其家,而竟其天年。万物悉得长老终,各以时也,是即正言、正文、正辞之为天地根,而国家宝器,父母民万物之命,大明效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可忄亥哉!可忄亥哉!天地之根,国家宝器、命,反在此。” “行,子可谓晓事之生,知之矣。是故天遣吾下,悉考正之也。天地开辟以来,行正言、正文者,天地常为其大喜说,故常善;行邪言、邪文者,天地常为其大怒不悦喜,故常凶不安,而多危亡也。俗人不知是为天地大病,而乱帝王治也。而下愚之士,fǎn gòng巧工,下作篇记,习邪言邪文,以相高下,以欺其上,而污天正法,乱天正仪,是乃天之大怨,地之大咎也,而国家之大贼也。今乃得天怨、地咎、国家贼,而日共行之,其治安得平哉!” “今天师责此邪言邪文罪之,何一重也?”“噫,zhēn rén其愚耶?今人而共以邪言邪文共乱天地,天地乃为其常有病,是非天之怨咎耶?比若人常行病人害人,人亦怨咎之不耶?”“唯唯。” “是故为天怨地咎明白矣。今邪言、邪文、邪辞,乃已共欺其上,危国家,其治常失天心,其年命不增,为之绝者,前后非一人坐之,是非国家之大贱耶?诸zhēn rén知之不?”“唯唯。” “下古人多愚,或有见天文,反言不若此言,是纯复国贼之长也,天地之大怨咎也,民之大害,万物之烈鬼物也。德君慎毋用其言也,用其言者,天怨不正,当为身深计远虑,思其患害,以长自安。天乃与德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1 章 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子已大觉矣。自慎自慎,天威不可犯也。”“唯唯。” “戒zhēn rén一言:自是之后,德君详察思天教天文,为得下吏民三道所共集上书文,到八月拘校之,分处为三部:始校书者,于君之东;已一通,传校于君之南;已再通,传校于君之西;已三通,传校者弃去于君之北。校者各异处,不得相时也。” “何乎?愿闻之。”“然,相睹复有jiān,有可弊,不实复为欺。如是,复忿天地为怨咎,为国之大贼。天地恶人使帝王治乱,故异其处,使三校之,当共实核之也,以解天心,以安王者治也。” “何必始校于君之东?”“东者,天气有心而仁也。校源事者,当用心详,务力仁,以称天地,而念yù安帝王也,故于东也;仁者以行,当明察之,故传于君之阳也;已明察,当以义断除之,有功者因记有功,无功者使记无功,以为行状;已者藏于君之北,幽室而置之,以是知天下人行,知善恶,勿去也。故德君案行,是名为大神人悉坐知天下之心、凡变异之动静也。zhēn rén知耶?” “可忄亥哉!可忄亥哉!”“子知忄亥畏天谈,子长活矣。”“唯唯。”“是故自是之后,长吏不复言行状,行状见于是,因以此为行状,故德君乃安枕而卧,无忧也。子知之耶?”“唯唯。” “天戒校书,脱一事者,笞三十;十事者,笞三百;百事者,笞三千。德君使退之,勿复仕也。此人乃轻忽事,是天怨地咎,国之大贼。夫怨咎与贼,不可与久共事,必且忿天地,故当疾去之。”“善哉善哉!” “戒zhēn rén一大要:吾书文道,所以从上到下无穷也,悉爱正言、正辞、正文者,吾乃深受天敕而下也,诚知天爱是正言、正文、正辞;所以大疾是邪言、邪辞、邪文者,正知天地大怨咎之。以是敕吾,使吾下校,去是怨咎与贼,以安有道德之国,以长解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谪,使害一悉去得休,休正气悉得前治也,然后六方极八远皇天平气,悉一旦自来。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吾文者,纯天语,不失殊分也。天疾是邪文,故吾疾之也;天爱是正文,故吾爱之也。故吾之为道,悉守本而戒中,而弃末。天守本,故吾守本也;天戒中,故吾戒中也;天弃末,故吾弃末也。 吾之为文也,乃与天地同身、同心、同意,同分同理,同好同恶,同道同路,故令德君案用之,无一误也,万万岁不可去。但有日章明,无有冥冥时也;但有日理,无有乱时也;但有日善,无有恶时也;但有日吉,无有凶时也,故号为天之洞极正道。乃与天地心相抱,故得其上诀者,可老寿;得其中诀者,为国辅;得其下诀者,可以常自安。行,吾语辞小竟,疑者乃复来问之。” “唯唯。请问无故脱误事一,正笞三十乎?”“善哉子问也,天使子言耶?然,夫数者,起于一,十而终,是误脱一事,即其问一之本也。脱误不实,复为欺,则复为天怨地咎,国家之大贼也。笞十者,以谢于地;笞十者,以谢于帝王,天地人各十,合这为三十也。笞此以谢过,以解天怨地咎,帝王之贼也,乃天地喜悦。神战怒也,本天地;所以常乱而战怒者,本由考实文书,人言不详多误,故生此流灾承负之厄也。今复不详,旦复如此,故当笞之也,不以故人也,乃以正事也。 今已集议,实核□□,乃右上之;尚复集,实核□□,乃右下之,则名为上下已俱实矣。如独下□□,上不实。固固无益也;如独上□□,下不实,亦无益也。上下俱为实,乃天气平也。下实上不实,为上冤下,下复自冤,力为善无益,天怒复发矣。如上实下不实,为下冤上,地怒复发矣。上下尽已实,帝王不以意平理之,则四时五行、六亲之神吏,六宗之气,中和战怒,凶气复发矣。虽力使三道行文书,正天下之言及文,而自不力平之,无益也。 故吾乃承天心,为上皇德君作化,不敢失天心也。故悉拘天法,以天地象为经,随阳为正,顺四时五行为令,万世不易也。子知之耶?”“唯唯。愚生谨以觉矣,甚畏天法。” “子知畏之,已长吉矣。戒zhēn rén一大要言也:夫拘校文书法,毋但言其神文如其书文言,如此以为真也,是名为聋文也。言事独无本柄耶?何以言如此哉?不禁其有也,但问其言之意,当得其意,乃事可明也。如不说其意,以何能得知之乎哉?故当问其解决意。不者,不可用也,名为聋治。 子yù乐知其意,比若人语必有本,当有可由而起,不可但言东公言,以立事也。夫人证立事者悉有本,安得但空设伪空言乎?故赤凡事者,皆当以其实有据,乃可立事也。 子yù得知其大效明征,比若吾为德君化法,皆以试立应,为效言也。行之而不应,即伪言也;行之而不应,即为天也。夫实说文与言矣,比若此矣。安得空立征而言,其文言而无说乎? 愚人或反有拘,何各神文言如是也?但可以解难拒穷之辞耳。夫神文何雄,或独有意,但传言其文,不居一卷也。独自传,遥相说,人不深得其诀意,反但以拒难救穷,言东久言,以是自明,实非也,皆为失说意。令至道德辞不得通达者,悉坐是。子知之乎?”“唯唯,愚生谨已觉矣。” “然,子如此而不觉,则遂迷矣。是故按吾书考文及人辞者,皆竟问其意,何以得其说者,以类聚之,乃后天下之文及辞言,且一穷竟,天道法可睹矣,善恶之辞得通矣。”“善哉善哉!” “行,吾之道见于此,zhēn rén自上下思之,思之悉更相征明,则无不解矣。天下之事,无不毕矣,大道得矣,天地悦矣,德君长安矣。天下俱同口,皆曰善哉,无复言天,治乃复得天地心意,故曰安。举事得凡人之心,故天下无复言。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行,辞小异有疑,复来问。”“唯唯。” 右天怨地咎国之害征立洞极经文 太平经(37) ◎三光蚀诀第一百三十三 “请问天之三光,何故时蚀邪?” “善哉!子之所问。是天地之大怒,天地战斗不和,其验见效于日月星辰。然亦可蚀,亦可不蚀,咎在yīn阳气战斗。” “何故战斗乎?”“yīn阳相jiān,递诤胜负。夫yīn与阳,本当更相利佑,共为和气,而反战斗,悉过在此不和调。” “如使和调不蚀,亦当不蚀邪?”“然。大洞上古最善之时,常不蚀;后生弥弥共失天地意,遂使yīn阳稍稍不相爱,故至于战斗。子以吾言不然也,子使德君案行吾文,尽得其意,战斗且止;小得其意,小止;半得其意,半止;如不力行,固困耳。”“请问:夫日月蚀,以何时运相逢邪?”“噫,子其愚哉!zhēn rén正复更发天怒,今zhēn rén以何知为时运邪?”“愚生见其同处也。”“冥冥哉,子之心也,其暗冥何剧也。审若子言,运相逢也,何故于一年之间日月蚀,无解矣。或连岁不蚀,运何以然?帝王多行道德,日月为之不蚀,星辰不乱,其运何以然哉?又天xìng,yīn阳同处,本当相爱,何反相害耶?又yīn阳本当转相生,转相成功,何反相贼害哉?是子之愚也。 子yù知其实,比若人矣。人常相厚,久不相睹,一相得逢遇,大喜,则更相佑利,相誉相明。及其素相与不比也,卒相逢便战斗;大不比,斗死而已;小不比,小斗。” “可骇哉!可骇哉!愚生已解矣。请问:今日乃太阳,火之精神也;月乃太yīn,水之精神也。今水火不同处,自相遭逢则相灭,何谓也?不比邪?”“善哉,子言得其意。然水火各以其道,守其行,皆相得,乃立功成事。比若五行,不可无一也,皆转相生成。子yù知其实也,比若五藏,居人腹中,同一处,心乃火也,肾乃水也,岂可为同处,而日相与战斗相蚀邪?子宁解知不乎?”“唯唯,愚生已觉矣。” “是故和平气至,三光不复战斗蚀也;三光不相蚀,乃后始可言得天地之心矣,以是为证。故yù自知优劣,行道德未,俱观此天证而聚众文。言同处相蚀,是者但记同爱之文,未深得之意也。正使有神文言,天乃未深见其情实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吾文出之后,帝王德君思此天意,勿忘此言,此言所以致得天心之文也。如得天意,命乃长全也;不得天意,乱命门也;行而不称天心,亦大患也。初上古以来,众圣帝王以此为戒。深记吾言,结于胸心,乃微言可见,道可得也。以付上德之君,以救三光之斗蚀也。”“唯唯。”“行去,辞小竟,疑复来问之。”“唯唯。” ◎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第一百三十四 请问:“天下共日月,共斗极,一大部乃万二千国,中部八十一域,分为小部,各一国。德优者张地万二千里,其次张地广从万里,其次九千里,其次八千里,其次七千里,其次六千里,其次五千里,其次四千里,其次三千里,其次二千里,其次千里,其次五百里,其次百里。 此乃平平之土,德优劣之所张保也。德劣者,乃或无一平之土,悉有病变,令一国日月战蚀,万二千国中,宁尽蚀不?斗极不明,万二千国宁尽不明不乎?” “善哉!深邪远邪眇邪!子所问也。何故正问此变?”“今怪一国有变,万二千国何誉?当复有变者邪?怪之,不及天师问,恐终古无以知之,故问之也。” “善哉,子之所疑,可谓入道矣。一国有变,独一国日不明,名为蚀;比近之国,亦遥睹之,其四远之国,固不蚀也。斗极凡星不明,独失其天意者不明,其四远固不蚀。” “今请问于何障隐而独不明邪?”“噫,子固童蒙未开也,类俗人哉!今是天与地,相去积远,是其失道无德之国,下邪气共上蔽隐天三光,各以其类上行,使其不明。比若雾中之处,其三光独不明;无雾之处,固大明也。子yù重知之,yīn处独不见月蚀,阳处独见日蚀。 子yù重知其审实,比若今年太岁在子,有德之国独乐岁,无德之国独凶年。今是俱共一国一岁,共一年,而其吉凶异,比若人俱共一天一地,其安危处异,俗不同。子知之邪?”“唯唯,善哉善哉!” “今是日月运照,万二千国俱共之,而其明与不明者,处异也。有道德之国,其治清白,静而无邪,故其三光独大明也,乃下邪yīn气不得上蔽之也。不明者,咎在下共欺上,邪气俱上蔽其上也。无道之国,其治污浊,多jiān邪,自蔽隐,故其三光不明矣。子yù重知其审,比若翕目视日,与张目视日;比若善张目视日,与蒙薄帛视日;正此也。宁解不邪?”“唯唯,可骇哉!可骇哉!”“子知骇是,则得长生矣。”“唯唯。” “其且凶衰之国,三光尽不明,比若盲人而独不睹三光明,三光自若,以其人盲,独不见之矣。比若年盛者独睹三光明,年老者独不睹三光明,是其盛衰之效也。悉宁解邪?”“唯唯。”“行去矣。” “请问一绝诀说。”“何等也?”“今不审知一者何等也。”“噫!zhēn rén守文极多,何故为疑此邪?”“今眩冥也。”“子知守一,万事毕。子何问眇哉?宜思其言。”“唯唯。” “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自古到今,贤圣之化,尽以是成器名,以其早知学,其心意、志念善也,守善业也。愚者尽凶是也,以其守学之以恶业也。 “天地之xìng,C167行万物悉然,故在师学之,寿可得也;在学何道,天地可按也。聚众人亿万,不若事一贤也;众愚亿万,但可疾凶败耳。审能守一贤,身何害?有身者,不能还自镜照,见念反还镜身,志念远,即身疾,衰枯落,务志念近,则身有泽。凡志念所成众多,不豫记之。天下之事,悉是也。子知之邪?” “唯唯。请问旱冻尽死,民困饥寒烈而死,何杀也?”“此者,皇天太阳之杀也。六阳俱恨,因能为害也。”“何谓邪?愿闻之。”“然,六方洞极,其中大刚,俱恨人久为乱,恶之故杀也。” “其害于人何哉?”“无有名字也。但逢其承负之极,天怒发,不道人善与恶也。遭逢者,即大凶矣。子yù知其实,比若人矣。人大忿忿怒,乃忿甲,善人不避之,反贼害乙丙丁。今乙丙丁何过邪?而逢人怒发。天之怒发,亦如此矣。故承负之责最剧,故使人死,善恶不复分别也。大咎在此,故吾书应天教,今yù一断绝承负责也。天其为过深重,多害无罪人,天甚忧之,故教吾敕zhēn rén,以书付上德之君,令恶邪佞伪人断绝,而天道理。子知之邪?” “唯唯。愿请问天地开辟以来,人或烈病而死尽,或水而死尽,或兵而死尽,愿闻其意,何所犯坐哉?将悉天地之际会邪?承负之厄耶?”“然,古今之文,多说为天地yīn阳之会,非也,是皆承负厄也。天气中和气怒,神灵战斗,烈病而死者,天伐除之;水而死者,地伐除之;兵而死者,人伐除之。” “愿闻烈病而死者,何故为天杀?”“天者,为神主,神灵之长也,故使精神鬼杀人。地者,yīn之卑;水者,yīn之剧者也,属地。yīn者,主怀妊凡物;怀妊而伤者,必为血。血者,水之类也;怀妊而伤者,必怒不悦,更以其血行污伤人。水者,乃地之血脉也,地之yīn也。yīn者卑,怒必以其身行战斗杀人。比若臣往捕贼,必以其身行捕取之也,不得若君,但居其处而言也。中和者,人主之,四时五行共治焉。人当调和而行之,人失道不能顺,忿之,故四时逆气,五行战斗,故使人自相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2 章 击也。此者,皆天地中和,忿忿不悦,积久有病悒悒,故致此。” “善哉!向不力问,无从知之也。愿闻此悉承负之厄,乃忿三气。其不承负之时,人死云何哉?”“然,人生有终,上下中各竟其天年,或有得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自然之术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晓哉!乃一旦而相随死者,皆非命也。是乃天地中和、四时五行战怒伏杀效也。”“善哉善哉!向不及天师问,无缘知是也。”“故天地开辟以来,常有此厄也,人皆不得知之。今甚病之忧之,人多无罪而死,上感天,天故遣吾下,为其具言。已行吾天文之后,人民万物且各以其寿命死,无复并死之会也。”“善哉善哉!”“后生各得其命矣,zhēn rén知之邪?” “唯唯。请问即非天道时运周而死,何故常以天地际会而乱哉?五行际会而战邪?五帝之神历竟而穷困邪?”“噫,善哉!zhēn rén之难也。今天且使子问邪?其投辞乃入天心谶,其何一要诀哉!吾甚嬉之。今是真若子言,今为子具条解之。今诸zhēn rén远来,为天地具问事,乃为天地开辟以来帝王问疑,宜安坐,听吾辞。”“唯唯。” “然,夫天之为法,人民万物之为数也,比若四时之气,但当更相生成,相传而去;比若人生,少者后当老长,更迭相传而去。不当乃道斗战,因绝灭世类也。所以道战、水旱疠病死尽者,人主由先王先人独积稍失道心意,积久至是际会,即自不而自度,因而灭尽矣。既灭尽,无余种类。 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比若人有头足腹身;一统凶灭,三统反俱毁败,若人无头足腹,有一亡者,便三凶矣。故人大道,大毁败天地,三统灭亡,更冥冥愦愦,万物因而亡矣。夫物尽,又不能卒生也,由是失几何,灭绝几何,更起或即复,或大久大败,久乃能复也,故小毁则疾复也。 子yù重知其审实,令后世德君察察,知天地冤不之大效,比若家人治生,有畜积多者,虽邂逅逢承负凶年不收也,固固而自存;大多畜积之家,虽连年遭恶岁,犹常活;小有畜积之家,遭连年不收,饿而死尽;常贫之家,遭一年凶,便尽死,不而自度出也,困而无世。 天道有格法,运非际会也,比若夏秋当力收,冬春当坐食。成事:夏秋不善力收,冬春当饿死灭尽。古者圣人天书,因此共记为际会也。zhēn rényù知之,如此矣。今太平气至,当常平,不当复道际会死亡者也。夫天命帝王治,故觉德君凡民,为其道事,要使一睹觉知如此矣。向使先生凡民人,常守要道与要德,虽遭际会,不死亡也。 夫天命帝王治国之法,以有道德为大富,无道德为大贫困,名为无道无德者,恐大能安天地而失之也。先生稍稍共废绝道德,积久复久,乃至于更相承负,后生者被其冤dú灾剧,悉应无道而治,至于运会灭绝,不能自出,大咎在此。子知之邪?”“唯唯,可骇哉!可骇哉!” “行,复更晓zhēn rén一语。夫道德与人,正天之心也,比若人有心矣。人心善守道,则常与吉;人心恶不守道,则常衰凶矣;心神去,则死亡矣。是故要道与德绝,人死亡,天地亦乱毁矣。故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如不得同忧同事,不肯迭相生成也,相忧相利也。故道德连之,使同命。是故天地睹人有道德为善,则大喜;见人为恶,则大怒忿忿。zhēn rén岂解邪?”“唯唯,可骇哉!愚生甚畏之。”“子知畏之,则可长生无凶矣;不知畏之,则天已易去子矣,宜重慎之。”“唯唯。” “行,复重晓zhēn rén一解。今是吉凶之行,比若道德礼义与刑罚矣。人而守其道德礼义,则刑罚不起矣;失其道德礼义,则刑罚兴起矣。故守善道者,凶路自绝,不教其去而自去;守凶道者,言路自绝,此犹若日出而星逃,星出而日入,不失铢分。”“善哉善哉!” “今晓zhēn rén一大诀言也。今世人积愚暗甚剧,传相告语,言时运周有吉凶。如此言,为善复何益邪?为恶何伤乎哉?乃时运自然,力行善,复何功邪?而吉者圣人,常承天心,教人为善,正是也。言时运而fǎn gòng乱天道者,是辞也,使天地常不悦喜。实人行致之,反言天时运自恶;不肯自言恶,反意天地为恶,比若人家不孝恶子,不肯自言恶,反言父母恶,此之谓也。故天常苦忿忿悒悒,因是运会者杀之斗之,乐易其世类也。向不但当相随,老者去,少者长,各以其年命穷变化,比若天地开辟以来,人形变化不同是也。”“善哉,愚生以一大解于是。” 太平经(38) “古今人形虽异,则气同。子yù重知其审,比若四时气,五行位,虽不同受,内同气,转相生成。犹若人头足不相似,内反合成一人也。”善哉善哉!” “今复重晓zhēn rén一言。天积疾,人为恶,反常言时运凶。上皇气至,当助德君治,恐时人行不改易,为恶行以乱正气,毁天宝,故遣吾下,为德君出文,以晓众人,使共常按吾文为行,不复共愁天地而不犯天禁。自是之后,行吾天文,使神助德君治,犯者诛之,人不诛之,神且诛之。子知邪?”“唯唯,不敢犯也。” “行,辞小小竟。凡书自思其要。”“唯唯。请问天师,万二千国之策符各异意,皆当于何置之?”“各随其国俗。”“宜以何为始?”“以斗极东南火气起。” “愿闻其意诀,何也?”“火者,阳也,其符今主天心,和者主施,开者主通,明者主理凡事。火者为心,心者主神,和者可为化首,万事将兴,从心起。心者主正事,倚仁而明,复有神光。万二千国殊策一通,以为文书上章,天气且自随而流行。 zhēn rén自励兴之,子勿逆之,子丧。乃天乐出书,故使吾言,子乃不信吾言也,求信于子之身也。子行之而灾日除,是天乐行之喜也,故灾除也;子不行而多疾灾,是天忿忿悒悒,子留难其道也,火凶勿问于人。取效于此,明于日月。天意所yù为,子不可不慎也,不行不顺,令使人心乱也。zhēn rén慎之。”“唯唯。” “行,复诫zhēn rén一言。天不yù行,子独行之,且病之。吾文以此为信,自是之后,亦皆然。文已复重,不复多言,益文使道难知。”“唯唯。” “行,重复诫子一言。此灾病,非一世人过也,其所从来久远,勿反卒害之。但当行天道,以消亡之耳。如是者,所谓得天心意矣。不如吾文言,复枉急其刑罚,灾日多,天不悦喜。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 ◎火气正神道诀第一百三十五 “请问古者火行,同当太平,而不正神道。今天师独使令火行正神道,何也?”“善哉!子之问也。是故百人百意,千人千意,万人万意,用策不同各殊异,故多不得天心意,zhēn rén言是也。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夫火气盛者,必正神道。” “何也?愿闻其意。”“然,夫火者,乃是天之心也。心主神,心正则神当明。故天使吾下,理神道也。” “夫神道已自神,何必当理之邪?”“善哉!子之言。夫神,乃天之正吏也。今邪神多,则正神不得其处。天神道,内独大乱,俱失其居。今天气不调,帝王为之愁苦,而人又不得知其要意。子yù乐知其□□也,此比若人矣。今邪人多居位,共乱帝王之治。今使正人不得其处,天地为其邪气失正。夫邪多则共害正,正多则共禁止邪,此二者,天地自然之术也。子知之邪。 故令太阳最盛,未尝有也。阳者称神,故天为神。yīn者称邪,故jiān气常以yīn中往来,不敢正昼行。jiān而正昼行,为名yīn乘阳路;病而昼作,名为yīn盛兴,为阳失其道。君衰间为是久矣,故天道吾,正神道也,令使不敢复为也。子知之耶?”“唯唯。善哉善哉!” 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 ◎第一百三十六 “请问洞极上平气至,无不治,故天师乃考疽疥虫食人也。今独以此验之邪?其余虫云何哉?”“善哉!zhēn rén今旦问事也。天疾是,教子问此邪?天甚疾人为恶,猾吏民背天逆地,共欺其上,独yīn伏为jiān积久,如虫食人也。天dú恶之,故使子反覆问之。然虫食人,所谓虫而治人也,其为灾最甚剧,逆气乱正者也。今皇平气至,不宜有此应。zhēn rén付德君,yù知道洞洽未,令民间悉移虫主名,大小为害之属何也。谓疽疠伤疥,尽从腹中三虫之属,皆移主名。其移大多者,固固下多虫治人;此虫无者,下无虫治人;此少者,少虫治人。” “善哉!小生愚暗,睹此以为天xìng也,故反应治邪?”“子其愚,何一剧痛也。夫天地之xìng,人为贵,虫为至贱,反乃俱食人,是为反正,象贱人无道。以虫食人,故天深见其象,故使贤圣策之,改其正也。 凡灾异,各以类见。故古者圣贤,得知之。若不以类目,不可思策也。所以逃匿于内者,象下共为jiān,而不敢见于外。外者,阳也;阳者,天也,君也。天正帝王也,故虫逃于内而窃食人,象无功之臣,逃于内而窃蚕食人也。”“可骇哉!愚生甚畏之。”“子知畏天,固是也,若不畏天,早已死矣。zhēn rén慎之。”“唯唯。” “是故古者为治,神者致真神为治,鬼者致鬼为治,物者致物为治,虫者治虫为治。”“何畏也?愿闻之。”“然,神者动作,与天合心,与神同意,故神者,天之使也,天爱之。鬼者动作,避逃人所,鬼倚yīn中,窃隐语似鬼,故致鬼。物者动作,共欺其上,猾若物,故致物。虫者动作,价利人,共价利其上,其用意杂若,故致虫天。天变相应,悉如此矣。太平德君得天下上书文,悉源其灾异意,以报之,其正如神哉!” “善哉善哉!灾气已究洽矣。”“子何以知之?”“见天师之正,以知无复逃虫食人,故洽矣。”“子可谓知道意邪!” “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端及入室,以为保券。”“其为之云何,岂可闻邪?”“然,易知而微密,此辞轻而重,不可妄传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不精者吞之,谓之不神也;不精吞之,谓之妄言也。故道者,传其人乃行;凡事者,得其人乃明;非其人,谓之为妄行,过还及入其人身。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不敢妄行,诚归付其人。” “如是者,为子言之。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且曰向正,平善气至,病为其除去,面目益润泽。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或无病人为之,日益安静。或身有强邪鬼物,反且变争,虽忿争,自若力思,勿惑也,久久且服去矣。自是之后,天乐人为正直,以他文为之,天神亦助下之,随人意往来。上士见人吞字,归思亦然。当一吞字,皆能教,故曰天道一旦而行。吾之为道,不效辞语,效立与天道响相应和,以是为神,zhēn rén慎之。既开天神,道归于德君,付于贤良,人立自正,有益于上政明矣。德君明师告之,以威为严,所告悉愈。为有所睹见神灵,慎勿道之。上士因是乃至度世,中士至于无为,下士至于平平。人所得,各有厚薄,天神随符书而命之,故言勿传。其所思不可得不同也,不同,故不可相语也。 信哉易哉!其为道也;要哉约哉!其为志寿也。因而学之,其人将自顺也。将自善,有神明转其心意,使其悦也。或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神随而行治病。故自是之后,天下人毕早正易其行,皆乐真文,不复为邪伪也。zhēn rényù乐安天地,道使疾正,最以三道行书为前。” “愿闻为前言。”“善哉,子之问事。愚者难正,自若乱人治,令德君愁,故投行书于前,令使上下大小,自相拾正其俗,人无孤言辨士之害。” “善哉善哉!愿闻三道行书文,何但使一通集行书而上,必使有前后文书众多?”“善哉善哉!子之言,中天心意。所以使有前后难问者,yù使俗人深自知过也,独言之大病也。不见孤辞单文之恶,则无以见集行书之善。不传其误,分别其大失,皆解人心,乃后且可救也。心不解,不如其所,行久大误也。人心觉,则易正。凡吾为文,皆如此矣,非独是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子已晓矣。zhēn rén慎事,书文已足,无轻数句问。yù不为子说之,恐恨子意,yù复为子道之。今道大文,又天道不可句极,得其意,天大喜,不得其意,逆天道,反与天为咎,不敢复数言也。行去。” 右大集难问天地毁起日月星蚀人烈死万二千国策符字开神诀 ◎方yào厌固相治诀第一百三十七 “今愚生得天师文书,拘校诸文及方书,归居闲处,分别惟思其要意,有疑不能解,愿请问一事。”“言之。”“今天师拘校诸方言,十十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也;十九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十八治愈者方,使人精神治之;过此以下者,不可用也。愚生以为,但得其厌固可畏者,能相治也,不得其厌固者,不能相治也。”“善哉,zhēn rén言也,得其难意。然,夫凡洞无极之表里,目所见,耳所闻,DC39动之属,悉天所生也,天不生之,无此也,因而各自有神长,命各属焉。比若六畜,命属人也,死生但在人耳,人即是六畜之司命神也。是万二千物悉皆受天地统而行,一物不具,即天统有不足者,因使其更相治服也,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3 章 复各使有尊卑君长,故天道悉能相治制也。得其所畏,而十十者治愈者,即是其命所属天也。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行,子已知之矣。” “请问一疑,甚不谦顺,岂不言哉?”“平行,勿讳。”“今若盗贼劫人者,同服人耳,岂可以为天命君长邪?”“善哉,子之难也。夫盗贼劫人者,但以无义,妄于枉服人耳,不得常服久也。一过服人,即有重罪,长吏遂之不止也。子何以言是为天命乎?今若王者治服人,岂当见逐索邪?凡人生以王者为君长、为命也。zhēn rén亦宁解不?”“今已大解,善哉善哉!” “行,学者精之,亦无妄难问也,天且非人也。”“唯唯,有过有过,不也。”“敬慎之,勿但若俗夫之人,yù言便语也。”“唯唯。今愚生每语有剧过,不言,又无缘得知之。今yù复有可问,不敢卒言。”“平行。”“今独万物各有君长,天地亦有君长邪?”“噫,子难问,何一深妙远剧也!”“今自知所问不谦,不及天师问之,会遂不得知之也。” “然。天者以中极最高者为君长,地以昆仑墟为君长,日以王日为君长,月以大月为君长,星以中极一星为君长,众山以五岳为君长,五岳以中极下泰山为君长,百川以江海为君长,有甲者以神龟为君长,有鳞之属以龙为君长,飞有翼之属以凤凰为君长,兽有毛者以麒麟为君长,luǒ虫者以人为君长,人以帝王为君长。天下若此者,积众多,不可胜记,才为zhēn rén举其纲,见其始,子岂解邪?”“唯唯。” “宜自深思其意,亦不可尽记也,难为财用。”“唯唯。今故言C167行有知之属,方在其身者,不待而成事者,无妄杀伤,何乎?”“主恐忿其君长也。今天太平气至,当与有德君并力治,无妄伤害,则乱太平之气,令治愦愦。” “今小物,安能感动天,使其治乱愦愦乎?”“噫!子自若愚蒙,未大解也。今是各自有君长,若远方四境之下贱小人,极最帝王之下极蝼蚁恶人也,无可比数。人无故共贼伤此百数十人,其家自冤枉,上书帝王,帝王闻之即大怒,下令以章考问之,纷纷州郡县以为大事。因而坐之危亡者,非一人也。子知之邪?”“可骇哉!可骇哉!”“行,子知大骇,乃且长生矣。”“唯唯。” “是故古者圣王,知天法象格明,故不敢妄用刑也,乃深思远虑之极也。故其治常平,不用筋力,而得天心者,以其重慎之也。今先王小小失之,承负之后,各有得失,故治难平也。子知之邪?”“唯唯。”“今太平气至,天爱有德之君,故具为陈戒也,难其犯之也。以吾文归上德之君,自使思其恶意。”“唯唯。” 右集难方yào命所属物各自有君长 太平经(39) ◎阳尊yīn卑诀第一百三十八 “愿问阳何从独得尊而贵,yīn独名卑而贱哉?”“善乎!子之难也,几睹道德意。阳所以独名尊而贵者,守本常盈满而有实也;yīn所以独名卑且贱者,以其虚空而无实也,故见恶见贱也。” “愚生受天命,劣少无知,蔽暗难开,愿天师具为分解其意。”“子学何不具睹天道意何哉?zhēn rén尚乃不解,俗人冥冥固是也。然,夫天名yīn阳男女者,本元气所始起,yīn阳之门户也。人所受命生处,是其本也。故男所以受命者,盈满而有余,其下左右,尚各有一实,上者盈满而有余,尚常施与下yīn,有余积聚而常有实。上施者,应太阳天行也,无不能生,无不能成。下有积聚,应太yīn,应地,而有文理应阡陌。左实者应人,右实者应万物。实者,核实也,则仁好施,又有核实也,故阳得称尊而贵也。子知之耶?”“唯唯。” “yīn为女,所以卑而贱者,其所受命处,户空而虚,无盈余,又无实,故见卑且贱也。本名为yīn阳男女者,此二事也。其一身上下,既尽无名者也,本名yīn阳,以此二事分别之也。念女之头目、面耳、支体,俱与男等耳。其好善尚乃或好于男子,而反卑贱者,此也。男子其头面肢体,其好善不及女也,而名尊且贵者,正以此也。”“善哉善哉!” “然,子可谓已觉知之矣。是故天道重本守始,是以圣人睹天法象明,故当反本守元,正字考文,以解迷惑也。故能使天地长安,国家乐也。故守本而有实,好施与者为善人。本空虚无实核,常不足而反好求者为恶人,为贱人,此之谓也。” “今愿诀问一疑。”“行言之。”“令女见怀妊,实如天师言,无实何也?”“噫!子内空虚,略类似无道之人,但天见子勉勉一心,故使子来问事耳。今女之妊子,yīn本空虚,但阳往施化,实于yīn中,而yīn卑贱畏阳,顺而养之,不敢去也。阳乃天也,君也;yīn乃地也,臣也。故重尊敬阳之施,因而养之,而不敢去也。 子yù知其实,比若君王有客,托于小家,小家养之,不敢去也,客亦遂得肥巨chéng rén,□□正此也。今俗者言,阳生yīn成,但yīn随而养成阳实也。吾书中,同多以养说之如此矣。吾见zhēn rényù乐得知真道之核,天之至要意,故为子要言之耳。子知之邪?”“唯唯。”“行,子已觉矣。” “今愿问独人有男女,可以分别yīn阳实邪?天地万物尽然邪?”“噫!子自若痴迷不解。善哉,zhēn rén之难问也。然天地之xìng,万物尽然。吾为子说一事,已上洞下达。子自若言不□□行,更开两耳听,勿失铢分也。”“唯唯。” “行,然阳在外之时,凡物尽上怀妊于上枝叶之间,时天阳气在外,未还反下根也,故皆实于表也。行众生、人民积聚亦于外。及阳气还反内,在地中也,万物之属,上悉空无实,尽下怀妊实于下,地中养根叶,行人民,亦入实积聚于内,此即皇天证明阳实核之大明效也。是故执阳道者,有实核,守yīn道者,天实核,故古者圣人,治常象天,不敢象地也。” “愿闻之,何谓为象天乎?”“象天者,聚仁贤明儒、道术圣智,此者名为象天也。聚财货小人、不肖无知文章,名为象地也。”“善哉善哉!愿闻此仁贤明儒、道术圣智,何以象天?”“天者,仁贤明儒、道术圣智也;又天者,能乘气而飞,此六人,其上才而志真道不懈者,亦乃至于能乘气而飞,故属天、象天也。是以古者圣人独深知皇天意,故不敢失之也。” “愿闻此聚财货小人不肖,何以象地乎?”“然,夫财者会,下财成涂,涂化成粪,粪化成土。夫小人愚不肖者,会聋暗不知道术,入凶门户,会当早居地下。若令不葬,久则为天地之害甚深,与之为治,则共乱天文地理,五行日战乎!四时失纪,三光少明,天地恶之,百神不爱之矣。无益于分理,当早终死,如此财矣。zhēn rén知之邪?” “唯唯,可骇哉!可骇哉!”“子知骇者,可谓将长存矣。不知早骇,与天地为重咎。”“愚生甚畏之。”“子知畏此天法,天且活子,如不敬畏之,与生同理。夫吉凶,本非天也,过也,人自求得之耳。子知之邪?”“唯唯。”“行去,去戒之。”“唯唯。” 右集难男女本所以得尊卑yīn阳实核君子小人诀 ◎国不可胜数诀第一百三十九 “请问一事。”“平道之。”“愿闻天下凡有几国?”“深哉妙哉!子所问也。然,中部有八十一域,次其外,复一周,天下有万国,乃远出到洞虚无表,合三部为万二千国。” “何故乃有万二千国乎?”“天数始起于一,终于十,十而相乘,天道于五而反,故适万国也。其二千国者,应yīn阳更数,比若数十而终也,岁月数独十二也,尚五岁再闰在其中也。此应天地之更起在天,天洞虚之表里,应为天地并数,故十二月反并为一岁,尚从闰其中。 此十二月者,乃元气幽冥,yīn阳更建始之数也。比若万物终死于亥,乾因建初,立位于天门,始凝核于亥,怀妊于壬成形。初九于子,日始还;九二于丑,而yīn阳运;九三于寅,天地人万物俱yù背yīn向阳,窥于寅。 故万物始布根于东北,见头于寅。物之大者,以木为长也,故寅为始生木。甲最为木之初也,故万物见于甲寅,终死于癸亥。故木也,乃受命生于元气太yīn水中,故以甲子为初始。天道变数,因五相乘而周。故五千加十二支字,适六十,癸亥为数终也。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未得其意也,今眩冥。” “行,子思之久久,自得其意。行,子思之。今zhēn rén恒何故问天下有几国哉?”“愚生受天师书言,可以报天地重功,疗天地病,而为有德帝王,除天地立事以来流灾厄会。今以天师文书道,一付一有德之国。今一国之原,虽其君有德万万人者,安能乃并解yīn阳无极天地之灾乎?乃周流遍治天地之表里绝洞虚洞、远无极之天地病乎?” “噫!善哉。天乃使子问是邪?咄咄!可骇哉。咄咄!可骇哉。吾yù不言也,今恐得大适死过不除于子也。zhēn rén何以乃知问是乎?”“愚生得天师教敕者,归别处,思惟其意,各有不解者,故问之也。”“今子解一国有德之君而已,何故为问之乎?”“今以天师文,但解一有德之君国之灾,名为但疗治一国耳,安能乃疗治天地病,而报皇天重功乎哉?” “善哉!子之言也。吾无以加子言也,zhēn rén试说其意。”“然,今天师乃言天地洞虚有万二千国,今一有德之国受道,安能乃解是万二千国之灾,而都安天地者乎?”“善哉!子之言。子果见使,主问是邪?诺,今为zhēn rén具分别说之,使其昭然,可以毕除天下病灾。吾畏天威,义不敢有可匿也,子力随记吾言。”“唯唯。” “行,天数本起于一,十而终。一乘十,十也;各乘十,而至百;百乘十,至于千;千乘十,至于万。一者,其数之始也;十者,其数之终也;百者,其有德之国乡。子但持吾书,往授教其一有大德之国,传记吾书者持本去,无尽以与也,周流以授百有德之乡。一国得吾书者国善,人并归向之,其德乃并洽四方,百国皆被其化而为善,天地乃俱为其安,灾害为其除。以授百有德之国,而万国无害,天地病悉除去矣。” “善哉善哉!愿闻何故不教愚生比以教授之。”“然,所以不可比以教者,无道德之国,天所衰,会不能行真道。故但归有德之国也。今天德之国并归有道德之国,亦自理矣。”“善哉善哉!愿闻何故正以是百国有德为法乎?”“善哉!子之难也,得其意。然,天地人之数也,天数起于一,终于十,天下布施于地而生,数成乃后出,适合为百。天地人备,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一事有不和,辄不成道德也。” “愿闻天数何故正一乎?”“一者,其元气纯纯之时也。元气合无理,若风无理也,故都合名为一也。一凝成天,天有上下八方,故为十也。又有五方,各自有yīn阳,故数十也,下因地也。一下因地者,数俱于十乃生,故人象天数,至十月乃生也。一者,正是其施和洞洞之时也。已爱施者,反当象天数,十月乃出,故数终于十。故一者乘十,地道者母也,当禺,故与和并连人。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故适百国有德也。 故天主生,地主养,人主成,一事失正,俱三邪。是故天为恶亦凶,地为恶亦凶,人为恶亦凶。三共为恶,天地人灭尽更数也。三共为善,德洞虚合同,故至于三合而成德,适百国。”“善哉善哉!” “是者,天下万国之纲,天地人合德之乡也。子知之邪?”“唯唯。”“故zhēn rén今既为天地除病,为德君除承负,虽苦,持吾文往授百有德国,而yīn阳病悉消亡,帝王之灾皆已除矣。”“善哉善哉!愚生向不力问,无缘得知是也。”“子言是也。学而不力问,与不学者等耳。是故古圣贤之学,旦夕问于师,不敢懈也,故遂得知天之道也。”“唯唯,诚得力问,不敢有懈也。”“如是者,子已知道矣。” “愿闻今天下乃习俗不同,以一道往教敕之,曾不疑乎?”“噫!子于是言者,更愚略冥冥无知,何哉?今是习俗礼义者,但伪行耳,非其真也。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xìng,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yīn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悉皆饮食以养其体,好善而恶恶,无有异也。 于其有不晓zhēn rén文而不达者,当授教之时,zhēn rén宜以其俗语习教其言,随其俗使人自力记之。如是者,天下悉知用之,无有疑也。吾之道,比若日月,周流运行照天下,各自言昭昭,大明而足。子yù重知其审实,比若万物C167行之属,共一天地,六甲五行四时以是为大足,故皆以天地yīn阳格法教示之也。子知之邪?”“唯唯。”“行去,难不止,则说无穷,今道大文,反但难得意。”“唯唯。愿复问一事而止。”“行言之。” “今其万二千国,当云何哉?”“然此者,并于数中,与闰同。子yù知其审,比若数,十而终,一岁反十二月乃终,尚闰并其中,时有十三月,此之谓也。但百国行道德,乃万国无灾,天地病已尽也,此亦并除。”“善哉善哉!” “子能自力,以吾文周流百有德之国,使其各随俗说吾书者,即万二千国悉安,天地病大除,子已增年,亦无极矣。子安之少也,则得少年;安之半,则得半年;尽安之,则得无极之年。zhēn rén既有善意,天使子具问,是宜具安之,子亦无大自苦劳也。 夫天,极自神且明,而无上也,尚常行道自苦,日一周行,凡物而安之,故独得常吉而长生也。地亦随天所为,而养之也。如天一日不行,日月星不移,即有不周之气,天则毁矣。天尚乃行道不敢止,故长生也,而况子乎!努力各自为身屈,不能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4 章 他人也。吾所以说而不止者,吾亦为吾身屈,非而为子也。凡六极之表里,扰扰之属,俱各为其身计,不能为他人也。子知之邪?” “唯唯,吾得天师言行之,使有德之国记之,不敢懈也。”“行,子已知之矣。俱努力努力,事毕而相从。”“唯唯。行去愿问一事。”“何等也?”“今六人谨归居闲处,共思天师言,时时若且大解,时时有迷乱不懈者,愿及天师决其意。今念数愁天师,yù忍不言也,恐与天师相离,终古竟天年,无以复得知之,故冒惭复前假一言。”“平行,天使吾与六子相睹共语,勿辞谢也。” “唯唯。今愿闻天下之国,独有万二千国邪?复有余邪?”“噫!密哉,子之问也,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然,此万二千国者,记一大部耳。其余者,何有穷极乎哉?”“何一多也?”“噫,子今旦问疑极知也,今反覆闭冥冥,愚哉!”“实不及。” “然,观弟子问事,未大究洽知天道也,适应校若且及,而内独不及。夫俗人冥冥愦愦,固是也,以zhēn rén况之,吾不非也。然更开耳,为六zhēn rén说之。天者,乃上下无极,傍行无极,往往一合为一部界,复分何极乎?” “愿闻之。”“然,天上当于何极,上复有何等而中得止极乎?地下当于何极,下复有何等,于何得中止而言极乎?天地傍行于何极,何故得中上而反极穷乎?此六表者,当于何穷极乎?是故天道乃无有穷已也,大用之亦适足,小用之亦适足,大用亦有余,小用亦有余。zhēn rén宁知其意乎?” “唯唯,可骇哉!可骇哉!向不力问,复无从得知之也。”“然,子可谓小觉矣。行去,勿复竟问也,恐六zhēn rén惊而败也。非力所及而强问之,是亦大害也。然为人师者多难,今訾子悒悒,为子更明之。行,更明开耳,安坐听。”“唯唯。” “子yù乐知其大效也,比若一家有父、有母、有子,亦天道具成一家。父象天,母象地,子象中和,其聚财物,家中所有象万物,亦成一家。父为君,母为臣,子为民,财货以相通养共之,象万物,此一家亦共一大忧。一县万户,亦合成一大家,共一大忧。十县合成为一郡,亦合成一家,共一大忧。十郡合成一大州,亦合成一家,共一大忧。十州合,共成一大国,亦合成一大家,亦共一大忧,而为一大界。其帝王有德,忧及十二州,大忧及十三州,亦共为一大家,亦共一大忧也。 太平经(40) 其外界远方不属于人国者,于人国有道德,其中善人来;于人国无道德,则不来;于人德劣,则来害人也。此一部者,一界也,天地之分画也,乐使天下扰扰之属,各有处,不相克贼也。故为太极、中极、小极。” “何谓也?”“太极者,主无复外表也;中极者,主中部也;小极者,各应其部界而止也。但可以道德相求,不得大相克贼也,天怨之。此名为共一家,故各共一大忧也。子yù知其审实,比若一家父子夫fù,但独忧其家不富,不肯忧他家也。一县但共忧其君,善则当迁之,使高功,各争进其长吏;恶则yù共去之。一县一郡、一州一国,皆义说等此,其共一大忧也。今故记万二千国,乃共一大部,以与zhēn rén,共一大忧也,共一界。其余若此万二千国者,不可胜数。是故古者圣人之作,皆共记一小部也。” “何不记大部界乎?”“天使不言也。大化未出,所作者异,不得同法,故不记之也。今者为大化出,万二千国历运周,故天使zhēn rén来问无极之经、洞竟之政,故以文付百有德之国。一有德之国兼化九十九国,其万二千国并数,若一岁十二月为一部,时十三月闰,亦并其中,此之谓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去。”“唯唯。”“慎天道神灵守之,勿妄乱毁。”“唯唯。今已受天明师严敕文,小觉知一大部。愿闻一小界,见示说此无极之国。”“诺,为zhēn rén悒悒,且小言,子详记之。今yù使zhēn rén积财用,上柱天日月,下柱地,广从万里,恐财用固固常病苦少也,不能记是其国多少之名字也。子知之邪?” “唯唯,愚生不敢极问天道也。见天师言,今恍若失气,惚若亡魂,不敢重问之也。”“然,子可谓晓事之生。子yù报天地重功,而命无极者,但周流是一大部万二千国,则寿已无极矣。其上下六方洞极者,天亦不独使六子忧之也。忧之者,自有人,与子异界,亦不以过责反罪子也。其安危善恶,亦自有主之者也。一部说绝,勿复问。”“唯唯。” “行,六子努力请,zhēn rén学为小通,但未大睹天道意耳,加精勿懈。”“唯唯。”“学而不精与狂同,精而不得名喑聋,示之以西反问东,故天下师共辩难何BB41BB41!虽BB41BB41,无益也,犹不知,比若婴儿蒙蒙,未出胞中,随其母身而行,安知天道广远而无方? 是故小师强怒喜狂说,反令使天地道伤。故失道意,不能安其君王,天下BB41BB41,皆被其过。言之殊异,令灾害横行,不可禁防。书虽亿亿万卷,天下流灾害犹不绝,前后合同,皆由强说之生,不知道要之过也。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行yù复为子具说,无穷竟,难为财用,又且复重,故一小止。疑复来问之。”“唯唯。” 右集难问授书诀诸国部界 ◎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第一百四十 “愿请问一事。”“平言之。”“今天将太平,宁亦可预知邪哉?”“然,可知。占天五帝神气太平,而其岁将乐平矣。”“何谓也?愿闻之。”“然,春也,青帝神气太平;夏也,赤帝神气太平;六月也,黄帝神气太平;秋也,白帝神气太平;冬也,黑帝神气太平。” “今以何明之?”“然,太平者,乃无一伤物,为太平气之为言也。凡事无一伤病者,悉得其处,故为平也。若有一物伤,辄为不平也;二物伤,辄为被刑也;三物伤,辄为群物伤也;四物伤,辄为四方伤也;五物伤,辄为五方伤,天下有大害也;六物伤,辄为恶究于六方也;七物伤,辄为其害气乃横行也;八物伤,辄使人贤不肖异计;不并力也;九物伤,辄为恶穷竟yīn阳,令物云乱席转也;十物伤,乃为大纲伤,天数终尽更数也。是故古者上圣人,但明观天五帝神气平未,辄自知治得失,且平与未哉!” “愿闻其平诀意。”“然,春物悉生,无一伤者,为青帝太平也。夏物悉长,无一伤者,为赤帝太平也。六月物悉见养,无一伤者,为黄帝太平也。秋物悉成实收,无一伤者,为白帝太平也。冬物悉藏,无一伤者,为黑帝太平也。 五帝太平一岁,人为其喜乐顺善;二岁,地上为其太乐;三岁,恩泽究竟于天;四岁,风气顺行;五岁,九神不战,祆恶伏灭;六岁,而究著六纲;七岁,乃三光更明;八岁,而恩究达八方;九岁,yīn阳俱悦;十岁,万物悉各得其所,为数小终。物因而三合之,乃天地人备,故三十岁而太平也。 今上皇气出,真道至,以治,故十五年而太平也。如不力行真道,安得空致太平乎?此十五岁而太平者,乃谓帝王以下及臣大小,案行真道,共却邪伪,故十五年而平也。zhēn rén知之邪? 是故yù知将平与未平,但观五帝神平与未,足以自明,足以自知也。是故凡象,乃先见于天神也。天神不平,人安得独称平乎哉?是故五帝更迭治,可皆致太平。其失天神意者,皆不能平其治也。 是故谨顺四时,慎五行,无使九神战也。故当敬其行,而事其神。今天第一上平气且至,故教zhēn rén敬四时五行,而令人大小共兴用,事其神事。古者但敬事四时五行,故致太平,迟三十年致平。今乃并敬事其神,故疾十五年而平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然,子已觉矣。” “愿请问人行忠直有实,宁可知邪?”“善哉!子之所问也。与其jiāo也,言行日若恶忿,人长念之,反月善;月若恶忿,人反岁善;少时观其所为作若最恶,老反最善也。人皆归其言,而乐其行,而好爱其道,是即忠信上善有实核之人。” “善哉善哉!愿复请问不忠信佞行,亦可知邪?“然,可知也。与之jiāo也,观其所言行也,日月合于人心,若顺善,长念用之,反月使人益恶邪;月若善,反岁恶;少时观其人,可为若善也,言若忠信,至老念用,其所为反最恶邪,是纯为伪佞不忠信之人行也。至老长则穷,其言与行最贱矣,灾及妻子,祸流后生。”“善哉善哉!” ◎效言不效行致灾诀第一百四十一 “太上中古以来,人多效言,乃不效行,故致灾害疾病畜积,而不可除去,以是自穷也。是故吾敬受此道于天,乃效信实,不效虚言也。执一行吾书道者,下古人且日言吾道恶无益也,反月善;月言无益,反且岁善;岁言无益,反至老常善,久久不而去也;后生者,以为世学矣。 不知疾行者,但空独一世之间久苦耳。故吾教敕zhēn rén,常眷眷勉勉也。道为有德人出,先生与后俱与吾无有独奇亲也,吾受之等耳。故但得而力而行之者,即其人也,无有甲与乙也。子知之邪?”“唯唯。” “行,天道无亲,归于人;地德无私,付于谨民;人jiāo无有先后,但爱于有实信。是故古者帝王,有宫宅以仕有德,不仕无功之臣。有德之人,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无德之人,天地所怨,yīn阳之贼。” “何其重也?”“子自若愚哉!然无德之人,其行无数,乃逆天地,故与天地为怨也;乃乱yīn阳,故与yīn阳为贼也。子知之邪?”“唯唯。”“行去,勿复问,善恶可睹矣。”“唯唯。” “行,为子悒悒,且为子分别解下古人之行。人人曰自言惠,且善晓事,而反其行征也,反月德恶。月月各自言有善行,不负于天,而反岁得灾多,且凶恶夭死。少时人人自言善且大贤,贤过其父与母,而行到老长,反无一善贤者,皆为不肖之人。贫贱且共,寿则日少,无一知真道。 夫下古之人善恶,贤与不肖,见于是矣。何须自言贤且晓事乎?但观其征,可自知矣,可长明,可行真与伪矣。何须复辨陈之?成事已□□,zhēn rén以吾书文示之,令使一觉悟,可天久迷,与无地为重怨。行,吾辞小竟,后复有疑,乃来共议之。”“唯唯。” 右集难问太平诀人行有实与邪文 ◎阙题 神人语zhēn rén言,古始学道之时,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 zhēn rén专一老寿,命与天连,阳道积专日有单,至信所致,无争荣名而居高官。孝顺事师,道自来焉,神乃知善,人与语言。 夫师开蒙,为道之端,君父及师,天下命门,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陈。不事此三人,室闭无门,福德皆逃,祸乱为怜,详惟其事,无失书言。父母生之,师教其jiāo居亲仕之,可不慎焉! 天下至士,去官就仙,仙无穷时,命与天连。长吏治民,仙吏天官,与俗何事,其事异焉。长吏治民仙万神,天下之事,各自有君,努力思善,身可完全,以是遂去,不负祖先。 吾图书已尽,无复可陈,致勉学详请其文,神人将去,故戒zhēn rén,慎之慎之,亦无妄传,不得其人,慎无出焉,藏水深渊、幽冥之间,道不饮血,无语要文。外内已悉,无可复言。 太平经(41) ◎六极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 “zhēn rén前,子共记吾辞,受天道文比久,岂得其大部界分尽邪?吾道有几部,以何为极,以何为大究竟哉?”“文中有道,六极六竟,愚生今说,不知以何为六极六竟。”“咄!子其愚不开,又学实自若,未大精也,故不知道之所到至也。”“有过负于天师,其责必不可复除,不嫌也。” “zhēn rén自责,何一重也?”“愚生闻: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常以月尽朔旦,见对于天主正理yīn阳、是尊卑之神吏,魂魄为之愁,至灭乃已。故自知不精,有过于师不除也。” “善哉善哉!子于何受此辞语乎?”“受之于先师也。又愚生瞥睹天师说,受天师之法,见天象,天地乃是四时五行之父母也,四时五行不尽力供养天地所yù生,为不孝之子,其岁少善物,为凶年。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罚者,其国常乱危而毁也。 万物者,随四时五行而衰兴,而生长自养,是其弟子也。不能尽力随其时气而生长实老,终为不顺之弟子。其年物伤,人fǎn gòng罪过其时气不和,为时气得重过。民者,圣人贤者之弟子也。今下愚弟子妄盗强说,反使圣人贤者有过,名为共乱逆天道,其罪至重,不可赦除,故愚生过不除也。 风雨者,乃是天地之忠臣也。受天命而共行气与泽,不调均,使天下不平。比若人之受命为帝王之臣,背上向下,用心意不调均,众臣共为不忠信,而共欺其上,使天下BB41BB41多变诤,国治为之危乱。 比三事者: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 “噫!zhēn rén久怀智而反诈愚,使吾妄说,说得过于天地也。吾之所说,不若子今且所言深远也。”“愚生意适达于是,今不能复有所言也。”“大谦,然亦不失之也。下而不谦,其过亦重。”“唯唯,不敢不敢也。是故愚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5 章 为弟子,不能明理师道之部界,自知过重,故说天象,以是自责也。” “善哉!子之言也,吾亦无以复加之也。今以子说况之,子已自知也,书之部界矣。”“实不及之也。”“然,子真不及之,为子具分别解之,使相次各有部界,万世不可复忘也。今zhēn rén言,人三行不顺修善,言魂魄见对,极巧也。于何受是□□说哉?”“比若天师会事先师,自言为上古zhēn rén戒。愚生以此言,又见天师书文中言,故□□重知之也。愚生问,上古zhēn rén时,不知屈折有所疑。”“然上古zhēn rén言是也,吾无以加之也。” “今愿及天师,问其是意。”“行明听,然所以月尽岁尽见对,非独生时不孝、不顺、不忠、大逆恶人魂神也,天地神皆然。天以十五日为一小界,故月到十五日而折小还也,以一月为中部,以一岁为大部。天地之间诸神精,当共助天共生养长是万二千物,故诸神精悉皆得禄食也,比若群臣贤者,共助帝王养长凡民万物,皆得禄食也。故随天为法,常以月十五日而小上对,一月而中上对,一岁而大对,故有大功者赐迁举之,其无功者退去之,或击治。 此乱治者,专邪恶之神也,邪恶之神行与是,故生时不善之人魂魄,俱行对,善人魂魄不肯为其使也,是故逆不孝、不顺、不忠之人为其使,共乱天仪,污天治,故其恶神见收治,故并收治其客,比若反逆恶臣为无状,乃罪及其客也,此之谓之也。” “善哉善哉!愚生已解矣。”“故人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当顺,孝忠顺不离其身,然后死,魂魄神精不见对也。子知之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今唯天师幸哀开示,其天法象多少,愿无中弃,唯见示敕书文部界所到至也。” “然,子问之大致数,吾犹当言也。如吾不言,名为妒道业学而止,而反得天适。诺,六zhēn rén安坐,为子分别其部署。 凡有六属一大集。夫守一者,以类相从,古今守一,其文大同,大贤见吾文,守行之不解,策之得其要意,如学可为孝子,中学可为忠臣,终老学之,不中止不懈,皆可得度世。尚有余策也,行之不止,尚或乃洞于六方八极也。事万已毕,何不有也。上乃可助有德帝君,共安天地,其恩乃下可及草木也,万物扰扰之属,莫不尽理也,天地为之欢喜,帝王为之长游,但响琴瑟唱乐,而无复忧。子知之耶?”“唯唯。” “中贤守行之力之,旦夕惟思其意,亦可少为孝子,长为良臣,助国致太平,天下悉伏,莫不言善哉,外谨内信,还各自责自正,不敢负于天地,不敢欺其上也。众贤共案力行之,令使君治乃与天相似,象天为行恩爱,下及草木蚊蚋之属,皆得其所。子知之耶?”“唯唯。” “凡民守读之,共强行之,且相易共好嬉之,不能自禁,令人父慈、母爱、子孝、妻顺、兄良、弟恭,邻里悉思乐为善,无复yīn贼好窃相灾害。有人尽思乐忠顺孝,yù思上及中贤大贤,故民不知复为凶恶,家家人人,自敕自治,故可无刑罚而治也。上人中人下人共行之,天下立平不移时。子知之耶?”“唯唯。” ◎守一入室知神戒第一百五十二 “是故夫守一之道,得古今守一者,复以类聚之,上贤明力为之,可得度世;中贤力为之,可为帝王良辅善吏;小人力为之,不知喜怒,天下无怨咎也。此者,是吾书上首一部大界也。恐俗人积愚,迷惑日久,不信吾文,故教示使与古今守一之文合之,以类相从,乃以相证明也。”“善哉善哉!愚生谨以觉矣。” “夫守一者,大人守之亦有余,中人守之亦有余,小人守之亦有余,三人俱守行之,其善乃洞洽于六方八远,其恩爱与天地同计也。如最下愚,有不乐守行者,名为天下最恶凶人也,天地疾恶之,鬼神不复佑之也。凡人久久,共不好利之也,此即天书所以简人善恶之法也。 其好yù读视者,天知为善人;示之不yù视者,天知之为凶恶人也。以此占人,万不失一也。吾为上德君作文,上不负天,下不负地,中不负德君,不欺zhēn rén也。守此得其意者,道已毕矣竟矣。六zhēn rén自深思其意,吾不能悉记此之善。夫一,乃至道之喉襟也,上士所乐德,中士所响知,下士之所疾恶也。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上士得之大喜,不而自禁为也;中士得之,不而自止,常悦yù言也;下士见之,是其大忌也,以吾文观此三人,而天下善恶分别明矣。子知之乎?”“唯唯。”“是文乃天所以券正凡人之心,以除下古承负先人之余流灾,以解天病,以除上德之君承负之谪也。子知之耶?”“唯唯,善哉善哉!” “行,子已觉矣。其二部界者,其读吾书道文,合于古今,以类相从,都得其要意,上贤明翕然喜之,不能自禁止为善也,及上到于敢入茆室,坚守之不失,必得度世而去也。志与神灵大合洞,不得复誉于俗事也,其善乃洞究洽于天地,其神乃助天地,复还助帝王化恶,恩下及草木小微,莫不被蒙其德化者。是故古者贤明德师,乃能助帝王致太平者,皆得此人也,故其言事悉顺善而忠信也,乃其所受道师善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其中中贤力共读吾文书,合于古今道文书,以类相从,力共读而不止,其贤才者,乃可上为帝王良辅善吏,助德君化恶,恩下及小微草木,yīn阳和合,无复有战斗者,帝王长游而无忧事,群臣下俱相示教力为之,莫不顺善而忠信,无刑罚而治,其善不可胜书。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其百姓俱共读吾书道文,上下通都合计,同策为一,无复知为凶恶者也。拘校古今道文,以类相从相明,因以为世学,父子相传无穷已也。 如三人大贤、中贤、下贤及百姓俱为之占,天地之恶气毕去矣,无复承负之厄会也,善乃合yīn阳,天地和气瑞应毕出,游于帝王之都,是皇天后土洽悦喜之证也。故读吾文者,宜精详之,以上到下,思惟其要意,得其诀,与神明无异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其三部界者,夫人得道者必多见神,能使之。其上贤明者,治十中十,可以为帝王使,辟邪去恶之臣也,或久久乃复能入茆室而度去,不复誉于俗事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然后能守道;入茆室精修,然后能守神,故第三也,贤者得拘校古今神书以相证明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中贤守一入道,亦且自睹神,治十中九,可为王侯大臣,共辟除邪恶,或久久亦冀及入茆室矣。zhēn rén知之邪?”“唯唯。” “其小贤守一,入道读书,亦或睹神,可治十中八,可为百姓共辟邪除恶也。亦皆当拘校古今道文,以自相证明,乃愚者一明,悉解信道也。如使读一卷书,必且不信之也,反且言其非而自解,则邪恶日兴,得害人也。如大贤中贤,下及百姓,俱守神道而为之,则天地四时之神悉兴,邪自消亡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如此,则天下地上、四方六属六亲之神,悉悦喜大兴,助人为吉,以解邪害,上为帝王除灾病,中为贤者除疾,下为百姓除恶气,令jiān鬼物不得行也。”“善哉善哉!” “须有大诀戒,见神以占事,言十中十者,法与天神相应;言十中九,与地神相应也;言十中八者,与人神相应也;过此而下者,言不可用也。 或有初睹神,反十十相应,久久反日不中者,见试于神道,故使不中也。见是能复更自新,力自正思过,更为精善,无恶意者,且复日上行,或中神意,乃shè十中十,或出十,或shè十,乃中一十,日以大中,而上行者,是其日思为善,得道意之人也,故曰进。以是自占,万不失一也。或有初见神,占事不中,已反,日已上行,大中,是者精得道神意,日上进之人也。 或有平平如故,不进不退,是其用精不过故之人也;日衰者,曰懈之人也,以是占之,不得道意矣。见试而不觉悟,固固自若为恶者,诸神且共欺之,牵人入邪中,则致吉凶无常,或入祆言,或坐病止。 故大贤、中贤、小贤、百姓男女为道,悉以是自占,不失之也。非犹神道试人也,凡天下之事,皆以试败,天地有试人,故人亦象天地,有相试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子yù重知其大信效,天道神灵及人民相得意,相合与心,而至诚信;不相得意,则相欺。是故上古之人诚信相得意,故上下不相欺;中古人半不相得意,故半相欺;下古之人纯不相信,故上下纯以相欺为事。故上古举事悉中,中古半中,下古纯不中,故危亡。是故古者贤圣,常以是自占,可为得与不得,则无失也。以此戒zhēn rén,吾见子常苦劳,故深戒子,子乃为天地长使也,解天地流灾,为王者除害,其功甚大少双,恐子为道中懈,故以是神事以戒子。 子乃为天地使,而日吉者,是其得天地心意也;日凶衰恶,是其失天地心意也。与道神jiāo,日吉善者,是其得道心意也;而日凶衰者,是其失道心意也。与人jiāo,日益厚善者,是其相得心意也;而反日凶恶薄者,是其相失心意也。比若耕田,得谷独成实多善者,是用心密,用力多也,而耕得谷少不成善实者,是其用心小懈,用力少也。此但草木,尚乃随人心意,用力多少功苦为善恶,何况天地神灵与人哉!可不戒耶?zhēn rén也,此之为戒,若薄少不足言,而深思念之,反大重,此正所为谓安危吉凶门户也,子知之耶?”“唯唯,愚生已觉矣,受命受命。” “夫贤明为上德君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书之属,以类相从,更相证明,道一旦而正,与日月无异。复大集聚大贤、中贤、下贤乃及人民男女口辞诀事,以类相从,还以相证明,书文且大合,比若与重规合矩无殊异也。天地人策俱并合,比若一也。如此,则天地人情悉在,万二千物亦然,故德君当努力用之,则灾害一旦而去,天下自治。无有余邪文邪辞,洞白悉正,则无余邪气。 太平经(42) 夫邪文邪辞,系灾之根也。子yù重知其明审信效,比若人以邪文相记于君,比若人以邪言相恶,则怨咎日兴众多,人亦自相怨咎相恶,君亦听之,反失正,聪明不达,为天地所非,治危。辞不吉,又下反以邪文邪言共欺,荧惑其上,久久上知之,亦复君臣相咎,故是邪文邪言,日至凶恶之门户也,故当力拘校去之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故德君尽以正辞,而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灾厄悉除,无复灾害。zhēn rényù重知其大信也,夫正文正辞,乃为天地人、万物之正本根也,是故上古大圣贤案正文正辞而行者,天地为其正,三光为其正,四时五行乃为其正,人民凡物为其正,是则正文正辞,乃为天地人民、万物之正根大效也。 子yù重明知其信,比若人以正文正辞相誉于君前,君得以为大聪明大达也,举事悉得,无失正者,下上乃得天地之心意,三光为其不失行度,四时五行为其不错,人民莫不欢喜,皆言善哉,万物各得其所矣。恩洽神,则名闻远方,群神瑞应奇物为喜而出,天下贤儒尽悉乐往辅其君,为不闭藏,仙人神灵乃负不老之方与之,祆祥为其灭绝,人民为其行政,言正文正辞,乃无复相憎恶者,则怨咎为其绝,天下凡善悉出,凡邪恶悉藏,德君但当垂拱而自治,何有危亡之忧?此即吾正文正辞为善根之明证效也,可不力正哉!zhēn rén宁解不?” “唯唯,可骇哉!见天师言,谨以大觉矣。愚生知天下已太平矣。德君听用之,已延命矣。”“善哉!子可谓为晓事之生也,已洞知之矣。”“乐乎乐乎!天忧已解矣,地病已除矣。”“zhēn rén以何知之?”“然此邪恶尽应当见去,天地人民万物之大病已除也。今已拘校正文正辞,故知天地之大病已除也。”“善哉善哉!子已□□知之矣。帝王力行吾文,与天地厚,无复厄会也。”“善哉善哉!语zhēn rén一大要言也。上德之君得吾文,天法象以仕臣,上至神人,下至小微贱,凡此九人。神、真、仙、道、圣、贤、凡民、奴、婢,此九人,有真信忠诚,有善真道,乐来为德君辅者,悉问其能而仕之,慎无署非其职也,亦无逆去之也,名为逆人勉勉眷眷之心。天非人但因据而任之,而各问其所能长,则无所不治矣。 德君宜试之,日有善效者进之,慎无失也,无效者疾退之,此名为污乱天官,使正气不得来,咎在此邪人也。夫正善人,心常yùyīn凡事为忧,故曰致正善人也。邪人有邪心,不yùyīn佑利凡事,则致邪,此乃皇天自然之格法也,故当即退之,不退之且忿天,使地杀气出,故当疾去之。是大事也,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愚生甚畏之。”“子知畏之,可谓晓事生矣,天且佑子。”“不敢不敢。”“此无可让也,非吾而使子见佑于天也,子为善,自然行得之也。故古者圣人之为行也,不敢失绳墨者,乃睹天戒明,知其善恶,各为其身也。故常求与贤者为治,乃恐忿天也,得罪于天,无所祷也,是故古者帝王,其心明达,不敢妄与愚者共事也,故独得长吉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夫中古以来,人半愚,以为选举为小事也,不详察之,半得非其人,半乱天官,政半凶也。下古复承负中古轻事,复令自易,不详察之,选举多不俱得其人,污乱天官,三光为其不正,证上见于天,天不喜之也,故多凶年不绝,绝者复起。 不知天甚怨恶之,人不深自责,反言天时运也。古者为有如此者:天道非人,反以其太过上归天;下愚不自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6 章 思过失,反复上共责,归过于帝王,天乃名此为大反逆之民。过在下传欺其上,以恶为善,以善为恶,共致此灾,反以上归天;以归天者,复上责其君,天下绝洞凶民臣无状之人也。今天地神灵共疾恶之,故天乃亲自谒遣吾下,为德君更制作法也。选举署人官职,不可不审且详也。 zhēn rényù知是恶民臣之审也,比若家人父母,共生数子,子共欺其父母,行为恶,父母默坐家一室中,安而知之?已行,为凶恶盗劫,人反还共罪其父母:父母恶,故生我恶也。县官吏得之,不直杀其恶子,反复还罪其父母。夫父母生子,皆乐其贤且善,何时乐汝行为恶哉?反还罪其父母,是为大逆不孝子也。 夫君之谓臣,皆乐其为善,何时教其为恶?而民臣自下共为凶恶之行,得天地灾者,反以还罪责其君。百姓愁苦,于是猾吏亦复共上责于天,名是为民臣共作反逆,罪不除也。共责其君,极已应大剧矣,尚复乃上罪责天,下罪责地,人之反逆乃如此,可不短其命而疾杀之哉?故下古皆应霸命,死生无时也,比若民家yù杀畜生,忽yù杀之,便杀之也,善畜尚惜其死,恶畜乐其病死。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愚生甚畏天威。”“行,子已觉矣。出此文,令德君以示诸贤儒,慎无匿,天乐出之急急。”“唯唯。” “告zhēn rén一大要:大德上君已仕臣各得其人,合于天心,则当知治民除害之术。夫四远伏匿,甚难知也。夫下愚之人,各取自利,fǎn gòng欺其上,德君当与贤明共正之。悉正,乃天地之心意,且大悦喜,使帝王长吉也。 天明知下古人且愚难治正,故故为其出券文,名为天书也。书之为法,著也,明也,天下共以记事,当共所行也,可以记天下人之文章也,故文书者,天下人所当共读也,不为一人单孤生也。故天下共以记凡事也,圣人共以记天地文理,贤者用记圣人之文辞,凡人所当学而共读之,乃后得其意也。 书之为类,乃当共原共策、共记共诵读之,乃以无jiān也。故自古到今,贤圣之文也,几何校,几何传,几何实核,几何共安之,尚故故有余邪文误辞,不可纯行。故大贤诸道士,乃周流遍天下,考辞习语,视异同,以归喻愚蒙,尚故故误人赤子。使妄说其学,则不可妄仕,不足以为帝王之臣也。故一本文者,章句众多故异言,令使天地之道,乃大乱不理,故生承负之灾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子明更听,且语子一大戒:下古之人所以久失天心,使天地常悒悒者,君乃用单言孤乱,核事其不实,甚失其意明矣。zhēn rén但以此上,乃使天下众贤共考辞文。而不知皆为误学,故生灾异不绝。天甚疾之,得乱生,病焉,yīn阳战斗而不止也。故天教吾下,拘校正之。 今大中古以来,信孤辞单言,每视覆下之文为不敬,共以是相法罪,遂用孤辞单言,反应投书治事,故与天为怨,乱天官。文书本使人共议其是与非,反使一人yīn为辞。夫圣人尚不而独毕知天地之道,故圣贤前后生,所作各异,天上言其各长于一分,不能具除灾,故教吾都合集校之。今反信一人之言,宁可用不? 故教其三道行书,大小贤不肖男女共为之参错,共议是与非,皆令得其实核□□,乃可上也。中一人yù欺,辄记之。如是,则天地病已除,帝王无承负之贵矣。 天地得以无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见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民谨不犯之而喜;万二十物各得其处所,不见害而喜;鬼神见德君可为积善,亦复悦喜;恶气不复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气得来治,王者用事亦喜;恶气得一伏藏,不伏见使行诛伐亦喜;夷狄得安其处,不复数来为天战斗亦喜;军师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战死亦喜,凡天地之间,若此喜者众多,不可胜记。 行为zhēn rén举其大纲,见其始,子自思其意,凡事以类推之,尽以得矣。德君案行之,天下咸服矣,故天尤急此三道行书,慎无复废,故灾不去也。yù断天文,反复为聋盲之治也。夫聋盲之治,乱危之本也,灭身之灾害也,可不慎乎? 夫文,乃天下之人所当共案行也,不可信一人之言也,故天地开辟以来,文书及人辞,更相传以相考明也,不考明则不可独行,独信一人言而行之,则危亡矣。是天下之大失大伤也,故吾书不敢容单言孤辞也,故教zhēn rén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以相明,拘校天下凡人之辞以相证,盟,然后天地之间可正,yīn阳之间无病也。 以吾书往考古今之天文、地神书与人辞,必且与响相应,与神无异也,乃吾道且可信也。故吾为道,不试言也,乃求试行,不行之,安知吾道与天相应而信哉?今日行之,比若与天语,十十五五,无有脱者。神哉为道如斯,诚可谓大乐矣。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去,晓事生矣。告zhēn rén一大诀,此本守一专善,得其意,故得入道,故次之以道文也;为道乃到于入室,入真道,而入室必知神,故次之以神戒也;得守一,得道,得神,必上能为帝王德君良臣。臣者,必当助帝王德君共安天地六方八洞,得其意,乃国可长安也;yù安之,必当正文正辞正言,故以拘校;文辞得以大正,必当群贤上士出,共辅帝王,为其聪明股肱,故次之仕臣九人;九人各得其所,当共安天地,天下并力同心为一也,必常相与常通语言,相报善恶,故次之以三道行书也。 人已都知守一,已入道,已入神,已入正文,以尊卑仕臣,各得其处也,已行文书,并力六事已究竟,都天下共一心,无敢复相憎恶者,皆且相爱利,若同父母而生,故德君深得天心,乐乎无事也。 以为道恐有遗失,使天地文不毕备,故复次之以大集之难,以解其疑,深者居其下,毕书出之。以书付有德君,天下一旦转计,响善自治,其为易,比若火沿高燥,水从下,不教其为,自然往也,不可禁止也,故为太皇天道教化,立可待也,德君行之,乃名为天之神子也,号曰上皇,与天地元气相似,故天下之神,尽可使也。 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天书神文使zhēn rén传之为真道记也, 以往付德君,名为道母也。太阳之气,火行有也,得而行之,得其信也,不知行之,则不真也。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诚寄谨民,往付归德君,不敢久留也。”“行,子已晓之矣。天书不可久留也,天神考人,使人不吉。子慎之,行去。”“唯唯。” 六究洽洞极七竟,以类次书文使相得,灾悉灭亡,致洞极之吉文。 太平经(43) ◎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第一百五十三 “zhēn rén前。”“唯唯。”“今且戒zhēn rén一大戒。吾道乃为理天地,安帝王,生天地所爱者,乃当爱真道与真德也。故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故能长为万物之母也,常忍辱居其下也,不自言劳且苦也。吾之为德君教化下愚,正以此天地二事为祖也,故常案天地之法度,不失其门户也。吾之书,即天谈地语,与神深独相应若表里也,步即相随若规矩也,故顺行者得天地意,失之者凶衰矣。今以此戒zhēn rén,子宜思吾言而常慎之矣。”“唯唯。” “行,见子好真道德,好为善少双,且示子一言。今上士多乐真道善德,中士半好之,下士无状,纯无道无德,皆应大逆无道之人也,大凶无德之人,与天地内独不比,不而相知,非天所常宥也,爱子也,故无道德者,命不在天地也,与禽兽同禄同命。” “今不解,愿闻其要意。”“然,六zhēn rén明听。”“唯唯。”“然,天者纯为道,地者纯为德,此无道德之人,与天地绝属无所象。象于天行,当有真道而好生;象地,当有善德而好养长。今人无道与无德,故天地不宥子也。yù知其明信效也,比若道人知道人,德人知德人,各有相收录,故命迭相在,故道人者好兴道人,德人者好兴德人。有道德之人与无道德之人不比,故不肯相收录,命不系天也。” “善哉善哉!愿闻其与禽兽同命意。”“善乎子难,深得其数。然禽兽者,命系于四方,其为xìng者好相抵触,无有道德,胜者为右;无道德下愚之人,亦好相触冒,胜者为右,其气与禽兽同,故同命也。天道为法,以是分别人优劣,故知之也。 凡天下之名命所属,皆以类相从,故知其命所属,故含五xìng多者象阳而仁,含六情多者象yīn而贪,受阳施多者为男,受yīn施多者为女,受王相气多者为尊贵则寿,受休废囚气多者数病而早死,又贫极也,故凡人生者,在其所象何行之气,其命者系于六甲何历,以类占之,万不失一也。故古者圣人深原凡事,知人情者以此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善哉善哉!” “今故下古之人,承负先人失计,稍稍共绝道德,日独积久,与天地断绝,精气不通,不相知命,反与四足同命,故天地憎恶之,鬼神精气因而不佑之,病之无数,杀之无期,其大咎在此□□。今上德之君,命系天地,当更象天地以道德治,故吾更理出天道,出以上付之。天乐其为善,不yù复使其有余是四足之人行也,故吾书复重丁宁,yù使其大觉悟也,故叙六极一大集难,以付归之。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可骇乎!乐哉乐哉!”“zhēn rén以何知其可骇而乐哉?”“然,愚生见天师言,真道德出,民一旦而转,皆守为道德,象天地,不复为四足之人行,人人道,人人德,故知其大乐至意矣。”“善哉!zhēn rén之言,无以加之也。” “今愿及天师请问一事。”“言之。”“今人求道德及凡人行,当以何为急务哉?以何而得知之?以何而与天地响相应也?”“善乎子之问也。当以至诚,五内情实为之,乃可得也。如不以五内情实为之,是道德之所怨也,求善不可得也,神灵不应也。” “今愿闻至诚以何而感动天地神灵乎?”“噫!zhēn rén于是殊为愚,学吾书文,多固固未解邪?”“愚生其为暗昧,蒙乃久重,难一旦而开。”“然子亦大谦。行,更明听,为子道至诚感动天地之意。”“唯唯,闻命。” “然夫至诚者,名为至诚,乃言其上视天而行,象天道可为;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念天地使父母生长我,不yù乐我为恶也,还考之于心乃行。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心者,神圣纯阳,火之行也。火者,动而上行,与天同光。故日者,乃火之王,为天之正,无不照明,故人为至诚,心中正疾痛应,心神至圣,乃上白于日,日乃上白于天,故至诚于五内者,动神灵也。是故可不慎乎?” zhēn rén曰:“可畏哉!可畏哉!愚生过问是,甚大怖。”“子知怖,活之根也;子不知怖,死之门也;安危在子之身,无于他所焉。”“今虽每问天师而怖骇者,又问乃诀乃大解,不问又无缘得知之。”“然,子言是也。暗而不好问,何时复得昭昭哉?行言,yù问何等?”“今谨已闻至诚动天,愿闻动地意。”“善哉!子言日益大深,不惜之也。行安坐,为子道之,不言,恐得过于子,若天独疾后世人不至诚,而使zhēn rén来主问之也。诺,今为之说之,明听。”“唯唯。” “行,人之至诚,有所可念,心中为其疾痛,故乃发心腹不而食也。念之者,心也,意也,心意不忘肝最仁,故目为其主出涕泣,是其精思之至诚也。 精明人者,心也。念而不置者,意也,脾也。心者纯阳,位属天;脾者纯yīn,位属地。至诚可专念,乃心痛涕出,心使意念主行告,示远方。意,yīn也,yīn有忧者当报阳,故上报皇天神灵;脾者yīn,家在地,故下入地报地。故天地乃为其移,凡神为其动也。 子yù知其大效,吾不欺zhēn rén也。zhēn rén但安坐深幽室闲处,念心思神,神悉自来到,此不明效证邪?是吾告子至诚之信也,吾未尝空无法而说也。故求道德凡人行,皆由至诚,乃天地应之,神灵来告之也。如不至诚,不而感动天地、移神灵也。故承负之后,下古之人实无信,不至诚,不而感动天地,共欺天与地,故神灵害之不止也。” “愿闻以何明之乎?”“然,有大明证于日月。”“今愿闻之。”“然,下古之人生于父与母,而共忽其父母,背叛其父母,万未一人而孝也。得解蒙暗于师,已觉去者忽其师,不师为其师自屈折、执劳苦也。以贫贱得富贵于君,而反相教,下皆共日欺其上,万未有一人有诚信也。群愚共欺其三纲,名为反逆而无信也,其罪过彰彰,下可覆盖,皆上见于日月三光也,故天甚疾之恶之,使其短命而早死也。不自深十问过罪重,反复哭而行也,言天酷,何一冤也!汝乃自冤,何时天冤汝哉?” “可骇乎!善哉善哉!愚生已闻命矣。”“然子而守此,以为重戒,则可万万世无患矣。然,辞小竟,疑者复来问之。”“唯唯。” 右大集难道德至诚天戒以示贤 ◎妒道不传处士助化诀第一百五十四 “真真愚暗日益剧、不晓大不达之生,谨再拜,问一从事,言之必为过,不问又愚心不能独自解。”“行言之。”“愚生窃闻秘道要意,是乃天地之珍宝,天下之珍奇物也,故名之为至道不传,其非凡人所宜闻、所宜言、所宜用也;而令天师都开太平学之路,悉敕使人为道德要文,不得蔽匿,皆言其有天谪,到死罪尚不除,复流后世,皆授以真道秘德,曾不大哉,令小人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7 章 君子不别?愚生以为真道秘德,不宜使小人闻、小人言、小人用之也。” “咄噫!子今且言,有万死之责于皇天后土,不复除也。自天地开辟以来,后生日益薄妒道,小人断绝天地之珍宝,以是为失,积久故生承负,令天灾不绝,常使天地内独岁不平安,灾变盗贼众多,国家为其愁苦,正起于是。子今且所言是,正是也;乱天反地,使治昏愦民难治,正是也。子今且语,正与天为重怨,错哉错哉!亡子功矣。” “何谓也?”“今要道善德出之以教化,小人得之守道德,更相仿学,不敢为非;其中小贤得善道德,可为良顺之吏;其中大贤,可上为国家辅;其中最下极无知者,犹为善人。 夫天以要真道生物,乃下及六畜禽兽。夫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宝也,天地之藏气也,六畜禽兽皆怀之以为xìng,草木得之然后生长。若天不施具要道焉,安能相生长哉?而zhēn rén言,小人不宜闻要道、不宜言、不宜用也。天地之神保终类,人乃不若六畜草木善邪哉?zhēn rén自知,今且言有万死之罪,不复除也。” “愚生事师日少浅,不深知天道,见天师言,乃自知罪重,上负皇天,下负后土,中负于大德之君。”“然子退自责,是也,凡举事可不慎乎哉!皇天常独视人口言何,故使响随人音,为吉凶,故响应不失铢分也。子独不常观此天地之音证邪?宜自慎,不及勿强妄语,其为害重。子今且言至道不传,人何以传知之乎?终类至道不可传,天道无私,但当独为谁生乎?” “弟子自慎戒事甚无状。”“子yù若俗夫小人,复相教妒天道耶?”“不敢不敢。”“zhēn rén自精戒事,天怒一发,罪过著,不复除也。天道正由此言废毁,子复共增之耶?帝王所以不能理其治而尝多灾者,但由尽若子今旦可言,因使真道道绝也,邪道起,故不可理也。宁晓心解不乎?” “唯唯,已觉矣,惭负天师不也。”“常常慎事!”“唯唯。今念每言有过,yù不言也,又不知。”“平言。” “今人所不宜闻、所不宜言、所不宜用者,何等也?”“然,凡人乃不宜闻非真要道,非真要德。是故夫下愚之师,教化小人也忽事,不以要秘道真德敕教之,反以浮华伪文巧述示教凡人。其中大贤得邪伪巧文习知,便上共欺其君;其中中贤得习伪文,便成猾吏,上共佞欺其上,下共巧其谨良民;下愚小人得之以作,无义理,欺其父母,巧其邻里,或成盗贼不可止,贤不肖吏民共为jiān伪,俱不能相禁绝。 睹邪不正,乃上乱天文,下乱地理,贼五行所成,逆四时所养,共欺其上,国家昏乱,其为害甚甚,不可胜记。zhēn rén反言小人不宜闻要道要德,反当以邪巧伪之事教化,使天下人眩瞑,共习伪非,而不自知,遂俱为无道耶?是以zhēn rén有万死之罪,不复除也。 天下所不宜闻、所不宜言、所不宜用,正不宜闻此伪文,邪巧大猾所生,正由此,故吾为天陈法,为德君作教,不敢及之,所以专开道德之门,而闭绝狡猾阶路也。故吾书本道德之根,弃除邪文巧伪之法,悉不与焉。子独不怪之耶?是乃天地以为病,帝王以为害。 行复为zhēn rén具说之,其以要道德以教化小人也,上贤得以守儒良,中贤德以上为国家至德之辅臣,其中小贤,化为顺善之吏,其中下愚,犹为谨民,不知相害伤。故自天地四时五行、日月星宿,共以真道要德养万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以得生长。今若以zhēn rén今且言终类,此人不若六畜及粪土草耶?子今且言,宁自知有万死之过不除邪?” “有死过,有死过。”“勿谢,同不解耳。”“今过言,当奈何哉?”“今yù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 “唯唯。今且天师教愚生,何一急也?”“然所以急者,不以故zhēn rén也,乃zhēn rén言,得天地之忌。太上中古以来,人教化多妒真道善德,反相教逃匿之,闭藏绝之,反以邪巧道相教,导化愚人,使俱为非。其中大贤远去避世,独其中小贤为吏,无有真道,乱其民。其中下愚,因为无道,起为盗贼。民臣俱为邪,聚蚊成雷动,共逆天文,毁天道,逆地意,反四时气,逆五行,使灾怪亿亿,三光失其正明,帝王大愁苦之,得昏乱焉,治不得平安,正由此也。故zhēn rén宁知此罪重不? 天不除之也,吾不教,子当谢也。故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象子也。 天从今以往,大疾人为恶,故夫君子乃当常过于大善。不宜过于大恶,慎之慎之!子尚若此,何况于俗人愚哉!相教嫉妒道,藏匿之是也。子所言常善是,今旦一言,名为大逆天地,从古到今,人君所得愁也。 然zhēn rén前,人安得生为君子哉?皆由学之耳。学之以道,其人道;学之以德,其人得;学之以善,其人善;学之以至道善德,其人到老长,乃复大益善良,故怀要道善德之人,乃名为帝王之处士,人之第一上善者也,能助君子化者也。其不仕者,为上谨之人。 学之人,学之以恶,其人恶;学之以文,其人文;学之以伪,其人伪;学之以巧,其人巧;学之其中,大贤者则巧言,其习书者则巧文,小人得之为猾民。于子心,宁可以教不哉? 故夫要道秘德,乃所以承天心而顺地意,可以长安国家,使帝王乐者也,而反禁绝,不以力化人,有谪于天,罪不除也。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可私也。故古者圣人象天地为行,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使为谨良,令易治。今世反多闭绝之,故愚人共为狡猾,失天道,不自知为非,咎在真道善德不施行,故人多被天谪,当死不除也。愚人无道,不避忌讳,遂共犯天地,由不知道德要也。 吾之为书,所以反覆勉勉眷眷者,恐人积愚一言,不信吾文,故复重之也。人俱习为邪久,或反谓吾可言非也,复令使真道秘德门绝断不行,天怒不绝,帝长愁苦,吏民无所投头足,相随云乱,不能相救,试诚冤。吾辞于天,正为解除此,制作道也。 人人被邪文愚蒙积久,故常敕zhēn rén使出吾道,以付上道德之君,以示众贤,疾试吾道,乃知吾书之信,与天地相似,不用不试,安知其□□哉?今保吾道不误,故求试非一卷之文,zhēn rén慎之!” “唯唯。”“行去,常慎吾言,勿自易妄语也。”“唯唯。”“出之无匿藏,使凡人言语学问,当知得失处,不复妄为。”“唯唯。” 右解人常所不宜闻所不宜言所不宜用断邪出真文 太平经(44) ◎事师如事父言当成法诀第一百五十五 “今愚生举言,不中天师心,常为重谪过,不冒过问,又到年竟,犹无从得知之,愿复请问一言。”“平道之,何所谦哉?不知而问之,是其数也。” “今以第一上道要德以教凡人,曾不大知乎?”“善哉子言也。何有大知之有乎?子何故疑此哉?”“吾闻子智过其父,弟子智过其师,臣智过其君,则名为下贤智过于其上,以为不宜。” “今子言是也,又非也。今下智过于上者,乃谓不当使下智为巧伪之法,其智过其上,则还欺其上。子yù乐知其效,比若教学,巧家弟子智过其师,则还害其师矣。夫为人下,习知猾伪jiān道,则下共还荧惑、欺其上矣。是故古者大圣贤,不敢妄教授猾巧伪文道也,常深念其本而断其末,不使愚人知之。故以猾智知国,国之大贼也。故古者圣人,常务授其真道,不授浮华伪相巧弄之法也,知其为害大深,故常闭其凶学,而务开其吉路,使民常自谨,不知为非。 子yù重知其信,是故上三皇乃师事臣如父也,时臣各怀真道要德,无巧伪文、猾人,故其时臣智悉过其君,能为帝王师,其教若父,故师父事之,是则道德过其君之则也,故能使其君安坐垂拱而无忧。故言十中十,可辅帝王;言十中九,可佐大臣;言十中八,可为小吏;过此而下,不足取策。所言不中,名为妄语,乱误上者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yù重知其大效,到于五帝,道小衰,故君臣道德不能复相问,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所知君臣同,不能复大相高上,要道秘德,小塞不通,故无可师父事,但朋友事之也。 到于三王,师授者多妒学,闭绝真道奇德,其弟子日益愚蔽无知,反多入浮文,使君洽眩乱,其道德浅薄,不足父事,不足友事,故子事之。其智少,故不而为帝王图难易,故使天地大怒,灾变连起,不可禁绝,大咎在此。子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复为子重明之。今五霸其臣悉无真道德,皆能作巧伪猾,所以相欺诈者,其臣多知邪猾佞伪巧,所以相惊动惑之道,或乃过其君,因而反逆,子杀其父,臣杀其君,下杀其上,悉怀无义夷狄之心,人人有巧伪之术,各有jiān心,无有真道,故数反逆。故事斧钻,视臣若死籍,乃其臣皆怀佞文,多巧猾,道不足重,故视之若畜也,是明效也。 故古者圣贤应天心,娉真道德,士仁人,而放佞伪猾,以称皇天之心,是故吾道悉开吉门,而闭凶户,不敢及猾知可以过其君者也。子宁晓知耶?”“唯唯,慎之矣。” “太上古之臣多仙寿,故能使其君寿;中古臣多知怀道德,故能使其君常无忧;下古臣多无真道而愚,故多使其君愚甚,君愚,其洽常乱愦,不得天心。霸君之臣尽佞伪,多猾巧诈,共荧惑其君,使其失天正路,反入凶户,故与天为大怨。子知之乎?故其治悉凶,不得大久。zhēn rén为天问事,宜日谨,不可但恣意妄言,言当成法,言不成经,不若默也。举言不中,罪深不除。”“唯唯。”“行去,子已知矣。” 右智贤过其君难解诀 ◎神司人守本yīn诀第一百五十六 “请问一大疑事。”“行言之。”“今天师广开天道之路,悉拘校古者道书之文,以为真要秘道。真道者,多善其文乃入神,故能睹神,与神为治,所治若神入神,则真道也。乃多成于幽室,或有使度于室中而去者,或有一出一入未能去者,或有但见神而终古不去者。 夫度去者,万未有一人;大寿者,千未有一人也;小寿者,百未有一人也;竟其天年者,比是也。凡天下之人学问也,万未一人得上官也,千未一人得中官也,百未一人得小官也。其于佃家活生,万未一人得亿万也,千未一人得千万也,百未一人得百万也。凡事者,皆如此矣,故其本者众多,其度世及富贵者少也,愚生甚忧之。 今为道,当以何为大戒,而得长成乎?学问当以何为大戒,而得到大官乎?治生聚财,当以何为大戒,而得致富乎?今不及天师力问诸疑,恐终古蒙昧,不复开通,无以得知之也。” “善哉善哉!诸zhēn rén问疑事也,天使子来问之。诺,安坐,善问身听,今为zhēn rén悉道之,使□□可知,自随而力记之。”“唯唯。” “行,后世得吾文,为其广开真道之路,必且俱学真道。夫真道而多与神jiāo际,神道专以司人为事:亲人且喜善,与不视,人且惊骇,与不俱争,语言于人旁,状若群鸟,相与往来,无有穷极,或言人且度去,或言人且富而贵,或言人且贫而贱,或誉旁人,或毁旁人,或使人大悦喜,或使人常苦大忿。 夫神,乃无形象、变化无穷极之物也。人为之能专心自守,能不听其言,考心乃行,闭口不传其言,又不随为其愁怒喜,固固坚守本不移,务yīn利佑人及凡物,不yù为害以年,一知道之后,常为上善,务利而不害伤,求道为善,到年穷乃止,为是不敢懈怠,万万度世一不耳,万得大吉一凶耳。如此,则群神转共佑助人也,使人日乐善,不知复为邪恶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矣。行为zhēn rén道其且乱败者。人用心意不专纯,又易喜易怒,易惊易惑,又易事轻口清辩慧,常yù语善恶,无可能隐匿,遭者yù言,不能自禁止,于其如是,则群神共来欺之。或之小人,则且上入BD28言而死也,或数争辩口而妄言也,或为鬼神所惊,因而病狂也。大用心意不专一,人怒喜无常,举事失正,惚恍无方,或以是失其贤友善辅也,因以危亡。 是者大咎在不爱利,为上则不yù利其下,听邪神,反yù害之,故贤者使去,反失其贤辅用。其于小人也,不yù尊重其上,反听邪神诈伪,祆言妄语,是即为道不成,所以得凶之门户也,吾不能豫胜记之也。凡人用心,不能专坚密者易营,或皆举事不吉,所为多害得凶,其过失积众多,不可尽言。但为zhēn rén举道其大纲,见其端首,使贤明深见吾文,自精详随而察之,必已知矣。zhēn rén宁晓不耶?”“唯唯。” “行,子已大觉矣。守吾文以为深戒,以为行者万世可无凶害,诚□□。故后世读吾文书,从上到下,尽睹其要意义而行者,万不失一也。守之不置,自然毕也。专心善意,乃与神jiāo结也。邪心恶意,道必失也;大人不精听耶,或失其正位;小人不精听耶,与祆结也,此悉成身之害,不可不大戒慎也。凡人举事有过,皆自身得之也。夫祸变近从胸心中出,不以他所来也。zhēn rén知耶?” “唯唯,可骇哉!可骇哉!”“子知惧骇于是,可谓已得入真道矣。”“愚生已大觉矣,贤仪此以为行。成事,得长入吉门,辟凶户矣;死生之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8 章 ,可长睹矣。案此为行,凶耶日远去,吉者来矣。”“然,子已知之矣,□□不复重戒子也。”“唯唯。” “行为子道学而得大官者决意。凡人学问也,今日入学门,用心专一,常yù佑利爱而不妄语,年少而学,至老穷无复知乃止,不乐得官也,但身好学,务yù得知经道,积为善而不止,行名立,经道成,深知古今灾变所从起,其行与学,有益于上,有利于下,为善积闻,不可阖闭,名闻四远,明王好之,因而征索召取,百姓俱言善哉,俱言大吉,是其人也。旁人为其说喜,是者即其善人学而度世者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太平经(45) ◎为道败成戒第一百五十七 “行复为子说,道其不度者意。今日入学门,不乐思得真道善说;但yù博闻多睹,可以行穷极圣人者。又不乐推行作善,反好浮华之文,可以相欺伪者。或既得入经道,又用心不专一,常yù妄语,辩于口辞,以害人为职,不尊重上,不利爱下,其行与经道实空虚,未足以为帝王之良臣,反行守长者旁人,以财货自助,yù得大官,以起名誉,因而盗采财利,以公趣私,背上利下,是即乱败正治,天地之害,国家之贼也,民之虎狼,父母之恶子也。天地憎之,鬼神恶之,故其罪泄见者,时时见诛于帝王,以称天心,以解民之大害也,是其工欺而得官者也。 或有用心不专,实空虚无真守,反积常思yù得官。官者,乃天之列宿之官也,以封有德、赏有功也,不以妄予无功之人也。无功之人,天地所忽,神灵所不好爱也。下愚不能深自知恶,反妄思得天官而不止,邪鬼物因而共下其心,使其妄语,因而妖言,不而自禁止也,故时有邪言而死者,此之谓也。 非独为道不得其意,则凶也,凡人为行不yù乐善,为悉凶也。zhēn rén努力,子幸有善意,常yù爱利为事,已度矣。虽然,zhēn rén!凡人且度不度,不在于前也,其失皆在于后,皆由不自爱,自易自言,且度反中有过而不度也。故吾今说而不得中止者,乃zhēn rén使吾说不得止也。今yù中闭说而自易不言,恐恨zhēn rén。zhēn rén恨,则上视天,反且使天害吾,故吾言不敢道自易,闭学而中止也。子知之耶?”“唯唯。” “行,凡人之得害如此矣。常得于未解,不与本相应,故失之也。子既有大功于天,努力努力!”“唯唯,不敢自易业学而道上也。” “行,子已知自度之术矣,吾无以加之也。行复为zhēn rén具说,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栗栗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yù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chéng rén也。 夫人贤不肖,用意各异。或有不善之人,轻上害下,好从邪礼,不急之行数到,市道用口妄语,不能忍非,即凶乱危亡之人也,非为道也。子知之耶?”“唯唯。” “是故夫为道者,专汝心,闭汝口,毋妄言也。是故古者圣贤睹天法明,故能行道守德也。天乃专一,昼夜行道而不言,故能独吉也;地乃昼夜行道而不言,爱养万物,故能长独安也;四时乃独行道,昼夜不止,故能常独兴王而不止也;三光乃独行真道而不言,故能常明,随天运行也;五行乃独行真道而不言,故能与天地为常也。凡天下之为道行者,象此不可胜书也,故能爱利,口不妄言,则道可得也;yù轻忽事,反吾文言者,成□□为道所贼,万不失一也。 zhēn rén既远来问疑,故以戒子也,得书思之惟之,吾不负子也,吾乃为天谈,以戒上德之君。夫德君天与之,必且好道,百姓且象其君而为之,皆以此文为大戒,则可得吉而远凶也。出此之书,以戒下愚,慎毋藏之。”“唯唯。” “行去。此说戒乃若小而反大,若薄而反厚。”“何谓也?”“然,念其辞言也若小耳,其戒反大也。念其言,若类似俗辩士所为也,则似薄不足传也。念其戒人chéng rén则厚矣,故念吾为zhēn rén作道,其大也则洞至无表,其小也则洞达无里,尊则极其上,卑则极其下,故上极神人,下及奴婢。所以然者,yù使大人为之亦言足,小人为之亦言足,贤圣为之亦言足,百姓为之亦言足。” “何也?愿闻其意。”“善哉!子之难也,得其意。然吾乃为太平之君作经,夫太平之君治,乃当象天为法,不可若小国,但长于一界也。是故天之为象法也,乃尊无上,反卑无下,大无外,反小无内,包养万二千物,善恶大小,皆利佑之,授以元气而生之,终之不害伤也。故能为天,最称神也,最名无上之君也。 今上皇气至,德君治,当象此为法,故吾道一高一下,一沉一浮,yù使众贤共察之也。是故东南地户,乃有柱天之水,不逆小流之力也。善恶大小皆归之,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行,yù复说,辞无极,为其大文,且小止息,各归思之于胸臆。作道不得其意,示之以南反问北,用心如此,则终古所学不得也。”“不敢不行。”“子已晓矣。” 右集难道戒学治生成与不成吉凶何所起诀 ◎核文寿长诀第一百五十八 “愿请问一疑事。”“言之。”“今愿及天师问文之诀,人之实长可与共事,而终古无复厌之时,岂可得闻乎?” “然,子yù核众文知贤者处耶?诺,安坐,为zhēn rén道之。积文亿卷,不能得寿,何益于命乎?文书满室,而不能理平其治,又何益于政乎?臣子满朝,而不能为君致太平,乐其上,又何益于帝王乎?一人生百子,使父母饥寒,又何益于亲乎?积方重车,不能益寿,又何益于人命乎?说事无穷,于不能为君除灾患,又何益于朝廷乎?凡事类若此者众多,不可胜记也,但为zhēn rén举纲见始,令诸贤柔自深察之耳。” “愿得其效。”“子yù知之耶?”“唯天师。”“诺,安坐自精,方为子言之。文书亿卷,中有能增人寿、益人命、安人身者,真文也,其余非也;文书满室,中有能得天心、平理治者,真文也,其余非也;臣子满朝廷,中有能乐其君、助其君致太平者,是帝王之真臣良吏也,其余者佐职之臣子也;人生一子,而父母常得其乐而不饥寒者,是贤孝之子,其余悉备数也;积方重车,中有能益年者,是真方也,其余悉非也,天下若此比类众多,不可胜记豫说也。 zhēn rén自深思其意,吾文以一推万,足以明天下之道矣,故令使zhēn rén付道于上德之君,拘校凡文、人辞、圣书者明,以示众贤,使一俱觉,解迷与惑也。已拘校凡文之后,灾日去矣。 夫邪文邪言,乃是jiān灾之主人也;夫正文正言,乃逐除邪jiān恶之吏也,文已正,言已正,jiān伪无主人,则无于止宿也。夫邪文邪言为jiān主人,比若盗贼有主舍止宿者,主人已死亡,盗贼无缘复得来止息也。zhēn rén亦晓知之耶?”“唯唯。” “行,天道之为法,以一况万,亦不可尽书也。zhēn rén得之,自深惟思其要意,贤明心有九孔易达,见文自大觉矣,勿复问也,曾文。”“唯唯。” “文多使人眩冥,不若举其一纲,使万目自列而张也。故万民扰扰,不若一帝王也;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C167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天道广从,无复穷极,不若一元气与天持其命纲也。 贤者上德之君,深思吾言,寿自长也。后世共思吾言,自父慈子孝,日广且明也。母爱fù顺,俱一国旦而贤良也。大小争为善,后者无强也。不知复有邪文,佞人因以藏也。灾变尽除,三光明也。自然之术,天神所共纯行也。 为道如此乎,大乐何有伤?遂以为法,乃天行也。谁书记之?是乃天地神明也。以征之文,与天地响相应也,是天合信符也。上君贤者宜共察此辞,行之者日兴,与时宜为期,得天地之yù,故吉哉。 yīn阳顺行风雨时,万变除去以征书,吾不自誉也,诚知之,不但饰言也,宜疾效之。zhēn rén知之耶?” “唯唯。”“行去矣,行去矣。精之详之,道自来。”“唯唯。” ◎男女反形诀第一百五十九 “愿复请问一疑事。”“言之。”“天师前所赐子愚生书本文,有男女反形,愿闻其意。”“噫!子书略已说可睹,何故复问之乎?”“心愚闭,难示,唯及天师诀问之。” “诺,安坐,方为子言之。天地之xìng,阳好yīn,yīn好阳,故阳当变于yīn,yīn当变于阳。凡yīn阳之道,皆如此矣。更相好,故其开练日疾,但宜□□以品诀之耳,不可径以示教人也,且入邪中。然子明听,阳者以其形反为yīn形,yīn者以其形反为阳形,正自以其身,为其人形容也,不可径及也且中于耶。” “唯唯,若且晓而疑也。”“噫!子何一难示也。但便以自身为其形,阳者若yīn人身也,yīn者若阳人身也。”“唯唯。”“子已知矣,行去,事可知。”“唯唯。” 右集难解凡文方诀简贤得失实yīn阳反形以致道 ◎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第一百六十 “愿及天师请问一事乃止。”“行言,何疑哉!”“凡道包天裹地,谁持其气候者?”“深哉远哉妙哉!子之所问也。何睹而问此?”“有睹有见,见天地之道,独不知穷极,故怪而问之也。” “善哉,子之言入微意。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yù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亦不可卒得,乃成幽室也,入室思道,自不食与气结也,因为天地神明毕也,不复与于俗治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周流洞达六方八远,无穷时也。子思书言,自得之也,为神之阶可见矣,去世上天而治,不复见矣。 子yù重知其明效也,世不可得久有而独治也。故得道者,则当飞上天,亦是其去世也。不肯力为道者,死当下入地,会不得久居是中部也。故天地开辟以来,更去避世,圣文常格在而不见其人,是明效也。不死得道,则当上天;死则当下入地,不得久当害中和之路也。 子得吾文,自深思其意,yù乐上行常生在,与天并力,随四时天下祭祀而饮食者,努力为真道,是其污法也。若不乐常在而乐死者,弃道随俗,亦将归地下,不得久睹天日月星历也。吾文□□,万万不失一也。故古者圣贤人尽去,今无见者,是其大效也。子自思之,乐上则上,乐下则下,无夺子志者也。 故吾为太平德君制作法度,不限一人也。夫太平气来,有一人自冤不得其yù者,是上皇平气不得俱来至也,故天教吾广开辟其路,使得自恣自择可为也。贤明yù乐活者,可学吾文,思其意,入室成道,可得活;贤柔yù乐辅帝王治,象吾文为之,可以致太平;yù乐居家治生畜财者,思吾文,可竟其天年而终死,故各为得其所愿,无大自冤者也。故太平之气得来前也,平之为言者,乃平平无冤者,故为平也,是故德君以治,太平之气立来也。所以然者,乃天下无自冤者,各自得其所乐。 所以敕zhēn rén以付上德之君者,上德之君,其用心必仁贤而明,明者不夺人所yù,必得天下之心,yù承天意,以道归之也。zhēn rén知之耶?”“唯唯。” ◎署置官得失诀第一百六十一 “行且重戒zhēn rén一言,使其有似天行也。天之为行,不夺人所yù为也;地之为行,亦不夺人所yù为也;明君之为行,亦乐象天地不夺人所为也。与天地相似,故能独长称天地,得其心也。子知之耶?”“唯唯。” “夫天且为恶,其岁且大凶者,常害人所为,故民无可收也,其岁凶饥寒也。是故地将为恶也,伤人所养,其根不固而有病也,其岁不成多伤,民困穷也。衰恶之君将凶,署置不以其人所任职,名为故乱天官,犯天禁,失天仪。 反复就责而罪之,不原其力所不及,人之所不及,比若一旦使君王步行百里,恐其不能到而道止也。人所不及,正是此也,故不择选人而妄事署其职,则名为愁人而危其国也,则名为乱治政败也。夫天地极神且明,尚不敢夺人所yù为,夺之则为大凶岁也,何况人哉!zhēn rén宁解迷晓耶?” “唯唯。诚得随其国,以师书授之,因就其俗示之、晓之、解之。”“行,子可谓晓事之生。天不夺人愿也,子行正自得天命,年日益增,何有穷已。子学不求居世尊荣,何复求索?得天意而增年!今已告子,子今宁能说不耶?” “然,其受恩大喜,无复有所恨,但恐力极行,以师文授教,恐不能一旦而遍也。”“何必一旦而遍,但为之不止,自舟流不久。”“唯唯,受严敕,不敢虽绳墨。”“子已知其意,吾无复以戒子也。行,辞小竟,事毕。异日有疑,乃复来。”“唯唯。” 右大集难问天地气候为道与不吉凶君署置官得失文 ●附录 ◎太平经佚文 天失yīn阳则乱其道,地失yīn阳则乱其财,人失yīn阳则绝其后,君臣失yīn阳则其道不理,五行四时失yīn阳则为灾。今天垂象为人法,故当承顺之也。 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天师曰:“善哉!子之言也。但施不得其意耳。如令施其人yù生也,开其玉户,施种于中,比若春种于地也,十十相应和而生。其施不以其时,比若十月种物于地也,十十尽死,固无生者。zhēn rényù重知其审,今无子之女,虽日百施其中,犹无所生也。不得其所生之处,比若此矣。是故古者圣贤,不妄施于不生之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9 章 也,名为亡种竭气而无所生成。今太平气至,或有不生子者,反断绝天地之统,使国少人。理国之道,多人则国富,少人则国贫。今天上皇之气已到,天皇气生物,乃当万倍其初天地。” 老子往西,越八十余年,生殷周之际也。 德者,正相得也。 常德不丧。 德者,正相德也。成者,成济也。不丧者,不失也。 爰清爰静,是知理道。 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而生也。 能得太上之心者,皆无形自然。天仙大人有真道,乃能得太上之心,余者何因得与相见乎? 悟师一人,教十弟子,十以教百,百以教千,千以教万。 神者,道也。入则为神明,出则为文章,皆道之小成也。 今平气行矣,平亦是安。 yù复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气也。 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 积清成精,故胆为六府之精也。 积清成青也。 何谓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见穷,是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圣贤也,出文辞满天地之间,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绝。后生贤圣复重言之,天下以为法,不敢厌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无多,恶言无少。故古之圣人将言也,皆思之,圣心出而成经,置为人法。愚者出言,为身灾害,还以自伤。 言则道不成,多言则为害;闭口不言,万岁无患。 后学得道,各有品阶,至于指极,圣真仙人。 古者三皇之时,人皆气清,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学真道,乃复得天地之公。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开蒙洞白,类如昼日;不学其道,若处暗室而迷方也,故圣贤遑骇。 恶人入道,损败善人,亦如拙匠损败人材木,拙女毁人布帛,终无成善功。然恶人与善人反,如人健时吃好美食,大美乃得肥壮;若病人食饭苦,亦不肯食,久久因病而死。令恶人闻善言劝喻,亦如临死人吃美食耳,反而为恶。若善人见善人乃喜,贤人见贤人乃喜,智人见智人乃喜,恶人见恶人乃喜,jiān人见jiān人乃喜,各得其类乃喜。若子不能尽力事父母,弟子不能尽力事师尊,臣不能尽力事君长,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 神以道全,形以术延。 道包无表里,其能生精神。 道无不导,道无不生。 地理者,三色也,谓水土石。 上天度世者,以万岁为一日,其次千岁为一日,其次百岁为一日,其次乃至十日为一日也。 《太平经内品修真秘诀》云:上清大zhēn rén未升天以前,皆一一取本命之日,修行四等法诀,后步履斗星,蹑地纪,升登天门,便入金阙玉台而后圣君也。 《太平经》载:真君受元始符命神光宝书,统领天丁,收天关地轴。二魔王忽一见如鳌苍龟,其形五变。一现万丈巨蛇,其形三变。真君腾空,步乾踏斗,化千丈大身,挥魁B82D之剑,冲折二魔。各敛形状,龟如拳五寸,蛇如鞭三尺,和合并体,被真君蹑踏之。谨显二魔变相:苍龟,一变色若金光,甲缝苍青;二变色如碧玉,甲缝含金;三变色若苍黄,甲纹光青;四变色如碧绿,甲缝含银;五变龙首鳌身,出紫金光,甲间碧玉。巨蛇,初变状若金色,鳞如赤丹;次变体现青碧色,鳞络金线□;末变首如螭龙,身色苍黄,鳞间金玉。 夫神者,因道而行,不因德也,故用道者与神明,用德者与神谋。道之与德更明,思神与人者内相恃,皆令可睹。 大神比如国家忠臣,治辅公位,名为大神。大神有小私,天君闻之复退矣,故不敢懈怠。小神者,安敢自在? 四时之精神,犹风也水也,随人意而为邪正。人正则正,人邪则邪,故须得其人,乃可立事也。不得其人,道难用也。夫水本随器方圆,方圆无常。风气亦随人治,为善恶无常,此即其明戒也。天地之神与风气,影响随人,为明戒耳。 今天地开辟以来,凶气不绝,绝后复起,其故何也?其所从来者,乃远复远。本由先王治,小小失其纲纪,灾害不绝,更相承负,稍积为多,因生大jiān,为害甚深。动为变怪,前后相续,而生不祥,以害万国。其所从来,独又远矣。君王不知,遂相承负,不能禁止,令人冤呼嗟动天,使正道失其路,王治为其伤,常少善应。人意不纯,转难教化,邪气为其动,帝王虽愁,心yù止之,若渴而不能如之何。君王虽有万人之仁德,犹不能止此王流灾也,故反以为行善无益,天道无知也。禁民为恶,愁其难化,反相克贼,急其诛罚,一人有过,乃及邻里,重被冤结积多,恶气日以增倍。以为道德与经无益,废之而不行,各试其才,趣利shè禄,斗命中者为右,是为乱天仪,无法之治,安能与皇天心合乎?天甚病之久矣,yīn阳为其失节,其明证也。治得天心,然后邪可去,治易平,故今教以上皇兴平第一之道,得而急行,恶可消灭,天之佑善者明矣。先王灾虽流积,一旦除灭易耳。今帝王乃居百里之内,用道德仁义,乃万里百姓皆蒙其恩,父为其慈,子为其孝,家足人给,不为邪恶。 王者深得天意,至道住佑之,但有百吉,无有一凶事也。 古者上真睹天神食气,象之为行,乃学食气。真神来助其为治,乃游居zhēn rén腹中也。古者真仙之身,名为zhēn rén室宅耳。 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yīn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yù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 守一明之法,未精之时,瞑目冥冥,目中无有光。 守一复久,自生光明,昭然见四方,随明而远行,尽见身形容。群神将集,故能形化为神。 守一明法,明有正青,青而清明者,少阳之明也。 守一明法,明正赤,若火光,光者度世。 守一明法,明正黄而青者,中和之光,其道良yào。 守一明法,正白如清水,此少yīn之明也。 守一明法,明有正黑,清若窥水者,太yīn之光。 守一明法,四方皆暗,腹中洞照,此太和之明也,大顺之道。 守一明法,有外暗内暗,无所属,无所睹,此人邪乱,急以方yào助之,寻上七首,内自求之。 守一之法,老而更少,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守之一月,增寿一年;两月,增寿二年,以次而增之。 守一之法,始思居闲处,宜重墙厚壁,不闻喧哗之音。 守一之法,光通六外,身乃无害,可终其世,子得长久。 守一勿失,事且自毕,急除众忧,一复何求? 守一不穷,士子yù无忧,不可相欺,垂拱。 守一是为久游,身常自谨,患祸去之。 守一之法,神yào自来。 守一之法,凡害不害,人各有一不相须。虎狼不视,蛟龙不升,有dú之物皆逃形。子yù长无忧,与一相求;百神千鬼,不得相尤。守而常专,灾害不迁。 守一之法,不言其根,谨闭其门;不敢泄漏,谨守其神;外暗内明,一乃可成。 守一之法,将与神游,万神自来,昭昭可俦。 夫yù守一,喜怒为疾,不喜不怒,一乃可睹。 守一之法,内有五守,外有六候,十一之神,同一门户。 守一之法,当念本无形,凑液相合,一乃从生,去老反稚,可得长生。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子yù大乐,与一相知,去荣辞显,一乃相宜。子yù养老,守一为早,平床坐卧,与一相保,不食而饱,不德衰老。 守一之法,皆从渐起,守之积久,其一,百日至。 守一之法,无致巧意,一乃自效。 夫yù守一,乃与神通;安卧无为,反求腹中;卧在山西,反知山东。 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根深神静,死之无门。 守一之法,老小异度,各因其xìng,一乃相遇。 守一之法,安贫乐贱,常内自求,一乃相见,知非贵贱。 守一之法,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 守一之法,密思其要,周而复始,无端无徼,面目有光明,精神洞晓。 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内使常乐,三尸已落。 守一之法,有三百六十六数,数有一精,精有一神,守一功成,此神可睹。 守一之法,有内五政,游心于外,内则失政。守一不善,内逆外谨,与一为怨。 守一之法,常有六司命神,共议人过失。 守一之法,乃诸神主,人善之根,除祸之法,致福之门。守一者,乃神器之主,从一神积至万神,同一器,则得道矣。 守一之法,内若大逆不正,五宫乖错,六府失守,群神恐忄亥,俱出白于明堂,必先见于面目颜色。天地共知之。群神将逝,形当死矣。 守一之法,为善,效验可睹,今日为善清静,神明渐光,始如萤火,久似电光。 守一之法,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忠孝亦同。 守一之法,有百福亦有百祸。所守不专,外事多端,百神争竞,胜负相连。 守一之法,内常专神,爱之如赤子,百祸如何敢干? 守一之法,与天地神明同,出yīn入阳,无事不通也。 守一之法,先知天意,生化万物,不言而理,功成不宰,道生久视。 守一之法,可以知万端,万端者,不能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元气之首,万物枢机。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宁,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尘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为本,万事皆行。子知一,万事毕矣。 太yīn之精为龟,匿于渊源之中也。 ◎太平经复文序 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太极宫之高帝也,地皇之裔。生而灵异,早悟大道,勋业著于丹台,位号编于太极。上清锡命,总统群真,封掌兆民。山川河海,八极九垓,莫不尽关于帝君而受事焉。君有太师、上相、上宰、上傅、公卿、侯伯,皆上真寮属,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吉。 干君初得恶疾,殆将不救,诣帛和求医。帛君告曰,吾传汝《太平本文》,可因易为一百七十卷,编成三百六十章,普传于天下,授有德之君,致太平,不但疾愈,兼而度世。干吉授教,究极精义,敷演成教。 当东汉末,中国丧乱,赍经南游吴越,居越东一百三十里,山名太平,溪曰干溪,遗迹见存。士庶翕然归心。时孙策初定江南,方正霸业。策左右咸奉干吉,策以为摇动人心,因诬以罪而絷之。策告曰,天久旱,得雨当免。条忽之间,yīn云四合,风雨暴至。策愈恶之,令斩首,悬诸市门。一旦暴风至,而失尸所在。君因更名字,遂入蜀去。策览镜,见君首在镜中,因发面疮而卒。时咸以戮辱神仙,致斯早殒。故孙权立,益信奉道术,师葛仙公,介先生亦游其庭。 南朝丧乱,《太平》不复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东阳乌伤县人,于溪谷间得《太平本文》,因取归而疾作。先生曰,《太平》教未当行,汝强取之,故疾也。令却送本处,未几疾愈。至陈宣帝时,海隅山渔人得素书,有光烛天。宣帝敕道士周智响往祝请,因得此文,丹书焕然。周智响善于《太平经》义,常自讲习,时号太平法师。宣帝略知经旨,而不能行。陈氏五主,宣帝最贤。 爰自南朝湮没,中国复兴,法教虽存,罕有行者。绵历年代,斯文不泯,缮写宝持,将俟贤哲。壬辰之运,迎圣君下降,睹太平至理,仙侯莅事,天民受赐,复纯古斯文之功彰也。凡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二章,是干君从本文中演出,并行于世,以复相辅成教而传受焉,故不谬也。 (全文完)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一支红枫】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感xìng的美)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9560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