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 第 1 章 ------------------------------------------------------- 本书由www.biqugedu.com【小若雪】整理上传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麻烦通知我及时删除,谢谢! -------------------------------------------------------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 作者:张开城/胡安宇【完结】 导 言 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 “反思”自 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的历史和现 实,并预见自己的未来。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民族不在津津有味地谈论自 己的历史和业绩呢,这无疑具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提高向 心力、凝聚力的意义。当然,通过审视的目光,在一定的参照系内完成自我 价值观照,有时也会有yīn影掠过,甚至于这种反思有时是 “苦涩”的。这或 许会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调动民族振兴、自强自立的热情;焕发历史责任 感、使命感等等。一个民族对自我的反思不仅有一个立场、方法问题,评价 的客观xìng问题,还有一个自觉程度问题,现实地说,个体自我意识和民族意 识处于蒙昧状态的 “自在的生存者”是大有人在的。从前者而言,人们有时 要借助于 “他山石”,问询于“旁观者”;从后者来说,人们感觉到宣传和 教育的必要。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人们能够找到一条一箭双雕的 途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伟大民族,而且有着众 多的人口,广阔的生活疆域,这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 位。但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不是亘古不变的,其在民族之林中的地位也主要 不是由人口多少、地域广狭所决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 一幅波澜壮阔、跌宕回旋的场景。各民族都在斗争中前进,在曲折中求发展。 我们注意到,古代欧洲文化尽管大大落后于中国文化,可是到了近现代他们 却追上来了;以四大发明著称的文明古国,在近现代却落伍了。从某种意义 上说,落伍并不可怕,关键是落伍后有没有勇气追上去;而且,是否意识到 自己已经落伍,也许是更重要的。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曾 在京城皇宫里统治着事实上已经落后了、但仍以东方大国自居的国家的统治 者。利玛窦曾不无讽刺地说:他们 “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 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 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 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象不容置疑地 1 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1793年,大清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 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天朝抚有四海, 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 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 ② 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然而,诚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在 这封信jiāo出以后的100年里,乾隆那里的人民的骄傲就受到了一系列失败的 ③ 挫折。” 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是:当代有的人习惯于割断历史来 看世界,好象中国什么都不好,连月亮也不如外国的圆,甚至觉得中国人天 生就不行,当一个炎黄子孙都觉得丢人,比外国人矮半截。即如在80年代中 期我国兴起的 “文化热”中,即有以“四大发明”、“历史悠久”自矜的传 1 ① 《利玛窦中国札纪》第1 卷,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94 页。 ② 王先谦, 《九朝东华录》卷47 ,第1516 页。 ③ 汤因比: 《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 (上)第47 页。 统式颂歌;亦有对传统文化,国民xìng之消极面的审视与批判。多数论者是从 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动机出发的,可是,也有妄自菲薄、危言耸 听者。如此看来,一个民族,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自我反思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片面xìng。 积近代以来的经验,人们注意到了 “开眼看世界”的重要xìng。一方面,以对 方为参照系来反观自身;另一方面,需要听听来自域外关于中华文明、中华 民族的声音。 古老的中华帝国,有着悠久历史而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早就是世界 各国注意的目标了。许多世纪以来,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目光,出于不同的动 机和目的,审视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国度,继之以七嘴八舌、评头论足。其 间褒贬不一,良莠杂陈,并留下了许多文章书藉。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认识和 评价中华民族的,难道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吗?尤其是那些不同时代不 同民族的知名人士,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在对 我们中华民族及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作出的评价对我们 尤为珍贵。而一些对中国、对中华民族持敌对态度的人,对中华民族竭尽侮 蔑之能事的人,在客观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讲一两句真话,这些 “不得己 而言之”的评价,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至于物化文化的外传,实用技艺流 入异国他乡,思想理论、文艺作品在海外出版发行,与异质xìng文化发生直接 的撞击,则更具有比较的意义,反响也尤为强烈。还有远足外洋的华人知识 分子、亦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现。凡此种种,为我们提供了洋洋大观的 “兼 听”之材。由于人们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各异,以及对中国和中华民族 了解程度的不同,因此,有些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评价是存在偏执、 枉断、失之偏颇之处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溯远追昔,我们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而骄傲;放眼全球,我们为坐失 良机造成的现实的差距而痛心。我们不会忘记,“东亚病夫”的贬称,“华 人与狗不能入内”的牌子,还有倒在南京血泊中的30万同胞;我们更应看到, 40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缩短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但由 于旧中国底子太薄、基础太差、人口太多,再加上我们工作中的失误耽误了 时间,我们今天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酷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华民族尤应提 高自信心,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念。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我们相信,一个伟大的、冷静的、成熟的民族不会被来自异域的那些充 满友谊和热情的话语所陶醉,而会对那些关切、同情、期望的话语加以必要 的重视;不会被近现代的耻辱和落伍所压倒,而会振奋精神,图强自立,再 展东方巨龙的雄姿!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1] 一、威名远扬的东方帝国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有4千余年有文字可考的悠久历史。距 今170万年前,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就初露了人类黎明的曙光。中国最早的人 类元谋猿人的西南边睡留下了原始社会最初的踪迹。公元前两千多年, 中国已跨进了文明社会,开始形成国家。夏朝的建立,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到了公元前1世纪,中国已成为东方大国。黄河、长江流域 的各族人民,经过夏、商、周三朝的不断发展,逐渐融合成汉族的前身华夏 族。其后,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和其他民族结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 勤劳勇敢的中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创造了著称于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和距今 1千多年以前的唐朝,被称为 “汉唐盛 世”,是世界著名的大国、强国。在汉武帝时,张骞两次通西域,从此开辟 了通往西域各国和欧洲的 “丝绸之路”。明成祖时,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 以高度的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界。 被誉为开辟欧洲文化的动力之一的中国四大发明火yào、指南针、造 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被马克思称为 “英国唯物主 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曾赞扬中国古代的 印刷术、火yào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产生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 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① (一)强汉通西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7年灭秦。 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在整个汉朝统治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 经济发达。 西汉的司马迁是一位划时代的历史学家。他的 《史记》有130篇,用纪 传体写成,书中记述了上古到西汉前期的历史。司马迁写 《史记》意在“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东汉班固撰写 《汉书》100篇,书 中详细地描写了西汉历史的具体过程,保留了当时一些重要的原始材料。秦 汉时候的雕塑和绘画艺术相当发达,西汉的墓葬中,地面部分一般有雕刻得 十分精致的石兽;地下部分有竹木器雕刻,陶涌千姿百态,四壁绘着巨幅壁 画,一座汉代王公贵族的墓葬简直可以说是一座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博物馆。 西汉初期中国就出现了用大麻和麻纤维造的纸,后由东汉的蔡lún经过 长期的试验改进,制成了薄薄的便于书写用的纸,他制造的纸被后人称为蔡 lún纸。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一生花了很大功夫钻 研医学,并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写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 部重要著作。华佗对外科最为擅长,被称为外科鼻祖,他用一种叫做 “麻沸 散”的yào物,把病人麻醉以后施行剖腹的外科手术,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 身麻醉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① 〈英〉培根:《新工具》。 ----------------------- Page 6----------------------- 为巩固统治,汉高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发展经济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农具和牛耕普及使用,大规模修筑灌溉工程。钢铁 技术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表现为采冶程序及工艺的完善化,以及炼炉、鼓 风技术的进步。纺织是以丝织最为进步。长安和临淄 (今山东淄博)是全国 丝织业中心,所织的花纹已十分精美。 汉朝还派使节远足异域,加强联系与合作。 公元前2世纪初,张骞通西域,当时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 对西域各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汉武帝得知大月氏部遭匈奴攻击,被迫西迁,郭煌、祁连之间旧地尽失。 为打击匈奴,加强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汉中 (陕西城固)人张骞出使大 月氏,约它两面夹击匈奴,这是公元前138年的事。张骞出使陇西,为匈奴 所俘;匈奴以女嫁张骞,迫使他变节投降。张骞坚贞不屈,被拘禁10余年。 后乘机脱身继续西行,经大宛 (今苏联费尔干贫地)、康居(今苏联锡尔河 中游),抵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定居妫水 (今阿姆河)安居乐业,无意共 击匈奴。张骞携匈奴妻逃回长安。张骞出使西域13年,历尽千辛万苦,出使 时率100余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匈奴侍从堂邑父。张骞出使的任务虽未完 成,但他沿途了解了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物产、风俗,为第二次 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19年 (元狩四年),张骞建议联络乌孙,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 出使西域。乌孙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与大月氏为邻。汉初,为大月氏攻 破,西徙伊利水 (新疆伊犁河流域)。张骞率持节副使和随从人员300余, 携金币丝帛巨万,西使乌孙。乌孙王无意东归。张骞派副使分访大宛、康居、 大月氏、大夏、安息 (今伊朗)等国。张骞与副使相继返回长安,乌孙派使 臣带良马随张骞到长安致谢,张骞升任大行今后第二年死去。张骞通西域之 后,中外文化的jiāo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当时的汉文化较西域文化先进,所 以高度发达的汉文化在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地 方。 公元73年,汉使班超带着36人首先到了鄯善,鄯善王很热情,但后来 态度突变。班超得知是北匈奴使者到达,使鄯善不知如何应付。于是以 “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袭杀北匈奴使者100多人,鄯善震服。以后, 他又到于阗,于阗也杀了北匈奴使者而归汉。第二年春天,班超又废掉北匈 奴所立的龟兹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 章 人疏勒王,按其人民所望,改立疏勒为王。经过班超的坚决斗 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诸国逐一被肃清,南道诸国从此摆脱了北匈奴奴隶 主贵族的残暴统治。班超与北匈奴的斗争符合西域人民的利益。 公元75年,汉明帝死,北匈奴胁迫车师叛汉,班超处境十分困难,又加 中原饥馑,社会不安。为全力对内,东汉政府令班超撤退。可是疏勒人民不 愿班超离去,于阗诸国也坚决挽留,于阗王侯抱着班超的马腿哭道: “依汉 使如父母,诚不可去。”班超依靠心向东汉的诸国,再进行艰苦经营,才又 重新稳定了南道的形势。班超在于阗等国的支持下,先后击败了莎车、龟兹、 焉耆等国的叛乱势力,又击退了大月氏、贵霜王国的入侵,西域50余国摆脱 匈奴的奴役。东汉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今伊拉克、伊朗,未过海而还。 班超在西域30余年,公元102年回洛阳时已是71岁老人,当年病故。 自殷至战国时期,我国丝绸锦绣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 ----------------------- Page 7----------------------- 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散运到中亚和印度。张骞通西域 后,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 这条丝绸之路,大致说东起长安,通过河西走廊,至玉门关、阳关,南 路从楼兰,傍昆仑山北麓西行,经且末、精绝、渠勒、于阗、莎车等地,越 葱岭,或西南至身dú (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或西行至大月氏、安息(今 伊朗)、再往西可至条支 (今伊拉克)、及今地中海东岸;北路,由玉门关 至楼兰,然后北向绕道车师前王国(吐鲁番西雅尔湖),沿西南取道北山(天 山)南麓西行,经危须、焉耆、尉犁、乌垒、龟兹、姑墨 (今阿克苏)、至 疏勒 (今喀什),越葱岭,可到大宛、康居,再西南行亦可至安息,及今地 中海东岸。 王莽当政时和后汉时期,西域虽几度因政局波动暂与汉政府短时中断关 系,但商业往来并未受很大影响。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与欧、亚、非各国 经济文化jiāo流达300年。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经济的上升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在当时世界上颇负盛名,故有大量丝织品、漆器、铁器、釉陶等西传。据 《史 记》记载,当时汉西北诸国使者成批到来,络绎不绝。中亚细亚和安息国人 “善市贾、争分铢”。据记载,马其顿商人曾由巴克特里亚经石塔进入中国 经商。当时中国丝绸最大的主顾是罗马帝国。据说,罗马贵族看到精美的丝 绸后惊呆了,他们不能理解世界上有这么高级的布料,竟是由一种吃树叶的 虫子吐出来的东西做成的。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曾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 当时被认为奢侈至极,以后,男女贵族竟相效仿。帝国初期禁而不止,锦衣 绣服成为富室风尚。2世纪时在lún敦风行的程度据称“不下于中国的洛阳”。 汉时,铁兵器和穿井开渠技术传入中亚。罗伯特坦普尔指出: ‘中国 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生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首先用生铁炼钢的国家。至迟 ① 在公元前2世纪他们就这样做了。” 铁制武器在战国时已得到广泛使用,汉 时出现了低硅灰口铁、球墨铸铁。战国时的延展xìng铸铁在汉代得到广泛使用, 并由块炼铁渗碳钢进一步发明了由铸铁脱碳的百炼钢,开始用生铁炒钢的新 工艺。公元前2世纪,现在乌兹别克境内的费尔干纳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 铸铁技术,后来再西传俄国。安息王朝也从中国输入钢铁兵器,然后由安息 流入罗马。② (二)盛唐之都聚远客 唐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唐朝前期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著 《史通》二十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第 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唐时,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是两位伟大 的诗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著名代表作有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名作有“三吏”、“三 别”。 唐代的雕塑艺术,大大超过前代。唐代书法对后代有重大影响,著名书 法家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唐时有10部数学名著,最有名的为王孝通 ① 罗铁特坦普尔: 《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② 沈福伟著 《中西文化jiāo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6465 页。 ----------------------- Page 8----------------------- 的 《缉古算经》。孙思邈精于医yào,撰有《千金翼方》三十卷,被后人尊为 “yào王”。 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jiāo通的发展。长安是当时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内部统一,国力强盛,当时在世界上 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留学生、艺术家川 流不息地涌向中国。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和到外国贸易的商人,也不 绝于途。长安是当时的国际都会,可以看到新罗人、日本人、波斯人、大食 人、高丽人,着不同服装、cāo不同语言,忙于经济、文化活动。据说长安城 100万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大约占2%,加上突厥后裔约为5%。 日本大规模吸收汉文化就是在唐朝。据记载,从630年到894年 (乾宁 元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即有19次。来者多达五、六百 人。少亦不下一、二百人。他们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 技术。而鉴真东渡,则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yào等技艺传入日本。 唐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 “天竺”,分东、西、南、北、中五 部,史称“五天竺”。唐初,中天竺五广罗逸多统一各部,并遣使与唐通好, 唐也派人出使报聘。从此使臣、僧侣来往不绝,经济、文化jiāo流更加密切。 印度的胡椒、沙糖、棉花等不断输入中国,中国的丝、茶、瓷等土特产也大 量运往印度,印度与中国的科学文化不断被相互吸收。 唐朝高僧玄奘,627年为求佛经精义,决心西行天竺。他历尽艰险,终 于在628年到达天竺。在印度,他讲授的佛教理论,深为各界所折服,赢得 了极高的声誉。 从5世纪后半期起,唐与波斯 (今伊朗)的关系就很密切,7世纪有一 位波斯国王和他的王子先后居住在长安,许多波斯人也到中国长安及广州、 扬州居留、经商。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不绝地运往波斯,并转销 西方。历史上有名的波斯侨民有李舜兄妹,以及安附国、阿罗撼、李元谅、 石处温等。李舜 (女)兄妹久居蜀中,竟有诗作入《全唐诗》。 643年,拜占廷派使者来长安谒见唐太宗李世民,到 742年,前后派有7 次来华使节。 《旧唐书》中有关于拜占廷及其使者来华的记述。 唐称阿拉伯为大食,651年大食遣使与唐通好,此后 100多年里有使节 来唐30余次。大食的商人来中国的也很多,有一些人在中国定居。晚唐时, 阿拉伯人、波斯人侨居中国的,常参加科举,中榜者不乏其人。如大食国李 彦升曾中进士。大食人把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手工业技术带回本国,并传到 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在阿拉伯半岛上,发掘出大批中国陶瓷器皿,其中还 有唐三彩。 (三)广jiāo四方、往来日繁的宋元王朝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是宋朝至元朝时期,这时科学技术最为繁 荣发展。火yào、指南针的应用,活字印刷的发明,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走在 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火yào发明最迟在唐代,广泛应用于军事则是从北宋开始的。970年冯断 升、岳义方进献火箭制造。曾公亮的 《武经总要》载有“火包火yào法”、“dú yào烟球火yào法”和 “蒺藜火球火yào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yào配方和工艺 ----------------------- Page 9----------------------- 程序的记载。北宋开封有专门制火yào的工场。火yào的制造方法南宋时从海上 传到阿拉伯,蒙古军西征时,又由中亚传到欧洲各国。 利用磁石指南的现象制造指南的仪器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指南针用 之于航海则不过是“其应用历史上较晚的阶段罢了,大概年代约为公元850~ ① 1050年” 1117年,北宋人朱或在 《萍州可谈》一书中,明确记载了指南针 在航海上的应用。他在广州亲眼看到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yīn晦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后来指南针传 到西亚和欧洲。这对于克服远洋航海的困难,对于世界经济文化的jiāo流和发 展起了重大作用。 活字印刷术是平民毕团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2年)发明的。 其办法:用胶泥刻字,用火烧硬,印刷时用胶把活字粘在铁板上,印毕,再 将字膜拆下。活字印刷术在印刷事业上是个划时代的革新,后来先后传到朝 鲜、日本、欧洲等地,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 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元朝时期中国和这些国家关系 十分密切。当时有许多朝鲜 (元朝称为高丽)人长期定居在中国,有的朝鲜 人对汉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中国的海船经常到朝鲜港口进行贸易。元期中期 以后,日本有许多僧人到中国来学习佛学和儒学、文学、日本商船也定期来 中国贸易。 中亚和小亚细亚的波斯、阿拉伯各国,在元朝时期与中国来往也十分密 切。在蒙古征服西亚过程中,大批中国工匠、医生来这里,火yào及其使用法 也传到这里。忽必烈派孛罗和爱薛到甲儿汗国,将中国地钞法等制度传到波 斯。阿拉伯和波斯来中国的也非常多。阿拉伯建筑师亦黑迭几丁曾参加过大 都的建设;阿拉伯的医yào知识也传到了中国。阿拉伯、波斯商人在中国各地 经商、中国的船舶经常停泊在波斯湾。 元朝间,中国与欧洲来往频繁,是前代所未有过的。13世纪40年代, 罗马教皇和法国先后遣使东来,许多欧洲传教士和商人也随之而来。法国人 卢布鲁克来中国后,曾写了一本 《卢布鲁克游记》。1271年,意大利威尼斯 人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叔父,从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城出发,穿过叙利 亚、伊朗,翻越帕米尔,进入新疆的喀什、于阗、甘肃的敦煌,到达上都, 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马可波罗在中国一直居住到1292年。中国人到欧洲 的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烈边骚马,他在欧洲几乎走遍了各国首都。 (四)郑和下西洋,大明播声威 明朝时期,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 管辖,并扩大了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jiāo流。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著名的有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施耐奄 的 《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著名的戏剧家有徐渭和汤显祖,作品 有 《特丹亭》、《南柯记》等。明朝编有一部空前规模的类书《永乐大典》, 参编者先后有2,169人,共编了22,927卷。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和宋应星, 相继完成了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两部重要著作。 ① 罗伯特坦普尔: 《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 Page 10----------------------- 明朝前期,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富强的国家。许多外国使臣、商人来华访 问、jiāo流文化科学,进行贸易,为进一步加强同海外的联系,明成祖命郑和 下西洋。 1405年 (永乐三年),郑和出使西洋,到1433年,他先后7次下西洋, 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传为明朝盛事。 郑和初下西洋,统率水手,将士、工匠等2.78万余人,分乘宝船63艘。 宝船最长的有四十四丈 (约147米),宽十八丈 (约60米),载重约1000 吨。船上除载有礼品和商品外,还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酱、茶、酒、 油、烛、柴、炭等生活用品。 郑和下西洋,奉行和平贸易、互利互惠的原则,给各国人民留下良好印 象。所到之处受到盛情款待。如在占城,国王亲自出迎,人们 “舞皮牌、捶 善鼓、吹椰笛克筒”,十分隆重。为纪念郑和,现在一些国家仍保留有关的 文物古迹,如印尼的三宝洞,爪哇的三宝垄,泰国的三宝寺,马来的三宝城、 三定井等。 ----------------------- Page 11-----------------------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文明的影晌 (一)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有关海流的调查和日本的神话传说,认为早在远古 时代,日本和朝鲜之间就有了海环流路,往来频繁,大陆上的诸民族的人们 经由这些自然航路三三两两地移到了日本,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很早就 传到了日本。 据 《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四中说:“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 而来。” “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这是联系中日的jiāo通路线,同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 章 也 是汉文化输入日本的渠道。在筑前国筑紫郡春日村大字须玖以及丝岛郡怡土 村大字三云等地从弥生式系统的瓮棺内发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古镜、璧、玉 之类,以及在丝岛郡小富士村的海边遗址中所发现的王莽时代的物品,可能 都是从这条jiāo通路线传入的。 近年考古学家说:日本备后国三原町附近出土的明刀钱,与战国时燕式 货币明刀,为同一种青铜文化。传说中,秦末徐福率大量男女东渡,种植、 养蚕、医yào和百工技艺,均于此时传入三岛,以后汉人东渡者,陆续不绝。 因此向日本输入大陆文化。钦明天皇元年 (540年,梁武帝大同六年)调查, 在日本的秦氏一系之户数,多达9053户,如每户以5人计,当在4.5万人以 上。技艺、富力当时在日本均占领导地位。从东汉到南北朝,中日已有直接 外jiāo,汉光武帝封倭奴国王,魏明帝封倭王卑弥呼,宋顺帝封倭王武,是有 名的史实。倭女王国通过和魏往来而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当显著。魏明帝赠 给卑弥呼的各种珍贵物品,在女王国中形成鼓舞新技术、促进文化的动力。 而亲身来到中国的倭人,目睹统一的国家组织和以数千年文化为背景的壮丽 首都洛阳,带回不少新知识,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 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精神是要过像汉人那样的生活。到了隋唐, 日本有识人士,由于遣隋使而一度接触到优秀的中国文化并多少吸收了一 些,因此更加赞叹、向往中国优秀文化,热狂地试图吸取、模仿。从舒明天 皇二年 (630年)八月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 (894年)九月为止,前后就任命 19次遣唐使,其间共历26代、264年。遣唐使随行人员,一般是500人左右。 隋唐以后,直到清末以前,就是从推古奈良到德川幕府的末年,大凡中国主 要的政治学术思想、工业艺术,或快或慢,没有不传到日本的。 (二)中国文字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据说汉字开始传到日本是在应神天皇时代 (270~310年),先是百济的 阿直岐到日本担任皇子菟道稚郎子的教师,后来王仁到日本献《论语》十卷、 《千字文》一卷。但在倭女王国中,在比这早一些的卑弥呼时代,就有人能 懂汉语,多少能识些汉字了。 《魏志倭人传》载,“倭王因使上表,答谢 恩诏”,魏使到女王国, “为檄告谕之”,这些词句证明了倭人之中已有懂 得汉语、多少认得汉字的。不过西晋以前就有不少秦汉人移住日本,也必然 会带汉字去。汉字传入日本虽然很早,但日本人能充分运用汉字,到了隋唐 时代才实现。用汉字和汉字作音标所写的日本语互相夹杂, “或一句之中, jiāo用音训;或一事之内,全以训录”。所以称为 “准汉文”。《日本书记》 ----------------------- Page 12----------------------- 30卷,舍人亲工、太安万侣奉敕撰,成书于元正帝养老四年 (720年,唐开 元八年),记神代到持统帝的事,体裁模仿荀悦 《汉纪》,文章纯用汉文, 日本人以《书纪》比拟我国《书经》。以后日本的历史著作如六国史,均为 汉文,用汉文作历史的流风,一直延长到德川明治时代。 日本史部的最大杰作《大日本史》,由朱舜水的弟子安积觉负责。儒臣 赓续,到明治三十九年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才全部完成。前后费时 250年,为书397卷,完全模仿我国的正史。本纪、列传、表、志,应有尽 有。昆纳研究我国正史的长短得失,模仿而独具别裁,汉文达到了畅达明通 的程度,比六国史时代的文章,进步多了。江户末期赖山阳作《日本外史》, 记日本军阀的历史,文体模仿 《史记》、《汉书》,雅驯诙奇,机趣横溢, 在中国很快就有翻刻本。编 《清史稿》艺文志的人,甚至误会它是华人的著 作。从以上可知,日本明治以前的主要历史,都是用汉文字写的,作史的体 例、记事的方法,修史的精神乃至修史的宗旨,也都是仿效中国。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用整个汉字作注音符号,所谓假名 者是。以后才进而分别片假名与平假名。片假名采自汉字偏旁,平假名采自 汉字草书。中国的汉字数量逐渐增加,从 《说文解字》的9.3万字,到 《康 熙字典》的4.9万多字,几乎全部用于日本。近年诸桥辙次博士作 《大汉和 辞典》收4. 万多字,9 5 2万余语汇。新村出作 《辞苑》,附日本国字 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国没有的汉字,通共才134个字,占日本所用汉字 的 0.2%,并且这些日本造的汉字,也还是采用中国会意、形声、假借等传 统的六书造法。因日本最初没有文字,从跟中国jiāo通以后,就借用汉字来写 日本语。隋唐时代以后,大量地输入中国语汇,模仿中国文法,用汉字跟假 名夹杂,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字。汉字在中国是时有创新,生生不已,不 断影响日本。 (三)中国哲学、思想理论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中国精神文明影响日本最深的,除佛教外,就要推儒家哲学了。古帝十 二年 (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圣德天子所制定的 《宪法十七条》 是日最古的政治教化指导方针,这17条的内容,融合了佛儒及法家的学说, 取材儒家典籍的尤多。从圣德太子的宪法里,已经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深厚 影响。唐代的教育制度传到日本,同时唐代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也支配了日本。 经书成为士大夫的必读书。《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 《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孝经》、《论语》兼习。 经注除 《左传》用服虔、杜预外,余皆用郑玄。当时名儒如吉备真备,两次 游唐,留学17年,倡兴孔祭典,授 《礼记》、《汉书》于东宫,官至大纳言, 以耆年硕德,领袖群lún。菅原氏自清公、是善至道真,三世皆通经史,为文 章博士,称为儒学世家。所作诗文也都是宣扬忠孝仁爱、纲常名教的精义。 道真卒于延喜三年 (903年),民间祀为天满天神,也被称为圣庙,和孔子 齐名。民间到处为他建庙塑像,普遍的程度有些像我国的关帝庙。他是儒家 思想陶冶成的典型人物。和菅公齐名的是三善清行,也是饱读儒家典籍,曾 经有 《上封事》一篇万言长文,列举意见12条,如主张谨祭祀、复学田、抑 僧侣等,都是儒家思想的表现。文体用排偶,气象浑健,剀切核实,有贾谊、 董仲舒表章的意味,为王朝时代儒臣秦议的最高峰。 ----------------------- Page 13----------------------- 宋明的理学本来是儒禅的化合物。日本临济宗开祖荣西,于仁安三年 (1168年,宋乾道四年)、文治三年 (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两次游宋, 研究禅宗。他在宋和窦从周、钟唐杰二人jiāo游,二人为朱熹弟子。荣西大概 从他们得闻理学的绪余。据考在建历元年 (1211年,宋理宗嘉定四年),有 日本来华僧人回归时带儒家书256卷,当有朱子之学。宋末有广东东莞人李 用,字竹隐,治周敦颐二程书,杜门30年,践履甚笃。宋末使其婿熊飞起义 兵勤王,飞败,竹隐流亡日本,乞师为恢复计。事不济,乃寄居九州博多, 以诗书教授。通日语,所传皆濂洛之学。镰仓室町时代 (1186~1573),日 本禅僧,大率兼通儒释。 德川家康绥定日本全国,大兴封建,yù以儒术致太平。文禄二年 (1593 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召见大儒藤原惺窝于江户。惺窝举 《大学》、《贞 观政要》的要义以进,家康大为契重。惺窝讲学以朱子为主,也颇取陆象山 及汉唐儒者的学说。他作有 “四书”、“五经”的训点本,把儒家经典浅易 化。他的弟子有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崛杏庵等,都是江户时代(1603~ 1868年)的文教宗师。获生租徕说:“吾邦有王仁而人读书识字;有吉备真 备而人传经艺;有菅原道真而人诵文史;有惺窝而人称天语圣。”可见他的 重要xìng了。庆长六年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德川家康设学校立孔子庙, 除教授定额学生外,每日午前公开讲解 “四书”,任人去听,称为仰高门日 讲。大小藩主部分别模仿幕府,设学校于藩城。汉来的教科书通行的是 “四 书”、 “五经”、《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鉴 纲目》等。建立江户时代官学基础的是林罗山 (1583~1657),他是笃信朱 子学说的,将军有康召为博士,备顾问。历仕秀忠、家光、家纲四世。德川 幕府的制度法令,多半由他草定。有了大的典礼,重要外jiāo,他也参与。他 的子孙世世作幕府儒臣。官学以朱子为宗;另有以阳明学名世者,为中江藤 树 (1608~1648)。他名原,近江高岛郡人,得到王畿的 《龙溪语录》和王 守仁的 《阳明全集》,服膺其说,遂为日本阳明学的祖师。xìng情温厚笃实, 重躬行实践,仁伊豫太洲侯,德化行于乡党,被称为近江圣人。他的著作有 《藤树全集》。中国人对于江户时代学风有重大贡献的是余姚朱舜水。舜水 名之瑜,是明朝遗民。明亡后,万治二年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到日本, 最初在长崎讲学,后到江户,他的门下出了安积觉、栗山潜峰等学者。安积 觉是江户时代第一个史学家、文章家。舜水的学说,尊王贱霸,排斥异端, 主张清议,重礼仪,尚实用。谓忠教不可分,学问事功不可分,敬神崇儒, 重节义,明廉耻,yù合日本神道与儒学为一体。他们的子弟很多,发展成为 不户学派,影响于日本国俗士习者至大。儒教lún理直接支配日本史的写法, 间接造成明治尊王倒幕的机运。朱舜水的坟墓、遗迹、著作在日本都受到尊 重。1912年还为他开350年纪念会。 综上所述,德川时代,比镰仓、室町时代儒学仅为僧寺副业,自然进步 得多。就是比起王朝时代来,儒学也不仅是少数贵族官僚的学术,而成为武 士商民的普通陶冶。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日明治二十年),黄遵宪著《日 本国志》,第九篇学术志录德川时期日人说经之书,共得400多种。 明治维新,欧美的学术思想风靡日本全国,但是对中国经典古籍的研究 并未中断。东京大学的古典科汉书谭成立于明治十六年 (1883年,清光绪九 年)。教师训练了不少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以后发展成为东京大学的中国哲 学文系。教授服部宇之吉、泷川龟太郎等,仍然笃守儒家思想。东京汤岛圣 ----------------------- Page 14----------------------- 堂的释奠礼,自庆应三年 (1863年,清同治六年)八月举行后废止。明治四 十年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又由儒士发起,于每年四月在汤岛举行 孔子祭典会;后由斯文会主持。大正十一年 ( 1922年)十月,曾举行孔子 2400年追远纪念祭。大正十二年九月东京大地震,圣堂被毁,由斯文会主持 复兴,昭和十年 (1935年)四月重建落成,斯文会成立于明治十三年 (1880 年,清光绪六年),由有大臣岩仓具视等发起,以提倡儒教、阐明东亚学术 为宗旨。主持祭礼,讲演,刊行 《斯文》杂志,日译《论语全书》。日本近 年研究儒家学说历史的书很多,如林泰铺的 《论语年谱》,武内义雄的《论 语研究》,高田真治、诸桥辙次、山口察常三博士主编的 《论语讲座》等。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立综合大学,如东京、京都、仙台、九州等 处,都有中国哲学讲座;私立文化机构,如东方文化研究院、大东文化学院、 东洋大学等,都很注意中国古文化的研究。 (四)中国文学艺术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汉文被采用为日本文学的一体。我国文学史上不同时代的文风,思想特 征,随时影响到日本。就是日本纯和文系的作品,也直接间接地受到汉文学 的影响。从最古说, 《古事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传说,就有不少中 国成分。日本最古的汉诗文集,是 《怀风藻》、《凌云集》、《文华秀丽集》、 《经国集》,都成于唐中叶,深受六朝到唐初骈俪文体的影响。《昭明文选》 在当时为士子必读书。汉诗在近江奈良朝时模仿选体。到平安朝初期,渐学 唐代诗体。空海作 《文镜秘府论》六卷,详论诗文修辞法,八病说本于沈约 而更加推阐,精研平仄及对偶,与作律诗者以法则。 《经国集》载有嵯峨帝 杂言渔歌,乃仿张志和 《渔父》辞。小说则张文成作的《游仙窟》,天平时 代已传入日本,影响颇大。 《浦岛子传》乃由我国神仙故事蜕化而出,作者 似见过 《列子》、《续齐谐记》、《十洲记》等书。最古的和歌《百叶集》, 日人以仿我国《诗经》的形式;五七调确立,系仿我国五七言诗;长歌系仿 乐府古诗,题材上或模刘伶 《酒德颂》,或模李白《月下独酌》,或仿李峤 咏物诗。此外如游宴、赠答、和歌、题咏、送别等,大概袭取唐诗人意匠。 所以 《万叶集》也是有浓厚的中国诗气味的。 镰仓、室町时代,学艺从朝绅转到五山和尚手里。韩柳古文,代替了骈 俪文体;苏东坡、黄山谷的诗,代替了白香山。初学必读的书是宋黄坚编的 《古文真宝》前后集,和周粥编的《三体诗》。汉诗文代表作家义堂是僧人, 最推重杜甫,一般僧人特别喜欢苏轼,讲授作注的人很多。在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4 章 文学方面, 这时大量采用中国故事,意译改编中国小说的也有。源隆国作的《今昔物语》, 收中国故事80多条,有的根据小说,有的属幽怪谈。元久元年源光行著《蒙 求和歌》14卷,收250个故事,咏以和歌,大体可以看作宋朝徐子光 《蒙求 补注》的翻译。另有 《唐物语》,是用和文写中国37条故事,有6条出自白 香山诗。藤原茂范作 《唐镜》10卷,用和文记伏羲到宋太祖历史。小说 《李 娃物语》,是改编唐白行简的小说 《李娃传》。这时期大量出现的战争小说, 都喜欢chā入中国故事。在歌谣方面,镰仓时代的宴曲,室町时代的谣曲,受 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明显。宴曲文体多用对句,罗列成语,文脉不一贯,忽 视内容,修饰词句,都象汉魏六朝的赋。 江户初期儒学勃兴,而汉诗文则无足观。明人诗文集渐引起注意。获生 ----------------------- Page 15----------------------- 徂徕,服部南郭等推重古文辞,以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等取法先秦两汉 的主张为标榜。文则编 《四家隽》六卷,诗则出 《绝句解》三卷,以为青年 示范。山本北山作 《作文志彀》,即借中郎有主张以抨击徂徕派古文。文化、 文政年间 (相当清嘉庆道光时代),学宋诗的渐多,文章奉唐宋八大家。南 宋四大家中,范石湖、杨诚斋、陆放翁的作品最流行。市河宽斋编 《三家妙 绝》,大洼诗佛刊 《宋三大家绝句》,柏林昶编《宋诗清绝》,文化十一年 (1814年,嘉庆十九年)官版 《唐宋八大家读本》出版。再以后就注意到清 朝人的作品;赖山阳评吴应和编 《浙西六家诗抄》,梁川星岩编《清六大家 绝句钞》24卷是发端。明治二十年左右,森槐南等大倡清诗,桐城派的古文 也输入, 《古文辞类纂》和《文章规范》,夺取了《古文真宝》的销路。此 外俳文狂诗,以游戏滑稽为主,题名趣味,也多取于汉诗文。 江户时代以后,中国通俗文学在日本颇为流行。训点、翻印、改编、翻 译、仿作,应有尽有。最先编译的是霍佑的 《剪灯新话》,采入《奇异杂谈 集》,仿作的有 《本朝樱yīn比事》、《镰仓比事》、《日本桃yīn比事》等。 元禄年间, 《通俗三国志》译出,大受欢迎。长崎唐通事冈岛冠出译出《忠 义水浒传》,尤风靡一时。俗语的笑话书译出的有 《笑府》、《解颜新话》 等。泷泽马琴当时为中国小说通,所作 《里见八犬传》系据《水浒传》,他 还译出 《水浒传》一部,改编《金瓶梅》为《草双纸》80卷。 《西厢记》、 《古今奇观》等书,也陆续有人译出。远山一圭在长崎注译过《北西厢记》。 大正年间有平冈龙城译 《红楼梦》,盐谷温、金井保三、宫原民平等合译长 篇戏曲; 《还魂记》、《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长生殿》 等。 (五)中国佛教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继体帝十年 (522年,梁武帝普通三年),南梁人司马达等到日本,在 大合高市坂结阉奉佛,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始。以后钦明帝十三年 (552年, 梁元帝承圣元年),从百济传入释迦佛像和经论若干卷。等到直接和隋唐jiāo 通,佛教大盛。推古朝跟随遣隋使到中国留学的,8个人中有4个和尚。此 后几乎中国所有的各种佛教经典,各种宗派,无不传入日本。从隋唐到宋元 明三朝,日本和尚来华留学的络绎不绝。中国第一流的名僧,也有到日本传 法的。由华赴日的僧侣,以鉴真、道隆、祖元、隐元4人的影响为最伟大。 鉴真为唐扬州龙兴寺名僧,应日人之请,于天平胜宝六年 (754年,唐天宝 十三年)渡日,借徒众24人,在旅途上耽搁10余年,备尝艰辛,曾陷入出 生入死境地。鉴真到达日本后,在奈良东大寺建戒坛院,天平宝字三年又创 建唐招提寺。东大寺为日本佛教总本山,确立其权威与地位。即由鉴真始, 日本律宗亦奉鉴真为祖师。直到平安朝,无论何人,如果不登上东大寺的戒 坛,或者在它的下院下野yào师寺,或者筑前的观世音寺的戒坛接戒法,便不 能成为大僧人。鉴真和他的弟子原是律僧,并是天台宗的学者,他所带去的 物品中,包括 《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小止观》、 《六妙门》等很多天台宗的章疏。他曾在唐招提寺大力讲解这些章疏。鉴真 和他的随从弟子在传法播戒上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给予日本佛教艺术的 影响也很大,太平宝字三年在右京五条二坊修建的唐招提寺的堂塔伽蓝和其 中安放的佛菩萨像,由他们一手作成。鉴真还精通医学,尤其精通本草学。 ----------------------- Page 16----------------------- 光明皇太后患病,据说他曾进yào物,很有效验。道隆 (大觉禅师)渡日在宽 元四年 (1246年),受执权北条时赖之皈依,创建巨福山建长禅寺,为日本 有禅寺名之始。祖元(佛光国师)系应执权北条时宗的邀请,于弘安二年(1279 年,宋祥兴二年)渡日。在镰仓住建长寺,大扬禅风。元代无名僧渡日。隐 元 (普照国师)为明福清黄蘖出主持,才德冠一时。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日本承应三年)渡日,为将军德川家纲、大老酒井忠胜等所尊信,开万福寺 于宇治,为日本黄蘖宗之祖。迄今此宗共有佛寺501座,信徒8万余人。宇 治黄蘖寺中,仪制法式概承明风,诵经亦用唐音。自隐元以后,住持十三世 皆为华僧,有日本内地小中国之观。佛教虽然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但是东 传到日本的,实在是完全中国化后的佛教,经典语录用汉文,偈赞诗文读华 音,附丽于佛寺的建筑、工艺、绘画、音乐、医yào等等,也都是中国化的产 物,所以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六)中国实用技艺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中国青铜文化,通过朝鲜影响于日本。明刀、镜鉴等,自战国至两汉的 器物,在日本均有发现。魏明帝曾赠倭王卑弥呼以各种织锦及金铜镜,大大 刺激女王国的工艺技术。据 《魏志倭人传》所载,当时的日本衣服极为粗 恶。宋明帝时,日本求得汉织、吴织及缝衣女,始有进步。jiāo通隋唐以后, 仿长安定坊制宫室,营大佛寺,建占星台。花砖、瓦当均用汉文,琉璃瓦、 朱坦,极lún克之美。今存之奈良唐招寺,其讲堂移自宫中朝集殿,可以代表 当年建筑的一斑。衣服亦袭用唐风。yào师寺的吉祥天画像,装束是《大宝令》 中亲王礼服,也是唐服。又有乌毛立女屏风,所画美人穿着“背子”、“披 帛”,用翠细、眉黛、颊红、垂鬟,和唐人诗词所记的一样。奈良正合院所 保存的器物,如鸟毛贴字屏风、绫锦轼、七宝镜、壶皿,以至琵琶、箜篌、 笙等乐器,棋、弹弓等游戏用具,都是来自唐朝、或仿唐人作品。奈良朝始 铸铜钱,元明帝和铜中所铸的 “和铜开珍”,是模仿“开元通宝”的形式。 宋明时代,日本禅僧在中国学去的是建筑、冶铸、制陶、雕版印刷术、 绘画等。源赖朝重建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督工是二次游宋的重源和尚,以天 竺式传入日本。其后为全国所仿效。东大寺铸大佛,在宋朝铸师陈和卿参与, 对日本冶铸之发达,贡献颇多。明末隐元渡日,黄蘖山万福寺及长崎唐三寺 皆用明式建筑。加藤四郎景正,曾随道元入宋,学习中国制陶术而归,在尾 张濑户开窑,创濑户烧,为日本制陶术开一新纪元。我国印刷术很早随佛教 传入日本。日本有法隆寺百万塔陀罗尼,据说是称德天皇神护景云四年 (770 年,唐大历五年)的印刷品。元末中土混乱,福建名雕版家陈孟荣、俞良甫 等相率东渡,日本雕版事业始勃兴。王山版禅籍今日发现已有30余种。至于 活字,系明末丰臣秀吉侵韩时掳入。文禄五年 (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 印 《蒙求补注》,庆长四年(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印 “四书”,安政 二年 (1855年,清咸丰五年)印 《太平御览》1千卷,明治十八年 (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有弘教书院所印释藏8500余卷,与我国武英殿聚珍本不 相上下。 日本书法绘画,亦源于中国。隋唐所传入者,为大量佛像与宗教书,形 成藤原时代流丽典雅的画风。碑铭拓本与名家法书,也由留学生、学问僧带 回。最澄所带回的 《书法目录》中就有17种,包括真草行法贴,王羲之、王 ----------------------- Page 17----------------------- 献之、欧阳询、褚遂良等笔迹。空海兼擅篆隶行草各体。神韵跃动,具龙翔 风翥之观,为日本书道宗师,是留唐的成就。日本近代唐式书法第一人是北 岛雪山,曾就明杭州人俞立德学文征明的书法,又学于独立,后传其学于细 井广泽,最负盛名。在绘画方面,以长崎崇福寺的开山超然最为杰出,他把 画法传授给渡边秀石、释道光 (河村若芝),开创了近代汉画的基础。与绘 画相关联的是刻印。独立 (原名戴笠,字曼公)对诗文、翰墨、篆刻、医道 等,无一不通。他尤长篆刻,把刻法传授给了高天漪;唐式书法细井广泽曾 从高泉等人学习刻印;心越带来清朝陈策编的《韵府古篆汇选》介绍给日本, 大鹏著 《印章篆说》,流传于世。独立把医术传给池田正直、高天漪、北山 道长等人。池田正直是独立医学方面的第一高足。传授给他的有生理、病理 图七种,医书六部九卷。池田因而名声大振。音乐方面,心越兴俦善cāo弦琴, 来日时带来了虞舜琴,他把cāo琴技术传授给了人见竹洞、杉浦琴川和小田野 东川等人。 此外,来日僧侣的日常生活,完全保持着中国式,因而对日本人的生活 方式也给予一定影响。他们平常讲话用汉语,诵经典时也用唐音,这对日本 流传唐音有着密切关系。他们日常吃的的唐式点心、胡麻豆腐、隐元豆腐、 唐豆腐、黄檗馒头等种种中国风味的食品,以及净素持斋,都按照中国方式, 主客围桌共同饮食,对日本的烹调法和会餐方式都起了一定影响。 ----------------------- Page 18----------------------- 三、马可波罗及其游记 马可波罗 (1254~1324)是意大利中世纪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在世界 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欧洲人。经他口述,由小说 家鲁斯蒂谦整理而成的 《马可波罗游记》这部著名的回忆录,以其巨大的艺 术魅力,向欧洲人描绘了古老中国的文明和奇异的东方世界,“游记”自1298 年问世以来,已广为传播,成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优秀作品之一。因此,了 解马可波罗寻求东方世界神秘旅程的经历及 《马可波罗游记》的主要内容 及影响,对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中西文化jiāo流历史的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元帝国的兴盛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度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就近4千年之久。在欧洲大陆还没有完全醒来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凭着自 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古老的华夏 文明,一直像磁力那样强烈地吸引着西方。 汉唐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尤其是盛唐时四海客商云集长安,大唐 声威远被。自中唐以后,中国战乱不断,纷争不已,国家一度陷入分裂割据 的状态之中。但同一时期,生活于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却开始崛起于漠北高原。 1206年,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政权 大蒙古国。随后经过不断的征服战争,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又先后灭 亡了西辽、高昌、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逐渐统治了亚洲 广大地区,使大蒙古国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空前广大的国家。1260年,成 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位后,以汉法改革旧制,并于1271年废除“蒙古”国 号,定国号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1272年,忽必烈将其政治中心南移,迁 都于燕京 (今北京)。1279年,南宋王朝为元所灭。至此,元朝实现了全国 的统一。 元朝是继秦汉、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代。这种大统 一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中国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 明、清长达6百多年的国家统一;这种大统一也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 济、文化的jiāo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 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元的大统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jiāo流,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元以前的宋、 辽、金统治者少有开拓精神,加以山海阻隔,使中外经济文化jiāo流受到了极 大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远不如汉唐。元实现大统一后,随社会经济的 恢复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jiāo流往来和政治、经 济、文化的联系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的商船活跃于南洋、波斯湾、印度洋, 直至到达东非;元朝与亚、欧各国使者来往频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意大 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远游来到了中国。 (二)马可波罗神秘的东方之旅 马可波罗出身于意大利古老商城威尼斯的商人贵族家庭。他家世代经 商,其父尼古拉波罗及其叔玛窦波罗都是威厄斯的富商大贾,经常奔走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5 章 age 19----------------------- 于地中海东部进行商业活动。1260年,尼古拉和玛窦兄弟二人经商于君士坦 丁堡,后又到了中亚的布哈拉城,在这里遇到一位波斯使臣,并一同到了中 国,见到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取得了忽必烈的信任。随后不久,兄弟二人例 奉忽必烈之命回欧洲执行外jiāo任务。到 1269年,尼古拉和玛窦从东方回到了 威尼斯,这时马可波罗已是15岁的少年了。父、叔从东方带回的动人见闻, 使年轻的马可波罗对东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两年之后,马可波罗的美好愿望实现了。1271年,当他的父亲和叔叔 再次前往中国的时候,决定带马可波罗同行。于是,年方17岁的马可波 罗便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了解东方的愿望和对中国的景仰之 情,踏上了神秘的旅程。大概于这年的11月,他们一行三人由威尼斯启程, 渡过地中海,沿着公元前一世纪初叶中国人民和中西亚各族人民开辟的 “丝 绸之路”东行。一路上,他们有时骑马,有时乘骆驼,有时步行,跋山涉水, 不辞劳苦,先后穿越叙利亚、外高加索。两河流域,横越伊朗全境,北上到 阿姆河的上游之地,跨过中亚的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再透迤向东, 经喀什、于田 (今和田)、罗布泊,到达敦煌、玉门一带,再经酒泉、张掖、 宁夏等地,经过近3年半的艰辛跋涉,他们终于在1275年5月抵达元代上都, 受到了忽必烈的欢迎。21岁的马可波罗仪态端方,风华正茂。他由其父、 叔带着觐见忽必烈,深得这位蒙古大汗的欢心。当时,元朝正在取代南宋, 戎马倥偬,需要客卿,因此他们父叔3人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从 1275年至 1292年的17年间,他们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职。 马可波罗年轻聪明,善于学习,来华不久便熟悉了中国的风俗和大汗 宫廷中的礼仪及行政机构中的法规,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加之他做事谨慎 认真,所以深受忽必烈的器重。在华期间,他除了在京城大都 (今北京)应 差以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国内各地和到一些邻近国家访问,有时也得 到忽必烈的允许,因私事外出旅行。据记载,马可波罗先后到过山西、陕 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其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和大 江南北。他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风土民情、物产资源等,留下许多珍贵 的资料。同时,他还受忽必烈委任,在扬州担任官职达3年之久。此外,马 可波罗还奉使访问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到达越南、缅甸、菲律宾和印尼 等地。 马可波罗和其父、叔在中国旅居多年,虽然很受元朝的优待和忽必烈 的器重,但他们毕竟是意大利人,客居外域,难免会有思乡之情,久想归去。 1291年初,他们经元世祖忽必烈恩准,利用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 (今 伊朗)远嫁的机会,踏上了返乡的归程。 1291年初,马可波罗及其父、叔3人连同护送团共600余人,浩浩dàng dàng,分乘14艘四桅帆船,从福建泉州港扬帆启航。船队驶过中国南部的万里 海疆,经过爪哇、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在海上飘泊了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 才到达了波斯,完成了护送阔阔真到波斯的使命。随后,他们父叔3人由波 斯出发,继续西行,取道两河流域、高加索、由黑海乘船到君士坦丁堡,然 后再循着他们所熟悉的近东航道返回意大利。一路上历尽艰辛,到 1295年 冬,他们终于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土意大利威尼斯城。 (三)《马可波罗游记》的面世及主要内容 ----------------------- Page 20----------------------- 马可波罗父叔三人返回意大利后,其漫游东方的消息,很快轰动了威 尼斯,从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到一般平民,看望他们的人络绎不绝。每当宾 朋、仿者来至住宅,他们便将从东方带回的奇珍异物、金银珠宝展示出来, 并向来者讲述东方见闻,在威尼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威尼斯人视马 可波罗等人为富豪,称他们的住宅为 “百万宅”,称他们为“百万君”。 此后,马可波罗人便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 13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意大利城邦常常因商业利益的冲突而发 生战争。1298年,在马可波罗返回威尼斯3年后,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又 bào发战争,威尼斯遭到热那亚的进攻。为保卫威尼斯的商业利益,马可波 罗自己出钱装备了一艘战舰,并亲自担任舰长,参加了了威尼斯对热那亚的 作战。激战的结果,热那亚人大获全胜。马可波罗也因受伤被俘,关进了 热那亚的监狱。 这时,作为一名见闻广博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意大利已有很大名望。 因此,他在狱中受到很大优待,监内监外仍不断有人找他谈论在东方的经历。 而马可波罗为消磨时光,也经常向同狱的人叙述东方各国的奇风异物、所 见所闻。后来,一位通晓法文的狱中难友,比萨作家鲁斯蒂谦,征得马可波 罗的同意,将他的口述用当时欧洲比较通行的法文笔录下来,这便形成了著 名的 《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 1299年,马可波罗获释。此后,他便安居威尼斯,并娶妻成家,以经 商谋生,再也没有出外远游。1324年,马可波罗病逝于威尼斯城,享年70 岁。这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的精 神遗产一部脍炙人口的东方见闻回忆录,即 《马可波罗游记》。 自从鲁斯蒂谦在狱中记录了马可波罗的口述而成为游记之后,由于其 内容多为人们所不知道的东方各国的一些奇闻异事,如同神话一般,故有很 大的吸引力,人们争相传抄,几乎成为家弦户涌之书。1477年,游记的第一 个印本德文译本正式出版发行。此后,世界各地用各种文字辗转翻译, 各种译文版本多达近百种, 《马可波罗游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一大奇 书”。 《马可波罗游记》全书共分四卷,每卷分若干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 或一件史事,全书共223章。卷首是游记整理者鲁斯蒂谦的导言6章,主要 记述马可波罗和其父、叔东游及归国的大概经过,以下便是游记的正文。 第1卷共61章,着重记述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元上都为止。 第2卷共82章,所述以中国为主,记述的内容包含三大部分:一为蒙古大汗 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二是自大都西南行 至缅甸,记沿途所经诸州城等事;三为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 南沿海诸州等事。第3卷有40章,重点了记述了中国邻邦,如日本、越南、 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等地的概况。第4卷有34 章,着重介绍了蒙古诸汗国之间的战争和亚洲北部的情况。书中所记的内容 十分广泛,总括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和居民等。此外,如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政等,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浩浩长卷,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 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但其中心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因为马 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其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 东等广大地区。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 ----------------------- Page 21----------------------- 的财富,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jiāo通设施,多彩的 风土人情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等等,它无异是一部元朝初年社会的生动写 照。 关于中国各地名城和巨大商埠的繁荣景况,游记记载颇多,象北京、西 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书中都有较为 详细的介绍。对元朝的政治中心北京这座名城,马可波罗有这样的描述: “新都的整体是正方形。范围三十八里,每边约为十公里。周围环绕着土建 的城墙……所有城垛都是白色。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整个城区按四 方形布局,如同一块棋盘。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语言所能描述。”① 对于北京皇室宫殿建筑的富丽堂皇以及那些异乎寻常的人工装饰,更使马 可波罗赞叹不已: “皇宫大殿宏伟壮丽,气势轩昂……宫中林立着许多不 相连续的建筑物,设计合理,布局相宜,非常美丽,建筑术的巧夺天工,可 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大殿和房间的各方都饰以雕刻和馏金的龙、 各种飞禽走兽图、武士雕像以及战争的艺术作品,屋顶和梁上雕梁画栋、金 碧辉煌、琳琅满目。” “屋顶的外边饰以各种颜色,如红、绿、蓝、紫,十 分坚固,足以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窗上玻璃的装置,也极为精致,尤如透 ① 风的水晶。” 马可波罗还记述了北京贸易发达、商业繁盛的情况;“无数 商人和其他旅客为朝廷所吸引,不断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凡世界上最 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 他任何地方都多。根据登记表明,用马车和驮马载运生丝到京城的,每日不 ② 下一千辆次。” 此外,马可波罗还对北京的jiāo通、绿化、治安等情况作了 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读 《马可波罗游记》关于北京的记载,这座600多年 前的古城面目,似乎又复现在我们的面前。 据记载,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曾在扬州做官3年,对长江下游地 区非常熟悉。所以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扬州、镇州、苏州、杭州等名城 繁荣景象的篇幅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关于苏州的那一章中这样写道: “苏 州城漂亮得惊人,方圆有32公里……这里人口众多,稠密得令人吃惊。”此 ③ 外,“这里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兴盛”。对于号称天堂的杭州,马可波罗 更是赞不绝口。他在游记里以重要的篇幅,热情洋溢的语言,对杭州美丽的 风光、富饶的物产、繁华的商贸、整洁的市容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等都作了详细而动人的记述和报道。书中写道:杭州 “这座城市的庄严和 秀丽,堪为世界其它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 佛生活在天堂”; “它的街道宽广……城内jiāo通四通八达,水陆具备……各 ① 种大小桥梁的数目达到一万二千座。” 书中记载杭州那时的商业很繁盛,说 “城内,除了各街道上有不计其数的店铺外,还有十个大广场或市场……每 ② 到市场,一周三天,都有四万到五万人来赶集”。 游记中又讲到了杭州市容 整齐清洁,人民讲究卫生,户口登记严密。对于西湖的美丽,书中更有详细 ① 《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年12 月版,第96 页。 ① 《马可波罗游记》第94 页。 ② 《马可波罗游记》第111 页。 ③ 《马可波罗游记》第174 页。 ① 《马可波罗游记》第175 页。 ② 《马可波罗游记》第176 页。 ----------------------- Page 22----------------------- 的记述。书中写道:城内有一大湖, “有许多美丽宽敞的大厦,建筑在湖滨 上……靠近湖心的地方,有两个小岛,都有一座壮丽的建筑物,里面分隔着 许多精室巧舍。岛上,亭台水榭各自成趣,其数量之多,也简直令人无法想 象”。 “除此之外,在湖上还有许多游艇和画舫……画舫上桌椅板凳,舒适 雅观……游人坐在桌旁,倚窗眺望,饱览沿途绮丽的湖光山色……此情此景, ③ 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熏熏yù醉。” 正是由于马可波罗对杭州特别赞赏,所 以他几次来到这里游览。另外,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其它地方,也有大 量的描述和介绍,但我们仅从其对北京、杭州的描述和介绍,便可了解到元 代中国的城市景貌。 马可波罗是位商人,所以每到一地,对于物产及商业的情况,尤为留 心观察,并作出详细记载。例如,他旅行到中国南方的宝应、南京、镇江、 常州、苏州诸城时,便突出地记载了纺织锦缎绸绢业。对南京的记载是这样 ④ 的:“当地出产生丝,并织成金银线的织品,数量很大,花色繁多。”又如 他行经东南亚的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时,则对各种各样的宝石、香料与珍 珠等这些历来在东西方贸易中被西方人一直视为珍品的物产作了详细的记 载。我们仅以游记中对斯里兰卡的介绍为例,书中写道: “这个岛所产的红 宝石,比世界任何地方都更美丽、更有价值;同样,还出产蓝宝石、黄宝石、 紫水晶、石榴红宝石以及其它许多贵重的宝石。”① 在 《马可波罗游记》中,还有专章介绍元代通行的纸币、使用广泛的煤 及酿酒业等的情况。据马可波罗记述,元代设有造币厂,先以桑树皮制造 纸张,然后以它印制纸币, “这种纸币的制造,无论它的规格和认可手续,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6 章 ② 都和真正的纯金币或纯银币那样郑重可信。” 因此,它不仅“流通于大汗所 属领域的各个地方”,就是在和外商贸易中也有流通。 我们知道,中国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早在汉代以前,中国人就 已把煤作为燃料来挖掘使用。到了元代,煤的开采和使用更为普遍。对此, 《马可波罗游记》也有反映,书中这样写道:中国“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 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 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这些黑色石块,取之不尽,并且价格又十分低 廉。”③ 关于中国的酿酒情况,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述:中国 “居民饮用的酒,是 用米加上各种香料和yào材酿制成功的。这种饮料,或称为酒……清香扑鼻, 甘醇爽口,温热之后,比其它任何酒类都更容易使人沉醉。”① 在十三世纪的元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很多领域居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对此,马可波罗游记》也有较多的反 映。在元代,我国的天文学已很发达。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简 仪、仰仪,改制了高表等天文仪器。高表可准确地测定夏至、冬至等节气的 时刻,推算一年的日数。在郭守敬的倡仪下,元代还在北京修建了“司天台”, ③ 《马可波罗游记》第179~180 页。 ④ 《马可波罗游记》第168 页。 ① 《马可波罗游记》第214 页。 ② 《马可波罗游记》第116 页。 ③ 《马可波罗游记》第124 页。 ① 《马可波罗游记》第124 页。 ----------------------- Page 23----------------------- 在全国各地修建了27个天文观测站,大规模地进行天文观测,这在当时世界 上是罕见的。所有这些, 《马可波罗游记》均有记载。书中这样记述到:北 京约有5000名占星学家和占卜家,“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观象仪,上面画有星 宿的符号、时间和它的全年的几个方位……他们从各种符号的星宿在轨道上 运行图象中,发现天气的变化,并旦,用这样方法顶测每月的特别气象。例 如……雷鸣、暴风雨、地震等等。”②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桥梁的 架设,更可堪称世界一绝。这方面,《马可波罗游记》亦有许多记载。例如, 对建成于1192年,位于北京西南郊的芦沟桥,书中就作了这样细致的描述; 在永定河上, “架有一座美丽的石桥,这也许是世界上无与lún比的大石桥。 桥长300步,宽8步,10个人骑马并肩而行,也不感觉到狭窄不便。桥有24 个拱门,由25个桥墩支立水中,支撑着桥身;拱门用弧形的石头堆砌而成, 显示了造桥技术的高超绝lún。桥身两侧,从头至尾各有一道用大理石石板和 石柱建成的护墙,造型手艺极其高明……在桥面的拱顶上,有一个高大的石 柱,耸立在大理石雕成的乌龟上,靠近柱脚处有一个大狮子像,柱顶上也有 一狮子……桥上各石柱之间都嵌上大理石板,上面镌刻着精巧的雕刻,使整 桥气贯如虹,蔚为壮观。”① 此外, 《马可波罗游记》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大量篇幅的介绍 和描述。马可波罗一行来中国时,主要经过西亚、中亚等地,因此书中载 有不少这些地方的见闻;马可波罗曾奉忽必烈之命出访过东南亚的一些地 区,因此游记对这些地区国家的情况也作了若干叙述。总之, 《马可波罗游 记》所涉及的国家、地区及各方面情况,是十分广泛的。 (四)《马可波罗游记》的深远影响 在中西jiāo通史上,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广泛游历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 而又留下一部重要著作的杰出的海陆兼程旅行家。作为中意人民友好的先 驱,他为沟通中西经济文化jiāo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被称为 “世界 一大奇书”的 《马可波罗游记》,则为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古代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jiāo通史和中意关系史等诸方面,无疑具有 很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 《马可波罗游记》大大地丰富了中世纪人的地理知识,在古代地 理学史和亚洲历史的研究上,做出很大的贡献。《马可波罗游记》在13世纪 末问世后,一般人为其新奇所动,争相传阅翻印,成为当时深受欢迎的读物。 这就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 的土地和国家,引起了人们对于东方的向往。知识界的有识之士,更以游记 所提供的最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充实自己的著作。特别是这一时期 的一些地理学家,根据马可波罗所提供的地理知识,绘制出了最早的 “世 界地图”。如在1320年马里诺萨努托的 “世界地图”中,新的地理资料多来 源于 《马可波罗游记》;1375年的加泰隆地图,更是以 《马可波罗游记》为 主要参考书而绘制的。它们从根本上冲破了宗教谬论和 “天圆地方说”,成 ② 《马可波罗游记》第127 页。 ① 《马可波罗游记》第131 页。 ----------------------- Page 24----------------------- 为中世纪最有价值的地图。以后的地图,大都是以此为依据进行绘制的,这 是马可波罗对地理学的重大贡献。 其次,《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前后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当时欧洲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大多读过《马可波罗游记》, 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示,从而激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 情。如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lún布,就是在 《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踏 上航海探险之途的。哥lún布早年细心阅读了 《马可波罗游记》,非常钦慕中 国及东方的文明富庶,特别是书中关于日本盛产黄金 “其数无限”、“地铺 金砖”的记载,更使其向往已极。正是商人贵族的这种 “黄金渴望”,驱使 哥lún布立志东游。从 1492年起,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哥lún布率领水手接 连几次远航,目的是到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等地,但由于地理知识、航海技术 等方面的局限,却无意中航行到了美洲,从而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 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哥lún布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才 “发现”新 大陆的。同时,此后很多地理上的发现,追本溯源,不能不归功于受马可波 罗及其游记的影响。 最后,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西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jiāo流和发展,起 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马可波罗是第一个以游记的形式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 西方作系统介绍的人。他的书中用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中国的40多座城 市,并对其自然和社会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他同时还把中国的煤、育蚕制 丝、造纸、使用纸币和印刷木的情况,宫殿和桥梁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市 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系统全面地向西方作了介绍。正是由于马可波 罗及其游记的影响,才使西方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东来寻访中国,从而对中西 jiāo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jiāo流,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正是从 这个意义上讲,此后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马可波罗有着 不可磨灭的启蒙功绩。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加之游记是根据马可波罗 的回忆由别人记录后整理而成的,这也不能不使得 《马可波罗游记》存有诸 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山于对中国的了解不够深入使游记中的部分记述不 够全面、完整,像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一从中亚进入中国境内即可见到的宏伟 建筑,在游记中就只字未提;又如中国盛产茶叶和人们的饮茶习俗等,游记 也未提及。同时,游记中有些记忆也欠准确,部分传闻也存在失实之处,更 不应该的是书中存有不少迷信、荒诞和落后的记述等等。所有这些,不能不 说是马可波罗的一大遗憾。好在马可波罗在他临终之前作过这样的声明, 重申 “他在中国所见所闻,记述的还不到一半”。上述的这些不足,虽然都 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也不能不影响到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历史地 位。 尽管如此,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马可波罗游记》 作为世界上最受人欢迎的作品之一而广为传播;马可波罗的名字也已作为 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象征而载入史册。 ----------------------- Page 25----------------------- 四、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 李约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哲学博士、科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 誉教授。他原名约瑟夫尼达姆,李约瑟是他的汉名。他1900年12月9日 生于英国lún敦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个独生子。父亲是一位职业医生、麻 醉学家;母亲是一位画家、作曲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8岁就学 习打字,记忆力超人。第一次大战时他开始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各方面的 基础。1918年 10月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最高学府剑桥大学的 冈维尔凯厄斯学院,主修生物化学专业。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24 年他光荣地得到哲学博士科学博士两个学位。同年被推举为该学院的25个高 级职称的研究员之一。1924年9月与剑桥大学研究蛋白质化学的多罗西玛 丽莫伊尔举行婚礼。后来其夫人取名李大裴。1931年他出版了三卷本的经 典著作 《化学胚胎学》,成为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1933年他没有经过讲师 阶段而直接晋升为相当于副教授的职称。他十分喜欢科学发展史并渐有建 树。1936年剑桥大学来了3位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年轻的研究生,他们是鲁 桂珍、王应睐、沈诗章。李约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中国的科学文化、语言文 字等传统。认识到中国人的聪敏机智,从而激发起对中国文化学习研究的兴 趣。他努力学习中文,接触到的第一部中国原著是 《管子》。从此他十分向 往神秘而古老的中国。1942年他接受英国政府派遣,作为皇家科学家代表前 往中国执行援华使命。先任英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并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 在合作馆工作的有英国学者也有中国学者。他借此工作机会,在中国进行了 最广泛的旅行,东到福建,西达甘肃的敦煌,由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他在 重庆认识了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以后,他重访南京、北平。1946年他离开中国去巴黎任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科学处处长;随之鲁桂珍也到巴黎与他共事,井讨论写作中国科学技 术史的有关问题。19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他热情欢呼、歌颂中国革命 成功。为了了解新中国,他发起成立了英中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学会,并自 任会长。抗美援朝开始不久,他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参加调查美军进行细菌 战的罪行,为此被英国当局列入黑名单,并取消提升为教授的资格。1954年 他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问世。1952年他来华访问,后来从 1958年 到1984年先后共6次访华,1968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 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年任国际科学史和科学 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从1972年起任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 在李约瑟博士八十五高寿时,周谷城祝贺他 “福寿且康宁”;周培源赞扬他 “学贯中西、环宇景仰”;卢嘉锡对他“遥祝健康长寿”;胡乔木在祝贺词 里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4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他的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科学史上这一领域 的空前贡献。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始终不渝,中国人民永远纪念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无论在应用方面或理论方面,都创造了许多世界 奇迹与世界之最,并且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吴玉章指出:远在 3000 年前,中国已有了指南针,而且火yào的发明,亦在欧洲人之前。在 1700年前, 即有纸张的出现;在 1200年前,已有刻板印刷的发明;在 800年前更有活字 ----------------------- Page 26----------------------- 印刷的应用。” ①至于陶器、瓷器及丝绸等,亦为中国之名特产。从 《周 髀算经》到两汉的数学专著 《九章算术》、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 在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辉煌的成就,从春秋鲁文公十四 年 (公元前613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到战国时的《甘石星经》 及郭守敬的 《授时历》,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徐霞客游记》、《水 经注》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地理地质科学的贡献。从 《神农本草》、《黄 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学方面巨大成就。从半坡人种植粟到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反映 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科学的伟大贡献。但是这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由于西方人的无知、偏见和别有用心,几乎全被忽视或严重低估。所幸,英 国的李约瑟博士悉心钻研中国科技史,写了不朽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世界上第一次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7 章 令人信服的丰富史实和论据,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科技成 就。在书中对中国的科技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评价。他指出: “中国的 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 此 (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谁要是不嫌麻烦,从头 至尾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他会惊奇地看到,欧洲从中国汲取去的技术是何等 的丰富多采,可是公元后头14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 源。”① (一)四大发明先于欧洲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首先是四大发明。 即造纸、指南针、火yào及印刷术。中国没有纸以前,书写材料是龟甲兽骨, 金石与竹简、木简,还有帛。但这些材料不是笨重就是价格昂贵,很不普及。 (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一个奏章,要人把用竹木简写的奏章抬着送去), 在1957年考古工作者于西安灞桥发掘西汉古墓中有纸灰的薄片,定为“灞桥 纸”。到东汉105年宦官蔡lún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造成了植物纤维纸,标 志着书写材料的重大进步,此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阿拉伯。纸 的发明,促进了印刷术的产生。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化书籍的传播主要是 手抄,但手抄费时且容易抄错。到隋唐时我国就有了雕版印刷。被帝国主义 国家盗去的 《金刚经》卷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板印刷品。在11世纪中期, 北来布衣毕团发明活字印刷,开辟印刷的新纪元,比欧洲人印刷 《圣经》早 400年。之后,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再传入埃及及欧洲。战国时我国劳动 人民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xìng,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 曾公亮和丁度编的 《武经总要》中指出,有比司南更先进的指南仪器指 南鱼。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用人工磁化法可以制成指南针。 在南来民间就有制造的指南鱼、指南龟等。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 欧洲,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也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之一。我国的火 yào发明应归功于古代的练丹家,他们知道用硫磺、硝石、木炭加温能够bàozhà。 唐朝的孙思邈曾记下了这个配方。到宋代,火yào用于战争。后来在13世纪火 yào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英、法、意等国直到14世纪中期才有火yào武器。 ① 《民族之骄傲、世界之瑰宝》,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引言。 ①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 年版,第1 卷第1 分册,第3、24 页。 ----------------------- Page 27----------------------- 我国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不但为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对 整个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火yào、 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yào把骑士阶层zhà 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 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 的杠杆。”① 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伟大意义给予高度赞扬、评 价。尤其在指南针、火yào方面。(1)李约瑟博士首先转引弗朗西斯培根对 印刷、火yào、指南针三项发明的评价; “我们应该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 能和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yào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古人都不 知道;它们的起源虽然是在近期,但却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这三种东西 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 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致没 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 ① 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李约瑟博士指出:“中国 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就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 地区,这里包括:(1)龙骨车……(23)火yào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 罗盘针,先用于看风水,后来又用于航海;(25)纸、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② 按英文字母他一共列出26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入西方,但还没有列完。 (3) 李约瑟在 《中国对航海罗盘研制的贡献》一文中指出:“考古学证据表明, 至迟从一世纪起,中国的占星术和方术家已经用磁石做成匙状物《即司南…… 引者)放在高度打磨的青铜制成的石盘板上,轻轻颠动使它旋转,在停下时 指着南北方向”,后来,“清楚的是,中国磁罗盘虽然可能是在用作堪舆(尤 其是宅地墓穴定位向用),数世纪后才用于航海,但是中国的水手比他们的 欧洲同行们使用磁罗盘,至少早一个世纪,而且更可能是早两个或三个世 纪”,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中国关于罗盘的知识实际应用大约比西方首次 提到的罗盘,还是早两个世纪。” “可以肯定,当欧洲人甚至连指向xìng都还 没有听说过时,中国人就已在为磁偏角的起因而cāo心了。” “从年代先后来 看,无论欧洲、阿拉伯或印度的资料,都没有足以和曾公亮、沈括、朱或等 人著作相匹敌的。”“航海罗盘确是中国人发明的,它可能发生在11世纪某 ③ 个时期或更早的时期。” (4)李约瑟博士对发明火yào的伟大意义作了充分 的肯定与赞扬: “我觉得,如果我使诸位对于中国人在过去对科技的卓越贡 献产生了某种兴趣,我就完成了我的任务。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 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yào、纸、印刷术和磁针, ① 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在 《火yào和火器的史诗》一 文中,李约瑟博士指: “火器的发展是中世纪中国的最大一项成就。”9世 纪中叶成书的 《真元妙道要略》中清楚地记录了硫、硝石并蜜混合共热,bào zhà时烧了手、面部甚至房屋。” “这是任何文化中关于含硫、硝和碳源的bào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第427 页。 ①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第42 页。 ②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2 分册,第546 页。 ③ 《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1985 年版,第501~502、508,510~511 页。 ① 《李约瑟文集》第123 页。 ----------------------- Page 28----------------------- zhà或bàozhà混合物即原始火yào的最早文献”。 “火yào成分的最早的方子也出现 在1044年编的《武经总要》中,比欧洲最先出现或记载的任何火yào方于(1327 年)早大约3个世纪。”10世纪中叶出现了火qiāng“这是一切管qiāng及各种 火pào的始祖。”“在大约1280年真正的金属管状qiāng出现在东半球的某处。我 毫不怀疑其真正的祖先是中国火qiāng的坚硬竹筒。”接着李约瑟博士在该文中 批判了认为中国发明火yào只用于烟火而没有用作武器的错误论调,指出:“现 在有一种我要提到的错误观念是,人们常常在世界别的地方听到这样一种议 论:即虽然中国人发现了火yào,他们却从未将其用作武器,而只用作烟火。” 对火yào的伟大作用,李约瑟指出:“14世纪火pào的第一次轰鸣,敲起了城堡 的丧钟,因而也敲响了西方军事贵族封建制的丧钟。它们还使地中海的多浆 的奴隶船变得陈腐,不堪火pào一击。”② (二)关于天文星象的最早记录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天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年前,就有可考 文字的星象记录。公元前4世纪,我们祖先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 了节气,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后来对浑仪不断改进,尤 其是东汉张衡,先后对其进行较大的改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天文仪 流水转动的浑天仪。张衡的浑天仪后经唐代的僧一行,宋代的张思训等 人的发展,又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元代郭守敬在沈括等人改革、简 化浑仪的基础上,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测天器简仪,而西方在 300 年后才出现类似的仪器。可惜,郭守敬的简仪于清康熙54年 (1715年)被 传教士纪里安当作废铜给熔化了。我国古代还是世界上观测天象最精确、天 象记录保持最完整的国家之一。公元前360年编制的恒星表,是世界上最早 的恒星表。在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日 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这是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 记录。当然,事实上在此以前,我国还有更早的黑子记录,而欧洲关于太阳 黑子的记录是公元807年8月19日,这已是公元9世纪了。关于彗星记录, 据初步统计,从殷商到清末,我国不下于360次。其中,春秋时期鲁文公十 四年 (公元前631年) “秋七月,有星孛(彗星)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 认的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西方关于哈雷彗星记录,一般认为在公元 66 年,当然还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11年,不过与我国古代彗星记录是不能相比 的,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有一幅帛画,上有29颗形状各异 的彗星图像,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像。战国时的 《甘石星经》是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位置,已测定了121个;还 记录了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为纪念石申对天文的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 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环形山”。在公元1280年的元代, 颁布了郭守敬的 《授时历》,把每年的天数精确到365.2425天,跟地球绕太 阳一周实际周期只差26秒,与现行的公历一年相同,比西方早300年。在气 象工具及气象预报方面,中国也长期处在西方的前面。战国时成书的 《夏小 正》是世界上最早的物侯学专著,汉代的天平式温度计,是世界上最早的温 度计,比欧洲类似的温度计早160年。关于地图知识,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祖 先在黄河流域,就创造了最初的地理学。禹铸九鼎,每鼎代表一个地区,上 有不同的山川、草木及禽兽等图。 《管子地图篇》有关地图的记载比较详 ----------------------- Page 29----------------------- 细。随着地理知识的增加,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地理学著作,有代表xìng的是 《山海经》、《禹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明代地理学家、 旅行家徐霞客,从22岁出游,其中有四次较长距离的旅行,足迹遍及今天的 19个省、市、自治区。他经30余年努力,最后写了 《徐霞客游记》。他对 地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对石灰地貌考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地貌考察的地 理学家。从时间上看,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进行系统分类的瑙曼早200年。 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的天文星象,地理知识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与肯 定。 (1)他指出:“除巴比lún的天象记事(其中大部分已散佚)以外,从中 国的天象记事可以看出,中国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 天文观测者。有很长一段时间 (约自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几乎只 有中国的记事可供利用,现代天文学家在许多场合 (例如对彗星,特别是哈 雷彗星重复出现的记载),都曾求助于中国的天象记事,并得到良好的结果。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关于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现,这对于现代宇宙论是很重要 的,而中国关于这些星的记事包括从伊巴谷到第谷的整个期间;在这期间内, 世界其他地区对天上有时会出现 ‘新星’这一事实,还是一无所知。在其它 方面,例如对于太阳黑子 (日斑),中国人早已非常正规地观测了许多世纪, 欧洲人则不仅不知道,而且由于他们在宇宙论上的成见,也不能承认有这种 现象存在。这一切在人类认识天象的历史上都是不小的贡献”。 “中国天文 学中确实引人入胜的有下面几个问题:古代和中古代的宇宙论,星图的绘制 及其所用的座标,对天球大圆的认识,用拱极星作为看不到的赤道星座中天 的指示星,日月食的研究,天文仪器的逐步发展(13世纪曾达到远超过欧洲 ① 的水平),以及重要天象的完整的观测记录。” (2)中国天文学对世界的 贡献和伟大意义,李约瑟博士作了深刻的分析,他在 《古典中国的天文学》 一文中指出: “首先让我们叙述一件最明显的事实,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 有文明中对天象观测得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 “在谈到大文学史时,人 们往往有一种偏狭的观点,即其成就仅限于希腊及其向之学习的一些更古老 民族的发现。但是,今天我们应更全面地来欢庆亚洲东部喜马拉雅山那一边 与古希腊同时代人的成就”, “它比希腊和罗马文化要古老得多。早在公元 前15世纪前后,中国人已在迄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8 章 犹存的甲骨残片上留下了天象记录。”在《中 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他又指出: “至于天文学方面,我只需说中 国人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任何地方中对天体现象观察得最持久、最精确的 观察者。”他们 “构想出了一种富有启发xìng的宇宙论,利用我们近代使用的 座标来绘制天体图,记录日蚀、月蚀、彗星、新星和流星,这种记录对当今 的shè电天文学家们来说,仍然是有用的,引人注意的发明,还有天文仪器, ① 包括赤道仪和时钟驱动的装置”。 (3)李约瑟高度评价中国古代对太阳黑 子的记录,在 《中国和欧洲之间传播科学思想与各种技术的情况》一文指出: “中国人从公元前一世纪便开始观察和记录太阳的黑子,可是即使是在这方 面有一点什么消息传到中古时代的欧洲,他们也是不可能仿效或推广这种观 察的,因为在欧洲人的思想中,太阳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东西,并且从定义上 说,它就不可能有任何斑点。” “当耶稣会传教士们第一次听到中国古代这 ①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第1 分册,第2 、15 页。 ① 《李约瑟文集》第460 、459 、68 页。 ----------------------- Page 30----------------------- ② 些太空理论时,他们把它当作中国官吏和僧尼的又一种谬论。” “从悠久的 历史来看,中国的黑子记录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完整的资料。记录从公元前28 ③ 年即刘向时代开始,比西方最早的文献几乎早1000年。” 在 《古代中国的 天文学》一文中,李约瑟博士指出:“或许最令人惊奇的是从公元的28年以 来对太阳黑子的系统记录,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们还在争论在1615年前 后谁最先发现太阳黑子,如果他们知道这件事的话或许会感到有些惭愧吧。” 在 《世界科学的演进》一文中李约瑟博士又指出:“我们的经验已经证明, 那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中国科技成就,信手拈来,就可以写满几大卷。有案 可查,早在欧洲人注意到太阳上有黑点以前1500年,中国人就在记录太阳黑 子周期了;在欧洲人开始研究日浮现象1千年前,中国人已给出日珥系统各 部分的专门名称;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机械钟,8世纪首先出现在中国, 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出现于14世纪的欧洲。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具 ① 有科学特xìng的传统观念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对太阳黑子(日斑)中国人 早已非常正规地观测了许多世纪,欧洲人则不仅不知道,而且由于他们在宇 宙论上的成见,也不能承认有这种现象存在。” “现在有些研究太阳黑子的 人,正在部分地利用中国的数据来探索黑子最高值与其他现象 (例如极光) ② 之间的关系。” 对中国的星表,李约瑟指出:中国的古典星表 《星经》,看 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天文家石申和甘德,如真这样,它就比伊巴谷 还早。它也比 《天文学大成》里的星数多出1/3。“对中国人来说,恒星是 无须解释的发光体,彼此相距遥远,飘浮在无限空间之中,它们组成固定的 形状已过了亿万年,这比起世界是 ‘公元前4004年上午9时’被创造而出现 的思想是多么高明的见地啊。有证明表明,中国人的上述概念在17世纪时对 ③ 欧洲有巨大影响。” 在 《古典中国的天文学》一文中李约瑟对中国元代伟大 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中国人看重天极赤道系统,这导致了在 仪器方面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发明窥管和望远镜的赤道式装置,一是发明转 仪钟和机械钟;标志着从中世纪仪器向现代仪器转变的重要发明, “是将窥 管安装于极轴上,即自由大圆环式的支承装置,这不是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的西方,而是在元代(1206~1368年)皇家天文学家郭守敬的领导下于1276 ① 年完成的”。 郭守敬等人“是有才能的科学人才,他们在北京建立了一所当 时最重要的天文台”。对于现代望远镜广泛使用的赤道装置来说,郭守敬的 做法实在是很早的先驱。” “元代仪器所表现的简单xìng,并不是出于原始粗 糙,而是由于他们已达到了省事省力的熟练技巧。这比希腊和伊斯兰地区的 每一种座标靠一种仪器测量的做法优越得多无论是亚历山大里亚城或马 拉加天文台,都没有一件仪器能象郭守敬的简仪那样完善、有效而又简单”。 “郭守敬虽然没有望远镜,但却是赤道装置的创始人,他的简仪并未因望远 镜的诞生而消亡”。 “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 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李约瑟对这一点极为惊讶,并承认郭 ②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第544 页。 ③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第2 分册,第637 页。 ① 《李约瑟文集》第462 、194 页。 ②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第1 分册,第3 页。第2 分册,第640 页。 ③ 《李约瑟文集》第463 页。 ① 《李约瑟文集》第467 、468 页。 ----------------------- Page 31----------------------- ② 守敬比第谷先了3个世纪之久。” (4)关于彗星,李约瑟完全肯定地讲: “关于慧星巴比lún有些楔形文字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140年。欧洲古代和 中世纪对彗星的观测次数也很多。可是比较起来,中国的记录却最为完整。” “关于彗星的出现,也是中国人自己最先根据历代史书的记载进行汇编的”。 “在所有彗星中,哈雷彗星无疑地对天文学的影响最大。这不仅因为它的周 期比其它彗星都确定得早,并且也因为它的历史可以准确地追溯到两千年以 上。其所以如此,应当归功于中国观测记录的细致。哈雷本人的观测是在公 ① 元1682年进行的,中国则是在公元前613年观测的。” (5)关于中国的星 图,李约瑟博士指出: “了解到世界其他各地绘制天图的情况,我们就会明 白,决不可轻视中国星图从汉到元明这一完整的传统,公元940年左右的中 国星图手稿是所有现存实物中最古老的一种。” “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 除中国的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看来结论应当是这样:欧 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 ② 甚至简直就没有。” (6)李约瑟对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极高 的评价; “明代出现了大量的县志,最卓越的旅行家是徐霞客,他毕生从事 于考察当时实际上还不了解的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广大地区。他的最大发现 是西江和长江的真正发源地,此外,他还发现澜沧江及怒江完全是两条不同 ③ 的河流。” 徐霞客游记读来,不像是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 世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李 约瑟博士作出如下论断:1.“现在已有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对天文学发展所 做出贡献是很值得注意的,我们不必再提曾引起我们注意的全部论点,只须 举出以下几点便够了: (1)中国人完成了一种有天极的赤道座标系; (2) 中国人提出了一种早期的无限宇宙概念,认为恒星是浮在空虚无物的空间中 的实体;(3)中国人发展了数值化天文学的星表,比其他任何具有可与媲美 的著作的古代早两个世纪;(4)中国人把赤道阵标(本质上即近代赤道座标) 用于星表,并坚持使用2000年之久; (5)中国人制成的天文仪器一件比一 件复杂,以13世纪发明的一种赤道装置为最高峰; (6)中国人发明了望远 镜的前身带窥管的转仪钟,和一系列巧妙的天文仪器辅助机件;(7)中 国人连续正确地记录月食、新星、彗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持续时间较 任何其他文明古国都来得长。” “显然,中国天文学在整个科学史上所占的 ① 位置,应该比科学史家通常所给予它的重要得多。” 2.“当我们寻找人类 对星光闪烁的天空和所寄居的地球的知识的发展,进行世界xìng范围解释时, 中国的天文学是不能被排斥在外的。”② (三)中医yào学世界首创 中国的医yào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 ②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第2 分册,第475 、487 、489 、494 页。 ①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第2 分册,第620 页。 ②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第252~253 页。 ③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第313 页。 ①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第2 分册,第695~697 页。 ② 《李约瑟文集》第496 页。 ----------------------- Page 32----------------------- 经验总结。祖国的医学文献记录记载了几千年以来所积累的医学科学知识和 丰富的医疗实践,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它是我国古代 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中医文献达8000多种,以 临床医学占大多数。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13世纪 已有了蛊 (腹内的寄生物)、龋(蛀齿)等一些病症的记载,并有了按照体 表部位对于病症的初步分类概念。我国在世界上也是免疫法的先驱。公元 4 世纪初东晋时代的葛洪 (号抱朴子),把在民间收集的验方结合自己医yào知 识实践,写成一本名为 《肘后备急方》的医学著作;这虽不是什么巨著,但 非常实用。 “肘后”是说篇幅虽小,但可以挂在胳膊上随身携带方便;“备 急”是应急意,实际是一本“急救手册”。书中指出疾病不是什么鬼神引起, 而是“外界疠气”引起的。书中记录了他用“以dú攻dú”的办法,来治疗“狂 犬病”。把疯狗扑杀后取出其脑子加工泡制后,敷在被疯狗咬伤的伤口上, 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法的提出。他是世界上免疫学的 先驱。而欧洲免疫学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尽管他的方法比较科学,但比葛 洪晚了1000多年。葛洪书中也第一次提到了天花。关于本草学,中国古代的 本草学是一个宝库,古代有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汉代有《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唐有《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定的yào典。而本 草之集大成则是明代李时珍的巨著 《本草纲目》。中国的本草有其独特的理 论、独特的方法、独特的复方配伍。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法医鉴定协助 破案的国家。法医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宋朝的宋慈是世界上第一个法医 学专家,其著作 《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他一生4 次任高级刑法官,他把 “雪冤禁暴”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他不怕脏臭, 亲赴现场查验死者各个部位,集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 《洗冤集录》。本书在 南守淳七年 (1247年)刻印,比西方17世纪 (1602年)初意大利的菲德 里编的法医学著作早350年。同治元年 (1862年)荷兰人将该书翻译为荷兰 文本。后被译成法、德、英、俄等国文字。 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中医中yào的伟大成就,给予高度的赞扬与评价。1.在 疾病记载方面,他指出:“关于公元前1500年的中国古代的疾病材料,其来 源有: (1)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甲骨文卜辞; (2)金文…… 即发掘自公元前1000年间的古墓中的铸刻和其它物品上的文字; (3)各种 古典著作 (《书经》、《诗经》、《史记》、《内经》等)。“中国文明的 连续xìng是不容忽视的,在疾病记载方面,在许多文明中,中国几乎是唯一的 拥有连续xìng的著述传统的国家;这些传统把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的 ‘巫医’和明代(16世纪)的博学的、启蒙xìng的医学倡导者直接地联系了 ① 起来。” 2.关于中国的本草学,李约瑟博士指:“在西方,人们常常有一 种想法,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很大技艺传统,但却没有技术史或科学史的纯粹 农民的国家。我认为这种成见是很要不得的。” “我以为本草学是yào物学的 一个很大的历史宝库。而我们肯定知道有大量植物和yào物事实上是在中国发 现的,而不是在西方。” “第一部已知的有chā图的本草书(1249年)是用中 文写的,而不是欧洲语写的。所有这些都是很大的成就。”李约瑟博士有力 地否定了关于脚气病缺乏维生素是日本人发现最早的论点,而肯定了是中国 人发现较早。他指出: “现在把承认脚气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症归之于日本人 ① 《李约瑟文集》第996 页。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9 章 ----------- Page 33----------------------- 于1897年的发现,但中国人发现这种营养缺乏症的存在可追溯到元代的1350 年。那时忽思慧写了一本论述以饮食来治疗某些疾病的原理的书。” “公元 14世纪有一部很有趣的书,甚至连中国的科学史家也很少知道,即元代仁宗 时,一个名叫忽思慧的人,曾于公元1314~1330年任饮膳太医时撰《饮膳正 要》一书。”该书在明景宗年间刊行,“以利公益”。其中第二卷提到脚气, ① 分为两型。“即今日所称之‘湿脚气’和 ‘干脚气’。”对明代李时珍写的 《本草纲目》,李约瑟指出:‘现在我必须谈谈《本草纲目》,它是一部卷 帙浩繁的许多重要本草书的汇编,其中所收录的最早的书出现在汉代。它不 仅包括草本、木本和许多动物,还包括各种矿物。在欧洲,对于16世纪帕拉 塞尔斯将水银、锑、铋等矿物作为yào物 (原来仅仅有草yào)的时候,存在着 ② 很大的争议。而中国在那个时候已使用矿物yào物有许多世纪。” 无疑地,明 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这部著作完成于1578年,发 表于1596年。李时珍在和伽利略凡萨利乌斯的科学运动完全隔离的情况 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他的 《本草纲目》共分六十二卷,详细叙述了约1000种植物和1000种动物,并 说明它们在yào用上的真实价值和可能具有的价值 (其真实的价值往往比轻率 的现代批评家们所愿意承认的更多一些)。附录还附有8000多个yào方。李时 珍非常精确地讨论了蒸馏法及其历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水银、碘、高 ③ 岭土和其他物质在治疗中的用途等等。” 3.李约瑟博士谈到宋慈的 《洗冤 集录》: “现在有许多人一想到中国医学,就觉得那是一种荒诞、陈腐、莫 明其妙、类似 ‘江湖医术’的东西。实际上,这样看待中医真是大错而特错。 必须指出,它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文化的产物,中国文明的复杂与深邃丝毫不 逊于欧洲文明。中医理论保留着中古形式,但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决不可 等闲视之。正如在其它科学领域中一样,我们在这里也发现中国人在许多方 面领先。” “宋慈著的《洗冤集录》(1247年)是所有文明中最早的一部法 医手册,比奠定欧洲法医基础的福图纳托费德尔和保罗扎西亚的著作早 ① 得多。”李约瑟最后肯定地指出:宋慈是 “世界最早的法医学奠基人”。 关于中国的解剖学,李约瑟博士指出: “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 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 (公元9年)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 (公元240年前后)。……宋朝的解剖学者,大约比蒙边迪诺德卢齐早一 个世纪。”② 李约瑟博士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在世界上第一次以令人信 服的史料与证据,全面地系统地对4000年的中国科技史做了概述,帮助世界 人民 (也帮助中国人民)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与贡献。他怀着 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来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学遗产,纠正了西方过去 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各种错误看法及严重低估,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重 大发明都先于西方。李约瑟博土治学严谨,他为了写这部巨著,博鉴群书, 实地考察,查阅大量的中国、日本等国文献资料,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 ① 《李约瑟文集》第89、1058 页。 ② 《李约瑟文集》第120 页。 ③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1 分册,第314 页。 ① 《李约瑟文集》第120、10 页。 ②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 卷,第2 分册,第321 页。 ----------------------- Page 34----------------------- 地从事研究工作,对我们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一个鞭策及莫大的鼓舞。 ----------------------- Page 35----------------------- 五、罗伯特坦普尔谈 “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 一提到深入了解、系统介绍并高度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外国人,人 们很自然地想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而罗伯特坦普尔在他的指导下也 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效地完成并出版了 《中国发现和发明 的国度》一书 (1986年)。该书使世人意识到,在中国科技史上堪称世界之 最的并非仅限于 “四大发明”。事实上,如同巴尔扎克所说:许多欧洲人自 鸣得意的发明,中国人早就捷足先登了!罗伯特坦普尔介绍了中国的 “一 百个世界第一”,诸如:火柴、漆、火箭、水力风箱、四角帆、开孔舵等等。 罗伯特坦普尔对中国古代文明,对中华民族在人类进步中的贡献给以 高度评价,并通过大量可靠的材料,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的确是一个发现和 发明的国度。 (一)与火有关的发明 罗伯特坦普尔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 “直到公元1530年欧洲还没有火柴。因此中国人使用火柴几乎比欧洲早1000 年。”① 关于火yào,罗伯特坦普尔说:这应归功于炼丹家寻求长生不老丹。这 无疑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进行试验的机会。“由于中国人随手可得到硝石、硫、 木炭和其他一些物质,因此炼丹家必然会尝试把这3种物质放在一起而偶然 发明了火yào。”发明火yào首先要认识硝石,中国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这样 鉴定真正的硝石,要比西方早2000年。火yào的另一种重要成分是硫,这也是 古代中国人能够提纯的。在公元2世纪的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纯硫。公 元11世纪的证据表明在那之前得到纯硫的方法是通过焙烧硫铁矿,用升华法 收集硫晶体。 大约在1040年,中国古代科学家曾公亮在历史上第一次发表了真正的火 yào配方。在中国,真正的火yào发明于何时呢?罗伯特坦普尔说: “《诸家 神品丹法》记载了公元650年左右炼丹家孙思邈炼出的含硫和硝石的易燃制 剂。但是直到葛洪之后的五个半世纪,在 《真元妙道要略》中,中国人才记 下了真正描述火yào成分的配方。即硫黄、硝石和蜜 (含有炭)混合加热,即 起烟火。这就是说火yào起源最可能年代是850年。 “火yào第一次引起西方社会关注,是在12世纪后期,在那时,中国已经 使火yào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已使qiāngpào技术臻于完善。因此在西方听 说火yào之前,中国的火yào及其应用就已发展到基本成熟阶段。”① 火箭及多级火箭的发明无疑是引人注目的。罗伯特坦普尔说: “发明 火箭,似乎是受到两方面的激励。一方面,用弓发shè的 ‘纵火箭’使人们想 到可以制造一种把一枚火箭装于其上的箭架,来代替弓的发shè。另一方面, 受一种叫做 ‘地老鼠’的pào仗的启发,这种pào仗沿地面飞窜同时向后喷火, 而且还有水老鼠pào仗,它可以在雪上滑行,并且可在水面滑行穿越湖泊池 塘。” 大约在公元1150年,人们想到,将 ‘地老鼠’或‘水老鼠’的pào筒捆在 ① 《新华文摘》1988 年第4 期,第185 页。 ----------------------- Page 36----------------------- 带羽毛的杆上就可以做成能飞行的火箭,在这种箭的尾部装上一个小铁锤以 保证箭可以飞行相当的距离。而且在火箭的火yào中心打上一个洞,使火yào在 洞内壁表面均匀地燃烧,这是一枚有效火箭的基本要求。”“到了13世纪末 期,中国制造的火箭已经非常精巧,从而可以缩小火箭洞口以增加喷shè气体 的流度,得到更大的推力。这正是空气动力学中最基本原理之一的 ‘文杜里 效应’”。欧洲人文杜里 (1746~1822)将此原理公式化,而中国人在实际 中开始应用此原理的年代则比他早500年。 罗伯特坦普尔介绍说:独轮手推车 (也是中国发明的)常常用作安放 一组组可移动的火箭发shè架,这被称为 “火架战车”。中国中世纪史书中记 载了每组一瞬间可以发shè320支火箭的火箭组。它们由在独轮车上排列着的 四条 “长蛇”发shè架和两边的矩形木制“百虎”发shè架组成。明朝一次战役 中,一齐发shè了100组这样的火箭。这种超级火箭组在理论上一次可发shè3200 支箭,那么一次战役就会用百万支箭。 “公元1300年后期,中国发明了火箭飞行稳定器。这是像翼一样的东 西。 《战备志》中记载了明代的‘神火飞鸦’,看起来就好象在鸟的腹部绑 上火箭。它能飞行1000多尺,落地后,其腹腔中的zhàyào自动点燃,几里之外 都能看到火光。这种火箭和二次世界大战时的V1型火箭极其相似。” “到了20世纪,液体燃料火箭的发明,使人类有希望征服外层空间,因 此,李约瑟认为中国对火yào、火箭的发明也是对人类作出的最大技术贡献。” 罗伯特坦普尔还介绍了中国人发明的火焰喷shè器、燃烧弹、照明弹、手榴 弹、地雷、水雷等。① (二)与水有关的发明 毫无疑问,水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黄河、尼 罗河、恒河和西亚两河流域最早升起了人类文明的曙光。而古老的中华民族, 尤擅长用水治水并因此而著称于世。有文字记载的用水治水的历史可以一直 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的古史神话时期,也许是受到口碑流传的中华先人们的 业绩和精神的感召,这些三皇五帝的后人们确实在治水用水上大做了一番文 章。如战国时修建的闻名于世的都江堰、秦始皇初年的郑国渠、公元前 95 年的白渠、隋大运河等等。罗伯特坦普尔在他书中也介绍了许多与水有关 的发明创造。他说:“中国把水力用于鼓风炉风箱的cāo作始于公元31年。当 时 《后汉书》曾记载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用于制造铁制农具 的鼓风水排(水力风箱)的事迹,并对这种装置的使用效果作了精辟的评价。 书中指出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几百年后,唐章怀太子李贤在公元670 年给上面一段话作注时说: ‘冶铁者为排吹炭,令激水鼓之也’。”《三国 志》 (公元290年)中有如下叙述:“(韩暨)后迁乐陵太守,徒监冶谒者。 旧时冶作马排 (鼓风用引者),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 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是公元238年左右发生 的事。大约20年以后,发明家杜预对这种机械作了改进,鼓风水排代代流传, 越来越广泛地传遍全中国。罗伯特坦普尔说: “欧洲在冶金工业中应用水 力,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那时开始应用水力带动锻铁锤。但是直到公 ① 《新华文摘》1988 年第4 期,第184~185 页。 ----------------------- Page 37----------------------- 元13世纪,才开始使用鼓风水排比中国晚1200年。在大规模工业加工 过程中,中国人利用水力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应中最有意义的突破 之一。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① 罗伯特坦普尔用生动详实的材料介绍并高度评价了中国人发明的 “龙 骨水车”。他说: “方形板叶的龙骨水车是由中国流传到整个世界的最有益 的发明之一。由于其流传如此之广,以致没有人再去考证它的来源。正如我 们所看到的那样,龙骨水车是由一个闭路的带有方形板叶的循环式链构成 的,这些板叶踏动后可以刮起水、土或砂。” “我们不知道龙骨水车的发明人及其确切的发明时间,尽管它可能存在 于更早的几个世纪之前,但是我们把它的发源时间定为公元1世纪。中国古 代哲学家王充在他的 《论衡》中讲到龙骨水车出现了公元80年左右,在其下 一世纪,其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进。从那一时期的正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记 载史料中详述了京都洛阳的缺水情况。正史还告诉我们,当时著名的宰相张 让向匠师毕岚征集各种改进方案来解决洛阳的缺水问题。龙骨水车用于民 用,各地区的排水,以及灌溉和饮用水的供应。龙骨水车的效果如此引人注 目,以致邻国来访的高级官员及使节,最终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采用龙骨水 车。在中世纪,朝鲜和安南 (越南)曾经以这种农具来改造他们的农业和灌 溉技术。1221年龙骨水车被出访的中国人介绍给土耳其斯担的居民时,当地 人高兴地惊叹道: ‘你们中国人做一切事情都这样聪明’。“欧洲第一架方 形板叶的龙骨水车制于 16世纪,是直接以中国的设计为模式而制作的。到 17世纪末英国的海军根据中国的废弃物仿造 ‘龙骨水车’用作船上的船底污 水泵。荷兰人布拉姆胡克吉斯特把龙骨水车介绍到美洲,他说在那里 ‘已 证明龙骨水车有极大的用途’。16世纪欧洲一只挖泥船使用挖斗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0 章 替板叶, 这是现代采矿和开采业中采用的带式传运器上排水设备的先驱。到1938年, 古典式的 ‘龙骨水车’再次由中国传入美国,用于从犹他洲大盐湖中抽出可 结晶的盐水。”① 罗伯特坦普尔还讲了一个借水浮力打捞的故事:在1064年到1067年 之间,山西蒲洲附近跨黄河的著名蒲沁浮桥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冲毁了,这座 距今1270多年前建造的浮桥是黄河当时重要的渡口。它用巨大的熟铁链把浮 船牢固地连在一起,两端分别系在河岸沙滩上的8个巨大的铸铁卧牛上。当 时突发的洪水冲毁这座桥时连同铁牛一块冲入河中,并且深隐于水下。洪水 过后人们无法将巨大的铁牛打捞上岸。无能为力的地方官员只好发布公告, 征得四方能人。当时有一名叫怀平的僧侣用水浮之力制定出打捞方案。他指 挥人们用土装满两条大船,把粗大的缆索拴在这两条船上,让水xìng好的人将 缆索的另一头系在河底的卧牛身上,然后铲去船上的土,船身慢慢升高,将 铁牛提起,随后将船驶向岸边。卧牛被拉到浅水区,就比较容易把卧牛弄上 岸。 在历史上,这似乎是第一次利用浮力技术进行水下打捞,但这种技术至 今仍在应用。在本世纪50年代,巨型远洋班船“安德烈多利亚号”在大西 洋沉没时,打捞废船船体的cāo作就是把在水下68.58米深的沉船和几只灌满 水和矿石的船系在一起,随后逐渐把那些船上的水和矿石放空。这个过程正 ① 《新华文摘》1987 年第11 期,第177 页。 ① 《新华文摘》1987 年第8 期,第179180 页。 ----------------------- Page 38----------------------- 是用了1000多年前打捞卧牛的原理。 罗伯特坦普尔谈到: “最先制造出浆轮船的是中国。公元418年的一 份中国水军行动的报告中已有浆轮船的记载。” “到公元494年祖冲之制造 了一艘改进的船只,被称为 ‘千里船’,它不用风力,一天能行很远。” “轮船的技术改进很快,1130年宋朝水军将领程昌寓制造了300尺长的 轮船,能载七八百人。”“在公元12世纪宋朝同反抗者作战时,桨轮船确实 发展到最高峰。当时最大船有360尺长,41尺宽,桅杆72尺高。从记载看, 船上的工作人员曾达 200人。外国人相信,中国中世纪浆轮船可以达到 50 马力,平均速度每小时3.5~4海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抗 英战斗中还使用了这种船。英国人当时认为,这些船是因为中国看到英国海 军的浆轮船而很快仿制出来的。殊不知,中国到那时使用这种船已有16个世 纪了。” 罗伯特坦普尔说: ‘中国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水手,差不多2000年, 他们在造船和航海技术上一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西方最后赶上中国,也是 因为他们以这样或那样方式采用了中国的发明。长期以来,欧洲的船在各方 面都难以想象地比中国船逊色。欧洲人最早造的船没有舵,没有浮板,没有 水密舱,只有单一的桅杆和方形帆,使这些船只能听从风摆布。甚至到 19 世纪初,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变化。” 中国帆船一开始就比西方的优越。中国利用本地生长的竹子造筏,继而 用以造船帆。然而,中国帆最大的进步是从方形帆发展成使用四角帆的纵向 帆装,这样,船就可以顶风航行。 “公元2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纵向帆装。因为在公元3世纪 万震写的 《南洲异物志》一书里已经清楚地记载了使用这种帆装的船。例如 有些船承载700人和260吨货物,这真是令人惊讶的事!万震讲到了有四根 桅杆的船,他写道: ‘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 激而相shè,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城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 故行不避讯风激波,所以能疾。”① 罗伯特坦普尔说:“欧洲人在采用中国的舵以前,不得不用浆来划船。 这样,远洋航行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象克里斯托弗、哥lún布、瓦斯科达甘 米和其他人进行的著名远航,都是在采用了中国的航海技术后才实现的。” “中国远洋航行用的舵有好几个人那么大。有了这样的舵的大船,中国的航 海事业就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人和欧洲人曾以不同的方向绕道好 望角,但中国人去那里的时间早于欧洲人。第一个发现澳大利亚的也是中国 人,他们登陆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达尔文港。中国和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的贸 易十分频繁;中国和非洲东海岸国家的贸易也相当广泛,至今在坦桑尼亚和 莫桑比克的海洋,仍可以发现许多个世纪前的中国陶瓷的碎片。中国的海轮 也到达过美洲大陆,但是否舵航至今仍是个悬案。李约瑟和其他人已经证实 了在许多方面亚洲对古代美洲的影响。 罗伯特坦普尔说:“中国的另一个发明是“窗孔舵”(亦称开孔舵), 因为舵上有许多孔。中国人早已知道:在使舵在水中更容易地转动的同时, 这些孔并没有影响舵控制航向的作用。直到1901年 “窗孔舵”才传到西方。 在那以前,西方用煤作燃料的鱼雷艇虽然每小时可航行30海里,但在全速航 ① 《新华文摘》1988 年第6 期,第175、176 页。 ----------------------- Page 39----------------------- 行时却无法转动舵。 “窗孔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国最早的舵称为‘平衡’舵。舵的部分舵片在支承统盘杆前部凸出。 这种舵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欧洲人直到 19世纪才应用它。1843年英国制 造的 ‘大英帝国’号轮船,就是欧洲最早使用这种舵的船。为了发展自己的 航海事业,英国在应用中国的发明上从来就是走在前面的。在应用平衡舵的 同时,英国也利用了中国的方形板叶链式提水器的船内小密舱。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英国海军在全世界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欧洲国 家更早地采用了中国的发明。” 罗伯特坦普尔说:“无论在索具导航、动力装置或者cāo舵等各个方面, 欧洲都吸收了中国的经验。”① (三)与风有关的说明 人类对风能的利用堪称年代久远,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有许多捷足先登 的发明创造,比如船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水上航行的重要动力, 这项发明应归功于中国人。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旋转式扬 谷扇车,并有关于载人风筝和降落伞的令人惊讶的故事。 罗伯特坦普尔说: ‘双动式活塞风箱是能驱使空气或液体连续流动的 泵。其提供连续鼓风的能力,是中国人得以在冶金术上占优势达数百年之久 的决定xìng因素。我们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双动式活塞风箱,或其出现的确切年 代,但是它于公元前4世纪似乎就已在中国广泛应用了。所以我们大概可以 有把握地认为,其发明至少是在公元前5世纪。” 关于载人风筝,罗伯特坦普尔说: “载人风筝的史料讲述了一个耸人 听闻的事件。北齐的第一个皇帝高洋 (在位时间是公元550年到559年)有 计划地杀害了拓跋和元氏两个家族的全部成员。高洋在他参加的庆祝佛教圣 职受任的仪式中,想出一种被称为 ‘放生’的做法。他‘放生’的‘活物’ 就是他的政敌:拓跋和元氏两个家族的人。他的做法是让他们从100尺高的 塔上跳下去。公元559年,即他在位的最后一年,他不断地让判死刑的囚犯 从金凤台上跳下去,把他们作载人风筝的实验飞行员。”李约瑟评论说:“事 情不仅表示了这一位皇帝是一位残忍的人,从另一角度看,这些风筝必须有 人在地面控制着,而且技术高超才能掌握好手中的线。也就是尽量使风筝放 得久些,飞得高些。”一位魏国的王子,元氏家族的一位著名人物,他随同 风筝在空中飞翔了二里远。反映这时期的历史名著 《资治通鉴》(卷167) 叙述了这件事: “(齐显祖高洋)使元黄头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 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堕,仍付御史中丞毕义云饿杀之。”18世纪时,载人风筝 在中国已经广泛流行了。 在现代,人们也进行载人风筝的飞行。1894年巴登鲍威尔成为进行载 人风筝飞行并且取得完全成功的第一个欧洲人。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说,如 果说公元559年中国元氏家族成员成功的飞行是世界上首次载人飞行的话, 那么中国和欧洲首次飞行之间竟相隔了1335年之久!① 关于降落伞,罗伯特坦普尔指出: “许多人都知道达芬奇留下了降 ① 《新华文摘》1987 年第8 期,第178 页。 ① 《新华文摘》1988 年第5 期,第180 页。 ----------------------- Page 40----------------------- 落伞的草图,这标志着欧洲人制造降落伞想法的最初产生。但是远在达芬 奇1500年前,中国人似乎已经发明了降落伞,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极其成功地 运用了它。” “我们可以从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 找到最早的文字记载,此书大约完成于公元前90年。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认 为,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经有了降落伞。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到卷帙浩 繁的文献,他把降落伞看作是很久以前的古物这一事实,证明了降落伞的起 源可追溯到他所处时代的前几个世纪。” “岳珂著的《程史》一书中提到了 中国人在中世纪已使用降落伞的例子。这本书刊印于1214年,叙述了 1192 年在广州亲眼目睹的一些事情。那时候的广州云集了不少阿拉伯人,他们有 自己的清真寺。其中一座清真寺有着 ‘笔尖形高耸入云的银灰色尖塔’,塔 内是螺旋形的楼梯。塔顶上是一只巨大的金鸡,但少了一只腿。这只鸡腿是 1180年被一个狡猾的窃贼偷去的,而他正是使用了降落伞才得以逃跑他的供 词被保存了下来,因此他几乎成了当地的一名英雄人物。他这样描述了他逃 跑的经过:‘下跳时我只得紧紧抓住两把设有伞柄的伞,当时我一跳到空中, 劲风就把这两把伞全部撑开了,伞成了我的翅膀,使我平安地落到地上’。” ① (四)关于免疫学和内分泌学方面的贡献 中华民族有其独特的养生、防病、治病理论,中医学中的整体xìng思维方 法、经络学说、针炙、中yào、气功的运用为世人所称产。在这方面为人们熟 知的发明创造不胜枚举。罗伯特坦普尔所介绍的中国在免疫学和内分泌科 学方面的贡献,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说: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 就能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xìng激素和垂体激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这就 遥遥领先于现代的生物化学。在公元前125年以前,中国早期的科学家,淮 南王刘安首先用 ‘秋石’这外名称表示所获得的激素结晶体。” 在古代中国“1025年到1833年,在39种不同的书籍文献中都有关于从 尿液中获得xìng激素和垂体激素的记载。”在欧洲,直到1927年才发现从尿中 可以提取类固醇xìng激素和垂激素。显然,在这方面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约 2200年。因此,古代中国的医生通过给病人服用 “秋石”,产生双重疗效, 既可补充外源xìng的xìng激素,又可促使患者自身分泌更多的内源xìng的xìng激素。 中国主要用这些xìng激素治疗与生殖器官有关的各类疾患,其中包括:xìng腺机 能减退、阳萎、xìng逆转、yīn阳两xìng人、遗精、痛经、白带、xìng功能低下等。 当然,有关古代中国人提取xìng激素方面目前仍有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毋 庸置疑,中国真正地开创了内分泌科学,他们对于所获得的伟大成就是当之 无愧的。”①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应用,罗伯特坦普尔说:“甲状腺肿即甲状腺增大, 外观为颈部的肿块。最迟至公元7世纪,中国人就在应用甲状腺激素治疗甲 状腺肿了。这一做法可能早就开始了,只是中国的医生们到7世纪才以文字 描述这项技木。最早做这一记载的甄权,他死于公元643年。在他的 《古今 灵验方》中提出了阉羊甲状腺激素的三种用法,方剂之一是将100个甲状腺 ① 《新华文摘》1987 年第7 期,第176 页。 ① 《新华文摘》1987 年第7 期,第177~178 页。 ----------------------- Page 41----------------------- 在温水中洗净,去掉脂肪,晾干后剁碎,再与枣混合后制成yào丸给病人吞服。” 另一方剂是从羊身上取出一个甲状腺,去指脂肪,然后让病人将生的甲 状腺体放入口中,尽可能吸吮并咽下所有的汁液,然后将腺体吃下。 大约19世纪初,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与水、土xìng质有关的致甲状腺肿的环 境因素的存在。然而这一知识最早在公元前239年即见于中国的《吕氏春秋》 一书中。该书卷 3“数尽”章写道:“轻水所,多秃与瘿人。”在西方直到 1860年,查丁才明确证实甲状腺肿与土壤和水中碘的缺乏有关。1896年鲍曼 在甲状腺中发现了碘。1890年墨莱等人开始给病人服用甲状腺提取物。 关于免疫学的起始种痘。罗伯特坦普尔说: “人类为了免除天花 的威胁,采用了种痘方法。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1 章 种技术源于中国的四川省。在该省的西南部, 有一座名山,称为峨嵋山,隐居在该山山洞的道教练丹家在公元10世纪时学 会了天花痘苗接种技术。至于说在这以前多久人们便已掌握了这个秘密,目 前还没有材料可以说明。” “中国接种者的巧妙技术确实是惊人的。他们使用了各种削弱病dúxìng的 方法。因此由于种痘而得天花的危险xìng减至最小限度,免疫率很高。”在公 元17世纪时,这种医疗方法传到了土耳其,在那里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1718 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的夫人马丽沃特莱蒙塔古让全家接受了 “轻 型天花的预防接种”。在此4年前,蒂莫尼在lún敦的 《皇家学会哲学会刊》 上发表一篇关于这种方法的报道,两年后,皮拉拉尼在一刊物发表了进一步 的报道。这种方法在lún敦曾引起热烈讨论,马丽大概是因这些文章的激励而 采取如此勇敢的措施的。到 1712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 ① 始广泛在欧洲采用。 中华民族的创造发明可谓洋洋大观,其在人类发展史的 地位和价值由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可窥一斑。至于中华民族在天文、数学、 医yào、音乐等方面的创造发明,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① 《新华文摘》1987 年第7 期,第172 页。 ----------------------- Page 42----------------------- 六、 “他们是优秀种族”敌视者不得不如是说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伟大民族。在世界文 明史上,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为 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在 19世纪末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帝国主义势力、视中华民族为敌的人却诬蔑中华民族是“劣等种族”、 “有种族仇恨”。说什么有色人种“可怕”。攻击中华民族的强盛在精神思 想上、经济上、军事上对白种人“危险”。为了遏制中国的所谓“种族仇恨”, 有人竟公然主张 “由列强把中国瓜分”,并让“基督教得到奇迹般的传布”, ① 以取得 “宗教胜利”,“把中国改造成友好国家中最友好的国家” 但是,侮蔑毕竟是侮蔑,事实毕竟是事实。即使是那些曾经攻击和侮蔑 过中华民族的人,或者是正在攻击和侮蔑的人也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讲一两句 真话。1876年,美国参众两院3名议员组成调查中国移民的联合委员会,通 过调查,感到 “任何人如果要把他们(指中华民族引者)低估成一个劣 等民族,就是把这整个问题都搞错了”。曾任美国国务卿的科士达说: “从 中国的历史和成就来看,断言不论古代或现代,没有一个民族或种族比中国 人民更配称得上是伟大的民族,这并不是什么夸张”。① 中华民族经历过黑暗的岁月,也有辉煌的时代。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伟 大的民族,它一旦从沉睡中醒过来,必将震撼全世界。 (一)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十 分丰富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学、音乐、绘画、工艺等各个领域。 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成为世界奇迹而载入世界的文明史册;火 yào、指南针、造纸、印刷术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大大推动 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丰富文化遗产不仅是激励中华儿女努力奋进的宝贵的 精神财富,而且吸引了许多海外人士进行考察研究。唐朝太宗时,国都长安 常常宾客如云,前来学习的有数千人。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 国后,写出了 《马可波罗游记》,此书畅销欧洲,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前来中 国游览观光。连那些对中华民族持敌视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 第一, “那里有一种文明,那是一种在我们的文明还未诞生之前就存在 的古老文明”。 斯陶特说: “我这样主张拒绝给予东亚人以自由移入和永久居住在美国 的特权,人家不要以为我是否认一个古老的、一度很文明的种族由于他们的 智慧而具有长处。”① ① 科士达: 《美国在东方的外jiāo》(1949 年版),转引自吕浦第编译 《“黄祸论”历史资料先辑》,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年4 月版,第202 页。 ① 同上书第201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7 页。 ----------------------- Page 43----------------------- 巴枯宁说:“轻视中国人是错误的。中国人是可怕的,这是由于他们的 庞大人数,……精力无比充沛。”② 第二, “任何人如果要把他们低估成了一个劣等民族,就是把这整个问 题都搞错了。” 皮克斯利在谈到中华民族时满怀敌意地说:“他们是一个 机灵、狡猾、 敏锐、聪明的民族。任何人如果要把他们低估成一个劣等民族,就是把这整 个问题都搞错了。” “他们不是劣等种族。根据许多事情来考察,他们是优秀种族。他们保 持一种政体已经有数千年之久,而这种政体击败了欧洲人的聪明智慧……他 们不是劣等的。在许多方面他们是优秀的。”③ 赫德说: “中国人是一个有才智、才教养的种族,冷静、勤勉,有自己 的文明,在语言、思想和感情各方面都很纯一,人口总数约有4亿,生活在 自己的围墙之中,在他们所蔓衍的国家里有肥沃的土地和富饶的江河……”。 ④ 德梅隆说: “蒙古种族有一部时间久得发霉的历史,这部历史断言自己 有5千年的文明,信而有证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摩西创造世界和以色列人退出 埃及的时代那表明即使是埃及的文明也是他们那里传来的;他们在希腊 人打破特洛伊的城墙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开化了的民族;他们的伟 大的哲学家孔子,在基督降生以前550年、苏格拉底降生以前80年就写出了 书经 《尚书》;他们的文献据说富于各种各样用韵文和散文写成的著作:lún 理学、历史、地理、游记、戏剧、传奇、故事以及各种小说;他们的政府以 君主政体为基础,靠教育资格用人,形式是有些复杂,然而抗住了时间的破 坏。……它经历了印度、日耳曼等所有伟大民族的兴亡盛衰而仍然屹立不动, 当安格鲁撒克逊族还奔驰在德国的丛林之中,英格兰的土著还是一群野人的 时候,它就已经达到了它的伟大的顶点”① 麦克考宾说,中国人在一切环境中和一切变化之下 “仍然保持着他们独 有的民族特xìng,而当其到国外求生时,他们所希望的也是获得一笔足以过舒 服日子的财产,然后返回孔子的国家。的确,他们对那个孔夫子的国家的依 恋之情是如此深厚,以致只是在具有这样的了解时才离开,这就是,如果他 们死了,他们的遗骨要运回祖国去埋葬;因此,中国佬虽然身在我国,却并 不属于我国,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构成了根本反对他们前来我国最强烈、 最不可克服理由之一。”② 雅斯琴科说: “甚至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中国就以它的惊人的财富而 出了名,以后的勘查和研究不仅没有能打破这些古老的传说,而且实际上表 ② 〈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3 页。 ③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35 页。 ④ 〈英〉赫德《“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文集》。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146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52 页。 ②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23 页。 ----------------------- Page 44----------------------- 明了这些传说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富饶的真实情况。”① (二)勤劳、勇敢、智慧、爱好和平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它具有勤劳、勇敢、诚实、智慧、俭朴等优良品质。 中华民族凭借这些优良品质,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中国 人民富有坚韧的革命斗争精神,在历史上抗击过无数次外来的侵略,取得了 一次次的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的有智慧的民族,孕育出许多世界闻名 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有不少创造发明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居于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列。在公元3~13世纪的整整1000年间,始终保持着 世界先进科技水平。这是连那些对中华民族持敌视态度的人也不能否认的 “中国佬是很聪明、机灵的,并且具有一个好的工人的切优点。” 罗杰斯说: “毫无疑问,中国佬是很聪明、机灵的,并且具有一个好的 工人的一切优点。他们单身到这里来,即使结了婚,他们的开支同美国公民 的开支相比也只相当一个极小的部分。中国佬不喝醉酒,他们在星期一也能 像其他日子一样工作。”② 斯陶特说:“中国的人口超过3亿。他们所占据的领土是 不足以容纳他 们。虽然他们的劳动总额为数极大,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以最耐心的、不停 的辛勤劳动却只能勉强糊口。极端的贫困普遍地盛行,他们千辛万苦,所得 的报酬则少得难以想象。”① 麦克考宾说: “不可否认,他们是一种非常节俭的民族;他们所需要的 东西很少,而且费钱不多。因此,他们做工作就能够比欧洲血统的人少拿工 资,因为后者的需要比他们的需要多些。”② 罗杰斯说: “中国有其贫穷、节俭、有才智、有教养而又非常勤勉的人 口,是能够把人送来以满足加里福尼亚州对于劳工的全部需要的,而且它正 在准备这样做。中国人在经过短时的学习以后,就能够很好地和廉价地制造 我们的一切商品,管理我们的一切机器,播种和收获我们的全部田地,补我 们全部的家庭仆人的缺。他们能够用自己廉价的劳动把比较昂贵的美国工人 或欧洲工人从每一个工业部门中都给排挤出去。”③ 德梅隆说: “白种人将会感到……他们不能同刻苦耐劳而又节俭的中国 佬相竞争,这些中国佬不须赡养家庭,不须教育儿女,不须缴纳赋税,不须 捐款给教会,不须崇拜上帝……他们一心一意在赚钱,以便可以重返家 乡。……如果让中国佬自由而平等地从事竞争,每一次他们都要占得上风。” ① 〈俄〉雅斯琴科《论俄国在东西方接近中的任务》。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291 页。 ②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45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19 页。 ②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2324 页。 ③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25 页。 ----------------------- Page 45----------------------- ① 布赖尔说: “中国人是一个受清洁的民族,他们把自己弄得很整洁、干 净、漂亮;他们没有任何令人讨厌的地方。”② 请注意拥有7.5万英亩土地和5万头羊的农牧场主豪立斯特1876年的证 词: 问:这些中国人的道德情况怎么样? 答:非常之好,我想,在这全部,400个中国人中, (指在该证人所在 地圣巴巴拉郡工作的中国人引者)一年之内只有5个人被逮捕拘留过。 其中两个人被解雇;有两个案件是由于小小的偷窃罪,从他们自己人那里偷 窃蔬菜或蔬菜一类的东西。在我一生当中从来没有看见过比他们更好的人。 问:这种移民的道德方面同同样阶层的其他移民比较起来怎么样? 答:要好得很多,以致使我感到,如果异教的教训能造成象中国佬那样 诚实的人,我要认真考虑自己去当异教徒了,我相信诚实,我相信诚实的人。 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如健康等等怎么样? 答:那些劳动熟练、了解我们的工作、而且具有某种经验的人,都是我 看见过的最好的工人。在体力方面,我不认为普通的中国佬能赶得上普通的 白种人,虽然我看到过一些例外,有些中国佬非常强壮,非常好。中国佬不 是非常强壮的人,但是他们是非常诚恳、非常好的人。他们竭尽全力来工作, 我一生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其他民族是这样工作的。 问:他们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答:是第一流的。我难得看见一个虚弱的中国佬。 问:在他们之中,你曾否注意到过有什么容易得皮肤病或斑疹或任何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2 章 一类疾病的素因? 答:一点也没有。 问:他们个人卫生方面的习惯怎样? 答:比白种人的习惯要好。我用的那些工人都是我在一生中雇用过的最 干净的工人。他们一生每天都在洗身子。在这方面他们使我们自己的人感到 羞愧。①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lún敦英日协会理事会副主席戴身西说 (见1989 年版 《新远东》:“有成群驯良而聪明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熟练指导下在其 中每昼夜工作15小时的工厂,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受过科学训练的中国人自 行负责管理的同样工厂所替代。瞻望前景,不寒而。西方工人每天力争少 劳多得,他们有什么把握同千百万朴素、驯良、惊人地节俭、聪明、熟练的 中国工人相竞争呢?这些中国工人为取得可以使他们过舒服生活的报酬而努 力不懈地愉快地工作,而那种报酬是西方人不能用以维持生活的。”② 曾在中国进行了多年侵略活动的英国人濮兰德说:“中国这千百万俭省、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5758 页。 ②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74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77~78 页。 ② 转引自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142 页。 ----------------------- Page 46----------------------- 耐劳、尝尽了艰难困苦的苦力,迟早要使西方世界的经济平衡和工业平衡受 到影响……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刻苦勤劳、孜孜不倦、熟练技巧和不可征服 的消极抵抗能力,除了希伯来人以外,任何种族从来都比不上。”① 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1913~1919年的美 ② 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 “中国人的传统xìng情是非常和平、非常安静的。” 加拿大有名的侵华传教士邦德说: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发 展将有利于和平……中国人是一个 ‘非常守法的民族’;他(指赫德爵士) 还预言过,一两百年之后中国可能强大到这样的地步,即足以为全世界规定 和平条件,并且以永远站在遭受攻击的民族一边的办法使得战争不可能发 生,使太平盛世得以实现。”③ (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中国人 民政治品质和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的强大的力量源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这面具有伟大号召力的鲜明 旗帜下,团结一致、抵御侵略,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曲爱 国主义壮歌。正是有了这种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华民族具有伟 大的凝聚力,才使我们国家千秋万代,经久不衰。也正是这种民族凝聚力, 才使不少在海外的炎黄子孙 “身在异国,心向中国”,对有悠久历史、优良 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祖国产生依恋之情。 爱国主义与振兴中华是一致的。奋发图强,靠我们的智慧和双手把中国 建设得强大起来,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必然归宿。近百年来,中国人 民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侮辱和压迫,中华儿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正是为 了要建立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把已经被列强扭曲了的历史重新拨正。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结束了苦难的历史,一举洗刷了帝国主义列强强 加在中国人民头上耻辱,中华民族砸碎了枷锁,扬眉吐气,屹立在世界的东 方。拿破仑曾经说过: “当中国动起来的时候,它将震动全世界。”这个预 言正在变成现实。在现实面前,使一些敌视者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 “不是劣 等种族”,而是 “亚洲最刚强”的民族,是极具爱国心、向心力的民族 第一, “他们对那个孔夫子的国家的依恋之情是如此深厚”。 麦克考宾说:“的确,他们对那个孔夫子的国家的依恋之情是如此深厚, 以致只是在具有这样的了解时才离开,这就是:如果他们死了,他们的遗骨 要运回祖国去埋葬;因此,中国佬虽然身在我国,却并不属于我国。”① 美国农牧场主豪立斯特在回答 “他们要回祖国的打算总是保持不变吗” 的询问时说: “我以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① ① 转引自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183 页。 ② 转引自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170 页。 ③ 转引自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190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23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25 页。 ----------------------- Page 47----------------------- 美国传教士勃罗温说: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可以被分割,但是中国 人民仍会存在他们是亚洲最刚强、勤劳而孜孜不倦的民族,经过适当的 训导之后,也许会成为世界上一种了不起的势力。中国的同化能力是巨大的。 黑人可以受白人统治,印度人可以受英国人统治,但是中国既不是非洲又不 是印度…… ‘有人想象中华帝国的众多人口会乖乖地屈服于对他们的国家的 瓜分,或者想象任何一支不很大的军事力量都能迫使中国默认这样一种瓜分 计划,这些人乃是很少了解中国人的xìng格,很少了解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或 者很少了解他们具有难以遏制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控制了中国人、或者 即使是控制了相当大的某一部分中国人的这样一个外国,很可能会发现它是 背上了一个包袱,与此相比,埃及人同以色列人的纷争就算不得一回事了; 而且这个征服者有朝一日将发现自己成了被征服者,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② 第二, “当中国动起来的时候,它将震动全世界”。 濮兰德说: “今天我们正亲眼看到这个庞大的民族觉醒过来,获得新的 精力,并且更为积极地处理事务。和平的中国,这个无可争持的国家,正在 迅速地变成为军事的国家。在一切公众言论中,都表达了希望国家有能力、 有效率、有力量的理想。”① “拿破仑曾经说过:‘当中国动起来的时候,它将震动全世界。’而中 国现在就正在动起来,正在猛烈地动起来。多少年来它一直是面向过去,而 且一直在设法仿效过去。今天它正在面向将来,而且在设法预先占有将来。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已经在中国发生。它已经放弃了它那古老而受 尊敬的教育制度,采用了最近代的西方学校和学院里的最新课程作为代 替……成千上万出自名门望族的青年人正在出洋留学,许多人是自费,许多 人是官费并受政府的指导,他们要在英、法、德、比、日、美各国最优秀的 院校里的最优秀教师的门下住上五六年,然后返回中国,把他们所受的训练 的好处带给他们的国家。”② 号称“中国通”的赫德说:“两千万或两千万以上武装起来,经过cāo练、 受过训练而且又受爱国的即使是被误解了动机所激励的团民,将使 外国人不可能再在中国住下去。”③ 赫德说: “这个种族,经过数千年高傲的与世隔绝和闭关自守之后,被 客观情况的力量和外来进犯者的优势所逼,同世界其余各国发生了条约关 系,但是他们认为那是一种耻辱,他们知道从这种关系中得不到好处,正在 指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十足地强大起来,重新恢复自己的旧生活,排除同外 国的jiāo往,外国的干涉和外国的入侵。这个种族已经酣睡了很久,但是最后 终于醒了过来,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激起中国人的情感中国是中国人 的,把外国人赶出去!义和团运动无疑是官方鼓励的产物,但是这个运动已 经掌握群众的想象力,将会象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 ② 〈美〉1876 年《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213214 页。 ① 〈美〉1876 年 《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转引自《“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170 页。 ② 〈加〉邦德《论20 世纪初中国的发展》 (1911)。转引自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184 页。 ③ 转引自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163 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2] 一、外国学者论中国先秦哲学 中国哲学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博大精深著称于世,尤其是具有早熟的 特征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国哲学在先秦时期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出现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哲人。 中国先秦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在夏殷时期哲学思想开始萌芽,反映宗法 制度和宗法思想的 “礼”已经产生。到了西周末年,由于社会动dàng,产生了 怨天尤人思想,同时yīn阳五行思想得到发展。秦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 革,反映在意识领域里,出现了群星灿烂的 “诸子百家”和错综复杂的“百 家争鸣”的盛况。儒家强调: “与命与仁”,同时提出“叩其两端”;道家 主张 “道”生万物,同时强调“反者道之动”;墨家强调实践,名家研究名 与实、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yīn阳家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 构成正在变化着的世界……,各家之间相争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形 成了我国先秦哲学特有的风貌。 中国的学者对先秦哲学研究得非常深入,力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取 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不少外国学者,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站在各 自的立场上,对中国先秦哲学也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如德国的莱布尼茨和黑 格尔、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汤普生、朝鲜的郑振锡和崔凤益等。了解他们 对中国先秦哲学的褒贬可否,无疑是有意义的。 (一)莱布尼茨论中国先秦哲学 莱布尼茨 (16461716)是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与牛顿 并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数理逻辑的先驱者。曾任柏林皇家科学院第一任院 长。他提出了他认为是和中国 “先天八卦”相吻合的二进制。他又是唯心主 义哲学家,在其唯心主义体系中,含有辩证法因素。主要著作有 《单子论》、 《人类理解力新论》、《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致德雷蒙先 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一文对中国哲学给以了一定的评价。 莱布尼茨有位法国朋友叫德雷蒙,他曾寄给莱布尼茨西方哲学家评价中 国哲学的书籍。莱布尼茨不同意西方一些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于是写 了这封信寄给德雷蒙。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主要是针对意大 利传教士龙华民的 《论中国人的宗教》一书而写的。在这封信中,莱布尼茨 反复分析 “上帝”、“鬼神”、“天”等概念,并对《易经》进行了评价。 莱布尼茨谈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 “上帝”和“鬼神”。 莱布尼茨生活的时代,正当中国清朝早期,那时有大批的传教士来到中 国,并把中国有关哲学、道德等一系经籍介绍到欧洲,以致欧洲各国掀起了 “中国热”。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强调西方宗教的优 越地位,指出西方宗教具有神启的特点,而中国传统则根据缺乏启示的概念, 一向是以无神论为主的,是和西方宗教站在完全对立的地位上的。另派却认 为,中国原有的宗教尤其是儒家经典表现的古代宗教也是敬神的, 虽然没有 “启示”,但可算作自然宗教。这派人士比较尊重中国文化,莱布 尼茨也同意这种看法。莱布尼茨认为 “首先值得怀疑的是中国人是否承认或 者已经承认了精神实体,尽管他们也许不认为精神实体是可以同物质分开来 并且完全在物质以外的。对于被[上帝]创造的精神来说,这倒没有什么坏 ----------------------- Page 4----------------------- 处。……但是,至于上帝,中国人的看法很可能是也给他一个ròu体,并且把 他看做是世界的灵魂,就象古希腊和欧洲的哲学上所说的那样。”① 关于上帝的问题,也表现在对中国宋明理学中 “理”的理解上。莱布尼 茨和龙华民都认为 “理”是中国哲学最高层次的概念,是尽善尽美的至高无 上的存在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位,具有最大的完满xìng、无限xìng和永恒 xìng。用莱布尼茨的话说,理 “是一种久恒相等的动”,“以天地绝对主宰的 身份统治一切”。但龙华民认为 “理”不是上帝,因而“理不能自存,它需 要上帝”却没有脱离物质故不是精神实体。而且 “理本身无生命、无主张、 无明智”即无人格所以不是上帝。而莱布尼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从自 然神论的立场出发,把上帝理解为非人格的最高原因,上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3 章 本身也是一个单 子。既然中国人已经赋予理以最高的完满xìng,而且理只能通过 “原始物质” (元气)产生万物,恰好证明了理不是物质而是至高无上的“道”、“正”、 “纯”,那么是否具有“人格”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于 《论语》中曾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力”、 “乱”、“神”这四种东西,孔子什么话都不说,说明孔子对鬼神抱着一种 回避和存疑态度。强调人的主观精神,相对地削弱了天命鬼神对人世间的支 配和主宰作用。龙华民神父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是一个无神论者。莱 布尼茨也强调了这一点: “这位神父也由此得出了结论,孔子自己有一些不 好的主张,这差不多随处都可以得到证明,这位神父也说如此,显然古代的 中国人也和近代的中国人一样,都是无神论者,而我认为,孔子这种方法败 坏了人们的心,蒙昧了中国儒家的精神,迫使儒家们只想到可见的,可感的 东西,这样一来,他们陷落到一切坏事中最大的坏事无神论中去了。我 相信孔子这种 ‘不语’的方法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本来最好是应该进 一步加以解释,……按照孔子这种方法,他远不是否认鬼神和宗教,他仅仅 是想要人们不要争辩这些事情,要人们满足于知道 ‘上帝’和鬼神的存在和 作用,要他们敬 ‘上帝’和鬼神,尊行德xìng以取悦于‘上帝’和鬼神,不要 深究他们的xìng质,不要问为什么或者追寻他们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不管说 什么话来反对古代中国人都不过是毫无根据的揣测之词。”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易学哲学给以高度评价。 莱布尼茨和白晋共同发现了中国 《易经》卦爻的二进位制的排列问题。 1698年白晋以yīn爻 (- -)代表0,以阳爻 ()代表1,可以把六十四卦爻 排列成相应的数字,这个发现引起了莱布尼茨的注意。1701年4月,莱布尼 茨将自己发现的二进制列成一个表送给白晋,这时白晋发现的 《易经》卦爻 的二进位才被确认。该年11月白晋送给莱布尼茨两个易图,一个是《伏羲六 十四卦次序图》,另一个是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茨进行了悉心 研究,充分了肯定 《易经》卦爻二进制排列的科学xìng。他说:“我们欧洲人 如果对于中国文学有足够的知识,那么加上逻辑、评论、数学,以及我们的 比他们更准确的表达方式,会使我们在如此古老的中国记载中发现比中国近 代中国人甚至以及他们后来的注释家们……知道得更多的东西。” “这个帝 国的奠基人伏羲的符号……是由一些整线和断线组合而成的……是最简单 的,一共有64个图形,包含在名为 《易经》的书中。《易经》也就是变易之 书,在伏羲的许多世纪以后,文王和他的儿子周公以及在文王和周公5个世 ①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庞景仁译。转引自《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 年第3 期。 ----------------------- Page 5----------------------- 纪以后的著名的孔子,都曾在这64个图形中寻找哲学的秘密。……这恰恰是 二进制算术。这种算术是这位伟大的创造者所掌握而在几千年之后由我发现 的。”由此 “可以看出古代的中国人不仅在忠孝方面(在这方面中国人达到 了最完满的道德标准),而且在科学方面也大大地超过了近代人。” 莱布尼茨从 20多岁起就研究中国哲学,直到逝世,他终身爱好中国哲 学,对中国哲学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他对 《尚书》、《周易》、《大学》、 《中庸》等著作都有所涉猎,他对中国哲学的内在联系和深刻的思想惊叹不 已。“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于文明的欧洲,并且在人数上和国 家的治理上远胜于文明的欧洲。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极其令人赞佩 的道德,再加上有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 敬。这种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自从约三千年以来建立的,并且富有权威, 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他对那些轻蔑中国哲学的欧洲学者毫不 留情地大声呵斥说: “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 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遍的经院哲学概念不相 符合,这真是狂妄之极。”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并较 为推崇的。但由于当时莱布尼茨所掌握的材料有限,又由于他是一位唯心主 义哲学家,因此他在评价中国哲学时对中国哲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概念的 理解还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 (二)黑格尔论中国先秦哲学 黑格尔 (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曾任柏林 大学的校长。黑格尔的哲学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又怯懦的阶级 特点。他的体系是保守的,而他却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 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 ① 揭示这个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因而其辩证方法本质上是革命的。但在 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最终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辩证 法的革命精神。 黑格尔一生有许多著作,其中 《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和《哲学全书》等最有影响。但黑格尔对中国哲学论述不 多,其中在米希勒编辑的黑格尔全集里,3大卷《哲学史讲演录》,长达1700 页,但论到中国哲学的仅占 6页,只提到了孔子、 《易经》和道家。但黑格 尔认为: “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 古老的国家。”① 黑格尔认为,孔子哲学是一个道德哲学。 黑格尔认为,孔子是中国主要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传到欧洲之后, “在 ② 莱布尼茨时代曾轰动一时”。 这种道德学说也曾“受到哪些熟悉基督教道德 ③ 的人们最大的称颂和对它的优越xìng的承认”。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3 页。 ① 《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 年版,第161 页。 ② 《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78 年版,第1 卷第119 页。 ③ 《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 年版,第112 页。 ----------------------- Page 6----------------------- 中肯定了孔子的著作在中国是最受尊重的,孔子的道德教训也给他带来最大 的名誉。但黑格尔运用大量的笔墨说明孔子哲学只是一种道德哲学,而不是 思辨的哲学。 “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 ④ 老练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所谓的思辨哲学不过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对象, 并从中演绎出一切客观存在的唯心主义哲学。因此,黑格尔认为孔子哲学不 是真正的哲学,而是中国人的教育、文化和从事实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定。 黑格尔在 《历史哲学》中写道,孔子哲学只是“一桩政治的事务”,“在 中国人心目中,他们的道德法律简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积极的命令 强迫规定的要求相互间礼貌上的强迫的义务或规则。 ‘理xìng’的各种 重要决定要成为道德情cāo,本来就非有 ‘自由’不可,然而他们并没有‘自 ① 由’。 他举了孔子宣扬的一套君臣、父子、兄弟、夫fù之间的lún理纲常,黑 格尔也承认这是 “最受中国人尊重的权威”,“这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东西”。 对于孔子哲学中 “天”的观念,黑格尔认为,“天命”则是冥冥中cāo纵 一切的主宰者,因此个体对 “天”的关系也是被理解为掩埋在普遍xìng里面, ② “本身既不能有任何价值,也无法获得任何价值。”黑格尔说,这种宗教不 同于罗马、希腊宗教,不同于基督教,因为希腊的神,犹太人的基督 “都是 明显的人格化的形象”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哲学,但却不是真正的宗教。 对于孔子最主要著作 《论语》,黑格尔持蔑视态度。其实孔子的道德学 说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适应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孔子学说虽 不是形而上学的玄思,但却是一种具有可践履xìng的实践哲学,融世界观,人 生观;哲学、lún理学、政治学为一体。而且还有逻辑学、美学以及教育方面 的内容,这是黑格尔没有注意到的。 黑格尔认为 《易经》具有抽象思维的特征。 黑格尔说 《易经》的出现,说明 “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 ① 的范畴”。 这里指 《易经》中的符号、图形的运用及其含意的规定,超越了 感xìng的阶段。在黑格尔看来,感xìng的认识和表达,只着眼于个别的、转瞬即 逝的具体事物,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根源作出说明,不能作为哲学的开端和 研究哲学的适当方式。 黑格尔在谈到 “yīn阳八卦”时说:“这些直线是一种符号,具有一定的 意义。中国人说那些直线是他们文字的基础,也是他们哲学的基础。那些图 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但黑格尔指出, “这虽 ② 然达到了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 八卦只“表示出一种对自然事物 加以分类的努力”。并没有内在的秩序;把天、雷、风、山放在平等的地位 上,这种分类的方式也是不适合的。黑格尔还认为, 《易经》被作为卜筮之 用,这是把外在的偶然的东西与最内在的东西普遍的东西加以对比,所以《易 经》这种哲学最后就流入空虚。 黑格尔说: “老子的著作也是很受中国人尊敬的。” 黑格尔认为孔子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 《易经》哲学虽然达到了对于纯 ④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第119 页。 ① 《历史哲学》第112 页。 ②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第117 页。 ①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第120 页。 ② 《哲学史演录》第1 卷第120 页。 ----------------------- Page 7----------------------- 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而道家哲学由于它的主要概念 “道”就是“理 ① xìng”,所以 “也有点象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 黑格尔指出道家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特异的宗派,以思辨为特xìng。他对这 家的论述采取大段大段的引文的办法,不同于对孔子和 《易经》的论述。黑 ② 格尔认为 “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xìng基础”。 ③ “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xìng叫做道;道为天生之本,万物之源。” 黑格尔对于 《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yīn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 “一”、“二”、“三”之德于“道”。但黑 格尔对 《道德经》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却只字未提。 黑格尔对 《道德经》中的主要概念“无”给以较高评价。他引雷缪萨的 话说: “在道家以及中国的佛教徒看来,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最 后者、最高者乃是 ‘无’,……这种‘无’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 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 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因此这 ‘无’同时也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叫做 的本质。” 由此看来,黑格尔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先秦哲学的看法是 主观的,片面的,他对孔子、 《易经》和道家的一些论述是十分简单的肤浅 的,而且不乏歪曲。 (三)郑振锡、崔凤益论中国先秦哲学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哲学上、yīn 阳、五行和儒道等家思想先后传入朝鲜,对朝鲜哲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同 朝鲜原有的哲学思想结合,构成了朝鲜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朝鲜著名的学者郑振锡、郑圣哲、金昌元合著的 《朝鲜哲学史》(朝 鲜科学院1962年出版)和由崔凤益执笔编辑的 《朝鲜哲学思想史研究》(古 代近代)朝鲜社会科学院1975年出版)这两部书,其中不少部分对中国 先秦哲学进行了评价。 关于yīn阳、五行思想 西周末年由于社会动dàng,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和“yīn阳之序” 的观点,同时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点形成。郑振锡认为,古朝鲜时期,贵族奴隶主 “从中国吸收了yīn阳五行思 想中的宗教迷信的政治观点。yīn阳五行思想本来是在中国产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4 章 的朴素唯物主 义和自发辩证法的哲学思潮。但是到了汉代,由于唯心主义哲学家加进了神 秘主义的宗教内容,使它的社会政治观,变成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的理论”。 ① “构成世界的最初元素有土、木、金、火、水等五种物质。气是这五种元素 的基础,气又分为yīn气和阳气。气是细微的,像空气一样的物质。yīn气是消 极的、yīn暗的气,阳气是积极的、明亮的气。这两种气的对立斗争产生了五 行这五种物质元素,这五种元素的结合产生了天地万物。这既是朴素的唯物 ①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第127128 页。 ② 《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第126 页。 ③ 《历史哲学》和179 页。 ① 《朝鲜哲学史》第2 页。 ----------------------- Page 8----------------------- 主义,又是自发的辩证法。yīn阳五行思想中虽然包含着这种唯物主义观点, 但在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时却宣扬五德终始的思想,这是极其神秘的宗教观 点。yīn阳五行思想认为五行在自然界中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顺序是由土及 木、由木及金、由金及火、由火及水。封建王朝也按此法则循环,每一个王 朝都是以天赋于这五种物质的德,命中注定为王的,也就是说,某一王朝是 以土德,另一王朝是以木德,或以金德、火德、水德等,以五种德中的一种 为王的。”① 在论到yīn阳五行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时, 《朝鲜哲学史》说,古朝鲜 的进步阶级,从yīn阳、五行思想中吸取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了 原有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反对以往崇拜天命的儒教及其他反动思潮。贵族 奴隶主阶级,则吸收了yīn阳五行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形成古代朝鲜的重要的 反动思潮。 崔凤益认为, “气”范畴的产生,意味着哲学思维发展的一大进步。有 关 “气”的思想奠定了朝鲜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曾对中世纪朝鲜哲学 史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关于儒家思想 对于儒家思想,郑振锡等人认为,儒教哲学中的大是具有意志的最高主 宰者,天创造世界,天的法则就是事物运动的法则。其目的就在于把剥削阶 级制度解释成符合永恒不变的天的法则,从而把剥削制度绝对化。儒教哲学 中的仁是人类应具有的最高道德范畴,是认识封建社会秩序礼的先天能 力。儒教哲学的认识论,虽然强调了先天的认识能力,但也包含着强调人类 经验和实践活动的积极因素。 崔凤益在他的 《朝鲜哲学思想史研究》一书中则认为,盲目崇拜超自然 的力量天,是儒教思想、儒教哲学的宗教思想基础。应从三个方面对儒 教进行批判:一、儒教宣扬的天是超自然的宇宙神,天命是宇宙神的意志和 意愿,这是宗教宿命论的世界观。它的目的在于压抑人的自主意识和斗争意 识,把人们变成无条件服从统治阶级的奴隶。二、儒教极力宣扬忠、孝思想, 企图使封建王权神圣化、封建统治秩序和家长制合法化。三、儒教以孝为基 础理念的三纲五常,dú害了朝鲜人民的健康的道德生活。 关于道家思想 道家是以主张 “道”生万物而闻名于世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老聃,其 代表作为 《老子》。道家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说和“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的辩证法思想。 郑振锡等人认为,老子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于中国,后传入朝鲜,到了朝 鲜三国时期,老子的思想已广为流传。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它主张世 界是由物质和气构成,气按道的规律运动。这是反对天意、神意创造世界的 思想。老子哲学中还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它认为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运动又是对立物的转化。它还从道的学说推导自然无为的社会政治观点。按 照这种观点,人民生活中的罪恶和不幸,是由于执政者过于违背道的自然法 则和干涉个人生活造成的。老子的这种观点,并不是唤起被压迫阶级起来反 抗,而是号召人们回复到原始生活方式。这就是它的社会政治观的局限xìng。 老子的哲学 “尽管有上述局限xìng,但在朝鲜哲学史上却成为反对唯心主义哲 ① 《朝鲜哲学史》第2 3 页。 ----------------------- Page 9----------------------- 学的主要唯物主义思潮之一”。① (四)雅斯贝尔斯论中国先秦哲学 K雅斯贝尔斯是德国现代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曾任海德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哲学教授,后任瑞士巴塞尔大学 哲学教授。雅斯贝尔斯称他的哲学为 “生存哲学”;但它不是关于“生存” 的知识,而是一种生存活动或生存方式。其著作有《哲学》、《理xìng和生存》、 《生存主义》、《论真理》等。他在著作中多处论及中国哲学。 关于孔子的 “仁” 孔子是儒家哲学的创始人,中国哲学的杰出代表,但孔子不是要建立一 个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具有可践履xìng的人学哲学,其体系是以 “仁”为中心的lún理体系,带有明显的现世态度、入世倾向。雅斯贝尔斯指 出:孔子“很少注意那些创制舟车、犁耙的古代发明家,如伏羲、神农、黄 帝。真正的历史开始于那些社会、政府、lún理和秩序的缔造者。在历史的源 ① 头屹立着的是尧、舜、禹的理想形象:他们体现了上天的永恒原型。” 雅斯 贝尔斯说,孔子生活在“王朝崩溃,社会动乱的时代”,“试图通过游说”, 借助于教育和知识, “来拯救社会”。孔子着力宣传他的“仁”的思想。 雅斯贝尔斯是这样理解和介绍孔子关于 “仁”的思想的: 人的本质为仁。仁是人xìng和道德的合一。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首先在 于阐明人是什么和应该成为什么;其次是说明他的存在的多样xìng。首先,人 必须成为人,人不同于动物。人能积极地改变他的生活,并超越本能,将其 建立在人的道德责任上。仁是一切善行的前提。只有仁人才能真正爱人和恨 人。 仁无所不包,它不是一种品格,而是所有品格的灵魂。仁是包罗一切的 源泉,是一种绝对要求。但由于仁是人的本质,所以离人很近。谁yù得仁, 仁就会来到他们面前。其次,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生存的多样xìng。在本xìng“仁” 上相互接近,在 “习惯”上,在个xìng、年龄、知识和发展程度上相互区别。 (1)年岁之不同。“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② 戒之在争。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人的类型。孔子区分 了4种类型和层次的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 者。 雅斯贝尔斯在谈论 “仁”作为人的本质的规定时,没有充分注意孔子之 “仁”在道德践履、个人修养上的意义;而年岁之不同的问题,孔子是强调 人们在行 “仁”的过程中因年龄差异而有不同侧重点;至于孔子关于4种类 型人的划分,显然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雅斯贝尔斯以赞同或褒奖的口吻谈论孔子,说孔子 “与老子不同,他积 极入世,以改变人的处境为己任。他创办学校、培养政治家。他编纂古典文 献”。雅斯贝尔斯甚至说孔子是 “第一个在其广度和可能xìng上使理xìng大放光 芒的人物”。他指出 “终极问题不是孔子的主题”, “当有人问及死亡、自 ① 《朝鲜哲学史》第16 页。 ① K雅斯贝斯 《大哲学家》,转引自柳卸林主编《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湖北出版社1991 年版第333 页。 ② 《论语季氏》。 ----------------------- Page 10----------------------- 然和天道时,他的回答是,存而不论不是因为有什么需要保密,而是问 题本身要求这种回答。人们通常出于虚假的动机 (如好奇、避世……)而提 出终极问题。不仅孔子不yù满足这些yù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客观地 谈论那些严格说来不能成为对象的东西。这就是孔子避免对任何形而上学问 题作任何直接陈述的原因”。① 关于老子的 “道” 在中国先秦时期,道家哲学因其达到的抽象理xìng思维高度而为人们所称 道,这一哲学派别的创始人是老子,其宇宙发生说堪与古希腊的原子论相媲 美。所以,老子哲学尤其是核心范畴道,引起雅斯贝尔斯的注意是不奇 怪的。 雅斯贝尔斯指出,道是中国宇宙论的原始的基本概念, “老子接受了传 统文献赋予道的内涵。这个词的原意是 ‘道路’,后来指世界万物的秩序, 及与之相一致的人的正确行为。”而在老子那里,道是世界万物及思维者的 本源和目的。雅斯贝尔斯赞叹说: “《老子》开明宗义第一句,意义深奥莫 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不仅 反对人们匆匆忙忙地认识道而且也反对人们以认识有限事物的方式认识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如果要谈论它,那么只能采取否定的表达 (因 为无名,即是说,人们无法给它命名):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如果你要肯定地表示它的存在,可称之 为无限……如果人们要去称道它、理解它、领悟它,并从思维上分辨它或显 现它的分别,它便会消失: ‘复归于无物。’它的原始的完满是我们无法把 握的,它的无形不同于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形状。”但是,雅斯贝尔斯指出: “这个本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而是高于存在的无,是存在的根源。”“这 种非存在、无,作为万物的本源和目的,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但它是一种高 于存在的存在。”① 雅斯贝尔斯说,道先于天地存在,但是道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可企及的他 者,而是当下呈现的。它虽然不可感知,但作为一切存在者中的真实存在, 却是可以体验的。它出现于一切事物中,通过它,存在者获得它的存在。它 存在的标志和特点是:它作为非存在而在此:虽然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 触,却无处不在;它起作用,却仿佛没起作用一般,它产生了天地万物,却 隐秘而不露形迹。它的作用不可抗拒,却并不显现;道对所有个别存在来说 都是一源的一:一切存在者都因为一的约束而获得其存在。一作为道的创生 形式,不是数字的一,而是本质的一;一切具体存在通过道获得其存在;道 在善恶之外,然而其助益无穷。 雅斯贝尔斯在作了上面的分析和阐述后归纳说:道 “是贯穿一切的无有, 是作用一切却不露形迹的无为,是产生一切的一,是存在于善恶之外的生生 灭灭的事物的根据和立足点”。可以称之为 “大包”。 通观以上雅斯贝尔斯对道的理解,没有把道归结为理念、理xìng的意思, 如果他没有把道理理解为完全的非存在,绝对的无的话,那么应该说他对老 子之 “道”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是比较深刻的。 从外国学者对中国先秦哲学的论述来看,有的学者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 ① K雅斯贝尔尔斯 《大哲学家》,见《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第335336 页。 ① 见 《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第338339 页。 ----------------------- Page 11----------------------- 况,对中国哲学知之甚少,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用西方的哲学和范畴来 衡量中国哲学,有的得出 “中国无哲学”的结论,或认为“中国哲学不过是 一些支离破碎的lún理说教”,有的对中国先秦哲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待中国先秦哲学,认为中国先秦哲学年代久远、内容丰富、 见解独特。了解他们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传统哲学 思想,无疑有重要意义。 ----------------------- Page 12----------------------- 二、外国人心目中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之一。中国文化因其没有中断和衰 亡,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地在世界上居于领 先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文学,可谓五彩缤纷、群芳 争妍,曾对东西方许多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伟大宝库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 段。原始人在其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 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听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 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了节奏。这种简单节奏就是音乐、 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始。远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时代就已 经形成,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5 章 05篇作品,是我国文学 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xìng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 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楚辞,是在公元前4世纪,即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后期,继 《诗经》古 朴的四言诗体以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 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和楚辞的出现,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诗 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楚辞”,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它是一种具有浓 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是屈原吸取和借鉴了楚国民间文字而创作出来的。如 果拿 “楚辞”来和《诗经》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其进步和进展 是很明显的。如 《诗经》中的诗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 朴素;“楚辞”就不同了,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而且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 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 到300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4.8万余首,共900卷。有诗人2200余人, 较著名者约有五六十人。诗歌创作得到这样巨大的收获,这标志着唐代是中 国诗歌史的一个新纪元。 唐代不仅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还有王维、白居易、李贺、李 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诗歌的思想xìng、艺术xìng,达到很高的地步。 再加上题材,形式和流派的多样xìng,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明代胡应麟说: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 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 巨细、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 ----------------------- Page 13----------------------- ① 朝士、布衣、童子、fù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这段话说明了唐诗全 面发展的情况及其普及程度。 古代神话作为中华先民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结晶,可谓内容丰富、特点 鲜明,对后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一方面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 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 成起着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神话中的那种种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 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法,都对启发后来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他 们的艺术构思起着积极影响。例如在诗歌方面,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 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创作,便无不从神话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小 说方面,魏晋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宋元以后的许多小说,不仅接受 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吸取了其中的某些素材。就是到现代,神话 对于革命文学的创作仍有借鉴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已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文学体裁,出现了大批的 作品,就其内容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 ‘志怪’小说, 如干宝的 《搜神记》,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如《世说 新语》。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志怪小说相比, 已有根本xìng的变化。第一,志怪小说的内容主要是记鬼神怪异之事,唐传奇 虽然也是专写奇闻,但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第二,六朝的志怪故事是把怪 异当成事实来记载,并不是有意识地创作小说。唐人写传奇,才开始有意识 地从事小说创作。 初唐时期是传奇小说初步发展的时期。作品数量很少,内容还和六朝志 怪小说相去不远,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但已逐渐注意到形象的描绘与结构的 完整。如王度的 《古镜记》。 中唐时期作品空前增多,是传奇小说的黄金时代。从内容上反映现实生 活的作品占据了主要地位,如 《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以爱情为主题 的作品如 《任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 等,在唐传奇中成就最高。 晚唐时期大批传奇专集的出现表明晚唐文人对这种文学形式的进一步重 视。作品有牛僧孺的 《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等。 明开国以来一百多年时间内,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恢复、 发展的时期以后,开始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正因为这样,封建统治者所 实行的统制文化思想的措施,就更容易收到成效。明前期文学一些优秀的作 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杰出作家施耐庵、罗贯中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 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因此在水浒、三国故事长期、广 泛流传和有关的话本、杂剧刊行的基础上,写成了 《水浒传》、《三国演义》 这两部划时代的作品。此后沉寂了300余年,到明中叶后,小说创作进入了 一个兴盛的阶段。 《西游记》首先出现,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之后出现 了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金瓶梅》,接着其 他长篇小说相继产生,100多年间,留下来的就有五六十部。它们的成就一 般虽不高,但在我国古曲小说发展中,却有相当地位。 宋元以来兴起的小说,到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传 ① 《诗薮》外编卷三。 ----------------------- Page 14----------------------- 播。文人独立创作的短篇和长篇小说都已十分成熟。一些优秀作家认识生活 和概括生活的能力较前代有所提高,表现形式和手法更加多样化,如 《聊斋 志异》、 《儒林外史》。章回小说《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 现实主义的高峰。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中 心,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 的历史趋势。 (二)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东西方文化通过互相jiāo流来加深了解,取长补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 西方,都应该说是无可争辩的共识了。文化的jiāo流有种种的渠道和方式:物 质文明的自然碰撞,思想精神的相互汲取,哲人式的融会贯通,老百姓的兼 收并蓄,媒体的道听途说,专家的介绍研究等等。其中专门家对异国文化和 历史的介绍与研究,尤其具有重要xìng,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大部分 是通过专门家的介绍和研究来实现的。中国古典的诗歌,从周代到 “五四” 运动,绵延发展了3000年。构成她全幅生命史的许多重要大段落,如《诗经》、 《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都产生了极其辉煌而又互不重复的成就。正因 为如此,中国传统诗歌在国外的影响是深远的。 《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六朝编选的最早的文 学总集,人们从中可以读到各家作品,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值得 一提的是 《文选》在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文选》的 作用,首先当然在于帮助日本知识分子学习汉文学知识,培养文学意识,作 为学习写作的范本。日本学者梁川星岩在一首题为 《论诗示王香》的诗中, 曾说:“一部杜诗君试阅,尽从《文选》理中来。”在日本的史籍之中,也 不止一次地可以看到当时某人通 《文选》之音,某人抄写《文选》之类的记 载。《续日本纪》卷三十五龟九年十二月一条中还记载了天平七年(公元735 年)随遣唐使来日的袁晋卿因通 《尔雅》、《文选》之音而被授予大学音博 士的佳话,这足以说明当时日本朝廷对 《文选》尊崇的程度。在这一时期, 日本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我们从这部书的汉文序言中, 可以找到不少袭用 《文选》的诗句,模仿《文选》中辞赋写法的例证。象《万 叶集》卷十七 (3974)大伴池主所作 《七言晚春三日游览一首并序》序文中 “若不叩寂含章,何以逍遥之趣”,出自陆机 《文赋》“叩寂寞而求音”。 进入平安朝以后, 《文选》和“文选学”的地位更加显盛,后来著名的儒官 林春斋 (江户前期京都人)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曾说:“《文选》行于本朝 久矣,嵯峨帝御宇, 《白氏文集》全部始传来本朝,诗人无不仿效《文选》、 《白氏》者。” 杜甫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赢得了 “诗圣”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做 出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杜诗在日本的传播, 更是它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缩影。被称为“五山文学”著称于世的作家群体, 对杜诗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岩园月 (13001375)不仅熟读杜 诗而且从杜诗中汲取力量,写下 《偶看杜诗有感而作》一诗,抒发了懒惰为 耻、发愤自励的心情。中岩的弟子义堂周信 (13251388)极力推崇杜甫的人 格与道义精神,盛赞杜甫 “方安史丧乱之际,不失君臣忠义节”,并为弟子 们讲解杜诗。义堂的弟子心华之棣继承乃师之志,在讲解的基础上撰成 《杜 ----------------------- Page 15----------------------- 诗心集臆断》一书,此书深为学界所重。杜诗在日本的流传不仅限于禅林, 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也表现出同样倾向。当时,杜诗的影响除了表现为一部 分诗人对杜诗、杜甫的赞美推崇之外,还表现为对杜诗的讲授与研究,其著 作为《杜律五言赵注句解》、《杜工部七言律诗分类集注》、《杜律七言抄》、 《杜律分类》、《杜律抄》、《杜律虞注》、《杜律大全》等数十种相继问 世。到了现代,日本的杜诗研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铃木虎雄的 《杜少陵 诗集》、 《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目加田诚的《杜甫》等,都是具有代表 xìng的著作。由此可见,杜诗绝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辉。 白居易的 《长恨歌》传入日本的时间约在公元9世纪30年代 (公元838 年)之前。 《长恨歌》传入日本后不仅被收载到《千载佳句》、《和汉朗咏 集》等名籍之中,在日本知识界广为传诵,而且受到日本上自天皇下到平民 百姓的普遍欢迎。平安时代的宇多天皇曾命画师将 《长恨歌》的人物、故事 画在屏风上,又让著名诗人纪贯之和著名女诗人伊势作成和歌来吟诵, 《伊 势集》中就有以 《长恨歌》为题材所作的和歌。伊势根据《长恨歌》的内容, 模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心境、口吻,作成 “皇帝之诗”和“皇后之诗”各5 首,以相互唱和的形式,再现了 《长恨歌》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大正时代的 小说家、戏剧家近藤经一的 《玄宗与杨贵妃》也是有名的著作,甚至被称日 本文坛的 “泰斗”的井上靖,也创作了《杨贵妃传》这样的历史小说。可以 说, 《长恨歌》故事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历久而不衰的创作题材了。 我国历代诗人的无数瑰丽诗篇流传到国外,成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珍贵的 遗产。本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文学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蔚然成风,其中有许 多被谱成歌曲和jiāo响音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济城,此夜曲中 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李白的名诗被德国作家贝特该收在名 为 《中国之笛》的中国古诗集中。1905年这本诗集一出,马上受到了许多作 曲家的注意,先后由瑞典作曲家斯约格lún和奥地利作曲家威伯恩谱成歌曲, 李白的 《春日醉起言志》和《静夜思》也被许多欧洲作曲家谱成歌曲。外国 作曲家的作品中,采用李白的诗谱成的歌曲和声乐套曲的多至不可胜数,德 国指挥家和作家冯弗兰肯施泰因甚至把李白的故事写成了歌剧 《皇帝诗 人》,王维的 《送别》被马勒用作《大地之歌》末乐章的歌词;捷克作家科 豪特已在一部声乐中用了王维的 《杂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张籍的 《节fù吟》的最后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打动了法国作 曲家罗泰尔的心,他把它谱成了一首出色的歌曲。 中国古代神话和小说一直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1946年,瑞典学者高本 汉写了 《古代中国的传说和信仰》一文,高氏认为,古代神话中的主要人物 乃是商周时代中国境内各个宗族所记的祖先,是具有某些超人能力、多所发 明创造的文化英雄,他们的故事具有神圣的意义,其重要情节是不能轻易改 动的。日本筑摩书房于1983年出版一套世界神话选,其中第七册《中国的神 话:划分天地的巨人》是由曾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访问调查的君岛久子编著 的。该书分列 “天地创造神话”、“民族的创世纪”等四栏共收录神话20 则;而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口传神话占了17篇。白川静在《中国的神话》(1975 年版)里将中国神话同日本神话、西洋神话作了比较。伊藤清司在 《系谱型 神话的诸相》中,谈到中国神话的特点时指出,中国神话决不是没有体系的, 而只是在组织体系上具有自己的、可称为“系谱型”的特点。法国学者雷米马 蒂乌在中国神话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于 1978年和 1983年先后将 《穆天子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6 章 -------------------- Page 16----------------------- 传》和 《山海经》全部法译详注出版。在《山海经》译本长序的第三节《古 代中国神话的来源和其形成》中他就中国神话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作了如下分 析:(1)中外文化jiāo往促进了中国神话的发达,同外来文化接触最多的地区 一般也是神话最丰富的地区;(2)战国时期前后中国神话最发达的地区是齐、 楚、秦,这表明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发生在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3)从神话 的主题和类型来看,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神话都同中国的神话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小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特色的部分。 在中西文化jiāo流中,国外学者开始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寻找材料,以深化对中 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把它们作为了望中国文化的窗口,溶受中国文化的媒 介。中国古典小说像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在国外的jiāo流与传播,就起到了使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文明的 作用。 最早把中国小说介绍到法国的是昂特尔科尔神父 (662-1741》,他从 《今古奇观》中选取了《庄子作鼓盆成大道》、《吕大郎还金骨ròu》和《怀 私怨恨仆告主》3个故事,以概述故事情节的形式,编译成法文,发表于杜 哈德主编的 《中国通志》第3卷 (1735年),这也是第一次介绍到欧洲的中 国小说。法国文豪伏尔泰创作哲理小说 《查第格》的时候,就采用了《庄子 作鼓盆成大道》的故事作为第二章的依据。伏尔泰对庄子的故事进行了改造, 改造后的故事与 “庄周鼓盆而歌”比较,除了细节上的不同,如转河、割鼻 等等,大致的人物关系是相同的。 《查第格》袭用这个文学素材,并非是看 重庄周 “人心莫测”的遁世哲理,而是运用中国先哲的这一古训影shè当时法 国社会的人情险恶。抨击时弊、张扬理xìng。 《查第格》从《今古奇观》撷取 素材,实际上架起了中法文化在小说jiāo流上的第一座桥梁。它与伏尔泰的《中 国孤儿》一起,开启了法国作家从中国古典小说这类通俗文学中溶受中国文 化的先例和范例,这一尝试的成功极大地启发、推动更多的作家、汉学家把 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小说的介绍和研究上。19世纪法国人对中国小说的介绍表 现了较多的自觉xìng,一些著名的汉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投身这一工作,并把他 们的成果带到大学课堂,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形成了一代传一代的研究中国 小说的良好风气。这种风气是由法国第一位汉学教授阿贝尔雷弥萨开创的。 他于1826年译完了 《玉娇梨》并在巴黎正式出版。他为《玉娇梨》的法译本 写了长达数万言的序言,对中国小说作了详细的介绍,是我们见到的有关中 国小说研究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次年,雷弥萨又编纂出版了三卷 《中国短篇 小说》作为他执教法兰西学院的中文教材。他的弟子19世纪杰出的汉学 家斯坦尼斯拉斯于连安也热心从事这项介绍工作,他译出了 《白蛇精记》 和《平山冷燕》分别于1834年和1860年在巴黎科塞兰和迪迪埃出版社出版。 于连安的两个弟子安托尼巴赞和埃尔韦圣德尼侯爵步老师后尘,前者 除大量译介戏剧外,还于1857年发一篇有关中国文学的总论。后者则从《今 古奇观》中选了12篇译成法文,分别发表于1885年、1889年和 1892年, 译文优美,成就大大超过了前人。1851年出版了泰奥多尔巴维译的 《三国 志演义》 (只译至第三十五回);1880年出版了泰奥菲尔译的 《二度梅》等 等。足见19世纪法国研究中国小说,虽以传奇、才子佳人为中心,可也表明 进一步的译介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法国介绍研究中国小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者以小说作为 观照中国文明、探究中国整体文化不可缺少的方面,表现了更多的自觉xìng和 ----------------------- Page 17----------------------- 活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对此作出有益尝试的是路易阿苇诺莱 法译本 《西游记》 (1957年门槛出版社出版),而后形成评价中国小说高潮 并为这一领域注进新的活力的是70年代法译本 《水浒传》等著作的问世。为 了使西方全面了解东方文化,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选 译东方国家的文化名著 (包括文学名著),编一套“东方知识丛书”,由巴 黎最著名的葛利玛出版社出版。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法兰西院士、作家罗 歇卡约和著名比较文学教授、东方学者、作家艾琼伯,他们决定把 《水浒 传》、 《金瓶梅》、《红楼梦》、《唐人传奇》、《儒林外史》、《聊斋志 异》等列入丛书,约请专家翻译,这是加速介绍中国文化,从而在西方形成 一股中国古典文学热的重大举动。在以艾琼伯为首的法国汉学家的努力下, 中国的这些名著先后被译成法文,付梓面世。 从1957年法译《西游记》出版以来,法国翻译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就有: 吴德明等编译的《聊斋选译》,内选26篇小说(1969年葛利维出版新出版); 雷威安编译 《中国白话小说选》、从凌蒙初的初刻、二刻中选择了12篇短篇 (1970年葛利玛出版社出版);张复蕊译 《儒林外史》(1976年葛利玛出版 社出版);雅克勒克吕等译的 《卖油郎独占花魁》(1976年巴黎七大东亚 出版社出版》;谭霞克的《水浒》(全译书,1978年葛利玛七星文库出版); 雅克勒克吕等译的 《九命奇冤》(1979巴黎发亚尔出版社出版);李治华 和雅歌的 《红楼梦》(全译书,1981年葛利玛七星文库出版);里科路易 等译 《三国志演义》(1963年巴黎弗拉马里用出版社出版);盛成译 《老残 游记》 (1984年葛利玛出版社出版);谭霞克的 《明代短篇小说选》(1987 年葛利玛出版社出版);以及潘莫诺译的 《镜花缘》等等,近20年来,就有 这么多的中国古典小说与法国乃至欧洲读者见面,成就是惊人的。这些译著 的质量也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每部译著一般都附有译者本人或专家写的 作品、作家介绍,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理解,同时也助于汉学界对 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究。 作为一部富有魅力的伟大作品, 《三国演义》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早在 1689年 (康熙二十八年),日本人湖南文山就把《三国演义》译成了日文, 这是 《三国演义》最早的外文译本,3百年来, 《三国演义》已经被亚、欧、 美诸国译成多种文字,全译本、节译本、共达60多种。各国学者都把《三国 演义》看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的明珠,给予高度评价。日本著名作家泷泽 马琴的代表作 《南总理见八犬传》,汲取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朝鲜 18世纪 “军谈小说”的形式,也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西方不少汉学家 选择 《三国演义》作为撰写论文的题目,日本人民不只一次地组织《三国演 义》之翼访华团,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探讨三国遗址,凭吊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传入越南首见于阮莲铎的《三国志演义》, 这个译本初版于1907年,地点是西贡。其后,阮安居的译本于1909年在河 内出版,继有阮水咏、丁嘉欣、武甲、严春林、贤良、武熙苏、湖海浪人的 译本分别在西贡、河内、海妨、巴黎等地出版。 《三国演义》在泰国,同样是泰国文学作品中的名著。1914年泰国前皇 家研究院委任一个委员会负责挑选泰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结果选出7部作 品, 《三国演义》是其中的一部。泰国文坛历来把《三国演义》推崇为泰国 散文作品的佳作,翻译作品的典范,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广为流传。 《三国 演义》是由泰国曼谷王朝拉玛一世王 (17821809)御令当时的诗人、兼财政 ----------------------- Page 18----------------------- 大臣昭帕耶帕康 (宏)主持和赞助翻译的。120回的 《三国演义》被编译成 87回的 《三国》。约完稿于1806年。18931915年的泰国,各种戏剧十分流 行,《三国》中的故事情节被改编成歌舞剧广为流传,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如 《献帝出游》、《貂婵诱董卓》、《吕布除董卓》、《周瑜决策取荆州》、 《周瑜吐血》等,都是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三国》中的成语、警句如 “有眼不识泰山”、“良yào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常被泰国作家 和人们用于写作或言谈中。尤其在社jiāo场合,这类语句能使谈话别开生面, 妙趣横生。由于 《三国》是泰国当时的名作家昭帕耶帕康(宏)执笔、定稿 的,所以致使 《三国》的部分章节被选作中学语言的范本,《三国》自首次 在泰国印刷以来,至1972年,已重版了15次。 《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早在越南“字喃时期”(大约公 元 1314世纪)已有了改写本。而后,1914年就有了陈丰稿的译本。1961 年由瑞定翻译的本子,由普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小有删节的全译本,译 本中除根据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册拍照的 《西游记》chā图外,还附有四 篇研究论文。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广泛的。经美籍华人学者、芝加哥大学 教授余国藩锲而不舍的努力,完整的 《西游记》被译成英文,一共分四卷, 自1977年以来,陆续问世。1983年2月全部出齐,使整个英语世界的读者 第一次得以欣赏 《西游记》全貌的风采。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许多有影 响的报刊,纷纷发表评论,赞誉这部 《西游记》英文译本以其格外忠实于原 著的传神之笔,令人读来不忍释手。早在本世纪初的第一个年头,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 H贾尔斯在其所著的英文《中国文学史》一书中,专辟一章,评 价了 《西游记》及其作者。1912年,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节译了 《西 游记》全书100回中的约30回,改编并取书名为《猴》,行文流畅生动,很 快在西方流行起来。余国藩身兼芝加哥大学东西方文化语言系文学教授和神 学院宗教学教授,学贯中西,长期从事国际文学研究,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 根底,广博的宗教历史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文学素养使 《西游记》全译本获得 成功,使之跻身于当代优秀的译作之林。 《水浒》这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著作,洋洋百万言,塑造的人物在古 今小说中,可谓首屈一指。据统计, 《三国演义》写了477个人物, 《红楼 梦》写了448个人物,而 《水浒》除丫环、士兵等“龙套”外,有名有姓的 就有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元姓,但对 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 (如鲁智深棒打郑屠中的店小二、戴宗寻找 公孙胜在饭店遇到吃面老人及为时迁指路的老和尚等)40个,一共725个。 此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102人,总共1827人。 《水浒》已翻译成英、法、德、意大利、俄、匈牙利、捷克、波兰、朝 鲜、越南、日本及拉丁文等12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其中日文译文为最早, 有20余种之多,早在1757年,日本人冈岛冠山根据李卓吾批评本 《忠义水 浒传》译成了 《通俗忠义水浒传》,这是第一个日文译文,也是世界上的第 一对外翻译本, 1850年法国汉学家巴赞翻译题名为 《水浒传摘译》、同年 在巴黎 《亚洲杂志》第57期上发表。 《水浒传》外文译名很多。1883年意 大利出版的 《佛牙记》节译的是鲁智深的故事,后来德国人又把《佛牙记》 翻成德文,改名为 《鲁达上山始末记》。德文本中,节译杨雄和潘巧云的故 事,译名为 《圣洁的奇人》,节译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译名为《卖炊饼 ----------------------- Page 19----------------------- 武大郎的不忠实的fù人的故事》。另外还有 《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 置的圈套》,内容都是劫取生辰纲的故事。英译本有写林冲的故事: 《一个 英雄的故事》。西方最早的七十四回全书译本是德文题名为 《强盗与士兵》 和法文译本 《中国的勇士们》。《水浒》的外译本译得最好的要数1933年美 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译者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 作家布克夫人。她自幼随父来中国,从中国老师读中文经书,精通中国文学, 熟悉中国社会,她还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赛珍珠。她根据金胜叹七十回本翻 译的 《水浒》准确、生动、忠于原著,连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都赞誉: “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可见其译本之成功。 《红楼梦》是18世纪中叶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它同诗经,楚辞、史 记、杜诗、水浒等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绵延不断的现实主义艺术高 峰。 《红楼梦》书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等许许多多个个xìng鲜明、栩栩如 生的艺术形象,不仅至今在中国fù孺皆知,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独放异彩。 《红楼梦》最早是在日本流传,1793年 (日本宽政五年),南京王开泰 的 “寅贰号船”由浙江乍浦驶抵日本长崎港,船上载有图书67种,其中第 61种是 《红楼梦》,九部十八套。这个时期,距离程伟之、高鹗第一次木活 字刊印一百四十二回 《红楼梦》(世称程甲本)刚刚两年,而距程、高第二 次刊行一百二十回本 《红楼梦》(世称程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7 章 本)则仅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其 后,1803年 (日本享和三年),又有“亥七号船”载袖珍本《红楼梦》二部 四套来日本, 《红楼梦》传入日本后,在当时的日本文人学者中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1829年 (日本文政十年),日本一位名叫田能村竹田的文人,在他 的 《赤屠琐口录》中记述了他借阅《红楼梦》一书的详细情形。在日本外国 语言学校里,将 《红楼梦》作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从20世纪初叶开始 《红 楼梦》的日文节译本、全译书陆续问世。迄今已有十几种之多,随着 《红楼 梦》日译本的大量出版,传播面的扩大,日本的 《红楼梦》研究也有了很大 发展,这方面,伊藤濑平先生编著的 《红楼梦研究日本语文献资料目录》一 书作了较为详细的纪录和介绍,迄今为止,日本汉学界研究 《红楼梦》的资 料书、专著有三四十种,报刊论文多至百余篇。特别有趣的是 《红楼梦》在 日本翻印流行之后,据说也有人写过续书,内容是贾宝玉曾到日本留学,在 东京巧遇林黛玉,二人由日本天皇赞助,得以在东京举行结婚典礼。婚姻后 来还得到了中国皇帝的御准等等。这也足以说明 《红楼梦》在日本的影响多 么广泛。 19世纪是中英两国文化jiāo流迅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时期,曹雪芹《红 楼梦》流传到了英国。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 《红楼梦》 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 这段 《红楼梦》译文不仅原小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 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 江月》词。继戴维斯之后,英国人汤姆于1842年翻译出版了 《红楼梦》,他 只选了 《红楼梦》中的几段,目的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之用。1892年,前英 国驻澳门副领事裘里,翻译并发行了《中国小说红楼梦》,这个译本共两册, 1892年在香港出版第1册,翌年在澳门出版了第2册。1973年,英国企鹅出 版社出版了前牛津大学讲座教授大卫霍克恩翻译的80回全译本《红楼梦》。 这是70年代英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也是 《红楼梦》翻译史上新的一章。为 了帮助广大英语读者阅读 《红楼梦》,堆克恩还在第1卷书前加上汉语拼音 ----------------------- Page 20----------------------- 说明和长篇评价xìng的序言,书后附录 “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曲”,以及 第1卷的人物表,曹雪芹家谱、封底附小说内容简介。第2卷书后附录是关 于中国律诗、牌九、若干灯谜等习俗xìng词语的注释,这些附录无疑是受读者 欢迎的。 《红楼梦》在美国的流传,据在美国执教的那宗训教授所撰 《美国国会 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善本简记》、《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善本简记》 两文介绍,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后, “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新评绣像 红楼梦全传”以及 “绣像批点红楼梦”美国国会图书馆里都有收藏。1929年 王际真英译本 《红楼梦》在美国问世,它虽然仍是一个仅有原书一半回数的 节译书,但直到全译本出现之前,这个节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是颇受推重的。 后来译者对译文作了增订再度出版,至今在欧美读者中仍然受到热烈欢迎和 好评。因此, “红学”研究者在评价各种文字译本 《红楼梦》时,高度评价 王际真译本在推动《红楼梦》在西方英语读者中传播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美国作家马克范多lún把贾宝玉、林黛玉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罗米欧与朱 丽叶。他这样写道: “《红楼梦》在中国以外的读者中,不会感到生疏和奇 特,因为它的人物传达了人类心灵和思想,它的故事内容真实生动,不会由 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其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颗明珠,它在外国的传播与影响是巨大 的。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各种不同的外文译书有20种左右,至于论述 著作,更是不胜枚举。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 《红楼梦》的外文译本和论 著是首屈一指的。 (三)外国名人谈中国古代文学 今天所谓中西文化jiāo流,只能是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中国文学的精华, 决不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衰退,恰恰相反,它随着研究和发掘工作的深入 日益显示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学产生以前,先民已有了原始的文学艺 术意识,这从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得以反映出来,其中包含着先民对自 身历史的记忆。在文学出现以后,先民的这种原始文学艺术、历史意识逐渐 具有了自觉的形式,这从卜辞、金文、官文书和史官记事中得以反映出来, 如 《尚书》、《诗经》、《四书》、《史记》等,中国文学与史学原始结合 的这个特点,不仅中国古代学人有许多论述,而且为近代以来西方学人所推 重。李约瑟博士在评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 《史记》时指出:一 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一千多年以前史料来写历史。可是当人们 从无可争辩的真迹安阳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商代30个帝王中的 23 个帝王的名字时……大家可以想象,许多人该是何等的惊异,由此可见,司 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 ① 识,也说明商代是完全应该承认的。” 他们是从世界各民族的比较和“中国 人”这个整体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寓言故事、神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重要品类,外国学者从文化 视角加以审视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作品的发展并不表示民族的幼稚,而是一 ①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 卷, 《导论》第88 页。 ----------------------- Page 21----------------------- 个民族深邃的表现。他们认为寓言故事和神怪小说是中国人的心理和梦幻的 反映。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 “一个民族作为一种存在要想认识它,似乎 不应当仅仅知道它的所作所为,还必须探索它所幻想的内容”。从文化心理 ① 来看,“中国人是一个对神圣的事物极其敏感的民族”, “在欣赏神怪故事 的能力方面,向来被认为如此富有理智,如此质朴、实在和实际的中国,都 ② 可以与任何民族的人相媲美”。 外国学者对蒲松龄及其 《聊斋志异》给予高 度评价,称蒲是中国的夏尔贝洛, 《聊斋》是“世界上最美的民间寓言”, 其价值在于使人从中了解到 “一个令人大为惊叹的民族的深奥的梦幻”,而 这种梦幻 “也同研究劳动和文化技术、饮食制度、建筑和社会结构一样,都 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揭示”。蒲松龄的神怪故事为人类提供了 “了解中 国的一把钥匙”,是 “生活中的不足所作的一种想象xìng的弥补”,“非但没 有把我们带进另一个世界,反而把我们置身于人世间”。③ 白蛇的故事,在中国fù孺皆知。作为文学价值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 份遗产。法国汉学家雷威安经过研究后说: ‘白蛇的重要xìng可与浮士德和唐 璜在欧洲的重要xìng相提并论。”人们不仅在日本可以找到她的 “姐妹”,而 且在西方也能找到类似的主题。④ 中国古典小说在国外流传,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法国汉学家阿贝 尔雷弥萨在选译 《玉娇梨》后说:中国的古典小说是“真正的风俗小说”。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他认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小说可以反映 不同民族的风俗,而 “真正的风俗小说”具有“真正的价值”。他还说,由 于中国的小说所描写的常见主题是 “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弱点、爱好、道德 和习俗”,“小说中的人物又具有一切可能的真实xìng”和“与现实的贴切xìng”, 由于小说家“力图描绘的理想模式和接受它的那个民族精神存在着必然的联 系”,因此,它能让人们看到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了解“难 于深入了解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这是旅行家的游 记、传教士的著述无法替代的。他的结论是,如果要深入考察中国文化,中 国小说、特别是描写民风世俗的小说 “是必须参阅的最好的回忆录”。法国 汉学家于连安也认为,对一个真正的东方学者来说, “仅仅研究中国人在社 会关系中的表现是不够的”,还必须 “熟悉他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风俗 小说。① 中国的白话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白话小说的兴盛主要是 适应了17世纪中国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和都市社会的需要,适应 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据此,国外汉学家认为,中国的小说家 在自己的作品中着力描写普通百姓和地方事情,描写他们时代的技术、饮食、 服装、制度、习俗和心理等,他们笔下的人物,或是真实的血ròu之躯、或是 表达人的渴望,而非礼教所要求的圣贤典型。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坦率 而亲切的写照, “使人不经过抽象的讨论,便能明了某一时代各种自觉或不 自觉的观念及成见……他们并指出宗教和道德理想大众化、平淡化后的演 ① 克洛德罗阿: 《卓越的文学家蒲松龄》,见艾莱纳《聊斋选择序》。 ② 吴德明: 《聊斋选择序》,巴黎葛利玛出版社1996 年版。 ③ 克洛德罗阿: 《卓越的文学家蒲松龄》,见艾莱纳《聊斋选择序》。 ④ 雷威安: 《< 白蛇>在日本和中国》,载巴黎 《中国小说、故事研究》。 ① 斯坦坭斯拉斯于连安: 《年山冷燕序》,1860 年巴黎版。 ----------------------- Page 22----------------------- 变,或小说家个人对这些理想的态度,他们也显露社会制度在爱昧难断的种 种人类境界中实行时的缺陷。小说因此是连接社会史和人类心灵的jiāo会点”, 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欢迎,同时受到各种官府的管制利用。① 法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是中德文化jiāo流史上的关键人物。据说 他在求学时就读过中国 《四书》的拉丁文译本,他在1812至1815年,1827 至1829年这两个时期曾认真研究过中国。他称孔子为“道德哲学家”,认为 中国人举止适度,行事中庸,这方面比欧洲人优越,认为正是中国人在一切 方面节制保持才使中国维持几千年之久。1827年 1月31日在谈到中国小说 时,他说中国小说“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小说所表现的“中 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 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 道德”。在谈到“中国传奇”时,他认为“中国传奇”有一个特点,就是“人 和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像中国小说 “中国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 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中国小说这样的 “故事 里穿chā着无数的典故,援用起来,很像格言”, “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 和礼仪。正是这样,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 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国外学者对 《儒林外史》和《水浒传》从文化角度进行了评价,他们指 出,虽然 《儒林外史》和《水浒传》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虽然 对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封建王朝的揭露,前者较后者,“可能更带悲观色彩, 一种与儒家世界观不能分隔的悲观主义”,但这两部小说部 “围绕着国家问 题展开描写”, “都表现了脱离社会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念和文化追求; “梁山好汉”热衷武术,这种狂热与迷恋,建立了他们的价 值系统,并显然是他们谈话和活动的内容。而 《儒林外史》中文人的兴趣只 限于文学道德的价值和活动,这在他们纵酒作乐时没完没了地重复谈论,跟 《水浒》不分上下……绿林丛和文人圈,即使不完全相同,也颇相似,它们 ① 都显示了合群xìng,甚至好客xìng,很显然这首先是中国人的作风。” 外国学者 指出:他们对朝廷的关系都面临着进退维谷的选择:梁山英雄并非都同意在 适当的时候,结束流寇生活,却效忠宋王朝;《儒林外史》的文人也是这样, 面临着究竟是独善其身,还是参政入世的矛盾选择。 《红楼梦》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顶峰,所以《红楼梦》在国外的研究与评 价是首屈一指的。从文化角度看,国外学者普遍认为 《红楼梦》是人的小说, ② “它所正视的不是自然和人类的状况,而是人类的自身文化”。 小说中所表 现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实际上是“人 类自身文化”相分裂的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8 章 物,宝黛之间的心灵默契,是以其文化观的一致为 前提的,而他们的文化观又 “与周围的环境相对立”。他们“并不拒绝一切 文化”,他们阅读了他们那个时代所能读到的小说和诗歌,从中受到民主、 进步的文化滋养。他们之间的爱是建立在反礼教文化基础上的,这就注定了 他们的相爱方式和内容连同爱的本身,为时代和社会所不容,而以悲剧为结 局。这是十分精到的看法。同时,有些学者还认为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① 《英美学人论中国古典文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① 皮埃乐艾蒂安维尔: 《从<水浒传>到<儒林外史> ,载巴黎<批评>杂志第411412 期。 ② 贝纳尔拉朗德: 《关于一部迟译的伟大的中国小说》,载巴黎《批评》杂志。 ----------------------- Page 23----------------------- 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素养的作家,他 “虽没有读过陀斯斯也夫斯基和弗洛伊 德的著作,却异常娴熟潜意识和 “释梦”之说。他从未发表政治演说,但全 书都充满着中国18世纪的思想色采”。他的书象百科全书那样丰富,象 《人 间喜剧》那样有趣,是一部宏大丰富的文化画卷,犹如“置身18世纪中国人 的生活之中”。可以了解那一时代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与文 艺爱好,娱乐活动;信仰、神学与迷信、美食与医yào,家庭生产与政治生活; 行政与商业;家庭关系与xìng生活”。① 关于鲁迅作品的西方译本,可以说最早出现在法国。早在1926年,侨居 法国的 “创造社”成员敬隐渔译了《阿Q正传》,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将其 推荐给 《欧洲》杂志发表,成为西方最早出版的鲁迅作品。在法国,鲁迅作 品的大量出版这要归功于被誉为 “法国的鲁迅专家”的米歇尔鲁阿教授以 及她的鲁迅小组。米歇尔鲁阿是德国的一名女汉学家,她于1971年访华回 国后,在继续介绍中国现代作家的同时,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鲁迅作品 上。1973年,她与别人合作,出版了法国第一部杂文集 《这样的战士》,她 本人编译的 《匕首和投qiāng》于1977年问世。据悉,他们将在10年内把 《鲁 迅全集》全部翻译出版。 在日本的现代中国文学界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两位文学家的个人 全集相继出版。一位是鲁迅。 《鲁迅全集》20卷已由学习研究社出版。另一 位是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前10卷,1981年至1983年由学习研究社出版, 继这两位作家之后的是郭沫若、茅盾和巴金。郭沫若的 《历史小品》、《屈 原》和 《创造十年》、《创造五年续编》等都由岩波文库出版,茅盾的《子 夜》、 《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也被岩波文库相继出版或再版。巴 金的 《随想录》、 《探索集》、《真话集》和《病中集》等由筑摩书房出版。 ① 克洛德鲁阿: 《来自东方的巨著》,载巴黎《新观察家》1981 年11 月28 日。 ----------------------- Page 24----------------------- 三、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艺术 (一)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是世界美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美术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雕塑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墓东侧发现了一批秦始皇的 殉葬品兵马俑,是新中国最杰出的考古成果。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不 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考察整个世界的美术发展进程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发现一开始就震惊了西方,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各 大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都迅速报道了这一考古成果。而后,许多 国家的政府首脑来到中国亲赴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场面,众多的文 化学者和艺术家从不同的国家纷至沓来,对兵马俑进行实地考察。这一世界 奇迹不仅使他们赞不绝口,而且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看法。 已往西方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不可能产生杰出的雕塑作品。而且对中国的石窟雕 塑评价较低。言及世界上的古代雕塑,必称希腊。乃至形成一种古代雕塑西 方优越论的观点。当西方学者看到秦始皇兵马俑时,就纠正了已往的偏见, 认为对中国古代雕塑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秦始皇兵马俑是公元前2世纪的 作品,就时间而言,它们与希腊雕塑的产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其巨大的规 模震惊了前来参观的外国学者:500余辆战车,千余匹战马,几千名将士按 出兵阵容排开,浩浩dàngdàng,威武无比。所塑人物、车马严格按zhēn rén真车真马 比例。有将军、有士兵、有步兵、有骑兵,还有远shè程武器。两千多年前的 雕塑家运用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秦始皇军队气吞六国、统一祖国 的气势。将士中有身经百战的老者,也有初出茅庐的少年;有信心百倍者, 也有低头沉思者;有的大笑、有的憨笑、有的微笑……不知名的雕塑家们把 将士的各种精神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秦始皇兵马俑在艺术上所显示出的整 体气势和写实水平是希腊雕塑无法相比的。就风格而言,希腊雕塑体现的是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秦始皇兵马俑体现的则是气魄的博大和运 动的力量。 自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后,十几年来,已应邀数次去世界各地巡回展出, 在美、英、法、日、意等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引起强烈轰动。精湛的雕塑技 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各国艺术界的高度赞赏,许多著名评论家撰文介 绍这一世界雕塑史上的杰作。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已被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 中国画 中国画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支奇葩。与西方的写实绘画不同,中国画 特别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兴心绪,强调笔墨的独立xìng,强调意境与传神。 中国画不仅仅在于描绘自然的美,而重要的在于线条、笔墨的韵味,笔墨具 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中国画讲究在画面上题字、作诗、嵌 印、诗、书、画、印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创作立意、构图、用线、 用色等方面有着一整套规律,与世界各国的绘画相比,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 对于中国画这门艺术,世界各国对它的认识在时间上是有先后之别的。大体 ----------------------- Page 25----------------------- 说来,东方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很早就认识到中国画 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并积极模仿学习。例如早在几百年前,日本的雪舟就飘 洋过海来中国学习绘画,回国后成为日本的一代绘画大师。现在的所谓 “日 本画”实际上是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 “日本画”的形成,日本著 名美术史论家中村不析在其所著 《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曾有详细论述。他首 先在序文中写到: “中国画乃日本画之父母。”继而指出,中国六朝时盛行 佛教画,被日本学去,日本推古天皇时代亦盛行佛像画。中国唐代盛行山水 画,日本也派留学生来中国模仿,日本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藤原时代的 绘画,即为中国唐代和五代画风之余映。中国宋代以画取士,盛行“院体画”, 日本的镰仓时代,足利时代亦从而模仿之。中国明清时代的绘画,日本更加 广为学习。中国画家马远、夏圭、米芾、赵孟、倪云林、唐寅、董其昌以 及清代的四王,都被日本视为已画之画祖而崇拜、研究和模仿。日本著名评 论家伊势长一郎亦在其著作中说: ‘中国画加上地方色,即成日本画。”由 此足以看出中国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西方国家由于诸种原因,对中国画的认识较晚。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产 生之前,写实xìng绘画一直统治着欧洲的画坛,画家们总是力求逼真地客观地 描绘自然界的物象。花费很大精力研究透视、解剖。特别是一些学院派的画 家,终日做着再现客观现实的梦。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 产生给写实xìng绘画以猛烈冲击。自印象派画家起,开始醒悟到绘画的终极目 的并非是为了准确地再现现实的物象,画家是人而不是照相机,应该强调创 作主体的感觉和绘画自身的语言。直到此时,西方画家才开始将目光转移到 东方绘画艺术上来。谟推尔在其名著 《十九世纪法国绘画史》一书中论述了 印象派国家受东方绘画艺术影响的过程:其一,1857年,曼彻斯特博览会中, 陈列西班牙画家之作品。西班牙与日本相互来往较早,其画家委拉斯开兹和 歌德,早受日本画影响,用色明快,构图清新,这是东方艺术最初给西洋画 以革命的暗示。其二,1867年,巴黎博览会中,陈列日本版画 (即浮世绘) 甚多,使法国艺术家大开眼界,竞舍故技,刻意摹仿,此为西方绘画革命之 策动。其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许多法国艺术家避难于荷兰。荷兰博 物馆中藏有大量日本画,避难的艺术家们终日在博物馆里观摩欣赏,悟得其 表现技法,遂在油画布上,试作龙蛇飞动之线条,单纯明快之配色,以及清 新隽逸之构图,从此产生了印象派。印象派的声势后来逐渐浩大起来,西方 现代绘画的纪元开始了。印象派之后,随着中西文化的撞击,部分中国画传 到西欧,现代艺术中的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画家对中国的大写意绘画 十分倾倒,以极大的兴趣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方法。马蒂斯、毕加索对中国画 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两人都曾有到中国学习艺术的愿望。毕加索在晚年更 加神往中国这片土地,他曾对中国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说过。他十分希望到中 国一睹古代绘画的真迹,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其主观原因正如他自己所 说,怕的是看到伟大的艺术心脏承受不起巨大的兴奋。 工艺美术 如果说上面所提及的雕塑和绘画还属于纯艺术的话,对中国雕塑和绘画 的欣赏,范围主要还局限在艺术界的圈子之内,那么,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国 外的影响则大得多。因为它深得各国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英文中的China一 词原指瓷器,后来成了中国国名的代称,由此可见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在英国 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如果说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对于中国的纯艺术,西方 ----------------------- Page 26----------------------- 人还很难完全理解和认同,那么,对于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的中国工艺美术 品,西方人不仅理解和认同,而且把它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西方人认识中 国首先是从工艺品开始的。远在汉唐,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就大量出口世界各 国了。众所周知的汉代张骞通西域,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等 工艺品传到西亚和欧洲,后来中国的瓷器又传到世界各国。中国的服饰和家 具很早就被外国友人所称道,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中国被世界上公认 为 “衣冠王国”,具有“衣被天下”的美名。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历代服饰 研究》一书在香港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大图书馆 纷纷争购,成为世界畅销书。中国的旗袍至今仍是西方fù女所喜爱的服装。 中国的明式家具以其造型简洁、结构合理著称于世。在现代家具不断翻新的 今天,西方人仍然乐意购买中国的红木家具。中国的刺绣、织绣、剪纸、挑 花、泥模玩具、草编、印花布、腊染……都令外国友人爱不释手。一把小小 的折扇,因其折合方便、造型优美,同时又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而深得外国 友人喜爱。西方人到中国旅游,总是买几把馈赠亲友。中国的风筝也是外国 朋友所喜爱的工艺品之一。中国山东潍坊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吸引 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每年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云集风筝城,参观民间艺 人的扎、绘、糊、放技艺。当空中飘起各种鸟形、虫形、人物、水族形状的 风筝时,总引起外国友人的片片掌声。一百多米长的巨型立体蜈蚣、龙凤呈 祥、大狮子、百鸟朝凤、八仙过海等风筝满天飞舞,场面十分壮观,令人目 不暇接。在赞叹之余,外国友人体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颇具特色的。对于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近年来不少外国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据来自美国的 报道说,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在太空用仪器窥探50亿人居住的地球时,据说 整个地球上的建筑物只有两处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一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一是埃及的金字塔。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工程。它曲折婉蜒地爬行 在中国的北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长城,长城中国,这是两 个融为一体的名词。长城每天接待着众多的外国游人,站在长城上的外国朋 友,无不赞叹它的宏伟气势。通观中国建筑,长城仅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其 它诸如: (1)宫殿。古代帝王的居处与陵寝及其他佛寺、道观,上有飞檐, 下有崇阶,朱门碧瓦,风格富丽堂皇,故宫可为其代表; (2)园林。曲榭回 廊、亭台泉石,风格清幽潇洒,苏州园林为其代表;(3)桥。叠石为穹窿式, 著名的赵州桥为其代表; (4)塔。立于佛寺,有七级、九级、十三级之分,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可为其代表。遗憾的是,中国许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19 章 秀建筑如秦代的阿 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含光殿都毁于战火。不过现存的宫殿、园林、 桥梁、亭塔数量可观,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注意。特别是明清园林,国外 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本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建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已呈现出弊端:忽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冷漠,缺乏人情味。为了消除这些 弊病,西方的后现代建筑艺术家把目光转移到中国的园林上来,他们发现, 中国的园林建筑有许多优点。如它十分注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院中 有院,园内有园,具有曲径通幽之美,在有限的面积之内,表现出无限的情 趣。木质结构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建筑与室内陈设风格相统一。特别是建 筑的文化内涵鲜明,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观念极为统一。许多建筑学家特地 来中国参观园林,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家的宝贵经验。80年代,美国还花费巨 ----------------------- Page 27----------------------- 资仿照苏州狮园结构在纽约建造了一处园林。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jiāo流, 中国的建筑艺术将会更加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 (二)中国书法在国外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东、西方的学者和艺术家,无论懂不懂汉字,无论对中国文化持有什么样的 看法,都被书法这种独特的形式所感染,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而且,许多外 国学者克服文字上的种种困难,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目前,中国的书法艺 术已在几十个国家生根开花结果。不同肤色的人都乐意拿起毛笔,体验一下 书写的韵味。 与中国相邻的几个东亚国家,如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家,由于长期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早就开始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以日本为例,远在公 元57年,倭奴国王就遣使东汉,接受光武帝所赐 “汉倭奴国王印”。之后, 日本不断派人来中国学习书法艺术。公元9世纪,日本的最澄、空海、橘逸 势先后渡海来到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学习书艺,回国后又大力传播,成为日 本书法史上最著名的3位书法家。日本平安时代的嵯峨天皇也热心于书法艺 术的研习。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学习书法的人日益增多。到了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书家中林梧竹以一介布衣抱着专门学习书法的目的渡 海来中国学习魏六朝书法,自此之后,日本的秋山白岩,西川春洞、日下部 鸣鹤、宫岛咏士、山本竞山等等,以学习书法为主要目的,相继赴中国留学。 特别是中国书法家杨守敬的东渡日本,携带大量六朝碑贴,并传授碑学之技 法,日本朝野竞相学习、风靡一时,在日本刮起了 “杨守敬旋风”,杨守敬 被日本书法界称为 “现代书法之父”。近代以来,日本书法发展迅猛,出现 诗文派、少字数派、前卫派等众多的流派。当今的日本,已是经济和科学技 术高度发达的国家,而在文化上,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有增无减。请看一组数 字: 日本现有书法团体580多个。 在日本全国声誉相当高的书法大家,日本称之为巨匠的共有225人,载 入书道年鉴的较著名的书家,仅东京就有 1500人左右,千叶县一个县就有 430人。 日本著名的书评家,理论家有近40人。 日本全国设有高等书法讲座的大学和短期大学共117处,并拥有一定数 量的教授和助教讲书法课。 日本的书道组织大多有自己的书道杂志,据统计,日本的书道杂志共计 360种之多,其中定期出刊的约200种。 日本全国主要用于书道展览的场所共183个,仅东京就有59个。 日本全国各地的书道展览相当频繁。1984年,1月份到3月份全国举办 书道展览共计580场次,平均每月举办193场次。 日本书法爱好者约占全体国民的十分之一,参加书道组织的约10万人。 日本的书法教育一般由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每周上课一 次,高中到大学阶段,学校设有艺术课包括书法、美术、音乐等可以选修。 无须列举日本学者对中国书法的高度评价了,以上这些数字足以证明日 本人热爱书法的程度。经过世世代代的谦虚好学,日本人在书法领域已取得 ----------------------- Page 28----------------------- 了杰出的成就。书法已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至首相大臣,下 至fù孺百姓,都以能写一手好汉字为荣,汉字书法在日本应用十分广泛,不 仅在包装设计,广告宣传方面广泛运用,而且成为室内设置艺术的有机组成 部分。无论是议会、政府的大厅,还是普通居民的起居室,都配置以装裱精 致的书法作品,以求高雅之趣。 与日本人相比,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是较为浮浅的,而且接触的时 间也较短。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书法是神秘的、抽象的艺术。由于东西文化 的差异,对于中国书法所蕴含的审美趣味,西方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尽管 如此,他们仍被书法飞动的线条,错落的章法、多变的结体所吸引。如 1991 年的七国首脑会议期间,当七国政府首脑在协议上签字时,美国总统布什对 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用毛笔书写的汉字签名倍加赞赏,认为海部的签名最美 观,富有艺术xìng。西方人开始对书法感兴趣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本世纪初, 现代派艺术在西方崛起,一些画家厌倦了传统的写实绘画,开始寻找抽象的 绘画语言。这时,他们注意到了中国古老的书法,那特殊的线条组成形式和 变幻多端的用笔,那起伏昂扬的节奏给抽象派艺术家以很大的启发。美国的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罗克在创作时曾借鉴书法的构成和用笔的节奏,创造出 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作品。 近些年来,西方对中国书法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学者指出,中国 书法是抽象艺术的大本营。西方的抽象艺术家应该从书法中寻找自己相近的 语言。不懂中国书法,就不可能了解东方的文化。目前已有一些西方国家的 留学生专程来中国学习书画艺术。西方学者已开始了对中国书法的研究。 (三)外国学者论中国戏剧 西方人对中国戏剧接触的时间较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别,西方人接受 中国戏剧需要一个过程。曾经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德国文豪歌德,虽然一度 想介绍中国戏剧,但终因沉悟到东西世界观很难结合而放弃这个计划。最早 翻译到西方的中国剧本是 《赵氏孤儿》,时间是18世纪30年代,翻译者为 波摩神父。进入19世纪,西方学者所注重的只是中国戏剧的lún理主题,对于 舞台演出的种种惊人成就,如象征主义、充满想象力的无布景舞台、美术化 的动作、艺术化的化妆、音乐等,都未能认识。法国戏剧家伏尔泰曾经把《赵 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并搬上舞台演了16场,但伏尔泰主要是为了 好奇,对中国戏剧的艺术xìng并不很了解。中国剧团第一次到欧美演出是在 1860年,先到巴黎,后到旧金山。慰问了在美国受苦的华工。19世纪以后, 由于东西方有了贸易往来,到中国来的西方人逐渐多起来,他们在真正到戏 园子里看到中国戏的演出之后,却表示无法接受而嘲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进入20世纪后,西方人逐渐对中国戏剧有了好感。 《汉宫秋》、《灰阑记》 等戏目受到西方人的欢迎。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各大城市演出,梅兰芳的 精确优美的姿势、做功所表达出的动作语言,为美国戏剧舞蹈界打开了一个 新的世界。西方人常听说在中国舞台,一个人拿着根马鞭就象征他在骑马, 船夫一浆在手,舞台即变成江海,在他们目睹表演之后,无不啧啧称奇。1935 年3月至4月,梅兰芳又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赴苏结识了世界著名 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布莱希特、戈登克雷, 与他们切磋艺术、jiāo流心得,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这些艺术大师们对中国京 ----------------------- Page 29----------------------- 剧和梅兰芳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1935年4月14日的座谈会上,他 们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 斯坦尼斯拉夫基认为:中国京剧是伟大的艺术,第一流的戏剧。 “梅兰 芳博士以他那无比优美的姿态开启一扇看不见的门,或者突然转身面对他那 看不见的对手,他这时让我们看到不仅是动作,而且也是行动本身,有目的 的行动。我一边观赏这位中国人的表演,一边再次深信凡是对表演艺术真正 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此取得一致的观点:不在于动作而在于行动,不在于言 词而在于表达。所以,梅兰芳博士,这位动作节奏匀称、姿态精雕细凿的大 师,在一次同我的jiāo谈中强调心理上的真实是表演自始至终的要素时,我并 不感到惊奇,反而更加坚信艺术的普遍规律。” 梅耶荷德认为: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犹如一颗zhà弹,在苏联引起强烈 振动。梅兰芳的高超之处,一是手的表情动作优美,二是节奏速度的准确。 中国戏剧的动作有现实主义基础。它们都是由民间舞蹈由一种文化衍生 出来的;在这种文化中,舞蹈家和扛着扁担过街的人或者卸车运货进仓库的 人都把他或她的动作视作舞蹈动作;并不像固定的芭蕾舞步而像基于一定节 奏的步伐。动作里有舞蹈,舞蹈里有节奏。 爱森斯坦认为:中国戏剧 “抽象xìng”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譬 如说,一张桌子可以代表许多不同的事物餐桌、公堂围栏、祭坛等。再 如一种马尾做的尘指,它的功能更加灵活。一方面,它是神、半神半人和其 他各种精灵的标志;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被侍女用来表明她在打扫房间。然 而,这些范例有趣之处主要并不在于一物可用来标志另一物,更重要之处在 于它意义的不固定xìng或灵活xìng。这就是说,那个标志依据它周围的其他标志 而能代表许多不同的实物和概念。所以中国戏剧运用物体和 “道具”具有非 常显著的多种意义的解释,这一点对中国的表达方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单 词、物体、标志并不像西方式的思维逻辑那样给予单一确切的示意概念。但 是,这种标志由一两个标志组成的象征却给人一种直接的美的享受。中 国戏剧把我们领回到感xìng思维阶段,领回到中国象形文字所保存的那种形 象、思维和感xìng相统一的整体。 英国戏剧理论家戈登克雷认为:观赏梅兰芳的戏剧表演,就如同步入 一场我从未相信会变成现实的梦境一般。这是视觉音乐的典范,其中每一细 节都服从有机结构的要求。脸谱的神奇魅力从未消失,梅兰芳扮演白娘子时, 摒弃一切 “摹仿”手法,成为纯正的形态。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指出:中国戏剧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清除错觉的作 用。它不要求观念自始至终保持那种把戏当成真事的幻觉,舞台布置方面也 表现得简便,但也并非像西方某些实验xìng舞台上可以见到的那样,以自我标 榜的含混方式 “清除”一切。在演出过程中,观念席的灯光一直亮着,观众 相互之间清晰可见。中国观众没有那种自然主义幻觉,而西方观众却好象对 那种幻觉就像对鸦片烟那样上了瘾,尽管他们在马戏场或拳击赛场观看同样 场面时,倒颇有排除那种幻觉的心理准备。据报导,梅兰芳博士在访美演出 期间不得不解释他虽然在舞台上扮演女xìng角色,却不是个有异xìng模仿yù的 人。报刊不得不发专栏强调梅兰芳在各方面都很正常,是个有妻子儿女的人, 而且还是一位银行家。我们知道,为了避免在某些地方发生事故,有必要对 观众说明那个扮演坏蛋的演员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坏蛋。当然,这不仅 是由于观众的原始幼稚,在同等程度上也是由于戏剧艺术的原始幼稚。中国 ----------------------- Page 30----------------------- 戏剧的观众却从这些强迫的反应中解放出来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方面 去。由于我们从来没有被迷惑住而忘记这位中国演员是一名男演员,我们便 可以无拘无束地观察他怎样把日常语言转变为他自己的语言。我们看到他一 个人在舞台上,实际上等于同时看到不下于三个人物:一个在表现,另两个 给表演出来。例如,假定我们看到一个姑娘在按照规定的方式准备茶水,她 以精确的礼仪姿态在那样做,那些姿态是完美无缺的。第二方面,这位演员 表现这个特定的姑娘心烦意乱,或者心情平静,或者情意绵绵。于是在这样 做的时候,他在第三方面又表现一位演员怎样凭借那些精确的姿态来表达心 烦、平静或者在闹恋爱。演员在舞台上既观察角色的行动,以观察自己表演 的行动。 中国戏剧能教导我们的是以惊讶的眼光观察寻常的情势:不仅观察那些 暴露出来的而非隐蔽的戏剧 “奥秘”,而且主要观察那些被揭去覆盖着“理 所当然”和不可改变的面纱的社会关系。 从以上这些西方戏剧大师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戏剧评价之 高。近几十年内,西方的戏剧家们不仅从理论上研究,而且在实践上吸收中 国戏剧的长处。美国戏剧学者史考特除整理出一系列有关中国戏剧的论著 外,还执导过 《四郎探母》、《蝴蝶梦》。尽管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中国 味,但史考特要求演员努力学习京剧的舞台动作,包括走路、跑圆场、象征 动作、繁复的水袖做工、脸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0 章 的表情、头发和胡须的动作,以及舞蹈特技等。 演员也积极配合,演出时一次次搏得观众的掌声,使美国人大开眼界。德国 的布莱西特则采取有选择地吸收的方法,吸收了一些中国戏剧的技巧,溶入 自己的剧场观念,将其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东西。除了技巧表演之外,他 同时对剧本也颇下功夫研究,他最早接触到的中国剧本是 《灰阑记》。由剧 本中,他发现中国剧场是教诲与艺术xìng兼而有之。这点发现对他日后的 “叙 述诗剧场”有直接的影响。法国的前卫剧作家纪陧在 《阳台》一剧中,舞台 设计采取中国的空间运用方式。服装上,鲜艳多彩的颜色都是来自京剧服装 的灵感,至于灯光、时间的用法,也模仿了 《三叉口》,黑夜都是以演员的 表演动作来象征。如剧中二人上场,他们慢慢前进,身子向前趋,或躲在别 人之后,或无目的地乱找,他们的动作显示出是在黑夜之中。 (四)外国舞蹈家谈中国舞蹈 中国的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岩画中就有许多记录舞蹈动作的符 号,甲骨文中,也出现了与舞蹈有关的象形文字。且不说有文字记载的八卦 舞、傩舞,单就从一些美术作品中就可以看一系列有关舞蹈的形象。出土于 青海省通县丁家寨的彩陶舞蹈纹盆,是原始社会的作品,清晰地描绘了三组 原始人跳舞的情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上都刻画了许 多舞蹈的动作。特别是在大量的石窟壁画和雕塑中,表现各种舞蹈的画面更 是层出不穷。如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曾使许多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外国学者和舞蹈家对于中国古代的舞蹈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几年来, 随着中外文化jiāo流的逐步增多,到中国考察jiāo流舞蹈的人越来越多,对中国 现代的舞蹈,外国同行们也十分关注,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 日本著名的舞蹈家花柳千代和芙二三枝子于 1986年来中国考察了北 京、乌鲁木齐、吐鲁番、兰州、敦煌、西安、南京、上海等地。她们访问的 ----------------------- Page 31----------------------- 目的是想了解真正的中国舞蹈,在乌鲁木齐,她们发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每个家庭都有一把叫做 “都塔”的二弦乐器,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在 敦煌,她们得到了最大的收获,欣赏到了从北魏、唐、西夏至元千余年历史 的珍贵的莫高窟壁画。惊讶地发现,壁画中的曹议金家族供养人和等身大的 唐代美人的发式,竟与现在日本舞蹈者的发式 “立兵库”一样。看到历代壁 画中的舞蹈动作,其优美的姿势使她们也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她们认 为中国的古典舞蹈保存在昆曲和京剧之中,它受武术的影响也很深,是综合 xìng艺术。被称为民间舞蹈与少数民族舞蹈的是以表现各民族的自豪为目的 的。对中国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应予重视,从中借鉴。对中国当今的 舞蹈界,她们认为是充满生气的,在世界舞台上会闪耀出新鲜的光芒。因为 中国的舞蹈演员身体素质好、体态窈窕,而且人才济济。只要立足于学习本 民族舞蹈的优秀传统,一定能产生出优秀的舞蹈家。 瑞典舞蹈家别基特奥克桑在中国观看舞蹈演出后指指出:中国的青年 舞蹈演员是世界一流的,素质之好,能力之强,一个赛一个,让人禁不住拍 手叫绝。中国人口众多,挑选的余地大,瑞典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人应 该重视自己的舞蹈传统,不应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芭蕾舞。东方人和东方的舞 蹈艺术是沿自然规律之道而动,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循环往复,构成永恒 运动的大自然整体。加之东方舞蹈始终未受到教会的扼杀,这条以自然为本 的根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有有根的东西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才能不朽。 1986年,上海舞剧团赴法国演出神话舞剧 《凤鸣歧山》,引起轰动。评 论家雅克琳卡蒂埃在 《法兰西晚报》撰文说:这是一台使人耳目一新的舞 剧,该剧创造了一种纯中国味的现代舞语汇,并从中掺入了古代宫廷舞、少 数民族舞和京剧的剑术,以及惊心动魄的武打。演出结束后,全场掀起了旋 风般的掌声。人们对中国演员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武赞叹不已。 美国的舞蹈家卡尔兹法雷尔在评论中国目前的芭蕾舞时称中国中央芭 蕾舞团演出的西方古典芭蕾舞所体现的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之圆熟,完全可 以和在西方所看到的最好的表演相媲美。演出的中国主题的芭蕾舞剧,如《红 楼梦》,手势的丰富,形式的注重、演技的高超是令人满意的。 ----------------------- Page 32----------------------- 四、外国人心目中的 中国饮食文化 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用的问题。但人类的生存不 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创造生存条件和生存环 境。在人类早期相当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的劳动所得勉强维持生存。随着经 验的积累、工具的改进,并且经由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生产力提高, 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逐步学会了 各种饮食加工技术。在各个文明发源地,尽管人们都经历了相同的茹毛饮血 的时代,但是,在文明的进步中,却各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加工方法和 饮食习惯,孕育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华民族创造的饮食文化堪称世界一绝, 不仅历史悠久、独具风格,而且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源之于原始先民而又 不断发展的日常饮食、物质消费习俗,在文明时代形成以菜、酒、茶、点为 代表并辅之以陶瓷器、银铜器等精美食品的文化系统,具有很高的营养学和 美学价值。 (一)享誉世界的中国菜 中国号称烹调王国,有悠久、独特、深厚的烹调文化传统。大概由于森 林自然火灾的恩赐,原始人于偶然中发现熟食的可爱并得到了火种。古人类 学家发现,生活于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经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中积灰厚 达6米。生活于8000年前的磁山人、裴李岗人已选育出谷子,生活于7000 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培育出籼稻。此后,小米和大米成为中华先民的主食并驯 养了各种家禽家畜,逐步采用陶器、石板、竹筒来烙煮食物。由单纯的烧烤 发展到烙、煮、涮等加工方法。炒制食品在金属器具出现后成为中华民族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周时期生产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 菜、瓜果、畜禽、鱼蟹等食品及青铜、玉器等精美食品,而且食品加工制作 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佐料方面已有了酒、酱、醋,使用葱、椒、蒜、桂 皮等。在烹调加工上已达到很高水平。如选料、时令、主副食搭配、刀功、 调味和火候诸方面已上升到理论上的总结概括 (见于《礼记》、《吕氏春秋》 等书)。秦汉一统天下,生产的发展、都市的繁荣,饮食资源进一步开发、 烹调技术进一步发展。《盐铁论散不足篇》列举西汉前期食肆中的20款时 尚之食及民间摆酒例菜七款。魏晋南北朝时成批涌现食品制造、烹调、食疗 等方面的著述。隋唐至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城市饮食业空前繁荣,传统烹 调技术更趋成熟,并终于形成苏、奥、川、鲁四大菜系,至今享有盛名。鲁 菜有 “北方代表菜”之称,始于春秋,历经汉唐,元明清时为宫廷御膳支柱, 以bào、烧、炒、zhà见长,以清、鲜、脆、嫩著称,讲究清汤和nǎi汤的调剂; 川菜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以其味多、广、 厚、麻辣著称;苏菜长于河鲜、味兼南北,趋甜、清爽,擅长炖、焖、蒸、 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奥菜善烹制鱼虾野味 (尤其是蛇),油重昧咸。 擅长bào、炒,现在也有以苏奥、川、鲁加湖、闽、徽、浙称为八大菜系或加 京、沪为十大菜系的。除这些地方菜外还有寺院菜、宫廷菜、官府菜,少数 民族菜等。既各有特色,又同为中国菜,有共同风格,讲究色、香、味、型, 基本材料大体一致,基本技法大体一致,器具也十分讲究。 ----------------------- Page 33----------------------- 1991年7月,“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 首届烹饪大赛冠军刘敬贤出席了会议。他说,中国的烹饪和菜肴在世界上堪 称一绝, “吃在中国”为世人所公认。所谓“东方的绸子西方的楼,中国的 厨师压全球”。中国菜赢得广泛赞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色、香、味、型 俱佳,不仅使人大饱口福,而且得到美的享受,其营养、健身价值也引起人 们的注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最初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华人的迁移,不少炎黄 子孙就是靠着这份宝贵遗产在世界各地谋生。目前国外的3000多万华人除东 南亚地区外大部分从事中餐馆业。该业迅速发展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 仍呈欣欣向荣之势。 在法国巴黎,1960年有中餐馆 181家,1977年发展到709家,1983年 有2300家,90年代初达到3500家。在巴黎人心目中,“法国大餐是欧洲饮 食之冠,而中国餐是世界最佳饮食”。在荷兰和英国,几乎90%的华侨经营 中餐馆,在美国和加拿大,中餐馆业历久不衰。美加两国的中餐馆和酒店据 统计约有2.1万家,仅美国就多达1.6万家。德国、比利时的中餐馆也各有 1000多家,意大利有500多家,瑞典有300多家,丹麦、瑞士、西班牙等国 也各有中餐馆100多家。亚洲将近40个国家里,约有15亿以上的人口喜欢 吃中国菜。据说日本人很喜爱中国的广东菜、京菜、淮扬菜和不辣的川菜。 来华的泰国宾客很喜欢中国的 “火锅”,无论冬夏。新加坡人特别喜欢广东 口味的菜肴以及天津包子、水饺等。在印尼,中国血统的人较多,印尼也是 咖喱的故乡,印尼人喜欢吃中国的咖喱牛ròu、咖喱鸡、甚至喜爱吃宫保鸡、 鸭肝、糖醋桂鱼、干烧明虾、青椒鸡丝外加咖喱粉。朝鲜客人特别喜爱中国 菜中的四川菜,喜欢以烤、蒸、煎、zhà、炒等方法烹制的莱肴,并习惯使用 辣椒、胡椒、大蒜、芝麻等调味品。中国筵席组合隆重、典雅、精美、热烈、 华丽、丰盛,是艺术与营养学的智慧结晶,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谈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豆腐,这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发明。在 食品科技史中据重要地位并且有十分乐观的开发前景。 《本草纲目》谓“豆 腐之治,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文献中大量记载豆腐和豆制品,在五代以后。 古代豆腐食品十分普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豆腐及有关的豆制品 种类繁多,能调制出数百种菜肴。据说有以 “豆腐宴”招待外国朋友而倍受 赞誉者。 豆腐传入日本,有人认为在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时,也有人说传日的确切 年代在元朝至元四年 (1338年)。 豆腐西传大致在近代,20年代初,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留法勤工俭 学时,自己动手制作豆腐,竟成高手,开店经营时食客如云,令外国人赞赏 不已,很出了一番风头。近些年来,中国豆腐风行世界,尤以美、法、日等 国为最。美国《经济展望》杂志称:未来10年,中国的豆腐将成为世界上最 畅销的食品。 (二)享誉世界的中国酒 造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夏禹时仪狄开始造酒,又说以杜康为 ----------------------- Page 34----------------------- ① 酒的发明人:“古者小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周代已总结出 酿酒的6个要领:如 “秫稻必齐,”“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等。 ②罗伯特坦普尔指出: “早在公元前1500年,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 祭祀之事。公元前8世纪,中国古代诗人也曾作诗描绘人喝醉酒的情景。” “至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就发明了发酵酿酒技术,使酿出的酒中酒 精浓度比普遍啤酒至少高三倍。而西方在蒸馏酒精的技术出现前,没有任何 ③ 饮料的酒精浓度超过 11%”。 中国“用曲来酿酒”,“中国人还发现,要 提高酒中的酒精浓度,只要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进煮熟的并经过浸泡的谷物 即可。” “新疆吐鲁番高昌部落从公元520年开始不止一次地把 ‘冰冻葡萄 酒’中提取的酒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皇帝。用冰冻提取酒精的技术后来被作 为检验蒸馏酒精的方法之一。叶子奇1378年所著的《草木子》一书告诉我们: ‘每岁于冀宁等路造葡萄酒,八月至太行山中,辨其真伪,真者不冰,倾之 则流注;伪者杂水即冰凌而腹坚矣。’这种方法,直到1570年才被介绍到欧 洲,并引起欧洲人的轰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烧酒’的制作 作了如下记载: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 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酝瓮 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对制造威士忌的描述。” “在中国,最晚于公元前2世纪便有人饮葡萄酒。 公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1 章 元前126年,使者和旅行家张骞从巴克特利亚带回了优良的造酒用的紫红 色葡萄。不过,在引进这些葡萄之前, 《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了野生葡 萄和山葡萄用于造酒的记载。”① 中国酒品种之繁多,风格之特异,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诸如白酒、黄酒、 果酒、yào酒;高度酒、中度酒、低度酒;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 等等。贵州的茅台酒、董酒,山西的汾酒、竹叶青、剑南春,四川的沪州老 窑,陕西的西凤酒,湖南的绍兴老酒等均为我国名酒。 茅台酒最初叫 “茅台烧”,因产地在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而得名。其酿 造方法采用中国传统的独特工艺,即 “多次发酵,分次取酒,精心勾兑,长 期贮存”,故尔香味独特,口感好,是世界名酒宝库中的珍品,19151916年 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本应夺冠的茅台酒因中国软弱无能而屈居第 二。 山东烟台葡萄酒曾在国际上获金奖,久负盛名,近些年来,山东青岛啤 酒厂生产的青岛牌啤酒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三)享誉世界的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 饮茶的民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古名荼、茶荼 或茗,其用为二,曰蔬食、yào疗、汤饮。 《诗七月》有“采荼”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dú,得荼而解”。可知中国人 ① 《说文解字》 ② 《礼记月令》 ③ “西方首次发现酒精蒸馏法是几世纪的意大利”罗伯特坦普尔。 ① 引自 《新华文摘》1987 年第6 期第204 页,1988 年第5 期第182 页。 ----------------------- Page 35----------------------- 利用茶叶有4000以上的历史。早期典籍中“饮茶”之“饮”,泛指饮食,非 独谓 “饮用”。显然,早期有一个真“吃”茶的时期,以后才形成泡饮的习 俗。以种植、加工为基础,以器具、礼仪、冲泡、品饮为主体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茶文化。 学者考证,汉时,不只 《尔雅》、《说文解字》,一些医yào著作和笔记 体小说中,也出现茶的专门介绍和记述。至此茶叶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代。 从汉代工褒写的 《僮约》一文,可知西汉时茶已成为社会上层人物的日常饮 料。早期,人们利用的是鲜叶,约在三国时四川有制茶饼碾沫泡饮的方法, 唐时已形成茶叶加工程序,形成产销、品饮高潮,时有陆羽 《茶经》问世, 为茶书之宗。此后,有目录可查的茶书约 100种左右,留存至今的不过 58 种。诸如 《十六汤品》《唐苏》、 《煎茶水记》(唐张又新)、《采茶录》 (唐温庭筠)、《茶录》(宋蔡襄)、《大观茶论》(宋赵佶)、《宣和北 苑贡茶录》 (宋熊蕃)、《茶谱》(明顾元庆)等。 ① 古人爱茶,“比屋为饮”。谈古论今、吟诗作赋,调养身心,是一种很 高的精神享受。所谓: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俗人多 泛酒,谁解助茶香” (皎然)、“茶果邀真侣,筋酌洽同心”(韦应物)、 “白鸽飞时日yù斜,禅房寂历饮香茶”(王昌龄)、“昨日冬风送枳花,酒 ② 醒春暖一瓯茶” (李郢)。 据现代科学分析,茶叶含有多种营养物质,除一般地具有营养、提神、 清胃、止渴功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能。据说还具有减轻原子幅shè 的作用。华佗 《食经》云:“苦荼久食,益意思”;《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中国的茶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是红茶和绿茶,另外还有花茶、乌龙茶、 紧压茶、白茶。红茶为经发酵制成的茶,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 以祁红、滇红、英红声誉最高,其他还有宜红、川红、闽红等。绿茶为不经 发酵制成的茶,分炒青、烘青、蒸青,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庐 山云雾茶等20多个名贵品种。花茶中以饮茉莉花茶的人最多。乌龙茶中以武 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的 “凤凰单丛”为最。紧压茶品种也不少,如普 洱茶、康砖等。 千百年来,中国的茶叶、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流传到亚、欧、北美、 非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国家和地区也已近50个。公元5世纪,中 国茶叶传入阿拉伯,唐时传入朝鲜。505年,日本高僧将中国茶种带到日本。 1610年,荷兰人把茶叶运到欧洲。1618年中国茶从西北陆路入俄,1660年 茶叶被带到美国。 茶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技艺茶道。如果溯其渊 源,则是被誉为日本 “茶祖”的荣西禅师,他宋时来华,习佛经之余,潜心 于茶的研究,写成《吃茶养生记》。在15世纪初,由高僧村田珠光在此基础 上创造了日本 “茶道”的最初形式,又过了约一个世纪,千利休开创了大众 化的茶道和美茶,提出 “和、敬、清、寂”的宗旨。日本茶道于环境、 器具、礼仪、程序、技艺都十分进究,为日本女子嫁前必习之课目。 中国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由来已久。朝鲜正史 《三国史记》载:“入 ① 唐陆羽: 《茶经六之饮》。 ② 以上均引自 《全唐诗》 ----------------------- Page 36----------------------- ① 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 日本学者熊仓功夫指出:“在 早于荣西把宋代的茶法传到日本之时大约半个世纪前,在高丽也有同宋代饮 ② 茶法的jiāo流,这在 《高丽图经》一书中可以见到。”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卷三十二 《器皿》三谓: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 团。自锡赍以外,商贾谱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鸟盏、翡 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熊仓功夫经考证后得出结论说:‘日 本和朝鲜半岛的茶的确经历了极为相似的道路。从同一个中国,不论是时代 或是方法,都以相同的形式吸收了茶。”① 把中国茶介绍到欧洲的早期文字记载,学者考证是在16世纪中叶。1569 年,葡萄牙多明我会传教士克鲁兹所著专门论述中国的 《广州记述》在欧洲 出版,谈到他1556年在广州看到:中国人“彬彬有礼”,当他们“欢迎他们 所尊重的宾客时,”总是递给客人 “一个干净的盘子,上面端放着一只瓷器 杯子……喝着他们称之为一种 ‘cha’(茶)的热水”,据说这种饮料“颜色 微红,颇有医疗价值”。 与克鲁兹同时代的意大利人拉慕什在其 《游记丛记》中也提到茶,书中 说:“契丹国复有树一种,各地之人皆用其叶。树名契丹茶。克强府 (西安) 产之,行用很广,全国宝之。土人取叶,或干或鲜,和水煮之。饿腹时饮二 杯,可祛热病、头痛、胃痛、腰痛、骨节痛诸病:唯须很热时饮之。” “此 叶几可治疗百病。病名一时难记。痛风亦其一也。咽声太多,觉胃不舒畅时, 仅热此汁、略饮少许,片刻即愈。” 另一位意大利历史学家马菲于1588年在佛罗lún萨出版 《印度史》一书, 提到中国茶叶、泡茶方法及价值、功效等。 明万历年间 (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耶酥会士利玛窦在谈到中国茶时 说:“有一种灌木,它的叶子可煎成中国人、日本人和他们的邻人叫做茶(cia) 的那种著名饮料。” “也可能同样的植物会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发现。在这 里,他们在春天采集这种叶子,放在yīn凉处yīn干,然后他们用干叶子调制饮 料,供吃饭时饮用或朋友来访时待客。在这种场合,只要宾主在一起谈着话, 就不停地献茶。这种饮料是要品啜而不要大饮,并且总是趁热喝。它的味道 不很好,略带苦涩,但即使经常饮用也被认为有益健康的。”① 在欧洲,法国人称茶为“thé”,英国人称茶为“tea”,意大利称茶为“te”。 1601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华,茶叶随着瓷器中的茶具输入欧洲,荷兰人开饮 茶之先并使茶叶流入英法,荷兰人因受福建人称茶为 “te”的影响称茶为 “thee”,英、法、意对茶的称呼由此而来。 17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在中国收集农业、农艺学方面的资料,寄往法 国, “现大都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各美术馆。其中最好的一套是中国茶 叶栽培和加工的图片。这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茶叶的浓厚兴趣,这是因为饮 茶风气早在1936年就在巴黎普及了。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1774)更曾下 令将法国所有银器熔化,以充国用,而以瓷器取代,于是举国风从,瓷茶便 ① 朝鲜 《三国史记新罗本记》(第十)兴德王三年十二月。 ② < 日>熊仓工团体: 《略论朝鲜的茶》。 ① < 日>熊仓功夫: 《略论朝鲜的茶》。 ① 《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 年版,上册第17 页。 ----------------------- Page 37----------------------- 二位一体,成为一种热饮习俗”。② 英国人与茶结缘在17世纪初。英早在1600年设东印度公司后开始向亚 洲扩张,来亚洲的英国人开始学习饮用中国茶叶并带回英国。1615年6月27 日英经纪人R韦克汉姆致澳门同行伊顿的信中写道:“请替我购买一些上 等的澳门佳茗,必须各花色品种齐全,……我将不惜重金支付。”英国最早 的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在1657年创办lún敦最大的卡洛韦茶叶公司。他还出版 了 《关于茶叶的生育xìng质,效能的精确说明》的小册子,说“茶是一种很珍 贵的饮料,价格高昂,只有王公贵族才把它用作赠给客人的礼品。”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执政,皇后是葡萄牙公主凯塞琳,带好几 箱茶叶为嫁妆到英国,于是饮茶成了宫廷生活的一部分。到 18世纪中叶,饮 用中国茶的习惯已普及英国社会各阶层,如恩格斯所说,此时饮用中国茶已 变成lún敦街头劳动人民的习惯了。 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从他们对茶的称赞可窥一斑。 1699年,英国作家奥维格顿在一篇小品文里写道:“饮茶有神奇的疗效, 欧洲人习惯了饮酒,但这只能损害人的健康;相反,饮茶却能使人头脑清醒, 使酒鬼恢复理智。” 昆斯说:“茶终将成为知识分子所永远爱好的饮料。” 英国神学家兼评论家斯密说: “感谢上帝赐我以茶!世界苟无茶则将奈 何?将如何存在?” 当今,茶叶仍是英国第一大饮料,消费量占饮料消费总量的44.5%,80 %的英国人有饮茶习惯,1990年,英国进口茶叶达 17.7万吨,除转销外净 进口14.1万吨。 中华民族创造的饮食文化丰富多采,魅力无穷。以上只是从烹饪、酒、 茶等方面介绍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 财富,中国饮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被发扬光大,扬长避短,为更多 的人所了解和喜爱,在世界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② 吴孟雪、曾丽雅: 《近世欧人与华茶》,载《农业考古》1992 年第2 期第248 页。 ----------------------- Page 38----------------------- 五、外国人谈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项颇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 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殿堂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繁衍生长在华夏大地上几千年的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容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娱乐观赏、陶冶xìng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 辉。 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不为国界所阻挡的。它会以自己的特有魅力引起 各国人民的喜爱。别的文化如此,体育文化也复如此。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早在2000多年前,雏型的 武术就已传到东瀛日本。如今日本国的武道,诸如柔道、空手道、合气道等 等,其源头概来自中国。2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就把中国的武术、气功称 之为 “功夫”介绍到欧洲。清末民初,武术广泛传到东南亚各国,爱国武术 家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会至今在南洋仍有深刻影响。1936年9名中国武术家前 往柏林,在十一届奥运会上作了精彩的武术表演,令欧洲及世界惊叹。新中 国成立后,中国武术代表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对扩大武术影响,增进世 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七十年代,以李小龙为代 表的一批 “功夫片”冲破国界,打入国际市场,“功夫”一词几乎普及全球, 人人皆知。但 “功夫”实则就是武术,则知者不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武术也更进一步走向世界。渴望了解武 术,掌握武术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大批外国朋友来中国考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2 章 学习。据有关部 门统计,在来华访问的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为武术而来的,可见,中国武术 的魅力之大。而要求派专家传授武术的国家则争先恐后。到 1990年底,由国 家体委派出的代表团、队和援外教练员竞达 2000多人次,足迹遍及5大洲 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北京体院近十年就为世界各地培养了近万名武术人 才。各国的武术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武术在众多的国家成了一 种新型的 “时髦”运动,全球xìng的“武术热”已经形成。在日本,各种武术 团体有上千个之多,练习武术的也近百万人。意大利武术团体林立,仅在 DANSITA创立的武术研究院中学过武术的就有 1.5万余人。拥有五、六千个 武术组织的美国,练习武术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人。南朝鲜可谓武馆遍地,已 有600多个,参加武术活动的约有50万人。非洲一些国家虽然在武术上起步 较晚,但亦不甘落后,习武人数正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武术活 动中来,武术的作用和价值已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和重视。 目前,武术已在5大洲开展并都有了联合组织,国际武术联合会也已正 式成立。从亚运会武术竞赛项目的设立到世界武术锦标赛的举办,标志着武 术跨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体育比赛项目之一。武术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 来愈高。老年人认为武术能祛病、健身、长寿;青年人则认为武术既是一项 很好的竞技项目,又是一种防身自卫术。现在武术在国外不仅习者甚众,且 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日趋与我国接近,这从一些国际xìng的比赛中可以看到这 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武术而从中想进一步了解东方的文化。武 术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了外国朋友,使他们为之倾倒。这一东方文化的 璀璨明珠,包含了东方文明所特有的文化光彩。许许多多的外国习武者说, ----------------------- Page 39----------------------- 他们习练武术既是为了健身、防身,也是为了从中了解和领悟中国的传统文 化,甚至有的提出通过习武健身懂得“做人的真谛”,“完善人生的价值”, “提高自身的修养”。称中国武术为“净化心灵的源泉”,“内外兼修的艺 术”, “高尚的体育文化”,“民族的智慧结晶”。的确,中国武术,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于民族的总体文化氛围中孕育、生长、发展、衍化。其文 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充满了东方哲理和艺术情趣。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向世界贡献的一个体育项目,已为世人所接受、喜 爱。武术多元的功用和丰富的内容形式,必将成为全人类喜闻乐见的健身、 养身、娱乐、竞技、防卫、修xìng之道。 (一)“风采翩翩,老少咸宜” 的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一项主要运动形式。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技击木 的一种独特运动形式。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 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武术套路不仅 有拳术,还有器械和对练,可谓丰富多彩。由于不同的套路有着不同的动作 结构、技术特点、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因而其适应面相当广泛,人们可以根 据自身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正因为如此,武术在国外深受欢迎, 男女老少皆可习练,就其社会、功用而言,一个套路既可健身,又可修xìng, 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所以外国人赞中国武术是集健身xìng、竞 技xìng、艺术xìng于一体的最理想的体育运动;说套路运动丰富多样,风采翩翩, 老少咸宜,有学之不尽之感。 拳术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地广人众,且地理、环境、民族、 风俗等差异甚大,使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拳种纷坛,流派 众多,风格迥异的庞大体系。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统计来看,较有 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传统拳种和地方源拳种,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 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 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加之各种长短软硬,形状不一的器械套路和多种多样的 对练套路。使得武术套路具有多种的目标和多元的功用,在进行国际间的武 术文化jiāo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长拳、南拳、太极拳以及刀、qiāng、剑、棍等套路,由于是世界锦标赛和 州际赛中的竞赛项目,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普及较广,发展较快。从第一届世 界武术锦标赛上可以看出,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能较为准确、熟练地掌握比 赛项目,一些运动员不仅素质好,动作快,弹跳高,而且,协调xìng和演练技 巧大有提高,不少运动员已经能较地体现出中国武术特有的“精、气、神”, 在器械上也表现出了动作规范,方法清晰,身械自如等特点。本次锦标赛的 男子qiāng术、南拳、剑术、太极拳金牌,就分别被菲律宾、香港、日本选手夺 得。虽然有几项没有中国运动员参加,但从他们的技术水平上看已与我们日 趋接近。 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是世界武术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有来自5大 洲41个国家490余名运动员参加。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 在世界开展之广。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国武术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的表演, 具有活的灵魂和强烈的感染力。竞技武术,已不仅是力量的宣泄和招势的演 ----------------------- Page 40----------------------- 示,而且已升华到造型美、体态美、意境美、节奏美、和谐美的艺术境地。 比赛中,扎实的功底,纯熟的技术,良好的素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对武 术更深更广的理解,没有心志意向的配合活动,没有身心的全部投入,就会 缺乏对武术技术的充分表达和体现,就不会有完美而出色的表现。这些外国 人的武术观,正说明了他们对武术认识的升华。曾在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摘走 qiāng术银牌,长拳、剑术铜牌的日本姑娘藤井久子,为习练中国武术,年近30 仍未嫁人。她颇有感慨地说: “我天xìng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但日本的 拳术缺乏艺术xìng,中国的武术刚柔相济,具有独树一帜的美的魅力。特别是 长拳,兼具竞技xìng与表演xìng,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因此,它强烈地吸引着 我,使我甘心情愿为之付出劳动,花费心血!” 西方传统的审美倾向之一,是讲求力与美的和谐统一,从古希腊罗马到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中华武术也许正是 在力与美的结合上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适应了西方人的审美要求,使他 们一接触便 “爱不释手”,并能很快地掌握。相当一部分青年放弃多年从事 的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拳击等运动,转而习练武术。他们认为:武术 有着这些项目无法与之相比的表现形式,它运动部位全面,锻炼价值甚大, 竞技形式多样有趣,更能充分展示一个人的综合运动能力。长拳,动作舒展 大方,快速敏捷,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较 高。练直来可给人一种潇洒勇猛之感。南拳刚劲有力,动作紧削,具有阳刚 之美。刀术、棍术则以勇猛快速见长,练起来激烈奔腾,雄健悍。剑术、 qiāng术却轻快洒脱,富有韵律,动作流畅,如游龙飞凤一般。不仅习练者自身 能够在这种动静相间、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中得到良好的 身心锻炼和自我陶冶,观赏者也能从中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得到一种艺术美 的享受。况且套路运动还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技击方法,踢、打、摔、拿、击、 刺等诸法是组成套路的技术核心,一招一式表现出了攻防技击特xìng。一些在 散手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却能得到运用和体现。套路练习 还能提高人的攻防技能,掌握丰富多样的技击方法,既有徒手的,也有各种 器械的攻防之法。正是基于以上众多的特点,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青年 投入到这一运动中来。 目前世界体坛作为竞技的套路,在内容、拳械浩繁的武术体系中,只占 有很少一部分。而相当一部分传统拳械,因流派众多,规格要求不一,尚不 易于广泛开展竞赛。但作为国际间的jiāo流和表演亦不可缺少。许多国家的人 们对中国传统套路颇为重视,开展甚广。其原因则认为传统套路技法独到, 风格别致,特别突出,内涵丰富,更具有中国的传统色彩和民族风格,学练 起来趣味盎然,奥妙无穷。不论是八卦、形意、八极、螳螂,还是少林、武 当,都有为数不少的习练者、研究者。一些国家甚至建有单一的拳种或门派 的武术馆、院、社、校等。所以我国在推广竞技套路的同时,对传统拳械套 路亦积极开展。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国际武术节,表演赛、邀请赛以及传 统武术演武大会。受到了各国武林人士的大力欢迎。使异彩纷呈的拳械套路 在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也让世界人们更为广泛地认识洋洋大观的中 华武术。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大拳种。目前在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习者最 多。由于该拳种不仅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 连,如行云流水一般,非常潇洒优美,而且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 Page 41----------------------- 尤其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有着良好的影响。 加之内含丰富的中国古代哲理,因此,倍受各国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等地的人们在看了中国太极拳后无不称赞其动作优 美、潇洒,可谓世界上高超绝妙的舞蹈,一旦他们从事练习后,又被太极拳 的健身效果、调节功能以及特有的哲理xìng所吸引。在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国 家中,紧张的工作,激烈的竞争,造chéng rén们的精神和心理上负担太重,他们 渴望恬静、松驰,希冀健美长寿。而太极拳的练习使他们愈来愈发现能达到 此目的。一位澳大利亚的医生说: “我行医多年,感到太极拳比世界上各种 运动都优越,因为剧烈的运动时常会伤害身体。人们的生活紧张、工作压力 大,太极拳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种疲劳和精神压力。”澳大利亚武术太极学院 拥有3百多名教练,已有10余万人在学院学过太极拳。不少人打太极拳时“感 到是一种最美好的艺术享受。”德国 《鲁尔消息》报说:“太极拳将身体放 松到流水一样的运动中。”克劳斯莱森则评价太极拳是一项富有哲理的运 动,对健康极为有益。美国的一些思想家认为美国人生活节奏快,又终日和 机器打jiāo道,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一种压抑感。要达到平衡,必须寻求一种 调节身心的活动,中国的太极拳正是一种理想的运动。许多美国人认为,练 中国太极拳可进可退,进可提高技击水平,退可修身养xìng。太极拳的健身、 调节作用已为美国人深信不疑。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计划派人去太空教练 太极拳。太极拳在欧美等地大受欢迎,一些公园里随处可见打太极拳的身影, 习者遍及各个层次。他们都从这一运动中感受到健身、防身、治病养生的好 处。 在新加坡,太极拳运动已成为最热门的体育运动,经常有成千上万的人 在练习,广泛程度居各类体育运动之冠。他们讲: “太极拳是一项有益于身 心的运动,它既经济,又不需很大运动量,老少咸宜,值得在我国推广。” 泰国开展武术活动已有40年的历史,约有20万人学打太极拳。该国太极拳 健身总会创始人初得威集哇拉逸说: “综合比较各类拳术,我深切体验到 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在健身防病上确具有独到而奇妙的功效。”他们总 会的宗旨就是把太极拳作为行善的一种方式,即把太极拳介绍给广大泰国人 民,使他们通过锻炼、健身、防病、益寿、延年,进而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日本是习练太极拳较早,习练人数众多的一个国家。1968年日本成立了 太极拳协会,遂后日本各市的太极拳组织应运而生,练习太极拳的人数逐年 增加,现有60多万太极拳爱好者,全国拥有5000个太极拳训练班,许多大 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开设太极拳。现在日本每年到中国学习太极拳的就有二、 三千人,每年还邀请30多位中国教练到该国传授太极拳。日本国民上下对“中 国太极拳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习练太极拳成了日本“时髦”的体育活动, 他们将太极拳视为修练身心的重要手段。全日本太极拳协会的宗旨就是:“崇 尚武德,提倡忍耐、努力,修炼战无不胜的精神境界。”日本女子太极拳俱 乐部的宗旨则为: “修练身心,达到健康身体,培养真正品格和温文尔雅的 修养。”北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日本派出750人的太极拳表演队伍,其 国人对太极拳喜爱可见一斑,并可见武术在日本的普及面之广和程度之深。 不少爱好者认为 “太极拳不但能增进健康,而且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一 种精神享受”。日本的太极拳不仅普及广,其技艺水平也居世界前列,仅次 于发源地的中国。他们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太极拳选手,如两夺亚洲武术锦 标赛女子太极拳金牌的森田久子;十一届亚运会男子太极拳铜牌得主荒井伸 ----------------------- Page 42----------------------- 次;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拳获得者伊藤亮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3 章 等。日本政府希望经 过不断努力后,把武术太极拳作为日本民国体育中的一个固定项目,并争取 在5年后超过中国。 一位利比亚的留学生默德说: “中国武术有着其它任何体育项目所无法 比拟之处,它兼能健身、防身、娱乐。譬如,我们已经认识到,太极拳就具 有很强的健身作用,尤其对老人和病患者,更是非常理想的强身医疗活动。” 在国外,太极拳还被用于医疗康复中。欧洲最大的专治各类疼痛的医院 物浦瓦日顿医院,在英国武术研究院的倡导下,率先将太极拳纳入治疗手段。 该院克利斯威尔士医师说: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病人在接受太极拳训练以 后,病情得到好转。甚至受轮椅束缚的残疾人也能从中受益。”另一名医师 罗耶尔也表示,病人们学练了太极拳,身体状况出乎意料地得到改善。太极 拳的医疗健身价值正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瑞典太极拳的重要传播者赫 曼讲: “练太极拳能松驰身心,你在从事这种运动时,心中就是存在松驰的 意念。”维也纳大学的一位老师在学会了打太极拳后说: “我只要一打太极 拳,就肯定不会失眠,中国人真聪明……” 国外练习太极拳已不仅仅局限在中老年人身上,一些青年人也是 “爱不 释手”,不少国家还把太极拳开展到大学、甚至中小学当中去。一位英国体 育教师朱查尔布莱特说: “太极拳能使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平静,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女教师古佑玛认为: “这项练习使我的学生身体比以 前放松了,从而能更好地加强身体锻炼。”澳大利亚的一位精神病专家台维 在谈到太极拳的作用时深有感触地说: “还是在大学读书时,太极拳就对我 繁忙的功课起了调节作用,使我精力充沛地修完大学课程,现在我又把太极 拳教给了学生,并研究从精神上如何达到平衡和放松。”澳大利亚武术太极 学院是澳最大的武术学术团体之一。这个学说的创办人许荣安介绍说: “在 澳大利亚我们已经是一所全国6个省都有分部,拥有5000多在校学生的新式 武术学院了。下一步,我们准备向中、小学校发展,按照国际武术组织的规 章,拓宽教育内容,巩固普及成果,加强工作,提高质量。”我们相信,不 久的将来,太极拳将会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在各国学校中开展起来。 (二)“摈弃了野蛮”的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中国武术的又一大运动形式。它是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 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其内容包括徒搏(散打、推手)、 短兵、长兵三项。目前在国际武术竞赛中开展的只有散手一项。 散手,俗称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传统徒手相搏相角的较技形式。古 称相搏、卞、弁、白打、拍张、手战、相散手等。由于它往往在台上进行, 又称为 “打擂台”。自1988年10日深圳举行的国际武术节散手擂台邀请赛 起,中国武术的这一运动形式便很快在世界各国开展起来。随之国际和洲际 间的各种散手邀请赛、锦标赛、表演赛不断进行,发展迅速。第一届世界武 术锦标赛期间,散手被列为了表演赛,有来自25个国家的近百名武坛斗士, 参加了 8个级别的激烈拼搏,前苏联、西班牙、巴西分获了 75公斤级、80 公斤级和85公斤级金牌,可见外国人对中国散手的开展和掌握是相当快的。 我们知道,很多国家都有着自己传统的技击术,有些已经在世界推广, 被列为国际竞赛项目。中国散手之所以能被外国人所喜爱和掌握,这说明中 ----------------------- Page 43----------------------- 国散手具有自己的运动特色和可行的竞赛方法。日本教练杨进认为:散手与 其他徒手搏击相比,完全是一种新的技术表现形式。其队员冈部知刚以多次 参加各种类型的徒手搏击比赛的体会说: “中国散手强调了技术,摈弃了野 蛮。”罗马尼亚教练说:“在罗马尼亚有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运动, 但他们喜爱中国散手,散手的技术丰富,又便于开展。”巴西教练认为:“空 手道点到为止,跆拳道腿势轻,还是散手易于接受。”不少运动员认为 “现 行的散手竞赛重技术,重得分,既安全又激烈”。 中国散手可以用任何武术流派的技术动作进攻对方,这充分体现了散手 技术的丰富多样化,“远踢、近打、贴身快摔”的运动既显示了武术的特色, 也使比赛更为紧张、激烈、有趣、配以合理的护具及规则又保证了竞技的安 全可靠。故尔散手运动颇受外国人的青睐。欧洲一些国家认为他们的身体条 件好,具有身材高大,本质强壮,反应敏捷等长处,加之以往长期从事的搏 斗经验,在散手对抗中,尤其是70公斤以上级竞争上占有优势。据报道欧洲 参加武术活动的人士中有70%以上的人是专门从事散手训练的,其中有不少 是过去练过其他搏击术而转改散手的。欧洲散手比赛亦十分活跃,现已举办 了四届欧洲散手锦标赛,竞赛规模逐届扩大。法国每年都举行散手比赛,该 国青年人非常喜欢这项运动。瑞典现有7000人参加散手运动,他们每季度都 举行比赛,吸引了大批青年爱好者。罗马尼亚在散手水平上发展较快,该国 队员马尔塞尔曾在1991年北京国际散手擂台邀请赛中获85公斤级冠军,影 响很大。散手在非洲各国虽不算太普及,但也有不少国家开展了这一活动, 并派队参加国际散手比赛,成绩不断上升,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亚洲散手运动开展得相当活跃,尤其在青年人当中十分普及,很多国家 都成立了专门的散手训练组织。新加坡是亚洲武坛的一支劲旅,散手水平也 较高,曾先后举办过3次东南亚武术散手擂台赛,6届全国散手擂台赛。南 朝鲜武术活动几乎遍及城乡,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散手,近年来发展迅速,成 绩斐然。蒙古、越南、泰国、菲律宾、伊朗等国也都不甘落后,纷纷建立散 手组织,邀请中国教练前往执教。原任尼泊尔国家跆拳道教练的西德格,后 毅然改弦易辙练起了中国武术,他说: “空手道、跆拳道动作比较简单,招 数也嫌单调,而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方法多种多样,其对抗程度和实用价值 均不亚世界上任何一种技击术。而且,我们尼泊尔人身材瘦小,敏捷灵活, 更适于练中国武术。” 许多外国人认为 “散手比赛较力、较技、斗智、斗勇、对抗xìng强,不仅 要求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等身体素质,熟练地掌握 散手的各种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应变能力和顽强、果断、坚毅的精神以及敢 于进取,积极向上的品质。散手技法全面,包括了各种流派的技术动作和方 法,踢、打、摔相互使用,尤为丰富。但它又不同于蛮打、硬拼的技击术。 在规则中严格规定了一些人体薄弱部位为禁击处,并限制了易致伤致残方法 的运用,使得散手以增强体质,jiāo流技艺,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取舍动作、 使用方法、安全xìng强,技巧xìng高。中国散手也有别于世界各国流行的技击术,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头顶、肘 撞、膝击的泰拳和不能用脚,只能摔、搓、擒方法的柔道等对抗项目。日本 空手道能手脚并用,但没有武术散手的快摔技术,法国的踢脚术也只是以脚 为主,配合拳法。此外,诸如印度尼西亚的本扎,日本的相扑,踢拳道、体 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都与武术散手的 “远踢、近打、贴身摔”的 ----------------------- Page 44----------------------- 技法不同,比赛形式和方法也不同。还认为:中国散手的战术中,如 “暗渡 陈仓”、“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等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兵家权谋思想。 所以,国外一些散手爱好者在钻研散手技术的同时,对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 颇感兴趣。 中国“功夫”很早以前就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是在反对外来侵 略,还是维护民族尊严中,中国 “功夫”都令世人为之赞叹。先是以李小龙 为首的一批 “功夫片”在世界产生了轰动,使更多的外国人得知东方流传着 一种神秘而威力无比的拳术。后是电影 《少林寺》的播放,更使他们大开眼 界,进一步看到了中国武术更为广阔的内容和技法。继而各种国际间的武术 活动,让他们接触到了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武术运动,同时也真正体验了武 术健身、防身、修身之功效。 尽管武术散手与世界各国技击木在技法上有某些共同特征,但却有着各 自的发展模式。中国武术散手是在继承武术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的体育竞赛项目。它由于受护具、安全、竞赛等所限,在散手比赛中只能采 用部分武术技法,还有相当一部分克敌制胜、巧妙多变的方法,被作为防身 自卫的实用技法而存在。这些技法亦为外国人所着迷,如点穴击要,擒拿锁 闭,肘膝头击及一些在特定环境、状态下的御敌之法等,实用xìng强,变化多 端,不失为防身自卫的法宝。一些外国姑娘对此深感兴趣,酷爱习练,把会 中国武术引以自豪。不少国家已将中国武术作为部队、警察等训练格斗的一 种手段。 (三)“独树一帜”的东方文化艺术 几千年来,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发 展起来的,深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滋润和哺育。它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中医、民俗、道德lún理观念,以及军事等有着密切 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正是这种jiāo融和互鉴,使得武术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其他现在体育项目所望尘莫及的。同时这也是外 国人为之崇拜和研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许许多多的外国人不仅视武术为健身 强体,娱乐竞技的体育项目,更把他看作东方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东邻日 本近年来对亚洲及国际武术运动的发展建树颇多,练武术的人数若按人口比 例不会比中国少。其中不少人是把武术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日本KOBE太极 拳俱乐部就视太极拳为 “体育文化”。少时练过剑道、空手道、合气道,并 获得 “黑带”段位,后又改习武术的千叶明认为:武术是中国一种很高的文 化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xìng、艺术xìng和竞技xìng,更为重要的它还 具有深奥的哲理,充满了东方哲学思想的内涵。这一点,是世界上众多的“功 夫”难以企及的,因此也就成了中国武术格外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他本人 则更醉心于对中国武术 “气”这个概念的研究。在日本研究武术内涵的范围 相当广泛,从哲学、宗教、中医到文学艺术、道德lún理、军事等无不涉及。 这也许与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多的缘故有关。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越来越重视,不断有新的认识。他们开始 认真学习汉语,学习武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并试图进一步在武术中寻求 未知的感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一位习练太极拳近20年的美国人Howard. Dewar,他在习拳过程中,由初时的好奇,开始探索其美感奥秘之所在,进而 ----------------------- Page 45----------------------- 置身于老庄及其他道家学说之中,深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后他认为自己 发现了太极理论与佛教的禅宗思想的密切联系。他说自己研习太极拳不为表 演,更非试武,而是追求其 “修行”的作用。在学习中,他感到东方哲学思 想有其妙不可言的独到之处,他要通过太极拳原理来洞悉东方文化的玄妙微 机,补足西方文化思想欠缺部分。美国纽约现代武士学校的校长及创始人费 尔麦西纳则说:“我们非常赞赏中国武术的武德。求生存不是武术的精神, 武术的价值比求生存重要得多。”他为了改变有些学生练武仅仅是想掌握格 斗技术,而对真正的武术精神迷茫,于是,他 “下决心带一部分学生来中国, 以便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武术传统、文化、哲学和精神,进行武术寻根”。 他自豪地说: “这次旅行赋予了我更多的智慧,完善了我的人生。”可喜的 是,美国一些家长让宝贝儿们学习中国武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强身健体, 同时也希望他们接受武术中“尊师重德”等优良传统,成为有礼貌、讲道德、 守纪律的人。不少习练武术的外国人,都感到从习练中国武术中学到了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确,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 “尚武崇德”作为武术 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培育习练者养成尚武崇德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传统 的中华精神在武坛的缩影。加拿大留学生佛兰斯说:“武术有数千年的历史, 包含着深奥、十分完整的哲理,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说,武 术的哲理是非常平和、宽容和利它主义。从事武术的人要学会怎样格斗,甚 至要掌握置人于死地的本领,或对别人施加暴力。事实上,武术家们使用暴 力比普通人更少,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积怨需要发泄出来。他们懂得怎样发功 医治自己和他人,怎样进行自我控制和掌握自己。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有经 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 一位神父颇有感触地说: ‘武术源于中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净化的源泉。它将人们引进一种创造的过程中。它使人和自然界结为一体。 它还是一种心理的训练,使人们在训练中得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4 章 信,学会真与善构成的世界 中和谐地生存,并用快乐支配属于我自己的身体、知觉和灵魂,使我能感受 到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正是武术带给我的收获。”墨西哥的武校教练安东尼 奥弗洛雷斯说: “学习武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以及高度的文明,尤其是对于强身健体、修心养xìng所达到的惊人作用。” 马来西亚武术代表团联络主任,龙狮团团长周兴顺讲:“中国是武术的故乡。 武术的外延和内涵都是丰富的。”澳大利亚国会议员汉利斯在看过中国武术 队的表演后讲到: “今天我看到了真正的武术,它不仅是一项健身、娱乐的 活动,也可作为教育的一个内容。” 武术的博大精深令外国人为之倾倒,很多外国人士已不满足于掌握武术 技艺,领略武术风彩,而把思想触角伸向武术的深层,从理论高度上探讨武 术技术,研究武术的哲理和文化。在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中, 就有10多位外国代表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lún理、技击、养生等方面 对武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多功能价值观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 武术理论研究的热潮日益在全球形成。各种武术刊物也在异国他乡纷纷 出版,并深受喜爱。美国、日本、法国相继出版的 《中国武术》杂志,就是 介绍研究武术技术理论的专门刊物。前联邦德国把太极拳视为中国古典哲学 的形体表现,他们出版的武术杂志则取名为 《中国哲学与太极拳》。华盛顿 一位研究东方历史的学者罗伯特史密斯先生,不仅娴熟中国武术、功夫甚 深,且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先后出版了 《中国拳术》、《少林拳》、《心 ----------------------- Page 46----------------------- 意拳》、 《八卦拳》等探讨介绍中国武术的著作,影响很大。 武术,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精华部分。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 心目中,还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前苏联一个搞地质的 女工程师在受到中国教练的传授后激动地说: ‘你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因为你们不仅教给我们武术,而且还给我们还来了最崇高美丽的艺术。”南 斯拉夫人看过中国武术团的表演后评论: “中国的武术历史悠久,使演出达 到了高潮。技艺高超的武术,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在土耳其国际 儿童艺术节上,中国少儿艺术团的精彩表演令那里的人们激动不已,一位老 校长在告别会上含着泪说:“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感谢天真可爱的小天使, 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带来了珍贵的艺术,特别是武术,使我们大开 眼界,从孩子们的身上我们感到了武术精神,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约旦大使曾对中国武术负责人提出: “中国是伟大的国家,有伟大的人民, 你们应当到约旦去,把武术教给那里的每一个人。”新加坡记者评论说:“中 华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又是反映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美艺 术,而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中国武术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不仅大大 提高了华桥在国外的地位,同时也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更加了解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加了解中华民族。 一位外国留学生发表了一篇题为外国人的武术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他通 过对16个国家110名18岁至70岁习武者的调查,在武术12种价值因素中, 侧重武术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的人数占87%,人数最多。他在结论中说:“武 术是通过运用古朴的哲学思想、指导练习者在身心两方面进行自我修养,提 高认识世界的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他呼吁 “在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既要努力跻身奥林匹克,又不可忽视武术的文化属xìng。……使武术成为一种 比较完善的、合理的,适合国际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手段”。 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已经扣开了世界之门,正稳步地向世 界发展。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 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奉献。武术 的独到健身方法,将打开人们强身健体的新途径;武术的修心养xìng方法,将 启发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入世之学。武术的竞技,将为国际体坛添彩增 辉。愿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来分享中国武术的功用。 ----------------------- Page 47----------------------- 六、令外国人瞩目的中国经 络学说和气功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 “今天我们所不懂的东西,比懂得的东西要多 得多;在人类社会中,未知世界远远地超出已知世界。气功、特异功能、中 医等,都还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的东西。”① 中医经络学说、气功,可称得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经历了 漫长的岁月的考验之后,她得以在高科技的20世纪立足,说明她是有顽强生 命力的,是经得起并且需要科学的验证的。她已经被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人们所了解、认识并赢得广泛赞誉。在今后,她将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 所赏识。当人们用高科技的目光审视这一神奇的领域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感 到某种困惑,而这困惑,也正唤起了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也许,一个 医学和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正在这种好奇和探究中酝酿着…… (一)源远流长、方兴未艾 通观古今中西的人体保健之术,可知有两个不同视角,两种不同途径, 一日养生、防病;二日治病;就治病而言,又有治表和治本的区别。尽管中 医不是像西医那样建立在精密的科学实验、分析的基础上,但中医绝无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她建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长期经验的基础之上, 具有典型的整体思维特征,重养重防,以常有奇术奇效而著称。而 “气功” 则可谓奇中之奇。 气功离不开古老的经络学说,二者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密切联系,可以说, 古代哲学是气功的灵魂。 与气功密切联系的中国哲学思想是具有典型的整体思维特征的天人关系 理论;yīn阳五行说;精、气、神,形神关系理论等,保存在 《尚书》、《易》、 《老子》、《庄子》、《管子》等重要典籍之中。 《庄子》不仅仅是气功的理论前提,而且已经包含了显在的气功理论, 如 “心斋”、“坐忘”等。所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 以心而听之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以静以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 ① 以长生。” 另外,还有 《养生主》、《知北游》中的一些论述,已经不仅仅 是一般的气功思想,而且已经包含着做气功的方法,步骤。先秦时期的气功 专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伏羲杂子导引》、《黄帝歧伯按摩》、《神 农杂子导引》等8种共152卷。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 《行气玉佩铭》虽仅几 ① 十字,但却是重要的气功文献。 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 帛画 《导引图》是我国古代导引术的一个缩影。图前端有《却谷食气篇》26 行。 《山海经》甚至谈到列姑shè山上有神人 “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 ① 转引自 《气功365 台历》,黄山书社1989 年版。 ① 《庄子养生主》、《庄子大宗师》、《庄子在宥》。 ① 铭文: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空,空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 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 Page 48----------------------- 泉,形如处女。” 《列女传》说彭祖擅导引行气,从夏至殷商共末年共活了 800多岁。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 《yīn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 脉灸经》两部重要的古医学帛书。成书于先秦,为现存已知最早的记载人体 经脉学说的文献和灸疗学专著,描述了人体诸经脉的循行路线及相应的病症 与疗法,开中医经络学说之先河。 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包括十二经 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经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成书 于汉,集周秦至西汉医学之大成的《黄帝内经》是研究经络学说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经络联系起来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面、目、 耳等与人体诸器官、肢体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故有耳针、手针、足针等疗法》; 认为人的生命过程、生命活动与天地万物生化流行密切联系;认为人的生命 是形、神、气三者的统一。 气功的要义不在于 “外练筋、皮、骨”,而在于“内练精、气、神”。 通过练气功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yīn阳、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 健康长寿的目的,有些气功师发放 “外气”给人治病,进行气功麻醉用于外 科手术,诱发特异功能,而许多气功表演本身就带有神奇的特异功能色彩。 50年代以来,气功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出现 了许许多多的气功研究组织、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出版有许多专业书刊。 1981年9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1986年,中国气 功科学研究会成立;1987年,中国功理功法委员会成立;同年8月,我国第 一个青少年气功科学研究会在银川成立;1988年8月,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 文献委员会在张家口成立。全国xìng气功研究机构的建立,说明我国气功已经 进入有组织地研究和利用的新时期。 气功作为养生健体、防病治病的独特手段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已经得 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在国外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加以研究和利用。 (二)中国气功在国外的传播、应用 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以数千万计的气功爱好者,人们对中国 气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外国考察团、参观团及个人频繁来中国进行 参观、考察并邀请中国气功专业人员出国讲学,举办训练班,教外国人气功。 我国气功专家,国际气功信息研究所所长林厚省教授的名字为新加坡人 熟知。林厚省在香港教授太极气功十八式,使许多患慢xìng疾病的人得以康复。 消息传至新加坡,新加坡一些患有疾病的人向印尼华侨学做此功,绝大部分 人病情消失或好转。于是,太极气功十八式在新加坡便扎下了根。当地报载, 练此功法者有10万人之多,除新加坡外,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 本等国也形成太极气功十八式热,参加锻炼的人数已超过100万,并向美洲 和西欧国家发展。 据林厚省教授介绍:在欧洲,波兰和前捷克把气功作为训练运动员的项 目之一,并在1964年奥运会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此后许多国家对此都重视 起来。英国lún敦皇家学会会长鲁克斯悉心于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气功的作 用。他经长期观察后,宣布 “心灵能”确实存在,并说气功并非不可思议, 而是有物质基础的。据记载,中国的按摩术在唐代已传入法国。20世纪 30 ----------------------- Page 49----------------------- 年代,汉学家马伯乐曾在 《亚洲杂志》上介绍过中国气功的《胎息法》、《闭 气法》等。在前四德流行 “呼吸自我训练法”。有的中小学生在课间休息时 利用气功作为恢复疲劳的有效手段。1974年5月,瑞士玛赫瑞希研究大学曾 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对气功师脑电波的变化进行测试,发现气功可使脑 电波频率减小,而波幅则增加3倍以上。1975年,玛赫瑞希研究大学又从生 理学、生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气功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根据其 “综合xìng研究计划”,邀请世界上的一些科学家参加此项研究,出版了《超 觉入静与飞行法》文集。在奥地利,医学教授舒利茨于1958年发表文章,谈 在体育运动中采用气功的重要xìng及具体方法。他把这种训练万法叫做 “奥陶 ① 根训练法”,以后很多国家都把它译成 “放松训练法”。 国外自60年代以 来把气功应用于体育训练,1964年东京奥运会及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前苏 联、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运用气功方法于训练中,取得了好成绩。 美国约有十几种传授气功的训练班,如 “超觉静坐训练班”、“欧赫训 练班”、 “生理回馈训练班”、“行为矫正训练班”等。美国把气功作为宇 航员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加拿大,气功疗法颇受欢迎,仅安大略医学协会,就有300多名医学 ② 博士倡导气功疗法,临床研究上也相当活跃。参加气功临床实践的有近4000 人。他们不仅治愈了一些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功能xìng疾病,而且还治愈了一些 器质xìng疾病。 前联邦德国波恩大学教师基塞娜西登布兰德曾运用西医学理论研究睾 丸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5 章 检测方法,取得了重要成果,本应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下去,可她在研究 中途接触到了中国的老子、庄子、中医、气功,并很快被中医的整体观所征 服,甚至产生奇妙的幻想:用这种观点帮助人回归大自然,战胜一切疾病的 侵害。她放下手头的研究工作,于 1986年夏天入北京国际气功培训班学中国 气功。她学得非常认真,可练功时又茫然不知所措。一个 “丹田”,就让她 好找。她查遍记忆里的整个人体解剖结构,也找不到 “丹田”的确切位置, 更谈不上在练功时 “守”住它。培训班指导教师及时发现她的为难之处,单 独为她讲解,反复示范。气功培训班结业之前,基塞娜终于叩开了中国气功 殿堂的大门。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进行气功对高血压病疗效的观察。据称36例高血 压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6/94.6毫米汞柱,采用气功治疗与不 采用气功治疗的对比试验表明,前者使病人经过一个疗程后收缩压和舒张压 分别下降20.4和14.2毫米汞柱。后者只是模仿气功训练的样子在睡椅上静 坐,其收缩压和舒张压仅下降了0.5和2.1毫米汞柱。 据美藉教授牛满江介绍,纽约洛克菲洛基金大学用气功治疗高血压,参 加实验的有500人,半年后, 75%以上的人都有显著疗效。有关卫生组织的 研究结果还表明,气功对缺血xìng心脏病的室xìng早搏有效。他们通过一种遥控 监护装置,对患者进行昼夜观察,发现11例病人中有8例病情减轻,早搏次 数由治疗前的每小时151.5次下降到131次。圣地亚哥海军医院已将气功用 于军事训练,例如,用气功训练士兵在寒冷条件下提高手温,以便他们能在 “不带手套”的情况下cāo作。 ① 林厚省主编: 《气功学》,青鸟出版社1988 年7 月版,第240 页。 ② 《气功学》第241 页。 ----------------------- Page 50----------------------- 国内外气功大师常有颇具神秘色彩的表演,如对整个会场的听众施加影 响;在几米外发功使僵卧的病人手舞足蹈;气功麻醉进行大手术;发功使物 体发生物理变化;发功使身体悬空;辟谷 (长期不食)等等,这些绝非是天 方夜谭式的传奇,而是已知和未知的生命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 人们已经尝试用现代科学的精确目光和手段对气功进行研究和描述。1974 年,国际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英国的鲁克斯爵士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气功的作用原理, 197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约瑟夫森和1977年诺贝尔化学 奖得主布雷高金等国际著名科学家也参加了气功的研究和讨论。英国爱尔兰 邓星克天文台副台长江涛教授,对中国 《自然杂志》1978年5月创刊号上发 表的 《探测气功运气疗法物质基础的初步实验结果》一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说: “这些发现具有先驱者工作xìng质”,“是一项创见xìng的成果”。美国 的科学家陈德仁提出:要同中国的气功医师协作,用科学手段对气功疗法进 行研究。① 林厚省教授指出:气功锻炼能确实有效地发挥人体内在的潜能,同时还 起着自我控制的作用。从现代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来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具 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而大脑是这个系统的调控中心。现在,人们对这种 自我控制不断有了新的认识。这个自我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是某种xìng质的信 号 (介质)和细胞结构以及它们的互相作用。细胞与细胞间通过介质的释放 和接收来传递信息。练功中的 “调身”、“调心”、“调息”都是自我控制。 练功后,血奖环磷腺苷含量增高,传递信息的介质增加了。而且,练功又可 使一些介质,如 5羟色胺比正常人升高23倍。这些介质对机体细胞具有整 合作用和有序化,因而能够治疗那些由于细胞间“通讯”误差所引起的疾病。 有人把这一疗法称之为自我控制或自我训练疗法。现已证明:通过气功锻炼, 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肌电、脑电等方面的内部机能活动。70年代初, 英国物理学、心理学家 E格林,曾对气功师斯瓦米作实验观察,发现这位 气功师能用意念控制手的温度。10分钟内,使同一手掌拇指与小指侧的皮肤 温度相差12摄氏度,他还能用意念改变心率,从每分钟70次变为每分钟300 次。1960年,美国医生玛里纳亚和霍兰德在治疗中风和外周神经损伤的患者 时发现:如果将患者有关功能受损组织的肌电图,变成视觉和听觉能够接受 的信号,作用于患者自身,通过患者的意识活动,病xìng能较快地好转。1964 年安德纽斯医生用同样的方法,观察70例半身不遂的患者,也获得了同样的 效果。这一结果引起美国、加拿大医学界的重视。从 1969年起,他们研制一 系列电子监测仪器,如皮肤电阻回授计、血压回授计、皮肤回授计、肌电回 授计等等。病人练功时,因体内或体表状态改变而产生的 “信息”,能够通 过这些仪器反馈于病人自身,控制练功的时间和强度,纠正其偏差,引导入 静等等。这就是所谓的 “生物回授法”。这实际上是利用现代仪器帮助病人 练气功。据加拿大的格门士和布朗士报道,他们用这种方法治疗200名病人, 结果60%症状消失,32%好转,无效者8%。美国的布勒德礼等用这种方法 治疗114例,结果大多数在812周后逐渐好转。这些患者,都是经过长期常 规治疗无效的。正是由于其明显的效果,致使这种治疗方法得以迅速发展。 1970年,美国成立了 “生物回授学会”,会员超过1000人。1974年又创办 了会刊,并逐年出版年鉴。 ① 《气功学》第236237 页。 ----------------------- Page 51----------------------- (三)国际气功研究组织 和国外研究机构 由于中国气功中国外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建 立有关的研究机构,并出现了国际xìng的气功研究组织。自 1973年以来,国际 气功学术会议曾分别在意大利的罗马、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摩纳哥、加 拿大的多lún多举行。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圣地 亚哥海军医院、斯担福德研究院,英国的lún敦大学、lún敦布尔比克学院,都 开展了对气功的研究,出版了一些刊物和专著。 1978年,瑞士玛赫瑞希研究大学举行了数十次学术讨论会,还制定了一 个雄心勃勃的综合研究计划,邀请世界各国科学家前往共同研究。在欧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建立了气功学术团体,培养了200多万人。 1983年7月,以赫伯特本森为团长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气功考察团 一行7人,在卫生部顾问马海德教授的陪同下,到中国北戴河气功疗养院访 问考察并进行学术jiāo流。已故的原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气功主任医师、 我国现代著名气功专家刘贵珍等介绍了中国气功的发展简史、概况、气功的 临床应用。赫伯特本森团长介绍了美国有关研究情况,jiāo流的内容都引起 了对方的很大兴趣。 1958年,在上海气功研究所召开了中外气功研讨会。1986年,在上海召 开了中医yào国际会议,其中有中国气功的专题会议。 1987年5月,首届国际气功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 (包括港、澳、台)及美国、日本、加拿大、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新西 兰等国家共18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们对气功在医疗、体育、保健等其 他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气功的发展和科研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期间进行了精 彩的功法表演。会议结束时,宣布正式成立中国气功体育研究会。 1988年3月,国际气功联合会在新加坡成立。当时,新加坡自然疗法学 院举行了 “太极气功与武当气功学术jiāo流会”。来自中国上海、台北及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法国、瑞士、阿根廷、前联邦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 学者、医学家、气功学家、武术学家400余人参加大会。裴锡荣先生在会上 宣读了 《武当气功与太极拳之关系》的论文,jiāo流了武当功法,受到了各国 代表的欢迎。中国作为全世界公认的气功发源地,各国都马首是瞻。jiāo流会 期间,新加坡、中国等代表提出筹建 “国际气功联合会”,以团结全世界气 功界,为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瑰宝和为气功科研作贡献的建议获得一致通过。 于是,国际气功联合会于3月15日在新加坡正式成立。临时会址设在新加坡 自然疗法学院内。会议函请钱学森、张震寰二位担任“国际气功联合会”领 导人。 由于中国气功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成立了许多 研究会、学会。如日本的日本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学会、全日本中国气功协会、 日本中国气功医疗中心、关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快会、名古屋中国气功科学 研究协会、日本热海中国太极气功十八式协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 西亚、泰国都成立了中国太极气功十八式协会;澳大利亚成立了中国气功协 会;美国有三藩市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协会、美国西部气功科学研究协会、美 国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协会;加拿大成立了中国气功强身社,英国成立了中国 ----------------------- Page 52----------------------- 气功科学研究会;法国、瑞典、比利时、荷兰也成立了中国气功协会;巴西 ① 成立了中国气功健身馆等等。 显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国气功已成为人 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同时,印度瑜珈术也在世界上传播,成为中国气功的 竞争对手。 世界针灸联合筹委会执行主席、著名中医专家鲁之俊认为,中国从现在 开始必须对气功科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培养、科研、医疗等方面切实 做一些工作,能适应国内外气功热的需要。他认为必须充分利用一切现代科 学手段,邀集天文学家、教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一起来解释八卦、易经 等;请声、光、电各方面的专家研制用于气功测试、分析用的仪器,以揭示 有关生命科学的气功本质。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 “在研究人体科学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 个方面就是气功科学的研究。” “气功,系统医学和人体特异功能一理同现 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就可能发展为一门新的科学,将会使现代科学再提高 一步,并导致bào发一次科学革命,一次东方的科学革命”。一些科学家认为, 中国气功可望成为癌症的克星,而且可能成为对付艾滋病的有力武器,它不 仅可以治愈某些非感染xìng疾病,而且对病菌病dú引起的疾病也有疗效;不仅 可以治愈某些不治之症,而且在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等领域可以大显身手。 在国内外气功爱好者、研究者、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中国气功一定 会大放异彩,得到发扬光大,造福于人类。 ① 林厚省主编 《气功学》第234239 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3] 一、埃德加斯诺及其《西行漫记》 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华民族是一人颇具神秘色彩的民族。比如它的民 族传统、民族精神,还有它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特别是共产党人及其领 导的中国革命,更是使外国人感到是个谜。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通过他对中国革命的多年的实地考察,对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有了 深入的了解。他把毕生精力用在研究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上,一生中除为欧 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还出版了了11本著作,其中大部分著作是和中国问 题有关的。他在书中描述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介绍了máo zé dōng等老一辈 革命家的生平和革命业绩,记录了máo zé dōng和周恩来的重要谈话,报道了解放 区的创建和新中国的成就。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他1937年写成,由lún敦戈 兰茨公司于当年10月出版发行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部 不朽名著了。该书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 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影响是广泛的。 它是国外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初版《西行漫记》除了有关 西安事变和关于朱德的部分引用尼姆韦尔斯的笔记材料外,都是他亲自采 访的第一手资料。 斯诺在中国的西北之行,正值中国和世界局势大转变的开端。中国正酝 酿着由长期的内战转变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抗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艰苦斗争的结果,而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序幕。由于斯诺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中国问 题的本质。因此,他的这本书与他齐名而誉满全球,成了纪念他的最恰当的 丰碑。 (一)中国之行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 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后来,他有幸上了学,还考入了密苏里大 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即开始了毕生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他以自己的聪明 多才、朴实无华和诚挚勤奋,在坎萨斯城的《星报》和纽约的《太阳报》初 露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6 章 头角。后来他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的一 些报纸供稿。1928年,他来到中国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 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lún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以后, 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 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采访,徒步经过云南省西 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1931年“九一八 事变”时,他正在上海,目睹了1932年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出 版了他的第一本书 《远东前线》,1933年9月,用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 对中国侵略的真相。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 时学习了中国语文。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 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他编译了一部英文的现 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1936年出版),这本小说选是向英语国家 介绍中国新文学的最早选集之一,斯诺也是较早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外 国人之一。 ----------------------- Page 3----------------------- 如前所述,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xìng的一年。斯诺带着许 多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疑难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 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 个西方新闻记者。他冲破了guó mín dǎng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 闻封锁,首先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 (即志丹县),和máo zé dōng进行了 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 跋涉,到达红军与guó mín dǎng中央部队犬牙jiāo错的前沿阵地宁夏南部的预旺 县,在采访了红军指战员后,又冒着pào火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 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bào发前夕。他在北平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 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编成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 10月,该 书由lún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到了11月已发行了5版。这时候斯诺正在 上海这个被日本帝国主义包围的孤岛上。当时上海租界当局对中日战争宣告 中立,要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继续进行新闻封锁的guó mín dǎng统 治区,就更不必说了。但是得到斯诺本人的同意,飘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 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 “复社”的 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斯诺除了对原著的文 字作了少量的增删,并且增加了为原书所没有的大量图片以外,还为中译本 写序言。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作为掩护。 《西行漫记》出版以后,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以及国外华侨所在地。 在香港以及海外华人集中的地点,出版了 《西行漫记》的无数重印本和翻印 本。直到现在, 《西行漫记》在中国仍是人们熟知并爱读的一本书,斯诺永 远是受中国人爱戴的朋友。 由于他在西北红色区域4个月的冒险采访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 热爱,致使斯诺用了他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继续作了深入的 探索研究和宣传报道,并相继发表了 《为亚洲而战》(1941年出版)、 《人 民在我们一边》 (194年出版)、 《红色中国杂记》(1957年出版)、 《复 始之旅》 (1959年出版)、 《今日红色中国》 (1962年出版)、 《漫长的革 命》 (1972年出版)等8本书,向全世界真实客观地介绍了中国人民艰巨、 宏伟的革命事业,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二)“我要揭开这个谜” 埃德加斯诺 1928年踏上中国国土时,正是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 候。在此以后的7年中,也就是在他冒险到西北 “红色中国”实地考察前, 他耳闻目睹的,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犯的罪行,就是guó mín dǎng对中国共 产党人的捕杀、围剿和对中国人民的镇压,而这些又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 民党政府在正当理由的幌子下进行的。他还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日本帝 国主义先后发动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及1933 年2月的热河战争,尽管guó mín dǎng倚仗外国势力的帮助对弱小的红军组织了5 次大的围剿,并在全国范围内连续不断地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和捕杀,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忱却更高涨了,中国工农红军却更发展壮大了。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更深入人心了。到 1936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 工农红军,不但坚强地经受了千百次战斗、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 以及象爬雪山、过草地那样艰难的长征,突破guó mín dǎng成千上万军队的拦截, ----------------------- Page 4----------------------- 胜利地到达中国西北的新基地,而且,以其无与lún比的英雄气慨和真心实意 的扎实行动,掀起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高潮,它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 信赖和支持,从而使得红军一天天在壮大,根据地一天天在扩展,而不是象 南京政府多次宣传报道的那样: “赤匪”已剿尽,“红祸”已铲除。斯诺感 到“这是一个难解的谜”。而要解开这个谜,就必然实地到红色中国去看看。 对于他去西北考察的具体的想法和原因,他在《西行漫记》中是这样表述的: “我在中国的7年中。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 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 (指guó mín dǎng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 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 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 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 斗,9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 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 自从1927年11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还没 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 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 维埃的存在。这是共产党宣传的捏造。然而,亲共的人却称颂红军和苏维埃 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 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 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 “中国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 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末那个纲领是什么? 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 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 ‘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 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 “在1927年以前,共产党是容许参加guó mín dǎng的,但在那年四月,开始了 那场著名的 ‘清洗’。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成万有组 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右派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处 决。从那时起,做一个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确 实有成千成万的人受到了这个惩罚。然而,仍有成千万成万的人继续甘冒这 种风险。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 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xìng 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guó mín dǎng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 党人有哪些相象,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读过 《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没有?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 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呢?他们的运动 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吗?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还 ‘不过是 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用正如各种 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 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 ----------------------- Page 5----------------------- 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 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 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 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例如,máo zé dōng,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 ‘赤匪’, 蒋介石悬赏25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辑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那个价值这 么高昂的东方人脑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名堂呢?或者象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 máo zé dōng真的已经死了吗?朱德,称作红军总司令的这个人的生命在南京看来 具有同样的价值,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还有其他许多红军领导人,多次 报道已经死命,可是又在新报道中重新出现,不但毫毛无损,而且仍旧在指 挥着新的军队同guó mín dǎng对抗,他们又是些什么人呢? “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9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 拿什么来解释呢?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pào,没有dú气,没有飞 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用的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 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军事战术?他们是怎 样训练的?是谁给他们当顾问的?他们里面有一些俄国军事天才吗?是谁领 导他们在谋略上不但胜过所有被派来同他们作战的guó mín dǎng将领,而且胜过蒋 介石重金聘请来的、以前由希特勒已故的国防军头目冯西克特将军领导的 大批外国顾问? “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如果不支持,那么是什么力 量在维系住它的?共产党在他们的权力已经巩固的地区实行 ‘社会主义’达 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红军没有攻占大城市?这是不是证明红军不是真正由无 产阶级领导的运动,而基本上仍然是农民的造反呢?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 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fù女真的像guó mín dǎng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 ‘共妻’ 的吗?中国 ‘红色工厂’是怎样的?红色剧团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组织经 济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 ‘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 “红军的兵力有多少,真像共产国际出版物所吹嘘的那样有50万人吗? 果真如此,他们为什么没有能夺取政权呢?他们的武器和弹yào是从哪里来 的?它是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吗?它的士气怎么样?官兵生活真是一样吗?如 果像蒋介石总司令1935年所宣布的那样,南京已经 ‘消灭了共匪的威胁’, 那末共产党到 1937年在中国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西北占领了一块比以前更大 的整块土地,又怎样解释呢?如果共产党真的完蛋了,那末,为什么日本在 著名的广田弘毅第三点中要求南京同东京和纳粹德国缔结fǎn gòng协定以 ‘防止 亚洲布尔什维化’呢?共产党是真正‘反帝’的吗?他们真要同日本jiāo战吗? 在这场战争中,莫斯科会帮助他们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 是怎样的?它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 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它在世界政治 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在世界历史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它对英、美等外国在中 国的巨额投资会产生什么后果?说真的,共产党究竟有没有‘对外政策’呢? “最后,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 是什么意思?” 斯诺知道,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而 ----------------------- Page 6----------------------- 此举无疑是困难重重并有生命危险的。斯诺说: “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 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探明事实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 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 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① 以上这些,就是埃德加斯诺对中国革命和战争问题的种种疑问,就是 他为什么要到 “共匪”控制区红色中国去冒险的真正动机。这不仅 使人们看到了他这个正直新闻记者在为真实、客观、公正地把中国革命的现 状介绍给全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7 章 定决心、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百折 不挠的革命精神,也使人们看到了他为揭开 “中国革命问题之谜”而付出的 辛勤劳动和所经受的磨难 (在冲破guó mín dǎng队封锁过程中差点丢了xìng命)。也 正因此,他实现了1936年6月至10月的红色中国之行,使他渐渐揭开了百 思不解的谜底,写出了 《西行漫记》这部不朽的名著,得以向全世界真实、 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中国革命的现状。 (三)“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红色中国,斯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慷慨的款待。在与中国共产 党人的接触中,他心中的疑问得到答案。他的思想感情和分析判断事物的世 界观,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中 国工农红军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希望。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在 《西行漫 记》中作了详尽的介绍和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们 “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 斯诺看到,在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红军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蒋介石悬赏8万元缉拿的周恩来,是他到苏区后见到的第一位高级领导人。 斯诺在谈到对周恩来的印象时说: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周恩来给我的 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谈吐缓慢安详,深 思熟虑。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guó mín dǎng宣传9年来诬蔑共产党是什么 “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背 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 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 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① 斯诺在苏区见到的第二位高级领导人,就是 “苏维埃的掌权人物” máo zé dōng。斯诺说: “在我看来,máo zé dōng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 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xìng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 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 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 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 合了起来。……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 不错的。然而máo zé dōng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 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 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 ① 《西行漫记》第47 页。 ----------------------- Page 7----------------------- 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 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 兴趣的事。” “毛泽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发现他对于当前世界政 治惊人地熟悉。” “毛泽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 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 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 “在我看来,他说的话是真诚、 老实的。我有机会核对他的许多话,结果往往发现这些话是对的。” “不可 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 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 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 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 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给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 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 个极富有历史的意义上,máo zé dōng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① 斯诺在 《西行漫记》中还记下了朱德的故事。他写道:朱德的故事 “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最最生动的人生经历的辉煌记录这是一个大胆无 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故事, 一个为着忠于一个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 和地位的故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 天才 ‘朱、毛’,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 máo zé dōng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 它的生命。……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xìng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看 来产生这种个xìng的由来是他的谦虚,而这种谦虚也许又是渊源于他个人诚实 可靠的品质。……反正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的自己人中间,在穷人 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间,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在一段 时间内,曾经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 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② 在 《西行漫记》中,斯诺还以浓墨重彩赞美了彭德怀、徐海东、徐特立、 林彪等共产党领导人。他还谈了对红军的看法:“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 ③ 是无法打败的。”这就是斯诺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的印象和评价, 就是他得出 “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希望”的依据之一。 第二,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对于这点,斯诺在 《西行漫记》中表述最多,这也是他得出“他们才是 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希望”的最重要的依据。他说: “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 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 逸仙博士的主张: ‘耕者有其田’。共产党可以自居有功的一些经济改革措 施中,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显然有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 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红军在农民中间得到拥护的一部分原因, 因为红军很少像其他军队那样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压迫和剥削工具,而一般 ① 《西行漫记》第62~70 页。 ② 《西行漫记》第321~323 页。 ③ 《西行漫记》第253 页。 ----------------------- Page 8----------------------- ① 是在前线,在那里为自己的口粮作战,应付敌人进攻。” “红军对人民很好, 不抢不打,不像白军。……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红 军帮助穷人。这里大家都一样,不象在白区,穷人是地主和guó mín dǎng的奴隶。 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求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 ② 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 因为有人民的帮助。”③ 第三,他们是抵御外强侵略的民族脊梁。 对于这点,斯诺在 《酉行漫记})中作了很精彩的表述。他看到中国共 产党 1933年就提出了对日宣战的主张,而南京政府对日本采取 “不抵抗政 策”并对红军 “清剿”,他赞誉红军为开赴抗日前线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 壮举,以及共产党人在处理 “西安事变”过程中为促成抗战形成而劝说不杀 蒋介石时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他写道: “由于南京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 策’的结果,中国把五分之一的领土,40%以上的铁路线,85%的荒地,一 部分的煤,80%的铁矿,37%的最佳森林地带以及40%左右的全国出口贸易 丢给了日本侵略者。……那么南京的9年fǎn gòng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西北当 局最近曾在一个反对第六次fǎn gòng ‘清剿’运动的宣言中,总结了这些结果。 它告诉我们,第一次 ‘清剿’运动时,满州落入日本的手里,第二次上海遭 到侵犯,第三次放弃了热河,第四次失去冀东,而第五次 ‘肃清残匪’运动 中,冀、察的主权又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因此,西北方面认为,蒋介石最新 ① 的剿共与日本侵略绥远北部发生在同一个时候,缓远必然就要丢失。” 斯诺 在谈到抗日将士的时候赞誉说: “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 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 绪,象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 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 ② 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lún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在谈到“西安事变”时, 斯诺写道: “在这里,共产党代表团起了极大作用。”共产党人认为,和平 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是停止内战的需要。“如果他(指蒋引者) 被杀,内战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bào发,国共内战的十年僵局就会大大延长, 要实现抗日民族阵线的希望就会变得渺茫。这样的前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 ③ 好处,吃亏的只是中国,得利的只是日本。” 斯诺看到: ‘红军是抗日的。” 他们才是真正的低御外强的侵略的民族的脊梁。 第四,他们实行了崭新的社会制度。 斯诺在红色中国考察了工业、农业、兵营、学校、抗日剧社、兵工厂和 列宁俱乐部,还对“苏维埃社会”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了认真的考察采访, 在与南京的国民政府进行了比较后,他认为,红色中国实行了崭新的社会制 度。他写道: “陕北已经彻底消灭了鸦片,这是个杰出的成就。事实上,我 一进苏区以后就没有看到过什么罂粟的影子。贪官污吏几乎从来没有听到 ① 《西行漫记》第195、198 页。 ② 《西行漫记》第56~57 页。 ③ 《西行漫记》251 页。 ① 《西行漫记》第74~75 页。 ② 《西行漫记》第164 页。 ③ 《西行漫记》第379~380 页, ----------------------- Page 9----------------------- 过。……缠足和溺婴是犯法的,奴婢和卖yín已经绝迹,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 都遭到禁止。关于 ‘共妻’和‘fù女国有化’的谣言,一望而知是荒谬可笑 的,不屑一驳。但在结婚、离婚、遗产等方面的改革,按照中国其他地方的 半封建法律和习惯来看,本身就是很激进彻底的。婚姻法是有这样有趣的规 ① 定:“禁止婆婆虐待媳fù、买卖妻妾以及‘包办婚姻’的习惯。” “现在可 以证实几点重要事实,这些事实清楚地说明了红军所取得的人民拥护的基础 是什么。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集体企业大规模地成立了。…… 失业、鸦片、卖yín、奴婢、卖卖婚姻都已绝迹,和平地区的工人和贫农生活 条件大为改善。群众教育在情况稳定的苏区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有些县里, 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 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 “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按照马克思列宁 主义理论建设一个真正的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② 基于以上各点,斯诺看到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红色苏维埃 “才 是真正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他也据此得出 “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结论。 (四)“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埃德加斯诺1936年10月回到北平后不久,即bào发了震惊中外的 “西 安事变”。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抗战的好局面。对此,斯诺倍受 鼓舞。因为他与在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接触中思想感情发生了极 大变化,已自觉地站到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他把这种感情和认识 也都写进了 《西行漫记》中,并肯定地断言 “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第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抗拒外辱的优良传统。 斯诺在 《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绚烂历史”,记述 了中国的孔子和秦始皇,记述了 “地球上最宏伟的砖石工程中国的万里 长城。”还简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chā叙了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反日义勇军和张学良部队的抗战行动及 1932年淞沪战争中十九 路军的英勇抗战,记述了“西安事变”后在西北发生的大好局面:“东北军、 西北军、红军三方面代表开联席会议,成了公开的盟友。14日宣布成立抗日 联军,有 13万东北军,4万西北军和大约9万红军。……在部队里,政工人 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抗日宣传。几乎每天都举行群众大会。有一次参加者有 10万多人。在所有大会上,口号都是团结抗日、停止内战。”①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8 章 第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斯诺写道: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认为,中国革命不是孤立的,不仅在 俄国,而且在世界,亿万工人都在关心地注视着他们,到时候就会仿效他们 ① 的榜样,就像他们自己仿效大俄罗斯同志的榜样一样。” 他还引用了máo zé dōng 的话: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 人民的敌人。”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是国际社会主义胜利的一部分, ① 《西行漫记》第201 页。 ② 《西行漫记》第159~194 页。 ① 《西行漫记》第336~367 页。 ① 《西行漫记》第335 页。 ----------------------- Page 10----------------------- 因为中国打败帝国主义意味着摧毁帝国主义最强大的一个根据地。如果中国 赢得了独立,世界革命就会非常迅速地发展。如果我国遭到敌人的征服,我 们就丧失一切。”斯诺指出: “现在,帝国主义中间的矛盾已经深化,中、 日战争扩大为法西斯主义和国际和平战线的世界斗争,在最近将来,是可以 想象得到了。”② 第三,中国必将赢得抗战的胜利,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斯诺在 《西行漫记》1938年中译本序言里强调指出:“通过红军的经验 所得到的一种客观教训,就是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大众在革命 游击战中的不可征服的力量。我记起máo zé dōng向我说过一句话,因为毛所预测 的许多事,现在已变成真实的历史,所以我把这句话再重述一遍。他说:‘红 军,由于他自己的斗争,从军阀手里,争得自由,而成了一种不可征服的力 量。反日义勇军从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夺得行动自由,也同样地武装了自己。 中国人民如果加以训练,武装,组织,他们也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的。’ máo zé dōng再三重复说,为了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 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其他一切都要从这统一和决心来决定。 只有中国人民自己能够使中国打胜;也只有中国人民自己会使中国失败。不 管打了多少次胜仗,日本现在已在失败和最后崩溃的路上走着即使要在 几年之后,而且中、日双方都受极大痛苦,日本军阀才会失败,但这总是不 免的。” “还有一点后来也是肯定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 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或者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 国社会革命运动……最后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 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 现,将是极其有力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分解代谢的能量将是无法抗拒的,必 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① “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这就是斯诺的结论。 (五)“我热爱中国” 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的红色中国之行,使他这个来自资本 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感情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 它的领导人,革命的战士、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儿童团员,有了 真挚的热烈的感情,从而对于在革命与战争的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 确的认识。正如斯诺为中译本 《西行漫记》初版写的序文里所说:“这一本 书出版之后,居然风行各国,与其说是由于这一本著作的风格和形式,倒不 如说是由于这一本书的内容罢。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 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 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 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 义来讲,这一本书的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máo zé dōng、彭德怀、周恩来、 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 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máo zé dōng、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 ② 《西行漫记》第76、374、序言第8 页。 ① 《西行漫记》序言第9~11 页,第406 页。 ----------------------- Page 11----------------------- 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 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 知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yù望,那种热情。凡 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 烂的精华。但是这自然并不是说,共产党或红军或红军领袖,对我自己对于 他们以及他们的工作的意见或印象,可以负责。因为我和共产党并无关系, 而且在事实上,我从没有加入任何政党,所以这一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 或正统的文献。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子 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 告。”① 基于这种认识,也因为这个缘故,斯诺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接触中,思 想得到了升华,认识产生了飞跃。他写道: “历史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我 们每一个人又是历史的一部分。”他自己确实受了中国历史的影响。他开始 懂得世界各地人民受压迫的原因。他把自己的贫苦出身同中国人民的贫困生 活联系在一起,并开始把自己同全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联系起来。是中国使 他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从此,他对中国人民,对以máo zé dōng为首的中国共产党 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此以后的岁月里,他用了他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 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了深入持久的考察和报道。 1939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再次和máo zé dōng进行了谈话。这些对话后来 在 《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1941年斯诺对于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受 到guó mín dǎng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1942~1943年他又来过一次中国。 在麦卡锡主义控制的时期,美国联邦调查局把他看作危险分子,不容许报刊 发表斯诺的文章,他被迫迁居瑞士。他的护照也禁止去中国旅行。但他并没 灰心,仍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写成并出版了《红色中国杂记》(1957 年出版) 《复始之旅》(1959年出版)两本书,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 斗争。直到1960年6月,他得到我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才第一次来到解放 后的新中国,和máo zé dōng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他把与两位伟人的谈 话和观后感,写进了 《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出版)中。1964年到 1965 年初,他再一次访问中国,máo zé dōng主席又接见了他。1970年 10月斯诺同洛 伊斯惠勒斯诺夫人一同来华,国庆节在天安门上同máo zé dōng、周恩来会了 面。12月18日他和máo zé dōng进行了长时间的也是最后一次的谈话。 假如说, 《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 化剂,那么就中美两国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 1972年2月,斯诺刚回到瑞士不久,美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应邀访问北京, 揭开了中美友好的新篇章。尼克松总统来华的时候,斯诺准备以记者身份, 再一次作中国之行。由于病魔缠身,未能如愿。1972年2月15日上午2点 20分,埃德加斯诺与世长辞了。 当斯诺不幸病逝的消息传来,máo zé dōng主席于1972年2月16日即向斯诺 夫人发去唁电: “获悉埃德加斯诺先生不幸病逝,我谨向你表示沉痛的哀 悼和亲切的慰问。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 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永远活在 ① 《西行漫记》序言第7~8 页。 ----------------------- Page 12----------------------- ① 中国人民心中。”周恩来、宋庆龄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向斯诺夫人 发了类似的电文。 “中国人民的朋友”、“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这是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斯诺毕生致力于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充分肯 定,也是对他的最恰当的评价,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斯诺在弥留之际,他在病中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 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发自心底的话: “我热爱中国。” “我热爱中国”,这是斯诺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他 毕生研究中国问题的所得。这种感情,在他当年去西北与máo zé dōng等共产党人 接触时产生过;在他被guó mín dǎng驱逐时掩藏过;在他再次踏上新中国领土时dàng 漾过。实际上,他早已把伟大的中国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因此,他留下了 这样的遗嘱:把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即前燕京大学的校 园里。 1973年10月19日,中国在北京大学举行仪式,斯诺夫人、中国共产党 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埃德加斯诺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大学景色秀丽的未名 湖畔。这是适当的。这里是他1936年去西北探险采访的出发点,也是他1937 年写作 《西行漫记》的地方。 埃德加斯诺将和他的名著 《西行漫记》一起永垂不朽! 二、斯诺夫人眼中的中国人 1937年,正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bào发,guó mín dǎng反动派图谋消灭共产党的 时候,美国进步记者海lún福斯特继其丈夫埃德加斯诺之后,访问了当时 中国革命的中心延安,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红 色中国内幕》就是她以尼姆韦尔斯的笔名在美国出版的关于这次访问的记 实xìng著作。作者在书中不仅以生动的笔触热情地歌颂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劳 动生活、八路军官兵的英勇抗战和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而且真实地记载 了她与中国革命领袖máo zé dōng、朱德、彭德怀、蔡畅、康克清等人的密切jiāo往。 斯诺夫人回忆录 《我在中国的岁月》不仅谈及了抗日战争期间她在西安、延 安的经历,而且谈及了30年代她在上海、北京的情况。 (一)中国劳动阶级勤劳与智慧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的 精神,开辟生存和发展之路,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古代文明。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引起了世界著名人士的关注和赞扬,斯诺 夫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在 《红色中国内幕》中,她是这样写的: “中国劳动阶级中不存在贵族。他们要求生活之少,给予生活之多,超 过了任何民族的人民。他们的大脑和双手是如此的聪明灵巧,他们的忍辱负 重与不息斗争精神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他们在任何工作领域中都是那么才干 出众,以致于理解他们,便是无条件地赞颂他们,便是希望他们挺身而立, 并达到一个能在本质上赋予他们以绝对优势的高度。这个劳动阶级的人们, ① 《斯诺在中国》第319 页。 ----------------------- Page 13----------------------- 在中国人口中几乎占了90%。① “他们无与lún比的中国农民、迩遐尽知的中国苦力、多少世纪以来 便以其勤劳智慧使全世界为之惊叹。”② 牺牲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自我牺牲是中国劳动阶级特有的美德,斯诺夫 人非常赞扬中国人民的这种精神。她说: “……为别人、为社会、或为将来牺牲你个人的利益。这是对 ‘精神’ 品质的考验。……他们 (指中国共产党人引者)今天正在大规模地传授 这种品质,极力发展这种品质。”③ “红军在延安没有酒喝,甚至没有茶,他们喝的是白开水。他们都是义 务兵,没有薪水,都想尽量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革命立功。”④ 斯诺夫人极其敬佩中国人民高度的凝聚力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了解到, 共产党人能够把民众组织起来在物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给民 众,能够给的,只是一种精神力量,兄弟的情谊,或者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与民众 ‘生死与共’。由青少年组成的整个军队,会自愿地同民众生死与共 (所有的红军士兵都是不领薪水的义务兵),会被消灭,但是新的军队就会 随之而产生。在延安,动植物几乎不能生长,但人类却幸存下来。在这儿的 黄土里,一种靠饥饿和危险而生存的精神力量正在觉醒。”① “最重要、最非同凡响的,是前线部队及其政治领袖们那种确实令人难 以置信的集体主义精神。……后来,出现了一个奇迹的奇迹我自己竟然 成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一部分。当我同年轻的红军士兵离开延安,步行10 天,赶回西安的旅途中,我每天夜里都疲惫不堪,几乎不能爬进我的旅行床, 然而我实际上每一天都忘记了我病得是多么厉害。” “这是一种高水平、高 强度的精神力量。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29 章 ”② (二)革命家们“红军总司令”朱德 斯诺夫人于 1937年 5月的一天到达延安,受到máo zé dōng和朱德的热情欢 迎。对于初见朱德的印象,她是这样概括的: “我同见到过他的每一个外国 人都有着同样的看法:他立即令人喜爱。”③ 当月21日,应斯诺夫人的请求,朱德把一份简单的自传和关于红军发展 的报告给了她,她为此十分兴奋,说: “非常荣幸,竟能从他自己口中获得 此种报告,以纠正那些 ‘传奇’下面关于他的生涯的简单的叙述。”① 朱德的温和、谦恭、正直和果断以及君子品质在斯诺夫人心灵上留下了 难以磨灭的印象。她说: “朱德是一个慈祥、和蔼、说话沉着、言行谦恭的 人。他不会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因为他将自己的人格完全融入了自己的工作 ① 《红色中国内幕》前言。 ② 《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军、万高潮译。华文出版社1991 年3 月第1 版,前言。 ③ 《我在中国的岁月》安危,杜夏译。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年版,第154 页。 ④ 《我在中国的岁月》第304 页。 ① 《我在中国的岁月》第296 页。 ② 《我在中国的岁月》第307 页。 ③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4 月第1 版,第220 页。 ①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20 页。 ----------------------- Page 14----------------------- 之中。”② “在我的印象中,朱德是全中国少有的心地善良的人物,是一个人道主 义者。他是一位少见的军人战争在他看来并非一种建功立业而是一种结 束苦难的手段。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宽宏大量、感情丰富的人。作为一位头 发灰白、年过半百的老战士,他在真刀实qiāng的战火中度过了半世生涯,无尽 头的中国内战中的悲惨故事都刻写在他那满脸的深深皱纹之中了。……朱德 没有什么军人气概。你不可能想象他大腿边吊着镀金指挥刀的模样,就像你 不可能想象,冯兴登堡身着朱德的旧军服、脚蹬他的网球鞋一样。朱德的 动作温和、缓慢、从容不迫,全无一点粗暴之处。看上去,他就象一位入定 的菩萨一样平和恬静。”③ “与其说朱德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司令官,还不如说他是一位民众的领 袖。他的xìng格与习惯都是十分民主的。”④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红军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军队;而对于这支年轻 的军队来说,朱德就是坚毅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相联系的中心环节。在 最为落后同时又最为重要的中国内地,朱德从始至终参加了满清王朝倒台以 来的全部革命运动。他生活在中国内地两个最落后的省份云南和四川。 当时,沿海的浪潮冲击着这些落后之地,引起了人们的反响。朱德和当代中 国许多著名军界要员不同,他不是日本、俄国或德国的留学生。他的经验深 深地植根于中国内地民族土壤之中,他熟悉中国南北的山川地势和风土人 情。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士兵们的充分信任及中国旧式将军的敬重。”① “在中国第一流的军官学校里,朱德接受过著名的共和派将领蔡锷的训 练。接着,他到了中国和法属支那的边境上驻防,到了四川和云南的高山城 堡。在这期间,他掌握了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术。从而在后来为红军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在政治方面,他首先于 1909年以同盟会会员的身份为民主而 斗争,接着他加入了guó mín dǎng,最后他自觉地投向了共产党。1922年,他成了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党员之一。朱德到上海、北京和柏林寻找共产党的过程 充分表现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决断能力。由此他在中国的三次革命中都成了领 袖人物。② “如果没有‘朱毛’这两位天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将是不可想 象的。实际上,许多中国人都视朱毛为一个人。máo zé dōng有一个冷静的政治头 脑,朱德有一颗火热的战斗之心这给了他一生的动力。共产党对红军的 绝对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条最高的原则,原因之一就在于朱德对政治领导 的忠实与服从。从朱毛直到全体军官和政委之间都没有任何勾心斗角的行 动。朱毛的合作不但不存在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哪个方面朱德都 没有政治野心。他能听从命令,因而也能发布命令在革命军队的领导中, 这是很有意义的素质。”① “朱德的宝贵品格众所周知。他这种xìng格源于他的谦虚,而他的谦虚又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03 页。 ③ 《红色中国内幕》第103 页。 ④ 《红色中国内幕》第104 页。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05 页。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05 页。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05~106 页。 ----------------------- Page 15----------------------- 源于他独具的坚强意识与坦然正直。”② “朱德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德不盲目反 对西方,他坦率、虚心、诚实公允。”③ “极其意味深长的是,我们美国人公认朱德的品质”,“在他的晚年, 朱德作为国家元首,被一些外国人称为 ‘老先生’这就是他再次给予我 们的东西:一切君子品质,对于我们西方的传统是多么珍贵!在我自己的心 ④ 目中,我总是把朱德看作中国人称作的那种 ‘君子’,或‘完人’。” “朱德和máo zé dōng,是一个整体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甚至 连中国的一些人也认为 ‘朱一毛’是一个人。máo zé dōng是智囊,是理论家,是 ‘主席’。朱德是心脏,是军队,以全部的才能看,是一位人民的领袖,人 类物质的领袖,这两个人都是优质材料制成的,这就使他们分别在 80、90 高龄时,仍然能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元首。”⑤ “红军中第一号善战的湖南人彭德怀” 1937年4月下旬,斯诺夫人离开了以延安为目的地的长途旅行,两天后 抵达西安,当月来到三原,她称三原是 “红星闪耀的地方”,在这里,她第 一次见到了红军战士,并多次与彭德怀接触。5月2日,他在经阳云阳给丈 夫斯诺写了一封信,其中说: “我此时在三原附近的彭德怀司令部,昨天是 五一劳动节,这儿举行了盛大的示威yóu xing,红军确实了不起,他们年轻极了, 真令人难以置信。”① 斯诺夫人对她与彭德怀的这次jiāo往非常高兴,彭德怀的直率,粗犷、坚 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 “那著名的彭德怀司令来访问我,他奇异地注视我,同我握手,不说一 句空话。他把一切欢迎的应酬的话让都他的属下代表说了,而只跟我开始不 拘礼节的谈话。他的态度尽管直率,但我总觉得这位红军中第一号善战的湖 南人,是所有共产党员中一个最有趣动人的人物。”② “在苏维埃会议中,彭德怀的地位仅次于朱德和máo zé dōng。máo zé dōng是被当 作在后面策划的一个神秘的天才,年高的朱德掌握着军权,彭德怀似乎要算 是一个最接近军队生活的人。他常在前线活动,领导着他第一路的红军,或 是代表着红军总司令朱德。”③ “彭德怀必将成为中国一个伟大的民族领袖。他混合了领袖的各种德 xìng,这似乎最适宜于目前的历史需要。其他的领袖,无论是右派或左派,也 许在军事上政治上更杰出,也许对于民族解放事业更有革命的热诚。然而他 们的忠诚老实恐怕谁也比不上纯洁廉政的彭德怀。廉政精神是今天中国领袖 最需要的一种德xìng,正同欧洲在同样紧急关头所需要的一样。”④ “他对政治是同军事一样的了解和精明。他是一个军队的领袖,但他却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06 页。 ③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33 页。 ④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35 页。 ⑤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35 页。 ①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69 页。 ②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371 页。 ③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327 页。 ④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372 页。 ----------------------- Page 16----------------------- 能跟中国任何地方政府充分的合作只要这政府不是腐败的。” “彭德怀无疑是坚强的战士,但在他外表坚硬的皮肤下面,却有着一颗 热烈的心,你会觉得他是非常温和地爱着他军队中的人。他宠爱着所有的‘小 鬼’他们也单纯地崇拜他。他没时间接见访问者,但他却跟 ‘红小鬼’ 在司令部中辩论,很庄严地跟他们jiāo换着战略的意见。”① “当离开司令部时,我表示出对于红军前途的忧虑,彭用手击着桌子, ② 象喊口号似地大声说 ‘你无须替红军担忧。红军是不可征服的!’” “飞行军”的统帅罗炳辉 罗炳辉,参加过讨伐陈炯明之战和北伐战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在江西率guó mín dǎng吉安靖卫大队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 任红十二军军长,这是一支流动作战部队,红军都称其为 “飞行军”。 斯诺夫人十分欣喜接触到这样一位中国将领,罗炳辉魁梧的外表及他的 朴素、勇敢、善战给了她难以忘怀印象: “罗炳辉一看就是一位‘中国将领’,就像冯玉祥一样。他18岁便被誉 为云南府的 ‘模范士兵’,这是毫不奇怪的。他在我曾经见过的中国人中是 最魁梧的,长得又高又大,每一块肌ròu都象钢铁一样结实。难怪他总是象一 个胜利在握的拳击家那样,将对手击倒在地毯上呻吟不已。”③ “我与生xìng快活的罗炳辉jiāo谈时所感受到的乐趣,就同他本人感受到的 一样多。他的神情坦dàng的圆脸使我想起了笑面菩萨。……罗炳辉就出生在中 国与印度支那接壤的云南省,云南是中国美丽的省份之一,高山峻岭、森林 繁茂。因此,住在寸草不生的西北黄土高原上,罗总是流露出一股思乡悠情。 只要一提起云南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罗炳辉就爱象冯玉祥提起东北时那 样说 ‘还我山河’,思乡之情,溢于言表。”① “罗炳辉喜欢队伍生涯……他是中国人所喜好的关帝式的民族英雄,是 ② 一个 ‘智勇双全’的人。他常常以智取胜,然而又敢于直捣敌人的心脏。” “罗炳辉和朱德、贺龙及冯玉祥一样,喜欢穿朴素的衣服、过朴素的生 活。他在本质上继承了中国的民主传统。他为自己是人民的儿子而骄傲。他 视奢华金钱如同粪土。他喜欢过艰苦而危险的生活,喜欢吃士兵吃的饭菜, 喜欢穿着草鞋和战士们一道徒步行军。事实上,他得以在这种生活中生存下 来,便说明他具有一种统率士卒的天赋权利。” “这位巨人的作战次数比其他红军指挥员多。”他说:“在3年战斗中, 敌军的兵力总要比我的兵力多10到20倍。”③ “黄埔军校的老战士”徐向前 徐向前是黄埔军校首批毕业生。红军元帅,历任红一军副军长,红四方 面军总指挥,一二九师师长等。斯诺夫人久仰他的功名,她说 “在延安我几 乎逢人就请他们告诉我徐向前的故事。”斯诺夫人在延安期间见到了这位红 军元帅。这次见面给斯诺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徐向前的文质彬彬 ①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35 页。 ②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巨星》第235 页。 ③ 《红色中国内幕》第114 页。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14 页。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15 页。 ③ 《红色中国内幕》第115 页。 ----------------------- Page 17----------------------- 的气质和谦逊、温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她说: “我原以为徐向前是一位气宇轩昂的纠纠武夫,可他看上去根本不像男 人,毫无咄咄逼人的气焰。他是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眉目清秀。” “态度谦 逊、拘谨、言语不多……他在35岁就已在长期的战斗中负过3次伤了。…… 人们都说他身先士卒,作战勇敢。”① “我向来就希望了解红军人士的个人生活,可在他面前我无能为力。他 似乎一点也不关心自己。”他 “是为数不多的几位理想主义者类型的老革命 家之一。”② “1924年国民革命开始以后到今天,徐向前几乎打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 省份。他开始做政治工作,接着便完全献身于军事工作。我认为,作为4个 不同苏区的领导人,他一定具有最丰富的经历。”③ (三)中国革命的半边天 “中国fù女在红星照耀下赢得了自己的合法地位” 中国fù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处于被统治地位,“三从四德”把 她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自由,没有主权。在延安,fù女享受着与男子同 等的政治权、生活权。这被期诺夫人赞扬,使她感到: “中国fù女在红星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0 章 ④ 耀下赢得了自己的合法地位。” 同时,新时期fù女的坚强、刚毅也使她极为 钦佩。她说:在当时延安的 “无产阶级政权中,fù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们不仅是经验丰富的革命战士,而且是苏维埃最高领袖们可爱的妻子与长 期的同志。……她们确实是勇敢的红色战士,在大小问题上都敢于发表与大 家不同的意见。她们时时走在先进的最前列。”① 旧时期fù女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新时期中国fù女通过斗 争获得了婚姻自主权,建立了一夫一妻的现代婚姻制。斯诺夫人说:对于一 夫一妻制的现代婚姻,苏维埃fù女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这不仅因为婚姻权 利平等在东方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观念,而且是 “新女xìng”为捍卫自己而 牢固建立起来的一座战斗堡垒。她们的新型婚姻的成功一直是令人惊异的。 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工作造成的长年分居,苏区领袖在现代婚姻上仍然表现 出最完满的忠诚。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非常尊重fù女的价值。这不是出于怜爱,而是因为 她们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在红星照耀之下赢得了自已的合法地位。即使他 们不是中国革命中更出色的半边天,那么也是与男人同等重要的半边天。居 住中国的侨民大多持这种结论中国fù女要比中国男子更富有男xìng气质。 即使是最顽固的排华主义者,对中国的fù女也不得不衷心地表示钦佩。”② 中国fù女在革命中起着重大作用 中国fù女在延安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名正言顺地与男子同地位、同工作,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25 页。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25 页。 ③ 《红色中国内幕》第127 页。 ④ 《红色中国内幕》第156 页。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56 页。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56 页。 ----------------------- Page 18----------------------- 享受着同等权利。在革命斗争中,和男子一样冲锋陷阵,起着重要的作用。 “半边天”的力量引起了斯诺夫人的亲切关注: “中国各阶层女xìng在其尚未因年老而变得保守之前,通常都是坚决勇敢 的叛逆者,在革命运动中她们和先进分子并肩前进。在著名的中国学生示威 运动中,女学生总占大多数。当警方与学生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女学生 总是坚持到最后。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期间,女学生和工人一样活跃。当国 民党右派纠集反动势力共同反对左派时,这些年轻fù女对他们毫不留情。…… 还有不少fù女毫不犹豫地进入被封锁的苏区,承担起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命 运。”① “最先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国fù女是女学生和小学教师,特别是1919年的 五四运动期间如此。” “苏维埃运动开始之时,guó mín dǎng右派纠集地主镇压农 ② 民运动之后,农村fù女即投入了战斗。” “…这些苏维埃fù女的生活经历给 人留下了两个印象:首先,由刘群先、康克清和李坚贞的生活,可看到中国 工农大众的苦难处境;其次,由蔡畅、邓颖超等人的革命经历,可看出中国 知识界中柔弱的女学生所具有英雄主义和顽强毅力。”③ 三位女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中,涌现出一大批fù女干部,蔡畅、康 克清、刘群先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锤炼出来的三位杰出的fù女先驱,是中 国共产党的优秀fù女工作者,斯诺夫人对她们非常钦佩。 她说蔡畅是 “共产主义fù女的导师”,“自从她有名的嫂子向警予1928 年在武汉被杀以后,她就一直是中国最前列的共产主义战士。从国民革命时 期到现在,她始终是一个最活跃的女革命家。在苏维埃首都,她的意见是最 受人重视的。……我非常有兴趣地看到,15年来中国残酷的革命生活并没有 摧毁这位fù女的精神。她在心理上是非常健康的。她当然有痛苦,还有对敌 人的仇恨。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杀害了她那么多的亲密同志和亲人。从这样 的苦难中死里逃生,她也没有变成一个漠视死亡的人,我实在难以理解。事 实上,她是这样的富于人xìng,充满感情,既和善又亲切,就跟世界上所有母 亲一样。……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产生出像她这样优秀 的女革命家和美丽的人。”① 康克清女士被斯诺夫人认为是 “勇敢的红色战士”,她说:“康女士之 光彩夺目并非因为她是总司令朱德的妻子,她25岁时就凭自己的努力获得了 红军 ‘女司令’的称号。除了在湖北牺牲的贺龙的妹妹外,真正指挥过的红 军的fù女只有她一个。……她平常感兴趣的也不是女权运动,而是和男子一 样的指挥士兵作战的权利。”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她有非常可爱的个 xìng。” 无疑,fù女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重大作用。斯诺夫人说: “当红军象慧星 一样扫过中国西北的天空时,首先从沉睡中惊醒的是当地的fù女。这对她们 还不仅仅是惊醒,而且是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了她们的视野。”②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57 页。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58、159 页。” ③ 《红色中国内幕》第167 页。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167~169 页。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185 页。 ----------------------- Page 19----------------------- (四)“共产党已经唤醒了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力量 斯诺夫人认为,中国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势力强大的日本面前,他 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她说: “在今日的远东,一个迅速形成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核心事实是:如果 45000万中国人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动员起来,他们 就不仅可以获得本身的自由,而且还可以击败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反之, 如果中国人民不如此,……那么新崛起的可怕的日本帝国主义就将占领广阔 的中国大陆及其岛屿,并且将控制整个东亚,从而引起长期的民族战争与帝 国主义战争。① 斯诺夫人相信,中国若把人民动员起来,可以打败日本。她认为: “这 个问题,共产党人已经在其本上自卫中成功地证明了人民的能力:第一,他 们在保卫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时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 活动也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做的事情吧:1927年下半年南 昌起义失败以后,朱德只有1200名革命士兵,máo zé dōng只有1000名富有反抗 精神的工人和农民。但在4年之内,他们就建立了拥有900万人口的苏维埃 共和国。这些苏维埃人成功地保卫他们自己这10年之久。当时,他们的敌人 拥有先进武器与经济实力,就像现在日本与中国相比较一样。红军与超过自 己实力10倍有时甚至20倍的敌人作战,就是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持才立于不 败之地的,……每当他们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就会有被他们的激烈战斗所激 发起来的来自民众的新生力量,投入他们的受挫的队伍。这就像伟大的安泰 一样:他愈是倒在地上,大地母亲就愈能给他以新的力量。对于共产党来说, 人民就是安泰。”① 中国革命必胜 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什么?是一头躺着的昏睡的雄狮。让它醒来吧! 一旦醒来,它将震撼世界。” 斯诺夫人说: “中国民众一旦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就能焕发出无穷的 力量。” “一年前大家都认为:日本想在中国得到什么东西就能得到什么东西。 中国全部希望仅局限于用消耗战的方法来尽可能地阻止日本的掠夺。然而在 今天,大家都认为,如果中国将其全体人民和资源都动员起来,继续团结抗 日,日本就会遭到惨败。” 中国共产党已唤醒了民众,中国人民也及时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必胜。 斯诺夫人说: “无论是谁,只要他看到中国的红军,看到日军后方的游 击队,看到在日军pào火下英勇奋战的中国士兵,他就可以明了被日本侵略的 中国人民所具有的潜力,一旦明确了目的与方向,一旦具有了勇气与忍耐力, 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会不可思议地用自己的血ròu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269~270 页。 ① 《红色中国内幕》第272 、272 页。 ----------------------- Page 20----------------------- 之躯筑成坚不可摧的伟大长城!”②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地球上最 少变化的文明古国中,创造着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③ 三、 “觉醒了的中国”一个西方记者眼中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在 1949年 10月 1 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使占人 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结束了鸦片战争以后一个多世纪的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使 “占人类总数四 ① 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结束了几十年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 混乱状态,打开了国家统一的新局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20世纪世界政治中最重大事件之一。它在一个人 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世界阶 级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受到 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欢迎。但是,新中国的成立,也受到了国际反动 势力的仇视。他们采取了经济上、政治上的敌对政策。 中国革命的胜利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热烈支持,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 高。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在短短 的几十年时间里,在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取得了 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觉醒了的中国》就是一本向西方国家介绍新中国的书,作者费里克 斯格林是英国进步作家、著名记者兼电影电视片制作者,长期侨居美国, 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格林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57年。由于当时美国政府对 中国的敌对政策,进行信息封锁和歪曲,他来中国之前头脑中存在着对新中 国的的一些固有偏见。诚如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所写的: “当时我满脑子都是 在美国流传的有关中国的假想和恐惧。我想我会看到一个极为贫困、极为肮 脏和疾病丛生的国家。我以为那里的人民会因为警察国家的高压统治而怨声 载道。”结果是, “我的想象和我的所见所闻是这样的不同”, “在我一生 ① 的经历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像我第一次访华那样使我深受感动。” 为了写这 本书,作者于1960年夏天第二次访问了中国,在中国“逗留了近5个月,行 程一万多英里。”采访的 “有政府部长、三轮车工厂、政府部门负责人、作 ② 家”,“参观过学校、工厂、监狱、医院”。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作者第二次 访华的见闻和感想,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卫生等各个领域和人民的精神面貌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驳斥了当时国外资 产阶级舆论对新中国的种种歪曲和诬蔑。 (一)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② 《红色中国内幕》第273 ,279 ,283 ,290 页。 ① 《毛泽著作选读》下册,第691 页。 ① 《觉醒了的中国》,中译本,北京出版社1981 年版,前言,第1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6 页。 ----------------------- Page 21----------------------- 新中国刚成立时,在国民经济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guó mín dǎng反动 派的腐朽统治以及长期战争的摧残,工农业生产衰落,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 千疮百孔的烂摊子。1949年,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钢产量比 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的92万吨,下降了 83%。煤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产 量的6.188万吨,下降了48%。粮食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的2700多亿斤, 下降了25%。棉花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的的1700万担,下降了48%。 作者第二次访华时,中国已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原定的主 要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了。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 计划的21%,比1952年增长128.30%。平均每年增长18%。“一五”期间 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与旧中国的 100年相比是远远超过了,同世界其 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工业增长速度快。作者写道:“1949年的中国,即使按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1 章 印度的 标准,也是一个工业极端落后的国家。因为中国是白手起家的,所以增长的 百分比可能看起来大得惊人,……然而,尽管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工业发 展的速度仍然是超出人们的预料的,也是史无前例的。”作者引用了法国贝 特尔海姆博士的访华报告: “首先,我和其他研究经济的同事们的最主要的 感觉是,我们访问的这个国家正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迈进,在这方面, 这个国家做出的成就,超过了任何其他地方所能做到的一切。”贝特尔海姆 博士认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速度是快的,而且以后仍然在持 续发展。作者写道:“差不多所有的工业生产部门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 “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出来,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 国;在机床产量方面,她已经超过了英国和德国;在钢铁方面,她即将超过 美苏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在棉花生产方面,她已经超过了美国。在纺织业 方面,仅上海就超过了英国。” “如果能源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产 总值的尺度,那么中国1959年的煤产量是值得一提的。煤是大陆中国的主要 能源,这一年的产量是1949年以前最高年产量的5倍。”作者断言:“中国 正在迅速地向世界强国的地位迈进。” 第二,农业得到了足够重视。作者写道: “新政府进行的治水、水利、 植树的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这是 ① 新中国的伟大变化之一。” 作者实地考察了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三门峡 大坝。他写道: “过去,辽阔的黄河流域实际上同时遭受水旱之患。现在, 三门峡大坝及其水库将使黄河保持一定的流量,灌溉下游4千万亩肥沃的农 田。“共产党人在1949年开始执政的时候,中国的工农业极其落后,工业在 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新政府当时感到,为了给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打下基础,必须使工业以高于农业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中国人也预见 到最终将要缩小这二者之间的差距但不是通过减慢工业发展的速度,而 是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 “中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以前所 ② 未有高速度向前发展,是因为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了农业。” 作者写 道:“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人口每年增长2%,而粮食的增长率比人口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94、95、96、91、94、367~368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390,369 页。 ----------------------- Page 22----------------------- 增长高出4倍以上。新政权成立之前,粮食产量的最高年份是1936年1 亿 5千万吨。在新政府开始执政的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下降到 11300 万吨。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年的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 ① 年达到25000万吨 (这是最后的准确数字)。” 第三,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作者写道: “中国目前房屋建筑仅就数量来 说就是惊人的,我们去过的城市都是如此。新建的办公楼、旅馆、博物馆、 学校、公寓、大学、体校、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如雨后春笋,其数量之 多和建筑速度之快,非亲眼见不能相信。建筑 (我于此道稍有一些经验)的 技术质量毫无疑问比我在苏联见到的要好。 “就建筑的速度而言,中国人远远超过了当年美国实现美国化时的速 度。到 1954年,他们已经解决了有关建筑工程的组织工作、建筑工地的供应 以及24小时连续施工等问题。”作者引述英国人卡梅lún的访华报告说:“当 时的建筑速度如非亲眼所见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设计、动工、完工到投入使 用,仅仅几个星期就造好了4座新医院、6座工厂和 11座部委办公大楼。” 作者写道: “卡梅lún在1954年就看到了中国人在建筑速度方面所表现的天 才;我第一次领略中国的这种天才是在1957年,在1960年的今天,他们的 ② 水平又超过了过去的年代。” 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1958年中央决定要在 10个月内在北京兴建十大建筑。作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建设情况。关于人民 大会堂,作者写道:如果它“是用10年建成的 (即使有志愿者的帮助),那 也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实际上从设计、施工、安装设备、美化周围环境 到全部完工,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① 第四, “技术的全面进步”。作者写道:“今天中国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反映出技术的全面进步”。 “虽然中国还远远不能在生产的数量上满足她自 己的需要,但是中国所需要的东西几乎没有她自己不能生产的,如她的铁路 所需要的柴油机车、她的空军所需要的战斗机、她的陆军所需要的重型坦克、 ② 1万6千吨船只和电子计算机等。” 作者引用英国的《中国贸易和经济简讯》 说: “地质、开采和冶炼方面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得到提高。认为中国共产党 人不计成本和不相信效率的做法是荒谬的。……共产党中国采矿工业总的水 平在过去10年中有了很快的提高;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事 实上,共产党中国的一些做法堪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比美……”作者写道: “认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只限于矿业资源的开发或者认为科学训练被忽视了, 这是错误的。进步是多方面的。” “中国的技术革命太广泛了,变化太快了, 也太新奇了。” “中国人的科学禀赋和才能,能够满足一个现代工业国所提 出的技术要求,这一点是没有理由怀疑的。”作者引述美国人TC曹的话 说,考虑到中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进行一次核 bàozhà是不会使人惊讶的。③ (二)人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374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31~32 页。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33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97~98 页。 ③ 《觉醒了的中国》第91~92、88、94 页。 ----------------------- Page 23----------------------- “一五”计划结束时,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1/3强, 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提高38.5%,农民由62提 高到79元,提高27%。 作者访华时了解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情况,在书中给予了客观的反映。 第一,解决了饥荒问题。 “中国一向被人认为是‘饥荒之国’”,“在 旧中国,人民在饥馑中挣扎。”作者写道:“1949年之前,救济中国饥荒的 呼吁,美国人听得太多了。……在一般人看来,自然灾害和人口众多是中国 不断发生饥荒的唯一原因。” “人们很少认识到中国社会的xìng质才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封建的落 后的中国缺乏必要的机械,无法克服这么大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 ① 难。”“guó mín dǎng的腐败和军阀作风也是造成饥荒的原因。” 作者写道:“1960 年我在中国旅行的时候,曾经看到这个国家上半年遭受水旱灾害的情况。…… 熟悉旧中国情况的西方人士告诉我,如果在过去,像 1960年这样的旱灾,加 上前一年粮食歉收,可能会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作者驳斥美国报纸报道中 国出现饥荒的谣言说: “没有证据说明像过去那样发生了大规模的饥馑,或 出现了成群结队的难民和乞丐的情况。”作者说:“中国不会再现1942年那 样的饥荒,我在北京接触过的西方观察家们也有同感。”② 第二,城市居民成生活状况有很大改善。作者参观了上海。他写道:“从 前,上海是以污秽和贫困窟闻名于世的。我要求参观上海最糟的贫民区。他 们告诉我,最糟的贫民区已经在几年前拆除了。”作者参观了一个较差的住 宅区,得到的印象是: “这是一个干净的贫民区。……这里闻不到恶臭,也 没有垃圾。住在这里的居民穿的也不坏。……我发现每个孩子看上去都是营 养良好的 (我在中国所到之处都没有看见儿童有营养不良的迹象)。从居民 的外表看,他们住在这里,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穷,也不是因为失了业。其 实,他们做着和新住宅的居民同样的工作。……这里的居民正等着迁居到新 住宅区去。我愿意把这叫做 ‘有希望的’贫民区,在我的经历中,这是一种 全新的贫民区。”作者写道:“后来我会见了街道委员会的主任。他告诉我,…… 过去的情形比现在坏得多。在guó mín dǎng统治的最后那些年代,人民深受失业和 通货膨胀之苦,……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1949年以来情况有了改善, 有了很大的改善。……再也没有挨饿的人了。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通货膨胀 了。”① 第三,农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作者写道: “现在许多农民在节日里穿上 了 ‘礼服’,自行车也多了。我在农民的家里还看到了收音机和钟。许多家 庭有成摞的新毛毯。……相当多的农民在银行里有存款,……10年前,农民 在银行里存钱简直是不可能的事。”② (三)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367~368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367~368 页。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404~406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122~123 页。 ----------------------- Page 24-----------------------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逐年增加了用于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资,仅作者第 二次访华的1960年,国家用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经费就达86.2亿万元,占 当年国家预算的2. 3%,其中教育经费为64亿元,卫生经费为22.2亿元。 由于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工厂和其他地方团体用于教育和卫 生事业的投资比国家财政支出的经费还多。由于全国上下一齐努力,中国的 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作者用大量篇幅、生动的事例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第一, “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正在中国兴起。”作者认为,中国的教育问 题在世界上处于重要地位。因为中国人口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 1/4以上。 作者谈到了中国解放前的教育情况:“看看 11年前的中国吧。 亿多人5 口中,文盲占了 80%以上;虽然是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但是农村 里却几乎没有学校。”作者写道, “可以想见,文盲问题是新政权必须发动 大规模攻势来突破的第一个环节。……到 1960年,即我第二次访华的那一 年,成千上万的chéng rén业余学校和新的儿童教育网已经显示了成效。教育部估 计,这一年全国将有1.3亿万人 (比1940年的美国人口还多1千万!)通过 扫盲考试。教育部还估计,到这一年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将 下降到30% (大部分是那些已经无力学文化的老人)。”1950年以前,小学 入学人数最多的一年为略高于2350万,1960年达9100万,即几乎是最高年 份的4倍。同一时期的中学入学人数从不足200万增加到 1350万 (即增加 6.75倍)。……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11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15年以前,每年9000个中国人只有1人有机会上大学,现在800人中就有1 个了。作者还参观了工厂的职工教育学校,他写道: “我参观过的每一个工 厂都有厂办学校,这些学校为职工开办识字、算术到大学程度的工程技术课 程。”作者认为。 “一场文化复兴运动确实正在中国兴起,这不亚于一次文 化bào发。”① 第二, “公共卫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作者在谈到旧中国的卫生情况 时写道: “那时,中国是一个疾病猖獗的国家,但是每2.5万人中才有一名 医生。比如,有两个法国那么大的新疆省竟只有15名医生。”作者写道:“11 年来,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作 者引述了1957年 9位英国医生的访华报告: “1949年至 1957年,全国新 建了 860所医院 (平均每个医院 350张病床)。” “1956年,北京地区的 产fù在分娩过程中的死亡率据说只有 0.3‰,上海只有 0.28‰……而 1955 年英国和威尔士的产fù死亡率是0.54‰。“在北京,1949年的婴儿死亡率据 说是117‰,1956年下降到37‰。”“1949年以后中国就消灭了霍乱,1950 年以后消灭了天花。回归热已在北京绝迹,斑疹伤寒也接近绝迹……在东方 大城市消灭这类流行病……需要对医疗力量进行巧妙的组织……和不小的科 学能力。” “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相当成功地控制了肠胃病,如伤寒、细菌 xìng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以及许多寄生虫传染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2 章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已经达 到的卫生水平。”② 作者本人也在中国参观了许多医院。作者写道: “我不得不承认,中国 ① 《觉醒了的中国》等223~227 页。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319~321 页。 ----------------------- Page 25----------------------- 的医院和其他亚洲国家、中东、拉美、非洲的医院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别。” ③ 作者还谈到了中国消灭血吸虫病的情况。他写道: “几个世纪以来,这 种骇人听闻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一直是中国南方的一大灾难。”他引述英国 人梅格雷斯的报告说:“血吸虫病在12个重要的产粮省份流行。……这种疾 病对产粮区的 1,100万人民造成了生理上和经济上的危害。……从理论上 说,控制这种疾病似乎是容易的,但是做起来却极端困难,因为这需要特殊 的组织工作,需要受到这种疾病威胁的人们全力以赴的合作。中国人在这两 方面都获得了成功。”作者写道: “根据我在华南从卫生官员们那里获得的 材料,到1960年夏天,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① (四)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 中国人民的历史的结束,人民从此成为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在巨大胜 利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极为高涨,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第一,人民的生产积极xìng空前高涨。在分析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的原因时,作者写道: “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用他们的心身 和精力,作出了这一切巨大的努力。……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是中国 人民受到恐吓和洗脑,被迫参加国家工业化的工作;说是一小批权yù熏心的 共产党领导人缠住了不情愿、不满的人民,并驱使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 作者在该书前言中写道: “只要在中国呆几个小时,谁都会感到这里有一种 简直可以摸得着的勃勃生气和强烈的乐观情绪。我在中国人民的身上看到了 欢乐和信心,这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作者引证访问过中国的英国人门 德尔松的话说: “技术的基础不但是机器,而且是人:人是有感情的,人们 对于某项规划的态度,可以是怀着敌意的,或者是漠不关心,也可以是满腔 热情的……对于西方的工人,工业化总是带着奴役和剥削的意味。工业革命 给人留下了惨痛的经验。但是,对中国人就不一样了。……当中国人谈论解 放的时候,他们说的确实就是这个意思,即从半个世纪的恶梦中解放出 来。……观看他们工作的情形,谁都会为他们的热忱所感动。”作者在几个 城市参观了一些工厂,他写道: “许多工人的脸上流露出一种聚精会神的神 情。每个人的都专心致志的干活,那种认真的表情就像是刚刚学会了某种新 技术的学生。”① 第二,知识分子对国家充满热情。作者写道: “西方人普遍认为,新政 权底下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一定是痛苦不堪的。”“即使表面上拥护北京政权, 暗地里一定是反对它。”作者写道: “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觉。我和好几个知 识分子谈过话,……我相信他们对政府的拥护是出自真心,而不是假装 的。……从根本上说,他们对这个政府是满腔热情的,他们所列举的拥护政 府的理由也是真挚的。”作者引用加拿大人威尔逊博士的访华报告说: “来 ③ 《觉醒了的中国》第321 页。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323,325 页。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101,前言,102、76 页。 ----------------------- Page 26----------------------- 自旧社会、旧高等院校的许多科学家,现在都很活跃。”② 第三,儿童、青少年和老人幸福欢乐。作者在儿童节期间到北京中山公 园参观。他写道:好多儿童在做游戏、跳舞、欢笑,对表演的节目,又是叫 好,又是鼓掌,场面之热烈令人惊讶。他说:这里的孩子们确实玩得很痛快。 外国访问者每到一处,总有十几个孩子站起来抢着给让坐。这好象也是娱乐 的一部分。”作者采访了一个幼儿园。他写道:情况介绍中也同样充满着无 限的乐观情绪以及那种完成当前的任务就能获得人类幸福的信念。作者还对 一些学校进行了访问。他写道: “我访问过的小学里都充满了活跃、欢乐的 气氛。孩子们和老师们都显得心情舒畅。”在访问北京大学时,作者感到: “学生们的表情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鲜明的印象,这是 ① 快乐的人们所特有的表情。……人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作者在东北参观 时,到过一个敬老院。他写道: “一般说来,看到风烛残年的老人总是令人 沮丧的,但这里却不然。我们看老人们下棋,最老的90岁。他们看上去是一 群快活的老头子。” 第四,社会风气良好。作者在中国访问期间,深深感到人们之间的团结 友爱,讲礼貌,已蔚然成风。作者特别对不收小费没有碰上小偷这些好风气 感到很惊奇。作者本人在访华期间经常把钱或贵重物品落在旅馆里,但都没 有丢过。作者还引用一位外jiāo官夫人的话说: “中国是她到过的能把珠宝首 饰随便放在梳妆台上而不用担心丢失的唯一国家。”对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 因,作者引用他的翻译的话予以解释: “我不认为发生这些变化是由于法律 的缘故。法律并不能使人转变。……人们内在的变化才是小偷小摸很少的原 因这个变化本身就是革命,这就是革命的意义,这就是革命给我们带来 的变化。”② 四、中国留学生、华侨享盛誉 中华民族不仅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引为骄傲,本世纪以来,遍布 世界各国的中国留学生, “海外华人”也显示出中华民族惊人的智慧,非凡 的才干,令外国人刮目相看。 据统计,目前海外华人分布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达3000 万人,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中有重要的地位。华侨和华人中的高级知识分 子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美国的100万华人中 具有大学以上的文化教育程度者占46.5%,有8万多人是教授专家。如果说 美国科技的发展以登上月球为标志,而参加登月工程的华人就有 1400人之 多。占阿波罗登月工程高级工程师的1/3。美国著名大学中的1/3的系主任、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中的一半以上的分会主席,以及美国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垄 断企业国际通用机器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不少人是华人。而800名高级科技人 员中 55%是华人。在美国有一句流行的话: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美国人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 (一)“三钱”享誉海外 ② 《觉醒了的中国》第358、35、92 页。 ① 《觉醒了的中国》第226 ,235 页。 ----------------------- Page 27----------------------- 在旧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探求中国强盛的道路,有的抛头颅、洒热血; 有的辗转他乡,出洋留学。如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核物 理学家钱三强,就是这样的有志之士。 钱学森 1935年留学美国,先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学习,翌年获硕士学 位。后转到加利福届亚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成为美国 “超音速飞行之父”、 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研究生。3年后获博士学位。1937年 至1939年在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工作。不久被推荐为美国空军 科学顾问组成员。1943年 11月,钱学森和马利纳合作,提出了一份 《远程 火箭的评论和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3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思 想。1945年,他随卡门去德国考察V2火箭研制情况。1947年任马萨诸塞 理工学院教授,次年被选为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1949年回加利福尼亚 理工学院任教授,并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0年受美国政府移民 局的无端迫害,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逮捕、拘留、限制、监视长 达5年之久。1955年9月17日返回中国,先在中国科学院任力学研究所所 长,后到国防部工作。1986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学森在世界航空科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 他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是航空技术还处于黑暗时期的30年代。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靠自己的节俭和清华大学的国外补助金来到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后,他取得硕士学位,又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做了冯卡 门的研究生。冯卡门是美国 “超音速飞行之父”。在学习和研究中,钱学 森除经常与冯卡门一块研究数学问题外,还抓住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攻读 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有时每天要学习工作十几个小时。入院不久, 他就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当时火箭技术在人类航空技术史上,还是一片未 开垦的处女地。钱学森思维敏捷、才华横溢,投入研究不久,他就与马利纳 联合发表了 《探空火箭飞行分析》的论文,找到了一些飞行计算问题的解答。 3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并被留 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当时他的声望仅在冯卡门之下。 不久,美国军方委托钱学森进行一项重大的军事研究。于是他怀着一颗 狂热而兴奋的科学之心,和马利纳一起投入了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研究 课题。他们提出的报告和冯卡门的备忘录,倍受美国军方赞赏,并完整地 接受了他们的计划。美国空军曾高度赞扬钱学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的名字和他的老师冯卡门联系在一起,从 (冯卡门)得意门 生到亲密无间的合作者,共同在人类的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研究上,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1941年钱学森与卡门合作,解决了圆柱薄克结构在轴向压力 作用F的大挠度失稳的问题,从而解释了以前理论计算与实际结果的差距问 题。他们创造了 “卡门钱公式”。1949年钱学森发表的关于核火箭技术 的论文至今仍被信奉为该领域经典,卡门称赞他是 “火箭技术领域的一位最 伟大的天才”。1948年钱学森被选为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1950年 2 月钱学森在纽约发表了时速一万英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的火箭理 论”,成为轰动全美的新闻人物。 正当功名成就之时,一个念头在钱学森的心中形成,那就是回祖国去, 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直返大陆困难重重,他先要到香港。但他从英 ----------------------- Page 28----------------------- 国领事馆得知,签证困难。 1950年8月21日,钱学森飞抵华盛顿,造访 美国海军军部次长金希尔,当金希尔问他为什么回大陆时,他非常坦率地说: “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不愿意制造武器杀害我的同胞,这是这么回事。”钱 学森刚离开五角大楼海军次长的办公室,金希尔就跳了起来: “我宁可把这 家伙qiāng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如何能抵得上3师至5师兵力。” 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几经周折,终于在 1955年 10月 8日上午 1 时 25分,钱学森一家乘火车离开尖沙嘴经罗湖踏上祖国的大陆。 回国后,他倾心于祖国的国防事业,著有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 讲义》、 《星际航行概论》等近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发表航空科技论文20 余篇,为开创和发展我国国防现代化技术,培养研究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受到国家表彰。 钱伟长是一位在力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早在加拿大留学期间, 他提出薄壳理论的非线xìng微分方程组,在国际上称为 “钱伟长方程”。通俗 点讲,在 “钱伟长方程”问世以前,世界力学界在处理有关椭圆形壳体、圆 形壳体、锥形壳体、球形壳体、简形壳体等物体时,一种壳体就要用一个方 程。而后,处理这些物体壳体时,用 “钱伟长方程”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一年,他才28岁。此后,他又研究出簿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法方法,在世 界上第一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xìng方程,被称为 “钱伟长法”。此 外,还由奇异的摄动法提出边界层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的极大重视。在广 义变分原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也较多。另外,还编著了 《傅氏级数之和》大 表,包括一万个三角级数。 1935年,钱伟长大学毕业,1940年考取了用中英“庚子赔款”招收的留 学生,来到加拿大多lún多大学继续深造。于 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美 国,投在世界著名力学家、航空工程学家冯卡门的门下。被聘为由冯卡 门出任所长的喷shè推进研究所研究员。接连获得了重大成果,成了冯卡门 的得力助手,薪金也一增再增。 在海外的成功不会改变钱伟长报国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在 1946年向 冯卡门提出回国要求,对方以为他嫌薪金少,许诺再给他增加。 钱伟长在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3 章 卡门心目中有重要地位,但钱伟长想的是报效祖国。冯卡 门善意地告诉钱伟长: “中国还很穷,科学事业非常落后,没有资料,没有 设备。回国后对研究工作、对前途是很不利的。”而钱伟长却说: “国家很 穷,科学也不发达,正因为这样它才需要人才。”但冯卡门怎么也不放他 回国。后来钱伟长不得不以回国探望亲人的名义提出回国要求,冯卡门只 好同意,并让他把夫人和孩子一块都带来。 为了不引起冯卡门等人的怀疑,钱伟长离开美国时什么东西都没带, 只随身携带了一些重要资料,便悄悄登上了一条驶向中国上海的货轮。 不是他不愿意享受美国富裕的生活,也不是他执意要欺骗他的老师,而 是他对祖国母亲爱得太深了! 钱伟长一回到祖国,就来到母校清华大学。在guó mín dǎng统治下的旧北 平,他这个教授几乎要靠借债来维持生活,可他还是几次拒绝了美国方面要 他重新回去的聘请。 全国解放后,钱伟长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 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他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及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力 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理事长;并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全 ----------------------- Page 29-----------------------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还是波兰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及美国航 空工程学学会员。 钱三强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1937年,24岁的钱三强怀着振兴祖国的愿望,前往法国留学,踏上了研 究核物理的征途。 来到法国,进了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做了约里奥居里夫fù的学生。 两位老师对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十分同情,不仅jiāo给他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同时还教给他做人的道理。钱三强身在异国他乡,一方面努力进行学习和研 究工作,另一方面热情关心和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事业。 国外有优越的研究条件,加上钱三强超凡的才华,个人事业的成功指日 可待,但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连连胜利,钱三强越来越思念自己的祖国,越 来越强烈地感到应该为未来光明中国的原子能科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在旅法党支部的支持下,钱三强准备及早回国。临行,居里夫fùjiāo给钱 三强一份双双签名的鉴定书,其中写道: “……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近 十年来,在我们领导下的这一代的科学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三强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 及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的组建,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中国科学 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等。 钱三强热爱祖国,艰辛开拓,毕生致力于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 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 “两弹”的研制,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 院学部的建立和发展,为培养、吸引人才,为国际学术jiāo流,做出了卓越贡 献。 (二)登上诺贝尔领奖台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广泛关注并梦寐以求的夙愿。 海外华侨能赢得此项殊荣,表明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等,就是这样一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使基本粒子的 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金。 费米 (EFermi)曾经说道:“杨振宁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 他跟中国古代著名学者不求闻达的态度一样。能够结识他,深引以为荣。若 说他是我的学生,诚愧不敢当。当我们一块儿共同研究学术时,我经常意识 到他是一位悟xìng极高、确能举一反三的科学家。在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 的许多专家中,我最赏识杨振宁博士那种不怕难,在解决问题时那样坚定持 重和沉静的态度。这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应该学习的。” 1937年~1945年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从 霸占东北三省开始,吞并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中国大半国土相继 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西迁,在云南省昆明市组成西南联合 大学。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就学,并结识了李政道。两人志同道合,都喜 爱理论物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 1946年两人都考取了公费出国留 学生,一起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 ----------------------- Page 30----------------------- 当时,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已取得美国国籍,正担任芝加哥大学核子研 究所所长。费米曾经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 原子反应堆的设计人。杨振宁一心想跟随费米从事研究,曾在1945年底抵纽 约时,直接去哥lún比亚大学求见费米,但费米正从事绝密研究,已不在那里。 由于他不断的追求,终于在1946年1月听到了费米的讲课。但费米因从事“高 度保密的研究”而不能指导杨振宁写学位论文,杨振宁从他不擅长的实验物 理学转向他擅长的理论物理学,后来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 任讲师。1949年他又去普林斯顿大学,1955年开始担任该校教授。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很广,他主要的兴趣则集中在两个方 面: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这可以从他的3篇学位论文的题目中看出来。学 士论文是 《群论和分子光谱》,硕士论文是《有序无序变换对统计理论 的贡献》,博士论文是 《关于核反应和相符测量中的角分布》。他是一个多 产理论家,在美国 《物理评论》、《近代物理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 文。 1956年6月 22日,美国杂志《物理评论》的编辑接到一份稿件,是一 篇很短的论文,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否是守恒的? 还提出了几种实验方法,以便从实验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是普林斯顿高 级学术研究院的杨振宁和哥lún比亚大学的李政道。 当时,宇称守恒原理似乎已经彻底的证实,理论工作者历来毫无怀疑地 把这条原理应用于基本粒子的研究。人们熟悉,左手和右手是对称的;物体 经过平面镜成像后,右变为左,左变为右,也是左右对称的,这是空间的左 右对称xìng。不仅如此,力学现象、电磁现象也都具有左右对称xìng。量子力学 的定律也是左右对称的。总之,凡是现实世界上的一种运动,只要它的镜像 中的运动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那么,这种运动就称为宇称守恒的(或“左 右对称”的),这是和空间左右对称xìng相对应的守恒定律。为了表达它,较 方便的方法是空间变换。其中,把物体或物体过程用一组新的坐标来表述, 这组坐标正好方向相反。这种坐标变换叫宇称变换,这种变换相当于在平面 镜反shè后再平行于平面镜作 180°角的旋转。如果将坐标系反置后,物理过 程的进行完全与未反置的坐标中的相同。那么就称宇称是守恒的。否则,宇 称在那个物理过程中不守恒。 1954~1956年间,在研究K介子衰变时,出现了所谓 “Oτ之谜”。 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因此而烦恼的首批人员之一,他们开始怀疑,是否被科 学界久已承认且深信不疑的宇称守恒原理有问题? 1956年春天,他们查阅 了大量关于基本粒子的实验材料,并进行了分析,想严格地寻找支持宇称守 恒的资料。他们发现,有许多资料是支持宇称在许多不同物理过程中守恒的, 但在所谓的 “弱相互作用”的那些过程中,却没有任何迹象能证明宇称是守 恒的。于是他们在1956年夏天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实验室物理学家来确定这 个问题。 他们提出了几种实验的方法,最后采用的方案是用放xìng钻60涂敷在冷却 盐晶体的表面上,与晶体表面平等且离这表面约一英寸远处,有一层涂敷在 玻璃真空室内壁上的有机化合物蒽。当钴核发shè电子时,每个电子打到蒽上 会发现微小的闪光,固定在低温设备顶部的光电探测器便进行计数。为了要 使钴核自旋方向取得一致,在完成去磁致冷后,有一螺线管套到低温瓶上, 在螺线管中通几安培电流,产生竖直方向的磁场,在这个外加磁场中,由于 ----------------------- Page 31----------------------- 钴原子有很强的内部磁场,因此取得在外磁场方向中的一致取向。取向磁场 与原来的致冷磁场互相垂直,前者对致冷晶体无加热作用。 这个实验是由哥lún比亚大学副教授吴健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标准局 做的。实验结果表明,放shèxìng钴60放出的β粒子大多朝一个方向发shè。这证 实了一直被物理学界推崇为金科玉律的 “宇称守恒定律”不是一个自然界的 普遍基本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它并不成立。由于这一高难度实验获得成 功,不仅使吴健雄在1957年晋升为教授,也使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获得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同年早些时间他们还共同获得爱因斯坦物理学 奖。 后来,在π介子衰变、μ子衰变和 A°超子衰变中,再次证实了宇称不 守恒。 从1965年起,杨振宁担任州立纽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 所长。 李政道由于和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使基本粒 子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李政道曾经说过: “一个人做研究工作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必用太多 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别人已做过的工作,只要了解他在干什么,他的弱点是什 么就够了。而需要知道的是目前已有的先进科学方法,重要的是要了解哪些 是科学的重点。这些重点中又有哪些是他人还不清楚的,还有严重问题的。 要下决心走自己的路,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这才能做出开创xìng的工 作。”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出的关于现代物理学基本观念的修正,是卓越的 开创xìng的成果。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曾赞扬他说: “这位青年学者的辉煌成 就,证明人类高度的智慧阶层中,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 力。” 1950年,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 《白 矮星含氢量》。1950年~1951年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讲 师。1951年~1953年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执教。当李政道在1953年 离开普林斯顿时,院长奥本海默说道: “……看到他离开,我们十分不舍。 他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有才华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核物理学 和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成就使他成为世界知名人物,他的研究呈现出一种鲜 明、灵活的独特风格。” 奥本海默对年仅27岁的李政道的评价并非是一种过奖之词。李政道自从 来到普林斯顿之后,立即与杨振宁合作,在统计力学和核物理学家方面解决 了一些较为突出和十分复杂的问题,因而迅速成为一个相当有名望的理论物 理学家。 1953年,哥lún比亚大学聘请李政道为助理教授,不久晋升为副教授,随 即担任教授,当时他年仅29岁,是这所大学中最年轻的教授。他到哥lún比亚 大学后,通过互访和电话联系,与杨振宁保持合作。1953年,物理学家为“O τ之谜”苦恼的时候,他们两人决定为解开这个谜而努力。在分析了大量 实验材料之后,于1956年夏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 在当时,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的。李政道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说道: “科学的发展总是在我们的旧宇宙观念和我们对新事物的观察之间的jiāo互影 响有时或许会在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完全出乎意料的事物。” 假设被提出来了。验证这个假说的几种方法也被他们提出来了。要从实 ----------------------- Page 32----------------------- 验上验证这个假设,却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而完成这个重任的是一位实验 物理学界的女杰中国血统的吴健雄 (实验情况前面已经介绍过)。 这一实验的成功,使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58年3人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物理学博士称号。 李政道和杨振宁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之后,拉比在1957年评论道:“就某 种意义来说,在这个基础上,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结构被砸碎了;而我们根 本不知道,再怎样把这些碎片凑在一起,拼出原来的图案。”但是,随着宇 称守恒的取消,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理论导致爱因斯坦所没有达到的概括物 质、能量和宇宙全部规律的统一场论的研究。 李政道多次来华讲学、探亲,介绍科学研究新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 设贡献力量。 丁肇中也是海外华人中的知名人士,他由于和伯顿里希特各自独立发 现一种新型的J/ψ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第 一流实验物理学家。美国 《自然》杂志还评论说,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 通中美两国科技jiāo流的一座桥梁。 丁肇中在1959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硕士学 位。接着在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4 章 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 位。 1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前往设在瑞士日内瓦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导下用质子同步加速器进行研究。柯 可尼对实验工作的严格与耐心对丁肇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段日子以及 后来再到日内瓦工作期间,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况是,一早起来在自取食堂 里吃饭,然后一整天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夜里离开实验室,驱车10分钟回到 他的公寓房间睡觉。 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回到美国,开始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 验室进行实验,他们用了一台33吉电子伏特的同步加速器来寻找长寿命的、 质量相当于1.5~5.5吉电子伏特能量的中xìng粒子。当时认为,如果这种粒子 存在,那么它会衰变为电子正电子对,它们的能量会在母粒子的质能上 6 8 达最大值。为了做到这一点,探测设备的灵敏度必须达到能在10~10个相 类似而又无意义的事件中选出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来。为了减少不需要的背景 粒子,整个仪器用一万吨水泥和一万磅硼砂皂制成的廉价中子遮体屏蔽起 来。经过将近3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第一次觉察到这种 新粒子存在的迹象,他们在分析: - + P+B→e+e+X e 过程中的电子对体系的质量分布时,发现在 3.1吉电子伏特附近有峰 值,说明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其质量约为质子的3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 谨慎,他们当时没有公布这一发现。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国西海 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的一次会议时,得到该校加速器实验室里希特小组也刚 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名为ψ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 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其实在7月份,斯坦 福大学也已得到有关数据,只是因检修机器而推迟了重新核对的工作。因此 J/ψ粒子几乎是同时被发现的。 J/ψ粒子的发现,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这一发现在物理学上的重 ----------------------- Page 33----------------------- 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着第 4种夸克,即 “粲” 夸克。从夸克模型看,J/ψ粒子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前, 人们认为所有已知强子都可有3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克以及它们 的反粒子以各种形式组成。 丁肇中和里希特发现了 J/ψ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当今的弱相互作用 理论,他们两人分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一年度的诺贝尔奖又一 次挑起了如 1974年给赖尔和休伊授奖的同样问题。对于强调个人授奖的规 定,引起了曾经共同参与这项研究的许多人员的报怨。美国 《科学新闻》评 论说: “参加实验工作的有好几十人,却只有两个头头分获了奖金。这会使 大实验组织的领导人员受到越来越棘手的来自下属的挑战。” 1979年,在德国汉堡,丁肇中领导他的小组又找到胶子,这是量子色动 理论的一种重要证明,为统一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丁肇中已成为当代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主持的德国汉堡电子回旋 加速器研究小组,首先接纳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 到西方工作。他每次到中国讲课,听众都是数以千计。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 堡工作,同时又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说: “在汉堡,我 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对于我的小组,我尽量挑选那些也喜欢刻 苦工作的人。” (三)在世界上赢得赞誉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成 果近乎bàozhà式增长。我国的科技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如捆绑 式运载火箭的发shè成功、人造卫星的发shè与回收、电子对撞机的研制和使用 等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如此,一些在 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为 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修瑞娟、倪以信、侯义斌就是这样一些有作 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修瑞娟是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 “海涛式灌注修式理论”的女主人,其 科技成果在1983年就震惊了欧美发达国家。她现在任国际微循环联盟第一副 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 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文化 jiāo流中心理事等职。 微循环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中,继大、中、小血管之后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微血管是纵横jiāo错,结成网络的生命的长河,是一个奇妙的人体微观世界。 也正是这个世界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过去称人死亡,皆因大脑坏死或心脏 停止跳动所致,而其原因连世界上微循环研究的权威也提不出更令人信服的 科学的见解。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正是我国的中年女科学家修瑞娟。 她开始接触这个世界,探索其奥秘的时候还是一个不满30岁的普通科研 人员。 1965年,一次罕见的暴发型流脑袭击北京。即时,修瑞娟刚从莫斯科第 二医学院以 “特优”成绩毕业,她随中国科学院一个神经介质组踏进了北京 友谊医学院的儿科病房,每天坚持24小时对患儿甲皱微循环进行观察。不知 过去了多少不眠之夜,她终于发现了一个从前医学界从未注意到的问题:当 ----------------------- Page 34----------------------- 患儿病情危重时,显微镜下竟找不到一支微血管绊,她断定儿童死亡的主要 原因,是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中枢缺血缺氧,在世界上首先找到了流脑患 者微血管自律运动的类型和规律。不久,一种治疗流脑可以扩张血管和抑制 血管痉挛的特效yào物 “山莨菪碱”问世了。它可以使微血管管绊中的血流由 静止变流动,流速由慢变快,大大改善治疗效果,使脑流患者病死率由原来 的66.9%下降到12.4%。 1981年,修瑞娟被邀请到美国进修,在密苏里大学微循环研究所工作, 她每天都要紧张地工作 9个小时以上,在两年间,完成了 20项研究,其中 12项创立新项目。她在研究中发现,人体微循环不像大循环那样只是简单地 灌溉式灌注,它有自身的节律运动,这种节律运动就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 一波接着一波。而对组织和器官的最后一波,才是最有力的。就像海涛翻起 的白沫一样。这一发现极有临床意义,一个人如果发生急xìng脑缺血或心脏缺 血,一旦注入能改善这些障碍的血管活xìng物质。血液就会像海涛一样,被突 发xìng冲击而激活。在研究中,她把微循环实验中获得的微循环理论上升到前 所未有的高度,用大量确凿的数据,证明了这一假设,假设的证实无异于投 下了一颗重磅zhà弹,震惊了国际医学界。她打开了人类生命的“绿色之门”。 由于修瑞娟艰苦的努力,成果不断出现,声望也日益增高。 1982年3月,修瑞娟领导撰写的论文 《山莨菪碱抑制栓素合成,抑制粒 细胞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在美国最权威的医学杂志 《JAMA》上公布了。 同年4月,美国的第28届微循环年会在南方城市奥尔良举行。修瑞娟作为微 循环新星被邀出度,并作了题为 《大脑定位横切后微循环对血中氧分压增高 的反应xìng》的学术报告,受到赞许。 1983年 4月,修瑞娟又在第 29 届微循环年会上宣读了 《关于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长期检测》的论文。 1983年,在前西德举行的一次国际微循环专题讨论中,她的发现,即海 涛式灌注理论被命名为 “修氏理论”。这标志着中国微循环的研究走在了世 界的前列。 1983年初夏,各国微循环研究的大师们聚集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城,准备 成立国际微循环研究所。发给各国的备忘录上这样写道:研究所的5位发起 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享有最高权威。他们是: 一、修瑞娟教授 (中国) 二、格罗斯教授 (美国) 三、阿尔福斯博士 (瑞典) 四、梅斯梅尔教授 (联邦德国) 五、英泰格里里亚特教授 (美国) 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乌普萨拉上空,修瑞娟被一致推选为研究所的领 导人之一。 1984~1985年间,在英国、法国、前西德、美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 修瑞娟陆续提jiāo14篇论文,她的微循环研究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科学家 们由此预言,微循环的研究将对今后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些现在难 以治愈的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脉管炎、哮喘、慢xìng支气管炎、糖尿 病以及癌症等,也极有可能在微循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由于她的成功,在美期间,美国许多公司以高薪聘请她留美工作。其中, 一家公司聘她一周工作3天,年薪8万美元;一家公司聘她一周工作两天, 年薪6万美元;一家公司聘她一周工作半天,年薪 4万美元,合计一共 18 ----------------------- Page 35----------------------- 万美元。但她却没有贪图美国漂亮舒适的洋房,也没被18万元美金所诱惑, 也不为美国的工作环境所动心,而毅然决然地拒聘,回到了祖国。她说:“科 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养育了我,为祖国服务是我的天职。我的 事业在我的祖国,金钱不是我的追求,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我要让我的科 研成果出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的微循环机构完善起来,使它永远超出美 国水平。” 现在,成名以后的修瑞娟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以更加旺盛的斗志,百 倍的努力,继续为人类的幸福,为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在奋斗在拼搏。 工学女博士倪以信也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人物,她 1988年被提升为教 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1月,她获得了 国家教委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奖状,并在授奖仪式上发言,向 国家汇报了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体会。1991年,在“三八”fù女节参加了“巾 帼演讲团”,并获全国 “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1985年 8月,倪以信被国家教委选派去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电机系进 修。刚去不久,指导教师福阿德教授便安排她在专题讲座上介绍她在国内的 博士论文及研究工作,倪以信讲了一个多小时,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受到了教授们的好评。他们很快就让她开始了研究工作并采纳了她提出的方 案,还委托她带一名硕士生,并为研究生举办 “直流输电”系列讲座。一年 后,倪以信被学校聘为访问副教授,继续工作一年。这一年她参加的科研项 目是由美国电力研究院资助的项目,总投资约为100万美元。这个项目中的 一个重要课题是在用直接法对电力系统作动态安全分析中计算发电机励磁系 统的作用。这个课题在70年代末,美国能源部曾支持一家公司进行过,但最 后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还不能解决此问题。1986年 10月,倪以信接受这 一课题时心里很紧张,一是课题难度大,许多 “权威”解决不了的问题她能 解决吗?二是时间紧,她1987年7月底要回国,总共只有9个来月的时间; 三是工作量惊人,要从物理概念、数学模型、计算机编程、调试直到用实际 民网检验,由她一个人独完成;四是压力大,如果完不成,别人会对中国培 养的博士生的能力、水平产生看法。而且在美国不像在中国,除了她的那位 教授外几乎无人可一起讨论。 倪以信接受这个课题后,花了很大精力。详细地阅读和分析了已有的文 献资料及科研报告,特别是原始数据,反复比较、思考,并逐一地核实他人 的一些初步结论,看看是否真有道理。当她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教授,并提出 初步解决方案时,教授充分地肯定 “路子对头”。但方案的实施却不顺利, 虽然物理概念清楚了,但过程中须作一个假定来简化计算,试了五、六种方 案都不理想。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荣誉感给了她用之不竭的力量。在一个 时期里倪以信每天工作11到12个小时,吃饭、走路甚至晚上上了床都在思 考。通过不断的尝试、分析、比较,终于得到了一个较好的方案,试验了一 批新数据都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教授高兴逢人便讲他有两个 “明星”,并 请倪以信去吃饭。但倪以信并没有满足当时的结果,一是误差值还不十分理 想;二是数值计算的可靠xìng还较差;三是软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她要求带一名硕士生,把数值方法加以改进,一面改善方案,并同时实 现软件系统化。当时倪以信还要用英语教一门每周4学时的本科生课程,还 担任衣阿华州立大学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联谊会负责人。1987年5月倪以信 把该课题试验阶段的软件全部移jiāo给加拿大方面的科研人员。从 1986年 10 ----------------------- Page 36----------------------- 月到1987年5月,前后8个月把这个课题完成了。在加拿大美国电力研究院 主持召开了这个项目的研究jiāo流会,会上倪以信作了1个小时的报告,受到 各方面的好评。当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5 章 上加拿大专家们得知她7月底就要回国时,开玩笑地对 她的教授说:“这下你的兵马少了50%。”因为他们可以从倪以信的汇报中 知道她挑了多重的担子。 在美国的两年中,倪以信不仅教了两学期本科生课程,还带了两名硕士 研究生,完成了7篇论文 (或研究报告),应邀作了 “直流输电”系列讲座 和三个专题讲座。由于在美国工作期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对 方为倪以信举行的告别宴会上,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她颁发了 “名誉学者和顾 问”的奖状,他说这是衣阿华州立大学成立100多年第一次给国外学者以这 样的荣誉。宴会上,电机系主任幽默地说: “自从倪以信博士来到我们系, 我感到我们系的教职员都变得勤快了。”福阿德教授则含着眼泪说: “倪博 士说她到美国是来向我们学习的,但我们却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倪以信在美国时,有一次去加拿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对方的一个科研 组负责人暗示可以提供工作;另一次她的教授助手希望倪以信留在美国,工 作由他联系;最后一次是教授试探xìng地问她是否再延长在美国工作1年,报 酬优惠。对此,倪以信都婉言谢绝了。倪以信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中国 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一大批脚踏实地在祖国大地上耕耘的人去一步步实 现。党和人民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博士水平的知识分子,自己理应多承担责任, 多作贡献。如果醉心于个人的成名成家,贪图安逸享受,就辜负了党和人民 的期望和培养。”她还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是很快的,决不能吃老 本,要不断前进,跟上科学技术的前进步伐。” 侯义斌,作为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研究生,以其全优的成绩获得 西安jiāo通大学的工学硕士学位后,又于 1983年 8月考取了世界银行贷款名 额,来到了荷兰爱因霍芬技术大学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进校第一天便受到 冷遇。原来,一些科技较发达国家的大学,对于中国的学生质量和水平都是 持怀疑态度的,所以教授要他写一份大学1年级的计算机基础概念的知识报 告。这分明是说:你能达到这个水准,我就承认你中国的硕士学位,承认你 够讲师的水平。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测试,它关系到西安jiāo通大学这个中国 重点大学的国际声望,并关系到中国人的荣誉!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侯义 斌想,国家借钱送自己出国深造,我绝不能给祖国丢脸。于是,他仅用了一 个晚上就写出了一份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到当前国际研究的发展趋向,再 到他个人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的报告,洋洋洒洒20多页稿纸,远远超出教授 所要求的水平。第二天一早便jiāo给了教授,教授看后为之震动,连声说:“不 简单,中国人不简单!”侯义斌初战告捷,为西安jiāo通大学和中国人争了光! 随之,教授又给了侯义斌一个研究课题,这便是第二次对他的考验。侯 义斌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充分显示了 他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教授便顺利地同意了他提出的博士资格申 请。随后便是4个月数次的考核,于 1984年2月荷兰教育部行文批准他为正 式博士生。 在做博士研究课题时,侯义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几乎是每个 月出1篇报告,当他把一份份报告分别递给校内6位教授审阅时,他们无一 不对侯义斌的研究成果感到惊讶。他的导师逢人便夸: “侯义斌研究速度之 快是惊人的!” ----------------------- Page 37----------------------- 侯义斌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回到宿舍还要 看书查资料。饭顾不得到食堂去吃,全靠牛nǎi面包。由于侯义斌的辛勤努力, 仅用了两年9个月的时间就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完成了荷兰学位法规 定的4年制博士论文研究,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这是在爱因霍芬技术大学 没有先例的,就是在荷兰博士生中也是极少见的。因而,荷兰3家报刊先后 4次报道了这一消息,在荷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当地华侨中更是反响非 凡。在授学位那天,他们纷纷赶到学校参加了侯义斌的授学位仪式。其中有 一位老太太是宋太龄主席的朋友,她是坐着轮椅来参加这个仪式的,老太太 在为他献花时激动地说: “你在这里得到博士学位,给我们华侨争了口气, 我们都为你高兴!”侯义斌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而且以他渊博的学识在国 际上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争得了荣誉。 根据导师的要求及西安jiāo通大学的安排,侯义斌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 在那里做博士后的研究。这时他更加努力了,除了指导一名博士继续从事他 的博士论文课题研究外,他还对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等 进行了研究。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期间侯义斌在国际上创立了 “系统全分解 理论”;创建并证明了一个新的代数系统三方元代数系统;先后出版了 一部英文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了强烈 反响,认为他的成果对于工业界有很大的价值,成果被用于“PHILIPS”和荷 兰政府的一些大项目中去,一些西欧教授也因此而建起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小 组。 侯义斌用他的工作实绩向荷兰人展示了中国培养的硕士生水平。因此, 荷兰教科部和爱因霍芬技术大学决定:凡是西安jiāo通大学派去的硕士毕业 生,一律免去博士资格考试,立即享有荷兰博士生的待遇 (享有工资)。这 个特殊待遇,在荷兰和中国各高等学校中都是唯一的。 侯义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以优 厚的物质条件竞争科技人才,一向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惯用的手段之 一。此时侯义斌已成了他们竞争的对象。 荷兰一位从事设计自动化的人找到侯义斌,邀请侯义斌到他那里去工 作,并许愿:只要侯义斌一到任,马上送他到美国参加一个合作项目。侯义 斌不加任何思索,当场回绝。不久,美国参加一个合作项目。侯义斌不加任 何思索,当场回绝。不久,美国 IBM公司在瑞士研究所的两位博士又找到侯 义斌,请他到他们的研究所去工作,并进一步劝他说:“你们的国家那么穷, 实验条件又差,你如果回国,对你的研究和生活都是不利的。”但是侯义斌 不为所动。 1987年 月,侯义斌圆满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提前返回祖6 国。 1990年4月,侯义斌到美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受国家教委委托 在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在这期间 (4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 了一道行政命令:给持有中国护照的所有中国人以合法居留和合法工作等权 利。侯义斌的朋友从加拿大给他打电话要他留在美国。美国加州一位教授也 劝他留下,并说:“如果留下来做我的博士后,可以得到4万美元的年薪。” 美国一家公司的经理找到侯义斌以6万美元的年薪相许。然而,侯义斌并没 有为此而动心。考察结束后,按期返回了祖国。 为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闯出一条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养科研的新 路,侯义斌义无反顾地拼搏着。 ----------------------- Page 38----------------------- 五、外国人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底召开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 的路子上已走过十多个年头。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无论同自己的历史 纵向比较,还是和同一时期世界上发达国家横向比较都是非常快的。80年代 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成绩越来越受到世界 上的关注。世界进步舆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正确,步子稳妥,成绩显 著,前景乐观。泰国听众颂沃拉篷在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来信中说:“我 曾多次到中国访问,亲眼目睹了中国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全球人民关注的中心。”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 中国实行的的改革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 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解决的办法不 是靠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而是靠社会主义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 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因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① 而是“和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共产党人领 导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一度受“左”的思想干扰, 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这种体制与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相适应。弊端越来越明显,在社会 主义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改革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 主义就不能发展,本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失去活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也就成了空话。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决定进行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实现了一个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对此,罗马尼亚 《晨报》 副总编米哈伊米尔卡说:“在使中国停滞不前的灾难‘文化大革命’以后, 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在政治特别是在经济上改变其战略的必要xìng。”“中 国领导人从自身的错误以及东欧国家 60~70年代改革尝试的失败中吸取了 教训,表现了坚韧不拔和务实的精神。他们逐步抛弃了几十年来,一直禁锢 ② 其政治和经济思想的旧观念。” 10多年来,由于我们贯彻执行了包括改革 开放在内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经济建设提到了中心位置,中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历史新阶段,短短十多年,综合国力、 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外贸易关系迅速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走向温饱,更多的人越过温饱线奔向小康;一部分人已经 “先富起来,许多人正在富起来,更多的人则争先恐后地加入致富的行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从实践中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确确实实是一条 富国强民之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奥地利商会秘书长施图姆福尔 1992年 1月23日对新华社记者说: “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表明,中国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 卷,第443 页。 ②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2 年版第52 页。 ----------------------- Page 39----------------------- ① 所选择的道路即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成功的。” 比利时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享 利李德尔汉先生也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中国走的路是对 的。”② 改革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米哈伊米尔卡说,“在中国,改革是从‘下 边’开始的,首先从农村发起,之后再推广到其它领域”。菲律宾 《世界日 报》载文指出: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不管有多么好的政治制度或政治理 想,只要是经济没有搞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政治就不会稳定,任何改革 也就不会成功。由于历史的教训,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 不明了中国国情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却要求将人权与民主问题作为优先问题 来解决。中国不听他们的话,结果成功了。苏联听了他们的话,结果失败了。” ③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1991年9月在苏哈萨克讲话时指出,“1979年中国很 明智地先推行了农业改革……他们成功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使他们不必 依赖外援生存。农业改革的成功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 ④ 础,也为他们成功地创立了在沿海地区以自己经济为基础的企业。” 因此, 德国记者彼得赛德利茨撰文指出,相对来说, “中国经济成功和苏联失败 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执行农业政策的各不相同,这就是造成差别的原因所在”。 他说, “中国的每一块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中国人对其田地精耕细作,因 ⑤ 为这关系到各自家庭的利益。” 菲律宾 《世界日报》载文指出“中国当年改 革当年见效,人民不但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且立即受到改革之惠。” 城市经济改革继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 80年代中期展 开。 “政府在完善农村改革,取得几年的经验之后,又开始了更加繁重、复 杂的城市经济改革任务。城市改革也采用了农村改革中的许多原则”。美国 ① 的朱克曼这样说。城市的百万家企业是中国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他们本当是 生机盎然的,但一度被统得过死,管得过严,铁饭碗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捆 住了手脚,无法起跑,更难起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6 章 ,一场具有深远意 义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了。 在开放方面,中国逐步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3 个三角地带并把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还于1990年宣布建立上海浦 东经济开发区。对此,新加坡议员白振华评论说: “中国经济特区的改革计 划,是中国政府很有远见和务实的政策决定,这对中国长远的经济改革方向 ② 和发展来说,是很有利的,也是很好的。” 墨西哥的曼努力埃尔门德斯也 认为:“中国改革在对外开放方面是成功的,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并开创了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企业管理方式的生产过程。”③ 尼日利亚专家阿巴阿多丹塔戈先生于 1988年 月来华,担任中5 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西非地区豪萨语的广播工作。在阿巴先生聘期满回国前 ① 1992 年1 月19 日《人民日报》。 ② 1991 年9 月29 日《人民日报》” ③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52、9 页。 ④ 1991 年7 月29 日《人民日报》。 ⑤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11~12 页。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44 页。 ②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88 页。 ③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79 页。 ----------------------- Page 40----------------------- 夕,记者采访了他。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他 说,你到商场购物,可以看到商品丰富,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情景。你在 大街上行走,人们的穿着打扮特别是新潮男女的新潮服装使你感到人民生活 水平在日益提高,中国作为有11亿人口的世界大国,能够成功地解决吃饭、 穿衣问题已经够了不起了,而且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 成就,真是举世瞩目。 “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 国情的,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世界范 围内的影响是深的。”中国的成就使第三世界国家感到欢欣和鼓舞,同时为 非洲各国人民振兴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话题由浅入深,阿巴阿多丹塔 戈先生说,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眼光敏锐,根据 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大胆调整经济结 构,实行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已经取得了载入史册的成果,尤其可贵的是,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而且注意将改革开放纳 入社会主义轨道。从而避免了国家财政被少数人所占有,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来实惠。……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同 时,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提高。当今世界上发生重大事 情,人们总是愿意听一听中国的看法和主张。”①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中国走的路是对 的。 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外也有很高的评价,前苏联历史学 博士库利克说:“为了坚持在约42年前中国作出的社会主义选择,中国领导 人不是求助于意识形态教条和死守某种理论的呆板形式,而是把重点放在现 ① 实可能xìng和本国发展的要求上,并结合了本国的具体历史经验。” 此外,他 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中国从资本主义国家中 借用来的一切东西都服从于达到社会主义目标,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不允许 改革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用一切办法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西方许多专家、 学者认为,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用资本主义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得到了飞跃xìng发展。罗马尼亚 《真理报》副总编维瑟勒杰安和记者尼朱 利塔鲁撰文指出,当您看到中国十来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时,如果您 再对它固执偏见, “若不是愚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②达沃斯世界经济 论坛主席施瓦布也明确地说: ‘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学习中国改革的经验, 中国是世界成功改革的榜样。”③ (二)“引人注目的飞跃” 到1992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已走过13个 年头了。1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它给国家带来 的活力,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给人民带来的利益却是巨大的。到 1990年,中 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7686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4429亿元,自 1979年以 ① 1991 年8 月19 日《人民日报》。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29 页。 ③ 《半月谈》1992 年第4 期。 ----------------------- Page 41----------------------- 来,平均每年递增率分别为9,7%和8.4%。罗马尼亚 《晨报》副主编米哈 伊米尔卡指出:“最近10年,中国在进步和繁荣的道路上实现了引人注目 ① 的飞跃。” 墨西哥企业家、墨中委员会主席马里奥阿贝特洛普也称:“中 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令人难以 置信的变化。”② 首先,工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工农业是根本。没有工农业的首先发展,就谈不上人民物质生活 水平的提高和政治稳定,也很难谈得上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逐步实现了农村改革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 革,加之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工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此,库利 克称,中国的改革“成功地使工业和农业得到同时发展。在10年时间,工农 业总产值增长了2.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6%,农业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 %”。③ 原苏联的库尔巴托夫评论说,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农村改 革,基本上废除了大型集体经济,把土地分给农民进行个体耕作,在改革中 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他们有权支配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政 府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经济等措施对改善农民的农业部门的状况卓 有成效,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劳动生产率急剧上升。特别是最初几年, 各种产品的生产都持稳定上升趋势。 1984年粮食生产达到4.07亿吨, 取得了创世纪的大丰收。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黄朝翰则认为,中国在 改革中采取的包括政府以高的价格购买粮食、开设农村市场,让农民以 “好 的价格”出售超产的产品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成长的措施,对农业产生了立 竿见影的效果。他说, “不但农作物产量接连几年都持续增长,副产品的生 产也普遍上升。在这段期间内,中国粮食的平均增长率达3%,比1.4%的人 ① 口平均增长率多了很多。” 美国 《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记者邵德廉也说, “农村经济成果最引人注目”。 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西班牙马德里科技大学教授罗伯托 森特诺指出:“在 10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这种改革使农业人口的收入增加了4倍,并为随后的 放开和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德国朋友彼得赛德利茨也称,农村改 革使农民重新占有了土地,在短暂的时间内向11亿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羊毛、棉花和其它农作物,尽管中国只有15%的土地适于发展农业。日本《朝 日新闻》编委早房长治认为,“在中国农村允许土地私有的政策是相当成功 的。”并举例说,在哈尔滨西面的肇东市,现在的农业总值比实行改革开放 政策前的 1978年增加了 30%,畜牧业增加了 3. 3倍,乡镇企业增加了 11. 5倍,所到之处皆见耕作精细的农田、新盖起的农舍、大型塑料棚等。 并特别指出, “这种生机勃勃的农村景象,在从沿海到内陆的全国各地均可 以看到,尽管在1991年全国有4千万公顷农田遭到水灾及旱灾,但农业仍获 得了丰收,产量居历史第二位。”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53 页。 ② 1990 年11 月23 日《人民日报》。 ③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27 页。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107~108、105~106 页。 ----------------------- Page 42----------------------- 我国农村的改革成就,也可以从以下的数字中体现出来:从 1980年到 1990年,粮食总产量由32056万吨增加到43500万吨,棉花总产量由271万 吨增加到447万吨,农业总产值由1928亿元增加到7382亿元。农村的改革 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安定团结。新 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黄朝翰认为,中国的收成好,对于占全国人口 80 %的农村地区的繁荣,以及超过 22万个农村的小型企业的生存,都非常重 要。农业上的优良表现,也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回弹。原苏联 A普拉托科夫 斯基在苏 《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由于农业有了突破,中国改革 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吸收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和经济特区也就取得了成 就。 法国 《费加罗报》文章说:“南方沿海城市发展令人惊奇,像一枚多级 火箭。最早建立的4个经济特区10年内建立3000多家企业。第二级火箭是 特区附近的中等城市,第三级火箭是沿海地区和内地首府。雄心勃勃的上海 领导人要使上海成为中国的新加坡。日 《朝日新闻》编委早房长治说:‘大 连市将以日系企业集中投资为支柱在不久的将来努力成为东北地方的发展中 心。拥有3个经济特区和两上开发区的广东省在80年代末经济力量跃居全国 第一,山东烟台在其西部一块10公里的荒地上建成一个低公害的工业区,已 与30个国家155家公司签订总额3.5亿美元的投资合同,目前正为建成一个 36平方公里的工业区而努力。90年代,沿海经济将以广东省、上海市和大连 市为中心,其间连着福建省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宛如一个硕大的花环开满鲜 ① 艳夺目的花朵。 法国朋友乔治苏菲尔撰文认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正 在崛起,任何力量似乎都不能够阻止它。” 其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这一点,改革开放中 这一问题尤其得到重视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 到1990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已达714元,是1978年的4.1倍, 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2倍,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了80%。改革开放,使 越来越多的农民 “富”了起来,住上了楼房,房间里有了电视机、洗衣机、 电冰箱。有的甚至有电话、摩托车或小汽车。一些在70年代尚未“脱贫”的 农民也告别了祖辈居住的茅屋和 “食不饱腹”的处境,迁进了宽敞明亮的新 居,实现了祖祖辈辈朝思暮想的 “吃饱”“穿暖”的愿望并有了“吃细粮、 住楼房、看电视、骑 ‘凤凰’(自行车)”的企求;在城市,职工收入和就 业人数的增加,也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 就全国总体来看,11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并有许多地区已经 向小康迈进。对于这一成就,许多外国朋友认为,中国能以占世界 7%的耕 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使他们生活得很好,“的确是一个奇迹”。 对于产生这一奇迹的根源,巴西经济学家、 《环球报》经济专栏记者卡洛斯 这样认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直接的成效。 “漫步在北京街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朝鲜首都平壤参 加各国议会联盟年度会议后来华访问的委地瑞拉官员奥莱帕赫说, “我们 不仅认真观察了行人的穿戴,而且注意了他们的面容表情,我没有见到一人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73、60 页。 ----------------------- Page 43----------------------- 衣衫破旧,面色苍白,脸上带有明显的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痕迹。而在我们这 些自我标榜的拉美民主国家则随处可见。我们的感觉是:中国商品比较富足, ① 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 “1978年到 1988年 10年间,农村人均收入 增长了4倍,随着食品的丰富,70年代8亿中国人每天吸收的营养为 1650 卡路里,80年代11亿人每天吸收的营养增加到2600卡路里。”美国的朱克 曼用一组数字表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罗马尼亚 《真理报》副总编辑萨拉扬和记者米利塔鲁于1991年11月应 《人民日报》的邀请来华访问。在他们回国后合写的《对中国不应该有偏见》 的文章中称,中国的改革是活生生的现实,取得了意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第 37 章 到的效果,中国在 10年时间里取得的飞跃,使人民过上了富足的文明的生活,11亿人吃得很 好,穿着也很好,而且有多余的粮食供出口。 波兰《共和国报》 1992年 月发表了记者斯6 格日姆斯基的访华观感。 文章指出,普通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姑娘,衣着都很入时,看来都自信而 满意,文章说,全中国,凡是他们去过的地方,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乡镇,到 处都购销两旺。例如在繁华的上海南京路上,从一清早到晚上10点,各大商 场和小店铺都是人群如潮,其景象不亚于巴黎的繁华区。文章对中国人民有 那么多钱感到 “不可思议”。对此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记者詹姆斯麦 格里戈认为,1978年开放门户时,中国几乎什么都需要,但他们的人民几乎 什么也买不起,但过了将近15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美开乐服装纸样公司 在中国的经销人康德雷尔说: ‘人们的口袋里有了钱,便要找东西买。” 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不仅使广大人民达到了“吃饱”、“穿暖”的要求, 而且已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了。在饮食上,人们的食品结构已由量的满足 转向了质的提高。鱼虾、家禽越来越多的摆上了人们的餐桌。日本记者荒井 利明说: “虽然各地的情况不同,但在北京等大城市,以谷物为主食的时代 已成为历史,人们对蔬菜、ròu类等食品的摄取量在不断增加。”在穿着上, 已由求同转向求异,无论男女老幼都以追求款式新潮、美观舒适的服饰为目 的。而消费的热点则向高档耐用商品集中。 “老八件”已进入饱和更新换代 阶段, “新五件”(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彩电、录音机)的拥有量直 线上升。原苏联历史学博士波尔佳科夫说,10年期间,除去价格增长因素, 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了 80%,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举例 说,不久前,彩电和电冰箱是绝对稀有之物,而现在城市家庭里每百家里就 分别有52家和37家拥这些物品。并且这种消费现象在人均收入达630元的 农村也初见端倪。 另据来自联合国的有关资料证实, “七五”期间,我国居民的消费和营 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每人每天食物热值和蛋白质含量均已接近世界平均水 平;人均纤维消费量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每百人电冰箱、电视机拥 有量相当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对此,蒙古总理达宾巴苏lún访华 后发表评论认为, “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 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这是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生活和稳定以及全世界的繁 荣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表现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迅速扩大方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作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81 页。 ----------------------- Page 44----------------------- 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逐步建立了包括海南在内的5个经 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还于 1990年宣布建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这在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致在1990年,美国的杨克曼赞叹道:“在世界平均零增长(联合国世经组 织统计)的时候,中国大陆出乎举世预测,……外汇储备和外资注入猛增, 对外贸易盈余100个亿,对外储备400多亿美元,造成了90年代世界的一个 令人费解的二律背反现象。” 泰国坤通因泰博士 1991年8月在 《号外》周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 实行开放政策的直接成果,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普遍受 益。并指出,1989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以中外合资和外商 独资方式引进外资项目约1万项,共计吸收外资41亿美元,上述特区出口创 汇额高达34.81亿美元。此外,经济特区从内地引入200万劳动力,使内地 就业矛盾得到了缓解。经济特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经济特区和经 济开发区已成为内地发展的示范和桥梁。文章说,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促 使各行各业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开放政策使中国成功地走完了经济现代 化的第一步。 在扩大贸易方面,中国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同许多国家和 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经济部长下村恭民说: “1990 年,中国的出口率增长了18%以上……进口减少了31%,作为结果来说,外 ① 汇储备额急速增加,1991年3月已接近70亿美元。” 原苏联历史学博士库 利克认为, “中国同西方国家贸易经济合作实际上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对外开放中,既要引进外资补充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又要引进先进 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罗伯托森特诺说,对外开放, “使大批 的外商投资者拥向中国,兴办工厂、提供货款和转让技术,他们拥有明确的 谈判对象,明文的规定和做出的决定能够实施。”截止到1989年底,中国共 吸收外国在华投资154亿美元,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已 达2万余家。引进了大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加强了我国重点项目 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设。法国前部长,中国问题专家阿兰佩雷菲特于 1991年 11月在巴黎一次晚餐讨论会上指出,中国的4个经济特区和海南特 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使用中国的劳动力,“对中 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对外开放政策的成效并不仅仅限于作为开放窗口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 城市,而且广泛地表现在全国各省份和地区,彼得赛德利茨在德国 《商报》 上发表文章说: “中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早就冲破了原有的特区的界限,向 ① 特区之外的沿海地区、城市和省份发展。” 泰国的坤通因泰博士也说,开 放政策带来的可喜变化,已由经济特区发展到全国各地,使中国到处呈现了 蒸蒸日上景象。 最后,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新加坡 《联合早报》社论认为,因中国保持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其国际影响力水涨船高。 东亚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吴撷认为,自1979年底着重提出了加强民主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114 页。 ① 《外国人评中国改革》第14 页。 ----------------------- Page 45----------------------- 与法制建设的任务后, “中国在法制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马来西亚 《南洋商报》文章指出,自1978年中国实行教育改革后,在基 础教育、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库利克说,中国在发展自己防御能力方面进展很快,目前中国的武装力 量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现代化飞机、核潜艇。在消减军队人数的同时,坚持 奉行了全军全面现代化的方针。 在 1992年的第 25届奥运会上,中国以54枚金牌的成绩挤入 “世界四 强”。对此瑞士 《日内瓦论坛报》文章认为:“沉睡的中国醒来了。” 总之,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成就是空前 的。它像一杯神奇的营养液,使中国巨人的躯体活跃起来,睡狮猛醒、巨龙 腾飞。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从僵滞的发展中走了出来;从贫穷的境地中 走了出来;从封闭的格局中走了出来,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法国朋友安 贝尔说, “中国的变化是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 (三)“中国的前景将是乐观的”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进步和繁荣的道路上实现了引人注目的 飞跃”,这是举世公认的。90年代的 10年,对中国来说更是一个非常关键 的时期,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经过10年文革浩劫和改革开放13年来的 反反复复,中国人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如果再不抓住 机遇发展经济,迅速实现经济起飞,中国的现代化梦想恐怕永无实现之日, 永远不能把贫困落后的帽子抛到太平洋去。”新加坡 《联合早报》1992年6 月发表夏泰宁的文章说, “对于中国人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在前苏联和东欧 国家缓过劲来之前,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多 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使中国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样, 中国就有可能吸引到大批的国际资本,加速经济发展。在 5到10年内实现经 济起飞。”在90年代的巨幅画卷中,中国将以怎样的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呢? 对此世界舆论见仁见智,评论纷纷,总体看来,他们大都和比中经贸委员会 主席亨利李德尔汉先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即: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 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国应该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只要中国能保持 ① 稳定,中国的前景将是乐观的。” 曾任世界银行发言人的弗活格尔也说, “我觉得,中国人会干得更好。” 从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加速改革开放的条 件和基础。 从政治保证方面说:美国著名经济发展学家西蒙库茨内斯在其 《现代 经济成长》一书中认为,在经济社会里,要经济成长,最低限度的政治条件 为:一、在经济社会里,有些成员必须要计划将来的发展,所以一定程度的 政治稳定是必要的。二、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有解决各阶 层利益冲突的能力,而且政府必须预先了解、发现这些冲突,并把它对经济 发展的不良影响尽量减少。所以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面对于中国, “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政治状态无疑为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① 1991 年9 月29 日《人民日报》。 ----------------------- Page 46----------------------- 关于物质基础,原苏联历史学副博士波尔佳科夫说,中国80年代的改革 开放已积累了可观的有用资本,总的看来,改革能胜任摆在它面前的任务。 就思想基础而言:改革开放的几年使中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人民得 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新加坡 《联合早报》文章说,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速改革开放步伐,已成为中共全党、全民共识,全国上下取得了难得的一 致,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至于体制方面,80年代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将对9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推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发展。英国著名新闻评 论员威廉里斯莫格勋爵1992年初为英国 《独立报》撰文指出,“中国经济 曙光在望。”在未来50年中,将与亚洲国家一起,跻身于世界富有国家之列。 ① 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是令人震惊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 瓦希1992年1月去日内瓦时说,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巨大,中国经济与世界联 系日益广泛,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 “重要支柱之一”。他说,中国自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有巨大的潜力。世界 各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充满信心。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维诺德托马斯指出, 中国正值经济改革的大好时光,虽然目前中国还不是经济大国,但从她的潜 力和发展速度来看,她必将在近几年内改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成为一个 ② 强国。 1991年底,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今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0 %。日本《经济新闻》展望得更远,认为到2000年,在亚洲创造最高增长率 的将是中国。法新社援引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也称,在 90年代的几年里,中国 的经济增长率将在亚太地区居领先地位。 ① 1992 年2 月12 日《人民日报》。 ② 1992 年2 月10 日《人民日报》 ------------------------------------------------------- 访问小说分享者(小若雪)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37602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