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不知路》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一章 你走吧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二章 独自 张蒲有些茫然,她还没有和师兄们道别呢,这也太突然了吧。 她其实有点舍不得,这所道观是明朝时修建的,坐落于山腰上,似乎是某个道士用“气功”为当地的官员治好了病,官员为了表示感谢他而建的,到现在,道观虽然有些破,但被师徒几人收拾得井井有条。 哦,关于气功,像她师父陈隐已经不惧寒冷了,他每天吃的也很少,师父早已经可以用气滋养肉体了,大师兄正在学“气功”,而二师兄和张蒲还在学习道家典籍。 道观的生活很简单。 早晨7点起床,两个师兄先去打水,她就去做饭,食材是她和师兄们每月初下山买来的,至于菜大多是自己种的,他们后院有一片地,自己种了些西红柿、白菜、土豆等等,早上的饭很简单,一个馍,一碗茶,或者一碗粥。 吃完饭后张蒲和二师兄就要整理院子、做农活,这时师父会给大师兄上早课,内容大多是道家典籍或修炼方法,大师兄上完课后,师父就接着教二师兄,而大师兄赵同虚就会和张蒲一起做农活,如此轮换着来,等张蒲下课后,师父就和他们一起劳作。 吃过午饭,师徒四人回到自己的居所打坐,直到一个时辰后才会起来。 张蒲…打坐后已经是半下午了,她被师父赶出来后,在山里走了两个多时,终于到了有人的地方,村里的人认识她,也知道这山中有道士在修行,因此张蒲很容易就找到一户人家借宿,村里的人听说她要去城市里历练,第二天走时,还送给她一些东西。 张蒲道了谢,行了拱手礼,就坐着村民的顺风车进城了。 在车上,她把包打开,里面有她的身份证,银行卡,户口本等证件,以及一套衣服,一把刀,一本《道德经》,以及一封信。 《道德经》是张蒲的手抄本,并不是市面上的译本,事实上,市面上的译本对《道德经》的解释并不全面,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还有从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解释的。 对于《道德经》,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种兵法著作,还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等等,众说纷纭。这些理解都比较片面,他们从各个方面理解道,仅以常识的观点说明道,因此偏离《道德经》的本来意义,埋没这本书的重大价值,实在可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道家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消极避世,事实上,“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大有作为,是不追名逐利的“大为”,也是无私无欲、无执无偏的恬淡无为。可能还是有人不明白,那就再举个例子: 明为了考试得第一,从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刻意学习,因而他会被欲望充满,追名逐利,失去自我,这就是“有为”。 反之则是无为。 无为和有为,不是做不做事的区别,而是做事时的态度的区别。 道教内部对自己的基本经典《道德经》有传统的理解,这种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庭径,道教对此书的秘机是师傅口授,代代相传的,对其璇机奥义是在修真养性的长期实践中理解、顿悟的。 因此张蒲在早课上会根据师父的讲解做笔记,虽然三年里,她已经学完了道德经,但总归是理论上的,她很缺乏实践,《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明白,正如师父所说:“道在众生中求。” 想到这,她叹了口气,或许自己离“一念不起”还差的远呢。 包里还有一封信,是师父给一座寺庙里的老住持带的,每月底张蒲都会带一封师父写的信给老住持,信的内容张蒲并不知晓,现在是五月中旬,并没到月末,大概是因为自己刚好顺路吧。 彼时,道观内,张蒲的大师兄有些担心地问:“师父…张蒲她………我们这样真的好么……而且不是说下个月初才……” 陈隐答道:“不用担心,我已经给老主持写了信,他会照看好的,时空局的情况临时有变,来不及了,你们的东西收拾好了,就出发吧” 陈隐眺望远方,青山绿水间,他显得那样超然物外。 张蒲坐在车上,撑着胳膊望着那窗外的景色,看着绿色渐渐消失、冰冷的水泥一点一点铺满眼底,张蒲心底莫名生出一丝悲哀。 师父就算要自己下山历练,也不必这么着急吧?竟然在下午就把她赶出山了,再怎么样也得等到第二天早上吧? 她知道师父这样做是为了支开她,可他们要去做什么呢?还是说,是要她去做什么呢。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推荐一本书 《女配不在服务区》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本书,就没有今天的我。 它对于道的阐述,我至今仍然记得,书里面有很多特别好的道理,现摘录部分如下: 1圣人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因圣人前一念心与后一念心等同,所以圣人不堕,而凡夫弹指顷八万四千念头,每念各不相同,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起起伏伏,升升降降,难以恒定,于是凡夫便是凡夫。 真正的道不需一字。 真正的道万万字也叙述不完 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死亡之时,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唯有自己的心。 这本书对我影响太大了,正是因为这本书,我才了解《道德经》,才有现在的我,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命运。 不过作者好像就写了这一本书,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在上学,没有更新,所以就推荐这本书,特别是对道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看看哈。 ……………… 对了,心冰凉i,早点睡觉吧,熬夜对身体不好,特别感谢你的支持!!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三章 余子佩 张蒲在市里下车,穿过一条巷子,拐了几个弯,来到一座庙前。 寺庙已经有些年头了,有些破,但很干净,门上有一匾,匾上写着“香积寺”,张蒲敲门,一位老和尚把门打开,见是张蒲,马上露出和蔼的笑容。 张蒲的师父和寺里的老和尚关系很好,当然,在很多人眼中,佛道应当是水火不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佛教徒和道教徒走的是同一条路,他们只是做着不同的梦而已。 从本质上来讲,佛教和道教是一样的。佛经和道藏讲的是相同的事,只不过道教强调命,而佛教则强调性。但是真正修行的人是性命双修的,在实修方面,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比道教要好一些。 虽然道教徒们谈修心,但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他们常常会有一段困难时期,再压制骄傲的感觉方面,这一时期对他们而言更加困难,但是不管修佛还是修道,要成功都是很困难的。 对于张蒲来说,她觉得控制情绪并没有什么难的,而骄傲么,她觉得自己没什么可骄傲的。 “张蒲,快进来,这个月这么早就来了,你师父他老人家还好吗,回头代我问他好啊。” 张蒲双手合十行礼,答道:“安平禅师,我此次下山正好顺路,就把信带来了,师父他还好,身体很健康。” 给张蒲开门的是安平禅师,这里住着几位老和尚,在嘈杂的城市里,竟还有这样一块与世隔绝的宝地,张蒲每次来这里都忍不住想起一句话:大隐隐于市,隐隐于山。 张蒲随着安平禅师进入寺庙,见到老住持,张蒲先是行了礼,然后把信掏出来,交给老住持。 老住持立即打开信,当着张蒲的面看了起来,张蒲低眉,等老主持看完,才抬起头,只见老住持眉头微皱,随即转身进入侧厢房,取出一串佛珠来,递给张蒲,道:“你此次下山恐有危险,这串佛珠你拿着防身,切记不可摘下!” 张蒲疑惑地问道:“危险?” 老住持并未告诉张蒲是什么危险,只道:“你只需记得把它戴在手上,万万不可取下!。” 张蒲听了,面色有些沉重,老住持既然不肯说,那恐怕就牵扯到天机了……于是她接过佛珠,双手合十,郑重地道了谢。 在寺庙里吃过午饭后,张蒲留了些钱,就向住持告别了。 走出门后,张蒲转动佛珠,微微叹气,她之前将佛珠带上时,立即感觉到佛珠里的巨大能量,里面似乎蕴含着一种股强大的生机,这可不是凡物啊,自己此次下山恐怕非常凶险。 不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顺其自然吧,她这几年在山里过得太舒坦了,也该经历一些挫折了。 张蒲先去买了部手机,然后打了辆车,司机师傅看到她一身道袍,气质不俗,十分热情地问了她很多问题。 司机师傅:“姑娘,你今年多大了?看你也就0多岁吧,怎么年纪轻轻就当了道士呢?你从就在道观里生活吗?” 张蒲:“………我今年4了,大学毕业后才去道观里的…ヽ(′ー`)┌” 司机师傅:“你居然还是大学生,那你怎么就想不开去了道观呢?道士不都是骗人的吗?Σд” 张蒲:“………” 看来这位师傅对道的印象只停留在招摇撞骗的算命先生上… 张蒲:“不不不,不是骗人的,我师父就会气功,可以治病御寒的。” 司机:“姑娘,那你会吗?” 张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年龄太了,只会打坐,还修炼不出‘气’来。” 司机一副看破了的样子,痛心道:“你看,我就说是骗子吧,你肯定修炼不出来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呀,听我的,姑娘,赶紧找个工作,好好赚钱,别被那什么给骗了啊。” 张蒲:“你听我说,这真的不是骗子……” 司机: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一定要拯救误入歧途的你,年纪当什么不好去当道士,唉,顿时感觉自己肩负重任呢。 随即司机师傅开始对张蒲的劝说:“我跟你说啊,你这年纪的,别想着当什么道士啦,那都是骗人的,你要………………(以下省略500字)” 终于到了地方,张蒲感谢了师傅的好意,并表示自己永远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就立马下车,逃也似的跑进了酒店。 司机大声喊道:“欸,你别跑啊,姑娘,那真是骗人的,你可不要被骗了啊………” 张蒲知道,很多人并不了解真正的道,所以司机说出这样一番话也很正常。 她进入酒店后,开了个房间,把包里的衣服拿出来换掉,郑重地收起道袍,然后去买了几套衣服,吃了晚饭,就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她先把刚买的手机开机,把夹在证件里的电话卡放进去,下载了一些软件,登上微信qq,又在上查找租房信息,找到一套房,区绿化很好,房子可以拎包入住,不过是合租的,但她觉得挺不错,就和房东商量好,今天中午就见面。 张蒲准备坐地铁过去,虽然此时不是高峰期,但座位上还是满满当当的,只有几个人站着。张蒲等了一会,有人下车,她就坐在座位上,观察四周人的神情。 张蒲不玩手机,她喜欢观察各色各样的人,有时就这么看着,也能体会到一些东西。 这时一位老爷爷上来,但没有一个人让座,张蒲趁机观察每个人的神色: 一个青年上班族正抱着手机玩,眼皮悄悄一抬,看见老人,又立马低头,装作看不见的样子; 有的人干脆把眼睛一闭,装睡; 还有的人头也不抬,似乎真的看不见。 更有的人翻了个白眼,满脸不屑。 张蒲仔仔细细地看过周围人的表情后,也才过了十几秒。然后就有些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 “老人家,您坐吧。” “啊,谢谢你啊姑娘,你真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啊…” 老人边说边就扶着扶手缓缓坐下,张蒲看到他那双枯瘦黢黑的手,想到了师父,师父的手也有些瘦,干干巴巴的,但他从来不倚老卖老,每次都和徒弟们一起劳作,师父常常告诫徒弟们要勤劳,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不能因为科技发达了就丢掉它。 这么想着,张蒲下了车,来到房子里,和她的房东与室友见了面。 房东是一个中年妇女,室友和她的岁数差不多。 “你好,我是这里的房东,我叫王桐琴。” “你好,我是你的室友,我叫余子佩。” 房东带张蒲参观了一下房子,这所房子是两室两厅两卫的,家电齐全,张蒲觉得不错,就租下了。 付了钱,张蒲直接往房间走,房东问她:“你…没有要回去拿的东西吗?” “没有啊,东西都在这包里了。” 房东+室友:Σд这么点儿大的包…能装下多少东西…好奇怪的人……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随笔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随笔3.25 一个故事节选: 盘圭神师一生接待学人,不说佛法,不说神法,只是要求其人自身应具有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 后来,盘圭禅师圆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我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能从对方说话的音声判断他的性格。 通常,我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气,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仿佛他可以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 但是,在我所有的体会中,盘圭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只听到快慰的声气;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那种声气完全是从他的佛心流需出来的。那佛心,就是他父母生的。” 学僧听后一边否认盲僧的话一边赞美盘圭禅师:“我们老师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随笔3.28 都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我这两天没读《道德经》,感觉自己已经面目扭曲了。 之前想找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今天随手翻了一下,却翻到了: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很多人认为,善良的人,我当然会善待他,但是不善良的人,我为什么还要善待他,这不是圣母嘛,谁会那么傻,我才不干呢。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直到我看到第六十三章:“大多少,报怨以德”时,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狭隘。 “大多少,报怨以德”任法融版本注释: 修道者,不论大、、多、少,于我有怨者,均以德报。 常人总是不分大、、多、少,以怨报怨,人由怨而加于我,我以怨还报于他。你还我报,一来一往,无有止期。如怨以德报,人必以德感,彼此相化为无事,其怨顿消。 作者的感悟:所谓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以怨报怨,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心得多累啊,不如以德报怨,恩怨顿消。 感觉灵魂都轻松了呢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随笔3.29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四章 宇宙从何来 余子佩是一个长的很有灵气的女生,浑身散发着亲和感,这种感觉…让张蒲莫名的有一种熟悉感,好像她们以前认识一样… ———————————— 傍晚,张蒲和余子佩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张蒲似乎想起来什么,莫名其妙地蹦出来一句:“隐世余家。” “嗯?你说什么?”余子佩坐直了身体,似乎没听清楚。 “隐世余家第45代继承人,余子佩。” 余子佩“唰”地一下站起,警惕地望向张蒲,手下意识摸向腰间。 “你怎么知道!你到底是谁!” 张蒲看到她的动作,立马喊到:“别激动别激动,我是道家张蒲,师从陈隐道长。” “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啊,看你把我吓的,哦,对了,怪不得你身上有股特别的气质,原来你是道家的人。” 余子佩第一次见到张蒲时,就觉得此人不一般,她似乎能一眼望到张蒲的心底,怎么说呢…就好像是张蒲把自己的内心剖开,坦坦荡荡地呈现在别人眼前,可是当别人看向张蒲时,总会没来由的感到心虚。 正是如此,余子佩才觉得张蒲深不可测。不过,知道张蒲是陈隐道长的徒弟,她就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为什么呢? 修道和修仙不同,他们修的是心,因此修道者不会参与什么纷争,也不会做坏事,他们大多隐于山中,在城市里修行的人也有,但毕竟是少数。大师们都搬到更深的山里了,拒绝在这个物质时代教化人,张蒲当初也是找了很久才找到了陈道长。 还有一些年轻道士,一般都在师父的带领下于深山中修行,少了外界的打扰,处于深山里的人,他们的心更容易静下来,这有助于修行。 为什么不让他们到城市里修行呢,城市里的欲望太多了,年轻的道士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能保持住自己的本心就不错了。想更进一步都是极难的,甚至很多的道士在看了关于爱情方面的书后,就还俗回家了。 这让他们的师父很是无奈,于是在几番讨论之后,决定让后来的弟子在山中修行,至少…在山里总是不会退步的。 修道之人大多心性旷达,正直善良,因此,余子佩是很放心张蒲的。 “对了,你怎么知道我是余家的人?” “你身上那么浓郁的灵气…而且又姓余,想猜不到都难。还有,你身上这么浓郁的灵气…修为大概已经到筑基了吧。” “没错,我在筑基已经停留四年了,我从就在山里生活,只是偶尔来过城市,这次遇到瓶颈,父母就想让我在城市里历练历练,说不定就突破了呢。” 这个世界的灵气已经很少了,而且不如古代的灵气纯净,原本这世上有十余家修仙世族,但是由于灵气不再纯净,一些修仙者因为吸入的灵气不纯净而走火入魔、陷入幻境身亡。大多数人干脆还俗,凭着多年积攒下来的家产,也可以富足的过一辈子。 当然,新时代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修仙者,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没必要活那么久,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嘛,况且城市里住的多舒服,何必在山里受苦呢。 种种缘由,导致现在的修仙世族只剩余家,不过余家本就是修仙世族之首,占据灵脉,家底丰厚,可以支撑到今日。 “张蒲,我一直不明白你们道家的境界是怎么划分的,像我们修仙之人,等级很明确,练气、筑基、金丹、元婴,达到元婴的人可以活一千年,不过,我才不想活那么久呢,多无聊啊。” 张蒲答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修道的境界是怎么划分的,我们通过‘悟’来提升道德境界,这种提升,只有本人能感觉到,当你的道德达到一顶程度时,也许就得道了。 你会把你原本的肉体丢掉,留下你用‘道德’铸造的一个新的、永生的‘身体’。” 见余子佩还是不明白,张蒲又补充道:“就好比你的身体是个容器,每一次对道、对自然的感悟,就像是往里面灌水,大悟就灌多点,悟就灌少点,但这个‘少’和‘多’是没有明确值的,你的容器也是没有明确大的。 但是当你能感觉得到容器已满之时,这个容器就是你的新身体了,你可以把肉体扔掉,留下你灌满的容器,也就是新身体。就像老子把自己的肉体丢在函谷关一样。” “可是…你们得道是为了什么呢?永生?可是永生多寂寞、多无聊啊,张蒲,你为什么要学道呢?”余子佩问道。 “我…” 张蒲沉默了,是啊,她为什么要学道呢,永生?不不不,她从来没有想过为了永生才修道,那她是为了什么呢。 也许根本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兴趣使然罢了,从她第一次在孤儿院收到捐赠者送来的书——《道德经》后,似乎就对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余子佩见张蒲不说话,也默默地从腰间取出一个精致的袋子,从中拿出一蒲团来,放于地下,张蒲见此,停止了刚刚的思考,面带疑惑地看向余子佩。 余子佩答道:“这是乾坤袋,这个蒲团可以提供给我充足而干净的灵气,你要不要?我送你一个。” 张蒲摆摆手,“谢谢你的好意,不过修道者不靠外力,靠自力,靠我们自己修炼出的气。” “那就是‘无中生有’?可是自己怎么修炼出气?气又从哪里出呢?” 从哪里…对啊…气是从哪里生出的呢? 张蒲莫名的想到宇宙,宇宙是从最开始的一个致密奇点发生大爆炸后不断膨胀,最终发展到现在的宇宙,那么,奇点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父说,我们的宇宙是大宇宙,那么人就是宇宙,你可以通过了解人来了解宇宙… 还有…人为什么会思考呢… 思考…宇宙…气…… 这三者或许有什么关联…到底是什么呢… 欸?她好像知道了什么……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随笔4.9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气 张蒲曾经问过师父,宇宙从哪里来,但师父说: “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那仍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但如今,张蒲不得不感谢师父,假如师父当初告诉了自己,自己就没有今日的恍然大悟了。 人为什么会思考? 事实上,你并没有给你的细胞下命令,你的细胞自己运作着,思考就产生了。 很奇怪吧。 你的念头往往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 从哪儿来? 谁也不能回答。 宇宙是由一个奇点爆炸而来的,可是那个奇点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那宇宙的产生是不是跟念头的产生相似呢? 都是一样的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里来。 人是宇宙,世界是大宇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来了解宇宙。 张蒲觉得自己的答案也许不是很准确,但也八九不离十了。 的产生应该与此相同,可是该怎样才能产生呢?又从哪儿来? 张蒲不知道,她一直都没有感觉到的存在。 大师兄已经修炼出了,张蒲问过他,但他的回答跟师父一样。 修道者依靠自力,必须自己产生,不能有其他人的指点。 道不同于佛,修佛可以依赖佛祖,包括西方的一些宗教,都依赖于他们的“神”。可修道没有依赖的东西,只有靠自己。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修道更难一些,因此修道的人虽然多,但真正修道的人很少,得道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说修道的人多呢? 你打开手机qq,搜索群。输入关键字:修道。 可以蹦出一大堆群,进群之后,里边都是一些要钱的修行打坐视频。(这是真事) 甚至,张蒲还见他们吵过架。 以下是节选 a:apapapapap(脏话自动省略,因为我忘了他们骂的是啥了,当然主要是我不会骂人,写骂人的话感觉好羞耻啊。) b:呵呵,我不和境界低的人说话。 a:行了吧,我境界可比你高多了。 吧啦吧啦吧啦吧啦 张蒲看到这里,直接退群。 她高中的时候想要了解道文化以及修行方法,就加了群。 即使她什么都不懂,也知道说出这话的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她甚至能想象到,那个说自己境界高的人那副可笑的高高在上的嘴脸、鄙夷的嘲笑他人的眼神。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境界已经很低了。 更何况,修道哪分什么境界。 修道的人多,因为他们修的是念力,诸如打坐之类。 真正修道的人少,因为他们修的是道德,打坐只是帮他们更好地静下来罢了。 —————— 余子佩的手在张蒲的面前挥了几下。 “你顿悟啦?” 张蒲回过神,茫然地点点头。 “算是吧。” 余子佩朝她竖起大拇指,嘴里嘟囔了几句,张蒲没听清。 天色已晚,余子佩和张蒲就回各自房间睡觉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随笔集 看到一句话,感觉特别好: 参禅,就是明白自己的生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生命顶天立地,本来就是永恒的。 还有一句:只知贪程,不觉蹉路。 意思是:只知道贪赶路程,却没发觉已经迷路了。 一个故事节选 盘圭神师一生接待学人,不说佛法,不说神法,只是要求其人自身应具有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 后来,盘圭禅师圆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我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能从对方说话的音声判断他的性格。 通常,我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气,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仿佛他可以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 但是,在我所有的体会中,盘圭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只听到快慰的声气;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那种声气完全是从他的佛心流需出来的。那佛心,就是他父母生的。” 学僧听后一边否认盲僧的话一边赞美盘圭禅师:“我们老师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 都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我这两天没读《道德经》,感觉自己已经面目扭曲了。 之前想找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今天随手翻了一下,却翻到了: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很多人认为,善良的人,我当然会善待他,但是不善良的人,我为什么还要善待他,这不是圣母嘛,谁会那么傻,我才不干呢。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直到我看到第六十三章:“大多少,报怨以德”时,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狭隘。 “大多少,报怨以德”任法融版本注释: 修道者,不论大、、多、少,于我有怨者,均以德报。 常人总是不分大、、多、少,以怨报怨,人由怨而加于我,我以怨还报于他。你还我报,一来一往,无有止期。如怨以德报,人必以德感,彼此相化为无事,其怨顿消。 作者的感悟:所谓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以怨报怨,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心得多累啊,不如以德报怨,恩怨顿消。 感觉灵魂都轻松了呢 在《空谷幽兰》里,我看到一段话: 当你的修行达到一定层次时,你自然就会遇见一位师父。如果你准备好要学道,你不必去找师父,师父会找你的。修行要花很长时间,你必须保证身体健康,如果你有很多念头和欲望,你就活不到实现目标的时候。还有,现在人们学道要慢得多了,他们的心不再单纯。 他们太复杂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五章 楼梯,电梯,你选哪个? 张蒲曾经问过师父,宇宙到底从哪里来,但师父说: “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那仍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但如今,张蒲不得不感谢师父,假如师父当初告诉了自己,自己就没有今日的恍然大悟了。 人为什么会思考? 事实上,你并没有给你的细胞下命令,你的细胞自己运作着,思考就产生了。 很奇怪吧。 你的念头往往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 从哪儿来? 谁也不能回答。 宇宙是由一个奇点爆炸而来的,可是那个奇点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那宇宙的产生是不是跟念头的产生相似呢? 都是一样的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里来。 人是宇宙,世界是大宇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来了解宇宙。 张蒲觉得自己的答案也许不是很准确,但也八九不离十了。 气的产生应该与此相同,可是该怎样才能产生气呢?气又从哪儿来? 张蒲不知道,她一直都没有感觉到气的存在。 大师兄已经修炼出气了,张蒲问过他,但他的回答跟师父一样。 修道者依靠自力,必须自己产生气,不能有其他人的指点。 道不同于佛,修佛可以依赖佛祖,包括西方的一些宗教,都依赖于他们的“神”。可修道没有依赖的东西,只有靠自己。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修道更难一些,因此修道的人虽然多,但真正修道的人很少,得道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说修道的人多呢? 你打开手机qq,搜索群。输入关键字:修道。 可以蹦出一大堆群,进群之后,里边都是一些要钱的修行打坐视频。(这是真事) 甚至,张蒲还见他们吵过架。 以下是节选 a:apapapapap(脏话自动省略,因为我忘了他们骂的是啥了,当然主要是我不会骂人,写骂人的话感觉好羞耻啊。) b:呵呵,我不和境界低的人说话。 a:行了吧,我境界可比你高多了。 吧啦吧啦吧啦吧啦 张蒲看到这里,直接退群。 她高中的时候想要了解道文化以及修行方法,就加了群。 即使她什么都不懂,也知道说出这话的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她甚至能想象到,那个说自己境界高的人那副可笑的高高在上的嘴脸、鄙夷的嘲笑他人的眼神。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境界已经很低了。 更何况,修道哪分什么境界。 修道的人多,因为他们修的是念力,诸如打坐之类。 真正修道的人少,因为他们修的是道德,打坐只是帮他们更好地静下来罢了。 —————— 余子佩的手在张蒲的面前挥了几下。 “你顿悟啦?” 张蒲回过神,茫然地点点头。 “算是吧。” 余子佩朝她竖起大拇指,嘴里嘟囔了几句,张蒲没听清。 天色已晚,余子佩和张蒲就回各自房间睡觉了。 —————————— 天明,余子佩早早的就去上班了,她目前是一名摄影师助理,仍在实习中,以后准备做生态摄影。 这套房子的楼层并不高,所以张蒲觉定爬楼梯。 等等,不对,这层不是刚下了吗? 张蒲看着三楼的楼牌号喃喃自语道,她所住的房子在五楼,刚刚她明明已经经过三层了,怎么下了一层还是三层。 张蒲感觉自己的汗毛竖了起来。 此时的楼道空无一人,只能隐约听到隔壁电梯缓缓运作的摩擦声,张蒲想了想,也许是自己眼花了吧,她又往上一层,是四楼。 可能真的是自己眼花了…吧。 张蒲摸了摸手上的佛珠,留了个心眼,遂下楼。 道在众生中求,离了众生,还求什么道? 因此她先在一家饭店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体验人情冷暖。 傍晚,进入区时,天色已经黑了,张蒲的影子被路灯拉得长长的,似乎下一秒就要从她的脚下离开。张蒲望了一眼自己的影子,感到有些古怪,她忍不住跺了跺脚,似乎这样就能除掉那一丝不对劲似的。 可是,明明这路上有很多出来散步遛狗的行人,自己在害怕什么呢? 不,不对,那些行人有些不对劲。 每一个人从她身边走过,似乎并没有什么异样,可是…就拿面前这个正在遛狗的穿墨绿色长裙的姑娘来说,一人一狗经过张蒲时,目不斜视,甚至那狗都没朝她这儿望一眼,似乎根本看不到她这个人。 可是当他们经过张蒲,在她的余光扫不到那一人一狗时,那种异样的感觉就来了。 那一人一狗在盯着她。 灼热的视线好像要烧焦她的背。 似乎刚才她们的“目不斜视”是刻意而为,而现在,因为张蒲看不到她们了,所以她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盯着她了。 张蒲打了个颤,她甚至能想象到背后无数双眼睛盯着她的场景。 她转了转手中的佛珠,微微加快了步子。 楼梯,电梯,你选哪个? 楼梯里只有应急灯散着微弱的光,黢黑的楼梯似乎在向张蒲招手,雾蒙蒙的,恨不得立马把她吞进去。 张蒲思索了一下,忽然一惊。 有人来了。 张蒲顿时头皮发麻,慌忙按着电梯按钮,就差没把它按碎了。 然而,就在这时,张蒲的理智回笼,表情渐渐舒展,肩膀也摊开了,吸了一口气,没头没尾地说道: “无形众生。” 脚步声顿止。 只剩下张蒲自己的呼吸声。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哇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好消息!好消息!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六章 无形众生 无形众生是什么呢? 一般人死后,没有了大脑,也就没有了记忆,他的元神会进入混沌界。 婴儿在母体内,脐带会连接混沌界,元神进入婴儿体内,新的灵魂由此诞生,随着人的成长,元神常常被杂念私欲所扰,私欲杂念过多,损害了元神,寿命也会减少。 不过,也有些人的记忆没有消散,成为人们常说的鬼,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鬼的,一个人死时,必须有强大的执念才可以把自己大脑里的记忆聚在一起,一旦执念消散,记忆也随之消失。 这些鬼,就是无形众生的一种。 有的是来讨债的,有的附体是来还债的。一般来说,附体大约10~15年就会离开,极少数时间会更长。不论它是讨债还是还债,大部分都是这个时间就会告一段落。但它仍在天道控制之下,做不了过分的事。 这些鬼,就是无形众生的一种。 因为无形众生本身在那一世也做过人,因此他还有人的习性存在,虽然它现在没有人的身体,但是他还带有过去世做人的记忆。还有一些不愿消散的鬼,他往往会背诵一些诗词,会讲一些历史上的故事,会做一些超乎常人的事情,蒙骗常人,吸取阳气,以使自己不消散,这时就需要会驱鬼的道士了。 张蒲本身知道它们的存在,按理说不该这么害怕,身正不怕影子斜,一般的鬼看到她是该绕道走的。 只有一个可能。 这是幻境。 张蒲醒来,哦,自己还在床上呢。 她闭眼聚神感受了一下四周,没发现什么异样,皱着眉头走出房门,看见余子佩正在做早饭,套着羽绒服,张蒲奇怪,这可是夏初,张蒲也只穿了一件长袖。 “余子佩,你感冒了?” “咦,张蒲,你醒了啊,我可是筑基的人,怎么会感冒,只是房子里有点冷,刚好这件衣服又还没收进衣箱里,我就把它套上了。” 房子…冷?一个筑基的人,还会在初夏感到冷? 张蒲正疑惑着,一转眼看到客厅墙上有扇门。 她指着墙问道“余子佩,这面墙上有门吗?” 余子佩探出头微笑,“你在说什么呢,那里本来就没有墙啊” 没有墙?! 不可能。 张蒲先用手轻轻碰了一下墙,确定是穿不透的,又把整个手掌贴上去,还拍了拍。 余子佩端着饭从厨房里出来,看到她好笑的说,“你在干什么啊?快来帮忙端饭。” 张蒲端过饭,没吃。 “来,尝尝我的手艺。” 余子佩见她不动,依然微笑着,唇角咧成一个完美的弧度,亲自挖了一勺,递给张蒲,“吃呀,我亲自做的。” 张蒲没动。 “无形众生。” 余子佩顿了顿:“你在说什么啊。” “你叫什么名字。” “余子佩”轻笑:“呵呵,这都被你发现了。” “你的羽绒服是为了遮住自己的阴气吧。” “别顶着她的脸。” “余子佩”转了转脖子,“行。” “余子佩”的脸慢慢变幻,最终变为一个身着古装的长发男子。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第七章 师父 事实上,张蒲在“下楼梯”时就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幻境。 可是她脚下的楼梯的触感是如此的真实,甚至在下楼梯时,她还能听到空气流过耳边的声音,包括她早上上班时遇到的老板、服务员、客人,一个个都是那么鲜活逼真,这是怎么做到的? 因此她在发觉没有恶意时,就顺势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想要借此机会研究这幻境,直到“下班回家”,张蒲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太对劲,似乎在幻境中越陷越深,害怕的情绪被放大了好几倍,自我神智已经不太清醒时,赶忙装作“顿悟”的样子,指出他的身份。 现在,张蒲还一头雾水呢,他怎么就走了? 看着空落落的椅子,张蒲还迈了两步,向他曾坐过的地方挥了挥,似乎想确认泊秦是真的走了。 张蒲:???!!!! 张蒲觉得很不靠谱,泊秦的话有很多漏洞。 比如,我怎么不知道待了三年的山上还有阵法?师父为什么把消息放到匕首柄里?时空局又是做什么的? 太荒唐了。 欸?自己怎么会觉得荒唐呢? 本来就是这样的呀 她听到自己这么说。 不…不对… 为什么自己…越来越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 好像…这本该如此……就算是现在凭空蹦出一碗炒米粉,都是很正常的事…半点也不会让她感到惊讶。 突然,张蒲想起来一件事。 她的椅子和门口相对,刚才她向椅子迈去,也就是说,她现在是背对着余子佩,而余子佩,从刚刚泊秦消失后,就挪到了门口… 张蒲感觉身后冷风一袭,她猛地一个扭身向右方滚去,挨到床后停下,抬眼向余子佩看去。 余子佩已经变了模样,她的身体不断拉高,细长细长的,活像在一根扁面条上画了一个人似的,她原本透亮的眼睛像是被人取出来揉碎了又拉成长条放进去似的,眼框内黑白相间、支离破碎,眼球似乎马上就要流出来了。 在这样的撕扯下,余子佩的皮绷得紧紧的,两排肋条凸起,快要冲破了皮肤的包裹,隐约还能看到白骨。 而她的头在不断的拉长下已经顶到天花板了,由于身体太长,她的头部和身体只好成直角,细长的手指顺着天花板向张蒲伸来。 门口已经堵死,张蒲立马爬起,踩着床大步跨向窗户,一把打开窗户,抓着窗框,身子一弯、正准备把最后一条腿跨过来时, 她顿住了。 房间里哪有什么扭曲可怖的场景,只有一个瞪着眼睛、伸着头愣在那里,似乎被自己一系列的举动而吓住的余子佩。 见她顿住,余子佩反应过来,惊讶地喊到:“张蒲!你在干嘛!快下来!” 说着向张蒲跑来。 张蒲抓着窗框,看着余子佩又惊讶又担心的神情离她越来越近。 然后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一阵失重感袭来,张蒲的心脏急速加快,条件反射地屏住了呼吸,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睁眼,动了动眼珠,慢慢吐出那口气,细细地呼吸着。 终于结束了。 身边,师父朝她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划成慈祥的弧度。师父身后,是她两个看起来很高兴(?)的师兄,以及两个她“认识”的人:余子佩,泊秦。 “师妹,恭喜你考核过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梵音大悲咒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 《修心不知路》正文 论不带钥匙的重要性 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江北瓜州这个地方做官,他和江南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非常要好,尽管有长江相隔,这一僧一俗依然常相往还。 有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词,就命书童做船送到江南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不再被“八风”所影响了。 所谓八分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哀、苦、乐。 书童把这一首诗送交佛印,佛印看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原信带回。 东坡原指望佛印禅师大大的称赞,只见佛印在诗文上批了“放屁”二字,当下大怒,即命书同备船,过河找佛印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远远看见佛印禅师早在江边等候。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罢,怎可骂人呢?”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说自己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这会儿‘一屁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十分惭愧。 这日张蒲从入定中醒来,觉得自己的心境在这段时间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有人像佛印一样可以检验她是否真的“一念不起”了。 于是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找骂…奥不…是去检验真心。 张蒲所在的道观坐落于终南山内,里面只有一位师父和他的几个徒弟,张蒲是最的那一个,她上完大学就开始在终南山寻找隐士,多方打听之下,才找到现存不多的隐士之一——陈道长,陈隐。 道士一般很少收徒,陈隐也不例外,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真正修习道德的人极少,因此,在一个道长真正要把一些东西传给徒弟之前,徒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 而张蒲,虽然称之为徒弟,但事实上她这个徒弟和打杂的没什么区别。 这就和工匠师傅一样,如果徒弟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是不会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的。 张蒲是从孤儿院长大的,但她从就对道教感兴趣,道教的书她一读就通,在上大学时,她就为自己安排“后事”了,她先是写书,又在上兼职,把好心人资助她上学的钱全部还清后,大学四年也快结束了,她的书也完结并且出版了,她把稿费全部存起来,走坏了几双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肯收弟子的道长了。 她先是被安排着做洒扫院子的活,每天扫叶打水,以去除城市里特有的浮躁味、培养耐性。 再后来,不到一年,道长见她每日重复着一样的事却依然心平气静,面上毫无不耐之色,心性通透,便收了她做了徒弟。 在她之上,还有两个师兄,大师兄目测已有三十多岁了,据说他刚入门那会儿,性格急躁,师父就让他打扫院子,常常不给他饭吃,以挫他的锐气,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三四年,大师兄的心才真正静下来,才被收为徒弟。 至于二师兄李天合,她没想到他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哥哥李天仁对道教很感兴趣,于是在某一天留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大约是遁隐于深山之中了吧。 于是他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哥哥扔下亲人独自离开。 但没想到的是,他如他哥哥一般对道着了迷,在父母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山里寻找哥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少隐士,寻了几年,却仍然找不到哥哥的下落,当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找不到哥哥时,就在山中寻了陈道长,恳求道长收他为徒。 在张蒲来之前,一直是师兄们打扫院子,每天早晨道长会给他们上早课,道观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师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很勤劳,不仅亲自下地,而且时常和徒弟们一起打扫院子,时不时还提点几句。 张蒲已经在道观里待了三年了,这三年,她整个人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在城市里的焦躁和不安已经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痕迹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快要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了,但总是差了些什么,因此她准备去师父的居所,希望师父可以指点自己。 刚准备敲门,门就从里打开了,师父身着白色道袍,虽已七十多岁,但神凝气聚,神心清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之意。 张蒲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行了拱手礼后,问道:“师父?” “我已经知道了,你跟我来吧。” 张蒲有些惊讶,师父竟知道她遇到瓶颈了? 只见陈道长拿出一背包来,递给她。 “你走吧,三月后再回来” 张蒲有些慌,走?是让我去历练吗?一个人? “师父?” 只见得陈隐道长向道观外走去,张蒲别无它法,只好跟上。 陈隐:“你大学毕业后就来到道观,未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因此才会遇到瓶颈,你先去城市里待上三月再回来吧。” 道长把她推出门外,门在她的眼前缓缓合上,一些灰尘落了下来,张蒲只听得最后一句:“道在众生中求。”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