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学驴咴的猪》 正文 第1章 你看人这一生,好像一条狗啊 出家门至楼下转角,忽见两团黑色绒球蜷缩于一处,似有似无正微微发颤。举目定睛,原来是两条被人遗弃的中华田园黑犬,也就是所谓的串儿。新生的事物总是散发有遗世独立的气息,我遂停住脚步,期冀得以帮助一二。但碍于基础和条件(我曾经是多么厌恶这句话,此刻却不得不将此作为现实的依据),最终还是离开了。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儿,我并无多少可以感慨惆怅之处。毕竟结局已成定论,自己也没有争取现实改观的意向。但是静下心来,那两团黑色绒球却似老式放映机的回放录像,一帧又一帧在我脑海中缓慢推行。这是快与慢交织之下的一种窒息感,粗俗点说,就像是有人一把捏爆了你的膀胱,却又逼着你强行排泄一样违和。所以虽已坐定,但还是决定做些什么。 来到楼下,两团黑色绒球还在。幸好处在居民楼底的空档,寒风已被遮蔽大半,但仍旧无法抵御温度极速下降带来的沁透。赶忙买来香肠和牛奶,喂它们吃了。又要来一个纸箱,想要以此作为它们的新居。黑色绒球蜷曲在蛇皮袋和纸箱围建的临时处所,像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该作何反映,直愣愣地用漆黑的瞳孔注视着眼前的庞然大物。那一瞬间,我颇有种助狗为乐的满足感,对于自己的“善良”衍生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但回过神,对视着它们无邪含真的眼眸,现实与刚才并无多少不同,我才发觉这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就像是要制造一台工序复杂的机器,规划蓝图尚无着落,我却因为仅仅寻得一颗螺丝而自豪不已。我和遗弃奶狗c来来往往熟视无睹的人们又有什么不同?不过都是些抱着旁观者的同情,沉浸在臆想出的善良里不可自拔的世俗愚夫罢了。 这时,其中一只小奶狗大约是冷了,身上的皮毛扑簌簌抖动。另一只可能年长一些,见状慢慢地俯下身子,将自己当做一件可以御寒的大衣,整个儿盖到它的身上。这场面说不出的滑稽心酸,我却顿时由内心勃发出别样的震撼。也许做出这样的举措是别有原因,然而我更愿意听信自己的“一厢情愿”。你是条狗吧!人们总将此当做戏谑的言谈。可是在这样的场面之下,能是条狗,实在是过于抬举的妄言。思来想去,到超市买了条毛巾,裹在两只小奶狗身上,希望能够将微弱的暖意传递至它们的身体。 看着渐渐睡去,不知未来尚在何处的两只奶狗,我忽生一种无力感,方才的沾沾自喜倒也消失殆尽。我能够为它们做些什么呢?对于结果而言,什么都没有。相比较它们的纯粹,我丑陋的无处遁形。甚至或许过不了多久,这段记忆便会被更多欢愉c更多惆怅所湮没。人们常说某某人如狗一般谄媚,可是狗哪里谄媚呢?它们的举措行为完全出于动物的理智,是自然演化之下的亲近意识。我们不断地把过度解读下的人为观念强加于狗这一概念,不过是在掩饰人类心中那一抹难以言喻的污渍,企图用山泉的清冽冲刷自我的心灵泔水了了。 明年是狗年,这两团新生命在迎来属于自己的年月以前,会变得怎样呢?是寻得一处好人家,安然度过或长或短的狗命。还是在将将能够蹒跚学步之际便夭折于幼龄?我希望是前者,可是严冬的凛冽寒风却让我屈服于现实的淫威。人这一生,和狗又有多少差别呢?无论是理想的渐行渐远,还是既定目标未能完成的失落,都像是在严冬瑟瑟发抖的两只奶狗,脆弱而彷徨。当我们受尽白眼与世间苦楚,终于苦尽甘来,攀上所谓人生之巅。却又忽然发现,那只相依为命,勿管何时何地都共度苦难c甚至会用身躯温暖我们的“大狗”,不知何时已经消逝不见。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章 望京 一直觉得这是个可怜到骨子里的名字,却成了我来京以前最切实的写照。为什么要来北京?我说不清,但是据说搞文化的人都要来一趟。我自然算不上搞文化的,但是作为渴望见识文化人,希冀追随文化步伐的俗人,北京之旅似乎志在必行。 这是座神奇的城市,大多数文化艺术或许并不是在这里生根发芽,却必然会于此开花结果。它就像是一枚效果显著的放大镜,将所有星星之火透射为燎原烈焰,却无法有效甄别商业利益和纯粹文化。譬如甚嚣尘上的798艺术街区,虽然心中早有准备,却仍旧感到有些失落。在厂区基础上建立的艺术形式固然新颖,也已被商业化趋势日渐销蚀。这当然可以,也应该理解。毕竟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而赚钱本身也是一门没有教程的艺术。但当看到租住着小小的门脸,卖着两块钱门票的艺术家,以及巨大展厅中,心满意足看着眼前一切的艺术家,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豆腐西施“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的不忿,正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中国游客大约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物种,他们能够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自拍,并且坦然要求其他游客让出一块空地,以便在自我的世界中做自己的女王。甚至在圆明园的西洋楼遗址前,都有着诸多自拍的游客,那场面既讽刺又滑稽,似乎百年前的入侵就是为了此刻给他们提供得以自拍的场所。倒不是有什么“世风日下”的感慨,只是有位男子胸前血色的“笑哭”二字,着实让我哭笑不得,显现地愈加刺眼。 在北京的这几天,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许多风景。见识过操着唐山口音却标榜老北京的“寻梦者”,也和口若悬河的北京老头儿侃过大山。那些成名已久的景点,除了天安门城楼上光亮的地中海让我激动不已,其余倒也是淡而无味,不如在环环相扣c盘根错节的不知名胡同闲逛来得有趣。长城终究是没有去,虽有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箴言,实在是没有情结,也觉得这“好汉”由头来的过于容易。倒是后海酒吧的驻唱水准颇高,也颇为动情。 出发前随身带了本《海边的卡夫卡》,以便度过飞机上没有手机的两个小时。卡夫卡通过离家探索虚与实,我也希望以北京之行,丈量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曾有段失意的日子,动过来北京的念头,却随着时间地推移几近消逝,更是被这次旅行生生打断。果然文化哪里都能搞,只是有些人喜欢戴套,喜欢靠润滑剂助力。而北京就是那瓶名为“文化之都”的润滑油。 明天就回去了,此刻我坐在宾馆的桌子前,打下这些文字,心中对于北京的新奇渐渐淡然。以后还会来么?我不知道。是为了工作还是单纯旅游?我不清楚。或许不久以后,“望京”就成了“忘京”,这条不清不楚的纽带大约就成了这座城市与我仅存的维系。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3章 关于生活 其实对于生活二字,我本无说道的资格。毕竟尚未经历人生的艰难,也并没有成家立业,有着为人夫为人父的酸甜苦辣,说起来总是过于单薄的。夜晚果真是最容易催生情绪的时节,平时的无痛呻吟此时想来却显得无比契合心境,所以总有着动笔图个快活的一时冲动。 临近睡觉,照例去趟厕所。但今天两腿之间跨开的幅度,却像是一种怪异的祈祷方式,又如同一扇堂堂敞开的大门,连接了思绪通向现实的道路。明年的冬天,我会在做些什么?这是个很老套的问题,也是鸡汤文常常用以激励读者的句式之一。可即便知道如此,还是一下击中了心中不愿企及的敏感。大概是受了空间刷屏的影响,亦或许是夜幕的庇护,让得看似负面的情绪悄然滋生。总之最近老是空荡荡的脑海,突然像是强行下载了无数的资料,莫名生出良多感慨。其实不用到冬天,明年的夏天便是挥手告别的时候。对于学校,我并无别离的伤感,甚至相较于海事,南林更像是收钱住宿的宾馆。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应的,是相处了数年的朋友各奔东西,享了五年清福的好日子,也终究会流完最后一分一秒。 什么是我真正不舍的呢?朋友?姑娘?校园的生活?还是学生的身份?我不清楚。或许都有一些,也或许完全不是。超过了一定的年龄,所谓不舍,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五年的生活实在是过于惬意,让我有时产生一种恍惚: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该多好?然而是不可能的,对于父母而言也太过残忍。播下的种永远结不了果儿,勿要妄谈什么丰收的喜悦了。 姑娘是校园里美好的事物,她们光鲜亮丽,朝气十足,她们永远是男生谈论的焦点。搞音乐的人将姑娘称做“果儿”,别致的说法,所以他们总能讨姑娘喜欢。五年中,我也曾沉浸在果儿的生活,却还是败给了果儿的心意。“就像是等了一钟头公交。然后公交对我说:其实我很想载你,但是人满了,你还是打的吧。我坚持的可能只是屈从于习惯,习惯给了我一巴掌,我笑嘻嘻地对习惯说:打的好”。当初随手记下的深切触动,我还是记在了心里。 或许我所不舍的,只是浮于表面的浅显。或许不舍本身,就是生活的表象之一。 因为毕业伤感,在我看来,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事实证明,这种情绪也不过就是几日的过眼云烟。人会为了亲人的逝世伤感,会为了恋人之间的分离而感伤,是因为这些人今后再也无法相见。而毕业弥漫的氛围,似乎宣告了那些“即便天各一方,心也永远在一起”之类的誓言,自此沦落为一句空话。 有时候,气氛的渲染的确很重要。随大流,也着实是融入集体最有效的途径。 生活是什么呢?这个话题无论何时谈起,都显得那样的空c大。我们总是把生活想象地过于简单,或者过于艰难,似乎始终无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于我而言,生活无非是时间在下一秒的流逝。哪怕明天中了彩票头奖,也不过是组成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会因此而改变,道路会因此而拓宽,但是生活的本质却无法改变。如同《1q84》所说,瓶口和瓶盖尺寸不符,也许该怪瓶子,也许该怪盖子。但不管怎样,尺寸不符的事实不容动摇。 然而我终究不想成为天吾或是青豆,宁可在现实的生活中迷茫,也不愿在1q84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了然一切。还有一年的时间,未来会如何呢?我不知道,以至于此刻的脑中交杂着难以明辨的紊乱。虽然看着像个明白人,但是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实在看不明白。我以为自己擅于文章,因为将喜好变为收入的来源而沾沾自喜。却发现爱好永远只能是爱好,一旦有了利益的交集,便附加上沉重的物质枷锁。总是不愿随波逐流,可一味的逆流而上也许只是徒劳地让自己疲惫。 明年的冬天,我会做些什么呢?《e sera sera》说: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 我问妈妈,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会漂亮吗? 会富有吗?” 她是这样对我说: “世事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吧。 我们不能预见未来。 世事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吧。” 当我长大并恋爱了, 我问我的心上人, “我们将来会怎么样呢? 生活每天都美好吗?” 我的爱人对我说: “世事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吧。 我们不能预见未来。 世事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吧。”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问我,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会英俊吗? 会富有吗?” 我轻声地回答: “世事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吧。 我们不能预见未来。 世事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吧。 顺其自然吧。” 未来对我说:“顺其自然吧!” 我苦笑着摇摇头: “你是未来,却不是生活”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4章 世而往逝 2017年1月27日,这大概是我度过地最难忘的除夕。所谓难忘,不若说是不忘。 晚上7点半左右,外公去世了。在准备除旧迎新的齐鸣鞭炮声中,满堂儿孙的恸哭使屋子就像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家人的泣不成声,透彻肺腑的悲伤,全都封闭在里面,渐渐发酵蒸腾,达到顶点。 这是我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上一次这样认为,是在几天以前。 外公身体的崩坏程度在几天前达到一个顶峰。记得刚放假那几天,他尚能坐在轮椅上,安然地在墙角根晒着太阳。见我去了,还很高兴地握住我的手,一脸慈祥地看着我。想来若不是中风影响了他的语言神经,必然是有很多话想说吧?才短短十几天光景,就已是油尽灯枯。 当时看着只能躺在床上的外公,我感到无比的荒唐。人的生命力当真会在某个特定条件下被榨取得如此干净?为了照料外公,家里忙翻了天,所有能够调动的人手都聚集了起来,三天两头我和舅舅便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他去医院看病治疗。说是看病,却是无病可治。说是治疗,也只是图个心理安慰。 即便是这样,外公的身体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虽然没有山洪海啸般爆发病症,但是能够明显感觉到他的虚弱,他的无助,他对往世的留恋却逃脱不了生命力的流逝。就像一只扎有小孔的气球,不断向外散失生命的活力。在外公去世前几天,他开始整日整夜无法入睡,发出受惊野兽般的哀嚎,家人甚至怀疑中了邪。现在想来,大概是外公对于现世深切的不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却仍向生的希望发出急迫的求救信号,期冀能够抓住某人扔下的救命稻草。可是又有谁能够帮助他呢?有谁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能够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们仿佛是一群不会游泳的人站在岸边,看着溺水的外公,内心的急切于事无补,能做的只有大声呼喊,希望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丝毫的帮助。 外公终究是走了,在2017年除夕,被毫不留情地拦在新年的大门外。那天晚上,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留下外婆在家照料外公。原本以为短短几个小时,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可是意外还是不期而至。当外婆的电话打来,说外公情况不对,家中的长辈先行赶回家时,我都妄想不过是和往常一样,是一场虚假。他们很快会返回酒店,把这顿年夜饭安安心心吃完。可是长辈们,却是没有回来。 等我和两个姐妹一同赶到家时,外公已是气若游丝。散失的瞳光透着死亡的气息,嘴巴拼命地张合,活像被海浪冲击上岸,渴望自救却得不到生的反馈的马鲛鱼。房间里取暖器橘色的灯光照在外公的瞳孔上,照映出一片无神的灰蒙。也烘烤着我的脸颊,蒸腾着我的血液,在脑海中发出“咕噜”作响的沸腾声音。整个脑袋都处于火药桶爆炸的临界点。外公的喉咙也发出“咕噜”作响的声音,可一声不如一声了。 外公还是有一丝满足的,最终他见到了我们所有人才离去。可能并不安然,却不得不为之。咽下最后一口气,外公算是扯断了最后一丝与尘世的联系,可我们与他的因果却无法斩断。不知道他看到泣不成声的外婆会如何反应。倘若悲伤也有金字塔结构,那此刻外婆一定处于结构的最顶端。虽然外公活着的时候经常把外婆当作一个没有见识的女人,似乎很少轻言细语与她说话。但说起来,两人终究是安安稳稳过了几十年。真正的情感从不以好恶作为评判的标准,却总能经得住最为严苛的时间的磨砺。 外公走了,家人也都忙碌起来,还有许多繁琐的后事需要去料理。迎着寒风,我走到院子里,希望能够借此平复一下波动起伏的心境。凌厉的北风夹杂着刺鼻的火药味沁入肺中,我才理解什么叫做悲伤到想吐。真的会吐,我已经能够感觉到胆汁在胃里翻滚,如果愿意,它随时会通过蜿蜒的身体构造,来到喉头。我的脑中不断重复着“人的生命真是脆弱”的语言,实在难以接受外公逝世的事实。无法想像几个小时前还活着的人,几周前还与我笑着握手的人。如今想再被握一次手,却是不可得了。 葬礼举办地很隆重。除了隆重,我无法再用别的词汇形容。这是对死者最高的礼遇,是乡下人眼中的国葬,可惜,换不回生的渴求,换不回命的轮回。倘若外公看见,他必然会嫌太过铺张,要花不少钱。他一直就很节俭,却只是对自己,生怕给他人添了麻烦,即便这他人,是自己的儿女子孙。 看着外公静静地躺在棺材里,我看着他,脑中却浮现出“就像看着一个死人”。我想笑,却无法扯动嘴角分毫。是啊,我在看着一个死人,可他却是我的外公。他躺在那里,不声不响,似乎眼睛随时都会睁开,坐起身子,对我们说这是他的一个恶作剧。可终是不可能的。他生性严肃,从来没有开过玩笑。假如真回过魂来,想来他也无法自己坐起身来吧? 外公的朋友很多,来了一批又一批。很多人见到面色铁青,紧闭双眼的他,都摸摸流泪,掩面而泣。我亲眼见到五十多岁的男人,泪水不住地顺着脸颊流淌。也许现在广交些朋友,不过是为了以后多些人来给自己送葬。他一定很开心,为人一世有这么多的朋友心中怀有对他的不舍。他也必然很苦恼,懊悔自己无法亲自拉着他们的手心,说“谢谢了啊”。 当哀乐响起,先前被我抑制住的情绪被无限扩大,音乐对于氛围当真有推波助澜的效果。老头子这回事真得走了,不再是几天前的一场虚假,是实实在在的阴阳相隔,不论儿女是否抱有愧疚,怀有不舍,他终是不再与我们相见。他的墓碑已经刻好,安稳地立在坟头。殊不知,踏着时间的节点,在我人生的路径上也立下一个碑,提醒着当时当日的枯萎。 仔细想来,人无法“世”,“逝”二字可以囊括。光溜溜地降临于世,无牵无挂,没有羁绊。老了带着诸多人世凡尘离世而逝。人还真是渺小,面对着自然律动的轮回重重。可我们所牵联的,就只是这微不足道的人儿。于我们而言,对于轮回似沧海一粟的他,实在是无可替代。逝者已逝,生者追忆,地球仍旧按着周期公转,自转,我们却是少了颗太阳。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5章 一只鹤立鸡群的鸡 今天和朋友去看了《乘风破浪》,这部韩寒临时加塞的电影。电影上映前就好事多磨,主题曲刚刚放出便被斥责为直男癌晚期,是大男子主义的糟粕,是对女性的贬低和侮辱,应该被践踏,被抵制,倘若“就这样传播在大街小巷,大江南北,被那些懵懂无知的少年少女听去,不知在潜移默化中会如何?”着实令人感觉到了社会中这慢慢溢出的正能量,也让人感慨一部分女性危机意识之强烈,之超前。 令人惭愧的是,反复阅读歌词,我并没有找寻出对女性的贬低之意,当然非要断章取义,拿着“不能”,“不许”,“不要”这些词来说是对于女性自由的限制和思想控制,倒也无话可说。只能说现在有一部分人,不分男女,像极近代被列强欺负怕了的中国,急需被认可,被尊重,但凡触及到他们高于脖颈的底线,便一蹦三尺高,渴望用言语在肉体和精神双重方面击垮对方。一些坚守在“女性维权”第一线的巾帼们,一边高喊着:“男女平等”,一边希望回归母系社会,未免有些太过滑稽。 现在做到男女平等了麽?当然没有!这是传统观念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此不做赘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发展的滚滚铁蹄之下,必然后会无期,但推动其发生质变的,却不是这些表里不一的女权先驱,以及自以为是道德完人,心系天下,实际上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在一旁推波助澜的一部分男性。 电影讲述了一对有矛盾的父子,在一次事故中,儿子穿越回过去,与父亲意外成为兄弟,经历种种,最终理解父亲的故事。这是个商业片用惯的套路,如《夏洛特烦恼》,幸好韩寒也坦然把电影定位成商业片。就各方面而言,影片非常普通,穿插不断的小段子,使得许多小细节表现得非常亮眼,却也亮过了影片给我们带来的爆笑背后的含义。场景背景布置得十分到位,还原了九十年代末的面貌,却也不小心还原了一些或许从九十年代就开始用的段子。这很韩寒,作为粉了他十几年的韩蜜,读他的书就会有这种感受:三行一浅笑,五行一痴笑。不同的是书中用笑料文采来点缀文义,影片却是用来遮掩内涵的不足和内容的老套。 穿越回过去大约是每个人都幻想过的一件事。不管如今生活得或好或差,当然过的差得往往会更多次数,用更多时间去幻想。我们总是会对过去留有遗憾,也无法做到回首往事时,不因任何事而后悔。许多人常常开玩笑:要是穿越回过去,一定要结识马云,马化腾,从而改变如今生活的不如意。所以当片中,小马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影院里响起欢声笑语,这是对于情节的共鸣,也是对于自我的悲鸣。价值观的导向局限了我们,让我们边在现实的单行道上乘风破浪,边在这道路上留下足以乞求穿越的百出敝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明群众的际遇也是相同的。我们更乐意把自身的希望寄存过去,依附现实,以此让自己看上去体面一些,不至于太过狼狈。马云,马化腾或许也曾臆想过穿越,那他们,又该回去找谁依靠呢? 当到了电影的高潮,徐正太和六一对着寂静的虚无大喊着:“我要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会变的”。而徐太浪则对着小马,一脸明白地告诫:“这个世界会变的”。邓超脸上浮现出酒精熏染的红晕,更像是世界对于他的回应:不用像世界,世界会变。世界变了,因为人在变。 村上春树书里写过,在这个1q84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连善恶都不是。而在这个随波逐流的年代,总是追忆往昔,懊悔那些既定事实,大约也是大可不必。只希望我生活的是实实在在的2017,断不是那被小小人支配的20i7。在对过往傲然地说出后会无期时,却也不希望成为小小人的一员。 最后提醒大家,驾驶交通工具,请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也是从电影中得出的道理:有时候一个头盔,甚至可以会左右一个人的生命啊。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6章 扬州之行(一) 去影院看了《金刚狼3》,休·杰克曼的系列作品谢幕之作。说实话,看之前并没有抱过多期望,因为这类电影难免落入个人英雄主义的俗套。正义的主角(们)希望过上安稳的平静生活,然而反派总是妄图颠覆世界。经过重重磨难波折,又或是机缘巧合,最终正义的使者胜利了,邪恶的火苗却仍在燃烧,下一次的战斗虽不知在何方,但迫在眉睫。 当这个套路的电影过量地涌入我们的视野,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剧情上也无法在大的方向有所突。相较而言,《死侍》和《蝙蝠侠·黑暗骑士》算的上这方面的佼佼者。可看完《金刚狼3》,让我有一丝惊喜。与系列的前两作相比,完全是不同的档次。就像是一个母亲生下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吸收了全部的养分,长得白白胖胖,身体康健,另外两个却呆呆傻傻,四肢残疾。 电影讲述了x战警纷纷逝去的2029年,步入暮年的金刚狼和风烛草露的x教授在变种人几近灭绝的世界苦苦支撑。x教授因为年纪的老迈,换上了老年痴呆,脑退化等一系列疾病,使得自己的能力难以控制,成为被通缉的头号人物。而兼职做起专车司机的罗根,身体也大不如前,自愈能力下滑的厉害。为了保护x教授,他努力攒钱,想要买下逐日号(专车司机这么赚钱?),从此在海上生活,躲避追捕和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事与愿违,正如《蜘蛛侠》里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一家秘密改造孩子为变种人的公司,在把孩子们培育成杀人武器失败,且又拥有了新的王牌之后,企图对他们安乐死来毁尸灭迹。研究所的一些有良知的护士,带领孩子们进行逃跑,并找到罗根,希望他能够保护这些孩子,将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故事大体如此,电影的基调就此建立。相比复仇者联盟,x战警更像平民的英雄主义,是变种人类自我保护的战斗。影片里,睿智的x教授似乎依旧睿智,却无端生出一分期求安逸的心思,即便这种安逸是建立在普通人的尸体上。所以他坚持接受邀请去黑人家里吃饭,坚持要留宿到第二天早上,才使得黑人一家三口遭到灭门。超级英雄电影里的普通人往往会成为英雄通向成名的奠基石,为了大义必须牺牲的背景。电影甚至不会出现一秒的镜头来对他们进行缅怀,因为底片很贵,看上去也没有必要。x教授终究死了,也许是为了普通人的解脱,也许是对过往的救赎。 当看到小女孩(植入了罗根的变种基因)亮出她的金刚爪,我就明白一定会有第四部,小女孩应该会成为新一代金刚狼。这是漫威的一贯套路,钢铁侠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当看到满身伤痕无法愈合的老迈罗根,为了救逃出来的孩子而注射血清,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那个上天遁地,肌肉爆炸,行动近乎野兽的金刚狼,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血液沸腾。英雄虽然迟暮,尚能披挂上阵!镜头对准了罗根,遍体鳞伤,一瘸一拐拼尽自我全力去保护这些孩子。他的眼神,告示着我们:岁月虽能摧残他的躯体,却无法消磨他的意志。 血清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反派们拥有罗根的克隆人一一一更年轻更强大,还有着罗根不知事时的暴戾。当老迈的罗根和年轻的克隆人站在一起时,我恍惚看到了不同时期罗根的交汇。他不是在与有着自己基因的杀人机器交手,而且在同岁月,在和自己的幼稚,难以回首的曾经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岁月想要杀死罗根,罗根,也渴望搏倒岁月。 然而岁月终究战胜了一切,也包括暮暮老矣的罗根。变种人并没有脱离人的范畴。罗根倒在了岁月面前,拥有他基因的小女孩却打败了克隆人。那颗射入克隆人眉心的子弹,预示了新老变种人的交替,宣告了时代的传承。至此,x战警中仅剩的两名成员也均逝去。 可能在我心中,这才是真正优秀的超级英雄电影所需要具备的特质。没必要整天为了拯救世界活着,一旦迷恋于大方针维度上的把控,便会被其束缚。为了自己为了亲人,哪怕是为了所谓传承,反而更充实些。 休·杰克曼,这位扮演了十五年金刚狼的演员,从金刚狼到狼叔,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每日高强度的健身,吃蛋白粉,终于能够毫无紧迫地大吃甜食。想念他爆炸的肌肉,冷峻的眼神,偶尔的幽默以及略显呆萌的发型他又何尝不是现实中日渐耄耋的英雄?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7章 扬州之行(二) 和朋友一起去看了jk罗琳的又一力作《神奇动物在哪里》,据说是哈利波特前传。平心而论,电影非常中规中矩,毫无出彩却也并无可大肆指责之处。可能结局略显刻意,b一ss之战过于仓促。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毕竟电影从名字就告诉我们,神奇动物在哪里?我们主要是为了去寻找神奇动物的啊!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立意并非是影评,而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一些“无痛呻吟”的感触不吐不快。 本部影片,承包几乎所有笑点,作为唯一贯穿全片的普通人,巫师口中的麻瓜,麻鸡,雅各布先生,一个不幸却又万幸的可爱胖子。简单来说,他是个落魄的罐头厂工人,当过兵,参加过战争。在厌倦了辛苦单调看不到出路的工作,他决心去银行贷款,运用祖传的手艺,开一家烤面包店,也因为这事,从而与主角产生交集,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的奇遇。但他是不幸的,因为雅各布终究是个麻鸡,是不能够知道巫师的世界的,所以他也无法逃脱被施失忆咒的命运,哪怕他是个乐天派的胖子,能够接受巫师的存在,也与女主的妹妹(一位女巫)产生了情愫。但同时,雅各布也是万幸的,他遇上了堪称傻白甜的男主,在失忆之后,收到了男主资助他开烤面包店的银鸟壳。也遇上了一位单纯因为没见过世面而莫名爱上他的女巫,即便失忆,也始终找寻着与他再次重逢相爱的机会。我觉得真心得感谢导演,为了大圆满的结局而多加修饰,不留一丝遗憾。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这里,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我非常不希望是这种刻意的结局,不是所谓的缺陷美,只是纯粹认为是违和的,很不喜欢。另一方面,我又知道结局一定是这样,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好报的价值观,也为了满足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的口味。 但事实就是如此,故事终究朝着圆满,理想化的角度发展。当时我真是百感交集,一时有无数的话语涌上心间。小人物终是逃不脱被设计的人生,也无可奈何被摆弄的命运。雅各布是普通人,他不会魔法,也没有超人的体魄。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为人和善,勇敢顽强。他是个小人物,是个落魄却灵魂闪光的小人物,他甚至有着一堆巫师都比不上的优良品格。但这又能如何?对于巫师来说,他还是异端,是蝼蚁,甚至他都没有资格运用自己的法律来衡量自我的价值。普通人与巫师的鸿沟,并不是靠着所谓优秀品格和自身的不懈就能够跨越的。这话说出来很丧气,很负能量,却是不争的事实。“你自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他人的”。一直觉得这句话是为了激励我们努力拼搏,超越自我的极限,不要懈怠。最近才明白,这是在告诉我们,普通人的极限,优秀的人一步就可以达到。不同阶层的人有着属于这个阶层的生活,认清自己,坦诚自己的平庸,直面与优秀的人的差距。如此,才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小人物。 所以在我心中,当雅各布走入雨中,接受失忆药水的洗礼。闭眼,睁眼,一切皆空,万事成梦。他茫然的环顾四周,伴随着西下的夕阳,转身离去。到此,电影就已经结束了。我能够接受艺术的升华,但是在心中,也会默默保留真实的残忍。在所有的奇幻电影,英雄电影中,小人物都是不起眼的,或负责搞笑,或穿针引线。哪怕是战争机器,在钢铁侠的光环面前,也只能是不尽的苟且。人们在赞美英雄的同时,总会自动忽视小人物的出彩。因为“人们”本身就是小人物的合集代名词,我们很难破茧成蝶,所以乐得去称颂英雄的强大。动动嘴皮,多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多个他人的随声附和,真是笔划算的买卖。 感谢上帝,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让我生活在没有超级英雄,没有超能魔法的世界(当然也有可能他们隐藏的比较好,不像电影里那般多灾多难)。这个平凡普通的世界里,没有异于常人,能力特殊的超级英雄,有的只有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被冠以“天才”的小人物,以及平淡一生,默默无闻,或富足或清贫,被认做是“平凡”的小人物。 也感谢我自己,承认自我的平庸,却有着一颗不愿意屈服天赋安排的心。喜怒无常的个性和时而懒惰的松懈,也许难以企及自己的梦想,倒是断了我用借口来搪塞的无知。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8章 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 最近在网上找了部老片子——《城南旧事》来看。一部83年的老片子,每一秒每一帧,每个场景的描绘,每个人物的形态,无不透露着浓烈的上个世纪的气息,让我不禁百感交集。三十几年的弹指一瞬,恍如隔世。事实上社会的飞速发展,才是造就了这种感觉的真正因素。 我能在这里感慨社会历程,人生长短,影片里的人物却没有如此运气,只能屈服在时代的暴政下瑟瑟发抖。电影的内容就不赘述了,看似只是讲述发生在一位叫小英子的小女孩周边和自己身上的陈年往事,实际上却是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去看去听,去思去想,探索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整部电影呈现出一派灰蒙蒙的景象,不单单是技术的缘故,更多的是时代背景下的哀鸣。 这是部自传体类型的电影。开篇旁白饱经沧桑的声音,把我带入了她的世界。运煤的骆驼队穿街走巷,叮当作响的铃声奏响了生活的乐章。唱话匣子的背着留声机,等待愿意听戏的人请他上门去。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嬉戏玩乐,享受着最美好的童年。人们怀有对于生活的希望,却又不失饭后茶余的闲适,这是多么和谐快乐的胡同生活!可胡同里生活着一个“疯女人”。 她是一个失去自己丈夫的妻子,也是一位与孩子分离的母亲。她原本的名字叫秀珍,可现在的她没有名字,只有被称为“疯女人”的外号。秀珍真的疯吗?不,绝不!或许,她是影片中最为清醒的一个。经历过爱情的悲欢离合,经历过骨肉分离的痛苦与不舍。但是她能怎么办呢?一个际遇悲惨的女人,错生在了严苛无情的年代。能做的,只有日思夜想,只能用对于命运哀求,企望换回家庭的圆满。 小英子的出现,点亮了秀珍生活里的又一缕烛火。纵观全篇,英子这个眼睛忽闪的可爱女孩,成为了许多人生命沙漠中那一抹绿洲,滋润了他们的心灵。秀珍变得富有活力,她不再整日哀怨,英子的到来,让她燃起了生命之火。随着巧合的如同一个故事的故事推进,英子帮助秀珍找回了她牵肠挂肚的小桂子,她的骨肉——正是被养父逼着唱戏的玩伴,妞儿。 可最终的团圆就必然会有完美的结局吗?时代最终杀死了她们。秀珍找回了自己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带着妞儿赶火车,要去寻找自己的丈夫,结果两人都惨死在火车轮下。这也许是电影里秀珍表现出的唯一一次疯癫,却更像是对于时代的控诉。在动荡时局下生活的人们,看似仍旧安稳平静,隐藏之下的是思想的轩然大波。试想,倘若秀珍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丈夫,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当局需要的只是听话的c易于耍弄的愚民,凡是有思想,意图改革的知识分子,无不加以迫害。试问,如何可能会有幸福的生活在等待着她?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个片段:学生被游街示众,喊出了“十八年后仍是一条好汉的口号”(这不太像知识分子的做派啊)。围观的群众纷纷叫好,甚至有人为他送上了食物。看到这里,我感觉心中有一丝悲哀在升腾。他们是因为有志青年的不屈意志而叫好吗?是也不是。群众只是在看热闹,看的开心了,叫声好,送上食物,就像在听相声一样。这不是某个时代的特有画面,吃瓜群众永远不明真相,永远在凑热闹。 小英子要上学了,搬了家。在新的环境c新的际遇中,她碰到了心地善良,却为了供弟弟读书,不得不去偷盗的小偷。知道了宋妈丧儿失女的悲惨遭遇。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原来本分守己的平头百姓,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地为了生存而混口饭吃?当然有遇人不淑的命运安排,更多的却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时局不给条活路,恪守本分的民众不敢揭竿而起,只好铤而走险,为了活下去而搏一搏。 影片的最后,英子的父亲因为肺病去世,家里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宋妈也被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自己也随着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童年结束了,去看海的愿望也许会实现,那份心意却已消失殆尽。英子的童年快乐么?快乐。幸福的家庭,趣味百般的胡同生活。却又是痛苦的,他人的不幸,最后降临到自家头上的不幸,都是痛苦根源的组成部分。可能在那个年代,这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也不可能少的一段经历吧。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在现在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它叙事描写的手法,无法适应当下快节奏的快餐文化。但是它所给我带来的思考,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9章 后会无期 戊戌变法,一场历时仅103天便以失败告终,却仍旧轰轰烈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近代改革。带着对戊戌变法的考究心理,以及它对于时代青年思想的启蒙,加上企望利用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想主义,我通读了《戊戌变法史》。以下是我看完全书以后,一些渺不足道的所思所感。 从内容上讲,《戊戌变法史》利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百日维新提出,发展,最后到失败的全过程,并对维新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度的剖析。但从体系上说,汤志钧的修订本《戊戌变法史》是一种叙述史学,还没有进入分析史学的境界。所以妄图通过通览全书就得出惊世骇俗的新式观点的,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还是有了一些思考戊戌变法后的感触。 读史最重要的,是不能人云亦云,必须保留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书中的一切都持有质疑的态度去探索。因为书都是人写得,哪怕史书也不例外,都会掺杂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无所谓是否刻意,却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判断。所以今天我想要讨论和思索的,是改革本身。 现在的史学主流观点,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利益。真相是否如此,在此我们不做探究。但是至少可以从中了解到,变法改革,向来都是以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作为开始的条件的。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进某一方面的稳定发展,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利益和条件。万事皆有两面,改革也是如此,受益方和受损方必然形成对立的两端。这不是一次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弱势的一方期望通过改革,翻身农奴把歌唱,建立他们心中理想的国家。在历史上,这样的改革比比皆是。远的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近的有《天朝田亩制度》,都是为了所设想的理念去未知奋斗的。不说改革是否成功,他们这种勇于探求,乐意变通的先驱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可是一场改革,光有让人钦佩的精神,都足够了吗?远远不够!商鞅的下场是什么?车裂而死!王安石的下场是什么?贬黜在家,永不叙用!太平天国不过数载,就已分崩离析。而戊戌变法,也仅仅维持百天。其中当然有反对派的阻挠,可要说全赖这个,我是不信的。谁人不希望国家发展,安康富庶?哪怕是那些当局者,也都持有这样的想法。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是其并没有为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所得。国家依旧贫弱,统治阶层的利益却大加折损,如何得以不失败?哪怕是商鞅,变法给予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仍逃脱不了车裂身死的下场。更别说百日维新。 可能有人会说,变法改革这种事,短期内如何能够拿出显著的效果来?对,问题就在于此。在国家任人欺凌,甚至于国破家亡的关键时节,统治阶层不会在乎改革十年,二十年以后带来的好处与发展。因为变法力度大,损害我的利益可以,但十年二十年长久以往的损害,会让统治阶层感觉如鲠在喉。以现在来博未来,他们是不愿意去做的。就像一位已经病入膏肓,几近离世的病人,医生为他开的药,数十年以后才能起作用。那么对于当前的病人来说,又有什么益处呢?也许数十天,他就撒手人寰了。 这就是戊戌变法改革的问题所在,也是大部分改革的通病。无法让你的领导获得眼前的利益,只是不停地在畅想未来。哪怕这未来是真的,领导也没有时间去等待了。 改如何去减少这种弊端呢?又该如何去变通改革,让领导者接受?我认为无非“循序渐进,稳中求变”八字而已。这里的“稳”,不是指改变历程中实业道路发展的稳,而是让领导者心稳。如何让领导者心稳?必须改革推动的循序渐进。慈禧之所以同意康有为进行变法,就是因为他所说的“托古改制”。哪知随着康,梁二人改革的推进,偏离当初对慈禧太后所做的承诺,才被连忙叫停。可以看出,对于领导者的诚实,是何等重要!这不仅是个玩笑,也是值得严肃探讨的问题。改革不乏突发状况,如若不知变通,定是死路一条。但持续偏离当初立下的保证书,军令状,让领导者如何再次信任你呢?君不见袁崇焕之事故? 所以我说的循序渐进,是有条理,有计划的改革,并适当给统治者看到变革的效果,而不是治重病下猛药。统治者的心理是脆弱的,想要实现变法的理想,不但要切实际,也要忌下狠手。康有为这个人,虽依托变革之名,实际上过于保守,后来又操之过急。大开大阖,是戊戌变法之生父,也是摧毁它的凶手。而梁启超恰恰相反,对于统治者来说,他又太过激进。他拼命地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带进中国,却采用填鸭式的变革方式,导致统治者阶层无法接受。二人无法虽然理念相同,却无法采取折中的平衡点。变法之失败,由此可见。 我们可以设想,如若二人中和,变法稳中求变,循序渐进。那么其结果,未可知也。 《戊戌变法史》这本书,算不上是巨著,它的很多内容,只是把近二十年新发现的史料叠床架屋地增加进去。但是我看中的不是书籍本身的内容,而是通过内容所获得的思考和感触。历史就像是一只薛定谔的猫,我们永远无法单从某一层面上去断论它的是死是活。改革历来是痛苦的,愉快而顺利的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似乎并无记载。但是改革为什么痛苦,如何去减轻改革的阻力,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去了解,去思考的。读史使人明智,原因就在于历史是启发我们的思维,而不是禁锢对于书上记载的求真。现在是新的世代,若不掌握这样的求知本能,如何期求未来的发展?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0章 迟暮英雄的主义 去影院看了《金刚狼3》,休·杰克曼的系列作品谢幕之作。说实话,看之前并没有抱过多期望,因为这类电影难免落入个人英雄主义的俗套。正义的主角(们)希望过上安稳的平静生活,然而反派总是妄图颠覆世界。经过重重磨难波折,又或是机缘巧合,最终正义的使者胜利了,邪恶的火苗却仍在燃烧,下一次的战斗虽不知在何方,但迫在眉睫。 当这个套路的电影过量地涌入我们的视野,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剧情上也无法在大的方向有所突。相较而言,《死侍》和《蝙蝠侠·黑暗骑士》算的上这方面的佼佼者。可看完《金刚狼3》,让我有一丝惊喜。与系列的前两作相比,完全是不同的档次。就像是一个母亲生下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吸收了全部的养分,长得白白胖胖,身体康健,另外两个却呆呆傻傻,四肢残疾。 电影讲述了x战警纷纷逝去的2029年,步入暮年的金刚狼和风烛草露的x教授在变种人几近灭绝的世界苦苦支撑。x教授因为年纪的老迈,换上了老年痴呆,脑退化等一系列疾病,使得自己的能力难以控制,成为被通缉的头号人物。而兼职做起专车司机的罗根,身体也大不如前,自愈能力下滑的厉害。为了保护x教授,他努力攒钱,想要买下逐日号(专车司机这么赚钱?),从此在海上生活,躲避追捕和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事与愿违,正如《蜘蛛侠》里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一家秘密改造孩子为变种人的公司,在把孩子们培育成杀人武器失败,且又拥有了新的王牌之后,企图对他们安乐死来毁尸灭迹。研究所的一些有良知的护士,带领孩子们进行逃跑,并找到罗根,希望他能够保护这些孩子,将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故事大体如此,电影的基调就此建立。相比复仇者联盟,x战警更像平民的英雄主义,是变种人类自我保护的战斗。影片里,睿智的x教授似乎依旧睿智,却无端生出一分期求安逸的心思,即便这种安逸是建立在普通人的尸体上。所以他坚持接受邀请去黑人家里吃饭,坚持要留宿到第二天早上,才使得黑人一家三口遭到灭门。超级英雄电影里的普通人往往会成为英雄通向成名的奠基石,为了大义必须牺牲的背景。电影甚至不会出现一秒的镜头来对他们进行缅怀,因为底片很贵,看上去也没有必要。x教授终究死了,也许是为了普通人的解脱,也许是对过往的救赎。 当看到小女孩(植入了罗根的变种基因)亮出她的金刚爪,我就明白一定会有第四部,小女孩应该会成为新一代金刚狼。这是漫威的一贯套路,钢铁侠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当看到满身伤痕无法愈合的老迈罗根,为了救逃出来的孩子而注射血清,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那个上天遁地,肌肉爆炸,行动近乎野兽的金刚狼,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血液沸腾。英雄虽然迟暮,尚能披挂上阵!镜头对准了罗根,遍体鳞伤,一瘸一拐拼尽自我全力去保护这些孩子。他的眼神,告示着我们:岁月虽能摧残他的躯体,却无法消磨他的意志。 血清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反派们拥有罗根的克隆人一一一更年轻更强大,还有着罗根不知事时的暴戾。当老迈的罗根和年轻的克隆人站在一起时,我恍惚看到了不同时期罗根的交汇。他不是在与有着自己基因的杀人机器交手,而且在同岁月,在和自己的幼稚,难以回首的曾经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岁月想要杀死罗根,罗根,也渴望搏倒岁月。 然而岁月终究战胜了一切,也包括暮暮老矣的罗根。变种人并没有脱离人的范畴。罗根倒在了岁月面前,拥有他基因的小女孩却打败了克隆人。那颗射入克隆人眉心的子弹,预示了新老变种人的交替,宣告了时代的传承。至此,x战警中仅剩的两名成员也均逝去。 可能在我心中,这才是真正优秀的超级英雄电影所需要具备的特质。没必要整天为了拯救世界活着,一旦迷恋于大方针维度上的把控,便会被其束缚。为了自己为了亲人,哪怕是为了所谓传承,反而更充实些。 休·杰克曼,这位扮演了十五年金刚狼的演员,从金刚狼到狼叔,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每日高强度的健身,吃蛋白粉,终于能够毫无紧迫地大吃甜食。想念他爆炸的肌肉,冷峻的眼神,偶尔的幽默以及略显呆萌的发型他又何尝不是现实中日渐耄耋的英雄?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1章 神奇动物在这里,平凡的小人物何去何从 和朋友一起去看了jk罗琳的又一力作《神奇动物在哪里》,据说是哈利波特前传。平心而论,电影非常中规中矩,毫无出彩却也并无可大肆指责之处。可能结局略显刻意,b一ss之战过于仓促。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毕竟电影从名字就告诉我们,神奇动物在哪里?我们主要是为了去寻找神奇动物的啊!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立意并非是影评,而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一些“无痛呻吟”的感触不吐不快。 本部影片,承包几乎所有笑点,作为唯一贯穿全片的普通人,巫师口中的麻瓜,麻鸡,雅各布先生,一个不幸却又万幸的可爱胖子。简单来说,他是个落魄的罐头厂工人,当过兵,参加过战争。在厌倦了辛苦单调看不到出路的工作,他决心去银行贷款,运用祖传的手艺,开一家烤面包店,也因为这事,从而与主角产生交集,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的奇遇。但他是不幸的,因为雅各布终究是个麻鸡,是不能够知道巫师的世界的,所以他也无法逃脱被施失忆咒的命运,哪怕他是个乐天派的胖子,能够接受巫师的存在,也与女主的妹妹(一位女巫)产生了情愫。但同时,雅各布也是万幸的,他遇上了堪称傻白甜的男主,在失忆之后,收到了男主资助他开烤面包店的银鸟壳。也遇上了一位单纯因为没见过世面而莫名爱上他的女巫,即便失忆,也始终找寻着与他再次重逢相爱的机会。我觉得真心得感谢导演,为了大圆满的结局而多加修饰,不留一丝遗憾。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这里,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我非常不希望是这种刻意的结局,不是所谓的缺陷美,只是纯粹认为是违和的,很不喜欢。另一方面,我又知道结局一定是这样,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终有好报的价值观,也为了满足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的口味。 但事实就是如此,故事终究朝着圆满,理想化的角度发展。当时我真是百感交集,一时有无数的话语涌上心间。小人物终是逃不脱被设计的人生,也无可奈何被摆弄的命运。雅各布是普通人,他不会魔法,也没有超人的体魄。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为人和善,勇敢顽强。他是个小人物,是个落魄却灵魂闪光的小人物,他甚至有着一堆巫师都比不上的优良品格。但这又能如何?对于巫师来说,他还是异端,是蝼蚁,甚至他都没有资格运用自己的法律来衡量自我的价值。普通人与巫师的鸿沟,并不是靠着所谓优秀品格和自身的不懈就能够跨越的。这话说出来很丧气,很负能量,却是不争的事实。“你自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他人的”。一直觉得这句话是为了激励我们努力拼搏,超越自我的极限,不要懈怠。最近才明白,这是在告诉我们,普通人的极限,优秀的人一步就可以达到。不同阶层的人有着属于这个阶层的生活,认清自己,坦诚自己的平庸,直面与优秀的人的差距。如此,才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小人物。 所以在我心中,当雅各布走入雨中,接受失忆药水的洗礼。闭眼,睁眼,一切皆空,万事成梦。他茫然的环顾四周,伴随着西下的夕阳,转身离去。到此,电影就已经结束了。我能够接受艺术的升华,但是在心中,也会默默保留真实的残忍。在所有的奇幻电影,英雄电影中,小人物都是不起眼的,或负责搞笑,或穿针引线。哪怕是战争机器,在钢铁侠的光环面前,也只能是不尽的苟且。人们在赞美英雄的同时,总会自动忽视小人物的出彩。因为“人们”本身就是小人物的合集代名词,我们很难破茧成蝶,所以乐得去称颂英雄的强大。动动嘴皮,多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多个他人的随声附和,真是笔划算的买卖。 感谢上帝,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让我生活在没有超级英雄,没有超能魔法的世界(当然也有可能他们隐藏的比较好,不像电影里那般多灾多难)。这个平凡普通的世界里,没有异于常人,能力特殊的超级英雄,有的只有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被冠以“天才”的小人物,以及平淡一生,默默无闻,或富足或清贫,被认做是“平凡”的小人物。 也感谢我自己,承认自我的平庸,却有着一颗不愿意屈服天赋安排的心。喜怒无常的个性和时而懒惰的松懈,也许难以企及自己的梦想,倒是断了我用借口来搪塞的无知。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2章 城南之往事,时代之严冬 最近在网上找了部老片子——《城南旧事》来看。一部83年的老片子,每一秒每一帧,每个场景的描绘,每个人物的形态,无不透露着浓烈的上个世纪的气息,让我不禁百感交集。三十几年的弹指一瞬,恍如隔世。事实上社会的飞速发展,才是造就了这种感觉的真正因素。 我能在这里感慨社会历程,人生长短,影片里的人物却没有如此运气,只能屈服在时代的暴政下瑟瑟发抖。电影的内容就不赘述了,看似只是讲述发生在一位叫小英子的小女孩周边和自己身上的陈年往事,实际上却是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去看去听,去思去想,探索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整部电影呈现出一派灰蒙蒙的景象,不单单是技术的缘故,更多的是时代背景下的哀鸣。 这是部自传体类型的电影。开篇旁白饱经沧桑的声音,把我带入了她的世界。运煤的骆驼队穿街走巷,叮当作响的铃声奏响了生活的乐章。唱话匣子的背着留声机,等待愿意听戏的人请他上门去。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嬉戏玩乐,享受着最美好的童年。人们怀有对于生活的希望,却又不失饭后茶余的闲适,这是多么和谐快乐的胡同生活!可胡同里生活着一个“疯女人”。 她是一个失去自己丈夫的妻子,也是一位与孩子分离的母亲。她原本的名字叫秀珍,可现在的她没有名字,只有被称为“疯女人”的外号。秀珍真的疯吗?不,绝不!或许,她是影片中最为清醒的一个。经历过爱情的悲欢离合,经历过骨肉分离的痛苦与不舍。但是她能怎么办呢?一个际遇悲惨的女人,错生在了严苛无情的年代。能做的,只有日思夜想,只能用对于命运哀求,企望换回家庭的圆满。 小英子的出现,点亮了秀珍生活里的又一缕烛火。纵观全篇,英子这个眼睛忽闪的可爱女孩,成为了许多人生命沙漠中那一抹绿洲,滋润了他们的心灵。秀珍变得富有活力,她不再整日哀怨,英子的到来,让她燃起了生命之火。随着巧合的如同一个故事的故事推进,英子帮助秀珍找回了她牵肠挂肚的小桂子,她的骨肉——正是被养父逼着唱戏的玩伴,妞儿。 可最终的团圆就必然会有完美的结局吗?时代最终杀死了她们。秀珍找回了自己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带着妞儿赶火车,要去寻找自己的丈夫,结果两人都惨死在火车轮下。这也许是电影里秀珍表现出的唯一一次疯癫,却更像是对于时代的控诉。在动荡时局下生活的人们,看似仍旧安稳平静,隐藏之下的是思想的轩然大波。试想,倘若秀珍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丈夫,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当局需要的只是听话的c易于耍弄的愚民,凡是有思想,意图改革的知识分子,无不加以迫害。试问,如何可能会有幸福的生活在等待着她?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个片段:学生被游街示众,喊出了“十八年后仍是一条好汉的口号”(这不太像知识分子的做派啊)。围观的群众纷纷叫好,甚至有人为他送上了食物。看到这里,我感觉心中有一丝悲哀在升腾。他们是因为有志青年的不屈意志而叫好吗?是也不是。群众只是在看热闹,看的开心了,叫声好,送上食物,就像在听相声一样。这不是某个时代的特有画面,吃瓜群众永远不明真相,永远在凑热闹。 小英子要上学了,搬了家。在新的环境c新的际遇中,她碰到了心地善良,却为了供弟弟读书,不得不去偷盗的小偷。知道了宋妈丧儿失女的悲惨遭遇。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原来本分守己的平头百姓,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地为了生存而混口饭吃?当然有遇人不淑的命运安排,更多的却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时局不给条活路,恪守本分的民众不敢揭竿而起,只好铤而走险,为了活下去而搏一搏。 影片的最后,英子的父亲因为肺病去世,家里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宋妈也被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自己也随着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童年结束了,去看海的愿望也许会实现,那份心意却已消失殆尽。英子的童年快乐么?快乐。幸福的家庭,趣味百般的胡同生活。却又是痛苦的,他人的不幸,最后降临到自家头上的不幸,都是痛苦根源的组成部分。可能在那个年代,这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也不可能少的一段经历吧。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在现在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它叙事描写的手法,无法适应当下快节奏的快餐文化。但是它所给我带来的思考,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3章 我有一个好爸爸 看完《蜘蛛侠:英雄归来》,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现在想来,除了满脑子回荡着“我有一个好爸爸”之余似乎别无他想。平心而论,关于蜘蛛侠,我并不痴迷也不热衷,对于他的了解也停留在“三大嘴炮”的层面上。这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许仅仅只是我个人的调侃。 在这一部的《蜘蛛侠》中,托尼*史塔克的出场时间c次数足以可以和主角媲美。而他也很好地诠释了一位处处为儿子擦屁股的好爸爸。被人偷袭c遇到危险?爸爸来也~力不从心c间不容发?爸爸来也~b一ss之战落于下风?没有关系,爸爸送你一套更高级的装备。有危险的地方就能见到钢铁侠的身影,蜘蛛侠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大约是从复联成立后开始,就很难看到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里只有主角在单打独斗,这是市场经济的趋势,多加入些自家的不同英雄,就能吸引更多不同英雄的粉丝为电影贡献票房。就像我自己,其实是为了钢铁侠才去得电影院。当然也有可能是漫威的一波暗示:孤军作战没出路,共产主义才是真! 当然,即便是有了一个好爸爸,自己也需要有足够的上进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蜘蛛侠正是这样一个“好儿子”。他年轻c帅气,有能力c有抱负,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却在最终即将打成自己的梦想之时保持了理智,遵循了自我的本心:做一位邻家英雄。你能想象吗?那样吊儿郎当c玩世不恭的托尼*史塔克,竟然处处为了彼得着想,想让他得到锻炼的同时又生怕他受到伤害。我已经想象出托尼有了儿女以后,是怎样一副滑稽而又暖心的画面了。 抛开这些不谈,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场科技大战。不管是钢铁侠还是一众反派,各个装备得像是“未来战警”。甚至连以身体为资本的蜘蛛侠,都得到了一件堪称嘻哈版的钢铁侠战衣。这样的打斗场面固然好看,却也失去了别样的滋味。当蜘蛛侠没有战衣就等于没了战斗力,当整部电影最亮眼的竟然彼得娇艳如花的婶婶,当原本最大的卖点成为鸡肋,如此这般的超级英雄显得愈发单薄。倒是一些小人物,有着出彩的闪亮表现。比如轮船上仅出现两次,墙头草一样的大汉。 美队的几次露面是让我感觉惊喜的地方。为了看完最后的彩蛋,我和朋友对着好几分钟的英文字幕直眉瞪眼。倒不是对美队有多少喜爱,只是他代表了一种美国精神,一部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中缺少了他,总感觉有一丝别扭。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美队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4章 薛定谔的猫——览《戊戌变法史》有感 戊戌变法,一场历时仅103天便以失败告终,却仍旧轰轰烈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近代改革。带着对戊戌变法的考究心理,以及它对于时代青年思想的启蒙,加上企望利用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理想主义,我通读了《戊戌变法史》。以下是我看完全书以后,一些渺不足道的所思所感。 从内容上讲,《戊戌变法史》利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百日维新提出,发展,最后到失败的全过程,并对维新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度的剖析。但从体系上说,汤志钧的修订本《戊戌变法史》是一种叙述史学,还没有进入分析史学的境界。所以妄图通过通览全书就得出惊世骇俗的新式观点的,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还是有了一些思考戊戌变法后的感触。 读史最重要的,是不能人云亦云,必须保留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书中的一切都持有质疑的态度去探索。因为书都是人写得,哪怕史书也不例外,都会掺杂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无所谓是否刻意,却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判断。所以今天我想要讨论和思索的,是改革本身。 现在的史学主流观点,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利益。真相是否如此,在此我们不做探究。但是至少可以从中了解到,变法改革,向来都是以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作为开始的条件的。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进某一方面的稳定发展,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利益和条件。万事皆有两面,改革也是如此,受益方和受损方必然形成对立的两端。这不是一次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弱势的一方期望通过改革,翻身农奴把歌唱,建立他们心中理想的国家。在历史上,这样的改革比比皆是。远的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近的有《天朝田亩制度》,都是为了所设想的理念去未知奋斗的。不说改革是否成功,他们这种勇于探求,乐意变通的先驱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可是一场改革,光有让人钦佩的精神,都足够了吗?远远不够!商鞅的下场是什么?车裂而死!王安石的下场是什么?贬黜在家,永不叙用!太平天国不过数载,就已分崩离析。而戊戌变法,也仅仅维持百天。其中当然有反对派的阻挠,可要说全赖这个,我是不信的。谁人不希望国家发展,安康富庶?哪怕是那些当局者,也都持有这样的想法。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是其并没有为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所得。国家依旧贫弱,统治阶层的利益却大加折损,如何得以不失败?哪怕是商鞅,变法给予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仍逃脱不了车裂身死的下场。更别说百日维新。 可能有人会说,变法改革这种事,短期内如何能够拿出显著的效果来?对,问题就在于此。在国家任人欺凌,甚至于国破家亡的关键时节,统治阶层不会在乎改革十年,二十年以后带来的好处与发展。因为变法力度大,损害我的利益可以,但十年二十年长久以往的损害,会让统治阶层感觉如鲠在喉。以现在来博未来,他们是不愿意去做的。就像一位已经病入膏肓,几近离世的病人,医生为他开的药,数十年以后才能起作用。那么对于当前的病人来说,又有什么益处呢?也许数十天,他就撒手人寰了。 这就是戊戌变法改革的问题所在,也是大部分改革的通病。无法让你的领导获得眼前的利益,只是不停地在畅想未来。哪怕这未来是真的,领导也没有时间去等待了。 改如何去减少这种弊端呢?又该如何去变通改革,让领导者接受?我认为无非“循序渐进,稳中求变”八字而已。这里的“稳”,不是指改变历程中实业道路发展的稳,而是让领导者心稳。如何让领导者心稳?必须改革推动的循序渐进。慈禧之所以同意康有为进行变法,就是因为他所说的“托古改制”。哪知随着康,梁二人改革的推进,偏离当初对慈禧太后所做的承诺,才被连忙叫停。可以看出,对于领导者的诚实,是何等重要!这不仅是个玩笑,也是值得严肃探讨的问题。改革不乏突发状况,如若不知变通,定是死路一条。但持续偏离当初立下的保证书,军令状,让领导者如何再次信任你呢?君不见袁崇焕之事故? 所以我说的循序渐进,是有条理,有计划的改革,并适当给统治者看到变革的效果,而不是治重病下猛药。统治者的心理是脆弱的,想要实现变法的理想,不但要切实际,也要忌下狠手。康有为这个人,虽依托变革之名,实际上过于保守,后来又操之过急。大开大阖,是戊戌变法之生父,也是摧毁它的凶手。而梁启超恰恰相反,对于统治者来说,他又太过激进。他拼命地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带进中国,却采用填鸭式的变革方式,导致统治者阶层无法接受。二人无法虽然理念相同,却无法采取折中的平衡点。变法之失败,由此可见。 我们可以设想,如若二人中和,变法稳中求变,循序渐进。那么其结果,未可知也。 《戊戌变法史》这本书,算不上是巨著,它的很多内容,只是把近二十年新发现的史料叠床架屋地增加进去。但是我看中的不是书籍本身的内容,而是通过内容所获得的思考和感触。历史就像是一只薛定谔的猫,我们永远无法单从某一层面上去断论它的是死是活。改革历来是痛苦的,愉快而顺利的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似乎并无记载。但是改革为什么痛苦,如何去减轻改革的阻力,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去了解,去思考的。读史使人明智,原因就在于历史是启发我们的思维,而不是禁锢对于书上记载的求真。现在是新的世代,若不掌握这样的求知本能,如何期求未来的发展?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5章 乡土中国的“乡土”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略览全书之后,对中国浓浓的乡土气息,以乡土血缘作为社会结构的底层奠基的方式,有了初步且笼统的概念。这本写就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文学,以通俗易懂的笔墨,描绘出当时中国的主体概貌。更让人惊叹之余不禁深感佩服的是,即便岁月境迁,流逝了近七十年的时光,书中的许多研究方式和由此推及得出的结论,放置于当下,仍能够作为理论的依据。从中可以窥出,这是怎样的一本巨著。通读完整本书籍,我实在是有良多感触! 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自居,无论是久远的过去,处于急速发展时期的当代,还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书中有段话让我影响深刻。“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客观的尺子。它可以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谓双重标准”。“礼”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甚至高过了“法”。这其实不难理解。传统社会都是以血缘的亲疏来维系一个社会团体的关系远近,所以许多地方都形成的同姓家族。而在这个关系维系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就是所谓的“礼”。 可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阶级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能够维持农耕社会的那一套,放置现在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当代的社会崇尚法律至上,这是从国外学习的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许多人都在说中国在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逐渐失去了代表着传统内涵的自我文化传承。 可真是如此么?我倒是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的乡土气息并不会因此而逐渐淡化,相反,文化的发展原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法律被认为是治理当代社会的有效途径,它解决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文化偏好的以关系亲疏来判断一件事情对错的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更严谨的以法律规则,道德伦理去决策实践。引用书中的话来说,“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这就是是社会的发展。所以乡土的中国,并不是必须一直乡土地发展下去。相反,它更应该保持乡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时发展。说它是改良也不为过,本身文化就是一样懂得变通的东西。 可是被“乡土中国”的中国乡土气息,终究是在逐渐变得单薄。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许多农村都成了孤寡老人村,村里的年轻劳动力,为了心中所求,奔向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留下老弱妇幼,维系着农村的一丝联系。 想到这儿,我的内心涌现出十分的无奈和悲哀。难道这就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淡化,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的进步?如果进步是以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作为踏板,这样的进步不要也罢。 其实这样的感触由来已久,最直接的就是年味的日渐变淡。中国的农村社会有发展的相当不错的,更多的是那些落后且贫穷的小团体。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那些看似被人怜悯的农村,比起富庶的,年味往往要浓上不少。富庶的农村比起城镇,又得高出一大截。如果年味的浓淡也有金字塔结构,那么城镇一定是处于结构的最低端。 这是个看似奇怪却又一眼就能看出端倪的事情。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吗?不是的,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透露着结构统一的死板。在失去了血缘维系的家族制之后,城市的绝大多数人采取了自我保护的态势,无意识不自觉地带上了虚与委蛇的面具。加上城市那看上去严苛,实际上不得不为之的诸多规矩,年味如何能够不变的淡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费孝通先生的这些话,放置当今的社会却有些难以办到。城市的人们并不是不想通过了解,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只是他们缺少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和互相知根知底的途径。乡土的中国,因为各自生活圈子的狭小,在以感情作为奠基的情况下,才得以用了解作为情感判断的依据。中国太大了,它不可能一辈子乡土下去,那是愚昧无知的闭关锁国。可是一味地推进城市化,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头看看,这是否正确,这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是否有些不该被舍弃的事物被我们无情的舍弃? 在此,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乡土气息。有些人觉得发达国家就没有乡土化的地方,这是一叶障目的狭隘想法。美国的农村是怎样的呢?是科技化的。也许并不是特别发达,却是用先进的技术来管理自己的农业种植。这当然与国家的发展以及美国的人口基数相关。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地想一想,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科技化c现代化是中国农村踏入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当然是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但即便是将来达到了,就万事大吉了吗?农村的生活就越发蓬勃地开展起来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但是满足了物质的需求之后,对于文化的需求,必然要通过合适的手段和规章来进行满足。饱暖思,倘若富裕c闲适起来的村民开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人情世故,喝酒赌博上,这样的发展,不也是失败的吗?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6章 我读王阳明 认识王守仁,是因为他的心学。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甚至传至东南亚一带,可谓是思想大家。也难怪会和孔子,孟子,朱熹三人并称为孔c孟c朱c王。可是我从未想过,他也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就像网络小说描写的那样,魔武双修。听上去颇为不可信。直到我读了他所写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实在是句句撼动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生辰之机发动叛乱,情况十分危机,大明王朝一度摇摇欲坠。这篇文章,把当前的战况和局势,讲述的一清二楚,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大局观。危机关头,身为直接领导者,王守仁表现出了名将所拥有的气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此时对于局势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认为局部的战况无法影响大局,那么大明王朝,即便没有更皇换帝,想必也是元气大伤。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内战还是对外御敌,都是兵器的碰撞,血肉的交汇。惨烈,混乱,民不聊生。看完全文,这是我对于这场战斗的第一感受。“巡按及三司c府c县大小官员不从者皆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没有战争是不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却也有正义与背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宁王的反叛军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烧杀掳略,无恶不作,似乎他们想要去争取去获得的国家,不是自己的国家。似乎国家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畸形心态,也是导致这场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叛军来势汹汹,看似势不可挡。王守仁是怎么做的?“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看到这儿,我的内心忍不住叫了声好!打战冲锋,最重要的不是士兵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靠的是什么?除了精妙的战术布局,计策谋定,便是一支军队士气的旺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便是士气作为关键因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勇者之所以勇,就是内心的一股气势在支撑。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到最后拼的都是在拼意志力,在拼气势的最后一丝执念。更别说这场战斗毫无公平可言,王守仁能够依靠的,只有顽强高涨的士气,和因为战争,怨声载道的百姓民意。 对,王守仁还有民意。可是民意只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战争来临,国难当头时,由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会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即便是全民皆兵,在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怎能以少胜多? 靠百姓,靠士气,靠各县各官的同仇敌忾,却终究还得靠自己。王守仁是何人?号称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用兵“诡异c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样的人,怎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纠结队伍,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巧施疑兵之计,让敌人不敢冒进,从而为获得朝廷的救援争取时间。如此双管齐下,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智谋胆气。 然而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王守仁是明大义的,在国难与家事之间,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成为江西的一道屏障。父亲得了疾病,生命危难之际,却遇到了叛乱当头。就像文中所说,“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他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因为这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干系。但是看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王守仁于心不忍。他挑起了原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担子,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平定叛乱。父亲怎么办呢?舍小家为大家,他心中痛苦,即便在疏中奏明,也不过是向皇帝吐露心意。真正其中纠结之意,苦闷之心,却只有自己知道。 战争时节,一切事情权宜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找出了隐藏于基层,有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升官之道的官吏。正是这一批人才,才使得平叛的队伍愈发壮大。明朝的科举制度,想要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网罗到中央,为国家效力,这个初衷是好的,前期似乎也做到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在皇帝手中更迭,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大,漏洞变得也难以弥补。导致很大一部分胸怀大志,心系天下,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文臣武将被埋没在官僚制度的底层。现在他们的机会到了,国难当头,须竭尽所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多亏了王守仁,在上疏中为他们谋得官位。虽是为了国家,无一己之私,却打通了这些怀才不遇的官吏的晋升之道,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大开天窗。 除了为官员求取地位,王守仁还为士卒谋得了福利,这是十分难得的。诚然,大部分士卒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但当兵吃粮,军饷无疑是影响士气的硬性条件。没有粮草军需,士卒就没有足够的气力去御敌。没有钱财抚恤,他们又怎么安心在战场拼杀?明代的官员,尤其是文臣,太多富得流油,中饱私囊之余,却不愿意给予在最前线卖命的士兵们,他们应得的钱粮,甚至克扣军饷。王守仁此举,无疑是给了那些一心为己的官场蛀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间接表露了自己爱兵,为兵,与士兵同在的信念。 文章的最后,王守仁甚至想好了筹集军饷的举措。作为政府高官,不仅有着文韬武略,一颗怀有天下的心,处处为国着想,事无巨细,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员,不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民和国家最需要的啊! 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王守仁因为平乱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的爵位。却在不久之后,因为小人的谗言,皇帝对他起了猜忌之心。多么可笑!这是官场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要不是王守仁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想来也必定遭了那些佞臣的奸计,落得下让人生叹的下场了吧。好在后人给了他说法,记住了他的丰功伟绩。明朝隆庆年间,还追封他为新建侯,谥文成。这无疑是在荣耀上给予他极高的表彰。 通览全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员尽职尽责的爱国之心,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有大志者,为了成就安定的国家,为了促进繁荣的社会,而不断舍弃小我,用自我之才,保一方平安。拳拳赤子之心,显露无疑。在危难关头,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国家的安危。那些在朝中身居要职,却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毫无政绩可言的贪官污吏。一到危机时刻,就想着改换门庭来保全自我的性命,来延续自己现有的荣华富贵。这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嗤笑之余,不免有些震惊。 王守仁作为“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知道是不是将自己的学术观念,放进了统兵作战的技巧之中。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不知道,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王守仁对于局势的分析,几乎是到了透明的地步。现况如何,己方军事实力如何,该怎样去御敌,采取什么策略,哪座城池是攻坚要塞,哪座得先战略放弃诸如此类的事情,王守仁了如指掌。这是一位名将的特质,大约“心学”给他提供了思维性的头脑和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 几百年时光流转,滚滚历史潮流永不停歇。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倒在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王守仁不是,他挺直了腰板,昂然站立在历史的面前,脸色平静,心如止水。相比起王守仁这个名字,我更愿意称呼他另一个名字-王阳明。他守住了仁义道德,却并不稀奇。那些思想固执的腐儒也能守住他们自以为的礼义廉耻,可仍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王阳明,他通晓阴阳变化,懂得人情世故,深明大义!这就是他,一个屹立在时代巅峰的人。 《飞报宁王谋反疏》,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更让我去思考如何成为王阳明一般优秀的智者。有些事情不可强求,有些事情却不得不去追求。几百年的时光不算久远,在历史长河之中,如弹指一挥。我很庆幸,认识到了不一样的王阳明。也很感激,在这个年岁,便能接触到如此的境界。想来即便在今后,我也会因为这次的阅读,怀着对王阳明的敬意,去了解他的更多理想思想和哲学理想。今日遇阳明,幸载!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3章 当“震惊”真的可以引起我们的震惊 最近在网上老是能看到一些标题类似于“某某明星体重超过200斤?粉丝仍然赞:好可爱”的新闻消息。一边在感慨原来长相真的可以包容身材的同时,一边又好奇的点了进去,想要看看到底是哪位明星如此的貌若天仙。结果发现,仅仅是某电视台为了节目造势,甚至连那些粉丝所点的赞都没有谈及到,真真切切的是个标题党。 我们的网络新闻媒体和他们的受众,好像正处于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当中。一方面为了增加网页的点击量,网媒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寻甚至编造一些骇人听闻却又能充分博取人眼球的新闻,哪怕只有一些新闻标题。没关系,只要诱惑你点开来,就是我赢了。而另一方面,网媒的受众,绝大部分的年轻群体。在一次又一次的上当受骗之后,终于了解了这种低劣的诱骗手段,并下决心绝不再被人愚弄。但当又一次碰到这类新闻,十有八九我们还是会掉进陷阱。因为我们会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这次应该是真的! 突然回想起小学时候写作文的情形。九五后的童年上学经历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听,封闭的教学模式和独裁的老师,那时候比比皆是。而即便是写作文,也多半为单调枯燥的命题作文。给你定下一个论调,就必须按照这个思路走。哪怕是稍有拓展,也得是体制内的拓展,不然就只能拿低分。这种作文就被老师批斥为“偏题作文”,也是我那时最讨厌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每次老师用偏题作文的事来教育我们,都称之为“不诚信的事情”。而不诚信,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无异于是文革时期挖社会主义墙角的罪名。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走上了写主流文章c正题作文的道路,哪知到如今,“偏题”却成了吸引人眼球的工具,当真是时代发展的太快了? 然而“偏题”却又从另一层面反映了网民们的寂寞。接触了太多太多快餐信息的我们,无法做到顾及每一条新闻,标题无疑是最直观的感受。就好像我们分辨帅哥美女,脸蛋便是第一评判标准。但是脸是可以调c整的,普通人的肉眼很难去分辨这种美是真是假。即便如此,为何我们还是愿意去对此评头论足?因为好看嘛!不管是真是假,至少现在在我的眼中,是为独一无二的真。反正顺带看到了,反正也是无聊,调笑一番好像也并无大碍。于是,大多数的我们点开了这条新闻,无意中迎合了有些网媒哗众取宠的恶趣味。 在此,我并没有去评判此事是好是坏的意思和资格,只是无奈地发出一些感慨。曾经的我们能够从标题揣测新闻的内容,如今,却不得不用内容去重新定位标题。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都是为了自我的位置谋福利,无所谓谁好谁坏。但是个别网媒的哗众取宠,却造成了受众的心理落差。而网民的审美麻木,迷恋隐藏于网络背后的挥斥方遒,又逼得网媒不得不想方设法,从各个层面去博网民的眼球。 自己曾独自遐想,什么时候二者能够达到一种神秘的平衡。网媒不需要再做个“万恶的标题党”,网民也可以坦然接受各式新闻,评论中则是含蓄中肯的建议。想到兴奋之处,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充斥屏幕的垃圾新闻和骂街评论登时就让我清醒过来。只能暂时奉劝各位一句:千万别拿标题当新闻。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5章 小镇韶光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略览全书之后,对中国浓浓的乡土气息,以乡土血缘作为社会结构的底层奠基的方式,有了初步且笼统的概念。这本写就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文学,以通俗易懂的笔墨,描绘出当时中国的主体概貌。更让人惊叹之余不禁深感佩服的是,即便岁月境迁,流逝了近七十年的时光,书中的许多研究方式和由此推及得出的结论,放置于当下,仍能够作为理论的依据。从中可以窥出,这是怎样的一本巨著。通读完整本书籍,我实在是有良多感触! 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自居,无论是久远的过去,处于急速发展时期的当代,还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书中有段话让我影响深刻。“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客观的尺子。它可以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谓双重标准”。“礼”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甚至高过了“法”。这其实不难理解。传统社会都是以血缘的亲疏来维系一个社会团体的关系远近,所以许多地方都形成的同姓家族。而在这个关系维系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就是所谓的“礼”。 可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阶级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能够维持农耕社会的那一套,放置现在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当代的社会崇尚法律至上,这是从国外学习的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许多人都在说中国在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逐渐失去了代表着传统内涵的自我文化传承。 可真是如此么?我倒是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的乡土气息并不会因此而逐渐淡化,相反,文化的发展原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法律被认为是治理当代社会的有效途径,它解决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文化偏好的以关系亲疏来判断一件事情对错的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更严谨的以法律规则,道德伦理去决策实践。引用书中的话来说,“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这就是是社会的发展。所以乡土的中国,并不是必须一直乡土地发展下去。相反,它更应该保持乡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时发展。说它是改良也不为过,本身文化就是一样懂得变通的东西。 可是被“乡土中国”的中国乡土气息,终究是在逐渐变得单薄。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许多农村都成了孤寡老人村,村里的年轻劳动力,为了心中所求,奔向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留下老弱妇幼,维系着农村的一丝联系。 想到这儿,我的内心涌现出十分的无奈和悲哀。难道这就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淡化,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的进步?如果进步是以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作为踏板,这样的进步不要也罢。 其实这样的感触由来已久,最直接的就是年味的日渐变淡。中国的农村社会有发展的相当不错的,更多的是那些落后且贫穷的小团体。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那些看似被人怜悯的农村,比起富庶的,年味往往要浓上不少。富庶的农村比起城镇,又得高出一大截。如果年味的浓淡也有金字塔结构,那么城镇一定是处于结构的最低端。 这是个看似奇怪却又一眼就能看出端倪的事情。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吗?不是的,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透露着结构统一的死板。在失去了血缘维系的家族制之后,城市的绝大多数人采取了自我保护的态势,无意识不自觉地带上了虚与委蛇的面具。加上城市那看上去严苛,实际上不得不为之的诸多规矩,年味如何能够不变的淡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费孝通先生的这些话,放置当今的社会却有些难以办到。城市的人们并不是不想通过了解,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只是他们缺少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和互相知根知底的途径。乡土的中国,因为各自生活圈子的狭小,在以感情作为奠基的情况下,才得以用了解作为情感判断的依据。中国太大了,它不可能一辈子乡土下去,那是愚昧无知的闭关锁国。可是一味地推进城市化,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头看看,这是否正确,这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是否有些不该被舍弃的事物被我们无情的舍弃? 在此,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乡土气息。有些人觉得发达国家就没有乡土化的地方,这是一叶障目的狭隘想法。美国的农村是怎样的呢?是科技化的。也许并不是特别发达,却是用先进的技术来管理自己的农业种植。这当然与国家的发展以及美国的人口基数相关。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地想一想,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科技化c现代化是中国农村踏入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当然是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但即便是将来达到了,就万事大吉了吗?农村的生活就越发蓬勃地开展起来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但是满足了物质的需求之后,对于文化的需求,必然要通过合适的手段和规章来进行满足。饱暖思,倘若富裕c闲适起来的村民开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人情世故,喝酒赌博上,这样的发展,不也是失败的吗?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19章 城南之往事,时代之严冬 认识王守仁,是因为他的心学。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甚至传至东南亚一带,可谓是思想大家。也难怪会和孔子,孟子,朱熹三人并称为孔c孟c朱c王。可是我从未想过,他也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就像网络小说描写的那样,魔武双修。听上去颇为不可信。直到我读了他所写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实在是句句撼动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生辰之机发动叛乱,情况十分危机,大明王朝一度摇摇欲坠。这篇文章,把当前的战况和局势,讲述的一清二楚,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大局观。危机关头,身为直接领导者,王守仁表现出了名将所拥有的气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此时对于局势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认为局部的战况无法影响大局,那么大明王朝,即便没有更皇换帝,想必也是元气大伤。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内战还是对外御敌,都是兵器的碰撞,血肉的交汇。惨烈,混乱,民不聊生。看完全文,这是我对于这场战斗的第一感受。“巡按及三司c府c县大小官员不从者皆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没有战争是不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却也有正义与背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宁王的反叛军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烧杀掳略,无恶不作,似乎他们想要去争取去获得的国家,不是自己的国家。似乎国家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畸形心态,也是导致这场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叛军来势汹汹,看似势不可挡。王守仁是怎么做的?“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看到这儿,我的内心忍不住叫了声好!打战冲锋,最重要的不是士兵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靠的是什么?除了精妙的战术布局,计策谋定,便是一支军队士气的旺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便是士气作为关键因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勇者之所以勇,就是内心的一股气势在支撑。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到最后拼的都是在拼意志力,在拼气势的最后一丝执念。更别说这场战斗毫无公平可言,王守仁能够依靠的,只有顽强高涨的士气,和因为战争,怨声载道的百姓民意。 对,王守仁还有民意。可是民意只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战争来临,国难当头时,由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会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即便是全民皆兵,在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怎能以少胜多? 靠百姓,靠士气,靠各县各官的同仇敌忾,却终究还得靠自己。王守仁是何人?号称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用兵“诡异c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样的人,怎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纠结队伍,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巧施疑兵之计,让敌人不敢冒进,从而为获得朝廷的救援争取时间。如此双管齐下,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智谋胆气。 然而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王守仁是明大义的,在国难与家事之间,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成为江西的一道屏障。父亲得了疾病,生命危难之际,却遇到了叛乱当头。就像文中所说,“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他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因为这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干系。但是看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王守仁于心不忍。他挑起了原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担子,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平定叛乱。父亲怎么办呢?舍小家为大家,他心中痛苦,即便在疏中奏明,也不过是向皇帝吐露心意。真正其中纠结之意,苦闷之心,却只有自己知道。 战争时节,一切事情权宜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找出了隐藏于基层,有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升官之道的官吏。正是这一批人才,才使得平叛的队伍愈发壮大。明朝的科举制度,想要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网罗到中央,为国家效力,这个初衷是好的,前期似乎也做到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在皇帝手中更迭,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大,漏洞变得也难以弥补。导致很大一部分胸怀大志,心系天下,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文臣武将被埋没在官僚制度的底层。现在他们的机会到了,国难当头,须竭尽所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多亏了王守仁,在上疏中为他们谋得官位。虽是为了国家,无一己之私,却打通了这些怀才不遇的官吏的晋升之道,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大开天窗。 除了为官员求取地位,王守仁还为士卒谋得了福利,这是十分难得的。诚然,大部分士卒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但当兵吃粮,军饷无疑是影响士气的硬性条件。没有粮草军需,士卒就没有足够的气力去御敌。没有钱财抚恤,他们又怎么安心在战场拼杀?明代的官员,尤其是文臣,太多富得流油,中饱私囊之余,却不愿意给予在最前线卖命的士兵们,他们应得的钱粮,甚至克扣军饷。王守仁此举,无疑是给了那些一心为己的官场蛀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间接表露了自己爱兵,为兵,与士兵同在的信念。 文章的最后,王守仁甚至想好了筹集军饷的举措。作为政府高官,不仅有着文韬武略,一颗怀有天下的心,处处为国着想,事无巨细,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员,不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民和国家最需要的啊! 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王守仁因为平乱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的爵位。却在不久之后,因为小人的谗言,皇帝对他起了猜忌之心。多么可笑!这是官场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要不是王守仁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想来也必定遭了那些佞臣的奸计,落得下让人生叹的下场了吧。好在后人给了他说法,记住了他的丰功伟绩。明朝隆庆年间,还追封他为新建侯,谥文成。这无疑是在荣耀上给予他极高的表彰。 通览全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员尽职尽责的爱国之心,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有大志者,为了成就安定的国家,为了促进繁荣的社会,而不断舍弃小我,用自我之才,保一方平安。拳拳赤子之心,显露无疑。在危难关头,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国家的安危。那些在朝中身居要职,却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毫无政绩可言的贪官污吏。一到危机时刻,就想着改换门庭来保全自我的性命,来延续自己现有的荣华富贵。这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嗤笑之余,不免有些震惊。 王守仁作为“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知道是不是将自己的学术观念,放进了统兵作战的技巧之中。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不知道,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王守仁对于局势的分析,几乎是到了透明的地步。现况如何,己方军事实力如何,该怎样去御敌,采取什么策略,哪座城池是攻坚要塞,哪座得先战略放弃诸如此类的事情,王守仁了如指掌。这是一位名将的特质,大约“心学”给他提供了思维性的头脑和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 几百年时光流转,滚滚历史潮流永不停歇。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倒在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王守仁不是,他挺直了腰板,昂然站立在历史的面前,脸色平静,心如止水。相比起王守仁这个名字,我更愿意称呼他另一个名字-王阳明。他守住了仁义道德,却并不稀奇。那些思想固执的腐儒也能守住他们自以为的礼义廉耻,可仍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王阳明,他通晓阴阳变化,懂得人情世故,深明大义!这就是他,一个屹立在时代巅峰的人。 《飞报宁王谋反疏》,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更让我去思考如何成为王阳明一般优秀的智者。有些事情不可强求,有些事情却不得不去追求。几百年的时光不算久远,在历史长河之中,如弹指一挥。我很庆幸,认识到了不一样的王阳明。也很感激,在这个年岁,便能接触到如此的境界。想来即便在今后,我也会因为这次的阅读,怀着对王阳明的敬意,去了解他的更多理想思想和哲学理想。今日遇阳明,幸载!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0章 我有一个好爸爸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略览全书之后,对中国浓浓的乡土气息,以乡土血缘作为社会结构的底层奠基的方式,有了初步且笼统的概念。这本写就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文学,以通俗易懂的笔墨,描绘出当时中国的主体概貌。更让人惊叹之余不禁深感佩服的是,即便岁月境迁,流逝了近七十年的时光,书中的许多研究方式和由此推及得出的结论,放置于当下,仍能够作为理论的依据。从中可以窥出,这是怎样的一本巨著。通读完整本书籍,我实在是有良多感触! 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自居,无论是久远的过去,处于急速发展时期的当代,还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书中有段话让我影响深刻。“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客观的尺子。它可以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谓双重标准”。“礼”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甚至高过了“法”。这其实不难理解。传统社会都是以血缘的亲疏来维系一个社会团体的关系远近,所以许多地方都形成的同姓家族。而在这个关系维系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就是所谓的“礼”。 可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阶级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能够维持农耕社会的那一套,放置现在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当代的社会崇尚法律至上,这是从国外学习的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许多人都在说中国在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逐渐失去了代表着传统内涵的自我文化传承。 可真是如此么?我倒是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的乡土气息并不会因此而逐渐淡化,相反,文化的发展原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法律被认为是治理当代社会的有效途径,它解决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文化偏好的以关系亲疏来判断一件事情对错的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更严谨的以法律规则,道德伦理去决策实践。引用书中的话来说,“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这就是是社会的发展。所以乡土的中国,并不是必须一直乡土地发展下去。相反,它更应该保持乡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时发展。说它是改良也不为过,本身文化就是一样懂得变通的东西。 可是被“乡土中国”的中国乡土气息,终究是在逐渐变得单薄。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许多农村都成了孤寡老人村,村里的年轻劳动力,为了心中所求,奔向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留下老弱妇幼,维系着农村的一丝联系。 想到这儿,我的内心涌现出十分的无奈和悲哀。难道这就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淡化,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的进步?如果进步是以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作为踏板,这样的进步不要也罢。 其实这样的感触由来已久,最直接的就是年味的日渐变淡。中国的农村社会有发展的相当不错的,更多的是那些落后且贫穷的小团体。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那些看似被人怜悯的农村,比起富庶的,年味往往要浓上不少。富庶的农村比起城镇,又得高出一大截。如果年味的浓淡也有金字塔结构,那么城镇一定是处于结构的最低端。 这是个看似奇怪却又一眼就能看出端倪的事情。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吗?不是的,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透露着结构统一的死板。在失去了血缘维系的家族制之后,城市的绝大多数人采取了自我保护的态势,无意识不自觉地带上了虚与委蛇的面具。加上城市那看上去严苛,实际上不得不为之的诸多规矩,年味如何能够不变的淡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费孝通先生的这些话,放置当今的社会却有些难以办到。城市的人们并不是不想通过了解,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只是他们缺少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和互相知根知底的途径。乡土的中国,因为各自生活圈子的狭小,在以感情作为奠基的情况下,才得以用了解作为情感判断的依据。中国太大了,它不可能一辈子乡土下去,那是愚昧无知的闭关锁国。可是一味地推进城市化,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头看看,这是否正确,这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是否有些不该被舍弃的事物被我们无情的舍弃? 在此,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乡土气息。有些人觉得发达国家就没有乡土化的地方,这是一叶障目的狭隘想法。美国的农村是怎样的呢?是科技化的。也许并不是特别发达,却是用先进的技术来管理自己的农业种植。这当然与国家的发展以及美国的人口基数相关。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地想一想,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科技化c现代化是中国农村踏入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当然是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但即便是将来达到了,就万事大吉了吗?农村的生活就越发蓬勃地开展起来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但是满足了物质的需求之后,对于文化的需求,必然要通过合适的手段和规章来进行满足。饱暖思,倘若富裕c闲适起来的村民开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人情世故,喝酒赌博上,这样的发展,不也是失败的吗?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1章 未来明了,前路坎坷——观《大护法》有感 认识王守仁,是因为他的心学。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甚至传至东南亚一带,可谓是思想大家。也难怪会和孔子,孟子,朱熹三人并称为孔c孟c朱c王。可是我从未想过,他也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就像网络小说描写的那样,魔武双修。听上去颇为不可信。直到我读了他所写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实在是句句撼动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生辰之机发动叛乱,情况十分危机,大明王朝一度摇摇欲坠。这篇文章,把当前的战况和局势,讲述的一清二楚,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大局观。危机关头,身为直接领导者,王守仁表现出了名将所拥有的气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此时对于局势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认为局部的战况无法影响大局,那么大明王朝,即便没有更皇换帝,想必也是元气大伤。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内战还是对外御敌,都是兵器的碰撞,血肉的交汇。惨烈,混乱,民不聊生。看完全文,这是我对于这场战斗的第一感受。“巡按及三司c府c县大小官员不从者皆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没有战争是不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却也有正义与背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宁王的反叛军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烧杀掳略,无恶不作,似乎他们想要去争取去获得的国家,不是自己的国家。似乎国家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畸形心态,也是导致这场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叛军来势汹汹,看似势不可挡。王守仁是怎么做的?“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看到这儿,我的内心忍不住叫了声好!打战冲锋,最重要的不是士兵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靠的是什么?除了精妙的战术布局,计策谋定,便是一支军队士气的旺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便是士气作为关键因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勇者之所以勇,就是内心的一股气势在支撑。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到最后拼的都是在拼意志力,在拼气势的最后一丝执念。更别说这场战斗毫无公平可言,王守仁能够依靠的,只有顽强高涨的士气,和因为战争,怨声载道的百姓民意。 对,王守仁还有民意。可是民意只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战争来临,国难当头时,由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会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即便是全民皆兵,在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怎能以少胜多? 靠百姓,靠士气,靠各县各官的同仇敌忾,却终究还得靠自己。王守仁是何人?号称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用兵“诡异c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样的人,怎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纠结队伍,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巧施疑兵之计,让敌人不敢冒进,从而为获得朝廷的救援争取时间。如此双管齐下,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智谋胆气。 然而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王守仁是明大义的,在国难与家事之间,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成为江西的一道屏障。父亲得了疾病,生命危难之际,却遇到了叛乱当头。就像文中所说,“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他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因为这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干系。但是看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王守仁于心不忍。他挑起了原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担子,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平定叛乱。父亲怎么办呢?舍小家为大家,他心中痛苦,即便在疏中奏明,也不过是向皇帝吐露心意。真正其中纠结之意,苦闷之心,却只有自己知道。 战争时节,一切事情权宜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找出了隐藏于基层,有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升官之道的官吏。正是这一批人才,才使得平叛的队伍愈发壮大。明朝的科举制度,想要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网罗到中央,为国家效力,这个初衷是好的,前期似乎也做到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在皇帝手中更迭,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大,漏洞变得也难以弥补。导致很大一部分胸怀大志,心系天下,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文臣武将被埋没在官僚制度的底层。现在他们的机会到了,国难当头,须竭尽所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多亏了王守仁,在上疏中为他们谋得官位。虽是为了国家,无一己之私,却打通了这些怀才不遇的官吏的晋升之道,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大开天窗。 除了为官员求取地位,王守仁还为士卒谋得了福利,这是十分难得的。诚然,大部分士卒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但当兵吃粮,军饷无疑是影响士气的硬性条件。没有粮草军需,士卒就没有足够的气力去御敌。没有钱财抚恤,他们又怎么安心在战场拼杀?明代的官员,尤其是文臣,太多富得流油,中饱私囊之余,却不愿意给予在最前线卖命的士兵们,他们应得的钱粮,甚至克扣军饷。王守仁此举,无疑是给了那些一心为己的官场蛀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间接表露了自己爱兵,为兵,与士兵同在的信念。 文章的最后,王守仁甚至想好了筹集军饷的举措。作为政府高官,不仅有着文韬武略,一颗怀有天下的心,处处为国着想,事无巨细,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员,不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民和国家最需要的啊! 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王守仁因为平乱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的爵位。却在不久之后,因为小人的谗言,皇帝对他起了猜忌之心。多么可笑!这是官场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要不是王守仁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想来也必定遭了那些佞臣的奸计,落得下让人生叹的下场了吧。好在后人给了他说法,记住了他的丰功伟绩。明朝隆庆年间,还追封他为新建侯,谥文成。这无疑是在荣耀上给予他极高的表彰。 通览全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员尽职尽责的爱国之心,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有大志者,为了成就安定的国家,为了促进繁荣的社会,而不断舍弃小我,用自我之才,保一方平安。拳拳赤子之心,显露无疑。在危难关头,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国家的安危。那些在朝中身居要职,却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毫无政绩可言的贪官污吏。一到危机时刻,就想着改换门庭来保全自我的性命,来延续自己现有的荣华富贵。这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嗤笑之余,不免有些震惊。 王守仁作为“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知道是不是将自己的学术观念,放进了统兵作战的技巧之中。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不知道,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王守仁对于局势的分析,几乎是到了透明的地步。现况如何,己方军事实力如何,该怎样去御敌,采取什么策略,哪座城池是攻坚要塞,哪座得先战略放弃诸如此类的事情,王守仁了如指掌。这是一位名将的特质,大约“心学”给他提供了思维性的头脑和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 几百年时光流转,滚滚历史潮流永不停歇。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倒在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王守仁不是,他挺直了腰板,昂然站立在历史的面前,脸色平静,心如止水。相比起王守仁这个名字,我更愿意称呼他另一个名字-王阳明。他守住了仁义道德,却并不稀奇。那些思想固执的腐儒也能守住他们自以为的礼义廉耻,可仍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王阳明,他通晓阴阳变化,懂得人情世故,深明大义!这就是他,一个屹立在时代巅峰的人。 《飞报宁王谋反疏》,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更让我去思考如何成为王阳明一般优秀的智者。有些事情不可强求,有些事情却不得不去追求。几百年的时光不算久远,在历史长河之中,如弹指一挥。我很庆幸,认识到了不一样的王阳明。也很感激,在这个年岁,便能接触到如此的境界。想来即便在今后,我也会因为这次的阅读,怀着对王阳明的敬意,去了解他的更多理想思想和哲学理想。今日遇阳明,幸载!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2章 薛定谔的猫——览《戊戌变法史》有感 认识王守仁,是因为他的心学。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甚至传至东南亚一带,可谓是思想大家。也难怪会和孔子,孟子,朱熹三人并称为孔c孟c朱c王。可是我从未想过,他也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就像网络小说描写的那样,魔武双修。听上去颇为不可信。直到我读了他所写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实在是句句撼动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生辰之机发动叛乱,情况十分危机,大明王朝一度摇摇欲坠。这篇文章,把当前的战况和局势,讲述的一清二楚,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大局观。危机关头,身为直接领导者,王守仁表现出了名将所拥有的气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此时对于局势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认为局部的战况无法影响大局,那么大明王朝,即便没有更皇换帝,想必也是元气大伤。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内战还是对外御敌,都是兵器的碰撞,血肉的交汇。惨烈,混乱,民不聊生。看完全文,这是我对于这场战斗的第一感受。“巡按及三司c府c县大小官员不从者皆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没有战争是不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却也有正义与背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宁王的反叛军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烧杀掳略,无恶不作,似乎他们想要去争取去获得的国家,不是自己的国家。似乎国家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畸形心态,也是导致这场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叛军来势汹汹,看似势不可挡。王守仁是怎么做的?“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看到这儿,我的内心忍不住叫了声好!打战冲锋,最重要的不是士兵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靠的是什么?除了精妙的战术布局,计策谋定,便是一支军队士气的旺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便是士气作为关键因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勇者之所以勇,就是内心的一股气势在支撑。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到最后拼的都是在拼意志力,在拼气势的最后一丝执念。更别说这场战斗毫无公平可言,王守仁能够依靠的,只有顽强高涨的士气,和因为战争,怨声载道的百姓民意。 对,王守仁还有民意。可是民意只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战争来临,国难当头时,由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会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即便是全民皆兵,在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怎能以少胜多? 靠百姓,靠士气,靠各县各官的同仇敌忾,却终究还得靠自己。王守仁是何人?号称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用兵“诡异c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样的人,怎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纠结队伍,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巧施疑兵之计,让敌人不敢冒进,从而为获得朝廷的救援争取时间。如此双管齐下,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智谋胆气。 然而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王守仁是明大义的,在国难与家事之间,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成为江西的一道屏障。父亲得了疾病,生命危难之际,却遇到了叛乱当头。就像文中所说,“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他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因为这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干系。但是看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王守仁于心不忍。他挑起了原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担子,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平定叛乱。父亲怎么办呢?舍小家为大家,他心中痛苦,即便在疏中奏明,也不过是向皇帝吐露心意。真正其中纠结之意,苦闷之心,却只有自己知道。 战争时节,一切事情权宜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找出了隐藏于基层,有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升官之道的官吏。正是这一批人才,才使得平叛的队伍愈发壮大。明朝的科举制度,想要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网罗到中央,为国家效力,这个初衷是好的,前期似乎也做到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在皇帝手中更迭,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大,漏洞变得也难以弥补。导致很大一部分胸怀大志,心系天下,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文臣武将被埋没在官僚制度的底层。现在他们的机会到了,国难当头,须竭尽所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多亏了王守仁,在上疏中为他们谋得官位。虽是为了国家,无一己之私,却打通了这些怀才不遇的官吏的晋升之道,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大开天窗。 除了为官员求取地位,王守仁还为士卒谋得了福利,这是十分难得的。诚然,大部分士卒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但当兵吃粮,军饷无疑是影响士气的硬性条件。没有粮草军需,士卒就没有足够的气力去御敌。没有钱财抚恤,他们又怎么安心在战场拼杀?明代的官员,尤其是文臣,太多富得流油,中饱私囊之余,却不愿意给予在最前线卖命的士兵们,他们应得的钱粮,甚至克扣军饷。王守仁此举,无疑是给了那些一心为己的官场蛀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间接表露了自己爱兵,为兵,与士兵同在的信念。 文章的最后,王守仁甚至想好了筹集军饷的举措。作为政府高官,不仅有着文韬武略,一颗怀有天下的心,处处为国着想,事无巨细,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员,不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民和国家最需要的啊! 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王守仁因为平乱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的爵位。却在不久之后,因为小人的谗言,皇帝对他起了猜忌之心。多么可笑!这是官场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要不是王守仁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想来也必定遭了那些佞臣的奸计,落得下让人生叹的下场了吧。好在后人给了他说法,记住了他的丰功伟绩。明朝隆庆年间,还追封他为新建侯,谥文成。这无疑是在荣耀上给予他极高的表彰。 通览全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员尽职尽责的爱国之心,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有大志者,为了成就安定的国家,为了促进繁荣的社会,而不断舍弃小我,用自我之才,保一方平安。拳拳赤子之心,显露无疑。在危难关头,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国家的安危。那些在朝中身居要职,却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毫无政绩可言的贪官污吏。一到危机时刻,就想着改换门庭来保全自我的性命,来延续自己现有的荣华富贵。这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嗤笑之余,不免有些震惊。 王守仁作为“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知道是不是将自己的学术观念,放进了统兵作战的技巧之中。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不知道,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王守仁对于局势的分析,几乎是到了透明的地步。现况如何,己方军事实力如何,该怎样去御敌,采取什么策略,哪座城池是攻坚要塞,哪座得先战略放弃诸如此类的事情,王守仁了如指掌。这是一位名将的特质,大约“心学”给他提供了思维性的头脑和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 几百年时光流转,滚滚历史潮流永不停歇。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倒在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王守仁不是,他挺直了腰板,昂然站立在历史的面前,脸色平静,心如止水。相比起王守仁这个名字,我更愿意称呼他另一个名字-王阳明。他守住了仁义道德,却并不稀奇。那些思想固执的腐儒也能守住他们自以为的礼义廉耻,可仍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王阳明,他通晓阴阳变化,懂得人情世故,深明大义!这就是他,一个屹立在时代巅峰的人。 《飞报宁王谋反疏》,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更让我去思考如何成为王阳明一般优秀的智者。有些事情不可强求,有些事情却不得不去追求。几百年的时光不算久远,在历史长河之中,如弹指一挥。我很庆幸,认识到了不一样的王阳明。也很感激,在这个年岁,便能接触到如此的境界。想来即便在今后,我也会因为这次的阅读,怀着对王阳明的敬意,去了解他的更多理想思想和哲学理想。今日遇阳明,幸载!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3章 乡土中国的“乡土” 最近在网上老是能看到一些标题类似于“某某明星体重超过200斤?粉丝仍然赞:好可爱”的新闻消息。一边在感慨原来长相真的可以包容身材的同时,一边又好奇的点了进去,想要看看到底是哪位明星如此的貌若天仙。结果发现,仅仅是某电视台为了节目造势,甚至连那些粉丝所点的赞都没有谈及到,真真切切的是个标题党。 我们的网络新闻媒体和他们的受众,好像正处于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当中。一方面为了增加网页的点击量,网媒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寻甚至编造一些骇人听闻却又能充分博取人眼球的新闻,哪怕只有一些新闻标题。没关系,只要诱惑你点开来,就是我赢了。而另一方面,网媒的受众,绝大部分的年轻群体。在一次又一次的上当受骗之后,终于了解了这种低劣的诱骗手段,并下决心绝不再被人愚弄。但当又一次碰到这类新闻,十有八九我们还是会掉进陷阱。因为我们会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这次应该是真的! 突然回想起小学时候写作文的情形。九五后的童年上学经历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听,封闭的教学模式和独裁的老师,那时候比比皆是。而即便是写作文,也多半为单调枯燥的命题作文。给你定下一个论调,就必须按照这个思路走。哪怕是稍有拓展,也得是体制内的拓展,不然就只能拿低分。这种作文就被老师批斥为“偏题作文”,也是我那时最讨厌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每次老师用偏题作文的事来教育我们,都称之为“不诚信的事情”。而不诚信,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无异于是文革时期挖社会主义墙角的罪名。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走上了写主流文章c正题作文的道路,哪知到如今,“偏题”却成了吸引人眼球的工具,当真是时代发展的太快了? 然而“偏题”却又从另一层面反映了网民们的寂寞。接触了太多太多快餐信息的我们,无法做到顾及每一条新闻,标题无疑是最直观的感受。就好像我们分辨帅哥美女,脸蛋便是第一评判标准。但是脸是可以调c整的,普通人的肉眼很难去分辨这种美是真是假。即便如此,为何我们还是愿意去对此评头论足?因为好看嘛!不管是真是假,至少现在在我的眼中,是为独一无二的真。反正顺带看到了,反正也是无聊,调笑一番好像也并无大碍。于是,大多数的我们点开了这条新闻,无意中迎合了有些网媒哗众取宠的恶趣味。 在此,我并没有去评判此事是好是坏的意思和资格,只是无奈地发出一些感慨。曾经的我们能够从标题揣测新闻的内容,如今,却不得不用内容去重新定位标题。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都是为了自我的位置谋福利,无所谓谁好谁坏。但是个别网媒的哗众取宠,却造成了受众的心理落差。而网民的审美麻木,迷恋隐藏于网络背后的挥斥方遒,又逼得网媒不得不想方设法,从各个层面去博网民的眼球。 自己曾独自遐想,什么时候二者能够达到一种神秘的平衡。网媒不需要再做个“万恶的标题党”,网民也可以坦然接受各式新闻,评论中则是含蓄中肯的建议。想到兴奋之处,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充斥屏幕的垃圾新闻和骂街评论登时就让我清醒过来。只能暂时奉劝各位一句:千万别拿标题当新闻。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4章 我读王阳明 认识王守仁,是因为他的心学。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甚至传至东南亚一带,可谓是思想大家。也难怪会和孔子,孟子,朱熹三人并称为孔c孟c朱c王。可是我从未想过,他也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就像网络小说描写的那样,魔武双修。听上去颇为不可信。直到我读了他所写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实在是句句撼动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生辰之机发动叛乱,情况十分危机,大明王朝一度摇摇欲坠。这篇文章,把当前的战况和局势,讲述的一清二楚,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大局观。危机关头,身为直接领导者,王守仁表现出了名将所拥有的气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此时对于局势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认为局部的战况无法影响大局,那么大明王朝,即便没有更皇换帝,想必也是元气大伤。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内战还是对外御敌,都是兵器的碰撞,血肉的交汇。惨烈,混乱,民不聊生。看完全文,这是我对于这场战斗的第一感受。“巡按及三司c府c县大小官员不从者皆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没有战争是不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却也有正义与背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宁王的反叛军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烧杀掳略,无恶不作,似乎他们想要去争取去获得的国家,不是自己的国家。似乎国家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畸形心态,也是导致这场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叛军来势汹汹,看似势不可挡。王守仁是怎么做的?“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看到这儿,我的内心忍不住叫了声好!打战冲锋,最重要的不是士兵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靠的是什么?除了精妙的战术布局,计策谋定,便是一支军队士气的旺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便是士气作为关键因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勇者之所以勇,就是内心的一股气势在支撑。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到最后拼的都是在拼意志力,在拼气势的最后一丝执念。更别说这场战斗毫无公平可言,王守仁能够依靠的,只有顽强高涨的士气,和因为战争,怨声载道的百姓民意。 对,王守仁还有民意。可是民意只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战争来临,国难当头时,由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会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即便是全民皆兵,在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怎能以少胜多? 靠百姓,靠士气,靠各县各官的同仇敌忾,却终究还得靠自己。王守仁是何人?号称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用兵“诡异c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样的人,怎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纠结队伍,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巧施疑兵之计,让敌人不敢冒进,从而为获得朝廷的救援争取时间。如此双管齐下,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智谋胆气。 然而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王守仁是明大义的,在国难与家事之间,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成为江西的一道屏障。父亲得了疾病,生命危难之际,却遇到了叛乱当头。就像文中所说,“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他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因为这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干系。但是看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王守仁于心不忍。他挑起了原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担子,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平定叛乱。父亲怎么办呢?舍小家为大家,他心中痛苦,即便在疏中奏明,也不过是向皇帝吐露心意。真正其中纠结之意,苦闷之心,却只有自己知道。 战争时节,一切事情权宜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王守仁找出了隐藏于基层,有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升官之道的官吏。正是这一批人才,才使得平叛的队伍愈发壮大。明朝的科举制度,想要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网罗到中央,为国家效力,这个初衷是好的,前期似乎也做到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在皇帝手中更迭,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大,漏洞变得也难以弥补。导致很大一部分胸怀大志,心系天下,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文臣武将被埋没在官僚制度的底层。现在他们的机会到了,国难当头,须竭尽所能。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也多亏了王守仁,在上疏中为他们谋得官位。虽是为了国家,无一己之私,却打通了这些怀才不遇的官吏的晋升之道,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大开天窗。 除了为官员求取地位,王守仁还为士卒谋得了福利,这是十分难得的。诚然,大部分士卒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但当兵吃粮,军饷无疑是影响士气的硬性条件。没有粮草军需,士卒就没有足够的气力去御敌。没有钱财抚恤,他们又怎么安心在战场拼杀?明代的官员,尤其是文臣,太多富得流油,中饱私囊之余,却不愿意给予在最前线卖命的士兵们,他们应得的钱粮,甚至克扣军饷。王守仁此举,无疑是给了那些一心为己的官场蛀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间接表露了自己爱兵,为兵,与士兵同在的信念。 文章的最后,王守仁甚至想好了筹集军饷的举措。作为政府高官,不仅有着文韬武略,一颗怀有天下的心,处处为国着想,事无巨细,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官员,不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民和国家最需要的啊! 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王守仁因为平乱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的爵位。却在不久之后,因为小人的谗言,皇帝对他起了猜忌之心。多么可笑!这是官场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要不是王守仁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想来也必定遭了那些佞臣的奸计,落得下让人生叹的下场了吧。好在后人给了他说法,记住了他的丰功伟绩。明朝隆庆年间,还追封他为新建侯,谥文成。这无疑是在荣耀上给予他极高的表彰。 通览全文,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官员尽职尽责的爱国之心,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有大志者,为了成就安定的国家,为了促进繁荣的社会,而不断舍弃小我,用自我之才,保一方平安。拳拳赤子之心,显露无疑。在危难关头,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国家的安危。那些在朝中身居要职,却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毫无政绩可言的贪官污吏。一到危机时刻,就想着改换门庭来保全自我的性命,来延续自己现有的荣华富贵。这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嗤笑之余,不免有些震惊。 王守仁作为“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知道是不是将自己的学术观念,放进了统兵作战的技巧之中。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不知道,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王守仁对于局势的分析,几乎是到了透明的地步。现况如何,己方军事实力如何,该怎样去御敌,采取什么策略,哪座城池是攻坚要塞,哪座得先战略放弃诸如此类的事情,王守仁了如指掌。这是一位名将的特质,大约“心学”给他提供了思维性的头脑和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 几百年时光流转,滚滚历史潮流永不停歇。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倒在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前。王守仁不是,他挺直了腰板,昂然站立在历史的面前,脸色平静,心如止水。相比起王守仁这个名字,我更愿意称呼他另一个名字-王阳明。他守住了仁义道德,却并不稀奇。那些思想固执的腐儒也能守住他们自以为的礼义廉耻,可仍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王阳明,他通晓阴阳变化,懂得人情世故,深明大义!这就是他,一个屹立在时代巅峰的人。 《飞报宁王谋反疏》,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更让我去思考如何成为王阳明一般优秀的智者。有些事情不可强求,有些事情却不得不去追求。几百年的时光不算久远,在历史长河之中,如弹指一挥。我很庆幸,认识到了不一样的王阳明。也很感激,在这个年岁,便能接触到如此的境界。想来即便在今后,我也会因为这次的阅读,怀着对王阳明的敬意,去了解他的更多理想思想和哲学理想。今日遇阳明,幸载!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5章 当你的心,不尊崇你的意 钱谦益何人也?字受之,号牧斋,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人。与吴伟业c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是明末清初文坛盟主之一,东林党领袖之一。著有《初学集》c《有学集》等。钱谦益一生做出的抉择有许多。不论是刚考取一甲三名进士c前途一片光明时便遇上父亲去世,不得不放弃大好仕途回乡丁忧守制;还是以59岁的年纪迎娶名妓柳如是;亦或是南明初立决定投靠福王朱由崧,都称得上是决定其人生轨迹的重要抉择。但要说最关键最核心,也是在历史滚滚潮流掀起一丝波澜的,要属钱谦益决定剃发降清。 为什么身为晚明重臣,堪称文坛领袖的钱谦益会决定降清?要知道,自古以来华夏大地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傲气。加之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墨染熏陶,特别是在明朝,对于陈朱理学的全面继承,讲究的是一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文人风骨。即便不跟随朝代消亡的脚步一同走向末路,也万万不能做出剃发降清这样堪称“遗臭万年”的荒唐事。对于钱谦益降清举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称之为“理性的胜利”。 降清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活命,为了能够重掌荣华富贵。晚明时的钱谦益是命运多舛的,虽然身居高位,可多受人弹劾排挤,革职回乡c引咎辞职数次。而在明朝“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管制下,官员俸禄相较历朝拮据,对贪污腐败的处理也更为严苛。金钱方面无法得到满足,于是钱谦益渴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这念头从天启到崇祯再到弘光,甚至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我本爱官人”这般赤裸裸的表白。可总有人高其一等,踩在他的头顶:阉党c温体仁c周延儒,还有南明真正掌权的马士英。所以活的不如意,想活命c想做官,算得上钱谦益降清的重要理由。他算不上是传统的封建卫道士,忠君观念并不执着。从他59岁高龄仍然执意迎接柳如是可以看出,他并不太在意外界的客观评价,他在乎关心的,是与自己息息相关c切实影响自身权益的事情。如果说“忠君爱国”是明代理学刻意营造出的感性氛围,那么剃发降清,则是钱谦益理性思考之下,做出的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决定。当所谓个人理性战胜了时代的感性,钱谦益会投靠清朝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即便是这样,钱谦益做出剃发降清的决定也是相当困难的。毕竟心中仍有顾虑,知道自己一旦将想法付诸行动,等待自己的便是历史的鞭挞,文人骚客的唾弃。他到底不是孙之獬,不会为了荣华将自己沦为万劫不复的境地。可是不降,不仅无法富贵一生,甚至还有性命之忧。用一段话来形容他的心情: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但他最终为了生,抛弃了义。为了那条鱼,遗弃了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方能获得的熊掌。因为清兵已经兵临南京城下了。 于是“水太凉”c“头太痒”的闹剧发生了,把钱谦益的优柔寡断c瞻前顾后体现的淋漓尽致。复杂多变的性格,蛇鼠两端的个人秉性,是其降清的决定性内在要素。这就得提及钱谦益降清以后,晚年的另一人生抉择--乐忠于谋划反清复明。瞿式耜还称赞其“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忠躯义感溢于楮墨之间”。这算是其剃发降清的抉择延伸,也是颇为“奇妙”的一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钱谦益的纠结和矛盾。他无法做到史可法一样舍生报国,却也无法彻彻底底抛弃传承千年的封建道德理念。这样的反复无常的个人秉性,既导致其当初做出剃发降清的抉择,也决定了他在“舍义取生”后又无法完全弃前朝于不顾,即便更多的是为了一定程度挽回个人声誉,期望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会出现自己的身影。归根结底,钱谦益是政治上的“投机者”。当大敌当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他明知应当以身殉国,亦或者退隐山林。但是自我的理性压过了感性,现实使钱谦益屈服,富贵荣华使他低头弯腰。而投靠清朝以后,生命和财富有了保障,但与自己拜相封侯的臆想又有很大的出入,他就又打起了支持“反清复明”的主意。一方面是为了挽救自己在文人墨客c历史本纪的口碑名声,另一方面则是宣泄自己对于现下条件和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不满。纠结反复是形容钱谦益最合适的词汇,也正是如此的个性,辅以对登堂入室c拜相封侯的执着追求,使他最终做出了剃发降清的人生抉择,却又在做出抉择之后暗中支持反清活动。 倘若钱谦益恪守传统文人本分,而不是降清以后才试图做些什么。甚至真的以身殉国,他是否会成为人们口中流芳百世c传承千古的道德完人?在此我无意站在上帝的视角,评判其降清的举措是对是错,因为结局已成定式。这是一个复杂且纠结的人,我看不透他,就连他自己可能都看不透自己。封建道德上的缺失掩盖了他文学素养的色彩,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不忠不义之人,无论其他方面怎样的出类拔萃,终究会被其人生轨迹上的污点所遮蔽。钱谦益落得个如此下场,甚至被乾隆一道谕旨打入《贰臣传》。纵然是历史潮流的推进加之自身的抉择,但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可叹可叹!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27章 爱上“丑陋” 第一次读《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时,我以为是个卖紫手环的软文。什么“二十一天不抱怨紫手环”,不过是生意而已。但是撇去这件事不谈,通读完全书,当真是感触良多。倘若世界上的抱怨全部消失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是否能得到完美的提升?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看完了整本书。其实这个二十一不抱怨法,在国内也早有提及。最早我在《智慧背囊》里读到过这样的小故事:一个总爱埋怨,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的小伙子,向有道禅师诉苦。禅师让他从今往后,每抱怨一次,便往棋盒中扔一颗黑棋子,那天没有抱怨,就扔一个白棋子。这个故事与《不抱怨的世界》的训练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没有科学系统的阐述,理论上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抱怨。向他人抱怨,也被他人抱怨,更不得不倾听他人抱怨的倾诉。仿佛抱怨就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自打婴儿一坠地的哇哇大哭,难道不就是新生命对于陌生世界的强烈抱怨吗?没有抱怨的生活,似乎从没有想过。或者说抱怨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肆意作祟。 不抱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从前没有,现在不会,将来,或许也不能实现。不抱怨讲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活的平和,对于困境的洒脱。而不是为了所谓二十一天的坚持,刻意去隐忍生活的不顺。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全都闭塞在心,想必容纳不下这么多的怨气。 很多时候,我们听见他人的抱怨,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愤怒,这是抱怨对我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我们对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他人是否也会受到坏心情的影响?那我们是否就是杀死了好心情的罪魁祸首?适当的吐槽可以舒畅身心,作为一种饭后茶余的谈资,这是无可厚非的。可若是一直喋喋不休,再亲密的朋友,想来也会感觉到厌烦吧? 我们许多的抱怨,在他人看来,都是没有缘由的无病呻吟。就像书里提到的那个故事:男人天天抱怨午饭单一,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让妻子换写花样,他诧异地回答说,自己是单身啊! 多么荒唐!他抱怨的不是事情的不顺心,而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源头。可这有什么益处么?难道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理,推动着他抱怨的持续?在惊讶故事中的男人抱怨的毫无道理之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有多少次在有意无意之中,如同这个男人一样,我们不知道尽自己能力去有所改变,只知道无休止的由口中往外倾倒,似乎出现了抱怨的反刍,不得不吐出来再细细咀嚼。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恰恰也是这种不完美,却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是机器人,甚至现在连机器人,都在技术的发展支持下逐渐演化出七情六欲。凡世的情感,造就了或摆上台面或埋于心底的无数抱怨,造就了这个烟火气息浓厚的凡尘俗世。不抱怨的世界,从前未曾有过,将来也必然不会出现。与其想方设法地去杜绝抱怨c去避开自己内心的负能量,倒不如坦然对之,爱上丑陋! 而《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有意引导我们去修正自己抱怨的习惯,是值得推崇的。虽然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但是如果我们在抱怨之前,仔细思考是否有比这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就像是空喊口号的理论家,转变为脚踏实地c探寻问题根源的实干家的转变。我们从中可以收获的意义,相比起抱怨,定是多出不少吧!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33章 所谓“罗文精神”——览《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什么是一个人最为优秀的品质?什么是我们赖以生存,以此安身立命的根本?许多时候,我都会莫名地联想到这些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教科书般标准的答案。直到我读完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著的《把信送给加西亚》,才恍然大悟。如果推荐一本近年来给予我良多感触的好书,那么《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必然是榜上有名的。 书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讲述了在19世纪的美西战争中,一名叫做安德鲁罗文的年轻中尉,历尽千辛万苦,以生命为赌注,将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交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手中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也不是。这是一个在战争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与其说成故事,不若说是带有写实意味,经过艺术加工的传记。这本书简单到用不足百字的描述,便能够概括整个事件的脉络。可是它带来的思考,却远远大过浮于表面的文字游戏。 安德鲁罗文,是一名年轻的中尉。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位阿甘式的人物。阿甘的成功在于他心无旁骛地奔跑,而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也是得益于他为了达成目标时的一心一意。罗文和阿甘的相似之处在于,虽然目标不同,但是他们都有明确为之奋进的方向,并且无论当前形势多么危机,不管遇到了怎样的挫折和困境,都会保持充分的乐观。就像罗文自己所说的,这次的冒险经历,仅仅受到了几名敌人的包围。而他要做的,不过就是想办法逃出来并将信送给加西亚将军。这些话说出口,不过是上唇碰下唇。其中遭受了多少折磨,冒着多大的生命危险,在罗文轻描淡写的言语中,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在《采桑子*重阳》中也表达过类似的乐观情绪。“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乐观似乎是一个英雄,一个伟人的共通之处,也是成为英雄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忠诚和责任感,是读者们套用在罗文身上最多的两个词汇。甚至优秀的个人品德,已经遮掩了他杰出军事才能。军事才能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罗文一无所有,相比起作用微小的军事才能,绝对的执行力,饱满的忠诚度,高度的责任感才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的金融环境。现在是一个金融爆炸的时代,全民参与金融。可恰恰就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整个大环境变得无比脆弱。金融终究是小部分人的游戏,过多跟风的参与者,让原本就错综复杂的金融游戏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那在这样脆弱的环境下,金融企业和从业者应该怎样做?这让我想起《南方周末》对于罗文的一小段评价。“安德鲁罗文通过他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影响并推动了一项事业的发展,正如许多公司中那些孜孜不倦c埋头苦干的领导者和员工一样,他们的敬业净胜有力地推动了公司事业的发展。”这段评价,把金融从业者应该拥有的核心本质表达地非常清楚。只要孜孜不倦,不畏艰险,不论是员工还是领导者,都有保有高度的忠诚度和责任感。这样的个人品质和企业氛围,才是推动整个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活力源泉。 “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忠诚是否就等同于智慧?这我无法去验证。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忠诚保证了心中的信念,就像一望无垠的苦海之中的指引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而责任便成为这信念背后最为稳固的靠山。罗文执行送达书信的任务时,他不知道加西亚将军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前方的道路会遭受多少艰难险阻,他能够依靠的,不过就是忠诚的执念,责任的依托。这种条件下,忠诚绝对就是智慧的另一种化身。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就像书中告诉我们的,困难是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去解决困难,面对困难,取决于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罗文用自己乐观积极,不畏艰辛的态度解决了将信送给加西亚这个听上去异想天开的难题,成为战争中的英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也只有利用这样的工作态度,才可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就像当下的金融行业,发展的态势看似良好,实际上却是岌岌可危。倘若金融的从业者,人人都能有罗文一般的执行力,满怀信心,用一种积极主动c勇于创新的态度去应对问题,那么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许多问题并不是人为的,而是过多的臆想营造出来的纸老虎。 罗文精神,不知不觉已经成了一个囊括万象,用来划分个性本质的名词。阿尔伯德利用短短的篇幅,质朴的文笔描写,平淡到甚至于并无亮点的故事情节,营造出意义深远的罗文精神,让《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是什么让它得以获得如此高度的成就?它和普通书籍相比优势何在?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内在的意味永远大过于浅显的表象,它给予我们书籍之外的思考与探索,是靠文笔和修辞无法显露出来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从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可是水准上升了,竞争也就变得愈发激烈。社会中拥有怎样品质的人更容易在行业立足?这似乎回到了我开头提出的问题。无论什么时候,社会总是需要大批能够送信的“罗文”。或许不像书中罗文的冒险那般惊心动魄,但是在安稳的和平年代,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被时代所接纳,所需要的! 《把信送给加西亚》,当真给予了我不尽的思考和感慨,也为我今后个人品质的提升,制定了可以衡量的标杆。只有具备了罗文精神,才能够将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当代青年。也只有将这种精神铭记于心,时时刻刻用来警醒自己,在未来还很久远的人生路上,才会步入更高的阶段。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正文 第34章 所谓爱情,所谓现实--观《恋爱的犀牛》有感 何谓爱情?何谓现实?近来有幸,观看了由孟京辉导演的爱情剧作--《恋爱的犀牛》。虽假借爱情之名,但却实实在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话剧。让我在看完全剧以后,生出良多感慨之余,对于爱情c对于人生倒也有了些自我的见解与不成熟的观点。 这是个简单纯粹,却又惹人深思的爱情故事,讲述了犀牛饲养员马路与办公室职员明明的爱恨纠葛。虽是爱情故事,但从言情的角度来看却是远远不够的。各幕场景中穿插了无厘头式的幽默,又增添了一份黑色爱情喜剧的色彩。而与其说是纠葛,从话剧的表演看来,更多的是马路单方面的相思与付出。马路是怎样性格的人?你可以说他真挚,也可以说他顽固偏执。在与牙刷推销员的对话中,他将自己“一根筋”式的为人处事体现的淋漓尽致。马路做事执着认真c对待朋友直白坦荡,而大仙c黑子等人围绕在他的周围,在剧中起到了一种类似内心独白的作用,对于剧情的旁白解释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而随着一幕幕碎片化的剧情推进,“马路爱明明,明明却爱着陈飞”的错位爱情,成了整场话剧悲剧的开端。 当看到马路嚼着明明吐掉的柠檬味口香糖,怀揣着对于爱情的期盼与展望,吟唱着属于自己内心之花绽放的颂歌,我仿佛在他迷惘却又清澈的眼中看到了一丝笑意,看到了独属马路的乐观一面。心态永远是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最重要因素,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面对困境的勇气,更有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恰是这段小插曲,让我陡增感慨。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是淡然处之,还是徒劳地抱怨上天的不公?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选择微笑,也可以选择抱怨。但是所谓人生,所谓爱情,本就没有什么圆满一说。我们追求个人所爱的道路,永远是不断完善c不断前行的过程。与其絮絮叨叨地抱怨上天的不公,倒不如着认清现实c脚踏实地来得心安!马路遵循着心中乐观的指引,想尽一切办法追求明明,为了她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且不论结果如何,这个充溢着乐观态度的追求过程,于马路而言,无疑是富有价值且满盈快乐的。 “我爱你,我真心爱你,我疯狂地爱你,我向你献媚,我向你许诺,我海誓山盟,我能怎么办就怎么办”。马路的这段爱情告白热情地让我感到战栗。马路爱明明么?看上去毋庸置疑。倘若不爱,断不会如此百依百顺c掏心掏肺。可他的爱,却是基于虚幻的梦境,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自我臆想,妄图与现实交融的假象。明明爱马路么?看上去亦是毋庸置疑。倘若爱他c接受他,便不会有后续的故事,偏执的马路也不会以爱的名义绑架了明明。可是在夜色遮掩下敞开心扉的她,也有几次情不自禁地表露出自己的心意,表达了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爱情妥协。两人之间的若即若离,是理性的感知也是感性的释放。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什么是恋爱中的犀牛?在爱情的道路上冲动盲目c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以过激的言语表态c行为举止来释放自我内心的炽热情感。如此恋爱中的男女,像极了视力极差但富有气力,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犀牛。可惜马路与明明之间,与其说是恋爱关系,不如说是相互的替代品。马路在明明眼中,是前男友陈飞的代庖;明明在马路眼中,是虚幻梦境在现实的具象表现。他们为之疯狂c不顾一切的可能不仅仅是爱情本身,更应该说是寻求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我不敢说我能完全定义所谓的“先锋”,也难以从剧中获得怎样与众不同的深刻见解。可是看到明明将马路当作自己对于陈飞的情感宣泄,马路将个人的情愫臆想寄托在明明身上,我知道,情感的爆发即将来临。当一个怀揣着爱情幼苗的人被给予了希望,却又瞬间被抽走时,这样的人必然会走向灭亡,亦或是走向极端。 我时常在想,倘若明明接受了马路的一番心意,亦或是马路没有走进思维的死胡同,选择了放手。是否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恋爱的犀牛》是否会有个尽善尽美的结局?然而现实没有“倘若”,结局终究已成定式。这就是话剧的魅力,给观众想象留白的空间,让我们能够根据推断和联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结局。《恋爱的犀牛》不愧是经典先锋话剧,纵然撇去与现实情感的联系,仍然让我心潮澎湃。曾经在路遥先生的《人生》一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于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追求爱情亦是如此。盲目抛离现实在自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或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快意,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理解爱情的真谛--感性碰撞,理性取舍。在我看来,所谓爱情,所谓人生,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延伸。马路抛离实际片面追求自以为的爱情,落得个铤而走险的悲凉凄惨下场。明明一方面对马路的炽热情感视而不见,一方面又妄图将其当作失意落寞时的“备胎”,这样纠结的爱情观念导致了因爱生恨。不c不是生“恨”,马路策划的绑架是自己对于爱情无所适从的必然产物,但是他并不恨明明,他恨的是自己!恨自己无法给予明明更多,恨自己无法如明明所爱一般成长。可怜的人啊,当所谓爱情变成了单方面的委曲求全,他该是多么的失落而无助?马路能怎么办呢,他已然一无所有。 如果要我列出一张对自己大有裨益的著作清单,《恋爱中的犀牛》必然是榜上有名的。死非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我们终究活在现世,无法直面死的残忍。未来几何,爱情几番,我无法断言。或许反反复复,难觅规律。但是我们的爱情与人生,必然要基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所谓爱情c所谓现实。它们有时或许天各一方,然而倘若就此置之不理,便永远无法践行二者的真谛。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