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水浒之星 > 第 124 章
    简单,“御弟出兵之日起,兴庆府惊雷不断,望御弟撤出会州之兵,以解天变。”

    “天变”,哈哈!李乾顺可真会找借口,连自己老婆也拿来开涮。

    晋王察哥那天接到圣旨后,当时就被“雷”倒了,然后,毫不犹豫就撤军了。

    .

    贺兰山东麓,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就是闻名天下中外驰名的西夏王陵,蓝天白云之下,巍峨起伏的山峦之侧,有五座气势恢宏的陵塔,泛着金黄色的辉煌,高耸入云,是那么的庄严,那么的肃穆,那么的幽远……

    西夏王陵是西夏皇帝们长眠的地方,准确一点说应当叫“西夏帝陵”才对,包括李乾顺在内,一共安葬了九位皇帝,不过,这阵子,李乾顺还喘气呢,目前,这里只是安葬了五位西夏皇帝。

    正是:

    太祖皇帝李继迁。

    太宗皇帝李德明。

    景宗皇帝李元昊。

    毅宗皇帝李凉祚。

    惠宗皇帝李秉常。

    [(278.太祖圣殿)]

    这是党项族的皇家陵园,虽然没有秦汉唐宋帝陵的奢侈、豪华、宏大,却多了一份西北塞上独有的风情粗犷、坚韧、神秘。

    西夏王陵是埋葬祖先的地方,也是追思祖先的地方,这里城、陵、殿、塔、阙、亭、台、楼、阁、碑、石俱全,每日伴随日出日落,风起云涌,熠熠生辉。

    这天西夏国崇宗皇帝李乾顺率领文武百官,离开兴庆府皇宫,摆驾至西夏王陵前来祭祖。

    众位大臣衣冠楚楚,心中却在窃窃私语,最近陛下有点反常呀,短短的没几天,都来四趟了,一想这都是那惊雷惹得祸。

    大夏国祭祖的仪式是相当隆重又庄严的。

    献上牺牲、玉帛、焚香、膜拜,鼓乐悠扬,宁静而致远,安谧又肃穆。

    李乾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躺在这里,接受他的后人祭享。每当这个时候,李乾顺都会思绪如飞,先祖的光辉事迹也在脑海中一幕幕的重现。

    李乾顺是党项皇族中的一员,他拥有最纯正的“龙皇血脉”,他对先祖的事迹当然是了然于胸,耳熟能详,他续承了他们的血脉,继承了他们的精神,还继承了他们的事业,更继承了他们的江山。

    此时此刻,李乾顺总是会不由自主的问自己一句:“你做过了什么,将会留下什么?”

    李乾顺沉吟良久,和以往一样,这次还是非常惭愧的答道:“我现在什么也没有做过,也不会留下什么。”

    李乾顺是一位喜欢经常反思的人,他会反思过去,反思历史,反思自己,通常,他都会有所收获,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或者得到一个有益的启迪,他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的在成长,在进步,虽然不明显,却让他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受益匪浅,获教良多。

    每次祭祖之后,没有一次例外,李乾顺都会独自一人进入一处“秘境”。

    这处“秘境”是一座地下宫殿,被称为“太祖圣殿”,这座圣殿的入口被巨大的神秘力量封印着,外人是不可能知道有这样一处秘境的,既便有人知道也没有能力打开这道封印进入里边。

    这道封印,除了西夏现任的皇帝拥有了“帝王力量”的人才能打开。

    “帝王力量”,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用蹲杠铃或者做俯卧撑就可以练出来的,如果你不是皇帝,还是洗洗睡吧。

    在“太祖圣殿”,西夏五位前皇帝的圣像栩栩如生,威严庄重。

    李乾顺在三岁刚刚登基之后,在睡梦中就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带到这里,他记得很清楚,那晚上星月无光,也是那晚上,在“太祖圣殿”内,他拥有了“帝王力量”。

    知道为什么蹲杠铃和做俯卧撑练不出“帝王力量”了吧,这种力量是继承的,你练也白练。

    这是只有李乾顺知道的一个秘密,一个帝王才拥有的秘密。

    以后,李乾顺每次来到西夏王陵之后,都会进入这处圣殿,这里是汇集了党项族祖先们曾经拥有的各种强大存在的源泉,有智慧、有力量、有精神、有真相、有秘密、有yīn谋、有诡计……。

    在这里,李乾顺可以自由和他们进行某种jiāo流,因为他和他们一脉相承,流着同样的血液,他可以追古思今,让他感知祖宗带给他的一切,有美好的记忆,有血腥的杀戳,还有并不干净的过去。

    圣殿里目前只有五尊圣像,居中的不是太祖皇帝李继迁,却是西夏开国景宗皇帝李元昊,在他的左侧是太祖皇帝李继迁、太宗皇帝李德明,在右侧的则是毅宗皇帝李凉祚、惠宗皇帝李秉常。

    李乾顺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也会立在这里,由他的后代另一位拥有了“帝王力量”的西夏皇帝供奉、祭祀、瞻仰、怀念……

    .

    西夏,其祖上是党项羌人,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被唐皇赐姓李,二百余年来,历经唐、五代、宋,世代割据相袭。

    从西夏先祖拓拔思恭开始,在西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都如过眼云烟,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化做点点涟漪,最终随风而逝……

    这里边,李乾顺最敬佩的就是太祖皇帝李继迁。

    在“太祖圣殿”中李乾顺仰望着李继迁威严高大的圣像,内心激动不已,每当此时,他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溶入过去的那段光辉岁月中,去体会,去思索,去怀念……

    李继迁,这个人特别的特别,他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皇帝,死后却被追认为俩个朝代的太祖皇帝。

    西夏建国之后,李继迁被李元昊尊为大夏国的太祖皇帝,五百年后,李继迁又被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开国皇帝李自成尊为大顺国的太祖皇帝。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当不上一次太祖皇帝,有人竟然能当上俩个朝代的太祖皇帝,看起来李继迁这个人天生就是当太祖的命,人品好,没办法。

    从这件事情反映出李继迁人品不错的同时,也证明老李家人才辈出。

    李继迁成为大夏国太祖皇帝,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毕竟他是李元昊的亲爷爷。

    那么,李继迁怎么会被大顺国尊为太祖皇帝呢?

    答案是和人品无关,和血缘有关。

    李自成当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把一位不相干的人当成自己的“太祖”来供奉的,李自成和李继迁虽然前后相隔五百年,却是有历史传承的,他们的关系就建立在银州。

    李继迁出生于银州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后来就叫继迁村。这个村居住着李继迁的后代,李自成就出生在继迁村,他理所当然的是李继迁的后代。

    有很多人说李自成是位农民?可在五百年前他的很多亲戚都是皇帝,而他自己也变身为一位皇帝,他还算是农民吗?

    李继迁虽然不是西夏国的开国皇帝,不过他的丰功伟绩,还是被载入西夏的史册,而被西夏后人津津乐道,倍加尊崇的。

    <

    [(279.力挽狂澜)]

    李继迁对西夏最大的功绩就是挽救了西夏,挽救了老李家,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份。

    李继迁的时代,夏属地还叫“定难军”,在名义上是归大宋统治的,当时的领导人是李继迁的族兄李继捧,他是定难军节度使。

    李继捧是个务虚的人,他一定被大宋开国宰相太师赵普的许诺冲昏了头脑,他觉得当个军阀割据一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李继捧毅然决然带着唐僖宗赐给祖先拓拔思恭的丹书铁券,还有夏、绥、银、宥、静五州领地入阙投降。

    当时宋国已经产生了第二代国家领导人,是太宗皇帝赵光义,那个人是个好大喜功又有脑子的人,“削藩镇之权”一直就是大宋建国后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天上突然掉下来这么一大块“陷饼”,他欣然接受了李继捧的投降。

    白给的会不要?只有没脑子的人才会不要。

    投桃报李,太宗皇帝赵光义对李继捧也非常的慷慨大方,厚赏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大宋建国初期的钱可比徽宗天子赵佶这个时期的钱要值钱的多的多。

    赵光义赐李继捧姓赵,名保忠,授彰德军节度使,之后,大宴群臣。

    大宋朝廷一片欢呼雀跃,大臣们齐声高赞,“伟大光荣地、英明神武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举国欢庆,以为西北太平可期,以为天下太平可期。

    历史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最关键的人物,这个人一定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人,通常被称之为伟人。

    这个人本来应当是李继捧,他肯定会因为献降夏地被载入史册。

    那时候,大宋将有望统一西北,宋军将不会缺马,历史进程以后都会改写,李继捧毫无疑问的是这出大戏的主角,可惜,他不是。

    在这个历史节点,出现了另一位更加重要的人物,他改变了李继捧和赵光义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让他们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就象昙花一现,恍如南柯一梦,这个人就是李继迁。

    如果历史上没有李继迁这个人,肯定不会有西夏国了,也许连李自成这个人都不会有了,一个人能影响到五百年后的历史,可见这个人的影响有多巨大。

    不过,历史是不会出现也许的,历史是指已经发生了并被载入史册中的事情,历史就是历史。

    李继迁敏锐的看出李继捧这种投降主义路线的危害xìng,传承百余年的夏地,将归于他人之手,到时候将任人宰割,亡国灭种,为期不远。

    李继迁是个务实的人,他认为土地是根本,我人虽然可以跟你改姓赵,但土地绝不能跟你也姓赵。

    根本一丢,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变成墙头茅草,任风飞扬;水上浮萍,随波逐流。

    李继迁没有投降,也没有坐视不管,他选择中途逃回故地,他不是要做一个简单的逃亡者,他志存高远,心胸开阔,忍辱负重,临危受命,他发誓要夺回祖宗留下的属于他们老李家的土地。

    李继迁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按现在的说法他属于典型的一个民族分裂分子。

    李继迁和大宋斗,他的力量差得远呢,除了他是拓拔思恭的后代,敢于拚命斗狠留下一点点小威望以外,那阵子他什么都没有,于是,他向大辽国表示臣服。

    李继迁是个聪明人,和每一个聪明人一样,当自己力量不足的时候,就会寻求外部力量帮助,这叫“借力”。

    当时大辽国的国家领导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耶律隆绪也是一位比较特殊的皇帝,他创造了俩项历史,一是亲政时间最晚在位二十八年后才正式亲政,二是大辽国在位时间最长,他当了五十年的皇帝。

    既使这样,耶律隆绪还是没有他妈萧太后有名。

    萧太后就是那位害得杨家将满门尽是忠烈一家子全是寡.fù的辽国最著名的女人萧燕燕,所有知道杨家将的人都知道有那么个女人。

    李继迁取得了辽国人的信任,他被辽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授予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并如愿以偿的娶到大辽国的义成公主耶律汀。

    李继迁可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弓马娴熟,机智勇敢,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关键的时刻大败宋军,最终逼迫大宋割还了银、夏五州是“割还”不是“割让”,李继迁收回了祖业,完成了西夏转危为安的历史转变。

    之后,李继迁被辽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封为夏国王,成为西夏历史上第一位夏王。

    李继迁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勇敢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戎马一生,他喜欢刀头舔血、喊杀震天的战斗场面,最终李继迁在与吐蕃的平凉之战中左眼中箭,伤重不治而亡。

    李继迁是战死的,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会死于战场之上。

    李继迁死后葬于西夏王陵,李元昊建国称帝后,追谥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墓为裕陵。

    五百年后,李自成……,算了,还是别提他了吧,说农民不是农民,说皇帝还那么短命。

    每一个太祖皇帝都会有非同一般的故事,他的经历绝不会从平庸开始,又结束于平庸,看看李继迁就知道了,他绝对不是一位平庸的人。

    李继迁在西夏历史上,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

    .

    李乾顺的目光缓缓转移,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太宗皇帝李德明的圣像上面。

    太宗皇帝李德明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一位君主。

    李德明的时代西夏已经做大了,“尾大不掉”就是形容类似于西夏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的。

    大宋拿西夏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除了战就是和。

    大宋当时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是真宗皇帝赵恒,他是一位有些懦弱,喜欢诗文,追求和平的皇帝,就象对待辽国一样,对待西夏他也选择了和。

    <&lt;/a&gt;&lt;a&gt;&lt;/a&gt;

    [(280.血色皇帝)]

    赵恒为了表示诚意,把定难军节度使的大印又还给了老李家,并封李德明为平西王,“车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也就是说这个平西王的地位和待遇仅次于自己这个皇帝。

    戏里有个“九千岁”,可能就是说这个平西王呢。

    不过,辽国人走得更远,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其实就多了个“大”字,明白人都知道,那是“逗你玩”的。

    再大的王不还是一个王吗。

    西夏太宗皇帝李德明不是一位只知道守成的君主,他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他最大的本事是擅长脚踩俩只船,而且还踩得稳稳当当平安无事,保证鞋底不沾泥,这是一种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