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 > 第 14 章
    子,四处玩,再给一些钱打发他们回去,胞弟段祺甫来京求大哥给找个官做,段祺瑞说:“你哪适合做官呢?给你一些钱,你还是回去做份买卖吧。”为了节省开支,段祺瑞一改从不管家的习惯,亲自过目每日的账目。

    公馆规模也缩小了,厨房里只剩八九个人,当差打杂的加上看门的,不过十来个人,原来太太小姐们每人屋里三四个老妈子也压缩到一两个。

    原配夫人过世后,段祺瑞娶了袁世凯的养女张氏为继妻,此外,他还有五位姨太太。

    大姨太病死于1914年,三姨太、四姨太先后被遣回家。

    1930年2月,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日本人认为有机可乘,密谋策动“北洋派大同盟”,推戴段祺瑞和吴佩孚为领袖,试图在华北制造混乱。

    在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的安排下,段祺瑞与溥仪在天津有过一次秘密会晤,但两人都很不愉快。

    皖系军阀段祺瑞 第45节:十、七个妻妾故事多

    事后有人问及,段祺瑞生气地说:“鄙人忝为国家元首,这小子到今天还摆皇帝的臭架子,真是岂有此理!”“九?一八”之后,日本扶持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州国,又企图利用段祺瑞的威望和影响,建立华北伪政权。

    这一动向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

    自从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就极力笼络段祺瑞。

    蒋介石还安排与段宏纳会晤,亲切地对段宏纳说:“我也是保定陆军学堂学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师。

    我因公务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事后,蒋介石还派人送了2万元生活费给段祺瑞,以后又陆续送过几次。

    1933年1月19日,jiāo通银行董事长钱永铭受蒋介石委托持蒋介石亲笔信去见段祺瑞。

    蒋介石在信中恳请段祺瑞“南下颐养”,以便随时请教。

    这时传来日本要劫持段祺瑞的消息,段祺瑞于是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南下,他对钱永铭说:“我已老不中用了,如介石认为我南下于国事有益,我可以随时就道。”1月21日凌晨,段祺瑞在吴光新、魏宗瀚、段宏纳的陪同下悄悄离开了天津。

    蒋介石对段祺瑞的到来十分重视,通令南京少将以上的军人过江到浦口车站迎接,他本人也亲往下关码头恭候。

    段祺瑞到达时,全副戎装的蒋介石立即迎上前敬礼,然后搀扶他下船。

    当晚,蒋介石设宴招待段祺瑞,南京的军政要员也都出席作陪。

    1月23日,段祺瑞在蒋介石、何应钦、孙科的陪同下,拜谒了中山陵,然后乘快车去了上海。

    到了上海,段祺瑞住在法租界霞飞路1487号的一座公馆里,由蒋介石每月赠送1万元供作生活之用。

    段祺瑞在公寓居住期间每日下一局围棋,然后静坐诵经或阅读旧书。

    1934年春,段祺瑞由于胃溃疡引起胃部出血住院治疗。

    出院之后,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日益衰弱,医生和友人都劝他开荤以增加营养,但他执意不肯,回答说:“人可死,荤不可开。”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因胃病又一次发作,出血不止,于次日晚在上海的医院去世,时年72岁。

    11月5日举行大殓,林森、居正、于右任、吴忠信、张治中均亲临吊唁。

    12月7日,移灵北京,暂厝西山卧佛寺后殿。

    1963年后移葬于香山附近万安公墓。

    十、七个妻妾故事多

    袁世凯为更好地驾驭“北洋之虎”,即以美人为诱饵,把他的干女儿前清江西巡抚张芾的孙女嫁给了段祺瑞段祺瑞的原配吴夫人,是江苏宿迁县人。

    吴夫人去世较早,吴夫人生了一儿一女。

    吴夫人的弟弟吴光新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受段祺瑞赏识。

    1885年,21岁的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李鸿章兴办的武备学堂,也称北洋武备学堂。

    段祺瑞专攻pào科,同时兼修兵法地理、军器、算法、测绘等课程。

    正是在这所北洋陆军学堂里,段祺瑞崭露头角,开始声名显赫。

    1887年,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奉命赴旅顺监修pào台。

    这期间,他赶至合肥老家迎娶他在宿迁结识的未婚妻吴氏,次年生下长子宏业。

    段祺瑞的原配吴夫人病逝后,袁世凯为更好地驾驭“北洋之虎”,即以美人为诱饵,把他的干女儿前清江西巡抚张芾的孙女嫁给了段祺瑞。

    张夫人名叫张佩蘅,原籍陕西,也是官宦之家,和袁世凯是世jiāo。

    袁世凯的大太太于夫人只生袁克定一个儿子,没有闺女,就把张佩蘅认作义女。

    张佩蘅见着袁世凯夫fù,一口一个爸爸、妈妈,非常亲热。

    段祺瑞断弦以后,便由袁世凯主婚,把张佩蘅嫁给了段祺璃,从此袁段二人除了多年袍泽关系之外,无形中又成了亲戚。

    这和袁世凯给冯国璋撮合婚姻一样,都是他笼络部属的惯用手法。

    当时张佩蘅经常到总统府里去。

    那时袁世凯在怀仁堂,于夫人住在福光居,尽管当时总统府门禁森严,可是张佩蘅一打电话,就可以坐着马车从新华门进去,畅行无阻。

    直系军阀冯国璋 第46节:一、由炊事兵到大总统(1)

    张佩蘅嫁给段祺瑞的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了,只有一个老母亲也跟着进了段公馆,一块过活,张夫人姿色平常,人却挺正派,脾气也很好,cāo持家务,井井有条,遇事处理公平,因此公馆里上上下下,对她还都心悦诚服。

    过门以后,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

    不过这位张夫人有一个毛病,抽大烟。

    经常与其母两个人躺在烟床上,对着烟打,吞云吐雾,还专门雇了一个姓刘的女工给她烧大烟。

    袁世凯把张佩蘅嫁给段祺瑞后,袁段之间的关系便更加亲密了。

    从此,段祺瑞犹如袁世凯的亲生儿子,不仅惟命是听,从不违忤,而且一举一动都学袁世凯,几乎“袁化”了。

    他仿效袁世凯样子,常常闭目养神,一旦睁眼,又使人感到炯炯有神,咄咄逼人,威严得很。

    段祺瑞甚至穿衣服也模仿袁世凯,常戴一顶黑色方顶小帽,像个小尼姑似的,不男不女,让人觉得怪癖得很。

    段祺瑞纳了5妾,大妾陈氏,1914年就死了,她留下了一男,不过没有长大chéng rén,就夭折了。

    这位姨太太死的时候,由陆军部庶务科经手办的白事,轰轰烈烈。

    庶务科长杨子明就因为这一丧事办得好,当上了山东济东道的道尹。

    二姨太太姓边,保定人,只生了一个闺女。

    三姨太太姓刘,人们背后称她为刘三,一胎双生了两个儿子,小名十一、十二。

    十一死得早。

    四姨太太也姓刘,人们称她刘四。

    五姨太太姓李,人们就称李五。

    刘三、刘四、李五,都是段祺瑞花几百块钱买来的,大概出身都不怎么样。

    大姨太的父亲陈亚泉,二姨太的哥哥边绍卿,都在陆军部里挂了个名义上的咨议,不用上班,每月可以收入120块大洋。

    这使得段公馆里人看着不平,说:“当年的旧部下,前来报效的,申请多少次,碰上运气好的,才在陆军部里批个差遣名义,一个月拿个三十四十的。

    这都是当年出生入死,有汗马功劳的人,不过如此。

    这些姨太太的亲戚们,膀不动,肩不摇的,一个月倒是白花花的一百多块!”

    一、由炊事兵到大总统

    10月30日,国会选举冯为副总统。

    冯不愿失去地盘,乃在南京就职,仍兼江苏督军冯国璋,字华甫(符),1859年1月7日(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四日)生于今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

    冯国璋为明朝开国勋臣冯胜之后。

    永乐年间北徙,冯氏由应天落籍河间。

    清之初叶,有任将军者,其后家事耕读,所居河间城外诗经村,即汉毛公讲学处。

    田园之乐,诗书之泽。

    冯国璋祖父时,家境殷实,为该村四大户之一,到其父冯春棠时,家道开始中落。

    其父业农,丰年尚可维持,荒年则生计维艰。

    冯国璋兄弟四人而居幼。

    冯幼年入村塾启蒙读书,在塾馆度过童年,考试成绩常列前茅。

    青年时代的冯国璋曾在保定莲花书院求学,边读书,边谋生计,后因贫困而辍学。

    1884年(清光绪十年),年约25岁的冯国璋,在家农耕既非素志又不得温饱,经族叔冯干棠介绍,到大沽口投奔直隶提督聂士成所部淮军当兵。

    先为炊事兵,因冯为人聪明又有文化,很快当上了管带的勤务兵。

    1885年,清政府新创建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在淮军各营挑选兵弁入堂。

    冯国璋因得统领刘祺保荐而入天津武备学堂第1期。

    在武备学堂学习期间,曾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回原籍应科举,“时功令特设数学附生额,冯因通晓数学补诸生”。

    后因应顺天府乡试落第,仍回原天津武备学堂学习。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冯以优异成绩毕业,得总办荫昌垂青,因而留学堂充当教习。

    当时淮军将领多出身行伍,武备学堂毕业生受轻视不得重用。

    冯国璋急谋升迁,yù取得军功,遂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入淮军将领聂士成幕僚,奉命赴山海关及东北各地考察地形。

    直系军阀冯国璋 第47节:一、由炊事兵到大总统(2)

    此举,在甲午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得聂士成重用。

    在甲午战争期间,冯随聂士成转战朝鲜及东北前线。

    战后被派管理军械局。

    不久,经聂士成推荐为中国驻日使臣裕庚的随员。

    期间与日将领福岛安正、青木宣纯等结识,留意考察日本军事,日积月累,编著兵书数册。

    1896年初(清光绪二十二年),归国,先将兵书呈送聂士成,未得重视;后又转呈袁世凯,袁大喜,视为“鸿宝”,誉冯为“军中学子无逾公者”。

    于是,冯进小站新建陆军营,担任督cāo营务处帮办兼兵学堂监督,后又升任督cāo营务处总办。

    故而,新建陆军兵法cāo典多经冯之手。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

    同年,袁世凯率武卫右军赴任山东巡抚,冯国璋随军入鲁。

    在济南,他奉命改编旧军,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观秋cāo,深感军旅cāo练精娴,赞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为“北洋三杰”,俗称龙、虎、豹。

    冯国璋因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有功,翌年经袁世凯保奏以补用知州升为补用知府。

    1901年底(清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病殁,袁世凯徙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为编练北洋常备军,在保定创设军政司,下设兵备、参保、教练3个处。

    冯为教练处总办,负责创办各类军事学堂,时李纯为教练处提调,是冯得力助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底,清政府设立练兵处于北京,为督练考察全国新军的机构。

    由袁世凯推荐,冯出任练兵处军学司司长。

    仍兼任北洋陆军学堂督办驻保定督理北洋各武备学堂。

    经冯之手,培养了一大批有浓厚北洋派系观念的将弁,输送到北洋及北方各省军中,对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同年4月,慈禧太后亲临保定视察,冯因练兵有功,官阶由从三品晋升为正二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冯与铁良、凤山等赴日本考察军事,归国后更得袁世凯重用。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冯国璋署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

    其间,冯和满族亲贵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

    这是冯后来能够掌握禁卫军的重要原因。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冯升任陆军部军咨处正使;转年,又升为清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

    同年底,光绪帝与西太后相继死去,三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的名义监国。

    载沣为削弱北洋集团的势力,对冯国璋极尽笼络之能事,而冯国璋却始终效忠袁世凯。

    1909年初(清宣统元年),载沣以袁“患足疾”为借口,命他“开缺”回籍养疴。

    冯亦惴惴不安,曾以坠马受伤和原配吴氏病丧为由,多次请假,均未得准。

    此后,遂“钳口结舌,随声画诺,不复言天下事矣”。

    然而冯国璋仍暗中给袁通风报信,使袁对清政府的内外举措了如指掌。

    1911年8月(清宣统三年7月),清廷于直隶永平府举行秋cāo,冯国璋任东路军总指挥。

    秋cāo进行中,武昌起义发生,辛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第一军南下镇压革命,派冯国璋组织第二军南下赴援,但冯国璋等北洋诸将领不愿听从荫昌指挥,进军迟缓,冯率军至河南彰德时,便只身看望袁世凯,袁授意予“慢慢行,等等看”六字秘诀。

    清政府迫不得已,起用袁世凯总揽军权。

    袁奏请冯接替荫昌任第一军总统,并对冯说:“非筹备周妥,计出万全,断难督师进攻。”袁世凯重新出山后,督师南下,命冯国璋攻打汉口、汉阳。

    冯的第一军协统李纯、王占元、陈光远都是冯的亲信。

    在冯的指挥下,第一军与革命军激战4昼夜,于191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