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急得在后面直跺脚,“唉,你等等我还没说……”
“天下七国的语言,都因为各地的口音而相互不通。
所以跟人之间的交流上尚有困难。
对于不是人的,我真是没什么好说。
即便你说了,我也听不懂啊。”姬子晋头也不回。
这场辩论大会之后,人们对此的讨论,都变成了对姬子晋的讨论。
他的底细很快就被人挖了出来,虞国之后,稷下学宫淳于髡的弟子。
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在辩论会上,把赵国的公孙龙好好的折损了一顿。
姬子晋完全不管这一套,依然如故。
每天看看书练练字,跟子晚先生一起吃吃肉。
这天,淳于髡找人把他叫了过去。
“姬子晋。”淳于髡对他道,“你入我门下已经五年。
按道理我也应该教你点东西。但有件事情你必须先处理好。”
姬子晋点头道,“请先生明示。”
“这次在辩论大会上,你可是得罪了公孙先生。
稷下学宫的所谓辩论,需要双方各抒己见。你却说了自己的见解之后,立刻离开。
连反驳的机会都不留给人家,这就是失礼。
所以,我需要你向公孙先生赔礼。
第二,公孙先生已经决定回赵国。
为了表示诚意,我需要你跟公孙先生一起同行,顺便向他学学辩论的精髓。”淳于髡微笑着道。
“这自然是没有问题,我也知道那次有些冒犯公孙先生。
就是不知道公孙先生肯不肯让我同行。”姬子晋点点头。
“这个没有问题,公孙先生是名家高人。
怎么可能跟你一个小孩子一般见识,他已经答应了。
你就代我送公孙先生入赵,以示道歉的诚意。
另外这一次公孙先生,代他的主上赵国平原君向我赠送了不少礼物。
我也需要你带一些礼物去,作为回赠。
这件事办妥了之后,你再回来。我估计已经想好该怎么教你了。”淳于髡对他点了点头道。
“去赵国?”姬子晋微微一怔。
“不错。你老待在学宫里面也不是办法,出去走走可以增加阅历和见识。
另外还有公孙先生这样名满天下的人陪同,你可以好好向他学学。
你虽然对公孙先生无礼,公孙先生对你却是颇为推崇。
因为你年纪虽小,但头脑清楚,善于辩论。
即便是公孙先生也对你感到不可思议。你就跟随他,去赵国一趟。
你年纪尚幼,我会让薛公派来负责照料你的几个人同行。
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淳于髡对姬子晋点点头。
“是的,先生。”姬子晋点了点头。
这几年他一直待在稷下学宫。
该学的,基本上已经自学的差不多了,有机会出去走走也好。
反正他手下有薛公田文安排的两个仆人,还有一架马车。
即便走再远的路,田文也会找人帮他安排得妥妥帖帖。不用他担半分的心。
姬子晋回去安排了一下,让手下的两个仆人做好准备。
然后又动身去拜访了公孙龙。
公孙龙对他倒是客客气气。
其实公孙龙这个人倒是并不讨厌,甚至比那些一本正经的儒者还好相处一点。
而且公孙龙当年名头太响。
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对他十分仰慕,以高规格的礼遇聘请他为门客。
赵胜身为赵武灵王的儿子,他跟薛公田文一样,身为贵族子弟,好虚名又不差钱,有门客三千人。
公孙龙又经常在赵胜举办的各种高端聚会、宴席上大显身手,以三寸不烂之舌力压四方豪杰,出尽了风头。
这个人不但言辞犀利,善于辩论,而且是见多识广。
姬子晋带上了淳于髡准备的礼物,和公孙龙一路返回赵国。
公孙龙对这个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他发难的少年,却是相当喜爱看重。
彼此相处的倒也相当融洽。
一路上公孙龙和姬子晋经常高谈阔论。
姬子晋也经常问他一些关于赵国的问题。
公孙龙对姬子晋道,“子晋,你对赵国怎么看?”
“我?”姬子晋想了想道,“其实当今七国各有特点。
齐国富庶而尚空谈,楚国广袤而图安逸。
相比强悍而迅猛崛起的秦国,魏国则是一个江河日下的骄横却疲惫的传统强国。
韩国呢,纯属墙头草角色,跟会在强国后面,强国吃肉,他喝汤。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么,齐国是富,楚国是虚,秦国是狠,魏国是狂,韩国是滑。
而据着河北之地的燕赵呢,赵国是累,燕国则是苦。”
公孙龙想了想,突然哈哈大笑,“子晋,你这看法倒是特别。不过赵国怎么就是一个累字呢?”
姬子晋笑着道,“从地形上来看,赵国乃所谓的四战之地。
西有虎狼之秦,东有富强之齐,南有凶悍之魏。
北边有林胡、匈奴、东胡、楼烦诸多游牧民族,还加上一个不时趁火打劫的小兄弟燕国。
所以赵国常常面临多线作战。
一边要应付其他诸侯国的攻打,一边还要防御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疲于奔命。
是一个累得死去活来的国家。
尤其要命的是,赵国是秦国东出的最大阻碍,赵秦之间,必有一战。
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偏处东北一隅,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土地贫瘠。
加上北临东胡等游牧民族,南又与强国齐赵相邻,和真正的大国相比只是个小角色。
但偏偏历代燕王还不甘心充当小角色,常常发兵攻打他国。
人昏庸,胆却奇大,结果把国家整得更苦了。
以前就不堪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击了,两次被迫迁都。
一次是山戎大举来犯,燕国抵挡不住。
国君燕庄公只得向齐国求援,当时齐国还是齐桓公在位。
桓公霸主,确实霸气,率兵反攻山戎,灭之。同时顺手把孤竹、令支也给灭了。
燕庄公感激不尽,亲自送齐桓公归国,一直送到齐国境内,还依依不舍。
当时的诸侯还是颇讲些礼节的。
齐桓公虽然是霸主,但还是很清醒,认为自己不是天子,而燕庄公作为诸侯,不宜送他出境啊,这样就显得自己太无礼了。
史官若在竹简上刻下这无礼之举,对好面子的齐桓公来说,大大不利。
怎么办?齐桓公毕竟是霸主,大手一挥,把燕庄公送行入境所到的齐国一块地,全划给燕国了。
可见当时齐国之大与燕国之小。
可是山戎、孤竹、令支覆没了,北方又冒出林胡、东胡、楼烦等等来。
还有持续骚扰中原的匈奴。
燕与赵,北境的烽火台,总是狼烟滚滚。
所以我说燕国苦,而赵国累。”
&amp;amp;bp;&amp;amp;bp;</p>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