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庸不平庸 > 第 9 章
    远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从来不提出建议和反对意见,你说什么他都同意,仿佛你说的正是他心里所想的。对朋友从来只有表扬、夸奖,“不错、很好”是这类朋友的口头禅。

    懂得鼓励朋友、肯定朋友本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是这种鼓励、肯定应该建立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于朋友的长处、成绩,当然要给予及时的、足够的肯定,但如果无原则地滥施夸奖,很容易让朋友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以至自我膨胀,甚至迷失方向,那就无益反而有害了。这样的朋友,不假思索地对你说好话,并不是为了彼此的进步,而是希望靠逢迎来赢取你的好感,至于朋友之间真正的互相鼓励、规劝,他是漠不关心的。

    “友善柔”,指的是当面说好话,背后捅刀子的那种人。他们当面跟你套近乎,亲兄热弟,好不热闹,背后却把你当成他的一个棋子,在他私利的棋盘上移来挪去,必要的时候即使牺牲朋友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朋友”,比“便辟”更可怕。

    有一个成语“口蜜腹剑”,说的是唐朝宰相李林甫。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xìng格非常yīn险狡诈,常常暗中害人。

    有一次,他装作很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听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要是开采出来,可是一笔大大的财富啊,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暗示李适之报告皇帝。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唐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但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一定别有用心!”玄宗一听,深以为然,从此更加宠信李林甫,对李适之却渐渐疏远了。

    “友便佞”,指的是夸夸其谈、伶牙俐齿的人。这样的人说起话来没有他不懂的,干起事来没有他办成的。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可惜是“口惠而实不至”,也仅仅是说说而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永远是一副不得罪人的面孔,巧舌如簧,花言巧语,这样的人里头能做到仁的太少了。朋友之间也是如此。你没事的时候,对你倍加关心,嘘寒问暖,拍胸脯保证,许下种种动听的诺言,让你觉得天底下就他一个人对你好。等到你真正有事了,需要他兑现承诺了,却“不知所终”,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好像换了一个人。

    君子之jiāo(3)

    jiāo友必须谨慎,可是究竟谁是“益友”,谁是“损友”,却只能通过生活实践慢慢观察出来。更重要的是,除了亲近“益友”、远离“损友”之外,还应该时时端正自己对朋友的态度,努力使自己成为朋友的“益友”。

    到位不越位(1)

    别做不该自己做的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一个非常豪爽和正直的人,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因为他天真直率,虽然经常顶撞孔子,可是内心一直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

    子路曾经做过蒲这个地方的“宰”,就是行政长官。有一年夏天,雨水很多,子路担心洪水暴发不能及时下泻,造成水患,就带领当地的民众疏浚河道,修理沟渠。他看到民众夏天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大家弄点吃的。

    孔子听说了,赶紧派子贡去制止他。

    子路大为生气,怒气冲冲地去见孔子,说:“我因为天降大雨,恐怕会有水灾,所以才搞这些水利工程;又看到他们非常劳苦,有的饥饿不堪,才给他们弄点粥喝。您让子贡制止我,那不是制止我做仁德的事情吗?您平时总是教我们仁啊仁的,现在却不让我实行,我再不听你的了!”

    孔子说:“你要真是可怜老百姓,怕他们挨饿,为什么不禀告国君,用官府的粮食赈济他们呢?现在你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大家,不等于告诉大家国君对百姓没有恩惠,而你自己却是个大大的好人吗?你要是赶紧停止还来得及,要不然,一定会被国君治罪的!”

    一千九百年以后,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这一年,明太祖想要修建首都南京的城墙,江南巨富沈万三主动报效,承担了三分之一城墙的花费,同时还献给皇帝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花费巨资在南京城建了一些酒楼和廊庑等。作为回报,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

    修完城墙,沈万三又主动献媚,要求犒赏三军,朱元璋大怒:“一个匹夫,就想犒劳天下的军队,这不是乱民又是什么!”立刻命令将其斩首。幸有马皇后劝谏说:“这样的不祥之民,自有上天惩罚他,何必污了陛下的手呢!”朱元璋余怒未消,将沈万三发配云南,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

    这还不算完。洪武十九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沈庄又为田赋坐了牢,沈庄当年就死在牢中。洪武三十一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被牵扯到了蓝玉谋反一案,诏捕严讯,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包括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近八十余人全都被凌迟处死,田地也尽数没收,被称作“财神爷”的一代巨商沈家,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子路和沈万三,一远一近,一官一商,一贤一愚,却都犯了同一个错误:越位。不同的仅仅在于,子路有个好老师,在关键时候制止了他,才没有铸成大错;而沈万三则无人指点,结果落得个家破人亡。

    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古人说:“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就是说,唯有名义和工具,是绝对不能借给别人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个“代号”那么简单,它代表着地位、权势和力量,而工具,则是实现这些地位、权势和力量的手段。既然他不同意借,那么你如果有意或者无意地侵犯了他的“名”和“器”,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在子路那个故事里,只有国君才有资格“普济众生”,这是“名”,国君可以开仓放赈,这是他的“器”。子路置国君的名义和工具而不顾,非要自己周济百姓,大家对他感恩戴德,“只知有子路,不知有鲁君”,国君当然会大光其火,也无怪乎孔子着急上火地派子贡去拦下他了。

    沈万三的错误比子路更加严重。他仗着自己有钱,巴巴地去给皇帝修城墙,朱元璋虽然有些反感,但是毕竟受了他的好处,建国之初的财政也很不宽裕,能忍就忍了。可是他修了城墙还不算,还要白花花地往皇宫里头送银子,在天子脚下的南京城大修“楼堂馆所”,如此之有钱,皇帝能不垂涎吗?更何况朱元璋本人就是穷棒子出身,对有钱人天生地就有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yù望呢?谁知这个沈万三仍不知检点,居然突发奇想,要犒赏起皇上的三军来!沈万三的想法,无非是“做人情就做足”,一不做二不休,在皇帝面前献够了殷勤才算拉倒。可是朱元璋不免会想,犒赏完了三军,吃了你的喝了你的,那三军是你的还是我的?有点小钱就想在军队中制造影响,这不是乱臣贼子又是什么?

    到位不越位(2)

    《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lún。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不是天子的人,不能议论礼制的是非,不能制订度量的标准,不能考究文献的史迹。现在天下的车辆都是一样的宽度,书写都是一样的字体,行为都是一样的准则。虽然在那个位置上,却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的;虽然有那个德行,却不在位置上,也不敢制作礼乐啊!

    在《中庸》的年代,天下的一等大事就是“制作礼乐”,所以它以这个问题来阐述不能越位的道理。按照这段话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越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职位和级别上的越位,一个是德行和能力上的越位。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说得是,不管你再有本事,再有修养,也得按照你在体制中的位置行事。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会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往往会白纸黑字地写成“职位说明书”一类的东西,贴在办公桌的前面,或者夹在展示牌里放在桌子上。这个“说明书”的意思,就是告诉你你的职责范围,你的工作权限。位置就是画的一个无形的圈,圈子之内,万事由你,圈子之外,那就对不起了。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说得是,虽然你有位置,有级别,可要是没有水平,没有能力,品质不好,也得受限制,你权力就要打折扣。这话离现实有点远,部分地也是儒者的理想,不是制度化的规定。可是,越是不体现为制度而体现为理想的,越得认真对待。这句话实际上在提醒我们,要始终对自己的能力和道德水准抱有警惕心理,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时候,千万记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完人,别把话说得太满,把事情做得太绝。

    多做事而不越位

    中庸的价值,在于教会我们在注意事情一端的时候,不要忘记另一端的存在。千万不能越位是讲清楚了,可是还得记着做事也得到位,不能为了怕越位而缩头缩脑,无所作为。该说的话,一定得说,而且说到位,把意思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把握好轻重,把握好时机;该做的事,坚决去做,而且做到家,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不但出结果,还要出效果。

    不能越位,与“多做事”并不冲突。多做事,当然要首先做好分内的事,除此之外,还要有发现工作的眼光,判断工作xìng质和工作难度的眼力,更要有主动去做的眼色。

    多做事而不越位,第一要做那些所有人工作职责之外的事。越位的要害,不在于越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关键在于侵犯了别人的领地。子路济民、沈万三犒军,问题不出在他们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而出在干了本该由皇帝去干的事。在所有人的职权之外,总有一些事情虽然落实不到人头,却必须有人去干。这些事虽然大部分是小事,却往往最能表现人的素质。比如,同事的一些需要帮忙的私事啦,遇到雨雪天气的jiāo通啦,老板失误的补救啦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干这些事情干砸了,最多落个能力不行;要是越俎代庖又干砸了(甚至即使干不砸),就会损害人际关系。像沈万三那样损害与皇上的“人际关系”,后果可就严重了。

    多做事而不越位,第二要做那些对别人而言只是义务而不代表权力和位置的事情。有些事,虽然可能很繁重,你很想替人家分忧,可是这些事里头有权力在运作,或者代表着某种地位,又或者体现了某种身份,那就不能去做,做了就是越位。可是有些事情人家本身不愿意干,这些事又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又不涉及权力的纷争,那就不妨多帮忙。

    多做事而不越位,最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替别人做事。“高调做事”的箴言是有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不能高调,否则你的动机就会被别人怀疑,你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失,你做的事不是越位也可能被看成越位。要相信,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帮助人,并且拿捏好分寸时机,大家迟早会知道的。

    如何有效提意见(1)

    内容要过硬,方式要对头

    我们前面说,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运作是双向的:上级对下级的权力是管理和支配,下级对上级的权力是支持和配合。除此之外,下级对上级还有更加积极的内容,那就是反馈和建设xìng的信息沟通,亦即平常说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一个上级而言,虚心听取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手中握有权力,下级出于利益的考虑,往往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这样在上级的周围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信息真空”,手中的权力越大,信息的真空就越多。长期接触不到全面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实际状况和自我定位产生错误的认识,轻则影响工作,重则危及自身。

    所谓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事方面,一个是做人方面。听取做事方面的意见,比较容易接受,听取做人方面的意见,就相对困难一些,因为提出这方面的意见,必然会对上级的人品或者xìng格提出质疑,容易引起反感。但也恰恰是这方面的意见最为重要,因为这些意见往往是普遍xìng的,不但对目前的事业有帮助,对将来也是一个警醒。

    能虚心听取意见是美德。史书记载,汉文帝鼓励臣下多提意见,再小的官,只要有进谏的表疏,他一定停下手头的事,亲自接受。如果在路上,文帝也会立即停下车辇,命人把表章呈上。如果提的意见可以采纳,就按照臣下的意见去办,如果不能采纳,也“未尝不称善”,也就是说,凡有意见的,首先就能得到皇帝的一个“好”字。正因为文帝从善如流,所以才会有文景之治的盛世出现。

    但是对于下级来说,上级能不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仅跟上级的个xìng和修养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下级提意见的方式。凡事都有两个方面,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到一方的头上:下级提的意见没有被接受,不一定就是上级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意见本身不合理,或者提意见的场合、时机、方式、对象等有问题。意见本身不对头,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是如果意见很好,却因为方式不对而得不到采纳,未免太可惜。而且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